毛细现象的再思考

2024-07-02

毛细现象的再思考(通用8篇)

毛细现象的再思考 篇1

对马克思的失业理论与我国失业现象的再认识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揭示的`失业原因(必然性)在现象上仍可以从我们正在进行的市场经济实践中找到.失业对失业者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对其他方面来讲也并非一无是处,适度失业能提高企业效率,优化产业结构,是企业和职工公平竞争的前提,为此,应建立适度失业机制,防止过度失业.

作 者:李黎明 作者单位:湖北教育学院政教系刊 名: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TRAINING AND RESEARCH JOURNAL OF HUBEI COLLEGE OF EDUCATION年,卷(期):18(1)分类号:A81关键词:资本积累 适度失业 经济增长

毛细现象的再思考 篇2

一、犯罪的原因

在这一问题上, 国内外有几种观点, 我下面一一列举出来, 在对这些观点进行整体的分析。

(一) 环境决定论

这种观点认为人们生长的环境决定了他的命运。周围的环境造成了人们品德的堕落、人格的分裂, 进而促使人们做出危害社会的行为。当然这里所指的环境有很多类, 比如家庭环境, 经济情况, 以及人脉的构成等等。总之, 这种观点认为人们所处的环境是问题的关键。

(二) 基因决定论

顾名思义, 这是从犯罪的内在原因去寻找犯罪的理由。这种观点以解剖学、基因学和人类学为基础, 通过现代仪器的观察, 从生物的角度对犯罪进行分析而得出的结论。通过观察, 学者们发现罪犯的大脑结构, 身体的构造跟一般人比有所不同, 这可能是基因决定的。这样他们得到一个结论:对罪犯进行改造的可能太小, 因为只有改变他们的基因构造才能有效的阻止他们再次犯罪, 但在目前的条件下, 这是没有办法达到的。这种观点有点像哲学的宿命论。所以持这种观点的学者都倾向天生犯罪说。所以他们认为累犯、惯犯率高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办法改变他们不良的基因造成的。

(三) 环境、基础人格决定论

这种观点认为犯罪是由于他们先天的易犯罪的基础人格和环境的共同作用诱导了他们的犯罪行为。

上面我列举了学者们关于犯罪原因的一些观点。下面就这些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并给出自己的观点。

1.我对环境论的看法

环境会对人造成很大的影响, 这一点我想每个人都会承认, 但环境是不是导致一个人犯罪的最终原因了?我认为不是。有很多例子都能证明我的观点。比如, 在同样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 有的可能是杀人犯, 而有的则可能是劳动模范。在同一个应激事件下,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 有的可能失去理智, 做出危害社会的行为, 有的可能没有任何过激的反应。同样生活窘迫的人, 也不一定都会犯罪。

2.基因决定论

基因是否是犯罪的原因呢?基因确实造成了人与人的不同, 它也决定了我们的基础人格。有的孩子天生活泼好动, 而有的孩子天生沉默寡言。有的孩子天资聪慧, 有的孩子反应迟钝。所以基因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但它是不是犯罪的主要原因了?我认为也不是。我们同样可以在现实中找到答案。如果按照基因论的观点, 那么罪犯是很难甚至根本不可能改造的。但大量事实告诉我们, 还是有不少的罪犯能够弃恶从善, 从新很好的融入社会, 那么基因论就不攻自破了。

3.环境、基础人格决定论

这种观点是环境和基因论的一个融合, 所以相比以上两个观点, 它有一定的进步性, 我想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找到了正确的研究方向, 但同样存在问题, 我们研究犯罪的主要原因是预防犯罪和改造罪犯, 但这种观点过于笼统, 它虽然找到了研究的方向, 但没有提供打开大门的钥匙。因为环境的种类太多, 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等, 那么到底是什么最终导致犯罪了?什么是这样矛盾, 什么是次要矛盾, 以及我们又如何去解决它呢?这种观点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我想这无疑是给政府出了个难题, 因为政府不可能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去解决它。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问题的核心呢?这样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呢?要解决问题, 就必须研究犯罪的共性, 找到它们的共同之处, 这样才能很好的解决它。如果想要了解犯罪, 有一点是相同的, 那就是它们都在努力想要实现某个目标。有一条人类的共同活动线, 那就是大家都在追求胜利。每一个罪犯也是如此, 他们也在追求胜利和稳固的地位。只是在追求这个目标的时候, 大家的方法不同而已, 犯罪和一般人的区别在于他们都在追求属于他们私人的优越感, 他不愿意和人协作, 不想对他人做出贡献, 说到这里, 我们离真相越来越近了, 原来核心就是他们缺乏合作精神, 我指的合作是法律和道德允许而对社会不造成危害的合作。这种合作精神的缺失有可能是因为环境原因, 也有可能是基础人格或者是两者的共同原因造成的。社会的本质就是需要各式各样的成员相互协作, 共同促进进步, 而且人们都觉得合作能力是大家彼此需要和有用的。人是社会的人, 就注定我们需要和其他人合作。同时人也是一个非常脆弱, 能力有限的动物, 他不可能完全通过自己的能力去解决生理和心理的需要, 他必然要寻求他人的帮助才能解决问题。这就要求人们要具备良好的合作精神, 通过和他人合作来满足自己的合理需求。人如果缺乏这种合作精神, 他可能没有办法很好的与他人合作, 那么他的需求就无法达到, 这样会给他带来压力, 长期的这种压力可能导致心理的变态, 他极有可能通过一种极端的手段去满足他的需求, 我想这样犯罪就产生了。所以我认为合作精神才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既然找到了核心, 解决犯罪问题和预防犯罪就找到了突破点, 下面我将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 解决犯罪。

遗憾的说, 虽然找到了问题的核心。但目前的社会没有很好的机制去解决问题。因为影响公民合作精神的因素之一环境问题很难解决。环境的种类太多, 各种环境种类的组合更是复杂。培养公民的合作精神是一项社会工程, 它在短时间内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2) 预防犯罪。

这里指的预防是指特别预防, 主要指累犯和惯犯的预防。因为每个人出生的环境和基因的构成我们无法控制, 所以在源头上预防有一定的困难, 换而言之, 在当今的社会中, 犯罪现象是不可能避免的, 我们目前能够做的事情是减少惯犯和累犯的发生率, 进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少犯罪的数量, 进化社会环境, 良好的社会环境本身就对犯罪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这样可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局面。当人们犯罪后, 他们就应当受到刑罚的惩罚。

有相当一部分罪犯被剥夺了人生自由, 这为我们改造他们提供了方便。

二、理论的实施方法

在第一部分中, 我已经提到对犯罪进行惩罚, 剥夺他们的自由实际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改造他们的机会, 只要我们选择正确的方法, 我想是能够达到一个良好的效果, 下面我从几个不同的方面谈谈怎样才能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成功的改造他们。

(一) 司法部门和监狱管理部门的作用

1.用一种正确的态度去面对犯罪

在传统的犯罪学理论中, 认为一个人会犯罪是因为他们道德水平的低下、心理变态、智商底下, 甚至认为他们是天生的犯罪者。我想要是在这种观念下对罪犯进行改造, 效率会非常的低, 因为我们的有关人员开始就会带着有色的眼镜去看待他们, 认为罪犯比正常人低下, 不值得尊重, 这种态度是非常可怕的。它在一开始就营造了一种不和谐的改造环境, 这种不和谐的环境会造成政府工作人员和罪犯的一种对抗, 这是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的。我在文章的第一部提到过, 培养罪犯的合作精神才是问题的关键, 缺乏良好的合作精神才是导致他们犯罪的直接原因, 即使有些罪犯的道德水平, 心理状态确实有问题, 那也是因为他们在一步步丧失合作精神下给他人的一种外在表现。他们并不是天生就道德低下或心理变态, 只要我们能重新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我相信这些问题都是能够解决的。相关人员一开始对罪犯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即:罪犯只不过是比一般人缺少合作精神, 其他方面他们和正常人并没有质的区别。有了这样一个态度后, 首先要尊重罪犯的人格, 满足他们的一些基本需求, 而且要教育罪犯, 他们和正常人相比仅仅是缺少合作精神, 给他们从新做人的自信, 让他们知道自己到底在哪里出了问题, 而且这并不是他们本质的好坏造成的。当罪犯知道犯罪的真正原因时, 他们会重新燃起做人的渴望, 他们内心的自卑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

2.关于监狱制度的一些想法

当我们知道罪犯仅仅是缺少合作精神, 他们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罪大恶极的时候, 我们的监狱制度也要做相应的调整, 然后配合正确的理论。这样能更好的达到理想的效果, 以下我分别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 犯罪触犯了刑法, 我们当然要对他们进行惩罚, 但这种惩罚不能过重, 我本人是反对死刑的。因为刑法的主要目的是防止他们再次犯罪, 减少社会的犯罪率。我们可以发现, 虽然我国保留了死刑制度, 但这并没有减少社会暴力案件的发生, 是什么原因了?我想是因为我们的刑罚过于强调惩罚和威慑作用, 这并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剥夺他们的人生自由, 强迫他们劳动是一种正确的途径, 这并没有多大的问题。但我想说的是强迫劳动不仅仅是出于惩罚的目的。让他们做苦力, 在环境恶劣的条件下工作, 把他们当工具看待, 这些都是不合理的做法。我们最主要的任务是通过劳动让他们学习一种技术, 一种技能, 在劳动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来达到改造他们的目的。传统的观点认为强迫罪犯劳动, 剥夺罪犯的人生自由仅仅是为了惩罚他们, 剥夺人生自由和强迫劳动只是手段, 虽然带有一定惩罚的目的, 但最重要的目的还是为了创造条件去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罪犯不了解这点, 他们会把强迫劳动完全当作惩罚和对人格的侮辱, 犯罪会进一步对社会和他人产生不信任, 进一步弱化和丧失合作精神, 等他们刑满释放后, 进一步犯罪就不难理解了, 刑罚对他们的作用仅仅是让他们知道下次犯罪要设计的更加精妙, 更加精确, 不被发觉, 只有这样他们才不用再次忍受非人的惩罚。我想这就是他们从刑罚中学到的经验。

(2) 工作种类和娱乐的重要性

在文章中, 我提到强迫罪犯进行劳动是必要的, 这是培养他们合作的一种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劳动都适合培养合作精神, 过于沉重的体力活, 各自为战的工作, 恶劣环境下工作都不利于培养合作精神, 我想政府应该选择一些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的工作, 并把这种想法告诉他们, 这样就事半功倍了。

娱乐对人类是重要的, 罪犯同样也需要娱乐, 娱乐使他们放松心情, 让他们感到生活的美好, 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同样并不是所有的娱乐活动都适合罪犯, 那种过于强调对抗和竞争的娱乐是不适合他们的。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的活动应该鼓励, 因为这样在放松罪犯身心的同时, 让他们感受到与人合作的快乐和集体的温暖。

(二) 关于罪犯福利的保障

罪犯之所以会选择重新犯罪除了缺少合作精神外, 跟他们出狱后的生活状况有一定的关系。罪犯出狱后, 通常重新融入社会需要一定的时间, 这跟他们被剥夺自由的时间成正比, 在他们没有办法融入社会的这段时间里, 政府应该帮助他们解决基本的生活问题, 给他们一些缓冲的时间。说到这里, 我不得不谈资金问题, 因为帮助罪犯是需要资金的, 那么谁来提供资金呢?我想说的是让他们自食其力。我并不赞成现在监狱的工作制度, 让罪犯无偿的劳动, 我们让他们劳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无偿的劳动在更多意义上会让他们认为是一种惩罚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劳动有惩罚他们的目的) , 这样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我的观点是付给他们劳动报酬, 而且劳动报酬的标准还应该大致上和社会的标准相同, 这样罪犯就不会把劳动仅仅只当作惩罚了, 而是一种工作, 他们只是履行劳动义务, 区别只是为了培养他们缺乏的合作精神, 需要强迫他们劳动而已, 这样劳动的惩罚性质就会大大降低。

既然罪犯进行了劳动, 为社会创造了价值, 出于尊重他们, 从道义上讲支付他们劳动报酬没有什么不对。劳动报酬的分配同样重要。合理的对他们的劳动报酬进行分配可以达到惩罚犯罪, 保护受害人、社会和罪犯自己的权益。下面我具体谈谈我的想法。

1.对社会和受害人的补偿

从犯罪的报酬中拿出一部分补偿给社会和受害人是应该的。因为犯罪行为对社会和受害人造成了伤害, 对受害人的伤害除了要考虑财产, 人身伤害外, 心理伤害也是应该考虑的。具体补偿的标准应根据他们行为对社会或受害人造成的伤害大小来决定。受害人死亡的应该对受害人的近亲属进行补偿。这部分劳动报酬主要起补偿作用, 同时, 同时也起到一定的惩罚作用。

2.支付自己在监狱的生活费用

这也是必要的一部分, 要让罪犯明白他们可以通过劳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他们完全可以像其他人一样自食其力, 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满足需求。这样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让他们对融入社会充满信心。

3.对自己出狱生活的保障

我前面已经提到, 罪犯出狱后, 重新融入社会需要一定的时间, 那么在这段时间内他们在生活上是很艰难的。为了防止他们为了生存再次犯罪, 他们需要生活保障。我们同样可以把他们劳动报酬的一部分作为他们的保障金。对一些剥夺自由时间非常长的罪犯, 我们甚至可以用这部分钱帮他们买社会保险、养老保险, 因为他们出狱后可能年迈, 劳动能力有限, 还有可能由于他们和社会隔离的太久, 重新融入社会的时间会比较长, 对他们应该特别关注, 保障他们的利益。

以上是我对犯罪原因及如何降低惯犯和累犯率在具体制度上的一些看法。这些具体的做法是和我的犯罪理论是紧密结合的, 核心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罪犯的合作精神, 预防他们再次犯罪。为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意]加罗法洛.犯罪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

[2][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

[3][日]团藤同光.法学的基础[M].东京:有斐阁, 1996.

[4][日]木村龟二.刑法学入门[M].东京:有斐阁, 1957.

[5][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1.

[6][法]迪尔凯姆.社会学研究方法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8.

“陈伯达现象”的再思考 篇3

“文革”作为一场大灾难已经过去,然而“文革”留给人们的反思是无穷尽的。“陈伯达现象”便是值得探索的反思课题之一。

初抵延安,陈伯达“坐冷板凳”

陈伯达号称“理论家”、“中共中央一支笔”。比起张春桥、姚文元、王力、关锋、戚本禹这些“秀才”们,陈伯达的资历要深得多:他担任毛泽东的政治秘书30多年,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马列学院副院长、中央政治研究室主任、《红旗》杂志总编辑,在“文革”中任“中央文革小组”组长,成为“舆论总管”。1945年的中共七大,陈伯达被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 ,在中央委员及中央候补委员中列第47位;1956年的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名列第21位;1966年的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一跃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第五号人物”;1967年1月4日,陶铸被打倒后,他升为“第四号人物”,仅次于毛泽东、林彪、周恩来;直到1970年夏在中共九届二中全会上倒台……1980年,他作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16名主犯之一,被押上了历史的审判台。

尽管康生也有着“理论家”之称,但此人奉行“述而不作”,一生著作寥寥无几。陈伯达却是一位著作家。我曾查阅陈伯达数百篇文章及十几种单行本。陈伯达是诸多重要历史文献的执笔者之一(有的是他主稿),包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关于农业合作化的决议》、《人民公社六十条》、《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即《二十三条》)、《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即《二十五条》)、《五一六通知》、《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等等。

继完成王、张、江、姚四部长篇传记之后,我完成了四十余万字的《陈伯达传》(作者注:初稿为40多万字)。通观陈伯达85个春秋的人生之旅,可以发现,理论一旦被奴性和媚骨所玷污,只能成为换取官阶的贡品,从此与真理无缘。“陈伯达现象”之所以成为一种“现象”,则是因为这种现象同样存在于张春桥、姚文元、王力、关锋、戚本禹等“秀才”身上。

陈伯达在理论研究工作中,最初是独立存在的。“北平陈伯达先生的《新哲学者的自己批判和关于新启蒙运动的建议》(《读书生活》第四卷第九期)”和《论新启蒙运动》(《新世纪》第一卷第二期),“可说是新启蒙运动的奠基石”。(何干之《近代中国启蒙运动史》,生活书店1937年版)新启蒙运动是文化思想上的一场自由与民主的运动,在当时颇有影响,陈伯达是这一运动的发起人。陈伯达把自己所写的一系列关于新启蒙运动的论文编成一本文集,取名《真理的追求》,由新知书店于1937年3月出版。陈伯达早年的这些论文写得洒脱,思想无拘无束,他的意识是独立的。他所发动的新启蒙运动(后来艾思奇等人也参加这一运动)于今日看来仍是具有积极、进步意义的。

1937年9月,陈伯达挈妇将雏,从北平经天津、青岛,与黄敬结伴而行,由西安进入延安。刚入延安,这位“理论家”只在马列学院当一名教员。他那糟糕的“闽南普通话”使他的讲课效果极差,不得已而调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科科长(10年前他在武汉便已担任此职,而他在进入延安前已是中共北平市委三人领导小组的成员之一,相当于北平市委书记)。此外,他还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北方局宣传部部长。初抵延安的陈伯达还处于“坐冷板凳”的状态。

陈伯达后来成为“中共一支笔”的契机,是在讨论孙中山思想的一次座谈会上,他谈了关于孙中山的“两个两重性”的见解,使毛泽东第一次注意他。当天晚上毛泽东宴请一位美国记者时,便请陈伯达作陪,与他作了第一次详谈。从此,毛泽东与陈伯达开始讨论理论问题,有了交往。

那时毛泽东异常勤奋,而且为人谦逊。延安时代是毛泽东著作的高峰时期、思想的黄金时代。为了弄清一点“疑点”,毛泽东会去信询问比他年轻得多的艾思奇“何时有暇,我来看你”(见《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陈伯达写了《墨子哲学思想》、《孔子的哲学思想》送毛泽东处请教,毛泽东不仅仔细看了,而且先后写了3封长信,谈了自己的见解,与“陈同志”“商量”(见《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这时的陈伯达仍按自己的学术见解写文章,只是请毛泽东予以指教。毛泽东再三声称“不敢自信为正确的意见”,不过“望文生义地说出来”,仅供“考虑”、“斟酌”。

此后,毛泽东调陈伯达到身边工作,任“中央军委主席办公室副秘书长”,实际上就是做他的秘书——毛泽东时任中央军委主席。最初,陈伯达只是协助毛泽东收集材料,研究题目是毛泽东定的,即抗战中的军事、政治、教育和经济。这时,毛泽东与陈伯达之间是正常的上下级关系。

向王实味开第一炮,大获全胜

在批判王实味的运动中,陈伯达领悟到“跟人”的重要性。向王实味开第一炮的是陈伯达。陈伯达在1939年2月16日的《新中华报》发表了《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杂记》,王实味提出异议,于1940年冬写了《文艺的民族形式短论》批驳陈伯达。陈伯达于1941年1月7日急就章,写了洋洋万言的反驳文章《写在实味同志〈文艺的民族形式短论〉之后》,反诬王实味有“托派思想”(其实陈伯达本人在留苏期间曾与托派过从甚密)。延安正在“肃托”,王实味一紧张,“为着站稳脚跟,我才把我与托派的关系报告组织部”。这下子,陈、王之争从理论之争进入整人与挨整。毛泽东支持了对王实味的批判,陈伯达顿时跃为“批王先锋”,在 1942年6月9日作了慷慨激昂的批王的长篇发言,斥责王实味是“蚂蟥”、“白蛉子”(在“文革”中,陈伯达把这种惯用语言演变为“小爬虫”、“变色龙”),大获全胜。由此,陈伯达在延安理论界“声名鹊起”,再不坐“冷板凳”了。陈伯达总结“经验”,说了句“名言”:“最要紧的是跟人,跟准一个人。”

1940年代的毛泽东确实不愧为党的英明领袖。陈伯达在毛泽东身边,按照毛的思想脉搏写文章。那些文章是不错的。比如,蒋介石发表了《中国之命运》,毛泽东在跟陈伯达闲聊时,说了句:“蒋介石出了个好题目呢!”陈伯达心领神会,连夜赶写《评〈中国之命运〉》,经毛泽东审阅,加上几段精彩之笔,于1943年7月21日发表。一时间被国内外看成“中共论战家”,名声大振。此后,陈伯达又写下《中国四大家族》、《人民公敌蒋介石》、《窃国大盗袁世凯》等政论著作。

建国后毛泽东威望倍增。陈伯达写了《论毛泽东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结合》,写了许多阐释毛泽东著作的文章,参与编辑《毛泽东选集》,成为毛泽东思想的宣传家。这一时期他的文章基本上是对上级观点的转述、解释。

毛泽东也发觉“理论家”丧失了自己的灵魂

从1957年开始,中国向“左”偏航,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阶级斗争”,一层层地“剥笋”。剖析这一时期陈伯达的文章及其写作经过,可以清楚看到典型的“陈伯达现象”:有野心而无主见,一切为了取悦上级,以求加官晋级。

“陈伯达现象”表现为:

一、察言观色,千方百计地摸动态,诸如主席最近跟谁谈话,看些什么书,注意些什么问题等。有时,他不得不如同中医“悬线搭脉”一般,借助于“线”摸情况。陈伯达曾多次向毛泽东秘书田家英打听毛泽东在看什么书,田家英对此十分反感。这种“轧苗头”、摸行情的作风,宛如政治投机商。“理论家”的“理论”变成“随行就市”,变成墙头草。有时为了抢风头,连夜急就章,以求得“头功”,可谓“闻风而动”,可谓随机应变“胜如神”。

1959年8月,陈伯达上庐山出席中共八届八中全会。他最初摸到的毛泽东的动向是纠“左”,因此他对彭德怀的信极为赞赏,曾当众说:“彭老总,你的信写得很好,我们都支持你。”可是,毛泽东突然由纠“左”转为“反右倾”,狠批彭德怀,陈伯达赶紧随机应变,摸新的“行情”。陈伯达拿到了毛泽东1959年9月11日在中共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的讲话记录,反复研究其中一段话:“他们从来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只是我们的同路人,他们只是资产阶级分子,投机分子,混到我们的党内来。要论证这一点,材料是充分的。现在我并不论证这些东西,因为要论证就要写文章,是要许多同志做工作的,我只是提一下。资产阶级的革命家进了共产党,资产阶级的世界观……”陈伯达抓住毛泽东这一重要思想动态,日夜赶写“论证”的“文章”,题目也是来自毛的讲话,即《资产阶级的世界观,还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陈伯达急呈毛泽东。此文果然以中央名义加了按语,作为党内文件印发:“此件很好,印发各级党委,供党员学习八届八中全会文件的参考,可在党的内部刊物上发表。”不久,陈伯达加以修改、补充,在1959年第22期《红旗》上,以《无产阶级世界观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斗争》为题公开发表。由此,陈伯达不仅躲过一场政治危机,而且成了“反彭英雄”。

二、系统总结,即把毛泽东在各种会议、各种场合零散的讲话,加以系统化、条理化,写成文章。“理论家”所做的是归纳工作,他笔中灌注的思维不是他自己的。进入“文革”后,毛几乎不写文章,只是发布简短的“最高指示”,“秀才”们则写成社论或文章。

例如,1967年第16期《红旗》所载“两报一刊”社论《沿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的道路前进——纪念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五十周年》,是由陈伯达、姚文元执笔的。此文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归纳为六条。这六条,是陈伯达和姚文元反复揣摸,从一系列“最高指示”中总结出来的,写毕呈上,附一信:“关于主席思想六条,作了新的整理……大家很希望主席能看一看,并加批改。”主席阅毕,在信封上大笔一挥:“内件已阅,修改得好,可用。”

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二十五条》,也是陈伯达主稿的。在陈伯达之前,已有人写过一稿,被毛泽东否定。陈伯达接手此事,格外小心。毛泽东说:“我要张燮林式,不要庄则栋式。”(叶永烈《陈伯达传》,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陈伯达反复琢磨这句话,悟出前稿被否定,是因为立足于“庄则栋式”的“攻”,于是他起草时,改为“张燮林式”的“守”——正面阐述中共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见解。他逐条整理毛的意见,加以系统化,写成《二十五条》。

三、演绎诠释,根据领导的某一观点、某一“最新指示”,加以扩大,加以推理,加以说明,加以解释,变成一篇社论、一篇文章。这最常见。在“文革”中,每逢发表一项“最新指示”,在陈伯达的主持下,总要演化成一篇社论。有一次,陈伯达在跟笔者聊天时,无意中说了这么一句:“我的本事就是把主席的一句话,谈成一篇《人民日报》社论!”

但“跟准”也不那么容易,尤其是在“发挥”、“发展”的时候。例如,1967年“二月逆流”时,陈伯达把一份天津小站的材料送给毛泽东,毛泽东指示:“自上而下都有反革命复辟的现象。”陈伯达赶紧加以“发挥”,写出《红旗》社论《坚决打退反革命复辟逆流》。这时,毛泽东却已改变了观点,说:“究竟有没有反革命复辟逆流?”毛压下社论,不予发表,还把陈伯达批评了一顿。

“理论家”丧失了自己的灵魂,一味“紧跟”,文章充满八股味,就连毛泽东也发觉了这一点。在延安作《反对党八股》的报告时,毛泽东曾举陈伯达为例,说陈的文章现在不如过去生动活泼了。后来,陈伯达在为毛泽东的《反对党八股》作文字修润工作时,请求毛泽东删去这段话。(叶永烈《陈伯达传》,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

一群“陈伯达”

陈伯达号称“马列主义理论家”,实际上并不真懂马列。他手中的马列主义,只是为了证明领导的某一观点时,选择马列的某些可供引用的片言只语,用于文章中做装饰品罢了。这位“理论家”在1966年达到巅峰,成为红得发紫的“一号大秀才”,成为极左派的一员主将。自1967年1月4日他联合江青对陶铸发动突然袭击,在1月10日受到毛泽东严厉批评,此后他的地位开始变化,一次次遭到批评,在“揪军内一小撮”事件中差点垮台。中共九大以后,陈伯达改换门庭,“跟准”林彪。在中共九届三中全会上,他编了《恩格斯、列宁、毛主席关于称天才的几段语录》,以配合林彪。毛泽东于庐山上写了700字的讨陈檄文《我的一点意见》,陈伯达彻底垮台。毛泽东写道:“我跟陈伯达这位天才理论家之间,共事三十多年,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就从来没有配合过,更不去说很好地配合。这一次,他可配合得很好了,采取突然袭击,煽风点火,唯恐天下不乱,大有炸平庐山,停止地球转动之势……”于是,全国掀起了“批陈整风”运动。

陈伯达在“文革”中犯下严重罪行,他自己也承认“犯了滔天罪行”。本文只是从他的“理论家”的道路加以剖析,指出他的奴性和媚骨,使他失去了理论家的脊梁骨。“陈伯达现象”曾相当普遍地存在于与他同时代的人之中:

姚文元因为在1957年6月10日《文汇报》上发表杂文《录以备考——读报偶感》,批评《文汇报》用“缩小到简直使粗枝大叶的人找不到的地步”转载毛泽东接见共青团代表的消息。(正是那次接见,毛泽东婉转地发出了准备反右派的信息)毛泽东见到此文,嘱令《人民日报》在6月14日头版转载,还以“本报编辑部”名义写了《文汇报在一个时间内的资产阶级方向》一文。姚文元由此名噪一时。

王力因为在1957年8月26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发表《论社会主义的内行》而被看中,调往陈伯达手下工作。由此王力得以发迹。

关锋因为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方向》一文,受到赞赏,由此得以被重用。

张春桥则是揣摩了毛的几次内部讲话,在1958年第6期《解放》半月刊上发表了成名作《破除资产阶级的法权思想》,由此平步青云……

这真是一群“陈伯达”。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姚文元,把看风向、摸行情作为“看家本领”,手中的笔成了随风而转的“风向标”。这群人号称“理论家”,而他们的“马列主义”实际上成了橡皮泥。王力在“文革”中按指示“研究”“文化大革命怎样发展了马列主义”,这些年则在“研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怎样发展了马列主义”——真不知他的“马列主义”究竟是什么?!

辩证法的本质是批评的。马列主义之所以具有攻无不克的力量,就因为它是科学,而不是“标签”。

在对“文革”进行冷静剖析之际,应当对“陈伯达现象”予以曝光,并彻底铲除。

关于先进制造技术的再思考 篇4

摘要:若干年来,对先进制造技术有了进一步深入的理解。先进制造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现代制造工程。发展先进制造技术要突出两个重点,即超精密加工和精密成形技术;综合自动化和系统管理技术。自主开发和创新可能是与先进制造技术同等重要的另一个主题。

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美国根据本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为增强竞争力和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提出先进制造技术(AMT)的概念以来,通过制订一系列的政策和实施计划,经过10多年的发展,首先在汽车、电子产品提高质量和可靠性、降低成本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效果,使整个制造业提升了国际竞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我国机械工业在制订“九五”规划和长远发展纲要时,充分考虑了国际上关于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动向和可能带来的影响,通过软科学研究、学术研讨、安排科研开发项目等,对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在认识上更加深化,在工作上愈益主动,也取得明显的效果。

我们曾以“关于先进制造技术的几点思考”为题目,探讨过若干问题。时隔多年,有必要做进一步思考,探讨未来。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

1.1 工程技术界以系统工程和工业工程的思想来审视先进制造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期,当先进制造技术的概念被引入以后,伴随而来的各种生产经营管理模式,JIT、MRP、MRPⅡ、并行工程(CE)、灵捷制造(AM)、精益生产方式(LP)等相继出现。专家们冷静面对这些新事物,明确提出:以提高制造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发展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必须在与之相匹配的制造模式内运作,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先进制造模式的特点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系统观念、工业工程(IE)为指导,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依托,精心组织,合理管理,达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缩短交货期的目的。美国以先进制造技术装备汽车工业的同时,在综合日本丰田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推?quot;精益生产方式“,于汽车企业推广应用,很快达到了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目标。

专家们进一步分析认为,各种先进制造模式虽然以不同形式出现,但基本上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以制造技术发展为基础,从20世纪50年代的高速切削开始,之后的多刀半自动机床、数控机床(NC)、计算机数控机床(CNC)、加工中心(MC)、柔性制造单元(FMC)、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另一类则以生产经营管理为中心,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成组技术(GT),之后的JIT、MRP、MRPⅡ、灵捷制造(AM)、精益生产方式(LP)、企业资源计划(ERP)等。这就使我们在面对各种繁多的技术层面时,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1.2 对先进制造技术内涵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最早介绍先进制造技术的内涵时,一般包含三个技术群:①主体技术群,包括产品、工艺过程、工厂(车间)设计、加工技术、装配、测试等;②支撑技术群,包括信息技术、控制技术、标准化等;③技术基础设施,包括质量管理、人员培训、用户服务等。不难看出,先进制造技术的内涵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先进制造技术以”制造技术“亦即工艺过程技术(process technology)为主体,把制造过程的设计、生产流程(车间)设计、加工技术、装配、检测等作为第一位的主体技术群,与传统?quot;以工艺为基础”有着惊人的相似。

第二,先进制造技术的三个技术群是生产过程的整体,是一项系统工程,也可以说是一项现代制造工程。从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信息管理、质量控制,到用户服务、人员培训,环环相扣。不难看出,忽视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达到质量、成本、效率的整体目标。这种把市场、技术、经济、管理等融为一体的思想,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与过去各管一段,各自强调自己的重要性,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先进制造技术是动态变化的。反映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先进制造技术有其本身重点发展的目标和内容。为确保生产和经济效益持续稳步的提高,按照实际情况,采用不同水准的先进制造技术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经营模式,以追求最佳的技术经济效益。

1.3 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引起了各级管理部门和工程技术界的重视

1994年以来,先进制造技术的有关内容被列入“九五”、“十五”期间多项国家科技发展计划中。科技管理部门在制订研究开发立项计划时,把先进制造技术作为与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并列的技术领域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开发和利用先进制造技术、工艺和装备,大幅度提高国产技术装备水平”,“加速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为发展先进制造技术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有关领导指出:我国工业化任务还远未完成,而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工程科技水平的落后,制约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也制约了工业化的步伐。

值得注意的是,把企业管理或者叫做系统管理技术作为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环节正式纳入了各级规划、计划之中。例如,机械工业系统在制订“十五”发展思路、目标及重点时,高层专家提出,机械行业先进制造领域的高技术产业构成为:①现代设计技术与软件;②先进制造工艺与装备;③综合自动化技术装置与系统;④现代管理技术与软件;⑤机电信息一体化产品。其结构对现代管理技术的重视具有代表性。制造业面临的挑战与先进制造技术

进入21世纪,我国加入WTO,机械制造业面临重大挑战和机遇,先进制造技术作为机械制造业的一项重要技术领域,将面临各种新任务、新课题。

2.1 对市场的快速响应能力

瞬息万变的市场促使交货期成为竞争力诸因素中的首要因素。为适应市场需求,已有的并行工程、快速原型成形技术、客户化生产方式将得到广泛应用。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电子商务技术与手段将在企业快速响应能力中进一步扩展。网上询价、网上签约、网上采购、网上交易将大大缩短经营周期和降低生产成本。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与之相配套的第三方物流,将替代企业原有的许多仓库、储运系统,而为实现JIT(准时制)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对市场快速响应能力的大小,是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2.2 超精密加工技术

被加工零件的尺寸精度高于0.1μm、表面粗糙度Ra小于0.025μm以及所用机床定位精度的分辨率和重复性高于0.01μm,称为超精密加工,亦称之为亚微米级加工技术,并正在向纳米级加工发展。

超精密加工所能达到的精度、表面粗糙度和加工尺寸范围,是一个国家制造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超精密加工广泛用于国防军事工业、航空航天工业、计算机芯片、磁板基片、光盘基片等。

现代机械制造中,提高产品的性能、质量、可靠性、自动化程序等均有赖于超精密加工。因此,超精密加工也是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之一。

2.3 先进成形与改性技术

成形与改性技术包含了铸造、塑性成形、连接、热处理、表面改性等,成形与改性技术是先进制造技术的一项重要内容。机械产品的零部件,通常都要通过成形与改性才能具有所需形状及实用功能。成形技术已从生产零件毛坯、接近零件形状,向直接制造零件的净成形方向发展。有专家预测,塑性成形与磨削加工相结合,将取代大部分中小零件的切削加工。

先进成形技术与节能、节材、绿色制造密切相关,是当今世界在发展先进制造技术中的关键课题之一。

2.4 环境适应性的挑战

我国机械制造业不仅要解决自身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为社会提供在全寿命周期内没有污染、节约资源的各类产品。为提高制造企业的环境适应性,有关部门提出了四个准则:不可再生资源应用降低到最低限度;能源消耗最少;对空气和水的污染最低;使工作和生产环境绿色化。绿色产品的设计和绿色制造在21世纪将提到重要议事日程。首先要研究绿色产品、绿色制造的设计理论和方法、产品的描述和建模技术,以及建立绿色产品数据库和绿色产品、绿色制造的评价系统。

2.5 虚拟制造技术和网络制造技术

虚拟制造技术是以计算机仿真技术为前提,在计算机上实现对产品设计、加工和装配、检验、使用全部生命周期的统一建模和仿真。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网络制造是虚拟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某一市场需要,利用以网络为标志的国际互联网,把分散在不同地区的现有设备资源、智力资源和各种核心能力,按资源优势互补的原则,灵活而迅速地组合成一种超越空间约束、统一指挥的经营实体--网络联盟企业,以便快速出产品、出效益。网络制造将成为21世纪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

2.6 制造资源的柔性和可重构性

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不再是目前实行的强制性标准化产品,而是前所未有的非标准化产品和服务。这将导致单一同类规格的大量消耗市场,裂变为一系列满足不同需求的细分市场,细分市场又进一步强化了产品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和不确定的市场环境,要求克服设备资源沉淀造成成本升高的风险。先进制造工艺、智能化软件和柔性自动化设备、柔性发展战略,构成未来企业竞争的软、硬件资源。制造资源的柔性和可重构性是21世纪企业装备的显著特点。

2.7 综合自动化技术

综合自动化技术包含产品研究与过程开发自动化、生产过程和设备自动化、管理自动化等方面。综合自动化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强大手段,是21世纪支持和推动以信息为特征的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核心技术。发展先进制造技术与综合自动化技术,实现我国制造业改造升级,已成为制造业界的共识。

21世纪的制造业综合自动化,将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有所创新和发展应用:①综合自动化总体与集成技术;②产品研究与过程开发自动化技术;③生产过程和设备自动化技术;④管理自动化技术。几点思考与建议

3.1 发展先进制造技术任重道远

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机械制造业已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机械制造体系。我国基础工业部门80%以上的装备,农业部门绝大部分装备由国内提供,机械产品已成为我国对外出口的支柱之一。我们已经打下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但从整体上,工业化的任务还远未完成,制造业的人均GDP和增加值还很低,而要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工业化的历史使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我国振兴机械制造业有待时日,发展先进制造技术任重道远。

3.2 突出两个重点

发展先进制造技术任务繁重,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突出重点。超精密加工和精密成形技术、综合自动化和系统管理技术是重中之重。因为两者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

第一,增强核心竞争力。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是许多国防和民有高级产品的关键技术。所能达到的精度,标志国家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实力。

第二,环境适应性关系重大。精密成形技术,可大大减少环境污染,节能节材。

第三,提高劳动生产率。综合自动化技术和系统管理技术,体现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具体途径,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四,既重视具体技术,也重视管理技术。

3.3 重视教育与培训

据1998年统计,机械工业全部国有企业及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达4.92万家,职工1408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约占7.5%,亦即100万人左右。职工技术水平和素质的提高直接影响企业的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总体发展水平。而在已经加入WTO的今天,教育与培训更为重要与迫切。

教育与培训要引入市场机制。一方面要坚持持证上岗、竞争上岗;另一方面要建立市场机制,自觉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为择业、应聘创造条件。

国家有关部门要制订继续教育的法律法规,规范教育培训市场。重视教育与培训,规范教育与培训市场,是推进先进制造技术,振兴机械制造业,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长远大计。

3.4 自主开发与创新是另一个重要主题

在机械制造业,产品自主开发与创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早已被政府部门和工程技术界、企业领导人、教育界理解和关注。有两个情况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一是科技管理部门发现,多年来新产品、新技术的创新点绝大部分来自早期科研项目或前期预研;二是先进制造技术以“制造技术”为主体,对产品开发设计,主要提供方法和手段,如CAD、CAPP、PDM等。因此,自主开发与创新在机械制造业可能是另一个主题。建议有关部门和学术团体对制造业自主开发与创新的内涵、机理、机制、方法、形式和经验等,做广泛深入的学术探讨与交流。从这一重要角度,与发展先进制造技术一起,共同推动制造业的发展。

知识产权作用的再思考 篇5

高瑞(Francis Gurry),1951年5月生于澳大利亚,为第四届和现任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总干事,并同时担任国际保护植物多样性联合会(UPOV)的秘书长。2013年8月22 日,高瑞先生在墨尔本大学法学院作了题为“知识产权作用的再思考”的演讲,面对快速变化的全球化世界,试图重新定义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视频观看地址(http://v.umelook.com/channel/11863/?m=Video&vid=273646)。笔者简要摘编其演讲的核心观点与精华内容,供知识产权同仁参阅,不当之处敬请批评。

高瑞先生首先回顾了对知识产权的传统解释,阐明知识产权制度诞生的主要理由,包括知识和信息具有非竞争的性质,在生产时属于私人性物品,在消费时却是公共性物品,所以为刺激创造需要给知识的创造者一个排他的权利,包括了专利、版权等多种权利形式。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理由,如为了避免传统技艺的流失,改变技术通过私授方式代代相传,就需要向社会公开技术,也要给予保护,专利制度建立了最完整的人类技术的记载体系等等,这些传统的解释依然有效。

一、知识产权制度面临的三大环境转变

接着,高瑞先生描述了影响知识产权制度的三大转变: 第一个转变是,创造财富的核心由有形资产转向无形资产。知识资本崛起并成为经济竞争的焦点,创新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财富500强企业的资产构成中,1978年为有形资产95%,无形资产仅占5%,但到了2010年,有形资产降低到20%,而无形资产则提高到80%。这代表了企业投资的趋势,企业竞争优势也体现在知识资本上,尤其是体现在技术、设计等创新方面。另外,美国商务部报告估算,2010年美国知识产权密集产业增加值的直接贡献为5.06万亿美元,占美国GDP的34.8%,为美国提供了2710万个工作机会,占全部就业的比例为18.8%。同时,也带动了全球知识产权需求的不断增加,1995-2011年,全球专利申请由105万件上升到214万件,商标申请从200万件上升到420万件,设计申请由24.5万件上升到77.5万件。

第二个转变是,伴随着经济重心、技术重心的转变,地缘政治重心由西方转向东方。可用研发投资、科学论文产出、PCT等指标来说明知识与技术生产方面的地缘政治转变。在作为知识生产的主要投入指标之一的研发投资,中国已经进入全球研发第二大投资国,日本位列第三,亚洲国家的研发投资从1999年占全球的24%上升到2009年的32%;在科学论文产出数量方面,亚洲国家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增速大大高于西方成熟国家;在PCT专利方面,中日韩三国1994年仅仅占全部PCT专利申请的7.6%,但到2012年,已经上升到38%。

第三个转变是,伴随着互联网以及新近社交媒体的崛起,社会政治力量不断发生分化,政治权力由国家转向非国家。互联网已经打破了国家对信息的垄断,制定政策的权威性受到挑战,获得知识与信息、各种不同目的使用知识的能力也随之发生改变。这方面发生转变的例子甚多,例如,2012年1月18日,发生了影响很大的抗议美国通过SOPA、PIPA等知识产权法案的联合行动,闹得沸沸扬扬。

面对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全球化新世界,传统的知识产权根基虽未动摇或不至于失效,但要认识到知识产权的使命变得更大也更为复杂,因此需要赋予知识产权新的功能。

二、赋予知识产权三大新功能

高瑞先生阐述了新环境下,应当增加三大知识产权新功能或使命: 第一个新功能是,知识产权作为竞争行为调节器。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未来的竞争越来越聚焦于知识产权,创新成为竞争的战场,越来越多的国家提出了新的创新战略与规划,采取了许多措施。国与国,包括企业之间竞争不光彩的一面是间谍活动。知识产权成为竞争关注的中心,也导致知识产权的并购案大幅增加,不仅涉及专利的数量大,而且并购金额也很大。另外,频繁发生的诉讼战中,出现了专利流氓或非专利实施实体现象。问题是,没有人知道如何界定这种现象,也不知道技术市场的法律演化走向何处。对此,美国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政策方面的应对。

第二个附加的使命是,在竞争利益博弈中,知识产权作为找到平衡的一种机制。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知识居于中心位置,知识问题不再是简单是非问题,以知识为中心的各利益相关者相当复杂,需要寻求到利益平衡点。当谷歌计划把世界上所有的图书都数字化时,谷歌与出版人、作者之间的法律问题是十分复杂的。新条件下,发明者与使用发明的人、分享经验的社会群体;知识生产中的投资者相对于分享知识好处的群体等,对所有涉及到的个人、企业、组织、政府的利益与公共领域、大众的利益之间,需要知识产权制度充当利益平衡机制。

第三个新的角色是,实际上是知识产权的一个新用途,就是作为融资的机制。这显然是源于经济中无形资产评估价值的增加。高瑞先生列举了国际奥委会出售转播权等例子。

三、新的形势下知识产权应当重点研讨的三大突出问题

高瑞先生提出,面对新的形势,需要突出关注三大主导性问题,他用了三个词来概括:第一个词是授权(entitlement)问题;第二个词是独占性(Appropriability)问题;第三个词是可用性(access)问题。

一是,与授权(entitlement)相关的问题。涉及到所有权与控制权,即谁创造发明在先,或合法原创与非法模仿或复制之间的边界,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当前,这一问题受到更大挑战,有三个原因:第一,知识经济兴起带来的知识价值的提升。第二,间谍活动、恶意使用商业秘密和保密信息的增加(技术使以前不可能进行的间谍活动更加广泛了)。同时,国际范围的企业间高智力人才流动变得很普遍,虽然这不是间谍活动,但使企业的知识财产受到潜在威胁。所以,商业秘密、保密信息的保护变得更加重要,但目前状况不甚理想,少有共识和多边条款涉及。第三,竞争与合作的紧张关系增加。开放创新日益成为重要的创新行为模式时,知识产权可能是解决这种竞争与合作紧张关系的手段。二是,与独占性(Appropriability)相关的问题。涉及哪些应当且能够成为知识财产权的主体。理论上知识产权的主体是清楚的,知识产权处理的就是新的、原创的、独有的,它仅仅保护先前不存在的东西。但在实际应用中又难以界定清楚,如科学与技术、发现与发明越来越难以区分,如基因的专利性问题、颜色是否能成为企业申请排他性权利的领域等。无论是立法机构(legislature)或是司法机关(judiciary)对知识产权的独占性决策时,当与广大公众的意见不一致时,就会遇到失去社会信任的挑战。当出现高效而完美的模仿技术时,涉及独占性的问题又完全不同了,如在生物技术、数字技术领域,创制一种新药与技术公开后的仿制;创作生产一部电影与盗版之,事实是创造的成本极高,仿制或复制成本极低甚至没有,这些发展给知识产权带来极大挑战。

三是,与可用性(access)相关的问题。可用性意味着生产可销售的商品,使技术能市场化,同时也带来获得这些知识产权的价格与不能获得之间的社会紧张关系。这种紧张不可能消失,对政策制定者来说,挑战在于如何精心组织好有理有据的公开讨论;对企业而言,挑战在于要找到一种平衡,一方面通过竞争并得到合理经济回报,另一方面管理好潜在的公众负面反应。

四、关于新的知识产权环境下的政策制订

最后,高瑞先生探讨了政策制定者应如何应对。

在新的知识产权情形下,政策制订者的挑战在于,对技术的快速变化产生的知识产权问题,快速得到相关答案。另外,国家层面、双边、多边的、区域的政策制订机构,如何相互适应?但现实是存在更多的机会主义,其危险有三个方面:一是在许多相互交叉的程序中仍旧沿用过去连贯性的政策;二是在涉及复杂的和多种利益的政策制订过程时产生的风险;三是政策应对的能力不能适应问题的广度深度。国际社会在达成一致性上的能力是有限的,而面临的挑战与问题日益增加,需要国际合作,并提供恰当的政策应对。

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再思考 篇6

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再思考

朱阳镇第二初级中学

庞跃华 2013年9月26日

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再思考

各位领导、老师们:晚上好!

提到课堂教学改革,我市、我省乃至全国的教育界没有人不知道杜郎口中学、永威学校。杜郎口中学从1997年因教育教学“双差”而面临撤并,永威学校是创办于2002年是一所地处市郊、2006年濒临倒闭的很不景气的一所民办学校,两所学校到现在成为全国中小学校争相参观与学习的典型,是什么使他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课堂教学改革让这两所学校从低谷升到了山巅。2011年我校也处于了最困难的办学境地,该怎么办呢?问题在哪里?雷校长一句话指明了方向:“一切问题都在课堂”,所以只有破釜沉舟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我们才会有出路。两年来我们潜心课改,全力课改,从2011年我校三个年级22个学科组中只有不到5个备课组成绩与兄弟学校持平,到2013年22个学科组,已有过半学科组与兄弟学校持平,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社会、家长、学生的满意度逐步提高。但是,我们取得的成绩还于社会的期望、家长的期盼存在较大的差距,我们必须要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仍要坚定不移的把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到底,本期就课堂教学改革方面我们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坚持常年赛课

2011年我校教师课堂教学最明显的问题是:上不了公开课,连最起码的上级调研都难于安排。在2011---2012学年第一周开始,我们就开始了赛课,刚开始一提到赛课,大部分教师茫然失措,怎样才能上好课呢?就在这样的情况下,雷校长几乎坚持天天听课调研,完善了《一线五环教学模式》,制定了《朱阳二中高效课堂操作指南》,确定了第一轮赛课主题:“教的明白”,制定了评分标准,总的要求是:使教师明白教学内容及要求、明白教学教学方法、明白教学效果。随后要求教务处大密度安排各学科组的赛课,同时为提高教师对每一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我们进行分工评课,组内教师一人只评课堂教学的一个方面,不仅要评出问题,更为关键的是评出措施,使听课的每位教师在评完课后,都清楚每个环节应该怎样做。在第一轮赛课结束后,我们教师的课堂从环节上一下子明晰起来了,课堂有型了,课堂有架子了。这只是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的第一步,课堂教学改革核心的是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效果就要在课堂上坚持不断地落实,落实就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我们通过2个学期进行了以强调落实为主的不同主题的五轮赛课。

第二轮赛课主题:“知识落实”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第三轮赛课主题:教学环节细节“精细化”强化落实 第四轮赛课主题:落实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第五轮赛课主题: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落实的关键

第六轮赛课主题:让学生动口讲(读、答、背、评、问、议……)

让学生动手练(写、做、画、批、……)

在上学期我们发现,我们教师的课堂注重落实了,但经常出现课堂教学完不成任务,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不合理,比如:学生学习环节设臵:先看书,在小组交流,再班级交流。存在问题是学生学习环节设计的重复。上课不经学习,直接提问、检测等。存在问题是不符合认知规律等问题我们就确定了第七轮赛课主题:课堂结构再优化。第七轮赛课后我们发现教师课堂结构设计好了,学生反应不快,教师需不断的组织教学,影响了课堂的效率,我们又确定的第八轮的赛课主题:培养学生自动化学习状态。在上期期中,在中心校组织的两校统考中我们发现我校的优生稍弱,我们反思了课堂教学,总结出问题在于课堂教学内容浅显,课堂深度不够,我们就制定了第九轮的赛课主题:让课堂厚重起来。

本期我们继续总结了我们的课堂现状,因为我们课堂教学注重1号学生,我们课堂教学操作的一些细节要求,如首问指名答,课堂上学生是不举手回答问题的等原因,课堂学生学习氛围沉闷,我们制定的第十轮赛课主题就是:点燃学生激情。通过不同的评分指标,指导教师上好课。同时本期下半期还要依据第十轮赛课出现的问题,确定主题进行第十一轮的赛课。

第七轮赛课主题:课堂结构再优化(教师教学的设计)

第八轮赛课主题:培养学生自动化学习状态(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第九轮赛课主题:让课堂厚重起来(回归教材的理解)第十轮赛课主题:点燃学生激情(让学生乐学)

表面上是通过不同主题的赛课,其实质就是按照学校的实际,教学的规律,引导教师体验教学规律,使每一阶段的教学都能科学,高效的进行,不断的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每一新学期,都会有一批新教师到我校参加工作,新教师的培养我校都把他作为学校的头等大事,每学期我们都会对新教师的进行大密度、快节奏的理论培训,并每周安排新教师上适应课进行实践改进,经过两年实践新教师进步迅速,半个学期就能基本上上公开课,教学效果能达到平均水平。本期就新教师我们一是坚持每天晚上第一节课进行培训,在课堂教学常规方面、按照“一线五环”备课上课方面、学生管理方面、教学困惑方面给与指导,同时让每位新教师进行教学的反思,发现总结问题。二是继续大力度上适应课,每位教师一周上两节,进行实践适应。目前李莎老师、张东林老师适应较快,课堂面貌姣好。

每教学月质量检测后我们会依据教学成绩,安排大比差教师上提高课。因为我们坚持一切问题在课堂,通过提高课,解决教师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成绩。

二、坚持校本研修

赛课是让教师不断地实践,那么校本研修就是给教师以理论支撑、方法指导,坚定课改的思想不动摇。通过校本研修一是明确每一轮赛课的要求、意义、目标,二是通过赛课暴露出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不断的统一思想、统一做法。通过校本研修教师对每一轮的赛课都能积极实践,课堂教学能达到预期的面貌,能达到每一轮赛课的预期目标。校本研修我们安排的思路主要是围绕赛课进行,具体如下:

一是在每一轮赛课前,我们要组织教师对照评分表进行培训,给教师讲清每一评分细则要求的意义,实施的具体操作要领。在赛课中我们要依据出现的“小问题”,进行专题研讨,找出瓶颈原因,制定出解决办法,确保每一轮赛课的实效。如:我们研讨的主题有:“如何确定知识梳理的知识点”“如何反馈暴露更充分”“如何讨论矫正更有效”“如何进行小组积分”“课堂教学如何让学生紧张起来”“课堂教学反馈演板的高效使用”“让课堂充满激情”等。截止上期我们进行的赛课培训10次,组织教师观看分析课堂教学视频20余次,小专题50余个。

二是我们会每周给教师印发以课改为主要内容的每周一文一问一思。这些文章主要就是一些实实在在的课改实例,通过教师学习,坚定教师课改的信念,汲取课改的力量。所印发的关于课改的文章近70余篇。

三、坚持课堂常态化检测

在第五轮赛课后总结后,我们发现一部分教师常态课与赛课公开课截然不一,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赛课的积极影响,违背了赛课的主要目的。为此我们统一了思想:赛课必须打假。

我们一方面对赛课的安排进行了调整,把提前一周安排改为提前一天通知,督促教师备好每一节课。

二是教务处开始安排专门人员进行巡课,检查教师的:候课、知识梳理、上课提问学生数、小组积分、教学效果等方面,检查后进行通报批评。经过第六轮赛课的过程后,全校常态课堂教学与赛课基本一致,但一些细节操作仍需进一步的规范。

三是学校积极筹建网络管理中心。在上期学校投资20余万元建成了校园网络管理中心,目前主要使用的有两大功能:一是学校教学资源平台的使用。二是就常态课方面安排专门人员通过每个班级视频的实时观看、录像进行常态课的监控,做到每周不同重点的监控,每晌中午12:30、晚7:05两个时间段的通报。

本期我们继续坚持巡课与网络检查相结合,坚持思想教育为主,通报批评为辅的原则,落实好常态课的效果。

四、坚持合作小队评选

合作小队的使用是实现兵教兵、兵查兵、兵强兵的重要途径,也是课堂教学改革、新课程教学的要求,在2011年我校简化了小组评价的指标,去掉了纪律、卫生、作业、寝室的评价指标,重点考核班级小组的课堂表现和每教学月小组成员的学业成绩两个方面,课堂上要求小组内能按照老师要求进行检查、讲解,课后进行督促、检查、帮助。每教学月对小组进行总结评价奖励一次,每个小组奖励图书、学习用。,同时制作版面给与宣传。每学期组织优秀合作小组成员进行社会实际活动一次,去函谷关、去灵宝一高、实验高中、灵宝北区等。在小队合作方面本期我们一是要进一步规范在课堂中的各成员角色分工,积极履职;二是发挥在课下的作用。实现合作小队的真正价值。

五、坚持合作电子备课

我校一线教师59人,年龄在33岁以下教师48人,占到81%,教师年轻,教学经验、教材把握能力较弱,合作备课对于提高备课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在鼓励教师合作备课方面,我们不断加大对整个学科组的评价,在绩效考核中我们设立优秀学科组奖,班级优生过程奖,本期在绩效考核中我们对优秀学科组人均分业绩积分方面,设立了奖励,同时对后进学科组进行相应的处罚,在制度上给合作备课以保证。

在备课方面为了能给下一届任教学科教师提供重要的教学参考,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从2012年9月开始进行电子备课。这样学校网络管理中心中学校教学资源平台开始使用,目前七八年级下期的教学资源课件齐全规范,上期由于当时要求不规范,课件资源有待于本期进一步的规范、完善,本期,我们已建立了教学管理的各级目录,对电子备课进行了要求规范,每周四进行检查总结,通过本期努力上期的教学资源将得到修改完善,学校将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资源,为今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六、坚持三种课型的研究完善

从2011年9月开始,我们着重落实的是新授课“一线五环”教学模式,在第2011—2012学年上期期中、期末复习时,我们发现复习课教学混乱,为此我们制定了复习课的三种课型:知识点复习课、习题课、习题讲评课的教学模式,目前存在问题是习题讲评课,部分教师对于学生存在问题统计不细,教学时针对学生不强。这也是本期我们需要改进的,在本期我们还计划就新授课中,结合每一学科教学内容特点,再进一步规范教学模式,使教学模式的格式化对教材的涵盖达到80%以上,如语文:现代文教学模式、古诗词教学模式、作文教学模式等。

七、坚持经验的及时总结推广

各学科教学内容不一样,但是教学方法是相通的,所以在赛课过程中,我们不断发现、总结一些教师、学科组的好的做法进行了全校的推广,进一步完善了课堂教学模式中操作的一些细节,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如:数学组王娇芝教师在演板反馈中的做法:

1、演板同学先写上姓名、几组几号,字迹工整,用白粉笔书写。动作迅速。

2、纠错同学用红粉笔纠错,纠错另写;纠错后做好两个评价一个准备一个提问,评价正确情况(错*个)与书写工整(用ABC等级),做好讲评准备(指出错误,讲出正确,最好总结方法及相关事项),并对错误同学进行提问,纠错时侧身、不遮挡演板内容,声音洪亮,指着问题纠错。

3、一般情况下,4号对2号,3号对1号。

政治组张晓文教师在背诵环节的操作办法:

答案明确后,学生全部站起来背诵,背诵过后坐下。看起来很简单,其实不然,全部站起来一是能调节学生课堂学习状态,二是能营造积极紧张的学习氛围,三是免去了教师统计背诵情况,教师一目了然节省了教学时间,四是非常有利于教师把握好课堂的推进,五是有利于教师确定反馈的对象。

英语组刘振霞教师在自主学习中标注的任务

一、任务二的做法:

在每一自主学习中,经常会出现围绕知识点学习深度、宽度的逐渐延伸,刘振霞老师在赛课中就采用了一个自主学习中采用标注任务

一、任务二的做法,标注后使课堂结构一下子明晰起来,学生学习更加思路清晰。语文学科组在学生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标注段落序号的做法,就为课堂分析课文提供便利等

在推广经验的同时,我们也会及时指出老师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通过学校校讯通,我们会把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变成信息及时发送到每一位教师,如改进不力,我们就会安排成为校本研修的主题,进行研讨统一思想,统一做法。上期我们发的通报有十条:

【课改信息(1)】 “50句话课堂”:第七轮赛课我们统计了教师课堂上说话的次数,我们发现高效课堂每节课教师的教学指令不会超过五十句,且这些话都是组织教学的指令或强调的话,希望全体教师在常态课上也一样尽量精简教学指令,把自己的话语控制在50句以内,给学生更多的“练”的时间和机会。因为“会”是练出来的。

【课改信息(2)】

知识梳理的目标定位:知识梳理是本节课核心知识、方法的归纳总结,并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在教学时,由于学生还未接触文本,对知识点和方法还没有理解内化,因此本环节的教学目标定位为:理科学生能掌握本节课内容的10℅左右,文科15℅左右即可,也因此本环节的教学不易让学生背诵,因为那是死记硬背。特别是新课教学,只需默读体会一遍,反馈一下,了解即可。

【课改信息(3)】 “碎问要不得”:教师连续提问一些思考空间很小、价值不大的小问题,学生回答时只用几个词,语言很少,我们称作“碎问”。碎问弊端有二:一是学生思考深度不够,思维断断续续不系统、不整齐;二是由于教师过多提一些无思考价值的小问题,课堂节奏延缓。因此教师要善于把这些小问题整合成“适度的大问题”。

【课改信息(4)】

“有效率大多不超40℅”:本周进入复习之后,为了给大家留更多的备课时间,赛课暂停,而大多数老师忘记了“高效课堂是学生练出来的”,忘记了我们课堂的规定和措施,忘记了控制自己的语言,忘记了教师课堂上应该尽可能给学生练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读、讲、背、写等,而是串讲充斥着课堂,灌输式的教学充斥着课堂。

如果说第七轮赛课时赛讲的课堂有效率能达到70%-85%的话,那么这几天大多数老师课堂的有效率达不到40%,不信你就先只观察一种显现,当你在教学楼巡视的时候,有多少学生在向你看?说明我们大多数老师对我们的课改思想还没有固化成教学理念更没有变成一种自觉行动。当教学任务繁重时,以前的教学恶习自觉不自觉呈现出来,便不关注学生,便开始大讲特讲,便又回到老路上。

【课改信息(5)】近段时间从听课、巡查中发现,大部分教师教学过程中在组织学生板演反馈时,能够强调学生标明组号、做题序号,并对书写情况作出简单的等级评价。但仍有一些教师没有做好让学生做题带序号等的要求,这样不好。带上序号进行板演,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做事的条理性,有利于学生答题规范的习惯养成等。希望引起各位老师的注意!【灵宝市朱阳镇第二初级中学】

【课改信息(6)】

从几天来对各班学生的了解中得知:部分班级的合作小队成员没有进行及时调整,学生的位臵没有进行变动,这都不太合理。小组成员的重新组合,有益于不同性格的学生形成互补,避免有的小组课堂表现突出,而有的小组上课不发言或很少发言。时间一长不利于学生的良好性格养成!应引起各班主任的注意!【灵宝市朱阳镇第二初级中学】

【课改信息(7)】

不断的让学生复习——根据遗忘规律,课堂上记住了(学会了)不等于明天还能记住,今天记住了(学会了)不等于三天后还能记住,本周记住了并不等于一个月后还能记住,一个月记住了并不等于长期还能记住,因此必须不断的复习,有规律的复习。我们学生早上5:50前已经进班开始读书了,甚至一部分学生5:40都开始进班,但是我们发现大多同学没有复习意识,不能把前面学过的东西读一读再复习背诵背诵,说明我们老师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觉复习的习惯,除了背诵新学内容外要给布臵复习任务,且要进行检查落实,反馈复习情况。【灵宝市朱阳镇第二初级中学】

【课改信息(8)】 推广张晓文老师对“学”的情况进行总结的经验——张晓文老师的政治课在学生自学或讨论完后,会经常使用“**同学看书看得认真”“ **同学看书时能够进行圈画”“**同学自学得快”“**小组咋样咋样”……并进行一定积分。这是一种很好的调动学生紧张参与课堂办法。方法很小但很有效果。

【课改信息(9)】

培养学生“示意”的习惯——学生每完成一项的任务后要进行示意,这是以学定教必不可少的要求。读完后要示意,自学完要示意,讨论完要示意,背完后要示意,做完后要示意,更重要的会不会要示意……这是了解学情必要形式,老师们要注意培养学生这种示意的习惯。政治、历史学科在这个方面做的较好,他们把这种主动示意的习惯作为一项要求打在课件上,例如“站起来背诵,背完的自动坐下”“自学完后自动把手举起来”“讨论完的小组自动坐好” ……

【课改信息(10)】

“站起来背诵坐下来反馈”要成为教学习惯——“一切知识无非是记忆”——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两年的课改我们也深切体会到知识点没有背过就做题是一种无效的教学劳动。因此大家都重视了知识的记忆。“遇到背诵就让学生站起来”庞校长和英语组、政史地组创造的这个经验,既能告诉学生这个知识的重要性,更能起到落实的作用,现在已被大多数老师所认同和自觉使用。现在提醒的是:

1、不仅上课要使用,早读也要使用。

2、背诵的内容最好在3——8分钟完成,不宜过长,更不宜过短。

3、没有背过的一定要采取措施,盯着让他背过。特别是第三条这可能是成绩差别的原因之一。

思考:

1、结合我校课堂教学改革以来的课改信息,交流自己自教学中做得好的有哪些?不足之处有哪些?有什么改进的办法?

2、教学中你还有哪些好的建议及做法,与大家进行交流。

“国旗下讲话”的再思考 篇7

一、执行制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计划性不强, 时效性差

许多学校在学期初没有详细制定国旗下讲话计划, 更谈不上学年计划、学段规划。上周一个中心, 下周又一个主题, 虽然每周讲话相对独立, 但周与周之间没有紧密联系, 谈不上突出一个教育主题、形成一个教育系列, 把国旗下讲话当成是应时性工作。

2. 内容庞杂, 教育性差

有些学校国旗下讲话内容较多, 不是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一个主题来设计, 而是既讲上周工作优缺点, 又讲本周工作新要求, 或是一些学校荣誉的宣传和旁敲侧击的警告和提醒;有的内容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不能联系学校和学生生活实际, 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还有的讲话内容陈旧, 与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相对滞后, 不能与时俱进、突出时代特征, 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3. 形式单调, 趣味性差

从开学第一周开始到学期末结束, 国旗下讲话都由校长一人主讲, 认识不到国旗下讲话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单说教, 照本宣科, 没有师生演讲, 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 怎能形成师生共鸣!这样的讲话, 形式单调、枯燥乏味, 没有留下多少值得回味和思考的东西, 成了教师和学生生活中的一种累赘, 教育性从何谈起?

二、“国旗下讲话”中应具备的特征和采取的措施

国旗下讲话存在问题的表现是多方面的。那么, 一次好的国旗下讲话应具备什么特征及采取什么措施呢?

记得某市小学, 在在开学典礼时, 聘请市长进行升旗仪式中国旗下讲话, 并提出要求:第一, 只讲五分钟;第二, 不要念稿;第三, 用小学生能听得懂的语言。这三点要求, 可能就是该校的国旗下讲话的标准。概括地说, 一次好的国旗下讲话“应该具有针对性, 而不是盲目性;应该具有计划性, 而不是随意性;应该具有演讲性, 而不是说教性;应该简短, 而不是冗长”。具备了这个特性, 国旗下讲话才能收到预设的效果。

为了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一次好的国旗下讲话具备的特性, 采取的措施应有以下几点。

1. 提高认识, 认真贯彻落实《国旗法》

严格执行升降国旗制度, 把每周一升旗仪式作为常规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摆在学校校长的重要位置, 把国旗下的讲话当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的有效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佳过程和契机来抓。持之以恒, 受益的一定是学校及师生。

2. 加强计划性

把国旗下讲话纳入学校德育工作计划之中, 坚持科学管理、制度管理、有人管理有人抓。做到学段有规划、学年计划、学期有安排。按照系列、突出中心、强化专题, 落实每次讲话的内容和形式, 使每一次讲话主题突出、内容具体、教育连续性强。

3. 要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年龄心理特点

国旗下讲话内容要遵照德育发展的层次性、阶段性、连续性的规律, 本着道德认识上由近及远、由浅入深;道德情感上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道德行为上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系列教育。学校要结合实际, 开展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教育, 使国旗下讲话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方法灵活、针对性强, 寓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4. 对“讲话”的内容要有内化过程

对国旗下讲话的内容要进行思想上的学习和行动上的贯彻。可以利用班团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师生、生生讨论等多种形式, 并以此指导学生的行动, 确实发挥这一德育阵地的作用。

5. 健全学校德育科研网络

建立一套德育科研网络是学校德育工作向科学化、优质高效化方向开展的保证。学校德育科研组织是由校长、政教处、工会、团支部、优秀班主任组成。应积极开展升旗仪式方面的教育有效性探索, 特别是国旗下讲话这一程序的规范化研究。

6. 充分发挥示范作用

教育局德育办定期举办升旗仪式现场观摩交流会, 培训相关人员, 增强规范意识, 推动升旗仪式朝科学化方向发展。

7. 加强对学校执行升降国旗制度的检查和评估

教育局德育办要对升国旗仪式的每个环节都有具体详细的要求, 要把学校升降国旗制度纳入学校德育工作检查评估内容, 做到有指导、有检查、有评估, 保证国旗下讲话的实效性。

教育界流行一句名言:“学校无小事, 事事皆教育。”国旗下讲话在学校的管理系统工作中是件小事, 但教育意义是重大的。国旗下讲话有着鲜明的针对性、生动的演讲性和气氛的严肃性。我们要用认真的态度把这项平凡的工作组织好, 不能流于形式、被动应付, 努力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孙学策.建立严格的升降国旗制度.人民教育, 1997 (5) :16.

点拨教学的再思考 篇8

点拨教学的理论思考

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提出并能取得实效,是因为它能为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困难提供帮助。因为学习过程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释疑解惑的过程,是培养健全人格、提高思维品质、提高创新能力的过程,所以核心是超越知识障碍,达到新的境界。超越的过程既要学生自身努力,又要借助外力的作用。点拔就是教师帮助学生实现高效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有效方法。

学生焕发了主体意识,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能促其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提高学习效率。但目前学生的主动性、创造精神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教学效率有待于提高。“点拨”教学对于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办法。

点拨教学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确认学生的自主地位,实施主动发展教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发展。培育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这正是教育追求的最重要目标。

点拨教学法是教学思想、观念、原则,是教育科学,也是教学方法和技巧。它一方面吸收传统教学中的精华,另一个方面吸收了现代教育科学思想,融进了许多新思想与新经验,从理论到实践,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发展。它是启发式的运用,不能狭隘地理解为是一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和单纯的教学技巧。

实施点拨教学主要针对学生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和心理障碍,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从知识内容、学习方法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画龙点睛来掌握知识要领,举一反三实现能力迁移,启发讨论以求教学相长,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养成习惯的目的,从而归结到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点拨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语文新课程标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对语文教学的目标进行了新的科学定位,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教育教学方式要求。点拔教学的理论与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相合:都是以学生为核心,以学生能力发展为目标,力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全面发展学生素质。

点拨在“自读——点拨——练习”的课堂教学环节中处于枢纽地位。点,即点化;拨,即拨动,它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即兴之作。点拨的方法手段灵活多样,如舟行河中,船头激水潺潺,浪花纷呈。

点拨的要点是让学生在充分活动的基础上,在自我学习的基础上,面对疑难,师生合作,共同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要充分发挥,通过点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在关键处点拨

点拨,着重于一“点”的拨动。一个问题如一个沉重的物体,拨动的一“点”是垫在杠杆下的石头,石头支撑杠杆顺利地移动了物体。这一“点”,必是问题肯綮之所在。课文教学也如此,所以洪宗礼老师说“凡是文章的关键处,都要引起注意”。不同的文体,关键处各有不同。

1、小说

教材中的小說都形象生动,语言精妙,构思独特,构成了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需要领略的审美因素异常丰富。我们不应细大不捐,面面俱到,而应抓住各篇小说独特新颖的特点,选好突破口,教出新意。

《变色龙》通过精妙的语言将人物写活了。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化。教学时把焦点集中在透过语言的表象揭示人物的本质上,并通过直观性极强的板书。显示主人公“变”的表象与“不变”的本质特性——“维护沙皇统治”,揭示了主人公的丑恶灵魂,教师点在“主人公为什么会反复无常”上,拨出主人公的本质,水到渠成地和学生一起完成文章主旨的把握。

每篇小说各有千秋和侧重。紧扣每篇小说的特色,巧点妙拨,定能挖掘出独特的深意。这样篇篇相连,学生也就会学到既全面又有深度的知识。

2、散文

散文取材广泛,行文自由,结构灵活,往往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但散文形散神聚,往往凭借线索的作用,使很“散”的材料围绕、指向一个中心。分析散文时,要将点拨线索作为手段,把握情感作为归宿。这种线索比较明了的散文点一点即可动全身,学生会有恍然大悟之感。

有的散文则不这么好驾驭。这类散文往往线索比较隐含。对写景以寄情的这类散文,要引导学生按照由景到情,由情悟理的文章内在表达思理,认真研读。在景情理的逐层深入的把握中领悟作者的神韵。由情悟理往往是表达和理解的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中要对此高度重视。在这个点上多下功夫进行引导,找准情和理的契合点。

3、诗歌

诗歌是想象的果实。别林斯基说:“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作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诗歌教学,应从诗歌创作的规律中得到启示,反其道而行之。随时点拨,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探求出诗歌的内涵。

经典的教学案例很多,于漪老师教学《海燕》高潮部分时的处理方法就是点拔教学使用范例:她首先提醒学生注意展开想象,接着让学生合上书本,闭上眼睛,教师范读暴风雨就要来临时海上呈现出瞬息万变的奇观的诗句。请学生想一想:耳边有怎样一幅由声、光、色等交织起来的壮丽图景?读完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语言生动形象,心情紧张迫切,内容补充扩展,暴风雨来临前的壮丽图景清晰地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这不禁让人联想到高尔基的一句话,文学作品应“使读者能够从个人的经验,个人积累的印象和知识出发,‘想象’出作品可提供的画面、形象、人物和性格,而且对这些有可补充的时候,作家的作品才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打动读者的心。”于漪老师教学中根据诗人思维想象的轨迹,巧妙地点拨学生,触发学生想象的灵感,进一步丰富诗中展示的画面,共同步入诗的意境。

4、戏剧

矛盾冲突是戏剧最显著的特征,矛盾冲突中显示人物个性,蕴含主题。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分析关键是抓住矛盾冲突,在语言品味中把玩人物性格。要对戏剧语言中的言外之意、深厚之处引导学生反复揣摩,用多种手法对存疑之处进行探究,对空白之处进行补充,点出学生思维的火花。

总之,无论哪种文体的教学,都要点在要害,拨在关键,激发学生兴趣与热情,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从而将学生引入动脑的殿堂。

(二)在思辨中点拨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挑逗思辨,启发学生想象,多向思维,提高教学效应。

教师根据文章的特点,设置适宜的问题,引起学生的争论。如教《多收了三五斗》可这样问学生:“假如少收了三五斗,情况会怎么样?”老师逆向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兴奋起来,积极思考。教师因势利导地加以点拨,学生充分讨论,论述理由,教师再作概括式点拨。

发现别人未曾发现的新的切入角度,选取最能将思维激活的“思想火花”,利用课堂这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演练场,因势利导地组织讨论。在紧张活泼的氛围中,学生思维活跃,论争情绪高昂,知识得到深化,课堂效率得到提高,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三)在空白处点拨

有时学生的思维或搁浅,或凌乱,或呆直,不甚流畅,不会变通,课堂陷入沉默冷场的僵局,这一僵局我们称之为“空白”。这时如何点拨呢?

没有不愿思考的学生。在学生思维受阻的时候,教师采用迂回式点拨,帮助学生越过思维障碍,让教学继续进行。如果僵局是由于知识生疏造成的,就暂时将问题搁在一边,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巧妙地连类比喻,让学生豁然开朗。如果是由于学生紧张造成,教师可用言语点拨他,如“不要紧张!”“慢慢地说!”“同学们相信你!”……也可无声点拨,如目光中充满着对该生的鼓励和信任,脸上露出微微的笑意,默默地静静地期待着他头脑中一闪而过的东西再次出现。

有声与无声的点拨能创造出和谐宽松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勤于思考,乐于发言。特别是当课堂上出现短暂的沉默时,无声的点拨体现出老师对发言学生的保护与信任,期盼与尊重,使学生思想火花不断飞溅,绚丽花朵即将绽开。

有些课文浅显易懂,甚至可以说“一目了然”、“畅通无阻”。我们把这种无问题可问的部分也称之为“空白”。没提问题不等于没有问题。如何在无疑处生疑,不疑处点拨呢?在备课钻研教材时,见人之所未见,思人之人所未思,进而有独特的创见,新颖的见解。在课堂上,再适当加以点拨,教会学生在“无疑”处“设疑”,在平静中兴波,激起学生的思维兴趣,将学生带入教学佳境。

苏格拉底告诉我们,传授知识并不应直接讲现成的结论,而应通过问答启发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点拨,说白了,就是在学生和对应物之间架起一座桥,这也是一种教学思想,一种教学观念。这种教学思想是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变化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学生三种能力培养的、达成三维培养目标的良好途径。

巧妙的点拨,有如春天的细雨让学生思维的火花朵朵绽开;机智的点拨,有如打开的闸门使学生思维的泉水汩汩流淌。点拨,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潜能,把学生引进“积极思考的王国”,“最终达到不待教师讲解而自能阅读”的“理想境界”。

上一篇:动作演示为一年级语文课堂注入活力下一篇:陕西的民俗文化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