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毛细支气管肺炎

2024-06-19

急性毛细支气管肺炎(共7篇)

急性毛细支气管肺炎 篇1

目前医院里主要采用氨溴索、小剂量肝素或常规治疗对急性毛细支气管肺炎患儿进行诊治。由于常规治疗效果不佳,患儿退热、止咳、肺部啰音消失需要耗费很长的治疗时间,而氨溴索、小剂量肝素治疗急性毛细支气管肺炎效果显著[1]。因此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6年5月收治的40例急性毛细支气管肺炎患儿进行常规治疗,40例急性毛细支气管肺炎患儿进行氨溴索和小剂量肝素治疗,对比分析氨溴索联合小剂量肝素治疗与常规治疗在急性毛细支气管肺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80例急性毛细支气管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排除临床资料不全者、未明确诊断者、心肝肾多功能不全者、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患儿初诊时均符合以下情况:①咳嗽;②咳痰;③气喘;④气促;⑤伴三凹征;⑥伴鼻翼煽动;⑦嗜睡;⑧神情淡漠;⑨肺部啰音;⑩体温为39.1~40.8℃。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2~21个月,平均年龄(4.3±5.7)个月;病程3~6 d,平均病程(4.5±1.5)d。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2~21个月,平均年龄(4.4±5.6)个月;病程3~6 d,平均病程(4.6±1.4)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①给予退热、吸氧、止咳化痰、强心、抗感染、营养心肌等对症治疗;②给予病情观察,分析患儿不良症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患儿病情。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氨溴索和小剂量肝素治疗。①将30 mg/4 ml氨溴索加入5 ml生理盐水超声雾化吸入,时间10 min/次;②将1.25万U,1 mg/(kg·d)的小剂量肝素钠用5ml生理盐水进行稀释,每6小时缓慢静脉注射1次,治疗2~3 d后,根据患儿的病况酌情用药[1]。两组患儿治疗1周为1个疗程,期间每3天对其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记录1次,治疗1个疗程后对比疗效。

1.3 观察指标

采用上述两种方法进行治疗后,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包括:①治疗总有效率:分为无效、有效、显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恶心、头晕等多种不良反应;③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主要有退热时间、止咳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等。

1.4 疗效判定标准

无效:肺部体征与呼吸道症状未改善,发热症状未改善,病情急剧加重;有效:肺部体征正常,呼吸道症状与发热症状有所好转;显效:肺部体征正常,呼吸道症状与发热症状基本消失。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32例显效、6例有效、2例无效;对照组20例显效、9例有效、11例无效。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2.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实验组存在1例恶心、1例头晕,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对照组只出现1例头晕,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实验组退热时间为(2.4±0.7)d,止咳时间为(5.2±1.4)d,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为(5.5±1.7)d;而对照组退热时间为(3.2±1.1)d,止咳时间为(6.3±1.4)d,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为(6.8±1.2)d,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医学科研是一个不断的发展与摸索的过程,在临床研究方面,提高小儿急性毛细支气管肺炎治疗的有效性,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几率,缩减患儿的退热时间、止咳时间与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具有重要意义[2]。小儿急性毛细支气管肺炎又被称为喘憋性肺炎,在广西、浙江、上海、广东、江西等地区分别将其称之为流行性毛细支气管炎、流行性喘憋型肺炎、小儿喘憋性肺炎、流行性气喘病和流行性哮喘性肺炎,该病多发于1~6个月的幼婴,仅见于<2岁的婴幼儿,属于一种常见的下呼吸道的毛细支气管急性感染疾病,其病因和幼婴儿支气管解剖学特点紧密相关。

由于急性毛细支气管肺炎患儿存在喘憋、喘咳及缺氧等症状,对小婴儿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如果仅仅只是采取常规的退热、吸氧、止咳化痰、强心、抗感染和营养心肌等治疗,患儿的康复会非常迟缓,患儿家属经常为此与医院发生医患纠纷[3],因此出于医院、家属和婴儿等多个角度考虑,本文对小儿急性毛细支气管肺炎的治疗作了一个深入的研究。

在本次研究中,选取2014年2月~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80例急性毛细支气管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采取氨溴索和小剂量肝素治疗的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明显高于采取常规治疗的对照组的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取氨溴索和小剂量肝素治疗的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相比采取常规治疗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取氨溴索和小剂量肝素治疗的实验组的退热时间、止咳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分别为(2.4±0.7)、(5.2±1.4)、(5.5±1.7)d,明显快于采取常规治疗的对照组的退热时间(3.2±1.1)d、止咳时间(6.3±1.4)d、肺部啰音消失时间(6.8±1.2)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与杨玲[4]、卢学红等[5]的研究成果一致,其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退热时间、止咳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分别为93.2%、6.8%、(2.6±0.9)d、(5.3±1.2)d、(5.8±1.6)d,同样证实了氨溴索联合小剂量肝素治疗小儿急性毛细支气管肺炎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虽然氨溴索联合小剂量肝素治疗相比于常规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但是前者退热时间、止咳时间和肺部啰音消失时间相对较快,治疗总有效率更高,疗效更显著,具有更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赵晶,潘冬妮.氨溴索联合小剂量肝素佐治急性小儿毛细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中外医疗,2013,32(4):123-124.

[2]尹俊.氨溴索联合小剂量肝素雾化吸入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的临床效果观察.临床医学,2016,36(2):33-34.

[3]栗枫筠.毛细支气管肺炎雾化吸入治疗120例临床效果分析.河南医学研究,2016(1):107-108.

[4]杨玲.氨溴索联合小剂量肝素治疗小儿急性毛细支气管肺炎的临床效果.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24):11.

[5]卢学红,陈韬.氨溴索联合小剂量肝素佐治急性小儿毛细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中国实用医药,2014,9(28):175.

急性毛细支气管肺炎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9月-2012年11月我科收治的毛细支气管肺炎患儿64例作为研究对象, 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1]第7版中有关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 无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等表现。所有患儿均表现为急性起病, 阵发性喘憋, 查体有气促、鼻煽及轻度三凹征, 两肺可闻及广泛性哮鸣音及少至中量中、小水泡音, X线胸片表现为肺气肿伴支气管周围炎或小点片状阴影。所有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 治疗组男22例, 女10例, 月龄2.5~33 (11.9±7.6) 个月, 伴发热13例;对照组男20例, 女12例, 月龄4~32 (12.5±9.4) 个月, 伴发热16例。2组性别、月龄、病程及病情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仅予以常规抗感染、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二陈丸 (北京同仁堂有限公司生产) 佐治, <1岁2g/次, 2次/d, 1~3岁3g/次, 2次/d, 疗程均为5~7d。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喘憋症状消失, 呼吸平稳, 肺部哮鸣音消失, 湿性啰音消失或明显减少;有效:喘憋症状减轻, 呼吸平稳或稍急促, 肺部哮鸣音减少, 湿性啰音有所减少或无改变;无效:上述临床症状及体征无任何改善。以显效+有效计算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37.5%、78.1%, 高于对照组的12.5%、34.4%,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3 讨论

毛细支气管肺炎多见于<2岁的婴幼儿, 婴幼儿气道管腔较狭小, 软骨缺乏, 平滑肌相对较丰富, 炎症刺激易出现小气管痉挛。同时, 黏膜血管丰富, 纤毛运动差、清除能力弱, 感染RSV后, 毛细支气管出现炎性反应时, 早期易充血、水肿, 稍晚可出现分泌物增多、气道阻塞。分泌物中多含病毒特异性Ig E、组胺样物质及花生四烯酸等炎性介质, 导致气管平滑肌收缩, 舒张血管使血浆渗出而致血管水肿, 促进气管腺体分泌, 进一步加重毛细血管阻塞[2、3]。临床症状及体征表现为喘憋、呼吸困难、肺部广泛哮鸣音及部分湿性啰音。

婴幼儿素体不足, 致肺脾脏器虚弱, 肺虚卫外不固, 脾虚运化乏力, 酿湿生痰, 上输于肺, 肺失治节, 津液不布, 痰饮留伏, 胶固难解, 阻滞气机, 气因痰阻, 搏结于气道, 使之狭窄, 发为喘促哮鸣。二陈丸成分为陈皮、半夏 (制) 、茯苓、甘草, 辅以生姜。入脾、肺经, 气微香, 味甘, 可理气健脾, 调中, 燥湿, 化痰, 配伍攻补兼施。现代药理学显示, 二陈丸具有明显的免疫抑制作用[4], 对于某些以变态反应为诱因的疾病具有一定的疗效。二陈丸安全, 用量易于掌握, 不良反应轻微, 不仅可以通腑涤痰, 使气机畅通, 而且可理气和胃, 促进患儿食欲, 健脾化痰, 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以二陈丸辅助治疗毛细支气管肺炎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瑞萍, 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1166.

[2] 熊丰, 邓蕾丽.重型肺炎并发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和循环充血的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1999, 14 (12) :716-718.

[3] 陈慧中, 苏英姿, 齐春华, 等.A亚型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 1999, 37 (1) :32-34.

急性毛细支气管肺炎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3年8月~2014年7月本院收治的198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采用被动凝集法测定其血清MP-Ig M抗体, 其中56例血清MP-Ig M抗体检测阳性, 确诊为肺炎支原体毛细支气管炎。56例患儿中, 男31例, 女25例;年龄最小58 d, 最大18个月, 平均年龄7.3个月, 其中58d~6个月33例 (58.93%) , 7个月~1岁15例 (26.79%) , 1岁以上8例 (14.29%) ;平均住院时间10.2 d。所有患儿均有咳嗽、气喘, 其中28例有喘憋, 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发热28例, 其中<38℃10例, 38~39℃12例, 39℃以上6例;肺部均可闻及喘鸣音, 有36例闻及湿啰音。患儿血清MP-Ig M抗体均阳性, 其中1:80 (+) 24例, 1:160 (+) 29例, 1:320 (+) 3例。X线胸片呈斑片状阴影38例, 其中表现有局限性肺气肿3例, 肺纹理增多、紊乱10例, 肺门影增浓、模糊8例。肺外表现:腹泻11例, 肝大5例, 转氨酶升高8例, 心肌损害6例, 粒细胞减少2例, 皮疹3例, 心力衰竭4例, 中毒性脑病1例。

1.2诊断标准

毛细支气管炎诊断符合《实用儿科学》 (第7版) 的诊断标准[2]。

1.3 纳入标准

(1) 符合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 (2) 年龄为2岁以下婴幼儿; (3) 血清MP-Ig M抗体检测阳性; (4) 患儿家属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1) 支气管异物; (2) 其他原因所致的呼吸道感染者。

1.5 治疗方法

患儿入院后根据病情常规给予抗炎、平喘、镇静、吸氧、雾化等综合治疗。对确诊有肺炎支原体感染者, 即予红霉素20~30 mg/kg, 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 2次/d, 静脉滴注5~7 d后改口服阿奇霉素10 mg/kg, 1次/d, 服3 d, 停4 d, 7 d为1个疗程, 连用2个疗程。14例喘憋较重者加用激素, 甲基强的松龙2~5 mg静脉滴注, 5例病情严重者予静脉用丙种球蛋白1 g/kg, 连用2 d。有肺外并发症者给予相应治疗。出院患儿门诊随访。

1.6 观察指标

21 d后评价临床疗效:发热持续时间、咳喘及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住院天数, 不良反应等情况。

1.7 疗效判定标准

(1) 治愈:7~10 d体温恢复正常, 咳嗽、气喘, 肺部啰音消失或基本消失。 (2) 好转:7~10 d体温恢复正常, 咳嗽、气喘明显减轻, 肺部啰音明显减少或基本消失。 (3) 无效:咳嗽、气喘, 肺部啰音无明显变化。

2 结果

治愈48例, 好转8例。治疗期间有5例患儿静脉滴注红霉素时出现胃肠道反应, 如恶心、呕吐等, 停药后症状消失。

3 讨论

毛细支气管炎大多由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 近几年随着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深入研究, 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的毛细支气管炎报道越来越多[3,4,5], 肺炎支原体已成为引起毛细支气管炎主要病原体之一, 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本文通过对本科收治的56例肺炎支原体毛细支气管炎回顾性的分析研究显示, 6个月以内婴儿是好发年龄, 其临床表现与非MP毛细支气管炎相似, 但病程长且肺外并发症多,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效果好。静脉滴注红霉素时个别患儿有胃肠道反应, 如恶心、呕吐等, 停药后症状消失。MP是介于病毒与细菌之间的一种微生物, 无细胞壁, 体内含有DNA和RNA, 可通过飞沫传播, 侵入呼吸道后可致气道黏膜损伤, 纤毛破坏, 纤毛运动减弱而表现出呼吸道症状。有研究表明MP感染后可产生机体自身免疫反应, 产生相应组织的自身抗体, 并形成免疫复合物, 激活补体引起靶器官的异常免疫反应, 导致肺内或肺外损害的表现[6,7]。MP-Ig M抗体阳性为主要诊断依据, 因此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应常规做MP-Ig M抗体测定, 以便早诊断, 早治疗。一经确诊, 立即予红霉素、阿奇霉素治疗, 红霉素血药浓度高, 但胃肠道反应重, 而阿奇霉素组织浓度高, 抗炎作用强而持久且胃肠道副作用小。由于病程早期往往有支原体血症, 故首选红霉素静脉滴注, 5~7 d后可改阿奇霉素口服, 疗程至少2~3周。重症患儿可加用激素, 静脉丙种球蛋白, 以使患儿尽快康复。

摘要:目的 探讨毛细支气管炎与肺炎支原体 (MP) 感染的相关性, 分析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198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 采用被动凝集法测定患儿血清MP-Ig M抗体, 并对确诊为肺炎支原体毛细支气管炎5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肺炎支原体毛细支气管炎发病率较高, 占28.28%。病程相对较长, 肺外并发症多,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效果好。结论 肺炎支原体毛细支气管炎与一般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表现相似, 但病程长且肺外并发症多,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疗效好。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毛细支气管炎

参考文献

[1]薛东升.毛细支气管炎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分析.临床医学, 2012, 32 (8) :77-78.

[2]胡亚美, 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199-1201.

[3]崔晓明, 钱红萍, 方玉红, 等.支原体肺炎与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8, 16 (8) :21-23.

[4]白玉霞.肺炎支原体感染致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特征.中外医疗, 2011, 30 (36) :76-78.

[5]夏建锋, 沈莉, 王正军.肺炎支原体与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临床肺科杂志, 2011:16 (10) :134-135.

[6]程燕.肺炎支原体感染免疫反应与临床.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06, 13 (4) :387-388.

急性毛细支气管肺炎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1例患者中男12例, 女9例, 男、女之比为1.3∶1。发病年龄最小48d, 最大15个月, 平均6.1个月, 其中48d~3个月6例, >3~6个月8例, >6个月~1岁4例, >1岁3例。平均住院天数为13.2d。发热6例, 其中<38℃6例, 38~39℃5例, >39℃3例;临床上发热14例、热型不定, 热程1~3周;刺激性咳嗽14例, 有的酷似百日咳样咳嗽, 咳出粘稠痰, 甚至带血丝。年长儿还可伴咽痛、胸闷、胸痛等症状;肺部体征常不明显。

1.2 MP感染诊断标准

(1) 发热38~39℃, 呈驰张热或不规则热。刺激性咳嗽, 咯非脓性粘稠痰, 偶带血丝; (2) 年长儿常有咽痛、头痛、胸痛、口腔溃疡、皮疹。小婴儿表现为呼吸困难、喘憋; (3) 肺部啰音不典型, 胸片X线表现显着。白细胞数正常或下降, 分类正常, 伴血沉增快; (4) 用β-内酰胺类药物治疗无效, 经大环内酯类治疗效果满意; (5) MP特异性检查至少一项阳性。

1.3 治疗

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包括一般治疗、对症治疗、抗生素的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以及肺外并发症的治疗等5个方面。

2 结果

经过一系列的治疗, 治愈18例, 好转3例, 治愈率为85.7%。

3 讨论

近来MP已成为小儿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 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 (CAP) 中占10%~30%。小儿支原体肺炎起病不甚急, 表现为发热、咳嗽、畏寒、头痛、咽痛等。体温36~42℃, 持续性或弛张性。多数咳嗽重, 初期干咳, 继而分泌痰液, 有时阵咳稍似百日咳。一般无呼吸困难, 年长儿童缺乏显着的胸部体征, 婴儿期叩诊可得轻度浊音, 有湿啰音。镰状细胞性贫血患儿并发此种肺炎时, 症状往往加重, 可见呼吸困难、胸痛及胸腔积液。支原体肺炎偶可合并渗出性胸膜炎及肺脓肿, 慢性肺部疾患与肺炎支原体间有一定关系, Berkwick (1970) 报告27例哮喘儿童中复期有4倍增长。支原体肺炎可并发多系统、多器官损害, 涉及皮肤粘膜, 表现为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胃肠道系统可见吐、泻和肝功损害;血液系统方面较常见溶血性贫血。小儿支原体肺炎常并发、合并各种疾病, 检查时须与下列疾病鉴别: (1) 肺结核; (2) 细菌性肺炎; (3) 百日咳; (4) 伤寒; (5)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6) 风湿性肺炎。均可根据病史、结核菌素试验、X线随访观察及细菌学检查和血清学反应等而予以鉴别。

小儿支原体肺炎的常用治疗方法: (1) 抗支原体治疗:对支原体肺炎的抗生素选择, 以大环内脂类抗生素为首选 (即红霉素类) , 小儿支原体感染症状最常用的为阿奇霉素, 阿奇红霉素为新一代大环内酯类药物, 该药药效维持时间长, 对支原体疗效显着, 且副作用轻微, 轻者可日1次口服, 重者静脉给药, 疗程一般主张不少于2~3周, 停药过早易于复发。建议先用阿奇霉素静滴, 连用5~7d, 后改为口服巩固治疗, 再服1周。 (2) 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小儿支原体感染症状对急性期病情发展迅速或严重的支原体肺炎, 必要时可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如氢化可的松每次5~10mg/kg, 静滴或或地塞米松0.1~0.25mg/ (kg·次) , 静滴;一般疗程3~5d。经过一系列的治疗, 治愈18例, 好转3例。综上所述, 肺炎支原体毛细支气管炎应高度警惕肺外多器官系统损害的可能, 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

[1]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 (上)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199~1201.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 编辑委员会.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 (试行) (上) [J].中华儿科杂志, 2007, 45 (2) :83~90.

[3]董宗祈.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致病机制与治疗的关系[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7, 22 (4) :243~245.

[4]刘旗明.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3种检测方法比较[J].安徽医药, 2006, 10 (10) :776~777.

[5]陆权, 陆敏.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7, 22 (4) :241~242.

[6]陆权, 车大钿.肺炎支原体胸腔积液[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8, 23 (4) :241~243.

急性毛细支气管肺炎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3年3月-2014年4月所医治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42例作为研究对象, 按其临床护理方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 其中观察组患儿21例, 男11例, 女10例, 年龄3个月~2岁, 平均 (8.6±0.2) 个月;对照组患儿21例, 男12例, 女9例, 年龄4个月~2岁, 平均 (10.2±0.5) 个月。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诊断标准

(1) 所有患儿均为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 (2) 所有患儿均具有喘鸣、喘憋等临床表现; (3) 所有患儿均在家长监护下接受临床护理。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 确保患儿病房环境舒适、安静, 空气清新, 将室内温湿度调整合适, 定期消毒, 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等, 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性护理, 具体如下。

1.3.1心理护理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正处于母子情结期, 一旦离开母亲, 就会变得比较焦虑、不安, 在这种情况下, 护理人员需轻轻拍打患儿背部, 抚摸并搂抱患儿, 这样可促使其大脑兴奋, 如患儿家属表现不正常, 不愿意忍受患儿的哭闹, 护理人员需耐心向患儿家属讲解病情, 让她们放心, 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 以便加快患儿康复进度[3]。

1.3.2 呼吸道护理

如患儿喘憋较为严重, 护理人员可适当竖起患儿, 或按时更换患儿体位, 这样可减轻肺部淤血, 便于炎性消散。同时, 轻轻拍打患儿背部, 帮助患儿咳痰, 防止呼吸道堵塞[4]。如患儿无法正常排痰, 可借助相关设备吸痰, 每次时间在15 s以下, 切莫来回提插, 以免损伤患儿黏膜[5]。

1.3.3 给氧护理

如患儿存在缺氧现象, 护理人员可根据其情况适当给氧, 轻度患儿氧浓度为25.0%~35.0%;重度患儿氧浓度为50.0%~60.0%, 患儿吸氧时间确保6 h以内。

1.3.4 静脉通道护理

由于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年龄相对较小, 给予静脉穿刺难度大, 因此, 患儿住院后可给予静脉留置针, 这样不但能有效减少护理人员工作量, 还方便给药[6]。静脉滴注过程中, 护理人员需格外注意滴注速度, 6个月以下患儿速度为每分钟10~15滴, 以避免水肿现象的发生[7]。

1.3.5 饮食护理

(1) 如患儿严重缺氧, 呼吸困难, 护理人员需告知家属待患儿呼吸恢复正常后再进行喂养; (2) 可适当给予患儿高热量、易消化、营养较为丰富的食物, 需食用半流食; (3) 告知患儿家属需少食多餐, 每餐八分饱即可, 避免一次性喂养过足, 影响呼吸[8]。同时, 患儿进食过程中还需取坐位, 这样可减少对自身呼吸造成的不利影响; (4) 喂养期间需耐心, 以免喂养过快呛住患儿, 致使患儿窒息; (5) 如患儿腹部膨胀, 不接受进食, 护理人员可借助腹部热敷、排气等进行处理;若相应处理后还是不见效, 可根据医嘱进行皮下或足三里新斯的明药物的注射; (6) 饮食前后30 min内禁止吸痰, 以便防止胃部液体反流[9]。

1.3.6 雾化吸入

针对临床治疗期间无法正常咳痰患儿, 可适当借助雾化吸入帮助咳痰[10,11,12]。将喷嘴和患儿口、鼻保持一定的距离, 最好在10 cm左右, 当患儿出现烦躁、喘息时可减少雾化量;待患儿安静后, 再调整雾化量 (由小变大) , 但每分钟雾化量需在10 m L以下[13,14]。此雾化过程中需格外注意, 严重缺氧、烦躁患儿不可进行雾化吸入, 以免加重患儿病情, 导致心力衰竭[15,16,17];一般来说, 患儿雾化时间在10~15 min之间, 痰液吸出后立即进行呼吸道分泌物的清除, 以免堵塞呼吸道[18]。

1.4 观察项目和指标

(1) 观察两组患儿临床治疗结果, 判定标准为:显效:患儿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好转:患儿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无效:患儿临床症状无任何变化, 且病情逐渐加重;总有效=显效+好转。 (2) 观察两组患儿临床护理满意度, 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三种。满意度= (满意例数+一般例数)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治疗结果比较

临床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儿临床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临床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毛细支气管炎多发生于2岁以下幼儿, 病情发展快速, 因此, 必须加强临床治疗和护理, 本次研究的42例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中,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儿给予综合性护理,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 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符合姜红英[19]研究报告。

综上, 临床护理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中, 给予其综合性护理, 如: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心理护理等, 可提高患儿临床治愈率和护理满意度, 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42例小儿急性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护理结果。方法:将本院2013年3月-2014年4月所医治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42例作为研究对象, 按其临床护理方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21例,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综合性临床护理, 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结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临床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临床护理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中, 给予其综合性护理, 如: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心理护理等, 可提高患儿临床治愈率和护理满意度, 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使用。

急性毛细支气管肺炎 篇6

关键词:毛细支气管炎,婴幼儿,呼吸道,护理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期最常见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冬春季好发, 多由不同病毒引起,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最常见的病原菌。常见于1岁内婴幼儿, 尤以2个月~6个月多见。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喘憋、三凹征为主要特点, 起病急, 病情发展快, 严重时发生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因此治疗护理工作极为重要。2012年1月—2012年5月我科收治了1岁内毛细支气管炎患儿167例, 通过细心的护理配合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2012年1月—2012年5月共收治167例1岁内急性毛细支气管炎的患儿, 其中男99例, 女68例;发病年龄2个月~6个月96例, 7个月~12个月71例;最小年龄为33d;所有患儿均有气喘, 咳嗽, 听诊有干湿性啰音, X线表现肺纹理增粗, 部分有点状或小片状阴影, 符合毛细支气管炎的表现。入院后给予吸氧改善缺氧, 雾化吸入平喘, 化痰后吸痰, 保持呼吸道通畅, 控制液体的输入速度等护理措施, 取得较满意结果。

2 护理

2.1 保持呼吸道通畅

改善呼吸功能, 抬高患儿头肩部20°~30°, 头稍后仰, 开放气道, 或指导家属斜抱, 并经常更换体位, 有利于呼吸。各种护理操作要集中进行, 动作准确轻柔, 保持患儿安静, 充足睡眠, 减少患儿哭闹, 对烦躁不安者给予适当镇静剂, 以降低氧的消耗。

患儿出现明显痰喘, 呼吸困难加重, 发绀明显, 血氧饱和度下降到90%以下, 肺部听诊有明显痰鸣音, 应及时给予呼吸道清理。对痰液黏稠、咳嗽不畅的患儿应先雾化吸入稀释痰液或喂温开水润滑气道后再行吸痰。一般吸痰应选在空腹或者两餐之间雾化吸入后吸痰, 痰多阻塞呼吸道影响呼吸时应及时吸痰, 清理呼吸道后再行雾化吸入, 使药液能充分弥散入肺内。经口腔或鼻腔吸痰时将压力调至100 mmHg~200 mmHg (1 mmHg=0.133kPa) [1], 可选用6号或8号硅胶吸痰管轻柔地经鼻腔或口腔插入10cm~15cm, 或者有呛咳时稍插入1cm~2cm, 边旋转边向上提吸, 遇到痰多部位时稍缓慢旋转及外提速度。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 压力不宜过大, 吸痰管不宜过粗, 插管不畅时不可强行插入, 可减少对气道黏膜的损伤。可同时刺激患儿咳嗽, 把深部的分泌物咳出, 更有效的清理呼吸道。吸痰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儿呼吸、面色、痰液性质、颜色、量、咳嗽等情况。吸痰后不应急于喂食, 哭闹状态下易造成误吸, 应休息30min后再喂, 喂时先喂少量温开水清洁口腔及润滑气道。吸痰次数和时间应根据患儿痰液量及肺部痰鸣音情况决定。

2.2 雾化吸入护理

正确的、有效的雾化吸入使药物直接喷入呼吸道靶器官迅速发挥作用, 且作用强、起效快、用药量小、副反应少等特点, 吸入疗法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治疗呼吸道疾病首选方法[2]。采用氧气驱动或者空气压缩泵驱动雾化吸入, 雾化器为北京吉纳高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吉纳QW15-Ⅱ型气动雾化器 (戴面罩) 。患儿取半坐卧位, 垫高头肩部30°~40°, 或者斜抱患儿, 头稍后仰, 雾化器面罩紧靠近患儿口鼻部, 可使雾化气量经口鼻更顺利达到病变部位利于药物吸收。每次雾化时间以15min~20min为宜, 雾化器专人专用。雾化液按医嘱采用支气管扩张剂吸入用硫酸沙丁胺醇溶液0.5mL与糖皮质激素类药布地奈德1mg联合使用, 或交替使用, 药物直接作用于气道, 解除气道痉挛, 减少分泌物, 改善通气, 从而减轻喘息症状, 心血管和神经系统副反应也较少[3]。痰多者加用盐酸氨溴索雾化, 达到化痰作用。雾化吸入过程中, 要注意观察患儿面色、呼吸及喘憋情况。雾化吸入后痰液稀释, 易引起呼吸道阻塞, 因此, 雾化后应及时有效吸痰, 特别是对年龄小及体质差, 咳嗽无力、病情重的患儿, 不仅缩短有效排痰、喘憋缓解时间, 还可缩短住院天数。

2.3 体位引流

患儿精神状态尚可, 生命体征平稳, 无明显发绀者, 雾化吸入后, 患儿置于头低臀高位, 头偏向一侧, 操作者右手五指并拢, 稍向内合掌呈空心状, 由下到上, 由外向内叩击患儿背部, 促进肺泡及呼吸道的分泌物松动, 并借助重力和震动便于痰液向外排出。有效的体位引流, 有利于排菌、排毒和排痰, 保持呼吸道通畅, 更有利于改善高碳酸血症和低氧血症, 减轻肺炎症状,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4]。叩击力量应适中, 于两餐之间或吸痰前, 叩背过程中要注意患儿面色、心率等情况。雾化叩背后应及时吸痰。对于有明显发绀, 病情较重或者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不宜行体位引流[5]。

2.4 氧气吸入

根据血气结果, 有轻度缺氧者给予鼻导管吸氧1L/min~2L/min, 严重发绀、喘憋者或三凹征明显者给予4L/min~6L/min头罩输氧, 经头罩给氧60min后症状无明显好转时, 动脉血血气分析检查有呼吸衰竭改变时, 改用鼻导管式持续正压通气 (CPAP) 给氧, 并进行血氧饱和度监测。根据血气分析结果, 症状缓解等情况随时予调整氧浓度及压力。密切观察患儿发绀、有无减轻, 呼吸困难有无好转。

2.5 喂养

指导家属抱起患儿进食, 哺喂时要耐心, 予母乳或配方奶喂养, 少量多餐, 避免因过饱而影响呼吸、加重心脏负荷。病情较重, 气喘明显, 吸吮费力伴易呛咳者, 应予置喂管鼻饲喂养, 可避免误吸入气管, 发生窒息。

2.6 密切观察病情

应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面色, 发现患儿烦躁不安, 心率高达180/min或以上, 呼吸增快而费力, 体温正常时应及时报告医生, 并根据医嘱使用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时, 应密切观察用药后患儿症状是否得到有效缓解。以输液泵或注射泵控制好输液速度, 以防过快加重心肺负担。

3 小结

因毛细支气管炎是气管分支的末端靠近肺泡的部位, 它的管腔很细, 一旦发生炎症, 黏膜充血水肿, 容易引起阻塞, 而婴幼儿咳嗽反射弱, 气道平滑肌收缩功能差, 不能有效的清除炎性渗出物, 极易造成呼吸困难。若不能及时有效地解除呼吸道阻塞, 病情会加重。因此, 及时有效的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正确雾化吸入及叩背, 可有效促进痰液的排出, 有效的排痰决定疾病恢复时间。吸氧有利于改善低氧血症。病情及时缓解可解除家属紧张情绪, 便于家属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本组患儿有5例因有先天性心脏病发生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转ICU, 余均治愈出院。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81.

[2]陈在厉.哮喘药物的应用技术[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1 (16) :760.

[3]陈正学.现代呼吸病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302-304.

[4]何丽芬.护理干预对小儿支气管肺炎康复的影响[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0, 24 (1) :96-97.

急性毛细支气管肺炎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0例均为来我院就诊的患儿, 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35例, 其中男性26例, 女性9例, 年龄4~18个月, 平均8.01月;病程1~3天, 平均 (1.90±0.86) 天;体温36.5℃~39.3℃, 平均 (37.2±0.34) ℃;血常规白细胞≥10×109/L2例。对照组35例, 其中男性27例, 女性8例;年龄4~19个月, 平均8.05月, 病程1~3天, 平均 (1.89±0.85) 天;体温36.6℃~39.5℃, 平均 (37.4±0.38) ℃;血常规白细胞≥10×109/L2例。

治疗前两组性别、年龄、体温、周围血白细胞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符合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小儿肺炎防治方案中“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1]: (1) 2岁以内发病, 多发生于6个月以下的婴儿。 (2) 急性发病, 突然发作性喘憋为本病的特点, 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表现。 (3) 发作时烦躁不安, 呼吸、心率增快, 有鼻翼煽动, 吸气三凹征, 发绀明显;可有高热, 但多在38℃以下或不发热;两肺听诊有广泛哮鸣音, 不喘时可听到中、细湿罗音或捻发音。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 予抗生素、止咳、平喘、镇静、吸氧, 伴有心衰时给强心利尿、血管活性药物等。治疗组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加服活血除憋方。活血除憋方药物组成如下:炙麻黄1~3g、光杏仁3~5g、川贝3~5g、紫草1~5g、七叶一枝花3~5g、地龙3~5g、莪术1~2g、川芎1~3g、橘红2~5g葶苈子3~5g、徐长卿3~5g。若热甚加生石膏10~15g;痰多加猴枣散[由猴枣、牛黄、猪牙皂、琥珀 (水飞) 、全蝎 (制) 、川贝母、蛇胆汁 (制) 、细辛、草豆■、石菖蒲、珍珠 (水飞) 、人工麝香、朱砂 (水飞) 等16味中药组成, 广州奇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便秘加炒莱菔子3~5g, 日服1剂, 水煎频服。观察两组在体温、咳嗽、喘憋消失, 呼吸困难改善, 肺部喘鸣音消失时间, 干湿罗音消失时间及毒副反应等方面的差异。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根据卫生部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标准》[2]判定。显效:用药3天, 咳嗽消失, 喘憋缓解, 肺部喘鸣音及细湿罗音消失。有效:用药4~7天, 咳嗽消失, 喘憋缓解, 肺部喘鸣音及细湿罗音消失。无效:用药7天以上, 咳嗽、喘憋及肺部喘鸣音及细湿罗音未消失。

3.2 治疗结果

3.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χ2检验;*P<0.05

3.2.2 两组症状、体征改善时间比较

见表2。

t检验;与对照组比较*P<0.05, **P<0.01

3.3 副反应

治疗过程中, 偶有大便次数增多, 每天不超过3次, 其他未见明显的副作用。

4 体会

由于急性毛细支气管炎主要是由病毒感染所致, 其发病机理可能与哮喘的发病相似, 病毒损伤呼吸道上皮, 呼吸道平滑肌收缩, 腺体分泌增加, 气道反应性亢进, 导致支气管痉挛。动物实验研究也表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小鼠肺血管, 毛细支气管旁及肺泡隔呈明显水肿和不同程度炎症浸润, 感染的细支气管可见上皮损伤及管腔阻塞, 肺泡毛细血管内皮肿胀, 囊泡形成。管腔内明显的血小板凝集及白细胞栓塞[3]。在治疗上, 西医除给氧, 抗炎对症处理外, 对于病毒感染目前尚无良好手段。

活血除憋方中的莪术, 川芎活血化瘀, 加强炎症吸收。实验研究也表明莪术有较明显的改善肺部微循环, 清除血小板聚集, 消除肺部炎症, 修复肺损伤的良好作用[3]。紫草、地龙、徐长卿活血抗敏解痉;炙麻黄、杏仁、葶苈子、川贝宣肺化痰、平喘除憋;黄芩、七叶一枝花具有清热解毒、抗病毒作用。诸药合用, 共奏活血抗敏, 平喘止咳, 清热化痰之功效, 故能明显改善各种症状及体征, 缩短病程, 提高急性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效果, 本文观察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在症状、体征改善方面较对照组明显。且无明显副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小儿肺炎防治方案.中华儿科杂志, 1987, 25 (1) :47.

[2]周柱, 蔡关慧, 陈玲玲, 等.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标准.新药与临床, 1996, 15 (2) :297.

上一篇:防腐倡廉下一篇:分布式构件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