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权现象

2024-07-17

特权现象(精选4篇)

特权现象 篇1

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是中国共产党廉政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与我党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是相一致的, 是永葆党和国家生机活力的重大问题, 因此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内涵以及表现形式和产生的危害

(一) 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内涵

党章明确规定:“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 所有共产党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1]习近平在中纪委二次全会上论述了反腐败和反特权问题:反特权是反腐倡廉的利刃。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是指获取和实现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部门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的私利和不正当权力而产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以下五种属性:一是权势性。拥有权力或势力是前提, 因此政府部门、垄断行业、单位领导等最易产生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二是特殊性。凌驾法律和政策之上, 谋取非正当权益, 处处享受特殊;三是排他性。坚持双重标准, 自己可以超越突破、别人不允许;四是局限性。特权有一定适用条件, 在一定的范围, 针对一定的对象而言;五是瘟疫性。特权具有瘟疫效应, 上行下仿, 传播速度快, 危害和破坏性较大。

(二) 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主要表现

1. 思想上“狂妄自大”。

自我定位严重偏离正常轨道, 受封建等级思想影响, 具有严重的“官本位”思想, 认为领导理因获得特殊待遇, 从而脱离普通群众, 凌驾于普通群众之上, 态度上气势凌人、行为上飞扬跋扈。处处显示自己的优越感, 甚至凌驾于法律和制度之上。薄熙来滥用职权包庇其妻薄谷开来逃脱杀人法律处罚。太原市公安局原局长李亚力利用职权徇私舞弊干预现场执法, 软禁被打民警为醉酒驾车殴打执法交警的儿子逃脱罪责……均体现出思想上“狂妄自大”高人一等的特权。

2. 生活上“特殊化”。

生活上过分追求享受, 待遇屡屡突破现有制度标准。违规配备使用公车, 屡屡出现超编制超标准配备, 有的还挂用军、警车牌享受特殊通行待遇;违反规定装修办公用房、超面积使用办公室和配置高档办公用品;公务接待超标准、扩大化, 消费公私不分, 损公肥私, 通过公务接待谋取个人私利现象严重;公费旅游大行其道, 借考察、培训、开会之机到风景名胜区游山玩水或出国 (境) 旅游;享受“绿色通道”服务, 出差要求享用贵宾服务。……在待遇上无时不刻不在享受“特殊化”

3. 经济上“利益化”。

为追求经济上的特权, 将公共权力部门化, 部门权力私有化。违规插手干预市场经济活动, 投资入股企业或谋干股, 低买高卖商品, 透露内幕信息给特定关系人获利;违规多占住房, 或者违反规定买卖经济适用房、占有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 或者倒卖集资房、经济适用房指标谋取利益;突破制度规定, 通过发购物卡、书卡、电影卡、健身卡等形式, 变相提高福利待遇;国企高管特别是垄断行业员工的工资收入过高,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隐形福利待遇五花八门。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 铺张浪费之风得到有效遏制, 但“顶风作案”的现象还是时有报道, 如为规避招待费过高问题, 将应列于招待费支付项目, 用会议费、维修费、印刷费、办公用品等予以虚假列支规避审查。

4. 政治上“官僚化”。

违反民主集中制, 搞“家长制”、“一言堂”, 独断专行;任人唯亲, 拉“小圈子”;形式主义严重, 讲排场、耍威风, ;变相职务终身制, 到了改非年龄, 转任国有企业高管拿高额年薪, 退休了到国有企业担任顾问或到中介机构、社会团体任职, 继续享受待遇;违规配备秘书和工作人员, 事事都要秘书和工作人员代劳。

5. 作风上“简单粗暴”。

呈现高高在上的姿态, “门难进、人难找、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心态浮躁, 作风懒散, 贪图享受, 工作方法简单粗暴, 对人民颐指气使、严重损害与人民群众之前的感情。

6. 社会待遇“递延化”。

利用职权将占有的就业、教育、医疗资源递延给亲属或特定关系人。招录中搞“萝卜招聘”, 在设置条件时量身定做, 在笔试阅卷时篡改分数, 在面试环节打招呼要求关照。有的地方领导干部的子女、亲属提拔快人一步, “官二代”现象突出。利用特权让子女或亲属吃“空饷”。有的“裸官”利用特定的资源为其国 (境) 外的子女或配偶经商办企业大开绿灯等。

(三) 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危害

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 践踏了法治环境, 影响了党风政风, 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1. 破坏公平正义。

“官本位”等级思想破坏竞争规则, 导致资源非法侵占, 特别是稀缺资源, 造成结果不公平、规则不公平、机会不公平, 拉大贫富差距, 加剧社会矛盾, 导致群众与党和政府的对立, 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仇富”、“仇官”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特权的严重不满。

2. 践踏法治环境。

特权突破法治框架, 凌驾于法律和制度之上, 造成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 使社会失去正常的秩序。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滋生蔓延, 使人们信权不信法, 阻碍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和国家民主法治进程。

3. 破坏党群干群关系。

社会上存在的“仇官”现象, 实际上就是对特权的仇视, 每当舆论报道耍特权等现象, 就会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负面效应, 严重抹黑了党的威信, 非常不利于党群关系的和谐发展。

4. 阻碍改革的步伐。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为了既得利益, 特权阶层往往就是改革的绊脚石, 从而造成改革停滞不前甚至后退。“政令不出中南海”就是既得利益集团从中作梗的后果, 这一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团决心狠抓落实的重要工作之一。

5. 助长腐败行为。

特权是腐败的催化剂。不受约束的特权, 必然导致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可以说, 哪里有特权、哪里就有腐败的空间, 只要特权不受到制约, 就必然会导致腐败。

6. 腐蚀社会风气。

特权思想特权现严重腐蚀社会风气, 其经常冠以“名正言顺”的理由滋生蔓延, 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偏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 历史原因

关于特权产生的原因邓小平指出“搞特权, 这是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尚未肃清的表现。”[2]“官本位”、等级制度、宗法制度等助长对权力的崇拜, “封妻荫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刑不上大夫, 礼不下庶人”等封建思想和行为成为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滋生蔓延的思想文化根源。

(二) 现实原因

1. 体制原因。

我国集中统一的权力体制结构, 一旦偏离正常轨道就很容易滋生特权现象。邓小平关于权力过分集中解释为:“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 就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 不适当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 常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 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 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党的一元化领导, 往往因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3]法律法规政策得到漏洞导致权力突破法制可能性。民主集中制原则使得一把手有着最终定夺的特权, 官员层级待遇政策则出现公款吃喝、中饱私囊的特权, 部门立法授权使得垄断特权的出现。

2. 心怀侥幸。

心怀侥幸心理, 明明知道不可为而为之, 自欺欺人的认为只要保密工作做得好, 不要太出格, 就会高枕无忧。认为被查到几率很小, 只要避开风口浪尖就行了, 不能从党纪国法上约束自己。

3. 思想意识不强。

“政策不出中南海“, 中央和地方虽然都高度重视廉政工作, 并出台很多相应措施, 但基层党员和群众反特权意识比较淡漠, 表现为“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畏惧“强权”, 担心报复, 形成了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温床。

4. 监管乏力。

滥用特权, 谋取私利, 是危害社会的一种畸形的政治行为和政治现象。“权利人”权力高度集中, 在单位中处于核心地位, 直接掌握着人财物的“决定权”, 权利的过分集中且缺乏有效的监督, 往往使得“权利人”可以为所欲为。

三、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消除的办法

只有反对特权思想, 清除特权现象, 才能让“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 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 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4]只有加强法制教育、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才是消除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最好的办法, 在社会上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易腐的良好风气。

(一) 加强法制教育, 破除特权思想

加强法制教育, 引导正确的权力观, 权力在法制的基础上发挥作用。意识到权力来源于人民;人民才是权力的主人, 权力都是由人民赋予的。所以行使权力必须依法依规, 接受人民的监督, 保证权为民所用。客观的对待权力和法律制度, 就能从骨子里面抵触特权、远离腐败。

(二) 加强规范和制约, 防止权力恶性膨胀

将权力制约权力、权利制约权力两者有机结合, 才能有效地解决制约与监督权利的政治难题。首先实行权力的分割制衡原则, 避免独断专行。其次明确监督制约权力的对象, 保证公共权力来为公共利益服务。第三认可制度导向与程序优先的运行体制, 保证权力的相互融会贯通。科学的对权力进行规范和制约, 可以预防权力恶性膨胀的前提。

(三) 加强舆论监督, 减少“暗箱操作”

加强舆论公开,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确保权力在正常轨道行使, 不越位不缺位。加强舆论公开, 可以减少蒙蔽, 减少暗箱操作的可能, 使得权利人常怀律己之心, 感恩之意, 能勤勉工作, 踏实做人。舆论监督, 是营造政治清明、官员廉洁手段, 舆论监督是高悬在官员头上的“利剑”。

(四) 加大对典型案件查处力度

反腐倡廉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 是民众密切关注的政治问题。永葆党的清正廉洁, 就必须进一步加大腐败查处力度, 对一切违法行为严惩不贷, 决不手软。只有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惩处有力, 才能达到预防的效果, 使得想搞特权和腐败的人能敲醒警钟, 悬崖勒马。要坚持对特权现象“无特殊”, 做到有腐必反、有贪必肃, “老虎”、“苍蝇”一起打, 切实做到查处一起案件, 教育一批干部, 完善一套制度。营造风清气正的清廉氛围。

参考文献

[1]肖景华等.《中国共产党章程学习问答》[M].北京:红旗出版社, 2012:11.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二卷) [C].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329.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二卷) [C].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328.

[4]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3-03-17.

特权现象 篇2

总书记在中纪委十八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这个问题不仅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涉及党和国家能不能永葆生机活力的大问题。”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是一个重大课题,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与党的宗旨格格不入,坚决反对和克服特权思想、特权现象针对性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内涵、表现和危害

(一)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内涵

探究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特权。单独理解特权的内涵应该是很丰富的,古今中外都会有不同的释义。从总书记关于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阐述来理解,特权应该是相对于普通权力而言的,它既包含正当的职权和基于正义的特殊权利(比如军队司法等强制权、给弱势群体的特殊保障权等),也包含不正当的法外特权等现象。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应该是指党员和领导干部、各级党政机关获取和实现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部门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的私利和不正当权力而产生的思想和行为。具体包涵以下几个方面属性: 一是权势性。产生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首先必须拥有权力或势力,因此多发生在权力职位、特殊行业等;

二是特殊性。超越法律政策规定和工作职权,突破规范和规则,搞特殊化。就是不守纪律、不守规则;

三是排他性。自己可以超越突破、不受限制,别人不允许,坚持双重标准;

四是局限性。特权也有一定适用条件,在一定的范围内(自己说了算的地域、一亩三分地),或针对一定的对象(对其有影响、起作用的人群)发挥效力;

五是传染性。特权具有示范性和传染性,上行下效,扩散、蔓延速度快,影响性和破坏性较大。

(二)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主要表现:

一是以言代法,搞“一言堂”、办事潜规则,说情找关系、违规开“绿灯”、乱办事等;

二是以权压法,一些执法部门权不畏法,执法犯法、随意执法,一些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本位主义严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三是徇私枉法,利用手中的权力谋财、谋事、谋官、谋色,假公济私、以权谋私等。具体体现:奖赏权,如表彰奖励、提职提级不按程序,不符规定、标准,奖赏不分;惩罚权,对批评、惩罚、降职、降级等混淆视听、标准界线不清;享用权,利用手中的权力,公车私用、公款旅游、公款吃喝等个人享受、消费、受益;豁免权,以“刑 不上大夫、成就例外、下不为例”等为由,使一些有特权的人不受惩罚、不被追究;干与权,存在上级对下级打招呼、说情、暗示、施压现象,不同程度上干扰和影响了公正决策。实现形式:不知不觉被特权、心安理得享特权、约定俗成有特权、假装糊涂用特权、肆无忌惮耍特权。

(三)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危害。

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是滋生腐败、诱发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根源,践踏了法律的神圣性和制度的严肃性,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败坏了社会道德,腐蚀了整个社会的良好风气,更严重损害了党和人民利益,影响了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

二、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存在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历史,就是特权统治的历史。男尊女卑,三纲五常,官员衣服、帽子的区别,见面礼教,几抬大轿,家长、族长、老爷、奴才身分等级划分等等,都深深烙下特权的印记,以历代帝王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无不前赴后继、赤裸裸地展示其强大的特权。历史绵延、根深蒂固,影响至今。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受社会腐朽思想、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官本位等影响,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又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经济蓬勃发展,民主与法制相对滞后,使权力不受约束、失去制衡;上 级或组织睁只眼、闭只眼,放纵默认,上行下效;职权待遇的扩大化,不良影响不断蔓延;缺少有效的监督,处罚软弱无力;官升脾气涨、官大一级压死人、有权不使过期作废等思想“深入人心”,这些都导致职权寻租和延伸去追求不正当的利益而形成特权。

三、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政策界定

严格界定特权的合理性。从特权的产生依据可以辨别其正当性和合理性,通过其附着的法律依据和所追求的目标以及实际受惠群体分布等,来界定该特权的性质和目的。如果是出于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为特殊群体服务来设定的“特权”,有利于保护主权安全、社会和谐稳定。如军队、司法特权,为弱势群体设臵特权,对残疾人、孤寡老人、特困人群等给予一定的特权是必要的,也是社会正义事业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必需。我们要更加周到地考虑他们的需要,努力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促进社会救济、优抚安臵和社会互助等福利事业发展。

正确区分职权与特权。如果是人民出于更高的需要赋权给公职代表,那么该特权就是正当的职权。尤其是在责权利相统一的行政管理体系中,对于重大责任者赋予其履职所必须的一些特殊权力和权利,是必要的、神圣的,也是无可厚非的,必须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但要对职权履行进行严格监督和控制,坚决制止职权滥用现象和特权泛滥,坚决取消法外特权和制度外特权。

四、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对策建议

一是必须深化反腐倡廉教育。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应该从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入手,坚持教育的经常性,注重教育的针对性,突出教育的实效性,根除特权思想,做到教人从善。通过开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和“为民务实清廉”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学习贯彻 “八项规定”等多种形式教育,牢固树立“我们是群众中的一员,我们来自群众并走向群众,我们为群众服务”的思想意识;健全分层分岗施教制度,有针对性地开展理想信念、从政道德、廉政法规、岗位廉政教育,加强示范和警示教育。创新开展廉洁从业主题教育,突出行业和部门特点,切实增强廉洁从业意识,做到为政清廉守党员之本、秉公用权尽公仆之责。深入推进廉政文化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进家庭,铲除滋生特权的土壤和条件,形成倡廉肃贪的社会氛围。

二是必须加大惩处力度。特权往往与腐败结伴而行,有了特权,腐败往往随之而来。牢固树立查办案件、惩治腐败是党章赋予纪检监察组织基本职责的观念,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有特权必打。既要执行政策、宽严相济,避免“为办案而办案”,也要严肃纪律,严格惩处,避免“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对于严重违纪问题必须查办,对腐败分子必须严惩,切实做到惩恶扬善,增强惩处的威慑力,使干部不敢犯错误。严肃查办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5 与民争利,损害群众利益的特权案件,切实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增强查办案件政治效果、经济效果、社会效果和法纪效果。

三是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领导干部至关重要。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民是公共权力的归属主体,所有公共权力的执行者都是人民的公仆,决不能把手中的权力私有化或小团体化,要真正把权力用在为民谋利上。作为身在基层、直接与群众打交道的领导干部,要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坚持领导一线指挥、干部一线服务、措施一线落实、问题一线解决,坚持以群众满意作为标准,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多考虑群众的舒适度,不做群众反感的事;多彻底根除难题,不做“夹生饭”;多做雪中送炭的实事,少做锦上添花的虚功。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上带下,带头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用严谨规范的言行树立良好的履职用权形象。

四是必须强化监督保障。不受监督的权力,往往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因此,完善权力运行的监督机制,促使党员干部正确使用权力,是防止权力滥用的重要保障。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坚持关口前移、实行过程监控;探索加强和改进监督的新途径、新方法,把党内监督、人大监督、群众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等有机结合起来,6 整合资源、延伸监督线,扩大监督面,形成监督的合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特权现象 篇3

一、特权思想与特权现象的表现及其危害

要想探究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我们首先必须要明确什么是特权。马克思、恩格斯将特权归纳为,由于对权利或权力的不公平持有或分配,个人或集团凭借经济、政治、社会身份等在不同的领域享有的特殊权力或权利3,特权相较于普通权利而言,是超越法律之外的公权私有私用的不正当的权利。中国共产党历来反对特权,1941年毛泽东同志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中强调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它的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4社会上大量出现的特权思想及特权现象,正是这种不正当权利的外在表现。

1.特权思想与特权现象的表现。一般而言,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是特指党员和领导干部、各级党政机关获取和实现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部门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的私利和不正当权力而产生的思想和行为。5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办事关系化。中国是一个“关系”社会、“圈子”社会,从古至今,关系文化始终长盛不衰,人民大众也习惯于将自身置于某种“圈子”中。“朝中有人好办事”,正是这种文化的真实写照。在大部分人看来,找关系已经是办事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在特权思想的影响下,现在一些人不管遇到什么事,总喜欢找关系、托熟人,总觉得只有这样做,才能踏实。我们经常在现实生活中看到这样的一幕,当司机交通违规被交警拦住,就马上习惯性掏出手机,赶紧找熟人来疏通关系,而不是认真地反省自己的错误行为,主动接受处罚。至于上学、就业、看病等等情况,更离不开各种“关系”。现如今,这种“找关系”情况呈现愈演愈烈之势,铺天盖地的“关系网”已将人们困在这迷局中无法自拔。

(2)法制边缘化。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早在建国初期就制定了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并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而不断完善和丰富相关法律与法规,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同时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各项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展开,因此法律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但是,高举宪法、遵守法制和依法治国在现实生活中、在人们的观念中总是不够稳固,人们一旦遇事,首先想到的是用权而不是用法,总认为“权”是大于“法”的,以至于造成有些执法部门也常常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特权现象。有时,特权人物的一句话,便可以从轻从简,甚至逍遥法外,制度成了摆设,法制被边缘化了。受特权思想的影响,某些领导干部认为一旦掌握了权力,同时就掌握了法律,自身是法律的制定者,是不受法律约束的,从而使“国法”变成了“家法”,国家机器变成自家护卫,法律的权威丧失殆尽,法律制度形同虚设。

(3)权力商品化。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严重侵蚀着人们的灵魂,权力日益商品化。个别当权者把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商品,用来进行权钱、权物、权色等寻租与交易,从而为自己和少数人谋取私利。这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政治权利换取经济利益,二是用经济实力购买政治权利,他们视权力为商品,把权力当作交换的砝码。如一些领导干部用公款在高档酒店、私人会所消费;有的利用各种理由举办大型宴会,借机收受贿赂,大肆敛财;有的不想承担责任只图享受,比位子,比房子,比车子,吃喝玩乐,终日花天酒地;有的将官位明码标价,进行买卖,以权易钱;有的与违法分子结成利益共同体,在一些项目如土地开发上大肆收取贿赂,为其大开绿灯,使得整个社会都充斥着一股浓浓的金钱味。

(4)作风官僚化。群众路线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群众路线、理顺干群关系、切实为人民服务,是保持党的事业永葆青春的根本。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本应是公仆关系,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应当“权为民所用”,但是受到腐朽特权思想的影响,极少数干部将公权纳为己有,将为百姓谋福的权利变为欺压百姓的工具,正如毛泽东曾批评的那样,“我们有些干部是老子天下第一,看不起人,靠资格吃饭,做了官,特别是做个大官,就不愿意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真是一种恶劣的现象。”6有些“一把手”为了显示自己的特权,不遵守民主集中制原则和集体议事规则,唯我独尊、我行我素,听不进不同意见;有的在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如房屋拆迁补偿、土地征收等方面,不向群众公开信息,不听取群众意见,强拆强征,使得老百姓怨声载道;有的干部作风甚是霸道,对待下属和群众态度十分蛮横无理,忘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完全是一副爱钱如命的贪官丑恶嘴脸。

2.特权思想与特权现象的危害。面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在一些方面由于存在着教育缺失、惩处缺失、监管缺失等影响,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在社会生活中不仅大量存在,而且严重危害着党的根基和人们的社会生活,侵蚀着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危害党群关系,盛行官僚主义。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群众办实事、谋幸福。但某些党员领导干部的特权思想扭曲了党的宗旨,封建思想和官僚主义盛行,常以人民的“父母官”自居,独霸群众的各项事务,如一些地方政府机关办事难,难于上青天;办事效率低下,经常上演“空城计”,群众叫苦不迭。尤其在城市改造和房屋拆迁问题上,强拆、强占、克扣拆迁补偿款等种种行为,严重危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崇高威信,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前苏联的沉痛教训告诉我们,耍特权、失民心,要亡党亡国的。

(2)妨碍社会公平,挤占百姓福利。公平与正义是每一个现代社会不断追求的理想与目标,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准,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社会中有极少数人借助特权破坏竞争规则,肆意地侵占公共资源,这必然会造成社会成员之间差距的拉大,进而侵犯到大多数人的权利,从而危及社会公平的根基,导致公平与正义的信仰成为奢望。如果一个社会不崇尚公平与正义,而是羡慕特权,社会成员不重视自身能力提升,而是期望通过搞特权一步登天,有关系的就能平步青云,没有关系的只能忍受不公平,我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将无法实现。

(3)助长社会不良风气,膜拜权力。特权思想与特权现象的另一危害,是对人们的理想与信念的侵蚀。当今社会,充斥着一种金钱至上的思想,什么“只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所以有权就有了一切,只要权在手,世界任我游。人们对权力开始了疯狂的崇拜、追逐。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一些领导干部的信念也发生了变化,他们的信仰不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追求更高的位置,享受更好的待遇。那些知识、技术、名誉、信仰等都统统拜倒在权力脚下。目前的考公务员热的根本原因,也是出于对权力的向往。一旦进入权力场,就算是处于边缘的小官,也能为自己与家人带来经济利益。所以,有权的要及时使用权力,而没有权力的就找关系去靠近权力,大家时时刻刻都在围绕的着权力转,这极大地助长了人们对权力的崇拜。

(4)纵容腐败,腐蚀根基。权力滋生腐败,腐败的实质就是对公共权力的滥用,最典型的做法就是以权谋私、大搞权钱交易、贪污索贿、受贿等。由于特权思想的不断腐蚀,一些腐败分子推崇“及时行权,过期作废”价值观,常常利用职务之便,大肆贪污受贿,甚至将罪恶的黑手伸向了国家的资产,随意插手土地的使用,项目招标等项目,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肥了自己,坑了国家。再者,社会上出现了所谓的“权力世袭”现象,官二代、富二代层出不穷。这些“二代”们,既没有继承老一辈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也没有努力为实现国家富强而奋斗,反而将特权思想“发扬光大”,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气势,将法律视为无用之物,不但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也严重损害了领导干部在群众心中的形象。

二、特权思想与特权现象产生的根源

1. 封建特权思想与官本位意识的历史根源。作为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国,中国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但是,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时期的“官本位”思想,等级思想及宗法思想却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几千年来,人们一直相信“君权神授”,帝王或“天子”受命于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最高主权者。这种最高权既不能分割也不能与他人分享,当然更不受监督和制约。7由此便衍生出的官本位、家长制、权大于法的错误思想。这些落后腐朽思想并没有随着封建制度的结束而消亡,反而呈现出异常旺盛的生命力,对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官本位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它意味着当了官就有了尊严,有权就等于拥有了一切。人们以官为荣,以官为贵,久而久之,社会上形成了以官位大小来衡量人生价值的风气。由此更造成人们对权力的盲目崇拜和敬畏,进而导致权力至上观念的盛行。

2.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由于在体制上的漏洞,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们,他们处于领导的核心地位,直接掌握的人事、财政等权力,却没有人能够监督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各级纪委要履行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职责,加强对同级党委特别是常委会成员的监督,更好发挥党内监督专门机关作用。”但是在现实中实施具有很大的难度。同级监督人往往处于被监督人的领导之下,上级与下级监督又遥不可及,这造成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党内监督体系成了摆设,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同时,现行制度和程序建设滞后,监督方式单一,缺乏全方位监督,因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此外,虽然一些机关单位已被要求政务公开化,但公开出来的仅仅是一些微不足道的项目,有些备受大众关注的项目例如公费开支等仍未透明。因此,要实现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任重道远。

3.惩处力度不强,无法根除顽疾。虽然我国近年来一直不断地在整治特权腐败,但是由于我国法律制度和规范中,对贪污腐败的惩处力度不强,那些贪污人员付出的代价很小,让一些搞特权的人心存侥幸,认为只要贪污的数目不大,就不会有问题。就算最后被查出来,疏通关系,那么所受到的惩罚就大打折扣了。毕竟因贪污受贿而判处死刑的也是极少数,有些人就算被判处有罪,可是只要申请法外就医,仍是可以不在监狱中服刑的;再者有些案件查处力度不大,只对当事人进行惩处,却很少牵连其他相关人员,例如家人、亲戚、朋友等,一些贪污分子常常利用这一漏洞大做文章,有些受贿者将收受的贿赂汇入亲人的账户,造成大量国有资产的流失;有些则将家人安置在海外,并利用特权为自己和家人办理外国国籍,以逃避法律的制裁。就算“不幸”受到制裁,只要不牵连他人,服刑结束仍可享富贵荣华。某媒体曾爆出某官员刑满出狱后仍有许多人前呼后应,好不自在。如果不加大惩处力度,特权现象无法避免。

三、治理对策

特权思想和现象的存在,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甚至危及党的执政根基。因此,必须从党的领导干部入手,从现有的体制入手,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深化体制改革,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构建防惩体系,标本兼治,从根本上遏制并逐步清除特权思想、特权现象。

1.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增强法律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党要加强对党内干部的党纪国法的教育,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始终铭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图,始终保证权力是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的,绝不能把权力变成为自身谋取利益的工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这个问题不仅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涉及党和国家能不能永葆生机活力的大问题。要采取得力措施,坚决反对和克服特权思想、特权现象。”8

增强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消除思想领域中的特权思想。领导干部只有增强了法律法规意识,才能自觉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领导干部要始终牢记:一切权力的行使必须依照法律制度的规定,法律是至高无上的,任何人违反法律,必定会受到法律的制裁。领导干部更要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坚持依法行政,坚持在宪法与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维护宪法与法律的权威。当我们的领导干部对权力及法律制度有了正确认识后,就有了远离特权、远离腐败的思想基础。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面向全党广泛开展廉政教育实践活动,用先进文化扫清封建文化的残余,在全社会树立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现代理念,清除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存在的土壤和条件。

2.完善监督机制,加大惩处力度。探索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机制,是帮助领导干部克服特权思想、永葆共产党本色的重要保障。因此不断加强权力在运行过程的监督,减少权力的“暗箱操作”;不断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等各项行政公开制度。在加强党内监督的同时大力发扬社会上的各种监督资源的优势,如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及社会舆论监督的力量,并进一步加强法律监督;健全巡视制度,定期进行巡视督导,实现对权力的有效监控。只要多管齐下,加强监督,就能够“管住”权力,并保证公共权力不被变异为特权,同时要不断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目前,一些领导干部“铤而走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搞特权成本低而且收益大。因此,加大对腐败的惩处力度,可以对那些贪腐官员起到警示作用。再者,更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9不论什么人,不论他的职务多高,一旦触犯了党纪国法,都必须要受到严厉的惩处。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例外,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决不放任姑息。只有惩处有力,才能让那些不法分子有所忌惮,不会有恃无恐。这样,才能有效预防腐败,从而使更多想要利用特权的人心生畏惧,同时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特权现象的发生。

3.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制度流程。要想破除特权,既要解决思想问题,更要解决体制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10当前,我国的行政制度规范化程度不高,这给了腐败分子利用的空间,他们想方设法钻制度的空子,令人防不胜防。因此,各级行政机关首先要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工作流程,并结合党员廉政建设的目标,制定一些能够遏制“特权”的制度机制。再者要进一步完善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体系,强化民主评议;在日常工作中,加强民主决策,破除“特权”产生的机制,要实事求是地按照规章制度来办事,切实有效地发挥制度的价值。同时,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人事管理、财税管理、司法执法等各项体制的改革,进一步缩小权力干预各项行政事务的广度和深度,从源头上抑制特权现象的产生。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精神,要多倾听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比如,在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时,通过召开听证会,进行专家论证等环节,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避免“特权”的陷阱。

摘要: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是社会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并一旦产生长期存在。在当代中国深化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特权思想与特权现象严重侵蚀党的领导、危害党群关系、干扰公平正义,因此,深挖特权思想、反对特权现象已成为中国深化发展的最强音。文章通过对特权思想与特权现象的内涵、产生根源及危害进行梳理分析与阐释,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苏共特权阶层现象对我党的警示 篇4

一、苏共特权阶层的形成

1. 苏共早期。

苏共特权阶层并非从苏联建立初就形成的, 而是有一个历史过程。苏联在列宁执政时期, 国内外反动势力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动了武装进攻, 企图把这个新生的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这个时期绝大多数党员干部都能严格要求自己, 恪守职责, 清正廉洁。他们与英勇善战的苏联人民团结在一起, 击败了来自各方的武装干涉, 捍卫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成果和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可以说, 这个时期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也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在斯大林时代, 党对党员干部的要求, 从总体上说是严格的。当时, 法西斯德国悍然向苏联发动了进攻。在战争的初期, 苏军遭受了重大的损失。但是, 苏联人民在苏共和斯大林的坚强领导下, 迅速转入战时体制, 调动和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 同德国法西斯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在整个卫国战争中, 先后累计有300多万名党员干部前赴后继, 在那个艰难的战争环境中献出了生命。党员干部都成批走向前线, 领导干部更迭频繁, 不可能形成特权阶层。在国家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 作为共产党领导干部如果说有什么特权的话, 那就是身先士卒, 浴血奋战, 带领人们将侵略者赶出去。赫鲁晓夫上台后, 实行了特殊的干部政策。根据苏共二十二大通过的党章第25条规定, 党员干部经常更替, 基层党组织选举时, 每年有大批书记由于任期届满而被更换, 更换率高达60%, 因此, 这一时期党内真正享有特权的群体尚未形成。

2. 勃列日涅夫时期, 特权阶层产生。

苏联进入勃列日涅夫时期, 党风廉政方面开始出现问题, 因循守旧和保守主义成为当时苏共的主流思想体系。勃列日涅夫从片面追求干部队伍的稳定, 发展到形成领导干部事实上的职务终身制。在他的干部政策的指导下, 苏共领导层组成人员几乎长期原封不动。在苏共二十三大上, 连选连任的中央委员达到79.4%, 在二十五大时, 除已经过世的中央委员外, 连任率高达90%, 有的干部任期长达二十五年。这样, 就形成了一个终身任职的、老化的领导干部队伍。这种干部制度带来的后果, 不但使领导阶层缺乏应有的活力, 而且非常容易形成特权阶层的核心力量。勃列日涅夫带头搞腐败, 他的女婿丘尔巴诺夫仰仗岳父的权势, 扶摇直上, 仅仅十年时间就由一个普通的军官一跃成为上将和内务部第一副部长。在此期间他贪污受贿65万卢布, 酿成震惊全国的“驸马案”。勃列日涅夫的儿子尤利更是个纨绔子弟, 且年纪轻轻, 竟当上了苏联外贸部第一副部长。当时, 特权阶层的子女仅仅凭借父辈们的特权地位就能轻易地进入最好的大学, 毕业后再进入最优越的部门, 并很快就走上显贵的权力岗位。在当时要是哪个做官或者升职, 必须贿赂有关领导成为当时官场上的一种共识。所以, 那个时候职务有了价格就不足为奇了。某些地区就连党委书记都明码标价, 1969年, 阿塞拜疆的一个区的第一书记就价值20万卢布。为了维护既得利益, 特权阶层反对任何涉及对自己特权不利的改革, 更不可能主动地遏制蔓延全党、全社会的腐败之风。到20世纪70年代末, 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和他的助手起草了一份关于经济改革的报告, 引起了部分官僚特权阶层的不满和抵制。结果, 柯西金的助手被撤职。

3. 戈尔巴乔夫时期, 特权阶层泛滥并导致亡党亡国。

在戈尔巴乔夫时期, 特权阶层利用手中掌握的各种权力, 大肆捞取个人私利。特别是那些直接管理国有企业财富的经济官僚们, 凭借戈尔巴乔夫推行商业化、市场化、经济自由化的混乱时机, 大搞“翻板经济”, 把国家财产直接占为己有;有的大搞权钱交易, 获取出口优惠和配额, 出口原材料和军火, 窃取社会财富;有的在证券、期货交易中获取暴利, 兴办银行等金融机构, 后来其中少数人演变成为新的金融寡头。此时的特权阶层已经不以追求自己的享受为满足, 还希望把拥有的一切特权长期占有, 并且可以传给后代。此时他们发现, 挂在嘴边的所谓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和罩在身上的共产党人的光环, 都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 原有的特权必须改头换面, 而资本主义是他们既得利益合法化的最合适的制度, 特别是当苏联共产党和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 这一特权阶层为了保住自己的特殊利益, 就必然毫不犹豫地撕下原来的假面具, 公开推动放弃社会主义, 走全盘私有化的资本主义的道路。

二、对新时期我党的作风建设的启示

我们党早已经从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走出, 但立业容易, 守业难, 长久的执政和生活状况的安逸很容易滋生出腐败。当前中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如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如何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仍是我们党努力解决的历史问题。所以党在新的形势下:

1. 坚持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加复杂。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经济结构调整加速, 社会结构的变革加快, 我们正面临并将长期面对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我们要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 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上狠下工夫,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新的治国理念, 把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和谐社会其特征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只有这样, 执政党才能做到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为谋,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2.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素质。党的

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必须把提高干部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 改进领导班子思想作风, 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 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健全领导体制, 完善地方党委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后的工作机制, 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以加强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影响和带动全党, 使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

3. 切实改进党的作风,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求真务实作风推进各项工作, 加强调查研究, 改进学风和文风, 精简会议和文件, 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反对弄虚作假。倡导勤俭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 反对奢侈浪费。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深入开展党风党纪教育, 积极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 使领导干部模范遵守党纪国法, 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新风正气, 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腐败行为的基本表现形式是滥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 其实质是对人民群众利益的侵害和掠夺。广大人民群众是腐败的最大受害者。如果执政党不能有效遏制腐败现象, 就会离人民群众越来越远, 乃至丧失民心。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广大党员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 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 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坚持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健全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统一管理, 完善巡视制度。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 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 对任何腐败分子, 都必须依法严惩, 决不姑息!

三、结语

苏共的教训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应该铭刻在心的!既让人心痛, 又让人警醒。我们党已经风风雨雨的走过了八十九个年头, 并带领人民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为什么我们的党在这么长的时期内能够屹立不倒?因为我们一直在居安思危, 不断增强忧患意识, 对党的建设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脚步。只要我们坚持下去, 我们的党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五星红旗将永远飘扬在中国大地上。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 (第五集) [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长春:吉林出版集团, 2006.

[2]黄苇町.苏共亡党十年祭[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2.

[3]田岩.以史为鉴, 重视党的作风建设[J].社会科学论坛, 2008, (4) .

[4]朱联平.干部特权:现象、原因及对策[J].理论与改革, 1998, (5) .

上一篇:教师资格考试下一篇:先进国家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