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剖析

2024-06-08

现象剖析(精选12篇)

现象剖析 篇1

摘要:随着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现有教育体制面临着严峻的外部挑战,由此爆发了大规模的“弃考”留学现象,体现了高中生在教育方面强烈的主观意愿,同时也预示着我国教育体系中存在某些问题。文章主要从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国内外留学政策的调整、家庭观念的进步以及国内教育现状与国外教育的高预期四个方面阐述了其出现的原因,归纳了其利弊得失,分析这一现象背后的教育预警作用,并指出“弃考”留学现象折射出教育危机的同时,也凸现了变革转机,以期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中生,“弃考”留学,教育危机,变革转机

据统计,截止2013 年底,我国出国留学总人数达到了305.86 万,已然成为世界第一大留学生输出国。更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我国留学主体低龄化趋势明显,出国读高中的学生人数甚至还出现了井喷式增长。[1]高中生选择出国留学,是我国教育体系与国际接轨的一种积极表现,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和国际地位的上升,但近年来所“爆发”的大规模“弃考”留学现象却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关于“弃考”留学的概念,学术界的观点较为一致,即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或者虽体验高考但仍放弃进入国内大学,转而选择申请国外高校的行为。其中涵盖两类高中生:一是彻底放弃高考的高中生,另一类是虽然可能参加高考,但其目的仅是为了体验高考,并无意进入国内大学攻读学士学位的高中生。[2]由此可见,“弃考”留学体现了高中生在教育方面强烈的主观意愿,同时也预示着我国教育体系中存在着某些问题。因此,找出高中生“弃考”留学的原因,明确其利弊得失,分析这一现象的教育预警作用,对我国教育体制完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弃考”留学的原因分析

1.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为“弃考”留学奠定了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居民家庭收入和支付能力也有了明显提高,这就为高中生“弃考”留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出国留学早已不再是少数富裕阶层的特权,愈来愈多的中产阶级家庭子女也主动加入留学大军的行列,我国就此步入了留学“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全新时代。

2.国内外留学政策的调整为“弃考”留学提供了制度保障

为了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国积极建立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联系,体现在教育方面尤为明显。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措施支持公费出国留学,并放开自费出国留学政策,制定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工作方针。[3]在此政策的支持下,更多的家庭选择送子女出国接受优质教育,以谋求更好的发展机遇。

教育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以来,为了谋求可观的经济利益、弥补高等院校生源的不足,世界各国纷纷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主要通过放宽留学条件、减少留学费用、降低移民政策的门槛等措施来吸引优秀生源。并逐步将招生重点转向中国这个潜力巨大的留学市场,各国政府的这些鼓励性留学措施,对我国的留学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家庭观念的进步为“ 弃考”留学提供了社会支持

“弃考”留学现象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家庭观念的进步,即与家庭投资意识、父母的教育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我国家庭投资意识进一步提升,尤其体现在教育方面的投资大幅增多。由此可见,人们的教育观、知识观、人才观的多元化,从侧面推动了出国留学热的发展,家庭观念的进步在推动高中生选择出国留学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4.国内教育现状与国外教育的高预期是“弃考”留学的重要原因

从国内教育的直接影响来看,目前社会各界对国内教育现状的不满是造成高中生“弃考”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不足是“弃考”留学产生的根本原因。第二,教育政策中的不公平现象突出,受教育机会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城乡差异。第三,我国人才选拔和评价标准较为单一,“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现象明显,教育体制中应试倾向尤为严重,学生应考压力大、学业负担重,高考竞争激烈也是大多数学生主动放弃高考而选择出国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第四,国内受教育成本日益增加,家庭消费中教育投入所占比重愈来愈高,对此,愈来愈多的家长表示“孩子在国内受教育的成本也越来越高,倒不如选择国外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从国外教育的间接影响来看,外部教育环境的驱力推动着高中生留学热的“升温”。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院校之间的内部竞争开始转向国际竞争,而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不足使多数高校在竞争中“败下阵来”,优质的生源被国外高校“无情”地夺走。加之,我国公民对国外教育存在盲目的高预期,人为地抬高了国外教育的发展前景,国民对国外教育的认识不足加速了“弃考”留学的发展。

二、“弃考”留学背后的博弈

对于高中生因留学而放弃高考的现象,学术界的争论呈现两极化态势,有学者认为它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对我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也有学者认为它是一种盲目的行为,不利于我国教育的发展。而围绕“弃考”留学的利弊得失,学术界又产生了哪些讨论?

一方面,持支持态度的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现状进行了阐述:第一,留学本质是中国家庭购买海外院校的教育产品,体现了中国的教育模式逐步与世界接轨[4],因此,“弃考”国留学是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的理性选择。[5]第二,留学教育有助于减少教育投资的浪费和教育效益的流失,改进我国教育现状,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6]而一些留学生毕业后选择留在国外就业,有利于减轻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7]第三,出国留学教育能够促使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学内容与手段等方面的现代化,是促进学术交流、中国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8]而留学呈现的低龄化趋势促使我国形成了推动国内改革、提高人才流动和吸引归国人才的“倒逼机制”[9],在完善人才观、人才选拔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和提高教育竞争力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10]第四,高中生选择出国留学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高考竞争的压力,意味着学生和家长教育选择权的增多。而在留学过程中,国外的多种文化观念对学生的思想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同时留学经历也增加了学生的自信、独立和成熟。[11]因此,这部分学者认为,高中生出国留学主流是好的,在我国走向国际化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另一方面,对其持否定态度的学者认为“弃考”留学存在许多弊病,指出家庭收入越高、盲目支出越多,家庭所支出的教育费用可以被看作是我国民间教育投资正随着教育市场的外移而流向国外。[12]因此,高中毕业生选择出国留学在反映了教育需求及选择层次上移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国内教育竞争力的下降[13],而国外高校的教育分流也是造成国内高校生源萎缩的主要原因[14],凸显了内地学校竞争乏力,且仅局限于少数学生身上的境外求学并未改变固有的“高考成才”或“升学成才”观念,因此无法反映出我国人才观的多元化走向。[15]相反,还会导致社会阶层的固化和民族自尊心的丧失,不利于我国的长远发展。

基于以上观点,笔者认为,出国留学是全球化进程的必然趋势,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高中生留学热现象仍会继续存在,且将进一步扩大。因此我们应该全面地看待,切不可以偏概全。对此,国家并不能采取强制性措施来限制中学生的出国留学,而应该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来进一步缓解“弃考”留学现象的扩大化。

三、“弃考”留学现象折射出的教育问题

1.“弃考”留学现象折射出潜在的教育危机

高中生出国留学热引发了一系列的后果,其中较为直接的一个影响就是放弃高考的人数增多。我们不禁要问,曾一度被视为命运转折点的高考,现在为何会“惨遭”放弃?认真思考后可以发现,弃考行为的背后,有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深层次的原因,但另一个更为直接原因乃是出国留学。

众所周知,我国自1977 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在维护教育公平与公正的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高考承载着千万人的希望与梦想,在维系社会稳定和阶层流动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可以说,高考在国民心目中一向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但近年来高考弊端日益凸显,“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应试教育”等问题频频见诸报端,我国教育的公信力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下,基础教育始终难以跳出应试倾向的怪圈,素质教育始终“敌不过”升学教育,全面发展始终“动不了”片面发展。于是便衍生出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高等教育资源不断增加,高等院校持续扩招,但与此同时,学生弃考率却居高不下。

诚然,“弃考”留学表面上只是放弃了高考这座“独木桥”,但深思后可以发现,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实则是对我国整个教育体制的不信任。试想,长此以往我国教育的未来将通向何方?目前我国出国留学的群体早已不仅仅局限于成绩不理想或是在高考中失利的学生,越来越多的优秀生源也纷纷选择了出国这样一条“康庄大道”,放弃高考而选择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学理念。这就导致了我国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也加剧了院校的生源危机,结果必然会导致我国教育质量的降低及国际竞争力的削弱。

2.“弃考”留学凸现教育中蕴含的变革转机

近年来,高考在不断进行改革,但无论怎样改革,都无法真正改变我国升学竞争激烈的现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缺乏的现状,再加上大学毕业生就业愈加困难,促使越来越多的高中生选择出国读大学。此外,另有一大批成绩优异、素质良好的学生选择“抛弃”我国高考,“转身奔向”世界高水平大学就读,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与国外的差距。

毋庸置疑,“放弃高考出国去”的发展趋势给我国教育体制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倒逼整个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弃考”留学问题归根到底是我国教育的数量、质量与结构问题。在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冷静地反思:在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下,如何利用国外教育之所长、克服我国教育之所短,正确处理好数量、质量、结构三者之间的关系,促进教育体质改革,提升教育的公信力。我们应该相信,从教育危机到变革转机,将成为我国教育体制日益完善的重要“转折点”。因此,我们应该有效把握这个时机,深化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将发展阻力变为前进的动力。首先,应立足于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完善多元招生录取机制,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促进其向内涵式发展方向转变,努力提高教育的质量。其次,注重建立与国际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注重本土化建设。再次,政府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体制,从根本上变革应试教育模式,树立多元的人才评价和选拔机制。最后,坚持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办好我国留学教育,吸引国际来华留学生,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为推动我国教育国际化进程奠定基础。

现象剖析 篇2

摘要:第38场人文素养讲座,学校有幸请到了上海文广集团演艺中心总裁,上海电影集团公司副总裁吴孝明先生,为我们剖析上海文化现象。吴先生的讲座,让我们对上海文化的全局与趋势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对于即将从事文化艺术创作工作的同学,无疑将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吴孝明上海文化艺术创作

绪论:六百六十座中国城市中,上海,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最前沿,最能感受着其间所有冷暖,分析它的今天,实是提示中国城市的明天;玉门,地处偏远,因资源兴,也因资源衰,它的背后是中国为数甚多的资源性城市的共同困局,如何寻找并培育城市内生动力,几乎是共同命题;而名不见经传的常德,则是中国规模最为庞大的内陆中等城市的缩影,它的急切,它的惶惑,它偶尔的不知所措,演绎着第三中国沉默的大多数的普遍处境。在地图上,连线三地,恰是一巨大的折线,这隐喻着新中国城市化六十年苍黄岁月的真实轨迹,而以行政纲领性文件,或一时的主流陈述为线的梳理,实为讨巧而又直指核心的尝试。城市化有历史,城市也有历史。对于城市传统的延续,对个性化历史的尊重,成为当下城市化进程的显性焦虑,也是考验中国城市化成败的一个关键指标。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方为悟。于中国城市化进程做梳理检点,城悟专题,亦期如此。对此,吴孝明提出了两点努力的方向:一是当前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二是群众的喜爱。文化的发展要从这两个方面去着手,这体现的是时代的需要,群众的需要。跨入21世纪,上海文化建设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新现象,就是区级政府推动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从黄浦区打造福州路文化产业街的大手笔,到虹口区对塑造北外滩和多伦路“文化精品”的倾心投入,从嘉定区与国际汽车城和F1拉力赛接轨的文化发展规划,到市中心崛起“文化静安”的勃勃英姿,无不显示了社会各界对文化建设的巨大热情。上海要以“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为基础,形成各区在文化建设方面“一业特强,多业并举,市区联动,做精做特”的格局,在基础设施、引进主体、品牌效应、服务质量等方面跨上一个大台阶,并且把文化服务的重心逐渐转入社区,使广大市民包括一部分弱势群体的文化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古今成大势者,不但善造势,而且善借势”。上海文化建设的最大机遇之一,是2010年世博会。上海务必因势利导,区分四个阶段,嫁接新的资源。最后,作为前滑稽剧团团长,吴先生分析了周立波的海派清口。他对周立波的文化现象给予了充分肯定。对于周立波的成功,吴先生说与他自身的努力和个人的成长经历有关,也得益于业界的天时地利人和。海派清口将继续发展下去。

窥探隐私现象的心理剖析 篇3

窥探隐私为哪般

众所周知,女性对视觉性刺激不敏感,而对浪漫情调、性爱言语更感兴趣,所以男性裸体性吸引作用很低。但是,女性的第二性征对男性却具有强烈的性吸引作用,这也与男性对视觉性刺激较为敏感有关。青春期后,男性比女性性冲动强烈,在性行为方面会更加主动。在没有合法的性满足条件时,对性的需求和好奇引起窥阴欲望的发生。这是在不能得到真正性满足的情况下局部或个别器官的满足,与自慰行为的作用相似。

另外,随着竞争的越来越激烈,或许是压抑已久的欲望无法释放,许多人骨子里的反叛意识萌动,产生恶作剧的冲动,包括揭露、窥探隐私的欲望。只是有的人能更好地、理智地加以控制,让它没有发挥作用的余地,而有的人一遇到合适的、可以遮人耳目的时候,就一发不可收拾,会把这种欲望表现得很充分。

窥探隐私不等于窥阴症

窥阴症是一种性心理疾患,指千方百计通过厕所、浴室、卧室的窗子或孔隙反复窥视异性下身、裸体,或他人性活动或亲昵行为,甚至大小便的行为,以达到引起自身性兴奋的强烈欲望。可伴有当场自慰或事后回忆窥视情景时自慰,以获得性满足,往往以此时的快感代替正常的性生活。窥阴手段多隐蔽,有的长时间潜伏于厕所等肮脏地方,虽蚊虫叮咬、臭气熏天,但患者控制不住冲动,依然铤而走险;有的在墙上挖一个小洞,或从门缝里偷看,或者于夜间站在高处(阳台、树枝等)偷看。有的借助于反光镜、望远镜,也有的装扮成女子深入女浴室或女厕所窥视。这和一般的流氓行为不同,具有习惯性,屡教不改。患者一般能意识到此类行为的错误及风险,但无法自控,处于一种欲罢不能、屡改屡犯的痛苦处境。对异性没有进一步的性接触或性侵犯。几乎仅见于男性。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此症的发生与童年时期受黄色淫秽文化影响有关。性压抑、性知识缺乏、性自信心低下、恐惧正常性行为、性功能障碍等,都是诱发此症的因素。

现代社会存在很多满足人们视觉刺激的形式,人们对这些形式持相对宽容的态度。而窥阴者即使结婚或有性伴侣,能够得到性满足,他们仍然会有窥阴行为,这是因为他们早年形成的窥阴行为能够给他们带来性兴奋、性快感。因此,一旦有机会他们就会故技重演。正常的性行为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减轻窥阴行为,工作或环境的变化也会减轻窥阴行为,但孤独、对性生活不满意,或遇到有适合窥阴的地点,都可能会重新诱发已近消失的窥阴行为。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总是能够克制对异性生殖器的好奇,保持社会关系的和谐,尊重社会道德和他人的隐私。窥阴和潜在的窥阴行为在人群中比例很高,这也可以用谱系理论来解释。也就是说,就像红橙黄绿青蓝紫一样的光谱, 红色代表几乎没有窥阴倾向的人,紫色代表窥阴症,其他人都在光谱的不同颜色上,表明窥阴症与正常人之间是一种过渡过程,可以说是由量变到质变。

如何对待隐私的泄露

首先,要提高对隐私暴露的免疫力,适当暴露一点隐私有时并不会带来什么后果。

其次,隐私泄露后,除可使用法律武器外,还要积极面对此事,以消除心理上的阴影。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这样做是一种正面的心理防卫术,有助于明显处于压力底层的弱者更快战胜消沉情绪的侵袭。

另外,由于现在是网络时代,要注意防止网络隐私被侵犯。用户对待网络上的隐私问题应该像对待计算机病毒那样小心谨慎。所以,上网时不要随意填写表格;不要在不知名或自己不了解的商务网站上购物;要选择安全防范能力较强的网站存储重要个人信息;经常更改个人的上网账号密码,对于信用卡号码等重要资料要格外注意保密;电子信箱用户要谨慎散发自己的信箱地址;在参与网上聊天、网上登记等活动时,避免轻易透露个人电子信箱地址;要养成定期检查并清理自己的电子信箱的习惯;获取网络免费服务的时候,可以谎报自己的身份。

最后,在必要的时候,应该拿起法律武器对付那些侵犯你隐私的人。

窥探隐私的防治策略

加强性教育,防止儿童对性产生神秘感;清除黄色影视作品,防止精神污染;开展正常的青春期性教育,让儿童和青少年了解性的解剖和生理。父母对子女的健康成长要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影响,注意检点自己的行为,夫妻亲热时应回避子女。对于居住条件差的家庭,这个问题更应得到重视。

喜欢窥探隐私者可慑于法律道德的力量而在没有条件行动的环境中得到收敛,但一遇到机会则不会轻易放过。这就好像是惯偷惯窃者的心理,即便受到法律惩罚,可以改正一个阶段,但无法保证不再重犯。治疗主要是正面教育,加强法制观念,使其头脑中始终保留“法不容人”的意识。

虚拟运营的刺猬取暖现象剖析 篇4

在如今通信行业大环境并不景气的条件下, 基础运营商和虚拟运营商如同抱团取暖的两只刺猬, 既相互需要, 又怕被彼此伤害, 彼此都在小心翼翼地试探往前一步的尺度。

摩擦只因沟通不足

基础运营商和虚拟运营商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微妙的变化过程。最初, 基础运营商对于虚拟运营寄予较高期望, 并积极予以配合, 例如尽管工信部只规定每家基础运营商至少与两家虚拟运营商合作, 但实际上三大运营商的合作伙伴数目都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

然而这仅仅是个良好的开端, 或许是因为虚拟运营商自身心气太高, 或许是因为普通用户对基础运营商的不满情绪推波助澜, 之后某些虚拟运营商开始批评基础运营商的做法, 甚至出现了颠覆基础运营商的声音, 让原本融洽的合作关系出现了裂纹。而固话拨打170号段显示为空号这种本该在商用之前解决的问题, 更因为舆论曝光而加深了合作主体之间的隔阂。

就虚拟运营商内部来看, 虽然虚拟运营整体市场前景看好, 据预测到2015年底我国将有5000万虚拟运营用户, 但是也有观点认为他们之间的竞争将非常激烈, 最终只有30%左右的虚拟运营商能够存活, 因此虚拟运营商阵营内部也并不团结。据称, 阿里通信抱怨运营商批发价格过高, 实则为其他“友商”向媒体爆料设局, 并非阿里自己所为。

虚拟运营商和基础运营商能否和好如初?答案当然为“是”, 而做好这一切的关键, 则在于多一分理解沟通, 建立充分互动的协调机制。

虚拟运营商首先需要认识到, 自己是依附于基础运营商的网络而存在的, 与基础运营商之间是共生共荣、互补合作的关系。纵然基础运营商的许多做法有待改善, 但是他们耕耘多年, 相互之间也刀光剑影地比拼多年, 积累了很多经验教训, 新获牌企业此前对于基础运营业务仅是个旁观者, 虽有想法也需要经过市场去检验, 因此在最初阶段, 虚拟运营商应该抱着虚怀若谷的态度, 给予前辈足够的尊重和理解。

从市场定位来看, 无论工信部还是基础运营商, 都希望虚拟运营商将过去基础运营商无暇覆盖的市场做好, 而不是通过更低的资费来挖自己的墙角。因此虚拟运营商应该在研究基础运营商市场状况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的专长, 弥补基础运营商的不足。

用市场机制消弭隔阂

对于争议颇多的批发价格, 应该看到这不是简单地一刀切, 或者动用工信部的力量就可以解决的。因为价格是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 工信部对于虚拟运营的监管态度已经非常明确:监管退后一步、市场上前一步。工信部已经规定: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给予转售企业的批发价格水平, 应低于其当地公众市场上同类业务的最优惠零售价格水平。但是, 对于具体的价格是多少, 工信部不可能也不便于去干涉。因为即便是一分一厘的变动, 放大到几千万规模的市场上都是非常庞大的数字, 由此带来的寻租空间并非工信部所期望。

虚拟运营商与基础运营商之间的合作本质上是一种市场行为, 两者应该采用谈判的方式, 通过充分的沟通和讨价还价来确定具体的批发价格。为了提升议价能力, 虚拟运营商可以抱团谈判, 这与普通的市场谈判道理相同。

既然是一种市场行为, 那么常见的价格规律也会出现, 比如卖方通常最初会给一个较高的定价, 以便自己后续有继续降价的空间, 避免陷入被动的境地, 这就可以解释虚拟运营商目前阶段为什么批发价格较高。此外, 由于虚拟运营商和基础运营商总部签约, 而各个地方的促销策略五花八门, 总部又不可能详尽掌握并确保每个地方的转售价格都合理。为此, 一方面基础运营商需要加强价格跟踪和了解, 完善价格转售体系, 建立动态调整的价格机制;另一方面虚拟运营商也要和基础运营商充分沟通和谈判, 以尽可能获得有利的空间。

而固话拨打170号段显示为空号的问题, 更显现出虚拟运营商与基础运营商沟通之不足, 如果在商用之前测试了所有的情形, 那么这样的问题完全可以避免。而在商用之后才发现这样的问题, 充分说明前期沟通不足。

总之, 既然工信部放手让市场解决问题, 那么虚拟运营商和基础运营商就需要建立充分沟通、互相理解的机制, 并在市场原则指导下, 争取尽早化解矛盾, 减少隔阂, 达到互相取暖的目的。

房地产市场非法预售现象剖析 篇5

关键词:房地产 非法预售 价格飙升

我国房地产市场在2008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房地产纠纷不断出现,司法救济无助,信访调解缺乏力度,开发商与购房者(消费者)矛盾激化,究其源头,多为房地产开发商的非法预售行为。

房地产市场非法预售现状调查

(一)非法预售现象的普遍性 没有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而进行的非法预售行为在我国到底有多普遍?有关人士表示,几乎绝大多数新开发楼盘销售都有“认购”或“认筹”环节,后者更是接近半公开。另外,据笔者了解,2008年6至8月,仅河北省唐山市就有数百户商品房团购户与数家开发商矛盾激化而上访,问题 的根源在于开发商的非法预售严重侵害了购房者的利益。

房地产市场的非法预售行为,究其原因包括:

先期了解市场,为将来定价做准备,部分开发商收取一万元到十万元左右的订金称为认筹,其目的是为了解市场,以认筹的多少预测其开盘价格。同时,从认筹到真正预售要半年到一年多的时间,开发商也等于获得了一笔无息贷款。

融资以缓解资金紧缺压力。一些中小开发商资金实力不足,会用“内部认购”的形式提前预售,这种形式在中等城市非常普遍。据业内人士介绍,许多商品房项目常常先由承建商垫资建设,从楼盘出地面开始,开发商就要逐层向承建商付款,一直到取得预售证、正式发售前,这是开发商资金链最紧的阶段。因此,正是由于资金紧张个别开发商在还未取得预售证前,以总价打折、优先选房等好处诱使购房者提前缴纳全部房款或首付款,购买一个所谓的“房号”。

(二)非法预售矛盾激化的焦点问题

笔者在北京、河北等地进行了细致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了房地产非法预售矛盾激化的焦点问题主要为: 1.房价飙升,加重市民购房负担。调查结果显示,在50名受访者中,48人认为非法预售在一定程度上拉升了房价。消费者认为:部分开发商囤积房屋,以内部职工的名义卖出,造成房价飙升,加重市民购房负担。政府监管不力,百姓是弱势群体,只好任由房地产价格上涨。

2.广告推介会的陷阱,侵害购房人利益。非法预售时,开发商不敢进行非法广告宣传。于是一些房地产商进入各单位,进行团购宣传,变相召开广告推介会,许诺优美环境、高尚品位、完美配套设施、周全的物业管理,以及即将到来的开工时间。同时低价诱饵,以低“起价”来暗示商品房价格,或以模糊的“均价”来表示。部分证照全无的项目,开发商宣称施工证即将办理,手续很快齐全。

据调查,一部分开发商在非法内部认购中,设定“暂定价”或“开盘时的市场价”作为陷阱,明知近期不具备动工开盘条件,却口头承诺诱骗消费者,然后违背诚信,钻法律漏洞,并且滥用“不可抗力”的说辞,推卸责任。

3.“购房订金”的圈套。“定金”与“订金”是一对看似相同,实则大相径庭的概念。“定金”一词在法律条文中有十分明确界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15条规定:当事人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约定一方向对方给付定金,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收回。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

而订金常用于承揽合同、服务合同场合。它指一方先交付一笔现金给对方,以作为己方履约的担保。换言之,订金的担保功能(惩罚性)是单方的,仅对交付方适用,不对收受方适用。

非法预售的社会危害及成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 经济 体制的建立和纵深 发展,作为市场经济伴生物的非法行为也大量发生,不但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巨大损失,还极大地干扰和破坏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引发大量的不安定事件,危害社会稳定,其危害之严重已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已到了必须彻底进行根治的地步了。

笔者认为,开发商的非法预售猖獗,不只有着现实,还有着法律的双重因素,具体来说有:

(一)现实原因

开发商缺乏职业道德素养。不论是大开发商,还是中小开发商,都还缺乏本着善待客户、建立品牌的心态开展项目销售工作,而是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后果地开发和销售。特别是在与购房者的纠纷中,缺乏承担责任的勇气。如此,不可能实现我国房地产的共同进步,更不用说使整个行业进入一个重视品质和客户的崭新发展阶段。政府监管缺乏力度。房地产行政部门少有主动监管市场,对于开发商的非法预售行为,被动地亦步亦趋,致使问题猖獗,百姓利益选择无奈,不得不与强势开发商签订非法的内部认购协议书。

信访调解未能发挥作用。信访部门只强调其为调解部门,不能进行录音等司法鉴定,解决问题的方式多为折中 方法,缺少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态度。面对购房者的一次次催促和不满,多以“不满意可以司法诉讼解决”相推搪,促使购房者不得不进行上一级信访。

(二)法律原因

对于开发商的非法预售侵害购房人利益,并非购房百姓不肯拿起法律武器,而是现行的法律存在漏洞,司法实践上还有很多问题。

开发商非法预售后的责任承担上较轻。按照《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67条和《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第39条的规定,对擅自预售商品房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产管理部门依法追究其行政法律责任,因此,县级以上各级房产管理部门是依法行使《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67条规定的行政处罚权的部门。依据上述内容,各级房产管理部门基本是无举报不追究,少有主动调查。那么根据《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67条规定,采取行政处罚的种类只有责令停止预售活动、没收违法所得和罚款。

值得一提的是,没收违法所得,仅指在非法预售商品房过程中所获得的收入全部,是指违法行为人从事预售商品房活动获得的利益,而罚款的数额仅限定为已收取预付款1%以下。并且行政处罚机关只能在法定幅度内决定罚款数额,不能有任何超越。开发商利益均衡后,宁可被罚1%,也远比兑现当初的价格承诺获利丰厚,于是诱发道德风险,违背诚信,造成矛盾激化,市场恶性循环。

现象剖析 篇6

【关键词】 高中化学 概念 现象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6-069-01

0

概念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整个化学知识体系以高中化学为核心,是教学的主要着重点。在学生进行化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悉心指导,培养和训练,改正学生死记硬背的习惯。整个化学知识体系以高中化学概念为基础,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时刻关注此核心,指导学生,培养学生,训练学生,改正学生死记硬背的坏习惯。

一、通过引导归纳,逐步形成概念

在掌握相应的化学知识基础之上,高中生们被实验现象吸引住了,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高中化学常常包含一些抽象概念,难记的用语和枯燥的描述性材料。当他们遇到这些,通常会死记硬背,久而久之,学生甚至会害怕学习化学。要想学好化学,引导归纳不乏是个好方法。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亲身感受理解大量的感性材料,学习综合归纳其特点和规律,掌握抽象材料的本质,逐渐地得出其概念。以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为例,首先,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列出碳在氧气中燃烧,氢气还原氧化铜,锌和稀盐酸反应的化学反应,并简要列出其文字表达式。接着学生需要根据其内容去发现相同点,进行小组讨论,并选出代表发表自己的想法。长此以往,教师和学生相互合作,相互改进,相互督促,整理出“氧化还原反应”。此方法在学习“离子反应”等概念中同样适用。此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同时也使其无意识地掌握抽象概念。因此,学生也不会害怕学习化学,反之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概念情境,深化概念教学

为了能有效率地教授必修模块化学原理,教师应明白使学生以经验为基础,并且贴近实际的社会生产生活,想象各种学习情境。这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将化学原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掌握化学知识,发现,探索物质如何变化及价值。以“化学反应限度”的教学为例,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挑选出合适案例,指出实际反应的切入点,难点,重点,让学生自己理解掌握。例如让学生亲身实践,不间断地向水中吹入二氧化碳,观察它的变化情况。同时教师可举出相应的研究事实:CO2充分地进入足量的水中,结果生成的碳酸浓度不是超过1.32×10-3mol·L-1,使其无法充分反应,并让学生思考此问题。这样很快地使学生联想到由于碳酸在常温常压下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让两个反向进行的反应无法充分进行到底。创设学习情景,就是让学生在物质及其变化的具体场景中观察、接触新的事物,获得新的感悟,产生新的问题,萌发学习的需要,并在在具体物质及其变化的场景中进行学习。学生能够在实际场景中观察物质,发现新事物,有利于其深刻理解,提出自己的见解,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应用于实际的场景,进行探究。

三、通过设疑问难,解决概念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紧紧围绕教学的重难点,采用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导向,站在学生的角度,创设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和思考的问题情境,针对教学中的重、难点逐步探讨,深化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有效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分析化学反应式中氧化还原反应时,学生对C+O2=CO2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疑问,教师可由此设置问题情境,与学生展开探讨。首先分别列出C与CuO、H2O和O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标出它们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分析这些化合价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最终判断C+O2=CO2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这一系列的教学过程旨在引导学生从问题的角度逐步探索,解决课堂中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因此,教师在化学课堂中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任务,以疑问为导向,选择适当的方式:如对新旧知识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等,启发和诱导学生钻研教学中的重难点,拓展创新性思维。

四、构建概念理论,迁移转化观念

在化学教学中讲解相关概念时要注重学生的观念建构,即在脑海中形成对应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生活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当设置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帮助学生观念建构的过程中,重点讲授书本中的事实性知识,并从这些具体的、复杂的知识中提炼出相关知识的精华,形成观念的迁移和转化,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掌握灵活的知识运用能力。因此,教师要不断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理清书本中不同化学知识间的联系,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最终认识所学知识的内在价值,并形成强烈的观念意识。例如:在讲解《氧化还原反应》这一节内容时,教师没有采用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是依据学生学习情况和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提出新的教学内容,即将“探究铁及其化合物氧化性和还原性”内容加入这一节课中,这样的教学事半功倍,不仅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也让他们学习到了铁及其化合物等多方知识。

总之,教师在高中化学概念的教学中,应挖掘丰富的学习资料,结合生活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情况,设置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引出新概念。同时,鼓励学生运用学过的数学旧知识归纳总结新概念,强化的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构建科学的概念理论,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严玉慧.高中化学概念教学思路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3(07).

[2]田秀萍.概念教学是化学教学成功的关键[J].新课程学习,2012(04).

小组合作学习中“低效现象”剖析 篇7

关键词:小组合作,有效教学,互学

一、简单问题, 缺乏挑战

片段1: 一教师在教学七年级下册“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时, 先引导学生借助三角板平移作出平行线, 再介绍同位角的概念, 最后向学生提问“两直线平行的条件是什么?”并要求小组合作讨论.

学生进行讨论又瞬间安静, 看到教师没有叫停的意思, 然后有的小组重新进入讨论状态, 但是应付居多; 有的小组学生面面相觑, 尴尬不已.

分析与思考: 为什么小组合作讨论会出现尴尬现象? 原因在于教师的问题太过简单,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缺乏挑战性, 学生没有合作的动机, 没有必要进行小组讨论.

其实, 这也是当前很多教师常常出现的问题, 为了完成任务似的使用小组合作, 这种流于形式上的小组合作, 不仅达不到互学的目的而且浪费时间. 所以小组合作应该在“必要”的前提下进行. 马斯洛认为需要只有被人所意识并且试图采取措施来满足时, 才有可能转变为动机. 只有当学生很难独立完成时, 学生才会渴望借助小组合作解决.

因此, 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关键. 如果问题具有挑战性,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是很难独立完成, 这时学生会渴望小组合作, 并且可以在小组合作中解决困难形成自己成熟的意见.“跳一跳, 够得到”的问题完成了, 互学的目的在学生取得成功的喜悦中顺利达到.

二、分组随意, 合作受阻

片段2: 一教师在“因式分解———运用完全平方公式”时, 小组合作解决“什么样的多项式可以使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有的小组讨论的热火朝天, 激情四射; 有的小组非常安静, 学生因为没有解决问题的思路, 无奈的互相对望……

分析与思考: 课后通过对学生的询问发现, 不会解决问题的小组成员成绩相对比较弱, 而班级中有的小组整体实力较强. 这样的话, 不仅小组合作讨论时会出现“两极”现象, 而且在小组合作竞赛时也会出现“两极”现象. 长此以往, 较弱的学生会倍受打击, 失去信心, 不愿意参与小组合作甚至不愿意参与教学活动中.

为了避免这一现象需要在小组组建时合理安排小组成员.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群体理论, 较小规模的群体相对于较大规模的群体, 更容易形成较高程度的内聚力. 所以, 一般情况下, 合作学习小组由4 ~ 6名学生组成. 小组之间整体水平基本相同, 为合作学习竞赛提供公平的条件. 而小组内成员在学习能力、习惯养成、语言表达能力、性格特点之间存在差异又具有代表性, 这样类似班级缩影的分组可以促使不同的学生互相学习, 共同发展.

三、指令不清, 浪费时间

片段3: 在听课时常会遇到这种现象: 教师提出问题, 一句“下面开始讨论”后, 小组内的学生立刻围成一团, 吵吵嚷嚷, 热闹非凡. 但是当笔者仔细观察时发现: 时间已经过去几分钟, 有的小组还在进行分工, 你做记录, 他负责发言, 甚至因为分工不满争论不休; 有的小组一直是一位学生在喋喋不休, 其他学生或听或无所事事, 漫不经心; 有的小组大家争着一起说, 七嘴八舌, 几分钟过后, 别人说的什么还是一点没有听清楚……这样的小组合作既没有具体的分工也没有同学之间的协同互助, 教师预设的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互学如何保证呢?

分析与思考: 通过听多节数学课后, 笔者认为出现这种低效讨论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首先是小组成员责任分工不明确. 类似于班级缩影的小组中, 每个成员应该有自己的角色. 小组长、记录者、发言人是必不可少的. 小组长, 一般情况下, 由组织能力较强, 组员比较信服的学生担当. 主要负责安排和控制小组活动, 避免整个小组合作跑偏方向, 及时提醒所有成员认真参与. 记录者是在小组合作讨论时做简单记录的学生. 当每个成员发表意见后, 他的记录可以帮助大家再次梳理小组成果, 不会出现只知道自己想法的现象. 表达能力较强, 思维缜密, 反应速度较快的学生可以担当小组的发言人. 清晰的将合作的结果向全班同学展示, 并接受他人的提问和质疑, 将小组内互学推向全班级互学.

其次, 高效的小组合作需要教师准确的指令. 通常教师只是一句: 下面开始讨论或是大家互相检查. 讨论, 谁先说? 谁后说?互相检查, 小组4 ~ 6人, 谁与谁搭档呢? 这个模糊的指令, 造成讨论时大家一起说或一人不停的说, 造成学生之间先互相找搭档然后再检查, 浪费了时间, 打乱了课堂紧张的节奏. 所以, 教师应该在指令上多下功夫.

怎样指令简洁又可以第一时间全员参与呢? 在小组组建时, 可以按照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基础对学生编排序号: 1号、2号……设计指令时, 可以借助学生的序号. 例如, 教师安排讨论时可以: 先独立思考2分钟, 再按照序号依次发言, 每人限时1分钟, 最后小组代表发言. 时间安排紧凑, 分工清楚, “依次发言”既避免了一起说又防止有学生不参与小组合作, 限时1分钟保证了课堂紧张的节奏也解决了一个人不停的说的现象.例如, 互相检查, “1号说给3号听, 2号说给4号听, 然后交换”既安排了搭档又交代了检查的先后顺序, 没有犹豫的时间, 没有分工的浪费, 步步控制, 紧张有序的进行教师预期的小组合作.

中日航线海运“负运价”现象剖析 篇8

关键词:中日航线,集装箱运输,零运价,负运价

清朝文学家李汝珍写过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叫《镜花缘》,讲一个叫唐敖的人游历海外的故事,君子国是唐敖游历的第一个国家。

君子国真的个个是君子,人人以吃亏让利为乐。《镜花缘》第11回就讲了一名在衙门当差的小兵买东西的情形:小兵手里拿着货物对卖货人说:“老兄如此高货,却讨恁般低价,教小弟买去,如何能安!务求将价加增,方好遵教。若再过谦,那是有意不肯赏光交易了。”

那卖货人也风度翩翩,连忙答道:“既承照顾,敢不仰体!但适才妄讨大价,已觉厚颜,不意老兄反说货高价贱,岂不更教小弟惭愧?况敝货并非‘言无二价’,其中颇有虚头。俗云‘漫天要价,就地还钱’。今老兄不但不减,反要增加,如此克己,只好请到别家交易,小弟实难遵命。”

只听那小兵又说:“老兄以高货讨贱价,反说小弟克己,岂不失了‘忠恕之道’?凡事总要彼此无欺,方为公允。试问哪个腹中无算盘,小弟又安能受人之愚哩。”

就这样谦来谦往,谁也不让,那小兵最后赌起气来,照数讨价,拿了一半货物要走,卖货人哪里肯依,一口咬定“价多货小”,把人拦住。最后,路旁走过两个老翁,经过好一阵折腾,要那小兵拿了八折货物走了。

一、航运市场零运价、负运价现象

如今,《镜花缘》里虚构的君子之邦仿佛真的出现了!如果你想知道从中国向日本运输货物需要付多少海运运费,会有很多海运公司认真地告诉你,我们免费运输,甚至倒找钱。这样的好买卖比起镜花缘里的君子国更有甚之!别不相信,中日航线从2003年开始出现“零运价”或“负运价”现象,一直持续到现在,如图1和表1所示。而大连某船公司2006年关东航线运费表同样也表明了这种“零运价”或“负运价”现象。

二、航运市场运力过剩原因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海运公司难道是慈善机构吗?当然不是。究其原因,一是海运市场激烈竞争的结果,二是海运运价的构成导致的一种虚假表象。

运价的高低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下,运力过剩导致负运费现象。

近年来,中日贸易额逐年攀升。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发布的2007年日中贸易额数据显示,2007年两国贸易额再创新高,达到2360.4亿美元。在剔除香港后首次超越了2142.32亿美元的日美贸易额,中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从1993年至2003年,日本连续11年成为我国最大贸易伙伴,从2004年至今日本才被欧盟和美国超越,降至中国的第三大伙伴。(见表2)。

中日贸易的良好情况,直接决定着中日航线的集装箱货运量的持续上升。表3为近三年大连口岸—日本航线箱量情况。

可以看出,大连口岸对日本的出口以重箱为主,重箱出口率分别为96%、93.5%、96.2%;而进口重箱率分别为36.9%、38.7%、38.8%。这些数据说明了中国对日贸易逆差情况严重,截至2006年中国对日贸易逆差累计达到900多亿美元,凸显了中日贸易大幅增加背景下,两国贸易格局不平衡现象。

正是由于中日航线巨大的贸易量,并且该航线准入门槛低,营运周期短,周转快,较易获利,许多公司不断加入。在此背景下市场运力过剩,恶性竞争不断加剧导致了“零运价”甚至“负运价”的产生。

由于吨位供给过量,经营者不愿放弃可以实现的规模经济效益,船舶高度专门化不能装运其他类货载等原因,使集装箱船舶在经营中的竞争十分激烈。与传统海运相比集装箱航线上一旦出现运力过剩的情况,其持续时间将会更长一些,相对来说竞争也更激烈些。集装箱运力过剩的持续时间之所以要长些,是与它的总投资大、资本成本与固定成本比例高等原因有关,因而对市场需求缺乏供给弹性。由于投资大、固定成本高,船公司面对萧条的市场不可能迅速做出调整;由于供给弹性很小,即使因货源不足而使船舶利用率很低,船公司还得继续持续经营,这样航线上的运力并不因为货源不足而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船公司为了生存必然会展开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通过大量的市场活动、变换经营方式、提供优质服务等手段,表现为残酷的运价与揽货战。中日航线上近年来发生的“零运价”甚至“负运价”情况,正是这种现象的真实写照。

在此背景下,中日航线班轮市场的“围城”现象愈演愈烈。一方面市场恶性竞争令人苦不堪言,另一方面中日贸易量又令人垂涎,诱惑着国内不少船东进入或加大运力投入到被称为“准入门槛低、营运周期短、周转快,较易获利”的中日航线市场。

目前,大连口岸经营日本航线的集装箱船公司主要有:山东海丰、鲁丰、中海、烟台海运、商船三井、神原汽船、中远集运、中外运集运、天津海运、民生轮船、高丽海运、日本邮船、川崎汽船、捷尼克船务、威兰德、兴亚等。大多为中小型海运公司,市场上没有占绝对份额的运价协议组织协调航线上的运价和运力,航运市场趋向于完全自由竞争状态。因此,中日航线影响运价的主要是市场的供求关系。不过,由于一个集装箱班轮运输公司已经投入大量资金,如果退出班轮市场会蒙受更大损失,导致公司不会轻易退出,运力过剩使市场陷入过度竞争的恶性循环。

例如,2006年一季度全国中日航线双向货运量为72.6万TEU,其中,东行货运量49.8万TEU,西行货运量22.8万T E U,东、西行货运量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1.2%和23.2%。从绝对数量来看,关东航线的货量是西行货量的2倍多,货源较充足,故在运价上关东航线运价的稳定性及负运价现象远远好于关西航线。表4和图2反映了这种情况。

由于每年3月为日本财务计算月,很多贸易合同在3月后重新签署,故每年5月下旬到8月份是该航线的传统航运淡季,在运力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大连口岸旺季与淡季的货运箱量相差可达4000~5000标箱(由于贸易形势的多变,目前已经出现淡季不淡旺季不旺的情况)。巨大的供需落差导致航运公司纷纷选择在淡季“跳水价经营”拉取客源,从而“零运价”、“负运价”几乎每年都是发生在这一时段。

三、以附加费名义变相收取运费

其实,“零运价”、“负运价”表面看是以不收钱或倒贴钱的方式将货主的货物运送至目的港,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零运价”或“负运价”并不等于运费收入为零或者为负。因此船公司并非都是亏本经营。即便每箱运费表面上是负价,但不代表航运公司没有赢利。

船公司的运费收入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海运费,即基本运价收入;二是各种附加费。由于船舶、货物、港口及其他方面的原因,航运企业在运输货物时会增加费用开支或蒙受经济损失,航运企业为补偿这些开支或损失,除基本运价外,按国际市场惯例,另外还要收取附加费。中日航线的附加费主要包括燃油附加费、紧急燃油附加费、旺季附加费、日元币值调节附加费、码头作业费。附加费主要向托运人或收货人收取,大部分向日本货主收取。因此,即使船公司海运费报价为零,仍有约500美元/标箱的附加费收入;即使在市场淡季的极端情况下报价负200美元/标箱,船公司仍然有300美元/标箱的运费收入。

海运费会根据市场的情况上下波动,但附加费是一直不会变的。可以抵消船公司“负运费”部分的损失。

以上费用,多为日本收货人支付。其中,紧急燃油附加费2007年上涨了50美元/标箱。

而在大连口岸,只针对日本航线,由发货人支付的附加费见表6。

2007年有所调整的费用有:大连码头操作费由原先80元/20`、120元/40`上涨为200元/20`、300元/40`,增收大连口岸进口EBS300元/标箱,单证费每标箱增加了20元。

因此,航运公司每接一个集装箱的业务,除了运费外,只要这些额外的费用大于“负运价”,航运公司也能挣钱,尽管经营情况欠佳的船公司也会存在亏本经营的情况。有时在淡季的一个航班中,包括附加费等所有收益统统相加也抵不上“负运价”以及人力油耗等成本,但由于船舶调配等原因,同样需要人力、油耗、港口等成本,与其空舱航行,不如以超低价格配载货物,对冲掉一部分成本。

四、市场缺乏有效监管

日本航线这种特殊运价的形成,除了由于运输市场需求的不稳定性及竞争非理性化的影响以外,还受到该航线中日两国政府与相关行业部门管理力度的影响。

在日本航线上,我国现行两省一市运价报备制度,正在施行《国际海运条例》。但由于具体的运价报备实施细则没有出台,相关规定还流于形式,因此在中日航线上,政府的监管和约束力不强,价格水平也远低于行业的平均成本。

日本航线上由大连船东协会对运价进行统一协调。船东协会协调运价后,由于各船公司之间缺乏合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结果常常使协议成为一纸空文,失去作用,导致无序的恶性竞争更加激烈。

在韩国航线上,由于中韩双方签订了《中韩黄海协定》,受《中韩黄海协定》中的中韩双向航线最低运费约束,韩国航线市场上运价波动要比日本航线合理,从未出现过负运价现象。

市场的激烈竞争除了出现中日航线的“零运价”、“负运价”现象外,另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运费确定的滞后性。通常情况下,对于抵达国外某一港口的出口海运费用,在船公司与客户达成一致后方才进行后续的海运委托操作,并在船舶离港后付清约定的海运费及其他杂费取得海运提单。而日本航线目前的情况是,对于抵达日本某一港口的出口海运费用,每周船公司会有一个对外报价,客户接受报价后进行后续操作,而船舶离港后,最终的海运价格要根据该航次配载货量的情况及整个市场价格情况进行调整,往往结算价格偏离报价,导致出现了订舱价格与结算价格不符的情况。更有甚者,船公司已经不提供对外报价,船开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敲定价格,出现先走货再定价的情况。

连续数年的零运价和负运价导致海运市场的混乱,直接影响到国际贸易秩序。例如,买卖双方签订了一个CFR条款的贸易合同,应该由卖家支付运费,结果卖家不但不付运费,反而从运输公司收取了“回扣”,相关的责任义务和风险都会出现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看来“君子国”仍然是小说中虚构的故事,并没有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

参考文献

[1]蔡桂英,曲林迟.国际航运经济[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农村耕地撂荒现象剖析及解决办法 篇9

一、耕地撂荒的基本情况

2013年5月14~17日,第一次重点督查了全县26个镇(乡)中的125个农业村,1 875个农户。据实地调查统计,调查农户所承包的总耕地面积5 643.8亩,撂荒面积316.1亩,占耕地面积的5.6%,其中常年撂荒和季节性撂荒分别为42.7亩和273.4亩,分别占撂荒面积的13.5%和86.5%。调查点是选择撂荒现象比较突出的村,因此,此比例不能代表或推算全县的比例。这一次督查后通报到了全县各镇(乡)和相关部门,同时提出了督查建议,县委、县政府决定将撂荒地恢复生产工作纳入各镇(乡)2013年度综合目标管理考核倒扣分内容。各镇(乡)党委、政府收到督查专报后,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撂荒地恢复生产工作,积极采取多种切实有效措施。如收取村、社干部和镇(乡)驻村干部工作保证金,将其纳入镇(乡)对村目标考核内容,补助复耕资金,组织人员代耕代种,村、社交叉互相抽查督促等,确保撂荒地恢复生产。为了准确掌握第一次督查后的效果,县上于6月24日至7月8日,对全县撂荒地恢复生产情况进行了再次督查,此次督查组到镇(乡)后,根据各镇(乡)耕地面积大小,临时随机抽取4~5个农业村,代表该镇(乡)接受督查,根据被督查村的撂荒情况推算该镇(乡)耕地撂荒情况。此次督查结果:全县26个镇(乡)共随机抽取了121个农业村接受督查,各镇(乡)仍不同程度存在耕地撂荒问题,据统计,121个村共有撂荒地71.0亩,村平0.6亩,按此推算,全县319个农业村共有撂荒地187.2亩。可见,我县耕地撂荒现象真正得到了有效遏制。从两次督查了解的情况看,目前耕地撂荒现象呈现以下特点。

1. 集体经济组织统的功能弱的地方撂荒多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村产业向多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大大增加了农民择业机会。靠非农行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一些农户,欲通过集体经济组织流转耕地经营权,甚至还有较少农户放弃承包权,把耕地退给集体经济组织。然而限于部分集体经济组织无能力调剂,还得要求这部分农户继续承包经营,从而造成这部分耕地无人耕种而直接撂荒,或采取种下后既不施肥也不管理,收多少算多少式的隐性撂荒。

2. 自然条件差的地方撂荒多

山坡、低洼、贫瘠的耕地,因自然条件差,要么灌溉不便,要么耕作不便,即使耕种,其生产成本也相当高。有的农户为了保口粮,纯粹进行粗放种植;有其他收入来源的农户,干脆不种,任其撂荒。

3. 农村劳动力外出多的地方撂荒多

因农业本身效益低,农民为寻找出路,绝大多数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经营,有的甚至举家外出,丢下责任田不种,使撂荒耕地面积不断增加。

4. 干旱严重的年份撂荒多

有的地方由于地理位置高,加之又无灌溉设施,若一旦遭遇严重干旱就无水源保证耕种,致使成片耕地撂荒。

二、耕地撂荒的原因分析

农民在获得了期盼已久的长期而有保障的耕地承包权后,为什么会出现撂荒现象呢?从督查调研的情况看,这不是偶然的,是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深层次问题的综合反映,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农产品价格偏低,严重影响农民种地积极性

近年来,农产品出现了结构性、阶段性和低水平相对过剩,从而造成了农产品价格持续偏低。据我县5个主要农产品价格调查点的数据显示:2012年稻谷价格2.76元/kg、小麦价格2.66元/kg、油菜籽价格5.60元/kg、玉米价格2.50元/kg、高粱价格5.50元/kg。由此可见,主要农产品价格持续偏低,但农产品生产成本逐年攀升,农产品生产成本涨幅远远大于农产品价格涨幅,严重挫伤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

2. 农产品生产成本高,种地效益低

由于农产品生产成本高,特别是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农民种地效益甚微,甚至亏损,大大制约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我县5个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调查点资料显示:农产品生产总成本包括农用物资费和生产用工费(不包括土地成本),2012年水稻每亩总成本1 030元,每亩总产值1 518元,纯收益488元;小麦每亩总成本625元,每亩总产值665元,纯收益40元;油菜每亩总成本700元,每亩总产值840元,纯收益140元;玉米每亩总成本830元,每亩总产值1000元,纯收益170元;高粱每亩总成本755元,每亩总产值1 650元,纯收益895元。若加上土地成本,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玉米均会不同程度亏损,只有种植高粱略盈利。如此低的收益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造成农民处于种植有些作物无利可图,但是不种地又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的尴尬境地。

3. 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转移,从事种地劳动力严重缺乏

随着农村改革深入和经济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方面,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或转向本地二、三产业而获得较高收入。如2011年全县外出务工劳动力36.66万个,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5.6%,外出务工总收入11.83亿,占全年总收入的35.6%,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另一方面,因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种地劳动力严重缺乏,加之耕地经营权流转机制不够健全,部分地方耕地经营权流转处于停滞状态。

4.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

农业是自然风险大的弱势产业,受自然灾害制约程度大。现有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难以抵御频繁出现的旱、涝、霜、雹、病虫等自然灾害,从而增加了生产成本和风险性,影响了农民种植积极性。特别是耕作条件恶化,基础设施极差的山坡和低洼地方,易旱易涝,很大程度是“靠天收”,投入多产出少,甚至有投入无产出,农民不愿耕种,导致成片撂荒。

三、耕地撂荒引发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因耕地撂荒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1. 造成耕地资源的极大浪费

我县耕地面积71.4万亩,总人口108.4万人,人均耕地仅0.65亩,人多地少,耕地资源极为珍贵。而农村出现的大面积撂荒,势必造成耕地资源的闲置浪费。有些地即使是耕种了,但仍存在耕地资源利用率低,投入不足,很大程度上是粗放经营,甚至是掠夺式经营,造成耕作方式不合理,生产力和耕作水平下降。

2. 加大了农村基层工作的难度

由于耕地撂荒的农户有相当一部分是举家外出或主要劳动力外出,且不知去向,给农村基层撂荒地复耕、田土改造、水利兴修等工作增加了难度。农村撂荒地复耕、田土改造、水利兴修以及防汛、抗旱等涉及到“谁受益,谁负担”时,出工和筹资在农民中出现推诿、扯皮等,强行摊派和撒手不管群众均有意见,镇(乡)、村干部左右为难。

3. 增加了镇(乡)村两级负担

在撂荒耕地无人耕种的情况下,为了完成上级要求的复耕任务,镇(乡)、村两级不得不出资组织劳动力复耕,加之目前劳动力价格高,使镇(乡)、村两级承受较大经济压力,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的正常运行。

4. 激化了干群矛盾

为了解决撂荒耕地的复耕问题,部分镇(乡)、村两级干部不得不采取寻找撂荒对象支付撂荒耕地复耕费用,增加农民负担,从而激化基层干群矛盾,影响农村社会稳定。

四、解决耕地撂荒的对策建议

1. 提高对耕地撂荒的认识,增强解决撂荒问题的紧迫感

耕地撂荒现象主要是由于种植业生产成本急剧增长、农业生产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涨、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业基础设施差、抗灾能力弱等原因所致,如不及时给予解决,会带来更大矛盾,动摇农业的基础地位,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对耕地撂荒问题的认识,增强解决耕地撂荒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切实把解决耕撂荒问题当作一项重要而以紧迫的工作来抓。各级农业承包合同管理机构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农业承包合同管理,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2. 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各地要大力引导农民更新观念,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和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发展适销对路且优质高效的农产品,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切实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到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但在结构调整中,要结合本地实际,把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依托自身优势培育优势产业,发展特色农业。同时,还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积极培育连接农民和市场的流通中介和专业合作社,发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产品营销队伍,使农业能够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有效地避免和减少市场风险,增加农业效益,调动农民种地积极性。

3. 努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调动农民种地积极性

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制定的政策、制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努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产出率和比较效益,从根本上保护和调动农民种地积极性,这样农民种地才没有压力,才会感到种地有奔头,耕地撂荒现象才能得到有效抑制。

4. 推进土地规范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

各级党委、政府及集体经济组织要充分发挥在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引导和管理作用,坚持自愿、依法、规范的原则,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有效途径,制定土地规范流转的有关政策。一是妥善处理好劳动力外出和人口、劳力、耕地等变化形成的人地矛盾问题,认真做好农户承包耕地的余缺调剂工作,将耕地流转给劳动力富裕且想种地的种植大户或龙头企业适度规模经营;二是通过与群众协商,采取互换的方式,将分散的撂荒耕地集中起来,由集体经济组织统一整治后进行招租;三是各地可根据耕地撂荒的程度及其后果,具体研究制定适当的应对措施,促使承包方合理利用耕地资源。

5. 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把保护和扶持农业的政策落到实处

现阶段农业比较效益低的现实,迫切要求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把保护和扶持政策落到实处。一是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创造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不断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从而减少农业自然风险,增强农业的稳定性;二是加大农业的科技投入,依靠科技来提高农业生产的物质转化效率,从而增加农业物质投入的经济效益;三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进一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精神,推动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工作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政策性保险在农业生产中的风险保障作用;四是要切实执行按保护价收购农产品政策,杜绝压级压价,影响农民种地积极性。

6. 着力构建遏制耕地撂荒长效机制,强化对耕地撂荒的监督管理

现象剖析 篇10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做过问卷调查并结合多次试卷分析, 发现学生考试存在如下问题与现象:①时间不够用, 常常有1至2道题没时间做;②忽视细节, 失分严重;③计算马虎与计算能力不强;④重难点突破不到位, 最后两道大题得分很少.笔者仔细分析了这些现象与背后的原因, 并提出自己的教学建议, 希望对老师们有所帮助.

考试现象一:时间不够用

绝大多数学生在考试时都感觉时间似乎太短, 常常在做到第20题时考试结束铃声就响起, 而那最后一道题也只能无缘相识了.但我们知道一般考试最后一题的第1问是比较简单的, 大多数学生只需要作简要分析便可得出答案, 而学生们不能正确的把握时间, 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分数从他们的指间流过.

主要原因 ①选择题与填空题没有遵循“小题小解, 小题巧解”的原则, 许多针对选择题、填空题的特殊解题方法 (如特值法、排除法等) 没有灵活运用, 导致浪费了大量时间;

②计算能力较弱, 解题速度太慢, 耗费了时间;

③不懂得适当的放弃, 在选择, 填空题中往往会有一二道题比较难, 而学生不敢大胆的放弃, 时间没有得到合理分配, 导致后面的大题没有时间做.

教学建议 加强应试指导, 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加强选择题、填空题训练, 培养学生“小题小解, 小题巧解”的意识与能力.

例1 (2009年武汉调研题) 过双曲线C:x2a2-y2b2=1的右焦点F的直线与双曲线右支相交于A, B两点, 以线段AB为直径的圆被右准线截得的劣弧数为π2, 那么双曲线的离心率e=__.

解 依题知无论直线l的倾斜角为多少, 以AB为直径的圆被右准线截得的劣弧数为π2, 不妨设l:x=c, 依题有

c-a2c=22R=22b2a,

解得e=2.

点评 如果不采用特值法, 那就要求出弦长AB, 计算量不知大了多少, 费时费力.

考试现象二:细节处理不到位

只要考细节, 总有很多学生逃不过.一张试卷, 学生们因为在细节上的疏忽而失掉的分数一般十分左右, 作为老师的我们不可轻视.

主要原因 ①学生思维不够严密, 考虑问题不够周全, 没有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

②许多知识点都有细节注意点, 教师在讲解时强调不够, 学生没有引起重视.

教学建议 ①深化认识.严谨是教学的本质与魅力之一, 命题者当然会通过考查细节来检测学生是否养成了严谨的数学思维能力.

②教师要归纳整理各种细节, 并提出有效的措施细节包括四方面:审题, 计算, 知识与思维.有效措施如:

a.审题方面的细节:审题要慢, 在审题过程中要读出题干中的每一个信息.尤其是函数应用题, 要注意单位是否统一, 概念应用题中是否有隐含意思.

b.计算方面的细节:正确处理速度与准确率之间的辨证关系, 准确第一, 速度第二, 不能盲目追求速度.

c.知识方面的细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多强调, 并要求学生重视.

d.思维方面的细节:加强专项训练, 培养学生考虑问题的周全性与严密性.

例2 (2009年湖北) 设集合A={x|log2x<1}, B={x|x-1x+2<0}, 则AB=____.

错解A={x|x<2}, B={x|-2<x<1}, AB={x|-2<x<1}.

错因 忽视了对数真数大于0, 也有学生没有将最终结果写成集合形式.

例3 (2009年湖北) 已知{an}是一个公差大于0的等差数列, 且满足a3a6=55, a2+a7=16.若数列{an}和数列{bn}满足等式:an=b12+b222+b323++bn2n (n为正整数) , 求数列{bn}的前n项和Sn.

错解 因为

an=b12+b222+b323++bn2n, (1) an-1=b12+b222+b323++bn-12n-1, (2)

(1) - (2) 得an-an-1=bn2n.

an=2n-1, 所以bn=2n+1, 即{bn}为首项为4, 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 所以

Sn=4 (1-2n) 1-2=2n+2-4.

错因 忽视了 (2) 式中的限制条件n≥2.

例4 (2009年湖北) 已知关于x的函数f (x) =13x3+bx2+cx+bc, 其导函数为f+ (x) .令g (x) =|f+ (x) |, 记函数g (x) 在区间[-1, 1]上的最大值为M.如果函数f (x) 在x=1处有极值-43, 试确定b, c的值.

错解 因为f (x) 在x=1处有极值-43, 所以

{-1+2b+c=0, -13+b+c+bc=-43,

解得

错因 学生忽视了极值存在的充要条件:①f′ (x) =0的根;②两侧的正负符号不同.也可以说是学生对多组解处理不严密, 没有检验要不要舍一组解.

2009年湖北省高考数学试卷学生由于细节处理不到位, 一般都失去了10到15分不等.

考试现象三:计算马虎与计算能力不强

湖北省高考数学试卷总有较大的运算量与运算技巧.不少学生畏惧庞大的计算, 对复杂的化简与计算总是无能为力, 不得不半途放弃, 这在解析几何体现的最为明显.

主要原因 ①长期以来, 学生重思维轻计算, 对计算不够重视;

②计算中也蕴涵着技巧思维, 常规运算技巧训练力度不够.

教学建议 ①加强常规运算训练, 改变学生重思维轻计算的观点;

②提高教师认识, 计算能力是解题的力量所在, 是解题的武器, 计算能力不强, 注定在考试中会失败.

例5 (2009年湖北) 古希腊人常用小石子在沙滩上摆成各种形状来研究数, 例如:

他们研究过图1中1, 3, 6, 10, …, 由于这些数能够表示成三角形, 将其称为三角形数;类似地, 称图2中的1, 4, 9, 16, …, 这样的数称为正方形数.下列数中既是三角形数又是正方形数的是 ( ) .

(A) 289 (B) 1024

(C) 1225 (D) 1378

解 记图1中的数构成数列{an}, 图2中的数构成数列{bn}.依题知:

a2-a1=2, a3-a2=3, a4-a3=4, …

所以

an-an-1=n, an=n (n+1) 2.

因为b1=1, b2=4, b3=9, b4=16, …故

bn=n2.

因为1225=352=49×502,

故选C.

点评 许多学生都是令an, bn等于选项中的数据, 根据方和解是否是正整数排除, 因为选项数据较大, 计算量宠大, 学生耗时过多.没有根据数据因式分解来排除.

考试现象四:重难点突破能力不够

分析学生试卷, 总能发现大多学生最后两道大题得分甚少, 这两题一般都是数列和解析几何, 这是高中教材的难点, 也是考试的重点与热点.

主要原因 ①压轴题是区分选拔人才的重要内容, 试题本身有一定的难度;

②由于最后一题一般得分情况不好, 许多教师常常告诉学生最后的大题只需做一问, 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

③教师在重难点、热点上下的功夫不深, 钻研不够, 突破不到位.

教学建议 ①教师应加强学习与研究, 在重难点内容上多总结解题经验, 归纳出一般步骤, 让学生“有法可依”;

②教师加强学情研究, 弄清学生到底哪儿是难点, 一般来说, 绝对值问题, 数列中的恒成立与奇偶讨论, 解析几何大题, 恒成立与有解问题等等;

③加强重难点的专项训练, 并要求学生自己总结经验.

如解析几何面积最值问题复习方案, 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1) 求解几面积最值的难点:

难度1:学生不能用最简洁的形式表示面积.

难度2:学生不能灵活求弦长.

难度3:学生不能灵活应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

2) 解决方法与思路:

①第一步尤为关键, 面积的表示简洁与否直接决定着计算量的大小.许多学生正是不能用最简形式表示所求的面积, 人为的增加了宠大的计算量, 最终都被巨大的计算量所难倒, 不得不被迫放弃.

②灵活求弦长能大大减少化简与计算的难度, 为后面求最值打下良好的基础.

③解几中的面积最值往往是利用均值不等式来求得的.这个过程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变形, 配凑能力, 才能利用均值不等式.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较为缺乏.

3) 典型例题选讲:略.

此外, 学生的化归能力不强, 不能将陌生的问题与新颖的表述转化为熟悉的问题来解决, 也是失分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象剖析 篇11

一、教育中“过度理由效应”的剖析

1.教育中“过度理由效应”的现象

现象一:我们的很多孩子在幼儿园、小学低年级的时候乐学好问,对什么都充满好奇,有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可是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劲头却越来越低。家长、老师用尽表扬、奖励等一切办法,但收效甚微,似乎学生的学习兴趣只会日趋低落,朝气蓬勃的年龄该有的好奇心、征服欲、兴趣很难再被激发出来。家长和老师不禁要问:这是怎么回事?

现象二:在二年级语文公开课上,老师精心设计了教案,准备了很多小红花作为学生答对问题的奖励,课堂气氛在小红花的刺激下渐渐高涨。张伟是班里的活跃分子,老师每次提问他都举手,在回答正确后开心地从老师手里接过小红花,眉开眼笑地欣赏,欣赏完了再接着听老师的下一个问题,根本没有注意到在他欣赏小红花的时候老师已经讲了一个更重要的知识点。有时他答对了,老师却忘了奖给他小红花,他很失落地坐下,等待老师的提问。由于他的手举得特别高,老师又一次叫到了他,他很聪明,又答对了。可是老师不知是忘了奖励还是小红花用完了,又没有奖给他。这时,张伟坐不住了:“老师,我的小红花呢?”老师转过身,说:“同学们表现得太出色了,老师的小红花已经用完了,真不好意思。”没等老师说完,张伟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一屁股坐在椅子上,不再参与课堂互动,而是趴在桌子上做小动作,似乎是对老师说话不算话的无声抗议。

2.教育中“过度理由效应”现象的剖析

“过度理由效应”告诉我们,外在约束对人的作用是一时的,外在的刺激不存在了,人们失去了解释行为的理由,行为也便减少甚至终止了。

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学习的动力来自内心的兴趣和动机,所以他们乐学,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家长和老师看到孩子好的表现,忍不住要表示一下,进行物质奖励。由此,孩子的学习动机由内在兴趣转移到了外在奖励这个“过度理由”上来。一旦奖励停止,或者他们对这些奖励失去兴趣,他们也就失去了认真学习的理由,失去学习的动机。

和“过度理由效应”有关的最早的一个例子来自心理学家马克·兰博等人1973年对一群3~5岁的孩子进行的实验:一组孩子只要用毡头笔画画,就会得到一条“干得棒”的缎带;另外一组孩子会不定时地收到同样的奖励;第三组孩子则得不到奖励。所有的孩子都用同样的画笔画画,而且绘画对学龄前孩子来说是非常受欢迎的活动。这之后,研究人员让这些孩子自由画画,结果发现,之前每次画画都会得到奖励的孩子比其他人使用毡头笔画画的几率小。研究者因此认为,奖励会损害人们之前对一些很有意思的活动的内部动机。兰博等人1976年的另外一个数学游戏实验,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这说明,额外的物质奖励降低了人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而书中的另外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附近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报酬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当孩子们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了。结果,孩子们认为自己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了。这位老人巧妙地利用“过度理由效应”,阻止了不期望发生的行为。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某种行为是我们要鼓励的行为,那么,我们的奖励或刺激会起与我们的初衷相反的作用;如果某种行为是我们要阻止的,那么,我们给予学生额外的“过度理由”,则可改变这种行为。

二、教育中“过度理由效应”的对策

苏格拉底的教育艺术之所以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推崇,是因为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敬畏心,引导他们对精神的无限性进行追求,去经历完美的智慧人生,回归教育的本真。我们在教育中应坚持以精神奖励为主,突破“过度理由效应”。

1.如何对待期望继续下去的行为

(1)不要让奖励和表扬成为“过度理由”。物质奖励作为一种激励措施,适当运用未尝不可。奖励的刺激会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学生保持热情,但过度奖励,则容易使奖励成为学生学习的“过度理由”。所以,在奖励的运用上,关键是让学生明白奖励只是对完成任务的额外津贴,而不是必然的报酬,不要让物质奖励与学生的行为建立必然的联系。

值得注意的是,简单的概括化的语言表扬的长期运用也可以看成是一种“过度理由”,比如时下流行的“你真棒!”、“真是好孩子!”、“太能干了!”等关注个人特质的语句,初用效果很好,但长期滥用的话,孩子关注的重点同样会容易落到“我得到了老师的几次‘你真棒!’”上面,用不了多久,“你真棒!”就会变成额外的“过度理由”。

(2)培养兴趣,强化内部理由。既然兴趣爱好是人们最初的内在理由,那么,教师就要从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入手,强化学生学习的内部理由。激发兴趣的方法有很多种,如了解学生的喜好,加强对学习意义的认识,设计巧妙的活动等。

2.如何对待希望阻止的行为

(1)不斥责和强势干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古斯里指出:“惩罚本身并不一定使有机体习得正确的行为。”所以当学生出现在课堂上吵闹、不完成作业、和同学吵架甚至打架等令教师头疼的行为时,教师用斥责和惩罚来对待,学生的行为只会有所收敛,随即可能会变本加厉,谈不上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况且,经常用简单粗暴的呵斥、惩罚等手段会让学生以为老师讨厌自己,感受不到老师对自己的爱以及对自己的关怀,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厌恶学习等后果。

(2)分步诱导,顺势消退。从前面的心理学实验和老人的故事可以看出,“过度理由效应”是一个分步诱导人们依从的迂回方式。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爱,所有不是爱的行为都是在寻找爱。同样,那些上课吵闹的学生正是以哗众取宠的方式寻求同学和老师的关注。这提醒我们,一方面,这些特别爱吵闹的学生很可能内心深处缺少关爱,需要我们多给予一些关注和爱;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投其所好,针对他们的典型行为,给他们一定的物质奖励,把他们行为的内在需求引到一个外在的“过度理由”上来,操作方法可参考老人的故事。

总之,育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中的集中体现。我们应该坚持以精神奖励为主,慎用物质奖励,不要把梦想和希望都交给诱惑,否则孩子将一无所有,可能连生活都变得毫无意义。如果我们真希望孩子的某种行为继续保持下去,就要深入剖析与挖掘外部理由,不要给予孩子过于充分的外部理由。

深圳企业外迁现象剖析及政策调整 篇12

近几年来, 深圳市各区均有企业外迁, 据不完全统计, 已迁往外地的企业约为661家, 2007年有加速外迁之势。深圳市宝安区外迁企业最多, 达224家, 占全区工业企业总数 (15166家) 的1.48%。从外迁的总体情况看, 企业外迁呈现以下特点:

1、企业规模小。

外迁企业的规模普遍很小, 工业总产值在5亿元及其以上的企业仅有3家, 其中2家还是部分外迁。宝安区外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37家, 占外迁企业总数的16.52%, 只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2582家) 的1.43%, 其中外迁企业工业总产值超1000万元的有20家。

2、劳动密集性、低端产业企业占多数。

从企业外迁的性质看, “三来一补”企业和三资企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二者合计为69%。这些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部分企业还属于环保部门重点整治的污染企业。从外迁企业的行业来看, 主要集中在电子、机械、玩具、仪器仪表、塑胶等低端行业。

3、迁入地主要集中在省内和珠三角区。

85%的企业迁往广东省内, 主要集中在深圳辐射区内的东莞、惠州、中山等地。宝安外迁的224家企业中, 迁往东莞的97家, 占迁出企业总量的43.3%;迁往惠州的41家, 占外迁企业总数的18.3%。

4、以扩张性外迁为主。

就企业迁移的方式来划分, 有订单式外迁、适应性外迁和扩张性外迁。目前深圳市适应性外迁企业数量较少, 涉及产值较高, 约占外迁企业总产值的25%;扩张性外迁企业居多, 涉及产值较高, 约占外迁企业总产值的75%。

二、主要原因

随着近年来城市经济发展, 深圳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大幅度提高, 周边地区竞争优势明显。企业一方面要应付辖区内的高成本, 一方面要计算所在地的土地收益率, 改变土地使用用途, 其结果必然是企业不断外迁。

1、企业成本高。

近年来深圳生产要素成本不断升高, 加上深圳市调整了一系列劳动政策, 如最低工资标准上调、最长加班时间限制、加班工资标准提高、强制员工购买社保等等, 导致企业成本偏高。而周边城市如惠州、清远、河源、梅州等地的剩余劳动力充足, 土地成本及水电成本均较低。据深圳市贸发局的调查问卷显示, 企业外迁的原因排在首位的因素为“深圳的厂房租金太贵”, 选择该项的企业占57.8%;排在第二位的是“深圳的人工成本, 包括工资、福利和社保费用等高”, 选择该项的占53.3%。

2、土地严重不足。

在上述调查中, 排在第三位的是“深圳用地需求无法满足”, 选择该项的达到45.6%。从深圳各区的情况来看, 除龙岗还有一些土地可利用以外, 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土地供不应求的状况。如福田区作为深圳的中心城区, 辖区面积78.04平方公里, 可供开发土地只剩下8平方公里, 大部分还是红线土地。由于各区工业用地接近饱和, 部分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业用地扩大生产规模, 不得不将部分产能转移到其他地区, 以满足扩大生产的需要。

3、营商环境变化。

产业结构调整、政府执行新政策力度以及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 都对企业外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中心城区, 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比较大, 一旦某些工业区域整体功能发生变化, 部分工业企业就会改变用地方式, 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理所当然地将企业外迁, 如深圳罗湖就比较多地出现这类情况。而在其他一些城区, 由于大量依靠“三来一补”企业, 难以避免地存在环境污染、劳资纠纷、技术落后等问题, 随着执法力度的加大, 被逼进行企业外迁。还有部分企业是因为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国内物价上涨、市场竞争加剧、劳动力成本上涨、贸易摩擦引起的配额设限、内部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企业无法经营而外迁。

三、利弊分析

按照经济规律, 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到一定的层次, 就必然伴随产业的迁移, 而这种迁移不一定非会影响到所在地的经济发展, 有时还会达到迁出地、迁入地、企业三方共赢的结果。因此, 要从正反两方面对企业迁移进行分析。

1、企业迁移的正面影响。

(1) 有利于迁出地的产业升级。目前深圳外迁企业主要以扩张性外迁为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有利于腾出空间来发展高端产业, 实现功能置换和结构的优化升级。从深圳罗湖和福田两区的情况看, 这种外迁确实带来了产业升级优化的效果。据有关部门统计, 通过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高耗能的产业逐步迁出后, 深圳市已形成了一些替代产业, 如信息技术外包为主体的服务外包企业群体等新兴产业。

(2) 企业外迁有利于缓解土地压力。深圳目前的土地压力相当大, 土地资源紧缺已经成为制约深圳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解决土地问题, 靠增量投入是不可能的, 只有依靠盘活现有土地存量。企业外迁腾出了一些厂房, 为盘活土地存量找到了出路。

(3) 减少辖区社会管理和环境压力。由于企业外迁, 大量低素质的劳动就业人员随企业迁出, 当地的社会治安得到明显好转。同时, 有些区域在企业外迁后, 进一步提高了区域内的空气质量, 工业企业排污总量得到了进一步削减, 保证了大气环境质量。

2、企业迁移的负面影响。

(1) 部分企业外迁特别是大型企业外迁给迁出地经济造成影响。大型企业外迁带来了当地经济的退步, 如深圳市罗湖区就出现了摩比天线、海博通、深圳卷烟厂、万基药业等一批大型工业企业外迁, 导致辖区工业呈现萎缩之势。不仅如此, 这种态势有扩大的可能, 有些大型企业的外迁还带来了相关产业的整体外移, 这是值得关注的。

(2) 企业外迁速度过快引起产业空心化。产业升级走向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模式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之路。但是如果企业外迁速度过快, 甚至出现整个产业外移就可能会出现产业链条中断甚至形成产业空心化。在某些地区, 新兴产业并没有形成气候, 制造业的存在是必然的。如果盲目外迁制造业, 忽视制造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最终会出现产业空心化而导致经济衰退。

(3) 容易引起生产链中的关键环节出现断裂。产业链条的连接对于地区工业发展至关重要, 某些产业可能会在一些缺陷, 不适应于留在该地, 但从产业链条来看, 却是万万不可缺少的。如电镀厂, 如果从环保的角度来看, 显然不适合在深圳, 但是从产业链角度来看, 却是十分重要的, 没有电镀企业的存在就会出现制造业的断裂。

四、战略和对策调整

通过深圳出现的企业外迁现象, 我们发现了企业迁移的一些基本规律。因此, 在新的形势下, 我国要切实改变原来的一些经济发展战略, 制定符合我国实际又能产生出更高效益的产业政策。因此, 国家和地方政策要分别做出相应的调整。

1、国家层面的战略和政策调整

(1) 制定全国统一的企业迁移指导政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迁移是市场行为, 政府不应有太多的干预。但是, 企业迁移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对我国经济均衡发展以及资源合理优化利用产生了重大影响, 因此, 国家在宏观上制定相应的产业迁移政策是十分必要的。一是建立城市之间的产业协调机制, 通过打破地区行政封锁, 形成有秩序的企业迁移。二是加强规划和信息服务, 从宏观上为企业提供预见性, 减少企业迁移所带来的成本损失和不合理的资源浪费。三是在发达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建立合理的企业迁移通道, 把企业迁移当作国家城市均衡发展的重大战略来抓。

(2) 采取措施, 防止恶性竞争。目前一些发达城市企业营商成本不断提高, 企业外迁将成为必然趋势。针对这一现象, 一些周边城市纷纷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驻, 甚至有些地区还出了一些损招。基于本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吸引企业本来无可厚非, 但出一些损招坏损就严重破坏了市场本身的规律。如有些地方以各种税收优惠以及零地价, 或者是放宽对国家劳动法和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执行力度的办法吸引企业, 这都不利于企业形成合理迁移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 国家要制定相关政策, 杜绝此类事情发生。

2、地方政府应对策略。

(1) 构建企业进退机制, 加大产业优化步伐。在深圳土地资源紧缺的条件下, 如何盘活现有土地成为持续发展的关键。首先应通过旧工业区改造, 逐步迁出不适应城市功能定位的低附加值、占用土地多、能源消耗大的企业或项目, 将置换出来的旧厂房、土地优先发展高端产业。其次, 要妥善处理好厂房空置期问题, 采取预警、收购、统租、重建、包装等多种形式建立产业进退机制, 实现功能置换和产业再造。再次, 要制定企业进退评估指标体系和实施办法, 切实加强对企业技术含量、增值能力、资源消耗、污染排放、安全隐患的调查摸底、综合评估, 制定差异化企业迁移政策。

(2) 加快发展总部经济。从深圳企业迁移情况来看, 有迁出也有迁入, 要利用这种迁出和迁入加快产业调整, 加大力度引进和发展总部经济。纵观香港和国内其他城市的发展, 总部经济能起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并促进经济转轨的良好作用。在吸引总部经济方面, 发达城市具有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优势, 如区位优势、人才优势、环境优势以及政策优势等等。因此, 一方面要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相关政策, 吸引国际和国内的总部性质的企业入驻。另一方面加大对本地区中小企业的培育力度, 以及制定正确的企业迁移政策, 促进企业提升竞争力, 逐步发展成为区域或全国性总部。

(3) 创新异地合作模式, 延展产业腹地。可以采取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 异地合作建设工业园区的办法, 具体做法是在珠三角、泛珠三角地区选择若干基地, 特别是惠州、河源、汕尾等相邻地区, 通过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 在异地建立“深圳 (XX) 工业园”并享有管理权。这样, 对两地政府来说是一件双赢的大好事:迁出方获得了工业发展所需的土地, 还能收获部分税收和工业产值, 解决长远发展的后顾之忧;迁入方获得了渴望已久的拳头产业, 并相应获得就业、租金、及部分税收和工业产值等。

(4) 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在强化政府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 切实提高办事效率, 转变工作作风的基础上, 及时掌握企业外迁动态, 合理引导企业外迁, 并为外迁企业提供服务, 制定外迁追踪、援助政策,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企业外迁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国灿:回归十年的香港经济[M].香港:三联书店 (香港) 有限公司, 2007.

[2]蒋东仁:企业外迁的双赢之[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05 (6) .

[3]余丽生、陈优芳、冯健:浙江省企业外迁现象剖析[J].经济研究参考, 2006 (6) .

【现象剖析】推荐阅读:

特权现象07-17

精神现象07-20

旅游现象05-10

故障现象05-18

插话现象05-20

现象解析05-24

现象对策05-26

虚假现象05-26

恋爱现象06-13

流生现象06-13

上一篇:农村食品市场下一篇:中国乡村的德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