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解析

2024-05-24

现象解析(精选12篇)

现象解析 篇1

1. 央视春节晚会的舞台效应

从1983年开始, 春节联欢晚会成为全民的一种民俗仪式和精神会餐, 它定位为“世俗仪式的庆典”, 有三层含义:首先, 仪式化, 它凝结着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信仰;其次, 它是一种庆典, 是全民族一年一度的庆典, 而非一般的仪式化节目;最后, 它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即世俗的一面, 而春晚这样大型的综艺节目更是创造了一个当代世俗的神话, 所以, “春晚”同样反映的是全民族深层的、普遍的心理。

从最近几年“春晚”的收视和受众调查情况可知, “春晚”的影响力日趋减弱, 大众对“春晚”节目的质量要求也愈加苛刻, 所以, 在小沈阳四进春晚, 并且曾经参演《乡村爱情》的噱头下, 郎昆充分利用了已有的商业价值, 同时又抓住了受众的好奇心理, 将《不差钱》留在了春晚的舞台上, 为春晚注入了新的血液, 让广大受众享受到了另外一种娱乐方式, 使大家看到了春晚新的发展方向和娱乐气息。更为重要的是《不差钱》为这个全民的仪式庆典的延续和弘扬提供一个转机。

再从文化形态角度来看, 小沈阳的成功, 结结实实地为东北通俗文化打响了一炮。从巩汉林的《东北一家人》到赵本山一系列的农村轻喜剧, 再到小沈阳春晚的《不差钱》, 已经陆续拉开了东北通俗文化面向全国的序幕。全国各个地域的受众开始关注了解这种文化。所以, “小沈阳”现象不仅仅是一种商业符号, 更有着与之相辅相成的文化意义。

2. 大众文化重要影响

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民间通俗文化等是当前我国文化系统中几种相对独立的文化类型, 其中大众文化作为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的文化现象在社会大众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它标志着一种新的文化生产方式, 并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格局, 也带动了一种新的文化风尚, 社会大众性、日常生活性、商业盈利性、强烈渗透性、娱乐消遣性及意识形态性等成为其主要特征。

首先, 针对其社会大众性来讲, 大众文化的主体基础是现代社会大众。因而大众文化是一种受众最广泛的共享文化, 它打破了长期以来的精英文化界线, 把几乎全部的社会大众都融入于文化之中。为了实现和受众的直接沟通、适应大众的文化品位, 大众文化采取了大众化的思维模式和艺术处理手法, 从而成为通俗性和趣味性的文化。

其次, 从其娱乐消遣性来讲, 社会大众接受大众文化的直接目的就是娱乐消遣。现在更多的大众渴望获得休闲和轻松的精神生活, 所以, 搞笑、逗乐和感官刺激等成为大众文化创作的一个主题。大众文化通过特殊的设计和创作, 引起人们的感官满足或心理平衡。

赵本山、小沈阳、“刘老根大舞台”以及《乡村爱情》的众多演员都出身于二人转的草根阶层, 草根明星的表演和言辞更多地道出了广大受众的心声, 更真实地反映了大众的日常生活现象, 更多地体现了媒体一直倡导的人文精神。换言之, “小沈阳”式的娱乐方式充分发挥了大众文化的功能。

再次, 从大众文化的强烈渗透性的角度而言, 大众文化所隐含的思想观念相比较其他文化种类而言, 更容易顺利地获得大众的认同, 它的通俗性和趣味性对受众产生了强烈的诱惑力, 因而大众是主动和自愿地接受大众文化的。但是, 大众文化也附有一定的深层含义, 正如小沈阳的《不差钱》台词中就表现了一定的深度, 道出了生与死的哲理。

最后, 就大众文化的商业赢利角度而言, 商业赢利是大众文化的一个内在目的和基本动力。代表人物小沈阳因央视春晚小品《不差钱》的出色表演一炮而红, 对于其个人而言, 从此跻身于“一线品牌”的娱乐行列:各大电视台竞相邀请其上各档节目;各大商家开始邀请其作为荧屏代言人。归根究底, 都是商业赢利性在做这些连锁反应的催化剂。

大众文化的这些典型特征, 契合了受众和文化娱乐的和谐发展, 同时, 也为“小沈阳”现象的流行培育了合适的土壤, 孕育了恰当的时机。

3. 受众心理需求

随着“受众本位”模式取代“传者本位”模式, 受众即媒体传播过程的一个核心元素———受众的心理需求已然成为媒体传播关注的焦点。

首先, 受众的好奇心和求新意识。好奇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大动力之一, 好奇心既能满足受众需求, 又能提高收视率;另一方面, 传播中的新异刺激总能引发受众特别的注意和兴趣。所以, 受众的求新意识在媒体传播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就“小沈阳”现象来说, 它主要是东北通俗文化的一种体现, 本身带有典型的地域特征, 而南方等地区的受众一直不甚了解东北这种边缘性文化。所以, 从这一角度来看, “小沈阳”现象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和求新意识, 即在一定层面上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

其次, 受众的接近心理。从认知的角度分析, 受众喜欢知道自己所在地域或同自己关系亲密的事情, 对自己所熟悉的传播内容容易产生亲近感。

“小沈阳”现象的代表人物, 草根明星小沈阳的“横空出世”, 可谓实现了许多受众的夙愿。此外, “小沈阳”现象中的农村轻喜剧的质朴台词, 以及东北文化整体蕴含的朴实热忱的民风民俗性, 均拉近了媒体和受众之间的距离, 使这种“新”的文娱现象走进受众心里, 进而满足受众的接近心理。归根结底, “小沈阳”现象从根本上贯彻和体现了业界和学界一直倡导的人文精神。

最后, 受众的娱乐消遣心理。社会学家赖特在《大众传播社会学观点》一书中对拉斯韦尔的“媒介三大社会功能说”做出了重要的补充, 增加了一项新的功能, 即提供娱乐。娱乐需要是人的天性, 尤其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工作压力的提升, 受众接触与使用媒介的娱乐意识逐渐增强。所以, “渴望娱乐”是受众最重要的心理需求之一。■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现象解析 篇2

【例1】

如图17-1所示,P为一个闭合的金属弹簧圆圈,在它的中间插有一根条形磁铁,现用力从四周拉弹簧圆圈,使圆圈的面积增大,则穿过弹簧圆圈面的磁通量的变化情况________,环内是否有感应电流________.

解析:本题中条形磁铁磁感线的分布如图所示(从上向下看).磁通量是穿过一个面的磁感线的多少,由于进去和出来的磁感线要抵消一部分,当弹簧圆圈的面积扩大时,进去的磁感条数增加,而出来的磁感线条数是一定的,故穿过这个面的磁通量减小,回路中将产生感应电流.

点拨:会判定合磁通量的变化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例2】

如图17-2所示,线圈面积为S,空间有一垂直于水平面的匀强磁场,磁感强度为B特斯拉,若线圈从图示水平位置顺时针旋转到与水平位置成θ角处(以OO’为轴),线圈中磁通量的变化量应是________Wb,若旋转180°,则磁通量的变化量又为________Wb.

解析:开始位置,磁感线垂直向上穿过线圈,Φ=BS,转过θ时,由B.S关系有Φ2=BScosθ,故ΔΦ=BS(1-cosθ)当转过180°时,此时,Φ2=BS,不过磁感线是从线圈另一面穿过∴ΔΦ=2BS 点拨:有相反方向的磁场穿过某一回路时,计算磁通量必须考虑磁通量的正负.

【例3】

如图17-3所示,开始时矩形线圈与磁场垂直,且一半在匀强磁场内,一半在匀强磁场外.若要线圈产生感应电流,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

] A.将线圈向左平移一小段距离 B.将线圈向上平移

C.以ad为轴转动(小于90°)D.以ab为轴转动(小于60°)E.以dc为轴转动(小于60°)点拨:线圈内磁通量变化是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参考答案:ACD 【例4】

如图17-4所示装置,在下列各种情况中,能使悬挂在螺线管附近的铜质闭合线圈A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是

[

] A.开关S接通的瞬间

B.开关S接通后,电路中电流稳定时

C.开关S接通后,滑线变阻器触头滑动的瞬间 D.开关S断开的瞬间

点拨:电流变化时能引起它产生的磁场变化. 参考答案:ACD

跟踪反馈

1.一个十分灵敏的电流表和一个线圈组成闭合电路,当把它们移近一个正在发光的电灯泡时,灵敏电流表的指针是否运动?

2.宇航员来到一个不熟悉的星球上,他想用已知灵敏电流计和一个线圈探测一个行星上是否有磁场,应该怎么做? 3.如图17-5所示,在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中,有两条平行导轨MN、PQ,它们的一端接有一个电阻R,其间还有一个闭合导线框abcd且MN、PQ与abcd均在同一平面内,都与磁场方向垂直,当abcd向右滑动时(框与轨接触良好)(1)在abcd中有无闭合的电流?(2)ad、bc有无感应电流?(3)有无电流通过电阻R,为什么?

4.在地球附近的磁感应强度大约为0.5×10-4T,将一个2m2的线框放在地面上,通过它的磁通量可能为

[

] A.1.0×10-4Wb B.0 C.0.5×10-4Wb D.2.0×10-4Wb

参考答案

期刊的“房东”现象解析 篇3

这种期刊的主办者管理与合作者经营分离的模式,在于期刊刊号本身所具有的“特殊”价值。期刊的刊号作为一种识别符号,本身是没有价值的。但在我国对期刊实行审批制,并对新办期刊实行总量控制,而且不允许业外资本进入期刊领域的政策背景下,期刊刊号成了稀缺资源。期刊在封闭式的垄断经营环境中,形成了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高利润。追逐利润历来是资本的天性,在这种情况下,各种业外资本为了分食期刊经营利润的大餐,变着法子向期刊领域渗透,产生了参与期刊经营的巨大需求,一些具有一定资金实力、擅长期刊经营的民营文化公司首当其冲,成了期刊社的潜在合作伙伴,他们瞄准的是那些因办刊思路陈旧、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而入不敷出、陷于困境的期刊。限于政策的局限,这些公司虽然不便打出公开收购期刊的招牌,但他们却以参与期刊经营为突破口,发挥其期刊经营优势,通过参与或掌控期刊的发行、广告等经营权,而获得事实上的期刊经营主导权,以此分食期刊经营利润。有的期刊在定位模糊、特色不显著、改刊乏力、多年亏损的情况下,为了摆脱困境,维持生存,凭借其所垄断的期刊刊号资源,求助于民营文化公司,把自身的刊号优势与民营文化公司的资金、发行、广告等经营优势结合起来,在保持对期刊内容终审权的前提下,把期刊的栏目设计、广告经营权等转授给合作办刊伙伴。

这类合作一般可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一刊两制的分类合作模式,就是期刊实行一刊两版,通过增加刊期,把月刊改为半月刊,在原来的期刊(上半月版)如期出版的同时,把增加的(下半月版)交由民营文化公司经营,以下半月版的收入来弥补上半月版的亏损。如某新闻学术类期刊在出版上半月版的同时,增加了面向零售市场的纪实类下半月版,并把增加的下半月版交给某文化公司经营,期刊主编负责付印的终审,其余的组稿、编辑、排版、发行等,全由文化公司经营,文化公司则定期向期刊交管理费。

第二种模式是委托经营的合作模式。这种模式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有限委托经营模式,即是期刊的改刊内容在得到参与合作的文化公司认可的情况下,负责期刊的内容经营,包括组稿、编稿等。文化公司在为期刊支付印刷费的同时,负责期刊的发行和广告等经营业务。从期刊的发行和广告收入中获取回报,期刊社可从期刊的经营利润中,按一定的比例分成。当然,文化公司为了使期刊内容适应目标读者群的需求,也参与了对期刊的栏目、文字风格等的设计工作。二是全委托经营模式。期刊社将期刊的内容编排和发行、广告经营等都交给民营文化公司经营,期刊则定期收取管理费,扮演了收租“房东”角色。如某期刊因读者定位过于宽泛,虽然年年改刊,但期刊经营状况却不见起色,市场发行量甚低,多年亏损,为了摆脱困境,该刊与某民营文化公司合作办刊,并按照民营文化公司的要求,对期刊进行改刊,由民营文化公司负责期刊的栏目策划、组稿及发行和广告经营,并定期向该刊上交管理费,期刊主编则负责对每期的期刊内容进行终审,以确保期刊的经营安全,不出问题。在这种办刊模式中,期刊主办者与合作办刊者形成了实质上的租赁关系,在确保期刊内容不出现导向问题的前提下,合作办刊者对期刊的内容和经营拥有了较大的话语权,而且成了期刊经营利润的投资者和主要获利者,而期刊社从中得到的,只是很有限的管理费。

解析“媒介审判”现象 篇4

一、“媒介审判”出现的原因所在

(一) 直接原因:司法部门、行政部门权责不明确, 司法部门无法行使独立审判权。

我国当下的现状是媒体报道舆论对司法进行监督的主要途径就是行政途径, 毕竟对于媒体来说, 没有相应的实际权力, 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对司法审判造成实质性影响。这样, 它就借助于公众舆论影响力, 从而对行政部门施加压力。这样的结果就会造成一个习惯:行政的触及直接导致审判的独自行使。

在我国的法律范围之内, 对于司法独立做了这么一个定义:法院在进行审判时要行使独立权利, 任何外界部门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干涉。然而法官属于多级领导, 既受本部门的领导, 在财政上有依赖于政府部门, 所以说, 法院的机构活动都会与行政部门的活动有一定的联系, 其审判行为也会受制于行政单位。舆论媒体就会抓住这一契机, 依托行政部门作为平台参与到审判中来, , 其结果就是“媒介审判”现象的诞生。

(二) 间接原因:媒体独特的性质和作用

对于司法机关来说, 由于各种原因都不希望媒体单位干预其审判工作:司法部门的具体审判工作都有固定的法律政策作为依据, 并且其工作的保密性和影响力非常强, 一定要保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在每一个环节都会特别慎重, 所以说无论从哪个方面, 司法部门的审判都不希望媒体介入。除此之外, 在许多情况下媒体的工作会严重影响司法审判工作:对于媒体来说, 其目的就是为了得到公众的关注。媒体为了让舆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它就会通过各种方式引起外界的注意力, 这样他们就会实现自身利益。

(三) 本质原因:公众意识

首先,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我国的公众在内心有一种趋向于审判的意识形态。在她们的思想当中, 只要是涉及到审判, 就肯定是触犯了法律, 肯定是做了很多对社会有害的事情, 在他们看来, 那些被控告的人和犯罪的人就是十恶不赦, 道德低下, 自内心已经对他们进了谴责。然而他们缺少相关法律知识, 不能正确认识审判现象。

其次, 群众对司法存有迟疑态度。人们的法律知识少, 意识淡薄, 他们认为只有媒体才会倾向于他们的利益方向。忽视了司法审判是一个法定程序, 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所动摇。

最后, 好奇心和媒体的利益取向使得媒体夸大了审判的事实状况。另外, 媒体没有认清自己的社会位置, 妄下论断。所以说, 究其本质原因, 就是我国群众法律知识缺乏, 法律意识淡薄, 并且许多媒体的职业素质的低下, 使得我国司法审判工作严重受到媒体的影响, 不能实现司法独立。

二、媒介审判现象的应对措施

(一) 提高媒体自律意识

刚才我们在探讨媒介审判的具体现象时, 一个主要因素就是许多的单位媒体他们有着自己的目的, 其追求的就是能够获得更多的关注度, 使得自己的媒体能够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位置, 并且要得到更多的经济回报。因此, 提高媒体单位的自我意识, 规范自身行为。在我国的媒体工作道德准则中指出, 媒体必须在法律规范的范围内进行报道, 不得夸张报道, 不得妄下论断, 必须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 不得有先入为主的现象发生。一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行使自己的工作职责。

(二) 做好司法监督

司法机关一定要认真听取社会有利的舆论, 不能一味的抵制媒体舆论, 应该认识到舆论的现实意义。为了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促进公平公正, 可以作如下措施:第一, 提高司法审判工作的内部情况, 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聆听审判现场, 使得公众可以了解审判的具体细节, 并且允许媒体对审判情况披露给社会外界, 让外界进行社会监督, 为此可以成立专门的机构与外界媒体进行交流;第二, 审判机关要通过特殊方式, 鼓励合法舆论监督, 排斥非法报道, 在确保审判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减少舆论的影响。

(三) 把好网络媒介审判入口

如今互联网应用越来越广, 凭借网络平台进行媒介审判的现象越来越多, 对审判机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重视网络审判的重要性和严重性。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 许多的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不加思考的进行网络审判, 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司法审判形式。因此采取措施迫在眉睫:第一, 网站工作人员必须起到引导作用, 严格控制网络平台, 取精去糟;第二, 通过培训的方式使得群众在看问题时会更具科学性, 而不是凭借自己的想法妄加论断, 而是会认真思考具体问题, 带着一种负责人的态度进行批判, 使其思想意识更具客观性。

摘要:近年来, 广大群众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参与了“媒介审判”, 多数人对自己行为的性质和作用认识十分模糊。本文通过对这两方面的分析和介绍, 进而再提出相关有利措施来提高媒体自律意识, 同时, 也增强对其法律上的监督力度, 把好网络媒介的宙判入口。

关键词:媒介审判,媒体,监督

参考文献

[1]刘建华, 新闻监督对司法活动影响之探讨[J], 山东审判, 2004 (2) :59-61.

给力解析电脑自动重启故障现象 篇5

一、硬件方面

1、agp显卡、pci卡(网卡、猫)引起的自动重启。a.外接卡做工不标准或品质不良,引发agp/pci总线的reset信号误动作导致系统重启;b.还有显卡、网卡松动引起系统重启的事例。

2、内存热稳定性不良、芯片损坏或者设置错误,内存出现问题导致系统重启致系统重启的几率相对较大。

3、机箱电源功率不足、直流输出不纯、动态反应迟钝。用户或装机商往往不重视电源,采用价格便宜的电源,因此是引起系统自动重启的最大嫌疑之一。

4、cpu的温度过高或者缓存损坏

5、光驱内部电路或芯片损坏

6、并口、串口、usb接口接入有故障或不兼容的外部设备时自动重启

7、主板导致自动重启的事例很少见。一般是与reset相关的电路有故障;插座、插槽有虚焊,接触不良;个别芯片、电容等元件损害。

8、机箱前面板reset开关问题 机箱前面板reset键实际是一个常开开关,主板上的reset信号是+5v电平信号,连接到reset开关。当开关闭合的瞬间,+5v电平对地导通,信号电平降为0v,触发系统复位重启,reset开关回到常开位置,此时reset信号恢复到+5v电平。如果reset键损坏,开关始终处于闭合位置,reset信号一直是0v,系统就无法加电自检。 当reset开关弹性减弱,按钮按下去不易弹起时,就会出现开关稍有振动就易于闭合。从而导致系统复位重启。

二、软件方面

1、系统文件损坏。系统文件被破坏,如win2k下的kernel32.dll,win98 fonts目录下面的字体等系统运行时基本的文件被破坏,系统在启动时会因此无法完成初始化而强迫重新启动。解决方法:覆盖安装或重新安装。

2、定时软件或计划任务软件起作用。如果你在“计划任务栏”里设置了重新启动或加载某些工作程序时,当定时时刻到来时,计算机也会再次启动。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打开“启动”项,检查里面有没有自己不熟悉的执行文件或其他定时工作程序,将其屏蔽后再开机检查。当然,我们也可以在“运行”里面直接输入“msconfig”命令选择启动项。

3、病毒。“冲击波”病毒发作时还会提示系统将在60秒后自动启动。木马程序从远程控制你计算机的一切活动,包括让你的计算机重新启动。清除病毒,木马,或重装系统。

三、其他原因

积尘太多导致主板reset线路短路引起自动重启、强磁干扰、市电电压不稳等都会造成电脑自动重启

大学生村官热现象解析 篇6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大学生村官;价值观

1 大学生村官热产生的原因

(1)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我国新农村建设正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新农村建设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但就整体而言,我国新农村建设还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建设新农村需要的是科技创新,需要的是具有现代知识、思想与眼光的青年人才,而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的素质和文化程度相对低下。现有的城乡差别造成农村和城市之间人才的单向流动,大量优秀的农村青年通过教育使自己向城市流动,跳出“农门”,脱离乡土,造成了农村知识人才的流失。同时,在我国很多地区,农村青壮者外出打工,只留下老弱在家里,造成空心村现象,这是农村发展滞后的潜在原因之一。若不解决农村人才的单向流动,不实现人才的“回流”,包括高科技农业、现代决策管理等层面的新农村建设就难以真正落实和获得持续发展。

不少农村领导班子成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已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很多村干部既不能将国家农业政策落实到位,也不能在农业科技推广、现代化管理等方面有所进展。而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逐步到位和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呈全球一体化趋势,我国农产品面临国际市场的巨大挑战,农业、农村对人才的需求将前所未有地感到紧迫。大学生能够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运用自身具备的知识,以简捷、高效、科学、实用的手段把人类知识成果普及给农民,进而促进新型农民的成长,催生新的农村精神。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人才,尤其是领导人才。大学生农村干部制度正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如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

(2) 大学生面临就业压力。

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虽然受过高等教育,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然而,由于近几年大学的不断扩招,毕业生数量快速增长,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问题,这其中主要是非自愿性失业。大学生择业普遍存在期望值过高的现象,他们希望凭借自己的知识和头脑获得期望的工作和报酬,但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尤其是去年开始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给他们的就业增加了更多的压力。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年数据,我国目前有35509个乡镇、6401390个村委会,按照每个村委会村干部5名计算,共需要农村干部3200万人。因此,积极鼓励大学生主动到基层就业,担任村官可以解决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难题。

(3)优厚的大学生村官政策。

为了贯彻中央《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文件精神,各地政府纷纷制定了相关政策给予大学生村官优厚待遇。以首都北京为例,北京市明确规定: 被聘任为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的高校本科毕业生, 其薪酬第一年平均每人每月2000 元, 第二年平均每人每月2500 元, 第三年平均每人每月3000 元, 而这待遇措施远高于北京大学课题组调查的本科毕业生1549 元的起薪标准;并规定按照国家和北京市有关政策, 为其缴纳各类社会保险; 非北京生源的北京高校毕业生, 聘用后连续两年考核合格者, 经有关部门批准, 可转为北京市户口; 在校期间已通过北京市国家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的, 笔试合格证书有效期可延长至3 年合同期满后的6 个月, 合同到期如用人单位需要, 经面试合格, 可优先录用为北京市国家公务员; 被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录用聘用的, 在“村官”岗位上工作的年限记入工龄; 工作满两年经考核合格报考研究生的, 入学考试总分加10 分, 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三年合同期满并作出突出贡献的, 可推荐免试入学, 等等。这些规定, 充分体现了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政策导向, 极大调动了北京高校毕业生以及京外院校北京生源毕业生报名投身京郊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政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吸引了众多的大学生到广阔的农村去一显身手,而出台了一些列的优厚政策。大学生村官热现象可以说是一种时代的必然。

2 大学生村官热背后的问题

(1)某些大学生怀着功利心态,投机心理,把大学生村官计划当成“跳板”。

这关系到大学生村官的价值观,也是大学生村官政策遇到的最大难题。政府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担任村官,得到了广大高校毕业生的积极响应,大多数人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服务新农村的信念来担任村官的,但是也有不少大学生村官是为了回避紧张的就业压力而做出的权宜之计,这种情况在大学生村官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某些大学生村官怀着功利的心态和投机的心理,只是看中政府给予的各种优惠政策,为自己“镀金”,为今后进入城市发展“加码”,把大学生村官计划看成了“曲线回城” 的“跳板”。 因此,他们在工作中马马虎虎,得过且过,不为农民的利益和农村的发展着想,不计划着怎样干出一番事业、怎么带领村民致富,而是整天在心里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2)农村基层认识不清,重视不够,不拿大学生村官当干部。

大学生村官的到来,对原有的村干部队伍形成一定的冲击,在给他们带来了危机感,使不少当地村干部认为大学生村官是来“抢自己饭碗的”。他们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说三道四,不帮忙反添乱。也有一部分村干部认为大学生村官刚走出校门,没有多少工作经验,不了解农村情况,缺乏相应的工作能力,不指望他们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没有必要给他们指派什么重要任务。部分群众对大学生当村官也不理解,认为他们从大学又回到农村,肯定是各方面都不行,在城里呆不下去的人,因此对大学生村官另眼看待,对他们的工作不理解、不配合,不拿大学生村官当干部。

(3)大学生村官工作经验不足,缺乏工作实践中的应有魄力。

大学生村官知识面广,年富力强,思维活跃,工作热情高,自我价值体现的意愿较强,有想干、愿干、干好的意愿,但由于初出校门,接触农村的时间不长.对农业和农村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多,处理农村日常问题经验缺乏,问题暴露的比较突出。在处理农村及农民的各种矛盾时,特别是涉及农村家族矛盾、遗留问题和群体事件时掣肘因素较多,加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商品意识、市场观念缺乏,家族性、血缘性、地域性等因素的影响,面对异常复杂的新环境,初出校门的大学生村官有时很难适应,往往感到无从着手应对。因此,工作不敢放开手脚,工作魄力还不够大。

(4)大学生村官农村法规政策掌握得明显不足。

目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安排主要是考虑市场的需求,同时还要考虑自身师资、培养能力等其他各方面的客观条件,不可能从农村需要出发安排专业、培养学生,因此大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农村社会现实需求脱节,真正需要的农村法规政策却所学甚少。农村工作比较复杂,涉及面广、量大,各类涉农的法律、法规众多,农民法律意识日益增强,参政议事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因此,大学生村官虽然专业知识比较牢固,但在农村实际工作中却有点“有劲使不上”的感觉。

3 应对措施

3.1 大学生自身角度

(1)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大学生村官思想观念上存在的种种问题,究其原因是人生价值观出现了重大偏差。因此大学生村官首先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心系祖国、服务乡村的信念,要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大学生要正确认识村官这份工作。

新农村建设需要大批有理想、有抱负、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投身到这一空前伟大的工程中去,需要的是真正愿意扎根农村、服务“三农” 的人才。大学生村官是一项光荣的职业,大学生要把理想信念和社会与个人发展相结合,认识到服务基层是当代大学生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才能真正的认识到村官这份工作的意义。

(3)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我。

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早就不是昔日的天之骄子。不仅要认识到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而且也要对农村、农民有一个新的认识。找准角色定位,正视现实,热爱农村基层工作,紧密联系农民、依靠农民,乐于服务基层、甘于奉献基层。同时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来选择村官这一职业,不能因为工作难找就“饥不择食”,更不能把担任村官当成为自己牟私利的工具。

3.2 社会政策角度

(1)明确大学生村官管理的相关政策。

首先要对大学生村官明确定位 。大学生村官是政府面向社会公开选拔的村级干部,吃的是财政饭,但又不是公务员。针对一些地方大学生村官陷入尴尬境地的教训。应着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村官成长的良好环境,使其感到政治上有奔头,经济上有盼头,安心扎根农村建功立业。为此,可以尝试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公务员管理系列,用统一规范的法规和制度明确其角色定位。其次要对大学生村官明确职责定位。主要负责什么、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使之有职有权,要职责明确,功过分明,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当奖则奖,当罚则罚。奖勤罚懒,鼓励先进,形成比学赶帮、取长补短、争当先进的社会环境。

(2)帮助大学生村官 做好工作规划,使其尽快准确定位。

可以参照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职业生涯规划,推动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规划,使其根据主、客观条件,对自己以后的工作性质、工作方向都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工作规划应当包括两部分:长期规划与短期规划。首先在大学生村官到村基层报到工作时就为其设计长期的工作规划,提出每年的工作目标,让大学生村官对今后的工作有一个整体认识;接着让大学生村官根据长期整体规划为自己具体设计每一年的短期规划。北京市丰台区大井村就尝试了为大学生村官做职业规划,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3)加强培训,使其更好更快地进入角色。

大学生村官大多来自城市,即使来自农村的学生也是一直在校读书,对农村工作的了解有限,对自己在农村工作中的定位并不清晰,所以,有必要对大学生村官在知识、能力、心态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让他们真正了解农村的工作,从而能够更快地进入角色。在其工作后,仍然需要进行培训,以保证知识、理念等方面的更新。

4 结语

大学生村官是新农村建设的希望所在,政府正是以战略的眼光选中了大学生这一素质高,知识新,能力强的群体,委以新农村建设的重任。大学生村官只有明确了人生价值观,自觉地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投身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去,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带领广大的农村地区走向繁荣,同时,农村基层和整个社会都应当继续努力,为大学生村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才能让他们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段小力.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公共选择视角[J].江西农业学报,2008,20(10):140142.

[2]耿相魁.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几点思考[J].大连干部学刊,2008,(10):2124.

[3]刘桥生.大学生村官计划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3437.

主语语病现象分类解析 篇7

一、成分残缺

成分残缺是指句子必须具备的语法成分残缺不全, 从而影响语意的表达。成分残缺在主语上主要表现为因承前省略不当导致主语缺失和因介词多余导致主语缺失两种类型。如:

1. (2013年新课标卷) C.作者观察细致, 一泓清潭、汩汩流水、朗朗歌声, 都能激发他的灵感, 都能从中找到抒情叙事的切入点。

2. (2011年山东卷) A.朝鲜艺术家这次来华表演的歌剧《红楼梦》, 受到了中国观众的热烈欢迎, 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3. (2013年全国大 纲卷 ) B.对那些刻苦训练的年轻运动员, 即使他们在比赛中偶尔有发挥失常的情况, 依然应该受到爱护, 绝不能一棍子就把人打倒。

4. (2012年江西卷 ) B·关于《品三国》, 粗粗一看, 似乎与其他同类的书没有多大的区别, 但反复品读, 就会发现其意味深长。

解析:句1暗换主语, 后一个“都”的主语是“作者”, 不是“一泓清潭、汩汩流水、朗朗歌声”, 此处属于承前省略不当, 应在“都”前加“他”。句2中“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的主语是“观众”, 而不是前面的“《红楼梦》”也属于承前省略不当。句3“受到保护”的对象是“年轻的运动员”, 句前的“对”让后分句一个没有了主语。句4中“关于”与“《品三国》”构成全句的状语, 致使全句缺少主语, 应去掉“关于”。

二、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是指句子的成分不符合结构规律, 或不符合事理, 或不符合语言使用习惯。搭配不当表现在主语上可分为主谓搭配不当和主宾搭配不当两种类型。如:

1. (2013年辽宁卷 ) A. 第二十五届阿姆斯特丹国际记录片电影节12天里吸引了20多万名观众, 来自40多个国家的近2500名电影人、300多部电影前来参与。

2. (2012年湖北卷) A.坐上画舫游清江, 如行画卷之中, 江水清澈, 绿树蓊郁, 自然与人, 和谐相依, 随风生长, 好一派如诗如画的风光!

3. (2013年山东卷) D.当今的世界, 各个国家、地区相互依存, 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是—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4. (2010年全国卷Ⅱ) B.该厂狠抓生产质量, 重视企业文化, 十几年来凝聚了一批技术骨干, 所生产的内衣产量成为全国同行业销售额率先突破十亿大关的一个著名品牌。

解析:句1作为主语之一的“300多部电影”与后面的谓语“参与”搭配不当。句2中“自然与人”与后面的谓语部分“随风生长”也属于搭配不当。句3压缩后其主干变为“世界是时代”, 属于主宾搭配不当。句4后一个分句的主干是“产量成为品牌”也属于主宾搭配不当。

三、语序不当

语序不当, 主要是指句子中的词语或分句排列顺序不符合语法结构的规则, 或不符合人们的语言习惯。语序不当在主语方面的表现为关联词顺序不当、介词顺序不当和词语的前后呼应不一致三种情况。如:

1. (2013年辽宁卷 ) D. 作为一个全新的、相对成熟的行业, 不仅电子商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也冲击了历史悠久的传统商业模式。

2. (2013年安徽卷 ) B.“辽宁舰”的舰员在选拔时, 年龄、经历、任职时间、现实表现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入选者还要经过一系列的理论和技术培训才能成为合格的航空母舰舰员。

3. (2010年湖北卷) B. 一旦确定了某个特定节日的纪念物, 商家、企业就可以设计、生产、经营相关的物品, 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就有了重点宣传的目标。

解析:句1的关联词“不仅……也”的主语都是“电子商务”, 按规定“电子商务”应放在“不仅”的前面。句2“‘辽宁舰’的舰员在选拔时”中的介词“在”使此句主语“‘辽宁舰 ’的舰员”成为孤单的一个短语, 应将“在”提前, 改为“在选拔‘辽宁舰’的舰员时”。句3“商家、企业”与句后的“设计、生产、经营”出现顺序不一致, 应将“商家、企业”改为“企业、商家”。

四、并列不当

并列不当是指句子中所使用概念表达的范围大小归属混乱。主语中的并列不当主要体现在并列的词句在内容上有交叉部分。如:

1. (2013年江西卷) B. 教育主管部门要求, 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生活用品以及床上用品都应由学生自主选购, 不得统一配备。

2. (2012年江西卷) A.贫困市民和下岗职工不再把干个体看作是丢脸的事, 他们已经坦然的加入到个体户行列中来。

3. (2011年全国卷) A. 不同的生活习俗、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 使各地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等方面呈现出淳朴自然, 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解析:句1的主语“生活用品以及床上用品”中“生活用品”包括“床上用品”, 属于大小概念并列不当。句2中“贫困市民”和“下岗职工”内容上有交叉部分, 也不能并列。句3中的“自然条件”也包含“地理环境”, 属于主语并列不当。

五、表意不明

语句如果语意令人费解, 或不能表达确定的意思, 就会造成表意不明的错误, 容易产生歧义。在主语方面的表意不明主要表现为两方面: 一是与并列词句关系紧密的词语具有多义性, 二是在并列词句中因停顿的地方不同, 句子就会产生不同的意思。如:

1. (2011年江苏卷) D.为纪念建党90周年, “唱支山歌给党听”歌咏比赛将于7月1日举行, 届时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也将登台参加比赛。

2. (2010年北京卷) C.连年亏损的美国《新闻周刊》正待价而沽, 境内华人都鼓动中国人出手收购, 将这份引以为豪的美国期刊经营权收入囊中。

3. (2010年山东卷) D.昨天上午, 一位老人突然晕倒在购物中心, 后经迅速赶到的120急救中心医护人员以及商场保安, 在场群众的救护下, 老人得到及时抢救, 最终脱离了危险。

解析:句1后一个分句的主语“其他学校领导”中的“其他”有多义性, 使这个短语可以有两种理解:“本校的其他领导”和“别的学校来的领导”。句2中的“引以为豪”可以理解为“美国人”也可以理解为 “境内华人”。句3也有歧义, “迅速赶到的”统辖“医护人员”还是“医护人员和商场保安”两种理解都可以。

六、主客颠倒

主客颠倒是句子不合逻辑的一种表现形式, 主要表现为作为句子主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颠倒了主要与次要、主动与被动的关系, 从而造成语句的表达混乱。如:

1. (2011年天津卷) C.说起饺子, 每一个中国人都不感到陌生, 中国的饺子对外国人也充满了难以抗拒的诱惑。

2. (2010年湖北卷) C.虽然现在所学的一些专业课, 对我们很陌生, 学起来比较吃力, 不过我相信, 在老师的帮助下, 只要下苦功, 就一定能够学好。

IPO折价现象解析 篇8

IPO是公司经营中的一件大事, 一直以来深受金融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对于股票发行企业而言, 如何以投资者可接受的价格发行最大数量的股票, 以募集充分的资金是新股发行最重要的环节和内容。在这一过程中, IPO折价是经常出现的令人无法忽视的一个现象。他是指股票首次公开发行后, 上市第一天的收盘价高出发行价的现象。IPO折价是各国证券市场共同面对的问题, 而且在发展中国家股票市场上, IPO折价问题要比发达国家股票市场严重得多, 而中国股票市场上IPO折价问题尤为突出。国际上对IPO折价原因的解释众说纷纭, 但由于各国的发行制度及资本市场存在差异, 加之IPO的发行程序复杂, 关于IPO折价的解释就不能完全依赖单一理论。本文通过对目前关于IPO折价理论主流思想的简单梳理, 以期能对关于中国IPO折价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考。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IPO折价受到发行者、投资者、承销商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一) 信号传递理论与IPO折价。信号传递理论认为, IPO折价的存在是为了克服新股发行市场中存在的逆向选择问题。因为在新股市场中, 潜在的投资者对上市企业的真实价值没有清晰的认知, 对企业未来的成长前景、管理能力、产品特性等方面信息的掌握也远不如企业自己。低质量企业也不愿主动揭示其真实质量, 甚至会故意模仿高质量企业以便在发行中获得更高的发行价格。而在IPO市场上, 高低质量的企业混杂在一起。投资者无法对两者加以有效识别, 同时企业也无法准确的向潜在投资者揭示其真实质量特性。在这种情况下, 理性投资者只能用平均估值对企业加以选择。这就会使得高质量企业受损, 而低质量企业受益。高质量的上市企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倾向于折价发行IPO, 当潜在投资者被当前较低的发行价吸引并进行投资后, 对企业的了解会逐步加深, 投资者会认识到企业的真正价值, 投资者与上市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 这时上市企业可以再以较高的价格进行后续发行以弥补IPO折价。在这一过程中, 较低质量的企业模仿高质量的企业成本较高, 因此将不会实行追随政策。

(二) 逆向选择理论与IPO折价

1、优胜者诅咒。Rock (1986) 把IPO分为两种:优质发行和劣质发行。假定有两种投资者:有信息投资者和无信息投资者, 而且有信息投资者较少以至于无法买下一个公司发行的所有股票。在优质发行的情况下, 有信息投资者和无信息投资者都会购买, 这将导致新股超额认购, 每个投资者仅能获得比他所计划购买要少的股票, 因此无信息投资者仅获得部分份额。在劣质发行的情况下, 有信息的投资者根本就不会购买, 只有无信息投资者才会购买, 由于缺少有信息投资者的竞争, 无信息投资者就很有可能全额购买。因此, 无信息投资者申购新股的平均收益很可能会降至盈亏平衡点以下。为了达到盈亏平衡, 无信息投资者需要IPO折价, 否则将会退出一级市场。然而, 由于有信息投资者不能消化所有的新发行股票, 所以无信息投资者在一级市场上是必需的, 为了吸引无信息投资者保留在一级市场, 发行公司不得不折价发行新股, 使无信息投资者也能获得足够高的收益以鼓励他们在一级市场投资。很显然, 低定价是对无信息投资者的一种补偿以防止他们离开一级市场。

2、消极从众假说。投资者趋向于通过判断其他投资者的行为偏好来进行决策, 他们仅在他们认为IPO处于热销时才申购新股。如果IPO定价稍微偏高, 就可能导致发行人发行新股的失败。因为无信息投资者可能因其他投资者放弃申购新股而跟着放弃。为了新股的顺利发行, 发行人和投资银行将考虑在IPO中实行折价策略。

(三) 委托代理理论与IPO折价。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发行企业和承销商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发行方无法掌握承销商的努力程度, 因此为了避免承销商偷懒, 会采取一些激励手段, 此时发行方就会允许承销商折价发行股票。Baron (1982) 模型认为承销商与发行企业存在利益冲突, 承销商更加注重自己的声誉以及发行是否能够成功, 而发行企业关心发行收益的最大化。与此同时, 发行企业的利益与承销商的努力呈正相关性, 并且发行企业无法观察获得相应的发行收入, 有必要允许承销商折价销售。Muscarella和Vetsuypens (1989) 对Baron (1982) 的委托代理的折价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 结果表明, 如果发行者和承销商之间信息不对称为零时, 则相应的折价水平比较低。Michel和Ljungqvist (2001) 在Baron (1982) 的想法的基础上, 认为IPO的折价取决于发行者折价的激励, 而发行者的激励与发行者参与IPO的程度负相关;IPO的折价有利于促进IPO的销售, 降低IPO的销售成本, 而IPO的促销可以降低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从而降低折价, 因此, IPO折价与IPO的促销是相互替代的。对于发行企业与承销商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国内外学者们进一步研究了承销商声誉与IPO折价的关系。Mc Donald和Fisher (1972) 、Logue (1973) 、Tinic (1998) 、Carter和Manaster (1990) 等认为, 由于发行公司和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而作为金融中介的承销商可以帮助解决发行公司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因此声誉好的承销商与IPO折价之间存在负相关的关系。国内学者刘江会和刘晓亮 (2004) 选取了1994 年7 月至2003 年10 月期间上市的A股公司的数据, 实证研究了承销商声誉和IPO价格折让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 承销商声誉和IPO抑价水平成负相关关系, 但是并不显著, 说明声誉越高的承销商越趋于降低证券发行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从而由其承销的IPO的价格折让水平越低的结论在我国证券发行市场上得不到支持。金晓斌、吴淑琨和陈代云 (2003) 指出, 1999 年是分水岭, 此前, IPO的质量与承销商的声誉之间没有显著的关系, 其后, 声誉高的承销商的IPO质量明显高于声誉低的承销商。郭泓、赵震宇 (2006) 按照不同的发行制度对承销商声誉与IPO发行价格、初始回报和长期回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 不管是在自由定价还是在管制市盈率的条件下, 承销商声誉对IPO定价和初始回报都没有影响, 但是承销商声誉对IPO公司的长期回报有显著的影响, 承销商声誉越高, IPO公司的长期回报也越高。

三、发行制度

该学者们认为, IPO折价率的高低与国家的发行制度密不可分。国外一些文献研究了政府管制对IPO折价的影响。比如, Prasad, George和Mohamed (2006) 分析了马来西亚政府在1976年的一项政策, 该政策强制IPO时至少30%的新股要向当地土著人或者由土著人持有的基金出售, 该国的IPO平均折价率也从政策前的58%, 上升到了118%, 该研究认为这一政策对此有显著影响。再如Pettway和Kaneko (1996) 对日本的IPO折价率的变化过程分析后认为, 取消定价限制和引入拍卖机制都显著地降低了IPO折价率。Kimetal (2002) 对韩国分阶段考察了发行监管制度变迁对IPO折价的影响, 与Lougharn (1994, 2003) 的结论类似, 这些东亚及东南亚国家对发行定价放松管制后, IPO折价率均有明显的下降。

相比较于国外, 我国由于股市IPO折价率较发达国家资本市场要高很多, 发行制度经历了“额度制”———“审批制”———“通道制”———“保荐制+核准制”———“注册制”的多次制度变迁, 发行制度不断变化不断完善, 所以研究制度背景尤其是发行制度是重要的。我国研究的重点在于具体制度的演变以及政府管制的变化对IPO折价率的影响。

刘煜辉等 (2005) 认为国外信息不对称等假说在中国缺乏立论基础, 该文分析1995~2003 年的样本后, 提出中国市场股权分置和政府管制的制度安排是导致极高IPO折价的根本原因。股权分置下正常市场利益机制扭曲, 上市公司和投资人行为异化, 从而形成了二级市场严重泡沫, 而政府高度管制的新股供给机制使得一级和二级市场割裂、套利机制失效, 一则在相当程度上支撑了虚高的股价;二则保证了新股上市后能不断制造出与发行价的异常价差。在中国IPO的整个过程中, 政府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 它不但要承担市场监管的责任, 还要对发行人的质量情况进行审查、担保。从券商的辅导改制、重组包装, 到审计师事务所的资产审定, 到发审委的最后表决通过, 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滋生出大量的“经济租”。政府的严格管制造成IPO的其他行为人或功能弱化或行为变异, 甚至沦为寻租和利益输送的管道。这种制度性的依赖在实际运作中会进一步强化, 并最终导致发行定价机制的严重扭曲。

杨记军、赵昌文 (2006) 选取中国沪、深股市截止到2005 年6 月7 日之前的全部首次公开发行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 检验结果显示:2005 年以后实行的询价制度明显地提高了发行上市公司的直接成本, 即发行费用增加, 但在间接成本方面, 却显著地降低了IPO折价水平, 并且总的平均直接和间接成本也显著下降。与之前的定价制度比较, 询价制度增加了上市公司直接发行费用, 但由于抑价水平更大程度的降低, 使得上市公司总的发行成本整体下降, 因此从政策效果看, 是有效的。从价格发现功能的角度, 询价制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上市公司的抑价水平, 因此在缩短一、二级市场之间的价格差异上, 政策效果明显。

蒋顺才等 (2006) 选取1990 年12 月19 日至2005 年12 月31 日之间通过首次公开发行的公司样本, 将我国A股IPO发行审核制度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研究后发现:中国A股IPO首日收益率远远高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平均首日收益率水平, 且其年度值呈逐年下降趋势。IPO首日收益特征是与中国新股发行制度的动态变迁联系在一起的。该文认为我国IPO发行制度改革必须坚持市场化的方向。

朱红军、钱友文 (2010) 针对IPO折价提出“租金分配观”, 他们依据“准入限制”导致政府“创租”, 进而导出“发行制度变化→租金分配变化→IPO折价率变化”。

学者们在股票发行制度上的研究基本得到一致的共识, 认为政府对证券市场严格的管制一定程度上造成了IPO折价率的攀高, 我国IPO发行制度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 坚持市场化是必由之路。

四、供需矛盾

部分学者认为IPO折价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是受供求状况的影响。

陈工孟、高宁 (2000) 提出, 从理论上讲影响公司折价发行股票的因素有两个:一是风险或事前不确定性的大小;二是未来是否有新股增发计划。他们分别计算了A股和B股的发行抑价, 结果发现A股的平均抑价率很高, B股接近发达证券市场的情况。模型在A股市场的适用性较好而B股较差, 他们提出这是因为A股市场的发行抑价是企业经营者的有意决策, 抑价幅度与上市滞后风险以及未来增发股票与否有关, 而B股市场的发行抑价没有规律。李翔等 (2004) 通过对我国1997 年至2004 年3 月共743 只新股发行折价率影响因素的分析考察, 发现IPO折价率没有在发行市盈率放开后有所下降, 相反, 还略微上升, 说明我们可能遗漏了其他比限制发行价更重要的因素。即从二级市场需求者的角度考虑, 发行价确定之后, 首日的涨幅实际上就反映了二级市场投资者对某只股票的需求与已经从一级市场买到股票的供给者之间的矛盾。这一论证得到了实证结果上的一定支持。

田利辉 (2010) 提出在我国尚不成熟的证券市场上, 股票的定价很大程度上是由股票的供给和投资者的需求决定的。他运用供给和需求的理论框架, 实证检验了发行超额抑价的影响因素, 并且证明政府规定的股票发行量的额度和股票定价的上限导致了市场供给不足和需求扭曲, 进而形成了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之间高幅的价差。同时, 已发行的股票不一定能够及时上市流通。除信息不对称风险外, 新股的认购者还要承担我国特有的投资锁定风险和财富转移风险。文章运用bootstrap计量分析方法, 实证检验了我国发行抑价的制度性因素和特有制度下投资风险因素的影响。

刘煜辉、沈可挺 (2011) 在田利辉 (2010) 提出的中国股票市场供给需求的简单分析框架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解释。他们指出能够影响到折价的因素无非是以下几个来自需求和供给层面的变化:一是市场情绪的上升。市场情绪上升意味着股票的需求曲线就要向上移动, 故IPO折价增大;二是供给量的增加。供给曲线右移就会使IPO折价下降。中国股票市场存在的供给控制可能表现在多个层面。从整体层面上看, 转轨经济时期, 上市资源的国有性质, 使得大部分股票不具有真实的流通性, 以前明确被定义为非流通股, 股权分置解决以后, 尽管经过对价而变换了身份 (可流通的股份) , 但是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权依然面临所有者缺位的难题。股份的减持和回购很难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化及时做出自主的资本决策。市值在某种程度上与公司本身脱节, 与股改前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此外, 存量发行的缺失, 也使得这部分股权缺少可行的实现流通的手段, IPO增量发行成为唯一上市的方式, 融资需求不强的公司为了实现上市, 只能制定一个规模偏小的融资计划, 甚至连这个融资也往往没有明确的对应项目。如此, 市场真实的流通量总是偏小。所以, 二级市场总是能维持一个相对于需求而言比较高的估值水平。对于供给量的行政控制, 更容易强化上市资源的稀缺性, 整体抬高需求曲线, 从而造成二级市场的系统性估值偏高。总之, 中国股票市场的供给控制构成了IPO高抑价非理性解释的制度基础。

学者们从股票市场供给与需求的角度出发研究IPO折价的原因, 大都认为IPO高折价率是由于供需不平衡造成的。由于风险、定价管制及股票流通问题, 使得新股发行的供给量不能满足投资者的需求, 从而造成二级市场估价偏高, IPO折价率高居不下。

参考文献

[1]Rock, Kevin.Why New Issues are Underpriced.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6.

[2]黄玉启.IPO折价理论综述.浙江社会科学, 2006.3.

[3]刘煜辉, 熊鹏.股权分置、政府管制和中国IPO抑价.经济研究, 2005.5.

[4]蒋顺才, 蒋永明, 胡琦.不同发行制度下我国新股首日收益率研究.管理世界, 2006.7.

解析职场隐婚现象 篇9

一、何为隐婚

隐婚指已经办好结婚的法定手续, 但在公共场合却隐瞒已婚的事实, 以单身身份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 也称为伪单身。以前隐婚群体一般集中于娱乐圈, 普通民众不难理解, 即明星们为了保持粉丝们对他们的热爱, 避免因自己已婚不受到认可, 所以采取隐婚。但据一项调查显示, 职场隐婚正在成为隐婚一族的“主力军”, 且年龄大多集中在25岁至35岁之间, 其中以女性居多, 占到职场人士的近四成。这么多职场已婚人士愿意伪单身, 是有其存在的缘由及社会背景的。

二、职场隐婚现象的背景分析

1. 社会因素分析。

隐婚现象出现的最根本原因是我国现有的婚姻登记制度的改革。2003年7月30日国务院颁布的新的《婚姻登记条例》中规定我国内地居民申请结婚只需持本人的有效身份证件 (户口本、身份证) , 而以前一直延续的单位开具的婚姻状况证明、婚前体检证明等其他手续, 通通减免。新的《婚姻登记条例》更加强调个人隐私的保护, 结婚完全成为个人的私事。这个规定在删繁就简的同时, 也为职场隐婚提供了可行性。

另外, 西风东渐, 西方礼仪逐渐被我国的居民接受, 婚姻状况和年龄、收入作为个人的隐私成为人们交流的禁忌。一些受过教育的高素质的人才在自觉地遵守这一礼仪规则的同时也为隐婚提供了可行性。

2. 组织因素分析。

一些企业主或管理人员的用人理念存在一定的偏差, 过于放大了已婚人士家庭负担对工作的影响, 而没有看到“已婚”有利于工作的一面, 如:责任感和忠诚度的提升等。另外, 不少处于高速发展中的企业在工作负荷、福利、待遇及人性化管理等方面难以满足已婚人士的需求。企业为了保证团队在短期内的稳定性, 更倾向于招聘和提拔未婚人士。

女性隐婚者居多, 因为少数用人企业在招聘和裁员的过程中仍然存在性别歧视的情况——不少企业主或管理人员受传统观念“男主外、女主内”的影响, 认为已婚女性受到家庭事务的影响会大于男性。而根据《劳动法》第62条规定, “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90天的产假”;《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中规定, “不得在女职工怀孕期、产期、哺乳期降低其基本工资或者解除劳动合同”, 这两条规定对于用人单位来说, 显然有着人力资源上的考量。过去在计划经济时代, 这些方面因为被国家统包统揽, 矛盾没有暴露出来, 但近些年随着私有企业、外资企业以及各种形式企业的增多, 关于已婚女性用工上的冲突日渐显现。

对于一般行政事业单位的人来说, 自己的婚情对自己的工作及升迁并没有太多直接的联系, 完全没有“隐”的必要。而对于这类组织, 因为单位性质、工作性质和行业特点, 对待已婚和未婚员工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对于在激烈职场竞争中的很多职场白领来说, 面对婚姻状况一栏, 已不再是填“是”或“否”那么简单, 或许一句“已婚”, 就可能丢掉饭碗, 而隐去已婚身份, 却可能换来组织内更加自由的空间、更加公平的机会、上司更多的青睐以及异性更欣赏的目光。在此境况下, 为了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当事人自然有所取舍。

另外, 由于新《婚姻登记条例》的颁布施行, 结婚和离婚无须单位证明, 不再受行政干预, 这也为隐婚一族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依据和宽松的社会氛围。此外, 这些工作压力大、竞争剧烈的组织内部, 同事之间除了工作之外很少交流, 这也为隐婚创造了条件。所以隐婚这一群体大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白领, 而且集中在一些竞争压力比较大的组织里面。

3. 个人因素分析。

所谓有所隐, 必有所求。虽同是“隐婚”, 然而个人的动机却各有不同。由于不同人的具体情况不同, 隐婚的个人原因也不尽相同, 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1) 怕被领导歧视, 没有认同感。在职场隐婚族中, 女性的比例居多, 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是出于无奈。企业往往存在这样的误区, 比如认为已婚的人容易封闭自己而不再追求进步, 在工作上也不再表现得积极主动, 而过多地把重心放到家庭的建设上来。特别是对于新婚不久的女员工, 企业可能会更加谨慎, 因为接下来她很可能就要请产假了。因此, 企业常将需要热情和活力的工作安排给负担相对较轻的单身族。为了不被领导区别对待, 回避这种职业歧视, 很多职场人士特别是女士就会刻意隐瞒自己的婚姻状况。

《中国新闻周刊》和新浪网联合进行的一项“隐婚调查”显示, 有近37%的人因为担心公开婚事会使自己失去老板或客户的信任而甘做“隐婚族”。

(2) 怕被同事冷落, 没有归属感。从根本上说, 未婚人士与已婚人士还是存在很多区别的, 如对婚姻的责任、更多的家务承担等, 这往往成为未婚人士把已婚人士排除在他们的休闲活动之外的最大借口。特别是对于一些职员年龄普遍比较年轻的行业来说, 作为少部分的已婚员工, 无奈地被排斥在这些休闲活动之外, 缺少了与同事之间的交流机会, 没有一种群体归属感, 为了和大家能够打成一片, 就只好对同事隐婚了。

而且, 当今社会, 除了一些特殊的职业如业务员等, 确实存在未婚人士工作起来比较方便也更容易开展工作的现象。未婚人士特别是未婚的的女性在工作中确实存在同事的照顾。

(3) 结婚是个人隐私, 没必要让别人知道。对于大部分人来说, 结婚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他们希望能够和亲戚朋友共同分享。但是, 随着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 强调个人隐私的社会群体, 特别是进入职场的70后、80后, 他们中的很多人认为结婚是两个人的事, 完全是个人的隐私, 没有必要昭告天下, 也没有必要面对别人的追问盘查, 所以最终选择了隐婚。

(4) 不想被昔日的一些朋友遗忘。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 婚后, 以前的许多亲密朋友和自己逐渐疏远, 一些聚会也不再通知自己, 一些话题也避开自己讨论, 而以前关系良好的异性朋友也明显和自己保持距离了。“我虽然已婚, 但我就只能生活在两人世界当中吗?”于是, 当他 (她) 进入一个新单位之后, 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隐婚。目的只有一个, 不愿意被人扔到情感的垃圾箱里, 被朋友们遗忘。

(5) 隐婚只是一种游戏生活的态度。在他们看来, 婚姻只是两个人一起生活, 只是确定了一种相对稳定、互相照顾的关系, 但并不是互相拴死。两个人应该有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 而在这个空间里, 他 (她) 可以体验更多味的人生。隐瞒婚姻并没有给爱人带来任何损失和伤害, 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情感出轨”, 从来没有给过其他人任何承诺, 也从来没有想过会离开爱人, 隐婚只是一种游戏生活的态度而已。

(6) 隐婚只是一种无奈, 是离婚前的准备期。在他们看来, 隐瞒婚姻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因为自己目前的这段婚姻挽救起来很难, 但要想离婚, 又涉及到家庭压力、面子、财产分割等各个方面的复杂问题, 所以干脆就选择隐婚。一方面, 可以不用因为解释婚姻现状而一次次翻自己的伤疤, 另一方面, 也可以给自己一定的情感发展空间。虽然在法律上自己依然是已婚人, 但那段婚姻已经僵硬并接近死亡了。

以上是职场隐婚现象的个人因素分析。其实, 在现实生活中, 个人原因是很复杂的, 有为了更好地工作而不得已的隐婚, 但也不排除有一部分人是为了异性缘, 与异性保持暧昧关系或留有艳遇的余地而故意隐藏自己的已婚身份。

三、职场隐婚的风险

“隐婚”既是一种生活方式, 也是一种生存策略。隐去已婚的身份, 换来的是自由的空间、公平的机会、上司的青睐以及异性欣赏的目光。但是这一生活方式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到的风险。

1. 法律风险。

“隐婚一族”的行为是否合法, 要视情况而定。若用工合同要求明确婚姻状况, 而当事人故意隐瞒, 则构成欺骗。一旦被单位发现, 很可能以“欺诈”为由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 因为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 一方以欺诈手段, 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劳动合同的, 劳动合同无效。

2. 诚信风险。

隐婚并非长久之计, 普通人不比专业演员, 搞不好就会出现纰漏, 一个谎言的背后需要若干个谎言去圆这个谎, 一旦有朝一日事情大白于天下, 会让同事和上司对自己产生不信任感。

3. 婚姻风险。

在隐婚状态下, 人会长期受“不在婚姻状态”的心理暗示, 会减弱当事人的家庭责任感, 严重的可引发婚姻危机。

4. 经济损失。

一些单位对于已婚人士所提供的福利和一些政策倾斜可能给隐婚者带来经济上的损失。

四、正确对待职场隐婚现象

对于如何对待隐婚, 笔者认为应该从三方面来看, 首先, 用人方也就是企业要端正态度, 正确对待进入职场的已婚人士, 特别是已婚女士, 一分为二地来看待已婚人士, 相对于未婚人士来说, 已婚人士一般具有更强的责任心, 在处理问题上更加成熟, 特别是生育过的女士处理问题要更细心更有耐心。除了性格上的优势外, 已婚人士生活比较稳定, 不像未婚人士有更多的变动, 后方稳定, 他们当然就能够更心无旁骛地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来。这一方面我国的企业应向国外一些做得比较好的企业学习, 比如谷歌, 微软等。

另外, 对于求职者来说, 也应该正确对待自己的婚姻状况, 要对自己有自信。家庭对于提升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发展动力有着巨大的作用, 已婚人士处理家庭琐事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绝对不比工作当中的要求低。而大部分招聘人员在考察年龄在二十八九岁的已婚未育女性求职者时虽然表示企业可能会比较谨慎, 但最终决定录用与否的关键因素仍然是本人的综合能力而不是她的婚姻状况。

其次, 社会应以平常心对待这一现象。哲学中强调存在即合理, 又说, 凡事都有其两面性。作为一个新出现的群体现象, 隐婚的出现也是合理的, 它满足了转型社会时期人们不同的心理需求, 但它同时也具有好与坏的两面性。而这决定好与坏的关键, 就在于动机。动机单纯, 隐婚也就无可厚非, 于自己有利又不会对他人造成危害;而动机不纯者, 譬如为了情感欺骗而刻意隐瞒婚姻的, 则是对婚姻神圣性的亵渎, 会对他人造成伤害, 是应该受到谴责的。

事实上, 隐婚现象的出现, 是对人性的包容和尊重, 表明社会越来越宽容。在这种情况下, 只要不是有不良动机, 隐婚不会从本质上改变家庭结构, 不会动摇婚姻制度, 不会对他人造成伤害。隐或者不隐, 也就显得无关紧要了, 紧要的是人们对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刘巧蓉.女性“隐婚族”出现的社会成因分析——以“理性选择理论”为视角[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03)

[2].张琳.职业女性缘何选择隐婚——基于冲突理论的分析[J].学习与实践, 2008 (02)

[3].韩勇.城市青年隐婚现象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 2006 (02)

[4].曹红蓓, 罗雪挥“.隐婚”权利辨[J].中国新闻周刊, 2005 (31)

解析PX现象,正确引导舆论 篇10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金涌:最大的误解就是PX。PX即对二甲苯, 分子式里只有碳原子和氢原子, 没有有毒的化学元素在里面。化学品毒性分三类, 第一类化学品肯定是致癌的, 是有名单的;第二类是可能致癌, 可能有较大的毒性;而PX属于第三类, 到现在为止没有任何根据说它致癌。

其实在汽油和柴油当中就有大量的PX, 您怕汽油吗?您天天开汽车, 甚至有的人拿汽油洗手。显然您不怕汽油, 因为您了解它。它是否会燃烧爆炸呢?其实它的危险性远远低于做饭时用的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PX的闪点、燃烧性与煤油相当, 它的挥发性只有同温度水的1/3, 比水还不容易挥发掉。

那么PX是干什么的呢?PX就是我们穿的“的确良”原料。我想每个人家里都有“的确良”, 床单和窗帘都有用“的确良”做的, 中国“的确良”产品在世界上占70%, 我国的服装和纺织业就是靠成本很低的PX才能够打入国际市场。我们时时刻刻在跟PX打交道, 大家却没有认识到, 结果别人一鼓动、一宣传就害怕了, 就是因为对它不了解。

PX不是个小产品, 2012年全世界产能为3840万吨, 产量为3400万吨;中国的产能是880万吨, 进口630万吨/年。中国人多, 没有那么多地种棉花, 所以必须要用化纤。从目前情况看, 我们每年生产的PX根本不够, 要进口600多万吨PX, 也就是44%的化纤要买进来。谁卖给我们?主要是韩国和日本, 他们大量生产PX, 用不了就卖给我们。预计未来中国对PX的需求会很旺盛, 到2015年缺口可达1300万吨。假如说我们不建PX厂, 原料就让别人控制了, 下游就无法与别人竞争。所以, 我觉得发展化工就要发展大化工, 真正对国家有大贡献的, 而且越大越好控制、越好监督它。我们可以24小时对它监控, 而且大的发展起来以后, 才能带动那些小企业。现在很多小企业规模都比较小, 技术很落后, 在发展中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大企业发展起来就可以跟它进行合作, 将技术转让给它, 把一些小的副产物给它来生产, 这样通过大化工就可以改造小化工。化工行业需要进步, 但大化工如果被打掉了, 小化工的污染就没办法解决了。

我们都知道新加坡很小, 它的裕廊化工岛是用填海连接7个小群岛而成, 面积32平方千米, 距市区约10千米。但它却形成了6300万吨/年的炼油以及630万吨/年乙烯的石化产业。其中埃克森美孚公司37万吨/年的PX装置距居民区小于1千米。2011年, 裕廊化工岛产值达1000亿新元, 成为该国六大支柱之一, 占该国制造业总产值的1/3, 而且建得非常好, 它的厂区有10多个公园, 成为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和十大石化中心之一。这说明大企业完全可以做到安全、稳定地生产, 既能保证在经济上有大的发展, 又和人民生活和谐共处。

我们要讲未来, 想一想10年、20年、30年以后, 所有的资源都会短缺, 能源也会枯竭, 那时靠什么呢?只有靠化学家的手在分子水平上重新创造, 解决资源的能源问题, 所以我个人认为, 没有化工没有未来。

搞好与周边的关系最重要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院长顾宗勤:PX最近报道得很多, 其实从2007年到现在, 因为它已经发生了5次群体事件。我觉得公众对PX的反应好多不科学、不实际。搞化工的人觉得它是个很一般的产品, 不搞化工的人就觉得它很神秘, 认为它是有毒的。我总结反对搞PX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认为它是致癌的, 有剧毒, 对此金院士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它属于第三类化学品。第二种是国内某大学教授提出来的, 说它中间产品中有苯和硫化氢。其实化工生产过程中有硫化氢和苯产生的化工企业有好几千家, 氮肥企业全有硫化氢产生, 这些企业都没事, 因为这种东西都是可控的, 没有问题。第三种意见是安全距离, 网上有人说是50千米, 这纯粹是拍脑袋的说法。我可以肯定地说, 国家有规定, 企业建设都是有设计规范的, 对安全距离也有规定。凡是有炼化一体化的项目也都有PX, 炼化一体化的项目主要产品是汽油, 汽油里就含10%的对二甲苯 (PX) 。大家可以到化工辞典上去查, PX是低毒的, 但哪个化工产品没毒的?造成现在这种情况, 主要是因为2007年出第一次事件时就没有引导和处理好。我现在过得挺好, 为什么你再来一个对我有毒的企业呢?不来我也过得挺好, 现在大众有这样的心态。

第二个想法, 是企业来了之后对我有什么好处呢?这就是我们企业家和政府要做的工作。另外, 有些媒体没有起到好的作用, 不熟悉就乱讲和乱转载。有的网站甚至说一个PX罐爆炸相当于1000颗导弹的威力, 这种说法太过分了, 是不合适的。不过这件事也提醒了我们, 今后审批项目不能政府一家说了算, 要听取公众的意见, 要有舆论的监督。

现在也是考验政府智慧的时候。最近一个是云南炼化一体化项目, 另一个是彭州项目。我的建议就是要加强沟通, 最重要的是要把周边的关系搞好。如果你在一个城市干这个项目, 最后税收都被该市政府拿走了, 周边的群众没拿到好处, 就会有“你把我地占了, 我又没拿到好处, 为什么要让你建?”的抱怨, 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这也是企业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地方政府要有一些税收给周围的群众, 另外企业要采取谁损失谁受偿的办法。一是解决就业, 二是要给他铺路、供水, 有些能盈利的项目要分利。这两年我到过欧洲和美国, 那里的企业三五个月要跟周边的居民进行一次沟通, 带着他们参观厂区, 看企业的安全设备。这样就对了, 要把周边的环境搞好, 就是责任关怀, 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解析“安意如现象”的多维视角 篇11

关键词:安意如;接受美学;形式审美;女性阅读;商业魔咒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7-4244(2010)06-0078-03

以文学研究者的视角来看,安意如笔下的诗词世界或许只是个人的一己私见,既缺乏文学历史研究的理论基础,又缺乏文学文本解读的训诂依据。然而,这个“80后”作家却在竞争激烈的纯文学出版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她的古典诗词解读,笔触优美流畅,文字清新细腻,吸引了无数忠实的拥趸,引领了一股以美文解读古诗词的风潮。当安意如在各种媒体频频露面向大众传递古典诗词的风韵与情致之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凸显了文学研究者的缺席之憾。简单笼统地将安意如的诗词鉴赏视为媚俗之作,或者干脆视而不见,都不是理论界所应该持有的客观态度。而导致上述现象的出现,既源于我们的理论界尚未适应这种新的文学现象,并没有建立起合理的批评空间,也源于我们对安意如作品缺乏内在的研究。要想把握“安意如现象”的复杂意味,我们可以从接受、传播与消费几个维度来加以解读。

一、接受:回归传统与“六经注我”

如果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来考察“安意如现象”,我们会清晰地看到安意如对古典诗词的接受历程与当下的诗词理论研究者们截然不同。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我们通常将接受者分为三类:一般读者、批评者和作者。研究者对古典诗词的接受是由一般读者到批评者的过程,安如意对古典诗词的接受却是从一般读者过渡到作者的过程。接受的过程不同,结果也就迥然相异:研究者对古典诗词的接受在理论总结上具有一种科学的审慎态度,他们将这门传统的学问纳入到现代学科领域,使之不至于因为文化的断裂而烟消云散;安意如对古典诗词的接受则更多出自个人的感性理解,她将古典诗词作为一种情感寄托而不是研究对象,抛却了格律、笔法的探究而仅仅抒写古今共有的人之常情。从这个层面来看,研究者们的接受方式是与时俱进的,而安意如的接受方式才是传统的。

安意如对古典诗词的接受方式与其特定的成长经历有关。身体的不便使她与群体生活相对疏离,也给予她一个相对独立安静的成长空间。安意如的诗词学习,并不是来自正规的大学文学院教育,而是外祖父的悉心教导。这类似于古代私塾性质的教育方式,于古典诗词学习是利大于弊的。很多诗词名篇名句,安意如都能信手拈来,而且运用得恰当自如。可以说,她对古典诗词的接受,至少早期的接受,是非功利性的。她对古典诗词的理解,重在个人感情而非写作技巧。但倘若我们因此就把安意如的古典诗词鉴赏之作视为曲解经典或者将经典庸俗化的言说方式,未免太过囿于传统的精英主义文学观。

对经典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是近几年来的风尚,这也引起了批评界的诸多不满之声。从历史上看,传统文人治学向来有两种途径:“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前者主张遵循“六经”原意,试图回归到“六经”文本本体,再以其他文献资料作为佐证,从而找出经典本源的和确切的含义,反对穿凿附会、望文生义;后者则将“六经”作为阐述自己思想的工具和方式,打通经文之间的壁垒,不再追溯经典的本意,而是侧重在现实中加以生发。前者往往出现在思想控制较为严格的时期,如清代的乾嘉朴学;后者往往出现在思想较为活跃的时代,如时下兴起国学新解风潮。于丹的《论语心得》也好,易中天的《品三国》也好,还是安意如的诗词读解系列也好,其共性都在于强调个人对传统文学经典的阅读感受与理解,对现实社会生活的认知与应对。

安意如的诗词解读,有大量代言体叙事,充满了“小我”色彩。她将自己设身处地想象为诗词中的人物,然后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头之块垒,描写的虽然是古人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抒发的却是这个时代女性对爱情的渴望与失望,对人生的体悟与反思。这种写作方式,讲述的未必是历史的原貌或者文学的本意,但却消弭了今人与古人之间因为时空距离所造成的心理隔膜。

二、传播:网络与形式审美的泛滥

网络给了安意如成长的空间和成名的平台,这也是“80后”作家共同的际遇。在古典诗词这门传统的学问中,没有渊源的家学或良好的师承,很难有出人头地的机会。说到底,这始终是一门精英与垄断的学问。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传承模式,对诗词心向往之却又一知半解的非专业读者为数甚多,他们需要的并不是艰涩的理论或者“掉书袋”式的考证,而仅仅是平凡生活中情感的调剂与心灵的抚慰。正是这样的读者群体,共同成就了安意如的诗词梦想。

作为不容忽视的力量,从线上到线下,网民们的阅读喜好影响到作者的写作风格。或者说,只有符合网民们阅读喜好的作者,才能在这样快速阅读的时代生存。安意如笔下的诗词世界瑰奇华美、绚烂多姿,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我们沉迷于这种语言形式带来的阅读快感。这种形式上的快感淹没了读者对内容的关注,使安意如的作品得以加速传播。

这种形式审美并非安意如的首创,古典诗词本身就具有形式审美的倾向。宋代词人秦观《满庭芳》中有“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之句。同时期的词人晁无咎就评价“此语虽不识字者,亦知是天生好言语”。欣赏诗词,形式美本是题中应有之义。古典诗词的当代转换是一个严肃的命题,“衰败的古代生活‘内容’是注定要在现代灭亡的;重要的不是留恋古代‘内容’,事实把古代‘形式’翻转为现代新形式并以此去书写全新的现代性。”安意如则部分地承担起了这种古今转换的使命。她的诗词解读系列,在语言形式上借鉴了诗歌的写作手法,主要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形象化,二是陌生化。二者的共同目的都在于创造出一种客体的可见视像,让“你对事物的感受如同你所见的视像那样”。她的解读与诗词本身若即若离,但两者给读者带来的审美快感却是一致的。

倘若我们站在客观的立场来看待这种形式主义的创作,很容易看出,徒具形式而缺乏内涵的文章不会具有持久的艺术生命力,而仅仅是迎合了当下人们焦灼空虚的心态与自恋感伤的情调。高速运转的生活节奏已经使人们渐渐远离了古典诗词的精致与优雅。相思之苦、别离之痛、国破家亡之辱、壮志未酬之叹……当这些情感在工业化的齿轮中来不及回味与咀嚼的时候,我们对古典诗词的接受往往也只能流于形式。方文山的“中国风”系列歌词就被批评为支离破碎,其他的仿作更是等而下之。在与古典诗词的沟通中,我们在隔了一层语言的壁垒之外,还隔了一层思想的壁垒。在形式审美泛滥的时代,安意如的诗词鉴赏,“心里起落的,是属于别人的感动”。因此,安意如作品的隐患在于,“别人的感动”的生命力远远不如诗词作者自身的感动来得真切自然,传播久远。

三、消费:女性阅读的兴起与商业操作的魔咒

然而,真正令安意如走进大众视野并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源却在文学之外。她成功的机遇在于当下异常繁荣的图书出版市场。尤其是当女性阅读的巨大需求与市场上充斥的众多粗制滥造的女性读物形成巨大反差时,安意如适时出现,并在高超的商业运作下迅速走红。

安意如站在女性的立场,以女性的视角重新审视传统的男性化历史。在她的笔下,没有大历史,只有小生活。所有的故事,都变成情事。历史的兴衰,也不过是几个小儿女前生今世的喜乐哀愁。在浸染了几千年的男权主义文学史中,安意如举重若轻地品头论足。在她看来,“孟浩然是一个有人缘而无官缘的人”,南朝昭明太子也不过是“我心许的那个男子”。这种崭新的视角给了安意如再度创作的巨大空间,也因此尤其受到年轻女性的追捧。当然,我们也注意到,作为女性作者,安意如格外关注自我的情感与生存状态。历史的沉淀与时代的焦灼激荡出一种忧伤的情调,因此她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个人在波谲云诡的命运捉弄下的无可奈何,“命运伸出手来,把种子埋下,幽秘地笑着,等待开花结果的一天”,清丽的笔触,忧伤的情怀,表达了时下都市女性在女权主义的张扬之后仍然无法把握自身命运的感怀。

以古典诗词研究者的立场来看,安意如对古典诗词的理解过于个性化和随意化。这固然源于安意如自身对古典诗词的接受就是片面的、不系统的,但也源于当前图书出版的商业化操作手法。在消费主义主导的时代里,出版物成为机械化生产的一部分。安意如的“漫漫古典情”三部作品,就是在同一年内推出的。在这样的商业运作下,作者再也没有了“十年磨一剑”的条件。商业化操作的背后是利益的驱逐,消费主义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消解了个人更为高远深沉的文化追求。与另一位名声更大的作家郭敬明一样,安意如也陷入了“抄袭门”的困扰。这似乎已经成为图书出版商业化运作的魔咒。在文化消费日益粗糙化、快餐化和感官化的当下,安意如想要克服商业化的影响,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在安意如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古典与时尚、内容与形式、文学与商业之间复杂的缠绕状态。近年来,安意如多方面的尝试也表现出她不断寻找生存空隙的艰难探索,我们对此应该表现出一种理解的尊重。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缠绕与探索是持久而有意义的。如果不是如此,我们的传统文化会消逝得更快更彻底。

【参考文献】

[1](清)贺贻孙.诗筏[Z](卷四).清道光四年版.

[2]王一川.中国形象诗学[C].北京:三联书店,1998:91.

[3](俄)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等.俄国形式主义文选论[C].方珊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6.

[4]安意如.思无邪[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107.

体育课程改革“虚化现象”之解析 篇12

一、“主体作用”虚化“主导作用”

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应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学中应倡导快乐体育、和谐体育。于是, 有的体育教师打着“自主”学习的旗号, 把体育课上成了“放羊”课, 教师在课中只是蜻蜓点水般进行“巡回指导”:篮球一扔, “玩篮球去!”哨子一响, “玩游戏去!”队伍一排, “自由活动!”在这样的课堂上, 教师可有可无, 自主学习处于缺乏监控与指导的状态, 自主学习成为伪饰的包装, 教师的主导作用消失得无影无踪。

学生的生长、发育特点决定了学生主体性学习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要经过一个渐次提高的过程;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需要教师有的放矢地对其扶植、引导和管理, 而不是随学生个性任意发展。如果片面地扩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觉性, 忽视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起的主导作用与管理作用, 就会给少部分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提供自由散漫甚至故意捣蛋的可乘之机, 不仅影响本人的学习效果, 而且也严重影响他人的学习效果, 安全和谐只能是流于形式而已。

所谓“教学相长”, 教学永远是一种双边活动, 既离不开教师的教, 也离不开学生的学。学生作为不成熟非稳定的一方, 对事物的感悟是不全面的, 有时甚至是片面错误的, 教学既需要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更需要教师以自己的情感体验去感染、唤醒和引导学生的体验。因此, 在课改舞台上, 教师不仅不能失去“主导”地位, 而且还要担当十分重要的“难度系数”可能更大的角色, 对此, 我们的课堂教学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 又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课改不能因为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贬低甚至废弃教师的主导地位。

二、“校本课程”虚化“全面发展”

不少学校的体育课使用的是“校本教材”, 其内容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所编写。还有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是针对本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特长而设立。体育传统校的体育课内容几乎千篇一律, 篮球传统学校就只教篮球。有的学校初中三年的体育课只安排了中考规定的50米、跳绳和立定跳远三个项目。单一的教学内容, 忽视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人体虽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但人体内部的各个系统都有着自己不同的功能, 担负着不同的任务。如果体育课单一地安排教学内容, 则人体的一部分器官会因为得到锻炼而健壮发展, 而另一部分器官则会因为锻炼不充分而相对瘦弱。这种不均衡发展学生身体机能的做法, 不仅更易使学生发生运动损伤, 造成学生身心痛苦, 妨碍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与巩固等, 而且严重违背《国家课程建设纲要》的基本精神。《国家课程建设纲要》明确规定:1.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要满足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2.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要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3.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要遵循学科的知识体系。传统体育教学, 要求的是学生掌握体育运动技能, 重点在运动技能的教学上, 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爱好。学生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主体, 新课程的第一旨趣就是育人为本, 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 新课程标准体育教学既要安排一些能够发展学生速度、力量、柔韧、协调、灵敏的教学内容, 又要安排一些学生喜爱的体育内容。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健康奠定基础。

三、“快乐体育”虚化“运动负荷”

快乐体育强调学生在体育学习和表现中愉快的情感体验, 强调学生的个人兴趣。于是有的教师认为只要让学生玩得痛快、乐得开心就可以了, 所以就迎合学生的兴趣, 运动负荷下降了, 休闲体育诞生了。

生理学研究表明, 适度的运动强度、运动量、运动持续时间是提高学生机能、增强学生体能、提高运动水平所必需的, 任何没有运动量的体育行为充其量只不过是一种表象、一种形式或者是一种娱乐, 称不上是“锻炼”, 不可能有效地增强体质。现在的孩子学习负担重, 周末或星期天大多在家里完成作业或者参加名目繁多的补习班活动, 很少能参加假日的体育活动, 加之营养过剩, 出现了不少的“豆芽菜”或者“小胖墩”体型的学生。以前, 不少学生勇敢大胆能吃苦、不怕困难敢冒险, 两个课时的教学, 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前滚翻的技巧, “鱼跃前滚翻”“分腿腾越山羊”练得得心应手, 象征性长跑等活动也踊跃参加。现在的学生则大相径庭, 软弱、胆怯、怕苦畏难的不是个别现象, 这就提醒我们体育教师更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学生的运动负荷, 引导学生积极地锻炼身体。随着快乐学习、成功学习等新名词的出现, 部分教师误认为具有一定运动量的体育教学只会给学生带来生理上的疲劳与痛苦, 为了与时代合拍, 显示快乐体育, 对学生的嬉笑玩弄、随心所欲等没有运动量的行为不加以引导与管束, 淡化了必要的运动量。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 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给学生安排一定的运动量仍是新课程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应该理解快乐学习、探究性学习、成功学习的意义及其操作要领, 应使运动量教学与多种学习方式共融。这样, 就能让学生在气氛热烈、活动积极、不知不觉中加大运动负荷, 就能使学生的“苦”与“累”在乐中消失, “情”与“趣”在动中生成。

四、“平安愉悦”虚化“基本技能”

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本身没错, 但有的教师“矫枉过正”, 只追求平安愉悦的体育课堂, 却忽视了体育的技能教学。有的学校为了安全, 从来不教学生单、双杠等体操项目。因此, 某些体育老师的体育课成了“空洞课”“敷衍课”“走过场课”。

体育新课标提出了“淡化高难度竞技体育运动动作教学”的要求, 这本与重视基本的技能教学不矛盾。体育教学目标就包含着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五个方面。一些基本的体育技能不仅是人们强身健体的需要, 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生产的需要。比如学会了高处往低处跳的“屈膝下蹲”、学会了“前后滚翻”, 对一生中的自我保护、紧急避险等可以说是无价之宝, 终生受益。若过于淡化甚至彻底否定基本的运动技能教学, 体育教学则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所谓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课程提倡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与终身体育能力的形成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在体育课程实施的过程中, 要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出发, 精选运动技能, 改变教学方法训练化的做法, 进行竞技运动的教材化改造, 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与完整, 不要苛求技术动作细节。体育课程实施过程的出发点由过去以运动技能的传授为中心转向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因此, 新课标体育教学不仅不能削弱基本技能教学, 而且还要有的放矢地给学生“教方法”“给规律”“指思路”, 以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运动技能的本领。体育教师适应新课程涉及许多问题, 只要我们在实践新课程中踏踏实实, 用心探索, 就一定会收到改革带来的丰硕成果。

五、“赏识教育”虚化“严格要求”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 于是各种虚假表扬充斥体育课堂:“你真棒!”“你回答得很好!”即使学生的回答是明显错误的, 教师也不直接下结论, 甚至还言不由衷地正面鼓励。当掌声成为一种习惯性的赞赏, 当表扬成为廉价的施舍时, 学生也许就会认为容易得到的鼓励是很虚假的了。

【现象解析】推荐阅读:

特权现象07-17

精神现象07-20

旅游现象05-10

故障现象05-18

插话现象05-20

现象对策05-26

虚假现象05-26

现象剖析06-08

恋爱现象06-13

流生现象06-13

上一篇:多分辨表示下一篇:我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