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现象

2024-10-15

热播现象(共5篇)

热播现象 篇1

古装戏不等于历史剧。郑万隆认为, 涉及历史题材可以有三种处理:历史剧、古装剧及戏说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宰相刘罗锅》等属于古装戏[1]。仲呈祥认为只有严肃的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剧才属于历史剧, 那种完全是虚拟的、杜撰的或“传说式”或“神话式”或“预言式”的借“古人”说“今事”乃至娱“今人”的电影、电视剧可称为古装戏[2]。中央民族大学李佩伦教授认为, 目前的古装戏大致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以历史真实为基础演绎出来的历史剧;第二类是根据古典名著改编的古装戏或历史剧;第三类是类似金庸作品一样, 有一点历史由头、由现代人创作的怪诞的武侠戏;第四类是有一点历史的影子、由现代人创作的戏说式的宫廷戏[3]。我们将古装戏概括为以古代的历史事件、古典名著、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及武侠言情等为素材, 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侠客猛士等为主人公, 以江山更迭、高中完婚、争霸复仇等为内容的古装电视剧。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侠客猛士的故事在电视中出现并不稀奇, 而且也确实出现了一些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都达到了一定水准的优秀作品。《宰相刘罗锅》中的刘罗锅大智若愚, 在屏幕上一次次地戏弄了奸臣和珅, 剧中的皇帝也以一种近乎平民化的面貌走近了观众, 全剧嬉笑怒骂, 皆成文章, 不失为电视剧对历史题材的一种创新。《康熙微服私访记》则在“美化”皇帝的同时, 突出了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的主题, 形象地讲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千古帝王, 悠悠万事, 功过自有百姓言。”《雍正王朝》以政权建立后的建设问题取代了农民起义主题, 展现了治国、改革、惩腐等一系列与当代密切相关的主题, 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但近年来, 古装戏频频出镜, 编导、演员对古装戏的迷恋让人费解, 同时那种真正“博考文献, 言必有据”, 探寻历史内在规律, 以开启民智或警示后人的历史剧少而又少, 而那种“只取一点因由, 随意点染”的戏说剧却铺天盖地。这种戏说剧在怎么说都行的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 只保留了传统历史剧的外壳, 而以戏说历史、娱乐观众取代了历史剧应有的精神。

编导、演员对古装戏的迷恋, 电视媒介对古装戏的热播, 可谓理直气壮、声势浩大。但热闹的背后却发人深思, 令人警醒。

一、古装戏的危害

1. 容易造成观众对现实的隔膜

古装戏的初衷无论是以古鉴今, 还是借历史的外衣游戏人生, 其不争的事实就是对现实的相对疏离。古装戏中戏说剧、武侠剧大多以戏说、娱乐为己任, 缺乏对现实人生的关怀、对意义价值的追问。即使是严肃的历史剧, 其所表现的社会生活也与当代生活具有较大的时空距离。如今, 电视媒介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娱乐休闲的重要途径, 而在传播与接受的关系中, 电视媒介处于主动强势地位, 观众作为被动的接受者, 没有太多选择的权利。当古装戏以大数量、高频率反复出现在荧屏上时, 势必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的审美心理, 左右观众对世界的认知与判断, 造成观众对现实生活的隔膜。

2. 容易造成对观众思想的误导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 一切文学都是宣传。影视作品概莫能外, 问题在于宣传什么, 怎样宣传。不可否认, 古装戏自有其可取的一面, 蕴含着忠义爱国、心忧黎民等优良传统, 但同样挟裹了轮回报应、帝王崇拜等封建糟粕。现在的一些古装戏津津乐道于君权王道、宫闱秘事、武林纷争, 叙事含混暧昧, 缺乏清醒的当代意识, 其所表现的主题往往落入过去惯有的思维模式, 所塑造的贤臣侠士、文人骚客往往表现为强烈的依附型性格。这种对王者的唯我独尊、臣民的依附人格的无意识的宣扬遮蔽了现代社会应有的平等、自由、公正之精神, 而后者恰恰是建构现代独立人格、克服官本位思想、创建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之必需。这样一来, 编导、演员即使有自觉的“古为今用”的初衷, 却因其自觉的批判意识的缺乏, 不但事与愿违, 而且在客观上使一些陈腐思想得以借尸还魂。这岂不是误导了观众, 与社会进步要求背道而驰?

3. 容易造成观众责任意识的淡薄

古代题材, 尤其是历史剧的创作, 应当尊重历史事实, 尊重历史精神, 弘扬传统文化, 力求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当前古装戏的创作, 编导们酷爱虚构与戏说, 部分作品在品评历史人物时甚至黑白颠倒, 使观众是非难辨, 无所适从。即使是正剧也并非完全忠于历史, 个别作品漏洞百出, 硬伤随处可见。这可以说是对历史精神的背叛, 对历史责任的放逐。同时戏说剧、武侠剧过分强调、放大了影视艺术的娱乐功能, 片面追求收视率, 追求商业利益的最大化, 这势必造成社会责任的缺失。影视作品当然应该有消遣、娱乐的功能, 但电视传媒作为公共资源, 同样不能抛开传播先进文化的使命、发挥精神导向的功能。如果影视作品最终只剩下娱乐搞笑, 则既是编导、演员的悲哀, 也是观众的不幸。

二、古装戏“制作热”的原因

在社会日新月异、生活丰富多彩的今天, 我们的编导们为什么舍近求远, 厚古薄今, 热衷于古代题材的拍摄呢?究其原因大致有三。

1. 避实就虚

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优秀的影视作品应当来源于生活, 并且高于生活。编导们一个个紧盯古代题材, 不排除是“强者精神”和“盛世情怀”的展现。但我想, 他们更看重的莫过于其远离生活的特点。自广电总局发出禁令限制涉案剧播出以来, 许多电视制作公司为了规避风险及追求投资回报, 纷纷将目光瞄准了古装剧。虽然在2004年初的电视剧规划工作会议上, 广电总局有关领导就希望大力提倡有关普通人生活方面的影视剧, 多拍摄投资少、效果好, 反映民生、富有感染力的节目, 但效果并不明显。而古装戏因为与生活保持了一定的距离, 编导们可以绕开敏感的社会问题, 在遥远的时空里独自况味, 借历史人物、文人侠客或以古讽今, 或发怀古之幽思, 或彰游戏之精神。如果说20世纪50年代末历史剧的繁荣是剧作家避开现实, 深入历史, 以古鉴今, 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现实主义精神的曲折的表达的话, 那么, 在思想开放、政治开明的今天, 避开现实生活, 迷恋古装题材恐怕只能说是对生活的漠视与逃离。

2. 避难就易

近年播出的大量的古装戏中, 真正做到“大事不虚, 小事不拘”、“博考文献, 言必有据”的正剧并不多见。相反, 倒是戏说剧、武侠剧频频进入观众的视野。戏说剧、武侠剧以闭门造车、无中生有取代正剧对历史史料的考证, 抓住“一侠一帝一王朝”大肆戏说, 但情节的曲折、画面的精致难以掩盖其思想的平庸。由此可见, 古装戏的泛滥, 实则是思想操练的懒惰、创新精神的匮乏。现实题材创作者在创作之前, 一方面需充分深入生活, 并体验、感悟生活, 另一方面, 就算对当今生活相当熟悉, 也并不等于有了成功地转化为影视艺术的全部可能。应该看到, 相对于古装戏, 现实题材作品对艺术的“假定性”把握还远未达到驾轻就熟的程度, 要表述当今的生活, 必须寻找到一种既可能淋漓尽致, 又不唐突于现实生活的表现手段, 以免造成不良的后果, 这确实需要充分的智慧和技巧。现实题材作品因其与现实的贴近性, 有着更强烈的道德要求, 不能与维护社会平稳的道德观念产生抵触, 更不能干扰政府的现行政策行为。现实题材作品没有现成的程式, 有极大的创新空间, 也隐伏着更多不易把握的未知数, 需要多方面的努力。这一方面增大了创作的难度, 同时也增加了投资的风险。

3. 迎合市场

在社会经济发展、生活节奏变快的大背景下, 中国虽未进入生产过剩的消费社会, 但娱乐至上, 不求深度但求消遣, 不要品位只需刺激, 不问意义只管休闲, 满足于感官享乐的文化消费观念似乎颇有市场。接受者的这种文化消费取向或隐或显地制约着各种传媒的营销策略。在竞争日渐激烈、残酷的今日, 部分电视传媒为了博取生存空间, 直言不讳地“直面世俗”, 奉行“吃饭哲学”, 在影视作品的生产、传播的过程中, 不要责任但求煽情, 不要精品但求利润, 主动“向市场低头, 向大众献媚”。于是, 观众找乐—媒体迎合—观众、媒体相拥狂欢的影视文化消费链得以确立。戏说剧以其娱乐大众、享受人生的市场定位迎合了观众“玩完就算, 并不留恋”的消费期待。这样, 电视收视率的“神话”就在编导策划、媒体炒作、观众参与下被制造了出来。

古装戏作为屏幕上的一个品种, 问题不在于拍不拍, 而在于怎样拍, 应以怎样的立场去拍。马克思在1859年给拉萨尔的信中, 谈到拉萨尔的历史题材的剧本《弗朗茨·冯·济金根》创作得失时, 要求历史剧“用朴素的形式把最现代的思想表现出来”。如何来理解历史剧表现“最现代的思想”呢?马克思的意思显然是作为现代的剧作者应该以唯物史观这个“最现代的思想”去掌握和选择历史资料、去分析历史事实、去评价历史人物、去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 并最终让人对于今天的社会有所感悟和联想。我想, 古装戏的创作者在坚持马克思的这一原则的同时, 还应当积极创新, 深入挖掘, 不断选择新的角度去处理所选的内容, 找到新的切入点结构故事, 给观众新的视点, 让作品富有新鲜的活力, 唯其如此, 古装戏才能真正将思想性、娱乐性、观赏性融为一体, 并使观众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同时, 把握现实题材虽然难于古装故事,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退却放弃, 关注现实、描述现实, 应该是一个进取有为社会的健康心态, 在对现实的艺术再现中获得更多的智慧、激情和勇气, 并使之转化为当今社会涤浊扬清的精神力量。

当代中国,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 现实生活繁复多变, 人生百态气象万千, 可供编导们选择的素材丰富多彩。只要静下心来, 深入生活, 努力探索, 积极创新, 既强调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又注重影视的娱乐性与观赏性, 我们一定可以取得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的双丰收。近年来一些国产电视 (连续) 剧的成功就是明证。

萧伯纳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剧作家一味将目光转向过去意味着创作力的衰弱。为了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 营造求真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影视编导、演员应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少拍些帝王将相, 多拍些工人农民;少关注皇室宫廷, 多关注脚下的土地。这才是社会需要、观众欢迎的正确选择。

摘要:近年来, 古装戏不断升温, 在电视剧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乃至到了泛滥的程度。这种现象发人深思, 其中的原因及消极影响值得研究、探讨。

关键词:古装戏,危害,“制作热”

参考文献

[1]喻静.古装戏不等于历史剧[N].中国艺术报, 2002年3月29日第3版.

[2]仲呈祥.慎用“古装戏”替代“历史剧”[N].人民日报, 2002年5月5日第4版.

[3]孟菁苇.古装戏占用了太多公共资源[N].中国消费者报, 2007年1月26日第4版.

网络小说影视改编剧热播现象研究 篇2

关键词:网络小说,影视改编剧,改编优势,改编策略

近年来,随着《步步惊心》和《甄嬛传》的大获成功,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呈现井喷式的爆发增长。据国家广电总局数据统计,2015年共有超过110部网络小说改编剧备案,占比超过30%。这其中不乏现象级的热播剧,如《何以笙箫默》《盗墓笔记》《琅琊榜》等。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无疑是我国影视剧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方向,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策略,对于我国影视剧行业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的优势

(一)广泛的观众基础

目前,绝大部分网络小说在被改编成影视剧之前,就拥有超高的点击率或极高的知名度,在被改编前就已经具备了深厚而广泛的观众群体。例如,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系列小说,长期霸占各大小说门户网站点击榜前列,小说贴吧关注人数超过300万,发帖量累计近一亿,实体书发售至今销量超过2000万册,粗略统计,该书有近三千万读者群体。2015年6月12日,改编自同名小说,由李易峰、唐嫣、杨洋等主演的《盗墓笔记》系列网剧在爱奇艺网站首播,上线不足24小时,点击量便破亿,总点击量则高达29亿,数量庞大的小说拥簇者共同构成了该剧广泛的观众群体。在创下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纪录的同时,《盗墓笔记》系列网剧在网络和社交平台上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和讨论热潮,继《步步惊心》和《甄嬛传》后,掀起了又一轮的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的热潮。

(二)市场回报高

2015年末,最火的影视剧当属改编自同名小说,由胡歌、刘涛、王凯、靳东等主演的古装影视剧《琅琊榜》。该剧一经播出,迅速占据各大影视门户网站点击榜榜首,在东方卫视和北京卫视两大频道播出期间一直保持同时段收视冠军的位置,并在香港、台湾、日韩以及东南亚地区引起收视热潮。《琅琊榜》小说版权费不到10万,收回成本过亿,并于2016年获得22届上海“白玉兰”电视节最佳电视剧提名,19届华鼎奖百强电视剧第一名。主演胡歌凭借该剧获“白玉兰”最佳男主角奖,王凯、靳东则收获大量人气,迎来事业高峰。《琅琊榜》获得收视和口碑的双丰收,证明一部优秀的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能够收到超高的市场回报。2016年,低成本网络小说改编剧《余罪》获得强烈的市场反响,同样说明了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二、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的问题

目前,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着网络文学以及影视艺术的发展。

首先,网络小说的范围偏小,题材过于集中。电视剧选材制作投入资金大,回报周期长,当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在选材时不敢有大的突破,都是选择风险性小的题材。例如,穿越剧《宫》播出后,网络小说《步步惊心》也开始大幅度地宣传,使得该剧收视率得到提升。之后,大量的古装电视剧开始出现。这种类型的古装电视剧开始扎堆,虽然使得商业风险降低,但是观众开始出现审美疲劳。况且网络小说中男性居多,但是电视剧大多是女性喜爱的古装言情,这是由于网络火爆的小说不适合电视剧改编,所以电视剧不敢铤而走险,进行改编。

其次,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过于追求娱乐性和商业化。网络小说多具有网络气息,没有较大的功利性,仅仅属于消遣行为。而电视剧在考虑高收视率的同时,还要注重电视剧的卖点。于是对原著小说内容进行改编,使得小说艺术成分降低。电视剧盲目追求商业价值,让作者和读者感到失望,同时影响了电视剧的发展。

最后,网络小说改编后差异太大。一些网络小说改变的电视剧,编剧对于小说的思想内容没有透彻理解,演员没有领悟人物真正的内心世界,由此拍出来的电视剧仅仅只是一个空壳。原著读者以及小说作者对此非常失望,在各大论坛、贴吧和网友交流,抒发不满。

三、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的策略

网络小说和影视剧相结合,会渐渐地相互融合,使得改编行为开始朝向多元化发展,影视剧数目也不断增加。为不断完善和丰富网络影视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在对网络小说的选择上,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电视剧的改编必须使得作品的审美境界和感染力得到提高。在选择题材时,必须寻找具有包容性的题材,能够展现出人类美好感情和共性的特点。在拍摄时要学习先进的技术。我国的电视剧发展还将以中国民族发展为中心,形成中国特色品牌。

其次,作品的选择要适当,选择能够吸引大众注意力的作品。在挑选网络小说作品时,选择网络点击率高、有稳定读者的作品。这样才能够在拍摄后,有大批固定的观众。另外,在选择作品时,应当考虑作品本身的善恶主题、戏剧冲突以及思维逻辑,不能一味对小说进行抄袭,否则会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

最后,网络小说艺术结构的动态性,在某个意义上来讲是小说的全民参与性。网络小说发表在网络上,每天都会更新,会有读者对内容提出建议,进行留言,对于喜欢的内容或者不满意的部分,读者都会在评论处发表看法。之后作者根据读者的建议改进内容。这种自由的创作形式以及网络小说的开放性,是网络小说影视改编剧的未来发展道路。

四、结语

现阶段,我国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热度不减,2016下半年就有《青云志》《幻城》《九州牧云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超人气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将播出。我国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其创作和改编需要与时俱进,不断突破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促进我国影视行业与文化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宇.网络小说影视改编剧热播原因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5(04):117.

热播现象 篇3

对于何为“日常生活审美化”,学术界众说纷坛,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其中西方学者英国的费瑟斯通的理论是影响最大的,并且提出了“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概念。费瑟斯通认为把“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也把“艺术转换成生活”。如今,审美正在以各种艺术形式为载体,渗透着人们的生活,加速了大众审美生活化的步伐,而正在席卷全球的“韩流”——韩剧的热播就是其典型表现之一。

韩剧正在融入到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其中新潮的着装和装扮,梦幻唯美的场景和物件都带动了人们的消费意识,韩国商品逐渐涌入市场。借由韩剧这一媒介,刺激了消费和经济发展,从而影响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对于韩剧的好坏,我们无法以偏概全,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它与日常生活的紧密关系,已经延伸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韩剧的素材几乎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没有科幻酷炫的特技场景,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也没有气势恢宏的宏伟巨制,它所刻画的重点在于对日常生活的艺术化表达。通过把发生在身边的事加以雕琢,满足人们心中对美,对爱情、亲情、友情的幻想,通过影视剧展现出来。韩剧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让众多观众在心理与视觉感官得到满足的同时,更加触动大众去发现和追求生活中的美好,更加珍惜眼前的现实生活。

1、人物的刻画

韩剧对人物的设定,符合了人们“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本性。抓住了人类对美的追求的心态,并且借此心理,把日常生活审美化,艺术化。这种心理充分体现在了人物的刻画上。从古至今,有“冲冠一怒为红颜”,有“爱江山更爱美人”,因此目前大多数韩剧的男女主人公都以俊男美女的“高颜值”组合为主。

我们可以发现,主人公大多数是生活中普通平凡的人,他们往往充满了对理想的激情,对生活的追求,对爱情向往而勇敢。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日常生活中慢慢被忽略的热情、勇敢、善良、坚强。例如,《城市猎人》中的女主角金娜娜,是一个父母双亡但仍然坚强勇敢的生活的女孩;《小伙的蔬菜店》中的男主人公只是一个卖蔬菜的小伙,而女主人公也是为情所伤的大龄剩女;《灿烂的遗产》女主角高恩星在一瞬间父亲去世,经历家族没落等不幸后,努力迈向成功;人物是创作的灵魂,人物形象的设置要扎根于普通的生活中,才能引起观众的信服和共鸣。这些人物角色之所以塑造成功,让人印象深刻,就在于来自于日常生活,在艺术加工后又高于生活。

2、情节的设置

情节的设置无疑是整个电视剧的核心竞争力,其审美价值也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纵观整个韩剧的发展历程,情节设置贴近日常生活,有润物细无声一般的力量,看似平凡的情节,却是生活中容易被人们忽视的。

例如近年来热播的“请回答”系列,是非常出色的青春类韩剧,摆脱了以往韩剧中拖沓、纠结的“硬伤”,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丰富的心理活动,和鲜明饱满的独特性格。在《请回答1994》中,来自农村的海太嫌弃妈妈为他自制的酱料,却在火灾发生时的一刻,知道了亲情的可贵。含泪吃下饱含爱意的酱料。这样看似平凡的剧情,却能使观看的年轻群体,联想到生活中似曾相识的情景,触动内心对亲情的感激之情。以及点击量高达39 亿的《太阳的后裔》,讲述了特战部队海外派兵组长柳时镇与外科医生姜暮烟相爱的故事,看似普通的剧情,为何有如此高的收视率?撇开其战争和灾难的情节,每个配角身上的情节设置都可圈可点。较为典型的配角,富二代的年轻医生李致勋,在乌鲁克地震时由于一时的惊慌放开了受伤者的手,因此受到良心的谴责,在挣扎痛苦中最终获得了职业的、心灵的救赎,成长为真正救死扶伤合格的医生。普通的情节表现更加容易将观众带入剧情,与剧中的人物产生共鸣,进而能够美化大众的心灵。

3、意境的营造

韩剧中画面的唯美,氛围的浪漫,营造出了美轮美奂的意境。而这样意境的唯美,由场景的唯美化、音乐的唯美化、人物的唯美化组成。西方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中指出:“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及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可以说这种可视性所激发的快感满足,这样的视觉文化创造了富于快感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韩剧意境的唯美,场景的选择和布置成为了一个重要因素。场景的唯美往往通过自然场景或是画面背景来给人以唯美的感觉。《Healer》(治愈者)中,男女主人公第一次亲吻就发生在空旷的楼顶,加上梦幻的雪景场面让观众体会到日常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美感经验恰恰就是审美经验,是人类由事物形式的感觉所激起的快感、愉悦感,与内容无关。这种唯美带来了这种超越感觉的情感愉悦。其次,背景音乐的舒缓动听,插入的恰到好处,配上唯美的自然场景,更是相得益彰。韩剧在由剧情设置和意境唯美的同时,歌曲的应景,会更加速其韩剧的传播。最后,我们不能忽略的是,男女主角的人物造型靓丽,也是意境唯美的重要因素。女主角多以清新脱俗的气质,外柔内刚,宽容善良;男主角多是可靠成熟,沉稳忠实。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意境的营造恰恰证明了美学中对于“美”的形象表述。

4、将日常生活中的爱情美化

爱是美的灵魂。韩剧中的爱情就是给日常生活中的爱情加上了唯美的色彩。然而韩剧已经突破早起通过爱情悲剧来展现唯美纯净的阶段。不平凡的人得到平凡的爱情,韩剧中对爱情表现出的忠贞勇敢,与现实中的世俗爱情形成对比。弥补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让大众在心理层面上得到审美安慰。

《太阳的后裔》将生活中举步维艰的“军恋”搬上荧屏,甚至有观众用“光荣与梦想”来概括这部剧的主题。男女主人公初次相遇时,内心的挣扎,女主角心中想的是“军人的话没有女朋友吧,因为太苦了。”就像这部剧中,一个是维护和平自由的正义战士,一个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两个离死亡最近的人,本质上都在维护人类的安全和幸福。男女主角对于这份感情的挣扎,对于彼此价值观的冲突和融合,都显现出其深刻的内涵。这样的主题摆脱了以往“灰姑娘”与白马王子的老套题材,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宣扬了正确的爱情观。这种爱情的背后见证了承担责任对于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让观众感受久违崇高的奉献精神,让众多在现实中浮躁的心灵振动,重新审视着自己的价值。

从韩剧审美的日常生活化我们可以看出,当代的视觉文化创造了一种富于快感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体验。正如杰姆逊在《文化转向》中提到的:“美学已转移到感知领域,并开始转向以感觉为核心的生产。”这一点丹尼尔·贝尔也有所提及,“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帅了观众。”我们不能一味的肯定“日常生活审美化”,但也不能否定它是一种审美泛化倾向。应该更多的来利用日常生活审美化带来的正面作用,将韩剧宣扬的“真实、美好、善良”的日常生活化,对当今社会进行积极引导。所以我们需要正确的看待和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趋势。

参考文献

[1]克莱夫.贝尔.艺术[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74.

[2]杰姆逊.文化转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2.

热播现象 篇4

一、军事题材电视剧的定义

对军事题材电视剧的定义历来都存在着争议, 文章采用业内广泛认可的吴素玲对其做出的定义:“广义的概念是一切以描述战争、军队或军人生活为主, 具有鲜明军事特征的电视剧, 狭义上, 只有表现现当代军人的军旅剧才能算得上真正意义的军事题材电视剧, 而远离现代生活的战争题材电视剧属于历史题材电视剧。”[1]

二、军事题材电视剧热播原因

(一) 军事题材电视剧自身的特征

首先, 角色塑造典型性。商业经济的发展竞争激发了军事题材电视剧的危机意识, 必须一改过去的宣传说教功能, 融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对人物个性化的描述上, 以往的军事题材电视剧只注重神话主人公的形象, 而现如今的军事题材电视剧在人物的刻画上加入了细腻的情感成分, 将角色塑造的有血有肉, 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 使英雄主义更具亲和力。《激情燃烧的岁月》刻画了性格非常突出的主人公石光荣, 既有战场上金戈铁马、所向披靡的英雄霸气, 又不乏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暴脾气;《历史的天空》中的姜大牙骨子里充满了江湖习气;《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一股子“傻气”, 却固执地恪守军人的职责……这些人物并不完美, 甚至也会犯错误, 但正是这样的情节才使得他们的正面形象在观众的心目中更加高大。其次, 内容选材多样性。军事题材电视剧在题材的选择上相当的广泛。有专门描写主人公血战战场的抗战剧, 如《狼毒花》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威震敌胆的抗日英雄常发的高大形象;也有现代军事剧, 如《士兵突击》、《我是特种兵》、《鹰隼大队》等;更有军事题材的轻喜剧《炊事班的故事》, 刻画了七个极具个性, 笑料百出的年轻士兵的形象。再次, 发展环境的独特性。军事题材的电视剧之所以具有环境的独特性, 是因为中国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战争的历史。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再到解放战争及其目前的国际国内形势, 这些都是军事题材电视剧发展的肥沃土壤。最后, 演员选择的迎合性。在主人公的选择上, 军事题材的电视剧同其他电视剧一样, 都倾向于选择观众喜欢的演员, 例如, 《雪豹》中的主人公文章, 新版《敌营十八年》中的主人公杜淳等人都是近几年活跃在荧屏上的明星, 深受观众的喜爱和追捧。

(二) 电视受众心理的满足

首先, 受众对英雄崇拜心理的满足。历史学家认为, 人类的上古时代是一个英雄时代, 一切上古传说都是英雄史诗。无论是在希伯莱还是古埃及, 也无论是在玛雅还是古印度, 莫不如此。中国也有着“夸父逐日”之类的华夏远古传说。它们神奇而瑰丽, 雄浑而诡谲。它们告诉人们: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将去向何方?同样, 他们也昭示人们像先祖那样去生存、去抗争、去进取、去创造。[2]军事题材电视剧呈现了腥风血雨的战争年代, 歌颂了当代军人的无畏无私精神,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缩影和写照。我们在前人的抗争下赢得了革命的胜利, 我们又在如今强大的军事装备下扬眉吐气, 因此, 军人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有着不可替代的英雄主义形象, 而以传播军人形象的电视剧无形中满足了受众的英雄崇拜心理。其次, 受众对怀旧心理的满足。美国学者Holbrook和Schindler提出了关于消费者“怀旧”心里的解释。他们认为, 消费者怀旧是一种对事物的喜爱, 而且这些食物更常见于人们比较年轻的时候。[3]新版《敌营十八年》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又注入了人物的情感元素, 受到了观众的喜爱。这种喜爱并非是建立在新版之上, 而是通过旧版电视剧为基础, 在此层次上获得受众的认同。同样, 《小兵张嘎》由早前的电影翻拍成红透一时的电视剧, 《地雷战》和《地道战》的多次翻拍也是基于受众的怀旧心理。再次, 受众对认同心理的满足。电视观众的心弦与电视人所拨动的艺术琴弦以同样的频率一起颤动, 这不仅是无数电视观众的审美期待, 也是许多电视工作者的创造愿望。能否引起共鸣, 是检验效果传递效果的重要标志之一。[4]对故事情节的认同, 对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认同等是构成受众收看该剧的基础。《士兵突击》作为一部“三无” (无明星, 无爱情, 无女人) 电视剧, 一经播出就掀起了一阵收视狂潮, 为什么会取得观众的喜爱?因为这部电视剧就像是一面镜子, 每个人都会从中看到潜意识中的自己———许三多, 一个出身农村, 充满傻气, 但永不服输的人物形象。正如《士兵突击》的导演康洪雷所言:“这是一部帮助我们每个人认识自己的电视剧, 在这个年代每个人都需要自我认定, 才能应对社会和生活。许三多就像一面镜子, 经常照耀着我们那些不能说的东西, 照耀着我们身上跟内心相悖的东西。”第四, 娱乐心理的满足。1975年, 社会学家赖特在其《大众传播的社会学观点》一书中对拉斯维尔的“媒介三大社会功能说”做了重要的补充, 增加了“提供娱乐”这一功能。电视从诞生之日起发展到现在, 其娱乐功能的不断发展是人所共视的。作为电视剧类型之一的军事剧的娱乐功能是建立在弘扬军人精神的前提下, 他与其他节目的泛娱乐化不同, 他在取悦观众的同时, 进一步丰富了人物的形象, 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三) 网络传播参与, 进一步推波助澜

军事题材电视剧的热播, 不仅仅是一种电视现象, 更多的是在网络时代催生下的产物。在《士兵突击》热播时, 网上出现了一批“突迷”, 这在以前也是很少见到的现象, 而且“粉丝”的热情对《我的团长我的团》的热播也产生了很大影响。电视剧借助网络的延伸效应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受众不仅能够在电视上收看电视剧, 在网络上更是一种好的选择, 省去了收看广告的时间, 且不必受时间的限制。而且网络的传播及时, 信息量大, 观众可就一个话题进行相互交流。电视剧与网络媒体的融合符合了受众的收视需求, 也就理所当然的促进了军事题材电视剧的繁荣。

三、军事题材电视剧存在的问题

尽管军事题材的电视剧相较于上世纪80年代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走出了样板戏的模式, 数量上迅速增加, 质量上也更加精良, 顺应了大众文化的发展, 但是军事题材电视剧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 题材选择的模式化

在社会发展的任何一方面, 一旦当一种新模式被创造出来并得到认同之后, 这种模式就避免不了被模仿的命运。军事题材电视剧的模式化也是显而易见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作为歌颂老一辈革命家的军人精神的代表, 在其后就衍生出了诸如《历史的天空》、《亮剑》等众多的“激情剧”;而《保密局的枪声》、《一双绣花鞋》、《潜伏》等一系列军事谍战剧也应声而起……选材的雷同和对题材视角的雷同, 必将是隐藏在军事题材电视剧发展面前的一个陷阱, 不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 就会很快陷入其中。[5]长此以往, 将会成为军事题材电视剧发展的“拦路虎”。

(二) 人物塑造的脸谱化

在艺术审美中, 人们讨厌脸谱化的人物, 因为它违背了生活的真实性。成功的人物角色的塑造是赢得受众的一个方面, 而一旦一个人物被塑造出来以后, 制作者们往往就乐于停留在这个层面上, “喜旧厌新”。麦奎尔认为“主流大众媒介最大限度地在受众图像与产品图像之间寻求一致性, 这是适应受众兴趣, 建立良好市场这整个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亮剑》中的李云龙已经是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 在《亮剑》以后, 李云龙的饰演者李幼斌又相继出演了《在那遥远的地方》、《沧海》、《旗袍》等许多同题材电视剧, 李云龙的形象也被接二连三地复制, 而观众乐于接纳的是创新的事物, 如此这般, 脸谱化的人物必将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三) 内容传播的失真性

由于军事题材电视剧的制作者和参演人员缺乏历史经验和实践经验, 在情节上不可避免地犯一些低级错误, 造成传播内容的失真, 往往使使观众啼笑皆非。

四、军事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建议

军事题材电视剧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已成为影响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而当前军事题材电视剧只有创新才能取得长远的发展。尹鸿在谈到军事题材电视剧创新问题时说, “第一个要去掉空洞化, 第二要去掉模式化, 第三要去掉常识化。”[6]基于此, 对军事题材电视剧的今后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艺术与现实相结合

艺术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再现和升华, 艺术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现实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头。脱离了现实的艺术作品也就远离了人民大众。因此, 在军事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中要避免空洞化就要与现实相结合, 这一结合主要有两方面:其一, 故事情节要和历史现实相结合, 增加可信性;其二, 内容选择要与受众需要相结合, 增强亲和力。

(二) 突破思想意识的局限性, 勇于开拓

要在立足于现实的基础上, 避免跟风, 善于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创作, 规避模式化, 实现多元化传播。

(三) 实践基础上的创作

制作者们往往忽略了实践基础上的创作, 从主观上强调问题, 从而导致情节的失真。一部好的军事题材电视剧贵在它的真实性, 凭空想象的情节不可避免地会和现实有出入, 因此, 要去掉常识化, 一切以实践经验为本。

摘要:军事题材电视剧热播有其自身特征、电视受众心理、网络传播等方面的原因, 目前军事题材电视剧存在题材选择的模式化、人物塑造的脸谱化、内容传播的失真性等问题, 今后军事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应坚持艺术与现实相结合, 并要突破思想意识的局限性, 勇于开拓, 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创作。

关键词:军事题材电视剧,热播现象,思考

参考文献

[1]吴素玲.电视剧艺术类型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186.

[2]高力.《暗算》——英雄情节的潜隐与张扬[J].电影文学, 2007 (11) :33.

[3]唐冰南.影视“翻拍热”的受众心理分析[J].青年记者, 2007 (6) :97.

[4]金维一.电视观众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194.

[5]房雷.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的陷阱与危机[J].军营文化天地, 2008 (4) :21.

热播现象 篇5

一、策划与筹备——营造悬念十足氛围

从电视剧的运作程序上来讲, 策划与筹备属于一部剧的前期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 包括剧本的选择与修改以及剧组的筹备与成立两方面。

1、剧本的创作

《步步惊心》是由桐华创作的, 最初于2005年在晋江原创网上连载, 2006年出版, 2009年、2011年两度修订再版。2011年它的独家电子版权签约起点女生网。“清穿三座大山”之一, 被誉为“清穿扛鼎之作”, 有评论称“在整个穿越史上, 《步步惊心》绝对是一部标志性的作品, 它独具风格的历史演义和凄美绝伦的爱情架构结合得天衣无缝, 从而摆脱了一般言情小说的窠臼, 而更像一部传奇”。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而出现, 以网络为基础平台进行小说的发表以供他人阅读, 这是一种进入新时代的新型模式, 其创作特点为风格自由, 文体不限, 发表阅读方式较为简单, 主要体裁以玄幻和言情居多。而这些网络小说的作家也被赋予了新的名字——写手。

《步步惊心》的制片人蔡艺侬曾在微博中写到, 早年公司的一位同事看完网络上的原著小说后觉得不错, 便推荐给了她。随后她便联系到了作者桐华, 买下了其改编版权。

当今, 在电视剧剧本的创作中, 原创的比重越来越小, 根据小说以及网络文学改编的剧本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例如, 由海岩小说改编的《永不瞑目》、《五星大饭店》, 由六六同名长篇小说所改编的同名电视剧《蜗居》, 不久前播出的由瞬间倾城的《未央·沉浮》所改编的《美人心计》等等。

2、演员的挑选

在21世纪的今天, 随着信息高速公路及卫星技术与电视、电脑、电话等的结合所逐渐形成的替代模式, 一种“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的系统”正在形成, 其中“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三个概念间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这便是马克·波斯特所提出的“第二媒介时代”的特征。以现在很火的微博为例, 传播权利从少数的权威人士手中转移到了普通的大众手中, 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对信息的理解自由地发表言论。

在《步步惊心》挑选演员的时候, 制片方便建立了该剧的官方微博, 用来发布有关该剧筹划进展的消息。通过粉丝对微博的转发, 来实现其宣传的目的。2010年9月, 制片人在自己的微博中写道该剧将有“华丽的阵容”以及“梦幻组合”。当时, 演员的最终名单还尚未公布, 这条微博可谓是吊足了大家的胃口, 该条微博被转发了1148次, 评论1693条。其中还不乏有一些粉丝的写给制片方的选角建议。可以说, 在这部电视剧的初期宣传中, 不再采用传统的方式, 即制作方单方面的发布新闻, 观众被动的在电视机前观看, 或是在网页上点击打开浏览。我们可以说, 所有关注这部剧的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对该剧进行宣传, 每一次微博的转发, 每一条微博的评论, 都变成了宣传的手段。

麦克卢汉曾说:“媒介及讯息”, 人类只有在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从长远角度看, 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并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介所提示给人们的内容, 而是媒介自身。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微博的产生改编了大众的思维习惯, 人们不再满足于仅仅的单方面接受, 而是在传播活动中积极地争取一种主动性。该剧的制片方正是抓住了这一点, 运用微博这一新兴媒介, 构架起了自己的宣传平台, 发布即时的新信息满足关注者的好奇心, 同时又在进一步地他调动他们的好奇心, 令其主动地参与其中, 营造了一种充满悬念与不定数的氛围。

二、拍摄与制作——唤醒互动参与意识

该阶段是对电视剧的生产阶段进行管理, 即对既定的摄制计划和预算的实施过程进行掌控。要根据管理对象和环境的特殊情况调整管理职能, 建立优化管理机制, 建立决策、执行、反馈的良性循环机制, 追求管理的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片花的推出

互动性是互联网相对于其他媒体的一个无可比拟的优势。无论是电视, 还是报纸, 主要都是一种“我播你看、你讲我听”的传播形式, 即使实行了反馈机制和问卷调查的形式, 滞后也相当明显。但是互联网一开始的出现便是带有互动性质的, 对于互动广告而言, 网络平台更是一个绝佳平台。网络广告的互动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是给了消费者一个自由发表言论的机会, 其二是为特定的目标消费者量身定做符合其自身的个性化信息。通过聆听消费者的回应, 从而获得大量关于消费者的个人信息, 连同网络广告的网上监测机制所提供的数据、网络浏览路径、点击后行为等分析, 可勾勒出较清晰的个别消费者图像, 将这些宝贵的关于目标消费者的个人信息集成资料库, 这使得个性化的“一对一”的传播成为可能。

《步步惊心》在拍摄与制作阶段就充分利用了网络这一互动性极强的媒介进行同步的宣传。该剧共推出了两版片花, 第一版于拍摄中期2月24日发布, 片长13分钟;第二版为MV形式, 于全剧杀青前夕3月10日发布。两版片花的发布都借助了网络平台。

第一版片花推出时正值该剧的拍摄中, 关注者从开机开始就每天都会在官方微博里看到片场发来的剧照与拍摄花絮, 使得大家对拍摄进展的关注度越来越浓, 制片方抓住了大众这一心理, 及时推出了第一版片花, 随后, 大家通过微博、贴吧、论坛等多种途径发表了对其的看法。当晚, 制片人蔡艺侬的微博里就有很多热心的粉丝留言, 提出了自己对发布的片花地一些建议。一些还得到了制片人本人的答复。例如, 有人反映某个演员的配音不符合原著, 制片人采纳了这个建议, 在给最后成片配音时, 便更换了另外的配音演员, 这种让观众也参与到电视剧的制作中的做法在之前的电视剧运作中是少有的。

2、海报设计大赛

麻省理工学院电脑科学实验室的高级研究员大卫克拉克曾经说:“把网络看成是电脑之间的连接是不对的。相反, 网络把使用电脑的人连接起来了。互联网的最大成功不在于技术层面, 而在于对人的影响。”麦克卢汉也提出了“媒介延伸”的理论, 他说:“每一种技术都立即对人的交往模式进行重组, 实际上造就了一种新环境。也许, 在感知比率和感知模式的变化中, 我们最能够感觉到这个新环境, 虽然我们未必很注意这个新环境。”由此可以看出互联网的出现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的紧密了, 人们通过这项新技术可以获取任何只要他想知道的信息, 参与任何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在片花推出后不久, 官方微博又组织了海报设计大赛, 并以主演的签名照和精装DVD作为奖品, 比赛全程在网上提交作品、投票与评选。一些网友在将作品投给主办方的同时, 也将其上传到了自己的空间或是博客里, 这同时也为该剧造成了一定的宣传效应。同时诱人奖品的设置, 也使得越来越多的热心网友参与其中, 成为了网络媒介中的信息终端, 在一次次的上传、转发、评论中由被动接受转为了主动的发出。人与人之间就这样被无形的网络连接了起来。这种连环传播的效应, 是传统媒介所不具备的, 但却正是一部电视剧为自身不断扩大影响力所需要的。

三、播出与宣传——借助新兴媒介推动

播出与宣传是制作一部电视剧的最终目的, 是其能否收回成本、取得盈利的重要一环, 也是电视制片的最后阶段。

一直以来, 互联网在电视人的眼中似乎一直都在饰演一个反面角色的。它一直在与电视争夺总数固定的观众群, 特别是崇尚娱乐的年轻观众。这对只抓年轻观众的出品方唐人电影制作有限公司似乎很不利。对此, 公司总裁蔡艺侬在一次采访中讲道:“考虑到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发展, 这是趋势。十年前戏剧播出的时候我们已经会在网上跟观众交流的, 我还记得那个时候《绝代双骄》, 当时是在台湾中视的BBS, 跟他们讨论, 很多时候观众是非常专业的, 这挺感动的……”因此不难看出, 早在该剧策划的初期, 唐人公司就已经为其制定了走网络宣传与发行的道路, 把互联网对电视的不利转化为有利。

1、网络同步首播

网络电视的产生是基于电视化和网络化的蓬勃发展, 整合了电视与网络两大传播媒介的一种新的传播形式。它既保留了电视媒介形象直观、生动灵活的表现特点, 又兼具了网络按需获取、注重交互的独特优势。因此, 网络电视的兴起不可避免地对传统电视的诸多方面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

《步步惊心》之所以选择网络同步首播, 正如它的制片人在采访中所谈到的:“你可以看到美国在很早之前已经是有网络视频跟传统电视平台进行联动, 已经一半一半了, 这也是中国未来的趋势。另外中国网民更疯狂, 他们每天投入在网络上的时间、关注度、包容性, 都是最大的, 我说的包容性不是指语言的, 而是对事物的, 比如很多地方排斥外来影片, 比如香港, 但我们不是, 美剧、日剧、台剧、偶像剧, 什么都看。”

2、微访谈

《微访谈》是建立在新浪微博基础上的访谈类产品, 与传统访谈不同的是, 《微访谈》的所有问题都来自于普通网友, 并且由访谈嘉宾直接进行回答, 真正做到了嘉宾与网友之间的零距离交流。

《步步惊心》开播以来, 共在新浪微博的平台上举办了三次微访谈, 具体统计数据如下:

微访谈与传统访谈的区别在于无论参与者提出什么问题, 都会原生态地呈现在被访问者的面前, 数万网民现场围观, 使得嘉宾和围观网民都有一种亲临现场, 面对面的真实感觉。

电视剧的实质是一种具有艺术性质的商品, 其生存条件决定了它是作为市场艺术而存在的, 为了实现自身存在的价值, 电视剧必须扩大影响力, 树立自己的品牌。网络作为新兴媒体, 它的推广对象也就是网民的自主度相当高, 因此网络的确是电视剧宣传推广的不可缺少的阵地, 是电视剧运作宣传阶段的所依托的新平台。

四、后播出时期——继续衍生产品开发

衍生产品的概念最早源自于金融领域, 指从传统的基础金融工具, 如货币、利率、股票等交易过程中, 衍生发展出来的新金融产品, 其主要形式有期贷、期权和掉期等。随后被引入到动漫上, 指利用卡通动漫中的原创人物形象, 经过专业的卡通动漫衍生品设计师的精心设计, 所开发制造出的一系列可供售卖的服务或产品。如音像制品、电影、书籍小说、各种游戏、玩具、动漫形象模型、服饰、饮料、保健品、袜业、鞋业、文具……都能开发成动漫衍生品, 更能以形象授权方式衍生到更广泛的领域, 比如:主题餐饮、漫画咖啡馆、主题公园等旅游产业及服务行业等等。

而在如今, 一些影视剧也引出了衍生产品这一概念。在该剧首播结束后, 制片方与搜狐畅游合作, 采用影视剧原班人马代言了网络游戏《鹿鼎记》, 并拍摄了主题微电影, 这为该剧二轮上星及在其他地面台的播出收视率奠定了基础, 也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随后搜狐畅游又推出了同名游戏《步步惊心》, 以剧内人物设置游戏中的NPC与游戏发展情节。制片方也陆续推出了电视剧的精装DVD, 并且原作者桐华的小说也再次发行了精装版。

张家林在《如何做好电视剧宣传推广》一文中指出:正是这种多重销售利益链条, 使营销主体各自为战, 分散和制约了电视剧市场宣传推广的力度。因此, 只有电视剧制作方、电视剧播出平台、广告商、企业等营销主体协同作战, 共同策划运作电视剧的宣传推广, 吸引更多的受众注意力, 才能达到电视剧商品的利益最大化, 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双丰收, 取得共赢的效果。

五、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 电视剧产业呈现出了融合特征, 收看载体出现多元化, 电视不再是电视剧唯一收看媒介。未来的电视剧收看载体将显现为以数字媒体为核心的融合式媒体, 即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三网融合、有线网与无线宽带网融合, 媒介载体之间互相借鉴传播方式, 从而实现“媒介功能的融合和相互渗透”。另外观众和网民合二为一, 成为电视剧共同受众, 众多网民逐渐习惯借助网络视频来替代传统电视。

我们不难看出, 用电视这个传统媒介与互联网硬性地争夺观众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因此, 我认为当今的电视剧运作应该适应这种新形势, 开拓新的运作模式, 即依托于新媒体, 充分利用其互动性, 参与性等优势进行制作与宣传, 扩大影响范围, 树立品牌意识, 通过与新媒体的合作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张家林.如何做好电视剧的宣传推广[J].中国电视, 2008 (10) .

上一篇:PMC管理模式下一篇:一体化联合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