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话现象

2024-05-20

插话现象(共6篇)

插话现象 篇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渐渐地出现了新的问题, 许多老师纷纷反映:在新课改课堂上经常遇到学生“插话”的现象, 有些现象很令教师们头疼, 给教师们带来了新的困惑与担心。他们担心任由学生“插话”, 一旦放开, 课堂会变成闹堂, 活跃的学生更活跃, 不善于表达的学生会更自卑;如果禁止学生“插话”又怕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与新课改理念相违背。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 我认为有以下应对措施:

一、延迟评价, 让学生有更多思考空间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要以生为本, 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必须树立生本思想, 彰显生本课堂特色, 其一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收获。面对学生的“插话”, 需要的不仅仅是正确的答案, 有时候耐心的等待也应该成为“必须”。等待需要勇气, 延迟评价需要底气, 因为只有教师有深厚的教学功底, 才会有足够的勇气去等待, 才会有充足的底气去延迟评价, 否则, 面对生成的信息教师会方寸大乱, 捉襟见肘的。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加减混合计算一课“9-2+4”时, 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会这样想:先想9-2=7, 再想7+4=11;可是, 有学生这样“插话”了:“老师, 我还有不同的想法, 2和4可以调换一下位置。”此时, 教师没有说话, 而是等待, 让这个学生继续往下说:“9-4=5, 5+2=7”, 这时教室热闹起来了, 有的说:“不对、不对”, 有的说“应该是9+4=13, 13-2=11”, 面对这些学生, 教师给他们留有思考的空间, 他们就会自己去判断、去发现、去解决。

二、耐心倾听, 发展学生个性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 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 发展学生个性。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时间》一课, 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快乐的周末连线, 一般的思维就是8:00起床, 9:30出去放风筝, 11:30回家;12:00吃午饭。可是有个孩子是把9:30和吃饭连在一起了, 老师马上说:“不对, 你想一想, 早、中、晚饭你哪顿饭是这个时间吃呀?”这个学生低头不语。突然另一个学生“忽”一下站起来“插话”:“老师, 应该有这个时间吃饭, 因为这是周末, 我们不上学, 可以这个时间吃早饭。”这个学生一“插话”, 学生们也都纷纷说:“是呀, 是周末”、“吃饭和9:30连是吃早饭, 和12:00连是吃午饭”教师听后, 脸“腾”地红了, 觉得也有道理, 不好意思地说:“哦, 看老师多粗心, 竟忘了是周末了。××同学, 你能说出自己的想法, 敢于指出老师的错误, 谢谢你!”这位教师虽有些尴尬, 但反应还是很快, 总算是圆满。学生的插话虽有些不尽人意, 但我们教师也要耐心倾听, 随机应变, 千万不要打击学生、怨恨学生,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张扬自己的个性, 展示自己。这种个性的张扬是真实的、积极的、有意义的。

三、真心喝彩, 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

《数学课程标准》在“情感与态度”中强调:学生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 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 获得成功的体验, 有学好数学的信心。面对学生插话, 我们不仅要认真等待、耐心倾听, 而且要经常为学生喝彩;这是因为:喝彩, 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 产生积极的、主动的、冲击式的学习欲望。如:有位教师在教学3以内减法时, 采用情境加故事形式:“同学们, 你们知道小猫最爱吃什么吗? (鱼) 星期天, 猫妈妈做了三条鱼, 小猫可高兴了, 可是妈妈却说等菜齐了才能吃, 小猫谗得围着鱼团团转, 它左看, 右看, 见爸爸、妈妈都在忙, 就……你们猜, 小猫会怎么做?”教师让学生、编故事, 并提出数学问题。一个同学说:“小猫偷吃了一条鱼, 还剩几条鱼?3-1=2。”另一个同学却“插话”:“不对, 小猫是个好孩子, 没有偷吃, 还是3条。”老师不是等待, 而是喝彩:“好!你真棒, 老师为你高兴。”并顺势问:“那怎样列式呢?”“3-0=3”随后就有了“3-2=1, 3-3=0”在这种心理氛围中, 学生形成了一种主动学习的心理态势, 感到了学习的乐趣。

面对学生“插话”给教学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冲击, 如何从容应对, 巧妙处理呢, 这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 是教师教育机智彰显的有利时机, 教师必须要做到:

1.认真学习新课改的精神实质, 不断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 平时不但要备好课, 还要挖掘与课程有关的课外知识。

2.课前教师要多想想, 学生都在干什么, 他们到底需要什么, 我该怎么教, 更多地关注点真正地放在学生身上。随时随地做好思想准备, 以应对临时出现的各种“插话”现象, 真正做到随机应变。

3.学习别人的课改经验, 走出去多听别的地区的成功范例, 在交流中提高水平, 由量变积累, 达到质变, 在不断的顿悟中丰富自己的经验。

总之, 从封闭到开放, 从束缚到自由, 由新课程带来的课堂体制变革, 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 教师要有足够的承受能力, 不断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深入研究, 张弛有度, 总结经验。通过教师的鼓励与点拨, 使学生的“插话”成为学习的资源, 成为学生探究知识、发现规律的新的起点。我相信,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 会有越来越多的教师趋于成熟, 不但不怕学生“插话”, 还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猜测, 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新课程实施以来, 学生本位思想的凸现衍生出的生本课堂备受教师关注, 学生本位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 我们也隐约发现, 由于过于关注学生主体地位, 有时候面对学生的无意识插话被教师有时候淡化或者被表扬而敷衍过去, 这与新课堂理念是相悖的。如何解决, 笔者从教学实例中提取一点经验之谈, 以期对各位同仁处理插话现象有所帮助。

关键词:学生,插话,现象,措施

不做插话王 篇2

“插话王”的表现——

情景重现:电话铃响了,妈妈急匆匆去接电话。电话是一个客户打来的,客户在电话里针对妈妈的计划书提出不少修改要求。这时的小美一个劲地问妈妈谁打来的电话,她要接电话,她饿了想吃草莓派……妈妈建议小美先去看会儿电视。小美很不满意妈妈就这么“打发”自己,一声尖锐的“妈妈,我要上厕所”透过电话线传到客户耳朵里,小美妈妈尴尬极了。

情景重现周末,妈妈的同事来家里做客,雷雷可忙活开了。妈妈和阿姨们在客厅看照片、喝茶、交谈,雷雷一会儿拿着;中锋枪冲出来进行扫射,要求妈妈配合他的扫射一次次“负伤”、“牺牲”;过一会儿,雷雷又带着奥特曼面具和变身器跳到大家中间,一边跟“空气”怪兽搏斗一边让大家跟他唱奥特曼主题歌;接下来,雷雷站上茶几又唱又跳,拿出图书缠着一个阿姨给他讲故事……

情景重现:妈妈带着米妮去朋友家,朋友给米妮准备了动画片和小零食,可米妮怎么也不肯离开妈妈怀抱,不断就大人们交谈内容发问,“妈妈,‘山寨’是哪里的山?”“妈妈,这个阿姨有宝宝吗?”“妈妈,咱们回家吧。”因为要不时停下来解答米妮的问题,妈妈已经无法跟朋友尽兴地聊天。妈妈附在米妮耳朵旁说,如果你再插话,今晚就自己睡。米妮倒是不吭声了,接下来用手指指自己肚子,这儿疼,她想回家了。妈妈只得草草起身跟朋友告别。

宝宝爱插话的原因

宝宝对大人的讲话内容感到新鲜和好奇,急于想参与或者了解;

宝宝可能对大人的谈话内容一知半解或者耳熟,比较容易产生“共鸣”,或者跟某些大人见过面,没有距离感,因为熟悉而急于表现自己;

陌生的环境特别容易让宝宝依赖父母,或者宝宝独自玩耍或独自尝试做某件事遇到困难,他急于求得帮助;

这一年龄段的宝宝对事物的记忆能力还较为有限,即使妈妈叮嘱过他多次:妈妈打电话或与人交谈时不要打断,但他还是会把这些要求忘得一干二净。

不做插话王

了解宝宝插话的缘由和心理,我们和宝宝才能从对立面协调到统一面,才能客观、理智、有效地帮助宝宝尽早学会遵守这一社会秩序,彻底解决插话问题。

A:选择最佳交谈场所

找一个适合宝宝玩耍的地方与朋友或客户交流,这样,在大人交谈时,宝宝有自己的事情可做,他就会将注意力集中在他的游戏上。比如,小区的中心广场,有儿童游乐区的餐厅,公园等。

B:寻求家人帮助

带上家人或者保姆,以保证你在会谈的过程中有人帮助看护宝宝,以免因为没人注意他而不时插话打断你们。

c:转移宝宝注意力

妈妈忙着打电话或者与人会谈时,可以让宝宝看最爱的动漫,最喜欢玩的玩具,或者是最爱吃的布丁等,这些都是转移宝宝注意力的好办法。

D:让宝宝感同身受

当宝宝很投入地跟小朋友游戏、看动漫时,你可以故意走过去插话打断他,或者让家人躲在一旁给宝宝打电话,这时你毫不客气地打断宝宝正在进行的电话交流,让宝宝切身体会到被插话被打断带来的烦恼。

E:给宝宝礼貌地参与谈话的机会

化学课堂插话现象分析及应对策略 篇3

一、初中化学课堂的插话现象分析

(1)插话现象的普遍存在。现在的学生知识面非常宽广,以前我们只能从书本中获得知识,现在学生还能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课堂中他们会结合已有的知识对所学内容表达自己的看法;再有现在的学生与老师的距离越来越近,课堂上学生较放松,便会出现插话现象;当然也有根本不在听课的,纯粹是为了引起注意而引发的插话现象。课堂上学生的“插话”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我认为,插话现象大致可以分为:有效插话与无效插话。

(2)与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关。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喜欢独立思考,质疑争辩,课堂上积极插话,是思维活动积极的表现。他们急于表达自我胜过倾听,同时也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或关注。教育以人为本,这就要求老师关注孩子的个性差异,给他们发表见解的机会,学生插话是彰显个性的重要途径。一次在教学过程中,在复习金属活动性时,我刚说“我们来回顾一下金属活动性顺序……”马上有一位学生抢着把答案说了出来。听完后,我并没有批评,而是表扬他,我看到他脸上洋溢着得意的笑容。

(3)与教师个人教学方法有关。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师生共同探讨、交流。有的老师文化底蕴深厚,有的语言风趣幽默,学生的思维就被很好地调动起来,进而所谓的插话也就多了。

(4)与教学情境有关。中学的学习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然而不同教学情境对同一知识的反映也会不同。如:制取氧气的复习课上,一个班级是采用探究形式,另一班级是学案形式,前者明显学生立刻七嘴八舌起来,后者便要一段时间后才有学生回答。

二、化学课堂插话现象引发的思考和建议

由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的插话可以引发出初中化学教学的课堂策略问题,即如何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融入到化学课堂的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对初中化学的兴趣,这些都是化学教师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1)善意对待“插话”,加强师生的交流和沟通,促进教学。如果学生的“插话”受到批评或指责,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可能会使他们以后连回答问题的勇气都没有。对于那些以学习为目的的插话,教师应该释放善意并给予正面回应,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得到激发。善意对待“插话”,可以缩短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使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和谐的交互活动状态,以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促使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使学生真正成为初中化学课堂学习的主人。“插话”其实反映了初中生对化学的兴趣,教师要善意对待学生的“插话”,要积极地与学生们互动、沟通,以此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促进化学教学的进步。当然,这要基于教学正常进行的前提之下,教师要拿捏清楚。

(2)以“插话”为契机,引导学生们开展小组协作式学习。“插话”的现象反映出学生对化学的未知和好奇,其背后折射出初中生渴望学习化学的意愿。因此,化学教师可以通过研读教材和教案得出的结论进行“问题设置”。设置合理的教学问题,是化学“插话教学”模式运用的第一步。此外,要把全部学生进行有效分组,通常以3~5人为一个小组。教师将问题的设置作为化学课堂教学的先手,并预先做好分组工作,就基本上为“插话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作为“引导者”和“掌控者”的角色出现,要有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的准备。以学生的插话为契机,引导初中生分组协作,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进步与教学的发展。

(3)巧用“插话”,将被动转变为主动。插话也是学生的一种特殊的提问方式,有的有效,有的无效。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巧用有效插话,变被动为主动。插话的内容切题,说明他们紧随老师的思路,对教学内容有所理解和把握,当表示肯定,保护学生敢于发言的勇气,同时告诉学生在课堂上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对插话内容跑题的,应在课后通过个别谈话的方式,指出课堂插话的不良效果。一次,关于“新型材料的研制”一节的教学过程中,介绍了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材料后,我展示了几组图片:机动车轮胎、钢筋混凝土、玻璃钢。“请大家观察这些图片,说一说这些是什么材料呢?”立刻有同学插话:“复合材料!”此时,同学们把目光都投向他。我对他的插话竖起大拇指:“是的,很好!说明你对本节内容预习过了,那你能告诉大家什么是复合材料吗?”接着,我发现他的勇气更足了。

孩子为什么爱插话 篇4

引起大人的注意

在幼儿期孩子的心目中,世界就是为他而存在的,他无法忍受父母的注意重心不在自己身上。因此,当父母与朋友聊天、打电话时,他就通过插嘴的方式提醒父母重视自己的存在,以把父母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

孩子对谈论的内容感兴趣

当大人的谈话引起他的好奇时,孩子会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希望得到解答,这是他们了解周围世界最常用的方式。或者别人谈的或讨论的内容,孩子曾经听说过或有点似懂非懂,产生“共鸣”、激动,急于想“表现”自己,讲一讲自己的“看法”。

无所事事,不知道干什么

当大人和客人聊天或打电话时,孩子因没受到注意会感觉很无聊,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这时候,孩子容易出现插嘴的行为。

还没学会等待

幼儿期的孩子通常想到什么就要什么,总希望自己的事能够最优先解决。孩子常会因为不耐烦等待,而以插话的方式,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

对孩子的这种行为既不能放任不管,又要注意处理方式。家长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因事制宜

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加以引导。

当孩子对大人谈话内容提出疑问,或遇到困难求助时,千万不要因一时恼火而当别人的面训斥孩子,否则就伤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尊心”。家长可以跟孩子讲明,谈话结束后再解答,还可以再夸奖他一句:“你真爱动脑筋!”这样孩子是会谅解的。但事后一定要兑现诺言,并教育孩子在别人谈话时不要随便地打断,告诉他这样做是不礼貌的。如果大人在闲聊时所谈及的内容使孩子产生“共鸣”,孩子因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意见打断别人的谈话,家长不妨给孩子一个“表现”的机会,先征求与你交谈的对方的意见,然后让孩子参与进来。不过,谈完话后应很委婉地指出孩子刚才随便插话是不对的。这样孩子是比较容易接受你的批评的,因为孩子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

相机诱导

家长要利用一切可以用来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机会,对孩子加以启发和诱导,特别要注意运用发生在孩子身边的事情来教育孩子,使孩子受到启迪和提高。例如,爸爸妈妈带孩子上街玩,看到了别的孩子在其父母和别人讲话时插在中间吵个不休而受到批评,就可以问自己的孩子:“刚才那个孩子做得对不对?为什么?你喜欢他吗?”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

言传身教

做家长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特别是“行”,这给孩子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孩子的模仿性较强,且又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因此父母应树立起一个礼貌地与人交往的榜样。

让插话变得美丽 篇5

在国外, “插话”被认为是一种互动沟通, 他们认为在前进的道路上, 学生过于含蓄反是一块绊脚石。但在国内, 很多语文教师受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 往往武断地认定上课插话是一种违反纪律的不好品行。

确实, 学生思想还不成熟, 自制力也不够好, 难免会出现错误, 而且往往会对课堂秩序造成影响甚至可能扰乱教师的教学预设, 但是假如老师一味粗暴否定的话, 不单以后再难听到一些有价值的见解, 学生的自信心也会被打击。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在愤怒之际失手打了一个男孩的耳光, 后来他感叹自己“从教育绳索上失足跌落下来” (2) 。对待插话也是如此, 所谓“高压之下, 草木难萌”, 学生插话被抑制了, 但思维火花也被阻遏了。这不是我们教育教学的目的。

既然插话是不可避免的, 语文教师何不化不利为有利, 善待学生的课堂“插话”, 把它变成一种可贵的教学资源, 让插话成为自己更好开展语文教学工作, 收到更好教学实效的武器, 让插话脱去丑陋的外衣, 变得美丽起来呢?

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第一, 从思想上肯定学生插话的合理合情, 这是真正做到善待插话的前提。

生命生长, 固然需要一定的纪律和秩序作为前提和保障, 但生命活力的展现则更需要宽松自由的环境。特别是我们的语文教学, 是特别尊重个体体验的学科。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 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 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 而是让学生本人去思考。” (3) 我们讲究课堂纪律和课堂秩序, 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忽视了给孩子独立思考自由发言的机会。如果学生经过教育变成了只会倾听作者言说只会接受教师思想的“储蓄罐”, 那中国的未来真是不堪设想。

江泽民曾指出:“每个学校, 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 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 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 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4) 只有教师从思想上肯定插话的学生, 才可能慎重对待插话, 才是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也才能真正让学生逐步迈向自主、自强、自信、自立。

第二, 因类而异合情合理引导插话, 把插话转化为有利的教学契机, 借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加深对文本的阅读与理解, 提高学生“插话”的水平, 发展学生的质疑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笔者仔细回顾这些年的语文课堂教学, 发现学生插话大概是以下两类情况。第一类是上课好表现, 或出于渴望引起老师的注意, 不懂约束自己, 随心所欲, 有些时候就表现为胡乱插话;更多是第二类, 上课确实认真听讲着, 因为老师提出的话题他十分熟悉, 或者对某些问题有困惑或者有自己的见解, 所以在课堂中控制不住喊了出来。

对待不同的插话, 切忌一味简单对待。一味廉价赞颂或一味粗暴指责都是浮光掠影, 对于教学教育没有一点益处。

对第一类学生, 教师上课可以用善意的嗔怪或者温和的暗示警醒他约束好自己, 也可以采用多提问的方式让他集中注意方向。课后的工作更重要, 教师及时找他谈话, 推心置腹地提醒他, 不认真听课会导致的后果。然后明确告诉他, 老师一直很重视他, 并且提示他如何正确展示自己。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 要用行动让他感受到被关注。有哲人曾经说过:“人的精神生命中最本质的要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学生心底都渴望老师能喜欢他, 自然会自觉主动地要求上进, 更好的约束自己, 以期得到更多的赞赏。笔者曾经遇见过一些通常意义上的“后进生”, 因为成绩差, 不受重视, 常遭批评, 所以走到了教师的对立面, 他们上课常开小差常捣乱。但是当我采用上述方式诚心对待他们之后, 他们变了, 我的语文课总是学得津津有味, 不管是预习复习, 总是很主动不拖拉, 语文考试成绩也不断得到提高。

他们也让我相信, 学生内心深处都是要求上进的, 关键是教师能不能把这种内心激发出来。当我们把插话当做师生沟通的契机, 就营造了师生和谐关系的切入。借插话之后的促膝详谈, 了解学生所想, 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然后教师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 用真心的关爱去感染学生, 用出色的课堂教学去征服学生。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让学生喜欢自己尊敬自己, 那么如何让学生有效听课, 就不会再是头疼的问题。

胡乱插话本不是好事, 现在却成了促进学生爱老师爱语文的契机, 这叫“化丑为美”。

第二类学生, 也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类。对他们, 因为并非是纯粹的扰乱纪律, 所以不仅不能随意批评导致课堂积极性降低, 也不能听之任之或者简单处理, 以致插话仅仅只停留在插话阶段。

这类插话分成两种情况, 一是跟课堂内容相关的无意义插话, 这类插话上课时可以采用蜻蜓点水幽默化解法, 不着痕迹地把思维收拢。比如教授七年级上册的古文《幼时记趣》 (5) , 这是一篇很贴近学生童年生活的文言短文。教学时, 每个学生都兴致高昂, 整个课堂气氛非常好。在讲解到庞然大物之趣时, 突然有一个学生插话扯到了他自己小时候做的糗事, 教室里哄堂大笑, 学生也都看着他, 没人听我继续讲下去。我没有发怒, 而是幽默评价糗事中展现出来的学生的童年的天真无邪, 以此让他们与作者形成了共鸣, 更深刻体会到作者的“童趣”, 然后再顺势引回到课堂正题其他的幼时记“趣”, 收回了过分发散的思维, 把学生的注意力再集中起来。课后, 我又寻找机会与学生们讨论上课插话的问题, 让他们认识到上课插话应该注意有所约束。上课的幽默化解和课后的延伸教育, 双管齐下, 巧妙的将插话的负面影响减至最低, 既维护了课堂的教学秩序和良好的教学氛围, 不挫伤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把贮藏在大脑中的知识闸门打开, 使学生产生回忆、想象, “使他们以最佳的精神状态自觉地参加各种教育活动, 从而得到全面、主动、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同时又让学生自省到了积极发言不是信口开河而慎重选择自己插话时的内容。

另一情况是学生提出文本中自己的困惑或者对问题的不同见解, 针对这一类插话, 教师要适时抓住契机生成课堂教学新的灿烂。比如开始教授《社戏》 (6) “偷豆”这个情节时, 有学生突然打断了我的讲课, 质疑道:“偷, 是一种可耻的行为, 怎么在文中却变成了值得津津乐道的趣事, 迅哥儿还说, 再也没吃过那晚那么好的豆。难道鲁迅先生是在提倡偷盗么?”我一愣, 备课过程中, 这个问题我忽略了, 但学生提问了, 我就不能置之不顾。况且学生提出这个问题, 表明的正是他有强烈的道德感。他的插话也提醒我, 也许还有很多学生对此心存困惑。必须对这一情节进行分析, 不然会误导学生。于是我冷静下来, 先表扬了他的敢于质疑, 然后引导学生仔细研读分析文本, 看看文章中有没有能解释这个疑问的。学生陆续找到了偷豆的动机是为了“请客迅哥儿”, 然后又找到决定偷豆偷哪家的要素是“大的多呢”, 及至文章后来与六一公公的交谈, 让学生慢慢总结出, 文中的“偷豆”行为不属于偷的性质, 仅仅是表现孩子们的热情好客, “偷”豆不在于豆的归属, 只在于择优取豆, 是农家子弟要把最好的成果贡献给朋友的那种淳朴。当看到学生热烈的探索讨论最终得出结论时, 我庆幸, 我抓住了学生的疑问, 不仅巧妙地化解了插话, 还把插话变成一种新的教学资源, 使学生不仅更深刻理解了知识点, 还掌握了阅读文本走进作者的方法———仔细研读文本才能得出真正的内涵。

更让我高兴的一层收获是, 这类巧妙地引导插话, 营造了一种愉悦的课堂氛围, 发展了学生质疑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7) , 明代陈献章说, “前辈谓学贵质疑, 小疑小进, 大疑大进” (8) 。讲堂变成了学堂, 一言变成了群言, 学生各抒己见, 做到不唯书, 不唯师, 积极探索、大胆质疑, 从而使自己的思维开阔活跃, 并逐步形成一种以质疑精神创新思维来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 “敢于质疑, 勇于探索, 善于竞争, 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因此, 教师要积极认真地理解教育新理念, 从根本上摆正教与学的关系, 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 对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产生的想法与插话, 无论是幼稚的还是成熟的, 都要慎重对待, 耐心引导, 让插话不再只是扰乱纪律的插话, 而是能生发更美丽教学实效的契机, 让语文课堂成为让学生学会展翅翱翔的平台。

同时, 语文教师可以把引导学生插话当成一项挑战, 促使自己经常反思教学从而完善自己, 也可以训练自己课堂的应变能力, 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向和策略, 以学生发展为本, 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 潜能的开发, 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 使教学更出彩更生机勃勃。

没有教师喜欢课堂上如处无人旷野般的独自呐喊, 也没有教师愿意培养出只会唯唯诺诺的学生, 那么请睿智地善待语文课堂上的插话, 培养学生成才, 也促进自身的发展。双赢, 何乐而不为呢?让“插话”变得美丽起来吧!

参考文献

①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②郝经春主编《教师必读的外国教育名著导读》 (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

③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④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999-6-15。)

⑤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材 (苏教版) 第一册。

⑥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材 (人教版) 第二册。

⑦张楠主编《杏坛新论》 (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12。)

插话现象 篇6

关键词:课堂;学生插话;历史

一、正确引导学生的“插话”

对于不经意插话的学生,要尽量保护他们听课的积极性。如果插话内容切题,说明他们紧随老师的思路,对教学内容有所理解和把握,教师可以当即表示肯定,鼓励学生敢于发言的勇气,同时告诉学生在课堂上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发现有的学生插话跑题,也要宽容学生,要及时地引导学生的思维走上正题。如,在学习文艺复兴运动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来导入的环节,在播放《大卫》这部作品的时候,有个学生突然说:“老师,那时候的人真开放。”他的话显然是针对这个作品的裸体而言的,如果回避绝非良策,我灵机一动,说:“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个时期会有这么多裸体的艺术作品?”最后我告诉学生:这恰恰是人文主义者以艺术作品来表达对人的个性的宏扬和人体健美的赞赏。从而引导学生要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去欣赏艺术,否则会闹出幼稚的笑话。一场即将出现的尴尬轻松化解。

二、针对学生的“插话”反思自己的教学

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宽松、融洽的教学环境,当课堂上学生的“插话”具有挑战性时,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拉近师生间的关系。有一次在讲到孔子的教育思想时,突然有学生插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很恼火他打断了我的话题,于是没好气地问:“你怎么知道的?”他高兴地指着墙壁说:“在那儿贴着呢,还有孔子的画像。”我一时语塞,多好的教学资源,我怎么就没注意呢。于是我转而一笑,肯定了这个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鼓励他以后要多给老师做这样的提醒。我应该感谢“插话”的同学,是他让同学们了解了更多的知识,是他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学资源无处不在。

三、巧妙利用学生的“插话”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

如果学生的插话是为了引起大家哄堂大笑,这就会影响课堂效果。对这样恶意的插话,教师要及时把握课堂,不要让他的恶意尽情发挥,要消灭在萌芽状态。如,在讲新中国外交一课时,我展示乔冠华的照片问学生:乔为什么大笑?一个学生抢着说:中彩票了。我说:是中彩票了,是全中国人民中了个大彩票,这个大彩票是什么?学生回答出是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巧妙地利用了学生的插话,达到教学目的,也促使他进入学习状态。

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是动态的课堂,是对话的课堂,是教师教学设计随着课堂上几十个学生思维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课堂。每一个学生的发言都是智慧的火花,都是可贵的,要真正地还课堂给学生,就要让学生敞开心扉,快乐地交流,让学生的“插话”成为历史课堂的鲜活的资源。

(作者单位 吉林省敦化市三中学校)

【插话现象】推荐阅读:

插话05-16

特权现象07-17

精神现象07-20

旅游现象05-10

故障现象05-18

现象解析05-24

现象对策05-26

虚假现象05-26

现象剖析06-08

恋爱现象06-13

上一篇:活动平板下一篇:防治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