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话

2024-05-16

插话(精选10篇)

插话 篇1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上课并不像预先量好、裁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 问题的全部实质在于, 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 而是有血有肉的、有着敏感而娇弱心灵和精神的儿童。” (1) 当代学生思维尤其活跃、想象尤其丰富。随着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课堂“插话”现象也随之增多, 语文课堂上更不例外。

在国外, “插话”被认为是一种互动沟通, 他们认为在前进的道路上, 学生过于含蓄反是一块绊脚石。但在国内, 很多语文教师受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 往往武断地认定上课插话是一种违反纪律的不好品行。

确实, 学生思想还不成熟, 自制力也不够好, 难免会出现错误, 而且往往会对课堂秩序造成影响甚至可能扰乱教师的教学预设, 但是假如老师一味粗暴否定的话, 不单以后再难听到一些有价值的见解, 学生的自信心也会被打击。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在愤怒之际失手打了一个男孩的耳光, 后来他感叹自己“从教育绳索上失足跌落下来” (2) 。对待插话也是如此, 所谓“高压之下, 草木难萌”, 学生插话被抑制了, 但思维火花也被阻遏了。这不是我们教育教学的目的。

既然插话是不可避免的, 语文教师何不化不利为有利, 善待学生的课堂“插话”, 把它变成一种可贵的教学资源, 让插话成为自己更好开展语文教学工作, 收到更好教学实效的武器, 让插话脱去丑陋的外衣, 变得美丽起来呢?

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第一, 从思想上肯定学生插话的合理合情, 这是真正做到善待插话的前提。

生命生长, 固然需要一定的纪律和秩序作为前提和保障, 但生命活力的展现则更需要宽松自由的环境。特别是我们的语文教学, 是特别尊重个体体验的学科。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 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 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 而是让学生本人去思考。” (3) 我们讲究课堂纪律和课堂秩序, 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忽视了给孩子独立思考自由发言的机会。如果学生经过教育变成了只会倾听作者言说只会接受教师思想的“储蓄罐”, 那中国的未来真是不堪设想。

江泽民曾指出:“每个学校, 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 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 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 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4) 只有教师从思想上肯定插话的学生, 才可能慎重对待插话, 才是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也才能真正让学生逐步迈向自主、自强、自信、自立。

第二, 因类而异合情合理引导插话, 把插话转化为有利的教学契机, 借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加深对文本的阅读与理解, 提高学生“插话”的水平, 发展学生的质疑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笔者仔细回顾这些年的语文课堂教学, 发现学生插话大概是以下两类情况。第一类是上课好表现, 或出于渴望引起老师的注意, 不懂约束自己, 随心所欲, 有些时候就表现为胡乱插话;更多是第二类, 上课确实认真听讲着, 因为老师提出的话题他十分熟悉, 或者对某些问题有困惑或者有自己的见解, 所以在课堂中控制不住喊了出来。

对待不同的插话, 切忌一味简单对待。一味廉价赞颂或一味粗暴指责都是浮光掠影, 对于教学教育没有一点益处。

对第一类学生, 教师上课可以用善意的嗔怪或者温和的暗示警醒他约束好自己, 也可以采用多提问的方式让他集中注意方向。课后的工作更重要, 教师及时找他谈话, 推心置腹地提醒他, 不认真听课会导致的后果。然后明确告诉他, 老师一直很重视他, 并且提示他如何正确展示自己。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 要用行动让他感受到被关注。有哲人曾经说过:“人的精神生命中最本质的要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学生心底都渴望老师能喜欢他, 自然会自觉主动地要求上进, 更好的约束自己, 以期得到更多的赞赏。笔者曾经遇见过一些通常意义上的“后进生”, 因为成绩差, 不受重视, 常遭批评, 所以走到了教师的对立面, 他们上课常开小差常捣乱。但是当我采用上述方式诚心对待他们之后, 他们变了, 我的语文课总是学得津津有味, 不管是预习复习, 总是很主动不拖拉, 语文考试成绩也不断得到提高。

他们也让我相信, 学生内心深处都是要求上进的, 关键是教师能不能把这种内心激发出来。当我们把插话当做师生沟通的契机, 就营造了师生和谐关系的切入。借插话之后的促膝详谈, 了解学生所想, 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然后教师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 用真心的关爱去感染学生, 用出色的课堂教学去征服学生。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让学生喜欢自己尊敬自己, 那么如何让学生有效听课, 就不会再是头疼的问题。

胡乱插话本不是好事, 现在却成了促进学生爱老师爱语文的契机, 这叫“化丑为美”。

第二类学生, 也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类。对他们, 因为并非是纯粹的扰乱纪律, 所以不仅不能随意批评导致课堂积极性降低, 也不能听之任之或者简单处理, 以致插话仅仅只停留在插话阶段。

这类插话分成两种情况, 一是跟课堂内容相关的无意义插话, 这类插话上课时可以采用蜻蜓点水幽默化解法, 不着痕迹地把思维收拢。比如教授七年级上册的古文《幼时记趣》 (5) , 这是一篇很贴近学生童年生活的文言短文。教学时, 每个学生都兴致高昂, 整个课堂气氛非常好。在讲解到庞然大物之趣时, 突然有一个学生插话扯到了他自己小时候做的糗事, 教室里哄堂大笑, 学生也都看着他, 没人听我继续讲下去。我没有发怒, 而是幽默评价糗事中展现出来的学生的童年的天真无邪, 以此让他们与作者形成了共鸣, 更深刻体会到作者的“童趣”, 然后再顺势引回到课堂正题其他的幼时记“趣”, 收回了过分发散的思维, 把学生的注意力再集中起来。课后, 我又寻找机会与学生们讨论上课插话的问题, 让他们认识到上课插话应该注意有所约束。上课的幽默化解和课后的延伸教育, 双管齐下, 巧妙的将插话的负面影响减至最低, 既维护了课堂的教学秩序和良好的教学氛围, 不挫伤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把贮藏在大脑中的知识闸门打开, 使学生产生回忆、想象, “使他们以最佳的精神状态自觉地参加各种教育活动, 从而得到全面、主动、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同时又让学生自省到了积极发言不是信口开河而慎重选择自己插话时的内容。

另一情况是学生提出文本中自己的困惑或者对问题的不同见解, 针对这一类插话, 教师要适时抓住契机生成课堂教学新的灿烂。比如开始教授《社戏》 (6) “偷豆”这个情节时, 有学生突然打断了我的讲课, 质疑道:“偷, 是一种可耻的行为, 怎么在文中却变成了值得津津乐道的趣事, 迅哥儿还说, 再也没吃过那晚那么好的豆。难道鲁迅先生是在提倡偷盗么?”我一愣, 备课过程中, 这个问题我忽略了, 但学生提问了, 我就不能置之不顾。况且学生提出这个问题, 表明的正是他有强烈的道德感。他的插话也提醒我, 也许还有很多学生对此心存困惑。必须对这一情节进行分析, 不然会误导学生。于是我冷静下来, 先表扬了他的敢于质疑, 然后引导学生仔细研读分析文本, 看看文章中有没有能解释这个疑问的。学生陆续找到了偷豆的动机是为了“请客迅哥儿”, 然后又找到决定偷豆偷哪家的要素是“大的多呢”, 及至文章后来与六一公公的交谈, 让学生慢慢总结出, 文中的“偷豆”行为不属于偷的性质, 仅仅是表现孩子们的热情好客, “偷”豆不在于豆的归属, 只在于择优取豆, 是农家子弟要把最好的成果贡献给朋友的那种淳朴。当看到学生热烈的探索讨论最终得出结论时, 我庆幸, 我抓住了学生的疑问, 不仅巧妙地化解了插话, 还把插话变成一种新的教学资源, 使学生不仅更深刻理解了知识点, 还掌握了阅读文本走进作者的方法———仔细研读文本才能得出真正的内涵。

更让我高兴的一层收获是, 这类巧妙地引导插话, 营造了一种愉悦的课堂氛围, 发展了学生质疑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7) , 明代陈献章说, “前辈谓学贵质疑, 小疑小进, 大疑大进” (8) 。讲堂变成了学堂, 一言变成了群言, 学生各抒己见, 做到不唯书, 不唯师, 积极探索、大胆质疑, 从而使自己的思维开阔活跃, 并逐步形成一种以质疑精神创新思维来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 “敢于质疑, 勇于探索, 善于竞争, 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因此, 教师要积极认真地理解教育新理念, 从根本上摆正教与学的关系, 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 对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产生的想法与插话, 无论是幼稚的还是成熟的, 都要慎重对待, 耐心引导, 让插话不再只是扰乱纪律的插话, 而是能生发更美丽教学实效的契机, 让语文课堂成为让学生学会展翅翱翔的平台。

同时, 语文教师可以把引导学生插话当成一项挑战, 促使自己经常反思教学从而完善自己, 也可以训练自己课堂的应变能力, 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向和策略, 以学生发展为本, 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 潜能的开发, 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 使教学更出彩更生机勃勃。

没有教师喜欢课堂上如处无人旷野般的独自呐喊, 也没有教师愿意培养出只会唯唯诺诺的学生, 那么请睿智地善待语文课堂上的插话, 培养学生成才, 也促进自身的发展。双赢, 何乐而不为呢?让“插话”变得美丽起来吧!

参考文献

①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②郝经春主编《教师必读的外国教育名著导读》 (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

③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④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999-6-15。)

⑤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材 (苏教版) 第一册。

⑥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材 (人教版) 第二册。

⑦张楠主编《杏坛新论》 (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12。)

⑧云南教育委员会编《现代教育理论》 (1998-4。)

插话 篇2

张芸(淮南十一中)

灵活处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插话能活跃气氛,引发思考,随风潜入地寓含了情感教育。

事例一:在讲述新中国外交时,展示乔冠华图片,问学生,乔为什么大笑,学生答。中彩票了,我说对,是中彩票了,是全中国人民中了彩票了,这个大彩票是什么,学生立即就答出了是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学生插话就说明他在听课呢,巧妙利用他的插话促使他进入学习状态。

轻率的插话 篇3

The fine-furniture store where I work has been in business since the 1920s. Recently I received a call from a woman who wanted to replace some chairs from a dining set purchased from us in the 1930s. I assured her we could help and sought the assistance of the office manager. “You’ll never believe this one,” I told him. “I just got a call from a customer who bought some chairs from us in the 1930s.” Before I could finish repeating her request, he interrupted and said, “Don’t tell me she hasn’t received them yet!”

我所工作的精品家具商店从20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就营业了。最近我接到一个妇女的电话。她想换一套餐具中的一些椅子。这套餐具她是在三十年代从我们这儿买的。我向她保证说我们可以帮她的忙,于是我向部门经理寻求帮助。“你永远也不会相信,”我对他说,“我刚接到一个顾客的电话,她在三十年代从我们这里买了一些椅子。” 我还没来得及说她的要求,经理就打断了我的话:“你别告诉我她到现在还没收到货!”

nlc202309081702

学生“插话”现象应对措施 篇4

一、延迟评价, 让学生有更多思考空间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要以生为本, 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必须树立生本思想, 彰显生本课堂特色, 其一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收获。面对学生的“插话”, 需要的不仅仅是正确的答案, 有时候耐心的等待也应该成为“必须”。等待需要勇气, 延迟评价需要底气, 因为只有教师有深厚的教学功底, 才会有足够的勇气去等待, 才会有充足的底气去延迟评价, 否则, 面对生成的信息教师会方寸大乱, 捉襟见肘的。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加减混合计算一课“9-2+4”时, 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会这样想:先想9-2=7, 再想7+4=11;可是, 有学生这样“插话”了:“老师, 我还有不同的想法, 2和4可以调换一下位置。”此时, 教师没有说话, 而是等待, 让这个学生继续往下说:“9-4=5, 5+2=7”, 这时教室热闹起来了, 有的说:“不对、不对”, 有的说“应该是9+4=13, 13-2=11”, 面对这些学生, 教师给他们留有思考的空间, 他们就会自己去判断、去发现、去解决。

二、耐心倾听, 发展学生个性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 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 发展学生个性。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时间》一课, 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快乐的周末连线, 一般的思维就是8:00起床, 9:30出去放风筝, 11:30回家;12:00吃午饭。可是有个孩子是把9:30和吃饭连在一起了, 老师马上说:“不对, 你想一想, 早、中、晚饭你哪顿饭是这个时间吃呀?”这个学生低头不语。突然另一个学生“忽”一下站起来“插话”:“老师, 应该有这个时间吃饭, 因为这是周末, 我们不上学, 可以这个时间吃早饭。”这个学生一“插话”, 学生们也都纷纷说:“是呀, 是周末”、“吃饭和9:30连是吃早饭, 和12:00连是吃午饭”教师听后, 脸“腾”地红了, 觉得也有道理, 不好意思地说:“哦, 看老师多粗心, 竟忘了是周末了。××同学, 你能说出自己的想法, 敢于指出老师的错误, 谢谢你!”这位教师虽有些尴尬, 但反应还是很快, 总算是圆满。学生的插话虽有些不尽人意, 但我们教师也要耐心倾听, 随机应变, 千万不要打击学生、怨恨学生,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张扬自己的个性, 展示自己。这种个性的张扬是真实的、积极的、有意义的。

三、真心喝彩, 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

《数学课程标准》在“情感与态度”中强调:学生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 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 获得成功的体验, 有学好数学的信心。面对学生插话, 我们不仅要认真等待、耐心倾听, 而且要经常为学生喝彩;这是因为:喝彩, 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 产生积极的、主动的、冲击式的学习欲望。如:有位教师在教学3以内减法时, 采用情境加故事形式:“同学们, 你们知道小猫最爱吃什么吗? (鱼) 星期天, 猫妈妈做了三条鱼, 小猫可高兴了, 可是妈妈却说等菜齐了才能吃, 小猫谗得围着鱼团团转, 它左看, 右看, 见爸爸、妈妈都在忙, 就……你们猜, 小猫会怎么做?”教师让学生、编故事, 并提出数学问题。一个同学说:“小猫偷吃了一条鱼, 还剩几条鱼?3-1=2。”另一个同学却“插话”:“不对, 小猫是个好孩子, 没有偷吃, 还是3条。”老师不是等待, 而是喝彩:“好!你真棒, 老师为你高兴。”并顺势问:“那怎样列式呢?”“3-0=3”随后就有了“3-2=1, 3-3=0”在这种心理氛围中, 学生形成了一种主动学习的心理态势, 感到了学习的乐趣。

面对学生“插话”给教学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冲击, 如何从容应对, 巧妙处理呢, 这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 是教师教育机智彰显的有利时机, 教师必须要做到:

1.认真学习新课改的精神实质, 不断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 平时不但要备好课, 还要挖掘与课程有关的课外知识。

2.课前教师要多想想, 学生都在干什么, 他们到底需要什么, 我该怎么教, 更多地关注点真正地放在学生身上。随时随地做好思想准备, 以应对临时出现的各种“插话”现象, 真正做到随机应变。

3.学习别人的课改经验, 走出去多听别的地区的成功范例, 在交流中提高水平, 由量变积累, 达到质变, 在不断的顿悟中丰富自己的经验。

总之, 从封闭到开放, 从束缚到自由, 由新课程带来的课堂体制变革, 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 教师要有足够的承受能力, 不断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深入研究, 张弛有度, 总结经验。通过教师的鼓励与点拨, 使学生的“插话”成为学习的资源, 成为学生探究知识、发现规律的新的起点。我相信,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 会有越来越多的教师趋于成熟, 不但不怕学生“插话”, 还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猜测, 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新课程实施以来, 学生本位思想的凸现衍生出的生本课堂备受教师关注, 学生本位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 我们也隐约发现, 由于过于关注学生主体地位, 有时候面对学生的无意识插话被教师有时候淡化或者被表扬而敷衍过去, 这与新课堂理念是相悖的。如何解决, 笔者从教学实例中提取一点经验之谈, 以期对各位同仁处理插话现象有所帮助。

爱插话是心理焦虑的表现 篇5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经历了一个从青春期的自我中心阶段到成人期的人际一自我互动阶段。在自我中心阶段,青少年感觉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每个人都在观察自己的表演,自己的感受永远是第一位的,最值得关注。他们过分关注自我内心的感受而误以为周围的人都不大理解自己,所以也就不大能去照顾别人的真实感受,并且他们往往会曲解别人,以为大家都在对自己指手画脚、品头论足,所以,自我中心化的说话方式成了他们的一种自我防御与保护机制。

那些爱打断他人说话的人,很可能是没有完成从青春期自我向成人期过渡的阶段,他们的自我同一性在发展中受挫,所谓的自我同一性混乱就是:没有在社会中找准自我的角色,自我认同不良的心理焦虑导致他们不断在与他人交谈中打断别人,不断重复青春期的那种自我防御的谈话机制。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得不断地调整在社会中的自我认同机制,达到一种良性的认同;同时,当要打断别人时,提醒自己“多给别人一些表达的机会,并从中找到自我发展的资源,获得人际双赢”。如果在生活中遇到这类人,你可以先多给他们一些自我表达的机会,让他们把自己的观点谈具体,然后用语言暗示他,“现在我可以说了吗?”你也可以善意提醒他,“希望我说的时候,你先不要插话,好吗?”这种方式会提醒他调整自己的人际沟通方式,达到与他人更顺畅地交流的效果。

鱼破了苦胆的处理方法

剖鱼的时候,不小心把苦胆弄破是常见的事。胆汁污染了鱼肉,使肉带有苦味,很不好吃。破了苦胆光用水洗不大管用,您可以用纯碱来解决。

化学课堂插话现象分析及应对策略 篇6

一、初中化学课堂的插话现象分析

(1)插话现象的普遍存在。现在的学生知识面非常宽广,以前我们只能从书本中获得知识,现在学生还能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课堂中他们会结合已有的知识对所学内容表达自己的看法;再有现在的学生与老师的距离越来越近,课堂上学生较放松,便会出现插话现象;当然也有根本不在听课的,纯粹是为了引起注意而引发的插话现象。课堂上学生的“插话”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我认为,插话现象大致可以分为:有效插话与无效插话。

(2)与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关。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喜欢独立思考,质疑争辩,课堂上积极插话,是思维活动积极的表现。他们急于表达自我胜过倾听,同时也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或关注。教育以人为本,这就要求老师关注孩子的个性差异,给他们发表见解的机会,学生插话是彰显个性的重要途径。一次在教学过程中,在复习金属活动性时,我刚说“我们来回顾一下金属活动性顺序……”马上有一位学生抢着把答案说了出来。听完后,我并没有批评,而是表扬他,我看到他脸上洋溢着得意的笑容。

(3)与教师个人教学方法有关。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师生共同探讨、交流。有的老师文化底蕴深厚,有的语言风趣幽默,学生的思维就被很好地调动起来,进而所谓的插话也就多了。

(4)与教学情境有关。中学的学习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然而不同教学情境对同一知识的反映也会不同。如:制取氧气的复习课上,一个班级是采用探究形式,另一班级是学案形式,前者明显学生立刻七嘴八舌起来,后者便要一段时间后才有学生回答。

二、化学课堂插话现象引发的思考和建议

由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的插话可以引发出初中化学教学的课堂策略问题,即如何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融入到化学课堂的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对初中化学的兴趣,这些都是化学教师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1)善意对待“插话”,加强师生的交流和沟通,促进教学。如果学生的“插话”受到批评或指责,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可能会使他们以后连回答问题的勇气都没有。对于那些以学习为目的的插话,教师应该释放善意并给予正面回应,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得到激发。善意对待“插话”,可以缩短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使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和谐的交互活动状态,以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促使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使学生真正成为初中化学课堂学习的主人。“插话”其实反映了初中生对化学的兴趣,教师要善意对待学生的“插话”,要积极地与学生们互动、沟通,以此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促进化学教学的进步。当然,这要基于教学正常进行的前提之下,教师要拿捏清楚。

(2)以“插话”为契机,引导学生们开展小组协作式学习。“插话”的现象反映出学生对化学的未知和好奇,其背后折射出初中生渴望学习化学的意愿。因此,化学教师可以通过研读教材和教案得出的结论进行“问题设置”。设置合理的教学问题,是化学“插话教学”模式运用的第一步。此外,要把全部学生进行有效分组,通常以3~5人为一个小组。教师将问题的设置作为化学课堂教学的先手,并预先做好分组工作,就基本上为“插话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作为“引导者”和“掌控者”的角色出现,要有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的准备。以学生的插话为契机,引导初中生分组协作,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进步与教学的发展。

(3)巧用“插话”,将被动转变为主动。插话也是学生的一种特殊的提问方式,有的有效,有的无效。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巧用有效插话,变被动为主动。插话的内容切题,说明他们紧随老师的思路,对教学内容有所理解和把握,当表示肯定,保护学生敢于发言的勇气,同时告诉学生在课堂上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对插话内容跑题的,应在课后通过个别谈话的方式,指出课堂插话的不良效果。一次,关于“新型材料的研制”一节的教学过程中,介绍了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材料后,我展示了几组图片:机动车轮胎、钢筋混凝土、玻璃钢。“请大家观察这些图片,说一说这些是什么材料呢?”立刻有同学插话:“复合材料!”此时,同学们把目光都投向他。我对他的插话竖起大拇指:“是的,很好!说明你对本节内容预习过了,那你能告诉大家什么是复合材料吗?”接着,我发现他的勇气更足了。

多给课堂插话的孩子一些笑脸 篇7

关键词:插话,原因,种类,教学情感,信息反馈,教学契机,教育机智,鼓励

初二某班摩擦起电的教学课上, 教者在导入教学时, 演示了一个小实验, 多次手捋扎成小捆的干燥化纤细丝。一根根五颜六色的细化纤丝纷纷飘起, 形成美丽的辐射状。学生们瞪着大眼, 观察着, 思考着, 有的在低声讨论着。这时, 某个学生在座位上情不自禁地大声嚷到:“这有什么稀奇的, 这同黑夜里脱下羊毛衫一样, 那还能听到叭叭响声, 见到火花呢。”全班同学的眼光, 立即转向了这位学生。课堂一时陷入寂静, 只见讲台上老师脸憋得发青, 一脸恼怒之状, 强按即将爆发的怒火, 自我控制了几十秒钟的情绪, 才接着继续讲课。

随着课堂教学平等民主氛围的逐渐浓厚, 像这种学生插话的现象, 逐渐变多, 几乎每节课都能遇到。对课堂学生的插话, 是严禁封杀, 还是鼓励倡导?待我们细致分析其插话的原因、种类, 再给出选择。

1.对插话原因的分析。课堂教学中学生地位改变了, 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学生与老师是平等的地位, 共享话语权, 教者的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教师授课方法改变了, 教师讲授为主的形式, 变成了以师生交流互动为主的形式。课堂上的评价标准多元化了, 没有学生主动参与, 与教师交流合作的课堂, 是有缺欠的课堂。课堂举手发言的绳索被学生逐渐挣脱, 插话的现象也普遍了。

2.对插话学生的类型分析。第一类:性格外向, 胆子大, 物理功课学习的基础较好, 课堂上爱出风头, 好表现的学生。经常性地多嘴饶舌。接话把, 对学习内容有兴趣时, 或对教师讲解的新学习内容有共鸣时, 情不自禁地插话了。第二类:性格内向, 少言寡语, 但思维活跃, 生活感悟较强的学生。从教师的讲解中受到启发, 有着新的认识, 或认知的火花被点燃之时, 也会让人意想不到的插上几句。第三类:对新知识的认知一知半解, 似懂非懂, 但又要脸面的学生, 不懂装懂, 经常性的插上几句。

从以上并不全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不论插话内容是对还是错, 或是哪一种类型学生的插话, 都有着共性, 就是插话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集中指向了认知的活动的内容, 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了初步地感悟或产生了共鸣, 积极地参与了师生互动的过程。但学生的插话, 同时分散了其他同学的课堂注意力。有的认知指向偏离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或讲授内容;或者插话对新知识的认识产生误导;同时更有一些学生的插话, 根本就是错误的, 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多花时间去纠正。但不论哪种插话它的积极意义大于消极意义, 利大于弊。所以应该多给插话的孩子一些笑脸, 对插话给予正确引导和鼓励。

为什么要多给课堂上插话的学生一些笑脸呢?

一、鼓励学生插话, 因为它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年龄段的认知规律相统一的认知特征

初中学生, 年龄多在12~15岁, 身体处于发育的高速期。其心理发展也在快速走向成熟, 在这个年龄段中, “学生的情感特点是肤浅的、外露的, 越是低年级越如此。他们听课的表情、神态是他们内部思维活动、心理状态的直观显示图表” (《课堂教学论》袁金荣主编, 第206页) 。喜形于色, 情动于中而行于外, 面部的表情, 无不自觉地外露的语言是他们内心思维活动的自觉反映。

学生课堂的插话是认知思维积极活动的结果, 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体现, 属于情不自禁的语言流露。所以对学生的插话, 应看成是正常的现象, 有着积极的意义, 并不是学生存心捣蛋的恶作剧。要以宽容之心对待, 要以博大胸怀容纳。要有巧妙的语言引导, 要保护学生的认知积极性。

二、鼓励学生插话, 是对学生的积极学习情感的呵护

课堂上, 有愉快、欢乐、满意的学习情绪, 才会产生兴奋、追求、坚持等认知的态度。对插话的学生当头浇下一盆凉水, 或把其批评得无地自容, 会伤害学生认知的情绪和态度。“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有理智, 有情感, 活生生的人, 离开了学生的主动性, 积极性, 课堂教学是难以取得预期效果的。” (《课堂教学论》袁金荣主编第81页)

对待学生插话, 我们应该呵护这种求知欲望的表现, 积极引导他们围绕主题, 展开思维, 让学生的积极认知情绪在课堂上获得肯定, 使学生身心愉悦, 有愉快的学习情绪。

三、鼓励学生插话, 是增加课堂反馈渠道、有效调控课堂的举措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复杂的双向活动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如果只是单一地向学生灌输信息, 而不注意接收从学生身上发出的反馈信息, 这种教学只是处于最低一级水平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论》袁金荣主编第206页)

学生的插话, 是学生认知活动中信息反馈的积极现象。从插话中能反映出学生接受信息是否全面、是否失真、是否存在偏差。教师及时地接收这种信息、有效处理、准确调控, 会使认知活动更加有效开展。屏蔽反馈信息、堵住反馈渠道, 是毫无道理的。

四、鼓励插话, 是创造教学契机, 培养教学机智的有效途径

课堂上学生插话的时间、内容、指向、正确程度, 是教师难以预料的突发事情, 但教师及时做出反应和有效的处理, 又是必要的。所以, 插话是不可多得又无法制造的一种教学契机, 抓住时机对插话内容, 或给予肯定和鼓励;或给出否认;或积极引导、及时纠偏、重现主题;或即兴发挥、引向新的学习内容;或因话制宜、适可而止;或围绕主题、纵向深入;或开拓思维、横向比较;都是对教学有益的。这是一种教学机智, 体现出教师随机应变处理问题的智慧, 也是一种教学的艺术。

“不论教育者怎样研究理论, 如果没有教学机智, 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践者。” (摘自《课堂教学论》袁金荣主编第208页) 抓住这种难得的教学契机, 做出正确的处理选择, 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机智的有效培养。

课堂上对学生的插话应多给鼓励, 因为它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的统一, 呵护和深化了师生之间的教学情感, 课堂教学信息得到及时的反馈和有效的调控, 创造了难得的教学契机, 能培养教师的教学机智和驾驭课堂能力。所以课堂上要多给插话的孩子一些笑脸。

参考文献

插话 篇8

插话是言语交流中很常见的一种现象, 已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但由于插话这种言语行为本身涉及语音、词汇等多个方面, 为我们判定《非诚勿扰》中的插话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笔者认为, 在插话判定上, 我们应该坚持严格的标准, 而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模糊的定义。笔者结合各家看法, 根据自己的经验, 提出了以下几条判定标准:

(1) 发话的目的必须是为了争夺发言权。“争夺”意味着发话者有强烈的表达自我意见的意愿, 这种意愿一方面要强烈, 另一方面要突出自我。也就是说, 单纯的重复和积极的反馈等行为都不在此范畴。

(2) 如果当前讲话者在话轮结束前已经预设了下一位讲话者, 那么其他人在话轮结束时插入讲话, 就被视为插话。

(3) 关于相关过渡点, 不能简单地认为是话语片段的终结, 而必须是说话者表达的完成。

2.《非诚勿扰》中主持人插话现象分析

笔者搜集了《非诚勿扰》共五期会话语料, 主持人插话共110次, 其中包括对乐嘉22次, 黄菡23次, 男嘉宾48次, 女嘉宾17次。

本文重点讨论主持人插话原因、方式以及结果, 若无特别说明, 之后所说的“插话”均指主持人插话。

2.1. 插话原因

在电视谈话节目中, 主持人具有多元角色身份, 因而其插话的原因有很多, 笔者归纳分析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主持人想要立即对当前说话者的话语作出反应。一方面主持人对当前话语有强烈反应的需要和欲望, 另一方面, 主持人不想也不能错过这个做出反应的最佳时机。如:

女嘉宾:没有不过我非常喜欢乐嘉老主持人:你不喜欢光头是因为不想当尼姑

(注:划线部分话轮重叠)

这里, 主持人想要对女嘉宾的逻辑和观点做出强烈反应, 于是赶快抢过话轮。

(2) 主持人没有听清或理解当前发话者的内容, 插话以要求说话者重复或解释。如:

男嘉宾:对对对然后主持人:我想知道为什么是75%, 不是65啊85什么的

主持人不理解男嘉宾为什么是75%, 因而插话以寻求解释。

(3) 主持人发现说话者话轮出现问题, 包括语言错误以及担心说话者继续说下去会招致不良后果, 插话以纠正错误或转换话题。如:

男嘉宾:如果不保命的话主持人:保密不是保命

主持人意识到说话人的话语错误, 因而不等说话人说完就插话以纠正错误。

(4) 主持人为了充分体现组织者身份, 在话题重点或难点时插话以加深印象, 或解释内容方便观众理解或适时以小结方式总结当前内容并推进到下一层次或者插话以调节气氛。如:

女嘉宾:你平常打篮球吗你是运动员吗你喜欢运动吗

主持人:你的问题是排比句出来的是吧一组三个一组

主持人认为女嘉宾的提问比较有意思, 插话以调节气氛, 同时突出主持人的组织者身份。

2.2. 插话方式

笔者主要从插话的语气、信号、类别三方面对插话方式进行分类。

(1) 从语气上来说, 插话主要使用陈述、疑问语气, 个别使用祈使语气。如:

男嘉宾:还有一点主持人:哎呀不要说这么多了

主持人认为男嘉宾说的太多, 因而插话以祈使他不要说这么多。

(2) 从信号来看, 一种是道歉式, 这种用法只出现一次, 另一种是直言式, 直言式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主持人通过重复话头来插话, 另一种是主持人加快语速, 从而阻止对方把话说完。如:

乐嘉:我可以理解为他就是说主持人:我来来来

主持人想要发表自己的看法, 因而重叠话头以便于加快语速从而顺利插话。

(3) 从类别上来说, 《非诚勿扰》中的插话主要有直接打断28处, 占总数的25.5%, 犹豫打断21处, 总数的19.1, 重叠14处, 占总数的12.7%, 插入47处, 占总数的42.7%。

2.3. 插话结果

何安平 (1998) 将插话分为成功插话与非成功插话, 笔者借鉴其方法, 同时结合语料统计结果把插话分为成功插话、半成功插话和非成功插话。如果插话者在同步话语之后仍然继续说话直到表达自然结束, 就称为成功插话;如果插话者在同步话语之后仍然继续说话但随后立即反被插话, 就称为半成功插话;如果插话者在同步话语之后立刻终止说话, 由原说话者继续说下去, 就称为非成功插话。《非诚勿扰》中主持人成功插话89次, 占总数的80.9%, 半成功插话6次, 占总数的5.5%, 非成功插话15次, 占总数的13.6%, 其中非成功插话对象为女嘉宾的记录为零。

3.《非诚勿扰》中主持人插话特点

根据上文对《非诚勿扰》主持人插话的分析, 发现《非诚勿扰》主持人插话在原因、方式等方面均有一定特点。具体如下:

(1) 从插话原因来说, 主持人插话大多是出于主持人角色的需要, 具体表现为重复说话者说的重要问题, 以引起观众注意, 控制时间, 纠正说话者的错误等。

(2) 从插话方式来看, 主持人插话多是插入和重叠, 同时还倾向于重复开头的几个字, 音量大, 语速快, 但被插话对象为男性时, 这种特点明显减弱。并且很多插话都出现在原说话者话语中一个独立完整的句子结构单位后面。

(3) 从结果上来说, 男性被插话次数多于女性, 插话成功概率低于女性。前者体现的是《非诚勿扰》主持人插话不同于日常会话中插话的特点, 而后者体现的是《非诚勿扰》主持人插话的一般特点, 这种特点在《非诚勿扰》中具有一定隐蔽性。

(4) 从话语权势来看, 尽管我们研究的是主持人插话, 但透过主持人插话, 我们可以看到其他人话语权势上的差异。《非诚勿扰》中, 主持人对男、女嘉宾的插话次数明显高于乐嘉、黄菡, 且在插话方式上往往表现地更直接, 从侧面反映了《非诚勿扰》中乐嘉、黄菡老师的话语权势高于男、女嘉宾。

4.《非诚勿扰》中主持人插话特点成因

《非诚勿扰》主持人插话特点的形成, 与《非诚勿扰》节目本身的特点有密切关系, 同时还受文化、社会、传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1) 《非诚勿扰》节目特点:作为电视节目, 《非诚勿扰》的会话是一种半机构话语, 因而必须与主流文化或宣传思想相一致, 主持人作为媒介形象的代表, 必须尽可能坚持男女平等, 而由于《非诚勿扰》节目形式的特点, 男嘉宾在出场之后首先要面对的是女嘉宾们的辛辣点评, 尽管男嘉宾也有反驳的机会, 但是1比24的悬殊比例常使男嘉宾的话语权力在舞台上处于劣势, 节目就在这种悬殊的话语权力对比中进行, 一反男性占据话语权力的传统。因而, 主持人对男嘉宾的插话次数要明显高于女嘉宾。

(2) 从文化角度来看, Tannen (2000) 从文化的角度来剖析本文所讨论的插话现象的性别差异, 认为男性把交谈看作是一场竞争, 他们不大会努力支持别人说话, 而是希望把话题引开, 使自己成为交谈的中心。女性却不习惯这种具有竞争性质的交谈, 认为相互赞同或等同能使彼此间形成一种和睦的关系。女性习惯于聊天式的谈话, 她们希望建立相互间的亲近关系, 而男性习惯于报告式谈话, 他们希望在谈话中不断巩固自己的地位。因此, 被插话反应会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女在被插话反应上, 男性表现得更为强烈。

(3) 从社会角度来看, 社会对男女行为和行为方式有不同的期待和要求。虽然在这种节目中女性较男性更占据主导地位, 但女性还是偏向于表现出自己好的一面。在插话时, 女性的插话方式更加温和, 也较少在插话后转移话题。

(4) 从传播学上来看, 主持人在媒介传播中, 除了提问之外, 还必须通过插话对话题进行控制乃至深入引导等, 因而主持人插话与日常插话有很大不同, 往往表现地更为频繁。

一般来说, 同性之间插话频率低于异性之间, 然而在《非诚勿扰》中, 主持人插话恰恰相反, 因为, 《非诚勿扰》的语言环境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环境, 这也正是“因势而语因人而语”现象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黄理兵:《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的话轮交接》, 《现代语文》2009年第2期。

[2]何安平:《英语会话中的成功与非成功插话》, 《外国语》1998年第2期。

[3]匡小荣:《口语交谈中的话语打断现象》, 《修辞学习》2005年第4期。

[4]展宁:《<非诚勿扰>电视相亲节目的叙事话语分析》, 《今传媒》2010年第10期。

[5]Tannen、Deborah, 周红、祝畹瑾译:《你误会了我》 (You Just Don’t Un-derst and)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插话 篇9

一、全面关注, 溯源寻因

1. 察言观色, 练就一双慧眼

一般而言, 学生在公开课上都是认真倾听, 积极思考, 神情是一本正经的。这时, 碰到学生很突兀的回答, 可能就是其独特的感受。比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课时, 我深情地总结全文:“天鹅们在生死关头表现出的无比英勇和团结, 是多么伟大呀!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对吗?”期待着孩子们那肯定的回答时, 我却听见了一个不同的声音:“我觉得中国人更伟大!”看着他那认真的表情, 我觉得他有话要说。“为什么这样说?”“老师, 今天是5月5日, 距5·12大地震, 马上要整整一年了。回想汶川地震后, 我们全国人民在灾难面前不低头, 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我觉得咱们中国人更伟大!”面对这样的回答, 我还能说什么?只能神情激动地和全班同学一起报以最热烈的掌声。

所以, 教师练就一双慧眼, 能更准确地读懂学生的内心世界, 只有这样才能生成精彩。

2. 用心聆听, 塑造一颗慧心

叶澜教授说:“教师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 每一句话, 善于捕捉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思维火花。”

【现象】《我不是最弱小》一文的教学片段:

师:在你们的家里, 谁比谁弱小呢?

生1:妈妈比爸爸弱小。

生2:我比妈妈弱小。

“妈妈比我弱小!”突然有个学生一本正经地插话进来。顿时教室里响起了一阵大笑声。见此情景, 教师严肃地说:“大家别笑, 听听他这样说的理由。”

师:请你说说理由。

生:老师, 别看妈妈的年纪比我大, 个子比我高, 可是她身体不好, 前阵子还开了刀, 躺在床上不能下来。爸爸说, 妈妈身子太弱了, 是我们家的重点保护对象, 我也应该照顾她。妈妈是不是比我更弱小呢?

师: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呀!让我们向他翘起大姆指, 对他说声, “你不是最弱小的!”

可见, 教者应该带着一颗慧心, 以平和、耐心的态度倾听, 让孩子把话说完, 再作出恰当的评价, 才能把握精彩。

3. 仔细思考, 铸就一个慧脑

“慧脑”指思维敏捷、反应灵活、决策有力的头脑。学会思考, 善于思考, 我们才能更好地梳理。思想决定行动, 思想有多远, 我们就能走多远。教育思想的高度决定了我们教育行动的高度。面对学生的“插话”, 老师们有着不一样的感受, 评价也会截然不同, 这就是“善于思考”和“不善思考”之间的距离。

学完《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 让学生谈谈对普罗米修斯的感受, 他们都能感受到普罗米修斯的伟大, 亚星突然发问:“普罗米修斯盗火是真的还是假的?”这个问题不好回答, 说真的吧, 明摆着欺骗, 说假的吧, 课文的情感基础架空了, 普罗米修斯的“伟大”马上犹如纸做的老虎, 不堪一击。我说:“普罗米修斯盗火是希腊神话故事, 不是真实的, 但是故事中有一样是真的, 是什么你能发现吗?”“故事中的精神是真的, 含着的意思是真的。”有个孩子回答。“是的, 你很会思考。”我肯定了那个学生, 继续说:“读故事, 我们一般不去关注故事的真假, 而是关注故事令人感动或精彩的地方。神话故事最让我们关注的是丰富、奇特的想象和故事中人物的精神品质。”我又问亚星:“这样回答你满意吗?”他点点头, 满意地坐了下去。

二、巧妙点评, 智慧引领

1. 深入解读, 点石成金

动态生成、流程灵活的课堂, 需要教师强有力的引领, 需要教师对纷至沓来的生成信息进行筛选点化。然而智慧引领的前提是什么?毫无疑问, 必须是对教材文本的精确把握和深入解读, 必须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 深入地挖掘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性、艺术性。哪怕是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等等, 都要做到准确的理解与把握, 把教材钻研得越深, 课堂教学越得心应手, 当碰到学生的“节外生枝”时, 就不会显得束手无策, 而是能自如地把握和引领了。

2. 巧用幽默, 出奇制胜

“缺乏幽默是悲哀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洛夫指出, “教育家最主要的, 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睿智, 可以使师与生和谐、使教与学统一, 并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 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去理解, 接受和记忆新知识, 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遇到有意插话时, 幽默更是显出别具一格的力量, 它不仅能委婉地劝诫, 避免激化师生矛盾, 还能使学生在笑声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使课堂气氛更为和谐。

3. 因势利导, 借力打力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突兀的插话往往在大家的意料之外, 有时甚至让人觉得牛头不对马嘴, 如若处理不当, 难免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歧途, 或是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可同时, 这一现象又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使课堂充满了张力。若教师能因势利导, 巧妙地把学生的插话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也许会达到更好地互动、交流的效果。

4. 义正词严, 刚柔并济

《论语》说:“子温而厉, 威而不猛, 恭而安”, 是指孔子温和而严厉, 威严而不凶猛, 庄重而安详。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都应如此。面对学生的插话, 有时就要“义正词严”。当然, 在义正词严的教育之后, 我们仍要给学生希望, 仍要激励学生。我在教学《蚁国英雄》时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

老师提问:“蚁团冲进了河流里, 向对岸滚去, 想象一下结果会怎样呢?”“一定是烧焦了, 变成了烤蚂蚁丸子了!”陈响笑嘻嘻地说。学生听了哄堂大笑。我严肃地说:“别笑。同学们, 小小的蚂蚁在这生死关头, 能这样团结、奉献, 难道你们就没有一点感动吗?学习是一桩很严肃、很认真的事情, 老师相信陈响同学的内心一定不是这样想的, 能重新说一遍吗?”他站起来, 一本正经地说:“我想, 外层的蚂蚁肯定是牺牲了, 而包在里层的蚂蚁们一定还会活着, 它们滚到对岸后, 会在那里筑巢安家, 重新生活。”“为他的这次发言, 掌声!”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5. 委婉搁置, 迂回突破

生成性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要适度, 必须集中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 面对学生的插话, 教师有时需要懂得及时地抛弃或转化, 从这一层面上说, 面对孩子与众不同的见解, 应首先在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鼓励学生的不同见解、保护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基础上, 进行正面引导, 搁置生成, 寻求平衡, 使教学因生成的搁浅而更加科学高效。因此, 插话生成有时需要搁置, 需要委婉拒绝。

当然对于游离了教学目标、脱离了文本、偏离了价值的插话, 教师不能做放任自流的旁观者或毫无倾向的中立者, 不能强行压制学生的思维, 或者对学生进行呵斥, 而应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把课堂中解决不掉的问题放到课外去探究, 以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学生在教师的人文关怀下, 必将主动、和谐、持续的发展。

插话, 就是教学旅途中一次快乐的意外, 是思维河流里一朵可爱的浪花, 教师唯有善于捕捉这种动态的生成, 溯源寻因、智慧引领、恰当评价, 才能让这课堂上的“节外生枝”催生出无比鲜活的美丽!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师, 2008 (3) .

[2]小学语文教学论坛, 2007 (6) .

[3]小学教学设计:语思版, 2004 (4) .

让孩子不插话加拿大父母有方法 篇10

5岁的儿子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小嘴不停地说这说那,有时非常可爱。但令我头疼的是孩子不分场合,有时家里来了客人,或者大人讲话时,他也随心所欲地插进来:一会儿要我帮忙给他倒水,一会儿拿了他的书要我给他讲解,真有点人来疯,显得比平时更兴奋。怎样才能让孩子不打断成人交谈呢?

分 析

孩子为什么喜欢插话

幼儿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还不能意识到自我之外还有一个另外的世界。因此,他们不明白自己插嘴会对他人造成干扰,自己想要做的事,马上就要做到。

幼儿没有很长的记忆力和耐心,尽管父母刚告诉他们大人有很重要的事要说,但孩子很快就会忘记父母的话。幼儿没有时间概念,他们还分不清10分钟、20分钟和1小时的区别。很多时候,在孩子眼里,等5分钟就像让成人等2个小时一样长。

幼儿不了解其他人做事也需要专注力。对于幼儿来说:自己刚搭成一个拼图、画的一幅画比世上任何事都重要。当自己有非常重要的,或者激动人心的事情希望与人分享时,要让他们体会到别人的感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们常常会迫不及待地要告诉自己信赖的成年人。

父母不能因为孩子太小,就对他们插嘴、打断别人说话的行为听之任之。如果孩子的不良行为得不到纠正,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因此,加拿大父母从小就要教会孩子:等到别人说话结束之后才能说话。而这种技能也为孩子进入幼儿园、小学进行学习打下基础。

培养孩子与人交谈的技巧

对于学龄儿童和年龄比较大的孩子来说,加拿大父母常常让孩子学会等谈话停顿时,或者内容告一段落时才插话。当然,这要比让孩子仅仅等到成人说完一句话之后再打断成人说话更难。因为这需要孩子理解成人谈话的内容,抓住合适的停顿时机。在日常成人交谈时,加拿大父母是如何来培养孩子与人交谈技巧的呢?

预先准备,事先安排任务

许多加拿大父母常常准备几个孩子喜欢玩的玩具或游戏放在一边。如果有重要的朋友来访,或者和朋友打电话时,他们就把这些玩具拿出来给孩子玩。由于这些玩具孩子不经常玩,那么孩子可能会更愿意独自一个人花更长的时间玩这些玩具。当然,父母打完电话,或者客人走了之后,他们一定会重新把这些玩具和游戏藏好,这样孩子就会盼望下次可以玩这些玩具的时间和机会。否则,如果孩子经常能够玩这些玩具和游戏,那么它们就会失去对孩子的吸引力了。

如果父母打电话需要10分钟的时间,那么父母会预先为孩子计划15分钟可以做的活动,也可以让孩子选择自己在这15分钟希望做的事情。比如,问孩子“妈妈打电话时,你想看书还是玩游戏”,并在闹钟上设定15分钟,告诉孩子在闹钟响之前,不要打搅父母。

有言在先,讲明要求

在加拿大,父母常常在朋友来访之前,告诉孩子,让他们不要插嘴或打断大人的谈话。父母跟孩子说:“一会儿,妈妈的同事要来,我们有很重要的事交谈,请你不要打断我们说话。你需要自己玩,拿出你的画笔作画,或者搭你喜欢的拼图都可以。妈妈的同事走了之后,我会和你一起玩”。

和孩子约定一个“秘密手语”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秘密手语”是一个在加拿大亲子之间非常流行的方法。通常,父母在孩子心平气和的情况下,和孩子约定一个“秘密手语”。比如,告诉孩子,如果我在和人交谈,你要和我说话,你可以抓住我的手心,表示你需要得到妈妈的关注,或者有话要和妈妈说。妈妈会握住你的手,让你明白我知道了你的要求。等我说完那句话之后,我会马上和你说话。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练习几次,让孩子掌握“秘密手语”的沟通方法。

教给孩子正确的社交技巧

在日常生活中,加拿大父母会让孩子明白:讲话也要轮流。在与别人交谈时,要看着对方的眼睛,认真倾听他们说话。在别人说完话之后,才轮到自己说话,这样才是礼貌的行为。因此,别人说话时,不能轻易打断别人的话题,因为这是不尊重说话人的表现。当然,加拿大父母平时和孩子说话时,也会遵循礼貌说话的原则,不随意打断孩子的话语,而是给予孩子充分发言的权利,在孩子说完话之后,才接孩子的话题。此外,加拿大父母也会让孩子明白,如果需要引起成年人的注意,想和他们说话时,可以说:“对不起,我现在可以把我画的画给妈妈看吗?”或者:“对不起,我想问妈妈一个问题?”

有时候,孩子在父母说话时插嘴,加拿大父母会用手指碰碰他的嘴唇,暗示他等父母把话说完之后再说,也会告诉孩子:“等妈妈和爸爸说完了,你再说,行吗?”一旦父母的谈话结束之后,他们会告诉孩子:“我说完了,现在轮到你了。”有时候,孩子,特别是幼儿,在等待的时间内,可能已经忘记了要说的话。加拿大父母认为这也没有关系,只要告诉孩子,如果想起来了,再来告诉自己即可。有时候,就是成年人也会忘记自己想说的话。

设置情景,进行角色扮演

【插话】推荐阅读:

插话现象05-20

上一篇:创新方法理论体系下一篇:运动学中的图像问题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