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现象(共11篇)
石化现象 篇1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在语言的三大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著名的语言学家Wilkins说:没有语法, 可以表达很少的东西;没有词汇, 任何东西都不可以表达。因此, 词汇教学在语言教学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 在当今英语词汇学习中, 普遍存在词汇学习的停滞问题, 或是思维的固定化模式问题, 形成词汇的对应模式, 造成学生英语词汇水平停滞不前, 此现象称为英语词汇的石化现象。
一石化的概念
1969年, 在剑桥国际会议上,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Selinker最早提出了“石化”一词。1972年, 在其学术论文《中介语》中进一步对石化现象进行了阐述, 也因此奠定了“石化”在语言习得中的重要地位。Selinker认为:“石化就是母语的词条、规则和词系统倾向保留在与目的语相关的中介语中, 不管学习者的年龄有多大, 这种倾向都不会改变。”Selinker在1996年重申对石化现象的定义时说:“语言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过渡语中一些语言项目、语言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 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
英国语言学家Leech在其著作《语义学》中指出:石化现象指词汇在长期使用中意义的固定化。通过对这一术语的定义, Leech解释了英民族使用英语词汇时常使其外延意义缩小的现象。
综上所述, 石化现象就是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达到一定程度时, 所学词汇或语法在头脑中形成固化形式, 处于的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 影响着学习者的进一步发展。
二石化现象的分类
Selinker从形式与性质对石化现象进行了分类。首先, Selinker在形式上将石化现象分为个体石化与群体石化。而个体石化又进一步分为错误重复和语言能力石化。错误重复指的是已经修改纠正了很多次错误的重复出现。语言能力石化指的是过渡语的停滞不前, 通常表现在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当语言能力石化在某一地区具有普遍性, 成为该地区社会的普遍现象时, 就形成群体石化, 导致新的方言的出现。其次, 从性质角度, 石化现象又可以分为暂时性石化与永久性石化两个方面。暂时性石化又被称为稳定化, 它是石化的前兆。
三词汇学习中石化现象的表现
1. 完全误等
这种现象常出现于词典的词条翻译中, 经常导致交流的两个人因不能理解对方的意思而无法继续交际。如汉语中的“银河系”在英文中翻译为“milky way”, 而英文中的“black coffee”在汉语中则被翻译为纯咖啡。如果学习者不能很好地掌握这种中英文翻译中的特殊例子, 很容易产生歧义。
2. 部分等同
英汉两种语言中很多意思仅是部分等同。一个英语单词可以翻译成几个汉语意思, 同理, 一个汉语词也可以用几个相应的英语单词来解释。如英语单词“observe”可翻译为观察, 注视;说话, 评论;遵守;庆祝, 欢度。汉语词“欣赏”一词在英语中可翻译为appreciate, enjoy, admire。
3. 感情差异
英汉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了两者语言上的情感差异。如英语中的“fox”仅指动物的一种, 狐狸。而在汉语中, 人们通常用其来指狡猾或心思多的人。
四词汇学习中石化现象的成因
词汇学习中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多种, 许多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这一现象。如Selinker从以下五个方面分析了词汇学习中石化现象出现的成因:母语迁移;培训迁移;学习策略;交际策略;目的语的笼统化。
1. 母语迁移
母语迁移指语言学习者将母语的语言学习规则或规律应用于目标语的学习中, 对目标语学习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也可称为正迁移或负迁移。如很多中国学生初学英语时, 为了方便记忆英语发音, 会标注与其接近的汉语, 借助汉字的语音帮助记忆, 产生的影响则为母语迁移中的负迁移。
2. 培训迁移
培训迁移指由于受教师的教学方式或教学中使用的材料影响而形成的词汇石化。许多教师未接受过正规的语音训练, 而导致学生学习中错误的模仿, 形成了语音方面的石化。教学材料的使用不当也可导致过渡语石化。如英语教科书中用“he”的使用频率远远大于使用“she”, 一些学生就会生疏关于“she”的使用, 常常用“he”代替, 导致石化。
3. 学习策略
学习者在学习词汇中应用各种学习策略, 而如果应用不当就会造成石化现象的产生。如许多学习者在记忆英语单词时, 常常按照一对一的模式去死记硬背, 结果导致单词的石化现象, 不能根据不同的场合去翻译恰当的释义, 产生歧义。
4交际策略
外语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在达到一定水平后, 就会避免使用复杂句式, 而使用回避或简化的方法来进行交流。长此以往, 就会形成语言使用方面的僵化。如大多数学生面对“How are you?”这样的问题都知道如何作答, 而面对“How are you doing?”“What’s up?”时却显得手足无措。
5. 目的语的笼统化
语言学习者将已经学过的语法规则生搬硬套地运用到其他语境中, 这一现象我们统称为目的语的笼统化。如将名词复数规则用于特殊变化的名词中。英语单词“foot”复数应为“feet”, 有些学习者将目的语笼统化就会出现“foots”, 造成低级的错误。
五词汇学习中应对石化现象的策略
1. 重视文化背景教学
由于不同的国家地区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 所以在学习一门外语时, 我们要相应地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传统, 以确保能正确适当地运用该国家的语言。因此, 教师在教授英语词汇时应适当讲解与此相关的文化背景, 让学生学习到更地道的语言。
2. 利用双解词典, 防止石化现象的产生
英汉、英英解释可起一个很好的互补作用, 双解辞典可帮助我们准确理解词义, 尤其是一些同义词、近义词的区分, 而这些恰恰是正确使用语言, 提高言语能力的基础, 也是达到我们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 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手段。
3.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如今互联网的普遍应用, 为英语学习者带来了福音。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原声电影或电视剧, 听英语讲座, 听英语歌曲等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看英文版著作, 读英语文章等来开阔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进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摘要:石化现象是外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介绍石化的概念, 阐述石化现象的分类、表现和成因, 进而提出了避免石化现象产生的词汇教学策略。
关键词:石化现象,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Selinker.Interlangau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72 (3)
[2]Sims, W.R..Fossilization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Z].ERIC Document, 1989
[3]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4]张韵斐、周锡卿.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5]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石化现象 篇2
对中介语石化理论及其成因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提出了其对国内外语教学的几点启示,旨在帮助英语教学者正确对待学习者语言习得及运用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清楚地了解学习者所处的学习阶段,从而有效地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计划.
作 者:周楠 赵巍 ZHOU Nan ZHAO Rui 作者单位:周楠,ZHOU Nan(沈阳师范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沈阳,110034)
赵巍,ZHAO Rui(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沈阳,110004)
中介语石化现象分析及应对策略 篇3
【关键词】中介语;石化现象;第二语言学习
一、中介语及其特点
1.中介语的定义。S. Pit Corder和Larry Selinker在1972将中介语定义为:一种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系统。戴炜栋在2002年提出,第二语言学习者产出的语料,无论正确与否都可以看作是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连续体。
2.中介語的特点:系统性与可变性。系统性指的是,中介语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遵循一定的顺序。就像学习母语一样,第二语言学习者也是利用习得的语言系统进行交流。可变性是指,像其他语言一样,中介语也是不断变化的。导致中介语变化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语言本身、语言学习环境、母语的干扰、学习者学习语言的能力、动机等因素,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促使中介语处于不断的变换之中。
二、石化现象
石化现象是中介语的第三个特点,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语言石化现象指在第二语言和外语教学中,一个时不时会出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正确的语言特征成为了一个人说或写一门语言的方式的一个不变的部分。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不正确的发音、词汇选择以及语法都有可能固定下来被石化。戴炜栋指出,有时候石化现象会暂时消失,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又会再次出现,这被称为“倒退”。在仔细分析石化现象本质的基础上,语言学家们把石化现象分为两种:永久性石化(permanent fossilization)和暂时性石化(temporary fossilization)。从根本上讲,暂时石化其实是一种“稳定化”,它是石化现象的先兆。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不给予足够的重视,暂时石化就有可能变成永久石化,从而导致学习者学习的停滞或倒退。
三、产生石化的原因
1.内因
①学习动机。人们普遍认为,学习动机积极、良好的学习者其学习效果明显好于其他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动机指的是学习者内心长久稳定的一种学习态度。Gardner和Lambert指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可分为:综合性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和工具性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综合性动机是指学习者希望与该语言的使用者交往,或对该语言的民族文化和历史等方面怀有兴趣而产生的动机。②母语负迁移。在第二语言学习中,母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学习中,母语与目标语的差异会对语言学习产生正迁移或负迁移。而负迁移是导致语言石化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有意无意地将已有的主要与母语有关的一些语言知识应用于第二语言学习中。如果没能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语言形式就会在学习者的大脑中固定下来,形成石化现象。③年龄。迄今为止,许多研究结果都显示出“临界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的合理性。研究者们已经普遍认同,如果在青春期之前就开始第二语言的学习,学习者就有可能达到像本族语者一样的语音和语言能力。因而,提早进行第二语言学习能够有效地减少石化现象出现的几率。
2.外因
①交际压力。学习者在用第二语言交际中产生的压力也会导致石化现象的产生。一些学习者过于关注其所产出语言的正确性,这样在交际中出错或受到否定性的评价时,他们就会感到焦虑和不安。为了避免再犯错误,这些学习者往往会减少或放弃用第二语言进行交流的机会,其自信心也会降低。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如果这种状态持续时间太长,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降低,语言发展就会停滞,石化现象就产生了。②目标语输入量的缺乏。浸入目标语环境中能够有效促进第二语言的习得,在目标语环境中接受目标语语料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学习者花的学习时间越多,其运用第二语言的能力越强。当语料的输入在质量和数量上缺乏时,第二语言学习者就会转而向其母语系统寻求语料的补偿,由于母语与目标语的差异,一些错误的语言形式进入学习者的第二语言系统,语言的石化现象出现了。
四、对学习者的建议
对学习者而言,应该认识到石化现象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但同时也应该相信,通过努力可以减少错误出现的几率。首先,学习者应该明确学习动机。学习第二语言可以使我们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传统和习俗,扩大我们的视野。其次,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应该尽量避免过分依赖母语。为了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出现,学习者应该尽可能多地暴露于目标语环境,比如阅读英文小说,观看英文电影等都可以真实地接触到英语语言环境。最后,自信心在学习中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学习中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实际上正是错误告诉我们哪些方面我们应该改善提高。所以,学习者应该坚信只要努力学习,就能够学好外语。
参考文献:
[1]Diane Larsen-Freeman,Michael H.Long.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search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戴炜栋,何兆熊.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丁言仁.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外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赵萱.中介语石化现象与中介语心理认知机制浅探[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1):82-84.
[5]张雷,金朋荪.石化现象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3-65.
[6]张萌.暂时性石化现象及其外语教学对策[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2):72-75.等
国内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述评 篇4
本文将从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评述国内关于中介语的石化现象的研究现状。
一、文献研究
在有关石化现象的文献类论文中, 国内研究者倾向于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 如石化现象的定义, 分类, 成因, 防治对策等, 并依据个人经验对石化在教学中的启示进行了探讨。在有些问题上, 研究者达成了一致的认识, 但并没有形成全面系统的理论, 在有些方面还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下面将有关石化现象的理论进行一一梳理, 归纳综述如下:
(一) 石化现象的定义
自从Selinker1972年提出石化的概念以来, 他不断对石化现象的定义进行完善。Selinker在1972年及1976年对中介语的石化的描述中, 他将石化现象看作是一个控制中介语表面语言运用的潜在机制, 而且石化现象与学习者的年龄和学习量无关, 他强调了石化现象发生的不可避免性。1992年他进一步指出, 如果中介语的结构系统不再进一步发展, 也是石化的表现。2001年Selinker和Lamendella将石化现象定义为学习者的中介语学习在还未达到目的语的模式的时候, 就永久停止了, 而且这一现象会发生在语言结构的所有层次和语境中。在这一定义中他们特别强调了石化的永久性特征, 将石化现象既与中介语的发展过程又与中介语的最终语言获得联系起来。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人们对石化现象的认识也在逐步加深, 关于石化现象的定义也在不断发展。石化现象的潜在性, 不可避免性, 持续性, 难以改变性等这些特征得到了大多数研究者的认同, 但是, 胡荣 (2005) 认为在石化现象到底是一个发展过程, 还是一个发展的结果;是一个语言能力层次的现象, 还是一个语言运用中的现象的问题上仍缺乏统一的认识。
(二) 石化现象的分类
石化现象按其性质又可分为暂时稳定化和永久性石化两种 (Selinker&Lakshmanan, 1992) 。中介语形式的暂时稳定化是产生永久性石化的预兆。李炯英 (1999) 认为这一区分对我国外语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同的外语学习者在中介语连续体的不同位置上可产生不同的石化现象, 并不同程度地折射出学习者目的语知识和具体运用的不足之处。因此, 采取有效的措施可防止永久石化的产生。
最后, 根据内容石化现象又可分为语音, 词汇、语法、写作、语用及翻译上的石化。具体内容的石化研究是近年来国内石化研究的一个热点, 许多研究者就根据个人的经验或在教学中的观察, 然后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对教学的可行性建议 (李巧兰, 2004;阎锂, 2005;王顺玲, 张发科, 2008;李元, 莫姚, 2009) 。
(三) 石化现象的成因
国内外不同的研究者尝试从不同的角度, 不同的层面对石化现象的成因进行了探究。Selinker将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纳为五个过程:母语迁移;培训转移;学习策略;交际策略;目的语笼统化。Ellis (1999) 则综合各位研究者的研究成果, 从内在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对石化的成因研究作了如下总结:1) 内因:年龄因素;缺乏与目的语社会文化融合的欲望。2) 外因:交际压力;缺乏学习机会;反馈性质对学习者第二语使用的影响。
国内的研究者也从新的角度对石化现象进行了探讨。如王洪强 (2005) 从心理学、生物学、语言接触论、文化影响论等方面对石化现象的成因进行了多维探究。刘瑞琴 (2007) 从认知角度通过语言习得的认知机制, 母语认知思维, 心理认知方式及情感认知方式四个方面对石化现象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四) 石化现象的防治对策及对教学的启示
通过对石化现象成因的剖析, 国内研究者分别结合教学实践, 对如何防治石化现象以及对教学的启示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研究者们普遍认为要预防石化现象, 必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 优化语言输入质量, 尤其是加大可理解语言的输入量。2) 增加语言输出的机会, 并重视对语言输出的有效反馈。教师对学语言输出的反馈应当要积极和消极相结合, 积极肯定的情感反馈传递给学生一种认同感, 架起了双方交流的桥梁。而消极否定的认知反馈又使学生不断改变和修正自己语言形式中的错误。因为一味的忽略、纵容学生的错误会加大中介语永久石化的可能性。3) 注重文化背景知识, 注重真实语境, 减少母语的负迁移。4) 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训练, 改变学生运用语言的态度, 并强化学生对石化现象的认识, 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
二、实证研究
对石化现象的研究在有些方面已达成一致, 但很多方面至今仍存在不少争议, 象M.H.Long (1985) 便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其质疑, 指出石化研究在概念和方法上的模糊性。正是由于这种争议, 所以我们需要有更多的实证研究来验证石化现象。
Han (2004) 将关于石化的实证研究方法归为以下五类: (1) 长期的纵向研究; (2) 针对典型错误的研究; (3) 针对高级学习者的研究; (4) 采用纠正性反馈的方法; (5) 学习者在目的语环境中居住时间的长短。在关于石化现象的研究中, 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认为纵向的实证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但这恰恰是目前研究中所最缺乏的 (引自胡荣, 2005) 。
目前, 国内关于石化现象的实证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 采用的多为针对典型错误和高级学习者的研究方法或两种方法相结合, 通过收集学习者书面和口头语料, 调查英语学习者中是否存在石化现象, 石化了的语言特征, 石化现象发生的原因以及提出相关的对策。如:周红云 (2003) 对120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写作中的语言错误进行了调查。他发现这些错误主要表现为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方面的错误。其中, 他认为语法错误不太容易成为永久性僵化。李巧兰 (2004) 基于真实语料, 探讨了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中高级英语学习者进行英语口头交际时, 是否存在语用石化现象。研究方法是先进行抽样调查, 之后进行对比分析。调查结果显示, 英语学习者话语标记语这一语用次系统与母语者的标准还有较大差距, 存在语用石化现象。
三、结语
1.加强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在中介语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在没有经过实证验证前, 任何二语习得理论都只是假设而已。因此, 关于中介语的石化现象需加大实证研究的力度。在目前国内的实证研究中, 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研究工具单一。国内绝大多数研究者在收集资料时只采用了单一的工具, 然而为了全面客观地把握中介语特征, 研究者应注重多种因素在中介语形成过程中的影响, 这就要求从多个角度, 采用多种手段, 收集不同类型的资料, 以洞悉现有理论的可靠性。 (2) 缺少历时研究。在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实证研究中, 都为共时研究, 缺少历时性研究, 而石化现象在中介语这个连续体上有不同的表现, 在缺乏充分的观察和描写的基础上进行的解释, 是片面的和不完整的, 长期的历时性研究将更具说服力。 (3) 国内关于石化现象的研究问题仍局限于对石化现象的存在的探讨, 对引起石化现象的综合因素还有待更深入的认识。
2.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
我国实证研究所选用的研究对象均为在外语环境中的学习者, 缺乏学习和使用目的语的机会和动机。选择这样的研究对象, 即使能够证明他们的中介语已经石化了, 引起石化发生的因素也是很难确定的, 是不同于二语环境下的习得者的。
3.落实研究结论的应用
石化研究提到了对教学的启示, 但往往是些教学理念, 对具体的教学实践指导性不强;实证研究结论中提出了更有针对性的措施, 但也是些经验性建议, 在教学中的实施及具体效果, 仍需进一步地检验。
摘要:本文从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对国内近年来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进行了回顾, 以了解该研究领域现状, 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石化现象 篇5
“石化(僵化)现象”为英国著名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于1972年首先提出。随着二语学习者语言能力的逐步发展,其二语体系逐渐朝目的语方向发展。然而当学习者达到一定程度后,学习者语言(中介语)的某些特征如语法、语义、语音等会处于停滞状态,短时内难以获得进展,从而形成语言僵化现象(Omaggio1986)。
二、基础阶段英语工作者石化现状
在中国,英语是作为外语而不是第二语言来学习的,英语学习仍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学习主要依赖教育工作者在课堂上提供大量可理解语言输入与指导,因此英语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质直接关系到英语教育的整体质量与成效以及受教者英语水平的提高,在促进学习者外语能力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英语教育工作者与其他学科工作者相比,其专业素质提升的迫切性还体现在英语施教者必须使用教学内容作为教学工具开展教学活动,这种特殊性更加凸显了专业素质在英语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
1.教师概述
近几年新进的年轻老师由于受到英语不再作为提前录取批次和大学扩招的影响,使得英语师范的生源素质大不如以前,且大学求学期间课程设置不合理过于注重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功利主义严重,简单的将英语学习归结于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很大程度忽视了英语的专业性。高年级阶段受就业考证、考研以及金融危机背景下工作竞争压力等各种显示因素影响忙于忽视了综合理论修养,专业理论基础掌握较为薄弱,对错误分析、中介语、学习者心理及策略没有从未来职业规划高度把握,特别是没有将各种教学理论与现代网络多媒体技术和教育统计学相结合以提高教学效率。同时缺乏足够教学实践机会,科研意识淡薄,教育科研能力不足,达不到理性高度。年轻教师面临独立设计教学方案能力不足、课堂教学的生成能力不足等实际困难,主要精力集中于尽快将自己本身原有知识结构体系与现行基础阶段各个学校教学实际接轨,大量时间消耗到观察和分析“有经验”教师的教学活动,以提高教学艺术和处理教学中突发事件的能力,忽视了原有理论基础的继承以及英语尤其是二语习得所取得巨大进步。与此同时,在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相当数量的有学习障碍的受教者。
2.教师惰性
许多老师的思维仍是静止的、不变的,认为自己经过了正规的师范教育,拥有高中教师资格证书和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参加过各周期的教师继续教育,就不需要再学习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纵向的动态的过程,而不是教师职业形成的结果状态。有的教师甚至有教育硕士的学位,应该够得上“专业化”了。根据我们的调查,这些教师中,获得教育硕士学位后与其进修前相比,在教育观念与教育实践能力上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依然“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原因很简单,在职进修在很大程度上是“学历进修”,很多该读的书没有读,或者没有认真地读;很多该做的研究没有研究,或者没做实实在在的研究。经过几年的教学,使得原本具有较为完备知识体系和较高科研能力的教师在专业水平上经过一段时间的遗忘已真正与高中学生接轨了。
三、解决方案
1.学校应该转换思想,换位思考
学校应该有前瞻性和思考性,深刻理解教育改革的本质,尤其在新形势“五严”禁令下,教育竞争的本质和要求。注重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并积极开拓空间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深造平台,逐步建立和健全英语教师的定期轮训体制、在职进修制度,加快培训骨干教师的步伐并以情感留人。建立合理、完善、成熟的教师评估机制,如每年要求教师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等,将教师从分数的桎梏中解放出来、鼓励教师真正走上自我发展的专业之路,并以积极的心态努力打造一支综合性、复合型的高素质师资队伍,辅之以完善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强化管理,确保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长久性,从而真正实现师资的良性运行。
2.教师应该树立科研意识。
要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系统的接受教育学、心理学等现代科学的培训。真正明白素质教育是靠真功夫、高水平。这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不仅如此,它还有利于创设教师间的互相关爱、帮助、切磋、交流的学习文化氛围。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成才的场所,而且也是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加强培训,勇于实践,积极探索之处。英语教师更应该在“一专多能”上下功夫,在挖掘挖透本学科知识的前提下,有意识、有步骤地向与之相关的学科渗透,一些新构思、新想法便会经常闪现于课堂。这样,学生的综合理念和创新意识更得到了加强,而英语教师的道德水平、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也因此得到提高,既适应了课程改革的需要,又促进了改革的顺利开展。
3.做反思性实践者。
石化现象 篇6
词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作为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之一,词汇是成功运用语言的关键。词汇教学是韩语教学的基础,词汇的驱使能力直接影响学生能否准确表达思想,进行有效的语言交际。
所有的外语学习者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当一门外语学习到一定程度以后,就很难像学习的最初阶段那样稳步提高,而是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甚至略有退步的瓶颈状态,这种现象被称为外语学习的石化现象。石化现象在高职学生的韩语词汇学习中主要表现为词汇量难以扩大和对已经学过的词汇不会活用两个方面。
2.高职韩语专业学生词汇石化的主要原因
2.1缺少针对性的词汇教学,教师教授方法单一。
近年来, 根据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的要求, 全国高职院校积极推进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2+1”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2年,在工作岗位实习1年。然而,高职韩语专业的学生,全部是零起点进行韩语学习的。面对教学任务重、学时数缩减的现状, 几乎所有的高职韩语专业在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时,都放弃了专门针对韩语词汇教学的课程。
在教学方法方面,受本科教育的影响,高职韩语教师的单词讲授普遍采取以下形式,即先领读单词、短语,然后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再给几分钟时间记单词或词组,最后通过讲课文和练习题进行单词巩固。部分老师为了加深学生对新学词汇的印象,会在讲解时给出简单的例句辅助教学。这种词汇教学方法的弊端是单纯强调了词汇对应的汉语意义的记忆, 学生完全靠死记硬背掌握单词。还有部分教师在“适度、够用”教学理念的影响下,甚至将词汇讲解简单一带而过,违背了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在韩语学习的初级阶段,由于内容较少,词汇简单,学生尚能应付,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内容的深化,词汇量的增加,学生会逐渐感觉到枯燥无味和力不从心,于是对韩语产生厌学情绪,有的甚至放弃了学习。
2.2学生学习动机不强,学习策略欠缺。
现在的高职学生基本是“90后”、“95后”的青少年,是经过高考分流后的综合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群体。他们对于选择专业比较随意,很多学生选择学习韩语,仅仅是因为喜欢看韩剧或者喜欢韩国偶像,他们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情绪化较强并缺乏持久动力。大部分学生属于被动上课,课上“认真听讲”,很少与老师互动 , 课后也以完成作业为主 , 基本上没有预习、学习、复习的学习过程。同时受到“网络快餐”文化的影响,在韩语学习时追求便捷、速成,不注重积累和内在,在词汇学习的过程中, 则表现为学习策略欠缺和对手机词典软件过度依赖。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简单便捷的手机查词功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当遇到陌生单词时,大多数学生都放弃了纸质词典,而选择有道、百度等电子词典。但是现在的韩语电子词典大多单词解释单一,且缺乏短语搭配和例句辅助说明,也间接导致学生韩语词汇的宽度和深度持续处于较低水平,学生在韩语词汇上的学习的石化现象加剧。
2.3母语的负迁移影响。
在外语习得中,母语对学习者的影响被称为“母语迁移”(L1 Transfer)。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 ,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似成分, 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有益的、积极的影响叫做正迁移,能促进学习者对外语的掌握与运用。反之,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异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不利、消极的影响叫做负迁移,是学习者掌握和运用外语的障碍。
在词汇学习方面,韩语中有大量的汉字词,比重占到了总词汇的55%。这些汉字词有很多是由汉语词相同的汉字按照同样的语序组合而成的,也称为“同源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适应韩语的使用习惯等原因,相当多的“同源词”在含义和语法功能上丧生了固有的特性, 融合于韩语的语言体系中。由于学生在词汇记忆和词汇使用方面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技巧,这些韩语“同源词”非常容易被错误使用,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形成韩语词汇石化现象的原因之一。
3.高职韩语词汇教学策略
3.1根据学生特点,灵活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从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来看,不断输入和输出是语言运用能力逐步提升的核心和关键。在学习新词汇时,教师可以针对“90后”,“95后”学生敢于尝试、喜欢接触新鲜事物的特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好奇心,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和学习。抛弃以往教师讲授为主的单词教学方法, 采取师生交流或生生交流的互动式教学,结合教学内容,采用图片、实物、录音、影像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现在的高职学生普遍喜欢竞争且个性独立,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教师在进行词汇复习时可以采取任务教学法,创造最佳条件增加学生运用韩语的机会。如采取小组竞赛、创意造句或趣味对话表演等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记忆, 但是一定要注意进行课堂反馈的时机和反馈语言的多样性,保护学生脆弱容易自卑的心理,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入和输出,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3.2构建韩语文化语境,加强学生词汇学习策略指导。
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教师在韩语词汇教学过程中补充讲解词汇中负载的文化信息,使学生感受中韩两国不同的人文风情和社会习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韩语的兴趣和动力,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韩语词汇。
教会学生学习,传授有效的学习策略,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词汇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传授给学生有限的知识,还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如构词法记忆策略、分类记忆策略、联想记忆策略等学习策略,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 鼓励学生形成和发展自己独立的韩语词汇学习策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4.结语
词汇教学是韩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词汇教学中,教师积极构建韩语文化语境,教会学生有效的词汇学习策略,结合形式多样的词汇教学活动,调动学生韩语词汇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轻松的互动学习中不断扩大韩语词汇量, 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也是逐渐消除高职学生韩语词汇石化现象的有效途径。
摘要:词汇是语言的核心,也是韩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高职韩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结合教学实际,分析学生词汇石化现象形成的原因,探索词汇教学方法。
从石化现象探析“中国式英语” 篇7
1、中介语的石化现象
Selinker (1972) 认为: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自己创造的一种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系统, 这种语言系统是动态的, 并且随着学习的进展逐渐接近目标语, 却永远不能达到目标语, 并且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 由于母语知识的影响总会出现其母语的一些表达方式和规则, 这些词语和表达结构的长期使用会形成语言僵化, 这种语言僵化即中介语的石化现象。从性质上, 石化现象可以分为永久性石化 (permanent fossilization) 和暂时性石化 (temporary fossilization) ;暂时性石化又被称为稳定化, 它是石化的前兆 (Selinker, 1996) , 但如果不加注意, 经过一段时间以后, 暂时性石化就会过渡为永久性石化, 从而造成目标语学习的停滞甚至是退步。从形式上, 石化现象可以分为个体石化 (individual fossilization) 和群体石化 (group fossilization) 。个体石化是指个人已经被纠正的错误再次出现;群体石化是一种普遍性的石化, 我们常见的“中国式英语”就是中介语群体石化的一种表现。
2、石化现象与中式英语
母语负迁移是石化的一个因素。长期的母语负迁移对外语的习得产生干扰, 甚至把母语中的语言形式错误地运用于目的语, 这些形式僵化下来, 就形成了中介语的石化,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口语的石化现象
口语的石化涵盖三个方面, 即准确度、流利度和难度。准确度体现为反复出现的语音和语法错误。比如语言学习者在表达时经常混淆“she”和“he”;经常出现人称和时态问题。流利度, 指学习者话语较短, 语篇不连贯。有的英语学习者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后, 仍然表达不通顺, 不连贯。难度, 表现为语言使用范围较小, 局限于使用简单的词汇和语法。许多大学英语学习者在表达过程中还沿用初中高中时简单的语法句法, 并无长进。
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音系统, 发音规则也不尽相同。很多英语中的发音能够在汉语中找到近似音, 但是英汉两种语言的发音没有完全一致的, 英语的部分音是汉语中所没有的, 汉语的部分音也是英语中没有的。这就给中国学生掌握英语的发音造成了一定困难。如英语中的辅音/θ/和/ð/, 在汉语中就没有音与之对应, 很多学生就将/θ/发作/s/, 把/ð/发作/z/。在他们的发音里, sort与thought, sink
与think没有区别。即使是在两种语言中听起来相似的音, 也会因发音部位不同或是发音方式不同而存在差异, 如/b/、/d/和/g/这三个辅音在英语中是不吐气的浊音, 而汉语拼音字母的b、p、和g则是不吐气的轻音。汉语是典型的声调语言, 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种声调。例如, 用四种不同的声调来读同一组声音组合ma, 就会得到不同的汉字和其相应的意义:mā (妈) 、má (麻) 、mǎ (马) 和mà (骂) 。声调是汉语发音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区分意义的功能, 而英语是语调语言, 有降调、升调、降升调和升降调四种语调类型。同样的单词序列用不同的语调来读会体现不同的意思。由于这种差别, 中国学生在进行英语朗读时, 总给人一种“中国腔”, 生硬平淡的感觉。同时, 英语单词中的重音有辨义的功能, 而汉语单词依靠声调辨义。这种发音习惯迁移到英语中, 常表现为读多音节单词时轻重不分或是轻重错误, 在交际中造成对方理解上的困难。很多中国学生常见的读音错误就是在读“interesting”“complicated”等多音节词时轻重音的错误, 导致听话人很难理解该单词。
2.2 词汇石化现象
词汇是语言中最基本最活跃的部分, 词汇在任何语言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学生在英语词汇学习过程中, 易犯“中式英语”的错误, 即在理解英语单词词义时, 将其翻译成汉语, 然后根据汉语的意义和习惯去理解, 从而造成母语负迁移。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言系统, 英汉语的词汇不是一一对应的。英语中存在汉语中没有的词汇现象, 比如英语中的冠词。对于英语初学者来说, 忽略冠词的用法是常见的现象之一, 因为汉语中没有冠词这个词汇项目。例如I have good friend这样的漏掉冠词的错误在翻译和写作中经常出现。在翻译汉语句子“他们轮流睡觉, 以免出差错”, 很多学生写成“They took turns staying awake in order to avoid to go wrong”。他们在翻译时, 没有考虑到汉语句子的真正含义是“以免事情出差错”, 所以正确的英语句子应该是“They took turns staying awake in case anything went wrong”。在汉译英翻译句子时要考虑到汉语句子中的省略项, 从而翻译出符合英语语法规则的正确句子。
很多学生以为每一个汉语词汇都能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单词, 按照汉语语义套用英语, 翻译时逐字逐词进行翻译。例如, 汉语句子“他们不得不跳下自行车, 推车上山”, 有的学生翻译成“They had to get off the bikes and to push the car up the hill.”“推车上山”车从“bike”变成了“car”, 不禁使人疑惑。同样, 由于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影响, 英汉词汇并不完全对等。在汉语中, 一个“看”字就可以表达“看电视”、“看电影”、“看书”等多个意思, 但英语初学者常写出这样的中式英语, 如“see a newspaper”、“look a book”等。
词汇干扰在文化色彩浓厚的词汇方面尤其突出。汉语中有许多关于狗的习语都给人们留下不好的联想, 如“狗眼看人低”“狗腿子”“狗仗人势”等说法, 而在英语中狗的习语常用来比喻美好的事物, 如“a lucky dog”“Every dog has his day”“Love me, love my dog”等说法, 与汉语中狗的贬义完全不同, 往往会带来跨文化交际的理解偏差。
2.3 句法石化现象
英汉句子的基本结构都是主语+谓语+宾语, 但是英汉语在句法上的差别主要在于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形合注重句子结构形式的完整;意合注重句子内部的逻辑联系。例如, 汉语中的连词是成对出现的, 如“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 以及“不但……而且”等, 而在英语中却没有这种用法, 因此学生用母语思考, 写出这样的句子Although I study hard, but I am still poor in English。汉语在句法上的负迁移不仅仅影响到了单个句子在目的语中的表达, 而且对整个文章篇章结构的处理都有很大影响。长期的负迁移得不到有效更正后会逐渐形成石化现象。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英语交际中使用汉语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 不但会阻碍学习者语言水平地提高, 而且会造成中介语石化。
3、减少语言石化, 促进外语学习
尽管语言的石化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我们可以找到合适的方法尽量减少中介语石化对外语学习的影响。
3.1 语言的输入
语言的输入主要来源于教师及教材。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有意识的对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进行比较, 找到两种语言的异同, 重点在于比较两者的差异, 从而提醒学生目的语的语言形式, 尽量避免中式语音, 词汇和句法的出现。教师应让学生多读多听, 适时提高输入难度并且注意语言材料的丰富性,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为学生制定有一定挑战性的并且可接受的学习任务, 尽量从客观上减少中式英语的输入, 从而避免语言石化现象的产生。
3.2 语言的输出
语言输入是输出的前提条件, 而语言输出又是输入的最终目的。在输出的过程中, 学习者关于中介语的假设不断得到验证或推翻, 从而使中介语不断朝着目的语的方向前进, 减少语言石化现象的影响。由于学习者自身语言水平的限制, 难免会一边用母语思考, 一边用目的语表达, 导致学生在输出时, 严重依赖母语, 并逐渐形成中介语的石化。此时教师进行的肯定的情感反馈与否定的认知反馈, 会起到鼓励的作用, 同时又使学生对自己的言语作修改, 使中介语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 从而避免石化现象的产生。
3.3 文化因素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上的差异大多来自文化上的不同。文化差异使得语言处理不能很好地朝着目的语方向发展, 从而语言就总是停留在中介语状态。文化因素是语言和语言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渗透西方文化知识, 丰富课堂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度。学生课外也可以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和英文报刊杂志, 通过看英文电影, 听英文歌曲等增强西方文化的背景知识, 从而避免中西文化差异对中介语产生的干扰, 减少中国式英语的产生。
参考文献
[1]Ellis, Rod.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2]戴炜栋.误差起因分析综述[J].外语界, 1990 (2) :45.
[3]牛强.过渡语的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 (5) :28.
中介语石化现象与公共英语教学 篇8
一、中介语发展过程的特点
根据中介语的不完备性、不稳性和系统性等自身特点, 外语理论研究者通过多年的观察与研究发现:中国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发展过程基本上遵循一定的模式。在中学阶段, 学习者的外语知识 (语音, 语法, 词汇) 不断的积累, 外语能力得到持续, 稳步的提高。进入大学后, 学生在大一、大二阶段, 外语能力 (尤其听说能力) 突飞猛进, 进入高原期 (plateau) 。
二、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1、学习策略
正确运用学习策略以处理语言教学现象中的语言输入能有效促成更完备的学习效果。然而, 处于中介与系统形成前阶段的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者由于对墓地语规则了解不够, 则可能借助于省略简化、过度概括及语言迁移等策略而导致非目的语语言形式的产生。例如, 表现在语音方面的浓重的口音———语言迁移, He play cards———省略简化, 以及May I borrow your telephone———语言迁移, 等等。
2、交际策略
口语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写作能力, 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有助于英语笔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尽管口语和写作在心理、语言和认知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但两者仍有不少共同之处:两者都反映交际能力;两者都需要考虑信息接收者的知识层次、理解力和期望;两者都受语义和句法规则的支配。因此, 英语口语熟练的学生, 即具有一定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这种能力自然对于写作表达和交流思想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文化迁移
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影响着英汉两种写作的语言特点和篇章构成。由于英汉社会文化的巨大差异, 学习者在社会和心理方面与目的语保持了一定距离, 因此在语言处理过程中, 记忆和输入的操作过程就收到了限制。
4、训练迁移
学习者的某些英语中介语的形成受到了教师课堂训练方式、教师对作文的评改模式以及教师本身目的语的能力和水平的影响。
三、石化现象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从石化现象的特点及成因来看, 在很大程度上是教与学的不同方式导致了石化现象。结合我国的公共英语教学现状及学生存在的问题, 教学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目的语的有效输入
对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 学习环境完全改变了, 教师、教学和教法和中学有很大的不同。因此,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此阶段的心理因素, 针对他们的接受能力, 进行大量的目的语输入, 避免低层次的重复, 有效地最大限度地较少母语的干扰程度。
2、语言的流利性和准确性
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急于看到自己在目的语学习上的提高, 因此, 他们极易追求说得速度和流利性, 而忽略目的语的准确性及目的语语言知识的获得。
3、避免重复和简化的中介语
学生刚刚入学时, 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不给他们造成交际上的压力, 教师常常将句子简化进行教学交流。这种教学策略起初是非常有利的, 能使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 但是,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后, 如果仍然倾向于使用回避、简化等交际策略去克服交际中的困难以达到交际目的, 则会阻碍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四、结语
在英语教学中, 只有运用正确的方式方法,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注意学生交际能力培养的同时, 又兼顾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提高, 才能有效地避免中介语的暂时性视化, 使学生外语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摘要:本文从学习策略、交际策略、文化迁移以及教师的训练迁移等四个方面, 分析了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中介语石化成因。
关键词:中介语,石化,公共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Selinker L.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72, (10) :209-231.[1]Selinker L.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72, (10) :209-231.
[2]戴炜栋, 束定芳.现代英语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2]戴炜栋, 束定芳.现代英语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3]戴炜栋, 牛强.过渡语的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J].外语研究, 1999, (2) :23-26.[3]戴炜栋, 牛强.过渡语的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J].外语研究, 1999, (2) :23-26.
[4]胡荣.中介语与外语教学[J].外语研究, 1998, (3) :56-61.[4]胡荣.中介语与外语教学[J].外语研究, 1998, (3) :56-61.
二语产出性词汇能力石化现象探析 篇9
教学实践中发现, 我国英语学习者在写作中表达能力较低, 原因有很多,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词汇能力低, 或者说词汇运用水平低。这表现在, 即使学习者经过了多年的英语学习, 达到了较高的阶段, 但能够较好运用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的, 往往还是那些在初级阶段所学的那些词汇。在二语习得中, 有种现象被称之为中介语石化现象 (Selinker, 1972) , 即在二语学习的初级阶段, 学习者的二语能力上升很快, 但到了某一阶段后往往会停滞不前, 甚至出现某种程度的下降。语音和语法等知识会石化, 同样, 二语习得者的词汇能力也会有明显的石化。关于词汇能力, 学者对其有不同的定义, 但综合起来有三种 (转引自Jiang, 2000) 。第一种最简单或最狭义的定义就是能认识或回忆起一个单词及其意义。第二种更广义的定义是恰当使用一个单词时必须掌握的各种知识的总和。第三种定义认为词汇能力是一种技能而非一种知识。本文作者认可第三种定义, 并进一步认为词汇能力指的是词汇的运用能力及其熟练程度。而词汇也可以区分为接受性词汇和产出性词汇。接受性词汇 (receptive vocabulary) 指的是在听、读等接受性语言活动中能够理解的词汇。产出性词汇 (productive vocabulary) 指的是在说、写等表达性语言行为中能够使用的词汇。本文旨在分析二语产出性词汇能力石化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二语产出性词汇石化原因
二语产出性词汇石化是二语石化的一部分, 其中原因之一是输入与输出不平衡造成的。语言输入在数量上和范围上的不足以及语言产出机会的缺乏不利于词汇能力的发展。在达到目的语前, 学习者的语言属于中介语。中介语是二语学习者关于目的语的知识和结构系统的连续体, 这个连续体不断地靠近目的语, 但大多数学习者的系统在到达目的语之前, 就发展停滞了。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的环境下, 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和主导, 学生接受的是“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 很少有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英语被当作一种知识而不是技能去教授, 缺少一种语言实践的环境。即使是在交际法流行的当下, 教师重视流利性和可交际性, 忽视了准确性和丰富性, 学生学习词汇时, 所接受的只是教师和课本上教授的字面意义, 盲目地按照词汇出现的先后顺序和提供的例句学习和背诵词汇, 对词汇的相关知识知之甚少。
Laufer (1998) 指出, 从学习者的动机来看, 发生自由产出性词汇的高原现象 (the plateau in free active vocabulary) 也就是石化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学习者缺乏运用较高级词汇的动机。在教学中, 中国教师往往关注学习者书面表达或口头表达的正确性或流利性, 只要学习者表达正确, 或者实现了交际的目的, 通常教师会给予肯定。在考试时, 追求表达正确, 不惜对高级词汇采取回避的策略 (avoidance) 更是受到了鼓励。学习者也发现, 正确使用较少的词汇或较低级的词汇就可以获得教师的肯定或考试的高分;而冒险去使用那些高级的词汇很可能会犯错。于是, 他们反复地去使用那些业已掌握的高频词, 在这期间, 学习者表达的词汇丰富性 (lexical richness) 有意无意地被忽视了, 从而造成了产出性词汇的石化。
在英语的教与学中对二语词汇习得重量不重质量也是造成产出性词汇石化的原因之一。教师鼓励学习者扩大词汇量, 考试的压力也迫使学习者扩大词汇量。片面的量的增长, 并没有带动质的同步。根据Krashen (1982) 的二语习得理论, 二语习得中石化现象的产生, 目的语输入的数量的不足和质量的不适同样是重要的原因。质量的缺位意味着二语词汇加工深度 (depth of processing) 的不足。而Craik等的实验研究 (转自Weltens, 1987) 二语词汇长期记忆效果几乎依赖于加工深度。类似地, Stemberg (1987) 提出词汇习得实现需要满足的一个条件就是词汇加工达到一定的水平。缺乏深度的加工, 学习者使用词汇的熟练程度或提取的速度自然会大打折扣。
另外, 没有开设相应的提高二语词汇使用能力的课程也是没能缓解二语词汇石化的原因。虽然词汇学习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英语学习者来说, 词汇的学习是一个重点和难点, 但长期以来, 对词汇习得的研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自然, 词汇的教学也比较薄弱。在英语专业的教学中, 词汇的教学只是综合英语课程中的一个不起眼的环节, 教师以为, 仅仅通过教授阅读和强调词汇的重要性, 不需要像中学那样去检查学生的词汇学习, 学生的词汇能力就自然会得到提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缺乏计划、执行、监控和反馈, 学生的词汇能力没有得到预想的提高。除了表现在写作中学生没有使用高级词汇外, 在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听写测试中, 学生拼写错误频频也是证明。
三、二语产出性词汇石化的应对策略
教授和引导学生学习词汇时进行“深加工”。要增加对词汇的加工深度, 首先应该掌握好英语的常用的、高频的或者称做基本范畴的词汇, 而不是盲目地追求量的增长。新版柯林斯COBUILD英语词典和朗文当代英语词典 (第三版) 使用的定义词为2000个, 牛津高级英语学习词典 (第五版) 使用的常用词为3500个, 由此可见常用词汇的重要性。向学生阐明此重要性后, 要教授和引导学生学习词汇全面的知识, 包括词汇的语音、词义、搭配、引申意义, 分析其词缀等构词法, 甚至了解其词源背景知识, 然后读熟或背诵例句, 最后学生自己学会使用词汇。语言技能的训练时要量大, 并严格要求。二语产出性词汇能力的提升归根结底有赖于二语的大量输入和输出。这就是要抓好语言技能的基本功。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使他们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甚至把英语学习当作愉快的体验, 而不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 并改革教学模式, 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在课堂上多开口, 多动手。在课外, 也要建立完善的监控、监督和评价机制, 使学生大量地阅读, 大量地听、说, 同时, 教师要严格要求并检查训练的情况。
开设增强词汇能力的课程, 也是促进产出性词汇水平的手段。让学生通过一系列活动全面、深入地学习目标词的构词知识、语义知识、培养词义意识等。教授学生学会运用多媒体软件, 让他们通过推测、强化、例证和提取等步骤使所学的词汇保持长久记忆。
四、结语
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 在初级阶段时, 产出性词汇能力和接受性词汇能力往往可以同步增长, 但到了一个较高阶段后, 产出性词汇能力就会停滞不前了, 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但怎样才能最好地增进二语产出性词汇能力目前研究并不多, 希望此文可以抛砖引玉。
摘要:二语学习者的中介语存在石化现象, 二语产出性词汇能力的石化是表现之一。语言输入在数量上和范围上的不足以及语言产出机会的缺乏不利于词汇能力的发展, 高级词汇使用动机不强, 词汇学习重量不重质和缺少相应课程等原因是造成二语学习者产出性词汇能力石化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二语,产出性词汇能力,石化
参考文献
[1]Jiang, Nan.Lexical repres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a second language[J].Applied Linguistics, 2000, 21 (1) :47-77.
[2]Krashen, 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 1982.
[3]Laufer, B.The Development of Passive and Active Vocabulary in a Second Language:Same or Different?[J].Applied Linguistics, 1998, (2) :255-271.
[4]Selinker, L.Interlanguage[J].IRAL, 1972, (10) :201-231.
石化现象 篇10
【关键词】 石化现象 错误分析 中介语 语法项目
一、问题的提出
石化(fossilization)这一概念是由著名语言学家Selinker 1972年提出的。在第二语言习得的中介语研究过程中,他发现当第二语言学习者内化了的法则系统中含有不同于目标语(target language)的系统规则时,学习者就停止了该规则的学习,所以不能获得相关目标语的语言能力。同时他也指出95%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不能达到目标语的水平。第二语言学习者中的绝大多数都会停在中介语(inter?鄄language)发展过程中的某个阶段。这就造成了学习者语言熟练性的差别。造成这一语言学习现象的原因有文化的差异,学习者性格、兴趣、动机、年龄以及认知风格等非语言因素。这些因素体现在语言的形式或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在外语学习中,石化的产生也有可能是因为课堂训练不当引起的。在中学英语教学实践和观察中,我们经常发现由于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或由于语言学习者语言能力等因素,即使教师和学生都付出了努力,学生的英语学习结果仍然不甚理想。尤其是当学习者进入高中后阶段的学习之后,他们的外语语言能力会出现停滞不前的情况。这就是语言学习中的“回落”现象。在学习者渡过外语学习的孵化期(incubation)之后,就会呈现出“回落(backsliding)”的趋势。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发现这种回落趋势,帮助学生找出形成回落的原因,及时找出解决“回落”和克服石化的方法,将其降到最低程度,就意味着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的提高。不同领域的语言研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普遍现象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这些成果对于预示石化、避免石化的产生以及解释石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一旦石化发生,解决和降低石化程度的实证性研究却很少,无法满足外语教学的实际需要。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中,语法学习是否存在石化现象争议也颇多,有些学者认为语法学习不存在石化现象,有些学者认为实际中确实存在语法学习的石化。本文通过教学实验,着重观察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发展趋势,比较全面地跟踪调查了受试者的语法习得过程。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语法学习的石化是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得以解决的这一假设。并通过计算机统计软件SPSS进行数据分析,所得出的实验结果在语法范畴内支持语法学习的石化是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克服的这一假设。
二、实证研究
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玉林实验中学2004级某班级来自玉林各县市的68名同学。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考虑了地域、性别、学习基础等因素后,将他们分成不同的8组,分别观察他们在语言学习中的表现。
2.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使用了问卷调查、学习者作文以及前后测等手段。问卷调查在新生入校后的第一节外语课上进行。其目的是挑选研究对象,了解研究对象的语言学习背景和学习方法、策略、动机、兴趣等方面的内容,为本研究从事纵向研究提供背景支持。收集学习者作文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习者可能存在石化的语法项目,并根据实验前后学生作文语法差错的纵向对比,解释课堂教学对语法石化的作用,弥补横向研究的不足。前测的目的是通过测试发现学习者作文中出现的语法错误哪些具有石化趋势;后测的目的在于调查学习者经过教学实验后,被测语法项目的石化程度是否降低。
3.实验步骤
整个实验时间为两年半,分为实验前阶段(第一学期),实验中阶段(第二学期、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和实验后阶段(第五学期)。在实验前阶段,进行问卷调查、实验前学生作文收集和前测。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实验对象的选择以及实验对象学习背景的调查,并根据实验要求将实验对象分成8组,以便教学和实验观察。问卷调查之后,进行正常的教学,并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作文。对于学生作文中的错误采取只收集,不特别讲解的处理方式。并以双周为单位将研究对象的作文定为研究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挑选出了研究对象作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12种语法错误,作为前测所要检测的内容。前测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多项选择,以检验研究对象是否知道这12个语法项目。第二部分为改错题,以检验学生对错误的敏感度。第三部分为翻译,主要检验学生对这12种语法项目的应用能力。第四部分为填空题,要求研究对象根据句子内容的要求,用所给出的词的适当形式填空,用来检验实验对象对这12种语法项目的应用能力。通过SPSS软件分析出了6种语法项目在第一部分多项选择与其他各部分相应的语法项目有显性差别,因此,这6项语法项目被定为具有石化趋势的语法项目,并将其作为教学实验中被研究的语法项目。从第二学期开始,进行教学实验。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强调这6种语法项目的讲解和练习,另一方面,根据石化成因研究的理论和结果,对学生进行动机、策略、文化等方面的非语言因素的教育,提高学生对这6种语法项目和语言学习其他方面的敏感度。从第四学期开始,收集学生作文,并将双周作文定为研究内容。通过分析、整理和归纳,将学生作文中的差错进行频率统计。通过SPSS软件,对实验前后研究对象作文进行差错率比较和验证假设。后测在第五学期后期进行。后测由15个句子的汉译英组成,通过对比分析前后测句子翻译,进行T检验,以调查教学对降低研究对象语法项目石化程度的影响。
4.实验结果
前测第一项与其他各项的相关性比较结果显示:(1)Model verbs;(2)Preposition phrases;(3)When /If /After+S+v?鄄ing;(4)There be+n+verb pattern;(5)Someone said pattern;(6)Compound predicate6项语法项目在研究对象知道这些语法项目与知道如何应用这些语法项目之间的相关性较差,说明这6项语法项目具有石化趋势。这6项语法项目的前测翻译与后测翻译的单尾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前后,研究对象的差错率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了教学对于降低语法石化程度具有明显的作用。研究对象实验前作文中差错率与实验后作文中差错率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教学实验,学生在实验后的错误率明显低于实验前。这一结果也证明了教学对于克服石化具有积极的作用。纵向研究结果与横向研究结果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教学对降低石化程度的积极作用,从而印证了语法项目不存在永久石化的假设。通过纵向和横向研究,比较全面地检验了教学环节对降低石化程度的作用,弥补了单一研究的不足。
三、结论及对教学的启示
石化现象研究属于中介语研究的一个分支,石化的语法项目一旦在中介语连续体中运动,石化就开始消失。本文凭借现有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成果,比较分析了学习者作文错误频率,并通过归类分析和前测中相关系数分析,得出了被测语法项目中的Pearson相关系数,找出了学习者具有石化趋势的6类语法项目。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强化训练,直到石化的语法项目在中介语的连续体朝着目标语(target language)移动,得出了学生石化的语法项目会随着学生语言基础的升级而呈递减性的结论。同时,通过SPSS软件,进行前、后测假设检验,得出6种语法项目的t0.05/2值均大于2.0的结果,证明了语法项目即使发生石化,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克服的结论。因此,课堂教学对改变石化了的语法项目具有积极的意义。从学生作文中发现,具有石化趋势的语法项目确实存在于学习者语言之中,而且,由于学习者语言学习基础和语言学习环境的不同,石化的语法项目因人而异,这就给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既要找出学习者存在的共性问题,又要善于发现学习者的个别问题。我们只有找出教学中的问题所在,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内容讲解,并注重教学中学习者非语言能力的培养,英语教与学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效率才会大大提高。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调查,我们还发现,在注重信息输入、文化导入的同时,提高学生对语言实质的理性认识和夯实语言基础是当前普通中学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实验中,通过分析对比学习者第一语言语法规则与目标语语法规则的异同,使学习者对语法规则的认识始终处于“警觉状态”;并通过以点带面的方法,使学习者对所学语法项目从感性认识阶段逐步过渡到理性认识层面,而且能够触类旁通;在语法项目的训练中采取分阶段、分重点、持之以恒的不间断练习,如每堂课要求学生进行学过的语法项目的输出训练,要求学生课后每天写五个相关语法项目的句子和口头造五个相关的句子,并在课堂中或学生作文中进行检查。经过两个学期的训练,这6组被选语法项目的差错率越来越小。这样,具有石化趋势的语法项目的石化问题得到了解决。根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以及心理语言学研究,人脑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侧化(Lateral?鄄ization)”。因此,语言基础的培养除了进行语感培养外,对理解力逐步提高的高中学生来讲,培养他们对语言实质的理解和对语法的敏感度,是提高语言学习效率和语言理解力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总之,充分了解和掌握语言学习规律,认真评估语言学习者的能力,采取分阶段、分重点、分层次的教学,是提高高中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Selinker Larry.Rediscovering Interlanguage[M].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92
[2]Selinker Larry.Fossilization:What We Think We Know[M].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96
[3]Schumann J.The Pidginization Process:a model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ass:Newbury House,1978
[4]Ellis 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鄄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5]Lenneberg E. H.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鄄guage[M].New York:Wiley,1967
[6]张学梅.语言石化现象的认知研究[J].外国语,2000(4)
[7]戴炜栋.语言石化现象分析综述[A].全国大学英语教师暑期研修班学术报告,2000
中介语石化现象及外语教学的启示 篇11
一、中介语石化现象
(一) 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当学习者的中介语处于初级阶段, 母语迁移引起的错误较多, 因为学习者在此阶段对母语语言形式有很强的依赖性, 母语迁移引起的错误可表现在语音、用词、语法等方面。随着学习者的外语水平的提高, 他对母语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 中介语的母语迁移引起的错误也会越来越少。培训转移引起的错误大体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缺乏正确的语言形式的输入和语言材料的使用不当有关。另一方面, 教师某些不正确或不地道的语言表达和教授会使学习者的中介语形成一些语言失误, 学习者长期模仿教师这些不合适的语言表达形式, 这些语言错误往往会在他们的中介语中固定下来, 形成石化现象。
学习者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后, 在无意识中常常只使用简单的目的语以利于交际, 结果会影响其中介语的进一步发展, 导致中介语石化。学习者内在因素是引起石化现象的直接原因, 如果学习者没有主动改进的意思, 过渡语的一些特征容易出现僵化。
(二) 石化现象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1. 重视目的语输入的质和量
教师在教授语言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给与学生可理解性的而且稍稍高于学生现有水平的输入。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 及时地调节和灵活地使用手中的教材, 尽量保持学生的兴趣, 在学生心理高原期来临之前增加目的语输入的强度和难度, 避免低层次的无效重复。
2. 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
学习语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需要有健康的心态和持续的目标。教师有责任给学生以心理和精神支持, 启发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接触和使用日语, 使学生学习日语的动力不仅仅局限于应付考试, 并逐渐产生吸收和融入目标语文化的愿望。
3. 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母语干扰也称负迁移, 是石化的重要来源之一。当学习者的目的语知识不足以用来表达其所要传达的意思时, 学习者往往就会很自然地依赖于母语知识。只有通过大量的目的语输入, 才能减少母语的干扰程度, 建立目的语的认知语法系统。这一点在初学阶段尤为重要。因此, 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尽可能真实的语言环境。接触真正的日本文化及其语言环境, 淡化母语意识, 培养日语思维习惯。
4. 增强中介语控制意识
在外语教学实践中, 教师不应只满足于给学生创造相互间的交流机会, 还应帮助学生提高对语言的监控意识, 向他们指明中介语话语中的常见错误, 要求他们积极防范这类错误, 以改进语言质量, 最大限度地推动外语学习。
二、防止石化现象的对策
中介语及其石化研究对外语教学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促进作用。因此,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防止石化现象的发生。
(一) 教学目的的确立
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语言的准确熟练运用时必不可少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两者必须兼顾, 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对说些能力欠缺的学生必须进行严格的句型操练, 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和背诵常用的语句和文字优美的短文, 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语言习惯, 又有较大量的语言材料的摄入, 以利于发展合格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二) 语言知识的积累
学习者的目的与知识会影响学习者对目的语表达结构的建构和母语迁移的程度, 目的语知识的积累对于防止中介语石化现象的产生至关重要。
(三) 语言输入与输出的环境
对语言的感知是进行交际的前提。学习者想学会用日语进行交际, 当然也必须完成对日语的感知和理解, 最后才能达到对日语的运用。对学生来说, 他们过去具有的语言知识, 文化背景在学习日语时很难发挥积极的作用。这种母语的负迁移在有一定的日语语言基础, 但基本功相对弱的学生的中介语中体现的尤为突出。学习者的母语为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关于目的语的假设。因此, 在这关键时期, 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真是正确的目的语输入, 才能减少母语的干扰程度, 建立目的语认知习惯和培养语感。
与语言输入中的理解过程相比, 语言输出的过程更能促使学习者将注意力从理解意义向表达意义的句法结构转移, 迫使学生关注表达意义的语言形式。母语构思多会影响目的语的表达, 并逐渐形成中介语的石化。教师应进行肯定的情感反馈和否定的认知反馈, 就会引起鼓励的作用。同时又使其对自己的语言作修改和调整, 能使中介语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 防止石化的产生。日语作为外语学习的环境下, 真实的语言环境相对贫乏, 课堂教学是外语学习的主要途径, 因此, 通过课堂教学增加语言输入与输出显得尤为重要。
(四) 文化的交流
语言学习与目标文化的理解有着直接的相关性。当语言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 对目标文化了解的缺乏就成为阻碍语言正确表达的极其重要的相关因素。因此, 对目标文化知识的积累非常重要。通过文化上的比较, 更广泛角度的了解日本的物质文化、制度、习俗、精神文化、自然环境等, 形成相应的文化视觉, 具有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能在口头和书面交流中正确表达。采用多媒体, 加强文化教学, 提高语言习得效果。将目的语国家的传统文化、交际文化有机结合到教材和教学中, 引导学习者适应目的语文化。
三、结语
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是学习者建立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中介语石化现象在学习中不可避免, 所以在教学中要端正态度。认知和了解中介语及其石化现象的成因, 对如何防止和减少语言石化现象的形成以及对第二语言学习者及外语教学有着深远的意义。“化石化”问题研究目前从教学与学习的角度还处于不能满足的状态。哪些项目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化石化, 这个问题, 有待今后去解决。
参考文献
[1]孙慧.中介语理论对口语教学的影响[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
【石化现象】推荐阅读:
二语习得石化现象09-08
二语学习中的石化现象06-01
{中国石化}茂名石化强化全过程管控10-19
石化产品10-15
石化柴油05-14
石化检修05-17
石化罐区06-16
石化设备06-19
石化工程07-09
石油石化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