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学习中的石化现象(共4篇)
二语学习中的石化现象 篇1
义位是基本的、核心的义类单位, 在本文中相当于“一个词的一个义项” (张志毅、张庆云:2005) 。义位的民族性主要体现在其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上。“石化”最早由Selinker在“中介语石化”中提出, 本文中的石化现象是指当前教学环境下相对固化的、不正确的非目的语形式。关于石化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理论解释, 笔者认为义位民族性既是导致石化现象的一个因素, 又能为减轻和防止石化现象带来一定的启示。
一、义位民族性——二语词汇习得石化现象的原因之一
石化现象的原因有交际策略、学习策略、交际反馈、目的语笼统概括、母语迁移等, 笔者认为, 语言本体原因即义位的民族性也是其中一个因素, 正是因为语言本身的复杂性、差异性使得二语学习不同于母语习得, 即使学习者和目的语充分接触, 也难以与目的语社群完全融合, 与“操本族语者标准” (邓刚, 1993) 这一理想度始终存在一定差距。在此基础上, 本文指出二语词汇“教”与“学”、教材和双语词典编纂中存在的对义位民族性的偏离或不确切展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石化现象。
(一) 教的主体——教师与石化现象
1. 教师某些不地道或不正确的中介语的使用导致学习者对目的语理解偏差。例如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 教师会用英语解释汉语词汇, 对以非英语语言为母语的学生而言, 他们本身对英语词汇的理解就存在一定偏差, 而且教师的中介语本身可能就是石化了的语言, 结果理解偏差成倍数地扩大了。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而言, 他们一旦习惯了这种解释方式, 就会形成惰性和依赖心理, 不会主动用汉语去理解, 失去了大量和目的语充分接触的机会。
2. 过分重视交际教学法, 交际反馈不当 (尤其表现为肯定的情感反馈和肯定的认知反馈) , 忽视用词的确切性和得体性, 以达成交际为惟一目的, 使学生意识不到不足之处或存在过度依赖交际策略的侥幸心理。
(二) 学的主体——学习者与石化现象
义位民族性体现了语言的复杂性、多变性, 社会文化差异导致的社会心理距离使学习者产生陌生感和排斥感, 他们习惯依靠母语义位的内部输入来处理语言, 产生母语的负迁移。
学习策略上, 他们限于用义位进行简单的组合来代替复杂的词语 (尤其是多义词) , 这种简化了的形式往往很难体现出义位的特质, 运用时易出现错误。
交际策略上, 他们通过回避、语码转换等达到交际目的, 忽视义位运用的得体与否, 这种缩减策略 (Faerch, 1983;Kasper, 1983) 使学习者确信即使存在不足也不会影响交际, 因而放松了对词汇的深化学习。此外, 学习者惯于将学过的语法规则和单个义位的用法错误地用到其他语境中去, 这种对目的语的笼统化也是不了解义位民族性的表现。
(三) 学习工具——教材、词典与石化现象
当前语言教材的编纂过度理想化, 内容过于书面化、正式化, 与日常交流语言和场景存在差距甚至脱节。教材的词语释义或者没能展示义位的重要或常用义值, 或者搭配上缺乏生活化的语境含量, 这样学习者在用词时生搬硬套, 出现语用错误或者与本族语者交流时不理解常用的、固定的义位搭配, 这突出表现在对习语的掌握上。此外, 文化教材的编纂缺乏体系性的依据, 未能形成有力的支撑。
双语词典的编纂往往存在义位民族性不突出的问题, 如多个核心义项的排列顺序及其联系欠缺逻辑性;例证缺乏典型性甚至是过时的、自撰的, 缺乏时代感和同步性, 有的不完整甚至不正确;元语言复杂化, 缺少整体性;翻译时采用的义位和描写方式往往简单对应, 缺少对比性, 反而加重石化现象。
二、义位民族性——减轻和防止石化现象的方法之一
笔者认为, 义位民族性也是减轻和防止石化现象的一种方法, 其价值在于增强了对比性和复现率, 即强调目的语输入的质量和数量, 从而有利于目的语的确切理解和使用。
(一) 教的主体与义位民族性
对教师而言, 教学语言要兼顾“学科性、科学性、教育性、针对性、启发性、简明性” (史秀菊, 2004) ;要做到有效的情感和认知反馈, 即恰当地否定认知反馈和尽可能多地肯定情感反馈;要意识到交际教学法的弊端, 兼顾语言的表达功能和综合功能, 而不只是交际功能, 这些都是对过度使用交际策略和交际教学法的“拨乱反正”。
教师要创造真实的可理解性的教学语境, 对民族性落差大的义位, 要通过教学语境有针对性地提供学生需要的语言范本, 包括语音、语义、语法、语用多个层面。
根据义位民族性的启示, 教师可采取“有度放射”的策略, 如感情色彩放射、同义义类放射、组合结构放射等 (焉得才, 2006) , 以义位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的某个侧面为联系点, 通过发散思维和联想形成广义上的语义场, 不同的语义场展现不同的词汇关系。考虑到对比性和复现率、输入质量和数量的统一, “有度放射”中要联系语义语法语用语境进行比较分析、复习重现, 在“精调输入” (精讲多练) 和“粗调输入” (涉猎渗透) 中防止石化现象。
(二) 学的主体与义位民族性
对学习者而言, 要通过自我调适语言和文化差异, 以“距离美”的视角理性看待义位的民族性, 理解差异所在, 意识到母语迁移、交际策略、学习策略等的负面影响。
(三) 教材、双语词典与义位民族性
教材尤其是文化教材的编纂要增强层次性、系统性、科学性, 注重文化的共核部分, 内容既要有适当的高度, 又要符合实际的语言交际, 词语释义上要体现义位民族性, 文化注释要增加, 且兼备“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
双语词典要达到实用性和知识性的统一, 从义值义域中有选择性地描写义位, 形成该义位区别于他义位的个性综合体;合理展现多个义项的联系;元语言做到整体性、简明化、规范化;翻译时选取合适的对应义位和描写方式, 既要有对比性 (显现语差) , 又要有复现率 (增强可识性) ;基于对词汇信息在真实自然的语言中使用情况的严格分析, 设置基于语料库的典型例证, 真实例证展现的自然性对精确描述语言的使用至关重要;在义位的对比和复现中做到语言和文化的统一。
三、结语
在二语词汇习得中, “石化现象”的存在是普遍的, 也是难以避免的, 其中义位民族性带来的负面迁移是众多因素之一, 但同时义位民族性也带来一定的启示:如何在词汇习得中通过义位民族性的渗透与应用来兼顾词汇的对比性和复现率, 凸显其差异性, 增强识记, 这仍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邓刚“语言僵化”评析.四川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3年, 第4期.
[2]高云, 朱景梅.语言石化现象的产生及防止策略.外语教学, 2005年, 第3期.
[3]史秀菊.语境与言语得体性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 2004.
[4]焉得才.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过程中的“有度放射”策略.语言文字学, 2006年, 第9期
[5]张志毅, 张庆云.词汇语义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二语学习中的石化现象 篇2
一、中介语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二语习得在近几十年中蓬勃发展。在研究中,很多学者注意到,实际上每个语言学习者在某个阶段所使用的语言既非母语也非第二外语,而是体现自己语言运用的第三种语言,即我们现在常说的“中介语”(inter language)。
中介语(inter language)是语言学家Selinker在《中介语》(1972)一文中提出的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他认为中介语是二语习得者在对第二语言学习中形成的一种特定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各方面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mother language),也不同于其所学习的目的语(target language),而是一种随着学习的发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逐渐靠拢的一种动态的语言系统,一种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系统。也就是说,中介语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它随着学习者学习程度的加深,逐渐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不断调整自己的语言行为,使这种语言行为适合于目的语的表达习惯,由错误逐渐向正确方向转化。而学习者的中介语也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发展变化直至最终接近或(尽管很困难甚至不可能)达到目的语的水平。
二、中介语的石化
中介语的石化概念是Selinker(1972)首先提出的,“石化就是母语的词条、规则和词系统倾向保留在与目的语相关的中介语中,不管学习者的年龄有多大,也不管学习者接受的解释和指导有多少,这种倾向都不会改变。”即:语言的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而且在所有二语习得者中,仅仅有百分之五的人能取得“绝对的成功”,而大多数学习者在达到此目标之前学习水平就已经“石化”(fossilization)了。石化又称“僵化”,或语言的“高原期”(plateau)。
三、英语学习中“石化现象”成因的分析
1.问卷调查
为了研究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出现的石化现象的成因并对其进行分析,本文作者在学校中展开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94%以上对自己的英语学习不满意,认为自己的英语学习在很多方面都远未达到自己期望的水平。这些不足方面涵盖了对目标语的语音、语调、词汇、习惯用法、流利程度等各个方面。发现这种石化现象的比例接近100%。
2.结果分析
根据以上调查及结果笔者分析英语学习者中介语石化受如下因素影响。
(1)学习的目的(motivation)
事实上,二语习得者总是在此阶段而非彼阶段陷入中介语石化的现象是与其个人学习中介语的目的紧密相关的。Pit Corder在1981年提到:当二语习得者的中介语水平达到了能帮助他完成与本族语使用者交谈的时候,他的提高水平的动力就消失了,随之而来的便是中介语的相对固定状态,即石化。在这种情况下,二语习得者将会一直徘徊在其对中介语使用的需求附近而不求提高。
语言石化受内因和外因的影响都很大。如果学习者主动改进的意识不强,其语言动态发展的状态就会减缓,或停滞不前。只有当二语习得者在二语学习过程中有明确和可行的目标,石化现象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
(2)个人因素(personal features)
在调查中作者发现二语习得者的学习习惯对产生其中介语滞化也有深刻影响。二语习得者并不是整齐划一的“学习机器”,每个学习者语言学习的习惯、方式等均有很大不同。也就是说,二语习得者的认知方式及学习态度因人而异。总体来说:二语习得者的认知方式(cognitive style)是独立型抑或是依赖型,其学习态度是否具有冒险性或我们说是否具有开拓性等等,均对产生中介语石化有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若认知方式是独立型(field independent),则二语习得者在中介语习得上能走得更远;而其学习态度具有开拓性也被学者普遍认为有助于走出石化的泥沼。
调查中笔者发现:相比较而言,语言自学能力较强的学习者比对教师依赖较强的学习者对语言滞化的感觉要淡漠很多。依赖型的学习者在感知不到外界的明显指导之后很容易感觉语言学习停滞不前或是水平在回退。
(3)语言输入(input)与输出(output)
事实上,通过调查笔者发现:语言输入在二语习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多学生在调查中反映:英语课后几乎没有什么时间和机会接触英语。语言输入明显不足,导致语言输出受影响。另外,盲目的输入,如自己大声朗读课文等并不能对提高语言能力有帮助。
问卷调查中还有一个关于中国英语教师与外籍教师对学习者语言输入的影响哪方更大的问题。出乎意料的是,近70%的受调查者认为与中国教师进行英语会话更有助于语言学习。有效或是有针对性的语言输入可以解决或是缓解石化现象。而二语习得者在接受了足够的输入之后又有助于其语言的输出,从而走出语言石化的困境。
四、结论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笔者发现在英语学习者中语言石化现象呈现如下特点:
——群体性。语言学习陷入石化几乎是所有学习者共同的问题;
——石化的产生与语言学习的动机和目的紧密相关;
——石化现象受个人因素如:认知方式、性格特征等的影响;
——不可预知性。石化现象的不可预知性表现在学习者不知在语言学习中是否进入了石化阶段;什么时候会陷入语言学习的僵局;石化的面积有多大等等;
——不可消除性。石化现象将伴随语言学习者的整个学习历程,呈波浪状前进。石化是不可消除的,我们只能根据石化的程度和特点把这种现象分为“暂时石化”或是“永久石化”,石化本身并不能完全消除。
中介语石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各种社会因素、个人因素、输入输出情况等综合作用,最终决定了二语习得者的语言水平。本文作者仅就导致石化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由于调查样本的选取、调查手段的选用、问卷问题的设计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科学性,调查结果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进一步完善,针对这些原因的教学措施的研究在今后也还要继续。
参考文献
[1] 陈慧敏.关于语言僵化现象起因的理论讨论.云南大学学报,1999(6).
[2] 戴炜栋.外语教学的“费时低效”现象.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7).
[3] Elena De Prada CreoThe Process of Fossilization in Inter language,Paper presented at the 9th World Congress of AppliedLinguistics
[4] 范烨.关于中介语对话的研究报告.外语界,2002(2).
[5] 牛强.过渡语的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5).
[6] 潘尔艳.中介语——学习者的语言.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2).
[7] 王春香.阶段性“语言滞化”的显性特征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干预.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7(2).
二语学习中的石化现象 篇3
关键词:中介语,石化现象,词汇教学
1 中介语
先了解一下中介语的一个最早的定义:A learner's independentt system for hi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which has a structurallyy intermediate status between the native and target languages. (第二语言学习的一种独立运行的语言学习系统, 在结构上处于母语与目的语的中间状态) 。中介语, Interlanguage, 也有人译为“过渡语”或“语际语”, 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 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 在学习者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具有独立运行和使用规则的系统, 它既不同于其学习者的母语也不同于目的语, 随着学习过程的进展和目的语输入的丰富而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持久的动态的语言系统。美国语言学家塞林格 (Selinker) 于1969年提出中介语假说的概念, 1972年在其著名论文《中介语》中提出的中介语假说, , 是试图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的假说, 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史上有重大意义。
2 英语词汇石化现象极其成因
石化 (fossilization) 一词是Selinker在《中介语》一文中首次使用的。他将石化定义为“一种可能存在于心理结构的机制”,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心理机制。他认为倒退就意味着石化的形成。因为倒退就是英语语法上的不合理的结构经过多次纠正后还出现。并且中介语的石化现象可以发生在语言结构的任何层面上包括语音, 词汇等等。而另外一些语言学家认为年龄限制了成人习得二语向地道的目标语方向发展, 石化是二语学习者的最终语言成效。
从石化现象发生的年龄上来看, 成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更容易出现此现象。因为在达到一定的年龄后, 随着大脑语言区侧化功能的完成, 无论成人如何努力学习目的语都无法在英语语音等方面达到native speaker的水准。
英语词汇中同义词较多, 在选择时应根据习惯用法和文化的差异, 从而注意使表达地道得体。例如, high和tall翻译成汉语都表示“高的, 高大的”。初学者可能会犯这样的错误:My father is high.或者The building is tall.一个词有两方面的意义即核心意义或概念意义以及联想意义。这样的错误是对词汇的核心意义没有理解。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学习者容易混淆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用法。例如, Tom listens to music.受母语汉语类推模式的影响, 学生可能会说:Tom hears to music.词汇的石化现象也体现在语用方面。中国人见面的寒暄语是:吃过了吗?学生在与外国人交际时可能会说:Have you eaten?这样的错误会让英语本族语者感到很困惑。寒暄功能是语言的一个重要基本功能, 但是如果词汇使用的不当会造成不愉快的后果。
在二语习得领域, 有关石化现象成因的解释和假设很多。Han将其成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其中环境因素属于外部因素, 认知因素、神经生物因素和社会情感因素属于内部因素。众所周知, 英语词汇是构建句子的基本材料,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 许多创新词汇和科技词汇进入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来。在以往的英语词汇教学中, 教师往往只注重词汇的发音和释义, 而忽略了词汇背后运用的文化潜规则、词汇的感情色彩等, 这直接导致了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的石化, 学生在教师的片面引导下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了。同样, 在英语书面表达方面, 教师往往侧重于是否存在语法错误以及内容是否切题, 而忽视了英语词汇选择的得体性以及词汇运用的新颖性。长此以往, 学生的写作水平会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徘徊, 永远都达不到较高的水平。另一方面, 造成英语词汇石化的原因是学生的外语学习的动机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我国的应试教育造成学生完全为了分数而学习, 学习目的不明确导致没有强烈的求知欲, 从而导致了词汇学习的石化现象。
3 探索教学新途径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和启发作用, 因此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课堂教学内容和活动组织的重要性。教师可根据学生水平的相近性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 分配给每个小组不同难易程度的词汇学习内容, 通过词汇游戏、口语表演等形式规定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去完成, 并且注重反馈环节。这样学生可以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下完成词汇的高质量的学习, 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根据Krashen的i+1理论, 输入的难度要略高于学习者本身的水平, 因此教师要善于提高输入的质量。在分配学习教师要突破传统的低级的词汇教学模式, 因为词汇学习不仅仅包括词汇的语音、搭配等方面, 还包括词汇背后的文化知识等等。词汇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 还应是文化教学。逐渐引导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概况, 尤其是文化背景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例如“黑人”一词, 翻译成英语有两个词:black man和negro, 教师应让学生了解这两个词的感情色彩是一褒一贬, 并且联系西方历史和文化发展说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 以免在与西方人交际时产生不必要的尴尬。另外, 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也有助于英语词汇石化现象的发生。教师可以通过元认知策略、赏识教育等手段刺激学生内在的外语学习动机, 调动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使学生意识到英语词汇学习的重要性, 利用情感教学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 促进词汇教学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参考文献
[1]林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李国英.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设与我国外语教学[J].高教探索, 2005.
[3]胡佩.认知语言学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 2011.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 篇4
一、中介语与中介语石化
赵萱 ( 2006) 指出中介语是介于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一种非连续性的语言体系, 一种过渡性的语言状态, 在语音、语法、词汇、语用等方面既不同于母语, 又不同于目标语, 兼有母语和目标语的特征, 并逐渐向目标语靠近, 却不是目标语。绝大部分 ( 95% Selinker, 1972) , 甚至是所有的 ( Selinker在1996 将其改为所有的) 二语学习者的中介语不能达到其连续体的终点 ( 即目标语) 。学习者中介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固定下来的状态, 并且随着学习者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增加, 这种固定状态不再发生变化, Selinker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石化”。
Selinker ( 1972 ) 在其论文中论述了中介语的三个特点, 即系统性、可渗透性和动态性。他认为中介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地方在于其渗透性程度上的差异。Saville Troike ( 2012) 在《二语习得引论》一书中列出了中介语的四个特点: 系统性、动态性、多样性、简化系统 (Reduced system both in form and function) 。简化系统这个特点指相比目标语而言出现在中介语系统里的语法结构更简单, 不复杂。
二、石化形成的原因与分类
( 一) 石化形成的原因
由于每个学习者认识世界的方式有很强的个体特征, 因此很难简单地概括出石化产生的确切原因。
Selinker ( 1972) 把石化形成的原因归为五类, 分别是母语迁移、训练迁移、学习策略的使用、交际策略的使用和目标语的过度概括。克拉申从认知的角度举出了5 种可能引起石化的因素: 输入量不足、质量不高、情感过滤、输出障碍、目标语语言变异形式的习得。Ellis ( 1994) 阐述了石化产生的内因包括学习者年龄、学习动机, 外因包括外部学习压力、缺少学习机会、学习者使用二语后得到的反馈特征。从中我们可以得出这几个因素既有学习者自己的语言认知过程又有学习者之外的因素。
生物学上关键期假说的提出肯定了石化现象与年龄相关, 至少在发音上有石化现象, 即学习者的发音在过了一定年龄后再学习外语听起来一直是“外语”。学习者自身的因素也应该考虑到个人惰性的原因, 从学习热情高涨或较为热爱学习到懒得去学习, 输入新知识甚至排斥学习,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受社会发展的影响, 部分学习者的学习带有功利性, 只对觉得“有用”的学习上心, 如, 大学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 有人会认为以后工作可能和英语没关系, 所以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也不想办法解决, 更别说要提升英语能力, 久而久之, 能力不再提高甚至还会倒退。学习者之外的因素还应当包括教学因素, 如, 教师、教材、教学方法等。
韩照红 ( 2004, 转引自陈文存, 2010) 归纳了环境、认知、神经—生物和社会—情感四大类共50 种石化形成的原因, 这种归类可能是最全面、最符合中国二语学习者语言石化现象的原因。
( 二) 分类
1. 个体石化和群体石化
个体石化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错误石化和语言能力石化。错误石化通常是经多次纠正或认为已经消除了的错误反复出现; 语言能力石化是中介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结构等方面的石化。群体石化是指当石化了的外语能力成为某个群体的普遍现象、正常现象, 如, 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在英语写作时使用的还是早期, 即初中、高中用到的简单词汇和语法结构, 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个人身上, 也发生在整个群体中, 即使大学仍然开设英语必修课, 学习者的能力提高也很少, 甚至没有提高或倒退。
2. 暂时性石化和永久性石化
牛强将石化分为暂时性石化和永久性石化, 但笔者通过翻阅相关文献发现这一归类还有很多问题。学习开始的阶段, 学习者会获得持续稳定的提高, 有时候可能是突飞猛进的提高, 但进入高原期后, 能力水平趋于稳定, 不再提高甚至还会下降。Selinker认为稳定期持续五年以后, 中介语就会石化。因此, 稳定期是石化的先兆, 严格意义上来说暂时性石化不是石化, 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可以使中介语得到发展, 延缓石化的发生甚至突破暂时性石化, 得到新的上升期。而石化是不是永久性的, 笔者认为这里涉及的一个问题就是石化究竟是整体性的还是局部的, 笔者比较认同陈文存 ( 2010) 的观点, 即不可能每个学习者的石化情况都相同, 也不会有完全石化了的语言学习能力和学习者, 因为如果完全石化了就不能够学习新的语言或目标语的任何新成分。因此, 笔者认为石化是相对永久性的。
三、防止石化产生的可行性方法或教学启示
( 一) 保证目标语输入的数量和质量
克拉申可理解性输入假说认为输入是输出的基础, 大量高度语境化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 可以减少母语对中介语干扰的程度。大量阅读目标语, 大量接触与所学词汇相关联的搭配词、近义词、反义词、语法特性及掌握该词的不同含义, 由点到面, 加深记忆痕迹方便随时调用。在认知上, 从不懂到懂, 从少知到多知, 从不会到会; 在情感上, 从不喜欢到喜欢, 从不热爱到热爱, 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创造或寻找丰富的语言习得环境, 不局限在课堂教学, 同时调用视、听、说等多种感官。目标语知识会影响学习者母语迁移的程度, 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的知识。在二语的学习过程中, 由于二语知识的匮乏, 学习者很容易依赖已有的母语知识和有限的二语知识, 导致学习者在对目标语进行加工整理的过程中出现语言错误, 造成石化现象, 使得二语学习无法达到自动化, 因此需要增加目标语语言知识的积累。
Schuman论证了文化适应是中介语石化产生的主要原因, 该论证虽然过于绝对, 但是对教学却有一定的启示作用。通过目标语文化的输入, 对目标语和母语文化进行对比, 增强文化的敏感度, 使学习者形成目标语本族语人的思维方式, 有利于形成更地道的表达习惯。
( 二) 培养二语词汇的敏感性
二语学习中可能有的学习者有这样的感觉, 觉得自己的词汇量不小, 但就是在关键时候调用不起来, 词汇“横尸遍野”, 知识是碎片化的, 在用到时还是只能使用简单的词汇。Julian ( 2000, 转引自郑秋萍, 2014) 的研究发现过度使用简单的词汇, 不能传达不同的感情色彩或表达强度或意思的细微差别。如, 说到胖, 很多人会想到“fat”, 其实这个单词有很强烈的贬义色彩, 不仅是对别人的伤害, 也显示了说话者的粗鲁无礼; “overweight”, 指超重; “chubby”, 胖乎乎的 ( 多指小孩和女子) ; “obesity”, 病态的胖; “obese”肥胖等。造成过度使用这些简单的核心词汇的原因是这类词汇已经在学习者的心理词库中根深蒂固, 学习者很难再用其他更具体或有不同语义的词来代替, 因而阻碍了二语词汇的进一步发展, 形成了词汇石化现象。因此, 摆脱过度依赖核心词汇, 需要学习者培养二语词汇的敏感性, 适当地提高语言监控意识, 其中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把意思相近的词进行归类, 通过查字典等分析、比较它们的意思和用法的差别及使用的语境, 由此学习者对词汇的细微差别的敏感性逐步增强, 表达的准确性得到提升, 积极词汇也会得到扩展, 有助于克服二语词汇的石化现象。
( 三) 对学习者进行情感影响
首先认清楚这样一个现实: 石化不是错误的代名词, 正确的、不正确的语言形式都会石化, 而对于确实出现的错误, 用发展的眼光和宽容的态度来看待学习者二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选择合适的时机适当地纠正学习者的错误, 尽量在保持认知效果较好的同时把情感伤害降到最低。鼓励、表扬、经常与学习者互动, 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对学习者的学习也有很大帮助, 有很多的学习者会因为喜欢某位教师而喜欢上他的课。此外, 牛强 ( 2000) 建议教师针对学习者的接受能力, 及时地调整、灵活地使用手中的教材, 尽量保持学生的兴趣及学习的动力, 在学生心理高原期来临之前, 增加目的语输入的强度和难度, 避免低层次重复, 使学习者产生倦怠。
四、结语
对石化现象的研究应从多维度、更深入地进行认识、分析、采取一定的方法使中介语保持在高峰期附近, 延长稳定期, 避免大幅度的倒退, 甚至突破暂时性石化及预告可能出现石化的方面, 应该成为今后研究的方向。由于中介语这一系统的特殊性, 对石化现象的研究大都局限在理论上的探讨和概念的争议上, 实证性的研究很少, 这也是以后需要努力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陈文存.对外语和二语学习者石化现象研究问题的评述[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0, (1) .
[2]牛强.过渡语的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 (5) .
[3]赵萱.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及其石化现象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3) .
[4]郑秋萍.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词汇石化现象分析与防治策略[J].外语研究, 2014, (6) .
[5]Ellis, Rod.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6]Julian P.Creating Word-meaning Awareness[J].ELT Journal, 2000, (1) .
[7]Saville-Troike M.Introduc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二语学习中的石化现象】推荐阅读:
石化现象06-16
二语习得石化现象09-08
力控实时数据库pSpace在中石化川西气田调度系统中的应用10-02
{中国石化}茂名石化强化全过程管控10-19
石化产品10-15
石化柴油05-14
石化检修05-17
石化罐区06-16
石化设备06-19
石化工程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