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木现象

2024-06-16

麻木现象(精选4篇)

麻木现象 篇1

一、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上“麻木现象”的原因

(1)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大学英语课堂中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 将教学内容灌输式地教授给学生, 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没有学会自己独立思考, 没有学会合理思考/合理使用思维去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单纯地依赖教师的传授。因此, 很多学生对大学英语课不感兴趣, 课堂上麻木、呆滞的现象普通存在。

(2) 教师评价的不合理性导致了学生的焦虑心理, 使他们在课堂上羞于开口。

教师给予学生的挫败感致使学生不愿参与, 造成了其课堂上的沉默。由于教师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评价得不合理, 导致很多学生低估了自己的能力, 害怕自己不能达到教师的要求, 犯一些错误。这样的焦虑心理使他们不愿意参与课堂活动, 选择了沉默, 听凭别人发言。

(3) 传统教育模式使学生的情感处于被压制状态, 导致了学生自信心的缺乏。

自信心强的学生会抓住语言练习机会, 并且在练习的过程中自信心会随之增加, 从而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缺乏自信心的学生, 则会形成学习上的恶性循环。

二、消除“麻木现象”的对策

(1) 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

我们在课堂上要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降低他们的焦虑感。应鼓励性格内向、自信心弱的学生, 尽量避免当众纠错, 防止加重他们的自卑感。同时, 教师应注意给这类学生多提供语言实践机会, 增强其自信心。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时, 教师要允许他们有适当的心理准备, 并加以巧妙的引导。如果勉强要求他们回答问题, 会增强他们的焦虑感。教师要尽量想办法减少学生的压力和焦虑、保持课堂的和谐氛围。只有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突破心理上的不良禁锢, 各种潜能才能被挖掘出来。教师应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 致力于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真挚的理解关系, 从而缓解学生的焦虑。力求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并积极地改正。

(2) 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 强化教学效果。

英语课堂上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课堂学习自主性增强, 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互动学习。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没有直接参与课堂活动, 学生可以自己把握学习进程, 调整学习方式, 这样有助于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同时, 除了合作学习外, 教师还可以组织课堂学习竞赛, 把学生按照纵向或横向分成若干组, 每次课都进行评比, 其结果在期末总评时可以作为有效参考依据。此外, 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探讨。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强化教学效果, 教师必须快节奏、高效率、多方位地进行教学。

(3) 调整教师角色, 提高外语课堂的自主性。

大学教师应该重新认识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 他们不应该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和决定者, 而应该是指导者和促进者。应该给学生提供机会发挥他们学习英语的主动性、自主性、参与性和创造性, 鼓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方法, 师生共同完成课堂教学活动。因为, 只有提高外语课堂的自主性, 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才会有较大的提高, 才能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 进而提高其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 英语教学需要轻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只有让学生克服羞怯心理, 让其对英语感兴趣, 才能提高英语教学效果。英语教学需要生动活跃的气氛,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学生才能积极配合教师参与课堂活动, 强化教学效果。英语教学课堂还需要浓厚的学术气氛, 让学生始终为英语环境所包围, 以巩固教学效果。我们要注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为学生实现主体地位创造条件, 从而改变大学英语课堂上的麻木现象, 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摘要:作为大学教师应该如果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改变目前课堂上学生学习麻木的现状, 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为此本文论述了大学英语课堂上的“麻木现象”以及针对其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麻木现象,对策

参考文献

[1]王玲.英语教学的课堂氛围与教学效果[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0 (1) .

[2]卢丽虹.英国与中国college外语课堂心理环境的差异——谈我国college外语课堂教学改革[J].疯狂英语 (教师版) , 2007 (4) .

好学生为何情感“麻木”? 篇2

更为“气人”的是, 有些“好学生”也患上了“情感麻木症”, 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和老师也不“亲”。的确, 在教师队伍中, 总有人对“好学生”充满情感上的期待。在他们看来, 好学生曾受惠于自己负责的教学或管理, 受惠于额外的指导和偏爱, 因此他们应该懂得给老师以情感上的回报;然而, 客观的事实是好学生与老师“联系不是太多”, 这让一些老师感到失望和失落, 因而有人发出“好学生大多没良心”的感慨。

好学生为什么与老师“联系不是太多”? 其一是因为好学生情商不一定高, 他们的智商很高, 但他们可能并不善于与老师沟通。有些人在学习科学知识的道路上取得了成功, 但在情感的世界中可能还是一个白痴;其二是因为他们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事业与发展上, 而在发展的道路上打拼是件非常艰苦甚至是苦恼的事, 这使他们无暇顾及到与老师的沟通;其三是因为他们认为, 自己在事业上的成功, 就是对老师最好的回报, 而未必在形式上表现出来;其四是因为他们“大多认为自己的成功是天赋使然, 与学校、教师的帮助关系不大”;其五就是表达对老师情感的方式不一样:他们认为自己不会忘记老师对自己的循循善诱和释疑解惑, 当老师有事找到自己或有机会见面时, 他们还是能够表达感激之情的。

学生为什么不尊敬老师?这里面可能还有很多原因, 如, 物欲横流、人情浇薄的世风以及在此风渐染下人际关系的普遍庸俗化和功利化, 教师自身言行的有失检点, 从学校到家庭惟“智”是图, “应试”至上, 很少 (也多是流于形式主义) 甚至完全放弃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和人格培养等等。古人云, “养不教, 父之过”, 学生不懂得尊敬老师, 不能不说与我们的教育有关。最根本的原因恐怕还是我们的教育从来不懂得去尊重学生也从来没有去教学生学会尊敬。

人之初, 性本善。尽管爱心深植于人性之中, 但是在一种错误的教育下, 人性会扭曲, 爱心会泯灭, 而这种扭曲和泯灭常常是一种永久性创伤, 无论是对一个人, 还是对一个民族。 我们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个不懂得尊敬也不被尊敬的环境中, 他们入学以后, 我们的教育只是告诉他们要爱祖国、爱人民、爱共产党、爱社会主义, 而不是让他们去爱父母兄弟姐妹, 爱老师和同学, 爱身边的没一个人, 爱自己, 爱家乡, 爱花草树木, 爱小动物……他们很少得到来自别人的真正的尊敬, 也无从知道什么是尊敬, 当然就不懂得去尊敬别人。

学生为什么要尊敬老师?我倒想反问一下:学生为什么要尊敬老师?如果一个学生不尊敬自己的父母和同学以及身边所有认识和不认识的人, 而偏偏对教师独表尊敬, 那么, 这样的尊敬不是十分可疑吗?一个连自己都不尊敬的人, 一定不会尊敬别人;一个从不被别人尊敬的人, 也不可能成为一个自尊的人。

很难想象, 一个不懂得自尊的民族, 会真正走上自强之路!

那么, 所谓不好的学生为什么总会有令老师满意的感恩和回报行为呢?

其一, 他们的成绩常常不怎么理想, 但他们的情商可能很高, 他们能够理解老师的心理需要和老师曾经批评教诲的良苦用心, 甚至还包括对自己的顽皮和戏耍的忏悔;

其二, 老师对他们的期望不高, 但他们的表现却超出了老师的心理期待, 当他们一有点滴的情感回报时, 老师就会感动万分;

其三, 由于这些学生的发展在空间上往往离老师比较近, 这使他们有机会常常惦记起老师, 正如能够在家里尽孝的往往是没有能力在外发展的子女一样;

如何走近“麻木”的高中生 篇3

刚进高中的小钱比较懒散,上课从不动笔,心情不好便看窗外的风景;作业凭兴趣做,上学经常迟到,稍微有点头痛脑热便未经班主任允许自行离开学校;他连走路和说话都不时透露着自由散漫的气息。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在课堂上及时提醒并教育,小钱充耳不闻不说,还会在老师教育的当口和前后左右同学闲聊,根本不把老师放在眼里。课后,班主任李老师时不时抓住时机对他进行教育引导,从父母期望讲到个人前途命运再到社会责任等等,可惜小钱脸上始终带着似笑非笑的表情看着班主任,谈话结束时还留下一句:“老师,你很搞笑的。”

为了走近小钱的内心,李老师根据小钱的喜好,还积极学习许多学生中流行的网络语言,例如“酱紫(这样子)、bf(男朋友)”等,有时间就上网搜罗娱乐资讯,以便在跟小钱和同学闲聊时可以插上话,尽量寻找与小钱的共同语言。不料,李老师的努力非但没有打动小钱,反而这些资料都被小钱收集起来,当成笑话放在贴吧上进行恶搞,严重损坏了李老师的形象。作为一名中年班主任,李老师由衷地感到,今天的高中生面对老师的教育引导,没有“70后”的顺从,也没有“80后”的反抗,他们更多表现出一种“麻木”,让她觉得无所适从。

案例中的小钱并非个案,面对如此“麻木”的高中生,班主任该用什么方式或话语使教育工作更顺利地开展?怎样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世界?教师又该站在什么角度来理解今天的学生,实现和他们的共同成长?

是谁让今天的孩子变得麻木 篇4

一、不和谐的笑声

同学读错了句子, 听者哈哈大笑;同学对问题有不同的见解, 听者更是捧腹大笑……课堂上多次响起类似的笑声, 这种无关痛痒的笑声把教师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破坏得荡然无存。这种笑声其实暴露出一个本质问题———学生此时心里并不像他们嘴上说的那样, 没有去同情战争中的受害者。

二、不同情的目光

教师为了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战争中孩子的痛苦, 特地配上了音乐, 播放了一组战后伊拉克儿童的生活画面。听着音乐, 看着承受伤痛的儿童, 作为听课者的我内心不禁涌起心痛、悲愤之情, 可看看周围的学生, 有几个女生看到伤情严重的画面时, 居然捂嘴抱怨:“太恶心了!”她们流露出极不情愿继续往下观看的厌恶之情。当下课的铃声响起, 学生们匆忙跑出教室, 一副迫不及待的样子。

三、不悲痛的表达

在最后一个环节, 教师让学生们写一句呼吁和平的话语。大多数学生的表达简洁、到位, 可是其中还是出现了一个插曲。一位看起来挺机灵的男生写的是:“喂, 停止战争吧, 难道子弹不用钱吗?”这近似调侃的回答让我们这些成人感到诧异。

今天的孩子到底怎么了?怎么一个个变得麻木不仁, 表现出事不关己的冷漠呢?这是我在听课后始终思考的一个问题。也许是上课时间不对, 有一小部分学生刚刚参加完学校训练, 还未进入学习状态;也许是课堂的教学环节安排得有些不够合理, 教师没有把学生带入文本让其感受情境;也许是战争离我们的孩子太远了, 每天充足的物质生活、安定的环境使他们无法设身处地感受到战争的创伤;也许……我设想了一系列“也许”, 因为我不愿相信我们教育出的孩子真的变得麻木起来。

这堂语文课, 带给我很多思考:语文课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更要交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可是, 单靠一篇课文就能做到从内心深处打动这些“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吗?远远不够。他们更需要跳出课堂, 通过书籍、电视、网络了解更多相关题材;他们更需要学会用一颗慈悲、仁爱的心来理解他人、关心他人;他们更需要经历人生的磨炼, 风雨的洗涤……

是谁让今天的孩子变得麻木?或许根源就出在我们自己身上。也许我们的学校教育少一些说教, 多一些体验, 孩子就不会发出那无知的笑声;也许我们的家庭教育少一些物质上的溺爱, 多一些精神上的引导, 孩子就不会流露出那冷漠的目光。如果我们的社区教育真正行动起来, 哪个孩子还会以自我为中心, 不关心他人, 不关心周围, 不关心世界?

上一篇:实验室数据采集下一篇:中国卒中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