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命的现象作文

2024-08-29

小学生命的现象作文(通用12篇)

小学生命的现象作文 篇1

一、死亡现象

评论称《挪威的森林》中的人物都是“向死而生”的, 其中死亡出现的频率之高让人惊叹。而更独特之处在于小说中每个人的死亡背后又有着不同的原因和意义。

1、逃避

木月与直子都是因为逃避而自杀的。

木月头脑聪明、谈吐潇洒、家境富裕, 他和既漂亮又善良的女朋友直子青梅竹马。在外人看来, 他是幸福的、让人羡慕的。每次我——渡边、直子、木月在一起, 木月总是精明能干的主持人, 只有他在气氛才会融洽、活跃。但除了我之外, 他事实上没有任何朋友。他的生活圈子也只限于此。每天与直子在一起, 他失去了与外界沟通的能力, 没办法融入到社会生活当中去。而我——渡边则成为他与外界联系的唯一的线。他与外界的格格不入使得自己的世界异常孤独。现世给他带来的孤独让他恐惧, 沟通更会让他心力交瘁。就像他的死法一样, 在自家车库中用塑料胶布封好窗缝, 把自己封闭在外人不能进入的自我世界中。为了躲避成长过程中的孤寂与烦恼, 他只能选择自杀, 这样才会结束内心苦闷的状态。另一方面自我封闭, 丢下直子不顾的做法也是对责任的一种逃避。

直子与木月一样, 从很小开始, 她的世界就只有木月。后来虽然经常与渡边在一起, 但私下与他并不知道怎样进行对话。她虽然与木月两小无猜, 但却只能心心相映, 不能达到身与心的结合。不能把自己奉献给心爱的人, 性成为一直困扰着直子与木月的隐秘性问题。而木月的突然离去, 则使直子的境地更为凄惨。她生活的世界坍塌了。在木月去世一年后, 渡边与直子在东京相遇, 直子成为渡边的恋人。在她20岁生日的晚上, 与渡边发生了性关系, 而后直子失踪, 很久以后才得知直子去了“阿美寮”精神疗养所。“阿美寮”坐落在丛林深处, 路口的木牌写着“阿美寮非有关人员谢绝入内”, 疗养所内的生活是与世无争的, 它像是另外一个世界一样。直子来到这里, 事实上也是因为无法面对与渡边的关系所采取的一种逃避。但是换了环境、看不见渡边, 不等于心里的烦恼也会消失不见。她的精神越来越崩溃, 最后她真心实意爱着的木月在向她招手。可以说, 直子是非常特别的存在, 她是那样的单纯, 完全应付不了“阿美寮”之外的大千世界, 完全处理不了她、渡边、木月三者之间的关系, 完全摆脱不掉心中压抑的思想。当对生的厌倦超越了对死的恐惧时, 她只有死路一条。当她迈向那棵树 (上吊自杀的树) 时, 可以想见她应该是清醒的, 因为她的烦恼终于结束了。

木月与直子都用死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苦恼, 他们从来没有想过他们的死会给身边的人带来怎样的痛苦。他们都是用死这种消极的态度来面对不能解决的问题, 从来没有真正去迎接困难与挑战。这样的死不但是自我的一种逃避更是对责任和现实的一种逃避。

2、寻觅

现实世界是充满遗憾的, 不可能事事如我们所愿。所有的缺陷与不足, 只能到另一个世界中去寻找。

永泽是个富家少爷, 虽然他的女朋友初美可以说是个近乎完美的女性, 但他仍然在外面寻花问柳, 这让初美非常痛苦。初美因为太爱永泽了, 她只能忍耐, 由着永泽乱来。永泽在初美心目中是爱情的化身, 她的愿望就是能与永泽结婚, 所以她爱得方式是卑微的、忍辱负重的。永泽就像天上的云, 并不是初美满足不了他的欲望, 而是他本质上就喜欢放浪不羁的自由。而自身无根的状态也让永泽十分痛苦, 他的内心是孤独的, 是初美不能理解的, 所以也就注定了他不会为初美停留。在他去德国前对渡边说“我没有同任何人结婚的念头。这点对初美也说得明明白白。所以嘛, 初美如果想同某人结婚也是可以的, 我不干涉;要是不结婚而想等着我, 那她就等。”初美对于永泽来讲, 与那些和他发生关系的女人的意义是一样的, 只不过为初美停下的时间长一些罢了。初美的爱之梦破碎了。“她在永泽去德国两年后和一个男子结了婚, 又过了两年便用剃刀割断了手腕动脉。”像初美这类人, 生而就是个钟情的种子, 她与另一个人结婚, 但她的心里装着的始终是永泽, 所以婚姻生活必然不会幸福。与自己深爱的人不能长相厮守, 所以只能到另一个世界中去寻找她心目中完美的爱情。

初美的死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 无爱而活不如因爱而死。她是用死亡的方式去找寻现世不能给她的真爱, 她的死是凄美的。

3、释然

每个人对死亡的态度都不同。有的人畏惧, 因为对生太过留恋。而有的人则看破了世间沧桑, 死亡未尝不是一种超脱, 这是对死的释然。

绿子的父亲就是个对什么事都看得很开的人。关东大地震的时候, 虽然在东京市中心, 但由于正蹬自行车赶路, 居然对地震一点察觉都没有。在做完手术, 实际上已经病入膏肓、身体状况极差时, 还能与渡边一起开心的吃着黄瓜。作为一位老人, 他经历了人间的酸甜苦辣、生死离别, 什么事都已经不能使他感到恐惧了, 包括死亡。他是以一种坦然的姿态去迎接它的。父亲死后, 绿子和姐姐并没有掉眼泪, 也没有悲伤, 甚至说父亲的葬礼和出去野餐差不多。她们对死的态度是平静的、淡定的。在绿子家对面发生火灾时, 她曾对渡边说过“要费很长时间才能咽那口气, 捱到最后连是死是活都闹不清了, 意识到的只是痛苦。……我所害怕的, 是这种方式的死。就是说, 死的阴影一步一步侵入生命的领地, 等觉察到的时候, 已经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了。那样子, 连周围人都觉得我与其说是生者, 倒不如是死者。我讨厌的就是这个, 这是我绝对忍受不了的。”可以看出死亡并不能使绿子感到恐惧, 真正让她害怕的是虽生犹死的状态, 是生的折磨。死并不是痛苦, 而在有些时候更是一种解脱。绿子已经参透了死亡的意义。所以一旦出现死亡的讯息, 她会帮助它加快脚步, 潇洒干脆的死。这样别人或许还能记着她的生。这是对死的释然, 更是对生的意义的珍惜。

二、死亡原因

《挪威的森林》中充斥着大量的死亡现象, 并不是因为村上春树喜欢死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时代因素

《挪威的森林》的主人公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人, 而小说成书于1987年。许多研究都证明绿子是村上从八十年代带回到五六十年代的, 她与直子是互补的两个人。所以也可以说《挪威的森林》讲述的是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之间的故事。1945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日本作为战败国迅速吸取教训。于是开始如火如荼的推行“美国化”。“美国化”的实施使日本的经济飞速发展, 国家十分富有。但也有一定的弊端, 当时的日本人盲目的认为美国的一切都是好的, 所以美国的文化携带一些不良风气成功登陆日本, 日本的一些传统文化则渐渐遭到忽视。而村上春树和他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团块世代”的一员, 即战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看欧美文学作品, 听西方的音乐, 喝洋酒, 抽万宝路牌香烟。在东方的土地上却过着欧美化的生活, 日本的传统观念在他们身上是时断时续的。他们面对的是物质高度丰富下, 精神的空虚、安全感和信任感的丧失, 以及欲望带来的幻灭。就像永泽一直飘忽不定, 木月与直子完全不知道怎样去面对这个世界一样。那个时代让日本的年轻人轻狂、躁动、痛苦, 强烈的无归属感让《挪威的森林》中、让那一时期的青年人身上充满了孤独与寂寞。在孤寂的“世纪病”迅猛蔓延的时候, 他们苦苦挣扎, 当得知对于改变这种现状无能为力、自己的苦痛得不到治愈与缓解的时候, 他们只能用死亡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反抗情绪, 也只能用自杀的方式来解除自身的痛苦。

2、传统的渗透

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中出现如此之多的死亡现象与日本传统文化的渗透是分不开的。日本是个对死亡有着特殊情感和情结的民族。

首先, 与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关联。日本是个四面环海的岛国。大海的瞬息万变, 一方面可以给日本带来巨大的鱼类资源, 保障人民的生活;另一方面也会带来一些大灾难, 摧毁已经建构成的一切。加上日本多火山、多地震, 雪灾台风频繁, 使日本人自古就形成了生命易逝的感受。无所凭依的形势、自然灾害的摧残, 日本人学会乐观的看待一切, 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观——“物哀”。正因为他们知道一切都是转瞬即逝的, 所以日本人特别钟情于瞬息消逝的樱花、红叶和晨露。他们对生命的调零也是以一种欣赏的角度去理解的, 并逐渐演化成为对破灭、对死亡的崇拜。佛教中人生虚幻无常观念的传入更是坚定了日本对死亡的赞美。在日本人眼中, 生为死之开端, 死为生之开始, 就像《挪威的森林》中渡边说的“死并非生的对立面, 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死亡是高尚的艺术, 死亡是美的最高境界。

其次, 日本的死亡文化更直接的来源是军国主义时期的武士道精神。武士的宗旨是“忠诚、信义、廉耻、尚武、名誉”, 他们一直用生命去捍卫武士的思想精髓, 一旦不能做到或受到屈辱, 他们会毅然决然的拔出刀剑割向肚腹。这种铁血的做法被认为是日本的气节, 备受推崇。

另外, 众多文学作品中也有许多对死亡的表现。《雨月物语》中的“菊花之约”就是用死亡的形式完成了君子之间的约定。而从《平家物语》时代开始, 更是习惯透过死亡和黑暗来思考人生。日本人对死亡的态度是无所谓的, 甚至是有些向往的。川端康成“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 是美的一种体现。”他和三岛由纪夫、芥川龙之介的死更是在日本刮起了一阵旋风, 是对日本故有的死亡文化的献礼。

至此, 死亡文化已经在日本根深蒂固。所以在《挪威的森林》中, 人物的死并不是凄惨的而是凄美的。虽然生命结束, 但生活的恐惧、烦恼与孤寂也随之消失了, 是一种解脱, 是在日本传统死亡观影响下的追求美的方式。

三、结语

村上春树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 用死亡解除了小说中人物的痛苦与孤寂, 更用死亡解决了现代人精神上的迷惑。不论是逃避现实的解脱之死、看透生命的释然之死还是追求理想的完美之死, 都是追求瞬间生命的闪光。艰难之活不如美丽之死, 死亡成为生命的升华。它将作为生的另一部分永存, 死亡的意义甚至大于生存。所以《挪威的森林》中的死亡现象不仅可以看作是村上春树对日本传统文化的传承, 更是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美的更深层次理解。

摘要:村上春树小说《挪威的森林》中的人物大都是以死亡为结束的。但不管活着的人还是已死之人都对死亡有不同的理解。直子、木月、初美、绿子、渡边他们对死亡的态度使《挪威的森林》中的死亡现象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文章就从这些死亡现象出发, 并从时代因素与传统文化的影响两个方面来探寻造成小说中充斥大量死亡现象的原因。

关键词:死亡,时代,传统,生命

参考文献

[1][日]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M].林少华,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奇妙的生命传感现象 篇2

早在上个世纪,爱丁堡大学格雷戈里教授介绍过贝努亚的一项实验。贝努亚推测,生物间能“远距离联系”,于是用蜗牛进行了实验,他把50只蜗牛分成25对,将每对单独放在一起,过了一些时候,在每对蜗牛的壳上写上同样的字母,将每对中的一只带到美国,另一只仍留在巴黎。后来在商定的时间用电流刺激留在巴黎的蜗牛,在同一时刻,它那在美国的伙伴也表现出同样的“电流刺激反应”。实验证实了贝努亚的想法。

苏联著名昆虫学家马里科夫斯基,发现亚洲璃眼蜱具有“生物雷达”。这位昆虫学家和一只蜱相处一段时间之后,便和它玩起捉迷藏的游戏。无论他藏到哪里,蜱都能很快找到他。后来,他躺在小汽车的座位上,因有金属板相隔,蜱就不知所措了。但只要他从车窗一探头,蜱便立即朝他跑去。马里科夫斯基发现,璃眼蜱的每条前腿上有一“哈勒氏器”——爪子上的一个小窝,窝底上有几个柱状突起。当它在寻找“猎物”时,便爬到高处,举起前腿。像使用雷达一样,不停地转动前腿。倘若把它的所有前腿切除,它便失去搜索猎物的能力,就不再追踪了。

有些动物能从远处回到老家,这也促使学者们探讨大脑辐射波之谜。过去是用“凭借地磁的方向”来解释动物的返家能力的。然而有些放飞的鸽子并不是返回老家,而是回到主人那里。

有个少年在做放飞鸽子实验,把鸽子送到百公里远的地方之后,小伙子突然生病,住进一家医院。他的鸽子并未回家,而是飞到那家医院,落到小主人病房的窗子外。

在法国用狗做过多次类似的实验,把狗装在箱里带到几百公里远处,他们都回来了,而且都找到搬了家的主人。这种现象,仅仅用“凭借地磁”返回老家是解释不了的。

有一次,俄国驯兽师杜洛夫邀请一些科学家和记者参观他的“小动物园”。人们走近关养一对狮子的兽栏前,大家提出请杜洛夫暗示雄狮去攻击母狮。杜洛夫欣然应允,便看了雄狮一眼,在心里设想出一个场面:母狮蹑手蹑脚走近雄狮,想偷吃雄狮爪子旁的一块肉。

突然,雄狮大吼一声,向趴在远处的母狮扑去,并且想咬母狮。杜洛夫立即出面干涉,制止了雄狮的非礼之举。在这之前,这两头狮子已友好相处3年,从没真正吵过架。

杜洛夫乘船从敖得萨去雅尔图,他有一条名叫“花点”的狗。船上有几位文学大师。除了契诃夫,还有费多罗夫、米罗留勒夫等人。契诃夫请杜洛夫暗示“花点”,让它把自己的夹鼻眼镜摘下来。只见“花点”站起身,走到契诃夫面前,跳到他腿上,轻轻摘下他的眼镜。契诃夫兴高采烈,要求亲自试试,是否也能暗示“花点”。对契诃夫的许多次暗示,花点都准确地完成了。

有一位研究人员卡仁斯基,对杜洛夫说:“您能进行思维暗示,那么请您暗示我做个什么动作看看!”杜洛夫同意了,让他坐在那里不要动。杜洛夫拿起一张纸条,在上面匆匆写了几个字。尔后将写好的纸条字朝下放在桌上,用手捂住,便开始望着卡仁斯基。卡仁斯基并没有什么特殊感觉,只是不由自主地用右手搔搔耳后。他的手还没放下来,杜洛夫便把那张纸条递给他,他迷惑不解地看到上面写的是“搔搔右耳后!”

上述几个例子说明,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相互间的确存在“思维传感”。

有些科学家认为,这是人类的一种祖型再现的能力——能远距离接收某些信息。在人类社会形成初期,猿人很需要这种信息,在许多情况下不仅能代替语言,而且遇险时可以拯救氏族的各个成员。他们远离同伴,能在心里暗暗发出求救要求或接收有危险的思维传感信号。

小学生“撒谎作文”现象的反思 篇3

【内容摘要】小学中,不少学生说着大而空洞的假话,唱着大而无当的高调,套用俗而陈旧的套路而压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迷失了自己的思想,丢掉了原本属于自己的纯真个性。这是什么?这是典型的‚撒谎作文‛,‚撒谎作文‛在中学作文,成人文章中随处可见,对于小学生,这种可怕的现象日趋明显。文章尝试探究小学生‚撒谎作文‛的原因,尝试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 键 词】小学生 撒谎作文 现象 反思

【热点聚焦】

热点一:《成都商报》报道,成都某小学四年级学生的作文中,班上40多个孩子有30多个写的是自己如何智斗人贩或小偷,其中26个同学承认自己是瞎编的。

热点二:《武汉晨报》7月5日报道,去年4月期中考试,高三学生李红豪在一篇作文中,措辞激烈地抨击教育弊端,该作文得到了阅卷老师批写的‚自毁前程‛四个字。

【热点争鸣】

1、数据争鸣。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互动百科网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2639人参加,其中51.0%是‚80后‛,32.5%是‚70后‛)。

数据一:,83.3%的人承认自己在上学期间也曾经编过作文,只有10.8%的人明确表示没有,还有5.9%的人表示‚不记得了‛。

数据二:76.7%的人认为学生之所以会在写作文时瞎编是因为‚生活实践太少,只能闭门造车‛;69.3%的人表示学生缺乏观察生活的能力,才使写作文成了苦差事。

数据三:50.2%的人表示出现‚撒谎作文‛是作文评分标准有问题,38.2%的人认为是因为学生思维僵化、缺乏创新能力。

数据四:85.4%的人首选‚应试教育体制‛,61.7%的人认为责任在于‚社会风气‛,43.1%的人认为‚语文老师‛该负责,26.4%的人选择‚家长‛,22.9%的人认为‚学生本身‛也有责任。

数据五:75.6%的人认为‚撒谎作文‛不利于培养孩子观察生活的能力;74.3%的人认为会抑制孩子真实情感的表达;60.1%的人认为让孩子从小就开始撒谎、诚信缺失。仅有6.5%的人认为没什么不利影响。

数据六:74.0%的人认为要改变作文课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70.1%的人表示要鼓励学生多接触生活和社会;70.0%的人认为应该改革应试教育的体制;61.2%的人建议改变作文的评分标准,以真实作为最重要标准。

2、观点争鸣。

清华大学肖鹰教授:现在中国文化、学术缺少诚信就是撒谎作文带来的后果,如果不消除撒谎作文产生的社会基础、文化土壤,将来社会就谈不上真性情、真文章。

作家韩寒:人生的第一次撒谎常常是从作文里开始的。

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孩子写作文经常会遇到两个问题:一方面是缺少生活体验,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做不到有感而发;另一方面也与学业要求有关,作文也有标准化倾向,孩子的作文成了八股文,写作时需要的体验、情感、想象、思考等能力慢慢被标准化磨掉了。

‚80后‛大学生:‚我觉得小时候作文大部分都是编的。像‘难忘的一件事’这个题目,不知写了多少次,哪有这么多难忘的事啊?只好虚构。‛

天津市一生家长:‚每次作文题目一下来,我都会帮着启发一下孩子的思维,有时候为了写篇作文我还会特地带他出去玩或参加活动,这样孩子下笔会比较有内容,所以我们家孩子的作文成绩很好,但不好的地方在于对父母的依赖程度比较高。‛

思考:我们的学生整天生活在别人设计的真空里,接触、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太少太少了,那还怎么写得好作文?写出真实的作文来呢?

【热点链接】

1、女儿的习作。女儿三年级了,有一天,她送我一篇作文《妈妈的爱》,要我为她提意见。内容如下:

俗话说得好,母爱是伟大的。而对我来说,母爱有着无穷的力量,自己为别人付出,也不后悔。

就跟你们说一说那一件事吧!大家听了以后肯定会羡慕我有一个这样的好妈妈。

那时一个星期四的晚上,我写完作业就去睡觉了,我睡着睡着,忽然觉得身体很冷,妈妈拿来一个温度计给我一量,39.5°!

妈妈赶紧把我背着,到医院。在来的过程中,天上下起了大雨,妈妈把衣服脱下来,披在我的身上,到了医院。妈妈全身都湿了,妈妈守了我一天一夜,眼睛都没合上,早上起来,妈妈的眼睛都黑了。

妈妈为了我,来回跑了几十里的路。妈妈的爱像春风温暖我,妈妈的爱像细细的春雨滋润着我的心田。

思考:

⑴孩子说的发烧的事情是真的,但是不高烧。在家用点药处理一下,没有去医院。

⑵难道表现母爱的事例仅有发高烧才深刻?在去医院的过程中,非要有恶劣的天气?

⑶现在的社会条件,需要来回跑几十里的路打点滴的事情不是很多。⑷受伪劣作文书的影响,简单复制了人家的作文情节,作文思想。一夜没有睡觉,不至于眼睛也黑了,再说,星期四的晚上发烧,后来怎么成了一天一夜?

⑸9岁孩子充满童趣的语言哪去了?为什么不到三百字的习作中有那么多成人的话语?公式化的描述?

⑹生活中,留在孩子脑海中的母爱有哪些?哪些事情让孩子留下很深的印记?

2、学生的习作。

学生一:《母亲》结尾写道:‚我们的祖国不正是我们的母亲吗?她像千千万万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一样,哺育着她的儿女……‛

学生二:给出一段材料:有人拦腰切苹果,发现苹果里有星星——果核呈五星组合。有同学竟联想生发为:‚五星‛象征着五星红旗,代表祖国,吃苹果时要想着祖国。

学生三:要学生写《游东海岛》,有学生写道:‚……我看见一只军舰在大海里游弋,我们的幸福生活多亏了这些军舰,顿时我觉得我肩上的责任很重,我们是新世纪的骄子……‛接下来作者用了近200字的篇幅抒发自己对军人的仰慕和自己向军人学习的决心。

学生四:让学生以‚我终于学会了……‛为题进行作文,超过一半的学生就写了‚我终于学会了做饭‛然后是‚我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和‚我终于学会了洗衣服‛。全班四十几个学生,内容竟然只限于三个题材。

……

反思:这是什么?这是典型的‚撒谎作文‛,‚撒谎作文‛在中学作文,成人文章中随处可见,对于小学生,描述为‚撒谎作文‛的并不多见。何谓小学生作文撒谎作文? 小学生作文撒谎作文就是指小学生以机械模仿、机械复制为主要手段来完成作文从而导致作文成品个性化思想缺失、个性化表达丧失的一种作文现象。这类作文的突出特点就是假、空、套,文中无我,缺乏真情实感,内容苍白,没有自己的主张,写作时主要采用机械复制的手段。这类作文没有自己的话语系统,没有自己的个性化语言,照搬别人的词汇和语法;这类作文不能与现实对话,作文内容、思想情感远离现实,或者搬别人的作文材料,或者复制他人的思想情感。

【问题归因】

1、社会话语环境的影响。今天学生所处的话语环境不容乐观,他们正被一种虚假、浮躁的语境所‚污染‛。学生在家‚听父母‛的,在校‚听老师‛的,在社会上‚听报纸‛的,结果不敢说、不想说、不愿说。而在这‚三听‛中听得最多的又是假话、套话、官话、废话。长此以往,学生思维懒惰、受阻,思想贫乏,以流行为好,时尚为高,面对纷繁的世界,只能不知所云,或人云亦云。

2、教师的原因。

⑴传统的语文教学个性话语缺失。①在教学方法上,我们过分注重对课文‚主题思想‛的挖掘,对作品理解存在单一化和绝对化现象。学生因而牵强附会地发议论,不露真情,更缺童心。②语文教材的话语内容和话语方式存在个性缺失。作为‚例子‛的课文忽视了青少年思维、语言与成人的差异,强迫未成年的中学生服从、模仿成人的思维和语言,学说大人的话,逐步丧失了表述的习惯,进而丧失了表述自我的能力。

⑵作文教学问题重重。①学生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做了什么就会在作文中如实地写出来,没有虚假,没有做作,真实中透露出儿童的天真,真实中反映出他们纯真的情感世界。往往这样的作文却被我们的老师扣上没有新意的帽子,认为学生的选材没有创意,认识肤浅,中心思想不够突出,写得再好,也顶多打个中等分。这样一来,学生为了追求所谓的新意,导致他们在作文中无话可说,假话连篇,找一些自己都不理解的词句东拼西凑。这样原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的童心,由于没有了亲身经历,写出来的东西往往苍白无力,毫无生趣可言。②强调谋篇的完美,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便不厌其烦地将一些到了中学才应掌握的甚至一些成人化的写作知识和技巧公式一样样地抛给学生,让他们死记硬背,套用现成的模式和材料。习作时,学生想得多的不是写什么内容,而是琢磨如何去写才能把文章写得别具一格,才能让老师读了耳目一新。这种过高地强调布局谋篇的完美,模式化的僵化训练,漠视了儿童个性的发展,导致他们丢掉了开启心灵的钥匙,没有了自己的思想,过早地失去了童真,失去了自我。③关注作文的实用,我们的小学作文教学却过早地关注了考试这根‚指挥棒‛。许多教师乐于猜题目,根据应考的走向、语文课本的习作题型、参考书上的要求、甚至出卷教师的命题特点,期中、期末、毕业考试可能会考什么,这段时间就练什么。至于儿童这个年龄阶段需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想写什么或愿不愿意写则是次要的。于是,学生感兴趣的或想写的东西没有机会去表达,学生不想写的却三天两头要强迫学生去写。④追求美文的引用,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许多教师总是睁大双眼在搜寻文中的好词佳句;评讲学生的作文时,总

喜欢读那些经过加工后的‚经典‛词句。

3、学生自身的原因。其一表现在学生主观上对写作文存在着认识误区,认为写作文就是完成老师布臵的作业,就是为了考试得高分,于是就有了为作文而作文的现象,有了胡编乱选、抄袭代笔、弄虚作假的文章。其二表现在学生客观上存在着写作水平低下的现象,具体表现为思考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的低下。面对写作的源泉——社会生活,他们熟视无睹,又缺乏必要的思考,面对丰富的语言、巧妙的表达他们又一样都不会。

【对策举隅】

1、转变观念

小学作文教学中,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沿袭传统教学陈旧教学模式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为文而文,就事论事,不关注学生的发展或国家民族命运的还大有人在。我们的作文教学应从传统教学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与时俱进,‚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引导学生不仅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还应关心社会时事,多留意报刊、电视、电脑网络等媒体的热点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思考人生、社会、自然和生命;思考社会热点话题,如台湾问题、体育比赛、升学问题、交通问题。通过写作,整理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的观点,并逐步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周全,更加深刻。通过有效的指导,使孩子们写下对当前社会某些热点问题的见解,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开拓他们的社会视野和知识视野。

2、形式开放

四年级上册的作文题目为例:‚老师,我想对你说‛‚写朝夕相处的人‛‚写你喜欢的动物‛‚写自己印象深刻或喜欢的活动‛‚写生活中让你感动的事情‛‚写你最感兴趣的故事‛‚选择你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想象,写下来‛‚写你与家人之间发生的事‛,这些作文题目分别从写一个人、写一件事、写一种动物等角度来确定,内容仅仅涉及学生所见所闻的人、事、物,视野比较狭窄。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老师这样作归纳指导:写人的文章,就从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三方面写来突出人物 的品质;写事的文章,就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三步把事情写清楚;写动物的文章,就按动物的‚样子──习性──特点‛三步把动物写具体等等。诚然,对学生的启蒙作文进行基本知识的规范训练,让学生了解作文的基本格式和框架,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将这‚三步曲‛式的机械过程来分析人的写作过程,程序化地描绘人、事、物,形成一种模式,机械模仿,生搬硬套,对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能起什么作用呢?只能把作文教学导向模式化、类型化、程式化的机械训练。教师苦口婆心地教,学生煞费苦心地学,却未获得作文教学的好效果,反而出现尴尬局面:学生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一个模式,令人啼笑皆非。

我们应把作文教学的视野拓向各个层面,不仅关注现实生活,学生身边的人、事、物、景,还应描绘和畅想未来生活;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能够真正‚自由表达‛时,才可能出现‚有创意的表达‛。只有不拘形式地写,才能写出个性鲜明,富有童真、童趣和童心的作文。

3、关注实用

小学作文教学,为考试而教,追求急功近利的现象比较普遍。大多数老师的态度是你考什么,我就教什么;你怎么考我就怎么教。为应付考试,教师、学生找范文、套模式、背‚范文‛,为的是争取考试的高分,以这些虚假的分数来应付学生、家长及学校,全然不顾对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否有提高,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是否有作用。所以,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立足应用,面向实践,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可指导学生写一些调查报告、广告、小新闻、产品说明书等等。把作文教学当作一种生存技能的理念渗透在作文教学中,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适应未来人才培养的需要。

4、丰富想象

课改以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写想象中的事物‛;‚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这是对传统作文教学对学生思维束缚太多的一个矫正。传统的命题作文,大多拘泥于记人或记

事,为学生提供的发挥空间很小,而想象作文适合儿童富于幻想的天性,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对儿童的约束,为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老师应解放思想,大胆放手。首先让学生的思维能够放得开,能够纵横驰骋,然后再进行一些合理想象等方面的训练,对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可以起到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②喻国明《传媒影响力》,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6月版,第34页。

③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语文教育展望[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姓 名:仲利

工作单位:沭阳县龙庙中心小学

小学生命的现象作文 篇4

小猫的妈妈是这所学校的主任,权利很大。小猫正好在这所学校上学,不用说,他能得到全校老师的很多“特殊照顾”。

猫妈妈非常溺爱小猫,决定给他最大的幸福。于是好衣服、好文具、好玩具……相继在小猫家里出现。随着小猫的成长,他渐渐感觉到:即使她不努力,也能得到很多东西。于是他便不再像从前一样努力了,成绩从100分降到90分,从90分降到80分,从80分又降到75分……不光如此,他还常常和同学打架,欺负同学。

一次森林学校要评选“全校优秀学生”,小猫告诉妈妈当选“全校优秀学生”,猫妈妈本来就打算让小猫当选,听儿子这么一说,她就更加坚定了。小狮子,小老虎和小兔子都属于学校的优秀学生,他们不仅学习好,体育好,而且身体还好,反正比小猫强多了。其他老师也早就决定了要在他们三位当中选一个。可是,在猫妈妈的压力下,他们只能都选小猫,大家都觉得不公平,又无可奈何。

宣布结果时,小动物们都伤心极了。回家后把事情讲给家长听,家长也十分气愤,但谁也不敢说,怕他们的孩子因此……

小猫真是高兴极了,他哪能理解小老虎,小狮子他们的心情呀!

一天有一天,一年又一年,小猫在长辈们的“精心呵护”下快乐地成长。但是当他踏上社会后,由于自己没有真本领,那些名不副实的奖牌、奖章都不管用了,他只好依靠妈妈的救助。可是他的妈妈也渐渐老了,不能养活他了,他只好忍着饥饿在街头流浪。当他奄奄一息的时候,终于明白了一切。他只说了一句话:“妈妈,我恨你!”就咽气了。

自然现象小学生作文 篇5

一个周末的晚上,我早早地写完了作业,妈妈允许我上一会儿网。我来到了网上,看见了一行小小的字,上面写着“气球的路线多样变化”。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点开了那一行小字,里面说:拿一个气球吹大后,用手捏住吹口,然后突然放手,气球内气流喷出,气球因反冲而运动,你会发现什么呢?看完这段话后,我心想:我一定要试一试,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一天下午,我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买了一个还没吹好的气球准备做做实验。不等到家,我就已经迫不及待的做起实验。我用力把气球吹得像篮球那么大,然后捏出吹口,突然放手。气球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直直的向前冲去,而是旋转着快速向前冲去。我又试了几次,气球运动的路线次次都不一样,真是曲折多变。这是为什呢?回到家后,我在电脑上查了原因,原来吹大的气球各处厚薄不均匀,张力不均匀,使气球放气时各处收缩不均匀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不断变化;同时因为气球在收缩过程中形状不断变化,因而在运动过程中气球表面处的气流速度也在不断变化,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所以气球表面处受空气的压力也在不断变化,气球因此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就不断变化。

小学生命的现象作文 篇6

调理体内环境的具体措施

酸为百病之源,而体内又不断地产生酸,人只要活着就要进行新陈代谢,酸在代谢进程中是必然的产物,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酸的积累也会愈来愈多。外加饮食中随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会多摄取生理酸性食品,这就更增加了酸性积累。糖尿病、痛风、心血管病、肿瘤随着酸性体质的形成会不期而至,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就日益严重。既然是这样,那就首先要想出应有的对策,先清理体内环境,否则只靠单纯地使用药物是达不到医疗效果的。

一、对于已患病的患者,需要输液来纠正酸性体质,可用碳酸氢钠。这就等于先调理体内的酸碱度,在达到适宜的情况下,再用药治疗,才显疗效。必须将这一措施作为代谢病人必需的用药程序,如同外科伤口先要清创,再用药一样,才能有疗效。可是,在临床中,一些人只怨代谢病治不好,没想到缺少的正是正确的用药程序。只知内分泌紊乱、代谢紊乱,不知引起紊乱的根源就是代谢不平衡、酸碱不平衡,致使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必先纠正之后再用药治疗。

二、处于亚健康状态,还没有发展到患病情况的人群,其特征是肥胖、疲倦、记忆力智力下降、各项血相指标不合格等等。此类群体乃代谢综合征的候补人员,若不及时纠正、治疗,将会发展成为糖尿病、痛风、高血压、肿瘤、各种心血管病的患者。“时间是最好的医药”,要抓住时机,及早预防。

调节酸性体质可以选择合适的保健品。保健品不能代替药物,但药物也不能代替保健品,各有各的作用。为了纠正酸性体质,可选择碱性度比较强的保健品,例如以苜蓿(碱性紫花苜蓿)为主要原料的保健品,其碱性度可达52,比菠菜高5倍;又如以食用菌为主要原料的保健品,其生物碱和碱性元素均高于其他食品多多。更重要的是,经过现代化高科技生产进行的原料“破壁”,这是一般家庭烹调条件下没法做到的。而不经“破壁”程序,其有效成分就不能被消化、吸收,更谈不到生物利用度了。对于健康的人群,也要经常用些有关的保健品(真正货真价实的好产品),调理维持代谢平衡、酸碱平衡,以抵消身体中不断产生的酸性物质,维持身体处于弱碱性状态。此状态下人体免疫力最高,抵抗力最佳,不易受疾病所侵。尤其是对于代谢综合征类的预防,应从平时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多多关注,防微杜渐。

三、中草药是主要的治疗措施。中医药是我国传统的文化宝贵遗产,是数千年中华民族繁衍相传的可靠措施。将数千年临床实践积累和总结的中医药经验用于全人类,为人类造福,已受到全世界的关注。近来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糖尿病人死亡原因不是血糖升高,而是并发症。”在实践中发现,我们的中草药在治疗这种并发症中有奇效。通过数万次临床研究,发现枸杞多糖(LBP)在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方面疗效显著:对于糖尿病并发症中的肾病、视网膜病等,总有效率95.7%;对人体降糖率94.6%,动物降糖率99%。这是由权威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和北京广安门医院经十多年临床研究的结果。

治疗糖尿病,中医认为应该从先天之本——肾作为出发点,以补肾固本为主要方式,来调节已经紊乱、失调的内分泌系统为基础。枸杞子公认有补肾作用,但这只是一方面。作者认为,除此之外,枸杞子含有甜菜碱等多种生物碱,枸杞多糖中含有的氨基多糖及几丁聚糖类碱性成分,并且含有丰富的锌元素,这些都属于代谢中的碱性成分,在体内可以平息紊乱、失调,所以才对于治疗有关代谢病及并发症有显效。这是中药的优越性,也与中医整体辨证论治的方法论相关。

不少专家认为,中草药主要靠生物碱和微量元素治病,这种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如果是这样,那么中草药用药中已包括了酸碱平衡的成分和经验。虽然在中医药理论中没有明确地提出酸碱平衡的理论,但在事实上,中草药中是含有丰富的生物碱和微量元素的。例如,传统的壮阳药枸杞子、仙茅、巴戟天、菟丝子等,经科学分析都含有丰富的锌元素,而锌元素又是男人生精必需的碱性元素。也有实验分析发现,将同班学生的头发做出分析,发现头发中钙、锌元素的含量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成正相关。2003年下半年英国研究报告:酸性体质的儿童由酸性调节到正常的弱碱性,智商可以提高1倍以上。不难推测,在由酸性体质调节到弱碱性的过程中,可以肯定也是生物碱和锌、钙、钠、钾这些碱性元素在起作用,在这其中锌是决不可少的。

代谢病人都共同表现出:未老先衰、智力记忆力下降、性功能下降……其总根源就是酸性体质。

中药的作用是生物碱和微量元素,酸性体质既然是百病之源,那么中药在治疗机理上肯定是有先抵消酸性的作用,然后才使其他药物成分发挥疗效的。从这一点说,中草药有着更深刻更优越的治疗机理,其本身就带有先清理体内大环境的作用,为其他药效成分奠定了用武之地,这正是中药以外的其他药物无法比拟的。这也是中药必须多种药物综合一起使用,有时单一提纯效果并不理想的原因之一。总之,从此观念出发,也形成一条研究中药作用机理、药效学的途径,将逐渐揭开有些病西药难治好而中药能治好的秘密。

生命的奇迹小学作文 篇7

海伦·凯勒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和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及悲惨的遭遇……

海伦·凯勒在1880年来到这个世界,享受着和常人一样的待遇,可是不幸很快就降临小海伦身上。

小海伦在1881年也就是她一岁半的时候生了一场重病,在几天几夜的抢救之下她的生命保住了,但她与这有声有色的花花世界说了声“再见”,因为她现在已是一个盲聋哑集一身的严重残疾人了。由于不能说话向亲人倾诉心中的烦恼,她变得越来越暴躁了。但是就在这时两位改变小海伦的老师出现了她们就是―安妮?沙利文和萨勒,她们不辞辛劳的教会了小海伦拼写单词和说话,且让她考上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

生命的奇迹小学作文 篇8

你们相信奇迹吗?你们会创造奇迹吗?我想说,只要心存希望,就会有奇迹发生。

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就讲述了这么一个关于希望和奇迹的故事:

病房里,有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她房间的窗外有一棵大树。她每天看着叶子从树上一片片地掉落下来,身体也每况愈下。她说:“当树叶全部都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

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绘出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

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有掉下来。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如果说,这还是虚构的故事,那么下面这个真实的故事,会更有说服力。

5月12日四川发生了大地震。搜救队员在废墟上苦苦地寻找生命的`迹象。忽然远处传来了歌声,他们循着歌声找到了唱歌的小姑娘。人们问她为什么唱歌,她回答:“因为我知道,一旦我失去了希望,我肯定活不到搜救队员来救我的时候。”

小学生命的现象作文 篇9

摘 要:学生轻视生命的现象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从知识考古学的角度来看,学生轻视生命只是袒露于外的一种社会现象,若从根源上加以追溯就会发现,这一现象受社会传统文化影响较深,同时隐含了对生命教育的呐喊。要想遏止这种现象,就需要正确处理文化、教育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重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关键词;知识考古学 学生 轻视生命

伊丽莎白·卢卡斯曾说过:“如今有一种比艾滋病更易传染、更致命的疾病,那就是否定生命。”[1]现实中,有人由于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出现的变故而选择结束生命。当自杀的群体由成人蔓延到学生,从大学生蔓延到小学生,自杀对象的迁移以及低龄化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历时3年多,对全国13个省份的约1.5万名学生作了调查,于2007年公布了一份《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结果触目惊心:20.4%的中学生曾考虑过自杀,6.5%的中学生甚至为自杀做过计划[2]。此外,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对“2013年全国中小学生自杀问题调查”作了专门介绍。根据搜集到的2013年全年中小学生79例自杀案例发现,从学生自杀意愿来看,大多数学生自杀是由压力陡增所导致的意志崩溃引起的[3]。学生轻视甚至否定生命这一现象如今如此猖獗,并不仅仅是个体单纯的心理脆弱或一时冲动,必定有其深厚的文化历史原因,需要我们进行深层次挖掘。

一、知识考古学的概念辨析

知识考古学,即用考古学的方法对人类知识的历史进行再梳理,以追寻那些遗落在历史之外,如今又归于沉寂的踪迹。它认为,我们如今的知识包含了对过去历史的积淀,要想弄清现在知识的真面目,我们就需要对其进行深入考察与挖掘,分辨它在以往不同时期的踪迹,推断过去文化的演变历程[4]。在此,学生轻视生命这种现象被作为一个“事件”来考察,通过对学生轻视生命的现象进行深层挖掘,找出这一“事件”背后所掩盖的历史文化痕迹。

二、知识考古学视角下的解读

学生轻视生命主要指学生身上发生的自杀、杀人等轻视和否定生命的现象。

1.学生轻视生命现象的外露是探寻其文化根源的线索

考古学就是根据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实物,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的科学。拿研究对象——学生轻视生命这一现象来说,它被人们关注,不仅是因为它对教育事业带来了消极影响,更重要的是它不是偶发性的,而是在过去文化积淀的基础上产生的。知识考古学认为,历史是社会文化的积累史,它留给人们些许遗迹,人们只能通过对此进行分析来还原当时的情形[5]。学生轻视生命的现象不可能凭空出现,必定有其产生的根源,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深层次挖掘它产生的根源,以便找出当前学生轻视生命现象的症结所在。

2.传统的社会文化是这一现象存在的文化根基

(1)对死亡的避谈心理以及生死轮回观是这一现象的内隐力量

我国传统文化忌讳谈“死亡”这个话题,认为谈论死亡很不吉利,以至于对类似“死”的谐音也很忌讳。在一个人人避谈“死”的环境里,人们或认为年轻的学生距离死亡太遥远,或觉得此话题太过于沉重,以至于成人们对于孩子们关于死亡的回答也是遮遮掩掩。我国传统文化由于深受宗教的影响,包含着浓厚的轮回转世观念,即人有前世、今生、来世,生命是周而复始的轮回。这些在中国奇幻文化或影视作品中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人死了,鬼魂离体,走黄泉路,喝孟婆汤,过奈何桥,伴着一声孩子的啼哭声,完成了由死亡到新生。

(2)文学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对生命的轻视是这一现象的推动力

人是一个双重生命体的存在,既有肉体生命也有价值生命,倘若论起两种生命体孰为“源”时,肉体生命当然是源,人们只有保护好个体的自然生命,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价值生命。我国传统文化充斥着重视价值生命而漠视肉体生命的思想。不论是儒家思想还是一些文学作品,都蕴含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这在铸就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同时也隐含了生命的存在只在于彰显它的社会意义。比如: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写到:“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在教材中也有很多为了保护集体财产而舍弃自己生命的例子,这些事迹颂扬的都是人的美好品质,但回过头来审视会发现,我们一直颂扬的事迹中包含了一个重要信息:即人的生命竟不如一棵树苗或羊珍贵,生命是那样无足轻重。尽管这种品质非常难能可贵,但是,若把这种品质不加区分、不分场合和年龄灌输给孩子们,让他们把一些与生命不等值的东西(甚至其价值远远小于生命的价值)看得比生命还珍贵,会影响他们的生命观念。孩子们首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生命,教育应使学生学会价值判断:即生命比一切都重要,它具有唯一性和不可代替性,消失了是不会再来一次的,要懂得珍爱一切生命。

(3)学校教育对生命诉求的本末倒置是这一现象的催化剂

文化对教育有制约作用,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继承了相应社会的文化。由于受一定社会文化的影响,学校教育不可避免地对生命两个维度的关注存在失衡现象。孙利天说过:“意义只对活着的人们显现”,“如果生命不再存在,对人而言的一切价值都不复存在”[6]。学校教育一直以来都偏重于向学生们灌输价值生命的意义,即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体的价值生命,而对于个体本身自然生命的意义以及如何保护生命本身则涉及的相对较少。教育对生命两个维度强调程度的不同,致使学生们不懂得珍惜自己及他人的生命,进而拿生命当作儿戏,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所产生的后果需要我们深刻反省。

(4)社会环境的无形压力是这一现象的“温床”

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入学机会等分布不均衡,不同行业收入水平以及受社会尊重程度存在巨大的差距,这使得学生拼尽全力去争取高分,以取得通向“成功”的“敲门砖”,学生们的压力可想而知。广州市某中学曾对七百多名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79%的学生有学习和人际交往焦虑,12.8%的学生有孤独倾向[2]。《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指出,从学生自杀成因来看,学生自杀主要是由压力引起的[7]。爱因斯坦说:“负担过重,必然会导致肤浅,负担过重,必然导致对更美好的生活失去期待。”学生长期面对压力,会逐渐内心麻木、机械呆板、未老先衰、暮气沉沉,看不到生活的乐趣,怎么能够希冀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与希望呢?

三、遏止学生轻视生命现象的对策

1.厘清文化、教育与人的关系

传统文化是学生轻视生命这一现象滋生的土壤,不当的教育又是产生这一现象的催化剂。因此,厘清“文化、教育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显得非常必要。首先,文化与人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人创造了文化,又成长于所创造的文化当中。文化的创造和形成过程充斥着人的意志和思想,也必然诞生有利于当时人类生存的文化。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已有的文化可能不仅不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对人类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这种起制约或阻碍作用的陈腐文化在塑造人的过程中必定会伴生不良现象,也必定要被摒弃。其次,教育与文化之间也有紧密联系,教育是人类传递文化、选择文化、创造文化的过程,文化制约着教育内容的选择,一定社会的教育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该社会的文化。最后,由于人是未特定化、未完成性的物种,因此人必须通过受教育使自身得到发展。教育是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形式,它在于成全人的发展。因此,无论是文化还是教育,最终都应该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让人成为自己。

2.开展生命教育,促使学生珍惜生命

生命教育的思想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这一思想一经提出就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多年来,生命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诸多推广。美国的生命教育起初是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现的,美国的死亡教育名为谈死,实则通过死亡教育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以正确的态度保持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生命教育不但教会青少年学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更在于使其理解生命的完整意义;它不但告诫青少年学生要关注自己的生命,更要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我国生命的教育于20世纪末才开始起步,历经十几年的发展,有所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生命教育理论还不够完善,教育主管部门对生命教育缺乏重视,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缺乏指导,以及出现了生命教育“去道德化”和道德教育“去生命化”等现象与问题[8]。我国上至教育主管部门,下至各级各类学校,再到家庭都应该重视生命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使其有正确的生死观念,学会珍惜生命、敬畏生命。

3.开展生命化教育,对学生多些人文关怀

生命化教育是从生命的视角来诠释教育。它认为教育是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遵循生命的特性,不断地为生命的成长创造条件,促进生命的完善,提升生命的价值。生命化教育在我国开展十多年来,已经让一批批学生和教师受益。

张文质先生认为:我们的教育如果不能培养孩子对生命的珍爱的话,这个教育就是有问题的。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培植每一个人对生命的敏感。他认为教育最大的失职莫过于对生命的漠视[9]。据媒体报道,近些年,某些高校让学生签订《学生管理与学生自律协议书》。协议书明确提出:“对于自杀、自伤引起的后果,学生本人自己承担责任。”众所周知,很多内外部的因素都会导致学生否定生命现象的发生,学校不可能对学生的任何举动都负责任,然而学校做出这样的规定,难免会让人觉得其只会用冷冰冰的协议来推卸责任,看不到任何人文关怀。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建议说,如果真从保护学生角度出发,学校首要考虑的应该是完善学校的管理,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着手[10]。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它给予学生的最重要的东西,不是知识,而是学生对知识的热情、自我成长的信心、对生命的珍视,以及更乐观的生活态度。当教育大步向前进时, 我们该放慢步伐,多回头去关注那些因跟不上步伐而随之渐渐远去和模糊的背影,来扶他们一把。

综上所述,学生轻视生命的现象体现了文化、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隐含着对生命教育的呼唤。任何“别人”生命的缺失都是我们自己的缺失,我们渴望有一天那些正在消逝的生命或已经消逝的生命,不仅仅只是作为一个统计学上的数字或符号而存在,而是能够引起大家的关注,让更多的生命绽放本该属于它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W.B.Gould.弗兰克尔:与人生[M].常晓玲,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 山西新闻网.学生健康问题牵动人心[EB/OL].http://www.sxrb.com/sxjjrb/sanban/203234.html,2007-05-30/2014-05-10.

[3] 南方日报.“关爱生命”班会组织学生参观殡仪馆学校“非常行动”引发争议[EB/OL].http://news.sina.com.cn/w/2005-04-02/08185534547s.shtml,2005-04-02/2014-05-22.

[4] 任永泽.福柯的考古学方法对教育研究的启示[J].教育导刊,2010(11).

[5] 福柯.知识考古学[J].谢强,译.国外社会科学,1999(2).

[6] 孙利天.死亡意识[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

[7] 杨东平.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8] 冯建军.走向道德的生命教育[J].教育研究,2014(6).

[9] 张文质.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0] 南方日报.广东一高校要求新生签自杀免责书称类似温馨提示[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3-09/16/c_125391371.htm,2013-09-16/2014-05-25.

短暂的生命小学作文 篇10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古往今来,有多少无私奉献的教师。而殷雪梅老师就是这其中之一。

殷老师是一所小学的.老师。一次一个名叫何小强的学生借读在她所在学校的一位范老师的班中,成绩十分不好,经常与别人打架。闯了不少祸。范老师在借读期满后,就向校长提出不要何小强了,就在这时,殷老师走了过来,她正在评“先进教师”。听到何小强不能在学校上学,要让他走的事。就对校长说:“就让何小强来我们班吧,我们班刚有同学随爸爸去上海了。”校长听了说:“殷老师,你正在评先进,过几天再说吧。”可殷老师却说:“我评不评先进不要紧,可孩子的学习可不能耽误,明天就来我班上课吧。”何小强和他的姑妈正好也在,何小强的姑妈心中十分感激,而平时调皮捣蛋的何小强竟对殷老师毕恭毕敬行了一个礼。何小强来到了殷老师的班上可发生了不少事,就说那一次——他们班的数学考试因为何小强成了全年级倒数第一。和他一个小组的同学十分气愤,都责备他。这时殷老师来了,对他们说:“我们今天来玩一个游戏,好吗?”“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殷老师有说:“来,我们来玩老鹰捉小鸡。”于是他们开始玩了。跑来跑去,有许多同学都摔倒了,何小强连忙起来拉起一个同学就跑。拼命地保护她,“不能这样的”。大家停了下来。又有一个同学说:“虽然何小强犯规了。但是他为了保护其他人而让老鹰抓住。”殷老师说:“对呀,生活中处处有爱,母鸡为了保护小鸡而不顾自己。这就是爱。”后来在玩的过程中,有一位同学被何小强推了一下,伤了脚。殷老师可着急了。还有一次何小强和殷老师在同一天过生日,而殷老师记住了学生的生日,却把自己的生日给忘了……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一次湖外活动中,殷老师为救学生而被车撞了,经抢救无效死亡了……。

殷老师,一位敬业的老师,爱学生的老师。她用生命来爱学生,这多么伟大!

小学生命的意义作文 篇11

最近啊,我就是忍不住的去想,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命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好累好累啊,累到都没有心情再去重复,每天再去循环昨天的生活了。很累嗯,可是仔细想想谁不累呢?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面,谁又不累呢?是的,我想谁都是累的吧。重复着差不多的十分枯燥的生活,每天又不得不继续过下去明明很多时候的我们,连活下去的动力都没有了,找不到一个支撑着自己继续努力下去的点了,可是怎么办呢,我们咬咬牙还是必须努力。很多时候吧,我们的人生最后还是要走向死亡的,不过我想管他呢,让自己活得洒脱一点不好吗?那么急着想死干嘛呢?我们的人生还有那么长,就像那句话一样,我们还有着很长很美好的人生啊。我们的日子还有很长,为什么要着急着死呢?死明明还很遥远啊?那么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庸人自扰,凡人之忧呢?是的,只有傻子才会担心,很久很久以后的事情呢,而且死是无法改变的事情,我们大家也都需要知道,虽然死很痛苦,或许会让我们皱眉,可是没事呀,至少我们的人生是有趣的,在我们通往死的道路上,我们却获得了很多的快乐。我们的人生特别的有意义,我觉得那就是我们最大的满足,也就是给我们最大的慰藉了吗?不是吗,我觉得那样的感觉特别好,只要自己的生命是有意义的,我就觉得阳光也很灿烂,这特别美丽的一切啊,都是那么的让人喜悦呢,喜欢着一切呀,喜欢这甚至有些枯燥的生活。可是哪怕枯燥,生活中还是能找到点点滴滴的快乐的呀,突然就有些喜欢这样的生活了呢。

小学生作文难现象分析研究 篇12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难点突破

作文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一个常见问题,如何破解作文难现象?需要教师认真分析小学生为什么惧怕写作文,为什么写不出好作文,只有找到原因才能进行针对性突破,本文主要针对这方面进行分析。

一、小学生作文难产生的根源

作文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难度较大的内容。许多小学生对作文学习有一种本能的恐惧,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与四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一是学生存在片面认识。作文其实是对生活的书面描述,而许多小学生从三年级接触作文学习开始,就没有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使作文学习蒙上一层神秘色彩,导致对作文出现畏惧心理。

二是素材积累渠道匮乏。无论哪一种类型的作文创作,都需要丰富的素材作为基础。而有些小学生平时不注意观察生活,读书看报时也没有进行有效积累,导致作文写作中难以整理出有价值的素材,写出来的文章不够生动形象,缺乏生活气息,降低了写作质量。

三是技巧指导不够生动。小学生作文创作的基础非常薄弱,需要教师进行手把手的指导,让他们掌握一些要点和方法。有些教师作前指导只是简单地提一些要求,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创作,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指导效率大打折扣,无法有效提高学生作文技巧水平。

四是活动拓展空间狭隘。小学生课外时间丰富,只要充分运用起来,组织与作文学习相适应的课外活动,就完全可以达到辅助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是许多教师在课外活动资源的整合上,没有进行精心组织与设计,导致课外活动对作文训练的辅助效果大大削弱。

二、有效突破小学生作文难现象的路径

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难现象,广大教师应当深入研究寻找解决办法。笔者在教学工作中,重点从四个方面着手破解作文难现象,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1.消除学生作文写作畏惧心理。心病还需心药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产生了作文创作畏惧心理,应当进行疏导和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作文创作的本质,揭开作文学习的神秘面纱,让他们懂得作文学习其实就是内心情感的流露,就是将观察到是的事物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引导,学生对作文学习的神秘感就会一点点消失,以平常心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开展作文创作活动,这也是提高学生作文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也取得了较好效果,只要将学生的畏惧心理消除,作文指导就会更加如鱼得水。

2.鼓励学生仔细观察积累素材。丰富的素材是创作的基础,也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对于小学生来讲尤为如此。针对小学生写作过程中素材不足的现状,教师应当指导学生从两个方面着手注重素材积累。首先要认真观察自己的生活,从生活中观察各种人物,观察发生的一些事情,形成印象感知积累下来。笔者还鼓励学生准备摘录笔记本,将所见所闻所想随时记录下来,以这样的方式为作文写作积累丰富素材。同时,笔者要求学生经常读书看报,通过网络、电视等手段了解国家大事,了解社会热点,了解我们这个国家的变化。在看书读报看电视上网的过程中,搜集那些和作文创作有关的信息素材,在具体创作过程中可以随手拈来、灵活运用,通过这样的仔细观察,学生可以为作文学习积累丰富素材。

3.重视学生写作技巧方法指导。技巧方法的指导可以在作文教学中实现“授人以渔”的效果,教师通过技巧方法指导,能够让作文学习走上捷径,能力得到快速发展。首先,教师要结合课内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技巧指导,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涉及一些问题,带领学生研究课文的结构,课文中一些典型的描写手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场景描写等,在技巧的感悟中转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其次,教师可以进行作文指导方式的改革,以生动活泼的形式组织教学活动。例如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田园风光之中感受美丽的景色,共同分析写作的顺序、运用的手法及表现什么样的主题等。这样的形象化指导,既可以让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营造作文写作的良好氛围,又可以现场指导增强学生作文写作技巧的掌握效果。另外,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专题研讨、汇报作文写作技巧等方式,使学生所掌握的写作技巧能够在班级得到推广,供大家吸收借鉴。教师还可以结合一些好的写作方法进行推荐,提高学生实际写作能力。

4.组织丰富活动提高作文能力。立足于作文教学课堂,在课外进行拓展延伸,组织一系列丰富的活动,可以构建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体系,让学生作文创作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外组建作文兴趣小组,既可以安排作文写作较好的学生进行拔高性训练,又可以针对作文学习有难度的学生进行专门指导,教给他们一些基础的写作方法与写作技巧,让他们能够在作文写作中掌握一些基本方法,掌握一些技巧处理方法,这些都是提升学生作文写作水平的有效路径。另外,教师可以通过竞赛方式,激发学生作文创作兴趣,通过自办文学小报等途径,培养学生对作文学习的兴趣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作文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三、几点思考

在破解小学作文教学难问题的过程中,笔者深有体会,作文难现象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应对,教师要把握住四个要点。一是要准确把握学生状况,了解学生对作文学习的态度、作文学习的基础与能力,才能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方案,使作文教学更具有效性。二是要广泛汲取成功经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站在巨人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高更远,因此教师要广泛搜集写作的多种技巧经验,推荐给学生供他们吸收运用,这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也有较大帮助。三是要注重能力方法训练。特别是要重视写作技巧训练,结合课内教学、作前指导和课外活动,让学生掌握更多方式方法,并在写作实践运用中得到提高。四是要强调教学资源整合。特别是要将课外的一些活动资源整合起来,使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受到教育,习得技巧,培养兴趣。

参考文献:

[1]贺庆.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的思考[J].河南科技,2015(22).

上一篇:韩剧主君的太阳下一篇: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开展德育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