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作用

2024-08-13

启示作用(精选12篇)

启示作用 篇1

国际转移价格, 是指国际企业管理当局从其全球经营战略出发, 为谋求公司整体利益最优化, 在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购销商品和提供劳务时所采用的内部价格。

一、国际转移价格现状

近几年来, 跨国公司转移价格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由于转移价格在跨国公司中的特殊角色、在避税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大多数跨国公司都在总部设立税收筹划机构, 专门对其进行研究。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 跨国企业内部交易及其转移价格策略的地位愈来愈重要, 最终成为由跨国公司最高决策层制定的商业秘密武器。

二、国际转移价格的作用

国际转移价格与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商品价格不同, 通常不受商品生产企业劳动消耗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 而主要服从于跨国公司全球经营战略目标的需要, 以谋求实现跨国公司整体经营利润最大化。跨国公司实施转移价格策略可获取多种优势和利益, 这是跨国公司利用转移价格而产生的主要经济效应, 是其运用转移价格的动机所在。转移价格的作用有很多, 其中尽可能减少或逃避主权国对企业所得税和关税的课征, 以增加跨国公司的整体利润是跨国公司转移价格所要达到的首要目的。另外, 通过转移价格, 跨国公司还可以避免外汇风险、政治风险等风险, 获得竞争优势, 实现资金的自由调拨与配置, 减少利润过高带来的麻烦等, 从而维护其市场竞争能力或占领新市场。

(一) 逃避税收

1、逃避所得税。由于东道国政府一般根据公司的利润额来计算应课征的所得税税款, 所以跨国公司就利用各国在税率方面的差异、自由港的优惠及区域性关税同盟等有关法律法规, 人为地提高或压低交易价格, 将利润从税率较高的国家转移到税率较低的国家, 使企业所得税税负降到最低限度。为了操纵转移价格, 跨国公司在集团内部各公司间各项收入的分配方面, 通常都要做一些“手脚”。如美国的跨国公司有一批零部件要出口到联邦德国的子公司去。它首先开出低价卖给设在巴哈马群岛的子公司, 该公司可以根本不经营具体业务, 仅仅是有人接听电话的虚设机构;接着再由巴哈马群岛的子公司用高价卖给联邦德国的子公司。实际上, 货物可能由美国直接运到联邦德国, 货款也不经过巴哈马群岛。但经过这一周转, 使在美国的跨国公司因“低价”出售而无盈利, 联邦德国的子公司因“高价”收购而无盈利。这样, 两者的盈利都集中在避税港, 整个公司就可以减低税收负担。

2、逃避关税。逃避税收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逃避关税。跨国公司体系内部频繁的交易, 在跨东道国和母国的国界时都要交纳关税。跨国公司对设在高关税国家的子公司, 以偏低的转移价格发货, 减少纳税基数和纳税额。一般来说, 是降低了进口子公司的从价进口税, 因为出口一般是免征关税的。比如, 某商品的正常价格为100美元, 在A国要交60%的从价进口税, 则所征关税为60美元。现在, 以偏低的转移价格售给子公司, 发票标明为50美元, 进口税则从60美元减到30美元, 每件产品减少关税30美元。

不难看出, 跨国公司运用转移定价逃避关税与所得税的影响正好相反, 即一般情况下如果少交了进口关税就得多交所得税。而一般来说, 所得税要重于进口关税, 故跨国公司权衡利弊, 通常优先考虑所得税因素。

(二) 躲避风险。首先是外汇汇率变动风险。近年来, 世界外汇市场动荡不定, 各国货币比价波动很大而且频繁, 这使得在世界各地设立公司的国际企业, 暴露在很大的外汇风险之中。跨国公司不仅面临着贸易中的交易风险, 还面临着资产的外汇换算风险。

国际企业在预期东道国货币汇率将下跌时, 迅速撤回资金, 这就是货币转移。跨国公司对于那些处于货币汇率危险国家的子公司, 采取提前支付各种应付款项 (如专利使用费、管理费、研究费、资金利息、贷款等) ;反之, 其他公司拖延对它的应付款项, 即等待时机, “提前”和“拖延”的支付方式结合, 选择合适的汇率付款。当然, 使用得当需要建立在对汇率的正确预测基础上。但利用转移定价可以加强这种方法的有效程度, 从而使风险进一步降低。母公司可以利用转移定价来实现货币转移, 也类似转移利润的办法, 通过转移价格拨一笔资金, 为受到外汇波动损失的子公司输血。

跨国公司在经营过程中还有可能遇到的风险有政治风险、通货膨胀、价格管制等, 这些因素跨国公司都应考虑。

(三) 获得竞争优势。跨国公司在海外新建子公司时, 凭借整个公司体系的资金等实力, 运用转移“低价”, 帮助子公司迅速打开局面, 树立良好信誉, 站稳脚跟;当跨国公司的某个海外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时, 总公司可以转移低价, 不惜血本, 维持低价倾销, 集中财力、物力支持在那里开拓市场的子公司, 直至把对手挤垮, 最终占领市场。

(四) 调拨资金。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需要利用众多的资金市场, 从整个公司体系各单位间统筹资金, 并希望能尽早收回投资。但是, 许多国家都实行不同限度的各种管制, 为此利用转移定价, 使各子公司对母公司的生产、科研、管理等支付高额费用, 对子公司高价售货或低价购买, 从而从子公司抽回资本。类似做法还有, 把资本从低利率国家转到高利率国家, 或当某个国外公司存在扩大投资的良机时, 便可将公司的资金及时转移出去。

三、国际转移价格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加入WTO后, 我国跨国公司对转移价格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 这无疑影响了我国跨国公司的国际竞争力。现在世界各国对中国产品所实施的反倾销措施已不容忽视, 如何针对我国跨国公司的经营现状, 合理利用转移定价, 充分发挥其作用, 使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纳税最小、利润最大, 并减少各种政治、经济风险。

(一) 加强一体化管理, 建立跨国公司经营网络。国内母公司应对海外子公司实行有效控制, 加强跨国公司内部调拨和专业化协作, 促进内部贸易市场的发育。这样能够充分利用内部化优势, 减少海外投资的经营成本, 从而使总公司的海外经营一体化, 形成集团优势。比如, 我国跨国公司可以同时利用甲国的资源优势, 设立原材料基地;利用乙国的劳动力资源, 设立加工企业;利用丙国的市场优势, 设立配售企业。也可以在某个国家设立加工生产中心的同时, 又在另外许多国家设立销售中心, 或者将各个海外子公司建成高度专业化的生产中心, 形成一条首尾衔接的跨国生产线, 这就为转移价格策略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二) 建立适应转移价格需要的信息系统。为了有效地利用转移价格谋求全球利益, 跨国公司总部必然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来进行集中的计划决策和管理调节。为此, 建立快捷、灵敏的信息系统, 随时掌握世界各地金融网及经营状况是实施转移价格策略成败的关键。

(三) 加快培养一批高级跨国经营人才。实施转移价格合理规避管制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性工作, 它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 而且熟悉当地法律和财会制度的人员专门从事这项工作, 为母公司恰当运用转移价格策略提供准确的信息。经济的全球化更是要求这些人员须头脑灵活, 精通外语, 熟练掌握国际税法、国际金融、国际财务管理等知识, 对搜集的信息资料进行可靠分析, 并做出正确决策。

(四) 加快会计、税务、法律等咨询服务业的建设, 规范和完善策划公司的服务。经济要发展, 国际竞争力要提高, 必须要有一批高素质的人才从事为经济服务的咨询业及策划公司。它们对跨国公司的服务要注重国际性、长期性。比如, 现在各国普遍实施转移定价税制, 以限制跨国公司利用转移价格避税, 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 与跨国公司打交道的时间较长, 对转移价格早有研究, 并已形成惯例和法律。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深, 跨国公司为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最终达到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采取了灵活多样的经营策略, 其中最有效也较隐蔽的就是国际转移价格策略。本文通过对国际转移价格作用的阐述, 揭示对我国跨国公司的启示。

关键词:跨国公司,国际转移价格

参考文献

[1]宋镇亮.论转移价格在跨国经营中的作用与运用[J]山东对外经贸.2000.

[2]陆国俊, 王冬.跨国经营中的转移定价[J]国际经济合作.2001.2.

[3]孙靖.跨国公司内部转移价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防范措[J]经济纵横.2001.10.

[4]善平.国际会计[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7.

启示作用 篇2

考察了学习中的测验对最终测验回忆正确率的影响.被试内因素是学习过程(重复学习、有测验的学习),被试间因素为学习与最终测验之间的时间间隔(10分钟、1天).发现有测验的学习条件优于重复学习条件,即存在测验效应,间隔10分钟组的正确率显著高于间隔1天组.测验可以作为学习的`一种方式,在教学中得到更加合理的使用.测验与教学相结合的策略对于基础教育改革实践是有益的尝试.

作 者:李宏英 张洁尉 连榕 LI Hong-ying ZHANG Jie-wei LIAN Rong 作者单位:李宏英,连榕,LI Hong-ying,LIAN Rong(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张洁尉,ZHANG Jie-wei(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400715)

启示作用 篇3

【关键词】频次作用;外语学习;书面产出;启示

一、引言

频次(frequency)这一概念有两层含义,一层是语言特征的分布规律,指语言项目在语段和语言材料中出现的次数,另一层是个体接触语言的经历,即练习频次。

关于频次作用(frequency effects)的研究曾倍受关注,行为主义盛行时期,频次被认为是刺激—反应论中一个重要概念,随着“语言先天论”的兴起和行为主义的逐渐淡出,频次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渐渐被忽视。然而,近年来,二语习得研究正经历一个重大的转变,“语言先天论”逐渐淡出,频次作用、连接论等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理论成为研究热点。

二、相关研究综述

相比口语产出,有关频次作用和书面产出方面的结合研究较少。在国外,Perin(2002)考察了频次和写作的关系,141位美国成人二语学习者参加了实验,受试在相隔一周的两次写作实验中,分别写了同样题目和要求的文章,结果显示受试的写作技巧有了明显进步,他从productivity,use of source,inclusion of ideas,reproduction和accuracy这五项指标来衡量二语写作水平,除了准确性没有得到提升,其他四项指标均有提高。但该研究只把频次设定为两次,不能达到最佳效果,因而有必要把频次设定在更大的数值上。

国内研究者对频次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听力、口语等语言技能,对书面产出方面的研究较少。贝晓越(2009)在研究中把频次与写作之后的反馈相结合,考察了重复写作练习对87名初三学生说明文写作的影响,在八周时间里,受试写同一题目同样要求的文章三次,写作时限相同,三次写作分别发生在第1、4、8周,结果显示重复写作任务整体上有效提高了写作质量和流利度,教师反馈对写作质量和流利度没有显著影响。

综上现有研究,频次对书面产出的内容和形式各个方面存在积极影响,相关实证研究也用数据表明衡量写作质量的某些指标在频次作用下得到了提升。

三、外语学习者书面产出的现状

写作即书面产出是外语学习者必须要提高的重要技能,寻求高效的教授写作的方法一直是教育工作者致力的活动,但往往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使得效果不佳。尽管教育者和学习者都清楚地认识到书面产出的重要性,但如何使写作质量提高以及如何用外语思维进行书面表达,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害怕写英语作文,教师专门花在写作教学的时间有限,采取的教授方法传统,学生只盲目地写而教师不进行反馈,使得学习者写作的积极性受挫。因而我们有必要用新的视角来帮助学习者进行书面表达,以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四、频次作用对外语学习者书面产出的启示

利用频次对知识的强化和操练作用,在进行书面产出时可以借鉴下面一些方法:

1.尝试对同一话题多次重复写作

通常学习者在写作时是被置于变化着的语言情境中,需要熟悉不同的写作内容,这样学习者本身的知识没有得到巩固,若有意识地反复接触和操练语言材料,写作会更加流利和准确。

2.为避免枯燥,可采取同伴反馈和教师反馈

多次重复同一话题写作可能略显乏味,若在重写后同伴间相互批阅,给出建议,教师适当给出反馈,在愉悦的气氛中增加互动,重复的积极性会更高。

3.每次重复过后进行反复修改和完善

盲目重复写作毫无意义,只有在重复写作过后,听取各方修改意见,仔细斟酌和完善,重复写作才能发挥作用。

五、结语

频次对外语习得具有重要作用,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频次作用,在书面产出时采用多稿反复写作、多次修改等增强书面语产出水平。当然,不是所有的语言习得都可以用频次来解释,但反复进行操练就是通过接触频次去强化语言范式,使陈述性知识变得程序化,并最终达到自动化。

【参考文献】

[1]Ellis,N.C.(2002).Frequency effects in language processing:A review with implications for theories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language acquisition[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4(2):143-188.

[2]Perin,D.(2002).Repetitionandtheinformationalwritingof developmentalstudents[J].JournalofDevelopmental Education,26(1):2-8.

[3]贝晓越.(2009).写作任务的练习效应和教师反馈对不同外语水平学生写作质量和流利度的影响.[J].现代外语(4):389-398.

[4]文秋芳.(2003).频率作用与二语习得—《第二语言习得研究》2002年6月特刊评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35(2):151-154

[5]周丹丹.(2011).频次作用对二语写作的影响.[J].外语与外语教学(1):36-39转44

启示作用 篇4

关键词:概念隐喻,意向图式,大学英语教学,听力对话

一、引言

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自身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隐喻越来越受到国内外语言学家及研究者们的关注, 逐渐成为众多学科, 如语言学、哲学、认知科学、符号学等的研究对象。隐喻是人类用某一概念域的经验说明或理解另一概念域经验的认知活动, 人类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的。日常生活中相当一部分语篇, 如时空、情感、人体等是含有隐喻思维的, 英语教学中的语篇也是如此。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手段在英语教学中应用广泛, 国内外学者在拥有大量语料的同时对隐喻在阅读教学、词汇教学、写作教学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 但对隐喻在听力教学方面的研究为之甚少, 实际上隐喻在听力材料中的表现形式多样, 对于提高听者的听力能力功不可没。因此本文梳理了英语听力语篇中的隐喻现象, 透过考试材料中听力部分所出现的隐喻表达进行分析、探索隐喻的分布规律, 以提高听力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应试水平。

二、理论基础

1、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是我们人类日常生活和日常表达中的一种无意识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的途径。人类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 往往以比较熟悉的概念描述和理解比较陌生的事物, 从而认识人类自身及周围的世界。这种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就是概念隐喻[1]。概念隐喻是人类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重要认知工具。语言整体上就是一个隐喻性质的符号系统, 就其本质而言, 语言本身就是隐喻的。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现象, 人类的思维也建构在隐喻之上。隐喻理论不仅可以解释语言现象, 而且可以解释概念的形成、思维的过程、行为的依据等人类心智的本质特征。

2、意象图式理论

隐喻可以激发起我们对某一事物, 特别是与抽象事物或新事物的一系列相关知识点和结构的联想, 而支撑这种知识点和结构的平台为意象图式。意象图式是一种动态的感知抽象, 使得人们的思维能够将空间和身体体验方面的结构映射到概念结构, 然后用这些概念结构在一系列的更抽象的认知域之间组织思维[1]。当一个概念被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时, 意象图式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人们对范畴之间关系的认识形成稳定的模式, 从而可以用具体的意象范畴来隐喻抽象的意象范畴。这个过程也即图示化的过程。它是人类认知系统中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 其形成过程依赖人类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具体说来, 我们对于世界各种复杂关系的认识来源于自身的生活体验。我们通过现实世界的自身体验形成基本的意象图式, 然后用这些基本的意象图式组织比较抽象的思维, 逐步形成语义结构。

三、隐喻在听力对话中的应用

概念隐喻制约着语言运用的深层次连贯性, 是实现语篇连贯的重要的深层/隐性衔接手段[2], 在听力材料中出现的频率较高, 如:

这个例子中出现了一个身体隐喻作为隐性的衔接手段, 即表示身体器官或部位的词具有喻义, 可以用来充当修饰词, 表示另外一个领域的概念。人体器官是具有固定数量的, 在语言中, 如果描写一个人具有超过正常数量的器官, 可以视为“冗赘”。多余数量的器官表示了新的功能, 是一个领域的概念隐喻在另一个领域的映现。通过“两只右脚是笨拙的”这个概念隐喻, 不难判断上例中女士意思是自己不善于跳舞。前后衔接紧密, 实现了语篇的连贯。

英语听力理解中的素材多数是建立在衔接与连贯的关系上的, 是多数命题的核心和基质, 因而衔接关系成为听力理解中语言形式和命题之间的关系所在, 对英语听力教学有实践指导意义。理解和把握衔接手段对于帮助听者提高捕捉信息的能力, 快速而准确地理解听力材料所要传达的信息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因此, 在课堂教学实践方面, 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听力材料中的语言难点的讲解, 而要挖掘语篇因素, 多层次 (如表层和深层, 显性和隐形) 地进行语篇分析, 要加强用语篇语言学理论指导听力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期达到提高听力教学效果的目的。另一种隐性衔接为意义衔接, 指语义上的联系。有些话语表面看来或听上去似乎并不连贯但实际上是连贯的话语。说者根据具体语境, 根据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和能力等, 依靠意义或内容衔接使话语连贯。

在此, 听者需要依靠自己已有的认知语境, 结合知识背景在大脑里构建图式, 来理解语篇或揣测话语的含义。Sports section, classified ads and local-news section听似无联系, 实际上属于共同的认知域, 是隐性衔接手段, 不难得出说话者是在交换阅读报纸。在听力理解过程中, 学生经常会碰到这种语义上跳跃的对话, 听力试题的设计者会根据语篇的衔接手段及特点选择材料来考查听者对语篇的理解度, 掌握一定的衔接手段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大有益处。

在隐喻所产生意义衔接中, 意向图式不失为另一种常用手段。如:

此例中的关键信息为gate, flight, place-Hong Kong, 人们已有的知识构成一个认知结构 (即知识体系) , 由不同范畴的知识构成的系统即图式, 图式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对过去经验的积极组织。在获取信息过程中, 当大脑感知了外部信息后, 储存在记忆库中的图式便被激活。当被激活的图式与被感知的图式相吻合, 图式知识就会被表征出来, 对比感知的信息进行加工和解释, 读者便读懂了相关信息。从相关信息听者不难判断该语境为机场。

意象图式的另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图式的猜测功能, 它有助于对语境的猜测, (当人们要谈论某一话题时) 这个话题可以激活头脑中相关的知识图式, 这种图式一旦被激活了就会有助于猜测这个话题下一步可能出现的情景, 知识图式就为信息的提取提供了一个向导。如:

人们在听具体的对话或短文时, 所听材料可以激活听者大脑中相关的知识图式, 而这种图式一旦被激活就有助于听者猜测所听材料下一步可能出现的情景。句中的pull his weight是个关键短语, 根据语境中的图式信息“unless Steven and Suzie realize that this is their last chance”和“Suzie’s never around”不难判断其意思为“不上心”, 因此难通过考试。

听力理解从认知意义上来说是听者的信息重构, 听者在阅读过程中是积极参与者, 而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听力理解离不开广博的知识积累。因此, 应该重视背景知识的输入, 帮助学生填补知识结构中文化背景知识的欠缺。其次, 可以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指导学生认真分析听力材料, 利用已有的知识对未知信息作合乎逻辑的推断。在此信息加工过程中, 学生大脑中与听力材料相关的图式激活, 处于积极思维状态, 通过推理得出语境意义, 达到理解目的。类似的关键词check…account, garden…water, ill…doctor等跨句词项习惯性共现类型的搭配能把分布在不同的小句中的若干成分从语义上衔接起来, 也是需要关注的一方面。

四、启示

听力理解的过程即听者在其自身已有的背景知识的帮助下透过语音层次和句法结构层次验证新的信息, 捕捉说话人的目的, 达到语义层次的理解。如果听者不能及时体会概念隐喻中的含义, 或者大脑中没有和材料相关的图式或未能成功地激活图式, 听力理解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有关隐喻理论的涉入和背景知识的教学活动可以大大地促进学生的听力理解。听者对隐喻的理解和大脑中的图式输入越多, 对材料的理解输出就越正确、越透彻;听者把握的背景知识越多, 就越有利于在大脑中建立更多的新图式,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因此, 在听力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学生隐喻思维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建立语篇图式, 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语篇的理解, 即使个别单词听不明白, 也不会影响对整个听力语篇的理解[3]。听力理解过程不是单纯的解码过程, 而是一种解码过程和意义再构建的、有图式等要素参和的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

五、小结

隐喻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功不可没。通过收集听力语篇中的隐喻例题, 对其中的隐喻思维做分析, 我们发现听者除了进行必要的语音听辨识别以外, 还需调动大脑中的隐喻思维和已有的图式, 进行假设、揣摩、预测、分析综合, 再进行判断、推理。实际上, 语言学理论加深了我们对语言学习和运用心理过程的了解, 是指导我们进行外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认知语言学提出的许多语言研究与外语教学实践的研究课题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Lakoff, 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束定芳.语言的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论文精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启示作用 篇5

麦当劳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科学地导入、并有效地利用了CI视觉识别系统,以此来建立和发展起自己的品牌。在麦当劳的视觉识别系统中,简洁、醒目的色彩作用功不可没,它是麦当劳成功的有力助手和阶梯。成功企业的视觉识别系统中,色彩就像节奏和谐的音乐一样,要具有极高的辨别性。同时,色彩也有助于使消费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识别企业品牌,消费者在色彩的诱导作用下,最终认识并接受企业,企业方能获得最大利润。由此可见,色彩在麦当劳视觉识别系统中的作用不可忽视,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麦当劳的视觉识别系统。

世界著名的麦当劳品牌拥有超过3万多家快餐餐饮店,如今并以每3小时增加一个店面的惊人速度持续的扩展,成为如今餐饮行业的巨头。麦当劳的成功在于其视觉识别系统中的色彩有效地传达了它独特的经营理念,即质量、服务、清洁、价值。

启示作用 篇6

桂东能够和平解放,最重要的因素是北上先遣队审时度势,认真贯彻党中央提出的统一战线政策,对桂东国民党政权的中上层人士进行了有效的统战工作;对桂东中下层军政界人士和县城社会各界人士扎实而艰苦的统战工作也是其和平解放的重要原因,两者最终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使得当时的桂东国民党政府虽然有良好的装备和一定的兵力,却不得不放弃抵抗,接受和平改编。

一、对桂东国民党中上层官员的统战工作是和平解放的最重要因素

对桂东地区国民党官员的统战工作,为和平解放桂东发挥了关键作用,比如对宪政督导员、戡乱委员刘彬的团结。1947年起刘彬担任湖南省参议员,由于他早期曾经是共产党员,办过进步书店,整体思想倾向于革命,于是北上先遣队决定做好他的统战工作。1948年,李康寿在东边山与他面谈。当年冬天,地下组织人员郭垂兴又专程赴长沙与他见面。这些统战工作起到的作用是:1949年,刘彬回桂东后,在北上先遣队解放桂东县城前夕,成功组织了第五大队,而此后攻打桂东北上先遣队总共五个大队,其中还包括了一个政工队,由此看来,刘彬的力量不容忽视。

北上先遣队对国民党中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并不仅限于此,1949年1月开始,他们就印发了《告各界进步人士书》及贺年片,说服国民党自卫队人员投诚起义,营造桂东一定要解放的氛围,广泛开展统战宣传。6月上旬,他们又广泛向国民党党政军、公法团各界发出函件,向他们宣传共产党的政策,要他们认清革命形势,顺从社会发展潮流,放下手上的武器,为和平解放桂东做些有益工作,这就调动了解放桂东的积极因素。这种统战工作的影响在桂东解放前夕表现得尤为突出,最终在桂东地区国民党中上层人员中形成了“桂东不宜流血”的共识。整个和平谈判用了不到一天就达成了共识。谈判中,北上先遣队庄重地申述了一定要解放桂东的决心,提出首先必须全部解除县自卫队武装,其枪枝弹药一定要全部缴交革命队伍接收。县城代表团则坚持“桂东不宜流血”的原则。经过充分酝酿,谈判双方达成了桂东要坚决解放,桂东不宜流血的重大协议。

但是桂东和平解放并非一帆风顺,就在桂东和平谈判期间,县长夏三杰带领县自卫队一个排的武装,向酃县方向逃跑了,其余的自卫队员及警察也已撤至县城东门外的上村、黄洞一线去了,有的已撤出离城10到20多里远的地方去了,城内已经空无一兵,和平谈判即将流产。

此时,统战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桂东全县已经形成了不宜发生流血战争的共识,和平是众望所归,逃跑县长也难以改变这一切。和平谈判代表急速找到县参议长黄仁湘和县自卫队进行紧急商议,确保履行谈判协议书,并把协议书分别送给他们过目。他们阅后一致同意并决定当晚由自卫队胡洪召集全部自卫队员,撤回到上村及萧家等指定地点集中驻扎,并于16日将所有武器一大早运入警察局准备交给北上先遣队(又称“湘边队”)。

依照谈判协议所定,湘边队于15日下午和傍晚时分先后将部队开抵城外,驻扎在县城的南、西、北郊区,分驻在三台山书院等战略要道。县自卫队也依协议集中驻扎在县城东郊,并表示愿意放下武器。16日早晨,“湘边队”正式武装入城,立即开始进行紧张而有序的接收工作。上午,在警察局接收县自卫队武器;下午,点收县自卫队库存武器,当日已接收轻、重机枪、步枪、手枪共计700余支,以及全部弹药。双方都向分散在全县各地的自卫队员发出了命令:将全部武器集中在原地封存,不得损坏,听命移交“湘边队”接收。据统计,全县县、乡两级共向“湘边队”交出各种枪支1000支左右,没响一枪,没费一弹,没有死伤一人,也没有损坏半点财产,就实现了桂东和平解放。[2而此时,聚集在桂东的攻城部队、群众总共才1000余人,力量上并不占优势,如果不是和平解放,势必要造成更大的流血牺牲。

二、对桂东中下层军政界人士的统战工作是和平解放的重要因素

对国民党中下层人士努力争取,建立“白皮红心”两面政权。对于这部分人的统战工作,主要目的是获取枪支和队伍,解放当地民众,壮大革命力量,对其他地区形成良好的影响力。比如西靖乡乡长钟灵在农历五月十三日率领该乡地方武装40多人起义,使得全乡解放,由于他是县长夏三杰的黄埔同学,他的起义对于夏三杰的打击很大,使得桂东局势更为紧张。据记载,钟灵是经过游击队策反工作,亲自率领全体自卫队员和几十条枪(其中还有两挺轻机枪)投奔“湘边队”。在他的影响下,鼎新、中和、云从等乡镇的旧职人员和自卫队官兵也纷纷起义投诚。[3桂东县城总共15个乡镇,起义投诚的占了四分之一。

对于东平乡(沙田)乡长郭俊信的统战工作则为北上先遣队1947年12月攻占沙田发挥了积极作用。1947年12月21日,北上先遣队攻打沙田警察所,在郭俊信等地下工作人员的巧妙配合下,缴获枪支80余支。对参与营救背部同志,提供情报等方面郭俊信也有积极作用,尤其是在石围里突围中,幸亏有他及时出手相救,才使得几个游击队骨干得以保全性命。1948年3月,北上先遣队二大队副队长郭鸣凤等人在石围里郭英炎家中商量对策,遭人告密至东平乡乡公所,时任乡长的郭俊信暗中出手相救,设法拖延时间,使得革命人士逃脱了乡里自卫队的追捕,但是湘警周先仁部郭谦人中队得到他人告密,派重兵抓捕了郭英炎等人,幸亏郭俊信及时赶到,避免了革命烈士被郭謙人折磨而死的悲惨结局。对汝城的一个自卫队队长廖全忠的策反,则充实了“湘边队”第二大队的力量,自卫队二十余人全部整编成为第二大队的一个分队。

三、对桂东社会各界民众的统战工作营造了和平解放的浓厚氛围

1949年3月,成立西边山总农会,主任是陈星福;还成立了以知识青年为主体的湘南解放协会,主任是郭垂兴。1948年11月,北上先遣队根据五岭地委乐洞会议精神,在桂东县城开展“反三征(征兵、征粮、征税)斗争,在学校中开展“反内战、反迫害、反饥饿”的学生运动。[4]1949年春,在桂东县立初中发起了“反内战、反三征、反迫害”的学生运动。被编为第五大队的钟灵部队不到50人,其余4个大队应该不到300人,而攻打县城的部队和支前群众加起来超过千人,保守估计社会各界民众超过攻城总人数一半以上,这说明社会各界群众对于解放桂东是大力支持的,从侧面反映了桂东统战工作的成就。

四、桂东和平解放对新时期桂东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一)以统战工作促进经济发展

桂东和平解放的成就表明,统一战线具有不可忽视的优势,在新时期,统一战线可以大有作为,统一战线联络广泛,可以吸引海内外有志之士到桂东投资发展、创立一番事业;统一战线对非公经济的粘合性较强,能够聚集非公企业干部职工的民心,具备推动非公有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统一战线是我党的重要法宝,是党委、政府支持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营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成长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添砖加瓦。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区和深水区,各项矛盾正在凸显,[5]统一战线可以协调社会各阶层关系、化解社会冲突和矛盾,更好的服务经济建设。党和政府应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维护非公有制企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激发其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动力,在桂东培育一批优质、高效的非公有制经济实体,积极协助桂东地区党委、政府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城市开发等工作。统战工作要重点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用优越的经济环境,真诚的社会管理服务,让外面的投资项目在桂东落地生根。

(二)以统战工作促进社会和谐

统一战线是我党凝聚各个不同党派、阶层、团体、民族和人士的桥梁,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有效渠道和途径,在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对社会经济发展、和谐稳定、团结统一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和影响,有着不可替代的职能和作用。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统一战线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平安的社会环境。

(三)以统战工作促进生态文明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桂东是湖南平均海拔最高的县城,森林覆盖率达82%,排全省第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国家一类限制开发主体功能区”“南岭山脉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中国最佳生态旅游示范县”,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大有可为。桂东的统战工作应把十八大精神贯彻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系统研究统战工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前瞻性问题,主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统战工作要精准定位,发挥自身优势,为桂东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人才支持、力量支持和环境支持。要增强统一战线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发挥统一战线人才多、资源多的优势,广开言路,引导统一战线成员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自身重要工作内容,为生态文明建设建言献策。要统筹社会各阶层力量,为桂东绿色发展添砖加瓦。要积极动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认真履行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民主监督职能,主动参与各类企事业单位对生态文明建设各 项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注释:

[1] 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年10月4日)[M]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二卷,606 郴州市委党史办.粤赣湘边区人民解放总队北上先遣队革命斗争史料1996,15

[2] 郴州市委党史办.粤赣湘边区人民解放总队北上先遣队革命斗争史料1996,103

[3] 郴州市委党史办.粤赣湘边区人民解放总队北上先遣队革命斗争史料1996,16

[4] 郴州市委党史办.粤赣湘边区人民解放总队北上先遣队革命斗爭史料1996,78

[5] 郴州市委党史办.粤赣湘边区人民解放总队北上先遣队革命斗争史料1996,78

启示作用 篇7

一、美国开端计划提出的背景

二战以后,美国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繁荣的背后却掩藏着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残酷事实。 一方面,以马丁·路德·金为代表的黑人民权运动,展开了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的人权斗争,全国数以百计的黑人区几乎都发生过罢工、游行示威、暴乱等活动;另一方面,由于贫富差距,大量贫民缺乏充足食物、住房和医疗条件,贫困成为一种恶性循环,社会动荡不安。1962年,美国分析学家迈克·哈林顿(Michael Harrington)出版的 《另一个美国:美国的贫困状况》(the Other America:Poverty in the United States),作者纪实性地描述了贫困的各种现状,并估计当时有1/4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其中至少有300万人的子女完全得不到适当的早期教育。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总统肯尼迪(John F.Kennedy)推动了同贫困做斗争的活动项目,约翰逊总统(Lyndon B.Johnson)则坚信教育是解决贫困的途径。[2]1964年约翰逊总统签署了 《经济机会法》 (Economic Opportunity Act),该法案为当局政府的“一揽子”反贫困行动予以立法保障,并成为开端计划运行的法律依据。且第一次以法案的形式提出为学前儿童提供补偿教育,要求政府为3—5岁幼儿创建托儿所、幼儿中心等学前教育机构。[3]

与此同时,大量的研究向“遗传决定论”提出质疑,认为环境对人类发展有着持久的影响力。1961年美国著名学者J·亨特(J.McVicker Hunt)发表了《智力和经验》(Intelligence and Experience),认为智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输入信息质量的影响。1964年本杰明·布卢姆(Benjamin Bloom)发表的《人类特质的稳定和改变》(Stability and Change in Human Characteristics)进一步补充了亨特的观点,认为环境因素同遗传因素对儿童大脑的早期发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得出结论认为一个儿童普通智力发展的可变量有50%是在4岁以前完成的,强调生命中最初4年是儿童智力发展尤为重要的关键期。[4]随着对儿童发展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在福特、肯尼迪基金会等非营利性组织的资助下,全国开展了“伟大城市”、混龄教学、丰富贫困儿童智力体验等示范性教育实验研究。就这样,在公共政策、学术研究成果与公益组织的共同推动下,1965年夏开端计划正式实施。

二、开端计划的普惠性特点分析

1.开端计划的价值选择

“开端”(head start)一词,在马赛语中表示“并驾齐驱”的意思,联邦政府希望通过此项措施为处境不利儿童提供学前教育和健康保健等综合性服务,使得低收入家庭的儿童能够和中产阶级的孩子一样为进入小学接受教育做好入学准备。

第一,入学机会平等。在整个计划实施的过程中,联邦政府首先保证了处境不利儿童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开端计划办公室在资格审查时明确规定:只有税前收入低于贫困线的家庭或高于贫困线但仍需要接受政府援助的家庭(不得超过10%),以及接受寄养的儿童才有资格接受此项服务。此外,针对3—5岁的残疾儿童,开端计划制定并多次修改,于2002年颁布了《开端计划服务残疾儿童的执行标准》(Head Start Program,Performance Standards on Services for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对残疾儿童的招收、注册、健康、个人教育计划、营养、家长参与等一系列服务都制定了相应的标准。

第二,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差异、提升少数民族文化地位、促进教育公平是开端计划致力解决的问题。根据美国教育统计中心(NCES)公布的资料来看, 各民族都有接受开端计划的服务,而黑人(25.1%)和阿拉斯加原住民(31%)是开端计划的最大受益民族。[5]据统计,开端计划共有140多个利用民族语言进行教育的服务项目,使得母语不是英语的家庭更好地理解其服务内容。同时,开端计划还为一些族裔设置了专门的服务机构,满足其特殊的需求。

2.开端计划措施的国家支持

(1)联邦政府立法,向质量进军。1989年,著名的《银丝带报告》向开端计划敲响了质量的警钟,指出开端计划存在资金不足、质量滑坡、培训滞后等诸多问题。为保证质量,1990年由国会通过并由乔治·布什总统签署的《1990年开端计划扩展和质量提高法案》(The Head Start Expansion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Act)第一次明确提出开端计划的服务扩展到所有符合条件的儿童,到2000年实现每一个儿童都为学习做好准备(be ready to learn)的发展目标。[6]并首次提出设立质量促进基金,要求在资金预算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改进现有的服务,确保质量。1994年,比尔·克林顿总统签署了开端计划重新授权法案,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质量标准和项目监督,并对质量促进基金的用途、员工的聘用、绩效标准、 培训和技术协助等提出了新的要求。1998年,克林顿总统签署最终议案,此次改革的重点在于提高教育项目的质量,注重儿童读写能力的提升。并制定了囊括数学、社会发展、生理健康、科学等8个领域发展的 《开端计划的目标成绩结构表》,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提出指标要求。20世纪90年代的三次重新授权法案以提高服务和教育质量为中心,更加关注社会的实际需求,并在完善监督机制、规范评估工作、提高教师素养、扩大服务范围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形成了一套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的质量支持体系。

(2)财政支持。开端计划的财政投入坚持以教育公平为导向,对低收入儿童、少数民族儿童和特殊儿童都有专门的资助项目。其80%的经费来源于联邦政府的教育财政拨款,其余20%主要通过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解决(如劳务、场地以及税收返还等方式)。每年由政府的健康和人力服务部门向开端计划的各实施部门提供资金资助,1965年夏季开端计划实施之初政府就提供了9 640美元的项目拨款,近50年来从未间断过,即使2008—2009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美国政府仍未减少财政投入,2009年政府拨款71.1亿美元,截至2011年政府拨款数已是1965年的78倍。此外,在美国2013年公布的财政预算案中,教育仍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奥巴马承诺未来10年中将与各州政府合作加大对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家庭儿童的扶持力度,使其接受更好的开端计划项目服务。

3.开端计划的项目服务

开端计划的实施是通过设置各种各样的儿童教育项目进行的,这些项目成为开端计划发展和前进的不竭动力。这些项目的管理过程是:第一,由国家出台项目目标,由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合作管理,在联邦政府健康和人类服务部专设儿童保育局,在各州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实行招标方式确定项目实施者。第二,项目经费主要由联邦政府提供,地方政府提供配套经费,社会力量提供资助。第三,由国家专门评估机构定期进行评估和验收。

项目的基本内容是健康和家庭服务。以家庭服务为例,开端计划的核心是致力于为贫困家庭的儿童提供适宜的教育。因此,开端计划一直倡导家庭的参与服务,让儿童享受优惠教育的同时,让家庭成员也能感受到计划带来的益处。2011—2012年,加州政府共为126 969个家庭提供了开端计划项目服务,这些服务包括健康教育、住房援助、职业培训等等。开端计划保证了家庭在儿童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儿童提供了更好的受教育环境,也使家长有更高的热情和信心,更愿意加入开端计划。

4.与家庭、社区的合作,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学前教育不仅包括幼儿园等机构教育,家庭与社区也是其主要力量,三者的相互配合与支持,更有利于保证儿童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获得一致经验。首先,开端计划中制定了最广泛、最详细的家庭合作条款,并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具备了法律保障,各州还依据本州的实际情况编订了《家长参与手册》。 第二,他们寻求与家长建立一种合作伙伴关系,强调家长不仅是开端计划政策和实践的献计献策者,也是孩子健康成长和发展的有力促进者。同时规定,地方项目政策小组的成员中必须有51%的人是目前参加该项目的儿童家长,参与制定短期项目服务目标,决定是否聘请和辞退开端计划的领导者和工作人员等工作。[7]与社区合作方面,开端计划致力于利用社区资源服务处境不利儿童及家庭。这些社区服务主要由医生、护士、心理学家、营养师等提供医疗与口腔保健、心理健康、营养评定等服务。具体操作模式上分为协调模式(让专家为近60个家庭提供社会服务)、综合模式(由指导者和主管教师合作大约为10个家庭提供社会服务和家访)。这些社区服务者为满足开端计划的工作要求,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为整个项目的成功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三、借鉴与启示

2010年,国务院和教育部相继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发展纲要》)以及《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均提出发展学前教育必须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至此,普惠性幼儿园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并受到广大媒体和专家学者的关注,对普惠性幼儿园的价值取向、内涵、衡量标准、社会期待等有诸多研究。但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相关政策、规范模糊,收费标准不科学,重建轻管,幼儿园、家庭、社区教育不协调等诸多问题。借鉴美国开端计划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普惠性幼儿园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1.完善普惠性幼儿园政策规范,出台具体、可操作的资格认定标准

政府应是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主导力量,无论是立法保障还是财政投入都离不开它的支持。就立法而言,我国至今还没有类似《学前教育法》这样的专项法律,大多都以条例、办法等层次较低且比较分散的形式出台,导致在发展规划和资金等方面得不到法律保障。美国开端计划从1965年开始便以法律的形式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并连续进行了多次法案修正以更好地保证质量。借鉴开端计划的成功经验我国应着手起草相关法律,使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尽快走上法制化道路。

此外,还应在解读普惠性幼儿园核心内涵的基础上,出台具体、可操作的普惠性幼儿园资格认定标准:修改普惠性幼儿园办园水平的相关指标;制定普惠性幼儿园硬件和园舍基本标准,既不拘泥于“必须全部铺塑胶垫”的形式,也要保质保量;明确认定部门,制定动态的认定程序。同时发挥社会和家庭的力量,对普惠性幼儿园运行各方面,特别是经费使用和保教质量进行监督。

2.建立以公平为导向的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监督体制

从经济学角度看,学前教育的公平问题是指学前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享用问题。而教育资源主要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其中财力资源是其他资源运行的基础。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与幼儿园保育费用收入的差异性,衡量财力投入的公平与否主要指向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但仔细分析当前我国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的现状,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主要问题:首先,与其他学段相比,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总量明显不足。从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虽然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从2008年的133亿元增加到了2012年的748亿元,五年间增长了5倍;在各级教育机构中所占比例由2008年的1.3%提高到了2012年的3.2%(国际平均水平是3.8%)。但平均生均教育内教育经费以2010年为参考,高等教育是学前教育的5.39倍,中等职业教育、小学教育是其2.76倍和2.49倍。其次,从学前教育有限经费分配的内部看,还表现在东、中、西部区域间,城乡之间和园际之间的差异等。

针对以上问题,借鉴开端计划的有益经验,首先,我国在加大经费投入总量的同时还应加强立法完善经费投入机制。较之美国,我国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总量仍然不足,且生均教育经费和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普遍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与美国开端计划经费管理相比,我国应建立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来管理与监督专项经费的使用,对贫困地区的学前教育拨款应坚持其稳定性且具有长期性政策设计。第二,监管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如规范资金使用方式、使用范围等,严格审查各类账目报销凭据,尤其是以餐票、出租车票、飞机票等票据抵换项目资金。第三,应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地区间的 “差别对待”,对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以及农村地区,更需要以中央政府投入为主、地方政府投入为辅的资金模式以缩小城乡间、地域间的差距,积极为公众兴办优质的普惠性公办幼儿园。

3.确立以教育质量为导向的教育机会均等

2010年《教育发展纲要》中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20字” 工作方针,其中,“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对学前教育的发展尤为重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第一期实施期间各地区通过新建、补建配套幼儿园,改组社区配套幼儿园以及通过扶持企事业单位办园、集体办园的方式使得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快速增长。据教育部的统计资料显示,第一期三年行动计划结束后新建普惠性幼儿园2.5万余所,改扩建3.4万余所,新增小学附属幼儿园4.6万余所。[8]在这样的现状下,我们对普惠性幼儿建设的发展目标,不应仅仅停留在提供均等的入园机会上,更应提升其内涵,建立高质量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追求教育的过程公平。

开端计划在其运行之初就实施了严格的质量评估,建立起了以儿童发展为目标的核心评估体系。 学习美国的有益经验,我国应逐步建立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儿童发展为目标的核心评估体系;坚持将科研、评估同学前教育督导结合起来;改变以往评估过程中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内容上重硬件轻软件,评估方法上重定量轻定性的做法;更加注重对儿童—教师互动、课程、学习环境等过程性质量的要求并进行动态评价。

4.应注重家长、社区与幼儿园间的良性互动

母语对英语教学的迁移作用及启示 篇8

关键词:母语,英语教学,启示作用

一、引言

在英语教学中, 母语对单词、语法, 短语, 句子等的学习都有着影响。但英语的学习和母语的习得之间是截然不同的, 其中根本的不同是英语的学习一般都是在学习者已经掌握了母语之后进行的, 母语在客观上对英语的学习总是要产生千丝万缕影响。因此, 英语教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面临着如何看待母语对英语教学的作用以及怎样处理母语与英语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母语在英语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长期对以上问题都有着两种不同的认识:一是英语的教学要借助母语来实施, 依靠母语来组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主要方式;二是在英语教学中要尽量避免使用母语, 尽可能地减少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负迁移”。这种长期分歧的存在, 主要是因为有着多种的教学理论并由此产生了各种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使用母语的观点, 是随着直接教学法的出现而形成的。直接法强调了在交往、对话和阅读写作中充分利用英语本身, 明确提出英语教学不应使用学生的母语。但这样就对教师的语言技巧和教学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而忽视了对教材的充分利用, 这些条件都在客观上制约了直接法的发展, 但却对直接法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而交际法则提出,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利用语言的交际能力, 反对在语法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最突出的特征是能够利用外语来习得外语, 主张把不同的语言功能和语言的使用方法传授给学生。这也就顺应了“直接法”忽视母语作用的观点。

上述理论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了我们如今的英语教学。客观上, 这两种教学法对我们的英语教学都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直接法使我们注意到口语训练的重要性, 交际法使我们注意到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 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但这两种方法都反对在外语教学中使用母语。

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 英语教学在当今教育领域已经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大量的英语国家教师在我国大中院校任教。其中有很多外籍教师是没有从教资格的, 之所以聘请他们是因为英语是他们的母语。这些外籍教师的共同特点是他们当中的很大一部分人不懂汉语。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这些外籍教师为学生们提供了“全英语”的语言环境, 但是他们是不是讲授了学生们真正想习得的语言知识呢?当然, 这其中有着复杂的原因, 有文化差异, 也有教师和学生自身的原因。但我们也可以由此认识到脱离了母语的英语教学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按照传统语言学的观点来看, 母语外语的表达是有着负面影响的, 实际上却是母语帮助了外语学习者来完成语言交际的过程。依据二语习得理论, 母语是外语学习的背景和基础, 那么, 我们能否借助母语来提高英语的教学质量呢?持英语教学要借助母语来进行的理论的人都认为母语是学生习得外语的媒介, 学生在初步接触英语时都是要通过母语来进行理解的。

按照这种理论的观点, 产生了翻译教学法与对比教学法。翻译教学法是用母语来讲授英语的一种方法, 它用母语详细讲解了复杂的语法规则和毫无语境的大量的词汇;利用母语来翻译课文。它保证了学生确切理解英语词和句子的含义, 特别是在语言习得初期, 翻译法可以尽量减少学生对英语词句理解不准确的状况。

在外语教学专家和学者谈到母语在教学中的使用问题时, 他们也都指出了对比教学法在教学中的作用。由于中国绝大多数英语习得者在学习英语的初级阶段, 都已经掌握了母语, 所以他们会无意识地把所学英语与母语进行对比。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并且难以遏制的, 既然如此, 我们就要接受它的现实存在性。

三、母语迁移作用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一方面, 母语对英语教学有着积极作用。在教学中利用母语翻译, 无论教师是否允许或者提倡, 学生都自然地, 甚至是潜意识地利用母语解释目的语。因为如果完全脱离母语教学的话, 有些内容是很难解释清楚的, 特别是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这样会使许多学生会难以接受, 对长期消极学习后对英语失去兴趣。另一方面, 母语在英语教学中又有着消极的作用。使用母语来学习英语, 或者依靠母语去理解英语, 都会使学生难以掌握地道的英语。母语与思维的关系和外语与思维的关系有共同的地方。这就是说, 外语作为一种第二信号系统, 在实现它的功能时, 可以同母语一样, 与思维直接联系。但是讲到母语与思维和外语与思维的共同点的同时, 还须承认, 他们之间还存在着重大区别。这些差别主要是由掌握母语与掌握外语的不同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所决定。因此对母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应客观看待, 找到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总之, 用单一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看待母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客观的, 事实上, 母语对英语教学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教师和学生都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我们要努力做到依据学生的年龄, 学习目标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学内容等方面灵活调整母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使用。

四、结语

基于对母语在英语教学中作用的研究, 我们得出了英语教学中可以利用母语, 发挥母语的必要作用的结论。同时, 我们也必须注意, 使用母语只是手段, 不是目的。在英语教学中使用母语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但这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能够用英语熟练交际。所以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完全排斥母语或是过分依赖母语要做到活用母语, 达到更好的英语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裴文, 中国研究生英语教学导论[M],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4) 。

[2]何琳,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谈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1997。

[3]杜小红, 从母语习得谈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输出问题[J],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4]蒋得洪,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综观[J], 安徽大学学报, 2005。

启示作用 篇9

一、美国服务贸易发展中政府的推动作用

(一) 制定相关法律, 规范和发展服务贸易

美国政府对服务业出口高度重视, 通过立法促进服务贸易出口。1974年, 美国国会一致通过了《贸易法》。除《贸易法》之外, 还有1984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贸易与关税法》、1988年通过的《综合贸易与竞争法》, 这两个法案都把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并列作为扩大出口的两项内容。除了上述综合性法案外, 美国政府还制定了十分广泛的行业性法律法规, 如1978年的《国际银行法》、1984年的《航运法》等。

美国《贸易法》对服务贸易管理体制的内容规定很少, 除涉及部门的分工以外, 对服务贸易的主体资格、贸易行为限制也较少, 有关服务贸易具体管理措施的规定也相对较少, 而把服务贸易管理的主要的职能放在了对服务进口引起的经济的损害、服务贸易协定实施、服务贸易谈判等方面, 赋予了美国商务部管理服务贸易时必要的谈判权、促进权和报复权, 为其管理和服务职能提供了强而有力法律约束和保障。因此, 美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实际上拥有对内管理相对自由、对外职能强化的特点。

(二) 推行“服务优先”的出口战略

美国政府注重服务出口, 推行“服务优先”的出口战略。1994年, 克林顿总统递交了《国家出口战略实施报告》, 指出美国政府将集中力量支持国内服务业的发展。该报告总的方针是:美国服务出口主要依靠欧美国家和日本的传统市场, 同时要在传统市场和新兴市场同时寻找新的贸易机会。在金融和保险服务方面, 逐步进入设有贸易壁垒的日本市场;在信息技术出口方面, 以其优质的信息技术为基础, 将地方、国家和区域间的网络相互连接, 使得全球共享其信息通讯网络, 创造一个全球性的信息市场;在航空运输方面, 为打开国际空运服务通道做出努力;在服务业出口的新型市场的开拓中, 由于发展中国家缺乏服务业所需的商业基础设施, 因此, 美国与这些国家也将有更广泛的合作项目。

(三) 注重人力资本的投资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的移民输入国, 不仅拥有高质量的人才, 也同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2011年, 美国的教育投资占GDP总额的比重为7.4%, 其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6年, 高等教育入学率达40%。美国除了在正规教育上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 在继续教育方面也是如此。各个服务型企业都加大力度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 并根据不同的竞争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员工继续培训。

丰富的人力资本不仅推动美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还使美国服务业形成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可以说, 各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的差距体现了人力资本的差距, 而且随着国际服务贸易的不断发展, 服务贸易向具有人力资本优势的国家或地区转移是一个十分明显的趋势。

(四) 加大高新技术的投入

高新技术在现代服务业形成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只有通过高新技术的不断渗透才能形成高科技型的现代服务业。大量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助于提高美国的服务贸易质量, 能让许多原先“不可贸易”的服务转化为“可贸易”的服务。高新技术大大地增加了美国服务贸易的种类, 全面提升了美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美国主要的十大服务贸易行业:运输、旅游、金融、教育培训、设备安装维修、通讯、娱乐业、信息和医疗保健、商务服务在国际上均处于领先地位, 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力。高新技术不断推动上述十大产业的发展, 同时还为美国本土产业和企业提供低廉的有效服务, 创造和改善要素配置,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本土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同时, 高新技术革命增加了高素质的专业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国际间的交流和国际流动, 形成了大规模的境外服务输出, 推动了国际贸易流量的扩大。随着科技的进步, 美国的产业结构逐渐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由于高新技术的发展, 使美国在国际间拥有“话语权”, 进一步使美国成为拥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奠定基础。

二、对中国的启示

(一) 发展服务贸易, 必须大力加强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建设

中国政府应该根据目前我国服务贸易法制体系不健全、管理落后的状况, 进行有关服务贸易的法律制度建设。在服务贸易立法方面, 到目前为止, 我国服务贸易法律体系仍以《对外贸易法》为主体, 已颁布实施了相当数量的服务贸易法律法规, 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 仍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如法律法规数量不足, 许多条文存在模糊、抽象, 法律法规之间存在冲突等。美国经验告诉我们, 有必要建立不同层次、内容齐备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在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 明确提出完善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体系, 修订《对外贸易法》, 推动出台《服务贸易促进条例》。法律法规的滞后严重影响到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 对其进行完善已是势在必行。在管理方面, 应当尽快建立、健全服务贸易管理的组织机构和协调机制。如明确国家统一的服务贸易管理机构;建立常设的服务贸易的谈判小组;组建专业的服务咨询专家委员会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加强, 继续在互惠原则基础上进行服务贸易谈判, 就非常重要了。

(二) 应当注重人才的培养

发展服务贸易, 关键是培养高素质的从业人员。从美国的经验看, 人力资本的投资是其服务业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根本保障。我国的人口众多, 尤其是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比例很高, 平均受教育程度还很低, 在普及大学教育的同时, 更应当要大力发展各级专业教育、成人教育, 在全社会提倡终生教育的理念。从服务贸易的构成来看, 无论是商业存在还是自然人流动, 人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服务质量的高低, 因此, 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成为提升服务竞争力的重中之重。

(三) 调整贸易结构, 拓展对外服务贸易市场

调整贸易结构, 引导服务业发展方向, 努力拓展对外服务贸易市场, 政府的推动在美国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同样, 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政策的制定。是要重视服务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给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搭建一个平台, 特别是制定和修改相应的产业政策, 促进金融、保险、通讯行业的竞争, 以提高效率, 增加高附加值服务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相关的税收、信贷等财政优惠政策也要与产业倾斜政策相结合。我国政府应该采取适当的优惠政策引导外资流入的方向, 通过外资示范效应和引入竞争来加速国内保险、金融、咨询等服务业的发展。但是, 开放程度还要依据国内行业发展情况而定, 有些服务行业竞争力过于小, 失去了政府的保护极有可能造成外资的垄断。在服务贸易出口方面, 我国在抓好原有市场的同时, 还必须要下大力去拓展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诸如可以举办一些展销会、开展书籍报刊宣传、派员赴外国实地宣传、电脑网站宣传、政府间的对话、企业间的联谊会等。介绍我国服务业的现状、优势和取向, 也可以有效的介绍我国服务业发展中的需求等。

(四) 注重高新技术的投入, 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动力

服务业信息化是当今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从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看, 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支撑的技术创新, 提高了服务业信息化程度, 服务交易更加便利, 服务的可贸易性进一步增强。当前, 以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新方兴未艾, 催生了新的服务业态, 提升了服务业的产业能级, 扩大了增值空间, 为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和高附加值服务外包快速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国家加大对高新技术的投入, 选择和重点扶持具有巨大的外部效应的“战略性”产业, 对提高我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谢康, 陈燕, 黄林军.美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及政策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4, (12) .

[2]陈虹, 等.中美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实证与比较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 2009, (12) .

[3]冯晓玲.美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 2008.

启示作用 篇10

一、系统性金融危机的作用机制

弗雷德里克·米什金 (Frederic Mishkin) 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研究金融危机, 指出:“所谓金融危机就是一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变得太严重, 以至于金融市场不能够有效地将资源导向那些拥有最高生产率的投资项目, 因而导致的金融市场崩溃。”同时, 他认为, 金融危机中有四类因素———利率的上升、不确定性的增加、资产市场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和银行部门的问题———增加金融交易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经济活动的衰退。

(一) 日本金融危机。日本金融危机是典型的泡沫经济破灭造成的危机。日本的泡沫经济主要表现于股票市场和房价的急剧膨胀。1985~1989年, 日本股票价格在4年时间内平均增长率高达49%, 而同期实际GDP增长率只有4%。同时, 据调查, 如以1955年底日本六大城市的地价指数为100, 1980年该指数为5, 800左右, 1989年达到20, 600的最高峰。然而, 任何资产泡沫都有破灭的一天。1989年底, 日本银行开始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 引发1990年股价开始下跌, 1990年4月平均股价由38, 915日元降至28, 000日元, 1992年7月日本股价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最低水平, 为14, 000日元。随着日经指数的下跌, 1990~1991年日本全国地价下跌了46%, 到1994年, 东京等地的房地产价格的跌幅都超过了50%。

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 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一是泡沫经济破灭使拥有大量股票并提供了大量贷款的银行受到沉重打击。1995年7月, 日本大藏省宣布, 日本银行业不良资产已经达到50万亿日元, 占其GDP的1/10以上;二是泡沫破裂后, 企业从事投机活动的弊端明显暴露, 效益大幅滑坡甚至亏损, 净资产大幅下降;三是主要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破产 (1991年, 东洋信用金库首先遭受危机) 导致的不确定性增加。这些问题都加剧了信用市场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使得债权人放贷更不具有吸引力, 从而导致投资和总经济活动的减少。

由于恶化的商业条件和银行健康的不确定性, 存款人和其他债权人开始从银行提取他们的资金, 导致金融机构破产。1995年8月, 东京最大的储蓄贷款机构宇宙财务公司发生挤提, 一天内取走400亿日元。而有83年历史的兵库银行随之倒闭, 成为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家倒闭的商业银行。此后, 太平洋银行宣告破产。1997年, 日本大藏省宣告第十大银行北海道拓殖银行倒闭。危机使银行克服信息不对称进行贷款的能力大幅下降, 经济活动进一步收缩。上述整个过程, 解释了日本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GDP增长几乎降到零的情形。

(二) 亚洲金融危机。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 一方面不良贷款大量增加导致的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恶化是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当金融市场解除管制之后, 贷款繁荣随之发生。由于银行管理者疏于监控, 以及金融机构监管债务人缺乏专门技能, 贷款损失开始不断增加, 侵蚀资本。1997年上半年, 泰国全国积压的房屋已达85万套之多, 房地产行业连续4年低迷。泰国银行业的房地产放款达260亿美元, 其中40%已成坏账。另一方面, 不确定性的增加和股市下跌是导致泰国和韩国全面危机的因素 (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股市下跌和危机的开始是同时发生的) 。1997年初, 泰国主要的金融公司Finance One破产, 韩国韩宝钢铁公司破产, 三美综合特殊钢公司和起亚集团也宣布破产。这些事件增加了泰国和韩国金融市场的全面不确定性, 两个国家的证券市场都经历了急剧的下跌。从1996年早期的峰值计算, 韩国股价跌了25%, 泰国股价跌了50%。

股市下跌、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恶化以及不确定性的增加, 恶化了金融市场中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同时, 外汇市场的投机攻击, 使金融危机全面爆发。1997年, 国际投资者投机攻击得呈, 迫使泰国中央银行允许泰铢价格下滑。之后, 马来西亚林吉特、菲律宾比索和韩国圆等其他货币迅速崩溃。外汇危机使东亚国家进入全面的经济危机。第一, 外汇危机和东亚国家企业的债务结构相结合, 恶化了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东亚国家企业的债务多是以美元和日元计价的, 1998年初, 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韩国的货币贬值到三分之一或一半的时候, 企业的资产负债表遭到很大的打击。第二, 外汇危机迫使本国的通货膨胀上升, 市场利率也急剧抬升。利率上升, 大幅减少企业和居民的现金流, 导致其资产负债的进一步恶化, 使金融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进一步加剧, 导致债权人不敢借出贷款。第三, 在危机中股市也彻底崩溃了, 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韩国的股市下跌了50%~80%, 大幅减少了企业的净资产。第四, 由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更为严重, 他们对东亚国家的情况更不了解, 国内外的投资者不愿意再进行投资, 从而导致国际资本流动发生逆转。第五, 经济活动的崩溃、外币贬值及企业和居民资产负债表的恶化, 进一步恶化了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 在本国政府的保障和IMF帮助下, 类似美国大萧条时期的银行大恐慌没有出现, 但银行放贷能力也大幅降低, 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崩溃。

(三)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次贷危机的载体是次级住房按揭贷款及其衍生的金融产品。次级房贷的借款人信用记录低于620分, 没有固定收入来源或财产证明, 很多人不能依靠自身的收入偿还本息, 依靠房产的升值再融资来偿还贷款。2006年, 美国的房价开始下跌, 同时利率的升高, 使资信状况欠佳的次级借款人难以承受房贷负担。至2007年7月, 次贷拖欠60天的比率超过15%, 相关衍生产品的风险显著上升, 价格迅速下跌, 拉开了次贷危机的序幕。

次级房贷及其金融衍生品问题的爆发, 使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恶化。如花旗、美林等美国大型银行为次贷及其衍生产品的损失计提巨额准备。次级房贷经过包装后以按揭资产支持证券和抵押按揭债务凭证卖给了各类投资者。次贷问题爆发后, 这些证券价格迅速下跌, 大量利用高杠杆融资的对冲基金和投资银行破产。银行的损失降低了其资本充足率, 减少了信贷扩张的能力, 金融市场上克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能力下降, 投资活动收缩。同时, 次贷及其衍生品的问题使市场利率上升, 不确定性增加。投资者对一切资产证券化产品产生了怀疑, 不愿意再投资于商业票据等一系列证券化资产, 市场的流动性紧缺, 利率急剧上升。此外, 相关金融机构的股价也迅速下跌, 使道德风险问题突出。在这种情况下,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进一步增加, 使投资者不愿意进行再投资, 经济活动收缩。

面对经济活动收缩的困境, 银行的资产质量进一步恶化, 资金来源受到紧缩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 银行出现大面积危机。如英国北岩银行的国有化、美国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房地美和房利美出现财务困境等。尽管这些机构都受到政府的救助或救助承诺, 避免了更大范围的危机传染, 但毫无疑问, 金融市场的信心受到了重大打击, 不能够有效地将资源导向那些拥有最高生产率的投资项目, 经济活动进一步收缩。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近年来, 我国经济遇到一些困难, 经济增速有所下滑。同时, 由于杠杆的过度运用, 导致资本市场也出现了一些动荡。在这种时刻, 我们更应该借鉴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 切实采取有效措施,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维护宏观金融稳定。

(一) 继续推进改革, 保障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稳定运行。从长期看,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持续性以及城镇化发展的空间, 我国股市和房地产市场长期稳定运行的基础比较牢固。短期看, 对股市而言, 应健全机制, 降低投资者杠杆运用, 积极管理引导公众预期, 使长线健康投资成为可能;对房市而言, 应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以稳定和软着陆为政策目标, 不宜再使用刺激房地产市场的政策, 摆脱部分地区经济发展过度依赖房地产市场投资的状况。

(二) 改善金融监管和公司治理, 防范道德风险。不恰当的激励机制导致的道德风险和“羊群效应”是金融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因此, 必须从金融监管、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公司治理入手, 防范微观主体的过度投资行为。

(三) 稳步推进金融创新, 有效避免市场风险。金融危机说明, 过度的金融创新使微观经济主体承担不必要的市场风险, 降低整体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为此, 我们应在加强对金融监管的基础上, 稳步推进金融创新, 不仅能够提高金融效率, 而且有利于金融稳定。

参考文献

[1]保罗·克鲁格曼.萧条经济学的回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启示作用 篇11

一、课堂教学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的研究成果

课堂语言教学实际上是对语言习得过程的直接干预,那么学习者是否能够学到和掌握课堂中所教的内容呢?课堂语言教学对第二语言的发展究竟有什么影响呢?一般认为,第二语言习得主要受大脑语言习得机制的制约,在课堂中学习第二语言和在自然环境中习得第二语言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那么课堂教学究竟能否影响语言习得过程,改变语言习得途径,提高学习速度或者提高学习者的最终语言水平呢?

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学者对课堂教学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1)课堂教学对第二语言习得者习得第二语言的顺序是否有影响?(2)课堂教学对第二语言习得者习得第二语言的速度及过程有何影响?

Long就这方面的实证调查做了一次总的回顾。他共列举了11项研究,其中6项得出明确结论:课堂教学可以加快语言习得的速度,2项的结论模棱两可,还有3项则显示课堂教学对语法知识习得的发展速度影响甚小或根本没有影响。在此回顾的基础上,他总结了这些调查研究的结论:(1)课堂教学无法改变二语语法习得的自然顺序;(2)课堂教学可以加快第二语言习得的速度,也能对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3)只注重语言形式(即语法规则)的课堂教学活动对第二语言习得的作用是有限的。

二、上述研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1.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

上述研究的结论显示,我们的课堂教学是有用的,对学生的外语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不是像有的人所认为的那样,课堂教学无助于学生的外语学习。

上述结论促使我们反思现行的外语教学大纲是否合理。它提示我们,教学大纲中设计的语法规则的教授顺序应遵循学习者在第二语言环境中自然习得这些语法规则的顺序。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外语学习,才能达到教学目标。究其原因,Pienemann提出的“可学性假设”(learnability hypothesis)则对此作出了合理的解释:只有当学习者在语言心理上“准备就绪”(psycholinguistically ready)时,他们才能接受和掌握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这一点制约了课堂教学:只有当所教的语言结构接近学习者该阶段在自然环境中有能力习得的语言结构时,语言教学才能促进语言习得;超越学习者心理语言接受程度的课堂教学无法帮助他们掌握所教的内容和跨越语言发展的阶段,这就是“可教性假设”(teachability hypothesis)。“可教性假设”同时告诉我们,教师面对外语水平不同的学生应因材施教,不能“一视同仁”。若某一学生对前一语言阶段的语言结构还未习得,他是不大可能掌握后一阶段的语法的。对此,教师应善于判断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从而教授相应阶段的语法。

2.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

外语教学应把注意力放在学生语言形式的准确性上,还是放在语言的流利度上(the code communication dilemma),一直是外语教学领域的争论之一。关于这一争论,至今没有定论。然而,有关这一方面的研究大致上得出的结论是:只注重语言形式的外语教学对学生的第二语言习得所起的作用比以前人们所认为的小得多。这一点尤其要引起我国外语教学界的重视和反思。我国传统的外语教学就是将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学生的语言形式的准确性上。上课时教师主要讲授语法规则,认为学生只要知道语法规则就能自动地在课堂上及课后讲出正确流利的外语。其实不然,我国学生大多是在没有外语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外语的,除了在课堂上有外语输入(input)外,课外几乎没有机会说外语。所以,外语教学课堂不仅讲授语法规则,而且应提供机会让学生讲外语,练习将所学的语法结构应用到实际的交流中。只有这样,通过大量的练习,学生才能将教师所教授的语言结构内化(internalize),也就是把所学的知识(learnt knowledge)变成习得知识(acquired knowledge),从而在用外语交流时能自动地应用这些语言结构。

语言输出(output)的重要性得到了不少研究者(如Swain)的证实。他们认为,单纯的语言输入对语言习得是不够的,学习者应有机会使用语言,语言的输出对语言习得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在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对目标语不断地提出假设,并在使用语言中不断地对这些假设进行修正。如果学习者不能或者没有尝试着去使用语言,他们就很难有机会检验自己对目标语所作的各种假设。在语言输出的过程中,学习者往往能够得到他们所需要的各种反馈(如对方是否理解、是否反问等)。强调语言输出对语言习得具有积极意义并不是否认语言输入的重要性,而是更为客观地提出,语言输出是对语言输入的补充,他们都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而语言输入的内容应该是可理解的。这就是Krashen所提出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即含i+1的input),指学习者听到或读到的可以理解的语言材料,这些材料的难度应该稍高于学习者目前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例如,在讲完语法规则以后,教师可让学生听或看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在这个故事的语言中包含了所讲授的语法知识。当然,有时候教材里的课文就是很好的易理解的输入材料。

有关课堂教学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的调查研究还有待深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必将进一步促进外语教学取得更好的成效。我国的外语教学有其自己的特点,但是上述理论研究同样对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发作用。我们应在本土特色的基础上,很好地将这些理论成果应用于实践,使我国的外语教学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刘润清.第二语言习得中课堂教学的作用.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

[2] Long M.Does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 make a difference?A review of research.TESOL Quarterly,1983,17(3).

[3] Pienemann M.Learnability and syllabus construction.In K.Hyltenstam & M.Pienemann(eds)Modelling and Assessing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Clevedon,Avon:Multilingual Matters ,1985.

[4] Larsen F.,D.& Long M.H.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5] Swain M.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In S.Class and C.Madden (eds.)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Rowley, MA:Newbury House,1985.

[6] Krashen 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Pergamon Press,1982.

启示作用 篇12

一、奥苏伯尔认知同化论的主要内容

1. 认知结构。[1]

这一概念是由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Piaget提出的(叶浩生,1998:479-480)。认知心理学认为(吴庆麟,2000:217;施良方,1994:223),所谓认知结构,就是指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即个体已经知道了什么。奥苏伯尔认为,认知结构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学习就是通过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的相互作用,导致新、旧知识意义的同化。

2. 同化。

“同化”一词的基本意义是接纳、吸收和合并为自身的一部分。在生理学中,它是指机体吸收食物并使之转化成原生质。最早用这一概念来解释知识学习的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J.F.Herbart)。随后皮亚杰(Jean Piaget)用同化和顺应来说明儿童认知发展的内部机制。奥苏伯尔扩大了“同化”一词的内涵,将皮亚杰讲的“顺应”的含义也纳入“同化”一词中。[3]奥苏伯尔根据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的概括和包容水平不同,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学习模式。第一种,原有观念为上位的,新的知识是下位的;第二种,原有观念是下位的,新知识是上位的;第三种,原有观念和新知识是并列的。新旧知识的三种关系就导致了三种形式的同化,即下位同化、上位同化和并列结合同化。[2]

3. 意义接受学习。

所谓意义接受学习(meaningful reception learning),简称意义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或接受学习(reception learning),是指学生将以定论形式呈现给自己的新的学习材料与其脑海中原有认知结构联系起来,通过理解所学材料的意义进而掌握新的学习材料,使新的学习材料所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已有的适当观念之间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联系的一种学习方法。[3]

4. 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具备的条件。

(1)新的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

(2)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材料的适当知识基础(固定点),便于与新知识进行联系,也就是具有必要的起点。

(3)学习者还必须具有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积极地将新旧知识关联起来的倾向。

(4)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识结构中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二、奥苏伯尔认知同化论对分析教学任务的作用

教学任务分析的目的是在开始教学活动前,预先对教学目标中规定的且需要学生形成的能力或品德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据以确定促使这些能力或品德习得的有效条件。教学任务的分析和制定要以认知同化论为理论指导。

1. 教学任务要以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为教学的基础,确定学生的起点行为或倾向。

在规定教学任务时,不能脱离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水平,如果教学目标太高,学习者会感到学习吃力而且有可能失去对教学材料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学目标订得太低,则降低了教学的效率,容易引起教学活动中学生精力的不集中。

2. 教学任务的分析需要考虑到教学材料本身的逻辑意义性。

缺乏逻辑意义的教学材料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具有逻辑关系的认知结构不相符,因而难以被同化。如果教学材料本身缺乏逻辑意义,教学任务应要求教师尽可能将这些材料逻辑化,按照学生能理解的逻辑结构梳理材料。若教学材料难度过高,还应考虑插入先行组织者的材料作为过渡,靠先行组织者的知识来连接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教学材料知识水平的差距。

3. 教学任务要有激励学生主动丰富完善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内容,要对学生学习的支持性条件进行分析。

比如对学生了解到习得知识必要性的认识要求,或者在传授新的知识技能前需要学生具备哪些素质和技能,都应在教学任务分析时有所考虑。

三、认识与启示

1. 教学设计要考虑新旧知识的联系,重视课堂导入的作用及教学环节间的过渡。

同化论的核心是相互作用观,强调潜在有意义的新观念必须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找到适当的同化点。确实无论学习什么新东西,总是离不开旧知识的铺垫、感悟和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看到同化理论的指导意义,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富有意义的顺序来组织单元或主题,把学生要学的新东西与以前学过的类似的东西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获得完整有意义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碎片。例如借助导入问题,在主题、社会和学生间找契合点,鼓励学生从自身到社会的不同角度探讨单元话题。这种学习的情境性以及知识在情境中呈现的多样性,一方面有助于体现课程学习与显示的关联性,另一方面促使学习者开启原有知识储备,注意到自己既有知识与现实问题解决之间的差距,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2.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课程内容做出“校本化”“生本化”的处理。

教什么内容看起来比较容易,因为教科书、练习册和课程纲要中已经被详细地制定了,但教师的责任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情绪状态对这些教材进行再开发、再创作,包括创作练习、课件、教案。传统的教案通常包括课堂时间分配、课文讲解与练习的布局安排,补充教师用书没有提供的难点解释、例句等。现代教案则还要体现教育理念与原则,细化目的和标准,并且自然延伸,扩展课堂,尽可能地将教材内容逻辑化,按照学生能理解的逻辑结构梳理材料,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4]

3. 创建一个能支持鼓励学生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有意学习的心向,使其愿意学、主动学。

改进课堂教学的模式,优化教师话语与学生话语的比例,多开展小组活动和结对活动以增加提问,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学习活动,并且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讲授要吸引学生注意,如果学生不集中注意,所有的教学活动将成为一系列无意义的事件。在课文学完后强调重点和难点则可以推动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使知识结构不断分化、丰富,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主题。

综上所述,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论对于英语教学富有指导意义,也为我们设计大学英语教学明确了方向。只有积极参与、大胆探索与勇于实践,才能不断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

摘要:文章简要介绍了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论的主要观点, 阐述了同化理论在教学中的作用, 为外语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帮助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 合理使用教材, 强调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的相互作用。调动学习者有意学习的心向, 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

关键词:认知同化论,英语教学,作用及启示

参考文献

[1]任连奎, 王洪月.认知同化论语境下对可理解输入的再界定及其对外语网络教学作用的实验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 2005, 10:51-53.

[2]刘艳红.同化论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J].南京: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3:34-35.

[3]余杨.浅谈意义——同化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社会活动家, 2007, 6:148-149.

上一篇:电网恢复下一篇:建筑电气施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