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启示(共9篇)
未来启示 篇1
2013年9月, 东京获得2020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 为应对奥运会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2014年12月, 东京都政府颁布了新一轮城市规划——《创造未来:东京都长期展望》, 该规划提出了建设“世界最好城市 (The World’s Best City) ”的宏伟目标。东京把自己定位为未来之城, 并希望借助2020奥运会再次提升城市能级, 打造国际领军城市。学习东京都城市规划的最新动向和关注重点, 可以为上海城市发展转型和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一、规划编制背景
自日本从京都迁都江户并改称东京后, 共有五次城市发展计划, 前四次分别是:1888年制定的第一个城市规划法规《东京市区改正条例》;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制定的《震灾复兴计划》;1945年东京大空袭后制定的《战灾复兴计划》;以及1982年编制的《东京都长期规划》。每一次城市发展规划的提出都是针对近期问题的解决, 同时考虑长远发展的一次政策调整。2011年, 以东日本大地震为契机, 又公布了东京2020年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该规划围绕城市防灾、能源和提升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展开。此后, 由于奥运会举办权的获得和东京都知事的更替, 2014年在修订2020年规划的基础上, 重新推出了《创造未来:东京都长期展望》, 该规划的制定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一) 经济发展急需改变长期停滞状态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即1955~1970年的高速增长期, 这一阶段的GDP平均增速达9.1%;1973~1991年进入稳定增长期, 该20年的GDP平均增速为3.8%;而进入1990年代后, 由于泡沫经济的崩溃, 日本经济增长陷入停滞, GDP指标的增速仅为1.1%。为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保持经济发展活力, 东京都亟需采取相应措施以摆脱经济长期停滞的局面。
(二) 少子高龄化带来劳动力供给不足
与经济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相伴随的是人口老龄化及带来的人口减少问题。日本自1970年开始, 人口合计特殊出生率开始低于联合国测算的维持人口长期稳定的人口置换率, 且该值在2012年下降到了1.41人。同时人均寿命不断提高, 由此出现了生育率下降、儿童减少、老人增加的少子高龄化趋势, 且愈演愈烈。2000和2013年, 日本老龄人口比重先后提高到17.4%和25.6%, 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少子高龄化对复苏日本经济和激发社会活力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 2020年奥运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东京都曾借1964年的奥运会实现了城市规划的升级, 并以多条地铁线、现代化的机场和当时全球速度最快的高速列车向世界展示一个科技化城市领军者的东京形象。东京都也寄希望于2020年的夏季奥运会能够复制1964年奥运带来的重大机遇, 实现城市能级的提升。由此, 东京都政府知事舛添要一适时推出了新的城市规划蓝图——《创造未来:东京都长期展望》, 并明确指出要把东京建设成为“世界最好城市 (The World’s Best City) ”的目标。
二、规划主要内容
《创造未来:东京都长期展望》不仅展示了2020年奥运会时东京的规划图景, 也描绘了2030年的东京面貌。该规划以建设“世界最好城市”为总体目标, 这一目标包含两个层次:一是举办有史以来最成功的一届奥运会和残奥会, 并通过这一重大国际性赛事的举办助推城市发展;二是解决东京都面临的经济增长停滞、少子高龄、人口减少及其带来的各种问题, 实现可持续发展。规划围绕上述两个目标, 从“激活经济、提高生活质量、完善基础设施、推动城市更新、加强政府与民间合作”等角度出发, 制定了详尽的城市战略和政策方针, 并对各项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指标和建设时间表。
(一) 举办史上最好的奥运会及残奥会
为实现第一个规划目标, 即“举办有史以来最成功的一届奥运会和残奥会, 并通过这一重大国际性赛事的举办助推城市的发展”, 制定了三项城市发展战略。
1.发挥东京优势确保2020奥运会的成功一是为2020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进行周密部署, 并留下恒久遗产。二是构建优雅的无障碍城市。到2020年, 完成奥运场馆和主要观光景点周边的无障碍设计;到2030年, 完成日客流量10万人以上的78个国营和私营铁路站点的屏蔽门安装。三是确保国际游客的舒适和安全。到2019年, 完成安装约100个行人电子标牌;到2020年, 全部14家都立医院提供多语种医疗服务。四是培育顶尖运动员, 建设体育城市。到2020年, 参与体育与运动的东京都民增至70%, 使59个地区拥有有资格指导残疾人体育运动的社区体育教练等。
2.建设高度发达、以人为本的城市基础设施一是发展广泛延伸的海陆空交通网络。到2014年, 从新宿到羽田国际机场的航程从40分钟缩短至20分钟;到2020年, 从关越高速到东名高速的车程从60分钟缩短至12分钟, 羽田国际机场全年起降航班增至约49万架次;到2025年, 东京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610万标准箱。二是建设无缝对接的便捷公共交通网络。进一步推进重点的商业、文化和其他城市功能集聚区域的基础设施能级, 建设无缝对接的便捷公共交通网络, 打通海陆空港与市中心的交通连接, 实现无障碍交通。
3.宣传日本独有的待客之道, 提升东京魅力一是热情欢迎全球游客。到2024年, 东京都民志愿活动参与率提升至40%, 年入境游客数增至1800万, 举办国际会议数量增至330场, 外国游客对东京市内免费Wifi服务满意率提升至90%以上;到2028年, 东京港游轮靠港次数达到280次, 游轮观光客总数达到50.2万人。二是向世界宣传日本文化。到2020年, 在7个大型文化设施场馆实现多语种服务、延长开放时间并实现免费Wifi覆盖, 在东京及周边的多个文化设施场馆引入通票制。
(二) 实现未来东京的可持续发展
为实现“解决东京都面对的高龄少子、人口减少状况及其带来的各种问题, 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 规划又提出了以下战略。
1 . 建设安心、 安全的城市一是确保高等级的抗灾能力。到2020年, 95%以上的住宅 (其中城市住宅100%) 完成抗震加固, 所有住房和工作场所储备有应急食物;到2025年, 学校、医院等具有重要作用的城市建筑100%完成抗震加固。二是保护居民不受犯罪和其他危险的侵害。到2018年, 全部1296所公立小学学区路线覆盖监控摄像头;到2024年, 登记注册的预防犯罪志愿者团体增至900个。
2.建设福祉先进的城市一是为育儿提供坚实支撑。2015年起, 在设有小儿科的都立医院逐步建立针对患病和康复期幼儿的日托服务;2016年起, 东京都政府办公楼内的日托机构向本地社区儿童开放;到2018年, 消除日托服务短缺, 等候入托的幼儿减至0, 日托机构可容纳幼儿人数增加4万人等。二是完善养老设施建设。到2015年, 指定12所地区中心医疗机构和41所本地中心医疗机构作为阿兹海默症治疗中心;到2025年, 特殊养老院床位数增至60000张, 长期健康护理机构床位数增至30000张, 阿兹海默症老人之家床位数增至20000张。三是提供高质量的医疗保健服务。四是提供残疾人社区服务。到2017年, 社区内残疾人之家的居住容量比2014年增加2000人, 残疾人日间活动中心容量增加4500人;到2024年, 增加40000残疾人就业等。
3.建设国际领军城市一是刺激国民经济增长。到2024年, 新设企业率增至10%以上, 获得东京都政府支持的进入增长行业的中小企业数量达到1000家, 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小企业数量达到2000家。二是强化城市中心区域功能, 进一步提升城市实力。通过打造大手町、大手町一丁目、日比谷、八重洲、品川站、竹芝、虎之门、六本木、临海副都心有明和羽田机场空地等10个商务中心, 提升对国际资本、人才、商务活动的吸引力, 营造国际化的商务环境。计划吸引至少50家大型外企在东京特区设立亚洲总部, 继续保持东京作为与伦敦纽约并肩的金融中心地位。三是建设每个人得以扮演积极角色的社会。到2022年, 20-34岁年轻人的就业率增至81%, 求职者被雇为非正式员工的数量减半, 25-44岁女性的就业率增至75%;到2024年, 东京都政府援助就业人口达到24000人。四是发展支撑东京及日本的人力资源。到2024年, 80%的东京都高中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目标。五是拓展城市外交以利东京发展和奥运成功。到2020年, 与30个国外城市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到2024年, 每年有250个与国外城市的交流项目。
4.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一是将东京发展为智慧能源城市。到2030年, 能源消耗总量比2000 年减少30%;到2024年, 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增至20%, 太阳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1000MW等。二是实现与自然和谐相处。到2023年, 暴雨来临时的污水存储设施容量增加到170m³;到2024年, PM2.5空气质量标准达标率100%。三是增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到2024年, 开展措施延长160座桥梁的使用年限;到2029年, 100%完成发展较早的城市中心4个地区的污水管道更新。四是开展针对老龄化社会的城市结构调整。在人口减少、老龄化加剧、单身比例提高的基本判断下, 提出对北青山三丁目等地区的老旧都营公寓进行集中改造, 以应对住房闲置、建筑老旧化等问题。
5.促进中心区域的城市再生通过优化交通站点设施、推动历史街区改造、加快临海地区建设等, 将东京都打造为集商务、旅游、文化、MICE等于一体的国际化大都市。一是优化交通站点设施。完善涩谷站、品川站等枢纽的立体交通网络, 提升车站的集客能力。二是加快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除名胜古迹外, 加快对有乐町地区、竹芝地区和涩谷地区等的更新改造, 向世界展现从江户时代成长到现代东京的历史过程, 提升东京的观光价值。有乐町地区加强与民间组织合作, 利用在原都厅的旧址上强化MICE功能, 并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合作, 重拾昔日的繁华。竹芝地区和涩谷地区则分别打造信息产业基地、文化和流行传播地, 共同提升东京都的国际竞争力。三是加快临海地区建设。推进临海地区建设9座永久性体育场馆, 并在奥运会结束后, 引导该地区面向海外富裕阶层进行住宅开发, 并在充分发挥运动娱乐设施集聚优势的基础上打造临海地区国际休闲特区。
6.振兴多摩和岛屿地区一是构筑良好的发展环境。到2019年, 标明15000个泥沙灾害危险区域, 到2020年, 提高22道海堤, 到2024年, 建设9座海啸避难设施。二是利用丰富的自然环境激活社区。到2017年, 在6座岛上的5个村庄内启用超高速服务。
三、规划创新与启示
《创造未来:东京都长期展望》的提出旨在以2020年奥运会的举办为契机, 促进城市运行效率、舒适性、安全性、开放程度等的综合提升, 进一步增强东京的国际竞争力。为确保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此次规划除提出涉及多方面的举措及明确建设奥运会、残奥会的有形及无形资产外, 还正面提出了东京都面临的经济发展停滞、少子高龄化、人口减少社会的到来及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威胁等课题, 并在提升城市竞争力, 促进城市更新等方面制定了详尽的城市战略和政策方针, 使规划真正落到实处。
(一) 直面自然灾害、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长期以来, 地震等自然灾害及由此导致的火灾、海啸始终是东京城市安全的直接威胁。尤其是受东日本大地震的影响, 日本民众的抗震需求更加强烈, 为此, 新一轮城市规划将提升对自然灾害的防范能力放到了重要位置, 要求在做好应对灾害准备的同时也要将受灾程度降到最低, 并提出通过自助和互助机制建设提升区域防灾能力。此外, 为应对少子高龄化, 提出加快完善育儿、养老、医疗健康等设施建设, 以制造构建安心安全的高福祉城市。
(二) 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
在提升东京国际竞争力方面, 此轮规划提出了建设“国际领军城市”的目标, 探索从强化中心区域功能、加快人才培养、发展城市外交等方面提升国际影响力。此外, 还通过优化东京的国际化商务环境来提升对国际资本、人才、商务活动的吸引力, 以改变东京目前仅主要作为日本本国跨国企业大本营的局面, 并使东京重新取得与纽约、伦敦并列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同时, 规划特别强调对创业、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 将中小企业的发展视为引领东京新一轮发展的动力所在。
(三) 促进城市更新改造
新一轮城市规划还提出对城市进行相应的更新改造, 包括城市建设进一步向公共交通设施周边地区集中;通过统一用地、用地重组等措施推进因容积率限制而难以改建的老化公寓, 推进空置住房的充分利用;以区域活力的视角促进多摩新城的再生;将首都公营住宅改建所节约出来的用地作为福利设施的备用土地等措施。通过上述措施促进城市结构调整, 以应对由于少子高龄化加剧、单身人群比例提高等带来的住房闲置、建筑老化等问题。
东京都新一轮城市规划围绕“2020夏季奥运会”这一大事件制定了具体详实的规划指标, 并采用平实坚定的措辞取代指令性的法律语气。此外, 在规划制定过程中, 东京都政府对东京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合理预测, 并适时配套相应的制度、设施和服务, 以应对未来城市发展需面临的问题, 促进社会福利的提升。东京都的这些做法为上海城市发展转型和规划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未来启示 篇2
一、引言
人口老龄化和低出生率以及人类自身寿命的增长和退休年龄的提早等人口结构变化,再加上现收现付制缺乏养老资金的增值渠道,直接导致在现收现付制下巨额养老金难以支付的结果,迫使各国进行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同时,民众思想观念的改变,西方政治界、经济界的学者和政府首脑的认同,特别是拉美各国代表和英国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成功,世界银行多次的权威推荐以及基金制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如养老金财产化和自愿选择的一些优点,增加了养老保险向基金制改革的可能性。(注:蒋岳祥,《国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原因与方法浅析》,已投稿。)将现收现付的社会保障制度私有化,对于民众、西方政治家和国家首脑几年前还不敢想象的事,如今却得到了越来越多社会各阶层、特别是政界的支持,各种改革方案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世界各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使得原有现收现付制下的养老金发放和领取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探讨未来养老金形式的变化和发展趋势,有利于我们把握国际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改革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二、各国养老金制度改革和养老基金管理发展趋势
1.各国养老金制度改革发展趋势
养老保险制度按受益形式的不同可划分为两种:一种是规定受益制,另一种是规定缴费制。规定受益制(DefinedBenefit)是指,养老金项目的主办者做出承诺,按照特定公式决定参加者的养老金的受益,只要参加者按规定缴费和缴足一定的年限,参加者就可以得到一笔年金(Annuity),或进行一次性(Lump-Sum)支付的制度。它通常是现收现付制支付养老金的形式。规定缴费制(DefinedContribution)是指,养老金项目主办者,为每个参加者设立养老金个人账户,参加者可以在主办者规定的限额比例内向基金账户缴费,在参加者退休有资格领取养老金时,按照其账户的资金情况向其发放养老金的制度。它通常是基金制支付兑现养老金的形式,而且个人账户多余的资金可作为财产,继承给相应的受益人。(注:MonikaQueisser,TheSecond-GenerationPensionReformsinLatinAmerica,AgeingWorkingPaper5.4,Qrganization
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Paris,.)
目前的趋势是逐步取消规定受益制,采用规定缴费制,这样可以为每个职工建立可投资的个人养老基金储蓄账户,将养老基金直接推向资本市场。个人在工作期间的缴费以及养老金投资到资本市场后的回报都可以记录在账户上,到工人退休时,根据其账户上的资金账面情况,安排受益形式。
智利政府早在1981年就开始实施基金制,打开了通往基金制的大门。通过准确定义原有养老制度下的养老金的价格,使个人拥有相应份额的资产,为每个职工建立可投资的个人养老基金储蓄账户,成立相应的基金管理机构,专项管理经营该基金,提供投资方案和渠道,鼓励和刺激投资,使得养老金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因素而不是相反阻碍经济的增长;并且提高了个人支配养老金的自由度等措施,建立了基于可投资的个人养老金账户的私有制。由于智利的养老金改革较为成功,在最近几年里,相继有7个拉美国家,如秘鲁(1993)、哥伦比亚(1994)、阿根廷(1994)、乌拉圭、玻利维亚()、墨西哥(1997)和萨尔瓦多殿(1996)等国家,也不同程度地仿效智利政府的做法。(注:SalomonSmithBarney,PrivatePensionFundsinLatinAmerica:1997Update.)3月,波兰成了第一个东欧的国家,率先采用了智利的养老金制度的做法。(注:PeterJ.Ferrara,APlanForPrivatizingSocialSecurity,TheCatoProjectonSocial
SecurityPrivatization,SSPNo.8,April,.)
英国政府1978年在建立第二个层次(其第一个层次是统一比例的基本养老金计划)的与收入关联的养老金计划SERPS(StateEarningsRelatedPensionScheme)时,同时也制定了鼓励职工参加个人养老金计划的条款。如果职工退出SERPS而参加个人养老金计划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养老保险税率的优惠,按优惠的税率将资金直接存入个人养老金计划。这个优惠的税率比例目前是工资的4.6%,比SERPS的税率低很多,它是这样计算出来的:按现有资本市场的平均年投资回报率4.25%,使得参加个人养老金计划的职工到退休时购买退休年金的收益与SERPS的受益相当。这样参加个人养老金计划的职工的以前的缴付就不归还了,政府就没有义务支付这些职工在旧体制下的养老金债务了。英国政府的这种养老保险转制的安排最大的优点就是使得政府的转移支付达到较小的程度。
也有些国家如瑞典、意大利、拉脱维亚等国则采用了名义账户养老金制度转型模式。波兰在采用了部分拉美养老金制度转型模式时,在解决转移费用问题时,也采用了名义账户的转型方法。
瑞典名义账户养老金制度转型模式的基本特点是:
(1)将原有现收现付制中的规定受益改为规定缴费,但整个养老保险体制仍然按现收现付制运行。这些做法的优点在于使得政府不再承诺养老金的受益,养老金的受益依赖于缴费的情况,使得受益与此前的贡献更为接近。
(2)账户上可以明确记录个人所缴费的情况,以及基金投资后的回报,但由于整个养老保险体制仍然按现收现付制运行,所有的资金或大部分资余已经支付给退休的人员,其账户上的资金是虚的,故称为名义帐户。
(3)名义账户的设计,使得养老保险制度在转型过程中不产生转移费用,而使得原有的`养老保险制度下的退休者继续得到支付。
我国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在基本养
老保险基金的筹集上采用传统型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模式,即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负担,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社会互济;在基本养老金的计发上采用结构式的计发办法,强调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刺激作用和劳动贡献差别。建立个人账户的目的也是为进一步向基金制改革打下基础。但我国还没有寻找到一条很好的解决转移费用问题的方法,许多账户上虽然有缴费的记录,但这些基金已经用于支付退休一代的养老金了,所以,这个账户也具有名义账户的意义。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也属于此种模式。
智利和英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成功,为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供了可参照的范本。有些采用参加新制度的职工在一定时期内还需向旧的体制缴纳一定的费用,或归还一定比例而不是全部的旧体制下的权益,据此来减轻部分转移费用的支付压力。(注:SuperintendenciadeAdministradorasdeFondosdePensiones,BolitinE.Stadistico,No.146(2000):p.41.)
2.养老基金管理
改革养老保险制度的关键在于如何将养老基金推向资本市场,同时又能确保养老基金的安全。各国都有不同的管理模式。
智利在建制之初,就专门由养老金管理纪经人AFPS(AdministradorasdeFondosdePensiones)专项经营的私人公司管理(AFPS用英语表述是PensionFundAdministretors),可以进行如证券,股票和其他金融产品的投资。AFPS和其经营管理的基金是完全分开独立的实体,所以如果AFPS破产,也不影响养老基金。作为服务的代价,也是AFPS的惟一收入来源,AFPS收取客户每月固定的0至2.11美元固定佣金以及按工资的百分比计算的可变佣金,目前AFPS收取的佣金在2.49%~2.95%不等。其中可变佣金包括AFPS从中提取出来为工人代交的寿险和伤残险在内。为确保养老基金的增值保证,AFPS必须为客户提供不低于一定数额的回报率。(注:JosePinera,2000,PrivatePensioninChile.)
英国和美国的养老基金可直接由成千上万的各类私人投资公司经营。这类公司与其经营管理的基金也是完全分开独立的实体,作为服务的代价,投资公司向客户收取一定比例的佣金。
三、未来养老金形式的变化
各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使得原有现收现付制下的养老金发放和领取形式发生了变化。
1.养老金有形化和资产化
在现收现付制下,职工的死亡就意味着本人享用养老金的结束,而基金制为个人建立了可投资的个人养老金储蓄账户,使得养老金的形式有形化和财产化,增加了个人支配养老金的自由度和控制权,并且可作为财产继承给有关受益人。
2.养老金发放方式的变化
工人退休时的养老金类型可能的支付方式有下列三种形式:
1)生命年金
工人用个人养老金储蓄账户上的资金购买保险公司的年金,再由保险公司提供其生命年金。
2)计划提取
第二个选择是按计划从账户上提取金额。如果个人在死之前账户上还有钱,则剩余的钱可作为其财产,按法律分配给受益人。
3)计划提取与年金结合
这实际上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案的组合。
这种养老金发放的形式使得个人养老金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始终与资本市场保持紧密的联系,成为资本市场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3.提前退休将成时尚
在智利如果职工的个人养老金账户上有足够的资金购买相应的年金,或个人的账户上有相当于最近十年工作期间的平均工资的50%和达到政府规定的最低退休金的110%,就可以选择提前退休。(注:SebastianEdwards,TheChileanPensionReform:Apioneeringprogram,INPrivatizing
SocialSecurity,ed.mFeldstein,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2000.)表格一是1982~年底新制度下支付的养老金人数,选择早退休的人数已经逐年增加,职工在选择继续工作还是退休后从事自己的爱好有了很多的自由。同样,职工如果满龄后继续工作,也有同样的自由。
有些人想工作一辈子,而有些人都迫不急待不要工作而想从事自己想要做的事业和爱好,像写作或垂钓等,未来的养老保险制度使得这种个人的爱好可由个人自主决定而如愿以尝。
表一 1982~19智利政府新制度下支付的养老金人数表
年份 满龄退休 提前退休
1982 - -
1983393 -
1984 1,730 -
1985 2,647 -
1986 4,835 -
1987 7,980 -
1988 11,819 772
1989 17,129 2,824
1990 23,876 5,790
1991 30,14115,673
1992 35,76326,054
1993 43,08937,521
1994 51,440&n
bsp;53,355
1995 55,59169,537
1996 61,37480,576
1997 67,40594,116
1.资料来源:SuperintendenciadeAdministredorasdeFondosdePensiones,EvoluciondelSistema
ChilenodePensiones,No.3(2000):51.
2.智利人口大约1500万。
4.个人管理自己的养老金账户
国际进一步开放的投资规则和政策,使得个人管理自己的养老金账户成为可能,使具有承担风险能力的客户选择他们所喜欢的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方式。养老基金账户由职工本人自己管理,则可以免交佣金,减少管理成本,增加投资回报。自己可以选择不同的投资方案,如在工作期间,将账户的资金投资到较高风险的基金,当自己临近退休时承担风险的能力和耐心会减少再改变投资方式,将资金投资到低风险基金,以安度晚年。
5.参加别国的养老金计划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养老基金与国际资本市场的联系必将进一步增强,国际资本市场成了各国养老金联系的纽带。一国为了吸引更多的资金,一个可能的趋势是接受另一国的职工参加本国的养老金计划而另一国也会由于本国的职工放弃政府的最低保障而同意其参加别国的养老金计划。更进一步的发展,最终你会发现国家的养老保险计划和商业人寿保险如此接近,以至于你很难区分。参加别国的养老保险计划也就意味着购买别国的养老保险;而别国的养老保险的最终支付形式可能就是商业保险的年金,也即购买了别国的商业保险。
四、启示
国际养老金制度改革和养老基金管理发展趋势以及由此带来未来养老金形式的变化,对我国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着重要的启示。
启示之一,商业保险对不同社会保险制度的有着不同作用。
在现收现付制下,隔代间转移财富,劳动者在工作期间想尽量少交养老金,而在退休时又想尽量多得到养老金,养老基金增值的可能小。一个直接的结果是,职工如果有钱则更愿意将钱投资于商业人寿保险。然而在没有社会保障作为基础时,商业保险的繁荣会导致许多社会问题,如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进一步导致两极分化,影响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进程。这种情况对于没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也是一样。
在基金制下,为个人建立了养老保险账户,把养老保险基金推向资本市场,实现了养老保险基金的有效增值,使得养老保险有了商业保险的投资功能,投资商业保险与参加社会保险体现了相近的投资价值。由于基金制提供客户政府的最低保障,使得参加社会保险的职工又多了一层保护伞。一个直接的结果是,鼓励了而不是强迫了职工参加社会保险。
启示之二,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迫在眉睫。
目前,我国的养老基金仅局限在购买国债,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地区,经济建设缺乏资金,资本市场需要资金,然而养老基金又没有合适的投资渠道,于是挤占和挪用养老保险基金,企业和个人拖欠养老保险金等违犯法规的事件较为普遍。
按照我国各级审计机关每年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审计结果统计,查出的主要问题有:1)出借养老保险基金;2)将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经商;3)用养老保险基金购建固定资产;4)未专户存储,用养老保险基金搞定期存款等。(注:章延:“中国社会保障审计成效显著”,《人民日报》海外版,6月7日第四版。)也许这些违规的社会保险机构本意不坏,目的是为了养老基金的增值更快。所以,新的养老基金管理办法,应该顺从满足养老基金增值的要求,顺从资本市场的运作规律拓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形成养老基金和资本市场的互动,确保养老基金的有效增值。
另外,目前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统筹制度的覆盖率很低,仅仅局限在企事业职工还远远不够,我国的绝大多数农民、个体户、私营企业职工、三资企业职工和自谋职业者,都游离在社会养老保险统筹体制之外,没有参加到社会保障体制中来。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制定相应的政策,吸引和鼓励全社会各阶层加入到保障体系中来,大幅度提高覆盖率。
再者,我国城乡居民贫富差距悬殊,国内的一个抽样调查推算,不足百分之五的富人,占有全国居民储蓄存款总额的将近一半(超过6万亿)。(注:中国劳动网,www.labournet.com.cn/shebao-td/...)如果在开放保险市场之前,还没有建立起畅通的社会保障体系,各国的商业保险公司进入国内金融市场会直接挑战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那些现在还不在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内的绝大多数农民、个体户、私营企业职工、三资企业职工和自谋职业者,如果有钱将直接购买这些商业保险公司的人寿保险以防老、养老、安度晚年。而其他在社会保障制度内的职工也只会应付养老保险的缴费义务而将多余的资金投资到商业保险公司,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有直接的负面作用。另外商业保险的繁荣会进一步导致贫富两极分化等许多社会问题,那些现在还不在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内的绝大多数农民、个体户、私营企业职工、三资企业职工和自谋职业者,如果没有钱购买这些商业保险公司的人寿保险,将面临更贫困的局面。
未来启示 篇3
透过马航事件看当前空管之漏洞
我们从整个事件的关键时间坐标点来说起,东八区时间:2014年3月8日凌晨01:20,MH370在同吉隆坡空中管制中心做最后通话后,进入胡志明管制区,随后同管制部门失去通信联络,1小时20分后的02:40左右马方确认客机失联。面对上面这段马方公布的信息,很多人会疑惑:为何不以连续的空管克服国际间管制交接的漏洞?为何空地通信联络失去后没有其他飞机信息的连续反馈?而这些疑惑正是当前国际空管的两大缺陷:一是以行政区划划分航空管制区,飞机的导航和航迹的监管难以无缝对接,更难以实时监控;二是导航信息交换原始,依靠越来越拥挤的无线电话音通信来实现空地联络,这种间隔性通信和有限的实时信息交换制约着空管部门、机场运行管理机构和航空器间的协调,更无法及时有效地对突发事件做出反应。然而,当我们透过事件再细看当前国际航空管制系统的布局还有其他诸多缺陷:各国空管基础设施多样化,系统设备功能不一致;国家或地区的要求不同,运行方式和标准不统一,导致技术体制选择多样化、实施时间框架严重异步化;不同国家经济实力差距较大,空管实力也参差不齐,在较为落后的国家先进的机载电子设备无法发挥应有功效。
以国家行政区划划分航空管制区,当然有国家安全管理诸方面的考虑,但也给国际航班的空中管制带来弊端。由于在航空业发展的过程中,缺乏统一的国际标准制定,加之各国的航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航空管理水平有很大差异,所以造成各国空管的运行方式和标准互不兼容的现象发生,国际航班在由一个国家的空管区进入另一国家空管区时,要切换通信等多方面的通道模式。在MH370的最后通话中,吉隆坡空管区向MH370发出“联系胡志明,频率120.9”的指令。在联系到胡志明空管区的这段时间内,MH370与地面失去主动通信,这也就造成了事故监控的空档期。
导航通信方式的原始,也是由于各国发展不均衡引起的。2004年3月,即马航失联事件发生的10年前,国际民航组织第十一次航行会议就提出建立全球空中交通管理运行概念,其中就包含利用先进的辅助管理工具和空地信息共享的预想,以此避免有限的实时信息交换制约空管部门与机场运行管理机构和航空器间的协调滞后。但是由于诸如上文提到的国家间差异等种种原因,在全球空管运行概念提出10年后的今天,各国空管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依然明显。
高效与安全对未来国际空管的要求
MH370事件警示我们的不止是空管的漏洞,更为警示的是每日倍增的全球航空运输量正在当前的漏洞系统中繁忙地运行。根据波音公司最新的报告显示,过去10年全球航空客运量以5%左右的年均增量不断攀升,2013年全球平均每天
飞行的航班量突破10万架次,而全球民航飞机总数将在今后20年内翻一番达到35000架。面对全球航空运输业如此快速发展的形势,空中交通管理的任务与压力必然与日俱增。这些问题给国际空中交通管理的安全与效率带来新的挑战,同时也提出了不同以往的新要求。
首先,未来国际空中交通管理需具备系统的互用性,实现全球一体化的空管系统。如美国和欧洲等航空发达国家所倡导的“自由飞行”理念那样,摆脱基于国家边界建设空管系统的思路,变为按照交通类型和变化建设系统。利用新型通信、导航、监视系统将地面和机载系统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全一体化和可互用的空管系统。
其次,未来国际空中交通管理系统需具备动态空域管理能力,实现无缝隙的空中交通服务。未来国际空管不再按照严格分割的行政空域系统规划空域,考虑国家安全因素,军民航用户共同对空域进行规划、设计、维护、调整并制定规章。未来国际空管要采用灵活的空域结构,全面激活飞行管理系统,监控每架航空器的飞行动态,在一体化的全球性空域规划下对飞行航迹进行动态监管。
再次,未来国际空中交通管理系统需具备共同的规范,建造标准化的空管系统环境。国际民航组织、有关标准制定机构及产品制造商需联合制定或修订相关标准与建议措施,尤其包括相应的航空电子设备标准及相关指导材料。通过有效的国际间协商,创新协作形式(如多国设施服务联营),加强空中交通服务提供者与地区运行机构、国际运行机构间的合作。利用统一的规范,标准化空管系统环境,消除各地区和各地区内部之间空管系统的差异。
欧美新一代空管系统及一体化进程
为应对全球航空运输激烈发展的形势和由此对空中交通管理升级倒逼而生的内在要求,欧美国家依据自身情况皆在相继规划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系统。
据美国联邦航空局预计,2020年美国国家空域系统内民航载客量将达到每年10亿人次。鉴于此,并加之自“9·11事件”发生以来航空运行安全愈发突出的重要性地位,2007年联邦航空局开始规划“美国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系统(US Newgeneration ATM System)”,筹划对美国国家空域内的交通与空域的综合动态实施全方位管理,通过同所有相关当事方协作,实现对空中航空运行安全、高效的无缝隙服务。根据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总体架构的要求,联邦航空局将主动响应起降、路经美国航空管制区的所有航班情况,依托自动化的推广,提高航空运行管理的技术水平,以此管理复杂的、延伸到各地的应用信息,并将航空局从单一性任务向更多的战略管理和战略决策转移。新一代ATM系统通过基于性能的运行服务、态势信息分析分享服务和以网络为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基于航空器当前位置和未来位置的航迹管理、容量管理、交通流应急管理和航空器间隔管理;通过交互式决策机制使处于航空运行中的每位决策者了解航行中所有的限制因素,并预测出单独的、局部的决策与全国性、系统性决策的冲突,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的时间管理跨度可以做到从“时”到“秒”。
nlc202309020608
在欧洲,推动国际间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一体化进程的需要更为迫切。由于欧洲各国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均独立运行,行业标准各自为政,这种严重分割现象使得航班延误率激增,且飞行安全事故高发,因延误和事故每年给欧洲航空公司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3亿~19亿欧元。早在2004年欧盟就正式启动了“单一欧洲天空(Single European Sky,SES)”计划,其中确立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在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支持下,实现一体化的通信、导航、监视,通过建立通用数据交换网络和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系统,实现对欧洲空域的统一协调指挥,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欧洲空域安全和效率。然而在宏伟战略规划的背后,SES的进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其实在该计划实施前期的1999年,欧洲就成立了一个由各国空管当局组成的高级别小组,旨在为欧洲空管系统的技术和体制设计新的规范,但最终小组只是提交了一份建设性报告,这其中不免因为欧洲部分成员国对空域资源共识、政治共识等方面的不同见解。该报告提交多年一直遭遇搁置,直到2002年欧洲各国在国际间空中交通管理的现实需要面前对空域资源和政治分歧有所妥协,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行的欧洲议会会议上一致通过了在欧洲范围内实行统一空中交通管理的“单一欧洲天空”计划,该计划成为了2004年通过的SES计划的前身。SES项目是欧盟和欧洲空中航行安全组织之间合作的一个具体展示,整个项目的投资将达500亿欧元。通过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技术的支撑,欧洲国际间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将实现更加安全、高效的优化,项目全面建成后可以将航空管制基础设施的能力整体提高3倍,将空管安全性能提高10倍。
未来国际空管蓝图
基于国家经济、科技实力和政治因素的考量,欧美国家根据国家间对空管发展的相互需要率先推出的地区性计划,虽然注定不是未来全球背景下空中交通管理的最终蓝本,但却为未来国际空管蓝图的规划提供了技术和一体化模式的借鉴。
在技术层面,美国的新一代ATM是一套发展较为成熟的系统,未来国际空管可在此基础上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为依托,通过卫星导航、数字通信、网络信息等新技术手段渐进式实现其技术蓝图。“基于性能的运行与基于性能的服务”概念将得到全球化的推进,其中基于航迹的运行和基于航迹的航空器间隔管理、空中动态资源管理、气象影响管理和现代化场面管理等技术手段将有效地化解未来空中交通量的增长和对效率与安全的基本要求。诸多机制的运行遵循“精密管理”的路子,在航班密度高、管控空域复杂的区域,把基于航迹运行作为基本运行机制之一,从容量管制、交通流应急管制、航迹管理和间隔管理等方面改进空中交通服务。在空域资源的设计与配置上,制定航空器飞行航迹的四维信息(经度、纬度、高度和时间),减少航空器航迹的不确定性,发展基于全4D航迹的运行,提高空域资源的利用率与航空器的安全性。空管系统自动化分析空域飞行器航迹并实现航迹信息共享,机上的避撞系统结合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系统将改善监视功能,具有能够自适应的避撞逻辑程序可有效减少扰乱报警和最大限度的偏差。各班次客机均能够有条不紊地飞行在自己的航空保护区和航道内,加之全4D的航迹监管,未来航空器将有效避免任何失联事件发生。针对大型容量需求以及容量管理计划中出现的不平衡现象,将利用灵活的航路定义实现交通流的随机应变,确保安全、高效的空中通行。利用动态资源管理,系统的资源和服务得到极大使用效率,避免资源的利用不足而长时间限制用户所需。
在一体化进程过程中,全球航行计划的国际空中交通管理可以借鉴欧洲SES计划,坚持通过多变框架组织和相关机构沟通协商,共同制定行动标准和路线图。国际民航组织框架内的民航组织大会和航行大会是协商制定和修改统一民航技术业务标准和行动纲领的理想平台,2004年和2012年分别举行的国际民航组织第十一、十二届航行大会就对全球空中交通管理的运行提出诸多战略性探讨。在未来的国际空管一体化进程中,诸如基于性能导航所依托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技术标准、常规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等方面,均需要国际民航组织协调和服务其191个缔约国的国际化步伐。例如,基于GPS的地区性广域差分增强系统(SBAS)已在北美洲、欧洲、日本使用,目前印度和俄罗斯也在协调使用该标准的进程,但基于诸多技术层面的原因在赤道地区的国家在该方面还有困难;目前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中,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欧盟的GALILEO和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未来都将成为国际交通管理体统的技术支持者,多系统间的技术规范和执行标准亦需要相关机构协调统一。
未来国际空管蓝图的中国之鉴
据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民航运输将以年均13%左右的速度快速发展,到2015年机场数量将达到230个以上,运输飞行总量达到每年1143万架次,比2010年翻一番。作为世界第二大航空运输主体和民航运输业增长最快的国家,MH370事件对我们的触动不应仅仅是关于航空安全的系列排查与整改,面对世界发达国家致力推动的全球空中航行计划,中国在未来国际空管蓝图中更应该未雨绸缪迎接全球空管一体化的挑战。
在技术方面,对现行空域进行模块化和重新设计、接轨亚太地区的运行概念、建立地区性的流量管理和综合飞行计划处理系统、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使设施标准化,逐步摆脱基于趋于边界建设空管系统的思路,变为按照交通类型和变化建设系统,利用新型通信、导航、监视系统将地面和机载系统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全一体化的空管系统。面对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世界竞争格局,我们要预先增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好性的设计,通过建设机载、陆基增强系统增强北斗卫星导航的综合性能。
在运行层面,加强我国空中交通服务提供者与国际民航组织地区运行机构的国际合作,在探索国家统一管理模式的同时与国际民航组织的国际标准接轨,为下一代空中交通数据链服务制定共同的安全、性能和可互用性标准。积极推动空中交通管理制度层面的可互用性,建成管制手段信息化,运行保障、空域管理一体化,具有国际标准的新型空管系统。此外,着眼未来星基导航的前景趋势,要积极将北斗系统纳入国际民航组织卫星导航系统体系中,使北斗系统能够在全球民航领域得到应用,推进北斗系统的全球化战略,同时解决民航领域完全依赖国外卫星导航系统所带来的安全问题。
加德纳对未来教育的阐述及其启示 篇4
一、加德纳对当前教育的分析和见解
加德纳从多种角度阐述了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对我们应该改进的地方及未来教育的主要任务等都作了简要的论述, 反复强调要注重对学生两种价值观即责任感和对人类自身的尊重感的培养。加德纳强调, 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新的科技时代, 是一个在不断突破的时代, 教育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只有受过良好的、广博的、灵活的教育的人, 才能在这个新时代发挥成效”。
1. 当前教育面临的两个难题。
加德纳认为, 教育面临的两个难题是“应该教给学生些什么” (What should be taught) 和“怎样教学生” (How should we teach) , 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他指出, 在现代社会, 知识的更新是非常迅速的, 如何从浩如烟海的知识中选择教学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不能够靠延长教学时间来教授学生, 知道哪些内容是可以在教学中省略的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应该深思我们的教育方法, 因为我们总是习惯于以相同的方法教授不同的学生, 而忽略了他们的个性发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这两个问题一样让人忧虑、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2. 实施教育的两个坚定基础 (Two Firm Foundations) 。
加德纳主张我们在实施教育时应该依靠两个基础:学习的科学和人们的价值观。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 打破传统中将人的智力看做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的认识, 提出人的智力至少由以下七种智力构成:言语—语言智
筅河南南阳师范学院吴旭君
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 后来他又提出了自然观察智力及存在智力的可能。在演讲中, 他多次明晰他的观点, 不断重申每个人的智能存在差异, 学生这些所有的智力都应该被注意开发, 所有这些“智能的结构”有待给予启动。加德纳认为, 多数国家的学校在语言和逻辑方面强调得足够多, 但几乎忽视了其他心理表征形式:关于艺术的、运动的、人的、自然的知识等。
他指出, 在现代社会靠教育获得的知识已经能够较容易地帮助我们赚到金钱, 对学科知识的真正理解最为重要, 也确实很难实现的。他认为, 孩子们对世界的逐渐的认识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有好有坏、有对有错, 有的甚至是致命的错误, 我们必须在教育中逐渐地消除他们头脑中的错误观点, 并帮助他们接受比较精确的知识“构造”和比较适当的思维方式。加德纳认为, 人们需要多种描绘世界的方法和多种智能, 教育者应该教会人们如何学习。他坚信, 教育能够建立在最近形成的有关人类学习的知识之上。
加德纳着重强调了教学价值观的重要地位, 他明确指出:“作为一名教师或者教育政策的制定者, 你可能知道所有的关于学习的科学事实, 但它们仍然不能在周一的早上告诉你在课堂上应该怎么做, 这是因为有关教学行为的决定总是包括价值判断。”加德纳再次表达了多元智能在教育实施中能够发挥的积极作用。如果真正赞成多元智能的研究成果, 教育实施者的决策就会完全不同, 例如, 用七种或八种方式来教每一课题, 或者把具备某一特定职能强项的儿童集中教育, 或者去了解儿童使之尽可能实现个体化。他倡导教育要面向未来, 我们必须在教学中体现自己的希望, 自己的价值观体系。最好的教育必须建立在过去的基础上, 也必须关注最前沿的发现、创造和未来一代的需求。
二、加德纳对未来教育的主张和期望
加德纳从“回顾过去” (Drawing on the Past) 和“展望未来” (Peering Toward the Future) 这两个角度分析了学校教育。他坚信, 面向年轻一代的教育在认知上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物理的世界、生物的世界、社会的世界、个体经验的世界, 要达到这一目的, 要在获得基本文化 (读、写、算) 训练和计算机技能的基础上, 引导他们进入各种各样的学科群。他通过举例说明学科知识应该使我们明了善恶美丑, 进而弃绝谬误, 避免做邪恶的事情;应该使我们掌握学习智力的工具, 例如, 科学地、有根据地思维, 这和知道很多知识是大不一样的。鉴于此, 加德纳得出结论:“教育首先要提供学问;然后是主要学科里深刻、关键的主题, 以多种途径接触这些主题;给青少年多种机会掌握知识和表达他们的理解。”加德纳认为, 高新技术的应用将给社会带来极大的便利, 未来的学生们能以各种有效的方式自己获得大量的信息, 可以获得物质的多种描述;学生和家长们可以通过网络等媒体和各种各样的教师、专家等联系……随着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 学校将会变得具有灵活性, 但同时教学将会变得更具挑战性!尤为重要的是, 孩子们必须思考某些尖端技术的价值———它们带给我们的更接近梦想还是噩梦?!因此, 教育者的任务将是双重的, 而且面临着双重的挑战:“一方面, 传递传统的学科知识和思维方法;另一方面, 帮助学生应付和决策怎样处理这些令人眩晕的发展时可能承担的能动角色。”
加德纳认为未来的教育将体现以下特色:公共教育和民办教育都很重要, 但是不能把教育交给商场, 由市场来控制;文化的教育和全球社会的知识都是学生未来生存的必需知识, 多元文化问题难以忽视, 自身背景文化的学习很重要, 仅仅依靠学校教育体系难以完成, 最好还是放到校外和周末;要么上大学, 要么退学工作, 进入职教教育的“双轨制”教育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现状, 要把“进入大学接受教育”的机会拓展到人的整个一生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二十几岁, 要把高等教育逐步延伸到免费范围, 大学教育的普及化应成为教育的目标之一;学术教育和实践锻炼并行, 学科和边缘学科知识都需要研究学习。他认为至少可以通过在不同阶段设置跨学科教育的基础:幼小阶段要鼓励广泛的阅读 (甚至在网络上进行博览) , 这是通向文化基础的最佳途径;初中阶段要着眼于使学生运用不同的学科视野对许多复杂的问题展开思考;高中阶段要把较多的时间和主要精力花费在跨学科的综合运用方面。
阐述对未来教育的期望时, 加德纳特别强调了两种不朽的价值观 (Two Crucial Values) :对责任的承担和对人类的尊重。第一个价值观是对责任的承担。加德纳不但强调重视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 也特别提到了成人应该具备的责任心:“对自己负责、对周围的人 (家庭、朋友和同事) 负责、对职业负责、对我们所在的社会负责, 以及对更广阔的世界里我们不认识的人们负责, 对未来的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健康和生存负责。”加德纳认为, 对责任心的教育是必须的, 这在生命的早期阶段难以完成, 但必须从那里开始, 若从成年开始就太迟了。“家长和教师必须在他们自己的生活中体现出责任感, 努力地在年轻一代身上培养出相应的责任心。”第二个价值观是对人类特有品质的尊重。“人类做过许多可怕的事情, 但难以数计的人也完成了许多奇妙的东西:艺术作品、音乐作品和科技发明, 以及勇气与牺牲共存的英雄行为。”我们的青少年必须学习这些成就, 尊重它们, 花费一定的时间研究它们并期望有朝一日在相同的情况重新完成它们;了解一些人类英雄可能是使青少年接受积极的价值观的另外一种方式;要毁坏学术学科中那些人类显著的成就显然比建造它们容易得多。加德纳列举了这些原因以强调这一价值观要受到重视, 这也是为了避免重蹈历史上毁灭文明的悲剧。
加德纳呼吁, 我们应该牢记, 教育是人类最伟大发明之一, 没有任何其他的生物像我们这样教育后代。在这个有着巨大变化的时代, 我们必须牢记教育古老的价值观, 并维持它———不只是用事实、资料和信息, 也需要知识、理解和智慧。加德纳多次陈述他的主张:过去教育是建立学问、主要学科和对自己国家的文化的教授, 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此, 不但要维持这三方面的关注, 而且还要增加其他两点, 即为跨学科的学习和全球化文明的生活做准备。另外, 我们还必须保证责任感和人文精神得以发扬光大。他说:“尽管我们所预测的未来是不完整和模糊的, 但我们必须直面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责任, 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这是当代教育所要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让我们把物理、自然和社会科学最好的成果和人类价值最珍贵的东西融合在一起, 在全球的视野中实施教育, 这样我们就有可能拥有能够体现人类最好成果的教育体系。”
三、加德纳关于未来教育的阐述对我们的启示
加德纳主张, 为了人类的未来社会的教育, 倡导一种更科学、更公平的教育, 注重的不仅有教育已有的优势, 还有人类自身的价值观。加德纳关于未来教育的阐述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启示, 其中以下几个方面尤其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1.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多元智力理论, 全面认识和评价学生。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自问世以来备受世人关注, 他提出的智力结构给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启示, 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育观、对学生的认识和对智力的理解。多元智力理论开阔了我们看待教育的视野, 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多维地看待人的智力的方法, 其广阔性和开放型对于我们全面地认识和评价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加德纳在演讲中多次阐述智力的多元性, 强调个体智力的差异性———“两个人具有的这些智能不可能完全相同, 即便是孪生子女, 他们的这些智能也存在差异”, 强调智力结构中的各种智力只有领域不同, 而没有优劣、轻重之分, 因此, 每个学生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 只是表现的领域和深浅不一。
“多元智能方法”在教育中最大的优势表现在甄别、遴选、评价学生的特长和个性方面。如果教育工作者真正理解了智能的多元性, 一定会尽可能公正地对待每一名学生。在教育实践中,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重视个体的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要考虑个体间在这些方面的发展方向及其发展水平的差异性, 以及个体内发展的不均衡性, 注意引导其优势智力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力领域迁移,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另外, 多元智力理论倡导的评价思想也具有很强的先进性, 为建立多元、科学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利的理论依据和支持。总的说来, 评价目标应该设施多种层次, 以准确反映个体在不同方面的发展水平, 不能只重视学生的智力测验和学业成绩, 而应该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 在多种背景下发现个体的长处和潜能, 为其个性的发展创造条件。
2. 教育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 合理选择教育内容。
从加德纳的教育理论中可以看出, 他对在当前的世界如何选择教育内容非常关注, 他忧虑如何选择教育内容, 既不增加学生课程负担, 又让学生能够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发挥创造性。他承认过去的教育有在其相应时代内的实用性, 但他主张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育也要不断地发展和更新, 以适应人类在当代和未来的需求。例如, 加德纳指出, 当代的社会正逐步走向多元化, 教育不能再固守自己国家的文化, 而忽视别国的文化。这就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 我们应该重视多元文化的教授, 要关注跨学科的教育也是同样道理。的确, 当今世界性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就是变化的节奏愈来愈快, 新知识、新现象、新问题接踵而来。我们所处的社会正处于日新月异的变化中, 教育内容的来源被不断拓宽, 人们需要的知识更加多样化, 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教育不仅考虑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别, 还要接受科技进步、社会环境等带来的种种挑战。在未来, 学习的方式更加多样化, 学校将变得更加灵活和变通, 教育内容、教学方式更不可能被完全计划好或明确, 但必须在传递传统的知识、思维的同时, 满足未来孩子的生活需求, 使孩子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中所应承担的各种角色。
3. 重视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培养。
加德纳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强调重视青少年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 这和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向是一致的。加德纳认为, 最基本的价值观首推责任感和对人类自身的尊重感, 这是价值观中最基本的但绝对不是全部的内容。他强调, 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世事无常、市场力量强大、网络等科技文明扭曲人们时空感的动荡年代, 责任感的培养尤其困难, 家长和老师都要做好榜样, 让孩子们从小就接受这方面的教育和熏陶。在某些国家的年轻一代身上, 存在一种远离现实的人生态度, 加德纳对此深感忧虑。他认为, 应该帮助年轻人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人生的意义, 激发他们重回并不断造就一个有追求的时代。用艺术、科学等人类留下的宝贵财富, 引导学生学习、尊重、理解这些成就及其蕴含的精神, 使他们具备积极的价值观, 并把这些价值观根植在日常生活中。
不同国家、民族和社会环境下, 人们的道德准则千差万别, 不同的人们在历经重大的社会变化时会在心理、道德和精神方面发生不同的反应, 但是, 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需要人们能够在关心自然和人类自身的立场上去探求伦理、公正和善恶。教育不是万能的, 当前的教育更是不断面临新的挑战, 但毋庸置疑, 教育担负着使儿童和年轻人迎接未来的责任, 我们必须建立能够体现人类最优秀成果的教育体系, 不仅传承知识, 也使优秀品质得以发扬光大。这就要求我们把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培养置于教学过程中, 通过政策指引、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并以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孩子们对社会、对人类自身有一个真正的理解, 形成良好的社会观、科学观和人生观。这是未来社会变得真正的自由、民主和公平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美]Howard Gardner. (2001, March13) .AN EDUCATION FOR THE FUTURE:The Foundation of Science and Values.Retrived April25, 2012from http://ednet.kku.ac.th/~paisan/tld/educ-future.html
[2][美]霍华德·加德纳.未来的教育:教育的科学基础和价值基础.刘沛, 译.教育研究, 2005 (2) .
[3][美]Howard Gardner.多元智能.沈致隆, 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3.
未来启示 篇5
【关键词】地平线报告 高等教育 信息技术 趋势 挑战 发展 启示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0C-0024-04
Horizon Report是美国新媒体联盟(New Media Consortium,简称NMC)地平线项目的组成部分。此项目始于2002年,其主要目的在于预测和描述未来五年全球范围内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兴信息技术。2014年初始,NMC发布了Horizon Report 2014 Higher Education Preview(《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预览版),描述高等教育环境下新技术对教学、学习和创造性探究所产生的潜在影响。
新媒体联盟组织了国际上教育、技术及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士组成咨询专家委员会,围绕一系列研究问题进行讨论,揭示重要的发展趋势和挑战,并确定该报告中可能涉及的技术类型。新媒体联盟社区和咨询专家委员会成员所拥有的大量资源、现有研究和实践经验极大地丰富了报告的内容。咨询委员会成员间在开展互动研讨基础上形成了《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的主要观点。通过Delphi迭代研究方法最终确定出未来五年内,6项有应用前景的信息技术以及它们在高等教育情境中的实践应用。每一部分开头都有一个主题概述,随后讨论该主题与高等教育中教学、学习、创新探究的相关性,并介绍若干具体例子来展示技术是如何被应用的。最后,每一部分结束时都有建议性的阅读材料,进一步补充报告中的讨论。地平线报告的目的在于帮助教育部门负责人、政策制定者及学校教师及时了解新的信息技术及其对教学、学习以及研究的潜在影响。
一、加速高等教育技术应用的关键趋势
(一)快速趋势(1~2年):网络学习、混合学习与协作学习渐成主流与社交媒体的学习应用。教育范式正在发生转变,涵盖网络学习、混合学习和协作学习。学生已经花大量的时间进行网络学习与交换新信息。采用面对面和网络混合学习模式的院校能够加强学习者在学术之外形成网络技能。网络学习能够发挥很多在校学习所不能及的优势,包括让学生具备越来越强的数字化技能,为实现越来越多的协作学习活动提供可能性。如果设计和实施成功,混合式学习模式能够让学生到校园参加一部分活动,而利用网络实现另外一部分活动,从而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
社交媒体正在改变着人们相互交往的方式、理念、信息以及交往内容品质与贡献的判断。超过十亿人使用Facebook等社交媒体平台,这个数字约占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教育工作者、学生甚至一般市民经常使用社交媒体分享有关科学与其他发展的新闻。这些变化对学术交流与信息可信度的影响还有待观察,但社交媒体已经对教育领域各个方面都产生重大的影响是明显的。
(二)中等趋势(3~5年):学生成为教与学的创造者与数据驱动的学习与评价。今天社会的变化越来越大,创新正被消费牵引。大学的校园教学实践焦点正在转移,各个学校的学生正在通过制作与创造的方式进入更为投入的学习,而不是课程内容的消费者。最近几年,用户生成的视频、自助出版的电子书、个性化域名和其他平台都出现了大幅增加。高等教育正处于改变自己课程的位置,确保学习环境与身为创造者的学生的融合,提供创造者社会需要的批判性思考技术的支持。院校里所有学科的课程和学位计划都在改变,它反映了媒体创作、设计与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性。
(三)慢速趋势(超过5年):敏捷方法的应用与网络学习常态化。组织领导力与课程体系受益于敏捷启动模型,高等教育思想领袖已经形成共识。教育工作者都致力于开发基于这些模型的新方法,刺激自上而下的变化并能在广泛的范围内实现机构设置实施。目前,精益创业的运动正在硅谷进行,它提供这样的路径,以快速的、划算的方式,使用技术作为催化剂建立并评估改变。飞行员和其他实验项目用来开发教学和改善组织结构,然后用科学的方法快速评估。
异步语音和视频工具使网络学习人性化。从历史上看,人们表示对于网络课程最关注的问题是缺乏互动。人们渴望能模仿面对面的体验的数字化学习机会。学习管理系统和其他服务中包含的录音功能已经开始允许教师和学生更真实的网络交流。例如,Canvas包含将文本转换成语音,Blackboard 能够录音直接上传到YouTube。媒体生产与分享功能已经固化在许多其他免费的、易于使用的社交媒体平台,如Vimeo、Instagram和Vine。越来越多的教师不仅仅是创建视频讲座,把它当工具介绍自己,发布公告,提供简要背景资料、布置作业。
二、阻碍高等教育技术应用的挑战
(一)教师的数字流畅度低与教学奖励机制相对缺乏的挑战。数字流畅性大概是指能够操纵信息和通信技术获取、处理、检索、加工、存储的数码流,该数码流能够使信息转变为知识和解决方案。数字媒介素养作为未来各学科和行业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项关键技能,其重要性日益显现,但目前的教师教育与培训尚没有做出应有的回应。这一挑战之所以变得更加严峻,是因为数字媒介素养不仅仅在于掌握数字化的工具,而更重要的是养成一种思维方式。
教学与学术研究相比地位一般或至少经常低一些。在全球教育市场,一个大学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术研究的质量与数量。根据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的方法,研究和引用占大学的分数60%,而教学只有不到一半。总体来说,在学术界中研究是第一位的而教学是一种必须履行的义务。受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努力实施有效的教学缺乏激励机制。兼职教授和学生感到挑战的冲击,作为教学的合同是被低估的且所得报酬过低。学习者必须接受学校的主要研究人员过时的教学风格。为了均衡竞争优先权,更多的高校正在尝试在一个学年把教学任务较重和较轻轮流安排,与此同时,聘请了更多的兼职教授来完成。
(二)来自教育新模式的竞争与扩展教学创新的挑战。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新教育模式正给传统高等教育模式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教育机构无一例外地都在寻求提供优质服务和更多学习机会的方法。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是人们关注的前沿,让学生能够在实体的教育机构内获取越来越丰富、通常是免费的网络课程,来补充他们的教育和经验。然而,随着这些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平台的涌现,我们有必要坦率地评估这种模式,确定如何最好地支持规模化的协作、交互以及评价。仅仅利用新技术是不够的,新的教育模式必须使用这些工具和服务,以在更深层面上吸引学生。
我们的组织未能充分推进教学创新,使其成为主流的教育实践。创新来自用新的方式把自由与想法联系在一起。我们的学校和大学都允许我们用规定的方式连接想法,有时这也可以通向新视野,而更多的是导致机械学习。目前,现存组织很少能奖励教学的创新,促进结构改进。现在的变化是提倡新思想的传播与教育试验。
(三)扩展教育规模与保持教育相关性的挑战。经济全球化驱使接受大学本科教育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的现象已经成为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压力。在对拥有的潜在受教育资源及对中产阶级受教育阶层的有利影响关系促使越来越多国家鼓励学生进入大学,然而在许多国家准备接受教育的人口已注册了——扩大入口意味着扩展没有学术背景的学生获得成功而没有额外的支持。许多大学认为,这些机构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帮助这部分学生。
许多专家担心如果高等教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其他模型(尤其是其他商业模式)将取代它。虽然这种关系有一些优点,但大学消失那是不可能的。然而,有部分大学企业在冒险,例如在高科技、易变的领域开展持续的、先进的教育。当网络学习和免费教育内容变得更加流行时,大学机构的利益相关者提出一些问题,大学能够提供什么而其他途径不能,并从学生的角度反思高等教育的价值。
三、未来五年影响高等教育的关键技术
(一)1年甚至更少的时间:翻转课堂与学习分析得以应用。翻转课堂是指重新安排课内与课外所花费的时间,将学习的权利从教育者向学生转移的一种学习模式。课后,学生管理他们的学习内容、学习的节奏和风格,以及展示知识的方式,而老师成为指导者,调整教学方法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支持学生的个人学习之旅。在翻转课堂的模式中,宝贵的课堂时间致力于让学生共同努力解决本地或全球挑战的项目学习,或者其他现实世界的应用,以获得更深的理解。翻转课堂模式是一种与混合学习、基础学习和其他教学技巧和工具相互交织的,灵活的、主动的、更吸引人的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其使教育者能更好地设计独特的有质量的学习机会、学习课程,以及那些具有个性化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评估。
学习分析是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教育机构对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大数据集的科学分析进行探索,目的是提高学生记忆力,为学生提供高质量、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学习分析研究旨在应用数据分析为教育系统的各级决策提供参考。基于学生相关数据的分析则是以特殊需求学生群体为目标,致力于设计出更好的教学方法,并评估制订的计划是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记忆,是否应该继续进行——这些分析结果对于管理者、政策制定者和立法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对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而言,学习分析在剖析学生与在线文本、课件之间的互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也受益于学习分析的成果。通过开发用于分析学生具体数据的移动软件和在线平台,去追踪数据的创建响应、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二)未来2~3年:3D打印与游戏和游戏化尝试融入教学。3D打印技术是一种以数字形式从三维立体构造物理对象的快速成型技术,如三维建模软件、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计算机辅助断层摄影等。3D打印技术应用于教学能够帮助学习者亲身感受到数据采集、拟定解决方案、物化设计等要求的“制造性学习”过程,进而获得深刻而有成就体验的学习。密歇根理工大学的一项新研究表明,3D打印机可以使研究型实验室的效率和能力大幅度提高,减少97%的成本。除此之外,3D打印能够实现更多定制化的产品来满足个体需求。
随着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数量的激增,台式机、笔记本电脑、电视机和游戏机已经不再是联机游戏的唯一载体,游戏变成了可以在多样化设备上进行的便捷活动。此外,游戏已经跨越娱乐领域,渗透到商业、生产和教育领域,成为辅助培训和激励员工的有效工具。当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和方案在尝试游戏应用时,游戏化(将游戏的元素、方法和框架融入到非游戏场景和情节中)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商业、军事等领域相比仍处于萌芽阶段,教育的游戏化正获得研究人员和教育工作者的日益认同,他们认识到游戏能够激励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进行创造性研究。
(三)未来4~5年:量化自我与虚拟助手期待闪耀。量化自我是指消费者通过使用技术能够密切跟踪其日常活动相关数据的现象。可穿戴设备在市场上的出现,如手表、腕带、项链,它们可自动收集数据帮助人们管理自己的健康、睡眠周期和饮食习惯。移动应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为消费者提供随时查看和分析个人健康指标,依靠技术与数据分析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这些应用程序不仅跟踪一个人所做的事情、所花的时间,而且还能分析他们的愿望什么时候可以实现,等等。新设备甚至可以自动跟踪人们的生活,如MEMOTO,戴在脖子上的相机,每半分钟捕获一次图像。越来越多的人依靠他们的移动设备来监控他们的日常活动,数据正在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语音识别和基于手势的控制技术进一步融合,我们正快速远离依靠指示器与键盘进行交互的现实。虚拟助手是用自然用户界面工作的可靠的补充且首例已应用于市场上。最新手机的案例如苹果iPhone的Siri和安卓的Jellbean,允许用户控制所有的功能手机,可以与虚拟助理进行逼真的对话,等等。从长期来看,虚拟助理在学习中的应用与范围是明确的,技术对非正式学习的实质性影响将更加引人注目。
四、对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启示
(一)把握信息技术应用趋势,顺势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报告为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近期趋势来看,学习方式将发生巨大的改变,网络学习、混合学习与协作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将逐步兴起,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把握这种趋势,更新软硬件设施,以满足“数字化原住民”这些新兴学习方式的需求。
从中期趋势来看,大数据逐步走入生活、工作、学习,学校的管理及学生的学习每天都产生大量的数据资源,如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大量的电子学习作品,可以被再次利用或重新组合使用,成为新的教学材料,还可以用来分析统计,为教师的教学服务。高校应借助各种网络平台收集这些数据信息,整理、分析,支持学校的教学与管理。
从长期趋势来看,高等教育界思想领袖越来越认同敏捷创业模式,它的使用会让组织领导力与课程体系得以迅速地提升,高校应把握这一趋势,广泛应用于提高教学、改进组织结构等各种试点或试验项目中,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与老师的创业能力。
(二)正视技术应用三重挑战,合理应对促进信息化发展。报告中列出未来信息化面临的三重挑战的程度是不断递进的,从紧迫到困难到严峻,高校教育化发展必须冷静面对,合理分析,淡定应付。
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技术的发展优于教师的技术掌握程度。各高校应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或培训中心适时跟进,组织专题的技术应用培训;由学校组织与人事部门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培训与激励双管齐下,有效应对教师数字流畅度低的挑战。
当新的教学模式、理念、方法不断出现时,高校该如何应对呢?首先,高校必须认真对其进行评估,确定其是否适应学校的教学管理的需要,是否具有可行性;其次,将这些新的模式、理念、方法加以“本土化”,使其更具针对性,更加适应学校的实际需要;最后,在推广应用这些教学创新的过程中,还需制定相应的、配套的创新与改进方面的激励机制。
近年来,在线教育的发展异常迅猛,吸引了大量的学习投入到新的教育模式中。高校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质量问题,将极有可能被这些新兴的学习模式所取代,可见,高校必须高度重视,顺应信息化的潮流,建立更具弹性的管理机制,采取更加灵活的教学形式,用技术支撑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以保持其存在的价值。
(三)合理利用主流关键技术,促进教学与管理效益最大化。报告中推选出6项具体技术,应引起高校的关注。特别是信息化过程中需要保持与国际接轨,也必须考虑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化的应用,促进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提升行政管理的效益。
目前,翻转课堂已经在高校得到了应用,但在应用创新方面还有待于改进,有些高校走在前列,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例如,复旦大学心理系学科带头人张学新教授的“对分课堂”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但学习分析应用还处于试验阶段,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学习分析对于教学分析、提高学习的保持率、提供高质量个性化的学习体验都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有网络平台,引入统计分析技术都可以实现,技术难度系数并不高,但需要培养一些专门的学习分析的人员。
3D打印作为最新的创新技术,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当前华东地区已经走在前列。随着技术成本的降低,高校可以根据学校财力的实际情况,在最需要的专业或领域尝试,从而逐步地推广应用。而当前高校的学习效率存在着诸多问题,游戏与游戏化则是一种较好解决路径。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中的游戏化,提升学习的积极参与,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成效与创造性;依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进行游戏与游戏化为主题的教学探讨,开展相关的教学设计比赛等,都是将游戏引入教学的可行途径。
关于量化自我与虚拟助手在教育中应用还处于尝试阶段,高校应当关注它的发展进程,因为技术发展在5年的周期内,会产生巨大的变化,只有持续地关注,才能使技术得以合理利用,促进教学与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综上所述,美国新媒体联盟对地平线报告的研究是持续的、严谨的,对我们关注未来全球教育技术的走向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与借鉴意义。报告对于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趋势、挑战、发展论述得非常清楚,明确了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未来方向,高校的教育信息需要用前瞻的眼光、变化的视角,审视技术的更新,以积极的姿态面对它,合理运用它,服务于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2013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EB/OL].(2013-01-02)[2014-01-26]. http://www.nmc.org/pdf/2013-horizon-report-HE_CN.pdf.
[2]NMC Horizon Report 2014 Higher Education Preview[EB/OL].(2014-01-02)[2014-01-26]. http://www.nmc.org/pdf/2014-horizon-he-preview.pdf.
[3]NMC Horizon Report 2013 Higher Education Edition[EB/OL].(2013-05-06)[2014-01-26]. http://www.nmc.org/publications/2013-horizon-report-higher-ed
[4]李逢庆,杨树林.信息时代的高等教育:未来趋势与挑战——新媒体联盟NMC地平线报告解读[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5)
[5]宋述强,钟晓流,李海霞,焦丽珍,李婷,白薇琳.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趋势、理论动态与技术前沿——兼论《现代教育技术》杂志2013年选题策划[J].现代教育技术,2013(1)
[6]牟智佳,张文兰.新媒体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趋势研究——对历年《地平线报告》的元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2(5)
[7]张屹,朱莎,杨宗凯.从技术视角看高等教育信息化——历年地平线报告内容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2(4)
【基金项目】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3YJA880096);2014年度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YB2014480)
【作者简介】佘雅斌(1977- ),男,湖南邵阳人,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信息技术应用、高等教育。
未来启示 篇6
本文将通过对“Intel未来教育”项目全新理念的认识, 把“Intel未来教育”倡导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与信息技术课程实际教学进行有机地融合, 以进一步发挥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应用价值。
2. Inte l未来教育
2.1 项目简介。
Intel未来教育 (Intel Teach to the Future) 项目是英特尔公司为支持计算机技术在课堂中的有效利用而设计的一个全球性的培训项目。
2.2 项目特点。
2.2.1 模块化的结构设计。
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整个课程分为十个模块, 总共40小时课堂教学加上20小时回家作业。这些模块为: (1) 课程概述, 准备单元计划; (2) 为单元计划查找资料; (3) 创建学生多媒体演示文稿; (4) 创建学生出版物; (5) 准备教师支持材料; (6) 创建学生网站; (7) 建立单元计划支持材料; (8) 整合单元计划; (9) 评价单元计划; (10) 建立单元实施方案。这些模块贯穿着三条主线:
2.2.2 基于任务和项目的学习“Intel未来教育”是一种任务驱动式的自主学习过程。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以明确的学习任务为前提, 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人机之间的互动过程来解决问题, 实现学习目标。
2.2.3 以学生为本位, 促进教师角色转换。
在培训中要求参训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的立足点放在学生身上, 因此在许多创作活动中, 要求教师扮演学生的角色, 去制作供学生参考的电子作品范例 (称为学生作品, 如多媒体演示文稿、电子小报以及网站) 和支持学生研究型学习的工具模板。
3.“Inte l未来教育”项目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启示
受到“Intel未来教育”教学理念的启发, 将其应用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 下面谈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3.1 精心设计单元教学任务。
好的学习任务, 首先应能激发学生兴趣, 引发其思考, 使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欲望。同时提出的学习任务应该能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在教学内容上, 教师可以借鉴“Intel未来教育”项目的单元教学计划来合理规划教学内容。
在进行单元计划设计时,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单元问题”的设计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设计单元问题, 使学生能够顺利地解决“问题”。当然“问题”的设计要有趣味性, 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能力培养的角度看, 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2) 掌握框架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学生是知识建构过程的主体, 因此, 教师进行“问题”设计时, 要以“学生为中心”, 要注意学生的个体特点与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 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和兴趣等。在设计的过程中, 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设计每一个模块, 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来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
(3) “单元问题”的设计要适当留白。所谓留白, 就是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要面面俱到, 要给学生的思考和尝试留有余地。同时, 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启发他们亲自去尝试和探究, 鼓励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2 转换教师角色。
教师角色转换有两重含义:一是从讲授、灌输转变为组织、引导;二是从讲台上讲解转变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共同学习。
3.3 以学生为主体的组织教学。
新课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取新知识的体验。因此, 转变学习方式,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案。教师在提出“框架问题”之后, 不要急于讲解, 让学生讨论分析, 提出完成单元计划教学中的问题需要做哪些事情。
(2) 循循善诱,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完成单元计划。创设单元情景使学生进入学习情景, 师生讨论, 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和自己要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任务完成阶段中, 老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 多给学生鼓励, 让每位学生都能自由、大胆地去解决“框架问题”。
(3) 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 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 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评价能力, 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通过评价促进学习;组织学生开展互评, 在互评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
4. 总结
将“Intel未来教育”的教学理念应用于指导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 将有利于实施个别化教学, 既可面向全体学生, 又可面向特长生因材施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 实现自主学习, 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体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摘要:本文介绍了“Intel未来教育”的项目及其主要特点, 提出将Intel未来教育”的教育理念应用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 精心设计单元教学任务, 转换教师角色, 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组织教学, 从而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Intel未来教育,任务驱动,模块化设计
参考文献
[1]夏敬标.谈“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推广使用[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3.
[2]祝智庭, 黎加厚.走向中国教育改革实践的英特尔未来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 2003.
[3]祝智庭, 李宁.英特尔未来教育:面向信息化教育的教师培训模式[J].全球教育展望, 2001.
未来启示 篇7
首次听到工业4.0是在2014年度全省中小学“师陶杯”教科研论文颁奖大会上, 11月17日上午来自江苏省教科院教育科学规划办的彭钢主任从3个方面阐述了德国率先提出的工业4.0与课程4.0发展现状, 乃至与今后学校4.0的建设有什么样的联系, 并且从危机意识、机遇意识和领先意识3个角度讲述了教育发展改革的重要性。
“工业4.0”被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 是德国政府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该项目由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和联邦经济技术部联合资助, 投资预计达2亿欧元, 旨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 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人因工程学的智慧工厂, 在商业流程及价值流程中整合客户及商业伙伴, 其技术基础是网络实体系统及物联网。
中国首套工业4.0流水线也已经亮相于第十六届中国工业博览会。2014年10月初, 李克强总理访德期间, 中德签署了《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 提出两国将开展工业生产的数字化 (工业4.0) 合作。
彭教授说:“工业4.0让工厂能够更敏捷地应对需求, 为客户定制产品”。我隐隐觉得其模式和学校育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也许就是对于“课程4.0”、“学校4.0”出现的启发吧。
其实, 工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会推动教育的改革, 在前几次工业革命中已经显著体现出来, 所以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 加快教育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2 未来教室概览
未来教室是案例学校基于语文数字基地建设的, 利用目前国内主流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功能打造师生互动的多功能型教室。
上课时, 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平板进行互动式教学, 而且可以对教学过程进行多机位拍摄, 并且随时翻看。目前只是将学生集中在教室里, 将来学生可以在校园中各个能接收到WIFI信号的地方进行互动式教学, 乃至可以在家中完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 从而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中时空上的束缚。
课后, 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对学校的服务器进行访问。教师可以上传课件素材并发布作业,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 还可以对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统计, 并且根据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 随时对网上的学习资源进行调整。
学生可以将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疑点发布在交互平台上, 教师和其他同学可以及时对其进行解答或补充说明。学生还可以对教师上课的视频进行回看, 以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从而起到非典型性慕课的作用, 可以说课后可应用的功能比课堂上更多更强大。
目前比较流行的微课, 就是以微视频为基础的短小课程, 是目前慕课中最常用到的元素, 为翻转课堂以及实现课程4.0和学校4.0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课程4.0及学校4.0案例
王洁教授在2014年第九期的《上海教育科研》上发表文章《原来学校可以是这样的》, 文中说:“发现每棵树的生存需求和生存价值, 让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 让每个人感到自己重要……”
文章中讲述了北京11中学用这样的理念, 去建设打造全新4.0的学校, 全校4174名学生形成了1430个教学班, 每人一张与众不同的课表:学生走班上课, 每学期基于各自的现实与理想, 安排每天的课程。教师可以按照学科特点和自己的喜好来布置自己的学科教室等。
虽然案例学校目前还达不到这种状态, 但是也可以借助未来教室等资源不断向这样的目标靠拢。
4 工业4.0的意识
案例学校在借助未来教室等资源实现课程4.0及学校4.0过程中, 要借鉴工业4.0的危机意识、机遇意识及领先意识来不断思考发展。
4.1 危机意识
目前, 我国对于微课等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进程比较靠前的是北上广深津。虽然江苏在高考中具有一定的特色, 但只有个别学校能够走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前沿, 而大部分学校受到政策及人为因素制约, 普遍跟不上步伐。案例学校所属的开发区是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经过30多年的不断打拼, 在教育事业上也不能落后于其它区。学校的教育发展越快, 越能够为开发区的建设培养更多人才, 对开发区的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引导作用。
其实, 该区在行政上还属于南通市管辖, 所以大小考试以及招生还是由市区统一制定。目前市区有通中、市一中以及通大附中在案例学校前招收生源, 虽属同一批次, 但面临着巨大的招生压力。同时, 今年南通市又会全部取消择校生, 对案例学校的招生又会带来诸多影响, 可以说有利也有弊。
随着计划生育起到的作用, 目前生源越来越少, 虽然放开二胎政策出台, 但要等这些孩子上高中至少还要15年, 而且不是每家都会考虑二胎, 所以生源在15年内还是会不断减少, 在招生总数不变的情况下, 生源质量也会有所下降。
所以, 案例学校在工业4.0概念的冲击下, 也存在着巨大的危机。
4.2 机遇意识
随着中国电信网速的提升以及4G技术的普及, 均已实现了双百兆访问, 资费也越来越低, 而且在城市中已经实现全面覆盖。通过中国电信的光纤接入, 在案例学校可以实现随时随地上网浏览教育网的相关资源, 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提供重要保障。
目前开发区只有案例学校一所高中, 在区域资源的享有上有一定的优势。在区内如果要上一些高中公开课, 直接在校内就可以算是县区级的公开课;如果要录制和使用教学资源, 那么高中内部的调配也非常容易掌握。当然这也带来一个小小的缺陷, 因为只有一所高中, 所以录制相关课程视频, 需要的人手相对不足。
这些情况都为案例学校打造“未来教室”的应用带来了机遇。
4.3 领先意识
从晋升为四星级省重点普高之后, 案例学校在教学质量上连年攀升, 这与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 与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除了主观上的努力之外, 客观的工具案例学校也应该跟上。例如:如东县就利用广电网, 在暑期给学生播放辅导教程, 学生可以学习到与暑期作业匹配的优质资源, 就可以很好地利用2个月的暑假时间。
案例学校目前也是四星级省重点普通高中, 所以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上也不能落后于县市区的一些同级别高中, 否则就会出现更多的生源流失现象。不管是取消择校生还是借读生, 总会有部分人还是能想到方法打个擦边球, 导致好的生源流失, 差的生源流入, 不仅对本校教师的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干扰, 而且长期下去还会形成一定的恶劣风气。
所以, 在这个紧要关头, 案例学校一定要迎难而上, 争取在4.0时代让学生跟上步伐, 从此踏上一个更加崭新的进程。
5 策略与方法
可以让这种推进双管齐下, 用两种方式同时作用在教育的各条战线上, 在表层和底层全面深化案例学校的教育改革。当然这种推动肯定需要部分人的辛勤付出, 例如学校的教科室, 在理论指引和实践操作上就能够发挥极大的作用。
在表层推进方面, 可利用学校的政策指引作为外驱力, 让部分教师熟悉平台的应用。当然大部分教师都是被动接受的, 因为他们已经拘泥于以往的教学方式和沿用原有的教学资料, 如果要重新构建一个教育资源的话, 那又要花上10年时间, 那个时候他们可能已经退休了, 所以不太愿意做这些无谓的牺牲而富足后来人的工作。所以需要用一些引导政策, 尽量发现一些愿意做这些工作的教师, 并且打造成典型的先进案例。每个学科都树起一个典型之后, 他们的成绩肯定会实现更高的提升, 届时其他教师就不得不跟风了。
在底层推进方面, 就要发挥他们的内驱力。因为每个教师都不愿意奉献出自己的有用资源, 所以将“渔”教给他们, 他们才会主动制作并提供资源给学生。大家都在用, 从而让个别有抵触情绪的教师也不得不一起使用。
笔者在案例学校采用的方法是, 先构建QQ群, 然后将所有愿意参加物理微课制作的教师召集进来, 再把自己掌握的“二维码与物理微课相结合”的教育技术全部教给他们。而且不只做这一件事情, 教师们进群之后, 笔者每个星期开展一次讲座, 这次学不会下次再来, 可以学习N次直到学会为止。
有一次推出的理论是“自媒体”作用, 这样就不需要第三方网络支持, 不但省去了很多麻烦, 而且还节省了大笔的建站费用。所以, 教师为了自己班学生的成绩, 肯定会从内心驱动自己去做这些微课与二维码结合的工作, 最后就会推动整个微课事业的发展, 从而推进教育4.0的发展。
6 总结
工业4.0概念与教学的结合, 并且将之用于学校的未来教室, 一定会拓展教师的视野, 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能, 同时结合学校的“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的活动, 促进和引导学校的教科研发展, 进而促进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 进而为大专院校培养更优秀的学生, 为日后的社会培养更具创新思维和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摘要:首先阐述工业4.0的概念, 并且以南通市天星湖中学为例, 提出目前学校课程建设工作应该具有与工业建设领域相同的危机意识、机遇意识和领先意识, 就目前未来教室的应用和大范围的课程建设相结合进行分析, 尝试用外驱与内驱相结合的方式, 同时推动表层和底层发展的策略, 进而促进学校和大范围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入应用。
关键词:工业4.0,未来教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刘金易, 邵海兵.二维码在实验仪器标签以及橱卡制作中的应用[J].信息与电脑 (理论版) , 2015 (01) :88-89.
[2]刘金易.二维码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物理教学探讨, 2014 (12) :52-53+55.
[3]刘金易.二维码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物理之友, 2015 (04) :17-19.
[4]刘金易, 耿建.如何利用物理微课网发布实验微课[J].实验教学与仪器, 2015 (06) .
未来启示 篇8
关键词:新西兰,未来之路计划,学前教育政策,启示
新西兰作为OECD成员国之一,其经济和教育都十分发达。在学前教育方面,国家从20世纪开始积极进行改革,通过一系列的国家文件来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尤其是2002年颁布的《未来之路———学前教育十年战略规划》,有效提升了新西兰学前教育的质量。
一、未来之路计划出台的背景
新西兰的学前教育始于19世纪,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到20世纪末有了长足发展,但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
首先,各民族儿童之间存在入园率的差异。新西兰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中欧洲裔人口是新西兰主要人口,另外还有毛利人和太平洋各岛裔少数民族人口。尽管国家一直出台政策促进少数民族裔儿童的教育,但是与欧洲裔儿童相比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差距。据调查显示,截至2000年,欧洲裔儿童的入园率为94.2%,毛利族人、太平洋岛裔、亚裔和其他少数民族儿童的入园率则分别为83.1%,75.8%,89.2%和82.2%。[1]
其次,各种学前教育机构之间存在教育过程不公平现象。为了提高学前儿童的入园率,新西兰增设了各种类型的学前教育机构,包括幼儿园、家庭服务中心、语言巢、游戏中心、临时教育和保育中心等。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02年新西兰各类具有执照的学前教育机构共有3488所[2],这些种类繁多的幼儿教育机构确实提高了幼儿的入园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机会的平等。但是由于这些机构的主管部门不同、执照的标准不同、甚至有部分机构属于执照豁免单位,因此机构之间的教育质量、管理、生源都存在着很大差距,造成了学前儿童教育过程的不公平。
第三,新西兰对于学前教师的教育和培训重视不够。尽管1987年实行了学前教育证书制度,但是各类学前教育机构中教师的整体素质仍然较低,具有教师资格的人数占教师总数的比例较低。截至2003年,新西兰全国学前教育机构中共有教师13037人,其中具有教师资格的5953人。学前教育教师中欧裔教师占9817人,其他少数民族裔教师仅为2420人。[3]
为了解决学前教育中的一系列问题,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新西兰教育部门对全国学前教育状况进行了大量深入的调查、分析和总结,并于2002年9月颁布了名为《未来之路》(PathtotheFuture:NgaHuarahiArataki)的学前教育十年战略规划。
二、未来之路计划的实施
1.未来之路计划的目标
未来之路战略计划共有三个方面的总目标:一是提高学前教育的参与度。该目标包括提高学前儿童的入园率、增加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机构和加大学前教育资金的投入和持续性。二是提升学前教育质量。该目标要求增加具备教师资格的师资数量,通过制定政策与法规加强对父母和家庭主导教育机构的支持。严格《课程纲要》的执行力度,在教育和学习实践中提高教育质量。三是加强学前教育机构与其相关机构的合作。一方面涉及到幼儿园与家庭、小学的合作,另一方面是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主要目的是提升0~8岁儿童教育的连贯性,为儿童、家庭提供更加综合的学前教育服务。
2.未来之路计划的内容
(1)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学前教育参与度。为提高学前儿童的入园率,新西兰政府实行了一系列学前教育资助计 划,主要包括 “公平基金 计划”(EquityFunding)、“促进学前 教育参与 计划”(thePromotingECEParticipationProject)、“学前教育 酌情补助 金计划”(theECEDiscretionaryGrantsScheme,简称DGS)、“建设基金”(EstablishmentFunding)等。为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教育部设立了“激励津贴”(IncentiveGrants)、“学习津贴”(StudyGrants)、“新西兰教学奖学金”(TeachNZScholarship)等资助计划。[4]计划的实施主要是为了扩大学前儿童的参与度,尤其是提高处境不利儿童的入园率。如“促进学前教育参与计划”最开始是为了缩小新西兰少数民族儿童与欧裔学前教育参与度上的差距,后来逐渐扩展到学前教育参与度较低的弱势群体和低收入的家庭。仅2004—2005年度就签订了25个“促进学前教育参与协议”,共拨款122.7万元(新西兰元,下同),实现让1223名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目标。[5]而“公平基金计划”主要面向所有注册的公立幼教机构,目标是减少各群体学前儿童之间的教育差别,消除弱势群体儿童参与学前教育的障碍,实现教育的公平。此基金计划主要针对满足以下四个条件之一的学前机构进行资助:处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社区,招收特殊儿童或非英语背景儿童,属非英语语种的机构,地处偏远地区。每个条件都有相应的测算指标。
为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的参与度,新西兰工党政府2004年宣布实施“20小时免费计划”,从2007年7月1日开始,将为非盈利性质的、合格注册教师的学前教育机构中所有3~4岁的儿童提供每周20小时的免费学前教育。2008年5月,计划扩展到盈利性学前教育机构。2010年7月,该计划又将游戏中心和语言巢的5岁儿童也纳入其中。[6]
(2)规范学前教育机构标准,提升学前教育质量。为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新西兰通过一系列法规制度来规范学前教育机构。2008年启动了学前教育监管系统,该系统出台了不同的机构标准和规章制度,用来规范各种类别的学前教育机构,内容指标涉及到课程设置、健康安全、基础设施和管理机制等。教育部计划在5年内重新认定所有的学前教育机构,如果评估合格,政府将给予资金补贴,如果不合格,教育部将颁发一个为期18个月的过渡性执照。[7]新西兰教育部为了促进学前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于2003年7月实施了学前教育创新中心项目,该项目从2003年7月至2009年6月共实施了5个阶段。每一阶段教育部都要根据不同的任务从注册的教育机构中选取正在进行创新教学并实施国家课程的机构作为改革中心,每个参与该项目的学前教育机构都有自己的创新特色。
(3)建立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增加合格注册教师数量。2002年,新西兰成立了教师协会,代替教师注册委员会负责合格教师注册工作,加强教师的资格认定和管理。该协会2005年颁布了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并要求所有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师只有经过培训合格后才能在此协会注册,也才有资格上岗。
新西兰学前教育十年规划的目标是:到2007年12月31日,幼儿园和教师主导式学前教育机构要有50%的员工拥有由新西兰教师协会颁发的幼儿教师资格证书。2010年,要有80%的幼儿教师成为注册教师,2012年这一比例将达到100%。[8]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新西兰政府针对不同情况的教师,实施了不同类型的资助计划,如“激励补助金”、“学习津贴”、“新西兰教学奖学金”等资助计划。如“激励补助金”是用来激励幼儿教师申请教师资格证书。申请合格者每年可获得2094元,3年半最多可获7329元。
“新西兰教学奖学金”是针对在校大学生的,通过比较学生的学术成果、学籍信息等对学生进行筛选,符合标准并愿意选择学前教育的学生除可以免交学费外还可以获得1万元的津贴。[9]以此鼓励更多的优秀学生选择学前教育专业,从而提升学前教师的素质。
(4)加强家园合作,提高家长参与学前教育的能力。为了加强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之间的合作,2006年2月,新西兰教育部和社会发展部共同实施了“学前教育父母支持和发展”项目。该项目充分发挥父母的优势,实现他们对儿童的有效教养,提升弱势儿童家长的参与程度,引导弱势儿童的父母能够融入广泛的学前教育系统中。项目首先选取了8个学前教育机构作为试点机构,第二次又选入10所机构,被选入的学前教育机构要与教育部签订三年的合约,为偏远地区和特殊需要儿童和家长幼儿提供支持和帮助,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为了有效衔接儿童在家庭和幼儿园中的教育,教育部专门为家长开设了网上专栏,向家长普及学前教育的相关知识,如学前教育机构的类型、课程内容、选择学前教育机构的策略、学前教育的优惠政策等。2007年5月,教育部向儿童家长免费提供《学前教育合作手册》,内容包括育儿建议、教育信息等,鼓励家长协助幼儿学习。[10]
三、未来之路计划的主要成绩
未来之路计划实施过程中,新西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项目来保障计划的实施,并且使学前教育有了良好的发展。主要成绩如下:
1.学前儿童的入园率显著提高
未来之路计划的实施迅速增加了学前教育机构的数量,从而提升了学前儿童入园率。在未来之路实施的十年中,新西兰每一年学前儿童入园率都保持一定的增长。2012年计划完成时,新西兰学前儿童的总入园率达到95%,比2002年增长了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学前儿童的每周在园时间也逐步增加,3岁以上儿童每周在园时间由2002年的14.3小时增加到2012年的21.1小时。2岁及以下儿童每周在园时间由2002年15.8小时增加到2012年的20.4小时。[11]
2.合格注册教师的比例不断提升
为了增加合格教师的数量,提升注册教师的比例,新西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既关注了职前教师的教育质量,又重视了职后的教师培训。在新西兰政府一系列措施的激励下,新西兰注册学前教育教师和合格教师的比例得以提升。据调查数据显示,新西兰合格学前教育教师所占的比例由2002年6月的48.6%上升到2012年6月的71%。而注册学前教师的比例也由2002年的35%提升到2012年的73%。[12]
3.0~8岁儿童学习效果良好
未来之路计划加强了学前教育机构与社区和小学的衔接与合作,维持了0~8岁儿童在教育上的连续性,并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据调查发现,0~8岁儿童的各项发展指标均有明显提高,在阅读方面,有40.4%的儿童达到了国家标准的要求,有35.9%的学生甚至超过国家标准。在数学方面,达到和超过国家标准的儿童分别是50.5%和21.8%。而在写作方面,达到和超过国家标准的儿童则分别为50.8%和17.2%。以上数据显示,学前教育机构与社区、小学之间的合作计划开展顺利,效果良好。
4.父母参与儿童学习与评价的机会增多
通过加强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的合作,未来之路计划让更多的家长参与到儿童的教育和学习中来。2006年的“学前教育父母支持与发展”项目,在两次试点的18个机构共与2246名家长进行了合作。家长通过参与这个项目增加了教育儿童的知识与技能,增强了对社区的自我归属感,形成了社会支持网络。家长素质的提升使其能为儿童创设积极的家庭环境,充分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参与项目的学前教育机构来说,既提升了机构的目标意识和服务能力,又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5.提高了弱势群体的学前教育发展水平
为了促进教育公平,未来之路计划通过一系列措施提升弱势群体的学前教育水平。例如通过“促进学前教育参与计划、公平基金计划”等资助少数民族中弱势儿童,提高处境不利儿童的学前教育参与程度。通过教师教学金计划来激励弱势群体中注册幼儿教师的数量,通过制定学前教育机构标准来提升弱势群体学前机构的质量。以上政策的落实和实施,有效地提高了弱势群体的学前教育水平。以太平洋岛屿裔的学前教育发展为例,从2002年到2012年,入园率增加了7.7%,注册教师的比例提升了48%,执照豁免式学前教育机构的数量由133所下降到48所。[12]
四、未来之路战略对我国学前教育政策的启示
我国目前学前教育所存在的普及率不高、教育质量不均衡以及学前教育机构参差不齐等问题,与十年前的新西兰有诸多相似之处。因此新西兰未来之路计划给我国学前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许多启示。
1.研制托幼机构评价标准,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教育公平既要追求教育机会公平,更要追求教育过程公平。如果没有基本的质量保证,入园机会对幼儿的发展来说意义不大。[13]要想保障学前教育机构的质量,就要研制一套科学可行的学前教育机构标准,用来评价和规范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行为。我们可以借鉴新西兰的三级监管框架对我国学前教育机构进行监督和规范。
我国目前的学前教育机构中民办机构占了半数以上,由于没有统一的国家专业标准来规范导致质量参差不齐。目前我国仅有20世纪制定的部分单项标准,如《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玩教具配备目录》、《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等,这些标准内容单一、不系统不全面。因此我国应尽快研制各级各类学前教育机构的国家标准,对现有的学前机构进行审核和监督。国家标准的内容应该包括基础设施、课程内容、师资规格、健康安全、教学管理等。政府及学前教育主管部门要定期参照标准对学前教育机构进行审查,以确保学前教育质量。对于合格的园所要分出级别,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园所要分批次限期整改,到期达标的正常营业,仍然不达标的要强制关停。但妥善安顿好幼儿的园所流转,避免因此造成大批儿童失去学前教育机会。
2.实施灵活的教育资助计划,提高弱势儿童入园率
制约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育经费问题。当前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是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不足的重要表现,尤其是处境不利群体的学前教育状况更加严重。新西兰政府在未来之路计划中的学前教育资助措施,成功提高了学前教育参与度。我国学前教育可以借鉴其经验探索学前教育资助政策。
对于我国农村地区学前教育机构数量不足、质量差的现状,中央和地方政府应成立领导小组,设立专项资金,进行实地调研。没有学前教育机构的地区新建一批合格的学前机构,对于原来已有的不合标准的园所进行改建,确保每一个乡镇至少有一所符合国家标准的学前教育机构,让儿童有园可上。对城市的学前教育机构可以学习新西兰实施“公平基金计划”。通过制定一系列标准对学前教育机构进行测评,对于接受低收入家庭儿童或者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机构实施免税或者财政资助政策。另外可以探索对于农民工子女及城市弱势群体进行现金、教育权等多种方式进行资助的政策,以确保处境不利儿童的学前教育参与度。
3.加强教师教育和培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新西兰实施的“教学奖学金计划”值得我国效仿。我国的免费师范生计划虽然也能鼓励学生从事教师职业,却难以保证质量。可以对有志于幼教事业的优秀学前专业学生进行资助,通过《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进行考核,对于达标优秀的学生减免学费。这样就能吸引比较优秀的学生从事幼儿教师职业,从源头上保证了学前教师的质量。教师职后培训也是提升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针对我国幼儿教师培训的效果低下、流于形式、缺乏系统规划等问题,我国教育部门的培训政策应探索教师培训的整体规划和培训模式,重点考虑年轻教师、转岗教师以及低水平教师的培训策略。改变以往只重视“骨干教师”的培训观念、低水平重复培训的形式,切实提高我国学前教师的专业水平。
4.构建家园合作交流平台,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学前教育的发展不仅仅依赖于学前教育机构的质量,还需要家庭与社会的合作。尽管我国教育部文件《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以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都提出了要加强家园合作。这些政策要求还只是建议性的、不系统、不完善,不具有可操作性。文件没有明确的执行主体,没有明确幼儿园与家长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结果只能使家园合作成为一句空话,家长要么不知所措,要么被动执行幼儿园的指令。我国教育部门应该进一步制定政策明确家园合作双方的责任与任务,相关部门不能只停留在建议上,而是制定实施细则来监管和核查家园合作的过程和效果。另外通过开办家长学校等方式来使家长明确自己在学前教育中所担负的责任。
未来启示 篇9
关键词:绿色生物农业,农业可持续发展,EM技术
一、我国农业当前面临的几个问题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于饮食的需求及意识日益提高, 食品安全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 我国农业改革开放以来, 为了提高产量, 大量采用化学肥料及农药, 虽然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 解决了我国的温饱问题, 但是极大地影响了农副产品的安全保障, 近年来, 接二连三地引发农副产品的污染事件, 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化学农业的未来发展。
我国历来是农业资源紧缺的国家之一, 人口较多, 因此人均农业资源的百分比低于世界的人均水平。 2005年的统计调查显示, 耕地面积18.31亿亩, 人均达不到世界人均40%的水平。 因此, 有效利用农业资源是我国农业面临的重要课题。随着化肥及农药的使用面积日益扩大, 严重污染了我国的耕地, 严重破坏了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 给我国农业的发展带来很大阻碍。 与此同时, 很多研究者把目光转向先进国家的农业发展经历及研究, 仔细地分析了国外的农业发展及研究情况。
二、国内外绿色生态农业发展
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 英、美的一些学者先后针对西方的常规农业的弊端提出有机农业的理念与实施方案, 到40年代, 有机农业在瑞士、英国及日本等国家得到发展, 60年代很多欧洲农场开始有机耕作。 同时, 为了进一步促进绿色生态农业, 各国设立了自己的认证机构, 为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政策环境, 给他们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指向了新途径。 日本在20世纪40年代开始出现绿色生态农业的概念, 提倡环保型农业, 促进农副产品的质量的提升。 日本对于绿色生态农业的支持力度很大, 在绿色生态农业技术研发等方面投入十分显著。 本文所介绍的EM技术 (有用微生物群) 是1982年日本琉球大学教授, 农业博士比嘉照夫先生发明的一种生物工程技术。 当时能够实现无农药, 无化肥的生态农业是日本很多研究者们的研究目标。 比嘉照夫教授找到了利用微生物作用能够实现生态农业的途径。 笔者2007年至2008年, 在指导教授的推荐之下, 有幸参与了在日本东京的一个用EM技术净化日本川河水的活动, 体验了EM技术的使用整体过程。 EM技术只是日本的绿色生态农业技术之一, 除此之外, 很多研究机构及大学研发了很多技术及绿色生态农业体系及模式等。 在世界绿色生态农业技术的研发领域, 日本的成绩十分突出。
我国的绿色生态农业发展较晚, 20世纪80年代, 以中国生态学家马世骏教授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提出了 “中国生态农业”概念。 如今, 我国生态农业的研究及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模型等试验很多。 但是, 目前我国农业结构的复杂等原因生态农业的规模仍较小, 技术等方面没有成熟。 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研究日益提倡, 绿色生态农业体系及模式的研究得到很大支持。 政府颁布 《中国21世纪议程》, 提倡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 在党的十八大及全国两会的影响之下, 很多地方政府提出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战略措施, 实施大力推进绿色生态农业行动。 很多高校或研究机构开始了绿色生态农业的研究, 为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索了新途径。
三、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对先行研究及相关资料分析, 从先进国家的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 以下几点可以借鉴及吸取之处。 第一, 绿色生态农业是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新型农业模式, 提倡绿色生态农业是为了保护农业资源及自然生态环境。传统农业是资源消耗性农业, 很多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的传统农业, 在农业经营的同时破坏生态环境, 耕地沙漠化的现象较常见, 化肥农药的作用下耕地盐碱化, 等等, 都是给农业资源带来很大污染及损害, 给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阻碍。 对于农业资源紧缺的我国来说, 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对农业资源的可持续有效利用及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 绿色生态农业是农产品安全保障的新型农业模式。绿色生态农业生产的农副产品通过绿色有机认证机构的认证后进入市场, 因此, 残留农药及各种污染等可能性大大降低, 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了很大保障。 绿色农副产品的不断普及, 对于普通的农副产品的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提升有很大促进作用。
第三, 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型农业模式。 随着绿色生态农业发展, 很多农副产品走向品牌化道路, 通过认证机构的认证, 走向市场为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 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走向世界市场是农业经济发展新的趋势。 因此, 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是发展农业经济的新农业模式, 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有深远意义。
四、从化学农业到生物农业的挑战
生物农业是最近出现的概念, 是指自然生物作用下保持农业的生产及促进牲畜的健康成长的农业体系。 EM技术是多种微生物结合而产生的有益微生物群, 是1982年日本农业博士比嘉照夫教授研究发明的绿色生物农业技术, 使种植业能够远离化学肥料及农药而发明的技术。 这次我们的“循环型绿色蔬菜试验项目”采用EM技术体现了蔬菜的无农药、无化肥的理念, 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及回复等方面做了验证。 根据当地气候及自然条件结合, 搭了一座蔬菜大棚, 以喷灌及管灌等两种方式进行灌溉, 发酵有益菌原液一周, 然后灌溉到蔬菜大棚里, 观察蔬菜的生长情况及发病等状况, 跟普通的没有采用有益菌的蔬菜比较。 验证了有益菌的实际效果, 同时对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的变化进行了视察, 最终对蔬菜的口感及品质等做了比较。
试验的初步结果可以总结以下几点:第一, 对土壤的肥沃度变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有益菌的发酵作用下, 土壤中的微生物多样化带来很大促进作用, 导致土壤中的有机质元素形成被植物易吸收形态, 对于蔬菜的生长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喷灌作用下, 有益菌喷到蔬菜的叶面部分, 抑制有害菌的生成, 抗病方面提高蔬菜免疫力, 不易发生病害。 第二, 无化肥、无农药的情况下生产蔬菜, 提供了绿色健康的前提, 在蔬菜的口感及品质上达到了绿色标准, 不会产生污染, 包括环境污染和农副产品的污染。
以上两点的实现, 为我们提供了微生物对于种植业的有效作用, 同时, 初步验证了EM技术适合通辽地区的土壤, 是对于种植蔬菜上有很好作用的有力依据。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进行土壤肥沃度变化数据和蔬菜产量变化数据等方面试验, 更进一步验证了EM技术绿色生态农业上的效应。 总之, 农业的未来发展的方向中, 怎样弥补化学农业的不足之处, 怎样有效发展生物农业是农业领域值得研究及探索的未来课题。
参考文献
[1]新能源与低碳行动课题组, 主编.低碳经济与农业发展思考[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11.1.
[2]比嘉照夫.地球を救う大変革.株式会社サンマーク出版, 2008.08.
[3]周小平.中国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7.
【未来启示】推荐阅读:
关于启示的作文:一句话的启示08-26
写启示作文:蟑螂给我的启示07-16
关于生活启示的作文:生活中的启示07-28
推进启示10-14
重要启示10-16
对比启示05-11
国际启示05-14
回顾启示05-27
人生启示06-01
思维启示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