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益启示

2024-09-13

有益启示(共6篇)

有益启示 篇1

怎么把公司的价值理念落实到具体的业务工作中?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难题。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客户服务中心的探索实践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是重在落实

他们的企业文化建设一开始就摒弃表面功夫, 而是把重心放在贯彻落实国网公司的基本价值理念上, 聚焦于把抽象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方案, 并且一步一个脚印地把行动方案落到实处, 使基本价值理念融入到主要的业务工作中, 最终体现在服务质量提升的事实和数据上, 从而较好地解决了所谓“落地”难题。

二是紧贴实际

他们的企业文化建设始终围绕解决业务工作的实际问题展开, 从问题出发, 以问题的解决为归宿, 从而确保企业文化建设不脱离实际需要、不空转, 引领和促进了业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是勇于创新

他们的企业文化建设延伸到了地市级95598远程工作站和县级供电公司, 因而得到了广泛的配合和参与。他们积极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 由中心的骨干和外部专家组成辅导小组, 深入一线业务部门进行沟通和指导, 与一线人员打成一片, 进而取得了来自一线的丰富成果。

四是有节奏的推进

他们的企业文化建设采取了先小范围试点实践, 务求取得有说服力的成效, 再逐步扩大的措施。这样一边积累经验, 一边增加实践单位和实践内容, 从而保证了企业文化建设扎实推进, 其成效也不断得以彰显。

有益启示 篇2

李镇西老师给新入学的初一新生第一个礼物是三句话:“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战胜自己!”“我们和他们不一样!”

这几句话是包含在李老师给新生的第一封信中的,在信中李老师还对这几句话分别作了阐释:

所谓“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就是你要让班上的每一个人都因为有你这个同学而开心。谁有了困难,你第一个走到他的身边:“别着急,有我呢!”他会因你而幸福;自习课上,你安安静静地学习,周围的同学会因你而幸福;做清洁的时候,你为班上争得一面流动红旗,全班同学因你而幸福;运动会上,你奋力拼搏,为集体赢得荣誉,我们都因你而幸福;你上课积极思考,课后认真作业,老师会因你而幸福;在家里,你孝顺懂事,勤于做家务事,爸爸妈妈会因你而幸福!做一个给别人带去幸福的人,你自己也很幸福!

所谓“战胜自己”,意味着要随时和自己“过不去”。其实,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是有上进心的,但往往缺乏毅力,用老师家长的话来说,就是“管不住”自己。怎么办呢?那就要“战胜自己”!任何一个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两个“我”:高尚的“我”和卑下的“我”、勇敢的“我”和懦弱的“我”,勤奋的“我”和懒惰的“我”,认真的“我”和敷衍的“我”……这两个“我”随时都在打架,如果高尚的“我”战胜了卑下的“我”,那你就战胜了自己!任何人都有软弱的时候,退缩的时候,放纵自己的时候,不要紧,人之为人,就是能够战胜自己,战胜了自己的弱点,就成了强者!

所谓“我们和他们不一样”,展示的是一种精神自豪感。这里的“我们”,指的是每一个有理想,有追求,向往真善美的同学;这里的“他们”,是指那些没有理想,甘于平庸,甚至甘于堕落的同龄人;这里的“不一样”,是指精神境界和行为习惯不一样。我们的追求是什么?从远处说,是这一辈子要做一个健壮、正直、善良、睿智的有出息的人;从近处说,是要争取三年后考上重点高中。有了这个追求,在行动上,自然会不同于那些浑浑噩噩的同龄人。他们可以沉溺电子游戏,我们不能,因为“我们和他们不一样”;他们可以迟到旷课,不完成作业,我们不能,因为“我们和他们不一样”;他们可以考试作弊,我们不能,因为“我们和他们不一样”;他们可以吸烟喝酒、打架斗殴、谈情说爱,我们不能,因为“我们和他们不一样”;他们可以涂脂抹粉、佩戴首饰、穿着另类、发型怪异,我们不能,因为“我们和他们不一样”……我们应该在三年中,随时提醒自己:“我们和他们不一样!”

李老师的“礼物”给了我们班主任工作很好的启示。启示之一:给我们勾勒出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体系。李老师的礼物表面上是简单的几句话,而细细想来,却蕴含着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体系。班主任工作方方面面纷繁复杂,但归纳起来主要板块的就是品德教育、心理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这三个板块基本构成了班主任工作的体系。李老师的三句话我以为一句就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板块:“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属于思想道德教育这一板块;“战胜自己!”属于心理教育这一板块;“我们和他们不一样!” 属于行为规范这一板块。

启示之二:告诉我们,对学生的教育要让学生形成明确的集中的理念。在队学生的教育中,也许我们真的做了很多很多,可是由于没有线索,主题过多,内容过繁,学生实际上连认知都难以形成,影响教育效果。

我们说要让学生形成明确集中的理念,并不是要把教育内容减少,而是要对教育内容进行整合提炼。李老师的三句话,简洁精炼,内涵丰富。“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可以说是所有思想道德教育的总价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最终目的就是要他们能给别人带来幸福。“战胜自己”,是心理教育的总目的,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最终目的也就是能“战胜自己”。只有不断超越自己,才能活出丰富多彩的自己,从而塑造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我们和他们不一样”,是对自己行为准则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判断,不被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不在迷茫中失去方向和自我。

李老师精炼的三句话,第一次课就以送“礼物”这个巧妙的方式得到初步强化,我们可以预知,在今后的教育中及学生的成长中,这三句话会不断得到不同方式的强化,学生也会在各种实践中反复实践和体会着这三句话的内涵,这三句话会慢慢在学生心中沉淀成坚硬的“核”,变成积极拼搏努力奋斗的人生理念和力量源泉。

有益启示 篇3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

德国的职业教育以二元制为主要形式。所谓二元制,简短描述便是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理论,而到企业或像EBG这样企业性质的培训机构进行实践。2004年德国进行了教学大纲的改革,以代替早在1987年所制定的相关职业培训规定。新旧规定的差别较多,颇为引人关注的是新旧规定对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实施做了大的改革。以工业金属加工专业为例,1987年旧规定中大致安排是:第一年先进行基础理论培训,第二年进行跨专业的专业基础培训及本专业方向的专业基础培训,第三年始直至毕业进行专业技能和实践培训。这种教育模式的安排与目前我国诸多职业学校仍在实施的教育模式颇为相似。而在2004年的新规定中,一开始便对学生进行实践内容的教学,不过所占的比例很小。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践教学的比例愈来愈重,理论教学的比例愈来愈小。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始终并存。仔细品味德国职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安排,其主要意义在于:原先先讲完所有理论再进行实践的模式,不可避免的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首先脱离实践,长篇累牍的为学生灌输理论,学生会感到空洞、艰涩而难以理解,而待到进行实践时,很长时间以前讲的、而又未经实践夯实的理论知识大多已被学生所淡忘。但是如果采取另外一种极端的模式,即完全以实践为导向,完全根据每个课题的需要而零零散散的讲理论,又不可避免的存在着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实践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而德国目前所采取的职业教育模式,巧妙的避免了走上述两条极端路线学生即学即练,即学即用,实践不缺乏理论的指导,理论又能迅速经过实践来夯实,理论与实践相映成辉,相得益彰。

二、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

德国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教学内容随专业的不同而各有不同,但有几项内容是所有的职业培训都必须要学习的,它们是:劳动法与工资等级法、行业中企业的组织结构、劳动保护和劳动安全、环境法、认识与技术方面的交流问题和质量管理。引人关注的是质量管理是每个参加职业教育学生的必学内容,让学生在未走上工作岗位以前就先行确立良好的质量意识和职业素养,这不能不令人深思。质量是一种社会责任,职业学校作为职业劳动者的培养单位,如果能为他们开设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课程,提前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既是职业学校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也是学校进一步提升品牌形象,实行品牌战略的重要手段和环节。

三、德国职业教育的考试与毕业

德国的二元制职业教育中,学生要参加两次关键的考试,一次是他们入学18个月的期中考试,成绩占学生最后总成绩的40%,期末考试在三年半后举行,分理论与实践两部分,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期末考试的理论考试主要考核:“经济社会学”、“加工工艺”和“不同系统的功能分析”三部分,而实践考试则分“实践操作”与“答辩”两部分进行,其中实践操作总共要进行18个小时,让学生大约准备11个小时,操作7小时,然后学生需要进行最多30分钟的答辩。答辩的主要内容是向考官陈述自己的实践项目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学生陈述过程中,考官进行提问。通过答辩,考官将发现学生是不是真的掌握了相关知识。需要我们注意的是:以上所说的影响学生前途、甚为关键的两次大考,既不是由二元制中的职业学校来进行,也不是有二元制中的企业或像EBG这样企业性质的培训机构来组织,而是由国家设立专门的考试委员会,在规定的时间全国统考。二元制职业教育中最后关键的一环,毕业证书的颁发,既不是由职业学校颁发,也不是由考试委员会颁发,而是根据专业不同由“德国工商行会”或“德国手工业行会”根据考试委员会提供的学生考试成绩颁发。

这次赴德培训虽然已经过去2年,但本次赴德培训的一些体验、收获和思考历久弥新,愈来愈清晰。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为德国培养出无数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对德国的工业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要的影响。如果我们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借鉴,想必会对我们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有益启示 篇4

一、公务员职业倦怠的现实表现与成因

中国人力资源网经过对4000余人做过倦怠度调查, “政府、公共事业为工作倦怠出现比例最高的行业”, 工作倦怠比例达到520%, 专业服务、财会、法律为工作倦怠出现比例最低的行业, 仅为27.2%。而在2006年一份中国政府与企业员工敬业指数报告显示, 在所有被调查的员工中, 政府公务人员由于工作倦怠的影响其敬业程度最低, 直接影响了公务员和政府的工作绩效。

(一) 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内涵及表现

公务员职业倦怠指的是公务员在长期周旋于工作和人际关系下产生的压力, 逐渐形成的情感衰竭、去人格化以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一组综合症状群, 是一种不正常的行为和心理。具体表现有三个维度:第一, 情感衰竭。公务员情感衰竭通常表现出疲惫感、焦躁易怒、缺乏耐心、敏感紧张等症状。有的公务员认为自己所有的情感资源都已经耗尽, 感觉特别累, 压力特别大, 对工作缺乏冲劲和动力, 在工作中会有挫折感、紧张感, 甚至出现害怕工作的情况。第二, 去人格化。公务员的去人格化一般表现在工作态度消极, 对自身所任的职务时常感到厌倦, 压力大, 缺乏冲劲和动力甚至不满。公务员的去人格化会使个体与工作对象关系变得紧张, 同时使个体对工作产生消极态度, 降低工作绩效。第三, 低个人成就感。公务员个人成就感的降低会使他们感到与现实相距甚远, 就会对工作的贡献和自身工作能力表示怀疑, 从而会使他们不愿承担责任, 欠缺热心和投入, 被动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并不关心自己的工作是否有贡献。

公务员职业倦怠的这些表现简单用三个字概括就是“庸”、“懒”、“散”, 而这些表现导致的直接后果深圳市委市政府早已将之归为“第三种状态”:“有的领导干部缺乏共产主义理想和从政道德, 思想庸俗、不务公事, 只图权大、权多, 不想或少想责任;有的干部事业心不强, 心浮气躁、无心作为, 世故圆滑、暮气渐长;有的工作能力不适应需要, 无力作为、庸碌无为, 怕事、避事, 不敢抓不敢管现象比较突出;有的缺乏精神动力, 小富即安、浮华浪费, 居功自傲、不思进取;有的甚至信奉‘潜规则’, 热衷于拉拉扯扯, 巧言令色, 欺上瞒下。”

(二) 公务员职业倦怠产生的组织因素

公务员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个人方面的原因、有社会方面的原因、也有组织方面的原因。本文着重谈谈组织方面的原因。

首先, 政府本身存在的公利性与自利性的矛盾是造成公务员角色冲突, 导致职业倦怠的深层因素。由于政府公利性与自利性的矛盾, 公务员担负着“公共人”与“理性人”的双重角色, 他们既是人民公仆又是普通公民;他们既作为政府人格化的代表, 担负着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的重任, 同时又面临着生存的权利和追求个体经济利益的权利。这种特殊的双重角色冲突很容易造成公务员的内心紧张, 由此引发权力的公利性和私利性冲突难免会发生, 这也会时常让公务员内心产生冲突感。

其次, 科层制特点严重制约着公务员的工作活力与创新, 引发职业倦怠。科层制的组织形式作为现代社会组织工具理性化最直接的体现, 其对组织内部规训和监控的程序化、标准化、可计算性正在现代社会组织内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这种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公务员的个性和情感的发展。这种形式过于重视法令、规章, 使组织和个人的行为趋于僵化, 缺乏应有的弹性和应变能力, 严重压制了个人的自由和创造性, 不利于服务质量的提高, 形成论资排辈的不良现象;终身任职又使得公务员的收入有固定的保障, 进一步弱化了公务员的内部创新动机。

最后, 现行公务员制度的不完善为公务员职业倦怠提供一定的“土壤”。例如公务员考评机制与竞争激励机制存在的不完善。虽然每年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年度考核, 但是德、能、勤、绩、廉这些绩效评估标准过于笼统、操作性不强, 考核成为走过场。职务晋升仍缺乏公开的民主监督和法律保障, 给拉帮结派、“任人唯亲”等不正之风开了方便之门。还有, 对公务员的管理欠缺必要的负激励措施, 负激励的执行力度不够, 起不到防微杜渐的作用, 公务员普遍缺乏危机感和忧患意识。这些都极大地降低了激励机制所预先设计的负激励效果。

二、郴州“治吏风暴”破解公务员职业倦怠的现象分析

郴州“治吏风暴”所要破解的公务员职业倦怠现象完全体现在了郴州市委办、市政府办所发的《郴州市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作风问责暂行办法》 (下文简称《作风问责办法》) 文件中, 里面规定需要问责的有“七不”现象:精神不振、政令不畅、纪律不严、工作不实、创新不力、正气不足、为政不廉正是公务员职业倦怠的集中体现。对比分析这“七不”现象与职业倦怠的三类表现可以发现具有众多共同点:

其一, 针对公务员因情感衰竭而表现出的疲惫感、焦虑感, 并产生出挫折感、紧张感, 甚至出现害怕工作的情况。《作风问责办法》中将此类现象归为工作不实、创新不力, 规定对于不能及时、有效处理职责范围内的工作, 对政策、业务不熟, 不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不能掌握新理论、新知识、新政策等的公务员视为工作不实、创新不力的表现, 需要予以问责。

其二, 针对职业倦怠中的“去人格化”, 《作风问责办法》中对这类现象归为公务员工作思路混乱, 事业心责任感不强, 执行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和推进重大项目和重点任务时, 效能低下, 管理混乱, 此为精神不振、政令不畅的表现。有此类情形, 贻误工作, 造成不良影响的, 同样应当予以问责。

其三, 针对公务员个人成就感的降低, 《作风问责办法》中将此类现象概述为正气不足、纪律不严、为政不廉, 包括工作期间干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违反政策规定, 拉关系、走后门或者弄虚作假, 骗取金钱、待遇、荣誉等等。这类行为也是此次官员问责的重要项目之一。

《作风问责办法》除了对应当予以问责的28种具体情形和12种问责方式进行了明确规定, 还划定了免职红线, 出台了《关于“五个一律免职”的通知》, 规定对利用工作之便“索拿卡要”的一律免职;参与赌博的一律免职;醉酒驾驶的一律免职;违反规定大办婚丧喜庆事宜的一律免职;上班时间打牌、下棋、打麻将、炒股、玩电脑游戏或到歌舞厅、洗浴场所休闲娱乐的一律免职。

由上可知, 郴州“治吏风暴”就是要切切实实破解公务员队伍中的职业倦怠, 这与郴州“治吏风暴”推行的初衷不谋而合, 郴州“治吏风暴”就是要解决“一些干部漠视群众、脱离群众、不办实事、与民争利, 群众反映强烈。有的作风不实, 工作漂浮。光有‘唱功’没有‘做功’, 热衷于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有的办事拖拉, 吃拿卡要。不是把职位作为为民服务的平台, 而是当作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来经营。本来可一天办成的事, 非要拖个三五天;本来按规定可以办的事, 非要找关系才给办”。

三、郴州“治吏风暴”对破解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启示

(一) 依靠组织压力, 善用“杠杆”效应, 激发个体动力, 是郴州“治吏风暴”破解职业倦怠的法宝之一。

承上分析, 郴州“治吏风暴”很好的利用了“组织因素”这一“杠杆”, 以此撬动了“个体因素”这一庞大的势力。为何说“个体因素”势力庞大?笔者在百度网上输入“大力整顿机关作风”, 可以搜到相关结果大约23万余条, 由此可见, 我国在如何治理这一方面应该花费不少心思, 但是收效未必尽如人意。甚至有人将“慵懒散”的机关作风形容为“化骨绵掌”, 任你如何想尽办法重拳整顿, 都很难使上力, 伤不到个体公务员的。

而郴州“治吏风暴”中的“杠杆效用”, 就在于市委、市政府找准了公务员“个体因素”的载体———组织, 借助各级组织广泛宣传动员, 营造足够氛围, 教育公务员摆正角色, 扩大社会公众监督力度, 提升公务员的责任意识和制度意识, 重点要求各级组织对所有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的职业倦怠行为予以问责, 并设置问责“高压线”, 制定“五个一律免职”, 并规定组织和个人共同承担责任。由此, 组织因素的杠杆效用突显出来, 上一级组织对下一级组织施压, 组织对个人施压, 促使个人不断遵守与改进, 形成良性循环, 从而对上文中所提及组织因素的三个方面加以改善。

(二) 引导社会参与, 找准受力“支点”, 强化监督效果是郴州“治吏风暴”破解职业倦怠的又一法宝。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 有了杠杆还需找准支点, 才能撬动地球。郴州在破解公务员职业倦怠方面也是找准了支点———“社会因素”, 才有可能借助外力撬动公务员们的内动力。郴州在利用社会因素方面可以说做到了极致, 通过设置电子屏幕、公益宣传牌、灯箱广告、发放宣传卡片、发送宣传短信、投诉电话及邮箱等, 在市城区黄金路段以及所有出租车和公交车贴挂或滚动播出作风大整顿宣传标语, 对广大受众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尤其让市民“很解气”、让公务员们“很有压力”的是郴州电视台有段时间连续曝光的明查暗访画面, 在公务员队伍中产生了极强的震撼力。因此, 动用一切可利用的社会因素, 引导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监督, 是郴州“治吏风暴”破解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又一大法宝。

(三) 跟踪问责成效, 确保整改到位, 层层落实作风整顿是郴州“治吏风暴”破解职业倦怠的另一法宝。

新华网2012年6月1日报道“截至5月27日, 3个月时间内, 郴州已有756名干部职工因工作作风问题被问责, 其中有56人被免职、231家单位被问责”。问责只是一种手段, 整改才是目的。我们需要的是通过对某些失责官员的及时问责, 使其承担相应责任和为自己的失责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 即用民间的俗话说, 就是“杀一儆百”, 旨在惩戒当事者, 提醒、教育和警示“一大片”。又要举一反三, 切切实实抓好对问题的整改, 认认真真常抓不懈并持之以恒的做好防范工作, 以防类似问题再发生。且后者比前者更需要, 也更重要。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和要害所在, 也是我们应该重点抓好和必须下大力气做好的重中之重的事情。郴州为了跟踪问责成效, 确保整改到位, 采用的是“自查明责、检查追责、评议担责、制度定责”四个环节来开展工作, 层层落实作风整顿效果。

四、郴州“治吏风暴”破解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反思

总体来看, 郴州“治吏风暴”在破解公务员职业倦怠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笔者在跟公务员们进行交流的时候, 也经常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 不得不引发反思。

反思之一, 突击性的“风暴问责”能否替代常规性的制度规范与工作考核?例如, 被问责公务员所“表白”最多的就是因为“运气不好”被曝光和问责。因此, 如何将偶然的、被动的、滞后的“风暴问责”转变为主动的、常态的、事后与事前预防相结合的管理运行机制, 可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反思之二, 组织施压机制是破解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唯一良药吗?关于郴州“治吏风暴”的报道全国各地媒体络绎不绝, 但除了报道问责了多少多少人之外的“负激励”外, 很少有提及因“正激励”而缓解自身职业倦怠的。因此, 笔者建议组织施压机制应该与公务员职业倦怠自我破解机制 (如激励机制、员工扶持计划等) 并行方能从根本上破解公务员职业倦怠难题。

摘要:组织因素是导致公务员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之一, 郴州市“治吏风暴”依靠组织平台, 充分发挥组织杠杆作用, 找准社会参与这一“支点”, 狠抓落实为破解公务员职业倦怠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公务员,职业倦怠,治吏风暴

参考文献

[1]王春梅, 罗丹萍.《·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2004-12-07

[2]刘邦.《我国公务员职业倦怠状况研究》[D].山东大学2007P14

有益启示 篇5

1 南京大学图书馆“读书节”主题活动的开展情况

1.1 丰富多彩的名家讲座和图书馆知识讲座

“名家讲座”是每一届读书节中最受广大读者欢迎的活动之一。五届读书节总共举办了21场,先后邀请了著名诗人和学者余光中先生、台湾著名史学家许倬云先生、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馆长郑炯文先生、哈佛大学燕京学社主任杜维明教授、央视《百家讲坛》知名主讲人姚淦铭教授等一大批名家学者走进图书馆,与读者分享他们的读书心得、人生阅历以及学术成果,深受广大师生欢迎。“图书馆知识讲座”从各方面介绍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帮助读者更加快捷有效地利用图书馆资源。五届读书节,共举办87场图书馆知识讲座,广大读者获益匪浅。

1.2 展示南大图书馆馆藏新风采

近年来,图书馆通过多方努力,争取到了芝加哥大学、纽约医学研究院、美国圣约翰大学捐赠的3万余册外文原版期刊和图书,还接受了钱存训、许倬云、潘重规等著名学者的个人藏书,从而大大丰富了图书馆的馆藏,并形成了馆藏的新特色。读书节期间展示著名学者所捐赠的图书精品成为亮丽的特色。此外“南大人文库”展现了南大人的学术风采,总计已达到1300余种,在读书节期间,“南大人”文库的全面展示令广大师生倍感自豪。

1.3 组织开展读者与图书馆互动活动

读书节主题活动期间,连续五年在全校范围内举行由图书馆评选优秀读者、读者评选图书馆最佳集体和个人活动,今年又新增评选优秀图书馆志愿者活动,同时组织开展读者走进图书馆活动,使读者了解图书馆文献资源从引进到提供服务的全过程,感受图书馆工作和服务的方方面面。在开幕式的当天,各部门主任坐镇图书馆现场,听取读者的建设性意见,借此活动实现图书馆员与读者的良性互动,更好地完善图书馆的各项工作。

1.4 活动形式多样,内容充实,校园文化生活熠熠生辉

举办读书节主题征文活动是每届读书节的重要活动,活动期间图书馆都与学校校报、校出版社联合举行优秀征文的评选工作,获奖作品都会在校报刊登,并收集出版。同时举行好作品烛光朗诵会,吸引了无数的师生,成为读书节的精品活动之一。“唤醒沉睡的借阅卡”活动,是图书馆对所有的过期图书免收罚款,鼓励读者前来还书,唤回更多滞留在读者手中的图书,也“唤醒沉睡的借阅卡”,使这些读者能重新回到图书馆。促进馆藏图书的流通和广泛使用,发挥书的内在价值。另外读书节期间所有电子阅览室实行免费开放。同时,举行献爱心活动,发动全校师生将自己不用但又具有再读价值的书刊捐赠出来,支持农村的文化普及工作,将知识送到农民身边。以表达对民工群体的关注。除此之外每届读书节都会举办中外文新书展、网上知识竞答、图书爱心修补、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推荐等一系列活动。大大丰富了校园生活,读书节已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

2 南京大学图书馆读书节主题活动的显著成效

2.1 全面树立和宣传图书馆新形象

通过读书节主题活动活动,一方面对外加强宣传和引导,特别是向广大读者推广介绍学校图书馆现有的各种文献资源和服务项目,方便读者更多、更好地走进图书馆,与图书馆互动,在全校营造爱读书、爱学习、爱钻研的学风和氛围;另一方面,图书馆借此机会,可以从内部深挖潜力,围绕学校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更好地满足教学、科研需要,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树立科研服务机构的新形象。

2.2 提升图书馆内部管理和服务质量

读书节主题活动的开展是学校大型文化活动,从每一届活动项目的策划、组织到实施,需要自上而下每一位员工的共同参与,各个部门之间的紧密配合,大家通过共同的目标创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工作环境。得益于读书节良好的文化氛围,激励着广大馆员,增强了荣誉感和责任感,因而形成了一种持续不断的创造力,加强了整个图书馆团队的凝聚力,全面提高了工作效率、服务质量。

3 南京大学图书馆主题活动的有益启示

3.1 激活读者群,提高图书馆的利用率

成功的主题活动,可以有效地激活读者群。提高图书馆的利用率,发挥图书馆的应有功能。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馆藏内容日渐丰富,图书馆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在不断拓展,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能够方便有效地利用图书馆获取知识,南京大学图书馆开展的图书馆知识讲座、“唤醒沉睡的借阅卡”、荐书征文比赛、电子阅览室免费开放、个人书刊捐赠等活动,就很好地激发了广大师生的阅读热情,让广大师生充分了解图书馆的各类文献资源,并帮助读者提高了获取知识信息的的能力,为广大师生的学习、科研提供了更多的帮助。有效地推进了文献资源的使用率。同时通过网上知识竞答、推荐一本好书等活动,图书馆可以对馆藏文献进行查缺补漏,完善资源,从各方面提高了读者满意度,吸引更多的读者走进图书馆。

3.2 成功的主题活动,可以直接获取读者对图书馆建设的意见

南京大学图书馆开展的图书馆志愿者活动、读者走进图书馆、推荐一本好书、名家捐赠图书展等活动,可以有效地收集读者群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优化服务,体现了开门办馆,互动办馆的宗旨,对图书馆内部管理、服务质量的提升,丰富馆藏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3.3 推动校园文化活动健康积极发展

成功的主题活动,可以有效地推动校园文化活动健康积极发展。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是展示高校办学活力和效果的重要方面。南京大学图书馆开展的读书节活动,以书为媒,融爱书、品书、借书、藏书、荐书、写书……于活动之中,成为大学校园里独特的风景,营造了爱读书、爱学习、爱钻研的书香氛围,很好地弘扬了人文精神,丰富了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侯丹丹.浅析高校校园文化活动[J].思想教育研究,2009(6):124-126.

[2]孙安.高校“图书馆服务月”活动的实践与思考——以中国科技大学为例[J].科技资讯,2009(36):254-256.

有益启示 篇6

1. 过错责任

过错责任原则源于罗马法, 是以过错作为归责的最终构成要件, 并且也以过错作为确定行为人责任范围的重要依据。1即过错是加害人承担责任的基础和依据。

2. 过错推定责任

在我国, 绝大多数学者不赞成过错推定成为一项独立的归责原则, 他们或者根本否认过错推定是一项归责原则, 或是认为尽管它可以成为一项归责原则, 也不是独立的归责原则, 而是依附于过错责任原则的一项补充原则。

3. 无过失责任原则

侵权行为法上的归责原则, 与过错责任相对称的是无过失责任, 即在法律有特殊规定的情况下, 无论行为人有无过错都必须对所发生的损害承担责任的归责原则。

4. 严格责任

根据《牛津法律指南》, 严格责任是“指一种比因没有尽到合理的注意而须负责的通常责任标准更加严格的责任标准, 责任产生于应该避免的伤害事件发生之处, 而不论其采取了怎样的注意和谨慎。但它不是有时由制定法设定标准的绝对责任, 即使承担严格责任, 仍有某些有限的对责任的抗辩, 不过已经尽到合理注意不在其列。

5. 公平责任

对于这个归责原则的独立性问题, 由于学界对其还存在着巨大的意见分歧, 在这里就不加讨论。至于它的适用范围, 在《民法通则》当中我们还是可以找到相对应的法条, 即《民法通则》第132条、第129条和第133条。

(二) 经济法理念下传统归责原则的外在缺陷

尽管传统的归责原则在传统法域内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是传统归责原则立下的功绩仍然无法掩盖其先天具有的缺陷, 而这些先天缺陷正好对经济法责任归责原则的构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和借鉴价值。

以是否将主观方面引入归责为标准, 可以把传统归责原则分为过错归责和无过错归责:

1. 过错归责原则的先天缺陷和有益启示

过错归责是以责任主体是否存在过错来衡量责任主体应否承担责任的, 在确定了责任主体应承担责任后, 以过错的大小为标准来衡量责任主体承担责任的多少, 即无论是确定是否要承担责任, 还是确定承担多少责任, 过错归责都是借用了一个标准, 那就是主观标准。

⑴先天缺陷

过错的归责基础是行为人对于损害的发生, 原来有预见的可能性, 但因主观意思的欠缺, 以致于违反了行为人应有的注意义务而未能预见, 简单地说就是“应预见能预见而未预见”。这一判断是根据行为人个人的主观能力而定的。

过错责任原则通过对具有主观恶性的过错进行惩罚, 实现了法律责任的正义价值, 同时也促进了被损害利益的恢复与补偿, 在私法领域内成为一项基本的归责原则。但积极的作用弥补不了“主观过失论”存在着的先天缺陷。其一, 过失作为一种心理状态, 根本无法观察、测量, 既便今后科学技术发展, 能有工具来观察、测量一个人的“心理状态”, 但行为人行为时的心理状态在诉讼中已不复存在, 其时, 损害行为已经实施完毕, 损害结果也已经出现, 能观察、测量的心理状态仅是被测量时的“心理状态”而非行为时的心理状态;其二, 一旦离开人的行为, 根本无法恰当地描述所谓的过失以及注意等心理状态, 过失的概念本身就是对行为的评价。2因此, 过失责任原则在理论上有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 在实务中也缺乏操作性。

根据过错责任原则, 原告须要证明被告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尽到“合理注意”的义务, 因而其行为构成疏忽, 才有可能胜诉。但是, 对一不拥有足够的方法和技术手段, 二不具备雄厚的财力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调查的消费者来说, 这是非常困难的, 在道义上也欠公平。在环境侵害领域, 过失责任原则的不足更是一览无余, 环境侵害的发生往往涉及深奥复杂的科技知识, 生产者所用的原料、工艺及排放物的成份, 为普通人无法知晓又具有缓慢性, 以致证明行为人的过失极为困难, 而且环境侵害常常是经过多种因素长时间的复合积累以后, 逐渐形成, 也许这多种因素中的每一个排污行为或环境开发行为都是合法的, 很难归咎于过失, 而且合法的排污并不能保证不造成损害。另外, 环境侵害对受害人来说是不可回避的, 它危害面广, 受害人多, 后果严重, 对社会安全构成极大威胁。所以, 面对这些情况, 严守过错责任原则对受害人明显保护不力。

⑵有益启示

以上的分析给了我们二个启示:

第一, 主观标准在经济法责任归责原则中是不适用的。

第二, 在构建经济法责任归责时, 有两个问题是必须要考虑的, 一个是采用何种标准来确定责任主体是否要承担责任, 另一个是如何确定责任主体承担多少责任。

2. 无过错归责原则的先天缺陷和有益启示

无过错责任的理论基础是对危险来源的特殊注意义务, 它所规制的是对危险源具有控制力的责任主体。这种被赋予了特殊的注意义务的危险可以理解为, 危险对不特定范围内的人身权和财产权造成危害的可能性很高, 危害后果很严重。因此, 对危险有控制力的责任主体的规制就应当更加的严格, 《民法通则》当中规定的适用无过错责任的特殊侵权行为, 都是具有这种潜在的危险性的。

⑴先天缺陷

无过错责任采用的模式是通过特殊的注意义务和法定的免责事由的共同作用, 来确定责任主体是否要承担责任的。但是, 对于应承担责任的责任主体到底应该承担多少责任的问题, 这个归责原则就显得捉襟见肘。过错归责原则在确定是否要承担责任和责任多少的问题上采用的都是过错标准;而在无过错归责当中, 在确定是否要承担责任的问题上采用了危险致害标准, 那么在确定责任多少的问题究竟要采取什么标准呢?只能是按照危险实际造成的损害来衡量责任主体要承担多少责任, 但是如果对受害人造成的损害是潜在的, 甚至是潜伏很久的情况下, 这种实际损害标准就很难适用了, 而经济法责任领域, 这种潜在的、甚至潜伏很久的损害比比皆是。

⑵有益启示

由此给我们的启示为:潜在的危险程度与对责任主体的规制程度成正比例关系, 找出一种在确定责任量当中的比例关系和衡量标准也是构建经济法责任归责原则不能不考虑的问题。

摘要:通过对传统法律责任归责原则的理念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和反思, 总结出其先天缺陷和精华, 进而从中获得有益的启发, 最终提炼出对构建经济法责任特有的归责原则有借鉴价值的理念。

关键词:过错归责原则,无过错归责原则

参考文献

[1].参见王利明主编:《民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第551页.

上一篇:城乡一体化管理下一篇:在线信息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