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启示

2024-06-06

技术启示(共12篇)

技术启示 篇1

2013年数字南京教育装备工作目标:推进科技实践活动室或技能创造室的装备, 全面实现每一所学校拥有一个以上主题鲜明、品质优良, 与学校科技实践活动相适应、与学校科技艺体特色发展相适应的实验室;全市创新推进并累计装备建成100个高水平、高品质的机器人、三模科技、农业科技种植园等特色实验室, 成为南京科技教育的核心与引领基地。评选100个优质科技实验室[1]。

为此, 江苏省南京市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办公室主任后有为带队去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观摩三维打印技术培训, 参观学校创新实验室, 从而了解山东在创新实验室建设方面的一些做法, 以及在创新大赛上获得佳绩和向高校输送人才的经验。

一、社会为什么需要创新设计和技术应用

《中国玩具制造业利润研究报告》显示:以玩具加工业为例, 一个芭比娃娃在美国市场上的平均价格为9.9美元, 而制作这个芭比娃娃的中国企业只能拿到0.35美元加工费。中国企业所依赖的是相对低廉的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 对外的竞争力也只是低成本带来的价格优势, 所以只能依靠大批量生产, 以薄利多销来赚取不多的加工费。我国很多行业产品生产的关键技术大部分来自进口, 其中:工程机械高技术产品80%;数控机床70%;石油化工装备76%;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80%;光纤制造装备100%;通讯、半导体、生物、医药和计算机行业60%~90%;彩电、手机和微机的CPU都是掌握在别人手里[1]。

历史上, 中国是人类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摇篮, 世界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曾经列举了中国传入西方的26项技术, 世界科技史上的前27项重要发明中18项来自中国。我国古代科技发明灿若星辰, 对世界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美国学者坦普尔在《中国: 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一书中详细描述了“中国领先于世界”“西方受惠于中国”的中国古代100项技术发明。以史为鉴, 古为今用, 技术进步源于创新, 创新设计源于服务现实, 创造未来。大项目是创意, 小改进也是创意, 高科技是创意, 简约明快也是创意。功能原理是创意, 美化外观也是创意。灵感来源于生活, 创意让世界更美好。

二、创新设计在初高中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需要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培养, 教育是基础和前提。李克强同志强调:“要注重从青少年入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积极改革教育体制和改进教学方法。”2011年, 奥巴马总统推出的新版《美国创新战略》指出, 美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其创新能力。“创新教育运动”指引着公共和私营部门联合, 以加强创新技术教育。

南京市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办公室主任后有为到济南市历城区参观三维打印技术创新实验室

三维打印技术是专家预测的2013年十大技术革命之一, 在打印过程中, 打印机将根据计算机设计的模型从底部开始逐层堆积塑料、金属、合金等材料。凭借三维打印技术可以依据数字设计文件制造出固体结构, 一旦物品能够在家或办公室远程打印出来, 新技术将引发一场制造业革命[2]。三维打印技术在初高中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将对培养创新型人才产生重要作用。

1.提高教学效率,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维设计软件、结构设计软件在三视图学习中针对学生学习时间少、没有基础等问题提供全新的教学手段, 辅助三视图及其画法教学, 快速识读技术图。学生进行创新设计时, 设计软件提供简单易学的设计手段及完整的设计资源库。直观的三维模型系统教学手段, 让设计像搭积木一样简单有趣, 对立体模型进行平行移动、旋转、放大、多视窗等操作[3]。

2.降低学习坡度, 突破教学难点

从三维设计到二维出图, 学生在三维设计软件里轻松完成, 快速工程图的生成能使学生做到设计与动手能力的完美结合, 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是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研究与实践过程。

3.动手动脑结合, 强调学生的动手创造

三维打印是一种快速成型技术, 它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 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 让动手与动脑相结合, 让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相结合, 让三维设计与二维设计相结合, 让学生的设计和加工相结合。通过三维动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弹性碰撞, 让机械机构运动的分析更加直观清晰。

三、创新设计帮助学生放飞创新的翅膀

创新设计软件平台在教育信息化中的精确定位是和探究实验室、通用技术实验室、综合实践实验室、信息技术实验室、动漫社相结合。创新软件系列产品及三维打印机将掀起一场教育创新运动。通过创新软 件的运用, 让我们的孩子和美国的孩子同步学习和发展, 学有度、思无界、行无疆, 创新设计软件平台及三维打印技术在教育中的促进作用有三:

一是可以引导中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 去主动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而不是简单地去抱怨问题,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案例1:旋转窗

创意来源: 在高层楼房擦玻璃是很危险的, 有没有既安全又方便的擦窗户方案?窗户有调节风、光的作用, 如何利用窗户来改善室内的空气循环和光线照明?

设计原理:百叶窗的结构有可调节性, 此类窗户也可以使用类似的结构, 即将每扇窗分成若干扇小窗, 每扇小窗可以绕轴旋转。这样可以实现调节风和光的作用, 并且在雨天也可以开窗。尤其是高层楼房窗户玻璃的擦洗变得十分简便了。

二是可以帮助中学生固化自己生活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中的“小灵感”, 并通过自己的设计—制作—评价, 达到“创造”的教学效果。

案例2:可升降课桌椅

创意来源:学校普遍存在着课桌椅不符合学生身材的现象, 总会让人觉得或高或低, 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 于是便想到去设计一种可以升降且更具实用性的课桌椅。

设计原理:把思路定格在齿轮的传动上。在桌腿内部各安装两个齿轮和两条齿条, 中间有一根传动轴连动, 再在其中一个桌腿的一侧开孔, 利用一个把手转动齿轮, 这样便能使桌面水平升降。

三是可以让中学生高度综合各学科、各方面的知识, 并立足于实践, 实现“做中学”和“学中做”。

案例3:自动上下楼梯的自助轮椅车

创意来源:家里有残疾人, 上下楼梯不方便, 有没有可以帮助残疾人自动上下楼梯的自助轮椅车呢?

设计原理:市面上有自动上下台阶的拖车, 主要是依靠行星轮系的工作原理。如果把这个原理应用到轮椅上, 不就是可以帮助残疾人自动上下楼梯的自助轮椅车吗?

案例4:物理学科中的成像原理

创意来源:来源于初中物理实验凸透镜成像实验。这个实验十分重要, 但许多学生只知道概念而不清楚其中的原理与演示的过程。创意的意义在于把生活中的现象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

设计原理:运用新颖的视觉与动画, 让大家耳目一新, 将传统的枯燥教学转换为全新的模式, 从而调动起大家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四、创新设计大赛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平台

为了丰富中小学生学习生活, 激发创新精神, 培养实践能力,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 2013年第十四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和第二届中国国际学生信息科技创意大赛专门设立了比赛项目 (9) 创新未来设计[4]。参赛者参考生活中的常见事物, 通过计算机三维立体设计平台创作设计作品。要求首先完成设计说明书, 根据设计说明书, 通过软件进行三维模型的设计、搭建和零件装配, 并制作相关功能演示动画。

作品设计的事物尺寸不超过150 mm×200 mm×200 mm, 薄厚不小于2 mm。

初中组设计命题为“未来桥梁”, 在保证桥结构稳定的前提下, 从功能、外观等方面进行创意设计。桥所应用的情境不做约束, 可充分结合自己设定的场景进行设计。

高中组设计命题为“智慧汽车”, 从外形、功能等方面加以创意设计。车辆的动力源和工作环境不做约束。

提交文件包括:设计作品, ICS或EXB文件;演示动画, SWF, 3GP, MPG, AVI或MOV文件;设计说明书。

作品 (含设计作品、演示动画、设计说明书) 总大小不超过50 MB。

评比指标包括:

1.思想性、科学性、规范性 (28分) (见表1)

2.创新性 (27分) (见表2)

3.艺术性 (25分) (见表3)

4.技术性 (20分) (见表4)

五、我们的思考

从山东省的创新办学标准来看, 他们已经在如下方面做了尝试:创新设计软件和探究实验室相结合 (初、高中) , 和通用技术实验室相结合 (高中) , 和技术教室相结合 (初中) , 和综合实践实验室相结合 (小学) , 和信息技术实验室相结合 (通用) , 和动漫室相结合 (通用) 。

南京市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办公室主任后有为说过:我们不一味追求最新的、豪华的、最先进的设备设施, 而是选择科学的、实用的、适用的和优质的设备设施。这对于建设创新实验室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选择科学的、适用的、适度领先的物质技术及其承载信息, 并通过恰当的、优化的、科学的形式整合成能促进教育与学校发展的, 能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 能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研究与实践过程。

南京市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办公室技术科 组织相关人员调研三维打印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武城.创造创新方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2]维克托·巴雷拉.专家预测2013年十大技术革命包括三维打印技术[EB/OL].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13-02/23/content_28040400.htm.

[3]沈俊.创新设计在通用技术中的教学和实践[Z].2012-08-20.

[4]中央电化教育馆.关于举办第十四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和第二届中国国际学生信息科技创意大赛的通知[EB/OL].http://www.ncet.edu.cn/ztzg/1433.jhtml.

技术启示 篇2

【摘要】本文时欧洲各主要国家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进行了研究,着重分析研究了这些国家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设置,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其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情况等几个方面,最后就上述几个方面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作了比较并提出了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教育部作出了在全国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决定,全国各地对此反响热烈。但如何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如何解决师资问题?信息技术课程到底教些什么?怎样教?这一系列问题是大家十分关心的。为了更好地有所借鉴,研究一下欧洲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十分必要,本文着重对英、德、法三国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状况进行研究。

一、欧洲各国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

欧洲各主要国家对信息技术的教育是比较重视的,英、德、法等几个国家在对中、小学中开展信息技术教学都有自己的要求。

1.英国英国政府认为近年来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和其他学科相比是比较慢的,在公布的信息与通讯技术课程标准(the national curriculum for england: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中要求进一步重视和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对在中、小学中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总的要求是通过教学尽力促进学生能利用it技术工具探究、分析、辨别和进行有创意的信息加工。能使学生利用it工具快速获取不同社会背景、不同人群、不同文化环境下的知识和经验。增强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判别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应使用it工具并使这种能力在现在和将来都能对学生发挥作用。

通过it教育促进学生在心智、道德、社会伦理和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发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学生协同工作、主动获取知识进行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德国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是多方面的,计算机信息学课程是传授信息处理技术的重要课程之一。信息学是一门新生科学,主要包括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尤其是要学会信息的获取及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在网络环境下的传播。要使学生认识到人是计算机系统的使用者,是交流技术的涉及者,他们自己应参与到交流模式的计划中并学会以操作者的身份进入这些系统。要培养学生辨别各类信息及适应信息通讯技术快速发展的能力,让他们以对社会、对个人负责的态度使用这些技术。在教育中强调使学生能以计算机为工具用于信息管理、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信息传递的目标。

3.法国法国政府认为让未来的公民得到有关信息和通讯技术的专门训练、掌握必需具备的新的通讯工具,是政府教育的目标之一。信息和通讯技术教育应使学生在他们的职业生活和公民生活中能了解信息自动处理的可能性和局限性,懂得合理使用信息和通讯技术并能学习在各种活动中隐藏着的与信息处理有关的基础知识。因此,信息技术教育也不能仅仅被理解为是对软件产品“使用方式”的教育,对信息处理有关的基础知识的把握,应有计划地出现在各学科教学中,尤其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教会学生在遇到各种情况下进行理解和分析的方法。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与设置1.英国从小学到高中,信息与通讯技术列为国家课程中的必修课,分为四个阶段,并有相应的评价标准;注重理论,以

企业技术创新 个案和启示 篇3

天水星火机床公司坚持自主创新为先的经营理念,在产品创新上始终瞄准国际国内最新市场需求,开发新产品,不仅适应和满足市场上对数控机床需求,实现了依靠技术创新培育和提升了企业核心技术能力,向价值链高端跃进,而且使企业成为精密数控机床技术研发和制造的强势企业,以及我国名牌机床制造企业。从2001年到2006年,该企业实现了销售收入5年增长10倍、工业增加值5年增长15倍;2000年到2006年来销售收入年增幅均以超过行业水平2倍以上的速度发展;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比例从1999年的31%迅速增长到了2006的66%。2006年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1.84万元,同比增长16%,实现利税1.13亿元,同比增长185%,在大型卧式旋转机床制造方面建立了优势地位和领先地位。2006年,公司被确定为国家创新型企业试点单位,机床工具行业精心创品牌十佳企业和综合经济效益十佳企业。公司依靠技术创新创建名牌方面也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绩,2007年公司生产的SPARK数控车床(普及型以上)荣获了2007年度中国名牌产品,公司自主研制的CKW61100/22M超长型特种无缝钢管加工设备产品执行Q/TXJ0247-2004#《数控芯棒车床精度检验》标准,荣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这是目前甘肃省唯一荣获的国家标准化最高荣誉。

(一)从外部动力机制看。首先,抓住了有利的市场时机。企业作为金属切削机床和成型机床制造企业,其快速发展期正是我国大力发展制造业的“十五”期间和机械工业最好的发展期,金属切削机床和成型机床市场需求旺盛,尤其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了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工业化发展战略,数控机床及其加工中心由于加工效率、柔性化制造、环保节能等优越性受到市场的追捧,企业依靠自身技术实力和敏锐的眼光,采用大力适合中小企业的原创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创新“三位一体”的技术创新模式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数控机床和精密机床,形成了大型数控车床、大型数控端面车床、大型数控扎辊磨床、大型卧式车床等12大系列,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打向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尤其在大型卧式数控车床、大型卧式普通车床和轧辊磨床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上,分别达到了60%、50%和40%。企业制造的中档次车床由于较高的性价比颇受国际市场客户青睐,一直供不应求。其次,得到了政府支持。企业顺应甘肃省政府和天水市政府提出的依靠自主创新大力发展设备制造业和振兴工业的战略要求,制定了以创新提升企业核心能力,以扩张经营实现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效应的发展战略,抓住了政策机遇。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得到了政府部门在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扶持,得到了政府的贷款担保支持和金融支持,有利于企业进行间接融资。由于取得了显著的技术创新成就,多次获得了政府奖励,比如依靠自主创新节能降耗奖、创建国家名牌奖、新产品通过省级新产品暨科技成果鉴定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董事长李维谦荣获甘肃省科技功臣奖,被授予全国质量先进个人称号等。这些支持和奖励为企业持续创新提供强大的政治力量和精神力量。为了使技术创新成果取得规模效益,在政府部门支持和协调下,企业整合了兰州机床厂、天水红山实验机厂等资源。2007年,企业产量同比增长41%,销售收入和利润同比分别增长53%,185%。再次,争取合作创新力量。提高技术创新效率以自身科技研发力量为基点,主动出击,与国内多家科研院所、大学在不同层次建立了不同程度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星火机床通过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大型数控超精密菲涅尔透镜加工设备研发,与清华大学建立了长期技术合作关系;与兰州理工大学合作先后在深孔钻、专用镗床、车削中心、轧辊磨床、数控轧辊磨床等项目中取得了成功,并共同建立了联合技术中心;与西安理工大学合作研制车铣复合加工中心;与西安大学进行了坐标联动数控机床的研制;与华中理工大学共同研制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数控系统器;与华东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河海大学、湖南大学、燕山大学、甘肃省机械研究院等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开展了多项前瞻性科研开发工作,以增加技术储备。企业还先后同法国索米亚公司、瑞典 SMT 公司、美国 S&S 公司等多家国外公司广泛合作,在国际上寻求合作力量,引进当今国际先进技术,研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属切削机床产品。

(二)从内部动力机看。首先,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和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及组织体系,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制度和组织保障。20世纪90年代末期,企业由原来的工厂制改制为有限公司制,建立了激励企业家创新能力和创新动力的治理结构,确立了“创新为先”的经营理念。20世纪80年代企业就成立了技术中心,现在已在西安、兰州、上海建立了4个联合技术中心和分中心的组建,为合作创新提供了平台,中心吸引了大量优秀的专职技术人才,还聘请了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机床专家来星火机床技术中心从事开发工作,高级的科技创新带头人脱颖而出。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实行扁平化团队组织和网络组织,并建立了相应的项目负责制。其次,企业家精神的体现。以董事长李维谦为代表的经营者具有企业家精神和作用,在20世纪90年代企业技术创新中发挥了核心力量,他们一直都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者和带头人。作为一个难得的技术与经营能力兼备的企业家,完全可以个人创业,但他却承担起一个国有工业企业经营者的大任,超前思维,带头创新。第三,建立了完善的创新机制。企业不断改善技术人才福利待遇,参考大学及科研院所计量考核科研人员绩效、核算工资奖金的方式,建立了激发技术人员创新热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机制;建立R﹠D费用增长机制,R﹠D费用逐年增长,从2000年到2007年7年间增长了14倍多,1995年到2006年 R﹠D费用占企业销售收入比例10%以上,2007年该比例也高达7.67%,R﹠D费用总额为历年来最高,为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保证。第四,不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不仅拥有杰出的技术创新人才队伍,更为重要的拥有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及中间试验等,成为国家自动低压铸造工业性试验基地,企业技术中心该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拥有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技术设施和技术保障制度与措施,这是企业这也是吸引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创新的资本,也是承担国家863计划“大型数控超精密菲涅尔透镜加工设备”项目的资本。该项目集数控技术、光电技术、在线测量技术、精密成型专有技术与一体,最能体现企业技术创新实力的项目,可以实现可加工任意曲面的重大数控设计装备的研制,具有“高、精、尖”,是国内最前沿的超精密加工机床,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已进入试制阶段。令人惊喜的是,随着科研人员的自主攻关,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已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2项发明专利,还有10项申请专利,产生3项新技术。

二、启示

星火机床有限公司较为成功的技术创新实践,不仅应证了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理论学说,而且给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可借鉴的启示:

(一)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既有内部的又有外部的,但从外因通过内因发挥作用原理和天水星火机床有限公司的技术创新成功经验看,企业家创新精神、企业治理结构、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等内部动力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力,有了强大的内部动力的企业就可以主动出击,抢抓市场机会和政策机遇,得到政府扶持,合作者的青睐,可以进行多种技术创新。

(二)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虽然技术实力、资金与资源条件、经营规模等客观條件以及抗风险能力有限,但只要具有技术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制定合理的技术创新战略和创新机制,选择科学可行的技术创新方式,逐渐积累技术力量,逐渐实现技术创新模式的转变和升级。创新资金的筹措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首要因素,星火机床有限公司积极出击,拓展融资渠道,多方筹措技术创新资金,2007年企业争取到了银行专用技术开发贷款1500万元,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技术创新方面,实行聚集战略,选择机床设备制造业的细分市场—精密数控金属切削机床研制。企业还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激发技术人员创新热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研发投入保证机制等。该企业从过去的引进消化创新和合作创新模式为主,到随自主创新实力不断提高采用原创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创新“三位一体”的技术创新模式,是企业从借助外力为主转为以自己技术创新实力为主的技术创新方式,成功地完成了技术创新模式的转换,成为中小企业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方面成功的典范。

参考文献:

[1]九宣.开办科技银行,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瓶颈[N] . 光明日报:2008年1月3日

[2] J施穆克勒.发明与经济增长[C] .哈佛大学出版社.1966年版:208

[3]Nakahara,T.nnovation inabordess worlde economy[J] .Receach-Technology Management:1997(40).3,7-9

国际技术评估建设进展及启示 篇4

1 国际技术评估传播与发展

技术评估最早起源于美国,并通过国际议会、学术交流传播至欧洲及其他地区,目前已约有20 多个国家建立了技术评估机构。国际上欧洲议会1987年成立了欧盟的技术评估机构( STOA) ,1990 年欧洲议会主席Enrique Baron Cresco成立了欧洲技术评估网络( EPTA) ,协调成员国开展技术评估,2012年该评估网络已涵盖14 个成员机构和5 个准成员国。在国家层面,20 世纪80 ~ 90 年代,多个欧洲国家成立了技术评估机构,如法国、荷兰、丹麦等;90 年代以后,亚洲地区亦逐步开展建立技术评估机构, 如韩国、 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设立了技术评估的法律, 建立了国家评估机构, 澳大利亚尚无正式的技术评估机构,但也开展了一系列的技术评估活动和建立了一些类似的技术评估机构。

部分已建立的技术评估机构随着各国的政治环境等转变发生了一些变化( 如表1)[3],如,1995 年美国国会关闭了OTA,但2008 年国会又重新启动了技术评估工作,在Accountability Office ( GAO) 下新成立了技术评估机构———科学技术工程中心( Centre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CSTE) ; 2012 年丹麦议会不再设立DBT,由非营利公司承接,成为独立的技术评估机构; 2008 年瑞士技术评估机构转变为瑞士科学和技术委员会独立的评估中心; 2011 年KISTEP转变为隶属于韩国科学技术委员会。

2 技术评估机构发展模式

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等不同,技术评估机构呈现出多种发展模式,包括议会技术评估、政府技术评估及市场技术评估等。

2. 1 议会技术评估

议会技术评估是当前欧美国家的主流模式,技术评估机构由各国议会建立,为议会技术立法和政策提供依据,如英国POST、法国OPECST、德国TAB等。由于欧洲多个国家限制在议会中设立新的机构,部分国家的技术评估由议会代表组成,如法国OPECST; 德国则是在外部建立的评估机构。

议会技术评估的实施方式不同,主要有: ( 1) 议员负责评估,如法国的技术评估机构的议会人员独立开展评估,但其研究能力和方法有限。( 2) 议员和专家评估,如在英国由机构的博士或博士后开展研究,已约有100 位人员。( 3) 委托购买服务,如STOA、加泰罗尼亚及丹麦等委托给相关研究机构或专家开展,美国OTA早期也是大量外包给第三方开展[4]。

2. 2 政府技术评估

政府技术评估是指技术评估主要由政府推动实施,在政府部门下建立技术评估机构,如丹麦DBT、挪威NBT、荷兰Rathenau、韩国KISTEP等,多数设立在教育部。评估机构成员多由政府官员、专家组成,挪威NBT成员则包括了学者、企业家等。除了开展技术评估研究外,其职能也包括了组织公众讨论和促进技术共识,如挪威和韩国组织专题多次讨论会议,引发公众参与技术的讨论。

2. 3 学术型技术评估

学术型技术评估主要由学术型研究机构开展,包括了高校及研究机构。该类机构评估的独立性较好,但与政府机构关联性较弱。当前开展较好的研究机构包括如美国的国家研究委员会( NRC) 、荷兰的研究所、瑞士的技术评估中心( Ta - swiss) 、澳大利亚的技术评估中心( ITA) ,其独立性有保证但影响力不足。

2. 4 企业性技术评估

企业技术评估主要由企业机构开展,目标是促进企业的技术研发和竞争,多为短期的、企业视角下的评估。

3 国际技术评估研究领域

世界各国技术评估机构的委员会人员数量不同,主要由议员及专家团体构成,如,STOA由15 个来自各政府部门成员组成,包括工业、能源,就业与社会事务,环境、公共卫生及食品,网络与消费者保护,交通和旅游,农业; 加泰罗尼亚则有18 位成员,其中9 名来自议会、9 名为科学技术专家。

各国议题设定的程序基本相同,但征集的广度和深度存在差异。部分机构的议题的征求主要局限于议会和政府部门,如加泰罗尼亚、STOA等; 部分国家则范围广泛,如英国、芬兰等国家,涵盖了多个利益相关方。

各国议会关注的领域不同,使得各个国家技术评估的研究领域差异性明显,如加泰罗尼亚关注人类乳头瘤病毒研究,法国开展脑外科诊疗技术的影响研究[5],韩国则重点研究传染病测量技术、大脑机器人干预技术。

各国议会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共同议题,如多数集中在能源安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如表2 所示。

4 技术评估理论及方法学进展

自20 世纪60 年代以来,技术评估在理论基础、评价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评估理论从20 世纪60 年代的预警技术评估( Early - warning TA,EWTA) 、80 年代的建构性技术评估( Constructive TA,CTA) 、参与式技术评估( Participatory TA,PTA ) 、90年代的整合式技术评估( Integrated TA,ITA) 到现在的实时技术评估( Real - time TA)[6]。这些理论模型的转变,一方面是不断克服技术评估理论的局限,如预警技术评估存在技术影响的不可预测性、静态性等缺陷,建构性技术评估存在核心技术早期广泛参与困难等; 另一方面是由于对技术评估认识发生了转变,如从技术评估是议会或专家团体的工作到各利益相关方参与,体现在各国纷纷构建公众参与平台,其中英国的在线咨询平台是较好的典范。

评估的方法上从20 世纪70 年代的结构模型( Structural Modeling) 、预算影响分析( Impact Analysis) 、决策分析( Decision Analysis ) 、成本效果分析( Cost - benefit Analysis) 、系统评价( Systematic Analysis) 发展到系统工程( System Dynamics ) 、路径图( Roadmapping) 、环境影响评价( Enviro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系统价值分析( System Wide Benefit Value Analysis ) 、分析网络模型(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 、网络Meta分析等[7]。技术评估方法种类仍在拓宽,这与近年来学术及企业界的广泛参与、新的评估领域不断拓展有关。技术评估不仅用于议会政策制定,也为企业等非政府组织决策应用。

5 国际技术评估发展经验及对我国技术评估发展启示

分析国际技术评估发展发现,一方面,技术评估要处理好时间、独立性与相关性的问题,如美国OTA自成立以来产出了750 份高质量的技术评估报告,每份报告在200 ~ 400 页,但仍未得到议会的认可,部分原因在于评估的时间较长、评估报告太专业,不能及时满足议会技术政策制定的需求,在其早期发展阶段,通过大量外包给学术机构,评估的独立性较强,但与政府的相关性不高,未能把握好政府需求的背景及实质; 另一方面,要处理好政策研究与公众传播的关系,当前技术评估的发展已不仅局限于学术研究,更重要的是要基于价值的评估引发广泛的利益方参与,进而为国家推行技术政策提供支撑,因此技术评估机构的开放性及评估内容的可拓展性成为未来技术评估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一项报告指出STOA的灵活性不足,适应未来环境变化的能力较弱[8]。

科学的技术评估的流程亦具有很高的重要性。如欧美国家技术评估流程均大致包涵了以下几个环节: 委托前与委托方开展对话交流,明确界定委托需求问题,讨论制定研究方案并征求委托方意见,选择组建专题的咨询委员会,纳入各相关利益相关者,开展广泛的数据收集、分析,拟定评估报告和开展同行评议,征求公众意见,出版发布和跟踪研究等9 个环节。另外,技术评估应保证客观、公正,采用多个视角。

我国技术评估尚处于探索发展研究阶段,尚没有构建完善的技术评估体系。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对我国的技术评估发展提出建议如下: ( 1) 探索构建技术评估机制,建立多种形式的技术评估机构。如建立政府技术评估的决策机制,纳入国家的发展规划,每年召开重点高新、热点技术的议题讨论,筛选需要评估的技术领域; 可在政府部门内部及学术研究机构试点建立技术评估机构,组织建立技术评估专家委员会,推进技术评估的实践。 ( 2) 加强技术评估机构的能力建设。建议加强政府部门与技术评估机构的对话机制建设,政府官员应了解技术评估的程序和方法,技术评估人员也应了解决策程序及政策制定。( 3) 加强技术评估报告的传播。技术评估应根据委托需求及时完成,技术评估的报告应易于传播,易被政府机构和公众了解。

参考文献

[1]VAN DEN ENDE J,MULDER K,KNOT M,et al.Traditional and modern technology assessment:toward a toolkit[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1998,58(1/2):5-21

[2]WOOD F B.Lessons in technology assessment:methodology and management at OTA[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Technology Assessment:The End of OTA,1997,54(2/3):145-162

[3]EUROPEAN PARLIAMENTARY TECHNOLOGY ASSESSMENT.About EPTA:organizational rules[EB/OL].(2015-12-09)[2016-03-20].http://eptanetwork.org/about/about-epta/members-and-projects

[4]SHIROYAMA H,YOSHIZAWA G,MATSUO M,et al.Institutional options and operational issues in technology assessment:lessons from experienc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C]//Science and Innovation Policy,2009 Atlanta Conference on.Atlanta:IEEE,2009:1-6

[5]EUROPEAN PARLIAMENTARY TECHNOLOGY ASSESSMENT.Parliamentary technology assessment in Europe:an overview of 17 institutions and how they work[EB/OL].(2015-05-19)[2015-07-20].http://eptanetwork.org/about/about-epta/documents

[6]TRAN T A.Review of methods and tools applied in technology assessment literature[C]//Management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Portland International Center.Portland:IEEE,2007:1651-1660

[7]TRAN T A,DAIM T.A taxonomic review of methods and tools applied in technology assessment[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08,75(9):1396-1405

德国发展高技术产业的经验及启示 篇5

一、德国高技术园区的建设

德国的高技术园区形式多样,根据投资主体不同,可以分为国家投资型、混合经济型和私人企业型,高技术园区比较多见的形式有研究园、工业园和企业创新中心等。它们在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则分别侧重于提供技术研发支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培育。

1.研究园区的科研工作高度重视学科交叉和应用技术的开发,为高技术产业提供充足的技术储备和强大的发展动力

德国的研究机构分为三类:高等学校、经济界的研究单位、大学外的公共或私人的非公益性研究机构。高等学校是德国研究工作的基地。而那些依赖大规模昂贵设备以及巨额经费方能实现的耗资巨大的长期研究项目,主要由高校外联邦及各州共同资助的研究机构承担,如基础物理、新能源、航空与航天、医学、分子生物学、环境与极地考察等。在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方面,高校同其他的研究机构及工业部门的实验室进行合作,以促进和加速了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转化。德国用于研究与开发方面的国内费用总额在西方7大工业国中位居前列。

尤利希研究中心,是德国著名的海尔姆-霍尔茨工作组中的16个大型研究机构之一,其资金来源的90%靠联邦政府提供,科研机构所在地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提供10%。在这一类科研机构,国家资金一般不支持很快可以赢利的项目。在德国,工业界的研究要比当前生产应用技术提前10年,而尤利希研究中心从事的基础研究则更加提前。尤利希研究中心目前主要从事基础研究、长期项目研究、关键技术的改进、交叉学科领域的跨学科解决方案等,内容涉及物质结构与材料技术、环境相关技术、关键技术、能源技术、生命科学等5个领域。中心和工业界、高校建立广泛联系,产学研结合十分密切。同时,中心研究工作的国际化程度很高,国际间项目合作交流很多,每年有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名科研人员来此工作,尤利希研究中心还和中国的30多个科研机构进行合作。

2.专业高技术工业园区建设注重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行业的管理经验和产业链的配套,成为促进高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摇篮

位于柏林附近的Hennigsdorf市TBZ生物技术产业园区的建设经验说明,在专业产业基地的建设中,要有效地促进高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专业管理经验和产业链的配套尤为重要。

园区首家引进的是当时比较年轻但初具规模的博拉姆斯公司(BRAHMs)。该公司董事长是德国制药协会的会长,在行业内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号召力。由于当地政府不具备生物技术产业管理经验,便与入驻工业园的BRAHMs公司合资成立管理公司,合作管理和发展园区。但是政府并不派驻官员管理园区,而是由合资的管理公司进行管理。

生物技术产业由于前期投入大,且德国关于生物科学实验室的安全标准很严格,一般中小企业没有能力投资建设。为此,Hen-nigsdorf市政府投资1900万欧元建成20000平方米的公共实验室并装备了先进的公用空气净化设施和常规通用仪器配置,提供给中小企业租用。作为行业内有影响的企业,博拉姆斯公司的到来,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企业入驻,园区规模迅速扩大,从研发、生产到测试,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业链。目前园区有15家企业,500名员工,产品销往包括中国在内的59个国家地区。TBZ生物技术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是Hennigsdorf市经济转型、培育新的支柱产业的成功的尝试。

3.发展培育高科技中小企业的载体——高技术工业园创业企业中心

德国中小企业科技工业园建立于20世纪90年代,这些中小企业创业园的建设,直接为扶持中小企业创业搭建了现实的载体。

如TBG科技工业园,园区设有专门的管理公司,负责协调园区企业、当地政府和有关服务机构的关系,帮助企业创办、开发新项目和获得政府资助。园区收入来自企业租房的租金、政府补贴和服务收入。在德国,类似的科技工业园很多,其主要职能可以归纳为5个方面:提供小企业创业必需的小型经营场所;为创业服务中介机构的服务活动提供舞台和场所;提供企业创立和企业管理方面的多项咨询服务,提供展销、培训、洽谈等方面的服务,协调企业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促进企业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更快成长;提供完善的后勤服务;协助政府落实对企业的扶持政策措施,包括开业资本金资助、贴息资助、开拓市场资助等。

企业入驻科技工业园是有条件的,而且审批把关非常严格,要看其是否是属于科技创新的,有没有市场前景,并要求创业人通过培训,持有相关资格证书。迄今,申请进驻TBZ科技工业园的企业累计有419家,其中只有119家通过筛选,52家已经落户,67家在洽谈之中。

从功能上看,德国的高技术工业园与我国的高新区和经济开发区相类似的,都起到培育企业、壮大企业规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从规模上看,它们又和我国的创业服务中心、软件园等科技企业孵化器相类似;从建设和管理主体看,我国的开发区是由政府投资建设和管理的,德国的许多高技术工业园是由企业投资建设的或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投资建设的。

二、德国政府高度重视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和资助

德国政府在二战之后以及东西部合并过程中,非常重视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对中小企业资助扶持,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鼓励采用对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新技术来提高竞争力。扶持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目前中小企业占德国企业总数的70%,为社会提供了三分之二的就业岗位。

在支持企业发展方面,政府的扶持项目有5~6种,其中最主要的有3种:产品革新项目,最高资助为24个月20万元的无偿资助;技术革新助理项目,主要针对新毕业大学生的成果应用和就业创业问题,鼓励企业接纳新的毕业生;革新想法的专利保护,提供申请专利的咨询和资金帮助。对于员工人数不足250名、年产值40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政府对项目的资助金额可达到投资的50%,而对于员工人数多于250名、年产值4000万元以上的企业,项目资助金额只达到投资的35%;对于很多由大公司投资创办的小公司,大公司投资超过其资本的25%,就不享受小企业的资助标准。政府资金支持具有产业侧重,对产品供大于求的产业领域一般不支持。

政府在项目评价方面,主要依据的标准包括:技术革新程度、提供就业岗位、市场风险率、市场发展潜力、可持续发展潜力等。如为促进当地中小企业发展而设立的勃兰登堡州经济发展局,在实施技术革新项目以来,已经资助过1000多家企业,占申请企业的三分之一,资助项目的成功率为70%~80%,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建立企业联系政府、企业联系科研机构的桥梁和纽带

德国政府在经济上实行的是宏观控制,政府的支持重点集中在对中小企业进行融资、信息咨询、技术创新、产品参展、教育培训等方面的促进。在微观上,政府不直接面对企业,政府将经济补贴政策的资金分配权力下放给中小企业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措施都是通过工商会和联合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来实现的。柏林AIF工业发展研究协会就是德国最有影响力的技术中介组织之一,它下属100多个工业界的行业协会,50000多企业。协会成立的指导思想是帮助各个行业的中小企业开展研发活动。联邦政府通过AIF协会促进研究成果尽快地在实际中使用,企业也得助于技术转让。没有协会的支持,企业很难从相关的大学和研究单位获得技术支持,也无法取得政府相应的政策支持和经济补贴。德国技术中介机构的主要职能可以归纳为:参与组织实施国家重点技术项目;对实施项目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初期项目的评估、项目进展的考评及项目结束的验收,德国还向项目实施企业派出专职观察员;向企业下达国家主管部门批准的拨款资金;向企业提供各种技术咨询、人员培训;参与组织制订所在地的技术发展规划,当好政府在工业技术发展领域的助手。

在德国,中小企业技术中介服务机构是市场经济中企业与政府,企业与科研机构联系的重要纽带,政府、科研机构——中介机构——企业之间建立了亲密的合作伙伴关系。

四、安徽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启示

1.进一步加快国家级高新技术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促进地方

经济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科技的贡献更加体现在发展高技术产业上,德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现阶段,安徽省和合肥市正在启动建设合肥科学城,这是整合科技和经济资源、创新思路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安徽省拥有3个国家级的开发区,是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基地和龙头。省会合肥具有丰富的科技成果和人才资源优势,因此,安徽省3个国家级开发区的建设要紧紧结合全省“861"行动计划,积极探索科技管理和经济管理的机制和体制创新,积极营造有利于高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的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社会环境,真正释放科技资源的潜能,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2.办好科技企业孵化器,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我国科技创业服务孵化器的建设模式是大多数由政府投入资金和政策支持,体现出公益性和非营利性,但这明显暴露出造血功能不足、经营机制不灵活的缺点。可以参考德国的经验,采取政府投资、企业投资或混合投资等多种形式,积极争取社会资金、特别是民营企业资金的参与和联合,多元投资逐渐过渡到政府引导扶持,企业化经营,自我发展的轨道上。2001年以来,合肥高新区的孵化器建设已经逐步显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模式多样化、创业服务专业化的新局面,先后建成了国家级的创业中心、软件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园、民营企业创业中心等,初步形成了孵化器集群,创造了良好的创业服务体系。

3.不断加强技术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

小额信贷技术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篇6

关键词:小额信贷 贷款技术 联保贷款 激励制度

一、引言与国际小额信贷的主要技术创新

面向贫困人群和遭受信贷歧视的经济主体开展的“小额信贷”(Microcredit),是信贷市场的一个补充,然而信息不对称成为制约小额信贷发展的核心因素。一方面是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小额信贷本身也面临着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各种风险。

20世纪70年代以来,小额贷款不断涌现出新的技术,如联保贷款、正向动态激励技术等。这些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障碍,推动国际小额信贷的发展。Aghion和Morduch(2007)1认为:“小额金融与普通金融的区别,不在于其运行的基础,也不在于机构的性质,而在于贷款技术和标准差异。”

本文的目的在于,从信息不对称出发,探讨过去几十年间小额贷款技术创新的主要思路及其对于解决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问题的进展,希望对我国的小额信贷发展起到一些作用。第二部分简要介绍国际小额信贷技术创新的发展,第三部分简述对小额信贷技术在我国发展,最后一段是对我国小额信贷技术的建议。

(一)联保贷款(group lending)

其基本特征是,人们自愿成立联保小组,并且违约责任由小组共同承担。在联保贷款下,如果某个人出现违约,他将会影响整个小组未来信贷的计划。这种机制,可以让小额金融机构在无需获取任何新信息情况下,有效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Karlan,2005)2。不过,这种方法对借款人而言成本较高,且在效率方面的有些问题,随着小额信贷的发展,其主导地位正逐渐被个人信贷所取代。

(二)提供动态激励的个人信贷技术

贷款对象仍为个人,但与传统上对违约行为进行惩罚不同,这种贷款技术努力建立一种正向激励,让贷款人信守合约。具体内容包括:

(1)黑名单制度与停止贷款威胁。事先确定规则,一旦借款人违约,将失去未来贷款机会。3

(2)渐进式贷款。把贷款条款与还款记录挂钩,随着借款人履行次数增加,扩大贷款人的借款规模或者降低借款利率或延长贷款期限)。

(3)弹性贷款。这一贷款体系由两种贷款组成,一种是基本贷款(Basic loan),它是一种普通的个人贷款,借款人依照合同规定,按期偿还本息;另一种贷款则为弹性贷款(Flexiable loan),如果贷款者因收入的季节性波动或其他客观因素,使他无法偿还时,借款人可以选择将原有的基本贷款转换为弹性贷款。弹性贷款机制的建立,不仅能有效降低违约风险,还维护了贷款人的“信用”价值,这对金融机构和借款人都有正面的影响。

(三)引进新的担保、质押机制

1. 拓展的抵押品机制

通常人们认为,小额借款人收入和财富积累的水平都偏低,难以提供有价值的抵押品,从而缺乏对借款人的约束。然而,从激励的角度讲,抵押品的价值高低完全取决于其对借款人的重要程度(即借款人的主观评价)。小额借款人持有的生产工具、无产权的土地或者其他财产,虽然市场价值很低,但对维持他们的生活却至关重要。抵押品的丧失可能对借款人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从而降低他们的主观违约。然而,这种创新虽然有助于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防范道德风险,但却不能降低金融机构所面临的客观风险。

2.强制存款制度

格莱珉银行所采用的强制存款就是这样一种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借款人在每一次借款成功后,都需要把借款金额的5%存入一个强制储蓄账户中。强制账户中的金额必须维持在一个最低水平之上(按借款余额的一个比率来确定),超过该金额以上的部分,借款人可以选择将其转入正常储蓄账户(可以获得存款利息)或者借给小组成员使用(Yunus,2002)4,这个强制账户发挥着两个功能:一是提高了贷款的实际利率,能有效规避利率限制;二是能充作一种抵押品,当借款人违约时,强制储蓄账户将用于弥补银行的损失。

3.外部风险分担机制

对于借款人面临的客观风险,小额金融机构还会引入一些外部的风险分担机制,以降低风险。具体的做法有:

(1)由政府或非营利机构提供资金,成立专门的违约补偿基金,对小额金融机构的贷款损失进行补贴;

(2)由政府或非营利机构提供资金,成立专门的保险性机构(或基金),剥离小额贷款的特殊风险,即当发生特殊风险(主要是自然灾害等)造成借款人还款困难时,对小额金融机构进行补偿。

三、国际小额信贷技术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一)信贷技术的适应性改造

从全球小额信贷技术演变,我们可以得出:信贷技术是特定经济社会背景下小额贷款机构开展业务的关键,它的产生与演化是对特定地区小额信贷客户所处的文化、地理、经济、社会等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因此,小额贷款的创新,必须要与其所处的国家、地区和实际情况相结合,才会具有真正的价值。正如团体贷款技术的產生以及在各地区的复制过程中,均是在考虑地区因素的条件下保持了其核心技术要素,而修正了一些不适应的技术要素。我国小额信贷发展中的信贷技术选择,应该有宽广的视野,从小额信贷技术工具箱中选择适宜的工具,并加以适应性改造。

(二)贷款技术的组合

小额信贷技术的创新,需要重视不同技术要素的组合,从而有效管理贷款风险。尽管大量的小额信贷机构在信贷风险管理中,均主要关注了连带责任合同或者是否具有抵押担保能力,但是绝不能忽视其他贷款技术要素带来的风险管理效果。从全面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各种类型的贷款技术的合理取舍以及有效搭配,对于贷款偿还率的提高以及其他风险的管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也给理论研究者提出新的任务,即要评估不同信贷技术组合的风险管理效果,提出小额信贷激励问题的新框架,这将会对小额信贷实践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注释:

[1]Karlan Dean. Social Connections and Group Banking[R], Yale University Economic Growth Center Discussion Paper no.913,2005

[2]Aghion Beatriz and Jonathan Morduch. The Economincs of Microfinance[M]. Cambridge, MIT Press, 2007.

日本成功进行技术引进的启示 篇7

笔者认为, 日本技术引进之所以能够成功, 主要原因之一是日本得天独厚地拥有早在明治时期就建立起来的产学官合作体制。在技术引进过程中, 从对引进技术的筛选、技术与企业的配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到后续研发和人才培养等各个环节, 有效的产官学合作体制——企业的积极合作、政府的统筹规划、大学的主动参与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技术引进:效率仍旧低下

科学技术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因此, 技术引进已成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分享世界科技资源, 确立自身竞争优势的一种普遍手段。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寻找有效的技术源头、以何种方式引进技术, 如何通过技术引进加快而不是阻碍本国的自主研发, 已经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科技发展以及经济建设中不容忽视的国策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技术引进一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据商务部统计, 1999年至2005年, 中国累计引进技术近五万项, 合同总金额已逾千亿美元, 其中技术使用费高达623亿美元, 占合同金额的57.6%。2006年, 全国共登记引进合同10, 538项, 合同总金额220.2亿美元 (约合人民币1700亿元) , 同比增长15.6%。同年, 中国的研发总支出为3000亿元, 其中企业的研发支出2134.5亿元。

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 中国在技术引进方面投入的资金不可谓不多, 然而遗憾的是, 由于消化吸收能力、再创新能力以及扩散能力相对低下等多方面的原因, 如此庞大的技术引进并没有带来相应的效果。目前, 在各个领域的核心技术与关键装备中, 中国多数行业和企业仍旧基本依赖国外引进, 缺少自主知识产权, 甚至形成了“引进一代, 落后一代, 再引进一代”的怪圈, 摆脱不了“一号机进口, 二号机进口, 三号机还是进口”的模式。偏重于引进技术的使用, 忽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 这已经成了久治不愈的顽症。

与此相反, 二战之后的日本却通过技术引进实现了赶超英美, 并在很多行业走在世界前沿的目标。比如20世纪60年代, 日本从西方集中引进关键技术专利2.5万件。此后, 按照“一号机引进, 二号机国产, 三号机出口”的原则, 对这些技术专利进行了消化吸收和改良创新, 在技术水平上实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并培养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使日本经济得以在20世纪80年代跻身世界前列。日本学者中山茂在1995年总

科学技术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因此, 技术引进已成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分享世界科技资源, 确立自身竞争优势的一种普遍手段。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寻找有效的技术源头、以何种方式引进技术, 如何通过技术引进加快而不是阻碍本国的自主研发, 已经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科技发展以及经济建设中不容忽视的国策之

结说, 二战以后, 亚欧诸国也为了从美国引进先进的技术进行过不懈的努力。但是, 引进成功并且带来相应经济效益的只有日本。

那么, 到底是什么因素带来了日本在技术引进方面的巨大成功?日本的成功模式是产生于日本文化的独特现象, 还是具有可复制性的普遍适用性?本文试

图通过对日本技术引进一。模式的分析, 探寻可供

我们参考的经验。

筛选配对:

充分发挥大学等科研机构的作用

在日本战后的技术引进中, 为了避免重复引进, 提高引进的效率, 日本政府制定了严格的筛选配对体制, 即对引进什么样的技术, 由哪家公司负责引进, 如何引进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定。1949年的《外国货币以及外国贸易管理法》与1950年的《外资法》规定, 民间企业如果想要从国外引进技术, 首先必须向政府进行申请, 并且得到外资审议会的许可才可以进行。外资审议会主要由来自产官学等各个部门的专家学者组成, 鉴于引进技术的学术性和专业性, 大学以及政府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承担了大部分的工作。

任用大学等研究人员担当审查任务主要是为了避免政府官僚的判断失误, 充分

利用研究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对先进技术的敏锐嗅觉。比如, 当年索尼公司申请引进半导体技术时, 通产省的官僚认为刚刚成立的索尼公司没有引进消化吸收的能力, 从而导致该技术的引进被拖延了很长一段时间。为了避免同类事件的发生, 各个领域的知名学者等被任命为审查人员。这种任命方式, 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了其他部门不可代替的作用。

首先, 由于大学的研究方向基本倾向于基础研究, 大学的研究人员作为新技术的发现者、传播者与改良者, 对外国先进的技术具有独特的理解力, 便于发现那些具有发展潜力的“资深”技术。战后, 日本企业购买了很多具有广泛发展前景, 但当时还处于实验室阶段的技术, 这与学者的参与是分不开的。

其次, 在战后独特的社会背景所造成的“水面下”的产学联合体制下, 大学的很多研究人员实际上都担当了企业的技术指导者的工作。同时, 大学研究者在长年的教育与研究活动中, 通过各种学术活动与各界的研究者进行广泛的交流, 而且, 因为他们的毕业生遍布于各种机构, 所以

大学研究者能更清楚地了解在哪个领域的哪位研究者拥有什么程度的知识与技术, 各种研究开发项目中所需要的人才与技术都分别分布在什么机构。也就是说, 对于哪个企业缺少什么样的技术, 哪一项技术比较适合于哪一家企业等类似的问题, 大学的研究人员基本上了如指掌, 这在促成技术与企业的合理匹配方面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

最后,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大学研究人员的特殊身份。因为大学研究者没有盈利目的, 并且在众多的企业之间能够以中立的立场进行交涉, 所以容易得到企业的信赖, 各种情报也容易到手, 而且容易促成各种机构之间的合作。

数控旋盘的引进事例可以说明大学研究者在技术引进方面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初期, 美国人发明了数控旋盘, 并且把有关这一技术的学术报告提交到了麻省理工学院。当时在美国大学任教的日本教授发现了这一技术, 把它带回日本并且在自动制御学会上作了介绍。以此为契机, 在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通产省机械技术研究所以及企业的研究者之间, 有关数控旋盘的信息快速传播。后来, 经过富士通、牧野、日立等企业的共同研究开发, 数控旋盘于1966年正式投入市场, 为此, 富士通专门成立了分公司进行经营。

如上所述, 在战后的技术引进中, 日本大学的研究人员由于其所处的独特的社会地位, 在发现技术、改良技术、促成技术引进等方面, 充分发挥了产与学之间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枢纽作用, 在引进的技术与引进企业之间的审查、取舍、配对等方面, 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消化吸收:

高效的产官学合作体系

对需要引进的技术以及承接企业进行严格的筛选与配对, 只是完成了技术引进的第一步, 如何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与改良, 使之为提升本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服务, 最大限度地实现引进技术与本国技术积累的融合, 才是技术引进过程当中最难处理的问题, 也是中国当前所面对的最紧要问题之一。

二战之后, 日本在许多领域的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投入之比达到了1:8, 这使得本土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迅速提升。与之相比, 中国在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的投入方面严重脱节, 2002年, 两者的投入之比仅仅为1:0.08。这一数据说明我们在引进的过程当中, 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严重投入不足。这也是造成我们“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被动局面的一个主要原因。那么, 是什么让日本在后续研究方面进行如此大的投入并取得相应成就呢?

就像日本科学技术史学者星野芳郎所说的那样, 二战之后的日本, 无论是企业的研究开发体制, 还是科研人员的知识与技能积累甚至大学的教育体制, 都继承并且完善了从明治时期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一贯做法, 即比较倾向于对引进技术的改善与改良, 对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拥有很强的理解能力。

在明治时期, 当时的日本政府提出了“殖产兴业、富国强兵、脱亚入欧”的口号, 并积极从西方各国引进先进的技术, 使之尽快地融入到当时的企业生产当中。在这个过程中, 西方各国的技术首先被引进到国立大学、专门学校、国公立研究所, 或者专门设立的实验所等政府公共机关, 在这些地方进行适当的改良与加工以后, 再转移到民间企业投入生产。为了促进这个过程的快速进行, 日本无论是在人才教育、组织构建还是在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 都进行了很大的投入,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总结了丰富的经验, 使得先进的技术一旦进入日本, 就会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快速普及和提高。虽然这个过程在二战当中被打断, 但是这些宝贵的“遗产”在战后的技术引进中也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战后, 日本在充分活用这些有利条件的同时, 不仅加大了科技人员的培养力度, 而且紧密配合企业以技术引进和改良作为重心的战略目标, 在大学的招生计划、学科配置、教育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 及时有效地满足了企业技术发展的要求。比如, 在1961年到1964年的4年中, 日本大学超额完成了理工科学生的增员计划, 总共实现了20, 000人的增员。同时, 逐步完善后期中等教育, 比如1975年设立专修学校制度。此后, 又相继设立放送大学、技术科技大学和教育大学等教育机构, 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在实际生活或者工作中能够立即发挥作用的技术工人, 实现后期中等教育的多样化, 提高技术人员的综合实力, 在保证快速高效吸收引进技术的同时, 提高了自主研发的能力。

引进与自主研发并行:双轨并行的国家创新体系

技术引进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给企业带来高速增长, 但是, 长期依赖外来技术也势必会导致企业自主技术的缺失, 丧失国际竞争力, 并最终降低对引进技术的吸收能力。

对这一现象, 日本的产官学各界都表示了共同的担忧,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 以星野芳郎为首的学者就对影响日本技术自立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 随着企业业绩的逐步好转, 产业界也从这时开始高唱“技术创新”的口号, 开始大规模地兴建中央研究所, 这表明企业已经具有了高度的追求自主创新的意识, 与中国商业领袖热衷于“贸工技”的发展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时的通产省也站在统筹全局的角度, 为了促进企业的自主研发与企业间的共同研究, 除了对个别企业超额支出的研究费给予减税的优惠以外, 还对某些特定的技术难题以及“国家级”的项目给予财政上的补助, 并通过被称为“研究组合”的临时共同研究小组进行发放, 督促企业间共同研究的进行。虽说研究组合并不是专门为了对引进的技术进行后续研发而设立的, 但是对企业来说, 加入研究组合不仅仅是得到政府补贴的重要手段, 也是了解国内外技术风向标的最佳途径。而且, 如果能够在这一过程之中表现突出, 还可以明确自己在政府眼中的地位, 与政府建立良好的信赖关系, 为此后的资金获得和技术引进机会的获得铺路搭桥, 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国外牧草生产装备技术发展与启示 篇8

国外牧草生产机械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 经历了以畜力为动力到以配套拖拉机为动力, 从单项作业机具到成套作业机具, 从分段作业机具到联合作业机具等发展过程 (如图1所示) 。产品品种齐全, 系列完整, 能满足各种生产条件下全面机械化的需要。国外产品以适应生产规模化与商品化为目标, 朝着系列化、标准化、大型化、自动化和信息化发展,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与农业产业体系的一致性高。欧美等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健全, 牧草规模化种植实现了机械化, 从土地耕整到草籽播种, 一直到田间管理等, 标准化作业为牧草收获和生产技术设备奠定了良好的作业基础。二是与规模化利用原料标准化的一致性高。规模化养殖场原料的储备、运输和供给等, 充分考虑了原料设备的标准化问题。三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高。农场主或者农机专业户已具有牧草收割、搂集、摊晒、集收、打捆、储运全套设备购买和经营能力, 牧草不仅自产自销, 还可以加工成商品草料, 社会生产发展和规模化经营刺激了牧草生产设备大型化、自动化的需求。四是与农业装备配套的一致性高。国外主要以与拖拉机配套的作业机具为主, 除了与农艺要求配套外, 同时与牧草收割、装载、运输和储藏设备标准符合, 形成完整专业化配套体系。五是设备本身与信息化、自动化技术结合的一致性高。广泛采用电液控制技术、电子信息技术, 实现自动调节、自动监视与智能控制, 提高作业的高效性、作业性能的稳定性以及作业质量的可靠性。

典典型装备发展概况

牧草生产装备主要包括收割、调制机械, 搂集、摊晒机械, 打捆设备, 装载运输设备, 散草收获设备以及加工储藏设备。

1. 收割、调制机械

最早的牧草收割机械产生于1833年, 起源于美洲, 为往复割刀式, 时至今日, 除了材质、可靠性与传动性能外, 其工作方式与结构并没有突破性的改观。该类机型的主要特点是割幅宽、造价低及运行维护成本低, 迄今在美国仍有较为广泛的应用, 适合于人工种植的豆科牧草收获, 但限于往复式割刀的运动方式, 机器作业速度不宜过快, 易堵塞。最初的旋转收割装置产生于欧洲19世纪初, 直至20世纪60年代才形成产品, 主要是一种大直径转鼓式割草机, 由于收割的草条比较窄, 适应不了现代牧草收获和后续作业要求。70年代初期, 旋转圆盘式割草机开始占据市场, 是一种喂入量大、适合于高水分牧草收获的理想机型。为提高生产效率, 逐步发展为由一组切割装置到多组的组合, 割幅从1.5 m扩大到3.66 m, 旋转割刀绕中心轴旋转, 其端部线速度超过4 800 m/s, 生产效率几乎不受切割装置的限制, 只受限于作业行走速度。多组切割装置可以挂接在拖拉机左、右两侧与后侧, 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而在作业和行走过程中, 由拖拉机液压控制可以升、降以及旋转多种角度。为了促进割后牧草的田间快速干燥, 缩短后续作业时间, 在收割装置后加上各种结构型式的调制部件, 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即收割调制机。目前, 市场上的收割机均为收割、调制一体化机具, 以旋转圆盘式割草机为主导机型, 依据收割装置配置方式的不同分为悬挂式、侧牵引式、中心牵引式以及自走式机型。

2. 搂集、摊晒机械

搂集、摊晒机械主要用于割后牧草的翻晒、并铺及摊铺, 以加快牧草的干燥, 主要有栅栏式搂草机、指盘式搂草机和摊晒机等多个品种。代表机型有纽荷兰Rolabar栅栏式搂草机、海斯顿3900系列指盘式搂草机及纽荷兰、海斯顿、库恩系列摊晒机, 均为牵引式机型。栅栏式搂草机沿横向将牧草集拢, 同时剔除石子等杂物, 对牧草破坏性小, 保障了牧草或青饲料的质量, 只需配套小动力拖拉机。相比而言, 指盘式搂草机效率更高, 结构更为紧凑, 是目前的主流机型, 一般为两褶指盘, 每褶指盘数为4、5、6、8或10个, 工作幅宽可达10 m以上。该类机型一般具有先进的液压控制系统, 以控制指盘的伸展、缩回、上翻和下翻, 同时方便切换运输状态和工作状态。摊晒机是在具有搂草功能的机具基础上拓展摊铺翻晒功能, 一方面通过均匀摊铺, 促进水分快速干燥;另一方面, 提供高质量的铺条方便后续作业。

3. 打捆设备

国外打捆机研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先后经历了畜力牵引式打捆机、小方捆打捆机、圆捆打捆机以及中型和大型方捆打捆机等发展阶段。产品都已系列化生产, 打出的捆型向高密度、大捆型趋势发展, 设备成熟、结构参数合理, 可靠性、生产率高, 在机械结构、动力配套、液压系统或是控制系统设计方面都采用新的设计理论和最新科研成果。

圆捆打捆机有内卷式和外卷式两种, 著名生产厂家有爱科、克拉斯、纽荷兰和迪尔等公司, 捆直径一般60~120 cm, 市场上甚至出现了150~180 cm直径的大型圆捆打捆机。圆捆机生产效率高, 但存在着捆密度低的缺陷, 且圆捆储存、运输占用空间较大。方捆打捆机相对于圆捆来说, 技术和结构更复杂, 虽然各个厂家采用的捡拾、预压、打结正时传动的方式和结构以及自动化程度等有一定的差异, 但一般都经过捡拾、预压和利用活塞的冲击与挤压, 预压草条通过相对固定的压缩室, 草捆密度高, 捆型整齐, 易于储运, 应用量有高于圆捆的趋势。国外方捆设备生产商以爱科、克拉斯、纽荷兰和迪尔等公司著称。捆型截面有36×46 cm2的小捆型, 80×70 cm2、80×90 cm2、120×70 cm2、120×80 cm2、120×90 cm2的中捆型系列, 以及120×130 cm2的大捆型, 捆长度根据需要可以调节。

4. 装载运输设备

国外小方捆、圆捆以及大方捆装载运输均形成了以大农场为基础的全过程机械化与自动化作业方式, 专用设备可一次性完成草捆田间自动捡拾、码放、堆垛乃至卸捆等。如针对小方捆, 挂接在小方捆打捆机出捆槽后面的草捆收集车, 利用草捆运动惯性自动顺序排放在收集车内, 以8捆或12捆为一个单元, 然后利用专门抓取设备整单元抓取、转移, 再码放至另一相同大小草捆单元上, 累计10次堆积成小垛, 再采用草捆垛运输车整垛抓取、运输并进行入仓堆垛。针对圆捆, 美国威猛公司、加拿大HighLine公司开发的系列圆捆自动捡拾装载车可以完成圆草捆自动捡拾、码放、运输及卸捆等作业, 一次可装载搬运6捆、8捆或16捆直径1.2 m的大圆捆, 允许载质量达10 t以上。针对大方捆, 英国Big Bale公司开发的集草捆捡拾、装载、码放和堆垛于一体的大方草捆捡拾装载车, 适应于目前打捆机生产的各种规格的大中型草捆, 如12捆1.2×1.3 m2、14捆1.2×0.9 m2、18捆1.2×0.7 m2、21捆0.8×0.9 m2、27捆0.8×0.7 m2。针对场地作业的大捆型草捆装载搬运, 开发了一系列具有自动伸缩臂、自动调平和防倾翻等功能的装载机、叉车等, 以及针型、叉状、抓状和夹具等辅助属具,

5. 散草收获设备

散草收获设备主要有两类机型, 一类是青饲收获机, 另一类是散草捡拾装运车。青饲收获机已由单一针对具体作物的专用机型发展成为以设计开发联合收获作业底盘, 集田间越野行走、喂入、切碎和抛送为一体的机型, 通过选配青饲割台或捡拾系统等模块, 以实现不同功能要求。目前, 纽荷兰公司的青饲收获底盘配套功率最大已超过588 kW (800 hp) , 配套应用于条铺牧草的捡拾割台, 工作幅宽达到5 m以上, 应用于青饲收获的割台, 工作幅宽最大接近9 m。散草捡拾装运车已由最初的捡拾、装载和卸料等功能, 发展成为集收割、搂集、喂入、切割、抛送、压缩、计量和自动卸料于一体的复合作业设备, 同时配备了更为精密的电液控制系统, 分牵引式和自走式两种机型, 有效容积可达35 m3, 最大配套功率接近1 1 0.3 k W (150 hp) 。

6.牧草加工与存储设备

牧草收获后, 为了运输、利用以及储存的方便, 需要进行预处理和存储, 如压块造粒、强制通风干燥以及通风仓干燥存储。

压块造粒设备通常有活塞挤压成型、螺旋挤压成型、模压成型 (包括平模和环模) 等类型。国外应用最为普遍的压块设备为模压成型设备, 代表机型有美国沃润贝尔格公司生产的200HD型小草块机, 生产能力为8~10 t/h (以含水率为10%~12%计) 。在压块机顶部安装了可以调节水分的喷洒装置, 该装置能够在牧草含水率很低的条件下压块成型, 草捆密度可达500 kg/m3。该公司生产的另一种WBSCS168型移动式小草块机是一种新型的移动式、适合小规模加工的设备, 自带动力, 能够移动至不同地点进行加工。

牧草干燥处理可以保障牧草质量, 提高适口性, 延长存储时间。国外常用方法是将切碎的新鲜牧草直接进行高温快速干燥降至安全水分, 同时保持鲜亮的绿色和具有芳香气味, 提高了适口性, 再经过压块成型, 截面为25×25 cm2或者30×30 cm2, 采用PVC带或编织袋包装成商品草块。采用的干燥设备一般为滚筒式干燥设备, 有1回程、2回程或3回程的, 滚筒内壁焊有许多抄板可将内部牧草在干燥过程中不断抄起, 增加了牧草与热风的接触面积和时间, 实现高温快速干燥, 1 min左右即可将牧草含水率降至安全水分。典型机型有荷兰的AS-25型转筒式青饲料干燥设备, 西班牙比利牛斯农业公司牧草滚筒式干燥设备等。

对于草捆的储藏, 通常采用干燥仓或者通风仓储藏, 将青牧草在蛋白质含量最高时适时收获, 利用热风强制循环干燥方式, 使热风在捆间或者缝隙之间流动进行热交换, 从而将草捆烘到安全储藏水分12%~15%。

国国外技术发展的启示

1.加强技术储备, 注重产权保护

国外牧草机械生产厂家十分注重技术储备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如打结器、旋转切刀等核心部件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 即便被仿制, 依然可以销售其核心产权零配件获取高额利润。查阅美国知识产权专利局文献可知, 仅涉及打捆技术的公开专利便有1 600多项, 专利所代表的技术水平至少领先目前市场成型设备技术20年以上, 所以国外产品能够始终保持领先优势。国内企业如不加强技术创新和产权储备, 则与国外水平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2.树立品牌意识, 丰富产品系列

克拉斯、纽荷兰、库恩、约翰迪尔和爱科等国际著名农机厂商, 以其先进的技术产品、完善的服务体系, 塑造了其优秀的品牌, 始终引领着牧草生产机械领域发展。主要产品涵盖了收割、搂集、翻晒、打捆、装载、运输和加工储存等环节, 且具有多种功能和规格型号, 如打捆机有小型方捆、大型方捆和圆捆等, 配套动力范围40.4~139.7 kW (55~190 hp) , 圆捆直径范围0.5~1.8 m, 方捆截面0.36×0.46 m2、0.8×0.7 m2、0.8×0.9 m2、1.2×0.7 m2、1.2×0.9 m2、1.2×1.3 m2等各种规格, 可以满足各种生产条件和规模, 竞争优势明显。

3.加强理论研究, 实现自主创新

一直以来, 国内牧草机械生产厂家普遍走着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 但是创新不足, 仿制居多, 而打结器、集中润滑系统等核心部件还是完全依赖进口, 结果是生产成本下不来, 自动化程度和可靠性能上不去, 产品销售利润低, 必然导致企业竞争能力下降。究其原因, 一是缺乏理论支撑, 特别是涉及与牧草生产加工特性、多机构运动相位匹配等相关理论。二是没有采用先进设计开发手段, 如三维建模、虚拟样机和有限元分析等工具, 还是依靠传统的设计、试制、试验和再改进设计的老路子, 引进一台、消化一台, 既增加了生产成本, 延长了开发生产周期, 又无力支撑系列化产品开发。

4.产学研相结合, 加快技术转化

利用二维码技术犯罪现状启示 篇9

无线网络技术及移动通信技术(3G/4G)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代表了较先进应用的二维码技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无论是上班时、还是休闲时,随处可见一个黑白相间的方格——二维码。它的出现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便捷。

随着二维码的普及,纷繁复杂的信息频繁地通过仅占方寸之地的二维码来展示。它能满足个人用户使用打折优惠券、电子导诊、电子签到、线上线下购物,实现无纸化操作;也可以令政府、教育机构、企业等大客户实现交通、物流、各类证件、各类报表和票据、信息共享、移动学习等常用管理项目。近年来,不法分子也悄悄地盯上了二维码技术,利用其传播恶意吸费软件、盗取银行卡信息,严重影响了网络秩序,给取证技术带来了新的问题。

2 二维码及利用其犯罪现状简介

二维码,又被称二维条码(QR(Quick Response)code)。它选择使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利用计算机中比特流概念,按一定规律(码制)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二维方向)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来记录数据符号信息。在网络数据里,二维码类似于人类社会里的标识唯一性的身份证号码,真正实现了“一码一物”。

二维码能得到迅速普及,归功于它的众多优点。方便被识别是二维码成为移动网络设备进驻生活服务的重要特点。二维码经过扫描进入移动网络设备后,可以轻松实现发现各类优惠、下载手机应用、加微信好友等。但如果二维码被捆绑了病毒、木马及钓鱼网站链接,那么移动网络设备中隐私信息可能会泄露。当前利用二维码犯罪主要集中在吸费、盗窃个人信息及银行卡密码、非法网站、传播手机病毒等几个方面。根据2012年2月份发布的《2012年手机网络安全报告》,二维码已然成为了手机用户感染病毒新型渠道。截至2013年2月底,据腾讯数据显示,共检测二维码网址达1701万条,拦截恶意网址达35.1万条。而自2013年下半年以来,各地也陆续出现了利用二维码“包装”后实施诈骗的警情及扫二维码后发现被扣费、浪费流量等案例,截止到2014年4月,这些数字仍有上升趋势。

3 利用二维码犯罪问题带来的启示

利用二维码犯罪的案例数量逐年上升,理论上,二维码技术本身没问题。被犯罪嫌疑人捆绑了病毒、木马及钓鱼网站链接的二维码才是罪魁祸首。利用二维码技术犯罪之所以猖獗原因如下:一、二维码的生成方式很简单,无人监管。有计算机软件使用常识的人都可以完成二维码的制作;二、外观相似,肉眼难以识别与非带毒二维码的异同点。人们单从二维码的外观是无法识别它是否带有病毒、木马或者钓鱼网站的;三、利用受害人心理特点,打响钜惠信息促销战。利用这种方法引诱人们上当受骗,开启犯罪嫌疑人的“吸血模式”;四、现实的、虚拟的,传播渠道广泛。平面媒体、微信、电子邮件等,为犯罪嫌疑人提供了便利;五、新兴事物,处于网络监管盲区。截止目前,国家对二维码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监督机制,让二维码犯罪钻了空子。六、受害人防范意识薄弱,移动网络设备不设防。受害人在使用移动设备未给添加网络访问防护软件,给犯罪嫌疑人留了后门;七、移动设备网络访问防护软件中针对扫描二维码犯罪数据库很少,致使利用二维码捆绑的病毒、木马或钓鱼网站链接未被发现,让其在网络数据中肆虐; 八、移动设备种类繁多,与之匹配的电子取证使用的软件、硬件少之又少,造成取证难,形成有效的证据链条更难,进而指正犯罪嫌疑人难上加难。

总结利用二维码犯罪案件逐年上升原因,有以下几点启示:一、提升二维码生成软件的使用门槛,明确生成二维码的具体用途;二、在移动网络设备中安装防病毒安全软件,二维码扫描软件等相应的防护程序。比如手机管家、快拍二维码等。下载防护软件时务必到官方应用商店下载;三、拒贪小便宜,使用二维码前确认是否出自正规的网站;三、国家对二维码继续制定一套有效监督机制,将二维码的使用标准付诸实践,完善针对移动互联网安全的法律法规,谨防利用二维码犯罪的嫌疑人逍遥法外;四、国家要鼓励安全软件企业尽快完善云端数据库,研推有安全扫描功能的软件,以遏制信息诈骗等行为;五、移动网络设备多种多样,取证技术需要针对不同的硬件和信息格式制造出相应的专门的、智能化、自动化的取证工具。

4 未来研究方向

连接线上、线下的二维码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一些犯罪分子利用二维码传播手机病毒和不良信息的行为,甚至是进行诈骗等犯罪活动,严重影响了无线网络和移动网络的秩序。当前,利用二维码犯罪的相关问题的研究方向主要涉及到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二维码扫描技术、二维码的防伪与加密技术、完善恶意网址云端数据库、移动网络取证设备及技术的研究。希望在未来时刻,各部门协同合作,完成二维码研究与安全使用,共建和谐、纯净的网络环境。

摘要:二维码技术日渐成熟,已渗透到人们生活之中。文中介绍了二维码技术及犯罪嫌疑人利用其进行非法活动现状,总结利用二维码进行犯罪带来的取证难问题及其他启示,最后提出了研究方向。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践与启示 篇10

从国外的情况看,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英国就出现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雏形——研究协会, 但是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采纳还是近些年的事情。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上世纪60年代初首先在日本兴起, 随后, 在美国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各个产业开始蓬勃发展。

从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情况看, 1992年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共同组织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 这是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雏形。2007年我国科学和技术部在钢铁、煤炭、化工和农业装备领域建立了首批四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自此, 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积极布局, 涌现出一大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情况呈现出成员实力构成多元化、行业分布多元化、地域分布多元化的特点。

一、日本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践及启示

日本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早期的实践形式主要表现为企业在研究开发中结成技术组合。20世纪80年代之后, 企业开始技术标准合作, 涌现出大批技术标准型联盟, 为提高日本的产业技术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日本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VLSI技术研究组合。该组合是由政府和民间企业在1976年共同出资成立的共同研究开发组织。VLSI组合从1976年设立起至1980年宣布解散, 这四年里取得了重大的科研成果:在光刻装置和大口径晶圆的研制上取得了突破;在存储器生产销售领域大幅超越了美国;为各国半导体产业研发联盟的成立提供了模式。“VLSI技术研究组合”的启示有如下几点:

1. 课题的选择具有突出基础性和共性的特征。

VLSI研究组合把研究目标锁定在未来10到20年内有实用化可能的1M DRAM的技术上, 该课题有基础性和共性两大特征。

2. 研究方式多样性。

共同研究所承担的研究任务不一定都要由内部的研究人员来完成, 也可以委托其他研究机构。虽然直接参加日本VLSI组合的只有五家大型企业, 但很多上游企业都参与进来了。据统计参与VLSI研发的上游企业数多达50余家。

3. 由政府和企业共同负担研究经费。

VLSI组合运行的四年里, 总研发费用由通产省补助40%, 其余事业费则由参加企业平均分担。组合解散后, 为了消化组合的研究成果并将其实用化, 五家联盟企业又自行追加了总额达600亿日元的研发投入。

4. 同行企业组建研究组合, 政府和国家公立研究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组建研究组合到运行过程中协调彼此关系, 通产省的官员和电综研的研究人员做了大量的工作。

二、美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践及启示

1982年美国12家计算机和半导体制造企业联合成立了美国第一个计算机行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公司。其他产业主要企业之间以及与政府有关机构之间也相继开展合作, 成立了许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1984年美国国家合作研究法案通过后, 美国出现了组建技术创新联盟的热潮。1993年美国国会修订了国家合作研究法, 增加了可以合作生产的内容, 从而使创新联盟从研究开发阶段扩展到了生产制造阶段。CDMA产业联盟是美国较成功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该联盟由高通公司发起, 整合了来自政府、设备制造商、运营商、国际市场的资源, 逐渐发展壮大, 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集团。CDMA产业联盟的启示有如下几点:

1. 联合相关制造企业。

高通公司通过技术授权的模式发展CDMA设备生产伙伴, 将各类厂家联合在一起, 共同对CDMA倾注资金、人才, 使得CDMA迅速实现商用。

2. 整合产业各方资源。

首先, 政府的支持对移动通信技术在本国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其次, 运营商对于移动通信技术的推广也是至关重要的, 获得运营商的支持对于移动通信技术体系而言就等于获得了市场, 获得了用户。

3. 争取国际同盟支持是成为国际标准的保障。

1993年, 高通公司与中国、印度、俄罗斯和智利等国的政府和组织达成了谅解备忘录, 使得CDMA很快壮大了在全球移动通信市场上的版图。

三、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践及启示

从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情况看, 从1992年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到2007年成立首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国家和地方一直积极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布局。截至2010年1月, 仅北京市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就超过100家, 成员单位超过5000家。成立于2002年的闪联是我国比较有代表性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之一, 联盟成立之初有联想、TCL、康佳、海信、长虹5家成员企业, 后增至136家, 除了国内的龙头企业, 还包括多家跨国公司。该联盟的战略目的, 是解决电视、电脑、手机在3C融合即信息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互联网、移动网和电视网三网融合过程中的设备互联互通。闪联的经验启示有如下几点:

1. 从市场需求出发, 强强联合, 共同开发行业标准。

3C融合和三网融合提供了清晰的赢利模式。闪联的五家发起单位在信息产业和家电产业具有重要地位, 这为闪联标准的产业化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市场基础。

2. 从实际出发, 搭建标准平台。

闪联在制定标准过程中, 以标准为基础, 整合各成员的人才和技术资源, 集中进行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这就避免了资源浪费, 也避免了成员之间因竞争而不愿贡献技术力量。

3. 立足标准,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闪联一直都注重知识产权的管理, 形成了与标准相配套的知识产权体系。

4. 立足国内,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2006年3月, 闪联向国际标准化组织家用电子系统 (ISO/IEC JTC1 SC25WG1) 进行提案, 2008年10月被正式接受为国际标准。闪联还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国际性标准化组织的合作。通过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相关标准化组织合作, 保证了闪联技术与其标准要求相兼容。

四、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思考

1.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以攻克行业内的共性、基础性技术难题为目标, 这就要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产业技术联盟, 以企业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在地方政府领导下, 联合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 把分散在各个部门的研发资源有效地结合起来, 提高产业内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效率。

2. 完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不完善严重阻碍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运行机制, 特别是成员选择机制、资源投入机制、利益分配机制, 有利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进一步发展。

3. 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

政府应当根据产业政策, 制定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相关法律法规, 使得联盟各方都受到法律保护, 从而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健康发展。

4. 健全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服务的社会服务体系。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特色和启示 篇11

第二,特色。应用技术大学的特色是来自实践、面向应用、立足本地、面向全球。需要注意的是,应用技术大学不是理论联系实际,而是实际联系理论;不以学科为主,而是由职业引导学科;不求知识的全面,而求能力的综合。教育最关键的是师资队伍,应用技术大学的师资队伍重视面向应用、面向实践。德国相关法律规定,教授要拥有五年本专业的学习经历,且其中三年要在企业中担任主要的领导职务。应用技术大学还拥有大量的兼职队伍,企业工作人员以兼职教师的身份到学校代课,代课量占整个应用技术大学课程的25%。位于柏林的一所应用技术大学中,有189位教授,800多位兼职教师。在学生方面,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生在就读之前都被要求具有一定的实习经验。在课程设置方面,应用技术大学主要着眼于当地的需要。例如,斯图加特地区制造奔驰车,斯图加特附近的应用技术大学的课程设置就侧重于汽车专业。在管理层面上,应用技术大学监事会中半数的成员来自企业和社会,而且,监事会主席通常由企业老板担任,这样就在经费、人员方面保证了应用技术大学和企业的联系。

第三,启示。制度设计非常关键。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应用技术大学的制度设计应该和企业、社会密切结合在一起,从而促进高校、企业、社会的合作。再有,我们不要将高校分为三六九等,更不要从制度上固化高校的一二三流。德国的高校制度设计特别强调综合大学和应用技术大学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之分。

技术启示 篇12

美国是世界上教育技术起步最早且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之一。面对信息化社会环境, 教师究竟应该具备哪些有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 才能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以最大程度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 促进他们自身的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这是美国教育信息技术界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一直在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目前, 美国已经在国家层面开发了三套成体系的教师专业标准, 即美国教师教育鉴定委员会制定的为教师资格做准备的教师培养标准、美国州际新教师评估与支持联盟制定的教师执教标准和美国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制定的识别高级专业实践的优秀教师专业标准。上述三套标准都很好地将有关信息技术的指标整合到标准的内容当中去, 成为美国确保教育卓越的一项国家战略。不过, 在各种与教育信息技术有关的教师标准中, 影响最大的当属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领衔制定的面向全美的《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此外, 美国国际培训、绩效与教学标准委员会领衔制定的面向全球的《教师能力标准》也颇具代表性。以下对这两个标准的概况分别进行介绍。

在过去20多年中, 《教师教育技术标准》主要用于教师认证、培训相关项目的评价和师范类学生的评价, 先后经历了三次修改, 在全美范围的大学、州教育部门和学区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成为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主要指导框架。

2000年, 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推出了《教师教育技术标准》 (第三版) 。这是截至目前美国发展最为成熟、影响最大的教育技术领域的教师标准。第三版标准的最新特征是与其制定的《国家学生技术标准》相配套, 体现了有关使用技术进行教和学的研究以及技术方面的进步。

和美国《教师教育技术标准》一样, 《教师能力标准》也先后经历了三次修订, 前后历时20年。针对教师角色不断变化的趋势, 美国国际培训、绩效与教学委员会在1988年和1993年先后出版了第一版、第二版《教师能力标准》, 但这两个版本的标准主要针对的是传统的面对面教学环境, 尚未将信息技术因素考虑其中。

此后,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对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强调, 美国开始改变了过去评价所谓好教师的标准。曾经只是在专业杂志上探讨的学习方法, 如远程学习、E-learning和其他以计算机为媒介的学习, 开始普遍流行起来, 甚至频频出现在商业杂志和大众杂志的封面上, 技术逐步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者和信息三者之间的交互, 要求人们对教学的基本原理进行新的阐释。这一趋势改变了美国国际培训、绩效与教学委员会对教师的期望。为此, 该委员会在2004年出版了标准的第三版, 强调面对面、在线和混合教学情境中的教师能力, 以反映技术条件下的教学对教师的新的能力要求。

内容解读

《教师教育技术标准》解读

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的《教师教育技术标准》 (第三版) 将能力范畴拓展为六个维度:将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分解为计划、应用和评价, 并增加了与技术使用有关的社会、伦理、法律等问题;同时, 第三版标准将行为表现指标增加到23项。

该标准明确了教师在教育环境中应用技术需要具备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所有希望得到教师培训认证的美国教师都应该符合这些教育技术标准。确定了教师标准的六大维度, 在每个维度之下还提供了典型的行为指标, 对各个维度进行解释和说明。从性质上来讲, 该标准属于通用教师专业标准, 其维度和指标都具有通用性。因此, 美国各州、大学或学区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标准进行改造, 甚至可以界定其适用的领域。除了六大维度和具体指标之外, 该标准还针对四类不同的对象, 进一步细化出多个与日常教学紧密联系的具体行为条目。通过参照这些行为条目, 教师可以很容易地判断自己是否符合该标准的要求, 培训机构也可以据此对教师作出判断和评价。这四类对象分别是:完成了培训课程中基础部分的师范生, 教学实习之前的师范生, 实习结束并拿到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 完成第一年教学实践的教师。

《教师能力标准》中有关信息技术的内容解读

美国国际培训、绩效与教学委标准员会制定的《教师能力标准》 (2004版) 包括5大维度、18项指标和98条具体表现指标, 反映了在信息化时代一名合格教师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五大维度及其对应的指标具体是: (1) 专业基础, 包括有效地交流沟通;更新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遵守已有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条文, 树立和维护职业声誉。 (2) 计划与准备, 包括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材料;做好教学准备。 (3) 教学方法与策略, 包括激发并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投入;表现出有效的表达技巧;表现出有效的促学技巧;表现出有效的提问技能;提供阐释和反馈;促进知识和技能的巩固;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使用媒体和技术来加强学习、改进绩效。 (4) 评估和评价, 包括评估学习和绩效;评价教学效果。 (5) 管理, 包括管理促进学习与改进绩效的环境;适当地使用技术管理教学过程。

该标准规定, 除了常规的教学能力之外, 教师还需要考虑新的技术应用对教学所提出的新要求。具体体现在:

第一, 在专业基础维度, 标准包含着技术环境对教师的新要求:运用适当的技术进行交流;不断更新技术知识和技能并借助技术支持专业发展;尊重包括版权在内的知识产权。

第二, 在计划和准备维度, 包含着技术环境对教师的新的要求:根据教学呈现形式 (包括媒体形式) 、教学环境 (包括在线及混合环境) 、学习者 (包括远程学习者) 对教学进行设计和修改, 并根据需要创建或修改基于技术的资源;对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材料、教学设备和学习者等相关因素做好精心准备。特别是, 对于技术支持的学习, 需要考虑学习者可能的困难和问题, 考虑技术条件的物质保障, 确保所有学习者都能获取所需教学资源, 确保设备、技术和工具准备就绪。

第三, 在教学方法和策略维度, 技术更是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也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四, 在评估与评价维度和管理维度上, 因为技术的应用而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比如对于学习评估, 涉及使用与学习目标相应的评价工具去评价学习效果;对于评价教学效果, 涉及对教学过程中技术应用有效性进行评价的能力。

几点启示

通过考察和分析美国的教育技术教师标准, 结合目前全球教师专业标准开发的趋势, 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启示:

首先, 教师标准应视为一项国家战略。20世纪80年代以来, 在学习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社会背景下, 世界上许多国家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标准为主题, 对教育进行了重大改革。围绕着这一主题, 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力度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有关教师教育改革的政策文件层出不穷, 推动教师教育改革的专家学者不遗余力, 相关团体和机构也纷纷建立, 合力开发教师专业标准, 推进教师教育改革,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质量提升。在这些国家中, 始终引领这一世界潮流的是把教师专业标准开发视为一项国家战略的美国。在信息技术领域, 美国的教育技术教师标准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这与其教师标准作为一项国家战略的成功经验是分不开的。在我国, 教师标准问题是教师教育研究及制度建设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也是近几年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教师标准问题在国家层面能否受到重视、受到多大重视, 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教师标准开发与实施的成败。

其次, 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维度已获共识。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出, 无论是美国《教师教育技术标准》, 还是《教师能力标准》, 实际上都对教师专业的三个维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达成基本共识, 即教师首先要获得对技术的基本理解 (应知, 对应专业知识) , 掌握相关的技术技能 (应会, 对应专业技能) , 在此基础上, 教师应该能够运用技术去提升其自身的专业工作和个人生活, 将技术有效地整合进各自所教的课程当中去, 并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规范 (师德, 对应专业品质) 。

第三, 教师标准的发展趋势值得借鉴。通过考察美国教育技术教师标准, 我们可以进一步总结出教师专业标准开发的未来趋势:标准由教师通过其所在的专业协会开发;标准旨在捕捉有关教学和学习的实质性知识——教师真正的应知和应会, 以促进重要学科内容的学习;标准以表现为基础, 标准描绘的是教师应知和应会的内容, 而非列举一系列教师应该参加的课程;标准视教师的工作为有关非常规性任务的专业知能 (知识、技能) 与价值观的运用, 评价的策略能够捕捉教师理性的判断及其在真实的教学场景中真正所做的事情;基于教学标准的表现评价正在成为教师持续专业学习和发展的最主要手段之一;教师标准的开发应基于学生学习的标准, 做到学习标准与教师标准相互衔接, 紧密结合, 以体现教师标准开发的真正目的——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些趋势对我国面向信息化社会的教师专业标准的开发、完善和实施有重要参考意义。

上一篇:不一样的美国基础教育下一篇:动态信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