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启示

2024-09-05

学习启示(精选12篇)

学习启示 篇1

江泽民同志1998年12月18日《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当今时代,是要求人们必须终生学习的时代。不实现知识的不断更新,就必定要落后。我们应该用宽广的眼光观察世界和自己的实践,坚持刻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学习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学习一切反映当代世界发展的新知识,学习做好工作必需的一切知识。”2008年12月18日,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又进一步告诫:“我们要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自觉性,刻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学习做好工作所需要的新知识,坚持求真务实,加强战略思维,树立世界眼光,提高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提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

一、学习的时代特征

我们正处在一个不断发展变革着的新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的条件和氛围下学习,不能不首先对这个时代的特征、潮流和走向有一个简略的认识。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的基础,正在逐步建筑在高新科技所引领的社会生产力之上。当代四大基础科学理论是:相对论、量子力学、基因论和信息论。世界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其制造业中的份额均提高到大约1/3以上。世界经济总量在20世纪末就达到人均GDP5 000美元以上,“蛋糕”空前地大了。我国人均GDP也已近3 000美元。社会生产力在这样快速发展之时,生产关系也开始有很大的变化。其纵向坐标是“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现身,其横向格局则可以说是“世界多极化”或多样化。国际间特别是大国间呈现出某种均势。笔者理解,这应该是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胡锦涛同志提出“要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的客观现实依据。

如果我们再对位于这样的社会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稍微观察,就会发现它们正在或即将发生相应的巨大变革:

1.资本虽仍保持其逐利、攫取与扩张本性,但在不断危机中和政策作用下受到相当的监控与制约。

2.社会主义类型国家在曲折成长行进中已有很强实力,一些新兴的甚至发达国家也采取了某些带有社会主义色彩的改革举措。

3.人群的阶级、阶层划分出现了变迁。占发达国家人口多数的工薪阶层已白领化、智力化———大多成为受过高等教育、自有房产并握有选票的中间阶层。社会主义类型国家的民众在当家作主。

4.由于知识、技能和信息正融为一体,而这种智力可以演变转化为与资本并立的生产要素,广大民众及其后代通过教育与学习的途径,可望在社会成员身份的纵向流动中,跻身于足以跟资本相抗衡的高新科技产业大军行列。

5.朝发夕至和瞬间网谈使得“地球村”居民面临着共有的大自然与人为的普惠与伤害并存局势,使更多的智者、贤者走向协商合作、共同呵护“地球家园”的光明之路。

6.全世界经过了漫长的封建时代(“千年黑暗王国”)和动乱的20世纪(两次大战)的教训,作为人类观念形态的文化,包括各种社会人文理论、对传统的诠释与对新兴的发微、异彩纷呈的文艺作品等,已经有了很大的净化与进步。以人为本、公平正义、人道人权、民主自由、普惠共赢、爱心行善等理念深入人心,呼唤着人类的良知。那种宣扬侵略、掠夺、杀戮和颓废、沉沦的杂音大为缩小。

二、学习的新含义

(一)各国家、地区、民族虽在科技水平、经济实力、政治制度特别是文化传统方面各有差异,但联合国提出的通过终生教育与学习“学会生存”的理念已被普遍接受。就是说,学习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需求和施惠手段。那种读书是上层人士专利和“士农工商”的划分,都显陈旧。学会学习是福祉一生、泽及后代的大事。所以人们提出它是“21世纪的个人通行护照”。

(二)传统的把人生分为求学、工作、养老诸阶段,认为学业一旦有成可以终身受用的观念已经过时。“人生要素除了衣食住行,还加上了`学'。”跟以上新理念相关联的,还有一个学会学习才能生存的问题。因此不仅要掌握科学知识技能乃至优良的品德素养,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独立获取、解决问题、探索创新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母知母能”,是真正成才。

(三)学习已不是一种个人行为、家族行为,而是关乎群体胜败、国家兴亡的大事。美国学者赫钦斯在1 9 6 8 年提出“学习社会”。1 990年美国学者彼得·圣吉专著:《第五项修炼》,提出成功的企业将同时是“学习型的组织”,即其成员要经历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的五项修炼。2 0 0 2 年11月,中共“十六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站在这个高度来观察改革开放30年来兴起的一轮又一轮学习热潮,特别是我们党倡导的从中央领导层几十次集体讲座到各级党校、干院所举办的各种集中培训与函授业余学历教育,无论从适应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现实需要,还是应对时代特征与发展潮流的总趋势,都是具有远见卓识的举措。

三、学习内容的扩展和更新

(一)20世纪的自然科技理论知识和实践成就已经跨越了以牛顿力学、达尔文进化论和麦克斯韦电磁论为标志的经典科学阶段,而出现了爱因斯坦相对论及量子力学、基因理论和信息论这当代四大基础科学理论(与此相对应的五大科学模型也已基本确立),从而陆续形成了与当代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若干新领域,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从人文科学方面来看,由于人类社会形态总体上早已抛弃了“君权神授”的封建制,随后“金钱至上”的资本王国也危机重重,以人为本,维护民权和社会主义的理论旗帜飘扬全球。发达国家多数大中型企业中的“家族制”已逐渐淡出,代之以在管理上把劳动者从“生物人”、“机械人”、“经济人”向“社会人”的转化。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并列的思维科学正在崛起。居于这三者之上的哲学当然要扬弃那些先验的、神造的、虚无缥缈、琐碎杂芜的学说,而服膺于辩证唯物的、有发展活力的科学法则。这样,也就为我们的在校学习、岗位培训和自学进修,提出了如何适应新的时代需求、扩展和更新学习内容的问题。

(二)在学习内容方面。作为国民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育现在已经把上述新的理念和相关知识,编入了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的纲要及教材。高等学校理工农医等专业已按照培养自然科技专业人才的需求引进当代最新理论与实证成果。中共中央实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正在落实高校哲学社会科学41种重点教材的编写工作,再加上教育部组织实施的90余种教材,初步形成了这一新的人文科学教材体系2 1 世纪初中共中央组织部组织编写的“全国干部学习读本”共12种,江泽民同志在“序言”中勉励广大干部“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养成勤读书、勤思考的习惯”。中央党校还规划了“三基本、五当代”的教学格局,为各级党校培训及其函授业余教育教学定准了基调。党的十七大以来,胡锦涛同志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求广大干部努力学习并在实际运用与思考中发展这个理论体系。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原有学历、岗位需求、特长与造诣、长远的意愿等,统筹兼顾地设计个人学习进修“补课”与“充电”的方向、举措。学习的内容要顺应上述时代特征与学术主流,“扬弃旧义,探求新知”,而不要不辨杂糅、偏好猎奇。学习的方式要视上述各种现实的可能与条件,但即使是个人业余自学,也要有一个较长期的规划和现实的起步举措,做到大处、,、。

四、学习中常见的一些难点

(一)传统与变革。

传统是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诸领域长期积淀下来的稳定的范式,有其合理性,应该珍视。学习通常要从这些定论或通说开始,然后从已知探求未知,进入学术的前沿或交叉、边缘地带。要把两者结合起来,既不畏缩也不贸然从事。著名学者杨振宁教授说:“学问是累积起来的,所以必须要先学习别人所做的东西,然后才有可能有自己的见解。”

(二)书本与实践。

好书是无数次成功实践的结晶体,凝聚着前人的智慧,读懂它并非易事。但书本知识必须经过群体与个人的实践体验与印证,才能获得新的生命力。而联结这两者的媒介物与催化剂便是勤奋而得法的学习机制。在实践中前进使理论之树常青,而科学的抽象又使实践放出真理性的光彩。

(三)师传与自学。

两者都是使自然人成长为有智慧、好品德的社会人的重要桥梁与阶梯,缺—不可。但从学校教育到走向社会生活,两者所占的比重应该是此消彼长的。即教师们常说的“从小学到大学是从抱着走、牵手走到领路走”。学习者要自觉地认识这个规律,尽早地不仅要学懂会用,而且要会学。记得我国著名学者钱伟长说过,大学生要学会自己独立学习,硕士生要有若干课题去尝试解决,博士生则应拿得出—整套创新的方案。

(四)规则与自主。

学校里教与学双方共居一体,并且按照一套自愿的契约,“传道授业解惑”严谨而和谐地运作有序,中外自古至今如此。19世纪西方管理科学兴起,20世纪系统论、控制论问世,更有所强化和改革。但既然是一个集体性的施教培育过程,就难免对于学习者的个性需求与天资特长照顾不够。战后美、日等国多次改革,搞“儿童中心”、“快乐研修”、“魔鬼训练”,迄未成功。看来现实的考虑还是如何在理解教育与学习的特殊复杂性的前提下,既严格地遵章有矩,又充分地发挥学习者的个性与自主精神。

(五)引进与创造。

由于近代中国积贫积弱,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落后,从创办新式教育之始至今,都在大量引进西学的有益内容与办学模式、治学方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积极推进中,教育教学改革也很有成效。但要看到这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还有待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才能臻于完善。因此,对于现今各级各类学校所据以授课的教学大纲、教材等内容,既要看到其科学合理的主导方面,也要对其会有不够成熟与稳定的状况有所理解,为今后留出探索和创新空间。至于市场上出版的各种书刊及网络传媒所提供的知识信息,更要注意遴选与鉴别,勿使其误导或浪费时光。

(六)才能与勤奋。

如前所述,学习是一项主客体互动、脑体结合、多要素多循环推进的劳作。其周期一般很长,不会“立竿见影”。心理上的正面激励和负面干扰并存。来自各方的变数多,难以全程监控与检测。特别是其中许多活动的轨迹与机制是内隐性的。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互激发、碰撞的主要是心智活动,各方都需借助于思维的逻辑与灵感,作为互动与博弈的手段(不仅“数学是思维的运动场”)。而迄今为止,科学界尚远未破解和人的智力才能密切相关的大脑活动的奥秘。尽管从勤奋与才能的投入产出比常常人各有差异,但两者肯定是正相关的。我们可以把人的终生学习看成是个大的系统,“勤奋”始终是其能源与动力,是“才能”得以淬砺发光的锤与钻。

(七)专攻与博学。

随着近代经济与社会活动的分工细化,科学的门类也愈加精密,“术业有专攻”的情形更为普遍。但现当代新的科技革命与人文科学的大嬗变,使得各学科的横向渗透、相融,交叉边缘学科涌现。市场上的各种产业链在不断加长,多种经营的循环经济体、“一条龙”的百姿千态。表现在学习上也使得人们努力去适应这种社会需求,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更为抢手。现在普通教育很重视对体育、文艺等各种特长生的培养,高校纷纷开设“通识教育”、“第二学历”课以及各种讲座、论坛等。对这个问题,杨振宁教授还说过:“我觉得学习有两个办法。一个办法是按部就班的;一个办法是渗透性的。什么叫渗透性的呢?就是你在还不太懂的时候,在好像乱七八糟的状态之下,你就学习到了很多的东西。……很多东西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经过了一个长时期的接触,在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懂了。”这从另一个角度阐发了专门性学习与博采众长的辩证关系。

(八)文凭与水平。

文凭即学历证书,是相应的教育教学机构所出具的、对学习者经历过何种培养训练并考核合格的书面凭证,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用。应该说通常其持有者的绝大多数是为此作过艰苦付出并且名实相符的。但如前所说,迄今对于纯操作技艺性除外的各种心智活动状态水平的测试,都不很成熟,其准确性也不稳定。用外显性的规范标准去“套”内隐性的品格素养,难免会有牵强之处。何况各级各类考试中作弊者也不乏其人。因此,一要尊重合规范的学历授予权与其获得者;二是人才本身和用才方面都不拘泥于原有的认定,力求在鲜活的实践中作展示与再验证;三是把目光朝向未来的终身学习,为策划并实施新的目标而携手进取。

摘要:“教育应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地学习的过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会生存》的著名报告,明确指出未来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终身学习”的“学习化的社会”。从此形成一种国际教育思潮。这种思潮兴起的背景,是当代科技飞速进步致使经济产业结构和劳动性质的变化及社会职业的流动性加快。这就引出了学校教育要使传授知识与使学生学会求知并重,以及各个阶段的成人教育事业的兴起。有人还形象地称之为大教育观或大学习观。

关键词:终身学习,改革开放,启示

参考文献

[1]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要文选读——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12.18”重要讲话[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

[2]一百五十年大变化编写组.一百五十年大变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郝贵生.大学学习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钱俊生.当代科技简明教程[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

[5]杨振宁.读书教学四十年[M].北京:三联书店,1987.

学习启示 篇2

格式塔学习理论对幼儿学习的启示

格式塔学习理论肯定了主体的.能动作用,强调心理具有一种组织的功能,把学习视为个体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强调观察、顿悟和理解等认知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这些是该理论对幼儿学习最重要的启示.

作 者:梁丹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387 刊 名:科教导刊 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 年,卷(期): “”(3) 分类号:G61 关键词:格式塔学习理论   幼儿学习 

学习启示 篇3

日本高度重视教育使其在战后不久迅速摆脱了因战争带来的贫穷和饥饿的困境,创造了一个经济学家都未曾预料到的经济繁荣。1966年至1968年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先后超过了法国、英国和联邦德国,1968年日本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日本对国民教育和人力资源的重视,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它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是优化了劳动力素质,进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若以1963年国民经济全体劳动生产率为100,则1973年的美国、加拿大、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英国劳动生产率分别为127、137、162、157、164、134, 日本则高达237,远远超过了欧美各国。

随着全球化不断地深人发展,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日本明白21世纪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将是人才资源,而决定人才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关键又在于教育。因此,教育将是知识经济时代最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产业。在工业时代,教育一般是指全日制学校教育,人们接受教育的时间也相应集中在大学毕业之前。拥有大学毕业学历的从业人员通常可以凭已有的知识在专业岗位上持续工作到退休,而较少遇到来自知识更新和科技进步的挑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和学习进程正日益向终身化方向发展。

而当前人类科学知识是每3—5年增加一倍,全世界的学科门类已达2000多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在空前加快。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人们的工作变动也越来越频繁,因而需要经常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和学习的终身化正是对上述时代特征的直接回应。对个人而言,学校毕业将仅仅意味着全日制学习阶段的终结,就业之后仍将需要终身不断地接受教育和培训。

因而建立终生学习体系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终生学习可以说是教育领域中的一次观念更新。所谓终身教育,它包括教育的一切方面,指的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从国际比较看,在欧美和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终生学习体系建设已有相当水平,其中,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当属日本。它以立法为保障,建立推进体制,无论重视程度,还是政策的执行力度以及措施的完备程度,日本均走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前列。

终生学习的基本理念是无论人生何时,都能自由地选择学习机会进行学习,其成果能够获得适当的评价。从时间上来说,突破了学龄时期和工作时期的界限,一个人随时都需要和可能受教育,目前日本许多高等学校均已取消了年龄的限制,而向所有年龄的人敞开求学大门;从空间上来看,突破了正规学校的框框,函授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网络教育、开放大学,以至车厢大学、旅行大学,都成为适宜的学习形式。

进入80年代以后,终生教育逐渐成为日本教育改革政策的主导思想,发展终生学习体系已经成为日本的一项基本国策和教育政策。1998年,日本在文部省设立终生学习局,作为推动终生学习体系建设的组织机构。为终生学习体系的建设而专门设立国家级行政管理机构,这在全世界是个首创。尤为重要的是,1990年,日本内阁通过了《终生学习振兴法案》,同年国会通过了该法,并同时在文部省设立了终生学习审议会。由国会专门制定了终生学习的国家法律,这在世界也是先例。

终生学习审议会作为直接听命于文部大臣的咨询机构,它是制定终生学习政策的国家性机构。在建立终生学习体系的过程中,它根据发展的状况和需要,及时提出对全国具有指导性的政策。如1996年的咨询报告从如何加强终生学习功能的角度提出各种教育机构的角色地位,即向社会开放的高等教育、根植社区的中小学、适应社区居民需要的社会教育和文化体育设施、为终生学习做贡献的研究和研修设施等。

文部省作为国家主管教育的行政机关,在推进终生学习体系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1、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为了整合力量开展多样的学习活动,促进全社会学习化,文部省在推出和实施终生学习的政策之际,都会积极谋求与政府其他部门的联系和合作;2、制定全国性标准。例如,1995年,会同通产省联合发布·《关于承认区域终生学习振兴基本构想的基准》的第一号告示;3、根据终生学习审议会的报告,提出政策性建议,进行有关振兴终生学习的制度建设,建立对终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制度和专门指导人员制度等;4、对地方政府和民间社团给予资助和支持;5、建设地方政府和民间难以建立的全国性终生学习机构,如建立和加强放送(广播电视)大学,设立国立青少年教育场馆等“基础性设施”。

终生学习振兴法明确了地方各级政府对发展终生学习的责任。各地政府不遗余力地加强了推进体制的建立,包括制定地方性法规,设立专门的行政机构,制定终生学习振兴计划,设立“终生学习推进中心”和制定地区终生学习发展规划等。

京都在1990年就出台了全国第一个地方性有关终生学习的条例《京都府终生学习审议会条例》。目前,日本在所有类似我国省一级的地方政府都建立了专司终生学习建设的行政机构,同时设立了协调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机构、团体的工作机构——终生学习推进会议,以及设立了与民间进行沟通联系的机构。

日本提出的“构建终生学习体系:”的社会发展目标,在落实各级教育的改革和改善教学管理的同时,加强了基本素质教育的力度。由于政府不断充实和扩大“终生学习”的措施,社会各界也增强了“教育兴国”、 “由传统工业社会转向知识社会的必要性”的共识,提高了国民整体的知识和文化教养水平。

赴德国考察学习启示录 篇4

1.1 考察团组成和考察地

“中德关于物种丰富的高碳生态系统保护合作平台”项目是受德国联邦环境、自然保护和核安全部(BMU,简称德国环境部)委托,由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承担实施的中德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合作项目。该项目自2009年起与江西省开展多方面合作,并于2010年对江西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处发出邀请,希望江西省自然保护相关工作人员于2010年5月16~22日对德国的自然保护及应对气候变化举措进行为期一周的考察。此次考察成员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江西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处、林业厅野保局、农业厅环境监测站、省国土开发整治研究所、鄱阳湖、井冈山、桃红岭、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派员组成。考察团访问了设在波恩的德国联邦自然保护局(BfN),艾博斯瓦德可持续发展技术大学(Hochschule fuer nachhaltige Entwicklung Eberswalde)森林与环境系、柏林技术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aet Berlin)景观设计与环境规划研究所,勃兰登堡州的朔夫海德(Schrofheide-Chorin)生物圈保护区、下奥得河(Unteres Odertal)国家公园,法兰克福的申垦别格(Senckenberg)生物多样性及气候研究中心。北京至法兰克福8 000余km,飞行约9 h,柏林时间比北京时间晚6 h。

1.2 GTZ与BMU简介

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是一个在全世界范围内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的联邦企业。德国经济合作与发展部(BMZ)是GTZ的主要委托人,此外,GTZ也受德国其它政府部门,尤其是德国环保部(BMU)、以及欧盟等其它组织及私营企业的委托。GTZ在中国开展合作已有25年。“中德关于物种丰富的高碳汇生态系统保护合作平台”是由BMU出资,委托德国联邦自然保护局(BfN)和GTZ共同实施的一个项目。

德国联邦自然保护局(BfN)是BMU的3个直属局之一,员工350名,总部分设在波恩、莱比锡以及波罗地海威尔姆岛3处。该局的主要任务是:承担联邦政府有关环保工作的咨询,开展环境保护与开发,与各州开展环境保护与合作,执行欧盟和联邦政府物种保护和进出口等有关规定。在国际合作方面主要参与研究制定和实施国际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和地区性公约等,开展国与国的双边合作。

2 德国国情和林情[1,2]

2.1 国情

德国位于中欧西部,面积35.70万km2,辖13个州、3个直辖市,人口约8 252万。绝大多数为德意志人,通用德语,居民多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世界著名的工业大国,工业产值位居世界前列。采煤、钢铁、机械、化工、精密仪器和光学仪器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农业机械化程度高。畜牧业在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多饲养乳用、肉用牲畜。1949年5月23日美、英、法占领区建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949年10月7日,原苏联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对外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首部柏林,人口339万,是全国政治中心。

德国海岸线长1 300多km,南部为高原山地,中部为丘陵和中等山地,北部为冰啧平原。全国最高点楚格峰,海拔2 963 m。河流以多瑙河、莱茵河、易北河和威悉河为主。湖泊星罗棋布,博登湖、基姆湖较大。水力资源较丰富。温带性气候,年降水量为500~1 000 mm,平均气温7月份为14~19℃,1月份为-5~1℃。

2.2 林情

德国是世界上林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森林面积约1 074万hm2,其中国有林占34.1%、公有林占19.3%、私有林占46.6%,森林覆盖率30.7%,活立木蓄积量近30亿m3,森林平均蓄积量高达270 m3/hm2,在欧洲国家中居首位。森林储存的碳约12.3亿t,目前储碳还在增加中。森林中有1/3是天然次生林,林种主要是山毛榉林,该林分在欧洲分布比较广,在德国约占森林面积的25%,绝大部分是二战以后自然恢复的。勃兰登堡州和黑森州是德国森林资源分布较多的州,黑森洲以山毛榉、勃兰登堡洲以松树为主。德国的山毛榉林从南到北均有分布,平均胸径约40 cm,平均树高约20 m,平均林龄60 a左右。此次考察,正值该国春季,林相透绿清澈、郁郁葱葱,地下更新良好,极大地调节和改善了德国自然环境,所到之处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由全球著名咨询机构美世公布的2010年全球221个城市生活质量调查报告,德国有杜塞尔多夫、慕尼黑和法兰克福进入前10名就可见德国的森林资源和自然环境。德国森林资源之所以可持续性较好,主要缘于古老建筑以及教会等对森林的庇护和世代传承。500多年前,日耳曼民族来到了德国,期间,斯达夫人和日耳曼民族等不同群体相互争斗,最终日耳曼民族站稳了脚跟,由该民族在中世纪发起修建的修道院长期以来对森林顶礼膜拜,引导了公众的良好保护意识。

3 欧盟自然保护“2000”框架和德国自然保护

3.1“2000”框架

欧盟自然保护“2000”框架,对所有成员国,一要设立自然保护区,二要保护重要物种。采取红绿灯的办法进行评价,亮绿灯表明该区域比较好,想办法保护其生物多样性和让其持续;红灯表明要调整。“2000”框架比国际法更严格,如进出口野生动植物,除了各成员国按各国程序办理外,还要经欧盟的特殊许可,即便是死亡的野生动植物也无例外;再如保护山毛榉,无论是德国还是意大利,该框架对其作出了严格的规定。

3.2 自然保护地

3.2.1 类型和面积。

德国有580个天然林保护区,占国土面积的4.5%;16个生物圈保护区,占国土面积的3.2%,其中有15个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14个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和5 171个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的38%;85个自然公园,占国土面积的16%以上。自然保护区大部分布局在沿海、西南和东南阿尔卑斯山等地区。

3.2.2 管理体制和方式。

共有22个生物圈保护区或国家公园的管理由联邦自然保护管理局总体实施,其中18个隶属于州政府,其它4个则采取其他管理体制。州政府即国家管理主要是采取目标管理方式,其它管理体制主要由公司或通过协会的方式进行运作。

3.2.2. 1 核心区实行严格保护。

核心区即绝对保护区面积占德国自然保护面积的5%,森林或土地大部分属于州政府。森林生态系统任其自生自灭,即便发生火灾,一般不进行施救。枯立木不允许利用,主要是为野生生物诸如蘑菇和昆虫等提供栖息环境,同时枯立木对温度变化有缓冲作用,能改善潮湿度。对违反规定进入核心区从事采收、盗猎的行为,自然保护管理机构有权开罚单进行干预。

3.2.2. 2 其它区域实行近自然式管理。

德国人口密度较大,将所有自然保护地进行严格保护难于实行,必须要考虑生产发展,且发展必须要为当地民众服务。如位于德国朔夫海德生物圈保护区实验区的某生态农场,面积1 500 hm2,250头奶牛,同时生产有机粮食和蔬菜。农场50名员工主要负责养殖、餐饮、食品粗加工、食品精加工以及运输等行业,平均每天有1 500多t的农副产业成品和半成品运到柏林进行销售。他们90%的产品均经认证与标识,容易打入市场。另如下奥得河国家公园,是全德惟一一个保护河流和冰川遗迹的国家公园,由奥得河和人工营造的运河合围而成,借由堤坝与闸门调节水的流动。该公园土地面积13 000 hm2,其中7 000hm2用于发展绿色经济。该公园1995年之前大部分土地属于私有,由州政府采取置换的方法,用公园外围的政府土地置换公园内的私有土地,并给予一定程度的补助。每年10月到翌年4月枯水期,将闸门关起以保持湿地水位;5~9月丰水期,打开闸门允许水体自由流动,以便鸟类自由繁殖栖息。

3.3 野生动植物保护

3.3.1 用绿带或通道保留或扩大野生动植物栖息空间。

德国发达完备的高速、铁路等交通体系,给物种生存造成了隔离,使栖息地缩小或孤立。为解决这对矛盾,一是开展动植物栖息地空间联合。自然保护法律规定至少要有10%的土地归并到区域联合中,联邦政府要求各州政府承担该项责任,联邦自然保护局进行协调指导。空间联合体系分3个层次,即点、线、面,生物圈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的核心区为点,各点之间的廊道为线,廊道向两旁辐射为面,这一联合模式使德国大部分分散零乱、破碎化的景观整合成数十条近似“完整”的绿带。如前东德和西德的国界,俗称“死亡线”,通过近20 a的空间联合,已变成了绿色生命线,采取的模式主要是设立旅游业发展区、徒步的纪念场所和风景区等。二是在公路或铁路修建中,建立生物通道。欧盟自然保护“2000”框架对各成员国均提出了要求,修筑公路、铁路必须要有生物通道。为了解决乡村或保护区沙石路面通行、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当地的文化,尤其是便于蛙类等两栖爬行动物通行,有不少路面一半实行硬化,一半仍保留沙石路面原状,每隔100 m设置一个边长30 cm正方形的通道,取得了多赢的效果。

3.3.2 对野生动物危害家禽实行补偿。

德国目前少有以捕猎为生的人口,打猎基本属于业余爱好,需要申请专业牌照。国家公园内允许打猎。经过多年的生态恢复,几乎在德国绝迹的野生狼又重新出现在其东北部紧靠波兰、人烟稀少的区域。联邦政府对饲养家禽易遭狼危害采取补偿的办法,让公众不必担心狼和驯养家畜有矛盾。

3.3.3 存在生物入侵现象。

二战后,德国木材紧缺,政府希望发展生长快、好养、通直易加工便种植了欧洲赤松林。该林分密度为2 m×1.5 m,树高约30 m,林龄40 a,胸径在18~20 cm,林相长势比较好,杆型通直树皮略显红色,枝下高比较高,由于林分密度大,高生长迅速。该松树林在勃兰登堡州占有主导地位,林下灌木、草本见不到阳光而生长不良,只有单一的几个种类,也给局部地区生物入侵创造了条件。刺槐,150多年前由美洲引入德国,该物种耐干旱、耐瘠薄、耐干热,在树林和长后具有排他和化感作用,且难于清除,在德国一些地区构成了生物入侵现象。刺槐150 a前从美洲到德国,100 a后从德国引入到山东青岛(原德国殖民地),即刺槐在中国分布时间80~100年。

4 对气候变化的推测和政府采取的行动

4.1 对气候变化的推测

根据德国有关机构在该国近1万人的有关自然环境质量的问卷调查,按照受关注程度排序是:气候、水源、生物多样性、空气污染、噪音、景观破碎化,可见德国民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已深入人心。大约1 200万年前,德国境内均是冰层覆盖,深达几km。约1万年前,冰川消融,形成了该国如今的地形地貌。德国专家推测,如果未来全球气温升高2℃,则德国可能会升高4℃,对其森林有很大影响;如果当地气温升高6℃,则山毛榉等原生自然林将大面积消失。同时,气候变化会给生物生态位带来影响,物种分布会向高纬度和高海拔转移,适合温度变化幅度比较大的物种将得到扩展,喜冷动物会减少。

4.2 联邦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

4.2.1 制定气候保护倡议。

为应对气候变化,联邦政府制定了气候保护倡议。该倡议有3个重点:一是研究制定了减少排放的国家政策,包括开发新能源、监测经济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等。二是以近自然的方法保护物种多样性,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使森林得到保护,增强森林碳汇能力,减缓气候变化进程。三是设置保险项目,如水质管理、调整土地使用模式和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使生态系统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4.2.2 开发使用新能源。

德国长期以来和其它欧盟国家一样,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走在了世界前面。早在1990年德国就制定了绿色能源扶持计划。2004年《可再生能源法》出台之后,德国绿色能源获得了蓬勃发展,德国生产的风力和太阳能发电设备70%以上出口到世界各地。2008年底德国《国家节能计划》中指出,要大幅增加包括风能和太阳能在内的新能源利用,将其占德国总能源利用份额从现在的14%增加到2020年的20%。据统计,新能源在欧盟能源比中占有20%的份额。分布在德国国内如星星般的白色风力发电机扇、黄色斑块状的油菜,是德国开发使用新能源的典型标志,即便是机场周边、高速公路两旁、城镇周围均有分布。在德国,风能占了新能源60%的份额,年有效风力达到2 300 kw·h。所种的油菜为生物质能源,将油菜提炼出的植物油可以作为重要的工业用油。自然保护区规划管理要让位于风力发电。在朔夫海德生物圈保护区,该保护区管理机构曾经反对在保护区范围内架设风力发电车,但为了新能源发展总体布局需要,该保护区不得不做出调整,允许保护区实验区域内风力发电设备的架设。

4.2.3 实行碳排放许可。

欧盟国家制定了碳排放交易协作规定,碳总量的排放通过申请许可证的形式进行实施。欧盟将碳排放份额分配到各个国家,然后由每个国家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配置。德国环保部专门设立了碳排放交易司,由该司进行碳排放许可发放和处理日常工作。德国以法律手段明确规定工业企业有购买碳排放许可资格的义务。2008~2009两年,德国批准设立了176个碳排放项目,涉及61个合作伙伴,共融资3.57亿£。出售碳排放许可资格所带来的收入,其绝大部分用于支持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新能源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以及技术更新。

4.2.4 要求农林业实行环境友好型生产。

德国土地类型,50%是农业用地,30%是林业用地,剩下的是道路、城市等建设用地。农业占了整个温室气体排放的13%~16%,且有很多濒危物种分布在农业用地中,为此德国制定了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要求在农林业生产中实行环境友好型生产,避免过多的土地用于农业种植,用物种增加或减少等指标评价其保护效果。在林业生产中,尽量减少采伐,将近自然林面积在2020年提高到5%。在农业生产中,要求生产、物种保护和减少碳排放实行一体化。

4.2.5 用景观规划引领其它规划。

由于气候变化是渐进的过程,不是定期的突然变化,不能说到了2050或2100年气候变化就停止了,要求用发展的眼光做景观规划。景观规划的目的就是更好的保护自然,为环境保护作贡献。土地使用规划、建筑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均要求与景观规划相衔接。景观规划的范围比较全面,包括生物圈、生物多样性、景观资源、自然环境、土地、水和空气,以及与人相关的休闲、健康、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筑物等。景观规划一般分4个层次:(1)州级规划。主要是考虑规划建立自然保护区、打通生物通道或廊道,规划图纸用1∶30万。(2)地区景观规划,规划图纸一般做成1∶50 000,内容比较详细,主要是将州的规划具体化。(3)地方基层规划,包括城市和城镇的详细规划,规划图纸用1∶5 000或10 000,如小城市规划,主要是目标物的标识等。(4)街区或乡村规划,规划图纸用1∶2 000,大部分是要借用其他专业方面的数据。

4.2.6 设立了专门研究或应对气候变化的高校和科研机构。

德国设立了可持续发展应用技术大学,是德国惟一一所直接以可持续发展命名的高校,2010年正式更名,约2 000名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考察与交流相促进。该大学很早就设立了全球变化专业,英文名为“global change management m.sc.”,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变化影响,人类生存和环境变化,如何管理和经营自然资源,如何避免因为生存而产生的负面的气候变化,如何减少自然变化和环境变化,如何提高我们的承受能力,如何改变土地使用体系等。另外,德国的Senckenberg学会,成立于1817年。Senckenberg学会分布在德国各个地方和世界多个地区,是一个重要的私立研究机构,在世界范围内有1 000多个研究人员,分布在各大洲和海洋的研究站点。该所有很多科研部门和领域,包括陆地动物学,地质岩石矿物学,海洋动物学,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植物以及分子进化,历史地质事件,人类进化学,生命进化学。在海洋方面,阿拉伯半岛、海湾国家、非洲海岸带和苏丹等均有他们的研究基地。

4.2.7 注重国家和地区间的合作。

早在2005年,德国联邦政府制定的《国家气候保护报告》中明确指出,德国将在2020年前削减4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由于毁林等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约占全球总排放的17%,为此德国政府将在2012年至少提供3.5亿£资金,用于国家和地区间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支持世界森林保护。

5 考察所得的启示

5.1 优先发展林业,注重自然经营

相比发达的工业,德国林业年产值只有30~40亿£,占国民经济总产值数额极小,但在环境政策中林业被列为最优先发展的地位。面对18世纪末到19世纪大部分地区的天然林被改变为针叶树种人工林所带来的地力衰退、病虫害加剧、景观单调、风灾雪灾加重等生态经济问题,1990年代逐步在针叶林中引入阔叶树种,采取“近自然林业”理论作指导。从此,德国森林逐步向以山毛榉为主的“近自然”阔叶树林转变。该林分生态系统稳定,蓄积量、生长量大,林下更新良好,是承载德国优美自然环境的重要支撑。

5.2 广建保护地块,构建生态网络,延伸物种栖息

据统计,在德国,天然林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生物圈保护区、国家公园和自然公园的累积面积约占其国土面积的27.5%,大大高于我国总体水平。其不同保护区、国家公园之间由廊道沟通,连点成面的点、线、面生态网络景观结构不但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形式,更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力量。不仅如此,强调50%的农业生产用地的有机耕作、物种保护,以及在州与州、地区与地区边界,以及重要交通道路等造成景观分离、破碎的建筑区域建立生物廊道或通道,这些都是在保护森林之外的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举措。换言之,德国自然保护基本覆盖全境,物种保护覆盖农林牧副渔等相关行业。

5.3 更重视、更关注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气候变化说到底是对人生存环境的变化,人无法抗拒自然、唯有适应自然,地处温带性气候的德国民众,对温度升高尤其恐惧。一旦温度升高,致使维系其良好自然环境的森林资源将受到严重影响;二是人本身的耐热能力远不及热带、亚热带地区民众的能力强。基于此,德国乃至欧盟民众更加重视气候变化给其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5.4 集聚固碳、减碳、出台政策、制定规划等措施以应对气候变化

坚持木材采伐量小于生长量的原则不断地累积碳,该国森林年生长量6 000万m3,而采伐量只有4 000万m3。用实际行动融入低碳生产生活中,如风力和油菜等新能源应用与开发,旅馆、宾馆拒绝一次性用品,鼓励自行车和徒步旅行等。制定了相关政策,如工业企业实行碳排放许可制度,农林业实行环境友好型生产制度等。用景观规划引领各专业规划要保护自然、保护环境。

致谢:承江西省发改委沈丰处长、江西省国土开发整治研究所刘影教授、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技术顾问王韵晟博士等领导和专家的悉心指导。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主办.德国森林资源概况[EB/OL].http://www.lrn.cn/invest/internationalres/200612/t20061228_17030.htm,2006,12,28,资源网(LRN),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启示 篇5

201522130312 德庆白珍

经过八周十六课时的自然辩证法学习,我受益匪浅。首先我认识到自然辩证法本身是科学,是一种基于实践的科学研究方法,并且在不断的探索、研究和实验中发展壮大,并随时接受实践的检验。通过对自然辨证法的研究,我们能够掌握科学的发展和研究规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探索自然,学习科学,锻炼思维。为我们的实际生活、学习和工作提供极大的帮助。

一、对《自然辩证法的》的认识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的主要著作之一,写于1873-1886年。包括十篇论文、一百六十九段札记和片断、两个计划草案,共一百八十一个部分。是恩格斯对19世纪自然科学的最重要成就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概括,进一步发展了唯物主义辩证法,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给自然科学的研究和探索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在中国,自然辩证法随着恩格斯这部著作中译本于1929年的出版,逐渐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工作者和自然科学工作者中间传播开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它在广大哲学工作者和自然科学工作者中间,得到更广泛的学习和传播。毛泽东的哲学著作《实践论》和《矛盾论》,在中国科学工作者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开展自然辩证法研究中,起了重要作用。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和对于自然认识和改造的哲学。也就是说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自然科学和技术工程活动的一般性质、存在方式和发展规律的哲学学说。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一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研究。在自然观的研究,要求不断地概括和运用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发展和更新人们关于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和对自然界的总观点,其中包括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信息观、系统观、规律观以及自然发展史和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的划分、联系、交错、转化等等;要求探讨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在自然界各种过程中的丰富多样的表现及运用,使人们对辩证法规律和范畴的理解不断充实和深化,在许多方面进一步清晰化、准确化和精细化,并增添新的内容。从而,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高到同自然科学的新发展、新思想相适应的现代水平。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大自然。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几千年来人们一直致力探寻的问题。19世纪以来,随着马克思原理的发展,辩证的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渐被人们接受,它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基础之上,较为科学、系统、全面、客观地反映自然界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观点与看法。恩格斯指出:整个自然界是统一的,其中各个物质形态和运动形式都是普遍联系的。也就是说,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对立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变动的。自然界中的任何一种物质形态和运动形式都处于永恒的变化和转变过程之中。又由于物质系统具有整体性,因此自然界在演化发展的过程中是一个稳定而具有统一性的整体。现代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不仅深刻地揭示了作为存在自然界的物质性、系统性和层次性,而且揭示了作为演化自然界的过程性、方向性和规律性。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让我们认识到自然是客观存在的,人与自然必须是和谐统一的。自然科学观主要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研究自然科学认识过程、认识方法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的规律。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方面研究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自然科学在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自然辩证法不但把科学看作是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探讨其在一定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而且也把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技术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研究。自然辩证法关于技术论的研究,就是从总体上探讨技术的性质和特点、技术发展的条件和规律以及技术和其他各种社会现象的关系等等。这一研究和自然科学论的研究共同为科学技术政策的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划、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其重要性日益显得突出起来。

恩格斯指出,科学的发生与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在生产力的推动下,自然科学普遍得到了快速发展。自然界中的事物不是孤立的、静止的,是普遍联系的不断发展的。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辨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恩格斯写到:“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砾到太阳,从源生物到人,都是出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最一般的规律,自然科学必定要受到哲学思想(辩证法)的支配。当代自然辩证法除了以自然为研究对象,还以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所要揭示的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中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个别的过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个别领域或者科学技术个别学科的特殊规律。自然辩证法一方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在自然界中的具体表现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又是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哲学概括。科学与哲学的内在融合,科学学科之间只存在普遍理性的普遍程度上的差异,而不存在普遍理性有无的区别。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科学的指导。哲学对科学实施方法论指导;科学是哲学的具体材料。科学对哲学的改造,哲学对科学的批判。科学通过普遍理性的层次跃迁改造哲学;哲学将科学中的普遍理性选择性的吸收。进入20世纪,科学技术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自然科学需要高度的人文关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范围大大拓宽了。围绕着科学技术的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正在形成科学技术学这一广阔的研究领域。因此,自然辩证法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方面,研究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二、自然辩证法与社会实践结合

学习了自然辨证法这门课程之后我了解到西方文化来源于希腊文化,古希腊哲学中有一种对事物本原探求理性精神,而这种理性精神又常常和他们的宗教紧密相连,西方先哲常常把探求事情本原的工作本身当作追求,并从中找到乐趣,另一个动力来源于宗教,西方很多学者通过探求事物背后的规律来证明上帝造物的伟大。而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流是一种入世的文化,对科学技术的追求动力常常来源于改善现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很少纯粹的科学探求。古希腊把自然作为一个与人的主体并列的客体,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并且他们相信其背后都是有规律的,因此对其研究更大胆,更具体,更深入。而中国文化一直对自然心存敬畏,并把人和自然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用推测类比来印证和解释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缺乏对自然的深入的研究。乐于探索知性认识,探索事物背后的本质,正是希腊文化渊源流传至现代的宝贵的气质,这种气质在西方历史长河中绵延不断。这种气质就是康德说的知性精神,一种不断求索、追求概念严格化、努力探索论证方式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近代科学在西方产生的重要土壤。

通过短暂八周的课程,我了解到原来我们的宇宙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它是极其复杂的,许多平日里我们认为是对的东西实际却是非常错误的,我们能看见的物质不一定存在,相反我们看不见的它们不只是存在,而且它们还占绝大多数。这让我联想起我们现实中,有时候我们看见的听见不一定是真的,它们可能只是事物的表面,而真实的却被它们所掩饰着。比如说用辨证的观念去认识宇宙,宇宙时无穷的,可能还有另外的空间,那待将来去认识。但能让我们认识的物体都处于同一个空间中。因为只有同处于一个空间中物体之间才能相互作用,也才能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被我们所认知。同样时间也是一样的,在我看来时间也是相对的,时间可以变慢现在科学研究更证实了这一点,只要当速度极快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穿越时空回到过去。通过学习我知道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要验证一个命题有证实和证伪两种方法。首先明白一个命题如果不可能被证伪这个命题可能就是一个伪命题,这样我们就能够识别一些貌似真理的实际上毫无意义的论断。明白要证实一个科学理论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人不可能穷尽所有的可能,即使我们穷尽了迄今为止的所有可能,但也不能保证在未来会不会出现一个与理论相反的例子。我们现在所接受的理论只不过是有可能被证伪但迄今为止还没有被证伪的理论。明白了假设证伪是有效的研究的方法,也是最节约的科学研究的方法。但同时明白证伪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人们长期生活和工作实践中积累的大量的工作经验和思想方法,对我们做好工作、加强修养、为人处事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三、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了解自然辨证法的内容自然就清楚了学习它的重要性。首先学习自然辩证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技术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更加紧密,在这中情况下,我们要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通过它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同步,就必须深入研究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就必须将科学技术置于社会大系统中,因而研究自然辩证法具有特别突出的现实意义。其次,是科技工作者探索自然界奥秘的需要。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无论科技工作者能否自觉地认识到,他们总会有自己的哲学观念和思维方式,这种自觉和不自觉的哲学观念和思维方式又会在他们的研究活动中起促进和阻碍作用。辩证思维能力是现代科技工作者的必备素质。研究自然辩证法有助于科技工作者创新意识的树立和能力的培养,能够使我们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上,提高科技工作者的整体素质,有助于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人才培养。

“小规模”社会化学习的启示 篇6

社会化学习的应用工具,跟地域的关系很大,像台湾使用最广的社群网站是MSN、Facebook和Plurk;大陆则是腾讯QQ、微博和博客。不同的应用方式,也形成不同的网络文化。

去年,我到北京的一家公司当顾问,才发现大陆的同事之间,喜欢用短信联系事情,而台湾则直接拿起手机打电话。后来,我也学着发短信,发现好处很多,一方面不怕无法送出信息,另一方面,也不会妨碍对方正在进行的工作。因为使用短信沟通,能使得信息即时送达,不会因为对方不接手机而耽误工作。而往来信息都有纪录,更方便日后查考和引用。

社会化学习可大可小。像英国BBC公司内部,有类似Youtube的平台,让员工上传与分享短片;像IBM公司内部有共笔工具Wikicentral,使用者有十五万人,每天有一百万次浏览。这都是大规模的社会化学习。而短信互动与沟通,不也是一种小规模的社会化学习吗?

我在台北市的基层主管培训班教课,目的是让这些新任主管透过专属的互动平台,分享好的学习资源或公务一点诀,同时能对彼此的生活和思维,有更深入的了解。每班学生中,几乎有四分之一是警察或消防人员,他们就分享了很多社会化学习的例子。

一位消防局的小队长说,十年前,当自己还是基层队员时,同事之间常常借着喝茶,来培养同仁之间的情感与合作默契,甚至于把酒言欢,大家无话不说,把不喜欢、难过、不爽的事情,全部一吐为快,因而同仁之间相处和乐。没想到,十多年后,自己当上了小队长,但是年轻一辈的同事,已经不喜欢跟学长或主管一起泡茶聊天了,每天见面,他们的心里都只想着赶快躲起来,不然就玩时下最流行的Facebook,身为主管,也只好顺应时下潮流,加入Facebook,去看同仁的心情留言,才知道同仁心里想的是什么。Facebook已经成了现代主管倾听部属心声的重要管道,也是主管从同仁处学习和获取情报的桥梁。

另一位在警察分局交通分队上班的小队长,每星期一、三、五下午定期要去分局参与会议,由于会议中分局长会指示很多执行、配合或注意事项,所以他都使用智能手机来记录,除了节省手写之外,最便利的莫过于可在会议中,将长官的指示事项,即时以Email、MSN或Facebook的方式,传送给相关人员执行或办理,不用开完会后,再一一口头交代,且传送时间均有相关记录可稽,亦方便日后督考!

我以前对警察机关的印象很不好,觉得他们威权和老大,但自从看到他们分享的内容之后,才惊觉时代不一样了!我年轻的时候,能考上大学的,绝不去当警察,几十年后,因为警察和军人的待遇和福利很好,许多优秀青年都主动报考,如今他们当上主管,就很自然地能在工作上充分运用最新科技了。

社会化学习并不难,关键在于组织或主管有没有心去推动,只让员工看E-Learning教材的方式,已经落伍了,外在环境变化太快,企业必须主动定期,最好是每周或每天,把“知识维他命”送给员工,让员工能即时获取外在动态,这就是最简单的社会化学习,智能手机成了最直接好用的平台,短信、彩信或微博都是最方便好用的形式。

钱学森大学学习方略及其启示 篇7

1. 祖国的需要和个人的理想有机结合

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我国铁路交通事业刚起步, 人才缺乏, 许多有志青年看到积贫积弱的祖国, 决心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实践“实业救国”之理想。而大学生活是人生中的黄金季节, 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与确立的重要时期。钱学森秉承家训, 毅然选择了火车制造专业, 决心学习实用的工程技术, 报效祖国。大学四年中, 这一崇高而伟大的志向, 时刻激励着他刻苦努力学习, 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以后的求学岁月里, 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一直激励着他刻苦钻研。为了从更深层次上学习西方的航空科学技术, 由航空工程转学航空动力学理论。在祖国解放后又冲破重重阻力, 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在长达近二十年的求学生涯中, 不管是在国内, 还是在海外, 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理想始终是他寒窗苦读不竭的动力与力量源泉。

2. 奠定坚实专业知识基础, 造就腾飞翅膀

交通大学素来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 具有课程多、重基础、考试严格等特点。在长期办学过程中,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 即“起点高, 基础厚, 要求严, 重实践”。进入交大后, 钱学森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 更加惜时如金, 熟读强记, 刻苦用功, 几乎每年都获得学习优异生的名额受到嘉奖。西安交大档案馆保存有1932年国立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三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成绩单和他的《水力学》试卷。在这张已发黄的成绩单上, 钱学森的成绩是:热力工程89分;机械实验90分;……平均成绩为90.44分。西安交大1934年1410卷档案中又记载“过去五年成绩最优之毕业生名单”中, “机械工程学院本届四年级学生成绩最优者:铁道门钱学森”

还有一张96分的《水利学》试卷, 承载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师生间严谨治学的佳话。据说当时教授给钱学森的试卷分是100分满分的成绩, 但试卷发下来后, 钱学森仔细一检查, 发现自己有一处小纰漏, 老师没有发现, 他立即主动找到教授说明情况, 由满分变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96分。正是由于这段插曲, 代课教师宗悫教授将这份试卷视为珍宝, 保存数十年。如今这份试卷至今完好地珍藏在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中三楼“钱学森业绩展”展厅里, 供来访宾客和学生参观、瞻仰。

3.钟情图书馆, 遨游知识海洋

在西安交通大学校园中心, 矗立着一座由中宣部批准并由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字, 以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名字命名的“钱学森图书馆”。1995年, 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命名典礼上, 因为年老体弱, 没有出席仪式, 钱学森亲自写了书面发言, 让他的秘书涂元季代为宣读, 题目是《图书馆与钱学森》, 文中叙述“那时图书馆在交通大学校门右侧的红楼, 是我每天必去的地方。一是读报, 二是看书……, 主要是英文科技术的, 到图书馆并不仅限于我的专业蒸汽机车方面的, 讲飞艇、飞机、航空理论的书都借来读。我记得还借过一本美国人Glauert写的专讲飞机空气动力学理论的书, 当时也没有都读懂, 但它算入了空气动力理论的门, 这是我后来的一个专业”。文章最后以钱学森一句“可以说, 没有图书馆, 就没有我钱学森”作为结束语。

4.培养艺术素养, 开启创造性思维

钱学森自幼接受良好的家庭文化和艺术教育, 中学时就喜欢音乐、绘画、书法等, 可以吹漂亮的口琴。进大学后, 根据自己的特长, 他先后加入几个学校的音乐艺术社团。1933年《军乐队成员名单》、《学生会管弦乐队成员名单》、《雅歌诗社成员名单》、《口琴会名单》里都有他的大名。1932年11月16日《交大三日刊》 (第218期) 报道, 由袁炳南同学筹备组织, 本校管弦乐队成立, 11名乐队成员及准备的曲目里, 他演奏的是圆号。另外, 他还经常去上海市区欣赏交响音乐会, 尤其是得到奖学金之后, 就会暂时抛开紧张的学习, 自己放松一下, 享受一些高水平的音乐演出。

启示

1.志存高远是大学生成才的基本动因

热爱祖国, 并把个人理想与祖国需要紧密地结合起来, 是钱学森之所以能够在科学上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灵魂所在, 很值得当代大学生借鉴。一个人满足国家与社会的需要, 就是奉献于社会, 同时也会获得社会所给予的丰厚回报, 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他成才之路的最重要的启示, 也是他留给当代大学生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2.专业知识是大学学习的核心

钱学森多次谈到, 大学时代的学习奠定了他一生的基础。大学学习不仅是学习已有的科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开启智慧, 领悟与掌握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学学习首要的任务是学好专业知识掌握, 这一点是大学学习的的根本。

3. 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是获取大量知识的重要途径

利用大学图书馆的丰富藏书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环节与途径。学森的成长历程与图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 交通大学图书馆留下了青年钱学森孜孜不倦、博览群书的身影, 成为他汲取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途径。当然,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 图书馆的信息不仅包括大量的书籍、刊物、影像、光盘等实物, 还包括图书馆提供的网络数据库的信息资源。很好的充分利用大学的图书信息资源, 是获取大量知识和开阔视野的有效途径。

4. 加强艺术修养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

和许多著名科学家一样, 钱学森有着很深的艺术修养, 左右大脑相互促进, 不断得到训练, 成为他不断创新的智慧之源。他常说, 美妙的音乐带给他科学思维的灵感。因为音乐能给人以直击心灵的力量, 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情趣、思维更有创意、工作更有效率、领导更有艺术、人生更加丰厚。给自己培养至少一种音乐爱好, 在陶冶情操的同时并在不知不觉间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学习力构成及专业发展启示 篇8

学习力的提出最初源于企业界。人们通常认为企业的竞争实质上是产品的竞争, 也就是技术的竞争, 最终归结到人才的竞争上。但是, 最新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告诉我们, 企业的竞争最终一定是学习力的竞争。学习力是企业最本质的竞争力, 是企业竞争最终的决定力。因而, 企业的生存发展取决于能否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 从内外资源中, 学习最新的知识或更新的知识, 并将其应用于企业的创新、发展。

对企业而言, 学习力是企业的支撑, 是其在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立足, 并能长久生存发展的根源所在。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要提升企业的学习力。对人才而言, 意义尤甚。当今世界, 知识老化速度之快堪比世界变化的迅疾。可以说, 一次性学习的时代已告终结, 旧有的学习观念已被终身学习观念取代。在这样的环境下, 人才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具有时间性, 并非一成不变, 需要不断地晋级和发展。为使今日人才在明日依然名实相符, 不被时代扬弃, 一定要有学习力作为坚实后盾和有力支撑。

因此, 在信息化时代, 须要有强大的学习力做为人才基点。如果一个人学习力每况愈下, 则很可能从“多才”变成“少才”, 甚至最终由“有才”变为“无才”。所以, 人才竞争的背后隐藏着学习力的竞争。

于教师而言, 意义同样如此。可以说, 学习力是人生的支撑, 是教师职业生涯的支点,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习力定义与构成

学习力既然如此重要, 那么学习力如何定义?又是如何构成的?

1. 学习力定义

学习力是一个人 (或一个企业、一个组织) 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的综合体现, 是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依据主体不同, 可分为个人学习力和组织学习力, 两者密切相关。个人学习力是构成组织学习力的最小单元和重要基础, 前者的增强与提高推动了后者的建设和发展;而后者为前者创造了发展的软环境, 铺就了成长的空间, 其整体建设影响和带动了前者的提升。

2. 学习力的构成

学习力不等同于单纯的学习, 由其定义可看出, 它由三个要素组成, 即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和学习毅力。学习力是这三者的综合体现。其中学习的动力体现了学习的目标;学习的毅力反映了学习者的意志;学习的能力则来源于学习者掌握的知识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三者关系可图示如下。

学习力是三要素的集成, 或者说是交集, 只有同时具备了三要素, 才能成为真正的学习力。清晰而明确的目标是导向, 指引前进的方向, 是学习的动力因素;适切的理论与实践, 是努力的物质基础, 是学习的硬件条件;而坚定的毅力, 良好的意志品质, 是学习的软件保障。没有目标, 就失去方向, 也不再有动力;没有足够的理论与实践, 就失去学习的能力;没有意志保障, 就没有学习的可能。简言之, 有了努力的目标, 只是具备了“应学”的动力;具备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仅仅具有了“能学”的力量;而当学习的意志很坚定的时候, 不过是有了“能学”的可能性。只有将三者合而为一, 统于一体, 一个人才真正拥有了学习力。因而, 一个人是否有很强的学习力, 取决于这个人是否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坚强的意志品质和丰富的理论知识以及充足的实践经验。

在商业领域, 学习力本质上成为企业的竞争力, 决定了企业在商战中的优胜劣汰;在教师职业生涯中, 学习力本质上是发展潜力, 昭示了教师专业发展空间, 预示了未来可能达到的范围和高度。

三、教师学习力的基本构成

教师学习力的基本构成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基本学习能力, 这是所有学习的共同能力, 是教师学习的基础;还包括教师学习的特定能力, 这是教师学习的特殊性能力, 体现了教师的工作特点和职业特色。

(一) 基本学习能力

包括选择力、坚持力和行动力。

1. 选择力

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总量, 需要抉择。对于学习内容的选择是学习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中国古人很重视学习的选择性,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 殆已。”明代教育家薛喧在《读书录·论学》中也说:“自有文籍以来, 汗牛充栋之书日益多, 要当择其是而去其非也。”除了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还包括对学习方式方法、途径、时间、媒介等的选择。选择力是基本学习能力的基础。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习选择的重要性, 做到有所不为, 才能有所为, 有所放弃, 才能有所成就。

2. 坚持力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说的就是持之以恒的重要, 也就是做事的坚持力。欲使学习达到预期结果, 坚持力必不可少, 以免有始无终, 半途而废, 或为山九仞, 功亏一篑。只有不怕困难、矢志不渝, 才能真正有所建树。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 只有不畏艰险, 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 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任何学习均如此。这一点对于包括教师在内的学习者同样适用。

3. 行动力

有效学习的重要体现是学习带来的思想和行动的改变, 应迅捷准确, 包括信息提取、处理, 阅读速度、理解程度, 重点、难点的把握等。尤其是在知识信息如潮水般向人们涌来的今天, 提高单位时间内学习的速度和效率已越来越重要。为此, 学习者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介, 提高行动力, 实现学习方式的便利快捷, 实现学习速度与效率的整体提升。

(二) 教师职业的特殊学习能力

包括自我反思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和专业成长能力。

1. 自我反思能力

所谓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 把自我作为意识的对象, 以及在教学过程中, 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 不断对自我以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反思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起点, 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高级思维能力。教师是否具有反思的理念、能否进行有效的反思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关键因素。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则将教学反思提高到了教师职业提升与专业成长的高度, 使反思成为教师成长的重要因素。他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为:成长=经验+反思, 他还指出,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波斯纳这一理论告诉我们:教师的教学经验只有和反思结合起来, 教师的素质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 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专业成长。

2. 合作交流能力

通常所说的合作交流能力是社会人的共同能力。一个社会人的工作和生活总不免需要与他人交流、合作, 但作为教师, 这一能力所指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人际间的合作交流, 而是具有特殊的职业涵义。这种特殊性体现教师合作交流的内容和形式上,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学生的合作交流;二是教师间的合作交流。这是由教师职业特点和工作特性所决定的。和谐的师生互动, 是成功教学的诉求;而良好的同事交往, 则是团队互助和组织学习的基础。二者是教师学习力的重要组成, 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3. 专业成长能力

教师需要在上述能力的基础上, 实现自我成长。这是一个化茧成蝶的过程, 在自我的否定与质疑中, 实现自我在专业发展意义上的成长、成熟。因而, 这也是一个痛苦与快乐并存的过程。需完成如下过程:一是自我识别, 即自我认识与判断;二是目标决策, 即制定计划与策略;三是方法抉择, 即实现目标的具体路径;四是调控矫正, 即调校方向与速度;五是悟性勤勉, 即通过体悟与勤勉, 至终实现专业成长。

四、学习力的教师专业发展启示

尽管研究者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内涵、过程与结果的研究存在差异, 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 但无论采用哪种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学习力都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启示之一:让终身学习成为思想观念。学不可以已, 观念决定思考和行动, 也决定了事物发展的结局和走向。终身学习时代已经到来, 并且这一趋势势在必行。须知纵使我们放弃学习, 但知识的发展、时代的变革仍将继续。对于教师来讲, 能够让自己保持与时俱进的唯一方法, 就是不断地学习。古今中外, 无数贤哲用行动证明了这一点。正确认识自己, 保持一颗学习的心态, 对于教师来讲至关重要。未来的教育, 属于拥有终身学习理念的教师。

启示之二:让学习成为行为习惯。思想决定行为, 行为决定习惯, 习惯决定命运。在教师职业生涯中, 让学习成为习惯, 不仅是职业习惯, 也是生活习惯。随时随地学习, 广泛开发多种学习资源, 深入开展师生合作、同事互助及校际交流, 并向专家请教交流。为此, 教师需要做到:俯下身子, 不耻下问;放下面子, 广泛求教;开动脑子, 主动思考。

启示之三:让学习成为发展助力。将学习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引擎, 注意学习的有效性和应用性。让学习结果及时转化为教育教学策略, 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使其带来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 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

总之, 教师要想在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深入的今天, 更好地投身教育事业, 就必须保持一颗学习的心态, 并且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史蒂芬.迪夫.学习力[M].常桦, 译.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 2003.

[2]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郭进隆, 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1.

[3]周广强.教师专业能力培养与训练[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4]吴卫东, 骆伯巍.教师的反思能力结构及其培养研究[J].教育评论, 2001, (1) :33-35.

[5]宋明钧.反思:教师专业发展的应有之举[J].课程.教材.教法, 2006, (7) .

学习启示 篇9

一、了解小学生的认知结构

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已有观念在引导他们理解教师或教材所呈现的信息时候的作用。

小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及其潜在学习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起点, 因此, 确定教学目标时, 既要体现阅读教学的三维目标体系, 又要按照小学生心理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有所侧重, 遵循整体推进、螺旋上升的设计原则。如低年级着重小学生词语的积累和阅读兴趣的培养, 学会朗读或借助图画阅读, 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中年级则可加强朗读、默读和略读等方法的训练, 引导小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体会思想感情, 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高年级可进一步要求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学习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 体会词句含义和蕴涵的感情色彩, 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

同时, 由于学生的知识和认识能力有限, 对一些有关历史、地理、自然现象等知识的理解存在困难, 因此, 教师还要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材料, 搭建理解的桥梁。如在《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中的“外国租借地”, 就需要教师作简明的介绍。再如小学一年级《火车的故事》中, 有学生不能理解的“夕发朝至”的含义, 教师就引导学生回忆《识字3》中学习过的“和风对细雨, 朝霞对夕阳”, 学生很快就领悟了“夕”指的是傍晚, “朝”是指早上。这时, 还可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 为什么文章不用“早上”“傍晚”, 而要采用“朝”“夕”, 通过思考、讨论和讲解, 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表达要精炼、形象、准确。

二、创设阅读教学的情境

在这个阶段, 教师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 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 帮助小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合理创设和运用教学情境, 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 将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有机结合, 使学生在生动和谐的氛围中充分地和老师、文本展开对话。教师可采用图片展示、故事引导、资料补充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对阅读内容进行“再设计”, 还可通过展开想象的说话、写话练习, 或是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从描述情境到进入情境, 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如《乌鸦喝水》一文中, 教师可在该文思路“乌鸦到处找水喝→发现瓶子, 但无法喝到水→想出了好办法→喝到水了”的基础上进行延伸设计, 如:瓶子旁边没有石子该怎么办?瓶子很高, 乌鸦的嘴伸不到瓶口怎么办?你能帮助乌鸦想出更好的办法吗?等等。在思考与交流中, 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其发散思维和语言运用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三、重视阅读中的协作与交流

阅读虽然是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 但绝不是个体封闭式的学习, 而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群体互动的开放式的合作学习, 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协作和交流。小学生由于知识经验、认知能力等的局限, 对语文阅读材料中涉及的各方面的知识是有限的。同时, 在阅读中他们也有自己的见解, 需要与他人交流、分享。因此, 协作和交流可以启发小学生修正、补充和强化各自的观点, 而每个同学的思维成果又可以为学习群体所共享, 能有效促进小学生的认识在不同层面得到提高。

为此, 有研究者提出了“个人学习—小组交流—共同协作—分享成功”的模式。首先是个体自主阅读, 搜集、整理出自己的发现、问题, 然后到小组分别进行交流、汇报各自在阅读中得到的信息, 小组对共同的、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 达成基本的共识。然后以小组为单位, 协作发布成果。教师则组织全体学生通过信息发布、欣赏评价、张贴展示来让彼此分享成功。如在《捞铁牛》一课中, 教师通过课件演示了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起沉在黄河中铁牛的全过程, 使学生感受到怀丙和尚不愧是我国古代出色的工程家, 也激起了学生的探索欲望。有同学就指出, 怀丙和尚的方法好是好, 但是既费事, 又可能会将河道阻塞。教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展开自由讨论, 并最终找到了既省时、又不造成河道阻塞的捞铁牛的方法。接着, 教师鼓励学生把想出的好办法用文字、图画、电脑演示等方式展示出来, 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更激发了自主探究的欲望。

四、帮助小学生完成意义建构

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 教师要运用一系列的方法引导小学生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主要有: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小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一步地引向深入以加深小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小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等。

在这里, 阅读中的问题设计是一个中心环节。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 精心设计问题 (如果问题由学生提出更好) , 让学生带着问题“潜心会本文”, 能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问题设计可围绕文章的标题、学生的兴趣、文章的主题、文章关键词或者关键句等方面进行。如学习《赤壁之战》时, 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周瑜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又是怎样打胜这一仗的?请选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点, 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 谈谈感受。”这个问题直指课文的要旨, 既有较明确的探究指向, 也对探究性阅读的过程、方法以及交流的要求作了提示, 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定向阅读。

合作学习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篇10

一、合作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合作学习是指“老师安排课程,使学生们一起学习,并且使学习效果最大化,使学生们实现他们的共同目标”。它具有“在由不同人组成的小组中学习”、“为全组成员的成功而努力”、“利己利人”、“庆祝共同的成功”、“奖赏不受限制”、“以先前制订好的标准评定绩效”六个特征。

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呢?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研究人员Johnson等人认为,要想获得富有成效的合作学习,就必须具备5个基本要素:(1)积极的相互依靠;(2)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3)个人责任制;(4)人际和小组相处技巧;(5)小组过程。

合作学习强调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组时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合作学习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合作学习中心的大量研究表明,合作学习可以促成3类高层次的结果:成就努力、人际关系和心理调节。其中,对学习的更大成就动机和内在动机;不分种族、性别、社会阶级或是否残疾的积极的支持性的同伴关系;对学科领域、学习和学校更积极的态度;更好的心理健康、心理调节和心理状况;在自我接纳基础上的积极的自尊;更强的社交能力;这7项具体结果能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二、合作学习理论对当前学前教育的启示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师幼关系

合作学习将幼儿从被动的受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的求知探索地位上来,这种地位上的转变要求教师也要以新的形象来到孩子面前。因此,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都应本着“平等、尊重、信任”的原则,“蹲下来和幼儿说话”,尊重每一个幼儿,以同伴的角色加入到活动中去,帮助、引领幼儿认识新事物,与幼儿共同解决问题,在适当的时候,还应主动向幼儿学习,使教育活动在一种民主、宽松的气氛中顺利开展。良好的师幼关系使得幼儿对教师充满信任与感情,这又将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参与意识,进而使内在的学习潜力得以充分地挖掘与发展。

(二)创设合作的环境

1.发挥成人的榜样和引导作用。(1)幼儿园内工作人员良好合作的关系对幼儿的榜样作用。教师之间、教师与保育员之间应该合作,共同创设整洁、文明、温暖的班级环境,此外,教师还应与幼儿园的后勤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些行为都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2)教师与家长的密切配合给幼儿的良性暗示。教师应与家长经常保持密切联系,相互理解、尊重、信任,为幼儿提供最具影响的榜样示范。(3)教师与社区工作人员创造良好的环境对幼儿的影响。社区是一部活教材,它无时无刻不在起着教育作用,幼儿家庭及幼儿园周围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社会机构、公共场所都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广阔资源。

2.营造合作的班级风气。由于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主要是在班级内部进行的,因此教师在为营造一种充满温暖、友爱、互帮互助的班级风气,应做到以下两点:(1)鼓励幼儿间相互交往。教师要经常鼓励幼儿与同伴进行“友好往来、互通友谊”,及时对幼儿的合作行为进行表扬,使幼儿从合作中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2)为幼儿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每个幼儿尽管有不同的性格、爱好、智能结构、家庭背景,但他们都有自己的长处与优势,教师应充分了解每个幼儿的特点,创造机会让他们在同伴中展示自己的才华,使全体幼儿都能懂得人人都有自己的不足与长处。

(三)加强小组合作活动

1.合理分组。幼儿园的教育形式应该是集体教育、小组教育、个别教育的有机结合。长期以来,由于班级规模、师幼比率、班级空间等因素的制约,使小组教育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现在许多幼儿园越来越重视小组教育,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分组时,应遵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充分考虑活动内容的难易程度、幼儿自身的合作水平、幼儿之间的熟悉程度等综合因素;另外,教师还应提供适当的机会让幼儿自愿组合,但要加以引导,因为幼儿自选伙伴组成的小组往往是同质小组(如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或相同的家庭社会背景),盲目地自由组合往往会使幼儿产生过度自信或自卑的心理,不利于培养幼儿与不同类型同伴合作共事的能力。

2.明确分工。教师应使每个组员都能明白自己应完成什么工作,自己在组中的位置,以及自己的工作给其他组员带来的影响,使他们意识到小组的成功是靠每个组员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而实现的。

3.有效指导。在合作小组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不断进行组间巡视,提供有效指导:对活动进展顺利的小组给予表扬;对不理解活动要求的小组耐心讲解;而对那些因遇到某些困难而无法进行活动的小组提供具体帮助;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就如何请求发言、如何倾听他人意见、如何提出自己的建议、如何鼓励他人、如何归纳他人的意见、如何代表小组发言等常用的合作技巧,细致耐心地传授给幼儿。

学习启示 篇11

一、计划目标

1. 总体目标

欧盟终身学习计划的总体目标是,通过终身学习使欧洲成为发达的知识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工作岗位,增强社会凝聚力,保护好后代的生存环境;通过促进欧盟成员国教育和培训系统的合作与人员流动,使欧盟的教育和培训质量成为世界的典范。

2. 具体政策目标

(1)提倡终身学习,促进欧洲教育革新;

(2)提高成员国终身学习质量,增强吸引力,增加入学机会;

(3)让终身学习为人的发展、社会凝聚、活跃的公民意识、性别平等和人的特殊学习需求作出贡献;

(4)促进创造力、竞争力、就业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发展;

(5)鼓励更多不同年龄的欧洲民众参与终身学习;

(6)促进语言学习和语言多样性;

(7)加强终身教育,提高欧洲公民意识,鼓励容忍精神,尊重他人和不同文化;

(8)推动欧洲各个层次教育和培训的合作;

(9)分享革新成果和经验,促进交流。

3. 任务量化目标

(1)基础教育:2007~2013年间,300万欧盟国家中小学生参与联合教育活动。

(2)高等教育:到2012年,为300万欧盟大学生提供出国留学和进修的机会。

(3)职业教育:到2013年,将参加跨国受训和实习的人数提高到15万人次,欧洲企业提供8万个实习职位。

(4)成人教育:到2013年,每年资助7 000人次的成人教育跨国流动。

二、主要内容

欧盟终身学习计划由四个支柱计划(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和两个辅助计划组成,具体内容如下。

1. 夸美纽斯计划(Comenius Programme)

该计划内容覆盖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含高中教育)。主要目标包括:增进青少年和教职员对欧洲文化、语言和价值多样性的了解和理解;帮助青少年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个人发展的必要能力,为未来就业和作为欧洲公民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做好准备。具体目标包括:改进并加强成员国中小学生和教职员的流动性;提高并加强成员国学校间合作伙伴关系;鼓励语言学习、以信息通讯技术为基础的革新型教育内容、教学服务和实践;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并增强教师培训的欧洲特色;改进教育方式和学校管理。

2. 伊拉斯谟斯世界计划(Erusmus Mundus Programme)

该计划内容覆盖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主要目标包括:鼓励欧洲大学生跨国流动学习和研修,吸引非欧盟国家大学生和青年学者(含教师)来欧洲大学学习深造,加强欧盟成员国之间、欧盟国家与其他国家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欧洲高等教育的质量和竞争力,扩大欧洲高等教育在世界上的影响。该计划既面向欧洲国家学生,也向欧盟以外国家学生和学者开放。目前,欧洲共有31个国家的3 100所大学参与该计划。

3. 达·芬奇计划(Leonardo Da Vinci Programme)

该计划内容覆盖除高等职业教育以外的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将政策与实践紧密结合,增强职教和培训对青年人的吸引力,资助欧盟各国学习者参与跨国流动培训,提高自身能力、知识水平和工作技能,以此提高欧洲劳动力的市场竞争力。

4. 格兰特威格计划(Grundtvig Programme)

该计划内容覆盖各类成人教育,主要目标包括:提高欧洲成人教育机构合作的质量和数量;研究成人教育和管理的革新经验并加以推广;确保弱势群体能够参与成人教育,特别是无正规学历教育的老年人;支持以信息通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

5. 横向计划(Transversal Programme)

该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欧盟国家内部终身学习的政策合作、语言教学、以信息通讯技术为基础的终身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的革新、经验交流等。具体目标是促进欧洲各类教育计划之间的合作,促进欧盟成员国教育和培训系统的整合。

6. 让·莫内计划(Jean Monnet Programme)

该计划的中心目标是促进并巩固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主要内容包括:激励有关欧洲一体化研究方面的教学、科研和思考活动;支持现有机构和协会将其工作重点转向促进欧洲一体化、欧洲教育和培训。

三、实施保障

为确保终身学习计划的顺利实施,欧盟委员会和欧盟成员国进行了认真磋商并制定出了详细的行动计划,从以下三个方面保障其顺利实施。

1. 机制保障

欧盟建立了层次清晰、分工明确、共同负责的两级工作协商机制,欧盟委员会负责地区层面的工作和协调,欧盟成员国负责本国的教育工作。为提高工作效率,简化办事程序,欧盟还设立了一个专门负责实施终身学习计划的政府间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协调与监督,保证终身学习计划与现存各教育计划之间的业务联络以及财政问题的过渡和衔接,同时负责终身学习计划的信息发布、宣传等辅助工作。欧盟各成员国政府是计划的主要执行者,负责制订国内相关政策,建立国家办事机构,落实配套款项,设计课程计划,保证与其他国家和相关机构的协调等。如有特殊需要,欧盟委员会还可指定或委托某个专门机构协助执行有关项目和计划。

2. 措施保障

考虑到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差异,欧洲委员会提出了具体的计划实施保证措施,规范有关项目的管理工作,要求有关国家在执行计划时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提供年度工作计划;提供年度预算拨款计划;做出适当安排,确保该计划与国内工作协调一致;严格遵守定期报告制度;建立严格的监督评估机制;建立成果交流共享机制。

3. 资金保障

欧盟对终身学习计划投入巨额预算,资金总额将高达70亿欧元,平均每年11亿多欧元。各个分计划拨款的比例为:夸美纽斯计划10%;伊拉斯谟世界计划40%;达·芬奇计划25%;格兰特威格计划3%;其余部分除了用于横向计划和让·莫内计划之外,还用于开展国际合作和加强伙伴关系。

四、主要特点

欧盟终身学习计划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与欧盟第一个教育发展综合计划——苏格拉底计划(1995~2006)大体相似,但特点不同。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 强调协调性和可行性

终身学习计划从宏观战略角度出发,明确各级各类教育为欧洲人终身学习服务的宗旨和目标,注重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关联与衔接,强调教育发展的协调性。同时,欧盟委员会根据自身的协调地位和能力,制定出目标明确、预期有限但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使该计划能够得到有效落实。

2. 内容集中,重点突出

苏格拉底计划庞大而全面,下设分计划较多,工作重点也较分散。欧盟委员会在制定终身学习计划时,总结了以往的经验和教训,放弃贪大求全、包打天下的做法,根据自身的能力提出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路,最终确定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四大支柱计划,进一步明确了任务目标,突出了工作重点。

3. 更加注重培养人的能力

终身学习计划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协调发展,鼓励并满足个人终身学习的需求,使每个欧洲人掌握在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中获得成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特别注重从青少年抓起,培养母语沟通能力、外语沟通能力、数学及科学运用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及跨文化交往能力、创业能力和文化表达能力。

4. 制定欧洲终身学习资格框架

为配合终身学习计划的实施,打通欧洲各国教育和培训体制并促进学习资格互认,鼓励学习者和劳动者跨国流动,欧盟委员会还制定并公布了全欧统一的终身教育和培训资格框架,涵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与培训,将知识水平、技术水平和能力水平分为8个等级,从完成基础教育(1级)起,上至博士(或同等学历)毕业(8级)。根据个人知识、技术和能力的实际水平对其具体学习与培训成果进行等级评定,而非拘泥于学习与培训的时间和形式。欧盟希望该框架能于2012年起在全欧实施。

五、对我国的启示

1. 从战略高度认识加速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999年我国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首次提出,到“2010年我国要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把在2020年“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列为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要加快“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型社会”。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和经济结构快速转型的发展阶段,而国民素质特别是劳动力素质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将人口规模的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的优势,加速建立全民终身学习体系无疑是重要而有效的解决途径。它既能够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也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应当看到,当前全国上下对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尚未达成共识,这就迫切需要国家将其上升为基本国策,未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应围绕建立和完善终身学习体系的战略目标来制订。

2. 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与欧盟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发展进程相比,我国终身学习的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我们要立足国情,加速建立并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打破现有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之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互不衔接的局面,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在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全日制学校与其他各类教育机构之间建立起信息开放、联系畅通、衔接紧密的教育和培训网络,形成具有高度开放特征的终身教育大系统,为学习者提供一生可以多次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

3. 以立法推动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

从世界近20年来推行终身学习的实践经验来看,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并非是一个自发的或自然形成的过程,即便在发达国家相对集中的欧盟也是如此。在社会和个人还没有自觉主动地提供教育机会和接受教育的愿望的情况下,终身教育理念的普及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人,这是一个从以政策来指导和影响到用法律来约束和规范的过程。换言之,无论是全民认识的提高,还是终身学习型体系的建立,最终必然也必须依靠法律法规的强制和规范,这无异于世界各国运用法律法规强制实行义务教育。因此,我国不仅应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提出明确政策导向,还应考虑及早制订和颁布《终身学习法》。

4. 加强统筹协调是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的关键

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工程,需要统一的规划、协调、监督和管理。我国目前的情况是,有关职能分散于教育、劳动、人事、农业以及工、青、妇等众多有关行政部门和社会团体,有限的社会教育资源之间缺乏沟通、衔接和共享,因而未能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我国可借鉴欧盟经验,为建立终身学习体系设立国家级协调机制,其日常办事机构可设在教育部;同时,还需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教育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在建立终身学习体系中的分工和职责。这样,才能使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教育机构之间通过协调与合作,形成合力,统筹运用有限的社会教育资源,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作出各自应有的贡献。

学习风格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篇12

一、学习风格理论的概述

学习风格理论是由哈伯特·赛轮在1954年提出的, 此后, 研究者对此理论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 因此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正如托马斯·贝勒所说:“学习风格的定义差不多和这一可以的研究者一样多。”本文主要列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定义。在我国, 比较公认的是谭顶良先生对学习风格所下的定义: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 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学生风格是个体在一定的生理特征基础上, 受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在长期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对学习风格的形成, 许多研究者从不同领域做了研究。一些学者从教育学的角度探讨方式对学生学习风格的影响, 认为我国传统教育比较侧重群体性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个性, 所培养的人往往缺乏独立的人格, 对群体和他人有较强的依赖性。可见, 教育对学习风格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从中可以看出学习风格具有以下特点:

1.独特性。学习风格在学习者个体神经组织结构及其技能基础上, 受特定的家庭、教育和和会文化的影响, 通过个体自身长期的学习活动而形成, 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2.稳定性。学习风格受个体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组件形成的, 而形成后很少因学习内容、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具有持久的稳定性。

3.兼有活动和个性两种功能。

二、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学习风格理论研究使我们对学习者有了更加客观、清楚、科学地认识, 学习风格总体上并没有“ 好” 与“ 坏” 的区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 每种学习风格都有自己的长处和局限性。当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时, 就会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效果就好, 反之, 若两者存在分歧, 就可能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因此, 教师要对学生因材施教, 对学生对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应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 采用与学生学习风格相匹配的教学风格,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据此, 教师可以采用、设计两种不同的教学策略:一类是与学生学习风格长处或优势相匹配的匹配策略;另一类是针对学生学习风格的短处或劣势采取的适配策略。匹配策略能充分发扬学生学习风格中的优势, 促进学生更好、更快的学习、掌握新知识, 但是不能弥补其劣势。然而, 适配策略则可以弥补学生在学习机能上的欠缺和不足。有意识的适配策略能在起始阶段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知识的获得, 具体表现为学生学得少, 学得慢, 难以理解学息内容, 因此, 适配策略要与匹配策略相互结合, 交替使用, 促进具有各种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学习质量的全面提高以及各种心理机能全面发展。

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或教学方式, 它不可能与所有学习者的学习风格都匹配, 因此就可能导致教师只关注与自己教学风格或教学方式相匹配的学生, 而那些与其风格不匹配的学生可能被贴上“不良学生”的标签, 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从而是他们丧失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这背离了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对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均衡的实施匹配和适配教学策略, 因材施教。除了课堂教学, 教师还要对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课外辅导, 实施个别教学, 如“学习包”和“教育合同”等。只有有意识的指导学生, 学生才有可能充分认识、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每一种学习风格都有其优势和劣势。教师应帮助学习者发挥原有风格的优势, 扬长避短, 逐步形成多面的、适应强的学习风格。这也是帮助学生实现“ 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实践表明, 研究尊重学生的学习风格并据此进行“ 因材施教”,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普遍提高, 学习方法的灵活性增强, 各种学习心理机制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此外, 他们也能适应各种类型的教学, 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语

学习风格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的价值, 是当代学习心理和教学论等领域研究的一个令人瞩目的课题。外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了解和研究教学对象的学习风格是改革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学生个体差异, 遵循语言习得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语言教学、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风格倾向, 发挥其长处和优势, 有针对性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成效。作为外语教师, 我们要明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 要努力创造不同的学习情境以适应不同的学习风格, 以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取得理想的学习成效。同时也要对学习风格加以引导, 积极促进学生习得语言。

参考文献

[1]黄滢.英语学习者的感知学习风格和策略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4, 11:123-128.

上一篇:电子罗盘下一篇:牡丹江市普通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