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启示(精选12篇)
人生启示 篇1
物理化学是化工、材料、制药、生物、食品及环境工程等多个理工科专业重要的基础理论课,被称为“化学的灵魂”。物理化学综合了高等数学、化学、物理学等课程的基础知识, 又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方法和理论指导,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然而物理化学课理论性强,涉及的内容多,概念、定律、公式多,学生初接触时容易产生畏惧心理,普遍感到困难,因而缺乏信心,学习效果不佳。笔者在多年从事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深切感受到物理化学中的很多公式及定义对人生有很大的启示,在课堂教学中展示物理化学的哲学内涵,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热力学第一定律中的“付出与收获”
热力学第一定律是热力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内容是能量守恒,主要解决过程的能量恒算问题。过程能量的表现是热和功,在一个过程发生的时候,热和功相互转化,功可以全部无条件的转化为热,但是热不能无条件的全部转化为功,其辩证关系就是付出与收获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听到有一些人经常抱怨时运不济,命运不公,眼睁睁看着别人的成功,自己却一直在苦苦挣扎,还有一些人每天千方百计绞尽脑汁试图寻找成功的捷径,却从未成功。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春天的耕耘,就不可能有秋天的收获;只有努力,才有可能成功;只有付出,我们才可能收获。但付出多少不一定你能收到多少,但至少它与你得到的成正比。“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们能做的在于谋事,只有谋事,才有可能成事。
2 热力学中可逆过程的含义
学习功时,在相同的始末态条件下,设计不同的过程,得到的结论是在相同的始末态中,不同过程中付出的功不同。比较计算结果之后可以发现,可逆膨胀过程中的功是最大的,也就意味着系统在可逆过程中对环境做最大功。在我们生存的的世界里,人是什么?人就是环境,所作的各项工作可看成是系统,我们都希望在人生中获得最大的成功,从系统中得到最大的功,但是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想要无限的从系统中源源不断的得到功同样是不现实的。从系统中得到功是有底限的,不能超过这个底限。尽管可逆过程不存在,但对我们人生有很大的启示,也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在做事情之前,必须要了解怎么样才能获取最大的功,能够事半功倍,也就是所谓四两拨千斤,这个时候你做事的效率是最大的,这就是了解可逆过程的意义所在。
3 人生不是状态函数
状态函数的定义是“系统的一些性质,其数值仅取决于系统所处的状态,而与系统的历史无关;它的变化值仅取决于系统的始态和终态,而与变化的途径无关”[1]。状态函数的特点是只取决于系统的始终两态,变化的过程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而我们的“人生不是状态函数”[2],因此要把握自己的方向,慎重地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不能随意设计可逆过程,因为有一些相变永远是不可逆的,比如:国家、民族的大义、做人做事的原则等,就像蒋介石和汪精卫在历史上永远是截然不同的评价。在这里说人生不是状态函数是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把握自己的方向,树立远大的目标,在扬帆之前学会把舵,不要蹉跎了岁月,到两鬓花白时悔不当初,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无后悔药可买。
4 热力学在人体内的“平衡”
化学反应总是自发地从化学势较高向化学势较低的方向移动,直至平衡状态。此过程类似于物理学中的热和压力。热自发的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导,直至两边温度相同,活塞总是由压力大的向压力小的方向移动,直至两边压力相同。这说明人们在日常生活应顺应自然规律,尽量向着良好的平衡方向调整心态,这样无论在工作还是在身心上都会得心应手。热力学“平衡”与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中博大精深的哲学是并行不悖的。《易经》中强调万事万物的运动都是阴阳运动,包括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命活动也是阴阳的运动,也就是说人体的生命是由于阴阳运动阴阳气化所产生[3]。阴阳在运动中保持动态平衡,同时阴阳双方在不停地此消彼长相互转化着,这种消长转化,就是阳长阴消,阴长阳消。阴阳平衡的核心就是在阴阳双方的消长转化过程中保持协调,既不过胜也不偏衰,呈现着一种协调的状态。这种平衡,表现在大自然就是阴阳气化的平衡,表现在人体,就是阳气和阴精(精、血、津、液)的平衡[4]。一旦这种阴阳平衡被破坏,人就会生病。我们一般通过服用药物、针灸推拿等调整和治疗都属于调理阴阳,直至机体阴阳平衡,体质体态恢复到正常范围。
5 化学动力学中的“木桶效应”
学习化学动力学中的反应机理时,我们大家都知道对于连续反应来说,决定反应速率的是最慢的那一步反应,这与著名的“木桶效应”如出一辙,能够决定一只木桶的容量,不是最长的那根木板,而是最短的那根木板。其实任何一个组织或团队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整个组织的水平一般都由构成组织的劣势人员部分决定着。一个团队的成功,不取决于某一个人的卓越表现,而是所有人的鼎力合作。一个人再厉害,他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无法扭转乾坤,而团队的力量是无限的,是生生不息的巨大能源。因此,我们在工作中,想要取得最大的成绩和最好的结果,就必须做到团结一心。
6 结 语
总之,笔者在讲解物理化学相应知识点时,结合对人生的启示,不但加强了学生对物理化学重要概念和定律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了专业知识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减轻了学生听课的疲劳感,对提高物理化学教学质量很有效果。但笔者也认识到,在物理化学教学中,联系对人生有启示的内容是有限的。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化学内在的原动力,就必须使学生抓住物理化学的内在逻辑,切实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多学习、多积累,多总结,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扬,等.物理化学(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8-69.
[2]黄建斌,第四届全国高校物理化学课程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报告[R],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7月.
[3]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18-22.
[4]冯居秦,从阴阳平衡观论人的体态[J].中国美容医学,2009(1):92-93.
人生启示 篇2
每当你走过时,首先会注意到山坡上的那一片片艳丽的花朵。它们白的似雪,红的似火,紫的如霞,正式由于有了他们,美丽的春景图上又增添了绚丽的一抹。
转眼间夏天到了。夏日的午后,炙热的阳光烧烤着大地,一股热气从地下升起。这时柔嫩的花儿经不住太阳的烧烤,不禁叫出了声:“哎哟……这鬼天气,让人怎么活呀!”“太阳怎么一点也不怜香惜玉呀!”就是,晒坏了我们可怎么办啊!“这时有几朵花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注意到了旁边的大树上。
“咦,树哥哥,你怎么一点也不觉得热呢?难道你有什么诀窍吗?”
大树说:“其实也没有什么诀窍,只是因为我把根扎的很深,能吸收到土壤深处的水分,这样不仅能使自己生长的更坚固,还不会感到炙热,这不是很好吗?”
花儿听完它的话,互相注视了一下,玫瑰花突然说到“树哥哥,你们大树应该把根扎深,但我们花儿和你们不一样,我们不需要深深扎根于泥土中,而且那样会很消耗养料的。这样好吗?我们躲在树荫下,你替我们挡住阳光好不好?”花儿一见树有些难为情,便一块儿嚷嚷道:“求求你了,求求你了!”大树禁不住劝,便努力用枝叶保护柔弱的花朵。
就这样,花儿在树荫下度过了一个愉快的轻松的夏日。
转眼间夏天快过去了,忽然一天傍晚乌云密布,原本晴朗的天空顷刻间象被泼上了墨一般。俄而,豆粒大的雨点从空中落下,无情的砸到柔弱的花丛上,又一阵劲风吹过,可怜的花儿被吹弯了腰,有的甚至被连根拔起。
暴风雨过后,大片的花儿全部被暴风雨所侵蚀,昔日热闹的场面消失了,那绚烂的花朵再也没有出现了。大树无奈的摇摇头。
人生六个经典启示 篇3
有一种鸟能成功的飞越太平洋,靠的却是一小截树枝。它飞行时,把树枝衔在嘴里,累时,就把树枝放在水里,站在上面休息。试想一下,如果他带上鸟巢和足够的食物,还能飞的动?飞的远吗?可见,成功不在与条件好坏,而在于对待机会的态度。弱者在优越的条件中错失机会,强者却在没有条件中创造机会,就像飞越太平洋的小鸟,仅仅依靠一小截树枝就能立足,飞翔,成就自己的事业。
2、目标,决定命运
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有人做了一个实验,把一只跳骚放在广口瓶中,用透明的盖子盖上。跳骚在瓶子里不停的跳动,并撞到了盖子经过数次的撞盖子后,跳骚不再跳到足以撞到盖子的高度了。实验人员拿掉盖子,虽然跳骚继续在跳,但不会跳出广口瓶以外因为跳骚已经调节了自己跳的高度,而且适应这种情况,不再改变。人也是一样: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尽管许多人都明白自己该做些什么,但是目标的局限性束缚了他的才能。还有就是安于现状,缺少了奋斗和进取的精神。
3、生活,是一只杯子
一位教授往一个空杯子里填满石块后,又拿出一盒小鹅卵石倒进杯子,并轻轻晃动杯子,好让小鹅卵石滚进石块之间的空当,然后教授拿出一盒沙子倒进杯子,晃动杯子,使沙子填满所有的缝隙,最后又倒进水,直到水渗透沙子溢出杯沿。做完这些,教授对学生们说道:“现在,我想让大家把这个杯子理解为生活。里面的石块代表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比如说家庭伴侣健康,孩子等,所有这些对我们来说都至关重要,一旦失去将永远无法弥补;鹅卵石代表生命中较为重要的东西,如工作,房子,车等;沙子代表生命中的日常琐事;水代表烦恼忧郁。如果我们手先把水和沙子装进杯子,那就没有空间去装石快和鹅卵石了。”
4、工作,是一种态度
多尔在试看解一道数学题之后,又试着解第2道数学题,经过几天的推算,他终于解开了2道数学题、次日,多尔把作业交给了教授。周末早上,一阵敲门声把多尔吵醒,敲门的竟然手教授。教授一见到他就喊道:“多尔,你解出来了!”多尔说:“是的,那不是我的作业吗?”教授告诉他,这2道数学题是数学界2道著名的难题,许多年来很多著名的数学家都未能解开它。可见,不局限自己,抛开内心的恐惧,以高度乐观的态度,集中精力去迎接各种挑战,那么,每个人都能取得非凡的业绩。
5、社交,成功的平台
有个男孩儿跟着妈妈到杂货店去买东西,老板看他很可爱,就打开一罐糖果,要他自己拿一把。但是男孩却没有拿,老板就亲自抓了一大把糖放进男孩的口袋中。回到家中,妈妈好奇的问男孩,为什么自己不去抓糖果而要老板抓呢?男孩说:“因为我的手比较小呀!而老板的手比较大,所以他拿的一定比我拿的多很多!”聪明的孩子知道自己的能力,更难得的是,他也知道别人比自己强。当凡事不能只靠自己的力量,就要学会适时地依靠他人的力量来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这中谦卑其实就是一种聪明
6、减压,快乐人生
人生启示 篇4
一、“厚德载物”与“崇德广业”
1、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成事必以德为先
“厚德”才能包容万物。《周易·坤·彖》:“坤厚载物, 德合无疆;含弘光大, 品物咸亨”。大地是因为它厚重的才可以承载万物。大地的包容的品德, 没有疆界的。它含育一切使之发扬光大, 万物亨通普受滋养。在《周易·坤·象》中, 将大地与君子相类比, 道出了千古名言:“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君子要象大地的博大宽厚、德深识广, 以增厚自己的美德来谦让包容万物。
“德”是“物”的依存, 有“德”才能“载物”, “厚德”才能容“万物”。人是一种道德动物,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是人的思想和智慧的精华。人的道德素质是人之为人的根据。离开道德, 人将失去人性;离开道德, 更谈不上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周易》认为遵守道德规范是非常重要的, 善有善果, 恶有恶报。《周易·坤·文言传》:“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 必有余殃。”修德行善的, 必有吉庆, 作恶多端, 必留祸殃。
2、在道德与事业的关系上, 《周易》认为道德与事业相辅相成
一方面, 道德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周易·系辞》:“夫《易》, 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因为品德高尚, 行为端庄自信的人, 才会得道多助, 利于建功立业。《周易·系辞》:“穷神知化, 德之盛也”。说明能穷究神妙之理而通晓变化之道, 是因为品德修养到了完美了程度。《周易·文言》:“君子进德修业。忠信, 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 所以居业也。”诚实守信可以增进美德;用言词表明其真诚的态度, 可以聚集功业。
另一方面, 成就事业也是为利于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广业”又是为了“崇德”。《周易·系辞》:“精义入神, 以致用也。利用安身, 以崇德也。”也就是说, 研究事物之理, 是为了学以致用。学有所成, 则身有所安, 最终其道德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良好的品德是大学生人成才和立业必不可少的保障, 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 有成就的人无不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大学生要不断完善自己, 以德为统帅, 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以成才为目标, 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二、“自强不息”与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勇于进取的治学精神的培养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一种的传统美德, 自强不息是中华文化留给后代的最古老、最核心、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华夏文明还没有进步到文字表达的年代, 先贤在八卦中即以符号把这一思想固定下来, 代代相传。中华民族在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中, 饱经沧桑, 历经磨难, 正是靠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才得以生息繁衍, 不断强大, 才炼就了不可征服的伟大民族之魂。这种精神在《周易》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周易·乾·象》:“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日月交替运行, 永放光芒, 四季周而复始, 永不停息。君子应当效法天体的运行, 坚定刚毅、奋发向上、奋斗不息, 永远进取, 不断提高充实自己, 增进自己的道德修养, 完善自己的人格。这句话揭示了易道的主体, 即倡导的是光明盛大, 健行有序的精神。
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 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鼓舞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力量源泉。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是激励大学生在人生漫长征途中, 面对曲折人生, 美好生活的精神支柱;是激励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 提高道德修养, 达到崇高道德境界的内在动力。
自强不息的精神, 还是一种治学态度和求学精神, 是激励莘莘学子勤奋学习、早日成才的保证。大学生要树立“人生在于奋斗”的观念, 树立刚健有为、锲而不舍、永不言败的求学精神。这种精神对于在其从事的领域取得成就, 成为栋梁之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君子之德”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具体要求
周易关于道德的内容非常多, 论述精辟, 博大精深, 散见于周易全文。《周易》对道德的论述最集中的论述在《周易·系辞》, 易学家称之为“三陈九卦”, 即从六十四卦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履、谦、复、恒、损、益、困、井、巽”九卦, 分三次反复陈述其要义, 按照其意并参照九卦的卦爻辞, 可分类意译如下:
循礼践履:这是道德的基石, “《履》, 德之基也”。教人遵循礼义, 以规范自己的行为, 就能顺利的到达期望的目的地。
行为谦虚:这是道德的把柄, “《谦》, 德之柄也”。谦虚就能被人尊重而光大其德行。社会的规律是憎恶盈满而喜好谦虚, 谦受益、满招损的道理, 为人谦虚, 必致亨通。
回复正道:这是道德的根本, “《复》, 德之本也”。中正无过, 有过即改。从微小处辨别事物的善恶, 自省知得失。
守正有恒:这是道德的前题, “《恒》, 德之固也”。在复杂的环境下不厌倦, 始终如一的守德。
减损过失:这是道德的途径, “《损》, 德之修也”。先经过艰难的减损自己的过失, 就能容易的获益, 并能远离祸害。
施益于人:这是道德的方法, “《益》, 德之裕也”。增益美德就能使德行充实而不虚设。施益于人能够广兴福利。
处困不乱:这是道德的准绳, “《困》, 德之辨也”。穷困时坚守正就能走向通达, 并能减少怨恨。
井养不穷:这是道德的处所。“《井》, 德之地也”。从水井中汲水, 井不干枯, 井存水但水又不溢出井外。井卦教人广积美德。
听命从德:这是道德的制宜。“《巽》, 德之制也”。教人听命、顺从之道。象风一样和顺, 既显扬自己的美德而又能隐藏不露。
综上所述, 《周易》是要人们遵守道德规范, 走正道, 谦虚谨慎, 反省自己的过失, 有错必纠, 助人为乐, 在困难挫折面前坚守内心信念, 行为顺应时代的要求。充分反映了《周易》所提倡的立志进取的奋斗精神, 塑造理想人格的崇高精神, 不骄不躁的谦虚谨慎精神, 和谐友爱的礼让精神。这些精神, 是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的最好注解, 也与时代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要求相一致。
四、“革故鼎新”“日日生新”与大学生发展和创新观念的树立
《周易》充分反映了万事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的观点, 认为旧的过程终结即新的过程开始, 强调生生日新, “革故鼎新”。这是在宗教迷信形式下反映出的朴素辩证思想。《易经》作者把是否有变化, 作为判断吉凶的标准, 认为有变化、有交感、有动向的卦是吉卦, 是有前途的。否则是凶卦, 是没有前途的。根据这个原则, 事物在变化发展时, 就有前途, 是吉的;停滞, 不变化, 就没有前途, 是凶的。这个原则在许多卦的组成和对该卦的吉凶认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例如:以源于《周易》的“否极泰来”这句成语中涉及的否、泰二卦为例, 泰卦是由八卦中代表天与地的两卦组成, 卦形是地在上, 天在下, 与人们习惯的天在上地在下相反, 但此卦的性质是吉, 这是因为天气属阳, 阳气上升, 地气属阴, 阴气下降, 上升下降有交感、有变化, 是吉利的;否卦为天上, 地下。因无交感、无变化, 故为凶。
万事万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大学生要树立变化发展的观念, 把握时代的脉搏, 顺应时代的发展, 根据社会前进的步伐来调整自己的思想。创新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 大学生首先要树立改革创新的观念, 培养创新的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和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其次要勤于学习理论知识, 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断扩展新视野;第三, 要勇于实践, 在实践过程中注重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 提高从事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能力。
五、“慎行”、“反身修德”、“朋友讲习”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途径
《周易》认为思想道德修养的途径主要是自觉修养, 强调慎行, 谨慎遵从社会的各种规范。同时也要求同行相互切磋, 共同提高。
《周易·乾》:君子终日乾乾, 夕惕若, 厉无咎。”教育人们早晚都慎重, 大事小事都慎重, 这样才没有过错。《周易》还要求人们从现在做起:《周易·文言》曰“进德修业, 欲及时也。”
《周易·蹇·象》“山上有水, 蹇。君子以反身修德。”其意为:山上有水, 有艰险难行之象, 君子在困难和挫折面前, 应当反省自身, 修君子之德。《周易·大畜·象》:“天在山中, 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 以畜其德。”告诫人们应当学习前人的言论与善行, 蓄养自己的品德。《周易·文言》:“庸言之信, 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 善世而不伐, 德博而化。”要求人们平常言论要讲信用;日常行为要谨慎;防邪恶而保持真诚;不夸夸其谈;道德广博深化人心。《周易·兑·象》:“丽泽, 兑, 君子以朋友讲习。”以两泽相互依附、相互联结为例, 要求常与朋友一起讲论研习, 吸取有益的精神营养。
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以行为选择为要求, 道德不单是认识或心理问题, 更重要的是行为践履问题。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修养, 要以自我修炼“内功”, 以实践为主要途径, 做到“终日乾乾, 夕惕若”、“反身修德”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铜板易经旁训》 (线装本) , 光绪丙申年刊刻, 泰源堂藏板。
[2]《易经精华》 (线装本) , 道光七年仲春镌刻, 姑苏步月楼藏板。
[3]徐奇堂:《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易经》, 广州出版社出版, 2001年5月。
人生的启示作文 篇5
《冷暖人生》就是说那些没家庭,没父母的孩子在外面的生活。他们没有家,只好在天桥底下住宿。辛辛苦苦的打工钱又让老板骗走,后来他们被迫走上了犯罪道路,最后还是落入法网。后来记者去采访他们,他们就一一把事情的经过结果通通告诉了记者。
看完了记者采访他们的过程后,我深受启发,这时我才认识到什么叫做幸福。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可以到处出去玩,常常有钱花。而是有父爱母爱,有家庭温暖,有兄弟姐妹,这才叫做真正的幸福!看完了《冷暖人生》,我还认识到做钱的幸苦,平时爸爸妈妈做钱并不容易,而我却不知道钱究竟是怎么来的。想到这里,我内心感到一片内疚。
三国人物之死的人生启示 篇6
死因:击退董卓大军后,发现传国玉玺,准备将其带回去时,荆州刘表半路上截杀孙坚。
启示:匹夫无罪,怀玉其罪。在你没有足够的实力之前,有些宝物也只能给你带来灾难。
袁术
死因:由于不满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于公元197年称帝。后被曹操所败,两年后病死。
启示:枪打出头鸟,袁绍兵比你多他都没称帝。你瞎称什么帝,你不就是有个玉玺嘛,折腾什么!
孙策
死因:说到你的死,还真冤,去打猎的时候被仇家暗算,重伤,不治。
启示:作为有大志的人,即使在自家地盘也要低调行事。
郭嘉
死因:作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期间立下汗马功劳的谋士,在征讨袁绍余党时病死——听说他生活习惯不太好,又是酗酒又是嫖娼。
启示:时间是属于你的,也是屬于我的,到头来还是属于那些长寿的人的,身体第一,不然再有才华也得不到发挥。
张飞
死因:睡觉时被部下干掉。
启示:你脾气不好就算了,还喝酒,又打骂部下,谁敢跟你混?老大就要有个老大的样子,到最后真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刘备
死因:关羽死后,不顾属下劝阻,率大军伐吴,被火烧连营,次年,病痛交加而亡。
啟示:你有多少小弟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事一定要用脑子,否则70万大军,一把火就没了。
诸葛亮
死因:率兵在魏国境内分兵屯田,准备打持久战,却因过于操劳而病重,最终病逝于五丈原。
启示:加班不调休,害死人啊!
《道德经》中的善恶观及人生启示 篇7
1. 立足善恶同一
世俗中的善恶观指源于“道”, 经过人的思维加工后, 作为一种固定规则成为独立于“道”之外的存在于人脑之中的, 关于善恶根本观念的人类思维存在物。善恶二者对立统一, 同时可以相互转化。“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矣;皆之善之为善, 斯不善矣。” (《道德经》第二章) 善与不善是相伴而生, 正如前与后相随、音生相和等是恒久不变的, 任何一方不可能消灭另一方。正如有无相生, 同出而异名。天下人不知恶为何物, 自然不知美为何物, 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时, 世人所见之恶之多, 多到天下皆知, 美正是恶的反向体现, 以美知恶。“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道德经》第二章) 所以圣人不为善也不为恶, 只是按道行事。
世俗间的善恶虽有明确的标准, 却无明确界线, 合二为一。二者相互转依存恒久不变, 应立足于二者的同一之处。没有恶也就没有善, 也就是说, 当世界全是善时, 善也就不存在。因此, 善与恶, 正如前与后、难与易, 对立又统一, 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同一”于一个事物。老子说“是以圣人抱一, 为天下式”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 按老子的思想, 不如立足“同一”之处, 选择居中的立场, 以不变应万变。立足同一, 可以让天下安定有序, 他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处在两个对立方面的同一处, 能够实现共存的最佳状态, 彼此和谐存在。否则万事万物将会一分为二, 分裂瓦解, 天地崩离, 陷入对立, 难以安宁。因此无需严格坚持善恶之立场, 而取其“一”, 方可以使天下太平安宁。这一切源于万事万物所固有的自然之道。“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即是言此。
天地无正, 物极必反。老子多次论证了这一点。“祸兮, 福之所倚;福兮, 祸之所伏。熟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 善复为妖。人之迷, 其日固久。”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福祸相生, 并相互转化, 故世间本无所谓福祸, 二者混沌不清。“勇于敢则杀, 勇于不敢则活。知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 熟知其故?” (《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因为自然本身无“正”。天地之好恶似乎无人知晓, 却有着固有的规律:损有余补不足。“天之道, 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 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 不足者与之。”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万事万物正如有无相生, 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物极必反。“是以圣人方而不割, 廉而不刿, 直而不肆, 光而不耀。”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所以圣人坚持适度而不走向极端。天地不讲仁义, 老子说“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所以人只有依“道”而行, 才是正确的选择, 即不要为善, 也不要为恶, 无为而无不为。
知止才会不会招致灾祸。“始制有名, 名亦既有, 夫亦将知止, 知止可以不殆。”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随着万物的产生具体事物开始有了名称, 有名就应该适可而止, 适可而止就不会招致灾祸。人为的区分并不意味着客观事物的真正分离。名是人定的, 道常无名, 守道就不要太分明, 道本身是混沌不清的。“甚爱必大费, 多藏必多亡。故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可以长久。”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知止”也即达到玄同。不分亲疏、利害、贵贱。“塞其兑, 闭其门, 挫其锐, 解其纷, 和其光, 同其尘。是谓玄同。”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关闭口门, 不善辩, 除去锋芒, 不带棱角, 不耀不明, 即达到玄同。
2. 兼顾善恶对立
立于善恶同一, 需兼顾善恶对立, 不可忽视善恶对立的价值。善与恶相差并不多, 善恶观念混沌不清。但在执“一”的同时, 不能因此否定二者的差别, 变得无所畏惧。人们所畏惧的, 也应畏惧, 根本原因在于天地本无善恶之分。“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 其未央哉!” (《道德经》第二十章) 美好与丑恶相差多少?人们都畏惧的事情, 自己也需畏惧。首先, 可能现在这件可畏之事做了不会得到不良结果, 但是因为环境改变, 再做此事就会带来危害。其次, 人们所担忧的事情不能不担忧, 善与恶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但在未转化前“为大恶”是要受到惩罚的。因此, 在善与恶之间, 要做到“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善与恶各有其用。对于真正合于道的善者来讲, 无论世俗中存在的善人还是恶人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故善人者, 善人之师;不善人者, 善人之资。不贵其师, 不爱其资, 虽智大迷, 是谓要妙。”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善人可以作为善者的老师, 不善者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因此要贵“师”爱“资”。
二、法于道的善恶观
1. 法于自然的善恶观
客观存在的善恶观, 即是法于“道”的善恶观。老子给出了善的定义:“上善若水, 水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道德经》第八章) 真正的善像水一样, 有利于万物而不争功、不索取, 做那些众人讨厌做的事情, 与道很接近。在老子的观念中“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四者是域中四大, 不存在主奴关系, 人、天、地、道均是同一于自然, 和谐共生, 统一于一体。人的善取法于自然, 与道相通, 不同于世人所讲之善恶。道德本是产生于自然, 善恶也本源于自然。但当他发展成为一个体系后, 善恶标准作为一种固定规则存在于人思维中, 成为独立于自然之外的人类思维存在物, 即成为世俗中的善恶。道“周行而不殆”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 世人所讲之善恶本源于道, 需要及时返本开新, 方能与道接近, 但因其固化为人的思维定式, 世间的善恶就会出现背离“道”的情况。因此, 世俗间的善恶与客观存在的善恶有时同一, 有时背离。“天下有始, 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 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 复守其母, 没身不殆。”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所以老子讲的是主客体相统一的善恶观。
将世俗善恶与客观的善恶连接起来的桥梁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与理性本无好坏, 自然而已, 感性与理性皆与道同一。各有各的作用和价值, 走向任何一个极端都会背离道。偶然易变的用感性, 而必然稳定的宜用理性认识。忽视“道”, 会使人的“天性”被扭曲, 从而使感性受到压抑, 西方中世纪的禁欲就是如此。“道”有“道纪”, 当背离道纪时, 理性认识就被忽视, 走向反面。如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 将人本能的生存意志凌驾于一切之上, 使人生意义陷入一个不断满足却永远不可能满足的欲望深渊。理性是对感性的合理限制, 没有理性的指导, 人生不仅是痛苦的, 而且是残缺不全的。人的理性应顺应自然而为, 背离自然天性而空谈理性就会陷入唯心主义, 使世俗间的善恶与客观善恶相分离。当其背离道时, 善的行为就是不善的。由此可见, 道不弃人, 人却能弃道。“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道德经》第七十章) 所以人对善恶的追求也要有节制, 时不时返本归原。真正的善应是合于道的, 法于自然的。
2. 宽容对待善人与恶人
道保护万物, 要爱不善者。对于善与恶者都应善待, 则达到“德善”的境界。“善者, 吾善之, 不善者, 吾亦善之, 德善矣。”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这是因为有高尚品德之人一切依道而行。“孔德之容, 唯道是从。”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而道具有如下特点:“大道汛兮, 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 功成而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 道保护一切, 爱养一切。善良的人与邪恶的人者都是万物之一, 都受“道”的庇护, 均应善待。
只有守道之人才能以有余奉养天下。在老子看来, 春秋时期世俗的善恶已与客观存在的善恶相背离。“天之道, 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 损不足奉有余。”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天道是以多补少, 而现实中的人却损害不足之人来供养有余者。“熟能以有余奉天下?唯有道者。”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有道之人, 依天道而行人道, 能做到以有余来奉养天下。
有德之人是可以得到益处的, 那么不善之人得不到益处, 但也不应被抛弃, 即不善之人不应得到害处。“道者, 万物之奥。善人之宝, 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 善人得到道, 如获至宝;不善之人得不到收获, 难到还要受罪责么?“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 有罪以免邪?”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 善之所以贵重, 就是因为他能免除不善之人所犯下的罪恶。
摘要:老子在《道德经》中给出善的定义, 论证善与不善的辩证关系, 将善与不善统一于道的运行之中, 指出要善待不善者, 避免犯世间最大罪恶, 人应无欲或寡欲。善与不善作为客存在物均有其价值所在, 都应得到善待, 但这种善待并不是绝对的, 要受到“契”和“兵”的制约。
人生启示 篇8
一.《活着》所体现的人生理念
1.痛心地忍耐生活
“活着”一词在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 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 也不是来自于进攻, 而是忍受, 去忍受生命赋予的责任, 去忍受现实给予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活着》中的福贵一家从兴盛到衰败, 所面临的正是人生无常的忍受。首先是贫困, 从拥有一百多亩田地的地主少爷到全家挤进一间茅草屋的普通农民, 正是在这种特殊的生存环境中, 妻子家珍积劳成疾久病无医, 女儿凤霞小小年纪就被迫送给别人;儿子有庆不得以在课余割羊草, 就连双像样的鞋都没有, 即便是外孙苦根, 也是因为过度饥饿之后的饱食而胀死。而福贵一家在从富甲一方到贫困至极的环境下并未表现出消极的生活态度, “城里小姐出生”的福贵妻子家珍在最艰难的时刻对福贵不离不弃, 换下绸缎衣, 扛起农具下田干粗活, 女儿凤霞“照样高兴, 吃起粗粮也不往外吐”, 福贵从吃喝嫖赌的纨绔子弟到一人担下五亩地重活的农夫无不是对生活苦难赤裸的承受。其次是死亡, 从福贵输光全部家财开始, 死亡便与他如影随形, 亲爹被气死, 亲娘病死, 儿子抽血过度而死, 妻子得病死, 女儿难产而死, 女婿因公而死, 外孙饱食胀死, 亲人相继死去, 只有福贵苟活人世, 这种对苦难命运的接受,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 都是一场自我身心的全面较量和抗争, 对福贵尤其如此, 亲人的每一次死亡都使他变得格外坚强, 他学会了宽容, 学会了容纳, 学会了接受。“忍耐”本是一种柔韧的个性品质, 它能适时保卫着人的内心免遭苦难这种暴力的摧残。《活着》所表达的也就是这种对世界的理解和超然, 对苦难的忍耐, 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这一切无疑将对当今彷徨、焦虑、压抑的人们给予安抚, 给予爱, 给予关怀。
2.诚心地感悟生活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 是生活中的大智能。人生在世, 不可能一帆风顺, 种种失败、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福贵一次又一次地被命运捉弄, 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 没有放弃多苦多难的生命, 他始终有颗感恩的心。当福贵被迫从军两年后回到家中, 感受到久别的家庭温暖, 虽然依旧是贫困, 但他始终因能“回家”而庆幸, 他又有了重新开始的动力。对生活的感恩同样表现在福贵一家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上, 在福贵家衰败后, 作为千金小姐出身的家珍本可以跟随父亲, 回归锦衣玉食的生活, 但它宁愿放弃自己的身份, 放弃本该属于她的优越而选择和家人同甘共苦, 她只求“每年都给福贵纳双新鞋”。女儿凤霞从记事起就开始了漫长的贫苦生活, 并在一次感冒中成了聋哑人, 可是在那么多年的无声世界里她有的只是对留在亲人身边的欣慰。
感恩, 使我们在失败时看到差距, 在不幸时得到慰藉、获得温暖, 激发我们挑战困难的勇气, 进而获取前进的动力。换一种角度去看待人生的失意与不幸, 对生活时时怀有一份感恩的心情, 则能使自己永远保持健康的心态、完美的人格和进取的信念。感恩不纯粹是一种心理安慰, 也不是对现实的逃避, 更不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感恩, 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 它来自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
3.用心地领悟生命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 而不是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余华这样来诠释《活着》的创作理念, 在作品中福贵的一生也同样体现了这个哲理般的理念, 失去亲人后的福贵几乎是一无所有, 他活着似乎完全找不到理由和方向, 在经历了痛苦和绝望之后, 唯一支持他活下去的就是生命本身, 就如同一盏明灯, 照亮了福贵前面坎坷崎岖的道路, 让他坚定了活下去的信心, 纵使失去一切, 只要还活着, 就有起步的理由, 作为主宰的人就有了生命精神, 不言放弃, 那么, 他最终即使没有获得他所预期的活法, 他也拥有了整个世界, 因为这个世界只属于坚持活着的人。当欺诈离我们很近的时候, 我们就会感觉诚信的高尚;当疾病离我们很近的时候, 我们就会感觉健康的美好;当死亡离我们很近的时候, 我们就会感觉到生命的可贵;也许正是目睹身边的生命一一消逝, 才让福贵更加珍惜未逝的生命, 他领悟到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快乐, 从细微处寻找快乐, 从平常中感受幸福, 足慰平生。痛苦与快乐常常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能做到苦中有乐, 苦中寻乐, 苦中作乐, 本身就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平平淡淡是一种真实, 也是一种无奈;轰轰烈烈是一种潇洒, 也是一种伤害。
二.《活着》的人生理念对当下大学生的启示
1.从人格上认识自我
每个人的人格都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 完善人格就是为了使这些不足之处得到弥补, 而人格的缺陷大多都因自我意识不足而起, 《活着》中的福贵在还是富家公子哥的时候始终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 对自己的人生缺乏客观的认识, 对本身的人格也模糊不清, 这直接导致了他行为上的肆无忌惮, 对人生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若是他不曾输光财产, 也许就那么浑浑噩噩碌碌无为地过一辈子。而当他家道衰落之后, 他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 从而在新的起点重新出发, 这就是正确的自我意识, 这也为他后来撑起整个家打下了基础。当代大学生虽受到良好的教育, 但他们更多的只是关注书本知识, 对自身的了解并不清晰, 这就导致了很多大学生想完善自我却始终找不到“症状”所在, 所谓“对症下药”就得不到体现。首先, 我们对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评价, 认识到自己的人格中哪一些是优良人格, 哪一些是不良人格, 对于自己的不良人格要敢于承认, 而后, 选择优良的人格特征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如自信、勇敢、勤奋、坚毅、善良、正直、热情、开朗、诚恳等。针对自己人格上的弱点, 如自卑、害羞、暴躁、嫉妒等予以纠正。
2.从心理上接纳自我
通过自我认识, 每个人都会发现自己有一些缺点, 但也有不少优点。就像福贵输光财产时, 他“恨这个, 恨那个, 最恨的还是他自己”, 当他意识到罪魁祸首其实是自己后, 他虽恨自己但并未放弃自己, 在日后的艰难岁月中也未曾自暴自弃, 他把对自己的歉疚融入到了对家人的爱当中, 这也是促使他坚强活着的重要因素。大家都知道“自我”是很重要的, 可很多人却因为看到自己这样那样的缺点、问题, 而嫌弃自己、看不起自己, 就更不用说对自己的尊重和爱惜了。他们可以喜欢朋友、喜欢知识、喜欢自然, 却不能够喜欢自己、接受自己。试想, 如果天天和自己不喜欢的一个人在一起, 如影随形, 又根本无法逃避, 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呢?所以一方面要看到自己的问题, 努力去改正, 同时要有一个适当宽容但不纵容的心态。
3.从态度上调整自我
对于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大学生而言, 死亡似乎更是一个不相干的字眼。然而事实却告诉我们大学生自杀问题正趋于严重, 每年我们都能听到骇人听闻的大学生自杀事件, 而自杀的原因往往都是一些看似无足轻重的事, 让人很是惋惜。大学生还未踏上社会, 可以说还处在家庭和学校的“温室”中, 还未尝到生存的艰辛, 而福贵却赤裸裸地承受着贫困和死亡的双重压迫, 他似乎拥有着比别人多很多的死去的理由, 可是他活着, 心满意足地活着。同样是生命, 无论贵贱同样值得去尊重, 首先要用严肃的态度去对待生命, 生命才能还你一个崭新的笑容。
(1) 慎重地对待生命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现实生活中, 而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不能都按我们的意愿去发生与发展,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挫折总是难免的, 我们应该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困难, 应有勇气去面对它、克服它, 在这一过程中磨练个人的心智能力, 增强奋发精神, 锻炼挫折容忍力。对于自己先天的缺陷, 不必怨天尤人, 而应加以接纳。只有以乐观、积极、进取的态度, 才能克服挫折、应付挫折。
(2) 积极地对待生活
对失败的承受能力, 也是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乐观、豁达大度的人往往把失败归因于可以驾驭的因素, 从每次失败中积累经验, 吸取教训。反之, 消沉、委靡的人则更容易将失败归因于不可控制因素。无论我们是在学习中、生活中还是工作中, 失败总是多于成功, 挫折可以使一个人消沉, 也可以激发一个人的潜力, 其差异取决于一个人的人格是否优良。培养自己对失败的承受能力是塑造健全人格的步骤之一。如果没有较强的挫折承受力, 那么福贵一家在那个贫苦年代也许转瞬即逝, 那么福贵也就无法继续独自生活下去。
(3) 正确地对待挫折
现代社会要求个人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自我决策的能力和敢于竞争的意识我们要从单一而狭隘的“文化竞争”中解脱出来, 参加各种正当的竞争, 培养自己的竞争意识, 竞争能力, 并在竞争中树立起信心, 磨练自我、战胜自我、勇敢地面对现实, 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 塑造自己的健全人格。
人生启示 篇9
一、无私奉献、一心为民, 树立远大的政治理想
60年代初, 焦裕禄同志担任中共兰考县委书记, 为了改变兰考灾区的贫困面貌, 抱病带领全县人民向自然灾害进行顽强的斗争。他忠于职守, 勤奋工作, 艰苦奋斗, 始终同人民群众心连心,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心里挂念的依然是人民的幸福, 国家的兴旺。焦裕禄同志自觉把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同现阶段脚踏实地的拼搏联系在一起, 无私奉献,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人民心中建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但近些年来, 受各种浪潮的冲击, 有的大学生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所以, 大学生树立远大的政治理想迫在眉睫。
1、树立共产主义最高理想
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 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崇高的奋斗目标。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最进步、最合理的社会。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 需要一代又一代人长期不懈奋斗。我们年青人是共产主义理想的实践者, 不能因为目标遥远, 就放松今日的努力。要牢记这个大目标, 脚踏实地、锲而不舍地努力学习、工作, 为实现共产主义贡献自己毕生的光和热。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 尤其是我们的青年, 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历经千难万险, 取得革命胜利呢?就是我们有理想, 有马克思主义信念, 有共产主义信念。”在新时期, 我们的广大青年学生要树立崇高理想,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全民族的共同理想之中,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在为祖国、为人民的不懈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也是作为一名大学生应时刻努力践行的原则。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 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党和人民对大学生的要求和期待, 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大学生应该自觉加强自身修养, 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 我们应该树立“不以善小而不为, 不以恶小而为之”的信念, 小事中也能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胡锦涛书记在清华建校100周年的讲话中对大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胸怀远大理想, 陶冶高尚情操, 培育科学精神, 立为国奉献之志, 立为民服务之志。”一个人只有为他人的幸福、为社会的发展、为国家的兴旺做出贡献, 才是值得追求的人生, 才是光荣的人生。焦裕禄同志, 为了兰考的发展呕心沥血, 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讲的是奉献, 心里装着的是人民, 从不索取任何报酬。他总是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 赢得了群众拥护和爱戴。
二、严于律己、从不徇私, 树立正确的道德理想
自律是道德的根本, 正己方能正人。焦裕禄在生活上对于自己的严格要求是有目共睹的。不仅如此, 他对于自己的子女也是严格要求, 白看一场戏都不行。作为县委领导, 他在以身作则的同时, 还专门以县委通知的方式规定了干部“十不准”, 防止党员干部脱离群众、搞特殊化。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 他们的道德素质现状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 但也确实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价值取向趋于实惠, 社会责任感淡薄, 自我意识彰显, 公德素养较差等。最近发生的李启铭、药家鑫事件足以说明当代大学生道德严重缺失。
1、做到慎独自律、省察克己
作为学生, 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要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 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 不因为无人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而要更加注意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非常地谨慎小心。但是有些大学生在上网时, 由于使用的是虚拟身份, 有不少人就口无遮拦, 轻则言词粗鲁, 重则肆意诋毁他人, 不遵守在现实生活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这要求我们大学生坚持慎独, 去除哗众取宠之心, 不管有人在场还是无人在场, 有无报偿, 都不容许任何邪念的萌发, 不容许任何恶行的发生, 才能防微杜渐, 锻炼自己的道德思想, 使自己道德品质纯净高尚。其次, 要时常反省自己。在自己内心深处用道德标准检查、反省, 找出自己的不足, 并加以克制。只有树立自觉的精神, 就能严格剖析和纠正自己, 再接再厉, 坚持不懈, 这样才能锻炼道德意志。
2、做到知、信、行统一
所谓知、信、行、的统一就是由知道到相信, 由相信到行动的过程, 三者相互协调、相互统一。即把提高道德认识与躬行道德实践统一起来, 以促进道德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 外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大学生通过道德学习, 掌握一些基本的道德知识以及道德规范, 使自己的道德知识乃至道德认识有了提高, 但这绝不是道德学习的完结, 在道德学习的过程中, 大学生肯定会对某些道德规范产生共鸣, 并由此觉得这些道德规范是科学、合理的, 是高尚的, 是符合我们当前社会主义实际的, 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并掌握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早就指出, “不行不为真知。”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知行统一, 坚持从自己做起, 从现在做起, 边获知边践履, 在践履中进一步加深对“知”的理解和认识, 真正做到知、信、行统一, 从而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 达到完善自身的目的。
三、不惧困难、艰苦创业, 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
焦裕禄同志面对兰考自然灾害的肆虐和贫困落后的实际, 不仅没有退缩, 而且坚定地向组织表示, “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 越是困难的地方, 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 不改变兰考的面貌, 我决不离开这里”, 并发出了“苦战三五年, 改变兰考的面貌, 不达目的, 死不瞑目”的振聋发聩的誓言, 以冲天豪情和铿锵行动谱写了一曲改天换地的英雄壮歌, 创造了兰考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焦裕禄的事迹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很好的榜样。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是一大严峻的热点问题。除了扩招造成的压力及客观因素外, 更多的是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问题。
1、把自己的职业理想与国家事业相联系
马克思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 那么, 重担就不会把我们压倒, 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 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远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职业理想不能以个人的理想职业是否得到满足为价值标准, 也不能以权力、金钱等物质因素为职业好坏的价值判断。职业就是劳动, 每一份劳动都是为国家发展建功立业的, 也都是在提升自我理想的境界。就像温家宝总理在马来亚大学对学生们说:“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职业, 只要一生为人民做好事, 人民就会永远记得他。”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从自己的能力、性格、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 努力适应社会的整合, 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以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为主, 兼顾自我价值的实现。温总理谈到自己大学毕业时希望把所学专业用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 要求到西藏和西北工作。启发学生把找工作和干事业结合起来。大学生应根据实际情况到祖国最需要、最艰苦、最能发挥专业特长的地方去工作, 这既是个人成才的需要, 也是报效祖国、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一个人有了在基层、在艰苦环境的磨炼和体验, 就会对中国国情有更深的了解。而这些正是当代大学生所需要的, 也是当代大学生所欠缺的。
2、提升自身素质, 做“又红又专”的人才, 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就业、竞争的压力下, 大学生最大的法宝就是首先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首先, 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全面的知识结构, 更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修养, 吸取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和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自觉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潮之中。其次, 除学习专业知识外, 更要积极拓宽知识面。大学毕业生发展的机遇很多, 可能会在一生中从事多种工作岗位, 拓宽知识面是大学生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最后, 锻炼自己的意志, 努力培养创新精神。大学生只有拥有了坚强的意志力, 才能克服工作过程中的种种困难, 抵御社会中的各种诱惑, 而不随波逐流, 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 开拓进取, 勇于创新, 使自己的事业不断达到新的高度。
温总理在谈到大学生的人生理想时说:“国家的未来在你们身上, 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 但是也是最深刻的道理。往往简单的道理是大道理, 是沧桑大道。你们要认清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国家民族如果没有前途, 个人就决不会有出路。不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 国家民族也不会有美好的未来。”因此, 每一个大学生都要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 我们要勤奋学习, 发扬爱国主义和奉献社会的精神, 像焦裕禄同志那样, 勤于学习, 勇于实践, 善于创造, 甘于奉献, 立志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摘要: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 肩负着振兴中华的重任。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 就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改造社会, 塑造自身。焦裕禄同志牢固树立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 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任劳任怨, 无私奉献, 严于律己, 艰苦创业, 鞠躬尽瘁的精神是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理想的价值取向。当前, 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大学生理想问题的实际, 结合焦裕禄精神, 大学生树立远大的政治理想, 正确的道德理想, 科学的职业理想是国家的需要和个人成才的保障。
关键词:焦裕禄精神,大学生,人生理想
参考文献
人生启示 篇10
一、美国学校职业生涯教育概况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美国已有百余年历史, 从企业引入学校后, 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 至今已形成较为完善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美国学校的职业生涯教育从幼儿园开始, 贯穿于小学、中学和大学各个阶段。根据学生的心智特点, 每阶段有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如幼儿园学生日常教育时就有意识介绍不同的职业及其区别。小学生自识字开始就传递不同的职业信息, 教育过程中注意淡化职业性别差异与偏见。许多学校都要求家长每年至少一次带孩子去上班, 感受父母的工作和职业特点;许多学校还每年举行一次“职业介绍日”活动。美国从中学教育阶段开始有职业行业的重点倾向性, 针对不同的生源采取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引导与职业技能培训, 不少学校都有专门的职业辅导教师开展个性化的职业辅导。[1]不少普通中学开始实施实习计划, 参与实习计划的学生其他学习课程不变, 但每周要上班两天, 进行从业实习, 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大学除了常规的知识传授外, 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学校主动帮助学生开展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大学的必修课程, 涵盖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2]
通过考察美国多所中小学的职业生涯教育实践, 我们可以粗略地看出美国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呈现的特点。
(一) 理念引领先进
美国中小学校长都有一个共识, 即职业生涯教育不是单纯把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相对的一种教育形式, 而是所有学习科目的一部分, 从义务教育开始, 延伸至终身教育的整个过程。因此, 他们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 会针对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采取不同的途径和方式, 教育的内容体现出阶段性、连续性、灵活性和针对性。
(二) 经费保障充足
为确保职业生涯教育的顺利实施, 政府通过立法为中小学提供了相当可观的财政支持。除了联邦政府的资金, 各州政府也注重从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地方企业和部门来筹集专项资金, 用于改善教学设施、聘请专业教师、编写及出版教材和参考书等。[3]
(三) 师资队伍专业
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院对咨询和指导专业的每位学生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 申请人不仅需要教育、心理或相关行为科学的大学学位, 还必须有两年多的教育或心理咨询实践。此外, 在进入中小学正式的指导之前, 还必须通过考试, 获得国家注册的生涯指导员资格证。[4]
(四) 各界协作融洽
在美国, 社会各界都非常热衷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 许多有识之士会在“职业日”或平日, 按学校要求来校给孩子们展示他们的工作。售货员、运动员、警察、营销员、律师、拍卖师等都是学校的常客。中学生实习的时候, 学校会联合工商企业制订实习计划, 练习写实习提纲, 设计实践课程, 甚至安排实习时间表。社区与学校完善的协作成为职业生涯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证。
二、我国高中人生规划教育当务之急是付诸行动
当前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已初具成果, 各类选修课程列入选课目录;高考改革方向业已明确, 我们也不缺相关的理论指导, 我们缺的是学业与职业高度融合的人生规划教育实践。作为校园的新生事物, 借鉴美国学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好做法对发展我国中小学的职业生涯教育很有必要。
(一) 尽快出台完善的职业生涯教育法律
过去, 我国已经出台过《普通中学职业指导纲要 (试行) 》等有关职业生涯教育的法规, 但是上升为法律的少, 监管措施明显不足, 尤其是针对普通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法律还很欠缺, 职业指导员资格考试制度在我国还是空白。因此, 笔者以为, 法律保障要迅速跟进。[5]
(二) 建立开放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学校自主课程开发, 它涉及很多方面, 包括学校教育、社区活动、政府行为等, 需要开放式的教育体系。因此, 相关部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中去, 并引导各种社会组织和团体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提供经费支持和实习机会。强化家庭对子女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和责任, 学校要定期举办家长培训班, 向家长宣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价值、方法、内容等, 积极争取家庭的支持, 使家长参与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来。学区、社区可以建立职业生涯教育网站,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
(三) 组建专业的职业生涯教育团队, 在日常学科教学中融入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内容
高校应开设咨询与指导专业, 为中小学培养专业师资。中小学应设法建立专门的职业辅导机构, 包括职业生涯咨询室、职业倾向测评中心等, 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生涯辅导服务;同时依托专门机构, 组建专业辅导团队, 对学生进行全程的职业生涯辅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不是单纯的职业教育, 其范围宽泛, 内容丰富, 是贯穿整个人生的生存教育。[6]因此, 融入完整的框架设计和分层的教育内容, 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形势所趋。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职业生涯教育等同于职前培训, 而更应重视职业生涯准备阶段的工作, 在小学和中学的课程中都应包含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高中学校要按照高考改革的要求, 尊重学生的选择, 通过正规教学形式, 由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例如, 我校是浙江省一级重点综合高中, 具有20多年的普教职教综合办学历程, 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 较早开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尊重差异、关注特长、分层分类、多元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引领下, 学校在深化课程改革的征途中迈出了新的步伐, 2011年我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深化高中课程改革职业技能类课程试点学校, 进一步加速了育人模式的转换。2014年9月19日《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公布, 其核心理念是强化选择性教育, 助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舆论普遍认为, 这次改革用“专业导向”的考录模式倒逼学校开展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这是我国教育的一大进步, 更加坚定了我校“普职通融互补、职业规划先行”的综合办学方向。
我校的职业生涯教育以年级为单位, 分班级实施。根据不同年级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目标和方法, 选择恰当的培养方式和途径, 构建全程指导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让学生在认识自我、认识专业的基础上完成职业生涯规划。[7]针对高一年级学生的特点, 我们将工作重点放在帮助他们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初步了解职业内容, 了解自我, 并进行职业兴趣测量。针对高二年级学生的特点,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初步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开展职业生涯体验, 通过体验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职业生活规划, 使之更加趋于理性和现实。针对高三年级学生的特点, 我们将重点放在对学生进行高考专业志愿填报的指导和就业的指导, 帮助学生确定今后的职业发展走向。
在高中开展生涯教育, 目的是将学生的视野从校园引向现实世界, 尽早把当下的学习与未来的职业生涯联系起来, 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教学实践中, 许多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名人传记、社会职业现状内容, 也蕴含着有关自我发展、自我规划、身心调适等内容, 这为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学校通过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 帮助学生感悟人生、体验生活、分享体会, 并将思想感悟转化为实际行动。学校应尽快将职业生涯教育引入课堂, 开发和建设符合学校实际, 彰显学校特色的职业生涯教育选修课程, 很好地推动高中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学校还可以通过设定人生规划教育课题, 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规划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 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体验规划人生的过程。当然, 职业生涯教育与其他学科知识教学存在明显的差异, 更强调个体的特殊性, 开展专门的职业咨询与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鉴于上述, 参考我校的办学实践, 同时借鉴美国的经验, 我们认为, 我国高中学校基于学科渗透、基于主题教育活动、基于校本选修课程建设、基于综合实践活动、基于职业咨询与指导等五个关键维度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将成为基本走向。
总之, 学习借鉴美国学校职业生涯教育的成功经验, 可以使我们在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才与择业就业等方面找到更好更快的途径, 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项亚光.当前美国初中职业生涯教育及其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11 (10) :36-40.
[2]王黎明.美国中学的职业生涯规划[J].基础教育参考, 2003 (2) :23-24.
[3]杨思帆.国外学生人生规划教育的若干特点与启示[J].教育与考试, 2010 (2) :87-89.
[4]李亦桃.美国生涯教育初探[D].西南师范大学, 2005:43-48.
[5]高庆涛.美国青少年职业生涯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 (3) :101-107.
[6]王政忠.美国学校职业生涯教育及其启示[J].法制与社会, 2007 (7) :617-618.
人生启示 篇11
【关键词】《赤壁赋》;哲学意蕴;人生启示
中国分类号:I106
在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由于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这一时期的苏轼在人生哲学思考以及诗文造诣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赤壁赋》是苏轼在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文章中除了营造出清幽的意境,其中含蕴含这深刻的哲学意蕴与人生启示。
一、《赤壁赋》中蕴含的儒家思想
苏轼在黄州不仅仅是他思想发展的主要时期,也是苏轼思想成长的关键性时期,从始至终,儒家思想都是苏轼文学创作中的主导性思想。苏轼出生于文学世家,其父苏洵是一名著名的古文名家,对他进行了悉心的指导,苏轼雄才大略,但是却被贬黄州,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一度有厌世的念头。他的志向一直都是报效国家,但是却郁郁不得志。
在《赤壁赋》的开头,作者描写了清风、水波、明月等景色,在这种皎洁的月光之下,作者产生了忧伤与思念之情,后来,又描写了“饮酒甚欢”、“月出于东山之上”等情景,他借助屈原忠君爱国的情操来表达自己的抑郁之情,虽然遭受到巨大的打击,但是也依然不为世俗苟合,《赤壁赋》中还采用大量迂回的表现方法,蕴含着作者深刻的思想观念。
苏轼虽然被贬,但是依然思念自己的君王,但是却与之产生了分歧,因此,苏轼智能在悲愤、失意的痛苦中哀叹显示,《赤壁赋》中“望美人兮天一方”正是代表了自己的政治理念,也无所作为,只能够将自己的悲愤与忧思寄托在抒情中,期盼自己能够获取到精神慰藉。
可以看出,苏轼的思想与屈原有着一些相似之处,他身处逆境,依然挂念自己的君王,之所以产生这种情感,就是由于自己对国家社稷怀有的信念。
二、《赤壁赋》中蕴含的道家思想
宋朝的思想十分的开放,受到儒、释、道学术思想的影响,苏轼的作品中也蕴含着深刻的道家思想,苏轼之所以会思考人生,正是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让他热爱人生、热爱生活,道家思想让他淡泊名利。无论自己处于何种境界,思想与抱负都是不变的,当然,苏轼对于下层贫苦人民的苦难也有着深刻的感知,他将儒家的坚毅精神与道家超越时空的思想融入到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中,这几种思想观念的叠加组成了苏轼的人生观。在被贬之后,他的生命轨迹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苏轼的创作风格。
而《赤壁赋》中表现的人生意识、宇宙思想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他呈现出了一种洒脱、豁达、乐观的气度与风范,在苦难中依然怡然自乐,苏轼继承了道家思想观念,并未绝对的看待问题,而是注意到了各项事物中的辩证关系。他将人生、历史与自然放在了大的参照系统中进行分析,万物平等,事物与事务之间并没有差别,可以看出,他乐天的生活态度与道家思想是有密切关系的。
三、痴心不改的理想与追求
人生的道路是充满坎坷的,在伤害、不幸与疼痛发生时,苏轼依然保持了一如既往的坚强,在被贬黄州时,苏轼的身份是一个犯人,在这一个阶段中,苏轼的思想与心态逐渐的由苦闷变为和谐。苏轼走入了灵魂的淡薄中,虽然逆水行舟,依然坚强,在江边的风月之间他寻找出了生命的本质,他将自己生命的精力转化为深刻的人生感悟,让自己真正的做到了从容自如、心如止水,这种人生,无疑是充沛的。要想获取到人生的真谛,必须要有超脱的思想,苏轼之所以可以做到这一点,与他豁达的胸襟是密切相关的,他有过辉煌的过去,一招被贬,无人问津,他没有自怨自艾,自暴自弃,反而用豁达的胸襟接受了自己的一切,虽然也有过彷徨与困苦的阶段,但是他很快找到了自己精神上的乐土,之所以可以做到这一点,正是由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
此外,苏轼也有着强大的政治抱负与雄才大略,这种雄才大略潜伏在他的内心思想中,但是,却充分的在暗中发挥出了应有的力量,一个人,既是渺小的,又是坚强的,从这种柔弱中迸发出来的韧性正是一只激励苏轼向前的力量。作为高中生,我们也应该深刻的汲取苏轼的思想观念,树立起远大的报复,但是又要有广阔的胸襟,这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走上人生成功的巅峰。
四、结语
总而言之,苏轼的《赤壁赋》中蕴含着超凡脱俗的胸襟、乐观向上的性格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抽象的观点有着丰富的感染力,将诗情与哲学实现了良好的融合,真正的做到了情景交融、文学与哲学的结合,在阅读《赤壁赋》时,读者既可以得到艺术资源上的享受,又可以得到深刻的人生启迪。
参考文献
[1]王一涵.逍遥齐物追庄周——试论苏词对道家思想的继承与超越[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5)
[2]杨桦.悦目、会心、畅神和超越——苏轼《赤壁赋》自然美审美心理过程管窥[J].名作欣赏.2003(02)
人生启示 篇12
王娡作为影响汉武帝走上皇帝之位的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 有些人贬斥说是因为她的身上有显著的特点:冷酷、有野心和敢于冒险, 也正是这三点让她得以蒙混过关, 由一个二婚女人成为大汉帝国的皇后。但是笔者却认为王娡应该算是历史长河中勇敢的弄潮儿, 是不折不扣的强者和成功者。她既无裙带关系又无强硬后台, 仅仅凭借几分姿色、一己之力, 从一位普通的已婚农村妇女, 靠着超凡的意志力和非凡的自信心, 雄心勃勃、毅然决然地奔向深不可测的皇宫, 在后宫中凭借着高超的人际活动能力及公关手腕, 长袖善舞、人情练达、左右逢源, 最后成为皇后、皇太后, 缔造了无限精彩的人生。她的成功虽然也有运气和机遇的偶然性因素, 但是在笔者看来更多的是性格决定命运。她的高情商才是缔造她顶级尊荣人生的最强有力的武器!仅仅这一个闪光点, 也足以让我们现代人佩服不已, 尤其是现代社会的管理者们更是可以从她身上获得有益的启示。
1 高情商成就王娡的传奇人生
情商 (EQ) 最早是由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比德·拉勒维在20世纪90年代创立, 由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戈尔曼将其推向世界。情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自身的情绪。因为只有认识自己, 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即能调控自己。三是自我激励。它能够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 重新出发。四是认知他人的情绪。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 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五是人际关系的管理。我们说汉景帝皇后王娡拥有超高的情商, 这完全可以通过她在人生的各个关键性阶段的表现来体现。
1.1 超凡的意志力, 非凡的自信心, 不顾影自怜, 不妄自菲薄
我们讲王娡, 首先要从王娡的母亲说起。王娡的母亲叫臧儿, 从其祖辈开始就不一般。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王的时候曾经封了一个燕王臧荼, 而臧儿是燕王臧荼的亲孙女, 也算是个名门之后。她的祖先有着显赫的过去, 但是到她的时候早就家道中落, 而臧儿的婚姻经历也很坎坷, 结了2次婚, 生了5个孩子。这样说来, 臧儿也是一个一嫁再嫁的“二婚头”。汉代的风俗对女子的婚姻限制是比较宽松的, 女子可以随便改嫁。丧夫或者离异之后改嫁是很普通的事情, 而臧儿这种婚姻观自然而然又影响到她对女儿婚姻的干涉以及她女儿王娡对自己婚姻的把握。
王娡早年在她母亲臧儿的主持之下, 嫁到一个普通的农村男人——金王孙家里, 当王娡生了女儿以后, 臧儿找人算了一卦, 算卦的人告诉臧儿, 她的两个女儿将来都能够大富大贵。臧儿是个不折不扣的投机主义分子, 她非常信这一卦, 甚至把这个看做行动的理论依据。她的大女儿王娡已经出嫁而且有了孩子, 但是臧儿还是决定把王娡从金王孙家里夺过来。王娡从小就经常听母亲追忆她祖上富贵奢华的生活, 羡慕不已, 现在听信母亲的话以后, 也表示要和金王孙解除婚姻。金家起初死活不同意, 后来也无可奈何。史书并没有记载王娡是怎样办到的, 总之她为了荣华富贵, 抛夫弃女, 并且还隐瞒婚史, 顺利地被选送到太子 (汉景帝) 的宫中, 获封为“王美人”, 从此展开她金碧辉煌的锦绣人生。这个叫我们今天想起来仍然是不可思议的。一个已婚而且有了一个孩子的女人, 居然敢为了自己的梦想削尖脑袋往太子宫中钻, 那需要多么超凡的意志力和自信心才可以做到。因为女人结婚以后就会对家庭产生惯性, 不容易舍弃已有的生活, 但是王娡却毅然抛弃这个已婚包袱, 挥别丈夫和女儿, 为自己的人生去拼搏。再有就是即使王娡长得再漂亮, 这时候早已不是黄花闺女, 又生了孩子, 顶多算得上风韵犹存, 而天底下的绝色美女那么多, 自己舍弃家庭来进宫是否一定可以顺利被宠幸而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呢?一切都只是未知数。但是她却没有顾影自怜, 也没有妄自菲薄, 自卑和怯懦和她沾不上边, 而是牢牢抓住自己的优势——身为少妇的几分姿色, 为了那个遥远未知的未来勇敢地向前冲。为什么说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王娡的高情商呢?因为她首先认识到自身的情绪, 即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生活, 她明白自己向往的是荣华富贵的皇宫生活, 同时需要舍弃什么样的东西, 即舍弃作为平民百姓金王孙妻子的平凡生活, 然后勇敢地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其次她还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 斩断与丈夫女儿的情感, 调控自己为了锦绣前程而拼搏, 并努力扫清自己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最后是不断地进行自我激励, 不因为自身的劣势和不足而自卑甚至妄自菲薄, 反而是鼓起非凡的信心和勇气朝着心中梦想的目标坚定地走下去。这就是王娡之所以成为王娡的原因, 因为她有着超乎常人的高情商。
1.2 审时度势, 奉上迎下, 长袖善舞, 左右逢源
我们前面说过拥有高情商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认知他人的情绪以及人际关系的管理。认知他人的情绪是与他人正常交往, 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而人际关系的管理是指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能够娴熟地运用公关手腕处理与各方的关系, 做到审时度势, 进退有度, 左右逢源。而王娡无疑是人际交往方面的杰出专家。她对于自己身处皇宫的利益各方的心理都进行了仔细的揣摩, 从而采取不同的策略投其所好地来讨好与自己利益息息相关的各人。作为一个毫无裙带关系和强硬后台的女人, 要在风云变幻、深不可测的后宫中求得生存, 而且还要为自己和儿子谋得政治前途, 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但是人情练达的王娡在后宫中长袖善舞, 含而不露藏锋芒, 以精心打造的广结善缘、温柔贤惠的正面形象让自己和儿子在后宫争夺战中迅速占据有利位置。下面我们来分析王娡怎样运用高情商来处理与皇宫中与各人的关系:
1.2.1 王娡与汉景帝刘启
王娡在入宫以后就获得太子 (汉景帝) 的宠幸, 接连生下了三个女儿。三个女儿分别是平阳公主、南宫公主、隆虑公主。在第四次怀孕期间, 王娡告诉太子说她做了一个非常奇特的梦, 对此《汉书》有记载:“男方在身时, 王夫人梦日入其怀, 以告太子, 太子曰:‘此贵征也’。未生而文帝崩, 景帝即位, 王夫人生男。”在中国古代, 用太阳来比喻帝王。所以“日入其怀”这个梦, 是非常显贵的征兆。这个梦极可能是王娡要神化自己的儿子。此外也有可能是后人神化刘彘。或者, 这两种可能都有。既有王娡的神化, 也有后人的神化。不过无论如何, 王娡这一招都让人拍案叫绝!因为她生的这个儿子虽然是刘启的第九子, 却是景帝刚登上帝位后的第一个儿子。景帝又是一个非常迷信的帝王, 既然有“日入其怀”一说, 自然把这个儿子当做心肝宝贝般地非常看重, 无形中增加了不少印象分。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王娡懂得给自己儿子进行包装、宣传和炒作, 而这种手法恰恰是牢牢抓住了景帝作为封建帝王喜欢祥瑞的心理, 符合景帝的口味, 投其所好。在王娡的操作下, 这样一来, 就使自己那个既不居嫡也不居长的儿子刘彘通过一梦成名, 脱颖而出, 成为景帝最宠爱的儿子。
过了不久, 汉景帝决定将王娡的次女——南宫公主嫁去匈奴和亲。王娡知道皇上下的圣旨是无法更改的事实, 聪明的她用积极的态度对景帝说:“为了国家, 为了皇上, 我支持皇上的决定。”王娡在皇上面前流下眼泪, 因为她心疼女儿为了国家利益要到塞北的匈奴去受苦, 但是她更用她的眼泪赢得了皇上的怜惜和同情。她的通情达理毫无怨言的做法, 与当时后宫中一些嫔妃的浅薄无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皇上觉得亏欠了她, 而且对于她深明大义、温柔贤惠的个性留下深刻印象, 为她日后成为皇后增添了筹码。
公元前154年, “七国之乱”爆发, 汉景帝的胞弟——梁王刘武在战争中立下了大功, 同时在平定叛乱过程中夺得了大量的珠宝、钱财。这个梁王刘武是窦太后最偏爱的小儿子, 窦太后经常怂恿景帝立梁王刘武为皇太弟, 要求把帝位传给他。这个刘武也对皇太弟之位垂涎三尺, 经常在朝廷四处活动收买人心。战争过后, 刘武将部分珠宝送给后宫的嫔妃。栗姬等娘娘满心欢喜地将珠宝戴上。汉景帝见王娡手上拿着珠宝便问:“这宫里头人人都珠光宝气, 你怎么也不挂一点戴一点?”王娡笑着回答:“这是梁王新送的, 臣妾觉得戴之不妥, 所以……”景帝感慨地说:“是啊, 梁王劫了吴楚的大营, 得了不少珠宝, 不拿来上交国库也就罢了。他偏要拿这个来收买人心。偌大个后宫, 唯独你, 算个明白人!”这样, 王娡审时度势、心如明镜, 看清楚梁王刘武的用心, 不为蝇头小利所动, 迎合了汉景帝对于亲弟弟处处防范的微妙心理, 只是几句看似平常的话语就迅速把后宫中一众嫔妃们给比下去, 甚合景帝心意, 无疑为自己在皇帝丈夫心里又增添了分量。
王娡除了对皇上关怀体贴无微不至地照顾, 事事处处为皇上设身处地着想之外, 她对皇宫中的任何事情没有怨言, 对送自己的女儿去和亲没有怨言, 对皇上找女人也没有怨言, 甚至还把自己美貌的妹妹王兒姁引入宫中侍奉景帝, 为景帝生下四个儿子。在封建社会, 成为皇帝老婆必须具备的品德就是不能嫉妒和吃醋, 王娡在后宫中成为温良贤惠的典范。没有一句怨言就是在人际关系中战无不胜的法宝啊!而王娡就是牢牢掌握了自己皇帝丈夫的心理, 成为景帝心里最看重的女人, 这样一来, 自己在后位之争中就居于非常有利的地位。毕竟谁为皇后, 作为丈夫的皇帝是最有决定权的。
1.2.2 王娡与窦太后
在后宫中, 王娡对于后宫真正的女主人——汉景帝之母窦太后侍奉周到, 恭敬有加, 关怀备至。窦太后因为心疼孙女南宫公主嫁到匈奴和亲受苦而掉泪, 南宫公主是王娡的亲生女儿, 她自己肯定是疼惜不已, 但是王娡却反转过来安慰老太后, 让太后宽心, “别为了南宫的事情而伤了身体”, 显现出她开阔的胸襟和非凡的气度。
平定“七国之乱”期间, 汉景帝用兵导致国库空虚, 窦太后主办了一场由后宫嫔妃参加的赌博游戏。名为游戏, 实为通过游戏给战争募集军饷钱财, 以十两黄金做底线。栗姬听了马上不高兴地说:“我们哪输得起呀, 有钱也不能不明不白地往外扔吧?”窦太后脸上立即显现不悦的神情。后来栗姬果然输了, 她面带愠色, 极不情愿地捐了一个小金钗。轮到王娡了, 王娡说:“太后, 我这人最没有赌运了, 干脆我也不赌了, 我这一对玉镯、黄金簪, 就请您老人家笑纳吧。”窦太后满脸笑容地称赞说:“不光是运气, 还是心气。王娘娘情同此心才会如此慷慨。”一样的拿出钱财, 栗姬的被动与王娡的主动作为的效果如同天壤之别。王娡用她那非凡的洞察力, 准确地看清了窦太后为战争筹款募捐的事实, 所以在关键时刻用慷慨大方的态度与行动, 迎合了窦太后的心愿, 不但充分显示了自己支持战争支持皇上的决心, 也利用这一机会展示了自己识大局顾大体的非凡气度和胸襟。这样在窦太后的心里就对她留下了极为美好的印象。能够获得窦太后的支持, 王娡向后位又迈进了一步。所以后来立她为皇后, 窦太后也是非常赞同的。
1.2.3 王娡与馆陶长公主刘嫖
窦太后早在做文帝姬妾的时候, 生过一个女孩, 这个名叫刘嫖的女儿后来被封为馆陶公主, 下嫁堂邑侯陈午。馆陶公主很有点小聪明, 不但特别得母亲窦太后的欢心, 还与景帝刘启的感情特别好。刘嫖身为皇帝胞姐、窦太后爱女, 在景帝的后宫中来去自由, 是当时后宫中最活跃的“活动家”, 同时对于汉景帝刘启也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力, 甚至可以左右景帝对某些事情的决策。
景帝即位后, 立太子妃薄氏为皇后。但薄皇后无子, 也不受宠爱。按照礼制, 皇后毫无争议的被废除。在后位虚悬、东宫不可一日无主的情况下, 汉景帝立了栗姬生的长子刘荣为太子, 但却迟迟不肯立太子生母栗姬为皇后。这时, 景帝的姐姐——馆陶长公主刘嫖, 在屡次向皇帝弟弟进献美人后, 又打起了新太子的主意, 于是向栗姬请求联姻, 想把自己的爱女陈阿娇嫁给刘荣为太子妃。栗姬对长公主一而再、再而三的进献美人给汉景帝本就不满, 对于这位长公主早就心生怨恨, 而且也清楚刘嫖见风使舵的贪婪本性, 于是断然拒绝。馆陶长公主在栗姬这里碰了一鼻子灰, 自然很是不爽, 转而来找王美人王娡。王娡多聪明的人啊!她当然明白馆陶公主的算盘珠子是怎么拨拉的, 正为栗姬的愚蠢拒婚行为高兴不已, 八面玲珑的她出于长远考虑, 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 她马上作受宠若惊状地表示愿意与馆陶公主结为儿女亲家, 为六岁的儿子刘彻与陈阿娇订下了这桩婚事。这样, 王娡就与馆陶长公主结成了政治利益同盟。之后, 长公主不时在景帝面前说栗姬的坏话外加称赞王娡及她的儿子。景帝也认为刘彻德才兼备, 而且又有从前他母亲梦日入怀的祥兆, 所以对他格外宠爱。
景帝本来就和馆陶公主感情好, 经常听到长公主说栗姬坏话, 时间一长不禁对栗姬心生厌恶, 于是就想借机会试探一下栗姬。有一次他身体不适, 就故意对栗姬说准备将封王的儿子都交给栗姬, 让她在自己死后好好照顾这些孩子, 但不会察言观色的栗姬很生气地对这个要求不肯答应, 而且出言不逊顶撞景帝。景帝很生气, 虽然没有立即发作, 但是已经在心里厌恶栗姬。懂得适时而动的王娡知道景帝怨恨栗姬, 于是趁热打铁, 她暗中派人催促大臣奏请立栗姬为皇后。一次朝会上大行官奏道“子以母贵, 母以子贵, 今太子母号宜为皇后”, 请封栗姬为皇后。景帝非常生气, 竟论罪处死了大行官, 并废了太子, 改封他为临江王。栗姬由此完全失宠, 不能再见到景帝, 最终忧郁而死。
景帝七年四月, 初夏时节, 王娡终于美梦成真, 受封为大汉帝国的皇后, 十二天后, 她的儿子刘彻立为太子。在后位争夺战中, 王娡始终聪明地躲在暗处, 避开了风头。当栗姬咄咄逼人地在后宫中恃宠而娇、横冲直撞的同时, 王娡却在后宫中奉上迎下, 广结善缘, 尤其是对后宫中的实权人物皇帝、窦太后、馆陶长公主温顺贤良、言听计从, 将她精心打造的温柔贤惠的正面形象不断地丰满壮大, 最终一步登天, 成为大汉帝国的皇后, 完成了自己顶级尊荣人生的拼搏。
2 情商对于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王娡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而她之所以可以从一个普通的妇女摇身一变成为大汉帝国的皇后, 从而缔造自己顶级尊荣的人生, 虽然机遇和运气很重要, 但是高情商才是她获得成功的最强而有力的武器。
这种高情商既体现了王娡的个人智慧, 同时也给我们现代社会带来有益的启示, 尤其对于我们现代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从个体来讲, 情商的高低不仅会影响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家庭的和谐幸福, 还会影响工作效率、社交能力的发挥优势。情商的高低对企业而言, 更是影响企业管理绩效、生产力与竞争力的主导因素。我们讲的企业情商即指的是企业管理中的情商因子, 是指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所具有的认知、调节和管理情绪、情感的能力。它综合反映了员工情商的高低、团队成员之间关系的和谐程度和凝聚力, 以及组织与其他组织及社会公众之间关系的协调能力。
针对情商的特殊意义和作用, 我们在企业管理中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2.1 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情商能力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每个组织之内人与人之间良好合作的团队精神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一个有真正影响力和权威的管理人员除了有必要的智商素质外, 无疑还应具有影响他人情绪、态度与行为的人际情商, 要善于运用自己的高情商, 作出更为人性化的决策, 以利于战略决策能够得到充分的贯彻和执行。在我国企业的管理中, 由于受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家长制和官本位的影响比较严重, 管理者往往没有把下属员工摆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 也没有把员工和企业看做利益共同体, 不尊重员工的现象比较普遍。在知识经济时代, 管理科学应该由理性主义管理向人本主义管理转变, 这就需要更新观念、调整领导方式, 形成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风格。在企业管理的领导方式中,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不应该有隔阂, 而是应该坦诚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以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与此同时, 领导作风也须作相应的调整, 不要高高在上地脱离下属员工, 而应该多深入群众, 关心群众, 以增加领导者与普通员工直接亲近的机会, 形成中国“和谐”的文化传统与西方现代管理学完美结合起来的一种创新型管理风格。
2.2 重视开发和培训员工的情商
我们要重视员工情商的开发和培训。
第一让员工了解情商的作用及影响, 对员工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和学习, 来提高感知和控制情绪的能力, 并掌握维系良好人际关系及自我激励的技巧。第二是开展一些有益于提高员工情绪智力的活动。海尔集团在兼并重组一个企业时, 首先向员工灌输“敬业报国, 追求卓越”、“迅速反应, 马上行动”的海尔作风和团体精神, 对员工实施正确的激励, 使员工反省自我, 超越自我, 这样就在企业内形成一股巨大的热情, 构成企业上下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凝聚力。这就是开发利用了员工的情商为企业创造价值, 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2.3 利用情商来化解企业内部的矛盾和冲突, 创造企业和谐环境
在信息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而竞争又异常激烈的现代社会条件下, 伴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新体制对员工提出了新的要求, 员工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心理压力增加, 因过分焦虑、压抑、烦躁、挫折和心理不平衡引起的情绪不适状况必然会带到工作中来, 这就有可能使员工注意力分散, 甚至在决策及操作方面不尽如人意或者带来失误, 给企业和个人发展造成很大的阻力和障碍。因此, 企业要及时疏导、转化和控制员工的情绪。合理协调、化解各种人际冲突, 改善企业内部人际关系, 提高员工个人情绪的环境适应能力。给员工提供一个尽可能开放的、宽容的、和谐的环境和情感交流气氛, 有助于员工情绪智慧的良性发展和情绪促进能力的提高。一些成功企业在管理中十分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 重视情绪管理, 在增强团队整合效应的同时, 提高了员工情绪智慧方面的能力水平。
企业还应该给员工创造增进交流和沟通的机会, 强化情绪疏导教育。在企业里营造一种自由开放、分享信息、人人平等的氛围, 除正式、制度化的交流沟通外, 还要鼓励各种自发、非正式的交流沟通渠道。例如举办经常性的员工聚会, 开展各种文化、体育及娱乐活动, 将员工之间、部门之间的情感联系, 形成一种积极而又和谐的人际关系, 有效增加企业的凝聚力。作为企业管理者更应更新观念, 多深入基层, 聆听员工意见, 关心员工生活, 在解决员工切身问题的同时, 改善他们的情绪状态, 使员工在互相协作配合, 互相激励帮助的环境中尽情发挥其智慧才干和创造性, 从而塑造出高情商的团队。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 1959.
[2]班固.汉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3]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 2007.
[4]班固.汉武内传[M].上海:博古斋, 1921.
[5]卧龙.汉武大帝[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3.
[6]周保中.雄才大略汉武帝[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4.
【人生启示】推荐阅读:
人生启示警句09-29
人生启示的名言09-09
经典作文素材和人生启示06-26
人生哲理故事及启示11-21
启示人生智慧的励志名言语录06-01
庄子人生观的当代启示10-20
大自然的对人生的启示06-21
关于启示的作文:一句话的启示08-26
写启示作文:蟑螂给我的启示07-16
关于生活启示的作文:生活中的启示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