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方法特点

2024-09-13

训练方法特点(精选12篇)

训练方法特点 篇1

当今游泳运动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要造就一个运动人才,更需要独具慧眼的选材、科学的训练方法和努力耐心的培养。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思维能力的不断增长,体现出游泳不仅是运动员力量与技术的有机结合,还是思想和意志综合发展的系统工程。而对少年儿童的游泳兴趣的培养和正确引导以及得当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兴趣是少年儿童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动力,在对参加校外游泳培训的125名5~10岁的学员的兴趣调查中,回答“不喜欢”的只有6人,由此可以看出儿童对游泳普遍具有与生俱来的兴趣。但是,合理有益并能长期保持的兴趣与热情却不是天生的,它源于科学的引导和悉心的培养,这就使得针对少年儿童的游泳教学与训练在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需要不断地进行研究与更新。

1 少年儿童的兴趣特点

1.1 易变性

儿童对某种事物的认识和参与兴趣的持续度极易受到内在因素(如性格、情绪、身体状况等)和外在因素(如环境、教练及其教学方法、学员之间的关系等)的影响,他们基本不会考虑训练结果和目的,而是表现出强烈的随意性、趋新性,这主要是由于儿童总是把他们所从事的活动当成一种娱乐方式。因此,游泳教学的效果也就容易随着儿童兴趣的增减而有所起伏和波动。

1.2 不可逆转性

当儿童受到心理或身体的某种伤害时,极易产生本能的防卫和应激反应,同时导致兴趣的消失,在以后每当看到或参加同类活动时就会唤起这种心理反应,产生抵触和畏惧情绪。而且这种心理机制一旦形成就很难消除,这势必对游泳教学与训练的效果和质量产生不利影响。易变性和不可逆转性是直接兴趣的主要特征,除了占有主导地位的直接兴趣以外,儿童还可以具有间接兴趣,这是一种有意识的、更持久和更稳定的积极心理倾向,它是保证学员坚持参加艰苦的游泳训练的主要因素。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天津游泳运动管理中心复康路游泳馆业体校20名7~10岁的学员,男女各10名,全部为游泳初学者(见表1)。

2.2 研究方法

该文采用对比实验法,具体如下。

将20人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男女5名。A组(实验组)按实验计划进行训练,B组(对照组)按原订计划进行训练。两组在为期一个月训练课中进行的总运动量及各项素质训练均为相同,训练课时为13次,每次60 min浅水教学,课时计划见表2。A组名单包括:女:宋珊珊、王馨平、张馨予、常梓萌、赵雪晴、男:郑毅、孟繁晟、赫一桢、戚航、戴墨含。

A、B两组经过一个月的游泳基础技术训练后,两组进行50 m蛙泳测试,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

从50 m蛙泳测试成绩可以看出A组成绩明显比B组突出,A组在教学中运用的方法,主要是在培养维护学员兴趣的前提下,并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进行教与学的结合互动,所运用的教学法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出良好的训练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和竞争意识,取得了明显好于对照组的训练效果。同时使学生体验到体育运动所带来的愉悦感,使他们的身心都得到锻炼和提高。B组学生在单调枯燥的训练中只是机械地重复动作,心态消极被动,甚至出现厌倦情绪,打击和消磨了学员对学习游泳和进一步提高的兴趣。

3 结果分析

3.1 进一步训练孩子熟悉水性

(1)每个动作开始前,教练必须先做详细的动作讲解和示范。

(2)水感不仅是尽量多地抓水,还要尽可能合理、有效运用身体的各个部位参与发力。

3.2 提高水感

(1)提高学员在水中控制身体的能力,与水建立亲和的关系。

(2)掌握身体在水中的稳定和平衡技巧。

(3)在初学期间利用打腿板进行训练,逐步体会腰椎和颈椎的姿势,调整对整个身体在水中的位置、方向和稳定的影响。

3.3 培养兴趣

(1)着重培养和保持学员练习游泳的兴趣,建立自信,增加训练时的趣味性。根据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教练员应多使用肯定、夸奖和鼓励的语言。

(2)针对学员的生理特征,在训练时间和训练强度上做到灵活调整,采取循序渐进及训练手段多样化的训练思路。

3.4 模仿训练

(1)通过陆上游泳动作模仿,达到学员对动作的初步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效率。

(2)教练员给予动作示范,在强调动作要领和要求的基础上,采用多组少次、重复巩固的模仿练习。

3.5 游戏竞赛

(1)训练初期首先要让学员对训练产生兴趣、获得自信并有强烈的进步愿望,因此在这个阶段教练员应通过灵活多样、寓教于乐的训练手段尽量提高学员参与训练的积极性。

(2)在趣味性、挑战性的心理内容中建立学员的学习愿望和目标。

3.6 呼吸练习

(1)讲解游泳中呼吸的方法以及呼吸在每种泳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先在陆上进行模仿练习,然后到水中借助池边或浮板反复训练,待熟悉自如后,进行水中行走配合呼吸以及加手臂划水动作配合呼吸的简单分解训练。

3.7 滑行练习

(1)滑行练习是保持身体在水中的稳定和平衡的关键,是体会身体在水中的位置和控制的基础。

(2)采用两人一组,相互协助和蹬边的方法,逐渐提高滑行的时间和距离。

3.8 蛙泳技术教学

通过陆上模仿训练,对蛙泳的基本动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熟练后,进行水中分解练习,训练程序为:

呼吸—腿—划手—蹬腿+呼吸—划手+呼吸—完整动作+呼吸配合。

在蛙泳的教学中,应首先让学员养成良好的身体姿势和身体位置,双臂和腿的所有动作应始终保持同步和对称,并在同一水平面进行。腰与大腿发力,脚掌外翻、蹬夹有力、快速并拢。两臂向外后方划水,提肘屈臂转入内划时,借惯性伸肘伸肩,手臂伸直并拢。分手时抬头吸气、收腿,伸手时低头、呼气、蹬腿。只有手腿的配合及呼吸的时机合理准确,才能做到动作连贯、流畅,前进的速度方可保持快速和均匀。

4 结语

通过对研究对象训练成绩的分析以及长期的观察和教学实践体会,总结出一些低年龄初学学员的学习特点以及适合他们的有效训练方法。总结概括起来就是注重游泳兴趣的培养和呵护,提高训练的积极性和耐久性,建立信心,激发学员的竞争欲望;耐心讲解、示范,及时纠正学员的动作,使其从一开始就掌握正确规范的动作,避免不良习惯的形成;培养和提高水感,避免一味追求训练量和竞赛成绩的短期内提高,为学员在游泳项目上潜力的充分发掘和未来的长期提高奠定一个良好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莉.儿童运动员游泳基础训练的研究[J].运动,2012(3):31-32.

[2]李秋兰.对少年儿童进行游泳基础训练的探讨[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6):36-38.

[3]张东世.对儿童游泳运动员基本技术训练的体会[J].游泳季刊,2009(1):14-15.

[4]寻红星,刘建红,胡扬.我国长距离游泳项目青少年运动员训练负荷结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1,47(6):45-49.

训练方法特点 篇2

浅析800米跑的供能特点及其训练方法

摘 要:800米跑是田径运动难度最大的体能类极限下强度项目。本文从体能类项目训练的特点出发,运用生物化学的原理,结合当今田径发展的新特点,对800米跑的供能特点进行了深入地分析,认为,随着800米跑成绩的不断提高,其速度水平的不断提高,供能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无氧代谢供能所占的比例已经越来越大,因此800米跑运动员的在比赛季节的训练也就越来越多的以无氧代谢训练为主。虽然有氧代谢供能在800米跑中只占所需能量的很少一部分,却是消除体内乳酸的重要手段。现对提高800米跑运动成绩有效途径进行探索,以期对800米跑运动员的训练有所帮助。关键词:800米跑;供能特点;训练方法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the 800-meter race’s characteristic of energy supply and its training methods

Abstract:It is that 800 meters race is the most difficult physical-stamina-limited intensity item in track and field sports.The article apply the biochemical principle, and combine with new characteristic of current track-and-field sport’s development to analyzed deeply the energy supply characteristics of 800 meters race, think that with the constant improvement of achievement of 800 meters race, the way of energy supply is changing too, the proportion of anaerobic metabolism has already been larger and larger, so the training of 800 meters race athlete in the match season is relying mainly on anaerobic metabolism training.Though the energy supply of aerobic metabolism is few part of necessary energy in 800 meters race, it is the important means to dispel lactic acid in vivo.Now exploring the effective way of improving 800 meters race achievement in order to give a help to the 800 meters race athlete.Key words:800 meters race;characteristic of energy supply;training methods

800米跑是田径运动中难度最大的体能类极限下强度项目。800米跑既要具备速度能力又要具备速度耐力。运动员在800米跑过程中需要处理速度能力和速度耐力之间的关系,使它们达到平衡,以达到在800米内始终保持高速度。本文从体能类项目能量代谢特征的角度,运用生物化学的原理,结合当今田径发展的新特点,对800米跑的供能特点进行深入地分析,并对今后800米跑运动员的训练提供几点意见。800米跑的供能特点

1.1 肌肉活动的唯一直接能源——ATP 人体内储存的能量物质,一般可分为非磷酸化合物(糖、脂肪、蛋白质)和高能磷酸化合物(三磷酸腺苷和磷酸激酸)两类,这两类物质在供能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三磷酸腺苷是肌肉活动的唯一直接能源。三磷酸腺苷在人体内储量有限,约为5~7mmol/kg湿肌,远不能满足大强度运动的需要。所以,三磷酸腺苷要边分解边合成,它主要有三条合成途径:第一是磷酸激酸的分解供能;第二是糖酵解供能;三是糖、脂肪和蛋白质的有氧氧化。1.2 磷酸激酸的分解

随着ATP 释放并分解成ADP,ADP又是促使肌肉中的磷酸激酸(CP)立即分解为磷酸(Pi)和激酸并释放出能量,使ADP和Pi再合成ATP,每一摩尔磷酸激酸可合成一摩尔三磷酸腺苷。

[1]

体育学院毕业论文

上述反应的特点是非常迅速及时的,且不需要氧。但是这些化合物在肌肉中的含量也是非常有限的,在剧烈运动时,肌肉中ATP和CP全部储量的动员,也只能维持不到十秒。1.3 糖酵解

资料表明,当持续运动时间在10秒以上且强度很大时,其所需能量已远远超出磷酸原供能系统所提供的能量,同时机体供氧不足,这时运动所需再合成ATP的能量,主要依靠糖酵解来提供。肌糖元或葡萄糖酵解为乳酸,同时释放能量,在氧充足时,20%的乳酸可继续氧化释放能量供其余80%的乳酸在肌肉中重新合成糖元。

英国诺贝尔获奖得者希尔阐明,800米跑需耗氧27升,而运动员只能吸入9升氧,因此,这个项目1/3有氧,2/3无氧。即800米跑运动员的氧债达66.7%。因而800米跑中所需能量约有95%是无氧氧化供给的。1.4 有氧氧化供能系统

在800米跑过程中能量主要是由磷酸原系统和糖酵解系统提供的,有氧代谢供能只占较小的5%的比例,但其重要程度不容忽视。这是因为它不仅是800米运动供能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提高机体消除乳酸能力的重要手段。800米跑虽然主要依赖于糖酵解能量系统供能,但是无氧代谢过程中不仅产生了高输出功率的能量,还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乳酸。乳酸是酸性产物,如果体内含量过多,就不可抗拒地使体内酸碱平衡遭到破环,从而使代谢水平下降,而难以保持较高的运动强度的运动。为了克服这种现象,只有通过发展有氧代谢能力来解决运动中乳酸堆积的问题。因为乳酸最主要清除通道是进入线粒体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而有氧代谢能力的训练恰好是能使骨骼肌内线粒体数量和体积增大,氧化酶活性增加等。在运动过程中,磷酸激酸的恢复也与有氧代谢能力是密切相关的。

影响有氧代谢能力的因素有以下三点:一是氧运输能力。(1)肺运输氧:据资料统计,安静时肺通气速度一般在500ml/min以上,最大强度运动时,优秀运动员的上升到180L/min以上,并发现此时血氧量不下降或稍下降,可见人的VO2max不受肺泡弥散氧能力的影响。(2)Hb含量:人体内Hb含量高,血液携带氧气的能力强,有氧代谢能力高,当采用血液兴奋剂或高原训练后Hb浓度上升时,VO2max相应提高。由此可见,Hb与VO2max有密切的关系。二是肌肉利用氧的能力。线粒体是供能中心,它可以利用肌肉从血液运输来的氧气。所以,肌红蛋白的含量、线粒体有氧代谢酶的活性、线粒体的数目和体积及供能物质的选择利用等,是肌肉利用氧的关键。线粒体有氧代谢酶的最大活性状态直接影响到有氧代谢合成ATP的速度,但发挥酶最大活性的前提是氧转运进线粒体的速度,同时必须有充足的酶催化反应的底物存在。因此,在供氧充足时,影响VO2max的主要因素是有氧代谢酶的活性。采用大强度间歇训练,能明显增强引起肌细胞内上述生化因素的适应性变化,使肌肉利用氧的能力提高。三是摄氧能力:每搏输出量是直接影响摄氧能力的重要因素。它的多少关系到每分钟流经细胞的血容量以及血液供氧能力。

[4][3]

[2]2 提高800米跑成绩的训练方法 2.1 无氧供能能力训练

2.1.1 最大乳酸训练

发展最大乳酸生成的训练目的是刺激运动员肌糖糖元酵解速率达到最高水平,即提高肌糖元无氧代谢供能的能力。一般采用多次重复训练,在每次运动时运动员要达到或超过极限负荷,每次间歇时间又可以获得合理的恢复,运动开始约5秒后肌糖的分解迅速加快,约30秒后达到最高分解速度,很难维持1分钟左右的时间。具体方法是:300~500米的超极量间歇跑,强度为该段最好成绩的93%~98%,4~5次为一组,进行1~2组的练习,每次间歇4~5分钟,每组间歇10~20min,在实际训练中,由于随着训练的进行,运动员适应能力加强,每次间歇采用递减性间歇的训练效果更佳。

2.1.2 乳酸耐受力训练 [5] 2

体育学院毕业论文

从800米跑的专项要求来看,应尽可能提高运动员机体运动时所积累的乳酸的耐受能力。一般认为在乳酸耐受力训练时,以血乳酸12mmol/L左右为宜,然后再重复训练时持续这一水平,以刺激身体对这一血乳酸水平的适应,以提高运动员的乳酸耐受能力。具体方法为:1min左右的用力跑,使血乳酸达到12mmol/L左右,然后经过4~5分钟的休息,再进行下一次的训练,4~5次为一组,每次进行2~4组的练习,每组间歇20~30分钟。2.1.3 消除乳酸能力训练

提高800米跑运动员的乳酸消除能力,对专项运动员成绩的提高有很大帮助,通常采用大强度训练接中等强度的训练,最后再进行大强度训练的方法。具体方法为:进行1分钟左右的跑,6~7次为一组,3~4组,每组前2~4个用90%以上的强度,使体内乳酸有较高堆积;中间两次用60%~70%的强度进行训练,通过这样的反复练习,可以大大提高运动员机体消除乳酸的速度。2.2 有氧无氧代谢能力训练

有氧无氧能力训练是一种以乳酸供能为主的混氧代谢能力训练,当血乳酸浓度值达到一定水平后,会使无氧代谢能力下降,而此时的有氧代谢能解决运动中乳酸堆积。它也是提高800米运动员供能能力的一种主要训练手段。一般采用间歇训练和重复训练法,心率达到180~190次/分,运动时间一般控制在3~10分钟为宜。2.3 有氧代谢能力训练

有氧代谢能力训练是一种以有氧代谢为主的混氧代谢能力训练。尽管有氧代谢供能只占800米跑所需能量的5%,且供能速率也低于其他供能的速率,但是它的作用却是不可替代的。通常采用持续训练法和重复训练法。以最大强度的80~85%或170~180次/分的心率进行训练,一般运动时间8~10分钟为宜。

2.4 提高运动员速度储备,发展速度水平的训练

速度是指在神经系统和肌肉器官各个过程活动基础上用于完成动作的能力。磷酸原供能能力训练的目的在于提高运动员快速爆发性运动的能力,增强人体在运动的开始和早期还未达到最大的起动能力,提高人体运动的绝对速度和速度储备,而体内ATP——CP的含量以及相应酶的活性则是提高上述能力的物质基础。具体方法:可采用跃跑的专门练习,如60~80~100米的重复跑,间歇时间为每次走回起点的时间,组间休息3min左右。也可以80~120米的重复跑发展运动员的最高速度[9][8]

[7]

[6]。

800米跑是一项在高乳酸和缺氧环境下保持长时间高速度的项目,制约其运动成绩的主要因素3 结语

是运动员的速度能力和体内供能系统的供能能力。提高800米跑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必须对运动员进行最大乳酸训练、乳酸耐受力训练、运动员自身消除乳酸的能力训练、最大速度储备和力量耐力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强调以速度和力量为核心来安排训练计划,还要注意运动员自身的特点。总之,对800米跑运动员要合理安排有氧代谢能力、无氧代谢能力训练的节奏与比例,运动量的大小等内容,如果对这些内容处理的好,能使800米跑运动员尽快出成绩,取得最佳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兵.浅析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1999,(2):38-40.[2] 张立新.从能量代谢的供能特点看业余女子400米跑训练的重点及方法[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学报).2000,17(3):57-59.[3] 刘建立.通过加强400米专项训练提高800米跑成绩[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3,17(4):14-15.[4] 姜明.如何提高800米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18(1):60-62.[5] 芦忠文.800米跑运动员训练方法浅谈[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4,9(3):81-82.3

体育学院毕业论文

[6] 李超红,欧剑.人体三个供能系统的特点及训练[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3(5):95-97.[7] 赵京华.中长跑训练理论的新趋势[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5,7(4):545-546.[8] 胡俊,杨绍昌.浅析800米跑的供能特点及其训练手段[J].保山师专学报,2002,21(2):56-58. [9] 贾昌志.提高800米跑成绩的途径探讨[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24(5):81-83.[10] 贾昌志.800米跑的项目特征及有效训练途径探索[J].浙江体育科学,2003,25(6):52-54.

谢辞:

竞技性健美操的特点及其训练方法 篇3

【关键词】健美操;训练;竞技

现代健美操以融体操之健、舞路之美与音乐之韵于一体而令人耳目一新,它以动作创编科学,姿态优美以及对人体的健身、健体、健美和健心有益而吸引着人们。当今健美操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显示出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竞技健美操随着健美操运动的蓬勃开展而迅速发展起来,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健美操运动,竞技健美操是在音乐伴奏下,通过难度动作的完美完成,展示运动员连续表演复杂和高强度动作的能力。成套动作必须通过所有动作、音乐和表现的完美融合体现其创造性。它比健身健美操更加激烈,更能体现出健力、美的特色。竞技俊美操使健美操运动纳入体育竞争机制。

竞技健美操是一个不同于自由体操、艺术体操和技巧运动的独立的体育项目,根据它具有动作类型多,复合性动作多,动作重复次数少,全套练习时间短和动作速度快的特点,在动作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以操为主,操舞结合式动作设计

竞技健美操的动作必须设计成操的动作结构,有明显影响身体某一部位的目的性。强身健体是竞技健美操的主要功效性之一,在设计动作时应遵守符合强身健体和人体艺术造型的规律。在编排动作时,不仅要考虑到对身体各个部位的影响与发展力量、柔韧、协调、灵敏以及持久力等各种素质的练习,而且还应在运动形态上有舞蹈造型美、外形美的特点。

二、精心构思,力求新颖

竞技健美操全套动作没有节的划分,动作重复次数少,复合性动作多,变化多,连续性强,对称性动作相应减少,行云流水,一气叼成。设计动作时要有新意,精心构思。可多设计粗犷、奔放、力度强、造型美、有弹性的动作。

三、把握动作风格特点

一套竞技健美操必须要有高潮,才能使整套操有起伏对比的效果。高潮就是动作激烈,动作速度快,幅度大,节奏强,力度强劲,使人目不暇接的联合动作。这串动作最能激发情线,运动负荷也是全套动作的最高水平。一套竞技健美操可以有一或两个高潮。特定动作一般放在主体部分,如连续四次俯卧撑,收腹举腿,一般采用二拍一动或四拍一动,充分显示力量,或安排在激烈运动中间,作为调节运动活动节奏的手段,使身体某些部位的强力活动稍加缓和,这种在快节奏中渗有缓慢动作节奏的编排,加强了动作起伏的效果。有的成套动作在高潮中戛然而止,形成静止造型状态,可收到较好的表演效果。

四、运动员体型特点

健美操是健与美的结合,竞技健美操更是健、力、美的体现,因此,运动员的体型有其项目本身特殊的要求。男子应显示肌肉,身高适中,身材匀称。女子应显示有力度的丰满健壮,具有时代美,如结实、粗壮、有女性特有的线条美。那种体操型、艺术体操型、舞路型身材都符合此项目特点。一名优秀的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只练操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加强力量性练习,使体型有力度且具有线条美。而在混双、混六项目中,还要考虑到男、女运动员身材比例是否协调,如果男女运动员身材差别太大,则会影响整体效果,也会影响一些配合动作的完成。

人体美是自然界中生命形态自然美的最高级形式。生物圈中,人体美是一种永远新鲜、永远充满生命力的最动人的美。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在《艺术论》中写道:“在任何民族中,没有比人体美更能激起富有感觉器官的柔情了。”人的形体有高、矮、胖、瘦等自然差别,这些差别虽与遗传基因有着重要的关系,但环境(营养、劳动、生活条件、体育锻炼)也可以大大修饰和改变体型,弥补缺陷,发挥优势。形体健美是人类的共性追求,也是个体的个性追求。它的含义不仅包括外在的曲线美、肤色美和内在的肌肉美、骨骼美,而且在深层次上应体现为高雅的气质、优雅的风度、丰富的个性内涵和自信的性格。

五、竞技健美操的训练

随着健美操运动的开展和普及,健美操运动的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近几年,国际上健美操运动技术发展很快,我国也正在逐渐与国际接轨,健美操的训练已不再是一个短期的、简单的过程,它必须形成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训练体系。健美操的训练是通过各种训练手段对运动员进行身体训练、技术训练,意识训练和心理训练,目的在于改善与提高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能力和充分发挥所获得的技能并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1. 基本体操。基本体操训练以徒手体操为主。徒手体操内容丰富,动作简单,其特点是动作规范,横平竖直,可以培养运动员身体各部位正确的姿态,规范的动作,它所特有的动作对称性,可以使肌肉得到全面的发展。徒手体操按人体解剖和人体运动部位可分为头颈、上肢、下肢、軀干运动。这些运动可根据需要进行某个部位的专门练习,也可进行全身性的综合性练习。

2. 体操。随着健美操难度动作的提高和发展,出现了许多复合型的跳步、转体,这些动作对运动员的能力,空中肌肉运动感觉要求很高,体操中技巧及一些器械等项目中的某些动作训练,能收到较好的训练效果。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美操所特有的保健、医疗、健身、健美、娱乐的实用价值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吸引了不同年龄的爱好者参与,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消费群体。各级电视台纷纷制作以健美操竞赛、普及为内容的专题节目,其收视频率远远超过其他。

【参考文献】

[1]殷红.论健美操的锻炼价值及教学原则[J].安徽体育科技,2001(1).

[2]高雪琴.影响健身性健美操效果的因素[J].中国学校体育,2002(5).

浅谈幼儿乒乓启蒙训练特点及方法 篇4

1 根据 6 岁幼儿特点制定乒乓活动目标和内容

我们都知道,幼儿训练不同于学生及成人,应该根据幼儿特有的身心特点来开展乒乓活动。我认为教授幼儿乒乓球并不是单纯的让幼儿掌握运动技巧,会打乒乓球就可以了,而是怎样通过打乒乓球培养幼儿的运动兴趣和综合运动能力,增强幼儿体制,提高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以及大胆、自信、勇敢的个性心理素质,感受国球文化并体验胜不骄、败不馁,敢于尝试、敢于拼搏的积极向上精神,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为今后的训练打下坚实基础,这才是其训练的目标。随着我国乒乓启蒙训练的早期化,5~6岁的小孩开始学习打乒乓球已经不足为其了。这一阶段的小孩受身高、手臂力量的约束,儿童往往在标准球台上打球很难将球打上球台,即使能打上来,他们也只是靠踮着脚、架着肩膀,把球碰过去。个子矮,球台高时间长了这样练下来,错误动作就形成了,我们的训练就要走弯路。所以,幼儿训练要用标准球台降下来十公分,这样让小朋友在打球过程中肩膀能够放松,前臂伸开放平用腿和腰带动手臂发力击球。外在的因素解决了,在训练工程中教练员都要细心观察,不停的纠正小朋友们的错误动作等。俗话说的好,带幼儿训练教练员就要有一张婆婆嘴。

2 根据幼儿不同的活动能力和理解能力提出不同层次的目标与要求

2 . 1 训练计划要具有趣味性

首次接触要让小朋友产生浓厚兴趣,可以开展游戏方式。通过幼儿对游戏的满腔热情,调动其兴趣,激发他们的活动积极性。例如:让两个小朋友分别站在乒乓球台两侧,中间放好乒乓球,用嘴对着球吹气,让球转动起来,然后两个小朋友隔着球台对着用力气去吹。这样可以让他们先对乒乓球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也可以看他们的姿势、动态观察他们有没有运动细胞。

2 . 2 训练内容设计具有多样性

学生有了一定的兴趣之后,我们就要加以巩固,握拍的掌握是学习乒乓球最基础的项目。为了打一个学习乒乓球的好的开头,就要熟练掌握握拍技法。

例如:在教掌握握拍法的练习时,可以让小朋友们首先围成一个圈,教练员站在圈中,能够增加教练员的亲和力。教练要用一些生动形象的话语,让小孩子们一听就能懂。比如:讲解乒乓的两种握拍方法时。横拍握法就像是妈妈在家里烧饭时,拿菜刀切菜的样子。直拍握拍法就像大拇指和食指组成英文字母C的形状,中指无名指和小拇指是三个C宝宝顶在球拍的后面。球拍握得好的小朋友会给予表扬和奖品,调动幼儿积极性也保证了幼儿参加活动的持久性。

2 . 3 采用游戏方法提高幼儿乒乓练习时效

在开展幼儿乒乓训练初始中,训练的时间不宜过长,因为小朋友的年龄小集中注意力时间短。教练可采用游戏手段多一些的方法,让小朋友在游戏当中轻松快乐的学习乒乓球技巧,提高幼儿开展乒乓训练的兴趣和时效。以下以60min为一节训练课训练计划内容具体举例说明。

2.3.1 第一阶段(第一个月):球感趣味训练

(1)用手拍拍球,先热热身活动一下腿脚(10min)。(2)掂球,各自先分开练习规定他们要达到一定数量(10min)。(3)集中在一起比赛掂球。(数量多者要给予奖励和鼓励)使他们也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15min)。(4)在各自分开练习掂球(10min)。(5)第二次集中比赛。(与第一次做比较)(10min)。(6)放松训练(5min)。

同时也可以穿插一些游戏:运动比赛、托球比赛等。都可以增添课堂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教练员灵活掌握并分配好时间。

其实,训练也就算是一种游戏了,有的人把训练称作“训练游戏”,把训练规则和训练动作要领称为“游戏规则”如果违反“游戏规则”裁判(教练员老师)就会指出来,让小朋友能够少走弯路。

2.3.2 第二阶段(第二个月):动作模仿训练

之前通过一个月的掂球练习,大部分幼儿都能够掂几十个,个别的也能掂上百个了。这时开始练习模仿动作。这个阶段的训练是比较枯燥的,集中时间不宜过长,可以减少时间增加次数。例如:分4次做,每次不超过10min。每间隔时段给小朋友休息1~2min。教练员在幼儿挥拍做动作时,嘴里要多说时刻要提醒。把正确的动作模式印入幼儿脑海里。包括脚底下的中站位,手指的握法,板型的控制,挥拍方向等。一定要注意动作结构的合理性。

这个时候要观察,动作好(规范的)一般他(她)的模仿能力不错,还要注意动作好的身体、手臂、肩膀是否僵硬。加上腰腿动作后是否协调。

当学生对乒乓球运动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并且由刚刚开始每天一次的乒乓课训练,真正转变成为非常喜欢的一节特长课时,我们就要在技术上加以强化的训练了。

通过第一个月掂球观察,可以把掂球多者视做手感不错,第二个月动作规范者可以视为模仿能力不错,到了第三个月就要上台打球,看他们的球感(也就是击球的感觉)。

2.3.3 第三阶段(第三个月):上台练习,先学习正手攻球及步法

(1)在上台对球练习过程中动作好的不一定就能一上台就能打好球,因为综合的能力还没达到,需要时间掌握,这时教练需要细心和耐心的引导教授。因为没有很多人可以一次做好一件事情。(2)在上台练习正手弓球过程中如果一上来就能打得到球,动作、协调性都尚可,这就具备了一定的天赋,是个苗子手感很好。(3)在上台练习正手攻球过程中定点能打上球的小朋友,开始练习两点加上步法移动训练。(4)在上台练习正手攻球过程中通过多球的练习,能够稳定打上台了,我们开始用单球陪,通过多打板数来固定动作。

2.3.4 第四阶段(第四个月):反手推、拔和练发球

(1)让小朋友们正手攻球能够熟练掌握,连续能打几十板、上百板时,开始练习反手,同正手的步骤一样。(2)发球练习可以安排在结束前练习。这样是科学的课堂训练时间安排,有效提高上课质量以及效率。(3)练习每项技术时都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

乒乓球属技能项目,是对抗性的竞争训练,它是在矛盾中的竞争运动。在打乒乓球中最基本的规律就是适应与反应。每一个小朋友都力争适应对方技战术和打法,而不是让对方在适应自己,所以,让小朋友在真正的实践当中去领悟,领会真正的适应能力,是现在的教练员们应该做的事情。

我们知道,打乒乓球讲究的是速度和灵活,它的运动使脑体运动有机结合,不仅动脚、动手,更重要的是动脑,即使是托球、掂球等乒乓球游戏也必须通过观察、判断、思考不断调整自己的手脚和体位,打每一个球都要通过手、眼、脑的协调,这种脑体运动的结合,对保持神经系统的功能有重要作用,必然促进人的思维能力,促进智力发展。幼儿乒乓训练就更是如此了,通过开展幼儿乒乓球训练,不仅培养了幼儿的运动兴趣和综合运动能力,提高了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增强了幼儿体质,增强了幼儿的创造能力,促进了幼儿的智力的发展,同时还能够培养幼儿的大胆合群的个性心理品质,以及敢于尝试等体育精神,是百利无一害的运动项目,而且非常适合幼儿学习,可见幼儿启蒙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8年来,通过幼儿园和学校领导的关心与支持,老师与教练之间的相互配合,在多方面的不断努力下,我所带的幼儿乒乓训练收获效果非常明显,平均每一批有8~10人在幼儿大班毕业时会被乒乓特色小学选入继续训练。幼儿训练让我收获了很多东西,也有了一定的成就感,同时也深刻体会到带启蒙是最难得,特别是学龄前的幼儿更是难上加难,关键就看教练员的水平够不够了。因为从什么都不懂开始教,这些小孩子就如同一张张白纸,我们教练员的角色就如同画师一样,一副作品如何完成好就看教练员如何教了。

3 结语

拓展训练的方式特点 篇5

下面南京卓学教育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拓展训练这种方式的特点以及比较经典的项目,希望在大家的团队建设中能够发挥作用。

训练特点

1、投入为先:要求学员全情投入才能获得更高价值。

2、挑战自我:拓展训练的项目都具有一定的难度,表现在心理素质的考验上,需要学员向自己的能力极限挑战,跨越“心理极限”。

3、熔炼团队:体验团队的伟大力量,增强团队成员的责任心与参与意识,树立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团队精神和群体合作意识。

4、高峰体验:在克服困难,顺利完成训练项目要求以后。

5、自我教育:培训师只会在训练前把课程的内容、目的、要求以及必要的安全注意事项向学员讲清楚。

经典拓展训练八大项目编辑背摔、断桥、天梯、攀岩、电网、求生、盲阵、结伴

体验式培训的新项目

高空项目:牵引横越、飞越泸定桥、天使之手

场地项目:帝国战车、生死时速、荆棘排雷、智慧拼图、神笔马良情景项目:呼吸的力量、极速过山车、一统天下。

卓学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是江苏省以及整个华东地区的拓展培训公司之一,核心团队组建于2003年,我们拥有多位来自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教育行业、培训行业、户外行业的顾问团队。

在公司发展过程中,我们追求特色、追求不凡,始终如一的坚持“诚信专注”理念,在体验式培训领域不断地探索实践和积极创新,并凭借专业化的培训师队伍和良好的培训品质,获得了各培训客户的认可、业界同仁的尊重。

训练方法特点 篇6

关键词:教材特点 协调好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一、教材的特点

1.一增一减,意义深远

新教材删除了《焊工基本操作》这一单元,体现了够用、实用原则。同时,增添了《电动机及控制线路的安装》这一单元,使教材内容涵盖有关国家职业标准(中级)的知识和技能要求。

2.降低难度,操作性强

原第四单元《电子电路的安装与调试》改为《电子线路焊接与测试》,降低了课程难度,体现了简单易学的原则,也提高了教材的可操作性。

3.形式多样,直观有趣

新教材增加大量的图片,图文并茂提高了教材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每个课题都安排了相应的技能训练,从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增加了许多小的栏目,如提示、知识拓展、阅读材料、复习思想等内容。

4.教材内容与时俱进

在第四单元变配电所设备的安装、操作和维护中,增加了配电计量与抄表收费的新课题,使教材具有较鲜明的时代特征。

5.编写模式一脉相承

教材每一章节均采用“应知导读和应会训练”这一结构模式编写,与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理念一脉相承。

二、使用教材应协调好几种关系

1.处理好各单元教学先后顺序和时间分配关系

任课教师首先要把好教学大纲关、组织教学关。如第四版教材是先把《电动机及控制线路的安装》这一单元安排在《变配电所设备的安装、操作和维护》这一单元的前面,但在实际教学计划中,笔者认为可以把这两单元顺序反过来,更符合先易后难的教学规律。

2.协调好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

电工技能训练涉及内容广,与其他电工专业课程内容紧密相连。如第一单元电工基本技能的课题一《电工安全技术基础》,这一章节内容在教材《安全用电》也有提及,再如第五单元电子线路焊接与测试的课题二《电子元器件的简易测试》,这一章节内容在教材《电子技术基础》也有提及。为了避免教学内容重复,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做到对本专业教学计划心中有数,了解各专业课程安排先后顺序和教学进度,要在教学过程中与各专业任课教师相互沟通,切勿自弹自唱。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电工技能训练的教学,就是通过设计一个具体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对相关案例进行思考、分析、讨论和归纳的一种教学过程。如第一单元课题一《电工安全技术基础》和第四单元课题二《变配所设备的操作、运行和维护》章节内容都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

2.直观法教学法

(1)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是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传递信息。如第二单元课题二《架空电力线路的安装》《电缆线施工》等章节的内容,一般学校都不具备这些设施。通过视频播放这些内容,只需用几分钟或几十分钟的时间就可以系统地、科学地把原来需要几十个小时才能完成的内容展示完毕,力求给学生营造一个更加直观的认知环境。

(2)利用挂图、模型、实物手段进行教学。如在电工技能训练课程中有许多如变压器、电动机及控制电器等实用电工的内容,了解这些设备的结构,掌握其各部分的功能是操作和使用的前提。在各种设备的结构与功能教学中,充分运用实物教学让学生进行拆卸、安装和接触其内部结构。

3.分层次教学法

分层教学法既能使所有学生达到课程规定的基本要求,又能使学习较好的学生得到进一步发展,使所有学生从知识、技能和能力方面普遍提高。分层教学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这种愉快的情绪极大优化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而提高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合作与交流的效率。如第三单元课题三《交流电动机控制线路安装》由点动正转电路安装到桥式起重机安装与维护,电路越来越复杂,安装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难度呈梯度上升,未必每个同学都能达到要求。为此,我们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及心理因素,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将学生分成A、B、C三个组,与之相对应的是根据课题三实训内容将难度分为:基本要求、较高要求、潜能发展三部分。这样做,虽然增加备课难度和指导难度,但是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4.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如第五单元《电子线路的焊接与测试》,教师可以以典型电子线路的安装与调试作为一个总任务,以提问学生家用电器常用哪些电源为题创设一个教学情景,以学会使用焊接工具、学会使用万用表检测元器件极性与质量、学会查阅《电工与电子手册》选用元器件、学会使用示波器等内容为小任务。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个别和集体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学生完成小任务后,或者在掌握了基本技能点后,再让学生进行电路安装。

5.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身心发展。这里要着重说明,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如第一单元子课题二《导线的剖削和连接工艺》这一章节训练内容时,教材只谈到线径相同单芯铜线和七股线的连接方法与不同线径并接法,显然没有包括现实生活中导线连接的其他情形。为此,当学生掌握了线径相同单芯铜线的连接方法后,我们要求学生掌握下列几种情形导线连接:单芯铜或铝线与多芯线(又称花线)一字连接,线径粗铜线与线径细铝线一字连接,线径细的铜线与线径粗的铝线一字连接。在让学生做单芯铜或铝线与多芯线(又称花线)一字连接时,我们发现学生用花线去缠绕铝线或铜线(由于花线软,铜或铝线硬,这样连接会出现松动,接触不良)的错误操作。此时我们不急于马上否定,更不急于给出正确答案,而是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展开特殊情形导线方法讨论,进行思路或做法上的辨析,引导他们做进一步的思考。通过这样反复训练,学生养成了动手和动脑的习惯,为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参观教学法

参观教学是一体化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如在讲授维修电工第二单元课题三电缆施工内容和第四单元课题二变配电所设备的操作、运行和维护内容时,一般学校不具备这些施工设施,我们可以通过参观当地供电部门维修车间来加深学生对此章节内容的了解。

另外,随着维修电工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新的政策法规和操作规程不断出台,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操作规程,熟悉先进操作工艺流程。例如新教材第四单元课题三《配電计量与抄表收费》这一章节提到各类电价收费适用对象及电费计算方法,是最近几年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的。所以,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传授好这些知识。

参考文献:

训练方法特点 篇7

一、三级跳远的技术特点

(一)技术复杂性

三级跳远的助跑技术要比一般跑的技术复杂,这是由三级跳远自身项目的特点所决定的。因此,三级跳远运动员的速度训练要区别于一般短跑等项目的速度训练,应该对三级跳远运动员进行专门的速度训练。运动员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必须具备较好的短跑的成绩,还要有较高的跳跃能力,但光靠这两者的简单结合是不够的。三级跳远是一项技术比较复杂、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的运动。三级跳远的助跑不同于短跑,三级跳远的助跑技术性很强,助跑训练要注重技术的训练,助跑速度快慢取决于短跑成绩,而助跑的效果就取决于助跑的技术含量。助跑速度好坏不仅在于运动员平跑速度,还要有先进的技术在里面,这样才能得到好的助跑速度。助跑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第一跳,因此要求跑的动作技术正确、步幅开阔、有力、有弹性、节奏稳定、摆臂有力,整个动作放松。

(二)技术节奏性

三级跳远技术大致分为高跳型、平跳型、中间型。高跳型也称力量型,特点是第一跳身体重心腾起高而远,三跳距离变化较大。平跳型也称速度型,特点是身体向前速度快,重心轨迹低而平,第一、三跳距离变化不大。中间型也称现代平跳型,特点是在保持第一跳较长距离下,仍能使第三跳增长距离。三级跳远是一个速度性田径项目,是跑与跳跃的结合,它是运动员在助跑之后连续完成单足跳、跨步跳和跳跃的三次连续跳跃的运动。所以合理的助跑速度、完美的跑跳结合以及三跳之间的节奏对于三级跳远成绩来说起着决定作用。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对运动员进行速度训练,同时要注重对运动员节奏感的培养。三级跳远的助跑不仅要求运动员在短时间内发挥最高速度,而且要同时做好起跳的准备。这就要求三级跳远运动员不仅要跑得快,而且要放松自然,有节奏,并且还要跑得准确。

(三)技术阶段性

总的看三级跳远发展有三个阶段:(1)自由发展阶段,突出强调第一跳与第三跳,把第二跳只当作过渡步,仅仅看成是一个连接动作,这就成为制约三级跳远技术发展的最主要原因。(2)高跳型技术阶段,是在保持第一跳较大的条件下,增加了第二跳的远度,把三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当时的三级跳远成绩得到迅速提高。(3)平跳型技术阶段,人们不仅意识到速度在三级跳远中的重要性,同时注意到速度利用率的问题,将速度有效地保持到第三跳,以增大第三跳的速度来提高总的成绩。这就说明如何分配三跳的力量也是关系到成绩好坏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在训练中要注重三跳比例,合理分配好三跳比例将有助于速度的利用,速度越快成绩就会越好,适当减少第一跳比例而增大第三跳比例将有利于运动员助跑速度的更好发挥,同时有效地把速度保持到第二跳与第三跳中去,这也是世界著名运动员取得惊人成绩的秘诀。

(四)技术完整性

查阅文献资料和对许多著名三级跳远运动员所取得的成绩进行分析、比较和研究看出三级跳远助跑速度与成绩成正比关系,速度快成绩就好。三跳成绩分别占总成绩恰当的比例(三跳比例约为:33%+30%+37%)。

二、三级跳远的训练方法

(一)“布点”训练法

所谓“布点法”就是在助跑道上,根据运动员自身特点布置一定的点数,让运动员踩着点进行助跑训练。三级跳远的助跑距离约为45米,运动员一般跑18~22步,助跑不仅要跑得快而且要有效地利用速度,运动员要想在这45米距离发挥出最快的速度,这就使得运动员对助跑的技术有很深的领会。所以运动员的助跑要做到动作自然放松、幅度大、有弹性、有节奏、快而有力、高重心和上体摆臂有力向前。要想达到这样的助跑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法:50米加速跑,50米布点跑,40~60米下坡跑,40米左右的跨步跳,50米后蹬跑,各肌肉的力量训练,特别是小肌肉群的练习,协调性训练等等。

(二)“限制”训练法

怎样使得第一跳不过高而又快呢?这就要在起跳中注重蹬离起跳板瞬间适当降低起跳脚角度,这就要求起跳时起跳点接近身体重心投影点。要想达到这样的水平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训练,可以利用标志物对起跳角度进行限制,在空间上进行约束,通过练习可以让运动员找到适合自己的第一跳距离,而且可以减少速度的损失,让速度很好地保持到后面两跳中。具体方法:连续的单足跳,行进间单足跳,向前单足交换跳,单足跳和跨步跳交换跳,单足跳障碍等等。在长期的训练中发现,运动员经常出现起跳技术不合理、上板动作较慢和摆臂不协调。特别是第一跳腾空过高,这个消极、速度问题的出现主要是踏板前一步拉大,起跳后小腿伸得过远、上体后仰,还有起跳时摆动腿和两臂的摆动动作向上而不向前。出现这些情况要及时进行纠正,防止动作定型难以改正。特别提醒的是在训练第一跳时有的认为只要提高助跑速度就能提高第一跳的速度,那是不完全正确的,在提高助跑速度的同时更要注重起跳角度的限制以及提高起跳脚对地面的反作用力。这样才有利于第一跳的发挥和减少速度的损失。

(三)“过渡段”技术训练法

“过渡段”技术在整个三级跳远技术过程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第一跳和第二跳的“过渡”技术,发挥得好坏直接影响到第三跳的发挥。第二跳是三跳中距离最近的一跳,我们要处理好这跳的比例,过大则会损失大部分速度不利于下一跳发挥,过小则不能把速度完全发挥出来,所以要找准自己的尺度,既达到理想的远度又减少速度的损失,为下一跳做准备。“过渡”技术训练法可以通过以下手段进行训练:连续跨步跳,50米左右跨步跳,原地弓步交换跳,30~40米多级跳,行进单足跳和跨步交换跳,负重弓步前行走,原地负重弓步跳等等。跨步跳是接第一跳屈膝折叠向前摆出,摆动腿屈膝向前上方快摆,大腿要超过水平线以上。在这个动作中要注意两臂和摆动腿以及起跳腿的交换动作速度要快,要加大两腿之间的夹角,整个跨步幅度要大。因为它是三级跳远的过渡一跳,所以起跳脚同样要有向后向下的扒地动作,这才有利于第三跳的发挥。所以说第二跳要做到起跳腿完全伸展、后腿以膝领先向前上方摆动、摆臂与腿部动作配合协调、空中动作要自然、落地时要以前脚掌向后扒地,身体重心落于投影点附近,并以全脚掌着地起跳进入第三跳。

(四)“滑翔”训练法

大家都知道滑翔机,如果让运动员能在空中像滑翔机一样滑翔起来,那么这一跳的成绩就会更远。所以这一跳的高度和速度就是滑翔的关键,因为一定的高度和速度有利于在空中的滑行,速度越快滞空时间越长滑行的距离也就越远。作为最后又应该是最远的一跳,那就意味着在这一跳要把所有的速度和力量全部用上,那怎样把速度和力量全部用上就成为了这一跳的关键。速度是以前留下的,前面我们已经对它的损失采取了措施,而高度就成了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提高这一跳的一定高度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器材进行辅助性训练。例如:在沙坑上空一定高度放标志物,让运动员越过标志物,标志物的高度应根据运动员的水平而定,随运动员水平上升训练高度也慢慢提高,但到了一定高度就不能再提高了,那就要将训练转移到速度上了。具体的素质训练如下:立定跳远,原地双腿触胸跳,短程助跑跳远练习,单、双摇跳绳,手持壶铃深蹲跳,跳深练习,连续跳栏,蛙跳,负重半蹲等等。

(五)“整体”训练法

三级跳远的第一跳要低而快,而且不易过大,第二跳要步幅大而且轻松,第三跳要高而远,再加上自然而有节奏的助跑就会取得好的成绩。“整体”训练法可以通过以下手段进行训练:观看录像,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了解技术动作特点;整体反复练习,对自己的动作不断地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改进方法;完成整个动作时要做到助跑速度快、步点准确,与起跳衔接自然,三跳节奏鲜明,二、三跳要积极着地,保持水平速度,上下肢配合要协调有力;多练练短程助跑三级跳远等。同时运动员还要加强理论学习,从理性认识为什么,把理论带到实践中去。

三、小结

(1)三级跳远的成绩取决于助跑时所获得的水平速度和合理的腾起角度,速度与成绩成正比关系,在保证顺利完成起跳的前提下速度越快成绩就越好,而合理的腾起角又是减少速度损失的前提保证。

(2)合理分配适当的三跳比例,找到适合自己的三跳比例就能取得好的成绩,所以三跳间的节奏就成为关键。

(3)全身协调用力、维持身体平衡的能力对完成动作的质量、提高运动成绩有着重要影响,完成动作质量高、平衡能力强的运动员成绩自然就好。

浅谈拉丁舞体能特点及训练方法 篇8

根据广义的体能理论,拉丁舞的体能我们可以理解为人体适应拉丁舞这项运动的能力,也就是身体对拉丁舞这项运动的适应能力。根据狭义的体能理论,拉丁舞的体能可以理解成为了适应拉丁舞这项运动而在身体形态、柔韧性、力量、耐力、速度等方面所表现出的能力

为了更好的了解拉丁舞的体能构成因素,我们必须要知道在进行拉丁舞比赛中人体的供能特点是怎样的。人体有三大供能系统即:ATP和CP分解供能、糖酵解供能和有氧氧化供能。根据能量连续统一体的理论特点,供能系统不是单一的某一项系统在供能而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功能系统共同完成的。根据各支舞运动负荷强度的不同而选择相应的供能系统,下表是我国青少年拉丁舞在完成金牌套路时生理负荷特征表。

(根据优秀选手金牌组合负荷强度的研究改制)

从表一我们可以看出,拉丁舞各支舞的负荷强度从高到低排列为牛仔舞180bpm以上的占66.4%;恰恰180bpm以上的占60.9%;桑巴180bpm以上的占54.3%;斗牛180bpm以上的占36.6;伦巴180bpm以上的为0,但它主要集中在170bpm-179bpm之间占48.5%。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表一判断出拉丁舞的供能系统基本以无氧供能为主,根据前面所提到能量连续统一体理论我们把供能系统分成以下5种供能类型即:1、ATP ATP和CP分解供能:2、ATP和CP-糖酵解供能:3、糖酵解供能:4、糖酵解-有氧氧化供能:5、有氧氧化供能:在比赛中选手要连续完成5支舞,其中每支舞有10-20秒左右的间隙时间,所以拉丁舞的供能特点,属于糖酵解-有氧氧化供能。

2、拉丁舞体能训练方法

拉丁舞专项体能是为运动员所要完成的技术动作而服务的,其主要包括专项力量、专项速度、专项耐力、形体、舞蹈表现力。

拉丁舞的专项体能是运动员在掌握基本的专项技术后,为了更好的发挥专项技术,而必须掌握的能力,运动员的水平越高其专项技术和专项体能的水平也就越高,专项体能的训练主要包括形体训练、专项力量、专项速度、专项耐力、舞蹈表现力的训练,在拉丁舞中,柔韧、力量和耐力三项素质是非常重要的,这三项素质也是拉丁舞体能专项训练的重点。

第一、形体训练。拉丁舞对运动员的形体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裁判员在比赛中最先观察的就是运动员的形体,根据拉丁舞对运动员手位(手型)及脚位(脚型)的要求,拉丁舞与芭蕾舞运动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所以在对拉丁舞运动员进行形体训练时大多数教练员都会采取芭蕾舞形体训练,芭蕾舞形体训练对拉丁舞本身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此建议教练员如果进行系统的形体训练的话,可以参照芭蕾舞形体训练并结合拉丁舞本身的特点加以改进。训练可以放在每天技术训练之前进行。时间可设定在15-30分钟之间,可以把形体训练当做热身运动来做。下面介绍具体的方法

第二、专项力量训练。根据拉丁舞项目的需求,体能训练应贯穿全年,其主要的任务是提高最大力量、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的水平。拉丁舞的力量训练时间每周安排2-3日。课训练负荷结构在训练力量时,每组休息的时间应该保持在1-2分钟。具体的训练方法是:拉丁舞的力量训练顺序可从髋部及腿部开始:练习组合一:髋内收要求与髋外展组合练习4组,每组重复11-16次。髋外展训练方法同髋内收。练习组合二:垫高小腿仰卧起坐、伸背练习练习4组每组20-30次可加负重。练习组合三:卧推要求练习3组,三组重复次数12-10-8。双臂坐拉引与卧推组合练习3组,重复次数相同。练习组合四:坐立上推要求与侧平举哑铃组合练习3组,3组重复次数12-10-8。侧平举哑铃要求与坐立上推组合练习3组重复次数一样。练习组合五杠铃屈肘、体前屈单臂肘后伸两个动作相互组合练习3组,重复次数12-10-8。

第三、专项速度训练。根据拉丁舞专项的特点,结合专项速度训练相关的理论研究,总结出拉丁舞专项速度的分类情况表。

(1)动作速度训练

全身配合训练动作速度:在日常的训练中我们还可以结合拉丁舞技术训练来完成专项速度训练,具体的做法是,选择音乐因为每个音乐的速度都不一样,开始时选择较慢得音乐进行训练待技术动作稳定以后,逐渐加快音乐的节奏(可选择比赛音乐或者比比赛音乐还快的音乐)反复练习单个动作或者整套动作。动作速度的提高,很大程度上要求我们具有完善的的技术动作,动作速度还直接受到力量、柔韧等素质的制约。所以要想提高动作速度首先是要完善技术练习,可根据掌握的动作熟练程度配合快慢音乐反复练习,直到动作的速度可以配合最快的音乐(与比赛的音乐相同或更快)。其次我们可以增加一些负重或助力练习。负重练习是在上述练习的基础上增加运动员的负重。比如可以在运动员手臂、腿上、腰部绑上沙袋。然后再音乐的节奏下按要求的速度完成动作。助力练习是指在练习过程中,利用外界的助力和人为的助力来发展动作速度。比如我们在完成单个旋转时教练员可以给运动员增加一些助力使其转的更快。

(2)位移速度训练

位移速度的训练方法有力量训练、重复练习、步频步幅练习。力量训练是提高位移速度的基本方法之一。这时在进行力量训练时应以快速力量为主,注意采用极限和次极限负荷的强度用于提高快肌纤维的功能,增加一些超等长的力量练习可提高肌肉收缩的速度。

其中重复练习是要先掌握练习的强度,强度可控制在90%-95%左右,其次是练习量,位移速度练习的时间不宜过长,结合高强度练习持续的时间在20秒以内,可负荷极限速度,但负荷时间要短,一组6-7次,重复5-6组。如不是极限负荷时间可长,重复次数与组数可减少。间歇安排为如练习持续时间5-10秒,各次练习间休息1-2分钟,组数间隔2-5分钟:若练习持续时间10-15秒,各练习时间休息3-5分钟,每组间隔时间10-20分钟。

提高步频步幅是针对具有一定运动训练水平选手最有效的训练手段之一,步频受肌肉纤维的类型和神经活动的灵活性的影响。而步幅受腿的长度、柔韧和腿部力量的影响。

第四、专项耐力训练。专项耐力是指运动员有机体为取得专项成绩最大限度地动员运动员的能力,克服因增加负荷给身体造成的疲劳。通过专家的访谈,总结出拉丁舞专项耐力训练的参数表(表二)按照表二所示耐力训练被归纳为三种方式:持续方式、重复方式、比赛和测验方式。

在进行耐力训练时可以用持续训练法、变速训练法和法特来莱克训练法;每组重复的时间可分为8-15分钟长时间重复、2-8分钟中等时间重复和15秒-2分钟短时间重复。模拟比赛的耐力训练,按照变化方法可以划分为距离和速度两方面的变化。可变化为小于比赛距离、大于比赛距离和等于比赛距离的训练;速度可以采取低于比赛速度、高于比赛速度和等于比赛距离。这些可以组合成拉丁舞耐力训练的方法体系。法特莱克训练法是根据运动员的需求不断变化练习的负荷强度的训练方法,拉丁舞运动员可根据需要增加负重的方式来改变练习时的负荷强度。

第五、舞蹈表现力的训练方法。(1)、舞蹈表现力的概念。拉丁舞的舞蹈表现力是指选手在进行拉丁舞运动时把内在的情感和感情运用肢体的语言所表达出来的能力,是舞蹈本身所具有的内涵。拉丁舞运动属于典型的技能主导类难美性运动,在拉丁舞的比赛中,舞蹈表现力及其重要。通过观摩近两年黑池比赛的录像可以看的出来,我国选手在舞蹈表现力上面与国外优秀的选手相比,有着非常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我们的选手通过肢体表达出来的语言是为了表现而表现,而不是发自内心的。(2)、影响舞蹈表现力的因素。音乐的选择对拉丁舞动作表现力的影响。音乐是拉丁舞蹈的灵魂,运动员的情感是在音乐的伴奏下,通过音乐的激发使运动员想象各种场景,创造出想要表达内心情感的动作,再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出来。音乐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我们选择有主题的音乐,通过动作的合理编排,可以表达出音乐的内涵(3)、提高拉丁舞舞蹈表现力的训练方法。(1)、各种舞蹈的训练,对于拉丁舞选手来说可以通过学习其它舞蹈在发掘自身的艺术表现力,比如说学习芭蕾舞、现代舞等,通过其它舞蹈的训练可以积累学生表现力的素材,素材越多学生在表现力方面的能力就越强。(2)、教练的正确引导。运动员在初期训练时是没有雕刻成功的艺术品,教练员是雕刻家,在表现力方面的训练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通过语言的激励、场景的设定、在日常的训练中让学生多表演。

3、结论与建议

3.1、体能对拉丁舞的影响已经至关重要,而我国拉丁舞运动员的体能状况和国外优秀选手相比有着不小的差距。主要问题表现在:专项体能训练内容和方法与拉丁舞项目联系不紧密;我国教练员对体能训练认识不够;没有系统的拉丁舞体能训练计划。

3.2、建立体能训练的长效机制:拉丁舞体能训练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训练时必须向技术训练一样建立长期有效的手段,可建立运动员体能档案、短期-长期体能训练计划、实施计划、教练员监控及反馈的机制。拉丁舞运动员的体能监控和反馈机制在体能训练中常常被教练员所忽视,建议教练员一定要理解监控和反馈机制的意义,建立长效的监控及反馈的机制才能使体能训练更科学化,促进拉丁舞积极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子文.全国体育舞蹈等级考试培训考试教材[M].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2005.

[2]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Bill foran.高水平竞技体能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0.

[4]MICHEL J.ALTER,MS.牵伸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训练方法特点 篇9

1 短道速滑的场地及要求

短道速滑冰场面积为60米×30米, 跑道周长为111.12米, 直道长28.85米, 宽不小于7米。比赛采用淘汰制, 进行预、次、复、决赛, 以名次论胜负。通常500米 (4.5圈) 、1000米 (9圈) 、1500米 (13.5圈) 决赛只有四人, 3000米 (27圈) 决赛则可能多达6人。比赛出发时, 多名运动员抽签决定道次, 戴防护头盔和防护手套, 身穿防护服在一条起跑线上同时起跑, 在不犯规的前提下可以随时超越对手。场地两端弧形弯道处摆放的黑色橡胶块是标志线, 运动员不得滑入标志线纳, 直道区则没有标志线, 可以任意滑行。

2 运动员体能的综合性特点

2.1 蹬冰动作所产生的力是使运动员前进

滑行的动力, 此外, 支撑腿还要承担自身重力和离心力等。运动员在完成滑行动作时还要克服前进时的空气阻力、冰刀与冰面之间的摩擦力等。由此可见力量是短道速度滑冰不可缺少的运动素质。短道速度滑冰所需的力量主要有:绝对力量、相对力量、速度力量、力量耐力、起动力 (爆发力) 等。

2.2 耐力是短道速度滑冰运动员重要素质

之一。短道速度滑冰各个竞赛项目不同, 所需要的耐力是有所侧重的, 如500m所需要的耐力主要为无氧耐力, 3000m所需要的耐力侧重于有氧耐力。就整体来讲, 短道速度滑冰运动所需的耐力主要有:有氧耐力, 非乳酸能无氧耐力、乳酸能无氧耐力等。

2.3 速度滑冰比赛说到底是比运动员在单

位时间内通过冰面距离的能力, 也就是比滑行的速度, 因此速度是速度滑冰制胜的因素。短道速度滑冰运动所需要的速度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反应速度对起跑、超越、躲闪十分重要。动作速度寓于某一技术动作之中, 在滑冰运动中动作速度是通过步幅与步频表现出来的, 由此可见动作速度与动作技术是紧密连在一起的。短道速度滑冰的起跑技术, 动作速度是一个运动员起跑能力、超越能力的基础。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冰面的距离就是位移速度。这是冰上运动员的重要素质, 从某种意义上讲, 运动技术、战术, 一切其他素质都是为获得位移速度而服务的。此外, 协调素质、柔韧素质、灵敏素质也是构成短道速度滑冰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因素。综上所述, 短道速度滑冰是一个需要综合体能的运动项目。

2.4 训练方法

a.在青少年训练阶段应注意全面身体训练, 尤其抓好有氧能力训练, 打好身体训练的基础;

b.对青少年年龄阶段的训练, 应把影响神经系统的能力放在重要地位进行训练;

c.根据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 在青少年训练中应把柔韧素质、协调能力、反应速度、动作速度放在重要地位进行训练;

d.在安排全面身体训练时, 要考虑到运动素质的转移, 利用良好转移, 防止不良转移, 并注意素质之间的同类转移与非同类转移, 使训练取得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

3 短道速滑战术复杂的特点

3.1 战术训练极其复杂的原因短道速度滑

冰比赛激烈、战术复杂的程度是其他竞速项目无法比拟的。这是因为:

a.短道速度滑冰竞赛规程规定, 一般大型正式比赛每个项目都要经过预赛、次赛、半决、决赛4轮的比赛, 才能决出最后名次。而且, 在每轮次的比赛中, 每组比赛的只有前2名进人下一轮次的比赛, 其余者将被淘汰。规则又规定, 参加下一轮次比赛的队员根据上轮比赛的结果所决定, 因此, 前一轮比赛的名次是进人下轮比赛的首要条件。所以, 每一轮比赛都很重要, 要求运动员必须认真对待, 使比赛自始至终紧张激烈, 扣人心弦;

b.由于短道速度滑冰比赛的方式往往是以集团的形式形成比赛阵容, 使运动员“拥挤”在一起。又加之比赛场地小、速度快、弯道多, 所以, 运动员在比赛时出现拥挤、碰撞、阻截、追赶等场面, 就使战术变化多端, 变化莫测, 也使比赛场面十分壮观、生动、活泼;

c.由于短道速度滑冰个人比赛有504m, 10044m, 1500m, 3000m4个项目, 每个项目都要经过预、次、复、决4轮比赛。这样, 运动员要想取得比赛最终的胜利, 2天半参加5项比赛, 其中包括4项个人项目、一项接力集体项目, 一共登场18次, 这也是其他竞赛项目所不及的, 又加上短道速度滑冰比赛偶然性大, 即使前几轮成绩再好, 最后一轮摔倒了, 也将前功尽弃, 所以运动员不仅体力消耗大, 精力消耗更大。

3.2 战术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根据这一特点, 在训练申应注意:

a.加强战术训练。对青少年运动员主要是培养他们的战术意识, 战术意识即战术思维, 是指运动员在错综复杂的、瞬息万变的比赛过程中, 既能坚持运用既定的、有效的作战方针, 又能创造性地采用正确有效的应变措施的能力, 它是一种思维活动, 从竞技体育角度来讲, 它是一种伴随操纵身体活动的思维活动, 由于比赛瞬息万变, 时间紧迫, 所以这种思维活动不允许你去深思熟虑, 要求运动员根据场上的变化情况马上作出决策。因此, 比赛中的战术意识应具有应变的、快速的特点。这些能力的培养应揉和在训练各个环节、各个练习中。

b.加强对。运动员抗干扰能力、适应环境、利用环境能力的培养。由短道速滑比赛特点所决定, 比赛中的“干扰”是不可避免的, 在平时训练中应加强对运动员抗干扰能力的培养, 对那些遇到紧急情况就“发慌”, 见硬就“回”, 碰到困难“随弯就弯”的队员, 必须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运动竞赛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场上变化是绝对的, 如不能迅速地采取有效措施应付变化的情况, 就不可能取得比赛的胜利。在短道速度滑冰中应特别培养运动员对比赛对手的变化适应能力, 这是由短道速度滑冰特点决定的。短道速度滑冰比赛环境复杂, 观众如醉若狂的吵闹声, 主队的天时、地利、人和, 裁判的失误, 对这些问题处理不好, 都会影响运动员的情绪, 在平时训练中应加强对适应环境能力的训练, 也要加强变“负刺激”为“正刺激”能力的训练, 把不利因素变有利因素。

c.加强对运动员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自我控制能力是运动员必备的心理品质, 培养自我控制能力的核心是培养自我情绪的控制, 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情绪的体验往往最为深刻, 其变化最为激烈, 来自内部或外部环境的种种刺激都会使运动员产生各种情绪的体验。积极的心理优势会增强信心, 担心害怕对手会产生焦虑情绪, 观众的呐喊会使运动员产生烦躁, 而裁判的误判又会使运动员愤怒。而情绪又与行为紧密相连, 良好的情绪会使运动员镇定自如, 不良的情绪会使运动员丧失比赛的信心或产生行为的冲动, 这不仅影响运动员正常水平的发挥, 还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因此, 必须从小就加强对运动员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为他们成为一个优秀运动员打下心理基础。

摘要:短道速滑是在长度较短的跑道上进行的一项冰上竞速运动。诞生于加拿大, 在1981年被引进中国。目前我国短道速度滑冰已位于世界先进水平, 但也要看到差距。要想保持世界先进水平, 关键问题还应从少儿训练抓起, 通过对短道速度滑冰特点的研究, 提出了针对青少年阶段的一些训练方法和战术特点, 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短道速度滑冰,特点,训练

参考文献

[1]纪仲秋.短道速度滑冰运动生物力学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 (二) [C].2004.[1]纪仲秋.短道速度滑冰运动生物力学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 (二) [C].2004.

训练方法特点 篇10

本文以杠铃为器械进行大力量训练的研究为切入点。

人们对大力量训练的认知存在着许多偏差。有人认为, 大力量训练不能直接作用于专项, 需要转化;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大力量训练是有限的, 技术训练是无限的;还有人认为大力量训练能把身体练强硬了。所以, 对杠铃力量的训练始终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争议。其实老一辈摔跤人早已对这项运动的本质与特点进行了认知与总结。“以力相拾, 会以巧破千斤”, 力量与技巧既是一对矛盾, 又是一个统一体。不同的认知就会产生不同的练法, 从而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1 摔跤运动的力量特点

力量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的对抗当中能力大爆发的有力保障, 在与对手的角逐过程中, 不断的变换着手法、身法、步法。在控制与反控制, 争夺与反争夺中, 寻机攻击对手, 从而防守反击对手。在抗击和化解来自于对方不同的方向, 大与小, 慢与快, 动与静的作用力, 这种力不同与具有一定技术定型, 运动方向具有一定轨迹的举重和投掷等力量项目, 故此摔跤的力量训练应该具有自身的特点———全面性与多元性。这就要求我们大力量训练要针对专项特点, 用杠铃提高我们的摔跤力量, 就要对应我们的相关技术动作, 如卧拉、提拉、高拉、高翻等系列化训练, 对应的技术抱滚、提抱、插抱、搂抱、卧推、深蹲。对应的技术压桥、推顶、抢插、冲撞手法的争夺与控制。步法的抢位和重心的稳定与支撑。绝对力量的提升与强大能促进技术的快速发展, 竞技能力的有效形成, 培养运动员成为实力型的选手, 能打硬仗的选手。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我们提出了训练要求:全面协调, 爆发一点, 最大限度的借力。并要求发展大力量的三个方面———绝对力量、爆发力、持久力。这充分的符合了摔跤的专项特点。我们大力量训练的目的不是为了力量而力量。是为了越有力量, 摔跤的越省力, 越轻松。

2 摔跤运动员大力量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有效的力量训练是提高运动员大力量的保证, 并达到快速增长的结果, 下面是我在训练实践过程中探索总结使用的训练方法。

大力量训练以杠铃为主:卧拉、提拉、高拉、高翻、侧腰、弯举、弓身、深蹲、半蹲。训练方法:重复法、循环法。

重复训练法是训练中经常采用的, 是专门某项力量的训练。以组数为单位, 定量定次, 一组一组做, 要求以最大重量的50%-90%为宜。由小到大, 由多到少, 小比例重量, 15~20次, 大 (10~15次) 重复8组。

穿插循环法。这种方法是把不同内容的力量训练组合到一起, 然后分成若干组, 这种训练方法更能体现专项特征, 与竞赛的要求更相似, 效果也更好, 一般安排在赛前准备期, 选定3项内容, 每项30秒, 一组一分半, 间歇2分钟, 8组。穿插循环训练法, 根据不同时期阶段变换内容, 时间, 组数, 已达到效果最大化, 总之, 我的大力量训练理念是:先堆量, 再突破, 建立新的平台, 再堆量, 再突破, 夯实底部, 稳扎稳打, 步步为营, 避免训练上的大起大落。

3 结论

3.1 根据项目特点, 运动员必须具备强大的肌肉力量, 在优势项

目上达到领先, 提升整体竞技实力, 同时也是心理, 勇气, 强势突破的基础。

3.2 摔跤运动的大力量训练, 必须对应相应的技术去练习, 在训练中体现力量训练的技术化, 专项化。

3.3 摔跤的杠铃力量训练不同于举重运动员, 要全身协调借助反作用力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效果。

把握课文特点落实“语用”训练 篇11

一、品用典型词语,丰富词语积累

词语积累,不仅要读准词语,会写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能在学习和生活中正确、灵活地运用。我们必须根据课标对第一学段的要求,在指导学生写好350个生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累词语,并在有梯度的训练中不断内化,进而学会运用。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两只鸟蛋》一文中有“小小的”“凉凉的”“轻轻地”三个叠词。在教学时,笔者先采用自读、指名读、对比读等方式,让学生读出词语的味道;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用这些叠词说说读了之后知道了课文的哪些内容;然后,结合课后练习,让学生说出自己平时积累的带有叠词的词组,如“长长的小路”“绿绿的树叶”等,再引导学生了解将“鸟蛋凉凉的”改写成“凉凉的鸟蛋”这种意思不变的词语倒置形式;最后,进行拓展训练——课件出示一些实物图片,让学生试着说一说类似的叠词,再进行词语倒置的表达。学生不但乐于表达,而且表达得丰富多彩:“青青的瓦片——瓦片青青的”“白白的墙——墙白白的”“大大的窗户——窗户大大的”……再如,《夏夜多美》一文中有“青青的”“绿绿的”“弯弯的”以及“静悄悄”“亮晶晶”等词语。教学时,笔者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巩固,拓展延伸,鼓励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或课外阅读中关注类似的词语,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积累。这样,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在运用中内化、积累,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词语的积极性,也促进了语感的培养。

二、感悟精妙短语,练就构词能力

低年级教材中,除了叠词之外,也陆陆续续出现了其他一些各具特点的短语。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感悟短语的精妙,练就灵巧的构词能力。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邓小平爷爷植树》一文中,出现了好多表示“什么样的什么”“怎么样地干什么”形式的短语,如“令人难忘的日子”“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移入”“笔直地站着”等。教学时,笔者把这些短语作为教学的重点,进行有深度的训练。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感知课文的内容,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中带有这些短语的句子和去掉这些短语的句子,如,①“一个树坑挖好了,邓爷爷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锹土。”②“一个树坑挖好了,邓爷爷挑选了一棵柏树苗,移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锹土。”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学生就自然而然关注了这些短语。接着,笔者让学生说说这些短语在表达中的作用——用上这些短语,语句更加生动、更加具体,语言也更加优美。然后,笔者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些学生熟知的生活画面,让学生运用这些短语进行口语表达。结果,学生把画面内容表达得既具体又生动。最后,要求学生在日记中,运用这样的短语进行书面表达。如此,让学生学以致用,就易于达成课标关于“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的要求。

三、借助典范句式,提升造句能力

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学生要是没有一定的造句能力,就难以写出好的习作来。我们要根据课标对学段的要求和基本学情,紧密结合文本特点,抓住最为关键的词句,精心把握训练时机,引导学生调用已有的知识储备,训练造句的能力。如《松鼠和松果》一课中有这样的句子:“每个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可口。”笔者先让学生读这个句子,了解句式“……那么……那么……”是说一种事物同时具备两种特点;再让学生用“那么……那么……”说话。一位学生说:“老师那么美丽,那么漂亮。”笔者提示道:“美丽和漂亮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你能不能换个词?”学生改口道:“老师那么年轻,那么漂亮。”马上有另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那么聪明,那么善良。”笔者心花怒放地称赞:“同学们那么聪明,那么可爱,老师谢谢你们的夸奖!”这节课笔者不仅收获了学生乐学的喜悦,也收获了受学生肯定的欣慰。又如,《快乐的节日》一课中出现了“我们像春天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我们像小鸟一样……”这样的句子。笔者引导学生用“像……一样”来说话,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老师像阳光一样照耀着我们。”有的说:“老师像大树一样为我们遮风挡雨。”学生在仿说仿写的实践过程中,对文本的体悟更为深刻,语言、思维也都得到了训练。

四、模仿表达方法,提升言语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低年级有些课文结构和内容比较单一,构段的方式相同或相似,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儿童复述、背诵和仿写。在教学时,我们要关注重点语段、篇章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准确、生动、鲜明地运用语言文字,再进行读写结合,从读中学习表达。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一课时,笔者在引导学生逐段感知课文内容之后,利用课件出示三个段落:①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篮。”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②小蜻蜓说:“荷叶是我的停机坪。”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③小青蛙说:“荷叶是我的歌台。”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接着引导学生感悟这几段话的表达特点:都是先写谁说了什么,再写它做什么。然后,利用课件出示蝴蝶、昆虫、蚂蚁、小鸟等小动物在荷叶上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后,模仿这几段的表达方法写一写。由于有课文语句为范例,有方法可以借鉴,学生的表达精彩纷呈,有的写道:“小蝴蝶说:‘荷叶是我的舞台。’小蝴蝶站在荷叶上,跳起了优美的舞蹈。”有的写道:“小蚂蚁说:‘荷叶是我的操场。’小蚂蚁趴在荷叶上,踢踢腿,伸伸腰。”……学生借鉴文本的表达方式,既感知了“语用”奥秘,又掌握了“语用”技能。

训练方法特点 篇12

关键词:舞蹈教学,呼吸特点,训练方法

在高校舞蹈教学中,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如何通过肢体语言来展现外在美和内在美, 在此过程中, 呼吸是需要重点强调的内容。在完成舞蹈动作的过程中, 翻身、跳跃以及旋转等技巧都需要发挥呼吸所具有的推动力量, 同时在情感的表达方面, 恐惧、痛苦、疯狂等也需要依靠呼吸来表现, 由此可见, 呼吸是高校舞蹈教学中必须重视的内容, 所以对舞蹈教学中呼吸的特点以及训练方法作出研究对于提升高校舞蹈教学水平而言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舞蹈教学中呼吸的特点

在高校舞蹈教学前期, 教师就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呼吸对于舞蹈的重要性, 并要求学生在舞蹈的学习以及练习中有意识地对呼吸进行感受与体验, 从而让学生将呼吸的控制养成一种习惯。在高校舞蹈教学中, 呼吸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 快速呼气与快速吸气。

在高校舞蹈教学中, 快速呼气与快速吸气体现为一种速度较快的换气方法, 即在某一个动作中迅速进行呼气与吸气以完成呼气与吸气的替换。呼吸的这种特点主要出现在动作幅度虽然较小但是要求快速完成的舞蹈中, 一般而言, 这些舞蹈中都具有一些跳跃动作。在高校舞蹈教学的小跳练习中, 这种呼吸方式十分常见, 这要求学生能够在跳跃过程中吸气并在落地过程中或者落地后呼气, 在这种呼吸方式的作用下, 快节奏的舞蹈动作会完成的更加流畅和轻快。

(二) 缓慢吸气与缓慢呼气。

在高校舞蹈教学中, 缓慢呼气和缓慢吸气主要使用在节奏上下起伏且缓慢平均的动作中, 如在碎步、圆场步等舞蹈的教学过程中, 缓慢吸气和缓慢呼气的方式能够加强舞蹈动作的流畅度, 在使动作更加自然的基础上让舞蹈体现出连绵感。

(三) 快速吸气与缓慢呼气。

在高校舞蹈教学中, 快起慢落的舞蹈动作经常需要使用到快速吸气与缓慢呼气的呼吸技巧。如在摇步的教学和练习中, 通过使用快速吸气与缓慢呼气, 可以让动作更加柔和与轻盈, 而蒙古舞的柔臂与趟步中呼吸需要随着手臂来进行, 主要表现为在上步中快速呼吸并让呼吸伴随着拖步和踏步起伏, 从而展现出蒙古舞蹈的稳重端庄与豪迈矫健。

(四) 缓慢吸气与快速呼气。

在高校舞蹈教学中, 慢起快落的舞蹈动作经常需要使用缓慢吸气与快速呼气的呼吸技巧, 如在漫步的教学与练习中, 通过让这种呼吸方式来伴随舞蹈动作, 能够让舞蹈中的步伐更加平稳。

在高校舞蹈教学中这些呼吸的特点是最为常见的, 同时也是学生最容易掌握的内容, 通过将这些呼吸技巧运用到舞蹈练习中, 能够增强舞蹈动作的表现力, 并使舞蹈动作在具有更强感染力和生命力的基础上表现出舞蹈作品所具有的思想感情和思想内容。

二、高校舞蹈教学中呼吸的训练方法

(一) 前期训练。

前期训练主要针对刚刚接触舞蹈系统训练的学生, 在这一阶段的训练重点包括肢体训练, 同时需要引导学生认识与重视舞蹈呼吸。对于具有一定舞蹈基础的学生而言, 他们在展现舞蹈动作的过程中都具有一定的呼吸习惯, 而教师需要做的是矫正学生的呼吸习惯并将学生这种无意识的呼吸习惯转换为有意识的呼吸习惯。教师可以将舞蹈进行分解, 并把每一个动作中的呼吸方法传授给学生, 从而让学生能够实现呼吸与肢体动作的融合。同时, 教师也可以循序渐进地将基础训练和神韵训练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基础动作的练习中体验正确的呼吸方法。总之, 这一阶段的呼吸训练需要从基础做起, 从意识做起。

(二) 中期训练。

中期训练主要针对复杂的舞蹈动作, 这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复杂多变的呼吸方式组合, 并让舞蹈动作与呼吸统一起来。这种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完美地展示肢体语言。如在以缓慢节奏和抒情舞姿组成的控制力与平衡力训练中, 学生需要运用长呼吸、深呼吸、满呼吸的方式来进行动作的展现。而在摆腿跳、凌空跳跃等跳跃动作的训练中, 学生需要在蹉步瞬间完成呼气, 并在离地瞬间完成呼气, 相比较控制力与平衡力训练而言, 这需要进行浅呼吸、短呼吸以及快呼吸的配合, 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使用科学、正确的方法进行引导。

(三) 后期训练。

后期训练的对象是具有一定舞蹈素质并且在技术、力度等方面都有良好基础的学生, 后期训练的内容不仅要求动作的规范性、方向与节奏的专业性, 同时仍然要重视舞蹈动作与呼吸的融合。与中期训练中动作与呼吸的结合不同的是后期训练需要加入情感的表达, 即便是学生能够了解舞蹈所要表达的情感, 但是如果学生无法通过呼吸来表达出这些情感, 那么学生在舞蹈方面的表现力也将会欠缺, 所以这一阶段的呼吸训练更加复杂和细腻。缺乏呼吸技巧的舞蹈表演难以表达出舞蹈作者以及舞蹈本身想要表达的情感, 所以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深化对舞蹈本身的理解, 并告诉学生哪些情感需要怎样的呼吸来进行表现。其中需要注意的是, 无论是急促的呼吸还是舒缓的呼吸, 都要做到松弛自然, 并以教学重点为依据来对这些呼吸的合理运用做出讲解, 从而让学生在掌握舞蹈动作、舞蹈情感以及舞蹈呼吸技巧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舞蹈表现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蓉.浅谈“呼吸”在民间舞蹈中的重要性[J].歌海, 2009

[2] .王海燕.浅谈民间舞中的呼吸[J].福建论坛 (社科教育版) , 2009

[3] .孙新.呼吸在民间舞蹈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 2009

上一篇:场地勘察下一篇:政府采购投诉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