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训练方法

2024-09-09

心理训练方法(精选12篇)

心理训练方法 篇1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在高节奏、高度紧张、高效率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之下,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精神状态,是人们学习、工作或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的重要保证。从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看来,心理健康训练已逐渐成为大家关心的热点话题之一。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研究者发明了很多种有效的心理训练方法,在提高人们心理健康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在我国,由于心理训练发展较晚,心理训练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与发达国家有着很大的差距。

同时,心理健康训练并不仅仅针对于有严重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的人群,也包括生活中的每个人,人理想中的一生应当是幸福、快乐、满足、健康的,可现实往往会为我们设置各种困难与阻碍。这些困难与阻碍也许一不小心就会让你焦虑、抑郁并痛苦着,但这些并不会使你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心理病人。这时我们就需要一个有效的心理健康的自我训练方法,使自己摆脱工作、学习和生活带给我们的不良情绪,恢复自信,保持良好的心情,微笑并快乐地面对每一天。

国际知名心理咨询及治疗专家约瑟夫·J.卢斯亚尼认为,焦虑和抑郁是由人们自己的不安全感所驱动的,但是没有人生来就缺乏安全感,内心满是愤怒、无聊和抑郁。事实上,快乐才是真正的自然状态,慢性的不愉快:焦虑和抑郁只是一种坏习惯———一种可以改掉的坏习惯。

对于心理健康的自我训练,笔者认为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自我放松,缓解自己不良情绪。

想要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我们必须懂得放松自己,缓解自己的情绪。没有一个不懂得放松自己并长期处在紧张、忧郁、焦虑的状态下的人能拥有健康的内心世界。所以,想要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我们需要学会自我放松。

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不同放松方法,笔者对与自我放松有以下几种方法作为建议。要做到自我放松,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通过想象,想象一个自己中意的地方,如大海、高山,讲自己所有的思绪放在想象物体上,渐渐地自我放松或者也可以通过调节呼吸放松自己,从快速进行浅呼吸到慢慢吸气、屏气,最后呼气。当然还可以平躺在地毯上,面朝上,身体自然放松,紧闭吸气,再放松,使腹部恢复原状,反复几次。

同样也可以建立自己的信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信仰更显得难能可贵,从禅宗佛教、道家庄子、基督教甚至穆斯林的思想中,都可以找到很多种让自己放松的心灵法门。

还有一种音乐放松法,音乐可以缓解人的紧张情绪,减轻心理疲劳,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心理状态和紧张程度,选择适合自己的各种不带歌词的音乐,让自己融入音乐之中,使自己情绪松弛、心情舒畅。

二、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优点与缺点,用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优点与缺点。

每个都会认识、评价他人,但是时常无法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或许,这个缺点我们穷尽一生都无法改正,但是我们可以从心理上逐步纠正,不断地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与缺陷。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拥有健康的心理。

如何能够做到正确认识自己呢?吾日三省吾身,在做到放松自己之后,以平静的心态,仔细回忆自己每天经历过的事情,以及自己的情绪回应,品味自己的情绪波动及心态变化,分析出自己的不良情绪的根源及原因,并不断提醒自己,在下一次遇见相同情况时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使自己在不断的自省中慢慢纠正自己的情绪缺点。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在正确认识自己的过程之中,只依赖自己的视野必然是狭隘的,我们可以从身边的朋友、老师、父母、同事的眼中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心理缺陷,不断地改正、克服它。

认识自我是一个伴随我们一生的过程。要想真正正确地认识自己,就必须在自省和他人的意见中不断总结和吸收,对自己的条件有更清楚的感知。对于自己心理上的缺陷更正确地认识、对待它,并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能力对其进行不断改正,以健康的心态面对、接受和纠正自己心理上的缺陷。同样,面对自己的优点,要牢牢保持并不断弘扬。

三、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暗示,消除自卑,增强自信。

自我调节的训练方法是以稳定情绪和增强抗挫能力为目标的心理训练方法。一般来说,这需要让自己穿上舒适宽松的衣服,在一个安静、柔和的环境中,播放轻柔的无词音乐,躺在靠椅上,放松自己的身体,头脑中浮现美丽的经历、情感体验及相关的人和事物,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使自己内心处在一种宁静、平和的状态。这种自我调节使自己的心理功能增强,活动效率得到提高,并能有效增强自己的意志。

接下来,就是心理的自我暗示,自我暗示的训练方法主要是为了增强个人的自信心。多种实验证明,当人们面对一项从未遇到过的挑战性任务时,如果准确认识自己的力量并以足够大的勇气承担并完成该项任务,那么结果往往能很优秀地完成挑战。但是,如果人们缺乏自信心,就会影响到工作的效率和结果。

自我暗示的训练方法既有积极的自我暗示作用,又有消极的自我暗示作用。我们可以通过积极自我暗示的训练提高自信心。例如,我们在遇到困境时,可以不断地用“我很棒”,“我能做到”,“我很优秀”,“我很快乐”等肯定自己的话进行自我安慰和自我激励,锻炼意志,使自己保持一种愉快、向上、轻松的心理状态。从而肯定自己、稳定自己的情绪,消除自卑心理,坚定必胜的信念。这样,当我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时,就能使自己以一颗自信、向上的心,克服一切不利因素,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四、学会遗忘,学会放下。

很多人的心理压力往往并不仅仅来自于对未知未来的恐惧,还来自于过去某件事的失败的阴影,或者发生在其他人的类似的不幸,都会在人们心中留下痕迹。例如,某天你决定第二天去漂流,可就在当天夜里,你听说有人漂流出了事故,即使新闻报道已详细说明是由于漂流者操作不当导致漂流失败,但人们往往都会在心中认定漂流会出事,最终可能会导致你取消第二天的漂流。同样,一个因为车祸受到过伤害的人会害怕开车,虽是意外,但我们经常会将很多意外的对自己有伤害的事情牢牢记在心里,并在遇到类似事情时选择逃避。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学会遗忘,学会放下。只有学会遗忘、学会放下,才能在遇到事情时以平和的心态面对。

遗忘有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分别是:转换频道,冥想。

当我们听歌时,会想听自己喜欢的歌。当我们遇到不安全的事时,我们会充满消极思想、怀疑和恐惧,这时我们就需要转换频道,让自己思想变得积极。随着我们不断地练习,会发现自己能随时将消极的思想装换为积极的思想。

冥想会使人放松,头脑变得清醒、敏锐,在冥想的过程中,我们会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并不让任何东西使自己分神,使世俗的自我意识离开内心,头脑和身体摆脱不良影响从而得到生理与心理的双重释放。

在这个日益发展的社会里,学会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的自我训练尤为重要。希望自己的四种方法能够帮助各位缓解自己的情绪与压力,从而获得健康、自信、向上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Phillip L.Rice.压力与健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45163.76.

[2]公安部政治部编.公安民警心理健康训练[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85-200.

[3]王淑合.警察心理调试[M].北京: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6:88-94.

[4]赵桂香.领导者心理咨询手册[M].北京:北京华文出版社, 264-266.

[5]张振声.警察心理学[M].北京: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99-10

[6][美]孙金昌著, 马铁译.七步心理训练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

[7]张梅.心理训练[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8]颜世富, 庄清, 李凌编著.催眠人生———心理训练与心理自测[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8.

[9]赵秦安, 黎茜.试论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训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2.

[10][美]Joseph J.Luciani.改变自己———心理健康自我训练[M].

心理训练方法 篇2

3.1.1 进行信心的训练

在进行赛前的信心进行训练的时候,笔者通过对一些经验丰富的跆拳道运动员的的走访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认为要想增强运动员的信心就首先应该采取的措施就是通过技术以及战术运用的成功率来提高运动员的信心,要在击中得分效果以及击倒率上采取有效的措施。有一些运动员在战术以及技术上的运用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而缺少的就只是信心。如果通过这样的训练,运动员每次都能够成功地攻击到对手或者是将对手击倒,那么运动员很自然地在心理上就会战胜自己,对自己的信心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3.1.2 进行运动员注意力的训练

跆拳道是一项双人的搏击类运动,所以说在赛场上运动员具备良好的注意力是可以有效地发挥出自己的技术水平。良好的注意力指向与稳定性不但可以保证运动员正常水平的发挥,还可以有效地阻止来自外界的各种干扰,使自己的精神始终集中在对手的一举一动上,从而保证自己在赛场上保持稳定的情绪。对于对运动员注意力的训练,可以采取视听觉守点法、追踪法、语言暗示法等相关的训练方法进行有效的训练,从而提高运动员在注意力方面的能力。

3.1.3 进行赛前的模拟训练

对于跆拳道运动员来说,可以在赛前通过模拟的比赛来增强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意志品质,从而调节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这样运动员就能很好地找到比赛的状态和感觉,使其全身心地融入到比赛之中,在训练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模仿比赛的.真实场景,尽量地与实际的比赛情况相同。这样适应了这种模拟比赛就会有效地解除运动员对实战比赛的心理压力,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比赛。

这方面的训练可以由教练在赛前了解对手的技术水平以及战术的运用情况,并且还可以通过对实战比赛场地的观察模拟出相似的情景,例如赛场的气氛、灯光、布局等。

3.1.4 进行赛前的意志训练

顽强的意志是运动员战胜对手必不可少的条件,教练员和运动员应该在实战比赛之前客观地做出既定的目标,并且明确此次比赛的技战术的运用。在这方面教练员首先应该善于引导运动员为达到自己的目标做出努力,直至实现既定的目标。在运动员遭受挫折、失去了对比赛的信心,意志力极度薄弱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激励与鼓励,并且与运动员一起总结失利的原因,鼓励运动员重新恢复自己的信心,树立既定的目标,用强大的意志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去迎接新的挑战。

3.2 实战中的心理训练

3.2.1 自我暗示法

所谓自我暗示法就是通过运动员自身的意志来控制比赛时的情绪以及心理状态,这是运动员在实战比赛中提高自我对抗能力的关键所在。对于跆拳道教练员而言,要根据运动员的不同情况及其自身的特点进行有计划、有方向、有目的的心理训练与心理调节。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运动员具有稳定的情绪,最终发挥出真正的技战术水平。

3.2.2 先声夺人法

先声夺人法又被称为是“精神震慑”或者是“精神性攻击”,意指实战的一方通过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使另一方意志消沉,精神恐惧,从而导致其反应迟钝,行为呆缓。而这样的方法主要应用于跆拳道实战比赛中的相持阶段。在相持阶段,双方的运动员对于对手的认识都有一定的恐惧心理,不敢轻举妄动,双方在这个过程之中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因此也不会产生技术上的对抗,而这个时候拼的就主要是双方运动员的心理,谁能够在心理上占有优势也就取得了比赛的主动权,尤其是在技术上落后于对手的一方来说,这是一次反攻的机会。

3.2.3 调节运气法

跆拳道实战比赛是心理和生理上的同时对抗,根据人体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激烈运动或者是情绪紧张的时候造成呼吸短促,而呼吸短促又会造成体能的急剧下降和情绪的更为紧张。在这样的情况下运动员如果不能够及时进行有效的调节,很可能就会为以后的比赛造成威胁。呼吸的紧蹙以及心跳的加速都会影响运动员技战术真实水平的发挥。这种情况运动员可以通过调节运气进行状态的调整,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胸和腹部扩张进行长而深的呼吸,通过这种有节奏的呼吸可以有效地调节运动员在赛场上的情绪,进而保持头脑的清晰,正确地运用技战术。

4 结语

心理因素在跆拳道比赛中的作用日渐突显,文章分析了影响跆拳道运动员发挥的心理因素及原因,并就心理训练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训练方法,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应更加注重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注重心理训练方法的学习与运用,以期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季浏。当代运动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 陆林。新规则变化对我国跆拳道备战奥运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34(6):60-63.

心理训练方法 篇3

摘要当今的竞技体育一个突出特点是运动员在体能和技、战术等方面的差距日益缩小,决定胜负的因素由原来的单一因素转变成多元化的因素,其中包括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越来越多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开始认识到心理训练的重要性。本文通过探讨心理训练的现状和心理训练在运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心理训练的方法,为我国教练员和運动员提供心理训练的有益信息。

关键词心理训练现状重要作用训练方法有益信息

一、引言

心理训练,从广义上讲,心理训练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运动员或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的过程;从狭义上讲,心理训练就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形成运动员或学生良好心理状态的过程。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心理训练的最新文章表述中,则强调心理训练是指通过学习、掌握和应用“心理技能”,使心理正常的人成为心理超常的人,并能在运动竞赛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技能水平,取得理想的运动成绩。传统的心理训练一词有被心理技能训练(psychological skill training)一词取而代之的迹象。

二、心理训练在运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在当今的运动训练中,教练员于运动员往往注重运动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或者对心理素质训练只花很少的时间和精力加以训练,没有相应的完善的研究机构,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心理训练在整个运动训练过程中已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训练内容之一。培养运动员最佳情绪就是自我心理调解,充分挖掘体内潜能,迅速提高运动水平。其目的是为了强化动作技术的正确概念,改进技术和提高动作技术的准确性,在体育教学实践与其它教学方法结合运用,以取得教学的最佳效果。

不仅在技术形成之中心理训练起重要作用,而且在运动技术形成之后,能否发挥或超水平发挥技术水平和运动能力,内心训练尤其是适宜的心理放松训练起着重要的作用。据科学研究证明:认为适宜的心理放松状态提高了大脑皮层的有序化程度,使人体内各组织器官,内心分泌活动协调配合,机体内经络、血液循环畅通,使运动的肌肉收缩放松不仅能协调进行,而且还能及时得到充分的能量供给。所以在心理放松状态下运动技术会表现为协调、轻松、自如和高度自控性,从而使肌肉能发挥出最大的速度、力量和爆发力;同时由于动作协调自如而减少了不必要的肌肉紧张。内心演练通过回忆想象,加上心理情绪的调控,使神经中枢之间的联系更加活跃,虽然没有实际做动作,但也会自如产生运动性和机能性的反应,它与实际演练是极为相似的,在大脑中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动作,这时的心理一定有明显的变化。

三、心理素质训练的方法

心理训练的方法是指通过有目的的心理练习,对被训练者进行有意识的影响,使其心理状态发生变化,以达到适宜的心理程度,满足提高心理水平,增强身心健康需要的教育手段。其训练方法一般有:

(一)渐进放松训练法

训练的主要内容是通过16组肌肉群紧张和放松地交替进行,使被训练者由感知对比而更深刻地体验肌肉放松的感觉。当身体的主要肌肉群进入放松状态后,不仅身体紧张得到缓解,紧张情绪也能得到调节。

(二)自生训练法

训练时主要通过陈述一系列沉重、温暖、安静等暗示词语,达到对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控制,进而调节身体和心理的紧张状态。暗示词语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增减或创编。

(三)超觉静坐法

被训练者要接受指导者的响亮的颂歌或一个特定的声音,同时进行冥想专注身体的某个部位。以此达到放松入静的目的。长期训练就能够增强集中注意力和调节情绪的能力。

(四)生物反馈法

通过电仪器将被试者自身的各种生理信号放大并显示出来,再通过意识活动主动调节这些生理信号的变化,进而有目的地控制情绪状态。

(五)隔离训练法

这种方法是让运动员离开原有的环境,而在一个陌生的环境或在陌生人面前制订自己的训练计划,并由自己进行训练的过程。这样的时间至少一个星期,以此来解除身体和认知上的紧张。

(六)自我指导放松法

利用自我指导语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解除过度紧张,使情绪得到良好的控制。

(七)行为放松法

通过改变行为的方式达到放松之目的,进而解除身心的紧张状态。

(八)想象训练法

通过在头脑里反复想象预先设计好的各种情景,如放松情景、动作过程、比赛情景等,进一步强化放松的身心体验或成功的动作感觉和比赛成功发挥的情景等,同时有目的地调节情绪状态。例如韩国射箭训练中的“想象练习”——让运动员想着用“想象”中的射箭中一头公牛的眼睛,这一训练方法被称为韩国在第26届亚特兰大奥运会上获胜的关键。

(九)暗示训练法

这种训练可以随时进行,其方法主要是通过反复接受自己或他人有意义的语言,以促使自身出现各种积极的反应,从而达到调节情绪过度紧张的目的。

(十)思维中断法

这是在运动员出现了消极的思维又难以转变时,用“停止”的指示语来阻止消极的意识,以防止这些消极思维的干扰,并有利于正确积极思维的启动。

(十一)快速集中法

通过让受训者迅速集中注意的方式,调节机体的唤醒水平,以达到身心的最佳状态。

(十二)心理振奋策略

在适当时机请某些重要的人物进行演讲活动,通过一些感人的事例激励聆听者,以提高他们的动机水平。

四、结论

(一)心理训练在现代竞技运动训练中的应用逐渐取得成果。现代高水平竞技比赛已经进入了包括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等众多因素相结合的全面抗衡时代。它不但要求运动员具有运动天赋和高水平的竞技能力,而且更要求运动员所在的运动队能为他们提供充分挖掘和展示运动才能的心理训练手段和方法。特别是集体项目的运动队伍更需要高效的发挥运动员个体水平和整体协同作战水平的群体心理效应。它已经普遍受到世界各国体育界的高度重视,它必将成为新世纪竞技运动中的一种重要的教育和训练手段,在各种体育运动中发挥其巨大作用。

(二)心理训练在理论和机理研究方面,通过生理、生化及大脑神经活动等指标反映心理训练的效果,采用生物反馈技术强化心理训练技能,对运动的认知从肌肉认知层面提高到思维认知;在应用方面,更加重视长期专门化系统的心理训练,增强运动员心理技能而非仅限于克服心理障碍,采用现代化科学仪器设备增强心理训练效果等。

参考文献:

[1]沈爱如.实用运动训练心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84.

[2]江天来.谈高校篮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6(3). [3]朱川平.篮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方法[J].国外体育科学.1997(1). [4]亚海.谈篮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培养[J].湖北体育科技.1997(3).

[5]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6][苏]B.H.普拉托诺夫.运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M].武汉:高等学校出版联合会出版社.1984:212-293.

[7]卢锋.关于竞技状态几个问题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3(2):43-46.

[8]延峰.实用运动训练问答[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133-154.

[9]丁雪琴.优秀运动员某些心理障碍的克服[J].体育科学.1991(3):72-78.

克服游泳恐惧心理训练方法研究 篇4

游泳初学者对水产生恐惧心理的因素较多, 本文对产生恐惧心理的普遍因素进行分析:

1、改变了人的正常的运动习惯。

由于游泳是在水中这一特殊的运动环境中进行的, 是水平运动, 改变了人们长时间从事的直立运动的习惯。这种失去地面支撑的水平运动给初学者造成要向水中沉的感觉, 由此而产生恐惧心理。

2、改变了人的正常的呼吸习惯。

由于水的压力, 造成了呼吸困难, 游泳时呼吸是在动作的配合下, 用嘴在水面上吸气, 用嘴和鼻在水中呼气, 呼吸技术要比在陆地上运动复杂的多, 人的正常呼吸受到水的干扰。给初学者一种吸不到气的错觉, 从而产生恐惧心理。

3、部分初学者受到挫折心理的影响。

初学者在以前学游泳过程由于换气时机不当或动作要领不对不小心喝水或呛水, 那种恶心的感觉、呛水所引起的剧烈咳嗽所带来的痛苦造成对水的恐惧感, 不敢再下水游泳或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动作。

二、恐惧心理的克服方法

1、熟悉水性

熟悉水性是初学者入门的必经阶段, 也是克服初学者心理障碍的重要方法之一。

(1) 从呼吸着手, 习惯水对日、鼻的刺激。呼吸是游泳的关键, 也是克服心理恐惧的关键。在进行呼吸练习时应要求“慢呼快吸”, 即在水中呼气时, 速度要慢且均匀, 尽量将气吐尽, 用嘴和鼻子同时吐气。抬头吸气时切记用鼻子吸气, 一定要用口, 要张大嘴, 用胸廓的力量大力吸气, 尽量多吸气, 这样才能使初学者在水中没有“气”不够用的感觉。练习方法: (1) 憋气练习。用口吸气后慢慢蹲下, 当头接触水时, 人不呼吸, 时间由短到长, 头埋到水里的深度由浅到深, 要求每人时间都在l0秒以上; (2) 憋气一吐气练习。头浸入水中片刻后, 在水中口鼻并用慢慢呼气, 一直呼到快完时, 慢慢抬头, 用力将气吐完; (3) 吸气一吐气一吸气练习。吸气后头部浸入水, 口鼻并用吐气, 同时慢慢抬头, 在口接近水面时用力把气吐完, 并在水面上深吸气, 然后浸入水中, 重复这个动作, 连续有节奏的进行呼吸动作练习。在练习这个动作时一定要强调在抬头吸气时, 抬头的动作要领是边抬头边向前伸下颌, 只有这样当下颌伸出水面时再吸气就不会喝水或呛水。

(2) 水中行走、浮体、滑行练习。水中行走。在齐腰深的水中做各种行走的和跑的练习, 用手维平衡, 加快走、跑、跳、转身、跃起下沉等速度, 练习过程中要控制好身体。掌握水中行走是使初学者逐渐熟悉水这一特殊的运动环境;划臂、呼吸结合练习。在齐胸深的水中进行, 练习者屈上体, 使上体完全浸入水中, 一边水中行走, 一边做臂部动作练习, 结合划臂动作进行呼吸练习, 主要体会在游泳时划臂与换气动作结合的时机;浮体与站立练习。体会水的浮力, 了解人体在水中是可以漂起来的, 学会浮体后的站立, 可以克服心理恐惧。浮体可分为抱体浮体和展体浮体两种。站立时先收腹、收膝后两腿伸直, 两臂向下按水并抬头, 脚触池底站立。

2、游泳游戏

下面介绍几种游戏方法仅供参考: (1) 群龙戏珠。游戏方法:将学生分成两组, 在齐胸深的水中, 模仿水球比赛, 持球人传球给自己组的同伴。通过配合投入对方防守区域内的救生圈内为赢。游戏目的:进一步掌握水中平衡及水中平卧起身技术。 (2) 水下拾宝。游戏方法:距学生5米处, 齐腰深的水中, 扔若干彩色的小橡皮。口令下达后, 学生们以最快的速度去捡, 每次入水只准捡一块, 捡到后要回到原出发点交给教师再回到水中去捡下一块, 看谁捡的多。游戏目的:加强水中平衡能力及水中观察能力。 (3) 水下猜拳。游戏方法:两人一组, 蹲坐于水下进行, 水要没头, 三局两胜才可出水。游戏目的:巩固憋气及闭气技术。

3、辅助教学法

(1) 托扶法。例如初学者在做蛙泳腿、臂、呼吸完整动作技术练习时, 帮助者一手托练习者胸部, 另一手托腹部, 使练习者在做动作过程中身体不会有明显的起伏, 能够仔细体会动作。 (2) 牵引法。例如初学者在练习蛙泳时, 可采用双人练习, 一人牵引练习者的双手, 另一人做蛙泳蹬腿的练习, 可走动练习。 (3) 撒手法。采用双人练习时, 帮助者抱住练习者双腿或扶住腰部时, 练习者练习腿与臂的配合时, 帮助者用力向前推送练习者, 使练习者借惯性向前游。 (4) 合理利用浮板、救生圈。初学者在练习游泳过程中, 由于心理恐惧, 造成身体紧张或乱用力, 破坏了水对身体产生的浮力, 使其身体下沉, 所以在初学者开始练习游泳动作时, 可利用浮板、救生圈等辅助工具, 来提高水对身体的浮力帮助其完成动作。例如练习者可将充气式救生圈套在腰部, 可根据练习者掌握的技术动作情况逐渐放掉气体, 直至最后去掉救生圈为止。这样可使初学者的恐惧心理逐渐消失。

心理健康训练手册 成功心理素质 篇5

有位哲人曾说过:“我们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我们都是有缺陷的,有些人的缺陷比较大,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爱它的芬芳,所以那一口咬得比较大而已。”作为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虽不完美,但都有价值。然而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都过于关注自己身上的那个缺口,却没有意识到是因为味道的甜美带来的后果。所以,我们首先要有一个信念——天生我材必有用。

“必有用”是一种信念,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在这个世上没有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完全相同。每个人与其他人都既有许多相同之处又有许多差别。

心理训练方法 篇6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和观察法参考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理论总结和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探索篮球运动中哪些因素会对运动员的正常发挥造成负面影响,并给出了几种针对性的心理训练的方法。

关键词篮球运动影响因素心理训练

一、前言

篮球是一项非常普及的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竞技篮球正向高速度、高空优势、高超技巧、强烈对抗和稳定的心理素质的方向发展。篮球比赛不只是身体素质,技战术的比拼,更是心理素质的比拼。目前世界强队在身体和技、战术的发展已趋向平衡的情况下,智力和心理因素的作用更显突出,各国教练员都在探索行之有效的心理训练方法,以提高本队队员的心理素质,战胜对手,保持自己的优势。许多优秀的运动员不是身体素质达不到要求,亦不是技术方面有问题,而是由于心理准备不足,造成比赛中发挥失常。因此,培养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提高训练和比赛成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收集和阅读有关的著作和国内外文献资料,广泛学习、吸收和利用前人己有的知识经验和研究成果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整理、归纳、分析、加工、概括等,为本研究的论证和分析提供可靠的理论和实证依据。文献资料法是本课题研究资料和信息的主要来源,也是分析论证依据的基本来源。

(二)观察法

通过大量的比赛现场不同外界环境变化、运动员的不同表現进行观察和统计发现影响篮球运动员发挥的各种心理因素。

(三)专家访谈法

对篮球训练的部分分管领导、对长期从事篮球队队训练的一线教练、对致力于篮球比赛研究的有关专家、学者、对致力于篮球领域研究的社会学专家、学者、对教育部有关部门的负责人进行了访谈。

三、影响篮球运动员比赛的心理因素

影响篮球队员心理的因素有很多种,笔者根据查阅文献资料及个人观察了解归纳了一下,大概有以下几种:

(一)主观性因素

1.队员掌握运用技战术的意识及熟练程度

队员平时训练时的水平,技战术掌握的是否熟练以及在比赛时能否合理的发挥出来,遇到突发情况能否有意识的运用出来,是决定队员心理稳定的直接因素。队员平时训练不积极、偷懒、伤病等情况都会影响运动员的自信心,缺乏自信心时,有时会连正常的技术水平都难以发挥

2.队员的自我调控能力

在比赛中,队员往往受到各种干扰,自我调控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自我调控能力差的队员,受到干扰后,情绪变化很大,而且带着情绪去打球,导致一系列不良的后果。

(二)客观性因素

1.比赛的性质

比赛的性质不同,对心理的干扰程度不同。比如说这场比赛非常重要,队员的情绪就会受其影响,注意力过分集中,注意力失调,老是注意比赛的胜负及后果,而不去集中注意力打好比赛,影响技战术的发挥等等。

2.与竞争对手的关系

竞争对手强弱及相互间制约及历史上的胜负次数,是造成心理、思想不稳定的直接因素。当对手比较强时,表现出对比赛失去信心,关键时刻惧怕承担责任等。当对手比较弱时,又表现出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注意力不集中,动作随便等。

3.裁判的影响

裁判员在执法中公证与否,对关键球的判断、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运动员的情绪和心理上的稳定。裁判的几次失误,或者对主场球队的故意维护,判客场球队的犯规比较多,判主场球队的犯规比较少,对那些心理素质不好的队员就会造成影响。

4.外界环境因素

比赛日程的安排、场地、场次安排、气候光线、环境、颜色、亲属看球、奖金、场外观众有倾向性的喧闹声、拉拉队的各种声音、音响发出的各种声音、灯光的不适应等。都会给运动员带来情绪上的刺激和干扰。

(三)其他因素

1.队员之间不团结

队员之间由于配合和打法的不统一,不协调或是对客观情况,以及失误中所产生的消极埋怨情绪,尤其是在关键时刻由于个别队员出现失误产生的埋怨,都会在心理上对全队队员造成打击。

2.队员和教练员之间关系不协调

表现出运动员不服从教练员的战术安排,教练员的情绪、语言和流露出来的对运动员的信任程度下降等。

3.队员对对手情况不了解

不了解对手的情况和技、战术水平,技战术行动屡屡受挫,没有针对性的布置自己的技战术,而且运用了技战术后多次受到挫折,这样就会大大的影响队伍的士气和队员心理状态。

4.队员对核心球员的目标期望

普通球员都会对核心球员有一定的目标期望,核心球员的表现与队员的期望有一定的差距,当这种差距满足队员的心理需求时会是一直积极的影响,当核心球员的表现与队员的期望呈负相关时,队员们的心理就会收到干扰,心理负担加重。核心球员发挥的好与坏对其他运动员的心理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及干扰。

5.队员与观众间的互动与摩擦

队员与观众之间的积极互动、观众的喝彩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兴奋性;不文明的吼叫、起哄、谩骂等不礼貌的行为都会对运动员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干扰。

四、篮球队员心理训练的方法

(一)增强自信心训练法

是指教练员提出的目标应是运动员经过努力即可达到的,从而增强运动员的自信心的一种方法。也就是说,在运动员参加大型比赛前,教练员或领导向队员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应该是合理的,即不应超越平时的最佳训练水平,因为运动员的自信往往是建立在平时的实力水平基础上的,如果提出的目标和要求过于高,过于远,就会对运动员的心理产生不好的影响。而且当目标一旦实现,就要立即配合强化措施,并进而提出新的目标,会大大有利于增强自信心。

(二)放松训练法

是以一定的自我暗示套语调节和集中注意,使肌肉得到充分放松的方法。每位球员在心理上都会表现不同的心理活动,特别是对一些年轻的新球员来说更是如此。这些队员在比赛时往往会产生一种恐惧心理,尤其是参加一些影响比较大的比赛,运动员面临的比赛任务大心理负担加重,使运动员的心理紧张程度加大,给心理上造成一定压力,这样势必要影响比赛成绩。队员在比赛时经常由于紧张、焦虑而导致动作变形,影响技战术水平的发挥。因此,队员在比赛中使自己放松,并在心理上保持稳定,对获得优异成绩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可以采用意念放松法来进行放松。暗示的语句有:“相信自己”、“我可以”、“我呼吸很平稳”、“我很轻松”。要求运动员在激烈的比赛中比分焦灼或者身体达到一定的负荷无法突破时,对自己心理进行自我暗示,使身体达到平稳的竞技状态,及时突破这种“极点”状态,使比赛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三)表象训练法

是队员有意识地在头脑中重现已经形成的正确的技术动作和战术意识或者形成新的战术思想,并用于实践中去的方法。通过想象训练,能够减少队员的焦虑,提高运动能力和更有效地对付各种应急情况的发生。比如说在进行罚球时,我们可以想象正确的技术动作、球的轨迹等情景,来提高我们的投篮命中率。也可以在赛前想象一下胜利的情景,从而树立胜利的信心等。是用词语、语言等刺激物对自己的心理施加影响,使其产生良好的状态的一种心理训练的方法。自我暗示的目的是调整自己的心境、情绪和意志过程,提高运动能力。比如说在抢篮板球的时候,心里默念“我一定要抢到这个球”,同时利用平时训练的技术动作,很好的来完成这个任务。或者想象一次成功的篮下持球突破技术过程(上步—突破—起跳—腾空—投篮—落地)等。

(四)注意稳定性训练法

是全神贯注于一个确定的目标,不为其它念头或干扰而分散注意力的一种训练方法。从生理机制来讲,运动员注意集中的时候,在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能够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按照高级神经活动的诱导规律,当大脑皮层一定区域产生优势兴奋中心时,皮层其余区域就会处于抑制状态,诱导愈强,注意就集中。运动员注意力的集中非常重要,在比赛中运动员注意力稍有分散,就会降低动作的成功率。每人根据自己的特点可自行设计控制注意力的方法。比较常用的方法有视觉守点、听觉守音等。打每一个球,每一次的进攻都从零开始,多想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不想结果,顽强拼搏,注意场上队友的跑动,随时为同伴创造机会,为自己创造机会。在比赛中忘掉各种干扰的环境因素,不要过多的设想比赛的胜负和名次,而是集中精力思考如何打好比赛等。

五、结束语

通过对篮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研究,通过各种手段心理训练,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使运动员能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能提高训练手段的有效程度,形成最佳的比赛心理状态,发挥最高技术水平,有其重要意义。教练员要在平时注意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进行长期系统的训练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而且在训练时要注意心理训练的全面性,每个方面都要考虑到。而且运动员必须须打好体能、技术、战术几方面的基础,心理素质的提高才会落到实处。因此,在进行体能、技术、战术训练的同时,贯穿心理素质的训练,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焦彦华.篮球专项学生的心理素质及训练[J].现代教育.2010.10:198-199.

[2] 梁祖强.从中韩女篮比赛史看心理因素对技战术的影响[J].湖北体育科技.2001.20(3):71-73.

[3] 许福岩,周新华.篮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研究[J].训练与竞赛.2010.5(1):31-33.

[4] 刘玉林.篮球运动员心理训练方法初探[J].北京体育学院报.1991.4:50-54.

[5] 张立芝.浅析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9.22(3):115-116.

[6] 徐振會,王玉.浅析心理训练在篮球运动中的运用[J].体育教学与研究.2010.17:144-145.

[7] 顾志平.浅析影响篮球运动员正常发挥的心理因素及其对策[J].体育与艺术.2010.7:153.

浅析射击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方法 篇7

关键词:射击,心理,心理训练

1 概述

影响运动员比赛成功或失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但其中主要因素是与运动员心理状态的稳定有直接关系。因此, 如何训练和培养运动员良好的心理技能并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是高水平运动员训练的重点。

射击心理是指射击运动员应当具备的基本心理品质, 包括射击运动员的认知心理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认知心理主要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绪等内容。个性心理主要包括性格、能力、毅力、气质、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内容。从人的身心统一观点看, 不论是射击训练还是射击比赛, 心理活动的参与和调节是必不可少的, 它影响和制约着体能、技术和战术水平的发挥, 影响着比赛的进程和成效。如前苏联一位心理学家曾明确地指出:具有高水平的射击比赛, 技术性只占30%, 而心理因素却占70%, 即“七分心理三分技术”。许海峰曾经也讲过, “一场真正的比赛, 决不仅仅是射击技能的竞争, 更多的是射击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较量。”由此可见, 射击心理对射击成绩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2 射击运动员心理训练的方法

2.1 放松训练法

放松训练是指有意识地、专心致志地使自己身心放松的训练方法。它一方面以积极肯定的自我暗示套语, 配合放松情景的表象, 体会自身四肢的沉重和温暖, 使肌肉得到充分放松, 同时由于呼吸频率放慢和加深, 可以增加血液中的含氧量, 减轻心肺压力, 对心率、血压等产生良好的影响;另一方面, 当身体的局部肌肉群率先处于放松状态后, 这种放松可以依一定顺序向全身扩散, 而原来已经放松了的肌肉群仍可保持放松状态或继续加深放松, 进而使大脑皮层的兴奋度降低, 使意念更为集中到镇定、平静的感觉上, 有效地缓解精神的过度紧张和焦虑状态。

2.2 表象训练法

表象训练是指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利用自己过去训练的感知在头脑中再现的训练方法。训练时, 要求运动员先进行呼吸放松练习, 使整个身心安静下来, 排除各种内部及外部干扰, 然后在大脑中反复地、清晰地再现已形成的正确的或新的技术动作的全过程或某一动作的细节, 并不进行明显的身体动作。

2.3 模拟训练法

模拟训练是指针对比赛或实战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进行的练习。目的是使运动员适应不同的气候、时间、场景、对手及射击形式, 尽量去感知射击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容易引起精神紧张和动作失调的各种刺激, 提高运动员在千变万化的特殊情况下, 正常发挥技战术水平的能力。模拟训练还能够唤起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的欲望, 激发其射击技术潜能。

2.4 自我暗示训练法

自我暗示训练是指用自己的思维和语言信息对自己的心理施加影响。目的是调节自己的心境、情绪、意志过程及工作能力, 消除焦虑不安、烦躁、心悸等身心疲劳。暗示语言是简化、具体、有情景的, 不需要发出声音或写在纸上, 是靠脑内的暗示信号, 自己向自己发出刺激, 以影响自己的情绪和意志, 加深对某一技术动作的认知。

2.5 集中注意力训练法

射击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关注于某一确定的目标, 将自己带入一个稳定、和谐的射击环境, 不被气候、噪声、人员等意外事件干扰。射击中, 要求运动员具备高度稳定和集中的注意力。注意力越集中, 就越能摆脱外界条件及自身杂念的干扰, 技能动作就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平时训练时, 运动员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完成正确的动作技能上, 以提高完整动作的质量。比赛时, 运动员的注意力范围要根据要求适当扩大, 以适应射击规则及周围环境等要求。

2.6 应激控制训练法

紧张是人的一种情绪状态。射击运动员的紧张多是由于在比赛中受到某种强大刺激, 形成了心理压力, 而产生的心理应激状态, 即心理紧张。适度紧张可以使射击运动员处于高度的警觉状态, 使身体释放较多的能量, 来应付机体当前的需要。表现为:反应速度加快动作灵活, 头脑清醒等。过度的紧张可以使射击运动员大脑兴奋和抑制过程失掉平衡, 降低思维效能, 产生分析障碍。应激控制训练是指对导致射击运动员技能下降的情绪应激, 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技术, 进行心理诱导与调节的方法。

3 结论

高水平射击运动员的训练必须从比赛出发, 但在比赛中获取的经验毕竟是有限的, 因此, 必须从日常训练中加以强化。训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训练的方法是途径, 要把握项目的特点和需要进行有效的训练。把技术训练方法和心理训练方法结合起来, 将有助于运动训练过程的最优化, 进而提高训练效果, 促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叶奕乾, 祝培里[M].上海: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2]周跃忠.射击心理训练与发挥[J].湖北体育科技, 2008, 3, 27:2.

心理训练方法 篇8

1. 少儿生理特点和教学训练方法

1.1 少儿生理特点。

1.1.1 运动系统生理机制。

少儿骨骺柔软,软骨成分多,关节窝较浅,关节囊及关节周围的韧带较薄弱、松弛,所以弹性大而硬度小,不易折断但易弯曲变形,关节伸展性与活动范围较大,灵活性与柔韧性易得到发展,但关节牢固性较差,在外力作用下轻易脱位。少儿肌肉中水分多,蛋白质、脂肪和无机盐类较少,肌肉细嫩而富有弹性,能量储备较少。收缩力量和耐力较差,易疲劳,但易恢复。身体各部分肌肉发育不平衡,大肌肉、上肢肌肉发育先于小肌肉、下肢肌肉,肌力增长不均匀。

1.1.2 血液循环及呼吸系统机制。

少儿的相对血液量较成人多,但单位体积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与成人相比较低。少儿心脏的相对重量和容积均和成人相近。由于少儿的神经调节不够完善,新陈代谢比较旺盛,因此心率较快。心肌纤维收缩力弱,心脏泵血能力小,故每搏输出量小。少儿的血管因易扩张而相对较粗,血压也比成人低。少儿的新陈代谢旺盛,耗氧量大,因而呼吸频率较快,但呼吸阻力较大,呼吸肌力量较弱,所以肺活量较小。同时,由于少儿氧运输功能较差,最大通气量和摄氧量都较低,因此在运动训练时,通气量的增加主要靠呼吸频率的增加来实现。

1.1.3 神经系统机制。

少儿的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不完善,兴奋过程表现为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学习动作和技术时,大多凭兴趣。学习和掌握动作较快,但多余动作或错误动作较多,其神经细胞工作能力低,易疲劳,但恢复较快。神经活动中,第一信号系统占主导地位,形象思维能力较差,善于模仿,但第二信号系统相对较弱,抽象思维能力差。

1.2 教学训练方法。

1.2.1 根据运动系统生理机制要控制力量训练。

在力量训练中,负重练习要慎用,宜用伸展练习发展力量。12—13岁后,力量训练可逐渐增加。少儿身体各部分的肌肉力量应均衡发展,各项素质搭配练习。特别应加强他们的柔韧性练习,为以后的教学与训练打好基础。

1.2.2 根据血液循环及呼吸系统机制要控制耐力训练。

少儿不宜过早地进行专项的耐力训练。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应以“双基”的教学与训练为主,以平和的简短武术套路进行教学与训练。以动作的速度练习为主,如踢腿、冲拳等。不宜过多地进行力量、耐力和静力性的练习。运动量不宜过大,应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密度与强度要注意交替节奏,练习时间不宜过长。

1.2.3 根据少儿神经系统机制训练中要注意及时纠正错误动作。

在传授新的动作技术时,应以模仿性质为主,少讲解,多示范。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全面发展各项基本技能。在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时,教师或教练员不应求快、花、多,应练好基本功和基本技术,为以后的教学与训练打好基础。在学生作出错误动作时,教师或教练员要有耐心,做到预防在先,及时纠正。多采用直观教学法,运用简单、易懂、形象生动的口令或口诀进行讲解,也可以运用现代媒体教学,以帮助学生理解。

2. 少儿心理特点和教学训练方法

2.1 少儿心理特点。

少儿有以下几种心理特点:贪玩、好动、活泼、热情;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心,而且对新事物的接受力、模仿力都很强;自觉性和自制力较差,一旦兴奋好动起来就会不顾一切,往往忽略和意识不到纪律的约束,使课堂秩序大乱;自我表现欲强,喜欢被肯定、被表扬;可塑性强。

2.2 教学训练方法。

2.2.1 鼓励为主,使少儿看到自己的成绩和效果。

教师或教练员要不失时机地加强对少儿的思想教育和启发。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以表扬鼓励为主。教练员要及时发现少儿的优点,并给予表扬。少儿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都迫切希望知道自己的成绩和效果,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得到教练员的肯定。所以,在教学与训练中,教师或教练员如能使他们及时知道教学与训练的效果,就能使错误的技术动作得以纠正,正确的动作技术得以巩固,从而创造教学与训练的良性循环。指出优点和问题,能使有关神经得到阳性的刺激,而使另外的神经中枢的联系受到阴性的强化。加强分化过程,使兴奋和抑制过程更加精确,促使正确技能的形成。特别是看到自己的进步,也能起到振奋精神、活跃情绪的作用。这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能鼓舞信心和勇气,产生增力的情绪体验,提高机体克服各种困难的能力。

2.2.2 创设优良情绪体验情景,激发竞争意识。

在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中,教师或教练员要把已形成的潜在学习和训练的需要充分调动起来,创设优良的情绪体验情景,活跃少儿的学习和训练情绪,激发少儿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教学与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的不断更新和变化;环境的改变;形象生动的启发语言;趣味性和活动性的游戏;变换教学与训练的项目和形式,等等,都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训练的积极性,调动身体各器官尽力完成教学与训练任务。

3. 加强武德教育,弘扬武术精神

少儿是最容易塑造的群体,需从小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武术是一项具有健身价值和技击功能的传统体育项目,习武者既能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又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还能了解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武术特殊的价值功能,对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保护人民利益,调节人际关系都有其特殊的作用。没有好的武德可能恃强凌弱,为害四方,败坏社会风气。由于武术的特殊功能,武德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更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3.1 武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一部分。

武术不仅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而且有修身养性的功效,武德教育中赋予了深刻的民族精神,这无疑将使习武者激发“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历史上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习武者举不胜举,岳飞、戚继光、霍元甲,都是武德高尚的英雄。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亡,不惜牺牲自己的事迹可歌可泣。近百年来,我国饱受欺凌,许多爱国的武术家以高尚的武德情操和精湛的武技,挺身而出,飞上擂台,使那些列强的拳师不敢在中国的武坛上耀武扬威。他们为国争光,大振了中华的武威。武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也是人类文化中灿烂的一颗明珠,武德教育就是要人们认识到这一点,让人们珍视它、弘扬它。

3.2 武德教育能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物质文明建设。

武德约束习武者的行为规范,它一方面要求习武者热爱祖国,热爱武术事业,遵守规矩,另一方面要求习武者见义勇为,敢于同一切违法行为作斗争。据有关调查表明,练武术的少年儿童,其组织纪律性明显好于一般少年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练习武术的人,他们不仅能够自觉地遵纪守法,而且能够见义勇为,遇到坏人坏事,挺身而出,奋不顾身。像我们的武警战士,每次围捕持枪歹徒总是冲在最前面,表现出了舍身求义的高尚品德。武德教育能使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互相谦让,从而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稳定,保证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

在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中,还要注意其他方面的问题,如掌握好全面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的比例、专项身体训练与基本技术训练有机结合、注意恢复,控制无形训练,等等。

4. 结语

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是一项系统的、科学的工作,所以,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一定要根据少儿的生理、心理特点,运用符合少儿实际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和训练水平。

少儿处于人生关键期,教师或教练员要不断加强思想教育,坚持正确的训练和学习动机,培养高尚的武德、优良的作风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促进少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还要注意武术技能、文化素质和德的有机集合。

摘要:武术教学与训练应从少儿抓起, 在多种训练方法中, 教师除了要遵循一般的方法外, 还要结合少儿生理和心理特点及武术道德规范进行科学教学与训练。本文根据武术运动的特点, 对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给出了科学训练方法。

关键词:少儿武术教学训练,生理特点,心理特点,武德

参考文献

[1]杨峰.浅谈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应注意的问题[J].教育战线, 2009.5.

[2]张彩虹.少儿武术训练方法初探[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6 (4) .

[3]王珍.试论少儿武术训练中的几个问题[J].搏击·武术科学, 2009.1.

心理训练方法 篇9

1、射击运动员心理影响因素

射击运动是一项要求稳定和准确的运动项目,其对于运动员的心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射击比赛的时候时间是比较充足的,那么运动员就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相应的思维控制的难度是比较大的。另外射击运动要求的精确度是非常高的,相差0.1环就可能会在比赛中失利,竞争是非常残酷的,在比赛过程中,每次发射的结果很快的就能够了解,这样就会造成运动员的情绪比较激烈,射击运动员要独立作战,这样对其心理的承受能力以及自我控制的能力要求就会很高。射击运动员情绪的波动就会对成绩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比如:焦虑、担忧、紧张以及焦躁等都会影响到运动员技术水平的发挥,在比赛中运动员心理的自我调节就显得尤为的重要,在比赛中有效的控制和调节相关的因素是保障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所在。

2、射击运动员心理训练概况

射击心理训练主要是指通过各种手段有意识的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以及个性特征施加影响的一个过程。另外其还能够促使运动员学会心理的自我调节,可以更好的实现射击的训练和比赛,为在比赛的过程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射击心理训练的主要的作用是其能够促进射击运动员心理过程的不断的完善,使其形成具有专项运动所需要的良好的心理特征,能够使运动员获得较高的心理能量的储备,使运动员的心理能够有效的适应当前训练和比赛的需求,提升运动员的设计技术水平,并且还能够提升射击战术的效果,为运动员取得优异的成绩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3、射击运动员心理训练的方法

3.1、模拟训练法

模拟训练主要的是将运动员安排在和比赛环境相似的情景之中,为其正式的比赛打下基础,此种训练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的提升射击运动馆的临场适应的能力,使运动员可以逐渐的适应各种比赛的环境。此外这种训练的方式有利于运动员做好比赛前的准备工作,提升其在比赛中取胜的信心。在训练的过程中,应该设置和模拟与比赛情景、条件相似的环境,从而对运动员加以训练,其中主要的包括观众、对手以及裁判的模拟,并且利用模拟比赛裁判所下达的口令和比赛的规则,达到良好的模拟比赛现场的效果,使运动员更早的适应比赛的环境,这样在比赛的场地发生变化的时候,对于运动员的心理情绪的影响就会有效的减少,利于运动员在比赛中技术的良好发挥。

3.2、自我暗示训练法

自我暗示训练的方法主要是指运动员自身的思维和语言对自己的心理施加相应的影响,其主要的目的是达到调节自己情绪、意志的过程,有效的消除运动员焦虑、烦躁以及不安等负面情绪的发生。暗示的语言是简化的,不需要发出声音,只是依靠脑内的暗示的信号,对自身进行心理暗示,从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和意志,加深其对于某一技术的动作的认知,达到很好的训练效果。

3.3、集中注意力训练法

射击运动要保障精确性就需要集中注意力,射击运动员注意力的集中主要是指在一定的时间之内关注某一确定的目标,将自身带入到一个相对稳定和谐的射击环境当中,保障其在射击的过程中不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在射击的过程中,要求运动员能够具备高度稳定和集中的注意力,注意力越集中其就越能够摆脱外界因素的影响,同时还能够很好的杜绝自身杂念的干扰,这样就更加的有利于运动员技术水平的发挥。在平常训练的时候,运动员的注意力应该集中在正确完成动作的技能上面,努力的提升完成动作的质量。在比赛的时候,运动员的注意力要根据实际的要求进行适当的扩大,以此来适应设计规则和周围环境等要求。

4、总结

射击比赛成绩的优良,不只是取决于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的高低,其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心理素质的高低,所以,应该加强运动员心理的训练,训练的方法有很多,在实际训练的过程中结合各种训练方式的特点,优化训练的过程,从而提升训练的效果,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摘要:体育竞赛是一项综合性的考核比赛,运动员想要取得优秀的成绩,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心理因素的影响最为明显,其是运动员在比赛当中能否充分的发挥出正常水平重要的条件。心理训练在射击运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将会直接的影响着运动员的成绩,所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射击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保障,以下就主要对射击运动员心理的影响因素与训练方法做探讨分析,提升射击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射击运动员,心理影响因素,心理训练方法

参考文献

[1]温智敏.对体校射击运动员心理训练方法的分析探讨[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2,(04).

[2]薛杨.浅析射击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方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09).

[3]高展.青少年射击、射箭运动员比赛心理调整与力量训练[J].当代体育科技,2012,(28).

心理训练方法 篇10

所以, 击剑运动员的心理训练要引起教练员和运动员的重视, 心理状况对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竞赛成绩有着直接影响。只有把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体能、成熟的技战术、发达的智能完美结合起来, 才是科学的训练和比赛体系。该文参考了大量对击剑运动员心理研究的文献, 结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经验, 把击剑运动的项目特征作为该文的切入点, 并深入的对击剑运动的专项心理特征进行分析, 针对性地提出在训练和比赛中应注意的事项, 希望为击剑运动员的心理方面的研究作出贡献, 能够指导运动员提高训练和比赛成绩。

1 击剑运动员的心理特征分析

击剑运动员的心理特征可分为一般心理特征和专项心理特征。一般心理特征, 为研究击剑运动员从事击剑项目所必须具备的一般心理, 专项心理是指从事击剑运动所要具备的特定心理状态, 两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互为促进。其中, 一般心理特征是专项心理的基础, 专项心理的发展又能促进一般心理的发展。

1.1 击剑运动一般心理特征分析

1.1.1 灵活的大脑反应

灵活的大脑是优秀击剑运动员的生理基础。击剑赛场瞬息万变, 需要在短时间内进行判断决策, 所以要求大脑灵活性强。击剑场上的各种信息都要及时、准确、灵敏地处理, 技术发挥要有针对性, 战术要有预见性和灵活性, 这些都要求击剑运动员要有灵活的大脑和反应迅速的心理状态。

1.1.2 善于控制情绪能力

击剑运动的特点要求运动员要具备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 综合表现在具备良好的应对能力和适宜的唤醒水平。应对能力, 是指击剑运动员碰到状况时表现应付及对策的能力。比如在比赛中, 裁判员发生误判、比赛中一直被对方压制、发生运动损伤等情况发生时, 击剑运动员用什么样的方法或措施来解决出现的问题, 这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对策十分重要, 可以排除干扰, 避免心理失衡, 可以帮助队员重塑信心, 积极比赛。如果应对能力差, 则会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 产生焦虑、愤怒, 会发生一些不理智的行为, 从而影响比赛或训练。适宜的唤醒水平, 是指完成技术时的那个平衡的点, 唤醒水平低, 击剑运动员进入状态慢, 注意过广, 不能很好地关注与任务有关的信息。唤醒水平高, 易导致过度兴奋, 不能抓住任务完成的线索, 所以, 击剑运动员要有适宜的唤醒水平, 能够调节唤醒水平, 才能尽快地进入状态, 占得比赛先机。

1.1.3 良好的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是在完成一般心理过程后发展起来的, 是在长期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带有个人倾向的精神面貌。击剑运动员的个性心理是指在长期的训练和比赛中, 形成的稳定的、具有个人特点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根据心理学家艾森克的四分类法, 可以把个性心理分为内向、外向、稳定、不稳定4类。据对我国女运动员的测试, 结果显示, 优秀运动员性格多以外向型和中间型为主, 健将组多以多血质和黏液质为主。教练员要注意对击剑运动员个性心理的培养, 从开始接触击剑运动, 到逐渐成长, 直至成熟, 个性心理的培养要贯穿运动员的整个运动生涯, 有目的地进行影响, 培养不骄不躁的品质, 培养善于分析的个性, 培养良好的性格等个性心理, 才能不断进步取得良好成绩。

1.1.4 强烈的成就动机

心理学把动机诠释为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 并将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 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内因决定外因, 所以说动机对运动员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优秀的击剑运动员, 要有强烈的成就动机, 自己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取得什么样的成绩, 有什么样的目标, 取得什么样的成就, 这些目的都激励着运动员艰苦训练, 克服困难。在一些研究中, 把对击剑运动员的成就动机作为选材的首要条件, 强烈的成就动机是运动员成功的精神支柱和行为动力, 教练员要给运动员设定目标, 激励其产生合理的成就动机, 促进运动员成才。

1.2 击剑运动员专项心理特征分析

专项心理是指从事击剑运动所要具备的特定心理状态, 是贯穿击剑运动员运动生涯的心理能力和品质, 包括剑感、距离感、时机感、节奏感、空间感等感知觉, 也包括注意力的集中、分配、转移等, 还包括运动员自我调节能力, 还有自信、顽强等意志品质。这些专项心理共同作用, 为取得优异成绩打下基础。

1.2.1 具备良好的感知觉

击剑运动员的感知觉是一种复杂知觉, 可以分为时间知觉、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是多种分析器同时参与活动的结果。击剑运动的专项感知觉包括剑感、距离感、节奏感、空间感等感知觉。这些感知觉综合作用, 与技战术组合构成了实战感。

这些感知觉十分重要。剑感是击剑运动员对剑的感觉, 不仅仅是剑的重量和舒适程度, 主要体现在对剑的控制上, 手腕手指是否能收放自如, 是否能及时变化, 是否能寻找到有力角度和方法, 都是剑感的表现。时间感是对时间的感觉能力, 包括行动开始、行动过程、行动结束的感觉能力, 时机感是时间感的某个瞬间, 是指有利条件下的时间感受能力, 时机感的把握非常重要, 既要创造时机又要捕捉时机, 时机感是一个优秀击剑运动员的必备条件和致胜的关键。空间和距离感是运动员之间、剑尖与有效部位之间的距离和空间的专门感知觉, 这些通过长期的训练和比赛都会得到提高。

1.2.2 较强的注意力控制能力

注意力的控制能力, 包括注意力的集中和分配能力。赛场上的影响因素很多, 如观众的呐喊、裁判的判决、对手的喊叫等, 这些因子共同影响着击剑运动员的注意力, 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就会被对手刺中, 让对手得分。心理学认为让运动员高度集中非常困难, 精神负担很大, 运动员要善于调节注意力强度, 在比赛的间歇、无威胁时, 可适当放松, 合理分配集中和放松时间, 在比赛中适时分配注意的中心点, 使注意力既能灵活分配又能高度集中, 才能抵制外界干扰, 才能做到攻中有防、防中带攻。注意力的控制能力反映了击剑运动员对信息的搜寻、利用、处理能力。

1.2.3 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

情绪对比赛有着直接作用, 要求运动员有着良好的自我调节控制能力。如在比赛的不同阶段, 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 当比分领先时, 不要急于求成, 要稳中求胜;比分胶着时, 要不急不躁, 发现战机;比分落后时, 不要盲目进攻, 要善于反击;遇到强者时, 不要畏惧胆怯, 要大胆出击。总之, 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有意识地控制自己, 在训练中, 教练员要帮助运动员进行心理调节, 鼓励运动员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节情绪, 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才能不断进步。

1.2.4 顽强的意志品质

击剑运动是单兵作战, 运动员承受的心理和精神压力都很大, 意志坚强、勇敢、果断者占优势, 具有顽强的斗志, 敢于冒险、敢于拼搏的运动员胜利的机率更大些, 一名优秀的击剑运动员都有一颗强大的心脏和永不服输的信念, 有着坚韧不拔的品质。而这些品质并非先天就有的, 后天的可塑性极强, 在击剑运动员势均力敌和落后状态下, 如何应对场上情况, 采取有效手段, 不怕失败大胆出击, 顽强的意志品质十分重要。教练员在日常训练中, 要有意识地引导运动员这些能力的培养。

2 击剑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击剑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如此重要, 所以要有针对性地对击剑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 可以采用特殊方法或手段调节运动员的心理状态,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施加影响, 已达到调控运动员学习和行为的过程, 成为心理训练。

2.1 感知觉训练

感知觉训练主要有表象训练、模拟训练、知觉训练3种。表象训练是在暗示语的指导下, 头脑中反复想象运动情景或动作, 在想象中达到控制情绪和运动动作的训练方法。如在比赛后或赛中间隙, 表象刚刚出现的错误, 表象对手的技战术特点, 表象自己得分的一剑, 都可以起到预防、控制等作用。知觉训练可有效地对重要信息进行快速反应, 忽视无关信息, 这些信息大多通过视觉搜索, 所以视觉训练尤为重要。模拟训练主要分为环境模拟、对手特点模拟、不同进程模拟这3种模拟方法, 目的在于通过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模拟, 可有效提高运动员适应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

2.2 动机训练

动机训练是通过心理学手段使运动动机水平在适应的强度, 以提高训练效果为目的, 有意识提高运动员心理水平的一种训练方法。在艰苦的训练中, 运动员承受生理和心理的双重疲劳, 容易产生疲劳和抵触心理, 无疑对训练效果是很大的阻碍。可以通过肯定运动员价值, 促进其责任感, 对他们合理定位, 激励他们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激发他们的求胜欲等方式来对击剑运动员进行动机训练。

2.3 心理控制训练

影响击剑运动员水平发挥的因素有很多, 所以在心理训练中必须强化自我控制与调整的能力, 并将调控的能力贯穿到整个训练中。如较常用的主要有放松训练、目标设置训练、逆境运动训练、注意集中训练等训练方法。教练员要根据运动员阶段性的情况, 因人而异的调节运动员的心理状态, 运动员自己也要在不同情景下对自己的心态进行控制。

参考文献

[1]李青峰.对击剑运动员比赛中集中注意力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5, 19 (2) :51-53.

[2]汤翠翠.击剑的专项心理特征及心理调控方法综述[J].四川体育科学, 2009, 12 (4) :42-46.

心理训练方法 篇11

关键词:运动员;赛前;心理;竞技状态;心理训练

随着体育科技日益全面地渗透和社会文化的不断变迁,当今竞技体育已演变得越来越激烈与残酷,参加高水平体育竞技的运动员也越来越旗鼓相当。在目前形势下,运动员仅靠超大负荷的体能和技战术能力训练,要在竞赛中获胜已相当困难,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应深刻认识到加强心理训练的重要性。在运动员纷繁复杂的心理问题中,如何有效调控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提高他们适应大赛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突出的实际问题。本文针对运动员的心理状态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旨在揭示竞技运动员心理状态的本质和规律,提高调控竞技运动员心理状态的有效性。

一、赛前心理竞技状态剖析

1.对自己实力估算程度。由于我国田径运动在国际大赛中所取得的成绩一直以来都不够理想,所以运动员在比赛前就有可能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我们一直强调运动员要相信自己,情绪波动就小,赛前心理准备就充分,对比赛时期的控制能力就强,反之亦然。

2.对比赛的求胜欲望。由于在有些优势项目中我国队员具有很强实力。特别是我国女子中长跑项目,往往是因太想超过对手而造成战术的缺位。其实太强的求胜心是在赛前情绪非常冲动、注意力非常集中于取胜的情况下产生的。它使运动员处于高焦虑状态,不能自我控制,造成过度紧张,妨碍正常发挥。

3.对兴奋程度控制失调。任何运动员在赛前的兴奋性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我们追求的是适度的兴奋性,这有助于赛前心理准备,使机体处于积极动员状态,给比赛带来良好效应。兴奋性过高或过低只能给比赛蒙上阴影。

二、不良赛前心理竞技状态产生的因素分析

1.外环境因素。裁判员的判罚、观众的呐喊、比赛的环境(场地、灯光、气候)、对手的情况、领导、教练和亲朋好友的期盼;金牌的指标;环境的不适应等可给运动员带来外在的压力。如当时世界男乒排名第一的马林,作为雅典奥运会夺金的最大热门,然而,最终早早地就被近年间从未赢过他的瑞典老将瓦尔德内尔淘汰出局,输球并不是他技不如人,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两点:一是他不自觉中的轻敌情绪;二是比赛中微妙的心理变化,造成雅典奥运会上的悲剧。

2.内环境因素。同队队员之间激烈的竞争;过高估计对手的实力;过分看中比赛结果的重要性以及生理因素等变化常常会给运动员带来内在的压力。我国体操名将肖钦在第28届奥运会鞍马比赛中,就是因为他太看中比赛结果的重要了,他考虑的不是认真做好每个具体动作,而过多想的是比赛的结果。鞍马单项决赛一开始,前面动作完成得很顺利,但是从交叉开始,满脑子只想着赶紧做完,做完后就下来,造成了不必要的心理负担,顿时感觉身体发僵,完全提不上气来,还没有来得及调整,就落马了,最终功亏一篑。

3.个体因素。运动员的年龄、心理素质、文化修养等的不同,其心理抗压能力也是有差异的。一般来讲,年龄大、经验丰富、文化水平较高、运动技术水平突出的成熟运动员,对自身竞技水平的阶段性回落,能够正确认识,不会因一时成绩的下降,丧失继续训练的信心,他们会通过自我调整,在教练的帮助下,度过低谷,重新达到竞技水平的最佳状态。最具代表性的运动员有瑞典名将瓦尔德内尔、俄罗斯运动员霍尔金娜、中国射击老将王义夫和中国女排的运动员等。

三、不良赛前心理竞技状态的表现

1.过度兴奋的表现及对策。过度兴奋表现为情绪过早过度地兴奋、心跳过速、呼吸加快、血压升高;行为上表现为动作忙乱、坐立不安;心理过程表现为头脑发热、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混乱、听不进教练的指导等。上述情况往往在赛后自动消失。一旦出现这种过度兴奋的情况,可采取转移注意力、安慰疗法、放松训练、催眠练习来逐渐缓解。

2.赛前淡漠状态的表现及对策。这种状态表现为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缺乏信心、身体乏力、反应迟钝、动作怠慢等。一般来说,过度疲劳,伤病长期不愈,比赛任务过重,以及意志力较差的运动员较易出现。对待这种情况主要采取激励、动员、积极的语言暗示,提前做準备活动等方法来调动其比赛的积极性。

3.赛前盲目自信的表现及对策。这种状态表现为表面上兴奋,内心空虚,其信心是建立在对比赛的困难和复杂性估计不足,过高地估计自己实力的基础上的。这类运动员大都表现为浮躁,不冷静思考问题,不努力动员自己的全部力量投入比赛;一旦比赛失败,情绪一落千丈,抑制过程加强,形成恶性循环。对待这种队员应加强作风培养和思想教育,认真做好赛前心理准备,避免盲目乐观。

4.赛前受伤的心理特征分析及对策。赛前因受伤而没有进行正常系统训练的运动员,情绪波动非常大,这种波动会带来心理方面的消极因素,放弃比赛,竞技状态不佳,都应积极采取暗示、回忆等方法,对比赛情绪低落进行调整,消除消极状态,赛前安排力所能及的训练,保持机体能力,唤起积极参加比赛的念头,使运动员调整良好的竞技状态投入到比赛。

四、赛前心理竞技状态的训练

1.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了调节运动员比赛时的心态,使运动员的中枢神经达到适宜的兴奋度,就要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培养运动员的自信心;培养运动员的竞争意识;培养运动员顽强的意志力;培养运动员团队合作精神。

2.制定合理的参赛目标。在比赛前教练员要充分掌握各方面的信息,尽早让运动员了解对手的情况,使运动员明确自己的比赛任务和目标。指导运动员摆正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的关系,实事求是地制定比赛目标,控制好运动员对比赛的期望值。只有明确了比赛的奋斗目标,才能更好地确定自己的行动计划,目标过高、过低都不好。过高会造成精神压力和思想负担,过低则会产生消极松懈情绪。

3.树立运动员对自己胜利的信念。信心是成功的基础,缺乏信心就会不战自溃。赛前要运用一些心理训练来提高运动员的自信心,如帮助运动员经常回忆以前的一些成功战例,使运动员充分看到自己的优势所在,这样可以调节运动员赛前过高或过低的情绪。

4.綜合分析各种利弊因素,时常安排模拟训练。赛前预测可能发生的各种变化和比赛结果,尽量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利弊因素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出现问题容易产生慌乱和被动局面。模拟训练是赛前训练的主要手段之一,这种方法主要是在赛前有意识地模拟比赛时的各种情境来进行训练。提高运动员适应比赛的能力,减少赛前疲劳和心理紧张。

除了以上几种主要方法,还有自我暗示和放松训练法、呼吸调整法等心理训练方法。

五、结论与建议

运动员成绩的表现一靠运动员潜能的挖掘和提高训练水平,二靠在大赛中将最好的竞技状态和心理状态适时地调出来。在今后的发展中建议:(1)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培养运动员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及他们的义务感、责任感和荣誉感等。(2)对容易引起临场紧张的心理因素要与日常训练同步进行,通过训练使运动员临场时能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3)训练时要采用多样化的手段来进行,把心理训练、身体、技战术训练与实际比赛结合起来,充分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使心、技、体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程保华.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调整[J].黄石教育学院

学报,2006,(4).

[2] 曹炳山,廖志锦.第10届世界田径锦标赛评析——兼论

田径运动员竞技状态的科学调控[J].四川体育科学,

2006,(1).

[3] 姚卫宇,周爱国,刘丽茹.对运动员赛前心理压力源的调

查及调节对策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

(11).

[4] 王长琦.现代运动员的心理训练与调控[J].福建体育科

技,2005,(6).

[5] 吴胜,吴秋娟.竞赛中运动员的心理障碍与心理训练[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5).

[6] 李明,魏家俊.对我国田径运动员心理竞技状态及控制能

力的探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S1).

[7] 荣敦国,董杰.对竞技运动员心理状态的研究与探讨[J].

安徽体育科技,2005,(1).

[8] 洪伟.影响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因素[J].苏州大学学

报(工科版),2004,(6).

Pre-Match Psychological Competitive State Analysis

and Mental Training Methods Research

XU Jing

Abstract: The athletes in training often show high level, and in the game but failed to play to the best level. Use the knowledge about the sports psychology, the paper in the sports competition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state affects psychological state, and put forward some mental training methods, in order to make athletes of competitive state to achieve the best before the game,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competition is of certain guidance.

心理训练方法 篇12

关键词:体育训练课,心理障碍,克服方法

体操课程是学校体育的主要训练内容之一。体操项目内容丰富、多样、动作有易有难, 很受广大运动员的喜爱。但是很多动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常遇见的反常动作, 动作难度高, 惊险动作衔接快。有些动作是在高器械上或空中完成。在体操训练过程中可能出现跌下、摔倒和脱手等失误, 所以就给运动员身体上带来伤害, 而且给运动员心理上也造成畏惧心理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给体操训练带来一定的难度。为了使运动员更快, 更好的掌握体操动作, 我们应该观察和了解运动员的心理障碍, 并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方法来排除运动员的心理障碍, 使运动员尽快地掌握体操知识、技术、技能。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心理障碍为研究对象。

(二)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 影响体操训练课心理障碍的因素。

1. 畏惧心理。

由于体操动作中有一部分动作难度较大, 并有一定的危险性, 如单杠中的大回环转体、骑撑前回环、支撑后回环和跳马转体等动作。在体操训练和训练中可能出现跌下, 摔倒和脱手等伤害事故, 不仅给运动员身体上带来伤害, 而且给运动员心理上带来伤害。所以, 运动员会产生一些畏惧心理。

2. 自卑心理。

每个人在心理、生理上有较大差异, 每个人的身体形态、素质、机能也有差别, 个人的专项, 生长环境不同所以在体操表现能力方面也有所不同。有些运动员看别的同学一看就会, 而自己反复练习几次都作不出来, 于是就觉得自己很笨, 缺乏自信心, 不主动思考, 不主动去请教老师, 而在一旁当观众。也有的运动员是觉得自己的身体素质跟不上别的运动员, 比自己强就产生自卑心理。

3. 厌倦心理。

在体操训练中有很多动作是经常反复出现的。如运动员没有什么新鲜感, 就容易产生厌倦心理。也有一部分运动员是想进一步增长体操技术与知识, 因此觉得这些内容是老一套, 感觉很单调、枯燥, 没有兴趣, 产生厌倦心理。

4. 怕苦心理。

在体操训练中, 运动员的一致品质将得到极大的锻炼。参加体操训练往往要克服个体自身生理或心理的障碍, 同时还要克服自身的惰性心理。在体操动作形成的过程中是靠反复练习才能掌握的。往往有些运动员在遇到手皮疼痛和运动量稍大时就不能坚持, 怕苦怕累, 尤其是在专项素质练习时, 不尽全力, 想尽办法偷懒。

(二) 克服心理障碍的具体方法。

1. 培养运动员对体操训练课的兴趣, 调动练习的积极性。

体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性为动力的一种形式, 而且是非常活跃的, 具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行为形式, 前苏联学者苏霍姆林斯基也明确的指出“学习兴趣是运动员学习活动的重要行动, 教师的任务就是坚持不懈地发展运动员队学习活动的真正满足感。”以便由此产生和确立热切希望学习和活动的情感状态。兴趣对人的行为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它能激励一个人去积极地获取知识, 参与一定的活动。兴趣是需要延伸的, 而人们之所以对某个活动产生兴趣是因为它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为此, 我们在体操训练中, 首先注意培养运动员对体操课的兴趣, 调动其积极性。

2. 运用学习反馈原理, 提高练习效率。

反馈就是把第一次反应的差距, 变为新的刺激, 并借知觉系统返回大脑, 是大脑在下一次反映时, 修改前一次错误。所以说反馈的过程就是校正错误的过程, 使反映日趋合理, 正确。把反馈原理应用到体操训练中, 就是在于做完一次动作马上知道结果, 了解自己所做动作与标准动作的差距, 并设法纠正。提高自我分辨能力, 使之更快更好的掌握体操知识和技能。

(1) 他人反馈。首先是教师的反馈, 当运动员做练习时, 教师对每个运动员的动作都要进行认真的观察纠正和评价, 让他们及时知道练习的结果。如男子跳马, 普遍都存在不敢向前伸手撑马的动作, 教师及时向运动员指出, 并要求他们两手向前伸, 并在马上做标志物信号等来刺激他。同时还要根据运动员不同的心理障碍来进行具体指导。有的同学是因为害怕所以不敢向前支撑, 有的是上板起跳的问题, 因人而异, 引导他们及时知道结果, 并在下次练习中校正错误.其次是同学反馈。这种形式起着补充和加强教师反馈作用, 同学之间用自己纠正错误的亲身体会指导练习者, 其语言更为贴切, 运动员更容易接受。这既可以培养运动员的训练能力, 又培养了运动员对动作的鉴别能力。

(2) 自我反馈。要想学好体操技术, 知识, 自我反馈自觉纠正错误改进动作这是关键的问题。在训练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培养运动员的自我反馈能力, 有些运动员做完动作后, 让运动员自己对动作进行评价找出差距和如何改进。

3. 加强技术性指导。

由于体操动作繁多, 技术复杂, 多数动作又均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 运动员在掌握动作过程中, 特别是一些 (球类专修的同学) 身材高大和一些身体素质较差相对力量较差的运动员在学习动作过程中比较费力、困难, 因此存在这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问题。这些就是困扰我们顺利训练的难题。我们要针对这一特点, 教师在训练的过程中对运动员有困难的同学, 有心理障碍的同学, 多做个别指导, 对他们稍微有点进步是要做鼓励, 使这些运动员尽快的排除心理障碍。另外, 本着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 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 并加强力量、柔韧性、协调性练习。课后布置作业, 对他们在进行技术指导。教师要做到针对每个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心理素质都要心里有数, 这样才能在训练当中消除运动员的心理障碍和提高训练质量有非常好的效果。

4. 重视保护与帮助。

体操运动, 尤其是竞技性体操常使人体处于一定高度的器械上或空间去完成某种异常和复杂的动作。为了保障运动的安全及练习者的身心健康, 在训练中及时实施保护与帮助, 是极其必要的。保护与帮助能使运动员正确的体会动作要领, 利于尽快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掌握动作技术和提高动作质量, 尤其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教复杂的动作, 离开了保护与帮助, 就无法进行训练。如果运动员因做某个动作受了伤, 再做此动作时就必然产生畏惧心理, 影响训练效果。只有使运动员有了安全感才能放心大胆的去练习动作。为防止练习中以外事故的发生而采取的安全措施叫保护。保护分为他人保护和自我保护两种。帮助可分为直接帮助和间接帮助。直接帮助是帮助者站于合适的位置, 运用托、顶、送、挡、拨、拉、扶、推、按、搓等手法帮助。如果在帮助过程中出现用力不当, 站立位置不适合, 就会起反的效果, 不但没有帮忙, 反而帮了倒忙。见解帮助, 是通过信号、标志物、限制物等手段, 使练习者掌握正确的用力时间和节奏, 体会身体所在的空间方位, 尽快的学会和提高动作质量。

5. 培养注意力集中的习惯。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体操训练中很多技术基础动作都是枯燥无味的, 使运动员根据根本提不起兴趣, 注意力不能集中, 如队列队形的练习, 徒手操和一些单调的基础性动作及复习内容练习时等都是枯燥无味, 此时最容易产生精力分散。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一定要采用一系列手段使运动员注意力集中。如生动形象的语言, 开展运动员喜欢玩的游戏, 正误示范的对比等等, 还有小组进行训练比赛, 以及来启发和鼓励诱导等方法来使运动员把注意力全部转移到运动训练中来。把心理学的知识全部贯穿到整个训练当中去。

三、结论与建议

(一) 提高素质。

加强教练员自身的文化素质, 工作态度、语言艺术、组织才能及思想品质。掌握运动员心理特点, 全心细致的帮助, 消除在运动员运动上的各种心理障碍, 使运动员能更好地掌握体操的知识技能。

(二) 落实教练员职责。

教练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认真钻研业务, 并在实际工作中, 了解运动员在想些什么, 喜欢什么, 掌握第一手资料, 有组织的进行训练。在任何体操动作技术的训练中, 只要把多学科的知识在实践中运用得当, 就必然能收到好的效果, 也说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深刻意义。

(三) 充分应用运动心理学。

运动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体育训练、训练和竞赛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体操训练中心理障碍的产生源于运动员自身的心理、身体素质、训练中意外事故、场地、器械、光线及训练手段等因素。心理障碍是体操运动发展的伴随品,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 成为体操运动发展的伴随品,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 成为体操运动发展的研究课题之一。在实践中解决得好, 就能取得显著的成效, 反之就直接影响训练和训练效果。要想更好的提高训练效果, 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心理的知识, 并运用到训练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吕吉勇, 邱艳怀.体操训练中运动员害怕心理产生及消除方法[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1

[2].史益平.浅谈心理学在体操训练中的应用[J].湖北体育科技, 2001

[3].浅谈心理障碍对体操跳马训练的影响[J].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系学报, 2002

[4].刘淑慧, 体育心理学高等学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上一篇:网路教育下一篇:硫氰酸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