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学员的心理训练(精选10篇)
军校学员的心理训练 篇1
摘要:通过分析军校学员、高水平运动员和普通高校的学生, 发现在军校学员在体能训练过程中会表现出一些独特的规律。根据提高运动成绩需要满足的基本条件, 分析出在制定训练计划时需要遵守的基本程序。只要选择一些比较典型的运动项目进行训练, 并在训练过程中重点关注体验运动成绩的提高过程、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和训练后身体疼痛的变化过程等三个过程的阶段性变化特征, 那么最终可以有效提高自己的组织训练能力。
关键词:训练计划,训练方法,运动技能,运动成绩,运动训练周期
与高水平运动队的运动员不同, 军校学员不需要承受接近自身极限的训练负荷, 把自己的身体潜能充分挖掘出来。与普通高校的学生不同, 军校学员在校学习期间必须进行不间断的体能训练, 每个学员的体能都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因此, 军校学员在体能训练过程中会表现出一些独特的规律。
1 体能训练特征
1.1 运动训练的周期性
无论是普通高校还是军事院校目前都是采用学期制教学, 一年一般分为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 每个学期大概包括20~25周, 春季学期以后放暑假 (一般1~2个月) , 秋季学期以后放寒假 (一般1~2个月) , 学生在放假期间的生活秩序与在正常学习时的生活秩序存在巨大的差异。
与上述过程相对应, 军校学员从开学后的第1周开始进行体能训练, 到开学后的最后一周结束训练, 在放假期间一般会停止训练, 开学以后又会重复这一过程。根据运动训练过程的阶段性特征, 在开始训练的第1~6周, 学员的运动成绩基本保持不变, 受到负荷刺激的相关骨骼肌和骨骼等部位会感觉到疼痛, 在第7周, 运动成绩会出现一次明显的提高, 在第8~20周, 运动成绩保持相对稳定地增长, 身体的疼痛感觉在第7周会出现一次明显的降低, 在接近第9周的时候又会出现一次明显的增加, 在第10周以后身体的疼痛感觉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如果在放假期间没有坚持训练, 则经过1~2个月的主动休息, 相关的骨骼肌会发生废用性萎缩, 肌肉功能明显降低, 学员的运动成绩会出现大幅度下降。下一个学期开学以后, 体能训练重新开始, 运动成绩和身体的疼痛感觉再次出现阶段性的变化。[1]
1.2 训练项目的多样性
与高水平运动员具有相对固定的运动项目不同, 军校学员每个学期的体能训练项目是有调整的。例如:不管进行训练的时间有多长, 一个100m跑运动员都会采用与100m跑相关的专项训练手段进行训练, 运动员的训练项目是相对固定的, 一般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专项。而军校学员的体能训练项目是有变化的, 这个学期进行400m障碍的训练, 在下一学期就有可能进行格斗或者游泳的训练, 当然, 5000m跑在每个学期都是很重要的训练内容。由于训练项目的多样性特点, 每个学期的训练计划都需要进行及时的调整。
1.3 具备一定的组织训练能力
由于军校学员特别是指挥类学员在毕业以后绝大部分被分配到基层部队, 需要带领官兵进行军事体能训练, 因此在军校学习期间必须要掌握一定的科学训练方法和具备一定的组织训练能力。因此, 每个军校学员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在军校学习期间, 每个学员都应该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运动训练理论、运动心理学、运动损伤的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在毕业时基本具备独立组织指导学员队进行体能训练的能力。
2 可能有效的体能训练措施
2.1 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
2.1.1 运动成绩提高的基本条件
根据运动训练理论, 要想明显提高运动成绩, 需要满足以下四个基本条件: (1) 施加的训练负荷应该保持在有效的范围内。研究表明:既能激活卫星细胞又不会造成骨骼肌真正损伤的训练负荷都是有效的。[1,2,3]一般来说, 当一个人以接近本人当时最好成绩的训练负荷进行训练时, 施加的训练负荷处于非常有效的范围内。例如:假设一个人100m跑的当时最好成绩是13″, 当它经常以13″5以内的成绩进行100m跑时, 施加的训练负荷将会非常有效, 经过7周以上的科学训练以后, 它的100m跑成绩将会出现明显提高;当它经常以30″左右的成绩进行100m跑时, 施加的负荷达不到提高100m跑成绩的要求, 它的100m跑成绩不会提高。因此, 如果训练成绩与当时的个人最好运动成绩差别太大, 由于不能有效刺激与专项动作相关的骨骼肌, 所以施加的训练负荷是无效的。 (2) 采取有针对性的专项训练方法, 施加的训练负荷应该与想要提高的相关骨骼肌的收缩方式保持一致。只有对与想要提高运动成绩的项目相关的肌肉群施加专项训练负荷, 才有可能提高这个项目运动成绩。[1,2,3]在训练实践中, 我们可以使用下面的方法大致判断两个运动项目之间的主要参与肌肉是否一样:当个体在做出一个运动项目的最好成绩以后, 稍作休息就开始对另一个运动项目进行测试。如果个体还可以做出另一个运动项目的最好成绩, 那么说明这两个运动项目之间的主要参与肌肉不一样;如果个体不能做出另一个运动项目的最好成绩, 而且成绩下降很明显, 那么说明这两个运动项目之间的主要参与肌肉是一样的。例如:当个体在做出引体向上的最好成绩 (例如36个) 以后, 稍作休息就进行第2次引体向上的测试, 因为2次引体向上的参与肌肉完全一样, 所以第2次的测试成绩肯定比第1次下降很多 (例如28个) ;当个体在测试出引体向上的最好成绩以后, 稍作休息就进行俯卧撑的测试, 实践证明, 个体还是可以做出俯卧撑的最好成绩, 说明引体向上和俯卧撑这两个运动项目的主要参与肌肉不一样。也就是说, 虽然这两个运动项目都是上肢肌肉参与收缩, 但是通过训练引体向上并不能提高俯卧撑的成绩, 它们之间是没有关系的。同样, 当个体在跑出5000m的最好成绩以后, 稍作休息, 还是可以跑出100m的最好成绩, 说明5000m跑的主要参与肌肉与100m跑的主要参与肌肉是不一样的。虽然个体在5000m跑以后非常疲劳, 但是它依然可以跑出100m跑的最好成绩, 如果不理解专项的概念, 就很难解释这一现象。
为了加深对专项概念的认识, 我们可以想象下面的实验, 一个人以5000m的平均速度进行100m跑, 当跑完一次以后马上就进行下一次的100m跑练习, 就这样一直重复50次, 如果每周进行2~3次训练, 2次训练之间间隔2~3天, 那么当训练7周以后, 这个人的5000m跑成绩就会出现明显提高, 而它的100m跑成绩不会提高。虽然这个人在训练时采用的是100m跑的外在形式, 但是由于它是以5000m跑的平均速度进行训练的, 训练负荷主要施加在与5000m跑相关的肌肉上, 并没有对与100m跑相关的主要参与肌肉施加训练负荷, 因此这个人的100m跑成绩不会出现明显提高。间歇训练法就是在对专项概念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只要合理控制2次训练之间的间隔时间, 就可以达到提高某些训练项目之间的运动成绩。 (3) 应该使上一次训练后所产生的疲劳完全恢复后, 才能进行下一次的负荷训练。如果机体的疲劳在长时间没有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就进行下一次训练, 那么相关的肌肉功能会逐渐下降, 个体的运动成绩也会相应下降。运动疲劳的完全恢复时间与训练负荷的大小有密切关系, 施加的训练负荷越大, 产生的运动疲劳需要完全恢复的时间越长。研究表明, 经过48~72h的休息以后, 一次大负荷训练后产生的疲劳才能完全恢复到原有水平。[1,2,3]
(4) 应该进行足够长时间的不间断训练。根据骨骼肌的获得张力的阶段性特征, 在训练的第7周运动成绩会出现明显提高, 在第8~20周, 运动成绩出现稳步提高, 在第21~26周, 运动成绩在较高的水平上保持不变。[1,2,3]虽然经过7周的科学训练以后, 运动成绩会出现明显提高, 但是在接近第9周的时候, 骨骼肌在适应过程中会出现瘢痕组织的收缩改建阶段, 运动员会感到比较明显的身体疼痛现象, 由于产生的身体疼痛在第10周内会大幅度减轻, 因此在训练实践中最好应该提前10周开始训练, 在第10周以后参加比赛。
2.1.2 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基本程序
根据运动成绩提高的基本条件, 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基本程序如下: (1) 确定训练开始时间。当确定参加比赛的具体时间以后, 如果条件允许, 最好应该提前10周开始训练, 如果时间不充足, 则应该至少提前7周开始训练。 (2) 选择有效的专项训练手段。根据参加比赛的运动项目, 选择与运动项目相关的专项训练手段, 并确定相应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如果选择的训练手段和制定的训练负荷达不到专项训练的要求, 那么运动成绩将不会提高。例如:如果想提高引体向上的成绩, 你就不能选择俯卧撑这个训练手段, 因为引体向上和俯卧撑两个运动项目的主要参与肌肉是不一样的。 (3) 根据疲劳的完全恢复时间交替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例如:在一次大负荷训练以后, 5000m跑训练的完全恢复时间是72h, 100m跑训练的完全恢复时间是48h, 俯卧撑和引体向上训练的完全恢复时间是48h。因为这四个项目的主要参与肌肉不一样, 而且不同的骨骼肌在产生疲劳以后的恢复过程是相对独立的。因此, 在制定训练计划时, 应该每3天安排一次5000m跑训练, 每2天安排一次100m跑训练, 每2天安排一次俯卧撑和引体向上的训练。在5000m训练过程中, 如果某一天只进行了一次中等负荷的训练, 那么只需要主动休息48h就可以安排下一次的大负荷训练。具体安排方法见表1。通过这样的训练安排, 学员可以在不造成运动损伤的情况下稳定地提高相关项目运动成绩。[1,2]
需要说明的是, 这种训练内容的安排方法只适用于低水平运动员, 由于它们参加训练并不是为了使运动成绩达到身体的极限, 从而获得高级别竞技比赛的冠军, 它们参加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在保持身体健康的基础上, 使身体的运动能力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对于高水平运动员, 这种训练内容的安排方法显然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在制定训练计划时需要考虑许多新的因素, 这里就不在展开说明了。
对于军校学员来说, 在每个学期的开始应该首先确定自己在这个学期的体能考核项目和自己想要训练的运动项目是什么, 然后按照上面的步骤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 就可以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2.2 对运动训练过程中阶段性特征的真实体验
由于存在的运动项目种类非常多, 一个人不可能学习并掌握所有运动项目的运动技术。但是由于不论什么种类的运动项目, 在进行专项训练的过程中, 运动成绩的提高过程、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和训练后身体疼痛的变化过程等都具有大致相同的阶段性特征。在一个典型的运动训练周期中 (6个月) , 运动成绩的静止期是在第1~6周, 增长期是在第7~20周, 稳定期是在第21~26周;运动技能形成的敏感化阶段是在第1~6周, 习惯化阶段是在第7~20周, 自动化阶段是在第21~26周;训练后的身体疼痛的变化过程也在上述时间出现阶段性的变化, 只是在接近第9周时身体疼痛程度出现一次明显的增加过程, 并在第10周明显减轻。因此只要选择一些比较典型的运动项目进行训练, 并在训练过程中重点关注体验上述三个过程的阶段性变化特征, 那么至少就可以对其它没有训练过的运动项目在理论上进行比较明确的理解, 从而可以把一些基本的运动训练理论推广应用到不熟悉的运动项目上, 最终提高自己的组织训练能力。[1,2,4]另外, 当学员的体能训练由于放假或者其它原因而完全停止时, 它们将会产生运动依赖症状, 出现不同程度的身体心理不适感觉, 而且这种身体心理不适感觉也会分阶段逐渐消失, 消失过程的转换时间跟上面的过程基本一致, 也是第1~6周, 第7~20周, 第21~26周。[5]
例如:在5000m跑的训练过程中, 学员可以从开始训练的第1周就详细记录每次5000m跑的运动成绩和每次训练时产生的身体疼痛程度, 在出现阶段性变化的转换过程中 (如在训练的第6~8周, 第9周, 第20~21周) , 重点体验运动成绩和身体疼痛程度的变化过程, 坚持体验一个完整的学期。在进行军体拳或者格斗组合的套路教学时, 学员可以从开始训练的第一周就详细记录每次上课时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 在出现阶段性变化的转换过程中 (如在训练的第6~8周, 第20~21周) , 重点体验运动技能从敏感化到习惯化, 从习惯化到自动化的运动心理变化过程, 坚持体验一个完整的学期。
3 结语
(1) 与高水平运动队的运动员不同, 军校学员不需要承受接近自身极限的训练负荷, 把自己的身体潜能充分挖掘出来。与普通高校的学生不同, 军校学员在校学习期间必须进行不间断的体能训练, 每个学员的体能都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
(2) 根据提高运动成绩需要满足的四个基本条件, 在制定运动训练计划时, 需要遵守以下三个基本程序: (1) 确定训练开始时间; (2) 选择有效的专项训练手段; (3) 根据疲劳的完全恢复时间交替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
(3) 不论什么种类的运动项目, 在进行专项训练的过程中, 运动成绩的提高过程、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和训练后身体疼痛的变化过程等都具有大致相同的阶段性特征。因此, 只要选择一些比较典型的运动项目进行训练, 并在训练过程中重点关注体验上述三个过程的阶段性变化特征, 那么最终可以有效提高自己的组织训练能力。
参考文献
[1]田聚群, 王童, 王晓飞, 等.骨骼肌适应机制与运动训练周期理论[J].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1, 26 (5) :125-128.
[2]田聚群, 王童, 李益.骨骼肌适应机制与超量恢复理论[J].运动, 2011 (6) :32-34.
[3]田聚群.性行为盆底肌肉与慢性盆腔疼痛[J].中国性科学, 2013, 22 (1) :18-25.
[4]田聚群, 邵伟, 王晓飞.运动技能形成的生物学基础与阶段性特征[J].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2, 27 (1) :118-121.
[5]田聚群.运动依赖与性行为依赖[J].中国性科学, 2012, 21 (1) :52-56.
军校学员的心理训练 篇2
一、“90后”青年学员的心理特点
1、民主意识强,个性化突出,但思想有时过于极端
“90后”一代普遍比较讲究个性,民主意识强,他们的平等、民主、参与、竞争意识强,更加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和才干的发挥。他们希望领导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民主权利,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他们喜欢同教育者在对话、协商中讨论问题;对领导工作的失误,敢于品头论足;对看不惯、想不通的事情,敢于向上级反映。调查问卷显示青年学员中32.6%明确表示要上级领导平等、公平、公正的对待他们。由于他们的思想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做事还不够成熟,所以容易犯绝对平均主义的错误,给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
2、嫉妒心理强,争强好胜
青年学员以自我为中心,忽略他人的感受,嫉妒心强,一般看不惯别人比他强。表现出来的是争强好胜,凡事要自己做的是最好的,如果别人比自己做的好会表现出不服,挑刺甚至是冷言恶语相向。调查中40%的青年学员明显表现出嫉妒心理强的特征。
3、自尊心自信心足,但意志力比较脆弱
据调查了解,“90后”青年学员拥有较强的自信心、自尊心,他们自我感觉良好,在调查问卷中82.6%认为多数朋友对自己的看法是够朋友或是很好,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很高。他们自尊心很强,对于他人给自己提出的建议或批评接受起来有打折扣现象,有个别青年学员过于敏感,受不了半点委屈,抗挫能力较差,受点挫折就垂头丧气一蹶不振。有的“90后”青年学员意志脆弱,依赖性较大,缺乏独立精神。意志脆弱表现是怕吃苦,遇到困难就打
退堂鼓。生活条件差一点,训练苦一点,身体累一点就受不了,叫苦叫累。
二、管理教育工作的途径
“90后”青年学员的心理特点,给军事院校管理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怎样做才能管理教育好这些看似成人却是孩子的学员呢?
(一)构建和谐的内部关系,营造家的氛围
“90后”青年学员战士从小被家人呵护,他们对家产生了一种过度依赖感,当他们到部队后,他们渴望被领导和战友关爱帮助,他们渴望家的感觉。他们在生活上需要别人的关心和体贴,工作和交往中需要别人对自己的尊重、理解、信任和认可,事业上需要别人的支持和引导。学员队里的学员年龄相差不大,共同点比较多,人际关系比社会上单纯,和谐的人际关系,战友之间的友谊深刻而持久,可以成为感情的寄托,可以增加“90后”青年学员战士的归属感。作为院校学员队管理者,一方面要处理好官兵、官官、兵兵之间的各种关系,营造文明友善团结的内部氛围,构建和谐的内部关系。另一方面,引导“90后”青年学员战士去关心他人、理解他人,促使他们拥有博大的胸怀, 增加自信和理解,减少心理上的不适感,实现心理平衡。从而大大增加他们在生活、学习、训练、工作中的信心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减少消极的心理应激和心理危机,这样才能更好使他们的安心学习。
(二)加强思想理论教育,树立正确的认识
良好的思想理论素养对于提高“90后”青年学员战士的认知能力、自控能力和行为动机的合理性有重要作用。有较高思想理论素养的战士,看问题比较客观,有较强的辨别是非能力,既有对复杂环境的心理适应能力,也有对不良刺激的心理抵御能力和承受能力。“90后”青年学员战士由于生活阅历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较弱,在经受社会各种不良思潮的侵蚀,遇到挫折或各种应激性刺激时容易出现情绪低落,易产生片面思维和偏激情绪。因此,基层带兵人一定要引导“90后”青年学员战士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努力培养健康向上的优秀品质。部队要加强思想理论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90后”青年学员战士健康心理的形成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心理素质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培养“90后”青年学员健全人格,增强其对军营的适应能力,提高心理素质。针对“90后”青年学员战士的心理特点及情绪自控力不足,好偏激、易冲动、认知局限大和压力大的不足,可以选择心理卫生知识,结合讲故事、现场演示、现场操作等多样的教育形式,开展生动的课堂教育。通过心理辅导设置的各种有趣且有益集体活动,能增进战友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意识,增强自信心,促使“90后”青年学员战士充分开放自己、接纳他人,并使其保持情绪相对稳定,增强对外界刺激和挫折的承受能力,在遇到重大生活事件或挫折,出现心理危机时,能够及时进行自我调适。从根本上提高“90后”青年学员的心理素质。
(四)多沟通多交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只有与“90后”青年学员战士有良好的沟通,才能了解到他们心中的所思所想,知道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心理上出现了哪些问题,然后才能“对症下药”,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使他们健康成长。与青年学员进行沟通时,首先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向他们主动靠上去,做他们的老大哥,以真情实感来对待他们,成为他们信赖的人;其次,一定要保持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即使工作繁忙,也要抽空与他们进行沟通,以实际行动来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引导他们多与战友交往, ,增进相互间的理解和信任,在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时能及时赢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总之,为了使青年学员更好的为武警部队的建设发展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对青年学员的心理特点要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和研究,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以提高青年学员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健全人格,从而提升部队的整体素质,为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曾居里.武警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政治部.2003.
[2] 欧国政、石循德.部队管理教育心理学的实践运用.2003.
新时期军校学员的体能训练探究 篇3
关键词:学员,网络,体能训练
军事院校学员的体能训练,既有与普通高等院校类似的普遍性、相似性,但同时又具有区别于普通高等院校的特殊性、多元性和差异性,而这些区别,却是与军事院校的特殊使命密切相关的。军事体能训练是部队战斗力的基本保障,应当根据各军事院校训练条例、训练大纲和上级赋予的年度训练任务,适应当下军事作战的新特点和新情况,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实施培训,并对学员进行体能培训绩效考核,以保证学员培训时间、内容和质量的落实到位。
1 体能训练应当科学严谨
2006年,我军总参谋部正式颁布了我国第一部适应军队训练作战需要的《军人体能标准》,把军人体能训练提升到一个重要的战略位置。每年各部队和军事院校都要接受上级的体能测试,并且有一些军事院校还特别规定了:体能达标是学员毕业的首要考评内容,如果体能考核不合格,则终止该军校学员的学业评估。
现代战场,高科技武器的应用已经成为常态,如何借力互联网,以少胜多,以小博大,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千里之外,就成为各方将领博弈的焦点,而取得战局胜利的关键因素,就是军事人才。军事院校作为培养军事人才的基地,就肩负着维护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安全的重要使命。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军事院校培养军事学员的永恒主题。面对新形势、新业态进行教辅的改进,制定与时俱进的学员培养计划,针对军事训练的特殊性,科学合理地制定训练计划和理论辅导成为促进体能训练的新常态。有些军事院校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教官技术不严谨,甚至专业技能不过硬等现象,这也导致学员在进行体能训练时受伤的情况时有发生,出现的问题,既是对过去问题的集中体现,更是对教官今后治学提出的新课题和新要求。各大军事院校应以此为鉴,不断提升和完善教学质量,在加强学习充实自己的同时,还要借鉴其他院校和国家军事人才培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应用到本院校的培训教育工作中。
2 体能训练应当因材施教
新时期的军事战争具有高科技化、复杂性和层次化的新特点,现代高科技的应用,让战争打破了时间、空间和区域的界线,不再局限于特定时间、地点、武器、人员以及信息等因素。在现代军事行动中,持续作战、无效作战模式已越来越普遍,这也对军人的精神历练和体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应对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军事院校应唯才是用,因人而异,有条件的军事院校,还应针对一专多能,甚至是多专多能的特殊人才,采取一对一的定制训练模式和训练教程。
军事院校的教程要结合本院校的教学重点和学院特色,以及学员的体能和智力情况、知识结构以及学历水平等要素。学员除了要掌握本院校本专业最基本的军事常识和基本技能,如军事勤务专业技能和战地战术学习外,学院教官还要围绕提高学员的现场指挥、运筹管理以及组织安排的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军事理论、勤务战术、实战演习和专业技能训练。同时,在实际的教学中,各院校教官还要对具备特殊管理能力和军事特殊才能的学员,进行整体遂行战斗保障任务和战术勤务训练,以提升学员战争的现场管理和作战能力。
3 体能训练应当结合战术
军事体能训练具有科学性、群体性、艰苦性、严谨性、规范性和多元性、复杂性等特点。学员在进行军事体能训练时,既能感受到诡异多变、惊险刺激的军事体验,也会感受到军事训练中军人精神与心理冲突的猛烈撞击。目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遍运用和逐步完善,军事院校在学员的培训方面也做了很多积极有效的创新和改进,如何对学员进行体能和战术的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成为各大军事院校的重中之重。
现代战争的最大特点就是信息技术、高技术兵器和高素质军人的科学统筹规划,而这其中对军事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战争的发展,要求军事人才必须是一专多能,甚至是多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对军事人才的要求甚至超过很多高精尖前沿领域,军事人才既要精于网络信息化,又要熟练运用高精尖武器,更要拥有良好的健康体魄,这说明,现代战争既需要懂战术、又要会运用战术、更要在关键的时刻拥有优良体能的军事类拔尖人才。这就要求军事院校在对学员的培养过程中既要有理论辅导,又要结合现代网络思维,错层思维,建设一套严谨完善的体能与现代战术相结合的科学培训体系。
4 体能训练应当考核效果
军校教官是各类军事院校理论授业的导师, 是实战运用的主力军,是战斗力生成的主要力量,而一套完善科学的学员体能监测体系,既是对教官教学成果的检验,更是对学员学习成绩的一次检阅。
军事体能训练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提升军事院校学员的健康状况,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设计科学的体能训练项目,改变军校学员的心理素质和行为能力,从而改变军事院校学员的工作效率和效益。体能训练的目标不仅是为了应对战争的需要,更为了维护好社会的安定和谐。
2008年,我军颁布施行了新一代《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将体能训练考核纳入全军军事训练考核体系,作为年度军事训练考核等级评定的重要指标。军事体能训练的考核结果直接关系到体能训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更关系到战场上军人的作战实力和迎战水平。由此,制定考核机制,既是对学员的负责,更是对训练体系进行检测的最佳方式。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高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很多军事院校已经建立了学员体能训练考核成绩信息库。信息库的建立对学员体能的提升、跟踪和完善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更对军事院校体能训练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提供了大量的科研数据,这些大数据的建立,为完善军事院校学员的体能训练提供了信息和科研素材,同时也进一步的检测了教官的教学水平。
5 结论
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带给世界日新月异的新体验,高科技在改变人类生活环境的同时,也给战争带来了新的形态转变。高科技技术在新时期战争中的大量应用,改变了以往战争的作战模式和作战思维,尤其是以信息化作战为平台,以精确打击为手段的作战模式,以高素质综合型军事人才为作战能力的新型战场,成了以威慑和遏制战争为主要手段的新业态。。
规范化、制度化的体能训练是军事院校培养学员的主要方式。严谨规范的训练制度是军事院校立足之根,而践行铁的纪律是军事院校学员的立足之本。铁的纪律需要以严谨科学的规章制度为宗旨,以高端前沿的理论培训为基础,以扎实高效的实战培训为指导,为学员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现阶段的军事战争中,作为战争一线的军人,并没有被高精端的各类武器所取代,相反,在目前的现代化战争中,军人的军事素养在战争中的作用更加凸显。飞机会被击落,战舰会被击沉,导弹会被消耗……总之,任何高精类的武器都会在战场上消耗殆尽,归根到底,战争决定胜负的不是武器,而是那些综合素质高、体质能力强的军事人才,而建设和完善军事院校的学员体能训练就成为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军事科研部门和院校积极配合才能优化和实现。
参考文献
[1]黄文砚.军校学员体能训练模式优化研究[J].运动训练学,2012(11).
[2]田聚群,郭琪,罗汉礼.军校学员体能训练特征和训练方法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21).
[3]常宁.军校学员体能训练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12(7).
军校学员的心理训练 篇4
关键词:心理韧性;军校学员;培育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5—0083—02
心理韌性(Resilience)是近年国际心理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全新概念。它结合应激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全新视野看待个人的应激反应。心理韧性相关理论认为个体具有在危机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在个体应对危机压力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近年来,研究者就此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这种蕴涵积极理念的研究与当前积极心理学思潮契合,更加专注于挖掘个体自身的优点和潜能,对于促进青年学员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在回顾心理韧性的概念和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探讨军校青年学员心理韧性的培育策略。
一、心理韧性的定义与作用机制
心理韧性(resilience)的研究起源于美国,国内学者在翻译时有不同的看法,台湾学者将其译为“复原力”,香港学者译为“抗逆力”,部分大陆学者将其译为“心理弹性”,本文认为中科院学者于肖楠的翻译“心理韧性”更能反映这一概念的本质[1]。对于心理韧性的定义一般有三种:结果性定义、过程性定义和品质性定义。结果性定义强调从发展结果来定义心理韧性,即在面临严重威胁时个体的适应和发展仍然良好;过程性定义将心理韧性看成是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即个体在面临压力或危险时迅速恢复和成功应对的过程;品质性定义将心理韧性看作是个体所具备的从消极经历中恢复并灵活适应多变环境的能力[2]。随着研究切入点的不同,研究者对于心理韧性的理解不同,实证研究中研究者倾向于将心理韧性看作是一种稳定的心理品质,近年来也有许多学者倾向于将心理韧性看作一个动态过程。
尽管对于心理韧性的理解存在分歧,研究时学者一般将心理韧性的机制定义为具体保护性因素作用的结果。经过多年的研究,目前学术界较为一致的结论是:在心理韧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内部”和“外部”保护性因素起重要的中介作用,保护性因素与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减弱了消极后果发生的可能性[3]。综合已有的研究,心理韧性的内部保护性因素几乎涵盖了个体所有的积极心理品质,如自尊、自我效能、热情、内控、高智商、人际交往能力等等,外部保护性因素主要包括外部环境资源,如家庭氛围、社会关系等等。心理韧性干预一般也主要从促进内部和外部保护性因素着手。具体到军校青年学员来说,培育青年学员的心理韧性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提高学员应对危机压力的能力和素质,即内部保护性因素,主要内容是促进学员积极应对方式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发展;二是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即外部保护性因素,主要内容是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和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提高学员应对危机压力的能力和素质
(一)培育学员积极的应对方式
应对是指个体在面对环境挑战或困境时采取的措施,根据Lazarus的定义应对包括对问题本身的反应和对个体情绪的反应两部分[4]。个体的应对方式是调节应激影响的重要中介因素,大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消极应对方式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间有显著负相关。现实的问题多种多样,其解决方式也多种多样,培育学员积极的应对方式主要是培育学员对个人情绪的积极应对方式。
培育学员对个人情绪的积极应对方式前提是要提高学员的情绪觉察力。只有将没有到达意识层面的模糊情绪清晰化,将情绪信息转化为认知信息时,个体才能够对自己所处情绪状态进行评价和调节。突发事件后心理危机常见的情绪反应有极其高度的唤醒状态、紧张焦虑或是完全相反的麻木、冷漠等无声的情绪表达。从进化的意义上来说,这两种相反的情绪反应对于当事人都是具有保护作用,高度的唤醒和紧张有助于暂时提供个体的快速反应能力,而麻木和冷淡是个体在经历重大刺激之后避免遭受进一步伤害的自然保护策略,然而如果类似情绪反应持续则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社会生活甚至生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平常的心理教育和训练需要教会学员正确认识和识别心理危机的各种情绪反应,掌握一些常用的情绪自我调节策略。培养学员对个人情绪的积极应对方式还需要让学员掌握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常用的情绪调节有转移调节和疏导宣泄两种模式。转移调节模式强调注意力的转移,中止消极刺激的持续作用,防止消极的情绪泛化,同时参与感兴趣的活动还能增强积极的情绪体验。疏导宣泄强调情绪的表达,将消极情绪的能量释放,常见的疏导宣泄方法有运动缓解和倾诉等方式。因此,平时的心理教育与训练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员的情绪调节策略进行培训。
(二)促进学员健全人格发展
外界环境刺激通过人格的中介起作用,人格对个人的行为具有调节的功能。因而,一个人的行为总是会打上他人的烙印。健全的人格能够缓冲应激带来的心理冲击,促进个体走出心理危机状态。青年学员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转折阶段,自我意识成熟、人格发展还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是人格优化的最佳时期[5]。因此,提高青年学员应对危机压力的素质须要促进学员健全人格发展。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现代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适合新时代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才。军队院校作为我军新时期军事人才的摇篮,促进青年学员的健全人格发展,不仅是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国防建设的期望。黄希庭教授将健全人格归纳为:对世界抱开放态度,乐于学习和工作,不断吸取新经验;以正面的眼光看待他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以正面的态度看待自己,能自知,自尊;以正面的态度看待现实而高尚的生活目标;以正面的态度对待挫折,能调控情绪,心境良好[6]。培育青年学员的健全人格首先需要培育学员正面评价自我的能力,促进学员自知、自尊的发展。同时,培育学员的健全人格也需要促使学员保持良好的心境,有较好的情绪调控能力,积极面对挫折。
三、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一)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与其他社会成员交往过程中得到的支持和援助以及个体对这种支持和援助的评价,社会支持网络即为这种社交关系的总和。面临危机压力时,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不仅能够为学员走出困境提供物质和策略援助,更能帮助维持学员的归属感和安全感,降低其焦虑紧张程度,帮助缓解心理危机。
社会支持网络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建立和完善,也需要院校各部门和各类人员的共同长时间的努力。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首先要为学员的人际交往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利用心理教育课程或“5·25心理健康日”活动等各种平台和机会,教授学员一些适用的具体交往策略和技巧,为社交退缩的学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更需要为学员提供沟通交流的渠道和机会。青年学员的社会支持网络主要由与家庭成员的联系、与同学之间的交往以及与教员和领导之间的沟通三部分构成。对所有人来说,家庭始终是情感支持的主要来源,军校在从严管理的同时也需要为学员与家庭成员间的联系提供设施和时间保障。由于特殊的环境,军校学员大多远离家庭,同学之间的交流是其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也是其未来人生道路上的主要社会支持,因此行政管理部门在管理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地鼓励和培育学员之间的同学情和战友情。而增进学员与领导和教员之间的沟通,不仅能够促进学员的学习和进步,更能让学员体会到来自长者的关怀。
(二)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由体现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及学校精神、风气与传统的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等共同构成的一种文化,是高校教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哺育学员的积极健康成长,与学员的科学文化素养、高尚道德情操以及成熟心理品质的培育密切相关[7]。培育学员成熟的心理品质、提高学员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军校需要有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够为学员提供竞争和锻炼的机会、打造创造和展示的平台,形成一种活跃向上的校园氛围。
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需要充分发挥青年学员的主动性,激发学员的创造性。青年学员是军校中数量最庞大的一个群体,也是最富朝气和活力的群体,他们有能力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出自己的才华与智慧。同时,青年学员也是军队院校的主要培养对象,是校园文化的主要受益者,更能让校园文化为所有学员接受,让校园文化发挥更大的教化和熏陶作用。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需要激发青年学员的参与热情。开展多种形式类型的活动,如军事竞赛、科技创新、文学创作等,尽可能地为所有的学员提供参与和展示的平台。鼓励创新和竞争,增强学员的荣誉感和自信心。
四、结语
心理韧性研究对个体发展潜能的关注是对当今积极心理学发展的响应,是今后心理健康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对于开展青年学员的心理服务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于肖楠,张建新.韧性(resilience)——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5):658—665.
[2]李海垒,张文新.心理韌性研究综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1(3):149—152.
[3]马尾娜,桑标,洪灵敏.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6(1):89—96.
[4]Folkman S, Lazarus R, Dunkel—Schetter C, DeLongis A, Gruen R. Dynamics of a stressful encounter: cognitive appraisal,
coping and encounter outcomes[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
ychology, 1986,50(5):992—1003.
[5]季丹丹,陈晓东.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6]黄希庭.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7]张华.高校校园文化内涵的哲学审视[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9(1):121—127.
加强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篇5
1 加强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1 加强学员心理健康教育是军校教育适应“两多”需要的客观要求
在最近几十年里, 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突出, 军事行动的性质已发生了显著变化。这种变化既与军事和政治有关, 也与心理因素有关[2]。诸如最近的恐怖袭击事件、平息骚 (动) 乱、化学和生物武器的威胁以及去年的南方雪灾和汶川大地震等多起自然灾害为军队所扮演的角色带来了一幅新的景图。中央军委胡锦涛主席根据我国面临的复杂安全形势, 发出了“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 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号召。军校学员作为未来完成“两多”任务的指挥者, 他们即将面对的是动因复杂、突发性强、不可预知的恶劣环境, 如果不能培养造就一种稳定成熟的心理素质, 就很可能因为强大的心理压力造成应激障碍, 甚至精神崩溃、斗志瓦解, 导致削弱部队战斗力。因此, 必须对学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筑起牢固的心理防线, 锻造超常的心理承受力, 增强心理适应性, 全面提高遂行反恐处突、维稳救援和抢险救灾等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处置应变能力, 以高昂的斗志和健康的身心状态去迎接未来“两多”作战任务的挑战。
1.2 加强学员心理健康教育是改变当前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现状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 军校学员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随着竞争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和情感压力的普遍加大, 军校学员接受紧张军营生活及复杂社会生活的心理准备和实际能力不足, 在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理想现实、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日益突出, 影响了学业的顺利完成和自身的健康成长。韩向前教授负责的课题组对全军57所各类高等院校, 12, 924名学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结果显示, 军校学员群体中处于心理健康状态的只占54.02%, 而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占35.19%, 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占10.79% (其中有中度或中度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占2.28%) [3]。军校学员这样的心理健康状况与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
1.3 加强学员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军校安全稳定的需要
经常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方面, 有助于提高学员的心理健康水平, 平衡心态, 稳定情绪, 理智地处理各种繁杂琐事, 从而可以增进战友间的团结和友谊, 提高凝聚力;另一方面, 能够提高学员对心理障碍及精神疾病的认识能力, 使其能够得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防止精神病人肇事, 从而可以降低事故、案件的发生率, 促进军校和谐、安全稳定。很多事例表明, 由于军校在学员心理素质训练上的欠缺, 在整个社会大背景和军校特殊环境下诱发个别学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对学员自身造成了伤害, 对军校的安全稳定也埋下了隐患。学员心理不健康是造成军校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从治本入手, 防范于未然。
2 加强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2.1 建立完善的综合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是健全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把心理健康教育经常化。建立以政治干部和卫生干部为骨干、政治工作体系和医疗卫生系统相结合的心理教育、疏导和卫生服务工作体系。形成教员、医务人员、学员队干部相结合的教育网络, 教育主体之间既要各有侧重又要互相配合, 保持学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经常化。教员应侧重进行训练中的心理素质培养;医务人员应侧重心理卫生知识教育及防止和调节一般心理问题;学员队干部应侧重思想政治教育和注意观察学员的心理变化, 动态的把握学员普遍存在的思想问题和深入了解学员的心理特点, 抓带倾向性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开展随机教育。二是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根据军校的实际情况, 对在职教员进行定期培训, 通过系统的心理健康课程培训, 全面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三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精心的课堂教学加以渗透, 以选修课或必修课的形式向学员传授如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理论与知识, 使学员对心理学知识有基本的了解, 并通过自我心理调节, 保持健康的心态, 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
2.2 正确处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是要防止心理问题德育化。在实际工作中, 有些学员队干部往往对心理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 片面地以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教育, 用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或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解决学员的心理问题, 主观武断, 简单粗暴, 少有人情关怀、情感交流。这样往往难免事倍功半, 达不到预期目的, 甚至适得其反。因而要严格区分学员的心理问题与思想道德问题:学员心理教育应侧重于增进心理健康, 提高心理素质, 要善于从心理方面给予及时有效的教育和指导;而思想道德教育则应侧重于提高政治觉悟, 培养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两者是不可相互替代的。二是要防止德育问题心理化。近年来随着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 有些人又过分夸大了心理咨询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主张用心理咨询代替德育, 用心理咨询取代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 这就导致德育工作矫枉过正。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经常性思想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 把讲政治的要求体现到心理教育工作的全过程, 把军队的优良传统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结合起来, 确保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优势不动摇、不削弱。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整体综合效应, 达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科学性的目的。
2.3 结合实际, 全面渗透,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心理学是一门实实在在的科学, 要紧密联系实际, 为军校的教育与教学训练工作服务, 为学员学习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排忧解难,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才能收到实效, 做到教育的系统性、科学性、针对性[4]。要全面渗透,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渗透到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活动之中, 渗透到各个教员的教育观念中, 应发展或培养其他学科的教员对学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 使广大教员成为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 单凭心理学学科的教员对学员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要合理设置心理教育与疏导的内容, 突出重点, 心理健康教育要有针对性。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员要有不同的教育内容, 如:对新学员, 可用心理健康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 一方面有利于及时掌握学员的心理发展状况, 了解学员个性特征及心理健康情况, 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军校的教学、管理、德育等工作;另一方面, 还有利于及时发现学员中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患者, 以便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对干部学员主要侧重于作战、指挥、训练心理的教育以及如何做人、为官、生活问题的辅导;对生长学员主要侧重于如何有效学习、训练, 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注重解决青年学员所面临的青春期的一些问题。
2.4 优化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学员的心理健康发展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具体而言, 首先, 要从培养人的战略高度提高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创造条件, 努力营造出学术气氛浓郁富于个性的校园氛围,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让军校学员充分参与到各种学术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节日庆祝活动中, 使他们从中能展示自己的才能, 发挥自己的专长, 增强人际交往, 陶冶情操, 锻炼能力, 满足多元化的发展需要, 丰富精神世界, 使军校生活更有乐趣, 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应激。其次, 要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保持学员学习心理安全和学习心理自由, 把学员从高度紧张的机械式接受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使学员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在理解、鼓励与支持的课堂环境中得到充分的发挥;第三, 要建立和谐的人际环境, 要尊重学员的人格, 充分考虑学员的需求,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及上下级关系, 相互理解, 相互帮助, 使领导、教员和学员融为一体。干部对学员要做到了解、理解、化解而不误解, 对学员在自我意识和人生观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出现心理问题时, 要教导、引导、疏导而不是误导。
2.5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对学员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 从新学员入学开始, 就要通过日常观察、个别谈心、情况分析等方法, 运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和学员人格健康调查表等心理学测量工具, 对新学员进行心理测量, 记录军人人格特质、心理操作能力、认知特点等内容, 并将测得数据输入微机, 建立学员心理档案[5]。为学员的特殊岗位分配、军事训练及增强学员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等提供心理学依据。通过跟踪调查和定期普查, 及时了解和准确把握学员的心理状况, 对已出现心理问题的学员进行咨询服务和行为指导, 帮助他们调适、缓解各种心理问题, 优化心理素质, 解除心理疾患, 开发心理潜能, 排除心理障碍, 改变不合理的认识和行为,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从而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
2.6 加强学员心理行为训练
对军人进行心理行为训练, 现已成为国外提高技术部队战斗力的重要手段。美国西点军校通过心理学家将科学、规范的心理训练理念全方位融入其训练及日常生活中, 从服从、团队精神、意志力、克服恐惧、增强自信和抗挫折等方面锤炼学员们优秀的心理品质, 从而使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与部队实践结合[6]。外军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 军校应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员建立起有效的心理行为训练系统, 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室, 根据未来战争的要求, 特别是结合当前军校教育如何更好适应“两多”需要, 进行心理战战略、战术以及心理训练方法的研究设计, 使学员亲身体验战场环境的刺激和战时心理状态, 经受心理考验, 逐步学会自我调节, 以适应现代战争对军人能力、情绪、意志等心理素质的考验。如模拟高技术战场环境, 营造战争氛围, 可以有效地将心战能力的潜在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 使学员产生接近实战的心理活动, 感受和克服由此引发的各种心理问题, 树立信心, 磨练其钢铁般的意志[7]。
摘要:对加强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进行了阐述, 结合军校教育适应“两多”需要的新形势, 进一步对如何开展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应用心理学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军队院校思想政治建设的意见[M].北京:长征出版社, 2000.
[2]贺岭峰, 高旭辰, 田斌.军事心理学临床与作战中的应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韩向前, 汤家彦.现实与挑战[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1.
[4]苗丹民.军事心理学与军事心理学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4, 25 (22) :2017-2020.
[5]章爱先.军校学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4, 6 (5) :658-659.
[6]Lerew DR, Schrnidt NB, Jackson RJ.Evaluation of psychologi-cal risk factors:prospective prediction of psychopathology dur-ing basic training[J].Milit Med, 1999, 164 (7) :509.
军校学员的心理训练 篇6
1、军校中和如何设置篮球教学课程
对于在军校中设置篮球教学课程, 应该充分考虑到军校的实际情况, 有别于普通高等学校的普通教学实际。在军队院校中设置篮球教学课程是旨在提升军校学员的身体素质、完善学生的协调组织能力、团队精神、协同作战的能力。在军队院校中如何设置篮球教学是关系到军队院校学员体能训练的关键。鉴于军校学员体能训练的特殊性, 在篮球的课程设置中, 可以增多对于前期体能训练的课程, 将训练的重点转移到学员的体质综合能力的训练上面, 另外军队院校应该有别于普通高等学校, 鉴于高等学校和军队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 军队院校更加侧重训练的是学员的纪律性、协同作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较好的身体素质。这就要求在篮球课程中减少对于理论课程的设置、增加对于实际训练课程和实战篮球课程的设置。这样对于篮球课程进行改进和完善才能够更加适合对于军队院校学员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2、军校中篮球教学需要注意的内容分析
篮球教学是一项旨在通过完整的训练过程来提升学生身体综合素质, 在军校中应该考虑到军校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 结合军校学员的实际身体素质情况进行实际的教学。首先应该从军校学员的新生入学开始考虑, 由于军校中的学员在进入军校之前都是和其他高等学校的新生是一样的都是来自高中的学生, 但是由于军校学员在进入军校中有三个月左右时间的集中强化身体素质的训练, 有了这样的一个身体素质的基础, 就有利于实际的篮球教学, 在实际的篮球教学中就可以减少对体能训练课程的设置。其次由于军校学员对于体质的要求高于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 这就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应该从实际课程的长度上和训练的强度上都应该加强, 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训练军队学员的耐力和韧劲, 让军校学员能够不断完善自身的各项素质。最后, 在军校中进行篮球教学还应该考虑到实际作战的需要, 加强学员之间的团队、协作等能力的训练, 不断完善学员的实际综合体能。
3、篮球教学是军校学员体能训练的有效补充
鉴于军校学员在体能训练中的特殊要求, 在军校中对于军事五项的训练已经能够将学员的身体素质和体能训练到一定的程度。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军校学员在其他体能项目训练后, 进行篮球教学不仅可以对学员的身体素质进行提升还能够加强军队学员的休闲式的体能训练, 让军校学员在紧张的学习和训练之余放松身心。另外还应该不断的加强在篮球教学中的娱乐性的一些项目, 让军校学员不感觉到进行篮球教学是一门教学课程, 而更多的应该感觉到篮球课堂是军校学员放松身心的一门课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篮球教学是对于军校学员体能训练的一项有效补充, 由于篮球教学中需要涉及到的就是对抗性的比赛, 所以说篮球教学在对学员的身体协调能力训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都能够有较大的提升, 篮球教学让军校学员在轻松的状态下训练出较好的体能。军校学员本身就能够感觉到篮球教学的乐趣所在, 从学员的角度来看篮球教学并非同真正的体能训练课程那样艰苦, 篮球教学是可以发自学员内心进行训练, 从这样的一个观点进行考虑篮球教学应该成为军校学员各项体能训练的有效补充, 同时还能让军校学员在学习理论课程之余放松身心, 让学员更好的适应军校的生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军校学员中进行篮球教学不仅可以完善学员的各项身体素质、锻炼学员的团队精神、协同作战能力, 还是军校学员在各项军事训练和理论课程学习之余的娱乐活动的有效补充, 在军队学员的学习和训练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鉴于篮球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方便灵活的方式, 在军校学员中进行篮球教学充分发挥其有效的一面, 不断减少军校学员训练中的不足之处, 让军校篮球教学能够沿着健康的脚步发展下去, 让篮球教学更好的适应军校学员体能训练的实际作用。
参考文献
[1]邵伟, 王童, 谢松林.军校学员体能训练与测试指标跟踪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年03期.
军校学员的心理训练 篇7
一、“90后”军校学员的特点及加强心理建设的重要性
“90后”成长在改革开放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时代。在他们身上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中有些进入了军队的高等院校学习,其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军队未来能否有效履行新世纪的历史使命。因此,必须高度重视“90后”军校学员的心理建设,着眼军队特色,既要重视学员知识能力的提升,又要注重身心素质的锻炼,从而促进学员社会化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和谐。
然而,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90后”军校学员却面临着诸多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与地方院校学生相比有一定的共性,但由于其不同的角色身份和学习环境,又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际关系敏感,不善交际。
“90后”军校学员大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习惯以个人为中心,汇集到军队院校之后,说话办事方式刚性十足,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容易引起同学反感。有的恰好相反,独来独往,不结交同学,有什么事情都藏在心里。
(二)生活单调乏味,情绪抑郁。
调查发现情绪抑郁在军校学员身上还比较普遍。通过对课堂教学、日常生活和营区外的对比观察发现,学员在营区内严肃的多活泼的少,沉闷的多高兴的少,总体感觉到朝气不足,缺乏活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独特的军校生活有密切关系。
(三)个人发展不利,过度焦虑。
大学教育扩招造成的庞大就业队伍,激烈的市场竞争造成的职业不稳定性和军队信息化建设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都引起军校学员对未来个人发展的过度忧虑。
“90后”军校学员存在的上述心理问题,将影响学习生活,阻碍其不断成长进步。因此,怎样根据“90后”军校学员心理问题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与引导,强化学员的心理建设与发展,是新时期军人铸牢心理防线、履行战区部队使命的重要课题。
二、美育在学员心理建设工作中的地位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党的教育方针所强调的重要教育内容。马克思主义强调“未来教育”就是要“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离开美育是不行的。美育的功能、任务在于培养和发展人的健康、丰富、高尚的情感,这是其他教育所不能代替的,有了美育,教育才能成为一个完整有机系统。
美育在指导“90后”军校学员教育中最重要的作用是能够建立学员健全的审美心理和培养独立自尊的理想人格。建立健全的审美心理,对于新世纪新一代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没有美的感染与陶冶,人的心灵就会片面,乏味,缺少灵性,失去光彩,甚至会陷入极端和疯狂。培养、发展人的情感使人的感性与理性平衡发展最有力的手段就是美育。现代心理学一再证明,人格的完整性是不宜破坏的,这种完整性受到破坏时的破坏力是生命未得到发展的结果。对这样的人来说,任何一种诱惑都能促使他背叛自己、背叛同胞和祖国。理性的丧失会使他失去方向,情感的丧失会使他麻木。未来信息化战争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更为激烈的心理攻防,这也是军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发展的热点、难点和重点。身处艰苦的自然环境,长期面临反分裂反恐怖的考验、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和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决定了官兵不仅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较强的军事能力,而且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既能适应艰苦的自然环境,承担高强度的任务,又能在敌对势力打进来拉出去的考验中守住心理防线。
因此,对于培养新一代的“90后”人才,美育有着它独特的功能,而在我国当代军校教育体系中,美育往往处于缺失的状况。在当今世界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要培养合格的军人,就必须以全面的标准来要求军校教育,实现学员全面发展,我们就必须重视美育,以美塑造新一代军人的良好心理与人生理想。
三、针对学员美育缺失实际开展美育教育
美育既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德、智、体育共同构成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体系,又可在全面培养新一代军事人才的过程中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面临“90后”军校学员的心理建设问题时可以从美育角度着手,使其与德、智、体教育保持平衡发展的状态,也可以弥补当代军校教育中美育的缺失现象。
当前我军院校中美育缺失状况主要表现在:
(一)课程设置的缺失。
在对学员的教育培养目标中,思想政治理论、军事理论与实践、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理论、体能训练等有关德智体方面的课程几乎占了全部的课时,艺术欣赏、文学鉴赏等有关美育理论的课程仅列为学员的选修课程,甚至不是选修课程中的必选课程,因而美育理论在课时量上就没有保证,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也不会加以重视。
(二)业余活动中美育活动的缺失。
军校对学员采取的都是封闭式管理,也意味着学员在正常上课、训练外有大量的业余活动时间。对于这些业余时间,有些院校为了拓展学员的知识开展了诸多的校园文化活动,这些是很好的美育实践活动,但由于重视性不够,这些文化活动很多流于形式,没有实际的活动意义,且活动的时间总是不固定,可以被任意替代。
(三)管理方式上情感教育的缺失。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情感教育是呼声较高的教育方式,而且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及教育管理者采取情感交流的方式来管理学生。但是在军校中很多管理者仍采取强制性干预的管理方式,不去关心学员的生活、学习,仅仅只是一味命令,虽然我们要求培养的军人是绝对服从命令的,但是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以情感人,让学员发自内心地接受管理,才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
针对以上美育的缺失状况,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育学员, 使之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的目标, 军校在教育的实践与改革中必须重视并加强美育的实施, 丰富军校中美育的内容和实践, 增强美育实施者的自身素质, 采取有效的手段使美育与德智体育平衡发展, 从而使学员从审美心理与理想人格的角度去完善自我, 那么诸多心理问题与困惑就会迎刃而解, 也使学员自觉提高心理素质, 更有利于“90后”军校学员的和谐、全面发展。
放眼当今世界,各国军事力量之间的较量,最关键的还是军事人才的较量,谁在人力资源方面占优势,谁就能在未来高技术竞争中如愿以偿。军事人才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又可归结为军事院校教育的水平。“90后”军校学员将成为我军未来建设重要的新生力量,要紧紧扣住“90后”军校学员的心理特点实际,大力强化美育教育,充分发挥好军事院校教育的全局性、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为培养新世纪高素质军事合格人才发挥关键作用。
摘要:军校学员心理建设的科学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然而, 当前许多军校学员特别是“90后”学员, 在紧张的军校学习训练生活中, 也出现诸多心理问题。针对“90后”军校学员心理变化的新特点, 本文提出了加强美育教育的心理建设对策, 力求建立学员健全的审美心理, 培养学员独立自尊的理想人格, 促进“90后”新一代军校学员的和谐、全面发展。
关键词:美育,军校学员,心理建设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2]王一川.美学与美育机械[M].北京:中央人民广播大学出版社, 2001.
[3]钟仕伦, 李天道.高校美育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4]蒋国忠.新编大学美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5]李志鸿, 陆宝兴等.世界名牌军校巡礼[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 1993.
军校学员的心理训练 篇8
关键词:心理健康,军事体育,校园体育文化,心理素质,竞争精神
1军事体育与心理健康
心理素质是一种稳定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则是一种积极良好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1)良好的适应能力:社会环境和个体环境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个体需要掌握必要心理状态调节技巧,主动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实现理想与现实的平衡。(2)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总是精神饱满,心情快乐,喜欢与他人交往,对周围的事务充满了探索的兴趣。(3)具有良好的竞争意识:竞争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一种意识,一个缺乏竞争精神和竞争能力的人很难达到自己的追求目标。保持心理健康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调整心理活动和社会行为,最终实现个人潜能的发展和个人需要的全面满足。(4)积极评价自我: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具有良好的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在任何时刻、任何环境都能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并且能主动地调节自己的情感、思维等心理活动。(5)身心和谐发展:心境是比较持久的心理状态,它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和情绪状态,因此,保持愉快、积极和自信的心境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1]
军人心理素质是军人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部队战斗力的重要途径,军人心理健康水平与军队的整体作战能力息息相关。如果一个军人的心理素质较高,那么这个军人的心理适应能力、心理稳定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也较强,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水平也较高。军人的生理素质影响军人的心理健康,军人心理素质训练可以提高军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合理安排军事体育训练内容可以有效提高军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军人的心理素质也可以促进军人身体素质的稳定表现。[2,3]
军事体育训练是军事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开展军事体育活动,可以全面提高学员的身体素质,使学员掌握军事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掌握其它军事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合理开展军事体育活动,可以丰富学员在不同运动场景中的心理体验,提高对竞争合作关系的认识能力,增强抗挫折能力,提高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在未来战争中所需要的良好心理品质。[4]合理开展军事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员在遵守体育竞赛规则的基础上,充分展示自我,规范个人行为,激励个性发展,提高学员的合作能力,培养学员的团队协作精神。[5]
2军事体育对提高学员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
2 . 1构建健康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创建健康、和谐、平等、愉悦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员可以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感悟到生活的美好,可以有效地降低学员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军事体育活动在军校学员的生活中比普通高校占有更重要的地位,由于军事院校的特殊地位,决定了每个军校学员在校学习期间必须达到规定的身体素质水平,并且在军事体育活动中营造符合军人特殊身份的精神面貌。校园体育文化主要通过在实施军事体育教学、军事体育训练、军事体育理论讲座、军事体育竞赛、军事体育考核以及学员日常的体育行为、意识与认知等的过程中建立 起来的。健康的校园体育文化,可以丰富学员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学员对体育的理解与认知需求,在增进身心健康的基础上,陶冶情操,启迪心智,进而实现学员的自我全面发展。
2 . 2在军事体育训练和竞赛的过程中培养学员的竞争精神
竞争是竞技体育的灵魂,没有竞争就没有超越,没有竞争就没有创新,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军事体育活动是培养学员竞争精神的良好载体,激烈的竞争激励学员投入更多的体力和智力去奋勇拼搏和积极进取。军事体育活动能够丰富学员的情感生活,能够带来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更能展现人们的意志品质和精神面貌。在不断地体验到成功与失败的真实竞争氛围中,磨练学员的意志品质和抗挫折能力,提高学员的心理素质。在激烈的军事体育活动中提高学员的自我控制能力,坚定的信心、勇敢果断和坚韧刚毅的意志等心理品质。通过相互之间的激烈训练和比赛,通过规则约束下的合理竞争,提高学员的竞争意识、竞争思想和竞争态度。使学员在将来面对各种复杂任务的考验时,敢于挑战、勇于探索、善于战斗,增强学员的集体荣誉感和敢打必胜的决心。使学员明白,竞争在当代社会中无处不在,如果缺乏竞争精神和竞争能力就很难立足于社会,只有不断战胜自我的人才能够承受各种竞争和各种压力。
2 . 3在军事体育教学过程中提高学员的心理素质
优化军事体育教学的心理环境,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和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增强学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实现学员的自我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教员应该积极地学习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方面的理论,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把在军事体育教学中提高学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当作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在军事体育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对学员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员在进行军事体育活动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到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教员应该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规律,寻找军事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渗透点,通过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达到在军事体育教学中提高学员心理健康水平的目标。应该紧紧地围绕教学实践和现有的教学环境, 以学员的全面健康发展为基点,塑造学员的健康人格和优良心理品质。
2 . 4提高军事体育教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稳定的情绪,乐观开朗的性格,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品质,良好的人际关系、言语沟通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是一个体育教师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军事体育教员应该加强对本学科教学教法的研究,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及时把在实践教学中积累的经验转化为教学科研成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军事体育教员是军事体育教学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者,只有在准确了解、精确判断不同学生心理状态的基础上,才有可能针对出现的不同心理问题采取有效的策略。丰富军事体育教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断优化军事体育教员队伍结构,最终实现数量和质量的协调发展。[6]
军事体育教员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教学实践中注意观察学生,及时预防和排除学生的各种心理障碍,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只有自己真正掌握了针对不同心理状态的合理调节方法,掌握了科学的心理理论知识,教员才能够保证使自身处于心理健康状态,有效避免出现大的心理情绪波动。如果教员连自己的心理状态都不能进行合理的调整,那么在军事体育教学过程中就不可能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员的心理健康水平。[7]
3结论
(1)军事体育训练是军事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开展军事体育活动,可以全面提高学员的整体素质。合理安排军事体育训练内容可以有效提高军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军人的心理素质也可以促进军人身体素质的稳定表现。
军校学员的心理训练 篇9
关键词 军事体能 心理训练 原则 内容和方法
随着大量高科技武器装备的不断涌现并广泛应用于战场,飞行人员的体能素质和心理素质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由于人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是相互影响的,生理活动会导致心理反应的产生;心理活动会伴随相应的生理变化。因此,通过适当的技术操作,可以控制人的生理活动从而引起某种心理状态的产生。
1 军事体能训练中心理训练的概念
军事体能训练中的心理训练是指通过军体训练的形式,运用心理学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从广义方面说,心理训练是有意识地对飞行学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以影响,为个体获得良好的身体素质储备心理能量,做好心理准备;从狭义方面说,心理训练是使其学会用意识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使之能在运动训练和复杂的作战中,保持心理稳定性,发挥个体的运动潜能。
2 军事体能训练中心理训练的意义
在现代高技术战争条件下,战斗的突然性、快速性和剧烈性与日俱增,需要军人强壮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不但对军人的体能要求没有减弱,反而对体能水平和训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通过体能训练,使学员从力量、速度、耐力素质到灵敏、协调素质,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尤其是飞行学员的抗眩晕能力、抗疲劳能力、野战生存能力和高负荷的心理承受能力,在现代战争中显得尤为重要。
3 军事体育训练的心理原则
3.1身体全面发展的原则
人的各个部位的器官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某一部位器官的不协调,就会造成畸形发展,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所以在军事体育训练中,要选择多方面的训练内容,恰当运用各种训练方法,通过军事体育训练,使身体各个部位、各个器官系统的机能,以及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3.2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原则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原则,是指军事体育训练要根据训练任务、内容特点、受训者的实际,合理地安排训练科目及其每项内容的运动负荷,使练习与休息互相交替,达到有效增强体质的目的。要贯彻好这一原则,重要的是正确处理运动负荷表面数据和内部数据的关系。作用于受训练者一定“量”和“强度”的运动负荷数称为运动负荷的表面数据。一定量和强度作用于受训练者所引起的身体内部一系列的生理、生化的变化,称为内部数据。因此,决定运动负荷不仅要看负荷的表面数据,还必须注意身体内部的数据变化,以身体的承受能力为标准。
3.3循序渐进的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军事体育训练的内容、方法和运动负荷的安排顺序,要严格遵循系统性和连贯性的要求,使学员通过一定努力能够掌握军事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并逐步深化,使机体功能不断提高。遵照这一原则,就必须科学安排训练内容、方法,合理决定运动负荷的量。军事体育训练过程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运动负荷逐渐提高。
3.4自主性训练原则
自主性训练原则是指在军事体育训练中,教员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引导受训练者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自觉刻苦地掌握军事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把完成训练任务变成自觉行动,要贯彻这一原则,一是要使受训者明确训练目的和意义;二是在提高训练兴趣上下功夫;三是安排训练要从受训者的实际情况出发,使之经过努力能争取到好成绩。
3.5因人施教,区别对待原则
由于每一个学员的心理特征不同,心理素质的水平也就不同,应注意区别对待,因人施教。其一,根据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不同要求的心理训练。其二,施教对象不同,心理训练的标准也应有所区别,切忌“一刀切”。
4 心理素质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随着高技术武器装备和多样作战样式广泛应用,官兵的心理素质在战斗力发挥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发展军人心理素质的训练内容包括:心理适应力,承受力,毅力品质,抗干扰能力(注意力高度集中)以及脑力素质训练等。
心理适应力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对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一个认同程度和能力,是人心理素质中的一个不稳定,容易消退的成分。现在的飞行人员都未经历过残酷战争的实际考验,一旦战争爆发,极易出现恐(畏)惧,失眠,动作僵硬,对战争前途担忧等到一系列“战争心理扰乱症”。为此,有必要开展为提高飞行学员心理适应力和承受力的适应性训练。
4.1 教学训练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人体视听感受特点,通过直观教学,一方面,让学员了解现代高技术战争的特殊性、残酷性以及夺取战争最后胜利的艰巨性,了解高技术战争,在其心理上形成一定的负荷,产生强烈的精神震动;另一方面,通过反复实施这种刺激,辅以分析讨论,深刻认识和理解人是决定战争最后胜负的因素的辩证道理,产生一种适应性反应,增强心理承受力。
4.2 模拟训练
通过应用一些简易实用的训练方法,进行针对性训练。如对恐惧、畏孤独、怕“血腥”等本能心理弱点较突出的学员,可采用动物血或血色颜料涂面,观看立体或动感电影,独自站夜岗或夜间执行任务等方法进行适应性训练;对于有恐高症的人员,可进行“通过高平衡木”训练等。
4.3 极限强化训练
这种训练多在每年的强化训练阶段进行,突出大强度,超负荷,克服难以忍受的巨大痛苦的极限体能训练模式,培养不屈不挠,战胜巨大的困难,完成战斗任务的坚强意志。从某些意义上讲,军人的毅力品质训练,就是向自己的生物学极限挑战的过程。
军人所具备的体质、体能既是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他们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适应战场和战争环境需要、完成承担任务和夺取最后胜利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证。只有全面均衡发展才能真正提高军人的体能水平,并在战争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军校学员的心理训练 篇10
1、1946年,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
心理健康是指人在身体、智能以及感情上, 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 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纵观国内外有关心理健康的研究,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对心理健康加以理解: (1) 心理健康包括心理状态和心理调节能力两个密切相关又相互区别的部分。 (2) 心理健康是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其动态性表现为:心理健康标准的具体内容具有发展性和不确定性, 即心理健康应该是一种不断完善的过程。 (3) 心理健康是分层次的。有的学者认为心理健康可以分为:严重病态、轻度失调、常态和很健康四个层次。从“常态”到心理“很健康”是一种趋势, 即正常心理状态的人如何从正常的心理向更为健康的心理转化。
2、心理健康的标准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和麦特曼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个标准:有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 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恰当地估计;生活目标, 理想的确定要切合实际;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能保持个性的完整和谐;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度的情绪控制和表达;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 有限度的发展个性;在不违背道德规范的情况下, 适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心理健康的军校学员应该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意志健全;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积极主动地适应新环境, 调节、平衡各方面的心理冲突;能够从心理上接纳自己;勇于面对现实;对生活、对自己充满信心学习方法得当等。
二、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关于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研究的方
法和工具。从国内外有关心理健康的研究来看, 研究方法主要有:心理测量法、临床症状诊断法、心理咨询、访谈法等, 其中又以心理测量法和问卷调查法居多, 而真正通过测量评价后, 针对军校学员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性的研究和维护性研究还很少, 这是今后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研究和教育要努力的一个方向之一。
在选择研究的工具上, 国外常用的有MMPI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试) 、16PF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 、EPQ (艾森克人格问卷) 等, 其中MMPI在近几年用得比较广泛;国内常用的研究工具大部分来自国外, 主要有SCL-90 (心理卫生自评量表) 、16PF、EPQ、SAS (焦虑自评量表) 、生活事件调查问卷等, 最常用的是SCL-90。但是, SCL-90的常模是1986年研制的, 而且样本量仅为1388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的心理素质也在发生着变化, 这类量表的局限性和可靠性也逐渐引起了许多学者的质疑。
三、我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研究的不足与建议
1、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标准不统一
通过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综述, 我们发现大多数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 使用了各种各样的评价标准, 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统一的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标准。军校学员群体与普通群体相比, 更具活力, 同时还具有更明确的生活目标和更高的抱负水平。因此, 在考虑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标准时, 应对其成就动机、人格塑造、抱负水平等因素加以考虑, 制定出一套比较符合军校学员实际情况的心理健康标准。
2、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研究工具存在局限性
目前我国对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的研究, 大都是借鉴国外现成的量表作简单的调查和一般性验证。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许多量表并不适合我国军校学员的实际情况, 加之有一些量表的常模是七八十年代研制的, 其修订工作并没有跟上人们心理素质的变化, 这就更进一步给研究的准确性提出了疑问。因此, 在借鉴国外心理健康研究工具优点的基础上, 运用本土素材和研究方法, 结合我国军校学员的实际情况, 摸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研究的测量工具势在必行。
3、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维护策略的研究明显不足
进行心理健康的维护是增进军校学员心理健康, 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 近些年来与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维护策略相关的实证性研究并不多, 而且大部分还停留在对理论的简单分析和一般经验的总结上。因此,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应该加大这方面的研究力度, 探索出更多适合军校学员心理要求的维护策略。
4、运用多维度和发展的观点来研究
军校学员的心理健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社会环境、人际关系、未来与就业、学习动机、身体健康等, 而且, 随着军校学员年龄的增大, 其心理素质也在发生着变化。以上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对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的评估和研究。因此, 运用多维度的动态观对军校学员的心理健康进行研究, 是今后仍需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54。
【军校学员的心理训练】推荐阅读:
军校学员的交往心理07-07
军校大一学员07-04
军校本科学员08-18
军校学员管理方法05-31
军校学员毕业鉴定10-09
军校学员年终总结范本08-25
军校学员述职报告09-05
军校学员戍边申请书06-27
黄埔军校学员名单查询11-05
西点军校学员领导能力培养及其借鉴价值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