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文化

2024-09-24

军校文化(共12篇)

军校文化 篇1

一、军校文化内涵

军校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 是大学文化的一部分, 有着大学文化的共性。同时它寓于军营文化之中, 是部队先进文化的示范区和普及区, 对部队文化工作有辐射、示范、带头的作用。

军队院校是我军干部生长的源头和人才培养的基地, 军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是与军事教育方针密切相联, 与院校培训目标一致, 由军校官兵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成果的总和, 它具有鲜明的军营文化特色。作为人才成长和院校思想政治建设的微观环境, 军校校园文化兼具组织环境、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的特征, 对于实现军队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有着重要作用。

二、当代军校文化现状

1、外界消极文化的冲击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各地区以密切的经济交往为基础, 逐渐开放了本地区相应的文化市场, 开始了日趋频繁的文化交流。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 各国充分利用各种平台来展现本国文化, 并期望借助这些平台了解别国文化, 同时也在文化渗透进行文化入侵。一些西方的价值观念、消极人生哲学和生活方式也被国内一些媒体当作流行时尚。在这种信息全球化的环境中, 这些所谓“时尚”元素必然也将渗入军校, 对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学员造成负面影响。享乐主义, 拜金主义也在军校学生日常生活中日渐凸显。

2、军事化管理与学生自身特质的矛盾

军校不同于普通大学, 它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 但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 人权、以人为本等观念的深入人心, 学生对这种条令条例的约束开始不满。军事训练与文化课的时间安排的不合理也使授课效率降低。学生的青春特质也与军校的文娱单调而产生矛盾。

三、军校文化建设方向

1、改善校园文化氛围

要按照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重在建设”的方针, 坚持正确的导向, 对校内俱乐部、宣传栏、图书馆、阅报栏、学报、校刊、广播、讲坛、论坛等, 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管理, 使之健康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是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要通过有的放矢的措施, 使网络成为沟通校领导和师生关系的桥梁, 成为师生交流思想、进行自我教育的园地, 成为传播信息和知识、引导舆论、培育合格大学生的新渠道。要通过制定和完善校园网络规章, 为网络文明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对网上和其它传媒出现的错误思潮和倾向, 要及时澄清, 敢于批评, 正面引导。当务之急是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互动性、共享性, 将校园网络建设成学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训练、业余文化生活的平台, 以网络为阵地, 以网络为课堂, 以网络为信箱, 建设起生动有序的校园文化网络模式。因此, 要制订相应的网络行为守则, 规范学员的上网行为, 防止网络中的思想混乱, 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路径。总而言之, 军队院校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和论断的要求, 在院校党委领导下, 以先进文化占领校园文化的阵地。要立足于军校特色, 在坚持唱响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前提下, 保持浓郁的军校风格, 营造爱军习武、科学民主、求真务实、重理想、讲奉献、比成才、保国家的校园文化精神。建设军队院校校园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更需要历史的积淀, 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长期坚持不懈, 才能够取得好的成效。

2、针对青年学员心理特点

青年人处处走在社会发展的最前沿, 是时代特色的代表, 追逐时髦, 讲究时尚, 寻找刺激, 享受趣味是他们的特点。从数量上看, 青年学员是军校的主体, 占军校总人数的90%以上。而基层学员队领导与青年学员, 在年龄层次都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容易形成观念和兴趣的差距。基层的学员队领导通常又是活动组织者, 这就要求他们在活动开展之前, 必须了解青年学员心理及生理上存在的客观需求, 把这一特点溶入到活动内容中, 创造出富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工作。而不能任凭自己的想象, 否则将很容易脱离群众, 降低活动的实效性。

3、注重方法手段的改革创新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当前, 基层学员队的文化活动质量不高, 活动不经常, 文化活动没有吸引力的重要原因是受传统形式的束缚严重, 文化建设的方法手段创新不够。例如有的学员队搞一场文艺晚会, 演出的人员往往是平时熟识的几个老面孔, 表演的节目也是听了又听, 看了又看的老一套, 再加上不是很专业的表演手段, 使整个晚会没有一点独特新颖的内容。类似这样的活动很难调动起战士们的积极性, 从而降低了活动的效果。这正是当前军校文化工作弱化的重要原因。因此, 开展军校文化工作必须得解放思想, 充分开发广大干部学员的智慧, 群策群力, 人人参与, 充分调动广大官兵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不违反部队纪律的情况下, 利用各种条件, 采取多种形式, 用新时期的思维方式充实文化活动的整个过程, 从而实现文化活动方法、手段、内容、机制等方面的创新。

4、着眼于提高官兵文化活动的参与性

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 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工作是一项群众性的工作, 必须是大家参与, 充分发挥大家的特长。这样, 文化活动才能保持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才能吸引广大官兵和学员参加。通过大力培养文化骨干分子, 以文化活动骨干来带动广大官兵积极参与到文化活动之中, 调动官兵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真正做到文化活动的经常化、群众化。

5、健全科学的管理体制

坚持以人为本, 公正和谐的原则, 以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工作程序为重点, 建立和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体系。使得军校的管理既严格, 又科学, 积极推进民主管理, 更加人性化, 更加符合教师和学生的实际。要使军校文化工作与校风建设相结合;与独具特色的军事文化建设相结合;与学员的思想建设相结合;与学员的实用性需求相结合。以宣传为先导, 营造开展文化工作的气氛;要以讲座为核心, 提高文化工作的学术、艺术品味;要以弘扬军队文化工作优良传统为基础, 增强文化工作的创造性;要以提高学员的是非判断力为重点, 强化文化工作的教育功能。培养传承知识, 追求真理, 服务人民的当代大学生和合格警官。

四、总结

我们的军校文化工作者及学员队干部, 如何在军校文化在受到社会各类文化的冲击下, 拓展其内涵, 形成积极向上、特色鲜明的军校大文化, 为学员、战士打造一片阳光灿烂的精神家园, 与时俱进地满足基层官兵的文化需求, 是一项关系军校各项工作的大事。发展军校文化是培育学员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军校文化要保持生机与活力, 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与时俱进, 不断汲取社会文化的营养, 在与社会文化同步发展中扩展军校文化新的内容、新的形式。要贯彻以人为本、开拓创新、长远发展等科学发展的观念, 将军校文化推向一个新台阶。

摘要:军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 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 本文从军校文化内涵, 当代军校的文化现状以及发展方向三方面入手浅析当代军校文化, 为探索军校文化建设提供了思路, 对于指导军校文化工作有着指导意义。

关键词:军校,校园文化

军校文化 篇2

(一)西点军校的精神文化

“职责、荣誉、国家”

西点的校训是“职责、荣誉、国家”(Duty、Honor、Country),自1898年正式启用以来,一直被奉为西点人的座右铭。这一校训包含了下列基本道德价值:他要求每一个军官树立献身本职、兢兢业业、老老实实的敬业精神;以值得尊敬的,勇敢而无私的服务来效忠美国和其宪法;同时尊重并维护他人的尊严和财产。西点军校的旗帜、标志、徽章、装潢和纪念品上,常常使用这三个词,同时它被刻在西点的校徽上(如图),印在信笺和文具上,西点的校训在校园里到处可见。

“为国家培养有道德品格的领袖”

西点军校官方认可的正式使命是:“教育、培训和激发军校生们从而使每一个毕业生都成为有道德品格的军人领袖,致力于实现职责、荣誉、国家这三大价值;寻求作为一名陆军军官在专业上不断的发展进步;为国家献出终生不渝的无私服务。”把西点学生培养成“一个无敌的战士、一个忠诚服务于国家的仆人、一个掌握高级技能的专业人才、一个有品德情操的领袖。” “没有任何借口”

西点军校一直大力灌输、培养竞争意识、取胜精神和必胜态度。学校积极组织各种体育竞技比赛、辩论赛、模拟敌对状态、模拟联合国竞赛、申请各种奖学金等,是军校生们在一个紧张忙碌的环境里成长,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必胜态度。西点军校有这样一个传统,不管遇到什么事,什么任务时没有任何借口,只能有一个口号和一个态度,那就是“We can do it.”

(二)西点军校的制度文化

西点军校生的荣誉信条

西点军校为了实现校训所代表的道德规范,而制定了一个简明的军校生荣誉信条:“一个军校生决不撒谎、欺骗和偷盗;也决不能容忍任何人的这种行为。”在这个“四不”最低标准之上,西点军校生无论何时无论何事,都不能有任何撒谎、欺骗和偷盗、剽窃行为,还必须随时报告战友的任何“不道德”行为。如果知情者在24小时内不报告,一旦发现就会被视为同罪。并在1922年正式设立了军校生荣誉委员会和荣誉制度来维护这个军校生荣誉信条。“点子制度”

平时,军校生的纪律约束和处罚,是依据西点军校的点子(Points)制度,凡有小的过错或失误,一律作为点子被长官们记录下来。从上课或集合迟到,没有按命令着装,军容风纪不整,到没有对上级长官敬礼,举止不端,房间不整洁等都会被记点子。根据事情的严重性确定一次所记点子的多少。当点子积累到一定数量是会有相应的处罚,如做俯卧撑、长跑、做服务工作等。在受到嘉奖时可消减点子,并且到访的国家元首级贵宾可“赦免”所有现存的点子。另外,西点军校还有多如牛毛的规定,如军中禁烟、禁酒;女生到男生宿舍,男生必须将门打开以避嫌;军校生每天必须穿戴整齐,皮带证章一律周正锃亮,一旦着装就不允许躺下打瞌睡,而只能坐着或站着„„点子制度之外,对军校生大的过错的处罚也有多种,如降低排名、留级、关禁闭、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开除,直至军法审判、关进监牢。

(三)西点军校的行为文化

严格的招生、选拔、淘汰制度

凡报考西点军校的青年,必须是17-22岁身高1.68-1.98米的美国公民(除盟军学员外)。报考生必须在当地高中学习成绩名列本班前茅,且身体健康,具有一定的组织领导才能,在参加考试前一年还必须得到美国总统、副总统、参议员、众议员、州长、市长或部队主管的推荐。即使这样严格的报名条件,一般每年仍有多达12000个基本符合申请的学生,其中只有大约四到五千符合各类的提名。但最后经过各种入学资格评审,大约有1100人被西点军校录取。

录取入学之后,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了,每个学员在考入西点前都要做好被淘汰的思想准备和相应的保证。自入学之日起,西点学生就要经过严格的检验与筛选,实行优化与淘汰制。其中著名的做法是:到“兽营”(Camp Beasts)接受考验。在此期间,军校生们天天在体力上经受不断的“考验”和“磨练”,精神上也受到种种“折磨”和“欺凌”。无穷无尽的操练之余,饮食和睡眠只能保证基本的必须。没什么社交和娱乐活动,人身自由和隐私几乎降到零,各级教官和高年级学员还故意刁难新生们,经过“兽营”过滤淘汰率约为15%,第一学期新生淘汰率约为23%,最终能完成四年毕业的学员约占入学总人数的70%,女生淘汰率更高。即使这样,西点负责招生的教官们,还是不无自豪的宣称:“我们不愁没人申请!”

一切为了排名

在西点军校一切为了排名,从一入学开始学校就以各种排名来对学员区别对待,以资鼓励。排名根据比较透明而固定的标准:按学习成绩、军训成绩、体育能力大小、守纪律听命令纪录、违规的点子多少以及教官评语等。各种排名靠前的学生会拿到各种奖章和勋章;享受各种特权;可以选择高层次和多学分的课程乃至获得各种奖学金及挑选工作去向的权利等等。

西点军校的课程设置

最初的西点军校生们,必须精通基本的军事训练、马术、工程技术和社交能力才能毕业,为了“使毕业生能有效的预见并适应一个在技术、社会、政治及经济各方面都不断变化的世界。”西点的课程也随着时代而改变。今天,西点军校四年制本科学员课程共40门,其中30门为必修课,主要有数学、工程、英语、历史、社会科学、心理学与国家安全课题。10门选修课包括基础科学、应用科学、人文科学、国家安全事务等。各学科还分细目。教学中,西点重视采用新技术辅助教学,使军校的课堂教学达到优秀的高水平,尤其在教学技术方面实现了电教一体化。西点高尚的荣誉感和良好的公众形象

在以荣誉立校、以名誉为本的环境的熏陶下,西点军校对自身的声誉也很在意。例如,西点军校的教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都必须得到上司的批准,否则不能以西点的名义。西点教官在任何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或发言之前,都必须有一个简短的声明:“我的文章、发言不代表美国政府、国防部、陆军军部或美国军队的观点。”云云。西点军校也特别注重其公众形象:军校生的父母可在特定的日子到军营参观,体育场有时对外开放,国家公园、历史画廊、教堂等也可以用来接待游人。由于西点军校的特殊地位,近二三十年来,美国所有的在任总统都巡视过西点军校多次,主持毕业典礼或发表演讲。美国和外国的许多名人要人也经常造访,英雄和名人多了,给西点军校带来了很高的知名度和公共关系中的良好形象。

(四)西点军校的物质文化

美丽的校园

西点校园及其附属教学区位于哈德逊河上游的高山上,依山傍水,风光秀丽。总面积为16000公顷。一系列歌德式建筑风格的建筑物,从内向外被起伏的群山环抱。内圈主要为校园区,有教学大楼,学员区,运动场和活动中心等组成;外圈有冬季滑雪场,高尔夫球场,训练与野营区,整个建筑群以学校大运动场为中心展开。学校有艺术博物馆、图书馆、各种纪念碑、雕像等。西点的许多建筑物和军营多数是以与西点有关的人的名字来命名的。如艾森豪威尔大楼、格兰特大楼、麦克阿瑟军营等。西点校园的建筑里,也到处摆放、悬挂着与美国历史和美军历史有关的艺术品、纪念品等。目前校园里共立有十二座大型历史纪念碑与名人塑像(包括美国军人纪念碑、战斗纪念碑、军校生纪念碑和美军东南亚暨越南战事纪念碑),其中七座是纪念与西点有关或毕业于西点的历史名人的塑像(如麦克阿瑟、艾森豪威尔、巴顿等)。另外还有许多小型纪念碑。军校生团的每个营连乃至排、班都有自己的“英雄榜”,“英烈传”。

灰色长队

西点军校有其校徽、校旗、校歌、校服。鉴于军校的特殊性,西点军校有统一的服装,并分为作战服、正式军服、军礼服、军便服和运动服。军服的穿着要按当天的任务或上司的命令来定。西点军校的校服二百年来一直没变,军校生的传统军礼服外套,保持着美国陆军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初的灰色军装本色,1816年西点军校正式采用灰色作为校色。于是“坚不可摧的灰色长队”成了西点人的代名词。到1899年时,西点人又在灰色基调上增加了黑色和金色作为军校生体育服装和旗饰的颜色至今。

毕业戒指

美国一般大学毕业生流行购置式样不一的毕业戒指作为四年辛苦的象征、同学之谊的纪念和学历出身的标志。西点军校毕业生早在1835年就率先设立这个“传统”,直至今天几乎每人必买毕业戒指。在西点的图书馆里,专门设有一个西点校友的毕业戒指的陈列室,许多阵亡或去世的校友捐献的戒指按年份、军衔排列着,供人们瞻仰。

广泛的文化传播网络

西点军校拥有其周报《点人观点(Pointer View)》,这是一份由军校生协助编辑的十六版的报纸,除了报道军校生各方面“战绩”外,还有各种评论、新闻报道和分类广告等。西点军校也编辑每年的学生年鉴和通讯录,并分发给每位西点校友,这些被西点人称为“灰页簿子”(Gray Book)。美国的各大媒体也经常出现关于西点的报道,专题片或影视作品。

其他

军校学员社团文化建设的功能刍议 篇3

关键词:军校;社团文化;功能

一、军校社团文化的特点

在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地方高校发展活跃,而军校从未涉及。近年来,随着军队院校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团也在部分军事院校逐渐发展起来。这些院校大多以各式各样的综合素质项目形式开展社团活动,其开展具有鲜明的特点,除具有地方高校社团文化施教性、自主性、专门性、开放性等特点外,还具有自身军事性、综合性和严格性的特点。

1.军校社团文化的军事性

鲜明的军事性,是军校社团文化的应有特征。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军队院校教育应以强军目标为指引,把提高学员思想政治素质摆在首位,把为战助战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把服务部队作为办学的根本宗旨,切实培养“能打仗、打胜仗”,能够担当强军重任的优秀军事人才。服务于军事作战是军队院校教育的基本职能,军校发展社团文化必须以提高学员思想政治素质、军事作战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为导向。

2.军校社团文化的综合性

由于军事作战的特点,军营在目前的社会结构中处于“特殊群体”的地位,这一群体经过长足发展而形成特有的军旅文化,军校社团文化孕育其中,必然体现军旅的特殊性。同时,军校社团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存在于整个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之下,其内容、性质、特性也受到社会主流文化发展所要求的内容、性质、特性等的影响。由此可见,军校社团文化是军旅文化、社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综合体,具有综合性。

3.军校社团文化的严格性

从军校社团发展现状来看,大部分学员加入社团比较自由,很多不同年级、不同年龄、不同学历的学员基于共同的求知欲望和兴趣爱好,在教员的指导下自主形成社团,有利于学员创新能力和组织动员能力的形成与培养。然而,军队是执行特殊使命的武装集团,历来强调严格控制,以正式组织系统凝聚军心,排斥非正式组织的影响,以保持军队的高度集中统一。因此,为履行军队所担负的职能,在军校内部形成的非正式组织社团必须受到严格控制,以防止社团异化。

二、军校社团文化建设的功能

军校社团文化发展具有军事性、综合性、严格性的特点,但社团文化本身的价值功能并没有完全被这些特点所束缚,在一些方面仍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1.军校学员社团文化建设能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军队院校往往是国防建设领域所必须具备的先进性、前瞻性、创新性思维的摇篮,而军校社团的发展便于青年学员自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军校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军校学员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为学员综合素质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学员参加社团文化活动,一方面有利于吸收和传播新知识,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提升自己获取知识的技能,促进知识体系的完善和视野的开阔;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能促进能力的全面发展。开展各种活动,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得到了培养,为增长军事社会知识、锻炼组织动员能力提供了重要渠道。

2.军校学员社团文化建设能够营造积极的育人氛围

作为校园文化的子系统,社团文化活动紧贴学员的实际生活,且外在干预对它的影响相对较少,更能激发学员参加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学员在社团文化活动中的不同感受,特别是社团文化所倡导的精神,如竞争、创新、科学、民主、集体、服务等,形成育人的良好氛围,使得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教育实践效果远远胜过单纯的课堂说教。同时,学员社团在党团组织的领导下开展活动,这就使得社团活动在学员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特殊的辅助功能。一方面,借助社团文化这一载体,可以更好地为实现强军强我目标服务。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学员社团文化建设,使学员的品质得到很大提升。

3.军校学员社团文化建设能够促进学员军心凝聚

社团文化对广大学员会产生巨大向心力和凝聚力,并由此激发学员奋发图强的激情。社团文化的凝聚激励功能主要通过社团的宗旨和社团文化活动来实现。在强军目标指引下形成的社团宗旨是社团的核心,是社团的灵魂所在,也是每个社团成员共同的目标。同时,学员参加社团都是自主自愿的,这使得他们都有一种主人翁意识,因此他们都会积极地投入到社团学习中,广泛参与社团的各种活动,进而产生一种内在动力。富有思想性、知识性和娱乐性的社团文化活动能够极大地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员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的使命感、认同感和归宿感,坚定能打仗、打胜仗的决心,形成强大的内聚力和激励力。

三、实现军校社团文化建设功能最大化的建议

依据社会学理论,制度化的军队往往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容易在正式组织结构内发展非正式社会系统。军人职业的特殊性,强化了社团组织的吸引力。如何把握军校社团文化特点,充分发挥军校社团文化建设的功能,需要处理好以下几层关系。

1.正确处理高度集中统一与社团文化建设的关系

高度集中统一是由军队的特点和特殊任务决定的,军队是有组织的武装集团。只有统一指挥和集中管理,才能使全军上下左右形成高度统一的意志和行动,适应武装斗争和各种复杂情况,保持强大的战斗力。军校是培养具备十足战斗力的共和国军官的摇篮,应当坚持高度集中统一的原则。然而,军校又是产生先进性、前瞻性、创新性思维的地方,我们需要的不仅是能打仗的人,而且是能灵活适应现代化各式战场的能打胜仗的优秀人才,军校学员的自主管理能力和自主创新思维尚需要充分发挥与培养。因此,可以在坚持高度集中统一原则的前提下,适当发展社团文化活动,以发挥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自主管理能力和自主创新思维。

2.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团文化建设的关系

为了保持军队的高度集中统一,军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摆在军校教育的首要地位。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的主要任务就是院校有组织地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引导学员树立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而社团文化建设是通过非正式组织社团来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学员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两者并不相互冲突,思想政治教育并不会束缚学员的自主性,学员发挥自主性也不是毫无限制的肆意妄为,军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着社团文化建设的方向。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团文化同样要体现军事文化的基本属性和原则,遵循人才培养的方针,促进学员综合素质的发展。

3.正确处理学员连队化建设与社团文化建设的关系

学员连队化管理也是军校改革大潮下的产物,它是指院校参照部队基层连队的编成结构、建设标准和规范要求,在专职干部指导下,由学员依据条令条例实施自主管理的一种运行模式。其组织编成是:高低年级全程混编、高低年级分段混编、同一年级合编,学员连各级骨干原则上由学员担任,保证每名学员在校期间至少担任一次排以上职务。学员连队化建设与社团文化建设存在一定的相似性,都是发挥学员自主性和能动性,增强学员的角色意识和组织动员能力。但是,两者也相互区别,学员连队化管理,是单纯培养学员带兵管理能力,促其迅速提升岗位任职能力的有效途径,社团组织在提高战斗力能力问题上不如学员连队化建设更加深入彻底,但社团文化对丰富学员连队化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军校文化 篇4

1.学生现状:今天的少年儿童, 大都是家中的小皇帝, 小公主, 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家长的百般呵护, 使得大多数学生无缘体验需要他们克服的困难, 无力承受成长道路上遭遇的挫折。胸无大志, 对父母、老师强迫学习, 考重点学校极其反感;对今天的吃苦砾练、认真学习与未来的关系茫然。上进缺乏源动力, 思想简单直接, 纪律观念淡薄, 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低下。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他们的个性完善与学业进步。

2.少年强则国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培养21世纪所需的新一代人才, 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时代的飞速发展, 不仅对学生的素质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且对教师的传统教法也发出了新的挑战。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河南省巩义市大峪沟镇二中七八年级学生两千二百六十二人。

2.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参研《中国人民解放军队列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例》、《中国仪仗兵》、《中学生基本行为姿态标准化研究训练》等相关军事资料。

(2) 调查访问:访问相关军队教官和教育学专家20余人次。

(3) 教学实验:自2002年起, 先后在巩义、郑州、洛阳、新郑、焦作等地市等十万余名学生进行训练试验。

(二) 研究目标任务

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塑造健美标准的形体。

3. 强化学生的纪律意识, 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 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

4. 磨炼学生的意志, 增强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性格、团队精神, 协作意识。

5. 解决训练时间短、任务重、教官少、学生多的训练难题。

6. 引导学生能动的、自觉自愿的参与训练。

三、研究过程

研究过程分为理论性研究阶段 (摸索期) 、实验性研究阶段和总结性研究阶段。

(一) 理论性阶段

为实施课题做好理论、思想、具体工作的准备。正确提出《标准化训练》的要求和内容, 从班级到学校的具体落实。

1. 分析研讨, 明确训练的必要性、可行性;训练的目标、原则;训练应遵循的规律。

2. 问卷调查, 了解家长、学生对训练的想法和要求。

对1200名学生的调查:不怕苦不怕累, 真正想参加训练的学生只有72人, 将近一半的家长认为训不训练无所谓。

3. 征求领导、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

4. 编写训练方案, 力求突出理论支撑和实践操作的高度和深度。

(二) 实验性研究阶段

参与研究试验的班级全校, 依照理论性研究提出的要求、内容, 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应用性实验, 印证和修改, 完善理论性研究所提出的各项要求的准确性、可行性、有效性。

四、实验操作

1.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内容是有关训练目的、训练意义的宣传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训练目标, 端正训练态度, 从思想上做好充分的训练准备。

2.训练初期, 以分解动作的学与练为主, 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动作表像;训练中期, 通过提高训练强度, 增大练习量, 促成学生完成量的沉淀与质的转变;训练后期, 通过不断变换练习条件, 提高学生对技术的把握以及综合运用水平, 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会学、学会、会用、会教的训练目标。

3.每周增加一节形体课, 重点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检测学生个体学习训练情况, 提高单个班级的技术水平。

4.每年的十月下旬开展高规格的《标准化训练》成果展示---大型阅兵表演, 并录制成专题片, 既是学校对外传媒的宝贵资料, 也是下一届新生学习训练的最佳教材。

5.坚持德育从活动中产生的理念, 利用每天的早操、课间操进一步规范学生的队列意识、动作要领, 并且把跑操口号誓词化。从而既强化了学生“令行禁止”的队列习惯, 使学生的团队精神得到很好的锤炼。

6.每年五月份从初一学生中组建学校新国旗班, 完成新老国旗班的交接, 确保军校中小军人集体形象的示范作用和每一次升国旗的高规格完成, 促进全体小军人自尊、自信、自强、团结, 和谐、健康成长。

7.完善学生养成教育的评价机制。

(1) 开展“十美小军人”评价活动。

(2) 开展“行为姿态标准化文明示范班”的评价活动。

五、研究成果

1.研究的技术成果

(1) 六年来的实践和探讨, 证明以少年军校特有的文化进行的《标准化训练》符合青少

年的生理、心理特点, 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2) 创新的训练模式大大节约了训练成本, 提高了训练进度。

(3) 高规格、高强度的《标准化训练》, 带来体育教师业务能力的迅速提高, 也使体育教师完成了从教书匠到《文韬武略的带兵人》质的转变。

(4) 精心的辅导工作, 同样也使得班主任、任课教师管理水平获得很大的提高, 促进了班级、教学管理的上规格。

研究的实践成果

(1) 通过参加研究, 广大实验教师或相关教师在教育工作理论水平、教改科研能力和军

训实际操作水平及敬业精神方面都有可喜的成绩, 整个研究过程的实际工作是体育老师、班主任具体操作, 甚至包括研究方案、工作报告、研究报告、研究进程附件材料和整理调查问卷及调查结果分析, 都是由一线研究教师亲自完成, 全部研究工作, 学校相关各职能部门、教研组长、班主任和教师密切协作, 从对方案的制订到具体的逐步实施, 再到督促和引导学生密切配合等多方面都表现出主人翁精神和不计报酬、名利得失的敬业精神。

(2) 十一年的研究过程证明, 我们的《标准化训练》, 不仅有力的支撑了学校的创建工作、管理工作, 还有力的支撑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3) 我校先后被评为河南省教育教学科研基地、巩义市少年军校总校基地校、河南省少年军警总校示范校称号;学校多次参加市镇大型检阅式, 并于2007年7月参加了第六届全国少年军校检阅式, 获全国少年军校示范校的最高荣誉。

摘要:《中学生基本行为姿态标准化训练》利用少年军校这个特有的教育文化平台, 通过对学生实施行之有效的训练, 旨在培养学生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姿态习惯这三大基本习惯, 提高学生立志报国的觉悟, 弘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最终实现学业进步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军校文化 篇5

关键词:军考 士兵考军校 张为臻 专升本考军校 军事知识

一、考试范围与要求

考核考生对军事基本理论和有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主要包括军事思想、军事历史、军事高技术、军兵种知识、军事地理和军事地形学,近期国内外军情以及其他军事常识。

1.军事思想

了解中国古代、近代经典军事思想和世界主要国家军事思想,包括主要军事思想家的代表著作和主要观点,美、俄、日、印的国防体制和军队建设发展情况等;了解和掌握党的军事指导理论,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以及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等内容。

2.军事历史

了解和掌握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了解冷战期间世界各热点地区发生的重大局部战争和事件,包括朝鲜战争,中东战争,越南战争,马岛战争,两伊战争及古巴导弹危机等的基本情况和特点;了解冷战后世界局部战争与武装冲突,包括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基本情况与作战特点。

3.军事高技术

主要了解军事高技术的基本种类、特点、应用及其对作战行动的主要影响等,关注军事高技术的新的发展动态。

4.军兵种知识

主要了解和掌握我军军兵种的概念,基本结构及主战装备的种类、性能、特点与运用等。5.军事地理与军事地形学

了解军事地理和海洋法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世界主要山脉、河流、海峡、水道、海区等军事地理基本知识和内水、领海、毗邻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等海洋法相关基本概念;了解和掌握地形学知识,主要包括地形图的初步识别和基本运用。

6.近期国内外军情 跟踪了解近期国内外影响较大的军情,熟悉我国周边安全形势;了解朝核问题、叙利亚局势及国际反恐形势;了解美国亚太战略调整及其对我国和亚太地区形势的影响;关注我国及世界其他主要国家重大演习演训活动;了解新一轮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基本情况。

7.其他军事常识

了解和掌握共同条令;了解单兵战术基础与防护、军队基层管路的基本知识等。

(二)试卷结构

军校文化 篇6

关键词:军校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教改

【分类号】G122

军队院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对学员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其根本任务是帮助学员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和人文精神,掌握中国传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就,提高学员的人文修养和对文化现象的自主分析判断能力,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操和创新先进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充分发挥该课程的作用,必须正视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以提高该课程的育人效果。作为一名《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的授课教员,笔者认为紧紧抓住本门课程的教改着力点,可以明显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有机整合教学内容,强化战斗精神培育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广泛,涵盖思想、宗教、教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技、服饰、饮食、民俗等领域,目前出版的针对高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材可谓汗牛充栋,绝大多数超过20万字,有的理论性、专业性较强,内容偏深,份量过重;有的包罗万象,浮光掠影、面面俱到。这就导致了教员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往往要么晦涩难懂,学员难以承受;要么片面、单薄地截取内容,对学员而言真正内化于心的知识和道理并不多。而且任何文化遗产,往往都是良莠杂陈,精华和糟粕并存,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如此,所以教员在授课过程中必须科学合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应当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深入揭示中国文化的内在价值体系,并运用唯物辩证法加以反思,明辩良莠,引导学员自觉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正面的文化价值观,而剔除其负面的因子,从这个意义上,《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可以说应当肩负起理性启蒙的使命。譬如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官本位思想、权力崇拜思想、唯心主义宿命论等内容教员既要提醒学员对此保持清醒的认识,也不必过于展开,占用太多课时。尤其对于军校来说,培育学员战斗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教学目标之一,因此要清醒地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观点对学员的战斗精神等产生着不良影响,例如中国传统文化所主张的“中庸而为”,推崇自然无为、消极宿命的人生态度不利于学员形成积极的进取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血缘伦理”关系,注重血缘情感、伦理道德的规范不利于学员形成团结合作、纪律严明的集体氛围;中国传统文化所尊崇的圣贤人格、君子人格等泛道德化的理想人格,不利于学员血性的锻造;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竞于德”而“不竞于兵”和“非攻”等“仁战”思想不利于学员形成科学的战争观等等。对这些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学员战斗精神形成的内容和观点,教员要采用正反对比的教学方法,加以透彻的分析讲解,以防学员因为理解不清而受到消极影响,产生错误的“不以兵强天下”的战争观、“消极宿命”的人生态度、“血缘伦理”的情感要求等。所以军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建设和改革要在组织教员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讨的基础上,优化整合有利于战斗精神培育的教学重点内容,尤其要突出有利于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忧患意识、顽强意志等战斗精神内涵培育的内容。那些集中体现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气节情操的历史人物、历史传统,经典的诗词文章和著作,是人文课程培育战斗精神最生动的教材。

二、注重思维启迪,发展学员思辨能力

凡是成熟的理论学科没有不重视思维方式、方法的,强化学员思维方式训练对“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这门课程来说具有独特的意义,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外在显现,如《周易》强调“观其会通”,即观察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统一关系;《孙子兵法》字里行间渗透着整体思维的烙印,如其开篇《计篇》里即指出只有道、天、地、将、法这五种军事领域的相关要素都符合要求,才可以出战,哪怕一项不符,就不应出战,即使出战也难以取胜,这无疑与现代系统论里的木桶原理异曲同工;《老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对立统一辩证观……教员要积极利用这些哲学理念启发引导学员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将来的任职需要之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就非常突出地显示了转变、变革思维方式的重要性,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绝不能只是为了记住往日民族的荣光,更是为了创造今天和明天的民族新文化,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丰厚遗产的同时也带来了因袭的重负,只有深入剖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今日中国的影响,才能准确把握创新文化的方向,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教学在知识层面的介绍可以历史为主,但在思维层面上则要教会学员用当代人的眼光和精神去审视过去,启发学员思考如何学习和借鉴前人伟大的文化创造力来创建和发展当代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一定要克服“填鸭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防止把该课程教学变成简单的文化说教,那样就不仅不能实现教学目标,反而会造成学员对文化素质教育的逆反心理,要采用比较式、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来提升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员的多种能力,比如无论对中国传统文化哪个领域的学习都可以运用中外文化比较法,只有在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了解其本身区别于其它文化的特点,才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真正的了解,所以要引导学员对中外文化异同进行分析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经过比较可以使学员较为全面地掌握中国文化的特点和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要抓住其横跨文理,包容性、涵盖性极强的特点,积极拓宽学科口径,开阔学员的眼界,发展学员的逻辑、抽象、辩证等思维能力,使学员在认识客观世界、分析具体问题时,自觉地把它放在整个学术、文化背景下加以审视和关照,在纵向和横向联系中开拓比较研究的思路,既高屋建瓴,又深刻透辟,这对于学员的通识教育和综合能力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endprint

三、采用教员交叉授课方式,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跨文越理,纵横交错,教员因为自身专业及能力所限,在教学过程中势必产生此生彼熟,甚至现炒现卖,穷于应付的现象,以致形成了教员原有的单一的知识结构与课程庞大的知识体系之间的矛盾。按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名教员独立担任一个班次的授课任务,意味着一个人要精通哲学、伦理、科技、美学、文学、艺术、民俗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应该说,对中国传统文化几个领域都有精深造诣的不乏其人,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各个领域、层面都有深入研究的实属罕见,目前的实际状况是,担任军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的多是中文或政治教员,单一的知识结构与该门课程多学科交融的特点产生了不小的冲突,导致不同的教员因自身知识结构的不同,对该门课程讲授的重点就不同,往往是对自己精通的环节大加发挥,而对自己知识储备较弱的部分则一掠而过,影响了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虽然通过培训、交流、集体备课以及自学等方法可以完善教员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员的理论素养,实现每名任课教员都能够驾驭该门课程的目标,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鉴于目前任课教员知识结构的状况,可以利用专题式教学法的实施,采取教员交叉授课的方式,来提高教学水平。即授课教员组合为多元化人才团队,不同的教学专题由擅长相应内容的教员讲授,例如中国传统思想这一专题,由哲学专业的教员讲授;中国传统艺术这一专题,由相对擅长这些内容知识的教员讲授等等,这样的分工协作,使得优势互补,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必须引起注意的是,较少课时内的频繁更换授课教员,教学方法、教学风格的差异往往容易造成学员眼花缭乱、思维断裂的难以适应感,不利于学员对中国传统文化整体性、统一性形成清晰的认识,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产生,可以采取优势组合的方式,即一位教员选择两三个专题作为自己的专攻方向,这样一个班次的授课任务由两三位教员共同承担,这种“互助组”式的教员配备,既摆脱了因教员更替频率快而造成授课内容产生断裂感的弊端,又可以使教员有针对性地对自己所担专题的难点和重点进行深入探究,从而可以从容顺利地进行教学。这种授课方式效果颇佳,富有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介永强.关于中国文化史教学的一些思考.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7, 06

加强边疆地区军校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7

办学理念是院校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符合自身实际的办学理念彰显个性魅力, 增强院校的影响力和竟争力, 有利于形成军事特色浓厚、人文底蕴深厚的高品位文化。

乌鲁木齐民族干部学院军区训练大队地处边疆民族地区, 远离大城市, 信息闭塞, 资源匮乏, 学术交流有限。在全军院校会议之后, 党委结合战区卫勤保障特点, 扎实开展思想观念教育大讨论, 集中群众智慧, 对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特色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深入研究, 对如何办学、怎样办学进行了科学定位, 制定下发了《大队五年建设发展规划》, 把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办学指导思想;把培养“四得人才”, 即:“信得过、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把“基础合训、强化技能、突出特色、全面育人”作为办学思路;把“着眼战区需求、立足高原边防、培养过硬本领、锻造特有气质”作为办学理念;把“面向高原边防, 锻造特有气质, 培养合格军事医学人才”和“紧贴战区军事斗争卫勤准备, 发挥高原边防军事医学学科优势”作为办学特色, 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为培养适应战区卫勤保障需要的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为大队建设和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办学理念着眼边防需要, 面向边防的校园文化彰显办学理念的边防特色。这种校园文化是几代西部军校人共同体验总结出来的富于地域和院校特色的文化形式, 内化成为全体教职员工的精神追求和共同理想, 成为应对新的军队院校调整改革,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围绕中心推进文化建设, 开拓创新繁荣学术研究

教学和科研是院校的生命, 文化则是这一生命形式的“外衣”。符合办学理念的教学科研凸显了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 彰显办学优势和特色, 有利于形成人才辈出, 学术争鸣的浓厚氛围。

军区训练大队始终紧贴战区军事斗争准备的卫勤保障需要谋划工作, 坚持以教研中心为牵引, 加强高原边防军事医学教学研究, 突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训练, 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制定了《高原边防军事医学教研中心建设规划》《规划专业军事医学教学改革方案》《特有气质教育实施方案》《专业教学改革方案》, 为教学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编写了《新疆边防知识概要》《特有气质教育读本》《高原边防军事医学概要》《高原边防卫生学》《边防军队流行病学》等12部特色教材和14部各类辅助教材, 突出了办学特色, 明确了培养目标, 满足了培养对象岗位任职需求。开展了高原边防军事医学学科中心、药学、医学检验、放射技术专业学科建设、医学检验专业综合实验、新疆战区高寒部队心理维护模式等方面的课题研究;建立了院校与部队共育人才的基地, 加强军事医学教学和与部队联训联演, 进一步提高了学员第一任职能力;结合战区特点和学员岗位任职需要, 构建了“2+2” (专业理论综合、专业技能操作和思想政治素质、军事共同课程) 毕业考试模式, 优化了考试项目、内容、方法、程序和计分办法, 先后对5个专业18个教学班次成功实施了毕业考试改革。

教学科研的研究方向体现校园方化的价值取向, 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规定教学科研的发展方向。为边防部队培养合格的军事医学人才始终是军医训练大队孜孜以求的目标, 教学和科研始终要突出为边防服务、向边防靠拢的特色, 以边防需要引领教学科研, 以部队急需引领人才培养, 急边防之所急, 解部队之所需, 成为校园边防文化的基本内涵。

三、坚持当代军人核心价值, 用老边防精神创造人生

着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是建设先进军事文化的现实需要。老边防是边防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见证者和典型代表, 是一笔无形的精神财富。继承弘扬老边防扎根边防无私奉献的精神, 就是在发扬壮大边防文化。宣传好实践好以典型老边防为代表的校园边防文化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激励军校人以老边防为榜样, 打牢扎根边防、为国戍边的思想基础, 增强为边防部队培养合格军事医学人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大队毕业学员, 长年在气候恶劣、条件艰苦、社情复杂的高寒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区任职, 时刻面临严酷的反分裂、反恐怖和艰苦环境的考验。能不能忍受生命极限的考验, 能不能完成边防部队赋予的卫勤使命, 始终是检验大队办学水平的根本标尺。通过长期实践办学, 军医训练大队先后为部队培养本科、专科和中专三个层次6个专业的卫生干部1.5万余名, 函授和轮训卫生干部1 500余名, 为地方培养专科、中专两个层次5个专业的卫生人才1.3万余名。据统计, 现驻疆部队10所医院中有7名院长、13个卫生队中, 有9名队长和89%的边防军医是从军医训练大队毕业的。目前, 在海拔5 380米全军最高的哨卡———神仙湾哨卡, 在海拔5 060米全军最高的机务站———红山河机务站, 在海拔3 700米全军最高的医疗站———三十里营房医疗站, 都展现着毕业学员的风采。他 (她) 们中有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姜云燕护士长, 有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评为“新疆十大杰出青年”的边防军医刘忠银、刘文轩等一批先进典型。

典型代表力量, 彰现价值。姜云燕、刘忠银、古丽托乎提、刘文轩等一批先进典型, 既传承着老边防的无私奉献精神, 也诠释着新一代西部军校人的精神追求和人生价值。军医训练大队始终把培养“向先进看齐, 向典型学习”的新型军事医学人才作为学校长期发展的根本目标和不竭动力, 所培养的数以万计的高原军医, 经受住了上高原、下边关的严峻考验, 为边防官兵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被广大边防官兵誉为生命禁区的守护神。为高原边防部队培养人才, 所培养的人才在边防突显价值, 正是军医训练大队几十年历经多次改革调整而能得以生存壮大的根本, 也是几代西部军校人前仆后继, 源源不断为边防输送军事医学人才的精神支撑。

四、加强相应文化设施建设, 营造美好环境陶冶情操

环境是文化的载体。大队作为培养军事医学人才的摇篮, 既要营造符合军医学科建设发展的教学环境, 又要营造符合人的个性发展的生活环境。教学环境营造“学”的氛围, 生活环境营造“乐”的氛围, 劳逸结合, 是校园边防文化“以苦为乐”, “苦中有作为”的永恒追求。

一方面, 激发学员积极性, 增强学习自主性和学习兴趣。军医训练大队总结出课堂练习、课间见习、临床实习、部队实习、实习前强化技能培训的“四习一训”兴趣法实验教学法, 引进了“数码互动形态、机能、物理诊断和医学影像等实验教学系统”和“心理测试系统”等软件平台;更新改造了形态实验室、机能实验室、心理实验室、专业实验室、诊疗实验室、护理实验室、动物外科实验室、军事医学专修室和标本馆;在驻疆部队医院、驻县医院、县法院建立了临床实 (见) 习基地, 与驻地周边部队建立了见学实践基地, 定期进行检查指导考核, 并建立了学校医院双方专家共同考核机制, 确保了学员的实习质量。

另一方面, 大队驻地处于祖国的最西端, 远离内地, 远离大城市, 交通不便, 信息闭塞。在这种艰苦、偏僻的边防地区驻军办学, 何以留住人才?关键是要营造以队为家的生活环境, 美化生活, 提升情趣。发扬“尚德、笃学、惟医、戍边”的校训精神, 采用灯箱、橱窗、电子显示屏等多种形式, 通过名人警句、先进模范、身边典型, 陶冶情操, 鼓舞斗志, 激励士气;根据《军队基层建设纲要》的有关于要求, 成立了军乐队、腰鼓队和健美操队, 利用老兵退伍以及重大节日之际, 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晚会, 利用节假日举办篮球、乒乓球、象棋比赛等军营文化活动, 活跃了基层文化生活, 有力巩固了校园文化宣传阵地;通过建设干部活动中心, 坚持每年举办春季运动会等体育赛事, 增强了官兵奋勇争先和勤奋拼搏的意志品质, 激发了官兵立足本职做奉献的热情。

参考文献

[1]靳娟娟.新疆边防管理与边防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2]高津滔.军校思想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 2006.

[3]秦岭.学校环境文化建设[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9.

新时期加强军校文化建设浅探 篇8

事物的构成是其本质的外在反映;特点是事物质的规定性的特殊表征。研究构成要素和基本特点,能更直观地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与结构,进而揭示阐发其功能。

1.1 军校文化的主要特点

军校文化作为一种社会亚文化,他的形成和发展始终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科学理论指导下,始终伴随着人民军队的战争行动和建军实践,广泛吸纳一切先进文明成果的精神营养,在坚持根本宗旨、履行使命、办学育人的长期实践中所形成、蕴涵并展现的基本精神追求、理论文化形态、制度文化形态、以及行为规范、教育模式等文化优势。他既具有一般社会文化的共有特征,同时又具有自身的若干特点。(1)教育性。总体来说,军校文化是在长期的军事教育训练和办校育人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和完善的,军校文化本身必然充盈着传播文化、改善心智、塑造人生的教育性。从该意义上讲,军校文化也可看作是一种军事特色的教育文化。不教而战是谓弃之,一切以育人为核心,成为我军院校教育的理念与追求。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自然成为军校文化的鲜明特征与基本主旨。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都反复证明,军校文化的基本形态和全部内容,诸如办校方向、精神追求、价值取向、行为准则、教学内容、校园“三风”以及校园文化等等,无一例外地都是指向并归宿于教育人、引导人、陶冶人、影响人。这种教育性,不仅充分表现在校园内部,而且对部队还发挥着先行示范作用以及对社会辐射影响作用。因此,教育性是军校文化的首要核心性的特点。(2)战斗性。战斗性是军校文化又一本质属性。它受军校教育群体的职业、功能和目标的制约与决定。古往今来,任何武装集团都以保存自己战胜敌人为根本目的。军校是为军队及其作战服务的,这就决定了军校教育管理必须与部队建设和未来作战相适应。战斗性也就必然成了军校文化的主旋律。这一战斗性特点,不仅是说军校文化是从枪林弹雨、血与火的历练中走来,而且是说军校各项工作都必须以提高士气、凝聚军心为准则,时时处处突出强调战斗意识培养,一切活动都熔铸了战斗力要求,不论平时与战时、课堂与课外;不论是训练与娱乐,还是习惯与养成。“平时少流汗,战时少流血”、“宁败于操场,决不败于战场”的军营格言,正是这种战斗性的展示。(3)继承性。军校文化与建军实践和时代精神密不可分。伟大的时代必然造就高昂雄壮的军校文化。我军22年坚苦卓越、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为军校文化熔铸了生命底色;此后年代的先进思想、科技文化也必然成为军校文化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综观我军院校的文化建设,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始终坚持把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和我党我军数十年来革命和建设的思想精华以及现代教育科技有机融入到办学育人实践中,在继承中创新,在发展中弘扬,始终保持了中国特色、我军品格和可持续发展性。我军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办学经验,体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博采众长、自成一家的特点,使军校文化始终保持了旺盛的生机和发展的活力。(4)人文性。军校是人文底蕴最深厚、人文教育最活跃、人文成果最丰富的育人文化场所。军校文化从本质上说,即是一种见诸人才成长发展和调整人际关系与人自身内在诸素质关系的教育人伦文化。它不仅依据自然规律行事,并且特别遵从军事行政规律和文化教育规律办事,它不是“天文性”的,而是“人文性”的。毛泽东同志曾经说,人民解放军是一所大学校。这充分揭示了军队重要组成部分的军事院校文化的人文性特征。从军校文化自身而论,从文化创造主体、文化内容的构成、文化成果的社会功能,以及这种文化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实践基础,都无一不鲜明体现出它的人文性。

当然,军校文化的这些主要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与先进军事文化的某些特征是重合的,个别特点与地方高校教育文化亦有某些共通之处,而正是这些基本特点,在展现军校文化特质与优长的同时,为军事文化和教育文化注入了活力、提供了助推、选择与借鉴。

1.2 军校文化的基本功能

军校文化作为一种优秀先进文化,它是一支军队的旗帜和号角,它的力量深深熔铸在军队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发展力之中,它不仅可以凝聚军心、催生战斗力,而且对社会文化发挥着强大的示范性和渗透力。它的社会功能是巨大的、多元的,概括而论,可以表述为:(1)对校教育发展的定向引领功能;(2)对军事教育训练的滋养促进功能;(3)对教育质量的优化提升功能;(4)对受教育者的陶冶熔铸功能;(5)对军心士气的凝聚激励功能;(6)对社会大众的辐射影响功能。

2 加强军校文化环境建设的几点思考

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所谓环境,一般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外部条件及其要素的总和。我军院校历来重视环境建设,历来重视环境育人的功能。这里所讲的环境,既包括思想政治环境、时代历史环境、教育教学环境、社会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而前者几项,都应该看作是文化环境。

2.1 全面把握文化环境建设的内涵和要求

所谓文化环境,是人类社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创造并存在于主体周围、影响主体思想和行为的精神成果与物质成果的总和。它涵盖全部精神产品以及物质产品的精神文化因素,既包括政治思想、哲学宗教、伦理道德、法律规范、科学教育和文化艺术等意识形态;还包括社会心理、人际关系、风气习俗、交往方式;此外,也应包括凝结文化精神的物化形态(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博物馆、名人故居、烈士丰碑、历史文物等)和各种有丰富内涵的人文景观等(《联合国科文组织专家小组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

这其中的“物化形态”即物质成果,所以属于文化范畴,是因为它不是自然界所提供的自然现成的东西,而是以其存在形态的变化表征着人的劳动创造及其社会价值,即充满着文化含量,表征着由自然存在物到社会存在物的质的飞跃。

文化环境是一个复合式、结构性的概念。它一方面是作为既定存在并影响人类活动的外部客观条件而存在;另一方面更是能动主体建设与创造的目标和结果。它的存在表现方式有宏观大环境、亚环境、和(微观)小环境。它的作用方式主要是以感染力、陶冶力、震撼力打动人、塑造人,是以平等、互动、随机而且是深刻、持久地发挥教育影响力,从而具有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与功能。

军校文化环境既包括社会大环境,也包括军校亚环境。它主要是指办学主体在长期的教育训练实践中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品位、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集体心理、校园氛围、理论学术、文化娱乐活动、办学传统以及相应的校园物质环境等各种文化要素的总和。具体说来,可以区分为军校思想政治环境、教育训练环境、制度文化环境、校风文化环境、观念心态文化环境和校园物质文化环境。

军校文化环境建设是院校建设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系统工程和创新工程,要党委领导,司、政、后、科齐抓共建共管,总的要求应该是长远规划、科学设计、大力营造、充分利用、管理引导,努力提升建设水平,全面发挥育人功能。

2.2 大力提升文化环境建设的品位与特色

军校环境文化建设是军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形式,也是军校环境育人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为军校文化环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进入新时期以来,军校文化环境建设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和飞跃。当今时代的发展、院校转型和教育教学改革为其建设提供了新的时代要求、发展契机和广阔的创新空间。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弱项、挑战和不适应。应该审时度势,面对现实,着眼发展,重在建设,推动军校文化建设的丰富、繁荣和发展,实现新的历史飞跃。

在军校文化环境建设中,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继承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的统一,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育人的统一,行政管理与文化环境的建设统一,紧紧围绕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养和强校育才,大力加强军校物质文化环境和非物质文化环境建设,为推动文化创新、教育转型和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提供高品位的文化环境氛围条件。

所谓“品位”,是指一种“文化的存在样态的一个基本指标”,是指文化环境的“格调品级”,是指军校特有的环境状况和独特的文化心态。具体来说,军校政治文化品位:方向明确,政治坚定,高扬“军魂”,坚定不移;军校行为文化:令行禁止,整齐划一,军纪至上。如果过于强调民主自由、个性张扬,则背离了军校文化;军校制度文化:规范严谨,这是军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与贯彻,以及群体规范与全军保持一致所传递出来的品味,也是区别于地方群体并令其称羡之处。军校精神文化:高尚高昂,“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高扬战斗旗帜,充满英武之气。军校物质文化:军味。这种载体文化是军校文化品味的外在标志,应该传递出崇尚英雄、威武豪迈、博大深邃之大气。舍此,一味追求所谓时髦、漂亮,则势必远离了“军校”的品位与特色。

特色呈现文化。特色是事物所表现的独特色彩与风格,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显著征象和标志。有的院校,投入不少,建设不停,但校园文化雷同地方,少显特色,也是降低了影响力,也就减弱甚至窒息了生存发展的活力。每个院校都应该深谙本校的发展历史和功能定位,扬长避短,深思熟虑,精心施建,使特色大放其彩,充分彰显文化魅力。

2.3 合力抓好文化环境建设的着力点

军校文化环境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为指导,切实保证建设的先进性和建设质量,既注重共性要求,又坚持因校制宜,做到增加文化含量、突出军校特色、致力创新发展,提升教育功能。当前似应着力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强化政治文化育人环境。紧紧围绕胡主席提出的“三个紧贴”、“三个确保”时代要求,深入落实“营造健康向上的军营政治环境和文化氛围”的任务,为人才成长“铸魂”、“聚力”,为院校教育“提速”、“导航”,永远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保持军校学员的政治质量。二是大力提升军事教育文化育人的质量。尽快尽好地让先进文化进入教材、进入课堂,针对教育转型带来的新情况、新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育主体的人文素质,大力推进军事历史和人文教育,大力培养更多“更新更勇敢的头脑”。

摘要:军校文化既需要全面考察包括该领域文化现象的大文化系统整体,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来观照,同时又要从军事文化学和教育文化学既具体侧重而又交叉统一角度去研究。本文就主要对新时期加强军校文化建设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军校文化 篇9

我们加强跨文化交际一方面是以动态开放的心态与世界其他民族交流、融合、互渗和互补, 不断突破民族文化地域和模式的局限性, 融入文化全球化中。另一方面以他者文化为参照更深地了解自身及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 通过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之精髓, 完善自我。再者, 以跨文化交际素质的提高为途径抵御外来不良文化的冲击,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 有效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 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近年来我军对外交往日益扩大, 对外交往的对象、领域和深度不断拓展, 已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交往格局。随着军校教育由学历教育为主向任职教育为主的转变, 培养和提高军校学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新型军事人才的需要, 也是推动我军对外交流、提高我军核心竞争力的要求。

在本文中, 作者分析了我校大学英语特长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 总结出了相应的教学模式。

一现状分析

1. 教学对象分析

我校大学英语课程自2005年以来一直实行分级教学, 通过笔试和口试对新生进行分级分班针对性教学。从2013年起我们开始了新一轮的大学英语综合教学改革, 在坚持培养学员语言综合能力的基础上, 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以网络环境自主学习为中心转变, 教学内容向军事靠拢、向专业靠拢。目前,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 2013级英语特长班的学员 (90名学员分三个教学班) 已全部通过了四级考试, 语言知识的掌握已具有一定的基础, 但从应用层面讲, 语用—语言失误 (pragma-linguistic failure) 和社交—语用失误 (socio-pragmatic failure) 比较突出。结合我们的改革原则, 在学员英语能力的培养上, 我们就更注重于应用能力和实战能力的发展, 相对于语言, 文化教学和学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就成为特长班大学英语教学后四级阶段的课堂教学重点。

2. 教学环境分析

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 我校一直以来特别注重校园网大学英语资料库的建设, 结合课程模式的设计把自主开发和积极引进相结合, 创设教学情境, 实现资源共享, 成为学生协作学习、自主探索的平台和工具。

二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 (1) 统一“输出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这一认识, 充分重视学生跨文化交际中口语和书面语的输出, 将其作为本阶段的主要评估内容。 (2) 通过可理解性输入 (comprehensible input) 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认知资源以完成跨文化交际中对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的注意, 为输入 (input) 向吸收 (in-take) 的转化提供保障。 (3) 以任务教学为依托, 以可理解性输出 (comprehensible output) 为主要课堂活动, 以输出促习得, 帮助学员通过输出试用、检验、扩展自己的已有语言知识, 提高语言流利程度和准确性。 (4) 强化学员英汉对比意识, 借鉴英汉对比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加强英汉语言之间、文化之间的对比分析。 (5) 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和反馈, 在意义协商、合作互动中执行教学任务。 (6) 丰富校园网自主学习平台的内容, 更新学生对英语国家社会状况、历史地理、文化教育、价值观念等最新文化知识的了解, 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了解目的语社团文化知识。

三教学实施

1. 可理解性输入的保障

词语和话语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认知资源, 也是文化对语言产生影响和制约的两个主要方面, 其中词语包括词和词组 (短语、习语、成语) , 而话语则包括一个句子、一段对话和一个语篇。

在为学员提供的可理解性输入语料中, 既包括军事英语视听说资料、美国空军建制、武器装备及全球公域、赛博空间等与军事题材相关的资料, 同时也兼顾通用文化知识的输入。有效转化教材使其成为学生了解、讨论文化背景知识的素材, 通过参与就课文内容所进行的文化主题延伸讨论、双语文化报告及用summary (做总结) 和discussion (讨论) 等方式对所学课文进行语篇重建等活动, 加强学生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的积累, 提供保障来克服因词语或结构的语用意义了解不足引起的语用—语言失误。

2. 可理解性输出的实践

设置具体的文化交流与军事交流任务, 将课堂变为实践以文化与军事交际为主题的可理解性输出的实战场。作为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实践的过程, 我们坚持文化教学的实施与学生熟悉的训练生活相结合, 在宽松的语言环境中完成“角色表演”和模拟“国际学员周”、联合军演、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交流实践, 使学员在熟悉军事专业用语的同时, 内化英汉语语言在词语的文化内涵、句法特征及话语组织方式等方面的不同, 增强文化意识 (cultural awareness) , 注重语言形式和跨文化交际中的礼仪和中外文化的差异, 缩小文化误解 (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 , 力求克服因文化背景差异认识的不足而导致的社交—语用失误。在交际实践中, 注重互助合作的同时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个性发展。

3. 课堂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的任务型教学模式

教师作为任务的设计者在课前将学习任务分配给学生, 要求小组借助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合作完成相应任务。课堂上, 通过汇报展示任务的完成情况, 教师要组织进行师生间、生生间的讲评, 并作为平时成绩进行量化记录。同时定期按主题以师生讲座等有效形式检验学生对所补充的文化材料的了解和认识, 增强学生的文化敏感性, 激发和保持其了解和探索其他民族文化的兴趣和动力。

四结束语

语言、文化、社会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 英语教育作为跨文化教育中的一环, 应将文化教学贯穿于始终, 不仅教授学生语言知识, 更要注重学生顺利地完成其所包含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在内的文化背景知识学习。同时, 加大学生的交际实践, 在实践中不断克服语用失误、内化交际规则、提高交际能力。

摘要:通过加强文化教学和提高跨文化交际素质塑造新时期军事人才是军队院校适应我军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交往格局的需要, 更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民族文化, 有效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本文详细阐述了我校英语特长班的文化教学实践。

关键词:英语特长班,文化,文化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2~5

[2]S.P.亨廷顿、张林宏.文明的冲突[J].国外社会科学, 1993 (10) :5~27

军校文化 篇10

一、网络文化及其特点

第一,网络文化特指信息时代人们基于信息网络技术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作为一种与现实文化截然不同的新型文化形态,网络文化具有信息时代独有的特点。虚拟性与匿名性。网络空间里能展示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虚拟场景,用户可以以虚拟的理想身份参与网络空间中的信息互动,在虚拟的教室、商城和社区中进行网上交流、购物、娱乐、接受教育等各种活动。这种虚拟的活动让人产生前所未有的感受和体验,也为人类开拓了全新的认知和选择空间,满足了人们的发展需要和情感需求。

第二,即时性与便捷性。第四代媒体网络缩短了信息传播的时间,实现了海量信息的即时制作和传播功能,正在“以光速在全球传输没有重量的比特”,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最大量的信息传播到更广范围,满足人们对获取信息数量和速度不断提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于精力充沛、思维活跃的年轻人来讲,他们更希望通过网络快速涉猎到所需的各种信息,并能方便地将自己的个人感受与朋友共享,体验即时信息沟通和交流的乐趣,既方便又快捷。

第三,平等性和自主性。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不仅赋予每名用户以平等的权利,也为他们提供了平等交流的平台和渠道。大家都可以平等地享受网络带来的各种便利条件,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参加网络空间的各种活动。自由浏览网页上的信息,进行网络游戏娱乐活动,开展网上淘宝购物活动,自由选择沟通交流的对象。

第四,开放性和互动性。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信息交流打破了地理条件的限制,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网络群体的各种信息都汇集在网络世界中,它们之间相互激荡、相互交织,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世界。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进行浏览和评判网络信息,并通过网络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传递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形成了一个不断变换的、开放自由的网络世界。

第五,隐蔽性和难控性。随着网络的逐渐普及,网络文化开始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网络上各种信息良莠不齐、丰富而又复杂,人们又多以隐蔽的匿名身份平等自主参与网上讨论交流、发表个人言论,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无形中也增加了人们辨别是与非、真与假的难度,尤其是一些过激思想或言论一旦通过网络传播,影响面大,难以快速得到有效控制。

第六,时尚性和娱乐性。网络中的微信、微博、QQ、音乐、影视、游戏等无不显示出网络文化的时尚性特点,不仅融合了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的综合优势,而且综合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手段,其丰富多样的资讯和令人耳目一新的形式正好满足了军校学员紧跟潮流、追求时尚的个性特点,满足了他们休闲娱乐的多样化需要。

二、意识形态与军校学员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意识形态”这一术语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托拉西提出来的。19 世纪初,他在《意识形态原理》一书中,从哲学认识论和政治伦理实践的双重意义上,将“意识形态”解释为一种能为人民服务并使人民摆脱种种偏见的科学,即思想或观念的科学。此后,学者们根据自己的不同理解对意识形态的涵义进行了不同的界定。虽然国内大多数学者在探讨意识形态的含义时所采用的视角不同,强调的侧面不同,但他们都殊途同归,认为意识形态反映一定统治阶级的理论主张,是一定阶级和利益集团的“观念体系”、“信念体系”或“思想体系”,也是一定统治阶级进行政治实践的依据。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可见,意识形态就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体系。具体来说,就是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包括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学说、观点。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按其地位来划分,可以分为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意识形态,通过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极力倡导和灌输,为社会成员的大多数所接受。反之则为非主流意识形态。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就是马克思主义及其贯穿于其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非主流意识形态包括两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主要反映人民内部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利益的诉求和政治主张。它不反对马克思主义本身,但又不属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范畴。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则是西方敌对势力通过各种途径西化、分化中国的政治图谋,其目的就是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直接威胁着中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对于这些思潮,我们必须高度警惕,加强防范,决不能允许其任意滋长。军校学员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就是在军校大学生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来讲,就是以军校青年学员为教育对象,帮助他们解决政治立场、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问题,引导他们主动接受、自觉认同和努力践行马克思主义,并把他们培养成在思想政治上特别过硬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网络文化背景下加强军校学员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重大意义

军校学员是未来军队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对他们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不仅关系到他们个人未来的发展和前途,也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命运。

第一,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军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军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军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学员政治素质,确保政治合格的重要途径。在网络文化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和手段的不断创新,推动了教育信息化加快发展,也为军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以及新视角新思路。军校学员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作为军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性内容,也必须顺应网络文化发展的大趋势,高度重视和充分借助信息网络技术,深入研究网络文化背景下加强军校学员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新特点,认真探讨网络文化给军校学员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客观分析网络文化背景下军校学员思想变化的新特点,不仅有助于从理论上把握新形势下军校学员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新规律、新情况和新问题,丰富军校学员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研究,而且有助于从实践上突破传统军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对滞后的局面,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中央军委关于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讲话精神,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育理论、拓展教育空间、深化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手段,实现进一步增强教育的时代性、感召力和实效性的目的。

第二,有助于为部队输送思想政治上特别过硬的军事人才。任何时代,青年都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作为军队未来的骨干力量和中流砥柱,军校学员是人民军队的未来和希望。他们对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是否认同及其认同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军队是否能够永葆人民军队的性质和本色,决定着军队是否能够担当起“能打仗、打胜仗”的重任。同时,军校学员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如果放松对他们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不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他们的头脑,那么,网络上流行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就会乘虚而入,对他们的思想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加强网络文化背景下军校学员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军校学员头脑,打牢思想根基,强化精神支柱,有助于帮助和引导他们在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中趋利避害,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增强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和政治免疫力,成长为人民军队忠诚可靠的接班人,确保军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永葆人民军队的性质和本色”。

培养新型军校人才 篇11

【关键词】军校人才;政治;创新;实践;人文

1.筑牢思想防线

加强学员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中心。胡锦涛同志在军队一次重要会议上提出,要围绕强化官兵精神支柱,大力培育“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军校学员队管理者应当以军人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抓好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使学员们自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党指挥;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永葆人民子弟兵政治本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爱军精武,坚决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视荣誉重于生命,弘扬革命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提高素质、全面发展,争创一流、建功立业。使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广大学员所理解认同,并自觉培养践行。

加强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本。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积极探索和把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针对教学员个性差异和思想状况及变化情况,立足解决问题,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就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中要善于总结事物发展的规律。作为受教育者的学员的思想变化也有其内在的规律可循,这样如果能够恰当地把握这种规律,确实地以学员为中心,必将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利于学员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

加强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入日常生活养成。一种价值观只有融入日常生活,让人们在生活中感知它、领悟它,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离开生活实践,再好的价值观只能作为理论束之高阁。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必须同学员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实上下功夫,引导学员在日常生活中高标准严要求。

2.大力培养创新人才

培养军事创新人才,是新时期军队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任务。军队院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军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否科学、合理。构建新时期军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从军事创新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上,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构、评价和推广,促进军事教育训练转型,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培养军事创新人才,要建立创新型的教育机制。一是优化教学过程。要普及启发式教学,推进民主教学,坚持开放教学,注重研究式教学,发展信息化教学。二是创新教学方式。要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法,是学员从维持性学习转向自主性学习,不多增强学习自觉性和创造性。三是完善育人机制。要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素质提高有机结合起来,是军校内部形成合力,加强横向联系,实现联合育人。

培养军事创新人才,必须注重提高专业学习水平,尤其要注重培养学员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学习的方法与技巧,是获取知识和积累知识的能力。现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人必须掌握方方面面的知识,但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无法掌握所有的知识,这就要对知识进行筛选和取舍,获取好积累那些對自己有价值的知识,摒弃无价值的知识,才能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

3.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

从现阶段的教育模式来看,军队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过分强调从书本上学习知识、忽视从实践中学习的问题,这使得学员满足于从书本到书本,失去了从实践中获取知识的动力,能力的培养大多停留于理论层面,不利于学员创新能力的锻炼和提高,也使得学员远离了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实践,忽视部队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使能力的培养失去了最深厚的土壤和最坚实的平台,难以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对军队院校培养军事创新人才的需要。

思想的升华,来源于实践中具体认识的深化;事业的发展,得益于工作中具体问题的解决。不论是培养创新人才还是筑牢思想防线,都不能一味的追求理论而与实践脱节,只有注重脚下,把握细节,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多一些深化、细化,少一些空话、套话,既要有大思路,更要有硬措施,对于定下来的事情和工作,一项一项的做,一件一件的抓,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通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

4.加强人文修养

“人文”,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素质,就是人的文化修养。强调人文素质,就是使人在掌握科技技术的同时,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让人认识自己的价值,进而实现和创造自己的价值,成为有利于人民、造福于社会的的人。而对军校学员而言,培养人文素养对践行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加强人文修养,可以通过开展读书活动,举行专题讲座,举办读书心得体会交流会等方式,培养学员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养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使命感。同时要用科学发展观统筹指导军事体能训练,牢固树立协调发展、改革创新的观念,依靠科技进步,在训练思维、训练模式、训练内容等方面进行创新,增强学员的体能素质,适应“打赢”需要的过硬体魄。

管理者要把握时代形式,围绕中央的最新指示精神,以人为本,不断创新,管理有道,使当代军校学员具备坚定的思想政治基础,灵活的创新能力,踏实的实践精神,深厚的人文修养,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奋发向上,顽强拼搏,锐意进取,使他们成为敢创新、知人文、重实践的新型军校人才。

军校新型师生关系探索 篇12

在现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员通常是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师生交往过程的控制者,他们总是辛辛苦苦地尽心训导、竭力传授。而学员则成了客体和附庸,成了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的顺从者,或是被强制的逆反者,他们经常体验到的是压抑、沉闷、被动、无为,甚至是一种痛苦的无奈。这种“操纵———依附”式的师生关系导致师生之间的隔阂、教与学之间的对立,又何谈教学相长,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

在素质教育中,应该构建怎样的师生关系呢?在教学实践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经尝试颇有成效。

(1)教员要真正把自己当作与学员平等的个体。教员假如在讲台上总摆出一幅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的样子来,就不能很好的给学员以亲切感、信任感,师生间的互动又从何谈起?我们要努力克服师生之间天生的距离感,让学员真正感受到师生间的平等合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敢问、敢说,才能更好的保护他们的质疑心理,激发他们的积极思维。教员可以尝试走下讲台,走进学员,实现师生“零距离”。

(2)要给学员充分的自由空间,鼓励学员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学员应该做一个主动参与者,而不是一个被动的旁观者。在素质教育的课堂上,学员应该有随时发言和提出疑问的自由,而不应该成为教员提问时的工具,更不能形同木偶坐在那里等着教员提问。教员要为学员开辟一个自由、无拘束的思维空间,还要创造一个自主、活泼的发言氛围。

学员的随机提问给教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考虑学员有可能提出上面样的问题,做到“心中有学员”。对学员提出的典型的、针对性强的问题要加以鼓励,让他们从中体会到思考和表达自己见解的乐趣,并找到自信,增加学习的兴趣。

(3)教员要适时、适度地引导,让学员畅所欲言。学员思维活跃,提出的问题很可能会偏离教学的主线,这时,教员要及时正确的引导,既不能让教学偏离航向,又不能打击学员的积极性。对于一些学员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员要适当点拨,启发思考,让他们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不思不解,思而可解的问题。教员要学会“察言观色”,要看出哪些学员要发言,哪些学员对答案还不是很肯定,我们要用目光对他们进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信任与支持。对那些自信不足和平时成绩不够理想的学员,这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4)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开启学员的创新思维。师生关系改变了,教学方法灵活了,就无需再花费时间准备过渡性的语言了,教案中只写一些构想和设计,但这样似乎更需要上课前的精心准备了,有些时候甚至要翻阅大量的资料,对学员可能提出的问题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课堂的走向,情境的发展,操纵在学员手中,随着学员问题的提出,有见解的阐述,课堂不断向广度与深度发展。对学员提出的问题不急于解答,先是讨论,这样有助于开拓他们的思维能力,同时也使他们感到集体智慧的巨大。

(5)教学模式的多变,让学员成为课堂的主人。素质教育中的教学可以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学员智慧与智慧碰撞,只有问题的探究,知识的相互融通及思维的扩展……这样,教员的“独唱”少了,师生“合唱”多了。我们的课堂变成了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场所。电教设备、教科书、甚至教员都变成了学员的一种资源,学员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学不再着眼于知识点,而是关注学员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了师生配合默契、感情交流、智慧碰撞、激情澎湃的课堂。

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实现了对学员的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实现了课堂的民主,师生间的紧密合作。有助于确立学员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使其和谐均衡、个性化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宗旨。构建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古人说:弟子未必不如师。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学员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多更广,也正因为如此,许多教员才由衷地感叹“后生可畏”,才真诚地提出“和学员一起成长”,才勇敢而明智地抛却“师道尊严”这一因袭几千年的老观念,并代之以师生平等、教学相长。

摘要: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才能真正适应当今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培养出和谐均衡、个性化发展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上一篇:南昌地铁1号线下一篇:企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