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性感觉训练方法(共3篇)
调性感觉训练方法 篇1
协调性是指身体能够带动肌肉群组织发挥方向、力度、速度都恰如其分的作用,且能够保持平稳、韵律、节奏性。在五个体能训练因素中,协调性训练是难度最大的训练内容,由于其受到先天遗传、学生心理影响之外,还与人体肌肉耐力与力量、技能熟练度、身体重力平衡、肌肉收缩和放松、肌柔韧力等息息相关。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若想提高学生的协调训练能力,首要任务是掌握协调性的影响因素及相关知识。
1学生协调性的影响因素
1.1遗传因素
支配人体进行高难度的运动时保持的协调性受神经系统的功能联系紧密,而人体的神经系统机能受先天性的遗传影响较大,因此,遗传性是影响协调性机能的影响因素之一。
1 . 2感官系统机能的灵敏性
人体感受外界的刺激与环境变化是经过感受器的传递获得进一步的神经活动,并遵循有序的传导途径经过大脑皮层,通过作用相应区域的分析,再经过精密、科学的生命活动,支配身体的正常运动。此时,感受器各项机能也作出相应的配合,在体内各器官中获得相互网状的复杂联系,为神经系统控制和调节效应器官,为感受器更好的服务运动创造了条件,从而保障人体在准确的方向、速度、力度,有效地完成动作。感观系统的灵敏能力对人体各器官(肌肉群、脏器官)等部位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本体感觉是保障运动员掌握所有运动技能的基础,学生通过本体感受器的作用,感知运动过程中不同状态下肌肉、肌腱、关节和韧带的拉伸、收缩、紧张和放松等,为大脑皮质对运动结构进行精密的分析和综合,利用肌肉之间的活动,最终实现掌握纯熟运动技术的训练目标。
1 . 3运动技能的储备量
通过长期的运动训练使学生形成条件反射,从而进一步掌握运动技能,学生掌握的运动技能数量越多,内容越丰富,质量与标准越高,越能顺利地完成条件反射获得,那么越有利于学生掌握难度更高的复杂技能,并进一步凸显自身的协调能力。运动素质一般包括力量、速度、灵敏、耐力和柔韧素质等五方面,运动素质的提高标志着人体的机能的不断增强,而运动技术的改善是指运动技能的不断完善和创新。而运动技能的产生依靠大脑皮层的功能完成,因此,运动技能的提高是通过运动反射,并经过大脑皮质作用,获得条件反射暂时神经的网状联系进一步的加工、分析、整合、巩固的过程,条件反射暂时神经网状布局越广泛,结构功能越分工清晰,牢固性就越强,运动技能则越优越,越有利于协调能力的完善。
1 . 4其他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
学生的协调能力不仅与身体素质、运动技能、遗传条件等因素息息相关,而且与学生的运动心理素质、智力素质等因素密不可分。运动心理素质在竞赛中对学生的技能掌握、体能素质、身体能力的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日常训练的运动技能、素质提高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学习新的运动项目、运动技巧、技战术等内容时,与运动员的良好心态、求知欲望、积极主动性、集中注意力、思维能力、顽强的意志力等相关性较大,学生只有在保持积极的心态和灵活的创造力的前提下,才能在运动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经过耐心的学习、分析、总结运动技术,协调各器官对每个动作和运动体系结构的掌握,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运动技能、协调平衡运动结构的掌握能力。
2提高学生协调性训练的手段与方法
2 . 1一般协调性训练手段
提高学生协调性训练的手段形式多样,主要分为两种即一般训练手段和专项训练手段。一般性训练手段是指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训练,身体素质是具备良好运动协调性的保障条件,是提高学生一般协调能力与专项协调能力的先决条件。一般协调训练手段有:在开展速度素质训练的同时可以穿插侧身跑运动;在提高了力量素质的同时可以交叉类似中、小型的快速挺举运动或者徒手技术模仿等不同的训练形式;在身体基本素质的练习中可以结合球类运动、田径跳投类、跨栏跑等运动;也可以利用肋木、器械等工具来提高学生的柔韧与灵活素质。
2 . 2专项协调性训练手段
针对学生的专项协调训练,主要有以下几种。(1)在训练过程中适时地变换动作速度或节奏,例如在投掷铅球时,可以变换慢动作来完成整个投掷过程;(2)在训练过程中要适时地转变动作方向,如在田径50 m、60 m短跑中采用背向或背向俯卧转身跑等;(3)训练中要注重对力量的转换练习,例如在投掷铅球过程中要尝试不同规格的力量训练;(4)转变不同的动作标准和要求,如在跨栏中,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降低或增加栏高,从而使学生能够快速地完成节奏性的训练,通过调节神经与肌肉的配合默契度,完成协调顺畅的动作,适度地降低跳跃难度,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和运动感觉,促进协调能力的形成;(5)增加训练过程中的“游戏耍弄”运动形式,通过专项训练中的耍球、玩球等动作提高自身的协调能力;(6)通过适度增加和创新性的组合动作增加自身的配合和适应能力,如增加旋转圈数来投掷铅球等;(7)尝试不同的运动技战术,在日常训练中要采用多种战术组合、对抗作用战术,与不同团队开展比赛;(8)充分利用和发挥不同物质基础条件和自然条件,通过改变外界环境来训练协调能力,在较小的场地内开展投掷类、足球、排球等运动,从而增强运动技能的可变化范围。
3针对不同的运动项目安排相应的协调训练符合
对于体育专业学生来说需要掌握形式多样的运动项目,竞赛性质和规矩也种类繁多,虽然说在体育专业中运动项目的协调性具备统一性、联系性,但是由于每个运动项目中运动技战术、动作结构、复杂度的区别,也决定了体育专业学生在每个运动项目中需要发挥相应的协调能力。为了深入探讨各运动项目中对协调性的特殊要求,从观察运动项目技能特征为依据展开分析,其中主要分为四组项群,具体详见表1。通过对项群协调性的清晰分类,可以便于学生在项目训练安排中,合理地安排相应的协调性训练内容和负荷,对每个训练阶段作出科学的计划、要求和评估。
协调素质训练类似力量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在训练中需要超量训练阶段,在超量训练阶段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超量训练同样适合协调素质的提高方法。按照超量补偿训练原则,在1号的运动项群中,可以充分发挥运动项目的特征适当地延伸纵向和横向的运动强度。例如:创编一些高难度、高标准、高精细的舞蹈动作,从而带动不同部位肌肉群的系统性锻炼。在第2、3号的运动项目群训练中,可以融合第一类项目群的锻炼形式,如增设健身操、体操、球类的技战术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神经系统灵敏性,促进学生协调能力的提高,形成准确的专项技术标准。
然而人体的协调性是相对的,是有所限制的,不能盲目地为了提高协调性,就要求学生尝试所有项目群。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和内容,在训练过程中根据项目的协调性训练特征加以归类,选择侧重和次要的训练内容。上述表1的划分标准严格依据项目群的训练特征,为体育专业类学生的协调性训练提供了理论服务,通过学生在有限的协调力的训练下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项目,并给于进一步的潜力挖掘,提高学生的整体协调能力。
4结语
(1)影响学生协调性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感官系统机能的灵敏性,运动技能的储备量以及其他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等。
(2)提高学生协调性训练的手段主要有:一般协调性训练手段与专项协调性训练手段。
(3)体育专业学生针对不同的运动项目安排相应的协调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根据项目的协调性训练特征加以归类,选择侧重和次要的训练内容。
调性感觉训练方法 篇2
儿童游泳的益处
儿童游泳有何益处呢?少儿时期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利用这一黄金时期开展游泳活动,对身心发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儿童经常游泳可使心肌发达,新陈代谢旺盛,心跳比同龄儿童慢而且有力,这就为承担更大体力负荷准备了条件。
2: 儿童经常游泳可对呼气系统功能有良好的提高。
3: 儿童经常游泳能提高体温调节功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对矫正驼背、脊椎弯曲和预防驼背、脊椎弯曲多大有好处。同时还能够提高肺活量,增强肌体免疫力,使儿童抵抗传染性疾病的能力大大提升。实践证明,游泳与医疗体育配合可以治疗一些慢性病,如高血压、慢性肠胃炎、关节炎、神经衰弱、哮喘等)。
4: 儿童经常游泳能够提高脑细胞的功能和工作效率。对外界的环境的反映能力快,注意力集中稳定,知觉敏锐精确,想象力丰富,记忆力增强,非智力因素(如兴趣、动机、情绪等)得到发展,使孩子兴趣广泛、动机良好、情绪稳定、对提高智力有促进作用。游泳与感觉统合训练。
健康的孩子天生就是不怕水的,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就可以在水中玩耍,他们会把这种嬉戏当作在母亲的子宫内羊水中生活的继续,由于婴儿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活动,他们一点也不害怕,即使他的头完全没入水中,也不用为此而惊慌失措,因为他们有适应这种环境的天赋条件。因此,借助孩子这一先天条件在水中进行感觉统合训练,这便是水疗训练。
水疗训练不仅仅是单一的游泳学习,是通过水这个特殊的环境对孩子而进行的最新感 觉统合训练。
水疗训练对儿童的益处。
1:由于水的特殊环境(水的密度是空气的800多倍),学生在水中进行训练时,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在水中都受到水流轻轻的摩擦,对触觉的训练要远远高于平时在陆地上的各种训练。2:在水中胸腔受到的水的压力高达12~15千克,这就迫使呼吸肌必须用更大的力量来完成呼气动作,因而能增大肺容量,提高呼吸系统的功能。还能刺激血液中运输氧气的血红蛋白量增多,从而提高人体的摄氧能力。
3:由于是在水中这一特殊环境中进行训练,水的导热能力比空气大23倍左右,使人在水中的热量消耗大。从而促进体内的新陈代谢,使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得到改善。
由于人体在水中受到冷水刺激,长期进行训练能增强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所以使人不易患感冒。
4:在进行水疗的课程中人身体要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所以水疗训练可以帮助人矫正不正常的体形{如驼背、脊椎弯曲等}。5:在水疗的训练课程中划水和打腿等动作是在大脑皮层的指挥下进行的,这对调解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改善大脑对各系统的调节功能有良好的作用,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稳定、使人兴趣广泛提高智力。
6:水疗训练对强化自我概念和自尊,培养意志和品德有着良好的作用。在训练中加上游戏比赛项目,在比赛中需遵守游戏规则,发扬团结合作和胜不傲、败不弃的品德,对一些身体过于肥胖、瘦弱、运动能力低下的学生能够有效的提高整体的自尊与自信。
7:在水疗训练中,由于是在水中这种特定的环境中训练。大大减小了在陆地上进行感统训练易受伤的现象的发生。训练是在水中进行,而且再加上游戏练习,同时提高了学生对感统训练的兴趣。
8:水疗训练不仅是对学生的触觉、注意力集中训练有明显的效果,而且对前庭训练、本体训练、视觉训练等都有显著的成效。水疗训练对特殊儿童的益处
1:水疗训练中针对特殊的学生会加上情景游戏课程(如两人见面相互打招呼、握手自我介绍等),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语言能力。
2:水疗训练中针对特殊的学生会加以简单的认知课程(如颜色认知、数的认知、物品的认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避免了刻板记忆。
3: 水疗训练中针对特殊学生会加上生活自理的训练(如自己脱穿衣服、自己换泳衣、泳裤、自己洗澡等)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4: 由于水中的特殊环境,在水中使全身肌肉得到按摩和放松,在所处的环境中使学生有充分的安全感,有助于情绪的改善。提高学生的情绪自我控制能力。
5: 水疗课程由于是在水中这种特殊环境中进行,水中的阻力大于空气的阻力。针对这一特点进行肢体训练,对肢体的恢复有明显作用。
6: 水疗训练中针对特殊的学生会加上互动课程的训练,两人合作进行并完成游戏和与老师的配合完成游戏,提高学生的合作互动能力。
7: 针对特殊的学生在进行水疗训练中,总是要于人群发生交往和联系,相互进行协作。通过水疗的训练使学生提高人际协调能力,扩大社会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8: 水疗的训练中针对特殊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各种情景课程和游戏使他们能够很融洽的融入到游戏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主动语言得到提高,学会请人帮助和帮助别人,增强集体意识。
调性感觉训练方法 篇3
随着我国社会及经济的迅速发展, 现代人们的生活条件、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环境均相继发生了一系列显著的变化, 更多的儿童由于感觉神经系统无法得到有效的训练, 进而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疾病。根据不完全统计, 在我国当今城市中, 感觉统合失调症的发病率已经达到了10%至30%, 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学习时期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症更加常见和普遍。从医学的角度来看, 6岁至13岁是感觉统合失调症治疗的最佳时期, 也就是说基础教育阶段时期对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而言是尤为重要的。研究表明, 借助于丰富的体育活动可以极大的对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症加以改善。所以, 以身体活动为治疗手段的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除了应当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外, 还必须发挥出自身防治感觉统合失调的价值, 从根本上对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的内在价值加以充分挖掘, 切实的服务于体育教育“健康第一”的目标。
2 感觉统合的理性认识
2.1 感觉统合的概念与机制
英国知名生理学者C.S.谢林顿提出了感觉统合的概念。在这个基础上, 临床心理学家Jean A ryes系统性的提出了感觉统合的理论与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根据感觉统合的相关研究及经典理论, 感觉统合是大脑在环境适应过程中对外界环境信息所做出的一系列正确的应答。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 对于感觉统合的发生机理, 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与理解。其中, Jean A ryes从信息传递过程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认为情感、思维、记忆、注意等心理活动的过程及状态实际上并不是由大脑皮层的某个区域独立完成的, 而是一种信号传递过程, 是一类信息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以某种信号的形式存储在大脑皮层, 再在大脑皮层的相应功能区域进行联系和统一解释的结果。后来, 这种观点被称为信息理论学说, 得到了学界很多学者的认同。进一步的研究提出, 人类所具有的推理、注意、思维和记忆等方面的能力, 以及相应的心理行为、情感、认知过程, 其发生的机制主要是大脑对感觉信息通过联系、比较、控制、选择和增强, 对自身不同区域的信息加以整合的过程。对发生机制的深入认识发现, 感觉信息起源于外界刺激, 当来自外界的气味、声音、光、温度、重力、触压等刺激达到人体感知的强度时, 大脑就会对感知到的刺激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反复分析, 最终做出正确的决策。当然, 这里所说感觉统合是大脑对外界环境信息的一系列正确应答, 其重要前提是心理行为必须是正常的。否则, 身体、大脑与环境三者之间便无法得以协调, 这就是缺少感觉统合导致的, 也被称为感觉统合失调。事实证明, 感觉统合能力是身体、情感、社会性以及认识能力发展的必要基础。如果没有感觉统合, 身体与大脑就不能实现健康发展, 儿童就不能完成正常的学习过程和成长过程。针对这个问题, 感觉统合理论明确指出了儿童的大脑有着非常高的可塑性与可发展性, 通常儿童感觉统合能力逐渐形成于3岁以内, 并且在儿童日后的生活和成长中不断的得以发展、重构以及加强, 并进一步提出了人脑的功能发展不足以及学习障碍问题是可以通过一些训练方法进行矫正的, 这些训练方法被称为感觉统合训练。感觉统合训练促使人体不同部分的神经系统更好地与整体作用相互协调, 充分地进行感觉统合, 实现环境与个体的顺利接触。
2.2 感觉统合失调的概念及危害
所谓感觉统合失调具体指的是受环境、心理与生物等多种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 大于3岁的儿童对外界的信息无法正确的加以整合, 进而正确的应答方式形成的一个过程。如果儿童患有感觉统合失调, 那么他们的行为能力和高级认知, 比如判断、感知、协调、控制和注意等能力便均会受到直接的影响。通常统合失调可以划分为本体觉统合失调、平衡觉统合失调。视觉统合失调、触觉统合失调以及听觉统合失调等五大类。绝大部分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基本上都并非是类型单一的感觉统合失调, 而是多种多样感觉的统合失调, 所以, 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症状相对比较复杂。感觉统合失调自动痊愈与否, 不同的学者所持有观点也是不尽相同的, 有的研究学者认为到一定年龄后, 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的症状便会逐渐的自动痊愈;而有些研究学者认为, 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不会日益随着儿童神经系统的成熟及年龄的增长而消失。尽管感觉统合失调并不会随着儿童的成长而自动消失, 但是却会随着刺激练习的逐步加强和身体发育的不断完善而得到改善, 儿童年龄逐渐增长, 肌肉控制能力逐步增强, 神经系统日趋成熟, 儿童的感觉统合便会逐步协调, 感觉统合失调症状得以缓解。
感觉统合失调对个体的危害很大。一是行为性学习困难。相对较好的行为习惯, 比如专心听讲、注意力集中、认真、安静, 是学习好的前提条件。然而, 通常患有感觉统合失调的学生则极易表现出爱做小动作、调皮任性、兴奋好动;扰乱课堂秩序、上课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行为拖拉, 不听从老师的教导, 经常忘记完成作业。这些不良行为不但会对教师的教学产生直接的影响, 而且还会对学生自身的学习造成影响, 因此学习成绩十分差。大量国内外的研究表明, 往往感觉统合失调的学生更加的容易发生逃学和厌学的不当行为, 并且在学习困难上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二是心理障碍。对于感觉统合失调的学生来说, 由于他们无法协调的配合内外信息, 进而造成认知的不正确, 所以表现出不正常的意志行为以及情感行为。事实表明, 感觉统合正常的人, 其认知、情志表现是认知正确、情感积极和意志坚强。这是一种正常的行为反应模式, 心理学上将这种表现称为正常的心理应答或正常的个体心理反映。社会学上认为这才是正常的社会行为表现。然而, 一旦统合失调, 个体就会经常性的出现不正常应答模式, 表现出不正常的心理行为和不正常的社会行为。由此可见, 这种因感觉神经系统无法正常加以协调统合而造成的心理障碍, 对个体和社会都有危害性。
3感觉统合训练对体育教学的启示及运用方法
3.1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育要落实“健康第一”的思想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从新的体育课程改革以来, 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健康为第一、以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为主要任务,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国的教育部门明确的提出, 学校教育应当树立“健康第一”的重要指导思想。然而, 由于对感觉统合失调问题的认识不足,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育教学中并未单独对感觉统合失调的学生进行专门的针对性的感觉统合训练。事实上, 感觉统合失调的危害主要在于其系列的连锁式的危害, 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调整, 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为此,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育不能停留在传统的身体健康的层面, 而应该积极主动地承担起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重任。
3.2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育要合理应用感觉统合训练方法
感觉统合训练方式及感觉统合理论目前已经被普遍的应用到了感觉统合相对较差的儿童群体当中, 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对人体的基本能力加以改善, 比如人际互动、动作、认知等诸多方面。感觉统合训练也就是矫正感觉统合失调的方法, 主要包括触觉刺激、本体刺激以及前庭刺激等体育活动。经常采用的感觉统合训练教具包括羊角球、平衡台、滑板车、溜滑梯、吊揽摇篮、平衡吊缆、圆木马吊缆、吊床、单杠以及跳床等多种多样的游戏方法。通常感觉统合训练基本上都是以Ayres所创导的感觉统合训练方式为前提, 将训练有效的方式与体育游戏相互融合, 使孩子们能够在自然、轻松快乐以及积极主动的教学情境当中尽情的学习和玩耍, 加强手眼协调、本体感觉、平衡觉以及触觉等能力的训练, 从而使得多种感知信息能够输入到学生的大脑当中, 不断的促进学生大脑综合的分析信息, 同时加强身体和大脑二者间的协调反应, 帮助学生的感觉运动可以始终朝着正常的方向不断的发展, 最终达到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培养良好行为、增强学生身体体质以及促进智力发展的目的。
体育教学设计的依据是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以及生理学理论。随着各类学科研究成果的迅速涌现,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人员必须及时的对研究成果加以充分的吸收, 将学科研究成果真正的运用到体育教学实践的指导上。体育训练过程当中指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当中, 这些体育活动基本上都是对学生能力的一大挑战, 要求学生对感觉的输入及时的做出适当的反应, 也就是有组织的、成功的进行反应。最新设计的体育活动能够对儿童的要求逐渐的加强, 使得他们可以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反应, 更为成熟的进行反应。在活动目标的指导过程当中, 其中心应当放置于自动感觉过程方面, 而并不是指导学生怎样做出反应。在体育学习活动当中, 往往所涉及到的感觉系统越多样, 那么越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3.3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应当以活动性内容为主
感觉刺激训练不足, 被认为是感觉统合失调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胎儿在母体子宫时期, 人体感觉统合训练便开始了, 并且在儿童出生前一直到儿童时期加以贯穿。现代人分娩更多的是采用剖宫产的分娩方式, 使得胎儿无法切身的感受自然分娩当中压力变化、产道滑落等诸多刺激, 使得这些儿童极易产生感觉统合失调。所以, 教师和家长都必须高度的重视儿童感觉统合训练, 尤其通过加强对儿童的观察, 以便于及时的发现感觉统合失调, 以便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感觉统合训练措施。然而, 由于家长缺乏必要的育儿知识, 教师担心出现教学安全事故, 唯恐孩子摔跤, 对于在室外涉水、玩泥沙、跳跃、翻滚、奔跑、攀爬进行严格限制, 这种看似对孩子的呵护, 实际上限制了孩子的活动, 就是强制性的“剥夺”了孩子应当得到的感觉刺激, 造成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训练而统合失调。
基础教育阶段学习时期是儿童神经系统与身体成长的关键阶段, 这便决定了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育教学必须始终坚持以活动性的教学内容为主, 尤其是随着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患病率的加大, 活动性教学内容所具备的价值便更加的突出。并且,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不应将技术教学摒弃, 而是应当随着学生年级的逐步提升, 在学生的神经系统和身体完善发育后, 及时的将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转变为以活动性教学和技术教学并重, 切实的做到兼顾未来发展和现时健康, 这与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体育特点兴趣是一致的。
3.4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要关注和认识学生个体差异
个性特征造成感觉刺激减少也是感觉统合失调的一个重要原因。深入的研究可以发现, 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与儿童的性格、气质等诸多个性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相关研究学者的研究成果充分的表明, 在易养型的儿童群体当中, 所占比例较大的是感觉统合正常的儿童, 而在难养型以及启动缓慢型的儿童群体当中, 所占比例较大的则是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 并且二者间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别。同时, 个性特征中的气质, 对感觉统合能力也具有重要的影响。这是因为, 不同气质特征的儿童, 其活跃程度, 好动程度, 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因而所受到的统合练习以及刺激的机会也就自然而然地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很大的差异。因此, 在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中, 应该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加以认识, 要注重将体育教学与学生的个性特征相结合。为此, 以身体刺激为重要手段的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育教学应当对体育教学的优势和功能加以充分的发挥, 并且根据教育理论和学生的实际需要不断的创新, 及时的做出有效的调整。
现代化的体育课程改革更为重视的是学生的个体差异。通常认为个体差异仅仅体现于运动成绩和身体条件等外部特征上, 而内隐特征如运动智力差异、感觉统合能力往往被人们大大的忽视。所以, 必须对以往传统对个体差异的认识加以改变, 不仅要重视内隐性特征和外显性特征, 还应当按照学生不同的个体差异展开教学, 比如有针对性、有目的的对患有感觉统合失调的学生进行教学等, 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的关注到每一位学生所具备的个体差异, 才可以从根本上贯彻健康新课程和体育新课程的现代化教学理念, 全面的落实和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 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 新课程标准明确的提出要将学生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发展当作体育教学内容构建的归宿和出发点。体育教学内容的现代性和开放性使得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堂教学变得越来越多彩多姿, 教师与学生可以选择的教学内容及学习内容的权限也变得越来越宽泛。所以,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内容的文化性及娱乐性同体育教学的健身性应当得到同等的重视。
4结束语
新课标并未对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规定出较为明确和具体的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倡导各个学校可以切实的按照地方课程的实施方案, 并且与当地课程资源、学生的兴趣以及学校的特点有机结合, 自主的对基础教育阶段体育的教学内容加以选择。因此, 在目前的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过程当中, 体育课堂内容的选择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便为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感觉统合训练提供的有利条件。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要将感觉统合训练真正的融入到体育教学中, 以现代化的教学理念, 不断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促进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雁, 吴卫红.脑损伤患儿感觉统合训练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9 (2) .
[2]张俊蕾, 张会敏, 李荣.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孤独症的疗效[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2 (8) .
[3]涂湘凤.儿童感觉统合训练家庭指导卡的设计与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11 (13) .
【调性感觉训练方法】推荐阅读:
感觉统合失调训练05-13
感觉统合训练总结11-05
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感想06-03
智力障碍感觉统合训练07-13
调性游戏07-25
调性分析09-10
协调性09-04
协调性评价10-19
服务协调性09-07
非协调性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