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拓展训练

2024-05-27

心理健康教育拓展训练(通用12篇)

心理健康教育拓展训练 篇1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状况及其存在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全国各地高校逐渐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设立心理咨询室,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开展系列心理活动等。很多高校还每年开展“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活动或心理健康节、心理文化节活动等, 引入了心理剧表演、心理电影赏析、团体心理辅导等, 各类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然而,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并不是十分显著, 而且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和不足,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服务对象定位太狭窄。目前, 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定位不恰当, 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对少数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上, 过于突出了补救和矫治型为主的心理咨询模式。而实际上, 这不管是从教育的公平上看, 还是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特点上看都是不合理的。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只是少数, 大多数学生都处于正常的心理状态。为此,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要面向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 更要面向全体学生, 以提高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 以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旨归。 (2) 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不强。很多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针对性, 尤其是对“边缘学生”的关心和照顾缺乏, 如贫困生、女生、非学生干部等。另外, 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差别, 根据学生性质因材施教, 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 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3) 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很多高校尤其是一些民办高校、地方高校等, 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没有真正重视, 存在专职心理工作人员缺乏, 经费投入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处于停滞状态的现象。 (4)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单一化。目前, 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开展预防性心理教育, 如新生入学时的心理健康普查、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二是矫治型心理教育, 如对学生实施个别心理咨询或治疗。事实上, 发展性教育的对象更为广泛, 因为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 培养全体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力、良好的人格特征、充分的自信心和团队协作精神, 这些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

对于这些不足, 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小鲁在2009年11月份召开的首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国际论坛上指出, 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在指导思想上实现两个转换:把主要面向少数学生的心理咨询转换成主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型教育;把以补救和矫治型为主的咨询模式转换为以发展性和预防性为主的教育模式。要真正实现这种转换, 需要转变指导思想, 同时更重要的是引入创新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二、素质拓展训练的起源及内涵

(一) 素质拓展训练的起源

素质拓展训练起源于欧洲二战时期的英国, 当时主要为了训练水兵的生存能力, 后来被推广到世界各地。训练目标也由单纯的体能训练、生存训练扩大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1995年拓展训练经由香港传入大陆, 目前福建、上海、广东等地的户外拓展发展极快, 这些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早在几年前都已建立专业的拓展训练基地。很多城市已经将此训练的理念灌输到各个行业管理培训体系中。目前这种先进的训练方式主要流行于企业管理及销售团队等, 在学校尚未被广泛应用。

(二) 素质拓展训练的内涵

素质拓展训练主要以拓展游戏、拓展项目、预设情景等形式开展, 注重参与者全身心投入, 积极参与, 用心体验, 真诚感悟, 不仅在身体上得到锻炼, 在心理、精神层面也能够得到升华。素质拓展训练中更重要的是学会迁移, 把活动中的体验和感悟, 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与传统的知识技能培训所使用的说教和灌输方式不同, 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训练, 是对人的思想、意志、品质、能力、体力的磨练和考验, 同时也是对人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临场经验的模拟和训练, 是一种将素质教育与现实体验相结合的“实战演习”。拓展训练能激发个人潜能, 有助于人培养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 提高沟通交流的主动性和技巧性, 树立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团队精神, 极大增强合作意识, 从而达到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因此, 这种训练方式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经验、体验社会教育、形成正确的人际、情感和社会性价值观等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 可以作为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新形式。

三、素质拓展训练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将素质拓展训练应用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 可以使心理教育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发掘大学生的潜能。

(一) 素质拓展训练可以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

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 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 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优化心理品质, 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 提高健康水平, 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素质拓展训练可以激发人的潜能, 使人培养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 提高沟通交流的主动性和技巧性, 树立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团队精神, 可以对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人际交往、爱的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方面进行专项训练, 可以很好地完成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

(二) 运用素质拓展训练促进新生适应

进入大学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这个转折点, 新生需要面临很多的新任务, 包括环境适应、人际适应、目标定位、社会角色定位等, 这些都是成长过程的重要组成, 需要面对极大的心理挑战。任何一项任务没有完成好都会对大学生涯产生重要的影响。素质拓展训练注重过程体验, 通过游戏项目, 让新生参与到团队中来, 并从团队的互动中体验到人际沟通、信任、支持、感悟的力量, 从而促进新生之间彼此很快就可以相互熟悉, 相互了解, 形成团队。此外, 素质拓展训练对于提高新班集体的凝聚力, 改善新班集体的人际氛围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为此, 素质拓展训练应当是新生入学教育的必修内容。

(三) 素质拓展训练可以提升学生的非专业素质

非专业素质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行业, 不同的就业岗位需要不同的非专业素质。例如, 人际关系能力是管理人员的重要的胜任力特征;自信、灵活、主动和情绪控制能力等个人特质是客服人员重要的胜任力特征;自主创新是优秀软件开发人才必须具备的特质, 等等。素质拓展训练可以根据具体的专业就业方向需求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提高与大学生的就业相匹配的非专业素质。

(四) 素质拓展训练可以满足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

素质拓展训练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进行不同主题内容的训练。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可以构建一个适合大一至大四不同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和需要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体系。如针对大一新生的环境适应和人际沟通主题训练, 针对大二学生的自信心、团队合作能力主题训练, 针对大三学生的统筹协调、社会责任感和责任心主题训练, 以及针对大四学生的面试技巧和就业压力管理训练等。

参考文献

[1]李小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C].首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国际论坛成果汇编, 2009:4-10.

[2]张明霞, 李颖杰.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J].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 2006, 3 (3) :234-235.

[3]唐新华.素质拓展训练在工程应用型本科学生逆商教育中的作用研究与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09, 9 (27) :160-162.

[4]陈沛娥.浅议户外素质拓展大一新生心理矛盾的调适[J].中南论坛, 2009 (1) :6-7.

[5]钟向阳.高校新生心理适应素质训练手册[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8.

[6]桑志芹, 邓旭阳主编.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8.

[7]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社政 (2001) 1号文件, 2001.3.

[8]卞小华.素质拓展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平原大学学报, 2008, 25 (3) :115-117.

心理健康教育拓展训练 篇2

,华东交通大学首次把心理素质拓展与军训结合起来,并列为大一新生入学教育的必修课,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据了解,该校创新地把心理素质训练融入到新生入学教育中,在江西高校中尚属首例。

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按军训所在模拟训练连为单位,由来自该校心理健康宣讲团的成员带队指导。新生们先后进行了“抓乌鸦”、“滚雪球”、“找零钱”、“解开千千结”等心理素质拓展游戏,这些游戏需要大学新生们的相互信任,通过集体决策、良好分工、相互协作才能够最终完成。初识不久的大学新生在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中相互熟悉,消除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和对未来的自信心。

“军训让我懂得了纪律,心理素质拓展让我体会团队合作带来的快乐” ;“这些活动让我们相互熟悉,我们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家,我们就是兄弟姐妹,团结就是力量!”;“玩的非常开心,大家都不再那么拘束了”几位刚刚完成心理素质拓展活动的同学如是说。

在读写训练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3

关键词:读写训练;心理健康;教书育人;人生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165-01

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样在《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学生的少年儿童期,是心理发展的重大转折期,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语文教学的读写训练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竟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利用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指路人”。因此教师要做到教书育心,在阅读教学中,恰好可以利用文学作品,再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在小学教材里,有很多课文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积极的作用。如《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中,作家巴金总结自己一生的“思索”和“追求”,答案就是:“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引导学生朗读,感受作家博大的胸怀、真挚的爱心闪耀出的人性光辉,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又如在《和时间赛跑》一课中,作者从哲学的高度出发,以通俗、优美的语言,浅显易懂的事例,表达了要珍惜时间里的事物,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好更多的事,要养成和时间赛跑的习惯。在教学中,努力强调:和时间赛跑,不是指科学论述上的谁输谁赢,而是用赛跑的精神,缩短做好每一件事的时间,那些节省下来的时间,就相当于我们跑赢了时间。 尤其是指导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两段话,让学生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通过交流,他们就能体会到人生很短暂,这个过程也一定会充满曲折,但是要学会珍惜,向着希望不断地去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体会并学习人物的品质

在文学作品中,有很多优秀人物的品质值得学生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助人为乐等行为,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的和谐、人间的温暖。在阅读指导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心理教育因素,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楷模,对形成自己的性格意志、良好的品质都有启示和激励作用如在《小英雄雨来》一文中,引导学生朗读:扁鼻子军官把书扔在地上,伸手望皮包里掏。雨来心里想:“掏什么呢?找刀子?鬼子生了气要挖小孩眼睛的!”只见他掏出来的却是一把雪白的糖块。雨来没有接他的糖,也没有回答他。

在这里教师要紧紧抓住雨来不被利诱的场景,引导学生体会小雨来面对凶恶的敌人,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少年英雄形象,从而谈谈自己想做什么样的人时,就会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还有在教学《冬冬读课文》一课时,培养学生互相尊重、互相欣赏、互相信任、互相鼓励和互相帮助的品质。在教学《礼物》一文中,通过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知道孝敬父母、报答父母,这也是让学生形成感恩心态的好时机。

3、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心态

小学生的心理不健康,多数表现在着厌学、依赖、困惑等学习心理障碍。还有的是表现整天忧心忡忡,情绪不安,还有少部分的常把内心的烦恼、愤恨向他人发泄。殴打、谩骂同学,损坏公物,甚至轻生。不听家长和教师的劝导,常常表现出自己年龄、身份能力极不相称的幼稚行为,不愿与同学交往。这种心态会严重影响学生的人格。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对于某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来了解学生的状态,发现学生的问题,以便利用作品对学生进行教育。

二、通过写作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写作教学,是学生通过“我手”写“我心”的过程,通过写作,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说出对事物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态度。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通过写作来合理宣泄内心的情感,更好地解决心理不适和心理困扰,教师再抓准时机,适时地进行心理辅导,启迪他们稚嫩的心灵。

1、引导作文和做人相结合,培养健康向上的人格

作文与做人相通的。我们常说“文如其人”。从育人的角度来看,作文更要求真,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观察真实的生活,从生活中唤起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陶冶其坦荡的胸怀、纯洁的情操、磊落的品质,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

现在很多孩子都比较自私,只会无限地接受别人的爱,从没想过替别人着想,缺少感恩、助人、奉献的思想。教师就可以根据年龄段的特点安排不同的命题,低年级写一写《我爱爸爸妈妈》、《我爱我家》等等、内容,让学生描写亲人间彼此牵挂,彼此关心,体会亲情,让他们养成孝顺长辈,关爱幼小的好习惯;高年级指导写和国家与社会、人文与生活有关的题材,培养他们关心国家的命运、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了解人与人之间相处之道,培养诚实守信,礼貌待人,真诚相处等好品质,

2、指导与评价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习作教学,指导很关键,往往提到作文,学生都有畏难的情绪,有时是心里无“物”,不知写些什么;有时又是千言万语,不知从何下笔。教师要从内容出发,进行适当地点拨与指导,让学生充满自信地完成每次写作,有成功地体验;有修改与评价中,通过倾听别人的建议与意见,调节心理承受能力。如果在学生交流讨论中,提出的意见比较直接,教师要进行委婉地解释,让学生的自尊心不受到伤害;如果不够中肯,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这样学生才会在认识自我,接受自我,改变自我,突破自我的过程中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拓展训练 篇4

1.1 一般资料

儿童精神卫生医学的分类和诊断标准参照CCMD-2-R (1994年4月中华精神科学会泉州会议通过)。

评定量表:Rutter儿童行为量表(父母问卷);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BC量表);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康钠氏(Conners)父母问卷(PSQ);感觉综合评定量表(由广州医学院提供)。

心理测验:韦氏学龄前儿童智力量表(WIPPS-CR)和韦氏学龄儿童智力量表(WISC-CR),瑞文渐进性模型测验(RPM);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

参照陶国泰主编《儿童少年精神医学》1999年第一版。

训练儿童93人,男孩61人,女孩32人,年龄最大13岁,最小3岁;其中精神发育迟滞(MR) 11人(重度2人,中度6人,轻度3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26人;孤独症12人;学习困难(LD) 16人(学习技能型9人,混合型7人);情感障碍28人(情绪焦虑21人,强迫症7人)。

1.2 心理训练具体方式和方法

1.2.1 训练方式

学龄期儿童利用课余和周末训练,每周三次,每次一个半小时左右(孤独症儿童每周至少5次),20次为一个训练周期。方式:采用场内游戏器具训练与场外心理教育相结合,不同年龄组场内与场外的时间比例不同,因人而宜,因人施教。其中学龄前儿童以游戏运动法训练为主,大龄学生以心理教育方式为主。

1.2.2 训练方法

(1) 感觉统合训练。参照陈文德著感觉统合积极疗法,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版; (2) 心理性支持和行为矫正法。训导工作者将二者有机地融入游戏训练中; (3) 家庭的个别与集体心理咨询。了解受训儿童行为发展和改变,制定干预计划和方法,并给家长以心理性支持,每月至少一次以家长座谈会形式进行集体心理咨询。

1.2.3 训练效果判定标准

根据家长填写的儿童行为评定量表及咨询内容确定训练靶目标,每训练周期以行为靶目标改善和评定量表测定值对比,作为判断训练效果的标准。临床症状消失为治愈,部份靶目标改善或评定测定值提高为好转,行为靶目标无变化为无效。

2 结果

参训儿童93人,共5种临床类型,治愈19人,好转49人,总有效率73.1%。其中训练二个以上周期者60人,有效50人,有效率83.3%;训练一周期者33人, 有效18人,有效率54.5%;前者有效者占有效儿童数的73.5%。

2.1 不同类型儿童训练与教育结果

2.1.1. 精神发育迟滞(MR)

本组病例11人,经训练二周期以上6人(轻度2人,中度4人)训练一周期5人(轻度1人,中度2人,重度2人),其中训练二周期以上患儿行为改善明显。

2.1.2 多动症(ADHD)

训练二个周期以上者17人,训练一周期者9人。前者治愈4人,好转8人,有效70.6%;后者有效5人,有效率55.6%。

2.1.3 孤独症

本组病例12人,经训练二周期以上9人;训练一周期3人。前者治愈3人,好转5人,有效88.9%;后者好转1人,有效率33.3%。

多周期训练的孤独症患儿成效显著,有效率近90%。其中3例男孩经6-8个周期训练,孤独症的三种行为特征取得明显改善或消失,一年后测定结果为临床治愈。

2.1.4 学习困难(LD)

本组病例16人,经训练二周期以上11人;训练一周期5人。前者好转7人,有效63.6%;后者好转2人,有效率40.0%。

混合型学习困难7人中,3人语言和学习能力均有提高。学习技能型9人中有6人学习能力有所提高。

2.1.5 情绪障碍

本组病例28人,经训练二周期以上17人;训练一周期11人。前者治愈9人,好转8人,有效100%;后者治愈3人,好转4人,有效率63.6%。

其中,分离性焦虑21例中训练2周期以上15人焦虑情绪消失;强迫性动作7例训练3周期行为基本改变。

2.2 不同儿童组儿童训练效果

3-5岁年龄组56人,有效者46人,有效率82.1%。其中分离性焦虑、孤独症和精神发育迟滞训练效果较明显改变;6-8岁组21人,有效者15人,有效率71.4%;9-11岁13人,有效者6人,有效率46.2%;11岁以上组3人,有效1人,有效率33.3%。

3 讨论

3.1 社区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训练效果分析

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是受社会、生物及个体素质诸多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儿童心理发育与生理发育一样尚处在生长的不成熟阶段,决定了该人群的易变性、可塑性。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对改变儿童行为、情绪或认知能力等心理问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文受训3-13岁儿童93人,其中训练二周期以上60人,治愈16人,好转34人,有效率83.3%,与赵亚茹等报告资料相近,提示在社区开展儿童综合性多周期心理训练与教育,解决儿童精神卫生问题,能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3.2 社区儿童心理训练与教育方法的探讨

在社区儿童心理训练和教育中,参与者儿童年龄范围较宽,精神卫生学类型较多,涉及到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初期和少儿期及其六种临床类型。笔者认为: (1) 心理咨询:通过对家长和儿童心理咨询可了解儿童的整体特征,按个体化特点确定靶行为,制定训练计划,循序渐进解决其它靶行为; (2) 以游戏运动法为主,有机地融入其它心理治疗方法,心理治疗师在训练的整个过程中,应与儿童建立互动性良好的关系,在游戏活动时将行为矫正,认知疗法等方法不断地融入训练与教育中; (3) 组织家长座谈会,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开展与家长集体心理咨询,相互交流经验切磋教育方法,给予家长心理支持,有益于儿童行为问题的解决; (4) "因人施教":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类型的儿童,在训练和教育的方式、方法及时间安排上宜有所侧重。

近年来,不少学者认为,提倡和发展非药物治疗是AD-HD今后治疗的趋势。本组ADHD儿童26人,经综合性矫治一个训练周期行为矫治好转率达55.6%,二个以上周期训练儿童改变注意缺陷达到70.6%,以上训练结果表明上述观点是可行易取的。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应用心理训练与教育方法开展儿童精神卫生问题矫治的作用。方法采取感觉统合训练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性心理治疗方法, 儿童与家长、学校三者有机结合的心理支持方式。结果训练总有效率73.1%, 其中训练二个周期以上者有效率83.3%, 训练一个周期有效率54.5%, 二者有显著性差异 (P<0.01) ;3-5岁年龄组有效率82.1%, 6-8岁组有效率71.4%, 9-11岁组46.2%, 11岁以上组33.3%;其中精神发育迟滞、分离性焦虑、孤独症和多动症训练效果较好。结论儿童精神卫生问题, 可在社区通过心理学强化训练与教育方式予以矫治, 早发现, 早诊断, 早干预对儿童健康发育成长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区,儿童,心理,训练与教育,感觉统合训练

参考文献

[1]陶国泰, 主编.儿童少年精神医学[M].第1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陈文德, 著.学习困难儿童指导手册-感觉统合积极疗法[M].第1版.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

[3]吴汉荣, 主编.儿童学习困难的预防及其矫治-感觉统合训练指导与案例[M].第1版.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心理健康教育拓展训练 篇5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神圣使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和生力军。多年来特别是中央16号文件下发以来,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和全省高校一道,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把辅导员培养列入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中去规划,并得到进一步加强。

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我省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数量配备基本到位,二是队伍素质有较大提升,三是队伍结构比较合理,四是工作机制初步形成。我省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显著,走上了规范化发展道路,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我省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主流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

当然,当前辅导员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和挑战。辅导员工作机制还不够完善,推进辅导员工作的社会环境和氛围还不够浓厚,特别是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日益复杂多元、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环境的激剧变革、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等等,都给新时期辅导员工作带来了挑战,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调查显示,随着高校毕业分配体制、收费制度和后勤社会化改革,大学生面临人生、理想、专业学习和求职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受到的就业压力、学习压力和经济压力越来越大,使心理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2008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造成了一些学生心态消极和心理不适应,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工作。在组织领导方面,成立了江西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推动各高校成立了由学校分管领导亲自挂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心,并配备了专兼职工作人员。目前全省已建立了10个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在普及教育方面,组织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心理情景剧和心理宣传周活动,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在大学生中大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在开展心理辅导方面,从2004年开始,为每个在校生开展心理测试和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目前已为90万在校大学生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在处置心理危机方面,大多数高校建立了咨询教师值班制、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制,建立健全了快速反应机制和危机干预通道,及时干预和妥善处置各种心理危机。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定期组织了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和选送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培训,逐步把心理健康和咨询人员的培训纳入国家心理咨询师(咨询员)的培训和认定的工作中。

我们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作了一些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面临的任务仍然很重,还有很多工作要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辅导员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严格要求自己:

第一,辅导员要成为学生人生的领航员。大学生风华正茂,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面对迅速发展变化的外部环境和多样性的社会影响,他们能否在人生大是大非问题上站得稳、立得住,始终有坚定的立场、执着的追求,取决于学校教育,更离不开辅导员的辛勤工作。辅导员肩负着育人的重任,有责任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把握好正确的方向。这就要求辅导员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观念,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头脑,教育学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求辅导员加强理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以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引导学生、影响学生;要求辅导员认真研究大学生思想需求,把大道理化成小道理,引导大学生明事理、辨是非、识美丑,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从而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从这几年的调查情况来看,大学生十分需要辅导员的帮助和引导。许多大学生表示,大学生活对自己人生影响最大的就是辅导员,因为专业学习的缺陷是可以弥补的,而做人的缺陷却是难以弥补的,甚至永远也弥补不了,辅导员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引导、关心和帮助。所以,辅导员一定要切实肩负起学生人生领航员的神圣职责。

第二,辅导员要成为学生学习上的指导员。辅导员不仅要在人生上引导好学生,而且要在学业上指导好学生,促进学生的学习。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发展迅速,人们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渠道更加多样,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学习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已经成为一个新的需要认真解决的课题,也对辅导员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果辅导员、班主任工作不能在学生的学业上有所促进、有所帮助,他们就难以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当然,这里所说的有所促进、有所帮助,并不是要辅导员成为学生的专业教师,而是要辅导员教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创造性地学习、如何再学习、如何再创造性地学习,为学生在学习上提供方法论的指导。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不容易,需要辅导员具有一定的专业学术水平以及比较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所以辅导员要切实加强学习,努力扩大知识面,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第三,辅导员要成为学生生活上的服务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更需要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学生的心坎上。辅导员经常与学生学习、工作、生活在一起,对学生的需求比较了解,更需要关心学生生活,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真心实意地为学生服务,用真情实事感染学生。要关心学生经济问题,积极开展各种帮困助学活动,及时落实好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要关心学生就业问题,积极开展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促进学生顺利实现就业。要关心学生情感问题,积极了解其情感动向,帮助他们及时化解交友、恋爱等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矛盾、纠纷和困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积极的人生观。总之,辅导员只有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对学生给予点点滴滴、实实在在的细微关怀,才能真正成为对方的知心朋友,得到他们的支持和拥护。

第四,辅导员要成为学生心理上的保健员。当前,大学生受到的就业压力、学习压力和经济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需要我们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认真研究解决。辅导员负有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但是2009年的调查显示,有81.6%大学生很少与辅导员谈心交流,只有3%和15.5%的学生非常多和比较多地与辅导员谈心交流。这说明辅导员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在了解学生心理、把握学生心态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辅导员要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要经常地关注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主动、经常性地找学生进行谈心沟通,及时帮助学生缓解思想负担和心理压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要积极开展和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咨询活动,向学生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和特点,开展网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心理咨询活动。要大力支持和指导班级心理保健员开展工作,及时发现、干预和妥善处置学生中发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拓展训练 篇6

德育教育认知德育大学生心理健康高校德育教育作为一种大学生教育的类型,表现高校对当代大学生不仅仅注重智育教育,同时更加重视德育教育。突出强调提高大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完善大学生的自我生存所需要的状态,对学生的日常生活条件及其相关性的保障提供更完备的措施。高等学校中所倡导的德育教育是一种针对人的教育形式。主张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抒发人文关怀,此即其本质。它的培养过程包括人的塑造、人的转化、人的发展和人的完善。在当下这种德育教育为主导思想的教育模式下,认知行为训练凸显出它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已经步入超现代化时代的高校教育理念已然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认知行为训练的核心精神及其赋予的理念润物细无声般悄然渗透到医疗、教育等诸多领域。这种训练方法作为心理咨询师的常用手段用以强化人类心理健康,甚或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延伸。其所蕴含的理解和精神层面的相遇等理念,不但诠释了人文关怀的德育价值,亦对传统德育的灌鸭式知识输送方式提出了反思、进行了超越。因此,高校认知德育教育突破了传统的教育形式,有望成为高校教育模式发展新时期、新阶段的领头军。

一、认知德育背景概论

中国化的德育教育从传统定式转变成现今颇具现代化的模式,需要一个长期而持久的过程,人文关怀、人文认知、认知教育、认知德育等新话题的提出,不断适应了中国德育教育的发展,并结合认知,使德育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层面起到无法比拟的作用。就其理论和实际背景来讲,认知德育的产生并长时间的存在,并不是一个偶然,而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它是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指导,以人文关怀为现实手段,以认知行为训练为推手的方法论。

1.人学理论作为传统教育向认知德育的过渡,起到交互纽带的作用

我们常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包含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分支:人学理论。其中对人的哲学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分别提出什么是人的本质、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以及人应如何发展等几方面的问题。围绕这些议题,该理论以“人”为中心,主张“任何事物的出发点都应从实际的人开始”。那么,“人”即该理论的核心,以人为根本,构成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如此开展认知德育教育更加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更符合当今发展中的中国教育,更能适应大学生的心理状态。

认知德育面向的是广大学生,属“人”的范畴,通过对“人”的理念的共同把握,将学生的位置摆正,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理论基础,逐步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基于人学理论与高校德育教育的不可分割性,认知德育与高校德育教育的渊源性。因此,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采取人文关怀的理念即囊括了认知德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论的相系性,亦成就了高校德育新范式的更迭。应指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在当代各论中依然保持着其固有的理论论据,依然起着指导高校德育教育继续发展的指明作用。

2.人文关怀的倡导体现了传统德育向认知德育转变的大环境

多年以来,中国的教育理念大都基于填鸭式的初级教育,对于学生本身的诉求、自我认知理解、接受能力都未提入教学大纲。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多受限于知识的强制、封闭的教化过程,教师讲授的权威性与不可推翻性持续了很多年,迫使学生形成特定的社会价值观念、个人价值观念以及道德行为规范。以至于忽略了学生本人对人和人性的解读,失去了本我的状态,这种许多高校所面临的糟糕的现实境遇,正逐步瓦解着学生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探索欲和发现欲。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的国际化接轨,大学生逐渐意识到,他们需求的教育模式已然需要改变,他们期望能够与教师同地位,平等、公平的交流。而此种诉求即成为了阻碍传统教育、德育教育的填塞式吸纳过程。

认知行为训练,更趋向于大学生自我的能动性,更倾向于教师在与其的平等沟通中,舒缓其紧张的神经,敞开心扉的与教师交流。在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的普遍现象,致使高校德育教育在其功能和价值等方面被弱化,甚至异化。这就造成了千百年来形成的充满魅力色彩的传统德育教育变成了普遍虚幻的存在于高校教育模式中的代名词,使其成为没有道德意义的冗长无味、令人厌烦的灌输与说教。从某种意义上讲,把握住了人文关怀,即是把握住了德育认知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动态平衡。

二、认知德育的内涵及内容涵盖下的认知行为训练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认知德育之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顺化为一种理念,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种教育模式,归属于在德育教育大环境下的认知行为训练。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认知行为训练正向影响着德育理念,德育理念指导着认知行为的训练。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即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认知德育教育。德育教育下的认知行为训练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智慧。因此,通过科学的界定,对认知德育进行深层次的剖析,运用科学的方法构建大学生饱含正能量的思想意识形态,在实际教学中注重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逐步解析大学生精神世界的最深处,以期从根源上改变其认知行为,达到大学生心理的满意状态。

1.认知德育的涵义

就德育范畴而言,认知训练的存在已不是单纯的语言学意义上的行为训练,而是哲学意义上的思维训练。认知德育指的是以中国传统德育文化为中心理念,基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理解、互相尊重、真诚交流为出发点,以话语环境为媒介,通过沟通实践而达成的心理疏导与心理完善,以构建大学生美好精神世界为努力方向的一种教育认知手段。这种训练模式有其固有的特征:平等、尊重。

认知德育的涵义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师生两方的关系属民主和等位的间性主体关系。双方需要共同提供面对面的交流机会,认真理解双方所表达内容,剖析深层次的精神状态。其次,在德育教育影响的大环境下,认知理德育亦设定了其终极目标,以视野和心灵相交合,构建无法比拟的美好精神世界。最后,认知德育的本质是认知训练和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交流的一种范式,师生双方在德育理念下进行认知训练,在认知训练中完备德育教育。

2.认知的人文关怀内涵与大学生心理状态变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多元文化的变革,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亦从最初的简单、单纯,逐渐步入复杂、不可预测的状态,人文关怀渗透到大学生德育教育视野,为了能够培养出心理状态健康、健全的大学生,通过人文关怀,实现关注学生个人合理发展的大目标,全面促进高校认知德育的发展,形成一种新形势的德育教育。因此,从人文关怀的视角审视大学认知德育,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掘认知德育固有的人文内涵。

三、高校德育教育视野下的认知行为训练的构建

高校德育教育作为一种普遍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是教育理念的核心。认知德育概念的提出是教育理念的延伸,它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一种创新手段,正逐渐完备,在彰显传统德育的价值内核基础上,充分发掘其本身的特点与优势,并且能够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出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正面推手作用。因此,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德育模式的发展,贯穿人文关怀理念,构建适合大学生心境发展的富有中国教育特色的认知德育,将成为未来几年内,我国德育教育理念的新走向。

1.人本化理念的提出

高校德育教育是在一定的实践为基础指导下开展的,其内涵下的认知德育不但要体现人文化关怀,更应适应人本化的改变。人是客观事物实现的主体,必须要融入人文化关怀的理念,努力做到对学生的教育、引导、鞭策,并从人本化的角度尊重他、理解他、帮助他。“以人为本”不仅要体现在德育教育层面,而且要体现认知德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监管与修复上。传统理念对大学生人本化的认知缺失,忽略了大学生自我、自主的本意,导致德育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上的时效性匮乏。因此,就当代大学生认知德育的人本化理念提出,显得尤为重要,而必然形成。

2.伙伴化关系的维系

高校师生关系往往局限于传统的教、授模式,注重学生的应试,而非学生的认知,这种极大压抑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已经没有了其发展的空间,亟须一种新的模式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开拓新的路径。在认知德育的背后,更强调学生与教师的伙伴化关系,因此更能发挥其在当代大学生心理教育的优势,游刃有余地维系着师生间多重的伙伴关系。德育教育正在演变成互补性交流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与学生一起努力,进行批判性思考,追求双方的人性化。

3.认知训练的场域化

心理健康教育中,师生之间交流必须有其特定的场景,其中必须包括舒适的外环境、安静的内环境及相关保障制度。这几个方面共生出另一个新的词汇“情境共同体”。认知德育在融入了人文关怀后,更体现了心系学生,重视学生自我体验的提法。因此,情境共同体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物质保障,更合乎学生本人的隐私保护权益,学生更愿意接收。这种互动固有的场域,是认知德育彰显其人文关怀的必然诉求。

4.人性化的训练模式

认知德育教育中,如何使用方法,使用什么方法至关重要。教师从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疏导,在德育的范畴内它所涉及的行为学、方法学手段都应满布人性化的元素概念,由于提出德育教育必须顺应人文关怀理念,必然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务必注重大学生的情感和体验,而人性化的认知训练符合人们存在于这个社会上的生活交往习性,符合教育模式发展的规律。教师对学生及人性的尊重,有利于教育主体在愉悦、放松的情境下实现理解、沟通、交流与反馈。从学生的个性差异、思维差异、行为差异等视角出发,开展更平等的交流与对话。

四、结语

德育教育是中国千百年来传统教育的精髓,是中华儿女最应永志不忘的美德。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人学理论的基本维度上讲,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治学终极目标,是高校教育价值的最终实现。培养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合格大学生不仅应是业务能力超群,更应是具有符合当代时代发展的健康心理的群体,认知德育以人文化关怀为主线,彰显着一种新兴的指导大学生心理的重要方式与方法,这也是提高高校德育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在传统德育逐渐淡化的教育趋势下,认知德育已经开始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为了提高大学生对认知德育的乐观性自我接受,对浓厚的人文关怀色彩的心理辅导模式的认可,建立这种教育模式的良好口碑,使之成为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保障。因此,认知德育将是这个时代教育模式的呼唤,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必然之途。

参考文献:

[1]钱广荣.“加强和改进”的关键是要创新[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1):17-18.

[2]黎云羲.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及对策研究[J].社科纵横,2007,22(8):160-161.

[3]郑红波,孙红艳等.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0):64-66.

[4]Wei-Chin Hwang,Jeffrey J.Wood,Keh-Ming Lin and Freda Cheung.Congnitive-Behaviroal Therapy With Chinese Americans:Research,Theory,and Clinical Practice[J].Congitive and Behavioral Practice,2006,(13):293-303.

[5]王晋.心理健康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J].理论前沿,2008,(7):281.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段涛,郑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分析[J].高教研究,2003,(4):49-51.[9]吴善玉,金贞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3):505-507.[10]段文灵.试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系[J].学习与探索,2007,(6):42-46.[11]原玲玲.大学生心理困惑的来源与分析[J].南方医学教育,2006,(1):35-37.[12]宴莉.高校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高教高职研究,2010,(6):198-199.[13]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4]Emily,Tung-Hsueh Liu,Wan-Lan Chen.Exporing the Efficacy of Cognitive Bibliotherapy and a Potential Mechanism of Change in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the Chinese:A Randomized Controlledd Trial[J].Cognitive Therapu and Research,2008,(12):113-119.[15]吴建玲等.短程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分析[J].医学教育探索,2006,5(7):642-659.[16]吴任钢.认知行为治疗中的行为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2003,17(8):574-576.[17]王东平等.认知行为综合干预对青少年情绪障碍的影响[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6,23(3):270-271.课题基金:黑龙江省心理科学规划项目(编号:130049)。

心理健康教育拓展训练 篇7

心理行为训练以认知心理学、应用行为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为基础, 以行为训练为手段, 用来提高受训学员的基础心理素质的训练方法, 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素质拓展训练、世界五百强人才面试、企事业机关培训职工等不同项目中。心理行为训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功能完备, 在国内各高等院校内逐渐被广泛应用, 效果良好。目前心理行为训练已经成为大学思政教育工作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和手段, 促进了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 但在中职本学生中的运用实践还相对较少。针对90后中职本新生中普遍存在的组织纪律性较差、以自我为中心、贪玩厌学、性格偏执、软弱自卑、人格自闭等问题, 为了提高中职本新生的心理素质和认知水平, 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选择合适的项目来进行心理行为训练, 是开展中职本新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通过对土木14-2 (四) 班及院学生会的25名中职本新生进行心理行为训练的实践, 从两个案例实践效果的对比分析中可以验证心理行为训练对于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二、中职本新生的心理行为训练的应用实践

1. 心理行为训练案例中的准备与实践

以土木14-2 (四) 班25个新生进行心理行为训练实践为例, 分成5组, 每组5人, 每组保证1-2个女生, 且来自不同寝室、不同中职学校及不同地域, 力求做到将互不相识、关系疏远、性格各异、平时接触较少的学生们分在一组。

在不确定新生对心理行为训练的接受程度和实际操作水平的情况下, 为了达到训练的预期效果, 采取提前布置组队任务和活动主题的方式, 给学生充分时间做好准备工作: (1) 首先说明组队要求:确定五支队伍各自的队名、队长、队秘、队歌、队形、队徽等, 在训练实践当天进行演示; (2) 以“dream house” (创建梦想之家) 作为活动主题, 且不说明活动内容和形式, 只做联想准备; (3) 举行主题班会作为心理行为训练的载体, 明确时间地点, 布置现场; (4) 邀请心理专业教师观摩全场, 进行总结指导及会后点评。

心理行为训练实践的操作步骤如下: (1) 开场及各队展示环节; (2) 热身游戏环节:“找零钱”及惩罚输家的游戏“用屁股写数字”; (3) 训练实践的关键环节———创建梦想之家, 即在30分钟内使用废旧报纸和不干胶、剪刀创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的房子, 要求是全程不能说话, 不能写字, 只能靠手势比划进行队友之间的沟通; (4) 创建结束后, 每个队的队长和队秘到台前进行作品展示及讲解; (5) 教师或教练进行点评总结。

2. 心理行为训练案例的效果分析

心理行为训练“创建梦想之家”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团队意识和创新思维方式, 同时借此选拔学生干部。根据土木14-2 (四) 班的心理行为训练实践案例效果可知:

(1) 通过前期准备工作和现场创建纸屋、做游戏等环节给新生们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 让彼此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团队展示环节中, 不同队伍非常强调自己的个性和特色, 真实展现了新生们的性格特点和兴趣喜好, 准备工作的完善程度也体现出学生对待事情的认真程度。但要注意的是, 由于准备时间充足, 保证了学生较好地展示个性和风采, 如果临时分配任务, 限定时间, 效果锐减。这在另一组院学生会25人的心理行为训练中得到验证, 来自不同系和专业的中职本新生们在彼此不熟悉、临时组队且限定时间内完成创队任务时, 出现了雷同及缺乏创意的情形。

(2) 新生在团队合作中的领导能力、应变能力和协调能力在团队建屋的主要训练环节中得到充分展示。中职本学生由于社会经验比普通高中的学生丰富, 具有一定的社会阅历, 比较善于人际交往, 很快适应训练的内容, 把握老师及教练的意图, 人际沟通类型多以支配型和分析型为主, 随和型较少。由于陌生和拘谨, 新生们在训练中表现型人际沟通类型几乎没有体现。

①在男生担任队长的队伍中, 多出现支配型队长和分析型队长。

支配型队长和分析型队长在团队中的表现迥然不同:支配型队长会掌控一切, 有能力独自完成任务, 直接支配其他队员来完成他的构想, 作品核心创意突出, 队员负责锦上添花, 但这样容易忽视个别队员的感受, 而削减队伍的整体性和凝聚力;分析型队长会参考队员的意见, 组织成员一起完成任务, 沟通协调的能力较好, 但房屋的创意会因为短时间内难以完美融合消化所有队员的意见而显得单薄, 实际做出来的效果不够理想。

同样是支配型队长的不同队伍, 会因为队长自身能力的差别, 作品的水平也呈现出千差万别。在院学生会心理行为训练案例中, 多支队伍体现出支配型队长的情形下, 支配型队长的创意对决成为作品好坏的关键。而分析型队长若不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将队员五花八门的想法迅速凝结出一个主题, 很可能被支配型队员抢走主动权, 如果遇到随和型队员, 在限定时间内则难以完成一个成形的作品。

②在女生担任队长的队伍中, 多出现随和型队长和支配型队长。

由于理工专业的客观原因, 两个案例中女生队长出现的机会比较少, 随和型队长的实际表现再次印证了随和型沟通类型的人不适合担任领导职务, 因为难以有效明确目标, 并快速将想法传达给队员, 来指挥队员完成任务, 而支配型队长即使队员都是男生, 也能够利用男生队员的心理来达到自己的预想目标, 实际作品的效果不输给男生支配型队长的队伍。

③在土木14-2 (四) 班和院学生会心理行为训练两个案例中表现出色的团队主要都是支配型队长搭配分析型或随和型队员配合完成的。分析型队员和随和型队员非常善于配合队长的意图, 在适当的时候给予辅助工作, 这说明中职本新生具备一定的沟通理解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在两个案例中没有出现具有一定挑战性、更有合作难度的队伍构成, 比如同一支队伍里多个支配型沟通类型的学生, 如何求同存异、统一意见;或同一支队伍里同时具有支配型、分析型、随和型等多种沟通类型的学生如何互相合作。在口头反馈调查中发现, 中职本新生非常在意人际关系, 因此在合作中很容易表现为随和型或分析型沟通方式, 但在未来长期的大学四年生活中, 独立思考的领导力将是他们亟待需要培养和锻炼的能力。

综上所述, 两个案例中表现较好的学生多体现在创新动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 而表现较差的学生则体现在做事独断专行、缺少创新思维、缺乏领导力、难以融入团体和注意力不够集中等方面。

其中学生参加训练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学生本身对心理行为训练没有兴趣, 单纯服从老师的安排, 但这同时也说明学生们在训练中的行为真实反映他们的本性, 故意表现和掩饰自我的成分较少, 让老师可以通过心理行为训练对学生有更深入的了解, 便于日后开展工作。

三、心理行为训练对于中职本新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作用和意义

1. 心理行为训练丰富了思政教育工作的形式和内容

针对中职本新生们的特质, 心理行为训练采用的团队游戏的形式易于接受, 容易引起他们的好奇心, 在参加训练的新生们的反馈中得到普遍好评, 充分说明寓教于乐的形式是最受中职本新生们欢迎的教育方式。通过在训练后对他们行为表现的点评和日常开展教育工作时以训练实践为例, 便于他们理解和接受老师的教育, 逐渐学会对自我的反思, 悟性好的学生从参加训练的过程中已经得到成长和锻炼。

在土木14-2 (四) 班和院学生会的两个实践案例中, 参加团队创建的队长经过选拔后在活动结束后又在其他训练实践中担任教练, 负责监督和指挥各队完成各项要求, 担任起老师的角色。根据反馈, 这种锻炼让他们可以更宏观地从新的角度来看待自己和团队, 在成为学生干部之后, 更懂得如何配置团队, 学会团结队员, 这对改善90后大学生的我行我素、强调自我的特质是有益的帮助。

2. 心理行为训练丰富大学生的生活, 有利于思政教育工作深入人心

老师带领学生开展心理行为训练这种群体活动, 不仅有利于新生们彼此熟悉、加深了解, 也为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了平台、奠定日后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感情基础, 在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的同时, 也为学生们创造了非常开心欢乐的回忆, 使他们从中获得自信和力量, 了解自身的不足和缺点, 改变了以往中职本新生容易产生排斥厌烦情绪的说教方式。心理行为训练提供了参与和体验的教育方式, 帮助学生心灵成长, 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层次和境界, 为思政教育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

3. 心理行为训练有利于辅导员老师转换思维, 灵活开展思政教育工作

老师通过心理行为训练观察学生在训练中的表现, 可以在短时间内全面迅速地了解新生们的性格特质和行事作风, 比一对一谈话和日常接触更具有效率, 也更客观。实践证明, 心理行为训练在选拔任用学生干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帮助老师尽量避免片面主观的判断, 做到人尽其才。

心理行为训练作为中职本新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传统教育方法相比发挥了更有效、更科学的关键作用, 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探索创新训练的内容和形式, 形成定期举办的特色大学生实践活动, 势必更好地帮助辅导员老师开展思政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谷立群, 郭志峰.团体心理行为训练对解决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的实证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8年 (7)

[2]罗希.心理行为训练在高校大学生中的应用[J].社会心理科学.201 1年 (3)

心理工作坊中的正念训练与教育 篇8

正念, 又称为心智觉知, 即一种源于佛教禅修的如实观察与体验。随着正念作用的不断扩大, 人们习惯将正念训练运用于心理治疗中, 这种训练对治疗情绪障碍、提升洞察力与人际影响力、缓解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念训练强调行意合一, 旨在提高对当下生活的专注与清醒, 使主体能从容享受生活。具体说来, 正念训练主要围绕体验而进行:一是专注思考的状态与能力, 并不做思考之外的事情;二是以平等心对待生活, 不可以回避不愉快的体验;三是活在当下的每一秒;四是积极接纳自己, 对自己存在的弱点、缺陷都一应包容, 重新认识自我;五是拥抱痛苦, 面对问题, 积极迎接可能出现的一切苦难;六是积极培育存在感, 证明人生的意义。

二、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以外应用的意义

作为一种全新的心理辅导形式, 团体辅导总是围绕团体来辅导他人。这种辅导方式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中进行, 对大学生的潜能开发、情绪培养、体验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 团体辅导还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以外发挥巨大的作用。

一是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个别辅导相比较, 团体辅导在培养大学生的交际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团体之间的互助合作中可形成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 且这种关系的形成过程、交往技巧都具有一定的规律。长期以团体形式出现的个体总能快速融入集体, 并具备较强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二是体验互助与互利。每个成员在帮助、支持他人的过程中会发现, 自己对别人来说十分重要, 这种时刻被需要的感觉总能催人奋进、获得存在感。一旦这种积极的人生体验长期存在个体情绪中, 其自信心、责任心将逐渐增强。

三是发展良好的适应行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组成的组织都可以称之为团体。每个团体都是社会的缩影,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在团体辅导中, 辅导者与同级的团队之间都可能成为我们模仿与参考的对象, 这种有别于个别情绪反馈的团体反馈有利于发展良好的适应行为。

四是培育良好的体验。团员之间互相传递资料, 各自发表不同的意见与看法, 从多个角度与立场看待问题, 这为形成多元价值观与信息交流的习惯奠定了基础。另外, 长期经过团体辅导, 大学生容易形成与别人一样的情感体验。一般情况下, 在个别辅导中, 个体出现的某一个问题可能被看成是特例, 这容易引起主体的恐惧、无助与失望。五是积极探索与自我成长。团体辅导总是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良好且稳定的社会活动场所, 这个场所中充满了信任、温暖、支持的气氛, 非常适合培养大学生的积极态度及其他优秀品质。

三、正念在心理工作坊中的应用效果

经过8-10周每周1次的团体训练, 每个团体不超过30人, 每次2-3小时, 大学生不仅能正确进行正念训练, 还可以以平等心对待身心发展中的愉快与不愉快体验, 形成了较好的情绪体验。

(一) 专注能力提升

一方面, 我们让大学生进行静坐冥想, 发现大部分大学生都能体察自身身体的微妙变化, 还能对所出现的想法进行梳理。从每个想法的出现、发展、变化以及消失, 大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能越来越正确地体会到。另一方面, 我们还让大学生进行身体扫描, 即引导身体观察不同部位的具体感受, 闭上眼睛, 按照一定的规律逐渐扫描身体各部位。经过这两个项目的训练, 我们发现, 大学生的觉知能力大大提升, 其专注自身的能力也开始提高。这种训练在团体中进行, 每个人的感受与体验可有效分享给他人, 而这种分享就成为团员之间沟通交流与提高的重要基础。由此看来, 大学生的正念训练对其自身注意力的提升、情绪的处理十分重要。

(二) 抗压能力提升

为进一步验证正念训练的作用与效果, 我们又对大学生进行了一组正念散步训练, 即在行走中进行正念训练。在行动中逐渐感受脚的抬、走动作, 从而关注每个步伐的起落, 为长期培养大学生的正念能力而做准备。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 我们发现大学生的抗压能力获得较大提升。专注于某一个部位的正念训练对提升大学生某一个方面的专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长期进行这类训练将大大提升大学生的受挫能力。

(三) 情绪稳定

为综合以上各种训练项目, 我们又开展了一项三分钟呼吸空间训练。这个项目主要是让大学生坐在某一个场所, 通过呼吸体会当下主体的想法、情绪及身体的各种感受。这种项目较好地融合了前几个项目的优势, 将大学生的正念能力提高到一定的层次。长期进行这种呼吸训练, 可有效改善大学生的情绪, 并使之逐渐全面接纳不良情绪, 也为其正确认识自我奠定了基础。

(四) 悦纳自我

通过大量的、长期的训练, 我们不难看出, 正念训练对培养大学生的平等心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又主要表现在:一是正确看待生活中的苦与悲, 不可以回避不良体验, 而一旦大学生能接纳自己的不良情绪及不愉快体验, 其自身也就能相对平等地融入团体;二是长期的训练对主体重新认识自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且团体中的互助合作总是对大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情绪体验的加强作用明显。

心理辅导一直是大学教育教学的重点。积极引入正念观念及正念训练, 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完善大学生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 我们要积极发挥团体辅导的作用, 在团体辅导中渗入大量正念训练项目, 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宴庆, 赵鑫.正念对考试焦虑的影响: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5, 04:746-749.

[2]吴欣洋.正念训练对大学生正念水平及幸福感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 2014.

心理健康教育拓展训练 篇9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网球运动员心理训练和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 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对有关运动员心理训练和道德教育方面的经典文章和著作进行研读;并结合对有多年的带队经历的教练员访谈, 进行梳理、分析;较全面掌握了该研究领域研究成果的基本情况。

2 心理训练和道德教育辨析

运动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是阐明体育运动的心理学基础, 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的应用科学[3]。心理训练作为影响运动成绩的主要因素被广大教练员采用, 但心理训练的内容对不同运动训练项目以及不同性格特征运动员的影响还有待研究。从心理训练的主要任务出发可以把心理训练分为两个子任务:一是发展运动员意志品质 (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 。二是提高对比赛中偶然出现的各种不测条件和因素的适应能力, 以免产生不良影响。科学的心理训练对运动技能的提高和运动技术的实施起着稳定和支持作用。

道德教育是对受教者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提高道德觉悟和认识、培养道德品质、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养成道德习惯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4]。运动活动是体育教育的主要手段, 是一种积极的活动。在这里, 激发运动员从事这种活动的动机有着重要意义。这种活动的动机必然包含道德方面。可见, 体育教育过程中, 实质也包含道德教育。体育教育不能脱离道德教育而独立存在。

3 网球运动员心理训练与道德教育的理性思考

网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任务是, 发展意志品质。采用相应的方法和手段, 形成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的过程。在有的高级别网球比赛中一两个球甚至决定一场比赛的情况, 这样的比赛中就成为了关键分。而顶尖选手之所以成为顶尖选手, 就在于对关键分的把握上面。目前, 不少学者认为, 随着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运动员生理能力的挖掘逐渐接近极限, 这种大负荷和长时间训练的做法已无多少余地, 而必须走提高训练效果促进比赛发挥的路, 特别是优秀网球运动员最大潜力所在则是其心理能力[5]。在网球运动员一般心理素质训练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联系: (1) 视知觉训练, 网球体积小、速度快、变化多, 这就要求网球运动员有良好的视知觉进行快速准确的辨位做出快速应答。 (2) 集中注意力训练,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在网球比赛中要求运动员的注意力要高度集中, 这是因为网球是一项技巧性很强的项目, 技术复杂细腻。集中注意力的训练应贯穿不同周期训练的始终。 (3) 快速反应能力, 是指运动员在有效使用自己的技术之前, 依据场上情况, 决定使用自己的技战术。包括对手的站位、移动方向、球的路线、落点、速度和旋转方向。并做出快速反应。

为了有效进行心理训练, 教练员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队员根据个人的特点和状态分别加以对待;对于过度兴奋的运动员必须使他保持冷静;对于比较畏缩的运动员, 必须加以鼓励;对于过分自信的运动员, 必须提醒他的责任心。

3.1 网球运动员出现“应力”现象

网球运动员最常出现的心理障碍的形式之一, 就是所谓的“应力”。“应力”的本质是神经系统的过度紧张。这种紧张是受很强烈的或者作用时间很长的刺激物的影响而出现的。下面的情况可以作为这种“应力”的例子。在网球的决胜局中, 对手采取异常凶猛的攻击, 造成运动员长时间失去平衡状态, 动作协调性遭到破坏, 不能全力以赴, 不得小心翼翼地活动, 这就是说明他的神经系统受到对手的影响。“应力”的典型形式是长期的肌肉过度紧张的训练所引起神经紧张。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和疲劳和积极训练的时间有关。Matveyev L P.[6]的研究发现, 疲劳和积极训练效果之间为1∶3的比例, 也就是说疲劳的持续时间 (如24小时) 大约是积极训练效果时间 (如72小时) 的1/3。对这个比例适当地掌握可以有效避免“应力”现象的出现, 特别是对赛前训练的把控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

为了消除“应力”对网球运动员的不良影响, 可以采取下述两种有效的措施: (1) 尽可能合理组织比赛, 同时要顾及出现“应力”的可能性。 (2) 训练具有系统性和计划性, 以便适应突然出现的超强度的刺激物或作用时间较长的刺激物。

3.2 网球运动训练中存在的“客观困难”

“客观”困难是同运动专项所特有的障碍有关联的。运动员的特点和运动员个性特点都是决定“客观困难”存在的主要因素。以技能为主导类的隔网对抗性项目网球运动存在的客观困难是多种多样的。在运动实践中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 网球运动员要以最准确最协调的动作来完成练习 (如:底线的正反手练习和截击等技术动作的要领) 这种困难是通过长期系统的训练克服, 不过在复杂的成套动作中这种困难仍然存在。 (2) 网球运动员要用最快速度来完成练习, 取得比赛的胜利[7]。 (3) 在一场比赛中需要运动员发挥特能优势配合战术思维做出快速应答。 (4) 突然出现意外的障碍和困难时, 运动员必须镇静 (例如:对手利用新的技术动作和战术方法等) 。

克服客观困难所必需的意志品质, 是在身体和技术训练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所以, 在网球运动训练中必须安排有困难的因素。否则, 就达不到训练目的。

3.3 网球运动训练中存在的“主观困难”

网球运动的“主观”困难和客观苦难有本质区别。主观困难的基础是运动员对待网球运动客观困难、训练和比赛条件所抱有的态度。主观困难首先决定于运动员的个性特点, 而不直接决定于项目的特点。这种情绪能给运动员以不良的影响, 减低运动功效。在网球运动实践中最常见的主观困难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各种形式的恐惧。特点是运动员对于过去失败的主观体验 (例如:在比赛中, 会因为之前失败于对手而造成心理障碍产生恐惧影响技术动作的发挥) 。 (2) 对自己的缺乏信心, 悲观失望。 (3) 对胜利和失败的过度反应。

主观困难的心理机制的基础是各种“心理障碍”。这种障碍对网球运动员的行为影响是很复杂的。首先, 相应的不良情绪心理状态对于相应的情况有着特殊的保护作用。其次, 不良的情绪状态有较强的扩散性。兴奋开始扩散, 越来越广地扩散到神经中枢和神经系统。也影响到植物性神经系统, 从而破坏运动功能, 破坏训练中建立起来正确的协调性。只有区分上述两类困难对于网球运动员活动总的影响之后, 才能有效培养运动员的意志品质, 促进网球运动员紧贴网球运动训练实际提高运动技能、完善运动状态。

3.4 对网球运动员思想道德教育的理性思考

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就是引导生活的建构, 道德教育要帮助学习者学会关注、反思、改变生活, 提高他们生活建构的品质和能力[8]。这对运动员独立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的培养十分有益。

道德教育是教练员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运动活动是体育教育的主要手段, 是一种积极的活动。在这里激发人从事这种活动的动机有着重要意义。不论从网球的规则还是运动员的着衣穿戴来看, 网球比赛中都充满了“礼”数, 其在社会中产生的道德模范意义也是不容忽略的。体育教育不能脱离道德教育而存在。如果不对教育过程做一个组织工作, 任何教练员是无法把技术和战术教给运动员的, 也无法激起运动员从事项目的热情。使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习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内容, 这些要素需贯彻网球运动员培养的全过程。

4 结语

心理训练与道德教育是有机不可分割的。道德教育具有道德和意志训练的性质, 是统一的教育过程, 应该结合网球训练实际把二者贯穿于网球运动员训练的全过程。对于实践中把技战术和身体素质训练当做是训练全部内容的观点, 笔者建议以理性客观的态度, 重新审视心理训练和道德教育在网球专项训练中的合理地位, 并通过实践和研究进行改进和完善。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网球运动员心理训练和道德教育进行理性思考。发现对网球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和道德教育是保持其良好竞技状态、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保障。“应力”现象是网球比赛中最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 注重运动心理微观学科的研究缺乏理论对训练实践指导, 注重身体训练缺乏对运动员道德教育。心理训练与道德教育有着有机不可分割的联系。道德教育具有道德和意志训练的性质, 是一个统一的教育过程二者是不可分割的。针对实践中把技战术和身体素质训练当做是训练全部内容;建议以理性客观的态度, 重新审视心理训练和道德教育在网球专项训练中的合理地位, 并通过实践和研究进行改进和完善。

关键词:网球运动员,心理训练,道德教育,理性思考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

[2]张春合, 樊宗山.多维视角下对热点训练力量的内外关系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1, 28 (5) :636-640.

[3]张力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4]思想汇报[EB/OL].htt://sixianghuibao.yjby.com/html.2014-06-13.

[5]陶志翔.网球运动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6]Matveyev L P.Problem of periodization Sport Training[M].Moscow:Fis Publisher, 1964.

[7]王腾, 赵建强.优秀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击球动作速度与专项速度素质的相关性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2 (4) :346-349.

心理健康教育拓展训练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调查前,我们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并确定了松滋市刘家场镇、洈水镇2个乡镇100名村民和新江口镇城关2 个社区100 名居民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014 年10 月由松滋市爱卫办、市健教所及被抽取乡镇卫生院的公共卫生科健教人员组成调查小组,分成两组对随机抽取的调查对象进行了入户走访调查,历时一个月,采用个人访谈不记名的方式,填写自制认可的“湖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效果评估调查问卷”。

1.3 统计分析方法

调查活动由市健康教育所专业人员进行技术指导,问卷复核合格后录入数据,有效调查表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问卷调查情况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为18~60 岁的城乡居民,城区组和乡镇组各100人。城区组男性51人,女性49人;乡镇组男性54人,女性46人,两组男女比例相对均衡。年龄分组上两组间略有差异,城区组各年龄段人数相对平衡,乡镇组以青中年人为主,30~50 岁者占总人数的74%。文化程度:城区组以高中及以上学历者为主,有75 人,占75%;乡镇组以初中学历为主,有66 人,占66%。两组都没有硕士及以上学历者,见表1。本次调查入户走访发放问卷207份,回收合格问卷200份,回收率为96.6%。

人(%)

2.2 健康知识知晓情况

对“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内容”、“关于戒烟的正确说法” 以及“避免肥胖的最好办法”等基本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城乡之间均存在明显差异,城区均较乡镇知晓率高;而“蚊子、苍蝇、老鼠和蟑螂分别能传播的疾病”和“农药可以经哪种途径进入人体”等对农村事物接触较多的乡镇居民比城区居民知晓率高;“成年男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能超过多少”解答在城区和乡镇知晓率都不高,分别为16%和21%;对“洗手有助于预防流行性感冒”和“我国有没有预防职业病的专门的法律”两题解答正确率普遍较高,正确率达85%以上,相对均衡,见表2。

人(%)

2.3 健康行为的形成情况

对“当您需要紧急救治病人时,应拨打120”、“您知道骑摩托车时必须戴头盔吗”,城乡居民了解程度均高。对“被狗、猫抓伤、咬伤后应立即用肥皂和流水清洗伤口,并尽快到医院或疾控中心就医”,乡村居民比城区居民认同率偏低。对于调查对象健康行为形成情况,城乡之间各健康行为形成情况均有差异,见表3。

2.4综合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情况

综合表2 数据,松滋市2014 年城区居民的健康知识知晓率为80.11%,乡镇居民的健康知识知晓率为79.78%;综合表3 数据, 松滋市城区居民的健康行为形成率为89.71%,乡镇居民的健康行为形成率为87.57%。城区居民和农村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比较接近。

2013 年年底,我们对松滋市城乡居民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结果为:健康知识知晓率城区为80.88%,乡镇为62.88%;健康行为形成率城区为88.86%,乡镇为67.14%。通过对2014年与2013年两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松滋市城区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与健康行为形成率两年基本持平,略有上升,农村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上升幅度较大,分别上升了16.9%和20.43%。

3 讨论

近年来,湖北省松滋市全面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项目工作,通过广播、电视、网络、视频播放、健教橱窗、展板、讲座及公众咨询活动等大众传播方式,对各类重点疾病防治、健康生活方式和“公民健康素养66条”等健康知识进行了广泛传播,全市各地通过适时开展各种健康活动,引导和转变受教群众的健康行为。2014 年全市城乡发放“居民健康素养66 条”宣传折页48 万余份;更新健康教育宣传栏共计1 806 块;开展健康知识讲座1800 余次;开展公众健康咨询活动186 次;工作人员通过门诊就诊、上门访视等随时随地开展个体化健康知识传播,同时采取其他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从近年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可以得出,通过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项目工作,全市城乡广大居民健康知识的拥有程度得到很大提高,健康行为在逐步增强。特别是在过去健康教育相对比较薄弱的农村地区,从过去较少得到或者比较单一渠道得到健康知识,到现在能从较多方面获得健康知识,农村居民健康知识量在逐年增长,健康意识得到转变,与城区居民健康意识的差距在逐步缩小。同时,我们也看到,广大农村地区居民健康观念与健康意识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随着城乡家庭经济能力的提高,老百姓的健康需求也逐步从单纯的得病治病向预防保健方面转变,他们期盼得到更多更全面的健康教育服务,以保障身体素质,改善生活质量。因此,健康教育服务工作在今后有着更强烈、更迫切的现实需要,这是基层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如何夯实已有的健康教育成果,拓展健康教育服务范围,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努力和探索。

人(%)

4 对策与建议

健康教育是面向全民、解决当前几乎所有卫生服务问题的重要对策,当今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健康教育。基本公共卫生各项任务的落实,《规划目标》中各项指标的实现,都有赖于健康教育的普及。如何在基层开展好健康教育工作,将基本公共卫生健康教育服务落到实处,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

4.1 要明确基本公共卫生健康教育服务项目作用和目的

(1)通过健康教育,增强群众的健康意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2)通过健康教育,增强群众的卫生知识,养成卫生习惯,提高卫生水平。(3)通过健康教育,动员群众参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项目活动,加速《规划目标》的实现,从而整体提升民众的健康知识、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

4.2 建立健全基层健康教育服务网络,建立一支稳定的健康教育专业队伍

(1)成立县市级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单位分管领导组成,各乡镇相应成立乡镇各部门单位参加的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指挥全市健康教育工作;成立健康教育所,协助爱卫办组织和技术指导全市健康教育工作。成立县市级健康教育专家库,主要由长期进行健康教育工作和研究的卫生医疗专业人员构成,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技术和课题的科学研究,探讨和推广实用的健康教育新方法。建立全市健康教育工作三级服务网络:市爱卫办和健康教育所为一级,制定全市健康教育工作计划,督导全市健康教育工作;市直医疗卫生单位、乡镇卫生院健康教育人员为二级,完成本级健康教育工作任务,指导辖区内健康教育工作;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健康教育人员为三级,面向基层群众,广泛开展健康知识传播活动。(2)加强队伍建设和培训,提高健康教育技术水平。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均应配备专兼职相对固定的健康教育人员,创设必要的工作条件和设备。全市组织开展经常性的技能培训,开展健康教育实用技术的探讨,以增强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

4.3 针对问题,制定计划,强化督导

城区或农村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与健康有关的卫生问题,如:环境污染、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增加、传染病流行、性传播疾病发病率上升及地方性疾病等等,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不可能面面俱到,根据每年开展的问卷调查结果和入户走访分析,找出当地群众最关心、对老百姓影响较大的卫生问题以及老百姓健康知识的薄弱环节,集中有限资源,优势出击。我们应以基本公共卫生为主线,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基本公共卫生健康教育服务项目实施方案和考核方案,落实工作时间、进度和步骤,制定单项任务分解表;各单位也要相应制定辖区内健康教育年度工作计划。健康教育所要协助爱卫办开展经常性工作督导,提供技术指导,督促完成任务。

4.4 把握基层健康教育工作特点,多渠道全方位地拓展健康教育服务

开展健康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在社区和农村进行健康知识传播要把握以下要点:(1)要有针对性;(2)要有科学性;(3)要有实用性;(4)要具有通俗性;(5)要有可操作性;(6)要有趣味性。群众获得健康知识的基本模式是: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传者-效果,在有传播者(工作网络、组织计划)和受传者(群众、特定人群)的前提下,传播材料和传播媒介的选择和运用尤为重要。健康教育材料的形式可分为两大类:印刷类和电子类。印刷类有很多具体形式,如报纸、杂志、书籍、小册子、折页、宣传画、图片、展版和其他印刷品,这些印刷资料可以直接观看、阅读。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印制统一内容的健康知识折页,是项目中的具体要求,除此之外,农村地区还可印制宣传单、处方和墙体标语等,这类宣传品价格低廉,传播广泛,方便宜行;电子类有VCD、录音带、录相带、磁盘及信息库等形式,这些材料必须使用一定的电子器材,如VCD机、电视机、放像机、放音机和电脑,显示出声像文字才能看或听。在条件好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可以适时播放健康知识光碟,播放健康知识电视节目,并可通过网络、短信、电子屏、广播、电视和电影等电子平台播报健康知识;而农村地区最常见实用的电子产品还是村村通的广播,传播范围广,也不用刻意组织和招集人员;同时也可运用手机短信、网络和微信等较现代的传播媒介,也可以在开展讲座、就诊和公众健康咨询活动时播放健康知识光碟等。健康信息和知识通过哪些途径让老百姓知道是我们要了解的,一般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宣传画、宣传栏、墙报、标语、小册子、录像带以及开会、培训班、随诊教育、入户访视、健康教育处方、交谈、学校教育和婚前教育等,这些都是健康教育的传播媒介。在社区,由于紧靠城镇,传播媒介多种多样,一般常用的有专栏、印刷品、电视、电影、网络、讲座、培训、组织体检、健康活动、文艺演出、户外广告及健康长廊等等,因此,社区居民健康知识接受面广、渠道丰富。农村地区获得健康知识的媒介较少、也较单一。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在农村地区健康教育经费投入,开展健康传播的研究和探索,扩大覆盖面。加强横向联系,向镇村领导宣传卫生政策,争取地方领导对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视;多开展一些村级的健康知识讲座;利用健教网络多发放物美价廉的健教资料;定期更新宣传栏内容;组织开展健康主题的咨询活动;门诊医生、公卫人员及村医在门诊就诊、上门访视和入户调查时均应适时开展健康知识传播;与教育部门联合督促农村中小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加大对学生健康知识的传播力度;上级应为基层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尽可能地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除了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的墙报、专栏、传单、标语和广播等,还应积极探索和创设新的传播媒介,比如有线电视、手机短信、墙体标语、网络传播、多媒体播放、文艺演出活动、居民健康检查及健康知识巡回展出等花钱少、容易办、效果好的维护健康的新方法。每一种具体的健康教育材料和媒介都有适宜的使用对象和使用方法,最核心的应用技巧是要有针对性,有的放矢,物尽其用,减少浪费。

4.5 注重特定人群健康知识的传播

通过问卷调查得知,农村地区青壮年外出务工和城镇流动人口较多,我们要加大对农民工的健康宣传力度,利用春节前后农民工返乡时期,突击开展性病、艾滋病及乙肝等重点疾病及职业防护知识的传播;加大对城镇流动人口主要卫生安全问题的经常性健康宣传力度,同时也要加强对吸毒者、娱乐场所从业人员、工矿企业务工者、饮食从业人员等特定人群相对应的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

4.6 了解健康传播的效果

可以通过入户访谈、开会和设计调查问卷进行抽样调查,来了解老百姓健康知识的知晓程度,离我们的目标还有多远,同时还要了解传播的信息目标人群是否容易接受,选择的传播渠道是否适合等,这些信息的收集和反馈,便于我们及时发现和分析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我们的计划和工作,以达到传播的目标和最佳传播效果。

全民健康教育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基层健康教育工作需要继续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来执行,同时根据每年的效果调查评估和研究结果,适时调整我们工作的方式、方法和内容,并结合当地实际,探索实践健康教育新思路,拓展服务范围,夯实工作成果,使老百姓真实地感受到健康教育服务带来的转变和益处。

摘要:为了了解湖北省松滋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项目从2010年启动以来取得的效果,2014年开展了松滋市城区和乡镇入户走访问卷调查。通过对答题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到了松滋市健康教育相关的基本信息,综合分析调查结果,对已取得的成效需要肯定和巩固,对还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一步提出了如何拓展基层健康教育工作的六点建议和设想,指出了开展基层健康教育工作还要重视健康传播的效果,注意收集和反馈工作信息,发现和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计划和方法,以达到健康教育的目标和最佳传播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拓展训练 篇11

【关键词】心理训练 体育教育 运动损伤 影响分析

运动中有30%的伤害是由于心理因素造成的。学生在运动中往往心理产生消极的想法,致使注意力涣散,引发了损伤问题的发生。其实这一问题的产生和体育教学本身也有着巨大的关系,体育教学往往忽略了心理训练这一领域,造成了相关的损伤出现。文章将就此展开分析与研究。

一、由于心理因素造成的运动损伤的分析

(一)消极情绪造成运动损伤

学生在体育学习时往往会由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单一、内容死板枯燥,降低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产生一种消极学习的情绪。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只能被动的、不情愿的进行体育锻炼,由于思想的消极则会造成运动损伤。

(二)心理恐惧造成运动损伤

在体育教学中肯定会涉及运动技巧训练,有些技巧则会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当学生看到教师教学时的具体动作往往在心上会产生一种恐惧心理,他们害怕受伤、害怕疼痛。如果看到了前面同学不小心受伤,这种恐惧感更会增加。当恐惧感压过自信心时由于神经性系统自我调控能力失衡就会造成运动性损伤。

(三)紧张不安的心理造成运动损伤

在体育学习时,学生往往不会紧张学习时所做的单独动作,心理较为放松。但当有相关的考试或者比赛出现时,学生普遍会产生紧张的感觉。当过度紧张时,动作完成的舒展性就会不够,动作不协调,自我控制力下降,从而引起损伤。

(四)厌烦厌倦的情绪态度造成运动损伤

学生在完成一定的动作时会出现疲劳状态,进而对于训练产生厌烦情绪。当厌烦情绪与身体疲倦相结合,损伤就一定会出现。

二、为了避免运动损伤,在体育教育中如何进行心理训练

(一)改善心理状态,进行集中与意志训练

1. 全神贯注于集中训练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时,要培养学生的集中性,让学生全神贯注地确定一个目标,避开外界的干扰,将自我的注意力全部集中于当前的任务活动当中,这就是集中训练法。常有的方式是视觉集中守点法、视觉固定追踪法等。这使得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提高了关于注意力方面的练习,不仅能避免损伤还能有助于学生整体学习的提高。

2. 进行主要的意志品质训练

对于意志品质来讲,就是在心理训练时制订计划、确定目标、克服各种困难,最终提高意志品质的方式。这种训练主要包括对学生的自觉性、勇敢性、坚强性等的锻炼。加强了对于学生的严格要求,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自我调节能力,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一个科学化的锻炼。

(二)增强技术层面,进行念动训练与生物状态反馈训练

1. 全面进行念动训练

念动训练是指学生通过想象与回忆学习过的运动动作,让身体内的神经肌肉发生转变,从而达到训练的目的。对于此项训练往往会在形成精准的运动动作表象下完成,这项训练自由性较强,可以在具体教学之前进行,亦可在训练之后进行,效果都是非常好的,完全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损伤的出现。

2. 系统进行生物状态反馈训练

这一项训练专业性过强,仅限于有条件的学校进行教学。这项心理训练往往在专业运动员训练的条件下才可能出现。具体是指借助于现代化科学仪器,将学生在训练时的身体、生理信息通过仪器告诉给学生,可以让学生自我进行多次训练,学着自我调节生理机能。这样的方式能有效地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进而提高教学效果,避免因为心理因素而导致运动损伤。当然这需要良好的经济条件作为支撑。

(三)进行思维系统化训练,在教学中模拟训练

操作思维的训练对于学生或者运动员来讲很重要,操作思维可以理解为动作思维,只要动作能力强就有可能完成出现的任务,从而提高自身素质避免运动损伤。而对操作思维的训练主要在于模拟训练法。

在体育教育中,应当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训练,应当以专业性质的教学为主。在教学过程中要有专业的目的性,对于教学项目进行比赛性质的模拟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进行专业的培训,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为了加强心理上的训练可对教学内容进行模拟比赛,教师应创造模拟条件对于学生进行实景或想象式模拟。让学生在近似于比赛的条件下,提高自我的体育素质以及情绪的把控能力,真正地达到心理与体质的双重锻炼。这就会切实有效的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也会提高学生的专业体育素质,并且将运动损伤降到最低。

结语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考验,这需要学生有着高层次的综合素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当面对突发事件时能有一个良好的条件保护自己。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当了解到,运动损伤的出现不仅仅是外界因素的影响,有时候主要是由于自身心理出现问题,导致身体受到伤害。每个教学者切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训练,心理训练不仅能有效地避免运动损伤的出现,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邓福权.浅谈心理训练对体育运动的影响极其方法[J].人文论坛,2009.

[2]刘青,侯梦儒,梁冬冬,龙志伟.心理训练对减少足球教学中运动损伤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

心理健康教育拓展训练 篇12

一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当前,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总体状况呈现健康、稳定的良好态势, 主流取向是积极向上的。但是, 由于社会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也造成了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根据调查, 高校思想政治状况概括为:

1. 在思想政治心态上具有多样性

一方面, 通过多年的教育和对社会生活的切身体验, 认为只有坚持党的领导, 国家和民族才有前途。另一方面, 由于大学生缺少辨别是非和辩证思维能力, 受社会负面的影响, 分辨能力较差, 容易以偏概全, 思想政治上不太成熟。

2. 大学生思想活跃, 与现实生活冲突较强

高校大学生普遍认为, 大学期间学习负担重, 平时生活单调, 择业、就业竞争激烈, 心理压力大。因环境不适应、人际关系不协调等原因产生心理障碍甚至走向极端的事, 也时有发生。

3. 大学生思想政治行为具有可塑性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关键期, 思想政治行为表现出很强的发展性。当他们受积极因素影响时, 其政治行为就会向积极方面转化;反之, 就会出现消极、落后的政治行为。如何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使其成长和成才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努力体现时代性, 把握规律性, 富于创造性, 增强实效性。”然而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仍存在无法回避的问题:

首先, 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多“讲授”, 少“引导”。传播马克思主义是需要讲授的, 但把讲授原则理解为教条式的不顾实际硬性的灌输是片面的、不正确的, 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 在工作中往往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其次, 在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上表现为“片面化”, 而不注重“多样化”教育。在新形势下, 我们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一些道德教育方针与学生在社会中知道的、学到的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存在着矛盾, 这种片面的思想教育与社会中存在的多元文化信息存在着冲突, 从而使教师与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存在着矛盾。

因此, 新的教育要求出现了, 即运用一种新的理论和技术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 增强其工作成效。从而能够适应和提高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在这样的要求下, 心理行为训练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上有其他方法所无法比拟的特点及优势。

三心理行为训练技术的理论基础

心理行为训练是指运用团体动力的作用, 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要, 依据基础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理论进行的不同层面和深度的教育方法, 以促进成员心理素质提升与身心发展。心理行为训练以团体为单位, 以活动为载体, 以自我体验为途径, 以每个成员的成长和发展为目标。心理行为训练的特点有:

1. 训练过程循序渐进, 重在亲身体验

心理行为训练创设一种模拟的社会生活情境, 把特定的问题放在类似的环境中去, 在充满信任和友好的团体氛围中, 通过示范、模仿、训练等方法, 参加者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行为, 重新调整策略。这种改变通过参加者的学习、内化, 从模拟情境中延伸到现实生活中, 从而巩固辅导效果。

2. 训练效果水到渠成, 而非外部强加

居高临下的说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往往收效甚微。体验式的训练提供了让教育“水到渠成”地自然发生的可能性, 因此训练过程中“体验为主、引导反思、同伴分享”, 把原本需要从自己口中的说教内容, 变成学生的感受和思考结果。

3. 训练目标明确, 形式灵活性强

心理行为训练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训练可根据不同的任务进行设计、组合。这对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而言都具有吸引力, 这样不带有项目的任务色彩, 因此学生没有抵触、紧张情绪, 自然而然地投入到体验式的学习中。

四心理行为训练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及意义

将心理行为训练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可以使其内容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同时, 心理学作为一门专业, 有着自身独特的技术和方法, 可以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操作体系, 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技术来改变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了解学生的个性状况、发展趋势, 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 从而增加工作成效。

1.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品德

对当代大学生来说, 缺乏生活困难的考验, 意志相对薄弱, 一旦经受挫折, 意志往往消沉, 甚至一蹶不振。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有强烈的进取心, 通过在活动中的自我突破, 克服心理上的浮躁和恐惧, 使他们认识到在竞争的社会中不进取就无以生存, 从而生发出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强大力量。如心理行为训练中的“搭建绳房”项目, 这个项目要求所有的团队成员都要在蒙住双眼、没有外物借助的情况下用几根绳子搭建出合适的绳房。这个平时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就要求大学生能克服自己的惰性, 付出自己的努力, 在下面其他同伴的合作下, 共同完成任务。特别对于最后一名同学, 因为已经没有同伴在下面帮助他, 因此更加要求他能发挥出超常的潜能, 磨炼自己的意志, 迎难而上并最终战胜困难。

2. 有助于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与认识能力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基本的形式。人际交往的体验如何是影响个人社会生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心理行为训练为同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往环境。每一个成员在这里都是真诚、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成员彼此都无条件地接纳他人, 关注他人的感情, 不作任何评价, 使每个人都能充分自由地表达自己, 使每个人都体验到被重视的感觉。培训师借助交流分享、角色扮演、行为改变等方法协助每个成员学会表达自我, 改变认知, 掌握有效的人际沟通方式, 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进而解决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心理问题。通过成员在团体内部的反应增加他们对团体外的互动关系的审视, 促进成员的自我觉察, 鼓励其尝试新的行为和想法。

3. 培养团队意识, 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集体主义教育

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是现代社会对每一个成员的基本要求。心理行为训练通过开展系列团队活动项目, 使每个大学生全身心地投入, 更加融洽地与别人合作, 甘做人梯, 为别人创造一切便利的条件, 共同成就事业, 使广大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经受了团队精神的洗礼。如训练中的“穿越电网”项目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受训大学生的面前竖着一张与常人同高的大网, 网上有大小不规则的多个洞, 多人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部通过, 每个洞只能使用一次, 身体的任何部分都不许碰到网, 否则就是触“电”, 钻过去的人不许回来帮忙。这个项目看起来容易, 但要成功非常难。通过这个项目的培训, 使受训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一个人再有本领也需要别人的帮助, 在一个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的集体中, 个人的力量才有可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团结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如果在一个团队中都充满这种向心力和凝聚力, 形成一种团结协作的氛围, 那么这个团队就会稳定、健康、快速而持续地发展。

从上述心理行为训练的作用可以看出, 将其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将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创新, 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种新尝试。

参考文献

[1]童政权、沈光.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思考[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2009 (4) :64~65

[2]童宗红、李斌.创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方法[J].教育管理, 2009 (4) :34~37

[3]潘子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方法[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4) :87~90

上一篇:教育政策评估管理下一篇:村规民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