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体系

2024-08-26

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体系(精选12篇)

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体系 篇1

前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 运用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精神医学、生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技术, 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 有目的地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 提高心理机能, 开发心理潜能, 以促进其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1]。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生活步伐加快, 人们有了更多机会与选择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约束和烦恼。人们的心理负荷逐渐增加, 心理问题也层出不穷。高校大学生也不例外, 面临日趋复杂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 不仅存在着诸多心理方面的问题, 而且存在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且有上升的趋势。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体系建设中的尴尬现象

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量专兼职人才而目前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

据统计, 国外高校专职心理咨询人员与学生的比例大致为1:400。在港台地区, 每1000人就配备有一名专职心理人员。而在北京市开展心理咨询的28所高校中, 心理教育师资与学生的比例为万分之六, 其中包括大部分兼职人员, 实际比例为万分之二。考虑到全国高校的平均水平, 那么连这个比例都达不到, 有的高校甚至根本就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2]。这些数据都说明我国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市场还没有饱和, 在今后的发展中仍然需要大量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但从上面的数据也可以看出, 我国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首先, 人员数量不足。其次,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以兼职为主, 其中一部分人只是挂名或偶尔参加活动。再次, 专职教师队伍不稳定。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量大、学校重视不够、职称评聘不明确、工作报酬低、缺少应有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使得有限的师资流失严重。

2.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专业性强、应用水平高、有实践经验的从业人员而当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素质普遍不高, 通过国家心理咨询资格认证的咨询人员奇缺

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师水平要求高, 教师应对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精神医学、生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技术有相应的了解和掌握, 有实践经验, 受过专业的训练。并且对教师自身要求有活动力及持续力、情绪的稳定性、高超的智力、良好的社交能力。

而从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以心理学教育学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医务人员、辅导员及班主任构成。很多是德育工作者, 没有清晰地认识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同, 没有系统地学过心理学知识, 缺乏深厚的心理学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兼职工作者大多是一线辅导员, 他们刚从研究生或本科毕业, 年纪轻, 阅历浅, 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培训, 难以胜任精细而复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任务艰巨而教师积极性不高

高校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大部分人也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任务艰巨。而由于学校重视不够, 经费投入不足、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多为兼职教师。再加之一般教师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压力, 因此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少, 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极性不高。

二、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体系建设的措施

1. 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本科专业和研究生学位点建设, 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心理咨询师必须由经过专业培训, 参加国家统一考试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人员担任。加强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化建设, 走专业化道路是心理咨询建立发展的必然道路。高校应该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建立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2. 科学设置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

心理咨询机构是高校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物质基础。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对大学生心理障碍及心理问题的诊断和治疗都有很大的益处, 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较大帮助。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首先应设置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 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工作者。

3. 在物质条件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体系建设中的物质条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保证。物质条件是基础, 只有在物质方面有充足的保障, 机构落实、人员到位,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才有保证。加大经费投入, 保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体系建设顺利运行。经费的划拨是否充足, 是高校是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硬性指标。高校应该严格实行教育厅颁布的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经费的标准, 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薪酬。教育厅可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确保经费专款专用。高校还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 制定一些咨询收费制度。

摘要:目前, 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体系建设中存在着急需大量专兼职人才而师资力量薄弱;需要专业性强、应用水平高的从业人员而教师专业素质普遍不高;任务艰巨而教师积极性不高;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而主动咨询意向不强等尴尬现象。改善这一现状, 可以从加强学校管理、完善组织设置、配备充足物质条件和转变观念等方面着手:加强队伍建设和管理, 完善科学的评估体系;设置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 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互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加大经费投入, 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 加强培训基地建设;树立全员参与意识。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体系,尴尬现象,对策

参考文献

[1]李瑞学, 李东.高校犀利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经济师, 2005 (6) .

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体系 篇2

杨丽静

摘要:

健康是人类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项最重要的社会目标。然而,对于什么是健康,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这种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完全将健康剥离到卫生保健工作的管理范围,是当前我们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健康 幼儿 幼儿心理健康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究竟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 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一个现实的、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对于办不到的事,也不会苛求自己。

② 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发展的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明确的生活目标,有自我发展的驱动力。因此,在困难和逆境面前能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对待和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并不断前进。

③ 能和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对人对事都能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已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能采取友好宽容的、公平的、有理有节的方式处理,容易与他人合作和相处。

④ 主动适应环境,顺应社会需要。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自觉地调整个人和环境的关系,不是环境顺应自己,而是使自己适应环境。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中,一方面保持自己人格、个性上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扬长避短、适应环境需要的应变能力,无论是在艰苦的逆境中,还是在顺利环境中,都能很好地发展自己。

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很难用一个统一标准来衡量,所以一般学者认为,应以整个行为的适应情况为基准,而不要过分看重个别症状的有无。了解了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就可以帮助判断自己的心理健康善状况,并采取相应的心理卫生保健措施,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健康。

二、幼儿心理健康的分析

幼儿心理教育是以“幼儿为本”,也就是把孩子当成与大人有着平等人格的人来关照,老师在关心与爱护孩子的同时,切莫丢掉“尊重”与“平等”,这两种当代人文意识,老师不仅仅是蹲下来与孩子交流,更是真正地将大人的架子放下来,用心同孩子交流。孩子虽小,但却完全可以感受到这一种来自老师“母爱”般的关照,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老师的温情关照下健康的成长。

三、如何关注幼儿心理健康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么幼儿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在其以后的发展就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患。目前,在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第二、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在家庭中凡事以他们为中心,而在集体中他们却必须考虑到别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见,独生子女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幼儿少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导致在人际关系中无所适从,正如我国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所说:“人类的心理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交往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而来的”。所以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更应该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小抓起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五、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77年就提出了健康“应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备状态”,将心理与社会适应这 两个重要内容作为了健康的基本要素。但是,在相当多的 2 幼儿园中,目前对健康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水平上,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新模式的转变,因此,明显存在着重生理保健轻心 理保健的现象。这种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普遍存在对幼儿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在于对幼儿身心关系的认识模糊,在于没有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许多人将幼儿心理的一些异常 表现看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自然现象,不去加以关注。

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严密的系统性

一是迄今为止,全国除了少量的幼儿心理卫生、行为与情绪问题等方面的书籍之外,尚未见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二是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中,开设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课程 的极少;三是无论高校,还是幼儿师范,都没有一本全国通用的幼儿心理健康的教材;四是尽管《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了应做好幼儿的心理保健工作,但内容分散、零乱,大多体现在其他内容之中,如培养幼儿活泼开 朗的性格,引导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等。这些内容之间没有一个内在的联系系统和统一的观念,而且还有许多有关幼儿心理健康及教育的内容没有纳入到教育之中或没有引起教育者的重视。这导致我们在对幼儿实施心理 健康教育时,大多只能借鉴其他相邻学科或中小学、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经验,而且整合不够。

七、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近年来,注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幼儿园日益增多,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而高校中不少 教师也开始重视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渐增多。但是,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值得引起注意,那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一方面,高校中从事幼儿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者较少深 入到幼儿园中去进行指导,更少去建立几个点长期进行实验;另一方面,幼儿园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又只能是停留在一种对表面现象的认识,不能由现象认识其实质,因此,在很多时候,其工作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一种 经验的总结,而难以使之得到更深的发展,主题难以深化,妨碍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进行。

八、教师缺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

教育活动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质、专业知识的结构及丰富程度。然而,在沿袭 已久的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知识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这直接导致了幼儿园教师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而扎实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是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此同时,如何 把握 3 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科学教育的关系,注意教育内容的整合,也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时下,在不少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与此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九、具体操作中的非科学性

1.违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问题。例如: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本属于品行障碍,对于这一类行为的矫正 与教育应当坚持正面教育,树立榜样作用,或采用暂时隔离、减少刺激的方法。但有些幼儿教师在对待这一类孩子时,采用宣泄的方法来加以矫正,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让其发泄愤怒的情绪。而研究表明,幼儿在宣泄 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可产生更强的攻击倾向。因此,采用宣泄法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些教师甚至在对待这类孩子时采取体罚的方法,这更加强化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因为,体罚本身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起的就是示范作用。

2.家园教育不同步的问题。在幼儿园中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 育本是一件有利幼儿身心健康的好事,但在 实施中如未注意与家长的密切配合,则可以使幼儿园的努力付之东流。某幼儿园几年来一直坚持对幼儿进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让孩子学会与他人的交往、分享与合作、提高其社会适应力。但在具体操作中,他们忽略了与家庭的联系与合作,而有些家庭对其子女一向采用溺爱、放任的教育方式,结果导致幼儿园中所教与家庭所教的冲突,教育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3.不能区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在部分幼儿身上,说谎这一现象是较为常见的。造成幼儿说谎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幼儿认知发展水平较低,在思维、记忆、想象、判断等方面出现与事实不符时造成的说谎;另一 方面,是由于幼儿做错了事,怕受到处罚,或由于老师、家长对幼儿的过分严厉所致。因此,我们对幼儿的说谎问题应全面分析,区别对待。如因认知水平低所致,则为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如因过于严厉的要求所致,则为教育方面的问题,但这些都与成人时期的说谎有本质的区别,无所谓道德不道德。而在某些幼儿园中,防止一旦出现诸如偷窃、说谎等行为时,斥责幼儿品德不好,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混为一谈的现象并不少见。

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体系 篇3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考核指标;心理教师职业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12-0004-03

记者:姚教授,您好!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开展已有二十余年,今年是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十周年,经过十年的规范化发展,您认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总体上有何特点?

姚本先:我非常高兴能接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的采访。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我觉得这二十年用6句话、18个字概括比较准确:起步晚、底子薄、水平低;发展快、成效大、势头好。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初期起步到今天非常好的发展趋势,证明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国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非常必须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从创刊以来至今有十年的历史,在推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全面开展的过程中功不可没,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比美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国正好晚了一百年。上世纪初,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之父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在美国开展心理咨询的时间距离今天是一百年,另外美国学校心理学之父赖特纳·韦特默(Lightner Witmer,1867-1956)也是那时在美国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儿童指导诊所,并且深入开展儿童心理辅导。中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起步是上世纪80年代。有意思的是,台湾的学校心理辅导运动开始于50年代,香港是60年代,澳门是70年代,中国大陆是80年代,正好构成了一个链条。十年来,党和政府以及行政部门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高度重视,在政策层面和宏观指导领域给予大力的支持。从1999年至今,国家连续颁发了五个非常规范的文件,除幼儿园外几乎涵盖全部国民教育。所以,我认为党和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推进力度非常大,这也是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得以快速、高效发展以及具有良好未来趋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记者: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进行考核这一问题,您认为考核指标应该包含哪些方面?如何保证落实?

姚本先: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作为学校考核的指标之一,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考核可以直接检验和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性开展,希望教育行政部门在对学校进行考核时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的办学指标,进行规范化的考核。

目前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负担重,能力有限,接受方方面面的考核评比比较多,我个人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不要作为一个独立的考核,而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是非常有必要的。考核要具有可操作性。考核指标可分为两大部分:硬性指标和软性指标。对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考核应放在硬性指标上,即要考核能够体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质量的指标。有四个指标要重点加强考核:人员、场所、经费和课程。人员指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人员,不完全是专业人员,但相对是在学校专门从事这项工作的、相对稳定的人员。场所指要有相对固定的、符合要求的活动场所。经费指要有满足人员、场所、活动所需的经费,不一定是单项经费。课程指心理健康教育要进课堂。这个课程和我们平时所讲的学科课程有很大区别,学校可以根据学校、学生和教师的情况来定,灵活开展,避免纯粹的课堂化教学。其他方面,比如思想认识、态度、理念、领导重视、组织机构等也要进行考核。

关于怎样去保障落实,我认为这个指标应该和对学校的评估、检查结合在一起。比如学校的达标、示范学校的建设、特色学校的建立等等。无论是哪一类学校的考核都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整体工作的组成部分来贯彻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涉及到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办学特色的检查、评估,都应该包括这一指标。因此,特别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在对学校进行考核评估时,能够从素质教育整体推进的思想和理念出发,贯彻落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扎实有效的开展。

记者: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博士曾提到,希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一职业成为优秀教师愿意从事的职业,您认为什么样的机制能使这样一个职业成为大家愿意从事的职业?

姚本先: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优秀教师从事这个职业,二是优秀教师愿意从事这个职业。首先是这个职业需要优秀教师去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和学科教学的教师是不同的。学科教学的教师可能只是影响学生某一方面的知识,这样的影响是有限的。比如语文老师、数学老师,是对某一个年级某一个班在语文和数学的学习范围内有很大的影响。这样的老师只要保证有足够的水平,足够的教书育人的素质,往往就能够胜任岗位要求。但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要求更为全面,他要满足所有学生在学习、生活、身心发展方面的需要,否则就很难胜任这份工作。同时,这个职业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要求并非是为了改善学生的知识状态,而是要改善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精神等整体状态。所以我非常赞成应该是优秀教师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目前,很难要求开展这项工作的学校去选拔优秀的教师,但从未来趋势来讲,从事这一职业的教师除了具有教师资格证书,还应该具有更高的职业准入资格,尤其是在个人的心理、精神、品德和专业素质等方面。

第二,优秀教师愿意从事这个职业。如何让优秀教师愿意长期从事,并且能够做好,这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据了解,当前中小学有一部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他们工作的稳定性、长期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保证,从而影响了这项工作的正常开展。我认为这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教师工作成熟度的问题,也有工作面临的挑战性问题,还有教师自身发展的专业水平问题。但从当下所遇到的问题来看,关键是教师的地位、待遇和专业发展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首先是地位。在中小学日常的观念里面,最有地位、最有影响、最有前途的教师是学科教师,甚至是主干课程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有的学校可能是学校的教辅人员、管理人员,甚至是边缘人员,这就很难保证他在学校和其他教师一样拥有平等的地位,从而挫伤他的自尊心,打击他的积极性。其次,因为地位的模糊、边缘化,奖金、福利等待遇就会受到影响。再次是未来的专业发展。从学校目前的机制来看,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未来发展的资源不够、条件不够、空间也不够。这就使得这部分教师很难安心于本职工作。比如进修问题、继续深造问题、校内的提升问题等,都涉及到一个人的前途和专业发展。因此,若使这个职业成为优秀教师愿意从事的职业,就必须要解决地位、待遇和未来发展的问题。

目前,最现实的办法是至少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放在“三同”的平台上,即同等地位、同等待遇、同等发展机会,这样就可以确保优秀教师愿意从事这个岗位,或者说更多的教师愿意从事这个岗位。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优秀教师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固然是好事情,这个岗位可能对于校内的教师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自然选择。但我们更愿意看到优秀的大学本科毕业生、硕士研究生来从事这个职业。我认为,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模式、主要路径、主要策略是吸引更多的优秀应届本科和硕士毕业生来从事这一岗位,而不是希望其他学科教师来转任。转任有一个专业的认同、角色的转换问题,而优秀的学科教师不一定是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如果能够有所侧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性水准以及岗位基本要求。

记者:您刚才提到心理健康教育要走入课堂,如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制定一个试行标准,您认为它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什么?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姚本先: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在中国是非常有特色的一个教育活动,也是必然趋势。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标准和其他新课程标准应该是一致的。课程标准实际上是国家课程的基本性纲领文件,它反映了国家的意志和意图,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教育主管部门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基本要求。它也规定了各个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教学评价的依据。在我国,只有基础教育才有课程标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目前还没有进入课程标准制定阶段。我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三句话,第一句: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主导,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的“健康”是一个整体健康的概念。第二句话:立足教育,重在指导。心理健康教育重在指导学生运用心理健康的手段和方法来维护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第三句话: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这三句话我认为是构成未来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的关键点。

参照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我认为这个标准由五个大部分组成。第一,前言部分。主要讲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性质。这部分很重要,一要使大家避免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教师在课堂上把一本教材的主要内容以灌输的方法进行讲解。二是阐述课程的基本理念,比如“健康第一”,可能90%的教师都不会把健康第一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学校里发生着大量的以损害学生身心健康来换取升学率的问题,这表明教师和领导没有健康第一的观念。三是写明课程设计的思路。比如怎样体现立足教育,重在指导;比如有哪些重要的手段、媒介;怎样把课程的主要形式和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和学生的体验结合在一起。课程标准只是一般规定性的,不是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思路是一致的,具体的教学内容由各地根据自己对标准的理解进行设计。

第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应该包括总目标和分目标。总目标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作为一门课程的所有目标,或者是分为中学、小学的所有目标。分目标涉及到具体各个年级,以及身心发展所需要的各方面目标。比如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学校的系统教育,如何从幼儿园适应小学的系统化教育,如何适应小学的规范和要求,如何面临人际交往、伙伴关系、师生关系以及学习的独立性等是这一时期非常重要的目标。三年级的学生进入到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心理的相对独立期。自我意识发展、自我概念发展等这时要在分目标中体现。所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的目标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即非常具体,具有适应性、针对性和灵活性。

第三,内容标准。内容标准是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也是课程教学内容编制的关键部分。课程到底要教什么,学生到底要学什么等具体规定性的内容在这部分体现。比如,小学一年级第一课培养小学生的主体意识,应该列出这一课需要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第四,实施建议。这个实施建议主要是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管理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和案例教学的建议。主要是建议如何实施课程,如何评价,如何考核,如何开发课程,如何编写教材等。

第五,附录部分。主要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术语的解释和说明。使用和实施这个课程标准的人可能差异性比较大,所以有必要给予一些专业性、学术性的指导。

针对课程标准的问题,可能大家还会关心课程标准是独立的还是综合性标准的一部分。我认为课程标准应该是独立的标准。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标准存在,但不是独立的,都是融合性的。比如思想品德、体育健康等课程大纲里面都有相关内容。我们理解的课程标准应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课程标准,同时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的一个特色,也是有利于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策略,没有必要把它们分开。

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标准,我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在条件、机会比较合适的时候,可以启动一些前期的调研,必要的时候可以在局部地区试行。我愿意和各位专家一起为此奉献绵薄之力。

记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创办近十年,您见证了它的产生和发展。您认为从哪些方面对杂志进行总结可以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相结合,同时具有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姚本先:我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这本杂志感觉非常亲切,也很有感情,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转眼十年之久,我是忠实的读者、作者和推荐者。我经常把它推荐给我们的老师、学生,特别是我的研究生。在此借这个机会,感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给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工作者、实践工作者,包括学生、家长提供了非常好的一个阵地、一个平台,我也希望这本杂志越办越好。

适逢办刊十年,以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规范化发展十年,我觉得有必要对这本杂志做一次比较全面的总结。最好的方法是做一个文献计量学的分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过去十年的刊物内容进行全面、量化的统计和分析。比如每期发表文章类型、作者状况、发行状况、被引用状况等。杂志中发表文章的作者,来自全国各地、各方面从事这项工作的人群,样本本身就有一定的随机性,结果也具有科学性。这个工作量很大,尤其是基础性的工作量很大,尽管这样,我还是认为做这样一个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会从一个侧面反映、展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十年来的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走向,意义重大。同时,对于怎样进一步扩大刊物的影响力,提升刊物质量,更好地服务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提高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通过总结应该可以得到答案。我愿意参与其中,和杂志社共同努力,把这件事情做好。

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体系 篇4

1998年,虹口区成立了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由中心统一负责和开展整个区域内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包括教师的培训与指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提高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水平等,在全区逐渐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实现了专业引领。以下从构建网络体系和优化队伍建设两方面来介绍中心的实践和探索。

一、整合资源,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

虹口区按照“示范辐射”“整体联动”的工作思路,搭建起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互助等紧密结合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网络和框架。同时,中心聘请专家、引入项目开展教师培训,建立起覆盖区、校、班级纵向三个层次和社会、家庭、学校横向三个层面的立体式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立体网络。

1. 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夯实立体网络基础

近年来,中心采取整体联动的发展战略,具体如下。一是将心理辅导活动课列入区域各中小学必修课。二是借助上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达标校评审的契机,要求并推动每所学校配备有资质的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三是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课、拓展课、社团活动、团体辅导等,实现纵向衔接。四是建立骨干教师队伍,形成新老结对,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全区统筹,心理教育资源全区整合,改变原先各学校零敲碎打的局面,形成多层次、整体化的大格局。

心理辅导入课堂是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举措和途径,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立体网络建设的基础。目前,虹口区所有中学全部开设了至少一个年级每周一节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小学开设了至少一个年级每两周一节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由具有资质的心理教师授课。所有学校在使用上海市教委指定教材的同时,以区本教材和校本教材为补充。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德研室历时一年多编写了《生命健康青春》区本教材,将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教育与生命教育有机结合。如“生命与安全”篇章让学生学会防止性骚扰,保护自己,不伤害他人,并在游戏活动中“走近”艾滋病,了解毒品的危害,明白“防”比“治”更重要的道理。特别是“生命与尊严”“生命与价值”“生命与潜能”篇章中的死亡教育、挫折教育、成功教育都是通过活动形式让学生体验生命存在的意义,从而更加热爱生命,勇于追求,珍惜生命,学会欣赏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建立起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除了固定的心理辅导课,各学校还注重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仅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立体网络中基础阵地的教育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全面开展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点的发展性心理辅导,让学生注重自我发展及人格的健康成长。

2. 针对学生个体需求,关注立体网络核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虹口区各中小学校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向有需求的学生提供四方面服务:学习辅导、生活辅导、人格辅导、择业辅导。除了提供发展性心理辅导外,心理咨询室也在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和轻度的心理障碍方面做了不少系统辅导,并定期接受专家教授的专业督导。目前,全区79所中小学中有77所学校建立了心理辅导中心,100%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持证上岗,建有心理辅导室的学校100%保证每周开放时间在5小时或以上。自2007年至今,每年5~6月的中考和高考前夕,虹口区都会组织几十名专职和兼职教师(均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利用业余时间值班接听热线咨询电话,为考生排忧解难,缓解他们的焦虑情绪与压力。

对于个体咨询中反映出的带有共性的问题以及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中心会通过校园广播、主题黑板报、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集体指导。当在个体咨询中发现极个别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时,各校都会及时介入,介绍学生前往区或市心理咨询中心或其他专科医院接受进一步的诊治。

3. 整合多方资源,发挥立体网络优势

虹口区注重对中小学生家长和全体教师开展同步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融入家庭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发挥家庭教育、学科渗透在培养青少年健康的情绪、塑造健康的人格、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方面的作用,引导家长、学科教师进行协同教育。

虹口区在整合学校心理教育资源的同时,注重搭建交流平台,促成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依托家长学校,通过讲座、经验交流等形式,对家长进行辅导,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在《虹口区家长学校家长教育教学大纲》中,详细规定了家长学校必须完成的11讲心理教育知识培训内容,向家长们传授子女身心发展的有关知识。同时,引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端正对子女的期望,并在家庭活动中培养子女的自信心和自理能力。

从2003年开始至今,虹口区在每年的6~7月都组织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到8个社区为青少年做20~40次青春健康讲座。讲座主题涵盖“远离毒品”“预防艾滋病”“爱情、友情与迷恋”“生殖与避孕”等困扰青少年的心事,帮助青少年直面和解决青春期的烦恼。从2007年开始至今,中心每年组织教育系统百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前往社区开展心理咨询公益服务活动,解答市民在日常生活及教育子女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与心理困惑,并针对青少年特有的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开展防治工作宣传和义务心理咨询,促进早发现、早干预。

二、优化队伍建设,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发展

1. 结合各类教师培训,更新教育理念,以心理学引领教师成长

自2006年初开始,中心在全区教育系统范围内,开设了五期心理学专业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培训班,先后有三百多名培训班的学员通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获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这支专业队伍已经成为虹口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

在中小学幼儿园干部培训班中,我们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模块,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方法,提高教育干部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力。在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班,系统地宣讲心理健康的意义、教师常见的心理问题、教师心理的自我疏导和心理保健等。通过办班,使教师逐步掌握必需的心理健康知识,养成积极的心态,学会自我保健,自我化解心理问题。

2010~2014年,中心在17所小学对全体教师开展了教师心理健康支持服务项目。该服务项目具有以下特点:强化了校级领导心理健康教育及人本化管理的理念;关注到每位教职员工的心理健康,人格的健全发展;增进了教职员工的心理健康意识,降低教职员工职业倦怠指数,缓解职业倦怠状况;提高了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了工作效率及生活满意度。随着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升和发展,不仅惠及教师本人,受益的更是学生乃至整个教育系统。

2011年10月,针对区内提出的“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促进教育转型发展”的新要求,中心积极响应号召,利用体验式教育种子教师,对百名区优秀班主任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开展体验式教育培训活动。培训运用体验式教育理念,通过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等环节,让班主任在教育活动中自由地、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从而达到在和学生的情感交流中,得到学生的共鸣、理解与尊重,最终达到和学生一起成长的体验过程。

2. 从实际需求出发,引入高端培训,以专业成长引领助人工作

自2006年初开始,虹口区引进了大量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心理教师,大大充实了心理教师队伍。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年轻教师,对他们来说如何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在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显得很重要。基于此,虹口区教育局委托上海市知音心理咨询机构开设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对全区心理教师逐次逐批地开展培训,要求心理教师通过考试持证上岗,这很好弥补了年轻教师们的短板。在培训过程中,他们的面询和做个案的能力也在提高。

面对所有学生的发展性的教育和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为了提高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有效性,我们引入了体验式教育模式。体验式教育倡导的价值核心是所有教育者所孜孜以求的:期待学生在问题解决、沟通能力、永不放弃、自信与信任、重视团队、服务关怀、感恩惜福、尊重大自然等。而这些内容,往往不是通过传统教学可以达成的。因此,体验式教育可以有所作为。从2011年开始,虹口教师培训引入了来自台湾的体验式教育模式,组织了种子师资培训班。种子师资班的大部分学员是从全区选拔出的优秀心理教育工作者和骨干心理教师,培训过程理论结合实践,再结合督导。如今30名种子师资承担起虹口区全体教师进一步培训的责任,承担了对百名区优秀班主任、中学教导主任和其他教师的体验式教育培训活动。

随着我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团队的不断成长,我们意识到必须带领教师从更富有生命力、更有意义和力量的“关系系统”中去看待每个学生、每个家庭、每段关系。从2012~2013年,我们有意识地引入了“萨提亚模式”,这是心理学流派当中特别重视关系和系统的学派,目前也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技术,与增爱基金会联合举办的“萨提亚模式下的教师专业培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培训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培训方法综合化,强调优势互补。整个培训打破传统封闭、呆板的模式,大力倡导和构建灵活实效的开放型教育,充分尊重参训教师已有的知识结构和亲身体验。从这个层面来说,“萨提亚模式”下的培训是体验式教育模式在虹口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通过培训建立了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形成富有凝聚力的团队。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也在滋养自己,感受和反思有很多。

通过对全区专职和兼职心理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目标的专业培训,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课程录像分析及教学比赛,借助专业知识,提升心理教育课堂教学水平,我们建立起了一支人员稳定、基础扎实、教态自然亲切、应变灵活、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师资队伍,并根据这些教师的专长,规划、设置了定人定专题的示范性精品课程,这些教师在学校、社区、家庭教育中发挥了极好的作用。

3. 推进课题研究,以科研引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与创新

近年来,虹口区一直注重以教育科研活动促进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的优化改革,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与创新。复兴高级中学以市级课题子课题《高中生抗逆力的研究》为指导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提升高中生的抗逆力上,使处于高压力下的高中学生保持身心健康。华东师大一附中的《修身:师生的共同发展——高中阶段德育新途径的探究》的课题研究有效整合修身课程与心理活动课内容,多次获得上海市教委教科研成果奖;虹口高级中学围绕《绿色生命教育德育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的课题研究,开发和推进“融入式生命教育课程”和“单一生命教育课程”等校本课程;上外附中围绕《资优学生人格养成的探索》开展课题研究,自编心理活动课教材;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心理素质与职业综合素质;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围绕市级课题《学校新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和理论探索》,形成了包含“幸福课堂”“阳光课间”“温馨家庭”等内容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模式;曲阳第四小学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与小学优质教育》课题为指导,渗透“发展性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方法,使班级经营与学生人格辅导相整合、课外活动与学生审美辅导相整合。

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体系 篇5

高职高专学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本科院校有一定的区别。高职高专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并输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高专就读的学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家庭经济状况不太好的农村学生,他们想通过掌握专业技能以尽早走上工作岗位;另一部分则是平时成绩好,但高考发挥失常,与本科院校失之交臂的学生。受社会偏见的影响,高职高专的学生常常被视为成绩不好、前途暗淡的学生,这种偏见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使学生自卑感强烈。目前我国的高职高专学校在教学方式上过分重视技能的传授,一些院校认为学生只有掌握好专业技能才能很好地就业。但这样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带来的印象就是学手艺,学生会误以为毕业后只是为了在生产第一线“干粗活”,身份不如本科院校毕业生。正是基于这样的误解,他们便会轻易放弃文化课的学习,变得自暴自弃。目前,高职高专学校的学生都是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独生子女居多,他们从小备受宠爱,独立性较差,缺乏责任感,不能明确读书的目的。进入高职院校后,也往往表现为自以为是,受不得批评。在学校里,不仅自己不好好学习,还影响一些积极上进的学生。这几年社会上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也使高职高专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感到迷茫,有的学生因此而失去学习的积极性,他们认为连本科生都找不到理想工作,何况高职学生?还有的学生看到社会上出现各种不公平的现象,比如一些不学无术的人凭其家庭背景就能谋取高薪职业,而一些贫困家庭出身的学生无论多优秀也很难出头,这种心理落差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因之一。针对上述现象,在高职高专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具有多重意义,一方面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更重要的一点,即是让这些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拥有积极的心态,以保证社会稳定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体系 篇6

【关键词】卫生职业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  师资队伍建设  现状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B-0017-03

目前,卫生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学生的心理问题呈复杂多元化趋势,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短缺,制约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某种程度上说,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重要保证。

一、卫生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现状

新医改对卫生职业院校的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才可能成为优秀的医学人才,因此卫生职业院校需要配备更多的心理健康教师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对此,课题组选取了江苏省宿迁卫生中等专业学校、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南通体臣卫生学校、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安徽省淮南卫生学校、福建省漳州卫生职业学院、甘肃省庆阳市卫生学校、广西河池卫生学校、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云南大理卫生学校等36所卫生职业院校作为调研对象,对这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进行了深入调查,借此了解国内卫生职业院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情况,在此基础上探讨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策略,为卫生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服务。

国内最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到今天,虽然经历的时间不长但进步很快。相关研究表明,我国的高等院校差不多都建有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并且正常开展工作,能经常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心理健康服务。然而,卫生职业院校在这方面的发展滞后,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具体见下表:

表1  卫生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情况

调研项目 调研学校 设专门机构 设专职人员 正常运行

学校数目 36 36 34 32

占比(%) —— 100 94.44 88.89

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36所卫生职业院校中,36所学校都成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有2所学校没有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占全部调查学校的5.56%,从中看出,有些学校成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形同虚设,纯粹是为了评估升级或者迎接检查。另外还有 11.11%学校不能为学生正常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所以,成立专门机构,配齐专职人员,明确专人负责,强化实际效果并采取必要措施,使心理咨询室等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充分发挥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表2  卫生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情况

研究项目 心理健康人员 专职人员 兼职人员

人   数 212 65 147

占   比(%) —— 30.66 69.34

校   均 5.89 1.81 4.08

在调查的36所卫生职业院校中,共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212人,其中专职教师65人,占总数的30.66%,兼职人员147人,占69.34%。据粗略统计,每位专职教师要辅导学生超过3000人,因此从实践工作中分析,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工作量大大超负荷,对学生的辅导面和效果影响很大,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

表3  卫生职业院校心理健康师资队伍的专业构成

研究项目 心理健康人员 专职人员 兼职人员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心理学类 98 46.23 51 78.46 47 31.97

思想政治 65 30.66 7 10.77 58 39.46

哲学 7 3.30 2 3.08 5 3.40

医学 29 13.68 5 7.69 24 16.33

其他 13 6.13 0 0 13 8.84

从教师所学的专业来看,卫生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主要由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的人员组成,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所学的专业不一,但是专职教师中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占大多数,也有很大一部分教师不是心理学专业的人员任职,这部分从业人员由于缺乏专门训练、缺少专业技能不利于卫生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表4  卫生职业院校心理健康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

研究项目 心理健康人员 专职人员 兼职人员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35岁以下 100 47.17 49 75.38 51 34.69

36歲-60岁 112 52.83 16 24.62 96 65.31

在年龄结构上,36-60 岁的心理健康教师占了超过一半,专职教师中 35 岁以下的占绝大多,这一点值得欣慰,这预示着在与学生的沟通方面,容易克服年龄障碍,消除代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但大多数年轻老师由于工作经验不足,对学生中存在的复杂心理问题缺少预判和控制能力,一定程度上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服务效果。

表5  近3年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情况

研究项目 3次及以上 2次 1次 未参加

人数 8 15 18 24

占比(%) 12.31 23.08 27.69 36.92

近三年以来,大约有将近 36.92%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未参加过任何形式的继续教育培训,27.69%的教师年平均参加一次进修培训,这说明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继续教育制度还没有形成,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较少,至于兼职教师的进修机会则更少。

表6  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待遇

研究项目 行政人员 教辅人员 经常加班 加班费 收费服务

人数 31 11 65 7 3

占比(%) 47.69 16.92 100 10.77 4.62

在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中,有近一半是行政管理人员,由于工作的特殊性,经常会出现加班现象,但很少有额外的加班费或者相关补助,除工资外的福利通常也比其他专职教师要少的多,而且在职称评聘方面受到一些限制,这些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行业的吸引力正在减少,从业人员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二、加强卫生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根据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下称《意见》)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下称《纲要》)中特别强调,要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心理教育工作队伍。文件中指出兼职教师开展咨询活动和心理辅导可以计算工作量或获取合理报酬。基于此,加强卫生职业院校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尝试。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卫生职业院校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认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认真研究《纲要》和《意见》的精神,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教育部社政司指出:“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在教师。当前,应把队伍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目前我国卫生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很快,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往往跟不上这种发展,大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这其中固然有其一定的客观原因,如学校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需要做的事太多,暂无足够的人力和财力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另外主要还和学校的发展定位以及领导人的思想认识有关。如果师资队伍力量不足,培养拥有健康心理的合格医护人员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二)健全机制,增强效能

根据调研的情况分析,目前卫生职业院校大多数都建成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如学校心理咨询室、辅导室等,建立全面的学生服务体系,并配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但在师资力量、工作人员素质、工作体系以及工作效能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鉴于此,学校要紧扣培养高技能医学专业人才、服务人民健康的目标,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需求,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因此,学校健全机制,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配备、配齐一线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强化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充分发挥卫生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作用,为培养健康心理的医学人才服务。

(三)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人才培养力度,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

根据《意见》和《纲要》精神。新医改推动了国内卫生职业院校的蓬勃发展,学生人数的扩张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大对卫生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培养力度,整合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制定学校发展的中长期师资发展目标,保证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可持续性,优化人才结构,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跟得上学校发展的需要。

另外,作为一项专业性、技术性极强的工作,必须要实行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坚持持证上岗制度。可以从卫生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出发,设定当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行业准入门槛,实行持证上岗,在资格认定方面可以考虑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以解决眼前的师资短缺问题,并将逐渐过渡到规范管理。新进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有相应的心理咨询师执业资格,另外对考取执业资格证的学校心理健康专业工作人员实行一定的奖励,通过一些实实在在的惠及教师利益的措施鼓励他们取得相应的从业资格证。

(四)提高待遇,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提高教师待遇、拨划专项经费是激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积极性、保证卫生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相对稳定的基础条件。因此,首先要提供足够的经费,改善办公条件,配齐各种设备,在提倡教师爱岗、敬业、奉献的同时,提高专职人员的薪资福利。对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可以适当发放生活补助和加班补助等,对兼职人员以及其他咨询服务人员,也要提高并发放一定的补偿。其次还要创新评价机制,加大对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考评、考核,在学校各种评优、评先、晋级、干部的选拔、任用等方面加以适当倾斜,给他们提供发展的平臺和上升的空间。另外,优先考虑心理健康教师的外出各类培训、进修、参加各学术会议等,为他们不断充电,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

(五)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打造学习型团队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专业性、系统性比较强的科学,和生活实践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必须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建立终身学习的机制,鼓励他们坚持不懈地学习,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及时研究学生心理方面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努力提高卫生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下转第20页)(上接第18页)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对此,学校可以根据师资队伍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教师终身学习方案,打造学习型团队,按步骤有计划地把一些热爱这项工作的教师,选派到相关机构接受系统正规的培训。另外还要关注专业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六)强化探索研究,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新思路

卫生职业院校应提高科研水平,创新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的新思路。一方面,要坚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理论创新,提倡个案研究和实证研究,根据学生特点、学校文化,在吸收借鉴行业先进成果的基础上,形成适合本学校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理论研究,探索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提高队伍建设的质量。如在更大范围内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等平台,实现校与校、人与人互通有无,共享资源,促进教师业务成长,促进卫生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总而言之,卫生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立足实际情况,加强研究,不断探索创新,以培养出数量充足的优秀心理健康教育人才,满足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求,培养高技能医学人才,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张日升.咨询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赵旭东等.关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等职业化发展中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

【作者简介】谷明付,男,江苏省宿迁卫生中等专业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职德育。

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体系 篇7

加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 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

一、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 我们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需要有足够的认识和研究, 并且要进一步探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的好坏, 与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队伍水平直接相关。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能够针对学生的特点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化解心理危机, 从而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是一支新兴的力量, 可借鉴的经验不多, 许多工作都要自己摸索着开展, 这就需要深厚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要弥补这些不足, 就需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 研究掌握新形势下学生心理的新特点, 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对提升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更是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 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患的学生逐年增多, 心理问题的产生已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成为影响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制约因素。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 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 使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完整健康的人格, 真正发展成为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心理科学事业的发展和国家对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视,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正在稳定和壮大, 学校一般都配备有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但目前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有:

1.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数量少, 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近年来,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得到了一些改善, 但与学校的规模比起来, 配备的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员数量严重不足, 甚至有的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或工作室还没有真正运作起来。有的学校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较多, 他们岗位不稳定, 有的还身兼数职, 主要从事与心理健康教育无关的工作。可以说,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十分不协调, 专业师资力量不足是制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瓶颈。实际上, 大多数情况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员担当起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他们虽有做学生工作的丰富经验, 但长期以来形成一种思维定势, 习惯于讲解和说教。由于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人员没有受过系统的心理学专业培训, 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解决问题的实效性差, 措施不当, 往往达不到助人自助的预期效果, 相反还容易导致学生厌烦或心理紧张, 这就难以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 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大部分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都给予了重视和支持, 但有的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 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教师人数和次数较少;培训的内容过于概念化、学科化, 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忽视结合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方法的指导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地位被边缘化, 待遇一般, 晋升机会较少, 评职称时也被认为是行政人员而走思想政治教育系列;随着近年来学生因心理问题导致自杀事件数量的不断上升, 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压力也不断增大, 这都影响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解决, 势必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切实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不仅有利于解决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而且可以促使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规范科学地开展。

三、切实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理论性、实践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 这就要求要有一支受过系统培训、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1. 专职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专业性和技术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咨询中心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机构, 主要宣传普及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及时发现和预防心理问题, 逐步建立并完善学校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对学生心理问题做到提前防范、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及时疏导。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离不开更多有专业水平和较强实践技能的专职教师, 培养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势在必行。专职教师要不断加强专业学习, 不仅要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有精深的专业知识, 还要掌握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 完善自身的专业素养。

“各地区政府有责任建立健康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体系, 将教师培训与资格认证体系相结合, 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政府要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中心, 聘请知名专家和学者对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学校要经常派专职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培训的内容除了职业道德、必备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外, 还应包括如何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等内容, 使自己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从而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去。培训要改变重理论传授轻实践技能的做法, 可让教师策划团体辅导课, 或以案例实践为主, 通过分析具体案例, 不断提高其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受训的教师在接受严格的课时培训和通过考核后, 由教育部门和师资培训中心统一颁发合格证书, 做到持证上岗, 从而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性和规范性, 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发展提供支持。

学校要改变心理健康教育重结果的惯性思维, 建立以过程评价为主的考核机制。建议学校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 提高心理健康专职教师的待遇, 对工作突出的教师, 可优先外出进修、培训、参加各类学术会议, 并在各种评先、晋级中优先, 以吸引更多的教师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来。鼓励专职教师进行心理学课题研究, 撰写论文、论著, 并给予一定的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 提高其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2. 兼职队伍建设

(1) 学生工作干部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 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队伍

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处于一线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 他们能够及时地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并给予引导和帮助;平时, 学生遇到问题也愿意向辅导员和班主任倾诉。但学生工作干部尤其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大多数未经严格心理学培训, 许多是教育学、中文、计算机、历史等专业毕业的, 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心理素质、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因此, 辅导员和班主任平时要多读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 掌握“同理、赞美、倾听”等心理技术和一些实践技巧, 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辅导员和班主任要身体力行, 时时、事事、处处为学生做榜样, 以其自身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只有辅导员和班主任真正融入学生当中, 成为他们的知己, 才能在师生和谐的互动中, 正确引导、矫治学生的不良倾向, 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咨询中心要针对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专业水平差异, 采用讲座、团体辅导等灵活多样的方式, 分期、分批、分层次地开展相关培训, 不断提高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技能。还可通过辅导员与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等活动, 充分利用资源共享, 强调经验分享, 提高辅导员与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使其自觉地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放在首位。

(2) 全体教师特别是任课教师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力量

学生的心理活动, 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每一环节之中, 体现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全面发掘其潜能, 就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问题, 不只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咨询中心老师、学生工作干部的事情, 而且还应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事情。全体教师特别是任课教师, 不能只单纯传授专业知识, 还要负起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任课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在学科教学中随时捕捉学生的心理波动, 适时化解学生成长中的心理困惑与烦恼。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教育的一些内容, 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激发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培养学生持续高涨的学习热情, 铸造学生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为鼓励、强化全体教师自觉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参与意识, 营造健康向上的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氛围, 就需要对全体教师加强教育教学心理综合培训, 鼓励其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考试。培训除传授基本心理学理论外, 更要注重用案例讲解如何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 学校还要在职称评定、职级提升、工资待遇、精神和物质激励等多方面考虑特别的政策, 提高教师的自我认同感和主观幸福感, 激发教师主动自觉地饱含热情地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 学生队伍建设

学生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 更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 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已成为共识。因为同学之间有共同的成长话题与共同的心理特点, 彼此之间更容易敞开心扉。经过选拔培训的班级心理健康宣传员、朋辈志愿者和社团的负责人综合素质高, 性格开朗, 与同学相处融洽, 能在同学中形成一种积极上进、和谐温馨的氛围, 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这就需要充分发挥班级心理健康宣传员、朋辈志愿者和学生心理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 把心理健康教育辐射到每个班级、每个宿舍、每一名学生。

班级心理健康宣传员、朋辈志愿者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利用课余时间积极与本班同学交流沟通, 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 及时向班主任、辅导员报告班级学生心理状态, 从学习、生活、交往、情感等多个维度对本班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报告, 做好每月的心理健康月报。对班级中的异常事件、可能或即将发生的危机事件, 及时向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及有关领导反馈, 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通过专题班会、团体辅导等方式向同学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提高本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学生心理社团因其与学生联系紧密、充满热情、志愿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而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不可忽视的力量。其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 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心理社团要以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构建健全人格为宗旨, 多渠道多方面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邀请专业老师开展一些团体辅导、专题讲座, 使同学们提高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 增强心理素质。组织同学参加一些趣味运动会、心理漫画比赛、心理剧汇演和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 通过丰富有趣的活动内容, 让同学们近距离地接触心理, 体验奇妙的心理知识, 了解心理素质拓展的内涵, 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学校要做好班级心理健康宣传员、朋辈志愿者的选拔, 对其进行系统培训, 使其了解心理健康基本知识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常识, 对学生心理社团开展的活动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可见, 切实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 就是要通过专、兼结合的形式, 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 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 学生积极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并认真做好培训工作, 使其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只有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好了, 才能大力推进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和谐发展。

总之,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专业性强的工作, 要广泛布点、全面发动, 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当然, 在新形势、新问题下如何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促进其成长与成熟, 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蔡文丰, 尹丽娜.长春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现状与专业化发展探析.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0 (3) .

[2]崔凤华, 姚江林, 张延华.学生骨干队伍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西北医学教育, 2010 (4) .

[3]吴捷.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构建的思考.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4 (01) .

[4]张光涛, 李海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师资队伍的现状与思考.烟台教育学院学报, 2005 (4) .

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体系 篇8

1. 健全组织机构, 管理工作标准化

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建立与学生成长成才向适应的教育体制机制建设是高职院校应引起重视的课题。面对普遍存在的心理危机, 高职院校应充分意识到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 要从基础工作入手, 将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做到实处, 立足当前校园现状, 做出合理的部署安排。学校应优化健全现有组织机构,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工作体系化、标准化, 建立一套属于自己院校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从组织机构来说, 学校可以组件心理健康教育小组, 由校领导进行督导和组织, 学校各部门分别进行管理和教育, 还可树立心理健康专家委员会, 在日常工作中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工作。但是在建立组织机构, 健全体制机制时, 应重视外界作用, 意识到辅导员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社团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大家的共同任务来完成, 积极关注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 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 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和教育工作。

当然, 管理机构和工作体制机制因学校而异, 引学生而已, 它的设立应结合院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建立属于自己院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由于各个高校的管理机制不同, 在管理机构设置上, 有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是独立的。由于各高校针对学生心理健康机制应对措施的不同, 使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在管理级别、隶属关系上也有所差异, 这样的差异使各个高校在管理、决策、实施方面也更加有特色。目前, 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建设已取得一定成绩, 但各工作要素的建设方面要谋求更大的进步和提高。

2. 完善保障制度, 建立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应仅拘泥于表明, 应该将其以制度化的形式宣传给学生, 从制度上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基础性依据。例如, 学校可以为大学生们的实际问题出现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出一些总体方案, 明确工作的任务、内容和各职能部门的职责;为了这项教育工作确实可行学校也可以根据心理咨询方面制定一些保密制度, 这样可以使学生们各加容易接受, 保持心理咨询的顺利进行;从宏观来讲, 通过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 高校要在人员编制、制度建设和资金收入等多方面进行制度完善, 在有效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的同时, 学校应建立相匹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体系, 通过阶段性的评估, 为完善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供实用性参考资料。

3. 加强教育引导, 建立引导机制

第一, 院校要开设学生心理教育必修课。开设心理教育课的目的在于通过专业性的知识讲授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心理健康对自身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将其列为必修课可以提高学生对其的重视程度, 同时, 作为必修课, 学校应注意到心理健康教育这门学科不同于科学知识的讲授, 课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和性格特点, 选择性和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个性化讲解。做到因材施教, 使各种类型的学生都可以得到合适的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程, 有助于高校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并根据不同学生制定出不同的心理调适方法, 使其逐渐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

第二,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21世纪的社会发展迅猛, 包括当今发展迅猛的互联网。各个高校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平台, 从互联网的开放性便捷性入手, 针对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他们的心理需求建立起版块齐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网站。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网站获取心理学知识, 并且可以在版块里畅所欲言, 表达自己的心声, 提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和要求。

第三, 组织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中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高校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 积极利用校园文化这一载体, 开展主题鲜明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使学生们自己通过切身的参与得到心得体会, 新颖的活动模式不但可以吸引学生参加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教学方法, 通过实践加深自己对实际学习的理解, 使其自身得到更好的教育并且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

4. 增强危机观念,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和干预机制

为了防止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出现, 学校要提高对心理危机事件的重视程度, 通过加强预警和干预机制来提高自身应对心理危机事件的处理能力。首先, 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对已经发生的心理危机事件要做好及时解决和事后干预工作, 对心理危机事件的当事人进行专业性的心理辅导, 使其逐步摆脱心理阴影, 同时, 对符合筛查标准的大学生应及时约谈, 最大程度地减少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其次, 根据普查结果和约谈情况对大学生心理进行评估, 掌握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 对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格外重视, 可以指定切合个人实际的心理咨询档案和评估档案, 通过不断地普查和档案记录, 早发现、早处理。再次, 一旦发现不符和常规心理问题应及时上报。对于存在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 要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 较为严重的也可到精神医疗机构等专业性的心理机构进行治疗, 有效避免受到影响的学生继续发生危机事件。同时, 建立心理危机的应对预案应注意以各班班主任或辅导员为主力, 通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咨询机构、校医院、院外医疗机构等多方努力不断落实执行, 建立科学有效的心理危机处理机制。

5. 重视教育保障, 建立各项保障机制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涉及学生的日常学习、教育、心理问题筛查、咨询、危机干预等诸多方面, 涉猎的范围广, 同时也需要一定的人、财、物的多方面保障。教育保障资金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迎面对的现实性问题, 高职院校应设立项目的专项经费, 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投入, 完善场地设施的建设, 以硬件设备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此外, 高校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制。运用有限的资源提供高质量、切合实际的服务。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创造力, 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做好教育工作, 通过新科技手段来发挥作用, 以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心理咨询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研究

首先, 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曾经有一位教育家指出: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因此, 学校首先应该加强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培训, 使教师门首先从自身做起, 不断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培养具备师德和师品的好老师, 不仅能够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书育人, 以此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

其次, 不容忽视的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们的培训, 要认真为学生们选拔、配备、培养优秀的心理健康老师。社会在进步, 人们的文化水平在不断提升, 人们认识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 面对当前高职院校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大背景, 面对不断兴起的专业和兼职师资队伍, 人们越来越关心的是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应具备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专业背景, 有相应的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 具备相应的心理咨询职业资格。并每年接受相应的课时培训, 或者是与其他高校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交流与探讨, 以保证信息的时新性。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角度来看,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也已经被纳入新进教师岗前培训课程体系, 每年度每学期时学校应该安排各个导师, 班主任, 和各学生负责人参加一次心理培训, 保证该项教育的更好完成。

再次, 师资队伍要经过不断的学习和提升。

教师们除了要经过劳动部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认定外, 还应满足各高职院校针对自身发展实际提出的一切要求, 师资队伍要经过不断的学习和提升, 逐渐成为具备相应资质的心理健康从业人员, 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必要的专业技术支持。要求教师在各专业教学中谋求搞发展, 要不断深入学习理论知识, 更新教育理念, 在教学实践中要细心观察, 特别注重学生的心理需求。源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 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表达中挖掘并利用各专业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 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与其相适应的心理辅导。

而后, 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参与意识。

最后, 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问题上应认识到, 教师仅仅是教育的主体力量, 要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参与意识, 参与的范围要广泛, 这项内容应该有组织的进行。每个班级应设一名心理委员, 接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的指导, 并且也应该保证心理委员每年应接受一定时间的专业培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日益突出也使得对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职业有了更为深入的要求, 学校还应该适时安排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教师接受专业督导, 以便于他们可以更加认真负责的对待自己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吴彩霞.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综合机制初探[D].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2) .

[2]吉明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建设创新[J].江苏高教, 2012 (07) .

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体系 篇9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职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 但是必须清醒的认识到, 我国的职业教育仍存在着制度不全、发展理念落后、模式陈旧等问题。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高等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三部分, 科研的提升是促进教学质量和社会服务发展的关键, 要确立我国高职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走在世界水平前列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各个高职院校必须重视科研、加大科研投入, 而加强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关键在于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因此, 加强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 努力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 建设一支符合地方特色的高职院校科研队伍, 不仅是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选择, 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1 高职院校科研队伍的现状

1.1 科研意识不强

目前, 我国的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对科研的激励政策与约束机制, 这导致高职院校的教师没有来自科研的压力与动力, 科研意识十分薄弱, 大部分教师完成必须的上课任务之后, 很少做科研。此外, 许多教师为评职称或追求短期利益, 会做一些阶段性成果, 科研成果主要以论文形式为主, 成果得到转化的较少, 这些教师不仅没有相对固定的研究领域以及研究方向, 而且对科研方面缺乏一个长期的规划, 没有可持续性。

1.2 科研能力有限

近年来, 高职院校为了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引进师资主要集中在企业实践人才和应届毕业生, 这虽然大大充实了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 但企业人才大多实践能力、生产经验多于理论基础, 在科研方面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 而应届毕业生拥有高学历、高知识水平, 但多从事基础研究, 缺乏足够的教学实践和企业生产实践的磨练, 这些因素导致了如今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与能力良莠不齐的局面。

1.3 缺乏创新意识

创新是充分激发智慧和创造力的重大举措, 当前高职院校的大部分教师在科研方面缺乏创新的主动性, 或满足现状, 或缺乏主见, 人云亦云, 在研究方面较少将理论知识与当地实际有效结合。在项目申报、实施方案设计、论文撰写等方面的能力较弱, 大多因循守旧, 缺乏自己的创新思维, 且真正有技术含量、有思路、可行性高的项目较少, 进行的许多科研创新活动周期短, 没有广度和深度。

1.4 科研团队松散

随着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很多学校制定了相应的科研管理政策, 设立了学校科研项目基金, 组建了一些研究中心, 但是根据调查, 大部分老师进行的项目都是临时搭建团队, 没有固定的研究方向, 没有明确的科研计划, 在实际研究过程中, 成员的匹配并不合理, 很多项目研究基本上都是课题主持人一个人的研究, 这些流于形式的课题研究不能为从事长期研究发挥作用。

2 对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的思考

针对以上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存在的现状, 很多高职院校为之做了一系列努力, 虽然取得了较大成果, 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教师继续教育培养

大部分高职院校对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采取了继续教育网上学习、校内培训、校外学习等措施, 这对高实践能力低理论知识的企业人才有一定的提高, 但是过多的强调在职学习, 反而弱化了这些学习培训对提高科研水平的作用。教师在职学习的目的一方面是提高自身的科研理论知识和基础研究能力, 但更多的是为了职称晋升问题。

2.2 教师下企业锻炼

很多高职院校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做了努力, 在加强校企合作的同时, 鼓励教师利用暑期时间下企业锻炼, 这样既可以提高自身科研实践能力, 又能为企业创造一定价值, 实现合作双赢。但是在下企业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问题, 大部分企业都把生产实践过程中的技术当做机密, 高职教师在下企业的时候很难接触到这些机密, 科研能力难以得到系统培养, 下企业锻炼的效果并不明显。

2.3 加强对科研的管理

高职院校为提高学院的科研水平一方面向广大教师提供科研创新平台, 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创新, 并出台了成果转化管理办法, 借此提高教师的科研创新兴趣。另一方面加强对项目的管理, 规整科研团队, 从申报、立项到结题对项目进行规范化管理。但是由于很多高职院校是由中职转型而成, 原有教师科研水平薄弱, 新进的教师实践能力不强, 很多政策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转化为科技成果的也非常少。

3 加强科研队伍建设的措施

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更好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应从科研团队建设, 科研创新, 科研激励机制等三方面着手。

3.1 科研团队建设

科研团队是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 由为数不多的技能互补, 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标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科研人员组成的群体。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决定了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的现状, 要想改变当前的状况, 打开科研工作的新局面, 我们必须加强科研团队建设, 发掘团队人员的合作潜力。对此, 我们有以下措施: (1) 针对不同的研究领域组建相应的团队。第一类是基础研究类, 这类团队主要整合学校资源, 针对不同的研究领域, 解决区域类基础问题, 形成学校具有特色的科研团队。第二类是技术研发类, 这类团队主要针对学校发展的重点专业, 与企业合作, 加大科研投入, 进行技术开发, 形成产学研用合作关系。 (2) 协调好团队建设中的人员匹配问题。科研团队建设中团队负责人很关键, 不仅要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较好的组织能力, 也要品德高尚、处事公正, 这样才能让人信服。其次, 团队成员的组成需要有合理的学科知识匹配, 合理的年龄结构关系, 这样才能发挥优势, 成为一支具有特色的专业科研团队。

3.2 科研创新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 38次提到“创新”, 并指出创新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由此, 我们也可以看出, 科研创新对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乃至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都至关重要。 (1) 从高职院校本身来说, 高职院校应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 鼓励各式各样的创新, 完善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 使创新人才分享成果收益, 从而促进教师愿意创新、愿意转化。职教界一直强调“产业链”概念, 要求把产业链、人才链、价值链统一起来, 按照产业链的要求来组建专业群, 这“三链”也决定了高职院校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位置。 (2) 从教师本身来说, 提高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及科研创新意识势在必行。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职或脱产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 完善知识结构, 巩固理论基础, 提高研究水平, 掌握研究动态, 实现自我能力提升。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参加行业企业组织的研讨会议等学术活动、参加各类技能竞赛, 通过各种交流, 开阔研究视野, 提高研究能力, 与此同时, 还可以参与其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项目, 通过学习他人优秀经验, 培养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

3.3 合理的科研激励机制

在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中,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建立多样的激励机制, 增强学校教师的科研压力, 提高其科研动力, 进而推动科研队伍的建设。合理的科研激励机制不仅能激发调动教师的科研热情, 也有利于引导教师有目的地朝着既定目标和方向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在科研激励机制设置方面, 可以采取以下手段: (1) 制定合理的经费保障、激励机制和评价监督机制, 将科研业绩与职称评审、晋升等有效结合起来, 并加大科研津贴在薪酬体系中的比重, 对科研业绩进行分级奖励, 尤其对于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教师, 予以重奖。 (2) 由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牵头, 积极鼓励教师争取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课题, 对于各级各类课题给予相应的资金配套支持, 激励教师积极承担课题, 参与课题研究。 (3) 将个人激励和团队激励结合起来, 要使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得到可持续发展, 既要有个人的科研激励措施, 也要有团队的激励措施, 这样才能增强学校的科研竞争力, 也能够充分利用团队的力量提高学校自身的科研能力。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下, 高职院校应准确定位, 既看到自身科研意识不强、科研能力有限、缺乏创新意识、科研团队松散等不足, 又要从科研团队建设、科研创新、科研激励机制出发, 认真做好学校科研团队的整体规划, 坚持学院科研创新的发展, 制定合理的科研激励机制, 这样才能激发和调动教师科研热情和积极性, 不断地提高教师及科研人员整体素质, 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逐步建立一支以教师为主体的高职院校科研队伍, 推动高校科研不断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高等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三部分, 科研能力的提升是促进教学质量和社会服务发展的关键, 要确立我国高职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建设一支符合地方特色的高职院校科研队伍, 不仅是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选择, 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关尚杰.加强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的几点认识[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2) :85-87.

[2]闫俊周.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组织及其对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11.

[3]徐言生, 金波.产学研用合作背景下的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 2011 (7) :96-110.

[4]韩成标.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科技管理研究, 2012 (20) .

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体系 篇10

一、当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水平的导师队伍是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导师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随着我国近几年研究生教育的迅猛发展,各高校的研究生导师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随着形势的变化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导师的指导能力不足

目前,各高校教师的评估系统,注重教师的课题和科研成果,科研成果与导师本人的职称评定、工资福利、个人奖励等直接挂钩,导师压力大,为了通过考核和提拔晋升,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显性的科研成果上;由于随着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扩招,导师带的硕士研究生数量比较多,往往导致精力不足,对于教学、指导硕士研究生学习和撰写论文等不够重视,应付推诿;导师对硕士研究生的指导得不到有效的体现,严重影响了培养的质量。

另外,有些导师虽然具有博士或教授的头衔,但在思想品质方面却有所欠缺,在名利面前斤斤计较,工作极度不负责任、应付了事;有些导师由于历史的原因,知识结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知识老化的问题较为严重,对于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新理论新知识知之甚少。这些教师安于现状疏于改进,失去了导师应有的历史责任感和事业心,并给学术界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对于硕士研究生教育有着极为不良的导向”①。

(二)导师与学生之间关系错位

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既是师承关系,常常又是长辈与晚辈的关系,但其本质属性是“导学关系”,即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课程学习、从事课题研究、撰写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等,并在此过程中学会做人、学会做学问的一种教学关系。当前存在的问题是有的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日渐疏远、陌生。导师把跑课题、拉经费作为工作的重点,而对研究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科研工作不闻不问,忽视了对研究生基础研究的指导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甚至对研究生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撰写也指导不力。有的研究生一个月见不上导师一面,有的导师一个学期仅上一两次课,以至于在学位论文答辩会上认不出自己所带的学生。

有的导师面对市场经济,经不起各种诱惑,丧失了作为一个研究生导师应具备的最起码的职业道德,为了个人利益,对本职工作敷衍塞贵,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职业上,只知道如何赚取外快,甚至利用学生来为个人谋取利益。学生称导师为“老板”已经非常普遍,师生之间的关系变成了老板和雇员的关系,研究生成为其廉价的劳动力,而研究生却敢怒不敢言,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另外,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使教育体制、高校体制进行改革,推进了高教的发展。但市场经济作用力的影响往往使某些教与学变成了经济行为,进而师生之间在知识商品交换中的卖方和买方的关系替代学术关系、伦理上的道义和责任关系,师生作为“经济人”,彼此之间形成功利化的经济关系,导师的指导力也以经济利益多少来体现。严重扭曲和恶化的师生关系,会给研究生教育带来不良的后果。

(三)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管理中的问题

1.研究生导师遴选中的问题。首先是硕士研究生导师计划缺失。目前,虽然各高校相继实行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但往往只重视申请人基本条件的审定,而忽视对导师计划的审定,导致学科之间发展不协调。其次是遴选标准单一,缺乏灵活性。目前各高校硕士研究生导师的遴选标准都比较相似,用统一的标准、方法遴选导师,而没有考虑到学科间的差异,造成了学科导师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导师梯队结构的不合理。

2.研究生导师培训中的问题。研究生导师培训在我国还属新生事物,易被误解成仅是岗前培训。目前各高校都对新导师进行岗前培训,且培训内容都大致相同,形式也较单一:聆听经验、学习规定、相互交流。长此以往,导师不仅对培训感到厌烦,还会成为一种负担。同时,只针对新导师培训,而忽视对现有导师的培训,就会导致他们知识结构老化,难以把握学术前沿问题,难以解决在科研和指导学生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另外,培训缺乏针对性。目前的培训只是毫无针对地进行统一培训,而没有具有针对性的对不同过程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等的导师进行的培训,导致培训流于形式,成效甚微。

3.研究生导师评估中的问题。首先导师评估指标体系不是十分完善,指标体系的科学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要确保其指标体系能够真实反映客观情况。另外,评估目标不明确。评估的目标是为了发现和解决导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使研究生导师队伍得到不断发展。可现实中的评估,“由于对评估的误解,认为它仅仅是一种评价手段,因而导致评估中流于形式,引起硕士生导师对评估的厌烦”②。

二、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提升硕士生导师的指导能力

硕士生导师的科研能力、学术地位、理论观点对研究生教育产生直接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生指导教师不仅应精通本学科的基础理论,深入学科前沿;而且要有明确的研究领域与方向,并在科学研究中有所建树”③。一个导师没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是不可能担负培养研究生重任的。导师肩负着“指”和“导”的责任:“指”,就要求站在本学科的前沿,在宏观上为研究生把握和指明科研方向;“导”,要求能以自己广博的知识引导启迪研究生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索。导师的指导能力,也就是教育能力。在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师生关系中,导师主要起着指引、引导的作用,促进研究生的自主发展。

具体来说,导师指导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指导学生学习,“就是指导研究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实践经历、研究的兴趣和方向等来制订学习计划(也就是培养计划)”④。研究生完成规定课程的学习是必要的,但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围绕学位论文研究的问题自主地学习需要的知识和研究的方法。

2.指导硕士研究生开展科研。指导硕士研究生学习学术规范,学习各种研究方法及运用。指导硕士研究生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科研训练过程。从选择研究范围到明确选题,从文献综述、辨析问题到确定研究的真问题,从寻找研究的切入视角到选择好研究的方法,从多方思索到提出假设,从调研实验到数据结果的处理,从描述论证到结论的提炼,直到论文的完成,每个环节和过程都需要导师的指点和研究生的实际探索,从而也培养了研究生的独立研究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指导硕士研究生学会做人,立业先立人。在我国的传统教育思想中,历来强调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是研究生导师的神圣职责。导师要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以高尚的精神塑造学生,以优秀的品质感染学生引导研究生的人格、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导师的指导能力不是天生的,它是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硕士研究生导师的指导能力的提升有利于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是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

(二)营造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保证研究生学习质量的关键。研究生的学习大部分是同导师共同完成的,研究生群体是个复杂的集体,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师生双方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也是一种合作关系,导师与硕士研究生的关系其实是科研共同体,一起开展研究活动和学习。新型的师生关系中的导师不仅给学生提供高的职业相关支持,还能为学生提供各种心理方面的支持,导师与研究生互相尊重,尤其是在人格上。处于和谐型师生关系中,不仅硕士研究生会取得更多的学术成就,形成健全的人格,导师同样也会在这种关系中取得长足进步,双方也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契约。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推进了教育的发展。但市场经济也使某些教与学变成了经济行为,进而使师生关系成为知识商品交换中的卖方和买方的关系。师生关系要建立和保持学术的伦理的关系。市场经济是法制化的,师生的关系也需要明确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各自的义务、权利和责任。目前师生关系还缺乏相应的制度和规范,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建立和健全高校科学管理的制度,规范师生关系,在此基础上促进师生的学术、伦理关系的发展。

(三)推进硕士生导师发展的制度化建设

对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进行管理的有效措施是推进硕士生导师发展的制度化建设。导师发展的制度化建设强调硕士生导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发展职业能力,自主地发展专业化水平。加强硕士生导师队伍的建设,可采取以下措施。

1.选择硕士生导师,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审计制,学位授予权的学位点,对已有高级职称的申请者进行比较全面的审核,学历、职称、教学和科研能力、人品等符合条件的授予导师的资格。二是课题认可制,只有教师申请到课题才可以带研究生,如在美国,教授或是副教授,甚至是助理教授,有课题和经费的才可以带博士生,导师用课题费作为奖学金,研究生参加导师的课题研究工作。我国从研究生培养初期就开始采取审计制,为了克服终身制的弊病,不少大学已实行每年审核,对达不到要求的,实行停招,这是保持导师队伍生机的必要措施。同时,高校应注重课题认可制,没有课题的(视学科的不同)不列入上岗导师的行列,对激励导师积极参与科研、把研究生带到学术研究的前沿是有积极作用的。

2.抓好新任硕士生导师上岗培训。重点是让新任导师对指导硕士研究生工作的流程、管理规范,以及导师的职责义务、研究生的义务和权利等有个比较全面、明确的认识。对于刚进入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年轻导师学校要组织岗位培训,对他们进行政策法规方面的培训,了解国家和学校关于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熟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各个环节,自觉接受规范的研究生管理程序;同时聘请有丰富指导经验的导师对他们进行辅导或召开导师经验交流会,以发挥导师的传、帮、带作用;为年轻导师提供各种参加学术交流会议的机会;建立导师组制度,加强导师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发挥全体导师的作用,并提高整个导师队伍的指导能力和水平。另外,学校可以将学术高深、师德高尚、经验丰富的优秀导师作为先进典型进行宣传,举行优秀导师先进经验交流会,实行导师“互导制”,指定德才兼备、有经验的导师对新导师进行指导、监督,举办导师论坛等学术活动和研究生教育活动,多层次多渠道地加强导师的师德风范和敬业精神的培养,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等各种方法,让每位导师认识到自己存在的差距,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更好地去指导研究生。

3.“建立健全学术假制度”⑤。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提供和创造合适的条件,健全相应的制度和机制,使不同发展阶段的导师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得以发展和提高。对于课题和经费不多的新任导师给予补助,让他们以更多的精力投入科研,提升研究能力。有条件的,让导师到国外先进的研究机构短期进修,或开展合作研究,接受新知识和学术思想。让导师在国内进行访学,到重点大学、重点实验室和基地开展学习和研究,及时接触学术研究前沿的东西,丰富指导研究生的资本。对有经验的导师,要鼓励他们在一定的时期内到国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开展合作研究、短访讲学等,了解国际发展的前沿和潮流,扩大指导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明确研究的方向,从而提高学位论文的创新水平。

4.加强师德建设。促进教学相长。我国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历来重视师德,在教师的评价、晋升、奖惩中都应有明确的要求。硕士生导师必须具有强烈的科学道德意识和修养,自觉抵制不正之风,坚持良好学术风尚,坚持教书育人。

加强研究生导师的思想教育,让导师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导师是研究生专业基础知识和结构的设计者和建构者,是研究生科研工作的指导者,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监控者,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研究生导师要注重个人的思想修养,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提高学术、科研水平,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注意言传,更要注重身教。要严把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对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承担起责任。

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随着我国各个领域的不断改革和发展,硕士研究生教育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也将卓有成效。建立并保持一支优秀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是确保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扩大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国际上影响的重要保证。

注释

1李明.新时期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其对策[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2邵新春,宋园园.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与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4).

3胡建华.关于研究生教育规模与质量的若干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3,(8).

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体系 篇11

【摘 要】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是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对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的现状的分析, 思考、探讨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快速进入转型期,快速的生活节奏,多样化的生活环境,激烈的竞争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心理出现不适,其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当前我国社区建设的不断加强,社区的功能也日趋健全,因此以社区为单位开展居民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已成为必然趋势。在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可以满足社区居民心理健康需求,有效地防止心理疾病的产生,也能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居民的生存状态,构建出和谐、文明的社区氛围。

一、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区服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社区服务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及为需要心理咨询的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从而达到保持与促进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的目的。

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体系尚不成熟,社区居民无法享受到系统有效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政府职能定位不清。

多年来,在我国社区建设过程中,体制改革和物质方面的建设被作为了重点,心理健康教育等精神方面的服务层次较浅,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多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将经济建设放在首位,轻精神重物质的局面长期存在。基于这种现状,政府没有将人们心理健康和地区域经济事业的发展放在同等高度,也没有将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作为基本权益与福利。社会资源不足和现有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经费、场地、专业设施等物质支持匮乏,因此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的发展缓慢。

2.制度尚不完善。

我国虽已经开始重视社区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工作中的作用,但社区在具体工作开展中受到政策、资金、机构、编制、分工、管理等多个环节的限制,难以发挥自身的作用。缺乏有效保障机制,使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工作开展起来十分困难。

3.专业人员缺乏。

由于编制、人才引进难等多个因素的影响,社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的缺乏,目前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开展相关工作多是聘请专业人员讲座的形式,严重影响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工作的广泛开展。社区很多工作人员工作的重点是管理和协调工作,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欠缺,难以应对社区居民出现心理问题目前我国社区实际工作中,没有开展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的能力。

4.培训体系发展滞后。

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发挥社区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的功能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迫切需要。功能的实现需要社区心理服务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资质,具备沟通的能力。但是目前社区普遍缺乏体系化的业务培训,心理服务的水平及实际效果较差。

5.社区居民参与度低。

虽然现在大家开始关注心理问题,但是了解和关注程度参差不齐,加之社区开展此类活动前并没有真正的了解居民的需求,只是当做工作任务完成,这就导致社区提供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没能吸引社区居民的兴趣,出现了参与率较低的现状 。

二、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对策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政府责任。

政府应当反思“重物质轻精神”对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正确认识在社区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中的职能和作用,加大对社区心理健康和服务的投建力度。在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活动中,通过政府牵线搭桥,各相关职能部门达成共识,将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真正纳入社区日常工作,制定并推行高质量的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计划,在组织领导、人员编制、资金投入等各方面的加大投入,落实将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的绩效作为社区工作评价的重要指标。另外要加強社区政府各相关部门,如民政局、妇联、公安局等的分工协作,建立部门协调工作制度,结合社区实际,统筹规划,采取措施,抓好落实。

2.建立多渠道筹资机制。

目前,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的主要经费来源为政府财政预算,一直以来社区此项工作都收到资金匮乏的影响。这就需要政府将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纳入到我国公共卫生建设的范畴中,政府拨款,统筹规划,促进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发展的协调发展。政府拨款数量有限,可以考虑构建多渠道、多元化的筹资途径,从公益角度和市场化运作角度适当吸引民间资本,以此来满足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的经费保障。

3.加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队伍建设。

加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队伍的建设是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和人力支持。在解决人员编制的基础上可以引进人才专门开展此项工作,提高薪资待遇,提供培训机会,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工作人员的素质和从业信心。社区应构建长效培训机制,对工作人员进行比较正规的培训,积极寻求与相关部门的密切合作,制定培养制度,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使他们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服务原则,真正组建起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队伍。

4.加大宣传教育。

虽然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开始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是仍有人将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混为一谈,对心理健康抱有偏见。因此必须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的宣传力度,提高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的客观评价。社区制定可行性计划,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社会关注和社会支持的氛围。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活动,改变社区居民对心理问题的认识误区,扩大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面,普及常用心理健康保健方法,丰富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知识。

5.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

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必须从社区居民实际需要出发,关注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压力的应对、情绪的管理、居民之间人际关系的维护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积极关注各种群体,如老人、单亲家庭、妇女、失业人员、青少年等,主动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解决实际心理问题。不仅要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也要提高教育和服务的质量,找到符合当地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的模式,从而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落到实处,切实提高社区服务实效,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为社区居民营造出和谐、祥和的生活氛围。

参考文献:

[1]张凯瑞,戴军,李红武.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实施现状及发展困境[J].中国医学,2010(5) .

[2]刘丽英.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分层次交融性研究[J].中国医学伦学,2013(6).

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体系 篇12

关键词:继续教育,培训困境,教师管理,心理建构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教育水平的普遍提升, 家长及社会对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面对日益增加的教学压力, 学校教师们必须要不断的学习和进步, 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社会发展的要求, 才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目前教育部虽然规定了每位教师每年继续教育学时必须达到72学时, 但是继续教育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很多老师参加继续教育非常被动, 甚至消极对待。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常陷入形式化, 难管理的境地。本文分析了目前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教师队伍管理中面临的困境, 并就如何对继教工作中对教师队伍实行管理进行了心理上的建构做了详细的论述。希望能够填补目前继续教育研究的空白, 促使更多的人来关心继续教育工作。

二、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困境

1.教师的参训前的心理状态

继续教育的工作对象是教师, 教师的心态直接影响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成效。

目前, 受教师社会地位偏低的影响, 很多教师对所从事的工作不喜欢, 缺少职业自豪感, 甚至根本就看不起教师职业, 缺乏积极体验, 不能形成坚定的教育信念。让他们来参加继续教育, 学习的劲头肯定是不足的。

教师的工作具有复杂性, 教师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 他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方向表现都不同, 加上社会浮躁家庭复杂, 学生思想状况更加复杂, 所以教师工作压力增大, 容易产生焦虑。

另外, 教师工作具有长期性, 很多教师在自己漫长的职业生涯里, 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 缺乏进取心和责任感。他们缺乏长远打算, 得过且过, 没有方向感。而这个时候他们又不得不服从要求, 调开课或者停下课来参加继续教育工作。这就难怪他们怀有抱怨的消极心态了。

2.继续教育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继续教育工作本身具有短期性、变换性等特点, 造成管理难。

由于继续教育是一种短期的非脱产培训, 教师要继续工作或者暂时离开工作岗位参加培训,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师现有的工作生活规律。培训期间教师往往要工作学习两兼顾, 有时候短时间内学员的心刚刚定下来, 学习就结束了;而有些学校课时紧, 教师难以放下心进行学习, 所以管理未免流于形式化。

(2) 教学不能切合教师工作实际, 理论多于实践。

目前, 继续教育内容设置上渐渐已能考虑培训对象的需要, 但是在教学上缺乏创新, 缺乏有效的形式把理论和教师的实际很好的相结合。很多培训课堂仍然是概念的讲授, 理论的分析, 操作性的课堂少见。培训课堂往往是教师在台上讲, 学员在下面瞌睡。远程视频学习的, 常常是视频在放, 自己在干其他。教学成为空泛, 学员过后就忘, 培训未能真正为教师所用。

(3) 管人不管心, 管理不能人性化。

由于继续教育是短期培训, 人员流动大, 管理者往往着意于出勤, 不着意于学习。教师对点名制度心存反感, 又迫于压力不得不面对。这就使教师在上课的时候非常被动, 大家心知肚明, 来上课是为混学时。人在课堂心不在, 或者干脆干其他的现象常见。

综上所述, 继续教育培训工作, 可以说是陷入两头难的困境。学校难管理学员, 学员难安心学习。针对以上问题, 下面就解决的办法进行论述。

三、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教师的心理建构

1.让教师安心——从教师实际出发, 进行管理

管理者, 应该正视继续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从实际出发进行管理。教师是人, 带有情绪走进课堂, 在明确纪律的同时, 要以一种轻快活泼的气氛感染他们。对他们参加培训存在的困难要重视, 针对他们工作、学习、生活三边忙的现实, 提醒他们处理好工作和学习以及生活的关系。生活上的关心, 给教师心理上带来安定感, 使他们可以真正安下心来参与培训。

2.与老师知心——准确定位, 激扬理想, 构建职业价值观

每一期培训, 都有自己的培训目标。管理者应该对班级进行准确的定位。比如在新任教师岗前培训班的管理上, 我把他们定位为未来的骨干, 未来的校长, 鼓励他们要好好利用培训, 为将来自己的教师生涯打下基础。在新任校长岗前培训班中, 我把校长们比喻为地方的大树, 为地方遮荫避雨, 撑起一片天地, 提升他们的自我价值。适当的张扬理想可以满足培训对象尊重的需要, 提升他们的职业价值感, 把培训和自己的职业需求生活需要挂起钩来。准确的目标定位, 使管理得到顺利实施, 起到真正的实效。

2.让老师上心——提出要求, 严格管理, 养成习惯

虽然教师来参加培训多少带着些困难, 但是这不能作为放松自己的借口, 管理者对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表现要有期望有要求, 并在开始之初就严格要求, 形成习惯。

今年1月份, 我带了一期的新任教师岗前培训班, 出勤表现特别好。除了第一天有人请假有人迟到外, 此外的时间没有人请假和迟到。我们班的学员每天都是早早来到教室等待老师上课, 这和以前的培训班真的不一样。可以说他们真的是来认真培训的, 不是来混培训证或者学时的。而我是通过粗放细抓, 严堵细导做到这一点的。

一开始我就把管理制度详细的讲给大家知道, 并把具体的措施告诉大家。第一天上午刚好有两位学员没有按通知按时到班, 我就告诉大家, 按制度这已经算是迟到了。下午又有一位老师迟到, 我笑着在班上表扬了大家, 说大家有进步, 上午两位迟到下午一位迟到明天肯定没有。结果从那以后真的没有迟到的学员了。我把考勤的任务交给了班长, 把自己放在管理者的位置上。班长每天都会把考勤表看着大家填好然后交给我。

有一天, 班长告诉我说在他上厕所的时间里, 有老师替其他老师签名了。虽然大家都真的没迟到, 但我还是在班上强调不要出现这种情况。我细细的跟大家说, 虽然大家都没迟到, 但是也不能代签, 因为签名代表着承担责任。同时我也告诉班长一定要看着他们签好。

就这样这一期培训班, 我们没出现乱迟到乱早退或者乱请假的现象。这完全靠管理者和教师们的耐心沟通和严格要求。

3.让老师倾心——构建活泼课堂, 提升培训质量

课堂教学应该改变讲师讲, 教师听的模式。例如采用互动式教学的模式, 即学员既听又问, 老师既讲又答, 充分调动老师“教”的积极性和学员“学”的兴趣。

有一次在上《中小学心理咨询辅导课》的时候, 我针对一个典型的自卑案例, 让学员先进行私下交流, 然后让多个学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边讨论边分析, 课堂效果非常好。这样一问一答, 学员感受深刻, 学以致用。

另外讲师应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课件, 让一幅幅精美的图片、一张张恰当的图表、一段段简练的文字展现在学员面前, 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构建生动活泼的继续教育培训课堂, 有助于将教师的心留在课堂上, 将教师的情留在课堂上, 将教师的神留在课堂上。这是继续教育的灵魂所在, 每一位讲师都应该努力追求。

参考文献

[1]叶长宾.继续教育教师的“苦”与“乐”[J].师道, 2011, (Z1) .

[2]丁桂凤.要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心理保健[J].中小学管理.1996, (03) .

[3]陈佩.怎样对待教师的挫折心理[J].中小学管理, 1999, (02) .

[4]母松灵.浅议教师的学习情绪调控[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2011, (04) .

上一篇:单体结构下一篇:频率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