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的一般方法

2024-08-23

训练的一般方法(共12篇)

训练的一般方法 篇1

现如今的高水平羽毛球比赛中, 运动员之间的实力较量不仅取决于运动员技术、战术、体能、心理及临场的发挥能力, 更在于比赛节奏的瞬息万变和比赛机遇转瞬即逝的状态下, 运动员是否能够冷静观察思考, 及时判断场上形势, 果断地选择应对策略。在激烈的比赛中运动员为了争取主动, 不仅要全面发挥自己的特长技术, 弥补自己的短板;而且要竭尽全力地限制和防守对手特长技术的发挥, 攻击其弱点。为了实现这些意图, 我们需要准确判断比赛局势, 在比赛中保持冷静头脑, 积极观察对手的战术调整, 心理变化, 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应对策略, 并冷静克服赛场上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干扰, 全力发挥技、战术水平。赛后摆正自己的心态, 胜不骄, 败不馁, 积极分析比赛中的体验, 总结和吸取经验教训, 明确今后需要在训练中改善的方向。因此, 在提升技、战术和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 还要在平时的训练中增强这方面的能力。

1 战术意识在战术球路中的重要性

战术意识是指运动员在具体运用技术的过程中, 支配和掌控自己的行动, 并带有一定战术目的的心理活动。是运动员在运动实践中具有的具体经验, 才能与知识的反映, 也是比赛中预判能力、判断能力、应变能力, 合理运用技术和实现战术能力的概括。战术意识在战术球路中的重要性表现在比赛复杂困难的环境和条件下, 能够及时准确地观察赛场上节奏变化, 及时应变迅速正确地决定自己的战术对策。战术意识不强在赛场上表现出的是分腿垫步时间不精确、步法凌乱、制动, 启动与步法衔接不流畅, 预判性差, 动作僵硬, 惊慌。双打中轮转换位不准确, 跟不上比赛节奏。一个运动员的战术意识素养表现在比赛全过程, 既表现在争取比赛关键分的时刻, 又表现在起“辅助”战术作用的时刻, 个人的创造性运用于战术行动之中, 运用于双打配合中的攻防战术之中。

2 羽毛球战术球路训练的方法与内容

2.1 基础简单球路训练方法

2.1.1 固定击球技术复线球路训练方法

(1) 一点打两点:甲 (主练者) 固定一点, 不固定直、斜线击高远球、吊 (劈) 球、平抽挡球、挑球、推球和杀球, 乙 (陪练者) 加强预判, 将来球回击至固定点, 左右场区各点交替进行。

(2) 两点打一点:乙固定一个点, 依次向甲击直线球和对角线球 (即两个点) , 甲及时判断落击球点将直线球和对角线球回击至固定点。

(3) 两点打两点:甲、乙均以直线和对角线不固定的两点击高远球、吊 (劈) 球、平抽挡球、挑球、推球和杀球。

2.1.2 不固定击球技术复线球路训练方法

(1) 一点打六点:甲选定好场区某一固定点, 乙用多球有节奏地将球连续发至固定点, 甲从中心位置启动向固定点来球方向移动, 完成直线、对角线击高远球、吊球、杀球等不固定线路球。

(2) 多球边线接杀:在中前场放一高桌, 乙站在高桌上发多球用力将球扣杀至中场左右边线附近, 甲由中心位置准备, 判断启动后向左或向右利用中场接杀步法, 将球回击至对方场区。

(3) 平抽平挡球:只能采用贴网的平球进行全力快速平抽平挡球练习, 可采用固定线路和自由线路, 要求积极迎击快打、近打。

2.2 增强对立面的多人战术训练方法

2.2.1 二一式前后站位陪练法

二一式前后站位陪练法是以两人前后站位进行进攻, 一人防守的训练方法。进攻的二人在全场区内前后站位, 后场的进攻者负责以高、吊、杀的技术进行全面进攻, 前场的进攻者以搓、推、勾等技术进行进攻。这种方法可加强进攻的难度和强度, 是提高运动员防守难度和能力的一种训练方法。应注意的问题有: (1) 进攻者应根据教练的要求和战术需求进行进攻, 以达到有针对性的训练效果。 (2) 防守者应有意识地迫使自己加快场上的预判、判断、启动和制动的分腿垫步与步法移动的衔接, 跟上对方进攻的速度, 做到每球必争。 (3) 进攻者应注意控制场上的进攻节奏, 特别是前场进攻者应注意网前球处理的速度与轨迹, 过慢或过快都不符合实战的要求。

2.2.2 二一式对攻陪练法

二一式对攻陪练法, 即一人对二人的战术训练法, 对抗双方在单打场区内采用自己所掌握的各种技、战术, 组织各种球路有意识地在场上进行互相争夺主动权的控制与反控制的训练。这种训练对一人说难度较大, 由于对方是两人, 因此就不易获得主动权, 如果场上移动速度不快, 反应不灵敏, 耐力较差那就很难完成好这种训练。这种训练对提高运动员场上控制与反控制能力, 提高稳定性, 提高场上反应、启动、回动、前后变速及耐力的水平有较好的效果。应注意的问题与以上两种陪练法相同。

2.2.3 三二式前后站位陪练法

三二式前后站位陪练法, 是一方为三人 (一前两后) , 一方为二人, 主要训练二人这一方的双打防守, 进攻及轮转战术意识的一种手段, 对提高双打防守及守转攻的能力很有好处。

2.3 实战练习比赛训练法

实战练习比赛训练法是检验运动员在比赛中执行战术的有效性和灵活性常用的训练手段。运动员通过实战训练, 可以很真实地还原比赛环境, 运动员可以根据赛场上形式的变化, 迅速地制订出有效的应对战术, 达到多种战术配合运用的目的, 是一种可以有效培养运动员战术能力的训练手段。实战练习比赛的训练方法有以下几方面。

(1) 全场区综合球路练习比赛, 采用国际通用比赛规则, 特别规定在比赛中运动员尽力打出以下战术球路:杀球、吊球结合下压控制网前, 杀球上网勾对角, 杀球上网搓小球, 杀球上网推球, 平高球压底线结合吊球抓被动突击, 高、吊、杀结合小球拉吊突击, 重复落点抓被动突击等。这种方法适用于水平较高的且差距较小的运动员之间进行。

(2) 计时计分练习比赛, 是平时训练中比较常用方法, 它有利于高效利用训练时间, 换项目不需互相等待。

(3) 固定周期队内测验比赛, 测验赛周期应模仿运动员的参赛周期, 根据运动员的后续赛事安排, 研究其一些主要对手特点和打法, 分派与其对手水平相当的运动员模仿其对手打法, 按照国际羽联的最新规则, 进行比赛。这种方法可以最大化地模拟正式比赛的环境, 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可以让运动员在比赛中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在后面的训练中强化和改善, 也让运动员在心理上积累了更大的优势。

应注意的问题:实战比赛要求运动员应积极主动, 有意识地去应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战术去取胜, 运动员也要学会根据心理学的原则制定战术方案, 如知己知彼, 以己之长, 攻彼之短;出其不意, 攻其不备, 先发制人;消耗对方体力, 保持自己情绪稳定, 自我暗示给自己鼓励和提示。实战比赛应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接近实战比赛的状态, 太放松和太紧张都不符合比赛状态。

2.4 参加各种等级的正式比赛

这是提高战术水平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这种正式比赛有国内的和国际的, 有单项的和团体的, 通过正式比赛可以最直接地发现运动员战术水平的不足之处。参加正式比赛应注意的问题: (1) 赛前要摆正自己的心态, 充分地了解自己和对手, 做到遇强不惧、遇弱不懈, 比赛中要发扬敢打敢拼、顽强、勇敢的意志品质, 要有一鼓作气打到底的精神。在比赛中要记住几个原则:领先不松劲, 落后不泄气。关键不手软, 相持不紧张。 (2) 赛后积极分析比赛中的体验, 总结和吸取经验教训, 做到胜不骄, 败不馁, 不以成败论英雄。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羽毛球对抗比赛中双方始终贯彻发挥与反发挥, 控制与反控制的剧烈斗志, 因此及时正确运用战术, 减少体力消耗对夺取比赛胜利具有重要意义。讲解法、直观法、反馈法是提高战术理论知识主要的教学和训练方法。羽毛球战术训练特点既有规律, 又有随机性, 是综合技术及心智的整体掌控反映。战术训练要求树立正确的战术指导思想, 掌握战术知识, 培养战术意识;掌握打法的发展趋势及各种战术特点;战术训练必须从实际出发, 从难、从严要求;磨练意志, 培养顽强的战斗作风;战术训练时多样化, 注重兴趣的培养;战术训练水平的高低是身体、技术、心理、智力和控制力训练相结合能力高低的反应。讲解法、直观法、反馈法是提高战术理论知识主要的教学训练方法。

3.2 建议

(1) 技、战术教学训练所选择的内容要符合运动员的实际情况, 训练量应由小到大, 训练内容必须由浅入深、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

(2) 在教学训练中一定要重视教学训练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处理好技术与特长技术、技术训练与战术训练, 技术性训练与身体素质训练运动负荷与恢复等多方面关系, 使训练更加的科学合理。

(3) 教学训练不仅仅局限于对技术动作掌握, 更重要的是使运动员学到技术动作的同时, 可以把所学技术运用到比赛中, 把战术意识的培养贯穿于基本技术训练的始终。做到技术训练与实战运用并驾前行, 使训练的效率更高, 更加符合现代羽毛球发展的要求。

(4) 在教学训练中应采用新颖有趣的组织形式和训练手段, 也可根据自身队伍的条件建立灵活实用的奖励模式, 充分地激发运动员的兴趣和训练积极性, 克服由单调枯燥的基本技术、战术练习造成的运动员注意力分散和惰性训练现象。

参考文献

[1]黄海.世界优秀羽毛球男子双打运动员技战术运用特征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2015.

[2]肖杰.羽毛球运动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11.

[3]李金健.世界顶尖男单羽毛球运动员比赛中技战术运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3.

[4]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5]季浏.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6]周璇.对羽毛球女单运动员李雪芮的技战术统计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 2014.

训练的一般方法 篇2

在高中生物实验过程中,不少学生只重视实验结果,不重视分析结果;只满足于实验的成功,而不愿对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是学生对实验的根本目的缺乏深刻的认识而外,不懂得如何分析实验、没有掌握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验过程是,会有多种因素影响、干扰实验结果,致使实验失败。此时,实验分析就显得很重要:一方面,可以找出并排除影响因素,使实验重做时能获得成功;另一方面,还可以总结出经验教训,甚至可能还有意外的收获、新的发现,这在科学史上是不乏其例的。因此,尽管现行高中生物教学大没有明确实验分析这一目的,而且实验也比较简单,但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除了使学生达到提高动手能力、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验证所学知识这些目的以外,教育学生辩证地看待实验的成功与失败、教给学生进行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实验分析的能力还是十分必要的!

一、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四步分析法”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总结归纳出“四步分析法”,即从取材、药品与试剂、步骤及操作、显微镜的使用四个方面对实验进行分析的方法。

1.取材分析

正确取材是实验成功的第一步。有的学生实验失败的原因,往往是取材不正确而引起的,因而在实验分析时,要首先考虑取材是否正确。例如,实验一“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以下简称“实验一”)中,准确切取洋葱根尖生长点部位,是实验成功的前提。一些学生制成的装片中往往看不到或看到很少的分裂相细胞,就是因为切取部位正确导致的,即没有选准根尖的生长点部位。实验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以下简称“实验二”)中,取材部位应该是在新鲜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紫色较深处。而在内表皮或紫色很浅的部位取材,往往观察不到或仅有很少紫色液泡。实验三“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以下简称“实验三”)中,剪取的是有活性的根,如果是死根、烂根,则观察不到预期的结果。实验四“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以下简称“实验四”)中,选取的时片要肥厚、色浓,而老叶、发黄的叶子则不能选用。

2.药品与试剂分析

药品与试剂的量、浓度、纯度等都是影响实验正确结果的重要因素,要逐一检查,不能忽视。

①关于量的问题。有些实验对药品与试剂的量有一定的要求,如实验四中,丙酮、层析液的量就要按规定使用:提取5g叶片中的色素,用2ml丙酮是适中的,若丙酮过多,会使色素浓度降低,减少滤纸条上色素的量,使分离效果不明显;若丙酮少了,色素提取又不充分。色素分离时,向烧杯中倒入层析液时,其量的标准是液面不能超过1cm(距烧杯底),否则将没及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色素就迅速溶解到层析液中去了,结果在滤纸条上得不到相应的色素分离图谱。

②关天浓度问题。实验中,规定的浓度,都是人们经过多次试验后,认为最适合的。实验员在实验前配制药品与试剂时,浓度要配准,否则将会影响学生实验。如蔗糖溶液浓度较高时(高于30%),会使细胞因发生强烈质壁分离而失水过多,细胞死亡,不能复原。亚甲基蓝溶液在配制时,要求更高,浓度高一点点,就会影响根的活性。

③关于纯度问题。有的实验如实验三,对试剂的纯度有较高的要求,如果所用蒸馏水中混入杂质阳离子,或用自来水代替,则漂洗时,不仅洗去了浮在根细胞表面的亚甲基蓝阳离子,而且也会把吸附在根细胞表面的亚甲基蓝阳离了交换下来;在对比实验中,含杂质阳离子的蒸馏水也会变蓝。

3.步骤及操作分析

步骤及操作是否正确是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故应重点分析,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漏做某个实验步骤。实验步骤不能少,如实验一中,根尖用10%盐酸解离后,若不经漂洗直接染色,则染色效果极差,因为根尖上附着的盐酸将和碱性染料起中和反应,从而影响着色;制片时,用镊子尖把根尖压碎,这一步也易漏掉。实验三中根经亚甲基蓝染色后,若不用蒸馏水反复冲洗,在后面的对比实验中,蒸馏水也将变蓝。

②操作方法错误。在具体操作某个步骤时,没有按规定的操作方法做,肯定会影响实验结果。如临时装片制作时,有的学生将盖玻片直接放在清水滴上,这样制成的装片中,气泡较多,严重影响观察。实验二中,应用镊子撕取洋葱表皮,而不少学生是用刀片削或挖,以至取出的表皮较厚,这样在显微镜下也就看不到单层细胞。

③操作不严格。如解离、染色时间不够,漂洗的时间或次数不足。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时,未将清

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好氧细菌只集中在 ;如果上述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好氧细菌则集中在。恩吉尔曼的实验证明:。恩吉尔曼的实验在设计上有什么巧妙之处

①。②。③。④。

6、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1)提取叶绿体中色素的关键主要是:

① ② ③(2)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关键主要是:

① ②

7、如果将洋葱表皮细胞浸润在与细胞液浓度相同的蔗糖溶液中,这些表皮细胞将。当红细胞细胞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时,红细胞会不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为什么?。

8、在植物栽培中,合理利用光能,可以使绿色植物充分地进行光合作用。合理利用光能主要包括 和 两个方面。如果把绿叶比喻为“绿色工厂”,那么,它的“车间”是,“机器”是。动力是,原料是

,产物是。

9、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证明呼吸作用吸收氧。实验材料:种子、广口瓶、短蜡烛、火柴等。实验步骤:

(一)(二)

10、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证明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实验材料: 实验步骤:

11、在植物生活需要无机盐的实验中,(1)取甲、乙两支试管,甲试管盛有肥沃土壤的浸出液,乙试管盛。(2)。(3)过些日子,观察结果。

(4)这个实验表明:。12、15只同种并同时孵化的体长约15mm的蝌蚪,随机分成3个组(每组5只),饲养的水、饲料的温度等条件等同。①组加入甲状腺激素,②组加入甲状腺抑制剂,③组不加入药剂。饲养10d~20d,定时用坐标纸观察,记录蝌蚪的生长发育变化情况。

(1)依据实验的“假设-预期-验证”的原理,该实验的“假设”是。(2)该实验的“预期”(或推断)是。根据“实验对照”原理:(3)~(5)题的供选答案为: A.实验组 B.对照组 C.条件对照 D.空白对照

(3)本实验中,①组属于。(4)本实验中,②组属于。(5)本实验中,③组属于。(6)本实验进行中的关键技术是。

13、某中学生物实验室内有以下几种试剂和用品:

①10-8mol·L-1吲哚乙酸 ②1%龙胆紫溶液 ③10-4mol·L-1秋水仙素溶液(常用适宜溶液)④0.1%亚甲基蓝溶液 ⑤10%HCl溶液 ⑥50%蔗糖溶液

(1)用上述6种试剂和用品分别处理萌发的种子10min,其中细胞仍具有生命力的是上述试剂中的(填序号)。

氧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2、变蓝 没有变蓝 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

3、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了蜡烛燃烧和小白鼠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同时释放出氧气供蜡烛燃烧和小白鼠呼吸。实验装置没有放在光照条件下

4、(1)让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2)对照(3)深蓝色(4)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5)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

5、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附近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①一是选用水绵作为实验材料。水绵不仅具备细而长的带状叶绿体,而且叶绿体螺旋状地分布在细胞中,便于观察和分析研究。

②二是将临时装片放在黑暗并且没有空气的环境中,排除了环境中光线和氧的影响,从而确保实验能够正常地进行。

③三是选用极细的光束照射,并且用好氧细菌进行检测,从而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水绵细胞中释放氧的部位。④四是进行黑暗(局部光照)和曝光的对比实验,从而明确实验结果完全是由光照引起的。

6、(1)①叶片要新鲜、浓绿 ②研磨要迅速、充分 ③滤液收集后,要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口塞紧,以免滤液挥发

(2)①滤液细线不仅细、直,而且含有比较多的色素

②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不能触到层析液

7、维持原有的状态

不会

因为红细胞没有细胞壁

8、延长光合作用的时间 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 叶肉细胞 叶绿体 光能 二氧化碳和水 淀粉和氧

9、(1)取甲、乙两只广口瓶,甲瓶装有萌发的种子,乙瓶装有等量的未萌发的种子,用瓶塞塞紧瓶口,放到温暖的地方。

(2)24小时以后,打开瓶塞,将两支燃烧的短蜡烛分别放入甲、乙两瓶里,观察其燃烧情况。

10、(略)

11、(1)蒸馏水(2)在两支试管中各培养一棵大小相同的健壮幼苗(4)植物的生活需要无机盐;根吸收的是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

12、(1)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发育(2)①组变态发育加速,②组变态发育滞后,③组变态发育正常(3)A(4)BC 5)BD(6)用药合理剂量

13、(1)①③④(2)②(3)①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与其浓度有关,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根对生长素浓度反应比茎敏感,靠近地面的生长素因重力作用浓度高于上面一侧,细胞生长慢,根弯向地下生长(4)③ 抑制纺锤体形成,使细胞内染色体加倍(5)质壁分离 质壁分离复原

14、(1)(略)(2)红、白2块纸板上的蝗虫很快被鸡吃掉,绿色纸板上的蝗虫被完全吃掉所用的时间比较长。(3)①保护色 ②自然选择

15、设计要点:(1)整个装置应该是密闭的(2)利用细玻璃管设置一个液滴装置,使装置中的气体变化能够观察到(3)整个装置绘图正确

设计原理:种子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使密闭的容器内气体体积变小,从而通过玻璃管内预先安放的有色液滴的位置变化观察到种子的呼吸作用,设置“煮死种子”不进行呼吸的对照实验

16、(4)实验假设:依据植物生长的向光性原理,幼苗应朝纸盒开孔的方向生长,也就是向着光源的方向生长。(5)实验预期:经过一定时间之后,幼苗将弯向光源生长。(6)①单侧光照射 ②对比的参照物

17、(4)实验假设:根的生长与地心引力有关。(5)实验预期:经过一定时间之后,4粒玉米种子的胚根都向下生长。(6)①培养皿中央

东、南、西、北位置

一般过去时复习要点与强化训练 篇3

1.表示过去某一时间、某一确定时刻、某一时刻之后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常与表示过去的时间状语连用。如:

They had a good swim last Sunday. 他们上星期天游泳游的真痛快。

My father joined the Party in 1999. 我父亲是在1999年入党的。

注意:有时也可以不用时间状语,所指的过去时间可用暗示的办法或上下文表达出来。如:

Did you sleep well? 你睡得好吗?

I grew up right here. 我就是在这儿长大的。

2.表示过去一段时间内经常的、反复出现的动作或状态,常和一定的时间状语或频度状语连用。如:

When we lived in the countryside, we went to town very often.

我们住在乡下时,常常进城。

For years she called on us daily. 多年来,她总是每天都来看我们。

3.表示过去发生的一系列动作或情况。如:

I got up, washed, dressed and went downstairs to have breakfast.

我起床、洗脸、穿衣、下楼去吃早饭。

She got up early in the morning, carried water, swept the floor for the grandma and then went out to work.

她一早起来,给老奶奶挑水、扫地,然后出去上班去了。

4.当联想的是一个过去的动作或情况时,常用一般过去时。如:

What did you think of the film? 你认为这部电影怎么样?

What was the report about? 那个报告是什么内容?

说明:以上两例中所涉及的看电影、听报告等情况都是刚才发生的,或说话前某一时刻发生的。如果要表示说话人在看电影、听报告过程中,或在泛泛而谈某报告、某电影的看法或印象时,则要用一般现在时。

5.在评价历史任务,谈到已去世的人的情况时多用一般过去时。如:

Premier Zhou was a good premier. 周总理是位好总理。

Lei Feng was a fine son of the people. 雷锋是人民的优秀儿子。

二、一般过去时的时间状语:

1.常用的、特定的一般过去时的时间状语:

⑴ 含有yesterday的时间词。如yesterday morning/afternoon/evening,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等。

⑵ 含有last的时间短语。如last week/month/year/term, last Sunday/Sa-turday, last night等。

⑶ 含有“in, on, at+表示过去的时间词”。如in 2007, on July 3, 1999等。

⑷ 含有ago的短语。如a moment ago, three days ago, two years ago等。

⑸ 含有that, those的时间词。如that morning, at that time, those days等。

⑹ 时间词或短语then, just now, once等。

2.根据具体情况和意思来决定的时间短语:

⑴ 含有this的时间短语,如this morning/afternoon/evening等。如:

My friend Li Kai came to visit me this morning.

我的朋友李凯今天上午来看望了我。

⑵ 时间词today, this week, this year等也可与一般过去时连用,但它们必须指过去,决不包括“现在”在内。如:

I didn’t see her in the classroom today. 今天在教室里我没看到她。

3.两个动词用and连接时,如果前一个动词是一般过去时态,那么后一个动词也要用一般过去时。如:

She put on her coat and went out. 她穿上外套出去了。

4.在讲述或叙述过去的故事经历时,常用一般过去时。如:

Long, long ago, there was a king; he had a beautiful daughter.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国王,他有一个美丽的女儿。

三、规则动词过去式的读音:

现提供口诀一则:清后〔t〕,浊元〔d〕,〔t〕〔d〕后面读〔id〕。

说明:清辅音之后读作〔t〕,浊辅音和元音之后读作〔d〕,在〔t〕、〔d〕之后读作〔id〕。

四、含be动词的句式变化:

1.肯定句:当主语是第一人称单数或第三人称单数时,谓语动词用was;当主语是第二人称单数或复数时,谓语动词用were。例如:

He was late for school yesterday. 他昨天上学迟到了。

They were in the library just now. 他们刚才在图书室里。

2.否定句:在was/were之后加否定词not即可变为否定句,即:主语+was/were+not+表语+其他。was not可缩写成wasn’t, were not可缩写成weren’t。例如:

My father wasn’t at work yesterday. 我父亲昨天没上班。

Mr and Mrs Black weren’t in Beijing last week.

布莱克夫妇上周不在北京。

3.一般疑问句:把was/were提到句首,句末用问号即可变为一般疑问句,即Was/Were+主语+表语+其他?。其肯定回答为:Yes,主语+was/were.;其否定回答为:No,主语+wasn’t/weren’t.。例如:

——Were you in the classroom just now? 刚才你在教室里吗?

——Yes, I was. 是的,我在教室里。

——No, I wasn’t. 不,我不在。

4.特殊疑问句:

1)特殊疑问词+一般疑问句。如:

Where were you born? 你在哪里出生?

2)特殊疑问词(作主语)+过去式+其它+表过去的时间状语。如:

Who was in the office just now? 刚才谁在办公室里?

五、含行为动词的句式变化:

1.肯定句:主语+过去式+其它+表过去的时间状语。

2.否定句:主语+didn’t+动词原形+其它+表过去的时间状语。

3.一般疑问句:Did+主语+动词原形+其它+表过去的时间状语。

其肯定回答为:Yes, 主语+did;否定回答为:No, 主语+didn’t。如:

They carried the books to the classroom just now.

→They didn’t carry the books to the classroom just now.

→Did they carry the books to the classroom just now?

→Yes, they did./No, they didn’t.

4.特殊疑问句:

1)特殊疑问词+一般疑问句。如:

When did your father go to work yesterday?

你父亲昨天什么时候去上班的?

2)特殊疑问词(作主语)+过去式+其它+表过去的时间状语。如:

Who cleaned the blackboard yesterday? 昨天谁擦黑板了?

练一练:

Ⅰ.用所给动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 ——What day ____ (be) yesterday?

——It ____ (be) Friday.

2. ——____ (be) you at home at ten last night?

——Yes, I ____.

3. We often ____ (go) swimming after class last year.

4. Last Sunday we ____ (want) to go for a picnic but it ____ (rain).

5. ——Where ____ (be) Tom born?

——He ____ (be) born in America.

6. Mother ____ (put) on her coat and went out.

7. ——____ your parents ____ (come) to China in 2004?

——No, they ____.

8. ——Why ____ your uncle ____ (move) there three years ago?

——Because he ____ (find) work there.

9. Lucy and Lily ____ (not play) games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10. He said they ____ (have) a meeting last week.

11. Last term we ____ (learn) 350 words.

12. The bus stopped, the door opened and the old man ____ (get) on it.

13. Jim ____ (see) his teacher in the street just now.

14. Who ____ (buy) a new MP4 for you on your birthday?

15. Dad ____ (take) us to our hometown last summer.

Ⅱ.选择方框内的动词,并用其适当形式填空。

fly, buy, live, be, forget, write, draw, visit, wash, invent

1. ——____ Uncle Wang ____ that machine last year?

——Yes, he did. It could help the farmers a lot.

2. I’m sorry, Miss Gao. I didn’t finish my homework. I ____ to do it.

3. I ____ a letter to the famous basketball player, Yao Ming, last night.

4. Tomorrow is Teachers’ Day. I ____ some flowers for my English

teacher.

5. Who ____ your school four days ago?

6. The Blacks enjoy ____ in China. They always ask their friends to come to visit China.

7. Look! The two students ____ pictures on the blackboard.

8. I can’t go out for a walk with you, Kate. I have a lot of clothes ____.

9. Tom ____ his model plane over there. Can’t you see?

10. There ____ a football match on TV yesterday evening.

Ⅲ.按要求改写下列各句。

1. They are here now.(用just now改写句子)

They ____ ____ just now.

2. I stayed at home yesterday.(改为否定句)

I ____ ____ at home yesterday.

3. I was born in Beijing.(对划线部分提问)

____ ____ you ____?

4. He didn’t go to England last year.(改为肯定句)

He ____ to England last year.

5. Han Mei can swim this year. (用in 2006改写句子)

Han Mei ____ ____ in 2006.

6. We began to study English two years ago.(改为否定句)

We ____ ____ to study English two years ago.

7. The children watched TV last night.(对划线部分提问)

____ ____ the children ____ TV?

8. Mr Green lived in Shanghai half a year ago.(改为一般疑问句)

____ Mr Green ____ in Shanghai half a year ago?

9. On her way home she bought a new pen at a shop.(改为否定句)

On her way home she ____ ____ a new pen at a shop.

10. They didn’t know the way to the station a moment ago.(改为肯定句)

They ____ the way to the station a moment ago.

参考答案:

Ⅰ.1.was, was 2.Were, was 3.went 4.wanted, rained 5.was, was 6.put 7.Did, come, didn’t 8.did, move, found 9.didn’t play 10.had 11.learnt(learned) 12.got 13.saw 14.bought 15.took

Ⅱ.1.Did, invent/buy 2.forgot 3.wrote 4.am going to buy 5.visited 6.living

7.are drawing 8.to wash 9.is flying 10.was

训练的一般方法 篇4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专业运动员包括陕西省乒乓球队、陕西志善乒乓球俱乐部、西安体育学院教练员共计17人。综合类院校体育系专项选修课学生包括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专业、西安体院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共26人。业余爱好者和教练7人。

(二)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 采用问卷的形式分别对专业运动员、体育院校及其专项选修课学生、业余运动员作了调查问卷发放100份, 收回有效问卷共50份。

(三) 数理统计法。用统计学方法, 对50份有效问卷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对比分析法对足量的有代表性问卷的统计结果, 从生理、解剖学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论证, 从而总结出乒乓球运动损伤的一般规律, 并提出了预防的措施。

结果与分析

(一) 乒乓球运动损伤的一般情况

通过对调查资料的统计发现, 被调查者50人, 有运动损伤者45人, 发生率为90%, 其中体育学院专选生, 26人接受了调查, 有过运动损伤的24人, 发生率为92%;乒乓专业运动员17人接受了调查, 有过运动损伤的17人, 发生率为100%;业余爱好者7人接受了调查, 有过运动损伤的4人, 发生率为57.14%。

乒乓球打法可分为:弧圈型、快攻型、削球结合反攻型三大类。在接受调查的人中, 运动损伤总人次共计60例, 运动损伤发生分别为:弧圈型45例, 占75%;快攻型11例, 占18.33%;削球型4例, 占6.67%。运动损伤在人体各部位的分布情况为上肢49例, 占81.67%;下肢11例, 占18.33%。

(二) 乒乓球运动损伤的原因及特点

1.损伤原因

各类乒乓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发生差异较大, 专业运动员的运动损伤, 占100%;其次是体院专选生发生率最高, 占92.3%;再次业余训练选手占57.14%。由于培养目标不同, 教学训练的要求也不一样, 一般专业队训练时间长, 强度和密度较大, 技术难度较高, 受伤的可能性较其他人员大。因为大强度的运动, 体内分解代谢旺盛乳酸大量堆积, 使肌肉的弹性、韧带的伸展性、对抗肌群的协调性、关节的灵活性均不同程度地减弱, 运动量安排不合理就容易发生运动损伤。而目前专业运动队的教练员中, 有很多对于如何运用科学训练手段, 如何掌握运动员生理负荷的极限等问题尚缺乏应有的知识, 在训练中一味强调大运动量因而导致受伤事故, 这样的情况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体院乒乓球专选生运动损伤的发生原因, 除少数同于专业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发生原因外, 主要是因为不少学生在入学前就患有不同程度的劳损和老伤, 入学后上课时又复发。有的则是其他普修课上的隐性损伤的表露, 如有一学生在上体操课时做前手翻动作中感到腰部不适, 接着上乒乓球专选课, 并无用力不良的动作, 就感到腰部疼痛, 经检查确认为腰扭伤。有些学生认为乒乓球课运动量不太大, 准备活动马马虎虎也是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之一。

2.不同打法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部位不同

快攻型打法损伤占总损伤数的23.43%, 多分布于上肢其中肩部与腕最多。因为快攻型打法的主要技术是正手攻球和反手推挡, 都是以快为主, 扣杀是主要的得分手段。在扣杀中集中全身力量, 通过臂、腕、手击球, 具有很大的爆发性, 整个手臂起到速度杠杆的作用, 此时肩部承受力量最大, 位置稍有不当就可能发生损伤。手腕的活动范围较小, 但此时也以最大限度的极快的速度内旋 (反手则外旋) , 如果腕关节灵活性不好或腕关节力量较差也容易发生损伤。削球型打法损伤发生占总损伤数的37.1%, 多分布于下肢与躯干部腰骶与膝部最多, 下肢的活动较多且幅度较大, 造成膝关节负担过重, 常处于半屈位的膝关节在左右前后大范围的跑动中, 呈现不稳定状态损伤较易发生。此外还要利用转腰来获得回击球的时间和空间, 这时如果腰部的柔韧不好或对抗击群用力不协调也能导致运动损伤。弧圈型打法损伤占总损伤数的39%, 多分布在上肢和躯干部腰部与肩部最为多见。运动员拉弧圈球的质量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腰部肌肉用力的大小, 握拍手同侧的腰部肌肉力量较弱或伸展性较差, 都可能引起腰扭伤。同时, 手臂的动作是以肩为轴以大臂带动小臂此时肩关节是负担过重是造成肩部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

调查资料表明, 乒乓球运动损伤以腰骶部为最多, 约占全部病例的三分之一。在乒乓球运动中, 人体始终要保持上体前倾的状态, 在此时人体后方的棘上韧带始终保持上体前倾的状态, 骶棘肌也长时间处于收缩紧张状态, 许多运动员在运动结束后又不注意放松腰骶部, 致使局部过度疲劳, 以致积劳成损。在乒乓运动中, 几乎每一次击球, 都离不开转腰这个动作, 而这些腰部活动多以大肌肉群为主, 大肌肉群一般远比小肌肉群难“动员”, 准备活动不充分大肌肉群的惰性尚未克服, 也是造成腰部运动损伤的一个重要原因。

肩部损伤的发生率仅次于腰骶部, 约占总病例数的四分之一。乒乓球的击球动作大多以肩为轴, 因此对乒乓球运动员握拍手臂的肩关节灵活性要求较高, 肩关节灵活性不好较易受伤。肩关节长期磨损, 肩峰韧带和肱二头肌长头在整个过程中几乎从来未能得到休息, 因此损伤常伴有发炎, 如果不注意调节运动量及时治疗, 有的就变为慢性炎症。

膝关节损伤的多发部位。在运动中, 人体在不停地跑动中, 膝关节始终处于半屈位, 此时关节前十字韧带绷紧, 膝关节两侧副韧带松弛, 关节处于不稳定状态, 乒乓球击球动作要求身体重心不停地转换, 腿部不停地内外旋转膝关节即不停地承受着向两侧的力的作用, 若是膝关节力量薄弱, 在急促改变体位和失去重心时都容易造成膝关节两侧副韧带的运动损伤。

(三) 结果与分析

由上述 (表1) 调查表明, 专业运动员和学生运动员的训练条件相对都较好, 所以下肢的损伤较少, 对作准备活动和训练结束后的放松活动的认识也比较积极很认真, 并且基本都是专项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业余运动员由于对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的认识不足所以不重视。在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时没有很好地进行训练也是导致损伤原因之一。很多人在受伤后都选择慢慢恢复, 这样也造成了有伤不及时处理导致演变成老伤积少成多变成旧伤, 很容易复发。一旦复发就很难治愈了。很多运动员对运动损伤保健的基本知识知道的也不多, 尤其是专业运动员很少有机会得到这些知识。并且有一半的人很少会去听保健课, 说明从思想上还是不够重视。

预防措施

(一) 合理安排运动量

在教学训练和比赛的过程中, 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运动量安排要有大、中、小节奏, 避免在高度紧张的运动之后或疲劳的状态下进行复杂的技术练习, 实行运动员自我监督。同时, 教练员还要学习有关运动医学的知识。

(二) 充分作好准备活动, 重视体育比赛前的准备活动

要加强准备活动, 包括一般性准备活动与专项准备活动, 以使全身各关节及肌群充分活动开, 从而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从表中能看出受伤时间大部分发生在课外活动和体育竞赛中, 并且球类活动的损伤占运动损伤的66%。建议引导学生在活动前, 特别是院系、班级球类比赛活动前多进行下肢柔韧性练习, 多进行专项准备活动,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以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三) 增强全面身体素质与专项素质, 加强小关节部位的力量练习

在教学训练中, 适当安排身体素质训练, 发展全身各部肌肉的力量和协调性, 并不断发展专项素质。同时, 还要根据各种打法类型运动损伤的特点, 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易伤部位的专门性练习。在各类损伤中, 以扭伤、挫伤的发病率为最高, 这种无身体接触的损伤则主要发生在超量运动、过度疲劳 (正规比赛前后) 或动作不正确的部分同学身上, 在关节损伤中, 踝关节损伤比例为各关节之首, 这和学生的踝关节力量弱有关, 建议在平时的体育锻炼中, 多加强学生的踝关节、特别是踝内外侧韧带的锻炼。

(四) 加强腰、肩、膝等局部的营养与放松, 注重运动员受伤后的心理康复训练, 加强医务监督

在乒乓球运动中, 腰、肩、膝部位的负担较重, 在训练结束后, 可采取热敷、按摩等手段, 加快这些部位的血液循环, 改善局部营养, 在运动结束后或运动过程的间隙中, 有意识地放松这些部位的肌肉等等, 多是减轻局部负担, 消除疲劳的较好办法。自觉遵守身体锻炼的原则, 循序渐进, 避免蛮干和超体能活动, 防止运动损伤的发生。鼓励受伤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配合医务人员尽快把伤病治好。

(五) 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 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由于动作粗野或用力过猛造成的运动损伤比例占20.2%, 此数目不可忽视, 建议多组织学生进行各种项目的比赛规则和理论知识学习, 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 尽可能地减少犯规动作所带来的不必要的损伤。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 合理控制运动量, 教会学生正确运动技术, 配合相当质量的运动场地设备, 就会尽可能地减少运动损伤。

结束语

乒乓球运动损伤多集中在上肢和腰部, 这是由其高强度、高对抗、高速度的运动性质所决定的。运动损伤会严重影响乒乓球的教学和训练工作, 更会影响一些高水平运动员的运动寿命, 如何减少运动损伤是乒乓球运动中不容忽视而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摘要:本文通过对乒乓球专业运动员、体育院校及其他综合类院校体育系专项选修课学生、从事业余训练的运动员等, 在已经出现的一些运动性损伤症状等问题上作了详细的问卷调查及分析, 并提出一些损伤的一般规律进行初步探讨, 总结出一些预防措施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乒乓球运动,运动损伤,损伤部位,打法类型

参考文献

[1]卢春艳.大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及防治方法[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2, 19 (9) .

[2]元圣华, 李繁荣.乒乓球运动训练中损伤的一般规律及预防[J].山东体育科技, 2002, 12 (24) 第4期.

[3崔树青.乒乓球运动员慢性肩袖损伤的治疗和训练保护[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3, 3 (22) 第2期.

[4]罗启翠.乓球运动员肩背软组织劳损的按摩治疗[J].四川体育科学, 2000, 9 (3) .

[5]徐芙蓉.球类活动中踝关节扭伤的防治与功能恢复训练[J].四川体育科学, 2000, 3 (1) .

修改作文的一般方法 篇5

作文还有一个重要的过程,那就是修改过程。法国著名短篇小说家契诃夫曾这样说过:“写作的技巧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的确,明珠久经磨砺才能发光,璞玉不琢不成器,文章唯有“二句三年得”,才会“一吟双泪流”。唐朝大诗人杜甫倘若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精神,也就不会荣获名垂青史的“诗圣”、“诗史”之殊誉。他那种 “新诗改罢自长吟”的创作经验,是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的。古有“推敲”之楷模,我辈更应养成此等良好的习惯!

做出来的文章为何要改呢?因为我们在创作时,大脑不能“负荷”,不可“走神”。更重要的是,修改作文是为了更好地写作,更好地做人。因为修改能扬长补短,因为修改能总结规律,因为修改能“修身养性”完善人格。

那么,如何对文章进行修改呢?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为我们指点了迷津:“开头起草,一定有缺点,有漏洞,有毛病。所以写完了要看几遍。看,就是自己审查妥当不妥当,完整不完整。假若我原来的想法不到家,或者我写出来的话没有针对我想的,那就要改了。改,就是要使文章切合我所要表达的那个主题,达到我的目的。”针对学生写作实际,教师指导学生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修改文章必须首先匡正中心思想。分析中心与内容是否对应,爱憎是否分明,思想是否纯正,中心是否准确恰当、鲜明突出,是修改文章时必须下的第一刀。唯有将感情明朗化,把写作意图肯定化,令思想内容深刻化,方能使文章做到“理扶质以立干”。

第二、标题就是文章的形象大使,它代表着文章的艺术效果。常言道:“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可见,标题选好了,具有先声夺人、“蓬荜生辉”的功效。要想为文章推敲出一个言美意丰而新颖活泼的标题。首先要结合文章思想内容及创作意图提取标题内容,要么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要么标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要么标题是文章的线索;要么标题体现作者的艺术匠心„„再以体裁为基点,为标题加工、润色,记叙文的标题可用引用式、象征式、比喻式、情景式;议论文的标题可用符号式,引用式、并列式、反问式、哲理式;散文的标题可用夸张式、比喻式、拟人式、情景式等。总之,锤炼的目的,就是使标题对文章的艺术效果产生巨大影响。

第三、完善结构,就是美化文章的形式。文章的结构好比建造房子:整平屋基,立起间架,设置大厅,开好门窗,用好栋木,架好梁材,新房成也。首先,根据文章表现的主题的需要,选择与主题密切相关的部分,并由此决定它的详略多寡。比如《木兰辞》主要为了突出花木兰替父从军、忠勇报国的巾帼壮志,突出她对亲人的热爱,所以,全诗在开头和结尾以大量的篇幅描绘她在家中的情景,呈现出一幅传统的天伦之乐的景象。而对于战场厮杀的描写则极为简略,只采用了“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带而过。所以我们在修改时,一定要果断地删削一切次要的、繁琐的细节,而抓住最富有特征性的部分予以强化。

其次,文章的开头要设计得醒目,中间要填补得丰满,结尾要收束得漂亮。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凤头、猪肚、豹尾”。注意局部的、细节的安置能否鲜明突

出重点内容,还要营造虚实相生的流动美。

最后,检查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衔接问题。衔接恰当,可以给人流畅自如、水到渠成的愉悦感;衔接巧妙,则能给人出乎意料的惊喜感。李渔说过:“水穷山尽之处,偏宜突起波澜,或先惊而后喜,或始疑而终信,或喜极、信极而反致惊疑,务使一折之中,七情俱备,始为到底不懈之笔。”

总体而言,结构应当绝对服从于表现主题的需要。具体操作是:理清线索,梳顺思路;根据中心思想,筛选、弥补、提炼、加工材料,使之具有典型性,并协调材料之间的先后、主次、详略关系;开头要有吸引力,结尾要有感召力;段落与句子之间过渡照应要自然;表达要运用最精当的艺术手法。我们的谋篇布局一定要有着“柳暗花明”的惊喜,一定要有“余音绕梁”的蕴藉,一定要有“一泻千里”的畅快。

第四、锤炼语言。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它是文章的基本单位,是我们进行写作的最重要最必要的工具和手段。高尔基把语言说成“文学的第一要素”。要想写好文章,就必须娴熟掌握与用好语言。文学家总是不知疲倦地教导我们,“言授于思”,“考辞就班”,方能使语言起到“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的作用,而我们却常常漠然视之。让“推敲”的佳话,流传于我们的意识中吧!当面对自己不太成熟的作品的时候,该如何锤炼自己的语言呢?首先就得像海明威那样,主张“去掉废话”,把一切华而不实的词句删去。针对语言表达时,要化解前后发生抵触的文意,通顺的文章去掉不好的语言,顺当的语言去掉不好的文意,灵活驾驭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总之,运用删、改、调、换、补等手段,力求选择生动、具体、形象、传神的语言来准确、恰当地表达优美的文意。

修改作文可采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形式,在诱导学生端正态度、注重过程、巧用方法的前提下,培养学生学习的合作精神,取长补短,促进学生相互间的心得交流、感受分享和团结协作,共同提高写作能力。

地理客观题解答的一般方法 篇6

解答客观题的一般步骤是审题干,即抓住关键词和中心句、弄清题干中的限定性词语等;审选项,即把错误的选项排除掉;审题干与选项的关系,排除干扰,做到准确无误。

一、审题干

做任何试题都需要认真、细致地审题,做选择题也不例外。高考地理试题绝大部分选择题的题干都以材料、图表的形式出现。在解答客观题之前,必须先认真阅读试题给出的相关材料,然后结合问题判断试题中哪些内容是解题所需的、哪些内容是关键的、哪些内容是干扰信息。

1.抓住关键词和中心句

题中的关键词是试题的“题眼”,是理解题意的关键,也是解题的关键。

例1.下图为北京西山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板栗属于喜光、喜暖的落叶阔叶树种,是北京西山地区重要的经济林木。在甲、乙、丙、丁四地中,最适宜大面积栽培板栗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喜光、喜暖”,所以板栗栽培应选在山地的阳坡,北京位于北半球,南坡为阳坡,光照、热量条件优越,故甲地最适宜。

2.弄清题干中的限定性词语

客观题题干中往往存在限定性词语。要选出正确选项,必须了解题目问的是什么,弄清题干中的限定性词语,解题的目的性就会更强,就不容易被其他错误选项所迷惑。

例2.下图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据此完成(1)~(2)题。

(1)该农业生产紧缺的自然资源是( )

A.土地资源 B.水资源

C.生物资源D.太阳能资源

(2)在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A.地形B.气候

C.公路交通枢纽D.港口

【解析】第(1)题,要注意限定词“紧缺”,由图可知,该地为非洲东部地区,最为紧缺的自然资源为水资源。故选B。第(2)题,本题考查城市区位因素。要注意限定词“主导”,图示甲地位于沿海地区,所以城市形成的主导区位因素为港口。故选D。

3.注意题组中各题之间的关系

高考地理客观题多以题组的形式出现,这说明该题组中的各题并非独立的,而是有着某种密切的联系,有时上题正好是解答下一题的重要条件。如果审题时不能注意这一点,不能从全局的角度来审读这一题组,而是将自己局限于某一题中,常常会无法解题。

二、审选项

客观题选项中有些选项存在明显的知识性错误或包含着部分错误,我们要先把这些选项直接排除掉。有些选项表述过于绝对化,绝对化的表述大多数是错误的,但有些绝对化的表述是正确的,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另外有些选项与题干存在一定因果关系,解答这类试题时一定要搞清楚因果关系是否正确。

例3.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日趋频繁。下列对图中人口迁出主要流向的表述与实际最相符的是( )

A.河北流向辽中南地区B.安徽流向京津地区

C.湖南流向长三角地区D.广西流向珠三角地区

【解析】改革开放后,人口迁移主要是由经济原因引起的。河北靠近经济发达的北京、天津,因此河北人口主要流向北京、天津;安徽人口主要流向长三角地区;湖南距离长江三角洲较远,因此人口流向长三角地区的比重不大;广西靠近广东,且珠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因此,人口从广西流向珠三角地区。故选D。

三、审题干与选项的关系

保留下来的选项,要坚持“以题干求选项”的解题原则,分析题干与选项之间的关系,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即以题干的规定性为准绳,对保留下来的选项,逐一分析,进一步确定哪些是干扰性选项。有时选项的观点虽然正确,但与题干的规定性无关或与题干规定性的要求不符,这样的选项也要排除。

例4.下图所示的大型商城,以汇集国际品牌商品、价格优惠为经营模式。某地理小组学生实地考察了该商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同学们针对如何新建这类大型商城各抒己见,其中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是( )

A.增加商城数量,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B.扩大商城规模,带动周边城镇发展

C.立体建设商城,集约开发利用土地

D.商城靠近景点,吸引游客休闲购物

【解析】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周边城市发展、吸引游客休闲购物等都属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但是题干中要求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立体建设商城,集约开发利用土地,能减少对土地资源的使用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故选C。

上面的方法,能够使解答高考客观题思路更加清晰,从而更有利于我们选出正确的答案,但解题的步骤和方法还应该因题而异,在实际应用中不能拘泥于解题的步骤,应该灵活应用,才能达到实效。下面展示一组综合应用上面方法的例题。

例5.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下页图所示。读图,完成(1)~(3)题。

(1)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

A.河流 B.聚落 C.耕地 D.地形

(2)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

A.线路过长B.距城镇过远

C.易受洪水威胁D.工程量过大

(3)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 )

A.地形分布B.绿洲分布

C.河流分布D.沙漠分布

电气控制电路检修的一般方法 篇7

维修人员技术水平的高低, 最能在故障点的查找上体现出来。故障的维修并不困难, 难就难在故障的查找上。如何对控制电路的故障进行查找呢?一般来说, 可以分为“看”、“问”、“闻”、“查”几个步骤。

(1) “看”:

(1) 观察熔断器内的熔体是否熔断; (2) 其他电器元件有无烧毁、发热、断线、导线连接螺钉是否松动 (3) 触点是否氧化、积尘等。对于高电压以大电流的区域、活动机会多的部位、容易受潮的接插件等, 要给予特别的注意。一旦发生故障, 要进行及时检查与修复。检查的内容包括:系统外观是否完整, 有无明显的操作损伤, 各部分连接线是否连接正常。

(2) “问”:

维修人员应及时和机床操作人员沟通, 了解故障发生前后设备运转状况如何, 这样做有利于检查人员根据电气设备的工作原理, 准确判断发生故障的部分, 及时找出故障原因, 进行维修。一般, 都需要询问以下几方面:系统的主要功能、操作方法、故障现象、故障过程、其他异常情况、有无故障先兆等。

(3) “闻”:

听一下电路工作时有无异常响声, 如振动声、摩擦声及其他异常声音。

(4) “查”:

即检查电路, 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保养性例行检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清理污垢, 消除漏电隐患; (2) 检查各元件导线的连接情况及端子排的锈蚀情况; (3) 对于已经被人维修过的控制器件, 应检查新换上元器件的型号和参数, 保证新器件的各项指标符合原电路的要求。第二步:首先排除比较明显的故障。例如电源故障、导线断线、继电器损坏、触头烧损等。这样做有利于更快的找到事故发生点, 减少时间排查时间, 易于观察和测量。第三步:对于多故障并存的电路, 应分清主次, 找到发生事故的主要问题, 再按步检修。检修时, 应注意遵循分析─判断─检查─修理的基本规律, 及时纠正分析和判断的结果, 按照实际情况一步一步地进行, 逐个排除存在的故障。第四步:根据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 判断故障范围。按照可调部分是否有效、调整范围是否改变、控制部分是否正常、互相之间联锁关系能否保持, 大致确定故障范围。再根据关键点的检测, 逐步缩小故障点。最后找出故障元件。

2 检修电路时的常用方法

利用万用表对电路进行测试, 进行故障判断的检修方法。

2.1 电阻检查法

利用万用表的电阻档, 对控制线路进行断电测量, 安全、有效。

(1) 电阻分阶测量法。

首先断开主电路电源, 把万用表置于倍率适当的电阻档, 接通控制电路电源。若按下启动按钮时接触器不吸合, 则说明控制电路有故障。检测控制电路之前, 应切断控制电路电源, 然后一人按下启动按钮不放, 另一人用万用表依次测量0-1、0-2、0-3、0-4各两点间电阻值, 根据测量结果可找出故障点。

(2) 电阻分段测量法。

首先切断电源, 然后一人按下启动按钮不放, 另一人把万用表的转换开关置于倍率适当的电阻档, 用万用表的红、黑两根表棒逐段测量相邻两点1-2、2-3、3-4、4-0之间的电阻, 如果测得某两点间电阻值很大, 则说明该两点间接触不良或导线断;如果测得某两点间电阻值很小, 则说明该两点间短路。使用电阻隔分段测量法时,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电阻分段测量法检查故障时, 一定要先切断电源; (2) 测量高电阻电器元器件时, 先将万用表的电阻档转换到适当档位; (3) 若所测量电路与其他电路并联, 必须先断开其他并联电路, 再测电阻值。

2.2 电压检查法

分为电压分阶测量法和电压分段测量法。

(1) 电压分阶测量法。

首先把万用表置于交流电压500V的档位上, 然后按图1所示的方法进行测量。断开主电路, 接通控制电路的电源。若按下启动按钮SB2时, 接触器KM不吸合, 则说明控制电路有故障。检测时, 需要两人配合进行。一人先用万用表测量0和1两点之间的电压。若电压为380 V, 则说明控制电路的电源电压正常。然后由另一人按下启动按钮不放, 一个用黑表棒接到0点上, 用红表棒依次接到4、3、2、1各点上, 分别测量出4-0、3-0、2-0、1-0之间的电压, 根据测量结果找出故障点。

(2) 电压分段测量法:

简述。检测时, 把万用表的转换开关置于交流电压500V的档位上, 按图1所示的方法进行测量。首先用万用表测量0和1两点之间的电压, 若电压为380 V, 则说明控制电路的电源电压正常。然后, 一人按下启动按钮SB2不动, 若接触器KM不吸合, 则说明控制电路有故障。这时, 另一人可用万用表的红、黑两根表棒逐段测量相邻两点1-2、2-3、3-4、4-0之间的电压, 根据其测量结果即可找出故障点。

电压检查法, 优点是排查故障准确, 缺点是带电测量不安全。

3 经验法

(1) 黑暗观察法:电路存在接触不良故障时, 在电源电压的作用下, 常产生火花并随伴着一定的声响。应在比较黑暗和安静的情况下, 观察电路有无火花产生, 聆听是否有放电时的“嘶嘶”声或“啪啪”声。产生火花的地方存在着接触不良或放电击穿的故障。 (2) 弹压法:主要用于活动部件。如接触器的衔铁, 行程开关的滑轮臂、按钮、开关等。通过反复弹压活动部件, 使活动部件动作灵活, 同时也使一些接触不良的触头得到摩擦, 达到接触导通的目的。 (3) 替换法:对值得怀疑的元件, 可采用同型号的新元件, 替换的方法进行验证。如果故障依旧, 说明该元件没有问题。但如果故障排除, 则说明该元件存在故障。

经验法一般作为故障查找时的辅助手段, 最终确定故障点时, 仍需使用检测法进行确认。

摘要:在电气控制线路故障的维修过程中, 好的维修方法, 能帮助维修人员从复杂的电气控制线路中, 快速地查找出故障点。本文根据实践经验, 总结了电气控制电路故障检修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希望对广大电气维修人员有所帮助。

平面体系机动分析的一般方法 篇8

1 平面体系几何组成分析的一般方法

1.1 体系简化

对体系进行几何组成分析时宜先将体系简化.体系的简化方法有以下5种.

1.1.1 拆去二元体

二元体不影响体系的机动性质,故遇到二元体宜先拆去.注意所拆二元体要满足二元体定义要求.这是二元体规则最简单最直接的应用.

图1所示体系依次拆去二元体DEE'—HDC—GCB—FBA—IFG—GFJ—IGJ,剩下A处固定铰支座,而固定铰支座可视为在基础上添加的二元体,故原体系几何不变且无多余约束.

1.1.2 链杆简化

链杆简化有两种常见情况:联结两节点的复杂形状的链杆可用直线链杆代替;联结3个结点的复杂形状杆件,可视为3根联结此三结点的单链杆.

图2所示体系[5]中CA,CB,CD,CE4根折杆均由两个铰结点联结,可简化为4根直线链杆,如虚线所示,然后依次拆去二元体CEE'—D'DC—ACB剩A处和B处固定铰支座,原体系几何不变且无多余约束.

图3所示体系中Y型杆BFG联结3个结点,可视为BF,BG和FG3根单链杆,则三刚片AC,DH和EK用3个不共线虚铰相联,体系几何不变且无多余约束.

1.1.3 并块简化

把分析出的几何不变部分看作一块,即一个刚片,再按组成规则逐步组装扩大,形成更大的几何不变部分,将其看作一块.并块简化后再按两刚片或三刚片规则进行分析.

图4所示体系可用并块简化方法化为两个刚片.AB与基础由3根链杆相联组成几何不变体系,在此基础上依次添加二元体ACC'和BDC组成更大的几何不变部分视为刚片I,链杆EF,EG和FG由3个铰两两相联组成几何不变体系,视为刚片Ⅱ,刚片Ⅰ,Ⅱ由3根链杆相联,此三链杆交于O点,O为虚铰,根据两刚片规则体系瞬变.本题中刚片I是用二元体规则进行的并块简化,刚片Ⅱ应用三刚片规则做并块简化.

图5所示体系宜先用三刚片规则做并块简化,体系与基础由4根链杆相联,基础必为一刚片,将杆AB和CD看做Ⅱ,Ⅲ刚片,此三刚片由3个不共线虚铰两两相联组成的体系几何不变且无多余约束,并作一块,记作新的刚片Ⅰ,刚片Ⅰ伸出CE,DF,AG和BH4根链杆,故选EF和GH当做新的Ⅱ,Ⅲ刚片,此三刚片仍由3个不共线虚铰两两相联,故体系几何不变且无多余约束.

1.1.4 拆去基础

当体系与基础由3根不全平行也不全交于一点的链杆相联时,可将基础连同三链杆一起拆去,不影响原体系的机动性.这种简化方法是将两刚片规则用于体系的简化.

图6所示体系可先拆去基础,再用并块简化方法化为两个刚片分析,根据两刚片规则,体系几何不变且无多余约束.

1.1.5 分块简化

当体系中某几何不变部分同基础和其他部分之间由3根不全平行也不全交于一点的链杆相联时,可连同三链杆一起拆去该几何不变部分,不影响其他部分的机动性.与分块简化一样,这种简化方法也是将两刚片规则用于体系的简化.

图7所示体系中,CDE部分几何不变有一个多余约束,它与基础及其他部分之间由3根不全平行也不全交于一点的链杆相联,将CDE部分连同3根链杆一起拆去,剩余为一单跨简支梁,原体系几何不变有一个多余约束.

1.2 刚片选取

体系简化后要根据三刚片规则或两刚片规则进行分析,故第2步应选取刚片.选准第一刚片是关键.由三刚片或两刚片规则可知,此刚片必定通过铰或链杆同其他刚片相联,故找出第一刚片伸出的铰或链杆,以这些铰或链杆为藤,“顺藤摸瓜”即可找出其他刚片.

第一刚片的选取一般有两种情况.基础与体系之间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单铰或相应的4根或4根以上链杆相联时,通常把基础选为第一刚片;其他情况可用试选办法找出第一刚片,试选时一般选取与其他部分之间有2个单铰或4根链杆相联的几何不变部分为第一刚片.

此外,当体系与基础间由两个单铰相联时,有时也把基础当作1根链杆,然后按照第2种情况选取刚片.

1.3 分析所选刚片间的联结关系

选出刚片后,分析刚片间的联结关系,根据组成规则判定体系的机动性质.分析刚片间的关系时,应注意应用虚铰的概念及三刚片规则中虚铰在无穷远的情况[6,7].

2 算例

对图8所示体系进行几何组成分析:首先简化,拆去二元体D—G—F,EFC几何不变并做一块;然后选刚片,体系与基础之间由4根链杆相联,基础选作第一刚片,A处固定铰支座相当于在基础上添加二元体,故并入基础作为第I刚片,第I刚片伸出4根链杆AD,AE,BB'和CC',其中AE和CC'与几何不变部分CEF相联,将其选作刚片Ⅱ,AD和BB'与杆BD相联将BD选作刚片Ⅲ;最后分析刚片间的联结关系,刚片Ⅰ,Ⅱ,Ⅲ由虚铰OⅠ,Ⅱ,OⅠ,Ⅲ和OⅡ,Ⅱ两两相联,OⅠ,Ⅱ和OⅡ,Ⅱ的连线与构成无穷远处虚铰OⅠ,Ⅲ的链杆平行,体系瞬变.

对图9所示体系进行几何组成分析:首先简化,拆去二元体E—G—C和F—H—C,BDF几何不变并做一块;然后选刚片,体系与基础之间由4根链杆相联,A处固定铰支座并入基础作为第I刚片,第I刚片伸出4根链杆AD,AE,BB'和CC',分别与图示Ⅱ,Ⅲ刚片相联,故选出3个刚片;最后分析刚片间的联结关系,三刚片由虚铰OⅠ,ⅡOⅠ,Ⅲ和OⅡ,Ⅱ两两相联,3个虚铰不共线,体系几何不变且无多余约束.

对图10所示体系进行几何组成分析:首先简化,体系与基础由两个单铰相联,将基础视为一根链杆,即链杆AB,ACE和BDF几何不变并做两块;然后选刚片,将ACE选作第Ⅰ刚片,第Ⅰ刚片伸出4根链杆EG,AE,BB'和CC',分别与图示Ⅱ,Ⅲ刚片相联,故选出3个刚片;最后分析刚片间的联结关系,三刚片由虚铰OⅠ,Ⅱ,OⅠ,Ⅲ和OⅡ,Ⅱ两两相联,这3个无穷远虚铰共线,体系瞬变.

3 结语

论文主要论述了平面体系机动分析的一般分析方法,该方法将平面体系机动分析3个基本组成规则的应用具体化,使得平面体系的机动分析可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有助于理解和掌握该部分内容.

参考文献

[1]贾培强,陈贵清.“虚链杆”在组成分析上的应用.力学与实践,2002,24(4):66-67

[2]邱秀梅,戴景军,孙建武.平面体系几何组成分析的方法技巧.力学与实践,2009,31(2):80-82

[3]于苏民.铰结三角形代换法作平面杆系几何组成分析.力学与实践,2005,27(2):72-73

[4]李秀梅,韦斌凝,陈建芳.基于平面杆系几何组成规则的刚片选取.广西大学学报,2004,29:125-127

[5]石志飞.结构力学精讲及真题详解.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6]李廉锟.结构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机电设备维护维修的一般方法 篇9

1、机电设备的空间环境维护

机电设备工作环境包括:环境的温度、湿度、振动、粉尘、空气的盐碱度、鼠害等。电子设备在实际使用中会受这些外部使用环境参数的变化严重影响着设备的使用寿命。例如, 使用环境的温度、湿度过高、粉尘较大、外力震动甚至鼠害等因素, 都可影响设备的使用。所以, 在实际的使用中, 保持一个良好的设备使用环境, 才能够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为此, 平时要求保持设备运行环境的清洁, 并做到通风、干爽。

温度问题。一般来说, 过高的温度会给设备带来运行不稳定的结果, 容易加速设备的老化过程。因此, 要根据设备的使用要求保持环境在适当的温度范围内, 有条件的要安装空调设备。

湿度问题。若设备环境湿度太大, 容易使机电设备内的电路绝缘性能下降, 导致电路工作不正常。因此, 对于一些要求相对较高的设备, 都应配备去潮设备。

振动问题。由于机电设备的使用环境经常性地受到振动, 很容易让那些机械接触性的电路连接产生接触不良的现象产生。因此, 在环境要求高的情况下, 应当将这些易受振动影响的设备放置在不易长期受振动的位置, 或采取一定的隔离、防震等保护措施。

粉尘问题。环境中的大量粉尘会通过设备的散热孔隙或风扇进入设备的内部的电路板和电子元器件上, 或通过设备的静电将空气中的粉尘吸敷在元器件上。由于粉尘吸水性很强, 其中有的也含大量导电尘土, 最容易改变高阻抗电路的输入电阻以及高压工作电路的正常工作, 它会严重影响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此, 必要时, 可安装防尘、除尘设备。

鼠害问题。老鼠不但会咬断各类电缆, 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还经常在设备上拉屎拉尿, 由于尿中的盐份具有导电性, 很容易导致设备短路而损坏。因此, 必须加强鼠害的预防和处理工作。

2、电源环境维护

电源环境包括:电网电压、频率、电网干扰和波动、线路的容量、自发电的质量等。电源是所有机电设备的动力来源, 设备的正常运行需要一个稳定、可靠的电源供给环境。因此, 要经常性地对低压配电柜、电力线路等电力设施进行巡视, 加强对供电线路的管理,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供电线路的检查。主要检查所有重要供电线路是否完好, 有无鼠害、外界等因素破坏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配电柜和配电箱的检查。主要检查配电柜和配电箱内的空气开关是否良好, 有无烧焦和炭化现象发生,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机电设备的维护

对机电设备的维护主要是依据各类不同设备的使用要求, 有针对性的进行维护。所以我们必须严格按照设备使用说明书进行维护。在实施维护时, 必须注意以下事项:

设备的机架与机壳卫生。既包括设备的外表面, 也包括设备内部的清洁工作, 要做到定期清洁。

定期对机电设备的易磨损机械部件清洁、加润滑油或更换另件。

定期检查各种保护、防护设施是否完好, 如接地装置、防护屏障、、标示牌、警示牌等。

4、机电设备的维修常用方法

在机电设备出现故障时, 迅速、准确的确定故障点, 判断故障类型, 对于排除故障, 显得至关重要。

观察法。即是用人的所有感觉器官去判断设备是否异常, 包括眼看、耳听、鼻闻、手摸等。在设备的维护维修中, 注意观察设备的外观、形状上有无异常。首先是眼看, 观察设备是否同故障发生前一致, 有无出现弯曲、变形、变色、断裂、松动、磨

春耕农机具临阵巧维护

张大可张洪路

春节过后, 许多农民朋友都在忙着春耕备耕, 各种农业机械将要投入春耕生产。由于微耕机、插秧机、抽水泵等农业机械闲置时间较长, 单从机械的外表上难以判断其工作性能的好坏, 一旦马虎大意, 轻装上阵, 工作中就会出现技术状况差, 事故隐患多。因此, 春耕农机临阵之时, 仍然要按照农机使用规范和要求, 进行认真细致的维护和保养, 这样春耕夏插时农机具才能达到良好的运行状态, 延长其使用寿命。

一、微耕机

巧妙添加机油, 工作轻松寿命长。

首先, 要及时添加新机油。在加油之前, 先要排除存留机油, 发动机运转1小时后, 乘着热机再更换一次机油, 否则就不能排尽机体内的残余机油。待首次工作20小时后再彻底更换机油, 这样方可安全使用。以后正常保持每工作100小时换一次机油。发动机初次起动后要进行5分钟的热机运转。在发动机未热之前保持低速负载运转, 切勿高速满负载运转或低速无负载运转。

其次, 选择合适的机油非常重要。如果使用的机油牌号不适合, 会引起活塞环的粘合, 烧坏活塞环;缸套的快速磨损;轴承及其它运动部件的快速磨损, 缩短柴油机的使用寿命。如果燃油掺入了水和脏物, 会导致柴油机运转不正常或无法作车。如果燃油中有水和脏物, 应将燃油存贮在干净的容器中进行沉淀2个小时以上, 然后用胶管或泵抽出上面的燃油, 容器底部的油不可使用。

第三, 要避免过量负载运转。发动机在磨合期不能满负载运转, 可以按转速3000转/分、负载50%左右进行磨合。另外, 要保持空气滤芯器清洁。如果出现发动机功率不足, 烟色恶化, 则要更换空气滤芯或清芯。滤芯第一次清洗为使用100小时, 笫二次是使用到500小时, 使用到1000小时后更换滤芯。

二、插秧机

细心调节保养、插秧顺利不乱档。

首先, 要添加合适的发动机机油。插秧机发动机最好选择四冲程汽油机机油使用。正常作业后要定时检查发动机机油面, 燃油箱油面, 液压油面, 不足添加。要及时清洗化油器, 在摩托配件店购买清洗剂清洗。同时拆洗沉淀杯, 加入燃油, 起动发动机试运转机具。

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

损、冒烟、漏油、腐蚀、产生火花等情况;其次是鼻子闻, 一般轻微的气昧是正常的, 当人不能忍受时则说明电流太大应调整或保护;再次是耳听, 声音、振动音律及音色的异常;最后是用手触摸设备的绝缘部分, 有无发热或过热, 接头有无松动等。通过观察法, 确定设备运行状况以及发生故障的性质和程度, 对于迅速排除故障、少走弯路是非常有效的。

复位法。机电设备经过长时间的不间断运行, 出现故障是难免的。有些故障情况, 仅仅是由于设备内部控制单元长时间工作紊乱, 或者外界环境干扰造成, 设备本身并未损坏。此时, 仅需要对运行设备进行重新开机、上电复位即可恢复正常, 此即复位法。

对比法。即是将两样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发现问题并排除问题的方法。如何采用对比方法, 关键是在寻找相同或相似的东西, 要寻找的东西也可以是回忆。两台相同或相似的设备, 将之进行比较, 就不难发现其中的异常了。在使用对比法排查故障时, 要特别注意设备的参数设置, 排除因参数设置不正确引起的设备故障。

替换法。即是利用同类型 (甚至同型号) 的元器件对产生怀疑的部件进行更换进而确定、排除故障的方法。特别是在采用上述各种方法仍旧无法排除故障的情况下, 采用替换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项目调研的一般方法及实施步骤 篇10

关键词:项目调研,步骤,方法,关键

0 引言

调查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的重要桥梁,是政府、企业制定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项目调研是通过各种调查方式,比如现场访问、电话调查、拦截访问、网上调查、邮寄问卷等等形式得到受访者的资料和意见,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事物的总的特征。项目调研的目的是获得系统客观的收集信息研究数据,为项目负责人决策做准备,同时为下游工作者提出合理可行性的建议和方案。

调查研究大体上可分为3个阶段:1)准备阶段。准备阶段是调查研究的决策阶段和打基础阶段,是整个调查研究工作的真正起点。准备阶段的任务有3项:第一,确定调研课题,明确成果目标。第二,学习有关文件,掌握有关资料。第三,制定调研计划,拟定调研提纲。2)实施阶段。实施阶段是调查研究的中心环节。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调研计划和调研提纲,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搞好材料收集整理,并认真综合分析研究,提出调查结论。其基本过程是:调查———研究———再调查———再研究。3)完成阶段。完成阶段是按要求出成果的重要阶段。

调查研究要讲究方法,即调查研究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手段。概括地讲,可分为调查的方法和研究的方法。1)调查的方法主要有实地观察法、文献调查法、实验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典型调查法等。2)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根本方法是科学的哲学方法。从研究的具体方法看,主要有逻辑方法和系统方法等。常用的逻辑方法有比较和分类、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等。系统方法就是从整体着眼,局部入手。

1 准备阶段

1.1 明确调研的目的、性质和主题

a)明确调研的目的

首先,必须定义项目调研的目的,项目调研对项目定义范围的现状进行客观、真实、详尽的调查了解,系统的搜集与项目相关的信息。在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真实、可靠、明了的调研报告,以供他人来获取信息。并对项目负责人或下游工作人员提出相应的建议。所以必须明确调研的目的,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方向和深度,合理地整合材料,提出有建设性的调研报告。

b)明确调研的性质

调研的性质分为3类:

1)概念性调研———从宏观层面上的了解,获取具有普遍性的信息。

2)项目性调研———具体的项目调研,从客户需求中找到可行的项目,提出专项调研的主题。

3)专项调研———与客户进行具体项目的洽谈。

c)明确调研的主题

项目调研的问题很多,不可能通过一次调研就解决所有的问题,因此,在组织每次项目调研时应找出关键性的问题,确定调研的主题,但调研专家的界定不能太宽、太空泛,以避免调研主题不明确具体。选题太宽,将会使调研人员无所适从,不能发现真正需要的信息;选题太窄,不能通过调研充分反映市场的状况,使调研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由此可见,调研主题选择要适当。

经过材料的收集,对于所调查的问题更加明朗,由此可以初步确定调研的主题,确定调研主题有以下几个要求:

1)明确所调研内容的关键;

2)搞清问题的所在,调研内容应当是当前工作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3)明确通过调查而获得的数据,是管理层依靠数据得出结论的依据;

4)明确调查的技术和准确度要求;

5)所得调查结论应该含义清晰。

1.2 明确项目调研的原则

a)科学性原则

由于项目调研工作的复杂性,需要有一整套科学的调查方法作为成功的保证。可供选择的具体调研方法是很多的,必须遵循科学的原则来运用这些具体方法。首先,策划者必须贯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保证调研结果的客观性,不能用主观臆测来代替对客观事实的观察。其次,调研者必须能够透过纷繁复杂的市场现象,探求事物的原因和本质,因此,需要在调研工作中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对观察结果作合理的假设与推断,并对推断的结论进行可靠的检测和验证。

b)复合性原则

在项目调研中,调查者切忌过分地依赖某一种自己熟悉或偏爱的调查方法。对同一个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可以将通过不同方法获得的调研结果互相验证和补充,提高项目调研的可靠性。另外,也应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也有利于提高调研结果的可信度。

c)价值性原因

项目调研获得信息可以为企业带来一定量的价值,但是进行项目调研也必须投入一定的成本。因此,在进行项目调研时,必须注意所获得信息的投入产出比例关系,调查策划者应明确哪些调研项目,采取哪些调研方法,应投入多少的成本,取得多大的效用等。调研成果的价值大小依赖于它本身的可靠性。

d)创造性原则

项目调研应当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需要调研者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项目的诉求者一般都是消费者,因此处于变化之中,在进行项目调研时,调研者应当发挥创造性的思维,不断的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

1.3 调研方案(调研设计)

调研设计的具体内容包括:明确需要收集什么信息;需要怎样的收集方法和测量手段;调研对象是谁;数据将如何分析。调研设计要保证:所收集的信息必须有助于营销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所有信息最终都应该与营销决策有关。

调研设计的目标:收集相对于调研费用而言最有价值的信息。同样的调研问题在实施中可能产生不同精度的信息。信息的精确度是受很多潜在误差的影响的。不要使自己成为精算师,调研设计的目的不是想办法获取尽可能精确的信息,而应该在一个明确的预算水平上,尽可能使潜在的误差小。

调研设计者首先要根据所需信息类型的不同,采用不同类型的调研方法。调研的类型一般从广义上分为探索性调研和结论性调研,后者又分为描述性调研和因果性调研两种。

探索性调研用以发掘问题的性质以及与问题有关的参数。探索性调研具有高度灵活性,并倾向于依靠二手资料收集、方便性抽样、小规模调研或简单实验调研等技术。描述性调研则更注重问题模型中各参数的精确描述。消费者研究、市场潜力研究、态度研究、销售分析、媒体调研和定价研究等都是描述性调研,其信息源可以多种多样,但主要靠二手资料和访问调研。因果性调研是用以识别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调研方法。

a)确定数据来源

项目调研计划制定必须要考虑资料来源的选择。调研资料按其来源不同,可分为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第一手资料指为了一定的目的采集所得的原始资料。采用第一手资料的费用比较高,但资料的价值相当大。这种资料常常来自现场的调查。第二手资料是指为了其他目的而采集的现成资料。在现代项目调研中,往往采用第二手资料的形式来进行调研工作。这样比较方便,而且成本也比较低。调研人员可以从内部资料中获取,也可以利用外部资料间接获取。常见的内部资料常来自企业的财务报表。资金平衡表、销售统计以及其他报表档案,外部资料常来自政府的文件、书籍、报纸、期刊,以及各种出版物。项目调研的起点来自于第二手资料。但是这样的二手资料必须精确、可靠并且真实。

是一线调查资料数据还是二手资料,抑或两者的结合。对于第一手资料,应该初步确定调查人员的范围,如果需要第二手资料,则需要确定收集的方向和收集方法。

b)确定调研方法

调研的方法包括: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电话会议、市场法、实验法等。

1)访谈法:是指直接从被访者那里系统地收集信息。比如:

电话访问———通过电话从被访者处收集信息。这与电话会议的方法有相通之处。

邮寄访问———通过邮件或类似方式从被访者处收集信息,通常把通过报纸、杂志收集信息的方法归为邮寄访问。邮寄的主体可以是调研问卷,所以这与问卷法也有相通之处。

人员访问———在被访者家里或办公室中通过面对面方式的信息收集。这需要调查者很高的悟性,从话语中解析出你需要的信息。也可以在访问的特定时刻让被访者填写调研问卷,同时调研问卷也可以成为你提问的提纲。

2)问卷法:指通过让被访者填写调查者准备的调研问卷,来客观地获取信息的方法。

3)市场法:将模型投放市场,观察其市场效应,来确定研究方向。这种方法的成本很大,少量、局部的市场法更不具有代表性,故不常用。

4)实验法:调研人员操纵一个或多个变量,测量该变量对其他变量的影响。

实验室实践:独立变量的操作在人工环境下的实验调研。

现场实践:独立变量的操作在自然环境下的实验调研。

项目调研的各种方法,并不一定是单独使用,更多时候是融会贯通、交互使用,来达到获取信息的目的。

c)选择调研人员

调研人员应善于在市场调查过程中,根据情况的变化而随时修正自己的访问内容,但同时掌握调研的根本目标不变,这就要求调研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市场实践能力与问题整合能力。选择合适的调研人员是调研成功与否、调研结果准确度高低的一个关键。

d)选择调查样本

明确调查的范围,样本的数量和特征以及抽样方法。

项目调研往往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一般可分为非随机抽样调查和随机抽样调查两类。非随机抽样调查有配额抽样法、任意抽样法与判断抽样法等。非随机抽样的样本是由调研者凭经验主观选定的,因而代表性依赖于调研者的经验,具有主观性,所以调研结果误差较大,不能正确的反映总体和实际情况。

随机抽样是指随机的从总体中选出一部分作为调查样本,从而推断总体特征。根据抽样技术的差别,常用的随机抽样可分为简单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和分群随机抽样等方式。

1)简单随机抽样。是指在调查对象总体中不作任何主观的选择,纯粹用随机方法抽取样本,使每一个个体被抽作样本的机会均等。具体做法是将调查总体逐个编号,然后决定样本的大小,根据随机数表抽取回需样本。

2)分层随机抽样。是指借助于辅助资料,把总体按一定标准进行分层,然后在每一层中用简单随机抽样方式抽取样本进行调查。这种方法可以增加样本的代表性,避免样本集中于总体的某个层面。

3)分群随机抽样。是指把调研对象总体划分为若干群体,以简单随机抽样法选取一定数量的群体作为样本,然后对抽取的样本群体进普调,以止推断总体特征。例如对于纺机行业的项目调研。就可以把对象分为:纺机的制造者———纺机企业和配件厂、纺机的使用者———纺织企业和化纤企业。

e)预算经费并做出时间安排

调研工作总是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资金,因此必须做出预算,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以决定调研工作是否有必要进行、怎样进行。

f)制定调研计划

制定调研进度计划,并按照进度计划时间表进行调研实施。

1.4 调研材料的准备

a)介绍说明材料

根据不同的调研活动,需要准备不同的说明、宣传材料,不但是调研人员和项目的自我介绍,同时在调研过程中就起到一个宣传作用,将初步的宣传融入到调研的过程中,更有利于被调研人的接受。所以调研之前必须准好一份该项目的说明、宣传材料。

b)提纲

有一个好的调查提纲,就有了调查的主动权,就可以减少调查过程中的盲目性。调查提纲要把调查的目的、所要了解的主要问题等,尽量拟得具体一些,使被调查者易于受到启发,易于掌握。当然,拟定的调查提纲应当根据被调查者的素质情况有所区别,但一般来说,调查提纲拟得越细,获取的信息就越具体,调查就会越深入,越能抓住关键和要害。具体地来说,提纲应涵盖的内容有:

1)调研的目的、性质和主题———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偏离主题,把握重点,为了调研的目的进行一系列的工作。

2)调研对象———将所要调研对象的顺序、必要信息列在提纲上,使调研人员明确自己的工作顺序,也方便其迅速获取调研对象信息,不容易混淆。

3)询问提纲———需要问被调查者什么问题,需要获取到什么样信息,都必须列在询问提纲中。

4)时间进度———将自己之前制定的时间进度表列在提纲上,有助于提醒自己在什么样的时间节点该做什么样的工作。

c)问卷表

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它是根据调查目的,将所需调查的问题具体化,使调查者能顺利地获取必要的信息资料,并便于统计分析。

一个成功的问卷设计应该具备两个功能:一是能将所要调查的问题明确地传达给被调查者;二是设法取得对方合作,并取得真实、准确的答案。但在实际调查中,由于被调查者的个性不同,他们的教育水准、理解能力,道德标准、宗教信仰、生活习惯、职业和家庭背景等都具有较大差异,加上调查者本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高低不同,将会给调查者带来困难,并影响调查的结果。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被调查者不了解或是误解问句的涵义,不是无法回答就是答非所问。

第二,回答者虽了解问句的涵义,愿意回答,但是自己记忆不清应有的答案。

第三,回答者了解问句的涵义,也具备回答的条件,但不愿意回答,即拒答。具体表现在:1)被调查者对问题毫无兴趣。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对问卷主题没有兴趣,问卷设计呆板、枯燥,调查环境和时间不适宜。2)对问卷有畏难情绪。当问卷时间太长,内容过多,较难回答时,常会导致被调查者在开始或中途放弃回答,影响问卷的回收率和回答率。3)对问卷提问内容有所顾虑,即担心如实填写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其结果是不回答,或随意作答,甚至做出迎合调查者意图的回答,这种情况的发生是调查资料失真的最主要原因。

例如,在询问被调查者每月收入时,如被调查者每月收入超过800元时,他就会将纳税联系在一起,从而有意压低收入的数字。

第四,回答者愿意回答,但无能力回答,包括回答者不善于表达的意见,不适合回答和不知道自己所拥有的答案等。例如,当询问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的动机时,有些消费者对动机的涵义不了解,很难做出具体回答。

为了克服上述困难,完成问卷的两个主要功能,问卷设计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程序。

1.5 了解调研对象

在准备调研材料的时候,会涉及一个调研对象的信息,此时就需要在调研准备阶段对调研对象有一个明确和充分的了解,这部分内容贯穿在整个准备阶段,只有确定了调研对象,才能安排时间计划和节点,同时只有了解调研对象的信息,才能准备提纲、相应的问询内容。

a)明确调研对象

所有的调研活动都必须“有的放矢”,为了一定的目的而开展;同时,它必须针对特殊的、特定的群体来做。很多调研,并没有预先明确自己的特定的“针对对象”,而是“四面撒网”,这样的调研问卷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调研”,或“公众调研”,而非所需要的“项目调研”。

调研的对象必须非常确定。在做每一次调研活动前,要预先确定调研对象。只有这样“针对性极强”的调研,反馈出来的信息才会非常有用,对项目工作的开展有着极大的裨益。

b)了解调研对象

只有对调研对象充分的了解,才能知道他需要什么,你们之间能有什么样的项目合作。明确客户所面临的管理决策问题,也就是背景情况的认识。

1.6 把握专业领域

调研人员并不一定是调研内容的专业人员,所以对专业知识的主动学习将是调研过程进展情况以及调研结果的准确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也是调研人员优秀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调研人员必须在调研工作的准备阶段,快速学习该项目的专业领域,把握关键,既有助于与被调查人的沟通交流,更有利于把握信息的价值,整合和分析材料。

2 实施阶段

2.1 联系好调研对象

对于访问类型的调研,要在去企业前,与企业有关人员约定了具体时间和接待人员。

2.2 调研过程

接下来就是根据准备阶段制定的时间计划和人员安排,拿着提纲和充分的材料,按部就班地进行调研工作。在此,对调研人员提出一点要求:

1)放下架子,甘当学生。注意调动谈话者的积极性,让他们把知道的情况毫不保留地都谈出来。

2)学会捕捉信息。从调研对象的话语中,尽可能捕捉需要的信息。这一点需要调研人员有足够的经验和悟性,被访问者也许不会直接透露一些企业或部门的机密的信息,但当你问及相关的问题时,他的回答总会透露一些或暗示一些信息,就要从中解析出有利的信息,将它记录下来,再加上过后的整理和分析,就是极有用的第一手数据。

3)认真做好调研记录,特别是涉及到有关数量、数字。

4)恰当把握调研的进程,重要的多谈,没谈透的及时追问,需要核准的,当时核对。偏离主题的赶紧往回引导,防止跑题。这样有利于提高调研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5)结束前,检查调查谈话是否有遗漏的内容,并就调研内容中尚不明确的问题与对方探讨。

6)求真务实。调研过程中,一定要追求真实性和务实性。项目调研的委托人需要的是真实的数据和情况的反应,所以调研人员在调研的过程中,切不可弄虚作假,走形式。在与被调研对象之间的访谈时,也尽量做到务实,套话、空话尽量少说,要在尽量少的对话和提问过程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2.3 材料的整理、分析

在完成调研过程后,调研人员会获得很多的材料和数据,但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是有价值的,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材料都只有表面的价值,这就需要调研人员对材料进行两个重要的处理:整理和分析。

a)整理

整理就是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和科学加工处理过程。从而保证分析工作的客观科,人而更好指导整个项目活动的顺利进展。信息从现场回到项目负责人手上以后到报告撰写前的所有处理程序就是整理的过程,又根据不同的调研方法会有不同的步骤。如,座谈会有审核、分类、编码、整理音像带、补充、统计(半自动)、制图表、打印、归档等。问卷法有审核、分类、编码、录人、缺失检验、分维度统计、制图表、打印、存档等等。

调研人员需要将真正有价值的材料整理出来,并将相应的数据等制成图表,既为之后的调研报告准备好素材,也为报告的审阅者提供一个更直观、更明了的数据平台。

b)分析

分析就是数据资料经过搜集、加工、处理之后,要对基进行分析,从中获取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分析方法主要有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两种。

如果说整理是对材料的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那么分析就是对材料的精中取静、“鸡蛋中挑骨头”。调研人员必须在整理好的材料中,分析出一个普遍规律,还要从材料中间分析出深层次的意义,即潜在价值。这是人的主观工作,是单靠客观的数据不能完成的,必须将枯燥的材料和数据进行理性的分析,得出一个结论,供给报告的审阅者去获取信息,而不是将数据交付给别人让其自己去获取信息。

3 完成阶段

3.1 撰写调研报告

a)项目调研报告分为三大块:

1)现实性描述———即对实际情况的一种写实,反映的是第一手的数据资料,通常是客观、真的资料,内容包括调研目的、调研方法、数据资料处理技术、主要调研资料摘录、调研结论等

2)分析———是调研人员针对自己的调研内容和所得数据资料的整理分析结果,将单一的数据资料整理成可视化的报表、文字等,着重报告调研隐藏的事实与结论。

3)建议———是调研人员给上级决策人物或下游工作人员提供的的结论与建议,供他们参考的意见。例如项目性调研就是从客户需求中找到可行的项目,为后续的专项调研提出可行的主题。

b)撰写调研报告注意事项

1)既要考虑调研的最初目的,又不能受其束缚。对有关问题之所以要调查,要研究,肯定是有目的的。通常是形成了最初的调研目的,然后就带着明确的调研目的去调研,随着调研的逐步深人,就要对最初的调研目的作进一步的验证、补充和校正。所以最初的目的并不一定是最终的目的,在撰写报告时,切不可受最初定义的目的束缚。

2)既要有事实,更要有观点。调研报告的事实部分应完整系统,占主要篇幅观点应正确鲜明,占主导地位。写调研报告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调研结论去说明事情的真相,探索事物的内在规律,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等。因此,调研结论应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这就要求须完整系统地反映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使读者了解调研结论的来龙去脉,了解得出某一调研结论的依据。在调查阶段,主要是弄清事实,事实居于主要地位,观点只能从大量的事实中产生。为了形成正确的观点,事实了解得越多越好。撰写阶段则相反,观点居于统帅地位,所有事实都是用来说明观点的,居于服从的地位。

3)既要叙述,又要议论,二者不可偏废。调研报告要靠事实说话,这就决定了叙述是其主要表达方式之一但叙述事实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观点,观点要占主导地位,因此议论也是其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只有把叙、议手法交替使用,才能更好地揭示事实与事理之间的逻辑关系,使观点与事实融为一体。不如此,就会出现事与理分离、观点与事实不统一,或有事无理、有理无事等弊病。当然,叙述事这与议论事理又不是简单相加而表现为截然分开的两大块。正确的方法是边叙述事实边议论事理,即“夹叙夹议”。

4)正确使用语言。调研报告语言总的要求是准确、简洁、通俗。避免语意模糊和咬文嚼字,尽量少用生僻术语以及华而不实的词藻。陈述事实时,应该语言客观、科学,不加任何虚饰。在议论部分,则不必拘泥,可以充分发挥,准确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受,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倾向。调研报告初稿完成后,还要进行反复修改,要看一看,研究成果是否表达清楚了,材料用得是否妥当,用词是否确切,文字是否合乎习惯,是否容易为读者理解。

3.2 对下一步调研或其他工作提出建议

调研人员在对调研结果数据做过整理和分析后,要对整个项目或下游工作人员提出可行性建议。调研人员作为调研过程的参与者、实施者,以及调研数据的整理者、分析者,他对整个调研结果会有既宏观又具体的认识,由调研人员提出的建议,往往比较真实和可行。

在提交了调研报告,并且对整个项目或下游工作人员提出可行性建议后,这次项目调研的工作就已经完全结束。

参考文献

[1]夏海波.材料分析,贵在深入——谈调研报告的写作方法(二)[J].档案管理,1999(5).

[2]柳新华.从调查研究到调研报告的正确方法[J].中国行政管理,2003,3(213).

[3]刘宝艳.讲究调研方法提高工作水平[J].现代农业,2007(3).

[4]钱峰.企业办公室开展调研工作的有效方法[J].领导科学,2003(9).

[5]徐松竹.入之愈深其见愈奇—谈调研方法[J].秘书工作,1999(1).

浅谈政治案例分析的一般方法 篇11

案例分析所选用的案例要针对教材内容的需要,符合教材内容,能够直接有效或正好说明所学的法律知识和法律观点。案例分析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那些不好理解或只用理论说不明白的法律知识,使学生加深对教材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的理解与掌握,为所学内容服务。因此,选用案例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来确定。要使所选用的安全具有针对性,教师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对教材中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些地方学生难以理解需要运用案例分析来帮助理解,哪些知识点需要运用案例分析来帮助学生巩固提高,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地去选用案例进行案例分析,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初二思想政治第七课“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关系”这一教学难点问题时,针对有些青少年学生认为“只要不犯罪,有点轻微违法行为不要紧”的错误观点,选用某青年在校读书时以常违反校纪,以教育屡教不改,慢慢发展为小偷小摸行为,最后发展到持刀入室盗窃,被公安机关抓获,被法院判刑入狱。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的真实案例分析,使同学们从中领悟到,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教育学生要从小树立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

二、选用案例要注意真实性

首先,要注意所选用案例中的案情要真实可靠,不能随意胡编乱造。如果案情不真实,学生会认为老师在欺骗自己,不具有说服力,不易于被学生所接受,不易于被学生所信服。其次要注意案例中所运用的法律知识不能出现错误,不然会误导学生。因此,教师在进行案例分析之前,一定要认真仔细地对照推敲案例中所涉及的法律知识是否正确无误,要确保对法律知识运用的科学性。为避免所选用的案例不真实,教师最好不要自编案例,因为自编的案例稍不注意就可能使法律知识的运用出现错误。根据案例分析教学需要,要想获取真实的案例,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一是通过教材中的案例获得;二是通过借阅公安、司法机关的审决案件中获得;三是通过《今日说法》等电视台有关法制栏目中获得;四是通过像《法制报》等与法制相关的报刊杂志上获得;五是通过收集发生在校园中的案例获得;六是还可以通过上网来获得案例。

三、案例选用要注意时效性

一方面选用的案例要符合社会实际,注意案例的时代性。要尽量选用新近发生的案例,尽量不要选用早期的,尤其是不要选用古代的或国外的案例。选用新近发生的案例,更要符合时代特点,符合社会实际,能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我国当代的法律知识和法律观点。另一方面,选用的案例要符合青少年学生的特点,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们的教育对象是青少年学生,所以在利用案例分析来对学生进行法制学习宣传教育时,要尽量选用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案例,选用学生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案例,选用校园内发生的案例。这样的案例更具有鲜活性和针对性,更具有说服力,更易于学生接受和信服,既便于对青年学生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又便于指导学生遵纪守法的实际行动,增强青少年学生守法的自觉性,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效果。

四、案例选用要注意典型性

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很多,有的案情较为简单明了,有的案情复杂多变,案中有案,扑朔迷离。初二的学生所接受的法律知识不多,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不强,如果将这些复杂的案例交给学生进行分析,他们如坠入五里云雾中,摸不着头,不知从何处下手,案例分析就无法顺利进行。因此,所选用的案例能够最直截了当地说明问题为最好,如果能够说明某一法律知识的案例很多,那么选取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为最好。典型案例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比如,抢劫犯罪之所以是我国法律打击的重点,一是因为它不但给财物的所有者造成了损失,而且还侵犯了他人的人 身权利,还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工作,严重影响社会治安。学习这一法律知识时,选例要防止不当。如果选用的案例是抢劫10万元人民币,那么学生对抢劫犯罪侵犯他人的人身权利这一点的理解就不会深刻。教学中,我们可以引用这样一个案例:一天晚上自习课后,某校高一(1)班小陈提议到公路上拦车抢钱吃夜宵。小王、小温积极响应。他们三人手拿水果刀和木棍,在公路上拦截了一辆摩托车,抢去了人民币150多元。案发后小陈等3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缓期执行)。小陈他们为吃夜宵只抢得人民币150多元,为什么也要判刑?是否太重了呢?大家通过讨论分析后认为,小陈他们为吃夜宵只抢得150多元,但抢劫带来的后果是恶劣的。抢劫不仅侵犯了公私财产的所有权,而且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权利,严重影响社会治安。因此,小陈等人的抢劫行为受到法律的惩处被判刑是理所当然的。这正好可以用来说明抢劫罪的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由此可见,运用案例分析教学法进行教学,选用的案例一定要典型,越典型的案例越能清楚地说明问题,越能更加具体生动地使学生理解与掌握所学的法律知识,越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反之,案例不典型,就不利于说明问题,既增加教学难度,也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运用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时,要千方百计地去收集、选用最典型的案例,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

五、案例选用要注意思想性

采用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到法律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的思想教育,要让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和行为上有所提高。因此,选用的案例要注意符合思想教育要求,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初二学生只有十三四岁,社会阅历浅,辨别是非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弱,易受到社会的不良影响,加之好奇心和模仿意识较强,案例中一些具体的违法犯罪情节或一些不符合青少年学生的情节,如凶杀、色情等情节,极有可能诱发其“试一试”的想法,或对青少年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从而使其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所以选用案例一定要慎重,注意正面引导的原则,要切实做到知识学习和思想教育相结合,要尽量选用不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的案例。在运用案例分析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删去其中不适合青少年的情节,淡化具体细节和作案手段,多注意分析案例中所涉及的法律知识,多强调分析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是错的,以免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作者简介:

李发祥,1976年5月出生,男,江西省安远县人,中学一级教师,大专学历,工作单位:江西省安远县安远三中,研究方向:中学教育教法。

教育教学论文写作的一般方法 篇12

一、拟定论文题目

1. 论文题目的作用。

题者,“额头”;目者,“眼睛”也。题目对于论文来说,就好比人的眼睛。一双深邃而迷人的眼睛,可以投射出内心思想和智慧的光芒。论文题目的主要作用有:①激发阅读兴趣。身处快节奏的信息时代,“快餐式”学习较为普遍,人们的阅读往往首先是“标题式浏览”,然后才会细细品味感兴趣题目下的论文内容。新颖、独特且富有诗意和哲理的题目很能吸引读者眼球,激发阅读兴趣,定会明显提升论文的传播效果。但过于诗意化的题目下,应附副标题,点明研究的主题,因为论文毕竟不是一首诗。②揭示主题思想。读者通过论文题目就会明白作者的核心思想,这样的论文题目就会起到点明主题的作用。③圈定研究范围。还有的论文题目直接反映研究对象、内容和方向,从而为读者提供直接而明晰的主题信息。④明确研究问题。有的论文题目直接抛出所研究的课题、问题,以引起读者的关注,启发读者对相关问题的思考。

2. 论文题目的要求。

首先是贴切。题目要切合论文的内容,表达论文的中心思想或核心问题,防止给人“文不对题”的印象。贴切具体表现在文题对应、大小匹配这两个主要方面,前者要求文意适合,后者要求大小适当。

其次是精炼。此处的“精炼”有两层次意思:作为形容词,是指题目要简练、扼要;作为动词,则指确定题目时去杂取精的过程。当然这两个方面也存在着因果关系,正因为经过去杂取精的过程,才会使论文题目达到简洁明快的效果。

再者是新颖。题目新颖鲜明,可以体现在形式的创新、构思的巧妙、表述的奇特上。就其外在形式而言,题目要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就其内在内容而言,论文题目能起到开拓思路、引发联想的作用,将读者带入一个独特的视角,领略新的“风景”,颇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境。新颖的论文题目不仅能引人注目、引人入胜,还有避免雷同、便于检索等作用。

3. 论文题目的形式。

教育教学研究论文题目的形式真可谓多种多样,有约定俗成的,有传统的循规蹈矩式,如《论××××××》《关于××××××的研究》;也有新颖别致的,如数字式、流行语、诗句等。所以要给论文题目形式给出一个逻辑关系非常清晰的划分,确实非常困难。论文题目的一般形式有:①课题式。此类论文题目就是课题立项名称,还有一部分论文题目是参照课题名称的句式拟定的。此类论文题目具有相对固定的程式,题目中一般含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等要素,常以《××××××的研究》格式出现。②设问式。此类论文题目本身就是一个疑问句式,当然这个疑问句式就是该论文探讨的核心问题。论文题目和正文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问题解答,即题目提出问题,正文就是问题的答案。疑问句式的题目比较醒目,还能激发读者的自身思考。利用设问式题目提出读者所关心但又不甚了解的问题,容易造成悬念,产生吸引力。③续论式。以先前发表过的论文题目为话题,进行后续性思考和讨论,阐述补充性观点或者不同观点甚或相反观点,这样写就的论文题目常以《也谈××××××》《再谈××××××》《与×××商榷》等格式拟定。此类论文题目能引起读者对同一话题的持续关注,并能引发读者参与互动,将同一主题的探讨不断引向深入,活跃学术气氛,颇受编辑和读者的青睐。④悖论式。此类论文题目是将非常普遍的俗语或名言进行加工改造,形成一种看似荒谬或者相互矛盾但却隐含着十分新颖或者深刻的意义,用这种方式拟定的题目叫做悖论式。这种论文题目非常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和深究的兴致,起到生疑激趣的作用,从而产生顿生疑窦到释怀酣畅的阅读经历。⑤引文式。这是借用俗语、名言或他人诗句直接拟作自己论文题目的形式,这种论文题目形式的特点在于富有亲切感,凭借广为流传语句的影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使读者更容易产生跳跃式的思维和联想。⑥话题式。《由××××××想起》《“从××××××谈起》《论××××××》《关于××××××的思考》等是话题式论文题目的常见格式,这种形式的论文大多从题目中的某一事件、某种现象、某个事物等开始谈起,但又不受限于该话题,该话题在论文中相当于一个引子,然后进行引申性的触类旁通的分析议论。此类题目的特点在于醒目,由小见大,平凡中窥见不凡之处。⑦关键词式。有一类论文的题目是根据论文主要内容而提炼产生的几个关键词组成的,这几个关键词之间或通过圆点或通过顿号或通过空格隔开,也有通过“和”、“与”等连词将几个关键词连接起来。论文题目中的关键词以三个关键词语为最常见,这些关键词一般代表着论文论述的几个主要方面,这些方面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性,有的具有因果关系,有的具有递进关系,有的则呈平行关系,还有的是上下位概念关系或者是极易混淆的概念组。此类论文题目的特点是简单匀称、整齐简练、美观雅致,主题明了,中心突出。⑧双标题式。有一部分论文的题目由主标题和副标题组成,主副标题一般分行排版,副标题文字前为“——”号。

二、标引关键词

关键词是学术论文的文献检索标识,是表达论文主题概念的自然语言词汇。关键词一定是实词,用以概括论文所涉及的一个至多个领域。标引关键词的基本原则:①专指性原则,一个词只能表达一个主题概念。②组配原则,叙词组配应是概念组配。概念组配包括交叉组配和方面组配这两种类型。交叉组配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概念交叉关系的叙词所进行的组配,以用来表达一个专指概念。例如,“肾结石”可用“肾疾病”和“结石”这两个叙词表示一个专指概念。方面组配是指一个表示事物的叙词和另一个表示事物某个属性或某个方面的叙词所进行的组配,以用来表达一个专指概念。在组配标引时,应优先考虑交叉组配,然后考虑方面组配。组配所用的叙词必须是与文献主题概念关系最密切、最邻近的叙词,以避免越级组配;组配形成的关键词所表达的概念必须清楚、确切,只能表达一个单一的概念。标引关键词时要避免出现下列问题:把无检索意义的冠词、连词、助词、动词、副词、形容词和名词等选作关键词,如“技术”、“观察”、“实验”;个别作者甚至把长长一串字作为关键词;为了强调主题的全面性,将关键词写成一句内容完整的短语;关键词过于宽泛,没有准确反映论文主题;没有参照《汉语主题词表》等标引关键词,尤其是自由词过多。

三、编制论文提纲

编制论文提纲不仅是为自己撰写论文制定一个具体的写作计划,而且是为论文设计一个具体的组织结构,因此编制论文提纲是撰写论文时谋篇布局的核心工作。

1. 编制论文提纲的作用。

论文提纲是指作者经过精心构思后用来引导论文写作的逻辑图表,通常以文本呈现,由序号和相应简练语句组成。编制论文提纲是论文写作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就好比建筑一幢大楼、铸造一种复杂的机器零件,首先需要构思、设计和绘制图纸。论文写作是一项科学严谨的精细工作,需要做大量细致的筹划和准备,全局谋划,框架建构,重点确立,层次设立,所有这些都需要通过编制论文提纲得以完成。因此,概括起来讲,编制论文提纲意义和作用至少有:明晰论文总体结构,指导有效组织资料,分清写作重点难点,梳理论文逻辑脉络,腾留局部修改空间。

2. 论文提纲的常见类型。

论文提纲根据本身的详略可以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的特点在于文字较少、高度概括,一般只是简单地列出论文各个部分的大小标题,至于各个部分如何展开没有明确。详细提纲则需要把论文的篇章结构、起承转合、主要观点、主要素材等要素都要加以细致地考虑,不仅要列出论文标题、各部分各层次的大小标题,还要详细列出各大小标题下各段落的主要观点、主要论据和论述角度等。

从论文框架结构上具体分析,论文提纲还可以细分为并列式提纲、递进式提纲、分合式提纲等类型。①并列式提纲。并列式提纲设计的论文结构中各层次的关系式平行并列的关系,没有主次关系,没有因果关系,也没有隶属关系,往往是围绕论文主题而论述同等的几个要素。②递进式提纲。递进式提纲设计的论文结构反映了围绕论文主题而展开的步步为营、丝丝入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论文文脉,论文的各部分从前到后存在着步步深入的递进关系,一层还比一层深刻,一步还比一步深远。③分合式提纲。由于论文主题的复杂性,大多数论文的提纲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式或者递进式,而是出现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分分合合、合合分分等结构形式,有时论文总论点在各个层次的分论点中得以体现和阐述,有时在各个层次分论点的基础之上进行概括,有时一部分呈现并列关系的几个方面内容而另一部分则又呈现递进关系,如此等等。

3. 编制论文提纲的要求.

第一要总揽全局。写作者在拟定论文提纲时首先要放眼全局,谋篇布局的关键在于整篇论文的整体布局,如主要论点是什么,分论点又有哪些,各个部分按照怎样的逻辑关系排列,每一个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和地位怎样。经过这样的全文布局,至少能使论文的整个框架结构清晰严密、顺畅而有条理。

第二要围绕中心。一篇论文讨论的主题不宜太多,因为主题太多时,全文布局构思困难,在有限篇幅内难以分析透彻,还容易给人留下无中心的印象。当中心论点确立后,就可以从中心论点出发,决定材料的取舍,合理呈现和使用相关材料。材料取舍的最高原则就是围绕中心、服务中心。材料的呈现序列也需精心构思,如重要材料的排列、次要材料的渗透、备用材料的弥补、这些材料层次清楚的有机排列。

第三要合乎逻辑。论文的逻辑顺序主要包括六种:从因到果、从主到次、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一般等。因此,在草拟论文提纲时,我们可以此为依据梳理论文脉络、组织论文材料。

第四要详略得当。论文的篇章结构一般由导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组成。导论和结论部分在提纲中应比较简略,不宜作为详细的论述部分。论文的本论部分是论文的主体,是全文的重点,应该成为作者最需要花费心思、集中笔墨而力透纸背的部分,因此在拟定提纲时要仔细考量、编制详细。本论部分的构思要遵循两项基本原则:因果关系的必然性,论点和论据之间要存在内在的紧密的因果关系;推理分析的深刻性,论述要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把问题讲深讲透,论述切忌浮光掠影、隔靴搔痒。同时,论文篇幅也需要作一个大致的安排,若要在专业期刊中发表,更需对论文篇幅作一个计划和限制。

4. 编制论文提纲的方法。

编制论文提纲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采用标题式的写法,即把论文各级标题按照先后顺序书写出来。另一种是采用注释式的写法,即把论文各级标题按序写好后,再在各级标题后加入旁注,用来注释各部分的构思,如采用哪些素材,从哪些角度进行论述等。

编制论文提纲步骤一般包括:①斟酌论文标题。标题可细分为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等几种。除了论文主标题外,有时为了进一步点明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的,或对主标题加以补充、解说,还可以加上副标题。②设计段落安排。从整篇论文结构上讲,写作者需要对导论、正论和结论三个部分进行更加具体的设计和构思。导论中怎样介绍研究的背景和现状、意义和价值,怎样导入正文;结论中的主要观点有哪些,怎样罗列有序;正论是论文的主体,还需要围绕各部分的分标题,列出各自的分观点和相应的论据,注明引用的主要材料和论述的主要角度。同时,还要对主要段落进行大致的设计,包括观点、素材、字数等。③推敲修改提纲。论文提纲初步拟定后,还需要进行进一步推敲和修改。首先是对标题的推敲,看标题是否恰当、精炼和生动,删除可有可无的字词,替换表达不准确、不生动的词语,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使标题更富有生机和韵味。其次是梳理整篇论文的文脉,看前后文是否合乎逻辑顺序,各层次之间是否存在上下位的概念关系,看各段落之间衔接过渡是否紧密自然,必要时需要调整段落顺序甚至部分层次关系。第三,需要对各部分的论据素材、论述角度进行核查,看论据素材和论述观点之间是否真正具有因果关系,看论述角度是否合适,有没有更好的角度或者增加一些角度加以论述。

四、书写论文正文

论文的正文是教育教学研究论文的主体,因为论文体裁的不同,其内容和结构会有所不同。从论文内容上分析,事实根据、他人论述和自我论述一般是正文内容的重点。从结构组成上分析,正文一般包括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1. 书写引论。

论文正文的开头一般是引论,引论又称之为“前言”“引言”“导言”等,引论中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和目的、方法和意义、历史和现状、进展和趋势等方面的内容。书写引论时要遵循下列基本原则:开门见山,直接切入主题,提出问题,不要过于过渡和铺垫;措词精当,言简意赅,简明扼要,内容选择不要过于细致、琐碎,篇幅不要太长;不要与内容摘要相似,也不应成为内容摘要的注释。引论部分在论文中可以明确标注分标题,如“问题的提出”“研究的背景和目的”“引言”等,也可不加注分标题。对于篇幅较短小的论文,有时正文开头的第一个段落起到引论的作用,在形式上没有明显标记。

2. 书写本论。

本论是论文最重要的部分,占据论文的最大篇幅。在正论中,写作者不仅要提出自己的论点,还要枚举详实的理论和实践论据,并通过自己充分而缜密的论述后,证明或批驳引论中所提出的观点,以达到证实或证伪的写作目的。论文的本论充分体现着研究成果的丰富度和创造性,因此写作本论部分时应内容详尽而充实,论据充分而可靠,论证严密而深刻。为此,一般本论要划分为若干部分,各部分之间具有明确的逻辑关系,而且各部分层次分明、脉络清晰。本论部分由几个逻辑段落组成,每个逻辑段落又包含几个自然段落。一般情况下,每个逻辑段落前都会加注分标题,读者通过浏览逻辑段落的分标题可以领会逻辑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掌握论文的整体结构。

不同体裁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逻辑段落的划分会有明显差异。下面就以规范性要求较高的科学调查类论文、科学实验类论文为例,简要说明本论部分逻辑段落的划分和写作的基本要求。

第一逻辑段落:材料与原理。首先应介绍研究所需的材料和准备工作,如实验所用的仪器药品和材料,包括材料用具的型号、规格、技术参数、数量和来源地等具体信息。在实验原理介绍中,一般应说明材料用具相关的特性,如药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实验过程的科学原理。在介绍实验材料用具时,应使用专业术语,不能使用俗称和商品名称。

第二逻辑段落:方法与步骤。本部分主要介绍研究本身的主要实施过程,如实验的先后操作步骤和具体方法,以及实施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的事项等;调查研究的取样对象、方式,以及研究方法和量规使用步骤等。在书写“方法与步骤”时,应该介绍主要的实验过程和方法,特别是那些容易导致实验失败的细节,不要变成“流水账”。一些复杂的实验装置或实验操作,可配发实物照片或示意图。

第三逻辑段落:结果与分析。“结果和分析”是论文的关键部分,因为论文的所有结论由此得出,所有议论由此引发,所有推理由此导出。本部分要把研究过程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所采集到的实验数据等信息进行有效地筛选和整理,然后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和推理,展开合乎逻辑的论证。在书写“结果与分析”时要注意下列事项:不要简单呈现和罗列实验过程中记录的原始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而要对所有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和扬弃,并且科学地、准确地表达必要的实验结果;为了使呈现的实验结果更具有条理性和直观性,为了避免过多的文字描述而导致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尽可能采用图表形式予以表达,再加以文字的简单描述;要重视实验误差和例外情况的分析与讨论,以增强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在分析讨论时,要设法解释实验结果与实验原理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实验误差的分析要有科学依据,对例外性的讨论要尽可能延展,对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向要进行明确。总之,“结果与分析”是论文的“心脏”,是体现论文创新和活力的源泉,因此是论文的关键部分,当然也是论文写作最困难的地方。

3. 书写结论。

论文的结论部分应反映通过研究工作和理论分析后得到的学术见解,应是论文对相关研究工作所作出的阶段性、终结性的推理判断,尤其是对论文当初观点和假设的总结性回应。结论不是某一段落中间题或某一层次中问题的结论,也不是正文中观点和研究的简单重复。结论应当体现写作者深层次的认识和问题现阶段的最终解决,是以整篇论文的全部材料为依据,经过分析、推理、判断、归纳等逻辑思维过程而得到的学术方面的总见解。因此,结论应该准确、明确、精练而完整,在遣词造句上简明扼要,语句严谨而明了。结论部分的内容一般应包括:研究的主要成果、得出的主要观点、对他人研究的重要修正和发展、研究还需解决的问题和可能方向等。

五、标注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根系,是学术论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标注参考文献不仅是对别人研究成果的一种尊重,也反映了自身研究工作的起点。现在参考文献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一是参考文献能反映相关学术研究的基础和现状,直接而全面地反映前人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二是参考文献就是写作者所从事的相关研究工作的起点和依据,也是论文立论的重点论据和基础;三是在研究成果学习和借鉴过程中便于他人查寻原始出处、追根溯源,以便直接进行再考证和再证明。

参考文献的要素是指读者由此可进行准确回溯的必须部分,也是所有学术出版物的参考文献中必须出现的部分。综观国际和国内主流学术刊物,参考文献的样式因期刊不同而呈现多种多样,如国际知名刊物《Nature》是以参考文献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编排的,也有一些学术刊物是按参考文献作者和年份的顺序进行排列,《Science》等少数刊物还把参考文献和注释结合在一起,进行标注。不管参考文献的样式如何变化,都包含了一些基本要素,简单总结如下:刊物论文——作者,年份,刊物名,卷号,论文起始页码;论文集中的论文——作者,年份,论文集主编名,论文集名,出版社,出版地;专著——作者,年份,专著名,出版社,出版地;学位论文——作者,年份,论文题目,学位取得学术单位名;专利一—作者,年份,专利号,专利取得国;网络论文——作者,网络地址,发表时间等。由于不同刊物对标注参考文献有不同要求,因此在公开发表论文时要仔细阅读相应刊物的具体要求。

上一篇:仲裁证据下一篇:牙龈与二氧化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