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点与现状

2024-07-01

特点与现状(共12篇)

特点与现状 篇1

公益旅游是一种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新一代旅游活动, 但是在我国由于公益旅游发展起步较晚, 国内对公益旅游的研究相对滞后, 在游客数量、组织方式、运作机制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提升, 而且其活动形式还不足为大学生所广泛了解。公益旅游其利他性、小规模性、教育作用等特点, 必将受到大学生消费群体的青睐。本文以大连市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从感知、态度、动机、决策、方式、项目六个方面对大学生公益旅游现状特点进行调查分析。

一、公益旅游感知

在调查中发现, 知道公益旅游的大学生还不到大学生总人数的1/4, 正确理解公益旅游内涵的更少。这说明公益旅游在大学生中的认知程度偏低, 许多大学生都没有主动探索这方面的知识, 学校和老师对公益旅游的重视度也不够, 没有向学生传播这方面的知识。令人欣慰的是, 也有部分大学生能认识到公益旅游对社会积极作用。

公益旅游在大学生中的认知度整体偏低, 这与国民缺少公益意识的社会现状紧密相关。公益旅游在国内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并未被当作主要旅游产品进行推广和宣传, 造成了大学生群体没有足够的信息渠道来了解。此外, 公益旅游在国内与志愿者服务有着密切的关系, 大多数大学生把公益旅游当作是志愿者服务, 并未将其看做是一种独立的旅游形式, 但有些大学生群体对公益旅游持比较积极的态度, 认为公益旅游给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创造了一个奉献社会的平台, 倡导互相帮助的精神, 是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好方式和援助社会弱势群体的好机会。

二、公益旅游态度

据调查, 只有极少数的大学生参加过公益旅游, 但大部分的大学生愿意选择公益旅游作为他们的旅游方式, 说明大部分的大学生对公益旅游的态度是正面的和积极的。这反映出大学生对公益旅游的认可, 也反映出大学生公益旅游市场潜力很大。

三、公益旅游动机

动机是由需要与诱因共同组成的。动机的强度或力量既取决于需要的性质, 也取决于诱因力量的大小。大学生一旦产生了公益旅游动机, 便成为了潜在旅游者, 要使这些潜在旅游者变为现实旅游者,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还与他们的行为特征和心理状况相关, 具有一定的客观条件, 动机才会真正变为实际行动。

经调查发现, 大学生参加公益旅游的动机多种多样, 包括提升自我动机、猎奇动机、利他动机、亲和动机、文化动机等, 其中, 以提升自我动机和利他动机为首要, 其目的包括“增长见识、知识”、“使自己有成功感和满足感”、“锻炼自己, 挖掘潜能”、“使自己的技能和学识发挥作用”、“在旅游的同时可以帮助他人, 很有意义 ”等因素。这反映了大学生在参与旅游时不再局限于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更倾向于通过旅游这种轻松的方式来实现自我提升, 获取自然、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知识。大学生公益旅游不仅仅是停留在简单的、浪漫的体验, 更是对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

四、公益旅游决策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表明, 人们为了达到某个需求而产生动机, 从而在外在条件和内在条件的同时影响下做出决策。将潜在的公益旅游者转变为现实, 要通过认识公益旅游——公益旅游动机——公益旅游行为的过程。从调查结果来看, 外界因素对大学生公益旅游行为具有显著影响, 其阻碍作用主要为经济条件和时间, 另外, 学校和社会缺乏对公益旅游的关注及宣传, 相关信息缺乏及体系不够完善等也导致大学生对公益旅游的认知度较低。这些因素致使大学生对是否参与该活动难以决策。

对于既定的参与者来说, 他们的决策则主要体现在对时间和目的地的选择上,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选择公益旅游时间选择上呈现出了差异化。大多数的女生愿意参加公益旅游的时间集中安排在寒暑假, 而男生选择“五一”、“十一”小长假的趋势比较突出。在目的地的选择上, 充分体现了大学生旅游市场的高文化素质特点, 大部分大学生为了开阔视野, 选择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革命老区、偏远山区这种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 同时也有利于自己亲身经历更多的社会文化, 针对这些特点可设置一些相对应的公益旅游线路。同时, 也有一部分大学生选择到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公益旅游, 他们希望能了解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来开拓眼界。总体来看, 在旅游过程中, 大学生更偏重于自然景观, 更青睐与大自然的近距离的接触, 大学生所具有的求新、求异等个性特征及心理需要, 使他们喜欢外出追求浪漫的情趣、领略各地美丽的环境和大自然的无限风光, 当然, 不可否认的是大学生正处在学习求知的阶段, 较强的求知欲使得其愿意在做公益旅游的同时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

五、公益旅游方式

一般来说, 大学生的活动范围相对有限, 选择参加学校内相关组织的公益旅游活动, 不仅在获取信息上考虑就近较为方便, 在组织上愿意选择参加政府相关部门、志愿者协会等机构组织的公益旅游活动, 这些组织被社会所认可, 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可信度。除此之外, 一些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等民间团体组织的公益旅游或者是自助游也是被选择的方式, 只有极少一部分大学生选择旅行社, 因为旅行社是以营利为目的, 在公益活动方面涉及的比较少。因此, 大学生在公益旅游方式选择上具有倾向就近性和权威性的特点, 公益旅游方式分为政府主导、志愿者主导、市场主导三种类型。

目前, 公益旅游多是附属于志愿者服务, 因而更多人选则常规的志愿服务组织或单位来进行, 而大学生群体更倾向于集体活动, 例如, 选择志愿者协会、学校组织或相关的民间团体, 与朋友、家人等结伴也较为普遍。就个人来讲, 自助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 也逐渐被大学生群体所接受, 选择此种方式的大学生个性突出, 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可考虑将旅游企业与学校等非盈利组织结合, 一方面能够完善公益旅游的体系;另一方面也可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从社会上的公益组织来看, 公益旅游尚未从志愿者服务行列中脱离出来, 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重视公益旅游, 将来会出现专门的旅行社提供专业化的公益旅游服务项目。

六、公益旅游项目

公益旅游项目很多, 以保护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保护动植物的方式为主, 还有野生动物保护区的清理工作、医疗救助活动、文物古迹保护、教育培训工作等方式。针对上述公益旅游活动方式, 还可以开发多种多样的公益旅游项目, 例如, 推广革命山区红色旅游与公益旅游相结合, 贫困偏远山区教育支援活动与公益旅游结合。另外, 还可以针对不同的领域开发不同的主题旅游, 这活动迎合了大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尽管目前活动公益旅游的体系还不够成熟, 但今后旅游企业会有针对性地开发公益旅游项目, 激发和引导大学生开展公益旅游。长远来看, 不仅仅要鼓励大学生参与公益旅游活动, 还要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发不同的公益旅游项目, 进而推动公益旅游的普及和发展。

总之, 随着公益旅游业的发展和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 公益旅游必将成为大学生旅游活动的主导方式, 政府应给予扶持和支持, 建立规范化的公益旅游组织, 以便加强对公益旅游的管理, 保证政策落实到位, 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以适应我国公益旅游发展的需要。在公益旅游的实践方面, 应积极宣传, 引导大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服务社会。公益旅游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奉献社会、尽公民义务的新途径, 在大学生实现生命价值的同时, 为其搭建了一个有益的人际沟通和交流平台, 推动公益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将促进建设“美丽中国”宏伟目标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宗圆圆.公益旅游动机、体验与影响研究述评[J].旅游科学, 2012 (3) .

[2]张燕燕, 胡光宇.我国高水平大学教育经费构成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2 (1) .

[3]我国公益旅游发展研究[J].江苏商论, 2008 (3) .

特点与现状 篇2

我国建筑节能行业现状与发展特点

中国报告网

出版时间:2013年

中国报告网—中国领先行业市场调研机构http:///

正文

建筑能耗主要涉及到空调取暖,热水供应以及室内的照明等,是很正常的使用,但是高能耗就出现我们现在的建筑行业,这是有深刻的原因的。发展节能建筑也是有其实际意义的。

其一,我国人口众多,城市发展节奏很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能耗方面的设备的需求是很大的,建筑能耗就会因此而上升。010-86825716400-007-6266

其二,国际社会一致呼吁环境保护,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从而改善地球的整体日益恶劣的环境,节能建筑就是主要的表现之一。

其三,我国气候特点也决定了我国对于建筑能耗上的需求,冬冷夏凉的其后,使得在这样的季节都需要使用能耗设备,由此使得我国的能耗严重超过相关的标准。在与其他发达国家比起来,能耗过高。

二、建筑节能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

同 样以数据来调查,在现阶段的采暖设备上,假设做出一半的改善,我们所能够节约的就是 0.5 吨的煤炭;同样在空调设备上,如果我国的城镇化中的空调设备持续增长的话,其空调所要消耗的就是我国电力的三成。这样的疯狂增长不仅仅增加了国家的负担,也在环境上造成很大的污染,所消耗的资源也是很多的。010-86825716400-007-6266

节能建筑,是关系国家的发展的关键,也是百姓生存环境的关键。以节能的角度来说,我们不仅仅可以减少自己在这方面的开销,更可以赢得一个更加美好的生存环境。另外一方面,由于原材料的使用都是节能材料,这在成本上无疑减少了房产的投资,其购房的价格就会相应的降低。

我 们可以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来审视,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关注经济运行的成本,更加要将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计算进去,这是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是符合实际世界的发展趋势的。更加节能的材料,使得其生存的环境更加优化,生活的质量就会上升。这些是我们自己的亲身感受的,而不是某种利益的驱动。

三、节能建筑的整体特点

中国报告网发布的《》指出,我国的节能建筑起步几乎和西方国家保持一致,但是,是什么原因导致现阶段的建筑高耗能的呢? 这跟节能建筑的整体特点是息息相关的。主要表现为节能建筑的系统性,整体性,多参与性和价值性。(一)系统性完整性

整个节能建筑的工程里,无论是初期的设计阶段,还是后来的具体施工阶段,都是环环相扣的,每一个环节的执行都会关联到下一个环节,一损俱损,局部对于整体的作用是很大的。这无疑加大了施工操作的难度。010-86825716400-007-6266(二)综合性很强,涉及面广泛

节能建筑所覆盖的层面广泛,不仅仅涉及到保温设备的安置,还廊括了储存电能的技术应用,即其综合性很高,对于施工的要求很高,需要做到面面俱到需要很大的人力物力。(三)参与主体的复杂性

建 筑节能在参与者上主要涉及到政府机关,其代表城市的长远利益,往往站在全局的角度看待节能建筑;建筑设计师,基于自己的设计构思出发;设备工程师,站在其设备完善的角度来看待;业主,关注的是 自己的居住舒适;不同的参与者,都有不同的目的,其利益的出发点也是不一样的,这就很难再现实操作中开展。

建筑节能行业市场调研报告相关问题解答

1、什么是建筑节能行业调研

建筑节能行业调研是开展一切咨询业务的基石,通过对特定建筑节能行业的长期跟踪监测,分析市场需求、供给、经营特性、获取能力、产业链和价值链等多方面的内容,整合建筑节能行业、市场、企业、用户等多层面数据和信息资源,为客户提供深度的建筑节能行业市场研究报告,以专业的研究方法帮助客户深入的了解建筑节能行业,发现投资价值和投资机会,规避经营风险,提高管理和运营能力。

建筑节能行业研究是对一个行业整体情况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包括行业生命周期、行业的市场容量、行业成长空间和盈利空间、行业演变趋势、行业的成功关键因素、进入退出壁垒、上下游关系等。

关于建筑节能行业市场调研中主要包含以下几点核心内容

调研企业通过自身营销及庞大互联网市场,掌握市场宏观微观经济,为国内外的企业单位、研究机构和社会团体提供专业可靠的市场情报、商业信息、投资咨询、市场战略咨询等服务。

2、研究报告使用人群

我公司报告使用者范围较广,包括企事业单位,个人或团体。

3、建筑节能行业市场调研报告内容

观研天下(Insight&InfoConsultingLtd)发行的建筑节能行业市场调研报告书主要研究建筑节能行业市场经济特性(产能、产量、供需),投资分析(市场现状、市场结构、市场特点等以及区域市场分析)、竞争分析(行业集中度、竞争格局、竞争对手、竞争因素等)、工艺技术发展状况、进出口分析、渠道分析、产业链分析、替代品和互补品分析、行业的主导驱动因素、政策环境、重点企业分析(经营特色、财务分析、竞争力分析)、商业投资风险分析、市场定位及机会分析、以及相关的策略和建议等。

4、调研方式和数据来源

观研天下有自己独立研发部门。部门成员分别擅长在中国宏观经济、食品、医药、机械、IT通讯、能源化工等领域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定期不定期采访各行业资深人士,并进行约稿。各行业公开信息:业内企业及上、下游企业的季报、年报和其它公开信息;各类中英文期刊数据库、图书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文献资料;

数据部分来自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关于报告调研机构

关于我们(Intoduction)

观研天下(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简称观研天下)

Insight & Info Consulting Ltd(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Insight & Info)

公司主要针对企业单位、政府组织和金融机构,在产业研究、投资分析、市场调研等方面提供专业、权威的研究报告、数据产品和解决方案。

The company mainly provides enterprises,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with professional, authoritative research report, data product and solution on industrial research, investment analysis, market survey, etc.核心理念(Core Values)

持续创新>>企业的发展之源。只有创新才能生存、才能发展

精益求精>>企业生存之基。只有精品才能得到市场的最终认可,发展才可持续和谐发展>>企业的文化核心。只有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员工在发展上形成一致,企业才能展现出生命力。

Continuous innovation>> Development resource of the Corporation:Onlyinnovation enables the Corporation to survive and develop.Refinement>> Existence foundation of the Corporation:Only fine productscan achieve ultimate acceptance of the market and facilitate sustainable evelopment of the Corporation.Harmonious development>> Core of the corporate culture:Developmentconsistency between the Corporation and society, as well as between the Corporation and employees is required to fully exhibit the Corporation’s vitality.业务领域(Scope of Business)

特点与现状 篇3

关键词:债务水平 地方政府债务 刚性兑付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张以及经济增速放缓,国内债务问题被市场所关注。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到防范控制债务风险,各政府部门及监管机构也陆陆续续出台了相关治理债务问题的政策。在此背景下,讨论过去几年中国整体债务水平的发展趋势、特点以及潜在风险无疑是有价值的。

我国债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总债务率相对不高,但银行体系承担的债务较为集中,非标债务膨胀加大隐性债务风险

近年来,无论是间接融资方式下的贷款余额,还是直接融资方式下的债券存量,年增长率均在10%以上,而非标类债务规模增速平均年增长率接近40%,个别年份增长速度达到60%以上。数据显示,2008年银行贷款余额1、债券存量(不包括央票、国际机构债、政策性银行债及金融债)及非标类债务2规模分别为32万亿、11万亿和5万亿元,而到了2014年底,这三类债务规模分别攀升至86.8万亿、35万亿和35.4万亿元。以三类债务规模之和来估算中国的总债务规模,可以看出2008年以来中国债务规模以年均超过20%的增长率逐年上涨,债务率(债务规模/GDP)也由2008年的140%升至2014年的227%(见图1)。尽管如此,与主要发达国家的债务率相比,中国债务率并不算高。

图1 我国债务规模不断攀升,债务率逐步提升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IMF,中诚信国际整理

【编辑注:图例中前三项后面加上(左轴)】

从融资结构来看,银行贷款是债务规模的主要组成部分。截至2014年底,银行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86.79万亿元,占全部债务规模的比例约55%,银行体系承受了较大的债务风险。债券市场虽然有较大发展,但其中2/3的债券由银行持有,非银行类投资者所持债券规模较少,进一步加剧了银行所承担的风险。考虑到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其债务风险过于集中银行将威胁金融体系稳定,影响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非标类债务具有私募特性,存在信息不透明、投资方向不明确、资金期限错配、监督困难、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其膨胀加剧了债务的隐性风险。

(二)居民债务率相对不高,债务风险相对较低

国内居民的债务主要由住户贷款构成。居民户贷款余额由2008年底的5.7万亿元攀升至2014年底的23.2万亿元,债务率也从18.2%上升至36.4%,尽管增速较快,但与发达国家普遍高于50%的居民债务率相比,仍具有一定的加杠杆空间。

(三)地方政府债务增长过快,透明性有待加强

我国政府的债务较为复杂,除了政府机构直接负有偿还义务的国债、地方债、外国贷款等,还包括部分事业单位、融资平台债务以及通过BT(建设—移交)、融资租赁、垫资施工等方式形成的项目融资类债务等。

国家审计署在2013年底,首次披露了《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报告》(见表1)。如果不考虑政府或有债务,那么在2012年底,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债务率分别为17.7%和18%,政府部门债务率合计为35.7%;如果纳入或有债务,则在2012年底政府债务率上升至52%。假定政府各部分债务增长率保持不变,大致可以推算出2013年底和2014年底含或有债务及不含或有债务的政府部门债务率。数据显示,如果考虑政府或有债务,则中央政府债务率每年大约提高约5个百分点,地方政府债务率提高10到20个百分点。截至2014年底,不考虑或有债务,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债务率分别为17.3%和24.1%。如果考虑或有债务,则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债务率分别达到22%和39%。国际通常使用60%作为政府债务率控制标准参考值,可见,一旦将或有债务纳入政府债务中,则已经超过了这一阀值,债务风险值得关注。

表1 全国政府性债务情况表(单位:亿元)

年度政府层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或有债务

担保责任债务可能承担救助责任债务

2012年底中央94376.722835.7121621.16

地方96281.8724871.2937705.16

合计190658.5927707.0059326.32

2013年6月底中央98129.482600.7223110.84

地方108859.1726655.7743393.72

合计206988.6529256.4966504.56

资料来源:审计署,中诚信国际整理

政府债务风险主要体现在地方政府层面,这既是因为地方债务规模近年来扩张速度较快,也是因为地方政府债务不够透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方财政信息公开披露不完善,缺乏完整的报表,基金预算和预算外财政专户数据基本不公开,信息披露的时效性也较弱;二是近年来地方政府及融资平台通过BT、信托融资、融资租赁等渠道举债日益频繁,这些融资方式具有非标准、高成本、透明度差等特点。

(四)企业债务率较高,风险逐步暴露

企业的债务工具较多,除传统的银行贷款,还可以通过发行债券进行直接融资,除此之外,非标产品的快速发展也进一步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我国企业的债务规模及债务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别。2008年企业债务规模约为32.7万亿元3,债务率刚刚超过100%;2014年底,企业部门的债务率已经超过170%,显著高于90%的警戒线。从债务结构来看,随着债券市场及非标产品的发展,企业债务结构中银行贷款规模占比下降了24个百分点,而非标类债务及信用债规模分别上升了17个和7个百分点。

随着企业债务规模的不断累积,其债务风险也开始暴露,其中债券市场信用风险尤其引人关注。这一方面是由于债券市场相对于贷款及非标债务相对公开,另一方面也在于在超日债违约之前,我国债券市场上并没有真正意义的违约,刚性兑付长期存在。

超日债违约之前也曾发生信用风险事件,理性的市场分析者已经意识到兑付危机的频繁出现意味着市场的违约风险开始逐渐释放。2014年3月超日债违约之后,信用违约更为频繁,一些中小企业私募债发生利息或本金实质性违约,个别担保公司被列入国家失信被执行人名单,“11天威MTN2”未能按期兑付,成为首只国企违约债券。考虑到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的推进,此前累积的风险将不可避免地进一步释放。未来债券市场可能发生更多违约事件,刚性兑付难以为继。

信贷市场和非标债务因其非公开特性,未对资本市场产生震动影响,但从银监会公布的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以及市场偶尔暴露出来的企业贷款逾期或信托兑付危机来看,这两个市场上的债务风险也值得警惕。数据显示,从2011年一季度末到2013年年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仅增加1600亿元,不良贷款率还下降了0.1个百分点;而从2013年年底到2015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从不到6000亿元增长至接近1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也从1%上升至1.39%(见图2)。与之相对应,企业贷款逾期问题也逐步暴露。2014年就有部分企业因为贷款逾期而遭遇主体级别下调,例如二重重装、中钢集团以及一些中小企业。2015年因债务逾期导致主体级别迅速下调的债券发行人进一步增多。在非标类债务市场上,包括中诚信托、平安信托等都曾曝出信托兑付危机。

图2 近年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有所上升

资料来源:中诚信国际整理

从企业性质来看,2014年部分国有企业暴露出的贷款逾期问题已经揭开了国有企业信用风险的一角。2015年首例国有企业债券违约的发生聚集了全市场的目光。国有企业大多集中在资本密集型和资源垄断型行业中,近年来由于需求不足、产能过剩和经济结构转型带来的经营压力,部分重资本的国有企业债务负担持续增加,杠杆率有增无减,其中煤炭、钢铁、重型机械等行业情况不容乐观。随着风险持续加深,解决国有企业债务风险加深问题刻不容缓。

(五)政府信用与融资平台信用划分不清,抬高无风险利率

中国债务风险的一个突出特征,是部分债务的权属责任较为模糊,缺乏相应标准来明确其属性。如一些融资平台类债务,很难将其明确划分为企业或政府债务。

鉴于融资平台身份的特殊性,市场将其当作政府信用的延伸工具,普遍认为平台类债务有政府信用的隐性担保。这样的认识使得这类以企业名义举借的债务实际上成为变向的无风险投资标的;在融资平台享受预算软约束条件以及对融资成本不敏感的特征影响下,也让市场无风险利率保持着较高水平,扭曲了风险和收益的对等关系。这不仅抬高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也降低了资金投资实业的积极性,给经济转型和复苏造成了障碍,令政府性债务风险不断累积。

总体来看,我国债务的主要风险点一方面在于企业部门,特别是部分国有企业杠杆率高而偿债能力低;另一方面在于地方政府性债务增长过快及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偿还责任不明确,带来潜在的不确定性。应寻找适当的途径,化解上述问题。

当前中国债务处理政策梳理与分析

面对债务问题,我国政府2013年以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解决债务问题的思路大致可归纳为两条线:一方面从源头上限制债务率过高的企业继续扩大债务规模,并采取一定延缓措施避免存量债务大规模违约,同时明确地方政府的债券融资能力,剥离企业和政府信用;另一方面通过发展资产证券化力求将债务风险从银行体系向外转移。

(一)发展资产支持证券,转移银行承担的信贷风险

早在2005年我国就开始进行信贷资产证券探索,但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国内资产证券化业务一度停滞。2012年5月,银监会和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标志着银行间市场资产证券化的重启,此后监管层不断出台支持政策推动资产支持证券发展。这些政策包括扩大资产支持证券产品的试点额度、简化资产支持证券产品的发行流程、增加资产支持证券的基础资产等。受益于政府的支持政策,资产支持证券迅速发展,2012和2013年分别发行了245亿元和197亿元,而到2014年发行额激增至2906亿元,2015年前7个月新发资产支持证券约1468亿元。考虑到国务院进一步增加了资产支持证券产品额度,资产支持证券化产品的发行均已经改为注册或备案制,未来资产支持证券化的发展仍有较大潜力。无论是间接融资方式下的贷款损失风险,还是直接融资方式下的债券违约风险,银行均是主要的承担方。考虑到国内资产证券化产品大多以对公贷款为基础资产,其产品发行金额占90%以上,发展资产支持证券可以实现将资产池内信贷资产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移出,并实现风险的转移。同时,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释放部分信贷资产,降低银行存贷比,缓解资本金压力,并可以将长期贷款提前变现,盘活存量贷款,加快信贷资产周转速度,增加资金使用效率,增强其抵抗风险的能力。

(二)打破刚性兑付、鼓励兼并重组、坚持去杠杆,逐步消化企业债务风险

在对待企业债务问题方面,以前国内长期以政府救济为主。然而刚性兑付的存在,既造成一部分债务人盲目扩张负债,加重债务负担,又使得一些投资者无视债务风险,一味追求高收益。

从近两年一系列违约事件可以看出,政府在处理企业债务问题上已经有所转变。在超日违约后,央行就提出要“有序打破刚性兑付”,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期间又进一步表示,“允许个案性金融风险的发生,按市场化的原则进行清算”。由此可见,随着债务风险的逐步加深,政府可能会逐步减少对市场的干预,通过违约释放一部分企业的债务风险,采用市场化的方式解决企业债务问题。

不过考虑到债务风险的积累,完全通过违约、破产、清算等市场化方式释放出来,可能会对市场造成重大冲击。特别是一些国有企业,因承担较重的人员、社会责任,完全市场化的债务解决方式可能会威胁到当地社会经济的稳定。因此,预计短期内违约事件的发生将更多集中在一些对市场系统性风险影响不大的民营企业或受政策支持力度下降的国有企业中,释放风险也较为有限。此外,通过去杠杆、控制产能过剩行业债务规模的方式来降低企业债务率,也是监管层治理企业部门债务问题的主要对策。同时,政府还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过剩、落后产能,将已有资源进行整合并有效地利用起来,以提高企业经营能力,减缓债务风险。

(三)降成本、扩渠道、剥离政府与企业信用,释放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在宏观经济运行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背景下,短期内基建投资仍将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妥善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对稳定经济增长及防范系统性危机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从近两年的政策来看,监管机构处理地方政府债务的政策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债务甄别,明确存量地方政府债务规模

2014年10月,财政部发布《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清理甄别办法》,要求各个省级财政部门于2015年1月5日前将本地区政府存量债务清理甄别结果上报财政部。1月底,针对各省上报的结果,财政部进一步下发了《关于开展地方政府存量债务初步清理甄别结果自查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自查通知》),要求各地对初步清理甄别结果组织开展自查,并于2015年3月8日前将存量债务甄别结果上报财政部。在各地上报债务甄别自查结果后,3月中上旬,财政部、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又联合发文《关于开展地方政府存量债务清理甄别初步结果核查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核查通知》),对地方政府直接债务进行核查。在债务初步清理甄别结果上报后,监管机构又接连发布《自查通知》、《核查通知》,表明监管机构对地方债务的认定态度相对谨慎,预计只有少数平台债务最终会被认定成政府债务;而债务消化需要通过平台转型发展和借新还旧来解决。债务甄别之后将进一步明确地方政府债务范围,为后续分类管理地方政府债务、化解及防范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建立前提条件。

2.存量债务置换,缓解债务风险,降低债务负担

为了缓解大规模债务到期对地方政府造成的流动性压力,2015年财政部分三次下达地方存量债务置换债券额度,共计3.2万亿元。为了配合债务置换,缓解大量地方债发行给债券市场带来的供给压力,监管机构先是提高全国社保基金对企业债和地方政府债券的投资比例,后又允许期货资金及其资管产品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并通过降准向市场释放资金,助力存量债务置换。同时出台《关于2015年采用定向承销方式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有关事宜的通知》,采用定向承销方式发行地方债置换存量债务中的银行贷款部分,以缓解地方债务置换阻力,促进地方债的顺利发行。进行存量债务置换,有助于减少地方政府未来的付息压力,部分缓解当前地方政府面临的债务偿还困难问题,从而也有利于遏制债务违约引发系统性风险。

3.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制度,剥离企业与政府信用

从2014年5月下旬,各主要监管机构就不断强调要“规范政府举债融资制度,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明确划清政府与企业界限”。2014年,上海、广东、浙江、深圳、江苏、山东、北京、青岛、宁夏、江西等十省市开始试点自发自还政府债券,2015年监管部门进一步将自发自还政府债券推广到全国。政府债券的推出,明确了政府信用,有望纠正无风险利率的扭曲,使得地方政府债务更加透明化、阳光化,并且通过引进信用评级、信息披露等市场化约束,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发行和管理。除此之外,监管部门还大力推广公私合营(PPP)模式,鼓励企业发行项目收益债、永续债等创新品种,进一步拓宽地方政府融资渠道,替代通过融资平台进行融资的这一模式。

如何创造解决债务问题的客观条件

在政府应对债务问题的主要政策出台之后,有必要考察上述政策想要发挥作用所需要的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尤其是在宏观经济转型之际,如何创造有利的条件以解决当前的债务问题。

(一)政策实施需要及面对的客观条件

把债务问题作为整体来看,企业降杠杆是一个较为明确的目标。但从实际的操作层面来看,无论是逐渐化解融资平台债务风险,还是推动国有企业降杠杆,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定的时间窗口,并且对这个窗口还有多种条件的要求。

首先,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与直接减少债务规模相比,降低债务成本是更为切实可行的降低偿债压力办法。这就要求资本市场保持宽松的资金供给和较低的资金价格。其次,企业偿债能力的下降与行业不景气和盈利能力下降密切相关,让企业重新获得盈利能力也较为重要。另外,当前外需、内需不足问题明显,对于债务人而言,如果出现通货紧缩将无形中增加企业的偿债负担,对于企业降杠杆存在不利。最后,考虑到大量土地和房产作为债务的抵押物存在,必须避免房地产市场的断崖式下跌,才能保障企业顺利降杠杆。

综上所述,较低的再融资成本、复苏的盈利空间、不出现通货紧缩以及房地产市场软着陆,是解决债务问题、让政策有空间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

(二)创造有利客观条件的政策选择

宽松的货币政策显然是低融资成本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避免通缩的重要手段。但从目前来看,多次降息降准虽然使融资成本有所下降,但对于通缩的缓解作用有限。考虑到美联储即将开启加息通道对国内资本流出的影响,未来保持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仍然十分必要。当然,从市场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如何让投放的货币一部分成为延迟企业和地方政府性债务违约风险的缓冲,另一部分投入到资金利用效率较高的部门,才是更为严峻的课题。对于地方政府性债务,固然可以对银行持有部分进行定向置换并与其协商条款,但是对于企业债务,即便是国有企业债务,用市场化的手段避免债务违约也并不容易。显然,以银行信贷为出口对一般国有企业和地方融资平台进行救助,虽然可能延续几年的时间,但仍然需要明确设置一个截止点,才能避免在解决债务问题之后留下市场资源配置更加扭曲的后遗症。

在保证流动性和低融资成本的同时,给企业创造新的盈利空间也是有利于解决债务问题的重要条件。这一方面要求激发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也要减少企业经营的行政及税收成本。在激发市场需求方面,中央已经陆续出台了多项经济刺激政策,内部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水利设施、养老产业、保障房等民生工程投资等为代表,外部则以“一带一路”经济带为契机,鼓励企业走出去拥抱外部需求,输出过剩的产能和资本。不过,由于债务负担已经形成并有一定规模,投资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已经出现明显下降,以扩信贷、扩投资为主的经济刺激政策效果也逐渐减弱。从减少企业行政及税收成本角度,简政放权和财税体制改革也已经在开展之中。未来在营改增之外,还应扩大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范围,除了对创新性、中小企业减税,还应对亏损企业减免环节税。这不仅可以增加企业的盈利空间,也是在建立市场对经济复苏的信心。同时还应该考虑对个人减税,通过改善二次分配结构,提高个人消费能力。增加的消费需求不但可以稳定物价,更有利于实现将增长动力由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的重要结构调整。

就对抗通缩而言,除了从货币供给和增加市场需求两方面继续发力,价格改革,尤其是电力等资源类产品的价格改革也能有所帮助,但改革的进程有较大阻力。

在稳定房地产市场方面,前期各地的限购政策已经纷纷解除,部分地区已经再次推出了各种优惠政策重振房地产市场。尽管房地产市场将不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但在政策托底的情况下,也不太可能出现断崖式下跌。

对长久解决债务问题的路径探讨

目前,对于存量债务,可采取的处理方式包括用自有资金或出售资产所得偿还部分债务,通过债务展期、借新还旧、债务置换实现债务滚动等。对于增量债务,对政府部门的一般政府债券和项目收益债券都已有较为明确的规模控制政策,如何让企业债务规模得到有效控制、避免企业在债务率高企的情况下继续加杠杆,从长远来看对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发展更为重要。向企业打开多层次股权融资渠道,鼓励企业扩充资本,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是长久降低债务风险的重要一环。

近两年国务院多次对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提出具体要求,包括明确提出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培育私募市场、鼓励成立创业投资基金等,都是为企业进一步增加股权融资创造便利条件。这意味着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不仅面对发展相对成熟的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更为中小企业和创业公司创造了融资条件。提高企业股权融资的比例虽然不是解决当前债务问题最直接的办法,但却是从长期防止债务问题过度发展的直接手段,因而应受到决策者、企业和投资者更多的重视。此外,在向企业打开股权融资渠道的同时,还可以出台对企业因资本扩充行为多缴的税收进行返还等优惠税收政策,明确鼓励企业扩充资本金的态度。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解决债务问题实际是要对企业和地方政府降杠杆,这要求较低的融资成本、复苏的盈利空间、不发生通货紧缩以及房地产市场软着陆。而创造这些条件采取的政策本身又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其中,充裕的资金继续填补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债务滚动的需求,而没有补充系统重要性较低的非国有企业,加剧了资源配置的扭曲;继续依靠投资拉动需求,要面对下降的投资回报以及外部需求的不确定性;资源产品的价格改革可能有助于抵抗通缩但面临的阻力较大;房地产市场在政策托底的条件下不太可能出现断崖式下跌,但调整不可避免。而如果从降杠杆的另一个角度考虑,我们认为鼓励企业增加股权融资比例从长期来看是避免债务风险积聚甚至爆发的有效途径,因此政府应鼓励企业扩充资本金的行为。

注:

1.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

2.包括信托规模、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票据融资,其中信托规模数据来自信托业协会,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票据融资根据2014年公布的社会融资存量及构成推算而来,后同。

3. 以存量信用债、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以及非标债务加总得到,其中信用债包括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公司债、企业债、中小企业集合债、中小企业集合票据、PPN、中小企业私募债等,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数据取自人民银行金融机构信贷收支平衡表。

作者单位: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公司研究部

责任编辑:刘颖 罗邦敏

参考文献

[1]巴曙松,牛播坤,何佩.防范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债务冲击”——经济体系去杠杆背景下的经济金融改革逻辑[R].华创证券,2013.

[2]邓海清,林虎.中国债务杠杆周期的特色及出路[R].宏源证券,2013.

[3]郭新华,廖知航.中国分部门债务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联性分析:1997—2013[J].当代经济管理,2015(06).

[4]黄志龙.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杠杆率的差异及政策建议[J].国际金融,2013(01).

[5]李扬等.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3[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6]审计署.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2013.

[7]魏加宁,宁静,朱太辉.我国政府性债务的测算框架和风险评估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2(11).

[8]杨佩鸿,唐荣.中国分部门债务水平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1997—2012[J].Business,2013(20).

[9]张茉楠.非金融部门去杠杆的路径[J].中国金融,2014(12).

国际高中学生活动的现状与特点 篇4

一、国际高中学生活动的现状

1. 国际高中学生活动价值功能的主要取向

国际高中学生的活动经历在海外大学申请中具有重要分量,因而学校注重提供丰富的校内外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或自行组织相关活动,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是国际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国际高中虽都重视学生活动的开展,但其价值功能取向有差异,主要的取向有:一是正规课程补充取向,即将学生活动作为正规课程的补充、延展和提升,利用过程教育和实践活动丰富学校课程类型,增加学生学校生活样态,体现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课外活动育人价值的一致性、连贯性和整合性。二是学生综合素质展示取向,即将学生活动作为学校教育过程及成果的展示平台,让学生有一个提高素质、展现自我的空间,以更好地发掘学生的兴趣和潜力,增进跨文化的理解力和适应性,并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成功、增强自信。三是升学竞争力取向,即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学生活动,以增强学生在高校申请中的竞争力,如领袖训练营、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四是学生能力培养取向,即重视发挥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交流协作、文化体验、领导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五是学生自主发展取向,即将学生活动作为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领域,学生在活动的整体策划、组织实施和结果呈现等方面具有完全的自主权,学校只提供必要的教师指导和条件支持。六是多种功能综合取向,即重视学生活动多方面的功能和综合性的育人价值,将学生活动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素养培养上与正规课程相辅相成,丰富学生学校生活体验并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同时也为大学录取奠定基础。

2. 国际高中学生活动素养培养的侧重点

国际高中强调把学生培养为开放、进取、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个体———赋予他们21世纪不可或缺的才能与热忱(核心素养),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发挥着综合性的育人价值,但因为国际高中国际教育的性质和学生主要面向海外升学、生活的特点,学生活动在素养培养上有一些共性和侧重点。具体体现在:一是突出增进学生跨文化的理解力和适应性。学校往往下大力气帮助学生通过语言学习广泛深入地了解世界文化,增强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适应。部分学校还利用假期开设美国常青藤、英国牛津剑桥精英课堂体验营等活动,让学生在全英文教学氛围中感受英美精英教育精髓。二是突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国际高中的培养目标集中体现为培养具有扎实中国文化基础、国际视野、世界公民道德修养、国际化知识结构的国际化人才,学生活动注重融汇中西文化,突出国际视野、社会担当、服务精神、综合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优良品格的培养。三是突出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交流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国际学校学生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放视野、团队精神、自我管理能力和社会竞争力,相应地领导力训练、交流与表达、团队合作、志愿服务等活动相对突出。四是突出培养学生自主、自信、自强的精神气质。国际学校精心设计、组织校园活动、社会实践、海外游学、国际交流等学生活动,为学生提供自我发展、认识社会和团队合作的多元发展平台,生动活泼的学生活动和校园文化展现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人格修炼、风貌修养和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

3. 国际高中学生活动的主要类型和内容

国际学校广泛开展文化、科技、艺术、体育等传统学生活动,在此基础上与突出国际视野、多元文化理解、批判性思维等特征相适应,学生活动在类型和内容上又有突出的特点。当前国际高中学生活动的类型主要有:一是从功能角度分为兴趣熏陶、语言提升、通识教育、社会实践、体育运动、国际理解、团体融入、生活能力培养等不同类型。二是从组织者的角度分为校级专项活动、学生会活动、社团活动、校外机构和国际组织项目活动等。三是就活动空间而言,有校内活动、校外活动和海外交流体验活动等。如北大附中国际部校内活动有日报社、咖啡屋、橄榄球队、棒球队、乐队等,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管理能力。校外活动包括定期组织学生、家长共同参与户外活动,如攀岩、爬山、徒步走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锻炼的机会。学生活动的具体内容,主要分为语言文学、文化艺术、科学创新、财经活动、体育健康、实践准备、公益环保等领域,各领域又有具体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如表1)。

4. 国际高中学生活动的重点及优势领域

通过对国际高中学生活动具体内容的梳理,可见其学生活动的重点和优势领域主要有:一是语言学习活动。国际高中学生主要面向外海升学,语言是首要强化的领域,各学校都有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习活动,可直接促进学生语言学习,同时也是营造氛围提供语言环境。二是留学准备类活动。包括生涯规划、心理适应和国外文化介绍等,让学生对海外学习、国外城市文化、经济状况及法律法规等有基本了解,为适应和参与国际竞争做好充分准备。三是体育活动。突出身体活动和体育精神是国际学校的典型特征,国际学校开展大量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特别是国外一些象征精英教育的体育项目,以此锻炼学生健康的体魄,培养坚强的意志力,同时也作为学生融入国际社会重要的通行证。四是艺术活动。艺术的育人价值在国外教育和国际学校备受重视,音乐、戏剧、视觉艺术等活动是国际学校的闪亮标识。五是领导力培养活动。其中模拟联合国是绝大部分国际学校都开设的优势项目,同时也有一些国际学生项目如中美青年大使项目、亚太青年领袖组织的活动等。此外,与领导力培养相关的辩论活动、即兴演讲、公共讨论等也是国际学校精英教育的重要领域,通过此类活动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思辨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六是公益活动。海外大学特别欣赏学生的远大理想和社会抱负,重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努力,因而国际学校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志愿者及各种公益活动。参加公益活动不但让学生有机会发展他们的领导力、社会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培养关爱他人、和平友善的价值观,学会把快乐、关爱、责任带给自己和身边的每一个人。

5. 国际高中学生活动的组织和管理

国际学校学生活动组织主要有学校专门策划系统组织和学生团体自主组织两种形式。前者一般以学校为主体,学生活动是学校精心设计的常态或动态的育人活动,如学生活动日、国际项目活动等,由学校专门机构负责策划、组织、实施和评价,对内体现为学校的育人活力,对外代表学校的水平和特色;后者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并具有鲜明的学生特点,一般是学生组织如学生会、青年公益协会等组织的活动和各种社团活动。从管理角度而言,两种组织形式一般都以学生主动参与、自我管理为主,学校提供相关的制度框架和活动指导。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社团的组织和管理,一般以俱乐部的形式进行,学生自发组织和负责社团的运行和管理,学校提供场地和设备,有的学校提供部分经费支持和专业的教师指导。为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各种社团活动,学校社团纵向一般分为校级社团、学部社团和年级社团,横向分为文学类、艺术类、体育类和社会公益类等主题,并开展年度的精品、优秀社团评比。如人大附中朝阳学校设立学生指导中心统筹校级学生活动设计,其下属的学生会、学生社团根据学生需求组织包括人文、科学、文体、艺术等领域的社团活动;上海师大附属第二外国语实验学校有科学、运动、商务和电影四个俱乐部,每个俱乐部由一名外教和一名学生会干部管理,每周两次活动,旨在培育学生的兴趣爱好、团队精神以及领导力。

6. 学生活动的多样评价与展示

国际高中学生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学生活动的评价分三种情况:一是有具体考核和评价要求的活动,如部分学校校级层面针对学生专项能力提升的活动,有具体活动方案和活动手册,对学生活动有针对性的评价。此类评价一般是过程性记录、作品呈现,最后以等级评定和评语的方式反馈给学生。如成都孔裔(英美)国际公学Mini MBA领导力课程,学生参加为期半个月的学术调研和参观、模拟联合国、总结报告等活动,最后学生根据自己的调查和研究做出学术报告,作为评定学生个人成绩的标准。二是以全校性的展示、学习结果汇报作为评价方式,这是大多数校级活动、年级活动的评价方式。如安徽美佛儿国际学校经常性地举办多门学科的竞赛活动,如语文类:有故事朗诵、辩论、写作,课本剧等;数学类:有速算、趣味数学、奥林匹克等;英语类:有单词识记、英语朗诵、口语交际、英语短剧等;体育类:有田径、拔河、游戏等。同时还经常开办特长展示活动,如大型学生作品展览、才艺大赛、文艺汇演等;定期举办学习活动,有作业展览、读书活动、科普知识竞赛等。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广泛的志趣,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三是没有明确评价要求、重在学生自主参与体验活动。此类活动多是学生自发组织的非正式团体活动,学生在随性的活动中自我展现、自主发展。

二、国际高中学生活动的主要特点

1. 针对性

国际高中学生活动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即主要指向学生海外升学和生活,为参与国际竞争和终身发展奠基,故此学生活动主要针对相关知识介绍、能力提升和价值观的形成。主要体现在:一是针对语言学习和考试,以帮助学生获得必备的通行证和工具;二是针对海外高校录取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能力储备和品质培养,以及提供翔实的过程性材料;三是针对地域及文化适应,这是学生海外学习和生活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和理解多元文化的前提;四是针对未来发展,高中阶段作为学生准定向分化的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此时期的生涯规划、学习体验和活动经历将为学生大学选择、职业适应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文化性

教育作为保存、传递并不断创造人类文化的重要活动方式,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具体情境性和个体创造的独特性等特点,在经济全球化、通信技术网络化时代,拥有国际视野并坚持民族性和文化多样性,是国际教育的基本原则。教育的文化性决定学生活动应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规范性,国际学校的重要使命之一是让学生广泛地了解世界的多元文化,增强对不同国家、地区、民族文化的理解力,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国际视野,同时带动知识结构转型和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其学生活动的文化性首先体现在浓厚的多元文化氛围和学生直接参与丰富的文化体验和交流活动,语言学习、文化展示、海外游学、夏令营等特色活动,都体现了“民族情怀”与“国际视野”的并重。其次,学生活动的文化性还体现在学生作为主体,通过在文化活动中对文化的体验、沟通、比较和反思,进而受到文化熏陶、创造文化成果和传播文化。

3. 自主性

国际学校突出独立性、自主性的育人取向和民主、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这些均体现在学生活动中,即鲜明的自主性。首先是学生活动参与的自主性,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优势和未来走向自主选择参与学生活动,特别是大量由学生设计和主导的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价值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其次是学生活动组织和管理的自主性,即学生是活动的主人,在活动中拥有高度的自主权。尽管活动中少不了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但这种指导与帮助是以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前提的。三是能力提升的自主性,即学生活动中学生要综合考虑目标、条件、人力、计划、组织、协调、风险等各种因素,大量隐性学习内容与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密切相关,学生在活动中兴趣点的不同、投入程度和学习方式的差别,决定其能力提升的不同。

4. 创新性

国际高中学生活动为了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和与时俱进,在主题、内容和形式上根据学生需求突出创新性。上海格致中学国际部学生活动三年整体设计,除了全体学生参加群体性活动外,还为一部分学生提供了海外课题研究、模拟联合国竞赛、美国数学竞赛、机器人竞赛、赴台湾交流演出的机会。上海耀中国际学校创建了“世界教室”推动学生活动的开展[2]:世界教室的设计希望培养学生成为新全球化社会中的积极参与者,能取各文化所长,以改善自己的生活。世界教室分为海外及本地两部分,为学生提供独特的学习经验。海外课程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不同文化、地方及人民,从中学习和了解自己及其他文化,建立跨文化学习、批评性的思考、反模式化的思想和尊重别人的态度;学生亦能学习社交及学术技巧,发展他们的英语能力,但也学习其他文化的一些用语。本地课程让同学去发掘及体验学校所在地的历史遗产。世界教室的海外及本地部分均设有课堂、游学和跟进课程,两部分约在同期进行。课堂中的实地考察对整个课程非常重要,影响随之而来的作业,故此校方极力鼓励每一位学生无论是否前赴外地都应参与其中,以增见闻。学生完成相应活动后,活动材料可及时上传“世界教室”平台,通过数据和证据反馈学习过程与效果。

5. 前瞻性

国际高中努力与国际教育接轨,学生活动在育人取向、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力争代表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和前沿。首先,当前我国国际学校虽主要体现精英取向,但却是彰显中外教育优势和教育改革前沿的重要样本,如在学生活动中突出尊重、民主、开放、包容的氛围,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批判性思维与跨学科学习,自我管理与团队协作,价值坚守与多元文化理解等,体现了国际教育改革倡导的主要方向。只有与时俱进并吸取多种优势为我所用,国际学校也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对话平台。其次,改革的前瞻性带来学生活动在具体内容、实施形式、组织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新颖性,其切合学生个性化需求,并调动积极性、吸纳丰富的社会资源、组织管理灵活、学生评价多样等,是当前我国高中课程改革可以借鉴的思想资源。

6. 凸显特色

国际高中学生活动往往有自己的品牌与特色,有的以语言活动为主,有的突出国际交流与理解,有的突出领导力训练和社会公益项目,有的体育项目和艺术特色明显,学生活动成为学校特色的重要支撑,发挥着不可取代的育人价值。天津惠灵顿国际学校的戏剧表演项目囊括大型舞台音乐剧、小型实验话剧,是备受学生喜爱的、极具趣味性和挑战性的艺术形式;学校辩论队国内外有名,不论是校内的比赛,还是校外世界学者奖杯竞赛和哈佛模拟联合国会议都出手不凡。加拿大枫叶学校系统强调学生活动自主性和团队性的特点,一方面倡导学生依据兴趣特长自主选择活动,同时重视活动的团队性,引导学生理解合作、纪律和追求卓越的重要性,每年九月独具魅力的枫叶社团文化节既体现学生的生动活泼,同时也是学生团队成果的展示。

三、国际高中学生活动对高中学校课程建设的启示

1. 深入挖掘学生活动丰富的育人价值

学生活动作为学校正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学生和教师提供文化、社会和创造性活动机会,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学校都将学生活动作为教育多样化的另一课堂。我国新课程改革直接赋予学生活动以课程意义,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独立形态的国家课程进入学校课程体系,但经历十多年改革仍然是课程建设的薄弱环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求课程改革“系统设计,整体规划育人各个环节的改革,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这对挖掘学生活动价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明了方向。高中学校课程建设借鉴国际学校学生活动经验,从活动的导向性和规范性、活动素养培养的侧重点、活动内容的丰富度、活动形式的新颖性、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活动的特色积累及资源供给等方面系统设计,将学生活动作为提高学生学校生活品质、发挥活动丰富育人价值的重要课程形态,有利于拓宽学习时空,给学生提供展现的舞台,培养广泛的志趣。特别是文化交流、科学探究、艺术展演等活动,让学生深入自然情境、社会实境或社会活动领域,开展探究、社会参与性体验、实践等学习活动,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并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

2. 将学生活动作为学生评价的重要指标

学生活动是学生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势必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国外高校录取学生时,学生活动的经历和材料成为重要的衡量指标,有时甚至起着关键作用。在以考试评价为突破口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过程中,国家层面评价体系的制度框架已出台[3],体现学生活动(社会实践)成果的综合素质评价成为高校招生的重要参考,同时在高校自主招生中也备受关注。但就目前学生活动的评价现状而言,因学生活动的个性化、动态性、亲历性等特点,对大规模学生活动评价的工具比较缺乏,同时可信度也有待检验,这也是当前综合素质评价因“通识性”强和信度不高屡受诟病的主要原因。高校招生录取等高利害的学生评价,可借鉴国外高校重视学生活动经历、提供学生活动评价标准等方式,以便更全面地评价学生,同时也引导学校更全面地为学生提供课程、展现学生立体的学习世界和生活世界。此外,学生活动也是学校评价的重要内容,学校管理者往往对学生活动津津乐道,学生也为自己参加高水平的活动而自豪,还有的学生活动已成为学校的标识和品牌,成为吸引学生就读的重要原因。在高中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过程中,重视学生活动对学校特色的支撑作用已成为共识,学校应有意识地设计活动,凝聚学生,积累资源,彰显特色。

3. 重视学生活动的系统设计和过程指导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活动,为发挥活动的育人价值和规范操作,部分学校力图使学生活动课程化,即从活动课程的角度设计和规范学生活动,将其作为与学科课程对应的另一种课程形态,以共同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当前高中学校学生活动主要包括德育活动、课堂以外的学科课程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社团活动及部分临时性的校内外活动,系统设计中将围绕学校育人目标凸显的素养结构,统筹学生活动的主题、内容、形式及时间、场地安排等,使学生活动的育人功能更有针对性,操作也更规范。同时,重视校内外师资等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学生群体的同伴学习,增强学生活动的专业性,也是动态生成学生活动资源和发挥活动育人价值的重要内容。苏州德威国际学校将学生活动作为毕业文凭和爱丁堡公爵奖的补充,其系统规划的学生活动包括社区、措施、服务和环境四大板块四个俱乐部,学生在第一学期至少加入两个俱乐部,第二学期有机会重新选择,学生在需要的各个领域中将得到实质性的锻炼,并不断获得积累新经验的机会。北京青苗国际双语学校学生活动包括运动、艺术、社会实践及语言四大类别,运动类致力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艺术类熏陶学生情操,深入发展个人特长;社会实践类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语言类帮助学生在双母语的基础上掌握第三门语言。这些学生活动育人目标的实现,与学校办学价值追求、系统设计和规范实施密不可分。

4. 注重在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和自主发展的关键期,学生活动是学校生态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国际高中学生活动中“学生第一”的理念尤为突出,既突出学生个人的主体性,又强调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团队精神。一方面注重学生个体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突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因学生活动具有极强群体依附性的特点,学生参加活动和在活动中相关工作的承担,使得朋辈等多样化的交往、重要事件和重要他人出现的概率大大增加。为此,国际学校还突出以学生团队为主体的团队协作与交流,以及学生在团队中组织能力、交往能力、协作能力、批判思维、公众讨论等能力的提升。高中阶段因升学压力大学生活动空间往往较小,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发挥不够充分,学校课程建设首先在学科课程实施中应增加实践活动的空间,如北京市提出10%学科实践活动的要求[4],强调学生在做中学,综合学习、知识与能力的统一。其次,丰富活动课程并规范实施,活动课程以综合信息和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以学生主体的学习活动及体验学习为主要形式,能让更多有不同兴趣或特长的学生都能找到展示自己和释放个性的空间。第三,提供师资、经费、场地等鼓励学生参加和组织多样社团,倡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公益活动和挑战类、创意类活动,增加学生实践体验的机会,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

5. 学生活动环境的优化和条件的完善

国外学生活动具有优良传统,一般学校都设有专门的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在课外时间可自主选择参加各种学习、实践、交际、运动、艺术等方面的活动。我国新课程改革以来虽然在国家课程方案中新增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课程定位、课程内容和活动形式相对单一,且统一性要求较多,加上部分地区和学校条件受限,流于形式的现象并不少见,难以实现其预期的教育价值。借鉴国际课程的优势以及国际高中学生活动的经验,在认识学生活动价值意义的同时,还需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优化舆论环境,转变对课程价值和课程形态的固有认识,逐步接纳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带来的多样教育形态。同时从体制机制上打破课堂学习和学生活动、学校学习和社会生活的界限,将广义社会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学生活动资源,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学生学习和活动的条件,形成全社会协调育人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新浪教育国际学校名录[EB/OL].[2016-02-25].http://ischool.edu.sina.com./school/lists.html.

[2]王作梅.国际学校高中课程设置探索[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6.

[3]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教基二[2014]10号)”“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教基二[2014]11号)”[EB/OL].[2016-02-25].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307/

特点与现状 篇5

从全国范围来看,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一直存在着两种观点和方法,

一种是重园林建筑、假山、雕塑、喷泉、广场等,而轻视植物。当然,这是有其历史根源的。

1、我国的古典园林,尤其是私家园林,常以建筑来划分园林空间,园中造景及赏景的标准常重意境,不求实际比例,着力画意;另一方面,植物需要有较长时间的生长,短时间内难于达到理想的效果,而挖湖堆山、叠石筑路、营造亭、台、楼、阁则能一蹴而就,有的将不同材质的石料堆砌在一起,不伦不类;有的在植物景观比例较大的公园内大兴土木,筑台建亭;有的乱择地点,在原来景观较好的湖中设喷泉,破坏了湖中倒影美景。

2、在园林建设中,提倡以植物景观为主,大力弘扬自然园林。近年来,不少地方积极营造森林公园,有的已开始尝试植物群落设计。相应的部门也纷纷成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区;另一方面,园林工作者与环保工作者相互协作,对植物抗污染及改善环境的功能作了大量的研究,为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的植物选择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总的来看,我国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有如下特点:

1、师法自然,回归自然

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变,植物种类丰富多彩,它们不仅有幼壮苍老之体态差异,而且有春夏秋冬季节变化,它们在自己的空间内,按照自己的规律生长发育、演变更新,并同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植物群落。

自然群落植物群落自然形成。如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群落,东北红松林群落。

栽培群落人为栽培的植物群落。它是按人类需要,把同种或不同种的植物配植在一起形成的,如最常见的果园、苗圃等。

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中栽培群落的设计,必须遵循自然群落的发展规律,并从丰富多彩的自然群落组成、结构中借鉴,始能在科学性、艺术性上获得成功。

2、与“风水”密切相关

风水在我国被认为是迷信,是封建思想的瘤毒,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园林植物的配置与造景,有时也还讲究“风水”,

风水说的核心内容是强调整体环境模式,中国古人对周围环境的重视远重于房子本身,林语堂曾对此作过论述“因为人人知道择居之道,要点不在所见的内部什么样子,而在从这所屋子望出去的外景是什么样子……”。

风水说的环境吉凶观认为建筑周围山上林木茂盛为吉,并常通过在建筑环境中植“风水树”或“风水林”来聚气;风水理论最反对伐树。

风水说认为树木种植的总原则是为了舒适,而且树种选择也有讲究,如认为不可在大门前种大树,因为大树不但阻挡门前阳光,阻挠阳气生机入内,同时也不易驱出屋内的阴气;又认为“东种桃柳,西种栀榆,南种梅枣,北种李杏”,“中门有槐,富贵三世,宅后有槐百鬼不近”,“宅东有杏凶,宅北有李,宅西有桃皆为淫邪”以及“门前喜种双枣,四畔有竹木青翠则进财”等。

这些看似无稽之谈,其实是先人对生物链的环环相扣的感性认识,联系生活实际和植物的生长习性,会发觉其中奥妙无穷。

二、国外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的现状及特点

西方古典园林以规则式园林为主,园内的山水树石,出于理性主义哲学的主导而表现一种“理性的自然”和“有秩序的自然”。

1960年后,英国很多中产阶级在私人住宅中,根据主人的不同爱好及年龄,创造了各种小花园,如微型岩石园、微型水景园、花境、小温室等,并相应地培育了与这些微型植物景观相适应的低矮植物材料,这些植物被修剪成各种几何形体和鸟兽图案,体现着一种“人定胜天”的思想。进入18、19世纪,一些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开始到国外搜寻植物。就以英国为例,原产英国的植物种类仅1700种,可是经过几百年的引种,至今皇家植物园丘园中已拥有5万种来自世界各地的活植物。

云南生物多样性的特点与保护现状 篇6

Key words: Yunnan; Biological diversity; Species diversity; Genetic diversity; Ecosystem diversity; Protection situation

根据联合国第55届大会第201号决议,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由原来的每年12月29日改为5月22日。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批准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最早的国家之一。云南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份,其生物多样性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词:云南;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现状

何谓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的生命有机体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地球生命的基础。人类的发展归根到底也有赖于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生物。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数以百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所组成的生物复合体系与其生存环境所组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联合国1992年订立的《生物多样性公约》中规定:“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 diversity或Biodiversity)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除其他外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是指地球上活有机体变异的概念,是一定空间范围内物种的丰富性及其优势与均匀性来衡量的。遗传多样性(Genetic diversity)是指同一物种的不同地理种群或生态群及其变异个体在遗传基因上的一致性和差异性。生态系统是不同生境、生物群体以及生物圈生态过程的总和。生态系统多样性(Ecosystem diversity)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物圈生态过程的多样化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无论是物种多样性还是遗传多样性,都是寓于生态系统多样性之中,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保护直接影响着全球的变化和物种多样性及其基因的多样性。

云南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位于北纬21°8′32″-29°15′8″和东经97°31′39″-106°11′47″,北回归线横贯云南省南部。云南全境东西最大横距864.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990公里,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1%,居全国第8位。全省境内海拔相差很大,最高点在滇藏交界的德钦县怒山山脉梅里雪山,其主峰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最低点在与越南交界的河口县境内南溪河与元江汇合处,海拔76.4米。两地相距约900公里,高低相差就达6000多米。

云南省境内山地、高原、丘陵、谷地、盆地(亦称坝子)相间分布,地形、气候极为复杂多样,分别有寒温性、温性、暖温性、暖热性和热性等气候类型,自然条件多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点。从位置分布上来看,云南省北依广袤的亚洲大陆,南临辽阔的印度洋和太平洋,正好处在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控制下,同时又受到青藏高原地区的影响,形成了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云南境内的资源丰富,气候多样,生态良好,动、植物的种类也异常丰富2,使云南享有了“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誉。

1999年由国家林业局和农业部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中,分布在云南省的达142种。一类保护植物4种,二类保护植物56种,居全国第1位。在1984年国家第一批公布的389种重点保护植物中,在云南分布的就有154种,占全国总数的38.59%。全省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64种,占全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数的63.8%。其中Ⅰ级保护动物44种,Ⅱ级保护动物119种。

云南境内的各种分类群物种种数均接近或超过全国的一半以上,珍稀物种资源占了全国的67.5%,居全国第一位,堪称世界生态类型的缩影,其中苔藓植物、鸟类所占比例最高,分别是68.2%和66.8%,其次是哺乳类、蕨类植物、被子植物和淡水鱼类,裸子植物、爬行类和两栖类居后。据2004~2005年的云南蓝皮书系列——云南生态情势报告的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在全国已知的高等植物426科、2592属、17000多种,科、属、种分别占全国的88.4%、68.7%和62.9%。被国家列为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的共151种中,云南占总数的42.6%。全省有脊椎动物1737种,占全国总数的58.2%,在我国公布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云南就有199种,占全国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总数的59.4%,其中亚洲象、野牛、绿孔雀、赤颈鹤等23种在全国仅为云南省独有。

云南生物多样性之丰富性

云南境内的陆生生态系统几乎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类型,主要类型包括森林、灌丛、草甸、沼泽和荒漠等。根据云南省环境保护局的最新统计,森林生态系统以乔木为标志,主要有169类,占全国的80%;云南境内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分布特点既有水平(纬度)上分布,又有垂直变化,反映出与其它省区所不同的独特性,可划分为热带雨林、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思茅松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温带针叶林、寒温性针叶林等类型;灌丛生态系统主要有寒温性灌丛、暖性石灰岩灌丛、干热河谷灌丛和热性河滩灌丛等4种类型;云南省草甸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主要分为高寒草甸、沼泽化草甸和寒温草甸3个生态系统类型;在云南境内还有与热带草原即稀树草原外观极为相似的“稀树灌木草丛”,它是在原生森林长期不断地受到砍伐火烧后所形成的一种次生生态系统。

云南的水生生态系统有河流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云南的六大水系,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依洛瓦底江、元江和南盘江构筑了云南淡水生态系统的基本框架。而以滇池、洱海、抚仙湖、异龙湖和泸沽湖为代表的云南高原湖泊,反映了中国淡水生态系统的一些特殊性。云南水生植被按其生存习性又分为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和飘浮植物等4种类型。水生动物方面,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鱼类资源也都非常丰富。

云南生物多样性之重要性

一种植物的消失,往往会导致另外l0—30种生物的生存危机。保护珍稀濒危植物,重视珍稀濒危植物在整个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是尤为重要的,对于云南省来说,尤其如此。

以云南省的森林生态系统来说,其生态类型的物种组成、分布以及环境条件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差异。云南境内的森林及其整个生态系统不仅发挥着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还是维护淡水河流域(金沙江、澜沧江等六大水系)的生态平衡、改善环境质量,保持水土资源和中下游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绿色屏障。

云南生物多样性之独特性

云南省是我国特有属种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拥有一大批物种孑遗种、独特种和古老种。云南省拥有180个中国被子植物特有属,其中约20个为云南省特有。如木兰科的桦盖木,全球仅西畴小桥沟有7棵;白皮五针松,仅巧家有36棵;还有野牡丹科的药囊花也是云南独有的属种;云南399种鱼类中,382种为云南原产鱼类。

云南生物多样性之脆弱性

云南的生物多样性除了物种丰富、特有成分多、起源古老等特点外,全省的物种多样性还以其珍稀濒危而著称。云南境内特殊的地形地貌、复杂的气候环境,导致云南物种多,但种群稀、数量少,分布区域小,生态适应能力很低,对于外界干扰非常敏感,遇有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很容易陷入濒危境地甚至灭绝。

据我国科学家冯国楣先生统计,云南省的珍贵、稀有、濒危植物有437种。其中蕨类7种,苏铁类4种,松科4种,杉科1种,柏科3种,罗汉松科5种,三尖杉科4种,红豆杉科3种,其余为被子植物。据1997年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主持编写的《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云南省分布有53种中国重要的蕨类植物濒危及稀有种;有297种分布于云南省的被子植物处于濒危及稀有状态。被国际社会认为仅次于大熊猫的珍稀物种——滇金丝猴,虽然经过了多年的保护,现也仅有11个种群870多只。

云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现状

云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均占有重要的地位,云南省被列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也被列为我省自然保护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1995年省政府还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加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力度。云南省林业部门设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天然林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濒危物种管理办公室”。

自然保护区是就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形式之一。云南省从1958年正式建立第一个西双版纳勐仑自然保护区以来,保护区的面积和数量都在快速增长,保护区的管理水平也不断提高,逐步走上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的轨道。“八五”计划以来,按照省政府批准《云南省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的要求,全省加快了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特别是1998年以来,是云南省自然保护区发展最快、形势最好的时期。截止到2004年底,全省共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93个,总面积347.33万公顷,约占云南省陆地国土面积的8.8%。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个,省级51个,市级68个,县级61个,森林生态类型140个,野生动植物类型27个,内陆湿地水域生态系统类型17个,地质和古生物遗迹类型9个。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居全国前列,形成了各种级别、多种类型的保护区网络。西双版纳和高黎贡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为云南第一批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

云南省为了开展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工作,初步构架了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迁地和就地保护网络。全省各地利用植物园、动物园、保护基地等,对珍稀濒危动植物实行就地和异地保护,并开展了迁地保护和引种繁育研究等工作,使不少受到高度威胁的物种得到了抢救性的保护。目前,云南省已建立起多家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中心和10多处野生动物收容拯救中心。在国家环保局支持下,1991年建立专门的珍稀濒危植物引种繁育中心以来,该中心已引种栽培珍稀濒危植物180余种;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已收集野生动物细胞株200多种,其中有滇金丝猴、华南虎、毛冠鹿、赤斑羚等云南特有的或珍稀濒危动物。

目前云南省正在进行“云南省野生种质资源库”建设工作。通过积极努力,云南珍稀物种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数量也有所增加,如受国际国内广泛关注的滇东北地区昭通、会泽的黑颈鹤数量已由1995年的800余只增加到1200多只,无量山保护区的黑长臂猿已增加到400头,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的滇金丝猴已增加到1000多只,西双版纳的亚洲象种群数已增加到250头左右。从总体上看,云南的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工作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

近年来,云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还受到了国际自然保护组织的关注和重视,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环境基金组织(GEF)、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WWF)、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国际鹤类基金会、麦克亚瑟基金会等都在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与云南省进行了合作交流。自然保护区开始成为云南省对外合作和交流的窗口。美国大自然协会与云南环境保护局合作开展了滇西北老君山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于2001年开始启动,该项目的实施对老君山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全球环境基金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CEF—B)于1995年在云南省开始启动实施,该项目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用于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同时还支持了南滚河、白马雪山、哀牢山、怒江、分水岭五个A级保护区编制管理计划和全省自然保护区编制管理规划。中德合作的“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恢复与保护项目”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纳板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周围地区,通过两国合作,即保护管理、社区参与、科学研究和教育培训等子项目的实施,达到了恢复和有效地保护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目的。同时,“中荷合作云南省森林保护及社会发展项目”、“中英合作云南环保与扶贫项目”正在组织实施。这些国际合作项目的开展更进一步促进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作者简介:贾静系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张树兴系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

特点与现状 篇7

鉴于本报告所使用的数据均来自联合国贸发会议,所以也使用该组织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定义及分类来进行分析。其中,文化产品是有形的文化商品,具体包括工艺品、视听产品、设计品、新媒介、表演艺术品、出版物、视觉艺术品等7类;文化服务是无形的文化商品,包括广告、市场调研和公共意见调查服务,建筑、工程和其他技术服务,研究开发服务,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视听服务,其他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等6类。

二、当前世界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状况

(一)文化产品贸易额持续扩大

联合国贸发会议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世界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高达9055亿美元,是2003年的1.9倍,年均增长7.4%。其中,文化产品出口和进口额分别达到4738亿和4317亿美元(见表1),分别是2003年的2.1倍和1.8倍,年均分别增长8.7%和6.6%。

从产品分类看,2012年,设计品在世界文化产品出口额中的占比最高,达60.1%,新媒介、出版物、视觉艺术品、工艺品、视听产品和表演艺术品分别为8.6%、8.1%、8.1%、7.2%、6.8%和1.1%。与2003年相比,新媒介、设计品、视听产品和视觉艺术品占比分别上升了4.4个、2.9个、1.3个和0.7个百分点,出版物、工艺品和表演艺术品占比分别下降了6.9个、2.3个和0.2个百分点。2012年,设计品、新媒介、出版物、视觉艺术品、视听产品、工艺品和表演艺术品在世界文化产品进口额中的占比分别为59.2% 、10.6% 、8.8% 、6.9% 、6.9% 、6.4% 和1.2% ,与2003年相比,新媒介、视听产品、设计品和视觉艺术品占比分别上升了5.9个、1.3个、0.8个和0.1个百分点,出版物、工艺品和表演艺术品占比分别下降了4.9个、2.9个和0.2个百分点。

资料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

分经济体看,中国和美国分别位居世界文化产品出口额和进口额首位。2012年,中国文化产品出口额为1512亿美元,占世界的31.9%,居世界首位。排名第2位至第10位的经济体依次为美国、中国香港、德国、印度、英国、法国、瑞士、新加坡和荷兰,出口额分别为378亿、342亿、287亿、258亿、231亿、198亿、131亿、113亿和94亿美元,各占世界的8.0% 、7.2% 、6.1% 、5.5% 、4.9% 、4.2% 、2.8% 、2.4% 和2.0%。前10大文化产品出口经济体出口额合计为3545亿美元,占世界的74.8%。

2012年,美国文化产品进口额为881亿美元,占世界的20.4%,位列世界第一。排名第2位至第10位的经济体分别为中国香港、英国、德国、日本、法国、瑞士、加拿大、中国和荷兰,进口额分别为377亿、315亿、265亿、234亿、231亿、182亿、146亿、142亿和98亿美元,各占世界出口总额的8.7%、7.3%、6.1%、5.4%、5.3%、4.2%、3.4%、3.3%和2.3%。前10大文化产品进口经济体进口额合计达2870亿美元,占世界的66.5%。

(二)文化服务贸易快速增长

联合国贸发会议最新数据显示,2008年1,世界文化服务进出口总额达3538亿美元,为2002年的2.6倍,年均增长17.5%。其中,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为1851亿和1687亿美元,分别是2002年的3.0倍和2.3倍,年均增速分别为19.9%和15.2%。

分类别看,2008年,建筑服务规模最大,其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为852亿和633亿美元,在世界文化服务出口额和进口额中的占比分别为46.0%和37.5%,分别比2002年上升16.0个和8.1个百分点。个人文化娱乐服务次之,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达到408亿和350亿美元,占比分别为22.0%和20.7%,与2002年相比,分别下降13.2个和6.9个百分点。

分经济体看,德国文化服务出口额和进口额均居世界首位。2008年,德国文化服务出口额达到361亿美元,占世界的19.5%;排名第2位至第10位的经济体分别为荷兰、美国、加拿大、西班牙、比利时、俄罗斯、瑞典、巴西和意大利,出口额分别达311亿、136亿、106亿、105亿、72亿、70亿、69亿、63亿和63亿美元,各占世界的16.8%、7.3%、5.7%、5.7%、3.9%、3.8%、3.7%、3.4%和3.4%。世界前10大文化服务出口经济体出口额合计达1356亿美元,占世界的73.3%。

2008年,德国文化服务进口额达284亿美元,占世界的16.8%。排名第2位至第10位的经济体分别为荷兰、瑞典、比利时、西班牙、俄罗斯、意大利、加拿大、韩国和印度,进口额分别达217亿、96亿、83亿、81亿、68亿、66亿、64亿、63亿和54亿美元,分别占世界的12.9%、5.7%、4.9%、4.8%、4.1%、3.9%、3.8%、3.7%和3.2%。世界前10大文化服务进口经济体进口额合计达1078亿美元,占世界的63.9%。

中国文化服务贸易较为滞后。2008年,我国文化服务出口26亿美元,进口22亿美元,分别居第16位和第17位。

三、当前世界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的特点

(一)文化产品贸易量大,但服务贸易增长快

2008年,世界文化产品贸易额达8278亿美元,是当年世界文化服务贸易额的2.3倍。2002—2008年,世界文化产品贸易额年均增长13.2%,比服务贸易额年均增速低4.3个百分点。

(二)文化服务贸易增长快于世界服务贸易,但文化产品贸易增长慢于世界货物贸易

2002—2008年,世界文化服务贸易年均增长17.5%,比同期世界服务贸易增速快2.2个百分点。2003—2012年,世界文化产品贸易额年均增长7.7%,比世界货物贸易增速低2.6个百分点。

(三)视觉艺术品、广告服务和建筑服务出口额持续快速增长

2012年文化产品出口额中,增速较快的是新媒介、视听产品和视觉艺术品,分别比2011年增长17.8%、11.4%和9.8%,分别比文化产品出口额增速高9.1个、2.7个和1.1个百分点;增速较慢的是出版物和工艺品,分别比2011年增长1.4%和5.4%,分别比文化产品出口额增速低7.3个和3.3个百分点。2003—2012年,视觉艺术品一枝独秀,出口额年均增长22.7%,视听产品和出版物出口萎缩,年均降幅达到11.3%和10.8%。

从文化服务项目看,2002—2008年,建筑服务和广告服务出口额快速增长,年均增速分别为28.8%和21.0%,比文化服务出口额增速高出8.9个和1.1个百分点;研究开发服务、视听服务和个人文化娱乐服务年均增长16.3%、11.6%和10.9%,分别比文化服务出口额增速低3.6个、8.3个和9.0个百分点。

(四)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文化产品出口方面各具优势,但发达国家在文化服务出口方面占据主导地位

2012年,发展中国家文化产品出口额占世界的57.6%,比发达国家高出16.0个百分点,比2003年高出18.4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价格低廉,劳动密集型文化产品具有很大优势,尤其是挂毯、庆祝活动用品和纱制品等出口占比较高,分别高出发达国家78.6个、55.8个和54.8个百分点。发达国家在印制乐谱、绘画和古董等文化含量较高的产品上占比较高,分别比发展中国家高出94.3个、87.6个和80.9个百分点。

2008年,发达国家文化服务出口额占世界的82.9%,而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合计仅占17.1%。2002—2008年,尽管发达国家文化服务出口额占世界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但始终稳定在80%以上。2008年,发达国家在所有文化服务项目上的出口额均超过发展中国家,视听服务、研究开发服务和建筑服务更是遥遥领先,其出口额占世界的比重分别高达88.4%、78.7%和74.4%。

(五)文化产品的出口地日趋集中,进口来源地呈多元化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测算1,2012年,全球文化产品的出口市场集中度和进口市场集中度分别为0.299和0.201;与2003年相比,出口市场集中度上升了0.1个百分点,进口市场集中度下降了0.075个百分点,说明世界文化产品的出口逐渐集中到具有比较优势的经济体,而进口文化产品的来源则日渐多元化。

分产品看,2012年,工艺品和视觉艺术品的出口集中度分别为0.40和0.385,垄断程度最高;出版物的出口集中度为0.188,竞争最为激烈。进口集中度最高视觉艺术品和表演艺术品分别达到0.393和0.222,进口需求集中在较少数经济体;最低的依然是出版物,为0.141,进口来源地均比较分散。

四、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面临的挑战

当前,贸易保护主义和侵权是世界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面临的主要挑战。

世界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快速增长,已成为很多经济体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一些经济体一方面制定出口战略以扶持本国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扩大出口;另一方面,对进口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都加以种种限制。以欧盟为例,针对“乌拉圭回合”谈判的规定2,以及世界旅游组织《与贸易有关的协议措施》的规定3,欧盟以“这些规定将导致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批量生产和标准化,进而会丧失本国文化特性。必须保护当地文化的表现形式以避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品位和行为变为标准化”等为借口,要求世界贸易组织对文化产品和服务制定并实施“文化例外”的规定和措施。同时,欧盟还采取各种措施限制从欧盟以外国家进口文化产品和服务。例如,欧盟至今尚未对欧盟成员国以外的国家或地区开放与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相关的视听类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口。此外,欧盟还制定相关政策以扩大欧盟成员国在欧盟范围内的广播电视等市场份额。

IT技术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制造、分销和营销(如电子书、i Pod、i Tunes、Amazon.com、谷歌等)上的快速变革和全球数字化背景下知识产权的日渐商业化(如数字版权管理),以及媒体与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的结合(如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使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侵权(如非法翻印、文件交换或下载)更加容易,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贸易产生了较大影响。

五、我国文化产品贸易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文化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不高

评价一国文化产品贸易的国际竞争力通常需从文化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1、贸易竞争力指数2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3进行判断。

2012年,我国文化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达31.91%(见表2),远高于世界其他经济体。2008年我国文化服务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只有1.42%,不仅低于德国、美国和英国等国,甚至低于俄罗斯、巴西和印度等。2012年,我国文化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达到0.83,高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但文化服务只有0.09,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低于南非和巴西等国。2012年,我国文化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为2.80,高于除印度(为3.44)以外的其他主要经济体;我国文化服务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只有0.37,大大低于巴西、德国、俄罗斯、印度和美国等国家。

资料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及世界贸易组织数据库。

摘要:近年来,尽管面临贸易保护主义和侵权等方面的挑战,世界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仍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文化服务贸易增长尤为迅速。目前,在文化产品出口方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具优势;但在文化服务出口方面,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我国文化产品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较强,但文化服务的国际竞争力不高。

特点与现状 篇8

一、教育督导机构的设置和任务职责

法国在教育制度上是较为典型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目前,法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分为中央主管部门、学区和省教育局三级,对全国各级各类学校进行管理。

教育部是法国主管教育事务的行政领导机构,教育部内的司局分为三类:监督部门、行政业务部门和咨询部门。总督学局属于履行监督职责的司局,直接对教育部长负责,掌管对全国高校行使财政事务的管理,负责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工作指导和教师考核。[2]

学区是教育部设在地方一级的教育行政管理单位。目前,法国本土设有22个行政大区,共26个学区。学区是教育部在地方设置的分支机构,接受教育部的直接领导。其中,学区长是教育部长派往地方的直接代表。在行政上,学区并不归地方政府管辖,而是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在实际工作当中,由于业务上的需要,学区经常与地方政府相互支持和配合来完成工作。[3]

省教育局是法国地方基层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法国本土现有96个省,每个省教育局设局长1名,由教育部长提名,总统批准,学区长任命。一般来说,大部分省教育局长都由学区督学担任。实际上,省教育局长也是教育部长在地方的代表,他接受学区长的领导,对省内幼儿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负责。高等教育则不在其管辖范围内。

与教育行政管理制度相适应,法国教育督导制度的机构设置也分为中央、学区和省三级。现行的法国教育督学主要可分为教育教学督学和教育行政督学两大类。因此,按照不同层级和职能范围,法国教育督学共有四类:国民教育总督学、国家教育行政总督学、国民教育督学和地区-学区督学。[4]

(一)国家一级督导机构及督学职责

在国民教育部内设有中央一级教育督导机构。虽然经过多次变动,但法国目前仍然分为国民教育总督导办和国家教育行政总督导办两个相对独立的机构。[2]

1. 国民教育总督导办

国民教育总督导办是履行监督职责的专门机构,其负责人为国民教育总督导主任,由教育部长在现任的国民教育总督学中选择任命。根据主任的建议,由教育部长任命1名副主任和若干名助理,协助主任工作。在国民教育总督导办工作的督学称为“国民教育总督学”。国民教育总督学直接对教育部长负责。所有总督学根据其学科专业特长,被编入不同的学科组和专门组,各组由教育部长在组内总督学中挑选任命1名主任,负责协调小组工作,任期两年,可以连任。法国国民教育总督学主要对教育教学领域进行督导,其职责主要包括对法国整体的教育制度进行宏观监控、对地方教育工作进行督察、对全国教育热点问题组织调研。具体来看,法国国民教育总督学的日常活动组织形式及其任务主要有以下三类:

第一类,学科组和专门组的工作。根据1996年教育部法令的规定,国民教育总督学共分12个学科组和2个专门组。[2]在这些组中,总督学全面开展对本学科的研究,为保障教学质量提出建设思路。

第二类,专题研究。教育部每年根据全国基础教育的发展状况,设立不同的研究课题。总督学被分成不同小组对课题展开调研。随着总督学的工作中心转向宏观层面上对国家教育政策、教育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总督学在专题调研方面的任务日益加重。

第三类,学区调研。前文已经提及,一部分国民教育总督学需担任学区联络员工作,他们往往按要求需要较长时间地进驻某一学区开展工作。在学区内,学区联络员的工作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与地方督学合作完成本年度的调研计划;二是帮助地区-学区督学制定工作计划,协调他们的工作。

2. 国民教育行政管理与科研总督导办

国家教育行政总督导办设在教育部,工作跨教育部和高教部,内设国家教育行政总督学。国家教育行政总督学的主要职责是对公立学校进行的行政、财会运行状况进行检查。在学校教育之外,国家教育行政总督学还负责对学区的行政事务进行检查。一般来说,国家教育行政总督导有三个等级:总督学、副总督学和督学。

国家教育行政总督导人员的主要职责是:对学区、公立学校及所有隶属于教育部或得到教育部资助的机构进行财政上的监督和检查;为相关行政诉讼案件提供咨询;对国家的教育制度进行研究和评估;参与教育系统内与行政、财会相关工作人员的录用和培训。此外,总督导人员还可能应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要求提供有关的咨询意见等。[4]

国家教育行政总督学为了更贴近教育督察对象,按地区分巴黎大区、中央、东部、中部、西北部、西部、东南部7个分组,每组负责3~5个学区。每个分组由1名组长和若干名学区联络员组成,组长由主任建议、教育部长指定,负责本组的常规工作(包括每月例会),任期为1年;学区通讯员则由教育部长提名,主任任命,主要负责对学区的情况进行监督。此外,主任、秘书长和各组长共同组成国家教育行政总督导领导团,每月举行两次例会,国家教育行政总督学每年举行全体会议2~3次,讨论调研题目、布置工作、举行学术讨论会等。

(二)地方一级督导机构及督学职责

地方督学包括国民教育督学和地区-学区督学,两者在工作地域、工作对象、工作方式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都接受学区长的领导。地区-学区督学主要负责对学区内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督导,集中在中等教育(包括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国民教育督学主要在行政省的范围内工作,负责对初中等教育(包括中等职业教育)机构进行督导。协助学区长完成相应督导工作是国民教育督学和地区-学区督学的主要职责,具体包括:[8]

(1)对教师进行评估。对学区内各阶段公立学校中负责教学、教育和方向学业指导的教师的工作进行评价,这也是地方督学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2)学业督察指导。督学往往根据不同专业背景,深入不同学科的课堂,通过随堂听课、与教师和学生对话、学生作业抽查、各类教学档案抽检等方式,对各级各类公立教育机构中的教育教学人员进行检查和指导。

(3)参加学区学校教师和公职人员的招聘工作。督学作为教师和公职人员考试委员会的重要成员,不仅要参与制定考试大纲,而且还要承担命题和监考的任务。

(4)参与教师培训。在法国,教师培训是学区非常重要的工作,主要包括教师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和轮岗培训。地方督学对于各类教师培训都负有主要责任,不仅要参与各种培训方案的设计,还要确定培训教师的人选,提供培训教师的名单。

二、督学的录用与培训

法国各级各类教育督学属于国家公务员,并划入公务员等级中的第一等A级,作为教育管理人员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录用和培训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法国公务员的录用条件分为基本条件和特殊条件两部分。基本条件适用于所有公务员,如必须具备法国国籍,享有公民权等。督学的录用除了必须具备基本条件之外,还通过法律规定了特殊的任职条件要求和录用程序。

(一)国家一级督学录用条件及程序

国民教育总督学必须从年满45岁及以上的正式公务员中挑选,必须以公务员身份在教育相关行业服务10年以上,其中5年必须从事教育工作。对于国民教育总督学的遴选,其资质要求较高,需具有博士学位、具备大学教师职称或研究生导师资格、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等。

国民教育总督学的招聘流程大致如下:首先,委员会确定职位空缺,并在国民教育部的官方报刊或网站上公布招聘信息;其次,委员会对应聘者提供的材料进行初筛,列出候选人名单;再次,委员会将正式候选人推荐给教育部长,再呈递给总统;最后,总统以法令形式对国民教育总督学进行正式任命。[9]

国家教育行政总督导的选拔和录用方式与国民教育总督学稍有不同,更侧重行政能力,主要从教育系统内具有相当资历的行政人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省教育局局长等公务员中选拔。[9]选拔由国民教育部长主持的委员会负责,该委员会由4名部长选择的中央行政司局长、国民教育部行政总督导处负责人及两名由国民教育部部长指派的该部成员组成。总督学、副总督学和督学的任命,要根据国民教育部部长提名决定,通过法令宣布。

(二)地方督学的录用条件及程序

地区-学区督学的录用条件不像国家一级那么严格。他们可以是具有一定职称的大学教师,也可以是中学高级教师或国民教育督学。上述人员必须年满40岁,并在学校或者教育管理部门服务至少5年。

地方督学的录用程序比总督学要复杂,每年由教育部与预算、公共财务及公职部按照专业领域公布职位空缺信息,然后要通过公开考试选拔录取。所有愿意参加应聘督学考试者须首先将个人申请材料送交所在学区教育局,学区核实后再转呈教育部长。随后,由各级督学、大学教授和其他代表组成的考试委员会将对所有提交的书面材料进行审核筛选,提出有资格参加考试的候选人名单,合格者参加考试。

三、学校督导评价的类型与模式

中小学的教育督导与评价一直是法国教育督导工作的核心。督导具有“督政”和“督学”两方面的内涵,在法国,后者体现得更加彻底和全面。在“督政”方面,法国更加偏重于教育经费和学校财务管理方面,主要由国家教育行政总督学来实施;[11]而在“督学”方面,可以从督导人员的专业组成、督导对象、督导频率等角度分为不同类型。

从督导人员的专业组成角度来看,法国的教育督导类型可以分为“课程督导”和“专题督导”,而前者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分科督导”和“专门督导”。[12]前面在介绍国民教育总督学的工作时曾经提及,总督学按照所督导的学科和专长分为12个学科组和2个专门组。学科组以学科为重点开展工作,就形成了所谓的“分科督导”;专门组往往横跨多个学科(如“经济和社会科学”等),便形成“专门督导”。“专题督导”主要是国民教育总督导办根据当年国家政策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的有针对性督导,其督导内容往往超越课程的范围,对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进行诊断,提出对策。

从督导对象的角度来看,法国的教育督导类型可以分为“学区督导”、“学校督导”、“校长督导”和“教师督导”。“学区督导”是近年来为了贯彻国家教育政策的实施而进行的非常规督导,由国家总督学团负责实施,对全国的学区进行一次地毯式的检查。[11]“学校督导”是最为传统的督导方式,一般由总督学和地方督学配合完成。“校长督导”主要由地方督学负责,每年考核一次,着重考察校长的教育领导力以及在管理学校人力资源和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的能力。“教师督导”是法国较为有特色的督导方式,与教师的晋升和调动挂钩,每4~5年评估一次。该评估实行百分制,其中校长的评价占40%,督学的评估占60%。

从督导频率来看,可以将法国教育督导分为“日常督导”和“重点督导”。[14]前者主要是指一些常规性督导,也称为“普遍性督导”,即每个学校和相关人员都必须接受的督导;后者主要是指对新学校、新老师或者年度中心工作所要求的事项进行特别督导。

值得指出的是,随着“基于风险的督导模式”(Risk-based Inspection)在欧洲国家的不断盛行,法国政府也逐渐意识到督导成本和督导效益问题。[15]虽然没有像荷兰将风险督导作为一种基本模式,但是法国根据自身教育发展的特点,以国民教育部预测评估司的数据分析结果为依据,将学校分成不同类型,并制定了相应的督导标准。[3]

四、法国教育督导的特点与面临的挑战

法国教育体制具有中央集权的特性,因此常常成为我国的首要考察对象。虽然身为“国际督学常务大会”[14]学区督学和省督学大多为一定职称和资历的大学教师或中学高级教师。由于具有最高等级的公务员地位,因此法国各级督学都要经过严格的选拔和考试方可被录用,因此能够保持较高的水平和业务素养。

(三)督导法制完备

依法治校、依法管理不仅成为法国教育管理的基本理念,也成为了法国教育督导的基本出发点。目前,法国仍具有法律效力的重要教育督导法规有:《国家教育行政总督导章程》(1965年4月14日第65-299号令)、《国民教育总督学特别章程》(1989年11月9日第89-833号令)、《地区-学区督学和国民教育督学特别章程》(1990年7月18日第90-675号令)。这三项法规共同构成了法国教育督导的法制保障。[2]

总之,经过200多年的发展,法国教育督导制度为其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近年来,法国政府提出的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政策,都是在督导制度的配合之下完成的。但法国教育督导方式过于复杂、频率过高,对学校领导和普通教师都造成了较大的压力。荷兰和英国等国已经开始正式实施风险督导来缓解压力,在法国却没有全面展开风险督导。

值得指出的是,在繁重的督导工作之下,法国督导人员的配置也不是很充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显示,2000年法国督学与教师之比为1:240,即每240名教师才配备1名督学。而对于包括韩国在内的几个亚洲国家,这一比值为1:150。[19]当然,这与法国对于督学的素质要求不无关联。另外,督导人员配置的均衡性也值得重视,特别是省际之间。在很多时候,地区督学可根据本省特点对督导内容和标准进行裁量,这就导致了学区之间的督导质量不一。

总体上看,法国教育督导仍在不断发展之中,随着整个欧盟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以及“国际督学常务大会”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法国也将进一步更新其教育督导理念,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璐.教育督导制度法制建设的国际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1,(3):51-54.

[2][5][6][18]霍益萍.法国教育督导制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9,63:110-121.

[3][16][法]雅基·西蒙、热拉尔.勒萨热.法国国民教育的组织与管理[M].安延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87.59.

[4][7]石灯明.中央集权体制下的法国教育督导制度[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11),22-25.

[8]钱厚斌.法国教育督导制度建设的经验及其启示[J].教育探索,2012,(8):155-156.

[9][10]吴声远.简析法国教育督导制度的主要特点[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8):24-26.

[11][13]刘华蓉.中法国家督学对话教育督导[J].中国教育报,2010年11月23日第003版.

[12]苏君阳.教育督导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9-60.

[14][17]顾明远.外国教育督导(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68-69.

[15]Johan C.van Bruggen.Inspectorates of Education in Europe;Some Comparative Remarks about Their Tasks and Work[R].The Stand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Inspectorates,2010,11.

特点与现状 篇9

关键词:挪威,职业教育,现状,特点

一、挪威的职业教育管理机构

挪威的教育管理机构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国家教育、研究及宗教事务部是管理教育事务的全国最高行政机关,负责制定、实施重大的教育政策、方针、计划。第二,郡级机构主要管理高级中学的教育,不管是学术性,还是职业性的教育与培训都包含在内。第三,市级机构主要管理学前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国家教育部设置有七个司:高等教育司、研究司、学习和人力发展司、教育培训司、行政事务司、宗教事务司、政策分析和国际事务司。教育培训司由国家职业培训委员会与各郡、市的职业培训委员会组成。国家职业培训委员会和各郡、市的职业培训委员会负责管理职业教育。委员会由雇员代表、雇主代表与其他一些机构的代表组成。委员会的职责是向教育部提出相关意见与建议,使其能够更好地采取对策与措施完善职业培训工作,包括职业培训的课程、计划与考试规则等。郡级的职业培训委员会通常由七名成员及其各自的私人助手构成。其中,雇员机构推荐的成员有两名,雇主机构推荐的成员有两名,学徒或受训者代表一名,熟悉学校事务的成员一名,熟悉企业与就业事务的成员一名。郡委员会的工作是审核与批准学徒合同,安排学生去已签订学徒协议的企业或培训机构里进行培训;郡职业培训委员会和相关部门共同为所有职业领域制定考试委员会,并且在培训人员通过考试之后授予其职业资格证书与能力证书;对于那些没有经历学徒期培训就报名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人员,则认证其前期的教育与实践情况;向教育部、国家职业培训委员会、郡政府汇报对职业培训有重大意义的活动与措施。

二、挪威职业教育体制的主要构成

1.职业预备教育

挪威制定了义务教育的总体目标,规定对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全面实施职业预备教育,使学生能够在义务教育阶段为升学与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挪威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定全国7—16岁的儿童少年都有义务去接受教育。1969年,挪威颁布了《基础学校法》,指明由基础学校负责实施义务教育,分为两个阶段:1—6年级为低级,7—9年级为高级,但可以因地制宜,灵活运用,例如采用3+6、7+2、9+0等模式。依据挪威法律,政府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提供文具与教科书,这些都是免费的;免费接送家距离学校超过4公里的学生,对居住地特别远的学生安排在学校住宿。

2.高中阶段职业教育

通常而言,挪威的学生从基础学校毕业,升入高级中等学校之后有着3种不同的选择:继续学业1年,2年或是3年,可以在3种类型的基础班里选择与之相应的种类:普通教育班、职业教育班、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综合班。此外,还有提供1年的继续教育课程。高级中等学校的学生有权利转班。20世纪80年代,挪威政府在向国际教育局会议提交的报告中表示,挪威高级中等学校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综合班面对着诸多的问题,效果远远不如预想的那样好。因此,挪威在高级中等学校里设置了更多的普通教育班与职业教育班。此后,挪威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飞速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上职业教育班,甚至出现了在录取标准与名额要求方面,普高班要低于职高班的情况。

3.学徒职业培训

1981年,挪威的《学徒培训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传统的学徒培训是挪威职业教育体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挪威的政府部门相应地建立了职业培训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工会、教师代表、雇主协会组成,政府部门设有委员会的秘书处。国家职业培训委员会可以向国家职业教育方面的重大决策提出建议,而在学徒培训的年限等方面拥有决策的权力,可以向它投诉和企业相关的职业培训问题。挪威国内还设置了23个行业委员会,其工作职责是向中央政府与国家职业培训委员会提供咨询服务。由于县级机构负责管理高中职业教育与学徒职业培训,县级职业培训委员会的权力较大,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审核批准承办学徒职业培训的企业,审核批准各方签订的学徒职业培训合同,监督学徒职业培训法律法规的实施过程,划拨给培训企业一定的学徒培训经费,颁发给考试合格的学徒技术工人合格证书、聘任学徒职业培训结业考试考核组的人员等。

三、挪威职业教育的特点

(一)吸收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各部分通力合作

挪威政府制定并推行合理的政策,激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社会的各个行业都设置了培训办公室或者培训部门,负责和新的培训企业联系,建立新的培训场所,监督企业实习生的工作,对实习指导人员进行培训,在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的同时保证培训的质量。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发展中来。例如,针对国内职业教育的整体结构和培训系统,挪威全国职业教育理事会向教育部提出建议;职业教育咨询理事会与中等职业的九大类课程系列有密切的关系,就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及必备技能向中央政府提出建议。

(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在挪威,各级职业教育机构相互衔接、有效沟通,就业前教育和就业后培训相互联系,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面向全社会所有成员开放,能够适应企业、行业、事业等不同单位与不同从业人员层次的要求。一方面为社会培养了获得不同等级证书的就业人员,另一方面使有志继续学业的人员获得了深造的机会。挪威的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选择范围,使所有愿意接受教育与培训的人能够获得多样化的优质服务。

(三)学徒制体系与学校教育体系的结合

挪威学徒制体系与学校教育体系的整合,是其职业教育双元制改革最具有特色之处,其水平在世界上许多实施双元制教育的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从根本上来说,学徒制体系和学校教育体系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职业培训与国民教育。然而,通过课程改革的平台,挪威将学徒制教育视为高中阶段教育的后半部分,从而巧妙地实现了学徒制体系与学校教育体系的融合,使学习与教育过程具备了一种连贯性。通过结合两个不同的体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两个主要方面的学习也具备了完整性。

(四)不断完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挪威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具有自身独有的特色。20世纪80年代,挪威的职业教育已经非常发达。到了90年代,挪威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不同层次的教育机构与课程内容的改革,对职业教育教师通过国家原则与课程框架的培养进行了有益的指导,相应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机构也在学校层次与课程方面推行了新的举措,改革了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

参考文献

[1]Farstad,Halfdan.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Norway[J].N/A,1999.

特点与现状 篇10

根据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特点与现状, 我认为, 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能力的定位必须综合考虑, 必须考虑学生现行就业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建设过程中, 必须坚持语言与商务、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体现实际、实践、实用的特点。下面我分别从专业定位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校企合作方面加以分析。

一、专业定位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以英语为工作语言, 参与和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应用型人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可分解为:英语交际能力、商务沟通能力、商务业务能力及综合能力。通过三年教学设计, 合理整合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知识和技能课, 综合实践教学, 保证合理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形成, 适应专业职业岗位要求和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师资队伍建设

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知识的复合性要求教师知识能力结构具备复合性和实践性。商务英语专业的多数课程涉及商务和语言 , 必须融合 英语、商务 知识和商 务技能 , 以提高教 学效率。要通过招聘引进、进修培训、企业见习、顶岗锻炼、自主培养, 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要进一步完善教师知识能力结构, 满足专业教学和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在队伍建设 方面 , 建设适合 高职教育 特点的“双 师型队伍。一方面, 鼓励教师在职进修或下企业挂职锻炼。另一方面, 借助当地的社会资源, 聘请外贸公司的老总担任本专业的兼职教师。“双师型”教师不仅为原本传授书本知识的课堂增添了生机, 还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未来工作岗位所需的感性知识。

三、课程设置

从目前我院开设的课程来看, 商务英语专业是兼修商务的英语专业。由于商务英语专业开设的时间较短, 课程设置中还有一些不够合理的地方。我认为可以采取一年级新生入校后统一学习基础外语、国际贸易、基础会计等基础课程, 使其具有基础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和较为扎实的经济商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 二年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就业方向等实际情况选择具体专业方向, 使其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具有牢固的英语功底;同时在这个时期, 我们组织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专业方向, 参加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增强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

四、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的方向, 包括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实验室训等, 都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企业参与和推动。校企合作首先要建立以专业技术标准和职业素质为基础的考核体系, 将职业资格证书引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 要求每个班学生在毕业时至少拿到12个除外语和计算机能力之外的商务证书, 以取得行业准入资格。专业教师应将知识点加以梳理, 并贯穿于实训教学的整个过程, 最终在课程考核的内容和方式上着重体现。在实训建设中, 坚持以企业为主导, 确立“企业订单培养”在专业建设中的主导地位, 并将其评价贯穿于专业建设和专业教学的全过程, 以此作为改善教学质量的依据。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是一种跨越学科、培养复合型专门人才的专业, 教学介于非语言学科与通用语言学科之间, 强调语言能力、实用商务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不断学习、探索和实践,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

摘要: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新兴专业, 高职商务英语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高职培养的学生由于能力和知识方面的不足, 毕业后往往从事其他专业的工作, 浪费了大量教育资源。因此, 为培养面向生产和社会实践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专业建设方面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思考和探索。如何构建学生的能力体系, 设计科学的培养方案, 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是高职教育应首先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商务英语,高职教育,专业特点

参考文献

[1]徐鲁亚.“商务英语”的学科定位与实践教学[J].民族教育研究, 2005 (6) :29.

[2]郎可夫, 王玲.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研究[J].现代汉语, 2001 (3) :78.

[3]纪淑军.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5 (3) :112.

[4]赵光慧.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探索[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2004 (2) .

特点与现状 篇11

合作的成效水平,进而为促进首都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动力。为此目的,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开展了部分中小学、区县和市级层面专项调研。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一、市级层面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

北京市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丰富多样。截止2009年,全市共有221所中小学与168个国家的442所学校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为了加强教育系统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建设,北京市教委以教育政策、外语交流、国际礼仪、媒体合作、国际合作项目管理等专业知识能力为主题组织教育外事干部培训。此外,市教委还大力开展汉语国际推广的教材开发、师资培训和网站建设,利用首都区位优势举办各类教育国际博览会和研讨会。市级具体业务部门也围绕基础教育国际合作开展了大量业务工作。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为例,自2003年以来先后实施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合作开展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公民教育”、“教师人文素养”、“中芬高中课程改革合作”、“中国义务教育发展研究”、“奥运教育”,以及“北京一伦敦学校交流项目”等系列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目前,首都中小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与国家和北京市发布的《纲要》所提出的“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以及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发展规划相比,在水平和规模上仍然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缺乏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和专项支持,缺乏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所需要的政策环境、管理制度、能力建设和工作绩效评估标准。另外,各区县之间、学校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实践能力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为此,北京市和各区县教育主管部门应利用落实《纲要》、建设“世界城市”契机,全面规划首都基础教育国际化进程,并针对重点事项设立专项经费予以推进。基层学校要将国际合作交流作为推进学校现代化和特色优势建设的重要抓手,从课程教学改革、队伍建设、管理创新、资源输出等方面采取务实行动。此外,还应注重对于已有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案例研究,使之成为首都教育国际化的制度资源和有效方法。

二、区县教育国际交流项目

朝阳区、东城区、西城区和海淀区是北京市基础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比较密集的区域。朝阳区汇集了世界各国大使馆、国际组织、跨国企业等机构,也是北京市外籍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2010年,朝阳区域内具备招收外国学生资质的学校共35所,招收外籍学生10056人。全区共有61所公办学校与境外125所学校建立了友好学校关系。东城区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在健全国际交流合作管理机构,加强干部教师境外培训,推进高中合作办学,鼓励开设俄语、西班牙语、法语等多种语言等方面,鼓励学校发挥教育资源和地域文化优势,打造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品牌。

西城区是首都功能核心区。该区采用项目管理方式开展学校干部教师境外培训,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扩大国外留学生规模,大力推广对外汉语教學,以及校际交流合作等方式,推进区域教育国际化进程。海淀区针对区域内优质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并存的实际情况,与英国剑桥教育集团合作,于2005年正式启动了“中英海淀学校特色发展项目”。该项目先后组织30所中小学校长,在中英专家具体指导下,以领导力建设为突破口,以学校需求分析和发展规划及其实施为主线,开展学校改进实践探索。几年来,项目学校的内涵建设显著改观,一批优秀校长借助国际教育资源和变革实践成为本区领军人物。

三、北京市中小学教育国际化特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北京市不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北京市的中小学、区县和市级层面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从学校实践上看,诸多学校在教育理念国际化、学校课程和教学国际化、学校师资国际化,以及学生参与国际活动的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以北师大二附中为例,该校于1996年设立了外事办公室,2000年设立国际学生部,2006年设立对外汉语教研室,2008年正式开办国际部。该校制定了国际交流合作发展目标——“立足教育教学优势,开拓国际合作渠道,保障质量效益,初步形成国际化特色”。潞河中学探索国际化办学特色,于2003年设立国际部,2005年注册成立“潞河国际学园”。伴随外籍人口和归国人员近年来的急剧增长,一大批社会信誉良好的中小学陆续将国际交流与合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日常教学管理,许多学校相继开办了国际部。开展跨文化的校际人员互访是各个学校开展国际交流的惯常方式。景山学校是北京市最早开拓国际友好学校的先行者之一。1979年,该校便与美国波士顿牛顿公立学校缔结友好学校关系,每年互派师生到对方学校学习一个学期,至今学校已与法国、日本、澳大利亚、奥地利、泰国、新加坡、韩国等国,以及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开展了长期交流。本课题针对潞河中学、汇文中学、牛栏山一中、世青国际学校5所学校所作的调查显示,上述学校在过去5年来借助校际交流渠道,共有800名教师到境外访问,4800名学生参加境外夏令营。人大附中先后派出由500名学生组成的7个艺术团体赴国外参加交流演出。北京四中仅2008年和2010年两年就有近千人赴日进行修学考察。目前,北京市具有招收外国学生资格的中小学达到98个。

借助国际资源开展教师培训是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领域。近10年来,潞河中学邀请美国专家开展全员教师培训,先后有149名教师获得专业证书;他们在2004—2008年期间组织107位青年教师赴加拿大和美国进修学习。景山学校10年来先后派出231人次教师到国外学习。北京五十五中、人大附中、北师大二附中、牛栏山一中,以及所有参与本项调查的中小学都将学校各类人员境外培训作为最重要的管理与教学能力建设。

引进国外精品课程已经成为北京中小学创建国际水准教育品牌的突破口。世青国际学校于2001年率先获得国际文凭课程(IB)。该项课程注重对于学生全面素质、创新实践能力和国际意识的培养。人大附中于2005年开设英国普通教育高级证书课程(A level),聘任优秀中外教师合作授课,探索全英语授课背景下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北师大二附中于2008年引进全球通用高中国际课程(PGA),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中华民族文化底蕴、国际文化视野和实践能力的优秀高中生。首师大附中于2009年引进美国大学先修课程(AP),引导优秀中学生选学大学的科学与语言领域的22类课程,以便为学生升入美国高等学校做准备。潞河中学还与英国柴郡姆中学合作开设“中英高中实验课程”。青苗国际双语学校整合中外优质课程资源,为中外儿童提供从幼儿园到中学的双语课程。素有“小小联合国”美誉的芳草地国际学校始建于1956年,目前在校生近4000名,分别来自60个国家和地区。该校长期致力于国际理解教育,开发了13门以中国文化为特色的选修课和《芳草汉语》课程。月坛中学历来以日语作为该校第一外语。自2008年开始,为高三毕业生开通了到日本大学学习的直通车。此外,北师大二附中、潞河中学还针对国外来华留学生的需要开发了特色汉语课程,培养了对外汉语教学团队,形成了国际汉语教学品牌。

特点与现状 篇12

Snyder将希望定义为“在意愿动力 ( 目标指向性的能量) 与路径思维 ( 实现目标的途径和计划) 交叉所产生体验的基础上, 所形成的一种积极的动机状态”。Snyder认为希望由两部分组成: (1) 意愿动力 ( agency thinking) 是指一系列启动个体行动, 并支持个体朝向目标, 沿着既定的路径持续迈进的动机和信念系统。 (2) 路径思维 ( pathways thinking) 是一系列有关个体对对自己有能力找到有效的途径来达到渴望目标的信念和认知。众多研究证明, 希望与生理健康有密切联系, 与个体的心理健康 ( 抑郁、焦虑) 、社会适应状况 ( 人际关系、应对方式) 以及幸福感 ( 生活满意度) 显著相关, 并能预测个体的学业成绩。

中职生在承受青春期特有的生理、心理急剧变, 同时还承受着学习、考证、生存、就业等压力, 他们希望感的发展特点如何? 希望感水平如何? 是否有足够的希望感以支撑他们顺利渡过这跌宕起伏的青春期? 这是本研究所要探讨的问题。

2 方法

2. 1 被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 在某职业中学随机选取高一、高二、高三各5 个班级的所有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600份, 回收问卷551 份 ( 回收率91. 8% ) , 其中有效问卷534 份 ( 有效回收率89% ) 。男生人239, 占44. 8% , 女生人295, 占55. 2% 。高一生197 名, 高二生183 名, 高三生154 名, 平均年龄为16. 59 岁 ( SD = 1. 34) 。

2. 2 研究工具。成人素质希望量表 ( Adult Dispositional Hope Scale, ADHS) 该量表有12 个项目, 适合15 岁以上人群测试。陈灿锐 ( 2009) 对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检验, 量表适用于中国中学生人群。

2. 3 研究程序。采用整班联系自愿参加的方式进行, 由研究者本人担任主试, 进行网络团体施测。被试完成所有问卷大约需要40 分钟, 问卷当场提交。

2. 4 数据分析与处理。采用SPSS17. 0 进行数据录入, 进行描述统计、方差分析、相关分析。

3 结果

3. 1 中职生希望感的总体状况。对中职生希望感及其分量表进行描述性统计, 结果发现中职生的希望感总平均分为21. 75 ± 3.39, 路径思维均分为11. 46 ± 1. 85, 意愿动力均分为10. 29 ± 2. 00。

3. 2 中职生希望感的性别差异。对中职生希望感及其分量表进行T检验。中职生在路径思维和希望感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与女生相比, 男生较高的路径思维和希望感, 中职生在意愿动力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具体数据见表1。

3. 3 中职生希望感的年级差异。对高一、高二、高三的希望感及其分量表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发现路径思维和希望感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意愿动力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事后检验表明高三学生的路径思维显著高于高一、高二学生, 高二学生的路径思维显著高于高一学生, 高三学生的希望感显著高于高二学生, 高一学生的希望感显著高于高二学生。

4 讨论

中职生的希望感均分为21. 75 ± 3. 39, 相比陈灿锐 ( 2009) 的研究中初中生的希望感得分 ( 23. 52) 、高中生 ( 22. 50) 、大学生 ( 25. 44) , 中职生的希望感处于低水平, 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仍需进一步研究。

中职生在希望感和路径思维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男生较女生有较高的路径思维和希望感, 而在意愿动力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路径思维是一系列有关个体对对自己有能力找到有效的途径来达到渴望目标的信念和认知, 而男生在生活中更自主更独立, 动手能力强, 并且其思维以解决问题为导向, 而女生性格乖巧、按部就班, 问题解决能力较男生低, 因此男生的路径思维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男生的希望感显著高于女生, 这与Snyder等人在美国以几千人为样本的研究结果不一致, 并与比陈灿锐 ( 2009) 的研究结果不一致。这可能与中职教育的特殊性有关, 中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 注重专业学习、实践能力、动手能力, 而这些都是女生的弱项, 面对这些挑战, 女生的自信、希望就受到打击。

方差分析表明年级因素是影响希望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路径思维和希望感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事后检验表明高三学生的路径思维显著高于高一、高二学生, 这说明了随着专业学习的积累、动手实践能力的增强、参加实习后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中职学生的路径思维在高三达到了显著的提高。而在希望感上, 高三学生显著高于高二学生, 高一学生显著高于高二学生, 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状况。高一学生刚刚进入中职学习, 对一切都充满好奇、想象和激情, 因此希望水平会较高; 进入高二, 激情会消, 对中职学习生活了然于心, 便逐渐成为“老油条”, 希望感逐渐下降; 到了高三, 面对将要到来的实习充满了兴奋和希望, 同时想到将要毕业, 颇有一种“媳妇熬成婆”的欣慰和期待, 因此希望感油然而生。

意愿动力是推动个体产生目标, 并沿着他所设计的实现目标的路径前进的动力系统。中职生的意愿动力水平较低, 其发展不存在性别、年龄差异。这可能是由于中职生常常遭受挫折, 对前途缺乏信心, 学习动力不足等原因, 导致其总体意愿动力水平低, 不论男女、年级意愿水平都偏低。

总而言之, 中职生总体希望感不高、意愿动力不足, 各教育管理部门需采取措施提高中职生希望感, 以促进中职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孟超, 黄希庭.希望:心理学的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 2013, 3 (3) :548-560.

[2]陈燕飞, 苗元江, 王青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希望研究.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0, (2) 95-99.

[3]徐强.大学生希望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 (18) :178-181.

[4]彭海霞.大学生希望感的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自尊的关系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4.

[5]任俊.积极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194-196.

[6]陈灿锐, 申荷永, 李淅琮.成人素质希望量表的信效度检验.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9, (01) :24-26.

上一篇:申请德国奖学金下一篇:玉米省力化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