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训练与写作教学

2024-10-19

体育训练与写作教学(共12篇)

体育训练与写作教学 篇1

一、思维训练与思想及语言的关系

从现象来看, 写作是一种单纯的书面表达;从本质来讲, 写作又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人们在想问题的同时必定要运用语言 (内部言语) , 而运用语言 (包括外部言语) 的同时就要开动脑筋。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相辅相成, 密不可分, 对写作来说都很重要。然而, 因为思维活动在整个写作流程中是一个无形的链环, 要是仅仅从写作的结果来看, 语言能力似乎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许多写作教材在论及语言训练的有关章节里虽然都提到“应重视思维训练”或者“要把语言和思维结合起来训练”, 但对于“怎么结合”“怎么训练”, 可能是因为作者认为已属于另外一个话题了, 都没有充分展开论述。由于思维活动具有隐秘性和复杂性等特点, 人们对它的活动规律尚缺乏深入的研究, 还没有应有的认识。因此, 写作教学习惯上总是比较看重语言训练而忽视甚至遗弃思维训练。

文章是生活的客观之“物”和作者的主观之“识”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之后, 辅之以相应的模范并用“言”包装起来的一种精神产品。生产这一精神产品的原材料是源于生活的, 但生产过程中必须经由作者的感官摄取和思维加工, 其间有一个非常复杂的内部言语运化环节。可以这么说, 文章直接呈现给读者的是语言文字, 而通过语言文字反映出来的则是作者的思想。高尔基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是形式, 思想是内容, 而思维则是联系思想和语言的媒介。思想还存储在大脑里的时候是静态的, 语言被书写在纸面上以后是凝固的, 而思维则始终是一种精神的活动, 是一种运思的方式, 它具有鲜明的动态生成特点。一篇文章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怎么表达?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思维决定的。因此, 文章里出现用词不当、语句不通、表达不清、文气不顺等现象, 往往跟作者思维上的毛病有直接关系。语言上的拖沓、累赘, 是思维松散、不够缜密的结果;思想偏激, 认识片面, 必定导致钻牛角尖、说过头话。因此, 矫正语言上的毛病不能只在纸面上涂涂改改, 还应在思想上反复锤炼;而思想上的毛病也只有通过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 凝固在纸面上, 才可能发现它、改正它。从这个意义上说, 写作的过程既是斟酌语言的过程, 也是整理思想的过程, 这“斟酌”和“整理”的工作却是由思维来完成的。所以, 语言训练不但要与思维训练结合进行, 还要与思想训练结合进行。

二、写作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简单地说, 思维就是人们思考问题的方法。从不同的思考基点、路径和不同的思考性质、作用来看, 思维有许多种方式。其中, 写作常用的、相互对应的就有: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等等。思维训练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 训练的途径与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这里所说的只是与高中写作训练联系密切的一些思维能力训练, 并跟思想水平训练、语言表达训练联系起来, 排成序列, 以便循序渐进。

(一)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训练

形象思维是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种基础思维方式, 因为人类的所有思维活动几乎无一不是建立在形象感受基础上的, 所以培养思维能力就应该从训练形象思维开始。根据脑科学研究, 人类左侧大脑半球的功能主要是作用于语言、数学、逻辑、分析、判断和其他科学活动, 侧重于抽象思维;右侧大脑半球的功能主要是作用于空间关系、艺术和直觉活动, 侧重于形象思维。所以, 形象思维是每一个正常人都可能具备的思维能力。令人遗憾的是, 长期以来, 在学校教育中, 教师往往只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数学和逻辑的抽象思维能力, 而忽视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甚至会认为一些求知欲强、兴趣广泛、富于幻想的学生是不务正业而横加歧视或约束。有关研究表明, 人类右脑的记忆功能是左脑的100万倍, 开发右脑、发展形象思维的潜力大得惊人。形象有视觉的、听觉的, 还有语言的。它们有的存在于艺术作品中, 更多的则存在于生活中。所以, 要培养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就必须引导学生深入生活, 参与活动, 教他们学会观察和感受, 帮他们增加阅历和储备。形象思维主要有联想思维、比较思维等。想象一般都被惯常地认为是一种写作能力, 或者是一种创作手法。其实, 想象也应该算是一种思维方式, 联想思维就是一种类比想象。象征是想象中的一种手法, 自然也可以算是一种思维方式。这些思维能力可以和观察、采集、感受等写作基本能力同时进行培养, 而且都应该安排在高一, 跟记叙文、散文和短章小诗的写作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尽管高考作文把诗歌排除在外, 但诗歌写作确实很适合训练形象思维能力, 而且事实也证明, 不是学生不会写诗, 而且我们教师不相信他们会写诗, 也不愿意让他们去写诗。

抽象思维, 也叫语词逻辑思维, 是较高水平的一种思维方式。定义思维、类比思维、归纳思维和演绎思维等思维方式都属于抽象思维的范畴。由于抽象逻辑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的, 而判断、推理又是在概念的基础上进行, 所以概念便成了逻辑思维的基础。而概念又是在词的基础上形成的, 词是概念的名称, 也是概念的物质外衣。因此, 跟形象思维一样, 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也必须结合语言训练进行。平时要求学生注意积累, 丰富词汇, 就有利于概念的不断扩大和认识的逐步深化, 有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人们的思想有各种品质, 思维也有许多品质, 不同的思维能力对应着不同的思维品质。训练定义思维能力, 有利于提高思维的“准确性”品质;训练类比思维能力, 有利于提高思维的“开阔性”品质;训练归纳思维能力, 有利于提高思维的“概括性”品质;训练演绎思维能力, 有利于提高思维的“严密性”品质。定义思维能力提高了, 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也增强了;类比思维能力提高了, 发现事物联系的能力也增强了;归纳思维能力提高了, 发现客观规律的能力也增强了;演绎思维能力提高了, 展开推理论证的能力也增强了。逻辑思维能力的作用在议论文的写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应该跟分析、综合这两种写作基本能力结合起来进行训练, 可以着重安排在高二年级进行。

(二) 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训练

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 它是利用多种已有的信息, 从各个不同的方向朝着一个相同目标去思考、寻求答案的。因此,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书本和其他传媒等途径, 运用观察、体验、阅读、摘录等方式,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各种信息 (故事性的、知识性的、理论性的) , 是进行聚合思维活动的前提 (其实, 不断积累经验、充实头脑、丰富思想, 这也是进行各种思维活动的前提) ;而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的能力则是进行聚合思维活动的基础, 因为这个思维过程的关键环节是对各种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清理和筛选。聚合思维是写作活动不可或缺的一种思维能力。从目前写作训练的具体情况看, 无论是指导还是评改, 都特别强调标准的统一, 求同思维训练用力过甚。注重这样的写作训练, 学生作文缺少创意, 没有个性, “八股”盛行, 平庸泛滥, 也就不必感慨了。因此, 我们提倡在客观意义上训练求同思维能力, 集中精力, 花大力气去培养求异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就是求异思维。它由一个已知信息出发, 通过分解扩散、联想类比、引申推导等方法, 从不同的方向进行思考, 想出多种思路, 得出多种可能。它的思维目标是多侧面、多角度、多方位的, 但这些思维目标并不是最终目的, 要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非得聚合思维参与不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虽然属于两种不同方向、不同作用的思维方式, 但在实际思维过程中, 两者又往往是结合运用并相互补充的, 特别是像写作这种复杂的思维活动, 要经过立意选材、谋篇布局、运思行文等多个环节, 只有经过“发散—聚合—发散—聚合……”多次循环往复, 才能完成。跟作家的创作有所区别, 学生的写作, 几乎都受着求同与求异两种思维能力的深刻影响和严重制约。无论是标题作文、话题作文还是命意作文, 都在客观意义上对写作提出了方向和目标的限制 (预设) , 因而审题本身就是一个求同过程。我们常见的文不切题情况, 其实就是求同思维能力不强的结果。其他诸如主旨的集中性、材料的典型性、布局的条理性等, 都同样体现着求同要求。但是, 这些求同特性就整体而言都还是客观上的求同。从微观上说, 立意上的另辟蹊径、巧取一点深入开掘, 构思上的新颖别致, 选材上的全新角度, 手法上的灵活多样等, 又无不对求异思维提出了多种要求。发散思维从其本身的质量和复杂性来看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三个层次的品质。独创性就是人们常说的创造性, 它是发散思维最高层次的品质, 是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作出不同寻常、异于他人的、新奇独特反应的一种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般人的思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种“思维定势”, 或者叫思维的“功能固定性”。要培养和发展思维的创造性能力, 就必须学会运用逆向思维方法, 勇于“反常”, 突破“惯性”;还要克服“从众”“认同”、怕出差错等心理障碍, 努力做到一问多答、一题多解、一事多思。譬如:可以结合语言训练,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写出其所能想到的带有“大”字结构的文字;可以让学生训练材料的多角度解读 (立意、选材) 、论题的多层次分解、论点的多方面分析;可以让学生续写故事的多种可能的结尾……只有解放思想, 开阔思路, 才能不落窠臼, 标新立异。

(三) 辩证思维的训练

通过求异思维训练的学生, 大都思想比较活跃, 一般不会囿于常规思维模式, 作文立意常常能出奇制胜。但如果一味求异求新, 也容易出现顾此失彼、走向偏颇的情况。这既是思想认识上的问题, 也是思维品质上的问题。思维的辩证性品质对保证思想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辩证逻辑的基本范畴包括:个别与一般, 局部与整体, 表象与本质, 主流与支流, 数量与质量, 等等。辩证逻辑的思维规律包括:对立统一规律, 运动发展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些内容的共同点就是全面地、联系地、变化发展地思考问题, 认识事物, 即不仅要顾及问题的这一点, 还要顾及问题的另一点;不仅要了解事物的这一面, 还要了解事物的另一面或反面。如果能教给学生一些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识和方法, 使他们能辩证地思考问题, 就可以克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 避免语言表达上的绝对化。

辩证思维还要求我们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看问题, 从人们习惯认为正确的问题 (定论) 中找出不合理因素, 从人们习惯认为错误的问题 (定论) 中找出合理因素。这其实已经涉及思维的批判性品质了。思维的批判性是创造性思维最宝贵的品质之一。批判性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善于根据客观事实和情况冷静地思考问题, 对所遇到的一切人和事不轻信、不盲从、不轻率地肯定或否定, 且能根据一定的原则作出正确评价。议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求新因素, 本质上体现了对习惯性思维定势的批判态度。而从论证方式看, 与立论相对的驳论文写作及作为议论文的一种类型的评论写作, 则最为集中地表现着对批判性思维的强烈要求。换句话说, 驳论文和评论写得成功与否, 关键在于批判性思维品质是否完善。归谬思维法属于证伪思维法, 它是以演绎推理为基本方法的, 适用于驳论文章和评论的写作, 掌握并运用归谬思维法, 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有利于培养和提高思维的批判性品质。具有良好的批判性思维品质, 能在思想上激浊扬清, 在表达上推陈出新。

高三年级的写作训练可以从高考应试的实际出发, 着重进行审题立意、章法结构和语言表达的训练。聚合思维有利于文章切题, 发散思维有利于打开思路, 逆向思维有利于立意出新, 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不但能深化认识, 还能影响章法规范。高三总复习不但安排了写作专题, 还安排了词汇、语法、修辞等语言应用专题。语言表达专题在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等方面提出了要求, 这些要求联系着思维品质。因此这些训练基本可以跟思维训练结合起来进行。语言训练要跟思维训练结合起来进行, 这一点已经成为不少人的共识了。语言训练、思维训练都要跟思想训练结合起来进行, 这恐怕还是一种不够成熟的认识。至于思维训练还要跟其他写作能力结合起来进行, 怎么结合怎么训练才合适等问题, 则更值得广泛关注, 需要深入研究。这也正是笔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倘能得到专家同仁的指教, 则幸甚矣。□◢

体育训练与写作教学 篇2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新《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教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语文教育首位,主张语文教学要体现问题意识、个性化学习、主体性学习,开放性教学,建构性教学,为主体性发展指明了方向。它在“阅读与鉴赏”方面,提出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而针对“表达与交流”,则倡导“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针对不同情境,学会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完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对于作文,“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新课标强调不但要重视学习的结果,而且要重视学习的过程,要研究和关注学生在什么样的过程中,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学习,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那就要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内化知识,在自主写作的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思维。功利性的阅读教学严重制约了阅读本身应有的自主性和多样性,学生自身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会、见解以及感情态度得不到重视,学习过程中只有被动的接受,理解、表达的能力逐步退化,而作为表达能力的重点的写作教学的突出弊端之一也在于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条条框框,自然让学生缺乏“写”的欲望和能力,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丧失了独立学习的能力,而且熄灭了探索的动力与兴趣,最终扼杀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读写教学日渐倾向应试需求的情况下,学生总体阅读积累不够,阅读经验浮浅直接影响了表达水平特别是作文能力,所以学生需要不断地通过阅读获得间接经验,进行知识积累,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并全面打通提高写作能力的路径,因此研究“高中语文读写一体化”这一课题是尊重学生这一学习主体,以人为本,全体发展的需要,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针对以上情况,本课题就是要关注学生读写的现状,找到读写结合的契合点,探索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方向,研究读写结合的最优方法,帮助学生彻底改善读写质量,从而全方位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使语文教学真正地适应新课程提出的学生个体发展的要求。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现代信息论指出,阅读过程是一个信息获取的过程,而表达是一个信息输出的过程。研究读写一体化,就是旨在寻找有机整合两种能力的科学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它的科学性体现在它符合客观认知规律,呈现为一种互补渐进的过程。

2.根据现代阅读认知理论,读者通过阅读使自己的知识储备产生与获得的知识趋同和趋异两种结果,它们分别促使读者的认知结构更趋牢固或形成更高级的认知结构;而依据相同要素说的关于学习情境和迁移情境相互关系的理论,也能得出相似的结论。这对我们顺利找到并把握读写二元的结合处,科学安排读写教学和训练有很好的理论支持。

3.主体学生观则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还是学生主动探索,学为所用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对于读写一体化来说,读无疑是“学”的过程,而写则是“用”的过程。语文里的读与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截然分开的。

三、课题界定

读写一体化是以系统科学中的整体性理论为指导,以听说读写互载、互为、互动为主旋律,以“读写一体化”为核心构建的一体化语文教育观。它是以我国古今读写结合的理论与经验为借鉴,对操作层面的读写结合作出一种扬弃与整合而发展成的一种全新意义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

读写一体化概念认为,文章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产物,也是客观事物呈现的载体。我们倡导用听说读写互载、互为、互动的理念,强化读写一体化意识,用一体化读写的方式、方法,重新整合两者关系。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教学思想、教学理念,读写一体化从工具式的训练型教学走向依靠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将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活动方式。

四、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实验,预期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探索质疑,能动发展

探索质疑指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使其爱读书,善读书。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赏析文本,从文本中吸取营养,懂得吸取营养的方法和途径,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能动发展指通过读写一体的训练,由首先培养自己带有较强的目标意识进行阅读欣赏、写作技巧分析、处理各种现存的语言信息,并作相关的表达训练进行强化,进而发展到主动自觉地将读的过程转换为写的过程。

(2)展示个性,创新发展

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但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的不可避免,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也是千差万别的,而这些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现象资源。正是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才有了探讨的空间,在探讨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或亮点,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认识。

五、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题,就是依托新课程教学理论的支撑,探索有别于传统教学读写分离状况的读写结合的新模式,紧紧围绕“一体化”的理念,科学、系统、合理地设计、实现读写互补互促的关系,在实践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师的主导性和授受的互动性,并且在实验活动中印证、确立相关的理念。具体为:

1、设计系列读写教学训练的目标和计划

2、探索构建读写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

3、科学设置课外阅读的定量定性指标,并订立相关指导与促进落实的措施。

4、设计多样化、富于创造性的的活动,研究它们对学生提高读写兴趣的意义。

六、操作要点和方法

1、问题教学法

——注意“重述”、“关联”和“实现”三个学习阶层;认真合理设计各种问题。

2、语感教学法——培养对学生的有意注意(语文意识),架构阅读写作桥

梁。

3、“引导——发现语文教学法”——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自己从字里行间探索问题答案,使学生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跃状态中。”

七、研究过程

课题研究主要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理论学习阶段。(2011年9月——10月)

本阶段进一步开展理论学习,密切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树立全新的语文教学读写一体化理念。本阶段主要任务是定期整理网络、杂志、报刊中的相关论述,及时学习,形成更为全面的理论系统。课题成员每人每周要负责收集一篇以上的相关论述,并认真学习,在课题中及时交流。

第二阶段:实践与研究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5月)

本阶段主要是通过语文教学实践开展研究。在常规教学中,特别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兴趣性,并在课堂形成一种读写氛围,充分调动他们的读写欲望;或以边读边写的方式,创设氛围,调动学生当场操作,并给予适时适度的指导。同时课题成员之间要及时交流总结,形成课后反思。

有计划地开展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与积累方面的工作,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读写一体化资料的收集、积累上来,实现会读会写和提升读写水平。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2年6月——2013年10月)

本阶段主要任务是,在学校教科室的指导下课题老师总结、完善课题结题报告,整理研究成果,总结经验教训,于7月份完成全部的研究。

八、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条件

1、组织保证。

在学校教科室的领导下,科学管理、精心组织课题组成员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研究任务。打算任务到人、责任到位、定期验收,邀请专家适时指导,保证研究质量。

2、制度保证。

制订课题管理条例,规范学习、研究制度,使课题研究制度化、规范化。运用激励机制,重奖科研成果,对研究成员评优、晋级等政策倾斜,激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

3、师资保证。

本课题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均为本科以及本科以上学历,平均年龄35岁,担任一轮或多轮高中的循环教学,是学校的教学骨干,有较好的科研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4、经费保证。

学校设立专项课题研究经费,保证研究过程中各项经费的使用,所需物品的供应,教师研究成果的奖励等,确保课题研究活动正常开展。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教学实践成果:通过本课题研究,以科研促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化,制作一批教学课件,推出一些实施教学的典型课例,编写一套语文读写一体化练习

2、理论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的总结和实验报告,汇总并发表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3、队伍建设成果:增强教师的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更新

教师的教学观念,使 80%的老师能独立顺利开展读写一体化教学,并在全校推广普及,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十、课题组成员

课题组长:周井岐

诗歌教学与写作训练 篇3

诗歌教学中写的训练可以分为诗歌翻译、诗歌鉴赏、诗歌素材写作三种。我在诗歌教学中就采取了这几种方法。在教《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杜甫的《旅夜书怀》时,我就让学生借助诗歌的字面意思,发挥联想和想象对诗歌进行翻译。“微风习习,江岸细草如丝,一只竖有高桅的小船,孤零零的行驶在江上。星星垂挂在远天,显出平野的辽阔;月光涌动在水面,大江在汹涌奔流。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但官职的确是因老且多病而不得不永远休止了。江湖落魄,到处漂泊,像个什么?就像那天地之间到处飘飞的一只沙鸥。”诗歌翻译是读懂诗歌的第一步,只有读懂了诗歌才能理解诗歌,鉴赏诗歌。

鉴赏诗歌是诗歌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鉴赏诗歌包括鉴赏语言、鉴赏技巧、鉴赏形象。诗人要通过语言传情达意,读者要通过语言解读其意并有所感悟,诗的语言也就成了鉴赏诗歌的关键。当然诗歌鉴赏不仅要鉴赏语言,还要鉴赏诗歌的形象和技巧。学生就是要结合诗歌主旨对诗歌进行逐句鉴赏,写出鉴赏文章。例如学生可以对杜甫的《旅夜书怀》作如下鉴赏:“首联点明地点、时间、环境,烘托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颔联是远景,写出了一种阔大雄伟的境界,一种宇宙苍茫无穷之感。置身其中的细草、孤舟、诗人又是多么的渺小。这两句诗以乐景写哀情,作者以自然的辽阔无边反衬一叶小舟的孤单与渺小,面对茫茫宇宙,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怎不悲从中来!颈联上句是自豪,下句是自嘲,但实际是抒发不被重用的感慨。尾联是诗人自叹身世飘零,无论是身后之名,还是生前之功,似乎都游离于他。面对辽阔孤寂的平野,想着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恰如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写尽诗人晚年飘零、孤独、寂寥之情。”

有人说语文教材是语文写作的后花园。诗歌优美的语言,深厚的思想确实是写作的好素材。不论是对诗歌的借用,还是化用,都能增强文章的文采,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例如学习了李煜的《虞美人》后,就可以结合课后第三题写一段感受。“李煜因词而生,他不是后主,不是亡君,更不昏聩,所有的这些都在烘托他的盛开——悲伤的盛开。流水落花春去也,他不知身是客,片片梧桐掩盖了清霜,却藏不住孤寂,西楼的栏杆被清泪浸湿,只有褪尽绮丽繁华的红袖轻舞……李煜的天地一片灰暗,他注定要走过一段惆怅伤感的心路历程,然后等待一江春水,让心绪的阴雨潮湿大片大片的历史痕迹。”这段文字就把李煜的《虞美人》和《浪淘沙》中的词句以及诗人悲伤的感情结合在了一起。

在高考作文中也同样可以借助诗歌为文章增色。例如2007年浙江的一篇满分作文《那一抹生命的嫣红》中就有这样的段落:“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一片晨曦雾霭中他开始荷锄耕地。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樊笼里的荣华富贵岂得让自由飞翔的小鸟甘心折断羽翼?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远离世俗尘嚣,醉倒在南山的悠悠菊香里。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泉而赋诗。紫陌红尘何所谓,纵不得年少又何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行走在浪花堆砌的消逝间,我们盼到了苏轼的出现。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仕途险恶,从此奋进之心顿减;生活艰难,素来豪迈之情犹健。他被贬黄州,赤壁的天空因他的到来充满了欢悦。聆听习习古风,伴着涓涓细流,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相间,《前赤壁赋》,乐了故园,《后赤壁赋》,喜煞苍天!抬头望明月,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多么豪迈的诗句,始终不老的信念。苦难真的是一把双刃剑,既是磨难,也是成全。”文章巧妙借用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篇,大大增强了文采和文化底蕴,获得了好评。

诗歌中的写对学生写作的作用不仅仅是借用或化用,更重要的是诗化的语言对写作的影响。弗兰西斯·培根说过:“诗歌使人巧智。”诗歌能在短短几句话中把一定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有时一个字便意境全出,把诗歌教学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体育训练与写作教学 篇4

初中教材编排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 从感性到理性, 从情感到哲思, 从观察身边琐事到对生活的思考, 文本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贴近他们的思想。学生能从文章中找到“小我”, 也能看到“大我”。这种情感上的共鸣能够让学生很快地进入情境, 顺着作者的思路去思考, 去探究, 在阅读中提升认识, 寻找到写作的途径。

因此, 教师在文本教学中, 除了传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 还应当有意识地和写作训练“联姻”, 有效地开发利用课本资源, 为写作提供更丰富的源头活水。

一、以文本作为平台, 打开思路, 提升认识。

初中生因为年龄、经历的限制, 他们看待生活, 分析问题时目光难免狭窄, 认识难免浅薄, 思考难免片面, 不可能像成年人那样高屋建瓴, 从现象中发现本质, 很深入、全面、辨证地思考生活, 感悟人生。此时, 我们的文本能成为一座桥梁, 接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人生哲理, 让学生在与作者的对话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去体验, 去感悟, 打开写作的思路, 从而达到认知的提高, 思想的升华。如:

难忘的第一次

周雪薇

一年前与朋友聊天, 对方说她已经借阅了《羊脂球》、《朝花夕拾》, 我表面依旧微笑着, 心里却小小地一惊———我平时只看些科普杂志, 文学领域似乎还没有正式地涉足过。现在正是读书的好时候, 怎么可以错过?不久我便去了一次书店。

书店里有几个专门摆放文学名著的书架, 一些和我一般大的学生坐在地上聚精会神地读着。我将目光移回书架, 用手小心翼翼拨动着一排排书脊。书脊上的《巴黎圣母院》、《安娜·卡列尼娜》等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令我的动作有些谦逊和诚惶诚恐的成分在里面。我抽出一本《马克·吐温短篇小说精选》, 根据前言翻到了《我是怎样编辑农业报的》这一页 (这是他比较有名的一篇) 。然后我也坐下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虔诚地读起来。但这种状态实在没有维持多久, 因为我已经被作者逗得笑破肚子了。我的笑声打破了大厅的寂静, 立刻招来异样的眼光和制止的眼神。我只能死死闭着嘴, 不让自己再笑出声来。

然后, 我又取下朋友推荐的《小妇人》, 看了看目录及书的前三页, 感觉也很不错, 就都买回了家。回家后我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 惊喜地发现了“名著的魅力”。

如《竞选州长》, “我”去竞选州长, 纽约的新闻界不断地杜撰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强加于“我”, 罪名荒诞离奇, 把强占别人的“芭蕉地”定为伪证罪……可笑!最后“我”崩溃地退出竞选。文章看似揭露报社新闻界虚假、黑暗, 实际上反映了整个社会的黑暗。而马克·吐温本身的写作风格也是个很好的例子, 作者最初的风格是幽默的, 具有讽刺意味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 幽默成分越来越少。讽刺的成分和悲哀的情绪越来越多。通过他的作品我懂得了世界不全是美好的, 也有很多的阴暗面。

而《小妇人》则让我和四个可爱的姐妹交上了朋友, 快乐地和她们一起成长。渐渐地明白了一些人生的道理。它令我的生活是如此的快乐充实, 以致于我整天抱着书进进出出, 晚上熄灯后还忍不住开灯偷偷地接着看。

这便是我第一次真心实意地感受到文学之美。它令我的每一天都那么新鲜有趣, 就像一缕灿烂的阳光照亮了我的生活, 开阔了我的眼界, 也照亮了我脚下的路。

以往学生在写《第一次……》这一文章时, 他们更多关注的是第一次的得与失, 从成功与失败 (当然多数是失败) 的经历中感受坚持, 顽强的魅力, 大多千篇一律, 很难见到新意。学完《第一次, 真好》一文之后, 大家重新审视自己的“第一次”, 重新认识生活中众多的“第一次”, 才明白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太狭隘, 除了成败之外, 很多新鲜的感受, 触动心弦的“第一次”都是值得珍爱的, 值得回味的。于是, 在《难忘的第一次》的写作中, 学生对“第一次”的认识异彩纷呈, 或是第一次独自乘车回家的紧张与兴奋, 或是第一次看到武汉的雪景时的喜悦和遐想, 或是第一次真心感受文学魅力的新鲜有趣……他们看待生活的眼光因文本而进入更广阔的天地, 他们认识生活的能力也因文本而提升到新的殿堂。

二、以文本作为素材, 关注细节, 提炼生活。

学生提笔行文时总感叹“无米”, 或是感慨“米”的陈旧。一写到老师, 就是“生病时的问候”“犯错时的交流”, 一写到母亲 (或父亲) , 就是“雨天送伞”“生病送医院”, 仿佛天下所有的老师和父母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没有个性, 没有生命, 只有概念和模式。究其原因, 是因为学生对生活中的细节关注得少, 思考得少, 忽略了身边很多新鲜的、感人的细节。而文本却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个平凡鲜活的人, 也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幅平淡却感人的生活画面, 文本向学生揭示了生活的本质, 还原了生活的真相。如果教师引导学生触摸到这一点, 无疑为学生打开了生活的大门, 让他们看到生活平凡而深刻的一面。

例如, 学完朱自清的名篇《背影》, 我又补充了肖复兴的《窗前的母亲》一文, 引导学生发现, 名家笔下的父母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有的只是生活中平凡的琐事, 而爱往往就在这些细微末节中。在教师的启发下, 学生尝试着寻找寄予亲情的物, 尝试回忆被遗忘的生活细节, 在后来的练笔中绝大部分学生写出了深情, 写出了父母对自己独特的爱。有的同学从影集中发现了母爱的痕迹, 有的同学从父亲翻动的课本里, 从父亲的仙人掌花中体会到了无声的父爱, 还有的同学从冬日父亲抢先洗澡的细节中感受到了深沉的父爱, 而有的同学则在冬日清晨在瑟瑟寒风中喊他起早的父亲, 以及为了不让油烟打扰他学习而将自己关在厨房的母亲身上感悟了亲情的伟大……

再如, 在学完苏步阳《我的老师》一文后, 我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选材, 让他们试着比较此文和他们以往文章在选材上的不同。在文本的指引下, 大家尝试着像作者那样将目光投注到真实的生活中, 仔细观察老师们是如何教学, 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 如何将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的。于是学生笔下的教师们开始有了生气, 有了个性, 有了生命。学生李雅在写外语陈老师 (一位即将退休的优秀教师) 时, 紧紧抓住陈老师身体不好, 但是提前到教室, 生怕因为爬楼耽误大家上课的细节, 以及课堂上陈老师如何用眼神鼓励每一个同学投入课堂的神态, 将陈老师刻画得细致入微, 文章深沉而动人。

三、以文本作为纲要, 构思行文, 巧做文章。

一堆同样的材料, 有的人能够建成漂亮的高楼, 而有的人却只能搭建低矮的陋屋。究其原因, 在于对材料的使用和构造缺乏创意。同样, 写文章也是如此, 文章的结构图就是一栋房子的设计图纸, 只有心中有丘壑才能高屋建瓴, 俯瞰全局, 才能清晰流畅地表达。再好的材料如果不善于布局, 巧妙构思, 运用一些写作的技法, 也难以取得预想的效果。优秀的课文不仅能给学生思想上的启迪, 教给他们关注生活的视角, 同时, 很多作家的作品如行云流水, 一气呵成, 在行文的结构和写作的技法上也有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在文本的教学中, 教师除了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深刻的内涵外, 还应当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种写作的技巧, 将此方法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 这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

例如, 通过《羚羊木雕》的学习, 我们了解了插叙的作用, 也明白了如何在写作中去运用插叙这一手法;通过《安妮日记》的学习, 我们学到了日记体的行文方式;通过《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学习, 我们懂得如何运用“引———议———联———结”的结构布局……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 他们各具特色的结构方式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为我们构思行文指引了方向。在一个教学时间段内, 教师可以将学过的课文进行整合, 归纳记叙文或议论文的结构图示, 并要求学生在每篇作文之前写好提纲, 学习———实践———再学习——在实践, 在反复的训练中, 学生的谋篇布局意识得到了强化, 行文自然也会脉络分明。

四、以文本作为词库, 积累语言, 增添文采。

一个很感人的材料为什么写出来却是平淡无奇, 波澜不惊?学生常常困惑于此, 其实成败的根源就在表达上。同样是表现疲惫, “我感觉非常疲惫”和“一阵疲劳袭上全身”, 哪一句更有表现力自不用多说, 可见, 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才能够感染读者, 打动读者。如果教师用好文本, 挖掘课文中精彩的语句, 无疑为学生建造了一个文字仓库, 资源自是源源不断。而教师在帮助学生建立“粮仓”的过程中, 要强化学生的“使用”意识, 因为我们积累优美生动的语言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下面就以鄂教版七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捅马蜂窝》为例, 谈谈“粮仓”的建立。

《捅马蜂窝》

1、描写细致的语句

①我喜欢从那爬满青苔的湿漉漉的大树干上, 取下又轻又薄的蝉衣, 从土里挖出筷子粗肥大的蚯蚓, 把团团飞舞的小蜢虫驱赶到蜘蛛网上去。那沉甸甸压弯枝条的海棠果, 个个都比市场上买来的大。

(引导学生学习动词、形容词的使用, 让他们认识到此段适用于写调皮的男孩子, 也可以模仿此句式描写各类性格的孩子。)

②转年开春, 有两只马蜂飞到爷爷的窗檐下, 落到被晒暖了的木窗框上, 后来还在去年的旧窝的残迹上爬了一阵子, 跟着飞去而不再来。空空又是一年。

(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段的动词以及最后一句话所体现的失落、遗憾。)

2、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

①这里, 最壮观的要数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 好像倒垂的一只莲蓬, 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出, 飞来飞去。

②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 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

(引导学生找到本体、喻体, 体会喻体的特点, 并注意比喻句的使用要注意的事项。)

③那一窝马蜂呢, 无家可归的一群呢, 它们还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我甚至想用胶水把这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

(引导学生注意句式, 同时在比较中让学生体会变换的句式在表达中的效果, 学会行文中多种句式的综合使用。)

3、有深刻哲理的语句 (包括名言)

①我不由得暗暗告诫自己:再不做任何伤害旁人的事。

(此句表达一般, 但是要在别的文本中引导学生认识到, 记叙性文章的哲理句一般出现在文章的结尾, 是全文的中心所在, 这种句子表达简洁, 语言凝练, 内涵丰厚, 平时的阅读中要有意识地积累这样的语言, 并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

初三体育中考教学与训练计划剖析 篇5

一、关于体育课的教学

(一第一阶段:(初三第一学期上半学期

1.每一节课都要主抓立定跳远教学和引体向上(男生;2.每周第一节体育课都测1分钟快速仰卧起坐的速度练习,指标绝大部分学生尽可能达到30个/1分钟以上;3.利用每一节课2---3圈跑步的活动,着重训练学生速度感和集体编队跑战术意识的能力;4.每周1---2次速度耐力测试,即300米计时跑1---2个,与下午课外体育锻炼错开安排;5.立定跳远与仰卧起坐或引体向上的选择定向要选好选准,对于没有明显差异的学生,两项兼选,共同发展,择优选项;6.立定跳远教学与仰卧起坐或引体向上的教学要交替排课进行教学,每节课都要对两个考试项目技术环节的教学有侧重点,要逐步推进。尤其是实心球或引体向上的教学安排要注意锻炼实效和安全性(男生;7.开学初进行随堂初测一次,9月份完成。要计算各项成绩及三项总分,核算班级平均分和班级排名,分析原因,找出差距和努力方向,激发刻苦锻炼的斗志和“初三意识”,使学生尽早进入备考状态。

(二第二阶段:(第一学期后半学期

1.采用分层分组教学:根据第一阶段上半学期学生各项目能力水平,在完成教师每节课统一规定的基本练习后,全班分组进行弱项训练(除跑步外,教师进行巡回指导;2.教师对重点的差生进行点对点的专门辅导和监督;

3.11月中旬,全年级统一进行一次公开模拟测试。(三第三阶段:(第二学期

1.开学初进行随堂测试一次,2月份完成。要计算各项成绩及三项总分,核算班级平均分和班级排名,进一步分析原因,找出差距和努力方向,更进一步激发刻苦锻炼和持之以恒的斗志,充分理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树立坚定的信心;2.采用奖励性分层教学:根据第一、二阶段学生各项目能力水平,在完成教师每节课统一规定的基本练习后, ⑴对能够达到45分以上的学生,可以给于一定范围和内容的自主练习活动的奖励, ⑵对30分到38分的学生,给与运动处方自主按弱项进行分组练习,能够达到49分以上的学生,立刻享受“一定范围和内容的自主练习活动的奖励”,⑶对于所有未达到29分的学生,组成补差组,由老师亲自带领,进行必要的身体素质和项目技术的练习;3.4月中旬,进行考前最后一次摸底测试。

二、课外锻炼

(一充分利用上午课间操和下午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 1.强化学生一般耐力素质与速度耐力素质的锻炼;2.阶段性地分班分场地进行各个考试项目的锻炼;3.每日由年级组长协同班主任抓本班跑步锻炼的出勤、纪律等情况,当天作出评价反馈和处理措施,并监督落实。注意培养班级学生吃苦耐劳、循序渐进和持之以恒锻炼的意志品质;

4.跑步前抓集合速度,跑步中抓班级队伍整齐度和速度,跑步后抓集合和年级讲评,要坚持不懈地抓好这三点;5.班主任要与体育老师共同抓学生主动锻炼的意识和行为;6.体育老师或年级组长对某个班级的点评,只对事,不对人,需要班主任理解和支持,班主任要针对本班出现的具体问题马上定措施,重在抓落实,要防患于未然,不给学生留有可乘之机;(二其他时间

早操与课间操要扎实,让学生进行一般耐力训练,保持学生体力的同时还能调节文化课学习压力,做到脑体结合和劳逸结合。

三、班主任的配合

让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齐头并进 篇6

阅读与写作是有机的整体,多年的课本学习应该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动力。从小学到高中,选入教材的文章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语言上,还是结构上,都堪称精品,它们既源自生活,又富有情感,还有理论提升。有了这么好的写作资源,我们又怎么能不好好利用呢?

在长期的教学中,我认为老师可以让阅读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写作产生影响:

首先,引导学生思索文章主旨,让学生形成写文章需有积极向上的思想的意识。作为一名学生,肩负的是国家未来建设的重任,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昂扬的人生态度,是十分危险的。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在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时期,老师应把握好阅读教学,让学生在优秀作品的欣赏中,在心灵深处种下真善美的种子,拥有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人的态度,从而成长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我相信,这样的学生在写作时,也会是赤胆忠诚、坚毅不拔的。在《我与地坛》的学习中,学生看到史铁生“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然残废了双腿”,他绝望,他迷惘,他不顾妈妈的感受……也许我们每个人处在史铁生这样的处境,都会和他一样,可当学生看到他顿悟生死,说出“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接下来是怎样活的问题”时,大家的心灵被深深震撼。学生从史铁生身上感受到了什么是坚强,什么是昂扬,也从他的妈妈身上感悟到什么是痛苦,什么是母爱。这一切不需他人多说,就在学生的阅读中融入了他们的血液。课本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篇章,不胜枚举,在此,我想说,文章的阅读,主旨的把握,是学生思想的源泉。而好的思想反映在作文中,必定得到立意的高分。

其次,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让学生养成缜密的思维习惯,注重表达的逻辑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在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要求里,没有文体的限定,这无疑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写作空间。可是,无论写法如何变化,总要能很好地传情达意,这就要求学生所写的文章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而这种逻辑思维能力,是完全可以在课文的阅读中形成的。在我们的课本中,无论是议论文还是散文,都有严密的逻辑结构。像《六国论》,是典范的议论文,开篇就提出中心观点,并在简要的阐释中形成两个分论点,第二段便紧承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进行对比论证,第三段承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进行举例论证,第四、五段再做总结,整个文章形成了严密的论证结构,使说理充分而透彻。再如《荷塘月色》,从开头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带上门出去”始,到见过月下的荷塘,再到想像江南的采莲,再到“推开门进去”作结,使文章形成了圆形的叙事结构。在长期的教学中,诸多的范本会给我们学生强烈的逻辑意识和结构意识,这对学生写作的影响是无形的,也是深远的。

再次,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语言,让学生体会精妙语言对读者的吸引以及深刻揭示文章中心主旨的好处,从而让学生养成锤炼语言的习惯。我们在读学生的文章时,经常会为学生精彩的语言而叫好,也会为学生干瘪的语言而恼火,虽然老师会在作文本上批上“注意锤炼语言”的语句,可真正的效果又有几何?其实我们的学生也深深的体会到自己词汇的匮乏,可对究竟该如何去填补这多的妙词佳句却不知晓。那么,如果我们老师能够在学生渴求掌握更多词语之时,引导学生,潜心于课本范文语言的品味,多记忆,多美读,必能产生很好的效果。我们的课本从来就不乏精美的语言,如小说《药》中,鲁迅先生写康大叔的刽子手形象,连用“抢过”“扯下”“裹”“塞”“抓过”“捏一捏”等一系列动词,活脱脱地刻画出他的野蛮、凶横与贪婪。再如《雷雨》中大量类似“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一样的人物语言,话中有话,潜台词丰富。再如《我的空中楼阁》中“山如眉黛,小屋是眉梢的痣一点”的描绘,“无需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的惬意,无不显现语言的精妙。还有《滕王阁序》《兰亭集序》《道士塔》等等众多语言精美的篇章,如果学生能在记诵之中,不断积累沉淀,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我相信,在学生的写作中,他们不会感到词语太少,而是妙词泉涌。

最后,引导学生在文章理解的基础上,多做模仿,多写短评,从而激发学生创作的冲动。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在我们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以阅读为平台,提升写作能力的时候,必须不断提供写作的机会,诸如写读后感、仿句之类,让学生实践。学生在深深体会一篇文章往往有得之时,就会有想说的愿望,这个时候,老师应该抓住机会,将他们引到写作之路上来。譬如在学到好的语段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模仿同样的句式写一段话,如果这样的经典能够被学生带入作文中,必定会成为得分的亮点。而对学生思想影响颇深的文章,也是训练学生评论的极好素材,这时的分析会透出学生的真情和心灵,而这恰好是作文的生命。

体育教学与训练 篇7

进行教学时虽然是以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和技术、战术为主, 但其中也包含有训练的因素;进行训练时虽然是以提高技能、技术、战术和身体训练水平为主, 但其中也包含有教学的因素。无论是进行教学或是训练, 都应贯穿一定的思想教育, 体育教师、教练员应经常注意在教学与训练工作中加强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使之渗透到知识、技能、技术、战术教学和身体训练的各个方面。

实验经验证明, 技能、技术的形成和提高, 大致包括三个主要阶段, 即粗略地掌握动作阶段;改进、提高动作阶段;动作趋于巩固、运用自如阶段。这三个阶段既反映了人们认识的逐步提高和深化过程, 也反映出人们的体质机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粗略掌握动作阶段:这个阶段一般是通过讲解、示范、尝试练习, 建立动作的概念, 体会动作的过程和要领, 从而粗略地掌握动作。其特点是大脑皮层的条件联系处于泛化阶段, 动作表现紧张、牵强、不连贯, 缺乏控制能力, 并伴随着一些多余的动作。因此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进行讲解和示范,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动作的能力, 并利用各种方法, 如徒手或各种教具给予保护、助力、阻力, 以及固定和限制动作的方向、路线幅度、速率等, 帮助学生迅速掌握动作。

改进提高动作阶段:主要是通过反复练习, 以及深入动作的示范, 从而不断改进和提高动作的质量, 逐渐消除动作的紧张、牵强, 以及多余的或错误的因素。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条件联系处于分化阶段, 动作逐渐变得连贯、准确和轻快起来。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不倦地钻研, 掌握动作的内在联系, 不仅要知其然, 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例如:掷铁饼, 不仅要求会掷, 而且要求掷好;不仅要求懂得掷铁饼的一般技术要领, 而且要懂得摆臂幅度、速度、出手角度, 以及全身的有关部位的动作与提高掷铁饼成绩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 采用比较对照、分析、综合的方法对于改进提高动作的质量有积极意义。例如:篮球动作中, 对各种传球、接球、运球、投篮的技术作对比;田径运动中对急行跳高与急行跳远的助跑技术作对比;技巧运动中对鱼跃前滚翻与前滚翻作对比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更精密更准确地掌握动作。在完整技术的教学与训练中, 通过动作各个部分, 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的分析 (例如:游泳的划臂与打腿、呼吸的关系, 幅度与速率的关系等) 能使学生清晰了解动作与动作之间, 局部动作与整体动作之间, 动作的这一要素与另一要素之间的逻辑联系, 从而在练习过程中更自觉地掌握和完成动作。

动作趋于巩固和动作自如阶段:通过反复练习不断改进和提高动作质量, 使动作趋于巩固和运用自如阶段。这一个阶段的特点是动作定型, 已经形成和巩固。能高度准确熟练和省力地完成动作并能随机应变、轻快自如地加以运用。动作到了自动化阶段, 活动技能和运动技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没有完结, 而是将不断趋于更加完善的地步。其提高和完善的程度如何, 取决于学生的健康状况, 训练水平以及教学与训练的质量等条件。

体育教学与训练 篇8

一、教师方面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引导者, 在教学中是主导者。首先, 体育教师要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最佳锻炼时期, 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教师要换位思考, 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着想, 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与氛围。教师要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激情, 不要受到不良情绪的干扰, 因为教师的情绪很容易感染学生。教师要了解自身优势, 并想办法弥补不足, 有的教师年龄大了难以做高难度的示范动作, 可以运用影像、多媒体、挂图等辅助手段。

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学校体育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 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创造了良好条件。如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项目, 在集体注视下完成个人练习、整体练习;各种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或技评等, 都是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的。竞赛是体育运动的突出特点, 运动者都有尽快实现追求目标的心理动机, 所谓求胜心切。他们有必要不断开发和发展新的运动技术与方式。这种创造性的心理动机与行为, 能使他们逐渐形成准备和乐意接受未来社会的各种新事物的心理倾向。因此, 学校通过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体育竞赛能较好地动员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竞赛或练习中,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三、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由于任何一种体育运动的成效都是人们在长期磨炼的过程中获得的。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人们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意志努力总是和克服困难的行为相联系的。它一方面在克服困难中得到体现, 另一方面在克服困难中得到锻炼。在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中, 学生必须付出最大努力克服一个又一个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困难或障碍, 并且每前一步往往都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 胜利常常取决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长期、系统的体育教育, 能有效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四、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在体育教学、课外锻炼和各种体育竞赛中, 学生都将获得各种强烈的情感体验, 这种情感体验具有鲜明、强烈、丰富、多样、易变等特点, 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具有特殊作用。例如教师经常采用相互观察、相互保护、相互帮助的教学方法, 学生在这种教法指导下, 在从事各种身体练习中, 培养责任感和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团结协作与助人为乐的精神。

五、不断提高动作自动化程度和机体能力

因为练习长期中断会使自动化的动作逐渐消退。因此, 在运动训练中应创造各种条件 (如利用电化及各种科学仪器进行教学) 更深入细致地分析和改进技术的某些细节问题, 以便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创造优异成绩。技能、技术的形成和提高的三个阶段是有机联系的, 也是相对而言的。教学与训练工作, 应从实际出发, 灵活地运用这个规律, 加速掌握技能与技术。

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能力

学生不但要形态美, 还要心灵美。体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多姿多彩的学校体育活动中, 教师运用各种教法手段, 各种队列练习与技术练习, 各种体育竞赛与表演, 布置体育场地器材, 等等, 都可以使学生受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熏陶, 并获得丰富的、多种多样的美的情感体验, 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热爱美的情感, 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和表演美的能力, 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体育教学与训练是统一和有机联系的, 但有区别。教学、训练的区别在于二者的具体任务和方法不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青少年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技术、战术等;训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技能、技术、战术等身体训练水平。由于任务不同, 方法也有所不同, 但教学和训练是在统一的教育过程中进行的。因此, 二者不能截然分开, 而只是有所侧重而已。教学时虽然以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和技术、战术为主, 但其中也包含训练因素;进行训练时虽然是以提高技能、技术、战术和身体训练水平为主, 但其中包含教学因素。无论是进行教学还是训练, 都应贯穿一定的思想教育, 体育教师、教练员应经常注意在教学与训练工作中加强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使之渗透到知识、技能、技术、战术教学和身体训练的各个方面。

摘要:体育教学与训练是统一和有机联系的, 但也有区别。教学、训练的区别在于二者的具体任务和方法不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青少年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技术、战术等;训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技能、技术、战术等身体训练水平。由于任务不同, 采用的方法有所不同, 但教学和训练是在统一的教育过程中进行的。因此, 二者不能截然分开, 而只是各有所侧重而已。

体育舞蹈律动教学与训练 篇9

1、提升体育舞蹈律动教学与训练的途径

在体育舞蹈律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通过采取一些积极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提高课堂整体效率有着重要意义。下面主要从以下两点内容来进行具体分析:

1.1、加强关于体育舞蹈形式美的研究,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1)体育舞蹈又称运动舞蹈,它表现的艺术性中,最重要的是形式美,这是由艺术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也由观赏者自身审美水平所限制。因其为舞蹈,所以观赏者对它形式美的期望值很高,而体育舞蹈也能恰如其分的表达其感人之处及艺术的魅力。体育舞蹈十分强调艺术表现形式的建立,具备极高的鉴赏意义、审美意义。体育舞蹈的舞蹈结构和舞蹈与声乐节拍旋律的交互配合,再加上舞蹈服装的华美,一起展现出体育舞蹈无以伦比的形式美。

(2)体育舞蹈的形式美分为三个层级的概念。

首先是物料即人体本身,体育舞蹈凭借整个人的身体作为基础来表现艺术的美好形象。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先凭借人体体态、身体质素、文化素养、艺术素养等进行优选,筛选出形体优美的身体,然后再加强形体锻炼,训练出体育舞蹈所必须的身形。

其次就是形体的造型手法很重要。形象塑造手法是展示体育舞蹈形式美的重要核心,造型技巧里面包含舞蹈动作、姿势的表现、脸部表现、手部表现、舞蹈细节技巧、舞蹈构成等等。体育舞蹈之所以能展现很强的艺术征服力,是因为体育舞蹈主要以各式各样的运动动作、美好的姿势形象、雅致的舞蹈技术来构建形式美。

最后一个层次是形式美的构成准则,形式美准则专指组成形式美的颜色、形象和声光等要素。是以体育舞蹈形式美的组成成分要素为重点研究对象,并总结得出了六种形式美的展示方式,即是由男女合理配合展现的和谐美、新奇特别的表现风格的美、刚柔兼具,动静相辅的节奏之美、多种变幻莫测的动作构成的构图美、舞蹈与乐声结合之美以及服装、装饰、舞台灯光之美。这些细致具体展现的美是对形式美概念的创造和推动,具有一定程度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对高校学生进行美育方面的培养,提升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在体育舞蹈训练中,始终切实的对学生执行美育方面培养的策略。利用教师、教练言传身教以及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式,观赏极具艺术美的竞赛和演出,一步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意识,在教育中注重美育训练的审美能力理论知识掌握和实际参与各种活动两种方式组合运用,训练和提升学生们对美的体验能力,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及创新能力。

1.2、改革训练和教授方法,提高体育舞蹈的教学品质

(1)重视并紧抓基础元素训练,增强基础舞步学习,打好舞蹈基本功

(1)体育舞蹈中有各种各样的舞蹈,它们都有它们各自的基本构成要素,在业界内,专业人士将这种要素叫做“元素”。这是指这种舞蹈运动中基本的、底层的要素,比如拉丁舞中常说的伦巴和恰恰,恰恰舞蹈技术路数基本是以腰部和臀部的摇摆动作来表现的,也就是说,要掌握这两种舞蹈,就要掌握这两种基本元素,也就是腰部扭转、臀髋关节的摇摆扭转和腿的规律律动,这些就是伦巴和恰恰舞蹈艺术中的三元素训练。体育舞蹈中各种各类舞蹈均有自己的基础元素,把元素训练做好,就相当于打好了舞蹈训练的坚实基础,这样才可以把握住学习的舞蹈的每一个动作,因此紧抓腰、臀部位的基本元素进行训练就是学好伦巴和恰恰舞的关键之处。教练在训练学生时,每一种舞蹈教学,都必须紧抓元素训练,使学生快速掌握该舞蹈的基础动作,进而快速掌握该种舞蹈。

(2)重视并紧抓基本舞步训练

体育舞蹈中的基本舞步是每种舞蹈最基本的步子,是由基本步子、花式步、高难舞步等构成,也是组成更复杂花式步子和高难舞步的基本成分,看似复杂、眼花缭乱的高难舞步、花式舞步都是通过基本舞步的组合进行演变的。因此体育舞蹈的训练和学习中,首先应该针对基本舞步进行学习和训练。与之对应,教练也要增强基本舞步的教授,针对每一种基本舞步认真细致的按标准动作进行教学,使基本舞步动作准确、优美、标准、恰到好处。通过按科学的手段进行教学,能使学生更加顺利的掌握体育舞蹈的各种花式舞步和高难舞步,获得好的教学质量。

(2)教练应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体育舞蹈学习中常常使用分解教学的方式,训练的时候也常常应用。在长期的体育舞蹈实际教学摸索中,我们深入探索分解法,突破以前仅仅依靠动作分解的教学方式,重新创建了多种分解教学的方式。

2、体育舞蹈律动教学与训练时应注意的事项

体育舞蹈的律动教学既要注重教学和训练的途径,也要注重其方式方法,更应注重在教学和训练时所应注意的事项,以下就是对事项的具体概述。

2.1、注意与音乐节奏相吻合

音乐对于舞蹈来说就像是灵魂,舞者总是随着轻柔缓和的音乐节奏轻翩起舞。就要求学生和老师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在训练时,都要注重学生音乐感的培养,有乐感才会学会把握节奏,体会不同音乐风格中的韵味,才可以与舞蹈更好的结合,做一个灵魂舞者。

2.2、不可过于随意

在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有些学生会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舞蹈音乐与动作之间的联系,就没有必要在认真对待,所以就会有部分学生在训练和教学时不认真,舞蹈动作的随意性太强,对音乐节奏感的感知也不标准,这样就会容易造成学生学习质量的下降。还有些学生只是一分钟热度,当对音乐和舞蹈的动作有所熟悉后,就失去了其学习的兴趣,不会细细品味其中的韵味和意境,导致自身的律动感没有办法得到提升。

2.3、教学和训练时不应急切

对于初学者来说,首次接触都会颇为激动,总是希望能够特别快速的掌握舞蹈的各项技能,不惜增强自身的运动量,耗费自身体力,以至于忽视了舞蹈动作的质量,达不到舞蹈要求的标准。所以就要求老师要循序渐进的对各个舞蹈动作进行指导,切勿操之过急,影响教学和训练的质量。

2.4、不要急切的追求高要求的动作

舞蹈学习中有些接受能力较强,有些则相对较弱,就需要老师在教学和训练时一视同仁,不要过分的专注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而抛下落后的学生,在学生没有完全体会到乐感之前不要轻易的让他们尝试较为高难度的动作,要把基础打好,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舞蹈动作到位,才可以保证学生对律动的掌握,将舞蹈与音乐相融合。

2.5、注意舞蹈姿态的掌握

在教学和训练过程中,不要一味的追求快速度,,要追求高品质。舞蹈最重要的就是神、形结合,体育舞蹈也是如此。教学训练时老师一定要认真指导每位学生的舞蹈动作,神态,要做到抬头、挺胸、膝盖放平、大腿和臀部夹紧上提的标准姿态。

3、体育舞蹈律动教学与训练的主要成绩和成果

通过对多年教学经验成果进行分析,在课程教学中采用体育舞蹈律动教学与训练,在有效提升课堂效率的同时,也使得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升,这对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1、学生学会体育舞蹈获得的成果和效益

经过加入到体育舞蹈律动教学与训练中的同学们反馈,普遍的声音是感觉获益颇多,成绩明显。同学们觉得体育舞蹈律动教学与训练不但达到了锻炼身体的效果,而且还塑造了形体美,充实了个性、让身心欢娱,提升了社会适应能力,还能调剂生活,培养艺术细胞。通过对必修和选修的同学进行的跟踪记录,使用问卷对他们进行采访,对学习体育舞蹈主要获益列下十个项目,进行信息收集。发出三百份问卷,回收二百六十四份,其中数据有效的是二百六十四份,数据可靠性有保障。经过对问卷的分析显示,提升适应社会能力、塑造形体美、充实个性、愉悦身心、提高艺术细胞、锻炼身体排在前面。这表明同学们对体育舞蹈的训练成果和收益是认可的,学生们认为提升适应社会能力、充实个性、培养艺术细胞这些收益对自己一生都有益处。对于训练体育舞蹈知识技能、调剂生活、缓解各种紧张情绪压力、提升舞蹈、艺术素养等方面的选项选择率也较高,这对体育舞蹈的发展和成绩作出了十分有力的肯定。

3.2、笔者在体育舞蹈律动教学与训练研究中的主要成效

笔者从事体育舞蹈事业已有些时日,并且教学经验丰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通过采用创新型多样化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在全面推进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亦有着重要意义。尤其是在体育舞蹈律动教学与训练研究中,其一直专注于对体育舞蹈的表现力和形式美、体育舞蹈在各个区域发展情况以及体育舞蹈特性和未来走向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探索,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

4、总结语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体育舞蹈律动教学与训练的具体应用是顺利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适应新课程标准改革与实施的必然选择。根据各项实验数据均可表明,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加强体育舞蹈律动教学与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体课堂效率的提升,均有着重要意义,所以为了快速实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创新型多样式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摘要:体育舞蹈律动教学是一项包含了动作、声乐、舞蹈等活动的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口口相授的方法进行知识传播,这样很难达到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所以在体育舞蹈律动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现代媒体与经典教育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习者快速实现技能提升。

关键词:体育舞蹈,律动教学,训练

参考文献

[1]黄淑萍,任继组.论体育舞蹈教学训练中的音乐配合[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05.

[2]周华.体育舞蹈的美学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10.

[3]舒渊,宋晓荣,罗鸣凤.概析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价值及其实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3.

[4]查建芳.论现代体育舞蹈的专项身体素质[J].宿州学院学报,2010,08.

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 篇10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普通体育课是国家规定的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 规定了上课时数, 保证了必要的场地设施, 配备了专门的教师, 并按一定的组织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学活动从总体上来说, 高校体育既属于教育这个大范畴, 又属于体育范畴。所以大学体育担负着双重的任务, 教与育的任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向大学生传授知识、技术、技能, 发展大学生的体能, 增进大学生的体质与健康, 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体育的范畴中, 还担负着培养体育优秀人才的重任。

当今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高校体育已逐步走入社会, 走向世界。对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有效地增强体质, 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专业建设人才影响巨大。但是, 许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过于传统, 仅仅讲授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还有些高校体育项目设立不合理, 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 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另外,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只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仅把学生当成教育的对象和客体, 重教而不重学, 重统一而不重多样, 重管教而不重自觉, 没有形成一种多边互动的模式。从而造成了众多学生的不满和怨言, 学生体育的积极性和热情很难被调动起来。

2、高校体育教学实现的原则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出于健身、娱乐、休闲的需要, 对体育的追求日趋强烈。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过程是一个科学施教、科学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应当以现代教学论思想为指导;遵循科学的认识规律;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动作技能形成规律;并把这些规律融合起来形成一定的原则来指导教学实践, 以保证体育教学任务完成。因此, 高校体育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双边活动过程, 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两个积极性同时发挥才能达到信息的输通和教学相长的效果。对于集体建制的班级, 教育者总是面向整体, 构思各项教学活动, 没有全面要求就不能实现共同的目标。人的身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只有全面锻炼, 各器官系统才能协调、均衡地发展。可是在同一教学集体中个体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 必须在整体要求一致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 区别对待, 因材施教。无论是学习技术、技能, 还是锻炼身体, 都既要依据科学知识本身的逻辑系统, 又要坚持反复练习。这是体育教学特点的体现, 又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

另外, 教师的传授、学生的学习和锻炼是解决学会技术、技能和发展身体的任务。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教、学、练等各个环节中, 不但是教、学、练的保证, 又能美化学生的思想行为, 达到身心俱健, 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 实践中不但要用教学原则指导教学过程, 也可用教学原则要求和评价教学过程。

3、高校体育训练的问题及革新方法

体育训练是高校教育中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增光计划的基础。高校体育体育训练的任务主要是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 掌握一些运动项目的技术和技能, 提高运动能力, 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 培养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骨干, 为提高我国的运动技术水平输送优秀的后备力量。因此,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 高校体育的训练就承担着培养体能健全人才的责任。

首先,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仍然沿用着传统的训练模式, 对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有很大的阻碍。这种传统陈旧的训练模式, 能使学生对体育产生厌烦的心里, 从心里就不接受这样的教学模式。如此以来, 学生的运动技能掌握的也就不牢靠, 这样教学效果也就很难体现出来。因此, 要改变教学模式, 丰富教学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 教学模式也应按照需要有所改变, 结合现代的技术, 创新方法进行训练。在教学内容方面, 不再只是单一的内容,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多挖掘出一些新的体育项目, 开设学生喜欢的新兴项目, 丰富训练内容。

其次, 传统的体育训练方法陈旧, 没有推陈出新。教练员只是按照理论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训练, 忽视了学生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压制了学生的兴趣发展, 也忽视了传授科学锻炼身体的手段和方法。因此, 要改变训练方法, 完善体系, 提高训练质量。另外, 体育训练不只是技能的提高, 在学生的思想上也应该注意, 要将终身体育的思想贯穿到体育的训练之中, 使学生意识到体育训练是一件重要的事, 要让学生爱上体育训练, 主动积极的进行体育训练。

再次, 体育训练内容繁杂重复。在训练过程中, 总是分不清重点, 总是想着以提高技能和身体素质的项目为主, 忽视了有关休闲体育、生活体育的内容, 这样就影响了学生思想与能力的形成。因此, 要理清体育训练内容, 删减多余重复的体育训练项目。。

体育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 篇11

关键词:体育运动训练 体育教学 启示

一.体育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

体育运动训练主要是指在体育教练员的引导下来开发运动员的身体状态,提升其专项运动水平的技能,力求获得优秀运动水平的一种专业组织的训练状态。体育运动训练是开展经济体育活动的重要过程,其是为了提高运动员专项技能的运动水平与成绩,在运动教练的指导下所开展的专业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体育教学蛀牙欧是指根据新课程规定与体育教学大纲,由体育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相关的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并且对学生进行品格塑造的教学过程。体育教师需要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与学校所安排的教育计划来开展体育教学,指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掌握基础体育知识与技能,通过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健壮的体魄,推动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二.体育运动训练的开展

1.实现全方位发展。在进行体育运动训练过程中为了让受训者能获得全方位的锻炼与提升需要开展多样化、综合型的训练活动。人体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只有进行全面化、综合化的训练才能够改善人体各个部分的技能。首先,要注重全面发展,在开展体育运动训练过程中要做到全面发展,做到兼顾强弱,突破弱项,发展强项,让受训者能够实现全面综合型发展的目标。其次,要调整个人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之间的关系。个人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之间存在的密切的关系,其两者是相互推动,相辅相成的,因此在开展体育训练过程中要关注个人身体素质的提升。最后,体育运动训练要循序渐进,在符合科学运动规律的基础上逐渐提升,有计划、有安排、科学合理的实现全方位发展。

2.明确运动训练目的。主动自觉积极主要是在开展体育运动训练过程中要引导运动员得知自己进行训练的最终目的,从而让运动员能够主动自觉积极的开展训练。体育运动训练是一个授予人体育技能的过程,运动员需要在明确自身训练目的的基础上来开展训练,从而做到在训练中刻苦勤奋,勇于拼搏。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的“教”仅仅只是引导过程,运动员的主动学,坚持练,但是获得成绩的内在因素。因此,体育运动训练的成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取决于运动员主动自觉积极的训练。

三.体育运动训练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1.借鉴体育运动训练原理。体育运动训练主要是开展竞技运动的训练。相对普通运动来说,竞技运动是一种要求运动技能水平较高的体育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具有大众娱乐性质的体育形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体育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要锻炼身体,获得强健的体魄。在进行长期的体育运动训练中的,运动员能够掌握一套高效的体育锻炼方式,并且给人体锻炼提供科学的依据。体育训练作为一项专业的活动,其对体育教学的开展存在一定的趋势。不管是从体育运动训练的理论,还是实践来看,体育运动训练与与教学的原理是一致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借鉴参考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内容来实现交目标,并且着重尝试解决体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2.借鉴体育运动训练方法。体育运动训练中包含着众多体育教学内容,对体育运动训练的方法、原则进行归纳总结可以从中获得相关辅助体育教学发展的教学方法。例如,在体育运动训练中常常会运用到演示模仿法、语言法等,都可以被运用到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可以借鉴运动训练中先进的知识与训练技能,从而满足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体育品格的目标。体育教学可以通过对体育运动训练中专业的手段进行学习,掌握体育运动的内在规律,从而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3.借鉴体育运动训练内容。在日常体育教学中,要实现“增强体质”与“知识技能”之间的平衡是教师需要面对的难题之一。要在体育教学中改善学生的体质不可能通过简单的动作练习就完成,其是需要长期的累积过程,根据人体机能的形成规律,在专业的活动中累积发展。如果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将教学重点倾向于讲授学生体育知识,提升学生体育素养,相对的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就会相对减弱,然而这一行为又将不利于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而借鉴体育运动训练就可以较好的找到两者中的平衡点,帮助体育教学弥补不足。在体育运动训练中的训练内容能够在提升人体机能的同时累积大量的实践技能与知识,这对于在体育教学中开展体质训练活动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体育运动训练是一个需要长时间不断累积的过程,其需要根据训练项目的特点来开展训练活动。相对于体育教学来说,体育运动训练的专业性更强,但是体育运动训练训练理论、训练方法与训练内容都可以给体育教学带来启示,给体育教学实现教学目标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高中体育教学与训练初探 篇12

进行教学时虽然是以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和技术、战术为主, 但其中也包含有训练的因素;进行训练时虽然是以提高技能、技术、战术和身体训练水平为主, 但其中也包含有教学的因素。无论是进行教学或是训练, 都应贯穿一定的思想教育, 体育教师、教练员应经常注意在教学与训练工作中加强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使之渗透到知识、技能、技术、战术教学和身体训练的各个方面。

一、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思维训练

体育心理学指出, 思维训练是当代体育教学中所应作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对策之一。我在高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感到, 在学生动作技能的学习过程中, 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 对动作技能的掌握和改进有很大的帮助。让学生“思维着去感知”, 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时, 通过积极地思维, 运用已了解和掌握的一些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 来帮助学生理解领会动作的原理和要领, 从而较快地掌握和改进动作,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何使学生达到高中体育课程标准的目标, 发展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 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认为高中阶段教师必须要注意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 努力提高学生掌握动作的能力, 才能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 用简短语言提示

在进行单杠支撑后回环的教学时, 有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不好动作。这中间除了一些心理上的恐惧感外, 主要还是对动作的技术原理不清楚, 我就启发学生的思维, 想一想物理课中学过的力偶原理。我就用力偶转动的原理来分析支撑后回环的动作原理。两腿积极前摆和上体的主动倒肩是力偶中的一对方向相反的力。腹部贴杠是身体在回环的过程中有一个支撑点。在动作练习时, 如回环力量不够, 就必须做好两腿经后摆后的有力前摆和上体的积极主动的倒肩。如在回环时, 身体落下, 就必须掌握两腿经向后预摆后腹部要及时贴杠。然后在学生练习时, 要求他们先想一想教师的示范动作和动作的要领, 再接下来做动作。我加强对学生练习的保护与帮助, 并及时用简短的语言提醒形学生, 如“摆、贴、倒、抬、翻”。这样学生在学习中能较快掌握动作要领, 并且进一步改进动作。原来一些存有恐惧心理的学生, 看到其他学生能顺利完成动作, 对他本人也是一种促进, 我就及时鼓励他们大胆去做, 特别注意要做好保护和帮助。在他们动作完成的同时, 也培养了他们勇敢果断的品质。

(二) 穿插学科理论讲解

在进行原地双手头上投掷实心球 (以下简称投实心球) 时, 发现不少学生存在着实心球飞行的抛物线太平、不能运用全身的力量进行投掷等现象。针对高中学生的实际, 在理论课的教学中讲解斜抛运动原理。根据斜抛运动的远度公式决定实心球投掷远度的主要因素是投出手的初速度和出手的角度。我首先请学生思考一下, 从持球的预备姿势开始到球出手这一段工作距离内, 影响出手的初速度的因素是哪几个方面。学生经过讨论分析得出的结论:必须给实心球一个最大的作用力, 产生一个最大的加速度。而加速度又受工作距离和工作时间的影响, 它与工作距离成正比, 与工作时间的平方成反比。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投掷实心球的出手角度和时机, 根据他们的身高, 在投掷线的前上方设置一条两边有高低的绳子, 帮助他们形成较好的投掷角度和时机。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针对学生的实际分别要求他们加强力量、柔韧、协调性的练习, 进一步体会和提高动作。通过教学学生普遍感到练习时心中有数, 效果好。同时也为进行其他的投掷项目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形成良好的赛前心理状态, 以便在紧张的比赛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体力、技术和战术水平, 从而获得优异的成绩。据有关部门调查证明, 在一场实力相当的比赛中, 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只占50%, 而学生的心理素质占了另外的50%。由此可见, 赛前训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十分重要的。

(一) 转移注意力训练

学生在赛前常常会出现吃不好、睡不着等紧张现象, 体力不仅得不到恢复, 反而会提前开始消耗, 尤其是心理能量消耗更大。为了使学生的体力和脑力得到休息, 可在赛前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轻松愉快的文娱活动, 也可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愉快的谈话或短暂的休息, 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消除临近比赛出现的不良情绪。

(二) 自我暗示和放松训练

指导学生通过默念自我暗示语言, 结合思维表象和调整呼吸, 使自己的肌肉放松, 消除神经紧张, 镇定情绪。放松入静后, 再通过反复默念系列自我暗示语, 如“我很勇敢”、“我很镇定”、“我能战胜一切对手”等, 同时, 也想象自己整装待发的感觉, 直至全身处于跃跃欲试的状态。

三、加强刻苦训练, 提高技术水平

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 对于自动化的动作, 仍然是要注意反复练习和经常运用, 以便不断提高动作自动化程度和机体的能力。因为练习长期中断会使自动化的动作逐渐消退。在运动训练中创造各种条件 (如利用电化及各种科学仪器进行教学) 更深入细致地分析和改进技术某些细节问题, 以便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创造优异成绩。技能、技术的形成和提高的三个阶段是有机联系着的, 也是相对而言的。教学与训练工作, 应从实际出发, 灵活地运用这个规律, 以加速掌握和提高技能、技术。

参考文献

[1]《课程设置创新与学校体育评价目标的重新定位》作者:杨敏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 (6)

[2]《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解读》季浏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3]《体育教学改革必须走出四大误区》作者:王广虎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 (1)

[4]《关于推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若干问题的探讨》作者:杨敏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 (1) :73

[5]《论体育课程评价的改革》作者:蒋丰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 (2) 增刊:37

上一篇:民族体系下一篇:习作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