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训练学(通用8篇)
体育教育训练学 篇1
体育教育训练学概述
体育学是研究体育现象,揭示体育内部和外部规律的一个系统的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学。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的出现。)
体育教育训练学的概念
一门研究体育领域中体育教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一般规律的学科
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基本任务
通过对体育教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指导如何通过体育活动达到育人和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指导各个运动项目的技战术学习与教学训练过程的组织实施,研究体育教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规律。
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对象
纷繁复杂的体育教育训练的现象
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内容(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
教学与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原则、过程、方法与形式、环境、评价、管理,课程、教材与运动训练的内容、教师与学生、教练员与运动员以及教学与训练的关系等等。
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科体系
体育教育教学相关学科 运动训练相关学科
一般训练学
项群训练理论
专项训练理论
运动竞赛学
参赛基本理论
体育教育训练学学校体育学 体育教学论 体育课程论 专项教学理论与方法 ——
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
学校体育学
概念: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培养各级体育教师组织与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所必须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研究对象:学校体育的基本原理。
研究内容: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学校体育的结构、目标与功能、体育课程、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过程与原则、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体育教学评价、课余体育、学校体育管理体制与法规、体育教师等。
管理的机构:主要由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两大系统构成。
学校体育的目标:
1、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
2、传授体育运动、卫生保健、健康生活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素养
3、培养对体育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4、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培养健全人格
5、发展学生的运动才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
基本形式:体育教学、课外活动、业余训练
体育教学论是分科教学论的组成部分,是研究说明体育教学的现象、基本因素、本质以及内在规律的一门科学和学科,其研究对象为体育教学现象。研究内容有体育教学中的学生、教师、目标、内容、过程、环境、方法、评价等8大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各种体育健康知识、技能、身体活动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综合性必修课程。
区别:领域和侧重点不同:体育课程规定“教什么”,重点强调学生的学习范围;体育教学是过程或手段,强调教师的行为。
联系: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体育课程目标与体育教学目标、体育课程内容与体育教学内容、体育课程评价与体育教学评价必然发生紧密的联系。
体育课程论是揭示体育课程的基本规律的一门应用性学科.研究对象体育课程现象.研究内容有体育课程目标、体制、开发、内容、设计、实施、标准、评价等8个方面。
运动训练学
概念: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及有效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行为的科学。是广泛吸纳体育社会科学、体育人文科学和人体运动科学多学科丰富营养的综合性科学。
研究对象:运动训练活动。
任务: 研究运动训练活动的规律,指导运动训练实践的科学实施
运动训练学理论的主体内容:运动训练的原则、内容、方法、运动负荷及其安排和组织实施等。当代运动训练理论发展的主要趋向对我们的研究工作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项群训练理论:
系,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两个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专项训练理论:
运动竞赛学:研究内容涉及竞赛原理、体制、管理、方法、运作、计划制定等诸多范畴.参赛基本理论:对参赛过程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缺乏对成功参赛科学模式的归纳与提炼
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 加强了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
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科学研究
研究方法在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位置,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往往决定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主要是思辨性和实证性研究。
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预测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
学科要素: 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研究对象,理论体系;特有的概念、原理、命题、规律等所构成的严密的逻辑化的知识系统;专门的研究方法
学科形成:在科学发展中不断分化和整合而形成和发展的。一种方式是分解派生,即在已有学科的基础上分解派生出新的学科。第二种是会聚融合,包括学科会聚(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会集在一起,共同解决一些复杂、重大的科学和工程问题)和学科融合(不同学科在某些层面、某些方向上融会结合成为新的交叉学科。)两种模式。
体育教育训练学 篇2
关键词:体育教育训练学,课程体系,探究
前言
随着时代发展, 科技进步, 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人们对健康更加关注, 对体育的理解加深, 导致对体育人才需求增加, 表现为体育院校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 研究生教育规模也得到了超常规的发展。1990年我国招收研究生仅3万人左右, 从1999年开始, 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连年加大, 到2005年研究生招生规模己经达到33万人左右, 招生单位数量、招生和报名人数均创历史新高。到今年再次惊人的猛增。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样本构成:在研究中我们分别抽取了武汉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共八所大学。样本区域覆盖面:样本取自湖北、北京、上海、吉林、山西、重庆、湖南等7个省市的8所设有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的学校, 具有一定代表性。
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调查法:从2004年n月开始, 在湖南师范大学、广州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的图书馆进行有关资料的收集工作, 同时利用计算机在Internet、中国期刊网上进行文献、资料的检索。并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的需要, 还查阅了《课程新论》、《新编课程论》、《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课程与课程体系的设计和评价实用指南》等近20部著作, 以及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近50篇论文以及期刊杂志等大量的文献资料;收集了20多所国内高校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生的培养方案。
(2) 访谈法:针对目前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采用面谈、电话或Email的形式访谈课程论的教授专家、高校管理层负责人以及湖南师范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的20多名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
(3) 数据统计法:主要运用SPSSILO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 逻辑分析法:运用逻辑学原理, 对各种数据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对研究得出的观点、结论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并加以论证。
二、分析
1、国内对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研究
(1) 在体育学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方面
王保成指出:当前体院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技能面过窄, 不能满足和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应改变重学位论文轻专业基础、重理论学习轻能力提高的培养方式;研究生应注重教学、训练, 独立思考与创造性工作, 科研实验, 计算机使用及外语交流和公共社交等实际能力。
南仲喜在《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现状及教育改革对策研究》一文中指出:硕士研究生都很注重理论学习, 尤其是外语和学位课, 但普遍存在着轻视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 有的不仅运动水平低, 就连一些最基本的技术示范动作也做得不规范。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 硕士研究生教育尚未改变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提出应调整课程设置, 加强研究生的专业技术素质的教学;多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 积极开展学术活动, 进行学术交流, 活跃学术气氛, 加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训练。
(2) 体育学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
王斌等认为:当前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较为单一, 内容陈旧、老化, 重复本科生课程的现状依旧没有明显改变:大部分课程没有研究生专用教材或研究生专业教材和参考资料内容陈旧, 很多硕士研究生专业教材仍为本科教材;选修课多为校内选课。提出相应改革措施:将专业基础课提升为学科基础课, 以体育学为基础开设课程;将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由约3:1调整为约1.5:1, 在课程中大量设置跨学科和新兴学科的课程, 重视工具课程和方法学课程的设置, 加强教材建设, 采用讲座、研讨、文献阅读等多种教学形式, 提倡跨学科和跨校选课。
2、有关国外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情况 (1) 培养机制方面
黄汉升在分析研究了美国体育专业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体制的特点后指出美国研究生教育很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精神和自学 (独立工作) 的能力;很注重加强 (设置) 跨学科业、跨学科的课程、跨学科研究项目:研究生必须学习大量能够反映最新的学科成就的课程;重视基础理论课程, 更强调应用性课程;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 更注重跨学科课程的学习。自学、课堂讨论是研究生课程学习的重要方式, 通过举办讲座, 参加研讨会、讨论会和各种学术活动, 弥补课程设置跟不上知识更新的要求;课程设置中的最大特点是不断更新、创新, 开设的课程众多且越分越细。
3、现行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直以来, 我们是以二级学科设置学位点, 并以此设置课程, 培养研究生。同时,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还普遍存在因人设课、改课程名称不改课程内容的情况。这种课程模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体育发展的需要。
(1) 单科性课程设置多, 综合性课程偏少
目前各校都是以二级学科 (体育教育训练学) 设置学位点, 并以此设置课程培养研究生, 这种设置导致了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过于专门化和必需的知识面较窄, 适应能力较窄, 影响了学生良好知识结构的形成。
(2) 重复内容偏多, 研究性、前沿性不够
多年来, 我们在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上, 部分课程内容反映不出学科领域的一些最新知识和科研成果, 尤其是本专业学科领域的热点, 重点和尚存争议性问题, 课程内容较为陈旧, 降低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热情。
(3) 选修课程门数偏少, 跨学科、选修课的开设尚未得到重视。虽然被调查的8所高校都注重非学位选修课课程的开设, 但高校开设选修课门数差别很大, 从调查结果看出各校开设的选修课门数较少, 学生缺乏选择余地, 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8所学校中对跨学科选修均未做出规定, 有些高校甚至未开出跨学科选修课, 不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 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
4、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发展趋势
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从1954年开始至今己有50年历史。虽然历史相对较短, 在确立研究生教育之初, 其课程设置主要是模仿和借鉴国外课程 (特别前苏联) 课程设置的体系和模式, 但在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过程中, 也逐渐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
其一, 研究方向由单一到多元, 体现更大的包容性, 突出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科特点。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 使用“研究方向”实质上是二级学科的下一层, 即三级学科。专业研究方向关系到能否保持专业总体优势和学术特点, 关系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方向一直是以竟技项目划分, 把研究方向与从事的体育项目相对应, 所以我们曾经出现过如:田径研究领域又分为跑的方向、跳的方向、投的方向等越分越细的现象。专业研究方向过多, 过细、过窄且不少研究方向已陈旧过时, 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5、构建合理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思考
(1) 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性框架
(1) 前沿性和综合性原则
体育教育训练学不仅有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而且还要有相关的前沿知识。课程设置的前沿性首先是指专业领域学术研究的热点、难点、重点以及尚存争议性的问题和研究发展的新动向;其次课程设置必须凸现课程的研究性、探索性;第三, 前沿性还包括交叉性、边缘性及跨学科综合领域研究的最新动态和趋势。设置这些课程是为了使学生掌握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领域中研究方向所需要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相应的基本能力, 它主要包括在方向课程和研讨课程中。
(2) 个性化原则
研究生教育其培养的目标指向, 虽然要求研究生具有研究的合作意识和品格, 并提倡研究生合作的学术气质, 但研究生教育并不是以培养共性化的研究生为旨归, 全面发展并非所有的人以一个模式来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 个性化是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构成的主体。这就要求课程设置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依据研究生不同的知识基础和研究方向, 设置具有弹性化的课程, 增加选修课程门数, 为研究生选课留有较大的余地, 使研究生个性化得以凸显。
6、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设想
(1) 平台课程
平台课程是体育学一级学科的公共基础课程。按照教育学、生理学、体育学一级学科的公共基础课, 分学位课程与限制性选修课程。学位课程主要是专业基础课程, 而限制性选修课程则是必备的基础课程一体育原理。平台课程适用于体育学一级学科的所有专业, 是整个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必修的课程。
(2) 方向课程
体育学的一级学科下设4个二级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又有不同的各个专业方向。根据各个专业研究方向的不同, 设置不同的方向课程, 以满足研究生对研究方向中专业知识的需求, 使研究生对自己的主要研究领域有清晰的了解, 对专业知识有较好的掌握, 以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考研网2005年5月25日, [EB]http://http://www.chinakaoyan.com.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一第3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杨卫:《研究生教育:通向教育强国之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 [D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12964.htm.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19/200407/1315.html.
[5]黄汉升主编:《体育教育训练学高级教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
[6]凯洛夫主编, 沈颖、南致善等译:《教育学》 (上、下册)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8年。
[7]国家体育总局:苏联体育经验的学习和推广。
[8]王正伦:《21世纪学校体育功能和目标前瞻》,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1998 (4) 。
体育教育训练学与体育传播 篇3
摘要 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目的在于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人才,与我国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对于促进我国大、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运动训练的科学性,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促进国际体育交流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存在意义。而如何让更多的人来接触和了解这门学科,就需要体育传播这一媒介来做桥梁,使体育教育训练学更准确更明了更大范围得到推广,让体育运动覆盖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进入到每一个家庭,让其拥有一个更好的发展途径。
关键词 体育教育训练学 体育传播 体育运动
广义的来说,体育教育训练学这门学科的存在的意义就是希望把体育运动和体育事业发展和强大起来,让更多的人了解体育运动能给身体和生活带来的很多好处,成为全民参与的益身活动。但是再优秀的学科,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载体将它更好地推广给大众,那么它的存在就是虚有其表了,因此体育传播的存在就给体育教育训练学提供了一条很好的发展渠道,它能够运用体育的自我传播,体育的人际传播,体育的组织传播,体育的大众传播等一系列传播方式和手段,将体育教育训练学覆盖到各个领域,深入到大众生活中去。
一、体育教育训练学
人类诞生以来,就一直以体育运动提高身体素质,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强健的身体,充沛的精力是直接影响我们生活、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关体育教育的发展和落实就显得特别重要。体育教育训练学就是通过对一系列的体育项目的发展,体育运动技能指导等方面的研究和总结,得出的一套有关体育运动全方位详情的理论学科。
它是以现代教育教學理论和运动人体科学理论为基础,研究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的规律,为球类、田径、体操等诸多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训练、科研与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它的主要任务在于指导大众如何通过体育活动达到育人和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指导各个运动项目的技能战术学习与教学训练过程的组织实施,研究体育教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规律。
体育教育训练学正好可以教人们怎样来增强体质,除此之外,它还能在心理角度上给学员带去很大的鼓励,指导大家从事自己所喜爱和擅长的运动,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获得饱满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心理满足,增强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人们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加强和同伴的接触和合作,并得到积极的休息,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有益的调节。
体育教育训练学同时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人才,例如刘翔,姚明等体育健将,有了这样的人才资源就可以更好地开展体育事业,促进国际体育交流,增强世界体育地位。
二、体育传播
体育传播是人类以体育运动为媒介的一种传播活动。传播存在于体育得以实现的整个过程,是体育的功能得以发挥的必经之路。体育现象或者活动中午时无处不蕴含着传播的现象或活动,可以说体育离不开传播。
1964年东京奥运会首次实现卫星全球电视转播赛事为标志,大众传播与体育运动的互动推动了以个人体质健康为目标的现代体育向大众体育休闲娱乐产业为特征的后现代体育的演变和革命,由此开创了以体育传播为本质特征的体育发展新纪元
体育的传播活动在不同的传播结构和过程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运行方式,发挥着不同层次的功能和作用,同时也就有着不同层次的内涵,并且随着传播层次的增加,其内涵也变得更加复杂,呈现多重交叉的特征。体育传播的主要几种方式是体育的自我传播,体育的人际传播,体育的组织传播,体育的大众传播。
三、体育传播在体育教育训练学中发挥的作用
作为一个载体,体育传播在体育教育训练学的推广和发展过程中的发挥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
体育教育训练学意在普及大众对于体育运动的正确认识和增加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出出色的体育人才,加强国际体育交流,奠定国际体育地位。但是若缺少一条体育教育训练学推广有效的途径,大众对于体育运动知识也很难得到普及,因此,体育传播就在这一点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体育传播在推广体育教育训练学上不仅仅将自己的研究对象局限在体育运动的本身,还包括了与体育运动相关的一切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如体育思想,知识,理论,规则与运动方法,手段,技能,技巧等的衍生和传递,也包括体育运动作为社会文化现象的传递。而上述这些传播的方面正是体育教育训练学的主要内容。
像体育的人际传播,就是人们一个字的身体表现为媒介,向对方和同伴传递出自身携带的社会信息,如自己训练有素的技能或优美的动作姿态等,同伴在接受这些信息时,要迅速做出回应以共同完成某项体育活动。这个过程就好比是某个体育教员再向其学生进行体育教育训练,他所展示的一切都传达着体育教育训练学中普及大众体育知识的观点。
而体育的大众传播则是有一些专业化的群体凭借一定的机构和技术,通过技术手段把体育活动的信息制作成可以大量复制的符号结构物,向为数不多而又各不相同,分布广泛的受众进行的传递活动。例如体育赛事就是这种活动的一种大众传播的一种表现形式。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就是通过这种形式向全世界的人民展示了中国的体育状态和体育文化,这就是体育教育训练学里边所说的促进国际体育的交流。
总而言之,体育传播在体育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已经越来越重要,同时在体育实践过程中传播活动和传播规律所起到作用越来越明显和不可忽略,因此而对体育教育训练学的推广和发展也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盛文林.最经典的体育常识(第一版)[M].台湾出版社.2011.1.
[2]刘忠武.大学体育教程(第一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9.
体育教育训练学 篇4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分配以及选择必须要以国际的体育发展以及国内的体育人才需求为基准,同时在教学实际过程中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作适当的调整。对于必修课程的学科选择,不仅要开设基础体育课程,还要选择提高学生体育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课程。至于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尽可能多扩大选修课程的知识范围和种类,要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2加强与体育相关的课程研究,扩大专业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基础教育教学,由于就业面窄、竞争激烈导致专业学生就业率不高。而美国的体教专业课程设置在就业方面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开发与体育专业相关的其他课程扩大学生的就业范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国内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可以增加其相关的课程,比如市场营销、娱乐等方面的课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就业范围,从而解决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3.3加强适合中小学的实用课程设置,重视教材的开发
高校目前所培养的体育人才目标主要是向中小学提供更多的基础体育教师。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高校的课程设置上必须要与中小学的课程设置相对应,才能培养出更符合我国教学要求的教师。所以,课程必须要根据现存的教学需求来设立。比方说,日本的课程设置上有一门关于体育与卫生的基础课程,而目前国内的高校大多数并没有开设此课程,而中小学有这一门课程。通过这一点可以看出,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与现实偏离,我们应当根据中小学的课程计划和需求来规划其课程,明确专业培养的人才目标。
4结语
目前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基础教育教学,由于就业面窄、竞争激烈,导致专业就业率不高。同时在其课程设置上出现了忽视人文、自然科学的学科、课程安排上理论课与实践课脱离等问题,通过与其他国家的课程设置对比,提出了优化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加强与体育相关的课程开发、加强适合中小学实用课程的设置以及加强教育教学方法的教学等策略,从而改进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贺.内蒙古地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系统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
[2]安宏.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启示[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6,33(2):143-146.
体育教育训练学 篇5
1997年运动训练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运动训练
2。运动负荷
3。竞技能力
4。训练过程
二。简答题:
1。简述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结构
2。现代运动训练的负荷安排有哪些特点?
三。论述训练计划与阶段训练计划的相互关系,并阐述诊断的重要作用。
1998年运动训练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运动训练
2。训练适应
3。合理安排运动远负荷原则
4。间歇训练法
5。一般训练
6。循环训练
7。协调能力
二。简答与论述题:
1。简述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结构?
2。举例说明运动素质的同类转移和非同类转移?
3。论述训练过程中为什么要划分大周期?
4。论述完整的运动训练理论对训练实践的指导意义?
5。论述身体训练的基本要求?
6。论述现代运动训练的主要特征?
1999年运动训练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运动训练
2。竞技能力
3。运动负荷
4。周期性原则
5。重复训练法
二。简答题:
1。运动训练的特点?
2。举例说明什么是间歇训练法以及特点?
3。大周期训练计划中各时期,各阶段的运动负荷是什么概念?
4。力量素质有哪些种类?谈谈实际训练中发展某一种力量素质的基本做法?
5。运动负荷和恢复与训练适应的关系?
三。论述题:
1。根据训练的任务内容不同把小周期分为哪几种类型?试指定某一种小周期训练计划?
2。结合某运动项目,谈谈如何对运动员进行现实状态的诊断?
2000年运动训练学试题
一。简答题:
1。竞技需要原则
2。程序训练法
3,变异组合练习手段
4。耐力素质
5。训练课结构
二。方法运用题:
1。为什么基本训练周负荷的主要特点是加大负荷?请说明加大负荷的途径?
三。综合分析题:
1。适宜的,过大的或过小的训练负荷对运动员的机体各会产生什么影响?安排训练负荷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000年运动训练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制胜规律
2。运动训练手段
3。训练性比赛
4。移动速度
5。训练大周期
二。方法运用题:
1。请说明100米跑与10000米跑两个运动项目专项耐力的表现特点,并说明上述两个运动项目采用重复训练法训练时,在距离,强度,负荷量等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2。请设计一个能够提高运动员有氧代谢系统工作能力的循环训练法。
三。综合分析题:
1。论述贯彻有效控制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2001年运动训练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竞技水平
2。适宜负荷原则
3。变换训练法
4。爆发力
5。运动智能
二。简答题:
1。简述运动训练学与各专项训练理论的关系
2。简述运动负荷的量与强度之间的关系
3。简述极限强度法发展运动员最大力量的要点
4。简述周训练计划的类型及适用范围
三。方法运用题:
1。请选择跳水,射击,柔道,排球中任意两个运动项目,分析两个运动项目的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特征
2。论述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的主要负荷特征,并为每种训练方法举出两个不同项目运动员运用该方法的训练手段。
四。综合分析题:
1。举例说明运动员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之间的关系
2。举例说明训练目标的基本内容及导向作用
2002年运动训练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项群训练理论
2、竟技水平
3、柔韧素质
二。简答题:
1、现代运动训练的特征132、周期性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113(每年都会考一个原则或方法)
3、依比赛性质和目的不同简述不同的比赛分类及训练要点P174
P3804、不同训练周型任务及负荷特征406
三。论述题:
1、选举两个项目说明其项群特征及竟技决定因素
运动训练学试题(2003年)(应用心理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
一、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
1.运动成绩
2.区别对待原则
3.持续训练法
4.快速力量
5.运动技术
二、方法运用题(共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与对手直接对抗的项目(如拳击、乒乓球、足球等)和不与对手直接对抗的项目(如跳高、体操、射击等)在比赛战术运用上有什么不同
2、发展运动员快速力量时如何确定训练的负荷量度?
三、综合分析题(共1题,每题25分,共25分)
1.项群训练理论可应用于哪些方面的理论研究和训练实践?
2004年运动训练学(75分)(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
一、概念题(每题5分,共15分)
1、运动成绩
2、程序训练法
3、无氧耐力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竞技能力与训练水平含义的异同?
2、简述模式训练法的基本结构。
3、简述竞技状态阶段性发展过程的生物学基础。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为什么许多运动员其某项竞技能力的发展并非突出,但是他们仍可获得世界观军,请运用训练学相应理论分析这一现象,并举例说明之。
2、回答系统性原则的含义及科学基础,并说明如何保持训练的系统性。
运动训练学2005年
一。名词解释:
1、项群训练理论
2、竟技水平
3、柔韧素质
二。简答题:
1。现代运动训练的特征
2。周期性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3。依比赛性质和目的不同简述不同的比赛分类及训练要点
4。不同训练周型任务及负荷特征
三。论述题:
选举两个项目说明其项群特征及竟技决定因素
运动训练学2006年
一、概念题:
1、运动训练学
2、运动成绩
3、体能
二、简答题
1、积极能力的构成要素
2、模式训练法的结构与特点
3、体能训练的意义
三、论述题:
1、积极需要原则的科学依据及其运用注意点
体育教育训练学 篇6
1.运动负荷的量与强度的关系
在负荷保持在一定的范围条件下,机体的应激以及随之产生的一系列变化,也都会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这时,负荷的量度越大,对机体的刺激越深,所引起的应激也越强烈,机体产生的相应变化也就越明显,人体竞技能力提高的也就越快。担当负荷超出了运动员的最大承受能力时,运动员的机体便会产生劣变现象。这种劣变现象会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产生消极的作用,甚至会迫使一名优秀运动员过早的结束运动寿命。
2.阐述爆发力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1)负荷强度
发展爆发力训练的负荷强度依需要而定,有时以30%的强度负荷训练,有时不负重,反克服自身体重练习
(2)负荷数量
在安排重复次数与组数是,注意应以不降低速度为原则,同时要求中枢神经系统保持良好的兴奋状态,应注意并不是练习重复次数与组数越多越好。
重复次数与负荷强度关系密切。负荷重量大,强度高,重复次数就要少,负荷重量笑,强度低,重复次数相对就多些,一般以1~5次为好。
组数不宜过多满意不减少每组重复次数,不降低每次练习速度为原则,不宜过多,发展爆发力训练,应用极限或接近极限的速度来完成每一次的重复练习。
(3)间歇时间
应以保证运动员工作力完全恢复为原则,但也不宜过长,否则会使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明显下降,不利于下一组的训练。具体的间歇时间与工作量大小、运动员恢复能力有关,一般来说,可安排1~3分钟或4~5分钟。
3.影响技术风格的因素
⑴特长技术(特长越显著,风格越突出)
⑵运动员的神经类型(气质类型)(一定气质类型适合于一定的技术风格)⑶种族特征(从人类学的角度看,种族特征对技术风格的影响也是较为显著的)
4.阐述战术的分类
⑴按战术的表现特点分类
①阵型战术 ②体力分配战术 ③参赛目的战术 ④心理战术
⑵按参加战术行动的人数分
①个人战术 ②小组战术 ③集体战术
⑶按战术攻防性质分
①进攻战术 ②防守战术 ③相持战术
⑷按战术的普适性分
①常用战术 ②特殊战术
5.采用模拟训练法进行战术训练的一般程序和要求有哪些
程序:明确被模拟对象,确定被模拟系统的边界,设置同态系统并进行相似分析,主练系统与同态系统一起练习。
要求:⑴要实事求是地评价模拟训练的重要性和适用范围。
⑵在模拟训练中,要教育作为主练系统的运动员切实树立“从实战出发”的思想,把同态系统视作被模拟系统,努力提高训练质量,从而提高针对特殊对手的特殊战术能力。
6.运动状态的诊断、建立训练目标在运动训练中的作用
⑴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①为运动训练过程确立一个客观、准确的出发点
②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的检查评价
③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
⑵建立目标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①有效的激发运动训练活动主体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
②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
7.说明整理运动的重要作用
平复心率、调整呼吸、放松神经以及降低体温,使人从运动到停止之间有一个缓冲,调剂的过程。
8.运动训练的目的与任务
目的: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任务:⑴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猪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
⑵深入探索尚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是很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
⑶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学理论和内容体系
⑷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中。
⑸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
9.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决定因素及训练特点有哪些
决定因素:主观因素:本队的竞技水平和教练员的临场指挥水平;客观因素:包括对手水平、竞赛办法、比赛环境、比赛时间、裁判行为等。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是以上众多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训练特点:
⑴技术训练(全队技术训练强调整体攻守效能,注重攻守训练内容的同步化)
⑵战术训练(由于攻守配合的速度明显加快,快速反击战术在进攻打法的训练中占重要位置)⑶身体训练(发展速度和耐力等素质是身体训练的重要任务)
⑷心理训练(围绕保持运动员高度的自我心理控制能力和稳定情绪,以及正确对待比赛胜负和得失的心理品质组织相应的训练)
10.耐力训练的基本要求
⑴重视运动员呼吸能力的培养 ⑵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
⑵儿少耐力训练的注意事项
①掌握儿少耐力的发展趋势,以便科学地安排耐力训练。
②儿少耐力训练必须以有氧耐力训练为主。
③儿少进行耐力训练的内容手段应是多种多样的,不应只局限于长跑的练习,可选用活动性游戏、球类运骑自行车、滑冰、登山和循环练习等。
④儿少进行耐力训练的基本方法为持续训练法。
11.周期性安排训练原则的基础及训练学要点
基础:⑴物质运动周期性的普遍规律
⑵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
⑶适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征
训练学要点:⑴掌握各种周期的序列结构
⑵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
⑶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关系
⑷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
12.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
⑴战术任务和具体目标 ⑵预测对手的战术意图,包括进攻与防守以及心理等 ⑶确定战术原则 ⑷己方(全队、小组或个人)的战术行为,包括具体的任务分工等 ⑸预测比赛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应变措施 ⑹适应竞赛环境的措施 ⑺ 赛前战术训练的安排 ⑻对本方案的保密要求及赛前隐蔽工作
13.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
⑴意念训练法:意念训练法是指运动员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运动表象或充分利用想象进行训练的方法。
⑵诱导训练法:诱导训练法是指在训练中采用有效刺激物把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引导到某一个事物或方向上去的训练方法,可为顺利完成训练与比赛任务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⑶模拟训练法:模拟训练是指模拟设置未来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条件进行的训练。
14.优秀员训练过程中的高原现象出现原因及对策
原因:⑴进入青春期,生理发展完善,遗传效应减慢或停滞。⑵同一教练思路,习惯性训练法手段难以引起积极的适应性反应,训练效应减弱。⑶训练不当及环境的不良影响
⑷由于训练及竞技人际关系、自我发展等导致主观努力下降。
对策:睡着技术水平提高加大负荷,根据动态变化的随时调节负荷内容及方法手段。处于青春期应及时调整阶段性目标,改变负荷安排及要求过度训练的伤病的果断措施,保证健康充分恢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激发训练动机和成功期望。
15.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决定因素及训练特点有哪些 决定因素:
⑴体能特征(身体形态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起着重要作用,要求运动员具有优美的形体,表现出动作敏捷而灵巧)
⑵技能与战术能力的特征(技能主要表现为时空判断准确,对身体姿态控制的能力强,能够熟练掌握各种专门器械,以及与同伴的协调配合)
⑶心理和智能特征(感知觉灵敏度高,善于自我调节,具有果敢精神)
训练特点:
⑴身体训练(运动员注重采用非专项的运动项目练习促使健康水平,同时十分重视专项身体素质训练)
⑵技术训练(技术训练是难美项群的核心组成部分,占有很大的比重)
⑶心理训练(由于专项竞技的特殊性,心理训练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⑷艺术表现能力训练(多以舞蹈训练为主培养形体表现力,有音乐伴奏的项目还要让运动员按不同节奏完成动作和根据音乐内容做即兴小品表演,以培养动作节奏感和表演能力)
16.项群训练理论的内容意义
内容:
—各项群的形成与发展;
—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
—各项群运动成绩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
—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
意义:
⑴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
⑵加强了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⑶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两个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
17.系统训练学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的基础及训练学要点
基础:
⑴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 ⑵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 ⑶人体生物适应的阶段性
训练学要点:
⑴保持训练的系统性
①健全多级训练体制②建立和强化正确的训练动机
③科学的制定训练计划④提供有力的社会保证
⑵按阶段性特点组织训练过程
18.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及意义
要求:
⑴合理地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
⑵体能训练应与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训练有机结合,选择体能训练手段应力求与专项技术的动作形式和生物力学特征相近似。
⑶体能训练在整个训练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比例的确定,要
因时、因项、因人而异。
⑷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运动素质训练。
⑸在体能训练中运动员常常会感到非常疲劳,有些体能训练手段又比较又比较单调枯燥,因此,在训练中应加强对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对身体训练重要意义的认识,培养他们的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意义:⑴良好的饿体能训练是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
⑵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基础。
⑶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基础。⑷良好的体能训练有助于预防伤病,延长运动寿命。
19.力量训练的要求及方法
要求:⑴注意不同肌群力量的对应发展 ⑵选择有效的训练手段 ⑶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⑷注意激发练习的兴趣 ⑸儿童少年力量训练应注意的事项
方法:⑴动力性等张收缩训练(①动力向心克制性工作 ②动力性离心退让性工作)⑵静力性等长收缩训练 ⑶等动收缩训练 ⑷超等长收缩训练 ⑸循环训练法
20.动作技术的基本特征
⑴运动技术与体育动作的不可分割性 ⑵运动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性
⑶运动技术相对稳定与即时应变的统一性 ⑷运动技术的个体差异性
21.竞技体育的构成及基本特点
构成:⑴运动员选材 ⑵运动训练 ⑶运动竞赛 ⑷竞技体育管理
特点:⑴竞争性 ⑵规范性 ⑶公平性 ⑷集群性 ⑸公开性 ⑹观赏性
22.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特征及训练特点
决定因素特征:
⑴体能特征(由于本项群包括众多专项,运动员的身体形态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⑵技能和战术能力特征(主要包括:完整的技术动作由若干个相同的动作周期构成;运动中人体重心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平稳性;保持移动过程中合理的动作节奏;位移速度直接决定运动效果)
⑶心理和智能特征(速度性项群的竞技,要求运动员反应迅速、思维敏捷、行动果断、讲求实效、朴实直率,这需要以良好的智能和心理调节能力作为基础)
训练特点:
⑴体能训练(由于技术动作相对简单,并表现为周期性的多次重复,因此。体能训练的关键在于精选有效的方法迅速提高体能水平)
⑵技能训练(在技术训练中,强调技术动作的实际效果,而不去过分追求动作的外形)⑶心理智能训练(主要集中于培养运动员心理调节能力和顽强的意志品质,以及速度感、节奏感和高度集中注意的能力,以满足比赛所需要的心理素质)
23.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特征及训练特点
决定因素特征:
⑴体能特征(耐力性项目运动员在形态学方面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
⑵技术和战术能力特征(耐力性项目的技术结构属周期性活动,动作技术的完善、经济性和实效性的提高,对于取得优异成绩具有重要作用)
⑶心理特征(本项群比赛要求运动员具有高度发展的心理耐力、能够以超强的耐心忍受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极度疲劳,最大限度地提高运动员体能的潜力)
训练特点:⑴耐力性项群训练的主要内容
①以体能为主导的多种竞技能力的训练
②以专项耐力为核心的多种竞速能力的训练
③以糖酵解功能或有氧氧化供能为主渠道的多种能力的训练
⑵耐力性项群的主要训练方法
①负荷结构训练方法群组 ②代谢能力训练方法群组 ③骨骼肌力训练方法群组
④地域效应训练方法群组 ⑤恢复能力训练方法群组
24.影响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⑴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⑵对手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⑶比赛结果评定行为
25.有效控制原则(适宜负荷原则)的基础及训练学要点
基础:⑴适宜负荷下机体的生物适应现象 ⑵过度负荷下机体的劣变现象
训练学要点:
⑴正确理解负荷的构成 ⑵渐进式地增加负荷的量度 ⑶科学地探求更负荷量度的临界值⑷建立科学的诊断系统 ⑸正确处理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26.最大力量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⑴基本训练方法负荷量度的确定
①负荷强度 :
第一,力量训练必须有一个准备性的渐进过程,如对少儿训练,先是从40%左右的负荷强度开始,然后再逐渐加大负荷强度。
第二,每周应穿插一些更大的强度,如90%~95%的强度的训练。
②负荷数量:
通常,以50%的负荷强度做20次为宜,每减少5%的强度,重复次数可增加两次;每增加5%的强度,则减少两次。用25%的负荷强度训练时,开始可连续重复8次,随着运动员的力量的增加,练习课达到的重复次数也必定增加,当增加到12次后,即应及时提高负荷的强度。③组间间歇时间:
间歇时间的长短取决于联系时间和负荷强度的大小,持续时间越长,负荷强度越大,间歇时间就越长。此外,间歇时间的长短与参与工作的肌肉数量有关,局部肌肉参与工作,间歇时间可短些,参与工作的肌肉越多,间歇时间越长。
⑵其它方法负荷的确定
①大强度法 ②极限强度法 ③极限次数法 ④静力练习法 ⑤变换训练法
27.竞技战术的构成因素
⑴战术概念 ⑵战术指导思想 ⑶战术意识 ⑷战术知识 ⑸战术形式 ⑹战术行动
28.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
⑴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长期性的要求
⑵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阶段性的要求
⑶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与后天获得性竞技能力最佳组合的要求
体育教育训练学 篇7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河南省的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郑州大学、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四所院校的体育教育训练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情况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和归纳整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河南省体育教育训练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河南大学和河南师范大学规定的学习年限为3年, 一般不得提前;郑州大学和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则规定学习年限为2~3年;但所调查的4所高校中都对提前毕业的学生做出明确的要求。
2.2 河南省体育教育训练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分析
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一般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其中必修课包括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 其目的是为硕士研究生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及认识世界的工具和方法, 为学习专业课打下必备的基础[2];选修课旨在拓展研究生的知识领域[3]。
2.2.1 学分分配情况
河南省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规定取得学位最低需修满34学分, 河南大学要求最低修满42学分;河南师范大学为44学分;郑州大学和郑州大学体育学院要求为36学分。进一步深入分析显示, 在所调查的四所高校中 (表2) , 公共必修课的学分分配为8~12学分之间, 其中英语占用了很大一部分的学时和学分, 而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的英语水平并不是很理想, 并没有完全达到可以熟练阅读和处理专业方面的外文资料并且可以撰写论文摘要。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继续进行相关的分析研究, 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法。
2.2.2 公共必修课程设置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 公共必修课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 都是以外语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为主, 郑州大学和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开设了计算机课程。
2.2.3 专业必修课程设置情况
专业必修课是学科的精髓, 其内容也是本学科最精辟和最主要的部分[4]。以便为将来更深入的学习、研究以及就业做准备。从表4中可以看出郑州大学和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专业基础课的内容与其他两所院校有所不同, 涉及面很广, 有体育管理学、体育文化学还有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河南大学将体育研究生科研能力所必须具备的课程,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专题作为了专业基础课程内容, 并开设了动作技能分析这一其他院校没有的课程。河南师范大学开设的大部分都是基础学科的课程。
2.2.4 选修课程设置情况
从表5的比较分析, 可以看出, 不同的高校由于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存在差异, 所以在选修课设置上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有的高校是任意选择本专业的选修课, 有的高校是在选修中有必修课程, 其中包括工具类、相关专业类和交叉学科课程。一些学校将补修课程也放在了选修课程当中。大部分高校的选修课程都涉及到教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体育统计、科研方法等领域的课程。总体来说, 选修课安排上基本上以跨学科为原则, 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 体现了多样性特征, 设置符合研究生要求的课程[5]。但部分学校供选修的课程范围太小, 跨专业选修受到限制, 一些边缘和交叉学科的课程开设仍然不多。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河南省体育教育训练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对学习年限为2~3年, 对提前毕业的学生有明确的要求。
(2) 河南省体育教学训练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 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课程结构体系, 取得学位最低需修满34学分, 公共必修课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 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由于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不一样, 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3.2 建议
(1) 各院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出时候彰显本院校个性的培养方案。
(2) 根据课程和科研进度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适当的调整学习年限, 允许研究生分段完成学业, 并规定学生累计在校的最长年限。
(3) 在课程的设置上, 各高校要考虑到人才培养的需要和社会需求, 改革课程管理制度, 学生可以随意选修与本专业相交叉、相关的课程, 还可以跨专业选修课程。适当减少公共必修课学分, 设置专业英语和应用型选修课为主, 实习和未来职业性实践课应该成为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运用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体育教育训练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年限、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找出存在的问题, 为国家体育教育训练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河南省,体育教育训练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陈国余.贵州师范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 2009, 29 (5) :55~58.
[2]秦风冰, 王珂.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生培养课程设置现状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1, 31 (1) :117~120.
[3]魏德样.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调查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1, 4 (27) :6~8.
[4]张瑞林.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9, 3 (33) :20~23.
足球训练学(下) 篇8
何时训练
气温22度左右。还有点阳光,是训练的最佳时候。
——马加特
哪段时间是足球运动的“黄金训练时期”?这要根据各国的气候和环境来看。俄罗斯前锋帕夫柳琴科本赛季转会到托特纳姆队后,第二天9点他就得参加训练,但在俄罗斯,这时候他还在喝咖啡。而在德国,每到冬季,训练都会向后推迟一小时,但之前球员们仍得在室内训练力量。不过教练员一般都有个时间默契:上午的训练尽量安排在早上9点,这是球员身体数据最佳的时候。下午5点再来一次训练,那时体能恢复得差不多了,需要新的刺激。
[有此一说]在拜仁慕尼黑队执教时,马加特有一次将训练安排在凌晨4点,居民报警说有人在扰民,警方赶到后发现原来是拜仁队员在进行训练。之前拜仁刚刚打完德国杯,晚上11点才回到宾馆,但第二天凌晨3点就被他们的教练喊起来训练了。
练多狠
如果晚上有比赛,那么上午就练得少一点。
——温格
帕夫柳琴科到现在都没能适应英格兰式训练:“我几乎无法承受,我总是去看表,希望训练课快点结束,但它竟持续了两个小时,后面还有半小时的器械锻炼,加起来是两个半小时啊,我简直无法想象!”不过比起德国球队,英格兰球队的训练强度还是低了。在汉堡队,前任主教练多尔有堂训练课持续了近三个小时,这已经很平常了。从训练量和强度来看,德甲要比其他联赛大得多,也许是因为德甲球队一个赛季下来只需踢34场联赛,像科特布斯这样的球队如果在杯赛中被淘汰,那他们的比赛强度甚至还不如一支英冠球队。欧洲的大部分球队有时训练也仅仅安排一个小时,比如AC米兰和阿森纳,最具代表性的是温格,他非常反对进行过多的负重和力量训练,即使是体能训练也要控制。阿森纳队昔日著名后卫基翁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所有的环节都以秒来计量,这是我见过的最科学的训练模式。”
[测验]一个是不断看表并期盼训练早点结束,一个是意犹未尽就被教练喊停,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种训练方式?这或许就是拉莫斯和温格的差距,主教练应该让球员知道练什么,练多久。
古怪训练法
有些东西不在教科书上,比如门前感觉和射门效率等,所以教练员都会费尽心思;用小号球训练控球技术,这是哪家俱乐部的把戏;在惯用脚上绑上布条,再用非惯用脚射门,乌迪内斯队教练马里诺认为这种方法可以锻炼球员的双脚能力,希丁克在韩国时经常在球场上摆三个球门用来增强队员的射门信心。还有教练喜欢关上所有照明灯在黑暗中训练,乌利维埃里在都灵队时就经常这么做,如果在白天,球员还会蒙上一只眼睛,乌利维埃里认为这样做可以提高队员的观察能力。在2006年世界杯时,比尔霍夫安排德国队参加了一次拆装时钟的比赛,这项特殊的训练是为了提高队员的注意力。为了锻炼球员的勇气,柏林赫塔队过去曾让球员蒙着眼睛在12米高的吊索独木桥上行走……
争议之“七伤拳”
我们很少进行统一的全队训练,而是采用个人或者小组训练。
——阿勒代斯
1、全队训练还是分组训练
似乎从本世纪开始,欧洲训练场上就很少出现全队集体训练,分组和分包训练成为主流。在阿森纳,每个人都有单独的体能计划,并有专门的教练负责。温格说:“每个球员都有自己单独的训练计划,这好比做菜,把不同的材料融合在一起。”拉齐奥队根据体能将球员分为四组,体能成绩一等的训练技战术,二等的练力量,依此类推。尤文图斯则是按照训练计划分成三组,由不同教练员带领练习,和拉齐奥一样都是每隔一段时间然后轮换。
[分析]从模拟比赛效果看,“11对11”式全队训练似乎更好,不过小范围的分组对抗更现代——那就是强调个体,毕竟比赛是由各个变化的个体组成的。阿勒代斯将全队统一训练讽刺为落后的足球,卡帕纳(尤文图斯队体能教练)则总结说:“在每一场训练中球员都要进行不同的项目,这样可以让他们保持专注性和积极性,我们也可以更好地照顾到每一个人。”不过,尽管分开训练看上去很美,但也有瑕疵在前,库珀时代的国际米兰也实行分组训练,但却依然伤病连连。
2、一天一练还是一天两练
上赛季西班牙教头拉莫斯来到英格兰后,很多球队都开始了一天两练的传统。但以温格为首的老教练们依然认为一天一练才是最科学的,因为这种方式最容易调整,也能达到训练的长期效果,一天两练只是在惩罚队员时才会使用。拉莫斯在托特纳姆的命运也证实了他并不擅长训练,看起来他更适合中国队,因为全世界最热衷一天两练的正是中国队,之前杜伊科维奇希望能够进行一天一练,但多次遭到足协的批评……
[分析]杜伊科维奇还抨击过被誉为“中国特产”的高原集训,这也成为他最终离开的“落井石”之一,其实已经有很多欧洲俱乐部甚至希望把赛季前的封闭集训都取消。
3、有球还是无球
克林斯曼在拜仁进行的是有球训练,即使是冲刺跑也要带球。过去马加特时代的“魔鬼训练法”都没了,看起来克林斯曼并不喜欢那种“原始人”的训练。通常教练会认为进行更多的有球训练能唤醒球员对球的意识和渴望,也符合战术需要,但这明显忽视了球员的特性和喜好。如果一些球员并不具备出色的盘球能力,那他们进行无球的体能训练就更能达到战术需求,相反像南美球员,他们天生热爱有球的沙滩训练,那么对他们特别照顾也容易受到球员信赖。不过马加特对无球训练的辩护也不无道理:现在都是一脚出球的时代,老带着球有什么意思。
[反证]尽管讲究有球训练,但克林斯曼又限制球员过多地触球,他追求的是英超那样的一脚出球,最多两脚,最好能将平均每次触球时间缩短为1.1秒。实际上克林斯曼也重视无球时的体能,在德国队时他也阶段性地引进了铅背心和健身球,还多次让球员戴上用橡胶和钛做成的腕带,告诉他们这可以增强体能。
4、封闭还是不封闭
罗马队本赛季的开局糟糕透顶,他们惩罚性地采用了封闭集训,但却引起了争议。封闭训练是个老话题了,过去斯帕莱蒂自己也反对。尽管俱乐部都说封闭训练是为了让球员在赛前保持注意力,增加团队氛围,事实上罗马队在封闭后也确实赢了切尔西,但这种集训依然被大多数教练看作是呆板和死气沉沉的。意大利教练界过去进行过记名调查,结果除了普兰代利外,几乎所有教练都反对封闭集训。圭多林认为最好的集训是“赛前一天的晚上,大家一起吃饭商议,然后各回各家,周日早上见”。但老马尔蒂尼则认为,对于年轻球员来说,封闭是最好的保护。
[分析]老教练卡尼曾建议赛后也要对球员进行封闭:“那时球员需要恢复,也
要检查伤病状况。”这种要求确实是太不近人情了。
5、国家队和俱乐部的争论
国家队和俱乐部训练体系也有冲突,比如一些在欧洲效力的巴西球员就表示过,他们更愿意参加国家队训练,甚至发生过巴西队体能教练斥责皇马俱乐部训练不科学的事情。由于俱乐部和国家队赛事的目的和频度不同,经常发生球员在俱乐部狂练力量,到国家队又不停地练带球冲刺的事。弗格森曾提议他治下的国脚们在国家队也按照在曼联的训练方式练习,这自然遭到了国家队教练的冷眼。所以经常发生的事是,球员总在最后一刻才赶到国家队参加合练,如果更早赶到参加特殊训练,很容易就会受伤。
[延伸]即使是俱乐部训练也有区别,例如在桑托斯时,罗比尼奥从来没有受伤,但到了西班牙便伤病连连,不能说皇马训练水平低,只因两队训练侧重点不同。在巴西,罗比尼奥很少参加体能训练和大肌肉群力量训练,体能训练也是有球训练。但在皇马,却正好相反,舒斯特尔曾希望巴西人能加强腿部力量,但又担心他灵巧度降低。
6、力量还是耐力
这种“此消彼长”的现象并不特殊,也符合物理概念。如果加强耐力训练,缺乏力量很容易受伤,但如果加强力量训练,体能也会受到影响。教练员很难做到二者均衡,卡帕纳几乎不给尤文图斯球员安排力量训练:“我们也要进行健身房训练,但我的想法是在力量与耐力间找到一个平衡。今天的足球充满了太多的力量而缺乏耐力,所以教练的战术要求有时很难完成。加强耐力而减少力量训练,这是个新想法,还需尝试。”与之相反的是皇马,迪萨尔沃经常增加球员在健身房的时间,但皇马总被批评在最后阶段乏力……
[他山石]上世纪末,加拿大科学家对划船运动员的力量和耐力进行了研究,他们安排一组选手先进行持续五周的耐力训练,再进行五周的力量训练;另一组则相反,在测量乳酸盐减少量和氧气增加的最大吸入量时,得出的检查结果令人吃惊,结论明显有利于先进行力量或者循环训练法的划船手。研究还发现,那些先进行力量训练后进行耐力训练的运动员,在耐力训练阶段即使停止了特殊的力量训练,也不容易于失去力量。
7、集体还是个人
很多球星都有自己的体能训练师,看上去这能更有针对性地提高能力和避免伤病,但更多时候这只是种特权的象征,而这种特殊待遇也总遭到其他普通球员的不满。一些私人体能训练师往往比教练员拥有更大的权力,因此很难说这种特殊的职位是受到欢迎的,尤其是当这些特殊工作人员也无法阻止球星伤病和状态低迷时,除了他们的雇主外,很少有人能为他们说几句话。
[分析]除了上述争论外,关于足球训练学的矛盾还有很多,这就引发出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最科学的训练?很难说,我们承认所有教练的训练理念都是好的,问题只是媒体等不起,输了球,过去你受到的赞扬也都是坏的,而球会主席和电视观众更等不起,把你换掉重头再来,下一个教练再带来他的训练方法,然后重复。结果没有一个训练方法能得到长久验证,这是学术的进步,然而也是进步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