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共12篇)
高校课余体育训练 篇1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 人们对于自身的身心健康要求变得越来越高, 同时在高校教育方面也增加了体育教育的权重, 但是体育活动更多要以习惯培养为主, 对于高校来说, 促进学生在课余时段加强体育训练是非常关键的。本文将从分析当前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出现的问题出发, 并针对存在的一些问题, 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希望对于高校课余体育训练有所帮助。
关键词:课余时段,体育训练,体育习惯
为了促进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全员体育的开展,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在高校印发了《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 提高学校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并在该规划中为我国高校阶段性的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活动提供了指导思想。我国教育部门正是基于这个规划, 在21世纪初就部署了多达57所大学作为培养专业体育人才的试点高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我国高校课余体育训练模式不断推陈出新, 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同样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本文正是基于这些不足来分析完善的对策, 从而促进我国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创新发展, 为我国大学生体育水平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课余体育训练的经费不足影响正常训练。
根据对我国正在试点的大学课余体育训练情况来看, 目前我国高校能够组建高水平竞技运动团队获得经费的主要方式有下面几点:一是和企业或者行业协会以及当地体委进行合作, 从而获得经费;二是高校行政部门提供给这些运动团队的经费;三是来自于当地政府的行政拨款;四是这些运动团体通过自己筹措资金的方法。而这些不同的资金来源中, 有多达90%以上的经费是来自于学校的拨款, 来自其他途径获得的经费数量还是相对比较少的, 当然个别条件较好的高校除外, 通常在这些试点高校中, 用于体育的拨款仅仅占据学校投入的1%。甚至在受访高校中, 也有很多高校并不能够达到这样的标准。一方面体育团队筹措资金来源渠道相对单一, 另一方面, 高校本身用于教育经费就已经捉襟见肘, 那么在体育经费的投入上就更是大打折扣, 从而影响到了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正常开展。
(二) 招生标准差异较大。
从当前高校招收体育学生的途径来看, 主要有单考入学、免考入学, 以及体育加试入学和正常入学等多种方式。而获得优秀体育运动员的主要来源则是通过重点体育高校或者当地的体工队获得。从当前试点的高校招生情况来看, 总体上招生标准差异很大, 因为这些不同的入学方式就说明了对学生生源要求的不同。而这些不同方式的出现, 也说明了高校招收体育生的困难程度。而造成招生困难则主要体现在生源主要是来自于本省, 占据运动员数量的82%以上, 而来自其他地方的则只有18%, 这种招生现象一方面说明了各省市将体育人才控制在当地发展, 而不能科学合理地流动, 进而造成运动性人才资源的配置不科学以及浪费的问题, 有的省市生源充足竞争力大, 而有的省市生源较少, 一员难求。正是这种招生困难在引发了招生标准的不统一, 超过本省区域招生往往条件非常高, 而在本地区招生, 那么标准就会降低。另外有些地区学生名额已经达标, 但是也不会对那些有潜能的学生给予自由流转到其他省市去学习, 这样就造成了招生方面的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另外, 由于我国采用的统一高考的方式来招收大学生, 然而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 往往则是地方标准大于国家统一标准, 而且这些地方标准往往低于统一标准, 所以让更多的体育专长生进入到本省学习, 而这种降低标准的招生模式, 又进一步降低了对学生文化课的要求, 导致了一些学生难以适应高等教育所需的基础知识的现象。
(三) 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发展不平衡。
从20世纪末, 在教育部的相关部门就对我国48所高校进行了评估, 当时发现课余体育训练开展较好只有16所, 占据试点学校的三分之一。这些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发展情况较好主要体现在教育经费的及时拨款, 另一方面, 在师资力量培训以及体育场地建设方面和课余训练计划规章制度完善方面表现较好, 能够对体育学生具有一定的督促作用。而表现较差的高校往往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就力不从心, 而高校在专业体育老师的培训方面, 付出的精力也相对较小, 导致很多先进的训练思想并不能够在体育学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很多学生在课余体育训练中, 往往表现出怠工的问题, 出工不出力, 因为在课余体育训练方面没有指定严格的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 所以让这些体育学生的积极性明显的不足。
(四) 课余体育训练的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试点高校在搞体育教学时更多注重课堂上的训练, 对于课余体育训练的要求明显不高, 而且在这方面的认识也存在着明显的偏差, 很多高校虽然也希望体育学生在竞技比赛中获得不错的成绩, 但是更多的还是注重他们自身锻炼思维的生成, 并不十分重视其最后的成绩, 因此对相关的训练抓得并不紧, 只要考试成绩能达标就满足教学需求。这些高校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然文化知识的教育中, 体育在高校的教育地位从整体上还是相对较低, 这样就很难从根本上推动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开展。相关的投入自然也就不够, 所以从当前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发展的现状来看, 重视程度不够是最大的问题。
二、高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建议
(一) 转变观念重视课余体育训练。
课余体育训练不仅仅是提升体育学生运动成绩的重要途径, 更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思维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能够让体育学生的传帮带作用, 感染高校更多的学生积极的参与体育锻炼, 从而实现高校学生整体身体素质的提升。所以要从这个高度来认识课余体育训练, 这样才能够指导高校领导和体育主管部门来积极推动课余体育训练的开展。只有从思想上进行了转变, 才能够有效改变当前在体育课余训练落后的现状。
(二) 积极开拓资金筹资渠道。
体育训练显然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无论是场地的建设还是体育训练器材的投入, 每年都是需要投入不菲的资金, 在高校本身资金经费就相对紧张的前提下, 一方面通过加大高校在课余体育训练方面拨款力度, 另一方面高校还可以通过组织体育团队和社会团体进行合作的方式来进行融资, 或者将一些体育团队进行产业化, 帮助这些体育团队能够获得社会资金, 从而发展这些体育项目。另外还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力度, 鼓励社会资金进入高校的体育产业, 通过社会公共基金或者募捐的方式来扩展体育经费, 从而发展高校的课余体育训练。
(三) 增强师资力量革新训练模式。
针对高校体育老师相对匮乏的现状, 或者专业素养较高的体育老师相对匮乏来说, 目前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改变这种落后现状:一是通过外聘的方式, 招聘专业素质高的体育老师来校任教, 或者聘请专业的教练员来校任教。二是选择一些有潜力的体育老师到专业机构进行培训, 从而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与此同时, 还可以通过举办体育交流活动来促进体育老师在体育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的创新和革新。因为体育训练模式发展速度很快, 课外体育训练同样如此, 如果不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 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自我主动式的训练, 就很难从整体上提升高校学生课余体育训练热情。况且教育方法的革新和老师综合素质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所以提高体育老师专业素养就显得非常重要。
(四) 完善高校课余训练评估体系。
目前高校课余训练的评估体系和课堂体育训练评估体系基本一致, 这种单一的评估体系自然很难提升学生积极参与课余体育训练的积极性。只有根据课余体育训练的基本特征, 并据此设置相应的评估体系, 才能够有效督促和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比如将训练成绩从过去单一的以考试分数为主的评估模式, 修正为平时训练态度、训练时间以及进步程度等多个方面来进行综合考评, 同时还可以引入学生互评以及自评的方式, 来激发学生的自我主动性训练, 通过这样能够更好地促进高校学生课余体育训练的积极性。
三、结语
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对于提升高校体育竞技水平、学生体育成绩、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对此高校要积极应对当前课余体育训练存在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 开拓新的资金来源, 重视课余体育训练, 加强对体育老师的专业素质的培训, 完善考评体系,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从根本上解决课余体育训练的问题, 从而促进高校体育课余训练的积极健康开展。
参考文献
[1] .张仕.桂东南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梧州学院学报, 2010
[2] .杨杨.对北京市部分普通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 2010
高校课余体育训练 篇2
1、由校长领军,分管教导、体育教研组长、相关体育教师、班主任、外聘象棋大师组成了相应的分级管理机构。
2、明确岗位责任,组织上层层把关,各项目上有专人负责。
3、坚持开展落实好每天早晚训练制度和体育运动队训练制度,充分利用各种体育活动的设施,发挥训练功能。
4、体育教师要认真组织落实好每学期的田径运动会及各类校内体育比赛。
5、学校体育经费坚决予以保证,后勤予以保障,班主任全力支持好学生的课余训练,配合体育教师搞好训练工作。
6、积极推进校园足球特色项目,积极参与市区各项比赛。
7、由总务处负责根据训练情况不定期地增添了必须的体育器材和运动设施。
8、在逐年提高体育教师训练福利的同时对负责带运动队的教师和教练员,每月给予一定的津贴补助和课时补贴;对于运动队在比赛中取得显著成绩,期末给予带队教师和运动员重奖,并根据实绩享受学校特殊津贴。
9、组织体育教师积极参加各类体育运动培训和裁判员培训,注重教师和教练员训练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持续提高。
10、在体育训练的同时,要注重运动员学业成绩,良好道德品质、训练水平的有机结合。
大连市西岗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
体育教师如何搞好课余训练 篇3
关键词:体育教师、课余训练
【分类号】G633.96
学校课余训练为优秀运动队、体育运动学校和体育院校输送后备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一个最基层的环节。要想把学校课余训练搞好,在田径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必须处理好所涉及的人际关系。
一、与学校领导的关系
体育教师与学校领导的关系处理是否融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体育教师个人的成长和学校体育的发展。根据我们所见到的经验资料和个人体会,与学校领导交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积极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争取领导不等不靠,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开动脑筋想办法,最大限度地把本职工作干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比如:把以前的“放羊课”变成优秀课,运动成绩从榜上无名,变成名列榜首;课外活动从时有时无,变成经常化、制度化,这样才能赢得领导的信赖,重视和支持。同时,体育教师也要积极配合领导工作,让领导少费心,领导工作遇到困难时,积极协助出主意、想办法,让领导少操心。二是与领导交往要从长计议。一般来说,体育教师性格直爽,工作实干,但往往因一时正常的需要和合理的要求得不到满足,而与学校领导“断交”这种“10-1=0”的事情使体育教师尝到了“受压”的滋味。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只有和领导搞好关系,让领导重视课余训练,为课余训练安排时间,肯给训练机会,解决训练的一些种种困难是课余训练的先决条件。运动会取得好成绩,校长在比赛场上高兴、激动,在兄弟学校中有威望、有地位。真正体会到有付出,就有回报,风雨过后有彩虹,有的校长很负责任,不怕花钱,缺铁饼,买铁饼,缺标枪,买标枪,支持体育教师工作,甚至体育教师周六、周日、早晨、晚上训练,也到校上班。身先士卒,激励教师。
二、与学生家长的关系
体育教师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尽管不如班主任那么频繁,但是很必要。通过与家长互通信息,共同完成教育学生的目的。首先,作为体育教师与学生家长联系时,要端正动机,家访要经常化,我的感觉体育教师与家长联系的主要动机是解决思想问题。一是对学生而言,比如:一个学生身体素质很好,被选到田径队,但自己不愿意参加,这就需要与家长共同来做工作。二是对家长而言的,同是上一种情况,但自己主观愿意参加田径队,而家长怕耽误学习不让参加,这个矛盾需要体育教师去作,争取得到家长的支持和协助。其次,要尊重家长,力戒损伤家长的感情,对体育尖子和体质较差的学生的家长应一样尊重,但在实际工作中体育教师做得不尽人意,谈话应采用商量的态度不以使用讽刺、奚落的语言。做好家长工作,争取赢得学生家長的理解和支持,是课余训练的重要保证。
三、与学生的关系
课余训练是“苦差事”,无论教练还是运动员,“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不苦不出成绩,有的学生训练一段时间以后感到厌烦,意志品质薄弱,教师就得给他们讲优秀运动员的事迹,激励他们增强信心、战胜困难;名人能够影响孩子的一生,为学生多讲些,奥运健儿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汗流血的故事,奥运健儿更高、更快、更强的拼搏精神。多看些奥运会影片资料,为那些给祖国人民带来这一切光辉荣耀的运动健儿们感到骄傲,更加深切地为那些付出了许多艰辛汗水而未能获得奖牌的运动员们感到惋惜。虽然金牌只有一个,但他们在我心中都是英雄。正像雅典开幕式上的一幕。主灯光熄灭,坐席间荧光灯像群星般璀璨,象征着我们的奥运健儿如群星聚焦雅典奥运。我总会闭上眼睛回想那壮美的一幕,是他们使这个夜晚美丽,他们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生看后义愤填膺,会起很好的激进作用。
有的学生怕训练耽误学习,教师就得给他们制定补课措施,与他们的任课教师协商及时给予补课,做到训练学习两不误;有的学生家境贫寒,训练时,还穿着漏脚趾头的布底鞋,这样怎能训练?在这种情况下,教练给买双运动鞋,解决他个人的训练困难,虽然一双鞋子并不贵,但是它能使师生感情拉近,关系融洽。解决好后顾之忧,有利于课余训练开展。与学生的关系得体是课余训练的基本动力。
高校课余体育训练 篇4
一、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和意义
所谓的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就是利用课余的时间, 依据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以及其体育特长, 展开的对大学生体育基础常识的教育和技术的培训, 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可以说是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 其主要的任务就是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体育人才, 同时也是对国民的整体身体素质进行有效的提升, 从而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在社会长期发展的进程中, 高校也开始构建了课余训练的运动组织, 这些运动组织的建立, 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然而, 这样的情况还远远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 我国的高校课余体育训练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在课余体育训练的相关制度中, 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其在发展上也具有很大的难度, 要想能够实现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可持续发展, 就需要对高校体育学生的综合体育水平进行合理的提升, 积极的锻炼学生的体育能力, 使得学生的体育常识以及技术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和发展, 这是保障我国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我国高校课余体育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课余体育训练的重视
我国的很多高校, 对于课余体育训练的重视程度并不高, 高校的领导者并不了解课余体育训练的重要性, 对于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支持力度也不大, 甚至还出现了经费短缺的情况。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 很多的高校更加的重视对经济学以及法学、医学等重点专业的开展和实施, 而体育只是作为一个附属的学科, 其开不开展都无关紧要, 由于这种思想的存在, 就使得高校的课余体育训练开展无法达到理想的程度, 自然就会使得课余体育训练的经费缺乏, 相应的训练设备落后以及场地欠缺等问题出现, 从而无法使得高校课余体育训练能够顺利的开展。
2、训练器材和场地供不应求
课余体育训练需要有场地的支持, 同时也需要有训练器材的支持, 比如, 足球训练要有足球场地和足球, 而篮球训练要有篮球场地和篮球等。如果场地供给不上或者是器材供给不上, 就会使得课余体育训练的效果无法有效的凸现出来, 而我国的很多高校无法有效的为课余体育训练提供必要的场地和器材, 这就使得我国的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发展受到了阻碍, 另外, 很多的其他运动项目逐渐的出现在高校课余体育训练中, 如网球和排球等, 而这些运动都需要一定的训练器材, 而我国的高校却无法提供大笔的经费来购置相应的体育器材, 从而就会使得我国的高校课余体育训练无法实现长远、可持续的发展。
3、课余体育训练的强度不足
在体育训练中, 最需要的就是不断的进行训练, 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运动员的体育水平得到提升。然而我国高校为课余体育训练安排的时间并不充分, 而且在训练的强度上也相对较弱, 学生运动员无法在短时间内积累训练经验, 也无法通过高强度的训练来实现体育水平的提升。
4、体育教师的水平有限
如今高校体育老师虽然大多是相关专业毕业的, 但是他们只是具有相关的理论知识, 大部分教师都缺少高水平训练和实际比赛的经验, 这导致理论与实践难以结合, 在实际比赛的过程中, 对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不足。
三、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树立课余体育锻炼的正确认知
在高校体育教育中, 课余体育训练也是其中的重要构成内容之一, 为了能够使得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就要对高校领导的思想观念进行有效的转变, 使其能够重视对课余体育训练的安排, 充分的了解课余体育训练开展的重要性, 从而可以为课余体育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通常来说, 高效课余体育训练也是高效工作中的一部分, 其不仅能够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体育人才, 也能够极大的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竞技需要, 对于高校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由高效课余体育训练所具有的作用就可以看出, 其在高校教学中, 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要想使得其能够得到得到有效的重视, 就需要高校领导能够对其有一个充分的认知, 树立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观, 从而实现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可持续发展。
2、创新我国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管理体制
针对高校课余体育训练来说, 要想使得其能够得到长远的发展, 就需要对其管理模式进行有效的创新, 而对其创新的过程中, 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其一是要充分的发挥出高校体育协会的真正作用, 其二就是要将教育部门的职能转化为权力, 下放到实际的管理机构中, 将责任落实到实处, 实现对权力的下放, 教育部门对高校的课余体育训练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 起到监督的作用。高校的学生体育协会要能够明确的了解课余体育训练开展的重要性, 并且要对其权利进行加强处理, 有组织的进行机构的重组, 优化管理团队, 实施有效的改革, 针对学生体育协会作用机制进行有效的改善, 在不改变根本目的的基础上, 对其机构的依附性进行降低, 加强体育协会的独立性, 能够运用自我组织和自律的能力推动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开展, 从而实现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可持续发展。
3、确定重点学校, 加强评估体系的建设
从我国高校开展的课余体育训练现状来说, 其只能够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要想实现我国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可持续发展, 就需要我国的高校能够积极的展开各种方式, 对我国的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水平进行提升, 将课余体育训练的效果明显的体现出来, 从而可以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全能型运动选手, 积极的推动这些运动员参加国际性的比赛, 建设重点学校, 加强对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评估, 从而使得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可以正常的开展。
就重点学校来说, 其是在相关规划要求的基础上所发展得来的, 在近年来, 由于各种发展规划的落实和实施, 使得我国高校可以全面的进行课余体育训练, 并且通过这些训练凸显出了运动员的成绩, 使得大学生实现了全方位的发展。
重点学校的确定, 一定要遵循适当、平衡以及合理的原则, 要根据教育局的要求和规定, 来确定招生的人数、费用等, 针对高校开展的课余体育训练来进行定期的评估和审查, 针对重点学校要时刻进行严密的监督和调整, 将重点学校培养成示范学校, 起到榜样带头的作用, 并对其实施一些补助和福利, 从而使得重点学校的课余体育训练能够高校的开展, 从而带动其他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开展。
4、以竞赛体制改革为突破口, 完善高等院校课余训练运行机制
在高校课余体育训练中, 竞赛是训练的一种方式, 其也是训练中的一个检验点。要想使得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可以长远的发展, 就需要完善竞赛体制, 充分的开展竞赛, 从而形成合理的高校课余体育训练机制。而要做到这一点, 还需要遵照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就是要能够建构一套行之有效的高校经济体育竞赛体制, 依据该体制的要求, 来对竞赛的方法进行改进, 使得竞赛成为公认的训练结果检验方法, 并且将竞赛逐渐演变为联赛制。而这种新型的联赛制如果形成, 就会使得高校课余体育训练中竞赛方面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另外, 联赛制的出现, 也使得高校培养的运动员具备了一定的比赛经验, 能够使得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在一定程度上, 也能够使得教练员的训练水平得到综合性的提升, 针对高校而言, 也会使得高校的课余体育训练更加的具有社会价值, 能够实现与社会的有效联系, 从而为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5、切实解决体育训练所需的场地、器材以及经费问题
投入经费建设场地、购买器材保证课余体育训练的正常开展, 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能力的提升, 在学生竞技能力提高后, 学生在比赛中也会获得更好的成绩, 这就从侧面向社会为高校做了宣传, 保证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6、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纸上得来终觉浅, 理论需要结合实际才能发挥其指导作用, 学校应多为体育教师组织相关的实践培训, 让教师们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始终保持其先进性,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提高训练的质量。
四、结语
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冗长而复杂的过程, 正如文章中多次提到的, 理论必须付诸到实践中才能产生指导作用, 本文观点只是笔者教育过程中的些许心得,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多加检验, 并根据时代发展做出相关改进, 唯有如此才能保证体育训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关静红.吉林省民办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J].教师, 2013 (05) .
[2]孙利伟.河南省高校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J].科技信息, 2011 (12) .
[3]革超.论体育教育中的素质教育[J].成功 (教育) , 2011 (08) .
[4]周文军.我国高校高水平竞技运动可持续发展的释义[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2 (05) .
高校课余体育训练 篇5
我国古代最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一个人的兴趣对他所从事的事业有无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让学生对体育训练产生兴趣呢?
一、体育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教师的思想、道德、情操、人格和知识,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内容,更是学生的直接楷模。因此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为人师表是体育教师培养和塑造学生的要求。在训练实际中,不管训练条件、天气怎么样,我们都应该坚持风雨无阻,应在训练前三十分钟赶到训练场地,等候学生,应该在全体学生都离开训练场地后,才能离开。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酬,如果与训练相冲突,都应以训练为重。训练中要言行一致、言出必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余训练的时间不减少,才能以身说法,教育学生,树立威信。
此外,要想成为一名符合时代要求的体育教师,还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本专业学科的最新理论知识,了解体育教学改革的动态、信息,提高从事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在教学和训练中,充分发扬民主,重视集体的作用,与学生关系融洽,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有事大家商量,对学生一视同仁,帮助学生树立奋斗目标,拟定学习和训练计划,指导学习和训练,并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做出客观的评价。
二、协调各种关系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宽松学习环境的前提。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其基础在于师生间的相互尊重。新时期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和谐、互信的.。作为体育教师,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训练方法,提高他们的运动水平,还要经常找他们谈谈心,交流情感,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对他们在学习、生活多方面关心、照顾,使师生关系变得和谐、融洽。在宽松的训练环境中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愉快、积极的情绪,就会以饱满的热情,主动投入到训练中来。另外,由于师生的和谐,更能使学生从老师的热情中找到自信,克服怕苦怕累的心理,增强勇气。
2、协调学生学习、生活、训练之间的关系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时,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了竞技水平,但学生可能在学习中出现因训练疲劳而影响课堂效率、家庭作业质量等现象,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如不能很好的解决此问题,轻则会影响到训练队的生源,重则影响队员的终身。如何解决呢?首先,要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明白学、训并重的道理,从而促使他们能更加努力学好文化课,提高文化成绩。其次,作为体育教师要有正确的态度,力争想办法把此问题的负作用降低到最小,甚至可以向两者相互促进的方面而努力。第三,在日常训练中,如何才能协调好学生学习、生活、训练之间的关系呢?体育教师与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又应该怎样配合呢?对此,我采取如下措施:与校领导联系,尽可能的把一个年级的队员放在一个班读书,把作业较多的课尽可能的放在上午前几节,方便训练和学习的安排。我还把班主任、各任课老师、队员家长请来一起讨论制定课余体育训练计划(主要是时间安排),落课的补课方案等。我还建议校领导、各班主任聘用该班任课教师时尽可能的聘用能调动队员上课积极性、重视课堂效率的科任老师。我要求家长必须加强对学生作业的辅导工作,提高作业质量。我还采取“平时少训练,着重保文化。假期多训练,着重保特长”的措施,上课期间每周训练3――4次,每次课1――1。5小时,且都放在全校学生大扫除和活动课的时间。还不定期的组织队员开展一系列讨论活动,如“我的好学习方法”、“怎样提高ww功课的成绩”等。
另外,我与家长、任课老师加强联系,交流看法,及时了解学生各阶段的身心状况,改进工作方法,让学生能更好的训练,健康成长。
三、加强队伍建设,增强队伍凝聚力
一支队伍有凝聚力,就能团结互助,一致对外,增强战斗力。运动队也是如此。我们认真做好学生思想品德和学习目的的教育工作,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力争把运动队创建成为一个光荣的集体,加强队员的集体凝聚力,让他们为自己能成为集体中的一员而感到自豪。在训练队中,我致力营造一种广开言路的民主氛围,给他们充分的自主权,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对此,我开展了如“郊游”、“野炊”、“游泳”、“我经历过的有趣的事”、“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主题活动,既促进了队伍的团结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又提高了学生训练的兴趣。
四、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有些教练员采用成人的方法手段来教学生,无论什么活动都要求学生按照他的命令进行,把学生当成了“动作机器”,完全失去了个性,结果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昏昏欲睡,无精打采,没有了积极性。导致课堂气氛单一、沉闷,训练任务完不成,甚至出现学生以训练为借口,欺骗老师、家长,到网吧玩游戏,缺训练课的现象。在实践中,我采用“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身心为基础、以训练为主线”的新型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1、善变
活泼好动是少年儿童的天性,所以他们之中绝大部分喜欢体育运动。在训练中采用灵活的组织形式、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能较大程度满足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情绪和心理。但是他们的自我表现约束能力差,容易受新异刺激的影响。如果不采用一定的措施,将对提高体育兴趣有阻碍作用。因此,我一方面要变换训练的方法手段,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另一方面又要循循善诱、严格管理,维持良好的练习秩序。
通常,在体育课余训练中,准备部分不外乎慢跑、徒手操、跑的专门性联系等。久而久之,学生感到厌烦。在训练中,我有意识的采用游戏、球类活动、武术、体操等项目来完成准备活动。在素质练习中,我大量采用游戏的形式,比如:要发展腿部力量,我采用“编花篮”、“跨步”、“看谁跳的高(远、快)”、“跳跃接力跑”等游戏形式来完成。发展移动速度素质,我就采用同步跑、牵引跑、变速跑、追逐跑、跑台阶、跑格等手段。
2、善评
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态度,及时做出正确地评价,适当进行表扬和鼓励,可以激发起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集体荣誉感,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在训练教学中,我把表扬和批评结合起来,以表扬激励为主,批评教育为辅,对于那些学习努力、进步较大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同时指出不足之处及努力方向;对于那些进步较缓慢的学生,只要他们稍有进步,就及时给予肯定和激励并提出希望。例如:在练习急行跳远时,我站在沙坑侧面10――20米远,边观察边评价。“好!如果摆动腿再高些,就更好。”“不错,能跑快一点,上板果断一点,就更好!”当学生失败时,我会说“别急,下一次你一定能跳好。”“前面不错,就是上板有点犹豫,下一次改过来就好啦。”当学生顺利完成了动作,我就会向他们竖起大拇指或鼓掌或大声说“ok”、“verygood”等表示赞扬、祝贺。这样一来学生就表现得更加兴奋和努力,练习兴趣就更高。
3、善问
提问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围绕着教学任务,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巧妙地提问,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例如在教腾空步时,我发现有的学生腾空滑行距离很近,便提问:你们背着重物跳的远还是不背重物跳的远?学生回答:当然是不背重物跳的远。我又问:你们的动作没有固定,上身就是相当于一个重物,怎么办?学生活跃的总结出“顶头”、“挺胸”、“立腰”、“带髋”等措施。总之,提问能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要点充分注意,促进思维积极活动。
五、适当的奖励手段
运动是每个学生的内在需要,当需要达到一定程度时,就能推动一个人参加体育运动的内部动力,形成体育动机。训练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参加比赛。在实践中我采取“创造比赛的机会,争取人人都有比赛的机会”、“县级比赛一批人,市级比赛一批人,一般比赛其它人”等措施,使他们人人都平等,都有表现自我、展示魅力的机会,让他们在理想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根据他们在赛场上的表现,我给予适当的奖励,如奖金、奖品、大会表扬、录像宣传、板报宣传等。
六、展示体育魅力,体现学生自我价值
学生的特点是争强好胜,渴望表现自己。课余体育训练、体育竞赛的魅力之一就是具有鲜明的挑战性和趣味性。在训练工作中,我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合理,训练内容丰富多彩,具有趣味性,合理安排一些竞赛活动,依据实际情况在表扬、肯定的同时,适当的、适时的批评,展现课余体育训练的挑战性。在校内通过墙报、讲座、图片、电视等形式的宣传工作,展现体育运动浓厚的内涵,满足学生接受刺激、追求乐趣的需要。
给学生展示才能与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满足学生展示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是提高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促进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向运动队靠拢的重要条件。没有学生哪有训练!为此,我经常在校内组织一些竞赛,给他们以展示才能的机会,做好激励机制等工作。学生从事体育竞赛后,对取得良好成绩和表现出优良作风的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使他们感到自己有价值,满足他们体育运动中最普遍、最强烈的需要――自我价值的需要。激励其它队员为取得优良成绩去努力拼搏,通过在训学生在校、县等比赛及班级、学校活动中的突出表现来展示体育魅力,从而达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提高了队员在广大学生中的地位,使得他们能够动员和介绍有体育训练愿望的学生,让有天赋的学生向训练队靠拢,为训练队不断有好苗子补充,形成梯队建设打下基础。
结束语总之,我们要搞好课余体育训练工作需要长期积累,不断进取。在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多方面的,采用方法、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能根据本地、本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遵循课余体育训练的客观规律,有的放矢地采取各种有效的训练方法、手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训练环境,学生就一定会对课余体育训练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投入到课余体育训练中来。我相信,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课余体育训练工作就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运动训练学》、371页、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审定、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6月出版;
《体育心理学》、139页、145页、350页、丁宗元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6月出版;
高校课余体育训练 篇6
关键词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竞技人才 体育人才
从发展竞技体育的角度来看,“举国体制”具有优势,但是从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来看,存在很多问题:运动员出路不畅;国家后备人才匮乏等等;“体教结合”、“教体结合”都没有真正解决这些问题。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作为学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被重新提出。1986年11月11日,原国家教委和原国家体委联合颁布的《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这个通知更加明确了课余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
(一)三级训练体制下培养竞技体育人才。
“举国体制”为我国建国初运动员后备力量培养体制,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形成的,即以体委负责的体育运动学校、业余体校为中心来对不同年龄和不同水平的运动员进行培养,然后输送到各省或军队,最后输送到国家队,这就是称之为的“三级训练体制”。三级训练体制使我国这样一个体育基础相对薄弱的国家在短短20年中跻身于世界体育三强。
(二)“体教结合”的形成与发展。
在上世纪80年代,为弥补“三级训练体制”的漏洞,提高人们的体育文化素养,高校办队相继实现“体教结合”。但是其做法和观点都是从竞技体育的目标价值观出发,遵循竞技体育的规律,使学训矛盾得不到彻底解决。
(三)“教体结合”的形成与发展。
上世纪90年代,通过教育系统建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是实现竞技体育人才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这种模式称为 “教体结合”。从学校入手,在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体育竞技能力。但是没有被真正贯彻落实。
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发展
(一)20世纪80年代前的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课余体育活动起源于19世纪末的教会学校,已经拥有近百年历史。
建国后,我国学校课余训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分散到有序的发展过程。1949年到1956年,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初步形成。这一时期,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以大学为主,重视大学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等。
1957年到1965年中国经历了大跃进、自然灾害,大学竞技体育比较分散,但主要还是以学校间的比赛为主。在1966到1976“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体育严重倒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也停滞不前。1966到1972年学校课余体育遭遇破坏最为严重,1973年后略有调整,但是仍然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迎来了改革开放,我国学校体育事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大学课余体育训练进一步走向正轨。
(二)20世纪 80年代后的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政府也相应地制定有关规章制度来规范学校课余体育训练。1985年,原国家体委鼓励体育与教育相结合,并且提出,退役运动员或在职教练凡是考上北京、上海、天津或其他大专院校可以保留原职,凡是未取得大专学历的不得任命优秀教练员。由此可见,学校课余体育在学校教育中所占地位的重要性。
三、通过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必要性
(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模式构建。
运动员通常需要经过7.6—11.2年的训练才能达到经济能力顶峰。然而,在基础训练阶段运动员年龄大约为11-17岁,因此在运动员达到竞技能力最高水平是大约为18.6-28.2岁,这与我国大学的年龄相吻合。
因此,通过学校系统向省队、国家队输送人才并不存在任何年龄障碍。
(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对运动员的全面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南开大学办高水平女排在比赛中常常夺取优异成绩,他们学校即采取每天上课和训练时间均等分配,寒暑假集中训练的方法,文化课采取单独编班授课和其他专业学生一起上课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不仅保证了文化课水平,而且运动成绩也桀骜不驯。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是竞技体育发展中的一个特别棘手的问题,当然也关系到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与运动员是否全面发展有直接关系。
1.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过程是积极的、乐观的,虽然经历过多次挫折和失败,但它坚强地走下来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2.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开始标志着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将迈向新的阶梯。
3.对于外国的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以有效地利用。
(二)建议。1.建议政府及学校能够加强学校课余体育资金的投入,完善大学生校内管理机制;2.建议完善教育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环境条件。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试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时代要求[J].体育科学,2006.
[3]杨烨.教育学视野中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
[4]国家体委政策研究室.体育活动文化汇编(1982—1986)[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
[5]丁永玺.“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思辨2008[J].体育与科学,2010.
高校课余体育训练 篇7
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利用闲暇时间, 以运动队的形式对有体育基础和技术较好的学生进行系统培训, 以提高体育成绩的教育过程。吉林省很多的民办高校都成立了运动队, 这对促进学校体育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从吉林省第十六届大学生运动会中可以看出, 吉林省民办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它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吉林省民办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 为使各个学校的课余体育训练不断进行完善和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使吉林省民办高校课余体育训练能够持续、协调、健康地发展。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选择了吉林省10所民办高校, 100名体育教师作为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进行研究。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 民办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现状
通过对吉林省10所民办高校进行调查, 拥有课余体育训练运动队的学校有8所, 占总数的80%;在有运动队的学校中常年坚持训练的只有2所, 占总数的20%。在比赛前参加集训的学校占60%;不进行训练直接参加比赛的学校占20%。
2. 民办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民办院校领导对课余训练的重视程度不够, 训练经费不足。在多数民办高校中, 体育处于尴尬境地, 学校领导对高校体育工作的地位和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 多数高校在体育经费的投入力度不够, 致使体育训练发展滞后。
(2) 课余体育训练设施落后, 场馆器材不能满足需要。关于体育场地器材是否满足课余训练的调查显示:没有能够完全满足各类课余体育训练需要的学校, 基本能够满足课余体育训练需要的学校占35%, 不能满足课余体育训练需要的学校占65%。这说明民办高校体育设施落后, 改善体育设施条件是亟待解决的根本问题。
(3) 民办高校学生课余体育的训练时间不充足。运动训练学的规律告诉我们, 训练时间是否充足, 影响运动训练水平能否持续提高。民办高校的学生多数都是有一些体育特长, 自愿参加课余训练的。但是, 受学校的课程安排和学校的制度的束缚, 能够进行课余体育训练的学生, 每次训练的时间比较少, 每周训练的次数又不够, 这样就很难制定训练计划, 进行系统的训练。
(4) 民办高校体育教师的训练水平有限, 专职化程度较低。体育教师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运动训练水平和比赛成绩的高低。据统计, 在我国从事课余体育训练的教练队伍中, 来自于体育院校、师范院校体育系的教师占90%, 这些教师虽然具有专业和相关的理论知识, 但缺乏高水平训练和比赛的经验, 以及与训练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知识, 难以达到高水平运动员的要求。
四、民办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 提高民办高校学校领导对课余体育训练的重视程度
课余体育训练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为了给国家培养优秀的体育人才。因此, 吉林省民办高校领导应重视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 提高思想认识, 进一步加强对课余体育训练的管理。
2. 加强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
吉林省民办高校体育教师的信息比较闭塞, 工作任务比较繁重, 学习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 应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因此, 应多给高校体育教师提供一些培训的机会, 相关部门应安排一些运动训练专家来校进行讲座, 把先进的科学训练理论、方法、手段传递到民办高校, 从而提高民办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水平。此外, 我们还应该发展和完善体育教练评估和奖励制度, 以激励民办高校体育教师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积极性。
3. 加强对运动员的思想教育, 处理好运动员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的关系
处理好运动员学习与运动训练的关系, 直接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问题, 所以要加强对运动员进行思想教育, 使其认真对待运动训练。同时, 学校也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制度, 激励运动员使其正确地处理自身学习、训练和业余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 办求做到努力学习, 刻苦训练, 严于律己, 自强不息, 成为学校体育运动的骨干。
4. 解决好课余体育训练的经费问题
体育经费的短缺不仅影响了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也严重影响了课余训练与竞赛工作, 民办高校必须加强对体育经费的投入力度, 解决好课余体育训练的经费问题, 逐步改善学校的体育设施, 综合管理现有的体育设施, 进一步提高体育设施的利用率, 保证吉林省民办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
高校课余体育训练 篇8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长江师范学院2012 级、2013 级、2014 级舞蹈学 (体育舞蹈) 专业学生。
1.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 并从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查阅了大量关于体育舞蹈教学与训练、 大学生课余时间安排、舞蹈训练等方面的书籍。对与课题相关的理论进行整理、归纳、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 掌握相关理论信息。
(2) 问卷调查法。
根据课题研究内容需要并结合整理归纳的数据设计出 《长江师范学院体育舞蹈专业学生课余训练情况的调查问卷》。分别发放给长江师范学院2012 级、2013 级、2014 级、2015 级体育舞蹈专业学生, 采用分层抽样发放问卷, 每年级发放问卷16-45 份, 共发放120 份问卷, 回收115 份问卷, 其中有效问卷115 份, 问卷有效率为94%。
(3) 观察法。
2012 年9 月-2015 年10 月8 日在此期间通过对长江师范学院体育舞蹈专业学生在弘毅体育馆观察学生平时上课情况以及课后训练情况。
(4)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2007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制作图表。
2、结果与分析
2.1、我校体育舞蹈专业学生自主学习现状
(1) 学生的训练情况调查。
(2) 学生的训练内容的调查。
(3) 学生训练时间的调查。
2.2、我校体育舞蹈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训练计划情况
自主学习又称现代化学习方式, 是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而体育舞蹈自主学习则是学生通过自我设定技能目标, 有计划、有目的进行自我训练的学习方式。 通过对长江师范学院2012 级、2013 级、2014 级舞蹈学 (体育舞蹈) 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和长期观察发现, 经常训练的学生占25%, 偶尔训练的学生占60%, 不训练的学生占26%, 总结分析这三类学生, 发现学生缺乏设定技能目标, 对舞种的风格特点不清楚, 并对基本步法缺乏大量的练习, 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学会动作基本步伐就可以了, 没有意识到基本步法的细节内容, 忽视基本步的强度训练, 体育舞蹈专业的学生在自主训练几乎没有基本步的训练, 大多数学生都是对老师讲述的基本组合进行记忆性的练习或者学习网上一些花步视频, 每到比赛前夕才开始准备自己比赛套路动作, 临时组合基本步或网上花步组合, 到比赛场上由于基本步的不扎实, 导致比赛结果不理想。
通过对学生访谈了解到, 目前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 学生的自觉性变差, 这就导致学生在课余训练的时间上难以保证, 据调查目前学生每天时间用在手机上大约是5.7 小时左右, 电子产品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 所以体育舞蹈专业的学生应该克服惰性, 在课余时间更多地用于体育舞蹈专业知识学习, 钻研体育舞蹈的每一个基本技术, 整样才能准确把握体育舞蹈精髓所在, 作为体育舞蹈专业学生更应该知晓勤练习是掌握难美技能类项目的最好方式。
总而言之, 建议普通高校体育舞蹈专业学生应制定详细自主学习训练计划, 加强学生课后自主训练的意识, 并科学合理地安排自主训练的时间, 学生应主动和专业教师讨论并制定适合个人的训练计划。
2.3、体育舞蹈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训练内容
通过对长江师范学院2012 级、2013 级、2014 级舞蹈学 (体育舞蹈) 专业学生的调查和访谈, 如表2 所示, 练习基本元素占15%, 练习考级套路的学生占21%, 练习单双人基本组合的学生占20%, 练习双人花样套路的学生占41%。依据上述数据可得, 体育舞蹈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训练的内容轻视基本步的训练和体能训练, 过分重视单双人花样套路训练, 这充分说明, 学生对单双人花样套路的“追求”, 但学生确忽略了基本步才是支撑花样套路的前提,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全国职业选手的访谈了解到, 职业选手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都非常重视基本步的练习和核心体能训练, 才能达到驾驭单双人花步组合或者套路。 并且参观了专业舞蹈职业类院校体育舞蹈的上课情况, 每天学生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舞蹈房度过, 老师在讲述每个基本步后, 学生都会经过大量的练习, 在重复———纠正———重复的过程, 力争把每一个基本步演绎到极致水平。每天晚上都会上晚自习。并且每周都会进行, 自我小结, 进行班级内部比赛。因此, 普通高等院校在课时少内容较多的情况下更应该加强专业的自主学习力度, 以此来保证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 建议普通高校体育舞蹈专业学生在专业课课时较少, 课程内容繁重的双重限制下, 应每天早上或晚上进行基本功训练, 并且科学合理规划训练时间, 并加入核心力量的训练。每次训练不能少于1.5 个小时, 并配备专业体育舞蹈教师进行指导, 练习过程中体育舞蹈教师应该及时纠正学生的基本步出现的细节内容。同时, 当基本功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应该双人配合练习, 指导教师应及时纠正双人配合是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 双人练习是应该培养学生的引带意识, 双人之间表现力的展现意识, 双人如何表达音乐, 个人的舞蹈风格的培养等等。 双人在解决上述几个问题后, 接下来还应该加强单人的核心力量训练, 包括柔韧力量训练、速度力量训练、耐力力量训练等。以此来保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专业学生的技能学习质量。
3、结论
依据问卷调查分析得出, 现阶段体育舞蹈专业学生课余训练效果不太理想, 经访谈和长期观察,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 大学生自身约束能力较差, 大多数同学没有制定课余训练计划, 并盲目地追求花步套路, 致使舞蹈技能水平较低, 二者, 体育舞蹈专业学生在自主学习训练内容安排上, 缺乏科学计划。根据目前的体育舞蹈专业学生的状态, 建议, 体育舞蹈学生应主动和专业课老师讨论并制定适合自身训练内容和计划安排, 夯实基本功, 找出自己身上的缺点并改正, 通过重复———纠正———重复的过程来提升专业水平。以此才能保证体育舞蹈专业课余时间自主训练的质量, 达到巩固课堂所学的技术, 为比赛取得优异的成绩保驾护航。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法、数理统计等方法, 对长江师范学院体育舞蹈专业学生的课余训练现状进行调查, 主要从学生课余训练状况, 训练时间安排、训练内容的选择等方面展开研究, 针对体育舞蹈专业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动机, 训练目标模糊, 不能科学有效地制定学习训练计划;不能正确的选择自身所需的训练内容以及缺乏和专业老师进行探讨, 以提到学生学习能力。
关键词:体育舞蹈,课余训练,长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腾腾.洛阳师范学院体育舞蹈专业学生课余训练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 2015, 14.
[2]王惊雷.体育舞蹈体能训练原则和训练内容的理论分析[D].武汉体育学院, 2009.
[3]刘伟校.体育舞蹈专项体能训练内容的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 2011.
[4]孟昭鑫.体育舞蹈拉丁舞训练内容体系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2, 04.
[5]魏巍.拉丁舞技术基础训练内容的初步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 2007.
高中课余体育训练现状分析 篇9
1. 构建意识淡薄
许多高级中学对体育的德育功效和开展课余运动训练对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认识不足, 造成对学校运动队的建设缺乏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对国家规定的政策法规没有彻底地配合实施,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的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难以得到保证。尤其高中阶段, 片面追求升学率, 使得学生学业负担过重, 课余训练的时间得不到障。使得训练没有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 训练设施不能满足需求, 训练经费得不到保障, 体育教师被动地应付各项任务, 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上进心,
2. 学校体育设施与师资紧缺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们课余体育训练的条件简直是太简陋。首先是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很多高级中学3个年级只有3个体育教师, 高中阶段实施的选项教学根本得不到开展, 这是制约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一个主要因素。另外在体育设施方面, 场地、器材方面不能满足学生活动的需求。纵观学校体育发展水平高的国家, 其课余训练水平与其先进体育设施是分不开的。如:我国每百所中学标准体育场不足3座, 体育馆不足2座;而美国四分之三的学校拥有标准体育场, 几乎每所中学都有体育馆, 有的甚至2座;日本几乎每所中学都有一个标准体育场, 80%的中学拥有体育馆。设施、师资的不足也严重限制学校体育的发展。
3. 生源紧缺稀缺
生源是高中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重要保证。“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高水平运动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条件, 经过长期刻苦而系统的训练才能形成。高中的运动训练, 应该是这个过程的延续。目前, 有些学校为自身的荣誉, 在各自的招生过程中对一些优秀运动员在文化成绩上进行了一定的倾斜, 但力度不大, 产生的效应不大。没有形成一套完整合理的体育优秀生的特招制度。对面临着升学的的运动员的文化成绩要求过高, 造成了一些优秀运动员的流失, 也挫伤了初中体育教师和运动员及其家长对运动训练的积极性, 同时加大了下级学校开展业余训练的难度。
二、体育课余训练问题的解决策略
1. 坚持改革, 优化环境建设
大力加强优化环境的建设。优化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轻环境两个方面。硬环境主要指物质环境, 包括教师的住房条件、工资待遇、教学与训练的场地器材设备及科研设施等;轻环境主要指精神环境, 包括教师的社会地位、尊重教师的劳动、激励和鞭策教师努力。我们必须要以优化环境为前提, 把那些优秀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吸引在课余训练的岗位上, 同时也要淘汰一些不适宜做课余训练的教师。这样才能消除逆向流动, 稳定“军心”, 优化教师队伍, 促进课余训练工作蓬勃发展。一定的物质条件是学校课训工作开展的基础。一般课余训练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以下四种渠道。一是体委部门的投入;二是教委部门的投入;三是企业和社会的赞助;四是学校自己筹措资金。由于政府的经济投人有限, 需要我们多渠道改善业余训练设施, 更需要我们有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的意识。象工厂里废齿轮可以做杠铃片, 废铁球可以代替铅球, 废铁棒、废轮胎都可以作为和改造为体育训练器材, 自己也可以制作一部分, 比如跳高架、踏跳板、体操垫等。要想维持有序的课余训练, 不能等, 不能靠, 要主动想办法, 争取条件。
2. 严抓管理
协调好训练时间课余训练时间能否得到真正保证是队员运动水平能否提高及能否培养出优秀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根本前提。一般学校课余训练时间有隔日安排训练;有一周安排1—2次训练课;也有少数的学校坚持天天训练;有统计表明有的学校训练时间不能保证。我们的做法是, 首先与教师和班主任多加强沟通, 争取获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其次要对队员的每天下午的上课时间有全面的了解, 以便制定训练计划与时间的安排。长期以来, 采取整体与零散训练相结合的方法, 即保证一周至少有两次的集体合练, 其余时间根据队员下午是否有课来决定是否参加训练与训练时间的长短。这要求教练对队员了如指掌, 制定详细的训练计划。如某天下午哪位队员有时间可以过来训练、他的技术缺点在哪、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等, 来给他安排训练内容。
3. 积极宣传争得各界的关心和支持
在进一步提高整个社会的体育价值观念的同时, 努力开创一个有利于学校开展课余训练工作的外部环境, 积极宣传是必要的。学校、家长、社会是宣传教育的窗口, 教练、队员要在窗口前努力树立良好的形象, 运动队有了骄人的运动成绩, 自然会受到各界的关注和重视。首先教师、队员平时要加强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要无私敬业、善于管理, 要做一名好教练, 先做一名好教师。队员要刻苦训练、纪律严明, 要做一名好队员, 先做一名好学生。教练员全面抓, 抓全面;运动员学做人, 学文化, 体育训练和文化学习均能全面提高, 争做一名品学兼优的知识型运动员。运动队伍能体现体育人对学校、社会等环境的积极影响和促进作用。其次, 要抓传统, 促品牌。有了良好的运动成绩和管理经验, 要善于总结和延承下去, 积极为学校争取具有品牌的传统项目学校, 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确立, 不仅能巩固业余训练的稳定性, 也对体育与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结语
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学校课余体育运动队是输送后备体育人才的主渠道。我们一定要权衡思考高中阶段影响体育课余训练的矛盾和冲突, 提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措施, 解决目前阻碍课余训练中的不利因素, 以促进学校课余训练的正常稳步发展。
摘要:课余体育训练是利用课余时间, 对部分有体育才能的青少年学生进行系统训练,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竞技人材, 是学校体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业余训练还能促进群众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没有高质量的业余训练工作, 学校体育工作也不可能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在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中, 教育和体育的改革正在深入发展, 素质教育为课余训练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浅谈高中课余体育训练 篇10
一、课余性
课余体育训练只能根据学生的自愿, 在早上上课之前、课外活动时间、或假期进行。我们学校是一所高中主要是以考学为主, 每天早上训练一早上, 下午从课间操训练。每次训练一个多小时, 主要以考试项目针对性的训练。
二、重视学生平时的教育
包括品德教育和文化课的学习。有一些不良习惯的体育特长学生, 在进了田径队之后, 有了明显改进;没有明显改进或者其他任课教师反映的, 我们会令其停止训练, 有了改变之后才能重新进队。
由于课余体育训练的活动特点, 不可避免地在学习上、精力上会对文化课的学习以及其他活动带来一定的影响, 为了妥善处理好这些矛盾, 我们上午基本不安排训练, 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管理工作, 并且及时和班主任、任课教师积极联系, 共同做好学生的学习情况, 做到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两不误, 从而取得家长和社会的支持, 达到学校体育业余训练教育的目标。
三、合理运用周期性训练原则
训练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进行分组指导, 每一学年开始就制定详细的计划。针对参训人员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 制定出学年训练目标以及每一阶段的训练计划并在训练过程中严格执行, 并且不断完善。已达到为提高运动成绩为目的。
对新参加训练人员有详细的训练计划, 高一年级学生一般以发展基本身体素质为主要目标。并开始为发展专项作好准备。身体素质项目以体育高考的四项素质作为参考依据, 从速度、力量、耐力、协调等全方面加以考虑。高二年级应尽快选择主攻方向, 参加体育特招或体育优加专项, 并结合比赛的实际需要选择副项。对于体育优等学生主要以文化课学习为主, 目的是为了考取更好的大学, 进行两三个月的突击性训练, 从近三年的考试情况来看, 优等生上线率达到65%左右。
训练时间的安排以不影响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为前提, 一般安排在下午课间。关键在于坚持常年训练, 不搞突击性的赛前训练。暑假期间有些学生还在郑州体校训练, 接受体校新的训练方法、手段, 目的在于学生与运动员相互交流, 共同提高, 这也列入常年课余训练计划内。
1. 学生在课余训练中的主导作用。
让学生在训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张扬自己的优势, 以至在训练中训练成绩达到到最佳。
2. 训练中群体效应与尖子效应
在训练中学生是一个大群体, 按运动项目进行分组以后, 在同一训练小组之内肯定存在水平的参差不齐, 因而每个运动员都有自己的长短处, 再优秀的运动员都有自己的不足。所以教练员要在每一次训练课中提出不同的要求。在训练过程中充分发挥优秀运动员的榜样作用, 如每组确定小组长, 起到带头作用。通过分析使新手了解别人的长处, 并看到自己的不足, 使新队员有一个学习的目标。优秀队员在训练过程中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其他人员的学习兴趣, 从模仿到主动练习, 再巩固提高, 从而达到整个训练小组运动水平的上升, 反之整体水平的提高又再一次促进优秀队员的进一步提高, 达到良性循环的效果。真正的尖子只存在高水平的整体之中。
四、比赛模式与自信心训练
很多新手在训练水平提高之后, 专项成绩往往因经验的缺乏和自信心的不足, 而提高较为缓慢。且在比赛中容易造成失误。这就要求我们在训练过程中, 引进比赛模式和进行提高自信心的练习, 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赛或对抗性较强的练习。对提高学生的比赛能力极为有利。课余的训练负荷安排虽不能同“马家军”一天一个马拉松相比, 但同兄弟学校相比要大得多, 这是我们训练取得优异成绩的主要因素之一。还通过各种单项身体练习比赛, 让每一位选手看到自己的长处, 还组织老师与学生一起参加比赛, 让学生观看老师与老师之间的运动比赛, 一方面达到帮助学生建立较强的自信心, 另一方面促进体育教师本身业务能力的提高。
五、课余体育训练并不追求极限负荷
达到优秀运动成绩必须以极限负荷对运动员进行强化训练, 这已是现代运动训练的最根本原则, 已是无可非议的事实。但是, 由于影响课余体育训练的多种因素和其本身的任务, 因此极限负荷并不是课余体育训练工作所追求的。课余体育训练可以在某一个阶段内作适度的“强化”训练, 但这种强化训练与通常在专业训练安排中“强化”的性质是有本质区别的。专业训练中需要培养运动员具有承担极限负荷的能力, 而课余体育训练既不可能也不应该。
六、加强运动员的思想教育
由于参加训练人员的个性比较突出, 及在比赛上的轰动效应, 会使一部分学生产生自大和散漫的情绪。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训练课是一堂正规的教与学的教学过程, 必须有严格的规章制度, 以保证训练的正常进行。教练员对于参加训练学生加强管理和注意正面引导。所以老师必须以身作则, 以自己严与律己的精神、兢兢业业的态度已及炉火纯青的业务能力。从各个方面对队员试教, 才能提高自己的威信, 以达到训练的最佳效果。
要求学生认识自己是学校的一员, 个人的成绩和力量只有和集体结合在一起才能体现出来, 而集体的荣誉也需要我们每一个成员共同创造。经常组织由学校分管领导参加学习和总结, 开展评优活动。
七、加强学习和生活上的照顾关心
由于体育专业考生的文化课的成绩总体水平不如学校的其他学生, 又会使学生对文化课学习产生畏难情绪。我们除了从精神上鼓励之外, 还安排对学生平时文化课的补课和因参加比赛造成的脱课的补课。此项工作由教务处, 班主任, 文化课教师和体育组统一协调, 特别在重大比赛后都予以妥善解决, 对报考校体育专业而文化课较薄弱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由此学生由于训练与比赛影响文化课的学习思想顾虑得到基本解决。
在训练课上, 教练只有充分了解所要教学的内容, 才能提高工作效益, 把握住指导内容的实质。指导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 相互学习。教练小组成员定期进行交流, 推导教育, 训练心得。如每周四晚上夜办公, 组里规定, 每天组里面进行点名制度。及时了解当前新的训练方法, 通过外出学习和接受专家指导方法, 来提高训练水平。
八、建立完善的训练体系, 以达到提高训练水平
1. 建立档案制度
建立每个运动员的技术档案 (包括运动员档案卡和运动员体育成绩和文化课登记表以及身体形态发育表) 和运动队的工作日记。
2. 要想取得好的训练成绩, 训练要系统, 安排要科学。遵循体育训练的原则。
(1) 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2) 系统性原则
(3) 周期性原则
(4) 合理安排负荷原则
(5) 区别对待原则
我仅就合理安排负荷原则, 谈一点个人的体会。运动负荷包括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两个方面。它是指在训练过程中要根据训练目标、运动员的身体训练水平等, 逐步加大生理负荷, 并使大、中、小负荷合理交替, 提高人体机能, 保证良好训练效应积累的过程。其原则主要依据是疲劳与恢复的相互关系, 超量恢复以及生理适应性规而提出的。
我校课余训练, 场地器材好, 教练员业务水平高, 校领导重视给与很好训练条件和精神上的支持, 通过科学选材, 科学训练, 严格管理等环节, 遵循课余训练规律, 探索适合自己的训练途径, 经过艰苦奋斗, 成绩显著。这种课余的训练的模式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九、几点建议与体会
1. 抓好体育优加考试和体育专业考生的升学是学生参加课余训练的动力。
2. 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和后备人材的培养是提高课余训练水平保证。
3. 学校的课余训练应首先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一定的成绩后才能扩大影响, 提高课余训练在学校中的地位。
4. 抓住当前实施素质教学的大好时机, 大力宣传学校开展课余训练的意义, 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课余训练。
参考文献
[1]周全宝, 高中体育课余训练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湖北体育科技, 2008, (4) .
[2]王玮, 张莹, 杜和平, 李小清.江西省重点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调查[J].井冈山学院学报, 2008, (6) .
浅谈高中课余体育训练的几个误区 篇11
一、只抓训练,不抓思想工作
抓好学校课余体育运动队的思想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材的需要。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历史使命。因此,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有健康的体魄,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技术本领,而且要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这就要求我们在训练中,在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技巧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把育人放在首位,寓德育教育于体育训练之中。强调团队意识,协作精神,培养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等高尚品质。在思想品质培养方面,作为教练员的一言一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强调教师言传身教,要求教师有一个奋发向上,不怕困难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使教师的一举一动成为学生的楷模,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良好的队风也是促进运动成绩提高的催化剂,能帮助学生在训练中克服困难,战胜自己,去争取较好成绩。
二、只谈训练,不注重选材
选材的重要性我想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很清楚,但是,在高中体育教师一般只能在招入本校的高一新学生中选拔体育尖子进入校队,就目前的中招精神对特长生的招生政策还不在计划招生里,很少有高中到初中选拔体育苗子,很多在体育运动方面有潜力的学生,因文化稍差不能进入高中学习,过早的进入了社会。这样就要体育教师在体育特长生这方面的工作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到初中发现体育苗子, 有计划地以特长生或择校生等其他形式将他们录取在高中学习和训练。
三、只抓专业,不注重文化
高中课余训练的目的不仅是为国家选拔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材,而且,还要发展学生个性,培养特长,归根结蒂是育人。如果因为学生参加课余训练而影响学生学习,使学生成绩明显下降,那么,这样的业余训练是违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事实上也会遭家长和其它学科教师的反对。所以我们体育教师在训练时应做到合理安排。体育课外训练时间,内容,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安排不好,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文化学习,所以有很多家长和班主任都不支持学生进行体育训练,这给体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强学生学习文化的认识,要搞好运动训练,它不仅要求我们教练员要掌握运动训练方面的知识,还要掌握其它边缘的相关知识,这样更全面合理地安排训练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四、偏重球类训练,淡化田径训练
在部分省市,把球类项目加入体育特长生专业考试内容,为了应付体育高考,教练和队员花大量时间在加强球类项目反复练习高考内容,有的学生球类高考项目能拿高分,可他们一点也不会打,更不用说参加什么比赛了,这样直接影响了运动员基本素质的提高,大家都知道,“田径是运动之母”,可见其在体育训练中的重要地位。不过要搞好田径训练真的很难,其主要的原因都是因为它训练内容的枯燥性,除了跑、跳、投和相关的训练之外就没有其它的内容了,这也就无形中增加的训练的难度。
五、只上强度,不谈方法
现在有部分体育教师,只重视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大强度的枯燥训练,许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吃苦精神也更差,更懶坚持不下来,因此,如何增加训练的趣味性,是提高田径运动训练水平有效途径之一,这就需要广大的体育老师和教练员在平时的教学和训练中积极探索,寻得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
六、训练时对注意安全,积极预防运动伤害不够重视
在体育训练中,运动伤害事故时有发生,一旦发生运动伤害事故就会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轻则不能按计划训练,运动成绩受影响,重则断送该生运动前程,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后果。所以在训练中体育教师要高度重视安全教育,教育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学习运动创伤的预防知识,克服麻痹思想;其次,要做好准备活动,掌握动作要领,加强保护帮助;还要注意控制运动负荷,加强医务监督等。总之,对待运动创伤问题要重视,贯彻“以防为主”的方针,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运动创伤的发生。
总之,我们要搞好课余体育训练工作需要长期积累,不断进取。在训练过程中,采用方法、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能根据本地、本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遵循课余体育训练的客观规律,有的放矢地采取各种有效的训练方法、手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训练环境,学生就一定会对课余体育训练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投入到课余体育训练中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课余体育训练工作就一定会更上一层楼。高中阶段课余训练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加强训练的科学性,防止盲目性。在实践中,只有根据高中生的特点和不同训练项目采取相应办法,努力克服困难,不断探索。使课余训练走上正轨,走出课外训练的误区;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的对策 篇12
一、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师对体育课程缺乏重视
对于很多初中学校来讲,部分家长和教师认为只有那些主要科目语文、数学、英语才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点内容,而作为初中学校的体育的教学只是相应讲解一下课本上的内容就可以,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的心思,从教育理念方面就对体育课程的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作为教师来讲,很多教师认为体育教学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主要是以辅助科目的形式出现,上体育课时只是完成课程要求就可以了。因此,这类老师上课时,就只是按照课本上面的知识进行讲解,很少关心下面的学生是否学会这种锻炼技巧,缺乏深入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对学生的学习状况缺乏关注。作为学生,上课就只是听课,下课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可以了,很少会在课下,积极主动地去进行体育锻炼,更不会主动进行体育的相关练习,缺乏主动锻炼的意识,这些情况对于初中生体育素质的训练是十分不利的。
2.体育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体育课程作为非文化课程,应该采用新颖独特的方式进行教学,一方面,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但是很多学习的体育课程仍然和其他文化课一样进行教学,这就导致学生对体育的学习渐渐失去兴趣,与学生预想到的内容不同。在体育课上很多教师只是让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放松,并不会系统的教给学生锻炼体质的方式和技巧,这就导致学生在课下想要积极的进行锻炼,但是苦于没有什么系统有效的方式技巧。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主动的教给学生一些时下比较有效的锻炼方式,选择一些适合学生的技巧,在课上带领学生一起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课下主动利用学会的技巧和方式,进行体质训练,进而培养身强力壮的体质。
二、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的具体措施
1.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体育教学
由于社会对学生的要求的提高,当代社会对学生采取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想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体育方面综合素质能力,就要开创新型的当代教育技术的模式进行教学,从而吸引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在平常的日常教学中教师对于某一适合学生的锻炼方式进行讲解和赏析时,可以利用共同探究式的方式,学生与教师共同锻炼,慢慢得出锻炼和训练时技巧和方法。这种方式,不仅仅能加深学生对该体育训练技巧的印象,更能在共同讨论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进而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兴趣,为今后良好的体质发展打下基础。
如课堂上,在教某个体育锻炼技巧或者方式时,可以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在学习之前可以利用多媒体放一段与这段锻炼相关的视频,学生通过视频可以对体育进行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接下的课堂教学中更加容易接受。通过画面和动感的音乐刺激学生的神经,进而引发学生对其学习的积极性。课下布置给学生相应的课下锻炼练习任务,进而促进学生课余时间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这种结合当代教育技术教学的方式更易使学生接受,同时对该部分知识掌握的更加深刻,从而促进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相应的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2.组织开展课余时间的体育锻炼的活动
课余时间教师和学生联合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对于喜欢学习体育的学生,可以为他们开展关于体育的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对学过的锻炼技巧和锻炼体质的方式进行演示,可以采用录视频的形式,在演示的过程中让其他学生帮你录下来,然后将视频传到活动的平台,让学生对其他同学的锻炼方式进行评价,然后评选出优秀的作品,将优秀作品中的锻炼方式推广到学生日常的训练当中来,这种方式不仅仅有利于学生体能的训练,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训练的热情。
例如,在空余时间教师可以安排社团开展一些体育方面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进行活动的演示,学生可以利用平时学过的技巧来设计一些活动形式,不仅仅是体育方面的体质锻炼,还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锻炼方式,可以采用古典的舞龙,舞狮的形式进行表演,进而在比赛的过程中增加活动的丰富性,同时吸引观众的兴趣。在活动中还可以结合一定的音乐伴奏进行舞蹈或者锻炼的创作,在创作时可以根据音乐的鼓点安排锻炼的节奏,这样不仅仅能使表演形式连贯,还可以让学生把以前学过的知识串联起来进行相应的锻炼演示。在活动中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行打分,在每种形式的演示中选出最佳的表演学生,进行奖励,进而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比赛当中去,增加学生对锻炼的兴趣,同时还可以指出每位学生表演的不足之处,进而让其更好的完善自己的锻炼形式。
3.举办课余花样体质训练
在课余时间,可以让学生结合学过的锻炼内容进行锻炼形式的在创作,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能会对传统的体质训练产生一贯的思维,很难在现有的锻炼方式上进行多样的锻炼教学方式,但是在学生面前所有的锻炼都是教师新教的,现在的锻炼方式在学生的心目中都是一样的地位,因此,学生在面对锻炼方式时可以自由的进行锻炼方式的组合,进行花样体质训练的新形式,很多由学生进行改造后的锻炼方法在教学中更易被其他的同学接受,在体育课堂上很多学生对于新型的锻炼方式抱以期待,希望这种花样新颖的锻炼方式,可以提升学生对体育锻炼方式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升学生的体质水平,使当代的中学生能够有一个较好的锻炼方式。
三、总结
当代学生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社会家长对孩子的初步发展是十分关注的,为了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教育和发展,对初中教学的要求比较高。这就要求初中体育教学的方式要不断的提升,学生也应该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进行自我能力的提升。在学校教师应该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体育训练的教学,从根本上丰富学生的能力,让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利用学过的体育锻炼方式在活动设计新颖的体质训练形式,进而激发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积极性,使其以后成为一名合格健康的人才。
摘要:在新课程的要求下,学校越来越重视初中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当代素质教育理念下也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初中阶段是体能训练的重要阶段,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很多学校为了提升体育的教学质量,积极的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进而使学生的体育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同时也有很多学校的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为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就需要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训练项目,很多教育方面的学者提出了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的对策,就该教学方式做出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对策
参考文献
[1]张裕慧.初中体育课堂体质训练策略实践分析[J].现代体育教学,2014,(08):92-93.
[2]张翔.初中体育课堂体质训练策略实践分析[J].作文成功之路,2015,(03):22-23.
[3]宋巧宁.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的对策以及相关实践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