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方法

2024-11-01

朗读方法(共12篇)

朗读方法 篇1

现代语文教学要求教师上出“语文味”,朗读便是细酌入“味”的最佳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将朗读与思考相结合。只有将课文读熟了,内容理解了,才能读得更好、更投入,这便是“入境”朗读。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入境”朗读呢?

一、剖析道理导“入境”

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将难点进行剖析,让学生明理,然后再进行训练。这样学生所练就的朗读能力才是真正的能力,即使换了语言环境学生也会读得很好。

如,《二泉映月》一课第5自然段采用“琴声”和“心声”交替出现的写法,用文字形式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优美旋律,介绍了其中的内容和意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读懂、读好“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让学生真正理解这“琴声”以势不可挡的力量,告诉人们阿炳所倾诉的“心声”:他爱家乡,爱清泉,更爱那阳光。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范读,学生分别试读,读后大家评说,最后全班效仿读,这样训练水到渠成。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同文本对话,终于明白了阿炳热爱生活、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顽强品质。

又如《爱如茉莉》一文,在指导学生朗读描写爸爸妈妈执手而眠的情景时,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温馨而又美好的画面。朗读前,应该让学生体会真爱的含义———它如生命中流动的泉水,如手指间流过的岁月,如散发清香的茉莉。然后再进行朗读训练,学生就能读得声情并茂,并能在朗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从而被其中内在的情感所感动。

实践证明,剖析道理,引导学生“入境”朗读,是小学语文朗读练习的方法之一。因为语言的精妙,内在的韵味,只有在酌中才能入情,在赏中才能感受,最后才在读中品出味道,感悟真情。

二、创设情境融“入境”

精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由情入境,情境交融。朗读教学亦是如此,教师可通过音乐播放、图片展示、实物呈现、影视片段再现等各种情境的创设,营造朗读的氛围,激发学生朗读的情趣。如《长征》一文中第二、三两句诗句的朗读,其中“五岭”“细浪”“乌蒙山”“泥丸”“暖”“寒”的关键词比较难解,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帮助学生体会读的情感。首先播放音乐《长征》片段,同时出示相应的文字,这样学生就一下子理解了红军乐观向上的精神。同时音乐的起伏,舒、紧、强、弱,也就能自然而然地引导着学生朗读的节奏和力度。对于“暖”“寒”的朗读指导,教师可以通过讲“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和播放《飞夺泸定桥》的视频片段,去触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让他们从中感受到红军的机智和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情到深处自然浓”,学生的心弦被拨动:“金沙水拍云崖暖”自然会读得轻快、柔和,“大渡桥横铁索寒”便会读得凝重、悲壮。

三、教师示范引“入境”

教师的引读、范读,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入境”朗读的指导方法。如教师的引读,可适当地营造“愤悱”状态,点在关键处,拨在疑难处。如《月光启蒙》一课,文中“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双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教师可引读,“是母亲———”“是母亲———”“是母亲———”……引导学生读“给我送来月夜的诗情”“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想象”……连续几个“是母亲”的引读,节奏和感受已滋生在学生的心头,情感也上升到了一个高度,再让他们练读,学生便会入情入境地朗读了。

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永恒主题,“入境”朗读更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朗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充满“情感”的朗读,才能使学生、教师、作者之间碰撞出激情的火花,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最有活力的。

朗读方法 篇2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就充分说明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理应充分发挥朗读的多种教学功能,朗读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深入领会课文内容,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较强的语言感悟能力。”这也意味着新课标对高中阶段朗读教学重要地位的高度认可,朱自清先生

说:“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意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语言学家黎锦熙也认为:“语文是所谓口耳之学,学语文不能不讲究朗读。”所以,那些在教学中忽视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的高中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该重视学生对课文的朗读。

2.加强对语文教师的朗读培训,提高教师的普通话水平

学生的朗读水平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水平。张志公先生指出:“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根本问题是教师”“教师应当

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有广博的学识,见多识广,要掌握科学教学方法。”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花大力气,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对全体语文教师进行朗读专题培训,加大语文朗读教学的教研力度,开展朗读教学方面的经验交流,鼓励教师探索、尝试,进行朗读教学实验。

3.创设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方法谈 篇3

关键词:激发 朗读 兴趣 方法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已成为当前小语教改中众人注目的焦点,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这些现象:不少读的不错的同学在课堂上不愿举手读书,有的同学在众人面前读书时面红耳赤,声音放不开,还有的同学读书时东张西望,有口无心......凡此种种,都说明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实践证明,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一、借助图像的配合朗读

低年级课文中,有与课文密切联系的插图,适时用插图配合朗读。这样,既对学生进行看图结合的训练,也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

一年级有篇课文《秋天》,朗读前,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多媒体:在蓝天上自由飞翔的小鸟,在田野里耕地的黄牛,活泼可爱的小鹿,并把这些动物制成动画,然后让学生看着这幅形象生动的画面想象这三种小动物此时的心情,再指导学生朗读,效果很好。学生结合平时生活中的经验,读小鸟的话时用又尖又细的声音,而小牛说话时声音粗中带沙,读小鹿说的话时,把小鹿那种蹦蹦跳跳感觉表达得淋漓尽致。《乌鸦喝水》一文中,乌鸦喝不着水是朗读指导的难点,朗读前,我也让学生仔细看图,问:这是一个怎样的瓶子?里边的水怎么样?学生马上回答出这是个身高,口小的瓶子,里边的水也不多,继而体会到了乌鸦要喝水的艰难和着急的心情,进行朗读时,急促快速的语气就自然而然地读出来了。

二、多种形式的比较朗读

调换字词,进行比较朗读是一个可行的办法。针对具体课文内容中某些重点词的理解,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比较朗读。如《雷雨》一文中有一句: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在理解“垂”字时,我让学生把“垂”换成“掉”,“落”来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在这一换一读中,很快理解了,“垂”是因为蜘蛛有丝在挂着,而不是像一块石头或像一片落叶一样掉下来,落下来。这样,学生不但在朗读时理解了词的意思,体会到作者谴词的精炼,更重要的培养了语感,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改变句型进行比较朗读,学生们也是很感兴趣。课文中总有一些类型比较特别的句子,如感叹句、反问句、祈使句等,对这些句子改变句型进行比较朗读,既能使学生读出这些句子的特点又有助于他们领悟到作者的情感。《梅花魂》中外祖父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我让学生把它改成陈述句,“不要弄脏梅花,清白的梅花玷污不得”学生通过比较朗读,从外祖父的话语里感悟出他对梅花特殊的感情。

三、如临其境的配乐朗读

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小语课文类型不一,倘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内容,选择与各自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指导朗读《泉水》一文时,我播放泉水叮咚的声音,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在朗读“泉水泉水,你到哪里去?”这句话时随着音效的节奏,读的轻快而活泼,完全沉浸在课文情境中,个个读得兴趣盎然,声中融景,景随声出,这样一来,不但提高了朗读水平,诱发了美感,而且陶冶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四、有感染力的分角色朗读

教学生读一篇篇课文,诣在培养学生将无声的文字符号,由视觉到思维经过理解加工转换成有声语言来再现故事情节,描绘景物,塑造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不但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还能在活跃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如:《狼和小羊》一文中有两个角色:狼.小羊,在指导朗读时,我分为两步,首先是分角色朗读前的铺垫,在分析课文时,让学生归纳出狼和小羊的个性,狼——狡猾.凶残.骄横.蛮不讲理;小羊——温和.善良.软弱.楚楚可怜。在返回到课文中和具体内容一一对应,这一层次的铺设,在学生脑海中打下了两个角色各具什么性格的深刻烙印,然后便进行分角色朗读,先根据狼和小羊的个性揣摩出读两者的话应用的语气.语调,并自己选择好感兴趣的角色进行朗读,学生朗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从实质上心领神会地读出了对角色不同性格的理解,做到了真正的形神一致。

五、创设情境的想象朗读

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一下子带到课文的情境中,再启迪想象,不仅能激起学生愉悦的情绪,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深层的含义。如《雨点》这一课,在指导学生朗读“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这句话时,我问:你有没有散过步,散步时是什么心情,全身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快说出了:我散步时很高兴,散步时很舒服。有了这种基础,学生便很容易得出:这句话应该读得舒缓些。如此,就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读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

六、生动传神的表演朗读

低年级学生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在课堂上,教师应及时抓住时机,诱导他们进入角色。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进入角色,表演一下课文中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了解,而且能启迪他们的思维,发展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我布置了相关场景,讓学生戴上头饰进行表演,在小壁虎向老牛、燕子、小鱼借尾巴过程中,明白了这几种小动物尾巴的作用以及壁虎尾巴有再生的特点。学生边演边说,再现了课文中的情景,同时在表演中又掺入了自己的言行,这样,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不但丰富了想象,深化了情感,而且也提高了朗读水平,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边读边演,不知不觉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人人做演员,个个都参与,学生们通过表演朗读读出了语感,又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受到了美的陶冶。

朗读技巧及教学方法 篇4

关键词:朗读,技巧,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 是要学生对课文达到了解好欣赏, 而朗读与欣赏的关系极为密切。不通过一定的朗读, 朗读达不到一定的水平, 就不可能真正达到对课文的了解与欣赏的目标, 由此可见朗读教学的重要。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积极开展有效的朗读教学, 必须要了解朗读的要求, 掌握朗读的技巧, 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给学生提出朗读的基本要求, 是指导学生朗读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朗读有一定的要求。朗读, 一是要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 读准字音, 不漏字, 不添字, 不错字, 不颠倒, 不读破句;而是自然流畅。态度自然大方, 语气顺畅, 停顿合理, 节奏恰当;三是传情达意: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朗读有一定的技巧, 朗读教学要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诵读的技巧。朗读的技巧主要是停顿、重读、语调和速度。

停顿是语句间的间歇、声音的休止。一般分五级。篇名, 小标题与正文之间, 段与段之间停三拍;句、问、叹和冒号处停两拍;分号处停一拍半, 逗号停一拍;顿号、间隔号处停半拍。长句中没有标点的地方有的也应适当停顿;根据作者在句中所表现的感情也要作适当停顿。重读就是把句中重要的词语读重一些, 复句中的关联词语要读重一些以示强调。“重要的词语”要在具体的句中体会确定, 一般地说, 句子中的主语、动词谓语、修饰限制的定语要读重一些, 复句中的关联词语要读重一些, 感情色彩比较强的词语要读重一些。语调的变化是用来表示不同的感情, 常见的有升调、降调、曲调、平调四种。一般地说, 表颂扬的、赞叹的、热诚的、悲壮慷慨的句子, 要用升调;表祈求的、感激的、沉痛悲哀的、叹息的句子要用降调;表犹豫的、怀疑的、暗示的、双关的句子要有曲调;表心平气和的、庄重的、谨慎的、仁慈的句子要用平调。速度依文章的内容而定, 交代、说明性的内容, 描写幽静环境、秀丽景色的内容, 含有庄重、尊敬、沉郁、悲哀、凄凉等的内容要读得缓慢;紧张气氛的内容, 激烈对话的内容, 慷慨陈词的内容, 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恐怖、惊愕等的内容要读得急促。

训练学生朗读的技巧, 初始可分项训练, 可用一套朗读的符号在原文上作标示;让学生看着文章听录音也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法。

语文课堂上的朗读教学的突出特征是多安排学生读, 以多种形式反复不断地让学生读, 教师加强指导, 使学生在朗读中提高朗读的水平, 加深对课文的记忆理解, 增强语感, 陶冶情操。朗读教学要开展得生动活泼, 富有成效, 重要的一点是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 采用恰当的方法。以下根据课文的一些类型, 提出几种朗读教学的方法, 供语文教师参考。

1.老师范读, 感染学生。老师用自己声情并茂的、抑扬顿挫、极具感染力的的语言去感染学生, 会很快把学生带入课文特定的境界中, 通过声音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景, 尤其是那些写景抒情的文章, 更是如此。对于那些说理性的文章, 我们范读时要有轻有重, 有快有慢, 通过节奏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 明白其中的道理, 将教材蕴含的思想性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 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背诵朗读。这种方法就是通堂朗读, 达到背诵。诗歌类的课文, 如《有的人》、《回延安》等, 语言优美的散文如《春》、《济南的冬天》、《荷塘月色》等, 很值得让学生背诵, 课本中也要求背诵。教学这类课文, 完全可以安排一节课的时间, 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背诵, 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3.欣赏性诵读。就是放录音或录像, 让学生欣赏高水平的朗读。这对学生理解课文, 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帮助是很大的。有些课文朗读的难度较大, 如《周总理, 你在哪里》;有些课文篇幅较长, 意义较难理解, 如《祝福》、《阿Q正传》朗读教学宜采用放录音、录像的欣赏性朗读。这种方法学生是喜闻乐见的。

4.表演性朗读。有的课文具有较强的表演色彩, 如《范进中举》、《白毛女》《最后一次讲演》、《变色龙》等很适合让学生通过练习准备, 到讲台上进行表演性的朗读, 学生对此会很感兴趣, 课堂气氛很热烈, 教学效果也较好。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方法 篇5

景物描写较为注重结构与层次,初中语文教材中的 篇章经常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描写景物。调动多种感官来描写,不仅能够拓展描写内容,增强景物的形象性,还能够给读者带来较为具体的感受,此种景物描写的方法也非常值得学生效仿。古人云“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这是说非远观无法辨别高山的颜色,非近听无法察觉流水无声,表明景物描写必须要注意变换观察角度。

二、综合运用,从不同角度抒发情怀

在写作前,掌握写作的方法,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描写景物时,可以只使用一两种写景的方法,也可将多种写景的方法進行综合运用。如将从虚实结合或者由点到面等手法结合起来,由此突出景物的特征,更好地表达场景中蕴含的情感,体现文章的美感。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雪》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重点朗读上阙,学习运用综合手法来描写景物。“北国风光·……分外妖娆”,朗读完毕后,教师就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师:“你们朗读后认为,上阕中使用了哪些描写景物的方法?能举出例子吗?”

生:“有由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的方法,开头几句就体现出来了。”

在此过程中,学生可能回答得不够完整,教师应当进行及时的补充。

师:“你们说得很好,除了这些手法外,本节还使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就将静止的山与高原看做了舞动的银蛇,奔跑的大象,动感十足。作者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还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增加文章的美感?”

生:“有比喻、拟人以及夸张的修辞手法。”

师:“同学们真棒,除了你们说的修辞手法外,还包含了对偶、互文手法,文中的开头就有体现。”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景物的描写更加优美,且极好地突出了雪景的魅力,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赞美。此外,词中还使用了大手笔的写法,从点到面,虚实结合等,加上恰当的修辞,展现了雪景磅礴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三、情景交融,品味生活真谛

自然风光是变幻莫测的,无论是何种景物,何种季节,具体的自然风光本来就在传达一些信息,而景物意义的表达与作者的心境相关。例如在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时,在带领学生朗读诗词后,就可引导学生体会景物描写的细节。

师:“赏夜游之景是较为常见的素材,但在苏轼笔下,却有了丰富的内涵。作者只是将常用字排列组合,就展现了不同的品味。再次阅读文章,用原文说一说,在月夜,苏轼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哪位同学能翻译一下‘庭下如……盖竹柏影也’这句话的意思?”

生:“在清澈的水的庭院,有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与柏树的影子。”

师:“大家认为他翻译的对吗?”

生:“院子里没有水,但是在月光下像水,他忽略了‘如’这个比喻词。”

在不同的心境下描写景物,表达出的情感也是不同的。同样是圆月,李白因为思念家乡,写出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苏轼虽然心存悲伤,但仍然较为积极乐观,在月光的衬托下,竹子犹如“水中藻荇交横”,和月光一样安静的寺院,摇曳的竹影,与苏轼的心境契合。充分运用景物描写,才能够展现人物的精神状态,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水平。

朗读,修改文章的好方法 篇6

古人把写诗说成是“吟诗”,这“吟”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朗读。“新诗改罢自长吟”,诗圣杜甫就是用这种方法来进行诗歌锤字炼句的。鲁迅先生在谈到写作时也说:“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字,一定要读来顺口。”阿·托尔斯泰除了自己坚持用朗读来修改文章之外,还把这种方法介绍给青年。他说:“在写作的时候,要做到口里朗朗有声,所有的大师都是嘴里一边大声地念,手里一边写的。”我国著名作家赵树理提出了这样一条写作标准:“让读者听起来顺耳,念起来上口。”讲的是同一道理。

通过朗读,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的语言,朗读中嘴里一边念,耳朵一边听,就能发现文章中的毛病。如有些词语听起来不顺耳,有些句子读起来不顺口,有些段落缺少过渡或前后意思重复,有些地方表达不清楚,有些修辞方式欠妥等,这些问题都能够在朗读中发现,在朗读中改正。

浅谈小学朗读课文的方法 篇7

一、朗读的目标应明确、具体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对小学低、中、高三个年级的朗读提出具体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低年级)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中年级)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高年级) 。低年级要求“学习用”, 中年级要求“用”, 高年级要求“能用”, 这既体现了不同年级朗读要求的不同, 又明确了在不同阶段要有所侧重, 还表明训练朗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朗读要正确, 即不读错字音, 不丢字添字, 不重复, 不读颠倒, 不吃字, 读得字字响亮, 做到心到, 眼到, 口到。朗读要流利, 即从容不迫地读, 速度适中、口齿清晰地读。朗读要有感情, 即在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后, 真挚而自然地读。

在朗读前, 教师应给学生提出具体要求。例如:读准字音、读准句子和读通顺课文。教师也可为学生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 让学生有目的地朗读, 在朗读中感知课文内容。例如:文章写了哪几件事或哪几个人?文章写了哪些场面?文章的线索或感情基调是什么?总之,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学习状况, 选择适当的朗读形式, 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思考, 在体会、思考中升华、创新。

二、朗读的方法应灵活、多样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朗读的方法应灵活、多样, 以准确指导学生朗读, 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 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 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具体而言, 朗读方法包括四种。

1. 教师范读

教师示范, 即把书面文字还原为生动的口头语言, 融情于声, 以其声、其情感染学生, 使学生和课文产生共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范读旨在让学生直接领略教师朗读时语音的轻重、语调的抑扬、节奏的快慢和感情的波动, 进而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基调, 通其情, 会其理。只有精彩的“教师范读”, 才能让学生跃跃欲试, 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和创造力。

2. 自由读

自由读,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学习状况, 提出几个层次不同的问题, 让全班每个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问题, 并带着这个问题认真地自由朗读。这样, 既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分角色演读

小学生总是好奇、好动和好表现, 因此, 分角色演读 (朗读与表演相结合) 非常适合小学生, 既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又能拓展学生对课文的想象, 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和勇气。

4. 学生齐读

学生齐读, 即全班学生一起朗读, 以显示整体美与团结合作精神, 使学生增强集体荣誉感。

只有教师正确认识朗读教学, 采用适合学生的朗读方法, 才能为朗读的“教”和“学”奠定坚实基础。

三、朗读的过程应合理、有序

朗读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应合理、有序地开展。其一, 初读阶段。在初读阶段, 学生需要对课文有整体的感知, 初步感悟课文的内容, 体会课文的主题思想。此时, 根据学生的需求和认知发展规律, 宜采用速度较快的轻声读或默读, 不宜采用大声朗读、齐读或分角色演读等形式。例如, 在教学《故都的秋》一课时, 教师可先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 并要求学生轻声跟读。其二, 品读。在品读阶段, 学生已对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了感性认识。这时, 教师可设置问题要求学生讨论并回答, 然后请学生选择自己较喜欢的语段认真朗读、品味, 从而开始对文章的鉴赏。例如, 在教学《故都的秋》一课时, 在学生对文章悲凉的感情基调有了感性认识后, 教师可设置两个问题:文章的“形”和“神”各指是什么?文章的中心句 (即文眼) 是什么?待问题解决后, 教师可让学生选择自己较喜欢的语段进行品读, 从而开始对文章的鉴赏。其三, 有感情的朗读。在有感情的朗读阶段, 学生对文章表达的思想、抒发的情感已有了属于自己的理解, 随着声情并茂的朗读, 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越发深刻, 学生与文章之间的心灵对话就此开始。

四、朗读的指导应科学、有效

在朗读教学中, 教师应对朗读方法进行指导。其中, 教师正确的范读、领读和多元化的评价、指点必不可少。

1. 正确的范读、领读

教师可通过正确的范读、领读为学生树立朗读的标准与榜样, 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朗读水平。具体而言, 包括两点:一是教师对有关朗读的知识要胸有成竹, 即朗读各类课文时, 均能较好地把握语速、语调、轻读、重音和停顿等。二是教师应具备清晰、流利、饱含情感地范读、领读课文的能力。教师正确的范读和领读, 可使学生在朗读中充分体会文字的美妙, 感受到课文的意境, 令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朗读的愿望。

2. 多元化的评价、指点

教师也可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指点, 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因此, 教师可根据不同阶段小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不同, 采用合适、有效的评价方法, 以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 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具体而言, 评价方法有三种。

(1) 自我评价

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人, 又是评价的主人, 因此, 在课堂上, 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 即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朗读课文, 然后评价自己的朗读。其评价内容为:为什么这样读?认为自己读得怎么样?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 你会怎样改进?

(2) 他人评价

当一个学生不知该怎样评价自己的阅读时, 教师可请其他学生评价这个学生的朗读, 即他人评价。他人评价能使学生明确自己朗读的精彩之处和不足之处, 并找到改进方法, 这不仅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更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民主意识和进取精神。

(3) 延时评价

创新朗读方法避免学生唱读 篇8

农村孩子由于日常生活用语不是普通话, 家庭和社会交流的语言多为本地方言, 由于语言环境和氛围的影响学生离开学校就不再使用普通话。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 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

农村的小学生, 朗读的最大一个缺点就是爱“唱读”。要防止或纠正唱读, 在学生的朗读训练中应做到教师多作正确的范读, 或多放一些朗读录音磁带, 让学生模仿。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齐读应安排得少一点, 我们可以借助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 采用各种方式读, 如比赛读、挑战读, 请读得好的同学领读等, 来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 提高其朗读能力, 克服朗读中“拖腔拖调”的现象。还有小孩子朗读时“一字一顿”, 速度过慢。学生一字一顿地读, 是因为教师范读太少, 要防止或纠正这一错误, 我常采取以下两种方法:一是采用范读的方式来进行朗读指导。通过“范读”可以让学生领会句子的停顿, 重音及语调的变化, 对于那些字数较多的长句子, “范读”是最好的方法。二是教给学生方法, 学生能自然而然地读出语气语调来, 比如让学生动手画词, 随后让他们找找哪里是词与词连读的地方, 画出来, 再读读句子。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的。

一、教师重视, 严格要求

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唱读”现象的危害, 下决心在教学中杜绝唱读现象。只有教师从思想上重视, 才能严格要求学生不唱读, 才能严格按《大纲》要求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二、做好示范, 抓好领读

孩子的模仿能力强, 教师怎样读, 他们就怎样读。因此, 要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示范性领读是主要手段。当遇到某位学生拖腔拉调地唱读时, 教师及时纠正, 并且语气抑扬顿挫声音干净利索地领读一遍, 再让学生自己练读, 最后再指名读一遍。长时间坚持这样做, 学生也会形成习惯, 一出现某位同学唱读即使老师没注意学生也会马上指正。在这样的朗读环境下, 学生的朗读水平会有很大提高的。

三、提出问题, 激发兴趣

可以在课前进行, 也可以在课上进行, 是学生根据明确的教学目标, 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阅读技能去充分地朗读课文, 在读中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试着解决一些浅显的问题, 并找出自己疑惑的地方。“观书贵疑”, 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使他们敢于提出问题, 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 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 经过大脑“消化”, 变为自己的“血肉”, 才能学有所长。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 我提出初读课文的要求: (1) 借助拼音读文, 注意读准字音, 遇到生字要多读几遍, 遇到长句也多读几遍, 直到读顺为止。 (2) 借助字典或词典, 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3) 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做上记号, 以备下节课交流。这样, 不仅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同时, 为下节课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

四、个体朗读, 进入课文

一个班级中, 总有优、良、中、差的各类学生, 因此集体朗读极易形成不正常的“和谐”的慢拍状态。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 部分优生也因压不过大多数学生的声浪, 久而久之被“同化”而随大家唱读。因此宜多进行个别朗读, 以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在学生个别朗读时, 还应逐步提倡其速读, 即加快朗读速度。这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 而且也就自然抑制了唱读。

五、多种形式, 避免唱读

运用多种朗读形式, 例如:分角色朗读, 指名读, 同桌对读, 男女赛读。既可以提高孩子们的朗读兴趣, 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我们班学生就非常喜欢比赛读, 积极性非常高。要尽量减少齐读。因为齐读容易限制孩子们的情感表达。而且“唱读”最容易在齐读中表现出来, 只要有一个孩子大声“唱”, 就会影响到其他孩子。所以, 可以尽量减少全班齐读, 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所体会到的感情。

六、以读入境, 以读会心

有层次地指导学生咬文嚼字, 层层深入, 在反复的诵读中, 体会了课文的语言美、情感美。学生在感知语言的基础上, 逐步领悟语言的精妙, 步步深入、吸收、积累, 习得语言。这样, 学生有充分的自由空间, 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豪感, 又真正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课堂里不能有支离破碎的分析, 也不能有喋喋不休的串讲, 有的只是送给孩子一片掌声, 献给孩子一张笑脸。教学时, 教师还要积极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 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 在自主参与、自主选择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张扬自己的个性, 增加自信, 同时创设情景, 让学生喜爱读书, 还应使学生感悟课文的人生哲理, 读出个人感受。该笑时应会心地笑, 该伤心时应暗自落泪。教师只要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 学生就能在这个舞台上去主动发现、积极探究和自由创造。

总之, 朗读, 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 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 就语文学习而言, 朗读是最重要的。教师只有不断地钻研, 找到最好的方法, 彻底让“唱读”远离学生, 学生的朗读水平才会不断地得到提高。

提高英语水平的有效方法——朗读 篇9

一、英语朗读的意义

朗读就是运用重音、节奏、语调等语音手段把语言材料中的思想感情等表达出来, 也就是清晰响亮地把词汇、句子、文章等语言文字材料念出来。朗读对高中学生的英语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迅速提高英语运用能力的好方法。

1.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学生在朗读英语单词或文章的时候, 口腔肌肉在大脑的指挥下做着一系列的运动, 并构成了千万种不同的组合, 经过多次的重复, 对应的发音组合就会形成牢固的“运动记忆”, 使记忆的效果远远高于默读的效果。如果朗读时再加上表情和身体的动作, 多种感官同时介入, 记忆的效果就会更佳。

2.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英语学习更是如此。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促使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交融, 可以增强学生对文章主题和写作风格的理解和领悟, 并给学生带来无穷的乐趣, 这样自然会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为学生的实际交际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讲授与记不是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 我们培养的是学习者用语言交流的能力。英语课文中有许多精彩的对话、变化多姿的句型, 还有许多佳句, 学生只有通过大声朗读才能

河南省商丘市回民中学郭海良

领会其深层含义。“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就说明了其中的道理。

4. 有助于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大量准确、规范的朗读能够促进听、说、读、写水平的提高。这是因为朗读既具有视觉上的因素———它要求朗读者仔细看着语言材料, 又具有口语表达上的因素———朗读者大脑想着其发音, 然后专注地念出来。大量准确的朗读能够促进听力和口语的进一步完善, 有益的朗读更能够充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

二、“朗读”出好英语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于兹可见朗读对于提高语言水平的重要性。那么, 如何“朗读”好英语呢?

1. 经常大声朗读。

要学好英语一定要朗读, 大声地朗读, 而且要坚持天天朗读, 这样才有效果。记单词的方法主要是掌握发音, 因为绝大多数的单词是可以听音写出来的, 不规则的单词很少。如果记住了单词的发音, 再看3遍, 一般的学生都可以拼出80%的单词。所以, 背单词、学好英语的第一要诀就是把它读出来。

朗读也不是一味速读, 不能只追求快而不注意发音的标准与否。朗读时要语调正确、声音响亮、精神饱满而又自然放松。

2. 模仿。

教师要选择发音准确、难易适度的录音材料供学生模仿。读速慢有利于听清每一个单词的确切发音, 便于进行逐词逐句的模仿。语句读得准确, 段落朗读才有坚实的基础。

模仿是一种需要反复进行的实践活动, 并不是一两遍就可以听得出、学得会的, 必须反复地听, 加深印象。听得越多, 品味越深, 才能学得更像。

模仿要到位。首先是发音。每一个因素 (尤其是元音) 都要发得清晰、准确。只有每一个词的发音准确, 才能保证句子朗读中词词清晰。模仿中还要特别注意连续和失去爆破。在具体语境中, 有许多单词由于受到前后单词的影响而在发音的轻重、宽窄、长短方面有所变化。连续和失去爆破是比较典型的现象。有的学生单音、单词都发得很准确, 就是连成句子时显得生硬, 原因就在于连读和失去爆破掌握得不好。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句子的重音。句子重音表现说话人的感情和意图。同一个句子可以因说话人的意图不同而重音不同。

3. 多种器官协同并用。

大脑负责记忆, 眼睛注视所读的材料, 嘴巴大声地读, 而耳朵同时又聆听朗读的内容。这样, 一次朗读由于多种感官的同时介入, 有着成倍的效果。研究表明, 通过调动人的多个器官眼、口、耳输入大脑的信息要比单纯通过视觉储存到大脑的信息要牢固。通过视觉只能输入词形的信息, 而通过朗读存入的信息是形、音结合的。

4. 通过朗读积累词汇, 扩大知识面。

孤立的单词不容易记忆, 而当它在句子里、文章中时, 联系上下文就比较容易记住。经常朗读, 接触到的生词、句式日益增多, 如近音词、同音词、动词的过去式、过去分词及语流中音节的省略等, 这不仅对听力, 而且对灵活运用常用单词以及短语都十分有益。

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型、段落, 课外读物中碰到的名言名句、优秀的英文小诗和短文等, 都是学习者朗读模仿的好材料。朗读能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存储大量的知识, 包括词汇、句法、社会文化知识、科普知识、逻辑推理知识等。学生不必刻意去钻研语法, 只要经常大声朗读并注意模仿运用, 到一定程度, 就会自然而然地记住所读的内容并将其说出来。

5. 朗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 对朗读的训练过程都不要要求过高, 也不要过急, 要循序渐进。高一年级在学会停顿的同时要注意区分意群, 有意识地扩大自己的朗读视距。到了高二年级要学会边朗读边换气, 同时要做到有表情地朗读。高三年级的学生要接触各种英语文体, 增强对文章主题和写作风格的领悟和理解。

高中英语教师, 在新课程改革中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 精心选择适合学生朗读的阅读材料, 让学生在朗读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质。

摘要:朗读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 是打好英语基础、提高交际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在探讨英语朗读意义的基础上, 提出了让学生通过“朗读”学好英语的方法:经常、大声朗读;模仿;朗读时要做到多器官协同并用;通过朗读积累词汇, 扩大知识面;朗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让朗读成为有效的学习方法 篇10

一、给予足够时间读课文

课标对朗读的总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古人言:“好读书, 不求甚解, 每会意, 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我们教师要充分相信孩子, 让学生自己读, 少讲, 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对课文的认识更真切, 思考深刻, 感受强烈。体会到“情”、感悟到“理”。而老师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即可。

二、创设情景, 多方位、有目标地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 就必须依据教材, 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 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 让学生多读, 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品味。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 训练语感。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 一定要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等方面的作用。

三、注重对朗读的评价

1.把朗读指导与教学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边读边评, 以评促读, 在读与评中培养语感, 提高能力, 发展学生, 加深对课文的情感体验与领悟。朗读指导与评价的主要形式有:一是教师读, 学生评, 旨在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认真听读的习惯;二是学生读, 教师评, 旨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加强朗读指导;三是学生互读互评, 旨在引导学生互相学习, 互受启发。

在教学过程中, 有效的评价过程就是有效的学习过程。评价也就成了学生发展的资源。抓住朗读环节中“评价”这一激励机制, 让学生想读书, 爱读书。

2.在评价中, 要做到不露痕迹地点拨, 让学生自己感悟, 自己体会, 做到教学无痕。一节生动、有意义的语文课, 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只有教者和学生感到其乐融融, 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下, 理解领悟知识, 学生才能在无形中获得发展。

重视方法指导,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篇11

一、认真读好词句,打好朗读基础

1. 读好词语。例如“天空”“海洋”“我们”“花朵”等,对开头的第一个字“天”“海”“我”“花”,就应读得稍重一些。对“小李”“老张”“阿哥”“大妹”这类词,则要重读第二个字。对某些词语,如“花儿”“勺子”等词语中的第二个字要注意采用轻声读法。对于本身带有明显感情色彩的词语,教师要认真启发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领会情感,真正做到准确而有感情地朗读。

2. 读好长句。例如,“小白兔弯着腰在山坡上割草。”要读准读好这个长句子,就得先让学生知道这句话写了谁、怎么样、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然后根据意思来停顿。“小白兔/弯着腰/在山坡上/割草。”此外,还要读出逻辑重音,“弯着”“割草”这两个词要读重音。

3. 按标点符号分类指导,让学生掌握感情方向。把三种常见的符号“。”“?”“!”读准了,就基本能读好课文的感情。如“北京的夜晚真美啊!”在这个句子中,末尾用的是感叹号。“真”表示“特别”“非常”“很”等程度极深的意思,对这个“真”字要读得音重。

二、加强范读训练,领路摹仿入境

我曾听到一位朗读能力很强的教师执教《十里长街送总理》。当时,所有的学生和听课教师都鸦雀无声,伴随着她的深情朗读和那凄怨的音乐烘托,每个人仿佛都来到了那个阴冷的早晨。当学生初读课文时,虽然还没有真正理解透文中的深刻内容,但也能初步带上那种感情声情并茂地朗读起来。

三、体会人物对话,联系生活迁移

例如《最大的“书”》一课,川川和叔叔的对话是课文主要内容的体现。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揣摩人物的语气和人物的心理活动过程,尤其揣摩川川求学好问的心理,进而投入角色。读完本文后,我教育学生遇到不明白的事也可以向像川川那样刨根问底,彻底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

四、引导合理想象,培养学生情感

小学语文第一册《小小的船》的第一句是:“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我引导学生细细体会比喻句的意思,用弯弯的小船比喻弯弯的月亮,形象地描绘了月儿弯弯的可爱形象。这时大屏幕上出现了碧蓝的星空,我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这位小女孩,坐在这弯弯的月亮船上看到的夜晚的星空是什么样子的?想象之后,再配上一段轻柔的音乐,大家伴随着优美的音乐一起朗读这段话。

五、设计多种形式,激发朗读兴趣

1. 分角色读。朗读课文《小壁虎借尾巴》,我读壁虎妈妈的话,让部分学生读旁白,再分别安排朗读能力强的同学读小壁虎、小姐姐、牛伯伯、燕子阿姨的话。注意从低难度读起,要求把壁虎的天真好奇、壁虎妈妈的和蔼可亲等语气读出来。然后改换角色朗读课文。

2. 表演着读。教学《狐狸和乌鸦》等童话故事时,为了让学生融入到故事的情境中,我在屏幕上出示一棵大树,让学生戴上狐狸和乌鸦的头饰,站在大树底下进行朗读。同学们一边朗读一边表演,我指导他们说话时的动作、表情和语气。

3. 比赛着读。针对低年级学生喜欢竞赛的心理特征,我在班级中进行挑战读、男女赛读、分组赛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比赛,看谁读得准确、响亮、动听、富有感情。

六、注重师生评读,尝试读中求新

教学《画家和牧童》,当一名学生读完商人的话时,我让其他学生当小老师评一评。有个学生说:“她读课文时声音很大,也很流利,但没有感情。”这时,我追问一句:“你能有感情地把这段话读给大家听吗?”这位同学马上读了起来,还边读边表演。我再请其他同学点评,有位学生说:“她读这一段非常有感情,声音响亮,还加上了动作,我觉得非常像商人。”我马上肯定地说:“对!加上适当的动作和表情,能让朗读更有感情!”然后,我让全班同学也来试试,结果,把商人的话读得惟妙惟肖。

中专语文朗读指导的途径和方法 篇12

一、朗读对学生产生的积极意义

(一) 朗读符合中专生的心理需要。

中专生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 易于吸收直观性、感性的事物。而书面语言的有声化能调动形象感、意蕴和情趣感, 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因此, 朗读易于吸引中专生参加。我曾对所教班级的学生作过关于朗读的问卷调查, 有84%的学生反映, 他们平时看到文辞优美的文章, 会情不自禁地朗读起来。他们好胜心强, 模仿力强, 乐于放出自己清脆、甜美的琅琅读书声, 这有利于推动朗读教学的开展。

(二) 激发想象力, 培养朗读兴趣。

中专生有好动、图新鲜的特点, 往往表现在朗读时, 第一遍读得很带劲, 一多读就坐不住了。要解决这个问题, 就必须激发学生想象。

(三) 形式生动, 全面训练。

在朗读教学中, 应依据课文特点, 采用多种生动的教学形式, 指导对小说、散文、诗歌、说明文等不同文体的朗读。如诗歌的朗读, 做到为诗句“增曲配乐”;小说的朗读, 做到人物个性鲜明;说明文的朗读, 做到平实、具体。训练前, 或听范读, 结合画面观察, 引发学生参与朗读的兴趣。训练时, 分成前后四人一组的读议小组, 根据教师要求准备, 或分角色, 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即读, 读后师生共同评论, 形成朗读的竞争态势。在训练中, 特别注意鼓励胆怯的学生, 让他们在师生们热情期待的目光下完成预定的训练内容。课堂上始终呈现热烈、活跃的探究气氛, 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整个教学班的朗读水平得以提高。

二、进行朗读指导的有效途径

(一) 充分认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朗读教学的作用可波及语文教学各个层面, 无论是字音、字形等较低的能力层级, 还是文学鉴赏较高的能力层级, 以至最终实现语感能力的提高, 都离不开朗读。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黎锦熙认为, 语文是所谓口耳之学, 学语文不能不讲究诵读。

(二) 制订朗读教学的可行性计划。

什么样的文章朗读、什么样的文章不朗读、怎样朗读、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教师应有清晰的计划, 精选朗读材料, 一般说来诗词、散文宜多朗读, 既有助于学生领会其精妙之处, 又能对学生进行感染熏陶。因为在专注而放声的朗读中, 学生会感到其语言之美、内含之美、情感之美、精神之美, 心灵受到震撼, 情思得到升华, 于潜移默化中培养语感, 由混顿走向清晰。

(三) 教给学生必要的朗读技巧。

为了达到更好的朗读教学的效果, 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教师可从朗读速度的快慢、朗读的停连、读音的轻重和语调的抑扬等几个方面, 对学生作切实的指导, 从而让学生掌握朗读的一般规律。朗读指导不能少了有效的文本分析。教师要用丰富的材料、入情入理的剖析、生动有感染力的语言, 调动学生的想象、体验, 运用形象思维, 唤起内心的视像, 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语感体验,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然后用朗读表现自己的理解感受。

(四) 利用多媒体营造朗读气氛。

多媒体具有特殊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如果在阅读教学中能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营造气氛, 就能唤起学生的想象, 调动学生的情感, 从而使他们的朗读更具有表现力, 也更能使学生享受到朗读的愉悦。教学时有目的地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被课文所吸引, 进入美的境界。

三、落实朗读训练的五个结合

(一) 课内外相结合。

朗读洲练以课堂为主, 扩展到课外活动。这不仅指时间上的扩展, 还包括朗读训练的材料由课文扩展为丰富多彩的课外读物;在训练方式上, 由教师选择、播放视听录音到由学生动手, 自制配乐朗读音带;朗读能力的迁移和延伸———组织年级的、全校性的演讲比赛、故事会等, 为学全创造展示口语表达能力的机会。

(二) 集中教学和零打碎敲相结合。

朗读教学可以集中在一个单元教学时间进行, 也可以选择适于朗读训练的篇目, 或以某些精彩的语段重点训练, 带动全篇。一堂课可集中进行朗读教学, 也可以朗读教学为主, 配置其他如讲练法、分析法、评点法、板示法等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穿插运用, 又有所侧重, 使朗读教学贯穿在整个中专语文教学的始终, 潜移默化, 水到渠成。

(三) 一般辅导和重点辅导相结合。

教师备课往往是以大部分同学的水平为主要依据的, 因而课堂教学不能满足朗读水平处于两头的学生的需求。课后对这些同学有针对性地个别辅导, 因材施教, 他们朗读水平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四) 朗读和听、说、写训练相结合。

朗读教学的目的说到底还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包括听、说、读、写各项能力。在朗读教学中, 应有意识地使朗读能力的培养向横向能力延伸和扩展, 我对所执教的班级做问卷调查, 统计数字表明:95%的学生平时经常朗读课文, 86%的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比小学有所增强, 100%的学生反映懂得了一些朗读的知识和技巧, 91%的学生认为朗读对学习词语、理解课文有帮助。这些数据说明学生经过短短一学期朗读训练, 掌握了朗读的知识, 又将这些知识转化为了朗读能力, 从而大大提高了朗读兴趣, 而兴趣又成为提高朗读水平的内驱力。在调查中, 还发现仍有部分学生因字音咬不准、技巧把握不好而不愿当众朗读。经期终逐个朗读测试, 发现少数学生确有差距, 为以后有针对性地加强个别指导提供了信息和依据。

(五) 结合情感教育。

语言本身具有提高修养、使人精神高尚的人文价值, 这正反映了语文学科的主要规律。而语文学科中的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情感教育, 语文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情感教育为主要内容。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美的情感, 通过朗读活动, 将文学作品美的情感渗透于学生的心灵, 将文学作品美的语言作用于学生的语感, 才能真正达到提高人文素质和语感水平的目标。在让学生感知言语内容美与体悟言语形式美的过程中, 要尽力诱发其审美情感, 从而形成情感性比较鲜明的良好语感, 提高朗读的感染力, 强化对作品的理解。

上一篇: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对策下一篇:新型高水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