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游戏的观察与指导

2024-10-04

幼儿游戏的观察与指导(精选12篇)

幼儿游戏的观察与指导 篇1

幼儿园区域游戏中, 幼儿自由选择同伴、材料, 按自己的兴趣、能力来进行自主游戏, 从而激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但在游戏中, 幼儿的行为表现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幼儿想玩什么、想怎么玩、需要什么材料等, 都是教师所不能预设的, 所以教师要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需求, 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发展需求;判断幼儿发展的水平, 提出支持幼儿发展的策略。

有些教师的观察意识薄弱, 对幼儿的发展认识不深。觉得只要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玩得好好的, 就没必要指导;还有些教师的观察没有目的性, 在区域游戏中不知道该观察什么、什么时候指导等。

其实观察不等于看。观察中的“观”是看, 它还有一个“察”, 就是要思考、追究。教师要一边看一边思考:幼儿为什么要这样玩?接下来会怎么玩?在观察、思考中给予适当有效的指导。

一增强教师的观察意识, 明确观察的目的

在每次区域游戏前教师都要明确, 自己要重点关注和观察哪几个区域, 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有哪些, 要重点观察哪些幼儿;教师要明确自己要做什么和为什么而做, 这样教师才会进入较好的观察状况。

1.幼儿与材料互动的观察

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相适应的材料能引发幼儿活动的欲望。幼儿在对材料操作摆弄的过程中, 会不断地开动脑筋, 积极思考, 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那班级里创设的区域幼儿到底是不是喜欢?投放的材料符不符合幼儿的发展需要?我们就要在区域游戏时针对幼儿和材料之间的互动进行观察。如果在区域里幼儿对材料的兴趣不高, 经过几次操作后就失去了兴趣, 不愿再去操作, 那就说明这些材料不适合幼儿的发展需求。如, 大班“美食站”里教师精心做的“蔬菜”“水果”, 一开始幼儿觉得非常好看而喜欢玩, 但不久, 就发现没什么特别的, 不如自己找来的替代物, 或自己设计的好玩, 这就说明这些好看的“成品”满足不了大班幼儿的创造性思维。那么教师就要及时更换、调整材料的投放, 使其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2.幼儿之间互动的观察

在区域游戏中, 幼儿不仅与老师、环境和材料有互动关系, 更多的是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交流。由于幼儿个体、能力的差异, 他们在一起活动的时候, 通过互相学习、游戏、挑战, 就会形成认知冲突, 从而增加了幼儿体验、认知、发展的机会。能力强的幼儿就会用语言或示范去指导能力弱的幼儿, 而能力弱的幼儿也会去模仿能力强幼儿的语言、动作、行为。在这样的交流中, 幼儿既随意又保持了自己的独立, 而且幼儿间的交流所使用的语言是彼此能理解的语言。记得有一次在读书角里, 起先有6 个孩子在区角里, 一开始孩子们都在看书, 看了一会儿就只有2 个孩子在看书了, 其他4 个孩子在玩耍、聊天。教师正想介入, 却听见1 说:我的肚子饿了。2 说:你早饭没吃吗?1 说:我的妈妈每天都是匆匆忙忙地送我来, 然后又匆匆忙忙地去上班, 根本不管我吃饱没。3 说:你真可怜。4 说:我们两个同病相怜, 我的妈妈也是这样。如果一开始教师就介入要小朋友认真看书, 那么孩子后面精彩的对话就不会出现了, 自我的情感就得不到宣泄。这样的交流所产生的情感满足是教师指导所不能达到的, 有益于幼儿的成长, 所以我们要观察幼儿间的互动, 既有利于教师的指导, 又对幼儿互相学习的习惯进行了培养。

二采用有效指导策略推动活动开展, 鼓励幼儿探索发现

教师要清楚什么是有效指导:在区域游戏中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幼儿出现安全问题, 幼儿的能力需要提升、幼儿有解决不了的困惑的时候, 教师的指导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1.区域游戏开展前指导, 引导幼儿自主学习

区域游戏开展前的指导主要包括区域游戏材料的收集与准备、区域游戏规则的制定等, 当然所有的准备要来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 让区域游戏的材料、规则在幼儿游戏中协商、调整, 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特征, 否则会和我们的初衷背道离驰。

2.区域游戏开展中指导, 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对于区域游戏开展中出现的幼儿游戏问题, 需要教师适时介入时要做到既不干预太多, 又不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时机。

第一, 学会等待。在区域游戏活动中, 教师要自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困难时, 不要急于介入, 而应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 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 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如:在区域游戏中, 幼儿会因为材料的不足而发生抢夺事件, 在没有发生危险时, 教师没有必要马上制止, 要让幼儿自己去解决问题, 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的探索兴趣无穷无尽, 他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可以解决的困难, 教师这时要学会等待, 只要当幼儿的探索兴趣即将消失时, 教师的干预、指导才是积极的。教师如果不耐心等待, 过早介入幼儿的活动, 就可能导致幼儿原本富有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因一个标准答案的出现而告终。

第二, 适时促进。在区域游戏活动中, 教师要经常加入幼儿的探索过程, 成为幼儿探索、发现过程的目击者和参与者。因此, 教师对幼儿的期望要具有弹性, 教师不是一个教导者而是一个促进者。如:我在美工区中投入了许多大小不一的废旧木头, 鼓励幼儿进行再创造。幼儿摆弄着各式各样的木头思索着, 拿起笔添画上眼睛、鼻子、嘴巴成了娃娃, 高兴地展示给教师看。教师在肯定幼儿的同时, 启发幼儿将木头组合创作出更多的玩具。幼儿在教师的启发下制作出了电脑、房子、公园等。在这里, 教师时刻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创意, 对于幼儿单一的绘画造型要给予充分肯定,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幼儿进一步尝试空间思维的探索, 激发幼儿天性中的大胆想象, 从而取得了更有价值的创作成果, 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发展。

三区域游戏后的分享, 促进游戏“质”的提升

区域游戏后的分享、交流和指导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既能建立、调整出更好的游戏规则, 也能了解幼儿的游戏兴趣和需求所在, 以促进下次游戏观察与指导的有效性。

1.选取价值点, 推动游戏情节的发展

在幼儿的区域游戏中, 往往会有很多游戏的情节, 很多有趣的事情;也会在游戏中遇到瓶颈, 使得游戏情节无法进一步发展。这时候教师也要耐心观察, 筛选游戏中有价值的点来进行分享交流, 引起幼儿的共鸣。如:在小炒店游戏里, 刚开始由于没有客人, 几个服务员、厨师无所事事, 突然有人提议推出外卖, 于是新的游戏情节产生了。我捕捉到了这一价值点, 在游戏结束后组织幼儿进行交流分享, 孩子们结合自己的游戏情节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愉快的游戏经历, 参与的顾客也同样诉说着自己的收获。同时孩子们也发现了问题, 有人提出:位置太少了, 不够坐, 怎么办?幼儿发现的问题, 在一次又一次的游戏交流、互动过程中得到了解决, 使得幼儿游戏的情节愈发丰富。

2.回应“话题点”, 激发幼儿的积极思维

在互动过程中教师要“抛接”孩子的话, 善于抛问题, 又善于接问题, 要对每一个有意义的话题进行适当的回应和追问, 有效的回应能帮助孩子积累游戏经验, 有效的追问能引发孩子的积极思维, 拓展更多更丰富的游戏情结。如在小炒店的游戏中, 客人说要吃蛋炒饭。服务员说:“我们这里没有蛋炒饭, 我们有羊肉串、牛肉串, 你就吃羊肉串吧。”虽然客人勉强答应了, 但是在游戏结束的分享交流中, 这位客人提出来说:“自助餐厅里的服务员给我吃的是羊肉串, 可是我还是想吃蛋炒饭, 所以今天我不满意。”于是我接着孩子的话题问, 怎样让客人满意呢?孩子们对我抛出的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最后小炒店的老板决定在以后的游戏中, 要让客人满意, 一定要推出顾客爱吃的食物。这样, 即解决了问题又能够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产生新的情节。

总之, 在区域游戏中, 教师要做一个会思考的观察者, 有策略的合作者、指导者, 在无痕迹的教育环境中引导孩子的发展。通过有效的观察与指导, 才能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需求。只要把游戏还给幼儿, 幼儿的游戏才能越玩越丰富, 越玩越有创造, 这样才能不断地提升孩子的游戏经验和游戏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2]李季湄、冯晓霞主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3]蔡春美、洪福财主编.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4]庞丽娟、陈琴、姜勇等.幼儿社会行为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1 (1) :24~30

幼儿游戏的观察与指导 篇2

一、幼儿园区角游戏的内容

区角游戏的区域包括角色游戏区、积木区、玩沙玩水区、语言图书阅读区、音乐表演游戏区、美工区、科学发现区、自然角、益智区、操作区。

二、各游戏区的设计 角色游戏区的设计 1.活动的内容

幼儿最熟悉的地方是家庭,最先接触和了解的劳动就是家务活。因此,无论是在哪个年龄班,娃娃家都是角色游戏的中心主题。并由此扩展出以反映社会生活为主题的活动,如餐厅、超市、医院、邮局、工厂、图书馆、火车站、博物馆等。小班的角色游戏区的主题以家庭生活为主。到了中班,角色游戏区就出现了以反映社会生活为主题的活动。大班的角色游戏区的主题则更加的丰富多样。(二)各年龄班角色游戏活动的指导

对于角色游戏的正确指导,主要在于帮助幼儿按自己的愿望和想像自由地开展游戏,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幼儿能够极有兴趣地毫不勉强地努力在游戏中进行学习,发展情感与培养能力。1.小班

小班幼儿对角色游戏是很感兴趣的,但他们常常会忘掉自己的角色。所以,对于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的指导应着重于增强他们的角色意识。教师可以通过提供角色的标志物,比如妈妈的头巾,爸爸的手机,医生的白大褂、听诊器等,让幼儿明确自己的角色。也可以通过语言的启发和自己的加入来提醒他们。例如,娃娃家的“妈妈”跑到别的地方玩去了,这时教师可以对她说:“你的宝宝一个人在家哭呢,你快回家去看看吧!”并启发她出门可以带着“宝宝”一起走或者作为“客人”去她家作客,使“妈妈”回到角色中来。

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往往同时扮演相同的角色。例如,一个娃娃家也许有2~3位“妈妈”,或好几个“爸爸”。这是由幼儿年龄特点所造成的,教师不用去干涉,应顺其自然。2.中班

中班幼儿常常是一边游戏一边想下面的情节,还没有具备事先计划、商量、设计出游戏过程的能力。因此,对于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指导应侧重于加深他们对角色的理解,要求幼儿能较正确地反映出角色特有的行为和语言,并能创造性地表演。例如,“在医院”的游戏中,一开始“护士”只知道给“病人”打针、发药、测体温。后来老师启发他们想一想护土应该是怎样对待病人的呢?他还可以怎样照顾他们呢?于是护土便想到去搀扶病人,叮嘱他们吃药,陪病人检查等游戏情节。

在游戏中,教师还应鼓励幼儿共同游戏,启发幼儿创造与固定角色有关的其他角色,并通过活动加强各主题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交往与关系,从而增加角色游戏的集体性和互动性。

3.大班

大班幼儿对于角色游戏的经验较丰富,反映的主题也较多样化,游戏的内容充实、有新意,角色较多,能体现一定的社会性,且独立游戏能力强,在游戏前能自行设计游戏情节,通过彼此的商量、协调分配角色。因此,大班幼儿角色游戏指导的重点就应放在激发幼儿角色游戏的创新意识,以及培养幼儿在游戏中自己解决问题、矛盾的能力上。在大班的角色游戏中,可以鼓励幼儿为开展游戏自己制作玩具。例如,为邮局制作信箱、邮筒、邮包、邮票、印章,为图书馆制作卡片、借书证,为照相馆制作相机、相片等。

二、语言图书阅读区

(一)语言图书阅读区的设计 1.活动的内容

在此区角内以图书阅读为主,配有一些语言游戏,如接龙拼图,拼贴讲述,连词句,编故事,讨论谈话等。2.材料的提供

语言图书阅读区的活动主要为正规教学活动服务。因此,语言游戏可以是正规教学活动中游戏的重复或延伸,教师应为幼儿多提供一些小图片、卡片等可操作的材料。图书阅读活动则应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数量充足的图书,可以提供的图书种类有: ①

故事书。

②杂志、画报。如《看图说话》

③知识书。如《幼儿十万个为什么》、《热带鱼图片大全》、《看图识字》、《交通工具大全》等等。

④自制图书。幼儿结合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自己绘制的图书。

若有条件,语言图书阅读区还可以提供与限制人数相同数量的语言复读机或随身听(带有耳机,可以避免相互干扰),以及录有与图书内容相关的磁带(可以是老师自己录制的)小班幼儿阅读的图书要画面简单,颜色鲜艳。以家庭生活、幼儿园的生活、小动物的内容为主。情节不宜复杂,篇幅不宜太长。

中班幼儿可以阅读一些有关日常生活和人物方面的图书。图书的篇幅可以有所增加。大班幼儿则可以阅读配有简单文字的图书,图书内容的科学性可有所增加,可以提供较多的知识书和一些寓言故事。3.场地的设置

语言图书阅读区应该是所有区角中最安静的,并且应有充足的光线。因此,适合靠窗而设,远离音乐表演区、角色游戏区等较为嘈杂的地方。

在语言图书阅读区地上可以铺上漂亮、柔软的泡沫垫,在桌上铺上美丽的花布等,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舒服的阅读环境。(二)各年龄班语言图书阅读区的指导要求 1.小班 对小班幼儿,教师多采用直接指导的方法,通过语言示范、启发提问、具体讲解等手段,培养他们的听、说、读、写技能和语言表述能力。要求幼儿在语言游戏中能大胆讲述、学习倾听别人的讲话,培养他们爱听故事、爱看图书、会安静阅读的良好习惯和对语言活动的兴趣。2.中班

对中班幼儿,要求能用较完整的句子比较连贯地讲述,能独立阅读感兴趣的图书,理解画面的内容。能有礼貌地倾听别人讲话。3.大班

能认真倾听别人的讲话,能连贯地讲述事情和几幅图片,能与同伴共同创编诗歌,对书上的文字感兴趣。

三、美工区

(一)美工区的设计 1.活动的内容

在美工区内可以进行平面造型,如绘画(彩笔画、水彩、水墨画手指画、刷画、拓印画等)、自然材料(沙、树叶、蛋壳等)的剪贴、撕贴等;立体造型,如捏泥、和面团、纸、粘土等;自然材料造型,如豆画、石画等;废旧材料制作,如纸盒、易拉罐、纸杯等;以及结合节日活动制作装饰物,如彩环、灯笼等。2.材料的提供

各种纸、彩笔、颜料、剪刀、浆糊、橡皮泥等是美工区必备的材料,但不是惟一的材料。美工区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美工的材料也是广泛而繁多的,需要教师花费时间与精力去收集、准备、提供,务求充实、充分。3.场地的设置

美工区是一个以操作为主的区角,需要设置在有充足光线的地方。另外美工活动中常常用水,因此也应接近水源,便于幼儿在活动中使用。美工区是一个相对安静的区角,适宜与语言图书阅读区相邻。(二)各年龄班美工区的指导

与正规的美术教育活动相结合,美工区的活动更重视幼儿操作的过程和参与的意识。在美工区内应着重于鼓励、指导幼儿发挥想像力,进行创新。但让幼儿发挥创造力,不等于不进行技巧方面的指导。熟练准确地使用工具可以让幼儿更好地发挥创造力。1.小班

小班幼儿的小肌肉发展尚未成熟,因此他们的美工活动多围绕感知运用色彩进行。教师不应苛求他们做到画面整洁、涂色均匀,这样会使他们畏手畏脚,不敢大胆地绘画与创造。对他们的指导应着重于萌发他们的绘画兴趣和大胆作画的信心,以及教给一些使用工具、材料的方法与技巧。教师在这一时期需要进行一些直接的指导与示范,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与技能。2.中班

中班幼儿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使用工具、材料的方法和表现的技巧,这时教师应着重指导他们如何充分使用工具、材料和发挥技巧,减少直接的指导,并积极鼓励他们发挥想像力,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3.大班

大班幼儿的操作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此阶段,教师应放手让幼儿自己活动。当有一种新的活动内容出现时,教师不要急着教幼儿应如何如何做,而应先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尝试,教师只以辅导者的身份观察幼儿的活动,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支持和帮助。

四、科学发现区

(一)科学发现区的设计 1.活动的内容

科学发现区中可以设计以下活动:(1)感官的活动。如摸不同质地的物品,闻不同的气味,尝不同的食物,分辨相似的声音等。

(2)声的活动。如声的传播,声音的产生,不同的声音等。(3)光的活动。如镜子的反光,万花筒,哈哈镜等。(4)电的活动。如连接简单的电路,拆装手电筒等。

(5)磁的活动。如探索哪些物体可以磁化,利用磁铁的特性制造指南针,各种磁铁游戏等。(6)力的活动。如“跷跷板”、“天平”的活动,物体滚动的实验等。(7)水的活动和空气的活动等。

科学发现区的活动要结合正规的科学教育活动。在正规科学教育中进行的活动,可以在科学发现区中延伸。如在“安装电池”的教育活动之后,教师可以将各种电池和材料提供到科学发现区中,让幼儿继续操作、探索。2.材料的提供

科学发现区的材料应根据具体的活动内容来提供,注意材料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3.场地的设置

科学发现区适于设置在光线充足、接近水源的地方。(二)各年龄班科学发现区的指导 1.小班

在小班,科学发现区以发展幼儿的感知觉为主要目标。因此,教师的指导着重于引导幼儿去感知,并引起他们参加科学活动的兴趣。例如,在感知味觉的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酸、甜、苦、咸等各种丰富的食物。为了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教师可以做一次示范,拿一样食物尝一尝,并做出表情,让幼儿猜猜老师吃到的是什么。这样,幼儿的兴趣就调动起来了,他们会觉得很有趣,乐于自己也尝试。

2、中班幼儿对科学发现活动已有了一定的兴趣,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有提高。因此,在中班,教师的指导重点就应放在鼓励幼儿表达出操作的结果。3.大班

大班的科学发现活动,以幼儿自己的探索活动为主。大班幼儿对科学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于操作的材料有着忍不住摸一摸、动一动的渴望。这时,教师应放手让幼儿自由操作,在指导上着重于让幼儿将操作中的经验转化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五、益智区

(一)益智区的设计 1.活动的内容

(1)数学的内容。有计数、计算、分类、排序、等分、测量等。(2)构图造型。有图形片构图,形体拼折构图,皮筋、回形针拼图等。(3)棋类和扑克牌等。2.材料的提供

(1)数学的材料。如计算器、排序板、分类盒、计数卡、式题、尺、笔等等。(2)构图造型材料。如七巧板、几何拼图、皮筋构图等等。(3)棋类。如斗兽棋、飞行棋、跳棋、象棋、围棋等。(4)扑克牌等牌类。3.场地的设置

应选择相对安静的地方,适宜与语言图书阅读区、美工区相邻。(二)各年龄班益智区的指导

益智区内的活动包括了数学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正规教学活动的延续,对它的指导与正规教学活动的指导基本相同。

棋类和扑克牌等游戏具有一定的玩法和规则,对它们的指导是一个教和学的过程。1.小班

小班幼儿尚没有一定的规则意识,在游戏中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醒。这时,教师应做较为详细的讲解和示范,提高他们的规则意识。但要注意,讲解要生动、简单、形象,过多的讲解会使幼儿失去游戏的兴趣。2.中班

对于中班幼儿,教师在游戏的过程中应注意观察他们对规则的掌握和执行情况。要鼓励幼儿关注游戏的结果,加强他们的规则意识,让他们了解不按规则游戏赢了也不光荣。

3、大班幼儿已有独立游戏的能力,并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教师可以要求他们严格遵守游戏规则,争取好的成绩。

六、操作区

(一)操作区活动的设计 1.活动的内容

在操作区内可以安排的活动有:

(1)手指配合的活动。如给娃娃喂食物、穿珠、系纽扣、编塑料管、小物体的镶嵌活动、玩具的拼插等。这种配合较为简单的活动适合小班和中班上学期幼儿进行。

(2)手指、手掌、手腕配合的活动。如拧螺丝、开瓶盖、系扣绳子、系解蝴蝶结、系纽扣、系鞋带、绣花、编织、用筷子夹物品、翻绳、使用锤子钉钉子等。这种配合活动动作较为精细,有一定的难度,适合中班下学期和大班幼儿进行。2.材料的提供

根据安排的具体活动内容提供相应的材料。

操作区的材料要分类摆放,便于幼儿使用、收拾、整理。

材料的投放要有一定的计划性,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操作需要时间短到需要时间长。3.场地的设置

操作区应设在光线充足的地方,适宜与语言图书阅读区、美工区、科学发现区等较安静的区角相邻。

(二)各年龄班操作区的指导 1.小班

小班幼儿由于小肌肉动作尚未发展到灵活自如的程度,因此,在进行操作区的活动时,只是专注于尝试运用和使用工具材料的方法,并不在乎结果。教师的指导也应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激发他们的操作兴趣为主,让他们在看似无目的的随意摆弄过程中,熟练、精细他们的动作技能。

2.中班

在小班的基础上,中班幼儿的操作活动可以增加难度,提高要求。同样是物体的镶嵌,小班可以只要求按简单的轮廓线镶嵌物体,而中班则要求可以用物体镶嵌出图案。同样是拼插玩具,小班幼儿不要求拼插出形象的物体,而中班幼儿则鼓励他们关注拼插的结果。3.大班

幼儿游戏的观察与指导 篇3

课题《幼儿自主性游戏的观察与指导研究》是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二五”立项课题。在课题研究中,我园课题组严格遵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等教育理念,充分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第一,研究幼儿自主性游戏的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促进幼儿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培养幼儿独立、自信、专注的品格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交往和合作的能力;第二,教师对幼儿自主性游戏做到有效观察和适宜的指导。围绕上述内容,课题组成员开展了以下课题研究活动。

一、认真学习,提高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的认识

(一)基于问题的学习

课题组教师认真领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充分认识到幼儿自主性游戏的重要性以及教师在幼儿自主性游戏中做好观察记录和适时指导的必要性。在课题准备阶段,课题负责人积极做好引领、指导工作,并带大家认真学习《走进游戏,走近幼儿》《游戏和儿童发展》等指导丛书,这些专业理论的学习使课题组教师眼界大开,也大大增强了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信心。

(二)带着问题培训

自主性游戏活动中,“如何做到有效观察和适时介入”“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开展自主性游戏活动”“如何培养幼儿在自主性游戏中的创造性”等存在许多难点的问题,为此幼儿园多次外派课题组教师去上海、南京、武汉、合肥等地参加相关培训。在课题实施期间,外派课题组教师去上海参加华师大组织的“关于开展区域游戏活动的实战研修”培训,实地观摩上海市虹口区实验幼儿园开展的幼儿自主性游戏活动;去合肥观摩省级示范园开展的“联动教研”“教师在区域活动中介入的适宜时机及方法”,并现场参加研讨。此外,为了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每年我园都有计划地安排课题组教师外出学习,参加相关培训,提高专业理论知识和科研水平。

二、创设宽松和谐的游戏环境,实现自主性游戏的观察和指导

在自主性游戏中,幼儿通过与环境、材料的互动来进行探索和学习。课题组教师充分认识到自主性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和重要性,在班级较好地利用空间、区域、角落等创设宽松自由的游戏环境,提供大量的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使幼儿能够充分自主地进行游戏活动。

(一)重视自主性游戏的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

1.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自主性游戏环境,投放游戏材料

游戏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合理投放是幼儿实现自主性游戏的前提。创设环境时,要求课题组教师考虑游戏材料的层次性,即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同年龄段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来投放游戏材料。

2.每月一次的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观摩评比

根据课题计划,课题组每月对班级开展一次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的观摩评比活动。从环境创设的整体构思、环境布置的教育内容、废旧材料的利用、空间的有效使用以及能否体现幼儿在环境创设中的作用等方面来进行自主性游戏环境的创设检查和交流评估,通过检查评比、观摩学习与研讨交流等,有效地提高教师创设自主性游戏环境的能力,为开展自主性游戏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二)重视自主性游戏的观察与指导

1.通过环境的创设实施隐性指导

在开展幼儿自主性游戏过程中,重视发挥教师对幼儿自主性游戏的隐形指导作用。首先,课题组教师通过创设图形标志,隐性规范幼儿的游戏行为。教师通过创设幼儿熟悉的图形标志、实物标志以及角色标志,实现游戏场地的合理规划,营造游戏的氛围,给幼儿在不同区域玩耍的许可和自由选择的机会,减少幼儿与同伴之间以及不同区域环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其次,教师通过游戏场地的设置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尤其是在区域游戏中,课题组教师为满足幼儿与环境的互动,充分考虑了动态区域和静态区域空间的范围与变动情况,除了既成的、待定的游戏场地外,还专门设置一些自由区或备用区,从而满足幼儿在不同区域实现自主性发展的需要。

2.借助游戏观察,选择适当的机会介入指导

观察游戏是教师指导游戏的前提,课题组教师对幼儿自主性游戏的观察与指导有力地推动了幼儿自主性游戏活动的开展,保证了自主性游戏活动的质量。

首先,课题组教师利用照片、观察记录表或文字对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进行记录。如,教师根据幼儿在自主游戏时间内以区域为定点对幼儿进行细致观察,从“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创造性”四个维度来观察和分析,观察幼儿参与游戏的“主动性”,了解他们是否“主动选择玩具、主动分配角色、主动选择同伴”的游戏情况;观察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了解他们“与同伴互动、与材料互动、参与游戏的兴趣”的情况;观察幼儿参与游戏的“独立性”,了解幼儿“解决游戏中遇到的问题、解决与同伴的冲突”的能力情况;观察幼儿参与游戏的“创造性”,了解幼儿“材料的创造、角色的创造、情节的创造、问题解决的创造性表现”等。通过实际观察,了解幼儿在自主性游戏活动时的行为指向,从而为教师选择介入幼儿游戏时机提供实践依据,同时对部分幼儿进行跟踪观察,并写成典型案例,进行反思和研讨。其次,根据观察选择合适的介入时机。教师通过实践观察选择适宜的介入时机,如当幼儿对所设计的自主游戏没有兴趣时或难以与其他同伴相处导致游戏进行不下去时,教师可选择介入游戏;当幼儿不想玩或当教师感到自己介入游戏干扰幼儿的时候,可不介入。最后,优化教师在幼儿自主性游戏中的指导策略。课题组教师通过游戏介入法、材料提供法以及语言指导法有针对性地参与到幼儿游戏中,从而为幼儿自主性游戏的进行提供适宜的帮助和指导。

三、以课题为中心,开展系列教研活动

(一)业务学习围绕课题研究来开展

幼儿园每周三、四上午是全园教师的例会学习时间,要求每位课题组成员将自己的精选案例,插入图片制作成电子文本,在电视上边播放边介绍,然后集体进行研讨。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游戏案例生动而真实,能引起其他课题组教师的共鸣,进而积极参与研讨活动。

(二)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为了更好地开展幼儿自主性游戏活动,充分保证课题研究的成效,结合各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点,课题组决定以年级组为单位,以子课题的形式开展幼儿自主性游戏的课题研究活动。如大班年级组开展“区域游戏活动中幼儿行为的观察与指导研究”活动;中班年级组开展“户外游戏活动中幼儿行为的观察与指导研究”活动;小班年级组开展“结构游戏中幼儿行为的观察与指导研究”活动。这种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使幼儿自主性游戏活动形式更加全面和灵活多样,也吸纳更多的年轻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并在课题研究中成长。

通过三年多的课题研究活动,在自主性游戏中,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专注力也大大增强。课题研究还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创设环境、投放游戏材料的能力和观察指导游戏的水平得到提升。同时,课题研究使得家长重知识、轻游戏的观念得以改变,从而有助于形成家园,更好的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幼儿园活动区游戏的观察与指导 篇4

观察是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对幼儿的观察是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的,可在活动中观察幼儿,根据幼儿的表现与需要,调整活动,给予适宜的指导。

一、理解幼儿的需要及兴趣,提供丰富、多层次的材料

皮亚杰指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活动区游戏的功能、作用是靠操作材料来实现的,幼儿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对材料的操作方式。如幼儿在表演区中玩“狼和小羊”游戏,他们在各种包装盒里放入背景图片,手持故事里的图片小动物,边讲述故事边在盒子“舞台”上扮演各个角色,或者几个幼儿坐在一起,分角色表演故事内容,这就是孩子们自己的“盒子里的故事”。有的选择戴着头饰表演,他们开始讨论要建个小羊的家,于是分头行动:到“聚宝屋”找来泡沫块,拱形门围成房子,旁边布置花草树木,还用根据故事情节从娃娃家找来灶台等进行游戏。

二、观察幼儿与材料的积极互动,适时支持,促使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指南》指出:幼儿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教师必须耐心地为幼儿创造一个可以让他们从容地从量变到质变的环境,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幼儿发展的现状、特点、问题、原因,努力地为不同幼儿的发展创造有针对性的环境或条件,帮助他们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如活动区游戏“会变魔术的镜子——单面镜”。

实况记录:玲用一张kt猫(半身画)纸张靠在镜面,尝试从不同角度照。“哇!看到完整的小猫了。”在面前摆弄一会儿,玲对老师说:“这个要很多手来帮忙,我只有一只手怎么办?”师:“你到材料盒看看,想想办法!”玲拿来胶布,撕了一段胶布贴在纸张上方,还是不能让一半的纸片立在镜子上,连续撕了三段贴上去,终于站起来了,她用一张对折的白纸,一动笔,画到边缘,打开后,“糟糕,画坏了”,翻过来使用纸张的另一面。她眼睛边看镜子里的图案边画,抬起头,看了看镜子里的kt猫,又看了看自己的画,停了下来。若有所思,又拿了一张纸,这次她把kt猫头画在一张纸的中间折痕处,画出了整体。然后,在kt猫的头上加了蝴蝶结,折了起来,放下纸张。“成功了”,她欢呼,之后走到材料柜拿了一把剪刀,把刚才贴到镜子上的kt猫原件剪了下来。“这是我自己制作的小猫”,在镜子上照了照,她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并拿起来给旁边的小朋友看。

在此次探究活动中可以看出玲对操作材料的兴趣,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到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在不断的尝试错误中构建了自己的经验。只要教师细心观察指导,适时介入,引导幼儿自主操作,就能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观察幼儿个体学习和合作表现的特点,提供多元支持,获得个性化的学习与发展

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他们在生活和游戏中所积累的经验,会使其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要观察幼儿,发现幼儿的点滴进步,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如夹子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颜色鲜艳,种类多,是幼儿喜欢的操作物品之一,孩子们用夹子夹出各种造型,有的还把夹子夹在衣服上、耳朵上,可谓百玩不厌。基于孩子的兴趣,教师要在活动区游戏“好玩的夹子”中投放大量的夹子,将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为幼儿探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引导幼儿对这些内容进行探究和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自选多种颜色的夹子若干、骰子、记录笔、记录纸等,并自创了玩法:转动骰子,根据骰子的点数取出相应数量的夹子,夹在自己身上。

情景实录:

镜头一:和在操作时边夹边大声数数,旁边的琦有意见:“你太吵了。”和:“我自己夹很慢,会忘记我在夹第几个夹子。”琪琪:“你转好骰子,看看多少,可以先把多少夹子一起拿出来放在托盘上,再慢慢夹,就不会忘了。”镜头二:静仪和新岚也在玩,她们每转一次骰子,就会拿出记录纸,边点数边比一比,“你的多还是我的多”“下次我转的点可能会比你多”。

反思与推进:

幼儿的兴趣点已不是简单的造型,他们在操作表现出对数学探究的兴趣。镜头一中的孩子,由于个体差异,经常会出现漏数现象,还停留在个人游戏中,而同样的玩法,有些孩子就会想办法解决问题,体现了同伴间的互相学习。儿童能与同伴、老师或其他人进行口头或书面的交流会更好地理解和巩固对数的理解,使数学的思维具体化。从镜头二不难看出,在孩子的交流中,她们已经有了合作游戏的意识,萌发了新点子,加入了“比一比每次谁转的点子多”“比一比谁身上的夹子多”等游戏。

在游戏分享交流环节中,我引导幼儿分享交流,并着重表扬了孩子互助,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以及自发“比一比”游戏的创新表现,提出了问题:“两个人一起玩夹子,还有更好玩的游戏吗,怎么玩?”

四、结语

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活动,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以《指南》为依据,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规律,了解幼儿在发展水平、速度与优势领域等方面的个体差异,采取对应的策略和方法,引导幼儿在操作游戏中学习。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和分析幼儿行为的价值,不断调整教育目标、策略,做到观察分析在先,介入和指导在后,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幼儿构建积木游戏研究与指导 篇5

积木是一种结构性游戏,是一种具象游戏,他能够看得见摸得着,这种游戏对于幼儿认知的开发有着一定的好处,人一般最先开始有的是象征思维然后才会慢慢转变成为抽象思维。构建积木所需要的能力是会比幼儿高一点,却没有脱离幼儿的认知范围之内,所以构建积木游戏总体来说是对幼儿成长的一种激发。

玩是孩子的一种天性,幼儿的学习是通过从玩中获得的,玩也是他们在培养自己创造力的时候,在玩的过程中学习是最好锻炼孩子思考能力的方式,通过感知和实际操作来获取一些实质的经验是幼儿发育中需要经历的必然一步,而积木构建游戏刚好能够满足这一需求,积木构建既能欧亲身实践而且能够从中获得知识,而且是具体的知识,幼儿可以理解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培养孩子对事物探索的兴趣,而这一切的本身其实也是对孩子思维能力的提高。

许多研究发现积木对于幼儿来说首当其冲的就是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积木构建的过程中,幼儿需要通过动手进行拼搭、叠加、合并等等一些动作,而这些是对幼儿孩子一系诶关节力量的培养,比如双手的协调能力,平衡能力,以及反应的速度,所以幼儿构建积木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孩子培养自己的动手技能。而在积木构建的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而导致没有办法得出一条逻辑思路的时候,幼儿需要根据自己仅有的经验和当时各积木零件的关系进行构建,而在这一过程中,他锻炼了幼儿的动作思维能力,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为将来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做铺垫。

积木游戏对于幼儿的习惯培养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幼儿时期是培养习惯的好时候,在不伤害幼儿正常成长的状况下,积木构建游戏能够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和观察力,因为在幼儿构建积木的过程之中,他要仔细的回想起自己见过的事物,或者眼前的事物,观察事物的模型特征以及特征之间的联系,而都是对幼儿的一种注意力和观察力的锻炼。

幼儿的阶段而言知识性的灌输对于成长是一种伤害,但是一种精神上或者一种品质的培养对于幼儿的成长而言是深远的,比如在构建积木中和别人的配合,在一些大型构件积木的游戏项目中往往需要合作才能完成,幼儿之间需要相互沟通、协商、分工合作才能完成任务。学习怎么和别人相处,和团队相互配合也是幼儿发展的重要一部分,有利于情商的提高,通过团队合作完成积木构建,可以让孩子之间学会相互信任从而对于自己以后情感以及道德品质也有着积极向上的促进作用。

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是国内家长会购买积木的重要原因也是幼儿园重视构建积木的原因,动作的执行其实是需要大脑的允许的,在进行构建积木的过程之中,其实孩子已经在不停的想积木零件之间的联系和逻辑关系,也是在做选择,构建多种可行的逻辑关系并且在不停的判断,选择出自己感觉最为正确的方式。

但是现阶段国内通过幼儿构建积木激发孩子的思维和兴趣方面做得并不是很好,积木游戏的作用停留在只是停留在幼儿玩具上,并没有做更多地开发,甚至于有部分幼儿从小就有了学习知识的压力,导致对于积木构建没有足够的耐心,而且往往积木构建被家长老师也当做是一种普通的游戏,导致积木的数量有限,并不能构建出复杂的物体,甚至其本身就很单一只能构建同样一种物体,其实这是对幼儿创造力的一种伤害,其实积木游戏的开发性很大,是需要足够的数量以及足够的空间给与孩子不停地创造的。

而且思考是需要时间的,是不能被经常打扰的,据科学研究发现幼儿时期孩子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经常被打断,会影响以后长大之后的注意力的集中,所以给与孩子充足的时间去构建

积木也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国内这种良好的构建积木游戏的氛围很难被找到,在学校由于时间的控制可能孩子在自己心中想象的事物没有构建好就由于时间到了,不允许继续构建,又或者老师会将构建好的事物马上拆掉,都是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巨大的伤害,会导致他们对积木游戏不再那么热衷。积木并不是一项简单的构建游戏,积木构建游戏如果在幼儿成长的路上留下开心积极的回忆,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是思维能力的提升,也是人生中一次美好的回忆。

幼儿的注意力往往难以集中,对于事物的兴趣也停留在很短的时间,如何让幼儿真正对积木产生兴趣,能够对积木更加深刻的理解,是研究幼儿构建积木游戏中很重要的一环。幼儿积木最忌讳的事不停地重复一种拼装思维,如果幼儿构建积木过程中的内容缺乏新意和创造性,幼儿很容易对构建积木游戏丧失兴趣。但是幼儿的认知有限,对于积木的构建一般只会停留在自己印象深刻的画面或者一些表象之中。

但是老师可在在幼儿构建积木的过程中不断地间接性的启发幼儿,帮助他们激发自己的创造能力和想象力,比如在幼儿刚刚开始构建积木之前,首先让他们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多种事物的观察可能幼儿在短时间内还无法接受,可以让他们首先就一个事物,进行多角度全面的观察,相比一些日常的不经意,这种故意的观察往往能够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再让幼儿更具自己的观察,用积木尽可能的构建起来,其实像不像不是关键,关键的是幼儿在这之中学会了观察,同时也思考到了以前没有思考过的东西,对于幼儿来说这是一种思维的刺激。

只要有每次的积木构建之中,幼儿的思想思路一直在变化,他们才会对构建积木有兴趣,思维也得到了不停的锻炼。

构建积木游戏这款游戏是可以锻炼思维以及拔高思维能力的,但是如何运用积木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是需要老师去构建游玩的方式,将构建积木中加入更多自己的思考。让构建积木不仅仅只是一款构建游戏,我们可以将构建积木加入更多的游戏环境,融入到童话世界之中,用孩子门能够听懂的语言去和他们沟通和交流,比如说草原和农场,比如说白雪公主,然后在这些情节的积木上去引导他们构建故事中所需要的道具,比如一匹白马,一朵花等等,这样可以培养他们多方面的思维。

但这只是是思维上的引导,还有动手能力的引导,当构建的事物变得复杂的时候幼儿的能力可能会跟不上节奏而导致构建积木的失败,所以当积木构建由简变难的时候,我们可以交给孩子们一些积木构建的技巧帮助特曼构建更加复杂的事物,或者提前将复杂的积木构建好,并在课堂上面焦教他们搭建。在孩子们积木构建的时候不仅仅是要锻炼他们的思维和动手能力,还要照顾他们的情绪,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够坚持完成自己心中所想。

积木构建游戏要经常的开展,要有想法的开展,只有持续性的开展才会对孩子有着巨大的帮助,就像大脑只有在不停的思考才会越来越灵活,但是又要不停地换着花样的去开展,这也是对老师能力的一种锻炼,所以其实幼儿积木构建是一个非常难去探究的课题,要想真正起到锻炼思维的效果,对于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构建积木游戏其实是有针对性的不同时期的孩子需要开展不同的积木构建游戏,不仅仅是难易程度还有方式,因为不同年龄的幼儿身心的发展水平都会有这一定的差异,突然将积木放在他们面前,低年龄的幼儿会一片茫然,不知道做什么好。

对于 3 到 4 岁的孩子最适合模仿事物进行构建,如何构建不同的形状,往往是大脑中记忆力,或者眼前事物大概的形状,刚开始对于一些更加细节的事物不会去过多的了解,而在 4到 5 岁的孩子更加适合进行情景构建的积木游戏,因为这时候的幼儿的感情和思维方式会有一些改变,所以情景的加入会带来更多的思考,又不至于完全不理解。当孩子到了 5 到 6岁的年级的时候,可以考虑孩子抽象的能力,这时候幼儿会有一些逻辑思维,能够开始有一些想象在其中,比如心目中家等积木构建活动来激发孩子的想象能力,让孩子在思考中成长。

所以积木构建的游戏还需要根据幼儿年龄的不同做出不同而引导。

幼儿游戏的观察与指导 篇6

《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教师重视游戏对幼儿成长价值的同时,也要注重幼儿对游戏的兴趣以及游戏材料投放的适宜性等多方面的因素,真正体现“依据《指南》,创设游戏化的环境,发挥幼儿主体性”。以下是依据《指南》精神对日常工作中案例的分析与反思:

一、基于角色游戏的幼儿兴趣与心理特点分析

新学期开始,中班开设了角色游戏“美甲屋”。教师将美甲屋布局分为操作区和等候区,操作区投放了各式各样的指甲油瓶子。刚“开业”时,美甲屋的生意很火爆,很多孩子都去当“客人”。可是玩了几次之后美甲屋就“停业”了,因为大家都不愿意去玩了,觉得这个美甲屋不好玩。在观察幼儿的游戏过程中,我发现了美甲店“倒闭”的原因: 幼儿在进入美甲屋后,店老板会利用各种颜色的指甲油给客人美甲,但由于考虑到指甲油对幼儿指甲的伤害,老师又要求不能真的涂,而是假装涂指甲油。这样就违背了幼儿游戏的天性,他们的兴趣点在各种好看的指甲油上,可是却不能真的接触到这些好看的指甲油,所以他们慢慢对这个区域里投放的材料失去了兴趣。

一名男孩子想去美甲屋当客人时,同伴笑他,说只有女生才会涂指甲油,小男孩是不会涂指甲油的。中班的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认为男生涂指甲油是羞羞的一件事,所以他们不愿意进入这个区域,这个区域在幼儿的心理选择上就有了性别上的限制。

《指南》教育建议中提出“要珍惜幼儿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要充分认识生活和游戏对幼儿成长的教育价值,把握蕴含其中的教育契机,让幼儿在游戏和交往中感知体验、分享合作、享受快乐”。美甲屋是现在社会流行并且时尚的一个职业,虽然在很多的商场都有美甲屋的存在,可是幼儿日常生活中没有直接的生活经验,游戏中他们缺乏直接的体验,他们只能通过妈妈那里知道美甲是爱美的一种表现,感受不到游戏的快乐。教师设置美甲屋这个角色游戏的目标,与各领域教育目标相互整合是相违背的。

二、娃娃家中教师巧妙推进幼儿游戏

小班幼儿最喜欢的就是娃娃家的游戏,我发现娃娃家游戏进行了一段时间,孩子们玩得很开心,每次扮演爸爸和妈妈的小朋友,很有爱心、负责任地哄他们的“宝宝”入睡,可是哄宝宝睡觉的游戏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那么如何使主题内容进一步推进呢?

《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的语言学习需要相应的社会经验支持,应通过多种活动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语言的内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我们在娃娃家这一游戏中,便利用这一理论知识,对主题内容作进一步的推进。当哄宝宝睡觉这一环节进行一段时间后,教师以客人的角色参观他们的“家”,引导性地说道:“现在已经是白天了,为什么你们的宝宝还在睡觉呢?宝宝是不是应该起床了呢?”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游戏层次便开始推进,幼儿们在娃娃家开始给“宝宝”穿衣服、洗脸、讲故事,甚至带“宝宝”去超市购物,送“宝宝”去学校上学等,从而将各种角色游戏串联在一起玩,以增强幼儿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

三、抓住教育契机,整合教育目标,提升幼儿游戏的综合能力

幼儿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教师需抓住教育契机,整合教育目标,以提升幼儿游戏的综合能力。综合能力即:语言能力、合作能力、独立能力、自主管理能力、模仿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艺术感受力、表现力等。关于幼儿游戏综合能力的提高,下面进行分层阐述:

(一)独立能力、合作能力与自理能力

由于娃娃家内容逐渐丰富,幼儿在娃娃家玩的形式也多样化,如给宝宝做饭吃、拿书给宝宝讲故事、从超市买蛋糕给宝宝过生日等,随着一系列多样化游戏的开展,娃娃家里东西也开始多了,每次结束后老师都要提醒他们将区域内的材料摆放整齐,但是说得多,效果却不明显。于是教师创设情节,对“爸爸妈妈”说:“你好,我是新搬来的邻居,我想参观你们的家,看看你们家漂不漂亮。”这时教师就说:“你们家太乱了,希望我下次来的时候你们家可以整齐点。”我故意走开了,发现娃娃家里的小朋友都在很认真地整理娃娃家,过了一会他们喊我说:“水老师,我们邀请你来参观我们的家,看看是不是很漂亮,你喜欢我们家吗?”游戏中当老师发现孩子的不良习惯,教师尊重幼儿的游戏行为,没有用指令的方式要求幼儿把东西摆放整齐,而是认为这是一个教育契机,用引导的语言介入,启发幼儿改变行为使得客人喜欢参观自己的家。在教师引导下,既不打断幼儿的积极性,调动孩子的主动性,鼓励幼儿主动探究与学习,又提高了幼儿的独立能力、合作能力与自主管理能力。

(二)语言能力、模仿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

幼儿对娃娃家里的角色认识,有很多的生活经验,并且可以满足幼儿心理上对爸爸妈妈角色的崇拜,在游戏中模仿父母的行为。同时材料的投放能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究和学习,例如厨房里的各种小厨具的投放,满足了他们在生活中对做饭的好奇心和兴趣。在这样的游戏中,他们要思考怎么样照顾宝宝,在娃娃家不同的布局房间里可以做哪些事情……由此可见,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模仿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进而为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打好基础。

(三)艺术感受力与表现力

在游戏开展中,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在此游戏过程中,幼儿用积木、图纸等道具构建出房子、小桥、城堡等一件件的“作品”,幼儿在这些作品的构建以及对其他幼儿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感受美,并通过对作品的评价提高感受美的能力,进而又激发出幼儿自由表现美的欲望。因此,幼儿游戏的过程,也是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过程,更是幼儿艺术感受力、表现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在以上的案例中,结合娃娃家的顺利开展和教师的介入指导都是依据《指南》的核心内容,从幼儿现有的经验出发,抓住教育契机,推进幼儿游戏的层次发展,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指南》提出要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娃娃家游戏中教师巧妙地将各领域目标整合,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教师抓住教育契机,教师以客人的方式参与到游戏中,调动幼儿的积极性,用鼓励、支持的方式介入引导幼儿游戏的开展。

通过学习《指南》中的内容和教育建议,结合班级角色游戏的开展,在为幼儿创设游戏主题内容时,应尊重幼儿独特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创造有利的学习机会和条件,注重激发和保护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游戏中抓住教育契机,采用鼓励、支持的方式,调动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幼儿在游戏中主动探究和学习。

幼儿园游戏的创新与指导 篇7

一、借助现代科技,激活幼儿情感

幼儿的理解能力还不强,对于那些比较抽象和深奥的知识很难理解,幼儿教师只有将这些知识变得生动具体才能让儿童很快接受,而在游戏中渗透相关知识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利用多媒体,可以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去感知教学内容,让幼儿的注意力保持较长的时间,让学习知识变得轻松有趣,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情感。

例如教师在教幼儿认识颜色时,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制作了相关的动画课件:教师选择幼儿非常熟悉的卡通形象,把每个颜色制成相应的卡通人物,让这些卡通人物重复出现,让幼儿说出相应的颜色,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有意识地去注意、认识这几种颜色。然后,展示不同颜色的泡泡,当两个不同颜色的泡泡在空中飘动碰到融在一起后,又形成了新的颜色的小泡泡。这个课件既有故事情节,又有悦耳的声音,因而幼儿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很快就认识了各种颜色。还有,教师也可以在电脑上使用金山画王游戏软件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告诉幼儿他们需要完成的任务,由幼儿自己去完成作品,这样的过程既满足幼儿好动的个性特点,又可以让他们享受到创作的成就感。

科技越来越进步,幼儿对现代化设备的接触也必不可少。现代的信息化技术,为幼儿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幼儿的抽象思维很弱,多媒体可以调动幼儿的耳朵、眼睛等感官,让幼儿在轻松的游戏中自然地掌握相关的知识,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资源的优势,可以提高幼儿的感知能力,激活情感。

二、区别年龄特点,做到因人制宜

学前儿童年龄较小,他们没有非常成熟的思想,但他们拥有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想法,做到因人制宜,因地制宜。作为教师,应该准确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并以此为依据,选择难度适中的游戏,进行区别指导,让幼儿通过游戏得到发展。

例如小班的游戏和中班的游戏就要有所区别。小班游戏《手指歌》,目的是让幼儿通过游戏学会辨认自己的手指。教师首先让幼儿学唱《手指歌》,然后引导幼儿一边唱歌,一边根据歌词伸出或者缩回相应的手指。在游戏中渗透每个手指的名称,比单纯的记忆更加有趣和有效。而在中班,游戏的难度应该有所提升,教师提出的要求也要相应提高。中班的《我爱我家》主题游戏,教师为幼儿准备多种生活类玩具,让幼儿利用这些玩具扮演家中的某个角色,体会不同家庭成员的感觉。回家后,让幼儿和父母也一起玩玩这个游戏,甚至互换角色,这样幼儿就可以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也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家的意义。设计适合不同幼儿的游戏,准确引导,可以有效促进幼儿认知水平的提高。

由于幼儿认知水平不同,所以为幼儿设计的游戏不仅要新颖有趣,还要有所区别,不能使用相同的模式,因此对年龄不同的幼儿在进行游戏指导时要采取不同的标准。小班的幼儿理解力和观察力都不强,教师进行指导时就要做到明晰、具体,而中班幼儿的各种素质都有所提高,教师就可以适当加大难度。值得注意的是,不管哪个阶段,教师都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不要强硬指挥,越俎代庖。

三、延伸主题活动,创新区域游戏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很多主题活动都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时教师就要抓住这一契机,延伸相关主题活动的材料,不断扩充区域游戏的内涵。开展区域游戏,教师不能一成不变,而是要注重创新,采取多样化的方法,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者进行手工制作等,从而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

以中班《小问号》主题活动为例,此主题活动目的是让幼儿了解磁铁的性质。教师让幼儿制作小鱼,把磁铁放在里面,然后用绳子系上别针,做《小猫钓鱼》游戏,让幼儿明白磁铁可以吸引金属。但活动结束后,幼儿的求知欲仍然没得到满足,这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制作不同的动物形象,通过操作磁铁让小动物们凑到一起,让幼儿懂得磁铁之间也可以互相吸引。

将主题活动和区域游戏进行融合,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可以帮助幼儿去主动发现生活之美,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注重活动的创新性,紧跟时代的潮流,将生活中的流行因素融入游戏,让幼儿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幼儿游戏的观察与指导 篇8

一、借助现代科技,激活幼儿情感

幼儿的理解能力有限,对于那些比较抽象和深奥的知识很难理解,幼儿教师只有将这些知识变得生动具体才能让幼儿很快接受,而在游戏中渗透相关知识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利用多媒体,可以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去感知教学内容,让幼儿的注意力保持较长的时间,让学习知识变得轻松有趣,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情感。

幼儿天生会对很多事物非常敏感,这些敏感程度会刺激大脑的记忆区,使幼儿能在短时间内高效地进行记忆。例如,在幼儿的思维中,对色彩的视觉敏感度很高,教师在教幼儿认识颜色时不是让他们死记硬背,而是制作相关的动画课件:教师选择幼儿非常熟悉的卡通形象,作为激发幼儿灵感兴趣的切入点,将这些卡通形象中的每个颜色制成相应的卡通人物,让这些卡通人物重复出现,请幼儿说出相应的颜色,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有意识地去注意、认识这几种颜色。教师先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发幼儿对颜色的特殊记忆,然后展示不同颜色的泡泡在空中飘动,当两个不同颜色的泡泡碰到融在一起后,又形成了新的颜色的小泡泡。这个课件既有故事情节,又有悦耳的声音,所以,幼儿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很快就认识了各种颜色,用这种方式,使幼儿在大脑中进行“进阶”式的记忆,这样更加牢固,记忆会比较扎实。另外,教师也可以在电脑上使用金山画王的游戏进行教学:教师先告诉幼儿需要完成的任务,再由幼儿自己去完成作品,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启发和引导,这样的过程满足了幼儿好动的个性特点,而且可以让他们享受到创作的成就感。

幼儿的抽象思维较弱,利用多媒体可以把幼儿的耳朵、眼睛等感官都调动起来,在轻松的游戏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相关的知识,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资源的优势,可以提高幼儿的感知能力,激活情感。

二、区别年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学前儿童因为年龄较小,思想发育不成熟,但是他们却拥有超乎寻常的想象力。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创造思想,并且做到因材施教。作为教师,应该准确掌握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以此为依据,选择难度适中的游戏,进行区别指导,让幼儿通过游戏得到发展。

小班幼儿与中班幼儿虽然仅相差一岁左右,但在智力的发育上却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教学活动时,小班的游戏和中班的游戏就要有所区别。例如,小班的游戏“手指歌”,目的就是让幼儿通过游戏学会辨认自己的手指。教师首先让幼儿学唱《手指歌》,然后引导幼儿一边唱歌,一边根据歌词伸出或者缩回相应的手指。在这个游戏中,教师渗透了每个手指的名称,比单纯的记忆更加有趣而有效,同时,通过这种游戏的方式,也达到了教师与幼儿的一种互动效果,创造出了和谐的氛围。而中班的游戏难度就应该有所增加,教师提出的要求也要相应提高。例如,在进行中班主题活动“我爱我家”时,教师为幼儿准备了很多生活类的玩具,让幼儿利用这些玩具扮演家中的某个角色,去体验不同的家庭成员,并且能够真正地从活动中受到启发,有所成长,并在某种程度上增强幼儿自身的责任感。回家后,教师建议父母和幼儿一起玩这个游戏,甚至互换角色,幼儿基本可以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也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家的意义。设计适合不同幼儿的游戏,准确引导,可以有效促进幼儿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使幼儿整体的认知水平得到提高。

幼儿的认知水平是不同的,教师在设计游戏时不仅要新颖有趣,还要有所区别,不能使用相同的模式,所以,对年龄不同的幼儿在进行游戏指导时要采取不同的标准。小班幼儿的理解力和观察力都不强,教师进行指导时就要做到明晰、具体,而中班幼儿的各种素质都有所提高,教师就可以适当加大难度。但是不管哪个阶段的教学,都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要强硬指挥,越俎代庖。

三、延伸主题活动,创新区域游戏

在幼儿教学活动中,有很多主题活动都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时教师就需要抓住这一契机,延伸相关主题活动的材料,不断扩充区域游戏的内涵。开展区域游戏,教师不能一成不变,而要注重创新,采取多样化的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者进行手工制作等,从而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

例如,设计中班主题活动“小问号”,让幼儿了解关于磁铁的性质。活动结束后,幼儿的求知欲仍然没有得到满足,这时,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理,同时对游戏进行延伸和拓展,教师可以让幼儿制作小鱼,把磁铁放在里面,然后用绳子系上别针,做“小猫钓鱼”游戏,从而让幼儿明白磁铁可以吸引金属。制作不同的动物形象,通过操作磁铁让小动物们凑到一起,让幼儿懂得磁铁之间可以互相吸引。通过这种方式,既能丰富活动内容,又能对幼儿进行知识的延伸拓展,同时为幼儿创造出思维灵感,开发大脑中的未知区域。例如,在进行主题活动“我喜欢的动物”时,先让幼儿去动物园观察小动物,教师再进行美术区域的游戏,同时鼓励幼儿自主活动。现在很流行“手指画”,幼儿不再用笔,而是自己用手指蘸上颜料,勾画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这样的游戏,解放了幼儿的天性,也激发了幼儿的兴趣,真正实现主题活动的意义和内涵。将区域游戏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进,不仅让幼儿在活动中体会到乐趣,而且能激发出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欲望,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将主题活动和区域游戏进行融合,让幼儿在自由的氛围中游戏,可以帮助幼儿主动发现生活之美,并且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注重活动的创新,紧跟时代的潮流,将生活中的流行因素融入游戏,让幼儿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幼儿游戏的观察与指导 篇9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 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符合幼儿的天性, 且与他们快乐生活、健康成长有着密切联系,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 有着极端重要的作用, 它能有力促进幼儿身体的、认知的、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角色游戏区作为幼儿开展典型游戏——角色游戏的主要场所, 是通过教师创设情境、以物代物的材料提供, 鼓励幼儿承担一定的角色来开展的。游戏中幼儿独立自主地确定游戏主题、构思内容、分配角色和制定规则。它虽然是主动的活动, 但其水平的提高、教育作用的实现并不是自然形成的, 而是需要幼儿通过与环境材料的互动、教师适宜有效的指导来实现。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 《幼儿园工作规程》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相关精神要求。

(二)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的客体和事件的方法, 巩固和扩大概念、技能的方法, 是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

(三) 维果茨基的游戏学说:维果茨基高度评价游戏在儿童发展尤其是在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在游戏中儿童似乎是在试图超越他现有的行为水平。儿童在游戏中的表现总是超越他的实际年龄, 高于他的日常表现。游戏是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源泉, 游戏可以创造学前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三、研究的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观察法。

(三) 行动研究法。

(四) 案例研究法。

四、研究的结果

(一) 把握核心价值是角色游戏区设置的关键。

以往教师在设置角色游戏区时, 提供给幼儿动手操作的材料如厨房餐具、食品等较多, 而丰富幼儿游戏情节、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材料则比较单一。材料投放的层次性把握不准, 如:小、中、大班“娃娃家”的材料基本大同小异。缺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游戏经验有针对性地投放材料。在研究中, 我们引领教师准确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 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发展需要创设相应的角色区。为使幼儿获得安全感和心理慰藉, 小班的环境创设更加温馨、生活化, 用班内孩子的名字命名的“××宝宝的家”、“甜甜的糖果店”、“香香的蛋糕房”都深受小班幼儿的喜爱。游戏数量充足、重复, 满足了小班幼儿独自或平行游戏的需要, 而装扮性材料的提供则有助于小班幼儿树立角色意识。中班创设氛围更加开放的“美闻比萨”、“好利来饼屋”, 为幼儿提供更多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而大班则更富挑战性, 创设了邮局、图书馆、银行、开心菜园及超市等主题, 丰富的角色游戏成为孩子们的最爱。

(二) 提供支持性环境材料是角色游戏区设置的重点。

角色游戏作为幼儿的自主游戏, 其教育目标更多蕴含在环境材料中, 以支持幼儿的发展。在研究中, 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需要, 筛选、提供相应的环境材料。

小班角色游戏区的材料更加真实, 更加贴近幼儿生活。“娃娃家”的炊具基本上都是生活中的真实物品, 以引发幼儿的游戏情结。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加, 材料的替代性成分也在逐渐加大, 区域的设置也由固定到开放, 支持幼儿创造性地使用材料, 提高幼儿以物代物的能力。我们逐步减少固定的角色区, 幼儿更多地承担起创设游戏环境的任务。大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主题道具箱和分类道具箱, 充分满足了幼儿自主游戏的需要, 激发幼儿的游戏热情。

(三) 突出幼儿与教师的双主体地位是角色游戏区指导策略的核心。

游戏是幼儿的游戏, 幼儿是角色游戏活动的自然主体。但是, 把幼儿看做角色游戏的主体, 并不意味着教师仅仅是作为“客体”或无所作为的“旁观者”而存在于幼儿的游戏活动之中。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主体和幼儿园游戏活动“教育性”的特质, 决定了教师应当成为角色游戏指导的主体, 而不应当成为幼儿游戏活动中无所作为的“旁观者”。教师作为“角色游戏指导的主体”, 要使自己的主体性在对幼儿的角色游戏活动的组织和指导中得到合理的实现, 必须以尊重和发挥幼儿游戏的主体性为前提。教师应当在尊重“幼儿游戏的兴趣和需要”的前提下去考虑和计划“教师的指导”, 围绕幼儿游戏的兴趣和需要来丰富幼儿的经验。

由于角色游戏的开展都是以生活经验为基础的, 游戏前, 我们都会创造条件带领幼儿走出去。社区的邮局、图书馆、超市、食品店、新华书店、消防队等都留下了孩子们的足迹。每次参观前, 我们都会有意识地引导幼儿通过看、听、问来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 从中了解到社会交往的行为准则和方式方法, 鼓励幼儿向工作人员询问自己想要了解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 既能丰富幼儿的角色经验, 促进游戏的深入开展, 又使幼儿体验到交往的成功感, 更可提高幼儿的交往技能。孩子们学会了与陌生人交往, 能主动向工作人员问好, 能对他人使用“请、谢谢、再见”等礼貌用语。

游戏中, 教师通过做幼儿游戏的玩伴适时介入指导。当发现“酷Baby影楼”的孩子们由于没有顾客而无所事事时, 教师以“经理”的身份介入, 向孩子们提出问题:“咱们的影楼没有人来照相怎么办?”

“我可以拿着照相机到小朋友家里去给他们照相。”“咱们可以做广告, 邀请大家来。”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出谋划策。“那还等什么, 赶快把咱们的好办法去试一试吧!要不然我们的影楼可要倒闭了。”在教师的鼓励下, 孩子们走出去照相, 到“娃娃家”去招揽顾客, 影楼一下子就热闹起来。

游戏后, 将孩子们有效的交往环节与大家一起分享, 既是对这些幼儿的鼓励, 更是与同伴的互动。在玩肯德基游戏时, 一幼儿说:“我刚才坐公共汽车来时, 公交司机也很想来吃肯德基, 可惜没空, 等会儿, 我给他送去算了!”一句话启发了“经理”, 他马上设立了送货上门“热线电话”, 只要打电话, 不论多远都送, 还主动为幼儿园的小朋友送去可爱的小礼物, “生意”也因此“红火”起来。游戏结束后, 教师把这件事告诉大家, 引起了小朋友们极大的关注。这件本来是一个孩子游戏中的事, 经过评议成了大家的事。娃娃商店的小朋友也说:“我们也要送货上门!”“我们要买一送一!”“我们要免费为医院的病人送水果。”幼儿从这件事中学到了如何把“生意”做好, 如何关心别人。在评价环节, 我们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 遵循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

五、课题研究带来的成效

(一) 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精神, 转变教育理念。教师们对于“游戏是儿童的权利”强化了思想认同感。通过课题研究, 进一步向社会、家长宣传现代育儿理念, 全面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精神。

幼儿园表演游戏特点与指导策略 篇10

一、幼儿园表演游戏的性质与特点

1. 幼儿园表演游戏是游戏而不是戏剧表演。

表演游戏与戏剧表演的根本区别在于, 表演游戏是幼儿自己“自娱自乐”的活动, 幼儿只是因为“有趣好玩”而在“玩”, 他们并不是在为“观众”表演。事实上, 他们心中并没有“观众”, 他们也根本不在乎“观众”。“目的在于自身”并“专注于自身”是游戏活动的本质特点。促使幼儿持续活动的原因正是“好玩的”游戏活动本身, 而不是来自外部的要求或奖赏, 在这样的活动中体验到了游戏的愉悦感。

2. 表演游戏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

表演游戏和角色游戏的区别在于, 角色游戏是幼儿自己生活经验的反映;而表演游戏以“故事”为依据的特点决定了表演游戏的“表演性”。从选择和确定所要表演的故事或作品的那一刻起, 表演游戏就已经有了一个规范游戏者的框架。在游戏的过程中, 幼儿会自发地在头脑中将自己的言行与故事情节、人物联系起来。正是基于故事或作品的“再现”要求构成了表演游戏“表演性”的基础, 而且也正是这种“表演性”构成了表演游戏区别于其他类型游戏的根本特征。

3. 表演游戏需要教师的指导。

幼儿表演游戏的一般规律和年龄特点的研究表明, 幼儿的表演游戏要经历一个从一般性表现到生动性表现的发展过程。但是, 幼儿自身并不能完成从一般性表现到生动性表现的提升, 也不能完成从目的性角色行为到嬉戏性角色行为、再到更高水平的目的性角色行为的回归。表演游戏的“表演性”和幼儿表演游戏的一般规律和年龄特点决定了教师对幼儿的表演游戏进行指导的必要性。

二、表演游戏的指导原则

1.“游戏性”先于“表演性”。

在组织和指导幼儿开展表演游戏时, 要遵循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游戏性”先于“表演性”, 游戏性体验是游戏活动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心理成分和构成因素。教师首先应当保证幼儿拥有自由选择和自主决定的权利;对作品或故事的理解和表现以及表现的方式方法, 幼儿应当拥有自己的自由, 而不是听从教师或由教师规定。同时, 教师的指导不能剥夺幼儿的“游戏性”体验。

2.“游戏性”与“表演性”的统一。

表演游戏的“表演性”与“游戏性”并不是互不相容的, 而是可以很好地融合交织在一起的。“游戏性”应当是基本的, 它体现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表演性”则是逐渐提高完善的, 由“一般性表现”向“生动性表现”发展, 作为活动的结果显现出来。所以, 表演游戏的“表演性”并不一定要以牺牲表演游戏的“游戏性”为代价。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一定要学会“等待”, 幼儿的表演游戏从“一般性表现水平”向“生动性表现水平”的提升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它需要时间, 需要“重复”和“练习”。

三、表演游戏的指导方法与策略

1. 观察。

(1) 在日常活动中随机地观察, 敏锐发现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需要, 然后以此为依据, 及时地组织和指导幼儿开展相应的学习活动。 (2) 在游戏中进行班级整体扫描式观察, 观察幼儿的表情、言行, 判断他们是处于积极主动的活动状态还是无所事事的消极状态, 判断空间材料是否适合幼儿活动需要。 (3) 在游戏中有重点地个别观察, 注意小组幼儿或个别幼儿的特定需要, 适时适度地提供帮助。

2. 提供材料。

在表演游戏中, 教师提供材料的目的是支持幼儿的活动, 而不能仅仅把材料当做“道具”。因此, 什么时候提供什么样的材料, 应当根据幼儿活动的实际需要。当幼儿还没有产生对材料的需求时, 教师不必立即呈现自己认为必要的材料或“道具”。

3. 记录。

记录的对象是活动过程及其结果, 包括:幼儿的各种作品、所搜集和使用的有关物品和材料、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言谈及行为表现的描述等等。其形式包括图画、实物、照片、录音、录像、幻灯、文字说明等。记录的主体既包括教师, 也包括幼儿。

总之, 表演游戏是一个创造空间很大的游戏, 教师要充分把握表演游戏性质特点和幼儿年龄班特点, 并在游戏中进行有效指导, 这样幼儿的表演游戏水平就会得到有效的提高。

摘要:幼儿园教师在表演游戏中观念层面和行为层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她们不能正确理解表演游戏的概念、游戏组织与实施忽视幼儿的兴趣与需要, 控制程度高, 指导不够深入, 针对性不强, 表演游戏评价以结果评价为主等。

幼儿游戏的观察与指导 篇11

关键词:中职;学前专业;语言教育;游戏化教学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是幼儿园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幼儿语言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掌握幼儿园不同类型语言教育活动的方法策略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上岗前必须掌握的一项专业基础性技能。但是单一枯燥的教学不符合中职学生的特点,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对象是幼儿,幼儿在幼儿园最基本的活动是游戏,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也必须懂得如何利用游戏的方法开展活动。同时,游戏也是学生之间愉快交流的平台,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方式。基于这几点,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的教学中融入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掌握不同类型语言教育活动的方法策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游戏化教学的意义

1、游戏化教学符合学生的年龄和专业特点。进入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文化基础差,从小在学习上的挫败感较强,对学习缺乏兴趣。很多学生之所以坐在教室里,不是因为想读书,或者喜欢这个专业,更多的是家长要求她们来学校的,但是她们很活泼,也爱玩。在这样的情况下,单一枯燥的讲授教学方式不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会让她们更加无心学习。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而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莫过于游戏。因此,对于一个基础薄弱、对学习缺乏兴趣的中职学生来说,在课堂上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开展游戏化教学,通过游戏来激发她们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轻松欢快的游戏氛围中掌握知识。

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对象是幼儿,幼儿在幼儿园最基本的活动是游戏,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也必须懂得如何利用游戏的方法开展活动。教师能在中职学前专业课堂上结合游戏开展教学活动,符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也能让学生掌握游戏教学的方法技巧,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积累经验。

2、游戏化教学能寓教于乐,轻松收获新知。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结合好玩的游戏形式,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丰富多彩的游戏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她们主动参与学习,在玩中学,学中玩,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轻轻松松收获新知识。

二、游戏化教学在幼儿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中的运用

1、示范游戏,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在中职学前专业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的课堂上,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不受学生欢迎,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结合幼儿语言教育的内容,在教学中模拟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用幼儿园常用的游戏导入课堂活动。比如,手指游戏,绕口令,正反话游戏等。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大大提高,并能很快地进入角色。

2、設计游戏,寓学于乐。在幼儿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的实际教学中,根据学前教育对幼儿教师培养的要求,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让学生以任务的形式设计游戏,寓学于乐。比如,在学习“听说游戏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这部分知识时,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听说游戏活动,并尝试小组合作设计听说游戏。我会先给出一首儿歌《小兔吃青草》:“小白兔,跳跳跳,一跳跳到草地上,吃吃吃,吃青草,吃吃吃,吃个饱。”引导学生分析儿歌,并提问:如果用这首儿歌来设计一个小班的听说游戏,你会怎么设计?然后给时间她们小组讨论,让她们大胆地进行设计。设计好后,抽出两个小组的作品,师生一起点评。最终明白,听说游戏由教师设计组织,有明确的语言学习指向目标,并有一定的游戏规则。在听说游戏中提高幼儿倾听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这样的游戏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理论学习转化为技能训练,并能寓学于乐。

3、组织游戏, 玩中学,学中玩。在幼儿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引导部分学生组织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以优秀示范的带头作用,整体提高学生的实际组织活动的能力。比如,当学生设计好小班听说游戏《小兔吃青草》后,便可鼓励学生按照设计思路来组织游戏。一人模拟幼儿教师,一小组学生模拟小班幼儿,进行游戏。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学生不但得到了快乐的体验,还能在玩中学习组织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真正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

三、游戏化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游戏化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学习氛围更浓厚。但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游戏形式,必须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和内容,寻找到最切合的点来设计游戏。方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并不是为了游戏而游戏。其次,中职学前专业幼儿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在实际的教学中,更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一对一指导等教学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提高中职学前专业幼儿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的教学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中职学前专业幼儿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教学的质量,我们应该结合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深入探讨中职学前专业幼儿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游戏化教学,优化教学模式,提高学前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学前专业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梁燕.对于学前语言教学游戏化的探究[J].小作家选刊.2013.3

[2] 王际华.中职幼师专业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教学模式研究.中国校外教育[J].2015.12

[3] 陈林岚.开展游戏教学 生成有效课堂[J].学术研究.2014.9

[4] 毛泽洲.如何有效开展游戏教学.中小学学校管理[J].2014.3

[5] 陈顺武.中职学生学习特点分析及对策.2013.11

幼儿游戏的观察与指导 篇12

一、观察了解—指导游戏的依据

教师可以根据观察幼儿的游戏情况来对幼儿游戏行为加以分析:给幼儿提供游戏时间、空间是否合适, 材料的投放有没有问题, 幼儿近来的兴趣是什么, 认知经验和社会性水平哪些方面有了进步, 还存在什么问题等。通过观察分析教师再决定指导的对象和方式, 在什么时候或什么方式参与幼儿的游戏过程, 哪些幼儿需要帮助, 需要什么样的帮助, 等等。观察可以是对游戏的全面观察, 也可以是对具体对象的重点观察;可以有即刻观察的分析调整, 也可以是过程后的分析调整。观察可以通过站在旁边看、听或与幼儿交谈来进行, 也可以通过与幼儿共同游戏进行。通过观察, 教师可以判断幼儿行为的意义, 确定指导的必要性和针对性。

二、教师自身—指导游戏的媒介

1. 游戏者

这是教师以与幼儿同样的游戏者身份, 通过游戏的语言和行为对幼儿游戏进行指导。当教师投入到幼儿的游戏活动中, 往往能够吸引幼儿玩得更有兴趣, 因为幼儿年龄小、能力弱, 游戏的玩法技能相对比较缺乏, 教师的参与往往使游戏有更多的变化和情节的深化。教师可通过模仿幼儿的游戏来对幼儿游戏施加影响, 如:涵予在建构区用积木搭“大高楼”, 但他把小块积木放在下面, 大块积木放在上面, 因此“大高楼”总也搭不高, 站不稳。在这种情况下, 我坐到他身边, 也拿一堆积木搭“高楼”, 一边搭一边说:“我把大积木放在下面, 小积木放在上面, 这样我的大高楼就能搭得很高, 很高。”教师所采用的这种平行游戏的指导方式可以传递成人对幼儿游戏关注的态度, 增进幼儿游戏的兴趣, 同时成人的行为本身已成为幼儿可参照的范例或榜样, 便于幼儿掌握游戏技能。

教师还可直接参与到幼儿游戏中, 与幼儿一起共同游戏, 扮演适宜的角色加入幼儿游戏。在和幼儿共同游戏的过程中, 能了解幼儿想法, 帮助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或扩展情节, 丰富幼儿游戏的内容, 提高幼儿游戏的能力和水平。如教师扮演的客人到娃娃家假装发现娃娃发热, 并劝“爸爸妈妈”带娃娃去看病;教师扮“顾客”到“商店”买商店里没有的东西, 由此可以引发幼儿自己寻求代替物, 发挥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 旁观者

教师以旁观者身份对幼儿游戏进行指导, 能更明确直接地向幼儿传递教育的意图, 而且也便于同时影响更多的幼儿。如:孩子们偏爱哪一类游戏;哪些孩子是有领导游戏的能力;哪些玩具能引起孩子们的游戏兴趣;游戏时空是否合适;材料的投放有没有问题;幼儿认知经验和社会性水平哪些方面有了进步, 还存在什么问题等。但教师须特别注意尊重幼儿的游戏兴趣和愿望, 切忌以成人意志代替幼儿意志。如, 当教师看见扮演妈妈的幼儿烧饭不像样时, 主观地让其看老师的示范, 再让该幼儿照着做一遍, 这是教师对游戏进程进行的不恰当干扰, 从根本上剥夺了幼儿自主自由游戏的权利。

三、游戏材料—指导游戏的助力

1. 多提供有转换性的游戏材料。

开放性的、能转换的游戏材料隐含着多种玩法, 幼儿通过试验物体的运动或观察物体的变化, 可以了解物体和自我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 获得直接经验。同时, 游戏材料本身具有暗示性, 能诱发幼儿主动地去使用、去接触。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将同一材料用于不同的游戏中, 提高其使用价值。这就需要材料具有多变性和多功能性, 用于以物代物、一物多用。我在班里设立了一个材料箱, 里面有教师、幼儿及家长带来的各种废旧材料, 幼儿在游戏中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取用。比如牙膏盒, 在建构区可以把它作为围墙, 广告纸可以用来包馄饨……每种材料在每个幼儿手里都有它不同的用途, 使幼儿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2. 新旧玩具和材料之间应保持一定的比例。

有了大量的游戏玩具和材料, 接着就有一个如何呈现、如何提供的问题。保持适度的新奇能引起认知的不平衡, 激发幼儿良好的行为动机;相反, 若一阶段或一次活动中所呈现给幼儿玩具和材料全是新的, 或全是旧的, 均不能促使幼儿保持良好的知识兴趣和操作动机。因此, 要经常注意保持新旧玩具和材料的适当的动态性的比例。一方面, 留下部分原有的玩具和材料, 让幼儿带着新的想法使用以前使用过的玩具和材料, 持续地发现、探索、游戏。另一方面, 也可将旧的玩具和材料移至新的位置, 以激发幼儿想出新的玩法。

四、交流体验—指导游戏的契机

1. 启发交流, 共同分享游戏中的体验。

游戏中幼儿有成功、满足的快乐或失败、不如意的情绪体验。教师应鼓励幼儿把自己在游戏中的所见所闻、情绪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共享。这样不仅增添了游戏的兴趣, 而且提供了幼儿表现和发展的场所, 同时也使幼儿间有更多的双向交流、平行学习的机会。通常的指导语可以是“把你在游戏中最快乐、有趣的事情讲给大家听一听, 好吗?”“你有什么好的经验要向大家介绍?”, 等等。

2. 自发交流, 共同探讨游戏中的问题。

幼儿在游戏中常常会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 有的解决了, 有的没解决。引导幼儿评论、发表各自的意见, 是一个语言发展、情感表现、思维创造、社会交往与人格实现。通常可以采用“游戏中有什么困难问题需讨论吗?”、“谁能帮助解决他们的问题?”、“为了使下次游戏玩得更开心, 还需要做什么?”等导语共同探讨游戏中的问题, 提高幼儿游戏的水平。

总之, 幼儿游戏是愉悦性与教育性的统一, 是教师与幼儿教与玩的互动。在幼儿游戏过程中的指导是教师利用游戏教育幼儿, 促进幼儿发展的关键环节。我们应做一个会指导游戏的老师, 不断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 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摘要: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在游戏中, 幼儿积极的活动则离不开教师及时、恰到好处的指导, 教师具有启发性的引导更能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本文就幼儿游戏过程中老师的指导策略进行了一些探析。

上一篇:系统脆弱性论文下一篇:教授就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