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2024-08-17

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共8篇)

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篇1

(6)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包括幼儿绘画教育活动、幼儿手工教育活动和幼儿欣赏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每种类型教育活动的教案设计,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准备和活动过程、活动延伸等几个步骤。

每个具体教育活动目标的设计,最直接的依据是年龄阶段目标,但要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和上次美术活动的情况,目标的内容要考虑幼儿认知、情感和技能三方面的整合,并符合一定的表述要求。

活动准备一般包括知识经验的准备和工具、材料的准备,有些是教师所做的准备,有些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做的准备。

活动延伸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是指围绕本次活动的主题、目标,在活动后的游戏或美工区(角)中,适当安排一些相关的内容来巩固幼儿初学的新经验、新技能。活动延伸还可把绘画活动与幼儿园的其他各科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促进幼儿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幼儿园绘画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幼儿园绘画教育活动过程,包括创作引导、作业辅导、作品评价几个主要步骤。其设计与指导如下所述。

(一)创作引导

1.导入活动2.讲解示范。3.交代本次活动的具体要求。

(二)作业辅导

(三)作品评价

二、手工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一)泥工教育活动过程的设计与指导

1.导入活动。2.讲解示范。3.作业辅导。采用巡回指导、分层指导的方法。4.评价作品。以积极鼓励为主,教师评价与幼儿评价相结合。重点指导幼儿评价是否按照技能的要求塑造的。

(二)纸工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纸工包括粘贴、撕贴、折纸、剪纸等。

导人活动、作业辅导、评价作品同泥工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讲解示范:

1.粘贴2.撕贴3.折纸4.剪纸

三、幼儿园欣赏教育活动过程的设计与指导

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是对美术作品、自然景物、环境布置的具体可视形象的欣赏。

美术作品的选择,应注意复制品的印刷质量要尽可能与原作接近,并且画幅要尽可能大一些,以便让幼儿能看清楚。

在欣赏活动中,教学方法的运用很关键。首先,教师要注意调动幼儿审美的积极性,启发要做到饱含感情、充满兴趣

活动开始时,教师不要急于作讲解分析。因为教师的讲解极易给幼儿造成思维定势,影响幼儿自身主动的感知和体验。其次,教师不要过多过深地讲解分析,避免对幼儿进行填鸭式的灌输;应主要通过提问的方法,对幼儿加以引导·,使他们沿着一定的程序积极地进行思考、联想、感受,提高审美能力。教师的总结应事先设计好,做到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使幼儿能理解;语言要充满联想,以调动幼儿的情感与想像。

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篇2

2010年7月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首次将学前教育纳入国家教育发展规划。2012年9月, 教育部颁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而这“五大领域”的整合与灵活生成内容即《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的主要内容。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 又掌握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 高职院校要对这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相应教学也应适应现行学前教育体系发展, 在课程教学中加以改进,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适应现代幼儿教育的学前教育专业高技能人才。

二、《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多年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现行《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教材的选择陈旧

现行《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教学多以一本教材为蓝本, 而教材多半为纯理论知识讲解, 部分教材含有案例分析, 但案例是相当老式没有创新性的案例, 根本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 且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学会的不仅是一些基本的方法原理, 而且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更是利用这些方法和原理组织实践活动。因此, 现行教材难以让师生达到这门课程所需达到的学习目的。

2.教学方法手段老式

现行《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 教师习惯整堂课灌输式教学, 学生只能被动学习, 导致师生对幼儿园活动的组织只能进行高谈阔论的演讲, 一旦进入幼儿园就力不从心, 所学的设计与指导方法缺乏实践性、针对性, 更缺乏有效性, 导致“学”与“用”脱节。另外, 多数院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缺乏多媒体技术的使用, 甚至让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产生厌烦情绪。

3.师资力量薄弱

《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的主要内容包含几大模块:幼儿园健康、语言、数学、科学、社会、美术、音乐、生活、区角游戏, 可以看出这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多元化课程, 但是对教师而言, 要求教师对本门课程所有的技能都完全精通是完全不可能的。据调查, 现行本门课程教师的配备每班仅一名教师, 而且很多教师都是直接从高校出来进入高校的, 根本没有下园实践的经验, 为本门课程的高标准开展造成不便。

4.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据调查, 某些高职院校对这门课程度的考核多为简单地进行卷面考核, 根本无法考查学生对幼儿园活动进行设计和指导的应用能力, 导致学生在考试前死记硬背, 只是学会基本理论知识, 对活动和方法一知半解, 为其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埋下隐患。

三、对今后《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改革的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 笔者认为应该对《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的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1.教材改革

鼓励教师自编或与品牌幼儿园合作, 编著《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教材, 这样才能以幼儿园一线资料为基础, 引进更多有用的、学生今后会在工作岗位上经常遇到的最新案例与问题, 并让学生接触更多的适合幼儿成长与学习的新的游戏及特点, 为其以后走上岗位设计与指导新的活动提供灵感, 并提高其学习兴趣, 使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和传统老式教学手段, 多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 使用教学课件, 并通过案例教学法、角色模拟法等新式教学方法, 构建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在讲授理论的过程中, 采用播放一些有关视频和社会新闻等方式, 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 撰写总结报告,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更直观地演示教学内容, 加深对理论教学的理解。通过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 将典型工作任务模拟实训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 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动手操作, 培养职业能力。

3.加强师资力量

针对本门课程的特点, 对教师综合技能和实践的要求较高, 因此要提高教学水平, 必须增强师资力量, 主要应在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是应对本门课程配备不只授课教师, 应选择精通各个模块的多个教师, 这样才能保障每一个模块的学习都有强硬的师资力量作保障;二是在授课教师的选择上, 应选择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 或者请本地品牌幼儿园园长及业务骨干教师进入课堂;三是学院应提供教师下园实践的机会, 让相关教师从实践活动中总结经验, 提高自身技能, 并为课堂引进一些新的实际案例和问题供学生探讨。

4.考核方式的改革

以往简单的考核方式并不能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应改变以往单一的考核形式, 对学生进行分模块、多元化的考核, 并结合学生平时课堂讨论、角色模拟情况、活动组织情况与笔试结果等进行考核, 旨在考核其综合技能与实际组织与设计活动的能力, 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及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严碧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背景下幼儿园体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再思考[J].福建教育, 2014 (1) .

[2]李季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幼儿美术活动设计思路与指导策略 篇3

【关键词】幼儿教育;美术教学;思路策略

Children in art activities and guidance strategy of design ideas

Yi Linlin

【Abstract】Art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children from the creation of scenarios, ask questions, guide discussions, encourage creativity and show judge, and this is to encourage innovation, stimulate creativity for the purpose. Children learn skills from their content generated by, attracted by the strong desire to self-expression.

【Key words】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rt teaching; Thinking Strategies

1 如何设计一次活动

1.1 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时应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在客观判断幼儿现有水平得基础上,确定幼儿下一阶段经过努力可能达到得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适度。

1.2 选择内容:

我认为幼儿学习技能来自他们在内容的吸引下产生的强烈的自我表现的愿望。如在教幼儿学画人物头部转动的动态时,我选择了“观测流星雨”这个热点话题,以“观测小组记录每一颗流星”为内容,启发幼儿尝试表现每一个“观测者”的动作。于是,围绕这一有趣的情景画出向不同方向转动的头部动作,就很自然地成了孩子们得主观愿望和需要。

1.3 调整教学过程:

通常幼儿美术教学过程由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讨论、鼓励独创和展示判断,这是以鼓励创新、激发创造为目的的。

创设情景指的是将情景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其成为诱发创作动机、引导幼儿学习技能的推动力;提出问题指的是围绕内容与方法提出问题,让幼儿观察、思路;引导讨论指的是师生共同参与讨论,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思考那些没有统一答案的问题;鼓励独创指的是鼓励幼儿按自己的体验大胆表现,努力超越自我;展示判断指的是给幼儿展示同伴作品的机会,让幼儿通过比较自己与同伴的作品来进行判断和自我评价。

2 如何指导幼儿绘画

幼儿美术创作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幼儿的创作是个体化的。经过长期教学时间,我认为把握以下一些指导策略会使美术教学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2.1 不断提出疑问:

当幼儿经常采取某种造型形式、表现方法时,教师可以提出疑问让幼儿改变思路,以避免形成一种僵化的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例如当幼儿选择红色画太阳时,教师可以提问:“其他颜色可不可以用来画太阳?”当幼儿用彩条画太阳时,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怎樣的彩条才更像阳光呢?”

2.2 帮助幼儿建立求新、求变的创作思路。

我认为应提倡幼儿创新,使作品不同于自己以前的创作。如画鸟时,我不但鼓励幼儿画自己喜爱的鸟,也鼓励幼儿画想象中的鸟,头、身体、翅膀、羽毛、眼睛、嘴巴什么的都能变。幼儿通过自己的创作表现了美好的愿望,由此带来的惊喜和成就感变成为幼儿继续进行创造的动力

2.3 教幼儿学会修改图像:

教师应是幼儿懂得完成作业和对待工作一样,应该是完整的,不能半途而废或因不满意而气馁,应鼓起勇气,设法修正,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有些自信心不强的幼儿,常常一画错或一不满意就换一个地方画,或把纸翻过来重画,或坐着发呆直至换一张纸为止,这是极不好的习惯,对培养幼儿不怕困难、有始有终的学习习惯不利。针对这一现象,我有意识地组织一次教学活动,如“印绳”、“打翻了墨水”、“圆圆找朋友”等,引导幼儿画“错”的时候,我就启发幼儿结合创作内容,对已有的图像进行大胆想象,并用改变图像、添加特征等方式进行弥补。

总之幼儿美术活动的设计思路主要考虑幼儿为主体,充分发挥幼儿想象,争取让幼儿画出自己的作品。

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篇4

陈文经 经过本学期的《幼儿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教学,本人认为要将本课程教学好,作为教师首先要了解和掌握以下内容:儿童是怎样学习数学的?这个问题既简单又复杂。简单的理由是,他们几乎在不经意间就学会了数数。尽管开始时是胡乱地数,但逐渐地,他们就记住了正确的顺序,并且还能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做简单的加减运算„„这一切似乎都顺理成章。然而,这对幼儿来说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事实上,幼儿的数学概念从萌发到初步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而这一切都缘于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

一、数学知识的特点

前面已经阐明,数学是对现实的一种抽象。1,2,3,4„„等等数字,绝不是一些具体事物的名称,而是人类所创造的一个独特的符号系统。正如卡西尔所言,“数学是一种普遍的符号语言——它与对事物的描述无关而只涉及对关系的一般表达”。也就是说,数是对事物之间关系的一种是一种高度抽象化的逻辑知识。

幼儿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并不像记住一个人的名字那样简单,实际上是一种逻辑知识的获得。按照皮亚杰的区分,有三种不同类型的知识:物理知识,逻辑数理知识和社会知识。所谓社会知识,就是依靠社会传递而获得的知识。在数学中,数字的名称、读法和写法等都属于社会知识,它们都有赖于教师的传授。如果没有教师的传授,儿童自己是无法发现这些知识的。物理知识和逻辑数理知识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和物体的相互作用来获得,而这两类知识之间又有不同。物理知识是有关事物本身的性质的知识,如橘子的大小、颜色、酸甜。儿童要获得这些知识,只需通过直接作用于物体的动作(看一看、尝一尝)就可以发现了。因此,物理知识来源于对事物本身的直接的抽象,皮亚杰称之为“简单抽象”。逻辑数理知识则不同,它不是有关事物本身的性质的知识,因而也不能通过个别的动作直接获得。它所依赖的是作用于物体的一系列动作之间的协调,以及对这种动作协调的抽象,皮亚杰称之为“反省抽象”。反省抽象所反映的不是事物本身的性质,而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如幼儿掌握了橘子的数量“5”,就是抽象出了这堆橘子的数量关系特征,它和这些橘子的大小、颜色、酸甜无关,也和它们的排列方式无关:无论是横着排、竖着排,或是排成圈,它们都是5个。儿童对于这一知识的获得,也不是通过直接的感知,而是通过一系列动作的协调,具体说就是“点”的动作和“数”的动作之间的协调。首先,他必须使手点的动作和口数的动作相对应。其次是序的协调,他口中数的数应该是有序的,而点物的动作也应该是连续而有序的,既不能遗漏,也不能重复。最后,他还要将所有的动作合在一起,才能得到物体的总数。总之,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决定了幼儿学习数学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逻辑的思考的过程。它必须依赖于对各种逻辑关系的协调,这是一种反省的抽象。

二、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准备

幼儿从小班开始就能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分类活动。但是在他们的思维中,还没有形成类和子类之间的层级关系,更不知道整体一定大于部分。在幼儿头脑中,整体与部分之间并没有形成包含关系,而是并列的两个部分的关系。他们至多只是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来理解包含关系,而决没有抽象的类包含的逻辑观念。

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观念,这为他们学习数学提供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这些逻辑观念又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也就是说,它们非常依赖于具体的动作和形象。如果这些问题是和直接的、外化的动作和形象相联系的,幼儿则有可能解决,如果是较为间接的、需要内化于头脑的问题,幼儿就无能为力了。这个现象,正是由幼儿思维的抽象程度所决定的。幼儿虽然能够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但是幼儿的逻辑思维,是以其对动作的依赖为特点的。抽象水平的逻辑要建立在对动作的内化的基础上,而幼儿期正处于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具体表现为幼儿常常不能进行抽象的逻辑思考,而要借助于自身的动作或具体的事物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表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幼儿时期的表象能力发展迅速,这对于他们在头脑中进行抽象的逻辑思考有重要的帮助作用。但是从根本上说,表象只是提供了幼儿抽象思维的具体材料,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取决于他们在头脑中处理事物之间逻辑关系的能力。总之,无论是形象还是表象,它们都是对静止事物或瞬间状态的模仿,属于思维的图像方面;而思维的运算方面,即对主体的外部动作和内部动作的协调,才是构成逻辑的基础。幼儿思维抽象性的发展,实际上伴随着两个方面的内化过程,一是外部的形象内化成为头脑中的表象,二是外部的动作内化成为头脑中的思考。而后者则是最根本的。

正由于幼儿尚不能进行完全抽象的思考,他们学习数学也必须要依赖于具体的动作和形象。借助于外部的动作活动和具体的形象,幼儿能够逐步进行抽象水平的思考,最终达到摆脱具体的事物,在抽象的层次上学习数学。

三、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

1.幼儿学习数学开始于动作。

自从皮亚杰提出“抽象的思维起源于动作”之后,这已经成为幼儿数学教育中广为接受的观点,经常能观察到,幼儿在学习数学时,最初是通过动作进行的。随着幼儿动作的逐渐内化,他们才能够在头脑中进行这样的对应。幼儿在最初学习数数的时候,也要借助于手的点数动作才能正确地计数。直到他们的计数能力比较熟练,才改变为心中默数。

在学习加减运算时,最能帮助幼儿理解加减的数量关系的方法,就是让幼儿进行合并和拿取的操作,让幼儿在实际的动作中理解两个部分如何合为一个整体、整体中拿走一个部分还剩下另外一个部分。而那些不能摆脱实物进行抽象的数字运算的幼儿,正说明他们还需要动作水平上的操作。在这时给予他们摆弄实物的练习,既符合他们的心理需要,也有助于他们的学习。

2.幼儿数学知识的内化要借助于表象的作用。

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开始于外部的动作,但是要把它们变成头脑中抽象的数学概念,还有赖于内化的过程,即在头脑中重建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表象的作用即在于帮助幼儿完成这一内化的过程。

过去有些不适当的做法把表象的作用无限地夸大,甚至以为幼儿学习数学就是在头脑中形成数学表象的过程,于是通过让幼儿观看实物或图片、教师讲解数学概念的方法进行教学,试图让幼儿在头脑中“印下”数的表象、加减的表象。现在看来这样的方法并不符合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不过,如果能在幼儿操作的基础上,同时引导幼儿观察实物或图片及其变化,并鼓励他们将其转化为头脑中的具体表象,不仅能帮助幼儿在头脑中重建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于幼儿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有益无害。例如在学习加减运算时,在幼儿进行了一定的操作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让幼儿观察一幅图中物体之间的关系来理解加减,或者通过三幅图之间的细微变化来表现加减的关系,甚至通过口述应用题让幼儿自己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并进行运算,这些都有助于幼儿在抽象的水平上进行加减的运算。

3.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要建立在多样化的经验和体验基础上。

由于数学知识是一种抽象的知识,它的获得需要摆脱具体事物的其它无关特征。而幼儿对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意义的理解,却是从具体的事物开始的。可以说,幼儿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所依赖的具体经验越丰富,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就越具有概括性。因此,为他们提供丰富多样的经验,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的抽象意义。比如在认识数字3时,让幼儿说出各种各样可以用3来表示的物体,而且让他们知道,凡是数量是3的物体,无论它们怎样排列,都是3。这样幼儿就可以对数字3的抽象意义有所了解。

此外,语言在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很重要。数学是一种精练的语言,而语言则是思维的工具。幼儿在进行数学操作活动中同时用语言表达其操作过程,能够对他的动作实行有效的监控,并提高其对自己动作的意识程度,从而有助于动作内化的过程。

5.幼儿数学教育知识的巩固有赖于练习和应用的活动。

幼儿数学教育知识的掌握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幼儿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同化外部世界,同时也建构着新的知识。以数数的策略为例,幼儿起初是通过直觉的判断比较数量多少,实际上是根据物体所占空间多少来判断。这一策略有时是有效的,但有的时候就会发生错误。我们观察到的有些小班幼儿不能正确比较数量多少,就是因为他用了一个不适合的认知策略来同化外部的问题情境。在这个时候,尽管幼儿知道一一对应和点数也是比较数量多少的方法,但决不会自觉地运用一一对应或点数去比较多少。

在平常的教学中,只有通过自己认真仔细地观察 幼儿对数学学习的特点,才能理解与掌握教材中的理论慨念,通过分析教学活动中的设计指导案例 才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出切合实际的高质量的幼儿数学教育活动。

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篇5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作为一名教师并不容易,而作为一名深受幼儿和家长亲睐的教师更不容易,其肩负着是无数人的希望和重托。对新时代的教师也无疑是一次对知识、教养能力、综合素养的考验,其中教师对教学活动设计就是一个值得研讨的问题。一节成功的活动设计,不仅能教会幼儿许多本领,对我们老师也是一种成功,那么如何设计一节优质的教学活动是我们老师值得思考的,在我们选择一节活动时,选材很重要,同时也需要教者有过硬的教学能力。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在论述了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原理的基础上,从幼儿园不同结构化程度的教育活动和幼儿园各学科(领域)的教育活动两个维度详细陈述了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在论述了幼儿园课程与教育活动关系的基础上,阐述了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选择和组合等问题。

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遵循哪些原则?(一)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二)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

(三)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曾念过一篇文章讲的是圆圆小时候非常喜欢画画,上幼儿园时选择了一个学画画的特长班。有一次老师留了一幅作业,要求画小朋友们在草地上玩耍的画面,并承诺选出画的优秀作品放到幼儿园长廊里展览一段时间。画家之后圆圆用彩笔画的非常用心,甚至连吃饭都不愿意停下来。画出来的画面非常的漂亮,红红的太阳,绿色的草地、蓝色的云,上面有几个玩耍的小朋友,旁边还有一条“粉色的河流”,为了表示出是河流还画了几只鱼儿。画完了,她的妈妈表扬她画的非常的漂亮,并问她河流为什么要画成粉色的?圆圆说因为她觉得粉色特别的漂亮,就画了。

这幅令圆圆非常引以为傲的图画结果没有被幼儿园老师选中,原因就是“河流不能是粉色的,应该画成蓝色的;白云也不能是蓝色的”。圆圆回家后把这个原因跟她的妈妈说了,并问妈妈“河流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圆圆的妈妈从自来水里接了一碗水让圆圆说是什么颜色的,圆圆说是白色的。然后妈妈又把水放到了一个红桶中,让圆圆看是什么颜色的,圆圆答不出来。妈妈把水一边倒出来一边让她分辨是什么颜色的。她的妈妈说对,水流是透明的,没有颜色的。

那没有颜色的水应该用什么颜色的彩笔来表示呢......如果要求我们要画的准确无误,就永远找不出一根可以画出河流的笔。

妈妈接着说了,一幅画只有好看不好看,没有对于错。你可以运用任何大胆的颜色,只要你喜欢,河流可以是粉色的,只要你喜欢,你可以用任何的颜色!

——圆圆妈妈企图用这种观念来影响圆圆,呵护她的想像力,却没有能力带着弱小的孩子一起去迎接中国当前教育中的束缚及桎梏的东西。中国教育中这种条条框框的方式禁固了孩子们许多灵光突现的想象力,甚至抹杀了他们敢于去想像和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情感及喜好的能力。

是啊,想想自己小的时候,也很喜欢画画。可是每次画画时,爸妈都是以画的像或不像来评价我画的好坏。以致于我幼小的心灵中只认为画画就要画的像,不知道我从什么时候开始就不会用画笔来表达我心中想象着的东西了,只会照着某物,用我稚嫩的画笔尽量把它画到最像。是什么扼杀了我还是孩童时本应丰富多彩、无拘无束的想象力?恐怕就是当代教育中的那请所谓的“应该”和“不该”吧。

我们无力和宏观的教育做斗争,只能尽量的做好身为家长的责任,好好保护孩子幼小、奇妙的心理世界吧。

大教育家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作为教师也要善于反思。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基础是让教师体会到反思意识的重要价值和反思能力对专业成长的作用,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重点是让教师掌握一定的反思策略。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批判的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依据,通过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的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的思索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即教师以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及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其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具体而言,教师要善与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进行反思,也要善于通过阅读思考反思比较自己的实践效果,从其中发现差距。

在实践与反思中,我觉得幼儿园的活动设计,必须以促进幼儿发展为出发点。教育活动设计应适应幼儿水平,对所提出的教育目标,既不可任意拔高,也不能盲目滞后。内容应以幼儿身心发展的成熟程序为基础,注重幼儿的学习准备。幼儿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活动设计应促进幼儿内部矛盾的产生并解决,促进幼儿尽早尽快地获得发展。教师不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幼儿今天知道了什么,明天将学会什么,而应该着重考虑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如何使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学习,以及该活动会对幼儿的发展起什么作用等方面。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生活化,就是要使幼儿园的教育具有生活的色彩和意义。要求选择符合学前儿童学习的生活经验,把富有教育价值的内容纳入教学之中,增加教育的人文精神。众所周知,对幼儿来说,生长是重要的,他的发展是随着生命运动而进行的。儿童在自己的亲身生活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学习,由此获得各种生活知识,习得人际交往的经验,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幼儿园的活动设计,应紧密结合幼儿的生活,遵循生活化的原则。

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篇6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声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音乐通过表演(演唱、演奏)使听众感受音乐的艺术形象,产生联想和想像,进而达到审美的目的。音乐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作用于人们的感官,而音响的物理因素亦作用于人的心理,优美、悦耳的音乐使人精神愉快、增强活力,对人们的身心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音乐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发展起来的,音乐文化又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提高,随着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而发展。

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是以幼儿为主体,以适合幼儿的音乐为客体,通过教师设计和指导的活动使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一种教育活动,旨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音乐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

第一节 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与幼儿发展

一、音乐教育活动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

(一)音乐教育活动对幼儿德育的影响 音乐通过鲜明的音乐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而幼儿在感受、理解音乐形象的基础上,通过想像、联想来认识生活。尤其是音乐有着表现情感的功能,音乐语言既是传达感情的手段,也是表现感情的结果。幼儿的感受作品内容的过程中,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感情,产生情感共鸣。因此,音乐教育对幼儿的情感、情操、个性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与品德教育、情操培养处于同一个过程。

例如,乐曲《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和歌表演“小海军”,让幼儿在感受威武、雄壮的旋律和坚定有力的节奏的同时,体会到解放军坚定不屈的英雄气概,激发出勇敢、坚强和热爱解放军的情感。又如歌曲《我的好妈妈》和《小鼓响咚咚》,简单生动的歌词和欢快流畅的旋律带来的语言和音乐两种艺术形式的感染,使幼儿充分感受到幼儿对妈妈的关心体贴,对“小妹妹”的关心照顾的良好感情。幼儿在愉快活泼的音乐中,接受了品德和情感的教育。此外,幼儿在参与集体音乐教育活动时,一起活动,共同体验,表达一种愉悦的情绪,容易产生共鸣,形成友好、愉快、协调的幼儿集体。它有利于培养幼儿互助互爱、关心他人、有礼貌、守纪律等优良品德。

总之,良好的音乐教育给幼儿带来欢乐和愉快,对他们良好品德、行为和个性的形成,都起着积极的教育作用。

(二)音乐教育活动对幼儿智育的影响

音乐从艺术角度反映社会生活,丰富和扩展幼儿对社会、自然的知识和印象。更重要的是,音乐教育对幼儿智力发展有着重要影响。1.促进幼儿听知觉的发展

音乐对发展幼儿的听觉有极好的效果。在音乐活动中,通过学习分辨音的高低、音的时值长短、音的强弱和音的不同特性等,幼儿的听觉得到了训练,有助于提高其听觉的敏锐程度。2.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在音乐活动中,幼儿需要仔细倾听和记忆音乐内容,认真观察教师的面部表情和示范动作,并借助想像对音乐作品进行理解和再创造,有利于幼儿想像力、记忆力和观察力的发展。幼儿处于直接行动思维和形象思维阶段,他们经常借助动作进行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习惯于边动作边学习,还经常用动作表述内容、表达情感。例如,小班幼儿唱《摇篮曲》时,常以手势动作和脸部动作形象地表达歌曲内容,以及对娃娃的亲切感情。可以说,音乐教育直接联系着幼儿的思维活动。中、大班的幼儿逐渐积累了初步的音乐经验,掌握了简单的音乐概念。在大量的音乐活动中,幼儿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形象思维得到了提高。(三)音乐教育活动对幼儿身体健康发育成长的影响

音乐活动对幼儿身体发育和健康有很大的影响。音乐使幼儿欢乐、振奋,音乐带给幼儿活泼开心的氛围,常常可见幼儿随着音乐手舞足蹈、自娱自乐的情景。生理学家、医学家研究证明,音乐可以引起幼儿血液循环加速和呼吸的变化。

音乐教育活动可以改善幼儿的身体姿势,促进动作的协调和平衡,提高动作质量。唱歌使肺活量得到锻炼。唱歌时舌、唇、鼻、喉和眼睛等器官有节奏地活动,促进右半脑潜力的充分发挥,提高大脑神经的敏感度。音乐有益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四)音乐教育活动与幼儿美育的发展

美育指审美教育。幼儿美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鉴赏美和表现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形式和有力手段。音乐教育活动与幼儿美育发展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态度影响幼儿的审美兴趣和态度;另一方面是音乐教育培养幼儿简单的音乐才能和能力,为幼儿在音乐的广阔艺术领域中进行审美活动奠定基础。1.幼儿参与音乐的积极态度

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无论欣赏他人,还是自己表演,都会有情感上的共鸣,能积极地投入音乐情境,而非机械地参加活动。

例如,幼儿能根据音乐要求,主动参加简单的创编活动;学会在集体合唱中自我控制音量;自己检查音准、节奏是否正确;自己判断舞蹈动作是否协调一致,等等。这些都是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积极态度的表现。2.初步的音乐才能和音乐能力 指导恰当的音乐活动,能有目的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幼儿的音乐才能和能力,从而为幼儿参与审美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1)音乐才能

音乐才能最基本的,是指旋律感、节奏感和音乐表象能力。音乐才能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取决于周围的环境和教育因素。合理的符合幼儿特点的音乐教育活动,可以较好地发展和提高幼儿的音乐才能。

①旋律感。指感知音高运动的情绪表现的能力。经过训练,大班幼儿可以准确把握音乐作品所表达的不同性质的情绪。

②节奏感。指感知音乐节奏的情绪表现力以及准确地再现节奏的能力。例如,通过组织《建筑之歌》的音乐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幼儿

感受旋律的坚定有力,学习用精神抖擞的情绪来演唱。加之配合搬、运、砌等模仿劳动的动作,使这首歌的演唱在强烈的劳动节奏感中表现出积极的劳动热情,同时培养了幼儿的节奏感。

③音乐表象能力。对幼儿而言,指能再现已熟悉的音乐作品,即能随意唱出学过的歌曲和熟悉的乐曲。

(2)音乐能力

音乐能力包括感受力、理解力、表现力、审美力和创造力等五种能力。其中感受力是其他各种能力的基础。

①音乐感受力。指幼儿在听音乐时,积极地感受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容、情感,进行有关的联想和想像,在感情上产生共鸣。例如,幼儿在听了舒伯特的《小夜曲》之后,会感到这首曲子的优美和宁静,觉得很舒服,并产生许多联想:周围很安静,小宝宝要睡觉了,妈妈在轻轻地唱歌;窗外有月光,有花香,风儿在轻轻地吹;夜深了,天空中有星星,美丽的仙女们在天上飞;等等。幼儿展开想像的翅膀去感受音乐的内涵。

②音乐理解能力。指理解音乐艺术表达思想情感的特有形式和手段的能力。要求幼儿理解的音乐表现手段是节奏、节拍、力度、速度、音色、旋律进行等。

幼儿的音乐感受力和理解力彼此影响。幼儿对能感受的音乐作

品,更易于理解其中的各种表现手段。同时,只有在理解作品有关表

现手段的基础上,才能更深刻地感受音乐。例如,欣赏乐曲《小鸭的舞》中,运用了上下行复倚音模拟鸭子走路;用重复和弦音表现鸭子的叫声;以颤音等旋律进行的特点表现鸭子游泳、跳舞。幼儿在理解

了“复倚音”、“重复和弦音”、“颤音”等音乐表现手段之后,才可能更准确地感受该乐曲的丰富内容。

③音乐表现力。指运用相应的知识技能,有感情地表演音乐作品的能力。它包括唱歌技能、舞蹈技能等。

④音乐创造力。指培养和鼓励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创造性地表演音乐教材,尝试自己用音乐表达其自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种活动的形式很多。诸如为歌曲增编歌词,自编简单的歌曲,自编简单的律动和节奏型等。

皮亚杰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能创新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的事的人。现代社会对人的创造性才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音乐创造力是创造力中的重要部分。教师应善于在音乐活动中去发现幼儿的点滴创造性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对于有音乐活动经验的幼儿,教师可以启发性地提出要求,让幼儿结合自我生活经验,设计音乐表演,引导他们创造性地进行音乐活动。综上所述,丰富的音乐教育活动使幼儿接触到各种性质、不同风格和体裁的音乐作品,蕴育着初步的审美观点。而音乐才能和音乐能力的培养,则丰富和发展了幼儿艺术审美的内容和能力。在有目的的音乐活动中,幼儿能够形成鉴别音乐内容好坏、音乐格调高低的能力,并为其今后的艺术趣味和情操奠定基础。因此,音乐与幼儿美育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二、世界流行的儿童音乐教育流派简介

近代一些作曲家、音乐家热心于教育事业,创立了各自的早期音乐教育理论和方法,在世界上形成不同的音乐教学体系,并且在专门的机构或幼托场所进行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几种主要的教育体系作一介绍。

(一)奥尔夫体系

奥尔夫是西德作曲家、戏剧家兼音乐教育家,他强调节奏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在其建立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中,他提出“节奏第一”的观点,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他主张把音乐、语言和动作的节奏结合起来训练,培养儿童的节奏感。

奥尔夫创作了整套的节奏乐曲,其中采用了明显的对比节奏和不同节奏的变化。同时,创造了与之配套的新型打击乐器,分演奏旋律与和弦节奏、音色效果两类。他认为打击乐突出节奏,音色鲜明有特点,无指法负担,有利于儿童即兴创作。

奥尔夫提倡在教孩子演奏打击乐器时,要重视发展其灵活性和创造性、即学演奏和协助演奏的能力。他认为,儿童对节奏的反应是自然的。儿童对演奏练习十分感兴趣,能容易记住各种节奏类型。

奥尔夫教学法在我国部分城市进行过实验性研究。

(二)达尔克罗兹厂系

达尔克罗兹是瑞土作曲家,儿童教育家。其教学法主要有三方面内容,即身体动作,听觉训练,钢琴上的即兴演奏。

达尔克罗兹教学的基本形式,是教师在钢琴上即兴演奏,儿童仔细听、分辨,感觉音乐的基本要素,同时身体随音乐做相应的动作,用动作解释音乐,动作与音乐协调一致。这种身体动作充满着生命的节律与动感之美,故达尔克罗兹的教学体系被称作“体态律动学”。

达氏还主张要多给幼儿听音乐,让儿童积累音乐感性经验,丰富音乐表象。他认为,在音乐伴随下让儿童根据音乐的变化用身体作出相应的协调的动作反应,可以使儿童更好地感受音乐,发展其有意识的音乐感受力。例如,用走这一动作感受音乐的内容——走动、步履沉重地走、轻轻地走、快速走、慢慢走、静立,从而用身体动作感受动作丰富的音乐内容。

达氏的体态律动学教学面甚广,适用于幼儿、小学生和舞蹈专业的学生。

(三)柯达伊体系

柯达伊是匈牙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的体系是采用基本上运用儿童嗓音的方法。他主张儿童的音乐教育应从他们创作自己的音乐开始。

柯达伊根据儿童发声的能力和特点编排音乐课的学习顺序,重视唱歌教学,主张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学习音乐。例如,四分音符走步的速度,八分音符=跑步的速度。

柯达伊主张用音调唱名法向儿童介绍明确的调式音阶,以不同的手势动作表示音阶中每一个音高的位置,指出音调的上升和下降,再深化为用身体的动作和手势表现旋律的动向。

柯达伊认为,儿童音乐应源于优秀的民间音乐、儿歌、音乐游戏。他编写了用民间音乐改编的“五声音阶”的简单歌曲和歌曲游戏,帮助儿童掌握音乐的各种要素。

(四)铃木体系

铃本镇一是日本著名的音乐家,儿童音乐教育家。铃本的教学理论是“母语教学法”,即给孩子创设像母语环境那样的音乐环境。他认为幼儿最初学习音乐不是读谱,而是用耳朵听。通过反复不断地听,熟悉所要学习的音乐作品。

铃本体系的教学包括六个步骤:

①接触生活周围的音乐环境。

②模仿。

③鼓励,即老师、家长的表扬,以增加练习和积极性。

④重复,即再练习。

⑤增加,指扩大音乐范围。

⑥改进和完善,指复习、巩固和不断提高。

铃木认为,母亲(或父母)在学习中起重要的作用。可先由母亲学习演奏小提琴,让孩子在家中看和听母亲的演奏,然后由孩子自己重复听熟悉了的音乐,由此开始学习小提琴的起步。

第二节 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一、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目标

(一)目标的结构及其分析

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目标,包括音乐教育的总目标、分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具体的教育活动目标几个层次。

总目标是幼儿园音乐教育总的任务和要求,它提出通过对周围环境和音乐作品中美的感受,通过歌唱、韵律活动、欣赏音乐和乐器演奏等形式的音乐活动,以及韵律活动中的自我表达、人际沟通、协调,来体验音乐活动的乐趣,培养幼儿健全和谐的人格。它体现了《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关于美育的精神,即“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它是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目标最概括的表述。

分类目标从歌唱、韵律活动、乐器演奏和欣赏这四个不同内容的角度描述,每种内容中又包含认知、情感态度和操作技能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认知目标包括各种有关知识的掌握和认识能力的发展两方面;情感态度目标包括情感的体验、表达能力的发展和对有关活动的兴趣、爱好的发展;操作技能目标包括运用身体动作进行认识的能力和运用身体动作进行表达的能力。这样的目标表述,有利于使教育者明确,一切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都必须以促进幼儿心理整体协调发展为基本出发点。

年龄阶段目标是幼儿音乐教育分类目标在幼儿各个年龄阶段的具体分解和落实,即分别以小、中、大班歌唱、韵律活动、乐器演奏和欣赏这样的逻辑顺序来分别加以描述。这种表述,有利于教师把握住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具体的教育活动材料、教育活动内容、教育活动模式及教育活动的组织、领导方法。

单元目标包括以时间为单元的目标(一般为一个月或一周内所要达到的目标)及以主题为单元的目标,即一组有关联的活动全部结束后所要达到的目标。

1.以时间为单元的音乐教育目标——小班上学期9月份的音乐教育目标。

(1)学会唱歌曲《我爱我的幼儿园》、《苹果》和《找朋友》。

(2)学习边唱歌边一拍一拍地随音乐节奏拍手或做自己想出来的其他动作,并从中学会如何做出与别人不同的动作,体验创造、表现的愉快。

(3)学习使用乐器的常规,认识碰铃和串铃,学习用碰铃、串铃随着《我爱我的幼儿园》的音乐一拍一拍地演奏。

(4)学习跟着《这是小兵》的音乐,一拍一拍地走步和做吹号、打鼓的模仿动作,学习用自己想出来的动作表现打鼓、吹号,体验创造、发表的愉快。

(5)学习为歌曲《苹果》创编新的歌词(内容是其他水果),在教师的帮助下用新编的歌词演唱,体验创造、发表的愉快。

(6)学习为歌曲《找朋友》创编表演动作(按歌词大意编动作),学会玩《找朋友》的游戏,体验交往的愉快。

(7)欣赏歌曲《李小多分果果》,学习感受歌曲所体现的亲切愉快的情感,学会理解歌词所表达的友爱、谦让精神,学习安静地倾听和观看。

2.以主题为单元的音乐教育目标。

(1)学习在韵律活动《苹果的故事》中跟随音乐自由地用动作,表演苹果树从种子发芽到开花结果的全过程,以及苹果树在太阳照耀、小雨浇洒、和风吹拂时的心情和表现,体验自由的富有个性的创造、发展的愉快。

(2)学习音乐游戏《找苹果》,学习按照音乐的节奏一拍一拍地依次传递苹果,学习按照音乐的强弱变化找出收藏苹果的人,体验听辨、交往的愉快。

(3)学习音乐剧《卖水果》,学会唱《卖水果》的歌曲,学习为歌曲创编新的歌词(内容是其他水果),学会分角色对唱和表演,体验交往、合作的愉快,学习安静地观看和主动地吸收他人表演的优点。

(4)学习按节奏朗诵《苹果分给大家尝》,学习一边朗诵一边用打击乐器伴奏,学习为主要朗诵词“摘苹果,洗苹果,切苹果,吃苹果„„”设计节奏型,学习在集体的合作表演中相互配合,体验合作、协调的愉快。

具体的音乐教育活动目标是单元目标的具体化和展开,必须与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保持一致性。同时,它又是最具体的目标,具备可操作性。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层层的具体化逐步落实到每一个教育过程中的。因此,老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必须依据教育目标,努力通过低层次目标的实现而最终达到高层次目标的实现,最终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目标的表述

1.音乐教育活动目标的表述必须遵循行为化原则

第一,强调目标包括音乐知识、技能的获得与音乐感的发展,学习技能、策略的获得与学习能力的发展,情感智能与积极的个体、社会性的发展等三方面的秩序和内容。要克服单一强调音乐知识、技能目标的旧观念,努力做到在考虑审美情趣目标的同时,将音乐知识、技能获得的目标摆在一个适当的能够起积极配合作用的位置上。对于新教师而言,不失为是一种快速有效地掌握表述音乐教育活动目标的好办法。

第二,必须针对本班幼儿最近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向,如最近本班幼儿在歌唱时喜欢用嗓音大声吼唱或喜欢抢节奏唱的情况,在紧接着组织的音乐教育活动中,根据这一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目标,纠正幼儿歌唱中的坏毛病和坏习惯,以向着音乐教育目标要求的方向发展。

第三,必须恰到好处地发掘和利用原有音乐教材的教育潜力。符合3—6岁幼儿学习的音乐作品很多,由于各种原因,幼儿老师不可能作广泛的搜集和选择。因此,就要对现有手头的音乐教材进一步挖掘,选择出符合该年龄班幼儿现阶段音乐活动需要的教材内容,并制定出适宜的目标。

2.音乐教育活动目标表述时的具体要求 第一,必须固定将幼儿或教师作为行为发出的主体。陈述时主语可以不出现。如歌唱活动“大鞋和小鞋”(金潮词,汪玲曲)的活动目标为:感受和表现音乐的强弱,感受和表现音乐的节奏,初步认识节拍;探索用不同的方法敲奏椅子,以表现音乐节拍的强弱;乐于参加探索和表演并能按要求合作。这三个目标均是以幼儿作为行为发出的主体,这样容易使教师在组织活动时清楚地把握目标,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有利于目标的实施。附:

第二,必须陈述可见的行为,必要时可补充说明该行为属于哪一类发展目标。如活动“大鞋和小鞋”中清楚地表明了要求幼儿感受和表现的是音乐的强弱和节奏;要求幼儿探索的是用不同的方法敲奏椅子,表现音乐中节拍的强弱等。

第三,必要时还可补充说明该行为发生的附加条件和行为反应水平的限定语。如“在老师的启发下”,“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在自由空间表演时”等等,表明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可能是缺乏自信心、独立性和熟练性的,有的动作发生需要一定的空间或情景等。

二、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内容分析

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包括歌唱、韵律活动、打击乐器演奏活动和音乐欣赏四方面的内容。(一)歌唱活动

歌曲是幼儿喜闻乐见的易于理解和接受的音乐内容。同时,唱歌活动方便易行,每个幼儿都随身带有自然的“嗓音乐器”,不受任何客观条件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展唱歌活动。唱歌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居重要地位,是幼儿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教师应选用优秀的幼儿歌曲,在设计活动时力求教学形式多样,练习方法灵活。注意引导幼儿把握歌曲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进入歌曲意境,真正掌握每一首歌。(二)韵律活动

韵律活动包括律动、舞蹈、音乐游戏和其他节奏动作。其共同处是在音乐伴随下做动作,要求动作符合音乐的情绪和节奏、力度、速度的变化,同时动作正确、协调,有表现力。韵律活动是音乐和动作相结合的活动,动作使音乐内容直观化、造型化,使音乐的速度、力度具体化,能够帮助幼儿准确把握音乐的内容,具体感觉到音乐的速度、力度、节奏、节拍等表现手段的表情作用。

从另一角度思考,运动觉和听觉共同参加音乐活动,有助于巩固音乐记忆。各项具体的活动内容如下表所示:(三)打击乐器演奏

靠打击和碰撞而发声的乐器称为打击乐器。幼儿园的打击乐是指在音乐声中有节奏地敲打某些打击乐器的一种活动。它包括练习演奏已经配置好的器乐曲和声乐曲,为其他的唱歌、舞蹈活动伴奏。

幼儿往往把打击乐器当作声音悦耳的玩具,对演奏打击乐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打击乐活动是培养幼儿节奏感的重要途径。因为节奏感的培养离不开动作。幼儿在演奏打击乐的活动中对音乐的节拍、强音、节奏和整个音乐的流动有更直接更深刻的感受。此外,由于各种乐器有各种不同的声音,在活动过程中还能提高幼儿对音色的辨别能力,以及对声音高低、强弱、长短的敏感性。(四)音乐欣赏活动

幼儿能够感受、理解比他们学唱的教材的乐曲更为复杂的音乐作品,如少儿歌曲《嘀哩哩》。这首歌曲由于音域较宽、速度较快的旋律特点,不适合幼儿演唱。但是通过欣赏活动,幼儿能感受到春天般优美的旋律。清脆悦耳的歌声向幼儿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红花、绿草和唱歌的小黄鹂,还表现出山林、湖水和小朋友好奇探索的大眼睛,幼儿从中得到自然美的启示、旋律美的感染及心灵美的熏陶。在欣赏过程中,春天的美和歌曲的美使幼儿的心灵感受到美,这种审美教育也就生动形象了。

音乐欣赏的特点在于给幼儿提供更广泛、更深刻的音乐作品。内容、性质、风格多种多样。表现手段较为复杂,尤其是大量的器乐作品向幼儿揭示了崭新的音乐世界,从而大大扩大了他们的音乐视野,丰富了他们的音乐经验,提高了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审美能力。因此,音乐欣赏活动是音乐教育活动中重要的基础内容,它有利于形成幼儿良好的欣赏习惯和健康的审美态度。

幼儿欣赏音乐有两种类型:一是供感受、理解的音乐作品。这是较为复杂的歌曲和器乐曲,不要求幼儿表演。二是将要学习的音乐教材、歌曲、舞蹈和游戏的乐曲等。这种类型的音乐欣赏在小班所占比例较大。

倾听是幼儿学习音乐的重要前提条件。幼儿阶段是听觉能力发展的敏感期,在这一阶段进行听觉训练,多创造幼儿倾听的机会,比较易于取得效果。

三、音乐教育活动的基本方法(一)示范

教师演唱和演奏音乐作品应正确运用各种表现手段的表情作用。示范时感情要真挚、表情恰当,面对全体幼儿。(二)运用语言

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运用语言的方法包括:讲解、说明、提问、提示、谈话等。适当地运用语言能帮助幼儿感受和理解音乐表演,但语言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只起到辅助作用,不可替代音乐。

教师在运用语言时,应力求精练、明确,将具体形象和幼儿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三)练习

掌握音乐技能技巧离不开系统的练习。练习时,教师要注意要求明确,突出练习重点,积极提高幼儿练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应把练习活动的过程组织得生动、丰富,不单调乏味,注意循序渐进。

以上三种方法是音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基本方法,它们相互联系地运用于音乐教育之中。教师要根据音乐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认真、细致地选择方法。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幼儿情绪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总之,教师在运用方法时应灵活、机智和适度。

第三节 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一、唱歌活动

(一)幼儿唱歌水平的发展特点

唱歌是人类表达自己喜、怒、哀、乐各种复杂感情的手段,也是幼儿表达自己思想的一种方法。孩子从学说话起,就把语言当作有旋律、有音色、有节奏的声音来记忆,并根据对它的感受,理解成人语言的意义。如温和、高兴的语言代表赞扬;大声、严肃的语气意味着责备。美国夏威夷大学的林伯格教授认为,儿童唱歌能力的发展是与说话能力的发展平行的,在儿童语言的咿呀学语期,唱耽、能力也相应地发展到咿呀学唱期。而后逐渐从近似唱歌,发展到能唱音域合适的歌曲。

1.3岁幼儿唱歌水平的发展特点

幼儿的发音器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声带短而柔嫩,音量较小,音色比较清澈透明,一般可以唱五到六个音(c1——b1)。

3岁幼儿的语言有所发展,因此对歌词的掌握较好,个别幼儿吐字不清楚。他们适合唱节奏简单的歌曲,速度为中速。在呼吸方面,由于幼儿肺活量小,呼吸短促,“讲歌”现象较多。音准是幼儿最难掌握的唱歌技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中枢神经系统对发声器官的控制能力。3岁幼儿清唱音准的合格率仅在30%左右。这一阶段的幼儿在唱歌的协调一致方面也较弱,他们不善于通过听别人的声音调节自己的唱歌速度。2.4~5岁幼儿唱歌水平的发展特点

该年龄阶段幼儿的音域有所扩展,音量大幅度增加,出现喊叫现象。音色仍有柔嫩、明亮的特点。

该年龄阶段的幼儿在唱歌技能方面有较大发展,掌握歌词已没有困难,发音正确,但由于理解不正确而发错音的现象仍存在;节奏感有所发展,能唱好切分音、三拍子,但对附点音符掌握不够而换气;5岁的幼儿能够用不同的速度、力度唱不同性质的歌曲,能唱出一首歌曲中强弱、快慢的明显对比和逐步变化。该年龄阶段幼儿的音准有较大进步,大部分幼儿在琴的伴奏下能唱准音,少数幼儿在清唱时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走音现象。协调一致的能力亦有所提高,能较好地进行领唱、齐唱活动。了解幼儿唱歌水平的发展特点,有助于教师在选材和指导活动过程中更有针对性,更好地因材施教

(二)选择和设计幼儿歌曲 1.选择歌曲(1)歌词方面

歌词的内容和文字应该是幼儿理解的和生动有趣的。歌词要有重复和发展余地,便于幼儿记忆和掌握。可以多选用第一人称的歌曲。这类歌词使幼儿感到亲切,能够自然、真实地表达情感。

幼儿歌曲的内容一般为动植物和自然现象方面、节日和幼儿的日常生活方面,以及一些无意义的音节、象声词等等。如《在农场》、《小海军》、《我的好妈妈》等都是幼儿喜欢的歌曲。(2)曲调方面

幼儿期不宜唱音域较宽的歌曲,适合幼儿的音域如下。

有的歌曲音域只有八度,但旋律主要在高音区进行,幼儿仍然感到难唱。有的歌曲音域为七度,但主要旋律在幼儿最感舒适的音区内进行(d1——b1),则中班幼儿能唱好,小班幼儿也可适当学唱。例如,《学做解放军》这首歌音域为九度5—6,但旋律主要在1—5之间进行,最高音和最低音出现次数少,并位于弱拍,因此这首歌曲定为D调,中班也可以学唱。幼儿歌曲的速度一般为中速。中、大班可以有偏快或偏慢的中速,以及其他多种速度的歌曲。在节奏和节拍方面,小班初期多选用2/4拍、4/4拍,以后逐渐增加3/4拍、3/8拍。旋律中常用音符为四中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附点四分音符和附点八分音符等。其中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用得最多。试将下列两首歌曲作一分析: 苹

这首歌曲的内容是幼儿十分熟悉的苹果,并运用第一人称述说,使幼儿感到十分亲切。其中“红苹果”一词可以用幼儿喜欢的“大梨子”、“红樱桃”等其他水果替换,有所变化。曲调简单、明快,均为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乐句重复,一音一字,易于演唱。这是一首适合小班初期的歌曲。

这首歌曲歌词简单,重复多,音符也是四分和八分音符,但歌曲的力度要求高,要求能较好地唱出p、mp、f的各种变化。同时,歌词中的“哗啦啦”、“淋沥沥”、“哈哈”、“嘻嘻”、对比音节在演唱时也难以把握准确。因此,这首歌曲适合中班下学期的幼儿演唱。总之,在选择幼儿歌曲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注意歌曲的艺术性、思想性。同时,注意歌曲题材、风格的多样化。2.教师处理歌曲的设计

教师在处理歌曲时,首先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歌曲,即歌曲的主题思想和教育意义;歌曲的基本情绪;歌曲的节拍节奏、旋律、结构等表现手段所起的作用。然后,根据教学要求,教师应设计歌曲的演唱,决定用什么速度、力度、音色等,使歌曲形象鲜明,富有表现力。例如,中班歌曲《钟》。

这首歌曲反映了幼儿愉快而有秩序的生活,突出对“钟”这一日常用品的喜爱。歌曲的情绪欢快而生动,旋律平稳、有起伏。教师在设计范唱时,应用偏快的中速,总基调优美、流畅,音色宜明亮。在模仿钟的“嘀嗒”声处,要唱得轻巧、跳跃,敲钟的“当当”声处,要唱得明亮而悠扬。第四乐句的第二小节,速度渐慢,第三小节还原。歌曲的结束音是二分音符,为了突出钟声,可处理成八分音符。3.设计幼儿歌曲的伴奏和前奏 伴奏:

在幼儿学唱新歌时,伴奏要突出旋律,音量不能盖过歌声,一般宜淡不宜浓。应尽量选用艺术性强又简单的伴奏型。注意经常让幼儿不用伴奏演唱,减少幼儿对伴奏的依赖性,培养他们的音准技能。前奏:

歌曲的前奏提示了歌曲的情绪、速度和音高,教师不能随意变化前奏。在运用前奏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前奏帮助幼儿齐唱,可以在前奏的最后一拍加上“唱”字,在幼儿学会接前奏后去掉“唱”字。

第二,没有前奏的歌曲,可以用歌曲的最后一句做前奏。

第三,不用伴奏唱歌时,教师可唱歌曲的第一句,再用呼拍的方式指示幼儿唱歌。二拍子的歌曲呼:“预备,唱”;三拍子的歌曲呼:“

一、二、唱”;四拍子的歌曲呼:“一、二、三、唱”。呼拍要遵守“强拍起唱弱拍呼,弱拍起唱强拍呼”的规则。(三)唱歌教育活动过程的指导和设计

1.教师在介绍歌曲时,要选用多种方法使幼儿对歌曲感兴趣,能够理解歌曲内容。可根据歌曲特点和幼儿水平,灵活选择语言、教具等方法。

教师的范唱决定着幼儿学唱的水平,应注意面对幼儿范唱;范唱要富有感情,精神饱满;用多种方式重复范唱;适当欣赏录音范唱。2.帮助幼儿熟悉、记忆歌词

(1)填充提问法。教师说歌词的前半句,请幼儿填说后半句。如果幼儿回答的具体词有误时,教师应把正确的歌词重复一遍,或让幼儿跟说一遍,以使其熟悉正确的歌词。填充提问法只适合部分歌词齐整的歌曲。

(2)逻辑提问法。指教师按照歌曲内容的逻辑提问,也可以请幼儿自己讲述歌曲内容,然后由教师把幼儿讲述的内容根据歌词组织起来。

(3)直观教具提示法。教师可以选用与歌曲内容相关的图片、玩具、实物等直观教具,配合范唱。生动的教具可以提示、帮助幼儿记住歌词。(4)节奏朗诵法。教师指导幼儿按照歌曲节奏朗诵歌词,有助于他们记忆歌词和旋律、节奏。配之有节奏的拍手动作,可以使歌词朗朗上口,充满节奏感。这种方式也是一种简单的韵律活动。例如,中班歌曲《颠倒歌》是一首活泼、有趣的歌曲,可以将歌词配上与旋律相应的朗诵节奏。3.教唱新歌

(1)教唱新歌的两种方法

①整体教唱法。教师范唱后,幼儿从头至尾学唱整首歌曲。这种教唱方法使幼儿能够感受歌曲完整的艺术形象。运用这一方法,应注意多向幼儿提供欣赏歌曲的机会,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幼儿一起唱。这种唱法要求幼儿的记忆、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状态,以促进幼儿学唱的主动性。

②分句教唱法。教师范唱一句,幼儿跟学一句。这种形式比较容易学唱,常用于歌曲中的重点和难点乐句。

在实践中,两种形式的方法一般结合运用。其中小班幼儿的理解力较差,歌曲比较短小,故宜以整体教唱法为主。中、大班的幼儿学唱新歌时,教师可以综合运用两种方法,在分句教唱后,再将一首歌曲整体教给幼儿,以正确把握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教给幼儿初步的唱歌技能

教给幼儿初步的唱歌技能,就是让幼儿掌握一些初步的表现手法,使幼儿能有感情地唱歌,能理解、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感情。

①呼吸。幼儿唱歌时有呼吸不正确的现象,该吸气的地方不吸气,气息不够时又任意中断词意换气,原因是未能感觉歌曲的结构(乐句、乐段),教师要及时加以纠正。可以在范唱和教唱时,让幼儿感觉歌曲的句、段落结构等,并注意示范正确。也可以做一些游戏性的练习,如闻花香、学汽笛,锻炼幼儿的深呼气。

②音准。幼儿对歌曲中的半音进行(3——4,7——i)、大跳进(六度、七度等)不易唱准。加之幼儿发声器官尚未成熟,各器官功能不协调,不易唱出准确的音高,尤其是小班幼儿音准较差。纠正的方法主要是多给幼儿听音高准确的范唱,也可以听准确的单音旋律,或者让幼儿跟着老师的范唱轻声唱。教师在指导时,可以加进手势动作来表示旋律进行高低变化,使幼儿对声音的高低有一种形象化的感受,帮助幼儿控制唱得高或低。此外,可以选用和创作一些短歌,让幼儿练习不同音高的音准,也可以加入高低动作。例如l—i、l 5 i不同音高的练习(汪爱丽改编)。

唱第一句时双手下指;唱第二句时双手平伸;唱第三句时双手向上。4.复习歌曲

复习学习过的歌曲,目的是让幼儿牢固地掌握歌曲,提高幼儿在原唱歌水平上的表现力。复习歌曲的关键是坚持原有教学要求。实际上在教歌的过程中有着反复练习的万分,在复习歌曲的活动中有着继续学习、不断提高、增加新要求的成分。教师在复习过程中,应采用各种方式方法,使幼儿保持新鲜感和积极性。组织形式有全体唱、部分幼儿唱和单独唱。复习方法有表演唱、分组唱、分句接唱、边唱边打节奏等。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复习要求和幼儿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方法,使复习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

5.注意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

在唱歌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尝试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设计这一类活动时,要多采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的形式,不必要求每个幼儿达到同一目标。实践表明,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展开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

(1)幼儿自己为歌曲配动作

边唱边动作是幼儿的特点,他们喜欢在唱歌的同时,用动作来补充歌曲的内容和情感。而3岁的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想出自己的动作表达对歌曲的理解。这些动作都带有幼儿的想像和创造。例如歌曲《摇啊摇》,小班初入园的幼儿能想出摇、拍和亲一亲娃娃等动作表现哄娃娃睡觉的内容。再如,小班幼儿能为《小星星》歌曲中“一闪一闪好像小眼睛”配出这样的动作:①五指张开、合拢表示闪烁;②双手上举,五指张开,左右转动;③双手做眼睛状。

中、大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动作经验则更丰富,能做出更复杂的动作,表达更深的内涵。幼儿自己创编的动作逼真、自然,因此,教师要多设计一些幼儿自编动作的活动,引导启发幼儿多观察、多思考,多观察教师和大年龄班幼儿的表演,学会为歌曲编配动作。(2)幼儿为歌曲增编歌词

让幼儿给部分歌曲增编新歌词或改变部分歌词,既能提高幼儿唱歌的兴趣,发展唱歌能力,也利于对其创造力的培养。例如,《山谷回音真好听》中有两句“啊——”字,前一句强,后一句弱,练习幼儿的强弱控制能力,表示山谷的回音。

增编歌词的难度,在于新编歌词和原有歌词应基本押韵、对称,内容相对吻合,字数大致相同。教师应选择那些歌词结构整齐、重复较多的歌曲进行练习,由易到难,由少到多,逐步培养幼儿增编歌词的创造性能力。

二、音乐欣赏活动

(一)幼儿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特点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形象是通过各种表现手段塑造出来的。音乐的表现手段指各种音乐语言要素,诸如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调式、曲式等等。音乐形象存在着不确定性和多义性,不同的听众,由于其观念、文件水平、情绪与爱好的差异,以及临时的心理因素,对同一个音乐形象的感受往往不同,所产生的效果或印象可能大相径庭,但对于乐曲情绪的体验基本相同。幼儿由于其年龄的差异,各年龄班的音乐欣赏能力也各有特点。

小班幼儿有较大的欣赏积极性,音乐能够引起他们情绪上的共鸣。他们能够理解简单、形象鲜明的标题乐曲,区别音乐伤口的性质。以动作表达对音乐感受的能力强于语言的表述。但他们对作品的感情性质不易理解,往往只注意一些特征性因素,如模拟音色。该阶段幼儿的音乐记忆力正逐步形成。因此,在小班幼儿音乐欣赏教育活动中,只要求他们掌握音乐作品的基本性质和主要内容,引导他们通过动作表达对音乐的理解,有时可配以适当的直观教具帮助幼儿感受音乐。

中班幼儿能够欣赏内容较广泛、性质及风格较多样的音乐作品,能区别其中明显的力度和速度变化及其不同的表情作用,但无法感知力度和速度的细微变化。系统的正确的音乐欣赏教育可以使他们感知简单的曲式,发展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想像力和理解力等。

大班幼儿能正确辨认熟悉的音乐作品的情绪、性质,感知作品中的细节部分,区别不同类型的作品,如分辨进行曲和舞曲。大班阶段的幼儿掌握了初步的音乐知识,能说出“圆舞曲”、“领唱独唱”等音乐专用词汇。他们初步理解各音乐手段的表情作用,如高音区活泼跳跃的旋律表现小白兔的欢快,低音区缓慢沉重的旋律则象征黑熊、大象等。同时,他们的音乐记忆力和审美能力有所发展,表现出自己对某类音乐作品的爱好。

(二)幼儿音乐欣赏教材的选择

教师在选择幼儿音乐欣赏作品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音乐作品具备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鲜明的音乐形象。第二,音乐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应丰富多样。

第三,音乐作品应生动、易记,便于幼儿感知和接受,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音乐知识。教师可以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注意为幼儿积累与欣赏内容有关的生活经验,或者通过介绍、图片、故事、参观等途径,增加幼儿相应的知识经验。(三)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指导和设计

欣赏音乐是一个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它包括下述内容。1.音乐感知。指幼儿对音乐的直接印象,对音乐及其结构形式的初步总体印象。

2.情感经验。这一活动伴随音乐的全过程,幼儿通过这一活动领会音乐情感的深刻含义。3.联想想像。指由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唤起幼儿对有关生活、意境的联想和想像。4.理解认识。将以上三种活动综合,使幼儿对音乐内容能够理解。

5.审美活动。是欣赏的较高阶段。指欣赏者对作品的内容、形式从本质上进行审美评价,在审美过程中陶冶自己的情操。

上述活动既有各自特定的任务,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幼儿的欣赏活动也有这些内容,在认识程度上感性大大超过理性。老师在设计音乐欣赏活动时,其主要目标是引导幼儿正确感受音乐的美妙。

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全过程一般可以设计为三个阶段。教师在指导各阶段活动时,要根据所欣赏作品的特点和幼儿对作品的反应,灵活组织和指导,避免枯燥单调、一成不变的形式。1.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内容是初步欣赏作品,完整地听一至二遍。

在第一阶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方法,提高幼儿最初的欣赏效果。

(1)引导性谈话,包括讲解、说明、提示等。老师设计谈话可以集中幼儿的注意力,蒋其思想感情引入欣赏作品的情景,唤起幼儿的有关想像。谈话的方式较多,一般先介绍欣赏作品的名称,然后简单介绍作品的主要内容和情绪性质。应避免与欣赏内容无关的话题。教师的语言引导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例如,在欣赏钢琴曲《啄木鸟》(吴慰云曲)的实验研究中,教师不同的谈话方式,对幼儿产生的欣赏效果大不相同。第一种方式:在大班给儿童欣赏音乐以前,教师介绍:“今天给你们欣赏一首钢琴曲,它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讲的谁,说的什么,我都不告诉你们。但是我告诉你们它说的是树林里的小鸟。树林里有许多小鸟,像小黄莺、小麻雀、啄木鸟、金孔雀„„你们听这是哪一种鸟,它开始在做什么,后来又做什么。”介绍后,给儿童欣赏音乐。共欣赏两遍,老师要求儿童“认真听,仔细想是什么鸟,在干什么”。儿童欣赏音乐以后纷纷举手,他们的回答有“百灵鸟”,“鹦鹉”;“有两只小麻雀在玩”;“啄木鸟”,“啄木鸟在敲树,先用大嘴啄树,啄啄啄,啄出一条大虫子”;“金孔雀在跳舞”等。第二种方式:给中班儿童欣赏《啄木鸟》,教师介绍:“今天我给小朋友听一首好听的钢琴曲,名叫《啄木鸟》,认真听,听听音乐里的啄木鸟好像在干什么?”介绍后,也给儿童欣赏两遍音乐。儿童对音乐的解释有:“就像啄木鸟在捉虫子,声音大了(6、7小节),就像捉住了虫子。中间的音乐好像啄木鸟在飞”;“我听见啄木鸟在给树治病”;“啄木鸟在啄虫子”。有的幼儿说还听见了啄木鸟用嘴啄树的“笃笃、笃笃”声音。

以上是两个班幼儿不同的反应。显而易见,中班的谈话主题突出,语言简洁,问题明确,幼儿知道听什么,故而能产生与音乐相关的联想和想像,正确地感受了音乐表达的内容,效果较好。大班教师语言过多,分散了幼儿仔细欣赏的注意力,以致仅少数幼儿提到啄木鸟,并无法产生相关的联想。

(2)运用直观教具,包括实物、玩具、图片和幻灯等。教师在给幼儿初次欣赏音乐时,辅之以直观教具,可以帮助幼儿形象地感受音乐。例如,欣赏二胡曲《赛马》,若配上一幅大草原的背景图,以及牧民、骏马的活动教具,可以诱发幼儿对草原、赛马的无限联想。

在这一阶段,教师运用语言、教具时都应注意准确、恰当,避免限制幼儿的想像力,或者分散其对欣赏作品的注意力。2.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内容是重复欣赏音乐作品,深化审美的效果。要求幼儿在掌握音乐作品的主要内容和情绪性质的同时,感受和理解音乐表现手段的表情作用,比较完整、全面地感知音乐作品,并记忆、识别音乐作品的主要音调。

在重复欣赏音乐作品之前,教师要提出新要求,如欣赏《啄木鸟》,老师可以进一步要求幼儿感知乐曲结构,提问“音乐是不是始终一样的?”“开头部分表现啄木鸟做什么?中间部分的音乐怎么样?表现啄木鸟在做什么?”最后一部分的音乐和哪一部分相同?” 启发幼儿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感受、理解音乐的表现手段,是教师指导幼儿欣赏的重点。老师可以启发幼儿主动联想欣赏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内容,结合实际经验感受作品中各种表现手段所表达的感情内容。在欣赏具有对比性的音乐时,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幼儿进行对比,使幼儿区别不同性质的音乐,如》《小鸟的歌》和《大象走》,摇篮曲和圆舞曲等等。对比欣赏也可以在同种作品中进行,如进行曲类:《解放军进行曲》威武雄壮,气势磅礴;《骑兵进行曲》快速而跳跃,有策马向前的气魄;《运动员进行曲》则表现了运动员精神抖擞、斗志昂扬的情绪。

用对比的方法欣赏音乐,可引导幼儿对相同体裁、风格的乐曲进行归类,提高对某一类型乐曲的理性认识。如中、大班幼儿可以对进行曲、摇篮曲、圆舞曲进行归类。掌握这三种乐曲的特点后,幼儿会把这些知识迁移到欣赏新的同类音乐作品上去。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幼儿具有独立、主动地欣赏音乐的能力,提高其音乐素质。

为了提高幼儿欣赏音乐作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满足幼儿充分展示在音乐活动中的愉悦心情,教师要引导幼儿通过语言、图画和动作等手段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年幼儿童对音乐的理解,往往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但可以通过动作和图画来反映。教师应引导幼儿在各种活动中,综合表达对音乐内容的认识。教师应设计各种活动,启发幼儿用多种感知觉共同参与欣赏活动,包括听觉、视觉和运动觉等。其中,教师要允许幼儿的动作有较大的自由度和创造性,多鼓励幼儿自己想像、发挥,不强求动作一致,只要求符合音乐的情绪。

例如,意大利民间音乐《美丽的乡村》(又名《啄木鸟》),结构为a、b、c,每段4句。给中班幼儿欣赏时,提供一张教师设计的结构图。欣赏过程中,将听觉、视觉、动觉几种活动同步进行。

全曲大致分为三段:⑴一⒃小节、⒄一(23)小节,(24)小节至结束。

a段,教师持教具“啄木鸟”轻轻抚摸树干,自上而下,从左至右,一句抚摸一棵树。

b段,教师持教具“啄木鸟”啄虫眼,顺序同a段,每句啄一个虫眼。

c段,教师持教具“啄木鸟”抚摸树冠,顺序同上,每句摸一棵树的树冠。

多数幼儿在活动二三次后,能离开老师和结构图,跟随音乐动作,基本反映出音乐的结构,体验到啄木鸟对树木关心、爱护的情感和热爱劳动的愉快心情。

在第二阶段的欣赏活动中,教师要给幼儿重复地听,全面地完整地感知作品,理解作品的概况,掌握作品的各个细节。教师在设计欣赏的方式方法时,应注意灵活多样,重在启发幼儿的创造性活动。

3.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内容是检查音乐欣赏的效果。幼儿欣赏的音乐作品,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进行再欣赏。这一方面是为了复习,以加深、巩固对音乐作品的印象;另一方面是为了检查欣赏的效果。检查幼儿记忆作品的情况,是音乐欣赏活动的继续。检查音乐欣赏的方法主要有:

(1)不讲作品名称:珏面儿欣赏音乐作品,观察幼儿的反应。反应表现在幼儿听音乐过程中的各种活动;能否有兴趣地听完,脸部表情、身体姿势及手脚动作怎样,等等。

(2)再次欣赏活动后,让幼儿自己用语言、动作来表述,说出音乐作品的名称、内容及主要表现手段的作用。

(3)辨认欣赏作品的片断,让幼儿说出该作品的主要内容和情绪;或是欣赏歌曲的旋律,让幼儿辨认是哪首歌曲。

(4)给中、大班幼儿欣赏一些体裁、风格相似的新作品,检查幼儿在音乐欣赏方面的迁移能力。

检查幼儿的欣赏效果是幼儿音乐欣赏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它有助于教师了解欣赏活动的情况,及时调整教育方法,改进欣赏教育活动。

三、韵律活动

(一)幼儿韵律活动的基本特点

3岁的幼儿能跟着节拍做简单的动作,可以做律动,以及学习一些短小的音乐游戏和舞蹈。他们能在动作中感受音乐的性质、速度等,并在动作上有所体现。

4岁幼儿的动作能力有了较大发展,他们的动作更加轻松、灵活,喜欢用动作来反应音乐,知道动作应与音乐合拍,积累了一定的韵律活动经验。5、6岁幼儿的动作已能完全和音乐一致。这一阶段的幼儿大部分会感觉音乐的基本节拍,可以随节拍的快慢或渐快渐慢改变动作的速度。他们能在动作中体现节拍重音。(二)韵律活动过程的指导和设计

在学习韵律活动的动作之前,教师应让幼儿反复听音乐,充分感受,正确理解,为学习动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应安排听音乐伴奏的时间,除了给幼儿听,还可以适当运用下列各种辅助方法,帮助幼儿感受和理解音乐。

(1)允绍动作内容。韵律活动的动作和音乐是紧密结合的。如鸟飞的动作表现音乐流畅、优美的性质;兔跳的动作表现音乐的活泼、跳跃、轻快的性质。具体形象的动作更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因此,教师从介绍动作人手,能帮助幼儿更好地感受音乐的性质和内容。

(2)介绍韵律活动的情节。在让幼儿感受音乐游戏和舞蹈的音乐时,教师可以通过介绍角色、情节发展的情况,帮助他们感受作品不同乐段的不同情绪,以及乐曲的结构段落、力度、速度、旋律进行等方面的变化。

(3)教师动作示范。动作示范一般用于小班幼儿,起帮助幼儿记住音乐特点的作用。

(4)在练习动作时,注意让幼儿欣赏音乐。在韵律活动中,音乐是动作的依据和指令,动作要根据音乐进行。因此,应要求幼儿认真、仔细地听音乐,而不能一味强调动作的准确性,忽视与音乐的结合。如发现幼儿对音乐有不熟悉的地方,要让幼儿反复欣赏音乐的有关部分,加强记忆,深入理解。2.教动作的具体指导方法(1)模仿动作

许多律动、音乐游戏及舞蹈中采用了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形象动作,一般分以下几个方面:动植物的形象,人们的劳动,幼儿日常生活,交通工具,自然现象特征等。

教师在教模仿动作时,首先要求幼儿了解动作内容,使其产生一定印象。引导幼儿从自己的经验印象出发做动作,启发他们创造出与别人不一样的动作,只要具备模仿对象的特点,就可承认他们的动作。例如,教小鱼游的动作,要求幼儿仔细观察鱼游的姿势,自己创造动作。有的把两只小手放在身后,做鱼尾摇摆状;还有的把两只小手。

放在身体两侧,做鱼鳍摇摆状;还有的把两只小手紧贴身体两侧,做鱼身体的游动状。必要时,教师也可以亲自教动作,提高动作质量。(2)舞蹈动作

幼儿学习舞蹈的主要方法是直接模仿教师的示范。教师在教舞蹈时,要面对幼儿做反方向的示范,也称“镜面示范”让幼儿看清动作的每个步骤。教师还应背向幼儿做正面示范,或站在幼儿侧面示范。示范时,教师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解释,帮助幼儿体会舞蹈动作的特点。

教师要注意结合示范,分解舞蹈动作。对较复杂的动作,教师要分析、讲解,以明确的语言进行指导。例如,教踏踮步时,幼儿不易掌握身体的倾斜。对此,教师边分析边示范:“作踏踮步时,身体先稍蹲一下,音乐开始第一拍用脚尖把身体踮进来。”需要手脚配合的复杂动作,可以分开来教,先教脚的动作,再教手的动作,最后合起来练。教基本舞步时,要让幼儿了解手、脚、身体及头部的姿势和眼睛注视的方向,严格要求幼儿每个动作的质量,防止幼儿随便做动作。

教师应手把手地纠正不正确的动作,使幼儿获得相应肌肉运动的感觉,帮助其凭这种感觉做出正确到位的动作。

教舞蹈离不开口令和指示。教师指导时可以把动作指示配上音乐唱出来,使音乐和指示同时对幼儿的动作起指导作用。例如,教交换步(三拍子),教师可以唱“左、二、三,右、二、三„„”,提示幼儿的左、右脚,然后过渡到只听音乐。切不可以口令代替音乐,要启发幼儿主动感受音乐的节律。

此外,还有对比练习的方法也可辅助运用。总之,在设计教舞蹈动作的方法时,教师要充分了解各种教学方法的作用,并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应注意启发幼儿的想像,让幼儿感受舞蹈的情绪、舞蹈动作的意义,把动作技能和舞蹈的思想感情联系在一起,提高幼儿舞蹈动作的表现力。(3)音乐游戏

教师在指导音乐游戏活动时,要把握其基本步骤。1.说明游戏的玩法和游戏规则。

2.角色的分配。应由幼儿自愿担任角色,教师要有意识地让更多的幼儿担任主要角色。

3.示范性的小组练习。教师在指导竞赛性的非主题游戏或是主题游戏的某一段活动时,可以请几位能力强的幼儿在前面示范,教师边教,幼儿边练。

在幼儿初步掌握游戏的玩法后,可以逐渐加强音乐的要求,使游戏复杂化。例如游戏“抢椅子”,开始玩时,可以将游戏的结束部分简化为每位幼儿都有一张椅子,只要求幼儿在跑的过程中动作较快、合拍。然后,再抽去一张椅子,加强竞赛性。游戏的复杂化是把比较简单的游戏加上某些因素使之复杂化,使幼儿从中受到更多的音乐教育。但并非每个音乐游戏都可以进行这种处理。

教音乐游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应有固定的程式。教师在设计方法时,要注意灵活多样。给幼儿设计游戏动作和玩法应留有余地,鼓励幼儿主动地创造性地参与音乐教育活动。(4)指导舞蹈队形 ①完整的舞蹈示范。由几位教师或已学过该舞蹈的小朋友表演完整地示范,使幼儿看到自始至终的队形变化。

②讲解及小组性示范。主要的舞蹈队形是集体舞的单圈、双圈,有邀请因素和改换舞伴等。教师可以讲解,或是由小组示范。例如邀请舞,教师做邀请者,请一能力强的幼儿做被邀请者,两人一同示范动作及位置交换,便于全体幼儿观摹。⑧教师提示变化线路。幼儿掌握舞蹈队形变化的关键是熟悉自己的空间位置。教师在教队形时,应及时提示将要改变的位置的线路和方向,以及自己与前、后、左、右幼儿的关系。同时,可以在黑板上画点、线表示队形的变化情况。此外,要选空间知觉好、音乐感强的幼儿排在变动位置的领头地位。(三)设计韵律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韵律活动的教学程序并非固定不变的,教师应根据韵律活动的不同内容,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综合选用各种指导形式和方法,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韵律活动有三个基本环节,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加强对某个环节的指导。(1)幼儿熟悉、感受韵律活动的音乐。

(2)教师选用多种方法指导幼儿活动。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注意精讲多练,注意幼儿练习时的动静交替;要培养幼儿在动作方面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启发幼儿设计表演内容,创编形象化的动作。

(3)经常进行韵律活动的复习。幼儿进行律动、舞蹈、玩音乐游戏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的动作节奏和音乐感受能力。要多设计幼儿进行韵律活动的机会,安排幼儿在生活活动中跳舞、玩音乐游戏。这样,不仅巩固了幼儿的音乐知识,而且还丰富了幼儿生活,给予了幼儿用韵律动作表达自己情感的体验的机会,使其节奏感和音乐感受力得到不断的发展。

四、打击乐活动

孩子早在婴儿阶段,就接触了拨浪鼓、小摇铃等能发出声响的玩具,他们喜欢不停地碰撞或摇动玩具,以听到悦耳的响声为愉快和满足。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声音和节奏的兴趣也逐渐增长,表现为他们经常用手和棍棒敲打能发出响声的器皿。在近似游戏的活动中,幼儿发现敲打不同的物体或是用不同的方法敲打,会产生出不同的声音。

资料表明,经过系统教育的幼儿,能符合音乐节拍敲打击器的比率较大,小班为60%,中班为80%,大班则达到100%。(一)幼儿打击乐的配器设计 1.选择音乐作品

适合演奏打击乐器的音乐作品,必须节奏鲜明,一般为进行曲、舞曲等。一些民间音乐作品旋律优美、节奏鲜明,也适用于打击乐。如《瑶族舞曲》、《杨柳青》、《拔根芦柴花》、《打莲湘》等等,都是深受幼儿喜欢的打击乐曲。同时,也可选用一些幼儿熟悉的儿童歌曲、乐曲。2.了解和掌握各种打击乐器的特点及其运用

(1)三角铁、碰铃:属于高音乐器,声音清脆、明亮,可演奏颤音。强、弱拍都能用。

(2)串铃:声音碎而轻快,常用于活泼轻快的乐曲。如果和双响梆子配合,会产生策马奔驰的音响效果。

(3)梆子、木鱼:属于中音乐器,音色浑厚。可用于强、弱拍。

(4)铃鼓、沙球:中音乐器。铃鼓可演奏颤音,用在一些少数民族舞曲中效果较好;沙球则用于敲击节奏。两种乐器均可用于强、弱拍。

(5)大鼓:低音乐器。大多用于强拍,一般每小节敲一次。3.分析音乐作品,进行配器

首先,教师要分析音乐作品的性质、情绪和风格,依据其特点选配合适的打击乐器,注意是否协调和悦耳动听。例如《瑶族舞曲》,应选用铃鼓、摇铃、串铃和大鼓等乐器,表达优美、柔和的舞曲性质;同时加上圆舞板加强舞蹈节奏。

而后,教师应研究乐曲的形式、节拍、节奏和旋律,考虑是采用齐奏、合奏,还是轮奏的形式,也可选择多种奏法,编制相应的节奏型。节奏型应注意有所变化,不可每拍敲击,一成不变。

一般情况下,短小的一段歌曲和乐曲,宜选用少量种类的乐器,设计的节奏型也宜较简单,多重复,仅在高潮处或结束句加以适当变化。篇幅较长、表现手法较多的乐曲或歌曲,则要考虑增加乐器种类,多样化的节奏,以丰富其音响效果。小班的打击乐宜简单,中、大班的打击乐可以较为复杂。

在选配乐器和选编节奏型时应考虑强弱拍的对比、音色的对比、力度的对比、节奏的对比和速度的对比。

以《瑶族舞曲》为例,在配器上选择铃鼓、小铃和圆舞板,强调瑶族舞曲的优美和欢快情绪,突出铃鼓的颤音表现曲调的悠扬。在节奏型的设计上,应注意强弱拍的对比、音色和节奏的变化对比。总之,选配乐器要与乐曲协调,应贯彻统一、对比的原则。全曲应有代表性的节奏型贯彻乐曲始终,多重复,形成乐曲节奏的完整性,以便于幼儿掌握。在全曲统一的基础上,允许有对比地改变乐器和节奏,使其更富有表现力,显示出更丰富的音响色彩。(二)打击乐活动过程的指导和设计

1.幼儿欣赏、熟悉音乐

欣赏音乐是打击乐活动的重要一环,可以引起幼儿对打击乐曲的兴趣,使其熟悉音乐,感受音乐的性质、力度、速度等。如果幼儿没兴趣也不熟悉音乐,则无法进行打击乐活动。

教师可以向中、大班幼儿适当介绍配器的依据。

2.练习整体的身体动作

为了便于幼儿充分感受音乐的节奏感,较快地掌握各种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教师可以给每种乐器编上相应的身体动作,如拍手、拍腿、拍肩、拍膝盖、碰手指、跺脚等。

以《拔根芦柴花》为例,此曲共运用三种打击乐器,在编配节奏时考虑了乐曲的强弱拍、音色和节奏的对比,主要节奏型是X XX,变化节奏是XX XX,结束句的加强节奏为XX。教师可以将三种乐器分别编上相应的拍腿、拍肩和碰手指动作,以拍手代表共同演奏的节奏。见曲谱:

这种身体动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律动。经过数次练习,幼儿便能记住,掌握较快,最重要的是幼儿可以全面掌握各种乐器的演奏方法,并通过身体的动作,充分感受音乐的节奏。但应注意这一环节不宜太长。

3.幼儿拿乐器的整体演奏练习

在身体动作练习基础上,可以让幼儿拿乐器进行整体演奏的练习。

开始练习时,演奏的速度可稍慢,由教师指挥并作语言指导,指挥的动作要清楚、利落。指挥除手的动作之外,眼神和面部表情也帮助一同指挥。在幼儿掌握后,可以请能力强的幼儿担任指挥。

持相同乐器的幼儿应集中坐在一起,高音乐器一般排在前面,中音、低音乐器依次向后。当大部分幼儿基本掌握演奏方法之后,应让他们轮换敲击不同的打击乐器,这样有助于幼儿更好地认识各种乐器,学习不同的节奏演奏方法,发展其相互协调的能力。

教师可以将打击乐曲中配器复杂、节奏变化的重点乐句,先让幼儿单独练习,掌握后再练习完整的乐曲。

(三)指导幼儿自编乐曲节奏的活动

教师应选择幼儿十分喜欢、熟悉的乐曲,指导幼儿进行简单的自编节奏活动。这些乐曲必须简短,特征显著,易于用节奏乐加以表现,以提高幼儿自编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教师要启发幼儿分析音乐的内容和情绪,告诉幼儿配上打击乐是为了更好地表达音乐的情绪。

教师可以先请幼儿设计出几种节奏型,让大家共同讨论,再选出最适合的乐曲的节奏型。然后用一种或两种乐器演奏全曲,再经过幼儿讨论,逐步增加节奏型的变化,增添打击乐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听取幼儿的意见,鼓励幼儿不断修正,不断尝试,肯定其设计的节奏。

最后,教师把幼儿讨论的结果加以整理,让幼儿拿乐器正式演奏。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是关键。这种幼儿自编节奏的活动,能发挥幼儿在打击乐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幼儿的综合音乐能力,使他们学会用打击乐器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用音乐表达自己简单的审美观点。

幼儿美术活动指导三部曲 篇7

一、利用涂鸦期特点, 创设特殊环境, 激发幼儿绘画兴趣

小班幼儿刚刚入园时, 绝大部分一上美术课就不知所措, 或乱涂乱画。针对幼儿的这一现象, 我用几个纸盒糊上白纸, 制作成“涂鸦箱”, 让幼儿尽情涂抹;还利用幼儿园的白瓷砖墙, 组织孩子们用粉笔、棉签等画具纵情挥笔, 抒发其图像意识。教育学家斯特金认为:“教学效果基本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许多实践证明, 兴趣支配着幼儿的注意力, 使幼儿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力集中而稳定。同时兴趣又调节着情感, 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幼儿表现出巨大的热情, 让他们感到学习没有负担, 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

二、引导幼儿观察生活, 适当运用范画, 渗入造型与表现技法

幼儿有了绘画兴趣, 美术启蒙教育已成功了一半。此时要不失时机地对幼儿进行有目的的美术技法技能的训练。

1.提供感性材料, 引导孩子观察、感受, 作简单的技法训练。幼儿在三岁前就会涂鸦, 入小班后就应逐步引导他们学画几种简单几何形, 如圆形、椭圆形、三角形等。训练时, 要提供生活中的有关物体, 让孩子看看、摸摸、玩玩, 调动身体感官, 认识基本形状。如学画圆形时, 我在活动室摆放了很多气球, 并引导孩子发现, 气球圆圆的才能鼓起来, 如果破了, 会漏气的。孩子就渐渐学会了画一个封闭的圆形。

2.用添加法发展创造性思维。利用圆形, 可以启发、引导不同年龄的幼儿用添画的方法画出西瓜、苹果、葡萄等水果, 或车轮、太阳、笑眯眯的脸、皮球、盘子、螃蟹等物体。在幼儿绘画的同时, 还要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 从不同的角度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

3.示范局部主体形象, 引导添画简单背景。教师仅仅提供部分示范, 其余放手给学生来做。例如, 中班的孩子已有了一定的绘画基础, 在画《可爱的小兔》时, 我和孩子们分析了小兔的形象特点, 并示范其造型方法, 然后引导孩子想象小兔的生活背景, 加以表现。孩子们的作品中主体形象特点突出, 画面中内容丰富, 作品各种各样, 姿态万千。冰冰还画了个小兔公主, 戴着王冠, 在城堡前的湖边照镜子呢。

4.制作“活动拼板”, 帮助幼儿丰富造型意识。为了让孩子们能画出生动有趣的形象, 我制作出活动拼板。如活动的小鸟、小猫。在学画人物形象时, 我用硬纸板制作成关节可以活动的小人, 放在美术角让幼儿随意摆弄, 变出各种姿势, 并模仿这种姿势做一做, 玩一玩, 孩子从中得到了乐趣, 表现在画面中也是千姿百态, 显得活泼、生动异常。

5.创设相关游戏情境, 帮助幼儿理解主题, 大胆创作。我根据幼儿好玩好动的特点, 力求绘画活动游戏化, 形象化, 以帮助幼儿理解主题, 大胆创作。让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和思考。在《小厨师》这一绘画活动中, 我请两名幼儿戴上厨师帽, 穿上厨师服, 随着《小厨师》的音乐表演;又引导孩子讨论, 厨师会做什么, 在哪里工作, 然后以简洁的笔法勾勒出厨师形象。孩子的思维得到引导, 会举一反三, 笔下的形象有男有女, 胖瘦、姿态不一, 背景各不相同, 厨房里有各种炊具, 画面的视觉效果很好, 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赏。

6.适当指导构图, 加以色彩训练。运用范画能帮助孩子开拓视野, 理解构图。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我注重对孩子的色彩训练, 利用各种手段和机会教他们认识颜色, 使用颜色, 树立色彩的搭配意识。

7.引导幼儿欣赏一些经典名画。因为美术创作来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例: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交响曲》, 孩子们通过欣赏这幅色彩明快、冷暖色搭配和谐、构图均衡的抽象作, 了解了画面的构图色彩、冷暖色的概念、对称、对比等等。通过欣赏讨论, 孩子们不停地流露出对美的感受和赞美, 无负担地收获着、积累着意象。在今后的美术创作中获益无穷。例如:在美术角放上塞尚的《水果》、梵高的《向日葵》和《星空》, 以及齐白石的《虾》、《枇杷》、徐悲鸿的《奔马》等, 感受其色彩的鲜艳, 认识物体的形象美。

三、引导幼儿走进生活, 感受生活, 发现生活中的美, 适当展示参考作品, 使之触类旁通

我在美术教学活动中, 注重组织幼儿多观察、多感受。我们幼儿园西的街道旁是花市, 春天到了, 满街开遍了各种鲜花, 有粉红的桃花、梅花, 有黄灿灿的迎春花, 有红艳艳的玫瑰花, 还有很多不知名的各色鲜花, 真令人目不暇接。在绘画活动《春天花园里有什么》前, 我先组织孩子去花市仔细观察, 并出示几幅老师的花卉作品。幼儿有了亲身体验, 通过看、摸、闻、比较, 增强了记忆表象, 提高了表现美的能力, 示范画品的展示为孩子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技法, 画出的花儿色彩艳丽, 姿态万千, 体验到了美术活动的巨大乐趣。

如何指导幼儿的美术活动 篇8

关键词:幼儿;美术活动;教师;引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1-864X(2014)08-0097-01

教师在美术活动中应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事物与现象,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艺术的表现形式多样,剪纸、折纸同样可以纳为美术的范围。归根究底都是为了让幼儿感受美。从而激发幼儿对美的追求和渴望,自发的观察与探究,在不断的模仿与练习中总结经验,最后能够创新出有自己风格和反映自己思想的作品。所以,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整个绘画的过程中,老师要激发幼儿的想像,当幼儿的想法与自己的想法不统一时,要冷静处理,问一问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要让幼儿感觉到老师在否定自己,否则孩子很容易丧失好不容易建立的对美术的信心及对美术的兴趣。如果孩子能说出理由,老师要以宽容的心态给予理解和建议。不管是哪个年龄段的幼儿都喜欢欣赏不同绘画形式带来的不同的绘画效果,那么,怎样才能使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有所改进和提高呢?

一、引发幼儿的好奇心,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动力。教学中美术活动容易融入各种整合教学活动,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美术活动在各个领域都能及易自然地渗透和融入,创造也就随只之出现。因此,教师要巧妙地抓住幼儿的好奇心重,对有趣的物体、有意思的事物引起探索兴趣,从而主动地去学习有效的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想象画《海底世界》一课时,我让幼儿大胆想象,把人类想象成"鱼",给"鱼"的设计各式各样的潜水器,让我们在海底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再把天空的小鸟变成飞船的形状,和海绵宝宝、派大星、蟹宝王一起玩。总之,想法越奇特越好。因此就诞生出了一幅幅生动有趣、想象奇特、内容丰富的创作画。有画海底城市的,有画和海鱼们建造新家园的……就这样他们在做画时就把一些饶有意味、生动感人的画面特征通过自己的想象表现在作品里,真是千奇百样,美不胜收。

二、培养幼儿的动手协调能力

幼儿学习、发展的重要途径就是自己动手操作。在孩子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应给予幼儿太多的知识,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做到寓教于乐。由于幼儿的生活经验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其变通方式也不同,重要的是老师的因势引导。所以我根据幼儿个体发展水平的不同,投放了的不同操作材料,使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与爱好用自己的方式来进行美术操作活动,引导幼儿真正释放自己的小手,放开孩子的想象力,进行大胆的操作和尝试。例如:在进行美术活动《我的好妈妈》时,我给幼儿提供了彩色的小纸片、漂亮的图案、剪刀、胶水、水彩笔和白卡纸、皱纹纸。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操作,以组合、粘贴、折纸、剪纸或图画等不同方式送给自己的妈妈一张节日贺卡。他们一边做一边还兴奋地说着,有的粘贴的气球,有的粘贴的花,有的画的出漂亮的衣服和裙子,有的。当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作品贴在展览墙上时,每个幼儿的脸上洋溢着的是成功的喜悦。

三、提高幼儿自信,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首先要具有坚强的自信心,自信心对一个人的各方面发展都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一个缺乏自信心的人,便缺乏各种能力发展的主动积极性,很难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成长起来就很慢。因此,美术教育应该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为基础,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创作欲望。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帮助孩子树立起克服困难的勇气及自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在这种自信心的推动下,幼儿的潜能会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发展,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当幼儿在画完一张作品后,其心中的得意洋洋的兴奋劲,太希望与他人共同分享喜悦,也希望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赞许。

四、 给幼儿展示自己的平台,满足幼儿爱表现和被关注的心理特征

美术活动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展示幼儿的作品,这是提高幼儿自信,帮助幼儿互相学习和提高的最好的平台。每个幼儿都希望自己的一番辛苦和努力得到赞赏,教师要抓住这个契机,尽量给每个幼儿展示自己的机会,而作品是幼儿心理活动最好的诠释,是放飞他们想象的天空,教师要抓住这个契机,尽量给每个幼儿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孩子的内心得到解读,让幼儿感到被老师和集体理解、重视。所以,老师要引导幼儿大胆的描述自己的作品,同时也要学习别人的优点,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

五、选材贴近生活,充分发挥废旧材料的作用

美术教学材料的投放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和废旧材料,使其变得丰富多彩。丰富多彩的材料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活动兴趣,幼儿天生是好奇的,对周围的任何事物都有着广泛的兴趣,但兴趣是短暂的,很容易受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我们可以提供一些贴近孩子生活的材料、工具,可以是他们每天都有接触的,或是随处可见的,非常熟悉的东西,比如,塑料管、蛋壳、各种米粒、瓶盖、鞋盒、光盘、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生日纸盘等等。借助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普通材料,让孩子运用不同的方式来发挥想象,表现出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能让孩子从中学到一定的本领、技巧和变废为宝,这样一举两得的事而且对孩子又不失教育的意义,更能引起孩子的共鸣。美术教学中完全不需要再做一些舍近求远的事了,我们为什么不做呢?

六、给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

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他们自己所探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们自己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使他们充分用眼、手、脑去发现、去创造、去实践。对幼儿活动中的表现教师应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爱好,要善于发现幼儿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教师鼓励、表扬、赞赏的评价语言对幼儿具有神奇的激励作用,不仅能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投入学习,而且能让幼儿在情感体验中树立参与学习的信心。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幼儿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当然,幼儿的技能不是在老师的反复教授中掌握的,而是在一个小小的观察后,运用了简单的方法将幼儿遇到的难点解决了,幼儿不像成人,对物体的理解可深入体会,他们看到的只能是表象,也只能从表象上去理解。因此,我们对幼儿的要求不能像成人一样去要求他们,这样只会阻碍他们的发展。教师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喜好去创造。幼儿创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不要急于示范,而应引导他们自己想出解决的办法,因为每个幼儿都有创造的本能。教师应给予关键性的帮助,不是全揽全包,而是要不同程度地开发每个幼儿潜在的创造力。

因此我们要为幼儿提供有利的条件,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使每个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的飞翔在广阔的天空中。

参考文献:

[1]幼儿教育2000年第6期。

上一篇:开展护理应用解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的论文下一篇:经典语段: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坚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