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美术活动学习感悟

2024-08-04

幼儿美术活动学习感悟(共7篇)

幼儿美术活动学习感悟 篇1

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理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我们在一日活动中要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确定活动主题,强调教师要尊重和满足幼儿的需要,鼓励幼儿用材料进行探索、创造,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案例描述

“你的衣服真漂亮。”“舒怡,谁给你买的新衣服?”“哎呀,你的衣服真漂亮。”吃完早饭,就听几个小朋友在议论着。过去一看,原来是舒怡穿了一件新毛衣。我走进他们中间,一起欣赏起舒怡的新衣服。这时我抓住机会,开始了一次有意图的谈话。

1.我们的秋装

“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的服装和夏天的服装一样吗?”(不一样),“我们来看看小朋友穿的秋天的服装吧。”“笑笑今天穿的衣服上有什么样的图案?”(像麻花一样的图案),“有几个这样的图案?它们的位置是什么样的?”(对称的)“还有哪里有花纹?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梦琪的背带裤吧。”

2.小小服装设计师

我就本话题结合十月份的教育活动,安排了美工课:油水分离画“小小服装设计师”。孩子们通过欣赏同伴服装,发现了生活中的美,大胆地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用油画棒画出了自己喜欢的衣服样子,并装饰上了喜欢的花纹。设计好后,我提出问题:小朋友衣服上有了好看的花纹,再想什么办法,可以让它更加漂亮呢?孩子们想出了自己的办法。

3.水粉色能盖住油画棒的颜色吗?

这时我提出:给衣服均匀涂上水粉底色行不行?很多孩子说不行,害怕把画好的花纹盖住了。果真如此吗?我于是又建议小朋友亲自试一试,看到底会怎样。孩子们开始小心、怀疑地用水粉色试着涂。这时,他们惊喜地发现水粉真的盖不住花纹。于是便把画纸大面积地涂上了颜色,啊,一件件漂亮的衣服呈现在孩子们面前,他们的脸上都流露出成功的喜悦。

三、分析

幼儿的一日生活均是课程,生活即教育。本案例中教师用孩子们的生活话题引申到教育活动中,在谈话、欣赏中,充分让幼儿感知和理解美术要素的特征,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同时在美术活动中,教师一改传统教学模式,没有范例,没有讲解,让孩子们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创作,得到了个性化的发展,通过一步步提问,为孩子们提供探究的机会,让孩子尝试并获得了学习的方法,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充分体现了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理念。

四、反思

1.关注幼儿自发生成的问题

了解幼儿必须观察,要发现幼儿的兴趣,必须倾听。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教师要想有效地调动幼儿,就要关注幼儿自发生成的问题,及时开展相应的活动,给足幼儿自由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丰富的材料,鼓励他们提出问题、探究问题。

2.给幼儿适时的提问、指导

本案例中,教师为孩子指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孩子去思考、探究学习方法,如果按顺序讲解,孩子们就会缺乏自主探索的兴趣,从而失去主动学习的机会。由此可见,适时的指导、提问是非常重要的。

幼儿美术活动学习感悟 篇2

3月19日,我有幸听取了上海特级美术教师瞿剑宛老师的报告。感受颇深,收获很大。

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美术教师,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己近十七个年头,这份美好的工作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次次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一回回与学生的心灵碰撞,都让我的生命多了一份惊喜,多了一份幸福,多了一份期待。我惊喜于学生无穷的创造力,幸福于学生无尽的求知热情,更期待着适合学生的新的教学理念的诞生。一次偶然的翻阅,让我知道了国家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开始了,而且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一次新课程的培训,—次新课程讲座的聆听,一次新方法的尝试,让我隐隐感觉到了这场变革将给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也就是说,新一轮国家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所处的角色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历史性的变化让我欣喜,让我深感自己的责任将越来越重大。作为一名站在教学第一线的美术教师,新的课程环境下重新塑造自己并界定角色智能可以说是迫在眉睫。因此,在新课程的环境中,我将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新时代、新思潮、新理念、新尝试、新改变„„一切都会悄悄的发生变化。第一、我将由原来的美术知识的传授角色转化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促进角色。在此之前,反思、剖析传统教育下的美术课所形成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种不中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以前我们教师以成人的要求、专业的标准要求学生,要求学生该怎么画就怎么画,该画什么就画什么,这种完全由老师规定课业内容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把学生沦为学习的奴隶,使学生不赶轻易出手,加重了学生的自卑感,导致学生对美术望而却步,学习兴趣荡然无存。而且,老课程本身具有许多的弊端,且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又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即偏重于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学习内容单—、高深、繁多,以培养专业化人才为倾向,完全背离了个性发展的特点。新课程标准则不然,它确认美术课程是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制作过程„„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以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

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为总目标。教师不能把学生的大脑当容器,更不能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横在学生面前,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潜能和个性灵活处理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教师充当的是课堂的组织者,应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创设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建立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相互合作的关系,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树立学习信心,实实在在地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促进者、鼓励者,使学生把你当作心目中的“大朋友”,愿意和你接近,愿章和你交流,愿意你分享他们的欢乐„„有了这些新的思索,并且在教学实践中也做了些新的尝试,慢慢的觉得这些变化是可行、效果是不错的。第二、我将改善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围绕教科书做一些新的资源开发和累积。在一年多的教学实践中,越发的觉得新课程迫切需要的、呼唤的是知识面广且多才多艺的综合型的教师,这是—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一直以来音乐教学和美术教学活动都是分科进行的,各自的角色—旦确定,就只管吸收自己领域内的知识了,往往在自己所教学科的外围砌起下高墙、且悠然自得的满足于现状。如今的改革,使我很敏感的意识到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的艺术课程改革的需要了。如我年教艺术五年级下册《春日抒情》之《播种希望》一课时,里面所涉及到了乐器知识、语文中的诗词解读知识,还有关于春天气候方面的知识等,我感觉到了自己知识的匮乏。所以,越发的感受到新的艺术课程迫切的要求艺术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除了要掌握应有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当涉猎其它学科领域的知识,而且要力图获得比学生更为丰富、详尽的资料,才能对艺术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所准备,解决起来游刃有余。以综合艺术课程为例,每—个单元都是—个主题,比如《艺术与数》、《秋天的节日》、《线的情感》、《黄土地的畅想》等,每一个主题都渗透了舞蹈、戏剧、散文、绘画等多种艺术和其它的学科知识,同学们在学习美术、音乐知识的同时感受各种知识的快乐。作为每一个美术教师要上好这样的课,必须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要不断的攀登知识的颠峰,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学生—个艺术的诠释。知识无边,资源无限。正是因为如此,我在反复的实践探索中,越发觉得仅仅靠教科书为唯一资源上课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艺术课程资源需要不断的开发并要很好的利用,才能上课的质量保证上课的量和效果。原有的音乐、美术教科书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越来越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

程资源了。动—动脑,自己思索一下,学校里学生的艺术作品展览室、图书馆、省级市级艺术馆、各种民间团体、校内外的网络资源及美好的大自然,不都是我们艺术教学的最好的资源吗!充足的资源找到了,还需要我们的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要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为自己的教学活动服务。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在社会的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如我在上《春之歌》那课时,就带着学生到江边放风第,让学生在广阔的、充满春意的大自然中自由的翱翔。那么,这些艺术课程资源如何来开发呢?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源远流长的民族艺术文化,正是美术与音乐综合课程大力开发和利用的宝贵资源,如藏族的歌舞、朝鲜族的荡秋千、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以及汉族的民间手工艺等。都是民族艺术文化的体现。对课外、校外艺术资源的开发,包括家庭艺术活动(如休息天的郊游,参观博物馆等),社区艺术活动(如镇上组织的书法、绘画比赛,演唱比赛等),区、镇艺术比赛等等。还有,对蕴涵着艺术的自然地理资源也可以进行开发,独特的地形地貌,壮丽的山河„„”总之,只要用心去想去做,我想这些丰富的艺术课程资源将给我们的艺术老师带来全新的艺术感悟,也将给我们的学生带来无穷的艺术享受。第三、将对学生的艺术学习作出合理的、充满人性的评价,不断的激励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支红笔,优良中下,“好”与“不好”,“象”与“不象”„„一切都那样的自然。除了这样的评价方式,就再没别的让我觉得站在我的立场评价学生的最合理的评价方式了,且不知这样的评价方片面强化了评价的界限,让我尴尬的扮演着终结性和惟—性的课程裁判者,致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被评价和被测试的被动境地,给了他们自卑和压力,就好比在他们的脖子上挂着石块,而要求他们轻松的游过河。经过全新的思索和实验,印证了新课程标准评价理念要求美术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着眼,重视课程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从而促进教师从评价角色转向课程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角色。经过实践,我发现要这样把握: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如讲《春日》那课时,我播放春天来临时大地发生变化地影片,同学们在柔和的音乐声中积极的讨论着,尽情感受春天所带给人

们的欢乐„„让学生充分感受春天冰雪融化,大地一片生机到处都有生命在萌动。我还经常用讲故事、师生共同表演等教学形式,调动学生们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得到了美的熏陶,在美的环境中自然轻松地增长了知识,培养了他们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的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那反之学生若有了学习兴趣,也就有了表现的欲望与冲动,教学就轻松多了。又如在上《线的情感》的时候,我让学生用线来描绘一样事物,随便什么的事务都可以,我尊重他们的个性,让他们可以按客观去描绘,也可按主观意识去表现,既可以用写实地手法,也可以夸张、变形,画完了还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见解。实践证明,这样有利于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他们都能创造出风格各异的画面,令人耳目一新。另外教师要用发展地眼光看特学生,会给他们的学生时代留下美好的回忆。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在知识的理解与表现中会参差不齐,为了挖掘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我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性及造型特点的不同,分别进行鼓励和引导,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个性的张扬。在辅导学生作业的过程中,我降低标准,不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门的作品,也不用”画得像不像”作为衡量的唯—标准,大大的鼓励了我的学生,使他们对学习美术充满了兴趣。大名鼎鼎的沃尔特·边斯尼小时的经历就值得我们借鉴。他上小学时,曾把花朵画成人脸,叶子画成手,这神奇的幻想非但没有得到称赞,反而得到的是老师的—顿毒打,庆幸的是这并末让小画家夭折。今天,这样的事将不再发生。作为老师,特别是从事充满色彩的艺术教学的教师,千万不要吝备用最美好的语言激励你的学生,如:“你画的真棒!“你的画色彩搭配的真漂亮!”“你比老师画的好”„„学生们会因此得到鼓励,更会为每一个学生留下成功的机会和希望,对孩子们的—生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作完这些思考,我并未觉得轻松,反而觉得些许的沉重,小学艺术改革中的美术教师们还将面临更多的考验,接受更多的挑战。作为一名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美术教师,我会努力努力,再努力,尽自己所能为新课程改革添砖加瓦。

民办桃苑小刘建军

幼儿美术活动学习感悟 篇3

关键词:激发幼儿;美术活动;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140-01

每一位孩子的头脑中都有许多美丽的东西,都有欣赏美、追求美的渴望,但感受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观点不是天生就有的。从教学中我感受到,幼儿很容易对美术表现出自发的热情,但往往是浅层的自发的兴趣,停留在“好玩”、“我喜欢”的阶段,并且具有不稳定性。

我有几点体会:

一、通过对色彩的感知,培养幼儿发现美的能力。

为了培养幼儿对色彩的欣赏能力,首先我们发动家长,带自己的孩子去逛商店,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欣赏各种商品的精美设计和装潢设计,欣赏色彩鲜艳、样式新颖的服装:欣赏各式各样的工艺品、装饰品。回到课堂,我们启发孩子做小小设计师,进行各种小设计,如:设计服装、提包,给妈妈设计头巾等,来锻炼幼儿的色彩搭配的能力,从而对美丽的色彩进行充分的感受,积累感性经验。这些活动使幼儿接受了潜移默化的熏陶,加强了美的视觉感受,培养了孩子对美的事物的敏感,引发孩子对美的向往。

二、选材贴近生活,形象直观

现实生活的声、光、形、色都能激发起幼儿的兴趣,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绘画的题材是最捷径、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因此,我们应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扩大其知识面,还经常请家长带幼儿接触田野、公园、街道等幼儿可理解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幼儿现有的生活经验,选择他们比较熟悉的并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内容作为绘画题材。例如:在小班幼儿画圆形的活动中,可选择一些幼儿比较熟悉又喜欢的物体,象气球、太阳、皮球等,以代替教师在黑板上的简单示范;

在中班绘画汽车的活动中,首先通过谈话了解幼儿原有的经验,再带幼儿去参观马路上有些什么车?车子的内部构造又是如何的?等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幼儿画出的汽车肯定各不一样,充满了童趣。

三、创设审美环境,激发动机

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以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情绪上的兴奋,进而转变为绘画的冲动,这样他们的身心才会处于最佳状态,才能激发出创作的动机。

四、引导自由发挥,独立创造

幼儿富有创造精神,他们大胆、浪漫、无拘无束、不受成规戒律的束缚,可以随意的联想、拟人、神话,哪怕张冠李戴也不觉得怪异。强调幼儿在绘画中自主性的发挥也是对以往在幼儿美术教育采取“依样画葫芦”,你教我画的方式的否定。因此幼儿教师在教给幼儿一些绘画所必需的本领,如多种颜色、几何图形、实物图形的认知后,应发挥“抛砖引玉”的作用,积极采取各种方法让幼儿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自主性的绘画。

绘画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如何对孩子作品进行评价是很关键的环节。我们大多数人在评价孩子作品时,特别是家长,一般很注重孩子的绘画结果,往往用像或不像做出简单的评价:“乱七八槽的,这是画的什么啊,什么都不像,就只知道乱画。”往往大多数的家长会做出这样的结论,他们往往以成人的思维去思考孩子的画,二不能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画面内容。这是一个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当然对于我们幼儿老师而言,首先除了要有专业的技能外 ,很重要的事要有理解孩子,善于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绘画课上,老师引导孩子想象并说一下自己妈妈长什么样子。有的孩子说妈妈大眼睛,有的孩子说妈妈长头发、卷头发、短头发、扎辫子等等,对于小班孩子而言,他们的这种简单的回答已经很不错了,通过回忆自己妈妈的样子,引导孩子们把妈妈画在绘画纸上,当做母亲节礼物送给妈妈,孩子们一听,自然很开心,能送给妈妈礼物是小朋友们最开心的事情了。看着孩子们画妈妈时认真的样子,忽然觉得,妈妈的爱是伟大的,对于孩子来说,妈妈是最重要的。环视四周,忽然看见小朋友看着绘画纸在发呆,什么都不画,走过去,轻声问原因。“想不起来妈妈长什么样子了,怎么办呢?”看着他无助的眼神,我很亲切的说:“老师就是妈妈啊。看看老师长什么样子,就把妈妈画成什么样子就好哦。”他嘻嘻嘻的笑了,开始动笔画了起来。绘画也要联系实际,即使孩子们不会画,即使孩子们画的画让大人看不懂,但是那是他们内心的真实写照,是反映他们内心的最好的方法。对于孩子的画,我们也要尽可能的给予评价,给予鼓励,让孩子能树立起心里,继续做自己喜欢的画,画自己想画的画。

绘画结果怎样,每幅画都能反映孩子的一些“思想”。我也曾遇到一个这样的孩子,他画了一幅人物画,并且说是画的他自己,其中一颗纽扣没有画上。我询问原因,孩子告诉我说等妈妈回来后再给他缝上。我同孩子的奶奶交流才晓得,妈妈出差已很长时间,我终于明白孩子是想念妈妈了。我便特意亲近孩子,慢慢缓解孩子的思念之情。我相信关爱孩子的老师是不会轻易忽视孩子的绘画作品的。

1、幼儿美术欣赏并不是一个两个活动所能达到的,而应该在美术活动及日常活动中随时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美术欣赏材料,以丰富幼儿的美术经验,从而提高其艺术鉴赏力。并为了让它真正行之有效,还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和改良。

2、欣赏是一个极其个性化的心理过程,因人而异。美好的事物会给人带来美好的感觉,但同一个美好的事物却不一定能为所有的人带来同样的美好感觉。即使是那些公认的好作品,仍然会在不同的人身上产生不同的效果。

3、欣赏并不需要与理解同步。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当我们看到一个抽象的图饰,闻到一种气味,听到一段音乐,或是触摸到一种质地时,我们会感到快乐,感到轻松,感到愉悦,感到是一种享受。而当有人问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种情感体验时,往往说不清,它似乎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幼儿也相同。孩子们的感受也许都很直接,但局限于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经常就讲不出道理了。

4、欣赏是需要培养的一种思维习惯。我们的欣赏能力虽是与生倶来的,但我们喜欢什么、欣赏什么却也是后天形成的心理习惯。幼儿期是为人生打基础的阶段,我们有责任为孩子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度过童年,学会欣赏美,喜爱美,追求美。

如何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主动学习 篇4

关键词:美术活动,幼儿教育,主动学习

《纲要》指出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而主动活动是幼儿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 精神愉快地主动学习与探究。幼儿的主动活动是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早期培养儿童这种主动学习及探索精神, 使他们获得一定启蒙性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 对儿童以后学习和发展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创设一个允许儿童自己摆弄、操作的重要条件,是促进幼儿教育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每个幼儿由于来自不同家庭,受不同环境教育的影响,有其独特的学习方式和成长速度,有不同天赋和长处,教师要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发现幼儿的这些特点,了解幼儿的长处,并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引导他们主动学习。但是大多数幼儿进入幼儿园后思维受到局限,常常出现“老师,我不知道怎么画”、“老师,我是这样画的,画的对不对呀”、“老师,我不想画了,我不知道画什么比较好”之类的话。我经过一年多的美术教学研究,发现传统美术教学侧重让幼儿临摹范画,训练幼儿的绘画技能,把形象逼真作为评价优秀作品的唯一标准。如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范画之后,大多数孩子会临摹老师的范画,当临摹得比较好的幼儿教师会进行表扬,多次下来,临摹得不好的幼儿就会产生挫败感,渐渐对绘画失去兴趣。

一、激发幼儿绘画兴趣,萌发审美情感

幼儿往往不太习惯于有组织的绘画活动, 有时对绘画活动是怎么回事也不很清楚,因此,教师应引导和帮助幼儿由不清楚到清楚,使他们产生绘画兴趣。开始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组织幼儿观看一些名画, 也可以带领幼儿参观幼儿园环境的布置和墙壁的装饰,并让他们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还带领幼儿看一看其他班幼儿画画的情景和画的图画, 让他们知道其实他们自己也能画,而且会画得更好。接着,教师亲自用纸和彩笔画给幼儿欣赏,当他们看到白纸上出现美丽的画面时,兴趣会随之产生,于是教师为幼儿提供表现机会,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用小手集体印画出“大手小手一起来”的秋天的树,使幼儿在绘画过程中得到满足,提高兴趣。

二、创设有趣的绘画情境

幼儿园的孩子年龄较小,如果单刀直入地告诉他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如何画小鱼”,反而导致孩子们对绘画提不起兴趣, 那怎样才能使孩子们快乐地参与绘画活动呢? 能不能把“情境教学法”运用到美术教育活动中呢 ? 根据幼儿的认识规律和学习特点,以及幼儿具有“泛灵性”的心理特征,我认为让幼儿在情境中创作更有利于幼儿在美术活动中主动学习。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

1.故事情境。

2.观察情境。如美术活动 《美丽的扇子》,教师寻找各种扇子的图片,制作成PPT,请幼儿观察,说说图片中的扇子是怎样的。

3.活动情境。例如 ,大班的孩子画《快乐圣诞活动》,创作前先在班级里举办庆圣诞的活动, 让孩子在活动中体验庆圣诞的快乐,创作时就能画出生动有趣的作品。

三、丰富有趣的绘画材料

传统绘画方式就是水彩笔和白纸,如果孩子们长时间运用水彩笔和白纸绘画的话,会让他们产生厌倦感。其实生活中的绘画材料有很多,如纸类有报纸、手工纸、彩色纸、广告纸、餐巾纸、皱纸……当然绘画工具不单单局限纸和笔的不同,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棉签、吸管、线、梳子、各类瓶罐、剪刀、胶水,如自然物蔬菜瓜果、手指、树叶、沙、米、豆类都能成为孩子画画的工具。如装饰物上不同的简单花边,可以让幼儿进行描绘练习,同时通过这些花边,让幼儿创造设计出其他花纹,装饰在各种废旧盒子上, 使它们焕然一新。在废旧盒中玩滚色活动、利用旧挂历剪贴成图书,这些幼儿都非常感兴趣。

四、正面评价幼儿的作品

在以往幼儿美术评价活动中,往往因为时间关系,教师会将“评价作品”这一块省略,或者以教师评价替代幼儿的评价结束,这样对孩子的美术发展百害而无一利,前者使幼儿的作品得不到评价,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绘画水平相对就得不到提高。教师要淡化自己的角色,不带任何情绪色彩地评价幼儿的作品, 不因为第一次画得不好就一概否定他的其他作品。可以请幼儿当评价者,评价自己的作品,评价其他幼儿的作品,当小评价者感到困难时要给予必要的帮助,也可以让小作者对自己的作品做出评价, 以便很好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启发其他幼儿共同探讨。这样不但提高孩子们的绘画能力,而且避免过早限制孩子的想象力。因此,教师要学会在美术活动中不急于解决问题,而是把问题交给孩子们解决。

幼儿美术活动学习感悟 篇5

关键词:漏窗;美术;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221-02

幼儿园后门对面有一个公园,里面的“雨花胜境”,是我们常带孩子们观赏的景物。刚走进景区,就迎来一片视野开阔的大草坪,而旁边长廊的各式漏窗常会使孩子们驻足观望。孩子们走在凉爽的长廊里,欣赏着廊墙上美丽的漏窗,有时透过漏窗还能看到园外不一般的风景。鉴于这个便利,回园后,我组织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这些美丽的漏窗,以培养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通过幼儿仔细观察,主动探索,成为幼儿自主的学习过程

当幼儿对漏窗有了欣赏经历,我把在“雨花胜境”中拍到的漏窗照片一一展示给孩子们仔细观赏,并启发引导他们:这些漏窗你看了以后觉得怎样?漏窗中的图案用什么方式表现的?窗框有些什么造型,里面的花纹用什么来表示的?这些漏窗的花纹在设计上有些什么特点?孩子们在问题的带动下,开始议论纷纷,七嘴八舌,大家踊跃发言,有的说:这些漏窗很美,而且每个漏窗的图案都是不同的。有的说:“漏窗窗框的形状不同,多样别致,有正方形、长方形、菱形、多边形、圆形、月芽形、宝瓶形、桃形……”有的说:“这些图案用直线、曲线表示,其中有的还镶上了小花或小动物的图案;漏窗的图案是对称的,上下对称、左右对称、由中心点对称的……”当孩子们对漏窗花样有了初步的感知时,我请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美丽的漏窗。于是我对他们说:“我们先来用彩泥做一做这些美丽的漏窗吧!应该先怎么做,再怎么做呢?怎样做才好看呢?”有的说:“先做窗框,后做窗中的漏格。”有的说:“做窗框时,我们把彩泥搓成长条形,把它围成正方形,里面可以用长条形的彩泥做成各种花纹。”老师接着追问:“除了可以把它围成正方形的窗框,还可以围成什么造型呢?”幼儿从漏窗照片中发现了很多的造型,如圆形、菱形等。从教师给幼儿提出用彩泥制作漏窗的课题,并进行了“怎么做?”等的提问,在客观上营造了给每个孩子表达自己意愿的宽松空间,孩子们各自按照自己对漏窗图案塑造的理解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变以往教师的先示范的过程,成为幼儿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的过程。

二、通过多种制作途径,支持幼儿的自主学习

接着小朋友就拿起了自己的彩泥开始制作漏窗的活动。我看到孩子们用长条形的彩泥围成了各种形状,有长方形的、圆形的和菱形的等,里面有用荷叶花纹围成的花边、有用长条做成了漏格、有用小圆做成的小花等,看着这些成品或半成品的彩泥漏窗在各色泥工板的衬托下,感觉确实很美,幼儿创作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在制作活动中,自由性、主观性是幼儿个性化特征的显著表现,幼儿会表现出不合事实的物象、不合逻辑的构思、不合比例的造型、随意安排的构图等。这一方面是由于幼儿个人技能的限制,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幼儿阶段独特的认识、理解和想象。如果成人认同、接受并鼓励幼儿的这种独特创造,幼儿就会对美术活动产生更大的兴趣。此时,看到孩子们对自己制作的漏窗有着浓厚的兴趣,我乘热打铁地问:“你们能用彩泥制作这么美丽的漏窗,那么大家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也可以制作漏窗的?”有个别幼儿发言了,可以用勾线笔把这些图案勾出来,画出美丽的漏窗,有的说可以用剪纸做的,也有的说可以用火柴棒搭出来,当然也有的说可以用绒线、布条粘贴出来,甚至有的说用回形针也可以围出来。激活与挑战幼儿的思维,变单一、封闭式的制作方式为努力唤起幼儿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创性。鼓励幼儿运用新奇、特别的材料进行美术活动,提高了幼儿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使他们产生丰富的想象。

三、通过教师适时的指导,成就幼儿在自主学习中的发展需要

在幼儿制作过程中,教师仔细观察、分析幼儿具备了哪些基础,还存在什么困难,需要提供什么帮助和支持,因此当大家制作完成后,请他们仔细欣赏自己和同伴的作品,并进行比较和以前做过的花伞、手帕在图案设计方面有些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这时候有的幼儿说:“花伞、手帕和漏窗的边缘都可以用花纹装饰,而且大多是上下、左右对称的,中间都有花纹。”当老师问到他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时,孩子们一下子被问题怔住了,一时难以找到问题的答案。于是我说,既然是窗子,一定是竖着镶进墙里的,那么我们也来把窗子通过衬板轻轻地竖起来看看,会觉得怎样?有的幼儿说:“把漏窗竖起来看的话,我的漏窗更美了。”但有的幼儿马上发现一个新问题,并说:“我发现我的窗子,中间的花纹没有和边缘的花纹连起来,如果窗子做成这样的话,中间的花纹会掉落下来的。”此时我追问大家说:“漏窗中间的花纹是不是一定要与边缘的花纹连起来呢?”这时有好多幼儿都好像醒悟过来,点头称是。同时老师出示一些花伞、手帕和漏窗的范作,幼儿进行了欣赏、比较。此时幼儿再进行观察后发现:漏窗的花纹是中心花纹与边缘花纹一定要连起来的,而花伞、手帕中心花纹与边缘花纹可以不连的。当孩子们经过一些尝试后,教师再展示一些范作及简单的示范,这时幼儿不仅感觉到自己的表达不只是唯一的办法,使他们有了更宽更广的制作漏窗的空间,有了更多的思考、比较,而且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拓展了幼儿独有的思维方式,由原有的知识作基础与现在的作品进行比较,会發现新问题,促使他们在新情况下解决新问题,从而在思想上、知识技能上达到更高一级的层次。

四、通过评价活动,让幼儿体验作品的美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我首先请孩子进行自我评价,请幼儿就自己的装饰图案用简短的语言表述。有的幼儿是这样介绍的,“圆形漏窗在墙中,小小圆圈在中央,五个星星分开排。”又如“圆形漏窗在墙中,横竖木头在四周,小房子在当中,四盏电灯亮其中”等。

接着根据本次活动的要求进行对他人评价。通过对他人评价,会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在认识上也得到了提升。我以幼儿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利用孩子们生活中富于美感的景物引入课程,给孩子们进行美的熏陶,使他们获得感受美,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幼儿美术活动学习感悟 篇6

一、激趣———营造宽松和谐的自主学习情境, 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1.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 教师要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自主学习情境, 这样有利于幼儿无拘束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自由想象, 大胆创造属于自己的童话世界。

2. 教育即生活,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因此, 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 捕捉生活中的美, 注重挖掘幼儿的生活经验, 借助各种美术表现手段进行表达和表现, 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如, 我在进行大班版画“哈哈大笑的人”活动中, 首先让幼儿欣赏感知幽默、夸张的漫画人物, 之后再让他们观察同伴哈哈笑的表情的面部特征, 加深幼儿对夸张的面部特征的理解和记忆, 然后让幼儿在观察感知、体验理解基础上进行自主想象与创作。趣味化的活动内容会让幼儿感觉美术活动就是游戏, 是一种能获得快乐的创造性游戏活动, 他们在获得快乐体验的同时增强了感知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品趣———感受自然材料的材质美, 塑造废旧材料的创意美, 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

1. 大自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 它为幼儿的造型活动提供了天然的材料, 自然材料的使用会使幼儿产生更浓烈的创作兴趣。如:蔬菜、水果、蛋壳、树叶、草叶、种子、石块、稻草、玉米皮、麦秆等等, 这些随手可得的材料能令孩子们既熟悉又新奇, 它们贴近幼儿的生活, 易唤起幼儿的创作热情与创作欲望。

2. 利用废旧材料, 塑造创意美。

如, 在班级“创意手工坊”里, 我和孩子们共同收集了大量的废旧材料, 并引导幼儿进行纸箱水粉画、碟片线描画、石头装饰画、蛋壳水粉画、水果蔬菜的创意造型等一系列的创意美术活动。这些冲破传统的、生活化、自然化的造型材料和废旧材料的运用, 更能激发幼儿的自主创造性。

三、增“趣”———多样化美术表现形式提高幼儿创造美的能力

大班幼儿的小肌肉群快速发展, 手指灵活性增强, 已能自如地控制手腕。同时, 幼儿观察力逐渐细致, 辨色能力迅速提高, 能较准确地控制动作的方向与力度, 能按各种不同工具的特性灵活地运用。因此, 在大班开展创意美术活动时, 应以多种美术表现形式进行创作, 如可进行版画、墨迹画、水油分离画、砂纸画、水粉画等创意绘画内容。

美术欣赏活动可以使幼儿感受大自然、社会生活、艺术作品中的美, 提升幼儿创意审美素质。因此, 教师可让幼儿欣赏人类最优秀的艺术精品, 与大师对话, 直接感知艺术作品的魅力, 激发幼儿的创造思维, 使之从小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在欣赏活动之后, 可以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创作材料, 激发幼儿想象并创造出新的美术形象。如:对于大班美术欣赏———梵高《向日葵》, 幼儿欣赏了名作之后, 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五彩多样的花朵。实践证明, 美术欣赏活动不仅有效激发了幼儿对造型活动的兴趣, 而且还开拓了幼儿的眼界, 丰富了幼儿的想象力与创作能力, 提高了幼儿的审美情趣。

四、提趣———多元化的创意美术组织形式, 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

创意美术活动组织形式上可以集体教学、分组教学相结合, 教师教学和亲子互动教学相结合。可通过渗透式节日美术活动、互动式美术主题教育、自主式美术区域游戏、亲子美术创意活动等各种途径、方法, 让幼儿在生活情景中感受美、理解美、热爱美、享受美、创造美, 用美术活动来丰富幼儿的生活、美化幼儿的生活, 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激发幼儿的创造热情、陶冶幼儿的美术情操, 从而促进幼儿一生可持续性发展。

而亲子创意美术活动有别于集体教育方式, 是一种能有效激发幼儿活动兴趣及良好的情绪体验的教学方式, 不仅激发幼儿创作兴趣、提高幼儿审美情趣, 更重要的是增进亲子情感, 带动创意美术活动多元化发展的新趋势,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师可结合新年节日活动, 举行迎新年亲子手工制作灯笼活动, 家长充分利用纸盒、塑料杯、筷子等废旧材料和孩子共同制作出创意灯笼作品等。亲子美术活动在培养幼儿审美情操的同时也提升了家长的审美情趣和美术鉴赏力, 使家园共同促进幼儿创意美术活动的开展与实施。

幼儿美术活动学习感悟 篇7

探究性学习正是一种幼儿以问题为导向的、需要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它强调引导幼儿在具体的情境中,以类似研究的方法手段去实验,利用各种渠道收集信息,运用各种材料,通过整理和分析后解决问题,借此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

一、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快乐的美术活动氛围

美术活动的教学强调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教师能否很好地把握和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美术活动能否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儿童的美术活动是他们本真的生命活动,儿童在美术活动中所显示的就是一种感性的对世界的把握。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快乐的美术活动氛围,对幼儿的行为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不必要求幼儿保持寂静无声,井然有序。因为过多地强调这些,将会影响幼儿愉快的情绪和活跃的思维,窒息儿童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我们只需要告诉幼儿:在创作时,不要影响其他小朋友。教师可以参与到幼儿活动中去并给予帮助,成为幼儿的朋友,在孩子们看来,和老师一起参与的活动有助于引起幼儿的注意力,这样的氛围,是幼儿最喜欢、最乐意接受的。活动中以幼儿为主,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发现自我,寻找自己的世界。在这里,幼儿可以全身心地投入。我们要从塑造人的角度出发,做一个引导者,带领幼儿步入艺术殿堂,尽情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二、提供适当操作材料,给幼儿自主选择空间

传统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提供单一的材料种类,一般都是油画棒、记号笔、水彩笔等,刚开始幼儿还比较感兴趣。时间一长,大家都会兴致缺失,自然满足不了幼儿需要,也达不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让幼儿“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这一目标。中班孩子对一些新奇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心,他们喜欢新鲜的东西,喜欢挑战,喜欢自己动手操作……应给予孩子这样的机会,所以,许多教师开始在教学活动中尝试给幼儿提供多样化的材料,让幼儿自己选择,感受不同技法带来的艺术效果和快乐体验。于是,我们便又有了新的疑问:是否材料种类越多、越新颖,幼儿对美术操作兴趣就越浓厚呢,作品的效果就越好呢?带着这些疑问,我在组织中班的美术活动时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来考察提供不同材料后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幼儿的选择意向,以及作品的效果。

通过多次活动可以看出对于中班的孩子,单纯地增加材料的种类、数量以及新鲜程度并不一定能达到好的效果,幼儿的自主性不一定能得到真正得发挥。而在适当控制材料的情况下,给幼儿更为宽松的自主选择的空间,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中的主体,能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操作,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每种材料的作用,还能让幼儿得到多种艺术形式的熏陶。

三、尊重幼儿认知水平差异,正确运用指导策略

在美术活动中,幼儿的创作是个体化的,教师如果要设定统一的、标准的指导方案有一定难度。以下指导策略会使美术探索活动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1)不过多干预,营造宽松的探索氛围。例如,在进行折纸活动时,可以将折好的适当难度的范例分给各组或各个幼儿,接着鼓励幼儿一步一步拆开来看一看每一步骤的折法、想一想怎样折会比较简单、比一比折纸技法的难易,看看谁最先发现折法,并能折出作品。在幼儿探索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观察,“尊重儿童”的探究方法,让幼儿有充分发挥想象力和表现力的空间。此时,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的自由探究空间,让幼儿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在探究过程中创造性地表现出来。这样突出了幼儿的主体性,极大地调动了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幼儿的个性得以施展。

(2)创设情境问题,不断激发幼儿美术活动的探索兴趣。美术活动中,常常会利用幼儿好奇的心理特点,让幼儿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之中。如在《小雨伞》活动中,老师问:“你们有哪些好办法装饰我们的小雨伞?”如此在活动中尽可能让幼儿自己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提高幼儿的探索能力,这是形成幼儿独立个性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3)鼓励幼儿动手验证与发现美术活动中不同的方法与技能。如在“我的小手帕真漂亮”中,事先运用不同的折法、不同的染法染出了不同图案的纸,并与幼儿共同将其布置在美工区中,引导幼儿观赏,激发幼儿对染纸的兴趣。与幼儿共同布置的过程也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并鼓励幼儿猜想:“老师做的手帕漂亮吗?猜一猜老师是怎么做出手帕的?”在教师的鼓励下,幼儿猜想出各种各样制作手帕的方法:折成正方形染、折成三角形染、对折一次染、对折二次染等等。在幼儿大胆猜想的同时,我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让幼儿自己去操作去发现,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猜想的方法试一试。结果,许多幼儿通过操作体验,发现折的方法能染出一部分与老师相同的手帕,但是有些手帕的图案用不同的方法折,还是不能染出与老师一样的效果。于是,又引导幼儿进行猜想———操作———验证,终于发现不仅折的方法不一样,染出的效果也不一样,而且染的方法不一样,做出的手帕图案也不一样。

上一篇:企业进入下一篇:相对婚姻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