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美术活动的意义

2024-11-18

幼儿美术活动的意义(共9篇)

幼儿美术活动的意义 篇1

在幼儿园开展美术活动的意义和途径

摘 要:随着当下社会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我国对幼儿全方位的教育逐步受到重视。美术活动是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一部分。作为幼教工作者,必须要透彻了解对幼儿开展美术活动的意义并为幼儿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这样才能跟上幼儿教育潮流,促进幼儿的全方位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活动;意义;途径

一、在幼儿园开展美术活动的意义

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部分,从直观上来看对幼儿开展美术活动对于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深入观察研究会发现美术教育的意义不仅于此。具体表现如下:

1.幼儿园美术活动可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作能力。

美术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幼儿的三种能力:观察力、想象力和创作能力。观察是绘画的基础,想象是过程,创作是再认知。幼儿在绘画时候,需要灵活的运用三者才能使美术活动产生实效,而相应的美术活动开展的同时也是对幼儿这三种能力的锻炼。比如比如开展以春天为主题的美术活动,我们可以以视频歌曲“春天在哪里”引入,孩子们,通过观察视频里的春天,融入自己的想象,一边观察一边想象的画出自己所看,所知和所想的事物,并且三种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2.幼儿园美术活动可以反应幼儿们的个性特点。

针对幼儿开展美术活动,可以陶冶孩子们的情操。从孩子们的美术作品可以看出他们的个性特点,有的孩子的作品大胆,融入自己的很多想象,那么这个孩子肯定活泼开朗,思维敏捷,富有想象力;而有的孩子的作品,呆板,没有创新,这就能看出这个孩子懦弱,缺乏独立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美术活动,来了解幼儿们的个性特点并针对性的培养,有助于他们日后的发展。

3.幼儿园美术活动还有利于开发幼儿智力。

研究表明左脑是抽象思维,右脑处理总体想象。但是很多家长比较重视文字、数学等教育,使幼儿左脑负担过重,右脑锻炼不足。美术活动的开展就是用有趣的色彩,启发幼儿去感知事物的外形、结构等,有助于右脑的发育。比如教幼儿画大货车,可以让幼儿仔细观察车厢的形状,并认知。

另外美术活动还要求幼儿首脑并用,比如美术活动中的手工制作,通?^手的操作,促进手脑协调能力,增加幼儿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二、在幼儿园开展美术活动的途径

1.用心营造艺术氛围。

开展美术活动需要给学生营造一种艺术性的氛围,当前很多幼儿园在这方面做的不够好,幼儿园的外观和内部装饰比较呆板无趣。所以,为了更好地开展幼儿美术活动,我们应当重视对幼儿园内部的装饰,从而营造从一种艺术的、美好的、童趣的氛围。首先,对于幼儿园的外观,我们可以采用更加有童趣感的设计,比如在墙上画一些长颈鹿、斑马、大熊猫等等,将整个幼儿园从外观看犹如一个森林、一个动物园一样;也可以将幼儿园的外观设计成游乐园的样子,或者一个小型城堡的样子,这样能够减少幼儿园对于幼儿的压迫感,让学生更加愿意去幼儿园,同时也使幼儿园更加具有艺术的氛围。其次,在教室的走廊上可以悬挂一些幼儿制作的手工或者是画的画,尤其是幼儿园常举办一些美术活动,可以将其中的奖品悬挂在走廊上,既能够增加艺术氛围,又能够激励幼儿。再次,在每个教室中,教室可以带领孩子们一起来装饰,用幼儿的照片或者是幼儿自己做的手工,来对教室的墙壁进行装饰,在装饰的时候可以充分参考幼儿的意见,让他们也积极地参与进来,通过这些方式能够将幼儿园装扮的更加具有艺术氛围。

2.善于运用外界素材。

幼儿园在开展美术活动时一定要善于运用外界社会生活中的素材,这是幼儿教育的一大趋势。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观察周围的环境,让学生用画笔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画出来,可以是公园里的杨柳,也可以是河边钓鱼的人们,还可以是爷爷奶奶养的小狗,让学生通过画画的方式来将周围的生活描述出来。其次,教师可以幼儿进行树叶画,树叶是城市中非常常见的一种材料,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一些自己觉得好看的树叶,然后在课堂上给这些书树叶进行“变身”,主要是组合的方式,将它们拼成一副树叶画。在这些美术活动过程中,不仅增加美术活动的趣味性,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有一个更加生动和形象的认识。

3.开展多种美术活动。

在幼儿园开展美术活动时应当坚持多样性和丰富性,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手工活动,充分利用农村的各种设施,例如可以利用胡萝卜来进行拓印、也可以利用周边的花花草草来编花环或者是进行插花,这些多样的活动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美术的美丽。其次,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季节的特色来组织学生进行美术活动,例如在冬天可以带着幼儿一起堆自己想象的雪人或者是观察窗户上的冰花并画出来,在春天可以在校园中写生,观察春天的特征,在秋天可以收集各种各样的树叶,装饰各种画作等等。

三、小结

幼儿园开展美术活动有着如此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充分重视起来。我们在幼儿园开展美术活动时应当充分当地的环境特点,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达到培养幼儿的美术兴趣、提高幼儿审美观、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学侠.有效开展农村幼儿美术活动的新探索[J].好家长,2015年45期.[2]戴小红.借助乡土资源开展创意美术活动[J].新课程(综合版),2015年09期.

幼儿美术活动的意义 篇2

一、国内幼儿美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1、教育目标方面

对于美术教育的目标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通常认为教会孩子画出一幅很相像的画,或者让孩子制作出了逼真的玩具就完成了教学任务,把技能技巧的培养放在了首要位置。

2、教学内容方面

幼儿作品的模式化过于明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往往采用简单的临摹方式,没有正确引导幼儿特殊年龄阶段童真童趣的激发,造成幼儿的思想模式统一,没有真正体验到画画的乐趣。

二、幼儿绘画的意义

1、有助于净化儿童心灵

幼儿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通过绘画的方式将他们见到的动物、人物、大自然表现出来,有利于将儿童的内心情感和认知利用最自由的表达方式展示出来,成为了儿童和自然、环境等等交流的渠道,也使家长更加掌握了幼儿的思想变化。孩子在绘画中,容易发泄自身的各种情绪,同时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充分释放了儿童的童真。

2、有助于儿童观察能力的提高

在进行绘画时,往往要先对事物进行仔细的观察,辨别出物体的大小、颜色和形状等,这样引导幼儿绘画必然就锻炼了儿童的脑、眼、手等综合运用的能力,同时也逐渐培养了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和持续性,对于儿童的成长及观察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3、有助于激发儿童的创造能力

幼儿在画画时,往往会对他们看到的事物进行夸张的表现,由于年龄尚小,对于自己的绘画成果并没有评价意识,心理上都存在满满的自信和快乐感,希望身边的人都给予赞扬,所以通过画画有助于儿童的展示自我个性能力的培养,在自由发挥、自由创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创作潜能。

4、有助于儿童求知欲的增加

幼儿本身的知识面就窄,他们的想象能力有限,在绘画过程中,为了解决各种各样的困惑,就会促使幼儿的好奇心被加强,这样当孩子们日积月累的知识或者是请教老师、家长得到的答案被应用到绘画中时,儿童会觉得很有意义,相应地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

美术教育活动是幼儿精神世界的展示窗口,幼儿美术教育促进了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同时儿童的发育成长又离不开丰富的绘画活动,可以说两者是相互助益、相辅相成的。结合幼儿的绘画发展阶段及美术教育活动的特点,主要给我们带来了几点启示:一是美术活动是儿童认识世界、提高自我认知能力的重要手段。在绘画的过程中,需要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引导幼儿绘画时,幼儿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也慢慢被激发,对生活的体验及情感越来越丰富,才能使幼儿形成了自己的兴趣点,自由自在的在美术世界中遨游;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绘画的内容及表现方式会发生变化。幼儿的成长经历起初会对动作最感兴趣,然后慢慢地将自己的认知反映到绘画中,充满了童真童趣;三是图式期是幼儿绘画创作中的关键时刻,在这个阶段,幼儿指导老师应注重培养幼儿的独创能力,尊重、引导儿童这个阶段的绘画技巧,不要消除儿童天真的绘画世界,将成人的眼光思想来左右幼儿的绘画内容。这样,才能保护儿童的思想世界;四是幼儿美术创作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感性认知、智慧经验、知觉能力及美感经验,当然,在逐步积累丰富的过程中,幼儿的美术素养将不断增强。根据尹少淳老师的《美术及其教育》书中对美术教育的价值划分,主要包括情感价值系统、智力价值系统、技术价值系统、创造价值系统。

1、情感价值

美术教育的情感价值体现,主要以美术作品及美术创作的过程中最大程度的展现,通过观察美术作品的内容、形式,从而感受画家的精神思想,及从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和道德教育,对于幼儿基本道德情感有了明确的判断标准。

2、智力价值

美术教育有助于幼儿右脑机能的开发,因为右脑在人体机能中主要有储存和加工形象信息的功能,控制着形象思维能力及创造力的形成。而绘画过程中,大脑的两半球通过不停的运转,促进了两脑的协调配合,大大促进了儿童的智力发育。

3、创造价值

美术教育对于创造能力的培养贡献最大,创作使美术作品留存于世,同时成为各学科领域都关注的内容,以及科学家和艺术家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的平台,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不仅陶冶了情操,而且不断加快了创新创造的步伐。

4、技术价值

幼儿早期美术教育价值还体现在对于绘画基础知识及技能的掌握,这是建筑、设计等领域都所需要的技能,即便不是专业的人才,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也起到了支撑作用。

四、对幼儿美术教育改革的思考

1、注重培养深层次的审美能力

幼儿对于美术的学习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了审美需要,在进行创作时,形成了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之情,在提升审美感知的同时,不断完善着审美心理的整体结构系统。经过长期的艺术熏陶、艺术实践及审美坏境的耳濡目染,使得幼儿的审美个性逐渐被培养,从而具备了一定的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在今后的美术教育教学中,应注重对幼儿审美个性的培养和挖掘,为孩子未来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2、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教育活动

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美术教育活动,可以让孩子们乐在其中,给予他们与其他小朋友学习合作沟通的机会,让他们在画画的过程中,感受各种快乐氛围,同时对他们的绘画作品进行评选,让孩子们共同成长进步。

五、结语

通过对幼儿绘画意义的总结,可以得出早期开展幼儿美术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儿童观察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以及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而美术教育所体现的正是情感价值、智力价值、创造价值及技术价值,美术教育让孩子们真正获得了对于人物、动物、环境等各种事物的认识,通过画画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宣泄,尽管我国的美术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结合存在的小问题,我们提出了两点改革的思考,以便使美术教育教学体系更加完善。

摘要:推进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有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全面开展幼儿绘画对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智力、动手能力、创造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促进了儿童综合素质的提升,充分体现了幼儿绘画的意义和美术教育的价值。因此得出及早对幼儿开展美术教育十分必要。

关键词:幼儿绘画,美术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余玲.美术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浅谈绘画活动与手工制作对幼儿能力培养和发展的重要性[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14,(6):91-91,116.

[2]张丽萍.浅论幼儿早期绘画及其对教育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2,(12):149.

幼儿美术活动的意义 篇3

关键词:创意美术活动;幼儿美术;意义

一、创意美术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艺术天赋

美术教育为幼儿在语言表达不健全的情况下,增加了一种简洁的表达方式,促进了幼儿的视觉思考能力。创意美术活动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提供幼儿独立自主的思考和审美方式,用美术的方式来表达所见所想,促进幼儿表达方式的多元化。由于创意美术活动的丰富性、多元性,幼儿的观察力不同观察方面也不同,造成幼儿不同的审美感受,丰富了幼儿的审美素养,启发了幼儿的艺术天赋。

二、创意美术活动有利于拓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传统的美术教育,模式单一,一味地追求对个别事物的绘画能力,强调模仿技能。而创意美术活动突出创意两字,追求全新的美术教育理念,以培养幼儿的个性,感受创新成就感和想象力乐趣为目的,让幼儿真正喜欢上美术并且从中受益。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以丰富的美术材料,来刺激孩子的美术感官,获得美的独特欣赏,同时激发孩子们对事物的想象力。

三、创意美术活动以多样形式启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创意美术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不仅只限于绘画方面。在以美术教育为宗旨的基础上,创意美术活动,包括了除基本的绘画外,剪纸贴画、涂鸦、泥塑、手工制作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幼儿充分体验到了美术的基础性和多样性。在活动中,以幼儿为中心,营造出健康活泼的氛围,让幼儿亦学亦乐,保持对美术的兴趣,主动参与到美术活动中。

四、创意美术活动有利于幼儿性格健全成长

在创意美术活动中,对于幼儿的美术作品,教师不仅仅是给予作品简单的评价,像与不像,好看与不好看,而是尊重幼儿的表达需求,保护幼儿的创造情绪,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多以鼓励表扬等方式,促进幼儿性格的健康发展。

幼儿期是人生可塑性最高的时期,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是培养孩子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黄金时期。创意美术活动的积极实施,提高了幼儿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幼儿的智力启迪和人格的健康發展,激活幼儿的艺术细胞,陶冶幼儿的审美感官。创意美术活动是幼儿美术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对于幼儿的美术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丛荣.创造力的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J].教学论坛,2009(12).

幼儿美术活动的意义 篇4

幼儿园体育活动对幼儿体能发展的意义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体育的总目标是“以幼儿健康发展为中心,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体能训练要促进幼儿身体的生长发育,发展各种基本动作,培养最基本的身体素质。”体能是指从事身体活动时表现出的能力,包括身体要素和基本活动技能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灵敏、协调、平衡、耐力、柔韧等素质。基本活动技能包括走、跑、跳跃、投掷、平衡、钻爬、攀登等。体能发展可以使幼儿运动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和免疫系统、消化系统正常发育,并增强他们调节身体各部分动作和灵活控制身体的能力,使幼儿的动作逐步协调且姿势正确。体能发展对于幼儿心理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提高幼儿智力活动的品质,存进智力发展;还可以发展幼儿的个性,包括养成幼儿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体能发展的状况和水平是衡量幼儿身体发展与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幼儿来说,体能锻炼能够提高身体素质,加强其活动能力;能够提高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以及自我保护能力。然而体能是体育的基础。对幼儿进行体育教育,其目的便在于增强其体能。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规程》有目的地将“体”放在首位,可见幼儿的身体发展教育是幼儿期教育之根。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体育活动要尊重幼儿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和年龄特征,不进行不适合幼儿的体育活动项目训练。”从幼儿园实践情况出发,计划通过教师合理、科学地开展各类适合各年龄段幼儿的体育活动,平时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指导幼儿进行体育游戏训练,促进幼儿心身健康和谐地发展,以实现体育活动的有效性。同时促进教师对幼儿健康教育的重视,发展健康观,提高幼儿的健康认识水平,改善幼儿的健康态度,培养幼儿的健康行为,使幼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幼儿园的体能训练为幼儿的3——6岁期间,正是幼儿身体发育的关键期,由此进行合理科学的体育活动相当必要。幼儿园体能训练包括户外活动和体育活动。户外活动一般以户外大型玩具、器械玩具为主的活动。体育活动通常以体育游戏为主,将体能训练中的走跑跳等运动技能融入游戏当中。而体育活动中对身体素质的发展练习内容一般可以分为力量练习、速度练习、耐力练习、柔韧练习和协调性练习五大类,这五大类的素质练习是一切体育运动的基础,所以在幼儿园的体育教学中都把其列为主要教学内容。对于幼儿教育中的体育教学而言,素质练习也是尤为重要的,但真正能够开展起来却并不是很多,对其练习的侧重也不是很清楚,这些都不利于幼儿身体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河南省学前教育保教指南》中明确规定幼儿每日的户外活动时间不应少于2小时,其中1小时为体育活动时间,显然对于幼儿来说户外体育活动的时间是充裕的。由此利用体育活动的开展促进幼儿体能的发展是可行的。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等,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和深远的意义。因此,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要充分重视学前儿童体育。在幼儿注重体能发展的现在,对体育活动的科学、安全、锻炼有效性具有实践性。

探索幼儿美术活动的研究论文 篇5

[摘要]幼儿大多数喜欢涂涂画画,他们可以从中求得对周围世界的新体验,可以表现出对这个陌生而又丰富绚烂的世界的认识,更表达他们内心的意愿。但由于他们的认识极其有限,故而这种限定决定了他们常借助想象来表达对周围事物的感受。想象是因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限制而产生的一种天性;培养幼儿美术活动是一种需要幼儿手、眼、脑并用的操作活动,它把幼儿的想象和从外界感受到的信息转化成幼儿自己的心理想象,再通过一定的美术媒体介把它表现出来;也激发了幼儿对事物观察力、想象力、创造的能力;同时培养幼儿创新精神,体验、尝试和探索创作乐趣。

[关键词]幼儿;美术;命题;想象;创新;挑战

一、给幼儿美术活动一个好的命题

恰当的命题是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因素之一,它能拓宽幼儿的思路,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而不恰当的命题在某种程度上会束缚幼儿的想象力。因此,命题时应考虑幼儿的特点,赋予一定的情节,力求多给幼儿想象的空间,让幼儿愉快地表现童真与美好。如:春天系列的活动有“春天的颜色”、“大树妈妈的衣服”、“春娃娃”……;夏天系列活动有“空调”、“宝宝洗澡”“大西瓜”……;秋天系列活动有“丰收”、“枫叶”……;冬天的系列活动有“雪娃娃”、“新年”……;水的系列活动有“鱼妈妈的新衣”、“海里怪鱼”等命题。在富有动感的命题画《摇篮》中,我启发幼儿想一想什么东西会摇,在哪里摇。结果有的幼儿画小船,有的幼儿画了月亮船,还有的幼儿画了摇篮里甜睡的婴儿……表现内容丰富、奇特、富有创意。尽管笔触非常稚嫩,但是表现了幼儿天真纯洁的情感和美好的愿望。

二、幼儿美术的`内容选择要有创新

传统的美术活动内容,一般按造型技法的难易程度,由简单型入手,循序渐进的安排,重在培养技能,对幼儿的作品内容单一、缺乏个性。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首先,内容的选择要跟上幼儿的认知水平。美国美术家罗恩菲德的研究表明,10岁以前幼儿的美术能力是随着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自然而然地向前发展的。幼儿一般能表现他认识过的事物。因此,在小班美术内容选择上,我突破以涂色、简单的线条画为主的模式,为幼儿创造宽松的环境,提供多种材料,允许幼儿用材料大胆地表现他们感受强烈的事物,如:“下雨了”、“下雪呀”、“美丽的花”、“小汽车”、“彩色的小路”等。

随着中班幼儿认知水平的提高,选材注意丰富性,凡是幼儿认识过的事物都可以去表现。如:“五彩的石头”、“奇怪的鱼”、“金色的房子”等。

大班幼儿的活动能力增强了,活动范围扩大了,头脑中的形象增多,造型能力明显提高,内容应更丰富,选多种题材。如:“我们去郊游”、“美丽的家园”、“秋天的回忆”等。另外,还可安排一些观察写生活动。

其次,内容的选择还要给幼儿留有想象的空间。艺术创造本身就是幼儿进行思考、想象、尝试和发现的过程。如:“太空世界”、“未来汽车”、“未来的海里怪鱼”等内容。选择美术内容给幼儿留下想象的空间,是发展创造能力的前提。内容的选择要适合幼儿创造自己的表情符号。在实践中我发现,越是简单的图形,幼儿越不易把握。由于幼儿手腕的骨化过程还没有完成,手的控制能力以及空间知觉能力发育不健全,让幼儿画准确规则的图形,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所以,我们要鼓励幼儿用他们熟悉的形和线进行细致描绘。幼儿由熟悉的内容进而创作出新内容,逐渐就摸索出绘画的规律来。

三、以幼儿的视点看世界

在美术活动中幼儿画不同于成人画,它满含着儿童对周围事物天真而又充满热情的感受,反映了他们幼稚而又大胆的想法,为了和幼儿更好地沟通,幼儿教师要站在幼儿的视点看世界,做到四个“多”:多观察幼儿的表现、多和幼儿讨论、多向幼儿学习、多反思。在和幼儿的交流中,我发现幼儿解释事物时总是紧密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而且非常生动贴切。如:云涂成黑色,他们会说“天要下雨了;衣服颜色没涂均匀时,他们会说“衣服破了”,“衣服有洞洞”。平时我会借此机会了解幼儿认知和解释某些事物的特点,积累这些能被幼儿接受的有趣的语言,并及时运用到教学中去。

四、让幼儿向原有的经验进行挑战

从一次一次的实践活动,一次一次的反复研讨中,得到了一些启示。教师应眼中有幼儿,心中有目标,这是幼儿美术教学中师生需要相互转换的必要前提。向幼儿原有经验提出挑战,鼓励幼儿创造性的学习是师生需求相互转换的最终目的。老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幼儿克服这种困难。只有协调彼此间的要求,才能成功地跨过障碍。

在研究活动中我觉得一个好的老师要明白幼儿在想什么;一个知心的老师要知道幼儿能做什么;一个优秀的老师能让幼儿听懂你在说什么。如何将老师的要求转化为幼儿的需求,是美术教学研究的重点。教师要顺应幼儿创造的天性,对其进行顺势利导,将幼儿的一切都试图改变,用自己的取而代之,师生间的相互了解,才能真正做到事半功倍。例如:在中班进行幼儿装饰画教学活动时,我就根据幼儿已能分辨颜色的深浅,并对搭配颜色产生兴趣的特点,提出了启发幼儿尝试颜色之间的奥秘,学习有规律地搭配色彩,形成初步色彩感的目标,并分解为六个逐步如下:

1、在调换颜色中初步培养幼儿对间隔颜色的兴趣。

2、探索在一个物体内,采用多种一一间隔的方法,有规律地排列颜色,进行装饰。

3、学习运用深浅一一间隔的方法,选配颜色。

4、尝试运用上下、左右颜色和图案的对称进行装饰。

5、运用颜色和图案的间隔,表现多种有规律排列的方法。

6、初步学习在圆形的物体上将图案由里向外进行对称装饰。

这样老师在教学过程就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并成为和幼儿进行心灵交流必不可少的基础。美术活动《八宝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此活动主要以帮助橘子奶奶做八宝粥来送给小朋友们的情节,引导幼儿初步学习在圆形的物体上,将图案由里向外圈涂的方式进行色彩装饰。活动目标的定位主要是以幼儿的现有水平,通过前几次活动对间隔有了初步的认识,已能运用一些颜色和图案的间隔,来表现多种有规律的排列。在探索一个物体内,采用多种一一间隔的方法,有规律地排列颜色,进行装饰画为主的模式,为幼儿创造宽松的环境,提供多种材料,允许幼儿用材料大胆地表现感受强烈的事物进行装饰画教学活动。

幼儿美术活动的意义 篇6

-------即对教师角色的分析

浙江大学华家池幼儿园

陈燕 现代教育,重视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幼儿园教育纲要》就是把发展幼儿创造力作为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美术活动是艺术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对培养幼儿创造力,具有独特的作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越来越多的幼教工作者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大胆实践,重新认识幼儿美术活动的特征和表现,明确了成人的审美观与幼儿的审美体验不能完全等同,更不能强加影响,提出了幼儿园美术活动应重视幼儿智力的开发,强化认知能力,发展其创造力。但在摒弃以前的某些形式上的教学方式,发展新的教育观念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一)教师对教育目标理解不够本质,主要表现在重视幼儿绘画表现的“结果”,忽视幼儿自身体验的绘画过程。

(二)教师缺少对美术活动的全面的理性思考,教完了事,画完了事。笔者试针对以上问题,对通过幼儿美术活动发展幼儿创造力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教师要重视美术活动的价值,从本质上理解美术教育目标。

进行美术活动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会幼儿画成一张画,更重要的是为了表达幼儿对生活的认识、想象、愿望、情感,把它作为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意识和陶冶情操的一种手段。幼儿处于认知发展初级阶段,通过美术教育所完成的并不应该仅仅是表面绘画水平的提高,确切的是要以视觉性的知觉掌握来培养幼儿的一种综合能力,创造力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美术活动就是使幼儿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

1、教师应正确全面评价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创造力。

目前,许多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对如何评价幼儿的创造力感到迷茫。许多教师仅以幼儿最后呈现的效果是否新颖、独特来评价幼儿的创造力,我们说这是不够全面的。

所谓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创造力的形成必须具备三方面的前提条件:

其一,是一种认识,理解过程。这是个人从外界环境中获取信息的过程。在外部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复杂的信息,其中有些是与问题解决有关的,有些是无关的,这就要求人们有鉴别选择有关信息,排除无关信息的能力,由此产生探究行为。教师应正确地组织和引导,使这种探究性行为成为创造力形成的基础条件,并锻炼其分析、判断的能力。

其二,是建立在认识、理解基础上的自发性幻想和想象愿望的满足感。这是一个激活信息的过程,是实现创造性的必要条件。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产生一种倾向诗意的,或强烈情绪性的想象愿望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创造过程中情绪的高涨,将导致他们新的活动动机的加速发展,从而对幼儿的动机情感领域起到重大改造,并最终促使个体的创造结构的形成。其三,是一种解体、重构的过程。通过幼儿所获得的对周围环境事物的认识、理解,经过想象思维的训练,引导幼儿把所获得的再解体,再构成。这种行为或许是细小简单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确实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构成性活动的瞬间形成某种新的学习。同时以上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便构成了创造力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创造能力和自我实现愿望被不断激发,美术教育的价值得到真正体现,美术活动追求的正是整个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幼儿创作的画。

因此,那些仅从幼儿绘画作品的画面效果来评价创造力的现象是片面理解创造力的表现,是没有从本质上理解美术教育目标的表现。这样,不但没能达到教育的效果,反而阻碍幼儿的发展。笔者认为,教师正确全面评价幼儿创造力的表现应该是在美术活动中关注幼儿的整个创作思维的过程,多听孩子说,并站在幼儿的立场上欣赏作品,体验他们创作时的感受。

2、对于幼儿的美术作品应“主求其意,不严求其形”。

对于幼儿的美术作品,不可否认,这是评价幼儿创造力的最明显的方面。因为幼儿能否较好地将自己想象的东西表现出来同样是美术活动所追求的。幼儿作品表现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掌握的美术知识技能如何。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给幼儿简单的美术知识技能和发展幼儿想象力、创造力是不可分割的。

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呢?

一般教师认为技能是基础,它使幼儿把想到的画出来。但也有不少教师过分强调技能的重要性,认为对于幼儿必须先教技能技巧,因为幼儿想的很好,但能表现出来的很少,其实从某一侧面可以看出这种过分强调技能的现象是教师片面追求画面效果的反映。

由于能力的限制,幼儿不可能掌握过高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不能要求幼儿的作品惟妙惟肖,同时由于幼儿心理特点,喜欢把自己喜爱的或认为重要的东西夸大。例如: “吃西瓜”(右图)幼儿强调的是一块又大又红的西瓜,为

了画出吃的样子,吃西瓜的人咧开了两排十分尖锐的牙齿,(粘贴)为了要捧住西瓜,不得不把连接这个重要部分的媒介变形,画了两只又长又弯的手。如果我们对幼儿的表现技能要求 过高,一定要按比例画得像,那就会使幼儿不敢大胆创作,束缚了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因此,对于幼儿的作品,应“主求其意,不严求其形”,对幼儿作品的评价,“画什么”比“怎样画”更重要。教师必须牢固树立这个观点,才能更好地处理传授知识技能与发展创造力的关系。但目前还没有关于幼儿美术活动中,技能技巧的传授什么时候介入最有效,什么方法最合适的现成模式,这需进一步思考,并在实践中摸索。

二、教师应加强对美术活动的理性思考,提高理论素养,使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

目前,在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还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缺乏对美术活动的理性思考,对一

些问题只停留在感性阶段,没有上升到理性的角度来认识,理论没有指导实践。主要表现在: 现象1:对如右图这样一类幼儿绘画中的现象,教师以主观审美认为是幼儿故意画的奇怪。现象2:在幼儿进行创作时,教师往往情不禁地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打断幼儿的思路,有时甚至包办代替。

以上现象,在许多教师认为不是美术活动中的问题,而是一种习惯。

现象1说明教师缺乏对幼儿绘画创作心理的理性认识。遇到幼儿此类“奇怪”的画法,只停留于表面的"惊奇"而没有从幼儿绘画心理的角度来分析。

上图的这种现象具有一定心理活动背景。幼儿画画喜欢互不遮拦,保持物体的完整性。有时为了强调他的印象,图画会显得内外不分,上图中一座楼房的门是紧锁着的,但是屋里的电视机、日光灯、钟„„却全部裸露在外,就好象整个房屋是透明的,这种现象常称之为“透明画”、“X光线画”。艺术教育家罗菲特认为幼儿之所以把不可能同时看到的事物同时画出来,主要是因为幼儿感到某些事物的内部特别重要,因而要把内部和外部同时画出来.如果幼儿在绘画时,专门注意事物的内部而忘了外部,他就不会画外部.如果他觉得事物的外部仍然印象深刻,他就会把内、外混合在一起画,好象透明一样,幼儿画这种透明画的时期并不长,随着对事物之间的存在和遮盖,以及遮盖和被遮盖的关系认识的发展,“透明画”就会逐渐消失。

幼儿创作时诸如此类的特殊表现都是他们心理活动的反映,是幼儿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的,而不是教师主观认为的“故意画的”。作为教师必须对幼儿绘画心理有所了解,而不应只对幼儿绘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年龄特征作表面上的“惊奇”,过了就了事。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正确对待幼儿画。

现象2的原因,笔者认为是教师缺少对自己在幼儿创作时应充当什么角色的认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不会思考,当自己对幼儿说:“你这样画不好,应该那样画”,“你看老师是怎么画的”之后,会产生什么效果,是否这样就体现了教师的作用呢?

回答应该是否定的!

艺术教育可以分为“可以教的领域”和“不可以教的领域”。“可以教的领域”是指围绕在孩子身边的外部世界,它具有一定的秩序和规律。外在教育的内容包括知识、技能、习惯等。因为成人在这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所以可以传授给孩子,不论对象是谁都可以较为容易地掌握。“不可教的领域”是指孩子在内化经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化世界和形象思维领域的内容,即感性、洞察力、想象力、欲望等,这些无论传授还是评价都是困难的,也许引导是一种较为合适的方式。因此,笔者认为在幼儿进行美术创作时为了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除了必要的基本技巧外,教师不宜做不必要的、限制性的示范。教师在幼儿进行美术活动时的作用是准备帮助和支持幼儿,但不要打搅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幼儿是主体,幼儿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实践,加深了对自己以及对美术的认识。教师在幼儿的实践过程中,不是领导,也不是权威,主要责任是鼓励及引导幼儿构思,协助他们创作。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设法了解问题,以及协助幼儿找出适当的解决方法,切不可包办代替,更不能以自己的意愿支配幼儿或干预他们的决定。

分析以上现象旨在说明美术活动能否更好地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与教师能否对美术教学活动进行理性思考是分不开的,这是关于教师理论素养的问题。作为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幼儿绘画创作心理;从思想上认识辅导的重要性,透彻地明白辅导者的作用。

三、对美术活动的几点建议:

1、平时应引导幼儿观察,积累表象,这是幼儿想象空间的物质基础。

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机会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事物,提高观察能力,培养观察习惯。在指导观察时,必须遵循由静到动,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

2、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

一贯来我们都有会常规,这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幼儿的自由,也抑制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期被称为想象活跃的高峰期,幼儿天真浪漫,无拘无束,很容易进入想象王国之中,而美术活动需要丰富的想象,没有想象便不可能有出色的创作。但是,一味地强调轻松愉快,毫无原则地放任自由又只能导致美术活动的失败。实践证明,必要的常规不可无,只是不应成为呆板的模式和戒律。美术活动中,应该允许幼儿轻声交谈,但不可大声叫嚷;允许幼儿自由走动参观学习,但切不可影响他人;允许自由选择工具材料,但要求爱护并正确使用。这样一来,既有要求又有足够的自由,孩子当然自我感觉良好,参与意识与创作的兴趣也大为增长。

3、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幼儿开拓思路。

一般绘画教学所提供的范例多是“死”的,即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某一事物的一种形态或动作,出示的是完整范例,幼儿易受暗示,这样幼儿很容易模仿,框死幼儿的思路。因此,笔者提倡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多出局部范例,多作局部示范;少出完整范例,少做完整示范,以免影响幼儿画面的构思。这里,介绍一种“活动范例”,即出示的范例是可以活动的,能呈现给幼儿事物的全部动作,对于启发幼儿的创作思维有极好的效果。例如:画小鸡。教师可以把小鸡范例分解成头、身体、脚,可先分别出示,再通过不同的组合,使幼儿了解头和脚分别画在身体的不同位置,小鸡的动态就不一样。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教给幼儿规律性的技巧,又没有框死幼儿的思维,是比较可取的。

绘画教学选择的素材,采取的形式要具有启发性。在素材方面,应是幼儿感兴趣的,应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形式上,意愿画是一种有效的形式。例如:活动开始教师讲一个故事的开头,请幼儿画出故事的结尾。但是素材、形式本身并不能构成学习。只有通过教师的精心指导,才能完成消化吸收。因此教师的引导变得十分重要。引导要能联想和启示,这主要依靠语言来实现。比如,当幼儿说:“这是我的房子”,正确言语指导应是“让我看看你的小房子是什么样的?”“房子里有什么?”“墙上贴了什么好看的画?”或“挂了什么东西?”幼儿会就这样的刺激产生反应,而再做出新的动作,最终起到引导幼儿思维,引发创造性表现的作用。

4、要给幼儿充足的时间。

要给幼儿充足的时间,即要在美术活动中给幼儿思考的时间,创作的时间,“说画”的时间。

幼儿深爱美术活动,他们往往需要大块的时间按自己的意愿完成作业,不愿被打扰。正如我们专心致志地投入一项工作时,突然受到打扰,势必会产生心烦意乱的感觉,成人还可以较快地调整过来,对孩子就很不利了。但现在的美术活动一般都有时间限制,动作慢的幼儿总感到紧张,不完整的作品难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为了克服这一困难,部分教师尝试单色画教学。但是笔者认为进行单色画教学从某一方面是节约了时间,让幼儿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创作;但从另一方面看,对幼儿色彩表现力上的培养可能会不够。

笔者认为,弥补美术活动的不足,可以让美术活动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环节,也可以与其他活动相结合。例如:单色画就可以让幼儿在自主活动或中饭后完成上色。可以在语言活动中,组织幼儿介绍自己的画或作品表达的情感体验。

四、新的挑战

家长一般都以幼儿作品的画面效果,以画的“象不象”来评价幼儿的绘画能力,从而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幼儿园的质量。这样的社会环境,影响教师所追求的目标,这也是实际教学中,教师始终摆脱不了传统美术教学影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而且,一般中、大班幼儿很多参加园外的美术兴趣班,而这些兴趣班一般都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是为了迎合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的。因此,即使幼儿在园内接受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又会受到社会上不良方法的影响。

面对以上种种不利的情况,作为教师应该怎么做,这是现在教师面临的新的挑战。一些幼儿园,一些教师对此做出了积极的反应。他们在家长会上宣传,帮助家长转变观念。当然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不是某一幼儿园或某一教师所能做到的,我们每个教师都有向社会宣传,向家长宣传的责任和义务,这样才有利于美术活动顺利开展,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结语:本文主要对通过幼儿园美术活动发展幼儿创造力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和地位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应该说,美术活动值得我们研究的方面很多,即使本文已探讨的内容也还有很多值得大家继续深入研究,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来对其进行研究,能让我们对美术活动的认识更有理论依据,使其更好地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小鹭著《日本美术教育》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6年版

2、董奇著《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

3、屠美如著《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

幼儿美术活动的意义 篇7

数码美术的生动趣味性,让幼儿在玩中学习

数码美术具有色彩鲜艳的画面、生动的艺术形象、有趣的动画游戏,以及滑稽可爱的声效等,给孩子带来兴奋和视觉冲击,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及审美心理,深受孩子们的青睐。例如,电脑教学小游戏《画脸谱》,结合小班幼儿喜好游戏的心理,在欣赏完各种各样的脸谱后,让孩子在电脑上自己动手设计脸谱,最后点击OK键,电脑上的脸谱马上转变成活生生的戏剧人物,表演起来。孩子们不仅看到了各种表情的脸谱,再加上动画的效果,亲身感受丰富、形象的表情变化,使之对脸谱的色彩及代表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乐趣,达到从玩中学习的目的。

数码美术的空间虚拟性,让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数码美术是虚拟的创造艺术。数码美术是基于数字形式存在的,并非通常意义下的实在。正因为如此,幼儿可以在虚拟的空间里,以符号化的虚拟形象来叙述日常经验,通过虚拟的东西让无法在现实环境中实践的思想在自身参与中得以实现,其自由创意的形式让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例如,运用金山画王软件进行“画故事”的活动中,幼儿在虚拟电脑空间里试着从自己的角度去表达周围的世界,通过思考,并展开想象,大胆添加动画、人物、情境、音效等,最后以“说故事”的方式把自己的创意表现出来。这一创作过程幼儿从现实生活到内心想象中自由“构图”,是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提高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数码美术可灵活多变,为幼儿创造开放、自由的创作空间

幼儿美术教学的本质在于创造。数码美术以其灵活多变的特点,为幼儿提供开放、自由的创作空间,幼儿通过鼠标进行艺术创作,不仅使其手部肌肉得到锻炼,也节约了耗材资源,它可以重复利用,即使绘画时候不小心多了一道痕迹,或是哪里画得不好,都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修改,不必担心画坏的时候、画面的不整洁以及教师凝重的脸色。再者,未完成的作品,可以暂时保存起来,以后再继续完成或是修改,还可以多遍复制,产生N种版本,等等。这样,孩子们便无所顾忌地带着自由与宽松的心情进入美术活动,其自信心受到极大的鼓动,兴趣倍增。

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两者有本质的区别:传统美术的魅力在于幼儿真实生动的情感体验,注重对物象的感觉,是单纯的“视觉艺术”,数码美术则是一种多感官参与的多媒体艺术,是可以灵活多变化的虚拟艺术。但是当数码美术创作给幼儿带来兴奋和视觉新奇感的同时,我们却发现因文化、科技等诸多因素,产生了数码美术与传统绘画艺术美的情感差异和数码美术表现的不足。

传统绘画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众多的表现形式和创作风格,有其生动的个性展示,这些传统的艺术语言易于沟通,其创作技巧和绘画笔墨造型等在幼儿的心理情感交流上造成亲和力,产生心灵的共鸣;而数码美术是科技的产物,在美学情感上缺乏传统文化基础,复杂的程序性、繁琐的机械条理导致表现形式和内容上有较大的局限,也就造成数码作品缺乏个性表征。但是数码美术,主要的是美术,没有扎实的传统美术基础,要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也是不可能的。因此,传统美术是数码美术的基石,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更加富有现代个性的艺术作品。

幼儿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意义 篇8

教育作为人类最具特色的自觉行为,都是在一定观念指导下进行的。教育科学发展观不是空洞的,它深深地嵌入教育的体制、机制和教育发展的全过程;教育科学发展观也不是主观臆想的,它是根据历史和时代所提出的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密切联系当前中国教育的实践,产生构建的理论体系。我国教育正处于体制改革和新旧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教育改革越是深化,实践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就越需要科学的回答。由于教育的复杂性和周期性长的特点,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

曾经有诺贝尔奖得主说过,他经历的最重要的教育是在幼儿园,这一说法实在很深刻。因为,幼儿阶段其实正是奠定基础的启蒙阶段,民间亦有“三岁看大,七岁至老”之说。在幼儿教育阶段,其实应该涵盖“德智体美劳”诸多学科。提到儿童美术教育时,很多家长和老师最关心的是“怎样教育”这一现实的问题,包括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孩子怎样才能提高画画水平等等。但是,谁都知道,不懂得心的教育就不能有好的教育主张和方法;不懂得儿童美术教育是什么,就不可能有突出的教学效果。丰子恺先生对人文精神的教育观体现了他对美术、音乐、文学的全面精通和研究,他将人文精神的塑造贯穿于整个教育中:儿童美术教育不仅涉及到美术学、教育学、社会学、美学、历史学,艺术门类等都有广泛的涉及。以人文为主线的美术文化贯穿于美术学科中,我们传达给儿童的视觉艺术应该具有一定的价值,儿童的潜在能力是通过人文文化的感召力来释放的。

我们从来都是和孩子从同一方面看他们的画,而且是从同一视角。我们往往忘了考虑,儿童美术教育是一个承接和释放情感的载体,儿童绘画和他的身心发展一样,有一些早期的原生态净土,在这片净土上,每个孩子都在发展着自己的个性,按自己的规律成长。儿童美术教育在儿童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神圣的位置,教师和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儿童美术教育是在多元文化影响下以多样性的面目出现的,是以多元文化思想渗透的、综合的、全面的审美文化教育,“美是生活”,生活中到处有美的事物。传统的美术课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绘画及技能的培养上,使原本应当丰富、生动活泼的美术课,变成了机械的模仿和乏味的操作训练。美术不应当局限于课堂中,课堂造成了儿童部分个性的缺失,束缚了他们的想象和创造。儿童美术教育的终点不是要儿童走向一个共同的点,这不是最终的目的,而应该注重过程,即在过程中提炼美术的精华,让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受阻碍,自由发展。

大自然是每一位儿童向往的天地,儿童的生活源于自然的观察和体验。观察是美术教育的教学核心,是儿童绘画的源泉。孩子看的多,经历的多,留于心中的印象就越多,画画时内容就会丰富,想象即无穷。观察并不是让儿童照实描绘他们的所见,而是通过观察来培养他们对生活的一颗敏感、细嫩的心灵,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提高认知水平。教育者要善于抓住观察的时机,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适宜的环境,用积极的语言,提升儿童对绘画的兴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发生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实现新的蜕变,新的跨越。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从新课标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外化能力、内化品质,还是探索未知,体验成功与情感,新课标赋予了新教材很多体验性学习的方式。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少年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

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开展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果按人体的功能可分为感触觉体验,视觉学习体验,动手实践体验,思维想象体验,情感审美体验。按认知客体内容可分为,对物体媒材性能、特征的体验,对双基知识的认知过程体验,对作品塑造的体验。按体验性学习的类型可分为:触摸感觉体验,视听情景体验,活动参与体验,实践创造体验,情感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评价交流体验,审美体验等等。学习的方式是多姿多彩的,只要把教材內容融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切入点,创设恰当的体验学习情景,就能让学生在和谐地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和认知。如“让我的飞机上蓝天”的教学,教师利用送一件看不见、摸不着的礼物给学生的悬念,吸引学生,创设了听声音猜礼物的体验,学生从声音中辨别是飞机,于是进行了动手制作飞机的体验,最后让自己做的飞机在蓝天上飞翔。在和谐的体验学习过程中,小学生不仅仅获得了学习的兴趣,还获得了制作飞机成功的喜悦,当飞机在蓝天翱翔时,也放飞了孩子们的理想。身心愉悦,神物交融,这是多么鲜活的生命体验。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方法 篇9

(一)观察分析法 观察分析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通过多种感官感知事物的造型、结构、色彩、运动模式等审美特征,用脑思考,进行比较的一种方法。其目的在于帮助幼儿积累内在图式,深化表象,使幼儿获得鲜明、深刻、完整的视觉形象,激起表现的愿望。

观察时,可以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包括用眼看、用手摸、用鼻子闻及用动作模仿等。如绘画“调皮的小猴”,教师不仅可以组织幼儿去动物园参观,还可以在参观后引导幼儿用动作模仿猴子调皮的各种表情、姿态等,这样更能激起幼儿创作的欲望。又如泥工活动“刺猬”,教师除了引导幼儿观察事物的外形特征,还可请幼儿轻轻触摸刺猬的刺,加深感受,获得更深刻的印象。

观察被看作是美术活动的基础,没有观察就谈不上分析。分析是指人的思维过程,是把头脑中的事物或现象分为各个属性、部分、方面,找到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如“节日的街道”欣赏活动,幼儿通过视听器官一下子就能感受到节日的热闹与喜庆。但这种气氛是从何而来的呢?必须引导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如远处的天空飘着彩色汽球,周围的树枝上挂满了灯笼,广场中间摆放着鲜花,四周插着彩旗等等,从而更深刻地感受理解热闹与喜庆,产生审美的愉悦体验。

示范与范例法

示范指教师把美术活动过程中的难点、重点直接操作给幼儿看,利于幼儿在直接摹仿的条件下,学习一些参加美术活动必需的关键的技术性的措施。

示范包括整体示范和部分示范。整体示范指教师把表现物体形象的过程连续地完整地操作给幼儿看,一般在幼儿学习新的技能时用。如幼儿刚刚进人中班时,纸工活动《牵牛花》,需老师从头至尾将折叠的过程操作给幼儿看。部分示范指教师把美术活动中的某一部分操作给幼儿看。如大班绘画“美丽的公园”,在活动中,教师只示范树与树的遮挡重叠的画法(当然该班幼儿美术基础较好)。美术活动中工具材料的使用方法示范也属于部分示范。

教师在示范时,应做到动作熟练、准确,让每一位幼儿都能看清楚。有时可视具体活动内容采取蹲下或走到幼儿的面前示范等方式。范例是指教师提供给幼儿观察欣赏的直观教具,它可以是教师的范画,也可以是实物、图片、图书等。好的范例可以帮助幼儿了解、感受事物的审美属性,充实其视觉形象,丰富幼儿的创作内容;还可以扩大幼儿的视野,帮助幼儿体验多种艺术手法,提高其审美能力。范例的选择必须符合以下标准:

(1)形象准确,线条清晰,色彩鲜明,大小适当,能反映事物的基本特征。(2)具有二定的艺术水平,富有美感,能唤起幼儿的情感和兴趣。(3)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容易为幼儿所理解和接受。示范与范例的运用都对幼儿的创造性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慎重思考,用得恰到好处。

(三)游戏练习法 游戏练习法是指通过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在愉快、积极的状态下学习美术技能,把视觉形象改变为视觉——运动形象,提高手眼协调能力,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游戏练习法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它的使用是灵活多样的,游戏性的命题、游戏化的练习方式、对美术成果的游戏性处理以及美术活动中游戏性材料的使用等,都可以把美术和游戏结合起来。如“吹泡泡”、“煮元宵”等游戏化的命题,能提高幼儿绘画的兴趣;如“装饰背心”,每不幼儿穿上纸做的背心,用水粉颜料在其他小朋友背上画。这种绘画方式的变化,使得幼儿学习的兴致很高。有时教师可以在美术活动中运用谜语的趣味性,增加游戏的成分,巩固绘画的技能。如教师出一些简单的谜语,让幼儿把谜面简单迅速地画下来。如“星星点点朵儿小,黄色小花缀细条,不要嫌它不火红,春天一来它报到。”(迎春花)。另外,喷洒画、泡泡画、滚画、印章画中牙刷、吸管、玻璃球、各种水果做成的印章,这些材料本身就给了幼儿极大的兴趣,激励了他们参加美术活动的热情。

(四)情感熏陶法 情感熏陶法指教师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和充满感情色彩的情境,让幼儿在身心最佳状态下,产生追求美、表现美的欲望和热情,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去想像,去创造。

幼儿的美术活动是在其美术动机的推动下产生和发展的。这种内在的美术动机,有赖于教师对幼儿情感因素的调动。首先,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教师自身应对美术活动充满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以生动的富有感染性的语言调动起幼儿对生活经验的回顾、体验。教师还应充分尊重幼儿的情感,信任幼儿的创作,不包办代替、指手划脚,建立起师生间真正的平等关系。这样,幼儿就会对美术活动感到亲切、有趣,能兴致勃勃地参加。

为了更好地调动幼儿主动投入到美术活动中的积极情感,教师可充分利用自然美好的环境进行引导,给予其美的陶冶。同时,创设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激发幼儿的兴趣,使之产生参加美术活动的内在愿望。教师可充分利用自然美好的环境进行引导,对室内外的环境布置、各活动区(角)的创设,应尽量做到和谐优美,造型生动,色彩鲜明,符合幼儿的审美情趣。如春天到了,教师可适时地带领幼儿春游,感受浓浓的春意和大自然的美景,激发幼儿创造的热情。在秋游活动时,教师可有意识地组织幼儿捡拾飘落的形状、色彩各异的树叶,引导幼儿制作树叶贴画、树叶喷刷画或叶脉书签等,供幼儿欣赏。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还可通过播放一些轻松、舒缓、抒

情的乐曲,造成一种美的氛围,来配合幼儿的活动,激发幼儿的想像和创作的欲望。

(五)分层指导法 分层指导法是指教师依据幼儿的不同水平,对幼儿进行分层次的指导。其目的是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

分层指导法可以从目标分层、材料投放分层、指导分层、评价分层等几个方面去实施。

1.目标分层 教师在每一个活动之前,应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了解每位儿。在制定美术活动的目标时,考虑到对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对手眼能力协调好的幼儿,应要求他们能表现细节;而对小肌肉发展不完善的幼儿,只要求表现物体的基本结构特征。教师应注重幼儿自身的发展变化,挖掘每位幼儿发展的潜能,不断调整幼儿发展的目标。2.材料分层 有了目标分层,教师在为幼儿提供材料时,应考虑到依据幼儿不同能力水平提供材料。如折纸“大公鸡”活动中,对动手操作能力好的幼儿,可有意识地提供一张以上的纸以及彩色水笔等,让他们多折几个,并可添画涂色。

3.指导分层 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幼儿描绘制作是一个重要的过程,教师需要巡回指导。在巡回指导时,教师可针对幼儿不同的作业情况,采用分层指导的方法。这种分层巡回指导的方法受分层目标的直接影响,仍然强调教师对每一位幼儿的了解。如大班绘画“美丽的公园”活动中,巡回指导时,教师对能力强的幼儿重点引导其通过多种形象来表现公园的热闹和美丽,并根据画面需要,恰当运用各种颜色表达其情感色彩;对能力中等的幼儿,则鼓励他们大胆构思,认真描绘;对能力较弱的幼儿,则首先要与他们一起谈论画什么,帮助其确定主题和主要形象,较为合理地安排画面。

4.评价分层 这种评价,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目标、不同层次材料的使用,尤其是幼儿本身水平的不同层次来进行评价,注重幼儿个体自身的纵向发展。

以上几种方法,在整个美术教育过程中,应根据活动的需要灵活选择,综合运用,并在教育活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创造出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我们说,教要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案例背景:大班年级组开展了《小小中国娃》的主题活动,其中就有涉及到我国的国粹——京剧,由于大班幼儿的感知力、认知力较强,模仿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对新鲜事物很感兴趣,而京剧与脸谱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新的,不十分了解的知识,幼儿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表现欲望。在活动中,幼儿接触了京剧,并学习了由京胡伴奏,根据故事创编的京剧《龟兔赛跑》,对京剧唱腔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本课选用了幼儿较为熟悉的人物形象与京剧片断使幼儿能够在了解了京剧的角色、服装、音乐、脸谱等特点之后,利用各种材料创造性地制作京剧脸谱,旨在让幼儿在制作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对京剧脸谱特征的认识,同时也促使幼儿动手能力、审美能力的提高,并在自己亲自动手后体验京剧表演的快乐、享受制作京剧脸谱的成功带来的喜悦,增进幼儿对京剧的认识,培养幼儿喜爱京剧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案例观察及分析)

1、以京剧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我放了段《西游记》的京剧片断,然后拿出孙悟空的脸谱用京调对孩子们说:“奉观音菩萨之命,俺要保护我师傅唐僧去西天取经,等我取经回来了,再到幼儿园来做客。”这番带京剧唱腔的话立即引起了孩子的共鸣。突然有个声音用京剧的唱腔回答:“好的,祝你早日取经回来。”我寻声望去,原来是涂荣峰。这个孩子平常上课回答问题都妞妞捏捏不肯,今天怎么„„。涂荣峰的唱声引来了孩子们一阵笑声,我马上走到他身边,用“孙悟空”脸谱摸摸他的头,表扬道:“涂荣峰真能干,会和孙悟空对话了,你们会吗?”只听又有几个孩子在下面小声地用京剧唱腔唱着,于是我马上鼓励道:“呀,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棒,这么多人都会唱,可是孙悟空听不到,我们大家都来唱,孙悟空就会听到了。”孩子们在我的鼓励下,都大声地很有表情地用京剧唱腔复习了京腔的《龟兔赛跑》。唱声刚落,孩子们都开心的笑起来了„„我用“孙悟空”依次摸摸孩子们的头,给他们以鼓励。忽然有个孩子说:“老师,你这个孙悟空真好玩,能不能让我玩一下?”这是涂荣峰的请求,还没等我回答,孩子们生怕我给他玩而轮不到他们了,就抢着说:“也让我也玩玩吧?”于是我说:“那就不如这样吧,我们每人自己做一个不是大家都可以玩了。”

(分析:从孩子们的表现可以看出,由京剧直接导入活动的效果不错。教师让幼儿观看《西游记》片断引出“孙悟空”的京剧脸谱,并以京剧唱腔引题,马上勾起孩子们对京剧唱腔的回忆,情不自禁地以京剧唱腔回应,产生共鸣。涂荣峰这孩子虽然平时很活泼,模仿力很强,但在前几次的欣赏京剧活动中,叫他上来唱几句,他都不肯。几乎大部分的孩子都会唱但都不肯在集体面前表现。当涂荣峰的唱声结束,孩子们笑了,但这不是嘲笑,而是羡慕的笑,孩子们不敢唱而他那样敢于表现自己,可见他是真情的流露。基于孩子们情感发展的需要,我马上鼓励全班的孩子和涂荣峰一样,结果孩子们都不怕难为情,高声的唱了出来。这要是在平常,就算我说破嗓子也没人敢唱。所以说直接有效的导入,引出活动,及时关注幼儿的兴趣点和情感发展的需要,适当地抓住良好的教育时机,可以为幼儿提供展示表现的平台。不要刻意地追求与教案一模一样,在课堂中应灵活掌握突发事件的应变对策,说不定也有意外的收获,而且能保持幼儿的兴趣,顺利地自然地让孩子对京剧脸谱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调动孩子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幼儿自主探索,制作京剧脸谱。

孩子们对京剧脸谱产生制作兴趣后,我并没有直接示范告诉孩子制作的方法,而是提问引导他们仔细的观察,“你们看,谁能告诉我,这个孙悟空是怎么做出来的?”王梓昕好象突然激动地喊出来:“好像是先画好然后剪下来的吧?”(我看得出来她当时说话的那种自信、大胆是从来没有过的。)“胡须是用蜡光纸一条一条剪出来的,然后用浆糊贴上去的。”陈茜也大声地且又激动地说。“我也知道!做好后剪段纸条贴在画好的脸谱后面,就和我们以前做头饰一样。”我微笑的听着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讨论着,突然,奚辰林说: “还要把眼睛那里剪空了,这样就能看的到了。” “真好玩,真好玩,我要做,我要做。”„„本来我很想制止的,因为这打断了原来的设计思路。可看到他们这么起劲,我决定不打断他们。看见孩子们在讨论中都知道了京剧脸谱的制作方法,在帮助孩子们归纳过制作步骤后,我说:“你们可以和我一样做个孙悟空,你也可以做的和我不一样,做一个你自己喜欢的京剧脸谱造型。”(分析:以往学习都是基于教师先讲解再示范,孩子被动的去学习,这样过于死板,教师只是一味的教,不断的灌输给孩子知识,不利于孩子的发展。本次活动中我让孩子们通过观察、探索、讨论的方法,把主动权教给了孩子,相信他们能说出制作的方法,没想到他们那么的起劲,那么的投入。连较内向的王梓昕,都积极的参与到其中,还响亮的说出她观察的结果,真是有点意外。由于她的一句话孩子们就七嘴巴舌地议论开了,完全忘了我还没让他们开始讨论呢!对于她的行为我非但没有指责和制止,反而在一旁静静的听着。结果出乎我的预料,通过他们自由的交谈讨论,已经初步掌握了制作的方法,这不正是我预期的目标吗?没想到在他们的交流中就能把问题解决了,那我真是太低估了本班孩子的能力。正规严肃的教学无法提供给一些急切表现而又胆怯的孩子一个表现的空间,而只有在同伴间那种宽松的氛围中他们才能大胆地毫无保留的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意见。那在教学活动中多给孩子们自由交流的时间特别是大班,我觉得是个不错的教学策略,给孩子较大的空间,让他们自由的发展,同时老师作为孩子们合作的伙伴,关注他们的发展,把握时机,创造条件,支持发展,而不能因教学计划或者教育常规的破坏,而扼杀了个别孩子发展的合理需求、儿童之间交往的需要。

二、分析与反思:

教学是精心安排的外部条件或环境,用以支持、激发、促进和引导学习者学习过程的顺利展开和学习结果的有效达成。它的本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而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通过一定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能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即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学有提高,学有创意,学有追求。那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呢?这就对一线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1、有效教学应注意如何有效地导入。活动的导入无非是为了激发孩子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活动做铺垫,为了一个好的导入,老师费尽心思,想出各种点子,花样百出的变招。但是,那些流于形式,表明富丽堂皇的形式未必能引起幼儿多大的兴趣,即使有那多数也是表面的兴趣,幼儿的好奇心也会随着“神秘”东西的出现而很快消失。我觉得那种导入形式倒不如直接导入来得简单明了,这样不会因为激发孩子的兴趣而浪费孩子宝贵的学习时间。至于孩子的兴趣不只是单单的形式多样化,引题的新颖性,而重在于教师的指导语、表情手势等能否与孩子产生情感共鸣,形成和谐的互动氛围,这才能激发孩子们真实的活动兴趣,也为后续的学习活动做了有效的铺垫。如案例⑴就采用直接引出活动,利用观看《西游记》的京剧片断引出孙悟空脸谱,再辅助一些教师有表情地演唱京剧,就足够能激起幼儿对京剧的回忆及对京剧脸谱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既不浪费孩子宝贵的时间又能真正起到激发孩子真实兴趣的效果,我觉得在教学中应该提倡。

2、有效教学必须关注孩子发展的合理需求。《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提到,要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是基于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基于培养完整儿童的科学依据。在幼儿园,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多方面的发展需要就是满足情感的需要、运动的需要、与同伴交往的需要、探索的需要和表达的需要。案例⑴中,涂荣峰和孩子们的这种就是强烈的情感需要;案例⑵中,王梓昕、陈茜、奚辰林等孩子之间的交流讨论,就是同伴交往的需要。教师关注孩子发展需要的实际对教育是很重要的。众所周知,幼儿的某些行为和能力的产生,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会产生变化,环境提供的相应刺激在促进这方面的发展上会显得特别容易。我们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时间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孩子们强烈的情感表达和突然热衷的交谈讨论行为,往往是符合大班年龄孩子发展水平的新的需要,这也许正是机会,所以我应该捕捉这种机会,并适度的放开,给孩子们尽情的表达空间、自由交流讨论的时间,这样既满足了幼儿情感发展和交往发展的需要,同时又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及概括能力。

上一篇:跳水反思下一篇:坍塌事故反思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