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共5篇)
第五章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 篇1
第五章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 第一节 不同类型和结构化程度的美术教育活动
一、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设计的不同取向
学科取向; 儿童取向; 混合取向;
二、幼儿园不同类型的美术教育活动
本质论——学科取向——单独科目的美术教育活动 混合取向——主题中的美术教育活动
工具论——儿童取向——方案活动中、区角中的美术教育活动
三、幼儿园不同结构化程度的美术教育活动
一般说来,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可分为正规的美术教育活动和非正规的美术教育活动两类。
正规的美术教育活动
正规的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可以通过幼儿园课程中与美术直接有关的学科或领域(如美术、艺术等)进行,也可以通过课程设置中的其他各学科或领域(如语言、健康、社会、音乐、科学、品德教育等)进行。
幼儿园美术学科或领域的教育根据教育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绘画教育、手工教育、美术欣赏教育。但是,在美术学科或领域的教育活动中,这些内容往往是综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活动可以是围绕某一具体的艺术作品而展开,也可以是围绕某一专门的美术技能或美术知识而展开,还可以是围绕着某个特定的主题而展开。活动可以是以集体教学的形式来组织,也可以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还可以是以幼儿自发的探索为主。但是,无论哪种活动形式,一般都会包含有几种不同内容的活动。例如,围绕着凡?高的美术作品《向日葵》而展开的美术教育活动,既可以包含美术欣赏的活动内容,也可以同时含有绘画、手工制作的活动内容等。
其他各学科或领域中的美术活动,是指渗透在幼儿园的语言、科学、社会、健康等学科或领域中的美术活动。例如,社会教育中的美术活动,可以欣赏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的作品,了解他们艺术表现的风格和特点;又如,在美术欣赏活动中用语言描述美术作品的内容和自己的感受,用语言描述自己创作的作品内容,用画笔再现故事或诗歌的内容;再如,音乐教育中,幼儿根据所听到的节奏、旋律、声音等,用绘画工具和材料将它们表现出来。
主题背景下的美术活动是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它超越了严密的美术学科知识体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界限,着眼于儿童美术素质的提高,以及儿童人格的全面发展。主题背景下的美术活动超越了教材、幼儿园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儿童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儿童与自然、社会、生活的联系,在美术活动目标、活动内容等方面均呈现出开放性。在实施中,它强调引导儿童乐于探究美术活动、勤于动手表现,要求儿童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体验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儿童将体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发展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培养美术创造能力。主题背景下的美术活动为儿童构建了一种开放的美术学习环境,为获取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提供了多种渠道。
非正规的美术教育活动
幼儿园中非正规的美术教育,主要是通过幼儿在活动区的自由活动、幼儿园美术环境的创设,以及教师对幼儿随机进行的集体的或个体的美术指导等方式进行。幼儿园非正规的美术教育活动通常有如下几种:
幼儿园环境布置活动——环境创设的目的是引发和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因此幼儿是环境创设中不可缺少的参与者。幼儿参与幼扎园环境的规划和设计,可使他们对所属的环境作出最好的探究和了解,也有利于幼儿主动、自发地参与活动。幼儿的参与,不仅仅是作品的展出,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遵循幼儿年龄特点来组织幼儿参与设计、收集和准备材料、布置、操作和管理等活动,并不断发挥幼儿在环境创设中的鬻体作用。幼儿参与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可从活动区、彩绘墙饰、种植饲养等方面着手。例如,在布置教室环境时,教师可通过相关主题活动,如儿童节、圣诞节、教师节等,与幼儿一起布置。
美术角和美术室活动——美术角是幼儿园区角活动中常见的一种形式。美术角的开设,主要是为了满足那些对美术有兴趣的幼儿的需要。美术角材料的投放要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所需材料可发动幼儿、家长、教师共同来收集,并分门别类地摆放,便于幼儿拿取。美术角活动内容应根据各年龄班的基本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定期更新。美术室的设置要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条件而定,一般设在有较大活动空间的幼儿园。美术室可以是专门的活动室,如泥工活动室、画架绘画活动室,也可以是综合的活动室,如把美术室划分为绘画区、手工区和欣赏区。美术室的开放需要全园统筹安排,并由教师进行指导。
随机的美术指导——这是指教师对幼儿在自由活动时间内所从事的美术活动的指导。日常生活中,教师可抓住每一个机会对儿童进行随机的美术教育。例如,午餐后带孩子在园内散步,和幼儿谈论一年四季景色的变化,随机欣赏孩子们带来的新玩具、穿着的漂亮衣服,以及老师的发卡、丝巾等。
不同结构化程度的美术教育活动
儿童自主
无结构活动
低结构化活动
教师预设
高结构化活动
完全结构化活动
第二节 不同类型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
一、单独科目的美术教育活动
《我的好朋友》——单独科目的美术教育 《汽车》——方案活动中的美术教育
(一)单独科目的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案例
在幼儿园实际的美术教育活动设汁中,单独科目的美术教育活动也存在着一些变式。如有设计者尝试将美术教育活动设计的学科取向与儿童兴趣和发展的取向结合起来,力求兼顾两种设计取向的优势,既考虑幼儿在美术知识、技能学习方面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序列性,又考虑幼儿的兴趣、经验,以及他们创造力、想象力等方面发展的需要,设计以幼儿感兴趣的主题为线索的幼儿美术课程。《花色馒头》——主题活动中的美术教育
在幼儿园实际的美术教育活动设汁中,单独科目的美术教育活动也存在着一些变式。如有设计者尝试将美术教育活动设计的学科取向与儿童兴趣和发展的取向结合起来,力求兼顾两种设计取向的优势,既考虑幼儿在美术知识、技能学习方面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序列性,又考虑幼儿的兴趣、经验,以及他们创造力、想象力等方面发展的需要,设计以幼儿感兴趣的主题为线索的幼儿美术课程。
课程的内容设置与编排力求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以主题的形式呈现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上,该课程以贴近幼儿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的主题为线索展开,努力把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喜爱、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和欣赏、对各种操作方法和表现技能的探索学习等内容,根据课题的需要,适时、适当地渗透到每一次具体的活动当中。这样,孩子们的每一次美术活动都成为与他们的经验和兴趣紧紧相连的、有趣味的、有吸引力的活动。同时,包含一定的美术知识、技能在内的美术素养的要求又隐含在一次次具体活动之中,幼儿在感受、创作的过程中,慢慢地可以积累相关知识,获得有关技能,艺术感受和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二)单独科目美术教育活动的变式
内容涉及幼儿美术学习的方方面面
学前儿童的美术学习大致可包括欣赏和操作两个方面,操作又可分为绘画和手工两大类。该课程力求兼顾绘画、手工、欣赏活动。其中,欣赏活动一般不以专门独立活动的形式出现,而主要渗透在相应的操作活动前后。
1.课程内容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
在内容呈现的顺序上,该课程根据不同年龄班幼儿的发展特点和操作表现的可能性,将美术活动内容和涉及的技能技巧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顺序出现,作循序渐进式安排。同时,根据主题中每一次活动的需要,同一类绘画或手工样式及操作技能又会在不同学期反复出现,有助于幼儿的表现能力得到螺旋式上升。
2.涉及的操作材料多样,基本覆盖了幼儿从事美术活动的常见技能
儿童的美术学学习过程应是一个尝试和初步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特性和效果,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材料,大胆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表现出来的过程。该课程涉及的操作材料比较丰富多样,而且容易获得,并基本涵盖了适合幼儿操作的常见技能。
二、主题活动中的美术教育活动
在幼儿园实际的美术教育活动设汁中,单独科目的美术教育活动也存在着一些变式。如有设计者尝试将美术教育活动设计的学科取向与儿童兴趣和发展的取向结合起来,力求兼顾两种设计取向的优势,既考虑幼儿在美术知识、技能学习方面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序列性,又考虑幼儿的兴趣、经验,以及他们创造力、想象力等方面发展的需要,设计以幼儿感兴趣的主题为线索的幼儿美术课程。
课程的内容设置与编排力求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以主题的形式呈现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上,该课程以贴近幼儿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的主题为线索展开,努力把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喜爱、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和欣赏、对各种操作方法和表现技能的探索学习等内容,根据课题的需要,适时、适当地渗透到每一次具体的活动当中。这样,孩子们的每一次美术活动都成为与他们的经验和兴趣紧紧相连的、有趣味的、有吸引力的活动。同时,包含一定的美术知识、技能在内的美术素养的要求又隐含在一次次具体活动之中,幼儿在感受、创作的过程中,慢慢地可以积累相关知识,获得有关技能,艺术感受和表达能力得到提高,2.内容涉及幼儿美术学习的方方面面
学前儿童的美术学习大致可包括欣赏和操作两个方面,操作又可分为绘画和手工两大类。该课程力求兼顾绘画、手工、欣赏活动。其中,欣赏活动一般不以专门独立活动的形式出现,而主要渗透在相应的操作活动前后。
3.课程内容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在内容呈现的顺序上,该课程根据不同年龄班幼儿的发展特点和操作表现的可能性,将美术活动内容和涉及的技能技巧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顺序出现,作循序渐进式安排。同时,根据主题中每一次活动的需要,同一类绘画或手工样式及操作技能又会在不同学期反复出现,有助于幼儿的表现能力得到螺旋式上升。
4.涉及的操作材料多样,基本覆盖了幼儿从事美术活动的常见技能。
儿童的美术学学习过程应是一个尝试和初步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特性和效果,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材料,大胆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表现出来的过程。该课程涉及的操作材料比较丰富多样,而且容易获得,并基本涵盖了适合幼儿操作的常见技能。
三、方案活动中的美术教育活动
方案活动中的美术教育活动是一种儿童兴趣和发展取向的美术教育活动也是一种幼儿园综合课程框架下的美术教育活动。
方案活动中的美术教育活动,以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主要导向,可以由教师发起,也可以由幼儿发起,或教师与幼儿共同发起。这类活动的结构化程度一般比主题活动更低,教师更多地追随幼儿的需要,从幼儿提出的问题和感兴趣的话题中生成活动,活动目的和内容都具有更大的可变性和不确定性。即使教师预设了一些活动内容和环节,实际开展教育活动时还是会根据时间、地点、环境、材料和幼儿的不同而有所调整,甚至完全更改。因此,即使是同样的教师、同一个方案,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孩子那里,设计和实施起来都会有很大的不同。
方案活动中的美术教育活动与主题活动的设计过程相类似,也是“先内容,后目标”的。即在设计方案活动中的美术教育活动时,一般是先根据幼儿的经验和兴趣确定活动内容,再根据活动内容设定活动目标,并且这种设定很可能是即时的,现场决定的,活动内容和目标都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可变性。
以方案活动的方式开展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在欧美国家比较多见。近年来,我国幼儿教育受西方影响,尤其是受意大利瑞吉欧学前教育体系和美国生成课程的影响,一些幼儿园探索和实施方案活动,取得了—定的效果。
设计和实施方案活动,对幼儿教师的活动设计能力、反思调整能力和教育教学机智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比于主题活动,方案活动的结构化程度更低,可变性和不确定性更大,活动内容的整合性也更强,这可能会导致活动的内容过于零散,活动的过程过于随意,如果教师把握不好,反而容易流于形式,造成活动效率低下,幼儿得不到实实在在的发展的结果。方案活动的这些局限,应是其在我国幼儿园没有被大范围采用的重要原因。
四、区角活动中的美术教育活动
区角活动也称活动区活动,是幼儿园常见的活动组织形式之一。这类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一类相当低结构化的活动。活动没有统一的目标和内容,多由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和材料,并与同伴、教师互动,以自己生成为主的方式进行活动。区角活动多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有时接近于幼儿的游戏活动。
区角活动中的美术教育活动是一种适合儿童兴趣和发展取向的美术教育活动。它主要以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导向,活动由幼儿自主选择和发起。教师有时也可以通过投放特定的材料等方式,引导幼儿进行与当前教学活动内容有关的美术活动。
第五章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 篇2
1、知识与技能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特性。
(2)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虚拟实验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3)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索,巩固自变量的控制,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对照组和重复实验的设置。
(2)通过讨论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体会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而体会研究生命科学的价值。
(3)在实验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分享信息分享实验成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具有探索、创新、合作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2)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形成关心科技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三、教学难点
酶的特性探究、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阅读资料,提炼与酶有关的信息。
奇强A3+加香加酶洗衣粉
奇强A3+加香加酶洗衣粉采用国际先进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复合体,有效分解蛋白、碳焦和皮脂等污渍,洗衣过程中达到三重去污效果,同时采用国际流行香型,香味提升三倍,带给你去污、留香和护理衣物的三重功效。
主要成份:A3+复合酶、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多种助洗剂、高效抗沉淀剂、高档香精、高效增艳剂。
使用方法:以家用汤匙量取少量洗衣粉; 将洗衣粉倒入水中,充分溶解; 放入衣物浸泡,水量以刚浸没衣物为佳; 以平常习惯洗涤,无需再用衣领净或肥皂。
可得到更佳洗涤效果的方法: 用温水溶液浸泡,适当延长浸泡时间,效果更佳。
注意事项:
不宜用60℃以上热水直接溶解洗衣粉;
洗衣物时,请先认明衣物上的正确洗涤指示;
若有褪色衣物,请将深、浅色衣物分开洗涤;
请将本品放在小孩接触不到的地方,如不慎入眼,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 如不慎误食,请及时就诊。
多酶片说明书
[药品名称]
通用名:多酶片 曾用名:商品名:英文名:
[成份]胰酶300毫克、胃蛋白酶13毫克。
[相关症状] 消化不良
[作用类别]本品为助消化药类非处方药药品。
[药理作用]胰酶中含有胰脂肪酶、胰淀粉酶,胰蛋白酶、胰脂肪酶能使脂肪分解为甘油及脂肪酸,胰淀粉酶能使淀粉转化为糖,胰蛋白酶能使蛋白质转化为蛋白胨;胃蛋白酶能使蛋白质转化为蛋白及蛋白胨。二者合用,可促进消化,增进食欲。
[适应症]用于消化不良、食欲缺乏。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3片,一日3次。
[注意事项]
1.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2.儿童用量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3.本品酸性条件下易破坏,故服用时切勿嚼碎。
4.当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用。
5.如服用过量或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就医。
6.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7.请将此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药物相互作用]
1.铝制剂可能影响本品疗效,故不宜合用。
2.如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不良反应]未见不良反应。
(二)根據给出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步骤,证明你的推测。(根据材料一推测酶可能具有专一性、高效性、受温度影响;根据材料二推测酶可能具有专一性、易受PH影响。)
1、实验原理
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能够水解成麦芽糖。在煮沸的条件下,斐林试剂能使麦芽糖氧化,自身还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因此,斐林试剂可以用来鉴定溶液中是否有麦芽糖,进而可以看出唾液淀粉酶是否只能催化淀粉水解,不能催化其他糖类(如蔗糖)水解。
目的要求 初步学会做酶的专一性实验的方法;理解酶具有专一性的特点。
材料用具
新鲜的唾液,消过毒的脱脂棉,镊子,试管,小烧杯,量简,玻璃棒,酒精灯,火柴。
质量浓度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质量浓度为3%的蔗糖溶液,新配置的斐林试剂,清水。
方法步骤 (要求用文字叙述)
2、实验原理
新鲜的肝脏中含有过氧化氢酶,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将点燃的卫生香放入反应试管内液面的上方,卫生香燃烧会更猛烈。
实验目的
学会探索影响酶活性条件的方法;探索过氧化氢酶在不同pH下催化过氧化氢水解的情况;领会影响酶活性的主要条件。
材料用具
新鲜的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如猪肝、鸡肝)研磨液,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质量分数为5%的HCl溶液,质量分数为5%的NaOH溶液,蒸馏水。试管,量筒,滴管,试管架,酒精灯,pH试纸,卫生香,火柴。
方法步骤(要求用表格绘出)
3、实验原理:酶促反应需要适宜的温度,淀粉遇碘,形成柴蓝色的复合物。淀粉酶可以使淀粉逐步水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后不显蓝色。
目的要求
初步学会探索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方法;探索淀粉酶在不同温度下催化淀粉水解的情况。
材料用具
质量分数为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试管,量筒,烧杯,滴管,试管夹,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温度计,火柴,质量分数为3%的可液性淀粉溶液,热水,冰块,碘液。
第五章 商务演出活动策划 篇3
第一部分完成演出准备
一、确定活动目的所谓演出,广义的是指通过现场演示的方法,引起目标人群的关注,让他们产生兴趣,最终达成销售。演出有两种功能,一是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你,二是可以现场销售,增加目标人群的试用机会。
演出在两年前还较为陌生,现在却成为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这一新型宣传推介模式,在中国刚一出现不仅得到了上市公司、券商、投资者的关注和青睐,也引了其他企业的广泛关注和浓厚兴趣,并效仿证券业的“演出”方式来宣传推介企业的产品,形成时下盛行的企业“演出”。“演出”不仅被企业成功地移用,其概念和内涵已改变和延伸,成为包括新闻发布会、产品发布会、产品展示、产品试用、优惠热卖、以旧换新、现场咨询、填表抽奖、礼品派送、有奖问答、卡拉ok比赛、文艺表演、游戏比赛等多项内容的现场活动。现在很多企业的产品或服务都开始积极采用演出的形式,通过和消费者面对面的交流来宣传推介产品。
对市场现状及活动目的进行阐述。市场现状如何?开展这次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是处理库存,是提升销量,是打击竞争对手,是新品上市,还是提升品牌认知度及美誉度?只有目的明确,才能使活动有的放矢。
二、找准活动对象
活动针对的目标是市场的每一个人,还是某一特定群体?活动控制在多大范围内?哪些人是促销的主要目标,哪些人是促销的次要目标?这些选择的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促销的最终效果。
三、制定活动主题
在这一部分,主要解决2个问题,即确定活动主题和包装活动主题。降价,价格折扣?赠品,抽奖,礼券?服务促销,演示促销?消费信用,还是其它促销工具?选择什么样的促销工具和什么样的促销主题,要考虑活动的目标、竞争条件和环境,以及促销的费用预算和分配。在确定了主题之后,要尽可能艺术化地“拉虎皮做大旗”,淡化促销的商业目的,使活动更接近于消费者,更能打动消费者。几年前爱多VCD的“阳光行动”堪称经典,它把一个简简单单的降阶促销行动包装成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爱心行动,但不可借鉴。这一部分是促销活动方案的核心部分,应力求创新,使活动具有震撼力和排他性。
四、策划活动形式
这一部分主要阐述活动开展的具体方式。有2个问题要重点考虑:一是确定伙伴。拉上政府做后盾,还是挂上媒体的“羊头”来卖自己的“狗肉”?是厂家单独行动,还是和经销商联手,或是与其它厂家联合促销?和政府或媒体合作,有助于借势和造势;和经销商或其它厂家联合,可整合资源,降低费用及风险。二是确定刺激程度。要使促销取得成功,必须要使活动具有刺激力,能刺激目标对象参与。刺激程度越高,促进销售的反应越大。但这种刺激也存在边际效应,因此必须根据促销实践进行分析和总结,并结合客观市场环境确定适当的刺激程度和相应的费用投入。
五、评估费用预算
1.广告费用预算:
活动整体:3.9万元
报纸广告:1.5万元
电视广告:1万元
电台广告:1万元
不可预计:0.6万元
2.资金预算的确认
由于目前不能确认演出城市的实际费用,只能根据经验进行判断,原则上按照小城市30万,中等城市50万,大城市100万的费用标准进行成本预算。
成本费用的主要构成:管理费、广告费、场地费、设施、资料费、差旅、食宿费、策划费、监理费和其他费用。
3.根据预算的费用,确定城市和城市数量
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预算资金,确认城市。
六、活动注意事项
(一)演出的时间,地点选择恰当
至于什么样的时间,地点才算恰当,要看企业演出活动所针对的目标公众而定。并非周末,节假日才是恰当的时间,也并非市内黄金地段才算恰当的地点,要充分考虑目标受众的活动习惯,活动地点。如中国移动2004年为推介动感地带策划了很多演出活动,地点更多的选择在大学校园内。
(二)活动现场的气氛吸引人
演出活动现场吸引的人群越多,效果越好。如何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前来观看甚至参与活动呢?
首先,活动现场的布置必须有吸引力,近可能用气球,彩带,音响来提高现场气氛,如果所推介的产品外包装比较耀眼,也可将包装拼起来美化现场或直接制作一商业专题包装。
活动开始前先来一段吸引人的节目(如活动针对老年人可先来一段京剧,活动针对年轻人可先来一段活力四射的街舞)将人群聚集到活动周围,主持人趁机介绍企业,产品及开展此次活动的目的。
活动进行当中,可派人到活动周围散发精美的DM单,吸引消费者到活动现场;更好的办法则是制作商业专题的产品气模,请人穿上在活动周围四处游动,吸引人群。蒙牛集团在重庆的某次演出活动就曾经请了两头“奶牛”,大大聚集了活动现场的人气。
活动的内容最好有创新,不要一味的唱歌,跳舞或是模仿电视上的游戏节目。
(三)产品与活动有效融合很多企业为了聚集人气,一味的选择歌舞,游戏等活动,却忽视了对产品的宣传。为了吸引人群驻足观看,适当的文艺演出必不可少,但必须注意与产品的有效结合,不能搞成一场纯粹的文艺演出活动。
首先,现场的布置与产品结合。如要宣传产品是来自大草原,活动的背景可设计成草原风光,包括现场的工作人员穿上大草原特色的服饰。
其次,活动的内容必须与产品水乳交融。即使文艺节目或观众参加的游戏也要加强对产品诉求点的宣传。如通过跳一段蒙古舞来加强蒙牛牛奶是大草原的奶;通过剥花生比赛来加强鲁花以花生为主。
重庆知名房地产公司――龙湖集团为推介龙湖北城天街曾在重庆市中心解放碑实施过一次演出活动,其中一个小品(演绎了龙湖一位业主身患绝症,邻居纷纷前来关照,鼓励的情节)即突破了一般文艺活动以唱歌,游戏为主的局限,又成功的将龙湖业主相互关爱,“湖大家庭善待你一生”的理念展示给观众。
最后,赠品的选择也要与产品相结合或就是产品本身。笔者前几天曾经看到统一集团为推介泡椒牛肉面开展的演出活动,观众参加游戏后,统一送出的赠品是圆珠笔,餐巾纸等,如果将赠品换成一包统一泡椒牛肉面即节省了买赠品的麻烦有相当于做了一次免费派送样品,让观众不但参加活动还品尝了产品,一举两得,效果更好。如果无法将产品作为赠品至少也应该选择与产品有关联的(如化妆品送美容手册,电脑送软盘等)或在赠品上印上企业名称作为流动广告,时刻提醒消费者。
(四)活动细节考虑周到
无论策划什么活动,细节的考虑非常重要。
策划时要考虑活动实施那天气候如何;安全工作如何确保;发生意外事件(突然停电,人群拥挤)如何处理;活动时间是否合理(一般2-3小时)。
活动开始前工作人员提前到位检查一下:
舞台高度是否合理,舞台上悬挂的装饰品是否牢固,舞台是否牢固,音响是否准备就绪,赠品是否准备妥当;宣传品是否准备妥当;演员、主持人是否就绪。
一般在户外开展的演出活动要事先到当地城管办好手续,做一些必要的沟通工作,笔者以前策划实施的一次演出活动,因企业事先未与当地城管搞好工作,结果活动实施一段时间被迫停止,大大损害了企业形象。
最后,要强调的是执行问题,策划的再好的演出活动如果得不到有效执行
所有的工作全白搭。因此事先与执行活动的工作人员有效沟通是十分必要的。而且策划者最好亲自参与到活动实施现场,指导实施,必要时做一些调整工作。第二部分 现场组织
一、宣传单页
宣传单页要传达两个信息,一个是面对消费者的,一个是面对经销商的。对消费者要传达所要销售的商品的特点,对经销商要传达的是我们要寻找独家代理商,价格及厂家的支持。接下来,我们经过突击,在全市范围内,发放大量的宣传单页给所有的厂商、批发商、二批、代理商,及过往行人。我们要让所有的经销者都知道你所要宣传的商品是什么。同时我们对城乡结合部进行了普投,在商业专题商超门口和繁华街道进行普投。这样的一轮宣传,已经让大街小巷了解了有一个品牌,通过传单的发放,向市场传达出了新商品要上市的信息。
二、铺货宣传商品
宣传已经做了,下一步就是要让商家能够卖到,要让消费者能够买到。铺货是演出中的关键,只有货品到位,才能引起真正商家的关注,才能够达到招商的目的。除下销售人员专业的销售技巧之外,公司的销售政策要十分明确,促销期间应多做些优惠活动,由于前期的宣传,大家都已经有所耳闻,所以加上经济实惠,经销者都愿意进货消费者也愿意购买。
货铺下去了,要能够动销才行,要能够让经销者快速的让货品动起来。要帮助销售点进行陈列,把产品信息更多的传递给消费者。在铺货和铺货
后,销售人员十分重视产品的陈列,比如把进货多的二批的门口建立大的堆头,在小经销点上进行单瓶的陈列等,总之,不放过一个能够陈列产品的机会。
产品从发放传单、铺货到陈列,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如果把整个演出招商比作一场戏,那这个过程就是产品上场进行了表演。表演主要是给谁看的?是给经销商看的,同时也是给二批和终端看的。
三、组织活动现场 1.推销演出商品
演出主要是采用表演节目的方式吸引消费者和经销商的。虽然,表演是为了引起别人的关注,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引起别人的关注,还要推销商品,还要演变成别人的认可,特别是经销商的认可,这实际是一个过程,是我们最终的目标。
2.组织文艺演出
很多企业为了聚集人气,一味的选择歌舞,游戏等活动,却忽视了对产品的宣传。为了吸引人群驻足观看,适当的文艺演出必不可少,但必须注意与产品的有效结合,不能搞成一场纯粹的文艺演出活动。在节目选择和编排上,厂家要尽可能的参与进去,这其中包括演员的选择、演员所演的节目、节目的先后顺序等。这个看似不重要的项目,其实是影响活动现场最重要的因素,如果没有好的演员、好的演出,厂家和商家再投入多少资源在活动中也回由于参与的消费者有限,而最终达不到活动目的。
首先,现场的布置与产品结合。如要宣传产品是来自大草原,活动的背景可设计成草原风光,包括现场的工作人员穿上大草原特色的服饰。
其次,活动的内容必须与产品水乳交融。即使文艺节目或观众参加的游戏也要加强对产品诉求点的宣传。如通过跳一段蒙古舞来加强蒙牛牛奶是大草原的奶;通过剥花生比赛来加强鲁花以花生为主
第三部分 做好善后收尾
一、清理活动现场
演出活动由于是在户外举行,所以在活动结束后现场的清理工作尤为重要,包括卫生的清理,货品的清理等等。这就需要工作人员要细心认真的完成此项工作,以便结算清理帐单。
二、研讨活动成果
演出要进行活动后的及时评估,每一次活动都不会是百分之百的成功或失败,都会在活动中暴露出一定问题,所以活动的评估总结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为我们在今后活动策划中形成更加完善的活动方案提供经验教训。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五章) 篇4
一、名词解释
1、认知方式
2、场独立型
3、场依存型
4、气质
5、智能
二、选择题
1、在人格特征中,具有核心作用的成分是()。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认知方式
2、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称之为()。
A.人格
B.性格
C.气质
D.倾向性
3、依据心理活动的倾向性,一般把人的性格分为()。A.独立型和顺从型
B.外倾型和内倾型
C.冲动型和沉思型
D.辐合型和发散型
4、对客观事物做判断时,常常利用内部的参照,自己对事物做出判断的认知方式属于()。A.冲动型
B.沉思型
C.场独立型
D.场依存型
5、某学生活泼,好动,乐观,灵活,喜欢交朋友,爱好广泛,稳定性差,缺少毅力,见异思迁。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A.多血质
B.胆汁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6、有的人属于“聪明早慧”,而有的人则是“大器晚成”,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A.互补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7、安安平时比较踏实.遇事沉着、冷静,但却比较死板,灵活性不足。她应该属于()类型。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8、造成个体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主要原因是其不同的()。A.认知方式和认知途径 B.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 C.思维方式和智力水平D.智力水平和认知水平
9、智商(IQ)等于()。
A.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100 B.实际年龄与智力年龄之比乘以100 C.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之比乘以100 D.生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100
10、《水浒传》一书中的林冲应该属于()气质类型。A.粘液质
B.抑郁质
C.胆汁质
D.多血质
11、某学生对待事物的态度容易受到同学、老师的影响,善于察言观色,其知觉方式属于()A.沉思型 B.场依存型 C.冲动型 D.场独立型
12、下列表述中有错误的是()。A、智商决定学习成绩
B、性格影响个体的行为方式 C、认知方式是习得的 D、不同个体间智力有质与量的差异
13、《红楼梦》一书中的林黛玉应该属于()气质类型。A.粘液质 B.抑郁质 C.胆汁质 D.多血质
14、一位儿童的智力年龄是l0岁,实际年龄是8岁,他的比率智商是()。A.80 B.100 C.120 D.125
15、按照智力测验的标准,智力超常儿童的智商最低临界值应是()。A.130 B.140 C.150 D.160
三、简答题
1、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2、简述人格的特征。
3、简述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4、简述学生的性格差异。
5、简述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
四、论述题
1、简述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2、结合实际教育,谈谈如何因“性”施教?
五、材料分析题
1、有个学生叫肖扬,他的表现具有明显的“兴奋型”气质特征。在备课和上课时,我都要考虑怎样“对付”肖扬,采取“以忙制动”、“以动制才”等教法。根据他反应快、愿意表明自己看法的特点,多提问,多让他对别人的发言发表意见,还培养他动手记笔记、做实验的能力,让他在课堂上“忙”得不亦乐乎,于是他“就范了”。
例如,有一节基础训练课,其中有一篇短文讲到法国大数学家、物理学家帕斯卡,小时候不但喜欢问个为什么,还特别喜欢自己去钻研,找出问题的答案。11岁就发现声学的震动原理,开始了科学的探索。课堂上.我先问:“谁能利用自己的文具.给大家演示一个振动发声的实验?”许多学生面面相觑,束手无策。只见肖扬晶亮的眼珠滴溜一转,拿出一把用断锯片磨成的小刀,插在课桌的木板缝里,经老师同意后.他用手指使劲一压,锯片来回震荡,嗡嗡作响。这个实验,获得了同学的称赞。我因势利导:“我们要像肖扬一样,动脑动手,但„动‟是为了学习好。”肖扬很高兴,感到这是老师对他的激励。
当然,课堂上我不能光顾一个肖扬。在肖扬演示后,我就让善于思考又不爱发言的“抑郁型”学生发表看法,让积极发言又常丢三落四的“活泼型”学生讲清实验的道理,让机灵沉静又稳妥内向的“安静型”学生找一找大家发言的长短得失。这样围绕一个中心,教师就能因人而异地传授知识,进行教育和教学,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问题:根据材料分析如何根据气质的不同类型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
2、有一位日本心理学家曾经说过,一个人要在竞争激烈的21世纪生活下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蜘蛛网般的人际关系;二是要有健康向上的性格。这充分说明了一个人的性格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那么,加入你是一名小学教师,你将如何培养小学儿童获得良好的性格?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个体习惯性的加工信息的方式。所谓“加工信息”是指感知、思维、记忆等认识活动;所谓“习惯性的”是指没有意识到的偏好。
2、场独立型:指当个体面对一个作为认知目标的问题时,很少或甚至不依赖该问题空间的其他线索,而是根据认知目标本身的结构来搜索信息。
3、场依存型:是指当个体面对一个作为认知目标的问题时,较多或甚至完全依赖该问题中的其他线索,并从这些线索中搜索信息。
4、气质:指人的心理活动的比较稳定的动力特征,它表现在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以及显露程度等方面。
5、智能:泛指智力和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二、选择题:C A B CA
BCBAA B ABDB
三、简答题
1、【答案要点】多元智力理论又叫“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这一理论认为,智力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即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这些能力在人的身上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加德纳提出了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包括:言语智力、音乐智力、逻辑智力、空间智力、运动智力、自省智力和人际智力。
2、【答案要点】(1)独特性。人格是千差万别、千姿百态的,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2)稳定性。人格是一种稳定的特点,在个人行为中偶然出现、一时的心理特征不能称为人格。
(3)整体性。人格受意识的支配,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统一整体,具有内在一致性,常常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
(4)功能性。人格决定个体的生活方式及身心状态,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
3、【答案要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遗传和环境。(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环境因素;(4)学校教育因素;(5)早期童年经验。
4、【答案要点】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关于性格的特征差异,心理学家一般是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两类;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5、【答案要点】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
四、论述题
1、【答案要点】性格虽然也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它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性格也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性格的性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2、【答案要点】(1)发扬优势,克服劣势;(2)创造条件,加强男女交往;(3)消除偏见,对男女一视同仁;(4)教育学生正视和接纳性性别差异。各小点还可以展开相关论述。
五、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气质是人稳定的典型的心理特征,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在人的行为中的表现,是生来具有的自然特性。这些气质特性是构成每个人心理独特性的最原始的成分,人的个性往往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气质不仅表现在人的情感活动(如体验的强弱、变化的快慢等)和意志行动(如言行的力量、速度等)上,而且也表现在认识(如思维的灵活性、感受性大小等)上。在这些心理特征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叫气质差异。由于气质特性的不同组合就构成了不同的气质类型。
应该注意的是,不应笼统地把一种气质类型评价为好的,把另一种评价为坏的。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其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在每一种气质基础上都有可能发展起某些优良的品质或不良的品质。本案例中,肖扬同学“反应快、愿意表明自己看法”,属于“兴奋型”气质的人。对他要施行强刺激,使他“忙,得不亦乐乎”。老师对他“多提问,多让他对别人的发言发表意见,还培养他动手记笔记、做实验的能力”,就是根据他的气质类型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另外,本案例中的教师对“抑郁型”“活泼型”“安静型”气质的学生因人而异、循循诱导是比较成功的,提高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五章 篇5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任务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才能实现和完成。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或单独或先后相衔接或横向相呼应构成长短不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由其内在矛盾推动,并按其内在规律辩证发展的过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规律,有利于正确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从而为科学地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针、原则、途径、方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及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学以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研究对象,因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规律首先就必须研究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协同的、统一的。
一、思想品德及其结构
思想品德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是人们在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思想体系指导下,按照社会规范行动时,表现在个体身上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思想品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受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发展状况的影响及制约;在阶级社会里,是一定阶级的思想道德体系在个体身上的具体体现,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及规律,首先就要研究人的思想品德结构。思想品德的结构十分复杂。其构成要素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各要素之间的联结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具体地说,思想品德结构是指人的思想品德的各个构成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吸取近年来国内外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有关新成果,我们认为,思想品德结构是一个以世界观为核心,由心理、思想和行为三个子系统及其多种要素按一定的方式联结起来,具有稳定倾向性的多维立体结构。
心理子系统包括认识、情感、意志、信念等因素,人的心理是思想品德的 基础。任何人的思想品德都是在心理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首先,人的心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发端。一般来讲,每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形成都是从知、情、信、意、行这几个心理过程的基本要素的运动变化开始的,所以,人的心理因素的发展变化是思想品德形成的起点。其次,人的心理是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动力。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又是由需要引发的。在需要引发动机的过程中,人的认识、情感、意志信念等心理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它们会影响需要发展的方向及强度,左右动机的性质。良好的心理因素有助于人们形成高尚的品德,为人的思想品德的发展提供动力。再次,人的心理也是思想品德形成的条件。人的思想品德是社会环境因素和人的主观能动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在主观能动因素中,人的兴趣、性格、气质、态度等心理因素都程度不同地影响着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必要条件。缺乏积极而健康的心理就难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思想子系统包括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等。“思想”一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从认识论上说,思想是指理性认识活动的过程及成果,与感性认识相对。如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指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839页。)从本体论上说,思想是精神现象,与物质现象相对。从历史观上说,思想是社会意识现象,与社会存在相对。思想品德中思想一词的含义要比上述含义更复杂一些,它既包括部分理性认识、理论观点,特别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世界观,又包括许多理性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由于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概括性,能较好地反映社会存在的本质,因而是思想的主要形态,具体表现为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政治观等。
正因为如此,思想子系统在思想品德结构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一,思想是思想品德的核心要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思想观念制约着心理、决定心理的方向和内容;另一方面,思想又支配着人的行为。因此,思想是联结心理与行为的纽带。第二,思想是思想品德的社会内容。人的思想品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一方面,思想受制于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决定了思想的社会性;另一方面,思想又反映了社会关系,思想中所蕴含的理性观念是思想品德的社会内容。第三,思想因素决定着思想品德的性质和方向。思想的主要内容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政治观都不是抽象的,而具有一定的时代性、阶级性,这些内容从总体上决定了一个人思想品德的性质、面貌和发展方向。行为是思想品德的外显因素。仅仅把行为作为心理过程的一个要素看待是不够的,因为行为不只是一个心理概念,这里说的行为是指品德行为,它是受教育者经常表现出来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行为在思想品德结构中占有相对独立的重要位置。第一,行为是思想品德的外在标志。判断一个人思想品德是否高尚,既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往往综合地反映了其思想品德的面貌。第二,行为习惯是思想品德的客观内容。一定的行为经过持续不断反复地进行,便成为习惯;而一个人的行为习惯集中地反映了其思想品德,是思想品德的客观表现。第三,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总是要求人们表里如
一、言行一致,引导人们践履社会思想品德规范要求。如果停留在社会规范上,不注重人们的行为实践,那就只能产生“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和伪君子。
心理、思想和行为三个子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相辅相成的。人的思想品德一般是按照心理——思想——行为习惯的顺序,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稳定到稳定,由不完善到完善逐步发展的。在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世界观居于核心地位,对心理、思想和行为起着总的指导作用。心理、思想和行为围绕着世界观有序形成并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因此,思想品德结构是以世界观为核心的心理,思想和行为的综合系统,是心理、思想、行为及其要素和功能相互联结而构成的三维立体结构。
二、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怎样一个过程?有的人认为是“外界(产生)→思想(支配)→行为(改造)→外界”的循环往复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思想政治工作概论》红旗出版社,1993年版,第260—264页。)这种“外因论”的观点只看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一面,而忽视了意
识能动作用这一面,因而不能说明人们思想、品德在同样外界影响下何以千差万别。前苏联学者A·H·列昂节夫认为,人的思想品德不仅仅是外界条件决定的,而是内外因交互作用的结果,这种观点被称为“两因论”。我们认为,人的思想品德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是外部制约和内在转化的辩证统一过程。
1、内在矛盾转化过程。
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的基本问题,是人的思想品德认识如何转化为 相应的思想品德行为的问题。由于一定的品德认识转化为相应的品德行为,必须经过品德情感、品德信念、品德意志这三个心理要素的催化作用才能实现。因此,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在一定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下人们内在的知、情、信、意、行诸心理要素辩证运动、均衡发展的过程。
知,即思想品德认识。它是人们对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关系以及处理这种关系的理论、原则、规范的理解和认识。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思想品德认识。认识是行为以及行为习惯的先导,没有正确的认识,就难以产生正确的品德行为。因此,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首先就要提高人们的思想品德认识。一般说来,人们的思想品德认识越全面、越深刻、越正确,就越容易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可见,品德认识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原则、规范转化为社会成员思想品德行为和习惯的基础和前提。
情,即思想品德情感。它是人们按照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原则、规范去理解、评价周围的人和事时产生的一种爱憎好恶的情感。思想品德情感是一种非智力因素,是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催化剂。一般说来,情感是伴随着人们的品德认识而产生和发展的,对人的行为起着很大的调节作用。人们对于自己所要从事的活动或所接触的事物有没有感情以及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对选择这一活动或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人们喜爱某一活动,就会努力参加这一活动,全身心投入、积极行动;反之,则会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可见,品德情感对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催化、强化作用。
信,即思想品德信念,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对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原则和规范的真诚信仰。思想品德信念的形成是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关键。因为,品德信念是品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也是思想品德行为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
意,即思想品德意志,是人们在实践理想、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自觉地克服困难和排除障碍的毅力。品德意志是体现品德认识,并调节人的品德行为的重要精神力量。它有助于促使一定的品德行为反复出现并持之以恒,进而形成行为习惯。如果缺乏顽强的品德意志,品德认识就难以转化为品德行为;即使有所行动,也难以持久。因此,坚毅果敢的意志,是人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内在条件。
行,即思想品德行为,它是人们在一定的品德认识、情感、信念和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实践活动中履行一定的思想品德原则、规范的实际行动。思想品德行为是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外在表现和综合反映。如果一个人不将其品德认识、情感、信念、意志付诸行动,那么,他的这些品德认识、情感、信念、意志不仅不能充分发展,而且毫无现实意义。另有从知——经过情、信、意——转化为实际行动,并坚持品德行为的锻炼、修养,使之养成品德行为习惯,品德认识、情感、信念,意志才能得以巩固,才能真正形成良好而稳定的思想品德。
在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知、情、信、意、行五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知是情、信、意的基础,是行为先导;情是知、信、意的催化剂,是行的推动力;信是知、情、意的“合金”,是行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意是知、情、信的必然体现,是行的杠杆;行则是知、情、信、意辩证运动的外在表现和一般结果,是进一步强化、巩固知、情、信、意的基础。
可见,任何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都包含知、情、信、意、行五个心理要素,缺乏任何一个要素都难以形成完善的思想品德。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内在转化过程是知、情、信、意、行诸要素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这个过程实质上是思想品德要素之间不断平衡发展和适应以及知与行从旧质到新质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矛盾运动过程。
2、外部环境影响制约过程
思想品德的内在转化过程是人的主体性的体现,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内在根据。然而,人的思想品德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人的思想品德不是人的头脑里固有的,而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东西而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离开了外部社会环境,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不可能的。因此,研究外部条件——社会环境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影响,从外部制约方面把握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十分重要的。
社会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外部条件的总和。它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国际社会环境和国内社会环境两大部分。
国际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国际的经济形势、政治斗争、世界大战或局部战争、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和文化艺术的交流等。都对人的思想品德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尤其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将对人的思想品德产生长期而复杂的影响。
国内社会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包括物质生产方式,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制度三个方面。物质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诸因素对人的思想观念都有重要的影响;物质生活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人的思想品德境界的高低和发展方向;社会制度更是直接影响 和规范着人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态度。精神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生活状况、文化生活氛围、法律规范、道德规范和思想政治教育等社会意识形态因素,它们都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有重大影响,起着直接的推动、制约作用。
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以人们的社会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社会环境通过人的主体活动和人际交往等实践形式将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思想品德要求逐步渗透到人们的意识和行为中,促成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人对社会环境积极适应的结果。可见,作为实践形成的群体活动和人际交往,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正如马克思所说:“个人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15页。)综上所述,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外部制约过程中,一方面,社会环境通过社会实践影响制约每个个体,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环境决定人的思想品德面貌;另一方面,个体在一定的思想品德影响下的社会实践活动又反作用于社会环境,积极地、能动地改造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决定作用和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构成了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外部制约过程中的双向作用,而这种双向作用是以社会实践为中介来实现的。因此,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外部制约过程是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决定作用和人对社会环境的主观能动作用以社会实践为中介而构成的双向互动过程。总之,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个体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经过社会实践,使思想品德诸要素不断平衡发展和适应,知与行从旧质到新质循环发展,形成一定社会要求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内在转化与外部制约有机统一的矛盾运动过程。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内在转化过程和外部制约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
三、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揭示人们如何吸收、选择外部环境的影响,如何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转化为个体自身的思想品德。根据对思想品德结构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分析,可以将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概括为: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与主观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过程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
1、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产 物人的思想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影响形成的,客体因素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作为思想品德主体的人,则是有着千差万别个性各异的社会成员,他们在接受外部社会环境影响、形成自己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中,决不是消极、被动的。同一种影响对不同个体往往会产生不同甚至相反的效果。这是因为主体因素在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能动的作用。一个客体因素对主体能否产生影响,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关键不在客体因素本身,而在于接受者本身的主体因素,在于主体对客体因素的吸收、筛选、消化、应用状况,在于主体因素与客体因素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只有在主客体因素都与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相互一致、相互平衡、相互协调的条件下,人们才可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换言之,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是主体因素与客体因素相互平衡、相互协调的辩证统一过程。
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客体因素的相互平衡、相互协调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实现的。客体因素的影响只有通过社会实践与主体相联系、才有可能达到主客体的相互协调与平衡,使主体产生一定的思想品德认识。思想品德认识,经过品德情感、信念、意志的催化,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变为思想品德行为及行为习惯,这是一个过程的完结。然后,在社会实践中通过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的反馈,又开始新一轮的主客体因素平衡协调运动,获得更高水平的思想品德认识,转化为更高水平的思想品德行为,如此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
由此可见,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主客体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过程。
2、人的思想品德是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结果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得以发展的根据。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固然离不开外部社会环境的作用,特别是有意识的教育作用。但归根结底要通过思想品德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来实现。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是在社会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下,主体内在的知、情、信、意、行诸要素在发展方向上由不一致到一致,在发展水平上由不平衡到平衡,由相互不适应到相互适应的矛盾运动。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主体自身的知、情、信、意、行等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因而在一般情况下,也是相互平衡的。
但是,由于外部社会环境因素和主体内在心理因素的复杂,在很多时候,很多人的知、情、信、意、行诸要素在发展方向上并不完全一致,在发展水平上并不完全平衡,这就构成了诸因素之间的矛盾。正是因为存在这样的矛盾,才需要坚持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促使主体内在心理要素、逐步在发展方向上达到一致,在发展水平上达到平衡,从而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并不断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是指主体当前对一定的社会需求的反映同原有的思想品德状态之间的矛盾运动。
主体在过去的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所形成的一定的思想品德,可称之为“内部品德环境”,即原有的思想品德状态。而新的社会要求反映到主体思想内部,与原有的“内部品德环境”之间产生矛盾运动,就形成了新的“内部品德环境”,即新的思想品德状态。这个过程表现为“外部影响—→主体通过活动和交往接受外部影响—→思想矛盾运动—→形成内部品德环境”的循环往复的运动。在这一运动过程中,目前对社会要求的反映同原有的思想品德状态之间的矛盾斗争,成为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动力。如果没有主体内部的思想矛盾运动,外部环境的影响就不可能发生作用,也就不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品德。由于主体内部的思想矛盾运动具有不同的性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的性质也就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思想品德。只有经过积极的内部思想矛盾斗争,使社会要求在其中占主导地位,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由此可见,人的思想品德是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产物。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阶段特点及基本环节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状况,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对这一过程,可以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分析和把握。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通过自我教育接受教育并反馈给受教育者的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运动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一过程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它是由下列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复杂的运动过程。
教育者,即教育主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个人或群体。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决定 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组织引导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受教育者,即教育客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进行教育的对象。受教育者是教育者的教育活动的依托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直接体现者。离开了受教育者,也就无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不仅是教育活动的客体,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自我教育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不仅完成自身从知到行的转化,而且反作用于教育者和教育环体。
教育介体,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用来影响受教育者的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以及教育活动的各种方式与手段。教育内容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客观依据,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最终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和条件;要把特定的教育内容有效地传授给受教育者,必须要有适当的教育方法。可见,教育介体是联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纽带,因而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基本要素。
教育环体,即教育环境,是指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产生影响的一切外在条件的总和。它既包括自然环境,又包括社会环境。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是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下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诸要素也始终受到教育环体的影响。可以说,客观环境的自发影响和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自觉影响同时并存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环境不仅同时作用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而且还作用于教育介体,决定着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选择方向。因而,教育环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基本要素。
总之,这四个要素紧密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其中任何一个要素或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处理不当,都会削弱或破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完整性,影响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阶段
从发展过程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和受教育者接受影响并反馈给教育者的双边活动过程。它主要包括三个阶段:
1、内化阶段。在这个阶段,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导社会所要求的各种价值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受教育者则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通过自身各种思想、心理的矛盾运动,有选择地接受这些内容,将其变为自己的思想品德意识。内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因素、受教育者自身的主体 能动性,都对这一过程产生影响。
2、外化阶段。内化只是把外在的社会要求变成了个体的品德意识。个体是否真正认同社会要求,认同的程度如何,最终要通过思想品德行为来检验;同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终是要使人们产生良好的品德行为和行为习惯。因此,必须进一步促使受教育者把个体品德意识转化为相应的行为和行为习惯,这样一个过程就是外化。
3、反馈检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联系,对个体品德行为所产生的效果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调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实施“两个转化”的行为,促使受教育者产生更好的行为。第三阶段实际上是第二次教育过程的开端。
从心理过程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三阶段是教育者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地培养人们的知、情、意、信、行的过程。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信、行诸因素相互作用、辩证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不断演进的。
从矛盾分析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三阶段又是促进人们的思想矛盾运动和转化的过程。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需要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但归根结底要通过受教育者的自身思想矛盾运动才能实现。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是其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在教育者的帮助指导下,受教育者逐步自觉地将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又将个体思想意识外化为个体的良好行为,良好行为经过多次反复逐步形成行为习惯,在行为习惯的基础上最后形成人的良好品德。受教育者的这种思想转化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所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环节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环节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必须遵循的一般工作程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大体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1、确定目标,制定计划。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起点,也是一个基本前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定向作用,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行为有导向、激励等作用。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关系到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关键因素,必须审慎地加以确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是社会发展要求、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以及受教育者的精神需求和思想品德的状况。因此,在确定思 想政治教育目标时,就必须深刻领会和把握社会要求以及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必须对受教育者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把握受教育者的精神需求和实际思想状况。只有这样,才能恰当地确定教育目标,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顺利进行。
目标确定以后,就要以此为根据制定思想政治教育计划。计划是目标的具体化,是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实施方案。制定思想政治教育计划,一般包括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员安排以及教育活动的具体步骤等。
思想政治教育计划的制订要注意科学性、预见性和针对性,要考虑到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留有余地。
2、实施影响,促成转化。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中心环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关键环节。计划制定出来后,思想政治教育者就要遵循所制定的计划,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帮助、引导受教育者更好地完成“内化”和“外化”,在实施教育影响的过程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笃之以信、炼之以志、导之以行。也就是说,教育者要帮助受教育者提高思想品德认识,养成正确的行为;并通过外界的支持和自己持久的控制,巩固和强化良好的行为动机与行为方式之间的联系,进而在实践中多次重复这种联系,使人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从品德认识到品德行为的转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除了教育者发挥主导作用外,还需要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的配合。因而,教育者在实施教育影响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调动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以便两个转化顺利进行,效果更好。
3、信息反馈,评估控制。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者的自觉影响或在受到教育环境的自发影响后,在思想认识和行为方面会出现种种表现,通过这些表现,教育者就可以了解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效果,或受教育环境影响的情况,这就是信息反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总是会以各种方式对教育影响作出一定的信息反馈的。教育者应及时敏锐地捕捉和分析这些信息,以便对教育计划和具体实施过程进行调整,使教育活动更有针对性,更有成效。
评估控制是教育者自觉地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实际效果进行质和量的评判,并在此基础上,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进行调控。评估控制的实质是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始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保持一致。它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它既是对一个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总结,也为一个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构成了新一轮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 起点。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以上几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根据情况不同和对象不同,有的表现复杂,有的则比较简单,但即使是很简单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也大致包括了以上一些环节。这些环节前后相继、循环往复,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作为一个有别于其他教育过程的相对独立的运动过程,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有:
1、社会性和可控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社会性的系统工程。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同时,社会环境诸因素也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这就是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作用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是并存的。在环境影响中,有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积极影响,也有与社会发展要求不一致甚至相对立的消极的影响。但无论是什么性质的影响,都具有随机性,不可预测性,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社会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始终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其影响是定向的连续的系统的,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可控性。可控性不仅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对受教育者施加的影响是一种有计划的自觉的影响,而且也表现在它可以对各种环境影响作出选择和调节,既可以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也可以有意识地抵制环境中的消极影响,甚至能转移环境影响的某些因素,将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常轨道,从而创设一种良好的教育条件和情境。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社会性和可控性是统一的,忽视社会性,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变成抽象论证和空洞说教;而忽视可控性,就谈不上思想政治教育。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调节和利用各种环境因素,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控性。
2、集体性和实践性。集体性和实践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在人们相互交往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集体实践活动过程。离开了集体交往和集体实践活动,就无从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人们就无法了解和掌握外在的社会要求,无法调节社会要求与自己思想行为之间的矛盾,更无法将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品德意识。所有这些,都离不开集体和实践。
3、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般来讲,教育者 起着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教育对象。但在这一过程中,受教育者并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影响,多种教育影响只有通过受教育者主动地选择、吸收,才能真正起作用。在这个意义上讲,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既是客体,又是主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既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发挥主观能动性,把社会要求内化为自己的品德意识和品德行为的过程。教育和自我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相辅相成,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任何一个教育过程都是两者相互作用的过程,无论离开了哪一方面,教育过程都不能成为完整的过程,都难以取得满意的教育效果。
4、长期性与反复性。由于人的思想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过程,一个过程的完结,便是一个新过程的开始。同时,也由于人的思想是在不断变化并且非常复杂的,有时会反复出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一蹴而就,不能企望“毕其功于一役”,而要反复进行,这就是教育过程的反复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所以具有反复性,还因为人的思想品德的各个要素要得到全面地完善提高,并不是一次教育就能奏效的,往往都要求反复地进行教育,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当然,反复教育并不是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根据新的情况,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变化发展状况,不断地更新教育内容,使受教育者受到长期反复的教育、感染、陶冶、磨炼,从而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和规律
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各内外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要科学地揭示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就必须正确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的运动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矛盾。概略地加以分析,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是由基本矛盾及其制约下的诸多具体矛盾所构成的。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可以具体表述为:教育者所掌握的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为什么说它是基本矛盾呢? 首先,这个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内在根据。为什么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呢?根本的原因就是人的实际的思想品德表现总是同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有距离,不那么协调。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逐步缩小这一距离,使两者协调起来。没有这一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就不需要存在了。
其次,这个矛盾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推动着它的发展。这个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起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分析这个矛盾,弄清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哪些方面不符合社会要求,不符合的程度,然后才能确定内容,采取措施,加以解决。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与社会品德要求由不适应到基本适应,这可以看作是一次教育过程的完结。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社会会提出一些新的要求,人的思想也会产生一些新特点,两者又会出现新的不平衡,这时思想政治教育又开始新的过程,发展到新阶段。正是这一矛盾运动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最后,这个矛盾规定和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其他具体矛盾。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其他的矛盾,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与教育介体的矛盾、教育介体与受教育者的矛盾等。这些矛盾可以看作是上述特殊矛盾的具体表现,它们的解决都服务于基本矛盾的解决,都是为了使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意识和实践行为。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通过一系列具体矛盾表现出来。这些具体矛盾主要有:
1、教育者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之间的不一致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规范要求一般是通过教育者传达给受教育者的。教育者对社会要求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多数情况下,教育者对社会要求是能正确理解、把握和践行的,因而与社会要求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与社会要求不一致,产生矛盾,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者由于自身经验、认识能力与思维方式,以及思想觉悟水平等因素不能全面完整地把握社会要求,或者片面理解甚至曲解社会要求。第二,教育者内心并不认同教育要求,仅仅是出于职业要求而例行公事式地开展教育活动。
解决这一矛盾,一是要提高教育者的觉悟,使他们更好地认同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要求;二是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育者的理论水平和认识能力,不断更新观念,使他们能正确把握社会要求。
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对矛盾。两者之间的不协调、摩 擦乃至冲突都是这类矛盾的表现形式。这一矛盾主要表现在:第一,人格因素引发的矛盾,如教育者不能以身作则,受教育者屡教不改,其中任何一种都可能导致两者之间的矛盾。第二,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引起的矛盾。这里所说的人际关系的处理,不仅包括教育者自己与受教育者之间关系的处理,也包括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之间关系的处理等。无论哪种关系处理不当都可能引起矛盾。此外,两者行为方式的不同,个性的差异,都可能引起两者之间的矛盾,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一般情况下,这类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教育者一方。如果教育者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或者,他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时,不是采取公正的立场,而是以自己为中心,或亲疏有别,那他就势必会与受教育者发生矛盾乃至冲突。因此,解决这一类矛盾,最重要的是要提高教育者的人格修养,改善工作方法。
3、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本人思想行为之间的矛盾
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直接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个人的思想及行为很难完全符合社会的客观要求,总会有一定的距离,这就是矛盾。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他们的思想行为与社会规范之间总是基本一致又不完全一致,这就决定了这类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也是长期存在的。这种矛盾具体表现在:
第一,社会要求与受教育者的发展需求之间的不一致。思想政治教育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个性的正当发展。然而很多时候尤其是在过去,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却往往忽视人的个性发展,强调整齐划一,这就势必引起个人正当的发展需求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冲突。
当然,个人的过份需求也可能导致个人与教育要求的冲突。因此,解决这一矛盾,一方面应尽可能创造条件,满足受教育者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也要帮助人们改变过份需求状态,培养人们合理的需求,使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相一致。
第二,社会要求与个人经验之间的矛盾。个人的经验对社会要求的内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个人的生活经验与社会要求一致或比较一致,个人就较易接受社会要求;如果不一致,个人就可能排斥社会要求,固守个人经验。这就会产生两者之间的冲突,使个人在选择上发生困惑。这是一种认识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人们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个人的经验虽然是可贵的,但由于个人的认识离不开他所处的生活环境和他遇到的具体事物,因而这种经验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这种局限性和片面性会有意无意地妨碍人们接受社会要求的品德规范。因此,应帮助人们正确对待个人经验,既不固执个人经验,也不排斥经验,而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及时吸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精 神养料,并不断丰富个人经验中的积极因素,克服其消极因素,从而获得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第三,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完成这些要求的实际可能性之间的不一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提出的要求,无论是总体要求还是具体要求,往往都有偏高的倾向。
高要求是对的,但要求高到受教育者实际不可能达到的高度,就不仅没意义,而且会产生受教育者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冲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尤其是具体要求一定要适度,即要高于受教育者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经过一定的努力又确实能达到。
4、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所导致的教育影响和环境影响同时作用于受教育者。在一个健康有序的社会里,这两种影响往往是一致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种影响在很多时候又表现为不一致,有矛盾。如果环境影响和教育影响一致或比较一致,教育影响就会受到强化,其有效性就会得到提高;反之,教育者所传授的社会客观要求的份量就会减轻,就会造成受教育者在选择社会行为规范时的矛盾和困惑,使之采取“随大流”的策略而置社会要求于不顾。这后一种现象即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大量存在的,也是较为突出的。
解决这类矛盾,即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作出努力,又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从社会来讲,应加大反腐败力度,确实扭转大气侯,使各种社会组织和大多数人都在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范围内行动,在全社会造成按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办事光荣,受人尊敬和赞扬,违反社会规范办事可耻,被人鄙视、遭人谴责的气氛。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来讲,既要进行公认的社会规范的教育,又要敢于揭露社会生活中的矛盾现象,使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以便作出正确的行为抉择。
5、受教育者的内在精神世界发展的需要与满足这些要求的方式(条件)之间的矛盾。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影响,必须借助一定的活动方式和互动手段。没有这些“中介”因素,教育活动就无法进行。在某种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不断创造各种方式,以满足受教育者发展需求的过程。因此,只有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使受教育者乐于接受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的方式方法与受教育者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是经常存在的。解决这一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 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以满足受教育者精神世界发展的内在需求。而方式方法的改进主要是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所决定的,不存在千古不变到处适用的方式方法。正确的恰当的方式方法总是与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相联系的,旧的方式方法过时了,就应该用新的取而代之。只有不断地以恰当的方式方法作用于教育对象,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促进人们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它是一个由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组成的多侧面、多层次的体系。
1、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关于这一规律,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界有许多不同的表述,本书试作如下表述: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精神世界发展的要求以及品德状况,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以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去影响受教育者,不断解决其思想品德水平与社会品德规范要求之间的矛盾,使其思想品德朝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并不断提高到新水平。这一规律可以简述为:教育活动既要适应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状况,又要超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现状,体现社会思想品德要求。我们可将其称为“适应超越规律”。由于这一规律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矛盾运动的发展趋势,因而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适应超越规律是适应与超越的辩证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活动显然要受到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状况的制约,因而教育内容、方法等应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实际状况相适应,只有这样,教育影响才能真正作用于受教育者,促进其思想品德逐渐升华。反之,思想政治教育就有可能脱离实际,起不到它应起的作用。但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又具有提高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水平的职能,因而教育要求又应有一定的超越性,应指明受教育者努力的方向,只有这样,教育活动才能满足受教育者精神世界长远发展的需要,推动其思想品德朝社会要求的方向不断发展。由此可见,教育活动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状况相互作用,辩证统一,共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 到高级地不断发展。
2、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具体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许多具体矛盾,因此也就存在着许多具体规律。
本书各章所论述的问题,都是某一层次,某一侧面的规律性的问题,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更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集中表现。这里仅就几个具有全局意义的具体规律作一些阐述。
(1)双向互动规律。即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辩证统一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双向活动过程。一方面,教育者是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的表达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组织者,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积极性的激发者,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影响,而是发挥着主体作用。受教育者是能动地践行思想品德规范并影响教育者及其教育活动的主体,又是自我教育的主体。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的实现,离不开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没有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教育者所传导的教育要求就不可能为受教育者所真正认识和接受,教育目标就难以实现。另一方面,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的体现,也离不开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的发挥。没有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没有教育者对受教育者 思想品德的激发和引导,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就不可能得到充分地体现,就无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可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受教育者的能动作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内化外化规律。即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规律。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阶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际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实现内化和外化,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内化就是教育者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将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品德认识的过程。外化就是教育者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将自己已经形成的思想品德认识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品德行为,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过程。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和外化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两者相互联系。内化是外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内化,也就没有外化;外化是内化的目的和归宿,没有外化,内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另一方面,两者又相互渗透。内化中有外化,认识离不开实践,受教育者新的思想品德认识、品德情感、品德信念和品德意志形成和巩固的过程,也就是受教育者践行新的思想品德规范的过程;外化中也有内化,行为实 践受认识、情感的指导和支配,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行为表现是其思想品德认识、情感、信念和意志综合作用的结果。
(3)协调控制规律。即协调自觉影响与控制自发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立体的,开放的过程,这是由它的社会性决定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不仅受到教育主体的各种自觉影响,而且同时受到教育环境的各种自发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协调各种自觉影响和自发影响交互作用的过程。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立体的过程,是各种自觉影响交互作用的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党、团组织、学校、家庭等多种教育主体。各种不同的教育主体都会自觉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由于各种教育主体在思想水平和认识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对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存在着差异,因此,他们对受教育者施加的自觉影响也会出现差异,有时甚至会出现对立和冲突。这就要求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主体的教育影响进行自觉地协调,以使他们向同一方向发展,形成正合力。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开放的过程,是各种自发影响交互作用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并同社会环境不断地发生着相互作用。各种不同的教育环体都会自发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各自的影响,这种自发影响有的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起着积极作用,有的则起着消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抑制和消除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影响,利用并强化社会环境中的积极影响,使之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自觉影响协调统一起来,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朝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
复习思考题:
1、试述思想品德的结构。
2、简述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
3、试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
【第五章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推荐阅读: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10-10
幼儿园教育活动与设计09-23
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设计:手臂蛇10-25
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08-17
周晓娟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设计方案05-17
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教案《小小建筑设计师》及教学反思10-24
幼儿园中班健康教育活动教案《营养食谱设计》及教学反思09-07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设计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