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美术活动的评价

2024-10-23

幼儿园美术活动的评价(共12篇)

幼儿园美术活动的评价 篇1

幼儿美术教学活动承载着提升幼儿审美表现能力的使命, 活动评价必不可少。 幼儿园美术活动评价的目的, 是激励幼儿, 使他们对美术活动产生浓厚兴趣, 提高幼儿对美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纲要》要求教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 既要了解现有水平, 更要关注其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等”。 因此, 恰当地运用教学评价, 重视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情感、态度, 关注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对美的情绪体验, 帮助幼儿建立自信, 才能让幼儿真正成为评价主体, 成为艺术活动的主体, 使讲评与整个活动融为一体, 发挥应有的教育价值。

1.让儿童的角度看作品, 让幼儿想听

评价幼儿作品应当从理解幼儿的角度出发, 借幼儿的眼睛, 借幼儿的一颗童心看作品, 不要用成人的审美观要求儿童, 以成人的标准评价儿童的美术作品。 讲评不是教师的特权, 教师要尽可能地了解幼儿在看什么、想什么, 才能和他们有共同语言, 才能从幼儿感兴趣的角度进行引导, 将幼儿的回答加以提炼, 使幼儿在分享交流中扩展经验。 了解儿童, 以他们的方式和角度观察世界, 放手让儿童说自己的画。 例如:孩子在纸上画了一个圆圈, 外人似乎看不出什么, 但孩子的讲述往往会打动你的心:“这是红红的苹果”、“这是我的小皮球”、“这是大大的太阳”…… 他们可以把圆和线引申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东西, 并用它补充语言描述。 老师和同伴的饶有兴趣地倾听, 是对孩子极大的鼓舞。 又如:在“我的爸爸”的活动中, 教师的评价点放在了幼儿对疏密的把握上: 很多小朋友都为自己的爸爸画上了漂亮的领带, 只有浩浩的什么也没有画, 但是看上去领带部分更清楚了。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幼儿回答道:领带的边上有很多花纹, 这把领带显出来了。 教师回应道: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以后画线描画时, 小朋友也可以自己试一试这种方法。 在这里, 教师没有把疏密对比等专业术语搬出来, 而是让幼儿自己体会, 并鼓励幼儿在以后的活动中加以应用, 评价提升的功效由此实现了。

2.以游戏的情境烘托, 让幼儿想说

在日常美术教学中, 将美术活动更加游戏化, 让幼儿在美术过程中体现主动性、愉悦性和成长性。 在探索过程中发现, 让幼儿边玩边画, 边画边玩, 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如:在“我和猩猩做朋友”的美术活动中, 结合猩猩比较难画的脸部特征, 教师采用了形象、 诙谐的语言:“画个汉堡包椭圆形 (表示嘴巴) 、汉堡包中间切一刀 (表示嘴巴分上合下) 、上面加点菜、加点肉用 (表示嘴巴里的牙齿) 、上面撒些小芝麻 (表示小胡子) 、加上四颗小樱桃 (表示鼻孔、眼睛) , 最后‘阿乌’这里一口‘阿乌’那里一口, 全部吃掉它 (表示脸型) 。 ”在教师形象而又诙谐的语言引导下, 孩子们边听边笑, 边看边记, 难点迎刃而解。 由“汉堡包”引起的话题, 让孩子体验到了画猩猩的方法, 这些话语始终围绕在孩子的心中, 孩子们在画猩猩的过程中边说边画。 又如:在“笼中的小鸟”活动中, 教师这样引导幼儿:谁画的鸟笼既结实又漂亮呢? 小鸟最爱住哪个鸟笼呢? 小鸟在笼中饿了怎么办呢? 不要忘了给它放上好吃的手指点画红枣。 融于游戏情境的讲评才会引发幼儿共鸣, 让幼儿始终沉浸于游戏中, 充分地表达自己的不同感受。

3.借年龄特点区分, 让幼儿会说

评价应注意根据绘画的内容和孩子的年龄特点采用多种形式进行。 小班阶段, 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 观察物体非常笼统, 只能注意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局部特征, 主要对绘画过程感兴趣。 教师此时应以平等的伙伴角色和幼儿互动, 参与其中, 边画边说自己和同伴的作品, 绘画的感受, 以整体的评价为主。 中班幼儿的有意注意能力增强, 能有目的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并分辨它们各自特征;而大班幼儿能够关注到画面的细节, 对色彩有自己的审美。 针对中大班幼儿, 教师应注意讲评时要从完整讲评转变为局部讲评, 着重引导幼儿欣赏自己与同伴作品的不同之处。 比如:“好吃的水果”活动中, 对小班幼儿, 教师可先在纸上画好物象的轮廓或者打上针眼, 让幼儿沿着轮廓线撕;对中班的幼儿可练习用目测的方法撕纸;对大班幼儿可以练习把纸折叠后再按造型的需要去撕, 以适应不同阶段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弱, 幼儿年龄小, 生活经验不足, 且手部肌肉的发育不成熟等特点。 因而在美术活动过程中可能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一方面影响活动的顺利开展, 另一方面对幼儿参与活动的信心和热情造成打击, 对此, 教师应基于充分的关怀和鼓励, 促使他们从困难中找到解决方法, 进而使其能力和经验得到不断发展。 此外, 针对幼儿个体差异采取合适的活动策略, 因材施教地开展差异化的美术活动, 也是提升美术活动科学性与有效性的重要基础。

4.用鼓励的语言评价, 让幼儿敢说

教师在美术活动评价中应注重评价的语言艺术。 一般来讲, 教师应采用鼓励性的语言, 给幼儿以肯定和自信。 具体来说, 评价要建立在对幼儿了解的基础上, 教师要善于通过观察、对话, 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及作品想表达的思想和感受, 理解和发现幼儿独特的创意及个性化的表现方式和表达形式。 特别是当幼儿的作品离谱时, 教师更应站在幼儿的视角努力理解其意图, 当幼儿本身也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图时, 教师更应善意地给予诠释。 比如:在“我的家”美术活动中, 润哲小朋友在纸上画了一座很小的房子, 教师说, 这是谁的小房子呀, 是哪个小动物的吗? 看上去很漂亮, 谁住进去一定会很喜欢。 有了老师的鼓励, 幼儿突然受了启发, 高兴地说:“这是我为小狗准备的房子, 这样它就能永远和我住在一起了。 ”说完在小房子的边上画上了一座大房子, 画面突然丰富了起来。教师应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和不同点, 永远不要对孩子说你错了, 因为艺术是无对错之分的。

总之, 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 任何一种评价方法都不是万能的, 教师应以教学目标为准, 以幼儿发展为本, 灵活地采用不同评价方式, 尽量为幼儿创造表达的机会, 让每个幼儿都学会评价、参与评价, 要善于利用时间, 采取多种形式, 提高评价效率。

摘要:幼儿对美术的理解在许多方面与成人显然是不同的。教师只有抱着欣赏幼儿的童心、接受幼儿的天真、爱护幼儿的稚嫩的态度, 才能真正发挥美术评价的激励作用, 培养幼儿使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情感的能力。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活动,评价策略

幼儿园美术活动的评价 篇2

【摘要】幼儿园在开展美术活动的时候,应该以多种形式开展并提供丰富的材料供幼儿大胆创作,让幼儿感受美术活动带来的乐趣。评价幼儿作品时,教师应该带着欣赏和发展的眼光对待幼儿的作品,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得到满足及成功感。

【关键词】幼儿;多种形式开展;大胆创作;多样评价

美术教育对幼儿来说不仅是学习绘画,更多的应该是想象和创造。但很多时候都处于传授教育。教师在上面画,幼儿在下面跟学。这种方式局限了幼儿的思维,导致幼儿画出来的作品大多一致,都是模仿教师,作品缺少创意和想象。

《纲要》指出“教师要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美术活动中,教师应主动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欣赏、评价,激发幼儿的学习乐趣。

一、在美术活动中有效指导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美术学习不是一种模式,以往都是教师示范操作,幼儿学习。为什么不打破格局,放开视野?在美术《春天在哪里》中讨论关于春天的话题。你觉得春天到了有哪些改变?幼儿都说:“天气变暖和了。”孩子们只关注到了天气变化。那么,我们一起到户外草坪上,孩子们看着嫩嫩的绿芽,兴奋地说:“老师,你看绿绿的小草露出了小芽”。我们来到树林里:“老师,你看树上开了好多花”。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地去发现关于春天的变化,感受春天的美,并用画笔记录下来。那么,春天里我们还可以做哪些活动呢?有的说:“我想去郊游。”有的说:“我想去放风筝……”。这些话题无一不是孩子们感兴趣的,那么将自己的想法画出来,我相信每个孩子的作品都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的作品中呈现的不仅是发现、想法,更多的是想象和创造。

幼儿自己探索发现到的美、感受到的美,这些都是亲身体验,而创造美,更是幼儿结合自身感受加以想象而成,这是传授教学无法代替的。

2.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大胆的说

新《纲要》指出: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美术活动不仅具有趣味性,还具有情感性。

在美术活动《给妈妈画幅象》,幼儿拿着妈妈的照片。我先给幼儿讲绘本《我妈妈》,再请幼儿对着照片观察妈妈的样子和特征,再将妈妈的样子和特征讲出来。婷婷说:“我妈妈有着一头黑黑的长发”乐乐说:“我最喜欢妈妈的笑容,弯弯的眼睛就像月亮一样。”幼儿们纷纷讲述着自己妈妈的样子。通过语言交流,不仅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提升了幼儿强烈的情感表达。

3.“游戏”也可以美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如何让游戏融入到美术活动中呢?重复单一的操作材料、枯燥的教学,容易使幼儿失去兴趣。我们可以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将美术活动融入到游戏中。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及好奇心。如:在美工区提供一些皱纹纸碎纸供幼儿撕贴、提供压花机,让幼儿学习压花,并用压花进行装饰。也可以提供半成品,如:将彩纸剪成漂亮的裙子,让幼儿进行装饰。在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大胆尝试各种操作材料,鼓励幼儿要与众不同,提倡个性化。

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幼儿选择性的进行绘画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绘画操作技能,也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创作能力及艺术情感。

二、用科学、正确、适宜的方式来评价幼儿的作品

美术活动的开展,不仅要结合课程的目标,也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操作能力来进行开展。那么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应该如何科学、正确、适宜地评价幼儿的作品呢?

《纲要》总则中强调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创造和发展的需要;尊重他们的人格,相信他们的力量,善于l现他们的优点,并以深厚的感情来对待和教育他们。

面对幼儿各种不同的画面,教师不应该用客观的眼光来评价幼儿作品。应该从画面读懂他们的想法,倾听他们的心声,走进孩子的世界。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以及幼儿的作品。

1.采用多种评价的方式,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作品

在评价幼儿作品时,不应以教师的评价为主体,更应该注重幼儿的自评。首先应该让幼儿先进行作品的介绍,然后让幼儿进行自评。这样我们不仅可以读懂幼儿的画面,也能使幼儿通过自评,认识自我。他评一般是由同伴、家长等进行评价。也是一种让幼儿学习好进步的方法,让幼儿学习倾听他人的想法,在内外的积极推动下得到发展。

例如:一次涂色活动《火红的太阳》,她画的太阳是蓝色的,在评价时,甜甜把太阳画成了蓝色,我便问她:“为什么太阳变成了蓝色的呀?”“我要给太阳公公换一件蓝色的衣服,这样太阳就可以躲在天空中啦”。对于这样想法独特的幼儿,我们认真倾听她的想法,给孩子一个“解释”的机会,千万不要用传统的眼光和观念把他的想法抹杀掉。

2.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孩子的作品,避免横向对比

在评价中教师常常会采用对比法,拿一幅画得好的.与一幅画得不好的作对比。再让幼儿观察哪一幅画得好,哪一幅画得不好。幼儿园《纲要》中指出“要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比较”。那么,我们在评价幼儿作品时,要尽量避免横向对比,这样的对比不仅不利于幼儿的发展,甚至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也是不利的。注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幼儿自身的能力和发展来进行评价。

3.给予鼓励和肯定,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

从幼儿心理发展来看,不管是绘画能力强的幼儿,还是绘画能力较差的幼儿,他们都渴望得到鼓励和肯定。无论是什么样的评价方式,都有一个评价的结果。不管结果是否客观,都应考虑到结果对幼儿的长远发展及影响是否有利。教师的评价不是给孩子的作品下定义,而是应用正确、科学、合理的评价,鼓励幼儿大胆探索、创作,拥有一颗积极向上的态度。

幼儿园美术活动的评价 篇3

一、用接纳、赞赏的态度进行评价

评价是美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评价的目的不是给幼儿划分等级,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每个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评价幼儿作品时,要克服以前那种对幼儿作品“对”与“错”,“像”与“不像”的简单化评价,而用接纳、赞赏的态度进行评价。

例如,在一次园内美术观摩活动《可爱的小鸡》中,阳阳小朋友画了三只形态各异的小鸡,并添画了小草、小花,画面既生动又漂亮。年轻的李老师看见了,走过去摸摸他的头,向他露出了赞许的笑容。可是,意想不到的是在集体评价时,李老师发现阳阳原本生动漂亮的小鸡图画上,已经画满了黑黑的、杂乱无章的线条。李老师生气了,把阳阳的画纸,贴到黑板上说:“小朋友看看,阳阳的画美吗?这样乱七八糟的画是最难看的,小朋友不要向他学习。”阳阳被说得难过地低下了头,眼里闪动着泪光。课后,我走到阳阳身边问:“阳阳,你的小鸡画得很漂亮,为什么又在上面画了黑黑的线呢?多可惜呀?”阳阳委屈地说“不是黑黑的线,是小鸡在草地上玩的时候,突然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小鸡赶紧跑回了家……”多生动的故事、多可爱的想象呀!原来,我们错怪了孩子。于是,我对阳阳说,“如果你把画中的故事讲给老师听、讲给小朋友听,老师和小朋友就不会误会你了。”事后,我又与李老师作了沟通,李老师了解后向阳阳道了歉。自此,我们在美术活动中进行评价时,不再是老师简单评说谁画得好、谁画得不好,而是细心倾听和发现小朋友的想法,用接纳、赞赏的态度进行评价,从而保护孩子创作的热情,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树立自信心。

二、让幼儿参与评价

在美术活动中,积极、科学的评价,不仅可以帮助幼儿体验成功、树立自信,而且可以促进和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改变以往教师讲、幼儿听的评价模式,尝试让幼儿参与评价,给每个幼儿观察、品评、表达的机会。

在中班美术活动《多彩的树》中,我们引导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秋天的树。幼儿创作陆续完成时,老师请每个孩子把自己的作品贴到黑板上,并鼓励他们向其他已完成的小朋友说说自己画的什么、怎样画的,同时仔细观察别人的画与自己的画有什么不同,有什么优点和不足。在这种自由、宽松的气氛中,教师是一个参与者、倾听者,不时用点头、微笑、鼓掌等方式表示对发言者的肯定和赞扬。等到大多数幼儿的画都展示出来时,每个孩子领取三颗五角星,给他们认为最美的作品贴星星。这一活动大大激发了小朋友参与评价的热情,他们一边自言自语,一边大方地送出自己手中的五角星:“这棵树的颜色真漂亮。”“这棵树就像一把彩色的大伞。”“这幅画上有树妈妈,还有树宝宝。”……孩子们观察着、议论着,他们互相欣赏、互相评价,并用自己手中的五角星表达自己对同伴作品的喜好。这次让幼儿成为评价主体的尝试,不仅调动了幼儿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促进了幼儿同伴间的交流和相互了解,培养了幼儿在集体面前大方、自然表达的能力,进而促进幼儿学习自主性的发展、自信心的提高。

三、灵活安排评价时间

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幼儿间的个体差异表现较为突出,幼儿不仅在创作内容、创作方式上各有所爱,而且在完成速度方面也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时,不仅在评价主体方面不能搞“独裁”,而且在评价时间方面也要合理、灵活安排。不能为了课堂的完整性搞“独角戏”、“一刀切”的评价,而忽视幼儿个体继续创作的需要。在实践中,根据每次活动的特点、幼儿操作情况等因素,灵活安排评价时间。如果幼儿完成时间相对集中,就需要组织幼儿集中评价;如果幼儿完成速度不一样,就需要边组织先完成的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互相评价,边等等速度慢的幼儿;如果整体完成都比较慢,就需要先给予幼儿充分创作的时间,然后把评价活动安排在自由活动时间,或安排在平时的生活活动中,比如午睡起床、梳头、喝水的时候,都可以进行美术评价活动。让幼儿在轻松、自然状态下观察作品栏里自己和同伴的作品,谈谈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画?谁的画有进步?等等,老师适时以插话的方式参与到评价活动中,这样安排评价活动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幼儿在这样的氛围中参与评价显得格外投入和积极。

浅谈对幼儿美术活动的评价 篇4

关键词:幼儿美术,活动评价,审美能力,教育评级体系

如何对幼儿美术活动进行评价呢?我在进行美术创新教学活动中, 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 通过实践我认为:幼儿园应建立开放性的教学评价体系, 采用多元化评价的手段, 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多元化发展。如何开展评价活动呢?我的具体做法有两点。

一、建立开放性的教学评价体系, 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1. 自我评价。

幼儿的自我评价形式, 是把评价幼儿学习成就的权力, 由教师转向幼儿;幼儿由被动评价者转为主动参与者, 从而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海底世界真奇妙》这一活动, 我就将幼儿的自评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整节课采用一个“大海洋”为背景, 引导幼儿在对海洋神秘、美丽的特点, 展开想象, 每人完成一张线描的草图, 并与周围同伴交流——谈一谈自己构图的优点以及与他人想象的不同之处。幼儿通过自评, 不仅激发了自信心, 而且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同时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2. 生生互评。

这种评价是让孩子之间互相展开各种形式的评价, 从而保持他们学习的兴趣, 例如, 在美术活动《设计邀请卡》教学中, 要求幼儿设计出各种形状和装饰的邀请卡是教学的重点, 在课后展评时, 我就请幼儿把自己的作品都集中摆放在一起, 然后请幼儿围成半圆坐好, 分成红黄两队, 先让个别幼儿来介绍自己的作品, 然后再由两队幼儿以竞赛的形式来说说这张邀请卡哪里设计得好?哪里设计得还不够好?怎么设计才更好?等等一系列问题, 从而让幼儿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 提高了幼儿对评价活动的兴趣。

3. 家长评价。

对幼儿来说, 教师和家长对他们的影响是一致的, 家长的评价对孩子在美术能力方面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利用家园栏这一优势, 经常向家长宣传新的美术评价标准, 运用评语评价的方法在幼儿作品的背面写上评语, 如:“构图大胆, 线条流畅”、“色彩搭配大胆、鲜艳”、“画面丰富, 构图巧妙”、“画面夸张、有趣”等等各具特色的评价, 引导、促使家长经常看幼儿作品的小评语, 慢慢地改变家长的观念, 让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创作完成, 学会欣赏幼儿画中的童趣。

4. 教师评价。

在幼儿美术活动中, 对于孩子的作品, 教师要采取多层评价的方法。首先, 要考虑整体评价, 在本次活动中有多少幼儿能达到预定的目标, 所完成的作品从美学角度看具有什么样的水平。其次, 要对幼儿进行部分评价, 可以从幼儿的情感和能力等方面进行逐一评价。情感方面的评价对幼儿的发展非常重要, 良好的情感是绘画的基础, 孩子愿意画、喜欢画, 才能绘画出自己想画的作品来。在此基础上, 教师再对不同的幼儿制订不同的评价标准, 要对幼儿进行纵向的评价, 让每个孩子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

二、创设评价形式多元化, 促进幼儿学习积极性

教师应为幼儿创设多元化的评价形式, 从多种角度、多种形式开展, 吸引幼儿评价的目光, 从而提高幼儿评价的积极性。

1. 鼓励式评价。

教师在辅导幼儿学画过程中及时对幼儿作品进行表扬、鼓励。充分挖掘绘画作品中成功的东西, 给予积极的肯定, 让幼儿有继续作画的愿望, 是每位幼儿有成功的体验, 给幼儿树立了自信心, 是幼儿自主学习的驱动力。

2. 游戏式评价。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 教师采用做游戏的形式作为结束课堂教学的一种评价方法, 既能充分调动幼儿的评价积极性, 又能使幼儿在活动结束中体验愉悦感。例如, 美术活动《小蜜蜂采蜜忙》, 让幼儿自己剪贴、制作小蜜蜂, 在最后让孩子拿着自己粘贴好的小蜜蜂到花园里去“采蜜”, 使幼儿感受到了其中的乐趣, 体验了成功感。

3. 故事式评价。

这是采用讲故事的形式的一种快乐教学评价方法。例如, 幼儿创作画《太空的秘密》, 启发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创作出有关太空的形象以后, 再讲一段关于太空的小故事。故事可以是教师讲的故事, 也可以是自己生活中学到的, 也可以是自己创编的。这样可以充分拓展孩子的思维。

4. 展览式评价。

教师在完成美术活动教学任务的基础上, 让幼儿互相欣赏美术作品, 提高幼儿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例如, 绘画《狮子王》, 教师在辅导幼儿学会画狮子的基础上, 让幼儿尽力发挥自己的水平, 大胆创作。在美术活动最后, 教师组织幼儿开一个作品展, 让幼儿既能欣赏到别人的作品, 又激起了幼儿对绘画的热爱之情。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学前教育

幼儿园美术活动的评价 篇5

这节课使学生们走出了教室,亲近了大自然,不仅丰富了学生进行艺术创作活动的形式,满足了每一位学生的表现欲望,而且培养了学生发现美、创作美的意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也使我深刻的认识到:我们要求学生用发现美的眼光看世界,同时我们更应该这样要求自己。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好的东西,教师要勇于突破成规,发现、挖掘身边的素材并用到实际教学中,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和表现美的欲望,从而达到完善人格、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这正是美术教育的特殊性所在。当然只要我们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的同仁共同在教育实践中不多探索、不断发掘,定能将美术教学推上一个更新的高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边讲边反馈教学信息,及时调控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促使课堂教学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在欣赏了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的特征,引导学生利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分析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不仅让孩子们学到知识,而且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同时也看到孩子们的求知欲望高,而且表现欲望,创造性都表现的很突出,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已不适应学生的发展,启发学生,引起兴趣,这是学生所需要的。我也发现孩子们有了兴趣,做起事情来,非常认真。老师并不需要为课堂纪律所烦恼,而是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带动他们围绕兴趣进行学习。

幼儿园美术教学的有效评价 篇6

一、建立正确评价观,在美术活动中建立幼儿自信心

美术活动的评价起到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本次活动的终点同时也是下次教育活动起点,然而有的教师则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致使评价的最终目的落空。因此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需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动态,切忌机械化评价

《纲要》指出:“评价应自然地伴随着整个教育过程进行。”。《纲要》体现的就是“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的动态评价理念。这种评价是指教师在幼儿创作过程中,注重评价幼儿的参与状态及思维、创作的动态过程,让孩子在鼓励与帮助中创造表现。教师要善于理解幼儿作品的创作动向,及时肯定幼儿的思维闪光点,引导孩子更好的完成作品。在运用动态评价时,需要给孩子一个宽松自由的环节,适当允许孩子们小声的自言自语或是说说悄悄话,让大胆表达自己的思维。这样的才能更有利于幼儿发展,让幼儿树立自信心,体验成功感。

(2)关注差异,慎用横向评价

每个幼儿身心发展,虽然遵循一般的共同规律性,但是又各不相同,都有自己本身鲜明的特点,存在个别差异。如果我们无视幼儿的个性差异,单凭对认知结果的评价,就给幼儿贴上标签,进行优劣之分,看一个孩子的发展,显然是很不科学的。

在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没有考虑到幼儿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个幼儿都希望得到教师的承认和赞许等实际情况,而往往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和评价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例如有的教师在美术活动中,挖苦孩子:“大家说他画得好吗?”导致全班幼儿大声否定。同一年龄班的幼儿的发展水平并不平衡,所以教师要从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出发,为他们设计不同的目标,采用不同的评价手段和评价指标。

(3)学会欣赏,多用激励性评价

教师进行评价时根据年龄与个性的不同对幼儿采取不同的评价语言,比如,在美术活动《太阳公公》的教学中,有位幼儿画了黑色的太阳,其他幼儿都忍不住笑了起来,我觉得非常好奇,经过询问才知道,原来幼儿画的是一个日食的太阳。于是我在全班幼儿面前表扬了这名幼儿,其他孩子听到了我的话,也忍不住给这位幼儿鼓起了掌来。由此可见,幼儿对自己作品有奇趣的解释,作品中反映着他们的生活经验,也体现了每个幼儿独特的视角和想法。作为教师,要学会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幼儿的作用,才能使幼儿的奇思妙想发光发亮。

二、综合运用评价方法,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释放自我,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在评价中得到鼓励,增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1)描述性评价,帮助幼儿获得自信

评价的具体化是评价成功与否的关键。适宜的赞赏能让幼儿对事物产生兴趣,而成功和快乐又能让幼儿产生自信,自信心的建立对幼儿一生可谓影响深远、关系重大。然而你可曾想过,不适宜的赞赏或许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诸如以下简赞赏单空洞的话语:“画得很好!”“今天画得有进步!”“不错!”这样的方式简单而机械化、空洞而形式化,幼儿完全不明白自己的作品好在哪里,不但不能给幼儿带来成功的喜悦,反而可能会让幼儿感觉老师在敷衍自己,甚至产生质疑、感到厌倦。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我们应多采用描述性的评价,即向幼儿描述自己看到的和自己的感受。

(2)自主性评价,帮助幼儿释放奇思妙想

教师常常以自己的意见为主,独自决定作品的好坏与优劣。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因此我们要多开展自主性美术活动,充分展现幼儿的思维和个性。让幼儿在轻松、愉快、自由的环境中享受创作,表达感受。在评价环节,也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主性,通过让幼儿亲身感受、动脑思索、动手操作和动口交流,培养幼儿成为具有个性、特长和创造精神的人。

让幼儿自主评价,说说自己的作品,同时教师协助总结。这种形式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评价能力。让美术活动更加具有启发性、科学性、实用性的特点。培养幼儿的能力,让幼儿在学习活动中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评价。让美术活动成为幼儿独立展示、呈现个性的平台。

(3)多媒体辅助评价,让美术活动更精彩

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将孩子的作品呈现大屏幕,教师、孩子互相进行横向、纵向比较评价,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评价方法。在我们班里,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把幼儿的作品拍成照片,输入电脑中,只要轻轻地点击一下鼠标,就可以欣赏到我们班小朋友的大作啦!当我点击给孩子们看的时候,孩子们十分欣喜,纷纷指着电脑自豪地说:“这是我画的。”孩子能从电脑中看到自己的作品,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更乐意和同伴分享自己的创作想法。此外,孩子们还欣赏到了其他小朋友的作品,幼儿的绘画作品是充满个性化的,从中认识到别人的优长,了解到自己的不足,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向别人学习的机会,激发自己的创作潜能,便于今后能扬长补短。可谓一举两得。不知不觉,孩子们树立了自信心,心中还会期待着下一次美术活动早日到来。

三、多元化评价主体,让美术活动正如上文所述,评价不仅是教师对幼儿绘画作品及作画过程的指导手段,也是集思广益的过程

除了教师评价、幼儿自评等方式。家长对幼儿的了解比较细致,评价也就比较有针对性;比如在大班美工《面具》教学中,与幼儿一起欣赏作品,说一说 “你最喜欢哪一个面具?说说你的理由?这个面具有什么地方还不够好?”幼儿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喜欢这个面具,因为它的颜色粉粉的,而且涂得很均匀。”“我喜欢他画的那个面具额,但如果能左右对称就更好看了!”等等。通过这样的多元的评价,在活动中提高幼儿自身的能力。 总的来说,美术活动采取综合的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主体,因材施教,智慧疏导,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释放自我,获得快乐!

幼儿园美术活动的评价 篇7

最近在园内开展了一次美术欣赏教学的选拔, 这个活动使我对美术欣赏过程中的评价意义有了新的真正认识。在这次活动中先是活动教案的选拔, 我设计的大班美术欣赏活动《线条写真集》被选上了。开始还是沾沾自喜, 以为自己对美术欣赏活动是掌握了。但是具体的实施之后, 我就发现是一节失败的活动。目标是没有达到的, 没有“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孩子在说看到《黑色线条》想说什么的时候, 思维没有打开。只是纠结于表现的色彩、形状等, 没有将孩子们的创作能力挖掘出来。我没有将美术欣赏中的过程评价充分有效地运用起来, 让孩子们在真正感受美之后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其中对于作品的联想和想象部分孩子们的表现不好, 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大班大部分孩子都是能区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并有了一定的审美标准, 但带有明显的个体倾向, 他们对于《黑色线条》这幅画用自己的评价标准来评价, 只是简单说出画面的基本特征。因为过程中我没有很好的总结评价孩子的观点, 让部分孩子的想法受到周围其他孩子评价的影响。这正是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决定的, 他们审美标准还是比较模糊, 正处于初步的、低级的萌发阶段, 活动过程中我需要运用评价提升等手段引导孩子们自主感受和表达美。

二、二次执教收获、有效的对话过程评价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检验+反思, 我想要有更好水平的提高就要好好地反思这节活动的问题。课后的反思中我想到这节活动没有成功的原因活动过程性的评价的不到位, 没有真正地运用好欣赏教学的意义。太在乎自己设计的三个环节“看”“听”“想”了, 让幼儿被画面的表面色彩和线条所约束, 没有发散幼儿的思维。欣赏教育将教育目的蕴于活动过程之中, 不仅重视幼儿获得知识的对与错, 多与少, 更关注幼儿的态度、情感、能力、责任心以及合作精神等个性品质的培养, 注重幼儿对过程的主体性体验, 注重活动过程本身对幼儿的教育价值。在人文环境上, 欣赏教学模式努力营造了一种为孩子们所接纳的、无威胁的、宽松的、愉悦的、开放的师幼关系。我没有真正地了解这些要求, 没有真正地完成这些要求。

对于欣赏活动来说, 孩子是从自己的心灵世界出发同艺术家、作品进行独特的对话活动的。这种对话活动是在欣赏者审美心理体验的进出上进行的, 这种审美心理体验超越了现实功利的单维情感, 与审美对象保持了适当的距离, 调动了多种审美心理功能共同活动, 将艺术家的情思意绪和审美创造在内心深处相互弥漫、交融, 然后将艺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变现出来。

检查已有、系统学习、认真反思, 请教有经验的老教师之后, 感觉过程性的评价的重要性, 借用其他班级的孩子再次执教这节美术欣赏活动。活动中我在过程评价时多反问。让幼儿多说, 因为孩子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没有过多的干涉幼儿的想法, 只是简单的对话评价。没有给他们拘束, 结果孩子们说得非常的好, 孩子们的想象力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对于康定斯基的《黑色线条》 (这是一幅由线条与色块融合在一起的抽象画, 画家用绚烂的喷发的暖色块作为底色, 短促四射的黑色线条散布其中, 营造出一种视觉上的爆炸与热烈的感觉) , 幼儿都能欣赏到艺术作品的线条美, 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感。

三、三次执教验证、增加过程多角度评价

孩子们回答问题之后的简单对话评价, 进行形式思考以后, 还要帮助他们总结以帮助他们理清思路, 进一步加深体验, 同时这也是学习如何观察、如何比较等形式分析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 我的语言都应该是通俗易懂的、简明扼要的, 要让孩子们能理解。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以及从多次的执教之后了解更多过程性评价的意义, 我再次借班执教, 收到更多的有意义的效果。在过程性的评价中应该多元、多角度的评价。对孩子欣赏美术作品应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 还可以采用互评等方式, 要充分肯定孩子们的进步和发展。

过程性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发孩子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积极性, 使孩子们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干, 因而我要用肯定的评价方式是多鼓励、多表扬而没有否定和批评。即使有也要用“如果怎么样就会更好”等语言来表达, 以创造的新颖性、独特性等方面来衡量孩子们的想象, 促进孩子们个性的发展。多重视学生动机的激发、兴趣的培养、情感的交流, 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多留给学生创新的空间, 使美术教育以美的力量激励孩子们去发现美、鉴赏美, 创造美。

多次的开展了这节活动, 我感觉成功了不少是因为孩子们的表现更好了。我将孩子们看到《黑色线条》说的话写下来, 我感觉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会欣赏美、创造美的人。

精彩的评价活动是教师全身心的投入, 在活动中是师幼的对话、碰撞、共鸣、教学相长。我感谢这节以失败开始以成功结束的美术欣赏活动, 它让我对于过程性评价有了更深入真正的认识:以幼儿为主体、有效的对话过程评价、增加过程多角度评价等等。我在今后的所有活动中一定要将过程性评价的精髓融入到各个活动之中, 让“评价之花”开满各个活动环节!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明确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活动中的过程评价是整个美术学习系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一次执教反思、影响性因素过程评价;二次执教收获、有效的对话过程评价;三次执教验证、增加过程多角度评价;让幼儿能够更多发挥出自己想要表达的美。

谈美术活动中的多元评价 篇8

关键词:美术活动,幼儿教育,多元评价

创意美术活动过程中的评价是每一次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通过评价, 可以让孩子们更多感受成功的喜悦, 更大激发孩子们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更大调动孩子们参与美术活动的积极性。在我园开展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幼儿园创意美术教学的实践研究》以来, 对于美术活动中的评价更是尤为重视。但往往老师自觉不自觉地对孩子的评价变成了自己的“专利”, 孩子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评价。在孩子的心理上也很想把自己作品的创作意图及想象分享给同伴和老师。因此在评价孩子的作品时, 注意观察孩子的兴趣点、不同的心理状态、稳定的注意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为我相信这些和幼儿的作品必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也是我们进行正确评价的一个依据和标准。同时挖掘幼儿的闪光点, 及时给予肯定, 鼓励可贵的创作勇气, 学习倾听幼儿的心声, 以避免主观、片面的评价, 以积极公正的态度, 采用多元的方式进行评价。让孩子成为评价的主体, 使评价的过程变成孩子自我认识、自我提高、相互学习的过程。

一、同伴欣赏式评价

传统的美术评价束缚孩子个性和创造性的想象, 而多层次的评价和激励措施, 可激发出每一个幼儿的绘画丰富幼儿的想象力、提高创造潜能, 因此教师应有目的的引导幼儿向同伴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具体的做法:及时地介绍幼儿有创意的表现, 引导幼儿在学习的基础上想象创造。在幼儿完成作品后, 教师可把幼儿的作品全部拿出来展览, 引导幼儿善于观赏, 并能在别人的作品中发现和寻找优点。例如:在美术活动《睡莲》中, 孩子们欣赏完莫奈的名画《睡莲》后进行创作, 而后进行作品展示。其中当航航把他的作品贴在画板上时, 看到的是一张看上去很糟糕的作业, 上面画满了黄色颜色的线条, 小朋友们都看不懂。

二、幼儿自我式评价

幼儿自我评价, 是以幼儿自我介绍作品和讲述自己的方法为主, 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的表现、表达能力, 并使听者有学习的机会。幼儿的美术作品直接反映了他们的思想和生活经历, 他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充分展现在作品中, 他们是最了解自己作品的。因而面对幼儿们的作品, 教师要学会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耐心认真地听他们讲述作品中蕴含的故事。幼儿的自我评价体现着他们在美术活动中的自主地位和作用, 教师要真正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 要正确的评价美术作品, 就要从幼儿的角度以他们的方式观察世界, 给幼儿解读自己作品的机会。比如:我园正在开展的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幼儿园创意美术教学的实践研究》中, 有一份过程性的资料就是——作品评价表。这份表格它就完全凸显幼儿价值的存在, 其中除了幼儿作品照片、作品描述、教师的评价, 更重要的还有孩子的话。真正使孩子在完成作品以后, 能够大胆的讲述自己作品中的内容, 想要表达什么样的含义和情感。

下面我以一则创意美术活动《魔法墙》为例, 谈谈孩子们在创作中迸发出的奇思妙想。

活动目标:

1. 尝试对分割出来的不规则的图像进行想象绘画。

2. 大胆借助图形的特征, 运用色彩进行添画。

3. 感受想象画的乐趣, 体验合作绘画的成功。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油画棒、黑色水彩笔、作品展示区。

经验准备:幼儿对于色彩中的相近色、对比色有一定的了解。

活动开始了, 我设置了“魔术师变魔术”的情境, 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欣赏、观察魔术作品, 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接着共同学习魔术, 探索特别的创作方式。在创作结束展示作品时, 只见每个孩子争先恐后地都想说说自己的魔法墙里藏着些什么?下面是部分孩子的摘录:

彬彬说:你看我和宁宁的魔法墙里藏着无数的宝藏呢, 有宝石、有果宝特攻、有奥特曼呢!

贝贝说:我的魔法墙里有着多变的颜色, 一到我开心的时候, 我的颜色就变成暖色调了, 一到我难过、伤心的时候, 我的魔法墙的颜色就变冷色调了。

航航也说:黄老师, 你看我和佳琪一起设计的魔法墙呀!你可以用放大镜来看的, 有的宝贝全藏在墙的角落里呢:) 用了放大镜才能够看清楚。

可见, 幼儿在这个过程中的任何一个有价值的想法, 都是他们进行再创造的灵感之源, 幼儿对自己作品的评价, 即使很稚嫩, 很不专业, 甚至不公正, 但只要能找到自己的不足, 发现其闪光点, 表达出他们自己的真实感受, 就足够了。

三、过程启发式评价

论幼儿美术教育的评价方法 篇9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评价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 避免用整齐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对幼儿阶段性的评价要关注其相对前一阶段发展水平的进步情况, 注重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传统的观念中, 美术是一种艺术, 成人对美术作品的评价就是像不像。但对于幼儿来讲, 绘画就是它另一种说话方式, 作品随着它的思维在跳跃。当然, 美术技巧也是需要掌握的。在美术活动中, 知识技能方面的评价包括构思、造型、艺术材料运用、构图、表现、着色等维度。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应注重对幼儿兴趣、主动性及自信心等的评价。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方面的评价应包括对幼儿活动的持久性、习惯、表现方式、创作偏好等的评价。技能的学习是枯燥的, 幼儿不容易理解, 教师应当为幼儿量身定做既能兼顾技能, 又能保护幼儿美术兴趣的学习氛围。

一评价从高分起步, 引发幼儿的积极性

从心理学来讲, 人都是期望自己尽量完美, 表现在学习中, 即希望自己每一次的成果都能尽量接近最高星级 (三星) 或是最高分数 (100) 。针对这样的心理, 结合当前幼儿园评价的方法来讲, 我们可以利用模糊的概念来提升评价的魅力。幼儿美术教育家薛文彪老师有一套自己的“两万分”评价体系。在他的教学中, 主要是用借形想象的方式来练习纸盘制作、刮蜡画、版画、实物想象画等美术技巧。这样的想象力课程对幼儿的综合能力是一种考验。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 薛老师都会巡回指导, 提醒学习者作画要点。在作品初步形成之后, 他就会开始他的两万分评价。“你是高手, 两万分!”“这个作品想象非常特别, 画得也漂亮, 两万零一分!”薛老师说:“大分模糊概念, 小分体现差别。幼儿都期望别人认可他的作品, 得了两万分, 多高兴啊!”对于幼儿来讲, 这样的吸引力是学习最大的动力, 两万分唤醒了能力相对较弱的幼儿的激情, 两万分上的每一分又激发了能力强的幼儿的进取心。类似于这样最高亦是最低的评价方法, 在肯定每一个幼儿的基础上又体现了差别性, 使每一个幼儿都充分体验到了成功, 绘画兴趣自然更加浓厚。

二评价从童真入手, 吸引幼儿注意力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教师还可以尝试利用幼儿喜欢的形象来参与活动, 激发幼儿创作的激情。如在树叶借形想象中, 笔者设计了树叶精灵的形象, 通过树叶精灵夸奖:喜欢你、握握手、抱抱你、亲亲你不同程度接触的奖励, 让幼儿知道不同的表现带给他的不同情感慰藉。就像你很喜欢两万分, 却更想得到两万零一分一样, 幼儿喜欢得到树叶精灵对自己的肯定, 肯定更想得到与树叶精灵握手、拥抱和亲热的机会, 从而激发幼儿更加强烈地完善作品的意愿。

三评价从肯定自己开始, 增强幼儿自信心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幼儿, 教师和同伴的肯定固然重要, 但是对幼儿来说, 更应该逐步建立自我肯定, 要使幼儿学会自我激励、欣赏自己, 建立自信心, 同时能学会欣赏同伴的作品, 找出他人优点, 学习他人长处, 正确评价自己。虽然这已牵涉到幼儿主动学习的内因——元认知, 对幼儿来说比较难实现, 但教师应该有培养幼儿自我评价的意识。

自评强调让幼儿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 不仅要说出画的是什么, 还要说出为什么这样画。晨晨把一些气球画得扁扁的, 他在评价自己的作品时说:“这些气球是破的, 你看它们快要掉下来了。”这样的作品仅由教师评价, 可能就无法明白, 甚至会批评他在绘画时没有好好思考。通过自评, 使教师了解了幼儿的想法, 沟通的同时也增强了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能力。

四评价从家长重塑观念着手, 多方面鼓励幼儿自信心

他人评价包括其他幼儿的评价以及家长评价。其他幼儿的评价往往能从幼儿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评价, 比教师评价更接近被评价幼儿的角度, 更能从作品中发现问题。其他幼儿评价一般还需要教师及时给予引导与帮助。

作品展示过程中, 常常会听到一些家长这样评价幼儿作品:“怎么画得乱七八糟的?”“人家画得这么好!太像了!你的怎么不像呢?”这样的评价片面武断, 会影响幼儿自信心的建立以及自我评价体系的养成。

教师在善用评价的同时, 也应当通过家校联系及时提升家长的评价观念, 告诉家长理解幼儿的想法很重要, 欣赏儿童画更需要欣赏孩子的想法, 不要和他人比较, 要学会欣赏孩子。让家长们有耐心地倾听幼儿对作品的讲解, 在表扬优点的同时, 给幼儿一些提升的建议。

幼儿园美术活动的评价 篇10

一、教师评价时的正确教育理念对幼儿个性健康发展的影响

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对美术教师提出了一些要求。一是教师本身要具有良好的素质,具有创造力,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二是教师要能够进行创作,只有了解创作的过程,才能更好地为幼儿提供帮助,才能进一步了解幼儿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罗恩菲尔德还要求教师在对幼儿作品进行评价时要坚持两大原则:一要看幼儿是否体验到他的作为、是否表现出积极欲望;二要看画的意义,即幼儿体验其经验和对经验的表现程度。这两大原则可以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美术教育观,让教师能够通过对幼儿作品的观察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状况以及自己应该如何做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完善幼儿个性。例如,在组织幼儿画连环画成语故事《掩耳盗铃》时,通过教师的有效启发,幼儿画画的热情非常高。一个叫崔国昊的男孩说:“这个小偷够不着大钟,我给他画个梯子让他上去敲。”教师对他这种积极动脑的态度给予鼓励:“崔国昊小朋友非常厉害,他想出了与别人不一样的办法,真棒!继续努力。”他听了以后,更加开心,画面画得更加有意思了。就是在平时他独自做游戏的时候,也非常喜欢画各种有趣的连环画。在和小朋友的相处中,他更加自信,还特别乐意主动帮助别人。

二、教师采取纵向评价对幼儿个性成长过程的积极影响

罗恩菲尔德还指出,只有对自己所教导的对象了解和认识,才能根据他的需要对他进行因地制宜的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他的发展。教师不仅要了解幼儿的心理需求,还要了解幼儿的兴趣、能力、智力、气质及性格,更要尊重每个幼儿的个性,支持引导每个幼儿的发展。要采取纵向评价,把幼儿的现在和过去进行对比,从个人的成长发展来评价。并且尽可能以欣赏的角度正面评价每个孩子,找到其进步的地方加以鼓励。这种鼓励必须是具体的,存在的,而不是空空的,泛泛的表扬。例如,班级有一个女孩,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做事情好拖延。开始学画画的时候,她说话声音特别小,几乎听不到,就连走路的时候也是慢慢的,有时还抬头看看你的反应。老师主动和她说话,她一般情况下是不回答,只是看着你,就这样静静地看着你,让你哭笑不得。从画面上也能看出来,一张8开的图画纸,从开始绘画到结束,她的画面只有一个大拇指那么大,还画在画纸的最下面。老师有意识地在她绘画时,不断地对她提出鼓励:你画的是什么?颜色涂得真好看,你今天画得可快了。现在,从她的画面来看,画的内容几乎占了一半,对绘画充满兴趣,绘画时也非常专注,并积极主动地画。在和她说话的时候,她也能回答,有时还会多说几句。通过教师的评价,促进了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

三、教师介入幼儿互评对幼儿个性的有效影响

幼儿之间的相互评价是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不但能使幼儿的评价能力得到提高,而且他们能从别人的评价中逐渐学会独立、客观地看问题,学会尊重别人。改变自我中心的不良习惯,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促进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一次,幼儿画石像《关公》,一名叫傅心怡的女孩子哭着对我说:“老师,周欣洁嘲笑我,说我画的头像个鸡蛋。”我一看,果然把关公的头画小了,确实有点像鸡蛋。但是,我还是温和地对周欣洁说:“每个小朋友画的画都不一样,包括老师在学习绘画的时候,也会有画小的时候。老师知道你不是嘲笑傅心怡,如果你画小了,别人也这样说你,你心里会怎么想呢?”周欣洁低下了头对傅心怡说:“对不起,以后我不再这样说你了。”接着,我又微笑着对傅心怡说:“头画得小了没关系,我们把别的地方画得更有意思,行吗?”傅心怡止住了哭声,又接着画了起来。一会儿,还问我画得怎么样,我鼓励她说:“这个地方画得太有趣了,真好玩。”她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四、结束语

总之,幼儿在进行美术活动时,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人格不断地得到健全和完善。如果教师能在活动中进行正确和有效的评价,幼儿的个性将会得到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也将会对幼儿的一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胡文英.小班美工区活动材料投放的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0(11).

[2]华爱华.幼儿园课程改革中的游戏实践分析[J].幼儿教育,2009(10).

如何评价幼儿美术作品 篇11

传统美术评价是从幼儿已掌握的技能技法和最终效果等这些较显性的因素中寻找差异,教师往往以好、不好、像与不像、构图的合理、不错评定幼儿的作品,并以此作为标准,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情况。刻板单一的评价,忽视幼儿作为评价者的身份,同时忽视美术学习活动中幼儿丰富多彩的个性,不能发挥提高全体幼儿的美术学习积极性、激发和保持全体幼儿的美术学习兴趣、认识自我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因此,怎样正确地评价幼儿的作品很重要。

一、教师应该尊重理解幼儿,把幼儿当作评价作品的主体

幼儿与成人看待同一事物的结果往往不同,教师要以孩子的眼光看待事物。所以在评价活动中,教师要做到把自己的“高架子”放下来,和幼儿一同欣赏、评价他们的作品,以孩子的眼光看事物评价。教师在美术活动评价中可采用多种方式,如自评式、互评式、推优式、评价表等方式交替使用。

例如在一次美术活动中,豆豆画了个拟人化的太阳,太阳是橙红色的,周围散发出金黄色的光芒,太阳低低挂在天空中,光透过稀疏的树林透射过来。在评价作品时,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发言,出乎意料,悦悦小朋友说画的是森林里的狮子。教师带领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发现橙红色的太阳就像狮子的脸,周围金黄色的光芒像狮子脸上的胡须,还真的像是躲在森林后面的大狮子。

教师注重让幼儿处于评价主体的地位,让幼儿有机会发言,还注重面向全体幼儿,适当让他们自由讨论、自由发表意见,让他们在课堂上都有发言的权利和机会。这样幼儿的兴趣便会提高,有着更大的兴趣参与作品的评价。教师作为主体进行幼儿美术作品评价,教师自己的心理暗示不利于幼儿的发展,教师主体还会使幼儿对评价活动不感兴趣,不利于幼儿的发展,不利于幼儿的自信心等的增强。所以教师在评价美术作品时应该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辅助。

二、教师应该重视幼儿对美术作品创作过程的评价

教师评过程比评结果更重要。在幼儿绘画的过程中,可能遇到这样的情况:幼儿在画好的画面上添上些什么,甚至是乱涂。从画面上看一片乱七八糟的,然而成品是否漂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幼儿能否专心致志地投入的绘画过程中,并且能有较浓厚的兴趣,当孩子能够自由地想象发挥时,他们绘画时就达到最佳状态。

例如在一次活动过程中,嘉树画了一幅幅漂亮的秋季景色,一片片颜色漂亮的树叶,有漂亮的花坛,有小鸟、蝴蝶在自由地飞,还有一些可爱的小动物。画面丰富,充满了童趣和幻想色彩。当再次回到嘉树身边时,让人大吃一惊,原来那幅美丽画面已被灰色的蜡笔破坏得面目全非。然而,他正滔滔不绝地给旁边的孩子讲故事:这个美丽的地方被洪水淹了,小动物们正在搬家,我要派消防员叔叔去救他们……

三、重视幼儿的作品中的情感,并且理解幼儿的情感

幼儿美术是充满趣味性的,幼儿美术的环境是宽松的、不受约束的,幼儿们用自己喜欢的色彩和画笔勾勒眼中一切。幼儿喜欢把自己的情感融入画中,教师应该理解幼儿的情感体验。

如一次活动中,教师让幼儿画太阳,豆豆总是喜欢把太阳画成蓝色。教师几次三番告诉她太阳是红色的,但豆豆就是不愿意改过来,她还振振有词地说:“老师,蓝色的太阳比红色的太阳凉快!”——幼儿在画画时会把把自己的情感融入画中。大自然中的太阳太热了,她只是想把凉快的太阳带给小伙伴,所以总是不愿意把太阳改回红色。教师在评价时,不否定蓝太阳,但要告诉他,现实中的太阳是红色的。

其次,还应看作品是否反映了幼儿的心理活动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幼儿的画反映了他们的认知、意愿和想象。他们的绘画过程就是一个再造想象的过程,一幅好的美术作品能够反映幼儿的心理活动内容。

四、教师在组织评价美术作品形式可多样化

教师评价幼儿的作品有以下几种方式,如展览作品、教师直接进行评价、幼儿互相评价、幼儿对自己的画进行自评、边游戏边评价等方式。教师在组织评价幼儿作品时应注重幼儿的年龄差异,对小班幼儿教师应以引导为主,以幼儿参与为辅。由于小班幼儿刚参加美术活动,兴趣不稳定,动手能力弱,应以教师为主,注重肯定鼓励,指出不足,态度要亲切。中班、大班的幼儿有了一定的欣赏水平和评价能力,所以以幼儿参与为主,教师协助总结。这种形式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我意识,从而提高幼儿的评价兴趣。也可以幼儿通过分组评议,再由幼儿推荐总结。上述两种途径,可以提高幼儿的能力及加深教育目标,更好地培养幼儿的独立能力和自我意识,了解其审美观念,并且提高其美术鉴赏能力。

教师评价幼儿作品的语言要正确恰当,生动活泼。评价语言正确和恰当,有利于帮助幼儿树立绘画的自信心,提高对绘画的兴趣及积极性。如中班的幼儿教师可多提问:为什么要那么画?让幼儿通过边说边构思,提高幼儿的构图能力,提高幼儿的绘画兴趣。教师可以多问:你画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画的怎样?画的哪儿好?哪儿不好,可以怎样改?

五、更新家长的评价理念,来提高幼儿的作画兴趣

家长对幼儿的美术作品评价有重要的影响。家长的评价对幼儿的影响很大,如因其水平的参差不齐,会很难保持正确的科学的评价方式,也会抵消教师在幼儿园里对幼儿的评价,影响幼儿下次的绘画情绪低落,从而不喜欢绘画。

首先,家长要认识美术教育目的,幼儿美术教育应该是通过绘画知识、绘画语言的传授,开发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各种能力,从而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其次,家长不能站在成人的角度看待幼儿的作品。家长对幼儿的作品应该给予正确的鼓励,以提高幼儿的绘画兴趣

家长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态度和盲从的心理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而要呵护好孩子心中的艺术之芽,进行科学的美术教育评价,有效地激发幼儿的美术兴趣,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

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的指导策略 篇12

1. 选择合适的欣赏内容

人的审美是一个递进的过程,从欣赏抽象的作品——欣赏抽象和具象并存的作品——欣赏具象的作品。一般来说, 幼儿比较适合欣赏一些抽象的作品,这些由线条、色彩和形状构成的画面留给欣赏者想象的空间很大,所以很容易引起幼儿的共鸣。比如奥托·奇科特的画, 他的作品都是由单色或多色的色彩线条狂乱地纠结而成,部分作品线条的舞动略有规律可循,其他的则是“手臂所能达到的地方就有活泼的线条”。他的画很容易引起幼儿的共鸣,用黑色的画笔把整张白纸涂得漆黑一片,在那“漆黑一片”的作品中,包含着怎样的故事呢? 幼儿说:在一片大树林里,有很多小动物,有小白兔、小鸟、大象、松鼠、老虎,它们都是好朋友,在一起唱歌、做游戏,天黑了,它们唱累了,就在一起睡着了。你能想象到幼儿的“涂鸦”竟然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想象力吗?

2. 创设多彩的审美环境

审美环境的创设包括:第一,教师应为幼儿创设富有审美情感色彩的日常生活、学习环境。第二,教师应结合具体的艺术活动创设与之相适应的审美环境。皮亚杰认为:“幼儿听到的东西越多,就越想多看多听。”第三,教师可以在活动室播放一些优美悦耳的轻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可引起幼儿很多美好的联想,我们知道,艺术是相通的,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欣赏,使幼儿置身于优美的环境中,不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而且有助于其艺术创造性的发挥。

3. 关注幼儿的生活经验

美术欣赏涉及对美术作品形式的感受、意义的领会,作品背后还涉及人类文明的许多领域。丰富的经验是从事艺术创作的原材料,也是幼儿进行欣赏活动的基础。生活中处处有美,关键是你有没有去发现、去提升,所以教师在选择欣赏作品时,应考虑到幼儿的生活经验,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例如在欣赏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时, 我们事先让幼儿听美国百老汇的爵士乐,然后又带幼儿参观了马路,走了迷宫,这样,幼儿在欣赏画面时,从这些黑色的线条和彩色格子中看到了城市里的马路、汽车和迷宫。

4. 设计巧妙的引导语言

在引导幼儿进行欣赏活动时,教师应注意语言的运用。首先,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性的语言与幼儿进行对话。这类语言能开阔幼儿思路、启迪幼儿智慧。教师可以用“为什么?”“怎么样?”这样一类开放性的语言来向幼儿提问, 引发幼儿积极的思考,而不是用“这幅画看起来真美,是不是?”这类封闭性的问题来提问幼儿。封闭性的问题往往使幼儿漫不经心地没有任何思考地回答“是”。其次,教师的引导语言要有艺术性。这类的语言形式要多样,可以是一些形容词,也可以是谜语、儿歌、诗歌、童话等形式,其作用在于通过对对象的特点、色彩和构图等的描述,帮助幼儿将画面上的外在形象进一步地加工成完整的、鲜明的、深刻的视觉表象, 从而调动幼儿的审美情感。

5. 尊重丰富的审美感受

欣赏活动就其本然状态而言,更突出地表现出它的体验性,而不是认识性。幼儿在欣赏具体的对象时,可能还说不出为什么美,美在哪里,但却感受到美, 体验到美,而获得一种情感上的满足。伟大的美术作品就像是一个人,它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情绪中,看上去是不一样的。我们不应用一种固定的眼光来欣赏她们,我们也不应该试图穷尽对它的研究。而幼儿有着独特的欣赏视角, 他们不满足于表现看到的世界,而是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的情感。作为教师, 应充分肯定幼儿独特的想法,让幼儿大胆表达,而不应用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去束缚幼儿的想象。

6. 保护独特的创作过程

上一篇:三专供电下一篇:正确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