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特色?分类培养

2024-10-09

突出特色?分类培养(精选5篇)

突出特色?分类培养 篇1

锦州师专建立于1914年, 具有近百年的悠久历史, 在师范教育建设与发展上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其中, 注重师范生的专业技能 (也叫基本功) 培养, 这是我校师范教育的优良传统, 也是我校师范教育办学特色之一。培养师范生过硬的专业技能, 对增强师范生的综合实力和就业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专科生要想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 要想在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 就得在专业技能上下苦工夫、下真工夫, 练就一身真本事, 成为一名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在专业技能培养上, 我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体系, 为辽西地区乃至全省, 培养了一批批专业技能过硬, 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中小学教师。

一、建立比较完善的师范生专业技能制度体系

我校师范教育各系, 对师范生专业技能训练与考核都作过明确的规定要求, 每个学期都制订出具体的实施计划。特别是2008年3月, 学校新制定并颁布了《关于实行“师范生专业技能证书”制度的规定》, 对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意义、组织机构、训练内容以及成绩评定等都作了详细的要求, 尤其是明确规定, 师范生达到要求的, 毕业时发给师范生专业技能证书, 达不到要求的, 将不发或缓发此证书。总之, 本规定为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二、建立比较完善的师范生专业技能内容体系

根据我校多年来办学的实践经验和当前基础教育对教师专业技能的实际要求, 我们重新修订了我校师范教育各专业方向师范生的专业技能具体内容。现以初等教育专业 (普师) 为例加以说明。

我校初中起点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 是在原有初中起点四年制中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从1994年开始招生, 规模不断扩大, 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对于一个大学专科初中起点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 (普师) 学生来说, 我们总共设置了22项专业技能, 其中必修10项 (包括普通话、朗读、口头作文、三笔字、应用题分析、写教案、试讲、科技制作、现代教育技术、毕业论文) , 在其余12项中 (包括讲故事、英语过级、计算机过级、调队领操喊口令、边弹边唱、儿童集体舞、美术字、简笔画、说课、3 500个常用字、古诗、小学语文教材分析) 再选修6项, 全学程每个学生共得进行16项专业技能的训练与考核。其中, 说 (说普通话、口头作文、说课等) 、写 (写三笔字、应用文写作、写教案等) 、教 (试教一门或两门课) 、作 (科技制作、课件制作、计算机操作等) 这四类专业技能是最具特色、最重要、最实用的。这是一个师范生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教师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素质。

三、建立比较完善的师范生专业技能训练体系

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因素是要坚持练习, 尤其是在正确方法指导下的练习。练习次数越多, 方法越对, 专业技能水平也就越高。我校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积累, 在师范生专业技能训练上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训练体系。

从时间上说, 我们有晨读、午练、晚自习。即上午上课之前, 安排10分钟的晨读时间, 学生有组织地朗读课文、或学说普通话、或背诵英语单词等。每天中午1:00~1:30分安排30分钟的午练时间, 学生在有组织的情况下, 统一练习某项专业技能。每天晚上再拿出一节自习时间, 进行专业技能练习,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进行有选择的练习。

从指导方法上说, 我们一直倡导, 师范生专业技能必须在正确方法的指导下练习。系里统一选派专业技能比较优秀的教师到各班作指导教师, 每天中午练功时间, 最好有指导教师指导练功。如果指导教师不够用, 也可以实行“小先生制”的办法加以解决, 也是可行的。就是从高年级中挑选某项专业技能比较突出的学生, 下到低年级各班去指导。教师或“小先生”在指导时, 一是示范讲解;二是在学生练习过程中个别指导;三是进行集中讲评指导。实践证明, 师范生在教师或“小先生”的正确方法指导下, 专业技能水平会不断提高, 成果相当显著。

四、建立比较完善的师范生专业技能管理体系

我校师范生专业技能训练与考核实行校系二级管理体制。学校 (即教务处) 负责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宏观规划要求、平日的检查监督、重点项目 (如试讲、粉笔字等) 的检查验收、单项技能大赛、成绩统计, 以及证书发放等工作管理。各系具体负责本系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计划和标准的制订、训练安排、检查督促、成绩考核过关, 成绩报表、成果展览等具体工作的管理。总之, 在多年的实践中, 我们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师范生专业技能训练与考核的管理体系, 效果很好。

五、建立比较完善的师范生专业技能考核体系

为了使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更科学、更有效, 各系都成立了师范生专业技能考核过关领导小组和成绩评定委员会, 由系主任、主管教学副主任、教研室主任以及专业技能优秀的教师组成, 专门负责本系各项专业技能的考核过关和成绩评定。各系都制定了各项专业技能的考核评定标准, 教务处审定后装订成册下发执行。根据学校《关于实行师范生专业技能证书制度》的相关规定, 学校对师范生专业技能达到合格要求的学生颁发师范生专业技能证书, 并将师范生专业技能成绩表装入学生个人档案。

总之, 多年来, 我校一直高度重视师范生的专业技能培养, 建立完善了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体系, 并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合理的、行之有效的师范生专业技能训练与考核模式, 我们把它概括为“练—导—赛—考—展—奖”, 即“经常练习—示范指导—举办比赛—考核过关—成果展览—表彰奖励”。这样做就大大地增强了师范生的综合实力和就业竞争力, 为辽西地区乃至全省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合格的中小学教师。用中小学校长的话说:“你们培养的学生, 很过硬、留得住、用得好。”从这个意义上讲, 我们为基础教育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突出办学特色 提升培养质量 篇2

关键词:校企合作 主要模式 组织实施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建议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101-02

2012年,大连商业学校被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建设单位,在拟定建设方案和编制建设任务书的过程中,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等工作进行了调研分析。重点对我校近十年来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校企合作方面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与有关教师、家长面对面交流,并对10家企业和1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形成如下调研报告。旨在进一步深入挖掘校企合作的契合点,提升校企合作内涵,推进专业教学改革。

1 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与组织实施

2003年合署办学后,我校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扎实推进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模式逐步多样化,校企合作数量和质量都有显著提高。

1.1 构建校企合作制度

学校为方便企业全面参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专门聘请一线技术与管理专家汇同校学术委员会共同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咨询委员会”,制定《校企合作指导咨询委员会章程》《校企合作协议》《教师企业挂职锻炼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定期召开会议,了解地方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在招生就业、师资队伍建设、培训资源共享等方面与企业开展紧密合作。

1.2 推行订单培养

学校主动到市场寻找合作企业,与大连商场、大连红星美业集团、益德穿梭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签署订单培养协议,运用企业品牌,冠名办班,成立了“大商班、红星班、益德穿梭班”等。校企共同组织教学,做到了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对接,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对接,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对接,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1.3 实行顶岗实习

学校先后与大连友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储集团大连分公司、大连信合财务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签订了学生顶岗实习协议。根据所学专业分别安置学生到相应的企业顶岗实习一年,实习期满考核合格者录用为企业正式员工。顶岗实习既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也有利于企业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考核,同时学生也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报酬,企业短期用工的困难也得到了缓解,实现了校企优势互补。

1.4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学校在大商集团、新华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知名度高、企业效益好的优质企业,建立了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这些企业除了每年吸收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最后一年的顶岗实习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进单位进行短期的实训,实现“产教结合,工学交替”。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真正让学生在专业实践、动手操作过程中体验、领悟、提升,形成了会操作、会运用、会思考的工作能力。

1.5 开展多元培训

学校作为大连市的职业技能鉴定基地,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和员工培训工作,为企业提供岗位培训、技能鉴定培训和考试等服务。完成了大连市中职学校骨干教师培训;大连市应届大学生就业技能培训;大连市总工会下岗失业、外来务工人员再就业培训;大连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培训鉴定;大连市普惠制定点培训等工作,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1.6 承办技能竞赛

学校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承办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先后成功举办了大连市中文录入和数字录入大赛、辽宁省会计职业技能大赛、东北三省烹饪技能大赛、全国“爱丁数码杯”学生夏令营活动等。借助校企合作举办技能竞赛,引进企业先进设备支持技能竞赛,用企业标准引导技能竞赛考核标准,从而达到规范职业教育实践技能教学的目的。

1.7 共建师资队伍

利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契机,分期分批选派青年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实践活动;教师通过生产第一线实践,实践动手能力和实训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同时,学校各专业每学期都聘请企业兼职教师,他们有的在课堂教学的第一线,有的与学校合作编写校本教材;有的在校内外指导学生实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8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有传统模式的校企合作已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学校开始考虑如何把企业引进校园,让学生不出校门即得以感知企业、熟悉企业,对校企合作赋予了新的内涵。

(1)成立了“大连商业学校学生创业中心有限公司”。正规经营,统一管理7个实战型实训室,年营业额200余万元。实训室让学生真正参与经营管理,技能训练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充分践行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在大连市同类学校实训基地建设中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2)创建了“大连商业学校实战型实训教学一条街”。引入实体企业结合专业开设商友餐厅、超市、宾馆、摄影、点石设计、财务工作室、学生创业孵化室等多种现代服务业业态。实行对外经营管理与实训教学相结合,由专业教师指导,各专业的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减少了实训成本,增加了合作效益,实现“教、学、做、用”一体化。美容美发专业与培训企业合作办学,双方的合作办学是对两种教育模式重新整合,从真正意义上让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结合在一起,兼顾了学生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成为符合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3)组建了大连市现代服务职业教育集团。实行集团化办学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大连市首批成立的三大职教集团之一,由我校牵头,以大连市商业联合总会为牵头行业,联合大商集团、大连国际金融会议中心、沃尔玛集团大连分公司、大连海王星辰医药有限公司、中国旅行社等100余家现代服务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和职业院校。通过政府引导、行业指导、校际、校企间深度合作,充分发挥集约组合与规模聚集效应。依托行业,共同打造兼具教学、培训、科研、开发、生产、技术和信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战略联盟。集团成立后,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校企深度合作上搭建起有效的平台,形成教育、实训、就业“一条龙”的资源共享优势,促进了大连市职教事业向集团化迈进。

用友新道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郭延生曾说:“校企合作将从1.0、2.0进入3.0时代。过去校企合作就是资金赞助、挂个牌、合作办个班;现在已经进入2.0时代浅层合作、紧密合作、战略合作。3.0时代将是从院校和企业一对一合作,到院校群和企业群合作。”这也正是大连商业学校校企合作的发展创新过程的写照。

2 推进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校企双方紧密合作过程中,学校提高了教学质量,企业获得了实惠与利益,学生提高了就业竞争力,校企合作在一定层面上得到了发展,但从整体上讲政府的配套制度仍不完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2.1 校企合作缺乏制度保障

目前,校企合作处于教育主管部门倡导、职业学校自发进行的状态。尽管国家已制定了相关政策来支持校企合作,但没有从法律层面上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尤其是对企业的利益保护不够。尚未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对校企合作中的学校、企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约束,国家对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税收优惠和经费补偿政策落实不到位。由于缺乏必要的制度约束和保障,合作的任何一方都可以在不需要付出多大代价的情况下解除合作,给对方造成一定的损失,合作的风险也就贯穿了合作的全过程。

2.2 企业缺乏合作办学的内在动力

校企合作学校受益较为明显,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但学校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的能力有限,企业受益周期较长,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部分企业认为参与校企合作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安全问题、生产成本问题、技术保密问题等。有的企业认为即使不通过合作,企业同样可以招聘到所需人才,因此,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热情不高,已有的合作多局限于学生见习、实习、推荐就业等方面,缺少上升到共同发展、规划职业教育的高度。

2.3 学校自身综合实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还有脱节,部分课程开发还不能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实训条件仍需改善,传统的教学管理不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需求,尤其是真正具备较高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能指导学生实训的“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存在一定难度,由于受专业限制,企业既使接收学校的专业教师下企业挂职实践,但因为技术和商业信息的保密问题,一般并不情愿学校教师深入企业的关键岗位。

3 解决的对策及建议

校企合作要想向更深层次发展,取得更大的成效,有赖于各级政府的指导,行业、企业的支持和全社会的鼓励。只有整合多方资源才有可能协同创新,融合多方力量才能推进教育与产业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专业与技术相融合。

3.1 建立多方合作的校企合作工作机制

必须建立由政府主导,教育部门、劳动部门、行业组织、企业家代表、学校组成的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从单一的在课程开发、建设等方面发挥指导作用,拓展到为校企合作搭建合作平台,将学校与行业企业进行紧密地联系,从企业需求出发在课程改革、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室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指导。

3.2 建立校企合作协调机制

要明确规定地方政府在职业教育规划和发展中的统筹、协调作用,政府应采取措施,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对参与合作的企业,要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或经济补贴;明确学校与企业双方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让企业在确立市场需求、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成绩评定等方面发挥相应作用,以推进校企合作健康有序发展。

3.3 转变创新办学理念

学校应将校企合作放到一个新的高度去加以认识和理解,不断夯实校企合作的基础,不断创新合作模式,逐步缩小学校运作机制和企业运作机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的差异。学校要选择信誉好、在行业内有一定的影响力、具备较强的技术力量、规模较大、对学生将来的就业有一定需求、对学生的对口就业起到一定帮助的企业。学校与这些企业的合作应该是全方面的合作,从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体系特别是以岗位职业能力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室建设、实践教学过程组织、教学质量评价的实施、教师队伍培训、学生实习就业等各个过程进行系统的合作。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组建校企互通、动态组合的兼职教师队伍,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及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课堂授课、实训指导、技能培训及大赛辅导等专业教学活动。

校企合作对于企业来讲,能够获得利润最大化才会得到企业的合作意愿和行动。对于学校来讲,提高教学质量,解决毕业生的“出口”、获得办学支持、扩大社会效益是宗旨。对学生或家长而言,对教育的投入取得更高的回报,学到实用的一技之长则是他们的愿望。只有企业、学校、学生互利共赢,才能使校企合作走的更远、更好。

参考文献

[1]全面推动校企合作,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 安徽马鞍山技师学院交流资料[EB/OL].中国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服务网,2011-05-17.

突出特色?分类培养 篇3

一、更新教学理念,提升学员岗位任职能力

(一)“瞄准岗位”,确保扭住使命、胜任岗位。

所谓“瞄准岗位”,就是要在任职教育过程中,必须切实以军队岗位任职需求以及该岗位对学员能力素质的实际要求为牵引,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调整来提高学员胜任岗位的能力。初级任职教育院校必须依据初级军官的任职需要,把握历史使命,瞄准军事思想、军事科学发展前沿和装备发展的实际,贴近作战任务,贴近部队实际,贴近岗位需要。

(二)“注重实践”,提高理论转化效果。

所谓“注重实践”,是指任职教育要始终贯彻“实践出真知”的原则,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育实践的环节,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突出岗位实践环节,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加强对学员实践热情的调动,实现学员对所学专业知识、管理理论、操作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员适应任职岗位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开放互动”,优势互补育人才。

所谓“开放互动”,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摒弃以往封闭式的教学传统,打破某一院校独立教学的模式,将任职教育学员的教学工作融入内外部交流互动的环镜中,使各种教学力量扬长补短,最大限度地整合各方面的教学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四)“教育并重”,增强任职培训的后效性。

所谓“教育并重”,就是要在注重传授学员军事理论和军事高科技知识,提升学员的军事专业技能和政治工作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学员的军人意识、人文素质和学术研究能力培养,为学员岗位任职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奠定扎实的基础。初级任职教育的延续性特点有两层含义:一是初级任职教育与中级、高级任职教育有着一定的延续性。学员在初级任职教育阶段所构建的知识体系将对后续任职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二是初级任职教育将对学员今后的工作岗位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提升教学目标,满足部队打赢信息化战争需求

(一)强化“三种精神”。

着眼解决毕业学员对第一任职思想准备不足的问题,突出强化“三种精神”,确保思想政治过硬。一是信念如钢。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任何情况下,都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敏锐的政治鉴别力。二是无私奉献。牢固树立扎根基层、献身国防的坚定信念,培养恪尽职守、任劳任怨的职业品质。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能够自觉地服从大局,正确对待和处理的相互关系。三是爱军尚武。不断淬炼英勇顽强、敢打必胜的英雄气概和顽强品格,打牢坚实的技战术基础。在任何条件下,都始终以打仗的标准来锻炼自己和要求部队。

(二)提升信息素养。

紧紧围绕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需求,扭住“信息化”核心,夯实军队初级指挥人才信息素质能力基础。一是信息意识。有强烈的信息时代观和信息化战争观,善于用信息化战争的要求谋划、指导工作。二是信息知识。具有扎实的信息技术、信息化战争、信息化建设等理论知识。三是信息技能。具备扎实的外语基础、娴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会利用信息平台获取、处理信息。四是信息运用能力。善于研究信息化战争的特点和规律,了解并掌握一体化联合作战、信息作战的组织实施方法,能带领部(分)队进行信息化建设。

(三)培养“五种能力”。

紧紧围绕军队岗位任职能力培养主线,提高任职能力。一是作战指挥能力。把握信息化战争的特点规律,熟悉组织信息化条件下军队分队作战的程序、方法。二是组织训练能力。了解和掌握军队分队训练的基本理论和发展动态,熟悉组织训练的基本程序和方法,熟悉军事训练法规和组织实施的基本要求,能结合实际探索和创新训练的方法与思路。三是政治工作能力。具有履行职责所需要的政策理论水平,掌握信息条件下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基层政治工作的任务、内容及要求,熟悉军队分队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了解并掌握组织心理战、舆论战、法律战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要求。四是管理教育能力。了解现代条件下基层部队管理教育的特点规律,熟悉军队分队经常性管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能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施管理、创新管理教育方法。五是开拓创新能力。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有较强的学习研究和理论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武器装备信息化改造、软件开发等能力,能利用信息技术创造性地研究解决装甲部队信息化建设和训练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三、改变教学方式,凸显学员主体地位,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一)开展“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员指导启发,激起学员的学习兴趣,引导学员观察思考,不断发现问题,做出判断,找出规律,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其核心是“激疑启思,变教为导”。它既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又是一种教学原则,还是一种高层次的教学方法,是任何教学都应该坚持贯彻和应用的。

(二)开展“学导式教学”。

“学导式教学”,是以学员为学习的主体,以教员恰当的启发引导为主线,以优化学员智力能力结合为目的,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质量为主旨,教学双方互动合作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它在教学体系中居较高层次,其最大特点在于:学在导前、学中有导,以导引学、学导结合,把教学活动的重心转移到学上,充分发挥学员的优势与潜力,实现“学会”与“会学”的统一。

(三)开展“研讨式教学”。

突出特色?分类培养 篇4

一、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现状:师范性严重缺失

(一) 师范性缺失的结果及表现

师范教育是地方师范院校的特色教育、优势教育。这种特色客观地体现在毕业生的素质上。面向基础教育, 培养合格师资, 应是地方师范院校的根本任务, 也是其办学特色最集中的体现。当前,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地方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更是难上加难。究其根本原因, 主要在于地方师范类院校培养的学生“含金量”不足, 师范性严重缺失,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职业技能匮乏, 综合素质低

师范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要教书育人, 除了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 要能够从教育的视野认识和评价教育现象, 能够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 要具备过硬的师范生基本功“三字一话”, 要能够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而当前的师范毕业生与非师范生相比, 除了拥有几门教育心理学理论课的成绩, 并没有显示出师范生应有的优势。会写毛笔字的简直是凤毛麟角, 钢笔字和粉笔字水平也只是一般, 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大多有碍观瞻。

2. 知识结构不合理, 适应能力弱

传统的师范教育一直是书本加粉笔, 专业加教育, 而当前的师范教育, 既没有继承优良传统, 更没有与时俱进, 对当前基础教育的重大改革了解得少, 学习得少, 研究得更少, 对学生的培养仅仅是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流于形式的教育实习的简单相加, 导致师范生知识结构单一, 只剩下陈旧的专业知识和些许教育理论的点缀, 稍跨专业就举步维艰, 无法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3. 实践经验缺乏, 动手能力差

大多地方师范院校只是在最后一学年才安排一段时间进行实习, 有的还是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实习时间短, 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 要完成跟班见习、听指导教师课、观摩其他教师示范课、试讲演练、上课实习、班主任实习等学校工作诸方面的模拟实践, 最终实习工作只能流于形式, 走过场, 很难真正体验到教师工作的本质, 更谈不上对教育教学工作各环节的实践研究[1], 因此, 培养的师范生缺乏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弱, 难以适应教学工作。

(二) 师范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特色不明、师范性严重缺失, 除了与高等教育扩招引发的生源质量有所下降有关, 其根本原因, 还在于缺乏科学的办学定位。在高等教育的复杂结构系统中, 学校的类型和层次差别很大, 这就要求每一所学校要努力从不同层面去选择确定自己的坐标, 找准自己所在的位置, 即选准自己的办学定位。地方师范院校要对办学进行准确定位, 需要做到知己知彼, 所谓知己, 指的是要对学校的状况特别是现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如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条件、办学潜力、学科专业建设、教学科研等情况, 只有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 才能够科学地决策学校未来的走向;所谓知彼, 指的是要对学校的主要服务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现状有深刻的认识。地方师范院校的主要服务区域应该是立足本城市、面向周边地市或周边省市, 因此, 在办学上必须充分考虑地区的特点和发展需要尤其是地区基础教育的特点及发展需要, 为地方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2]。

近年来,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 地方师范院校的办学定位有水涨船高的趋势, 工作重心不是放在核心的教师教育上, 而是盲目追求非师范专业和学校向综合类转型的学科建设, 在条件尚不具备的前提下, 仓促建设了许多非师范专业, 这些专业的先天性基础弱势, 必然会给进入这些专业学习的学生质量和将来的就业走向带来不利影响;同时, 对教师教育研究重视程度不够, 在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上均被边缘化, 对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教师预备队伍缺乏明显的举措, 导致两手抓, 两手都不够硬;再者,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把精力用在鼓励和组织学生“考研”上, 追求“考研率”, 这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 但考取研究生的学生毕竟只是少数, 很显然这也是中小学应试教育在高校的一种“翻版”[3], 绝大部分充当绿叶的学生缺乏充分的就业技能准备。

二、地方师范院校突出师范特色, 培养优秀师资的策略

(一) 加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营造教师教育的文化氛围

教师教育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 良好的教师教育文化氛围是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增强教师意识、培养教师素质的重要资源。大学生职业意识和道德的形成更多地依赖于隐性课程 (校园文化活动) 和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 如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开展三笔字书法作品展、普通话演讲比赛、多媒体课件大赛、教学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营造浓郁的师范校园文化氛围, 让学生在这种文化熏陶中自觉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教师意识和职业技能。同时, 学为人师, 行为师范, 教师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召学生, 精心备好上好每一节课, 为学生塑造良好的榜样形象, 寓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于教学内容之中, 于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激发学生的从教热情, 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

(二) 注重教师专业化, 构建合理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教师教育要致力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突出师范特色、提高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及课程建设是关键。不同的服务对师资素质的要求有所不同, 城市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发展基础比较好, 往往对师范生的学历层次、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能力要求较高;区域核心城市之外的中小城市以及农村乡镇的学校, 办学条件和发展基础相对较差, 往往较注重学生的教学基本功和敬业精神。地方师范院校在两者兼顾的同时, 在课程体系上应该有所侧重:调整课程结构, 以教师专业化为主线, 以学术性和师范性相统一、突出师范性为原则, 注重文理渗透, 建立具有现代教师教育特征的课程体系。课程的设计, 应该具有针对性, 循序渐进地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一年级应以培养学生教学基本功为主, 开设书法、普通话、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基础教育课程,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普通话水平、文字书写水平以及先进教学手段的使用能力, 使自己培养的学生在社会活动中具有优势;二年级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 培养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运用科学的教育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在大学低年级, 开展通识教育, 注重文理渗透, 扩展学生知识视野, 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三年级开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学科教学法等课程, 让学生了解中小学教育动态, 熟悉中小学学科内容, 进行校内模拟实习, 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四年级进行扎扎实实的教育实习[4]。在整个教育过程中, 注重开展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方面的培训, 既让学生拥有自我心理调适的意识和能力, 增强心理适应性, 又能承担一定的心理辅导工作。同时, 采取必修和选修、专题讲座和研讨等多种形式, 增大教育类课程的比重,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以适应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要求。

(三) 改革传统教育模式, 加大实践性教学的力度

教育需要理论指导, 还需要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 应把实践教学渗透于大学教育的不同阶段, 可采取一二年级见习、三年级见习加校内模拟实习、四年级实习的方式, 同时增加教育实习时间, 加大对实习的指导力度, 真正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让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深入中小学教学一线, 把所学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 在实践中发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再带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让大学的学习更具方向性和目的性, 让学生在完成大学阶段学业的同时, 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 知晓当今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 具备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

总之, 在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 地方师范院校要谋求生存和发展, 必须明确办学定位、突出师范特色, 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的师资。

参考文献

[1]李思源.突出师范特色加强教师技能训练[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2) :75-76.

[2]寇冬泉.地方师范院校办学特色的思考[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2004, (2) :88-91.

[3]姜德照, 常勤德.地方师范类院校学生就业形势与策略选择[J].理工高教研究, 2004, (4) :72-73.

突出特色?分类培养 篇5

专业英语 (specialized English) , 也称科技英语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一般指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科学著作、论文、教科书、科技报告和学术演讲中使用的英语。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三强曾指出, 科技英语已经成为现代英语中的一个新领域, 是学术交流、学术成果发表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1,2]。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科技英语越来越受到科技界和语言学界的共同关注, 我国高校在各专业普遍开设专业英语 (科技英语) 课程[3,4]。生物学一级学科涉及生物工程 (bioengineering) 、生物技术 (biotechnology) 等专业, 这些专业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以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为基础, 生产大量有益生物代谢产物或发挥生物生理功能;这些专业涉及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的理论, 结合化工、机械、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工程技术, 是发展飞速、多学科并融的新兴科学[5]。因此我国百余所高校设有生物相关专业的同时, 几乎全部开设专业英语课程, 目的是使学生在夯实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 兼具相关专业英语知识, 为学生在生物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与国际水平接轨奠定基础。

目前高校生物学专业英语教学内容和模式相对单一, 主要表现在:先读课文、再讲生词、最后逐句翻译的教学步骤, 不能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单纯的英文版生物专业内容, 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现有的教材滞后于生物学发展动态, 学生难于将课堂内容与学科前沿联系起来[6]。笔者从事高校生物学专业英语教学近十年, 具有丰富的一线课堂教学经验。在深入体会并系统总结自身教学实践经历, 并参考其他高校相关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 笔者就生物学专业英语课程提出培养英语能力和突出专业特色两点改革措施, 以期全面提高生物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运用能力, 并为生物学相关学科专业英语教学内容的拓展和效果的提升提供借鉴。

二、立足英语能力培养, 联系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

1. 紧贴大学阶段相关英语考级考试。

专业英语学习的本质仍然是英语学习, 英语的重要性在大学阶段不言而喻。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研究生入学考试中, 科技英语范畴的内容比例日益提高。生物学具有知识更新速度快、新技术新方法出现频率高以及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深入的特点, 生物学相关的英文素材在各级各类英语考试中频繁出现[7]。我们在日常的生物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中, 引入各种英语考试真题中的生物学相关内容,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实战感。这一做法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专业英语知识不仅可以在专业领域有所应用, 更有助于整个大学阶段英语考级考试成绩的提高, 使他们感到学得有的放矢, 学有所用。

2. 推荐生物相关影视剧作品。

在教育学中有句名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众多的影视剧作品就像英文学习的游乐场, 学生置身其中, 不知不觉中便能识记很多英文知识。我们选取涉及生物学知识的影视剧, 在课堂上推荐给学生。如美国青春励志电影《阿基拉与拼字比赛》 (Akeelah and the Bee) , 讲述的是黑人小女孩阿基拉如何学习单词并获得全国拼词大赛冠军的故事。影片中介绍了如何拆解、背诵英文单词的方法, 其中不乏黄变病 (xanthosis) 、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i) 这样的生物学单词。这部影片不仅消除了学生背诵单词中的枯燥感, 主人公踏实、勤奋的学习态度也带给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此外, 众多犯罪题材美剧中法医鉴定及现场勘查中也涉及生物学知识。如美剧“犯罪现场调查”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中, 罪证实验室 (crime lab) 工作中常出现如液相色谱 (liquid chromatography) 、质谱 (mass chromatography) 等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检测仪器, 以及苏木精-伊红染色 ( (h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 、DNA测序 (DNA sequencing) 等蛋白质及核酸检测技术。观赏这些影视剧作品, 在锻炼学生英语听力的同时, 也帮助他们了解这些专业词汇的使用方法及语境。

三、突出生物专业特色, 结合生物学发展史和实践教学

1. 融入自然科学领域名人名言。

生物学是一门起源并发展于西方的现代自然科学, 生物学相关学科是融合了化学、物理、计算机等基础科学的新兴技术。在这一领域中, 众多伟大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们的经历和话语对学生的学习实践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例如在第一次课上, 我们会以马克思的“A foreign language is a weapon in the struggle of life”鼓舞学生励志学好英语, 应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又如在讲到微生物发酵这部分内容时, 我们引入微生物学奠基人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Chance favors only prepared minds”。这些内容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实现了智育与德育并重的教学效果。

2. 延伸生物学实践教学。

生物学中的很多专业如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都属于工科专业,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专业英语课堂上, 我们除了以模块形式介绍基础理论的英语知识外, 还注重与实践教学的接轨。我们开设实验器皿 (如烧杯、三角瓶、试管等) 、仪器设备 (如离心机、PCR仪、发酵罐等) 、方法技术 (无菌操作技术、分离纯化技术、蛋白质测定技术) 等专题, 集中系统地讲解生物学专业实验和实践环节中涉及专业词汇的用法。这一做法拓宽了生物学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 将课堂教学延伸到了实验实践环节, 符合学科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教学实践表明, 学生在进入实验室研究阶段及走上职业道路后, 学生在专业英语课堂上所学的这部分知识对于查阅英文科技文献、撰写英文科技论文有很大帮助。出国深造以及在涉外企业中学习工作的学生更是受益匪浅, 他们能够迅速融入所处环境, 用专业英语知识开展科学研究和实操工作。

摘要:专业英语是我国高校生物学相关专业普遍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本文就该课程提出两点改革措施, 一是立足英语能力培养, 联系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 包括紧贴大学阶段相关英语考级考试和推荐生物相关影视剧作品;二是突出生物专业特色, 结合生物学发展史和实践教学, 包括融入自然科学领域名人名言和延伸生物学实践教学。

关键词:生物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刘进平, 庄南生, 王英, 唐燕琼, 许云, 黄小龙.“以应用为中心”的生物类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 2013, (6) .

[2]张淑红.地方院校生物专业英语教学体会[J].读与写, 2013, (1) .

[3]孙圣勇.专业英语翻译知识结构的三位一体说[J].外语学刊, 2007, (2) .

[4]费小雯, 蔡望伟.生物类专业英语实践性教学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2) .

[5]范健.生物专业英语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探讨[J].科教文汇, 2012, (1) .

[6]郝大程.重在创造力培养的生物技术专业英语教学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 2008, (6) .

上一篇: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研究下一篇:实时磁盘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