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型人才培养模式(通用12篇)
特色型人才培养模式 篇1
摘要:随着MBA教育专业细分化趋势和国内MBA教育竞争日趋激烈, 行业特色型院校MBA教育应充分运用差异化战略创造竞争优势, 凭借自身学科和专业特色建立独特的MBA培养模式, 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北京物资学院为例, 对其MBA教育培养模式现状进行介绍, 指出存在问题, 并分析了MBA教育发展趋势以及北京物资学院MBA所面临的机遇和形势, 最后提出创建特色型MBA培养模式应采取的措施和手段。
关键词:特色型MBA,培养模式,北京物资学院
目前, 我国绝大多数院校商学院在MBA培养上模仿美国的办学模式, 通过大量案例教学进行培养, 培养模式雷同化。因此, 学校品牌成了衡量MBA教育实力的主要指标, 在近年来生源持续减少的情况下, 北京地区MBA培养院校竞争日趋激烈, 规模和品牌实力较弱的特色型院校处于劣势地位。为此, 特色型院校需要扬长避短, 采取差异化战略, 在特色化办学上大胆探索, 形成竞争优势, 这样才能外部避免威胁, 实现可持续发展。北京物资学院是一所以物流和流通学科为特色的行业特色型院校, MBA教育办学时间短, MBA培养特色尚未形成。尽管现有研究可以为北京物资学院发展特色MBA教育提供较多的借鉴, 但是由于院校品牌差异、立足行业基础不一以及学科特色不同, 北京物资学院更需要结合自身特色来探索MBA培养方式创新问题。
一、北京物资学院MBA发展现状和MBA培养存在问题分析
1. 北京物资学院MBA发展现状。北京物资学院MBA项目于2010年获得专业学位授权, 2011年开始招生, 至今已有5年的办学历程。目前北京物资学院MBA项目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已经初步形成特色较为鲜明的MBA教育培养模式。MBA项目培养目标定位为物流和流通领域的企业培养中高层的实战型管理人才。在培养方案上重视课程教学、实践教学、能力培养。课程设置上, 重视基础课, 在MBA核心课程之外的专业方向课的设置方面, 推出专业模块课程, 突出学科专业特色, 拓宽基础知识范围。在MBA的师资力量建设方面, 已经形成一只较为稳定的具有一定经验的教师队伍;MBA课堂教学形成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并重, 侧重管理问题的识别、分析和提供解决方案等实战能力的培养。在论文写作环节, 引导学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 侧重实践问题的理性分析并提供解决方案。
2. 北京物资学院MBA培养存在问题分析。北京物资学院MBA培养模式主要借鉴北京地区兄弟院校MAB办学经验, 并结合自己特点进行适当调整而形成。MBA培养体系与多数院校同质化, 特色并不明显。目前, MBA培养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①MBA师资力量主要以校内教师为主, 校外教师为辅助力量。②授课方式偏重于理论知识传授, 管理实践与能力培养方面的内容少。③在学生培养方面, 基本上沿袭传统教学的大班授课, 规模化培养的方式, 抹杀了MBA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课堂教学虽然按照要求使用案例教学, 自编案例少, 所用案例来源多样, 能够体现物流与物流的案例库没有形成。④由于目前国内各高校MBA教学均高度重视技能培养, 忽视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教育, 导致MBA学生人格培养方面的缺失, 不符合培养德才兼备的管理人才的目标。
二、MBA教育的发展趋势与物资学院MBA项目的优势和机遇
1.当前MBA教育的发展趋势分析。①MBA教育的专业细分化趋势, MBA教育专业化的细分化趋势日益明显, 以美国为例, MBA的培养模式基本上分为三大流派:A:综合型MBA, 为企业或其他组织培养中高层的全面管理者, 而不是职能型管理人员, 以哈佛商学院、斯坦福商学院等为代表;B:专业型MBA, 以芝加哥大学管理学院和斯隆商学院等为代表的为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培养专业管理人员;C:介于两者之间的MBA, 多数美国管理院校均属于这种培养模式。我国的MBA教育也正在向这一方向发展, 如上海交大已开始按专业进行细分, 并把MBA的培养类型细分为如国际MBA、技术MBA、金融MBA, 正酝酿推出的还有医药管理MBA和农业MBA等。东北大学培养技术型MBA, 培养的目标是使这些技术人员成为能够适应当前这个快速变化技术环境的管理者。②MBA教育的特色化发展趋势, 竞争战略表明, 寻求差异化是实现提高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鉴于目前MBA教育同质化办学和激烈的竞争, 各MBA培养院校纷纷开始围绕自身特色探讨新型的培养模式, 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对于服务于特殊行业的院校来说, 立足自身行业背景, 体现MBA教育特色尤为重要。在北京地区, 中国政法大学立足于自身学校的法学优势, 提出“法商”培育理念;第二外国语学院围绕旅游特色和外语特色打造MBA培养模式。③MBA教育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培养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科技进步, 社会对MBA教育提出更高要求, 分层次、分行业的多样化MBA开始出现并日益发展, 如EMBA教育、MTA教育等。在培养方式上, 按照学生个人发展需求开始出现多样化和个性化培养趋势。如课堂教学法上, 美国MBA教育普遍都很强调“做中学”的教育哲学, 哈佛大学商学院在努力把案例法继续做得精益求精, 沃顿商学院主推团队学习法。而欧洲的商学院则在教学法的问题上赋予教师更多的自由, 让教师自主决定使用自己所擅长的教学法。国内的一些院校也在MBA学制、教学方法、项目类别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④MBA教育的社会伦理学价值的凸显, MBA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解决现实问题, 其终极目的是为了推动社会发展, 因此伦理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必不可少。今天, 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提出的挑战促使重新思考商学院考虑管理教育的目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企业与社会利益保持一致并同步发展, 企业管理者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这需要在MBA教育中加强人文教育, 特别是领导力和社会责任教育。随着MBA教育发展, 原来单纯以技能培训为主的培养模式将难以为继, 以塑造管理者品质的人文教育将成为MBA教育的另一支重要利器。
2.北京物资学院开展特色MBA教育的优势和机遇分析。近年来, 社会经济对行业性、专业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传统的综合性MBA项目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基于专业细分的MBA比泛化的MBA更有竞争力。特色MBA强化了专业知识, 针对性强, 有利于培养中高层的管理者, 既吻合学员的年龄特点, 又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结构的需求。①行业声誉, 北京物资学院自建校以来, 一直致力于为物流和流通领域培养各种专业人才, 经过30多年的发展, 形成了以物流管理、物流工程、供应链管理、采购管理、期货证券、财务管理等优势专业为核心学科群, 物流及相关学科在学术界和产业界均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②地域优势, 北京物资学院地处通州区, 是北京地区唯一毗邻天津和河北的区县, 处于京津冀的核心地带, 区位优势优越。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 北京物资学院MBA可利用区域优势为毗邻北京的河北、天津地区物流与流通领域提供优质的专业MBA教育。③时代发展机遇, 信息革命促进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物流业迎来大规模发展的机遇, 物流管理人才需求较大。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势必推动物流与流通行业的巨大发展, 需要物流人才保障。在京津冀一体化实施进程中, 物流业作为先导性、基础性产业, 势必优先发展, 人才缺口极大。此外, 北京市政府东迁带来城市功能与布局调整的重大变化, 随着运河CBD的建设, 以及通州工商业的发展, 均需要高层次的管理人才。
三、北京物资学院MBA教育发展思路及建议
1.鼓励管理创新。招生是人才培养的首要环节, 因此要加大招生管理方面的创新力度。针对现状北京地区生源竞争激烈的状况, 在北京地区巩固现有招生局面的同时, 借助京津冀一体化建设良机, 进一步向河北和天津区域延伸, 打地域牌, 扩大招生渠道。另外, 利用学校在物流与流通行业内的优势地位, 与企业进行人才培养合作实行定向培养。
2.人才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准绳。MBA项目是为社会提供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 故在人才培养上应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准绳, 培养方式应以动态发展为主。培养单位应保持与企业界的动态联系, 了解其对MBA人才需求状况。此外, 在MBA人才培养定位上, MBA培养院校应摒弃目前以仅仅注重能力培训的教育模式, 还要加强MBA人才的社会责任、企业伦理和管理使命方面的人文教育, 为社会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有领导力的工商企业管理者。
3.建立强大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和校外各种资源, 一方面加大力度培养校内优秀的教师队伍, 另一方面要加大校外优秀导师的引入, 强化企业家进课堂的力度, 依托院校联盟共享优秀MBA导师, 通过对外交流合作, 引进校外优质教师资源, 组建一支强大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校内外教师队伍。
4.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鼓励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手段, 提高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同时, 加强案例库建设, 鼓励教师编写高质量案例, 突出物流与流通特色, 并在实际教学当中实施并进一步提高。此外, 鼓励教师在教学手段方面的创新做法, 对于效果好的做法予以推广。
5.联合办学。在知识爆炸和社会专业分工细化的经济发展趋势下, MBA教育需要走出关门办学的传统模式, MBA培养院校需要进行联合办学, 优势互补, 共同承担起为社会培养实战人才的任务。学校应开展MBA国际化办学, 与国外合作院校开展MBA联合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佚名.MBA的专业化细分是大势所趋[J].科技创业, 2002, (08) :102-108.
[2]李锋亮, 等.欧美MBA培养模式发展趋势与启示[J].大学教育科学, 2015, (3) :109.
[3]刘小畅.全日制MBA培养模式的出路与方向简述[J].内蒙古教育 (职教版) , 2014, (5) :76.
特色型人才培养模式 篇2
刘宁芳,倪锋,詹凯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摘要:以创业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方法结构和思维结构为主线,结合实际,从创意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建设、教学管理、实践教学、教学改革等方面探讨了创意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现的途径。
我国创意产业迅速崛起,并得到国家高度重视与积极支持。大力发展创意产业是中国进行产业结构升级,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必然选择。然而我国的创意产业发展却面临着人才匮乏的窘境,这与我国每年庞大的大学毕业生数量极不适应,暴露出当前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诸多问题。通过对创意产业相关学科专业(艺术设计、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广告、传媒、计算机、音体美和文史哲等等)教育现状的调研,发现我们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意、创新精神,既使有创意也不会商业化,缺少创业知识和技能。这是制约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究其原因,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传统的教育体制的负面影响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制约和压抑不容忽视,在高校开展创意创业教育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高校人才的培养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框架,竭力在传统教育模式基础上,探索将传统专业与创新创业实现交叉与耦合的新模式,以满足时代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要求,适应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规格变化的需要,成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然而,如何培养创意创业型人才,已成为当前高教研究的一个焦点。为此,我们探讨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教学组织形式等多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构建创意创业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创意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
创意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捉创意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或服务,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创意创业是指源自个人创造力、技巧及才华,从创意中寻求效益的创业思路的个体经济活动。创业的本质是创新,是变革,意味着“创造性破坏”,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以取代旧的生产函数;其次意味着探寻机会和承担风险,比如探寻和发现未被满足的或者新出现的顾客需求,并且承担经营风险并创造性地整合资源为社会创造某种有价值的新事物。创意是一个单独的行为,然后你要把它加之于产业化的话,这是一个创造性地把创意付诸于经济价值的活动。创意产业是创意和商品生产的结合,仅仅发挥创新思维还不够,创意并不是产品,任何奇思异想都可以接受,但必须能转化成切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这才是创意创业的根本。因此,创意创业型人才他们的工作是创造新观念、新技术和(或)新的创造性内容。然后把它加之于产业化,创造性地把创意付诸于经济价值的活动。
创意创业型人才培养是以创意产业领域对创业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注重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培养的学生成为创意产业的积极推动者和实践者,在创意产业活动中个性突出、特色鲜明的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的人才。创意创业型人才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学习的习惯,善于创意设计、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发现、提出问题,成就动机高、具有坚忍不拨的意志,个性鲜明、有独到的思维方式,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有专业的技能和实际的动手能力,更有创造的灵感和突破陈规的锐气。
在培养目标上:培养的是适应21世纪创意经济发展需要,具备专业背景又通晓经济、管理知识,具有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品格、开拓、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和现代市场视野的创意产业领域的高综合素质复合型创业人才。
在知识的构建上:搭建可塑性的知识框架,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要求较高,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系统和科学性,强调以通识为基础的深厚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和较强的科学艺术创造能力;同时以构建学生掌握职业岗位技能和技术的操作性要求的知识,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职业技能、专深的岗位业务知识、较强的技术、艺术再现能力。在素质和能力培养上:重视的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同时要为学生构建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艺术开发的能力,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技术型创造力、艺术型创造力、商业型创造力。
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方式上: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基础
上,重视技术应用能力和艺术开发的能力的培养,重视实践教学,以多渠道的实践教学为基础和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意应用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职业(或专业)范围内实现自主创业的思想。要建立有利于培养创意创业型人才的学校管理运行机制,同时要营造民主信任和竞争合作的创造性群体气氛。
二、实现创意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针对创意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创新实验室、创意工作室、创意创业实践基地”为支撑,以创意创业实验班为教学组织形式,实施“两个阶段”(素质形成、知识拓展、能力提升阶段,创意创新创业教育阶段)、“三个层次”(通识教育层次、专业教育层次和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层次)的培养方案。在创意创新创业实践层次,采取“学生团队+指导教师”的模式,认真进行课程设置及课程体系的优化。坚持专业教育与创意创业教育并重的原则,构建专业教育基础上的创意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创意创业实验班的形式组织教学
“创意创业实验班”将从创意产业相关专业选拨优秀学生,以掌握整体优化的知识结构为基础,更加注重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意创新能力,以及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创新素质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建立起可适应终身教育及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意创业教育三种教育类别等15个课程模块组成。通识教育包括高等普通教育7种模块化课程。专业教育包括4种模块化课程。创意创业教育包括4种模块化课程。其中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模块化课程在本专业班学习,创意创业教育模块化课程在“创意创业实验班”学习。
“创意创业实验班”培养方式有如下特点:
1.实施小班教学。实验班创意创业课坚持小班教学,每个班培养规模控制在40-50人。选聘高水平师资授课,并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鼓励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学校每年在教改项目中专门为跨学科创业人才培养设置2-3个教改项目。
2.实施“通识教育+跨学科(创业)培养”模式。构建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与大类教育,高年级实施宽口径专业教育和跨学科创意创业教育的新模式。一年级学生实施通识课程和基础课程教育,以知识、素质和能力培养夯实基础,实验班学生从本科二年级起强化跨学科创业素质和创业教育的应用能力培养。
3.实施新方法培养。通过问题式教学开启学生思维;通过探究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通过独立阅读、集体讨论和编写创业计划等环节,鼓励学生随时提问,产生自己的观点,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研究方式地自主学习。
4.实行专业导师制。进入二年级下期后,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特长通过双向选择确定创意创业学习指导导师,创意创业导师负责提升学生对学科专业方向、个人学业规划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并指导学生开展创意创业活动的专业能力训练。学校为实验班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参加创意创业竞赛和课外科技活动,创意创新活动、创业实践,所有学生三年级开始可以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等科研活动。
5.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构建有创意创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实验班人才培养方案,开设高水平的实践(实验、实务、实习)性课程。选派学生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企业进行短期实习、参赛和访学等活动。加强校企合作,聘请实务界知名专家担任实验班客座教授,讲授企业实务发展前沿。
6.推行双学位制。实验班按专业学科和创意创业学双学位教育设置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在规定修学年限内(标准为4年,最长不超过6年)修满相应学分,符合培养方案要求的实验班学生授予本专业学科和创意创业学双学士学位。
7.建立本硕连读制。学校对实验班学生免试推荐研究生给予政策倾斜,在符合有关规定的条件下,每年在免试推荐研究生指标分配中按照一定比例给予实验班学生以政策倾斜。
8、发展国际合作培养制。加强与国外知名大学合作,实施跨学校、国际化的“2+2”、“2+1+1”等交流及联合培养项目,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授课、开设专题讲座和举办学术报告。
(二)建立学研产相结合的培养机制
教育、研究、生产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的培养机制,是以创意经济发展的需求为纽带,通过组织结构性的安排、制度性的设计等机制,三种力量交叉影响,最终形成相互依存的互动的学研产相结合的培养机制。学研产合作教育就是充
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有效的培养机制。创意创业型人才主要侧重于应用,学研产合作把传承知识、创新知识和应用知识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是提高培养应用型人才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是组建产学研指导委会员会,协调在学研产相结合的培养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一般包括研究开发内容、人才培养数量与规格、课程设置、经费管理、人员互派等。三方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以学科链对接产业链,就科研、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等创意创业型人才培养领域展开广泛深入的合作。
二是开放办学,请进来、走出去。教学活动在企业与高校交替进行,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应用为目的,双方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其基本做法是:学生在完成一定的专业学习后,被安排到与所学专业有关的合作公司、企业等进行创意产品开发工作,学生可以在与本专业有关的用人单位实习工作中获得实际工作经验,为毕业后创业奠定了基础;用人单位可以发现优秀学生,并在实际工作中考核、录用未来员工,减少了为职员支付的培训费用,有机会雇佣随时可得的临时工作人员,用年轻的技术人才充实企业的发展未来;高校则可以通过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了解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不断改进人才培养策略,吸引优秀生源,提高学校知名度,增加办学资源,扩大办学规模和效益。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一方面聘请企业或研究院所的专家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引进生产一线能工巧匠充实实验实训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鼓励学校教师到企业或研究院所合作开发创意产品和承担研究项目。高校师资有了产学研结合的环境,可以及时将最新的原创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段引进课堂,教书育人更切合市场需要;学生有了更多的实践和聆听智慧的机会;也便于为创意产业的发展储备新生力量。
三是依托产学研合作,建设创新实验室、创意工作室、创意创业实践基地。“艺术教育与实践的结合,把‘教室’改为‘车间’的创举”,在工业发达国家艺术设计教育早已成为定论。但是恰恰是这一点,成为我国艺术教育的薄弱环节。
烹饪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篇3
关键词 烹饪特色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思路
特色专业是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特色专业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势。
一、我国烹饪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通常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目前我国烹饪特色专业建设中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定位狭窄,缺乏特色的问题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大学理念和大学制度的基本要求。在知识社会中,全面发展的人必然是一种“复合型”人才。目前,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然而,有的职业院校烹饪专业教师把技术训练当做了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甚至是全部,陷入了唯技术的泥潭,成了技术至上主义者。这种倾向导致烹饪专业培养目标狭窄,以技术替代了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其结果是限制了大学生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和开拓创新能力的获得和提高,影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采取的是大众化、宽泛性的教学模式,致使人才特色不突出,专攻方向不明确。最终出现的结果是学校所教的知识学生用不到,学生要用到的知识则需要通过自学或在用人单位培训中才能获得。致使培养的学生与行业、企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二)课程设置方案存在高度统一,陈旧呆板的问题
目前我国烹饪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统一性作为基本的价值前提,这种模式有一个基本假设:同一个学习水平上的所有的人,其发展程度、能力、风格等都是大致一样的。根据这一假设规定了高度统一性的培养方案、课程计划、学习要求等,缺乏个性和特色,没有留给学生充分地进行自主选择的余地。这种高度统一的课程设置束缚了学生的眼界,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大多数职业院校烹饪专业课程设置过于陈旧呆板,没有积极吸收行业前沿的知识,没有注意及时调整专业所需的课程知识(如心理健康知识),向专业有利的方向倾斜。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烹饪专业人才走出国门就业,目前职业院校的烹饪专业缺乏相关的国际交流、交往内容的课程设置。
(三)教学方法与模式存在刻板单调的问题
长期以来,职业院校烹饪专业在教学方法与模式的选择、设计与安排上,过多地考虑学校条件和教育者自身的因素,忽视学生本身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教学方法上采取“一刀切”的做法,抹杀了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采用注入式的知识教育,学生难以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因此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具有刻板、单调、以教师为中心的特征。近年来,虽然烹饪专业在教学方法与模式上表面看发生了变化,但其内并未发生实质变化。比如在教学方法上虽然打破了传统的“满堂灌”讲授法的课堂格局,出现了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但非讲授式的课堂仍旧极少出现积极、主动、和谐的师生互动氛围,并未产生明显的教学成效。
(四)师资力量存在教师的行业实际工作能力不能满足教学要求的问题
烹饪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所以作为烹饪专业的教师,起码是部分教师,应该具有行业实际工作经验或能力,熟悉行业实际工作状况,这样的教学才有针对性,教学与实际才不至于脱节。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烹饪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形式化,年轻教师理论知识较强,但专业实操技能较弱,而老教师实操经验丰富,却对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手段了解较少。这表明职业院校烹饪专业部分教师与现代社会需求的综合素质高、操作技能强的教师有一定距离,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
二、烹饪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
(一)专业培养目标需重新定位,突出特色
烹饪特色专业建设首先应该符合本专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满足本专业规范的一般要求,构建起基础扎实、方向明确的知识体系架构,为学生的就业、深造、终身的自主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职业院校烹饪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餐饮业第一线培养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烹饪特色专业建设还要突出人才培养特色。要以就业为导向,对人才的需求状况、餐饮业的发展动态、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岗位变动情况进行调研,充分考虑餐饮行业的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强化特色专业的不可替代性。科学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
(二)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
针对烹饪专业教学内容与其行业工作实际脱节,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不足的矛盾,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之一。
烹饪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应以“双师型”教师职业能力的塑造为主线,培养学生形成由职业基本素质、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教育教学能力融合而成的“职业综合能力”。在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时要处理好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等方面的关系。要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在课内和课外整个教育过程中,充分重视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培养,采用多种形式加强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教育。
(三)改进教学方式,注重能力培养
烹饪专业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行业对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重视教学方式的探索和创新,注重通过生动、有效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通过培训交流和教学研讨活动,全面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同时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坚持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结合,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真正转变以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过程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也要通过教学研究、学术研究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适应教学方式的更新。
要积极探索餐饮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教师要重视教学过程,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探索性作业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和实习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或模拟教学的方式。要重视每个学生多样化能力的开发。通过第二课堂、课外科技活动、学生社团、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等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贴近工作实际
实践教学是推动理论教学、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手段。烹饪专业的实践教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针对目前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与行业实际工作有偏差的矛盾,需要提高实践课质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在学生掌握基本功的基础上,专业课教师可在理论课上借助视频讲解实验所需原材料的标准,强调实验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及重点、难点,让学生主动参与原材料的选择、购买,按小组独立完成实操内容。其次,加强实践类课程建设,要贴近餐饮行业工作实际,建立与课堂设置、行业特色相适应的新的实践课程体系。要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这是落实“产学研”合作模式、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的有效途径。再次,要选择比较优秀的合作单位,与其签订有利于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实习合同。加强教师对学生实习过程的指导。完善学生校外实习的评价方式。最终实现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优化教师结构,提升教师能力
随着餐饮业对人才要求的提升,师资队伍自身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现代餐饮业要求烹饪专业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针对目前存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形式化、教师结构不够合理、缺乏餐饮行业工作经验的问题,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引进、培训双管齐下,尽快弥补其不足。
特色型人才培养模式 篇4
1 培养目标:“医工结合型”眼视光技术人才 (培养方案见图1)
2 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双重管理模式 (见图2)
3 培养措施
3.1 建立校企合作制度及长效管理机制
我校为上海第一所开设眼视光技术专业的医药类学校, 眼视光技术系创建至今已10年。现今, 我们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 与医院眼科及上海市眼镜行业协会签定“教学合作协议书”, 成立眼视光专业专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成员有: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常委、上海眼科学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上海视光学会委员, 上海眼镜职业培训中心专家, 医院眼科博导、主任医师, 眼镜行业高级验光技师等。委员会任务是:负责指导教学, 提出教改意见, 紧跟行业变化更新教学内容, 积极开展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 进行基于企业真实工作任务的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 以体现工学结合原则。
3.2 校企共建专、兼职“双师型”优秀教学团队
培养学生的关键是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我们坚持工学结合原则, 聘请一线临床医师和验光技师作为兼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具有深厚的企业文化底蕴、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 他们在教学中会以企业培训员工的方式指导学生, 让学生在校就能接受良好的企业文化及职业素质训练。此外, 选派专职教师到眼镜企业及临床眼科进修, 以提高专职教师“双师型”素养。
目前专、兼职“双师型”优秀教学团队成员共22人 (专职11人、兼职11人) , 专职/兼职教师比例为1∶1, 有效优化了“双师”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及职业资格结构。教师整体素质高, 教学及临床实践经验丰富, 这为培养“医工结合型”眼视光技术特色人才奠定了基础。
3.3 校企共建教学做一体化课程体系
贯彻理论够用为宜、加强实践教学原则, 结合企业需求, 校企共同拟定教学做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 改变“三段式”教学模式, 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根据企业真实工作任务需要, 校企共同修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加强实践教学, 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从1∶1.2提高到1∶3。校内生产性实习所占比例从60%提高到82% (见图3) 。在些基础上我校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
眼科临床与检测课程被评为2008年国家级精品课程, 角膜接触镜验配技术、眼科学基础、眼镜光学3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优质核心课程。
我校与企业共同编写的教材——《眼视光技术实训》, 由卫生类国家级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创新教材推荐出版。该教材开创了国内眼视光技术实训教材的先河, 其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 可作为眼视光技术专业高职/高专/本科实验实训教材, 也可作为眼镜行业验光师培训教材, 还可作为眼视光专业在职验光/配镜人员的自学用书。
此外, 我校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 与企业共同编写基于企业真实工作任务的实训教材、教参12本, 并制作出系列实训DV及CAI课件, 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实训教学资源, 显著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3.4 校企共建校内眼视光技术仿真实训中心
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两者缺一不可。将学校与企业有机结合在一起, 内引外联, 是培养“医工结合型”眼视光技术特色人才至关重要的环节。
我校校企共建的眼视光技术仿真实训中心, 按国家职业标准设置, 模拟行业真实工作环境,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技术, 建立虚拟医院临床眼科及眼镜公司的仿真教学环境, 可虚拟工作项目等。该中心总面积700平方米, 包括仿真验配一体化中心、多功能示教室和5个仿真实训室。并配备国际先进的仪器及多媒体设备, 实行全程智能化电脑管理, 资产总值422.25万, 工位数达240个, 可同时容纳8个班的学生进行实训, 可开展120个实训项目。
目前, 该中心为上海市现代眼视光技术公共实训中心及上海眼镜行业培训中心公共实训基地, 实现了资源共享, 成为集教学、培训、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公共实训平台, 发挥了更大的社会服务功能。
3.5 校企共建校外顶岗实习基地
我校建立以三级甲等医院及中外名牌眼镜公司为主的实习基地19个, 并签定“实习协议书”。同时建立以眼科博导、高级验光师等组成的优秀带教教师队伍, 定期召开实习基地负责人及带教教师联系会议。与行业专家共同开发制定《眼视光专业见习、实习计划》《眼视光专业见习、实习大纲》《眼视光专业见习、实习安排》《眼视光专业见习、实习手册》等。
此外, 建立了校企双向顶岗实习管理体系, 学生毕业实习时均持证上岗 (国家高级验光员职业资格证书) , 进行顶岗实习。并实行长效管理机制, 及时解决问题, 显著提高了学生执业能力, 受到实习单位一致好评。
4 培养成果
(1) 实行“双证书”制度, 学生国家职业资格考证合格率为100%, 毕业生就业率为100%。
“双证书”即毕业证书+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参加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职业资格考核, 从原来考一张初级证书增加到现在考5张证书 (眼镜初级、中级、高级验光员, 初级、中级定配工) , 合格率达100%, 为全市同类专业第一名。我校连续5届毕业生均100%获双证书, 受到行业的热烈欢迎, 就业率达100%, 毕业生供不应求。
(2) 学生 (毕业生) 获奖情况。
2006年上海市“眼协杯”验光定配技能大赛中, 我校眼视光毕业生荣获理论、操作双冠军。2007年我校2006级眼视光学生参加美国强生视光学苑培训, 获奖率达50%。
澳大利亚全视线公司、美国强生视力健商贸 (上海) 有限公司、上海嘉艺眼镜公司为我校眼视光系学生设立奖学金。
历届眼视光系毕业生深受企业重用, 其中许多人已成为行业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
5 示范辐射作用
我校“医工结合型”眼视光技术特色人才的培养, 得到社会的一致认可, 使我校处于国内示范、国际知名地位, 从而起到了一定的示范辐射作用。国内各兄弟院校来校参观学习、交流, 国际同行纷纷主动与我们联系, 如国际眼保健教育组织 (ICEE) 、国际隐形眼镜协会 (IACLE) 、美国强生视光学苑、澳大利亚全视线公司等与我校共同举办短期培训班 (获结业证书) , 并为眼视光系学生提供奖学金, 赠送的各类教学资源价值几十万元。
2007年, 我校与上海眼镜行业协会培训中心签订协议, 使我校视光实训中心成为行业培训公共实训平台, 之后我校与外界合作举办了各类培训班。
2008年与国际隐形眼镜教育组织合作, 成功举办临床眼科及视光师培训班 (颁发国际结业证书) ;与美国博士伦公司合作, 成功举办全国眼视光技术骨干培训班;与国际眼保健教育中心合作, 成功举办模拟综合验光仪培训班 (颁发国际结业证书) 。
同年, 我校成功举办了全国高职高专眼视光技术专业暑期骨干师资培训班 (颁发国家教委继续教育学分证书) 。
6 思考与启示
综上所述, 我们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教高[2006]14号) 文件精神, 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 校企合作, 创建了“医工结合型”眼视光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并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取得了显著成效。其目的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 增强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经济社会的功能。
实践中, 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是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当然我们的探索与实践刚刚起步, 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有待于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我们的思考与建议如下。
(1) 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体制, 加强校企合作的内涵建设, 使校企合作更具实质性与可操作性, 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互利双赢, 共谋发展。
(2) 有条件的地区、学校实行“双证书”制度和“订单式”培养。
(3) 有条件的地区、学校通过“招商引资”, 使有资质的企业进校办连锁眼镜店或联营视光中心。
(4) 开设眼视光技术低视力矫正方向专业。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报道, 目前全球盲人和视觉残疾者约2 800万, 中国盲人和视觉残疾者人数约占世界的18%。我国低视力发病率为1%~2%, 低视力人群高达1 200多万人。市场急需眼视光技术低视力矫正专门人才。
(5) 开设眼视光技术儿童斜弱视矫正方向专业。据报道, 目前中国青少年近视发病率高达50%~60%, 在大学阶段达70%~90%, 已占世界近视患者总数的33%, 而由此造成的斜弱视发病率为2%~4%, 斜弱视人群高达3 000多万人。市场急需眼视光技术儿童斜弱视矫正专门人才。
(6) 开设眼视光技术设备维修保养方向专业。目前医院眼视光中心、眼镜公司验光配镜中心、学校眼视光实训中心及社会眼视光培训机构的眼视光仪器设备, 均无专业人员维修保养。仪器设备出现故障, 均须厂家维修人员上门维修, 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教学。市场急需眼视光技术设备维修保养专门人才。
摘要: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培养“医工结合型”眼视光技术特色人才之路, 其创新与特色: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 培养“医工结合型”眼视光技术特色人才;学生具有医科、理工科复合型知识结构, 具有眼镜行业、临床视光复合型技术能力, 学生获得5张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考证合格率达100%;学生持证上岗, 顶岗实习;毕业生实行“双证书”制度 (毕业证书+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 就业率达100%。
特色型人才培养模式 篇5
学习总结与体会
吴世友
(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工程系
330013)
摘要:有幸参加该次课程体系改革专题活动会议,我有一些感触和收获。本文将本次会议的内容做一总结,目的是为我校国家级示范校建设提供建议和参考,为学校更快更好地发展服务。
关键词:建设经验;示范验收;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
2014年6月28~7月1日在云南普洱召开了国家示范职业学校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改革课题——课程体系改革专题活动会议,活动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和百年树人(北京)科学教育有限公司举办,云南普洱市卫生学校协办。在学院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同事们的帮助下,我有幸参加了该会议。
首先,普洱卫生学校的张静副校长介绍了该校中职示范校建设的经验。她谈到有几点困惑和几点觉醒。
几点困惑是:
一、有些事情和材料做得太复杂、太浪费,专家说“最简单的就是最好的”;
二、要有重点地做好几个方面,现在回过来看,示范校建设做的广泛化、复杂化、重复化、浪费化;
三、资金使用未规划好,有的事情做完了钱还没用完,有的钱未用完,事情也没有做好; 四、一定要有好的企业介入,但不能全交给企业。几点觉醒是: 一、一定要有好企业介入,这样才可以助力前行;
二、做好校企合作,最好有政府助力;
三、大胆使用年轻人,年轻人思路清晰和活
跃,可以大大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
其次,国家中职示范校验收评审核心专家、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和震对中职示范校验收指南及质量检测数据填报进行了解读。他指出:
一、示范校建设必须对区域有示范和带动作
用;必须紧扣任务书;他发现第一批示范校资金使用不合理,以后会要求被验收学习出具项目资金审计报告(包括要有资质的机构提供审计电子报告、审计佐证材料等),资金使用必须提供佐证材料,专家只去核对;
二、在校生数、校园面积、实训基地建设、建设成效多用数字、图片(特别是第三方的评价)为佐证材料;
三、典型案例是学校的亮点,要居于学校自
身,要体现为什么要这样做,要体现这样做的成效、创新点以及推广的价值,要有重点突出的案例;
四、示范校建设分析报告要求三千字以上,五千字以下,要求要体现示范建设的成效;
作者简介:吴世友(1967-),男,江西武宁人,教授,现主要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工作。
五、佐证材料的建设有许多技术上的要求,在网站上的材料北京的专家在北京要能打得开(省级评审专家会到学校评审),所有材料都要有证据,专家通过
六、质量检测数据反应示范校建设的动态,要与申报书数据吻合,提升了可以。但在校生数下降,全国都如此,但不能下降太多,因为你是示范校。
再其次是北京师范大学职成所所长、教授、博士、中国职业教育学会理事、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赵志群介绍了职业院校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他谈到:
一、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考虑的问题:
1.教什么?针对教学内容和学习者接受能力的问题;
2.教到什么程度?针对人才培养规格和教学目标的问题;
3.什么时候怎样教?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方式的问题;
4.在哪里用什么教?针对教学资源和媒体的问题;
5.教得怎样?针对教学评价的问题。
二、职业能力发展的逻辑规律:从初学者到专家。
三、职业教育的发展心理学基础:发展性任务理论。
四、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
五、职业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为青年人走入“工作世界”奠定基础,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反映在课程和教学层面就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六、职业教育的学习内容是综合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培养目标是促进本职业领域内的生涯发展;学生参与方式是参与工作过程和生产流程;课程开发
佐证材料核实存在的问题,佐证材料反映了建设的过程,要多用图片、文字说话。
方法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课程模式是学习领域。
七、学习领域的课程模式——综合职业能
力的载体。将综合性的工作任务作为一个整体:学习领域课程。学习领域的典型表现形式是教学项目。学习领域课程需要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环境。
八、课程开发需要科学的方法。典型工作
任务构成职业教育的一个学习领域课程。每个职业(专业)通常有10~20个。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的方法是实践专家研讨会。从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到典型工作任务,再到学习情境。
九、职业教育教师的典型工作任务:
1.科目课程的教学设计、实施和评
价;
2.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 3.一个专业(或培训项目)培养方案的开发;
4.教与学的材料的开发;
5.专业教学环境(包括企业的)设计; 6.校企合作及学校发展项目的计划与实施;
7.学生管理与职业指导; 8.公共关系。
十、教学项目的标准:
1.具有轮廓清晰的工作/学习任务,具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
2.具有完整的工作过程,该工作过程可用于学习特定教学内容;
3.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 作者简介:吴世友(1967-),男,江西武宁人,教授,现主要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工作。
技能结合在一起;
4.课题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商业活动有直接关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5.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
6.学生自己处理在项目中出现的问题; 7.具有一定难度,不仅是对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且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新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 8.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以及工作和学习方法。另外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职教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教材工作委员会主任、高等教育出版社原副总编王军伟介绍了课程改革的前沿。它主要阐述了对“做中教,做中学”的认识和思考:
一、中职生对专业实践感兴趣,对纯理论课程没兴趣。他们排斥概念、原理方面的陈述性知识,所以职业教育要有不同的教学模式。
二、“知识导向”与“行为导向”两种不同的课程模式。“知识导向”适用于高等教育,“行为导向”适用于中、高职教育。技能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的分层次使课程模式多样化。
三、“做中教,做中学”的几点认识:
1.相当部分的技能需要知识指导; 2.项目教学虽好,但要有条件,有局限。比如:实训条件、耗材、小班教学、双师型师资要求等。3.将“做中教,做中学”融入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结构可能更具有推广性,尽量做到知识的讲授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
四、教学资源体系建设:
1.仿真性解决实作;
2.测评系统解决评价体系
3.教学资源要体现立体性、网络性、适时性、资源性,让学生的认知过程从抽象变成形象。
最后,有十所学校派了代表汇报了各自学校示范校建设的成果(其中包括我校材料系沈卓副主任代表我校作的汇报),赵志群专家现场给予了点评和指导。赵志群专家认为各校汇报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课程与职业资格等级证不能完全对
接,考职业资格证与教学不能对等。
二、建立“学习性工作任务”是一亮点,发
达国家实习生不是直接参加工作,而是不断学习,是在接受教育。
三、“校企一体”,企业必在学校,学校可能
缺乏条件,实施难度大。
四、“理实一体化”很好,但与理论与实践
相结合相比,后者更有包容性,“理实一体化”不容易做到。
五、“做中学,学中做,先学后做,先做后
学”差别很大。
六、许多学校都谈到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人
才,专家认为有另外一种理念:为生活培养人,为人发展导向。所有教育都是“立德育人“。职业教育如何体现?
七、所有学校的课程或教材名称都没有体现
职业教育的特点。有些课程定位不明确。
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篇6
关键词:创业型人才;高等教育
人类发展进入到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社会也发生了深刻变革,高等教育办学体系逐渐由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转变,在为高等教育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考验,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已经成为摆在党和政府面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国家提出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决策,倡导以创业促就业,有效缓解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就业压力。高校作为我国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创业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创业型人才培养不仅能够改善当前就业形势,而且还能够有力增强社会经济发展的后劲,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当前我国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领导和大学生对创业型人才培养在认识上存在误区
创业型人才培养,对高等教育而言并不陌生,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等,大学教育中都大力提倡创业型教育,十分注重创业型人才培养。然而,经调查研究发现,我国高校中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大学生自身,在对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理解上存在误区。许多高校领导认为创业型人才培养只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项内容,因此往往未能设置专门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即便是有部分学校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在实际操作中也仅仅是将其作为学生临毕业前的一门选修课,始终未能将其上升到专业高度。从学生自身角度来看,相当一部分数量的学生缺乏对当前就业形势的正确认识,未能对自己准确定位,在思想观念上认为创业是无法找到合适工作的无奈之举,只要在学校学习中能够获得学位证书,就一定能够找到一份较满意的工作,根本无需创业,致使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单纯关注文化课成绩,而忽视创业意识和实践精神的培养。
(二)缺乏完善的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教学体系
创业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的课程,需要以专门课程教学体系为依托。目前,虽然不少高校在选修课程设置里加入了就业指导与就业形势分析等课程,但其内容往往缺乏时代性和针对性,未能准确反映当前我国社会就业形势,在课程教学中偏理论、轻实践现象严重。从理论角度来讲,这些课程仅仅只是对高等教育的一种丰富,而不能称之为创业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而言,创业型人才培养还是一门新兴学科,没有比较成熟的理论成果可以借鉴,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教学资源相对滞后,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创业教育效果。
(三)创业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相对落后
作为创业型人才教育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素质水平对创业型人才培养实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形势下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提倡以创业促就业,创业型人才培养在各高校中逐渐被上升到专业教学高度,但由于其本身是一门综合性与实用性极强的新兴学科,课程体系尚未健全,教学资源也相对薄弱,这就对教师素质水平提出更高要求。高校中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而且还需要有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然而,就目前我国高校整体情况来看,担任创业课程教学的教师多为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和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创业实践经验,课程教学偏理论,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与创业实践教学有待完善。
(四)创业型人才培养环境有待改善
良好的环境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客观条件,也是促进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前提。对大学生而言,概括起来讲,他们所处的环境大致可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类。其中,外部环境指的是社会环境,内部环境指的是家庭环境和校园环境。造成创业型人才培养落后、大学生创业难、不创业的原因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受传统思想观念影响,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未能认识到创业的现实价值,社会缺乏相应的环境与机制,阻碍了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进程。
二、培养创业型人才的重要性
首先,培养创业型人才是当前时代赋予我国高校的光荣使命。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我国高等教育也不断发展变化,在高等教育改革深化的过程中,各高校作为活跃在高等教育事业第一线的重要因子,扮演着教育改革领跑者的角色。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要求、服务社会,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更加关注人才素质与综合应用能力培养。
其次,培养创业型人才是摆脱大学生就业难困境的根本出路。传统的精英式高等教育时代已经结束,高等教育大众化在提升国民文化素质的同时加剧了就业难问题。实践经验证明,创业是促进就业的有效方式,培养创业型人才是摆脱大学生就业难困境的根本出路。
最后,创业教育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基本途径,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相比于以往任何一种教育理念,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在日益复杂的就业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只有创业才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它也是摆脱当前困境的必由之路。
三、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
(一)大学生社团培养模式
大学生社团是我国高校特有的一种组织机构,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推进高校素质教育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在社团活动中模拟创业,通过社团模拟创业活动,训练学生创业能力。具体来讲,模拟创业指的就是对某个项目展开创业的全过程模拟,既包括寻找商机、制定计划,还包括组建创业团队、完成项目融资等。模拟创业是一个动态的完整的实践过程,需要创业团队成员的通力合作,通过社团活动,学生团队协作精神获得培养,创业实践能力也有所提升,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创业全过程,有助于学生创业经验积累,明确未来职业生涯规划。
(二)开展创业竞赛培养模式
在高校内大力开展创业竞赛,激发学生创业热情,提升学生创业实践能力。这种培养模式下的竞赛与一般竞赛不同,它不单单是个人专业知识的比拼,而是在一定的创业实践技术背景下,对学生综合素质应用能力的考察与检验,更加关注竞赛过程与结果的综合性和应用性。新形势下各高校不再是传统的封闭式办学,学生也不再是象牙塔内的姣姣学子,通过校企合作,高校与企业及社会实现互动,创业竞赛的意义也就超出了校园。
(三)互动合作讨论学习培养模式
创业型人才培养应尽可能实现教师、学生、专家之间的互动合作,将互动教学法、合作教学法及讨论教学法引入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加强师生互动,聘请专家对学生进行创业专题讲座,将现实社会中的创业案例引入到授课内容中来,总结创业经验教训,分享创业成功的喜悦,突出讲座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实现在校生与创业专家面对面的交流,在互动和讨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发扬大学精神,营造出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通过互动合作讨论学习,增强学生对创业的理性认识。
四、结语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创业型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中尚未形成较完整的教学体系,随着社会文明不断进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也不断改进完善,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意义与价值是多方面的,我国高校应在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改革,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伟,邹晓东,陈汉聪. 德国创业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慕尼黑工业大学为例[J].高教探索,2011(01).
[2]焦健.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
*本文为佳木斯大学2012年教学重点研究项目——经管类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号:JYWA2012-001)的研究成果。
特色型人才培养模式 篇7
关键词:通信工程,人才培养,特色行业
一、引言
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 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 经济全球化、社会知识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势不可挡,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导致了激烈的人才竞争, 更加加大了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渴求, 社会发展需要应用型创新人才。目前, 我国高校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方面普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陈旧, 教育模式落后, 教育方法呆板, 理论脱离实际, 缺乏社会实践. 由此造成的后果是, 虽然近几年, 培养的本科以上毕业生在数量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而社会急需的能胜任研究、开发、设计、策划等工作并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员, 仍然是目前非常紧缺的专门人才。针对目前国内的这种现象, 结合江西理工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 就如何打造本专业特色, 创新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提供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初步探讨。
二、现状
江西理工大学 (原南方冶金学院) 建校50多年来, 为冶金、矿业等行业培育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传统的冶金、矿业等行业对信息类人才的需求强度越来越大, 特别是通信人才在冶金、矿业等行业尤为紧缺。
江西理工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是在原计算机、电子信息等专业基础上发展而成。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等方面的知识, 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近年来, 本专业大力加强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强化实践教学,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紧密结合国家、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进专业建设,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整个专业的教学过程并没有摆脱传统教育模式, 一方面, 课本偏重基础理论, 缺乏当今电子通信新理论、新技术、新领域应用和创新, 教学比较死板枯燥;另一方面, 教学课程内容与当今电子通信实际应用脱节,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电子通信类课程理解能力受限, 实际应用能力不强。因此, 本专业要想从竞争激烈的通信行业脱颖而出, 必须结合江西理工大学的优势王牌专业 (如冶金、采矿等专业) 走出一条具有冶金特色的通信发展道路。
三、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多年建设, 江西理工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已具备了较好的办学条件, 为打造本专业特色, 形成自身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 培育更多具有自身特色竞争力强的创新性通信人才, 本专业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凝练专业特色, 充分发挥学校王牌专业优势
特色是专业发展的灵魂, 特色的定位是专业建设的关键环节。在专业建设中, 如何利用现有优势资源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 是本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关键点。我校通信工程专业, 目前只是秉承传统电子通信类的教学, 要想从竞争激烈的通信行业脱颖而出, 一定要有自己的专业培养特色。在专业培养方面, 应该充分发挥学校在冶金、矿业等行业的优势, 凝练出具有冶金特色的通信发展之路, 并且在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改革等方面, 都始终围绕这一特色来进行。
2.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加强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强化实践性教学, 系统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逐步增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 在实践性环节选题方面有所侧重, 应该紧密结合工程实际, 可侧重于通信技术在冶金、矿业等行业的应用, 比如, 矿井地下通信系统设计、矿山无线通信网络设计等, 确保学生在学好通信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能结合特定行业加以应用。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与框架, 为体现专业特色, 还需在课程体系建设和教材建设上有所凸现。要按照“知识结构合理”“内容精练”的原则设置必修课;按照“跟踪学科前沿”“掌握先进技术”“体现专业特色”的原则设置选修课。教材则和特色相适应, 根据特色需要, 结合教学实践和经验, 选用或自编高水平有特色教材。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完善教学条件
教学条件改善是提升专业教学质量的物质基础, 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配备数量和质量也是完成培养方案和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本专业要依托“中央与地方共建”财政资金以及学校重点建设资金, 购置一批高档仪器用于教学和科学研究;同时继续加大实验教学软件、硬件实验平台的建设, 达到验证、综合、创新试验一体化,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 设计型与创新型实验相结合, 保证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需要, 进一步改善本专业的教学和科研环境。
4.加强校企合作, 完善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基地的建设需要校企共同努力, 学校应当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建立良好合作关系, 建立特色鲜明、适应现场、功能齐全、适度超前、辐射周边的实习基地, 使在校学生能得到高水平的实训, 走出学校就能上岗。而通信工程专业除了现有的电信等实习企业, 还可以借助学校与冶金、矿业等相关企业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 将通信工程专业的实习部分融入其中, 提高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对冶金、矿业等行业的认知度, 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保障专业发展的根本, 没有优秀的师资队伍就无法建设有竞争力的专业。采取引进、外聘、兼职和自主培养相结合, 进一步壮大学术团队。建设一支学历层次高、学缘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思想稳定、甘于奉献的教师队伍, 构建“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师资队伍体系。强调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研究的同时, 注意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定期选派优秀教师到相关企业学习交流。科研项目上加强与材化、资环等学院的联系,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体现冶金特色。
四、结论
笔者通过对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探索, 提出了通信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新思路和新方法。这些方法的提出, 为新时期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对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实施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 不断改进和深化, 尤其是结合学校优势特色专业, 不断拓宽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应用、实践面, 不断建立行业性强的实习基地, 为培育具有冶金特色的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江.加强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建设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9, (2) .
民办院校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篇8
教育是立国之本。民办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完善独立学院管理和运行机制。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1]因此,民办院校要更好地发展,更好的为地方经济服务,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研究就势在必行了。
1 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诠释
特色是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
人才培养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其朝着预想的方向发展。人才培养模式(models for talents cultivation)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总和[2]。
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一定特色的人才的教育过程的总和。
2 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之间的差异
民办院校虽然在目前发展形势还是很不错的,但是与公办院校之间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学校办学基础、生源、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监控保障体系等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会导致人才培养的差异,具体体现如下:
2.1 办学基础的差异性
办学基础是学院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好的办学基础,就没有好的人才培养环境。也就是办学基础决定了学院的发展。公办院校有着来自国家、政府和社会的各个方面的支持,而民办院校的发展全部是依赖于自身的条件,没有国家、政府及社会的支持,属于自给自足型,这就决定的民办院校要向持续、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就只能依赖于自身,与公办院校的起步上就自然而然的拉开了距离。
2.2 生源的差异性
生源的好坏会反映出学院学生的整体发展水平。公办院校的生源是有一定保障的。国家、社会、企业对公办院校有着很好的评价,这就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形成一种特有的观念,报考院校必然会是公办院校,公办院校招收的学生基本都是一本或者二本线的学生,无论是学生的分数还是素质相对而言也就比较高,从而也就决定了公办院校的生源质量相对是比较高的。民办院校属于一种新生的事物,在人们的心目的地位也就是无可置疑的。其生源基本都是三本生或者专科生,学生的分数和素质相对来说就低一点(当然还是有一少部分学生在这方面表现还是比较好的),民办院校在生源方面就落后于公办院校。
2.3 师资队伍的差异性
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反映了一所院校发展的好坏。公办院校的师资队伍是由来自于本校或其他大学的专家、学者、教授等组成,基本都是自己的专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是随时的,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对学院的发展、人才培养都有着优势。而民办院校的师资队伍是由专职和兼职教师组成,专职教师的数量是有限的,大部分的资深专家、教授、学者都是聘用外校的,这部分教师在完成完自己的教学任务就回自己的学校,对于学生学习等方面的指导时间和地域都会受限制,他们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样会必然影响到学院的发展及人才培养。
2.4 教学设施的差异性
教学设施的好坏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公办院校的教学设施会受到国家、社会、企业等等的大力支持,教学设施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而民办院校的教学设施都是由自己出资配备,会受到学院资源的限制,所购置的教学设施的数量和质量当然也会受限,这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
2.5 监控保障体系的差异性
监控保障体系的完善性是衡量一所院校的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公办院校的监控保障体系是比较完善的,学校有专门的机构来完成此项任务,定期对学校的教育质量进行检查,对出现的问题会根据具体的政策及时解决,并及时做出决策。民办院校的监控保障体系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微弱的,部分院校没有自己独立的监控保障机构,没有专业人员来实施这一策略,所以,对于学校教育质量的检查也就会存在一定的漏洞。
3 构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民办院校无论是起步还是其他的办学基础、生源、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都是落后于公办院校的,所以,在目前的教育大众化和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要想持续、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必然要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重要的改革,也就是培养的人才要有特色性。作者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3.1 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民办院校发展的种种特性决定了其培养的人才是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的需要。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民办院校应该改革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在继续走自己原有的道路,目前所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特色性,突出应用型特点的同时,体现其特色,这样才会满足“就业导向”的需求,也才使学生毕业后适应于社会的需求,满足他们的就业期望。
3.2 学科建设和课程内容的改革
民办院校的学科建设在某些方面是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某些方面就阻碍了学院的发展,同时会影响到人才的培养。学科建设决定了一所学校的生存。民办院校应该根据学院自己的特点及地域文化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学科,而不是盲目的跟从。特色的学科才会培养出特色的人才,因此,民办院校的学科建设应该是具有特色性。课程内容的选择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课程内容的新颖性,必然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师资队伍的建设
目前,民办院校的教师都是属于学术型,只是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对于社会的实践性缺乏一定的认识,更不用说实践经验。因此,民办院校应该聘用一部分具有实战经验的教师到校任教,这样使得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且教师可以把理论知识与自己的自己的“临床试验”联系起来讲授,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也就更易于接受和理解,更便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理论知识又了更深一层认识。所以,民办院校师资队伍应该是一支“双师型”的高水平的队伍。
3.4 产学研相结合
公办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很注重产学研相结合。民办院校应该在这一方面加强建设。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只是来自于书本、多媒体、报纸、网络等,都是纯理论的,没有实践经验或临床实验,这些学来的知识也就只会是死知识。所以,只有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途径才能把理论知识变为实践经验。民办院校应该与社会、企业等紧密结合,多建立自己的实训基地,让学生有机会亲自体验、亲自动手、亲自操作,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挥学生的潜能。
3.5 教学设施的建设
公办院校的教学设施属于一流的设施,对学生的发展、创新、特色性的建立都具备了基本的条件,对于人才培养也具备了更优越的条件。民办院校在教学设施方面还有不完善性,与公办院校间有着一定的差距。只有先进的教学设施,才会有特色性的人才。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教学设施来完成自己的目标,为达到一致的目标而努力———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特色性。
3.6 监控保障体系的完善
监控保障体系是衡量一所院校教育质量的标准。学校要持续的发展,要有一套完善的监控保障体系。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有监督体系作为保障,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出更加完善的修改,从而促使人才的培养,更加体现出学院的特色性。
民办院校的发展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民办院校要培养的人才更应该具有特色性,才可以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优势,发挥自身的作用,促使社会的发展。以上的观点是作者本人自己对民办院校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所提出的一些建议,本人还会继续关注此方面的问题,并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朱晟利.论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及构成[J].当代教育论坛,2005(05):28-29.
[3]于果,陈方红.构建应用性本科教育:创新民办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J].民办教育研究,2007.6(3):26-29.
[4]孔繁荣.建设应用型大学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朱健,刘巨钦.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探索[J].教学研究,2008(5):393-396.
特色型人才培养模式 篇9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产学研合作,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培养模式
0 引言
贵州省作为“西电东送”、“黔电送粤”的重要节点和泛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加油站”, 其2012~2015年电力产业新增从业人员约0.6 万人, 近几年平均每年毕业生约300 人, 据贵州省统计报告估计, 每年电力人才 (具备中级以上职称或本科以上学历) 缺口约500 人。 所以, 电气工程类人才在贵州省非常紧俏, 该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多年来一直排在前十位。 但随着现代工业技术快速发展, 电力企业的需求更多地集中在有工程项目经验的复合型人才, 对基础人才的需求会慢慢趋于饱和。 因此, 建立适合新建本科院校并具有特色的电气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1 电气工程人才特色培养模式的提出
2010 年, 国家教育部等部门启动了 “卓越工程师计划”, 目的主要在于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卓越工程师来应对各行各业的发展与变革。 “卓越工程师计划”有三个特点:企事业单位会深入参与到培养学生过程中;学校兼顾本科院校和行业的标准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该院校可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结合产学研合作教育和卓越工程师计划来构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力争办出新建本科院校专业特色, 提升学院该专业学生在电气工程领域的竞争力。
2 传统的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2.1 专业发展方向不够特色
经调查统计, 贵州省属高校中, 5 所本科学校 (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遵义师范学院、六盘水师范学院、贵州理工学院) 开设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专业, 其中只有贵州师范大学为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 其它均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贵州省属高校中电气工程相关专业为贵州省重点 (建设) 专业的只有1 所 (贵州大学) 。 贵州省内高校该专业有的以强电为主、弱电为辅, 有的强弱电结合。专业方向主要有: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电力系统、电气控制技术、供配电、新能源发电等。
电气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电力系统等专业方向贵州的企事业众多, 人才需求旺盛, 门槛也比较低, 特别是应用型的复合人才需求多, 但这几个方向都是传统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方向, 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和其它高校都有, 六盘水师范学院与其它学校相比并无太大的竞争力和特色。
2.2 校企联合培养体系还需加强
目前与该学院合作的企事业实习、 实践基地不多, 导致学生缺少项目实践经验和综合专业技能, 很难达到企事业的用人标准。
该学院可多方面开展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探索联合培养模式, 加快建设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促进产学研的有机、有序结合。
2.3 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还需创新
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需要有一支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 但就目前而言, 符合要求的师资普遍缺乏, 多是学校博士或硕士毕业直接引入, 缺乏工程实践经验。
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从重视引进学术领军人才, 转变为技术领军人才;从提倡教师长在学科上, 转变为提倡教师长在产业上;鼓励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学习交流, 培养一批“双师型”教师;外聘具有丰富教学、实践能力的专家、工程师为兼职教师。
3 特色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构建
3.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方向和体系结构
电气自动化方向就业口径宽, 主要集中在电厂、软件开发、产品设计等领域, 但贵州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一般没有设置该方向, 只有贵州师范大学有, 而贵州对自动化专业方向的人才需求很大。 供配电方向是贵州省工业化重点发展专业之一, 2015年, 贵州省电力总装机容量超过4500 万k W, 新增装机1700 万k W, 其中水电500 万k W、风电200 万k W, 另外, 清洁能源发电发展迅速 (数据来源黔府发16 号文件) , 该专业人才需求旺盛。 贵州目前设置了供配电方向的学校并不多, 贵州大学有智能电网创新团队, 六盘水师范学院有中央财政支撑与学院共建的电气工程专业 (供配电方向) 实验室。 因此, 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方向可定为供配电等新能源技术领域或电气自动化方向。
考虑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多样化, 可采用“3+1” (其中“1”=“0.25+0.25+0.5”) 人才培养模式的体系结构, 遵循产学合作, 学校、企业和学生共同选择的原则。 六盘水师范学院与富士康烟台工业园产学研合作教育采用的就是这种模式。 企业的1 年分三段, 第一个0.25 年是在企业基础岗位培训相关技能; 第二个0.25 年是掌握一定工程技术和完成毕业实习;最后0.5年进行毕业设计, 由企业工程师和校内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其余时间学生在学校完成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 完成开设的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及专业综合实验等实践环节, 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技术知识的基础上, 具备一定的工程技术能力。
3.2 优化课程体系
按照卓越工程师计划,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现代科学技术呈现科学的整体化、技术的综合化趋势, 要求各个分支学科渗透、多层次学科交叉。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需重新构建, 必须掌握该专业的基本理论、技能, 并具备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 按照培养方案要求,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三大知识系列课程体系设置如图1 所示。
3.3 实践环节改革
卓越工程师计划要求学生能尽快地进入行业中去, 除了直接进入企业学习, 在学校的课程设置特别是实践环节上也要有所改革。根据产学研合作企业实际调研情况, 结合该专业学生实际情况, 采用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思路, 构建“培养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如图2所示。
毕业设计实践即第四年学生进入企业, 由学校和企业联合确定学习内容和目标, 使得学生毕业后能尽快真正进入工程领域。
这样的课程体系构建优化了实践教学内容, 通过相关课程和第四年毕业设计环节的设置, 实践了卓越工程师计划内容, 也有利于学生毕业后考取电气工程师证, 提升就业和后续专业竞争力。
4 结语
结合实际情况, 探索适合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以及课程设置的优化、实践环节的改革, 提升学生就业和后续专业竞争力, 加快卓越工程师计划进程。
参考文献
[1]冉隆森, 杨司桂, 周永涛.贵州省新升本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3, 6 (15) :81-87
[2]李明.“十二五”期间高校产学研结合模式下复合型人才培养问题探析[J].理论导刊, 2012, (2) :88-89
[3]魏国丰, 王百成, 李伟, 等.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研究——以黑龙江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实践举措为例[J].价值工程, 2014, (20) :269-270
[4]李君.我国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12:1-2
[5]刘宁宁, 简晓彬.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2) :200-201
[6]林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 (4) :21-29
[7]高慧敏, 肖宏飞, 等.电气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时代教育, 2015, (1) :89-90
特色型人才培养模式 篇10
一、学校的办学特色与优势
特色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 [3]而办学特色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大家所公认的、独特的、良好的生存和发展方式。没有特色就没有活力, 没有活力也就没有发展前途。每所院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 这种特色将影响学生学业规划的具体实施, 以及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影响办学特色的指标包括学校的重点学科/特色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和特色师资队伍。
自从2001年教育部提出《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以后, 一些院校的俄语专业积极着手构建自己的办学特色。中央民族大学俄语专业依托本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从2002年开始“将原来单一的只学俄语的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为学习‘俄语+一门中亚语言+俄罗斯、中亚社会与文化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方面, 遵循‘厚基础、宽口径、注重能力培养、特色培养及协调发展’的原则, 所设课程除了俄语专业传统课程之外, 还开设了一些特色课程, 包括哈萨克语、乌孜别克语、吉尔吉斯语、土库曼语等中亚国家语言特色课程, 以及俄罗斯民族、中亚民族、俄罗斯宗教、中亚宗教、俄罗斯研究、中亚研究等提高素质与能力的特色课程”。[4]
中国人民大学的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七个一级学科在教育部学位评估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新一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均排名全国第一。该校俄语专业依托本校的办学优势, 从2005级开始试行跨学科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与法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商学院合作, 推出了‘俄语+知识产权’、‘俄语+国际政治’、‘俄语+工商管理’的‘3+2’跨学科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5]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一所以航天特色为主, 拓宽通用性为准则, 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 形成由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支撑学科构成的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 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9个门类的理工科院校。其俄语专业的特色是开设数学、物理及化学、《科技俄语》等课程, 并从2008年起对俄语专业所招收的理科考生, 入学后实行五年制“俄语—航空航天”双学位培养方案。作为省属规模最大的理工科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由原机械工业部所属的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电工学院和哈尔滨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于1995年合并组建而成。学校现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 经、管、哲、文、法、教育等学科协调发展、具有较强办学实力和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全校有8个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 19个省级重点专业。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情况反馈, 俄语专业的办学特色定位在立足于机械学科的科技俄语上。
二、创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文件中指出:“由于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的趋势, 过去那种单一外语专业的基础技能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市场对单纯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正在逐渐减小。因此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6]目前“所采用的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俄语+专业方向;俄语+第二外语;俄语+辅修专业;俄语+非外语专业 (跨学科双学位) 。这些模式在各高校有的以单独形式设置, 有的则多种形式并举”。[7]但无论哪种人才培养模式都是定位于俄语专业的。因此, 俄语教学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特色是用于锦上添花的。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按照现行的《高等院校俄语专业教学大纲》, 根据各校俄语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置。
在此, 以哈尔滨理工大学俄语专业为例, 着重探讨“俄语+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俄语专业的特色是科技俄语。该方向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是:结合社会需求与自身的办学条件, 培养“宽口径”人才;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突出专业特色;强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 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培养机制。方案设计的依据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教学大纲》《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指导思想》, 社会对俄语专业人才的需要及本专业向用人单位调研的情况。专业定位是:重点为科技类外向型企事业单位培养高水平的科技俄语翻译, 兼顾其他行业对俄语应用人才的需要。
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版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是采取“平台+方向+实践”的课程体系, 突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注重专业方向模块内涵的建设, 尝试建立分层次、分阶段、重整合的立体化能力培养模式。培养方案的总学时2600学时, 除去占整个培养方案总学时29.6%的通识课, 即公共基础课 (472学时) 和人文素质课 (298学时) 以外, 学科基础课 (1410学时) 占据了54.2%的大部分学时。学科基础课由7门必修课 (基础俄语, 高级俄语, 俄语会话, 俄语视听, 俄语听说, 俄语阅读, 俄语实践语法) 和3门限选课 (俄语语音语调, 影视作品欣赏, 俄文报刊选读) 组成。方案特色的第一部分是专业平台课 (240学时) , 占总学时的9.2%, 开设6门课程:俄苏文学史及作品选读, 俄罗斯概况, 俄语笔译, 俄语口译, 俄语应用文写作, 经贸俄语。第二部分是专业方向课 (180学时) , 占总学时的7%, 目的是为学生择业学习提供模块化教学服务。科技俄语方向学生的职业定位是科技俄语翻译, 以理科生为主。开设3门必修课 (工程概览, 科技翻译和科技阅读) 和3门选修课 (其中一门是限选课———工程识图) 。此外, 各学期都安排了相应实践教学环节, 包括课程设计、技能训练、专业实习、生产实习、学年设计和毕业设计。实践形式多样, 内容紧密配合相应学期的理论教学内容, 并重视各项言语技能的承接性。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平台课、方向课及实践教学环节几方面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 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结构, 共同促进培养目的形成。相对于单一型人才培养模式,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设置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并有其丰富性和现实性。
三、调整师资队伍及其知识结构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领导地位。高效实行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 师资队伍是关键。目前高校俄语教师大多数是俄语专业出身, 其优势是精通俄语, 但往往由于对其他专业的知识涉猎不够, 对专业方向课的教学力不从心, 因此很难胜任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任务。要想改变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的现状, 必须加强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建设复合型师资队伍有三条途径:第一, 改善现有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 拓宽学术视野, 即鼓励俄语专业教师跨学科、跨专业进修;第二, 积极聘请具有其他专业知识的俄语人才承担教学工作;第三, 聘请具有非语言专业学位的外籍教师, 利用其语言上的优势和所学的专业特长授课。哈尔滨理工大学科技俄语方向课程目前由两部分教师授课, 科技翻译、科技阅读和两门选修课由俄语专业教师讲授, 而工程概览和工程识图则由从白俄罗斯取得副博士学位归国的机械工程学院的教师讲授。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年曾有聘请白俄罗斯国立大学非语言专业的外籍教师培训工科出国留学人员的经验, 且教学效果颇佳。建立一支语言水平高、专业知识扎实、能力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 使学科队伍的人员结构得以均衡协调发展, 多途径建设才是最为有效的方法。
综上所述, 寻找和确立专业特色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是可行的。生存求特色, 特色促发展。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目标得以顺利、高质实现的保障, 而高水平师资队伍则是使培养方案得以有效实施的主体。构建具有理工特色的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符合时代及社会对理工科院校俄语专业的需求, 更需要反复地实验和论证。
参考文献
[1]郑体武.质量、效益、特色——谈俄语语言文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J].中国俄语教学, 2009 (1) .
[2]李石.论区域性俄语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J].外语学刊, 2009 (4) .
[3]现代汉语词典 (第5版)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4]张娜.依托学校办学特色与优势, 培养复合型俄语人才[J].中国俄语教学, 2007 (4) .
[5]钱晓蕙.跨学科复合型俄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俄语教学, 2008 (1) .
[6]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S].外研社, 2001.
特色型人才培养模式 篇11
【关键词】 工程应用 拔尖型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型时期,“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简称“两化”融合)不断推进,工业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需求势必出现强劲增长,工业制造将向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由此将带来新型化的制造模式:现场总线、多种工业控制网络互联、嵌入式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将不断融合,生产过程工艺优化、设备监控管理以及能耗控制等都将成为各大工业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为此,社会将迫切需要培养大量的能直接面向生产、管理、服务、建设等第一线的工控自动化类“技术性、应用型”创新人才。这类人才又称为高素质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是融学术性与技术性为一体,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为统一的人才。如何構建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确立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出工控自动化类“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将成为时代所需。因此,开展以“工程应用拔尖型”人才为培养最终目标,以“工控自动化”专业作为研究专区,进行其人才培养模式探究将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
1 工控自动化类“工程应用拔尖型”人才特点及内涵解析
我国高职教育的主要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但对于所有的高职院校而言,一味地追求这种标准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将无法突出其院校的特色,将无法突破高职教育的瓶颈。因此在达到大众化的基础之上,应该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凸显“拔尖”二字。即: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将部分优秀的学生培养成为“工程应用拔尖型”人才。
所谓“工程应用拔尖型”人才,它的培养既要关注学生系统基础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储备,同时更要注重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将来进入就业市场或进行创业做准备,其次,需要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提高,为学生能够适应未来产业发展和技术变革而奠定基础。由此可见,这类“工程应用拔尖型”人才的培养,将糅合了“学术、理论”与“职业、技能”多方面的才能,其人才标准之高,其人才培养的模式也应该在充分考虑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创新型国家建设需求以及国家大工程建设需要、行业需要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办学指导方针、学科专业的发展规划,参考国际一流工程人才培养标准、世界一流大学工程人才培养经验,进行改革创新,着重突出“工程”与“拔尖”两大特色:即通过特定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出具备独立的人格和创新精神,在社会的某一个领域利用自身的技术能力进行开发研究,并对社会发展做出创新性贡献的高素质人才[1]。
2 工控自动化类“工程应用拔尖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1 国内外“工程应用拔尖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分析
在知识经济占据世界经济发展主导地位的背景下,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逐步由对规模和数量的追求转化为对质量与内涵的需求,由此,世界各国对高等教育也做出了相应的人才机制创新、目标更新。
就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世界知名度的德国而言,他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就突出了要适应“三个需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充分满足企业人才需要以及全力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在专业设置上凸显“三位一体”(应用性、适用性和区域性),在课程实施上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无论是课程体系还是课程内容安排以及课程评价等)。就美国高校而言,其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一直在进行革新,较为成熟的模式特色也一直被多个国家高职院校借鉴。美国人才培养的特点在于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提倡自主学习,通过多元化的培养(课内、课外相结合,政校企相结合等)实现个性化的教育。就澳大利亚而言,全球广为熟知的“TAFE”(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对世界高职教育也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TAFE”人才培养模式更为注重的就是学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快速与企业对接,澳大利亚政府建立了国家职业资格框架,要求毕业生参加工作之前必须取得TAFE培训相应证书才能参与生产一线工作。他在人才培养方面尤其注重培训人员的资格——强调“双师”素质,同时对于职业技能的评价标准统一由行业主管部门提出技能需求并开发制定相关能力标准、考核指南等材料,在课程设置方面由职业标准引领下进行组合、规范[2][3][4][5]。
通过以上几个典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方法等方面的总结比较,再来回看国内相继出现的人才培养创新发现:国内多所高校在拔尖型人才培养方面也相继获得了许多成果,比如说采用“实验班”的模式或者采用“三三制”教育机制或者采用“特殊的第二课堂”结合常规教学等[6],但是经过多年来的调查研究发现,近几年冒不出“杰出人才”其原因之所在:(1)知识体系架构不合理;(2)“三无”人才培养模式。现在大学的拔尖人才培养大多采用学校培养+推荐就业+不管成长的“无跟踪反馈”、“无继续教育”和“无支持帮扶”的“三无”培养模式。(3)培养目标不清楚,评价标准模糊。(4)教育环境单一,政府、企业扶持力度不够,校企合作不紧密,人才培养偏向功利性。
2.2 以工控自动化类专业为试点,高职院校培养“工程应用拔尖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举措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高职教育要培养一批工程应用拔尖型人才:具有创新能力、具备精湛专业技能、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就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下功夫,突出个性化的培养,积极开展教学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让学生有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自主的学习,参加科学研究的项目训练,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从而使他们的志向更加远大,心态平和。
由于智能工厂、数字化工厂等工业自动化的终极形态相继开始出现,因此目前社会对自动化专业的人才需求较大,尤其针对“自动化工程师”、“电气工程师”、“软件工程师”等。因此,这里采用“工控自动化”类专业为试点,重点阐述其“工程应用拔尖型”人才培养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2.1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7]
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自动化类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一些固化的现象:(1)课程设置忽视了体系性的建设,交叉学科内容偏少;(2)实验实践性课程安排不足,整体规划有所欠缺;(3)课程体系固有的三阶模式(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一直沿用,缺乏与时俱进的理念。为了加大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创新能力,在自动化类课程体系上要进行深入改革,串入多元化的实践训练平台,融合多样化的学科(材料、机械、计算机等)交叉知识,选用项目化的教学内容,从而建立学科知识行动体系与连贯体系。其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如图1所示。
图1 电气自动化类“工程应用拔尖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结构
电气自动化类“工程应用拔尖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结构分为5大模块,其中人文素质模块始终贯穿在人才培养各个阶段,专业基础在专业拓展与工程训练模块中不断渗透与融合,在专业拓展与工程训练的过程中注重创新训练机制的引入。
其5大模块所包含的课程分别如图2、3、4、5、6所示。从图2~图6可以看出,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始终贯彻了“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注重了“工程”应用和“拔尖”人才的多元化载体与多模式的人才培养特色训练。
2.2.2 多样化的工程应用能力及实践创新平台创新
优化创建了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后,要重点打造培育实践能力的工程实践基地,创立训练研发能力的科研训练基地,建立校企协同创新的科教创新基地,采用产学研紧密合作方式将学生的实践教学融合于企业工程实际当中,构筑立体化的多元化的综合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工程应用能力。
(1)实验教学深入化。
在专业基础和专业拓展教学过程中,嵌入“堆积木”式多层次实验教学新模式,即:基本元件的性能测试实验、功能模块实验、综合及研究性实验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综合及研究性”实验阶段,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好这个阶段的实践训练,以功能电路为基本模块,采取“堆积木”的方式,组装成具有一定应用背景的实用电路,从而让他们经历自选题目,自行设计、焊接、调试等各个过程,学会自主学习、自行实践。
比如,对于工业自动化的学生而言,在模数电课程学习过程中,初始阶段主要局限于相关器件性能指标的验证试验,在综合及研究性阶段,则可以通过综合所学知识,让学生试做“功率放大器”、“四路抢答器”、“多位计数器”、“温度检测及报警装置”等。
图2 人文素质模块所包含的课程架构 图3 工程训练模块所包含的课程架构
图4 专业基础模块所包含的课程架构
图5 创新训练模块所包含的课程架构
图6 专业拓展模块所包含的课程架构
(2)借助大学生科技创新机制拉动拔尖人才培养。
在高职院校借助每年一度的科技创新训练大赛,制定学习促进和人才选拔双重功能的科技创新机制,在低年级开展以验证型科技创新项目为主、在高年级开展以创新竞技型的科创项目为主的大赛,以“学业导师”与“社团活动”相结合的推动模式,进行拔尖人才的培养。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还可以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综合应用的理解。目前,对于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技术学院而言,就采取了这样一种大学生科技创新机制,不仅一年一度举办创新设计大赛,同时还成立了由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牵头的创新社团,在这样的机制促进下,每年学生都会出一些新的开发性成果,成效较为明显。
(3)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契机,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近几年来,省级、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正如火如荼地在各大高职院校开展,在其竞赛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技能进行考核,同时还要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考核,比如职业道德、职业素养(5S标准等)。因此,职业技能大赛是促进学生将学科知识转化为职业技能的催化剂,它能激发学生学习新技术、提升新技能的热情,同时还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岗位竞争能力。为此,在“工程应用拔尖型”人才培养时,要充分应用好“职业技能大赛”这个载体,以技能大赛培训为契机,综合对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外语应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以及改革创新的能力等)进行培养。
对于工业自动化类专业学生而言,每年的职业技能大赛有两大相关赛项:“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以及“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与调试”,这两大赛项涉及的专业知识综合点较多,不仅训练技能,同时更多地会提升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其专业综合灵活应用的要求较高(比如涉及到PLC编程技术、变频器应用技术、伺服电机驱动、传感器、机电设备安装等)。因此,通过学生遴选、教学配备、培训模式精选后,能够全面地对学生的工程应用素养进行培养与提高。
(4)开展校企合作,以横向课题研究为背景,进行工程应用型突出人才培养。
“工程應用型”人才突出的特点在于学生必须与企业能够快速对接,很快融入工程中。为此,有效地开展校企合作,是培养尖端人才的途径之一。在校期间,学生如何接受到先进的企业文化,如何感受工程氛围,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在掌握了专业系统理论知识后,在大三学期可以快速切入教师的部分横向科研项目中,通过参与技术应用的研究项目,来活跃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拓宽知识面,丰富社会经验。同时,在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中,应该通过建有工程情景模拟的校内外实习基地进行培训、工作,增强学生对工程实践的体验。
2.2.3 人才培养机制革新
工程应用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社会工程,因此,在确定了明确的人才培养方案后,除了进行配套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实践平台多样化、多元化的创新外,更多地需要从人才培养机制上作出革新:(1)制定较为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2)制定并完善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相适应的制约机制;(3)构建协同高校教师参与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组织体系和制度管理体系,完善人才之间的竞争机制;(4)创新工学结合模式,构建工学结合的保障机制;(5)完善双师型队伍建设激励机制。
总之,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高新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要适应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要积极寻求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高新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新模式,要创造一个自由的环境、充满学术和文化氛围的校园,在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的基础上,不断地寻找发现与企业工程“零距离”的教学案例,不断地挖掘教师的科研技能,在现代学徒制思想引领下打造一批精湛的教师队伍,从而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利用多样化的教学实践平台,汲取国内外先进经验,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一定能开辟人才培养的新局面。当然,在特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还不容忽略政府政策的倾斜、对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的营造,加强相关法制建设等相关的辅助推动与激励作用。
【參考文献】
[1]邵波.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内涵及其培养体系研究[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10:P88-91.
[2]苏二正,张辉.美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4,31(7):P68-69.
[3]叶冠群,陈利权.澳大利亚TAFE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与体会[J].课程教育研究,2014,7:P44-45.
[4]卢亚莲.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H)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职教论坛,2014,13:P84-88.
[5]龚海峰,许洪斌,陈松等.融合德国元素的机械工程类实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探索[J].中国职工教育,2014,10:P55.
[6]李丹,衡翠,移峥峰.江苏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现状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2011,17:P16.
特色型人才培养模式 篇12
从几届学生的情况来看, 这些学生的培养面临如下问题:
一、问题及原因
1. 藏区学生就业的弱势。
就业问题与就业环境、人才需求、培养、学生自身素养有关联。由于教育资源和水平等方面的影响, 在原专业内容上, 生源的理论功底不够、学生的认知能力不足, 难以开展原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由此, 并加之自我优势 (语言、对当地经济、文化、社会的了解等优势) 发挥的因素, 在专业能力上难以形成优势和特色;其次, 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也比较薄弱 (沟通、交往、合作、视野等) 。另外, 就业管理分散在校内外的多个部门, 而校内外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难以深入, 学校特别是院系由于能力和精力的原因在就业创业方面面临挑战, 缺乏动力。
2. 培养定位不明确, 模式不适应。
一方面藏区IT基础在很多方面比较薄弱, IT技术主要停留在初步的应用阶段。另一方面藏区IT特色产业的发展又需要大量创新、创业、开拓性的人才。像藏文平面设计等反映藏文化特色的很多领域都是空白。学生想学也能学。因此以往的定位对藏区的IT特色基础和产业结构、人才需求以及学生需求了解不够, 即地域、民族、文化、学生等方面的特点挖掘、研究不深。由此, 人才的实际需求与培养定位脱节, 与藏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联动不够。继而在培养地域、民族、文化、学生等方面特点的IT人才上原有的模式也就难以适应。
3. 学生自我定位模糊。
学生面临困惑, 不知道为什么学此专业, 也不知道可以用到哪里。也对社会需求 (岗位、创业项目) 和专业了解不够, 对学习、创新、创业缺乏信心和驱动力。学生需要尽早的去了解社会、岗位的能力需求, 而现有的培养方案对此涉及不深。
4. 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
与岗位相关的实践能力欠缺;实习等实践环节流于形式。这对于以强调工程实践的IT技术的学习来讲有较大的局限性。需要加大岗位实践等方面的工作力度。
二、培养模式的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和实践总结, 构建了以就业 (创业) 为导向的, 市场化、工程化运作为机制, 以创新创业为依托和支撑的, 多层次、多规格, 面向藏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和开拓型IT技术特色人才培养目标。
概括为:一导向, 一主线, 二支撑, 二保障, 三模块, 三阶段的模式。
1. 培养落脚点是以就业 (创业) 为导向, 使本专业学生在藏区的就业创业能力得到加强。
2. 以面向藏区, 适应地域、民族、文化、学生等特点, 藏文信息处理资源挖掘为主要内容, 工程设计实施为主线。
3. 二支撑。IT创业就业孵化园–实习实训基地平台是以IT项目创业、项目开发和人才培养为内容的市场和学校间的桥梁。工作室为项目开发和模拟创业的工作平台。二者为专业设计、创业 (就业) 二阶段的支撑;自我设计导师是学生确立方向的指导支撑平台;4.二保障。为优化配置工作室、实习实训基地及附属资源和其它资源, 需要制度创新为保障。
(1) 体制与机制。
优化与新的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管理职责和岗位设置。如建立以项目方式运作, 由教务处, 学生处、就业处和院系参加的项目组, 整体规划协作教学、就业、创业的运作;建立IT创业、就业孵化园–实习实训基地及管理团队;成立负责学生定位的本科生导师制团队等。
(2) 监控与评价。
制定各教育教学环节的监控与评价指标体系和奖惩措施。包括培养方案、项目的设置;课程质量标准;教学大纲、实践大纲等。如考核以阶段考核为主, 每个阶段设置考核点, 并进行答辩。并将企业反馈引入教学评估体系等。
(3) 创新素质教育内容、手段和方法。
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以工程为主线, 加强阶段过程控制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展符合培养目标和过程的活动。如双语教学;完善本科生导师责任制;开展第二课堂, 组织开展、参加科技比赛等。
5. 三模块。面向创业项目、就业岗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即藏文教学资源库建设、藏文平面设计 (动画) 、IT管理技术三个模块。另外, 特色实践课程含省情、产业项目和创业、就业调研等。
6. 三阶段
(1) 自我设计基础阶段, 为一年半时间, 学生除学习基础科和专业基础课外可不同程度参与对专业方向的了解和研究省情、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项目需求等初期阶段。通过藏区调研, 从而确立专业方向和创新创业 (就业) 阶段的创新创业就业项目。
(2) 专业设计阶段学生在三个模块中选择。培养期也为一年半。包括核心课程、方向课程和创新课程。
(3) 创业 (就业) 设计阶段, 分为两期。第一期为模拟期, 分设创业 (就业) 培训和实践环节。实践环节中每个专业方向通过工作室召集学生, 组成团队从典型案例项目库中抽取项目, 模拟市场化的招投标、开发、监理、验收等过程;第二期为实战期, 学生可根据项目自主组成跨专业方向团队, 从IT创业、就业孵化园–实习实训基地中的实际开发项目和创业项目招标得到。
(4) 获得定制就业订单的学生可按就业单位的要求进行课程模块的选择。
7. 运行模式
(1) 教学与实训实习和创业 (就业) 为一体, 政、产、学、研相结合。
(2) 学生根据对市场的了解或订单确立自己的专业方向。
(3) 建立市场化运作的IT创业、就业孵化园–实习实训基地 (中介) 。建立市场需求和人才推介的人才库、典型IT项目模拟案例库、外单位委托开发的实际IT项目库和创业项目库。
(4) 项目 (案例) 库, 如企业创建、内部运作、销售与服务等。为工作室模拟期教学和创业提供支持。
(5) IT创业、就业孵化园以创业项目的形式由创业团队运作。
三、实践效益
1.实施过程。
此模式经2009年1月至2010年9月的准备和初步运行及调研, 逐步形成了新的培养方案的思路和切入点, 2010级起试运行。
2.效益
(1) 本模式在调研和设计阶段经过了多方和多次的可行性论证, 形成了将培养过程各环节联系起来的运行模式。撬动和整合了各方面的资源优势。
(2) 将就业工作推向了模式的前端, 克服了以往“滞后” (培养后再推介) 问题。培养又与市场联动, 学生可自主调整就业方向。符合就业发展的趋势。
(3) 优化与新的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及管理人员职责和岗位设置及规章建立;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打破原有的年级、学期、方向, 学生自主选 (方向) 课;学生可提前或延后毕业;可边学习边创业或停课创业 (就业) ;创业就业有奖等。
(4) 将课程改革和就业创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即面向创业项目、就业岗位的动态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并形成多个专业或多个方向。
(5) 提炼形成了新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等教学、创业文件。
(6) 学生了解了社会, 熟悉了岗位需求和产业发展动态。在导师指导下自我定位也有了主动性, 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得到了加强。。
(7) 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有了平台和制度保障。
(8) 教师由于开设了实际应用开发课程促使教师研究市场、了解前沿、学习企业实际运作、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养, 使课程质量不断提高;项目实施中教师还可以到外校、企业、市场、创业等方面的学习、参观、锻炼, 同时, 课程责任制等制度也将保证教学质量。另外, 工作室制的运作又可为教师带来一定收益, 可同时兼顾教学与开发。
3.问题
由于本项目涉及的由校内外参与方较多, 过程较其他专业复杂, 打破了原有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因此, 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的问题。
(1) 培养过程。三个模块中某个模块学生过少, 师资不到位;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创业就业指导教师缺乏;教材和案例不合适等问题。我们通过调整教师评价机制、聘任、聘请、培养等进行了协调, 取得了一定效果。
(2) IT创业、就业孵化园–实习实训基地的运作。在此过程中的问题如拿不到订单;工作室开发的项目质量不高;学生缺乏经验, 推广的创业项目不合适或经营不善等问题。项目组通过聘请顾问、专家指导等方法解决了一些问题, 但还有一些问题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尚待解决。
参考文献
[1]安见才让等.西部民族地区信息化建设与研究.国家民委项目, 2009
[2]张有谊等.面向工程化的计算机网络实践体系构建与实施报告.PHE网络综合实践课程改革项目, 2010
[3]孙培廷等.适应国际竞争的航海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2003
[4]毛新.实践教学制度的创新研究.职业技术教育, 2010年第13期
【特色型人才培养模式】推荐阅读:
军地两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特色影视资源的综述分析论文07-04
会计专业特色人才培养09-10
特色专业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10-04
创意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07-29
海立集团大Y型人才培养模式05-20
特色课型06-15
行业特色型高校08-20
特色德育模式06-24
特色小镇模式解读10-12
创业型人才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