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型人才

2024-09-15

基础型人才(精选9篇)

基础型人才 篇1

摘要:高职院校“厚基础”型创新人才培养适应国家产业转型中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培养该类人才对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详细分析了当前“厚基础”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指出了“厚基础”创新人才培养的工作原则与重点, 提出了该类人才培养应当从精心进行课程设计、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根据专业特点选择适宜的案例和习题、教学实施中注重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应用方面入手, 并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厚基础,创新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当前国家提出的产业转型的要求, 国家对创新能力较强的专业人才需求量正在逐年增加, 因此高职院校培养适应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显得十分必要[1]。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 很多专家提出了宽口径与厚基础培养学生、淡化专业背景的教学改革理念, 这对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2]。高职院校重点在于培养应用性技术人才, 这类人才的培养必须以知识的复合性和应用性为基础, 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技术创新能力, 而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便是具备宽厚的知识基础[3]。“厚基础”主要是指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论、方法能够熟练掌握, 并且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 教学中注重学生对知识运用和迁移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4]。本文将重点分析“厚基础”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 以期为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借鉴。

一、当前“厚基础”型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分析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对“厚基础”认识的偏差是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是“必需、够用”为度, 强调的是实践技能的培养, 但是这并不代表理论知识不够重要。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很多院校将必需够用理解为将理论教学学时数降低, 提高实践教学时数, 由此导致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降低, 学生创新能力差以及社会适应性差[5], 使得专业办学面临着难以为继的局面。以大庆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人才培养模式采取2+1形式, 在2年的理论教学中, 公共课学时为682学时, 专业课为542学时, 办学中将“厚基础”理解为增加公共课学时数量, 压缩专业课课时数量, 教学督导主任教学评价中仍然认为专业课理论教学课时数量偏大, 还需进一步压缩, 并且在实践教学中主要注重操作性技能的培养, 很少关注学生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了6年后, 很多学生就业后月薪不足1, 500元, 学生认可度快速下降, 学生报考数量和报到率由2007年的120人降低至2014年的15人, 严重影响了该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与之相对的园林技术专业, 始终贯彻“基础知识、理论、方法、实践”并重的教学方式, 园林设计教学中注重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学生毕业后平均月薪均在3, 000元以上, 2008届个别毕业生年薪已达到20万元, 人才培养理念的差异导致学生毕业后职业发展存在巨大差异。因此, 正确理解“厚基础”的内涵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实施是保证较高教学质量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

二、“厚基础”创新人才培养的原则与侧重点

要实现“厚基础”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一是应当在人才培养理念上进行更新和重视,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 注重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加强通识教育是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的基础, 也是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和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 因此, 在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上, 应当以素质教育为基础, 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 开发有利于学生创新的知识模块和实践教学内容, 在日常教育中贯彻创新人才的培养思想;二是依托当前按照专业大类招生和人才培养的模式, 逐步扩宽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 同时从院校层面引进不同学科之间学分互认机制, 逐步破除学科壁垒和专业划分过细的弊端, 最大限度整合课程资源, 提高学生知识素养水平和扩宽知识面, 利用创新小组的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6];三是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力度, 不断开发适应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在课程设计上, 除了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之外, 还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培养, 摒弃以纯操作性技能为主的培养方式。

三、“厚基础”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施策略

(一) 精心进行课程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顺利实施的基础, 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学设计的承载体是教案, 因此, 教师教案必须根据教学素材和教学资源进行精心设计, 而不应该是教科书内容的简单抄写。在上课之前, 教师应当熟悉每节课授课程序以及突发情况的应对策略, 对教学内容的展示要进行精心安排, 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 同时对必要学习知识进行凝练, 对相关知识进行延伸, 根据授课目标多次训练学生操作技能, 提高学生的认知和知识迁移扩展能力。

(二) 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厚基础的创新人才需要大量的迁移性知识作为基础, 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基础。传统的教学手段由于每堂课容量有限, 这使得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很难将迁移性知识点广泛带到课堂之上, 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使得这一目标得以实现, 特别是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可以使大量有效的知识点能够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在实际教学中, 可以将必要知识点在黑板上书写和讲解, 而相关性和迁移性知识点就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展示, 由此最大限度发挥了两种教学方式的优点, 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 根据专业特点选择适宜的案例和习题。针对高职学生高中知识基础相对比较差的现状, 在高职教学中应当以经典案例为基础, 用以加深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 而习题则是基础知识的延伸部分, 用以扩展学生的知识点, 这对培养厚基础型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尽管经典案例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 但是教学中仅有案例仍然不足以实现教学目标, 在实际教学中还应当精心编排案例, 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循序渐进展开案例, 将教学内容、学生发撒思维培养与案例精讲有机结合起来, 同时引导学生分析相类似案例,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案例选编上, 尽量按照从简单到复杂, 从单一知识点的分析到综合知识的运用上, 案例应当不与教材案例重复, 以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最终目标。案例学习中, 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于课堂之上, 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的习惯。在习题选择上, 要选择一题多解的习题, 引导不同学生给出不同的答案, 这对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也可以较好地引导和培育学生的探究精神[7]。

(四) 教学实施中注重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应用。探究式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基础, 也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的重要基础。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在于将培养学生探索思维和创新思维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 将学生的创新潜能有效地发挥出来。探究式教学方法重点在于贯彻技术培养与创新意识培养有机结合的教学思维, 这种教学方式特别适合高职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 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具体操作上, 理论教学以小论文的方式或者总结的方式完成教学过程, 技能教学中要求学生完成一项产品或者一个设计作品, 教师仅仅对原则性内容和规范做出要求, 其余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理解去完成, 这也提高了学生探索能力和自学能力, 也无意中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基础, 这在学院园林技术专业的教学中得到了较好的贯彻, 从学生参加技能大赛的情况来看, 这种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丰富知识基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四、“厚基础”创新人才培养的保障

“厚基础”型创新人才最大的特点是知识基础雄厚, 创新能力强, 为实现这一目标, 必要的保障措施必不可少。一是创新型师资教学团队的建设必不可少, 这也是保证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保证[8];二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以设置“动态性”课程为主[9], 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代和技术发展前沿, 以保证学生在校所学能够在工作实践中顺利应用;三是教学过程要与企业一线创新相结合, 人才培养目标要与企业需求相一致[10,11], 避免与本科院校和研究生层次相似, 以此来体现高职创新人才的特色所在。

参考文献

[1]张吉立.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探讨[J].新余学院学报, 2014, 19 (3) :155~156

[2]魏来, 蒋丽艳.论新世纪图书馆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晋图学刊, 2005, 5:5~8

[3]郑素杰.民族区域院校“尚品德、厚基础、重应用”人才培养意见设计[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4, 30 (3) :267~269

[4]张吉立.适应高职旅游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J].衡水学院学报, 2013, 15 (1) :97~99

[5]张吉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3 (10) :93~95

[6]张吉立, 刘喜梅, 郑薇等.基于工作过程的“景区规划与管理”课程开发[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14 (3) :93~96

[7]周志红, 黄跃平, 李兆霞.厚基础, 重实践, 强能力---基础力学课程教学的创新与实践[J].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13 (6) :249~250

[8]张吉立.创新型人才培养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 4:39~41

[9]张吉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与建立市场需求“联动机制”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 2012, 12 (8) :28~29

[10]张吉立.适应企业需求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5, 28 (2) :83~84

[11]邓晓菲, 尚长春.把握专业结构调整思路, 培养宽基础创新型人才[J].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1, 32 (4) :416~419

基础型人才 篇2

吴卫东

(江汉大学商学院旅游系)

摘要:近几年,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对于饭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出现一方面饭店企业虚位以待却招聘不到优秀学生,另一方面,众多饭店管理专业毕业生遭遇求职困难而纷纷改行的尴尬局面。本文从教学角度分析认为,创业型饭店管理人才培养呼唤创业型教师。

关键词:创业型人才饭店管理人才教师

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在1988年10月发表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中强调指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从世界发达国家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创业教育已是高等教育的大势所趋。中国高等教育对创业教育理念的正式回应,始见于1999年1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求“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

一.创业型人才的内涵与创业教育

创业型人才是指能在社会和生产实践过程中把知识、科技创新的成果物化为一种新产品、新服务,开发出一种新的市场需求,创造出一种新的工作岗位,乃至创建出一种新的企业的人才。

创业型人才具备以下基本素质:(1)崇高的理想与抱负、事业心、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2)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助人为乐;(3)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团结协作;(4)顽强的意志与毅力、乐观豁达不怕挫折、自强不息、不断学习;

(5)善于在认知中强化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处处表现出积极主动,敢于拼搏,勇于进取;(6)善于胜任各种职业角色,面对现实,适应力强;(7)敢想敢做、不怕风险,既有创新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又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合作精神和感召力,能在实践中逐步锻炼成企业的领袖人物。创业型人才除具备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能力和素质外,还要兼有生产者、管理者、发明家和社会活动家角色所具有的能力和素质。

创业教育在美国亦称为 “企业家教育”,是指提供人们以概念和技能,辨

别他人忽略的机会,具备洞察力、自我评估能力和知识技能,在他人犹豫不决时果断地行动的过程。它包括机会辨识、面对冒险时的资源调度以及进行商业冒险诸方面的教育。同时,它也包括商业管理运作过程中的教育,例如商业计划、资本开发、市场营销和资金流动分析等。

创业教育的内涵具有三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首先,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自谋职业、创业致富的能力和本领;第二,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心理品质;第三,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开创个性的社会变革的参与者。这三者是层层递进、互为因果、逐步深入的。

二.饭店管理创业教育师资方面存在的问题

饭店管理行业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行业,这种实用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于饭店行业的实用性,比如是否有一种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二是对于饭店单位的实用性,即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三是对于具体职业或岗位的实用性,知识和技能等是否满足职业或岗位的要求。结合以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饭店管理创业教育应该涵盖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进行从事饭店行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技能、意识等基本知识教育;二是进行责任心、事业心、进取心、创造性、探索精神、冒险精神、坚韧性、意志与毅力、心理承受能力、适应能力、人际关系与合作精神和感召力等创业品质教育。

然而,在我们实际的饭店管理教学实践中,在饭店管理创业教育中师资方面存在多方面问题,主要表现在:

1.饭店管理专业师资条件差。由于开办饭店管理专业进入门槛低,受利益驱动,许多大专院校、职业高中、中专纷纷开办饭店管理(旅游)专业。许多院校缺乏应有的师资和教学经验,教学设施相对落后,软、硬件都不符合现代饭店管理教育的标准。同时许多教师缺少专业素质,既未受过正规、系统的饭店管理专业教育,也未受过岗前专业培训,又无饭店管理实际工作经验,只能照本宣科、因书施教,这样培养出的学生缺乏针对性,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很难适应饭店业发展需要。偶尔有一些科班出身的青年教师又因为对专业不感兴趣或认为从事饭店管理专业教学无前途而转行。培养创业型饭店管理人才就要求专业教师不仅必须具备从事饭店管理行业所必须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意识,同时还应具备创业型人才的基本素质,而现实教学中,很少有教师能全面具备上述基本素质。

2.重视理论知识的教育,忽视责任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合作精神等创业品质教育。目前大多数高校采取辅导员制(很多由高年级同学担任),一个辅导员要管几个班级(甚至年级),任务很重;专业教师平时不坐班,负责专业课程的讲授,往往上课来,下课走,课余时间跟同学们沟通很少。因此这样一来,学生创业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几乎成为空白。

3.教师对培养目标不明确,对专业认识不清。目前众多院校培养的目标是饭店管理人才,而饭店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必须从基层服务做起。高校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更注重理论的灌输,忽视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基本技能、意识的培养。很多教师认为服务人员应该是职业中专、职业学校的学生去做的事情,大学生应该更多地学习理论知识,饭店管理专业的特殊性造成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方面赶不上硕士,动手能力、技能、服务意识赶不上职业中专生,培养的学生不被市场认可,结果难以就业,更谈不上自己创业。教师对培养目标不明确还表现在其言谈举止中有意无意透露出对“服务”的轻视,这种情绪感染学生,使学生对专业失望。

4.教师不安心于教学,教学内容、方法陈旧。高校人才济济,教师岗位竞争也相当激烈,这样让很多教师一方面要忙着去读硕士、博士,一方面还要搞科研、写文章以便顺顺利利地评上副教授、教授。高校对教师的学位、科研、职称的看重甚于讲课的好坏,这就必然让教师将重心转移到学位、科研和职称上,有些教师上课内容缺乏与时俱进精神,讲课不看对象,上课缺乏激情,教学方法仍然是灌输式,教学效果不理想,更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反感。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和教师的原因,有些应该开设的课程,因为无教师能胜任而停开,而有些可开可不开或课时可减少的课程因教师工作量问题不得不将就着开设,出现因人设课的现象。

三.培养创业型饭店管理教师的思考

1.教师要进一步树立创业教育的观念。在创业型饭店管理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很重要。教师要具备足够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必备的创业素质,在教学中须懂得实施创新教育的艺术和方法,才能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传统的授受型、忽略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教师需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

进取、自由探索、不断完善,鼓励学生勤于思考、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在教学中“标新立异”、敢于求新,需要在教学中构建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认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改革中应结合学科教学规律和饭店管理专业学生特点,更多采用研讨式、启发式、专题式等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参与精神、主体意识,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关心教学目标的实施和实现,关心教学过程的发展和完善,进而体验到实现教学目标的乐趣,从而自觉参与到饭店管理创业活动中去。

2.加强对饭店管理专业教师的培训、培养,加强饭店管理创业教材的建设。创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没有太多的经验和方法可循,更缺乏有专门的创业导师和系统的创业教材,如果缺乏科学的指导开展创业教育,容易出现急功近利、流于形式、层次低等问题。针对目前饭店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国家、有关部门和学校都必须尽快加强对饭店管理专业教师的培训和培养以及饭店管理创业教材的建设。

加快对教师知识、技能的培训培养,改变因人设课的现象,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学生创业所需的知识结构。优化课程设置,对课程设置从“刚性”向“柔性”的改革,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在创业教育中完善学生创业所需知识结构的关键。一般来说,创业者的知识结构分为三种类型:专业技术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综合性知识,因此首先要加强饭店管理学科与其它学科课程的交叉融合。根据创业型人才应该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的要求,我们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上突出针对性、适应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专业基础知识以够用为度,应精减内容,满足学生学以致用、掌握一技之长的需求;在课程的安排上对传统饭店管理类课程进行改造,鼓励教师编写特色课程教材;教学组织上注重教学实效,大幅度增加实践内容,并将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与饭店产业发展相联系,使学生毕业后成为新的饭店管理创业带头人。

加快对教师知识、技能的培训培养,还应打破自我封闭的格局,加强校校之间、校企之间的合作。要在各高等院校、校外实习基地、合作企业和有关单位聘请有关专家、有经验的一线饭店管理行业技术能手和学有所长的教师组成相对稳定的专业兼职教师队伍,定期与教师与学生学习交流。安排教师到饭店企业一线

亲临学习,积极进行创业师资的培训和创业教材的编写,要积极鼓励饭店管理专业骨干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学习借鉴国内外同类学校饭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在深入了解饭店企业实际情况和听取教材委员会的编写意见的基础上,自编适合饭店管理专业的教材。积极进行交流总结、探索完善,形成一个创业教育的整体优势,开拓创业型旅游人才培养的新局面,不断提高创业教育指导的科学性。

3.改革对教师的考评方式。改革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方法,尽快建立一个相对科学的教师考评体系,综合考评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让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中,逐步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卫东论旅游企业人才危机江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2.席升阳 “中国创业学”学科体系探讨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4年第5期

纺城渴求创意型人才 篇3

众所周知,创意产业的特点是密集型、高附加值、高整合性,这些特性对于提升绍兴县纺织行业的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由传统产业向新的经济增长点转型,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创意产业作为超门类、非常规的产业形态,其主要构成元素已经不再是传统行业一贯信奉的资源、资本,而更多崇尚的是个体的智慧、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随着绍兴县创意产业平台的大力建设,创意服务收入逐年的增加,创意设计机构与市场经营户的对接交流活动逐渐频繁,作为创意产业的支柱性人才——创意型人才,市场需求逐步凸显。

恰逢年初,绍兴县开始陆续举办大大小小的招聘会。于2月28日在绍兴县中国轻纺城创意园举办的“绍兴县新春人才招聘会”是绍兴县重点建设的创意平台首次试水招聘会。记者发现,除了设计门类、新媒体方面的公司大量入驻外,不少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开始更多地关注创意型的复合人才。

绍兴县鸿达羽绒制品厂营销总监李春辉在与记者交流时提到,由于公司在2013年对全国市场开发的需要加大,因此,他们希望能够招聘到同时精通市场推广和电子商务的创意型人才。而实际提交简历的多为财务、文员等类型的求职者,对行业尚无了解的求职者,创意创新该从何谈起呢?!这让他十分为难。

绍兴县信源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卫岗则告诉记者,部分高校人才对于电脑软件操作方面的确有一定基础,但是在纺织品的推广方面却一窍不通,更别提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了。对此,业内人士分析,专业性的职业培训不足,缺乏市场需要的优秀创意,是制约创意产业的就业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

一位研究就业课题的资深人士表示,首先,我国从高中教育起就将学生进行文理分科,造成许多艺术专业院校的学生在文化与科学知识上根底欠缺,很难在创意领域发挥才能;其次,创意型人才短缺还跟我国的教育模式有着一定关系。我国的教育多以应试为主,不太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目前国际流行的创意产业恰恰需要这种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如何使用计算机进行创意工作的人才。

专家建议,要改变创意人才短缺,破解国内当前传统产业的就业和经济增长迷局,当务之急是要提高全社会的创意观念或创意的产业意识,特别是加强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创意性教育。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极具实力的创意型人才,真正解决纺城创意产业发展的燃眉之急。

基础型人才 篇4

高校的层次不同和高校内学科的成长周期不同决定了应该对不同层次高校的不同类型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做针对性的研究。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高校的发展阶段,本文将我国高校划分为研究型高校、研究教学型高校、教学研究型高校和教学型高校四个层次。研究教学型高校正处于向研究型高校发展的成长期,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对其至关重要。而高校学科建设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关键型学术人才的激励机制,良好的激励机制可以促进学科建设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学科建设的发展,从而影响学校的发展。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研究教学型高校

本文按照美国卡内基基金会1994年对高等教育机构的分类标准并结合我国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将“研究教学型高校”界定为“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和“一般大学”之间的高校。其学科齐全,设有研究生部,提供广泛领域的本科课程,承担直至博士研究生的教育,拥有数量有限的博士学位授予点。学校较为注重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是教学和科研基本并重的高校类型。在我国,“985”类院校和教育部直属院校则大多属于研究型高校,而研究教学型高校的科研能力相对来说低于研究型大学。

1.2 关键型学术人才

“关键型学术人才”是指在高等学校的学术发展中起关键性作用的人才的总和,是高校师资队伍中的中坚力量,其对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地位提升至关重要。关键型学术人才主要包括院士、教授(或研究员)、副教授(副研究员)、博士学位讲师等人员。“关键型学术人才”的发展可以加快研究教学型高校向研究型高校发展的步伐,可以保持高校学术发展的生命力,促进高校科研能力的提高。

2 研究教学型高校关键型学术人才的特点

2.1 知识水平高,专业化程度高

关键型学术人才的主体是拥有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队伍,关键型学术人才的人力资本是经过长期的专门化的投资形成的。关键型学术人才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专业化程度高。研究教学型高校正处于学校发展的上升期,其关键型学术人才队伍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的不断优化对促进高校的快速发展至关重要。因此,高校应该通过激励机制的制定为关键型学术人才营造出一种有利于其专业化和创造力发挥的工作氛围。

2.2 需求层次高,注重声誉

关键型学术人才拥有良好的专业特长和教育素养,在学术实践活动中渴望获得尊重,希望自己的学术成果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获得较高的社会声誉。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关键型学术人才的需求层次较高,注重精神层次的需求,主要表现为有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使关键型学术人才在学术科研活动中,产生强烈而持久的进取精神,尽力追求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从而获得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的满足。研究教学型高校不同学科的发展周期不同,不同学科的关键型学术人才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因此,高校应该对不同发展周期学科的关键型学术人才的激励作针对性的研究。

2.3 职业准备期长,高峰期短

关键型学术人才是经过长期的专门化的人力资本投资形成的具有资本专用性的高级人才。学术科研的职业特点就决定了从业者需要经过长期的高质量的专门化的培养才能承担。然而,科学研究表明,综合不同的学科来看,科学创造的高峰期一般在25~45岁之间[1]。这就使得关键型学术人才在职时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更加强烈。研究教学型高校对关键型学术人才的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应该根据关键型学术人才所处的阶段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以促进高校战略目标的实现。

2.4 使用上的时效性与人力资源的可再生性[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所拥有的知识会过时,同时高校人力资源又具有可再生性,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人力资源的自身素质。关键型学术人才的人力资本存量不是一次性投资而成的,而是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才能与社会发展同步。因此,高校的激励内容中应该包括对关键型学术人才的培养,从而促进关键型学术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

3 研究教学型高校关键型人才激励存在的问题

本文选取上海市一所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教学型”大学A作为实证分析的对象,通过分析该校关键型人才激励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对研究教学型高校的关键型学术人才的激励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A校现有专任教师1200余人。其中教授171人,占14.3%;副教授305人,占25.4%;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含双聘),占0.5%;国家级中青年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国家级各类专家20余人,占16.7%;有国家级人才49人、部委级人才10人、市级人才46人;有博士生导师78人,占6.5%;硕士生导师551人,占46.9%。A校现有56个本科专业,有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3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含自设),11个一级学科、5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13个领域具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及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授予权。A校处于向研究型高校快速发展的时期,尤为重视对关键型学术人才的激励,但是现有的激励机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研究教学型高校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对存在的问题做深入分析,对于完善研究教学型高校关键型学术人才的激励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3.1 现有激励机制对量化标准过于依赖

学校从教师发表的核心期刊论文数量,承担的项目数量和所出专著的数量以及字数等方面对关键型学术人才的科研成果进行考核,并以此为依据做出相应的奖励。关键型学术人才的科研活动具有独立性和创造性,科研成果的产出周期较长,科研成果不仅要重量更要重质。过于依赖数量化指标容易造成关键型学术人才对成果数量的关注超过对学术水平本身的关注的结果,这样并不利于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

3.2 现有激励机制易使关键型学术人才形成重科研轻教学的工作思想

研究教学型高校中,本科学生是高校教育的学生主体,教学工作关系到本科生培养的质量,是学生在高校中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同时关系到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口碑。因此,教学工作也很重要。曾任哈佛大学校长的南特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它一代一代教师和学生的质量[3]。”可是现有的激励机制中,科研成果占激励项的比重较大,关键型学术人才承担教学工作的比重较低,并且学校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考核和激励较为注重对课时数等量化指标的考查,这样不利于“研究教学型”高校教学工作质量的提高。

3.3 现有激励机制重视个人激励忽视团队激励

现在的科学研究越来越需要群体作战,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忽视团队激励不利于学科群体和梯队建设与发展的需要。现有的激励和评价机制过多地强调“第一作者”和“第一负责人”,会导致部分科研人员为了维护自己的学术地位,不愿意与别人交流自己的研究心得。任何学术团队都有负责人,激励机制不注重对负责人价值观的引导,功利思想严重将不利于学科建设中对青年关键型学术人才的培养和激励,不利于高校的学科建设。

3.4 现有激励机制的长效性不足

现有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导致出现关键型学术人才在教授职称或博士生导师评上后,学术进取心滑坡和学术水平停滞的现象。另一方面,不能调动一部分有能力、有才华的年轻关键型人才的积极性,不利于中青年骨干人才的成长。

4 应对策略

针对研究型高校对关键型学术人才的激励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策略。

4.1 在激励机制中,注重主观性评价和客观性评价相结合

关键型学术人才片面追求科研成果数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主观性评价失效所造成的。学校对教师科研成果的评定,关系到教师的职称晋升和薪酬待遇等切身利益,因此要做到既对教师的科研行为进行激励,又不至于引导他们急功近利。在对教师科研行为的激励机制中可以引入对科研成果的一次性奖励,即当教师的科研成果获得了学术界的认同,得到同行肯定的时候,学校才给予一次性的重奖,作为对其前期科研工作的延期支付。一次性奖励既能对能力卓越者进行有效地激励,还能避免其他研究人员急功近利的行为。这样客观性评价和主观性评价就相结合了。此外,科研成果数量可以作为衡量教师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要和其他指标结合才能更有效地对教师科研能力做更为准确的评价。

4.2 在激励机制中,也要注重对关键型学术人才教学工作的激励

关键型学术人才的专业背景好、学术水平高,他们承担教学工作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意义。在对教学工作的考核激励中,应该将考核指标细化,向考查质的方面侧重,例如加入是否布置课外作业,是否批改课外作业,是否找学生谈心以了解学生的听课需求等比较能够收集到真实评价的指标。学校对考核出色的教师不仅要给予物质方面的奖励更要给予精神方面的奖励,例如给予“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张贴荣誉榜,并召开教学工作会议让获得荣誉的教师做专题报告,满足其自我价值实现和声誉的需求,从而带动其他教师教学工作的完善。

4.3 在激励机制中,要注重对学术团队的激励

激励机制的设置应该有利于营造一种民主、自由的团队文化氛围,允许团队成员运用不同学科知识,从不同角度、利用不同的方法来观察和解决创新问题[4]。激励机制的设置要对教师作正确的价值导向,避免学术团队同事之间的恶性竞争。学校要重视关键型学术人才不同的性格特点,重视对他们进行“感情投资”,给予关怀,使他们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从而对领导和学校产生信任感,为学校的兴旺努力工作。学校对学术团队的激励,更要重视对团队负责人(如学科带头人)的品德的考察,拥有人格魅力的团队负责人会有利于整个学科的快速发展。对团队负责人的激励不仅要有正激励还要有负激励,即采用“末位淘汰制”,如果一个团队负责人不利于甚至阻碍了一个学科的发展,应该淘汰,从而促进人才梯队的良性发展。

4.4 在激励机制中,要注重长效机制作用的发挥

激励机制的设置应该有利于学校花高成本培养出的高职称人才永葆旺盛的学术生命力。学校应引入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完善的考核淘汰换位机制,实行优胜劣汰,使后备人才队伍滚动发展起来,逐渐成熟。在激励机制中,可以加大工资级别差距,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教师在职称晋升中容易出现登山效应,当晋升到一定的职务如副教授后,再往上晋升就比较困难,如果工资级差不大的话,就会有部分老师在权衡自身利益之后,选择在外兼职等方式获得高的报酬,这样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因此,为促进师资队伍结构优化及整体水平的提高,按岗位职责、业绩和贡献大小加大工资级差力度和引入淘汰制是十分必要的。

摘要:关键型学术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学校的地位和发展层次,对关键型学术人才的激励机制做相应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高校的层次不同对关键型学术人才的激励也有所不同。选取一所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教学型高校作为调研对象,分析研究教学型高校在关键型学术人才的激励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对研究教学型高校的关键型学术人才的激励机制的完善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研究教学型高校,关键型学术人才,激励

参考文献

[1]张九庆.自牛顿以来的科学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173

[2]胡国强,马英华.高校教学科研型人才激励机制的构建[J].财会月刊(综合),2007,6

[3]徐雪峰.基于价值观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对策研究[J].职场管理

[4]郝敬习.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组织激励机制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10

[5]张永,周增桓.高等医学院校学科带头人的需要分析与激励策略[J].西北医学教育,2007,6

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篇5

关键词:创业型人才培养,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创业素质

一、引言

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提出创业教育以来, 创业型人才逐渐成为众多专家学者乃至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其实, 早在1947年哈佛大学便开展了创业教育, 此后, 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各高校都先后探索并基本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创业教育与创业支持体系。到20世纪70年代, 创业教育在美国高校更是得到了迅速普及。放眼中国, 教育部1999年公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 首次将创业教育提到教育的高度, 在党的十七大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之后, 创业更是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由此, 培养综合能力强, 团队合作意识强烈, 又不乏竞争意识和冒险精神的创业型人才也成了各高校重点发展的目标, 更是教育界以及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随着国内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潮兴起, 现代经济正悄然从管理型经济向创业型经济转变[1]。作为高等教育的前沿阵地, 高校无疑肩负着探索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培养大批优秀的创业人才这一重大的使命。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Sophia团队依托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 总结出一套以产学研一体化为宗旨、以项目实践引导为核心、具有良好文化氛围和品牌意识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其中, 团队首创的“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管理”的运作模式更是为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基础。

二、创新实践引导———创业意识的源泉

创业人才的首要品质是创新, 创业在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性的实践活动。无论是何种性质、何种类型, 创业都是主体的一种开创性活动, 在创业的过程中, 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张扬, 这便是创业的创新性特征。创新是技术发展的强大推动力。Sophia团队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创新实践项目的引导。从项目的研发到产品的实现, Sophia很好地引导和培养了团队成员的创新和创业意识。创新能力不是简单的复制继承, 更是一种独立的创造。因而在专业技能的培养上, Sophia团队制定了讲求“先上手实践、自主学习理论”的培养计划, 这种新颖的培养模式也是对传统教学做出的大胆创新。培养计划包含一系列循序渐进的习题, 每题的完成都能有收获和成就感。初学者可以通过包含不同知识点的题型翻阅参考资料, 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从而加深对计算机语言、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团队整理的特色实践课程除提高了成员们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之外, 更是培养了他们创业意识。Sophia的第一个创新研发项目———激光显示触摸互动便携终端 (命名为REAL) 便来源于此。REAL的最初创意来自6位本科2年级学生和1位研究生。在近一年的时间内, 他们在Sophia人才实践课程受到了很好的训练, 专业的技能和创新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故在REAL开发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技术难题也最终在他们自己的努力下得以解决。从最初的只有一个想法到REAL第一代的成型, 再到其走向产业化, 7位同学在Sophia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专业技能上的提高, 更重要的是它们对于创业, 如何创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从创意到实现, 再到产业化, 这是创业意识的核心, 也是Sophia自主创新研发所追求的目标。REAL只是Sophia以创新实践引导成员形成创业意识的一个范例, 46寸液晶触摸互动桌面、55寸镜面显示互动触摸屏、红外夜视仪与图像设别跟踪系统、Speak Finger失语者辅助语音系统等都是Sophia自主创新研发并实现产业化的项目。创新是创业的基础。技术的创新、思想观念的创新, 在改变人们生产生活的同时, 也衍生了社会新的消费需求和人才需求, 这便是创业活动源源不断的根本动因。由此, 专业技能高、又不乏创新意识的创业型人才便成了社会发展的急需人才。在这样的现状下, Sophia结合华师学特学院、心理学院的学科优势, 立项研发了Speak Finger失语者语音辅助系统。该项目的两个项目小组, 同时用不同的技术方案, 设计并实现基于Google的Android系统和苹果的i OS系统上的应用。在这个技术化的时代, 一个问题往往牵涉到很多方面, 一个项目的工作量也往往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 因此, 团队合作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设立两个项目小组的方式, 能够让小组的成员在获得实践经验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提高团队意识, 以此加强成员的交流, 培养组内成员的默契。

三、学科交叉合作———创新能力的培养

交叉学科是当今科学的前沿研究领域[2], 也是提高创业能力的重要因素。因为创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自主创新, 而创新的关键在于解决实际需求的同时能够面向未来, 自己去发现并解决问题。在目前的科学研究领域, 发展的瓶颈往往是一些根本性问题, 而这些问题牵扯到多个学科多个领域, 学科交叉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强了。Sophia团队充分认识到了这个趋势, 团队于2012年制定的“2012-2013年发展计划”中, 学科交叉成为团队实现产业化、打造团队品牌的重要战略。

在高校的教育改革中, 由过去论文导向到如今正在逐步实行的问题导向, 学科交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局限的思维中解放出来, 才能有更多创新的想法。任何新思想, 一开始都是朦胧的, 甚至是不可行的, 而学科交叉往往就是这些创新思想的曙光。Sophia团队的核心重点项目———“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在线服务平台”就是学科交叉的典型范例。“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在线服务平台”是Sophia根据华东师范大学体育健康学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对于一套能够实时记录和分析学生每日运动量情况的软硬件系统的需求而设立的一个典型跨学科的创新项目。在合同规定时间中, 硬件、服务端、数据库、安卓平台、网站、i OS六个项目小组头脑风暴, 攻坚克难, 这是创新能力的一次次积淀。同时, 亲身体验责任、合作、团队、竞争等等这关乎个人发展、团队发展的经历更是提高和巩固了成员的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Sophia团队和华东师大体育健康学院实验室的合作就好比是企业之间的强强联手。企业的优势互补, 资源的优化配置, 可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使企业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而学科的交叉合作则能充分利用到不同学科的专业优势, 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也为两个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思路。Sophia的交叉领域产业化之路给成员提供了一个自我发展的平台, 而成员创业意识的提高更是进一步推动了团队产学研一体化的进程。Sophia团队与体健学院合作的“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在线服务平台”项目目前已经初步完成系统的开发, 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必然会为成员、团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成员的创业意识与技能必能更上一层楼。

四、公司化运作———创业素质的提升

Sophia将产学研一体化作为团队发展的重大目标。团队立足于自身的发展和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需要, 不断探索, 不断创新, 目前团队实行的公司化管理模式是Sophia在多次探索中寻求到的适合实验室管理发展的最新模式。该模式在“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探索, 自主管理”的基础上构建了三层“网格式”管理模式, 将实验室的管理、项目的实施责任落实到人, 人人都有明确的任务。

俗语说“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三层“网格式”的管理模式是Sophia团队为突破实验室普遍存在但缺乏管理的现状而谋求的更高标准的创新。“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探索, 自主管理”是一个全新的理念, 它要求每一位成员在提高技术能力的同时, 时刻关心实验室的动态和发展, 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并主导实验室的管理, 让成员们不仅比同龄人有更高的技术水平, 也更早一步接触公司化的管理模式, 大大提高了管理素质, 更为创业以及未来的发展夯实基础。在公司化管理的模式运作下, 团队已具有走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基础和管理支撑。在2010年建立之始, Sophia就把多点触摸系统作为团队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在团队公司化管理的环境下, 从自主研发到产品成型, 从产品包装到媒体宣传, 多触点人机交互平台 (简称魔镜) 的诞生成为Sophia产业化发展、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最好体现。魔镜的创新思想来自于多点触摸互动与镜面显示的有机结合, 将商业、娱乐、教育以及信息带入触控互动领域。大气又不失典雅的外观, 高端又不失娱乐的功能为魔镜增添其自身魅力的同时也打开了魔镜的产业化之路。在魔镜的产业化工程中, 各项目组的学生参与了从需求分析到设计、从方案实施到原型机、从成品到以品牌走向市场的整个过程不管是在技术创新上还是合作交流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尤其是对大一大二低年级的学生。创新是Sophia产业化源源不断的动力, Sophia的创新绝不仅仅止步于此。Sophia为更好展示魔镜的互动效果, 为魔镜量身定做了Sophia挥客软件, 将魔镜的功能和魅力发挥地淋漓尽致。目前, 魔镜已有多台订单, Sophia实验室和桂林象山景区关于魔镜的合作也在紧锣密鼓地展开中。因此, Sophia团队产学研一体化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为学生加强了创业意识, 储备了创业技能, 更是学生创业的孵化器和推进器。

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中, 创业能力这“第三本护照”[3]无疑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不可缺少的。高等院校作为教育的前沿阵地, 在培养创业型人才这一关键点上具有至关重要的责任。依托创新实践平台, 以产学研一体化为宗旨, Sophia用两年多的时间, 探索并形成了一整套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如今, 初具品牌影响力的Sophia团队已走向了更广阔、更具挑战与机遇的平台, 必将为社会的发展输送一群专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兼备的创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艳.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创业人才培养[J].科技创业月刊, 2011, (01) .

[2]冯一潇.诺贝尔奖为何青睐学科交叉[J].科学时报, 2010, (2) .

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篇6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是国家基于转型发展需要和国内创新潜力提出的重大战略,旨在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的无穷智慧和创造力,让那些有能力、想创业创新的人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实现靠创业自立,凭创新出彩。为此国家为推进双创出台了很多政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也改善了创新创业环境,同时也增加了人们创业或就业的机会。在不少领域出现了很多创业创新亮点,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不断涌现,双创在支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趋凸显。在这种环境下各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又有了新要求,这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

高校是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国家培养既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又能引领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创新创业就是“引领”作用的主要表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关系也是越来越密切,学校要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通过传授知识、传播科技、传播文化,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学校也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和企事业单位更多的沟通交流,有针对性的培养,培养出能引领经济社会前行的“双创型”人才。

二、双创型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正在努力构建创新型国家,双创型人才的数量是供不应求。特别是在这个产品更新换代迅速,经济蓬勃发展的环境下,只有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应该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的现状,一是绝大多数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尚未真正到位,一部分教师还未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用学生的成绩来衡量学生的优秀程度,就有大多数学生都在花心思应付各种考试。对于能否创新都是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事,并未留意太多。二是“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确立。

随着高校每年的扩招,大学生的数量大幅度上升,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学生面临工作问题。创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形式,更是其实现潜在价值的过程。近年来,政府为了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学生自主创业人数有所增加,但上升空间仍然很大。有资料显示,全国大学生每年选择创业的比例为5%,创业平均成功率仅为3%,而全球大学生平均创业成功率是20%。所以,我国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能力仍然有待提高。因此,各高校有必要重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同时重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三、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一)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

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这对学生将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明确的目标就像海上的灯塔,尽管大海辽阔,但人们总能找到回到岸上的方向。对学生来说也是如此,它可以为学生的成长指明方向、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所以,在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学期就应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但是大部分的学校并不重视这门课程,将其当作一门可有可无的选修,随随便便找个老师上上就完事了,并未真正的重视。导致的结果就是大部分的学生对未来一片迷茫,有的甚至连自己学的专业以后是干什么的都不清楚。所以,有专家表示职业生涯的成功规划可以开启学生的成长之路,促使学生明确职业生涯规划制定的内容和过程,帮助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制定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在众多职业方向中做出合适的选择,找出适合自己的目标,并引导学生个体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二)双创型人才素质的培养

“双创型”人才应该具备些什么特征呢?我们又从哪些方面进行思考?第一“双创型”人才应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完备的知识结构,对日常事务得心应手;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独立的思考能力,能够在工作中有独到的分析判断能力;善于把握机会、善于创新并且具有很强的执行力、具有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能够在团队中与成员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第二应具有自己所属行业人才的专业特征。比如管理类人才,管理顾名思义是指管理者为了实现制定的目标对经济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的合理组织和有效调配,以达到有效运行和有效产出。所以,经管类专业的人在具备基本经营管理能力的前提下,要具备创新现有各方面管理活动的能力,通过敏锐的洞察力发现和捕捉机会实现创新成果的潜在价值。

“双创型”人才需要广博的知识面、良好的知识结构、扎实的知识根基。所以,完善的培养模式是培养“双创型”人才的基础,因此,要重视培养模式的构建,拓宽现有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由学校培养与学生自我发展相结合、校内理论教学、模拟教学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等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思考、选择的能力。同时,也利用学生、学校、社会在“双创型”人才培养中的多元作用。

(三)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方法

双创型人才培养在教学方法上也需要作适当改进,不能一味地照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这种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实现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的高校所使用的教科书仍然是六七年前甚至更久的教科书,有很多课本里的数据早就不适用于当下这个社会环境,所以在课程的讲解中,老师应该努力将当下的新知识融入到教学之中,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和学习。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不断地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通过思考产生创新思维。另外,还要注重实践教育。第一要鼓励学生参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比赛,比如:经济管理类学生常参加的全国市场营销大赛,这类比赛旨在使学生将课上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利用理论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第二学校可以购进一些科技类公司研发的软件,模拟公司经营;第三要加强以毕业设计为核心内容的科研训练。毕业设计环节是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为了保证并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严格选题申报与审查制度,明确要求选题紧密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实际生产、社会工作等,同时提高毕业设计选题的更新率,保证题目的先进性、新颖性;第四学校应该积极与校外企业建立联系,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校外实习经历,使学生能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这一过程中将自己在学校中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合二为一。

(四)改变考核方式

在我国,大部分老师、家长甚至学生评判一个人学习好不好的唯一标准就是分数的高低。往往只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偏重于对知识的记忆考核,像这种大部分考死记硬背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相对较差,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而“双创型”人才则着重强调人的整体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不仅仅考核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这种考核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分析和判断能力,促进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所以要树立科学的考核观,端正对考核目的的认识,对原有的考核内容与形式进行变革,使新的考核内容与形式能够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四、结语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极其迫切,我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人才。高校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担负起为国家社会输送高水平人才的责任。因此高校必须把培养“双创型”人才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去完成,积极改革,在“双创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出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富民之道、强国之举,有利于我国产业、企业、分配等多方面结构优化。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高校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双创型”人才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去完成。但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尚未真正到位,“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也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确立。高校应积极改革,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改变考核方式,培养创新人才。同时,高校也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和企事业单位更多的沟通交流,有针对性的培养,培养出能引领经济社会前行的“双创型”人才。

关键词:创业,创新,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汤婕,花日茂,徐微,樊霆,刘小红,张蓉.“五位一体”双创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5(8)

论高校人才型教师的职业素质 篇7

1 教师职业素质的概念

教师职业素质是教师在育人过程中的稳定的必备的职业品质, 是教师职业形象育人知识与育人能力的综合反映, 这种职业品质在一般生理条件合格的条例下 (无语言障碍, 无形体缺陷等) , 主要是经过后天科学训练、系统培养与反复实践中形成的。只有具备了这种品质的教师才可以说是一名合格的人才型教师。

高校教师是新知识的开拓者和传授者, 是学生能力发展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也是学生未来成材的楷模。由于高等学校的教师在完成国家人才培养这一宏观工程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 所以素质较高的教师不但能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 而且能够迅速地在学生中树立威信, 引发学生尊重和崇敬的心理, 而素质较差的教师则相反, 特别是在学生中没有威信, 得不到学生尊重和崇敬, 也不利于教师自己的发展。

2 人才型教师职业素质的特点:

2.1 全面性

教育工作是不断促进学生对象社会化的过程, 以适应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显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也要求教师素质结构全面, 要有全面育人的能力。

2.2 示范性

教师在育人过程中要言传身教, 教师本身的思想品德、个性修养、一举一动都成为学生集资的对象,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形象, 这是教师区别于其它职业的显著特点。

2.3 稳定性

教师直接参与的经常性工作是具有稳定、重复, 可操作性的工作。所以对教师的基本职业品质要内化成稳定的心理结构去操纵教师的职业行为, 也就是要求教师具有熟练、规范的职业品质。

2.4 再创性

教师本人传授的是前人积累的知识, 但对学生来说这些知识都是未知的领域。如何教会学生, 并使学生学会和会学, 就要求教师善于科学与艺术地加工有用的信息, 并生动地传授给学生, 这就是教师职业品质的再创性。

3 人才型教师职业素质的结构及设计依据

3.1 人才型教师职业素质的结构

3.1.1 教师的思想品德素质。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学生, 努力提高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修养。树立现代教育思想, 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 高尚的思想情操, 严谨的执教态度, 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3.1.2 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

掌握深厚的本学科的专业知识, 具有比较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 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

3.1.3 教师的身心素质。

体制健康, 精力充沛, 具有比较广泛的爱好、丰富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宽广的胸怀和自我控制的能力等。

教师职业素质的三个方面, 构成教师职业素质的结构, 其中思想品德素质是方向、灵魂, 科学文化素质是基础, 身心的素质是保证。三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 缺少哪一方面都影响教师的整体素质, 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我们必须全面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

3.2 教师现代化职业素质的设计依据

社会发展的需求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 而人才培养的要求, 又给教师素质提出了特定要求。

3.2.1 教学能力复合化。

从教育现状与未来发展看, 学校育人的信息源的构成会发生明显变化, 新课程计划也已经把课程划分为必修、选修、活动三大课程。所以要对现有学科教师加强其从事学科课程的教学能力, 培养其从事选修课程的教学能力, 发展其从事活动课程的教学能力, 使教师具有复合教学能力。

3.2.2 知识结构的多元化。

学科教学的整体化是21世纪教学工作的发展趋势之一。在多学科对同一个学生个体施教的过程中, 要求各科老师有相互配合的意识, 应善于从学科交叉、学科对比与学科渗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要求教师能从系统理论的高度来驾驭教学内容。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了解相关科学知识, 以及一般方法论知识。

3.2.3 教育交往的多样化。教师应加强多向的教育交往, 业务研究交往, 师生情感交往等多种交往能力。

3.2.4 教学技术的现代化。

现代教育是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而发展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教育技术不断进步。目前视听技术发展到多媒体的综合运用, 并与计算机结合向智能化发展。全社会的重视教育, 加强教育投入, 促进了教学装备的现代化。这些都使得教学手段现代化成为新世纪教育发展的一个特点。为此“三片、两带、一机”将成为教师的常规手段, 通过电化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来提高学习效率, 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将成为教师职业品质的重要一环。

3.2.5 增强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

教育是超前的事业。21世纪是一个充满着竞争的时代, 教师不但要适应教育的今天, 还要面对发展的未来。这就不但要求教师要对今天的社会变革与发展有适应力, 还要为21世纪社会培养有竞争力的人才, 要求教师必须以超前意识为基础, 发展教师的获取处理使用信息、教育科研等多项发展能力。

4 大力提高教师职业素质, 造就更多人才型教师

4.1 广泛深入的开展以教师职业道德为核心的道德建设

教师这一职业从某种意义上讲, 社会对其职业道德的要求更高、更严。我们必须看到, 教师作为文化人, 其精神对工作的推动作用往往比一般人更重要, 奉献精神是促进教师进步最重要的精神动力, 它是教师职业道德中的核心内容。

4.2 建立健全教师职业素质的运行机制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建立一整套运行机制。其中, 最重要、最本质的两个机制:一是动力机制, 二是约束机制。这两个机制是相互作用, 相辅相成的, 缺一不可。只有把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很好地结合起来, 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3 加强教师队伍的在职培训

教师职业素质的提高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方面, 而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在职培训。教师的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 仅有文化知识的素养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有扎实精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在职培训, 比如下实验室、下厂锻炼等等。

参考文献

[1]阎增援.论大学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职业修养[J].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 (4) .

[2]马金虎.高职教师职业素质浅论[J].教育与职业, 2002 (6) .

[3]周伟.试论理想大学教师的境界与修养[J].政法论丛, 2003 (3) .

人力资本特征与领军型人才培育 篇8

一、相关文献综述

现代经济理论对创新机会的性质和发现创新机会的主体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研究, 并对市场失灵和组织失灵导致创新组织的出现进行了经验描述。前一方面的研究揭示, 无论对打破现有的均衡还是恢复均衡, 创新机会总是客观存在的, 但对创新机会的发现与把握却是主观的, 与不同创新者的能力、风险态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后一方面的大量研究证明, 由于技术的市场交易存在着阿罗所提出的“信息悖论”, 即使有专利制度的保护, 诸如技术知识、商业秘密之类的知识产权的有效转让也是比较困难的。因此, 仅仅依赖现有企业或市场是不够的, 需要能够发现和利用机会的领军人才发挥人力资本并转化为现实的财富。美国学者史蒂夫·马若堤 (Steve Mariotti) 肯定创新者的素质能够后天培养, 列出了12种被普遍认为是创新者需具备的素质, 包括适应能力、竞争性、自信、动力、诚实等。美国的杰弗里·蒂蒙斯 (Jeffry Timmons) 和郝沃德·斯蒂芬森 (Howard Stevenson) 通过与60位具有实战经验的创新者进行交谈, 会同学术界其他学者, 按创新研究的时间顺序总结了29位学者关于创新者所具有的30项特殊品质。国内学者张寨华在其《创新第一步———超越北大清华》一书中对十三位创新者的创新过程进行了描述, 归纳总结了成功创新者应具备的素质。他认为“自信、毅力、胆识和远见卓识是创新成功的最基本素质。”Mayer.M和Heinzel.W等学者认为, 由于高新技术企业具有知识技术高度密集、经营风险大等特点, 使得这些企业的创新者应当具有不同于其他产业领域创新者的特点和行为特征。这些创新者个人的差异可能会带来以技术为基础的创新企业在策略和管理上的差异。发达国家的一些研究也显示, 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者对他们开创的以技术为基础的创新企业的成功具有重要影响。塞西尼安 (Saxenian, 1994) 在地区竞争优势的标题下揭示了领军人才精神对于高科技企业成长的影响。国内学者杨德林研究了中关村科技型创新者行为与特点, 认为创新者是创新企业的核心, 他们在新创企业的生存与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张洪石 (2007) 认为, 创新领军型人与传统领军人才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以创新手段来创造利润, 而后者是以管理手段, 通过效率提升来创造利润;前者是以新思维、新技术、新产品, 在新市场中竞争, 而后者还是在旧市场中, 企图以更精良的管理手段, 继续维持原有产品市场的利润。创新领军人才与传统领军人才对比, 必须要有独特的品质, 张洪石强调, 创新精神是创新领军人才的必备要素。李新春等 (2006) 也认为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本质在于领军人才的创新精神, 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精神表现为“创新小生态”和集体学习机制。

培养和造就大批创新领军人才的关键是创新领军人才建设成长的社会环境制度, 完世伟 (2003) 认为领军人才需求力量存在不足是当今我国领军人才培育和成长的几个主要制度障碍。黄群慧 (2000、2006) 则从领军人才的产生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与企业效率的关系出发, 系统论述了领军人才报酬机制;领军人才控制权机制;领军人才声誉机制;竞争机制与市场等四个因素对领军人才的激励约束作用。李新春等 (2006) 认为地区高新技术创新主要受到市场环境、政策和资源状况等宏观因素的影响, 地区间存在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政策差异是造成高科技发展与创新领军人才培育地区差异的主要影响因子。

二、人力资本特征与领军型人才

何谓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笔者认为首先必须是本领域公认的、成绩卓著的专家或技术拥有者;其次必须具有良好的“学术眼力、管理能力、人格魅力、胆识魄力”等综合素质, 能够带领一支创新团队, 不断取得创新突破, 推动和引领该领域的发展。后者正是领军人才与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差别之处, 也是成为一个团队的核心和灵魂的必要条件。换言之, 领军型人才拥有附之其身体内的强大的人力资本, 它表现为与固定性相联系的“柔性”。现代经济中的物质资本的灵活性的实践体现是所谓“柔性制造系统”的研制和运用, 而人力资本的“柔性”体现为它与物质资本相结合时, 知识与技能具有广泛适应性。同一人力资本所有者可以适应异质的物质资本体系而可以不降低生产效率, 退一步说, 人力资本在异质的物质资本体系之间转换的初始阶段有可能存在某种不适应性, 但是时间的延续、学习的收获和经验的积累会使这一情况得到改变, 内在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模型———“干中学”模型的理论基础应该是人力资本的“柔性”或广泛适应性。

它的品质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逆性, 这是由知识与技能的增进和自我累积所决定的。战争可以摧垮一国或地区的物质资本体系, 但不能消除人们所已经获得的经验、知识与能力的积累, 不能消除一国或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及其品质。因而, 人力资本存量由于其品质的不可逆性而始终成为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最重要的变量, 而物质资本及相应的投资并不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宏观的、动态的、发展的角度看, 用于形成人力资本的投资特别是能够增进知识与能力的投资, 对于社会而言是最有收益的投资, 当然, 这不排除从个体角度所考察的人力资本投资存在外部性问题。

它的形成还具有某种程度的反周期性。我们知道,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有关经济危机的原因的科学论断, 还是西方经济理论有关经济周期与波动的原因的分析, 都强调投资 (物质资本的形成与更新) 与周期呈正相关关系, 投资活动的扩张与萎缩正相应于经济运行的繁荣与萧条 (危机) 。但是, 人力资本的形成恰恰与经济周期呈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关系, 期间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其一, 获取知识的时间 (机会) 成本。当某人离开现行工作职位而进行自我人力投资时, 他可能获得的是未来的较高的预期收益, 但是, 在繁荣时期, 他所失去的是现实的呈上升趋势的劳动供给收益。从总体上看, 随着经济运行渐趋繁荣, 获取知识的机会成本就趋于增加, 因而倾向于减弱人力投资的倾向, 反之则反是。其二, 谋求合适职位, 以实现人力价值和提高劳动供给收益率。这是因为, 经济萧条无论是周期性的还是结构性的, 都预示着未来时期中物质资本体系对知识与技能的新的或较高的要求。相应于物质资本的更新, 知识亦需更新, 技能也必须进一步地训练和掌握;同时, 在经济萧条时期, 获取知识的时间 (机会) 成本明显降低。

由上述特征, 我们知道塑造领军人物, 首先, 培养领军人物接受知识的能力, 使他具有极强的上进心, 敢闯、敢干、敢于承担风险, 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下掌控大局, 做一个策划人或谋略家;其次, 培养领军人物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使他乐于接受新知识并勤于学习, 培育或传播团队文化;第三, 培养其判断问题的能力, 使他具有对事物的敏感性, 能预见结果, 具备一眼看到底的透彻力, 做一个本领域未来发展引领者;第四, 培养其转换工作的能力和调查研究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使他要有自知之明, 不要自视过高, 要时时清醒意识到团队及个人所处的位置, 知不足而后改之。

现阶段, 尤其要强调领军型人才的大局意识、协作意识和服务意识, 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予以体现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及优势, 将个人价值有机地融合于社会进步之中, 促进社会的整体进步, 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和个人的双赢。领军型人才的精神展现出一种给人震撼的行为文化。这种文化是一种氛围, 每个领军型人才都能够让人们感觉到有无形的、积极的东西在影响着自己, 并在氛围中受到熏陶。它鼓励了人的创造力和主动性, 并把人引导到其发展的主航道上来, 符合人性,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加快了人们的学习与交流, 并在交流过程中达成了共识, 促使社会每个人共同前进。领军人物的重要性也就在于此。因此, 我们在强调领军型人才精神培养的同时, 更需要注重对科技领军人物的塑造。

三、实现领军型人才战略的思路

处于发展转型、产业转型、结构调整、资源合理利用的关键时期, 引进创新创业领军型人才是推动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路径之一。采取积极措施吸引领军型人才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壮大本国人才队伍的通行做法, 也是在较短时间内突破技术瓶颈, 提升科研水平的一条宝贵经验。因此, 我们认为:

第一, 在公正公平运作中实行差异化竞争, 要本区域产业规划基础上实现领军人才集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往往是在实践中产生的。要进一步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完善各类项目招标制和评审制度, 加快构建和完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为更多创新人才提供公平的事业发展机会, 使领军人才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要避免各地引进领军型人才雷同化趋势。同时, 要防止有限的资源分散投入, 结合本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和支柱产业状况, 坚持人才、项目、基地一体化培养模式, 以领军人才为核心, 聚集创新资源, 给予优秀领军人才更多承担重大项目的机会, 力求产生最大的创新效益。要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的领军人才市场信息和公共政策信息的共享机制, 以及覆盖全社会的、动态的领军人才信息跟踪体系, 建立国际化、向各用人主体开放的领军人才信息库, 建立起各种层次、各种类别的领军人才库、领军人才项目库, 争取建成国家级领军人才基础信息库和全国领军人才信息异地备份中心。

第二, 在严格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下给予“物力、财力、人力”方面支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必须依靠团队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一方面, 要从宏观上建立健全项目、经费和用人管理制度, 规范领军人才的职责、权力和行为, 防止个人凌驾于团队之上, 避免个体意识泛滥、任人唯亲等弊端;另一方面要给予领军人才必要的科研指挥权、经费使用权和人事聘用权, 保证领军人才及时合理地调配资源, 提高运行绩效。政府应鼓励和支持民间机构介入领军人才的沟通交流活动, 如成立领军人才俱乐部, 开设沙龙, 举办论坛等, 以增强领军人才的地域亲情、精神上的愉悦, 为他们提供人性化的服务。

第三, 在创造宽松、平等和自由的学术氛围中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符合规律、科学合理的工作绩效考核制度设计, 能够增加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必要的紧迫感”, 强化其推动科技创新与进步的责任意识。但过于杂碎的考核指标, 容易导致科研行为的短视和学术交流的缺失。无数成功的事例表明, 创新的火花往往在宽松、平等、自由的学术交流中迸发出来的, 创新的灵感往往在不经意间遐想而产生。当前, 各级党政组织及整个 (下转第78页) (上接第141页) 社会要进一步认识科技发展的规律, 改变急功近利的心态, 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营造更加宽松的环境, 给予他们持续性支持。允许领军人才打破所有制限制和地域限制, 聘用“柔性流动”人员和兼职科研人员, 建立激发各类领军人才创造热情的兼职制度, 使领军人才的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推进领军人才资源共享机制, 激发广大领军人才的内生动力;鼓励和支持领军人才申报承担国家或地方、部门的重大科研工作和重大工程建设任务。

第四, 要崇尚淡泊名利中保障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其团队的合法权益。科技创新是一项艰辛的劳动, 需要摒弃心浮气躁, 急于求成思想。因此, 应当提倡领军人才追求科技创新的科学精神, 培育他们探索未知, 造福社会理念。与此同时, 各级政府部门和有关单位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尊重领军人才及其团队的创新成果, 并给予必要的激励和回报, 以充分保护他们创新的积极性。各级党政领导要从思想、工作和生活上主动关心领军人才, 帮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 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科技创新中去。通过政府引导、使用单位为主、社会支持的多元投入方式, 加大对领军人才的资助力度, 为领军人才及其团队提供资助。扩大领军人才专项基金, 建立资助领军人才的长效机制;实行向领军人才倾斜的分配制度, 倡导知识产权、人才资本等要素参与分配。实行“智力资源资本化”, 即在得到工资收入的同时, 将其知识、技术、管理能力等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参与利润分配, 以形成有利于领军人才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OL].新华网, 2009-1-7.

[2]夏京宁.团队精神的培养和团队领军人物的塑造[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5, (03) .

[3]彭晨阳.创新型高级人才培养模式探讨[].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8, (01) .

夯实基础提高能力培育人才研究 篇9

复习过程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复习可使分课时分单元学习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使学生的薄弱知识环节得以加强,错误理解的概念得到纠正。因此,复习过程不是将学生学过的知识简单重复,也不是老师划定内容让学生死记硬背。针对以上情况,在迎接新一年中考到来的复习过程中,笔者作为一线教师,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建议。

一、重视基础,强调运用

总复习时,我们以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册)为本、以《化学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纲,不超出《化学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要求,不随意拓展知识的深广度,也不把较高要求的内容作为复习重点。教科书是学生复习的蓝本、任何复习资料都不能代替之。只有在基础知识已经夯实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把问题研究透彻,才具备解决一些比较复杂问题的基本条件,才能做到做一题会一类。因此,复习的关键首先是过好教科书关,在总复习的第一阶段要求学生重视阅读课本,找出每个考点在教材中的落脚点,指导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探究、思考、质疑等,去理解巩固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教材内在的规律,逐步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

二、建立学科基本观念,注重化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学科基本观念是在学习具体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考试题将会越来越多地关注那些在未来生活中最有用的学科思想和化学学习方法的渗透。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教给学生以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充分的自由活动空间和时间,指导学生熟悉如文字、图形、图像、表格等常见信息的表达方法,让他们学会从不同背景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培养严密的审题能力,独立采集信息、处理信息、规范表达信息的能力,学会科学地认识、观察事物,多分析、思考和探究有思考价值的综合性、开放性的问题。注重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不同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感悟解决问题的化学方法,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建构基本的化学观念(元素观、分类观、微粒观、守恒观等),并最终转化为学习能力。

在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的过程中发展能力,做到既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又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社会的情感。注重化学知识结构的建立,培养解决化学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化学科学素养的形成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三、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学们通过实验操作,获得化学实验技能,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形成化学概念,巩固化学知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第一,要切实做好化学实验,注意对比、归纳、总结常见仪器装置的使用原理,了解常见仪器装置的用途、特点和规律,通过仪器装置功能的开发和拓展,让学生掌握实验操作要领,培养实验技能。第二,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方式,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第三,利用学生学习和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进行实验探究,让他们理解实验的化学原理和设计原理,懂得“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还可以怎样做”,同时培养学生的六种意识:动手操作意识、规范化意识、实验安全(环保)意识、质量意识、定量意识、质疑与创新意识。第四,通过引导,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从以下四个维度领会实验操作的实质与内涵:对实验操作原理的认识(解决实验操作理论依据的问题)、对实验操作方法的认识(解决如何操作的问题)、对实验操作目的的认识(解决为何要安排这样操作的问题)、对错误实验操作所造成后果的认识(解决为何要这样操作的问题)。

四、养成良好习惯,全面提高素质

每年中考都会有相当多的考生,因为审题不慎、表述不清、化学用语不规范而严重失分。这与考生的智力因素关系不大,主要原因在于平常养成的不良习惯没有得到纠正,没有得到严格训练。因此,在平时的复习教学中,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解题格式力求规范,书写工整清晰,平时测试评分时可考虑扣卷面分的措施。第二,强化对元素、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的教学,坚持不懈地进行训练,归纳常见错误,归纳错因,标本兼治。第三,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包括审题、析题、答题习惯。平时就要求学生在解题时力求思路完整,体现过程,计算准确。第四,抓住试题评析这个关键的环节,讲评对学生来讲是一个查漏补缺的重要环节。讲评不宜逐题讲,应选择多数学生存在的知识缺陷和能力训练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失误的特征,找出错误的根源,防止重犯。要讲深讲透一类试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切不可就题论题。要善于结合典型问题借题发挥,将原题改头换面,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考查学生,注意知识的延伸,让学生去联想。

另外,学生在总复习阶段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考试成绩不理想等都会增加其焦虑感。教师应深入了解其内心世界,多一些鼓励和正面暗示,帮助树立信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使其保持稳定的情绪和旺盛的精力。

上一篇:移动医护工作站下一篇:自动坐便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