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型人才

2024-10-31

可持续发展型人才(共12篇)

可持续发展型人才 篇1

1 前言

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的概念最初是从环境资源角度提出来的, 它是一个系统工程, 而这一工程不只是通过节约一点资源、提高人类保护环境的意识所能解决的。可持续发展是同科技、教育、消费、全球化、创新、战略等联系在一起。而在我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强调发展过程中的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强调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 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但是伴随着世界各国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 人类迫切地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 健康问题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于是, 21世纪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发展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为本, 人类发展以提高健康素质为本”。

随着我国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 加强优秀人才培养是实现医疗高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医院从人才发展战略出发, 制订出人才发展总体规划, 科学地评价人才现状和预测今后医院人才发展前景, 加强医院人才梯队建设。因此, “可持续发展型医学人才”概念应运而生, 其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的科学发展观, 为我们提供了促进医学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新思路与新途径。

2 当前我国医学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自从我国加入WTO之后, 对外交流逐步增多, 教育市场和医疗服务市场也随之开放.对于一些国际可比性和通用性较强的医学专业领域, 国际标准或国际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也日益趋于统一。但是, 与发达国家先进完善的医学体系相比, 我国传统的单科医学教育方面缺陷则捉襟见肘。

我国虽然已基本实现小康社会, 百姓生活稳定提升, 但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前提是满足人民群众“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服务”。而我国农村和城市卫生服务所需医务人员不足, 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更是缺乏, 这就造成了百姓对社区医疗的极大需求现状。

同时, 高等医学院校教育决定了最基本的需求。但是, 在当前高等教育平民化、招收学生人数剧增、学校师资队伍等软件、硬件设施跟不上办学规模的严峻情况下, 极大影响了整体教学质量和医学人才培养质量。而且, 当今医学事业的高速发展, 医学知识日新月异, 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形成了与医学相关的边缘学科的完美融合, 这就指示我们必须寻找一种新型的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3 培养可持续发展型医学人才的综合素质

科学发展观首先强调的是全面发展, 而社会发展, 科技进步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从而适应复杂的医疗环境要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医学人才。而这正是逐渐受到关注的“可持续发展型医学人才”, 而他们应该具备如下综合素质。

3.1 职业道德

作为一名救死扶伤, 为人类医学事业而努力的医务工作者, 最基本应该具备的就是自身的职业道德, 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综合道德素质的主体。第一, 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都要树立正确的观念, 因为这些是对于培养医学生成为有远大理想、有职业道德、有组织纪律的医学人才的前提, 因此就显得尤为的重要。第二, 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明确自身价值取向。只有具备这些最起码的职业道德, 才能符合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要求, 才能更好地为患者、为医学事业服务。

3.2 专业技能

作为一名职业医生, 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就是本职业的相关专业技能, 即具备扎实的临床基础知识、精湛的医疗技术、强大的科研能力和与周围人群沟通能力以及终生的学习能力。只有这样优秀的人才才能把握一个学科的命脉、主宰一个事业的发展, 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型医学人才培养的趋势。

3.3 人文素养

医学事业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有知识、有技能的医学技术人才。但是目前我国医学教育却只局限于“技术教育”上, 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人文教育”。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徐葆耕教授曾指出, 就两个极端而言, 孤立的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可能会造就两种畸形人: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技术奢谈人文的“边缘人”。这就说明, 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对于医学教育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而技术教育的工具性需要人文素质教育来弥补;技术成果运用的恰当性需要人文精神来支撑。所以, 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过程也是实现医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是医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3.4 创新意识

21世纪医学技术突飞猛进, 现代医学面临着医学社会化、健康需求多元化、人口结构老龄化、疾病复杂化等难题。因此, 必须切实加强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因为这样大量的创新型医学人才能够很好地预测医学未来发展趋势, 有着较高的适应高速发展医学的能力。而这些人才也是目前我国医疗领域所欠缺的。

3.5 不断学习能力

当今, 医学领域飞速发展, 专业知识日新月异, 科技不断地在进步, 社会也在不断地发展, 而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 学术交流频繁, 只有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 才能与时俱进, 跟上医学的发展步伐, 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才能在医学发展的浪潮中不被淘汰。

4 培养可持续发展型医学人才措施

4.1 深化医学教育培养

众所周知, 教育是知识的原动力。而医学教育具有社会性、实践性和服务性的特点, 医学研究与服务的对象是人, 因此应该适时转变医学教育理念, 深化医学教育教学改革, 科学合理地规划人才培养目标。首先, 就是要从专才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其次, 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优化课程体系;再次, 强化临床教学,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 培养和激发医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等。

4.2 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

近年来, 医学生数量与日俱增, 呈现突飞增长的态势。医学生数量虽然迅速扩大, 整体却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WTO对医学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期的临床医生不仅要掌握精湛的医学技能, 还要有健康、心理、行为、营养与保健、社会和法律等方面的修养, 培养素质全面的医学人才。

而对于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医学的人文社会科学性质就是“医学以人为本”。首先, 就是要明确培养对象, 彻底改变教育观念, 确定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其次, 注重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思想。最后, 加强医学类院校软硬件设施的建设,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4.3 培养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 以综合性、探索性、求知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 它是创新型人才的最基本特征, 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因此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必须注重创新型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培养创新型思维的常见方法有: (1) 创设情境, 激发求知欲。 (2) 营造宽松环境, 催化创新性思维。 (3) 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发散思维。与此同时, 科学与人文交融也是培养创新性思维的必要手段。

培养创新型人才还可以构筑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的平台: (1) 建立激励创新型医学人才的机制。 (2) 大胆起用创新型医学人才。 (3) 合理使用创新型医学人才。 (4) 在使用中培养是使用创新型医学人才的最高境界。

4.4 注重医学教育国际化

当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医疗卫生事业也同样受到国际化的影响, 医学教育国际化大势所趋。而且医学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 更新速度快、发展前景好等因素都让人们看到国际化合作的医学教育重要性。而我国在引进、消化国际标准的同时, 应当逐步实现本土化, 实现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医学教育模式, 为全球医学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

4.5 完善教学基本条件

由于医学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专业, 因此为了可持续发展应该奠定坚实基础。有关医学类院校或者机构必须改善实习条件, 满足基本技能实习设备, 相关设施应该逐步配套, 有的相关专业还必须建设仿真或真实的实习科室, 最大化使医学生熟知专业技能, 努力使基本的实习项目达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温家宝.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N].人民日报, 2004-03-01.

[2]岳秋玲.加强医院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7, 23 (5) :307-309.

[3]胡锡荣.实施人才兴院战略促进医院长足发展[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4 (20) :210-211.

[4]徐海波.对我国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11) .

[5]张百章.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J].教育与职业, 2004 (3) .

[6]杨定海, 程纯.浅谈医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医学教育, 2005 (2) .

[7]徐海波.对我国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11) .

[8]陈国忠, 袁蓉, 徐凌霄.WTO与医学人才培养[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3, 1 (16) .

[9]徐晓莉, 戴萌, 吴雁鸣.影响医学人才科技创新相关因素初探[J].中国医院管理, 2003, 23 (7) :43.

[10]温茂兴.坚持科学发展观, 促进医学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J].医学与社会, 2005, 18 (5) .

可持续发展型人才 篇2

吴卫东

(江汉大学商学院旅游系)

摘要:近几年,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对于饭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出现一方面饭店企业虚位以待却招聘不到优秀学生,另一方面,众多饭店管理专业毕业生遭遇求职困难而纷纷改行的尴尬局面。本文从教学角度分析认为,创业型饭店管理人才培养呼唤创业型教师。

关键词:创业型人才饭店管理人才教师

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在1988年10月发表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中强调指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从世界发达国家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创业教育已是高等教育的大势所趋。中国高等教育对创业教育理念的正式回应,始见于1999年1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求“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

一.创业型人才的内涵与创业教育

创业型人才是指能在社会和生产实践过程中把知识、科技创新的成果物化为一种新产品、新服务,开发出一种新的市场需求,创造出一种新的工作岗位,乃至创建出一种新的企业的人才。

创业型人才具备以下基本素质:(1)崇高的理想与抱负、事业心、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2)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助人为乐;(3)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团结协作;(4)顽强的意志与毅力、乐观豁达不怕挫折、自强不息、不断学习;

(5)善于在认知中强化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处处表现出积极主动,敢于拼搏,勇于进取;(6)善于胜任各种职业角色,面对现实,适应力强;(7)敢想敢做、不怕风险,既有创新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又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合作精神和感召力,能在实践中逐步锻炼成企业的领袖人物。创业型人才除具备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能力和素质外,还要兼有生产者、管理者、发明家和社会活动家角色所具有的能力和素质。

创业教育在美国亦称为 “企业家教育”,是指提供人们以概念和技能,辨

别他人忽略的机会,具备洞察力、自我评估能力和知识技能,在他人犹豫不决时果断地行动的过程。它包括机会辨识、面对冒险时的资源调度以及进行商业冒险诸方面的教育。同时,它也包括商业管理运作过程中的教育,例如商业计划、资本开发、市场营销和资金流动分析等。

创业教育的内涵具有三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首先,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自谋职业、创业致富的能力和本领;第二,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心理品质;第三,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开创个性的社会变革的参与者。这三者是层层递进、互为因果、逐步深入的。

二.饭店管理创业教育师资方面存在的问题

饭店管理行业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行业,这种实用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于饭店行业的实用性,比如是否有一种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二是对于饭店单位的实用性,即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三是对于具体职业或岗位的实用性,知识和技能等是否满足职业或岗位的要求。结合以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饭店管理创业教育应该涵盖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进行从事饭店行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技能、意识等基本知识教育;二是进行责任心、事业心、进取心、创造性、探索精神、冒险精神、坚韧性、意志与毅力、心理承受能力、适应能力、人际关系与合作精神和感召力等创业品质教育。

然而,在我们实际的饭店管理教学实践中,在饭店管理创业教育中师资方面存在多方面问题,主要表现在:

1.饭店管理专业师资条件差。由于开办饭店管理专业进入门槛低,受利益驱动,许多大专院校、职业高中、中专纷纷开办饭店管理(旅游)专业。许多院校缺乏应有的师资和教学经验,教学设施相对落后,软、硬件都不符合现代饭店管理教育的标准。同时许多教师缺少专业素质,既未受过正规、系统的饭店管理专业教育,也未受过岗前专业培训,又无饭店管理实际工作经验,只能照本宣科、因书施教,这样培养出的学生缺乏针对性,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很难适应饭店业发展需要。偶尔有一些科班出身的青年教师又因为对专业不感兴趣或认为从事饭店管理专业教学无前途而转行。培养创业型饭店管理人才就要求专业教师不仅必须具备从事饭店管理行业所必须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意识,同时还应具备创业型人才的基本素质,而现实教学中,很少有教师能全面具备上述基本素质。

2.重视理论知识的教育,忽视责任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合作精神等创业品质教育。目前大多数高校采取辅导员制(很多由高年级同学担任),一个辅导员要管几个班级(甚至年级),任务很重;专业教师平时不坐班,负责专业课程的讲授,往往上课来,下课走,课余时间跟同学们沟通很少。因此这样一来,学生创业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几乎成为空白。

3.教师对培养目标不明确,对专业认识不清。目前众多院校培养的目标是饭店管理人才,而饭店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必须从基层服务做起。高校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更注重理论的灌输,忽视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基本技能、意识的培养。很多教师认为服务人员应该是职业中专、职业学校的学生去做的事情,大学生应该更多地学习理论知识,饭店管理专业的特殊性造成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方面赶不上硕士,动手能力、技能、服务意识赶不上职业中专生,培养的学生不被市场认可,结果难以就业,更谈不上自己创业。教师对培养目标不明确还表现在其言谈举止中有意无意透露出对“服务”的轻视,这种情绪感染学生,使学生对专业失望。

4.教师不安心于教学,教学内容、方法陈旧。高校人才济济,教师岗位竞争也相当激烈,这样让很多教师一方面要忙着去读硕士、博士,一方面还要搞科研、写文章以便顺顺利利地评上副教授、教授。高校对教师的学位、科研、职称的看重甚于讲课的好坏,这就必然让教师将重心转移到学位、科研和职称上,有些教师上课内容缺乏与时俱进精神,讲课不看对象,上课缺乏激情,教学方法仍然是灌输式,教学效果不理想,更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反感。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和教师的原因,有些应该开设的课程,因为无教师能胜任而停开,而有些可开可不开或课时可减少的课程因教师工作量问题不得不将就着开设,出现因人设课的现象。

三.培养创业型饭店管理教师的思考

1.教师要进一步树立创业教育的观念。在创业型饭店管理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很重要。教师要具备足够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必备的创业素质,在教学中须懂得实施创新教育的艺术和方法,才能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传统的授受型、忽略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教师需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

进取、自由探索、不断完善,鼓励学生勤于思考、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在教学中“标新立异”、敢于求新,需要在教学中构建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认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改革中应结合学科教学规律和饭店管理专业学生特点,更多采用研讨式、启发式、专题式等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参与精神、主体意识,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关心教学目标的实施和实现,关心教学过程的发展和完善,进而体验到实现教学目标的乐趣,从而自觉参与到饭店管理创业活动中去。

2.加强对饭店管理专业教师的培训、培养,加强饭店管理创业教材的建设。创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没有太多的经验和方法可循,更缺乏有专门的创业导师和系统的创业教材,如果缺乏科学的指导开展创业教育,容易出现急功近利、流于形式、层次低等问题。针对目前饭店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国家、有关部门和学校都必须尽快加强对饭店管理专业教师的培训和培养以及饭店管理创业教材的建设。

加快对教师知识、技能的培训培养,改变因人设课的现象,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学生创业所需的知识结构。优化课程设置,对课程设置从“刚性”向“柔性”的改革,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在创业教育中完善学生创业所需知识结构的关键。一般来说,创业者的知识结构分为三种类型:专业技术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综合性知识,因此首先要加强饭店管理学科与其它学科课程的交叉融合。根据创业型人才应该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的要求,我们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上突出针对性、适应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专业基础知识以够用为度,应精减内容,满足学生学以致用、掌握一技之长的需求;在课程的安排上对传统饭店管理类课程进行改造,鼓励教师编写特色课程教材;教学组织上注重教学实效,大幅度增加实践内容,并将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与饭店产业发展相联系,使学生毕业后成为新的饭店管理创业带头人。

加快对教师知识、技能的培训培养,还应打破自我封闭的格局,加强校校之间、校企之间的合作。要在各高等院校、校外实习基地、合作企业和有关单位聘请有关专家、有经验的一线饭店管理行业技术能手和学有所长的教师组成相对稳定的专业兼职教师队伍,定期与教师与学生学习交流。安排教师到饭店企业一线

亲临学习,积极进行创业师资的培训和创业教材的编写,要积极鼓励饭店管理专业骨干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学习借鉴国内外同类学校饭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在深入了解饭店企业实际情况和听取教材委员会的编写意见的基础上,自编适合饭店管理专业的教材。积极进行交流总结、探索完善,形成一个创业教育的整体优势,开拓创业型旅游人才培养的新局面,不断提高创业教育指导的科学性。

3.改革对教师的考评方式。改革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方法,尽快建立一个相对科学的教师考评体系,综合考评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让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中,逐步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卫东论旅游企业人才危机江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2.席升阳 “中国创业学”学科体系探讨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4年第5期

矩阵型组织人才策略 篇3

如果你想跳槽到一个企业,你必然希望了解它的组织结构,从上下左右,看看你自己的位置、职责、工作关系,预测自己在这样一个企业里,有什么发展空间。

在一个组织中的发展过程,一个组织对人才的培养过程,也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

一个组织的变革过程,也是对人的需要的变革过程。

组织战略,影响人才战略。

杜裴然,曾就职于咨询巨头麦肯锡的职业经理人,她的工作经历曾涉及采购、销售、供应链、管理等多领域。正是这样多元化的咨询背景,让西门子聘任其为可持续发展官,直接参与集团内部跨业务单元,多部门的管理,确保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事实上,她是西门子160多年历史中第一位进入西门子管理委员会的女性。

至此,选择什么样的组织,决定了你的职业发展路径。

组织变革——从“大佬”+“兄弟”到“各路群英荟萃”

组织结构的变革能否实施有效,一个关键的影响因素,就是人。每种架构都需要不同的人。一个组织结构图可以按照公司的战略豪情挥洒,一张纸就画出来了。但每每想到要开始实施了,老总总开始蹙眉。人呢?然后不得不分步实施,人力资源部便先得令,急急地去四处撒网,急招!××职位。

图1是没有变革前的公司组织结构图。这是一个相对扁平化的组织,管理层次少,管理幅度大。这种组织架构灵活,富有柔性,是公司创业初期形成的模式,总裁、副总裁,几个股东,带着一帮兄弟,就是图里的华东、华北、华南……一些区域的销售经理去市场里打拼。总体来讲,基本属于直线管理的方式,几个总裁也没有明确分工,直接领导各经理,直接决策。

但是现在公司开始具备一定的规模、客户、品牌,以及长期发展的方向了,创业初期形成的组织模式已经不适应了。因此,要做一个组织变革,以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于是,产生了这张变革后的组织结构设计图,如图2所示。

这是一个新的矩阵式的集团组织结构图。各大区负责人,东北、华北、华东区等,不再只是简单地各自面向总裁进行直接汇报—决策,而是有各区域的定位和责任分工,也有集团总部的各机构的定位和责任分工,项目部的新品研发、推广,市场营销与客户服务,各专业职能中心,人力资源、财务等。

这个组织方案实施,面临的两个关键问题。

在新的这个矩阵集团组织里,和之前的直线管理的模式的一个核心差别,就是跨部门的协作职责多了。对原来的核心人员,如各销售负责人,独立活动、独立决策的方式,要变成和多个线条的部门合作,发挥他们的专业作用,支持区域销售、区域平台的建设。

而之前的各区域销售经理,都是各方诸侯,组织变革的最大阻碍就是这些封疆大吏的管理思维,要有团队协作意识和流程管理意识。关于这一点,在后面的梅奥案例里,会进一步说明。这里还涉及一个问题,一个跨国际、跨区域的矩阵型集团,是怎么建立这张组织的人才策略和行为考核评价的?

公司在目前的总裁直接管理、决策的直线模式下,管理决策快,对市场应变性好,但慢慢地没有积累形成清晰的工作流程,所以业务流程不清晰、不规范,影响公司的运行效率。图3是对公司员工的一项调研,可以看出他们日常的工作状态。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人才。扩大上升到新的矩阵型集团,对人员的要求。主要集中在三类人。

第一类是,市场人员兼创业元老。人员结构单一、思维经验同质。

目前公司的核心人员比较单一,都是各区域的销售经理,公司的主要活动也是以做市场为主。销售经理们,都是和公司一起起家做业务的,年龄、工作阅历、素质、学历等等,都很接近。对新组织的要求,大家的视野、认识都跟不上,都没有其他企业的经验,思维同质。在讨论新的组织工作流程时,总是不自觉地陷于原有业务模式的影响。

另一类是职能人员。

公司的一些专业职能一直缺乏,人才匮乏,基本是没有专业和富有经验的人员,如HR、财务……这极大影响这个组织架构中的相关部门能否发挥作用。

第三类是岗位规划上的核心高层人员、创始人的重新定位、职责分工。

一方面,这个高层班子,需要把原来的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按照职位明确职责与授权。总裁主要是开拓市场,需要增加战略规划的时间和责任;两个副总裁,需要增加内部运营的能力。

这是一个很大的人事变革。也是影响这个组织效率的一个重要阻碍点。

另一方面,适当引入职业经理人,有经验、有专业能力的人。

另外,公司目前的决策机制不健全,随意性较大。图4是对实际情况的一个调研,可窥见一斑。

围绕公司的组织变革前后,人力资源不同层次、不同职能类型的人员,都要围绕原来的组织模式和人员基础进行,还要结合新的组织模式和人员要求,考虑HR人员规划。

这个组织模式配套的HR规划的重点就是:建设核心人才的结构化发展,打破单一素质结构、经验结构、思维视野结构等,引入不同行业、更大规模、更多专业的人才。

而这种人力资源的规划,短期看可能会影响一些老员工的利益,因此,老板在引入新人,打破这个人员结构盘子时,往往可能会表现得过于保守和怯懦,怕影响业务运转。

长期来看,新的人员结构会使周围的人“被提升”。

在做岗位价值评估时,有一个衡量要素“管理难度”——下属的素质。现在下属和周边人的素质在不断提升,意味着你在“被提升”。所以,管理高素质的下属,这是面临的挑战,人才辈出,这是面临的不断发展变化的人才环境。

这就是,鲶鱼效应。

这就是,你不能是保位,而是必须“水涨船高”。如果你不能跟着提升的话,就难免被踢出局。

矩阵型组织与合作型人才

如上面这个矩阵组织的案例,成功的矩阵组织也在寻找着合格的人才。尤其是一些可以在矩阵组织中生存下来的人员。这些人通常没有权力却可以对他人施加影响,通常具有很强的合作意识,愿意成为团队的一分子,并有能力建立起高度信任和和谐的人际关系。为矩阵组织选择合适的员工,也意味着放弃另外一类人,包括那些喜欢单干的人,有强烈的创业意识的人,有很强控制欲的人,喜欢做自己事情的人和非常独立的人,这些人是很难融入其中的。

因此,招聘和选拔往往围绕着那些有强烈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人进行。如咨询公司更需要这类人才,翰威特咨询公司的文化之一“友好”,意味着那些业务人员需要具备团队协作和互相配合的精神。

矩阵组织需要选拔、发展和奖励那些有协作精神的员工。见图5。

案例:梅奥诊所的跨部门协作人才的选拔

Mayo Clinic(梅奥医学中心)简介:

Mayo Clinic(梅奥医学中心),历经百年依然存在的全球最有影响力和最具价值的服务品牌之一,全球第一家非营利性的综合型医疗服务组织,也是规模最大的非营利医院之一。梅奥代表着美国医学的最高水平,无论一家医疗诊所多么优秀,也很难改变或者推翻梅奥的诊断结论。因此,有些人对梅奥诊所怀有一种敬畏之情。在医疗专业人员心目中,梅奥就是医学的圣殿,是医学诊断的最高法院。

梅奥诊所作为一所历经百年、服务精良的医疗组织,堪称世界医学和护理领域的圣地。梅奥对于高水准服务质量的追求,对于细节近乎苛刻的要求,对于招聘员工价值观的重视程度,都表明梅奥是一所具有丰厚组织文化和价值观底蕴的医疗组织,“患者至上”的核心价值观成为梅奥经久不衰的源泉。

梅奥诊所是吸引和选拔人才的优秀范例,梅奥的一个竞争优势是,它为客户提供整合的跨科室服务。它们为病人专门组成专家团队和医疗服务。要理解梅奥诊所,就要了解它建立和保持协作文化的过程。

首先,梅奥依赖于应聘者的自我选择。

他们会在医学院去推广他们的理念。如果你是一个喜欢独立、贪恋对个人的赞美、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并且希望挣很多钱的人,那你就不要去梅奥应聘。如果你不指望有超额的奖金,希望通过跨科室的整合服务来完成最好的医疗实践,梅奥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当一个应聘者经历应聘程序时,梅奥会安排一个跨科室的面试团队对他进行面试。以团队的方式来进行面试,让应聘者形象地看到公司的运作体系,这样应聘者可以再次自我选择。招聘过程把公司文化形象地摆在了应聘者面前,应聘者可以问自己:这是我希望的工作模式吗?我会适应这样环境吗?

梅奥同时也在选拔过程中投入大量的资源。它们详细的研究了什么样的人可能在这种强调合作的文化中生存。它希望吸引那些致力于对病人护理的人才,不喜欢那些为了追求利益而疯狂工作的人。梅奥关注应聘者的个性和性格,因为这些是不太容易改变的,却是对于维护梅奥的团队文化至关重要的特质。因此,梅奥花费大量的精力来选拔那些可以在组织内部生存下来的应聘者。就像前面提到的一样,应聘者会接受群体面试,梅奥的方法是让多人参与招聘,以求更深入的了解应聘者。此外,梅奥还采用行为面试的技巧,来识别应聘者的价值观。应聘者被要求描述他曾经工作过的项目和他比较自豪的成就,如果应聘者的描述中使用了大量的“我”而不是“我们”,他就不会被录取。

梅奥还有一套非常严格的聘用标准,并一直沿用。它们经过了好几轮集体面试,被问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新聘员工的性格和诊所文化相吻合,这一原则得以贯彻,这个招聘过程本身也在向应聘者传达着这样的信息。如果招聘合适的人要投入如此多的时间、精力,那么公司确实对人力资源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经过严格筛选最终成功被录用的人,会非常有自豪感,也会对组织更有认同感。

对于那些希望在跨国公司工作、喜欢与多文化的团队共事、追求轮岗的安排以及希望在一个有成长性的公司工作的人来说,矩阵组织就提供了很有吸引力的机会。

可持续发展型人才 篇4

一、教师角色的改变

(1)教师成为引导者。新课标下,教师首先要将自己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要充分利用新教材,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正确的地理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内容有整体把握,要适当选择教学内容,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变不足之处,最终形成系统完善的教学策略。

(2)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想让教师成为教学的引导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就必须先改变师生之间紧张严肃的关系,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情感教学,与学生成为朋友,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还要关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的变化,要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使学生能更加专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教学方法的改变

(1)理论联系实际。地理是一门研究人类生活环境的学科,与人类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但很多学生对地理有厌学情绪,认为地理知识抽象、枯燥,并且很难理解,这就使得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不能有序展开。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将地理课堂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要求学生能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积极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生活的实际问题设问举例,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生活中的自然现象、热点新闻、有趣的风土人情等引入地理课堂,让学生自己探索答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运用地理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整理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将抽象的描述转为直观印象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态度。例如,在讲解“气象灾害”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将我国各地发生的台风、地震和洪灾等事件通过图片、视频的方式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地理其实就在身边,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探究合作学习。高中地理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习得多少知识,而是要在课堂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开展合作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挑选合适的内容进行合作学习;2要帮助学生进行分组,使得组内成员有差异,而组间差异不大,确保平等和公平;3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完成自己的任务;4最后要进行分析总结,表扬学生优秀的地方,并指出不足之处。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帮助、互相激励、一起努力、共同进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际交流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平等意识,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做好准备。

(3)多媒体教学。传统地理课堂上,教师主要利用课本进行教学,教学过程比较枯燥,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逐渐被引入课堂,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运用好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给学生直观印象,并且能够提高学生搜集、分析地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指导将多媒体技术正确地运用到教学过程中,要避免运用新技术时会出现的错误:1信息过多。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接受的信息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太多学生也接受不了。2不分内容使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所讲内容的特点选择是否使用多媒体技术。3使用过度。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直使用多媒体,则会减慢教学进度,使教学内容不能按期完成。

三、评价方式的改变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高中地理的教学材料和方法都做出了改变,那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应该进行相应的改变。教师不能完全根据学生的成绩高低评判学生的学习情况,要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判断学生是否进步,根据优生与差生的不同,制定不同的要求和标准,这不是歧视差生,而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职场上做资产型人才 篇5

那么职场上的我们拥有的资产到底有哪些?具体到我们每一个人,可以分为技能与态度两大资产。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公司在做什么?其次,我们要弄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以及正在做什么?最后,我们要用自己的态度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充分学习、理解并掌握公司的战略,充分的理解与弄清楚客户的价值与需求,也就是说我们在职场中,首先要弄清楚方向,其次在将个人的技能向方向靠拢,这样我们的技能才真正的能发挥价值,转化为职场上的能力,否则方向错了,即使你拥有"十八般武艺"也是徒劳。

熟悉掌握公司的战略,其实是我们工作的核心。在今天所有的企业都在强调执行力的同时,就是想每位员工对公司战略的理解、认识确保高度一致,当大家的思想一致时,展现给客户的行为就大部分相似,品牌就是在这样的统一形象展示中日积月累起来的。

接下来,我们要弄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以及自己正在做什么。

能做什么?主要反映我们通过学习与积累所掌握的工作技能以及工作技巧。与专业相关或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职场上的人,或是做到在某一行业和领域的精、尖、专;或是做到某一项具体工作的、小的事情重复做出自己的特色;或是要不断拓宽知识积累与技能积累。

说到底就是要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或是在技能上的"专家形象",或是在管理上的"全面形象",

产品需要品牌,个人在职场中同样也需要品牌,而质量与差异化是做品牌的两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学习与训练是提高自己技能的两个重要途径。坚持学习,每天进步一点点,在日积月累中自己的"专家形象"就得以逐渐体现。

接着我们来说,"用态度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态度是打造自己资产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在管理中,我们都知道成功往往都与态度有最为直接的关联;在人力资源评价体系中,态度是工作以后的一个非常关键的人力KPI。

态度讲求的是,我们是否认真、用心、专注?是否能够为成功去积极的想方法?我们是否具备务实、团队合作的精神?我们是否能够对过程以及对结果负责?我们是否有坚持到底的恒心?

"以结果为导向"的执行力,又是提高个人职场资产的有效方法。执行,就是有结果的行动!执行力,就是把目标转化成结果的能力!

在职场中我们经常听到:这件事我已经做了;这个工作我已经完成了;这不是我的责任,等等。其实当我们去强调与关注执行力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完成任务并不等于拿到结果;良好的态度也不等于拿到结果。而这些都不是"以结果为导向"的执行力所能接受的。

没有结果的执行,都是徒劳。完成任务,是对程序、过程负责;而收获结果,是对价值、目的负责。我们所有的工作,只有拿到结果才视为有效,就像篮球比赛只有将球投进那才计算得分。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让我们在职场中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正确的方向,坚持到底、永不言弃,与团队一起打造出自己的优势,让我们每一个在职场中的人,努力去做一个资产型的人才,而不去做一个负债型的人。

一一天涯知名博主"营销十年一秦"于宜昌

创业型人才培养新探 篇6

摘 要:创业型人才指的是具备一定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能够自主创办、发展、壮大企业的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敏锐的商机识别能力,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素质和能力;同时,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要通过建立完善的创业课程、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比赛、营造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来实现。

关键词:创业;人才;培养;新探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1-0257-02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同时,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这些都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做出调整和创新。创业型人才概念的出现,正是这种现实要求的结果。为了探究如何培养创业型人才,不少学者专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出现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不过,从当前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来看,培养创业型人才仍然任重而道远,仍然需要对此进行更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本文就此作一思考和总结,以求方家指教。

一、创业型人才的内涵

创业型人才的内涵丰富,反应了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要求,因而引起了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思考。刘文伟和何崚认为创业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潜质,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开拓性、创造性地工作,并随时准备参与创业活动的人才”[1]。与刘文伟和何崚的看法不同,韩利辉认为“创业型人才是指那些具有创业家才能,善于发现机会并通过创办企业、动员和组织生产要素的生产性努力,以抓住利益机会实现自己理想和追求的人员”[2]。肖红伟则认为“创业型人才是潜在的创业人才,他们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具备了一定创业知识与创业技能,能够发现创业机遇并有勇气敢于承担风险去抓住机遇的人,而不管其目前在不在创业或将来会不会创业”[3]。连小敏和阮秀庄与肖红伟的看法相似,认为“创业型人才,从广义上来讲是指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有两个维度: 一类是培养能通过将知识和技术转化为商机的创业者,即企业家;另一个是非创业人群中具有首创、冒险精神,具备创业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相应的技术、社交、管理技能的人才”[4]。而郑其绪和程曦认为“创业型人才就是指那些具有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独立开拓事业,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提供服务的人”[5]。李涛和郭宗和与前面连小敏和阮秀庄看法基本一致,认为“创业型人才的界定应该建立在广义的创业概念之上,只要能够发扬创新创业精神,创造事业新业绩、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人,都是创业型人才,既包括企业创办者,也包括企业内部创业者和岗位创业者”[6]。

综上所述,创业型人才并不仅仅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具备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能够创办企业的人才,还指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开创一番事业的人才。不过,创业型人才这一概念的提出,当初主要是为了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同时,当前各高校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也是培养具备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能够创业企业的人才。因此,笔者认为,创业型人才就是指具备一定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能够自主创办、发展、壮大企业的人才。

二、创业型人才必备的素质和能力

与研究型、应用型人才不同,创业型人才在素质和能力上的要求更高更多,主要包括良好的心理素质,敏锐的商机识别能力,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良好的心理素质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事业上取得较大成功的人,都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创业型人才也不例外。创业活动是一个较为复杂、充满未知数的商业冒险活动,在这过程中,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随时都可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或挫折,也可能出现各种问题或矛盾,因此,要想取得成功,创业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敢于行动、敢冒风险、敢于拼搏、勇于承担责任,能够很好地去面对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或挫折,去应付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或矛盾。

同时,创业活动从准备到启动,需要创业者投入一定的启动资金和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其中包括调查分析市场前景、布置创业场所、购置创业有关物品,在创业过程中要积累和运用一定的人脉关系;一旦创业失败,这些损失将无法挽回,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无法承受这种压力的。而创业活动往往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很多时候需要多次尝试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比如肯德基的创始人哈兰·山德士,经过多次失败、挫折也不气馁,最终取得成功。所以,面对暂时的困难或失败,创业者只有能够坚持不懈、不屈不挠、顽强努力,方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二)敏锐的商机识别能力

商机识别能力亦称商业敏感性、商业嗅觉,指的是能够发现、识别一个潜在的具有一定市场前景、商业价值的机会的能力。商机识别能力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说极为重要,一方面,如果没有敏锐的商机识别能力,即使你有很强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欲望,做了很多很充分的准备,你也不一定能取得较大成功,因此,可以说,敏锐的商机识别能力是一个创业者成功的前提;另一方面,整个市场竞争极为激烈,各种新技术、新手段层出不穷,社会经济日新月异,市场信息瞬息万变,如果一个创业者没有很敏锐的商机识别能力,就很难在这竞争极为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发现商机,找到突破口,很难认识、抓住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层出不穷的各种新技术、新手段中蕴含的机会,自然很难取得创业成功。所以,敏锐的商机识别能力是一个创业者成功的保证。

(三)很强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每一个创业成功的人所必备的能力之一,这是因为创业活动是一项实践性活动,创业者发现商机,并因此而做好创业计划,最终是需要去筹备、去行动、去拼搏才能变成现实的,仅仅停留在脑海里想象和设想是不可能获得创业成功的。特别是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竞争对手多如牛毛的今天,创业者要面对的问题及其解决难度均比以前更多更大,对创业者的实践能力也就有了新的要求。突出表现在对已经做好的创业计划能够迅速有效地执行,并在执行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很好地解决问题。endprint

(四)很强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7]。创新与创业密不可分,创新是创业成功的有力武器和坚强支撑,不仅可以使创业活动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且可以使创业活动发展壮大,出奇制胜,迅速取得成功。与此同时,创业活动的启动、发展也在推动新技术、新手段、新物品的发明和创造,促进科技更新,从而促进创业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创新能力是创业型人才所必备的能力之一。

三、创业型人才培养途径

创业型人才所必备的素质和能力有一部分是天生的,但其实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培养和训练获得。高校作为培养创业型人才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创业型人才。

(一)建立完善的创业课程

创业课程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基础,是大学生获取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的主要渠道。一门好的创业课程往往能影响大学生对创业的看法和态度,或许还会影响到大学生自己的人生规划。因此,建立完善的创业课程对培养创业型人才来说极为重要。课程的设置可以分为通识性课程、专业性课程和技能性课程。其中通识性课程重在打下大学生的创业基础,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创业知识,讲授时间可安排在大一下学期。专业性课程则是有针对性、专门就某个领域的创业活动而设置的课程。这就需要根据高校下面的院系专业的特点,设置有专业特色、符合本专业实际情况的创业课程。当然,也可以设置跨专业、跨学科的创业课程。讲授时间可安排在大二学年。技能性课程主要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业技能,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数据与信息处理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建设与管理能力等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讲授时间可安排在大三学年。

(二)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主要力量和有力保证,是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发明者和实施者。但是,当前各高校对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师资队伍建设,不是特别重视。导致承担创业型人才培养任务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总体素质不高。为了能够很好地培养创业型人才,各高校必须要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首先要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吸引高学历、高职称、富有创业教育经验的教师,积极参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其次,聘用在创业教育上有着丰富经验的校外教师,充实这个师资队伍;再次,可以广泛发掘校友资源,聘请在创业上已经取得成功的校友回校开展各种形式的创业教育,从而使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师资队伍多元化、精干化,实现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的目的。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比赛

创业比赛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重要平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完善的课程体系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给学生讲授创业学的有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而且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比赛,比如开展创业计划项目比赛、创新创业比赛、商机识别大赛、网络创业大赛、创业知识比赛等等。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比赛,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并以此积累一定的人脉关系。同时,还要采取一定的激励政策鼓励大学生参加这些创业比赛,引导大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创业实践活动。

(四)营造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

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还离不开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创业文化是指与创业有关的社会意识形态,其中包括人们在追求财富、创造价值、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和心理意识,主导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因此,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对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极为重要。如何来营造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定期创办创业文化节、创业故事会,举办创业讲座、创业培训,开展创业展览、创业知识竞赛等途径来营造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

——————————

参考文献:

〔1〕刘文伟,何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9).

〔2〕韩利辉.创业型人才的内涵特征及培养模式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0(12).

〔3〕肖红伟.论创业型人才的内涵特征及其培养策略[J].企业经济,2009(6).

〔4〕连小敏,阮秀庄.大陆香港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科研管理,2005(z1).

〔5〕郑其绪,程曦.创新型人才与创业型人才内涵及外延比较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6〕李涛,郭宗和.创业型人才的内涵、特征及其培养[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4).

〔7〕吴怀宇,程光文,丁宇,龚园.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索[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可持续发展型人才 篇7

一、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选取中国知网 (CNKI) 作为文献检索来源, 时间跨度为2005~2015年, 通过主题词按照“创新or创业and本科人才and培养”检索式进行检索, 并对一次检结果进行去重及剔除相关度不高的文献后, 共获取相关文献975篇。本研究即以这975篇文献为基础, 分析研究创新创业型本科人才培养在我国的进展。

二、研究现状分析

(一) 文献年代分布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 我国创新创业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的近10年历程中, 文献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近5年的研究量达到了总数的67%, 而且今年更是再创新高, 达到169篇。说明专家学者对这方面的关注逐年提高, 人们对大学生的教育不再停留在传统思维层面, 而是与时俱进提出更高要求, 这是时代的需求, 也是国家的需求, 自然也就成为了各界专家学者的关注重点。鉴于研究仍在继续, 但从近几年的发文趋势来看, 可预测2016年的总发文量仍将继续增长。 (表1)

(二) 学科分布。

从学科分布看, 该主题研究的学科主要集中于应用与高等教育 (802篇) 、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 (39篇) 、机械工业 (38篇) 、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 (25篇) 、外国语言文学 (25篇) 、无线电电子学 (25篇) 、会计 (24篇) , 这一学科分布结果不仅反映了本科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责, 同时也反映了大学各个学科领域都很重视人才培养, 在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大环境氛围下, 需要依据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 结合社会发展要求, 不断调整优化培养方式和途径。

(三) 研究内容分布。通过对所有文献的整理汇总, 发现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实践为基础,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 提出具体的培养方案。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必然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才能形成相对完备的培养模式。目前, 已初步形成以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宁波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大学为代表的五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这五种培养模式处于领先地位, 其他各大院校在参考学习过程中, 结合自身院校实际情况走出了独具特色的培养之路。浙江大学着眼于“时代高才”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教育模式创新、文化熏陶、平台搭建和制度保障等多视角形成合力, 全方位推动创新创业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山东大学于2002年率先在国内提出并倡导实施学生“三种经历”教育, 于2008年进一步将其总结、拓展、提升为“三个相跨、四种经历”人才培养模式, 简称“三跨四经历”。江西财经大学把培养创业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潜能上, 这种素质与潜能可表述为:“信敏廉毅”的素质+创业意识+创新精神+专业知识+实践能力, 同时具有发现机会、把握机会的本领和创造业绩、追求成功的信念。

2、以国外研究为基础, 对其培养方案进行总结, 并提出适用我国的培养对策。

国外发达国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较长, 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 已经形成了卓有成效的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他们主要从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项目、高校科技园、导师制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创新的尝试,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耶鲁大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 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博雅和专精相结合的哲学理念、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文化品性、学科和技能相结合的通识教育、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育人方式、严谨和自由相结合的民主氛围。国外成功的培养模式对于我国高校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3、以学科要求为基础, 依据学科特点, 提出创新的培养模式。

为了适应学科培养需求, 专家学者根据学科要求、学科目标、学科特点, 提出了相应的学科人才培养模式, 刘广林等提出了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课程结构、培养途径、管理运行机制及教学组织形式。西华师范大学商务英语专业依据“情景”、“协作”、“会话”和“资源”等所形成的学习环境, 通过认知实习、模拟实训、商务实习、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 使学生既掌握专门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 又培养学生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除此之外, 还有许多专家学者从其他不同角度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展开了研究, 例如基于某种理论、地区发展特殊需求、某种目的等的视角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途经研究, 对当前开展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进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难题展开研究;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评价方面的研究等, 为我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策略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基础。

三、创新创业型本科人才培养社会发展趋势分析

(一) 国家相关政策支持, 为教育指明培养方向。

习近平指出:“全社会都要重视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 提供更有力条件, 搭建更广阔的舞台, 让广大青年在创新创业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青春光彩。”《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明确提出, 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 理应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前列。由此可见, 从国家层面已经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教育提到了发展的重要位置, 在此背景之下, 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应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二) 各高校高度重视并积极实施, 有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进展。

为顺应时代需求, 各高校尝试展开各类创新型教育培养模式, 并取得一定的成就, 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实践经验。例如四川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全面推进了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努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竞争力。一是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二是实施了高水平互动式课堂教学改革;三是推进了非标准答案考试、学生学业考核评价体系改革;四是建立了学生联合培养教师队伍和创新创业实训体系。

(三) 各项创新创业活动适时开展, 极大地带动学生的热情和激情。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在高校创新教育模式的同时, 社会各界也充分利用各种途径组织各项活动, 即为高校人才提供了创新创业活动平台, 也极大检验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效果, 带动了学生的热情和激情。

四、结束语

通过研究高校创新创业型本科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 是未来教育改革的重点, 是高校创新研究的方向, 目前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社会各界已逐步意识到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而这项工作不是一蹴而就就可以完成的, 需要各界人士积极参与进来, 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造更多便利条件和机会, 搭建相互交流合作的平台, 提供实践操作的空间和支持。

摘要:在目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 高校创新创业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点。为更好地促进未来人才培养的创新型实施, 从文献年代分布、学科分布、研究内部等方面对高校创新创业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进行分析, 并从国家政策支持、各高校高度重视并积极实施等方面阐述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社会发展趋势。

关键词:创新创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

参考文献

[1]王宪华, 王建立.以“本”为本打造本科人才培养新格局——山东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 2015.2.

[2]张家勇, 朱玉华.耶鲁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北京教育高教, 2012.10.

可持续发展型人才 篇8

一、“生产型”和“创意型”人才的特点

生产型人才思维的出发点是生产设备, 着眼点是人与机器的和谐关系。生产型人才从目前现有的生产设备出发, 围绕着安全生产、高效生产、优质生产这一目标, 积极开展个人素质的大练兵。通过扎实的专业知识学习, 操作人员熟悉了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功能;通过刻苦练习掌握了熟练的专业技能。创意型人才思维的出发点是生产产品, 着眼点是生产什么样的产品。创意型人才往往要借助发散性思维, 独辟蹊径, 发现已有产品的另类功能, 或附加上其他功能, 使产品具有新的价值。

创意型人才与生产型人才的思维有明显的不同。创意型人才的思维是发散的, 往往能把生活中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的某种联系“迁移”到他的研究工作中, 使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变成发明创造的“催生婆”。例如, 阿基米德注意到浴盆的水溢出这一平常现象, 然后通过科学研究发现了“浮力定律”;邓禄普从浇花园的橡胶管联想到自行车的轮胎, 发明了充气轮胎等等,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而生产型人才的思维是集中的, 是线性的。

二、“生产型”和“创意型”人才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生产型人才对企业的影响表现在: (1) 生产操作人员能够熟练使用现有生产设备, 使其生产能力达到设定的标准; (2) 生产操作人员能够精益求精, 不断改进或创新操作方法, 充分挖掘出现有生产设备的潜在能力, 使其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3) 生产操作人员能够及时维修发生故障的设备, 减少因故障而造成的损失;能够凭借丰富的生产经验预见故障的发生, 及时更换部件, 避免故障发生;能够针对故障进行缺点反思, 提出新的设想, 实验新的部件, 使原设备设计时固有的缺陷得以完善。例如青岛港的全国劳动模范许振超坚持岗位学习, 自学专业知识, 苦练专业技能, 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 还带出了一支本领过硬的队伍。凭借过硬的本领, 他和他的同事们创造了一个个奇迹。许振超敢于创新, 根据生产的实际需要他提出新的操作方法, 并通过刻苦练习变成“绝活”, 例如“无声响操作”、“一钩准”、“一钩净”、“二次停钩”、“无故障运行”等, 实现了安全和高效生产的目标。他们曾经创造出一年内两次刷新世界集装箱装卸纪录的奇迹。2003年4月27日夜, 国际巨轮“地中海法米娅”轮驶入青岛港, 需装卸3400个集装箱。许振超带领他的桥吊队用时6小时27分钟出色地完成了全部装卸任务, 创出了单船效率339自然箱的世界纪录, 被集团总裁常德传当场命名为“振超效率”, 五个月后许振超和他的桥吊队又创出每小时单船381自然箱的装卸效率, 再次刷新了他们创的世界纪录。许振超和他的桥吊队凭借“过硬的技术、优质的工作、一流的效率”为青岛港在国内和国际创造了新品牌、新形象, 而品牌效应又产生了巨大力量, 世界著名的航运公司慕名纷至沓来, 与青岛港合作开辟了众多国际航线。2003年青岛港完成423万标准箱吞吐量, 以绝对优势超过日本所有港口, 成为东北亚地区的枢纽港, 同期, 我国的集装箱吞吐量超过美国, 跃居世界第一。许振超成了一面闪光的旗帜, 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知识就是力量”的信念。整个青岛港以许振超为榜样, 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比学习、比技能”大练兵运动, 所有的干部职工精神振奋, 自觉学习、自觉提高, 工作积极性空前提高。很多人也像许振超一样不断创新, 练就绝活。许振超到底为青岛港创造了多少价值, 没有人能够计算出来。像许振超这样优秀的“生产型”人才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没有高素质的职工, 再好的生产设备也不能发挥它的优势。

创意型人才对企业的影响表现在:当企业产品的市场需求出现危机时, 创意型人才通过思想创新创造出新的需求, 为产品创造新的市场。创意型人才往往能在企业危难之际力挽狂澜, 通过意想不到的创意救企业出水火, 使企业摆脱危机, 走向繁荣发展之路。例如美国派克金笔曾经很畅销, 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风靡世界。后来匈牙利人拜罗兄弟发明了“原子笔” (即今天所说的圆珠笔) , 大受欢迎。派克笔的销售受到了很大影响。派克公司为了打败对手, 降价销售。由于成本居高不下, 不抵廉价的“原子笔”的进攻, 最终惨败, 公司宣布破产。原派克公司的职工马克利出资买下公司。他总结经验教训, 决定放弃与“原子笔”的廉价竞争, 另辟蹊径, 把派克笔打造成“豪华”“高雅”“高贵”的珍贵之物, 走高价之路。马克利历经周折使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指定派克金笔为她和王室的御用笔;20世纪80年代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在全世界瞩目下由美国总统里根和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使用派克金笔签署了《中导条约》。通过媒体的宣传, 世界各国的政要纷纷仿效, 竞相使用派克笔。

比较而言, 创意型人才一般在战略层面影响企业的兴衰, 生产型人才一般在战术层面影响企业的兴衰。

企业发展既会遭遇生产能力的竞争, 也会遭遇危机关头必须调头的挑战。这两类人才都不可或缺。吸纳和培养这两类人才是企业在险象环生的竞争大潮中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优秀的人才资源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是企业长盛不衰的法宝。

三、高校的人才培养

可持续发展型人才 篇9

1 本科层次职业型人才培养及现状

高等教育培养的本科层次人才虽然数量很多却类型单一, 与社会经济市场实际所需的人才能力和专业知识不相符。部分用人单位在聘用从业能力低于行业实际需求的人员时, 除多支付工资外还不得不额外支付成本对这些被招聘的毕业生进行入职的岗前培训。针对此现象, 各大高校进行了教育制度的改革, 定向培养职业型本科人才。职业型本科人才是指在本科教育结束后, 学生能够在某一领域内将其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具体地运用到经济建设实践中去, 成为理论指导实践的高级技术工作者。但我国的本科层次职业型人才仍旧十分匮乏。

2 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配置的新要求

2.1 目前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与现实间的脱节和培养效果明显不足等方面。一些教材的编写较早, 社会经济发展过快, 书本上的内容在现在的社会经济上早已不适用了。在课堂上, 老师也不和学生进行沟通, 只是自己在讲台上一味地进行“填鸭式”教育, 考试前给划一部分重点, 保证学生考试可以通过。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上也少有认真听课的, 考试前几天临阵磨枪, 理论知识就算过关。学生参加实践性实验课堂的积极性较高, 但学校一般都以理论知识为主, 忽略了实践性的重要。因此, 步入工作岗位之后, 录用的公司还要另外花费用培训他们的实践能力。正是因为这样的状况, 越来越多的企业不愿意录用只有理论知识的本科毕业生, 产生了毕业即失业的现象。

2.2 产业结构的变化

时代在变迁, 社会在进步, 为提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 产业结构在一步步升级, 而产业的升级必然会带来对工作岗位人才的新要求。中国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核心是教育改革, 我国大力发展经济, 从连续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可以看出,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偏差。很多企业急需职业型人才, 比如IT行业, 电子商务迅猛发展, 很多传统企业开始朝向网络化转型, 然而这方面的人才却非常难招。这些岗位所需要的人才多为高技术、多科技人才, 这些岗位大多需要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完美结合的人才, 对技术性、复合性要求都很高。

2.3 教育定位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日益显现出教育与社会经济非协调发展的教育过度倾向。各大高校扩招, 大学生越来越多, 由于社会劳动力市场无法在短时间内提供如此多的岗位以满足需求。于是, 各高校按专业科类培养的大量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而暂时失业, 或是去从事那些只需受过低等教育的人即可从事的工作亦或是转行重新做起。这样浪费个人宝贵的青春时间不说, 更是浪费了国家的教育资源和培养经费。

3 关于本科层次职业型人才培养的一些建议

3.1 改革教学方式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对教学内容进行的有机整合, 有利于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有利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各大高校应该删减一些与专业知识无关的科目, 多加一些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实践课, 晚上开放选修课, 让有心学习的同学可以学到更多与专业相关的知识, 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活动时间。在课堂上, 老师可以多和学生互动, 课后带着学生多出去实习历练, 增强他们的应用能力, 也可以尝试把部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 把讲台交给学生, 让他们上台发表自己的看法, 与同学和老师进行思想上的交流, 老师在一旁给予纠正和鼓励。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多给学生创造实习的机会。

3.2 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转型的经验

发达国家在经济与技术的发展过程中, 从事技术工作的人员也出现了分工, 有的侧重技术科学的研究和新技术的设计, 这类人才由学术型或研究型大学培养。有的侧重于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这种侧重技术开发与应用的人才, 逐步形成自己特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 成为一类独立的人才群体, 并逐步形成培养这类人才的课程体系。随着社会与技术的进步, 技术人才队伍的需求越来越大, 进一步促进了技术教育的发展, 技术教育的层次逐步向上延伸, 从而出现了技术人才的不同层次。

3.3 与专业接轨的企业合作

以协议的方式, 企业承诺实习学生毕业后全部录用, 学生承诺毕业后到该企业工作一定年限, 或者企业只承担实践教学基地责任, 不承诺学生毕业后都要录用, 学生亦不承诺毕业后一定到该公司就业。最普遍的现象是以某个项目为载体进行实践教学合作, 这个项目可以是一次性的, 也可以是多次性的, 如各种论坛年会服务项目, 以及会展服务项目。随着实践发展, 还会产生新的合作模式, 这些合作模式各有功能定位, 只要有利于加强社会实践教学,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都可推行。

4 结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在教育方面进行改革, 社会经济才能更快发展。根据产业需要而改进教育制度, 根据人才需要改革教育重点,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毕业就是失业”的现状。社会经济发展和本科层次职业型人才培养有着紧密的联系, 只有二者相互了解, 才能双赢。

摘要:随着国家的发展, 社会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改变, 科技越来越发达, 一些原本由我们做的简单工作已经被机器取代, 而另一些工作对人员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因此人才的定位培养越来越趋于大众化, 专业针对性越来越强, 培养本科层次的职业型人才已然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本科,职业型人才,应用型

参考文献

[1]晋雪梅.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启示[J], 现代企业教育, 2010, (5) :52.

可持续发展型人才 篇10

1各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现状

近年来, 各高校都以符合本校实际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为指导来开展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活动。日语教学也不例外, 随着高校扩招, 随着小语种在社会各界“吃香”的趋势, 人们对日语的兴趣和关心以及人们对日本、日语的认识慢慢产生变化。

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是指在创业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以培养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为目标, 以课程教育体系为主导, 以创业导师为引领, 以创业实践活动为载体, 以创业实践基地为依托, 以创业服务体系为保障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基础踏实、专业口径宽厚、适应性强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相统一的目标。复合型人才在市场中显示出极大的适应性和优越性。在这种形势下, 培养社会适应性较强的复合型人才自然成为高等院校办学的首选。

2日语人才培养的定义

日语的人才培养是指对日语专业人才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日语人才必须经过专门的培养训练, 才能成为符合如今日语人才市场上各种职位、岗位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当前日语人才市场出现的较为突出的供求矛盾就是:很多日语专业毕业生找不到适合的工作, 很多工作 (学校或企业等) 找不到合适的日语毕业生。从中可以看出, 如今的日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程度的不对接。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 传统的日语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滞后于社会的需求, 不能满足于学校、企业等对于日语人才的要求。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创业型日语人才, 必须在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有所突破。根据当前市场对日语人才的职位需求类型, 职位描述的职责、要求、条件等进行的总结与分析, 进而提出日语人才的培养要坚持以教育为根本立足点, 不但要遵循教育规律, 还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培养高层次、高质量的适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日语人才为目标。

3在日语教学中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必要性

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是创业活动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创业”本质上是一种新价值的创造活动, 这不仅指的是从通常意义上的创业机会到创建新企业这一过程, 而且指成熟大企业内部新业务的开展, 即公司创业。研究表明, 创业活动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推动力之一, 创办企业提供了相当比例的就业机会。并且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创新发动机的作用, 推动了技术创新和生产率的提高。

首先, 高等教育大众化给学校资源配置带来冲击。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 高校大幅度扩招, 我国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带给我们最直观的冲击是生源质量不高, 学生的文化修养、人文素质普遍下降。因此, 在日语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因材施教。日语教学应以课本内容为主, 结合日语学习的实际需求, 利用真实场景或设置虚拟场景进行口语能力提高方面的练习, 选择真实或实用的语言材料, 让学生不仅能写, 而且要能说会说敢说。这就要求大学日语教师在课堂上除了可以根据需要适时地教会关于日语的最基本的知识以外, 也要进行职业发展的规划指导, 基础知识与口语实用能力同步重视。

其次, 注重能力和技能的培养要处理好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 即在调整学生知识结构的同时, 更应该注重学生对复合知识的取得以及驾驭能力的培养。在日语课程设置中, 应当着重考虑让学生在掌握日语基础知识的同时, 再掌握一些相关专业的技能。注重对学生实际实用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力的评估应当从以考试为主转向以会话, 实景对话, 与外教的交流等课程设计为主。采取那些渗透着大量的可转移性技能的专门的形式。

二改进日语教学方法

1创新日语教学方法

日语创新教学具有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思想,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体现, 是广大教师所普遍面临的问题。

在日语教学中, 主张用母语教学的翻译法和用日语教日语的直接法等教学方法都对日语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直为我们广大教师所采用。将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多管齐下。全方位对学生指导, 定能收到更佳的效果。多媒体教学体系就是顺应时代要求产生的, 能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眼、耳、口、脑、手去学习外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应积极用于日语教学中。另外, 现代语言教学更应注重学以致用, 积极引导学生实践。实践包括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采用讨论式, 启发式教学, 听与说贯穿始终, 加强口头交际能力。还要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尽量应用在课外, 应用到实际生活和课外实践中去, 如利用课余时间参观日资企业, 让学生有机会和日本人面对面交流, 从而达到学以致用, 促进学习的效果。

2培养创新型日语人才的具体方案

为更好地适应今后社会需要, 我们应进一步改进高校日语教学的方法。

(1) 在低年级阶段加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在低年级日语教学中不应再占过大比例, 应该创造问答为主、师生对话的课堂氛围。课后作业除笔头外, 还应包括小组会话、听广播、听录音、与外国学生交流等听说练习。

(2) 在高年级阶段应以日语授课, 同时学习中始终贯穿日、中文化教学内容。这是现今世界外语教学的一个潮流, 语言与文化脱节是无法搞好语言交流的。

(3) 教学手段上, 在坚持直观法、问答法的教学方法基础上, 加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 提高日语教学的效率。

(4) 学习成绩评价上, 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体现, 对学生的评价不应只看分数, 应进行多样化的学习成绩评价。以往的学习成绩评价是通过小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考试方法来评价;在低年级根据教学进展情况, 安排会话实练、词汇测验, 自学课外常用词汇, 听广播录音;对各级演讲、作文比赛获得者给予相应科目的免试, 有突出表现者给予相应的奖励, 对具体课程学分提前达标者给予免修待遇。

教师还应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与社会及个人需求之间的相关性, 优化自身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努力成为既懂日语, 又具有其他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从而适应市场的需求, 培养学生应对各种市场需求的能力和素质。如果日语专业的教师不能用日语讲授其他学科领域的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与日语课程就会是两个孤零零的知识领域, 从而严重影响学生“用日语获取信息的能力”。要加强通识教育,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学生对中日社会、文化、经济贸易等方面的全方位了解, 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改革教学方法, 注重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三日语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前景

近年的就业市场对日语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日语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信息素养和能在日常生活与专业领域进行交流沟通。培养具备高人文内涵、高文化素养、生存能力强的学生是我们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高校日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为此, 培养创业型日语人才必须首先善于观察和思考, 学会观察日本人的说话方式, 体会日本人的思维方式, 多使用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去说日语。现在, 大多数日语毕业生由于没有真正掌握日语的文化内涵, 不能顺利完成日文与中文跨文化交流, 高校应培养出有高文化素质的、能理解日本文化并能流畅进行交流的全方位日语毕业生。

高校日语教学应对现在较单一关注日语语言本身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作为高等院校的日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日语语言知识, 还需加强日语课程的人文教育内容, 以培养综合能力较强的面向市场经济发展的日语人才。

教师还需要启发学生就如何自立创造、自主创新和自信创优等问题进行广泛讨论。教师要坚持实事求是,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不断总结经验、摸索规律, 从而形成创新的思维与教法。而新课程中一些无法预见的、实践性的教学情境, 为教师提供了探索和创新机会, 在新的教学情境中, 教师应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己。教学要避免过多的讲授式教学, 促进学生参与, 培养创新型人才, 实施创新教育, 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开发学生的潜能, 使学生全面、充分、和谐地发展。针对日语人才培养中存在的教学模式落后、实用性课程开设较少、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 应对日语课程体系进行调整, 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 改革单一的教学方法, 建立科学的反馈评价体系, 并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日语专业人才就业的主要方向仍是公司企业, 所以, 校企合作打造实习基地, 对于日语专业学生岗位实践能力的培养极其重要, 是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途径, 是发展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必须要找出学校和企业“共赢”的结合点, 采取学校进企业和企业进学校的双向互动形式, 把为对方服务视为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明确以培养高层次、复合型日语专业人才为校企合作的目标。此外, 在校企合作中把企业作为实习基地, 不但可以使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相关专业对口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 还能弥补教学单一的不足, 保证日语教学的前瞻性、实践性, 增强学生自身发展的潜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社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 创业型日语人才成为市场的宠儿。要切实有效地为开放的市场经济服务, 日语专业需要不断调整日语教学, 培养出以日语为工具, 具备不同专业技能的创业型日语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立安.简论我国大学生创业的现状与未来[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2]彭钢.创业教育学[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探讨 篇11

[关键词]创业型人才 高职院校 培养 创业教育 意识 策略

[作者简介]程晓红(1973- ),女,湖北黄冈人,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教育科,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就业教育、人力资源管理。(湖北 黄冈 438002)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088-02

创业就是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多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创业是一种劳动方式,是一种需要创业者运气、组织、运用服务、技术、器物作业的思考、推理、判断的行为。各行各业呼唤有创造力的创业型人才,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能力,是当代大学教育的焦点。在职教领域开展创业教育已迫在眉睫,据介绍,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就是青年就业问题。最新劳工组织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有近两亿待业与失业人数,青年占50%。中国指出,我国青年就业问题矛盾突出,青年人口多,城镇35岁以下失业人员有60%。开展学生创业教育,培养创业技能,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与潮流。

一、我国当前创业教育状态

我国当前创业教育,还处于探索、自发、启动、分散状态,虽有些高职院校近年来开展了创业教育,可多数学校只是为学生工作找路子,并未提升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高度,又无相应的师资和教材,使创业没能成为学生的成才理念和择业模式。创业活动流于形式,在目前中国就业压力大的状态中,许多学生有创业的意愿,却不了解创业需要的技能与条件,不知从何入手,所以职业学院学生非常需要创业教育。

二、高职院校培养创业型人才的策略

(一)推动创业文化,培育创业主体

1.加强职业理想教育。职业理想是个人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职业理想具有现实可能性。建立在能胜任、发挥自己优势基础上的职业理想,能促进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所以职业理想是人们实现职业愿望的力量源泉,能增强人生前进的动力。同时,职业理想也是创业者的思想基础,只有抓好了职业理想教育,有了职业理想,创业才有可能实现。职业教育的学生,参加职业教育多数是他们无可奈何的选择,他们不了解甚至不喜欢所学的专业以及即将从事的职业,所以要创造条件,抓住机遇引导学生摆脱消极的心态。对待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涯、创业之路,引导他们珍惜在校学习生活的自觉性。总之,学员内心深处对升学、创业前途的向往,是学员潜在的内动力之所在。要发现和调动学生潜在的内动力,把创业需求调动起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创新创业的艰难性。提起“创业”,大多数人理解为自己做老板,但实际上自己当老板只是创业的一种形式,并不是创业的全部内涵,创业是指通过努力开创出新的职业岗位,它应该是就业的升华和提高,是高层次的就业,学生应当认识到创新创业是个艰难的过程,不是一下子能达到的,它既要有积极的思想认识,明确的奋斗目标,又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只有不折不挠,经得起失败的挫折,有坚强的毅力,不怕吃苦,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才能成功。所以要通过教育和实践,使他们认识到这点。同时,作为一个创业者除了要打好创业思想基础之外,还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这是顺利创业的必要条件。

2.提供创业实践机会。推动校园创新创业持续动力,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学院可组织开展创业计划大赛,激活创业氛围;充分发挥企业家的优势,可邀请本土知名创业企业家给学生举办大学生创业论坛和讲座,分享他们的创业故事和创业历程;通过组织学生深入企业现场参观,将课堂搬到企业,在实地观察、了解企业创业历程和生产经营过程中,深切地感受企业家的创业精神与创业企业文化;还可通过建设创业QQ群、成立创业校友联合会、走访学生创业企业,不断强化沟通交流,既为学员提供后续服务,又将他们创办的企业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鲜活的实践性教学案例和先进典型。组织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是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一环,可通过建立不同的教育基地来进行。如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实习基地、创业社团实践基地、创业岗位基地。

(二)创建“创业学习团队”的教学形式

1.加强创业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培养创业人才,要求改革教学方法和内容,注重能力与知识的综合性。教学者要明确办学指导思想与办学目标,为企业、社会培养具有创业能力、创新意识和急需的设计人才,结合高职教育教学规律,面向全院学生开设普及型创业启蒙教育课程,推动学院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大大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重视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开展个性化指导。职院可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场,工场就是课堂,教学结合创业,并积极探索创业管理专业的设置与建设问题。学生参与,师生共同精心设计实践项目。教师在教学项目的设计过程中,主要起指导作用,学生全员参与设计。可成立由院领导、教务处、就业、科研、团委及各教学系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对全院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指导和协调,形成推进职院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工作协调机制;为理顺工作关系,明确管理职责,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负责具体统筹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规划实施工作,强化创业政策扶持和创业指导服务等;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成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形成一支由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创业讲师组成的“三师”结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成立大学生创业协会,组织开展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活动,参与学校大学生创业园的日常管理工作 。

2.开拓多方渠道发展创业培训,加强教学效果。职院要注意开拓创新创业教育渠道,建设校内创业课程、创业园区、创业工场、校外创业孵化基地、创业社团、创业学院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渠道。强化创业知识的培养,通过建设校内大学生创业园来提高学生创业实践学习的机会,通过创新创业工场的建设来促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与各级、各类创业孵化基地的合作对接来促进学生创业就业,通过学生创业社团来培养学生参与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和实践活动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建设创业学院来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

为通过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推进人才培养改革,需要建立起多方参与、立体开放的支撑平台体系。要重视载体、平台的建设,并从政策平台、实践平台、孵化平台及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几个方面为创业教育的开展及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支持保障。搭建创新创业信息平台,同时建设高职大学生创业网,吸引行业协会驻校办公,不断强化创新创业信息服务能力。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创业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梅芳.我国会计高职教育目标及相关问题研究[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7).

[2]陈嵩.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职教发展的走势分析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1(3).

[3]龚丽.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2010(6).

[4]侯丽萍.探索高职教育创业创新教育新模式 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J].中国校外教育,2012(3).

[5]胡明宝.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8).

[6]刘耀文.高职教育特色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4).

[7]薛彩龙.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教育模式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9(5).

[8]张翠红.工学结合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0(3).

[9]曾令奇.高職教育专业设置如何适应社会需要[J].中国高教研究,2007(9).

可持续发展型人才 篇12

一、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关系

(一) 区域经济发展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影响

1. 促使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决定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各项工作的落脚点。地方高职院校基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构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是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企业发展需要的具体体现, 是实现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的有效模式。因此, 学校应从“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 着力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出发, 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 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大量创新创业型人才, 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撑和保障。同时, 地方高职院校在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过程中, 既满足了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又可使自身发展获得更大空间。

2. 引导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区域经济创新发展主要依靠具有综合知识的创业创新型人才, 其创新创业行为有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并将对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社会发展等产生巨大的影响。高职院校担负着为地方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责任, 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创业教育。地方高职院校要寻找与地方经济融合的切入点, 深入审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互需、互促关系, 调整职业教育的学科和专业设置, 合理设置创新创业教育的知识结构, 发挥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在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的战略作用。

(二) 创新创业型人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 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动力源

根据舒尔茨 (Thodore W.Schults) 提出的教育对经济的贡献理论, 个体通过教育投资, 提高了人力资本, 获得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能以及与现代生产方式相应的价值观和态度,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大量人才资源中的精华, 作为区域内创新知识、传播知识、运用知识的主体, 是知识积累与人力资本积累的主力军, 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剂。创新创业型人才在区域经济建设, 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 创新创业新型人才培养是构筑区域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

经济的发展, 教育是基础, 人才是关键, 事业成败系于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蓬勃发展, 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知识经济时代, 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创新创业型人才又是人力资源中最有价值的资源。地方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不仅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创新创业型人才既是加快区域经济开放开发的重要内容, 也是加快区域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放眼全球, 谁拥有创新创业型人才, 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和地区竞争中, 拥有竞争力, 赢得先机, 获得主动, 取得发展。区域经济的创新发展, 离不开创新创业型人才;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提升, 离不开创新创业型人才。

二、地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 人才培养观念存在误区

相对于欧美国家乃至邻国印度,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 而且观念滞后、质量不高。在欧美国家和印度, 创新创业教育从小学就开始抓起, 这些国家的创业教育发展历史悠久, 培养模式已经很成熟, 学生创业已经是普遍的事情。然而, 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始于1997年清华大学学生举行的“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在2003年, 创业教育才被正式纳入高等教育教学体系范畴之中。尽管许多高职院校都在大力宣传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深刻, 在某种程度上依然认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非高职院校所为, 只需培养掌握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简单技能的毕业生, 忽视了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在区域经济长远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未来趋势中的重要作用。由于人才培养观念存在误区, 导致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流于形式, 抑制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推进。实际上, 向社会输送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毕业生, 满足区域创新型经济发展才是地方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之根本。

(二) 师资队伍匮乏

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实际出发, 高职高专院校应建立一支素质优秀、结构优良、技术过硬、专兼结合、勇于创新的“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这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关键, 是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特征。令人遗憾的是, 我国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7%, 而西方发达国家一般为50%以上。高水平“双师型”教师更是凤毛麟角, 在学历方面, 拥有硕士学位的不足20%, 博士学位的不足2%, 和教育部的45%要求有相当距离;在职称方面, 拥有副教授职称的不足25%, 教授职称的不足4%, 和教育部的40%要求相差甚远。这种师资现状, 不仅影响了地方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也影响到地方高职院校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功能发挥。值得一提的是, 由于学校在教师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锻炼方面缺乏一定统筹兼顾机制, 使教师难以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 致使课堂教学无法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导致课堂教学难以适应区域经济创新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这不仅严重抑制了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全面发展, 而且也无法确保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 经费投入不足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 离不开一定的经费保障。目前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不及普通高等院校的1/3, 许多高职院校迫于生源的严峻形势, 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学校规模发展上, 对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密切相关的实习和实训、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以及“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微乎其微。由于经费的投入不足, 学生缺乏好的实习、实训场所, 学生没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难以在社会中得到历练并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创新创业基础薄弱。由于经费的投入不足, 学校不太愿意组织专门的科研组长期深入社会, 密切关注区域经济发展动态, 及时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趋势, 致使学校的课程体系设置难以适应社会发展, 跟不上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形势, 造成学生在知识学习、更新特别是在创新创业知识方面相对滞后, 导致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创新创业技能欠缺。由于经费的投入不足, 专任教师得到培养和培训的机会很少, 难以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 难以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导致教师创新潜能发挥不佳, 阻碍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

三、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构建地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 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 夯实基础,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经济发展靠人才, 人才培养靠教育, 教育关键在师资。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实施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决定性因素, 构建地方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必须要有一支与之相适应的业务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对政府来说, “除了在政策法规上的规定外, 教育部门应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增强高职院校吸引力, 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地位, 使得企业技术专家、高校毕业生积极参与到高职院校中。”逐步改变“双师型”职教师资增需比例不协调状况, 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 使师资队伍更加趋于科学合理。师资队伍构成越合理, 学生的知识视野越开阔, 学到的知识越能紧随时代的步伐, 创新思维越活跃, 也越有利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对于学校和企业来说, 一方面学校要始终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参与地方科技产业发展, 为地方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服务、技术支撑, 为企业攻克技术难题、研制新产品、改造设备工艺、开发新技术等献计献策。另一方面企业应“与学校共同确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计划, 指导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学校与企业的互动, 不仅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 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而且能促使教师把行业和技术领域中的最新成果引入课堂,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 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得以不断提升。

(二) 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中心, 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必须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中心, 离开区域经济发展谈人才培养是盲目的, 更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的, 其中创新创业型人才在构筑区域竞争优势中具有核心作用。因此,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要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中心, 从学生所掌握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创新思维、创业能动性、创新绩效这几个方面, 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评价体系。

贝弗里奇 (Beveridge) 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我们知识的宝藏越丰富, 产生重要设想的可能就越大。此外, 如果具有有关学科或者甚至远缘学科的广博知识, 那么, 独创的见解就更可能产生。”可见, 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在创新创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充分掌握了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 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驾驭创业并取得成功。对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评价可采用考试、答辩等方式。诚然, 对理论知识的评价大致可以在量上反映出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了解程度。但是, 单纯从理论知识方面对创新创业型人才进行评价, 不仅在理论上不够科学、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片面性,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抹煞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阻碍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 是创新力的核心。学生在实际创业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 甚至会导致创业的失败, 为了使创业成功, 思维必须要创新, 只有思维的创新才能理性地审视困难, 才能产生富有创意的想法和方案, 寻求新的模式和新的出路, 最终获得创业的成功。由于学生自身特点的不同, 决定了创新思维的养成、培育、激发和发展是不尽相同的, 这就给创新思维的评价标准的界定带来了一定难度。创新思维离不开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因此, 可采用实验、设计、调研、网络定期测试等方式, 测验学生的创新思维, 用于评价标准的界定。

创业能动性是指对创新创业有着强烈而持久的冲动, 保持着长期的热情, 即使面对一系列的困难和阻碍, 也不会因此而放弃, 能够坚持到最终成功的主观能动性。创业能动性的评价带有很大的主观性, 往往不容易把握,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创业能动性进行评价:一是当在创业中遇到困难、障碍、挫折、失败时, 能否保持昂扬的斗志、持久力和耐力。二是能否排解失败而引起的焦虑, 保持乐观情绪, 积极应对压力, “化压力为动力”, 在逆境中保持创新的活力。

创新绩效是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创新能力、创新业绩的集中体现, 是以学生最终的创业率、创新成果或取得的单位重用程度、社会评价信息来确定的评价标准。对学生创新绩效评价是推动高职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提高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手段和保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创新绩效进行评价:一方面, 可以设计绩效评估问卷, 定向选择若干创新创业型人才所在单位, 向这些单位发放调查表, 要求单位对学生的创新业绩进行记录。运用统计方法, 对反馈回来的评价表进行统计, 计算创新绩效的评价结果。另一方面, 可以设计一份创新创业型人才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表, 从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服务社会能力等方面进行进行实证调查, 从而对创新绩效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三) 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为抓手, 搭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平台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 不仅要考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而且要考虑到地方产业发展的特点和水平。随着区域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与优化, 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需要地方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发挥创新创业型人才在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的战略作用。

首先,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由于“不同层次类型的人才培养, 其创新创业教育各有所侧重。根据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职业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宜采取以学生赛事和活动为中心, 结合课程教育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鉴于此, 在构建创新创教育课程体系时须注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一方面, 在课内, 开设与创业规划相关的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 丰富学生的创业学识, 启发学生的创业思路, 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能力和品质, 培养学生了解市场、企业运营程序和捕捉市场机会的能力, 为学生今后走上创业之路夯实基础。另一方面, 在课外, 开展各类创新创业知识讲座、创新沙龙、创业论坛, 举办各种科技竞赛和创业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以其为载体实施创新创业教育, 拓宽学生的视野, 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增强学生的创业体验, 使他们能更好地掌握创新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

其次, 借助社会资源, 搭建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平台。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 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 打开他们的视野, 增长他们的经验。”因此, 学校“除加强校内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外, 还应根据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 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努力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 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 让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边创业, 强化学生专业技能, 升华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积累创新创业经验, 增强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创业的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脚踏实地、勤奋求实的态度, 磨砺和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 让学生从喜欢专业变为喜欢职业, 从帮助学生就业变为帮助学生创业, 为区域经济创新发展输送高质量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第三, 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服务职能, 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教育工作保驾护航, 为高职院校培养更多服务地方经济创新发展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保障。首先, 各级政府应从实际出发加快大学生创业园区建设步伐,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解决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资金、场地、市场准入、税费等问题;其次, 各级政府应放宽大学生创业的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年限限制, 并加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的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政策扶持;最后, 各级政府应加大对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 使办学条件得以改善、实训设施得以更新, 从而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摘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开展创业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 不仅是时代的召唤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也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使命。从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关系以及地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提出地方高职院校基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构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选择, 以期更好地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关键词:区域经济,地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贺建民, 郭永强.构建地方院校创业教育新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21) .

[2]任允熙, 王维正, 王滨.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 2006 (6) .

[3]杨国祥, 尹家明, 万碧波等.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 2007.

[4]杨振升.谈双师型高职教师的内涵及培养[J].教育与职业, 2005 (17) .

[5]潘书阁.试论“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的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 (7) .

[6][英]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9.

[7]曹胜利, 雷家.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 2009.

[8]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N].人民日报, 2000-03-01.

上一篇:滨水道路建设下一篇:城市交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