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可持续发展(精选11篇)
创新可持续发展 篇1
一、技术创新的类型
创新的实践告诉我们:但凡成功的创新, 一定有方法;但凡失败的创新, 一定有教训。一般来讲, 技术创新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型:即颠覆性技术创新、渐进式技术创新和组合式技术创新。
(一) 颠覆性技术创新
在技术创新中, 尤其要高度重视“颠覆性技术”的创新。这种“颠覆性技术”的创新, 是一种“创造性破坏”, 它将颠覆一种传统技术, 摧垮一批企业, 开创一个周期性的领先垄断地位, 制造一个更高的市场进入壁垒。数码摄影技术取代感光照相技术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案例6:电子数码技术替代银盐胶片技术的颠覆性创新
中国乐凯集团于1985年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发出了彩色胶卷、彩色相纸技术, 并投入了批量生产, 打破了外国产品独占中国市场的局面。1995年乐凯彩色胶卷产量达到3000多万卷, 市场份额占到国内市场的20%左右。当时, 乐凯集团公司提出“九五”发展的规划目标是:到2000年, 彩色胶卷的生产能力要达到1亿卷, 彩色相纸生产能力达到5000万平方米, 使乐凯彩色胶卷、彩色相纸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5%和30%, 与柯达、富士公司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为了实现公司“九五”发展规划的目标, 需要国家注入8亿元资本金, 安排技改基建投资24亿元。为了研究批准乐凯集团公司的“九五”规划项目, 当时国务院李鹏总理和吴邦国副总理要专程到乐凯集团公司进行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之前李鹏总理专门请化工部领导研究一个问题:就是电子数码技术在多大范围内可以取代银盐胶片技术?当时化工部领导十分重视, 专门组织一批化工专家进行了讨论研究, 这批化工专家讨论研究的结论意见是:电子数码技术只能在局部范围内取代银盐胶片技术, 银盐胶片技术仍然会保持相当大的市场分额。当化工部领导将这一专家意见告诉李鹏总理时, 李鹏总理还问到:这批专家的意见会不会带有感情色彩?化工部的领导当时回答说, 专家的意见不大可能带有感情色彩。实践证明, 当时这个结论意见是带有感情色彩的, 也是有很大片面性的。因为当时组织座谈的专家都是化工方面的专家, 没有请一个电子方面的专家。随着电子数码技术的发展, 当今数码技术已经取得了颠覆性突破, 数码技术、数码相机已经全面普及, 数码技术已经在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银盐胶片。目前不仅是乐凯集团公司, 包括柯达公司在内的彩色胶卷生产企业正在进行着艰难的技术调整和市场转型。在技术创新突破式发展的今天, 我们更应该高度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 尽管颠覆性技术创新是带有周期性的, 但这种周期性呈现出越来越快、越来越短的变化, 对这种具有毁灭性的技术变革, 企业必须要有足够的远见和充分的应对措施。
(二) 渐进式技术创新
在技术创新中, “突破性技术”创新至关重要, 但仅仅有“突破性技术”创新还是远远不够的, 渐进式创新是所有企业必须要具备的能力。“渐进式创新”, 不仅可以支撑现有商业模式并给现有产品和服务带来增值改进, 而且还能够迎合现有客户群、创造短期商业利益。年复一年的“渐进式创新”, 不仅可以为市场提供性能更优秀的、更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产品, 而且还可以为公司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更忠诚的客户, 同时还可以为“颠覆性技术创新”奠定基础。因此, 多数企业都把技术创新的重点放在了这种创新方式上。
案例7:吉列公司依靠渐进式创新持续保持产品青春
吉列公司是一个专门生产男性剃须刀的企业, 产品非常单一。但它就凭借着高度重视产品的技术创新, 特别是高度重视“渐进式技术创新”, 在如今电动剃须刀产品层出不穷的时代, 仍然依靠手动剃须刀的优质舒适拥有大量忠实的顾客。吉列公司认为, “颠覆性创新”是少数天才的专属领域, 而“渐进式创新”和“持续改善”可以扩展为公司上下的每一个人, 无论他们的级别、职能和专业知识是什么, 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全面创新。吉列公司在技术创新中构建了顶端是“轰动创新”, 中部是“渐进创新”, 底部是“持续改善”的三层金字塔体系。正是这座三层次全面创新的金字塔体系, 使吉列公司在全面创新中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在刀片和剃须刀领域, 吉列公司不仅有高端产品“锋速3”和“维纳斯”;而且还有中端产品“锋速3突破冠军”, “锋速3突破冠军”是渐进式创新的典范;同时还有低端产品——全球销售的一次性剃须刀。吉列公司每年保持与10多万剃须者联系, 以深入了解剃须活动的方方面面:剃须中和剃须后的感受和体验;感情、社会以及心理影响;不同年龄段的剃须者剃须方式和态度方面的差别。所以, 吉列公司的产品始终保持持续改进的势头。“锋速3”的刀片由进口不锈钢制成, 比外科手术刀锋利50倍。三个刀片与9个其他部件一起装配到塑料刀架上, 装配速度是每分钟600件产品, 而且不容许有任何缺陷。吉列公司有270多名专业研究人员, 其中160人拥有化学、冶金、物理、数学和工程博士学位。这些人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奉献给了剃须的科学和艺术, 以及高速制造所需的流程和设备。吉列最新的剃须系统是“渐变”和“聚变”的统一体, 拥有70多项专利, 这些专利代表着只有吉列才能采用的独特性, 而且还创造了世界上剃须刀产品拥有专利的新高。任何与之竞争的产品甚至都不能模仿这些特性。正是由于全面创新, 才使吉列产品保持了高性能、高效益和高竞争力。
吉列公司始终认为, 长远的考虑很关键。他们讲“人人都喜欢标榜自己是致力于长远考虑的, 但是真正到了需要长远考虑的时候, 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做到。”领导吉列公司跨越颠峰的CEO詹姆斯.基尔茨认为, 管理者的主要职责就是“抓住关键”, 抓住创新、抓住未来就是抓住了企业的关键。在吉列公司的未来规划中, 他们的“第一项战略就是继续强化公司的核心产品——刀片和剃须刀、电池、牙刷、个人护理产品 (主要是止汗用品和剃须准备用品) 以及电动剃须刀和小家电。公司将继续专注于各产品领域的高端市场, 但我们也不会再允许竞争对手蚕食我们在中端市场的份额。在刀片和剃须刀领域, 我们高端产品“锋速3”和“维纳斯”系统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现在, 我们还将专注于面向发展中市场的中端剃须系统以及全球销售的一次性剃须刀。”我们相信, 只要吉列公司能够始终坚持创新发展的战略, 那么我们就可以始终看到一个“在刀锋上高雅、精美的舞蹈者”!
(三) 组合式技术创新
系统工程的原理告诉我们: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之和。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践也告诉我们:组合式技术创新也大有用武之地的重要方法。有些产品的技术创新需要原创技术, 还有一些产品只要把一些原有技术进行一下合理组合, 也能使产品的功能、质量和应用领域大大提升和扩展。产品通过技术组合创新的实例也是举不胜举的。
去年有一个朋友从日本考察归来, 给我带了一个小礼品称之为“老年指甲剪”。什么是“老年指甲剪”呢?就是指甲剪和放大镜的组合产品, 两种功能的组合, 解决了老年人在剪指甲时眼神不好的困难。其实这种组合式产品创新并不困难, 只要能体验特殊顾客的需求就可以很容易做到。再看看现在每个人手中的移动手机, 就是一个典型的组合式创新的产品, 现在的手机不但有通讯的基本功能, 而且还要时间显示功能、信息阅读功能、照相功能以及朋友之间交谈功能等等, 多种功能的结合成为现代人工作、生活必不可缺的随身携带产品, 成为一个人人都离不开的智能终端。
二、技术创新方法
纵观变化万千的技术创新大世界, 真可谓是一个眼花缭乱、纷繁复杂的万花筒。许多创新、发明都带有令人说不清、道不明的偶然因素, 似乎很难说清楚出其中的原委和规律, 要想总结出共性的创新方法也许更加困难。但是, 创新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 凡是成功的技术创新一定有方法, 凡是失败的技术创新也一定有原因。从无数技术创新的案例中, 我们可以总结出创新方法的流程是带有共性规律性的。创新流程分为四步:
第一步:挑战现实问题
任何一个创新, 都是从不满意现实开始的。真正从思想上挑战一个现实问题, 并下决心要改变这种现状, 这就是一个创新活动的开始。
勇于挑战现实问题, 首先就是要牢固树立“但凡现实存在的, 都是可以改变的”的思想方法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变”是绝对的, “不变”是相对的。世界上的事物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只有善于从现实事物中发现问题、找出不足的人, 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敏锐的创新者。任何一个安于现状、满足现状的人, 都不可能成为一个创新者。勇于挑战现实, 这是创新者必须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我们可以肯定地讲, 谁敢于挑战一个现实问题、并下决心改变这一现实问题, 谁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创新者, 一个历史的改变者。
其次, 挑战现实问题还需要有勇气。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不少是“中庸”文化, 这种文化宣扬的一种基本理念就是:“但凡存在的, 都是合理的”、特别强调“但凡老祖宗留下来的, 都是不可以改变的”。“中庸”文化对人行为的指导也是不利于创新发展的, 这种文化常常教育人“要老实, 要听话, 不要胡思乱想”, 对勇于挑战现实、勇于挑战传统的人都采取一种批判、一种排斥的态度。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评论:“这个人很不安分, 经常胡思乱想, 破坏性极强!”在这种传统文化的氛围下, 敢于挑战现实问题、勇于批判传统观念, 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挑战一个现实问题、批判一种传统观念, 常常需要打破一个现状、打破一种秩序, 带来一些变化、甚至还会带来一些混乱, 所以, 挑战一个现实问题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尔教授讲过一句话, 可能是对这个问题的一个很好的注解。他讲:“独创性强, 敢于标新立异, 我们在过去历史上一直是这样。就是要在同行中标新立异, 与众不同。这样会在同行中不受欢迎, 我不介意我不受欢迎。我却认为不受欢迎是好事。这意味着我们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理论观点……我们希望学生觉得老师提出了一些值得他们思考的问题。不要因为老师曾经说过这是对的, 就要他们接受。这是我学生时期就存在的气氛。我们在同事间也形成了一种百家争鸣的气氛, 我们在学术谈论会上经常争论不休, 我认为这是创造一种良好学术气氛的正确做法……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受到良好的专门训练的经济学家寥寥无几, 这是当前最大的压力!”
第三, 挑战现实问题还需要有勇于面对失败的心理准备。挑战现实问题只可能带来两种结果:一个是成功, 一个是失败。结果是成功, 当然是我们所希望的。但结果是失败, 必须也要有心理准备。只要是创新, 特别是原始创新, 失败的可能性远远大于成功的可能性, 面对失败的心理准备必须充分。挑战现实问题带来的失败挑战, 也许会大大高于成功带来的挑战。“一个想出风头的投机者”、“一个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的败家子”、“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冒牌学者”等等, 这些不绝于耳的风言风语也许会跟随你很长一段时间。
要想做一个真正勇于挑战现实问题的创新者, 必须首先要成为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既要敢于面对现实问题, 又要敢于担当风险责任;既要勇于面对成功, 还要勇于面对失败。
案例8:烟台万华:“逼出来的技术创新突破”
1978年, 为了解决中国10多亿人口的穿鞋问题, 国务院决定从日本引进一套合成革生产线, 配套引进了一套年产1万吨MDI装置。当时日本并未告知我们MDI的技术属于英国ICI公司, 日本不具备核心技术。这套属于20世纪60年代的落后技术装置, 自1984年投产以来始终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 物料堵塞、泄漏时有发生, 现场经常能闻到苯胺、盐酸、氯苯的味道, 一个月停车三四次, 每月停车至少要抢修3天, 历经10年装置都未达产, 整套装置工艺落后、消耗大、成本高、质量差, 企业运营十分困难。
面对十分困难的局面, 烟台万华成立了MDI技术攻关小组, 凭着一股子拼劲和不服输的精神, 对引进装置进行技术消化, 使用最原始的的手工核算方式, 经过艰苦的实践和探索, 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数据, 终于找出了装置运行不稳定的原因。在此基础上, 他们与有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 对装置进行了多项改造, 1988年MDI产量终于达到了8000吨, 技术改造取得了初步成效。
20世纪80年代末, 中国MDI市场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 产品供不应求。跨国公司为了抢占和垄断中国市场, 加快在中国布局, 严重威胁到烟台万华的生存和发展。由于跨国公司具有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 再加上MDI产品质量好、竞争力强, 他们占据了中国市场90%以上的份额。
为了摆脱生存的困境, 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烟台万华首先想到的还是继续引进技术。他们首先找到原来转让技术的日本公司, 提出再次引进技术的愿望。日本公司明确表示, 新技术不会转让, 可以考虑帮助进行老技术改造。其实, 日本公司根本就不想转让技术, 以天价的技术改造费紧紧关上了转让技术的大门。
遭到日本公司拒绝后, 烟台万华又把目光转向了欧美的跨国公司, 先后多次谈判引进技术, 包括采取与中石化合资的方式, 邀请中石化出面, 以提高谈判的筹码, 但均被回绝, 甚至连烟台万华的技术人员看一看设备装置的要求都不允许。当有一家跨国公司提出, 如果烟台万华能拿出一份中国市场的研究报告, 就可以考虑合作的要求时, 真可谓是喜出望外, 上下振奋。他们十分认真的组织了一个有20多人的团队, 花费巨资, 耗时半年, 跑遍了大江南北进行了一项详尽的国内市场调研。但对方拿到中国市场调研报告后, 却因为看到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 决定单独在中国建厂, 烟台万华引进技术的路子彻底被堵死了。历时5年的技术引进经历, 不仅让烟台万华饱尝屈辱, 而且也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核心技术是引进不来的!
1993年, 10多年前引进的生产装置寿命已经到期, 新技术又引进无门, 烟台万华陷入了前有堵截、后有追兵、进退维谷的艰难境地。但此时的万华人没有气馁, 形势却逼出了“与其等待跨国公司把自己扼杀, 不如自主创新闯出一条新的生路”的共识。对现实的挑战, 使他们走上了一条义无反顾的自主创新之路。
1996年他们先后投资1500万元, 经过两年的艰辛探索, 终于在光气化制造、DAM制造、粗MDI制造和粗MDI精制等重大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全面突破。其中, 缩合和光气化两项关键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自主创新的实验中, 不少技术人员几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核心技术的突破, 使烟台万华走上了一条“凤凰涅槃”的新生之路。1999年烟台万华光气化增容系统改造完成, MDI产量突破2万吨;2000年年产4万吨MDI制造技术通过专家论证, 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标志着我国完全打破了跨国公司的垄断封锁, 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MDI制造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2007年, 烟台万华自主研发的“年产20万吨大规模MDI生产技术及产业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树立了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技术创新的一个标杆。面对烟台万华MDI自主创新的突破, 一家跨国公司的权威人士对烟台万华的领导称赞道:“MDI产业化40多年来, 都由几家世界级公司控制, 你们依靠自己的努力挤进了MDI的家庭, 我们认可你这个成员!”
2011年, 万华的MDI产能达到年产124万吨, 比2000年增长了30多倍。单位能耗比最初引进技术低85%。目前万华烟台工业园区项目一期工程已全面启动, 园区项目包括年产60万吨MDI、30万吨TDI、24万吨环氧丙烷、30万吨聚醚、42万吨丙烯酸酯等产品聚群。2011年, 他们经过两年的艰苦谈判, 斥资12.6亿欧元成功并购了匈牙利Borsodchem公司, 在海外拥有了年产24万吨MDI、25万吨TDI、40万吨PVC和3000多名外籍员工的生产基地, 并通过技术和管理输出, 力求将其改造为欧洲最具竞争力的MDI制造基地, 这个海外基地的建立, 极大的提升了我国MDI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和作用。此次并购, 被《国际金融评论》评为“2010年度欧洲、中东、非洲地区最佳重组交易”。烟台万华的案例再一次告诉我们, 勇于挑战现实问题, 是创新发展的前提和精髓。
第二步:构思创新联想
当你选定一个现实挑战问题后, 就要集中力量构思创新的方案。我们的目的是过河, 过河必须要用桥和船, 桥和船就是我们要达到目的地的方法和工具。构思创新方法, 就是寻求挑战现实问题的解决之道。构思创新联想, 确实需要智慧、经验和方法。
构思创新方法一定要运用“头脑风暴法”, 大胆联想, 冥思苦想, 奇思妙想, 不同凡想。善于从多角度、多学科、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把凡是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都统一集中起来, 一一琢磨、反复比较、仔细推敲、深入思量、综合优化。许多看似不大可能的方案, 也许有一个环节的突破, 就会立刻转化为可能, 迎来全局系统解决的曙光。
案例9:不可思议的两个轮子直立行走的设想
在众多的创新联系和方法中, 我最佩服的是自行车构思的联想和方法。虽然自行车的最终完善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但自行车第一个居然敢让两个轮子直立行走设想, 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大胆创新。1790年法国人西夫拉克发明了最原始的自行车, 只有两个轮子而没有传动装置, 人骑在上面, 需要用两脚蹬地驱车向前滚动。1817年德国人德莱斯男爵在希夫拉克发明的原始自行车的前轮上加了一个控制方向的车把子, 可以改变前进的方向, 但是骑车依然要用两只脚, 一下一下地蹬地前行。他把自己发明的自行车称为:“小马仔”。1840年英格兰铁匠麦克米伦, 在德莱斯发明的“小马仔”的基础上, 进行了改进。他在前轮的车轴上装上曲柄, 再用连杆把曲柄和前面的脚蹬连接起来, 并且前后轮都用铁制。这样一来, 人的双脚真正离开了地面, 由双脚的交替踩动带动轮子滚动。1842年, 麦克米伦骑上他发明的自行车, 一天跑了近20千米。1874年英国人劳森在自行车上别出心裁地装上链轮和链条, 用后轮的转动来推动自行车前行, 虽然运转还不够协调与稳定, 但一个具有现代雏形的自行车终于诞生了!1886年英国机械工程师斯塔利, 从机械学、运动学的角度设计出了新的自行车样式, 装上前叉和车闸, 使用滚子轴承, 前后轮大小相同, 并用钢管制成菱形车架, 还首次使用了橡胶车轮, 显著提高了自行车的骑行性能。斯塔利不仅改进了自行车的结构, 而且还改制了许多生产自行车部件的机床。1888年爱尔兰的兽医邓洛普, 从医治牛胃气膨胀中得到启示, 将自家花园用来浇水的橡胶管粘成圆形并打足气装在自行车上, 这是充气轮胎的开端。充气轮胎是自行车发展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举。从这时开始, 才基本奠定了现代自行车的完整框架。
从1791年到1888年, 自行车的发明和改进, 经历了近100年的不懈奋斗。时至今日, 自行车已经成为全世界人们使用最多、最简单、最实用的交通工具。也许人们已经记不住这些众多不懈奋斗的发明者的名字, 但自行车这项技术发明人们是永远不会忘记的。他们的名字, 丝毫不亚于汽车发明者卡尔.本茨。
在创新联想中, 要想取得突破性思维成果, 必须要打破自我思维的惯性。这种惯性常常表现为自我思维束缚。我们把这种思维束缚称之为思维惯性, 是因为这种思维束缚自觉或不自觉地都在自发地发挥着作用。如果不相信, 我们可以搞一个自我测试。题目很简单:
请你用4条相连的直线覆盖下面的9个点。
这个题目, 许多同学在我的测试中都没有完成。为什么呢?绝大多数同学在做这个题目之前, 脑子里就有一个我根本就没有提出的约束条件, 无形之中就把他给限定死了。其实这个答案很简单, 只要你自己把这个约束条件一取消,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答案也就自然而然地出来了。所以, 开放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条件, 就是自己首先要解放自己, 抛弃一切束缚自己思维的条条框框、让思维在无拘无束中纵横驰骋起来。要敢于推倒自己给自己设立的那堵思维的墙, 要坚信创新永远有路可走。
当然, 我们也必须承认, 创新思维也是有方法、也是有工具的。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掌握科学的思维工具, 对我们的构思创新联系也是会有很大帮助的。后面我会集中一个专题专门给大家讲一讲创新的方法和工具。
第三步:寻求实验突破
企业的创新与研究所、与大专院校的创新有一个本质的不同, 就是企业的创新必须是从市场的需求开始, 到最后拿出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为止。企业创新, 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强调的产业创新。企业的创新必须是能够创造价值的创新, 必须是能够拿出产品的创新, 仅仅是一篇论文、一份研究报告的创新, 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企业的技术创新, 必须要寻求实验的突破。任何一个技术创新的构想, 必须要有经过小试、中试、放大试验的结果, 必须要有工艺、装备的配套, 最终才有可能投入工业生产运行。只有拿出最终产品, 这项创新才算是成功的、有价值的。从小试、中试、到工业化生产, 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卡壳, 创新都是无法完成的。寻求实验突破, 是企业创新, 特别是技术创新中十分重要、十分关键、也是风险极大的一个环节。在复杂的工业创新试验中, 不少人都是冒着生命危险, 经过多年反复试验、反复改进才取得成功突破的。
2012年3月, 美国联邦政府宣布投资10亿美元成立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 (NNMI) 。NNMI主要支持介于“发明”和“商业化前”这个阶段的研究, 并提出了“技术就绪水平和制造就绪水平量表”。他们将研发过程细分为9个档次, NNMI重点支持第4档至第7档的技术阶段。在第4至第7档的技术阶段, 就可以得到美国政府大量的科研经费支持。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认为, 虽然美国基础研究领先全球, 但由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这个环节的缺失, 美国高科技制造业在竞争中逐渐丧失。NNMI的组建就是希望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从而完善整个研究开发的链条。
在“技术就绪水平和制造就绪水平量表”中, 1—3档, 一般是指产生一个想法并在实验室里呈现出来的阶段;4—7档, 是指在实验室已经可以做出供展示的物件原型和进行小量生产, 到规模生产供应市场之间的阶段;8—9档, 是指规模生产供应市场阶段。
目前在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践中, 一个最大的薄弱环节, 就是中试环节的缺乏。这方面的差距, 我们同美国相比那就差的更远。对于实验室的小型创新实验, 大家都很重视, 但一旦小试成功, 中间放大试验就会面临许多困难, 甚至找不到实验经费、找不到实验单位、找不到实验场所。一个成功的小试, 如果没有中间放大实验, 是永远也不可能实现工业化的。特别是在技术发展到相当水准上的创新、在行业技术高端上的创新, 技术要求更高, 技术难度更大, 没有中间放大实验的数据、经验和积累, 就不可能取得工业化所必须的流程、工艺指标以及生产设备材质、结构、温度、压力等等参数, 技术创新向下推进几乎就不可能。当然, 还有中国创造、中国制造的第一台套的工艺、设备, 选择第一家承担企业也还有不少的困难。但从总体来看, 中间试验的矛盾可能更加突出。寻求实验突破, 是企业创新中最重要、最关键, 也是最需要支持、最需要帮助的一步。
第四步:交流优化方案。
任何一个创新方案的成功、改进、完善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都需要一个不断改进完善、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总结提高的过程。在高端技术领域、在复杂系统的创新中, 要想取得一步到位的成功几乎是“天方夜谭”。一个初步成功的创新方案, 一定需要在众多学科、众多专家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的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不断优化中, 才可能取得最终的完善和成功。
案例10:在乐凯集团改造方案交流中的经验教训
交流优化方案, 是创新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和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交流、甚至是广泛交流, 是优化创新方案的一个重要方法。这一点在我的工作经历中是有深刻体会的;中国乐凯集团公司于1985年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研究、开发出了彩色胶卷、彩色相纸技术, 并投入了批量生产, 打破了国外产品独占中国市场的局面。在“九五”规划中, 乐凯集团提出了:到2000年, 彩卷生产能力达到1亿卷, 彩色相纸达到5000万平方米, 使乐凯彩卷、相纸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5%和30%, 与柯达、富士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为实现“九五”规划目标, 需要国家注入8亿元资本金, 安排技术改造投资24亿元。为了研究批准乐凯集团“九五”规划, 当时国务院李鹏总理、吴邦国副总理要专程到乐凯集团调研, 调研前李鹏总理专门请化工部领导研究一个问题:就是电子数码技术将会在多大范围内取代银盐胶片技术?在当时组织的化工专家座谈会上, 化工专家的结论是:电子数码技术只能在局部范围内取代银盐胶片技术, 银盐胶片仍然会保持相当大的市场。实践证明, 这个结论是片面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片面性的结论呢?就是因为当时化工部请的专家都是化工专家, 没有请一个电子方面的专家。如果请化工专家、电子专家共同讨论研究这两种技术的发展前景, 就可能会得出一个完全不同的结论。虽然乐凯集团完成了“九五”规划的技术改造, 形成了更大的生产能力, 但由于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一个没有市场需求的产品、技术和企业, 日子难熬的状况大家都是可想而知的。目前技术和市场发展的现实是, 随着电子数码技术的发展, 数码相机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银盐胶片。面对电子数码技术的颠覆性突破, 乐凯集团正在进行着艰难的市场转型, 寻求转型升级技术的新突破。
乐凯的实践和经验告诉我们, 与其他领域的专家交流对于优化创新方案, 是多么重要啊!一个善于与不同人群交往的人, 同时还善于从不同渠道获得广泛信息的人, 是一个善于创新人的竞争优势。走出自己的人际圈子去交际的人, 往往可能通过一次交谈, 得到意想不到的启发, 倾听朋友之间的一次聊天, 得到出乎意料的联想;一个想法对有些人来讲可能是无用的, 但对另外一些人来讲却是十分宝贵的, 关键要看“听者是否有心”!也许会有人对我讲:我也很喜欢交际、我也花了不少时间进行交际, 但我却很少有创新的收获。我可以很认真地告诉你, 你的问题是你选择的交际对象有问题。你选择的可能大多是科长、处长、局长……, 这些大多是“关系”的社会资源, 而不是“创新”的思想泉源。只要你把选择的对象调整一下, 你的收获可能也会随之而改变。
美国学者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基因》中, 曾经讲到:我们能从乔布斯非同凡想的能力中获得何种启示呢?“如果我们研究一下这些想法的起源, 我们就会发现以下的因素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一个挑战现状的问题;对某项技术、某个公司或顾客的观察;一次尝试新鲜事物的经验或实验;与某人进行了一次交谈, 为他点醒了重要的知识或机会。”同时, 他还反复强调:“创造力并不完全源自天赋异禀, 也不仅仅是一个认知技能, 恰恰相反, 我们发现, 创造性的想法是源自行为技能的, 而这些技能你也能习得。有了这些技能, 你就能催生自己和他人的创新想法了。”
请大家一定要记住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仅凭一己之力, 没有他人的想法和经验刺激, 即使做到再好, 也是微不足道, 单调无聊的。”创新从来都是属于“有心人”的专利, 在创新方面, 让我们都做一个专注、执著的“有心人”吧!
创新可持续发展 篇2
1.实现批发市场的管理创新,向法制化转变。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批发市场作为市场经济的一种形式,必须通过法律手段进行规范化发展。
2.实现批发市场的组织创新,向质的提高转变。走出传统的只注重数量增加,而忽视优化市场质量的发展模式,在重视市场硬件建设的同时,加强市场软件建设,完成市场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的过渡。市场建设的重点要放在市场功能的完善上,通过对现有市场的改造、扩建和软件设施的配套建设,来扩大市场规模。要大力发展专业化市场,综合性市场要按经营品种的商品特性进行分类,建立专业交易区,专业性市场要重点培育代表市场特色的品种,形成市场自己的特色,建立起各具特色的市场群体。要大力培育有影响力的交易商,特别是一级批发商,大力培育市场中介组织与经纪人队伍。要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商品结构,增强市场的竞争能力。努力实现批发市场与产业基地的有机结合,走市场连基地。基地促市场的发展路子,形成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的市场发展模式。开拓农村市场是中国政府提出的扩大内需、开拓市场的长期战略方针。批发市场在开拓农村市场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只有占领了农村市场,批发市场才有生存和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3.实现批发市场交易方式的创新,向集约型转变。批发市场不是简单的商品中转站,从世界批发市场发展趋势来看,批发市场必须具备“商品集散、财务结算、信息传播和形成价格”四大功能。因此,中国批发市场的发展,必须围绕上述四大功能的实现来进行完善,逐步把批发市场建设成为商品的集散中心、信息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统一结算中心。要逐步走出千篇一律的摊位制的对手交易模式,积极把连锁、代理、配送、拍卖等现代营销方式引入到批发市场中来,通过办分市场和连锁经营,实行总经销、总代理,大力开展配送业务等形式来丰富市场交易模式,大胆探索网络交易、仓单经营等符合批发市场运作的交易方式。要积极促进批发市场信息网络建设,逐步形成全国联网的信息网络体系,实现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推动批发市场朝着适应现代流通改革要求的方向发展。
4.实现批发市场形象创新,向成为优质产品的集散地转变。过去,一提到批发市场,就与假冒伪劣商品联系到一起,特别是小商品市场表现得更为突出,严重损害了批发市场声誉。近年来,一些市场认识到产品质量的重要性,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力度不够,假冒伪劣商品仍然在相当一部分市场中存在。我们正在开展的百城万店无假货向批发市场延伸活动,目的就是提高批发市场中经营商品的质量,在批发市场中逐步杜绝假冒伪劣商品,树立批发市场的新形象。
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篇3
时代的观念
企业以自我为中心一定是“自以为是”;如果以用户为中心, 以时代为中心, 一定是“自以为非”。
创新观念意味着应该树立一个能够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观念, 从过去所谓“成功的观念”创新为“时代的观念”。在海尔内部有句话, “没有成功的企业, 只有时代的企业”, 就是说企业往往以过去成功的思维模式、成功的经验做决策。但时代变了环境变了, 决策很可能不符合现在时代的要求, 本质就是:到底是“自以为是”还是“自以为非”。我认为, 企业以自我为中心一定是“自以为是”;如果以用户为中心, 以时代为中心, 一定是“自以为非”。用户要什么我就做什么, 时代要求改变什么我就改变什么。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 根本没有成功这回事, 所有的成功只不过是我们用以自鉴的镜像。如果你认为自己成功了, 只不过是自鉴的影像, 就像照镜子一样, 自我检查一下自己的能力而已。这个能力就是适应用户需求的能力, 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力。我认为, 所有企业的成功只不过是踏上了时代的节拍, 就像海尔的成功, 只不过是因为改革开放的机遇, 换句话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海尔。时代造就了你, 你踏上时代的节拍, 就可能有成功的希望。
但我们是人而不是神, 不可能永远踏上时代的节拍, 总会有踏空的时候。一旦踏空, 不能说万劫不复, 但肯定就是失败了。比如说手机, 原来全球的霸主是摩托罗拉, 后来变成诺基亚, 现在变成了苹果。之所以能够不断地被取代, 主要是时代的不同。摩托罗拉是模拟时代的霸主, 他可以把模拟技术发挥到极致;后来数字技术发展起来, 就是诺基亚的霸主;到了互联网时代就是苹果的霸主。这有点像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所说的“破坏性创新”, 如果我在这个技术上领先了, 能不能有一个新的、对我自己产生颠覆性的新技术呢?可能这个企业很难去颠覆自己, 如果不能颠覆自己就会被别人颠覆, 被别人取代。所以今天手机的老大就是苹果。
美国畅销书《体验经济》把苹果称为体验经济的先驱。所谓体验经济就是互联网经济。现在的企业是不是应该抓住体验经济这个契机?
平台型企业
如果做成一个开放的平台, 世界就是你的研发部;如果要整合全球的资源, 只需点一下鼠标而已。
如果是“时代的企业”, 那么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第一点是创新观念, 第二点就是创新业态, 企业应该是一个新的业态。
刚才提到的“体验经济”, 其实就是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互联网经济时代。过去的规模经济一定要靠大规模取胜, 规模越大, 进入门槛越高, 就可以赢家通吃。但互联网经济一定是平台型企业。有人说平台型企业会取代大型企业, 我觉得这个趋势的可能性很大。
平台型企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利用了网络经济效应。网络经济效应就是放大效应, 利用互联网平台, 企业可以放大, 有两个原因:第一, 这个平台是开放的, 可以整合全球的各种资源;第二, 这个平台可以让所有的用户参与进来, 实现企业和用户之间的零距离。
研发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平台。过去企业往往把研发作为一个很保密的部门, 但如果把研发变成一个开放的平台, 完全就起到了放大效应。前段时间宝洁的前首席运营官到海尔来, 我们一同探讨这个问题:宝洁为什么产品种类非常多, 非常符合用户的需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研发的开放平台。宝洁内部有9000名研发人员, 这9000名研发人员通过一个开放的平台整合了社会上180万研发人员, 研发人员从数量上放大了200倍,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
美国人写的一本书《宏观维基经济学》里有一句话非常好, “世界就是你的研发部”。如果做成一个开放的平台, 世界就是你的研发部;如果要整合全球的资源, 只需点一下鼠标而已。所以在互联网时代, 如果我们的平台不是开放的, 这肯定不行。
营销也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比如说原先零售业的老大是沃尔玛, 但现在上升最快的不是沃尔玛, 而是亚马逊。亚马逊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 销售的商品种类是100万种, 沃尔玛只有10万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在一本《湿经济》的书中有提到, 这本书是《体验经济》的姊妹书。《湿经济》说, 现在时代进入到一个虚拟状态, 原来卖的是实物, 现在卖的是非实物;原来的实物叫做原子, 现在的非实物叫做比特。意思就是说, 沃尔玛需要货架放书放商品, 但亚马逊没有货架, 因为他卖的不是书, 卖的是信息, 电子书、歌曲下载就可以。这就是“长尾理论”所说的, 没有成本, 完全不需要那么大的环境, 那么大的地方, 也没有什么仓储, 这完全是利用互联网开放平台实现的放大效应。
里夫金写的《第三次工业革命》里说,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就是分散型加合作型。现在一个普通人也可以创业开个网店, 这在过去是不可思议的, 因为哪怕开一个小店也要资金、店面。现在开个网店就在家里, 不要任何东西, 因为是分散的, 但又可以通过合作实现——付款可以通过银行, 物流可以通过快递, 仓储也有仓库, 都可以不用自己去做。所以我觉得对企业来讲, 应该是创新这种业态, 把企业从过去追求做大做强, 变成追求利用互联网的机遇成为一个平台型的企业。
互联网时代的管理模式
现在的企业需要跟上用户点鼠标的速度, 如果跟不上, 你只能被用户所抛弃。
成为“时代的企业”、平台型企业很重要, 但能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重要的就是创新模式。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是一个“制度决定论”的学者, 他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所有的经济增长都依赖于制度创新。所以对企业来讲, 所有的经济增长则都依赖于模式创新。
怎样从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转化为互联网时代的管理模式?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有很多, 但指导思想就是一个——分工理论。200年前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第一篇就是论分工。分工理论影响了整个企业的管理理论, 也就是现在的流水线。到了泰勒的科学管理, 每一个动作分解用多少时间, 时间、动作研究已经做到了极致。
组织也是根据分工理论形成的, 始作俑者就是被称为古典管理理论先驱的马克思·韦伯, 他提出了科层理论, 也叫做官僚制, 现在所有的企业包括政府部门都是这样, 像金字塔一样, 最基层员工在下面, 最高领导在上面。
现在我们把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改变成互联网时代的管理模式, 进行满足用户需求的个性化生产的革命, 从大规模生产变成大规模定制。现在的企业需要跟上用户点鼠标的速度, 如果跟不上, 你只能被用户所抛弃。因此管理模式必须变。
顾客价值创新与企业可持续发展 篇4
顾客价值创新与企业可持续发展
从长远看,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与竞争对手的竞争,更取决于为顾客所提供的`核心价值,对顾客价值模型的分析要有助于企业进行顾客价值的创新.企业应摆脱传统的战略思维,围绕顾客价值创新,探索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作 者:冯凯 作者单位: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萧山学院,浙江,杭州,311201 刊 名:华东经济管理 CSSCI英文刊名:EAST CHINA ECONOMIC MANAGEMENT 年,卷(期): 17(3) 分类号:F713.5 关键词:顾客价值 创新 竞争优势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学习创新 篇5
亚太可持续发展教育第三次专家会议于2015年6月2日至4日在清华大学召开,会议主题是“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学习创新”。此次会议旨在贯彻2014年11月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精神,全面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在各个国家的落实。
会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联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和亚太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代表,美国、加拿大、瑞典、日本、老挝、俄罗斯、蒙古、菲律宾等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专家,中国教育部和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领导,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专家,中青视线研究团队,北京、上海、广东、湖北、江西、河北等省市可持续发展教育实验学校校长、教师代表等共200余人参加了会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方中雄到会致辞,副院长褚宏启主持开幕式,副院长张军在闭幕式上做了总结发言。
一、专家主要观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联盟主席霍普金斯(Charles Hopkins)在题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对优质教育的贡献》(The Contributions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SD) to Quality Education)的报告中强调了以下3个方面:一是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了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评估方法的创新,同时改变了教师原有的教学观念,需要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持续学习;二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给予课程更多的意义,使学生的学习更多地与社会建设相结合;三是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优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教育的附属品。
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报告《塑造我们希望的未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监测与评估报告》(Shaping the Future We Want: UN Decade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05-2014)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Report)起草人、加拿大曼尼托巴省可持续发展教育协调员巴克勒(Carolee Buckler)在题为《2014年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回顾与主要结论》(Review and Main Conclusions of the ESD World Conference in 2014)的报告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学校的课堂教学方式正在发生转变,人们通过全机构方式(Whole Institute Approach)①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参与程度不断深入,期待各国能够在政策指引、行政支持方面做出努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主任帕迪拉(Danilo Padilla)在题为《可持续发展教育:今天与明天》(ESD: Today and Tomorrow)的报告中指出,在区域官方机构的重视与推进下,可持续发展教育已逐渐融入正规教育。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发布了《非物质文化教育区域指南》(Regional Guide for the Study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为可持续的未来提出了创新的教学方法。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亚太地区很多国家积累了一些优秀的跨学科学习的案例:越南的案例中总结了利用声音的来源,将传统的音乐融入到七年级的物理课当中的经验;巴基斯坦将传统的刺绣技艺、传统书法融入到历史教学当中,鼓励学生欣赏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帕迪拉认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需要每个人、每个社会阶层、每个社会团体的积极参与,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即在教育和学习的各个层面与领域行动起来,加快推进可持续发展进程。
日本宫城教育大学教授世濑智纪(Tomonori Ichinose)在题为《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如何提高教育者的能力和改进学习者的创新力》(How to Increase the Capacity of Educators and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Learners Regarding ESD to Fit into GAP)的报告中分享了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学校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亲密的伙伴关系、学校面向外界开放,让更多的当地居民参与到学校活动中能大大增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效果。人们通常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强调合作性与实证性,伴随着小组学习的体验式学习和探究活动成为可持续发展教育最为普遍的学习形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史根东在题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生态文明建设的呼唤——未来五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之路》(ESD: the Calling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Thinking on ESD for the Next Five Years)的报告中介绍了未来五年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思路,即“一个主导、三个强化、一个落点”。“一个主导”就是以国家或者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为主导;“三个强化”是强化教育工作者培训、强化实验学校和实验区的建设、强化可持续教学与学习方式创新实验;“一个落点”是有效提升青少年可持续学习素养。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巧玲在题为《可持续发展素养的结构框架与实践应用》(The Structure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ttainment and its Practical Application)的报告中指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已经从20世纪90年代的尊重资源和环境教育,拓展到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知识、能力、可持续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有效地培养了青少年的可持续发展素养。
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局长周飞在题为《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塑造面向未来的优质教育》(Shape Future Oriented High-quality Education wit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ducation)的报告中表示,可持续发展教育推动了区域教育的优质发展,尤其是在可持续教与学方式探索和实践方面获益良多。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人民政府教育顾问安文铸教授在题为《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学习创新课堂范式》(An Innovative Teaching Paradigm Dedicated to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学习创新课堂范式做了梳理与总结,分享了区域推进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同时也展示了禅城区在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中所取得的教育教学创新成果。
二、对亚太地区可持续发展教育走势的预测
(一)国际合作将是推进亚太各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的有效途径
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愈加需要国际合作。史根东在报告中希望各国改变孤芳自赏、孤军作战的状况。他指出,“国际合作的目的就是更好实现信息交流、人员交流、技术交流,从而使得各方的研究在国际大潮流的推动下产生更有效的成绩。中国将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联盟更好地加强联系,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更深入地展开研讨,以更好执行《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
加拿大曼尼托巴省可持续发展教育协调员巴克勒指出,曼尼托巴省建立了新的国际网络学习环境,同时与欧洲可持续发展教育指导委员会开展合作,亦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签订了合作备忘录,成为了中国的合作伙伴,主要目的是相互学习,互通有无。
(二)基于数据的研究正在成为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深度研究的重要方法
此次会议中,大部分国内外专家在报告中都详细列出了调查研究、评估过程的数据,显示了实践研究过程的真实性、规范性与可行性。
例如,《塑造我们的未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监测与评估报告》撰写人巴克勒在与大家分享撰写研究报告的过程时,阐述了以数据为基础的实践研究与评估方法,让参会者更好地了解评估报告的撰写过程。
(三)全机构参与正在成为推进地区与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方略
《塑造我们的未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监测与评估报告》总结了十年来的主要成果和趋势,其中谈到了运用“全机构方法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即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主流化,将其纳入教育与学习实践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将可持续发展植入学校课程编排和学习过程、基础设施和日常工作、与周边社区互动、学校治理和能力建设等当中。
在本次会议上,以巴克勒与美国西华盛顿大学教授诺尔莱特(Victor Norlet)为代表的很多专家在专题报告中都论证了全机构参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诺尔莱特教授介绍:“在过去的十年当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就是教师在课堂中完成的;现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开展涉及到很多机构的、多层次的努力。”
专家们还谈到,很多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项目的数量都在增加,并由原来一位教师在课堂上授课到目前的各种组织机构通力合作。当前,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持续关注,全机构方式必将成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有效策略。
(四)教育工作者培训将成为亚太地区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手段
会议期间,史根东向参会代表介绍了中国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承担《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中“优先行动领域三”所提出的“培养教育工作者和培训人员能力”这一专项工作,并就培训教材内容的设计与编写同与会专家开展了讨论并达成共识:以中方提交的《亚太地区ESD教育者培训手册(征求意见稿)》(The Teacher Training Manual on ESD in Asia-Pacific(exposure draft))为基础,继续修改完善,同时各国积极提供可持续发展教育案例,争取在2016年召开的第四次亚太可持续发展教育专家会议时,用作对首批中国与亚太其他国家教育工作者培训的范本。瑞典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项目部主任佩尔森(Magnus Persson)认为,“中方的雄心勃勃的思路和扎实工作为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教育作出了贡献,《亚太地区ESD教育者培训手册(征求意见稿)》的编写必将为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提供培训范本,更好地助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开展。”
三、结语
《庄子·秋水》中有“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其核心在于视野。第三次亚太可持续发展教育专家会议带给我们更广阔的视角,让我们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学习、分享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地区、国家、全球的发展进程。
虽然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世界范围内有了较大的进展,很多国家也都在做出努力推进本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并编制本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政策,但是,能否长久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虽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仍然需要政府政策制定、资金投入的支持,需要研究者、实践者不断深入学习、研究、思考与探索,将教育融入可持续发展,将可持续发展融入教育,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之路上创造新的辉煌!
注释:
①全机构方式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中提出的,即通过全机构方式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明确了学校行政领导、教学、德育、科研、后勤等部门要各司其职,鼓励全员参与。同时要求学校借助教育外部,以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相关部门的优势,整合各方面资源,协同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
创新可持续发展 篇6
对自然世界的认知和对自身的认识, 是开启人类社会文明大门的钥匙。正因为有了对自然环境的初步了解、对动植物生长规律的基本认识, 人类才走进了农业社会。在农业社会后, 工业部门便取代农业部门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导部门。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 社会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在工业社会, 技术创新不断推进, 先后发生三次历史性重大技术变革, 导致整个社会生产方式、方法发生了质的飞跃, 将人类物质生活水平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回顾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发展历程, 产业技术体系不仅决定着人类的生活方式, 而且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也发挥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 占据着支配的地位, 它的合理与否决定着人类生产活动和生存方式的科学性、可持续性。然而, 迄今为止的三次农业革命、三次工业革命所形成的不同产业技术体系, 都在不断扩大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和领域, 同时, 也扩大了人类破坏环境、掠取资源的能力和领域。因此, 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20世纪末各国学者的关注重点之一。
进入21世纪, 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日益凸显的重要特征, 而这一变化与科技创新有着直接的关系。实践证明, 无论是工业革命之前人类文明的演化, 还是现代意义的经济扩张和社会进步, 科技创新无疑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科技创新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经济效益的提升以及管理和决策水平、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提高等方面起到了核心推动力的作用。可以说, 科技创新已成为当前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成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推动因素。
对此, 国内外已有许多研究关注到科技创新、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但是, 系统分析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的文献仍显不足, 而且定量研究也待深化。而由毛健、潘鸿、刘国斌3位教授合著的《科技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可称为在此领域的一个有益探索。
该书运用技术创新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关理论分析科技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构建指标体系, 运用相关统计年鉴资料和调研数据对科技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并对我国可持续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进行系统研究, 提出促进我国科技创新, 进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
全书分为5个部分:第一部分, 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实质和特点进行了分析, 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发展, 但这里的经济发展不是传统模式下、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 而是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在保证当代人的福利不断增加的同时, 也不会使后代人福利减少。换言之, 就是从当代人本身的利益出发, 在使当代人需要得到满足和个人得到充分的发展的前提下, 注意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经济发展。为此, 必须关注各种活动是否具有生态合理性, 各种经济活动是否对资源、环境有利, 从而使当代人的行为不致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威胁。由此, 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的统一起来,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第二部分, 探讨了科技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般理论框架, 强调科技创新是产业竞争力提升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内生变量和根本动力。按照熊彼特的观点, 任何创新必须是对旧结构的破坏过程, 表现为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的确立。科技创新诱导产业竞争力提升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机制, 是通过诱发生产要素创新机制的形成、国内需要的升级、企业竞争的加剧、相关及支持产业的新增长, 进而实现上述4个因素的协同作用而实现的。第三部分, 从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入手, 提出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经济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科技创新这两个论断。第四部分, 构建了科技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标体系, 运用AHP方法对各指标赋予了权重, 并利用2009年、2010年各地区宏观数据进行了测算。第五部分, 系统展开对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讨论, 提出了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具体包括研发投入、确立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创新体系、加强重大核心技术攻关、优化科技创新制度、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
综观全书, 这部理论著作具有研究深入、实证分析方法科学规范、政策建议针对性强的特点。
在规范分析方面, 该书从4个角度系统剖析了科技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 当代科技创新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 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微观机理分析; (3) 科技创新与宏观经济绩效; (4) 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这些分析, 体现了该书作者在相关理论研究上的深厚功力和研究基础。
在实证分析方面, 该书基于大量实地调研, 搜集了详实的国内外关于科技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数据, 构建了科技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标体系, 运用AHP方法对各指标赋予了权重, 并利用2009年、2010年各地区宏观数据进行了测算。横向、纵向数据比较齐全, 时间线索清晰。各项数据层次清楚、引用规范、论证充分。
在对策建议方面, 该书跳出了当前学者“论之切切、治之泛泛”的窠臼, 参考了本书作者之一毛健教授策划和参与的多项吉林省科技创新改革所得的经验。根据吉林省在加大科研投入、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青年参与科研、科研服务创新平台构建、推进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大量尝试积累的经验教训, 进一步加以反思, 推而广之, 提出了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尽管该书篇幅有限, 在方法论研究上有待进一步深化, 但是瑕不掩瑜, 该书关于科技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梳理和深入探讨, 充分结合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的研究尝试都是难能可贵的。全书结构严谨, 方法科学, 论证充分, 数据翔实, 语言简练, 分析深刻而具有较强的启发性, 是一部颇堪一读的经济学著作。
杜邦:可持续发展讲求创新 篇7
杜邦公司的定义是:企业社会责任不仅仅是创立公众形象、捐赠,或者不歧视任何群体,而是企业与利益相关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与世界各地的客户、供应商、员工、社会和股东之间的关系。它指的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用创造性的、有市场前景的方式,调动包括客户在内的各方的参与,来满足人类的需求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这一定义中的关键词是“可持续发展”——企业、社会和环境拥有共同的未来。
由此,企业社会责任应该指导着企业的经营活动,包括产品开发、研发投入、生产运营、环境表现、市场营销,以及与各利益相关方的互动,远远超出企业传播和品牌建设的范畴。
早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杜邦就将“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公司使命,在扎扎实实设立和实现各种自愿性环境友好和市场发展目标的同时,杜邦也通过传播,公开信息、介绍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最佳实践。在中国,杜邦就“可持续发展”的传播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2000-2004年,通过“‘杜邦杯’环境好新闻评选”等活动推广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2005-2008年,凭借支持“企业公众形象评选活动”,引导业界践行社会责任;2008年至今,投身“珠峰大行动”,联合社会力量切实解决可持续发展的课题。
“地球第三极珠峰大行动”是全球第一个针对珠穆朗玛峰地区设立的,集环境保护、教育、登山运动于一体的综合性、长期民间公益项目。自2004年发起以来,该项目一直致力于通过志愿者的力量推进珠峰地区的环境保护。
在珠峰所处的高原地区,人们的生活受到自然条件的很大影响如光照强、昼夜温差大、风大、冬季寒冷等;同时,牧民的平均收入水平较内地为低;再者,由于环境保护的需要,居民已不能通过砍伐树木来实现生活取暖,而仅靠燃烧牦牛粪又不能满足冬季室内供暖需求。因此,在当地收入条件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寻求替代能源,解决牧民冬季取暖,成为“杜邦民生改善科考计划”的首个课题。
2008年4月项目启动后,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等地的20名社会志愿者和约40名行业志愿者,秉承“运用科技实践可持续发展、推进珠峰地区民生改善”的理念与创想,先后两次对珠峰地区定点村落的民生状况进行入户考察取样,完成了与“高原生态节能建筑”设计相关的5个大项、88个小项的调查问卷。基于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和西藏自治区科技局所提供的当地长期收集的气候、能源、建筑等方面的相关数据,杜邦公司和“珠峰大行动”组织方于2009年1月7日,推出了专为珠峰地区设计的“高原生态节能建筑”模型。
该设计采用被动式阳光间和空气集热器,加热阳光间中的空气,与冷空气形成循环,提高室温;两个太阳能炕利用卵石缓慢释放热量的特点实现蓄热和放热;另外,卧室顶上的大面积蓄热天窗,改善了建筑的采光性能。
除了以上在房屋设计方面的创新之外,高性能建筑材料的应用也是该设计的一大亮点。杜邦公司建筑创新等多个事业部为“高原生态节能建筑”提供了多种解决方案,以满足居民建筑物在昼夜温差大、风力强、白天日照强度高等高原环境条件下,对保证室内温度、蓄能节能、安全可靠、环境友好等方面的要求, 例如:可回收利用的杜邦特卫强防水透气膜被用于建筑墙壁和屋顶,在不增加房屋荷载的情况下,可以增强建筑的防水、防风性能,同时提升保温隔热效果。
整个设计遵循了“三个当地”的原则即保留当地的建筑风格、尽可能使用当地建筑材料,以及利用当地施工力量。这些原则为该项目日后的大面积推广奠定了地域基础,也有效地将房屋总体成本控制在民众可承受的范围内。
2009年6月5日,杜邦与“珠峰大行动”的合作伙伴们向示范户玉珍老人交付了首个高原生态节能示范建筑。经过2009年冬季实地温度测评,该建筑实现了50-60%的节能效果,室温在取暖季明显高于周边住户。
三个创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篇8
科技创新, 实现增储上产。从地质条件看, 长庆油田是世界上罕见的低渗透、低压、低产油气藏的三低油田;从地理环境看, 长庆油田工作区域达37万平方公里, 数万口油气井散落在陕、甘、宁、蒙4省区61个市县境内的高原大漠, 有一半的地方甚至连生产、生活用水都无法满足。面对困境与挑战, 长庆人不懈探索, 走出了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之路。
我们依靠技术创新, 在油气勘探、开发、管理诸环节寻找降低成本的空间与提高效益的增长点。在找油找气方法上, 打破“先勘探、后评价、再开发”的传统工作程序, 实施勘探开发一体化部署, 勘探在点上突破, 评价、开发立即跟进, 迅速扩大油气发现面积。同时采取上下立体兼顾、找油找气一体实施的方法, 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勘探效果。过去探明一个亿吨级油田需要3年, 现在从勘探、发现到建成年产百万吨的油田不到3年, 有的区块甚至做到了“当年勘探、当年建产、当年开发”。在攻克“低渗透”难关时, 我们着力在油气藏核心技术和实现有效开发关键技术上持续组织科技攻关, 以压裂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创新, 把致密油、气层压出缝隙, 让地下油气渗流通道从原来的“羊肠小道”变成“高速公路”, 使一些本来日产量只有2吨左右的油井提升到了4至5吨。为解决油田的“低压”难题, 技术人员独创“超前注水”技术, 即在石油开采之前先往地下注水, 增加地层压力, 解决了油田的稳产难题。我们自主创新研发的“井下节流”技术和地面“电磁阀”装置, 使苏里格气田的地面建设投资减少了一半。快速钻井技术的创新应用, 把一口3000多米深的气井综合成本, 从1200万元降到800万元。
依靠科技创新, 我们形成了一整套有效开发低渗透油气田的核心技术, 有资料证明, 这一技术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管理创新, 转变企业发展方式。要使长庆油田的发展可持续, 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管理创新, 彻底转变石油行业传统的组织与生产方式, 着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长庆油田的快速上产, 使油、气井数量在37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呈几何级数增长, 这就使企业管理创新成为当务之急。以苏里格气田为例, 按设计规模, 天然气年生产能力达到250亿立方米时, 生产气井将达到数万口, 按照原有的生产模式, 仅巡井的员工就需要数万人, 这就要求企业管理必须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和装备, 系统改造油田传统的生产、建设、管理和组织方式, 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石油这个传统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以此为共识, 我们把建设现代化油气田的目标定位在管理创新上。为简化决策过程, 我们在油气田地面建设上探索“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用一套符合长庆地下油气开发和地面建设需求的标准化设计文件, 统一油气田开发工艺、流程, 统一井站建设, 使油气田建设按照“组装”、“复制”的模式低成本扩展, 以提高质量和效率。按照这样的管理模式, 每个井站相同规格的组件, 由原来的现场分散加工迁移到专用的厂房里进行统一制作, 再将成品件送到现场进行“插件式”安装, 不仅缩短了建设周期, 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工程质量, 降低了施工作业的风险。为减少用人, 我们把处于世界前沿的科学技术应用于石油行业, 按照“井站合建、技术人员集中”的方式建构劳动组织, 依靠“电子巡井”、“远程监控”等新的生产组织方式, 用机器设备替代人力, 解决了“井多难管”的问题, 实现了“增产不增人”的高效发展。
机制创新, 实现跨越发展。长庆所属的苏里格气田开发以来, 相继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含气储层埋藏深, 平均单井综合成本高达1300多万元, 这样的客观条件决定了“高投入、低产出”的苏里格气田难有效益。二是按照把长庆油田建成年产油气当量5000万吨的大油气田的规划, 每年需要300多亿元投资, 8年累计投资超过2400亿元, 超过了三峡工程总投资, 相当于两个西气东输工程的投资。如此大规模的投资建设, 沿袭传统的运行机制显然无路可走。
我们按照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加快苏里格气田开发步伐”的决策, 将苏里格气田已经探明的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区块, 招标开发, 创造了中国天然气田开发史上规模最大的市场化运作。这个“四两拨千斤”的抉择, 为气田开发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单井综合成本大幅下降, 钻井成功率明显提高, 实现规模开发、有效开发两大瓶颈的全面突破。苏里格气田日产天然气很快达到4600万立方米, 年产气突破135亿立方米, 成为天然气增储上产的排头兵。随后, 我们通过招标引进油气开发建设施工队伍及科研企业, 集中了数倍于自身的优势资源。2008年以来, 每年我们都组织800余部钻机、500多套试油试气机组、400多支地面建设队伍, 20多万人聚集鄂尔多斯盆地开展新时期油气大会战, 满足了年均钻井8000多口、进尺2000多万米的建设需求, 4年累计建成2000多万吨的油气生产能力, 相当于长庆前35年完成工作量的总和。
正是由于运行机制的创新, 使长庆油田在建设管理中, 简化了程序, 降低了成本, 节约了人力, 油田生产建设的各项纪录不断刷新:传统的采油方法, 百万吨规模生产能力全过程管理需要3000多人, 现在只需千余人。一座大型天然气处理厂从开工建设到投运, 过去需要近两年, 现在不到半年。国内首台可远程控制的全数字“橇装增压集成装置”, 占地仅100多平方米, 取代了过去占地两三千平方米, 至少要10名工作人员轮班值守的传统增压站。市场化运作将社会各方共聚一个竞争平台, 开展技术共享与交流, 促使钻井周期由平均45天降低到了15天。
没有创新就没有可持续发展 篇9
每一个企业的成功都有自身的因素和特定的环境,成功不可能被复制。在孙子兵法中有这样一句话: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意思是:人们只知道我是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但不知道我是怎样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所以,每次打仗的战略战术都不会重复,而是根据不同情况变化无穷。这个兵法应用于企业经营也是同样奏效。别人用过的而且是胜利的招数,你重复使用就不一定能同样获得成功。
蒙牛产品来自内蒙古大草原,具有远离污染、贴近自然的优势,所以“健康奶”是它给消费者印象最为深刻的认知。经过蒙牛公司和航天载人工程研究所的专家多次接洽及认真考察,2003年蒙牛牛奶被确定为中国航天员专用乳品。在“神五”成功落地之刻,“蒙牛牛奶,强壮中国人”和“蒙牛牛奶,航天员专用牛奶”的广告,一夜间红遍了中国大江南北;蒙牛让“健康奶”搭借“神五”赚足了社会公众的眼球,也获取了巨大的宣传价值和销售业绩,从2004年1月起,蒙牛液体奶销量连续居全国奶类销量之冠。在“神六”升天时,有许多赞助商对蒙牛在“神五”时的效益刻骨铭心,认为拿出那么多钱搭借“神六”也会得到相应的回报,会让自己的品牌被人们认知。但是“神六”的赞助商没有一家像蒙牛一样获得预期收益,可见模式复制并不一定能推动企业发展。
因此,企业在制定战略时,必须根据自身情况和外部环境进行创新,每个环节都要有严格的制度和明确的思路,单纯的复制不能给企业带来利益,更不能成就企业。企业的发展不是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在于自己的创新,也就是适合企业自身的创新。那么,什么是适合企业自身的创新?像沃尔玛、通用电气和宝洁这样的行业领先企业都将创新重点放在了可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业务上。了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围绕和培育其进行创新的就是适合企业自身的创新。
如何围绕和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创新?我认为应明确以下几点。
首先,要明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简单地说,就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新产品研发、售后服务等一系列营销过程和各种决策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优势的技术、文化或机制所决定的巨大的资本能量和经营实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核心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影响能力和应变能力,其本质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主导产品(服务)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
其次,努力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需要做到以下四点:一是加强企业危机意识。创新最主要的动力就是较强的危机意识,比尔盖茨说“微软离破产只有18个月”,海尔的市场理念是“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正是具备了这样的危机意识,这些企业才能奋发精神,增强动力,开拓创新,走出一条成功创新之路,成为各自行业的佼佼者。二是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创新型企业,会在学习、吸收、借鉴先进经验基础上,结合企业的实际,开阔思路,创新举措,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没有较强的学习意识和能力,不能积极借鉴和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管理措施,这样的企业就不会有创新的行为。三是有健全的创新机制。要想有创新行为,必须有一个好的创新机制。没有健全完善的创新机制作为保障和动力,员工的创新行为又从何谈起。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营造一个鼓励创新,激发创造的良好的工作氛围,充分发挥员工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企业对通过创新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重奖就能能较较大大程程度度提提升升创创新新人人员员对对企企业业的的认认同同感感,,同时让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具有良好的效果。四是提高企业的市场化水平。一个企业的发展取决于适应市场、开发市场的能力。没有对市场敏锐的嗅觉,就不会有快速的市场反应,企业更不会有高水平的市场化运作。这样的企业,无论是从资源配置,人才流动,还是产品供销各个环节,都不会有充分的市场化,这往往导致人才流动迟缓,资源浪费严重,产品与市场脱节等情形的出现。因此,那种具有完善的创新机制、创新能力、适应市场的能力都很强的企业,往往会成为行业的领军者。
最后,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全面创新。经济学家魏杰就培育和形成核心竞争力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创新:企业制度创新、企业文化创新、企业经营战略创新和企业技术创新。
这些创新是整体性的,任何单纯的创新都不足以造就强大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只有具备了这种在各方面不断创新的能力,才能对市场信息做出快速反应,创造出比竞争对手更多的优势,使企业核心竞争力得以持续提升。由此,企业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观念创新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先导。现代企业竞争不仅是大鱼吃小鱼,而且是快鱼吃慢鱼。企业首先要进行观念创新,以敏锐的眼光时刻把握外部环境的变化,以最快的速度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在管理理念、企业发展模式、营销理念、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创新,时刻走在竞争对手的前面。第二,文化创新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但塑造和丰富了良好的品牌形象,赢得了消费者的忠诚,而且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地增强了员工的团队精神和企业的凝聚力,一个拥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所体现出的市场竞争力是竞争对手难以超越的。第三,技术创新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通过科技创新,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发挥企业成本优势,而且能提高产品先进性,提升产品竞争性。第四,经营战略创新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市场是企业决胜的擂台,也是检验企业实力强弱的裁判,企业战略定位的准确与否对企业在竞争中的胜负至关重要。
创新可持续发展 篇10
时至今日,英语仍然是教育、经济和外交领域里的通用语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无论是在社会层面,还是在经济层面,中国人对英语学习的需求都会继续增长。
本报告将讨论一个为期两年的针对中国大学生学术素养发展的调查,调查的主要方法是语法隐喻。语法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可以把事件、活动、情绪、思想等转换为实体。本报告也会提出改善高水平英语教学的战略性框架, 旨在使中国学生和学者能够在专业的话语环境里有效地沟通,在世界舞台上成功地传播创新发明成果。
全球的大学都在聘请各领域内最富有成就的学者。然而,这些学者可能对他们的学生、同事以及更广泛的研究群体交流所使用的语言并没有明确的认识。这些“学术语言代码”经常充当看门人,排斥那些无法在这些小众圈子里有效交流的学生和学者。
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在语言创新方面是全球的领导者,我们认为学习者应掌握能在世界舞台上有效沟通的语言资源。本报告将讨论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广泛的学术交流教学指导经验,以及当前大学生学术素养发展的研究。这些研究关注系统功能语言学(SFL)的最新成果,汉语研究中的理论语言学框架、语言范式的基础等。此外,我们还将制订相关规则,以在全球范围内指导现代高等教育发展,促进来自不同语言、种族、政治和宗教背景的学习者进行创新,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有效贡献。
创新可持续发展 篇11
[15]姜望琪:从《语用学手册》看语用学的最新发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 (2) :1~7
[16]况新华谢华:国内语用学研究概述[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6) :6~8
[17]李广凤:浅谈外语教学中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11) :63~64
[18]廖定中蒋澄生:于细微处听“弦音”——略谈语用分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外语界, 2001, (2) :60~63
[19]林俐杨晶雷聪:论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语用学教学改革及语用能力培养[J].南昌高专学报, 2008, (4) :123~125
[20]刘根辉李德华:中国语用学研究状况与发展方向[J].现代外语, 2005, (1) :72~81
[21]刘建达:语用能力测试研究:现状、问题与启示[J].外语研究, 2008, (4) :52~58
[22]刘建达:中国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测试[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 (4) :259~265
[23]刘芹戴炜华:语用测试及其在英语口语能力评估中的应用[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 2004, (1) :61~66
[24]刘润清刘思:语用习得的认知特性和影响因素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 (3) :218~225
[25]刘小珊:跨文化交际中褒奖行为的比较及语用失误[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 (2) :40~43
[26]蒲婧新:语用失误现象与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08, (3) :104~106
[27]钱冠连:语用学:中国的位置在哪里?—国内外语用学选题对比研究[J].外语学刊, 2001, (4) :7~16
[28]钱冠连:语用学在中国:起步与展望[J].现代外语, 1990, (2) :
[29]冉永平:外语学习的语用学综览与管见[J].外语研究, 2006,
[30]沈家煊:我国的语用学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6, (1) :
[31]孙亚戴凌:语用失误研究在中国[J].外语与外语教学,
[32]魏玉燕:2001, 语用迁移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 :109~113
[33]文旭:中国语用学20年[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34]吴亚欣于国栋:《语言教学中的语用问题》评介[J].现代外语, 2003, (3) :326~330
[35]许国璋:语言学译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79
[36]杨维秀宋云霞:语用测试与复合式听写评估[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7, (5) :172~173
[37]叶邵宁滕巧云:英语教学与语用能力的培养[J].外语界,
[38]张巨文:语用失误与外语教学[J].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4) :52.1~82.1
[39]庄冬文:语用失误与英语口语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
近年来, 全球性的能源及生态危机日益严重, 能源利用及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发展绿色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解决能源与环境危机的根本措施。当前, “绿色”作为—个国际化的理念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 大力发展绿色商业已经成为21世纪商业发展的主流, 成为我国“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时代要求。
中国商业已驶入绿色商业年代,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绿色商业创新快速发展, 倡导应用和销售节能绿色商品, 促进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为当前绿色商业创新发展及实现节能减排“十一五”目标面临的关键及迫切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中国商业联合会将于2010年元月在北京举办首届“中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论坛将围绕“走绿色创新之路、发展商业新机遇”为主题, 邀请国家领导、专家学者、国内外商业企业高层权威人士与会演讲交流, 具体包括绿色商业创新发展战略及热点问题高层研讨、绿色商业创新发展优秀案例研讨、商业节能减排专题研讨、节能减排高新技术产品推介会、优秀绿色商业企业及节能减排优秀企业实地考察及企业个性化商务对接等丰富多彩的内容。
为全面总结近年来我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经验及成就, 进一步提升优秀绿色商业企业品牌形象, 为中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树立标杆和楷模, 促进商业企业绿色品牌自主创新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快速提升, 大会同期举办“绿色商业创新发展奖”推介表彰活动。“绿色商业创新发展奖”推介表彰活动表彰为中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企业家及绿色产品, 在大会期间举办隆重的颁奖典礼。活动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评选推介原则, 通过建立客观完整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流程, 倾力打造中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权威荣誉平台, 向全行业及全社会广泛推广, 为中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树立标杆和楷模, 以榜样的力量推动中国绿色商业健康、快速、稳定发展。
“中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及“绿色商业创新发展奖”推介表彰活动无论是从规格水平还是权威效应方面都将成为观察和了解中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的一个窗口, 也是展示和弘扬我国绿色商业优秀企业风采和中国企业家精神的炫色舞台。截止目前, 大会已引起各级政府商业主管部门、各商业企业及媒体的广泛关注, 全国已有200多家媒体对大会进行了宣传报道, 已有国内外近百家知名企业与组委会商谈参会事宜。“中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将成为中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和强劲引擎。
【创新可持续发展】推荐阅读:
创新模式推动创新发展10-05
创新发展转型发展07-02
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发展述评10-13
持续创新12-07
发展与创新06-16
创新发展环境06-21
创新驱动发展07-04
持续创新模式08-14
国企创新发展08-17
医院创新发展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