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过程

2024-09-26

创新发展过程(精选12篇)

创新发展过程 篇1

创新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方式,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上,有过无数次的创新活动。人类在探索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也在探索创新活动本身的规律。科学创新原理就是人类对创新活动规律的总结,它包含思维原理、创新原理、决策原理。思维原理是基于人脑机能和认知机制对人的思维机理和思维规律的科学总结;创新原理揭示的是人及人类如何在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基础上有目的地开展创新活动的内在机理和基本规律;决策原理是对人们如何做出决策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内在规律性的科学总结[1]。智能制造作为21世纪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必然会引起制造业的变革,其发展过程也蕴涵了诸多的创新原理,研究智能制造发展过程中的科学创新原理,必将会为人类的生产实践提供创新的灵感。

一、智能制造———制造方式演化的高级阶段

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制造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到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电子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发展迅速,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为制造业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计算机集成制造、敏捷化制造、虚拟制造等技术系统应运而生。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消费者的需求在不断变化,这促使制造业不断发展,由最初的规模化战略、成本导向战略发展到后来的质量战略、服务战略[2];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和社会需求,智能制造应运而生。1988年美国学者首次提出了智能制造这一概念,探讨了智能制造的内涵与前景;1990年4月,日本同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国际IMS研究中心机构,制定了国际间最大的制造技术计划———IMS研究计划;进入21世纪,借助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制造发展到了新的阶段[3]。

智能制造是制造业发展的一个形态,因此它继承了其他制造技术和系统的优势,并不断补充新的内容;其本质是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是各种知识的集中体现,是集成创新的成果。对于智能制造的涵义,普遍认为其是指在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具有感知、分析、决策、执行功能的制造系统的总称[4];现代传感技术、互联网技术、自动化技术是其基础,通过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装备深度融合与集成,实现设计、制造、服务过程智能化和制造装备的智能化,从而带来制造模式的改变,这体现了移植原理、集成原理、组合原理是智能制造最核心的原理。

二、核心技术创新夯实智能制造基础

对于智能制造,其本身并没有产生出新技术,但是它通过将其他技术移植到制造系统中,形成了制造业发展的新的形态,因此移植原理是智能制造核心技术创新体现的最主要原理。图1为智能制造核心技术创新体系。

1、智能制造系统下的现代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技术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传感器是其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在智能制造系统中,传感器技术得到极大的利用,比如,通过将许多的传感器布置在工厂的不同位置,结合计算机网络等,形成一个传感器网络,这样就可以监控不同位置的物理或环境状况(如温度、声音、振动、压力、运动或污染物等)。而传感网络中的每个节点由1个或多个传感器、1个无线电收发器、1个很小的微控制器和1个能源(通常为电池)构成。这些单个节点组合而形成的网络,其作用远大于单个节点作用的简单相加[5]。

通过将传感器技术移植到制造系统中,使得制造系统如同增加了一双眼睛,能够时刻察觉到周围环境的细微变化。

2、智能制造系统下的射频识别技术

在智能制造系统中,需要时刻掌握其中每个物件的状态,射频识别技术就能满足这种需求。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又称为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可以通过无线电信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进行机械或光学接触。只要将含有产品信息的无线设备贴在物件表面,并采用RFID接受器进行自动的远距离识别和读取,就能实现对生产物件的信息读取、实时跟踪和定位。其原理是由无线设备发送无线电信号,处在不同位置的RFID接收器对电信号进行识别和读取,随后将读取的信息传递到一个软件系统中,从而确定物件的信息和位置[3]。

通过将射频识别技术移植到制造系统中,系统便能轻松获取物件信息,并对系统中的物件进行跟踪和定位。

3、智能制造系统下的人工智能技术

在智能制造系统中,几乎每个环节都体现着人工智能技术,它是整个智能制造系统的最核心的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本身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类一直希望克服自身智力的不足,期望利用技术系统对人脑的部分功能代替、延伸和加强,让机器完成那些单靠人的智能无法进行或带有危险性的工作,从而使人类的智慧能集中到那些更富于创造性的工作中去[6]。在智能制造系统中,人工智能技术是整个系统的大脑,控制着系统的运行,可以说,将人工智能技术移植到制造系统中是智能制造的起点。

在智能制造系统中,每种技术对制造系统的单方面作用都很有限,只有当这些技术集成在一起,才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保证智能制造系统的正常运作。

三、信息化、网络化推动智能制造升级

随着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和产品的极大丰富,工业制成品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而消费者的话语权也越来越大,最大程度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成为企业的重心;传统的制造模式已经失去了其价值,制造企业需要以一种全新制造模式来适应复杂的市场环境。为了加快对消费者需求的响应速度,互联网思维被引入智能制造中,消费者通过互联网能够对产品进行自行设计,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由此网络技术的应用呈爆发式增长[2]。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宽带网络等一系列技术构成的广义互联网成为智能制造升级的保障。

为了更好地服务消费者,制造业出现了由单纯制造向服务型制造模式转变的新趋势。在服务型制造模式下,制造企业以“产品+服务”的形式为客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制造模式创新使智能制造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存在于消费者之中真实存在的。智能制造的升级离不开互联网,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到智能制造中,体现了集成原理,但其本质上是互联网思维同制造业的结合,所以又体现了组合原理。

四、组织方式创新实现智能制造的推广应用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工业社会阶段,制造系统和模式是刚性的大批量生产,流水线和泰勒工作制得到广泛的应用。到了20世纪后半叶,市场需求的多样化迫使工业制造向多品种、小批量、缩短生产周期方向演进,刚性制造模式逐渐被柔性制造模式所替代,与之对应的生产组织也由金字塔式的科层管理向扁平化、矩阵式管理的方向演变。到了网络化制造阶段,一些企业发展成为平台型企业,通过研发平台、营销平台和信息平台实现与大量中小企业的连接。扁平化有了新的内涵,集中垂直式管理被分散合作式所替代,生产者与消费者联系更加直接[2]。智能制造阶段,整个生产系统更加人性化,更能适应消费者的需求;而且生产过程不再依赖人的智慧,不需要人去监督;信息物理融合系统成为一种新的组织方式,成为智能制造的一种表现形式,得到广泛应用。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CPS)亦称“虚拟网络—实体物理”生产系统,是计算、通信和物理过程高度集成的系统。其通过在物理设备中嵌入感知、通信和计算能力,实现对外部环境的分布式感知、可靠数据传输、智能信息处理,并通过反馈机制实现对物理过程的实时控制[7]。该系统最早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Helen Gill提出。在环境变化时,CPS可以动态地自我调整以满足用户需求,而人处于辅助地位,且其具有实时、安全、可靠、高性能等特点,能实现大规模复杂系统和广域环境的实时感知与动态监控。CPS集成了多种系统,包括计算机系统、工业控制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物联网、网络控制系统和混杂系统等,因此具有其他各种系统的特点,体现了系统原理;此外,CPS系统将企业的产品设计、制造过程和优化管理集成起来,实现技术流程和业务流程的融合,使产品在制造质量、时间、成本方面拥有巨大的竞争优势,体现了集成原理。

五、结论与启示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同年5月8日,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提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8]。国际上,西方国家也纷纷提出制造业发展战略,这些战略都将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如美国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的“工业4.0计划”和日本的《制造业白皮书》等,智能制造已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

未来,智能制造研究将会取得更大的进展:第一,智能制造基础理论和技术将会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第二,智能装备将成为各国研究的热点,例如智能工业机器人、智能高端设备等;第三,智能系统将会更加完善、高级;第四,智能服务将越来越普及,涉及的领域将更广泛,如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智能监控与诊断、智能服务平台等。

智能制造是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阶段,它继承了之前的先进制造的所有优势,是集成创新的成果。在智能制造的大厦中,包括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组织方式创新。技术创新的内容包括现代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模式创新的内容包括互联网思维的应用,体现了组合原理、集成原理;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属于组织方式的创新,其体现了系统原理,集成原理,如图1所示。

摘要:本文从智能制造的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组织方式创新三个角度分析了其发展过程中体现的科学创新原理。其中,技术创新过程主要体现了集成原理和移植原理;模式创新过程体现了集成原理和组合原理;组织方式创新过程体现了系统原理和集成原理。最后对智能制造未来发展方向做了预测。

关键词:科学创新原理,智能制造,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组织方式创新

参考文献

[1]侯光明、李存金、王俊鹏:十六种典型创新方法[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2]王晓明:从三个维度认识“智能制造”[N/OL].经济日报,2015-08-06.http://www.qstheory.cn/zhuanqu/bkjx/2015-08/06/c_1116169522.htm.

[3]魏源迁:智能制造技术及系统[J].中国机械工程,1995,6(6).

[4]智能制造——制造业变革的核心[J].装备制造,2013(8).

[5]邹方:智能制造中关键技术与实现[J].航空制造技术,2014(14).

[6]鞠全勇:略论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4(1).

[7]温景容、武穆清、宿景芳:信息物理融合系统[J].自动化学报,2012(4).

[8]周济: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J].中国机械工程,2015(17).

创新发展过程 篇2

许多创造力研究者们发现,各种创造性活动虽然所处的科学领域、时间长短、复杂程度各有不同,但其整个活动的过程一般都可划分为一些阶段,对这些阶段的了解,有利于我们掌握学生的创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过程与状态,有利于我们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创新的过程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人们通过各种方法对这一过程进行了研究,结论各不相同,影响最大的是四阶段分法,这种分段方法将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分为准备、酝酿、豁然开朗和验证四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准备期的工作重点在于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收集材料、分析材料,同时分析自己在解决该问题时,在知识、能力、技能以及资金、材料、工具等方面的优缺短长,以此来确定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起点和突破口。准备期对于问题尤其是创造性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美国在1980年的一个调查表明,大多数著名的画家和音乐家,在其代表作问世之前,都要有左右的准备时间,有时我们过分地强调创造需要天才,只看到了天才所取得的成就,孰不知在这一辉煌时刻的背后这些天才赋出了多少的艰辛和努力。在科技创作中也是一样,只有我们认真地作好知识、技能、能力、各种材料、工具等方面的准备,成功的喜悦和幸福也可能垂青于我们。

二、酝酿阶段

酝酿阶段是对各种材料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进行消化、吸收,并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最为艰苦的阶段,也是智力和意志活动付出最大努力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创造者冥思苦想,几乎调动了大脑中所有相关的知识和智力,反复尝试和评价,思维时而发散,努力提出新的假设、方法、方案;时而集中,对个别方法、方案、思路进行验证和评价。这一过程中,头脑中始终难以出现一个明确、清晰而又可行的方案,但又时常有一些不很成熟的念头闪现。这一过程是创作者最心烦和苦恼的过程,也恰恰因为这样的苦恼和心烦才使合作者在问题真正解决之后获得了无比的快乐。酝酿阶段的时间长短不一,这取决于创造任务的准备程度、复杂程度,也取决于创造者的.知识经验,智力和创造力水平以及努力程度的大小。平时有的同学常常能在很短的时间想出一个新颖的设计方案、一个巧妙的解题思路,而作为真正的科学创造往往要经历漫长的酝酿期,如:爱因斯坦19创立狭义相对论之前,曾经进行了“十年深思”,此后又经过了“十年深思”才创立了广义相对论。

三、豁然开朗阶段

创作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艰难酝酿期后,常常会出柳暗花明的新境地,过去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瞬间得到解决,真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也就是灵感。灵感的产生要以艰苦的探索、思考过程为基础,是各种心理因素协调活动的结果,灵感并不是天才所专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学习中也常常会出现灵感突现的时候,在处于灵感状态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想象力非常丰富,思维特别敏捷,知识提取和迁移的难度大大降低,同时情绪也异常高涨,几乎整个心智活动状态处于最佳水平,所以这一阶段是创造问题能否得到解决的关键阶段。灵感具有瞬时性和突发性特点,往往是一个巧妙的方法,新颖的设计,突然在大脑中闪现,这一念头一经出现我们就应及时抓住,否则就可能

软件开发方法的创新发展过程研究 篇3

【关键词】软件开发;方法;创新发展过程

一、前言

我们知道,在软件工程和软件更新的过程之中软件开发方式占据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清楚的知道软件的功能才能使软件开发的方法产生效果,并且我们必须明确软件的功能和目的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方案设计,软件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必须对开发方法进行创新,使开发方法能够适应不同的软件需求,只有不断的创新软件的开发方法,才能使软件的质量越来越高,保证这个行业的快速发展。

二、简要概括软件开发的方法

软件开发方法是软件工程的理论基础和关键,在进行软件开发方法的研究前必须了解相关软件的功能以及制定详细的方案来研究如何进行这项功能,软件需求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变化,所以软件开发方法必须进行创新和改革,并且要具有多种表现形式,我们从两种常用的方法发展历程可知软件开发方法实在不断创新中才能使软件工程获得更大的进步。

三、简要描述面向对象和结构化这两种软件开发

方法的创新发展过程

1、结构化开发方法的创新发展过程

结构化开发方法的关键就是结构化设计以及相关的方法,如果要想实现结构化开发方法,就必须在结构化设计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下一步工作,大致可以分为结构化设计、设计和软件开发的实现这三个阶段,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刚刚进行软件开发时,很多专业人员单纯的追求相关的技巧而忽略了软件的简洁性,这就导致在维护时会造成极大得困难,后来人人逐渐意识到软件在开发初期时不要仅仅注意编写程序是否简单还要考虑后期维护的相关成本,通过大家的研究和分析,研究出了结构化软件开发方法,因为这种方法功能清洗、可理解性高并且后期维护比较容易,并且发现了如果程序具有顺序、选择、循环这三种结构就能很好的解决问题,这一方法是软件工程的一大历史进步,后来不仅发明了C语言等,还出现了程序设计的相关工具N-S图,使软件工程取得了长足发展。

2、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的创新发展过程

所谓计算机,就是将现实社会中的事物反映在计算机之中,我们知道,陈旧的一些软件开发方法都只注重过程,这就使现实世界与计算机之间不能很好的相融,但是自从面向对象这个开发方法的研发成功,弥补了上述的缺憾,C++和JAVA就是我们所说的面向对象方法,这就能使计算机产生对象和类这两种概念,并且将信息和相关的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并且专家对面向对象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以至于产生了生命周期的概念,并且可以大致分为面向对象分析和面向对象设计这两种方法。

四、针对上述两种方法的创新发展过程进行相关分析

通过上述对创新发展过程的简要概括,我们可以大致得出两种开发方法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具有4个十分关键的步骤,。

1、结构化开发方法创新发展过程中的4个关键步骤

(一)、在这种方法没有出现之前,软件工程上的专业人员比较随意,都只追求相关的技巧,没有一定的标准和制度来进行参考,使软件开发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并且应及时发现。

(二)、我们必须掘弃传统落后的理念,专业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理念,并且不能只注重技巧,还要考虑软件的可理解性和后期的维护成本等问题,并且要选用拥有顺序、选择和循环三种组合的程序。

(三)、在对结构化软件进行开发时,我们要运用创新的理念对核心的部分进行开发,我们可知核心是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方法,所以需要我们在开发的过程中将pascal和C语言以及N-S图和PAD图这几种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

(四)、我们必须在完善结构化方法时寻求创新,在结构化设计方法的相关前提下,使结构化分析技术得到长足的发展,才能将这两种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

2、面向对象开发方法创新发展过程中的4个关键步骤

(一)、以前,我们总习惯将数据和操作进行切割,由于一些问题不能在计算机中进行呈现,并且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没有形成有效的连接,并且很多模块都不能重复使用,这严重阻碍了软件开发方法的前景。

(二)、对理念进行必要的创新,我们必须将数据和操作紧紧联系在一起,并且衍生出对象和类的概念,我们通过类之间的层级关系使对象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

(三)、C++和JAVA工具和Small talk语言的出现,导致我们能够利用创新的理念来对面向对象软件的开发时对核心部分进行有效的开发。

(四)、如结构化开发方法一样,我们必须运用创新的理念运用在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的最后完善的过程之中,并且如今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的相关方法的研发,使得该开发方法更加科学以及成熟。

五、结束语

通过上述我们队两种开发方法的创新发展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4个相似的地方就是我们首先必须发现问题并且在解决问题时要对理念进行一定的创新,并且在软件开发的关键部分和完善阶段时都要运用到相关的创新农历年,由于软件开发方法在软件工程中至关重要的地位,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的技术人员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理念并且运用于软件开发之中,才能不断地解决出现的问题,使软件开发能够获得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兴达.软件开发方法演变的几个主要因素[J].自然辯证法通讯,2011(05)

[2]韩东.关于软件开发方法的创新发展过程研究[J],福建农业大学,2014.02.15

[3]李晓文.软件开发方法的创新发展过程研究[J].软件开发,2012.03.25

[4]邓同辉.对于软件开发方法的创新发展过程进行研究[J].科技直窗,2013.06.24

创新发展过程 篇4

(一) 封闭式创新

作为传统创新的起点, 封闭式创新试图以获得核心能力来创造竞争优势。Whelan (2011) 认为封闭式创新主要是在雇员网络中产生。企业在组织内部进行能力开发, 而这些能力对外界是完全秘密的, 具体的研发模式是封闭式的、高度集权的内部开发模式, 建立在纵深研究结构基础上的中心研发实验室模式, 研发资源自给自足。基于此, 如果创新成功, 则企业会成为市场中的先发者。

(二) 协同创新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全球市场呈现诸多变化, 加之日益复杂多样的产品, 使得组织很难期望依靠单一能力优势保持竞争优势。以自我依赖和自足性来对应全球竞争及复杂多样产品的研发来说已无法完成目标。因此, 吸纳合适的合作伙伴加入到企业创新活动中去, 联合企业核心能力与其他企业优势能力, 进而实现优势互补。市场开发和信息技术的进步能使企业在更大范围内寻求合作机会, 形成跨组织的合作关系。

(三) 开放创新

Chesbrough (2003) 提出“开放创新”这一名词作为内外合作创新以此来实现价值创造。与协作创新相同, 开放式创新表现为创新不局限于企业内部, 也包含其他合作主体不同之处是, 开放创新强调通过构建一个新的创新生态系统来建构一个覆盖世界范围的价值链。在这个生态系统中, 各类元素可以组成连贯性、具备“无缝”协作安排的价值创造方案。其中, 组织自身能力与外部创新能力的集合是开放创新的核心。

(四) 合作创新

当前, 集体智慧和众包 (Crowdsourcing) 通过正式渠道或社会网络进行传播越发可能。Von Hippel (2011) 强调, 合作创新强调的是一个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新创意和方法从多元化的、内部和外部源头获得, 以此为股东、消费者来创造新价值和经验。合作创新平台有效稳定运行通常是根据合作主体之间协议、经验及合作来实现。如此, 即使通过竞争也很难实现对创新产品的模仿。

二、安徽汽车行业合作创新平台构建

在汽车产业合作创新平台构建上, Consoli, D等 (2008) 根据菲亚特汽车发展历程, 在各阶段创新模式特征的基础上, 构筑了菲亚特汽车合作创新平台。对中国汽车产业合作创新平台构建, 朱杰 (2008) 从产业集群角度提出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创新的三大创新平台, 包括管理创新平台、技术创新平台和品牌创新平台。对安徽企业创新平台建设而言, 也有一些具体平台构建理论研究和实践。如解双青 (2009) 在汽车行业技术战略选择中, 构建了安徽企业产业技术创新平台;郝丹 (2011) 则更为细化地构建了汽车产业战略联盟信息服务平台。其中, 菲亚特合作创新平台搭建, 将研究视角注入到创新平台微观企业的创新行为及其交互机制上, 对于其他涉及创新行为的影响者, 特别是政府并未做到深入研究, 这可能是因为具体国情上的不同。在研究中国和安徽汽车产业具体创新过程, 均看到了政府的具体行为。其涉及内容在于创新制度环境建设和服务上, 而对于微观力量自发行为或短视特征, 有时需要政府的直接推动和主导。同时, 在安徽汽车产业创新平台建构上, 也是将创新平台建设作为一种发展战略, 对细化的合作创新平台构建, 并未涉及较多。具体实践上, 安徽汽车产业正逐步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如2010年成立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涉及23个单位, 包括整车企业、核心部件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目标是为推动整个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带动省内关联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效益提高。

图1为安徽汽车产业合作创新平台。第一, 构筑汽车产业合作创新的内部平台, 即以汽车整车企业为核心, 在各类合作伙伴 (供应商、高等院校等) 、外部者 (信息服务公司、培训公司、营销、物流等) 、政府、消费者构建外部联系, 形成集中化的内部网络体系;第二, 则强调与各类国际平台的对接, 包括国外汽车创新平台、整个创新平台上所包含主体的对外连接。第三, 上述内部创新平台和外部创新平台强调并举性, 即安徽汽车产业合作创新平台内部平台与外部平台构建的同时性。

三、促进安徽汽车产业合作创新平台发展建议

(一) 增强自身发展能力

汽车产品创新平台所涉及行为者较多, 内部各创新主体, 包括整车企业、零部件供应企业、整车集成商、与汽车产品关联的电信运营商、IT服务和软件服务供应商, 都需要以自身能力开发为依托, 构建自身优长能力优势, 并结合安徽地方汽车产品实际特征, 注重能力集成, 形成能力体系。

(二) 树立开放思维, 积极探索关联渠道

要求各创新主体能够树立开放思维, 积极探索与汽车产品相关联的渠道, 注重对潜在创新主体的选择, 强调建立综合科学的评价体系来对可能的创新主体进行筛选。注重与各现有和潜在的创新主体的交互, 形成“端对端”的交互机制, 并构建相应的协议安排来维护合作创新各主体的利益。

(三) 深入研究消费者行为

注重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 区分影响国内和国际消费者行为的因素, 进行科学合理的消费市场调研, 并针对消费者行为特征开发适应当地市场的产品, 并制定适合的、有针对性的各类营销策略, 做好市场开拓和维护工作。

参考文献

[1]Von Hippel, E., Ozawa, S.and De Jong, J.The age of the consumer-innovator[M].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011:27-35.

[2]Consoli, D.and P.P.Patrucco.Innovation platforms and the governance of knowledge:evidence from Italy and the UK[J].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 2008, 17 (6) .

[3]朱杰, 李溥.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创新平台的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8) .

[4]解双青.安徽汽车产业技术环境分析和技术战略选择[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2009.

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过程 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创新;研究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限制了高中语文教师教学改革的力度,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强化应试目标,对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兼顾不足。在这样的前提下,各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与信息教学手段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教学空间拓展情况也不够理想。笔者对此开展了积极的探究与尝试,本文将做简要论述。

一、发挥信息媒体作用,有效优化教学过程

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对于多媒体手段具有不正确的认识,认为高中语文教学中不需要这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的观点是片面的,多媒体手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仅具有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而且可以对教学内容开展有效补充,让枯燥的课堂生动起来,同时帮助学生深化教学内容理解。在教学《景泰蓝的制作》一文时,有学生提出来,想直观了解一下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对此,笔者从教学网站上下载了专门介绍景泰蓝制作工艺的专题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演示,这种形象的手段让学生对于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具有了更加清楚的了解,对课文内容中介绍的生产过程的特点具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正是有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得力的助手,笔者才能够将学生从枯燥口头说教的氛围中解脱出来,结合视频资料掌握专业术语以及整个生产工艺,为说明文教学活动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进一步增强了对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敬佩之情。

二、强化师生教学互动,有效培养学习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充当知识传授的容器,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中融入学生主动参与的因素,为学生的学习参与欲望搭建有效平台,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在教学中,笔者尽量学生多设计一些提问、板演等教学互动内容,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之中增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也得到锻炼与提高。与此同时,自主探究学习模式也是笔者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笔者在教学中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在自主探究教学中,教师的讲解主要侧重于重难点与思维方式点拨,以此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不断深入。在教学《景泰蓝的制作》课文时,笔者在要求学生开展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进行了探究题思考引导,向学生出示了一组探究题作为载体,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运用了几种说明方法?分别是什么?

2、铜胎是如何制作的?文中如何体现“掐丝”工艺的精湛的?烧焊、酸洗的方法与作用是什么?

3、点蓝、烧蓝、打磨和镀金等工艺具有什么特点?

4、强调景泰蓝手工操作作用是什么?

5、景泰蓝制作过程如何体现详略得当的?

6、举例说明文中多种说明方法综合运用的效果。”通过这样一组内容全面、层层深入、紧扣重点的探究题,笔者引导学生的思维逐层深入,在思考与探究之中逐步接近教学学习目标的实现。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笔者还针对制作工艺和说明方法等方面教学难点进行了补充与启发,保证学生探究活动深入进行,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效果。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通过对探究题的思考与研究,基本上能够掌握了教学目标的要求,笔者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学习情况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完善,最后进行总结性点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提升与优化,圆满实现了教学目标,同时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发展。

三、开展分层教学活动,有效兼顾发展差异

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在学习基础与能力方面的差异性更加明显,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兼顾到这一点,尊重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以此为基础开展分层教学要求,通过因材施教来促进学生整体进步。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要针对优秀生与后进生两头进行改进,优秀生拔高,后进生降低。在《景泰蓝的制作》一文的教学中,笔者在要求学生掌握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这一方面,对于优秀生,不仅要求他们在文章找出实例,进行领悟,还要求他们达到灵活掌握与实际运用的效果,对后进生则只是要求他们对照文章寻找到,加以理解就可以了,通过教学目标的差异性来体现对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中,笔者还充分兼顾到学生的差异性,在开展分组探究教学过程中,将后进生均衡地分布到各个小组,发挥优秀生对他们学习活动的示范作用,实现良性互动。在提问中,笔者还专门为中后学生设计提问内容,提高学生整体参与的程度。此外,在考试考核环节,笔者也兼顾了学生的发展差异性,主要依据教学目标进行内容设计,在难度方面区别对待,尤其是专门为后进生设计降低难度的考试内容,保证后进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考核之中体现激励性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展示思维过程,培养创新能力 篇6

【关键词】 数学创新 思维 思维过程

【中图分类号】 G6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4-002-01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共同探究数学问题的解决途径,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开拓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课题。不管我们所处的教学环境如何,都必须抓住这个本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给学生以创造思维的必要条件

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针对学生中出现的一些隐晦的错误,不妨构建引起学生惊讶的环境,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给学生以思维的空间和时间

学生思维的错误是学生认知过程必然大量发生的现象,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就像小孩学走路一样,肯定是会摔倒的,不能因为会摔倒,就让小孩不学走路。发现学生的问题后,不要立即纠正,这样就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经过分析、比较后,才可能得到正确的思维。

有学生这样证:

这里缩过了头,怎么办,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纠正,最终找到问题的原因。

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找出正确的方法,他们从中体味到发现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他们理解了任何一件事情成功的背后,包含了多少探索的艰辛,从而形成自觉的学习习惯以及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

三、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

学生经常会说:为什么老师讲课时,解题都是非常的完美、简练,而我为什么想不到?要想破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敬畏,你就应该勇敢地告诉学生你的思维过程。

虽然后续的两种解法简单、明确,但是如果没有第一种方法作铺垫,也是很难想出来的。如果只是告诉学生后面的想法,学生一定会认为老师是神仙了。

四、展示学生的思维的火花

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对回答有问题的学生,一定要努力发现学生中的闪光点,给予充分的肯定。当学生和老师想的不一样时,正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老师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全班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自己设定的范围内,而正确的做法是让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有时学生中真的不乏真知灼见,需要老师放下身段,认真思考。

[ 参 考 文 献 ]

[1]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材研究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

准要求.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2] 马明.中学数学教学四十年的回顾.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

创新发展过程 篇7

1 软件开发方法的内涵

软件开发过程中离不开诸多软件开发方法, 具体来说软件开发方法是整个软件工程理论的核心, 可以促进软件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软件工程师在开发软件的过程中, 需要首先明确新开发软件的功能, 理顺软件开发过程中制作要求, 为将来的软件开发打下基础。

2 结构化方法和面向对象技术的创新发展过程

到目前为止, 整个软件工程的发展历史也不过才几十多年, 但是发展速度异常快, 相关软件的问世极大的便利了我们的生活。几十年前, 软件开发人员只能设计出简单的软件, 内含程序有限, 随着科技的发展, 开发软件趋于复杂化, 一个软件可以包含大量的内部程序。每项软件在开发的过程中, 都会经历一定的过程, 本文以结构化方法和面向对对象技术为例, 阐述不同软件在开发的过程中有关创新方面的发展途径。

2.1 结构化方法的创新发展过程

随着机构化方法的不断完善, 内部组成部分趋于成熟。目前, 结构化方法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结构化分析、设计和实现, 其中最为重要的结构化分析和设计。在软件开发的初始阶段, 软件开发的目的在于实用性, 由此忽略了程序设计的简单性, 使得研发出来的软件可读性非常差, 使得后期软件的维护工作异常吃力。面对这种问题, 软件工程师意识到, 在进行程序编写的过程中, 不仅要注重编写的技巧, 也要注意到后期维护的诸多问题, 才能提高软件的应用空间。为更好的解决这项问题, 软件开发改变传统的设计过程, 采用创新的方式, 提出一种全新程序设计方向, 以期提高程序设计的可理解性。以此为基础, 经过相关人员的一直努力, 最终研发出结构化软件。在结构化软件中包含顺序、选择和循环。结构化方法的问世, 是整个软件工程发展上的里程碑, 极大了促进了软件工程的发展。此外, 为规范程序设计操作, 研究员于1973年设计出程序化设计语言, 进一步加快了软件工程的发展。

2.2 面向对象技术的创新发展过程

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不同于传统的软件开发方法, 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很好的将现实生活中的实体以技术方法的形式呈现在计算机上, 并且在此基础上, 将两者进行匹配。目前, 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的具体体现包括Java语言和C++语言。面向对象技术可以很好的将数据和操作进行结合, 明确对象和类的不同概念。同时, 为便利软件开发过程, 研究者在现有软件开发技术的基础上, 不断进行创新, 以期研发出新型的软件开发技术, 提高程序设计的效率。随着研究的深入, 在计算机程序编写的过程中引入软件生命周期的概念, 由此研发出OOA面向对象分析以及OOD面向对象设计等等。

3 结构化方法和面向对象方法的创新研究

3.1 结构化方法的创新研究

结构化方法的问题得益于过去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比如在结构化方法没有研发以前, 软件工程师在设计软件的过程中, 没有详细的设计方案, 只是按照一定的目标, 随心所欲的进行程序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 十分注重程序设计的技巧性, 而且忽略了后期的维护工作, 此外由于行业之内缺乏明确的规定, 使得一部分人设计出来的程序他人很难进行操作。当这些问题逐渐显现, 人们意识到过分追求程序设计的技巧性是不可取的, 需要提高程序设计的可理解性, 才能便利以后的维护工作。由此研究者通过创新思维, 建立一种全新的程序设计方法, 最终提出了结构化方法, 来便利软件工程师的程序设计工作。

3.2 面向对象方法的创新研究

为了将显示问题更加直观的呈现在计算机上, 分离数据和操作, 更好的衔接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 相关研发人员经过长时间的探索研发出面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面向对象方法的创新属于一种思维理念的创新, 促使人们以全新的思维方式来反思程序设计问题。当传统设计方法的弊端不断显露, 需要程序工程师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来解决软件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不断完善软件开发方法。由此, 在这种情况下, 研发人员经过长时间的反思, 最终提出Java语言和C++语言。

参考文献

[1]高禹, 冯相忠.软件开发方法演变的几个主要因素[J].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1 (05) .

[2]毛新军, 常志明, 王戟, 王怀民.面向Agent的软件工程:现状与挑战[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3 (10) .

创新发展过程 篇8

长期以来, 我们在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上存在着严重的城市化倾向, 这不仅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切身利益, 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和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阶段性特点, 党中央与时俱进地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思路和战略举措。

1 体制机制创新对统筹城乡发展的作用机理

1.1 创新体制机制有利于从宏观角度全面合理的考虑城乡统筹发展的整体利益

体制构建和运行机制具有可以引导整个社会朝着政策制定的方向发展的功能。完善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城乡统筹发展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 受到从科学、教育、医疗、经济、法律等各方面政策和环境的影响。体制构建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龙头”工程, 制度政策体系的全面规划必需在前, 切实做到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只有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率管理, 才能形成一种生产、生活、教育、娱乐等结构合理、布局得当、协调发展的运行体系。

1.2 创新体制机制有利于为城乡统筹发展各项工作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几乎所有的现代国家和社会都通过政策法规来开展各项活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首先应当建立相应的促进农村发展的经济、教育、就业、土地、税收、户籍、社会保障等政策法规, 形成总体层面的政策法规框架。通过及时总结已有成功经验, 形成适应不同地域和村镇的具体政策法规指引, 使影响民生各个方面的政策法规构成相互促进, 构建联动的城乡统筹发展的框架体系。

1.3 创新体制机制有利于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

我国的农业长期处于弱势地位, 农村的公共品供给严重不足。通过推进城乡财政体制机制创新, 可以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并把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公共服务和建设纳入公共财政预算, 加大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劳动力培训等事业经费向农村的倾斜, 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的水平, 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这对于加快农村的城镇化、城乡发展的一体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体制机制的创新途径

2.1 创新城乡财税体制机制

2.1.1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国家财政要加大对乡镇财政的支持, 要改变目前农村公共开支不足的问题, 就必须要从财政上进行支持, 让财力逐步向乡镇转移, 保证农村发展的资金支持。并以此减少农村乱收费现象的存在, 使农民的负担大幅度的降低。转移资金要专款专用, 加大对转移资金的管理力度, 严禁违法违纪, 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

2.1.2 调整财政支农结构, 明确财政支农重点

伴随着我国财政支出的不断增长, 也要逐步的增加财政支农资金, 并且要保证每年财政支农的资金增长速度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 财政支农资金要明确支农重点, 并在优化财政支农结构的基础上,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2 创新涉农金融保险体制机制

2.2.1 进一步发挥现有金融机构为农服务的作用

一是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的支农作用。支持农村信用社利用网点多、贴近农民的优势, 创新服务产品, 完善农户联保制度, 加大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的投放力度, 简化贷款手续, 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支持和服务“三农”的主力军作用。

二是推动农业银行拓宽服务领域和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支持农行面向“三农”的实际, 进一步发挥农行对“三农”的服务支撑作用。

2.2.2 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农村信贷管理和担保体系

一是提高小额农贷额度和期限。根据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借款人生产经营状况、偿债能力、收入水平和信用状况, 因地制宜地确定农村小额贷款额度。

二是探索建立政策性担保与商业性担保相结合的信用担保体系。

2.3 创新城乡户籍管理制度

2.3.1 实行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户籍管理制度

对城镇的户籍管理实行户口登记和人口登记并存, 逐步实现由以户为中心的静态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动态管理过渡。由于人口的流动性增大, 单纯依靠户口登记制度很难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控, 人口登记正好可以弥补户口登记的不足, 实现人口的动态管理。

2.3.2 建立科学、合理和规范的户口迁移制度

随着城市、中心镇、中心村的发展, 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农业人口转移速度加快, 为了适应这种趋势, 应采取梯度推进的方式逐步放宽户口迁移政策, 从各类城市、中心镇 (村) 的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和吸纳不同素质劳动力就业的潜力出发, 同时考虑目前城镇的就业压力, 办理流动人口的暂住和常住户口, 实现流动人口的合理、有序和适度转移。

2.4 创新社会保障体制机制

2.4.1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一种仍然处在探索中的新的保障制度, 还没有付诸实施, 通过探索研究, 还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

2.4.2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

农村的最低的生活保障制度建设, 主要是国和社会为了农村的贫困人员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救济制度, 目的是维持这些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农村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标准的设立需要科学的设定, 如果保障的标准比较高了, 就会造成养懒汉的现象。要根据地区的发展水平, 综合分析, 根据贫困对象的年人均消费和人均的生活支出, 依照地方的财政支付能力, 来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标准。

2.4.3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建设

一是积极完善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同时, 积极鼓励保险公司在农村开办医疗保险, 提高农村医疗保险的社会化程度。二是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 以个人缴纳为主, 集体补助为辅, 政府予以支持的办法。三是在大力落实重大疾病救助制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建立突发性救助机制, 以利农村弱势群体得到有效救助。

3 结束语

总之, 农村经济发展, 农民富裕安康,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 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才能更好地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才能推动全面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

摘要:城乡统筹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多年来由于我国城乡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存在差别, 导致城乡差距逐步拉大。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迫切需要创新城乡体制机制来实现城乡的和谐统筹发展。

关键词:城乡统筹,体制机制,创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曹明华, 李德燊.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J].农村经济, 2005, (09) :13-15.

[2]洪嘉祥.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J].宁波通讯, 2009, (01) :38-39.

[3]罗军.中国统筹城乡体制机制体系创新的基本实践[J].东南学术, 2011, (03) :14-23.

[4]彭玮.湖北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J].经济师, 2010, (12) :212-213+215.

创新发展过程 篇9

一、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论证

在改革过程中, 根据对广西电子商务专业市场调查和研究, 结合南宁市对电子商务行业总体用人需求, 对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能力要求进行总结分析, 为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改革建设提供了有效参考。

广西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三角经济圈和大西南经济圈的中心结合部, 既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和中国通向东盟的陆路、水路要道, 又是促进中国—东盟全面合作的重要门户、前沿和枢纽, 区位优势明显, 战略地位突出。2008年1月16日, 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家发改委通知强调指出:要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 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随着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稳步发展、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广西南宁, 南宁市现代服务业也在迅猛发展, 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网站推广、网站维护等工作越来越成为支撑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必需产品。电子商务被广泛应用于网站推广、网上直销、信息传媒发布、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广西经济的发展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具有巨大的需求。同时, 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农业信息化的进一步推动, 也会有大量的电子商务人才需求。因此, 加大对区域中各行各业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伴随着我国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电子商务人才的社会需求表现为数量的扩大化、层次的丰富化、节奏的紧迫化。根据调查, 2007—2010年, 每年新增电子商务人才需求近75万人, 2010年全国电子商务行业从业人员需求增至300万人。据有关专家预计, 未来10年我国电子商务人才缺口达200多万, 电子商务人才的普遍匮乏已成为阻碍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远远满足不了这种需要, 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为此, 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将充分体现地方特点、区位优势, 抓住机遇, 从实际出发, 立足北部湾, 服务东盟, 以中小企业一线需求的“商务型”和“技能型”电子商务人才为培养目标, 努力为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人才服务。

二、电子商务专业改革建设思路

围绕南宁市及周边城市发达的电子商务服务业, 对市场需求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明确电子商务典型岗位群。通过对典型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分析, 确定本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应具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并明确专业的核心课程。

依托学校理事会, 发挥行业优势, 组建电子商务专业理事分会, 创新“工学结合、联合培养、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立足北部湾, 服务东盟, 培养“商务型”和“技能型”电子商务应用人才, 不断深化基于“实习导师制”下的“2+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模式, 更新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与企业共同建立专业和课程标准, 使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融通, 实行双证书制度;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校企共建一支德高业精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完善校内外实验实训条件, 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深化合作力度, 引入企业, 校企共建“四个基地 (中心) ”、“五个级别平台”, 即集教学服务、技术咨询服务、培训考证、生产经营及职业素质训导功能于一体的电子商务实践园;加强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 完善教学质量评价, 以过程评价代替单一考试, 重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重视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以项目经营实战替代考卷;重视过程监控特别是顶岗实习的管理, 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发挥对专业群和同类专业的引领作用。

通过两年的专业建设, 建成资源区域共享, 办学理念领先, 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合理, 顺应市场需求, 实现“学校—岗位零距离对接”, 代表省内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改革和发展方向, 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示范专业和综合性实训基地。在承担校内外学生实习实训与社会人员岗位培训任务的同时, 将成功经验推广至其他职业学校, 提升本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和辐射能力, 突出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培养, 实现了高就业率和高满意度办学效益, 促进整个广西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 带动相关专业群的建设, 更好地服务于北部湾经济区。

三、电子商务专业改革建设与创新发展实践

1. 人才培养定位——找准结合点。

专业内涵的源头在于定位。要找准人才培养定位, 首先应该清楚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自己专业适合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找到了两者的结合点也就解决了定位问题。客户服务与管理从工作内容和职能来说, 要求具备现代客户服务管理理念和管理技能, 能够熟练地掌握客户心理、客户服务的基本流程和技能, 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把握全局的能力, 以及实操技能和过硬的心理素质, 能高效地完成客户服务与管理工作, 中职学校理应成为客户服务与管理人才的主要来源。以此同时, 网上销售代理侧重对网络零售商的管理与指导, 也适合中职学生的创业与就业。在中职学校培养大量优秀客户服务与管理人才和网上销售代理人才是满足社会需要的最有效途径, 是社会、企业心声呼唤与热切期盼。基于以上分析, 我们召开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理事分会专家认证会, 听取行业企业专家意见, 将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面向岗位职业能力, 以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计算机应用与写作能力等方面技能为目标, 以“硬技能、强能力、高素质、重应用”为指导原则, 培养既有扎实的电子商务和商贸理论基础, 又有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客户服务与管理和网上销售代理两大职业方向应用型人才, 同时将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成为省内领先、有较高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的特色专业。

2. 教学团队建设———选准切入点。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 专业内涵的灵魂在于教师, 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是保障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我校校训“崇德尚人”, 办学始终坚持以人才为本, 以教师为主体, 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对此, 学校花大力气开展创新教育教学团队建设, 通过教学团队建设, 鲜明体现我校创新教育的特色。目前大多数教师理论教学有余而实际操作经验不足, 教学方法上没有完全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 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工学结合”这个教改目标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以专业教学团队形式组织教师开展社会实践和集体备课, 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在2011年组建8名教师团队的基础上, 我校电子商务专业今年继续组织12名专兼职教师构成的团队, 带领21名学生为我校“印象八桂”网上商城运营中心建设、格子铺、实体店和B2C网店相结合的连锁超市运营及南宁百信乐移动12580呼入客服、企业网上零售、小额批发运营而进行实际工作。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的实践项目现已开发成为电子商务运营策划的教学项目。由于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成绩突出, 我校电子商务专业荣获2012第五届中国网络营销大会“网络营销优秀教学团队奖”, 荣获2011第四届中国网络营销大会“企业项目教学创新奖”;10名教师荣获中国网络营销大会“优秀教师”称号。

3. 核心课程改革———确定控制点。

专业内涵的基石在于课程。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实现学习与实际工作一致性, 在校内建立“印象八桂”网上商城运营中心, 由企业派兼职教师来校上实战课, 使学生不出校门即可体验企业真实的工作场景, 感受实际的工作流程与内容, 尝试使用新型的教学资源, 针对核心课程实施“五化”教学模式, 即项目背景企业化 (教学项目依据企业背景材料设计) 、学习内容工作化 (即学习的内容就是工作) 、教师指导精细化 (实训步骤有主讲教师详细的配图演示) 、学生操作规范化 (要求学生完成信息收集、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个步骤的操作过程) 、成绩考核动态化 (用动态成绩鼓励学生不断修改完善作业) 。通过检查教学项目背景材料是否为教师深入企业调查或实际运营的第一手资料, 学生操作是否以文字加配图的形式记录了操作过程, 操作指南是否包括了操作目的、操作步骤、操作提醒、操作反思、课后拓展等要素并发布在网络教学平台上, 学生实训成果是否经过了不断完善等四个关键控制点, 提高教学效果。国家示范校项目建设启动后, 我校电子商务专业积极参加“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联盟”, 并成为本专业协作组课题副组长单位, 牵头开发完成了《电子商务支付与安全》精品课程所有课件。

4. 顶岗实习实践———寻求满意点。

专业内涵的延伸在于企业。在对现有校外基地进行优化建设的基础上, 再新增10家校企深度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 大力开展“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积极推行“参与式”、“项目式”、“任务式”、“工作室式”等模拟企业工作环境进行仿真教学, 同时让学生走出校园, 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实现“毕业与上岗零过渡”。顶岗实习中的工学矛盾、薪酬、管理职责等问题能否有效解决, 直接决定着实习的成效。本专业通过教学实施方案的改革, 寻求企业、学校、学生的满意点。2012年8月, 我校21名学生到南宁百信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 学校针对该项目提出了个性化教学方案 (组建独立的教学班, 部分课程的教学及考核由企业在岗前培训及工作中负责完成, 另外一些课程由学校教师结合企业实际采取集中辅导方式完成) , 企业承诺实习生与正式员工实行同工同酬, 学生的顶岗实习月工资平均达到3000元。

5. 实训基地运营———寻找盈利点。

专业内涵的活力在于生产性实训基地。引入企业运作模式, 以适当的收益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在校内教学区与生活区建立格子铺、实体店和B2C网店相结合的连锁超市。格子铺面向全校学生, 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竞标方式获得经营权, 为学生提供真实地商务实践活动, 建设“校中店”。通过校企联合开发的方式构建仿淘宝网的网上商城, 招聘电子商务专业群学生组建项目运营团队, 成立“印象八桂”网上商城运营中心;明确运营中心的组织结构及相关职能, 完成商城招商、客户管理、在线交易管理、物流配送等工作;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商城上进行C2C网上开店创业和购物, 由教师团队带领学生运营, 实现企业、教师、学生共同成长。

四、结语

在示范校建设期内, 我校电子商务专业紧紧围绕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 牢牢抓住专业建设创新发展的主线, 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使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得到切实的提升, 而且在教学科研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今后, 广西银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将继续加强改革建设与创新发展力度, 在吸收借鉴国内外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成熟经验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索与自身专业特点相符合的建设模式, 努力把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打造成为广西客户服务与管理及网上销售代理两大职业方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地。

参考文献

[1].谭玲玲, 李文华.创业性人才培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科技信息, 2009 (27)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3].向辉.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思路探讨[D].中南民族大学, 2009

[4].王纳威.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J].企业导报.2010 (12)

创新发展过程 篇10

1.1 当前经济形势下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目前,中国经济进入了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经济发展逐步呈现出新的特点: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十三五”期间,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新的特点、趋势和要求,按照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总要求进行战略谋划。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推动经济发展有两个直接因素:一是提高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二是增加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从更多依靠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转变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个重要表现[1]。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这既给我国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也给我们提供了赶超发达国家的难得历史机遇。从国际经验上看,二战后只有少数经济体从低收入迈向高收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现代化,他们的一条重要经验在于紧紧依靠科技创新打造了竞争的新优势。因此,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实质上也是一个打造先发优势的战略。

1.2 科技创新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内涵

创新概念最早由美籍奥地利学者约瑟夫·熊彼特提出,他把创新理解为“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把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他认为,创新是发明的第一次商业化应用,只有将发明引入生产体系才能成为创新[2]。科技创新,既包括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发现或者新发明的创造,又包括改造旧事物并使其得以出现新的组合方式出现来为生产服务。科技创新不但是科学技术知识的创新,也是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和技术条件的创新,更是人力资源素质或劳动技能水平的创新。科技创新的主体既包含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这样的直接主体,又包含政府、市场和金融机构之类的间接主体。科技创新的过程是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科研机构和金融组织等其他多元素要素共同参与的合力发挥作用结果,具有系统性特点。

经济增长是一国或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内产品与服务总产出量的增加,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来计量。而经济发展不仅是产出的增加,还要伴随着产出结构的改善和资源配置的优化。如果说经济增长是一个单纯的“量”的概念,那么经济发展就是多层的“质”的概念,包括国民的平均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地方经济发展是指地方由不发达状态转入发达状态,是一个包括经济增长、结构升级、技术创新、社会福利提高等在内的更为宽泛、更为深刻的过程。

1.3 科技创新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首先,科技创新为地方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地方经济发展可以凭借区域内的自然资源优势、已有的产业优势和“原始积累”来发展本区域的经济,但地方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话,还需要依托区域科技创新来不断开拓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来带动整个地方经济的增长。其次,科技创新加快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从社会发展历程来看,科技不仅提高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而且推动了人类对资源的加工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以小投入换取高产出,实现人类的经济原则。生产者根据市场需求,从利润最大化原则出发,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合理而有效地配置和利用各种经济资源,不断降低产品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成本,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可能的产出,企业因此实现集约增长。科技发展过程自身具有自我繁殖性和加速性,使得科技进步呈几何级数发展[3]。华为公司2015年研发投入92亿美元进行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占销售额的15%,已经超过苹果的85亿研发投入,占销售额3.5%。目前,华为累计中国申请专利52 550件,而去年华为消费者BG共申请专利9 000件,其中,中国申请6 200件,境外申请2 800件。在全球设立了16个研发中心、45个培训中心、36个共享中心。正是全球研发布局,让华为聚集了全球最优秀的人才进行协同创新。依靠全球创新,华为成为世界最大的通信解决方案提供商和第三大手机厂商。再次,科技创新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一方面打破技术体系的内在平衡,形成新的产业和新业态;另一方面,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等的发明及应用,扩大了社会分工范围,形成新的生产门类和部门。各创新主体的互动,形成新动力,推动连锁反应,加快创新扩散,推动创新从企业创新扩散到产业创新,从单个产业创新扩散到产业集群的创新,最后推动整个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最后,科技创新可以提高地方经济竞争力水平。地方科技创新不断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加强创新主体间的互动,从而提高整个区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使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保持竞争优势。

2 政府主导的必要性及措施

2.1 政府主导的必要性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科技创新的发展引领人类社会不断地进行跨越式发展,但它始终离不开政府对科技创新的重视,面对经济模式与工业技术的不断革新,科技创新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政府在顶层设计上规划科技创新战略时必须符合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引导更加多元地参与主体与竞争机制,优化创新环境,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化。

国家创新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曼在《技术政策与管理绩效:日本的经验》一书中,根据作者本人对日本的观察经验,首次提出并阐述了“国家创新系统”学说。他在考察日本时发现,技术创新体系主要由政府的政策、教育培训、企业及其研究与发展、产业结构等四个因素构成,其中政府的政策对其他因素都能产生影响,政府的除了通过制度安排创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外,还能够对科技创新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通过对技术创新的本质和各个层次的分析,最后指出技术赶超不只是个别技术的赶超,而是技术经济范式的转变和赶超,依赖于国家创新系统对技术创新资源的集成能力、集聚效率和适应性效率。当前,德国提出并实施工业4.0战略,是其应对最新技术发展,全球产业转移,以及自身劳动力结构变化的国家级战略;美国也于2012年启动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这一被称为“再工业化”的战略提出要发展包括先进生产技术平台、先进制造工艺及设计与数据基础设施,“自上而下”的重塑制造业,两国均把推进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的融合上升到国家战略,依靠政府在政策和资金层面提供强大的支持。

2.2 地方政府主导的必要举措

2.2.1 做好科技管理的引导和监督。

科技创新要取得突破,不仅需要基础设施等“硬件”支撑,更需要制度等“软件”保障。近年来,我国科技“硬件”条件得到很大改善,而“软件”环境改善则相对滞后[4]。

第一,应更加注重科学编制科技创新战略发展规划。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需要有明确规范的体系建设的时间、步骤、任务与目标等,科学合理的科技创新战略规划有助于提高创新体系运作的效率。

第二,组织重大工程建设,带动科技创新。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大企业,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从国际经验看,国家重大工程是技术运用、技术集成和技术创新的主战场。20世纪,美国政府分别通过实施阿波罗星球大战计划、曼哈顿工程、信息高速公路工程等大项目带动了核技术、航天航空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2016年5月,我国发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在关系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的重点领域,也注重部署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

第三,健全科技创新法治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地方政府在科技创新活动的法治建设中,具有纠纷仲裁人的身份和权力,要在协调各主体、调解各类纠纷、引导规范各式创新力量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要基于有利于区域技术创新的前提,协调解决技术和经济上的纠纷,把各主体导入到市场经济建设上来[5]。

2.2.2 创造科技创新良好环境。

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决扫除阻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体制障碍,有力打通科技和经济转移转化的通道,优化科技政策供给,完善科技评价体系,营造良好创新环境[4]。一般来说,政府对科技创新的外在因素的控制力较强,地方政府可以建立良好高效的环境,为区域科技创新提供及时、有效、合理的创新要素,在区域内实现科技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活动的拓展。

多年来,我国地方政府通过加大对技术进步的奖励,发展技术市场;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区建设,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完善人才交流政策,科学优化选拔任用机制;合理分配开发与研究的投入,对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申请相关项目等多个方面发挥政府的主导功能,极大地推动了地方科技创新的发展。

在加速迈向世界一流科技创新中心的深圳,政府利用“有形之手”优化制度环境,与市场的“无形之手”相得益彰,引领企业创新。2015年,深圳国内发明专利授权16957件,平均1天就有46件。从“3天一层楼”到“1天46件发明专利”,“新深圳速度”背后,是政府与市场合力推动深圳加快“高位过坎”的步伐,从原来的注重速度到现在的速度与效益并重,以速度更快、质量更高的方式发展。2016年3月,深圳又推出了《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的若干措施》和《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三大政策,被外界评价为“三箭齐发”力促创新。

2.2.3 提供科技创新公共服务。

地方科技创新体系的合理配置和有效运转离不开政府的作用,地方政府要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合理运用“看得见的手”为创新活动提供公共服务。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向各创新主体提供信息服务,依靠信息化的数据平台和新闻媒体为创新主体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另一方面,要加强在科技宣传与学习的硬件方面的供给,比如建设维护科技中心、科技馆、图书馆、电信设施、大型科研设施、大型共用数据库等,满足公众日常需求。

2.2.4 加强科技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我国现行的科技管理体制还存在着多头管理、部门分割、缺乏统筹的问题,会导致科研重复立项、科技资源配置分散和浪费;同时,科技资源分配的公开透明度也亟待提高。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课题组一项针对8 000余位科研人员的问卷调查显示,对于本地区政府部门科研资助机制,只有不到5%的人员比例认为“整个资助机制公开、透明”;而认为“过程非常不透明,各种潜规则非常严重”的比例达13%,认为整套机制存在一些不公正和不合理的占到3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尊重科学研究规律,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完善计划项目生成机制和实施机制;建立统一的科技管理平台,健全科技报告、创新调查、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完善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增强企业家在国家创新决策体系中的话语权。

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

3 应该注重的两个问题

3.1 深化改革,充分立足于发挥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

我国的财政科技投入从1978年的52.89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6 454.5亿元,36年间增长超百倍,2015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4 220亿元,比上年增长9.2%,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0%,研发人数达到360万人年,位居世界第一;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等数量居于世界前列,这些成就有力推动了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和整体科技实力的显著提升,然而科技资源配置过度行政化、封闭低效、分散重复等问题也不断显现。我们要对落实好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科技体制改革提出的要求做出回应,在科技资源的配置中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让全社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实现科技创新驱动,根本在于体制和机制的完善。人类科技发展史表明科技创新活动兴起和蓬勃发展固然是要有发明创新者的兴趣、智慧与辛勤,但形成能有效激励创新和推动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体制和机制的确立才是决定性的[4]。近现代西方的科技进步正是得益于市场化的科技创新体制,比如实行科技产品商品化,以企业为科技创新主体,建立和完善专利制度和科技市场制度,建立创业板市场制度,形成风险资本等市场机制等等,这些措施强化了对创新的经济激励,调动研发积极性,与企业的自主创新积极性,加大了对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支撑。正是市场化的深化和上述一整套激励支撑机制和竞争机制的更有效的作用,催生出上世纪末发达国家高技术创新大潮[8]。在国内,那些遵循市场规则开展技术创新、由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民营科技企业,都显示出蓬勃的创新活力。比如,在北京中关村及其他一些高新技术园区的创客空间、民营科技型小微企业及创新孵化器孵化的科技型小微企业,经常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甚至拥有世界先进技术。这要求我们在技术创新中要更加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适当把更多的技术创新资源以市场手段配置给这些活力四射的民营企业。在政策制定时,不能忽视市场的作用,要发挥市场对科技成果的评价和筛选作用,参考实行“后补助”政策,使得政府的支持更多倾向于有应用价值、有市场前景的技术成果、创新业绩好但处在成长期的小微企业。

3.2 加强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科研和经济联系不紧密问题,是多年来的一大痼疾。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科研和经济始终是“两张皮”,科技创新效率就很难有一个大的提高。科技创新绝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而是必须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4]。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最终是要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要把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创新的生命力在于推动和服务发展,科技创新不是发表论文、申请到专利就大功告成了,必须紧紧抓住提升经济竞争力这个核心,把创新成果落实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上,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对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来说,应该充分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通道,形成新的生产力。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涉及智力资源的评估、激励、管理等诸多环节,弹性大、程序多,就像一块硬骨头,改革起来难度很大。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从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到印发《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再到2016年5月发布的《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我国推出了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三部曲”。但因影响因素众多,想要真正地解决难题,就必须各方努力,齐心协力啃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这块“硬骨头”[10]。

参考文献

[1]张宇.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N].人民日报,2015-12-15.

[2]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陈其云,覃安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J].社会科学家,1996(4):45-50.

[4][6][7][9]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研究室,2016.

[5]王卫东.转型期区域创新体系中的政府职能定位与完善[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09(9):17-19.

[8]刘诗白.以科技创新促转型稳增长[J].经济学家,2013(11).5-13.

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美术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5-059-01

一、精心选编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要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触动学生好奇心,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力求构思新颖,趣味性强,能充分能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利于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是丰富、生动、多样的。教师要精心选编内容,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单一化状态;利用丰富多彩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和技术条件,强化学习内容的启发性与趣味性,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要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的内容。我们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看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学习。而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良好综合素质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品质完善,是否有利于知识的迁移;课业的布置要具有灵活性,给学生以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若使每个学生画出一样的画,或呈现同样的风格,是创造的大忌;应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模式,产生大量的变异见解,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地思维操作,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如在课业训练中,就不能仅限于单一地模仿或照抄自然的训练,模仿作为基础训练固然重要,如果不顾自己的内心感受,不积极认真的思考总结,一味模仿,很容易导致学生陷于僵死的思维状态,使作业呆板、乏味、缺少生机,甚至阻碍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

二、因势利导 ,及时启发 ,促进创新

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是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创新是美术的精神,艺术贵在创新。学生阶段是思维和认识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善于接受和吸收新生事物,热情大胆,敢作敢为。在他们身上,创新意识往往处于潜在状态,萌芽状态。需要不断挖掘,促进生长,促进发展。少数学生的创新精神比较明显,比较突出,就需要教师及时的大力扶植,促其开花,促其结果。如同一命题的作业,几十张作业就会表现出几十张不同面貌和特点的画面。这其中有些特点,很有可能就是显露学生创造意识和艺术才智的“闪光点”,出佳作的好苗头。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特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促使形成宝贵的艺术个性和创造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其自由发挥的环境和空间。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同时能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已与众不同的见解。这就需要营造出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平等温和的语言,诚恳热情的指导,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宣泄释放自己的真实情感。作业中的优点,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存在的不足,给予耐心的疏导和帮助。学生在这种民主、温馨、平等的环境下,将非常有利于创造意识的培养,为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完善其个性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建立科学正确的评价机制,鼓励、扶持、促进创

评价的科学合理,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评价应使不同先天素质、不同智力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学生通过美术活动都得到发展,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教师千万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美术作品,不能用“干净整齐”“像不像”来作为衡量的标准,否则学生会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失去创造中的自由意识。

评价要鼓励探索与创新,杜绝平淡与重复,重视个性的培养。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取消只用一个标准、一个答案,只求共性、忽视个性的评价方法。以避免学生只追求作业表面效果,无创新意识和见解的平庸之作,克服应试教育中为求高分应付甚至抄袭他人的恶习。

创新发展过程 篇12

高校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进一步适应创建应用科技大学对学生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为目标,紧紧围绕“一体两翼”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格局条主线,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进学生党建工作继续完善,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党总支的基层组织建设,激发广大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党员责任区”这一工作制度,对每个党员依据不同岗位落实具体任务,并在责任区工作的开展中进行创新活动,使广大党员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积极带领广大群众克服困难、圆满完成各项任务,使党员在日常工作中受到经常性教育,永葆先进性。党员责任区创新开展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党员责任区的设置方式及责任区负责人

1. 党员责任区的设置方式。

党员责任区的确定是根据党员分布的实际情况而确定的,主要以党员所在班级住寝为单位,同专业高年级党员负责低年级,每一责任区的宿舍划分,每一位党员平均负责10名学生左右。同时,在党员责任区的设置上,党员责任区创新的采用“重合区”划分。“重合区”指的是所有党员还兼任着负责本班级和本寝室的学生,全面做到所有的学生都能兼顾,不给工作留死角,这是一项创新的措施,保证了每位同学都不会被落下。

2. 党员责任区负责人的模范作用。

党员责任区负责人均为党员,要求必须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负责人对党员责任区联系人要定期谈话,认真做好谈话记录,每个月至少两次,做到及时帮助和指导。每名党员有义务,有职责关心责任区内群众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为群众做实事,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积极完成党支部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在学部的党员责任区工作中,有很多的党员都表现出模范作用,取得了很大成绩,对于表现优秀的党员责任区负责人,学部党总支进行大会表彰,给所有的党员们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宣传身边的模范党员事例。利用这些身边的模范例子,来感染责任区的每一位同学。

二、认真制定党员责任区工作的具体内容,并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进行调整

第一,做好责任区内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党的工作得以顺利贯彻。在工作中,深入研究探讨基层组织工作的特点与规律,针对目前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深入贯彻全员学习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提出的“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用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的殷切期望的改革创新精神,扩大党的工作有效覆盖面形成学生党建工作新机制。第二,积极认真对责任区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养、教育和考察,了解非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动态,做好党员和群众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及时开展班级干部党员谈心活动,更好地了解群众中出现的思想问题,党总支协助他们做好其中问题较为突出的对象转化工作。每位党员责任区负责人定期进入责任区履行责任区工作任务,真正做到了了解每个同学的生活和思想,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真正起到了学生党员的积极作用。对于自己的工作能够做到工作有魄力,任劳任怨,踏实肯干,认真覆行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第三,主动开展责任区入党积极分子的联系考察和组织发展工作。引导责任区群众遵纪守法,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不使用违规电器。最近几年中,高校都会组织学生观看宣传教育片,使每位同学提高安全意识。党总支会在每一次的考期前召开“党员考试诚信大会”,宣传诚信考试并鼓励党员们积极备考取得优异成绩。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学生的各项工作和生活中无处不在,每学期的诚信考试,几年来没有出现共产党员违纪现象,广大共产党员带头维护和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没有共产党员违反校纪校规或在社会上做出有损学校形象的事情。第四,关注责任区的思想变化、思想进步,负责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关心他们的生活,了解掌握他们的思想脉搏,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了解掌握他们的学习状况,学习目的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学习成绩的取得情况,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方面我们进行创新,我们实施“一帮多”的学习计划,鼓励成绩优异的党员帮助自己责任区的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并监督指导他们学习计划的实施情况。除此之外,在党员责任区工作中还要求注重每位同学的心理状况,例如,每年的5月25日心理健康活动日党总支都会开展“我爱我”心理健康活动,帮助每一位同学调整心理状态。第五,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用爱心、热心、耐心、细心去感染每一位学生。以踏实不浮夸的工作作风做好每一件事情。发现问题要做到三及时,及时处理、及时沟通、及时向党支部汇报。了解掌握与同学和谐相处的情况,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让党组织成为一个有爱的大家庭,倡导“爱在你我,爱在党组织”。

三、制定党员责任区的工作要求

党总支党员责任区主要是以寝室分布为主。每个党员所在的寝室和临近寝室为责任区,要求严格按照责任区的工作任务(七项)开展工作,即:一是负责责任区学生的思想进步、思想变化、思想交流,负责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关心他们的生活,了解掌握他们的思想脉搏、思想爱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二是了解掌握他们的学习状况、学习目的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学习成绩的取得情况,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解决实际问题。三是了解掌握与同学和谐相处的情况,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四是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用爱心、热心、耐心、细心去感染每一位学生。以踏实不浮夸的工作作风做好每一件事情。五是发现问题要做到三及时,及时处理、及时沟通、及时向党支部汇报。六是每天或每周记写工作日志,党支部定期检查并提出改进和指导意见。七是负责了解责任区内入党积极分子思想动态,并写好入党积极分子考察表中的培养人意见。同时党总支提出,在为同学服务方面要做到“五个零服务”,既服务受理“零推托”;服务方式“零距离”;服务事项“零积压”;服务质量“零差错”;服务标准“零投诉”。

从目前和前几年的工作情况来看,责任区的党员的责任人和工作态度还是十分认真的,没有出现责任区存有盲区的现象发生,责任区群众反映很好,对责任区的党员评价较高,党员工作让同学们满意,责任区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四、制定党员责任区的激励机制

第一,党员的管理与党员责任区工作相结合,让每位党员做到三明确:明确责任区的区城范围,明确自已的工作任务,明确工作途径与方法。除此之外,还要做到党员责任区内无上课经常迟到现象;无考试违纪现象;无使用违规电器现象;无不团结现象。党员的管理与党员责任区工作相结合,使党员和广大同学共同进步。第二,党员管理与党员的工作总结相结合,每学期根据党总支的要求,每位党员对自已一学期的工作以书面形式进行总结,上交党支部,支部委员对本支部的党员总结认真研究讨论,与党员本人进行思想交流。形成党总支第一手的责任区工作总结材料,为以后工作的开展做好榜样。第三,党员管理与党员述职相结合。党员每年都要向党组织进行一次述职,重点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员责任区的工作开展的如何,服务意识及先进性的体现如何等方面向全体党员、党的积极分子、群众代表进行汇报与评价。每年都会举行大型的述职大会,每位党员都要针对这一年来自己的工作情况向党组织和广大同学汇报,由大你家打分评价,给予表现好的党员奖励,给予表现不好的批评,在这一基础上,党员责任区的工作顺利有效的开展。第四,党员管理与民主测评,征求群众意见相结合。在党员述职的同时,采取各种形式对党员进行民主测评,召开座谈会征求广大同志的意见,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对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行考察。第五,在对党员的考核基础上,各支部掌握了党员的基本情况后,要给予必要的评价,要认真总结,及时交流,针对存在的问题拿出整改措施,对表现突出的党员,总支要给予表扬并评选出一定比例的学部级的优秀党员若干名。大力表彰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形成党总支自己的党员精神。

党员责任区工作是党总支最具特色的工作,也是一项不断创新的工作。从目前和前几年的工作情况来看,责任区的党员责任人和工作态度还是十分认真的,没有出现责任区存有盲区的现象发生,通过普遍学生的反映得知,责任区的工作还是有一定成效的。以后党总支将继续进行这项工作,并不断创新,进行改革调整,与时俱进,努力将其做得更好。希望通过党员责任区的工作,可以激发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加强党总支的建设。

摘要:学生党员责任区制度在学生党员的培养、发展和教育全过程中进行创新,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增强党员的责任感,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学部各班,联系学部各班的实际情况开展党员责任区制度。

关键词:学生党员责任区制度,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参考文献

[1]高扬文.如何认识企业领导体制的重大改革.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84(5)

[2]张涛.党组织在港口建设发展中的作用.青年与社会,2013(5)

上一篇:护理管理效能下一篇:女性从业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