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创新(共12篇)
发展与创新 篇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多媒体技术、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等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生存压力不断升级、传播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广播新闻媒体的发展需要不断进行创新, 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广播新闻创新与发展途径进行了分析, 结合网络媒体发展的趋势, 探讨了广播新闻媒体的未来发展趋势, 为广播新闻的发展提供相关借鉴。
在知识经济时代, 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更加频繁, 信息资源杂乱无章, 大量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及传统媒体的改革与创新, 各种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在这样背景下, 广播新闻如何脱颖而出、出奇制胜, 是广播新闻媒体应重视的问题。广播媒体的发展, 需要不断进行创新, 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 减少习惯思维对广播新闻媒体的束缚, 创新工作理念和方法, 才能扩大广播新闻的受众范围, 为广播新闻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促进广播新闻的发展。
广播新闻的创新与发展途径
1. 创新和丰富广播新闻的内容
从新闻的定义来看,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因此, 真实性是新闻的重要特征。与此同时, 新闻播报方向和新闻角度可以是灵活多变的, 只有创新新闻角度和方向才能得到听众的欢迎。新闻内容的创新, 首先应注重新闻内容的本地化, 即根据当地居民的喜好和需求, 在选择新闻内容上不仅应关注当地居民的信息需求, 还应该关注其交流需求。而后者是经常被忽视的环节。因此, 在地方广播中, 应注重与本地居民的交流和接触, 在新闻内容选择、新闻视角选择和报道方式延伸上, 都应该做到与本地居民的交流。
2. 优化节目编排, 充分发挥广播的特色
在节目编排上, 根据听众的需求, 适时调整、合理安排节目的播出顺序, 让广播新闻节目与听众的需要相契合, 才能获得听众的支持, 发挥广播媒体的特色。从广播新闻的优势来看, 广播新闻是一种时效性非常强的新闻, 这不仅是新闻文体的要求, 也是广播媒体的特点。在节目编排上, 应根据新闻编辑的内容, 以小时甚至是分钟来编排新闻, 而并非以日为单位。在广播电台, 从稿件采访、写作、播出的全过程, 都应该贯穿“抢时间”的理念, 节省采访、写稿、发稿、播出的时间。因此, 广播新闻工作者应特别注意时间问题, 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 在遇到重大事件时还应该优先播出。
对听众来说, 广播媒体都是“不见其人, 只闻其声”的, 在广播新闻编排上, 不仅应对内容进行选择, 还应该满足听众的听觉审美需要。因此, 广播新闻的发展, 应充分发挥声音有时, 使内容贴近生活、音调自然亲切, 才能让听众听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3. 注重广播新闻改革的平民化
与报刊、影视媒体相比, 广播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能够通过声音媒介将信息传递出去。广播具有声情并茂、亲和力强、易接受程度高等特点, 因而受众范围广阔, 能够满足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阶层受众的需求。随着网络、报刊等媒体的发展, 广播辐射的对象不仅包括了文化层次较低的民众, 也包括了文化素质较高的社会阶层。基于这个特点, 广播因而又享有了“平民媒体”的称号, 在广大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都有广阔的市场。
因此, 广播媒体的创新和发展, 应将“平民化”作为指导, 站在受众的角度, 重新定位新闻的价值, 让新闻内容能够贴近民众的生活, 最大程度地满足受众的需求, 让新闻传播尽量切入平民的视角, 才能促进广播新闻的发展。但也应该注意到, 满足受众的需求并非一味“从众”。从当前广播新闻的质量来看, 不少广播新闻存在着很多问题, 色情、暴力情节的渲染, 以少部分人的低级趣味为依归, 不仅影响了社会价值观的形成, 对广播电台的长远发展也非常不利。因此, 在节目内容选择上, 应选择那些积极向上的、能激励人心、感动人心的新闻内容, 才是广播电台长远发展的方向。
4. 与网络媒体相结合, 创新广播媒体模式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 对大众媒体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实效性等特点性吸引了众多的受众。目前, 新闻报道不再局限于真实性和时效性等要求, 同时还强调了直观感和距离感。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以及新兴的网络媒体都在寻求各种方法来满足受众的需求。以广播来说, 创造新视觉传播平台成为广播新闻发展的新的途径, 在这一过程中, 不仅需要同其他媒体进行合作, 还应该为新技术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例, “中国之声”作为一家优秀的广播电台, 在节目直播期间, 在中国广播网进行直播, 不少地方电台网站还能够查阅到震后救援的相关图文信息。
广播新闻媒体和网站的结合, 能够有效弥补广播电台的线性传播和稍纵即逝的局限, 让观众能够及时检索到喜欢的节目。同时, 网络媒体还能够为受众提供视觉传递的平台, 扩大广播新闻信息传播的范围。
5. 正确认识广播新闻的发展前景
广播新闻的创新与发展, 需要正确认识广播新闻的发展前景, 明确广播新闻的未来发展方向, 对广播新闻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进行调整和设置, 才能促进广播电台的发展。因此, 在新闻工作中, 广播新闻工作者应有敏锐思维和长远的眼光, 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 以此来改善和创新工作的方法, 推动广播新闻事业健康发展。
6. 转变新闻工作者的观念, 不断推陈出新
如前所述,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广播新闻应特别注重新闻的新颖性。广播新闻如何彰显自身特色, 如何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就必须对过去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理念进行改革。新闻工作者作为新闻最重要的要素, 对广播新闻的价值有重要的影响。因此, 广播新闻工作者应改变思想僵化的现状, 改变定向思维模式, 及时更新工作观念。对广播新闻工作者来说, 创新是广播新闻发展的最重要的手段。由于个人的知识水平和成长环境, 对个人思维习惯的形成很有很大的影响。在面对问题时, 人们常常以某种思维进行思考, 这种思维即称为习惯性思或者定向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对新闻工作有一定积极作用, 但也会制约新闻工作者的思维。因此, 应将定向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结合起来, 对于某个问题的分析, 在借鉴以往的优秀节目的基础上, 还应该从新的角度和方法对其进行思考, 从而创造出耳目一新的广播新闻节目。随着新闻“标题党”日益增多, 在广播新闻节目创作和设置中, 应特别注意新闻标题的新颖性和概括性, 起到画龙点睛之效。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媒体的出现, 广播新闻媒体与报纸、电视等信息传播媒体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但也为广播新闻媒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广播新闻的发展, 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 改变传统的工作模式和思维方式, 优化节目编排, 注重广播新闻改革的平民化, 充分发挥广播的特色。同时, 还应与网络媒体相结合, 创新广播媒体模式。在广播新闻媒体发展过程中, 必然会面临着很多问题和困难, 这就需要广大新闻工作者共同努力, 继续推进广播新闻媒体的创新与发展。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多媒体技术、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等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生存压力不断升级、传播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广播新闻媒体的发展需要不断进行创新, 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广播新闻创新与发展途径进行了分析, 结合网络媒体发展的趋势, 探讨了广播新闻媒体的未来发展趋势, 为广播新闻的发展提供相关借鉴。
发展与创新 篇2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朱集镇中心学校 宋海波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做学生的学习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形成知识,获得知识,并由此获得终生发展需要的技能与个性。《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创新精神,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初中语文教学采用何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教学中,笔者尝试着把“探究性学习”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探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动摇
新课改要求教育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这个主题。但在教学中,“学生为主体”却很难得到真正地发挥,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并没有真正体会学生“主体”的实质含义,只管自己的“主导”,一支粉笔 “满堂灌”、“一言堂”,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接受,根本不想自己探究,也懒得去探究,只喜欢做一个忠实的听众,不去思考,不去创造。课堂上积极、主动地举手发问的学生凤毛麟角,更别说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了,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学生和创造性的人才呢?因此,探究性学习应运而生,为的就是改变“满堂灌”、“一言堂”这一滞后的教学模式。探究性学习,它的着眼点在于让学生自己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学会必要的探究方法,形成初步的探究能力,养成积极探究态度,具备独立创新的精神以及相应的实践习惯。探究不是追求某种“达成度”,其价值取向在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是养成观念,提高和发展自己,是为终身学习奠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以往传统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一种挑战,同时也为学生创造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以及终身学习发展奠定了基础。
要使学生这一“主体”主动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去感知知识、形成知识,教师必须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改革创新意识,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学中要着力组织、激励学生进行讨论探究,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刺激学生的发现欲,从而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是是否有价值,都应给予热情地表扬和鼓励,表扬他们勤于思考的可贵精神,鼓励他们敢于在别人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大胆质疑。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和张扬学生的学习个性,真正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二、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探究性学习”的氛围
1。教师引导设疑,激发探究兴趣。学生在符合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常常兴趣盎然,情绪高涨,接受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效率也特别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其思维才会处于活跃状态,从而产生探究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思考、质疑,对课文作出较为深刻甚至是独到的见解。
如在《死海不死》的教学活动中,一开篇就让学生思考:题目中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尾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他们急切地研读课文、讨论交流,寻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兴味,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抓住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兴趣。
2。课堂讨论、辩论,促进探究性学习的深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烦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促进“探究性学习”向纵深发展,就需要教师不断创设课堂讨论和课堂辩论氛围,搭建讨论、辩论的平台。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求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把自己也当成学生,与学生一起探究、讨论,并设疑激思,鼓励学生认真探究、思考,鼓励他们质疑问难,让学生互相提问、质疑,讨论、辩论,使学生在质疑、争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激发创造性灵感。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不仅从常规中去生疑,也从特殊变化中去生疑,教会学生会思。这样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交流激活思维,迸发创造的火花,发展创新能力;其次,要求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克服“一言堂”、“满堂灌”,尽量把教学的空间、任务留给学生,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让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写出每课应当达到的知识、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尽量留给学生教学活动的空间、时间。尽可能提供给学生讨论的话题,让学生思考和探索,拓宽他们的思路,进行多角度的思维。话题可以是学生质疑提出的问题,可以是课文中有争议的问题,也可以是对课文的评述性问题等。这时教师做学生真正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为学生的讨论、辩论提供帮助和指导,并一起参与、引导、启发,把“探究性学习”进一步引向更深的空间。
3.成果展示,保留探究热情。在探究性教学中,成果展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自我感悟,有的是即兴表演,有的是进行辩论,有的是诗词朗诵,有的是办班级小报,有的是故事连环画,等等。
在《春》的教学中,笔者布置了以下作业:你最喜欢哪部分内容,哪一句话,你们可以说一说,讲一讲,议一议;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春的美景;喜欢搜集资料的同学,可以交流课前查找有关春的图片、资料;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地读一读,如果还有什么别的方法也可以。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独立完成,最好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然后把这部分内容汇报一下。几分钟后,一部分学生把自己的汇报材料整理完毕,开始汇报。学生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有用语言绘声绘色描绘春草的、春花的、春雨的;有用画画的方式画出迎春图、戏春图、闹春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有表演孩子们的嬉戏景象的;有朗读有关春的古诗的;有的写下了有关春的妙语感悟的;还有的当了一回小诗人,抒发自己感情的。这给予了学生想象、探究、创新的机会,展示自我的平台,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也保留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三、探究教学的反思
1.探究性教学的是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的主体是学生,整个学习语文的过程,教师应做好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由于学生知识结构、储量;学习的水平、能力;生活知识的局限,需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参与与调度。唱戏的是学生,搭建舞台、导演制作的应是教师。教师要尽力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同一平台上进行对学习的探究、交流,恰到好处地启发、点拔、引路,设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创设探究问题的最佳氛围,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切忌只抓学生主体而忽视教师的引导、合作,避免课堂轰轰烈烈而学生课后茫然不知所学。
2.探究教学的实施过程是学生艰辛而又愉悦的智力劳动过程,理应得到回报,而且丰厚的回报能激发学生再学习、再探究的主动性和热情。所以,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激励者,用欣赏的眼光鼓励他们,学生能感受到被认可的感动和成功的喜悦,这样会激发学生更加积极地去学习,去探究新的知识,同时形成一种百折不挠、勇于战胜困难的品质。若置之不理或打击挖苦则必导致学习信心的丧失,从而失去创新思考的热情
3.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语文学科具有生活化、日常化的特点,决定着教学的实施需要时空的延续。课内是主阵地,必须利用好。而课外则是丰富学生的语文素材、知识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这就需要通过学生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不断的自主探究,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大胆的创新能力和大胆的批判精神。而这些习惯、意识、态度、能力、精神的养成需要一个日常化、经常化的过程,这就要在课外延伸、继续。
4.处理好传授型教学与探究性教学的关系。避免因为是探究式教学而忽视对知识的讲解与传授,而一味地让学生去探究知识,去形成知识。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所以教师要因教材的难易,该探究的就去让学生探究,该讲授的就一定要讲授,让学生的思维能“聚”能“发”。
(编辑:杨迪)
宁夏将继续实行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校为全面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要求,今年宁夏将继续实行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的办法,并严格控制择校生比例。
根据规定,2015年宁夏各市、县(区)在普通高中招生录取时,实行将自治区示范普通高中和县(区)所属优质高中招生指标60%的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并由各初中学校按中考成绩和学生志愿择优推荐录取。各市、县(区)对按分配名额录取学生应有最低录取分数控制线,对城市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要给予照顾,保证每所初中学校均有一定比例的学生能够升入县(区)所在自治区示范普通高中或该县所属优质高中。
创新与发展 篇3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挑战;发展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2—0062—02
一、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面临知识经济新时代的挑战
在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马克思创立了劳动价值论。但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个不同于传统工业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已悄然到来。与此同时,生产劳动的形式也发生深刻变化,脑力劳动在生产劳动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科技进步、信息咨询、经营管理等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第一,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劳动形态发生重大变化,出现了现代的科技劳动、管理劳动和服务劳动。科学技术不仅作用于生产,而且涌现出大量高科技产业;管理不仅有企业微观经济管理和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而且有介于二者之间的行业管理或中介组织管理;服务不仅包括为生活提供的生活服务,而且包括越来越多地为生产提供的生产服务。劳动形态变化带来财富构成的重大变化:价值构成的主体由工业经济时代的体力劳动转变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智能型劳动;管理劳动不仅创造价值,而且在价值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服务劳动不仅是财富的主要来源,而且汇集了大量的劳动人口。
第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与科技一体化的进程。知识网络的形成和国家创新系统的发展加强了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和中介组织间的联系,缩短了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时间。在经济全球化与科技一体化的当今时代,商品价值的实现将不仅仅取决于本国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而且更取决于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有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生产该商品的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商品的生产者才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实现商品的价值。
第三,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使生产商品的劳动人员逐渐减少和劳动价值迅速增加。知识经济时代,由于机械化、智能化、自动化介入生产使社会生产逐渐呈现出无人化的趋势,“无人工厂”、“无人商店”已经成为知识经济的突出特点。然而,劳动的减少并没有直接的导致工人创造价值的减少,相反,劳动的减少导致了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剩余价值大大增加。
第四,无形资产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知识经济以知识、信息等智力成果为基础构成的无形资产的投入为主,企业的真正价值不是取决于公司拥有的卡车、流水线、设备和其他有形资产,而是更多地取决于公司所拥有的信息、技术以及其控制和掌握的专利。资金投入在知识经济时代依然很需要,但是信息、知识、智力的投入卻更重要。
二、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面临挑战的原因
任何科学理论“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1]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也不例外,它是在近代工业社会的历史背景中创立的,反映了那个历史时代的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以及所呈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与马克思生活的那个时代相比,当今世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经济全球化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这些都深刻地影响着当今世界各国的生产和各国人民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第一,“和平与发展”代替“战争和革命”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到现时代,时代主题发生了复杂而重大的变化。由以“战争和革命”为主要手段和以“单纯的经济增长”为主要形式的世界主题转换为以“和平与发展”为主要手段和以“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作为衡量社会优越性的主要指标的世界主题。这突破了马克思在创立劳动价值论初期重点关注工人简单的体力劳动与价值关系的现实,有利于我们建立起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体现时代进步、与时俱进的现代科技劳动价值论。
第二,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突显。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质变,由相互分离到相互结合。在现代经济社会语境中,科技与经济、科技知识的生产与经济实践活动已经开始并正在融为一体,达到了一体化的紧密程度,呈现出科技经济化和经济科技化的发展态势。这种变化客观上要求我们将科学技术作为经济的一部分、将科技劳动作为价值创造劳动的一部分加以分析研究,这也同样要求我们要把以简单体力劳动与价值的关系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发展为以复杂脑力劳动与价值的关系为核心的现代科技劳动价值论。
第三,经济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到现时代,经济形态的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由以工业经济为主的经济形式发展为以知识经济或科技经济为主的经济形态。在当今时代,“以知识为基础”、“以科技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或科技经济迅速发展,突出地表现为现代科技尤其是高新科技的产业化,形成了大量的科技知识密集型的高新科技产业。这样的社会现实要求我们必须把马克思在创立劳动价值论时“简化掉”或“省略掉”的因素——以复杂的脑力付出为主的科技劳动凸显出来,考察它与价值创造的关系。
第四,科学认知背景由“简单性”向“复杂性”的深化发展。20世纪40年代,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关于系统的理论取得极大的成就并得到广泛的传播和普及。20世纪60年代末诞生了以耗散结构理论为先导的自组织理论,20世纪70年代诞生了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突变论、混沌学、分形学等一系列系统自组织理论,使复杂性科学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这种复杂性科学转变了“简单性科学”思维方式,使人们的思维方式由线性思维转向非线性思维、由简单性思维转向复杂性思维,并迅速扩展、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在这样的科学认知背景下,我们不能再为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简便”,将以脑力支出为主的科技劳动及其产品的价值加以“简化”,把各种劳动力,不管是高级的、复杂的,还是低级的、简单的,直接当作简单劳动力来处理。
三、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发展与创新
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论理论是对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科学扬弃,是反映劳动者利益的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基点,具有学术上的科学性、运行上的实践性与功利上的阶级性。面对知识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情况和新任务,我们必须要科学地坚持、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第一,在回归马克思原创性论断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我们首先应该回归马克思,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一是不管生产性企业的财产状况如何,凡是单纯从事管理的经理人员,都属于熟练劳动者,并应获得包括较高复杂劳动在内的熟练劳动的工资;二是纯粹的货币资本家(包括各类证券、期货、外汇市场上的单纯投资和炒作的人)在不参与企业管理的情况下,不属于创造商品新价值的生产劳动,而是资本这一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形式;三是股份公司中“挂名”的董事长、董事和监事只行使或主要单纯财产所有权的活动(如招聘总经理、分股息和红利等),这类活动含极少的创造新价值的产劳动,甚至完全不包含。
第二,按照马克思的思维逻辑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首先,马克思曾认为“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倍加”的简单劳动的价值。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在第三产业、第四产业从业的科技人员的劳动认为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劳动,由此,这种更为复杂的劳动就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其次,马克思经济学中有一个“总体劳动”的概念,是指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与雇佣工人的劳动以“总体劳动”的形式共同为社会创造价值。将马克思的“总体劳动”这一概念加以延伸,很多问题就可以被解释。
第三,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依据马克思活劳动创造价值以及纯粹为商品价值形态转换服务的流通不创造价值的科学精神,我们可以认为凡是直接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物质商品和精神商品以及直接为劳动力商品的生产和再生产服务的劳动(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实体的内部管理劳动和科技劳动)都属于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包括生产物质商品的劳动、从事有形和无形商品场所变更的劳动、生产有形和无形精神产品的劳动、从事劳动力商品生产的服务劳动等。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是分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石和有效方法,是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石和有效方法。现代劳动内涵的扩大与形式上的变化带来劳动价值论的现代形态,劳动价值论的现代形态并不是对经典作家理论的否定,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现代劳动创造价值的新特点。在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迫切需要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进而从思想与操作层面上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谈酒店菜品创新与发展 篇4
一、酒店菜品对酒店发展的影响
(一)酒店餐饮与社会餐饮比较
星级酒店的餐饮质量,服务水准,经营和成本控制更趋于专业化,服务更趋于模式化。食材的来源确定,质量得到严格的检测与控制。在管理上酒店餐饮更注重于服务质量,在菜品的创新与精致程度上有所欠缺。且因为酒店发展的多元化使得管理者在酒店餐饮管理上有所弱化。
社会纯餐饮经营模式更灵活,虽然食材来源有不确定因素,质量标准不能统一,但是最大的好处是菜品样式多样、灵活,满足大部分顾客的要求。并且社会餐饮的经营管理重心在菜品的质量与种类上,这一点是与星级酒店最大的不同,使得餐饮发展空间更大。
(二)酒店等级评价中菜品的重要性
酒店的等级是按照酒店的建筑设备、规模、服务质量、管理水平来进行划分的。旅游酒店的等级共分五等,即五星(白金五星)、四星、三星、二星、一星饭店。以其中最高的五星级(白金五星)酒店为例,等级评价具体包括酒店餐饮设施、房间设施、服务设施、娱乐设施、餐厅种类、宴会厅规模、会议厅规模。
(三)客人选择酒店时对菜品的要求
随着酒店业的发展,竞争越发的激烈,使得酒店发展更加多元化。许多大型酒店进行了宴会、会议等承接。相关负责人选择酒店时一般会从一下几点进行考虑:场地的大小、酒店的位置、菜品质量与价格、服务质量及口碑。会议负责人会根据参加会议人员的特点投其所好选择符合其口味的菜系,婚宴负责人会根据主要人物的具体要求以及所到场宾客的整体爱好和特点进行菜系的选择。
除了会议与婚宴的承接,许多自由的宾客也更倾向于在有高品质、菜式丰富、菜品精致的酒店入住。总之,民以食为天,在如今的高等级要求下,住宿设施的完备以及服务设施的齐全已经不能满足顾客的要求,而餐饮菜品则是一个很好的突破点。
(四)菜品材料成本与酒店开支
近年来,随着酒店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餐饮部门的高利润时代已渐渐成为过去。面对这种形势,要加强各个环节的成本控制,控制成本,达到降耗增效的目的,使酒店餐饮处于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
而酒店餐饮的日常经营消耗主要集中在菜品的原材料上,要想有效地降低原材料成本和损耗,就要在采购、出入库、生产加工环节以及成本核算方面制定严格的制度。例如建立严格的采购询价报价体系、严格的采购验货制度、严格控制采购物资的库存量、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系统,实现工业化、标准化的餐饮成本核算体系等。
在酒店的总支出中,菜品原材料占了很大一部分支出,管理者只有控制好成本,才能保证利润的最大化,进而达到酒店既定的经营目标。
二、酒店菜品现状
(一)菜品原材料来源
一般来说,每个酒店都会有相应的长期合作的供应商,等级越高的酒店对菜品食材的要求越高,与供应商的合作也越密切。
而菜品食材供应商的选择一般有以下方面:进行采购分类,包括常备物资采购、鲜活食品采购、临时性采购、专项物资采购,由此来进行供应商评定。供应商质量要求:应保持与其他供应商的质量相比,质量较优。价格要求:应保持与其他同类同等质量的产品相比,价格较低。交期要求:应保持及时供货。配合要求: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并能配合酒店作相应改进。对具有合格的质量保证体系,具备酒店所需产品要求能力的供方记入合格名单。对有少部分供货数量品种缺空,经限期纠正后能满足产品要求能力的供方列入后备名单。
(二)菜品价格及精致程度
以芭堤雅希尔顿酒店为例,酒店主要餐饮形式为自助餐,周五和周六的中午自助餐价格是480泰铢/人,晚餐是980泰铢/人。价格的不同是由每日的餐食不一样而决定的,这从侧面反映出酒店的餐食并没有达到满足所有客人的数量,以至于需要用过调节价格的方式来控制餐厅人员数量。
且通过网站上客人的评论,知道许多菜品供不应求,许多客人的就餐时间需要通过预定,这不仅拉低了整个酒店的服务质量、影响了住宿客人的就餐心情更降低了酒店菜品的精致程度,不利于酒店的持续性发展。
(三)菜品的菜系与风格
酒店菜品的菜系与风格取决于酒店的环境和地理位置。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菜系的偏好有所不同,根据状况进行菜系与风格定位是最有利于酒店餐饮发展的,同时能增强酒店餐饮特色。
以金茂三亚希尔顿酒店为例,酒店餐饮以西餐为主,同时有中餐,符合到三亚旅行的国际化人群。有海边烧烤派对,提供新鲜热带水果,符合三亚的地理条件,让旅行的游客体验到当地的特色与风格。酒店提供海鲜自助,符合三亚沿海生产各类海鲜的特点,是游客更好的体验三亚的特色与风格。
三、酒店菜品创新的必要性
(一)新式菜品对顾客的吸引
酒店进行菜品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吸引顾客,菜品的创新是需要顾客亲身感受到的。现在人们吃,更多的是吃一种“文化”,菜品的创新必须与顾客的需求相联系,要做好市场调查,研究顾客的心理,才不会做出华而不实不适合市场的新菜式,才能加大对顾客的吸引程度。对于一直持续于一种状态的酒店菜品,如果进行创新会引起许多顾客的好奇心,对于创新菜品的好奇会蔓延到越来越多的顾客身上,给顾客一种全新的体验。而且对产品进行创新,要坚持原有的理念,这样不仅能拴住老顾客,还能吸引新顾客。
(二)菜品的创新与酒店发展活力
菜品的创新不仅是吸引顾客一个优点,它代表着在保证菜品质量不变的情况下赋予其新鲜感、竞争力的增强并且为酒店的发展带来一定的价值和利益。同时菜品的创新为酒店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市场,在某个细分市场上占领先地位。
酒店菜品的创新所节约下来的成本可以用于酒店其他方面的发展,因酒店菜品创新而开发出的领域为酒店整体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带来了更多的利益。
(三)菜品精致程度与酒店服务
酒店服务一般被分为客房服务、前台服务、餐饮服务等。而其中的餐饮服务一般是指结款服务、点单服务等。但综合看来,菜品的质量与精致程度也是酒店餐饮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的宗旨是,是顾客达到身心上的舒适与满足。优质的菜品可以让顾客同时得到身体和心理上的满足。所以菜品的精致程度是优秀酒店服务的一种。
四、如何进行菜品创新
(一)优秀厨师的必要性
优秀的厨师具有踏实工作、谦虚谨慎、精益求精的品质。同时厨师长也需要严格监管厨房里每道菜品的工序,省一道工序,菜品就达不到质量的要求。除此之外,食客的口味是在不断变化的,厨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来顺应变化,对各种菜系特点的掌握,以及西餐英语等专业口语技能。寻求创新的基础是了解顾客的需求,以人为本,而优秀的厨师总能在生活中获取灵感,在优秀厨艺技能的基础上创新出更能满足人们需求、给人带来幸福感的菜品。
(二)各菜系的特点
菜系是根据人们居住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水土条件等不同产生的。拿中国的菜系为例,中国分八大菜系,广东菜系、浙江菜系、山东菜系、江苏菜系、湖南菜系、四川菜系、福建菜系、安徽菜系。其中广东菜系口味特点:爽、淡、脆、鲜。浙江菜系特点:鲜嫩软滑,香醇绵糯,清爽不腻。山东菜系特点:味浓厚、嗜葱蒜。江苏菜系特点:重视调汤,保持原汁。湖南菜系特点:注重香辣、麻辣、酸、辣、焦麻、香鲜,尤为酸辣居多。四川菜系特点:以味多、味广、味厚、味浓著称。福建菜系特点:以海味为主要原料,注重甜酸咸香、色美味鲜。安徽菜系特点:以火腿佐味,冰糖提鲜、擅长烧炖,讲究火工。
对每个菜系不同特点的掌握是菜品创新的基础。
五、结束语
科普讲座的创新与发展 篇5
摘要:简要阐述了科普讲座的现状和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科普讲座的创新方式和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科普讲座;创新方式;发展方向;传播形式
中图分类号:G24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5.08.038
科普讲座主要是通过科学界的权威人士、院士、专家和知名人士与普通社会公众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让公众近距离地接触科学,为大家答疑解惑,进而亲身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激发公众学习、普及科学知识的热情和兴趣的一种科普传播形式。由于其具有主题灵活、场地稳定、受众广泛等特点,科普讲座已经成为了众多科普场馆和科普机构的主要科学宣传形式之一。科普讲座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讲座形式与自然科学传播不兼容
自然科学内容的普及需要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和形象化。而目前的科普讲座形式大部分仅局限于专家讲课、观众听课,最多是在屏幕上投影专家的课件,这样既缺少互动性,又不能很好地普及科学内容。因此,这种讲座形式并不适合自然科学内容的讲解,而更适合讲解文史、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内容。
1.2 科普讲座形式普及面不够
科普讲座活动地点主要是报告厅、礼堂和会议室等,直接参与的观众数量有限,普及面远远不够。特别是当遇到知名专家的场次,现场座位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显然,现有的方式满足不了广大公众的需求。
1.3 专业性讲座与受众群体间的矛盾
有些专业性较强的讲座,专家一般都会不自觉地使用专业术语,而听众对于专业的科学知识接受程度各不相同,所以,很多人会觉得某某讲得太差。难道真是主讲人学术太差,还是他们没有准备好?都不是。主讲人都是经过挑选的专家和科学家,而讲稿、课件都是精心准备。究其原因,关键是讲解的过程没有经过生活化和生动化的“加工”,对听众来说,感觉就像“天书”一样。这样一整场讲座下来,专家没有人理,观众云里雾里,双方都不满意。
1.4 讲座时效性较差
科普讲座类项目是科普信息传播的载体,作为信息传播的生命,时效性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一场科普讲座的形成需要确定主题、邀请专家、策划活动和组织听众等流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而长时间的准备会让科普热点变冷,同时,也会使公众失去求知的耐心。
科普讲座的创新
2.1 更新科普讲座形式
经过多年的实践,传统的讲座模式已经不太适合科普传播,因此,应顺应新媒体发展的潮流,发掘合适的科普讲座活动形式。
2.1.1 网络互动型讲座
网络互动型讲座是通过网络即时传播视频信息的技术,让全国各地的观众使用网络视频终端观看专家在某地直播的讲座,同时,观众也可以利用文字和语音的方式反馈信息、提出问题。在此期间,工作人员会筛选出观众反馈的信息,把有用的信息反馈给专家,实现高效率的互动。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受众面广,不受场地的影响,观众可以直观地看到专家在实验室的演示。
2.1.2 节目录制型讲座
节目录制型讲座就是将一个科学热点作为论证问题,采用试验与实证相结合的方式拍摄录像,或者将现成的科普纪录片节选后播放给观众,再由专家点评当中的原理,回答观众提问。这种方式可以改变科普讲座那种沉闷的形式,让观众体验科学试验,体验科学真正的乐趣。
2.2 丰富和普及讲座内容
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观众感兴趣的话题和内容,分析公众对科学求知的需求,拓宽观众层次,丰富讲座内容。科普讲座要着重“科普”,可以在多方面做尝试。例如,与学校合作举办校外综合实践课,与企业合作进行企业员工科普培训,还可以组织科普工作者进行科普工作培训,举办类似的技能型讲座。这样,不单能提高大家的科学素质,还要让其有“学有所成”的感觉。
科普讲座的发展方向
3.1 科普讲座要有品牌效应
目前,科普讲座大多还处于举办活动这个层面上,主要考虑的是活动规模、参加人数等内容,欠缺如何精心策划,铸成品牌这方面的意识,而且还缺少专业人才。其实对于同样的科普内容,如果传播者不同,采取的传播方式也不同,其效果也会大相径庭。究其原因,这主要与科普传播者、传播方式和渠道的权威性有关,权威性不同,公众对科普内容的信任度也不同。《百家讲坛》就是非常成功的一个案例,节目内容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选择的也是观众最感兴趣、最前沿、最新引人的选题,形式多样,学理性与实用性并存,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已经成为了央视科教频道的品牌栏目。
3.2 给科普讲座注入娱乐元素
央视把《读书》栏目撤下,换上《百家讲坛》,请的名家基本都是博文广识、具有娱乐精神的非主流派学者。听过易中天讲课的人都知道,他以正史为蓝本,穿插了一些野史、演义、小说,还很喜欢调侃,用一些俏皮的现代语言把历史任务、事件讲出来,使大家容易接受,产生兴趣。因此,要根据公众的需求和心理特点开展科普讲座,把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通俗性融为一体,才能举办成功的科普讲座。
2007年,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银杏奖颁奖典礼上,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报告团几位老科学家的一分钟微型科普报告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整个颁奖典礼上最出彩的节目之一。种种现实充分证明,在当代这个媒体发达的时代,只要针对性地开发,专家、学者一样可以成为明星,一样可以成为大众偶像,这个时代需要明星科学家。
3.3 科普讲座一定要接地气
以往的科普讲座过于强调专业性,阳春白雪固然高尚纯洁,但是,如果到达不了“凡有井水处”,也难免形成曲高和寡的寂寥。努力破除公众对科学技术的迷信,撕破科学技术的神秘面纱,让科学技术从象牙塔中走出来,从神坛上拉下来,使之走进民众、走向社会。科普是面对公众的,因此,其理论上要通俗易懂,实践上要有可操作性。科普不同于科学研究,科普信息的设置要简单化、情节化、故事化,传播内容和形式上要更接地气。
创新视角与引领发展 篇6
用目标牵引现状的改变
创新需确立最高目标、阶段目标、应然目标。创新首先是从应然目标着手,经过一个个阶段,达到最高目标,所以创新就是用目标牵引着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领导工作一旦忘却了目标,就会停留于现状,造成多少年过去“涛声依旧”的残局。
差异性打造出独特性
“差异性”,在这里是表明每个地方的发展条件是不完全相同的,只有将这些显在或潜在的条件开发出来,才能做出与众不同的发展成绩,所谓“差异即发展,失去了差异就失去了发展的内在动力”说明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创新绝不是照抄照搬、简单模仿。
从主要矛盾处拓展
主要矛盾是领导创新的重要抓手,只有准确地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把握创新的最佳着力点,才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毛泽东说过,“找不到中心,也就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方法”,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若“眉毛胡子一把抓”很难取得应有效果。
提升与打开实践层次
创新实践应用与发展共存 篇7
(1)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2)人的大脑功能分为左脑和右脑。右脑又称“本能脑”、“潜意识脑”、“创造脑”、“音乐脑”、“艺术脑”。左脑主要负责:逻辑、文字、语言、数字、次序、分析。
(3)右脑的存储量是左脑的100万倍。大脑两半球之间由胼胝体连接沟通,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一般情况下是左脑控制右半身体,右脑控制左半身体。应充分锻炼左手有利于开发右脑的潜力。
2 工程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依据创造学原理,运用现代教育理念,采取科学艺术的创新性教育方法和手段,开发学生创新潜能,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塑造学生创新品格的新型教育。创新教育是以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根本宗旨,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其根本特征是变革、进步和超越。
2.1 培养创新人才六要素
(1)激励,激励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价值观体系、挑战性工作和差异化策略。
(2)引导,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要注意对他们的适度引导。
(3)空闲,创新型人才需要一定的思维发散空间。
(4)能力,包括心理调节能力、逻辑分析能力、比较联想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
(5)宽容,要在教育中更加体现对于学生人格的尊重,体现对于学生权利的保护。
(6)保障,要为创新型人才的创造过程提供保障。
2.2 平面构型设计原则
(1)构型应表达功能特征;
平面几何图形是工业产品、工具等,通过对现有产品的观察、分析与综合,充分地表达功能特征,构型不仅是仿形,重要的是积极思维、广泛联想、敢于突破、超越现实、大胆创新。如设计小轿车图形,表现轻便、高速特点如图1(a),为使重点更突出,使外观更扁平、轻巧,设计成流线型如图1(b),也可联想。
(2)造型应注意工程化
工程化是指设计的产品要选材,要易于制造,如图2所示。由简单到复杂,复杂要综合化、易于制造。
3 创新实践实例
我们参加创新比赛从07年开始,根据主题要求和社会调查,节能环保符合国家政策,我们组织学生设计了《除尘地沟清扫机器人》获二等奖,当年是国内首创,PLC控制《汽车智能后视镜》获一等奖,08年《公共汽车车门安全操控系统》获一等奖。
纺织厂吸尘地沟功用:风机通过地沟吸取地面上纺织机械产生的尘杂。地沟基本状况:由于受沟内潮湿湿度和重力影响不易吸净,甚至越积越多,增大吸尘阻力,使吸尘变的困难且增大吸尘用电,若积尘过多甚至引起粉尘爆炸,工人下地沟清理不便,且地沟尘气易造成工人职业病影响健康。
3.1 地沟吸尘和处理积尘方式
空调除尘设计中采用适当风量和大风压及小地沟,此法能吸净不用人下去清理,缺点是耗能大,人下去清理不方便。
空调除尘设计中采用适当风量和小风压及大地沟,此法优点是耗能小,缺点是吸不净,需风机停止工作人下去清理,此法影响车间空气质量。
针对上属两种情况,可采用适当风量和小风压及中地沟,配备清扫机器人下去清扫地沟,既可节约风机电能,又能保护工人不受废气侵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3.2 该机功能如下:
在地沟内行走运动机构、清理地沟地面积尘杂扫起装置、风机吹飞装置、行走分辩装置(辨别沟号、沟尾)、行走记忆、定位返回、故障信号显示及返回。
(1)设计类型比较
1)人工辅助型
自带储电器,省去电缆线,重量增加,不配行走识别装置,人工操纵运动。
采用交流电重量轻,需增加电缆卷绕和退绕装置,人工操纵运动。
2)全自动型
自带储电器,省去电缆线(重量增加),配行走识别装置,人工地面控制操纵运动。
3)采用交流电(重量轻),增加电缆卷绕和退绕装置,配行走识别装置,人工地面控制操纵运动。
4)采用直流电(稍重),配行走识别装置,配自动调节铲地积尘和吸尘装置,人工控制操纵运动。
(2)样机与传动
四个直流电机,行走车、转向部分、风机、旋转清扫毛刷、控制部分、后轮驱动机构,前导向轮驱动机构、超声波探测装置。如图3所示。
主要参数:行走速度:0.5m/s;承载能力:30Kg;爬坡能力:1/100;连续工作时间:0.5小时。
(3)机器人前进识别
1#沟—转弯,旋转扫摩擦--风机向后吹,到达沟尾后接触沟尾使机器人后退—旋转扫摩擦--风地沟清扫机器人工作顺序。
(4)自动控制
机器人在前后左右四个方向上分别配备了四个测距传感器,用于在四个方向上探测有无障碍。然后根据有无障碍控制机器人作出相应的动作。
控制电路的工作过程为:按照一定顺序(我们的设计顺序为前、左、右、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随时改变)分别利用AT89S51单片机的四个管脚给四个测距传感器发出脉冲(频率为40KHz),四个测距传感器接收到的脉冲各输入双4选1数据选择器74LS153的一个管脚,数据选择器接收脉冲的先后顺序与发送脉冲的先后顺序相同。然后根据最终发生什么中断来判断探测的那个方向上有无障碍。
3.3 效果
第一代样机在纺织厂试运行效果良好,第二代正在研制中。目前参与创新研制学生已走上设计与管理岗位,与本科生一样待遇。
4 创新实践管理和体会
4.1 管理
(1)创新实践需要人、财、物,管理需要政策,学校对此下文,给予资金支持,对获奖师生给予奖励;
(2)各系部成立创新工作室,配备必要的设备和工具;
(3)自愿报名,教师筛选,教育培训;
(4)学校选拔优秀项目到省级参赛。
4.2 体会
通过创新实践我们体会到:
(1)创新实践是一项潜力巨大的教育工程,需要教育实干家去开拓。
(2)创新实践需要指导教师具有奉献精神,带领学生大胆去实践,社会将给与合理的回报。
(3)创新实践对学生是一个极好的培养机会和机遇,对自主就业具有促进作用。
(4)创新实践利国利民,还需要各级行政部门支持和鼓励。
(5)创新实践与企业结合是必由之路,需要企业家支持和发展。
创新实践效果已得到社会公认,创新队伍已由小到大,创新实践活动大有可为,必将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管理创新与企业发展 篇8
一、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管理创新是在遵循“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前提下的管理思想、组织、方法、手段上的再创造, 或者说是在应用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改进和发展。管理创新的必要性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管理创新是科技进步的客观要求。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 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要适应这种变化, 就要求企业在面临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的同时, 也要为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形势做出适时的管理变革和创新。这不但是为现阶段的发展造福, 也是为将来的发展积蓄软实力;二是管理创新是深化企业改革的内在需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已基本顺利完成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有的甚至与现代企业制度相背离。所以必须在深化改革过程中进行管理创新, 逐步建立起与新的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管理方法, 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三是管理创新是企业获取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 各式商品之间愈来愈趋向同质化, 消费者需求已从单一化转向多元化。企业要想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 只有凭借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与核心能力, 而核心能力的主要来源便是企业管理的创新;四是企业管理创新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创新主体对成就的追求、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向往、对社会责任的道义渴望, 更激发了他们创新的冲动。由于知识经济和信息的不断发展, 要求企业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 开发出新的适应市场发展的新产品。
二、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外部环境
(一) 内部环境
创新意识是基础, 创新能力是推动力, 创新氛围是前提这三句话可以概括出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外部环境。创新意识反映在其远见卓识上, 也就是其能够敏锐地判断企业与管理发展的大趋势;其次反映在创新主体的素质和价值观上。这是因为企业创新意识的产生, 一定离不开一定的文化素质水平和对业务的精通程度。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创意能否实施和创意成果能否实现。创新主体可以是个人或是群体, 故创新能力在个人方面与某个人的天赋有很大关系, 在群体方面则与群体中员工的智能结构、员工的关系程度等结构方面的因素息息相关。而以上所说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都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在好的氛围下, 人就思想活跃;相反, 在不好的氛围则会导致人思想僵化, 这相当于扼住了企业的喉咙, 企业的硬实力再怎么雄厚都只能奄奄一息。
(二) 外部环境
企业面对的外部环境主要是指企业面对的市场环境。随着市场开放程度的加强, 世界统一市场的逐步形成, 任何处在某行业的企业必须紧跟领先企业的步伐, 否则会被市场淘汰。在激烈的竞争中的企业在竞争和利益争夺之余, 又在某一方面可能成为互相的战略联盟, 因此根据不同的外部环境确定敌友, 分清主次尤其关键。
进入21世界以后, 日益紧密的国际经贸联系也使企业管理创新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国际市场上企业之间的竞争往往会涉及到国家之间的利益, 政府行为会介入企业竞争之中, 使企业竞争环境变数增多。因此, 国际市场带来的新变化务必要加入企业的考虑之中。
三、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 财务管理创新
创新财务管理包括物质资本的筹集、投入、回收、分配, 实物资产的日常管理等。财务管理目标奠定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方向, 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作出相应的变化。其中尤其重要的部分是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问题。更不能忽略的是树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观念, 这是财务管理创新之本。学会注重人本思想、提高知识含量、树立风险意识是关键。
(二) 人才管理创新
人员创新不仅仅限于人员的培养和流动, 更重要的是人员观念更新和思维方式的创新。企业中作为创新主体包括最高决策者、中间管理层以及基层管理工作者。只有当作为群体员工的创意得到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的认可并决定试行时这些员工才能真正成为管理创新的主体。企业人员创新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项:一是要促进企业高层领导提出较好的创新方案, 并且在其任职期间付诸实施;二是发掘、培养并善于利用中层领导、下层管理员工或管理顾问的创意鼓励和推动管理创新在企业全面进行;三是企业职工在良好的企业环境中利用群体的智慧提出各种创新、合理化建议并且有效地执行、全员性地参与到企业管理中来。
(三) 技术管理创新
企业的技术管理创新是形成企业物质生产力的直接因素, 技术创新的成功能够为企业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提高员工对企业命运的认同感, 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是企业赢得竞争、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 是培育企业核心能力, 也是增强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注重核心能力的培育, 反映了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竞争的基本特征, 企业竞争优势已逐步从传统的物质产品转向信息化、无形化和连续化的创新能力。
(四) 营销管理创新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 信息技术改变着传统的营销方式。过去的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顾客的行销模式, 正改变为取消零售商环节, 由生产商提供元件给分销商, 再由分销商组装成产品出售给顾客。因此在营销策略上也应该追求一种智慧的方式。对企业进行强有力地营销规划与创新是非常必要的, 任何企业想寻求稳定的发展, 都不能落在时代的后头。找到适合自己的行销之道,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拔得头筹。自然而然, 强有力的营销策略依赖于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这也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因此我们发现, 这四大部分的管理创新是相辅相成的, 没有财务管理的创新就不能为其他各种形式的创新提供牢靠的物质基础, 没有人才方面的创新就谈不上营销管理方面的创新, 而科技, 作为本时代的第一生产力, 也在管理创新领域占据主要地位, 为企业的总体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五) 企业管理创新策略之我见
1. 要积极创新经济管理理念。
与时俱进的观念能使企业始终走在行业发展前列, 落后的观念则有可能严重地影响企业正常的管理工作, 使管理中不断出现各种困难阻力。企业的各种创新, 不管是制度上、技术上还是产品上的创新都离不开观念的创新, 只有不断的更新我们的观念, 接受新鲜的思想, 才能不断的加强我们的管理水平, 帮助企业实现现代化的管理目标, 由此创造出出色的竞争软环境。
2. 要积极探索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
建立一套合理的制度规范, 是做好一切管理工作的基础保证。一个企业制度的创新能够为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前提, 增加创新的推动力, 管理制度重在对企业之中的人实施管理, 不仅要进行约束与限制, 而且又要进行适时地引导与疏导, 从而确保人的行为能够涵盖于管理制度的范围之内, 使企业的优势资源得到最大的发挥。
3. 企业实践与“产学研”相结合。
企业要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机制和新模式, 组织重点优势学科团队与企业强强联合, 开展战略规划、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等合作。支持共建研发机构, 推动科技型企业建设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等, 都能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服务企业。
4. 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三者结合。
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是企业创新的三个重要支点。三者各有侧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共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技术创新是核心, 管理创新是基础, 制度创新是保障。企业的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 必须相应调整内部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 以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要求, 并保证先进技术有效发挥作用。同时, 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也会不断推进企业技术进步。这正是三者有效结合的立足点。
四、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 在创新过程中只重视眼前利益, 忽视长期利益
在这个拼产量、拼产值、拼收益的市场竞争环境中, 许多企业容易走入这种误区。然而新时期里, 我们提倡的是可持续发展, 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模式, 因此如果只是为贪得一时小利, 为盈利而盈利, 那么就势必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恶化、企业发展艰难、后劲不足等一系列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 重制度轻文化的错误创新理念
虽说制度是一个企业管理方面的根基, 没有制度一切都无从谈起, 但这并不意味着制度是全部。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是与适于制度实施的文化氛围息息相关的。如果说制度是根基, 那么文化就可以比作是企业管理经营的精髓所在。错误的管理创新理念会使企业发展各方面不平衡, 严重时甚至走入歧途。创新虽是好事, 但是如果无人掌舵, 没有正确文化方向的指引, 任其自由发展, 那么创新与否就是一个值得深刻思考的话题了。
(三) 激励约束机制不相配套
激励约束机制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平衡好两者关系, 在最大化激励经理人的管理才能的同时对其的行为进行约束以维护公司正常的主权与利益是现代企业成功的核心步骤。管理创新也是如此, 许多举措都与激励机制创新有关。如果没有根据企业的目标设置出一套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来充分把握员工情绪, 就会严重阻碍管理创新的推广和实现, 难以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
(四) 企业决策失效
决策失效是指一些领导人在经营范围、兼并破产、投资集资、扩建重组等有关企业发展的重大决策上, 由于缺乏事前的调查导致备选方案不符合实际, 或是在讨论过程中不重视发扬民主, 一意孤行, 最终造成决策失误, 使企业经营受到了威胁, 甚至陷入困境。
五、管理创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从管理创新着手, 寻找新的发展契机, 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种竞争力不仅仅表现在量的方面, 更体现在质的方面。而具体来说, 又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 管理思想创新能克服核心竞争力的观念障碍
具备与较强核心竞争力相匹配的管理思想和观念, 是提升和可能提升相应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前提条件。首先, 用“重视管理创新”思想代替“轻管理”思想。“重视管理创新”即要以此指导企业在管理上寻求不断完善更新。其次, 以合作竞争观取代传统竞争观, 必须改变竞争思路, 以利益共享的合作竞争取而代之。最后, 以追求生存价值升华代替追求物质价值的效益利润观, 要注意的是, 并不是说放弃或忽略经济效益, 而是指把后者当手段, 把前者定为终极目标。
(二) 管理制度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规范保证
这一点又从两个角度加以说明。首先, 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创新, 企业分配制度的创新就在于不断地追求激励与约束的有效结合, 从而实现报酬与贡献在更高层次上的平衡。其次, 决策制度创新。即在企业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个人的能力和知识水平是不可能达到无所不能的境地的, 要善于利用组织的功能, 善于借助外部智力资源代替个人的有限理性。
(三) 管理战略创新是确保核心竞争力的持续优势
一是企业集群战略。对于多品种、小批量、临时急需的订货, 集群内可以用最快的方式通知各协作生产企业备料上线, 而在国际上这一快捷反应能力也具有竞争上的独特优势, 二是企业战略联盟, 企业可尽量采用外部技术资源并积极创造条件、分散风险和防止竞争过度。
(四) 管理文化创新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再生力量
一是企业人员的“再生力”, 对企业的员工而言, 企业文化及文化企业的意义甚至可能超过该工作, 一种向上的文化氛围, 带给员工的是一种独特的成就感与归属感。而这也是增强企业凝聚力从而再生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二是整个企业的“再生力”, 企业文化可以通过作用于个人的心理, 从而作用于团队的思维方式, 再最后作用于企业经营创新的具体行为, 以此来改变组织中各种力量发挥作用的方式和方向, 使之形成再生企业综合竞争力的一股合力。
六、结束语
发展与创新 篇9
未来十年,我国将从以政府组织的大型活动综合展现,以及偏向“宣传性”广告为特点的构建国家、政府形象时期,逐步转向政府主导、政府与企业联手、各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的常态化发展阶段,将走向立足长期的、不间断的信息传播、新闻报道、文化交流、商贸往来、民间交往等领域,全方位、更深层次地展现、构建国家和政府的形象。
2.专业公司为适应国际竞争与“走出去”的国家战略需要,迅速走强壮大。
过去五年,中国公关公司、组织公关部门的专业水准已获得国内、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中国本土公关企业实力获得迅速提高,中国也基本具备建设能与国际公关公司相抗衡的公司。而中国本土公关公司也可以借推动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使自身迅速成长为真正的国际化的跨国公共关系公司。
3.公关研究将从本土性问题转向国际性、普遍性的问题,人才培养将呈现多种模式,专业教学点将出现成倍增长。
在未来十年,在公共关系研究领域,除了将继续保持对国家、政府、城市品牌形象问题研究,对危机管理问题,特别对解决公共卫生与安全、诚信与社会责任引发危机的研究保持关注之外,对自媒体时代、公众新闻时代的公共关系研究,对中国企业、组织的国际公共关系问题研究等,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问题。
目前我国的本科公共关系专业教学点虽已经过五年的加速发展,但基数仍然很小。今后十年,将出现比前五年(2006年~2010年)高出一倍的增长速度发展。
4.“云海”时代的沟通能力将成为影响、掌控“公共话语”的关键,公众新闻与自媒体时代到来,沟通魅力将成为“公共话语权”关键。
未来十年的时间里,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生态将发生巨大变化。人类社会将步入一个所谓的“公众新闻”与“自媒体”的时代。网络的这一发展,将带来社会信息传播“控制权”、社会“话语权”的根本性改变。
公众新闻、自媒体时代的社会组织公众关系管理已不再是几年前的“话题”,而成为实实在在摆在政府、企业面前的社会现实。这一巨大社会变革将冲击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社会组织无一能置身事外。这种变化趋势,将促使公共关系在社会组织管理中的作用、地位进一步加强与提升;将促使网络新媒体传播管理成为组织、企业公共关系管理工作中最普遍、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将促使基于网络的人际沟通成为公共关系最重要的沟通方式。
5.诚信体系与社会责任建构,公共安全与社会稳定将成为最重要的公关管理问题。
在过去五年中国的危机管理经受巨大考验,但造成危机频发的更深层次社会问题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危机频发也将是未来十年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危机管理也将是未来十年我国公共关系管理的重要职能之一。诚信体系与社会责任缺失、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等引发的危机,将成为未来十年我国社会、政府、企业等组织危机管理的最主要任务,成为我国危机管理的长期和艰巨的任务。
浅谈音乐的创新与发展 篇10
众所周知, 劳动创造了一切, 音乐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 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音乐是时间艺术, 是表演艺术, 每个作品必须通过演唱、演奏, 才能为听众所感受而产生艺术效果。基本表现手段为旋t律和节奏, 音乐可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 也可按形式、体裁和风格的不同, 分为独唱、重唱、合唱、独奏、合奏、吹打、丝竹, 民族管弦乐和交响乐。另外, 音乐又和曲艺、戏剧、舞蹈等相结合, 而成为歌剧、舞剧、戏曲、电影等综合艺术。音乐就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 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 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
我作为一名基层群文音乐工作者, 即有责任有机会深入民间挖掘整理保护我们民族博大的文化, 有责任去研究我们各民族的音乐, 我们清楚艺术不同于科学研究, 艺术发展离不了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思想感情等等。在我国, 从乐汇上来说民族种类就有56个, 如果能掌握一个民族音乐风格一二曲, 那就可以熟知100多种有特色的乐曲。在我国有很多优秀的作曲家无不备受民间音乐的熏陶, 他们的作品无不体现着与民间音乐之间的密切联系。
丰富的社会实践和大量的事实表明, 音乐能美化人的生活、鼓舞人的斗志、陶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智慧, 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功能。音乐的声乐艺术, 是以情感人, 以美育人的艺术, 它是用音乐来反映生活, 塑造艺术形象, 作用于人的思想情感的。铿锵有力的进行曲会像擂动战鼓那样激励你阔步前进, 斗志昂扬;深刻感人的优美抒情旋律会像和风细雨, 吹进你的肺腑, 拨动你的心弦;委婉动听的音乐能令人心旷神怡, 让思维顿时张开幻想的翅膀, 使精神宛如火石敲燃, 爆发出灿烂的火花……音乐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地使人们在情操上受到陶冶, 道德上受到影响, 心灵上受到启迪, 它的社会功能是任何抽象说理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古今中外, 概莫能外。
音乐是一种世界语言, 它可以不受国家、地区、民族、语言等限制而广泛地被人们所接受。虽然不像语言文字那样能够表达明确的概念和阐述具体的思想, 但它却能通过音乐所塑造的生动形象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 把人们带进作品所描写的特定环境, 使人们的感情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从而作用于人们的思想感情。纵观那些广泛流行受到群众欢迎的人民音乐家聂耳, 洗星海、王骆宾等, 他们都很重视民间音乐的搜集、研究工作, 并吸取其中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比如聂耳的《大路歌》、《码头之歌, 》又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和马可的歌剧《白毛女》等, 他们不仅实现民间音乐搜集和积累, 而且更重视具体地运用到创作中, 并让音乐在社会中发挥其重要作用。“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这句著名的警句就充分说明音乐具有改变社会的潜移默化的社会功能。
楚汉争雄, 举兵交战, 被围困在垓下的楚军, 虽已兵弱将少, 弹尽粮绝, 但困兽犹斗, 连日鏖战, 胜负一时难决。汉军为出奇制胜, 竟用起音乐这个武器。一天夜里, 汉营里突然响起了楚国的《鸡鸣歌》。悲亢苍凉的“四面楚歌”使楚军人人断肠、个个流泪, 一时军心涣散, 纷纷逃窜, 直逼得西楚霸王别姬自刎。区区一首《鸡鸣歌》歌曲, 为何能产生这样巨大的作用呢?这是因为它引起了长期背井离乡, 饱尝战争苦难, 继而陷入绝境的楚军在感情上的共鸣, 激发了他们的思乡之情, 加深了他们的失望情绪, 终于使军队丧失斗志, 溃败涂地。
三国时期, 蜀将马谡因刚愎自用, 不慎将街亭失守, 司马懿乘机率大军直逼西城。城中的诸葛亮这时恰巧既无兵将守门, 又无法调兵遣将去迎敌, 情况万分危急, 迫在眉睫。机智灵活的诸葛亮灵机一动, 将紧闭的城门全部打开, 独自一人故作镇定端坐在城门楼上抚起琴来。悠扬的琴声使城下的司马懿疑虑重重, 他望着敞开的城门, 迟迟按兵不动, 最后竟被琴声搞得率军原路退走。“诸葛亮抚琴退司马懿”被传为千古佳话, 一部《空城计》戏曲被唱诵千古。
音乐同时是时间艺术, 它有助于发展人的想象、思维、注意、记忆等多方面的能力, 有助于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大作家托尔斯泰一生酷爱音乐, 很有音乐天分, 他不仅喜爱弹琴, 学习音乐理论, 还写过一首钢琴演奏的华尔兹舞曲。音乐在托尔斯泰的一生中, 正像他自己承认的, 对他的文学创作起了极大的作用, 因为音乐常常能引起他对新作品的艺术构思, 唤起他的创作灵感。
另外音乐还是听觉艺术, 音乐是通过声音来表情达意的。经常听音乐, 不仅能得到艺术上的享受, 而且能增进健康, 防止疾病。当人们疲劳时, 听听轻音乐能很快解除疲劳, 经常听音乐的, 能使身心好性情温和。
谈鲁菜的创新与发展 篇11
近十几年来,有志于鲁菜振兴的有志之士针对鲁菜发展滞后,纷纷献计献策,对鲁菜的发展起到了 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与川、粤等菜系相比,仍略显不足,很多人怀疑,鲁菜会再现历史上如日中天的辉煌,更有人认为鲁菜已被川粤菜系抛在后面,鲁菜不行了,果真如此吗?本人认为:只要我们充分地提高创新意识,树立锐意进取的信心和勇气,加之鲁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物产资源,广阔的消费市场与庞大的敬岗敬业的厨师队伍,定将会把鲁菜推向更高的层次,其昔日的辉煌定在不久的将来重现在我的眼前。
一、提高创新意识,顺应时代发展
“创新”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汇。由于经济体制的转变,使全国各行各业无不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自下而上和发展而不不断地更新观念,研究经营策略,不断更新换代产品,以求争得市场。什么是创新呢?概括的讲,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正如中国著名教育学家刘佛年所说:“什么是创造,我想只要有一点新意识、新思想、新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就可称得上创造,我们要把侯选的范围看得广一点,不要看得太神秘。”
烹饪创新,也是遵循这一原则。无论采用何种创新的方法,均应视为创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烹饪创新可概括为新原料、新组织、新工艺、新造型、新器皿。只要符合以上“六新”中的一新,即可视为创新之作。
作为餐饮业的经营者和厨师,以及从事烹饪教育的工作者,都应明确创新的重要性,牢固树立创新意识,积极开拓创新思维,做到与时俱进。
二、创新与正宗的关系
在十年前,人们在创新与正宗的问题上存在较大的分歧,那么时至今日还有的人对创新与正宗的关系认识不足,对立的还是统一的呢?
(一)创新并非否定正宗
几千年来,中国厨师技艺的传授方式是“以师带徒”方式。即是当今社会也没有完全摆脱这种传授技艺的方式。如历史上济南就有“历下帮”、“洛口帮”之分,杭州菜则有“城里帮”、“湖上帮”之别。故此在烹饪界也就形成了各派的正宗传人,正宗菜品。这些菜品,在本帮内都有明确的标准。职从原料的选用,主、辅料甚至小料的种类、成形、烹调工艺流程、成品等方面,均有明确的标准要求,不可越雷池半步,否则即为不遵师训。这些正宗菜品,都是历代厨师潜心钻研、创新的精华。纵观中国的各大派系,无不是在继承传统(正宗)的基础上而不断创新发展起来的。一代厨师的创新,被后人视为正宗,当时的创新之作,就变成了传统之美肴。正是厨师的代代相传、创新之下,中国烹饪才形成了精妙绝伦的众多刀技刀法,近六十余种烹调方法和上万种的美味佳肴。
(二)创新可使正宗更加发扬光大
中国是一个幅面辽阔的大国,涵盖了4个气候带,烹饪原料非常丰富,而且民族众多,各地的饮食习俗差异很大,故而形成了众多的地方风味菜,也同时形成了许许多多的“正宗菜”。职公认的四大菜系、官府菜、寺院菜、清真菜等等,这些众多的风味菜,如前所述,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菜品的研制和创新;虽然这些创新多局限于厨师个人的范围,他们在工作实践中,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同时也不断改进,提高创选出一些新的,符合当代人需求的新菜品,来不断充实,丰富自己菜系的品种,像最近几年四川,浙江,广州,上海,湖南等地方风味菜品的创新之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充分说明了创新可使正宗更加发扬光大之道理。
三、走创新之路,扬鲁菜大旗
纵观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凡是屹立在潮头似的企业,不无不是创新的典范。做好菜品创新我认为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创新的思路要正确:鲁菜创新应突出鲁菜的特色。创新并非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更非是胡拼八凑的捏合。我们在创新中一定要遵循菜品创新的五个特征: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欲求性和社会性,并根据其五个特性恰当的设计新菜品,而并非是目前社会上某些年轻厨师盲目求异,舍弃了根本。出现了邯郸学步的现象,许多年轻厨师不知清汤 奶汤的制作。对鲁菜所用调味料“香糟酒”,“葱椒料酒”,“葱姜油”,“煳葱油”等的制作知之甚少。有的甚至一无所知。也有的对鲁菜所擅长的“炒汁”,“沸酱”,“烹醋”等烹调技术掌握不好,请问,你如何去创制出色香味形俱佳的菜肴,无非是盲目的照搬其他地方菜系的品种,却形不成自己的特色。近几年我在教学中反复向学生强调创新并非是惰性照搬,要学会移植,要把其他菜系的菜品赋予新的内容。变成自己的东西如果只是照搬别人的东西,你就永远跟在人家的后面。所以我们的创新思路一定要正确,要在鲁菜基础上去创新。如以往鲁菜多用海蛰做凉拌菜,菜谱所见制作热菜甚少,只有王府菜的“红扒海蛰”和《鲁菜精粹》一书的“蛰皮炒生鸡丝”菜,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用海蛰做成“云片海蛰”,“蛰头爆虾片”,“蛰头爆海蛤”之类的蛰头系列菜呢?当然可以。再就是利用豆腐渣制作菜肴,以增加人体的食用纤维。防止饭店菜的过于精细,造成中老年人的便秘现象等等。菜品创新应考虑到其食用价值,养生保健,平衡膳食三要素。
(二)创新的方法要多样。菜品创新其方法多种多样,思路要开阔,就前面所讲的“挖掘法”,“移植法”……等12种方法以外,我们还可以从“新原料”,“新口味”,“新工艺”……等六个方面去考虑。新原料,新口味等的创新,可以引进外国的,其他地域的一些新原料,新调味品。另外,我们可以从菜点结合这一方面去制作新的菜品;如“荤素虾圆”,“献虾酥皮卷”等等。在就是中西菜结合,来制作富有特色的美馔。如“酥皮炬海鲜”,“奶油鸡卷”,“奇妙香辣鱼条”等等。除上所述以外,我们还可以采用“粤菜鲁烹”,“川菜鲁烹”,以鲁味鲁烹移植其他菜式以丰富鲁菜品种。但是,我们必须要防止盲目照搬。要注意保持自己的特色,一定要给外来菜赋予新的内容。只有独创求奇,标新立异才是餐饮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康庄大道。
加快创新发展的机遇与条件 篇12
我国经济增速回落,直观地看是由以往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背后则是经济结构、增长动力和体制政策的系统性转换;从长期增长过程看是增长阶段的转换,可称之为“转型再平衡”。这一平衡的实现,将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从需求侧看,高投资要触底;二是从供给侧看,去产能要到位;三是从中长期看,新动能要形成。
进入中高速增长期后则主要是质量追赶。与数量追赶期相比,质量追赶期的一个特点是外在的变化趋缓、追赶难度加大,主要由过去的“铺摊子”转向“上台阶”。与数量追赶相比,质量追赶对发展条件、体制和政策环境的要求有很大不同。
一是纠正资源错配。目前在行业之间依然存在较大的生产率差异,表明要素流动不畅、配置欠佳,其根源在于行政性垄断,要素的市场化流动和定价受阻。通过深化改革纠正资源错配,仍然会在传统产业释放出规模可观的需求,特别是有利于提高效率的投资需求。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提高生产率,增加收益,化解潜在风险。这也是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降成本潜力最大的领域。
二是激励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将带来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的深化、产业集中度的适当提高;将更多地开发和利用中高级生产要素,全面提升人力资本质量,优化资源配置水平;将从行业标准到工匠精神,全面推动精致生产的制度和文化建设。
三是加快创新发展。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区别在于:产业升级中的大多数内容,发达国家已经有了,我们也要跟着有,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追赶的含义;而创新则是从无到有,我们与发达国家大体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进入质量追赶阶段后,创新是否足够活跃,特别是创新成功的概率是否足够高,成为能否实现质量追赶阶段发展目标的一个关键因素。
使资源更多地流向创新活动。尽管当前服务业所占比重已超过制造业,但制造业仍然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也是创新活动的重心所在。必须牢固确立制造立国、实体经济为本、创新驱动的理念和政策导向。服务业中的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等极易形成经济泡沫,吸引大量资源脱实向虚,削弱创新发展的能力,甚至导致金融和经济大幅波动,严重破坏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必须高度警惕、及时抑制各种形态的经济泡沫,把资源尽量引导到有利于促进创新、提升要素生产率的领域。
鼓励各地开展创新竞争。创新要素是流动的,只有吸引到更多创新要素的地方,才会拥有更多创新成功的机会。所以,大量创新出现在创新型城市或区域创新中心。但是,创新型城市或区域创新中心并非人为指定的,而是在竞争中形成的。地方竞争是我国以往发展的重要动力,新阶段应使改善创新环境成为地方竞争的新元素。应给地方和基层更大的创新试验空间,鼓励形成各有所长、特色鲜明的创新模式。
【发展与创新】推荐阅读:
创新与发展11-11
企业文化与创新发展08-04
自主参与与创新发展11-13
iphone发展与创新07-09
科技创新与林业发展06-25
电力调度的创新与发展07-13
企业文化发展与创新08-27
农机管理创新与发展09-08
会计教育的创新与发展10-23
独立学院的创新与发展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