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组织的创新与发展

2024-07-21

社团组织的创新与发展(共12篇)

社团组织的创新与发展 篇1

近年来, 在多个部门、多项政策的共同支持下, 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力度持续加大。资料显示, 截至2012年底, 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农村 (县及县以下) 贷款余额为14.5万亿元, 同比增长19.7%, 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21.6%, 较2007年末增长188.6%, 5年间平均年增速为24.4%;农户贷款余额为3.6万亿元, 同比增长15.9%, 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为5.4%, 较2007年末增长170.1%, 5年间平均年增速为22.3%;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为2.7万亿元, 同比增长11.6%, 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为4.1%, 较2007年末增长81.1%, 5年间平均年增速为13.4%;全口径涉农贷款余额为17.6万亿元, 同比增长20.7%, 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为26.2%, 较2007年末增长188.2%, 5年间平均年增速为24.3%。 (1) 然而, 与城市金融体系相比, 我国农村金融整体发展依然滞后, 金融排斥现象时有发生, 小型金融组织发展缓慢, 最终导致金融支农功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鉴于此, 本文深入分析我国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缺陷, 结合最新中央文件提出的改革要求, 提出相应的创新路径, 这无疑将会对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的特殊历史时期, 破解资金支持的瓶颈制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发展的现状

1. 农村信用合作社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信用社经历了多次改革, 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国务院1984年国发“105号文件”转发了中国农业银行《关于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报告》, 提出了把农信社办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群众性合作金融组织。之后, 中国农业银行对农信社进行了民主管理、业务管理、组织建设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 推动了农信社事业的大发展。1995年底, 全国共有独立核算农信社50219个, 县级联社2409个, 所有者权益达632亿元, 其中实收资本378亿元, 总资产9857亿元;各项存款余额达7173亿元, 其中储蓄存款6196亿元, 吸收了农村储蓄的60%以上;各项贷款达到5176亿元, 占整个农业生产贷款的60%以上, 农户贷款的80%以上, 乡镇企业贷款的70%以上。2004年8月17日《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意见》 (国办发[2004]66号) 明确提出, 农村信用社改革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取向, 以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宗旨。在总结前一段试点工作的基础上, 决定把北京等21个省 (市) 作为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单位。 (2) 要求先期开展试点的8个省 (市) 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进一步把农村信用社改革推向深入。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2011年, 中国人民银行对全国已兑付专项票据的2311个县 (市) 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成效进行了考核, 并分类实施激励约束措施, 对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 全国农村信用社新增涉农贷款和农户贷款7374亿元和3093亿元, 年末余额分别增长19%和15%。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截至2011年末, 全国共组建以县 (市) 为单位的统一法人农村信用社1882家。 (3)

2. 农村商业银行

2001年11月28日, 江苏省常熟市、张家港市农村商业银行正式挂牌成立, 12月6日, 江阴市农村商业银行也随后挂牌开业, 这是我国首批三家农村商业银行。截至2005年末, 全国共有12家农村商业银行, 2006年末增加到13家, 2007年末增加到17家。2008年6月29日, 在重庆成立了重庆农村商业银行, 这是继上海、北京之后我国第三家、西部首家省级农村商业银行, 并于2010年12月在香港上市, 这也是我国首家登陆资本市场的农村小型金融机构。 (4) 到2010年末, 全国农村商业银行增加到了85家, 从业人数96721人。 (5) 全部农村商业银行资产总额为27670亿元, 较2009年增长48.1%。负债总额为25643亿元, 较2009年增长46.15%。有可比数据的农村商业银行合计总资产为17267.22亿元, 平均增速达26.01%, 比2009年提高了1.21个百分点;负债规模14475.72亿元, 平均增速达26.95%, 比2009年提高了3.58个百分点。其中, 贷款余额为8497.26亿元, 平均增速为21.02%;存款余额为14432.28亿元, 平均增速为24.06%。[1]

3. 邮政储蓄银行

1986年底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将邮政储蓄业务法定为邮政企业的业务之一, 从而使邮政储蓄遍布全国, 成为在农村中开展储蓄业务的一支重要力量。在2000年初, 面对加入WTO的背景, 国务院决定建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2005年12月, 银监会批准在福建、湖北、陕西三省首批开办邮政储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试点, 2006年3月试点逐渐展开, 邮政储蓄告别“只存不贷”。2007年3月20日, 我国正式成立邮政储蓄银行, 之后发展较为迅速, 网点数不断增加, 由1988年的13651个增加到2007年的36187个。截至2010年10月16日, 邮政储蓄银行的小额贷款业务已覆盖全国所有地市和2100个县市及主要的乡镇, 4500多个网点已开办这项业务。到2011年10月末, 邮储银行针对小微企业累计发放贷款达到7493亿元, 有效缓解了全国517万户商户、小微企业生产经营资金短缺的难题。其中, 该行县级以下区域贷款份额占比高达63%, 成为服务县域小微企业的重要力量。此外, 邮政储蓄银行有2.96万个位于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邮政储蓄网点, 全国邮政储蓄银行个人储蓄余额达到28470.8亿元。其中, 县及县以下网点个人储蓄余额约为18293.56亿元, 占比64.25%;有38570万个网点实现了全国联网。由此可见, 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三农”服务水平和覆盖面提高, 在改善农村金融环境、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4. 农村新型金融机构

农村新型金融机构主要是指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组。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1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的数据, 东、中、西和东北四个地区2011年末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区域分布存在差异性。其中, 西部地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分布数量的比例最高, 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组分别占31.1%、31.7%和36.4%;东北地区的比例最小, 各自的比例分别只占14.7%、16.2%和18.2%。

(1) 村镇银行。2012年7月, 已开业村镇银行资产总额2653亿元, 其中存款余额1758亿元, 贷款余额1511亿元, 累计发放农户贷款52万笔、小微企业贷款9.3万笔, 农户贷款与小企业贷款合计占各项贷款的72%。

(2) 小额贷款公司。到2012年6月末, 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5267家, 从业人员58441人, 实收资本4257.03亿元, 贷款余额4892.59亿元。其中, 东部地区小额贷款公司1544家, 占总数的29.3%, 贷款余额2586.55亿元, 占总数的52.9%, 平均每家贷款1.68亿元;中部地区小额贷款公司1192家, 占总数的22.6%, 贷款余额799.43亿元, 占总数的16.3%, 平均每家贷款0.67亿元;西部地区小额贷款公司1769家, 占总数的33.6%, 贷款余额1258.19亿元, 占总数的25.7%, 平均每家贷款0.71亿元;东北地区小额贷款公司762家, 占总数的14.5%, 贷款余额248.44亿元, 占总数的5.1%, 平均每家贷款0.33亿元。

(3) 农村资金互助社。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较为缓慢, 到2010年末全国共成立农村资金互助社37家, (6) 2011年末上升至50家。

二、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发展中的主要缺陷

1.业务范围狭小

金融机构业务是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受软硬件环境条件的约束, 农村小型金融组织的业务范围狭小, 还是以传统的存贷业务为主, 电子银行、银行卡、外汇等业务受条件限制还无法开办, 电话银行、投资理财、担保咨询等新型业务也不能开展。并且, 目前很多新型农村微型金融机构由于成立的时间短、经营规模小、地理条件偏僻等方面的制约, 在区域发展的公信力较低, 传统的存贷款业务都很难开展。由于很多农户并不知晓这些新成立的金融机构的性质、政策和规章, 因而这些金融机构的存款往往更多的是通过客户经理的人脉来吸收。由于业务范围的狭小, 导致了部分小型金融机构获利能力较弱, 甚至出现亏损。四川惠民村镇银行成立后两年连续亏损, 2007年和2008年分别亏损20万元和30万元。绵阳富民村镇银行, 截至2007年10月31日, 共办理个人存款开户121户, 累计办理贷款业务22笔、累计发放贷款169万元, 已收回贷款4万元, 贷款余额为165万元, 存贷比为179.35%, 目前亏损3万元。[2]

2.贷款过于集中

金融机构信贷集中度风险是指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过于集中于某一个行业、地区、客户或贷款类型, 对于单一风险因子的风险敞口过大造成的风险, 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了。贷款集中的一个重要限制性指标就是银行对单一客户的贷款余额与银行资本总额的比例, 一般规定不应超过10%。最大十家贷款客户的贷款比例高低也是衡量贷款集中度的重要因素, 一般不应超过银行资本总额的50%。但是, 目前有些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贷款集中度远超过这个指标。例如, 截至2010年6月末, 青海省大通国开村镇银行对制造业、商务服务业和建筑业的贷款余额分别为1144万元、3000万元和1500万元, 占全部贷款余额的86.89%。其次是客户集中。最大一家客户贷款余额为5000万元, 贷款集中度为173.35%;最大10家客户的贷款余额为14520万元, 贷款集中度高达503.39%, 远超贷款集中度10%和50%的监管标准。再次期限集中。1~3年期的贷款余额为17212.68万元, 占全部贷款余额的93.82%。

另外, 从城乡商业银行的贷款集中度来看, 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也显得更为明显。为了更容易比较, 我们分别选择了来自相同省市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第一, 最大单一客户贷款比例方面, 2010年上海银行比上海农村商业银行低了近1个百分点, 2011年上海银行比上海农村商业银行低了1.5个百分点;2010年南京银行比昆山农村商业银行低了4.1个百分点, 2011年比昆山农村商业银行低了3.1个百分点。第二, 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方面, 2010年上海银行比上海农村商业银行低了4.2个百分点, 2011年上海银行比上海农村商业银行低了8.9个百分点;2010年南京银行比昆山农村商业银行低了26个百分点, 2011年比昆山农村商业银行低了22个百分点。

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商业银行发展报告2012》。

3.不良贷款率偏高

不良贷款率指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占总贷款余额的比重。银行不良贷款是指在评估银行贷款质量时, 把贷款按风险基础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 其中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银行不良贷款率是评价银行信贷资产安全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3]不良贷款率高, 说明金融机构收回贷款的风险大;反之, 不良贷款率低, 说明金融机构收回贷款的风险小。资料显示, 从2010年末到2012年第二季度, 我国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水平在0.9%~1.1%区间内变动, 平均水平达1%。其中, 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率整体水平最高, 在1.5%~1.9%区间内波动, 大型商业银行的不良率维持在1%~1.3%区间, 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率水平相对稳定, 分别在0.6%~0.7%区间和0.8%~0.9%区间变动, 外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水平最低, 在0.4%~0.6%区间内变动。2013年5月末, 全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03%, 而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率仍然高达4%以上。

4.利润率较低

金融机构的利润率可以反映一个金融机构的总体盈利水平。作为银行的三大目标之一, 盈利性的高低是各银行的最终追求目的。表2显示, 2010年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银行的资产利润率分别为1.01%、0.36%和0.34%, 平均值是0.57%;而城市商业银行中的北京银行、江苏银行、徽商银行和宁夏银行的资产利润率分别为1.07%、1.10%、1.46%和1.64%, 平均值是1.318%, 比农村金融机构资产利润率的平均值高出0.748%, 同理可以得出2011年农村小型金融组织资产利润率的平均值为0.843%, 城市商业银行的平均值为1.388%, 比农村金融机构高出0.545%。另外, 我们继续从城乡金融机构的资本利润率情况进行比较。2010年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银行的资本利润率分别为13.82%、8.34%和16.17%, 平均值是12.78%, 而北京银行、江苏银行、徽商银行和宁夏银行的资本利润率分别为16.99%、21.20%、19.89%和18.75%, 平均值是19.21%, 比农村金融机构资本利润率的平均值多出6.43个百分点, 同理可以得出2011年农村金融机构资本利润率平均值为16.91%, 城市商业银行平均值为20.99%, 比农村金融机构多出4.08个百分点。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2》、《中国商业银行发展报告》2011和2012整理得来。

5. 技术人才缺乏

现代金融的运行涉及金融、会计、数学、计算机、法律等多种综合性知识和专业技能, 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在我国金融界尤其是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可谓是“凤毛麟角”。从目前成立的村镇银行及小额贷款公司来看, 80%以上员工只有大专学历, 与2009和2010年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对比相去甚远 (见表3) 。我们可以看到, 2009年和2010年8家银行人员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比例最高的是兴业银行 (72.59%和69.39%) , 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比例最高的是浙商银行 (12.46%和11.99%) 。技术人才的大量缺乏致使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租赁业务、投资咨询、家庭理财等业务发展缓慢, 几无涉足, 严重滞后于其他银行的金融业务。

单位:%

资料来源:王松奇《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报告2011~2012》,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年。

三、新时期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

据银监会官员披露, 到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增资金15万亿~20万亿人民币, 而实际支农资金按照8%的年均增长率计算, 只能提供10万亿人民币左右。由此可见, 在城镇化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农村金融将会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2005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 我国农村金融深化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培育有竞争力的农村金融市场。2013年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指出, 加强国家对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扶持和引导, 确保持续加大涉农信贷投放。按这一具体要求, 结合当前我国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笔者提出以下五个方面的创新路径:

1. 金融环境的创新路径

打造良好的金融环境有助于营造和谐的发展环境, 降低金融风险, 推进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全面健康持续发展。可以说, 农村金融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村小型金融组织业务发展的质量。第一, 实施差别化的农村金融政策。近乎统一的监管准则必然会使银行监管达不到有效性, 必然会使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在经营过程中, 把重心偏向城市区域, 把重点放在大企业上。同时, 统一的监管准则还会在金融市场上形成天然的进入壁垒, 这会使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在业务竞争上存在先天的劣势。[4]应根据城乡不同地区金融运行状况的差异, 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宏观金融调整政策, 以扩充农村金融组织的资金来源。第二, 构建动态灵活的贷款利率形成机制。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构建动态灵活的贷款利率形成机制, 将资金价格的贷款利率机制设计合理并且付诸实践, 最终有效地动员储蓄并引导资金的流动和资源的配置, 扩大支农资金的覆盖群体, 降低农户和中小企业获得融资服务的边际成本。第三, 继续深化农村小型金融组织改革, 逐步减少政府干预, 按照“股权结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原则推进市场化进程, 将农村小型金融组织逐渐培育成真正自主独立的市场主体。

2. 金融人才的创新路径

当今世界, 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谁拥有了人才优势, 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推进城镇化建设, 就要充分发挥金融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作用, 需要进一步加大农村金融人才培养力度。相对城市金融机构而言, 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在工作地点、服务对象、工资待遇等方面具有较多劣势, 这些困境也是造成当前农村金融机构人才缺乏的重要原因。应尽快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要求的选人用人机制, 着力加强人才的培养和人才引进机制, 创建一个良好的人力资源环境。一方面, 建立公开、竞争、择优的人才任用制度。金融机构要科学设置聘任岗位, 实行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的职务聘任机制, 建立公开、民主的考核和竞争制度, 形成科学的用人机制, 建立健全人才竞争机制;另一方面, 提供较为优惠的政策吸引一批国内外优秀人才, 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优越环境和氛围, 给他们创造充分发挥其才能的舞台, 在农村金融核心业务领域形成高度密集的人才优势, 使农村金融人才素质得到普遍提升。

3. 金融文化的创新路径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 农民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出现了诸如诚信危机、公德缺失、是非观念模糊等不容忽视的问题, 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因而, 积极推动现代农村金融文化建设, 净化农村信用环境, 减少交易成本、规范交易行为, 充分发挥金融文化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逐步增强农村金融市场的软实力, 在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其一, 加强对信贷政策的宣传。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可以充分利用新闻、广播、电视、网络等方式宣传, 及时告知政策的变化情况, 并利用办理业务过程中向客户解释和传输相应的政策法规, 让客户能够充分了解、掌握相关的信贷政策。其二, 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有必要建立专门的经济信息档案, 及时跟踪、审核、评定信用级别, 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设立不同的标准, 对于信用等级较高的农户, 可以简化发放贷款的手续, 降低抵押、质押的要求, 最终提升农户按时还款的意识。[5]其三, 打造农村金融机构的企业精神文化。注重激发职工工作热情, 培养职工意志, 增强职工工作责任感, 把爱国、爱岗、敬业、勤俭节约和诚实守信等思想观念注入企业文化建设中, 深入到职工群体的价值观念中, 强化职工主人翁地位, 最大限度的发挥职工主观能动性, 从而可以多角度、多层面改善服务环境, 提升工作绩效。

4. 金融产品的创新路径

创新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只有不断创新产品, 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减少成本、降低风险、提高效益的多样化金融产品需求。首先, 金融产品创新的观念要更新。大多数农村金融机构由于思想观念转变滞后, 仍然沿袭以前的“等客上门”习惯做法, 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思维和客户至上的理念, 并且金融产品比较单一, 如出一辙, 缺乏人无我有, 人有我新, 人新我优, 人优我特的创新品种。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应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充分结合地区特色、服务对象、行业差别, 细分客户群体, 开发、培植具有自身特色、个性化强、适合和满足县域和小城镇客户需求的新产品, 如针对广大农民的“惠农卡”、针对农村个体工商户的“兴农卡”等。其次, 金融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工作的指导, 督促金融机构切实开展创新工作, 及时协调解决制约创新的各种因素, 调动涉农金融机构的创新积极性, 为“三农”客户提供高层次、综合性、跨区域的金融产品。再次, 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应创新贷款产品的设计, 增强小额信贷担保机制的灵活性, 适当调高授信额度, 实现农户与农村金融机构双赢局面。

5. 金融业务的创新路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金融业已不能仅仅满足于传统业务, 农村金融业务更应该保持与时俱进, 动态满足客户需求。第一, 正确认识农村金融业务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 从农业产业化、农村区域经济增长、农民群体的变化、农业促进体系的完善等各个层面努力挖掘新的金融业务需求。第二, 积极发展中间业务。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可以逐步发展结算、代收保费、电话费、代发工资、证券基金的买卖等中间业务产品, 甚至有的农户还希望得到专家理财等金融服务。第三, 可以逐步推进农产品期货业务。2011年农产品期货成交量、成交金额占整个期货市场的54.33%和40.2%, 基本一半商品期货的交易量体现在农产品期货上。尽管在我国期货市场试点初期, 曾经上市的农产品期货达到20多种, 但由于风险事件频发以及当时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大部分期货品种退出了期货市场, 目前我国仅有12种农产品进入期货市场交易, 而在国际市场上, 仅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一个交易所交易活跃的农产品期货期权交易品种就有55个, 印度的农产品期货也有100多种。[6]因此, 今后我们要在健全期货市场法律体系、稳定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同时, 在农村小型金融组织适时地启动农产品期货业务, 以满足我国农民多元化种植状况下的风险规避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部专题组.中国商业银行发展报告 (2011) [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1.

[2]绵阳市金融学会课题组.西部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问题初探——基于绵阳富民村镇银行的案例剖析[J].西南金融, 2008, (03) .

[3]罗勇, 陈治亚.以动产质押融资为例构建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13, (06) .

[4]张迎春, 张璐.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差别监管的内在机理:由村镇银行生发[J].改革, 2012, (05) .

[5]熊芳.微型金融机构社会扶贫功能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4.

[6]周才云.农村微型金融机构风险生成机理及控制路径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3.

社团组织的创新与发展 篇2

一、市社会组织发展现状和主要作用

(二)社会组织作用突出。市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在促进首都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为有效应对金融危机,2009年社会组织开展了60项活动,投入资金1.37亿元。市级汽车、服装等行业协会组织会员企业加强合作,采用抱团取暖的方式,组建应对危机服务平台,制定了出口企业扶持长效机制。

第二,在抗震救灾和抵御西南旱灾中,社会组织积极筹措资金,共向灾区捐赠款物7.6亿元,参与志愿服务达1116人次,有力地促进了社会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

第四,在支持三农方面,市级涉农社会组织开展了社团支农“春风行动”,400多个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农民会员受益,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在服务社会方面,社区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民生服务,发挥社会公益特性,受益群众近230万人次,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二、市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特点

1986年我市在全国率先恢复社会组织管理工作。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首都特色的社会组织管理模式,呈现出落实双重管理体制、严把登记审批关口、个别领域试点突破的特点。

(一)落实双重管理体制。双重管理体制是目前我国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的主要特征。市自恢复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工作以来,一直致力于将这一管理制度予以有效落实。主要做法包括:

一是对业务主管单位进行适当调整,在原来由市委、市政府部委办等综合部门作为业务主管单位的基础上,将各职能局也纳入业务主管单位的范畴。同时,将原本各部委办承担的业务主管单位职责向各职能局转移,改变了原来主管单位不直接参与管理的现象,使社会组织与业务主管单位之间的工作领域更为贴近,为业务主管单位真正落实职责创造了条件。

二是倡导“三个一”的管理模式,推动业务主管单位切实履行职责。所谓“三个一”模式,即各业务主管单位都确定一名主管领导、一个分管部门和一名具体的工作人员负责所辖社会组织的日常管理。目前约一半以上的业务主管部门采取了这一管理模式,设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及工作人员。三是加强登记管理机关与业务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切实发挥双重管理体制的优势和效能。

(二)严把登记审批关口。一直以来,市都将严把登记审批关作为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努力做到“五个严审”,即严格审查社会组织的政治方向;严格审查其业务范围的非营利性;严格审查登记及证明文件的有效性和真实性;严格审查章程的合法性;严格审查社会组织内部人员的社会表现,从而使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都具备正确的发展方向和明确的活动宗旨,尽可能杜绝非法组织合法化的企图[1]。

三、市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

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的社会组织管理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的原则,积极面对新情况,勇于解决新问题,坚持改革发展,在实践中大胆探索,不断创新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机制,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首都特质的社会组织建设管理之路,促进了首都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一)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迈入新阶段。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目标之后,社会组织建设与发展成为重要工作领域。近年来,首都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工作“健全组织、提升能力、培育扶持、规范管理、发挥作用”的基本思路逐渐清晰,管理服务体制逐渐完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社会组织蓬勃发展,作用发挥日益显著。

1、加强统一领导。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组织建设与发展工作,把构建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体系纳入社会建设的总体布局。2002年11月成立了市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发展办公室(简称“市中介办”),积极培育和扶持行业协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公益性组织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2006年8月印发《关于促进市行业协会发展和改革的意见》,党的十七大之后,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成立了“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社会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了《市加强社会建设实施纲要》以及《关于加快推进社会组织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全市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的总体思路、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有力推动了全市社会建设工作进一步走上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服务型工会组织的职能与创新发展 篇3

[关键词]工会组织;职能;服务;创新发展

一、我国“三型”工会组织的建设

在中国工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中有提到“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会员和职工利益的代表”。由此可见工会只是代表了一部分群体的利益,工会代表广大职工的权益。工会是为了一定的利益而组织起来的,工会组织进行各项活动都是为其成员谋求经济、政治等一切与自身相关的利益,使权益最大化。此外,工会是集体获益组织不是单纯的利益机构。在我国,工会由中华全国总工会统一领导,分全国产业工会、各级地方工会和基层工会三个部分。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目标,工会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其建设目标必然要随之变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变革,工会自身也面临着各种问题。适应时代发展和自身建设问题,只有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工会组织,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企事业单位、政府中的职能和作用。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能,迎接困难和挑战。只有永葆一颗学习的心,工会才能不断发展进步,提升整体素质和增强组织竞争力。建设学习型的工会组织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路线,要不断总结利用规律,具有长远发展眼光,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建设学习型工会组织,是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工会自身建设的内在要求。

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建设服务型的工会组织,要树立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的理念,以职工利益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维护职工权益放在第一位,使工会组织真正成为职工群众的利益维护者和代言人。建设服务型工会组织,是以人文本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工会自身建设的根本要求。

创新是工会保持活力和生机的源泉,是促进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工会组织要发挥作用,就要创新工作思路、转变思想理念,调整制度体制。建设创新型工会组织既要保持中国工会的优良传统,又要坚持从新的实际出发,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不断推进工会建设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建设创新型工会组织,是加强工会自身建设的时代要求。

二、服务型工会组织的职能

(一)维护职工利益的职能

广泛的群众组织是工会建立的基础,工会存在的目的就是维护职工的基本权益,不维权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工会组织不仅代表广大职工群众的集体利益,也坚决维护广大员工的合法利益,为员工争取最大的利益。同时维权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内容,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不得超越法律界限,维护争取的是一切合法合理利益。在制定措施的时候,要切实考虑员工自身需求,广泛听取意见,确保最大化地满足员工利益。

(二)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职能

工会是国家政权的重要支柱,员工有权参加国家政权,是国家政权的代表。在工会组织的领导努力下,员工可以进行监督和参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享有参与国家政权的权利,工会广大员工是人民利益的代表,因此在社会生活中享有参与政权,实行民主监督的权利。员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运用民主参与的方式享受自己的权利。

(三)组织建设的职能

现阶段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发展是放在人民面前的头等大事。工会作为国家政权的一部分,具有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组织建设的职能。在发挥职能的过程中工会组织要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政策,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围绕着经济发展开展工作。

(四)教育学习的职能

学习能力是一种永恒的资本,是提高工会竞争力的本质要求。工会具有提高广大员工的知识水平以及道德水平,教育培养四有员工的职能,组织员工学习新的知识。在教育学习的过程中,根据员工不同层次的要求和水平进行不同的活动,员工在进行活动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和知识水平,并且提升了自己的工作能力。

此外,服务型工会组织除了一般工会组织的职能外,在新时期还要努力发挥增强其服务职能。坚持以职工为本的理念,以服务职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新时期工会组织服务职能的创新发展

在新时期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工会组织要加强其服务职能,就要在服务领域、服务意识方面不断创新,开拓更广泛的领域、强化服务意识。同时要转变创新服务理念,总结出新的思路、制度和经验基础。工会以职工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地帮助职工群众解决最实际的问题和困难,是工会服务员工的重要职能。工会存在的目的就是维护职工利益的,工会组织要采用多种手段、渠道,有针对性地参与到职工合法权益制度和决策的制定过程中,从根源上减少职工受损的机会和程度;工会组织可以开展积极向上的活动,充实职工文化生活,注重职工素质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学习文化氛围;在制度上要有新作为,积极探索和扩展民主管理、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的渠道,深化民主管理的具体举措。

参考文献

[1]王华生.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工会的内涵与路径思考[J].工会理论研究,2013(03):33-36.

[2]王慧民.创建服务型工会:工会职能的中国式发展[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05):30-33.

[3]郝征宇.新时期工会的职能与发展趋势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张建丽.新时期河北省基层工会组织职能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5]宫志宇.以人为本,努力创建服务型工会[J].当代工人,2013(12):89-90.

[6]何宝宏.在服务中彰显工会的职能作用[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9(03):25-28.

社团组织的创新与发展 篇4

1 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现状

1.1 高校学生社团总体发展情况

目前, 高校的社团管理日趋专业化、制度化, 高校的管理制度大大激发了社团活动的积极因子, 促进了高校学生积极参与到社团活动中来, 同时学生社团的种类也随之增多, 例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以理论研究为主的社团, 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社会公益类社团, SP舞堂等兴趣爱好类社团, 历史协会等学术研究型社团等等。高校社团每年除了学校团委组织的集体活动外, 还会自发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 如教学模拟大赛、演讲比赛、主持人大赛、PPT设计大赛, 登山活动、赛诗会等, 学生社团整体具有种类多、活动多、学生参与率高等特点, 社团活动日益成为培养高校学生综合能力的“第二课堂”。

1.2 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社团发展过程中, 资源整合不够、缺乏创新性等问题限制了高校社团的功能。如一所高校内存在多个舞蹈协会、多个文学社团、多个民俗社的情况很多, 同类社团间的交流、互动较少, 有的社团之间还存在“争抢”会员的情况, 这影响了高校社团的长远发展。其次, 有的高校社团虽然组织开展的活动不少, 但其组织形式缺少特色和吸引力, 缺乏创新性。加之其活动内容无法形成完整的活动体系, 活动质量受到限制, 无法实现对学生的教育, 社团活动的强度不够, 质量无法得以保证。再次, 虽然学生参与率较高, 但其流动率亦较高, 学生参加社团的时间不长, 这导致一些社团的主要成员是大一新生。

2 造成高校社团发展现状的原因分析

2.1 发展目标不明确

高校学生社团在成立之初一般具有自发性、松散性和成员广泛性等特点。如果缺乏对高校社团重要性的认识, 社团就可能会出现发展目标不明确的情况, 从而导致部分高校社团存在一定时间而解散的可能。

2.2 管理不规范

社团虽然是高校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而自发组织的团体, 但若没有规范化的管理制度, 社团就会缺乏组织性, 凝聚力、向心力不强, 社团就无法形成良性的发展, 也就不能发挥高校社团的教育管理职能。

2.3 活动质量不高

部分社团活动内容尚未建立完整的活动体系, 其活动质量不高, 无法实现对学生的教育, 社团活动的强度不够, 其活动质量无法得以保证。

2.4 自身活力不够

从目前各高校的社团建设来看, 虽然社团组织较多, 但活动方式大多雷同, 而且内容陈旧, 缺乏创新性, 有针对性的活动较少, 这对思维活跃的大学生来说, 缺乏吸引力和影响力。

3 创新高校社团管理模式——企业化运作

高校社团企业化管理模式指的是将企业管理模式移植到非营利组织学生社团的管理上, 从而形成的高校社团的企业化管理模式。在企业化管理模式这一概念中, 企业管理模式是指企业在其生存、发展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 得到企业界广泛认可和使用的, 能够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维持企业稳定的有形、无形的管理方针、管理套路及管理方式。企业管理模式强调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其以企业的发展壮大为最终目标, 以工作制度、管理流程、优化企业内部结构配置为主要手段, 包括了核心竞争力管理、策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创新高校社团管理模式就要求我们将追求效率和合理化作为价值取向和思想基础。

3.1 走规范化、制度化管理道路

高校社团实行企业化运作模式将经历规范化、品牌化、打造卓越社团文化三个主要战略阶段。其中建立规范的社团管理制度和绩效评定机制是高校社团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只有建立高度统一和广泛认可的管理体制, 高校社团方能在品牌和文化上有所建树。

3.2 实施品牌战略, 打造品牌社团

高校社团要充分利用其自身的创造力优势, 在不断完善社团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发展机制的基础上, 适时地举办有助于大学生成长、富有时代和社团特色的活动, 并有意识地将这些活动传承下去, 积极构建活动所带来的品牌效应, 逐步扩大社团的外在影响力。实施品牌战略, 可以使社团成员更加注重社团内部自身文明建设, 通过打造品牌社团, 促使社团成员更加珍惜、主动维护社团的形象, 提高社团凝聚力, 这也是打造社团文化的重要前提。

3.3 项目管理模式的运用

项目管理是通过应用与综合, 诸如启动、规划、实施、监控和收尾等项目管理过程来进行的。高校社团引入项目管理模式能增强社团管理的规范性、计划性和高效性, 社团管理者在充分汲取现有项目管理经验后可以在短时间内使社团日常运作和活动管理趋于简单化、流程化和规范化。

高校社团自身组织的活动要克服流于形式的问题, 这需要对社团制定、开展的活动项目进行定期的指导。尤其针对一些专业学术类的社团, 要以科研立项的要求和工作程序进行指导, 从而使社团成员能够在导师的指导下定期完成一个科研项目, 并将项目管理模式运用到社团活动组织工作中, 不断提高社团活动水平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 要对每次活动项目进行及时总结、建档, 从而实现社团活动的系统性、规范性。

摘要:社团是高校学生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对于提高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新形势下, 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暴露出诸多问题。本文在对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及造成高校社团发展现状原因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企业化运作这一创新高校社团管理的模式, 并对规范化、制度化管理高校社团, 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品牌社团品牌等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社团建设,人员管理,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 (中青联发[2005]5号) .

[2]周恩远.按专业设置优化高校社团结构的理论思考与工作架构[J].当代教育论坛, 2011 (5) .

[3]王瑛.大学生社团应成为学校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翼[J].梧州学院学报, 2008 (2) .

[4]谢晓乐.对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几点思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2007, 8 (4) :117~120.

社团组织的创新与发展 篇5

八月银川,秀丽沙湖,第三届社会组织创新与发展论坛在此隆重举行。

25至27日,百余名专家学者、社会组织及其登记管理机关代表汇聚一堂,百余篇学术论文、实证报告、典型经验辉映全场。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孙伟林、宁夏民政厅厅长马廷礼等致辞,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秘书长杨岳作主题报告,国家行政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宁夏大学等研究机构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英国、德国专家分别介绍本国NGO/NPO历史沿革和当下发展状况,北京、上海、四川、宁夏、深圳、青岛等省市代表作典型经验交流,各地社会组织代表深度参与。主题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论坛高潮迭起,热论不断,精彩纷呈。通观论坛,论题醒目、观点鲜明、高论抢眼,其中热点议题聚焦在以下六个方面:

热点一:发展形势判断

对社会组织发展形势的判断和认识是本届论坛的核心论题,受到与会者的高度关注。社会组织外部发展形势之好前所未有,社会组织创新发展机遇前所未有。

“社会关注热点”。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孙伟林在致辞中指出,目前,我国各类社会组织在社会福利、教育、科技、文化、扶贫、完善市场经济、增加社会就业、促进对外交往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广的积极作用。社会组织被形象地比喻为社会交融的粘合剂,社会矛盾的稀释剂,社会冲突的缓冲剂,政府的减肥剂,市场的增效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组织作用的不断显现,加之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社会领域国际化的影响,目前我国社会组织已成为各方面关注的热点。特别是在抗击重大自然灾害、应对公共突发事件、服务国家重大活动中,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发挥社会组织的中介和桥梁作用,逐步把一部分职能转移给社会组织。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把社会组织作为反映诉求、展现自我、活跃生活的载体。面对新形势,探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意义、作用和路径,不但在实践操作层面有助于提高政府的社会动员及资源整合能力,促进经济健康运行、社会良性发展,而且是政策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个发展推力”。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秘书长杨岳所作论坛主题报告认为,在当前社会组织的外部发展环境中,社会组织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创新实践正在发生积极而深刻的变化。从某种程度上,已经或正在形成强大的外部推力,一种是来自社会转型变革的改革推动力,一种是来自中央政府决策的政策推动力,一种是来自基层探索创新的实践推动力,这三种力量上下互动、内外相应,正在形成一股合力。对社会组织来说,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转折性发展机遇正在呈现,我国的社会组织进入一个新的黄金发展期。报告认为,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育成熟、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社会转型的全面展开,选择符合国情的社会发展模式,确立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架构,发展良性互动的政社合作关系,是党和政府在社会改革和社会建设上所作出的方向性选择。近年的社会实践表明,我国在社会管理、社会创新和社会建设上的理念、架构、模式正在日趋明朗,日渐成熟,并在制度、意识和操作层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和突破。这些进展和变化对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趋势及社会参与机制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报告同时指出,我国现阶段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的广度、深度、范围上都远远不够,基本上还处在探索和尝试阶段。

热点二:社会创新探索

社会创新是近年我国社会改革和社会建设的一大亮点,从中央到地方,从政策到措施,各地社会组织创新实践和理论思考也围绕这一议题展开。

在各地形式各异的创新模式上,深圳、北京、上海、青岛、成都的经验尤为突出。

社会组织改革创新“领头羊”。深圳市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社会组织发展,今年更连续第二年将社会组织问题列入重大调研课题,明确了凡是社会组织能办的,政府办得再好也不符合改革的方向,政府要为社会组织发展让出空间。创新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降低部分社会组织的登记门槛,实行登记和备案双轨制。利用福利彩票公益金作为探索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种子基金”。“大部制”改革,全市17个委局的一百多项职能和事项开始向社会转移或委托,社会组织将成为这些职能的承担者。社会组织正在被打造成为深圳市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

社会组织服务民生“百千万”工程。北京市政府按照购买300项社会组织公益服务项目的折子工程要求,今年围绕扶贫救助、扶老助残、医疗卫生、文体科普、妇幼保护、服务三农、法律援助、支教助学、生态环境、促进就业等十大领域,启动了以社会组织为主体,以民生建设为核心,政府倡导、社会参与、贯穿全年的社会组织服务民生行动,实施“百千万”工程,即“政府购买300个社会组织公益服务项目、对1000个社会组织项目进行资源配臵、社会组织为社会提供万项社会服务”,积极探索在社会组织服务民生、提供公共服务上的新思路、新办法。行动启动以来,全市社会组织积极响应、踊跃参与,共有1853个社会组织申报了2715个项目,筹集社会资金22.98亿元,发动社会组织工作人员、会员和志愿者近50万人,共同参与社会公益服务活动。社会组织服务民生行动为政府社会动员体制探索了新途径、新方式。

树立社会组织主体地位。在发挥社会组织主体作用的探索中,上海正在创新社会组织发展模式,从单一的行政培育机制向社会培育机制逐步拓展。其主要发展新趋势如下:一是公益支持型社会组织逐步出现,二是公益产业链逐步形成,三是公益孵化园逐步推广,四是公益创新模式逐步复制,五是公益组织市场化运作机制逐步探索,六是公益组织联合行动机制逐步完善。“社区组织有效联动式“治理结构。青岛市李沧区以社区协调理事会为平台,通过建立社区组织交叉联动的运行机制,搭建起社区组织多元互动的平台,形成以社区居委会为主体、以社区组织多元参与为基础的“社区组织有效联动式”社区治理结构,极大地提升了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李沧社区治理模式创新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将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整合社区组织资源作为社区建设与发展的突破口;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的作用,实现两种角色的有效衔接;构建有利于社区组织网络化联动机制。

社会组织参与管理服务治理格局。成都市锦江区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出台“1+3”政策,营造社会组织发展环境;创新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实行登记备案双轨制;设立政府扶持专项资金,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给予新成立社会组织资金扶持;建立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机制;加强社会组织监督管理。将社会组织发展纳入目标管理,并定期进行评估。以上措施使区内社会组织蓬勃发展,今年以来,备案社会组织已增加了200多家;区级各部门及试点街道实施了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项目45项,涉及金额1663万元;社会组织在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发挥作用,政府、市场、社会组织良性互动的生动局面初步展现,为全省社会组织发展提供了经验。

在对社会组织创新发展实践的理性思考上,多位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徐家良教授认为,应以治理理论、多中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通过政府组织、社会组织、市场组织的职能定位,明确政府组织和社会组织的责任所在,拓展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的形式和经费来源,确保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制订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的法律法规,逐渐构建一整套制度安排,提高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江苏省民政厅副厅长钮学兴等认为,公信力是社会组织的生命线,是社会对社会组织的认可和信任,体现了社会组织的诚信度,是社会组织筹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当前,由于有些社会组织守法意识不强、诚信不足、效率低下,社会组织整体公信力不强,在公共服务事业中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引起社会公众的不满。他认为,推进社会组织的公信力建设,提升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能力迫在眉睫。

宁夏大学政法学院院长、教授潘忠宇认为,要重视社会组织发展的“中国模式”,在重视和借鉴西方经验的同时,要立足中国国情,注重“本土化”经验的探索、积累和提升。他同时指出,在“中国模式”之下要充分考虑各地区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注重各地因地制宜的差异化类型经验的积累和提升,使中国社会组织之树在中国大地真正生根、发育、长大。

黑龙江省行政学院教授温美荣认为,培育发展我国农村地区的非政府组织是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顺应基层民主建设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应当抱着理性的思维思考农村非政府组织、关注农村非政府组织和支持农村非政府组织。目前,农村非政府组织还明显处于发展过程中的较低层次、存在着巨大的改善与提高余地。农村地区非政府组织的充分发展和质的提升需要一系列应对措施来促进和保障目标实现,具体在于完善法律法规、政府转变观念、强化自身建设和完善管理框架。

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张祖平认为,资金是慈善组织有效运行的关键因素,是实现其运行目标的根本保证。经费不足是我国慈善组织中的一个相当普遍和非常严峻的问题。慈善组织的筹资渠道有社会捐赠、政府资助、会费收入、投资收入、产业收入等。他认为,慈善组织要坚持多元化的筹资策略,采用灵活适用的筹资方式,运用新的筹资理念,在向社会募捐,争取政府资助的同时,要不断增加增值性资产,注重投资收益,提高自身财务独立性,确保慈善组织的持续发展。

上海市慈善教育培训中心副主任徐本亮以其所在中心为例进行说明。十五年来该中心机构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项目由一个发展到十几个,每年的慈善教育经费由35万增加到700多万,经费的来源由单一的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拨款到政府买单、企业捐赠、个人捐赠、外国政府和基金的捐赠等多种渠道,受益对象不断扩大,受助对象的满意度、社会的认可度和信赖度不断提高,在参与社会服务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心始终把创新作为主旋律,做到观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努力用更规范的管理,更出色的服务,更突出的绩效去赢得受助人、捐赠方、公众合作伙伴、政府、媒体等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和认可。

黑龙江省民间组织管理局习伟从该省基金会管理发展现状入手,认为影响基金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于现行的“登记管理与业务主管共同介入”的双重管理体制,综合实力处于较低的态势,基金会相关的政策法规尚不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不完善、管理专业化程度低。他建议,要适度突破双重管理体制,为基金会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对基金会加大税收优惠与减免,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强化基金会的项目运作。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徐宇珊认为,从未来趋势看,各类支持型社会组织将构成NGO的网络平台,组织之间的交流、合作、联盟、支持,体现出公民社会中自助与互助的精髓。她打个形象的比喻,支持型组织如同一把雨伞,或者一个葡萄串,将各种直接提供服务的组织联结起来。每个NGO是一颗珍珠,只有通过伞状组织和网络联盟等支持型机构串成一串,才能成为美丽的项链。

热点三:政社合作关系

政社合作作为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总体趋势,在各地的实践探索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如何判断未来的合作形式和路径,确立良性互动的合作关系,成为与会者热议的一个主要议题。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马庆钰认为,按照公共管理的多元化本质要求,我国还没有真正形成多元管理和服务的格局;对照社会组织应有的性质,我国社会组织的性质相对于客观标准也存在明显距离,“独立性”和“非营利性”还没有得到真正体现;社会组织发展和管理的改革需要党委和政府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加大改革力度,要注意选择好解决双重管理的改革路径。

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副秘书长张高陵研究员认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离不开社会组织的参与,建立政府公益机构与社会组织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上的合作伙伴关系十分重要。当前,由社会力量举办的慈善总会、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各类社会组织,分布在社会的各个行业、各个地区和众多领域,以非营利性为基本特征,以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为主要宗旨,在消除贫困、尊老扶幼、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环境保护、教育培训和卫生保健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且,这类社会组织还可以利用其组织形式灵活、多样,活动具有自主性等优势,在某些政府公益机构难以充分发挥作用的基本公共服务产品供给环节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通过税费减免、财政转移支付等多种形式,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基本公共服务,尽快把某些公益性、服务性、社会性的公共服务职能转给具备一定条件的社会组织。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刘厚金博士认为,公共服务市场化是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主题,也为后来的新公共服务所承继。国外公共服务市场化主要采取了合同出租、公私合作、非国有化、用者付费以及凭单制等实践形式。国外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实践在创新政府管理体制,培育市场主体及其竞争机制,提升公共服务社会绩效等方面为我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陆明远博士综合比较近年来国内外政府社会组织合作机制的主要模式,逐步探索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政府社会组织职能代理机制及其构建路径。他认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共强,其关键在于政府能否建立公开、公正、有效的职能代理机制来实现向社会组织的职能转移。

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玉生博士、研究生罗继程通过对网络草根组织的SWOT分析,认为网络草根组织的困难现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府对民间结社的态度滞后于网民民间结社的需求,在政府自身能力有限无法满足社会多元需求的情况下,政府应该转变理念,改革束缚民间组织发展的双重管理体制,应给草根组织一个合法的空间。

上海市社会团体管理局曾永和认为,建立新型政社关系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方向和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但在推进过程中需要重点把握和妥善处理好 “政府做”与“社会组织做”,“需求导向”与“制度规范”,“经济资助”与“经济控制”等三个问题。他认为,需要在政府购买服务的运作和评估机制上加以研究和完善,政府侧重于对购买服务结果的控制,社会侧重于对购买服务过程的监督,既能保证购买服务的效果又有利于调动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政府对社会组织经济资助与保持相互独立性的统一。

行业协会代表中国报关协会秘书长刘燕生认为,中国报关协会要卓有成效地开展行业服务,只有从思想认识上明确建立海关、协会、企业良好互动的合作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从实际工作中针对利益的共同点,开发出并顺利实现海关支持、企业欢迎的服务项目。

热点四:英德两国经验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会上,英国驻华使馆教育处社会与发展总监罗炳升(Ian Robinson)先生和德国专家海曼女士关于英德两国社会组织领域的的经验介绍,引起了与会人员的高度关注,具有较强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英国“大社会运动”模式。详尽地阐释了该国的“大社会运动”。今年7月,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保守党)在利物浦正式发起“大社会运动”,该运动计划将更多的权力和资金由政府下放给社区、社会组织和公众,以转变政府的管理方式,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水平。英国政府将通过专门的“大社会银行”,把资金拨给社会组织,由它们向公众提供政府没有提供或者效果不佳的公共服务。卡梅伦倡导的“大社会运动”,从国家的高度,把“大社会”从一个政治理念,转化为一个国家的基本政策,转化为可以具体实施的各个项目。其可以被视为一个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创新,即在那些政府没有提供或者提供了但效果不佳的领域,政府把权力和资金下放给社区和社会组织,由后者来自我实施管理,自我提供服务。其在创造一种新的社会文化,即公众不用总是要求官员、地方政府或中央政府来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而将有充足的自由和权力去为自己所在的社区服务。也就是说,公民、社区和社会组织,本身就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主体,在政府下放权力和资金的情况下,他们有责任参与到基层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去。

德国公民社会参与模式。德国被称为社团之国,人们参与社团的历史长达150年,《德国结社法》在第一款中规定,公民可以自由地建立社团,这是公民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民间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是德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利益攸关方。他们为公民参与社会发展提供了途经或方式。社团成员通常很专注所在社区,不仅仅提供服务或是参与到更广泛利益的问题中去,而且在一起参加体育、文化活动,例如歌舞或手工艺活动;还包括对无论是当地或更大范围内的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每个社团都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各种各样的社团是德国成为一个发达公民社会的生动展现。由于他们工作的领域众多(社会、环境、卫生和人权问题、教育、政治、文化和社会问题,发展合作等等),服务的目标群体众多(相关公民、儿童、残疾人、老人、动物或植物),使人们有了做贡献的良好选择途经,并最终自己也建立起一个非政府组织。政府通过积极培育和推动社会组织的发展,使其承担许多具体的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工作。目前,德国拥有数十万家各类社会组织,遍布大小城市的社区内。政府的职能是宏观管理,社会组织是具体的组织者和运作者,两者之间是合作伙伴关系。

热点五:社区参与模式

社区参与是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关键所在,也是各地社会组织改革创新实践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江苏省社会组织管理局副局长张建生、主任科员孙燕以南京市鼓楼区养老服务社会化模式为样本,从社会多元治理的视角,分析了社区发展、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和社会组织的发展参与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合作生产公共服务产品的机理,提出小规模需求的服务生产供应模式,以最大程度、更有效率地满足社会需求。

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向荣尝试以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的行动研究实践为例,探索一种以嵌入式研究的行动,即在行动研究基础上总结提炼的行动计划及方案回应专业社会服务需求问题。

宁夏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曲正以地区发展模式为视角、以银川市正茂社区为个案深入分析、研究正茂社区的15个社会组织,探讨正茂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社区居民自治领域的社会功能,为进一步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提供借鉴。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晶、李轮等认为,在社区建设过程中,社会团体还存在着社会角色的非自主性、服务过程中的失灵性、社会团体的欠规模性、信息传递的失真性、资金使用的不规范性、组织人才的匮乏性等,影响了社会团体在社区建设过程中的作用。有必要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剖析,为创建稳定、平安和和谐的社区提供前提条件。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臧雷振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美国、日本、新加坡等社区参与的比较分析,认为社区参与模式臵于不同的国家背景和环境下各有特色,通过社区参与创造出积极的公民和一种符合公共利益、能提供公共产品的社区结构,还培育社区的社会资本。我国应当学习其先进思想和科学内涵,使其本土化.结合国情,寻求强化我国社区参与功能的新思路。

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刘铎博士通过对相关案例分析,认为社区治理正向着开放式社区治理的模式演化,即大量外部组织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去,带动社区治理水平的提高。他认为,开放式治理对于调和社区与环境的关系、促进社区发展、鼓励社区治理创新,最终实现社区善治,有着深远的意义。但在开放式治理的模式下,社区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有发、省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辛广楠认为,社会组织作为现代社会公共治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参与社区服务的程度不仅直接影响着社区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也是影响社区治理水平的重要因素。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服务存在着空间资源有限、能力普遍低下、领域不够平衡、社会认同度低、政策体系不够完善等一系列问题。进一步推进欠发达地区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服务,应按照政府支持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服务的思路,采取政府购买、市场化运作和社会参与的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服务的方式。广东省民间组织联合总会副会长李建辉认为,随着城市管理重心下沉和社区社会组织的迅速发展,民政部门社会组织管理力量严重不足的状况也应尽快改变,以切实加强指导和管理,促进社区社会组织规范有序发展。还可以开展社会组织服务社区示范单位,先进单位的评比活动等,使辖区社会组织可以在社区服务中“唱主角”,为辖区经济发展和进一步推进三个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重庆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高宜新认为,社区公共服务与其他社会服务一样,其发展前景是将提供者与生产分离。政府作为提供者,除承担社区规划的责任外,还要解决好社区公共服务融资和成本补偿的政策问题,而将具体的服务生产委托给社区的非营利组织承担。而社会组织在承担这一委托或担当公共服务实施者的过程中需要从机制构建、服务范围确定、运行模式规范、服务方式选择等方面予以确认和界定。

热点六:专业能力建设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基础前提在于加强专业能力建设,就此议题,与会者提出了诸多意见和建议。

论坛主题报告认为,能力建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推动促进。政府加快制定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的政策体系,在更广泛领域与社会组织开展深层次合作。要加快制定社会组织财税扶持减免政策,建立税收减免和优惠机制。要加快制定社会组织人才保障政策,促进社会组织人才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要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和诚信奖罚机制,引导社会组织增强社会责任和公益意识,提高社会公信力。要健全社会组织评估体系,加快推进社会组织评估,促进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和诚信建设。二是社会组织自立自强。要增强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要健全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完善保障和激励机制,培养、吸引和用好社会组织人才,着力提高筹措资金、项目运作、技术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加强与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合作,向社会提供更多、更新的公共服务和公益支持。

本届论坛收到多篇研究社科类社团的论文,均谈到能力建设问题。辽宁省社科联副主席杨路平认为,社科类社团的能力建设关系到社团的科学发展。目前,一些社科类社团成为经济组织、中介组织、联谊性组织。这与不重视能力建设有关。社科类社团的能力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应当按照提升能力、培育扶持、科学管理、发挥作用的思路,重视社科类社团的参与经济建设、扶贫帮困、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等能力建设。当前要着重建设六项能力:一是宣传普及能力建设,二是组织科学研究能力建设,三是开展咨询服务能力建设,四是培养造就优秀人才和学术大师能力建设,五是就业能力建设,六是生存能力建设。

中国林学会、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北京市海淀区停车服务行业协会、上海市静安区社会组织联合会、上海市慈善教育培训中心、山东省华鲁管理科学研究院、深圳市警察基金会、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清源和谐社区服务中心等社会组织的论文也分别结合所在社会组织的实际谈了加强能力建设的必要性和相应措施,为大会提供了鲜活的经验。

论坛上,张高陵、潘忠宇、温美荣、刘芳等专家学者,李光烈、李建辉等资深社会工作者对专题报告和大会演讲所作的点评提纲挈领,见解独到,成为本届论坛的一个亮点。(郭小刚综合报道)

社团组织的创新与发展 篇6

关键词:科技创新类社团;优化策略;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250-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高校科技创新类社团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为前提,以提高科技类社团专业实践性质为目标,并且与学术研究、专业学习相结合的。高校科技创新类社团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明显的补充作用,为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因此,要规范社团的管理并积极引导。

一、科技创新类社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我国高校作为培养高新科技人才和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有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文化和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重大任务。除了第一课堂的教师教学之外,学生主要由第二课堂获得科技创新能力,因此开展第二课堂教学为科技类社团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高校科技性社团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践的平台,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是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的有益补充。参与科技创新类社团活动能够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丰富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使其不断成长为适应当前严峻就业形势的应用型人才。

(一)科技创新类社团通常以课题为纽带,是由学生依据自己的特长以及爱好自发组成的群体,并且是自由度较大的跨专业、跨学科的组合;科技创新类社团一般具有各社员约定俗成、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民主意识较强;科技创新类社团具有其成员之间强调相互协作、各尽所能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是增强实践能力的保障。课堂教学侧重于知识传授,学生很难有机会发展综合能力,而高校社团的科技创新活动则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们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从而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培养综合能力。

(三)提供创新创业的锻炼平台。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具有社会实践能力和学生干部经历成为不少用人单位的必备要求,这无疑为参加过科技创新类社团活动大学生平添了一份助力,同时也对高校提出新要求。而且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有助于解决自身就业问题,同时还能够为社会增加新的就业机遇。

二、科技创新类社团当前发展模式下存在的问题

课题组以徐州工程学院科技社团为调研对象,采用专题问卷调查和相关人物访谈的方式开展。调查显示,我校科技创新类社团建设与管理呈现较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参与度与参与初衷多样。调查表明,近四成学生有参加过科技创新类社团活动的经历,科技创新类社团在校普及率较高。科技创新类社团是高校进行第二课堂教育的重要载体,我校的智能车与机器人协会、电子设计与物联网协会、程序设计与手机开发协会、奔腾计算机协会等社团近年来规模也在逐步扩大,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将书本上的知识真正运用到实际应用中。调查中,当被问及参加科技创新类社团的初衷时,学生们的回答具有多样性,因选择较多,所以各个选项的分布也较为均匀。这体现了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类社团初衷是多样的,但是不同学生之间参与初衷的比例有所差距,相对集中于增强“实践能力”、“丰富大学生活”、“培养兴趣爱好”三大初衷上。参加社团的初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以及學生对社团的信仰度。可见,学生参加社团的初衷代表着他们对社团不同的理解,这也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视野和未来。人员参与度之高、参与初衷多样化,对科技创新类社团的持续健康发展构成了一定的挑战。如何制定合理的管理政策、加强有效的内部管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促进学生成才就业,就成为科技创新类社团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缺乏专业教师指导。科技创新类社团通常通过“以大带小”的模式来培养下一代成员,在日常的学习和科研中,学长们总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给其他社团成员指引学习的方向,有时会误导其他成员学习的积极性和方向。从对各院系的领导及辅导员老师的访谈中得知,科技创新类社团的发展一般都比较盲目,很多高校科技创新类社团不仅没有指导老师,也没有挂靠单位的引导。有些高校科技创新类社团配备了指导老师,但也基本不过问社团工作。学校长时期的放任不管会导致社团工作目标不明确,工作没有重心和方向。

(三)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经费问题长期困扰着社团发展,没有经费,社团日常科研大大受阻。像科技创新类社团,器件价格昂贵,经济负担远超学生承受能力,致使学生积极性降低,从而导致许多优秀创意无法实现,直接或间接使社团发展受到限制。社团成员在参加一些科技竞赛时,常常因为试验仪器过于老旧而达不到规定技术指标,从而使得很多作品效能大打折扣,甚至使得一些创新想法夭折。

(四)自身发展动力不足。长期以来,由于大学生加入科技创新类社团,大都出于好奇,但是时间一长,当初参加社团的兴趣和热情就会消退。再者由于当前大学生心理惰性和依赖性,总会投机取巧,缺乏自我创新思考。此外,一些学生“闭门造车”,不与人交流讨论,从而导致技术水平落后,缺乏创新点。

三、高校科技创新类社团建设的优化策略

(一)以管理维系根基。科技创新类社团要制定灵活又充满激励的管理制度,避免因个人经验、感情、兴趣给社团发展造成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科技创新类社团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特别要注意将科技创新类社团严格审批制度、奖励制度、评比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纳入学校正常的学生工作管理渠道。一个组织团体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于自身的管理,要想搞好一个社团,就要掌握先进的管理方法,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

(二)以骨干培养提升竞争力。创建一个优秀的科技创新类社团,不仅仅要求其骨干成员的创意能力较高,而且还要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以及具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这有助于社团自觉抵制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东西,保证社团的健康发展。

(三)以资金投入保障发展。学校应该对科技类社团活动经费、场所、师资提供保障。学校的政策导向会直接影响社团成员的学习方向和学习心态以及社团的发展。对重点科技创新类社团要重点扶持,包括师资、经费、政策等,这有助于科技创新类社团的发展。

(四)以激励政策促进提升。良好的激励机制是一个优秀的科技创新类社团必须要具备的,对于每一名成员来说,至关重要就是其研究成果被肯定承认。精神上激励能提高社团成员学习积极性,带给他们更大的鼓舞和动力,从而促进社团的运行效率。

(五)以交流研讨强化合作。加强各高校之间的沟通联系,对于社团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發展力有重要影响。各个高校科技社团成员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差异,加大高校科技性社团之间的学术交流和技术研讨,相互学习、借鉴,有利于本校社团长远发展和实力提升。

(六)以学科竞赛磨练意志。科技社团的学科竞赛是针对特定领域和方向的,超出课本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以及团队协作的考核,是一个全方位、综合性的比赛,比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赛佰特杯”物联网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等。通过参加学科竞赛,可以提高同学们对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提高同学们的相互交流沟通的能力和对团队协作的重要性的认识。历年来,我校电子设计与物联网协会、机器人与智能车协会等科技性协会学子在省级、国家乃至国际性的比赛中取得骄人的成绩。

(七)树立品牌意识,打造自身特色。构建特色科技创新类社团,必须树立品牌意识。在日益社会化的校园里,一个良好的品牌不仅能增强社团形象,而且能扩大社团知名度,加强社团凝聚力。要想在高校科技创新类社团管理中真正树立品牌意识,关键还在于高校社团本身对质量以及其特色的挖掘。

四、高校科技创新类社团的发展前景

(一)把科技创新类社团建设成为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科技创新类社团活动的开展向学生渗透合作精神,从而培养学生之间互助协作。从特色活动的举办、完善机制以及理论学习三方面入手,通过科学理论、完善制度以及严格制度管理等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目的。科技创新类社团作为学生思想交流的阵地,在学校主管部门的正确引导下,会对传播、发散良性思想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把科技创新类社团建设成为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实践平台。科技创新类社团一般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为实现自身发展而自发组成的自由度较大的的跨专业、跨学科的组合。当前,科技创新类社团日趋蓬勃活跃,这为大学生实现素质拓展提供了实践平台。

(三)把科技创新类社团建设成为大学生自我服务的有效载体。在科技创新类社团组织活动中,学生能够在其过程中相互学习,形成一种共同提高、协同发展的激励效应。所以社团成员如果能够把握好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大方向,对学生素质的综合培养的提高发挥着大学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2004-10-14.

〔2〕教社政[2004]16号.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2004-12-13.

〔3〕中青联发[2005]5号文件.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2005-1-13.

〔4〕罗伯特.G.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刘岗.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00,(03).

〔6〕高秋萍.高校社团功能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6).

科学发展观与基层党组织创新 篇7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基层党组织,创新

一、践行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然要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使党更好地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 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 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因此,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改革精神创新党的伟大工程, 保持基层党组织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战斗力和影响力, 就必须把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确保基层党组织成为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桥梁。

二、基层党组织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 基层党组织作为基层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加强, 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 基层党组织建设还存在以下薄弱环节。

(一) 思想观念落后于时代发展

新阶段新形势下,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前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中国经济社会结构正发生着巨大变化, 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情况。例如, 在农村经营管理体制不断改革的情况下, 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广大基层农民在生产、经营、分配中的新关系必然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情况。部分党员思想观念缺乏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精神, 无法跟上时代与社会发展的步伐, 在观念上存在许多条条框框, 对上级始终抱着“等、靠、要”观念, 按以往的固有模式从事党建工作, 恐惧甚至排斥高新技术的发展, 对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发展缺乏认识。这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基层党建工作的改革和创新, 导致基层党组织各项工作生机不足、缺乏新意。

(二) 党员干部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广大基层干部在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些政策对基层党员干部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基层党员结构比较单一, 党员队伍老化, 在发展新党员时没有严格把关;部分生产经营领域的领导干部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有限, 缺乏现代化的管理和经营技术, 驾驭市场经济的经营管理能力较差;党支部书记一把手往往是业务主管兼职党支部职务, 对基层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 党员组织生活流于形式, 缺乏新意和深度。

(三) 党内民主和党内监督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基层党组织在贯彻民主集中制时存在许多误区, 突出表现为支部书记个人决定替代全部党员干部的意见, 无法做到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基层党内监督缺乏可操作性, 事后监督多, 事前、事中监督少, 自上而下监督多, 自下而上和横向监督少, 尤其是对基层领导干部缺乏切实可行的监督制度, 导致某些领域独断专治、贪污腐败现象严重。基层党内民主发挥不充分, 一些党员明哲保身, 对不涉及自身利益的事情漠不关心;缺乏表达观点和意见的渠道, 党员发挥党内民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无法发挥;部分党员受自身知识水平的影响, 对民主的理解和掌握较差。

(四) 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减弱

一些基层党组织组织涣散, 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 无法在本单位或本地区起带头模范作用, 引起群众的不满。极少数基层党员干部忘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原则, 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严重, 缺乏为群众服务的意识, 高高在上, 主观臆断, 不善于倾听群众的声音和意见, 无视人民群众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人民利益之上, 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紧张, 给党和国家工作、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良影响。

三、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基层党组织创新的主要内容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创新基层党组织工作, 必须以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核心, 创新工作方式和途径, 不断加强自身思想、组织、制度和作风建设, 进一步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一) 创新思想观念, 坚定理想信念, 提高党性

创新是党建工作的活力之源, 思想理论创新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根本。基层党员干部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加强马列主义学习, 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高对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认识, 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 进一步树立创新思维, 转变因循守旧、封闭保守的思维观念, 增强全局意识、发展意识和开放意识, 创新工作方式,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有效发挥党组织的影响力和战斗力, 使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代表者和实践者。

(二) 创新组织建设, 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

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形式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形成系统可行的干部培训教育体系。通过行之有效的各种培训学习, 创新教育形式, 不断探索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永葆先进性的新途径、新方法, 对党员实行科学的组织领导和管理, 全面提高基层党员的综合素质。基层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围绕本地区本单位的中心工作, 紧密联系自身工作实践, 提高工作效能, 把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基层党组织在选拔党支部书记的问题上应该解放思想, 创新选拔思路, 拓宽选拔渠道, 加大力度培养优秀的年轻干部, 通过群众推荐、组织任命等多种形式, 选拔具有较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 受到群众拥护和爱戴的高素质党支部书记。基层党组织支部书记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基层的政策方针, 领导和组织党员的政治业务学习和工作, 强化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

(三) 创新制度建设, 健全民主集中制, 发展党内民主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 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基层党组织要改革民主机制, 完善党内选举制度, 建立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等, 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 充分发挥党员民主生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保障党员民主权利, 建立起科学、稳定、完善的党内民主制度。重点加强执行和维护民主集中制的力度, 实现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 反对和防止个人或少数人专断。加强对干部任免等重大事项决策程序的监督, 强化领导班子内部监督, 督促党员做到自我监督、相互监督, 使党内监督成为党决策正确和有效执行的基本手段。

(四) 创新作风建设, 密切党群关系, 加强群众监督

社团组织的创新与发展 篇8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农村减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 在城市化、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中, 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的发展仍面临很多问题, 如得不到健全的金融服务、产业化程度低、农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民的欠组织化状态不适应市场化和全球化经济体系的需要等。在国家支农惠农资源大量增加的背景下,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是新时期扶贫工作探索的一项重点。

2005年6月, 国务院扶贫办确定在四川仪陇县开展“搞好扶贫开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试点工作, 探索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新路子, 以互助资金为纽带的扶贫互助社是其中一项中心内容。2006年5月, 国务院扶贫办和财政部联合启动了“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 (以下简称“村级发展互助资金”) 试点工作, 探索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的新机制和新模式。随着试点的推行, 相关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探索也受到重视, 试点的制度安排通过增强贫困农民权利和激发农民主体性而在创新扶贫资金使用方式、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推动农民能力建设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成为关注的焦点。据此我们试图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 以河南光山、安徽霍山、安徽太湖等三县“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为例, 【注文1】根据实地调查资料, 专门从组织与合作关系的角度对“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的运行状况进行探讨, 试图揭示组织创新实践对扶贫与农村发展的影响。

二、“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的基本做法和组织理念创新

1.“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的内涵与基本做法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是指由政府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扶贫资金, 在贫困村内建立互助资金, 村民以借用方式周转使用互助资金发展生产。互助资金的来源有两个, 一是政府专项扶贫资金, 二是村内农户以自有资金入股或其他方式投入的资金。

关于互助资金的运行, 国务院扶贫办和财政部的有关文件只作了原则性规定, 主要有: (1) 试点村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 民主选举村民组成互助资金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组织村民共同制定互助资金管理办法, 并按管理办法负责借款的审批、发放、回收等具体事务。管理委员会接受上级扶贫和财政部门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并接受全体村民的监督。 (2) 试点资金存入农村信用社, 但不得以谋取存款利息收入为最终目的。 (3) 试点资金由村民民主管理、共同参与, 采取村内互助、有借有还、周转使用、滚动发展的办法。 (4) 试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贫困村农户开展生产性项目。 (5) 试点资金不得对外村放贷, 不得变成地下钱庄的资金, 不得用于管理委员会工作经费等支出, 不得私分、平分。在国家文件的基础上, 河南省、安徽省以及光山县、霍山县、太湖县分别出台了省级和县级文件, 就本省或本县“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进行了具体规定。

2.“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的组织理念创新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作为一种村级扶贫组织形式, 其直接创新之处主要在于将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使用权赋予农民, 其实质则是权利调整。它所传达的是一种注资赋权式新型扶贫理念, 蕴涵着积极的新功能。

首先,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提高了财政扶贫资金响应农户需求的效率, 是一种有效的资金帮扶机制。 (1) 与扶贫贴息贷款相比,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可以更好地瞄准农村, 瞄准贫困人口。扶贫贴息贷款一直是中央政府扶贫资金的重要投放渠道, 通常占到全部扶贫资金的一半以上。然而, 在商业银行管理贴息贷款的现有模式下, 贫困农户实际上很难得到发展生产所需贷款。例如, 在2005年的71.8亿元扶贫贴息贷款中, 农户贷款只占17.1%。与扶贫贴息贷款不同,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直接建立在贫困村中, 借款对象仅限于本村入股村民, 专门解决农户的资金缺乏问题, 直接瞄准了农户。 (2) 与投资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相比,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对农民的支持更直接, 提高了扶贫资金使用效率, 更有利于推动农民增收致富。新世纪以来, 国家投放到农村的各类财政资金大量增加, 其中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占有相当大比重。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投资额度通常较大, 但对农民增收致富所产生的是一种间接效应。“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直接支持农民发展生产, 平均每个行政村投入少量财政资金 (试点中为15万元) 就完全可能实现有效周转和滚动发展, 见效快, 且无需后续财政投入就可实现长期持续运转, 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其次,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是一条推动贫困地区农民能力建设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途径。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民主要从事小农生产, 农民的分散性特征鲜明。同一时期, 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 农业生产的市场化程度和农民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在日益一体化的大市场面前, 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局限性日益突出, 农业和农户显得越来越脆弱。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将农民有效组织起来, 增强其市场适应能力, 以便实现同大市场、大社会的对接与平衡, 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行政命令式地组织农民显然是行不通的, 也是农民所害怕的。以农业企业为龙头的市场化组织方式不能解决农户的弱势地位问题。“村级发展互助资金”强调的是农民的自主合作、自我管理和民主监督, 为农民提供了一条自我教育和自主整合的途径, 是推动农民能力建设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较好渠道。

组织理念创新所蕴涵的新功能是“村级发展互助资金”作为一种新型村级扶贫组织形式具有的潜在优势。潜在优势能不能转化成现实优势取决于具体的组织结构和组织过程。

三、现有组织框架与“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的运行

光山、霍山和太湖在推行“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时所采取的办法既有一致的地方, 也有不同之处。截至调查之时, 光山县以行政村为单位, 共建立5个互助资金试点, 平均资金规模为25.9万元。霍山县和太湖县主要以村民小组 (自然村) 为单位建立“村级发展互助资金”。霍山共建立互助资金154个, 平均资金规模为2.03万元。太湖共建立互助资金158个, 平均资金规模为4.08万元。与河南不同, 安徽在国务院扶贫办和财政部下文建立试点以前即已开始探索“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的运行, 有本省在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并在全省推行的一些做法。

1.“村两委”与“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的运行

中国农村现有的最重要的基层组织是村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 即“村两委”。他们代理着政府在农村的很多职能。尽管光山、霍山和太湖在建立“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时, 有建立在行政村的, 有建立在村民小组的, 但不论哪一种情形, “村两委”均发挥着较大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

第一, “村两委”对互助资金管理委员会的组成有较大的影响力。首先, “村两委”在互助资金管理委员会的组建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光山县有些互助资金管理委员会的成员是由“村两委”组织召开会议提名候选人后再由股民选举产生的。其次, 三个县都不禁止“村两委”成员兼任互助资金管理人员, 因而有不少管理人员是现任“村两委”成员。

第二, “村两委”为互助资金的启动与运行提供了经费及相关物质支持。由于互助资金的建立没有专项工作经费, 建立后资金占用费 (借款利息) 能用于办公开支的空间也极有限, 因而不论是在发动阶段, 还是在运行阶段, 相关的成本有很多是由“村两委”负担的, 包括宣传费、材料印制费、办公设施等。“村两委”所提供的经费与物质支持为其介入互助资金管理提供了理由。

第三, “村两委”有权监督互助资金的运行。光山县强调要发挥“村两委的保驾护航作用”, “‘村两委’定期听取互助资金管理委员会的工作汇报, 并进行检查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霍山县建立双层管理机制, “村两委”“定期和不定期开展日常监测和评估活动”。太湖要求“村两委”坚持“指导不干预, 服务不包办”的原则, “监督资金共管小组的选举换届”, 督促其运行;互助资金管理小组定期向“村两委”汇报资金运作情况。“村两委”对互助资金建立和运作的强大影响力既有有利的一面, 也有不利的一面。但从长远来看, 不利的一面是主要的。它容易导致互助资金蜕变为“村两委”的附属经济组织, 从而难以真正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难以成长为真正自治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互助组织。霍山县因出现问题而停止运作的4个基金小组中有三个与村干部滥用权力有关, 就提供了这一方面的教训。

2.NGO与“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的运行

已有经验表明, NGO的支持是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互助资金的建立和运行涉及财务与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大量培训与辅导, 政府一般很难提供这些服务, 也常常不愿意提供这类服务, 需要NGO的支持。实际调查中, 虽然有些县级政府制定了严格措施, 要求各政府部门和乡镇政府抓好试点工作, 但调查中仍可见一些部门和乡镇政府缺乏积极性, 就是这方面的一个明证。为解决这一问题, 霍山县在县一级成立了“贫困村村民生产发展互助资金协会”, 在乡一级建立了扶贫协会, 配备了项目辅导员。然而, 协会和辅导员实际上都是政府“配置”的, 会长由相关政府官员兼任, 主要是一种资源动员、部门利益平衡和风险分担机制, 不是真正独立的第三方, 其推动互助资金发展的作用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太湖和光山则完全没有NGO组织参与, 相关的培训与辅导工作均由政府机构承担。在这种情况下, 相关培训均不到位, 互助资金的运行对政府的依赖较多。

3.地方政府与“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的运行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最基本的目标是扶贫资金到户, 但其根本创新还在于所蕴涵的赋权理念。这是一个复杂的权利关系重构过程, 其实现并不容易。

权利分割和权力边界的确定是赋权的基础。对于“村级发展互助资金”来说, 最重要的就是关于政府、“村两委”与互助资金间的权力安排, 这是由政府主导的制度建设工作。从光山、霍山、太湖的实践来看, 三个县在权力安排的一些重要环节上都或多或少有所疏漏或回避。资金的产权问题是涉及政府、“村两委”与农户之间权力安排的最重要环节。然而, 在这一环节, 光山未向村民明确说明;霍山与太湖强调资金“民有”, 实际上是集体所有, 并且政府有收回的权利。因此, 农户对互助资金的所有权被虚置了, 相应的受益权也不清晰, 政府向农户该放的权未放到位。互助资金管理小组成员的民主选举与监督是涉及政府、“村两委”与农户之间权力安排的另一个重要环节。这一环节在三个县也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尽管有文字性的阐述, 但没有制度和程序上的保障, 在实践中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借款利息、借款期限、还款方式、借款上限、借款资格等涉及的主要是农户与农户之间的利益与权力安排。这是不宜由互助资金内部自主讨论决定的事情, 应该由作为外部力量的政府给出明确的制度框架, 以便界定好农户间的权利关系及保护贫困人口的利益。但恰好是在这里, 三个县均给予互助资金成员过大的自主决定权, 使得实际制定出来的借款利息、借款期限、还款方式、借款上限、借款资格等方面的具体规定更有利于在社区民主实践中占据优势地位的精英, 为互助资金长期服务于社区精英而不是贫困人口开出了巨大空间。

总的来看, 三地政府所做的工作偏重于保障资金安全, 忽略了对农民的赋权, 这就使得“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的实际作用受到了很大限制。

四、农民合作与“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的运行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是政府支持下的村民互助合作组织, “村两委”、NGO和政府等现有组织框架是其外部环境和支撑, 农民是其主体。农民间合作、农民与政府的合作是“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运行涉及的重要内容。

1.农民间的合作

农民间的合作既是“村级发展互助资金”健康运行的条件, 也是其发展的重要目的。

建立并推行“村级发展互助资金”, 首先需要村民的参与和相互合作, 需要以一定的社会资本为基础。因市场化进程的侵蚀和以往的资源汲取型农村治理模式的影响, 农村基层社区的社会资本处于短缺状态, 这正是“村级发展互助资金”发展的一个关键制约因素。正因如此, 各试点县在选择村庄时均强调“民风淳朴”这种社会资本, 将其视为建立和推行“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的一个重要条件。为了评估社会资本状况, 霍山和太湖均引入了竞争机制, 其中太湖县更制定了细致的招投标方案, 组织各乡镇竞争试点资格。以政府投资为激励的竞争机制大大加强了农村基层社区的内部整合与动员, 激活了社区社会资本, 推动了村民间的合作。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的建立和运行, 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目标即促进农民合作与组织化程度的提高, 从而为农民走出“小农经济”困境, 适应市场化、社会化与全球化发展创造条件。首先, 互助资金可以为村民间的沟通和互动创造条件。借还款需要当事人与管理小组或其他入股村民的参与和协商, 这为促进村民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就此而言, 越能够增加村民协商沟通机会的借款制度就越好, 例如按月分期还款就具有这样的功能。然而, 光山、霍山和太湖的互助资金大多没有采取严格的分期还款方式。实地调查中, 光山的一个互助资金在建立起来后, 一次性将资金全部借给了股民, 借期均为一年, 管理小组成员基本上要等一年后再集中办理还款手续, 并同时办理新一轮放款手续。这种互助资金模式就无法真正起到推动村民组织化与合作的作用, 其解决农民资金短缺需求的功能也会大打折扣。其次, 互助资金可以为进一步的资源整合与产供销合作、社区公共生活建设提供契机。由于互助资金为村民的经常性沟通互动搭建了平台, 因而它实际上为公共讨论与信息交换开辟了一个空间。在此空间中, 村民能以很低的成本实现产供销、文化娱乐生活等领域的合作, 提升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组织化水平, 仪陇扶贫互助社的经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光山、霍山和太湖的互助资金因周转期长、日常集体参与式的管理活动少而不利于向这个方向的发展, 三地政府机构也没有重视到这一问题。第三, 互助资金可以成为村民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团结的有效机制。互助资金赋权于民, 让农民在干中学, 能充分激发农民的创造性, 推动农民在实践中认识到合作的价值与意义, 促进合作程度的提升。光山、霍山和太湖的互助资金在推动农民自我教育、自我团结方面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2.农民与政府的合作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中国大地上曾掀起一股声势浩大的“乡村建设运动”。然而, 这场运动最终仍然是其主要推动者梁漱溟所说的局面:“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 “本来最理想的乡村运动, 是乡下人动, 我们帮助他们呐喊。退一步说, 也应该是他想动, 而我们领着他动, 现在完全不是这样。现在是我们动, 他们不动, 不惟不动, 甚至因为我们动, 反来和我们闹的很不合适, 几乎让我们作不下去”。21世纪以来, 国家出台了大量支农惠农政策, 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 如何推动农民与政府的合作是其中一个大课题。笔者认为, 政府注入到农村的经济资源可成为政府与农民合作的桥梁。光山、霍山与太湖的实践均表明, 只要农民意识到政府所提供的经济资源确实可以为己所用, 他们就会真正行动起来, 积极响应政府的行动。因此, 农民与政府的合作, 主动权在政府。只要政府理顺自己和农村的关系, 农民就会非常主动地走近政府, 与政府合作完成建设农村、发展农村的伟大任务, 毕竟, 农村建设与发展关系到的是农民的切身利益, 农民具有与政府合作的潜在积极性和热情。

五、结语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蕴涵着两个不同层次的功能。其一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民发展经济所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其二是推动农民的能力建设和组织化水平的提高。两个层次功能的实现状况取决于“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的实践形态与组织运行过程。光山、霍山和太湖的“村级发展互助资金”不同程度地实现了第一层次的功能。第二层次功能的实现所解决的是包括贫困农村但不限于贫困农村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对于整个中国农村的长远发展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光山、霍山和太湖均没有深入发掘这一功能, 其“村级发展互助资金”在推动农民能力建设、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上所发挥的作用还很不够。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两个层次的功能是在实际运行中实现的, 组织结构与运行过程中的细节很重要, 关键是要合理确定政府及其村级代理与农民的权力边界, 并搞好村民和村民之间的权利安排, 从而落实对农民的赋权, 保障弱势农民的权利。这些过程中, 政府占据着主导位置。光山、霍山和太湖在这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 在涉及向农民赋权的一些关键环节未能真正给予农民权利, 对农民间权利的安排也不利于保障贫困农户的利益。因此,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这一组织形式的创新理念没有在三地试点实践中得到充分的落实, 其实际效用受到很大限制。

注释

社团组织的创新与发展 篇9

一、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新课程改革中, 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但是,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核心。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更为重要, 合作学习最终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效果, 还要看教师能给学生什么样的指导, 能够为学生创造什么样的合作学习的平台。所以, 教师对课堂上的合作学习要精心设计, 创设情境, 分析学情, 研究目标, 对小组的探究活动要宏观把握。

1. 科学分配任务, 合理确定目标

小组探究活动不能“放散牛”, 在小组合作探究之前, 教师一定要让各个合作小组明确探究的目标, 而且所提的目标一定要具体、细化, 还要考虑学生基础。同时在各个小组的探究活动中教师还要适时引导, 让学生能够在讨论探究中理解知识、得出结论, 让学生在学校中培养自信, 乐于接受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 适时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情境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所设计的问题要具有有效性, 要能够在围绕课程设计目标的前提下,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 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多创造高效的教学情境, 能通过一些小的问题设计和引入把学生牵引到良性的学习过程中来。例如, 在讲矛盾的时候, 就可以这么引导学生:黑板擦干净了没有?黑板擦得不干净, 这里面就有对立统一的观点。什么意思呢?黑板上白粉笔是最鲜明的, 黑白对立统一, 如果黑板擦不干净, 白色粉笔字在上面就会显得不清楚, 那么教学效果怎么能够实现呢?所以说这里面就有对立统一的观点。在黑板上画一条线, 它是长还是短?那学生马上就想了, 不知道它是长还是短, 因为它没有对立的那一面。之后我们再进一步理解这个对立统一关系到底是怎么回事。

二、正确评价, 及时反馈

评价在任何一项工作中都是最重要的促进手段。规范、科学的评价系统是小组合作学习能够长期有效进行的重要保证。要注意评价的方式和内容的优化, 评价的内容不能仅仅是哪个小组完成得好, 哪个小组完得成不好, 哪个学生做得比较好, 诸如此类的简单评语, 而要是更深层次的渗透评价, 如对小组内合作水平和小组成员能力提升的评价, 以及小组内成员合作的有效性的评价等。

对合作学习的评价, 不能只看最后的结果, 更应看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对学习合作过程的评价, 需要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进行互相评价和交流, 互相取长补短, 交流心得体会, 让自己在每次工作中都能得到提高。对于在小组交流探究活动中没有很好地合作或合作效果不好的小组, 要及时指出问题所在, 并让其他小组引以为鉴, 避免以后出现同样的问题。

三、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以下问题

1. 合理分组, 职责明确

在小组成员划分的时候就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 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差的学生要合理搭配, 目的是要让基础好的学生帮助基础差的学生, 能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但是, 要让基础差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小组的探究活动中来, 不要认为探究问题只是成绩好的学生的事, 从而逃避责任, 最终影响学习的效果。

2. 不要让合作探究成为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不要为了探究而探究, 把学习任务布置到每个小组, 每个学生都分配到任务, 然后自己研究思考, 最后再聚集在一起总结一下。这样看起来课堂训练有素, 学生之间合作有法、分工明确, 但这样做没有实际的合作效果, 只是简单的分工合作, 而没有达到真正的交流合作。而真正的合作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和展示, 让思维产生碰撞, 这样的合作才是高效的。

3. 不要让合作学习小组变成一个小课堂

合作小组内不是让基础好的学生探究出问题的答案, 然后再由他们讲给后进生听, 合作学习是整个小组的集体活动, 因此需要每一个学生都要积极参与进来, 需要大家彼此合作, 共同学习。不能出现让一个或几个学生唱“独角戏”, 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任务, 都有压力, 都有表现的机会。

社团组织的创新与发展 篇10

关键词:社会组织 (NGO) ,社会管理,能力建设,法制建设

一、加强相关法制建设

1. 明确立法思路。

一是实现立法指导思想从“控制管理型”向“培育发展型”转变。目前中国社会组织立法的指导思想是建立在“控制型管理”的基础之上, 也建立在对被管理对象“不信任”、“不成熟”的指导原则基础之上[1]。 (1) 但是社会组织单靠政府管制的“呵护”是永远不会“成熟”的, 如果不解决立法的指导思想问题, 法律即使制定出来, 也未必能反映社会发展的真实需求和制度变革的理性要求。二是要把握好现实与发展的互动关系, 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和导引作用。作为法律来说, 它是对已存在和发生的社会现象的反映及其规范, 在这个意义上, 它对应于社会现实, 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制度规范问题。而且法律需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不可能频繁修订, 因此一部好的法律应尽可能预见到所调整事物的适时性、稳定性和连续性问题。因此中国民间组织立法原则必须把握好现实与发展的互动关系, 中国民间组织发展中的问题有自身的原因, 但更重要的是在体制转轨过程中旧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新的市场经济体制矛盾的反映。因此, 依靠强化管理来解决问题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 而且很容易扼杀组织的创新精神和发展活力。

2. 加强法律规制。

(1) 对NGO经营活动进行管制。法律明确规定, NGO不得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活动, 也不能从事与自己的章程规定的宗旨不一致的活动。 (2) 为了进一步拓展NGO的资金渠道, 民政部、国家工商总局允许社团兴办经济实体, 依靠自己的技术、知识优势谋求生存。但这却又引发NGO营利化的问题。因此, 对NGO经营性活动予以管制是必要的。 (2) 通过法律解决NGO员工就业和相关的社会保障问题。社会组织的人力资源包括专职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从目前的情况看, 中国NGO专职工作人员较少, 志愿者更为缺乏。NGO的非营利性决定了其从事的大都是公益性事业和社会服务事务, 所提供的较低的回报使其在吸引人才上相当困难。从而进一步影响NGO的总体质量水平和竞争力。因此应当采取一定的扶植、鼓励措施以保证NGO专业人才和志愿者队伍的稳定。将NGO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相关的制度规范, 纳入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整体的人事、福利、社会保障体系, 包括建立人才交流中心对社会组织人员的档案管理制度, 在医疗、退休养老、劳动、失业保险金的缴纳方面, 制订社会组织相应的标准。 (3) 对NGO进行财务监管。从目前立法状况看, 对这部分内容的规定较少, 现有的主要是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 法律层级较低, 如《国家民委社会团体财务管理实施细则》、《财政部关于对明确民办非企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等问题的函》等。从内容上看, 这些规定比较笼统、零散, 也没有体现NGO财务监管的特点———NGO的非营利性决定了它们既不能像企业一样开展经营活动, 也不能像政府可通过财政收入维持运转, 它们只能依赖社会捐赠、政府财政拨款、税收减免、服务性收费、志愿活动等形成的公益资产来维持最基本的生存与发展需要, 因此对NGO的财务监管也应区别于企业和政府。针对政府资助和社会捐赠资金, 首先应当坚持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则, 严格按照捐赠协议约定使用赠与资金, 不能挪作它用。其次, NGO接

(1) 以1998年《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为例, 在这个条例出台之前, 许多社团在产生的时候只具有社会合法性、行政合法性受捐赠财产的数目及其使用情况应当公开接受监督。除了向业务主管单位、登记管理部门报告外, 还应接受财会审计部门及社会监督, 从而确保这部分资金使用的合法性。

二、加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

Deborah Eade说:“ (社会组织的) 能力建设应该是促进改革公民社会的参与与民主程度。能力建设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 通过评估增强对受援组织活动的质量的改善, 对机构的组织和运作能力的提高。能力建设一种目标, 通过对环境的分析和目标的选择, 以提高机构的决策能力。能力建设是一个适应变革的过程。”[2]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明确组织目标与使命并有效地传达出去。

一个组织的使命是该组织建设的首要问题, 决定和规约着其组织活动的目标、领域和方式。一个NGO必须对它为什么存在, 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有绝对清楚的认识。同理, 它也要清楚什么是本组织不能, 或者不应该试图去做的事。组织内部人士对共同的价值和目的具备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 他们才能由此发展实现这些目的的战略。有了明确的特性、价值观以及目的, 一个组织就需要把这些东西清楚而有效地传达给不同的群体:它要在其中活动的社区, 政府部门, 它想要影响其政策或行为的企业和其他机构或组织, 以及潜在的捐助人。这些群体都是相互关联的。政府部门更可能关注公众知名度高的组织的言行, 而个人则更愿意把钱捐给他们以前通过报纸、电视或其他渠道听说过的组织。

2. 实行民主、高效、公开的治理。

中国社会组织的组织管理应实行民主、效率、公开原则:社会组织的民主管理, 除了需要有一套制度规则与程序之外, 还需要有一系列非正规的行为准则, 以切实在组织内部形成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体制。社会组织的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 不是利润取向, 但同企业一样, 必须进行成本核算, 追求在既定投入条件下的产出最大化, 因此必须像企业那样尽可能有效地运用这些资源, 不仅要获得经济效益而且要获得社会效益。

3. 加强专业能力建设。

NGO需要在它选择的领域开展优质的工作。由于许多NGO刚刚开始在诸如个人咨询、社会工作、肢残和精神残疾儿童康复等方面开展工作, 这些工作无论对它们, 还是对中国都是很新的领域, 所以, 这个要求很难。这些组织大多高度敬业, 也非常有创新精神, 但它们几乎无一例外地缺乏经验。在某些选定的环节提高其员工的技能, 对许多本土NGO的成功至关重要。这主要要依靠对员工的经常性培训。组织应拟订可满足个人发展需要, 切合工作要求及顺应组织发展需要的训练及培育计划, 即所谓的员工事业规划方案 (Employee Career Develop Program, 简写为CDP) , 并按部就班地安排同仁参加训练及培育的活动, 以帮助员工了解和熟悉工作, 更重要的是培育他们成为资深且优秀的人才。

4. 提高合理调动资源特别是本土资源的能力。

要使NGO的宗旨和目标得以实现组织必须建立对获取所需资源的投入。它既包括资金、物品的投入, 也需要人力的投入。同时组织必须建立对获取所需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使用的机制。首先是资金来源, 目前中国的一些社会组织, 特别是小组织在调动资源上还缺乏相应的经验, 因而常常无从下手。求助于国际资助, 是目前许多中国NGO的无奈选择。但是中国的NGO数目正在不断增多, 同时由于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政府税收的稳定增长, 国际发展机构, 特别是附属于外国政府的机构将在未来几年里撤出中国, 将它们的资源转到更穷的国家。因此, 开发对本土资源的调动能力将更为重要。这就需要发现的眼睛和创新能力。除了筹集资金, NGO还应该提高对资源进行管理和合理使用的能力, 并充分重视人才, 吸纳人才, 因为归根到底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

三、建立社会组织与政府间的合作关系

1. 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分析。

一般来说, 社会组织同政府关系可归结为四种类型: (1) 对立的、不信任的关系。这可能是由于政府腐败, 不热心于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社会组织不热心于社会经济发展, 热衷于反政府活动而导致的。 (2) 社会组织自行其是, 不同政府发生关系。有些社会组织不接受政府资助, 不抵制但也不配合政府的工作。这类组织大多规模不大, 影响也很有限。 (3) 非政组织对政府的依赖关系。如果社会组织是政府建立并进行经常性干预, 或者政府是主要资助来源, 那么该组织就有可能在资金、思想和资源上形成对政府的依赖, 可能会在决策和行动上不同程度地失去自主性。 (4) 合作关系。当社会经济发展是双方的共同目标时, 政府和社会组织会形成合作伙伴关系, 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政府接受社会组织的自主权、独立性和倾听社会组织的意见, 社会组织则协助政府实施国家计划、政策和规章, 共同从事社会发展活动[3]。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存在着既合作又冲突的关系, 如何最大化地发挥其合作关系, 而减少两者的冲突, 对于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2. 政府对社会组织的主要作用。

目前政府对社会组织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培育支持和监督管理两方面。首先, 就培育扶持作用来说, 政府对NGO的扶持培育, 最重要的是资金方面的资助。西方国家NGO的资金30%以上来自政府资助, 如果缺乏政府提供的资源, 许多NGO组织就难以生存。政府负责提供资金, NGO承担服务性工作, NGO的服务实现了政府期望的公共目标, 政府资助则壮大了NGO的服务能力, 这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取的做法, 我们应该吸取他们的经验, 制定具体办法, 为中国NGO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援助。其次, 就监督管理作用来说, 从总体上看, 中国政府对社会组织的管理, 在登记环节控制得很严, 但机构一旦完成登记, 政府对组织的管理则变的很松甚至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因此, 加强政府的监督管理势在必行。一方面政府应该放松登记管制, 以体现公民的自由, 同时加强对组织运作期间的管理, 对其运作的规范化及质量进行监督, 以确保这些组织的运行质量。

参考文献

[1]高丙中.社会团体的合法性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 2000, (2) .

[2]Deborah Eade.能力建设——通向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之路[M].应维云, 刘国翰, 译.北京:九州出版社, 1999:39-40.

社团组织的创新与发展 篇11

关键词:公共管理创新;社会组织;发展;路径

一、公共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公共管理指的是政府在工作过程中,将科学的管理理念、功能、组织手段运用到公共事务之中,公共管理的主体主要指的是政府,公共管理的主要内容从科学意义上讲主要包括公共管理原理、行政管理、城市管理、公共政策、发展管理、教育经济管理以及劳动社会保障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公共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管理创新已经被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战略布局当中,加快公共管理创新有利于提高政府服务水平,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保护国家国家和人民生命安全,对于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公共管理创新视角下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路径

1、积极推进政府管理模式的创新

我国政府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都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不断设立和变革的,目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也面临着职能方式的转变,即由技能型向职能型的转变。为适应社会主义发展的潮流,维护社会主义的稳定,智能行政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积极建立公正透明、廉洁高效、运转协调的政府管理体制,我们要转变过去的管制型政府模式、权力型政府模式、全能型政府模式、人治型政府模式,向服务型政府、责任型政府、有限性政府、法治型政府模式方向进行转变,打造出高效的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

2、积极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

我们要按照政府管理的职能,积极进行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的创新,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政府管理的职能方式的转变是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创新的关键所在,当前政府管理的职能不仅包括市场监管和经济调节,还包括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提供,各项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维护社会稳定,打击犯罪分子;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为人民提供医疗、卫生、教育服务,保护资源和环境等等。我们要积极创新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方式,全面提高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水平,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3、积极创新公共管理的人事制度

政府管理效率的高低、服务水平的好坏与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我们要积极创新公共管理的人事制度,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首先我们要积极改变政府工作人员“铁饭碗”的雇佣模式,改变终身制聘用,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让政府工作人员有危机感和压力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其次要精简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在政府部门中许多科室有重叠的工作内容,这不仅造成了人员的浪费还造成了各部门相互扯皮推诿的不良习惯,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因此要精简部门和办事人员;三是要积极创新绩效管理方式,運用科学的方法建立和实施公平公正的绩效管理模式,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4、积极创新打造公开透明政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政府的关注度以及政府信息资源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所以,我国各级公共管理政府部门要结合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出政府信息公开的实施意见,促进政府信息和办公透明化,向着透明化政府进行发展。近年来,许多地方的政府已经尝试着进行政府公开信息透明,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怎样打造公开透明的政府呢?首先我们要不断扩充信息输入的渠道,让广大公民参与到公共管理建设当中来,另外,要制定政府信息公开细则,向公共权力的所有者报告管理过程和结果,积极接受公民的监督。其次要不断培养我国公民对政府事务的关心和参与度,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使公民更加广泛的参与到公共事务建设当中来。要想真正实现公共管理的善治宗旨,就要积极发挥好政府与公民双向互动作用,双方共同努力,共同参与,政府才能逐渐向负责任的积极回应公民利益要求的公共管理者转变,而公民也就能够和公共管理部门一起实现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平等的协商与合作,促进我国社会组织的不断发展。

5、不断借鉴国外公共管理方式,取长补短

在公共管理创新过程中,我们也要适当的借鉴国外先进的公共管理模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公共管理模式。公共管理学起步比较晚,发展比较慢,目前公共管理理论还处在发展过程中,但是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公共管理的主流。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转型时期,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尤为多且复杂,虽然我国的基本国情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情不一样,但是却都是以市场经济为主题,在公共管理问题上也有很多的相似点,在面临的公共管理面临的难题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凭借着全球化“新公共管理”浪潮化思想的袭来实际上也为我国公共管理的创新改革提供了借鉴,但是在借鉴的过程中我们也不能盲目照搬,要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方法进行适当借鉴,不断完善我国公共管理的方法。

综上所述,公共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要不断推进政府管理模式的创新,积极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积极创新公共管理的人事制度,积极创新公共管理的人事制度,积极创新打造公开透明政府,不断借鉴国外公共管理方式,取长补短,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作者单位:河北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班唐山工作站)

参考文献:

[1]陈林珊,刘少渝.公共管理创新视角下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路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1(06)

[2]邓小伟.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农村社会组织发展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12(12)

[3]汪春翔.和谐社会视角下社会组织建设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13(06)

[4]徐顽强,邓小伟,朱喆.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农村社会组织发展的困境和路径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12(06)

辽宁省烟草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创新 篇12

一、辽宁省烟草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 土地难以集中连片, 导致不能使用大型机械。

由于在辽宁省烟区, 基本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与烟草公司签订烟草种植合同, 烟农之间缺乏互助, 尤其是在烟田调换方面, 烟农之间以及烟农与非烟农之间的土地调换存在困难, 直接导致烟田与烟田之间并不相连。烟田不能连片就难以运用大型机械进行生产, 而大规模、集约化生产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得以解决, 将会严重制约辽宁烟叶的生产。不过, 在昌图、凤城等一些烟草种植示范村里, 通过“返租倒包”这种方式达到了使烟田集中连片的目的, 但这种做法的成本较高, 需要烟草公司投入大量资金, 这就造成了这种方式推广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

2. 劳动力价格过高, 使烟叶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在辽宁的几个烟区, 由于外出打工的人员较多, 导致农村劳动力供给出现短缺, 劳动力价格上升。现如今, 劳动力价格达到了50元/天, 支付给雇佣人员的工资已经成为烟叶生产成本中的一项重要支出, 与能源费用、肥料费用并列成为三大主要支出, 并仍有上升趋势。

3. 烟农不重视烟田的土地轮作, 影响土壤肥力。

在辽宁烟区的很多地方, 烟农承包的烟田承包期都很短, 通常只有1~2年, 所以烟农只注重眼前利益而不注意轮作, 这就导致了土壤肥力的下降, 影响烟叶的品质。烟农与烟草公司签订短期合同主要是为了预防烟草价格下降, 可以在每年年初选择继续种烟或者不种, 以保证近期的利益, 但这也同时降低了烟农对烟田保护的责任心, 给烟叶生产带来了隐患, 也给烟农的收入造成影响, 长此以往烟田的生产力必将进入恶性循环。

二、烟草合作经济组织假设的博弈模式分析

要进行博弈分析, 首先要确定博弈的参与人。在烟草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中, 烟农具有完全的自行决策权利, 可独立做出决策, 在烟草合作经济组织的章程上体现为自愿加入、自愿退出。烟草公司进行烟草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 也是为了提高烟农的生产积极性、稳定产量, 使烟农增加收入。所以, 从烟草合作经济组织本身的性质来看, 烟农是直接受益者。烟草公司在烟草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中起到引导、咨询的重要作用, 甚至在博弈规则的制定上有着重大影响。所以, 烟农和烟草公司都是烟草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关键参与人。

博弈的策略空间选择:作为烟草合作经济组织的参与人农户, 可以从自身利益出发, 选择加入还是退出, 这完全由其自身决定, 任何人都不能强迫烟农做出选择, 所以, 烟农在烟草合作经济组织的策略空间为“参与”和“不参与”。而对于烟草合作经济组织的另一参与主体———烟草公司, 则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 选择合适时机, 逐步引导建立烟草合作经济组织。所以, 烟草公司的策略空间为“引导”和“不引导”。通过上述分析, 可以建立如下博弈分析框架:

从图中可以看出, 烟农不参与就会使自己得不到烟草公司对烟草合作经济组织的资助以及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所以烟农的利益是受到损害的, 受到的损害程度为-a。对于烟草公司来说, 农民选择“不参与”策略的情况下, 无论烟草公司选择哪个策略, 所得到的支付都是0。在实际生产中, 如果烟草公司对烟农成立烟草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引导, 将会减少烟草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成本, 即s-c1=c>s-c2=b (s为建设烟草合作经济组织带给烟农的收益, c1、c2为两种情况下建设烟草合作经济组织所需成本) , 如提供烤房群建设资金等, 通过这种间接的手段, 使烟农的收益增加。如果烟农采取“参与”的策略, 则会促进烟草的生产, 提高产量, 提升烟叶的品质, 使烟草公司得到利益, 在图中烟草公司得到的利益为f和g。更由于烟草行业的特殊性, 使得烟草公司需要对烟草合作经济组织具有一定控制力, 所以g>f。结合上述分析, 通过划线法, 我们可以明确地得出一个纳什均衡策略组合, 即 (引导, 参与) 。

由此可见, 烟草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符合现实的生产力发展要求, 符合烟农和烟草公司双方利益。要真正使各种生产要素得到最优配置, 应该采用类似于公司制的组织形式, 使烟农以烟田入股为基本方式, 同时吸收其他多种主体的生产要素, 以生产要素为标准进行分红。而且只有在烟农和烟草公司双方面都有积极性来建设烟草合作经济组织的情况下, 各方的收益才能达到最大。所以, 烟农和烟草公司都应该从自身利益出发,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真正认识到建立烟草合作经济组织是一件可以达到双赢的行为。尤其对于烟农来说, 在辽宁省烟草公司已经做出策略选择, 即已经选择了“引导”的前提下, 只有选择“参与”才是最优策略选择。

三、辽宁省烟草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设想

1. 明确产权, 完善分配制度。

土地是烟农的谋生手段, 失去了土地对烟农来说就意味着失去了一切。所以, 在烟农以土地作为投入股份的时候, 一定要明确其对土地的所有权。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自愿加入、自愿退出这一规定有意义。烟草合作经济组织并不是想通过土地把烟农拴在烟草种植上, 而是要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 根据市场规律自行决策。只有真正反映市场经济规律的组织, 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烟草合作经济组织在分配上应该以生产要素为标准, 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提取各种基金, 完善组织制度, 体现公平、效率原则。通过这种方式合理地调动各种生产要素, 使效益达到最大化。

2. 烟农以土地入股。

烟草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全部以土地入股, 只对一些特殊的投资者允许其采取以资金、技术等入股方式。这一方式将会使烟草合作经济组织在土地集中连片方面具有更多的选择性。烟草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在成员之间调换土地, 使土地集中连片, 也可以让非会员在烟草合作经济组织入股土地中选择等价土地进行调换。当然, 这种土地调换是在明确土地产权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调换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产权的明确, 对不明确产权的土地, 原则上是不能进行调换的。同时尽量吸收非烟农以及无劳动力家庭的土地入股, 他们的地位与其他成员的地位一致, 都按照生产要素进行分红。这样, 不仅可以吸收一部分其他类型的种植户加入烟草种植, 而且可以提高缺乏劳动力家庭的收入。随着加入烟草合作经济组织的土地的增加, 进行土地调换、集中连片将会变得相对容易。同时, 这种做法的成本不高, 适合辽宁省烟区的实际情况。

3. 调动烟农的积极性, 加强烟农的生态意识。

在烟农加入烟草合作经济组织以后, 就必须按照烟草合作经济组织的要求进行轮耕。为了保证烟草种植的长远发展, 烟草合作经济组织要对成员进行宣传教育, 提高烟农对土地持续利用的意识, 同时增强非成员烟农的生态环境意识。引导烟农不为眼前利益而进行破坏性种植。同时, 烟草合作经济组织也应该合理规划土地资源, 为轮耕提供有利条件。如在辽宁省烟草种植示范村中, 划定一定面积的轮作区域, 以保证土壤的肥力、烟叶的品质。同时建立多种功能的专业服务队, 服务队的资金由烟草合作经济组织在各成员的分红中提取, 这样可以减少烟农种植烟草所需要的资金, 同时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烟农种植烟草的积极性, 这也为把烟农转变成为农业企业工人, 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4. 加强烟草合作经济组织对劳动力支出的控制, 推行适合地区特点的机械化种植。

在烟草种植成本构成中, 雇佣劳动力的资金投入是可以有效降低的, 这主要通过三个途径:一是进行机械化、集约化种植, 建立集约化烤房群。在辽宁省烟区的很多地方都已经建立了集约化烤房群, 大大降低了烟草烘烤的劳动强度和所需劳动力数量。在土地集中连片问题得到解决, 大规模的机械化种植成为可能之后, 也会减少烟草生产的劳动力成本。二是利用加入成员自身及服务队的劳动力, 使外部费用内部化, 以减少劳动力成本支出, 而且这种做法易形成规模优势, 起到增加效率的作用。三是各地区烟草合作经济组织联合行动, 形成买方市场, 共同制定合理的劳动力价格, 控制劳动力成本的支出。

5. 因地制宜选择组织方式。

辽宁省烟区各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各异, 这就要求各烟区在烟草合作经济组织的集约化生产程度上有所区别对待∶一是在适宜进行大规模机械种植的地区, 实行紧密的合作类型, 从育苗、种植到分级, 都进行专业分工, 利用各种服务队对烟农提供服务, 甚至可以进行工厂化生产。二是在不适宜大规模种植的地区, 则可以根据当地情况, 改变专业队的服务项目, 建设有地方特色的烟草合作经济组织, 真正提高劳动生产率, 增加烟农收入, 降低烟农的劳动强度。同时, 烟草公司要继续加大对烟田基础设施的建设, 不仅包括烟田的烟水配套设施, 而且也要包括相应的能源配套设施, 继续加大对烤房群的投入力度, 以提高辽宁烟叶的数量和品质。

6. 建立一支具有企业经营头脑的干部队伍。

根据农业企业的基本构成, 成员大会应该是烟草合作经济组织的最高权力机关, 同时还设有理事会、监事会等机构。这些机构在处理事务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就需要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具有一定的企业管理素质。由于现在农村缺少必要的外部条件, 现实中的烟农很难担当大任。所以, 对各个烟草合作经济组织中的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以及对烟草合作经济组织的专业性事务进行咨询的任务就落在了烟草公司身上。在现阶段, 烟草公司不仅需要对各地区烟草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头人进行培训, 增进其驾驭组织、管理组织的能力, 而且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直接向烟草合作经济组织派遣专业人员对烟草合作经济组织的工作进行辅助。

上一篇:c语言下一篇:我的课堂我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