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建筑

2024-07-11

可持续发展建筑(共12篇)

可持续发展建筑 篇1

摘要:通过对绿色建筑起源的追溯, 阐述了绿色建筑之基本内涵、理论原则及实践方法, 并对中国绿色建筑设计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绿色建筑,绿色技术,生态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环境

0 引言

20世纪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 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到来, 整个世界正面临着新的挑战。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推动着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 而且全面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维方式, 致使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体制、社会关系、生活方式以至于思想观念, 都将在这次变革面前经受考验。人类也正面临着一系列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严重挑战。人口剧增、资源过渡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发展。实践证明, 传统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方式已经难以为继, 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及环境相互协调, 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能满足其不断发展需求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 绿色建筑的缘起

1972年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 世界各国认识到人类必须在自然环境所提供的时空框架内发展社会与经济, 同时按照自然资源所赋与的条件安排自己的生活方式, 从而重新界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确立了“以环境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80年代开始在全球兴起的“绿色运动”和“绿色革命”, 正是人类面临困境时为获得持续生存的自救政策, 是探索人类自我生存和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绿色”思想的出发点是保护自然资源, 调整人类行为。满足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 保证人类生存的安全。在经济方面, 它提倡的单纯消费性经济, 追求经济和生态双重目标, 在保证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 建立一种既能满足人类的物质需要, 又不至于破坏生态平衡的保护性经济。在社会方面, 它主张控制人口, 提倡计划生育, 协调不同种族、性别和年龄的人们, 创造和谐的生活, 享受劳动的快乐, 维护世界和平。在环境方面, 它认为自然和人类共属于一个不可分割的领域, 自然组织和人类组织的交互作用和平衡发展, 才能使人类自身生存下去。在技术方面, 它倡导推广使用那些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生态平衡、利用可再生自然资源的技术抛弃目前。面对保护生态环境, 维护生态平衡这一全球性课题以及日益蓬勃发展的绿色运动, 在建筑这一与人类息息相关的领域, “绿色建筑”开始日益受到关注。

2 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和理论原则

伴随着“绿色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的行动纲领, 《寂静的春天》、《设计结合自然》等专著相继问世, 生态世界观开始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行为准则。与此同时, 生态学、社会学等学科不断向建筑学领域扩展, 促使人们对传统建筑观念进行反思。“绿色建筑学”的产生是建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可持续发展在建筑学方面的具体体现, 它从生态学的角度阐述了建筑在生态系统中的角度和功能, 使人们对于建筑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

绿色建筑为达到可持续发展之目的, 需采用符合生态原则的设计方法, 其目的在于把我们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减少至最低程度, 并为人们创造健康舒适的居所。所谓绿色建筑, 就是以生态学的科学原理指导建筑实践, 以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 创造人工与自然相互协调、良性循环、有机统一的建筑空间环境。其核心———“绿色”的本质是物质系统的首尾相接, 无废无污、高效和谐, 开放式闭合性良性循环。绿色建筑观为建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问题的方向和框架, 传统建筑设计主要从建筑美学、空间利用、形式、结构、色彩等方面来考虑建筑。然而, 绿色建筑设计则从生态的角度来看待建筑。这意味着人工建筑环境不能仅仅作为非生命元素来对待, 而应把它看作是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即是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同时也是“生产者”, 并遵循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原则。

绿色建筑在研究上, 将自然、人以及人造物纳入统一研究视野, 不仅研究人的生活、生产和人造物的形态, 而且也研究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的发展规律, 研究自然、人与建筑的相互关系。在目标上, 它追求人、建筑和自然三者的协调和平衡发展。在方法上, 他主张“设计结合自然”。在技术上, 它提倡应由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不污染环境, 高效、节能和节水的建筑技术。

3 绿色建筑在西方的实践

绿色建筑的时间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低技短线穹隆、软湿土砖层、太阳能住宅等, 主要集中在建筑技术探索, 着眼点是建筑节能, 研究侧重于新型建筑材料研制、建筑构造改变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80年代中期, 绿色建筑实验在一些国家开展, 新能源技术、绿色种植技术、建筑节能技术、循环再生技术被综合运用到单体建筑。进入90年代, “绿色”思想开始为人们普遍接受, 在发达国家, 绿色建筑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建筑师突破专业局限, 与其他学科专家广泛合作, 通过多部门合作和综合设计使绿色建筑研究从单体上升到体系, 如英国的“生命圈2号”示范区研究及瑞典的“生物循环城”计划等, 这些研究和实践对于改变发达国家的能源和自然资源消费结构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

在绿色建筑的实践方面, 各国建筑师基于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已进行了多种探讨:

3.1 关注自然研究, 创造与环境融合一体的有机生命建筑这类

建筑大多受莱特“有机建筑”的启发, 在外观、结构、材质、色彩方面, 强调整体概念的重要性, 并且不只注重表面肌理组织关系的和谐, 更追求通过结构本身的处理获得良好的生存环境。目前, 以中国窑洞为原型的覆土建筑已从住宅转向了公共建筑。英国著名的覆土建筑师阿瑟·夸比通过大量实践, 认为它不仅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 而且可以使自然景观和土地利用统一起来, 具有节能和保持资源的双重效应。

3.2 绿色节能技术的探索可持续发展要求最优化使用自然资

源、实现自然资源消耗和再生的平衡。人们开始关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提出“零能耗”建筑的观念, 即建筑从场地获取能源, 由传统的能源消耗者变成生产者, 节约能源的基本途径是利用再生能源, 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能等, 从而降低能耗。因此, 绿色建筑更加注重自然驱动和动力驱动并重开发, 对能源进行高效利用。

马来西亚建筑师杨经文, 长期致力于高层建筑生物气候学的研究与实践, 把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与高层建筑的特点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在高层建筑中设置空中绿园、凹入过渡空间、屋顶遮阳隔片等方法, 创造了新的艺术形象, 从而节省了40%的运转能耗。

绿色节能建筑著名的范例有杨经文设计的IBM大厦和门拉·梅辛奇大厦 (源自:世界建筑) 以及福斯特设计的世纪塔办公楼和法兰克福商业银行 (源自:世界建筑) 。其中, 法兰克福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是本世纪办公楼节能技术中最具创造性的, 并且探索了高层建筑内部丰富的空间秩序和宜人的环境, 显示出高层公共建筑已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3.3 绿色环保建筑材料的探索综合考虑自然生态效应和社会

经济效应, 遵循3R原则———减少使用 (Reduce) , 重复使用 (Reuse) 和循环使用 (Recycle) ———选择和开发材料, 并尽量使用低能耗材料, 避免有毒污染材料。按广义生命周期的观点, 建材能耗包括:建材生产、建筑物营运、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建筑物的拆除解体、建材再利用等方面。其中建材的正确选用, 对节约资源, 减少能耗意义重大。

3.4 建筑的再利用结合实际, 改造利用旧建筑, 节省人、财资

源, 在对环境冲击最小的状态下创造出最佳效用。保持原有建筑的特征, 对其进行客观分析, 综合考虑设计, 使其重新焕发新的活力, 使建筑进入新的良性循环。对于自然资源来讲, 进行再利用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新的投资、资源能耗以及由于建造新建筑和拆除旧建筑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近20年欧美发达国家完成了“建筑再利用”的观念转变, 并且在此基础上, 视其为城市发展的一个机会, 为此作了大量切实有益的实践, 并出现不少优秀的建筑再利用作品。

3.5 净化室内空气, 提高室内环境质量具体实现途径有三:一

是建筑设计要保证良好的通风。目前, 许多高层建筑因受高层强风影响, 一般采用封闭式中央空调, 由此产生了能源消耗大以及空调病等问题。中庭空间的引入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中庭作为缓冲空间, 可解决高层建筑的自然采光和通风问题, 还可净化室内空气, 调节气温并改善空间质量。二是杜绝放射性、腐蚀性及其他一切污染性材料侵入室内, 实现无害施工。如日本已成功设计了无化学污染的住宅, 用天然植物来解决家具的防腐防蛀问题。三是借助植物和水体的合理配置, 更新空气, 改善气候, 结合视觉和听觉的巧妙设计, 还能给人以精神享受。例如, 可以利用建筑物的室内外空间进行立体绿化, 或将水墙、流渠等引入室内。总之, 绿色建筑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是一种动态的、综合的设计, 涉及的面很广, 非传统建筑所能实现, 需要多部门合作, 进行综合、协调设计, 并具有足够的弹性, 以适应未来的发展。

4 中国的绿色建筑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 建设规模加大, 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成倍增大, 生产生活废弃物和污染物排放量急剧增加, 致使相当多地区的生态环境居于良性循环的临界点之下。因此, 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持续发展刻不容缓。绿色建筑是中国建筑发展的必然选择。

鉴于中国目前的现状和人口素质所限定的对资源平衡、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 在中国推广绿色建筑须有以下先决条件:

4.1 建筑环境问题立法化推广绿色建筑单靠科技工作者的呼

吁和一部分人的自发实践是不够的, 更需要的是政策作引导, 国家法律作保障。例如由政府和有关部门确定一系列制度, 使采用节能的技术、材料和措施成为设计中必须执行的任务。而且在政策上向绿色建筑倾斜, 并修正和完善具体规定。

4.2 建筑师和业主观念的转变要推广绿色建筑, 建筑师在设计

中必须摆脱以往追求形式或风格流派的旧观念, 从关心形式到关心环境, 从关心流派到关心资源消耗和具体的节能措施, 树立将建筑、环境、社会利益紧密联系的观念。

4.3 生态教育普及化绿色建筑意识的成长应有丰富的土壤, 需

要全社会较高的环境意识来积极配合, 应在全民中建立起较强的经济生态意识。

其实, “绿色”在中国传统思想和传统居民中早已富有契机与创造。早在2000多年前, 老子朴治主义思想, 以朴质无文的自然方式治理人与环境, 这恰与现在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产生共鸣。中国古代所谓的风水对建筑基址的选择遵循负阴包阳、背山面水的基本格局, 以及遍布各地风格迥异的民居, 都充分体现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对环境的尊重。

近年来, 我国一些经济较发达、科学技术水平较高的大、中城市, 在环境保护以及绿色建筑研究方面发展很快, 例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进行的“黄土高原绿色居住区模式”研究, 旨在“首先从地区性绿色住宅研究着手, 寻找突破点, 为更大的全方位的战略部署提供理性依据和思维方式”。上海现代房地产实业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探索, 成功地研制了以秸杆、稻草为原材料的绿色建材—稻草板, 并在上海市青浦县推广使用, 与传统粘土砖、钢筋混凝土比较, 不仅具有色彩丰富、重量轻、体积小、保温、隔热、隔音等多项优良性能, 并能自然降解, 停止使用后不会给环境带来任何污染。清华大学设计中心楼创造了一种崭新、健康、富于生气的办公建筑模式, 在设计过程中考虑了热缓冲中庭、防晒墙与架空屋顶、遮阳板系统、太阳能利用、整体节能等一系列绿色技术策略。这些实践都表明, 中国绿色建筑有了良好的开端。

尽管国外绿色建筑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经验方法, 但由于社会结构、经济状况、人口素质以及生态环境的起点差异很大, 我们不应盲目照搬那些以高投入、高技术为代价的绿色经验。中国绿色建筑必须立足本土地具体条件, 充分发掘传统建筑中深蕴着的绿色思想和文化, 对技术的研究应侧重于对应自然环境的低技术和方法的扩展性考虑, 重新开发基于基础物理中有关空气运动、光反射和材料适用性等方面最基本、最珍贵的特征知识的应用, 优先进行被动式太阳能利用设计。

总之, 我国正面临大规模建筑现代化, 同时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 带有一般性的绿色建筑, 是必须迈出的一步, 同时这也是利用我国“后发”优势, 避免走西方现代建筑弯路的一条值得探索的途径。

5 小结

总之, 在建筑领域里, 我们呼吁与环境共呼吸的建筑设计观, 提倡各种建筑生态技术的应用, 发展生态建筑。这不仅有助于推动全球环境品质的改善, 而且有助于个人生活品质的提高。

绿色建筑关系着人类的生存, 是各国在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竞争中的重要战略, 用绿色发展观重新思考我们的建筑设计, 不仅是人类发展的需求, 也是建筑学科及其他相关学科向深层次发展的需求。绿色建筑有利于促使人造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 有利于形成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 有利于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绿色建筑学代表着现代建筑学科的发展方向, 正如《北京宪章》所指出的那样,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以新的观念对待21世纪建筑学的发展, 这将带来又一个新的建筑运动……”。我们将立足于本国国情, 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 寻找我们自己的模式, 我们将努力建立中国本土的绿色建筑体系。

*来稿需知:

1、来稿确保不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请作者自留底稿, 恕不退稿。

2、编辑部对来稿有删修权, 不同意删修的稿件请在来稿中声明。稿件刊登后, 赠当期杂志一册,

征以供用途。

3、本刊常年征稿, 所有文稿均在一周左右时间做出处理。

稿

启联系。

*投稿方式:

1、投稿专用邮箱:GL-KJ@163.COM

杂志社地址:石家庄市师范街138号

4、论文下方要注明作者的详细通讯地址[例:××省××市 (区、县) ××路××号××学校××收]、联系电话 (固定电话、移动电话) 、邮编、邮箱及QQ。以便我们能够及时快捷地与您取得

*本刊为旬刊, 欢迎有一定组稿能力者为本刊组织稿件, 有意者请与本刊编辑部联系, 经审核合格者, 可设为当地工作站负责人 (需寄申请书) , 欢迎广大经济界、管理界、科技界、理论界工作者推荐、自荐。

2、本刊网站投稿:WWW.GL-KJ.COM

电话:0311-83993949

参考文献

[1]克·埃布尔.生态文化·展与建筑.世界建筑.

[2]林京.杨经文及其生物气候学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世界建筑.

[3]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作品专集.世界建筑导报.

[4]陈晓雯.关于中国绿色建筑发展问题的思考.新建筑.

可持续发展建筑 篇2

【摘 要】智能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是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发展和需要的必然结果。只有充分运用好可持续发展原理,才能使设计的产品做到“以人为本”,符合人民的需要,才能有市场而不被淘汰。

【关键词】智能建筑;可持续发展;节能;绿色;太阳能;

一、关于智能建筑的定义

目前国际上大都参考美国“智能大厦专业学会”1986年对智能大厦的定义,作为建设的依据,即:所谓智能建筑,就是由建筑结构、建筑设备(机电系统)、供应和服务、管理水平4个系统组成,并实现它们之间关系的完善和优化的现代化建筑物。智能建筑按美国智能建筑学会的定义,它是一种将结构、系统、服务、运营相互联系、全面综合,并达到最佳组合,以获得高效率、高功能与高舒适性的建筑。一般来讲,智能建筑应具备五个自动化,即所的5A。5A包括楼宇自动化系统BA,办公自动化系统OA,信息自动化系统CA,消防自动化系统FA和保安自动化系统SA这五部分。具体来讲,楼宇自动化系统BA主要包括空调统、给排水系统、配电系统、电梯及照明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OA主要包括计算机办公系统、数据库共享系统、用户信息处理系统。信息自动化系统CA包括传输语音的电话网系统、传输图像的有线电视系统,传输数据的Internet系统。消防自动化系统FA包括人工报警器、智能探测器、灭火喷淋系统、紧急广播及照明系统。保安自动化系统SA包括巡更系统、防盗系统、紧急求助系统和闭路电视监视系统。1

二、智能建筑的新内涵—可持续发展

随着世界石油危机的爆发,世界各国能源短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建筑业作为各国能源统计中的重要部分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建筑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建筑可持续发展是指建筑从建造到运营,应充分考虑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持生态平衡,以体现出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当今人类的理智决策,节能和环保是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2三、智能建筑的节能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均能源资源条件不同,对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的研究与理解也存在较大差异。我国从基本国情考虑,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这一概念,主要内容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与建筑节能相比,绿色建筑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包涵了节能、节地、减少污染等内容,指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色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新能源利用、中水回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具有选址规划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综合有效、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六大特点。节能与绿色建筑,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而且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经 1

济合理,保证了生活环境的质量。4

3.1建筑节能途径与措施

3.1.1建筑节能的途径

①政府出台一系列节能政策、法规、规章,对建筑节能提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②制定一系列标准,形成建筑节能的标准体系,为建筑节能提供可靠的技术依据; ③研发建筑节能技术和产品,特别是建筑外墙、屋顶和门窗的保温隔热以及采暖系统方面的节能产品,使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和供暖采暖系统的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④以试点示范工作为载体,大力推广节能建筑。

3.1.2建筑节能的措施

①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

②采暖空调系统的节能;

③照明动力系统的节能;

④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

⑤建筑能源系统的运行管理节能。

四、绿色智能建筑

随着人类对于上个世纪工业革命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的反思,“绿色思潮”正在兴起。绿色智能建筑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是绿色文化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是绿色智能建筑的基本理念。智能居住小区为保护周边环境,而采取的各类措施包括污水与排放、小区内外绿化保护、污染气体和噪声的隔离等,这就是我们平时讲的“环保”问题,“绿色”的概念也应包括“环保”问题在内,绿色不应只是浅层次的如绿化面积的绿色化问题,而应该是深层次的,应该做到绿色的智能化和智能的绿色化,两者的理念应贯穿于设计、施工、使用三方面。特别是在设计中,要充分运用绿色原则进行绿色设计。当然,我们的绿色产品必须建立在充分认识、尊重和利用生态价值的基础上,离开了对自然价值的尊重,建筑也就不可能成为绿色建筑。绿色智能建筑应是一个有生命的开放式生态系统,在生理方面应有广泛的开敝性,并巧妙地合有生命的开放式生态系统和论智能建筑的可持续发展。3

4.1绿色建筑的主要发展倾向

4.1.1以“自然观”为主导倾向的绿色建筑研究与实践;

4.1.2以“技术观”为主导倾向的绿色建筑研究与实践;

以“技术观”为主导倾向的绿色建筑设计师,偏重于在建筑设计和运营中采用高新科学技术方法来解决提高建筑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环境影响等问题。

4.1.3以“城市观”为主导倾向的绿色建筑研究与实践;

4.1.4以“系统观”为主导倾向的绿色建筑研究与实践。

五、太阳能的应用丰富智能建筑内涵

太阳能是指直接投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能。在可再生的新能源中,太阳能是最重要的部分。太阳能资源由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清洁无污染而最为引人注目、开发研究也最多、应用最广,应当在智能建筑中将太阳能进行推广

和应用。随着太阳能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太阳能的应用也越来越多。鉴于太阳能优异的节能效果,它可以明显的降低建筑物中的能耗,因此太阳能应用于建筑势在必行,太阳能与建筑的一体化结合是未来太阳能的一个发展趋势,也将成为建筑智能化的重要内容。在智能建筑中加入对太阳能应用系统的监控和管理后,智能建筑的内涵也将变的更加完善和丰富。

5.1.太阳能利用技术

5.1.1太阳能集热器

太阳能集热器用于吸收太阳能辐射并将产生的热能传送给需要加热的物件,是一种光热转换装置。集热器的用途十分广泛,可用于采暖、空调、提供热水,还可用于干燥、蒸馏、高温处理、产生动力和热力发电等方面。

①太阳能供热水

利用集热器使水温升高为住户供应热水,是城乡居民普遍使用的太阳能设施。太阳能热水器有闷晒式、平板式、真空管式多种结构。

②太阳能采暖

太阳能采暖有主动式采暖和被动式采暖两种:主动式采暖就是利用集热器,辅之于供热管道、散热设备、储热设备等组成太阳能采暖系统;被动式采暖不需要专门的集热器,而是通过建筑物朝向、建筑材料的选择而取得采暖效果。③太阳能高温炉

抛物面型反射聚光集热器常用于太阳能聚光灶和太阳能高温炉,它们用抛物面反射镜把阳光聚焦起来,在聚焦处能够得到较高的温度。

5.1.2太阳房与太阳能温室

太阳房与太阳能温室都是利用太阳能的热效应进行采暖和温度调节的环保生态型建筑设施,其推广应用对于节约常规能源、减少环境污染、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太阳房大体上可分主动式太阳房、被动式太阳房采暖系统。主动式太阳房采用太阳能集热器进行光热转换为室内提供热源进行采暖;被动式太阳房是通过建筑的朝向和周围环境的合理布置、内部空间和外部形体的巧妙处理,以及建筑材料和结构构造的恰当选择,使建筑物能充分地收集、存储和分配太阳辐射热,从而使建筑物室内可以维持一定的温度,达到取暖的效果。

太阳能温室是利用太阳能的热效应来提高玻璃房或塑料大棚里的温度,以利于植物的生长。5

【结束语】智能建筑本身的发展,以及它经过的历程,正是在朝着节能建筑、绿色建筑的方向在发展。智能建筑其实就是一个实现节能建筑、绿色建筑总目标的手段或工具,是功能性的。

【参考文献】

[1]王国凯.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与创新[J]。科学新闻,2008,7:46-46。

[2]张永刚。中国智能建筑的发展及其标准化建设[J]。中国标准化,2008,10:5-7。

[3]利仕选。浅谈生态建筑及智能建筑的发展[J]。科技资讯,2006,25:67-67。

浅析建筑可持续发展之路 篇3

关键词:建筑 可持续发展

随着能源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被国际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高度所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区域组织、非政府组织和学术界讨论的热点。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符合当代人类的需求,又不致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能力的发展。和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有着相当大的差距。据统计,中国每创造一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7个工业化国家的5.9倍、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在环境污染方面,中国1995年单位美元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美国的5.5倍、日本的13.8倍、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7.9倍、世界平均水平的4.6倍。随着我国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工业化不断推进,城市化步伐逐渐加快,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在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总体目标框架下,如何解决能源与资源供需矛盾,如何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将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建筑业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是与投资、就业相关并且是对GDP贡献最大的产业之一。然而,建筑业也是对环境与能源影响最大的行业。相关研究发现,在引起全球变暖的有害物中有50%是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在建筑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所耗费的能量通常占到整个社会能耗总量的30%-50%。除此之外,建筑消耗了50%的水资源,40%的原材料,并对80%的农地减少量负责。同时,50%的空气污染、42%的温室气体效应、50%水污染、48%的固体废物和50%的氟氯化物均来自于建筑。因此,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推动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能源与资源利用,对于环境保护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国是建筑业大国,每年大约20亿平方米的建筑总量,接近全球年建筑总量的一半。新建建筑以及原有400亿平方米存量建筑是否节能,不仅关系到能否缓解我国能源供求的的紧张状况,而且关系到全球的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降低全社会建筑能耗和资源消耗,推动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涉及人民的生活质量,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业,是关系国家能源战略和资源节约方针的重大决策。在过去的10年中,建设部分别颁布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95)、《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对新建改建建筑提出平均节能率50%的要求。自2010年起至2020年,我国将加大力度进一步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平均节能率每年要逐步的提高,要达到50%以上。建筑业节能50%对整个社会而言就意味着节能15%-25%,由此可见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开展建筑领域节能、节材和节约资源工作,发展和推广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技术因此必将成为建筑业未来的要求和方向。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绿色与节能建筑将成为中国今后建筑业的主流,对于中国的房产市场也必将产生重要影响。

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技术是指在建筑规划设计、建造、运营维护和拆除或再使用的全寿命过程中,通过高新技术或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应用,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使用者提供舒适的工作或生活环境,最终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存的目的。在规划领域,可持续发展强调建筑场地的生态特征和开发定位,减少不合理的建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达到充分利用场地的资源和能源,使建筑与生态环境持续和谐共处。在设计领域,以遵守环境设计标准为准则,将可持续发展建筑与采用建筑集成设计方法相结合,使建筑物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建筑的间距、形状、朝向、围护结构、结构体系、设备和电气智能系统、节约能源系统、采光质量和通风通畅等物理环境等因素,将这些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纳入建筑设计中。

鉴于可持续发展建筑技术的推广对于国家能源战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政府将推出一系列政策来扶持可持续发展建筑。2006年2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局副局长鲁广锦主持新闻发布会,建设部公布《建筑节能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同时请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谈中国的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在建设部的节能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新建建筑必须符合绿色建筑的最低标准和节能建筑50%的节能率,预售证上必须写明节能率。建设部将推出节能建筑认证制度,未验明节能效率的项目,将不准上市销售。此外,政府将通过减免税来推动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的推广。仇保兴副部长透露,国家税务总局正在出台物业税,物业税就把原来的房地产税和其他的杂税、杂费都并在一起了,根据我国正在研究的经济政策,将来对绿色建筑、高标准的节能建筑的物业税有可能减免。对开发商也有一条政策,开发建设的是绿色建筑,是低耗能建筑,就可以享受墙改基金的返还,然后贷款可以拿到一定的优惠贴息。

追求可持续发展是建筑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不仅需要观念和技术上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更需要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以及全社会的参与。

发展绿色建筑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首先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保护自然资源。通过优良的设计、优化工艺和采用适宜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改变消费方式,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资源,千方百计减少资源的占有和消耗,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率,积极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其次以人为本,创建健康、无害、舒适的环境。我们强调高效节约不能以降低生活质量,牺牲人的健康和舒适性为代价。建筑物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生活、生产活动提供健康、无害、舒适的环境。创造优美的外部空间环境,改善室内环境品质,提高舒适度,保障安全供水,降低环境污染,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的需求。最后我们要保护自然环境,充分利用基地周边的自然条件,保留和利用地形、地貌、植被和自然水系,保持绿色空间,保持历史文化与景观的连续性。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减少有害气体、二氧化碳、废弃物的排放,减少对生物圈的破坏。

总体上来说我国可持续发展建筑尚属起步阶段,缺乏系统的技术政策法规体系,可持续发展建筑评估标准规范尚未正式颁布,本土化的单项关键技术储备和集成技术体系的建筑一体化研究应用均需进一步深化。真正意义的可持续发展建筑尚未进入实质性推广应用阶段,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念有待进一步引导。推动可持续发展建筑,应该在学习、借鉴国外成功做法的基础上,结合国情加强宣传,让社会各界对推行可持续发展建筑必要性和紧迫性有充分认识;通过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制定颁布可持续发展建筑标准和评估规范,研究开发、应用推广新技术、新材料和成熟适宜的可持续发展建筑技术体系;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建筑立项、设计、施工、运营各环节管理机制和技术政策法规;最终通过研究、设计单位与政府、工业、房产界的密切合作,推动可持续发展建筑成为我国未来建筑的主流,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念忠,胡荣明.浅析民用建筑施工的质量管理[J].广东科技,2009(4) .

[2]于勇,张帆.浅谈民用建筑中清水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措施[J].甘肃科技,2008(6).

[3]蔡前进.民用建筑排水设计及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J].山西建筑,2007(1).

可持续发展建筑 篇4

1 当前我国建筑节能设计的发展现状

前面说到, 我国的建筑能源消耗问题非常紧张, 倡导节约能源, 推动建筑节能设计已成为我国当前的任务。面对资源短缺的问题, 为促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节能型的建筑已经被纳入到城市建筑的重点工作中。为促进相关工作的开展, 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标准、指引和法规, 积极鼓励将建筑微气候、新型建筑技术、绿色能源等与建筑设计有效结合, 通过有效的措施将能源利用率提升。相关鼓励机制也制定出来, 这样的情况下, 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者投入到了建筑节能设计中, 共同推动并促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优化建筑节能设计应从整体的综合性设计出发, 可以根据大范围的气候条件影响来设计出针对性的建筑, 能够利用自然环境来创造建筑室内微气候, 并能降低对建筑设备的依赖为最佳。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很多设计者都没有考虑到设计的节能问题, 而过分注重的是建筑结构、设备之间的合理与否, 因此造成实际的建筑设计耗能高。所以, 加强建筑节能设计, 促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显得非常重要。

2 建筑节能设计的重点和难点分析

2.1 注重整体综合环境的规划

建筑的选址、朝向以及间距、建筑之间的组合关系都是建筑的综合环境规划重点, 这些方面的设计都需要考虑到建筑现场的气候、地质条件、水文条件以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次, 合理的外部环境不仅能够保持建筑中的微气候环境, 更可以用来打造建筑设计, 为建筑节能设计创造条件。同时, 通过分析当地夏季的主导风向, 可以将建筑的朝向设计为逆风方向, 使得自然风能够吹向建筑物中, 保证建筑中的空气交换, 提高建筑的居住舒适度。除此之外, 还可以通过分析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的变化, 来设计建筑的东西朝向和南北朝向位置, 从而确保建筑的实用性, 充分结合自然条件, 利用太阳辐射等来给建筑保温。

2.2 建筑的单体部分节能设计

1) 科学的建筑体形和空间组织。

这样的设计能够降低建筑物的热量散发, 而一般来说, 建筑的体形系数与建筑的能耗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当系数越大, 建筑单位面积的散热量就越大, 这样来说, 这种建筑设计是不利于节能的。为了更多的降低建筑的能耗, 我们在设计时应将建筑的体形系数控制在最小的位置, 但其最小值还与建筑的造型、平面布局以及采光等有着很大的关系, 过小则可能不能满足建筑的部分功能。所以, 合理的空间组织是在保证建筑功能基础上进行的节能设计, 以改善室内的保温效果、完善通风、采光等功能的最佳设计。

2) 门窗与墙体的节能设计。

在建筑结构中, 外围结构中的门窗单体保温和隔热的能力较差, 室内热量流失的主要原因就是因门窗的设计不合理造成的。所以在进行门窗节能设计时, 应注意到采暖耗热量与窗体、墙体面积之间的关系, 可以在采光允许的基础上, 控制好建筑的窗墙面积比, 通过设置保温窗帘、窗板等方式来保证室内的热量。其次还可以通过设置可调节的活动遮阳窗帘等设施, 来避免夏季的太阳光直射, 以及增强冬季的阳光照射。在门窗的边框上加设建筑门窗材料或者幕墙等技术, 加装吸热玻璃或者热反射玻璃等都能实现门窗的功能并保障降低能源消耗。

对于墙体设计来说, 主要的节能设计目的就是要保暖并减少室内热量的损失。一般来说, 对于保温墙的设置分为内保温和外保温两种, 相对而言, 外保温的效果更好, 不仅可以保护墙体, 更能延长墙体的寿命。在实际的节能设计过程中, 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利用新型的保温隔热节能型材料, 不仅能够消除冷热桥的影响, 更能避免室内温度的大幅度波动, 完美实现了保温、隔热和节能的目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在进行建筑物的屋顶节能设计时, 还应考虑到太阳光的吸收、热量的散发、屋面的通风以及雨水的排泄等问题, 通过采用架空隔热屋面或者铺设高效保温隔热材料等方法, 设计出绿色节能的屋顶。

3 结语

对于我国的建筑节能设计还有很多发展的空间, 要想有效改善我国建筑行业能源消耗大的问题, 就必须充分结合建筑的气候、地质、水文等条件, 在完善建筑基本功能的情况下, 设计节能、绿色的建筑单体, 有效的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 提高建筑物的经济效益, 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阐述了我国建筑节能设计的发展现状, 针对建筑行业资源消耗量大的问题, 分析了建筑节能设计的规划重点, 并着重论述了建筑单体部分的节能设计方式, 以减少能源消耗, 促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建筑业,节能设计,资源,建筑结构

参考文献

[1]杨芳.建筑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09.

[2]刘沛.基于循环经济的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 2009.

[3]张志莹.建筑节能是实现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中国工程咨询, 2006 (7) :18-19.

[4]许海岐.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澳门建筑节能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11.

建筑业可持续发展调研措施 篇5

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就我区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几点思考意见。

一、**建筑业发展现状分析

1、建筑业发展已达一定规模,但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来衡量,尚有差距。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充分发挥能工巧匠多,吃苦耐劳,勇于闯荡的传统优势和机制灵活的时代新优势,抢抓机遇,积极开拓,得到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先后两次被省政府命名为“建筑之乡”。2001年度,全区建筑业企业总产值达76.58亿元,比上年增长27%,建筑施工产值72.44亿元,增长28.8%,在全省八个“建筑之乡”中名列第六。出省施工产值13.41亿元,增长33.4%,建筑业增加值15.84亿元,增长31%,创利税4.17亿元,增长52%。这说明我区建筑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但是,与2001年**793.64亿的工业总产值比,建筑业产值(76.58亿)占9%左右。因此,我区建筑业虽具一定规模,但尚存在差距。

2、建筑业企业有较大发展,但组织结构不尽合理,区域分布不均匀。到2001年底,全区共有建筑业企业105家,其中一级企业8家,二级企业23家,三级企业40家,四级企业34家,从业人员6.5万人左右。全区31家一二级企业,占建筑业企业总数的29.5%共计完成59.7亿占建筑业总产值的82.5%,一二级企业占了产值的大半江山。说明这几年在培育重点骨干企业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兄弟县市相比,差距之大是显而易见的,2001年度浙江省建筑业产值1亿元以上企业排名中,我区最高的萧二建(施工产值7.08亿)名列31位,前三名的浙江中成建工集团、浙江宝业集团、龙元建设集团产值均在20亿以上。从专业结构看基本合理,涉及房屋建筑、网架钢结构、市政、装饰、园林绿化、水利、交通等12个类别。特别是网架钢结构和园林绿化类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我区建筑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但从目前现状看,建筑企业组织结构不尽合理,队伍供过于求,大的不强,小的不专,劳务层素质较低,引发市场混乱,过度竞争,导致效率和经济效益低下,而且布局不均。如南部的楼塔、河上、戴村和东片的新湾、靖江、头蓬、益农相对比较薄弱。随着“十五”计划的实施和城市化的推进,必将推起新一轮经济建设的高潮,也将会给建筑业带来机遇,我区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任务依然紧迫。

3、建筑企业在开拓市场上作了较大努力,但市场占有率还不高,外向度比较低。**建筑队伍对外开拓市场比较积极,2001年出省完成产值达13.41亿元,占建筑施工产值的18.5%,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最大的是上海市场,产值达5.9亿元左右。表明我区省外市场占有率不高,市场分布不合理,如何积极地利用上海市场积累的经验和优势,推进中原,开拓西部,用自身的优势去抢占中西部市场,关键在于行动。此外,随着wto的加入,我区建筑业企业没有一家获得外经权,也必将严重制约国外、境外市场的开拓。

4、建筑业的发展已从单纯的数量扩张转向素质提高的新阶段,但还需继续努力。经过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的快速扩张,**建筑业完成了产业的原始积累,进入分化、调整、提高的新阶段。所谓80年代靠气力和面子,90年代靠财力 和票子,新世纪要靠智力和机制,正是建筑业发展的过程和趋势。表现为一是产业集中度提高,表明产业发展逐步走向成熟;二是质量兴业战略深入人心,行业发展转向注重素质提高。2001年共创优质工程26项,其中“钱江杯”2只,“白玉兰杯”2只,“西湖杯”3只。虽然由杭州大地网架制造有限公司参建的**国际机场航站楼工程,钢结构施工获“鲁班奖”,但至今尚没有一家总包企业获得过“鲁班奖”,这与“建筑之乡”称号不太相符,还需继续努力。

5、积极探索依法治业路子,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建筑市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市场主体和外部环境尚需规范。我区较早把建筑业发展纳入法制轨道,以建立和规范有形建筑市场为抓手,加强建筑市场管理,应公开招标的工程全部公开招标,应招标的工程招标率达到100%。但是,悬在企业头上的“三把刀”带资、垫资、拖欠的状况并无明显改善,建筑市场恶性竞争的状况愈演愈烈。特别是无标底招标导致企业下浮幅度超过社会平均成本。而且带资、垫资占总造价30%以上,企业出现高产值,低效益现象,资金

严重短缺。有些工程只好被迫放弃,企业经营难度很大。

6、政府重视建筑业的发展,但还要加大力度。政府重视,政策对路是我区建筑业能较快发展的一条经验。但从总体看,政府在政策、人才、资金等扶植方面,力度还不够大。东阳、上虞、绍兴等县(市)都设有建管局,对建筑业实行统一管理。东阳每年两次组织市四套班子领导到

全国重点建筑点慰问,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拜访当地领导,帮助企业与地方建立良好的关系,曾有五家银行行长一起赶到辽宁为建筑企业承接业务做资金后盾的事例。相对来讲,我区建筑业管理部门人手少,经费缺,任务重,企业单兵作战,政府缺少具体的扶持和激励政策,以至于出现相当数量项目经理将业务挂靠到外地企业中(尤其是上海市场),或本区市场因条件苛刻而被外地企业占领(如绿都世贸广场、开元名都广场),严重影响了**建筑业的声誉。

二、建筑业发展趋势

1、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建筑业的发展水平是与经济水平相对应的,经济兴则建筑业兴。中央关于制定“十五”计划的《建议》和省第九次党代会中明确指出以“发展为主题”、“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对建筑业而言,有发展就有机会。第一,经济社会加速工业化发展阶段,也是建筑业从主导产业发展为支柱产业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建筑业最有用武之地。第二,基本建设投资仍然是推动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力量,为建筑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从**实际情况看,工业冲千亿,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推进城市化必将为建筑业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

2、中国已经加入wto。如果将1985年“鲁布革工程”(鲁布革水电站工程引进世行贷款并实行招标投标制,工程推行项目法人施工的管理模式)称为中国建筑业受到的第一次冲击,那么中国加入wto就是第二次冲击,而且肯定会比第一次冲击更猛烈、更深刻、更广泛。首先,体制将进一步改善,地区和部门条块分割、封锁和保护的状况将逐步被打破,建筑业法律法规透明度将进一步增强,国内、外企业基本上处于平等竞争地位。其次,从市场角度看,wto通行的规则使我们的企业必须直面与国际大承包商短兵相接,也就是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

3、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重点、步骤的进一步明朗,西部大开发已进入实质启动阶段这给**建筑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能否在巩固原有份额的同时,及时抓住时机有效介入西部市场,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建筑业今后的发展趋势,把握住了,新的台阶就上去了。

4、企业资质就位工作已结束。这次资质就位,对于整个行业的整合来说,又将是一次有力的推动。资质就位后将分成工程总承包、专业分包、劳务分包三种资质序列。在日趋成熟的市场条件下,传统的工民建专业市场份额将相对减少,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将形成一批新兴专业,建立权责明确、分工清晰、行为规范的总分包体系势在必行。按照以总承包为龙头,专业分包为骨干,劳务分包为依托的资质调整方向,进行行业结构和企业专业结构的调整,对企业进行资质增项,使一些大企业具备多专业承包能力,真正做大做强,使中小企业建设成符合社会需求热点和国家投资重点的专包承包队伍,把企业做专做精。目前,我区建筑业企业资质就位后,一、二级企业总数比就位前增加了10家,钢结构企业数量达到20家,以此为契机,加快形成新的发展动力和优势。

三、发展**建筑业的措施与政策

1、树立大建筑,加快经营结构调整。长期以来,大部分建筑企业局限于土建施工与水电安装,经营范围狭窄,严重制约着建筑规模的扩张和效益的提高。要提高建筑经济运行质量,实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积极实施经营结构调整,突破以土建为主的单一传统经济格局推进建筑业由单一经济向多元经济转变。因此,一方面要围绕土建搞延伸。不能把建筑业理解为只搞施工,应该向两头延伸,使建筑业跳出囿于施工的小圈子,延长产业链,实现包括工程项目前期和后期的全过程。对承接的总包工程,在实现从基础到土建、安装、装饰一条龙施工的同时,创造条件积极向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咨询、经营等方面发展,变坐等招标的经营方式走向主动为业主提供超前服务。另一方面,要积极开拓新的施工领域,充分发挥建筑业关联度大、市场信息灵、对外关系广的优点,抓住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持续升温的大好机遇,根据国家投资导向,适应施工领域日益扩大的形势,积极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拓展,培植路桥、环保、隧道、通讯等方面的专业队伍。同时,以主业为依托,向土建的前后行业发展,如搞房地产业一体化经营及建筑业配套产业,开发新型建材等工业项目,努力形成“主业精、副业兴、整体强”的多元化格局。

2、培育大企业,加快组织结构调整。按照建筑业自身发展特点,较理想的组织结构应当是少量的大型企业和众多的中小企业有机结合的金字塔式结构,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以总包为龙头,分包为纽带,专业分包和劳务承包为依托,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新型产业组织结构。我区建筑业没有大企业是未来市场竞争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去年开始的新一轮建筑业企业资质就位中,没有一家企业可以从容就位一级总承包资质,已给行业发展敲响了警钟。必须采取必要的经济手段,抓大育小,控制总量,加快组织结构调整。一是要组建“航空母舰”,按照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原则,抓紧培育几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大型化、集团化、真正能够与省内外大承包商相抗衡的大企业,出击市场,占领市场。如有若干家企业产值超十亿的大企业,**建筑业的整体竞争力、带动力、发展能力就会跨上一个新台阶。二是要培育“小巨人”。要注重抓好中小企业的专业化发展,使其向适应性强、小而专、小而精和小而特的方面发展,努力提高专业化、协作化水平,增强建筑经济的集中度,对已经具有相当产业规模的网架钢结构和园林绿化业,进一步重点培育。三是要建立分工协作体系,按照“扶强扶优”的原则,实行分类指导,加速形成综合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三个层次的分工协作体系,组织和引导中小企业主动投靠大企业,提高综合竞争力。结合区情实际,整体规划,合理布局,总量控制,调整总包企业、专业公司和劳务企业的比例,相互配套,协调发展。

3、拓展大市场,加快市场结构调整。市场是建筑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离开了市场,就谈不上企业和行业的发展。要树立强烈的市场观念,始终坚持瞄准市场调整结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开拓建筑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要充分认识到有市场才有任务,有任务才有效益,有效益才能生存和发展。一要坚持巩固与开拓并重的原则,牢牢扎根沪、杭传统市场,并发挥这些市场的幅射和集聚作用,开拓周边市场,尤其是要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国退民进”的历史性机遇,成立专门力量,派遣优秀队伍和项目经理去拓展市场。充分借助省厅驻武汉、西安等地办事处的力量,疏通当地关系,采取多种形式来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不能忽视开拓境外市场,帮助一二家企业争取获得外经权。二要狠抓质量管理,为谋取更大市场夯实基础。质量是市场的生命所在,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形象和声誉,直接影响着建筑业改革与发展,要赢得市场,就必须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继续保持“信誉开路、牌子立足、质量创优”的好传统,创造条件争创国优,打响**建筑业的品牌。三要加强对外宣传。一方面,企业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通过在因特网上注册企业域名,利用网络空间打响企业牌子;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注册“建筑之乡”网站,印制建筑业宣传册等方式来整体推进**建筑业,并在各种形式的招商引资洽谈会上,给建筑业留有一席之地,为建筑企业提供展示自身实力的平台。四要强化科技与人才意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要求企业知识创新、工艺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谁掌握了科技方面的主动权,谁就拥有加快发展的先发优势,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生机。因此,我区建筑企业要加大科技进步的步伐,大力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实现传统行业与高科技术的结合,从而改造传统行业,做足做好“钢结构基地”落户**和“中国花木城”两篇文章。建筑科技上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建筑企业要不拘一格用人才,不惜重金引人才。一方面要大力引进高级人才,要为人才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另一方面,要抓好项目经理队伍建设,各级政府要以实际行动抓好“回归工程”,要给回归人才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在工作上多支持和服务,在生活上多关心和帮助,在政治上给予荣誉和地位。同时,积极采取措施,稳定项目经理队伍,防止新的流失。

4、推动大发展,尚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首先,各级领导要真正把建筑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对待,把建筑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理论界认为,一个地区的建筑业增加值占全社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6—7%,就可称为该地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因此必须根据**实际,把建筑业作为支柱产业,制订建筑业近期和中远期发展规划,加强对建筑业宏观指导。区委、区政府要每年召开一次建筑业工作会议,并能组团到全国重要的投资地区和我区建筑企业重要施工点考察访问,联络感情。其次,要尽快出台加快**建筑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根据行业特点与发展方向,制订既有导向又有制约,既有优惠又有荣誉的政策,特别是如何加大信贷和财政支持,提高建筑企业的融资能力,建立工程支付担保,解决工程款拖欠问题等方面尤为迫切。通过政策调控,促进建筑业整体素质提高、实力增强。

浅谈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设计 篇6

[关键词] 生态建筑;高新技术;传统材料;经济性;可持续发展

当今人类社会正从工业社会向以高新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社会过渡,人类生活方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机器大工业时代,经济的增长和技术进步都建立在耗用大量资源的基础上,这种生产方式早成了地球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问题。

一.生态建筑的生存与发展

建筑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任何国家和民族都要进行的物质生产和艺术创作活动,对于自然环境也有巨大的影响,仅以住宅为例,我国目前每年的建设总量超过13亿平方米,折合1200万套,是当今世界建房数量最多的国家,而且这样的速度可保持10至20年,在如此大规模的建设中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项严峻的课题。

此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环境意识增强,对建筑造成的环境影响日益重视。房地产商们也瞄准了人们希望远离污染、渴望健康的心理,给自己品牌贴上“绿色”、“生态”、“健康”的标签,以追求销量,然而,很多极尽溢美之词的所谓“生态”、“健康”小区,只不过是多种几棵大树,增加了一些草坪、园林小品和水面而已。其实绿色生态住宅并不等于住宅和绿化的简单像加,评价一座建筑是否是生态建筑,关键要看在从建设到拆除全过程中是否贯彻了“可持续发展”原则,具体地说就是在涉及能源、水、空气、声、光、热、材料、绿化和废弃物处理等多方面是否能满足节约资源、防止污染。

二.生态建筑的环境

先进的数字技术使得对建筑环境的精确调控成为可能,也能够准确的估算建筑内外能量的吸收和转化以降低能源损耗。英国建筑师威廉.艾尔索设计的法国马塞省府大楼,就运用了传感和网络技术,安装在大楼屋顶的传感器测出外界的气温、风力和日照强度等数据并传输到中央管理系统,按照预先设定的条件处理后,电脑发出指令精确控制各处的遮阳和通风百叶窗、楼板中的冷热水管道系统以及中央空调系统,调节温度、湿度、气流速度等以获得最佳室内环境。

地球上的很多生物在适应环境的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组织和结构,也往往是生态建筑模仿的对象。一些先进的生态建筑能够在技术层面上模拟生物高效低耗、自觉应变的内在机理,是建筑具有像生物一样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物特性”,能调整自身状态适应环境的变化。

由于生态建筑理论的起步时间并不长,其设计建造涉及到众多的学科,运转实施起来就更加复杂(美国“生物圈2号”实验的中止就是一个例子),所以虽然有上述一些成功的典范,但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其设计和建设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模式。生态建筑是一个新生事物,新理论新材料层出不穷,但并不意味着其设计和建筑必须采用高、精、尖的技术。国外确实有一些生态建筑移植了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高科技,但也不乏对传统技术进行改造的做法。对高新技术和传统技术的取舍应视实际情况而定,在发达国家具有良好效果的生态建筑技术,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不一定是合理可行的方案。

三.建筑设计策略

从建筑设计的角度看生态建筑的基本技术策略,应当重点考虑规划选址合理,顺应气候条件;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生;选择可循环再生的环保材料、减少环境污染;优化空间组织达到良好的自然通风、采光效果,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无污染能源;提高材料热工性能,实现建筑隔热、房晒和保温,降低空调能耗等空间设计和构造设计方面的措施。生态建筑是一个技术集成体,许多技术问题,比如节约能源、污水处理、太阳能利用等,并不是建筑专业的内容,需要专业工程师配合工作,因此在选择具体的技术方案时,应当把握以下原则:

首先要树立生态建筑应当“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目前很多建筑设计都在提这口号,伸究下去却无法落实到实处,不少自称“以人为本”、“健康社区”的住宅没有阳台,居民无法晾晒衣服被褥;楼群间距太小,有的住户冬天连一小时的日照都无法保证……尽管生态建筑应当追求高效节约的空间,但也不能以降低生活质量、牺牲居住的舒适和健康为代价,“以人为本”这一原则对于生态建筑则应表现为健康舒适的建筑内外生活环境。

其次是生态建筑的技术方案是否经济可行。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成功实例,如柏林新议会大厦、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汉诺威世博会26号馆等,无一例外都是高投资的大型项目。而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的情况下,这种投资巨大的高新技术几乎是无法实现的,至少在目前,当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发生矛盾时,经济性就可能成为取舍的最终依据。根据我国的经济状况,生态建筑的技术战略应当是利用成熟的技术,通过工程设计各专业的密切配合,在规划、设计的层次上逐步地实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环境舒适的基本目标。

第三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各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千差万别,人们的生活习惯也不同,因此应当采取适应不同条件的生态建筑技术方案。就住宅来说,西方人居住的独立式住宅服务人数少,多采用分户式的独立采暖炉,适合利用太阳能发电供暖,而我国城市人口密集,以多层或高层住宅为主,住户多能耗大,仅靠太阳能无法提供所需的能源,供暖方案也以城市热网最优,所以照搬国外经验是不可取的。再如我国各地气候差异极大,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用油、煤做燃料采暖会消耗大量能源,也对环境有严重污染,生态建筑首先要解决好采暖和污染问题;而南方夏季天气炎热、潮湿,在设计中如何做到自然隔热通风,降低空调能耗则是主要问题。

作为建筑师,应当努力把当地条件与生态设计理论结合起来并积极地应用到工程中去。国内已有一些实例,如北京的国内第一座生态能源建筑示范楼(EEDB),其结构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和高强轻质陶粒楼板;外墙采用水泥泡沫聚苯珍珠岩板、岩棉板粘贴外保温,保温效果比普通墙体提高10倍,能反射90%长波与红外线的LOW-E中空玻璃使门窗保温性能提高5—8倍;还用导光和反射装置将阳光引入室内以充分利用自然光,其效率比太阳能发电照明高10—20倍;对房间的温控采用太阳能热水器—电动热泵复合的专利技术,虽然造价仅为传统采暖方式的1/3—1/4,但却能将供热耗电降低2/3;节能措施的综合运用是冷、热负荷降到普通楼房的1/6;用电负荷为1/3。清华大学伍威权楼的生态设计重点考虑以下措施:在西向设一片独立混凝土墙,夏天遮阳防止日晒,在冬季作为蓄热层遮挡西北风;根据计算机模拟结果调整设计方案,使大楼办公区在过渡季节节能完全依靠自然通风维持室内环境的舒适,大幅降低空调能耗;大体积绿化中庭和百叶遮阳在冬夏两季可以有效改善办公室热环境并节省供暖能耗;通过对照明分级设计、分区集控、场景设置解决了照度不适、电能浪费的问题;在空调系统中设置转轮除湿机,解决空调系统的细菌污染。

总之,随着人们居住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将会对身边的环境质量投入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中国建筑师,我们应该顺应这一潮流,将生态原则整合融会到建筑创作中,在实践中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学习国外的经验但不必因循发达国家以往的城市化轨迹,一适合自己国情的方式克服有环境危机带来的生存和发展危机,创造出真正可持续发展的建筑。

参考文献:

[1]张建新,王立国. 生态经济学视角下建筑工程可持续建设体系研究[J]. 建筑经济.

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篇7

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生态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两个词汇。21世纪人类共同的主题是可持续发展, 对于城市建设来说亦必须由传统高消耗型发展模式转向高效绿色型发展模式, 绿色建筑正是实施这一转变的必由之路, 是当今世界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绿色建筑也称生态建筑、生态化建筑、可持续建筑。可以为人类提供一个节能、环保、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间, 同时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它是实现“以人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 也是我国实施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最初的规划、设计时充分考虑并利用了环境因素, 施工过程中对环境影响最少, 运行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低耗、无害空间, 拆除后又对环境危害降到最少的建筑。具有选址规划绿色合理、设计思想超前、资源利用高效循环、综合措施有效节能、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七大特点。因此, “绿色建筑”也可以理解为在建筑寿命周期内, 通过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 减少各种废物的产生, 实现与自然共生的建筑。

2 绿色建筑不是奢侈品

曾几何时, 城市的马路两旁开始涌现大幅的地产广告, 精致的楼宇图片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其中的广告语也在与时俱进地不断变化。如今, 像“绿色建筑, 奢华家园”之类的广告语成为地产广告的新宠, 可见房地产商利用概念造势的能力非同一般。

把绿色建筑和“奢华”两个字联系在一起, 看似提升了绿色建筑的档次, 其实不然。“奢华家园”不过是房地产商的又一个噱头而已, 绿色建筑的内涵, 也绝不是“奢华”的同义词。

很多人一说及绿色建筑, 都会认为不就是多使用些先进的绿色材料, 多安装些太阳能集热板或者多加点保温材料什么的, 其实不然。在设计方面, 应强调整体设计的理念, 结合气候、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综合设计, 切勿盲目使用所谓的先进绿色技术。绿色建筑体系的综合设计包括地区自然生态设计, 也包括人工建筑生态设计的统一和综合, 也就是复合生态设计。采暖与能耗、采暖与日照、保温与节能、通风与能耗、采风与能耗、建筑形态与能耗要保证满足包括供水、供电、排水、排污、通风、噪声、日照、医疗、通讯、安全、卫生等内容的最佳性能状态以保证最佳服务。绿色建筑的建设即是物质产品的产物, 也是精神生产的产物, 它的设计将引导人类现代生产发生更深刻的变化。

3 绿色建筑必须节能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 同时也是一个建筑大国, 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50%。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每年新增的建筑面积大约为20亿平方米, 占世界新增建筑总面积的一半, 在全球居于首位, 仅改革开放以来建造的房屋, 就占到了我国五千年历史建筑总和的一半。

目前, 我国建筑能耗占全社会的总能耗的30%, 与工业耗能、交通耗能并称我国三大“能耗大户”。更加令人担忧的是, 我国现有的建筑物中, 95%的建筑属于高耗能建筑, 更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房屋建筑需要进行节能改造。

绿色建筑因为其低碳、环保和节能的特性, 成为解决高耗能建筑问题的一把金钥匙。绿色建筑具有全面集成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及环境保护等多种技术的特点, 不仅极大带动建筑技术革新, 直接推动建筑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 还能拉动节能环保建材、新能源应用、节能服务、咨询等相关产业发展。由此可见, 节约能源在发展绿色建筑方面, 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绿色建筑有必要把节能作为首选因素来考虑。

绿色建筑实现节能的效果十分惊人。在第八届国际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上,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指出, 如果维持每年新增绿色建筑项目300个, “十二五”期间将实现节能25.5亿千瓦时, 减排二氧化碳229.8万吨。

新增绿色建筑对于节能减排的作用显而易见, 但是绿色建筑并不局限于新建建筑。据住建部统计, 我国现有400亿平方米的既有建筑需要进行节能改造, 因此如何将既有建筑改造成绿色建筑, 增强既有建筑的节能减排功效, 也是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当务之急。

4 绿色建筑的前景和意义

绿色建筑的崛起是全方面的, 不仅带动了资源再利用、LED照明、太阳能光伏、石材、墙体保温材料等领域的发展, 也推动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体系的建立, 而后者反过来又成为绿色建筑发展的助推利器。

现阶段, 我国的绿色建筑相对于国外来说, 我们起步晚、实践经验少、基础数据不足、评估标准不完善。我国正处在逐步从示范性阶段步入实际操作阶段。目前, 我国已涌现出大量获得绿色建筑标识体系认证的新建建筑, 比如上海市的绿地汇创国际广场准甲办公楼、万达集团在武汉和广州等城市建设的“万达广场”等, 它们成为绿色建筑发展进程中的示范项目, 为建筑领域和普通大众提供了更多认识和实践建筑节能的机会。

2012年5月份, 财政部、住建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的通知, 明确将通过建立财政激励机制、健全标准规范及评价标识体系、推进相关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等多种手段, 力争到2020年, 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

《意见》确定了2012年高星级绿色建筑的财政奖励标准:二星级绿色建筑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可获得财政奖励45元, 三星级绿色建筑每平方米奖励80元, 由此可以看出, 中央政府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

绿色意识从无到有, 从弱到强, 色建筑从默默无闻到成为时尚, 从理想到现实。我们只有不懈地努力, “绿色世界”才可能实现。尽管在这个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足和遗憾, 但是在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我国基本国情的背景下, 大力推进我够绿色建筑的发展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绿色建筑实践将促进全球环境品质的改善, 提高人类的自身生活品质。

参考文献

[1]刘克成.绿色建筑体系及其研究[J].新建筑, 1997.

[2]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3]王有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要点[J].建筑科技, 2006.

[4]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绿色建筑[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9.

[5]张坤民等.可持续发展论[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7.

农村建筑可持续发展初探 篇8

1 农村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可持续发展由基本需求、发展需求、环境需求三部分构成, 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社会持续、科技持续和管理持续, 它们之间相互关联而不可分割。生态持续是基础, 经济持续是条件, 社会持续是目标, 科技持续和管理持续是途径[2]。这种理念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 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

可持续的建筑有助于提供一种减少能源消耗的生活模式。但是, 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不只是具有减少能源消耗及保护环境等因素, 还要能够与社会, 心理, 生活, 经济, 生态, 文化等保持协调的步伐。这些因素应在整个建筑物生命周期中, 包括从设计到拆迁全面考虑。因此, 可持续建筑设计应根据可持续性发展为蓝本进行设计、施工维修及管理, 从而改善整体环境及建筑之表现, 建设出美观、革新、和谐及可持续建筑。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农村发展和建设应遵循可循环和可逆转的准则, 农村居住环境应优化农村有价值土地的利用, 既提高农村居住环境的质量, 又保护农村的自然环境[3]。农村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 应利用当地可迅速再生的材料建造建筑物;其次, 要完善建筑功能, 注重通风、采光、保温、隔热、遮阳以及空间利用等功能设计, 既要符合当地居民的传统生活习惯, 又要提高农民的居住与生产生活质量;第三, 根据当地能源利用 (生物燃料、沼气、风力和水力等) 的发展状况, 进行建筑与建筑设备的设计;第四, 要满足建筑“安全、经济、适用、耐久”的基本要求。

我国领土地域辽阔, 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季节气候影响的程度, 以及阶梯地形的特点, 按地带系统划分为12个温度带, 4个干湿地区和45个自然区[4], 且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这意味着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建筑在我国要因地制宜, 进行研究试点。如2003年起, 在国家科技部的指导下, 中美可持续发展中心组织对中国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进行范例研究 (由美国William McDonough设计事务所与同济大学共同承担可持续发展农村建设示范案例的规划设计, 科技部立项并由同济大学承担“辽宁本溪市黄柏峪村可持续发展规划建设与关键技术研究”的研究课题) 带有典型的地域特点。总结我国农村建筑的发展实践历程与研究成果, 将为我国农村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2 农村建筑可持续发展实践的探讨

温州市塘下镇的康欣花园住宅工程创新了农村住宅的发展模式, 带动了温州地区农村建设的发展, 2000年6月批准列入国家康居示范小区。该项目大量采用先进、适用成套技术体系, 如门窗全部采用双层中空玻璃铝合金门窗, 进户门采用防盗、隔声、保温、防火钢板门达到门窗节能与提高舒适度的效果;屋面采用25 mm厚挤塑保温板, 部分住宅墙体采用EPS保温系统, 提高保温效果;公共通道采用延时开关, 电梯采用变频调速电机, 减少电耗;采用电辅助加热型太阳能热水器, 保证舒适度节省能源。住宅小区实行雨水、污水分流, 设置专用泵站, 引入附近河水清洁路面、洗刷汽车、浇灌草木等, 达到节水的目的。墙体采用轻质砂加砌块代替黏土砖, 节约土地资源。采用多层全框架结构有剪力墙异型柱的结构, 保证建筑物安全。采用下沉式卫生间, 提高空间利用率。这些新技术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温州住宅建设的技术含量, 明显提高了住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保效能。促进了农村住宅建设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农村居住模式的改变、促进了农村居住条件的改善[5]。

2003年, 中美可持续发展中心组织对中国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进行范例研究, 在农村建筑的建设方面, 针对辽宁省本溪市黄柏峪村的实际情况, 充分利用当地适宜和丰富的树材、稻草及砂土等可循环利用的材料作为建筑的原材料, 制作草砖作为农村住宅建筑填充墙, 将树干、树枝经加工后作屋面梁和檩条。为了保证农村建筑安全并具备正常使用功能, 对草砖等建筑材料进行测试, 在各项力学指标与保温、隔热等建筑物理性能方面完全符合要求后, 大量投入使用。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这种获取建筑材料的方法曾在民间广为使用, 因科技发展滞后, 造成建筑物的安全难以保证而被淘汰。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 利用土木工程的基本试验条件, 就可实现就地取材, 将可循环的材料用于农村建筑中, 这为建造可持续的农村建筑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方案。

中英合作“贵州省大方县双山镇农村建设研究项目”的子课题生态农宅设计, 采用联排式布局, 这不仅有利于节约土地, 同时也减少了建筑覆盖对生物性元素的影响;在建筑物与周围生态环境之间, 农宅通过建筑实体的组织和围护设计, 建立了一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各种极端气候变化影响的生物气候缓冲层, 采用了文丘里渐缩断面, 利用类似于“烟囱效应”的原理为室内外空气交换创造有力条件。在减少能耗上, 建筑物充分利用太阳能和沼气等可再生资源, 使用节柴灶, 高效使用薪柴。太阳能集热采用直接受益窗与集热蓄热水墙相结合的方式。为加强屋面的防热护热性能, 南侧屋顶采用铺有保温层的平屋顶, 这样既可以利用可通风的空气夹层作为坡屋顶辐射热量的缓冲, 又可减少屋顶的热量损耗。北侧采用覆土种植屋面, 提高了建筑物的综合利用效益。该项目从生态系统结构框架的角度出发, 为农村住宅的建筑设计提供了一个非常值得借鉴的思路[6]。

3 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建筑发展展望

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我国领土地域辽阔, 自然环境差异大, 民风民俗各有千秋, 我们看到各地农村建筑形式、风格、布局迥异, 仅仅对几个典型地区进行研究, 无法涵盖全部农村建筑。如果寄希望于绿色建筑的研究推广, 则需要找到时间短见效快的好办法。从前面讲到的典型地区农村建筑的研究中可以看到, 我们应用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是源于当地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知识的有机结合。

笔者认为, 根据我国各地农村的实际, 借鉴国外推广绿色建筑的宝贵经验, 首先应加强建筑知识、建筑节能及能源利用的科普宣传;其次制定翔实的绿色建筑评估指标, 建立权威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第三进行规范管理和指导, 强化市场导向;第四要适应各地环境、民风民俗、发展需求, 分步推进并不断地提高要求, 才能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目前困扰农村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1) 环境问题 (垃圾处理、水处理、自然环境的保护等) ;2) 可再生建筑材料的利用与结构安全问题;3) 绿色能源的利用与节能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建筑与城市中建设研究的绿色建筑要求是一致的, 为了社会协调发展, 让农村建筑与城市建筑的发展向一个目标迈进, 这也是一份社会的责任。

目前, 农村建筑的现状令人担忧。由于村庄规划不到位、人居环境状况不良、建筑物质量差等多方面原因, 导致农民住房不断拆了建、建了拆, 近年因拆建和自然损毁年均损失约350亿元, 农民有限的资产被固化和消耗在反复拆建住房上, 造成农户财产长期难以积累, 也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1]。农村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兵弟.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状况的思考[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6, 22 (4) :23-24.

[2]王军.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7.

[3]彭震伟.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框架和案例[J].城市规划汇刊, 2004, 152 (4) :95-96.

[4]孙鸿烈, 张祖荣.中国生态环境建设地带性原理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5]田林江, 林锦勋.农村康居住宅建设经验与启示[J].住宅产业, 2007 (4) :58-60.

[6]腾泽洪.生态农宅设计实例[J].农村建筑, 2001 (2) :11-12.

[7]吴爱菊.浅谈如何提高农村住宅工程质量与抗灾能力[J].浙江建筑, 2007, 24 (5) :30-31.

未来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篇9

1 绿色建筑

随着城市化发展的加快,我们不断地掠夺地球的资源,向自然无度地索取。当我们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却已经透支了太多本属于我们子孙的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全球必须共同面对的挑战。

提倡绿色环保、健康建筑,减少建筑能耗和污染排放,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存,是全球面临的共同课题。所以,我们应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

谈起节能,不得不提出太阳能光伏的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已占据世界能源消费的重要席位,不但要替代部分常规能源,而且将成为世界能源供应的主体。预计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结构中将占到30%以上,而太阳能光伏发电在世界总电力供应中的占比也将达到10%以上;到204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总能耗的50%以上,太阳能光伏发电将占总电力的20%以上;到21世纪末,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将占到80%以上,太阳能发电将占到60%以上。这些数字足以显示出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前景及其在能源领域重要的战略地位。

目前,我国出台了财建[2009]128号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财建[2009]129号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及《关于加强金太阳示范工程和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管理的通知》。

近几年来,我国因保温材料引起的火灾事故不在少数,给人民造成重大的财产损失。这不仅让很多人对保温材料提出了质疑,也让很多建筑设计人员处于尴尬的境地。随着新型材料的不断更新,建筑节能材料的保温性能也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很多建筑材料的耐火性能达不到规定的要求,只有极少数的材料能达标。我国对节能材料的研究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我们共同参与。

绿色建筑引领未来,未来生活我们将会处于一个健康、舒适、环保、无污染、能源耗费不断持续下降的环境之中,绿色建筑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 建筑节能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事业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由于我国公共建筑节能标准刚颁布不久,全面实施处于起步阶段。吸收借鉴先行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培育我国建筑节能、智能与绿色建筑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使智能、绿色建筑成为缓解能源和环境危机的重要措施,具有不可替代的平台效用和积极意义。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期出台规定的确保到2010年底,全国城镇新建建筑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比例达到95%以上,须从能耗较大的建筑入手。在建筑能耗中,门窗能耗占45%~50%,是建筑能耗最大的部品。门窗节能再次成为高度重视的重要环节。随着高层建筑、大跨度公共建筑、建筑物采光顶、异型建筑等建筑物的增长,具有外围护和装饰功能的幕墙在过去10年行业复合增长率高达20.07%。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未来节能仍将维持这一增速态势。

未来建筑节能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而且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事业,我们应该用长远的眼光和高度的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建筑节能领域的大发展。

3 可持续发展建筑

可持续建筑的理念就是追求降低环境负荷,与环境相接合,且有利于居住者健康。其目的在于减少能耗、节约用水、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健康、提高生产力、有利于子孙后代。

实现可持续建筑,必须反映出不同区域的状态和重点,以及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建立不同的模型去执行。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可持续建筑给出了四个原则:

1)资源的应用效率原则;2)能源的使用效率原则;3)污染的防止原则(室内空气质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4)环境的和谐原则。

4 我国建筑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的建筑在很多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对绿色建筑的发展仍然存在许多制约因素。

4.1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节能环保意识

要广泛宣传建筑节能减排的重要性、紧迫性,宣传政府的政策措施,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共同促进建筑节能减排各项措施的落实。

4.2 加强有力的激励政策和法律法规

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对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的节约,无可操作的奖惩方法来规范和制约各方利益主体必须积极参与;我部颁发的《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作为一个部门规章,力度远远不够,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和法律法规,成为我国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一个薄弱环节。

4.3 有效推进的新技术创新

在技术创新方面,我们不仅要吸收和推广国外绿色先进的建筑技术、新产品和新设计理念,这对于我们少走弯路,加快绿色建筑的新技术、新产品和管理经验的推广有着重大的贡献,同时我们更应该加大力度自主研发新产品、新型材料,不断增强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4.4建立健全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民用建筑节能标准体系,但工业建筑的节能标准尚未出台,公共建筑的节能标准也才刚刚颁布。缺乏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综合性的标准体系,因此要尽快建立健全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

4.5加强建筑节能领域的执法监督

由于我国的建筑节能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地方对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相关的行政管理职能还未引起高度的重视,相关领导和政府职能部门落实不到位,管理不到位,责任不到位,导致出现建筑节能监察服务系统管理混乱的局面。因此,要加强执法监督,严肃查处违法乱纪行为。

5结语

未来建筑应该回归自然生态,让自然生态融入建筑,利用高科技与自然完美结合,打造以“以人为本”,自然与建筑和谐共生,提倡以绿色健康为先导,节能环保和高科技相结合的理念为核心,综合考虑建筑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战略,为我国的建筑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建荣,翁季.建筑构造(下册)[M].第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罗小未.外国近现代建筑史[M].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王长贵,郑瑞澄.新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4]JGJ26-1996,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部分)[S].

[5]海鲁尔.自然、建筑和外表生态建筑设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篇10

1 生态建筑的含义

生态建筑即是符合生态学原理的建筑。它是根据建筑所在地的自然生态环境, 把建筑作为生态系统中的自然组织、自调系统, 为人类提供舒适的居住场所以及各种生活和工作条件的同时, 融入到整个生态循环中, 建立了新的生态平衡, 使人、自然和建筑达到和谐, 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建筑一般应达到以下要求:一是要符合当地生态循环的原则, 把生态学和建筑学等学科结合起来, 以人为本, 从人、建筑、自然协调发展出发, 合理安排和组织建筑与其它自然环境各种因素的关系, 在建筑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尽量不破坏生态环境, 与环境友好, 尽量从气候, 地形、体形、尺寸、朝向、功能等方面综合考虑, 要符合当地生态基本要求。不能单纯按传统建筑的规范要求来设计和建造, 在方案论证、建筑设计和规划过程中要联合各种专业人员, 包括建筑、土木、景观、采暖、通风、供水、排水、照明、空调、材料、、投资概算, 等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策划, 联合攻关。充分注意到本地的自然资源条件, 使建筑与自然环境形成相互匹配的生态循环;二是要符合节约的原则, 由于全球的自然资源十分有限, 而建筑则是消耗能源及各种原材料的大户, 若不注意节约, 一味追求奢侈, 只注意当代人的需求, 忽视了将来人类社会的发展需求和整体环境的协调, 必定会使资源和能源消耗过快, 致使生态失调, 造成社会的不可持续发展;三是要符合健康的原则, 由于人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建筑物中度过, 建筑物与人的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许多现代建筑材料都不同程度地含有一定的化学物质, 有的甚至有毒、有害、有放射性等, 这些材料严重地污害环境, 影响人类的健康。生态建筑要少用或不用有污染性的材料, 使人和动植物不会因建筑物而影响其生命和生长;四是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人类生存的环境, 依赖着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守恒, 科学技术的进步, 只能改变物质和能量循环方式, 但不能使物质和能量无中生有或消失, 生态建筑就是要使由建筑在内组成的系统遵循生态循环规律, 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2]。

2 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一是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 二是发展必须遵循科学规律, 是符合人类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发展, 这种发展不仅是满足当代人生存的需要, 而且不会影响后代人的需求, 更不能因为当代社会的发展, 而危害环境, 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包括建筑在内组成的系统中, 当代人类的生存与下一代人类的生存之间利益相互平衡, 人类生存与地球生态圈中其它动植物利益相互平衡, 建筑本身与组成系统的其它组织利益相互平衡。

2.1 生态建筑节约资源

建筑是消耗一次性资源最严重的行业之一, 使用生态建筑能有效节约资源。生态建筑节约用地。由于我国属于人多地少的国家, 人均耕地面积为0.0086hm2。随着人口增多, 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 因此, 在建筑用地时, 必须充分论证, 合理规划, 提高土地利用率, 这不仅是减少建筑用地, 而且要提高土地的生态价值, 即是尽量把建筑项目安排在离闹区、人口密集区以外的区域, 利用劣地, 荒地进行建设, 增进建筑与环境的协调, 生态建筑节水, 安装各种节水设施, 如节水龙头, 节水马桶等, 节约用水, 还可安装雨水收集系统或废水回收循环使用系统, 提高水的使用效率, 如美国第一座生态建筑The Solaire, 共27层, 总建筑面积380000平方尺, 293个单元, 耗资1.2亿美元, 设计了污水循环系统, 废水经过滤后供冲厕所用, 可节水33%, 还设计雨水收集设备, 收集雨水用以灌溉屋顶花园的植物, 水循环使用, 节水10%。生态建筑在选材方面, 不用有毒, 有害等材料。还可运用地形, 地貌, 朝向等有利的自然条件, 节约材料, 还用回收废物作为建材, 降低建筑成本, 减少废物对环境的污染, 提高资源利用率。还尽量使用再生资源, 减少一次性资源的浪费, 实现在资源的消耗上的可持续发展。

2.2 生态建筑节约能源

建造生态建筑节约能源的理念, 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提出来, 随着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 使人们意识到, 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高速文明发展难以为继。作为耗用能源最多的建筑, 如果不注意节能,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势必因能源消耗过多, 影响人类生存。降低建筑能耗的有效措施就是建造生态建筑。生态建筑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和再生能源, 降低能耗, 减少能源的永久性损失, 维持地球上能源的平衡, 这些能源包括太阳能, 风能, 海洋能, 生物能等, 在建筑设计时, 结合不同的地区气候特点, 设计节能装置。如依据太阳辐射强度大, 高达3800KJ/m2h, 南方夏季屋面温度高达60℃以上的特点, 安装太阳能集热器, 利用太阳能取暖或加热水。根据当地地势和常年风的形成规律, 通过朝向设计, 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 调节室内空气的温度, 减少能耗。还可设计生态屋顶, 在屋顶种植花木, 复盖屋顶层, 一方面子遮档太阳的辐射, 使屋顶夏季降温, 冬季保暖, 另一方面, 可增加整个区域的绿化面积, 改善生态环境, 据有关研究测试每平方米的绿化面积, 一天可以吸收CO2 100g, 这样一栋1000平方米的建筑, 其屋顶绿化, 可满足26万到36万居民的需要。这种生态屋顶, 顶内层表面温度一般不超过31℃, 这样的气温条件, 很适合人居住的要求, 此外, 还可设计生态门窗, 生态外墙等, 来降低能耗, 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如The Solaire建筑, 采用高效保温隔热和节能设备, 可节约用电67%, 采用太阳能发电, 提供建筑用电的5%[3,4]。

2.3 生态建筑有利人的身心健康

古代我国就有了几千年生态建筑文明史, 人们为了达到居住舒适, 充分利用土地和气候条件建造住宅, 在北方, 气候严寒, 人们建造厚重墙体提高保温效果, 屋内采用火坑取暖, 但在南方, 人们建造开放式房屋, 保障空气流通, 夏季降温。还有林区的木屋, 草原的蒙古包, 黄土高原的窑洞, 这些建筑都是古代生态建筑文化的体现。现代生态建筑, 提倡回归自然, 与自然协调, 并不是要放弃高科技而回到古代的传统建筑时代, 它是根据社会进步, 工业现代化, 人们的生活变化和人口增长所出现的新问题 , 通过生态建筑的规划, 设计和建造, 建立符合本地的水文, 气候、地质、人文等各方面的生态平衡系统, 使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均处于稳定状态, 环境的温度, 湿度、光线, 噪音、空气等都符合现代人的生存和健康要求, 给予人们舒适的感受, 这种完全不同于古代的毛屋、竹椅、窑洞式居室, 它还根据自然条件, 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新变化, 利用高新科学技术, 为生态系统注入了新的内涵, 使系统既符合生态循环要求, 又具有新时代的人文精神。人们在这样环境中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于古人, 不单是满足物质享受, 而且还要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在工作之余, 人们还要开展必要的文体休闲活动, 因此, 生态建筑必须要满足人的新的生活方式, 各种设施的规划和安排都要充分考虑人的身心健康的要求, 也即是要使建筑符合人类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2.4 生态建筑回收废物循环利用

生态建筑处于生态平衡状态, 人们对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物, 废水进行回收处理, 循环使用,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还要根据生态要求, 选用生态建材来建造, 这些建材对人无害无毒, 无放射性污染, 有的还产生负离子, 远红外线等功能, 对人的健康具体有一定的益处, 同时这些材料具有回收循环使用的性能, 在回收使用时, 这些材料也不会产生有害物质, 不产生第二次污染。有些建材, 如木材, 钢材、砖瓦等可进行化学处理回收, 循环使用于建筑, 也可用于作化工原料, 这些材料在化学处理过程, 一般也不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 对环境不产生新的污染。

3 加快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建筑生态文明,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己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建设生态建筑是实施这一国策, 加快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因此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推进我国生态建筑的建设。

3.1 各级政府要因地制宜规划好生态建筑

制订出生态建筑的设计、建造和使用相关的法规和标准, 大力宣传生态建筑的作用和要求, 采用积极有效的政策, 激励生态建筑的建造和推广, 如在土地价格, 项目审批等方面给予优先, 鼓励到离人口密集以外的区域去建造和居住, 对于达不到生态环境要求的建筑, 从严审批, 使全社会都了解和支持生态建筑的发展。对有关职能部门提出生态建筑的考核要去, 对于推广生态建筑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人员给予奖励。

3.2 加强对生态建筑的整体管理

生态建筑是处于整个生态循环系统中, 光某一建筑生态化, 是达不到生态文明的效果, 要从全局上、整体上审视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 对新建小区项目, 应增加生态环境指标要求, 对于老城区, 也应采取措施, 对于具备条件的区域, 可逐步进行生态化改造, 在各级的建筑环境等部门, 建立健全相关的行政监管体系, 对立项、设计、审图、施工、监理、检测、验收和维护等环节切实加强管理, 保证生态文明国策的有序推进。

3.3 加强生态建筑的技术研发

由于生态建筑涉及面广, 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健康, 并且我国生态建筑的建设和使用相对较晚, 相关技术相比世界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 我们应积极组织有关科研院所开展技术攻关, 这不仅是建筑设计, 而且还包括建材等各方面的攻关, 开发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建筑技术的同时, 加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力度, 开展国际合作, 使我国的生态建筑处于世界水平。

3.4 建立生态建筑示范工程

虽然世界的生态建筑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已有很多成功的经验, 但是在我国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应该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 结合我国的实际, 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建立生态建筑小区, 从选址、设计到实践, 按照生态建筑的基本要求, 在朝向、选材、结构、节能、节水以及废物回收利用等方面, 做到与自然和谐, 与环境友好, 特别是要建立一些零排放、零能耗的示范区。用示范工程实例扩大影响, 调动全民建设生态建筑的积极性。

3.5 建立生态建筑的评估体系

世界发达国际对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的评估已建立了系统的评估方法和标准, 我国有些研究机构也提出了一些评估

体系, 如清华大学提出的《绿色奥运建筑评估系统》等。这些评估体系主要从绿色建筑的角度进行评估, 但生态建筑是比一般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要求更高, 与整个生态系统紧密结合的建筑。必须要建立与建筑、生态、环境、经济以及对人类的影响等因素综合评价的评估体系。

4 结语

当前, 全球温度变暖, 资源短缺, 环境污染己越来越明显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 我们必须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大力发展生态建筑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要制订生态建筑的法规, 建立生态建筑管理机构, 加大投入, 开展生态建筑的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 确保建筑, 资源, 环境相互协调, 实现我国的建筑生态文明目标。

参考文献

[1]金俊实, 王军.浅淡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的途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技学版, .2006 (3) :75-78.

[2]孙凤明, 鞠洪磊, 王首一.建设生态化建筑, 实现可持续发展, 工业建筑.2006 (2) :39-41.

[3]赵升琼.必须倡导绿色建筑, 建筑管理现代化.2006 (3) :63-65.

论建筑机电安装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1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134-01

摘要:

项目管理是一个动态管理过程,有大量的数据和信息需要处理,这就要求建立计算机系统及其数据库,已达到工程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总之,社会在进步,技术在进步,项目的管理方发也随着不断改进,才能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机电数据和信息管理;机电安装;可持续

中国建筑业发展一浪高过一浪,建筑乐章的谱写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动听。作为“大建筑”行列中的机电安装行业,将在应对现代化建设项目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研究行业可持续发展中,不难发现,机电行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支柱:环境、社会和经济。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是目前行业和企业所需解决的问题。殷切期望全社会都来共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政策环境,关注机电安装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难点和焦点问题,以促进整个建筑业的协调发展。

1机电安装行业的作用与地位 

作为“大建筑”之中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机电安装业,由于石油化工,铁路、港口、水利、轻重工业机械设备安装工程的日益繁重,早已发展到“大安装”的行业范畴,即是将制造业、公用事业、特种行业以及高级民用建筑提供的具有潜在使用价值的装备和器材,按照特定的施工技术组成具有特定使用功能的有效系统,从而完成向现实使用价值转化的主体。最近这些年以来,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应地要求建筑产品使用功能不断地扩大,而这种扩大则大量地表现在对机电安装工程的更高要求上。现代化建设所迫切需要的城市燃气、污水处理、供水工程、供热工程、建筑智能化、高速电梯、视频设施、同步翻译、热电工程等等大量地体现在城市化建设进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体育场馆以及各类高级民用建筑和超高层建筑中。安装工程在建设项目中不仅仅表现为其工作量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更为突出的是专业技术越来越复杂、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决定了机电安装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2机电安装行业存在的问题

2.1机电安装行业无章可循。

据统计,上海市场有200-400家机电安装公司,其中合格的大约只有50-100家左右,活跃在全国的机电安装队伍有2000多家,全球机电安装队伍超过8000家。一个正规的机电安装公司其上马至少需要上百万元的投入,这不包括流动资金,仅包括人员、工具、电脑设备、公司场地、培训等硬件投入和支出。试问,一个中小机电安装公司如何承担这么庞大的开支,这些中小企业要生存,必须要有一个具体的准则来规避不正当的市场行为,这就是目前机电安装领域最最缺乏的。

2.2设计和安装技术落后。

机电安装并不是轻而易举之事,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始于设计,终于安装。一套机电的安装必须与建筑条件相匹配,这就体现了设计的功夫。随着竞争的加剧,机电安装市场的无序状态日趋突出,除了机组生产、安装验收缺乏统一标准,系统设计更是无一致规范。在机电安装的设计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安装设计人员无法提供机电安装的详细图,设计时不计算和考虑设备的实际能效问题,给机器的正常运转留下隐患;安装人员技术素质差,在整个的安装队伍中常常找不到有专业安装上岗证书的人员;安装中没有给用户提供可供选择的方案,不能根据品牌机的性能进行合理安装;安装体系缺乏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思维,找不到匹配建筑或厂房的系统安装方案。

2.3劳资矛盾日益突出。

从全国范围看,现阶段我国农民工约超1.5个亿,是二、三产业的主力军,建筑业企业中有80%以上的民工来自农村,这意味着民工问题将成为建筑业中涉及面最大、影响最深远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十二五”计划期,生产力的发展有待于妥善处理好生产关系中的劳资关系问题,但又谈何容易。当今建筑业效益低微,据统计资料反映: 建筑施工企业的利润已经呈明显的下滑趋势,绝大多数企业只有不到1%的利润。国有大型骨干企业的利润则更低,以2003年为例,全国27家省字号建筑企业的平均利润只有0.6%左右;而全国建筑企业的综合费率绝大部分在5%以上;加之企业所承受的税外收费约为10~20种,费用“居高不下”。于是,要全方位扩展,在建筑业企业实施养老保险制度,企业老总们忧虑重重,弄不好“劳资矛盾”的突现会是“十二五”机电行业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

3机电安装可持续发展措施

3.1机电安装行业实施新战略。

使“建设第一流的、在国内有重大影响、在国际上有一定竞争实力的机电安装队伍”这个思想成为每个企业的共识。并且在为保证战略目标实现的过程中,率先推行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机关改革,资源整合,人員精简,竞聘上岗,量化考核,末位淘汰。职务能上能下,薪酬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重新洗牌,死水微澜。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内部劳务市场;使用合同工,激活劳动力要素,叫不想学、不愿干的固定职工靠边站;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对干部管理实行末尾淘汰,机关人员实行竞聘上岗,多个干部被无情淘汰;打破分配上的“大锅饭”,工人固定工资收入为主改为效益工资为主,全面推行班组承包责任制,管理人员根据岗位定薪酬。

3.2行业要恰当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时期,在通常研究人力资源开发、资本运作、企业现代制度建设、企业发展战略的同时,特别要密切注视和研究劳资矛盾和企业税费负担过重的问题。显然这已经不是企业所力所能及的个案,务必多管齐下,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今后一段时期,劳资矛盾的焦点会集中在养老保险问题上,对于养老保险,劳动保障部门有一套说法,建设主管部门明知企业有难且是政策乏力。施工企业(尤其是处在配角地位的安装企业)既要面对上级规定,又要面对五花八门的众多员工,有说不出的苦衷。建议对建筑安装企业的员工应区别不同对象分类处理,在大力发展劳务公司之际,要同时结合“三农”问题一并考虑企业员工的养老保险政策。

参考文献

[1]杨树成.浅谈机电安装在企业中的应用和可持续发展[J].山西焦煤科技,2010 

[2]叶卫军.浅谈机电安装工程的质量管理[J].机电信息,2011(6)

建筑施工与可持续发展 篇12

一、在工程施工中落实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据统计,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直接消耗的能源占全社会总能耗的近30%,建筑用水、钢、水泥等都占很大比例。在建筑业中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在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中。通常我们重视的建设项目投资决策、规划设计阶段的可持续技术的应用,如如何选择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场址;如何进行场地规划设计、建筑节能设计;如何利用可再生能源等,这些因素都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且可带来显著的实施效果。在建筑业中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施工阶段是我们应重视的一个阶段。因为项目施工过程会对环境、资源造成严重的影响。在许多情况下,建造清除和扰乱了场地上现存的自然资源,如野生植物和动物、天然排水系统以及其他自然特征等,代之以非自然的人造系统。建造和拆除所产生的废弃物占填埋废物总量的较大比重。在建造过程中散发出的灰尘、微粒和空气污染物等会造成健康问题。另外,尽管一些再生的、重复利用的、重新整修的材料足以满足使用要求,但现在的施工项目大多数仍需要使用新的原始材料。而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施工方法则能够显著减少对场地环境的干扰、填埋废弃物的数量以及在建造过程中使用的自然资源。同时,还可将建筑物建成后对室内空气品质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而且这种施工方法对于在投资决策、规划设计阶段一些可持续技术应用效果的实现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工程施工中落实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可持续的建筑业的重要体现,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二、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施工方法或技术,称为绿色施工技术或可持续施工技术。它不是独立于传统施工技术的全新技术,而是用可持续的眼光对传统施工技术的重新审视,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施工技术。绿色施工实质上是以保持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为目标,对工程项目施工采用的技术和管理方案进行优化,并严格实施,确保施工过程安全和高效、产品质量严格受控的方式方法;是在保证施工过程安全文明高效优质的条件下,做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所以,“绿色施工”不再只是传统施工过程所要求的质量优良、安全保障、施工文明、CI形象等,也不再是被动的去适应传统施工技术的要求,而是要从生产的全过程出发,依据“四节一保”的理念,去统筹规划施工全过程,改革传统施工工艺,改进传统管理思路,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实现“施工过程中降耗、增效和环保效果的最大化”。

绿色施工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工程施工中应用的主要体现,是绿色施工技术的综合应用。它并不仅仅是指在工程施工中实施封闭施工,没有尘土飞扬,没有噪声扰民,在工地四周栽花、种草,实施定时洒水等这些内容,还包括了其它大量的内容。而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工程施工中应用的重点在于将“绿色方式”作为一个整体运用到工程施工中去,实施绿色施工,以便在建造过程中对环境、资源造成尽可能小的影响。

三、推进工程施工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建立完善的标准制度

我国的绿色施工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发展势头良好。《绿色施工导则》的出台仅仅是一个开端,还属于导向性要求。相关绿色施工法规和标准都还没有跟上,尤其量化方面的指标,比如能耗指标。因此还有大量的基础工作要做。一方面要在推进绿色施工的实践中,及时总结地区和企业经验,对绿色施工评价指标进一步量化,并逐步形成相关标准和规范,使绿色施工管理有标可依。另一方面要研究建立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的绿色施工责任制及社会承诺保证制度,促进各方企业在绿色施工中自觉落实责任,形成有利于开展绿色施工的外部环境和管理机制。

2、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要对绿色施工应用示范工程的技术内容和推广重点做进一步研究,逐步建立激励政策,以示范工程为平台,促进绿色施工技术和管理经验更多更快地应用于工程建设。此外,要在相关的工程评优中,加入绿色施工的内容要求,提升工程的绿色含量,强化激励作用,激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3、加强绿色施工的宣传和培训

要大力组织开展绿色施工宣传活动,引导建筑业企业和社会公众提高对绿色施工的认识,深刻理解绿色施工的重要意义,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加强开展绿色施工的统一性和协调性。要充分利用建筑业既有人力资源优势,通过加强技术和管理人员以及一线建筑工人分类培训,使广大工程建设者尽早熟悉掌握绿色施工的要求、原则、方法,及时有效地运用于工程建设实践,保障绿色施工的实施效果。

4、积极发挥建筑企业实施绿色施工的主力军作用

上一篇:利用现状下一篇:农业污染及防止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