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私营建筑经济

2024-08-15

发展私营建筑经济(共12篇)

发展私营建筑经济 篇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这是指导我国今后优化所有制结构的重要方针。笔者就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提出自己的看法。

1 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1.1 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是我国私营经济大发展的必然要求

私营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支撑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在并不宽松的市场环境下,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速度,到2006年年底,已有个体工商户2 576户,从业人员7 500万人;私营企业497万户,从业人员6 395万人。我国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私营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并促进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

1.2 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是建筑业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大多数国有建筑企业包袱沉重、亏损严重、效益低下。而私营建筑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显示出其生机活力。由于建筑业属于一般竞争性产业,国有经济要逐步从这一产业退出,加上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私营建筑经济的市场进入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建筑经济总量中,非国有经济已经占有较大份额。1)近几年新成立的一批建筑业企业,成为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最具活力的重要力量。2)国有企业通过改制,使“原国有企业”已经改性,从而增加了私营建筑经济的成分。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有利于加强建筑市场管理及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1.3 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符合发达工业化国家建筑业发展的规律

从发达工业化国家建筑业发展的规律来看,私营建筑经济得到大力发展,国有资本可以从建筑产业中退出。如日本在明治时期及其以前创立的23家主要建设公司中,有22家属私营企业。私营建筑企业由于自身具有灵活的机制和旺盛的生命力而经久不衰。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几十年前基本上就没有了国有建筑企业,我们应当认真研究国外的做法,改造我们的建筑企业所有制结构。

2 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主要障碍、对策措施及发展趋势

2.1 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主要障碍

1)从外部来看,主要存在着思想和市场两大障碍。

思想障碍具体表现为:a.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把私营建筑经济看作“异己”,加以排斥。b.担心私营经济发展过快,会影响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担心工程质量干不好、债务债权还不了等等。c.看不到私营建筑经济发展已经具有雄厚的现实基础,更看不到私营建筑经济所具有的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市场障碍概括起来是:a.缺乏有效保护私营建筑经济合法财产的法制环境。尤其一些管理部门对私有建筑企业乱收费、乱摊派的现象比国有企业更严重。b.缺乏平等竞争的政策环境。在市场准入、资质审批、招标投标等方面,私营建筑企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所有制歧视。c.缺乏提供服务的社会环境。目前,私营建筑企业在银行贷款、员工培训、职工职称评定、申报户口等方面都受到不应有的限制。

2)从私营建筑经济自身来看,主要障碍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a.家庭化的管理模式和独裁型的决策方式,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在企业发展初期,家庭化管理模式和个人专断的决策方式,能够高效地利用有限资本,调动家庭成员的积极性,加速资本原始积累。但是,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任人唯亲的用人制度,使得私营建筑企业在家庭关系之外难以培植新的动力主体。个人专断的决策方式,由于受自身知识、信息等方面的局限,难以作出更正确的决策,因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规模。

b.较小的经营规模和单一的组织形式,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的竞争环境。首先私营建筑企业的发展滞后,规模很小。其次私营建筑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是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在融资能力和扩张能力方面受到限制,制约了企业规模扩大。因而,使得私营建筑企业在抵御经营风险,参与市场竞争方面缺乏实力。

c.经营策略上的短期行为及较低的技术和信用,是造成私营建筑企业承揽工程难的重要原因。我国私有建筑企业追求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比较严重,有的私营建筑企业不是依靠加强科学管理,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工程质量,降低经营成本来获得经济利益,而是通过偷工减料、偷税漏税等各种不正当手段牟取利益,直接影响了私营建筑企业的信用和形象。

2.2 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对策与措施

1)要用党的十七大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全新观点,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提高到国有建筑企业改革能否深化,建筑业能否真正成为支柱产业的高度上来;把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提高到能否抓住历史机遇,使建筑业得到大力发展的高度上来。打破束缚私营经济发展的框框。

2)要深化国有建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点是改革产权制度,实现制度创新国有小企业可以采取出售、兼并、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

3)要全面落实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政策。a.加强法制建设。确立其法律地位,从而最大限度地解决和发展私营建筑生产力。b.制定一切有利于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要为私营建筑企业在工商注册、资质审批、招标投标、工程质量评优、企业贷款、企业改制等方面,创造一视同仁、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c.破除所有制歧视,强化服务意识,提供各种咨询服务,为私营建筑经济的大力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要克服私营建筑经济自身存在的缺陷,抓规范管理。a.在产权制度上,要从独资企业的产权结构向股份合作制和有限责任等多元化产权制度过渡。b.在企业管理上,要从传统的家庭化管理模式和独裁型决策机制向科学化现代化管理过渡。c.在企业规模上,要从以中小企业为主逐步向公司化、集团化方向发展。d.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要从劳动密集型、粗放型逐步向技术管理密集型、集约型过渡。e.在企业扩张上,要从仅仅依靠“一家一户”的资本积累转移到依靠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实行多元化融资上来。鼓励私营建筑经济参与国有建筑企业的产权流动、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在推动国有建筑企业改革的同时,壮大和发展私营建筑经济。

2.3我国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趋势

私营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我国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长期存在。私营建筑经济作为我国整个私营经济和整个建筑业中的一个很活跃的部分,也将长期存在并得到大力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随着私营经济、私人投资的发展和增大,私营建筑经济将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

我国私营建筑经济经过改革开放,已进入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1)随着我国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加,为建筑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样有利于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2)私人投资的日益加大,将有利于私营建筑经济扩大市场占有率。因此,这一时期,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速度将明显加快。到2020年,我国私营建筑经济规模总量将与国有建筑经济规模持平。

从2020年~2050年,我国将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私营经济持续发展。私营建筑经济将作为国内建筑市场的主力军而进入规模发展阶段,就其经济总量来说,已超过了国有建筑经济。国有资本是否要像发达工业化国家一样从整个建筑业中退出,那将是下世纪中叶之后的事情。

参考文献

[1]马洪,王梦奎.中国发展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报告选:中国私营个体经济的现状与对策[R].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2]张岳东.日本的建设业[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88:7.

发展私营建筑经济 篇2

一、我省私营个体经济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我省各级党委、政府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放宽政策,大胆实践,在加快发展国有经济、城乡集体经济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使私营个体经济得以快速成长。

1.显现了较强的优势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省私营个体经济已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总量规模不断扩大,经营领域得到拓展,发展层次和在全省国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也大大提高,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

一是经营实力不断增强,比重份额逐年上升。到20 00年底,全省私营企业已发展到l7.4万户,注册资本948.6亿元,户均54.5万元,从业人员234.3万人;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l49.1万户,注册资本203.7亿元,户均1.37万元,从业人员281.7万人。“九五”期间私营个体企业上缴税收累计达294.2亿元,年均增长24%。2000年全省私营个体经济创造的GDp达1956.8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22.7%。

二是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组织形式逐步优化。随着私营个体经济实力的日趋增强,私营个体经济规模不断扩大。2000年,全省共有注册资本超百万元的私营企业11799家,比96年增长67.6倍,其中超500万元的企业由96年的190家增加到了1484家。在组织形式上,私营有限责任公司从96年的21042家达到93374家,已占各类私营企业的53.6%;私营企业集团57家。

三是产业结构分布比较合理,各地区发展各有侧重。2000年,全省私营企业在一、二、三产业中户数的比重为0.9:56.0:43.1,相对集中于二、三产业; 个体工商户在一、二、三产业中户数的比重为4.7:12.0:83.3,以三产为主导。在区域分布上,苏南、苏中、苏北私营企业比重分别为61.2:16.8:22.0, 个体工商户比重分别为32.2:25.5:42.3,苏南私营企业占了全省的绝大部分,而苏北个体工商户则相对较多。

加工企业多,高新技术企业较少。大多数企业技术装备落后,技改投入不足,实力不强。全省有自营进出口权的私营企业只有71户,而浙江是447户。

四是经营管理不完善。家族式管理模式较为普遍,经营管理水平难以适应企业的发展;有些企业舍不得科技投入,后续创新能力不足,缺乏长远打算,小富即安;有些企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意识较差,存在着拖欠职工工资、劳动保护条件差等问题;有些企业存在不正当竞争、制假售假、偷税逃税等现象,影响了企业形象。

二、我省私营个体经济发展取向

我省私营个体经济要加快发展速度,必须通过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提高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使其由以往的“配角”转变为“主角”,为全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挑大梁”,从国民经济的补充部分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到2005年,私营个体经济实现的GDp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40%,民营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产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产值的50%。

1.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在发展空间上,(1)要积极引导私营个体经济向技术、资金密集型的化工、电子、信息等行业拓展,加快工业园区的建设,为私营个体企业提供有效载体。(2)向农村拓展,围绕发展农业、致富农民,引导私营个体经济向种植业、养殖业和都市型农业发展。大力兴办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3)向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拓展,积极发展旅游业,大力发展咨询、技术、法律、会计等现代服务业。加入到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业中。在条件成熟时逐步参与金融保险业。(4)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拓展,鼓励私营个体经济参与水利、交通、能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鼓励、支持私营个体企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的要求,加强自身建设,实现制度创新。私营个体业主要增强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冲破“小富即安”、“富而不露”的思想束缚,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加快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形成一批实力较强的私营企业集团。

2.走技术创新道路

将符合条件的私营个体企业纳入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省成长型企业技术改造计划。支持民营科技企业通过平等竞争,承担国家各类技术创新项目和基地建设任务。引导民营科技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加快建立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强化其“孵化器”功能,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3.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深,这是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进入跨国公司的分工体系和协作网,从事外经贸业务,扩大出口。鼓励私营企业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兴办中外合资合作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私营企业投资项目使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国际商业银行贷款。引导有实力的私营企业“走出去”,开展加工贸易、服务贸易、劳务合作和国际科技经贸活动。

三、推进私营个体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

要通过政府与市场的有效合作,实现市场的自发力量和政府的行政力量的高层次协同,以更大的气魄、更高的效率、更扎实的工作,推进全省私营个体经济的大发展。

1.强化各级领导责任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私营个体经济摆上重要工作位置,满腔热情地支持私营个体经济的发展,切实做到政治上放心,政策上放开,工作上放手,用80年代发展乡镇企业,90年代发展外向型经济那样的劲头,掀起发展私营个体经济的新高潮。把私营个体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建立、完善领导负责和目标考核责任制。要切实改进领导方法,深入调查研究,加强信息沟通,建立健全各种形式的联系制度或联席会议制度。要倾注更多的热情,关心支持私营个体企业的发展,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意愿,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要多方面地为私营个体企业家的成长创造条件。

2.形成社会舆论氛围

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在全社会广造舆论,深入宣传党的私营个体经济方针政策,宣传私营个体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各地加快发展私营个体经济的新举措、新成绩、新经验,以及私营个体经济发展中的先进典型,积极倡导自主创业、重才亲商、纳税光荣和平等竞争四种思想观念。对于阻碍私营个体经济发展的人和事,要给予包曝光批评,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3.狠抓政策贯彻落实

这几年,国家和省里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私营个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现在关键是要贯彻到位、落实到位。对科技含量高、规模比较大、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发展前景好的私营企业,可以实行“一企一策”,采取更加积极的帮扶措施,努力培养一批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能够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私营大型骨干企业。

4.加大财税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要安排一定的财政专项资金,如提取私营个体经济税收每年新增地方留成的30%,用于私营个体企业的信用担保、创业资助和技改项目贴息。新办独立核算的从事咨询业、信息业、技术服务业的私营有限责任公司,自开业之日起,免征企业所得税两年。对用于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费用,以及为此而购置的测试仪器和试验装置费用,在一定额度下,可以按照实际发生额计入成本在税前扣除。民营科技企业的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其中盈利企业技术开发费年增长幅度在10%以上的,可以再按技术开发费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应纳税所得额。

5.建立企业信用体系

要加快建立以私营个体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省、市、县三级信用担保体系,鼓励由政府资助,社会力量、企业共同出资设立信用担保机构。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借鉴浙江等地的做法,鼓励、支持私营个体业主之间开展互助合作融资。

6.建立中介服务体系

建立以资金融通、信用担保、技术支持、管理咨询、信息服务、市场开拓和人才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私营个体经济服务体系,并对服务体系建设给予必要(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的资金及政策支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手段,建立健全向全社会开放的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利用现有管理院校、职业学校、培训中心等力量,开展面向私营个体企业的投资咨询和职业技能培训。

7.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发展私营建筑经济 篇3

关键词:私营建筑经济;发展;展望;私营经济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107-01

一、引言

众所周知,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私营建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无论在建筑工程量、建筑工程质量还是工程经济效益上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特别是江苏的南通地区,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更是让世界瞩目,所建工程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在我国私营建筑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将就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展望这一重要议题展开讨论,进行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讨论,希望能够得出一些具有参考性的结论,为我国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贡献一点微薄之力。

二、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我国私营建筑经济发展有利因素

第一、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已经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建筑方面的专业人才越来越多,我国众多的私营建筑经济在人才方面的需求得到了很好的满足,而这些专业人才的加入,为私营建筑经济构建起坚强的后盾;

第二、国有建筑经济促成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建筑经济的组织形式还是以建设局的形式进行组织,随着多年积累和近几年建筑行业井喷式的发展,很多原有建设局工作人员以及建设局下属施工单位工作人员灵气炉灶,自立门户,成立私营建筑企业。另外一方面,国有经济改革也促成了很大一批国有建筑经济的私有化,租赁经营,承包经营等多种形式构成了80年代的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的大好局面。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私营建筑经济已经发展到相当的水平。

(二)我国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第一、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以及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社会和国家对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越来越高,这就对我国的建筑行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私营建筑企业在资金上、在技术上、在管理上都要做充分的准备;

第二、市场竞争激烈,生存空间狭小。随着我国建筑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在建工程量很大,但是还是难以满足建筑经济成长的需要,建筑行业进入了“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需要广大私营建筑经济开动脑筋,寻求发展出路。

三、私营建筑经济发展问题剖析

当前,我国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充分查阅相关资料,分析下来,主要有如下几个重要的不利方面:

第一、家族化管理严重。绝大多数建筑私营经济的管理都是基于本家族的,丈夫是老板,老婆是经理的现象很普遍,这就造成了在人事配备上的任人唯亲的现象十分严重,很多专业人才在私营经济中得不到重要,而庸才却身居要位,严重打击了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私营建筑经济的长远发展。此外,家族化管理也直接造成了企业决策方面的片面性,很多有用的建议不能畅通地到达领导层。

第二、经营规模小,组织结构单一。由于很多私营建筑经济法人代表是由建筑方面技术工种转型而来,没有经过专业的管理培训和经营方面的培训,对管理方面和经营方面的专业知识缺失较为严重,直接造成了私营建筑经济组织结构单一,经营规模较小的现状。改变私营建筑经济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方法的工作十分必要,破在眉睫。

第三、经营的短期性。私营建筑经济经营的短期性原因很多,例如:资金链的短缺;人员管理不够完善,专业人员流动性强;工程款型追缴难度的加大以及一定的气候原因。

第四、我国当前在私营建筑经济财产合法保护方面法律法规还存在很多漏洞。很多业务人员利用这些漏洞进行乱报销、乱摊派,造成了私营建筑经济在资金上的严重流失,极不利于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

四、加强私营建筑经济发展措施

第一、私营建筑经济要充分改变以往传统和落后的经营方式。在当前很多行业企业的组织形式向股份制发展,投资上市实现融资的公司也不在少数。我国众多的私营建筑经济要解放思想,学习先进的经营方式,不能拘泥于以往的老方法、老手段,将企业向公司制发展,充分整合相关资源,实现企业的最优化配置,实现企业的长久持续发展。

第二、学习先进管理理念,完善内部管理工作。私营建筑经济要充分认识到当前经济形势,要认识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努力克服家族史管理的弊病,结合当前最先进管理理念中适合本企业的内容,充分研究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属下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并将培训内容应用到现实的管理中来,有效减少企业内部消耗,助推企业发展。

第三、相关立法部门要建立健全建筑行业法律法规,有效保证私营建筑经济在各方面的利益,要充分听取行业内的声音。

第四、建立长久合作机制。我国众多的私营建筑经济要充分研究当前形式,完善企业内部技术人才团队建设,完善管理团队建设,并形成长久机制,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在合格基础上努力争取国内外大型项目,并于这些大型项目的决策者形成一定高度上的共识,形成长久合作机制,有效规避经营的短期性,从而促成企业的发展。

结束语:众所周知,私营建筑经济是我国建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來,我国私营建筑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尤其是江苏的南通地区,私营建筑经济空前发达,承包并成功完成了很多国际化大项目,在获取巨大经济回报的同时,也为我国建筑也增光添彩。但是,我国私营建筑经济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就关于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展望这一重要议题展开了分析和讨论,着重分析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现状,进一步剖析私营建筑经济发展问题,最后讨论加强私营建筑经济发展措施,希望能够为我国众多的私营建筑经济决策者提供一些工作上的参考,为我国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贡献一点绵薄之力,笔者水平有限,文章难免有疏漏之处,希望相关学者和广大同行及时指正,不甚感激。

作者单位:江苏中泰工程勘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姚金虎.私营建筑经济发展问题管窥[J].当代经济.2003

[2]王晓英.对建筑经济发展相关问题的探讨[J].东方财富.2005

[3]周赵芳.浅议当前建筑经济发展趋势[J].管理与财富.2011

[4]史亚峰.小议如何加强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J].东方财富.2009

[5]蒋丽丽.对我国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J].现代管理.2011

对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思考 篇4

关键词:私营经济市场经济,市场定位,市场障碍,非公有制经济,市场秩序

1 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措施

1.1 私营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增加了财政收入, 为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和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做出了重大贡献

1.2 私营建筑经济和公有制建筑经济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

关系, 私营建筑经济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结果, 反过来, 发展私营建筑经济又促进公有制建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虽然公有制建筑经济在建筑经济总量中仍处于主体地位, 还在发挥着主导作用, 但是大多数国有建筑企业机制不活、权责不清、效益低下等原因, 已制约了国有建筑企业的发展。而私营建筑企业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诞生, 是由市场优胜劣汰所决定的, 所以私营建筑企业日益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 正是由于私营建筑企业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 对我国的公有制建筑经济形成巨大冲击力, 有利于提高公有制建筑经济的活力, 从而推动我国建筑经济朝健康的方式发展, 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3 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 有利于加强建筑市场管理, 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目前, 建筑市场中国有民营压级压价, 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较为突出, 已成为政府管理与治理的重点问题, 但是单纯从行政手段出发是不能解决好这些问题, 还的结合市场经济, 把政府和市场有效结合起来运用。而发展私营建筑经济已经被事实所证明他对解决这些问题起到了重大作用。正是由于私营建筑经济发展近几年来我国的建筑市场管理, 建筑市场秩序得到了明显改善。

2 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主要障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具有客观必然性。但是,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私营建筑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阻力, 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2.1 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主要障碍

2.1.1 从外部来看, 主要存在着观念和市场环境两大障碍。

观念障碍———概括起来有“三论”, 它是制约中国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具体表现为: (1) “对立论”, 即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而把私营建筑经济看作“异己”, 加以排斥; (2) “担心论”, 即担心私营经济发展过快, 会影响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担心工程质量干不好、债务债权还不了, 等等; (3) “唯心论”, 即看不到私营建筑经济发展已经具有雄厚的现实基础, 或者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更看不到私营建筑经济所具有的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市场障碍———概括起来是“三个缺乏”。 (1) 缺乏有效保护私营建筑经济合法财产的法制环境。 (2) 缺乏平等竞争的政策环境。 (3) 缺乏提供服务的社会环境。

2.1.2 从私营建筑经济自身来看, 制约发展的障碍主要表现为“三大缺陷”:

(1) 家庭化的管理模式和独裁型的决策方式, 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2) 较小的经营规模和单一的组织形式, 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的竞争环境。一是私营建筑企业的发展滞后, 规模很小。二是私营建筑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是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 在融资能力和扩张能力方面受到限制, 制约了企业规模难以迅速扩大。因而, 使得私营建筑企业在抵御经营风险, 参与市场竞争方面缺乏实力。 (3) 经营策略上的短期行为及较低的技术和信用, 是造成私营建筑企业承揽工程难的重要原因。我国私有建筑企业追求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比较严重。有的私营建筑企业不是依靠加强科学管理, 增加科技投入, 提高工程质量, 降低经营成本来获得经济利益, 而是通过偷工减料、偷税漏税等各种不正当手段牟取利益, 直接影响了私营建筑企业的信用和形象。

3 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对策和措施

3.1 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要用党的十六大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新观点, 进一步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要把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提高到国有建筑企业能否深化、建筑业能否真正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高度上来;把重视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提高到能否切实改善人民群众居住条件, 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上来。因此, 要充分认识到私营建筑经济已处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从宣传和政策上为私营经济保驾护航。

3.2 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落实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政策

3.2.1 制定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长远发展规划, 为最大限度地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确立目标和指明方向。

3.2.2 制定一切有利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各项配套政策。

在工商注册、资质审批、招投标、工程质量评比、工程安全评定、企业贷款、用人用工等方面, 创造公平、公正、平等竟争的市场环境。

3.2.3 在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 强化服务意识, 提供各种咨询服务, 为私营建筑经济的大力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3 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切实做好和加强私营建筑企业指导和监督管理。确保其遵规守纪、稳定持续地发展

3.3.1 正确指导私营建筑企业的, 确定经营策略, 不断地壮大经济规模, 适应市场竟争。

3.3.2 工商、税务、城管、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审计等部门要加

强管理, 充分利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 消除私营建筑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如偷税漏税、偷工减料、掠夺经营、忽视质量与安全的短期化行为, 促进其向规范化和持续化方向发展。

3.3.3 建立长效机制, 改变私营建筑企业传统落后的经营管理方式。

从单一产权结构向股份和有限责任公司转变;从传统家庭式管理向现代企业管理转变;从经营增长方式上, 从劳动密集型、粗放型逐步向技术管理型、集约型转变等。

4 我国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趋势

4.1 私营建筑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在我国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长期存在。

4.2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 将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而进人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5 总结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日趋成熟, 随着私营经济、私人投资的发展与增大, 私营建筑经济将进人一个大发展时期。有专家预测:到2020年, 我国私营建筑经济规模总量将与国有建筑经济规模持平。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 为私营建筑经济的大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马洪.王梦奎主编.中国发展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报告选:中国私营个体经济的现状与对策.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9

[2]张岳东主编.日本的建设业.中国计划出版社, 1988.7.

发展私营建筑经济 篇5

陈敬(以下简称“陈”):在私营经济方面,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至今并没有取得比较一致的看法,观点、分歧相当明显,这个问题就是:私营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前景究竞如何?

厉以宁(以下简称“厉”):讨论这个问题,有必要先了解中国改革的走向,尤其是企业改革的前景。产权改革是改革的关键,中国企业的前途取决于产权改革的成败。

究竟什么是产权改革?在我国,产权改革是指:把社会主义经济中政企不分、产权不明、不自主经营、不自负盈亏的企业,改造成为政企分开、产权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产权改革既与改造原有的国有与乡镇企业有关,也与建立新的国有与乡镇企业有关,因为根据产权改革的思想,新建的企业从一开始就应当按照政企分开、产权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模式来建立。

市场对企业进行检验,市场竞争中盛行的是“适者生存”原则。企业必须按照产权改革的思路改造或新建,以便使他们既可以适应市场的变化而调整产品结构,生产社会需要、欢迎的产品,又可以用自己的价格较低、质量较高的产品去排挤竞争对手所生产的价格较高、质量较低的产品。更重要的是,通过产权改革,一切企业都处在平等的起跑线上,都同政府机构分开,都只是“遵守法律,照章纳税”,既不受政府机构的直接管辖,又不接受政府的机构对自身生产经营活动的行政干预。此外,通过产权改革,一切企业都承担投资风险,自负盈亏,而不再躺在国家或集体身上吃“大锅饭”,也不再受到政府(包括乡镇政府)的偏爱和特殊照顾。

了解了这些以后,让我们再来看看有关私营经济前景的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在我国现阶段,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固然是必要的,但私营经济毕竟有很大的临时性质。它是在目前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经济还不发达,以及公有制经济的力量还不够强大的情况下出现的。今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公有制经济力量的不断壮大,私营经济在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就会转入下坡路,先是受到较大限制,最终将被取消。到那时,社会主义经济又将回到统一的公有制经济模式之上。从这个意义上说,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带有过渡性,发展私营经济是一种权宜之计,私营经济在现阶段的重新出现也无非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幕插曲。

另一种现点与此不同。根据这种现点,今后的中国经济将是一个多元的经济体系,在多元的经济体系中,公有制经济占据主体地位,而私营经济作为多元的经济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将长期存在。这样的多元的经济体系既适应于低生产力水平和经济不发达条件下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同样适应于高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达条件下的社会主义社会。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经济不可能也不必要纯而又纯;只要是社会主义社会,经济体系就一直是多元的,其中包括了私营经济成份。此外,企业生产资料所有权也可以不是单元一的,而是由全民、集体和个人按照多种方式交叉、渗透而形成的混合性质的。在这种混合性质的所有制中,全民所有、集体所有、私人所有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就是说,一个企

业内部,可以有

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权的成分。所有制的多元化,包括混合性质的所有制的形成。

陈:对这两种观点,您持什么看法?

厉:在这两种不同的观点中,我倾向于后一种观点,但后一种观点也还需要展开讨论,以便进一步充实。

先应当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绝不是暂时的。生产力不发达时固然如此,生产力发达后,各地区的经济仍然不平衡,社会产品和劳务的供给也还不足,仅仅依靠公有经济难以实现发展生产、发展各地区经济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目标。因此,私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一部分,其存在与发展既是必要的,也是有利于长时期内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

如果我们对就业问题进行分析,那就看得更加清楚了。中国农村中隐蔽失业人数如此众多,农村人口外流将是长时期不可避免的事实,而中国要解决就业问题,不能搬用凯恩斯主义的主张,即不能依赖大量政府投资。虽然增加政府投资可以起一定的作用,但必须着重效率的提高,而不能因多招工而牺牲效率,否则仍会产生隐蔽性失业。在中国,就业问题的解决要靠制度创新,也就是靠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靠非国有经济、非公有经济来吸收劳动力。私营企业在吸收多余劳动力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就业问题的长期存在与非公有经济包括私营经济的长期存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正如前面已谈到的,要了解私营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必须先对公有制经济有新的理解。应当知道,迄今为此,某些人在谈到公有制的时候,所想到的只是传统经济体制之下的那种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这种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只适合于计划经济体制,是在指令性计划作为计划的唯一形式或主要形式的环境中存在和起作用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前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这种传统意义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不仅已经不再适应于客观经济现实,而且它们必将被改造、被替代。通过产权改革而形成的公有制企业即是新型的公有制企业,包括多种所有制混合但由公有经济控股的企业。所以,今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的,将是新的公有制经济。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所要确立的经济模式是国家调节市

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模式。这时,市场所引导的公有制企业必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公有制企业。例如,以公有投资者为主的股份企业就是新的公有制企业的形式之一。

在今后的我国经济中,私营经济将同这种新的公有制经济并存,而不是同传统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并存。只要对新的公有制有所理解,那么对私营经济的长期存在问题也会有正确的认识了。这是因为,以前,正由于人们头脑里的公有制经济只不过是同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那种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所以一谈到私营经济同公有制经济之间的矛盾时,就会马上联想到私营经济同计划经济体制的矛盾,同指令性计划的矛盾,以及同那些体现着计划经济体制和指令性计划的要求的传统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之间的矛盾,于是私营经济也就自然而然地从本质上被看成是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消极力量;至于私营经济在各方面所具有的某些积极作用,也必然被看成是暂时性的、过渡性的。

实际上,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在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而以新的公有制经济代替传统的公有制经

济之后,同新的公有制经济并存的私营经济并不是经济中的消极力量。在法律、法规、政策所容许的范围内,私营经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它同新的公有制经济之间有着互相促进的关系。这种相互促进关系是在市场活动中实现的,即一方面,所有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包括新的公有制企业和私营企业在内)都以平等的商品生产者的资恪进行交易,用合同形式来实现自己的产、供、销;另一方面,这些企业是竞争对手,竞争促进彼此效益的提高,促进彼此既顾长期利益,又顾近期利益,而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兼并或联营又为社会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合理化创造了条件。

以上情况说明,新的公有制企业同私营企业的长期共存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即使生产力发达了,市场完善了,私营经济由于具有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的功能,具有同新的公有制经济互相促进的功能,它的长期存在也是合理的。当然,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私营企业的投资规模扩大也可能产生一些不利于宏观经济协调的后果,以及私人投资者的收入增长会产生一些不利于社会收入分配协调的消极作用,这是难以避免的,但这些都可以都通过国民经济的管理来加以缓解。

然而,对政府的国民经济的管理应有正确的理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管理与调节都是必要的。但要掌握这样一点:政府的调节要做得更好,就必须优化。优化就是适度调节,该管的管,不该管的,让社会自已解决。这就是“小政府,大市场”模式。小政府,是指有一个高效率的政府,人员不多,但十分精干;大市场,是指有一个完整的、完善市场体系。问题要由市场本身去解决,不用找市长。宏观调节这样做,经济就有秩序。这样,政府既能使经济运行得很好,政府的作用也并不减少,政府起着运行规则的制定者、执行者、监督者的作用。于是宏观调节就走上正轨了,对私营经济的管理也就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进一步说,我们不妨反问一句,难道新的公有制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就没有任何自发倾向吗?要知道,一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即使是公有制企业)都有某种自发倾向。由于这种自发倾向的存在,宏、微观经济之间的矛盾也就始终存在,这是使社会主义经济具有充分活力而必须付出的代价。既然公有制企业都加此,为什么单单责怪私营企业呢?问题不在于私营经济有没有自发性、盲目性,而在于社会主义的国民经济管理工作是否有效率,是否充分发挥了协调宏、微观经济的作用,是否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改进。

陈:在今后的中国经济中,私营经济所占的比例以多大为宜?您是怎样估计的?

厉:这个问题提得好。在讨论私营经济的前景时,私营经济存在的长期性与它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的大小有关。如果说私营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只占百分之几,那么在这种前提下讨论私营经济存在的长期性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因此,在讨论私营经济存在的长期性时,我们是以估计私营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较大比例作为前提的。那么,这一比例究竟可以有多大?这个比例可因地区而异。有些地区的私营经济所占的比例可以大一些,而就整个国民经济来说,私营经济的产值大体上以国内生产总值的30 %为限界。目前,私营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距离这个限界还很远,所以各个地区都应该大力促进私营经济的发展。

在这里还需要提出,以30 %作为限界是就整个国民经济而言的,某些地区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超过这一限界是允许的,因为这并不会使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发生变化。

陈:把私营经济的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大体上定为30 %,理由何在?

厉:这主要是从两方面来考虑的。一方面,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是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不仅要掌握国民经济命脉部门,而且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应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假定私营经济占据的比例超过了30 %,再加上个体经济所占据的比例和外资企业的产值所占据的比例,这二者合计可能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50%以上,那么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就低于50%了,这样将会削弱或淡化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这就与现行的宪法相抵触。另一方面,如果私营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较小,那就表明私营经济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私营经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同样是不利的。

陈:依您的看法,既然在当今中国,私营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还低于上述限界,那么我们就不应担心私营经济发展过快过猛,而应担心私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过大,担心一系列与私营经济发展相配套的措施(包括管理措施)跟不上,以及担心从事私营经济活动的工商业户普遍存在着行为短期化的倾向,是不是这样?

厉:这正是当前要着重研究解决的问题。

私营企业可以有不同的形式。有的是独资的,有的是合伙的,还可以按股份制形式组建。对这几种形势进行比较,将会发现私营股份企业优于私营独资或合伙企业。无论从政府的角度来看,还是从私营企业自身的角度来看,这种优点都是明显存在的。当然,究竟私营企业采取什么形式,这应当取决于私营企业主的自愿,他们应当有这种选择权,政府不能要求其一律,不要硬性地规定私营企业不能采取股份制形式或必须采取股份制形式。硬性地作出规定是没有好处的。

私营股份企业同私营独资企业、私营合伙企业相比,从政府的角度来看,至少有以下好处;

如果私营企业采驭股份企业形式,那么,它将在几方面具有不同于私营独资企业、私营合伙企业的特点:

(1)股东会有权审查公司经营计划和财务预算、决算报告;

(2)股东会有权审查董事会提出的公司盈利分配方案;

(3)股东会有权审查公司的增资、发行股票、合并、转让、解散和清算等重大事宜;

(4)股东会有权选举、罢免公司董事、监事,公司董事会有责任向股东会报告公司的经营、财务状况,公司监事会有责任向股东会报告对公司的经营、财务状况的审查结果。

以上这些部表明,私营企业加果采取股份企业形式,私营企业的公开性显著地加强,私营企业将置于股东们的监督之下。相形之下,私营企业如果采取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形武,对其经管活动与财务状况的监督则要困难得多。

具体到某一个私营企业,那么它的规模以多大为限度?在讨论私营经济的发展前景时,这类问题并不是很重要的。首先应当了解到,如果私营企业采取的是非股份企业的形式,那么这种经济管理方式本身就会对私营企业的规模有一定的限制;而如果私营企业采职的是股份公司形式,规模可以不受经营管理方式的限制。但如上所述,以股份公司形式出现的私营企业在性质上与独资的、合伙的私营企业不完全相同。这种股份份公司形式的企业财产积累在一

定程度上具有社会积累的性质,或者说,积累中的一部分己经成为社会的积累了。

这是因为,按股份企业形式组建的私营企业应根据公司章程,在盈利中按一定比例提取公积金,用作公司的储备基金、发展基金。对社会来说,按这一比例所提取的公积金,尽管它们是私营股份企业的公积金,但却是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积累的一部分。因此,提取公积金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相形之下,私营企业如果采取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形式,企业盈利的分配与使用并无确切的规定。私营企业主不是没有可能把全部盈利用作个人消费,包括挥霍性的个人消费,从而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不管私营企业采取什么样的经营管理方式,都不必规定它的规模限度,而可以用宏观经济调节手段包括企业所得税等手段来制约它。私营企业是讲究规模效益的,它会根据自己的税后利润率(严格地说,是根据自已的边际净收益)来决定经营规模,而不可能不受任何制约地扩大规模。要知道,所有的私营企业都是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进行活动的,它们必须追求经济效益,否则就难以立足。如果私营企业愿意扩大规模,增加雇工人数,增加投资、增加产量,这反映私营企业是在法律、法规、政策所容许的范固内进行活动,那么对于它因预期净收益增大而愿意扩大规模的行为,政府不必加以阻止。

如果因私营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影响了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之间的平衡关系,政府可以通过宏观经济调节手段来制约它。如果因私营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影响生产同类产晶的公有制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额,那么这将刺激公有制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改进服务态度等等办法来增强与私营企业的竞争活动,在市场容量为既定的条件下,生产同类产品的公有制企业自身经济效益的提高,也会成为对私营企业规模扩大的有效制约手段。实际上,就目前的情况来说,私营企业经济方面所遇到的困难通常大于公有制企业,私人企业家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经营才能,才能在法律、法规、政策所容许的范围内使企业兴旺发达。私人企业家的这种经营才能是社会知识存量的一部分,应当使之发挥出来,这不仅对社

会主义经济有利,而且也有助于公有制企业经营的改善,有助于社会主义社会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成长。

陈:很多人关注私人企业家群体的出现使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这一现象,您是怎样看等这一问题的?

厉:不应否认,私人企业家的存在确实会使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扩大,这也是在协调社会经济发展方面需耍注意的问题。当然,这里所说的私人企业家的收入的增长(推而广之,还包括私营企业投资者的收入的增长在内),都是指合法收入而言。对于一切非法收入,无疑应当按法律、法规、政策处置。而对于合法收入,则应当采取累进制的个人所得税、累进制的遗产税和继承税来加以调节。

以上所分析的,都表明私营经济在我国的长期存在既不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相抵触,也不与高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

以上的分析还清楚地表明,既然社会主义社会中需耍发展私营经济,那么,与其是众多的私营独资企业、私营合伙企业,还不如在有条件时引导它们向私营股份企业过渡。对于按规定的程序和章程组建的私营股份企业,政府便于进行管理,股东们易于进行监督,与之有业务

联系的其他企业也比较放心而愿意同他们往来。

陈:有些入在说到私营经济的作用时,往往将它的消极作用摆得充分一些,您是怎样看待它的消极作用的呢?

厉:关于私营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消极作用,需要根据具体惰况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要区分这样两种情况,即私营经济在违背法律、法规、政策的情况下有什么样的消极作用,与私营经济在遵守现行法律、法规、政策的情况下可能产生什么祥的消极作用。对前一种消极作用,可以用严格执法等手段来加以限制,但对于后一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消极作用(例如收入分配差距会扩大),究竟应当怎样认识?能不能采取某些手段来进行限制呢?甚至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私营经济的活动是在现行法律、法规、政策所容许的条件下进行的,那么要限制私营经济对国民经济可能产生的诸如收入分配扩大这样的消极作用,或者需要修改现行的法律、法规、政策,或者需要增加一些新的法律、法规、政策。但无论哪一种情况,是不是有可能在限制私营经济的消极作用的。同时,也限制了私营经济的积极作用呢?是不是还有可

能在限制私营经济的某些原有的消极作用的同时,又会使私营经济带来另一些消极作用?这些问题仍然有待于探讨。

上海郊区私营经济发展之路 篇6

一、郊区私营经济发展历程

1992年7月28日,在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鼓舞下,上海郊区第一个私营经济小区——“富民经济小区”,在原青浦县蒸淀乡诞生。此后,郊区非公经济进入了较快发展的时期。

1996年上海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本市私营经济开发区规范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文件赋予市农委对郊区设立私营经济小区审批权,并要求市农委严格把关,与市工商局等部门一起加强规范化管理。根据市政府文件要求,在以后的几年内,市农委与市工商局等部门一起,制定了郊区设立私营经济小区的相关标准,提出了规范管理的相关要求,保证了郊区私营经济小区良好起步和较快发展,从而大大促进郊区私营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至2000年底,全郊区经市农委批准设立私营经济小区100家。到2001年底,注册在郊区私营经济小区的企业已达15万户,注册资本1570多亿元,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00多亿元,营业和销售收入2662亿元,上交税收86亿元。

2000年8月,上海市政府下发《市政府关于市农委机构改革和三定方案》即(沪府办(2000)48号)文件,明确要求市农委将原郊区设立经济小区审批权下放区县人民政府。同时明确要求市农委要继续加强对郊区经济小区宏观指导和管理。为此,市农委在2000年9月下发了《关于健全区县经济小区审批制度加强经济小区规范管理的通知》,并与市工商局等部门一起,继续对郊区经济小区发展和管理给予必要服务指导和管理。至2004年底,郊区有私营经济小区近300多个(部分经济小区为园中园),注册企业30多万户,注册资本逾5000亿元,当年创造增加值800多亿元,创造税收250多亿元,为当地劳动力创造就业岗位逾30万个。

2007年,上海全市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实现生产总值2100.8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5%;私营企业户数49.9万户,占上海企业总数的七成;上缴税收超过750亿元,占上海税收总额的20%。2007年,非公经济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达到21.8%,是上海整体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而上海私营企业发展的主战场在郊区。

上海郊区私营经济较快发展的根本原因,得益于从中央到地方各领导的重视。1992年上海郊区第一个私营经济小区诞生时,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吴邦国同志旗帜鲜明地表示支持,原上海农村党委、市农委也坚决地给予了积极支持和具体指导。2002年国家《中小企业促进法》的颁布,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2005年国务院下发《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私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上海市政府专门制定了《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私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到2012年私营经济(包括外资)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以上的目标。这些都为上海非公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与条件。

二、郊区私营经济的历史作用

(一)私营经济是上海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本世纪初,在青浦、松江、奉贤、嘉定等区,私营经济税收贡献率占地方可支配税收40%左右,这些区私营企业也是吸纳当地农民就业的重要通道。时至现今,在奉贤、金山、青浦、嘉定、南汇等区县,原有私营企业、原有郊区乡镇集体企业转制而来的私营企业,及近年新发展起来的私营企业,合计产出的增加值、税收等,已占本区域产出总量的40%或接近50%。

(二)私营经济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通道。目前,上海全市非公企业从业人员达到476.3万人,占上海从业人员比重的44.8%。在郊区许多区县,个体私营企业吸纳当地市民就业普遍逾50%。在青浦、奉贤、金山、嘉定等区,各类私营企业吸纳本区农民非农就业率逾60%。

(三)私营经济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动力。在改革开放后前10多年,农村乡镇企业是镇村一级,是推进农业农机化,农村排灌路桥建设、河道等综合环境整治、农用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投资来源。目前在上海,农村镇域村域范围内的私营企业,为当地农村镇村经济发展,解决当地农民就业,保障社会稳定,促进新农村建设等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四)私营企业是郊区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私营服务业企业已是目前郊区现代服务业主体。2004年到2007年,在上海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及信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现代服务业的私营企业户数增长了58%,从业人数增长了40%。相对而言,近年在郊区私营服务经济增长速度更快。未来郊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必须充分依托郊区私营服务业企业继续又好又快发展。

(五)私营经济是最具活力市场组成部分之一。私有制是商品生产产生的前提条件。私营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天然本性。近三十年我国私营经济较快发展,既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动力。在过去三十年,私营经济发展是我国集体和国有经济,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重要动力和榜样。

三、目前上海郊区私营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当前郊区私营经济发展缺少应有载体。目前上海全市各类经济开发区只能保留80多个,其中包括郊区9个市级工业区、12个市现代农业园区、中心区四个早期经济开发区和浦东新区的几个经济开发区等在内。前些年郊区大批花巨资建立起来的、作为当地私营经济发展重要载体的私营经济小区,或撤并转型或调整改造,大批私营经济小区因此失去了应有的合法性。也使大批落户这些私营经济小区企业原地发展产业,扩大生产,失去政府相关部门对用地、融资、项目审批办证等应有支持。而进入市区级开发区又地价和投资强度要求高,许多私营企业难以承受。这使郊区私营企经济发展既面临载体减少,又面临社会发展支持不足双重困难。这对郊区私营业经济发展,特别是对镇域村域私营经济发展是个极大的冲击。

(二)快速发展与规范管理的矛盾。近年有关部门加强规范化管理,对私营企业验资、工商登记和税务管理等出台一系列办法意见,相关规范管理要求不断提高。如有关政策规定,凡经营范围中涉及房地产、建筑、医药、广告、劳务、货运代理及制造加工类企业全部实地注册,不得注册在商务楼内,实际上就是不准这部分企业异地注册登记,这对郊区经济小区原有发展模式既是一个促进和提升,同时也对部分经济小区继续开放、搞活、加快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限制。对私营企业税务征收也变得更繁琐僵化,这虽较有利于规范化管理,但由于相对周边地区灵活度不够,又不利于进一步开放搞活,客观上影响了本市郊区私营经济应有的发展。

(三)用地融资等相关配套政策落地难。2005年初,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与引导非公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共36条。2006年5月根据《国家36条》,上海制定了38条《实施细则》,国家用“36条”、上海市“38条”在用地、融资、人才引进等方面,对鼓励支持本市私营经济发展都提出具体措施和政策要求,但到实际操作部门真正落地非常困难。这些年,相对于外资、国有企业,在用地、融资、人才引进等方面,整体上私营企业客观上没有受到真正的同等待遇。用地难、融资难、人才引进难,影响许多私营企业做大做强,留不住部分实业型企业,这是目前影响郊区私营经济进一步加快发展的重要瓶颈。

(四)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和社会综合服务跟不上。目前本市行业协会尚未形成市场化运作机制,为行业说话、为企业提供培训、业务指导没有作为和实效。许多中介组织是政府部门下属单位,承担前置审批职能,市场化发育不足。由于镇域经济小区不足等原因,许多镇域村域范围内私营企业发展基础设施配套严重不足,地方就近金融、商务、信息物流配送、登记办证和相关生活服务等“一条龙服务”跟不上,制约着当地私营经济应有的发展。

(五)私营企业自身素质和管理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本市郊区私营经济自身素质和管理存在如下突出问题:(1)经济小区注册企业中实业型比例不高。在目前郊区大部分区县注册的几十万个私营企业中,实业型企业普遍不足20%。企业整体稳定性较差,在近年每年工商年检中淘汰率较高。(2)部分私营企业内部管理跟不上。部分地区招商引资把关不够严,个别地方仍存在虚假验资等情况。一些小区招商载体设置过多,招商人员素质不高,鱼龙混杂,影响正常招商秩序。部分企业质量安全意识、科技品牌意识、尊纪守法意识、诚信意识等还需进一步加强。(3)私营企业使用当地劳动力普遍不足,各地总体上普遍不足25%,值得关注。这在客观上确有个劳动力使用成本问题,但根子在相关政策措施没及时跟上。

四、促进上海郊区私营经济更快发展对策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正做到六个“放”

一是在发展私营经济的认识上要“放胆”。要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只要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安排就业,实现社会安定;有利于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允许加快发展。二是在发展私营经济的政策上要“放宽”。要扩大私营经济的投资领域,鼓励民间资本和外商投资进入电信、文化、教育、体育等现代服务产业及能源电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三是在发展私营经济的比例和范围上要“放开”。要允许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控股竞争性领域的部分重要国有企业和重要集体企业。四是在发展私营经济的规模上要“放手”。要鼓励私营企业集团的发展壮大,培育“小巨人”。五是在发展私营经济的机制上要“放活”。既要允许家族制企业的存在,又要积极引导(不强迫)它们向现代企业制度转换。六是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经营者在政治上要“放心”。不要以“资产多少”论先进,关键要看资产怎么“来”和怎么“用”,要允许政治上先进、符合党员条件的私营企业主加入党组织。通过“六个放”,把郊区私营经济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

(二)要搭建更有利于私营企业发展载体和平台

(1)对不同区县采取不同的分类指导政策,稳定推进郊区工业集中,充分盘活和利用原200多个“实体型”私营经济小区,以及在前些年调整中闲置的基础设施和厂房发展。(2)积极扩大“都市产业园”布局试点范围与布局总量,这是加快郊区私营经济发展重要通道和平台,相应的用地、融资、人才引进等政策要配套跟上。(3)在符合当地规划情况下,允许一些地区集体经济组织,在办妥相关用地手续的前提下,新建一批私营企业标准厂房。(4)建设一批私营企业总部楼宇或孵化楼宇,加快科技类私营经济发展。

(三)对私企注册登记开业入口关要采取更加灵活措施。(1)多借鉴周边地区经验,借鉴孵化器建设经验,为鼓励富余人员创业,可探索国家集体借资帮助开业可能性。(2)充分尊重两级政府两级管理机制,把私营企业经营“入口关”审批权充分下放区县,在三个有利于前提下,许多具体工作市区只作原则规定,不作硬性“规范”规定,允许基层借鉴国内外经验,积极探索创新。(3)对私营经济发展出现这样那样问题,一是须作具体分析,二是不要大惊小怪。

(四)进一步完善税收和征税办法。(1)借鉴兄弟省市经验,对非公企业能包税的就包税,同时对私营经济相关征税办法和税率要相对稳定。(2)对本市各地返税机制全市要基本统一,但各地商务成本不同,又不要强求一律,可以规定一个柔性升降幅度等,这方面也应充分发挥两级政府,两级管理机制。(3)改进收交税手段,尽量采取信息化等现代手段,减少税务人员对企业税负的人为影响。要加强基层税务人员纪律教育,完善对基层税务人员监督和考核机制。(4)借鉴兄弟省市经验,不要强求注册地与经营地分离的绝对一致。重在全市税源培植,重在把税源留在上海,而不是通过表面上规范管理,留不住应有资源和税源。(5)采取特殊政策,如采取三免二减半等措施,花大力气吸引市外私营大企业和大企业总部,特别是上游产业私营大企业大集团来沪。对私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应采取差额征收营业税等鼓励政策。

(五)用地金融等要有专项鼓励支持政策。(1)私营经济目前仍为相对弱势经济体,所以对私营经济每年发展用地,各级政府应计划单列。(2)政府采购采用产品,应不分所有制属性,企业准入采取无记名办法。(3)扩大和完善小企业政府小额担包贷款机制,当前要重在降低门槛和简化手续。公共财政安排的企业技改创新等专项补贴资金等,由于企业能级不同,创新能力不同,对私营企业也要安排专门盘子。(4)鼓励和推进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鼓励符合上海产业发展、成长性好、科技型的中小企业借助国内外资本市场规范发展。对拟上市的中小企业将非货币性资产经评估增值转增股本的,以及用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资本公积等转增为股本的,可缓征个人所得税,在发生股权转让时一并缴纳。(5)市区两级政府对私营企业人才引进和解决户籍等,每年要有明确的专项总量指标,分配名额使用和审批要民主透明,公开公正公平。

作者单位:上海市农委

发展私营建筑经济 篇7

由上述分析可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具有客观必然性。但是,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私营建筑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阻力, 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一、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主要障碍:

1. 从外部来看, 主要存在着观念和市场环境两大障碍。

观念障碍——概括起来有“三论”, 它是制约中国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具体表现为:

(1) “对立论”, 即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而把私营建筑经济看作“异己”, 加以排斥;

(2) “担心论”, 即担心私营经济发展过快, 会影响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担心工程质量干不好、债务债权还不了, 等等;

(3) “唯心论”, 即看不到私营建筑经济发展已经具有雄厚的现实基础, 或者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更看不到私营建筑经济所具有的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4) “三个缺乏”。 (1) 缺乏有效保护私营建筑经济合法财产的法制环境。 (2) 缺乏平等竞争的政策环境。 (3) 缺乏提供服务的社会环境。思想认识和市场环境存在的种种障碍, 严重阻碍了私营建筑经济的大力发展。

2. 从私营建筑经济自身来看, 制约发展的障碍主要表现为“三大缺陷”:

(1) 家庭化的管理模式和独裁型的决策方式, 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在企业发展初期, 权力高度集中的家庭化管理模式和个人专断的决策方式, 能够高效地利用有限资本, 调动家庭成员的积极性, 加速资本原始积累。但是, 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 任人唯亲的用人制度, 使得私营建筑企业在家庭关系之外难以培植新的动力主体;个人专断的决策方式, 由于受经营者自身知识、信息等方面的局限, 而难以做出更正确的决策。因而, 制约了企业的规模发展。

(2) 较小的经营规模和单一的组织形式, 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的竞争环境。一是私营建筑企业的发展滞后, 规模很小;二是私营建筑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是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 在融资能力和扩张能力方面受到限制, 制约了企业规模难以迅速扩大。因而, 使得私营建筑企业在抵御经营风险, 参与市场竞争方面缺乏实力。

(3) 经营策略上的短期行为及较低的技术和信用, 是造成私营建筑企业承揽工程难的重要原因。我国私有建筑企业追求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比较严重。有的私营建筑企业不是依靠加强科学管理, 增加科技投入, 提高工程质量, 降低经营成本来获得经济利益, 而是通过偷工减料、偷税漏税等各种不正当手段牟取利益, 直接影响了私营建筑企业的信用和形象。

二、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对策与措施

1. 抓认识。

就是要用党的十五大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全新观点, 进一步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要把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提高到国有建筑企业改革能否深化, 建筑业能否真正成为支柱产业的高度上来;要把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提高到能否抓住历史机遇, 使建筑业得到大力发展的高度上来;要打破束缚私营经济发展的框框, 只要不违背法律政策, 就不要做任何限制。

2. 抓改革。

就是要深化国有建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重点是改革产权制度, 实现制度创新。国有小企业可以采取出售、兼并、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 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从而为私有建筑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3. 抓政策。

就是要全面落实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政策。一是加强法制建设。制定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规划, 为长期以来名不正、言不顺的“戴红帽”私营建筑企业“摘帽”正名, 还原其本来面目, 确立其法律地位, 从而最大限度地解决和发展私营建筑生产力;二是制定一切有利于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要为私营建筑企业在工商注册、资质审批、招标投标、跨地区跨部门施工、工程质量评优、企业贷款、企业改制, 尤其是私营企业兼并、参股、收购国有中小建筑企业等方面, 创造一视同仁、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三是破除所有制歧视, 强化服务意识, 提供各种咨询服务, 为私营建筑经济的大力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 抓规范。

就是要以克服私营建筑经济自身存在的缺陷为重点, 抓规范。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1) 在产权制度上, 要从独资企业单一主体的产权结构向股份合作制和有限责任等多元化产权制度过度;

(2) 在企业管理上, 要从传统的家庭化管理模式和独裁型决策机制向科学化现代化管理过度;

(3) 在企业规模上, 要从以中小企业为主逐步向公司化、集团化方向发展;

(4) 在经济增长方式上, 要从劳动密集型、粗放型逐步向技术管理密集型、集约型过度;

(5) 在企业扩张上, 要从仅仅依靠“一家一户”的资本积累转移到依靠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实行多元化融资上来;鼓励私营建筑经济参与国有建筑企业的产权流动、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 在推动国有建筑企业改革的同时, 壮大和发展私营建筑经济。

只要政策允许, 并正确引导, 这些“戴帽”的、“挂靠”的私营经济成份必将像火山爆发一样, 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使私营建筑经济得到大力发展, 进而推动整个建筑业的迅速发展。

三、我国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趋势

我国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 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我国整个私营经济的发展状况;二是我国整个建筑业的发展状况。只有整个私营经济和建筑业都发展了, 才能为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

1. 私营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在我国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长期存在。

对我国私营经济的存在期限, 十二大后认为“从大局看, 不用担心”, 十三大报告认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始终, 十四大报告认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命运, 十五大报告认为与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同兴亡。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私营经济存在的长期性。

2. 建筑业作为国有经济的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 将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而进入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纵观工业化国家建筑业发展历程, 可以看出, 建筑业的发展同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工业化前, 由于以农业为主体, 因而不具备大力发展建筑业的要求和条件;工业化初期, 以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快速发展, 建筑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工业化阶段, 以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在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本阶段建筑业总量进一步加大;后工业化时期, 以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比重下降, 随之, 建筑业作为国有经济重要支柱产业的历史使命也将完成。

我国正处在农业国逐步转变为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在这个较长的历史发展阶段, 建筑市场潜力巨大, 建筑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 私营建筑经济作为我国整个私营经济和整个建筑业中的一个很活跃的部分, 也将长期存在并得到大力发展。

如果把改革开放初期到1 9 9 7年的2 0年间私营建筑经济从无到有、基本完成原始积累作为“孕育”阶段的话, 那么, 以党的十五大为标志到下个世纪的前20年,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随着私营经济、私人投资的发展和增大, 私营建筑经济将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我国私营建筑经济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 0年的孕育阶段, 已进入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 一是随着我国工业化步伐的加快,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加, 为建筑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同样有利于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二是私人投资的日益加大, 将有利于私营建筑经济扩大市场占有率。因此, 这一时期, 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速度将明显加快, 经济规模将迅速扩大。这一阶段大致用2 0年的时间, 即到2020年, 我国私营建筑经济规模总量将与国有建筑经济规模持平。

从2020年~2050年, 我国将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综合国力明显增强, 私营经济持续发展。私营建筑经济将作为国内建筑市场的主力军而进入规模发展阶段, 就其经济总量来说, 已超过了国有建筑经济;国有建筑经济由于国有资本的逐步转移等原因, 而呈下降趋势。国有资本是否要象发达工业化国家一样从整个建筑业中退出, 那将是下世纪中叶之后的事情了。

参考文献

[1]马洪:王梦奎主编.中国发展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报告选:中国私营个体经济的现状与对策.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9

[2]张岳东主编:日本的建设业.中国计划出版社, 1988.7

发展私营经济的思考 篇8

一、大力发展私营经济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1. 大力发展私营经济是我国私营经济大发展的必然要求

私营经济的发展, 已经成为支撑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增加财政收入、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和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力量和重要来源。改革开放20年来, 非公有制经济在并不宽松的市场环境下, 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7%, 明显高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速度 (集体经济8%, 国有经济4%) 。1993年~1996年间, 私营经济的工商税收增长5倍以上, 已经成为各级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劳动就业的重心已向非公有经济转移。

2. 大力发展私营经济是行业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1) 大力发展私营经济已经具有较为深厚的现实基础。就量的概念而言, 在经济总量中, 非国有经济已经占有较大份额。据统计, 在1997年总产值中, 非国有经济所占比重已达到63.7%。私营经济的现实基础更主要地还表现在质的方面:

(1) 近几年新成立的一批企业, 成为大力发展私营经济的最具活力的重要力量。

(2) 在国有经济中孕育着私营经济的成分。

(3) 大量存在的名为国有或集体, 实为私营的企业已经成为私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 大力发展私营经济有利于加强市场管理, 有利于消除私靠乱挂、出卖资质、垫资承包、压级压价、拖欠工程款等市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

3. 大力发展私营经济符合发达工业化国家行业发展的规律:

从发达工业化国家行业发展的规律来看, 私营经济应大力发展, 国有资本可以从产业中退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几十年前就基本上没有了国有企业。我们也应当结合建国以来行业的发展史, 认真研究国外的做法, 改造我们的企业所有制结构。

二、大力发展私营经济的主要障碍、政策措施及发展趋势

1. 大力发展私营经济的主要障碍1、从外部来看, 主要存在着观念和市场环境两大障碍。观念障碍——概括起来有“三论”, 它是制约中国私营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具体表现为:

(1) “对立论”, 即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而把私营经济看作“异己”, 加以排斥;

(2) “担心论”, 即担心私营经济发展过快, 会影响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担心工程质量干不好、债务债权还不了, 等等;

(3) “唯心论”, 即看不到私营经济发展已经具有雄厚的现实基础, 或者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更看不到私营经济所具有的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2. 大力发展私营经济的对策与措施

(1) 抓认识。就是要用党的十五大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全新观点, 进一步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要把发展私营经济提高到国有企业改革能否深化的高度上来;要把发展私营经济提高到能否抓住历史机遇的高度上来;要打破束缚私营经济发展的框框, 只要不违背法律政策, 就不要做任何限制。

(2) 抓改革。就是要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重点是改革产权制度, 实现制度创新。国有小企业可以采取出售、兼并、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 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从而为私有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3) 抓政策。就是要全面落实发展私营经济的政策。一是加强法制建设。制定大力发展私营经济的规划, 为长期以来名不正、言不顺的“戴红帽”私营企业“摘帽”正名, 还原其本来面目, 确立其法律地位, 从而最大限度地解决和发展私营生产力。二是破除所有制歧视, 强化服务意识, 提供各种咨询服务, 为私营经济的大力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 抓规范。就是要以克服私营经济自身存在的缺陷为重点, 抓规范。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这就要求我们, 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和导向作用, 引导私营企业明确市场定位, 确定经营策略, 壮大经济规模, 适应市场竞争。二是要改变私营企业传统落后的经营管理方式。

3. 我国私营经济的发展趋势

我国私营经济的发展, 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我国整个私营经济的发展状况;二是我国整个行业的发展状况。只有整个私营经济和行业都发展了, 才能为私营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

从2020年~2050年, 我国将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综合国力明显增强, 私营经济持续发展。私营经济将作为国内市场的主力军而进入规模发展阶段, 国有经济由于国有资本的逐步转移等原因, 而呈下降趋势。

诚然, 上述对我国私营经济历史发展趋势的描述, 是建立在十五大关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基础之上的, 是建立在我国私营经济将持续快速发展基础之上的, 是建立在我国私营经济已经孕育成熟、将要大发展基础之上的。而发展趋势中各阶段发展周期的长短, 取决于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时间表, 并随着改革进程的调整而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马洪:王梦奎主编.中国发展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报告选:中国私营个体经济的现状与对策.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9

[2]张岳东主编:日本的建设业.中国计划出版社, 1988.7

丽江个体私营经济发展问题浅析 篇9

一、制约丽江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 思想观念相对落后, 是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

长期以来, 在发展经济尤其是所有制问题上, 我们的干部特别是一部分领导干部或多或少的受传统意识形态的束缚。思想观念老转不过来, 对公有制经济盲目崇拜、对私有制经济莫名恐慌, 他们认为, 个体私营经济无限的发展必然会导致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由此引起社会产品分配不公, 影响社会稳定, 难以走向共同富裕。近几年来, 到沿海发达地区去参观学习的领导和管理人员也不少, 希望不要把学习机会变成讲形式的旅游, 要带着任务去学习参观, 学习他们发展经济的超前思想理念及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 并借鉴落实到本地区的经济工作之中。

2. 融资难是个体私营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瓶颈。

资金的不断投入是个体私营经济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和能不能持续发展的保证。个体私营经济企业的融资, 无论是初创期还是发展时期, 90%左右都是依赖于内源融资, 也就是业主投入、共同创业的成员、家族、朋友的投入和企业自身盈余。而且企业规模越小, 业主投入所占比重越大, 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的间接融资比重越小。在丽江边疆民族地区, 个体私营企业大部分都属于小型企业, 由于融资制度和企业信用问题, 如企业经营状况不好、欠息、经营无固定场所、不守信誉等原因都造成了个体私营企业融资难。

由于融资难, 个体私营企业缺乏持续的资金投入, 难于扩大企业规模和提高企业竞争实力。如丽江宁蒗果品公司, 公司成立的前几年拥有苹果基地、花椒基地、中药材基地上千亩, 产品质量也很好, 并畅销于省内外, 但过三五年后, 由于融资难, 后续投资少, 不重视管理人才培训, 没有建立起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果品保鲜储藏等设施, 果树老化, 管理技术跟不上, 产品质量下降, 销路越来越差, 最终导致倒闭。如此种种, 丽江的个体私营企业是不断有开业的, 同时又有不断倒闭的, 周而复始难于发展。

3. 缺乏政府宏观组织引导。

丽江地区的个体私营企业状况是小而散, 涉及行业主要有:旅游业、种植业、养植业、建筑业、餐饮服务、有色冶金矿开采、加工业、交通运输业等, 企业的生产、管理、服务、产品质量及综合水平层次低, 产供销问题长期以来都是各自为阵, 难于形成规模。旅游业管理混乱, 农植业生产周期长周转资金少, 养殖业风险大, 矿业开采业规模小造成资源浪费, 加工业基本上是粗加工产品附加值低, 这些问题都需要各级政府的组织引导和支持。市场经济不等于不要规划。

4. 企业生产经营成本高。

企业生产经营成本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物价上涨, 原材料价格过高, 产品价格无法控制; (2) 税费种类多, 其中包括营业税、所得税、资源税、印花税、教育管理费附加、城市建设税、工商管理费、环保卫生费、社会捐赠等; (3) 交通运输费高, 由于汽油价格上涨, 造成运输费用增加, 高速公路收费高; (4) 工人工资普遍提高也是生产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5) 人才培训费, 一个企业要持续稳定发展, 就必须加强人才培训, 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5. 企业自身内部原因是造成个体私营经济难于持续经营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是企业思想理念问题, 个体私营企业大多都重视眼前利益, 忽视未来发展, 对人才培训资金投入太少;二是偷税漏税问题普遍存在, 信用等级低, 据中国人民银行提供的数据是60%以上的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是BBB级或BBB级以下;三是企业缺乏规范经营, 如丽江地区的旅游业是本地区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 但导游人员素质普遍偏低, 乱收费、高收费现象时有发生;四是个体私营企业成立普遍缺乏市场前期调研, 走一步看一步;五是丽江的个体私营企业特别是服务业基本上都是家庭式, 聘用人员很少签合同, 多数情况是业主与应聘人员口头说了算, 很多私营企业不给工人上基本的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 随便扣留工人的身份证、押金等;六是个体私营采矿业因资金有限, 缺乏前期科学专业勘探, 找矿靠主观判断和运气, 挖出矿来是你运气好, 挖不出矿来的话靠主观判断再选址再挖, 最终造成企业成本增加和国家资源的大量浪费, 也不利于环境保护。

二、加快丽江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从“十一五”期间的经济发展来看, 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丽江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市场竞争是无情的, 丽江市能否实现经济强市, 加快个体私营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是关键。那么, 如何才能加快丽江市个体私营经济建设步伐呢?

1. 加速政府职能和思想理念的转变。

个体私营经济是整个丽江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 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 各级政府就应该加速思想观念转变, 牢记邓小平同志说的话, “经济改革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 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在法律上, 要进一步确认和保障私人资本与投资的合法权益, 使个体私营企业主放下心来加大投入, 扩展规模, 搞好经营管理, 从而激励更多的人积极参与社会财富的创造和积累。在政策上, 要破除所有制歧视, 放宽从业限制和经营领域, 对所有的个体私营企业实行国民待遇, 在税收、贷款、工商管理等方面要与其它经济成分一视同仁, 尤其要帮助个体私营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为个体私营经济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2. 加强政府宏观组织引导, 解决个体私营企业融资难问题。

个体私营企业的自筹资金总是有限的, 而大多数个体私营企业的自筹资金在初始创业时就基本全部投入,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 如发生资金困难, 自身就无法解决, 甚至倒闭。比如, 丽江的种植业企业生产的农产品, 就非常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气候季节来保鲜储藏, 但是储藏效果好的冷藏库投资大, 每一个小型私营企业都投资建一个冷藏库是不现实的, 所以, 政府的有关部门应加强组织引导, 让一个或几个企业专门来投资建设有规模的冷藏库, 向其他企业有偿开放, 自负盈亏。这样做有可能会提高整个地区农产品质量, 打开销路、赢得市场, 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有利于产业形成规模和个体私营经济的持续发展。

3. 应尽量从政策和制度上减轻个体私营企业的负担。

这几年国家已减免了农业税等很多税负, 但原材料上涨、工人工资增加、高速公路收费高、运输成本增加等因素, 农产品价格就很难降下来, 产品价格高就没有市场竞争力, 人为的价格下降企业就亏本。

所以说政府应从政策和制度上尽量减轻个体私营企业的负担, 加强对有关行业的乱收费、高收费进行监督、审计, 对有的高速公路收费点该撤的撤、该取消的取消, 不要再用“收费还贷”的理由无限期收费, 应收10年的实际收20年、应收20年的实际收30年, 如此种种, 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审计监督, 增加收费透明度。

4. 加强个体私营企业自身内部建设、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来解释, 世上万事万物都是内因起主要作用。所以, 个体私营企业要转变思想理念, 不要只看眼前利益, 眼光放长远一点, 重视市场前期调研, 少走弯路, 加强人才培训, 守法经营、诚信经营、规范经营, 提高企业信用等级。这样才有可能赢得政府和金融部门的支持, 切实解决融资难问题, 使企业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总之,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个体民营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是我国“十二五”期间不可忽视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 使丽江地区个体私营经济得到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从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思考

私营经济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篇10

改革以来, 特别是近五年以来, 私营经济迅速发展壮大, 已成为我国经济中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目前, 私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20%。相对于个体经济而言, 私营经济在规模和效益上要强得多;相对于外资经济而言, 私营经济是民族经济;相对于国有经济而言, 私营经济具有明显的灵活机制。私营经济地位的独特性使它对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新世纪、新阶段私营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难得的历史机遇。

(一) 中国入世带来的机遇

中国已成为WTO正式成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 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融合进程也大大加快。随着中国平均关税水平的下降, 外国高附加值产品将大量涌入国内, 同时外国市场对中国的进一步开放, 中国的物美价廉产品也会涌向世界各国。中国将逐步兑现入世承诺, 一些传统垄断企业将开放, 竞争的激烈程度在十年内会愈演愈烈。在党的十六大精神的指导下, 以及中国企业发展的需要, 中资走出去的步伐会进一步加快。入世带给私营经济许多难得的机遇:一是国家对各类企业实行国民待遇一视同仁。凡是对外国企业开放的, 私营企业者都可以进入和经营。二是金融业的开放使筹资渠道多元化, 可一定程度上解决私企融资难问题。三是按入世承诺, 私营享有指定经营权, 比如农产品有些份额指定私企经营。四是三乱负担、上市平等权有望改善。五是获得外贸进出口权可促进私营经济发展, 2002年中国出口表现非常好, 一个重要因素就是1999年允许私营企业进入进出口领域。所有这些入世机遇都对私营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二) 党的十六大带来的机遇

党的十六大为构造和搭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制度基础已清晰。中国将继续深化国企改革,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并把两者结合起来操作。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为私营经济发展开创更大的空间, 私营企业完全可以大力参与国企的重组和退出。市场竞争作用会使国企和私企按国家战略意图健康发展, 使中国经济更加充满生机。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进入领域, 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 实现公平竞争。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

从中可以看出, 报告不仅明确强调了私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而且对促进私营经济发展提出了诸多新的政策, 从而突破了私营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 不再仅停留在简单的舆论宣传, 而是成为一些实实在在的政策实践。私营经济若能抓住这些政策机遇, 能够深刻体会这些政策内涵, 一定会取得很好的业绩。

(三) 中国经济当前良好的宏观环境机遇

1997年下半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后, 中国政府从1998年开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调整国民经济。启动扩大内需的政策, 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实施西部大开发, 标志着国民经济结构大调整的全面展开。经过五年左右的调整, 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一是国有经济布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抓大放小取得实质性进展, 多种经济活力旺盛。二是宏观调控机制不断完善。市场作为资源有效配置的基础地位已初步确立, 市场化程度提高很快, 市场经济体制日趋成熟。三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比例明显降低, 二、三产业发展趋向合理, 传统产业优势得到巩固提高, 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共同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 并基本建立起了通过市场实现产业结构自动优化的机制。四是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伴随入世对外贸易高速发展, 市场开放的领域和深度不断提高。国际收支中经常账户继续开放, 资本账户逐渐开放, 外汇和利率改革进一步市场化。

二、私营经济面临的挑战

无疑, 机遇是千载难逢的, 但发展过程中的挑战也是非常严峻的, 私营企业主要面临如下挑战。

(一) 规模、技术、管理上的挑战

我国私营企业总体上存在着规模小、装备差、技术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低、家庭式管理等问题。国外企业经过上百年的发展, 各种制度比较健全, 无论市场调研、研发、生产、市场拓展、销售控制、人才培养、战略制订都已经拥有一套成熟的操作经验。而我们的私营企业管理随意、粗糙、缺乏制度和规范, 且有许多是家庭式管理。另外, 跨国公司资本雄厚, 进入中国市场可以迅速实现规模生产。同时, 为了抢占市场, 有时可以保持三五年不赚。而我们弱小的私营企业规模实力有限, 无法与之进行正面竞争。总之, 入世后, 一批产业和产品科技含量低, 运行效率低, 消耗较大, 产品缺乏竞争力的私营企业将会步履维艰, 面临着倒闭的威胁。

(二) 人力资源的挑战 (人才的挑战)

在存量上, 私营企业高素质人才偏少, 平均人才素质偏低, 影响企业长远发展。而跨国公司通过一整套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网罗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

在增量上, 外资公司通过提供高薪、优越的办公环境等, 在人力资源市场上极具竞争力。随着入世, 很多人才会选择外企, 甚至连私营企业现有的人才队伍也可能大批流失, 造成私营企业人才资源大量“失血”, 这对私营企业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使用上, 私营企业普遍是重使用、轻开发, 把人看作是成本, 其组织忠诚度偏低, 劳资对立, 合作气氛差, 员工满意度和安全感都不高。

(三) 拥有信息、知识和经验上的挑战

1. 由于目前政策透明度不够, 私营企业不了解外企将以

何种方式、何种程度进入中国, 这对于如何与上下游企业签定合同难以做出具体的准备。

2. 入世后的五年中, 国家要修改2000多条法令, 平均一

天会发布一到两个法令, 其中的很多内容会涉及到私营企业, 在这一点上私营企业的准备也显得不足。

3. 对世贸规则的不熟悉和缺乏国际市场实际运作的知识

和经验, 在短时间内会使留在国内及要走出去的私营企业都要走一定的弯路, 付出一定的代价。

(四) 市场规则的挑战

入世后的市场“游戏规则”会趋向透明, 将大大削弱私营企业的“本地化”经营优势, 降低外资企业的非经营风险。随着知识产权协定的执行, 也将使一部分依靠复制、仿制国外产品起家的私营企业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

三、私营企业发展的对策选择

(一) 私营企业首先要转换思维方式, 培养和加强全球观念

如果私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能够在思考企业生产、营销、研发等问题时强调全球性、整体性, 能够在一个统一的组织内采取行动, 能够对分布在各地的员工需求做出快速的反应, 能够长期有效地协调和配置组织的所有资源, 建立全球性战略协调机制, 那么私营企业就形成了全球观。企业全球观的培育是一个长期性的组织文化变革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私营企业要打破原有的以公司总部为中心、以中国市场为中心等狭隘观念, 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全球意识的培养。

(二) 私营企业应加快进行制度再造

实践证明, 许多企业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 即在一定时间推出领先的产品, 并抢占了大量的市场份额, 形成井喷式发展, 但因在制度、管理、组织等方面未能跟上而很快垮掉。要克服制度缺陷就必须进行制度再造。

1. 产权制度创新。

私营企业要根据《公司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界定产权, 采用多种方式, 如员工持股、股权多元化等产权分配方法, 保证企业的长期发展。

2. 现代企业制度的模式是家族化私营企业的必由之路。

规模不断壮大的家族化私营企业应采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科学管理模式。由家长说了算转向制度制约, 完善规章制度, 使企业走向“法制”轨道, 形成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与经理人员的制约关系。要善于挑选人才, 对聘来的经理人员, 要按公司章程的规定给以职权, 用人不疑, 疑人不用。家族成员不能越过董事会与总经理而对企业经营活动横加干涉。同时, 要给予职业经理层甚至员工剩余索取权的激励。

(三) 私营企业应重视人力资源问题

私营企业要对人才结构认真进行战略性设计, 制订完整的选择和培养人才的计划, 实现人才竞聘、人才使用、人才培训等人才机制的科学化、系统化。企业战略基础是选好人才, 要任人唯贤, 坚持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

选好人才以后就是用人。用人最重要的是扬长避短, 用人所长, 使之各尽所能, 各展其才。对所用之人给予充分信任和激励。努力营造一种有强大凝聚力的企业文化, 促进企业发展。

(四) 培育私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动态竞争力

许多私营企业家在如何发展企业的问题上, 不是考虑如何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而是热衷于寻找捷径, 比如有企业经营网络发了财, 很快就会有很多企业蜂拥而至。其实企业的发展并不能靠走捷径走一辈子, 要靠自身素质, 要有过硬的品牌产品, 真刀实枪地去抢市场。在市场经济下, 企业无论在战略还是战术上, 都必须把增强核心竞争力放在首位, 踏踏实实, 一步一步, 而不能总想着“出奇制胜”的盲目多元化。

(五) 创立私营企业自己的无形资产

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信誉, 这是企业的价值所在。

1. 大多数私营企业产品粗劣仍是主要问题, 对品牌、商誉的培育关注不够。

我国民营经济是在不规范的市场经济中生长起来的。随着我国从不规范的市场日益向规范市场转化, 私营企业原来采取的适当竞争手段逐渐失灵, 并面临越来越多的强有力的国内外竞争对手。因此, 私营企业要更新观念, 增强质量意识, 按照国际市场要求, 提高产品档次, 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 把企业的外向型发展建立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 并培育自己的无形资产。

2. 很多私营企业主对无形资产有误解, 他们为塑造企业品牌付出了很多艰辛的努力。

无形资产不仅要有高知名度, 而且要具备相应的美誉度, 其更重要的是质量、服务、价格、信誉、文化等因素。可口可乐、索尼、奔驰、金利来、海尔等世界知名品牌不仅仅是通过广告造就的。

发展私营建筑经济 篇11

“This is exciting news,” John D. Sullivan, 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Private Enterprise (CIPE) remarked. “This is a first of its kind partnership between the Yemeni government and private sector to establish a working framework that will support the critical transition process in Yemen.”

With the objective of promoting inclusiv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at will create jobs and foster peace, the MOU calls for a formal dialogue mechanism between government and private sector, the creation of a Joint Committee on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and private sector engagement in value chain development. It also calls for reforms to reduce corruption, protect private property, and provide the requirements of a suitable investment environment for the private sector that is attractive for local and foreign investment.

Paolo Lembo, Resident Representative of the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UNDP) in Yemen sees this as a positive step for the country. “We have an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y to harness the potential of the private sector to give jobs and hope to the young men and women of Yemen,” Lembo said.

The MOU was signed at a joint UNDP-CIPE event, by Yemeni Minister of Planning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Dr. Mohammed Al-Maitami, and Chairperson of the Yemeni Federation of Chambers of Commerce Mohammed Abdo Saeed Anam.

This initiative is part of wider efforts to address youth unemployment. The Government of Yemen, UN development agencies and the World Bank Group recently adopted the MDG Acceleration Framework (MAF) that identifies fast-track solutions for poverty reduction in Yemen by improving rural livelihoods and creating employment for women and youth.

Yemen is at an important crossroad in its transition. The transitional government under President Abd Rabbuh Mansur Hadi and Prime Minister Khaled Bahah is embarking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commendations from a historical 565-member National Dialogue Conference (NDC) that concluded in January 2014.

These recommendations, referred to as the NDC Outcomes, include the reform of state institutions to accountably and effectively manage public services, justice, security, and the economy to create job opportunities and development for the widely impoverished population, especially for the youth and women. A number of NDC outcomes are sensitive, requiring tactful political negotiations to be moved forward.

A Constitutional Drafting Committee is currently drafting a new Constitution aligned with the NDC Outcomes that will later be shared for review and consultation with the public.

也门政府和私营部门今日在华盛顿特区签署备忘录,为贸易与青年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个消息非常激动人心。”美国商会国际私营企业中心主任John D. Sullivan评价。这是也门政府和私营部门第一次建立这种支持也门重大突破的工作框架。“该备忘录呼吁两者间建立正式的对话机制,建立中小型企业联合委员会和让私营部门参与价值链的发展。也呼吁反腐改革,保护私人财产,提供创造吸引外资的合适环境。也门正处于重大突破的十字路口,这项突破的执行始于2014年举行的,有565位成员参加的国家对话大会。

[http://www.undp.org/content/undp/en/home/presscenter/pressreleases/2014/11/18/government-and-private-sector-of-yemen-hold-dialogue-in-support-of-yemen-s-economic-development/]

浅谈私营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篇12

私营经济是指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工劳动为基础的, 并以盈利为目的和按资分配为主的一种经济类型。私营经济是个体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本质上与个体经济一样, 是一种私有制的经济形式。

二、私营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1.发展速度较快而且平稳, 社会效益显著。2.从全国分布看, 个体、私营企业东部地区比重大, 西部地区增长较快。半数以上私营企业集中在东部地区。并呈稳定、快速发展态势。3.企业组织结构以中小型企业为主。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带动力量, 最活跃的部分。4.从产业布局看, 个体、私营企业从事的第三产业比例正在逐步扩大。个体、私营企业从事的产业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且发展较快。5.从行业分布看, 行业分布以商贸、餐饮、服务和制造业为主。个体工商户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社会服务业。私营企业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制造业。6.企业组织形式正在发生质的转变, 更加符合市场主流发展的要求。以有限责任公司为主。7.民营科技企业成为私营企业中的一个亮点。对私营经济发展贡献率高, 融合了市场机制和知识密集的双优势。8.从业人员素质逐步提高。起初, 个体私营从业人员主要是城镇无业人员和弃农经商的农民, 总体素质不高, 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特别是近几年, 一大批分流公职人员、科技人员、国有集体企业原厂长经理、归国留学生加入这个行列, 因而人员素质、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逐渐得到改善。

三、私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计划经济体制下, 私营经济缺乏存在和发展的空间。目前私营经济面临的问题是:第一, 资金问题, 相比于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私营经济单单是靠个人的能力来投资的, 没有雄厚的资金基础和来源。第二, 政策问题, 虽然现在加大了对私有经济的扶持和鼓励, 但在国有经济把控大局的前提下, 给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当然就是最优惠的政策。第三, 政治问题, 我国走的道路是社会主义, 而我们现在的经济体制是国有经济为主, 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体制。说明国家是以国有经济为重点和主力军来发展的, 而私有经济则是多种经济形式中的一种。

四、私营经济的作用

私营经济虽然不像国有经济那样在经济以及政治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但私营经济却是推动地区经济活跃, 以及影响整体经济结构的重要因素。

(一) 中国私营经济的出现和发展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突破, 主要反映在:1.突破计划经济的模式, 向市场经济转变和发展。2.由单一公有制向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转变和发展。3.由封闭转向开放。这个重大转变不仅适应中国落后生产力的水平, 而且具有根本和长远意义。

私营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不可逾越的一种所有制和经济形式, 它的存在形式随着经济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 不断变化, 而且具有极大的生产力发展的包容力。西方发达国家至今经济社会相对稳定发展, 重要原因在于此。中国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同时设法改革国有经济, 选择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因此, 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大特色所在。

(二) 中国私营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出现持续发展, 一方面是国有经济出现了一批新兴产业如电子、生物工程、新型材料等企业, 但主要支撑力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1978-1995年国有经济比重下降, 集体经济上升, 非公有制经济上升, 包括个体私营经济为主的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也已经达到很高, 而个体工商户年增长幅度很大, 私营企业年均增长较高, 为国有和集体经济所不及。中国工业品、特别是日用工业品供给迅速增长, 主要依靠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私营经济在商品零售市场的占有率也在日益提高。

目前东、中、西部的许多县 (市) 着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乡镇企业, 开辟富民的通路是重要目的, 同时也为了增加财政收入, 投入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事业。

从长远来说, 国家将集中力量加强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的建设, 大部分竞争性行业由民间投入和经营, 个体私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将越来越显示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三) 私营经济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出路

从经济和社会结构来说, 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解决庞大的社会劳动力出路, 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个体私营经济是主要出路。如果说私营经济在前些年发展过程中曾经利用了国有企业的人才和原材料资源, 那么目前一个时期, 它承担了很大一部分国有企业改制的成本, 接纳下岗工人就是最大的一个方面。

农村是中国最大的失业群, 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和乡镇新的合作经济的发展, 将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出路。

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 那么就要靠私营经济的发展来提高。

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人民富裕起来。城乡人民下一步目标是走向富裕, 增加城乡居民的人均收人主要靠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私营经济在中国的发展空间道路将会越来越宽广。私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繁荣市场、方便人民生活、解决就业、促进经济增长上起到重要作用。

上一篇:电脑散热措施下一篇:校企联合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