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私营企业(精选12篇)
中小私营企业 篇1
在我国, 占全国企业总数90%以上的小企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国家税收、推动自主创新、稳定城镇就业的重要企业群体。然而, 这样一个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做出重要贡献的群体, 却长期受困于融资难问题。近来, 尽管中央为应对金融危机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重大举措, 但多数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并未真正感受到阳光政策的温暖。2008年短期贷款数据显示, 虽然个体私营短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了20.4%, 高于全国短期贷款增长了8.9个百分点, 但如果将乡镇企业也包括在内, 其同比增长仅为10%, 还低于全国短期贷款增长了1.5个百分点。
因此, 中央和地方政府也在想方设法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各种政策支持, 金融监管部门亦不断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在信贷政策上向中小企业给予倾斜, 目前, 国内已有多家商业银行纷纷成立中小企业融资部门, 专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的融资服务。此外, 个别非银行金融机构亦通过资源整合、金融创新等手段, 为中小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其中包括政府的专项扶持资金、贴息贷款以及对担保公司给予补贴等优惠政策;个别信托公司通过利用信托平台整合资源的优势, 发起设立了中小企业集合信托基金等相关金融产品, 但即便如此仍不能完全解决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难问题。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
1. 外因
(1) 国家“抓大放小”指导方针的实施以及主办银行制度的试行, 使得国有商业银行以大型企业为主要客户对象, 对民营中小企业有一定的歧视。融资门槛高且手续复杂, 而中小企业的高违约率和高倒闭率也使得银行难以放贷。 (2) 我国目前还未形成完整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经济、金融政策体系, 融资渠道狭窄且不畅。直接融资受到制度性歧视和门槛过高的限制, 使中小企业难以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筹资, 只能通过银行信贷为主要筹资渠道。 (3) 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滞后。目前, 我国尚未正式出台相应法律, 担保机构的法律和商誉地位难以确立, 且现有的信用担保机构业务范围狭隘, 业务运作水平低, 缺乏应对担保风险和损失的措施, 这些都加剧了中小企业贷款难度川。 (4) 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只能通过管理者输出的信息间接地评价企业的市场价值, 且中小企业往往财务状况不透明, 经营管理不规范, 信息的不对称使得贷方资金少于借方需求。
2. 内因
(1) 企业规模小, 资金少, 抗风险能力差, 贷款潜在风险大。目前, 我国中小企业经营规模较小, 产品科技含量低, 人员素质差, 受市场、环境的影响大,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企业的整体信用形象, 难以获得银行贷款。 (2) 经营管理不规范。中小企业普遍战略管理意识模糊, 产业低度化、分散化, 往往哪个项目赚钱就干那一行, 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 甚至违反商业道德和法律规范, 牟取不正当的利润。 (3) 帐表不透明, 财务管理混乱。中小企业不具备严格、完备的财务制度, 缺乏全面的数据核算、成本监控和效益监控。许多企业出于近期利益, 会计处理随意性很强, 甚至做假帐, 设两本帐, 逃税、漏税, 这些不规范行为影响了自身的信用形象。 (4) 抵押担保能力较弱。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少, 甚至没有固定资产, 而流动资产变化又大, 无形资产更是难以量化, 因而可用作抵押品的资产很少, 获得贷款的可能性自然就较小。
二、中小企业目前的主要融资渠道
目前, 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 银行贷款。
贷款目前仍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 但是由于国家对银行贷款额度的限制, 使得许多大中型企业都不能顺利贷款, 中小企业的贷款环境就更为恶劣。
2.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
它起步于2005年, 真正实现第一只中小企业集合债是2007年, 虽准备的时间长, 但却是解决中小企业面向社会市场一个很重要的渠道。
3. 集合信托计划。
这是一种中小企业向社会融资的途径, 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产品。北京中关村每年向社会发出4—5期集合信托计划。信托计划有两种模式, 一个是北京模式, 多家融资, 一家担保, 单项融资;一个是杭州模式, 多家融资统一担保, 还引进了创投和政府有关部门的专项资金的担保。公司今年在四季度要推出两期杭州模式的信托计划, 这也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途径。
4. 集合短融与中期票据融资。
债券市场主要是银行间的债市, 占整个中国债市成交量的90%。上半年中期票据业务, 大企业做到3000多亿元, 企业债券有608亿元, 这部分是中小企业很重要的融资渠道。短期券和中期票据有两个特别需要关注的优势:第一, 减少了中小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第二, 融资规模超过一定规模的时候, 能够适度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优化企业融资结构。现已发行两期, 一期是2亿元, 一期是3亿元, 对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 开拓了一个新的渠道。
5. 应收账款质押、贴现保理与托收。
这个对于中小企业融资也是需要的。企业的三角债应该是应收账款, 这个业务量很大, 但是规模并没有达到。如果做得恰当的话, 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 是一个很便利的办法。另外就是托收, 应收账款的托收。一个小企业收不来账, 担保公司去帮着收账, 这对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也很有帮助。
三、中小企业信托融资
虽然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看似较多, 但是以上很多渠道为中小企业实际募集的资金却极为有限, 如向银行贷款中小企业受资质及抵押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融资效果不甚理想;中小企业集合债券, 不仅发债的程序繁琐, 而且发行的过程中各种费用较多, 往往入围的企业根本不需要发债, 需要发债的企业却被排除在发债名单之外。
信托融资作为新兴的融资渠道成本较为低廉, 操作较为灵活多样, 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目前, 基于信托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大致有以下几种:
1.信托贷款。信托贷款是指受托人接受委托人的委托, 将委托人的资金按其 (或信托计划中) 指定的对象、用途、期限、利率与金额等发放贷款, 并负责到期收回贷款本息的一项金融业务。
2.股权投资信托。股权投资信托是以股权投资方式将信托资金运用于事业项目投资的资金信托。利用股权投资信托的方式, 信托公司将募集来的信托资金, 按信托合同的约定, 投资于指定项目, 成为项目公司的股东, 然后以股东身份参与投资项目的管理, 确保项目按运作计划实施, 从而确保投资人的利益。
3.债权投资信托。债权投资信托是指债权人将其在经济活动中所拥有的象征债权的借据、定期存款单、保险证书、票据等作为信托财产委托受托人催收、管理、运用的信托。
4.创业投资基金信托是指受托人接受委托人的委托, 将委托人的资金, 按照双方的约定, 以高科技产业为投资对象, 以追求长期收益为投资目标所进行的一种直接投资方式。
四、中小企业信托贷款的优势及意义
1. 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信托贷款的基本模式如下图所示:
2. 中小企业信托贷款的特点及优势
(1) 以中小企业集合信托贷款的形式, 通过定向发售信托产品为中小企业融资;
(2) 资金来源一般包括了政府财政资金、专项资金 (如“西安市工业发展专项资金”) 、社会资金等, 发挥政府资金放大作用, 改善目前我省中小企业过于依赖银行贷款的困境, 通过政府引导, 将社会资金合法、名正言顺地为中小企业服务。
(3) 信托期限一般超过1年, 改变目前中小企业几乎无法获得一年期以上中期融资的困境, 提高企业资金统筹, 降低周转风险。
(4) 较低的融资成本减轻中小企业财务负担。通过政府扶持资金的引入, 大大的降低了融资成本。
(5) 结构化的安排。中小企业集合信托贷款项目一般都有结构化得安排, 不同的投资人根据自身的特点及需求选择不同的投资方式, 承担不同的风险与收益, 使得投资更为灵活。
(6) 优先级受益人的投资风险较小。中小企业信托贷款通过结构化的设置 (机构化信托产品优先级与劣后级份额的比例不得低于3:1) , 使得一般受益人的本金及收益得到了保障 (信托项目在后面清算时优先级受益人的收益分配排在第一位, 本金分配排第二位, 接下来才为劣后级受益人的收益及本金) 。
另外, 从财政对中小企业的扶持角度, 与传统的财政扶持方式相比, 信托方式具有以下优势:
3. 中小企业信托贷款的意义
通过由地方政府引导, 在社会各方参与的基础上, 通过发行、管理中小企业信托贷款的方式, 以合适的融资成本、期限、提升企业信用等优势, 为中小企业开辟了除银行贷款之外的又一新型融资渠道, 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中小企业当前融资难的困境。
中小企业信托贷款的实施将对提高社会金融要素供给, 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符合中央及省、市各级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精神。
综上所述, 信托方式对于中小企业融资是有很大优势的。我国公司的融资结构存在严重的缺陷, 除了证券市场和银行制度上的一些制度缺陷外, 融资工具单一, 缺少金融创新也是其重要影响因素。因此, 信托融资不仅拓宽了企业, 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而且手续简单、方便, 融资成本低, 还能优化企业的治理结构。当然, 在利用信托模式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障碍。譬如, 国内的信托产品缺乏流动机制, 没有标准化, 也没有可以交易的一个平台和为风险投资提供的退出机制, 同时还缺乏对投资者的税收激励计划。但是, 随着我国信托业的市场环境、政策体系、法律构建的逐步完善与发展, 信托产品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同时也将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现实、重要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李鉴君, 徐向东: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 2008[2]
[2]田欣:浅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应对措施[J].管理观察, 2009[6]
[3]杨华, 梁静溪:中小企业基于信托融资渠道的分析[J].科技与管理, 2006[5]
[4]金丹, 张国亮:对发展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思考[J].中州学刊, 2009[5]
中小私营企业 篇2
来自:杭州集控
如今,ERP软件种类繁多,许多企业不知如何选择,笔者写此文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企业选择适合自己的ERP。此文中没有对目前的ERP产品做任何优劣比较,因为笔者始终认为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因此就有了这篇文章。翻开各个ERP公司的产品介绍或者成功案例,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数据,成功实施某某ERP之后,可以为企业带来如下经济效益:如库存下降xx%;制造成本降低xx%;采购提前期缩短xx%等等,为企业描绘一副美丽图画。可是又有谁去验证这些数据是否属实呢,答案是无法验证。
一方面国家在这方面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也就是说无法可依。比方说消费者买了一台空调,如果认为空调不制冷(相当于使用了ERP之后库存没有下降xx%),可以送到技术监督检验部门,只需要花很少一点儿钱就可以得到较为权威的检测报告,这个报告一般都具有相当效力,而且,甚至当你对这个报告还不够信服满意的话,可以送到国家级技术检验部门检验,这样将得到最权威的检验报告,在这份报告中将明确标明,产品是否合格,以及各项技术指标实际是多少。说完了这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无论是省还是国家级技术监督和检验部门都是依据国家的空调质量标准而进行的相应检验,进而得到权威结论。同样道理,对于ERP来说恰恰缺少了这样的标准,让用户无从知晓到底库存下降多少,成本下降多少才算达到合格的标准,也正是因为这样没有标准约束和规范产品,也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百分比统计数据,因为这些数据来自不同的ERP厂商以及他们彼此不同的软件产品。总之,没有国家标准是问题的根本原因。
另一方面,ERP厂商众多,很难全面考察,给盲目选择埋下伏笔。笔者将ERP厂商划分为3个阵营,第1阵营是在中国市场的国外ERP厂商,特点是市场范围是全球,中国市场只是一部分,代表厂商有SAP,ORACLE;第2阵营是中国国内的厂商,他们的特点是市场范围仅在国内,中国市场就是他们的全部市场,国内的某个省成为他们的重点市场,代表厂商有用友,神州数码;第3阵营是各省市本地的ERP公司,他们的特点是市场范围就在本地区或本省,全国范围内这样的公司有数百之多。面对如此众多的选择,企业一时没有了招法也
就不奇怪了。
那么如何选择一个适合企业的ERP呢?再举个简单例子说明这个问题,人们在买汽车的时候,只要一接触汽车一般都会知道,奔驰汽车绝对是好车,可是最后市场上并不是只剩下奔驰一种,还有比奔驰差好多的车也都在销售,原因很明显就是不仅要看到奔驰的售价和性能,还要计算购车以后的费和税,更重要的是以后的运营费用,要知道奔驰的好性能还需要与其匹配的司机,零部件等等,这些费用也是非常可观的,以及他的车库,保安等等,全都是应当考虑的事项,权衡以上内容之后想必您已经清楚了自己是否需要这个牌子的汽车。少有人盲目买车,即只考虑解决眼前问题,就买了车,结果买完以后又有了新的问题。这就是对买车做了全面考察的结果。
买车时不易犯的错误在选择ERP时却常常发生,此错误就是忽视了产品后面的众多因素而导致的。企业总是盯着选中的ERP产品,然后竭尽所能(准备好购车款),将其迎娶回家,而大大忽视了这购车款后面将要花费的人力和物力。大家都知道好车一定需要好司机,当然车仅有司机是不够的,只是这里用司机比喻而已。那ERP的好司机是什么呢?对于一个高效运行的ERP系统,下面这3类人是不可缺少的,很像司机的作用:
网络工程师。ERP是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管理平台。网络工程师的作用在于保障操作系统以及系统硬件正常运行,维护和管理WAN/LAN,为ERP以及其他所有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信息系统提供最基本的硬件保障。
数据库管理员。任何ERP都必需数据库,经过认证并且有工作经验的DBA(数据库管理员),对于系统的运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作用在于提供数据安全和运行保障。
ERP管理员,这类人员即要精通本企业的业务有要熟悉ERP软件,其作用在于维护ERP系统正常运行。
笔者认为这3类人员对ERP系统来说好比汽车需要司机一样重要,其他人可多可少,而这3类人一类都不能少。他们的作用在于维持和保证日常运营,就像在好的汽车厂商也只能负责把汽车交到顾客手上之前的质量,交付之后就全靠顾客自己维护和保养了。ERP也是一样,厂商只能负责软件交付之前的质量,交付以后基本上要靠顾客自己了,而且ERP的培训和上线的时间比较长,换言之,驾照也不是1个月就能拿到的,ERP上线和学驾照有相似之处。企业往往缺少上述一类或者多类人员,没有他们ERP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即使再好的ERP产品也是白费。随着ERP系统的应用规模增加,上述的这3类人员的数量也应该相应增加,反之则减。对于采用了ERP以后的企业来说(采用SAP等国际产品的企业这个问题更明显),还不可忽视地产生了另一个新问题,就是除了要保持ERP运行是件困难的事以外,还要想办法保持这3类人员的稳定,要知道,他们都是目前炙手可热的人才啊,他们要是离开企业,将给企业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发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全面考虑产品后面的众多因素,犯了一个盲目买车的简单错误。
其实关键在于选择适合企业的ERP,笔者总结了如下几条规则,帮助企业也做出正确的决策:
明确需求,不盲目。
不要盲目追求,随大溜,明确自己的ERP需求,无法明确,就问自己是否需要ERP。要知道如果你的产品销路不畅,产品功能和服务还急需改进,技术人才持续流失等等,ERP不能为你解决这些根本的问题,即使上了ERP,产品还是销路不畅,产品功能和服务还是没有改进。而技术人才流失,更会让你陷入数据混乱无序的沼泽。这时候首先考虑的是,是否需要ERP的问题,而不是选择那种ERP的问题。真正需要ERP的企业应该是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已经进入缓慢增长的企业,这时候需要一种的新理念推动企业再次进入一个新的高速增长时期,那么ERP就是这种新的理念。
ERP的标准自己定,只买适合自己的ERP。
中小私营企业 篇3
中小企业肩负着众多经济和社会的任务及责任,而其融资难的瓶颈制约了其生存和发展。突破难题,创新举措,以制度设计切入,建立中小企业社会保障制度,是一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之路。
中小企业社会保障制度提出的背景
1.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目前,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达4000多万户。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占总量的60%、57%和40%;流通领域中小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中小企业大约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机会。近年来的出口总额中,有60%以上是中小企业提供的。
2.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
根据2010年6月发布的《2009年度中国中小企业融资与担保状况调研报告》,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主要存在以下两大问题。
(1)金融业的滞后发展导致融资渠道单一——主要依靠商业银行贷款。虽然理论上讲中小企业融资有银行借贷、第三方机构担保和民间融资三种渠道,但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是仍是商业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提供比较单一的间接融资,这一点较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小企业融资的发展。
(2)政策不完善导致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資环境的营造——很难从商业银行取得贷款。数据显示中小企业虽然依赖于商业银行的贷款,虽然中小企业贷款占商业银行总贷款的比例逐年上升,但目前仍只占0.9%~1%。
3.中小企业融资难原因分析:
(1)没有全面的、有效的制度支持。近年来各地逐渐重视起中小企业的作用和其发展,但全国范围内仍旧缺少一个统一的全面完善系统的支持中小企业成长发展的政策和制度,包括中小企业融资等法律法规和制度。
(2)没有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有很多专业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但在国内,商业银行一定程度上服务现代化大银行的发展目标,较少顾及中小企业独特的发展需求;而其他机构比如城市信用社更是走上了变身商业银行甚至上市的道路,完全改变了其应该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初衷,造成了严重的目标偏移。
(3)中小企业自身的缺陷。中小企业具有规模小、经营历史短、财务信息披露不规范以及市场淘汰率高等特点,导致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愿承担和冒着各种对中小企业放贷的风险和责任。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新兴企业更是具有投资收益期长且收益不确定性的特点,造成这类企业无法进行传统贷款的还贷。
中小企业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构想
针对存在问题,本文提出建立一个全新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来根本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该制度可以简述为“政府发起,商业银行为主,其他金融机构协同”的服务于中小企业的社会保障制度。
1.“政府发起”的解读:政府是整个制度的发起人和带头人,在整个制度运行的过程中政府只负责提供一定资金平台支持以及进行法律监督而不对具体的融资行为进行行政干涉。
2.“商业银行为主”的解读:中小企业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有政府适度参与的侧重市场化的制度,有别于带有我国现有的福利性质的“个人社会保障制度”,商业银行在其中进行完全市场化的运作,这样不仅有利于保护商业银行的利益而且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并承担市场风险。
3.“其他金融机构的协同”解读:随着今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势必会有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投资银行等机构参与其中。同时,在企业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过程中诸如信用档案建立、资产评估等环节也需要其他金融机构的协同帮助。
中小企业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及核心:
1.政策的制定:政策的制定包括中小企业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内容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2.机构设立:成立全新的“中小企业社会保障公司”,由适度参与企业社会保障制度的政府及其他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为主)共同成立,在北京设立总部,各地分别设立分部。为实现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一站式服务,企业社会保障公司有单独的办公地点、但只做接待客户功用,参与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为主)仍各司其职,在原办公地点工作。
3.中小企业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可以简述为“一种借、贷分离的新型借款还贷模式”。“借、贷分离”指的是:放贷方(商业银行为主)提供贷款,根据传统还贷模式还款方(政府专项资金平台为主)在一定条件下先行替中小企业代支付贷款,待中小企业逐渐有了还贷能力再向还款方支付之前所欠资金。还款方出资为中小企业的还贷提供了一个时间上的缓冲,使中小企业能摆脱资金对企业发展的束缚。前文已经说到,中小企业尤其是新兴的高科技、新技术企业因为自身特点无法按照传统的贷款时间表进行还贷,这就是企业社会保障制度要解决的问题。企业社会保障制度不仅解决“借不到”,还要解决暂时“还不起”。
4.具体流程设想为:
(1)某个需要资金的企业先到“企业社会保障公司”的接待部门进行登记,表明该企业加入企业社会保障制度。
(2)企业必须接受“企业社会保障公司”的评审部门对该企业的规模、发展前景以及信用等方面专业审核和评级,并提供报告,报告用于限定企业贷款的规模以及具体还款办法。
(3)企业持有报告后可以向“企业社会保障公司”的放贷部门(商业银行为主)申请贷款,贷款的规模由第二环节中的报告决定。
(4)企业同“企业社会保障公司”的放贷部门以及还款部门(政府专项资金为主)签订三方贷款协议,明确“借、贷分离”的贷款还款细节。
(5)企业根据协议取得贷款。
(6)还款方根据三方协议向贷款方还款。
(7)企业根据三方协议向还款方还款。
中小企业社会保障制度创立的可行性分析
1.从政府的角度:在整个企业社会保障制度中政府只是执行政策引领以及资金支持的任务,无须耗费过多的人力物力。虽然目前在整个制度的运行过程中政府方面并没有直接的利润收入,但长期上讲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的是税收上的大幅增收。而且从长远上看,随着金融制度的逐渐完善会有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代替政府专项资金在企业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作用,政府可以减轻更多的负担。
2.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角度:商业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虽然参与成立“企业社会保障公司”,但实质上由于“借、贷分离”新模式创立,使得商业银行等放贷部门的利益更加有保障。目前的放贷方以商业银行为主,但随着其他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会有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到企业社会保障制度中来,甚至有可能涌现一批专门从事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来壮大企业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3.从中小企业的角度:根本上解决了融资难的问题。
4.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企业社会保障制度不仅解决的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而且根治了许多中小企业融资难带来的信用卡套现、私募基金发行混乱等其他问题。企业社会保障制度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了经济社会的进步,是一项有着多重意义的工程。
中小企业社会保障制度未来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
1.关于机构建立
企业社会保障制度短期内依然依赖于政府,现有的“政府发起,商业银行为主,其他金融机构协同”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权责不明等问题,但在企业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初期这不失为一种恰当的过渡模式。将来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势必出现一批具有“企业社会保障公司”功能的专业金融机构。
2.关于制度功能
企业社会保障制度目前仅着眼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项问题,而现实情况是中小企业的发展还有很多诸如内部管理、企业诚信、法律意识、市场监管等其他问题,一个完善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应该涵盖企业“初创期——成长期——扩张期——成熟期——衰退期”等不同阶段中的全部环节,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站式的全面服务。
总结:中小企业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改善现有融资模式,试图通过一个新的符合各方利益的模式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不过具体的推进实施还需要大量的社会调查、试点实施以及积累有效实践经验并加以不断完善。
中小私营企业 篇4
一、内外环境因素对义乌中小私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 外部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企业的发展无法摆脱外部社会环境, 如法律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经济环境等方面, 尤其是私营企业所承担的风险与压力更大, 必须及时对社会经济环境、政策变动、物价、技术进步等进行分析和预测, 对外界环境的变动所产生的风险提出正确、有效的对策, 包括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 采取更适宜的财务管理办法等。当社会环境的影响与变动有利于企业时, 或企业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时, 才有可能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从而得到发展。
义乌曾是商品经济并不发达的传统农业小县,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如今, 义乌已拥有袜业、饰品、拉链、化妆品、衬衫、文化用品、制笔、玩具等一批优势行业、规模企业和知名产品, 形成了“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的工业发展格局。尤其是近几年来, 义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进一步深化“兴商建市”发展战略,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更为义乌私营个体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和良好的发展契机。
社会政策环境方面也有不利于私营企业的因素, 如银行信贷仍没向私营企业完全开放, 企业融资渠道少, 融资总量有限, 除了某些已达到一定规模、实力强、底子厚的企业, 如新光饰品、美雪化妆品等企业外, 其他中小企业很难进行融资, 筹集资金十分困难。义乌中小企业主普遍认为针对中小企业的银行信贷条件非常苛刻, 贷款手续繁杂, 贷款抵押和担保条件很严, 造成融资成本高。其次, 随着法制的进一步完善, 给原本不太规范的中小企业带来诸多压力, 不敢贸然扩大投资, 对外投资信心不足。从经济周期规律来说, 高增长期越长, 随之而来的低迷期也会越长, 届时中小私营企业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这些因素都要求中小私营企业加强企业管理, 对财务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 企业内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大多数义乌中小私营企业的组织形式、资本结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企业主及财务人员素质、企业文化等基础较差, 处于较低水平。
1. 企业组织结构、资本结构的影响。义乌私营企业大部分选择有限责任公司这一组织形式, 通常是亲戚、家族、朋友一起合办, 如梦娜袜业、浪莎袜业等。这类企业初建时, 得到整个家族的资金和人力上的支持, 在企业管理上, 难免以情义代替规章制度;随着企业的壮大, 才渐渐向制度化、规范化的现代企业发展。企业资本和组织结构特点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表现在财务核算、财务监督及其他财务管理具体内容。
2. 企业主个人素质的影响。义乌私营企业老板普遍文化水平较低, 许多只有初中毕业, 还有的只有小学水平。他们依靠大胆、勤劳的品质, 抓住机遇, 完成了原始积累。创办企业后, 企业主既是投资者又是经营管理者, 个人素质直接影响了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开展, 以及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定与实现。
3. 企业文化的影响。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所认同和恪守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企业各种管理行为, 都受企业文化的影响。义乌中小私营企业, 无论其是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行为准则, 在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选拔、使用、吸引和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 也影响了企业财务管理意识、方法、制度等。
二、义乌中小私营企业财务管理特征
义乌中小私营企业一般投资规模小, 产值较低, 企业的经营管理层次低, 产品科技含量较低, 员工素质不高, 市场竞争力有限。在这类企业中, 财务管理只体现“会计”功能, 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 财务管理地位不高, 财务机构设置简单
小规模私营企业, 主要靠经验决策。虽然私营企业在经营决策方面有着高效率的优势, 但决策程序简单, 常以营销部门收集的市场反馈信息作参考, 财务人员很少参与, 决策信息不够准确, 可靠度低。企业财务管理在企业内部各个方面影响不大、地位不高。大部分小企业未配置独立的财务管理机构或人员, 财务人员被当作“记账”员, 主要负责对外提供财务与纳税报表。有的企业甚至不配备会计人员, 仅由税务师事务所代理记账报税;有的企业配备的会计身兼数职, 在记账之余, 被要求去车间干活。
(二) 企业主“说了算”, 财务管理内容单一
义乌大多数中小私营企业最高管理层权力集中, 董事长与总经理常由创业者一人兼任或与其亲戚朋友共同担任。企业资金的筹集、使用, 单纯依赖企业主个人决策, 没有财务人员参与分析测算。很多企业在配置财务管理部门的职责与权限时, 只要求其协助企业主控制财务收支。至于产值5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 更具有企业主个人专权和家族控制的特色, 财务部门甚至不需要进行成本核算, 企业主与亲属可以直接支配收入和支出, 而不需经过财务人员, 使财务管理最基本的职能失控。
(三) 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低, 财务管理观念陈旧
义乌中小私营企业的迅猛发展, 急需大量的财务人员。现在有些会计人员虽有会计证, 但初涉会计岗位, 无经验, 业务技术不高;中小私营企业发展初期, 在人才聘用方面缺少优势, 很难获得真正的有用之材。虽然如此, 私营企业内仍难摆脱重视血缘关系和地缘联系的偏见, 尤其在重要财务岗位上, 企业常常降低要求, 舍弃有能力、忠诚可靠的人, 使真正有能力的财务管理人员受到排挤, 无用武之地, 中小私营企业即使得到人才也无法稳定人才, 造成大多数企业中的财务人员财务管理水平较低, 财务管理作用无法实现。
三、如何完善中小私营企业财务管理
重视企业财务管理, 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特征。中小私营企业可以通过对本企业财务管理不足之处进行分析, 有针对性地学习国内外优秀企业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 借鉴其成功经验, 提升企业竞争力。
(一) 明确财务管理目标
大多数私营企业以追逐利润为目标, 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财务管理目标。但越来越多的企业主与财务管理人员, 已经意识到“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的科学性与突出优点。“企业价值最大化”重视企业的长远利益, 通过财务上的合理安排, 采用最优财务政策, 充分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 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这一目标是将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摆在首位, 在这个财务管理目标指导下, 企业所获得的丰厚回报与巨大经济价值, 决不是单纯的利润可以比拟的。科学的财务管理目标, 将成为中小私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发展的方向。
(二) 增强财务控制
在中小私营企业中, 内部财务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到位的情况很多, 如业务员收到现金货款后携款逃走, 财务人员营私舞弊、索要回扣等现象屡屡发生, 不仅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 也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由此可见, 中小私营企业要实现其财务管理目标, 必须加强与改善企业内部财务控制。
1. 制定财务控制标准, 分解落实责任。按责、权、利相结合原则, 将各项预算任务以标准和指标的形式分解落实至岗位及个人, 使每个岗位、每位员工都有明确的工作要求, 高效、准确地完成工作, 同时也便于落实责任, 检查考核。
2. 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企业应重视财务制度的建立, 从计划指标到盈亏和奖惩, 都应有一套完整、严密、可操作的规章制度, 使会计业务处理程序高效公开进行。对于每一项业务活动都划分为授权、主办、标准、执行、记录和复核6个步骤, 并交由不同部门或人员来处理, 避免一个人从头到尾处理一项业务。通过这些制度的建设, 来加强企业的相互制约和监督, 防止和避免生产经营中的偏差及制止营私舞弊行为, 实现财务管理目标。
(三) 把好用人关, 重视培养财务人员业务素质
即使在中小私营企业中, 也要把好用人关, 重视培养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1. 在财务岗位选拔、聘用人才时, 任人唯贤。摆脱“任人唯亲”的传统观念, 挑选具备良好道德素质、精通业务的高素质人才, 而不仅仅是会记账、算账的财会人员。企业财务岗位上的会计人员应持证上岗;被委任会计领导岗位的人员, 还必须具有相应的任职资格, 如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
2. 重视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中小私营企业常常从节约成本开支考虑, 不支持、鼓励职工参加企业外的知识、技能等培训, 企业内部又缺少培训部门或有效的培训体系, 这样就容易造成现有岗位上的财务人员知识陈旧、业务水平得不到提高, 更难指望他们能在财务管理中有所创新与突破。所以中小企业应重视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更新, 多提供学习锻炼机会, 使财务人员能充分掌握相关工作知识与技能, 提升专业素养, 一方面满足其职业发展要求, 另一方面, 也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四) 提高私营企业主自身素质
对中小私营企业来说, 企业的成功与否由老板个人素质决定。私营企业主的素质水平普遍比较低, 有的企业主在发展中逐渐失去创业初期的激情, 希望能“见好就收”, 不愿去做大做强, 不重视财务管理;也有的企业主在初步成功后, 个人意志膨胀, 独断专行, 冲动决策造成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此外, 有些私营企业主因自身道德水平的限制, 常常从个人利益出发, 不正当地干预财务工作, 如要求财务人员做假账、账外收支、粉饰报表, 偷逃税收等。
要克服这种个人素质水平上的欠缺, 需要私营企业主不断学习, 自我提高。一方面可以通过参加企业经营管理讲座或接受一些短期培训, 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知识;还可以通过参观考察, 参与研讨交流等, 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方法与经验;此外, 企业主也可以与财务人员一起参加各类财务会计、税务等培训进修, 学习有关法律法规, 增强自己的法制观念。只有这样, 企业主才能改变一些陈旧思想, 接受新理念, 真正重视人才, 把企业财务管理放在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 尊重财务管理人员, 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使企业获得提升与发展。
(五) 建立灵活的激励机制, 实行严格的奖罚制度
缺乏人才将成为制约中小私营企业发展的一大障碍。中小私营企业规模小、实力弱, 往往很难吸引人才。人才问题, 尤其是财务管理人才的急缺给私营企业造成很大的障碍。而如果中小私营企业有良好的创业环境及发展前景, 提供施展才干的空间和稳定发展的氛围, 对人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中小私营企业可以通过激励机制和灵活的人才聘用机制, 达到吸引和稳定高水平人才的目的。在人才聘用机制上, 中小私营企业可以不拘一格, 通过兼职、专业顾问的形式, 吸引人才。企业还可制定一些激励机制, 如年薪、津贴、利润指标提成等, 形成良性竞争氛围, 使财务管理人员不断发展创新、开拓进取。
参考文献
[1]鄂秀丽, 季小杰.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方法[J].财务与会计, 2005 (7) .
[2]周文荣等.加强财务风险控制,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J].财务与会计, 2005 (10) .
[3]王小军.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对策[J].财务与会计, 2005 (12) .
[4]张颖, 郑洪涛.从三九危机看关联方交易[J].财务与会计, 2006 (7) .
中小私营企业 篇5
无论什么企业,要想成功,都必须经历到几个阶段:理念,规划,建设,发展,成型。一步一步都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发展。这边,我主要是讲企业的发展规划,或者说是中小企业的发展策略,对于那些大型企业,一头独大的情况下,中小型企业又该如何发展呢。
企业发展战略创新是为了应对内部条件或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任何企业发展战略都是针对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制定的。当外部环境或内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时,毫无疑问就应该调整或重新制定发展战略。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变化速度空前加快的时代,中国入世又使中国企业融入了变化多端的大世界,这就使企业发展战略创新显得格外重要。在经营过程中企业内部条件发生原来意想不到的重大变化也是常有的事,如果发生了这种变化就要调整或更新原有的发展战略。
企业发展战略创新也是为了提高战略水平。企业各项工作都要上水平,战略更要上水平。企业发展战略之间存在水平差异,这种差异往往还特别大。智慧有多少,战略有高低。企业发展战略创新是为了创出更加高明的企业发展战略。
中小型企业该如何发展,对于现在这个时代,是一个网络的时代,传统的线下方式慢慢会被网络所取代,所以,很多油先见之明的企业,早就把目光放在了网络上面,对于一些大型企业不要说,这些有足够的资本,去网络上做一些百度推广,竞价排名,而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在这个时代又该如何生存,这边,就是小马哥出场了,自从阿里巴巴问世以来,到现在全国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实现了,国内企业的交接,国内和国外企业的对接等等,现在这些电子商务网站数不胜数,选择又是一个大问题了,首先,中小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挥霍,其次,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等待成效的出现,所以,要么不选,要么就最适合自己。
最大的当然不是最适合自己的,要适合自己,就选择那些针对于中小型企业的一些B2B网站,比如说,刚上市的中国飞龙网(feilong100.com),就是国家发改委旗下的,一家针对中小型企业的电子商务网站,新,所以追求的是发展,而要把网站发展下去,就需要得到企业的认可,做事更尽心,效果都是显而易见或者短期就能见到效益的,是很多中小企业很好的去处。
致中小私营企业主 篇6
回想自己曾经在IT行业的创业经历,除汲取了许多经验和教训之外,也对创业的艰辛和不易有了更深的理解。如今我的客户中有很多私营企业主,我是他们的朋友,更是他们的财务顾问。听着他们讲述自己的创业故事,看到他们在企业经营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我感同身受。
中国内地的私营企业平均存活寿命不足5年。浙江省温州市工商部门经过调查发布了一份中小企业“生命周期”报告。报告显示:近半数中小企业“存活”时间不到4年。马云曾经说过:“从企业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它就在走向死亡。而我们所做的只是去延长它走向死亡的时间。”虽然每一家企业不一定都能成为百年老店,但谁也不愿意见到我们辛辛苦苦打拼出的企业存活率这么低,存活时间这么短。不论是成功者的经验还是失败者的教训,都值得借鉴。
这些中小私营企业主在创立企业、经营企业的过程中,都经历了很多的痛苦。这些痛苦可能来自于对亲情的照顾不周、对身体健康的忽视、对财富的过度追逐以及对社会更大的责任带来的压力等。也正是这些磨难成就了今天的成功和辉煌。作为财务顾问,我所能做的不是帮助大家完全避免这些苦痛,而是通过对风险的经营和规划,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最大程度地减少风险发生时带来的损失和不必要的影响。
理财规划不仅仅是对金钱的打理,更是对企业生命、对企业主人生的打理。很多企业主通过对企业的经营已经完成了初期的财富积累,他们更关注和担心的是创造的财富是否可以持续拥有以及有效传承。
在企业的日常运营中,企业主会时时面临各种风险:国家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等;在企业主的日常生活中,他们也同样面对诸多风险:健康风险、人身风险、家庭财富风险等。因此,忽视风险管理的企业和人生,可能会麻烦不断、问题频出,持续拥有财富和有效传承财富将会是一纸空谈。
对于企业,只有通过创造流动性,控制被动风险,经营主动风险,才能让手中的财富穿越一个又一个经济周期,跨越一个又一个经营瓶颈,使财富保值增值。对于企业主个人,完善的人身保障、重疾保障、高端医疗服务、养老金规划、子女的教育金规划,让个人和家庭处于全面的保护之中,相当于给自己和家庭增添一层保护屏障。当然,记得千万别让你留下的财产成为家庭争端的祸根,妥善做好财务分配和理财规划,才是明智的抉择。
对企业主来说,有几件事是应该关心的。
企业传承
所谓的企业传承,就是将企业的所有权和管理权移交给接班人。这个接班人可能是下一代,也可能是其他人。大家谁都不会希望自己辛苦打拼和经营的企业,仅仅是在自己的手中辉煌,更希望的是企业能够有效传承,做大做强。
如何实现有效的传承,是每一个企业主都必须考虑的问题。企业传承需要经过缜密的思考和长期的规划。企业创办人不仅需要考虑企业接班人能否将企业持续经营,也需要考虑企业的新老员工以及企业主本人在退休之后的财务和生活上的保障。这些都是企业传承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很多时候企业主出于感性的原因,没法在此问题上做出果断的决策。因此及早去做传承规划,留给自己、接班人和企业员工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是非常有必要的。
留才计划
优秀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其他企业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经说过,“你们可以把我的财富、我的企业甚至我现在拥有的一切全部拿走,但只要将我的团队留下,在不久的将来我将会创造另一个商业帝国!”
企业的经营发展、优秀卓越,都离不开企业的核心人才。因此如何留住这些优秀人才,避免大规模的人才流失,是让很多企业主费心费神的事。
要想留住这些人才,企业必须制定很好的留才计划。核心人才关注企业是否能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广阔的职业前景、卓越的企业文化、优秀的团队成员等。其中的一个关键点,是能否让所有雇员都在所属公司内根据个人能力与贡献而获得预期收入与将来的保障。因此,建议企业主可以给员工一个全面的退休福利计划,减少员工的后顾之忧,更好地为企业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风险管理
“富贵险中求”这一句流传下来的俗语,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就是,想获得较高的预期收益,就需要承担较高的风险。
对于不可预期的被动风险而言,我们无法控制,但我们可以透过保险来把损失降低到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例如,企业主应该学会如何善用保险机制来为员工创造福利,使员工能够无后顾之忧地为企业打拼。同时,“关键人员保险”也是企业主需要考虑的,因为核心人才与共同打拼的事业伙伴才是企业最核心的资产。
税务规划
税务筹划中通常会涉及逃税、避税与节税。逃税是一种违法行为,企业主切不可以身试法,为自己及企业种下无可挽救的祸根;而避税是灰色的地带,是钻法律的漏洞,也不是明智之选;只有充分学习了解法令法规,在法律允许的范畴内合法节税才是企业长久经营的根本。
现金规划
流动资金对企业来说是经营命脉。流动性过剩与流动性不足,都会增加企业的风险或使企业丧失盈利的机会。很多企业最终走向死亡都与“资金链断裂”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现金流筹划是企业一直要面临的课题。
通过理财规划,保证企业经营过程中有着较为充足的现金流,同时又能不失去企业资产增值保值的机会,才是上上之选。
中小私营企业 篇7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既有中小企业自身的问题;也有金融体系不完善、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不发达、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但是,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高交易成本和高风险造成的。它本质上是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市场失灵问题。在金融市场上,由于中小企业点多面广,企业资产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市场风险大。因此,金融机构在与中小企业的交易过程中,普遍面临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特别是在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市场不发达、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这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尤其严重。由于信息不对称的普遍存在,使得金融结构与中小企业的交易不仅成本高,而且风险大。因此,金融结构,特别是大银行,一般都不愿意向中小企业贷款。这不仅导致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而且严重制约中小企业的发展。
根据斯蒂格利茨的信息“不对称理论”: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就会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当中小企业提出贷款申请时,由于贷款人对于借款人的项目情况及其经营管理水平不可能非常了解,只能根据市场的平均风险状况开出相应的贷款条件。因此,潜在风险大的借款人可能包装自己,积极借款,甚至冒险愿意接受一些不利的利率待遇、期限安排等条件以争取贷款;而实际上运营安全的借款人也不得不同样接受这种相对苛刻的贷款条件,这就增加了自身的财务负担,降低了效率,有的甚至退出借贷市场。于是,市场上就只留下了运营状况不好的中小企业进行借贷活动。当银行了解这一现象后,又会进一步提高贷款条件。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即“逆向选择”。同时,当借款人获得贷款后,部分企业可能无视风险因素的存在而过分扩张自己的投资,甚至破产也在所不惜,这就形成了“道德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就进一步加大了中小企业贷款的难度和银行的贷款风险。面对市场失灵导致的这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各个金融机构信息生产能力不足和中小企业发展困难的局面,政府显然有责任通过对经济的直接干预,来弥补市场缺陷,矫正市场失灵。由于政策性银行在政策信息方面经常处于垄断地位,信息生产能力最强,可以为其它金融机构提供帮助,降低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平均水平。因此,建立政策性银行,是政府干预金融市场,弥补市场缺陷,矫正市场失灵的重要手段。
同时,政策性银行的建立,不仅可以补充商业性投融资活动的不足,还可以引导商业性投融资活动,以较少的政策性资金投入吸引更多的商业性金融资金,从而成为政府调控宏观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工具。政策性银行的信贷活动介入到某些产业或者开发项目,意味政府向商业银行传授了一个信号:即国家要大力支持和发展这些部门。此时,商业金融跟进,既可以获得国家的政策支持,又可以降低投资风险,获得更高收益。一般说来,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处于成长前期、发展前途不明的重点产业进行投资,表明了政府对这些部门的扶持意向,从而增强了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投资信心。当商业性金融机构对某一产业的投资热情高涨后,政策性金融机构就可以逐渐减少其投资份额,把该投资领域让给商业性金融机构,转而扶植别的行业,形成一种政策性金融对商业性金融投资取向的倡导和诱导机制。
二、国外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的运作状况
在国外,通过政策性银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取得较好成效的是德国和日本。
在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是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政策性银行。该银行成立于1948年。其特点是:以长期贷款为主,一般为10年至20 年,贷款利率固定,由于利率高低在申请贷款时已经确定,就为企业的长远规划提供了安全感;另外,考虑到建设期内没有收益,项目建设的前三年可以不偿还本息。复兴信贷银行的运作机制是通过当地银行将贷款直接转到企业。企业可以在任何一家当地银行申请贷款,申请银行将企业申请与本行所作评估一起递交复兴信贷银行审查批准。这种运作方式的优点在于:当地银行比复兴信贷银行更了解申请者,一个同客户有长期联系的银行可以依赖他们的专业知识对投资商的贷款信誉及其特殊情况做出更准确的估价,复兴信贷银行也随时和这些商业银行所组成的网络保持联系;银行传递系统保证了复兴信贷银行的附属性,复兴信贷银行的长期贷款成了这些商业银行业务上的重要补充。
在日本,战后中小企业的迅速成长,离不开当时日本政府组建的相当完备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所发挥的支持作用。在对中小企业进行金融支持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中,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国民生活金融公库和商工组合中央金库最为重要。中小企业金融公库1963年由政府全额出资成立,主要业务范围是对中小企业提供设备资金贷款、协助发行企业债券、为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公司提供长期资金贷款、为向中小企业提供设备租赁业务的租赁机构提供长期贷款。国民生活金融公库是政府出资设立,主要向中小企业提供事业资金贷款等。贷款项目有普通贷款、经营改善贷款,以及参与政策项目的经营安定贷款、IT发展贷款、事业开展援助贷款等。商工组合中央金库1956年由政府与中小企业组合共同出资设立,其中政府资金占79.75%。业务主要是发行商工债券以及吸引政府和地方公共团体以及各类金融机构的资金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日本上述中小企业政策性贷款机构分工细密、专业明确,并且附有信用保证协会制度和中小企业信贷保险制度的配套支持,形成了一个完备的有立法支持的金融体系,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德日两国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的活动对市场机制起到了重要的补充和引导作用。这种政策与市场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国家宏观调控在中小企业金融领域的效率,大大降低了社会成本。此外,坚持资金运用的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在不违背资金有偿使用原则前提下,体现了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态度,保证了贷款的社会经济效益顺利实现。
三、建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商业银行处于转轨阶段,政策性银行在经营环境、组织体制、资金来源与运用等方面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我们组建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时,在制度设计上必须借鉴国外政策性银行设立运行的良好经验,避免以前政策性银行所走的弯路。
首先,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要确定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保证政策性资金的有效供给。要增加财政性资金来源比重,建立一种由财政参与,以财政为后盾的资金筹措及保障体系。 要积极争取从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获得低息优惠贷款,在国外发行债券和筹措国际商业贷款,筹集低成本资金。同时,要增强市场融资能力,使政策性金融逐步成为一种可以进入公开市场的交易工具,从而吸引其他金融机构积极认购政策性金融债券。
其次,通过对世界各国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的考察,笔者发现它是一个以中小企业政策性贷款机构为核心,并且涉及政策性担保、风险投资和信用征集建设的庞杂体系。中小企业信用度低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深层次原因,而建立起一个适合我国中小企业贷款的担保体系,可以有效应对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为中小企业扩展各方面融资渠道提供强有力的信用支持。同时,政府在社会诚信体系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也应当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要参考国际通行诚信体系指标并结合中国国情,出台国家统一的诚信评估标准,实现信息共享。
第三,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要坚持业务功能的多样化。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业务的同时,还应开展担保业务和咨询支持业务。我国中小企业难以从商业性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担保支持,政策性银行将担保业务开展起来能够以较少的资金调动我国商业金融机构的巨大资源。咨询支持业务主要包括为中小企业的发展进行宏观规划,从政策制定和实施上维护中小企业的利益,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资金、信用、管理等难题,为其提供金融咨询服务、法律援助和业务指导。
第四,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可以分为单一型和复合型两种类型。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庞大,分布范围广,如果政策性金融机构不能深入到地方的话,在信息取得、资金调配等方面将面临很大问题,难以满足众多中小企业的需求,业务开展也会受到限制和影响。结合规模控制、节约成本的考虑,我们可以设想依托地方商业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及担保机构、咨询机构开展业务,采用协作或外包的方式同它们建立紧密的业务合作关系和信息沟通机制。
第五,要强化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的风险防范、管理和控制,确保政策性金融机构运作的安全与稳定。要科学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建立并完善政策性金融机构运作的单项法律制度。要根据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特定业务,建立相应的风险防范和控制系统以及金融风险管理和评估制度。
第六,要完善财政补贴机制。国家财政要根据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的贷款计划安排利差拨补计划,并纳入财政预算;要根据国家对政策性贷款利率的功能设定及时调整贴息率;可以根据政策性信贷资金的经营需要,合理确定经营费用补贴。
摘要: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高交易成本和高风险,金融结构,特别是大银行,一般都不愿意向中小企业贷款。因此,借鉴国外德国、日本等国的经验,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银行,是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政策性银行
参考文献
[1]纪琼骁.麦克米伦欠缺与中小企业政策性融资[J].金融研究,2003(07).
[2]张润林.中小企业政策性融资探析[J].经济问题,2004(01).
中小私营企业 篇8
然而, 我国中小企业普遍资金紧缺。资金缺乏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08年全国金融机构短期贷款余额12.5万亿元, 其中发放给个体私营企业4221亿元, 乡镇企业贷款1.16万亿元, 其和仅占全部贷款余额的9.3%。更有数据显示, 规模以上小企业的80%, 规模以下的小企业和微型企业的95%以上得拿不到银行贷款。
从2002年6月通过《中小企业促进法》到今年1月, 中国银监会发出《关于调整部分信贷监管政策促进经济稳健发展的通知》, 要求各大银行要专门设立中小企业的贷款机构, 国家已从多个方面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但中小企业贷款难仍没得到有效解决。
1 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原因
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原因可从中小企业内部、金融机构内部和市场宏观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1 中小企业自身
首先, 我国中小企业多为家族式企业, 管理不规范, 财务制度缺失, 造成与金融机构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其次, 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 信息收集难度大, 且跟踪性差, 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需要进行成本极高的信息收集。再次, 对于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 其用地、厂房、设备多为租用, 资产主要表现为应收账款和存货, 难以满足金融机构所规定的抵押品要求。最后, 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倒闭率高、信用风险大, 违约率明显高于大型企业。
1.2 银行机构内部
首先, 银行机构管理结构与中小企业需求结构错位。中小企业集中在乡镇, 而银行审批权集中省级及以上, 造成了解企业真实情况的支行无权放贷, 有放贷权的总行却因信息不对称不敢放贷。其次, 银行过于追求无坏账、无死账, 奖惩机制严重不合理, 造成信贷工作人员“多贷不如少贷”的放贷潜规则。“重罚轻赏”的风险管理模式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发展。再次, 银行贷款程序不符合中小企业需求。中小企业贷款具有贷款频率高、单项贷款需求量少、资金需求急等特点, 商业银行冗长的审批程序与中小企业贷款需求特点背道而驰, 使得许多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对银行贷款望而却步。
1.3 市场宏观环境
首先, 受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影响,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呈现波动趋势, 企业经营风险大, 商业银行为保证自己的经营安全, 用减小信贷规模来避免呆账、坏账的产生。[1]其次, 相关法律体系不完善。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 不仅中小企业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银行放贷也多有忧虑。再次, 政府引导性政策不足。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但政府的偏向性与歧视性造成了中小企业发展的严重不均。政府并没有一套完整的配套政策, 从银行和企业两个不同角度, 同时推动中小企业的资金融通, 促进其快速发展。最后, 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也是制约中小企业贷款的重要因素。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滞后, 使得中小企业难以依靠信用取得金融机构的贷款。
2 如何改进中小企业的管理工作
目前, 我国中小企业管理部门级别较低, 政策不统一、扶持力度小、监管能力弱, 不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笔者认为, 中小企业管理部门的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2.1 协助立法部门,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首先是促进其融资的法律法规。由于中小企业的自身缺陷, 在贷款环节易受歧视、利益得不到保障, 国家应该从物权归属、信贷公平、信用担保等方面建立相应法律, 以增加中小企业可抵押资产、赋予其公平信贷权利、促进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 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其次是保证金融机构放贷安全的法律, 以保证金融机构放贷安全。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应协助立法部门建立财务监管、信用管理等法规, 对故意拖欠贷款等行为追究责任。只有保证放贷安全, 才能从根本上加大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力度。
2.2 对需要融资的中小企业进行监管
笔者认为, 中小企业管理部门作为服务机构, 其目的是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监管可以促进中小企业完善其管理制度与财务制度, 消除其贷款劣势。中小企业管理机构的监管方式可参照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 不需要对中小企业提交的相关材料进行审核, 只需检查其是否将所有重要信息提交完毕, 并向其确认真实性。若将来发现提交的信息不真实或故意遗漏, 将对企业及其负责人追究法律责任。一旦确认信息齐全, 便允许其融资, 但并不对中小企业将来可能发生的违约行为承担连带责任。
资料审核与评价工作应交由金融机构完成, 金融机构应委托专业的信用评价机构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评价, 决定是否对其发放贷款。
如此操作有以下几大优势:其一, 相关资料的登记备案, 可以促进中小企业完善其管理制度与财务制度, 减小信息不对称。其二, 可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中小企业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的寻租行为减小操作风险。其三, 利用银行自身专业技术对中小企业进行评估可以降低中小企业管理机构的人力成本。
2.3 为中小企业争取政策支持
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应该站在最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角度向国家相关部门争取政策支持, 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上的便利。
如上文所讲,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是我国企业的最重要组成。单个中小企业力量小、影响微弱, 需要一个统一的机构对其需求进行整合, 并代表其利益向相关部门争取政策支持。如税收优惠、财政拨款等。中小企业管理机构不仅是中小企业的监管部门, 更是中小企业的坚强后盾, 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2.4 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咨询与培训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 稳定性差, 缺少长期规划。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应该针对中小企业需要, 联系相关行业或领域专家对中小企业管理层进行培训, 帮助其完成现代企业转型, 规范管理、提高效率、提高经营能力。
同时, 中小企业管理部门也应该给中小企业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 对中小企业所遇到的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途径, 帮助其解决疑难问题。
2.5 为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牵线搭桥
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应随时收集并更新市场上的融资信息, 掌握各金融机构的可放贷资金状况。在中小企业需要贷款时, 向其提供相关信息, 增加贷款申请的成功率。
在商业银行需要增加放贷额、放贷供给过剩时, 也能及时向商业银行提供有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信息, 降低双方的信息收集成本。
2.6 协助中小企业建立贷款担保联盟
虽然单个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高, 但群体性的联合贷款可以明显降低贷款风险。将同一地区、相关行业、相同背景、实力相近的几个到十几个中小企业联系在一起, 建立担保同盟。其中任何一家企业需要贷款, 其他企业则其担保, 互相帮助, 互相督促, 有效降低故意拖欠贷款、有钱不还等道德风险。中小企业管理局可作为联系平台。其通过收集的相关信息, 将相关企业联系在一起, 增加其信用等级, 帮助其解决贷款问题。
2.7 建立中小企业信贷担保机构, 并实行商业化运作
中小企业信贷担保机构作为政府服务机构, 以扶持中小企业成长、促进中小企业取得贷款为职责, 受中小企业管理部门监督, 其担保费用相比于一般商业担保机构低, 担保条件也可相对宽松。其担保资金与机构费用主要来自于财政拨款及对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的管理运作。但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只具有引导建立作用, 在其成立后, 不得对其所选择的担保对象进行行政干涉, 担保机构需自己对申请担保的中小企业进行审核、判断。如此可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寻租行为与人情担保。
参考文献
[1]邓齐荣, 罗志.企业流动资金短缺与银行“惜贷”的原因分析——衡阳个案[J].金融经济, 2009 (2) .
中小私营企业 篇9
关键词:融资不足,内源性融资,外源性融资
1 问题提出
中小企业(考虑到我国中小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而大型民营企业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故文中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含义一致,均指民营中小企业)融资不足,是世界性难题。多数学者将其归结为信息不对称或信息不透明,认为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来讲面临着更大的信息问题。国内很多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中国国情的一些看法。已有的研究指出,我国中小企业的金融压抑除了来自金融交易中普遍存在的由于信息对称等因素而造成的市场失效外,还受到转型经济所特有的制度障碍和结构缺陷的影响(李杨,杨思群,2011)。白钦先、薛誉华(2012)认为,我国由于长期施行赶超战略,强调规模经济在政策层中占主导地位,认为大企业是现代经济的基石和经济增长的动力,忽视了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而对备受人们普遍关注的民营中小企业在融资中遭受的“所有制歧视”问题,张捷等(2013)则通过实证研究显示,所有制歧视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严重,至少其影响不会大于规模歧视。
不可否认,这些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的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其原因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但笔者认为,对于地区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的中国来讲,区域的差异无论如何都不能避而不谈。众所周知,我国的东西部中小企业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绩效表现上都相去甚远。这样的差异和地区金融市场的发展有着不可隔离的联系。即一个国家和地区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将直接影响本国或本地区企业的融资结构及发展绩效。本文试图从这个视角出发来探讨东、西部是否存在金融市场发展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这两个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尤其是对于企业融资结构的影响是怎样的。
2 东西部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
2.1 初始资本积累不足,导致中小企业的内源性融资不足
Beck等(2013)的研究发现,中小企业份额与人均GDP增长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中小企业越发达。Ayyagari等(2013)也发现中小企业在整个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与人均GDP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中小企业的发展程度与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成正相关。我国西部中小企业的数量占全国的15%,而中部和东部分别占26%和66%,数据较好地反映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梯分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仅影响到中小企业的数量,而且影响到中小企业融资的融资结构,而企业融资结构的合理与否决定着企业的发展与绩效。
对企业融资结构的研究始于M-M理论,该理论指出,在市场信息完全透明的情况下,企业的融资结构与市场价值无关。但考虑收入所得税的影响后,修正后的M-M理论认为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最优融资结构应该全部为债务融资(Modiglian&Miller,1963)。此后,也有经济学家不断放松M-M理论的假设条件,做出了新的理论贡献,但均不能适用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的分析(Wijst,1989)。对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的研究源于非对称信息在融资理论中的应用,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融资顺序理论”(pecking order theory)。该理论认为中小企业并不是按照传统的以最优资本结构为目标的方式进行融资,由于担心控制权的稀释和丧失,企业更多地考虑到对其自身的控制力,从而更倾向于对企业干预程度最小的融资方式,也就是说,中小企业的融资次序是先内源后外源,在外源中则是先债权后股权。而Ang(1991)提出的所谓修正过的融资次序理论则指出:小企业将首先选择内源融资,然后是所有者贡献(owners’contribution),最后才是外源债务融资。由此可以看出,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内源性融资总是首选。而内源性融资不足将制约中小企业的发展。
中小企业的内源性资金即企业的自我积累资金和自我筹集资金。在企业发展的初期阶段获得资金的主要途径是企业主自身积累和从亲朋好友募集。这些均受到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整体状况的制约。我国西部面积广大占全国总面积的71.5%,截至2003年底,西部十二省区总人口为36923万人,占全国总人数的28.8%,GDP比重仅占到全国的16.9%,与其在全国的面积排名极为不相称。以陕西省和江苏省为例(见表1、表2)。1991年~2003年江苏省的人均GDP远高于陕西省,并且成逐年上升的趋势,即从1991年1.5倍上升到1999年的2.5倍。而在西部大开发政策之后,这一比例并没有缩小。表3给出了西部大开发实施两年以后,西部十二省区的GDP及人均GDP的值,从中可见江苏省一省的GDP产值占到西部12省区的一半以上,而人均GDP则是远远高于西部12省区的均值,前者是后者的2倍多。
2001年~2003年无论在GDP还是人均GDP的增长上,前者在绝对值和相对值的表现上都优于后者。GDP与人均GDP是衡量一个地区可能形成资本的资金,从这两者的比较来看,西部地区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如果这只是资本形成的可能性在绝对值上的差别,在具体到实际的资本形成额上,两者的差距进一步扩大。表4显示了1991年~2003年江、浙两省与西北五省在资本形成总额上的具体差异。可以看出西部大开发后,两者的差异有所降低(2000年前者是后者的5倍),但前者仍是后者的2.7~2.8倍。
资金形成总额在宏观上的差异,影响到企业的资本形成基础,使得西部中小企业在资本形成上无法与东部企业相媲美。一方面,西部中小企业的数目远少于东部;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在发展的早期阶段主要依靠内源性融资,自有资金不足,导致西部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限制,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合理,规模偏小。以陕西省为例,陕西省的中小企业多以劳动密集型、低技术行业为主,仅制造业、批发零售餐饮业就集中了民营企业的75%。可以说在自有资金不足、银行资金难以取得的情况下,这种行业分布是必然的选择。然而,就是这种技术含量不高、生产规模小的企业也面临固定资产更新严重不足、竞争力持续下降的困境。
2.2 相对东部来讲,西部中小企业的外源性融资渠道更加不畅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呈现出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相对东部来讲,西部金融市场的发育更加不完善。这一点可从金融机构的布局看出。我国主要金融机构的总部和网络布局重点都在东部地区,银行中除四大国有银行的总部设在北京外,其他股份制银行的总部无一例外都设在东部地区其他城市。而股份制银行在西部的分支机构也较少,更是缺乏专门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中小银行。研究表明,在缺少小银行的地区,被迫选择向大银行贷款的小企业面临着更大的信贷约束(Berger,Miller,Petersen,Rajan,Stein,2001)。西部的可贷资金主要集中在四大国有银行,但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国有银行为降低金融风险,全面收缩经营战线,大量撤除县级以下的经营网点。在金融机构本身较少的西部广大地区(如缺少像东部那样的民营金融机构),出现了县域金融的真空。而大量的中小企业正是存活在县域经济这一实体之上的。可见,地区金融结构的不合理使得本来面临融资困境的西部中小企业的处境更是“雪上加霜”。
资料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
资料来源:陕西省统计年鉴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一向以高姿态著称的直接融资,对急缺资金的西部中小企业来说更是可望而不可及。一般来讲,直接融资的成本较高,融资顺序理论认为这种融资方式是企业融资的最后选择。按照成长周期理论的理解,也只有企业发展壮大到一定程度才会选择这种融资方式。理论上并不支持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采用这种融资方式。另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西部企业无论在规模上还是效率上都无法与东部企业相竞争,很难达到上市审核所要求的标准,更不要说直接发行企业债券的方式了(我国对企业发行债券有严格的限制)。诚然,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但从一个角度说明了西部的中小企业走直接融资这条途径解决融资困境是行不通的,现实支持这种结果。近几年来陕西省没有一家民营企业通过发行股票直接融资,而已经公开上市的5家民营企业(金花股份、达尔曼、海星股份、圣方科技、东盛药业)也由于企业经营业绩的下滑丧失了在股票市场的再融资能力。
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和直接融资渠道的缺乏,使得西部中小企业举步维艰。相对于东部中小企业来讲,西部中小企业还面临着另一个困境——民间资金无法发挥作用。原因有两个:一是相对于东部来讲,西部由于整体经济落后,可用于民间借贷的资金总量较少;二是西部人们的观念相对更加保守,风险意识较弱,更多的是将钱存入银行而不是用于民间借贷。在农村基金黑幕之后,这一原本在西部不够有效的融资渠道彻底被堵塞。民间资本作为解决民营企业资金不足的一条途径,其作用的重要性可由民营企业对民间资本的需求状况看出(见表5、表6)。
这里以李富友、刘奕(2005年)有关陕西省民营企业规模与民间资本需求的调查和郭斌、刘曼璐(2002年)温州民营企业规模与民间资本需求的调查为讨论的基础。理由如下:陕西省作为西部民营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以它作为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把温州模式作为我国东部民营企业的典范也是共识。从表5、表6可以看出,企业在不同的规模上对民间资本的需求不同,销售额在100万~1000万元的企业对民间资本的需求最强,不同地区的企业在这一点上表现出相同的特性;但在不同规模企业的每一层次上,陕西省民营企业对民间资本的需求(对民间资本的需求=非常需要+需要)强烈程度都远大于温州市。
笔者认为,这种情况依赖于以下两种逻辑:一是温州市的民营企业发展速度和规模小于陕西省,从而其对民间资金的需求小于后者。二是温州市的民营企业的资金缺口小于陕西省的民营企业。很显然,第二个原因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温州作为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其民间资本的活跃程度也是首屈一指的,一般的企业通过内部融资和民间借贷就可以解决资金需求问题,企业发展壮大之后必然有正规金融的介入(如国有大银行的贷款)。陕西省的民营企业在内部融资有严重不足,因而在银行贷款无望的条件下,非常迫切希望民间资本可以成为“救世主”。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了陕西省的民间资本至少在目前是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的。
外源性融资渠道的匮乏,严重影响了西部中小企业的发展。不同的金融市场状况,导致地区间民营企业融资结构的差异。如浙江温州市企业的资金构成中,自有资金占40%,银行贷款占40%,民间借贷占20%;台州市企业外来资金中,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各占一半;中部的湖南省浏阳市,金融机构贷款约占企业融资总额的82%;而西部的中小企业对金融机构的依赖性就更强,对金融机构的贷款依赖程度远超过80%。
3 对策
我国东西部中小企业在融资中面临着不同的环境,西部中小企业总体上比东部企业面临着更大的金融约束。分析显示这和区域间的经济差异密不可分,即便在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也没有大的改观。经济差异短期内难以消失,而经济的发展却离不开中小企业的贡献。解决西部中小企业融资的“不公平待遇”(相对于东部来讲)成为问题的关键。
3.1 制定政策,提高金融市场的市场化程度
提高金融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不仅要提高各参与主体的市场化意识,加大金融创新工具的开发,更重要的是要从制度的角度进行规范。
有关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论述较多,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林毅夫、李永军(2001)提出中小银行相对于大银行来讲更具有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比较优势,因此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解决有赖于更多中小银行的出现。至于中小银行如何出现,有人指出新建,有人指出在已有的城乡合作社的基础上改建,还有人指出改造民间资本使其合法化。我国政府亦尝试性地作了一些努力,如要求四大国有银行成立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部门,央行曾经上调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以促进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但实际效果并不乐观。笔者认为这些言论及做法都是舍本求末,没有抓住解决问题的实质。问题的关键在于营造一个银行体系公平竞争的机制,降低银行进入人为障碍,由市场而不是行政来决定银行是否进入、银行的规模以及市场定位。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属于高集中度市场,四大国有银行掌握着70%的存款资源和65%的贷款份额。1996年~2000年我国银行业的总资产和收入两项的HHI值超过1800(HHI指数,赫芬达尔-赫尔希曼指数,它是反映市场集中度的指标,等于某一行业市场中每个企业市场份额的平方和(实际应用时须乘以1000)。其中HHI指数≤1000,意味着低集中度市场;1000<HHI≤1800,意味着中集中度市场;HHI指数>1800意味着高集中度市场)。资金的过度集中使得现有的信贷市场是绝对的卖方市场。银行处于优势地位,它会选择对其最有利的客户发放资源。大型企业由于财务制度比较完善,信息透明度更大,贷款审批的单位成本更低,成为银行的首选。而大量的中小企业则被排挤在外。在银行业充分竞争的情况下,市场会重新被细分,无论是大银行还是中小银行为了维持或增加市场份额和利润,都有动力建立和中小企业相接触的通道,积极解决其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将中小企业纳入自己的客户行列。
加大市场竞争力度,从根源上消除国有银行的超待遇(这里必然涉及银行经营机制的转换问题,有关讨论很多,不再赘述)。政府应尽早出台相关的法规,扫除非国有银行参与竞争的障碍,并给相关的民营金融机构以合法地位,加大金融监管力度,整治金融违规操作,降低金融风险,维持公平的竞争环境。
对于西部来讲,就是在中央大政策的前提下,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本地中小银行的发展和原有信用社的转型,大胆进行地方金融发展的探索。从陕西省的情况来看,规范发展民间资本,促进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中小企业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一条有效途径。据李富有、刘奕(2005)的估算,陕西省潜在的民间资本供给量达约为1313.54亿元。而截至2003年底,陕西民营企业所需资金大致为1640亿元,而企业内源性融资仅为240亿元,缺口高达1400亿元,民间资本的存量基本上可以弥补这一缺口。中小企业可通过直接借款,也可通过发行企业内部债券、信托存款、民间拆借、天使融资等多种金融手段,利用市场化的操作吸收民间资本。可见,如果能很好地利用民间资本,陕西省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就可以得到很好地缓解。
3.2 促进社会信用机制的建立,进一步完善抵押和担保机制
在有关中小企业融资不足的研究中,均衡信贷配给被认为是普遍存在的。在S-W模型(Stiglitz,Weiss;1981)提出均衡信贷配给的基本原因是信息不对称之后,Bester(1985,1987)在借款人风险中性的假设下,讨论了抵押品在信贷配给中的作用,SchmidtMohr(1997)在假设贷款项目可分的基础上,使贷款额连同抵押品一起成为企业和银行的内生变量。王霄、张捷(2003)强调贷款规模在技术上的不可分性及企业的规模,建立了一个考虑利率、银行贷款审查成本、抵押机制和企业规模的理论模型。指出在信贷配给中被排除的主要是资产规模小于(含等于)银行所要求的临界品价值量的中小企业。笔者认为王霄、张捷(2003)的模型比较适合中国转型经济和金融体系存在较高风险的现实,也就是说企业能否提供符合银行要求的抵押品成为确定企业能否获得银行贷款的一个重要因素。据中国人民银行2003年8月的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供应的98.7%来自银行的贷款;而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对中小企业发展较好、信用担保机构较多的省份调查,中小企业因无法落实担保而被拒贷的比例为23.8%,再加上32.3%因不能落实抵押而被拒贷的比率达到56%。
在均衡信贷配给中存在两种类型的信贷配给。其中利率型信贷配给与借款人的资产规模无关,而抵押型信贷配给直接与借款人的资产规模挂钩,它在为银行资产带来安全性的同时,也可能造成潜在经济福利的较大损失(王宵,张捷;2003)。因为被排除在外的企业并不一定是风险高的企业,仅仅是资产规模无法达到银行要求规模的中小企业。这一问题的缓解,有赖于信用担保和抵押机制的建立。而担保或抵押机构的出现本身并不为信息的产生做出贡献,它只是意味着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风险由信贷市场转移到了信用担保市场上(张捷,2003)。所以,一味地强调担保抵押机构的建立,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因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风险问题。
这一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信息交流与沟通平台的搭建。这并不是意味着仅仅成立一家或几家担保或抵押及机构就能标本兼治,而应基于降低全社会成本的角度,考虑如何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成本,即着眼于全社会信用机制的形成,促进银行之间、担保或抵押机构之间以及银行与担保机构之间信息的共享,构建全国性的信用共享资源。具体的做法是,在完善相关法律的同时,成立专门的信用评估机构,可由政府完成,也可由政府联合工商部门、金融部门和其他中介机构及法律部门一起进行评估,并构建信息平台。
进一步完善西部的抵押和信用担保机制,政府作为引导,还应给予民营的抵押担保公司以优惠的政策,引导资金的流入。同时,可倡导企业养成诚信经营的作风,为企业建立官方的信用平台,向社会公开信息,降低全社会的信息搜集成本。鼓励民营信用评估机构的建立,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均衡信贷配给而带来的经济福利损失。
参考文献
[1]王捷.结构转换期的中小企业金融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王霄,张捷.银行信贷配给与中小企业贷款[J].经济研究,2009(7).
[3]田小阳.小企业融资理论及实证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2010(5).
[4]郭斌,刘曼路.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发展:对温州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12(10).
[5]李富友,刘奕.民间资本供求与民营企业融资:对陕西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5(1).
中小私营企业 篇10
一、文献综述
从中小企业创新效率研究的文献来看, 特点之一是研究某一区域内企业的创新效率, 例如Chen等采用DEA (数据包络分析) 方法实证分析了台湾新竹科技园中的31家计算机和外围设备的研发效率, 研究发现这些企业的研发效率差异较大, 并提出通过提高规模来提高研发效率的建议。特点之二是测算所有类型企业的创新效率, 例如池仁勇利用DEA方法, 根据浙江230家企业的问卷调查, 测算了大、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特点之三是以行业为对象研究创新效率, 例如闫冰等以中国工业的37个行业为研究对象, 利用SFA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 考察了1998年~2002年期间中国工业研发效率问题, 研究显示中国工业研发效率总体水平低下, 有很大提升空间。而本文以苏州市中小企业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对影响创新效率的各个因素进行回归检验, 分析影响创新效率的因素。
二、研究设计
1. 变量选取
通常反映企业创新活动有两个方面的指标, 一是创新投入指标, 包括R&D费用和R&D人员数;二是创新产出指标, 包括企业获得的专利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 大多数文献都使用这四种指标来衡量创新活动。
考虑到分析方法的适用性、指标的通用性和易得性, 以及各因素对创新产出能力的解释力度, 本文选择的因变量指标为研发经费、研发人员数量、企业技术引进与改造费用、政府科技投入;对于创新产出, 多数学者采用专利来表示, 但专利数量会受到专利组织, 专利授权机构偏好和效率的影响, 有的企业专利意识不强, 一些创新活动并没有申请专利, 但这种创新却会体现在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中。因此, 本文使用新产品销售收入来表示创新产出。
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为了把握苏州市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基本状况, 分析其创新效率, 于2011年设计了苏州市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调查问卷, 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发放问卷的中小企业, 涉及苏州市的新区、相城区、园区、吴中区、市区, 还包括常熟、张家港、吴江、太仓、昆山地区;样本分布的行业包括新能源、纺织、机械、电子与通讯、轻工业、医药、钢铁、建筑、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软件开发与外包等, 样本企业包括被省或市科技部门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中小企业和未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中小企业两大类。
共发放问卷200份, 收回148份, 其中有效问卷126份, 占总问卷的63%, 有效问卷中72家中小企业被省或市科技部门确认为高新技术企业, 占有效样本的57%, 另有54家中小企业未被省或市科技部门确认为高新技术企业, 占有效样本的43%。同时采用柯能毕曲 (Cronbach) α系数对问卷进行了信度检验, 本次问卷的α系数为0.75, 大于0.7的临界值, 说明问卷结果的可信度较高。
3. 分析方法的确定
为确定中小企业创新产出和创新投入之间的定量关系, 以创新产出为因变量, 以影响创新产出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 用EVIEWS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采用的回归方程如下:
式中i表示第i个企业, Y表示新产品销售收入, R&D为研发经费, Human为研发人员数量, T&I为企业技术引进与改造费用, S&T为政府科技投入, TD为虚拟变量, TD=1表示企业是被省或市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TD=0表示企业未被省或市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β1、β2、β3和β4分别为研发经费、研发人员、企业技术引进与改造、政府科技投入的产出弹性, ε为随机误差项, 涵盖了不能作定量化分析的因素。
三、实证结果分析
1. 模型检验
从中小企业创新效率整体来看, 由表可知:多重判定系数R2=0.742487, 说明方程的回归拟合程度较好;统计量F=14.41652, 它的相伴概率值sig=0.000001小于给定的显著水平1%, 说明中小企业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之间确实存在线性回归关系;回归系数β1、β2、β3和β5检验值相伴的概率值都小于给定的显著水平5%, 说明中小企业的研发经费、研发人员、企业技术引进与改造、是否是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对创新效率的影响非常显著, 而且这些创新投入因素与创新产出之间呈现正相关, β4检验值相伴的概率值大于给定的显著水平5%, 说明政府科技投入对中小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在5%水平上不显著。
2. 实证结果分析
从表可以看出, 多元回归方程为:
通过对中小企业创新效率的分析, 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 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对中小企业的创新产出有显著影响。其中研发经费的产出弹性为0.465, 研发人员的产出弹性为0.409, 研发费用对中小企业创新效率的贡献大于研发人员, 说明中小企业创新产品的生产更多地依赖于物质资本的投资, 是资本密集型的。再将研发经费与研发人员的产出弹性相加可得总的产出弹性为0.874, 此结果意味着苏州市中小企业创新活动表现出规模报酬递减的特征。这与Zhang等在2003年对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的产出弹性测算分别为0.29和0.39做比较, 虽然有所提高, 但是从动态的角度, 从中小企业创新效率高于大中型企业的创新效率角度, 从作为创新型试点城市的角度看, 苏州市中小企业的创新效率还是不高。
第二, 中小企业技术引进与改造费用对创新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且通过显著性检验, 企业技术引进与改造的产出弹性为0.355, 仅次于研发人员的产出弹性。这主要因为现阶段苏州市中小企业的创新方式主要是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 而技术引进与改造费用对此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
第三, 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创新效率明显高于非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创新效率。本研究通过引入虚拟变量TD的方式, 其系数为1.142, 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主要原因是创新活动作为一种生产活动存在着规模效应, 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由于创新投入相对多一点, 因而作为产出与投入比的效率值就相对较高。
第四, 政府科技投入对中小企业创新产出贡献不大, 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地方政府对科技的投入不一定会提高中小企业创新效率, 政府的作用是建立创新平台, 利用税收减免、贷款贴息、创新基金、财政拨款等手段激励中小企业的创新投入, 并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三、结论与对策分析
本文以苏州市中小企业为对象, 分析了研发经费、研发人员、企业技术引进与改造、政府科技投入分别对创新产出的影响程度, 结果表明研究与开发经费对创新产出的影响非常显著, 企业技术引进与改造费用对中小企业创新产出影响显著, 而政府科技投入对中小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不显著。因此, 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重点应是继续加大对R&D的投入, 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 完善创新模式, 形成有效的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创新体系。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 加大中小企业的R&D投入,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努力推进研发产出的产业化, 这是中小企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第二, 完善创新模式, 发展产学研联合体系。大学与科研单位是知识创新的主体,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产学研合作是创新活动的对接与耦合, 鼓励产学研相联合的创新模式, 是中小企业提高创新效率的有效途径。
第三, 完善自主知识产权制度。创新效率的改善, 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不但需要研发资源的加大投入以及创新模式的改善, 还需要完善自主知识产权制度, 这对于中小企业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1]Chin-Tai Chen, Chen-Fu Chien, Ming-Han Lin&Jun g-TeWang, Using DEA to Evaluate R&D Performance of the Co mputersand PeripheralsFirmsin Tai-Wa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2004 (4) :1083-4346
[2]池仁勇.企业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3 (6) :105-108.
[3]闫冰, 冯根福.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中国工业R&D效率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 2005 (6) :14-18
[4]岳书敬.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经验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 2008 (5) :13-18
保卫中小企业 篇11
到底谁才是最能帮助中小企业保护信息安全的马其顿防线?10月底的一个早晨,位于北京国贸京汇大厦一楼的东方图片社刚刚开门营业,一个顾客就拿着自己的U盘来冲印照片,营业员小贾打开电脑帮助顾客挑选照片时,电脑却意外地自动关机了,她把电脑重新启动了一遍,然而不久后便再度关机。一遍又一遍,毫无疑问,这台电脑受到了病毒侵害,顾客不得不选择了离开。“这个真是糟糕的一天。”小贾说。由于这家单位没有专门的IT人员,因此只能坐等电脑厂商的服务人员来上门维修了。
小贾只是“冲击波”变种病毒的又一受害者而已。高速互联网正在成为黑客和病毒制造者的乐园,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种新型病毒、间谍软件和恶意程序被制造出来,通过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软件、移动存储设备等到处蔓延,这是一种数字滚雪球的效应,很少有个体能够幸免。IDC(www.idc.com.cn)指出,数据和系统的安全仍然是企业目前面临的最重要问题,因为信息资产通常是一个企业最宝贵的。
然而在加强自我保护方面,企业用户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大型企业的防御体系相对坚厚,他们一般都拥有技术精湛的IT工程师专门保障自身的信息安全不受侵犯,对于缺少IT人员的中小企业来说,这种麻烦几乎等于灭顶之灾,在厂商的服务人员到来之前,他们的业务只能处于瘫痪状态。“中小企业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规划方面都不够健全,这使得它们更容易受到病毒侵害。”微软中国安全技术顾问尹川说。
从商业角度,这实际上揭示了一个巨大商机。为缺少IT人员的中小企业提供完善的信息安全解决方案,将是信息安全产业的下一个增长点。《互联网周刊》此次专门采访了信息安全企业、业内专家、中小企业用户,来帮助他们挑选最合适自己的信息安全解决方案。谁会榜上有名?入选的项目中有通过硬件手段将病毒一扫而光的,也有通过复杂的软件方法御敌于城门之外的,还有的则通过一体化的综合解决方案形式来同黑客、病毒一决雌雄。
一场保卫中小企业信息安全的新战役已经近在眼前。
重心下移
同PC业、管理软件业乃至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决策者一样,信息安全企业的高层经理们也是最近才意识到将目光投放在中小企业身上的必要性。“大中型企业一直以来都是安全软件厂商的重点目标,来自企业的大项目通常极为有利可图。”IDC亚太区软件研究部门市场分析师Willie Low指出,“但是,这一市场已经充满激烈竞争,尚未被触及的市场机会已经寥寥无几。”
寻找下一片蓝海已经是当务之急。Willie Low说:“中小企业的安全需求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特别是在IT市场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并且随着宽带互联网接入的发展,安全风险也变得越来越大,这些企业开始对信息基础设施的保护进行投资。安全厂商意识到这一趋势,并发现这正是下一波机会所在。”
没错,在整个IT产业都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在为中小企业群体而调整航向的时候,信息安全产业自然也要顺势而为。IDC经过研究发现,最近18个月里安全厂商纷纷推出了一系列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安全解决方案,这里既包括赛门铁克 (www.symantec.com.cn)、趋势科技(www.trendmicro.com.cn)、金山软件(www.kingsoft.cn)这样的杀毒软件厂商,也包括微软、惠普(www.hp.com.cn)、英特尔(www.intel.com.cn)等传统IT技术公司。
以趋势科技为例,中小企业正在成为其最具潜力的新增长点。在全球市场,趋势科技的三大业务板块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和个人用户各占三分之一到份额,但在中国大陆市场,大型企业占据了几乎半壁江山,中小企业的比重远低于全球平均份额水平,这块市场的潜力也最大。为了开拓这一市场,趋势科技采取了多重措施。包括大力发展渠道(签约连邦软件(www.federal.com.cn)、中国电信(www.chinatelecom.cn))、加快推出新产品等。
而对PC巨头联想(www.lenovo.cn)来说,中小企业业务也是该公司近年来在中国市场的最大亮点。2005年,联想推出了面向中小企业的扬天电脑,将安全功能作为吸引中小企业客户的最大卖点,引入了硬盘防震、一键杀毒、安全密钥等技术。这样做的结果是,截止到2007年年中,扬天电脑累计销量已经接近400万台,占据了国内中小企业PC市场35%左右的份额,成为最大赢家。
按需定制
IT厂商都已经蠢蠢欲动,中小企业客户反应如何呢?“病毒威胁的确是个问题,但我并不打算在这方面投太多钱,买个正版杀毒软件应该就可以了。”在北京从事音响销售工作的刘先生在谈到信息安全防护问题时表示。
这番话实际上代表了很多中小企业管理者的看法。潜力巨大,但市场分散,这就是当前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安全市场的现状。中国的中小企业普遍资金有限,没有专职的IT人员,在信息化投放方面非常谨慎,同时其信息安全意识也比较薄弱,这就意味着,厂商要想在这块市场淘金实际上并不容易。
到底怎样的产品才能真正满足这个市场呢?这就需要企业仔细揣摩中小企业的信息安全需求。调查发现,影响中小企业对信息安全产品评价的因素主要包括防护全面性、易用性,以及价格,“那些捆绑了多种功能、易于部署、并且考虑到中小企业的资源和技术限制的解决方案颇受市场的青睐。”IDC分析师Willie Low说。
首先是产品的防护全面性,鉴于现在来自网络的威胁五花八门,已经不仅仅是病毒及黑客攻击,因此中小企业需要保护功能更全面的安全方案及工具。“对中小企业来说,仅在网络中每台电脑上装上杀毒软件还是不够的,就像家里有一个很昂贵的保险箱,但是如果大门是开的,小偷还是很容易进来偷走保险箱。”趋势科技中国区总裁叶伟伦说,“中小企业一定要注意局域网与外网之间的网关安全,在整个企业内部跟Internet接口的地方,如果有可能的话尽量进行安全防护。”
那些具备综合防护功能的信息安全产品受到了中小企业用户的青睐。如微软推出的Forefront安全解决方案,它建立在经数百万人成功使用基础上的Microsoft保护技术基础之上,可以防范间谍软件、Rootkit等新威胁,以及病毒、蠕虫和特洛伊木马等传统威胁,通过中央管理方式来进行简易管理。“这个方案里面集成了9个不同引擎,分别来自不同的安全厂商,这样就保证了系统查杀病毒的全面性。”微软中国安全技术顾问尹川告诉记者。
易用性也是厂商要着力解决的问题。由于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大多在IT知识方面相对薄弱,因此简单易学的操作性成为一个关键因素。联想等PC厂商针对这一需求特点设计出的“一键杀毒”功能便是最典型的应用,就连上游芯片厂商也开始考虑将快捷的杀毒恢复功能集成到硬件当中,2007年年中,英特尔发布了一项叫做“随芯恢复”的技术,它将安全技术嵌入到了主板上,由于脱离了操作系统,用户可以在重启电脑的过程中轻松恢复崩溃的系统,英特尔的相关技术人员说,这项技术简单到“就连老人和孩子也能很容易地掌握”。
“IT企业在针对中小企业设计安全产品时,一是要把安全功能做得简单易用,其次是尽量做到一体化,用单一的解决方案就能解决目前中小企业所面临的问题。”联想集团中国区商用电脑营销总经理马在此前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了更到位地研究中小企业客户的需求,联想曾经邀请了部分客户代表开会,让他们自由沟通,自己的工作人员则在隔壁房间通过单面镜来观察聆听最真实的客户声音。
更多收获
意识到中小企业市场重要性的厂商都已经行动起来,但要想在这个市场取得更大收获,它们还有诸多工作要做。
不同于面向大客户的直销模式,渠道乃是吸引中小企业的关键。对于金山软件、趋势科技这样的传统杀毒软件厂商来说,发展渠道似乎不是什么难事,但对那些在过去习惯于向大型企业客户提供定制式方案服务的厂商来说,如联想网御(www.leadsec.com.cn)、启明星辰(www.venustech.com.cn)和浪潮(www.langchao.com.cn)等企业,这种转型显得尤为重要。
这不能不提到价格因素。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相比,最显著的劣势是缺少资金,这就注定了中小企业对价格过于高昂的信息安全产品只能望而却步,但是中小企业比大型企业更具优势的一点是:规模庞大。在提高产品性能的基础上,对产品合理定价,以充分发挥规模效应,这才是企业在中小企业市场的真正成功之道。
牵手运营商将是一种不错的选择。2005年开始,中国网通(www.chinanetcom.com.cn)、中国电信(www.chinatelecom.com.cn)都推出了面向中小企业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分别叫做“宽带商务”和“商务领航”,除了提供宽带上网、电脑、路由器等产品服务之外,信息安全产品方案也包括在内。在运营商的直接推动下,趋势科技等率先同运营商达成合作的信息安全厂商已经尝到了甜头。
看起来真是一番生机勃勃的态势。如今,在大多数企业的电脑上都装有基本的反病毒软件,网络路由器也都装有防火墙软件。面对这些林林总总的信息安全产品和方案,中小企业经营者终于可以喘一口气,不用再整天为病毒侵扰而烦恼了。
中小私营企业 篇12
目前对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的已有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股权结构与绩效的关系研究;董事会与绩效的关系研究。股权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孙永祥和黄祖辉 (1999) 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托宾Q值呈倒“U”型关系;陈小悦和徐晓东 (2001) 发现国有股和法人股比例与企业业绩之间没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第一大股东为非国家股股东的公司有着更高的企业价值和更强的盈利能力, 公司治理效力更高。董事会制度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 孙永祥和章程 (2000) 的研究结果显示,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与企业绩效存在不显著的相关关系。陈晓红和尹哲 (2007) 发现我国中小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治理水平与企业的成长性没有相关关系。本文以中小型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2004年中小企业板在深交所正式启动, 总体运行良好。证监会已经明确指出, 中小板将选取一些业绩优良, 具有较好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发行上市。本文认为, 中小企业这一“弱势群体”具有相似的成长路径, 其发展也面临着相似的困难和问题。中小型上市公司代表着其中具有较好成长性的部分, 未来将有更多的中小企业在中小板发行上市。通过对这部分的研究, 探求适合中小企业的发展路径, 为中小企业这一“弱势群体”的发展提供经验证据与理论借鉴, 以实现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基于研究目的, 借鉴已有研究成果, 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1) 董事会规模。董事会的规模常常被视为影响董事会效率的关键因素。国内外有关董事会规模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研究较多, 但研究结果却并不一致。一些研究表明, 具有小规模董事会的公司具有较高的运营效率, 董事会规模与企业绩效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Eisenberg, 1998) 。然而, 另外一些经验研究却表明, 具有规模相对更大的董事会的公司能取得较高的绩效 (于东智等, 2004) 。本文认为董事会中董事人数太多, 对于董事会效率与公司治理有不良影响。这种不良影响首先表现为董事会规模太大会出现董事会成员间沟通与协调困难;其次, 可以认为规模过大的董事会容易产生搭便车的现象。所以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1:董事会规模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2) 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独立于公司管理层和控股股东, 可以很好地行使监督职能, 同时为企业提供有关经营管理、财务、公司战略等方面的咨询指导, 以其专业知识来促进董事会的决策科学化。独立董事人数越多, 在董事会中的力量就越大, 对内部董事制约就越有效果。所以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2: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3) 董事长与经理两职状况。在两职状况对于治理效率影响上, 国内外学者仍存在着广泛的争论。反对两职合一者认为, 两职合一经常与无效的公司治理信号相关联, 两职合一会导致企业决策的高度集中化, 由于缺少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决策失误的风险增大, 从而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与此相反, 支持两职合一者认为, 两职合一能够进一步降低代理成本, 兼任总经理的董事长具有更多的关于企业及相关产业的知识, 并且相对于外部董事而言, 对公司具有更大的责任感。本文更赞同董事长与总经理相分离的观点。
假设3: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对企业绩效有负面影响
(4) 股权状况。经统计发现2007年中小上市公司存在四类控股股东, 其中非国有法人股东占37%;自然人股东占32%;国有法人股东占26%;外资控股股东占5%。从总体来看, 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国有法人股东控股不到三分之一, 控股股东大部分是非国有, 所以认为中小板控股股东的自身利益与企业利益基本趋同。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与绩效可能存在正向关系。
假设4: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5) 控制权竞争。由于流通股股东较为分散, 难以形成对控股股东的威胁, 第2至第5大股东拥有一定的股票份额, 在控股股东的行为过于偏激时, 可以对控股股东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并与之抗衡。
假设5:控制权竞争越激烈, 企业的业绩越好
(二) 研究样本和数据收集
本文选取了2007年在中小板上市的公司为研究样本, 总共有221家公司披露了2007年的年度报告, 剔除金融类公司和数据缺失的公司, 最终确定219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使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于巨潮资讯网披露的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数据分析处理主要通过Excel2003和SPSS13.0软件完成。
(三) 模型建立与变量定义
为了分析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构建回归模型如下:ROA, EPS, NAPS=β0+β1BN+β2ID+β3CC+β4F_shares+β5TOP2_5+λ1ln TA+λ2DAR+ε。其中, 绩效变量有ROA (净资产收益率) 、EPS (每股收益) 和NAPS (每股净资产) ;公司治理变量包括BN (董事会规模) 、ID (独立董事占董事会比例) 、CC (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状况, 两职合一取1, 否则取0) 、F_shares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 和TOP2_5 (企业控制权竞争程度, 用第2至第5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表示) ;控制变量是ln TA (总资产自然对数) 和DAR (资产负债率) 。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主要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如 (表1) 。可以看出, 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董事会规模内部差异较大, 最小的只有5人, 最大的有16人, 平均董事会规模为9人。独立董事占董事会比例平均为35.89%, 最大比例为57.1%, 最低比例为28.6%, 说明自2002年证监会制定独立董事制度以来, 中小板上市公司都很好地执行了这一政策, 充分认识到了独立董事制度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 改善公司业绩。在这219家公司中, 采取董事长总经理两职合一的公司有59家, 占总体的27%;采取两职分离的公司有160家, 占总体的73%。从股权结构来看, 中小板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内部差异很大, 第一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为38.4%,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的有南岭民爆 (71.8%) 、三钢闽光 (73.9%) 、露天煤业 (70.5%) 、合肥城建 (80.3%) 、飞马国际 (85.6%) 、宏达新材 (75.7%) 和南洋股份 (92.4%)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最低的是科华生物 (8.1%) 。在数据的整理过程中发现, 虽然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内部差异很大, 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很高的企业数量并不是很多, 而且基本都是国有法人股东控股, 存在国有法人控股“一股独大”的现象, 而控股股东为非国有法人的公司股权相对分散。
注:“*”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 (2-tailed)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二) 相关性分析
使用spss13.0软件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对各变量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如 (表2) 。可以看出, 第一, BN与ID显著负相关。独立董事比例没有随着董事会规模的扩大而相应增加, 说明中小板上市公司聘用独立董事的自发意愿不强, 可能完全是为了应付证监会对独立董事制度的相关规定。从ID与ROA和EPS的负相关关系也再次证明中小板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对企业绩效并没有发挥积极的作用。第二, BN与ROA、NAPS、EPS负相关, 而且BN与EPS显著负相关, 说明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董事会规模越大, 公司绩效越差。董事会人数过多, 会使得董事会成员之间沟通与协调变得困难, 从而影响董事会的运作效率, 最终不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第三, ln TA与ROA正相关, 与EPS、NAPS显著正相关, 说明中小板上市公司规模越大, 绩效越好。规模较大的企业资金比较雄厚, 管理制度相对完善, 更有利于抓住有利的投资机会, 给企业绩效带来积极的影响;同时企业规模越大, 抗风险能力也越强。第四, ROA与EPS显著正相关, 与NAPS也呈现出正相关, 四个变量是从不同方面反映企业绩效的变量, 因此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是正常的。每股净资产 (NAPS) 反映每股股票所拥有的资产现值, 每股净资产越高, 股票就越有投资价值。ROA与NAPS正相关, EPS与NAPS显著正相关, 说明了企业绩效与投资价值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
(三) 回归分析
分别对净资产收益率 (ROA) 、每股收益 (EPS) 、每股净资产 (NAPS) 回归, 即分别以ROA、EPS、NAPS为因变量, 以BN、ID、CC、F_shares和TOP2_5为自变量, 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处理, (表3) 为模型的全样本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ROA模型、EPS模型和NAPS模型的拟合优度比较令人满意, F值在5%的置信度下通过检验。同时, 从上述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可以看出:第一, 董事会规模与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的系数为负, 而且与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呈现显著负相关。第二, 独立董事比例与各业绩指标都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说明现阶段中小板上市公司中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作用还不明显, 没有发挥独立董事应有的作用, 其设立可能是为了应付证监会的规定。第三, 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状况与各绩效指标的系数符号比较混乱, CC与ROA之间的系数为负, 与EPS、NAPS之间的系数为正, 说明两职状况对中小板上市公司的绩效益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但本文发现, CC与NAPS的系数显著为正, 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的每股净资产, 说明两职合一对于提高公司价值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第四, F_shares与ROA、EPS和NAPS的系数都为正, 而且与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两个主要指标ROA和EPS都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说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 企业的盈利能力就越强, 绩效越好。同时, 可以发现TOP2_5与ROA、EPS和NAPS的系数都为正, 而且与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ROA和EPS也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说明控制权竞争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绩效。此外, 从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DAR与ROA、EPS、NAPS的系数都为负, 而且, DAR与EPS和NAPS呈现出显著负相关关系, 说明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负债水平对公司的绩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公司的负债水平越高, 经营现金流越差, 绩效越差。ln TA与ROA、EPS、NAPS的系数都为正, 而且ln TA与ROA、EPS、NAPS都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说明中小板企业的规模越大, 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 企业价值越高。
(四) 稳健性检验
从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 很多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较大, 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为了消除各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采用逐步回归法对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 从而减少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对研究结论的准确性产生的影响。 (表4) 为模型的逐步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采用逐步回归法所得到结果与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基本一致, 说明 (表3) 的检验结果是可靠的, 模型的解释力度较好, 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线性问题不会对结论产生很大的影响
四、结论与启示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本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与启示:第一, 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具有负相关关系, 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董事会规模应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公司在选择一个合适的董事会规模时, 需要考虑诸多相关的因素, 如公司规模、董事会的结构、多元化经营的状况等, 因此, 中小企业确定其最优董事会规模应兼顾公司经营决策复杂性和经营决策的效率性。第二, 独立董事方面。实证结果表明中小板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还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这与本文预期的假设2不符。影响独立董事作用的发挥有很多因素, 包括公司的性质、独立董事的行权环境、独立董事激励机制以及独立董事自身素质等等。因此, 中小企业独立董事制度的有效性, 仍需要长期、大量的经验数据作支撑, 从而不断优化中小企业治理结构, 提高企业的绩效。第三, 两职状况。回归结果显示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状况与绩效指标的系数符号比较混乱, 效果也不显著, 说明两职状况对公司的绩效没有发挥作用, 这与本文预期的假设3不符。但两职合一与每股净资产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这可能是由于公司的董事会领导结构为两职合一, 董事长在董事会中居于主导地位, 公司的控股股东对该公司的实际控制会加强, 决策效率会相对提高, 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企业决策的执行力, 发挥了两职合一的积极作用。第四, 逐步回归结果显示, 本文采用的两个反映股权的指标F_shares和TOP2_5与ROA、EPS和NAPS的系数都为正, 而且关系显著, 说明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对公司的绩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主要为自然人和非国有法人。与国有法人控股相比, 本文认为非国有法人控股股东自身利益与企业的利益存在趋同性, 所以中小板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 适当提高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改善。逐步回归显示TOP2_5与绩效益指标 (ROA和EPS) 显著正相关, 说明企业控制权竞争越激烈, 企业的绩效越好。因此, 培育控制权竞争市场, 大力引入理性成熟的机构投资者, 形成股权制衡关系, 对中小企业业绩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第五, 资产负债率与绩效指标EPS和NAPS呈现出显著负相关关系, 说明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负债水平对公司业绩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债务融资具有杠杆效应, 可以为公司带来税额庇护利益, 有加强公司治理的作用。但当负债比率达到某一程度时, 企业负担破产成本的概率将会增大, 负债税额庇护利益开始被破产成本所抵消, 导致企业价值下降。中小企业在今后的融资决策中应该考虑负债融资的杠杆作用和公司治理作用, 把握好“度”的问题, 以促进负债融资对公司绩效的有利影响。
摘要:本文以2007年我国中小板219家上市公司为样本, 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 研究了公司治理变量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探求适合中小企业这一“弱势群体”的公司治理机制, 以实现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研究发现:中小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治理要素与绩效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股权结构指标与绩效之间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相关性, 股权结构对公司的绩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中小企业,公司治理,企业绩效
参考文献
[1]毛蕴诗、李田:《我国中小企业成长路径特征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的问卷调查》, 《南方经济》2008年第3期。
[2]孙永祥、黄祖辉:《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绩效》, 《经济研究》1999年第12期。
[3]陈小悦、徐晓东:《股权结构、企业绩效与投资者利益保护》, 《经济研究》2001年第11期。
[4]徐晓东、陈小悦:《第一大股东对公司治理、企业业绩的影响分析》, 《经济研究》2003年第2期。
[5]陈晓红、尹哲、曾江洪:《中小企业董事会治理水平与成长性关系之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6]于健南、石本仁、石水平:.《中国家族企业治理要素与企业绩效实证研究》,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7]于东智、池国华:《董事会规模、稳定性与公司绩效:理论与经验分析》, 《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