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中小微企业

2024-05-24

民营中小微企业(精选12篇)

民营中小微企业 篇1

浙江是民营企业发祥地, 也是民营经济大省。在全省民营企业中, 99%以上属于中小微企业 (以下仅指民营中小微企业) , 中小微企业的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浙江经济的质和量。在2011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 浙江占144席, 连续13年稳居全国之首。然而同比这一指标有下降的趋势。家族模式的弊端, 市场准入遇阻拦, 利好政策落实难, 民营企业融资难, 管理机制落后, 优秀人才匮乏, 国有企业的挤压, 公有资源较少流入到民营企业等等原因, 使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发展遇到了瓶颈。[1]浙江民营中小微企业也遇到了类似困境。

浙江民营中小微企业发展现状

民营企业应该向着由粗放式管理到精细化管理、由外销转内销、由制造业到服务业等转型, 但是眼前困难重重, 在人事管理、产权结构、政府、产业与区域层面受到阻碍。

1.人事管理现状

目前, 浙江大部分民营中小微企业仍由第一代家族企业家掌管, 即家族制是浙江民营中小微企业的主模式。[2]浓厚的家族化特色, 使企业领导带有家长制作风。不可否认, 由于以“家”为价值取向, 以血缘为纽带增强了信任感, 降低了交易成本, 缩短了信息沟通渠道, 家族化企业在初创阶段曾经起过巨大作用。但随着企业发展, 过度依赖家族模式, 任人唯亲、因人设岗, 忽视管理科学, 无视管理基本原则对企业持续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成为影响浙江民营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首要弊端。

2.产权结构管理现状

家族所有制的产权形式具有两方面作用:正向方面, 如短期内凝聚力强、执行力强、运营成本低等;负向方面, 如融资渠道较少、人才壁垒等。随着家族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 进一步转型升级, 负向作用日益明显, 如资金来源渠道较少、制度缺乏科学与连续性以及缺乏核心竞争力等, 导致出现“爷爷创业、父亲守业、孙子破产”的现象, “富不过三代”的现象在家族企业中越来越频繁。民营中小企业要创新发展, 应克服家族产权结构的负面作用。

3.产业与区域经济层面管理现状

浙江民营中小微企业主要源于农村乡镇企业。改革开放以来, 除特殊领域和国家禁止民营企业涉足的行业之外, 民营中小企业涉足范围相当广泛, 然而绝大多数属于科技层次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 如餐饮业、批零业、制造业等。

布局形式以“块状经济”呈现, 并由产业集群向产业集聚演变。“块状经济”代表的特色产业, 有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义乌小商品市场、嵊州领带市场、温州皮鞋市场、永康五金市场、海宁皮革市场、诸暨珍珠市场、乐清低压电器市场等。虽然这些“块状经济”在全国乃至相关产品领域都属于重要的加工制造基地, 但科技创新方面力量不足, 相关企业科技研究中心缺乏。

4.政府层面管理现状

在当前条件下, 民营企业作为发展创新的主体, 更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服务。传统的审批型、管制型政府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民主的进步所产生的要求。要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现代政企服务关系模式, 政府层面管理只有随经济环境和民主进步更好地体现与时俱进特点, 才能为民营企业的持续转型升级建立良好的基础政策。只有通过一种良好政策基础上的公开、公正、公平的科学政企关系模式, 建立一种基于良好法制基础的服务型政府, 才能为全省中小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打造稳固的法治平台。在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过程中, 引领民营中小企业实现“中国梦”是责无旁贷、大势所趋的。

企业内部发展创新与突破

1.企业管理层面

(1) 促进民营企业制度变革。新制度经济学代表科斯 (Ronald Coase) 认为, 在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面, 制度具有决定作用。[3]市场机制是一种资源配置手段, 企业也是一种资源配置手段, 因此制度变革是民营企业发展创新的基本前提之一。民营企业通过企业管理制度变革, 建立真正适应现实需要的现代企业制度, 形成所有权和经营权真正分离、相互制衡的决策监督机制。为有效规避企业经营风险, 还需要实现企业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使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有效结合, 相互补充, 逐渐实现经营权职业化和产权社会化的现代企业制度, 这是家族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

(2) 促进民营企业科技进步。2012年7月6日至7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科技大会上提出, “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 “着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等政策意见。浙江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以低端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也是造成屡遭国际反倾销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 中央和省地各级政府已出台相关科技创新资金支持政策, 培育政府、企业、市场多头并进, 形成产学研结合相互促进协调的技术创新模式刻不容缓。

(3) 促进民营企业组织变革。发展模式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组织创新。产业集群是浙江民营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 但区域经济内各企业上下游关系不紧密。因此, 需建立“区域经济”中的龙头企业与上下游的中小企业综合发展战略, 建立以人力资本、经济资本和技术资本为依托的互补型产业集聚。产业集聚模式中, 龙头企业应集合力量进行产品开拓和科技创新, 上下游中小企业则可以进行销售、原材料供应和相关物流生产。基于专业分工, 让中小企业潜心于特定的生产分工, 通过分工互补, 进一步提高利润。

(4) 促进民营企业管理变革。企业家素质对管理模式变革起重大作用。第一代创始人都是通过胆子大、敢拼搏、吃苦耐劳才发家致富的。但随着社会发展、法制健全, 越来越多的企业感到知识积累和管理能力不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因此, 可以通过民营企业家人力资源系统和民营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逐步完善企业培训体系, 通过更新和提高企业家素质来促进民营企业管理变革。

2.产权结构层面

企业财产所有权方面, 目前浙江民营企业普遍采用家族拥有的所有权形式:经营权与所有权简单合一, 企业主和家族成员紧紧把握企业决策权和管理权。在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越来越显现出家族产权的弊端。如家族成员对企业的财产的随意使用, 家族成员之间因为对使用企业财产而产生的利益矛盾等。民营企业转型升级, 要先摒除家族产权结构的负面性。以人为本, 设计好民营企业现代产权制度改革, 面向产权结构多元化, 逐步实现产权结构社会化。

企业外部创新与突破

1.政府层面

政府要转变经济管理职能, 如政务公开、行政审批简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等, 从维护经济大局和人民群众利益角度进行服务型管理。有针对性地对民营企业群体发布政府政策措施、区域经济动态等信息, 引导区域经济政策动向, 调整民间资本投资动态。当前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开拓中面临日益增多的贸易纠纷和摩擦。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民营企业诉求, 尤其是反倾销应诉、国际贸易争端起诉等方面, 向民营企业提供法律、政策辅导, 推动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2.区域与块状经济层面

浙江经济一大特色是“区域经济”、“块状经济”。但“区域经济”形成和发展的时间不长, 还处于上升期。由区域经济形成的产业集群内部的衔接还不紧密, 分工欠互补。正如美国哈佛商学院波特教授所说, 成功产业集群的形成时间至少需要几十年的发展, 并能保持上百年的企业竞争力和勃勃生机。[4]因此, 推动浙江区域经济有续、健康发展, 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1) 借助先进科技引导建好制造业基地, 大力实施产业集群升级。“块状经济”是浙江实现产业升级的主要载体。应立足传统、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产业集聚, 在新的平台上实现新产业集群更新和可持续发展。

(2) 借助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大力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浙江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借助省会杭州打造创意休闲之都, 重点突出数字传媒、文化创意、研发设计和电子商务等创意性、休闲性现代服务业的健康发展;重点突出商务会展、批发分销、科技教育、信息服务、总部经济、网络经济、现代物流等创新性服务业的持续发展;突出房地产、旅游和商贸等传统特色服务业的改造升级;借助增加投资和稳定出口, 为适度增长保底;借助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通过扩大内需, 开拓经济增长空间, 为浙江民营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3) 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作为引领新时代发展高点的战略举措。突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节能减排, 提倡绿色和生态发展, 促进民营经济和谐发展, 提升生态质量诚信;协调资源节约型, 绿色生态型、循环经济示范型社会建设, 形成公众参与、市场主导、政府推动的系统机制。

3.优质资源整合

在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时, 企业经营者, 首先要视野开阔, 着眼于全球化的经济竞争形势, 思考在运用自身资源的前提下, 如何构筑自身竞争力并获得优势;其次要善于整合, 如通过把各种零散的资源整合起来, 以发展的眼光, 抓住重点, 把有限的资源放置于实现战略意图最关键的环节;再次要善于借力, 通过恰当地借用外部资源, 有效弥补企业自身资源的不足, 缩小现有资源与战略意图的差距。

为了弥补自身资源不足, 可以通过“优质资源整合”的方式, 互通有无、资源共享。第一, 建立“总部经济”, 将制造基地外迁至省外或境外, 对接外部优质生产资源。将运营服务和研发设计等附加值高的环节保留在本地, 如宁波海天、宁波奥克斯、温州奥康和杭州吉利等民营企业的资源整合模式。第二, 通过“内外合资”, 引进先进技术设备, 走“基于浙江———内外合资———转型升级”的路径, 如杭州西子奥梯斯公司引进美国最新电梯技术案例。第三, 通过“海外并购”途径获得核心技术, 如杭州富丽达购并加拿大三大特种溶解浆生产商之一纽西尔, 宁波海天收购德国领先注塑机公司查飞亚, 台州吉利收购瑞典最大汽车公司沃尔沃等案例。

4.科工贸互动

通过科工贸互动方式引导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小微型企业走“科技创新—工贸互动—转型升级—虚实联动”的道路, 借助“虚实工贸联动”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小微型制造企业走“分工协作—工贸联动—虚实联动—转型升级”的路径。特定经济区域形成产业集聚, 既可获得互补分工的效益, 也因市场的高效运作而降低交易成本, 充裕的物流设备克服了资源配置零散的弊端。如温州鞋业集群 (鞋机—瓯北皮革机械市场, 皮革—温州生皮市场, 鞋料—河通桥鞋料市场, 鞋饰—永嘉黄田鞋饰生产基地, 整鞋—阿里巴巴淘宝网上商城, 鞋底—乐清白石鞋底生产基地) 。

5.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某种程度上就是指企业通过什么途径或方式来赚钱。如超市通过平台和仓储来赚钱;阿里巴巴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来赚钱;娃哈哈通过卖饮料来赚钱;申通快递公司通过送快递来赚钱等等。以上公司赚钱的途径和方式就是商业模式。而以上所举的例子正是浙江民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典型代表。其他民营企业应该继续走“打破传统制造/服务模式———升级转型———商业模式创新”的创新之路。

总之, 在当前浙江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大背景下, 浙江民营中小微企业内部应加快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产权结构层面创新与突破;企业外部应努力建设面向所有社会公众和市场主体的服务型政府, 营造“总部经济在浙江、生产基地延省外、研发机构国际化、营销网络全球化”的新型产业集群;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导向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在扩大内需基础上发展出口开放型企业,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 实现优质资源整合, 创新创意驱动, 工贸虚实联动, 追求商业模式创新, 实现浙江民营中小微企业发展创新。

民营中小微企业持续发展状况不仅影响浙江省的经济发展, 甚至对全国经济整个社会的人民生活、百姓就业和政治稳定都有重大影响。笔者在此进行的研究, 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需要改进。

摘要:透过民营中小微企业在浙江省的重要经济地位和家族企业人事管理层面、家族产权结构层面、产业与区域经济层面和政府管理层面, 分析了浙江中小微企业发展现状。从企业内部, 建议加快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产权结构层面创新与突破;从企业外部, 建议努力建设面向所有社会公众和市场主体的服务型政府, 营造新型产业集群、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导向发展现代服务业, 在扩大内需基础上发展出口型企业,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 实现优势资源整合, 创新创意驱动, 工贸虚实联动和追求商业模式创新。

关键词:民营经济,民营中小微企业,创新与突破

参考文献

[1]李光辉, 马怀礼.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 :50-54.

[2]张伟东.浙江民营中小微企业的研究综述与展望.企业活力, 2011 (4) :93-96.

[3]卢现祥, 朱巧玲.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2:156-157.

[4]Porter M 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London:Macmillan, 1990:1-173.

民营中小微企业 篇2

民营企业文化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就是以文化凝聚企业、协调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约束企业行为、引导企业发展方向、最终以文明取胜的过程。民营企业在建设和推广企业文化发展时要真正理解它的重要作用,建立完善的制度,认真贯彻与执行。使企业内部充满文化气息。企业文化导向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会使人力资源管理更加有效率,二者是一个互相促进的管理活动。良好的企业环境和优质的产品与服务对企业员工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企业人力资源调配、考核等方面,培养企业员工的企业精神,形成一个和谐向上充满活力与朝气的组织目标与员工价值自我实现相一致的利益、文化、精神共同体。n5m上海育路教育网

1、提炼与宣讲n5m上海育路教育网

第一,行业特点分析。企业文化要与行业特性和企业的经营特点相一致。第二,广泛征求意见。企业文化并非只是高层的一己之见,要得到大家的认同,首先应该是企业大多数员工都认同的文化。为了做到这一点,企业高层管理者应该创造各种机会让全体员工参与进来,共同探讨企业的文化。第三,提炼核心理念。在很多民营企业中,如果你要是问企业老总:“您能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来概括公司的文化吗?”很多企业的老总都要思考半天,其实如果不能在第一秒就回答出答案,这时答案已经不重要了,说明这个企业的文化并不明晰,连老总都不能马上说出,更何况基层的员工呢!因此,我认为企业必须首先树立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而且要成为企业员工都认知和认同的理念,同时在做品牌推广时,要让客户和顾客也认同企业的这种价值观念。比如海尔,“真诚到永远”由最初的产品和品牌的理念,上升为一个企业的理念,成为海尔企业文化的核心。第四,扩展为理念体系。企业应该有一个核心的价值理念,但基于这样的理念,还必须拓展为企业各个层面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这样才能使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完整起来。比如海尔,围绕其核心理念,形成了完整的理念体系:人才理念海尔赛马不相马;质量理念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兼并理念吃休克鱼;研发理念用户的难题就是我们的难题。在这些理念背后,又有相应的办法和制度作为支撑,使整个理念体系变得生动而有效。第五,沟通渠道建设。企业理念要得到员工的认同,必须在企业的各个沟通渠道进行宣传和阐释,要让员工深刻理解公司的文化是什么,怎么做才符合公司的文化。n5m上海育路教育网

2、企业文化制度化把制度落到纸面n5m上海育路教育网

不少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只停留在理念宣传的阶段,不能深入进行塑造,一方面在于领导者缺乏系统建设企业文化的决心和勇气,另外一方面就是对企业文化的塑造有误解,认为企业文化是以理念塑造为主的,如果把他变成制度,就会削弱企业文化的凝聚作用。其实并非如此,优秀的文化要落到纸面,让大家有规可依,有章可循。n5m上海育路教育网

3、理念故事化,故事理念化n5m上海育路教育网

第一,理念故事化。优秀的企业文化并不是只让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认同,而是让所有的员工、甚至是临时的员工都认同你,这才叫卓越的企业文化。企业在导入新的企业文化时,首先应该根据自己提炼的理念体系,找出企业内部现在或者过去相应的先进人物、事迹进行宣传和表扬,并从企业文化的角度进行重新阐释。海尔总裁张瑞敏“砸冰箱”的故事就是理念故事化的典范。n5m上海育路教育网

第二,故事理念化。在企业文化的长期建设中,先进人物的评选和宣传要以理念为核心,注重从理念方面对先进人物和事迹进行提炼,对符合企业文化的人物和事迹进行宣传报道。n5m上海育路教育网

4、有效沟通n5m上海育路教育网

第一,称呼的艺术。企业文化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不要以为企业文化有多高深,作为高层管理者,只要你在日常工作中稍加注意,一样能塑造出浓浓的企业文化氛围。在惠普,即使对董事长,都是直呼其名。同样的,在联想集团,从总经理到基层员工,大家都提倡直呼其名。通过这样的称呼,拉近员工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提升员工之间的凝聚力。n5m上海育路教育网

第二,定期走访、定期接见。高层管理者是企业文化的“设计师”和“牧师”,不要离员工太远,要定期抽出时间与员工交流,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保持沟通的顺畅,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并适时地传播企业文化。通用电器在自己的价值观里,明确提出“痛恨官僚主义”,提倡管理人员深入基层,进行调查走访。总裁韦尔奇经常找一些中层和基层主管进行沟通,他的一句名言就是“沟通、沟通、再沟通”。n5m上海育路教育网

中小民营企业的良机: 篇3

中国商务部已经为此正式发出了《关于调整进出口经营资格标准和核准程序的通知》。通知对在中国境内注册的所有内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在进出口经营资格管理方面实行统一政策。

政策规定,从9月1日起,申请进出口经营资格的内资企业注册资本要求由现在的不低于500万元人民币(中西部不低于300万元)降低为不低于100万元人民币(中西部不低于50万元),并取消原来成立时间须1年以上的要求;申请自营进出口经营资格的生产企业的注册资本要求由现在的不低于300万元人民币(中西部不低于200万元)降低为不低于50万元人民币。

此外,在放宽对企业注册资本金要求的同时,有关核准登记的权限也下放到了地方。商务部授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等商务主管部门进行进出口经营资格的核准登记并核发《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企业资格证书》。该证书是企业经营进出口业务的惟一有效凭证。获得该证书的企业可以按照其经营范围在中国全部关境内,以国家规定的各种贸易方式自由从事进出口业务。

商务部官员表示,按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关经营权放开的时间表,中国提前履行了承诺。放宽非外资企业进出口经营资格标准政策的出台,将对中国外经贸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是及早防范加入WTO后对我国外贸管理可能带来的冲击所采取的一项重要改革。此项改革公诸于世后,将会受到有心涉足进出口业务,却长期苦于得不到进出口经营权的广大企业的拥护和欢迎,进出口经营资格为一部分企业所特有和垄断的格局彻底改变。

2001年,深圳率先试验这一政策。半年后,深圳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总数达3600多家。其中,属于进出口权放开后,新增的进出口企业为2026家。新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的民营和高科技企业开始成为深圳外贸出口的新生力量。新增的拥有进出口经营权资格的企业中,民营企业占83%,高新技术企业占22%。外贸进出口企业构成的多样化,特别是大量民营和高科技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直接促进了外贸出口结构的多元化。

民营中小微企业 篇4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决定我国区域性企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未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仍是以自主创新为核心。进入20 世纪以来,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异常迅。以黑龙江省民营企业的发展为例,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的民营企业发展十分迅速,在全省的经济体系中占据了越来越高的比重,已成为黑龙江省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了黑龙江省经济总量的50% 以上。民营企业的年经济增长速度也逐年加快,并以其快速的发展彰显了自身强大的竞争力。

黑龙江省民营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严重的问题,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民营企业的发展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尤其对于中小微型民营企业来讲,大型企业的扩张和垄断、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都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自主创新能力就成为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据研究,早期的自主创新指的就是新的产品、新的生产方法、新的产品原料来源、新的工业组织等几个方面,现阶段符合我国社会经济现状的自主创新就是需要通过企业自身的努力和探索,寻找出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在此基础上推动技术创新,并将创新技术转化为商品,完成创新活动。企业需要有核心的技术产权,以自我发展为主,进行创新活动。现阶段黑龙江省中小微型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主要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吸收再创新。

1 黑龙江省中小微型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探讨

1.1 中小微型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迫切性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中小微型企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在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自主创新能力是保持中小微型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小微型民营企业迫切需要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1.1.1 自主创新能力有助于经济的安全、健康发展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逐渐趋向全球化,各种资源配置不断优化,生产效率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国际经济面临着重大的改革。我国的中小微型民营企业在迎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大量的风险和挑战,而且我国工业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很容易被国外先进的、成熟的工业所遏制。因此,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黑龙江省中小微型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意味着其在发展过程中会依赖国外先进技术,这种依赖性的发展情况会导致黑龙江省中小微型民营企业的发展始终处于劣势地位。因此,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中小微型民营企业竞争力、维护经济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1.1.2 自主创新能力有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依靠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决定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关键在于技术,先进的生产技术能够有效地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让我国民营企业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的必然选择。对于黑龙江省的中小微型民营企业来讲,企业经济结构已初具规模,其成长直接影响到了整体经济增长,因此,提高黑龙江省中小微型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能够推动省内经济增长方式有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并帮助其快速调整经济体制。

1.1.3 自主创新是提高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就黑龙江省的中小微型民营企业来讲,既有国企、大型民营企业的竞争,又有外资企业的资源抢夺,可以说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因此,中小微型民营企业要想发展,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来有效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从国际企业竞争来看,我国一直以来借助市场获得技术,但结果是钱花出去不少,技术却并没有学到多少,国外的一些敏感技术和高新技术一直被牢牢地把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因此,我国要想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就需要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摆脱对国外高新技术的依赖。

1.2 黑龙江省中小微型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现状

通过对近几年黑龙江省中小微型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调查,可以看出,黑龙江省的中小微型民营企业的发展速度较快,已成为省内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此外,中小微型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获得了显著提升,其自主创新体系也已初步建立,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地方。

首先,黑龙江省的中小微型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力明显增加,各企业都开始注重科技创新资金的投入,这大大加快了新产品的研发进程,进一步加强了省内民营企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其次,我国政府对中小微型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较为重视,在具体的工作中一直坚持不懈地引导企业科研机构的研发工作,鼓励企业与各个院校开展合作,这进一步加快了科技新产品问世的速度;最后,黑龙江省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民营企业的主要发展方向。黑龙江省一大批高新科技产业的开发,在填补我国科技空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黑龙江省民营企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成分。可以说,近几年黑龙江省的中小微型民营企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但总得来讲,黑龙江省的中小微型民营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笔者下面针对黑龙江省中小微型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现状作出具体分析。

1.2.1 中小微型民营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资金

中小微型民营企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资金问题,融资途径有限,得不到资金支持。首先,由于中小微型民营企业财务状况缺乏透明度,企业的信用制度不够完善,缺乏贷款抵押物,银行贷款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这让民营企业与银行的关系逐渐恶化,得不到有力的资金支持。银行更倾向于国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对民营企业融资的门槛较高,而专门服务于民营企业的金融机构不健全,资本市场的结构不够合理,也导致中小微型民营企业融资难。其次,规模小、自由资金不够充足以及自身资金积累较为缓慢等因素都导致中小微型民营企业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自主创新,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快速发展,由此带来的结果是自身产品更新换代慢,没有技术优势,企业的发展前景不乐观。

1.2.2 中小微型民营企业没有完善的自主科技创新机构

黑龙江省中小微型民营企业家小农意识强,在企业的发展中过度重视企业的生存和稳定,缺乏自主创新意识,过于安于现状,而不再技术上寻求突破,这就导致我国开展自主创新的民营企业少之又少。据统计,黑龙江省的中小微型民营企业中,拥有科技创新产品的企业只占一小部分。众所周知,一个企业的自主创新需要完整的自主创新机制和长远的目标,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制度和技术的创新都是重中之重,黑龙江省的中小微型民营企业的发展正是受限于创新制度和机制的不完善。此外,我国的科技创型新人才大部分集中在国有企业,在中小微企业工作的人员很少,且整体素质偏低,加之待遇和工作环境的问题,企业人才流失较为严重,这也严重阻碍了中小微型企业自主创新的发展。

1.2.3 国家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

近几年,虽然我国对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更为重视,对自主创新的科研投入力度也明显加大,但自主创新的资金很大一部分都用于学校和科研机构,用在中小微型民营企业的资金很少。此外,国家针对自主创新的一些政策没有很好地实施,导致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加之政府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也没有很好地自我定位,过度干预企业的发展,使中小微型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积极性受到了打击。

2 提高黑龙江省中小微型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2.1 增加中小微型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

中小微型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资金多少息息相关,对于民营企业来讲,积极地扩充自己的融资渠道,弥补自己的资金缺口是发展的重中之重。为了加强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有必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提升自己的经营水平,尽可能把握住各种机遇,为企业争取到最佳融资机会;第二,建立起企业的信用制度,尽可能实现财务透明化,为自己树立起良好的信用形象,以获得银行的信任;第三,中小微型民营企业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如通过企业合资、改制或资产重组等方式,去加快自身资本的积累,为企业的自主创新积累足够的资金。

2.2 加强中小微型企业内部创新机制的改革

首先,对于企业的决策者来讲,要转变以往的思想,树立创新意识,从战略远见、现代经营理念和自主创新意识上进一步发展自己,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方面下手,建立全方位的自主创新型企业。其次,在企业人才管理方面,中小微型民营企业应该建立正确的人才观以及完善的企业激励和约束制度,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对现有的员工要注重培训,创建完善的培训机制,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最后,中小微型民营企业要充分的认识到本企业自主创新的优势,并积极地发挥自身的优势,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2.3 政府加大对中小微型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

民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因此,国家政府,要在自主创新浪潮中,积极地为民营企业整合资源,搭建技术服务平台。首先,政府应尽快出台适合黑龙江省当地民营企业发展的自主创新政策,在财务上,加大对融资机制的研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融资机构,加快民间风险投资公司的建立。其次,政府本身也要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部门和专项资金,由政府的财政直接协调配置。对于税收方面,改变内资和外资双套税收的局面,加大对民营企业发展的支持,减少税收。再次,政府应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技术支持,通过校企结合等方式,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也可与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联合建立技术研发机构。此外,政府亦可通过项目引导,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工程技术中心,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支持。

注:景刚,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史竹青.黑龙江省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环境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

[2]于新宇.黑龙江省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

[3]赵丽.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机制构成及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

[4]李锐.我国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5]陈曦梅.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

[6]张妍.长春市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中小民营企业薪酬结构方案 篇5

1、基本薪酬

基本工资,由职位工资加技能工资两部分组成。职位工资是通过对各类不同职位的价值进行评定,与相应的薪酬相对应。技能工资需要根据任职者本人的学历、专业职称、工龄、工作能力等因素确定,并与相应的薪酬相对应。

2.激励薪酬

(1)绩效工资。绩效工资全额浮动,按照绩效考核标准对每一个员工的工作表现及工作业绩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确定其应享受的绩效工资。绩效薪酬将员工的利益和员工个人业绩及企业的业绩相结合,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充分调动员工潜能。

(2)奖金。奖金是一种一次性发放的薪酬,是员工在达到某个具体目标或业绩水准或创造某种赢利后所获得的收入,是利益共享薪酬,即当企业获得赢利后,员工可以共享其中一部分赢利。

3.福利薪酬

另一种形式的薪酬,强调对员工的未来提供保障,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等。

4.各种津贴

各种津贴是薪酬的补充,一些比较特殊的工作,或者在企业担任特殊的职务,或为企业做出特殊贡献,因而有权接受的特殊优惠待遇。如,交通津贴,通讯津贴,购买公司产品的优惠权,低息的个人贷款,可带配偶旅游,低价购买公司房产,申购公司原始股票,获赠公司期权等等

5.薪酬的柔性部分

薪酬的柔性部分——个人发展、心理收入、生活质量、教育培训、文化生活。这是除了物质激励以外的精神激励,而且对许多人来说,它的分量举足轻重,这是一种让员工终身收益的薪酬。

(1)个人晋升和发展机会。公司在职位设置和薪酬方案设计时,应尽可能为员工设置升职、晋等、晋级的空间,使员工有更多的晋升职空间,增加员工向上攀升的动力。一方面在组织机构设置上应避免扁平化,尽量向纵深拉长,另一方面可采用内部轮岗制,将员工在企业内部横向调动,使员工能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的职位得到锻炼,从而积累丰富的经验,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另外,公司还应根据员工个人需求,设计个性化的教育培训计划,给予员工尽可能多的培训机会。

(2)心理收入。心理收入指由工作性质、工作表现和工作环境等因素共同创造出来的情绪上的满足感。公司将逐步开展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增加工作的趣味性,提高工作的价值,创造良好的团队气氛,增加员工之间的沟通等方法提高员工工作的快乐感受。

中小民营企业员工压力成因分析 篇6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员工压力人力流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营企业得到了迅猛发展,虽然规模不大,但数量很多,它们在扩大城乡就业,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已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技术水平偏低,管理制度混乱,资金困难,创新能力弱,人才流失,员工压力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员工压力问题,已经成为其稳定持续发展的绊脚石。另外,还可能会引起高的事故率、低的生产率,最终不仅会对企业自身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且还可能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1员工压力

1.1员工压力的内涵即广义的工作压力,参考国内外学者的压力研究理论可以看出,对员工压力的界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把压力看成外界环境对个体产生的刺激;第二类认为工作压力是个体在工作中受到各种各样的环境刺激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情绪;第三类是将以上两种加以综合,认为工作压力是外界环境刺激与基于个体特征的应激反应之间交互作用。

1.2员工压力的分类本文所涉及到的“员工压力”,均指员工消极压力中的压力过度,因为就中小民营企业而言,压力适度和压力不足的情况较少,而且本文的研究意图是通过对中小民营企业造成负面影响的员工压力问题的研究,致使员工压力得到有效地缓解。

1.3员工压力的消极影响

1.3.1对个人的影响。通过资料分析和访谈发现,员工承受过重压力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个人生理、心理和行为上。首先,在生理方面,员工承受过重压力,最容易引起的就是生理症状,往往使人患上生理疾病,主要有新陈代谢紊乱,心跳过快,高血压以及心脏病等,严重时会导致猝死或过劳死;其次,在心理方面,员工承受过度工作压力最简单、最直接的心理影响后果是对工作的满意度下降,事实表明当员工工作过多,过于单调,又伴随角色冲突时,其压力感和不满感同时增加,这样就无形地增加了员工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而使其变得压抑、紧张、焦虑、易怒,严重的甚至有自杀的倾向;最后,在行为方面,过度压力对个人的工作绩效等行为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如,压力过大时,员工极易烦躁,可能会导致生产效率下降,影响自身的绩效,另外,也会使员工产生离职倾向。

1.3.2员工消极压力对组织的影响。员工消极压力对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的影响是最直观的,因为大多数的民营企业,规模都比较小,融资也比较困难,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当员工承受过度压力致使生产效率下降,离职率高时,企业现有生产量很可能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再加上资金不充裕,融资困难,这样就极易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另外,消极压力也会使企业的经营效益下降,竞争力弱化,而且这种消极压力容易在组织内部传播蔓延,甚至会导致恶性循环。

2中小民营企业员工压力成因分析

2.1个人方面

2.1.1个人职业得不到发展。民营企业员工,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员工对自我实现的需求尤为突出,他们深知社会竞争的激烈,需要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才能稳住自己的工作或得到升迁的机会,然而获得这些并非易事,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投入更多的精力和体力,加班加点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这并不能保证每一个人的成功,往往很多员工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到最后却被其他人取代,所以背负的压力巨大。

2.1.2工作与家庭之间的矛盾。家庭是人的心灵归宿,幸福和睦的家庭能够使人放松心情,畅所欲言,缓解员工的工作压力。而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中小民营企业员工通常都要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有的甚至还要被派遣到外省工作,陪伴家人的时间越来越短,这样个体与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会越来越多,同时感情也会变淡,与家庭成员关系的紧张再加上劳累的工作使得员工压力倍增。

2.1.3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产生压力的另一重要原因是不和谐的人际关系,现实表明,融洽的人际关系可以为员工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与精神支持,使员工发挥极大的潜力来应对压力完成工作任务,相反,当员工与同事或领导者的关系处于一种不和谐状态时,就会产生误解与矛盾,并感受到很大压力。多数民营企业员工在人际关系中显得较为冷淡,因为企业本身生产任务重、工作时间长、工作节奏快,所以导致了员工之间过于严肃,缺乏感情交流,这样就很容易加剧员工之间的心理距离,引发心理压力的产生。

2.2组织方面的原因

2.2.1组织机制不合理。当组织的机制和政策符合员工的内心期望与发展需求时,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加,可以高效出色地完成任务;而当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管理制度僵化、人力资源政策不符合员工的内心需求甚至冲突时,员工对待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减退,会产生疑惑、迷茫,引发工作压力。现如今,许多中小民营企业的组织结构均为高度集权的直线制,领导掌握了公司许多事项的主动权和决策权,员工参与决策的机会少,另外,企业也存在着管理层次多,人员冗杂,管理制度陈旧僵化的问题,致使员工的利益得不到充分的保证。在这样的情况下,员工感受不到企业对自己的重视和尊重,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会随之减弱,情绪起伏不定,极易产生心理压力。

2.2.2工作设计不合理,负担过重。一般情况下,中小民营企业员工的工作时间为8小时,但员工会经常因任务没完成而加班,无论是否发额外工资,毫无疑问,民营企业员工的劳动强度远远大于一般国有企业,这主要是因为民营企业对各岗位的工作设计缺乏科学依据,工作职责分配不合理,工作边界不清晰,人为地加大了工作强度。长此以往下去,会对员工的身体健康产生恶劣的影响。另外,为了应对企业间的竞争,许多中小民营企业通过裁员来节约人力成本,这样就使在职人员的工作量成倍增加,当个人感觉自己的能力无法完成工作任务时,员工就会产生超负荷的心理压力,进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疾病。

2.2.3工作环境恶劣。一些中小民营企业,由于自身资金不足,对生产环境的建设相对落后,在照明、通风、噪音、湿度、温度等方面控制不严,也没有相应的设施对废弃物进行净化处理,员工长时间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不仅会变得压抑、焦躁,缺乏舒适感,而且也会使他们的身体健康受损,无形地推动了他们压力的产生。

2.3社会方面的原因

2.3.1社会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营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各种各样的竞争开始加剧,尤其是加入WTO以后,民营企业在面临更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全球化的竞争浪潮,直接受此影响的是企业员工,一方面中小民营企业能获得更多的销售渠道,员工产生压力随之增加;另一方面,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能在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最主要的原因是产品的低廉,而产品低廉源于劳动力低廉,据相关调查访谈,我国大部分的民营企业员工只能拿到该城市的最低工资,有时连基本的生活都不能保证,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另外,体制变革、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等因素,都会使员工产生巨大的生存压力。

2.3.2技术的不确定性。一个企业拥有技术的先进与否直接决定着企业竞争力的高低,中小民营企业由于自身资金不足,在技术方面的投入比不上国企和大型的民企,并且也难以承担投资失误的风险,但现实却往往这样:花费大量的资金投入某项技术,在开发研究期间,又有新的技术出现,然而企业已无多余的资金和资源再次投入新技术,另外,再加上企业融资困难,资金周转不开,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只能采用目前的旧技术,但这样做的后果是成本不断增加,最后入不敷出,企业破产。对于中小民营企业的员工来讲,企业破产,意味着将要面临失业和择业的双重压力,同时,也要承担家庭的压力。

2.3.3不重视劳动者的社会福利保障建设。目前,我国许多中小民营企业对员工的社会福利保障建设相当不重视,不要说“五险一金”,提供“三险一金”的企业都不多,甚至有一些中小民营企业连最基本的医疗保险都没有,经营者将其视为企业的额外开支,不参加医疗保险,当员工生病请假时,自己不但要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而且部分员工还要扣除当天的全部工资。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主只注重短期利益,而没有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去考虑员工的利益,使员工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以及对企业的满意度下降等,这些都促进了员工消极压力的产生。

参考文献:

[1]甘宗平.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现状及发展策略的思考[J].经济师,2012,2:47-48.

[2]林莉.提升中小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者领导力的思考———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J].台湾农业探索,2012(2):64-67.

[3]孙媛嫒.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基层员工压力管理研究———以国内吸收合并型企业为例[J].人力资源管理,2013(9):64-66.

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132400410546)。

中小民营家装企业营销策略 篇7

随着我国工业化步伐的加快, 城市化进程亦在提速, 房地产业并未因国家调控政策而走入下行道, 反而呈蓬勃发展之势, 并带动了下游家装业。产业容量大, 从业规模小, 业内个体众多, 市场竞争激烈, 已成为我国家装业的基本现状。装修质量和水平不高, 缺乏可靠性和安全性;装修交易过程存在信息不对称, 缺乏诚信度;家装行业门槛过低, 雷同化竞争过度, 缺乏差异化竞争, 盈利空间日益缩小, 行业整体竞争力不强;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专业化培训不够, 持证上岗率不高, 是我国家装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在三线城市的家装市场更为常见, 中小民营家装企业欲赢得生存与发展, 仅凭经验管理, 显然不切实际。基于SWOT方法, 依托环境分析, 研究营销策略, 便显得尤为必要。SWOT分析法广泛应用于战略管理与营销管理, 通过分析和诊断企业的优势和劣势, 以放大优势, 回避劣势;通过识别和评价潜在的机会和威胁, 以抓住机会, 化解威胁;综合内外环境分析, 按照“依托内部优势, 克服内部劣势, 利用外部机会, 回避外部威胁”的原则, 匹配形成SO、WO、ST和WT四类备选战略。作为中小民营企业的典型, YJYJ装饰企业位于河南三线城市许昌市, 家庭住宅装饰和厨卫产品销售是其两大主营业务, 销售的厨卫产品主要有小木匠橱柜、万喜厨房电器、威麦卫浴、四维卫浴、饰美家卫浴等, 市场范围覆盖许昌市, 并延伸到部分郑州市场。基于SWOT分析法, 对YJYJ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进行全面分析, 并结合“7Ps营销”理念, 从多个方面研究可供企业选择的营销策略, 以提升企业竞争力。

二、SWOT分析

基于文献研究, 通过和企业老总展开访谈, 并对许昌建材家具城进行调查, 对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做出分析。

(一) 优势分析。

第一, 新生品牌没有负担。企业属初创期品牌, 虽无资源优势, 但也没历史负担, 只要市场定位精准, 市场细分明确, 营销策略科学, 运作规范合理, 先天优势将凸显, 定能持续发展;第二, 经营管理灵活规范。企业规模小巧, 经营灵活, 从战略规划到具体执行, 均力求科学可行, 规范到位;第三, 设计理念趋于先进。设计理念是家装产品的核心和灵魂。企业重视借鉴和学习国际家装设计理念, 创新思维, 更新观念, 契合消费心理, 满足多元需求, 获得客户青睐, 集聚产品优势;第四, 地理位置比较优越。企业所在市位于京广大动脉上, 107国道穿过市区, 为企业物流提供了便利。

(二) 劣势分析。

第一, 企业处于生命周期的导入期, 市场占有率小, 品牌知名度低;第二, 企业规模小, 资源少, 实力弱;第三, 与竞争品及替代品相比, 产品与服务的特色不够鲜明;第四, 管理团队有待磨合, 营销策略不够清晰;第五, 亟须吸纳出色的设计师、业务经理、业务主管、店长、销售代表和安装工等。

(三) 机会分析。

第一, 宏观环境理想。首先, 我国政治局势总体稳定, 政策制定科学合理;其次, 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人民收入不断提升, 消费能力不断增强。最后, 国民素质不断增强, 消费品位逐步提高;第二, 行业环境良好。首先, 受房地产业拉动, 家装业发展迅速, 前景广阔。其次, 投入成本少, 技术含量低, 入行壁垒不高, 利润空间较大, 使得行业竞争激烈。最后, 行业监管类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健全, 监管更有力;第三, 市场空间巨大。首先, 作为三线城市, 许昌市城市化进程在加速, 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和企业的自我完善, 市场正趋于成熟;其次, 许昌市经济持续发展, 居民生活水平在提升, 人均收入在增加, 购房支出及装修支出所占消费比例不断提高, 购房需求持续坚硬, 刚性需求占据主导;最后, 按照市政发展规划, 城中村、旧房、危房及部分农村要拆迁, 大量新型社区将涌现, 为家装企业提供了机会和空间。

(四) 威胁分析。

第一, 虽然政府大力规范家装市场, 倡导绿色消费, 但是家装市场秩序依然相对混乱, 监管力度相对薄弱, 行业标准相对缺失, 个别企业缺乏自律和诚信, 有损消费者利益和行业形象。第二, 竞争环境方面的威胁分析。家装市场空间巨大, 行业壁垒容易突破, 家装企业数量激增, 行业竞争日益加剧。据不完全统计, 许昌市区共有家装企业21家。其中, 相对较正规且竞争力较强的有14家, 其余7家主要提供装修方案设计服务。在经营管理方面, 各企业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有企业提出“做装修, 交朋友”的经营理念, 也有企业就“装修清单不够清”的现象提出“明明白白装修, 明明白白消费”的营销主张;有企业专攻高端市场, 也有企业则采取大众化市场定位。第三, 消费群体方面的威胁分析。一是竞争者对消费群体的分流导致“蛋糕”变小;二是消费者缺乏专业知识, 信息获取通道不畅, 使其犹豫不决;三是消费者心理定式难以改变, 顾客忠诚较难培养。

三、营销策略选择

通过SWOT分析发现, YJYJ企业具有明显优势, 环境条件较有利, 市场前景较可观。参考SO、WO、ST、WT战略组合, 企业应采取SO战略, 即扩张战略, 充分发挥优势, 果断利用机会, 集中现有资源, 扩展核心业务, 提升竞争实力, 加速企业发展。结合“7Ps营销”理念, 企业未来五年可选择如下具体策略:

(一) 产品策略。

产品是企业的生命线, 企业应秉承“顾客至上”理念, 基于消费需求, 优化产品, 提升质量, 凸显特色, 积累品牌价值。针对“绿色、环保、健康”的消费诉求, 企业应恪守诚信原则, 做一流设计、一流工程、一流管理和一流质量, 力求众口称赞, 提升品牌形象。针对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企业可推出“定制化营销”。“定制化营销”是基于顾客愿意通过自己所购买的产品来表达自我个性的假定之上, 把顾客看作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来开展营销活动和营销管理。实践中, 企业应基于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分析, 从设计、施工到后期服务, 推出一对一服务, 以满足客户需求。企业亦可推出“体验式营销”, 通过顾客看、听、试、思考等直接参与方式, 让顾客在购买前、购买中、购买后都能实际感知产品、服务及其功能所带来的愉悦, 从而产生超越产品本身的好感, 形成客户偏好, 达到让顾客认知产品和品牌的目的, 最终促进购买和重复购买, 甚至提高品牌忠诚。

(二) 价格策略。

价格是影响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企业应针对不同目标消费群体选择不同的价格策略。对于有稳定收入、而装修投入不会太大、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希望体现高品位的中等收入家庭, 企业的营销推广诉求点应该是“高品位不等于高价位”。针对收入偏低的工薪家庭, 企业可重点打出“人文关怀”牌, 如推出“大排档式家装消费”, 以体现实用、实际和实惠的特点。针对资金充足、生活富裕的高收入家庭, 抓住其追求“豪华、时尚、尊贵、品位”的消费心理, 应推出“高品位、高质量、高水准”的“尊贵尽享型”产品, 让消费者尊享贵宾级一站式全方位家装服务。此外, 企业须讲究产品和服务的定价策略, 如, 可采用尾数定价策略, 原本预算40, 000元的装修套餐可报39, 999元。

(三) 广告策略。

在广告策略方面, 企业要有针对性地投放广告, 防止力量分散。在广告内容方面, 要突现出“差异化”, 突出企业的优势和特色。在广告风格方面, 要大气而新潮, 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在广告时节选择方面, 旺季不要做形象广告, 而要做产品广告和促销广告, 以产生业绩, 非旺季时, 可做形象广告和营销广告。在广告媒介选择方面, 第一, 企业可以和许昌日报及许昌晨报达成合作意向, 开辟“新家居·新生活”专栏, 介绍家居装修与家具养护知识, 刊登企业精心设计的平面广告, 主打“质量可靠、设计独到、服务周全、材料环保、价位合理”等诉求点;第二, 企业可选择在主要街道上做招牌广告, 令繁华街道上的广告密度相对大于偏僻街道, 以引起关注, 起到宣传和推广作用;第三, 企业可选择公交站牌、公交车体、重要路标等载体做户外广告, 也可选用电子显示屏来播放视频或文字广告, 以树立品牌形象;第四, 企业还可以通过赠送内含宣传彩页的环保袋和印有宣传图文的塑料扇等形式来做宣传;第五, 企业还要经常参与各种房地产、装修、材料等行业的会展、论坛, 将自己的理念、特点、实力等通过新闻和公益方式传播出去, 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当然, 上述各种广告媒介在时效和费用等方面各有特点, 企业须综合考量战略需要及资金实力后做出合适选择。

(四) 促销策略。

企业应注重各种促销形式的综合使用, 以引起关注, 加深印象, 达成交易。实践中, 企业可以通过“让利”、“买一送一”、“营销现场气氛”等形式刺激消费群体, 促进销售增长。比如, 企业可针对家中有高考生的消费者, 企业可推出“圆大学梦, 装易居家”活动。基本做法为:消费者持户口本和子女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来企业选购产品或洽谈装修, 可享受相应折扣。以考生所考大学的级别, 来确定享受折扣的比例大小。如, 子女考上国内985大学者, 可享受7折优惠价;考上211大学者, 可享受7.5折优惠价;考上普通院校者, 可享受8折优惠价。

(五) 人员策略。

现代营销中, 企业作业人员与服务人员极为关键, 影响着顾客对产品与服务质量的认知与喜好。鉴于企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因此企业务必注重人员培训与开发, 以强化素质, 提升能力。此外, 营销人员既要注重与现实顾客的互动, 又要关心潜在顾客的行为与态度。实践中, 企业应恪守“诚信为本”原则, 做好展厅展销, 还要有样板房优惠;既可推出优惠券, 又可开展会员营销;对于注册会员及其推荐的顾客, 签单给予优惠, 会员给予奖励。

(六) 有形展示策略。

家装营销具有服务理念性、信息的集中传播性和工地的实景展示性三大特点。工地实景展示类似于有形展示, 通过向顾客展示产品与服务, 使其拥有更直观的认识和更真切的感受, 从而将有形消费体验和无形消费体验有机结合, 提高成交概率。具体实践中, 企业可采用楼盘设点营销模式。纵然, 该模式投入人力较多、社会关系复杂、营销成本较高、政府管制较严, 但因有效客户多、签单效率高, 使其备受企业认可, 特别是在交房期间, 可帮助企业签到不少订单。为能发挥其功效, 企业需要求业务员做好各种准备, 并设法攻克“物业关”, 以便业务员能顺利地进入小区进行展示和宣传。

摘要: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家装行业的快速发展。中小民营家装企业若想在竞争激烈的家装行业中谋求生存和发展, 务必重视营销策略研究。本文以许昌市“YJYJ”装饰公司为典型, 基于SWOT分析法, 通过内外环境分析, 发现机会与威胁, 认清优势和劣势, 结合“7Ps营销”理念, 从产品、价格、广告、促销、人员及有形展示等方面, 提出可供企业选择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中小民营家装企业,SWOT分析法,营销策略,“7Ps营销”

参考文献

[1]陈祝平, 莫杭永.装营销的特点、作用和对策[J].消费导刊, 2011.4.

[2]Philip Kotler.Marketing Management: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M].Ninth Edition, Prentice-Hall Inc, 1997.

[3]何东铭.家装行业定制化营销策略[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12.

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 篇8

一、民营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外部问题

1、资金来源单一, 融资渠道窄。

资金来源单一, 融资渠道窄, 是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都存在的问题, 一些民营中小企业偏重依靠内部融资, 而外部融资相对较少, 并且在外部融资中又缺乏股权融资等直接融资渠道, 间接性的融资渠道也主要是银行贷款、贸易融资中的票据贴现和商业信用融资。

2、资金成本高。

根据学者统计的大量实证研究表明, 企业一般先使用内部融资, 其次是债权融资, 最后才选择股权方式融资, 因为在

□文/何志平

一般情况下债权融资的成本高于企业内部融资, 而股权融资的成本又高于债权融资。大部分民营企业在发展的初期主要是企业内部融资, 然而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 单单依靠留存收益来发展已经远远不够, 必须通过外部途径取得资金, 于是债权融资和贸易融资的金额就越来越大, 这也表示着企业需要承担的成本也就越来越高。

3、长期融资比重低。

民营企业贷款在整个商业银行信贷中所占的份额是微乎其微的, 虽然民营企业贷款保持年平均增长趋势, 但民营企业的贷款比例却呈现下降趋势。这种情况已经制约了企业的正常发展和规模扩张。

另外, 企业的资金成本居高不下和长期借款难也是有一定程度的关系的。筹集不到长期资金, 为了维持企业的运转, 使其发展壮大, 民营企业不得不周而复始地进行短期借款, 重复性强, 工作量大, 成本高。

4、抵押担保较多, 信用担保有限。

银行办理贷款的首要目标是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成本高、风险大、缺乏贷款担保, 使得许多民营企业融资难。一些民营企业, 经营状况、财务数据等信息都具有非公开性, 透明度低。在双方交易过程中各交易双方必须花费一定的成本来获得信息, 又由于交易双方本身固有的知识和判断能力的不同, 就会导致信息的不对称。在金融市场上, 企业在经营方面比银行掌握更多的信息。于是为了减少信息采集的成本, 并且尽可能多地保障自己的利益, 银行更乐于用资产抵押作为担保, 为企业提供贷款, 而非信用担保。

二、民营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内部问题

1、企业制度相对落后。

许多中小型民营企业都是家族式企业, 没有建立完善的现代化企业制度, 资本结构也呈现出单一性、封闭型的特点。企业90%的股权由集团董事长及董事长夫人或家族的一些亲戚控制。这样的产权结构造成了一人掌控公司的独裁局面, 公司的发展基本取决于董事长一人的决策。产权的单一性和封闭性使得企业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积累投入来获得发展, 缺乏对外部融资重要性的认识。虽然近几年, 企业可能正努力扩展外部融资的渠道, 但相对于许多集思广益, 采用科学的现代化制度的企业来说, 还是相对比较落后的。

2、财务管理及经营管理水平低。

银行发放贷款的前提是掌握了企业全面、可靠的财务情况, 从而能够预测和控制新增贷款的风险。而民营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以及经营管理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从而导致其申请贷款时往往会遇到阻碍。

有些民营企业缺乏专业的财务人员, 有些民营企业的财务人员不少, 但是能够全面了解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的高水平的财务人员却很少, 绝大多数的财务人员只能从事简单的记账审核等工作, 而不能为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提出有效的、高水准的、长远的建议, 而且大多数的财务人员不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具体情况, 使得财务与经营有脱节的情况, 不能将财务提升到掌控企业经营全局的高度。根据调查显示, 民营中小企业有45%的财务人员对整个企业财务状况有比较详细的了解, 有20%的财务人员对企业的融资状况和融资环境有了解, 只有10%左右的财务人员对整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具体的融资状况都了解。照这样的形势来看, 企业的财务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 而不能真正体现其监督、决策的功能所在。

有些民营企业的管理人员也缺乏对融资的认识。企业的管理人员不能熟练灵活地运用金融机构推出的各种金融工具, 对各类融资业务也不是很熟悉。于是在选定融资方案时就不能统筹规划, 全面分析, 因此做出来的融资计划很可能不是最优的决策, 错过好的融资机会。

3、信用等级低。

为了防范金融风险, 以企业资产信用为前提的贷款方式成为银行比较大的调整, 由过去的以信用放款为主改为以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为主, 贷款的审查也更加注重对企业信用记录和财务状况的考察分析, 对企业的资产规模和资信评级也更加关注。有些民营中小企业在规模上来说是比较大的, 但是由于在企业发展的初期, 企业缺少对信用的全面认识, 企业没有着力打造自己的良好信誉, 因此信用水平相对大型企业来说, 还是比较低的。

目前, 一些银行根据企业的信贷还款情况, 给各个企业进行信用评级, 作为以后贷款发放的审核标准, 敬业钢铁有限公司曾在2009年、2010年获得农行A级信用评级, 但是相对于十几、几十个的合作银行来说, 这还是不够的。现在, 敬业钢铁有限公司正全力提升自己的信誉水平, 争取更好的资信评级。

三、改善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状况的对策

作为信贷资金的需求者, 要改善融资问题, 改变自身在融资交易中的弱势地位, 民营中小企业必须苦练内功, 提升自身的素质水平, 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1、优化产业结构, 加强内部治理。

民营中小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于所有者的手中, 所有者直接参与经营决策, 企业委托-代理关系带有强烈的私人色彩。在这样的内部治理结构下, 企业信息高度集中于企业的内部, 银行等外界投资者一般很难及时、准确地了解到企业内部真实的财务状况, 从而外部投资者就不敢轻易投资, 导致企业资金筹集面临出现一些问题。治理结构是企业进行内部控制最主要的因素, 财务控制制度也是以治理结构为基础的。因此, 民营中小企业首先要完善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 适当地进行产权改革, 优化产权结构。

要加强内部治理, 不仅要明确职责, 还要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明确职责:企业应分别设置更明确的企业治理层次, 赋予其相应的经济责任, 使得企业管理人员产权明晰、职责明确、权责平衡。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企业可以定期、集中对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让员工分别学习不同的内容, 管理理论、财务知识、公关技能、生产过程等。企业在选拔管理人员时, 也应以能力为基本标杆, 聘用真正有才能的人。

2、规范和完善财务制度, 提高信息透明度。

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信用水平基本上决定了企业信贷资金的可得性。作为民营性质的企业, 尤其是一些中小民营企业, 因财务制度规范性不够, 财务信息难免会有遗漏和不真实的情况。鉴于此, 民营中小企业必须规范和完善企业的财务制度, 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 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透明性和可信度, 从而使企业的财务信息能及时地提供给金融机构等投资者。首先, 要加强内部管理, 可以与会计师事务所合作, 邀请会计师对其公司财务上的一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 加强财务人员对财务知识、技能和金融知识的学习;其次, 也要致力于企业内部财务制度的完善,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和内部审计, 争取将存在的财务问题逐个击破, 保证相关信息和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如此, 企业便能及时披露有关财务状况的信息, 增大向金融机构之类的投资者的软信息提供量, 培育竞争优势。当需要信息的投资者得到越多可靠的企业财务信息和数据时, 双方的商谈就进行的更加顺利, 融资工作就更容易进行。

3、培育自身信誉, 提高信用评级。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 信用关系也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经济关系之一。信用的培育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内部体制的完善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培育自身信誉, 提高信用评级是民营中小企业迫切需要做的工作。提升企业信誉, 要从多方面入手。加强内部制度管理, 使企业由内而外地体现出优良的管理。加强财务管理, 将财务提升到控制企业融资决策的高度, 增强财务的成本控制, 细化资金的流转预算, 使企业资金得到高效率的运用。合理计划资金才能按期归还贷款, 提升企业在银行的信用水平。

4、加强与银行的信息沟通, 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

企业与银行之间不应该只是债务人与债权人的关系, 更确切的应该是合作关系, 企业应积极与银行配合, 实现双方的合作共赢。民营中小企业可以邀请银行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 例如企业可以为银行留一个董事会成员的位置, 让银行能更直接地了解公司。这样, 银行可以及时了解企业的管理水平、经营运作以及发展前景, 从而客观准确地判断其偿债能力、信用水平, 决定是否提供贷款;由于银行能较为准确和详细地掌握企业信息, 再次放贷时, 可减少大量的调查、审核手续, 节省了人力、财力, 提高效率, 不论是银行还是企业都降低了成本;当国家政策、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 银行作为债权人, 并拥有专业的经济、金融、管理的人才, 可帮助企业及时地对经营策略进行调整, 有效提高银行自身的资产质量, 降低呆坏账;银行可以在放款后对资金运作进行有效监督, 防止企业随意改变资金投向, 并对企业的现金流量进行有效督促和合理控制, 防范道德风险。

5、利用信息网络减少信息不对称。

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篇9

关键词: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 民营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日益突出, 主要表现在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推动科技进步等, 这一切决定了我们必须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近几年来, 国家为改善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先后采取了许多措施, 但从实践上看, 仍然存在某些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其中融资难问题成为制约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只有切实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才能把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潜在能量发挥出来, 使其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民营企业从无到有, 逐渐发展壮大。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 民营企业产值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有率已达到一半以上, 甚至更高, 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财政收入的顶梁柱。据不完全统计, 在广东省, 私营企业已有十四五万户, 占全国私营企业总数的1/10还多。综观全国, 凡是经济发展快的地方, 民营经济尤其是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也比较快;凡是民营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的地方, 经济发展也较迟缓。目前, 众多学者普遍认为, 从改革开放后民营企业的发展轨迹看, 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8年至1991年, 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为特点。由于我国早期改革政策对非国有经济的产业进入设置诸多限制, 特别是这时是民营企业从消亡走向复兴的初期, 极度缺乏其自身发展所必须的资金, 所以劳动密集型方式作为进入产业的选择, 是其唯一的可能。

第二阶段是1992年至今, 民营企业进入空前的高速发展时期。由于我国经济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逐步开始, 此时期以温州企业为代表提出民营企业要在数量发展的同时进行“二次创业”的观念, 这在全国民营企业界迅速得到响应。与早期传统的民营企业不同, 20世纪90年代后, 民营企业的发展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由家族式管理向制度化、科学化管理的转变, 注重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 即“二次创业”概念;二是民营科技企业与巨资的结合。

然而, 同民营企业发展不协调的是, 它只占用了我国金融资源的极小部分。据有关资料引用的数据表明:我国民营企业的资金来源中自我积累约占56%, 向亲友筹资约占13%, 有近80%的经营者几乎无法获得稳定的追加资金;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比例虽有逐年递增的趋势, 但与国有企业的贷款份额相比仍然较低, 和民营企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极不相称。

二、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一) 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各方面管理不规范

民营企业大多是以个体经营、合伙经营等方式发展起来的。许多民营中小企业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产权单一, 规模较小, 科技含量低, 缺乏创新机制再加上负债多、积蓄少, 市场竞争力严重不足, 从而导致抗击市场竞争风险能力很低, 极易被市场所淘汰;此外, 多数民营中小企业在财务等许多管理方面不够规范。据调查, 多数中小企业会计报表不真实, 有的甚至就没有会计报表。

(二) 信息不对称, 银行惜贷现象严重

银行惜贷说到底是为了逃避风险, 而风险的根源就是信息不对称。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和不确定性, 借款人拥有信息优势, 贷款人很难收集到有关借款人的全部信息。而且, 中小企业大多处于初创期, 不仅数量多、规模小, 而且单个企业需要资金量少、财务管理透明度差, 这就造成中小企业信用水平极低。此外,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在抵押条件上的差别, 以及银行追求规模效应等原因, 大型金融机构通常更愿意为大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而不愿冒险为资金需求规模小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三) 政府的扶持力度对民营企业融资难也有一定影响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改革开放30年来民营企业发展极快。但是由于存在为赶超发达国家而重点发展资本密集型工业部门的现象, 导致我国大型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垄断现象较为严重。我国金融机构也以大银行为主,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仍然占有70%以上的市场份额。银行业的高度垄断与产业中的高度垄断相一致, 大银行与大企业之间的互生关系非常明显, 导致大银行不愿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多的贷款, 这就必然造成民营企业贷款难的现象。

三、制定正确决策, 打破融资僵局

(一) 加强中小企业的公司自身建设

我国很多的中小企业具有明显的家族特色, 任人唯亲, 家族成员占据重要管理岗位, 决策上独断专行。这种管理模式不利于中小企业引进优秀的管理人才, 不利于提高中小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性, 加大了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 降低了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 导致银行和投资者不愿向其贷款和投资。鉴于此, 中小企业应走产权主体多元化的道路,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公司制改造, 解除家族制对其发展的束缚, 进行所有权结构调整, 引入优秀的管理人才, 提高经营效率, 降低经营风险。这样才能提高信用水平, 增强融资能力。

(二) 选择最佳融资机会

把握好商机是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同样, 企业融资过程中选择最佳的融资机会至关重要。中小企业的最佳融资机会就是由有利于企业融资的一系列因素所构成的有利的融资环境和时机。企业选择融资机会的过程, 就是企业寻求与企业内部条件相适应的外部环境的过程。因此, 中小企业要想把握住最佳融资机会, 首先要对影响融资的所有因素做具体分析。虽然企业本身会对融资活动产生影响, 但与最佳融资机会这种企业外部客观环境相比较, 企业本身对整个融资环境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因此, 既然不能改变环境那么企业只有主动地去适应外部融资环境, 对于商家来说, 谁占有主动权, 谁就是赢家。这就要求中小企业要及时掌握银行利率、汇率等金融市场的信息, 了解国内外经济形势、国家货币及财政政策等各种外部因素, 合理分析和预测能够影响企业融资的各种有利和不利条件, 以寻求最佳融资时机。

(三) 发展地方中小型金融机构, 解决大银行对民营企业的惜贷问题

发展我国中小金融机构是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向大银行贷款难的问题。中小银行和民营企业极具亲和力, 是很好的合作伙伴。地方中小型金融机构可为民营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机制, 成为市场化的担保机构。目前, 为民营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的机构主要是在地方财政支持下, 组成的担保中心。其担保基金可由地方政府, 受益的民营企业, 社会中介组织自愿者等多家出资。担保基金可存入商业性金融机构, 由商业金融机构协助管理。

尽快搭建民间金融机构平台, 例如允许开办私人银行或民营股份商业银行等。最大程度为民营资本的流通与扩张提供舞台, 让民营企业可以平等地讨论贷款问题, 不再看国有大银行的脸色。但与此同时应当建立起相应的资本流通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仲裁监督监管机构, 以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当然, 这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才能为民营中小企业营造出风险投资发展的良好环境。

(四) 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需进一步健全

1、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制定中国特色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制度。

目前, 我国中小企业由于市场竞争风险大, 缺乏有效的资产抵押和信用担保, 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受到严重制约。我们应大胆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研究制定中国特色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制度, 组织成立全国性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协会, 统一承担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

2、让中小企业信贷担保法律化。

国家应制定和出台有关中小企业信贷担保的法律法规, 并制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关实施细则, 使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在有关法律制度的保障下得以完善, 充分发挥其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作用。

3、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

(1) 该项基金应具备以下特点:它是一笔政府主导性的基金。只能作为中小企业向银行借款担保之用。它是一笔公平性的基金;加入基金的各利益主体均享有相应的权利与义务;没有加入基金, 但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也可以申请基金担保。它是一笔非赢利性的资金, 但可存入银行获得利息收入以及不超出规定的担保费收入。 (2) 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如下运作模式:单个中小企业向担保基金提出贷款担保申请, 由担保基金对该企业进行评估。只有通过担保基金评估的中小企业才可获得担保贷款, 而且贷款机构提供的每一笔担保贷款都需要经过担保基金的同意, 其自身没有权力单方面扩展中小企业的担保贷款额。

四、避开融资误区, 保证融资安全

不少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把企业融资当作一个短期行为来看待, 希望搞突击拿到银行贷款或股权融资, 而实际上成功的机会很少。民营企业要想改变融资难的局面, 必须走出以下融资误区。

(一) 不注重企业包装或过于重视企业外表

有些民营企业认为只要自己经营效益好, 融资就会很简单, 因而不愿意去包装企业, 认为这是一种浪费, 但却不知道企业短期的利润并不能吸引资金方的目光, 企业的长期发展前景及企业面临的风险才是资金方更为重视的方面。但也有些民营企业为了融资, 不惜一切代价去作宣传搞美化工程, 使本来效益就不好的企业雪上加霜。

(二) 目光短浅, 临阵作难

多数民营企业都是在企业面临资金困难时才想到去融资, 不了解资本的本性。资本的本性是逐利, 不是救急。企业在正常经营时期就应该考虑融资策略, 和资金方建立广泛联系。要学会放长线, 钓大鱼。不能鼠目寸光, 临时抱佛脚。

(三) 把融资简单化, 缺乏专业的融资顾问

目前, 我国民营企业中真正理解融资的人很少, 不能把融资简单化。专业的融资顾问是目前民营企业所严重缺乏的。企业融资是非常专业的, 融资顾问有丰富的融资经验, 广泛的融资渠道, 对资本市场和投资人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有很强的专业策划能力, 能够考虑企业融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 聘请专业的融资顾问对于企业的融资大有帮助。

(四) 忽视企业内部整理, 不注重通过让企业走向规范化提升融资能力

民营企业融资时只想到要钱, 一些基本的工作也没有及时去做。民营企业融资前, 应该先将企业梳理一遍, 理清企业的产权关系、资产权属关系、关联企业间的关系, 把企业及公司业务清晰地展示在投资者面前, 让投资者放心。企业融资是企业成长的过程, 也是企业走向规范化的过程。民营企业在融资过程中, 应不断促进企业走向规范化, 通过企业规范化来提升企业融资能力。

(五) 不注重塑造企业文化和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

民营企业在融资过程中, 只顾企业扩张, 忽视了塑造企业文化, 最终导致企业规模做大了, 但企业却失去了原有的凝聚力, 企业集团内部或各部门之间缺乏共同的价值观, 没有协同能力。很多民营企业通过融资不断扩张, 但企业管理却越来越粗放、松散。随着企业扩张, 企业应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使公司决策走上规范、科学的道路, 通过规范化的决策和管理来规避企业扩张过程种的经营风险。

发展民营中小企业, 对于我国十一五时期的经济发展和实现十七大所确定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有着重要意义。而解决好目前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发展民营中小企业的关键所在。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罗国勋.二十一世纪: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

[2]、张厚义, 明立志.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中小民营企业薪酬制度研究 篇10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薪酬制度,科学性,绩效

改革开放三十年,众多的中小民营企业在改革的进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不仅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增加了财政收入,而且有效缓解了中国的就业压力,促进了社会稳定。中小民营企业是一支极具活力、潜力的队伍。在长期的经营中摸索着从家族式管理到正规管理的方法过渡,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深深地体会到薪酬制度的重要性。员工是企业最大的财富,如果员工对薪酬制度不满,那么员工流失将成为必然,而且要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其核心就在于薪酬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和科学性。

1 中小民营企业薪酬制度的弊端

(1) 薪酬制度规范性较差

目前中小民营企业薪酬制度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随意性较强,没有把该制度进行系统的规划。中小企业大多都在发展期,很多公司内部管理不能跟上公司发展步伐,导致内部管理滞后。当企业发展迅速时,管理者将主要精力都放在市场开拓和公司发展上,而加强内部管理、苦练内功的行为往往被公司决策领导所忽视,很多民营企业薪酬制度不健全,薪酬构成以及薪酬计算发放没有明确说明,员工有多少薪酬全凭领导定夺,这样的管理方式肯定是不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还有的民营企业规章制度变化太快,原有的规章制度员工可能还没来得及理解和适应,就被新制度所代替了。另一方面,即使有的民营企业有规章制度,也是形同虚设,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薪酬制度建设其实质是为了实现过程公平,很多企业家不执行制度是因为他们坚信,他们对薪酬的发放能做到公平、合理,因此不担心内部公平的问题,导致薪酬制度执行规范性差。

(2) 薪酬制度公平性较差

薪酬制度不公平,会造成员工的大量流失。根据《报告》的调查,在促使员工离职的各大因素中,不满意公司政策及环境因素占40%,排名第一,成为造成员工离职的首要原因。具体要素依次体现为“公司缺乏团队合作,个人主义成主流”、“公司缺乏明确战略,方向和前景不明”、“薪酬制度不公平”三方面。可见薪酬制度公平的重要性。而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薪酬制度公平性,明显低于国际标准。以东莞为例,企业员工流失率越过“高压线”,年流失率高达50%以上的企业竟然占到了45%,这与年流失率不高于15%的国际惯例存在巨大差异。企业人才保留已经成为企业最迫切需要探讨的课题。

(3) 薪酬制度激励性较差

中小民营企业由于缺乏对岗位价值、员工价值评价体系,仅凭管理者的主观评价决定员工的待遇,虽然有的企业有工资调整制度,但是大多都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具体的试行方法,没有规范的员工薪酬增长机制,是无法刺激员工的积极性的。制度无法实施的后果,就是员工不会去考虑怎么提高公司的生产效益,而会去想怎么才能取得管理者的信任。还有部分企业喜欢采用薪酬保密的制度,在该制度下,管理者经常为花了钱给员工加薪,可是总得不到正面的激励作用而苦恼,而员工又在抱怨付出努力没有得到公平的回报而埋怨。薪酬制度不透明,员工心中缺乏一个客观公正的尺度去衡量付出和所得之间的公正性。透明的薪酬制度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设定明确的考核目标后,员工知道自己努力到什么程度会得到什么样的回报。同时员工各个发展阶段的绩效表现也客观地被记录下来,这些信息将作为员工调薪的重要原始依据。当绩效好的员工得到奖励和加薪时,会激励他们更好地工作,而那些绩效不好的员工也会通过努力改进自己的行为,迎头赶上,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正面激励作用。

2 中小民营企业薪酬制度的科学性策略

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是有效吸引、留住人才的前提之一。调查显示,在所有的工作分类中,员工们都将工资与收益视为最重要或次重要的指标。工资能极大地影响员工行为——在何处工作及能否好好工作。对于所有企业来说,建立了有效的薪酬制度,企业组织就会进入良性循环。

(1) 综合企业发展战略制定薪酬制度

企业在制定薪酬制度时应努力把绩效考核指标和组织战略调节一致,并且确保薪酬体系的结构和公司的基本管理哲学和价值观也能够保持一致。企业的发展战略会根据企业的发展做出适时调整,所以,薪酬制度也要做出一致的调节。比如企业在高速发展期,由于人员的需求度较高,所以为了发展会采用有竞争力的薪酬制度,以满足员工的需求缺口。

(2) 采用能力为基础的薪酬制度

薪酬的定岗定编制度确立也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岗位是包括岗位序列、岗位等级、职位层级、职位等级和职衔等要素的职位管理体系。定岗中可用的形式有很多,归结起来常用的有三种:基于任务的岗位设置、基于能力的岗位设置和基于团队的岗位设置。对于中小民营企业来说,比较适合以能力为基础进行定岗制定薪酬制度。基于能力的岗位设置,是将明确的工作目标按照工作流程的特点层层分解到岗位。中小企业一般员工较少,这就为员工能力的考核提供了方便。

随着知识与服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企业越来越重视员工潜质的发掘,所以给予最有能力的员工最高的报酬,利用报酬的增长刺激员工能力的增长已成为很多企业改进薪酬机制的目标。可以将公司中表现突出、对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有决定作用的员工的能力定为标准,然后通过相应的报酬机制鼓励其他员工发展该项能力,能够提升公司的整体竞争能力。

支付最高工资的企业最能吸引并且留住人才,尤其是那些出类拔萃的员工。采用以能力为基础的薪酬制度,有较高能力的员工拿到与其能力相适应的报酬会带来更高的满意度。一个结构合理、管理良好的绩效付酬制度,应能留住优秀的员工,淘汰表现较差的员工。

(3) 强调薪酬的公平性

造成中小民营企业工资的“不公平”的原因,本文以为主要是薪酬与职位职责、绩效表现、能力资历不相匹配的结果。薪酬制度的制定要达到让员工感觉到自己的付出和劳动回报是基本等值的。如果中小企业没有在薪酬制度上给员工信任感,那么员工的积极性将会被打消。

激励效应要发生作用首先需解决内部公平问题,而真正解决内部公平问题要根据员工的能力和贡献大小适当拉开差距,让贡献大的获得较多报酬,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同的岗位价值不一样,同一岗位不同任职者能力也有差别,因此员工贡献不可能一样大。如果贡献大者与贡献小者获得同样报酬,表面来看似乎是平等的,但事实上却是不公平的。因此,进行薪酬设计时要将员工收入根据岗位因素、个人因素、业绩因素等方面适当拉开差距。

企业在进行薪酬设计时,要将不同层级员工间收入适当拉开差距,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让员工看到奋斗的目标和方向;另一方面,这个差距也不能过于悬殊,过于悬殊的薪酬政策容易导致员工内部不公平,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影响上下级之间的工作关系,拉开上下级之间的距离,不利于团队氛围的形成。

(4) 实现薪酬与绩效挂钩

高薪酬并不能起到持续的激励效果,只能在短期内使员工有满足感。把薪酬与绩效合理挂钩的方式,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固定工资在社会的发展中逐步被淘汰,在工资中占一定比例的绩效工资开始成为激发人才发挥其创造力的动力,激励机制也成为一种竞争的手段、一个实现公平的途径。

用马克思的三种劳动论来说,绩效工资主要是根据员工的第三种劳动即凝固劳动来支付工资,是典型的以成果论英雄,以实际的、最终的劳动成果确定员工薪酬的工资制度。主要有计件工资制、佣金制等形式。绩效工资从本义上说,应是根据工作成绩和劳动效率。所以,中小民营企业可以采用建立产权激励制度的方式,即把与人才相关的诸多特殊要素,如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作为生产要素,依据其贡献参与收入分配。这符合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原则,体现了邓小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述,同时又对人才特殊贡献的性质和特点有具体的针对性,是一个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姚绍汉.基于宽带的薪酬设计及调整策略[J].人力资源管理, 2006, (8) .

[2]董克用.中国转轨时期薪酬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3.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文化建设 篇11

【摘要】 探讨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就中小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民营企业;企业文化;文化建设

海尔领袖张瑞敏曾说:“企业管理无形的东西往往比有形的东西更重要。一个企业没有文化,就是没有灵魂”。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要想做大做强,一贯并崇高的精神指引是必不可少,要树立起企业的文化精神,鼓舞建立更多更强的民族品牌。对于民营企业来说,企业文化既是企业合力之纽带,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现代社会发展日趋迅速,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民营企业要想在这样的背景下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正视自己在企业文化建设上的不足,努力改进完善。

一、传承诚信为本的儒商文化

在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中小民营企业往往忽视了秉持诚信的重要,在企业内外都显露着一种乖戾浮躁之气。塑造出以诚信为本的企业文化,是民营企业现需解决的首要问题,“重诺守信”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应着力传承诚信文本的儒商文化,在公司运营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恪守诚信,建立起企业的良好氛围和形象。企业要通过检查组织中的具体领域建立诚信文化,并持续更新适合自己的一套诚信战略模式。

二、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民营企业多注重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忽视对企业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企业文化“有形”的一面很容易做到,“无形”的一面则较为困难。企业的管理者要对文化内涵真正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地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一方面可以通过改善企业厂房面貌,改善工作环境、举行各种娱乐活动加强沟通,以及设计效果更佳的企业形象等,来完善“有形”企业文化的建设,另一方面企业应结合实际,认清形势,摸索出真正适合自己,反映自身特质,切实有效的企业文化内涵,使其起到鼓舞士气,建立美好愿景的作用。

三、与员工分享企业愿景

通过塑造企业文化,并将公司愿景及时、准确地传达给企业员工,是增强企业活力的重要手段。公司应通过一系列的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促进企业文化在公司内部生根发芽,直到茁壮成长为强势文化。要关注员工需要,根据员工的职业取向和企业的发展战略,设计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为员工构筑施展才华的舞台,给予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使员工会更加认可公司的发展方向,增强其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感,加强公司的凝聚力。

四、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我国民营企业如何改变原来那种一心只想着赚钱,不关心社会的“小”形象,是如今民企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一个成功的企业最重要的不是推销产品和服务,而是其自身;一个产品会随着时代的变迁、技术的进步而过时被淘汰;一个公司的文化理念会被消费者一直记住。公共关系管理和关系营销在企业的发展中,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民营企业除了顾及自身经营,还要积极的投身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之中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五、提升民营企业家的综合素质

企业文化是企业家品质、才华、胆识等综合素质的扩展和放大。民营企业家在企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家的素质和自觉程度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起关键作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民营企业家要缔造出优秀的、高品位的文化,要发挥好示范表率作用,就需要具备企业家的优秀素质,包括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品质、创新精神、管理才能、决策水平、技术业务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尤其是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企业家的个人形象,往往在员工中起着模特效应,促进企业文化的转化和创新。

六、向“学习型组织”转变

就企业发展趋势而言,企业向学习型组织的转变,将给民营企业带来利益和机会,“企业不再是一个终身雇佣的组织,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组织,从管理者到普通员工都要有学习规划和目标。通过内培和外训,将员工教育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要让企业的每一位员工深刻理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的理念,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游戏规则,企业运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学习创新意识,制定和选择多套应变方案,根据客户和市场的需求在产品、技术和服务上不断学习创新,是现代企业生存发展之道。把学习作为工作和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持续学习文化根植于每个员工心中,将赋予企业勃勃的生机。

中小民营企业的长盛不衰和可持续发展,需要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的支撑。而独具特色的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增强对这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以促进这项工作,将会对民营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余世维.企业变革与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

[2]安娜.中小民营企业生存与发展战略[J].商场现代化.2006(2)

民营中小微企业 篇12

一、加快民营中小企业转型发展是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战略选择

多年来, 成都市民营经济蓬勃发展, 民营中小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这些企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力量, 在增强市场经济活力、确保经济平稳运行、保障社会就业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 民营中小企业是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2011年, 全市民营经济 (不含外商、港澳台商企业) 实现增加值3190.1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18.8%, 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6.6%, 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6%, 成为成都市经济体系中最活跃的力量。其中, 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户数比重达到98%, 实现增加值2721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20.6%, 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0%。二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近年来, 民营企业对全市税收贡献进一步增大, 2011年全市民营企业共上缴税收1362.73亿元, 同比增长29.8%, 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60.0%。三是社会投资的主要力量。2011年, 成都市民间投资完成3192.1亿元, 较上年同期增长24.5%, 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3.8%。四是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2011年全市工商登记的个体、私营从业人员达到240.2万人, 较上年增加24.8万人, 占全市城镇从业人员总数的52.0%。

(二) 民营中小企业是成都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生力军

民营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机制的推动下, 率先推进自主创新、市场转型、产业升级, 成为成都市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一是上市发展多。截至2011年底, 成都辖内有境内外上市的非国有企业28家, 占上市公司总数的56%。二是外向发展多。民营中小企业充分发挥其机制灵活的优势, 紧跟国际经济变化格局, 全面拓展海外市场, 一批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走出国门, 成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新生力量。2010年, 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出口总额106.7亿美元, 占全市出口总额的76.9%。三是创新发展多。越来越多的民营中小企业专注科技创新, 成为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体, 部分企业产品技术及工艺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如康弘药业集团已申请和获得国内和国外专利100余项 (其中国外专利20余项) , 旗下康柏西普 (KH902) 成为国内第一个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非专利药品名称的药物;国腾实业集团成为西部地区唯一获得北斗运营服务资质的民营企业。

(三) 民营中小企业是推进成都市产业高端发展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 成都市积极引导民营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配”之路, 鼓励其向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发展延伸, 涌现出科伦药业、迈普电子、国腾实业、新筑路桥等一批行业领头羊, 这些企业成为未来成都市高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同时, 随着市场的拓展, 这些本土成长起来的企业总部经济效益更加突出, 为成都市制造业数字化、服务化、现代化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民营中小企业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调研了解到, 在资源约束、环境约束、市场倒逼和政策调控的形势下, 民营中小企业面临着发展受限和转型乏力双重困难, 部分传统产业企业和出口型企业经济效益出现下滑, 集中反映出发展成本高、转型压力大、发展难度大等问题。

(一) 融资成本增加, 民营中小企业扩张转型受困

因融资成本高、融资渠道窄而导致的资金短缺, 依然是民营中小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 企业因此在生产经营、扩大产能、研发创新、市场转型、品牌塑造等方面受到资金约束, 扩张和转型发展受困。一是资金缺口大。尽管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政策不断出台, 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不断涌现, 金融创新产品不断推出, 抵押物不足、信用不高、经营风险等仍是民营中小企业在银行融资的主要障碍, 企业资金缺口大, 发展受制。二是融资成本高。企业反映, 目前中小企业要获得银行、资本市场、民间借贷等资金来源, 要么门槛高难获得, 要么成本高。以银行信贷为例, 贷款利率上浮甚至超过基准利率3—4个百分点, 加之担保费用, 企业申请1000万元贷款的成本平均在100万元左右, 此比例已超过部分企业的利润率。据反映, 民间借贷的利率更高。三是财务费用上涨。企业反映, 超过半数的货款采用承兑汇票支付, 因资金周转需要提前兑现票据, 贴现利息较高, 企业财务成本上涨, “辛苦半天为银行打工, 实体经济发展难”。四是大企业转移资金压力。行业主导企业为缓解自身资金短缺压力, 通常采用延期支付货款等方式转移资金压力, 不合理地将企业自身的经营成本转移给中小企业。对此, 57%的受访企业表示回款太慢。

(二) 要素成本增加, 民营中小企业利润空间受压

生产要素成本快速提升导致利润空间大幅缩减, 成为民营中小企业集中反映的问题之一。企业迫切需要发展转型, 但令人担忧的是, 抱怨成本高企的企业多, 主动思考转型的企业少。一是能源价格上涨, 设施配套成本高。企业反映, 天然气、电力等能源供给不足、价格上涨过快, 影响生产经营和产能扩大。企业还反映, 园区基础设施配套跟不上生产需要, 扩容增量配套成本高, 有企业电力增容费用一年内就从20多万元陡增至800万元。二是劳动力成本增加。受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与供给减少双重影响, 企业反映因高端人才缺乏需异地建立研发中心和管理中心, 熟练工人流动性大导致招聘培训成本增加等, 用工成本逐年攀升。同时, 社保政策的刚性约束使成都成为劳动力成本高地, 劳动密集型企业尤感压力大。三是土地供给紧张。用地紧张、土地申报周期长、土地费用高等原因, 使一些民营中小企业拿不到地, 融不到资。同时, 土地办证初期缴纳的费用不能直接抵扣, 须重新缴纳全额费用, 企业负担增大。四是原材料价格上涨。30%的受访企业反映原材料价格同比上涨, 100%的受访企业表示产品出厂价格持平或下降, 表示今年利润上涨的只有不到10%的企业。有企业今年1—5月完成产值1.9亿元, 同比增长20%左右, 但亏损扩大达3000多万元。

(三) 创新成本增加, 民营中小企业发展转型受限

随着生产经营成本的持续上升, 民营中小企业利润空间不断缩小, 走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之路已成为大多民营中小企业管理层的共识。但调研发现, 不少的民营中小企业创新乏力。一是自主创新动力不足。受产品市场相对稳定、技术相对成熟、创新突破难度较大等因素影响, 大多传统产业企业虽有创新意识, 但因技术人才储备缺乏、创新投入大、行业特殊规定等而动力不足。一些企业顾虑新产品对消费习惯的挑战及市场接纳时间长而不敢创新。如近年来国内食品行业标准更新频繁, 一旦更新, 企业研发的新产品就必须重新进行评审, 而评审费时且耗费高, 影响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二是自主创新风险较大。成都市新兴产业企业已步入创新发展的上升通道, 但不少民营企业反映创新周期长、投入大, 在研发初期和中期的各种金融支持缺乏, 政策资金也往往难到位, 靠自有资金创新, 企业往往难以承受巨大的资金压力和研发失败的风险。如生物药物研发投入高、周期长、成功率低, 研发周期一般都在十年左右, 开发风险很大, 民营中小企业通常很难独立承担。三是品牌带动创新的能力不足。成都市民营中小企业中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品牌不多, 大多传统产业企业以贴牌代工方式维持生产, 企业积累不丰, 市场转型受制, 难以推进创新。据反映, 成都的制鞋企业几乎都有自己的牌子, 但在国内叫得响的品牌仅有派中派和卡美多等为数不多的几个, 大多企业还是代工生产, 缺乏通过品牌带动创新的意识和动力。

(四) 制度成本增加, 民营企业转型发展信心受挫

近年来, 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但不少的民营中小企业反映, 受市场不公平待遇、政策歧视、过度行政、税费过重等因素的影响, 发展信心受挫, 有些甚至不愿做大做强, 只求能够“卖个好价钱”。他们希望进一步营造宜业宜商的发展环境。一是民营中小企业公平发展环境受到影响。企业反映, 近年来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均衡发展的态势正在被逐步打破, 市场的公平性受到挑战。一方面, 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的准入“玻璃门”现象仍然存在, 民营中小企业难以进入这些领域。据统计, 成都市民间投资75.7%投向制造业和房地产业, 信息传输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福利业、教育文化仅占1.4%。另一方面, 国有大中型企业凭借在资金、资源、政策等方面的优势, 不断加速向更多行业领域扩张, 打破市场合理竞争格局, 大大挤压了民营企业发展空间。大量外资企业凭借其税收及研发管理等优势, 对民营企业形成极大挑战。有企业认为, 同样是地方产品配套政策, 外企和国企落实力度更大, 造成市场起点的不公平。二是民营中小企业税费负担重。企业认为, 当前民营中小企业税赋涵盖项目较多, 税收负担较重, 所得税、增值税等各种税种加总占企业利润的30%—50%。服务业虽然营业税率仅为5%, 但为重复征收。企业各种费用也不轻, 企业对工会经费、残疾人保障金、价格调整基金等费用的收取有些意见, 认为单项税费不一定高, 但累加起来企业就有可能“被最后一根稻草压死”。同时, 企业还反映, 新创企业负担重, 筹建企业需缴纳全市同行业平均税费, 新成立公司每月不允许零申报, 至少交纳200元左右的增值税和地方税, 有盈利后不允许冲减。三是部分政策亟待提高针对性。企业反映, 如贷款贴息政策只对贷款增额给予贴息, 不少企业难享受此优惠。如工业总部规定注册资金或净资产不低于1亿元、上年度营业收入不低于10亿元企业方能准入, 使一些有潜力的民营中小企业望楼兴叹。又如中药饮片价格管理实施统一的政府指导价, 但缺乏对不同等次饮片的区分鉴定, 致使大量低质饮片流入市场, 对规范合法企业在生产成本上构成威胁。四是一些行业市场秩序不够规范。医药、制鞋、家具、食品等企业反映, 企业越大越规范负担越重, 在不规范的行业竞争中更易受到伤害。有医药企业反映, 规范的企业各环节都要经过严格检测, 成本相对就会增加, 在医疗机构以价格为取向的药品市场里处于竞争的劣势地位。五是发展配套有待加强。企业认为在设施配套、产业配套、生活配套方面仍需加大力度。如有企业因铁路运力不足而停产;有企业因本地缺乏行业科技联盟和相关配套企业, 为把控上下游产品质量或高成本异地配套, 或放弃业务拓展;还有企业希望解决引进人才的子女入学、园区交通不便、生活服务配套少等问题。六是政策执行有待改进。企业集中反映, 社保政策执行方面, 对异地引进人才或当地招聘员工在户口地购买社保的做法得不到成都市认可, 反而受到相关部门处罚;残疾人帮扶政策执行方面, 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认为“按总员工数的1.5%招聘残疾员工, 或按当年全市职工平均工资缴纳费用”的标准高, 难以承受, 并对助残基金使用的公开透明性心存疑虑;预缴税方面, 部分区 (市) 县将预缴税提前到一季度开征, 其额度实行“有计划增长”的做法没有较好地考虑企业实际经营情况, 增大了企业负担;工商注销方面, 各地出于对税源的保护, 企业因经营亏损或生产布局调整需要注销工商执照时, 办理环节多, 时间长, 远比工商登记难度大。

三、加快民营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建设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 必须全力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创新创业的环境, 有针对性地解决发展转型中的突出问题, 在推进健康快速发展的同时, 推进更多民营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进一步发挥民营中小企业在成都市经济生态中的主体作用。

(一) 实施发展环境优化工程, 为民营中小企业转型发展创造条件

结合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 全面提升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帮助企业转型发展。

1. 全面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发挥成都市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传统优势, 实施“抓大不放小”战略, 研究出台加快民营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认真梳理各类市场准入条款, 消除隐性限制, 完善民营中小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机制, 鼓励民营资本全面进入竞争性领域, 积极参与战略性领域, 创造条件合作参与非竞争性领域。积极研究民营资本退出机制, 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领域, 对重点培育的行业和企业, 予以适当政策倾斜。着力规范市场秩序, 抓紧制定新兴产业发展地方性行业规范。

2. 着力营造健康持续的发展环境。

建立动态管理跟踪的长效机制, 定期梳理和解决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在融资方面,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引导民间资金有序进入金融领域, 建立真正为中小微企业服务的金融体系。鼓励金融工具创新, 支持社会风险投资, 鼓励债券、基金、信托、金融租赁等多种方式服务中小企业。对重点行业重点产品实施财政补贴或退税, 降低贷款贴息的门槛。利用国家差别化的利率政策, 发挥地方金融机构和政策性担保的作用, 为民营实体经济企业提供融资便利。在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方面, 合理界定对民营企业征收的税种和税率, 切实落实民营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全面清理取消不合理收费事项, 减轻企业负担。积极呼吁提高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 加快服务外包、物流等重点行业的税费改革。针对企业反映比较集中的残疾人保障金收缴方式、异地工作人员社保缴纳、执法部门多头重复检查等问题, 从帮助企业规范发展的角度, 针对性改进工作机制, 进一步消除只罚不管的现象。在完善配套方面, 已建园区要引导和鼓励各类商业服务机构入驻, 加快形成成熟的生活配套;新建产业园区要全面落实“产城融合”的要求, 同步规划建设生活、交通、能源等配套设施, 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对企业反映的特殊困难和问题, 如土地、能源等要素保障、人才引进等, 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 分类帮助解决。

3. 大力营造创新创业的发展环境。

重点落实好现行各项促进科技投入、科技成果转化和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节能减排和再生资源利用等鼓励创新的优惠政策, 创办各类创业园区, 鼓励各阶层创业, 形成普惠性激励社会资源参与创新的政策手段, 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关心支持和参与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氛围。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创业风险投资领域, 支持企业自主搭建创投平台设立天使基金, 鼓励产业资本进入创投领域。完善各级创新基金投入标准和机制, 实施政府创新跟投政策, 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深化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

(二) 实施产业结构优化工程, 发展一批推动转型升级的中坚企业

按照成都市产业发展规划和结构调整方向, 进一步完善产业导向政策, 强化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 采取跟踪服务、战略投资、专项激励等办法, 推动一批重点行业的成长性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 迅速成为各行业的中坚企业, 形成强大的示范作用。

1. 发展壮大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潜力企业。

在成都市着力发展的下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内, 选择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好和一定发展基础的民营中小企业进入“小巨人”工程, 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 鼓励其抓住国家战略调整机遇加快发展, 尽快形成行业的优势企业。

2. 加快推出一批特色优势产业的领军企业。

对食品加工、制鞋、家具制造等成都市传统优势产业, 要结合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的客观需要, 围绕中国女鞋之都、家具中心等建设目标, 在规范行业秩序的基础上, 运用金融的方法, 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鼓励工艺创新, 包装推出一批在全国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领军企业。

3. 孵化培育一批引领发展的科技创新型企业。

充分发挥孵化平台的作用, 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孵化培育一批拥有适应市场需求的自主创新成果、代表科技前沿、引领产业发展方向的科技创新型企业。

4. 着力发展一批市场转向拓展型企业。

充分利用国际产业演进和经济融合的机遇, 通过品牌塑造、技术创新、市场转型、并购扩张等方式, 推动一批民营中小企业从代工市场走向品牌市场、从产品市场走向服务市场、从本土市场走向国际国内市场, 在更大范围内形成影响力。

(三) 实施品牌培育工程, 打造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

当前, 成都市民营中小企业发展迅速, 已进入品牌发展的关键阶段。应把品牌培育作为全市中小企业信誉建设、产品质量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品牌营销, 营造有利于企业品牌成长的社会氛围, 帮助民营中小企业打造一批代表行业水平、展示城市形象的优势品牌产品、优势品牌服务和优势品牌企业。

1. 着眼长远规划一批品牌企业。

要着眼长远, 立足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等代表产业未来发展方向的领域, 选择有基础、有技术、有人才、有潜力、有管理的小微企业, 纳入“品牌培育工程”的发展规划, 一个行业至少规划培育3—5家品牌企业、20—30个品牌产品, 吸引天使基金的战略投资和政府跟投基金的重点扶持。

2. 立足优势培育一批品牌企业。

围绕成都市软件业、服务外包、女鞋制造、家具制造等优势产业, 通过企业品牌建设、构建营销渠道、强化市场推广等方式, 加强政策扶持, 重点推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服务品牌和产品品牌, 带动行业整体提升。

3. 自主创新争创一批品牌企业。

对成都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成长中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重点加强对其产品研发和产业化阶段的创新支持, 力争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品牌。

4. 城市营销打响一批品牌企业。

在鼓励企业做好品牌宣传的同时, 将企业的品牌行销纳入城市行销的范畴, 将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和城市品牌紧密结合起来, 在城市行销中采取捆绑推介、植入推介、融合推介等方式, 不断提升和推广一批企业品牌、产品品牌, 使企业和产品的品牌成为城市品牌的重要支撑, 在扩大城市影响力的同时, 提升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 实施企业升档进位工程, 培育壮大一批行业重点企业

针对处于规模化发展阶段的优势中小企业, 大力推动其提档升级、跨越发展, 形成一批新生代的行业领军企业。

1.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要在开放合作的背景下, 鼓励企业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 用信息化等技术嫁接传统产业。完善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机制, 大力推动技术转移集团、技术交易市场等中介机构发展, 加快产业研究院等公共技术平台建设, 探索发展科技联盟、产业联盟等互助型企业联盟, 构建有效的研发体系和机制,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支持体系, 不断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 努力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实现由“制造”向“创造”的转型。

2. 帮助企业创新运营模式。

加强市场应用基础设施建设, 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 积极调整市场结构, 探索建立类似“制造基地 (或研发平台) +电子商务平台+融资指引服务平台”等全新运营模式, 帮助企业实现从制造向服务的转型。强化地方产品配套, 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列入政府采购目录, 建立政府补贴和重大建设项目工程采购制度, 支持创新药物优先进入医疗保险和公费医疗药品目录。

3. 推动中小企业上市。

筛选一批具备上市条件的优质中小企业, 加强上市指导, 帮助企业治理, 强化跟踪服务, 主动为企业解决上市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帮助其加快上市进程, 不断提高成都市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比例。

摘要:民营中小企业是推动成都市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当前, 成都市民营中小企业的转型发展存在融资成本、要素成本、创新成本、制度成本均普遍增加等问题。文章认为要推动民营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必须抓好以下几点:优化发展环境, 为民营中小企业转型发展创造条件;优化产业结构, 发展一批推动转型升级的中坚企业;加强品牌培育, 打造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促进企业升档进位, 培育壮大一批行业重点企业。

上一篇:Pdf文档下一篇: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