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企业(精选12篇)
中国民营企业 篇1
华为凭借着其在电信领域的影响力, 正不断地改变着其他国家对中国企业的认知, 让世界知道中国的企业不只会做廉价的拖鞋。华为是1987年在中国深圳成立, 由员工100%持股的民营企业, 是全球第二大电信设备供应商。
很难有一家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如此的话语权, 却又如此的低调, 本文试图为读者讲述发生在华为的一些故事, 而华为的故事主要来自于它的令人惊讶的海外业务, 可以说从来没有一家中国企业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在其领域有如此重要的影响力。
今天来看, 华为的海外战略是成功的, 2010年华为海外市场实现销售收入达人民币1204.05亿元, 占了总销售收入的65%左右。
华为自成立到今天只用了24年的时间就超越了诺基亚、西门子、阿尔卡特、朗讯等国际巨头, 成为仅次于爱立信的全球第二大通信设备厂商, 塑造了中国企业的“神话”。华为成为中国企业在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代表品牌之一。
无论在任何行业, 作为一家新进入的企业, 如果想要用积极主动的战术来赢得合同, 价格一定是最有用的手段之一, 对于华为来说也是如此。华为在刚开始进入国际市场时确实凭借着低廉的价格占有了一席之地, 爱立信销售与营销部执行副总裁贝尔特·努尔贝里回忆第一次遭遇华为时说:“其价格低于我们的底线价格”。但发展到今天的华为却早已经摆脱了低价的形象, 甚至在很多市场上价格比爱立信还高。
现在, 华为又开始发力企业业务、个人终端业务, 当然, 还有最引人注目的华为云计算业务, 但华为并不认为自己正在经历“转型”, 只是在扩展自己的业务线而已。因为转型指的是放弃已有的核心业务而去拓展新业务, 但华为显然并没有任何计划放弃自己的运营商业务, 并且在可以预计的几年之内, 运营商业务获得的收入仍将在华为总收入中占据很大的比例, 但运营商业务是存在“天花板”的, 华为想要继续壮大规模, 拓展其他业务也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世人眼中的中国神话
华为创立之时, 只是一家生产用户交换机 (PBX) 的香港公司的销售代理, 现在20多年过去了, 华为已经是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的业务涵盖了移动、宽带、IP、光网络、电信增值业务和终端等领域, 致力于提供全IP融合解决方案。
华为在国际市场面对着包括阿尔卡特、思科、爱立信、朗讯科技和北电网络在内众多巨头的竞争。但正是在这个貌似已经固化的市场中, 华为杀出了一条血路。
1998年, 华为的销售额是89.3亿元人民币, 而美国朗讯科技公司该年的销售额则是383亿美元, 但仅仅过了10年, 2009年华为全球销售收入1491亿元人民币, 成为全球仅次于爱立信的第二大通信设备制造商。就在同一年, 美国权威商业媒体Fast Company评出的2010年最具创新力公司中, 华为位列第五, 紧随在Facebook、亚马逊、苹果和谷歌之后。华为成为了继联想集团之后, 闯入世界500强的第二家中国民营科技企业, 也是唯一一家未上市公司。
目前华为实施的全球化经营战略已取得了难以想象的成绩,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拓展, 华为已经初步成长为一个全球化公司。华为在海外共设立了22个地区部, 100多个分支机构, 并在美国、印度、瑞典、俄罗斯及中国等地设立了17个研究所, 还在全球设立了36个培训中心。
华为产品与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服务全球超过10亿用户。国际市场已成为华为销售的主要来源。2009年华为实现合同销售额302亿美元, 同比增长30%, 其中超过2/3的销售额来自国际市场。
背景之惑
华为在海外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 就在2011年, 华为刚刚因为所谓“安全问题”撤回对美国3Leaf的收购案, 但与以往不同的是, 紧接着华为副董事长、华为美国董事长胡厚在公司网站上发表了长达2000字的公开信, 就3Leaf问题以及华为公司的基本情况做出了详细说明, 并希望提供的信息有助于美国政府了解收购案的实际情况以及华为的立场, “澄清一些长久以来关于华为的不真实的传闻”。
华为希望在美国市场进行长远投资, 现在华为在美国已拥有1000多名员工。仅2010年, 华为就从美国公司购买了价值高达61亿美元的产品和服务, 在美国的研发投资以每年66%的速度增长, 去年达到了6200万美元。
人们总是指责华为获得了中国政府过多的照顾, 但情况并非如此。事实上, 华为和其他在中国的商业公司一样, 享受中国政府对高科技企业的税收优惠, 以及研发创新方面的支持, 2010年获得中国政府研发创新方面的资金共计5.93亿人民币, 但从未享受超过正常商业公司之外的额外资金支持。
正如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就职演说中所说:“今天, 我们在这里齐聚一堂, 因为我们战胜恐惧选择了希望, 摒弃冲突和矛盾选择了团结。今天, 我们宣布要为无谓的摩擦、不实的承诺和指责画上句号。”但看来, 美国目前的做法与奥巴马所说相去甚远, 虽然我们可以理解美国对于国家安全的担忧, 但作为一个尊重民主、自由、法制和人权的国家, 美国对于华为的做法仍略显粗暴。
最终, 华为只能无奈又有些无力地对美国问出自己的疑惑:“是对华为的过去担忧?还是对华为未来的发展担忧?担忧在哪些方面?具体什么事情?我们能否一起找到解决的办法?”
不断成长的专利之路
华为被西方国家诟病最多的大概要数专利问题了。2003年, Cisco起诉华为侵权, 经过大量调查了解, 最终Cisco撤销了讼诉, 这场诉讼不仅证明了华为与Cisco的专利之争并未失手, 还应该看出华为在知识产权以及专利问题上的努力以及所取得的成就。
华为对于知识产权的重视从1995年开始, 在那一年成立了知识产权部并成立北京研发中心。
华为公司很早就定下每年将相当部分的销售收入投入研发, 并将研发经费的10%投入到新技术预研的政策。目前华为公司拥有研发员工51000多名, 占公司总人数的46%。
截止到2011年2月份, 华为在全球累计申请专利49040件, 获得专利授权17765件, 并通过交叉授权许可, 使用他人专利, 仅2010年, 华为就向西方公司支付了专利许可费2.22亿美元, 其中1.75亿美元支付给了美国公司。到目前为止, 华为仅支付给美国高通公司的知识产权费用已超过6亿美元。
到了2011年1月华为终于学会用知识产权保护自己, 反击摩托罗拉的事件被《华尔街日报》称为中国企业第一次以知识产权作为武器来反击西方企业。
华为认为单纯的专利申请对企业并无效益, 但当企业将这些知识产权与技术相对领先的西方公司进行交叉许可时, 不仅会大大降低单向的专利许可费用, 而且会促进专利技术的广泛应用, 带来巨大效益。华为每年花费数千万美元在全球申请专利, 但经过交叉许可后, 每年节省的专利许可费达数亿美元甚至10亿美元以上。
在华为, 创新不是封闭行为, 而是主动的开放行为, 通过接纳全球竞争对手进步与挑战的“开放式创新”, 华为积极广泛地与全球电信领域的同行厂商、知识产权持有人开展知识产权许可谈判, 与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高通等一系列公司签署了知识产权交叉许可协议。
中国人不只会做拖鞋
不得不说, 华为凭借着其在电信领域的影响力, 正不断地改变着其他国家对中国企业的认知, 让世界知道中国的企业不只会做廉价的拖鞋。
据悉, 当初华为的欧洲地区分部只有两个人, 作为一家通信企业却连运营商的门都进不去。
因为在当时的外国人 (当然也包括欧洲人) 都认为中国只能生产廉价的鞋子, 廉价与不可靠是世界上对中国产品的唯一印象, 对中国人能生产高科技产品更是闻所未闻。记得那一年华为参加戛纳电信展时, 法国电视台的报道题目竟然是:“中国居然也有3G技术?”
1995年, 华为的销售额达到了15亿人民币, 但那时其收入还主要来自中国农村市场。两年后, 华为推出了无线GSM解决方案, 随后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将市场拓展到了中国主要城市。
2000年华为的海外市场销售额突破了1亿美元。2001年到2002年间, 全球电信基础设施的投资下降了50%, 华为的国际销售额还是增长了68%, 从2001年的3.28亿美元上升到2002年的5.52亿美元, 加入了国际电信联盟, 并为中国移动部署世界上第一个移动模式WLAN。
2003年华为为阿联酋电信公司提供了一项覆盖全国范围的UMTS服务, 强化了Etisalat技术领导者的地位, 同时帮助其成为中东和阿拉伯世界中第一个引进第三代网络的运营商。
华为在2004年与西门子合作成立合资公司, 开发TD-SCDMA解决方案, 并在同一年获得荷兰运营商Telfort价值超过2500万美元的供UMTS网络设备的合同, 首次实现在欧洲的重大突破。
华为的海外合同销售额在2005年首次超过国内合同销售额。就在同一年, 华为继续不遗余力地扩展着自己在海外的业务:先是成为英国电信首选的21世纪网络供应商 (英国电信对于供应商的选择在业内以苛刻著称) , 为BT21世纪网络提供多业务网络接入部件和传输设备;接着又赢得了为泰国CAT价值1.87亿美元的订单, 为其建设全国性CDMA2000的3G网络。
2009年1月, 北欧电信运营商Telia Sonera宣布签署两项4G LTE商用网络合同, 中国华为和瑞典爱立信将在欧洲建设LTE移动宽带, 这也是全世界首个商用的LTE网络。
华为在2011年5月9日晚间宣布, 与英国最大移动运营商Eve r y t h i n g Everywhere签署合同, 在4年的合同期内, 华为将帮助Everything Everywhere全面升级EE在英国的GSM 2G网络, 这是华为在英国获得的首个大规模无线网络合同。
同样因为华为, 让世界知道中国企业同样也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
华为尼日利亚公司自成立以来, 积极投身于尼日利亚的社会公益活动, 通过节能减排、灾难救助、支持本地教育、扶持社会弱势人群等活动, 树立中国公司在尼日利亚社会的良好企业公民形象。
2005年华为为海啸受灾国提供了500万美元现金和设备的捐赠。2010年又与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签署节能自愿协议, 愿为环保事业做出自己的努力。
与死亡相伴的业务拓展
因为华为, 让世界知道, 中国不只拥有依靠国家垄断资源支持的大型国企, 还有依靠艰苦奋斗精神开拓市场的优秀私企。
刚果 (金) 自然资源丰富, 采矿业占经济主导地位, 素有“世界原料仓库”、“中非宝石”和“地质奇迹”之称。但同时它也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因为农业落后, 使得粮食不能自给, 又因为受长年战乱的影响, 医疗卫生系统濒临瘫痪, 卫生状况急剧恶化。2001年统计显示, 刚果 (金) 婴儿死亡率达17%, 15~49岁人群的艾滋病感染率达14%, 45%的人口营养不良, 人均寿命仅41.8岁。
刘康在2005年4月8日单枪匹马来到刚果 (金) 为华为拓展业务, 当时他没有任何的关系, 甚至对于当地的情况也懵懵懂懂, 他唯一拥有的只是华为给他的10万美金的业务拓展经费。
实际上电信业务并不是适合创业的业务, 更不是适合海外拓展的业务。因为一般情况下, 在各个国家或地方占有统治地位的电信企业都是一些跨国运营商, 因此其对供应商的选择要求都很严格、苛刻。
刘康曾经为了拜访一个客户, 在高温下连续数天, 每天几个小时, 西装革履地站在客户的办公室门前等待, 每天的衬衣都被汗水淋透。但最终, 他经历了战乱和疟疾, 吃尽了闭门羹, 迈出了华为在这里的第一步。
对于到海外发展的中国企业来说, 面临的第一个直接困难是员工的人身安全和衣食住行问题。
在刚果 (金) , 基础设施薄弱, 很多地方没有公路。由于项目交付都是在野外安装、调测基站, 华为的工程人员经常连续驾车三四天赶往野外站点施工。周围荒无人烟, 他们只能自己带上几桶水和一些干粮充饥解渴, 吃住都在车上。“很多时候只能吃面包。如果幸好有热水能够煮一包方便面加一点老干妈辣酱就是大餐了。”刘康说。
据华为肯尼亚CDMA产品销售人员朱晓路的介绍, 在非洲拓展市场过程中, 疟疾这种令我们闻之色变的疾病对于华为的工程师以及员工来说却好像感冒那么平常。不难想象, 华为在刚果 (金) , 乃至整个非洲, 甚至整个世界其他国家的业务开拓中面临着多么难以想象的困难。诚然, 不是每个国家的卫生环境都像刚果 (金) 那样令人担忧, 但一家中国电信企业在国外的探索道路上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以想象的困难, 有可能是疟疾, 有可能是战乱, 当然也有可能是当地对于华为本身的不信任。
非洲一些国家政局不稳, 这也为华为员工带来不安全隐患。在一些国家的战乱时期, 华为的工程师如要去基层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和维护, 客户甚至需要派全副武装的警察贴身保护才有安全保障。
文章写到这里, 我想说的是, 力挺华为不是因为华为是中国的企业, 华为在电信行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靠的是天时地利人和, 华为在最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 华为作为中国企业获得了政府对于高新科技企业一定程度的支持, 但最重要的却是华为自己的人和, 在各种难以想象的环境中, 搏出了一片碧海蓝天。对于这种成功的企业保持最基本的尊敬, 并非因为国家或地域, 所有通过艰苦奋斗而取得成功的企业 (或个人) 都值得我们这样做, 仅此而已。
中国民营企业 篇2
在我国的社会经济构成中,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属于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中除外资经济成分以外,主要是指个体私营经济成分,即为我们一般所认为的民营经济。
我国的民营企业的发展和整个社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息息相关,这种认识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中共十二大召开以前,雇工经营是非法的,这一时期民营经济的存在不合法;而在第二阶段,在中共十三大报告中,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至“允许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的观点,使民营经济开始过渡到合法的阶段;第三阶段中,中共十四大报告提出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至此,非公有制经济已经被作为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得到了一定的承认;而在第四阶段中,以中共十五大报告为标志,对于个体私营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阐述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提出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确认了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民营企业的发展从此步入了快车道。
二、 我国民营企业的整体发展状况
1、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
虽然目前还缺乏关于民营企业的权威的统计数据,但从其他的一些渠道可以对民营企业目前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有一定的认识:首先,按照工商登记数据,至1997年底全国共有私营企业96万户,其中注册资金超过1000万元的有100多家,超过亿元的有40多家,在这些企业之中,已有42户成为国内各自行业内的龙头企业。1997年全国私营企业共实现产值3942亿元、营业额3097亿元,为1349万人创造了就业机会。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披露,1997年非公有制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0.9%增加到1997年的24.2%,成为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另据国家信息中心预测,到本世纪末,我国私营企业将超过200万家,私营企业工业占全国工业产值的比重将上升到20%,占全国零售总额的比重将上升到50%。从上述统计数据中可以发现,民营经济在我国整个宏观经济架构中的地位已经不可轻视,而且扮演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
在我国的民营企业群体中,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民营科技企业的经济技术活动已经覆盖了国民经济各主要行业,并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大型民营高科技企业大量出现,涌现出联想、四通、华为、复星等一大批在行业内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龙头企业,对于我国的科技产业化、进军知识经济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民营企业的特点
民营企业的经营目标就是实现资本增值、追求资本收益最大化,有将其利润进行再投资以实现进一步资产增值的内在投资欲望。在这一目标的驱动下,民营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其经营活动完全以市场为导向,将资本向市场需要的产品上转移,将资本投向边际生产率高的产业。同时,由于无法得到像国企那样的优惠政策扶植,民营企业完全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发展,具有了很强的市场竞争性。与此相适应,在投资、生产、销售、分配等各个方面,民营企业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在企业用人方面,民营企业对有才能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才的重用也一直是其明显有别于某些国有企业的内在优势。例如,上海市市长徐匡迪在到兄弟省市考察时,曾为在深圳华为集团见到一位21岁的年薪15万美元的总工程师而深有感触。
3、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遇到的障碍
我国的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式企业或合伙企业,企业规模偏小,产权结构不清晰,在完成了创业期的快速发展并形成一定规模之后,这种组织形式不利于其进一步发展。家族式企业或合伙企业的组织结构不稳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同一使人员的变动直接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因此,需要采取一种稳定、有效率的企业组织形式。而现代企业发展的经验证明,现代公司制是最有效率的企业组织形式,它可以使组织结构稳定下来,使企业保持长期稳定发展。
另一方面,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以抵御竞争和防范市场风险,这就需要筹集资金,新项目的开发、建设也需要资金投入。目前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主要靠自身积累和代价高昂的民间借贷来满足。依靠自身积累无法取得充裕的资金来源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而国有金融机构对于民营企业的贷款特别谨慎,由于种种原因一般不愿与民营企业发生贷款业务关系。同时,一个企业的融资能力受到资产负债率限制,超过一定比例则投资公司的风险增大,使其再融资发生困难,因此,需要实现资本的社会化,引入新的投资者。
由家族式企业或合伙企业向公众公司转化,通过实现产权结构的流动性和开放性,最终实现公司社会化、资本社会化,使企业稳定下来不断地发展,这是相当多的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开始考虑的问题,而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正为此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 财务管理论文
★ 医院全成本核算及财务管理分析论文
★ 物业管理公司财务管理问题分析的论文
★ 高校财务管理论文
★ 企业战略与财务管理关系分析
★ 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 财务管理专业小论文
★ 分析增值会计理论完善ERP财务管理系统论文
★ 民营企业情况调研报告
中国民营企业垂涎军火市场 篇3
12年前,毕业于哈工大的陈江涛开始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阶段。
9年前,他开始涉足高风险、高利润的领域——军工生产领域。
今天,陈江涛的北京旋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面向军工和民用电子行业嵌入式系统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和系统集成服务商。
现在,像陈江涛这样胆大的民营企业家进军的脚步将会由走变跑。
5月27日,国防科工委正式对外颁布《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实施办法》,对民营企业进入国防领域进行“正名”与“鼓励”。根据该《办法》,民营企业及其他非公有制企业将获准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
“这是国防科工委落实国务院‘非公经济36条’的重要措施,同时也为民营经济进入军工领域扫清了障碍。”全国政协委员、原国防科工委副主任于宗林说。
根据记者从多方了解,针对民营企业参与国防建设,国家近期仍将有系列政策出台,进一步确立了军品市场向民间开放的基调。其中包括关于推动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指导意见、正在研究制定的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军品科研生产的若干指导意见等,据了解,其中若干意见已经上报国务院。
不过,由于军品市场向非公企业敞开,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调整,此上报方案遭到一些反对。尤其是对如此大规模放开所带来的影响的评估方面,上报方案被要求做进一步的修改。根据《经济》了解,整个基调不会变,只会变得温和一些。
可以肯定的是,民营企业进入国防军工领域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
一块陌生的蛋糕
有如此之多的民营企业无所畏惧地开始踏入这块陌生的市场,主要是因为军品生产在中国一直没有彻底开放,利润率非常可观。
据专家介绍,从全球军品市场来看,军品利润率高达50%。2005年美国国防预算4175亿美元中,有780亿美元用于军事采购,这意味着将有大量机会提供给美国军工企业。象通用动力公司、波音公司,他们的军火销售额较好的占公司总销售额64%、33%,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生产导弹的雷声公司股价上涨了25%,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股价上涨了29%。这对一般企业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可以说军品采购无论从市场规模,还是从利润来看都是很大的。而且我们国家的军队装备正在处于现代化的过程中,这样的机会是显而易见的。”南京政治学院经济与国防研究所所长杜人淮说。
对于军品利润,北京旋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明即表示,军品的利润比民品不是高一点,是高很多。
不过,南京才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申明磊认为,国有企业历来有国家技术改造经费的投入,无须考虑投资成本。如果民营企业没有这笔经费的投入,利润自然可想而知。一些民营企业参与军品生产是一个拿来主义,把许多产品的研制经费、人才培养费用、设备、销售等成本转嫁到国有企业身上,感觉利润就很高,这是一个误区,政府应正确引导,民企也要正确对待。
申明磊所在的南京才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在军工科研与制造领域已涉足多年的民营企业,主要从事新型武器装备的研制和制造。
申明磊指出,研制新型装备,百分之百的风险,即使开始生产了,利润也不多,主要是因为军品的数量比较少,依靠军品想收回投资成本是不可能的。需要把所掌握的技术转化到各个领域去应用,才能产生经济效益。
据了解,南京才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前做的一些装备的前期都是科研性质的,当时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可能就是做一套两套产品,没有什么太大的规模。“我们现在一个装备做五年、十年都很正常,人力、物力、财力、精力、时间投入也是很大的,非一般民营企业能涉及的。虽然这些装备有一定的研制经费,从一个公司的整体利益考虑,经济效益不高,社会效益比较明显。”
有军品生产的民营企业负责人告诉《经济》,影响利润的还有一点,就是现在军品的要求都是比较特殊的,比如作战装备、武器的应用等,要求的特殊性比较大。武器装备根据不同的应用、不同的地点就会专门做一些东西,不像民用产品那样通用性比较强,无法产生规模效益,企业成本比较大。
不过申明磊也承认,“市场一旦放开,大家都是充分竞争,利润很大不见得,但是社会效益会比民品好一点,经济效益要看能否把它推广应用,毕竟在各个市场你的起点比其他企业高。”
杜人淮指出,民营企业参与国防建设将有一个外溢效应,通过相关产业的拉动,可以向民用产业外溢。
据杜人淮介绍,中国过去采用的是军民分离的体制,采用的是内部循环的体制——在军工系统内部循环,很难把成果向民用领域转移,带动国民经济的效应不是很明显。现在国家要求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新的国防工业体制,国防工业一方面可以利用民用工业的最新研究成果、最先进的技术,带动军工的发展,另外军工也可以将其技术向民用领域转移。
“军工产业的扩大,必然扩大劳动力的就业,增加劳动力的需求,那么就带动原材料、研发部门的发展,这是一种联动效应。”杜人淮说。
民企潜入
事实上,很多民营企业早已在和军方合作。
“军品生产国家以前是垄断性行业,没有明确正式放开,但是已经有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进入。这些都是自发的,通过一个非常规的渠道来参与的。一般都是企业找到军方承包项目。”国防科工委的一位专家说。
记者通过采访西安、北京等地从事军品研究、生产的民营企业发现,他们很多人都是早期与军方有一定的联系。
西安一家“参军”的民营企业的负责人告诉《经济》,因为他们是二级资质保密单位,“有些话不好说”。
“像我们这样纯粹的民营企业很多,也有原先的一些军工厂倒闭了以后,或者进行股份制改造以后,通过承包、买断等方式组建公司来做的。”一位从事军品生产的私营企业人士对记者说。
“现在各家都有各家的门道,各家都有各家的关系网。企业能够做起来,一方面技术肯定不错,另外一方面就是要有这个方面的关系网。”该人士对《经济》说。
北京旋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市场专员张冬玲告诉《经济》,他们与军方的沟通主要是通过工作人员和军方的工程师接触,一般通过旋极的新产品座谈会来召集这些工程师。“与军方的工程师接触多了就能够了解军方的需要,我们一直保持和他们联系,给他们直接做服务,销售人员及时跟踪,通过研讨会告诉他们,这样就会加大了他们对公司的认识。”
事实上,从数量对比上可看到,民营企业已经占据了军用产品的“半壁江山”。
如河南、湖北、江苏三省军品生产的企业分别是79家、70家、200多家,而其中的非军工企业分别是36家、23家、100家。
浙江省国防工业办公室的陈加福说,截至去年底,浙江参与国防军品研制生产的民用工业企业有55家,有2/3是民营的,有些还直接参与了高端的科研。
根据原国防科工委副主任于宗林的介绍,目前民营企业已经为国防提供了大量的高科技产品,涉及到机械、冶金、有色金属、化工、纺织、建材、轻工等领域。目前参与军工领域的民营企业最多的是陕西、四川等地。
必须当心的制度风险
“从大的环境来说,对民营企业参与国防建设,已经没有太大的障碍。”申明磊说。但是潜在的风险因素依然伴随着这些民营企业。
在国外,私营企业从事军工生产已经是一个普遍的惯例,但是在我国受计划经济传统观念的影响,有些人至今对于民营企业参与军品科研生产存有疑虑,担心保密工作没有保证,担心民营企业不稳定,售后没有保障,产品质量靠不住。同时受到部门利益的影响,一些军工企业担心在民营企业进入市场之后,夺了自己的饭碗。
而更重要的是,在政策、规则等方面无法完全为民营企业“正名”,一段时期内,这些民营企业仍将是潜行。现行的法律法规都是针对传统的军工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军工没有制度上的保障。
北京旋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市场专员张冬玲告诉《经济》,军方涉及保密,等于一个产品他们买断,据了解,目前旋极投入研发的“军用PDA”虽已做到第二代,但还没有接到军方的订单。
“目前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了军品市场,但是国家对非军工企业担任军品科研任务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有时候,我们投入资金也到不了他那里,他们也拿不到投入。”国防科工委的一位专家说。
一些承担军品生产的企业免税政策,基本上也是面向军工企业,而且军品的维护费、军品的补贴都是针对中央预算内的军工企业。比如1994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财税字〔94〕001号文件规定,除军工、军队系统企业以外的一般工业企业生产的军品,只对枪、炮、雷、弹、军用舰艇、飞机、坦克、雷达、电台、舰艇用柴油机、各种炮用瞄准具和瞄准镜等,一律在总装企业对总装成品免征增值税。
而部分政策已经明显不适应形势的要求,但是依旧执行,这也让民营企业难以承受。
接受《经济》采访的国防科工委的一位专家称,政策的“落伍”客观制约着进入军工领域的民营企业的发展。比如1988年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第12条规定:私营企业不得从事军工经营业的生产经营。1994年实行的《公司法》第64条规定:国务院确定的生产特殊产品或者属于特定行业的公司,应该采取国有独资形式。
该专家同时认为,军标和民标不统一造成了各行业的技术分割,以及产品的技术标准难以统一。“由于军品配套涉及的行业多,而各个行业基本上都有自己的行业标准,致使非公有企业承担军品任务的话,在技术的标准统一上面存在很大的困难。”
对于参与军工生产的民营企业来说,最关键的是要有“三证”:保密认证、质量认证和军品科研生产许可证。虽然说《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实施办法》已经颁布,但是在保密许可证方面,一些企业还是不容易拿到。
根据了解,在国防科工委专门设有许可证管理办公室,保密资格审查是企业获得武器装备许可证的前提条件。根据有关规定,目前国家保密局会同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和有关单位共同组成国家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审查认证委员会,这个委员会负责全国资格审查保密认证工作,办公室设立在国防科工委,又分为两级,中央直属企业的直接到这个办公室,地方企业的每个省都有一个保密资格审查办公室,设在国防科工委机关办公室,由其审查完了汇总到中央。
一家民营企业的负责人告诉《经济》,他们现在正在申请军工电子元器件的一个许可证,正在办理的过程中,“前一阵有关单位还刚来调研过!”
对于保密认证,他们从去年就开始申请了,但现在国家准备调整以前的政策,对民营企业增加一些其他的要求,这些制度到现在还没有出台,“主管单位也不好用老的办法对我们进行验收,所以我们省在民营企业保密认证这块等于暂停了。”
成都润网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小冬表示,要先定规则,再玩游戏,才是能保证军品市场秩序。
破题国家军事订货体系
“恐龙是庞然大物,但生命力却没有老鼠强,民营企业有时确实像老鼠。”南京才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恽才华比喻说。这位在大学当过老师,上个世纪90年代就下海的老总,对民营企业进入军工领域信心十足。
根据专家介绍,现在军品出口上,国家还是鼓励的,只要报国家有关部门审批即可。比如生产防暴装甲车的一家专用汽车有限公司在国际市场上拿到了20台订单,宁波大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防弹衣已远销中东地区。市场空间非常广阔。
而且更让民营企业备受鼓舞的是,国家已经开始积极创造政策条件。据了解,目前高层正在不断探讨如何进一步打破壁垒,如何改变订货体系等。
南京才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申明磊告诉《经济》,目前军方主要从产品和项目的研制来支持,在前期的科研过程中给民营企业投一定的科研经费,研制过程中,军方也会派军代表和主要使用者来到单位,和他们进行充分的交流,包括质量、使用方法。
“下一步应该建立国家军事订货体系,要培育总承包商、分承包商、系统部件的承包商。”国防科工委的一位专家对记者说道。
事实上,国家军事订货体系在国外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模式。
据杜人淮的介绍,美国国防供给和需求都是由国防部来管理的,其主要以私有制的军工企业为主,有些兵器也是由国防部或者各个军种自己来承担的,在特点上是法规程序比较健全。
“政府和军工企业之间是一个供求关系,企业按照政府的订货来生产,因为军工企业有一些特殊性,不同于一般的产品,但这些基本上靠法律、合同来约束,在生产环节设置一些市场准入管制,比如保密制度、许可证制度等。”杜人淮说。
一般来说,美国国防部制定了一系列企业参与军品的管理的条件,管制的内容主要是确定一些基本的条件,符合条件后由军方认定就可以订货了。分包商主要由总承包商来管理,这样,由军方和总承包商签订订货合同,出现问题直接找总承包商,总承包商相当于军方的一个长期投资伙伴,自己在这方面的确实管理自然比较严格。
在美国,总承包商也是私营企业,诸如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波音公司等。
据介绍,目前美国的国防订货已经不分行业,经营范围很广,比如通用动力公司主要经营坦克重型装备,但是也从事多元化生产,比如航空产品等。
“多元化的生产的一个好处就是便于竞争,军方可以在任何一个厂家订货,不像我们如果分工太细,等于军方被某个厂家锁定,只能在某个厂家订货,不能在这个厂家以外寻求第二个军品来源。”杜人淮说。
虽然说在美国的军事工业体系的转轨过程中,也出现过争议,比如军品承包商能够从军品的垄断生产中获取丰厚利润,也抵制过军事工业转轨,但是通过改革传统国防采购方式、调整和优化军事工业结构、政府积极引导等方式,美国国防业很快得以转轨。
同时,由于在采购中坚持采用国家军事订货体系,所以美国的军方往往“从容不迫”。
美国军方采购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中间产品采购,主要是科研项目;还有一部分是最终产品采购,为最终的军用产品。国防科研这块目前逐渐增多,包括装备的预先研究等,当产品定型以后就进入生产的阶段,即最终产品的采购。
为了给企业更大的积极性,美国的军内研究所一般承担的是风险大、赢利小的武器弹药研究,这也就是将高利润的项目提供给私营企业,激发其积极性。事实上,在我国的军工科研院所也在一直引进专业技术人员,但是因为没有与企业的利益挂钩,基本上还是一种指令性的任务,始终无法调动积极性。
而即使在研究阶段,美国大部分武器的预先研究也都是由私营企业来承担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就保留大量的科研项目,还有一部分基础研究、论证研究放在美国高校,主要由总承包商来承担。为了防止技术风险,一般由多个私营企业同时来承担同一型号武器的研究,通过竞争,由军方最终从他们手里选择一种比较好的产品。
事实上,如果能够健全国家关于军品生产的法律法规制度、健全民营企业的信用制度,让有能力、符合条件的私营企业都能介入军品的生产,再建立国家军事订货体系,就能够维持其有效运转。
“层层分解,不要计划,依靠订货合同,国家直接采购,这是方向。”国防科工委的专家说,“不能像现在这样封闭起来,现在航空的采购就给航空集团,很少在社会上采购,为什么现在的专业化生产协助不好?就是因为封闭。国外都是有一定的社会采购比例,比如30%到40%,我们为什么不能?”
中国的军工体制改革
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经济发展体制,这是世界各国的经验。事实证明,美国通过总结冷战等经验和教训,提出建立军民一体化思路,较好地兼顾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目前已经形成相当完善的军民一体化体系。
早在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全国最高国务会议上表述类似的观点,“国防工业在生产上也要注意军民两用,注意学会军用和民用的两套生产技术,要有两套设备,平时为民用生产,一旦有事,就可以把民用生产转为军用生产。”
但是上世纪60年代的“备战”,中国把大批军工企业挪进山区,给后来的军工企业转制留下了众多的麻烦,因为保密问题导致与国民经济发展严重脱节。
1982年1月,邓小平同志正式提出“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方针,这个方针也就是后来概括的军民结合方针。
1998年,国防科技工业的管理体制实现了重大变革,新的国防科工委和总装备部成立,随后五大军工总公司改组为十个军工集团。而此时的改革是在供需两条线上进行,总装备部是需求方,军队是装备的需求部门,企业、研究院所是供给部门,国防科工委的职责是怎么样解决供需之间的矛盾,确保生产任务按时完成。
据了解,当时国防科工委成立之初,就提出要建立“小核心、大协助”的国防科研生产新体系,要建立寓军于民的新体制。“小核心”就要求把军工的总装、设计开发、检测装备、关键核心配套件,由核心企业来做。“大协助”就是一般的配件面向全国放开,通过资格证来核准,同时要把国防工业建立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
1999年国防科工委出台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暂行管理办法》,这个办法对申请许可证的单位企业的性质没有做任何限制,没有具体说非公有制企业,也没有说是大型直属企业。
2004年6月,国防科工委、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的《国防科技工业产业政策纲要》中指出:“推进国防科技工业投资主体多元化”、“重点支持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核心能力,普通加工制造能力原则上向全社会开放,形成有利于适度竞争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能力。”虽然没有谈到非公有制经济,但是这显然已经面向全国了。
更为重要的是,在“十一五”规划和到2020年远景规划提出来建立军品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鼓励符合资质的多种所有制企业通过参加投标、参股、收购、或者兼并现有军工单位等方式,进入军品生产领域。对于武器装备总成,关键部位分系统,在行业内部实施跨行业的重组或者兼并,在保持国有股优势的前提下,引入各类国有或者非国有资本进行股份制改造,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
事实上,在国防科工委建立和完善四个机制(竞争、评价、监督、激励)总体框架里面,已经提出来要打破现有军工行业界限,鼓励非军工企业参与武器装备分系统、零部件的竞争,甚至提出允许三资企业武器装备分系统零部件的竞争,实施投资主体多元化。
据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的专家说,“以前五大总公司、十大集团都是军工企业,现在就是要打破,按照任务来,谁承担任务谁就是国防军工企业!”
2005年2月24日颁布的“非公经济36条”在第6条中提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领域”,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允许非公有制企业按有关规定参与军工科研生产任务的竞争以及军工企业的改组改制。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军民两用高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
信息供求平台:军品市场的第二桶金
事实上,目前军品市场信息极不对称,军队的信息只对军工企业发布,不向外面发布。许多民营企业无法获得军品市场的信息渠道,无法参与军品的科研生产。可以说现在的军品需求部门与研制生产部门,处于双向不透明的状态。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那些进入军工行业的民营企业。
为了给民营企业与部队提供一个信息桥梁,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开始组建。目前,负责人是全国政协委员、原国防科工委副主任于宗林。
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的前身是“全国军工技术转民用联络组”、“中国人民和平利用军工技术促进会”。1989年改名为“国防科工委、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军转民联络组”、“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1991年申报民政部批准注册登记。它是目前我国惟一从事促进军工技术和平利用、协助政府有关部门推动和协调全国军转民工作的全国性非营利的社会团体。
于宗林告诉《经济》,他们就是要建立军民资源动态信息库,准确了解企业的核心状况、未来发展,引入军工的风险性等动态信息,以便掌握民用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动态,建立军民互动的信息发布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定期向军工企业发布民营企业的发展,定期提供民用技术的项目指南。
据《经济》了解,为便于军转民国际国内的合作交流,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编印了《中国军转民合作项目》、《中国军转民部分产品目录》、《中国军转民国际合作项目指南》及《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出口产品目录》等资料、画册。
同时,他们还将承担起武器装备资格认证,保密资格认证等培训工作——包括许可证怎么申请,保密怎么审查、质量体系怎么认证等。
“我们的700多家会员单位,可以说他们最迫切需求的就是对口的军品信息,我们就是这样一个平台!”于宗林说。
中国民营企业转型“九拷问” 篇4
拿破仑说:“世界上有两种最有力量的东西, 一种是刀剑, 一种是思想。从长远来看, 思想的力量会胜于刀剑。”在拿破仑威风凛凛的军服背后, 隐藏着的是一种深深的文化底蕴——那是对文化价值的崇尚、对思想力的敬重、对科学理性的笃信。而这一点, 恰恰是当代中国企业家们身上最缺少的东西。国与国、人与人、企业与企业之间, 之所以有良恶优劣之分, 其根本原因均在思想或意识。对于企业家来讲, 我们今天在这里呼吁的是企业家的精神。这个世界缺失的不是钱, 商业社会缺失的是企业家的精神、企业家的梦想、企业家的价值观。
当前, 中国民营经济体遭遇形势的急速变化, 步入前所未有的瓶颈期。但是, 一个全面反思产业模式的气氛正在生死一线之间挣扎的民营企业中形成, 压力下追求产业升级转型成为众多民营企业家们殊途同归的选择。同时, 在危机中暴露的问题和失败的“切肤之痛”, 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企业家深刻认识到强化企业管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生存和发展问题悬在了每个企业的头顶。中国民营企业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 必须解决目前制约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三大基本瓶颈问题, 即企业家素质、专业化管理和产业化战略。转型是民企持续发展的瓶颈, 是必须要迈的一道坎, 是在未来的发展中, 必经的痛苦历程。“改变民营企业是找死, 不改变民营企业是等死”。而企业主的素养是民企转型的关键。
一、思想意识先天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民营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民营企业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 如融资困难、信用不足、人才匮乏;民企基础薄, 包括硬件基础、管理基础。单从产业准入方面观察, 民企占据了国民经济最微利的行业, 从整体规模上看, 民企仍然表现为“弱、小、散”等。因为它只有短短的几十年的发展历史, 所以, 基础相对较弱。
中国企业数量以千万计, 绝大多数都是民企, 民企整体人力资源薄弱、员工文化程度、水平参差不齐, 在社会资源分配中处于劣势, 在人力资源、银行贷款、政策扶持、产业准入等方面长期受到歧视。民营企业有明显强于其他所有制形式企业的直接掌控企业资源的冲动, 民企老板以社会边缘人士居多, 先天性素质不高, 很多民企业主是靠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一些机会而发迹起来, 素质并未同时提高, 随着公司的业务量扩大、组织机构扩充、公司人员增加、资金流量增大, 中国民企思想或意识先天不足各种问题也随之出现。
二、自我崇拜妄自尊大
民企老总们大都有一种自我崇拜心理, 特别是对第一代企业家来说, 总想超凡脱俗, 总想开创一番伟业, 但是, 其内心深处仍然是计划经济和小农经济那一套, 一旦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 其所有行为和观念仍然是传统老套, 没有什么根本变化。真正起自草莽的企业家, 其早期生涯都充满苦难。或者是出身不好, 或者是穷困潦倒, 最后, 由于自身天分和胆识, 并且有好的机遇, 他们创业成功了。但是, 底层经历中的种种困难, 曾经受到的白眼和伤害, 使他们内心深处多少有些补偿心理, 一旦自己掌握了一定的社会资源, 自己做了老板, 这种妄自尊大领主意识就出来了。
在实际管理过程中, 他们往往无法充分发挥团队精神, 事必躬亲, 依然依靠个人打天下, 甚至难与他人合作共事。对于有些企业老板来说, 可能保持对企业的控制, 比企业的发展更重要。实践证明, 个人英雄主义行为在公司进入规模后会带来巨大的弊病。如果说强人统治能够在初创企业奏效的话, 将这种管理风格套用在已进入产业成熟期的民营公司的高层管理者身上就不一定行得通。武断专行的管理风格曾导致国内一些民营企业领导层出现缺位, 造成企业在第一把手离任后经营状况全面下滑。
三、人文思想人格障碍
民营企业主最缺乏的是一种人文思想、文化素养、理性思维和健全的人格。企业运作中最缺乏的就是契约和信誉精神, 人格大小决定公司发展大小。很大一部分民营企业老总都存在着人格障碍。在一部分中国民营企业的骨髓里, 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劣根性”, 它是一种狭隘的视野、一种对人的冷漠、一种对人文精神的轻蔑、一种对通用规则的忽略、一种缺乏自己的固有原则、一种盲目追风而又不知其所以然的浅簿。
中国民企老板, 有一部分人视“面子”如金。他们不愿意让他人知道企业存在的问题, 也不愿意让他人指出他们的不对。还有一些民营企业家的人格特征是:远贤人、近小人;喜欢奉承、讨厌批评;出尔反尔、言行不一。综观20多年来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成功者大有人在, 但显赫一时、昙花一现者也比比皆是。他们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往往都有一个共性的东西, 即创业者都未能克服其人格障碍, 未能超越自我。
四、小农意识市侩心态
民营企业老板中很多人文化程度不高。很多民营企业业主是靠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一些机会而发迹起来, 素质并未同时提高;在一部分中国民营企业的骨髓里, 有着一种对自由民主原则的排斥、一种与国际化潮流极不合拍的小农意识和市侩心态。其实从某种角度上讲, 中小企业主发迹大多是抓住两个好产品, 瞄准一个市场空档, 然后押宝市场促销一举成功。这种偶然性的成功渐渐成为一种思维定式, 在决策时带有极强的赌博性。一个产品赌赢了, 其他所有产品都如法炮制。它们并没有意识到, 企业的发展首先要有一个扎实稳定的基础, 然后创造一个逐渐发展的趋势, 并保持这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由于缺乏远见的理性思维, 一夜暴富的投机心态在民营企业主经营中最容易滋生想把自己的企业做成一个百年老店的企业家还太少, 能把自己产品做成世界名牌的更少, 更多的则是昙花一现。优秀的现代民企都十分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企业道德建设、企业形象建设, 浅显而言就是企业的价值观取向。基于农耕文化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中国民营企业家尽管有着吃苦耐劳、敢打敢拼等一系列优点, 但其身上的小农意识和市侩心态缺点也是不容忽视的。只有搞清楚现阶段民营企业家战略决策与日常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才能对症下药。
民营企业主最缺乏的是一种人文思想、文化素养、理性思维和健全的人格。
社会是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 没有一个好的环境, 民营企业也难以生存。
五、创新思维首创精神
民营企业初创期始终不渝的就是产品取向, 相当一部分中国民营企业家都是以追求个人利益为第一要旨, 思想行为大都违反科学理性原则及人文精神, 信誉不高, 缺少个人首创精神, 热衷于追风赶潮, 经营管理活动中带有过多的政治目的, 根本违反制度和规则原则。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知识经济渐渐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流, 民营企业在适应高度市场化和网络、信息为代表的知识经济催化的产业革命方面, 显得无能为力或手足无措。从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潮流这个层面上考虑, 民营企业在新一轮的市场竞争格局中保持可持续发展, 在多元化的市场主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面临的挑战将是十分严峻的。其实民营企业创新的行动都局限于寻找创新的方法或点子上了, 而没有意识到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中国的民营企业, 缺的是创新思维, 并不缺创新方法。于是, 便导致了我们中国只是出了个中国式的仿造制造, 而不是创新制造, 甚者为中国粗制滥造。
六、社会责任社会价值
社会是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 没有一个好的环境, 民营企业也难以生存。几乎所有的民企老板于创业初都是抱着名利为企业第一目标的。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 企业就需要整合很多内外部资源, 企业主的价值观取向就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主如果没有以社会为责任的目标, 就不会整合到丰富的社会资源;如果没有以客户为责任的目标, 就不会与客户持续共赢发展;如果没有以员工为责任目标, 就不会带来人力资源乃至企业整体的提升。民营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 它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但企业也是社会这个有机体的一部分, 企业在完成其经营目标之后, 也要完成其他的目标, 即社会责任。
一个企业成功与否, 不能把利润作为惟一的标准, 企业还必须承担起社会和环境所赋予的责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观, 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企业发展从“以利润为中心”到“追求价值最大化”, 是一个质的飞跃, 它标志着企业在更高层次上的一种新的价值取向。“追求价值最大化”, 看重的不仅是实现利润, 更看重的是实现利润的能力;看重的不仅是有形资产, 更看重企业的品牌效应;看重的不仅是经济价值, 更重要的是它的社会价值;看重的不仅是企业自身价值。要做到保护环境, 坚持可持续发展;文明经商, 以诚信立足社会;以人为本, 劳动关系协调和谐;回报社会, 增强社会责任感。只有这样, 民营企业才能真正壮大、变强, 才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七、企业逐利使命目标
自1980年陷入困境的部分民营企业,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分析出了一些共性问题:战略决策失误, 对行业发展方向判断失误, 个人经验的局限性导致决策失误, 过度扩张和盲目多元化, 过于依赖OEM模式, 金融衍生品等虚拟经济盲目发展, 道德、社会责任的缺乏和监管缺失、基础管理薄弱, 等等。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民营企业财富的快速积累, 离不开制度解放带来的政策空间以及市场开放造就的市场空间, 但根本上是靠人的主观努力才形成今日的格局。中国人的勤奋、吃苦、强烈地追求财富的精神乃是财富增长的本源动力。这种精神使中国企业, 尤其是形成“中国制造”鲜明特色的民营制造企业, 在与全球范围内其他国家企业的竞争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本和速度优势。但是, 伴随一代企业家的原始资本积累的初步完成, 人们对企业的使命与价值观问题的思考却才刚刚开始。办企业究竟是为了什么?除了勤奋、努力、节俭之外, 还有哪些精神因素能够长远地支撑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做久?
中国民营企业与西方著名企业最大的区别在于:西方著名企业大都是为了一种使命、一种目标、一个产业而奋斗, 而中国民营企业大部分都只是为了一个产品, 为了一块市场, 即发现了一个好产品, 然后倾力投入, 再无限扩大, 而一旦这个产品完结, 就再找一个新产品, 始终不愈的就是产品取向。在整个产品经营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种狭隘性, 这就必然造成民营企业家对行业前景及民营企业长远战略的忽略, 忽略民营企业文化及长期新产品开发。忽视民营企业单一产品的竞争到组合产品的竞争、从组合产品的竞争到供应链的竞争, 从供应链的竞争到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对比一些已经有百年历史之久的国际领先企业, 可以发现, 中国民营企业在企业的远大理想、社会责任、正直赚钱、利益分享、合作精神等方面还有着巨大的差距。如果没有使命和价值观上的进步, 民营企业如何才能摆脱“原罪”的舆论印象, 转变成为受顾客喜爱、受人才欢迎、受股东称赞和受社会尊重的企业呢?目前中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竞争属于低层次的“产品竞争”。
八、和谐发展双赢思想
通常民营企业家们最缺少的就是“双赢思想”, 在对待对手方面, 惯用的做法就是“你死我活”。如, 20世纪90年代末的彩电大战、空调大战。中国企业之间实际上最需要形成价格联盟, 但实际上也最难形成价格联盟, 即便是短暂的形成, 也会很快被破坏掉。
因为民营企业家对待竞争的思路还是停留在你死我活的层面上, 绝没有想到要双赢, 甚或多赢。从世界范围来看, 企业与社会间的关系也是互动关系, 是双赢的。无论是一个产权多元化的国有企业, 还是一个产权单一的私营企业, 它都要既为投资者着想, 也要为它所存在的国家、社区和消费者着想, 更要为企业内部的员工着想。
九、不问是非只论成败
许多民营企业主都很有才能, 不乏智慧, 但缺少的是理性思维, 是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人们大都有这样的一种观点:企业家成功靠的是才华, 其实不然。大丈夫行事, 论是非, 不论利害;论顺逆, 不论成败;论万世, 不论一生。企业成功靠的是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理性科学精神、一种道德感、一种人文精神、一种对规则遵守和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精神。心中充满了伟大的抱负和鸿浩之志, 头脑中存着太多的经商手段, 但是, 一些民营企业家惟一缺少的就是基本的道德、信誉和理性科学精神。
在我国民营企业中, 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存在着经营作风不端正的问题。他们不是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手段来积累财富, 而是采取投机行为, 甚至是非法手段来牟取利益。在他们当中, 抢注他人商标者有之;假冒别人产品、瞒天过海、以次充好者有之;坑蒙拐骗、赖账不还者有之, 存在投机赌徒式的经营思想。其手段多种多样, 无所不用其极。如果一个企业缺乏起码的商业道德, 这样的企业还能做得下去吗?
“以价值观为基础的领导, 以事实为基础的管理”。作为企业主就是要建立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 思考企业的战略问题。应该发挥企业家精神, 要具有创新、承担风险、系统思考与洞察的能力。中国民营企业的意识形态劣根就是中国政治意识形态制度的劣根, 民营企业之所以大都呈现短命现象, 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确立理性精神, 理性战胜感情时, 企业意识形态就正确, 民营企业所有失败都是反理性行为的结果。意识形态实际上是一件很容易理解的事情, 比如, 下雨了就要打伞, 天冷了就要添加衣服, 这就是最最基本的理性思维, 而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 一些民营企业主更多的是, 下雨了不打伞, 天冷了不加衣服。这种思维和行为在不少民营企业主身上普遍存在着。
摘要:中国民营企业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 必须解决目前制约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三大基本瓶颈问题, 即企业家素质、专业化管理和产业化战略。转型是民企持续发展的瓶颈, 是必须要迈的一道坎, 是在未来的发展中, 必经的痛苦历程。“改变民营企业是找死, 不改变民营企业是等死”。而企业主的素养是民企转型的关键。
浅谈中国民营企业发展 篇5
一、民营企业的地位与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迈开大步,勇往直前。我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据统计,全国已有3200多万户个体私营企业,解决了8000万人的就业问题,我国民营企业总户数已达800万家,分别占全国企业总数99%、工业产值60%、工业增加值40%、实现利税77%、出口额60%、城镇就业机会75%。民营企业的年产值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远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民营企业产值已“三分天下”甚至“二分天下”,并逐渐显露出它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以及维护供需平衡、扩大就业、稳定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民营企业作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典型,是国家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必要补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使民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使其在“构建和谐社会”总进程中发挥着更为举足轻重的作用。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非公有制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资本进入的行业领域,拓宽非公有制企业融资渠道,依法保护私有财产和非公有制企业的权益。”这个论断十分明确地指明了民营企业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地位。
二、中国民营企业现状
(一)历史选择民营经济
中国的政治家和商界、学界精英达成了一个共识:中国必须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及新增长源。这个竞争力就是精英企业团队,它的地位和作用就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器,经济波动的稳定器,是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要素。现在的国企虽是精英企业,但它特殊的职能决定了它无法像一般商业机构那样高效率地追逐市场机会,因而也就不能承担促进经济持续高增长的大任,而只能对经济起到有限的稳定作用。外资虽然新鲜有活力,但它毕竟姓“外”,一有风吹草动便惊飞而去的“鸟群特性”,决定了它难以成为中国经济的坚强依靠。
于是,这一角色的承担就历史性地落到了民营企业身上。20多年间,中国民企得到了飞速发展,经济贡献和经济活力大大高于国企,在某些方面甚至毫不逊色于外资企业。当然,中国民企也有自己的缺陷:企业规模小,总体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高,发展后劲不足等等。但是,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才产生了再造中国民企的需要,才有了让民企发展再上新台阶的呼声。财富及进步就是在改变中实现的,历史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前进的。
这种提升不再仅仅是一种创新,而是一种变革,甚至是一种革命。它不仅将对民企自身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使民企的观念、形象、组织、管理、技术、文化发生彻底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的后果就是中国经济将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经济脊梁,中国经济自主权将因此而扩大。它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模式中高度依赖外源性经济的特征,而使内源性经济成长为中国经济的主力。也就是从目前的出口替代转向进口替代,任何一个经济体如果没有经过进口替代这一环节的充分发展,其经济必然缺乏独立自主性,更谈不上任何竞争力,在同国际垄断资本的全面较量中将会一败涂地。
而进口替代环节的充分发展比出口替代要艰难得多,这也是为什么要称这一阶段的任务是一种革命的原因。但是,充满创新精神的中国人绝不会因此而却步,戊戌维新的领袖人物康有为、梁启超是中国人,推翻中国几千年封建帝制的孙中山是中国人,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杨匏安、谭平山是中国人,他们已经为中国人树立了创新求变的榜样。在今天的经济建设大潮中,这种历史上形成的创新传统和精神将会在经济领域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而最早在中国发育并形成气候的中国民营经济,也定会在这种精神的熏陶和推动下更上层楼。
在现实呼唤民企的今天,在上上下下对民企的发展已形成共识的今天,再次出现民企风将
不可避免,新锐民营企业及精锐民营企业家将不断涌现。时势正在造就着民企,而民企也正造就着时势。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任务,是历史的选择。
(二)民营企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1.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不可避免的加剧贫富分化、劳动关系失衡的矛盾
民营企业发展腾飞的起点始于改革开放,许多民营企业家也正是在改革开放政策下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至2001年底,中国民营企业投资者人数达460.83万人。尽管从人数上看,他们在中国13亿人口中比例极低,然而,因为他们所支撑着的民营经济占中国经济总量的1/3,其经济绩效尤其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其不断扩大的就业人口在维系社会稳定中的作用十分关键,他们在中国的分量其实并不取决于其比例,而是与整个民营经济在中国的分量相称,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强势利益团体。与此同时,一些城市劳动者的弱势地位却日益加剧,据北京市今年初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该市高、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由2000年的3.1:1扩大到2003年底的4.7:1,全国的情势似乎比北京更为严峻。
由于传统民营企业的一些特点,如不可避免的家族式管理等,使得单个的民营企业常常具有排斥性的团体,形成“外人”很难进入其“信任圈”,以实现平等的合作与共同发展的局面;其发展前期增长粗放,造成不少民营企业技术水平低,管理水平落后,劳资关系失稳,企业寿命周期短,有的甚至搞“假冒伪劣”、偷税漏税等,加之民营企业中普遍缺乏甚至拒工会之类的能维护工人权利的组织,民营企业更易成为贫富分化引发的阶层矛盾和劳资矛盾的火力集中点,不断暴露出来的民营企业家不光彩的发迹史和官商勾结的丑闻正是印证了弱势群体对其的强烈不满。
2.企业家从政:体制的弱点和角色的冲突
民营企业的发展使得民营企业家成为强势利益团体,他们不可避免的要求进入政治领域,以寻求利益表达的途径,更好地实现其利益诉求。然而,在体制和角色两个层面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
获取政治角色似乎已成为民营企业家们一种热衷的方向。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获取一定的政治资本,将人大代表等称号当作一种荣誉和对社会地位的肯定,获得利益表达和参与政策制定的途径。从法理上看,并没有任何理由和必要一开始就从制度上将民营企业家排斥在政治领域之外,这既不符合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人人平等的原则,也不符合执政党扩大阶级基础的要求。反之,如果缺乏行之有效的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的正规途径,这部分在经济上拥有优势的人不可避免地会采用非正规的途径实现其利益诉求,即与官员进行权钱交易,获取公共权力的“准使用权”,以此扩大自己的利益。我国转型期的腐败现象多源于此。事实上,现行的制度没有阻碍民营企业家进入政治舞台。2003年在中国政治的最高舞台即“两会”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充当的政协委员已经到了100人,人大代表达到133人,大约都比上一届增长了5倍;然而更加耐人寻味的一组数字是,在年底公布的中国福布斯富人排行榜上,有9%是人大代表,13%是全国政协委员,大约25%的企业家是中共党员。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何使这部分人处理好企业家与人大代表的角色冲突问题。按照代表制理论,我国奉行的是“委托说”,即人大代表要代表选区人民的利益,是人民派驻代议机关作为人民传声筒的人员,这自然要求代表拥有较高的素质和代表角色意识。那么,处在社会利益矛盾集结点上的民营企业家到底应以什么样的身份进入政治角色呢?民营企业家在以人大代表身份出现时,代表的应是选区人民而不是民营企业家阶层的利益。但显然,作为兼职代表,两重角色不可避免的存在冲突,不少人对于“人大代表”这一身份标签并未有足够的价值认同,不是将其作为一种职业,而是作为一种荣誉或是一种实现利益的途径。综观这几年民营企业家代表在各级人大中的表现,似乎仍然有某种角色混淆。比如,他们的提案绝大多数集中在如何保护民营企业的利益,如何改善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甚至一些代表利用发言推销自己企业产品的现象都有发生。角色认同感不强引发的下一个问题就是人们对利益表达机制不平等的质疑。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是影响政治参与程度的重要因素,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人大代表中普通劳动者、城市平民的比例很低,他们的利益主要是靠一些学者来代言;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企业家阶层凭借经济实力和社会声望更多地进入政治角色。而且他们并不能摆脱企业家身份的影响,甚至完全有可能借此为本阶层谋求特殊的利益偏好,那么,作为社会弱势阶层,如何去拥有一个平等的利益表达机制?两者间本身就存在着收入分配的利益分歧,而根据冲突政治学理论,政治冲突如果仅仅涉及经济问题则发生的几率很小。只有在经济冲突向政治领域转移,并对政治体系中的政治管理、政治控制系统和政治统治权威构成挑战的态势下,分裂性冲突才会趋向形成。如何保证在可支配经济资源与其他社会资源上处于弱势的社会阶层同样可以有效的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便是防止这类冲突波及到政治领域,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一步。
3.完善相关制度,正确定位民营企业人
在完善相关制度之前,我们应该给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一个正确的定位。民营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不可忽视的贡献,尽管现处于矛盾的风口浪尖之上,我们也不可能走回到限制其发展的老路上去。对其进行道德教育,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是十分必要的,但站在制度设计的层面,没有理由对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提出很高的道德希冀,要求他们主动承担调和贫富差距等社会责任。因此,问题的出路不是寄希望于民营企业家的“行善”,而是应该以完善制度的方式协调各方矛盾,以及提供政治参与的正规渠道。
4.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和完善对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民营经济早期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政府对其发展实行“无为而治”,放手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实行鼓励、支持、引导的方针,鼓励、支持、引导三者是三位一体的,但是地方在贯彻中,往往鼓励、支持多,正确引导少。因此政府必须要引导企业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规范经营管理行为、完善组织制度、提高经营管理者素质等,从而有利于引导民营经济走上依法经营、健康发展的道路,避免因其不恰当经营而激化的社会矛盾。同时,政府必须充分考虑和兼顾不同地区、行业、阶层、群体的利益,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要特别关注困难群体,改善就业环境,解决劳动者权益维护中的实际问题,解决困难群体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
5.完善人大代表制度,提高民营企业家代表的政治角色认同感
我们不可以也不应该把任何一个阶层拒斥在政治参与领域之外,应该做的是如何以制度、法律的形式对当选人大代表的方式、程序、要求确定下来,以合法而有效的方式选择出符合标准的人选。同时应以相应制度考评代表的工作绩效,认真对待代表罢免机制,从而加强代表的政治角色意识和危机意识,提高其作为代表的身份认同感。这样一方面可以处理民营企业家阶层的政治要求,同时也从制度上防止有人利用代表身份谋取私利,尽量使利益表达机制和政治参与的机会在社会各阶层间实现公平。当然,这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具有民营企业家和代表双重身份的人的角色冲突问题,这本身就应该是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政治文明的必须。
三、中国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民营企业管理中,一些民营企业已经走上科学管理的轨道,对此不能盲目乐观,内部仍有股暗流在阻止着民营企业改革浪潮的向前发展。
(一)管理水平低下
我国目前的许多民营企业都选择了家长式管理模式,管理体制主要表现为“家族”和“亲缘化”特征,实行集权化领导、专制式决策,经营者既是资产所有者,也是资产经营者。当企业具备一定规模,家长式管理由于决策层和执行层界限模糊,缺乏“纠偏”机制,民营企业家的局限性、随意性往往易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失误。
中国有句古话“富不过三代”:第一代创业,第二代守业,第三代败业。麦肯锡一项关于家族企业的研究结果表明:全球范围内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4年,其中只有大约30%的家族企业可以传到第二代,能够传至第三代的家族企业数量还不足总量的13%,只有5%的家族企业在三代以后还能够继续为股东创造价值。据《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蓝皮书统计:九成以上民企是家族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年,其中有60%的民企在5年内破产,有85%的在10年内消亡。创业者自身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同样家族企业的家族化给民营企业的发展留下阴影。家族化企业存在先天性的缺陷,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家族企业的实质的管理权利基本上掌控在自己人手里,最终致使企业的所有全力集中在家
族领导人手里,形成绝对独裁,无法实现全员民主管理。由于企业的全力掌握在家族成员手中,企业家族的文化势必成为企业文化的主要来源,企业文化的培养往往伴随着家族文化的培养。家族成员的利益之争,往往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家族自身的利益高于企业的利益,企业发展必须在自身利益发展的基础上,导致企业利益分化,目标难以统一。家族企业更加重视人情管理,存在很多血缘、亲情及人情关系,这些人在企业地位尊高,往往成为企业制度的破坏者让企业的管理制度成为一纸空文。家族成员后代往往属于纨绔子弟,享受成为习惯,缺乏斗志,同时他们又是权力的掌管者或是未来掌管者,使企业缺乏前进的动力。
(二)人才机制不灵活
大多数民营企业家都非常重视人力资源,但现实条件下大多数民营企业却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危机和信任危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企业家落后的“资本雇佣劳动力”观念和强盗逻辑,认为员工和企业的关系只是劳动力的雇佣关系,很多民营企业家认为只要有高薪,市场上多的是优秀人才,而没有从思想意识上真正重视过人才和他们的人格尊严。加之民营企业用人唯亲的任人方式,使优秀人才难以真正融入民营企业,因此,他们通常持打工心态,只关心眼前利益,对企业没有认同感和长期扎根的观念。
(三)企业生命周期过短
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5000家民营企业,生存时间超过5年的只有430家,其余91.4%的企业已烟消云散;生存期超过8年的企业仅占总数的3%左右。
(四)盲目决策使风险增加
民营企业的发展初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帮助,这在一个曾经长期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是非常正常的,但却使一部分成功的经营者因此而淡化了风险意识。四面出击,盲目的多元化经营,过分的自信导致无法正确地评价自己,也无法正确地评价企业的成功。成功的经历强化了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也导致了决策的经验主义。
(五)设备科技含量低,技术改造的相对滞后,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民营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这种生产模式注定了企业不可能拥有高科技含量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此同时,民营企业由于其先天的原因,较低的员工素质也制约了企业技术更新的速度。
(六)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在融资环境方面,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在于融资渠道的不畅通。民营企业多是中小企业,有迫切的融资需求,但是针对他们的金融产品和融资渠道还很有限,还没有建立和中小企业的发展相适应的投融资体系。国家没有明确规定对民营企业的歧视政策,但事实上,存在许多的条条框框和限制,以及长期的思想意识遗留问题,最终造成了现在的融资渠道不畅。另外,民营企业对金融市场的参与程度还比较低,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能力很弱,在总市值中的比重也很低。
在行政环境方面,在某些行业和某些地方,仍然存在着行政透明度低、行政效率不高、行政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导致不少地区民营企业处于商业信息缺失的劣势地位。
在自然环境方面,许多民营企业高速、高耗、低效的生产方式受资源瓶颈硬性制约,已难以为继。中国的能源和主要原材料消耗的增长速度远大于GDP的增长速度。与其它国家相比,中国单位产生的能耗、资源耗、水耗明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不仅如此,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我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将在今后的发展中付出更加沉重的代价。
四、当前民营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1.具备从事对外经贸活动能力的企业将获得进入全球化经济关系、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有利于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发展和壮大。
2.入世后民营企业在国内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将逐步取消,民营企业可以进入新的投资经营领域。
(1)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8章25条,都适用于民营企业。但仍有一些领域(基础产业、公用事业)不准民营企业进入。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研究一项政策,降低门槛,鼓励民营企业进入这些领域。
(2)中国承诺对外资开放的领域,也将向民营企业开放。如金融、基础设施等对民营企业的开放。
3.入世后国内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将为民营企业的兼并收购、发展壮大提供机遇。
4.有利于推动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民营企业制度。
(二)挑战
DFR于2001年9月在深圳召开的“2001年民营企业发展高层论坛”上指出:“非公有制企业对入世的准备相当不足,非公有制企业入世并不轻松”。中国入世后民营企业在某些方面可以面临比国有企业更大的挑战。
1.外国商品大量进口的挑战
中国企业的某些产品(有一定技术含量、采用非本地原材料的产品——如化工产品等)因竞争力弱而可能被排挤出国内市场。
2.外国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挑战
外企的竞争优势(资金、技术、信息、管理、国际供销渠道)将使中国许多同类企业被淘汰出局。对民营企业的影响。
3.民营企业客观上存在很多困难,主观上对入世准备不足。当前民营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人力资源开发,信息获取,技术与技术转让,融资,市场准入等,客观上影响企业迎接挑战。民营企业家主观上对入世思想准备不足,采取应对措施也不力。
4.调整和保护民营经济的法律和政策不健全,不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目前,只有少数几个调整民营经济的法律法规,如《私营企业暂行条例》(1986),《合伙企业法》(1997),《个人独资企业法》(1999)等,而且都是只规范某类民营经济,缺乏关于民营企业的统一立法。此外,民营企业税负重,在土地使用等方面所受的政策限制较多。这种立法和政策状况不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应对进一步开放后的局面。
五、发展民营企业的对策
(一)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减少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影响
家族式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容易导致企业战略决策的失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所产生的专制和集权化倾向,无法适应企业对人才的更高要求。民营企业要真正建立起新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首先必须进行所有制改造。消除家族企业的阴影,需要对于素质较低、文化基础差、又缺乏学习动力,时不时成为制度破坏者的,在企业担任较低职位,请他们直接退出,同时给予一定的安家费用。对于一些个人能力不错,但影响企业管理者,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们一个项目、成立小子公司或是创办一个小企业,让他们自己独立经营。但一定是初期扶持的一刀切,而不是终身抚养。对于职务较高,年龄较大的,设立一个监事会,让他们对企业的经营、财务进行监督检查,不参与企业的日常管理,绝对不能再让他们插手企业的日常管理。对于年轻的综合素质较好的家族成员,需要让他们自己独立成长。其一,外送学习,公司出钱让他们自我增值进修,接受新的管理思想和模式;其二,外送委培,将公司的重点培养的家族成员让他们自谋职业或者联系较为正规的企业,让他们再没有关照的基础上从基层坐起,等他们积攒经验成才后回到企业。如果老板不愿开口请走老人们,就培养新人顶替他们,让他们到一些次要的岗位,让他们处于全力边缘化位置,如工作表现依旧,再次边缘化,直到他们工作表现良好或是自动离职。
民营企业的发展趋势就是控股化和集约化,充分发挥家长式管理模式的灵活高效的优势,还可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自身的情况,逐渐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中国民营企业的制度转换、管理模式的更替依赖于民营企业家素质和人格的提升和完善。
(二)正视挑战,实现政府管理体制真正转变
充分认识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解放思想,树立与民营企业发展趋势相适应的新观念,实现政府管理体制由管制向监控的真正转变。
(三)健全法律制度,为民营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民营企业的产权需要法制来保障,民营企业的经营行为需要法制来规范。加强立法,建议有关部门及时清理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法规。同时,抓紧制定保护民营企业的条例,出台引导和约束民营企业经营行为的文件。严格执法。要明确执法部门保护和支持民营企业的责任,对向民营企业敲诈勒索、乱收费、乱罚款、强买强卖及破坏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秩序的人和事,必须及时处罚。
(四)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突破口,全面提升企业素质
未来企业的竞争,更重要的是要依靠高素质的劳动者。我国民营企业还存在着规模小、员工素质低的现象,还不能实现以人为资源优势来配置和优化其他资源。因此,提高企业内在素质,说到底还是要提高人的素质,企业规模、环境、装备水平以及产品档次和质量的内在差异,实质反映的是人的内在素质差异。民营企业必须要形成科学、合理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制度,构建一套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真正做到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激励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五)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民营企业多以传统产业为主,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和经济的杠杆,引导那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管理水平高的企业率先发展高科技产业。对民营企业自身来说,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必须加大技术开发的投入,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增加技术装备,成为技术创新和开发投入及推广的主体;应实行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起开放的稳定的合作关系,吸收消化国际上先进的科技成果,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民营企业更应更新观念,尽快树立国际化经营与竞争的意识,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来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六)继续发挥政府作用,营造民营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当前,民营企业也面临着结构调整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依然是影响民营企业的最主要的环境因素。政府如何把握经济发展的整体格局,变弱化的调控管理职能为高效的服务职能。政府必须扮演好两个角色,即领导者和服务者。政府必须给予制度支持、技术支持、信息支持、金融支持。
参考文献
1.夏建胜:《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五个创新点》,《经济问题探索》,2002年第6期;
2.晓亮:《论民营经济中的十个认识问题》,《南方经济》,2001年1期;
3.杨启先:《认真搞好民营经济,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纵横》,2000年10期;
4.乔新生:《私营企业发展面临的法律制约》,《现代工商》,2001年7期 ;
5.许经勇:《论我国民营企业创新》,《南方经济》,2002年9期;
中国民营企业 篇6
据了解,今年民营企业500强入围门槛达到77.72亿元,较去年增加了12.03亿元,增长18.31%,增幅较去年降低11.51个百分点。500家企业2012年收入总额达到105774.97亿元,户均211.55亿元,增长13.65%,增速较上年下降19.6个百分点。
2012年,民营企业500强实现税后净利润4238.44亿元,比2011年下降3.39%。销售净利率由2011年的4.71%下降至4.01%;资产净利率由2011年的5.65%下降至4.66%,为近五年来最低。民营企业500强总资产周转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由2008年的153.99%下降至2012年的125.48%;2012年人均净利润出现明显下滑,从2011年的9.48万元/人降至8.12万元/人。
在行业分布方面,本次上榜的民营企业500强前五大行业仍以制造业为主,主要集中于建筑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批发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总体看来,民营企业500强呈现出整体规模稳步提升的态势,但成本压力明显增大,使得企业增速放缓。调查显示,过半数企业受用工及原材料成本上升、人才缺乏、税费负担重和资金成本上升等因素制约,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涨和经营管理成本不断上升直接挤压了利润空间,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效益。 (李素娜)
新一批江苏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试点单位诞生
9月12日,第十五届江苏国际服装节期间,新一批江苏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试点单位诞生。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助理、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世滨宣读《新一批江苏荣获中国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单位(基地)》名单,并为江苏省海安县颁发“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县”牌匾,为江苏省苏州市武江区盛泽镇颁发“中国纺织名镇”牌匾。
杨世滨表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开展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工作已经有十年有余,纺织产业集群地区已经成为行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更为地方经济增长、改善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期,江苏省海安县在省市协会和行业主管部门的推荐下,申请列入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单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组织相关协会和部门专家经过实地考察,认为该地区纺织产业发展具有一定规模,产业特色突出,基础良好,且各级领导重视,百姓欢迎,继续发展有潜力,因此决定作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产业集群的试点单位,并授予相应称号。(刘嘉/文 李英/摄)
中国民营企业之品牌经营战略 篇7
一、建立品牌战略的重要性
战略的力量是巨大的, 企业战略是一个企业的核心和灵魂。“中国民营企业太需要战略, 中国民营企业更需要好战略。”中国民营企业要有经营品牌的意识, 中国品牌必须切合实际, 将战略设计放在企业生存、发展的制高点来认识和实践。
二、品牌发展战略
1. 品牌延伸
品牌延伸就是在相同或较大差异产品领域中使用原有品牌。品牌延伸策略的运用, 可以使制造商节约促销新品牌所需的大量费用, 而且能使新产品能够被消费者很快接受;但是, 如果产品质量性能等不能让消费者满意, 就可能影响到消费者购买用同一品牌命名的其它产品的态度, 从而损坏品牌。品牌延伸的例子在国内外比比皆是。雀巢经过品牌延伸后形成的咖啡、婴儿奶粉、炼乳、冰淇淋、柠檬茶等系列产品都十分畅销;西门子、飞利浦等品牌延伸涵盖到各自生产的所有产品中, 成功地带动了大量产品行销市场;品牌延伸在整个中国市场上也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2. 品牌授权
品牌授权即品牌所有者与生产商或经销商间通过协议的形式取得某品牌的使用权。国外一些知名的品牌将自己的品牌以签约出让使用权的形式许可某些类别的产品使用, 例如美国最大的卡片制造公司贺曼 (Hallmark) 以其具有温情、关爱、和谐的品牌价值和吸引力, 在不同国家发展其不同产品类型的授权市场, 在巴西、日本等国家的授权商品市场上贺曼的标志以“一个完美的皇冠”为标识的家居产品, 受到不同肤色消费者的欢迎和认可, 而成为一个成功的授权品牌。据有关资料, 在《财富》杂志所列500家大型企业中, 三分之一以上企业的业务与品牌授权有关。
3. 品牌联合
品牌联合是指通过与其他品牌合作, 在市场上共同提高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 从而更多销售商品。二十一世纪, 品牌间的竞争将向“品牌联合--战略伙伴关系”方向发展, “合成产品”时代正在悄然到来。举例来说, 微软这一80年代初的小公司之所以窜升至全美最大公司之一, 是因为当年它与IBM (当时的电脑业巨无霸) 建立“品牌联合--战略伙伴关系”的结果。IBM正成为英特尔公司的铁杆经销商 (因为每一台的IBM电脑。都装着英特尔的奔腾或更高级的芯片) 。
4. 品牌收购
品牌收购是指一个品牌收购另一个已经在市场上享有较高知名度的成熟国际品牌, 以达到迅速扩大自身产品市场份额或消灭一个竞争对手的目的。收购一个品牌可立即取得该品牌的知名度、良好的品牌形象、经营理念, 以较低的成本, 较快的速度, 较低的风险, 使自身产品进入市场并被市场接受, 可以使企业及产品快速的走向成功。金融危机后不乏中国企业海外收购这样的案例。
三、民营企业建立强势品牌的关键
1. 调整组织以建立强势品牌
宝洁公司的产品能风靡全球, 与其设立品牌经理是分不开的。民营企业运作品牌时, 不妨设立品牌经理, 或品牌战斗组, 或品牌委员会等来促进公司品牌的发展。
2. 广纳贤才, 树立正确的大人才观
“欲创名牌产品必须先塑造名牌员工”, 创立名牌, 必须有一流的人才作为支撑, 民营企业要树立大人才观, 培养造就各方面人才, 全面释放人的能量, 注意培育造就人才成长的优良环境, 使人才脱颖而出;要以员工的高质素为基础, 把招聘、引进人才放在重要的位置。没有一流的人才, 绝不会有一流的名牌企业和一流的名牌产品。
3. 品牌经营需要名牌服务, 服务也是品牌
市场经济是品牌的天下, 人们的消费意识已逐步走向了成熟与理性。任何产品从生产企业送至各层顾客, 一定经历了“争取扩大新顾客”和“保住老顾客”的过程, 始终靠“服务顾客”。没有良好的服务、就没有销售。品牌产品+名牌服务=真正的名牌。IBM公司所销售的不只是电脑, 而是服务。正是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的信念, 才使IBM几十年来一直称雄于世界计算机市场。
四、中国民营企业品牌经营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 加强质量管理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 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法宝。任何产品要成为名牌, 必须要有过硬的质量做后盾;产品质量是名牌的根基, 这个基础不牢靠, 构筑在上面的商标设计、广告、管理水平等要素再好, 整个名牌大厦终究会倒塌。
2. 注重包装设计
从互动沟通的意义上来说, 包装决定了消费者对品牌的第一印象, 重视产品包装设计, 无疑是建立消费认同的基础。外观包装设计, 必须以消费者为导向, 做好认真的调查与研究, 并以此为基础, 迎合消费心理, 创造消费需求和喜好。
3. 品牌命名设计, 名正还要言顺
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 同样, 产品名称到好坏, 对于产品营销有着直接的影响。正如美国一位品牌研究人士说:“品牌的名称, 是把品牌吊在消费者心中产品阶段的那把挂锁。”民营企业品牌的命名必须做到易读、易记、易懂、易传播、追求口语化, 从而建立产品与消费者的关系, 达到过目不忘的境界。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强势品牌, 为迎合中国人文化心理, 取名都要起一些中国味相当浓的名字, 日益“汉化”, 与我国诸多“洋化”的品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诸如:德国的BMW汽车, 翻译成汉语叫“宝马”、很好听。ERl CSSON开始译为“埃瑞克森”, 想以此名抗衡美国的“摩托罗拉”, 但最终还是听从精通汉语营销专家的建议改为“爱立信”, 从而渲染中国文化的内涵, 博取国人喜爱。
4. 要慎重打民族牌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到来的, 中国民营企业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品牌面对是全球的消费者, 民族牌毕竟不等于市场竞争的王牌。
5. 创新的重要性
当今市场处于买方市场, 消费者需求千变万化, 为了适应消费者的需求, 民营企业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方能满足消费需求, 求得长期生存与发展。创新才能使品牌有持久的生命力。
6. 加强品牌意识
品牌意识的淡薄、让我们无法赶上国际品牌经营发展的步伐。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有150多个知名品牌被澳大利亚人抢注, 100多个被日本商人抢注, 48个被印尼人抢注。加之假昌伪劣产品在市场上泛滥成灾, 严重削弱了中国名牌的竞争力。民营企业要未雨绸缪, 及时保护好自己的牌子。
7. 实施名牌战略中, 既要重经济、技术因素, 更要重文化因素向, 对名牌的文化因素要有充分认识
消费者对一个品牌的接受, 在生产本身的质量性能认同之外, 还取决于一种心理的、文化的认同。在名牌形成的过程中, 社会文化因素作用日益显著。江苏无锡的“红豆”, 在国外译为Love seed (爱的种子) , 蜚声五洲, 畅销不衰。
8. 民营企业要扎实练内功, 勿急功近利、想一口吃成胖子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许多国有大企业皆是走向世界又铩羽而归, 大笔资金付诸东流。产品难以形成强大的竞争能力, 企业不具备相当的规模, 同世界名牌产品的规模相比, 中国名牌就显得微不足道, 难免缺乏市场占有力。中国民营企业要吸取教训, 先练内功, 再图发展!
参考文献
[1]大卫·爱格:品牌经营法则.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何君历戟:新品牌·品牌识别经营原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3]陈放谢宏:品牌策划.时事出版社
[4]徐德志:名牌企业与策划.广东旅游出版社
[5]沃尔夫兰·维德曼:营造名牌的21种模式.中信出版社
[6]品牌网:http://www.21brand.com
[7]中国营销传播网:http://www.emkt.com
[8]新浪网---财经纵横:http://finance.sina.com
[9]搜狐财经:http://business.sohu.com
[10]中国民营企业网http://www.8999.net
[11]抚顺振兴信息网:http://www.cpe.com
浅析中国民营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篇8
行业背景:在我们已经走过的改革开放的30年的历程中,我国的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支撑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其对社会的贡献也日益彰显。目前,民营经济总量约占我国GDP的65%,创造了约2/3的社会就业岗位,地方财政收入的70%依赖于民营企业,在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等方面也占有重要地位,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民营经济已经名副其实地占据了半壁江山。这些事实告诉人们:中国民营企业已成为中国最具经济潜力、最具活力的经济形态,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动力。
发展趋势:“十二五”时期,民营企业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历史起点意味着民营企业会有更大发展,对经济贡献的绝对量不断增长,相对比重进一步提升,这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中国在未来的十年到十五年里,要建成创新型国家,创新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主旋律。目前,我国65%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民营企业完成的。民营企业应该称之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主体。
制约要素:关于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要素,很多相关关文章中都有所提及,外部环境中包括的市场环境、法律环境,特别是融资环境的有关问题都日渐突出,是我们国家作为一个行政主体应该去帮助和协调解决的问题,我们这里不再赘述。但是,如何使我们的民营企业具有自己的内生力量,这就要求民营企业要在如何通过创新意识来提高自身素质上下功夫。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民营企业应该称之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主体”,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创新是企业进步的灵魂,是事业前进的不竭动力。
解决方式: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创新不仅为其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机会,而且为其提供了影响整个行业发展方向的巨大力量。创新可以包括很多方面:技术创新,管理体制创新,思想创新等。简单来说,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体制创新可以使企业的日常运作更有秩序,便于管理,同时也可以摆脱一些旧的体制的弊端,如科层制带来的信息传递不畅通;思想创新是相对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领导者思想创新能够保障企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员工思想创新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发挥员工的创造性,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
1 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生存之本。
纵观美国制造业几十年来在经营策略上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企业发展的方向。在美国60年代规模效益第一;70年代是价格第一;80年代质量第一;90年代市场响应速度第一;而21世纪则是技术创新第一。
面临这样一个技术创新时代的到来,中国最大民营制鞋企业奥康集团的做法是: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突破。
2006年9月4日,由奥康集团投资300多万元,与浙江大学联合完成的中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技术创新项目———脚型测量仪正式研制成功。该机器的成功研发,预示着奥康集团总裁王振滔开设“不摆鞋的专卖店”的设想变为现实,为中国的制鞋行业带来一场新的“数字化”产业革命,并将引领国内鞋类消费进入个性化定制的新时代。
据了解,仅2007年一年,奥康集团申报的产品技术专利就多达50项,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等,而这些技术专利目前已经在奥康的2008奥运礼仪鞋、GPRS定位鞋、呼吸鞋、减震鞋、可伸缩高跟鞋等功能鞋上使用。
之后,又推出了“奥康婚礼鞋”等功能鞋……
奥康集团的技术创新之路告诉我们,技术创新不仅仅是高新科技产业的专利,我们每一个企业都要坚持技术创新,才能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2 民营企业的管理体制创新
管理体制的创新是企业的整个创新活动的基础。
其实,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运作,无论是企业管理、公共管理还是个人行为,我们普遍缺乏科学的管理体制。在企业管理中,企业法人制度流于形式。科学管理也是科学发展观在管理行业的最务实的表现。
2012年5月25日,格力电器2011年年度股东大会上,国资背景的周少强遭遇机构投资者等中小股东投票否决,从格力此次事件来看,机构投资者等中小股东投票否决董事侯选人,表明以机构为首的中小股东将影响公司治理和管理,维护自己的利益,是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进步,也是科学管理体制上的一项重要创新。也给中国众多管理体制类似的民营企业做出了榜样和示范作用。
从现实情况来看,家族化的管理模式是许多民营企业进行管理的主要方式,像太子奶公司这样始终都没有走出家族化管理模式带来的困境的民营企业比比皆是,科学管理成为我国民营企业中最薄弱的环节。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建立起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2.1 建立好公司章程
公司的章程不能照抄,必须要按照公司的实际情况来编写。公司的章程必须要明确,否则公司的安全没有保证。
2.2 建设好董事会
很多民营企业都有自己的董事会,但是都归于形式。董事会是现代公司权利的中心,只有董事会对公司重大事务拥有实质性的决策权时,才能真正实现了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才能真正起到科学决策和有效监督的作用。
2.3 发挥监事会作用
对董事、董事会和企业高管的监督,是股东会授予监事会的职责。所以,发挥好监事会的职责也至关重要。
3 民营企业的思想创新
企业的全面发展必须强化思想创新的观念。
思想观念的转变决定体制的转变,理念的创新催生实践的创新,要倡导创造性思维,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理论,与时俱进,现代企业经营环境空前开放,广大职工思想日益活跃,要树立民主、开放的新观念。从观念上主动适应时代特点,要打破固定单一的思维模式,使思想政治工作始终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海尔企业文化”是被全体员工认同的企业领导人创新的价值观,员工的普遍认同、主动参与是海尔文化的最大特色。观念创新是海尔企业文化的先导,近年来,海尔正是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把海尔的发展与海尔员工个人的价值追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每一位海尔员工将在实现海尔世界名牌大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个人的价值与追求,促进和实现了公司的跨越发展。
所以,民营企业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建立先进健康的企业文化,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民营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才能形成促进企业发展进步的不竭精神动力。
4 本文小结
终上所述,民营企业在其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因素的制约,从民营企业经营外部环境看,一直以来,民营企业并没有与国有企业处于平等地位,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有着更多的限制。应该看到的是,这种状况正在改变,十六大报告已经明确指出:“在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平竞争。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这一阐述应该说已经指明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改变的主要方向。
更重要的是,一些优秀的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也探索出了一些新形势下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道———创新。创新是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根本途径。技术创新是民营企业的生存之本,只有不断地技术创新,才能让我们的民营企业真正的脱胎换骨,从引进技术阶段上升到自主研发产品的阶段;管理体制的创新是民营企业的整个创新活动的基础,只有坚持科学的管理,才能让民营企业真正实现从家族作坊式的生产、管理模式到大工业生产的现代化管理模式的跨越;企业的全面发展必须强化思想创新的观念,思维模式的创新才是一切创新的根源,只有形成特有的企业文化,才能使我们的民营企业也像国外的一些知名企业一样,绿树常青。
参考文献
[1]曾和平.文明成长——中国民营企业的“涅槃”之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01.
[2]黄孟复.2011民营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3]车轿.中国民营企业创新[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10.
[4]苏文忠.差什么——民营企业破局八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09.
浅谈中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 篇9
二战之后, 日本作为战败国, 经济凋敝, 资源匮乏, 曾被一度预言至少在一个世纪内悄无声息。然而20世纪70年代后期, 日本经济量超过了欧洲发达国家, 仅次于美国位列世界第二, 一举成为亚洲发达国家。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奇迹, 西方学者在研究日本崛起的原因时, 注意到了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美国学者威廉·大内的《Z理论》、特雷斯·迪尔和艾兰·肯尼迪的《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和阿索斯和沃特曼的《寻求优势》最早提出了企业文化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以后, 更多的学者专注于企业文化的研究, 并提出了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企业文化再造是推动企业前进的原动力, 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
(一) 企业文化的内涵
1. 企业文化的定义。
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文化有不同的定义, 本文选取最为流行的几种观点加以总结, 将企业文化定义为企业的价值观, 即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管理实践活动中, 通过企业领导者倡导和精心培育, 并为企业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 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价值观念、企业精神和行为准则, 以及蕴涵与其中的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企业产品及企业形象的总和。企业文化分为物质、行为和精神三个层次。物质层次是表象, 由一系列有形的文化因素组成, 如企业标识、实体建设、产品外观及包装、广告宣传及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行为层次是企业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 包括企业员工的行为习惯、管理者的管理行为、管理风格、员工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精神层次是企业文化的实质, 由各种无形理念因素组成, 包括企业全体员工共同拥有的价值观、经营理念、企业使命、愿景、宗旨、精神等。精神层次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有了精神层次, 能把企业文化各层次有机聚集起来, 并决定着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
2. 企业文化的特征。
企业文化是企业价值观的体现, 它决定了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原则、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优秀的企业文化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 独特性。任何企业的文化都是与本企业的价值观紧密相连的。没有价值观完全相同的两个企业, 因此也就不会有企业文化完全相同的两个企业。企业文化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 吸收了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各种价值观念, 经济、政治、法律、科技等不同的环境共同决定了企业的价值取向和企业文化。 (2) 人文性和民族性。企业文化是建立在人本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 它围绕人们如何共同相处、如何实现目标、如何处理个人与团队的利益等方面, 因此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人的管理, 带有鲜明的人文特性。同时企业文化的建立又离不开其存在的社会, 具体来说就是国家和民族, 长期延续的民族心理和精神气质已经深深扎根于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中, 并且体现企业的文化之中。 (3) 持续性。企业文化一旦形成, 就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 这表明企业的价值观具有稳定性。企业文化的持续性是企业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 有助于规范员工的行为, 保持企业的良好形象。如果企业的文化经常改变, 不仅员工无所适从, 也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 (4) 可操作性。企业文化必须能够被员工认知、接受和掌握, 并且符合社会的发展方向。没有被员工接受的企业文化毫无价值。民营企业文化的提出表明企业文化可以按照产权关系划分为国有企业文化、民营企业文化、合资企业文化和外资企业文化。这种分类方法是具有科学性的, 因为产权关系决定了企业的价值观, 从而决定了企业文化。就产权经济学而言, 产权关系是经济制度的决定因素, 将企业文化按产权关系来划分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 企业文化的功能
关于企业文化的基本功能, 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中国著名企业文化专家贾春峰认为, 企业文化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纽带功能和辐射功能;管理专家周三多认为, 企业文化具有自我内聚功能、自我改造功能、自我调控功能、自我完善功能和自我延续功能;张德认为, 企业文化具有导向功能、规范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创新功能和辐射功能;常智山认为, 企业文化具有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辐射功能、约束功能、控制功能和调适功能。从以上观点中企业文化比较公认的功能为: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约束功能、辐射功能。 (1) 导向功能。企业以自己的价值观指引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向企业既定的目标和愿景共同努力, 企业不需要强制规范员工的行为, 而是通过潜移默化让员工经常把个人价值观同企业的价值观相对比, 不断调整个人价值观, 从而促进企业向长远的目标健康发展。 (2) 激励功能。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吸引优秀人才, 给员工施展个人才能的空间。员工会在企业中被尊重、被承认, 个人价值得到肯定。 (3) 凝聚功能。企业文化能够将企业员工上下团结一致, 相同的价值取向、经营理念、目标和精神会减少企业内耗, 降低企业成本, 也有助于企业管理, 从而转化为生产力。 (4) 约束功能。相对的稳定的企业文化会对员工的思想、行为起到很大的约束作用。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需要员工自觉遵循, 并长期规范员工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 (5) 辐射功能。企业在不断发展中形成的文化沉淀, 通过无数次的辐射、反馈和强化, 能够将企业文化从一个高度推向另一个高度, 这也体现了文化的自我完善和改造功能。
企业文化的功能决定了其对企业发展的重大作用。首先, 企业文化有助于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 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其次, 企业文化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最后, 企业文化有助于完善企业的现代管理制度, 有利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良好的企业文化相当于企业的无形资产, 它形成了企业的目标, 指引员工和管理者向目标不断奋斗, 并且能够激励、约束员工, 降低企业成本, 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而将软性的管理转化为生产力。
二、中国民营经济的作用及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 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及作用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中国取得的经济成就与民营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 民营经济 (1) 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全国工商联主编的2006民营经济蓝皮书统计, 截至2005年底, 内资民营经济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为50%;内资民营投资总量五年间增长了近三成, 2005年底达到了52 193亿元, 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从2000年的41.9%提高到60%;民营工业企业个数和全国民营企业数量也迅猛增长, 民营工业企业个数五年间增长了近50%, 达到了118 100家, 全国民营企业数量从2000年的176万户增长到430万户, 全国民营企业投资者人数达到了4 714万人, 年均增长18.6%;民营经济进出口总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0.8%提高到11.7%, 进出口总额达到1 662.1亿美元;民营经济还是劳动就业的主要渠道, 民营经济占城镇就业的比例从2000年的65%增加到2005年的75%以上。
1. 民营企业的优势。
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显露出它在优化资源配置、维护供需平衡、增加社会财富、扩大就业、稳定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客观地说, 民营企业的发展正在走向科学化和合理化, 即由靠领导人关系的协调建立制度向建立完善的科学管理制度过渡。目前, 中国民营企业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 (1) 高科技民营企业具有进取和创新精神。近几年高科技民营企业发展迅速, 但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 生存环境恶劣, 受外资企业竞争压力大, 从而也就比大企业更具有进取与创新精神。高科技民营企业的经营者一般既是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又是在某一领域具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 企业的设立根据经营者的技术专长而定的, 对所处行业非常熟悉。 (2) 民营企业组织结构灵活。民营企业在其组织结构的安排上比大企业更具灵活性, 表现在管理层次较少, 技术人员与非技术人员之间, 生产人员与销售人员之间容易沟通。这既便于各种信息的及时传递, 也利于整体参与意识的增强。由于具有灵活机动的经营机制, 能对各种信息迅速做出反应并集中力量进行研究开发, 从而能创造出比大企业更高的创新效率。 (3) 配角经济的优势。从经济学角度看, 经济全球化和贸易投资自由化, 使国际分工越来越细, 合作越来越紧密, 配角经济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大。许多配角企业由于劳动力成本低, 技术熟练完善, 已经把该分工行业完全垄断, 具有世界级的竞争优势。 (4) “小狗企业”优势。把企业做大做强是企业家的心愿, 这在企业界中被称为“斑马企业”。然而浙江地区依靠“小狗企业”优势, 形成区域品牌, 分工合作降低生产成本, 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2. 民营企业发展的劣势。
从民营企业的形成来看, 目前中国的民营企业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一是从个体户起家, 逐渐积累发展起来, 或直接由家庭成员投资兴办的家族式企业;二是朋友、同事参股合资开办的合伙企业;三是国营或集体企业通过个人买断转型的企业等:其共同的特点是企业的所有权归一个或少数投资者所有。民营企业的劣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管理水平低。中国目前的许多民营企业由于经营者既是资产所有者, 又是资产经营者, 因此都选择了家族式管理模式, 管理体制主要表现为“家族”和“亲缘化”特征, 实行集权化领导、专制式决策。研究资料显示, 家族式企业的寿命一般为二十三年左右, 能延续第二代的家庭企业只占39%, 而能延至第三代的企业只有15%, 家族企业不能长期存在的原因之一是家族式企业的产权结构妨碍着企业的发展。国有企业最大的问题是产权不明晰, 而家族企业却面临着另外一个同样十分严俊的问题, 即产权的过度集中或是说单一化。产权单一不利于企业形成一种开放的系统使社会资源不能有效的进入企业, 企业很难借助于外力实现根本性的进步。产权单一的另一个弊病是决策的非民主化。由于产
(1) 民营经济包含三个层次:广义的民营经济指出国有和国有控股以外的多种所有制企业的统称;内资民营经济指广义的民营经济减去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 包括集体和个体私营及其他混合经济;狭义的民营经济指个体私营经济。本文所称的民营经济指狭义的民营经济。
权的高度集中, 事实上没有人能够纠正企业决策人可能出现的错误。 (2) 人才机制不灵活。大多数民营企业家都非常重视人力资源, 但现实条件下大多数民营企业却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危机和信任危机,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企业家落后的“资本雇佣劳动力”观念, 认为员工和企业的关系只是劳动力的雇佣关系。很多民营企业家认为只要有高薪, 市场上多的是优秀人才, 而没有从思想意识上真正重视过人才。加之民营企业用人唯亲的任人方式, 使优秀人才难以真正融入民营企业。因此, 员工通常持打工心态, 只关心眼前利益, 对企业没有认同感和长期扎根的观念。而企业也不注重员工权益的保护, 任意加班、罚款、解雇, 使员工没有安全感, 难以发挥其才能。 (3) 决策盲目, 增加经营风险。民营企业的发展初期, 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帮助, 这在一个曾经长期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是非常正常的, 但却使一部分成功的经营者因此而淡化了风险意识。四面出击, 盲目的多元化经营, 过分的自信导致无法正确地评价自己, 也无法正确地评价企业的成功。 (4) 企业生命周期过短。据统计, 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5 000家民营企业, 生存时间超过五年的只有430家, 其余91.4%的企业已不复存在;生存期超过八年的企业仅占总数的3%左右。
(二) 中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1. 民营企业文化的特征。
(1) 地方性。民营企业文化大多依托于企业所在地的地方文化, 长期的地方习俗决定了企业的价值观。例如:浙江人大多给人以“精明通达、聪明实干、活泼严谨、勇于拼搏、善于抓住商机”的独特文化精神, 这与当地的习俗和海洋文化是分不开的;山西商人给人以“诚实厚重、勤劳节俭、讲求信用、吃苦耐劳”的独特文化精神, 这与当地代代相传的处事哲学和内陆文化相关。 (2) 个人意志性。由于民营企业的产权集中, 领导意志决定了企业的一切, 通常是企业家具有什么样的文化, 企业就具有同样的文化。然而企业家并非绝对真理, 其错误的价值观念会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 (3) 唯功利性。很多民营企业只把眼前利益作为企业的经营目标, 追求短期效应, 不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优势会为了追求利润, 甚至做出违反法律。民营企业在国内的信用评级通常都为BBB级, 如果用国际评价标准恐怕会更低。在社会公众形象方面, 民营企业不重视, 华为毁约事件使其被列入高校就业的“黑名单”, 而民营企业的假冒伪劣, 坑害消费者行为则早已司空见惯, 习以为常了。
总体来说, 中国的民营企业文化相对于其他企业文化发展相对落后, 这一方面是由于民营企业文化形成的时间短, 企业缺乏现代化的管理经验。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已经取得的成功往往是凭借历史机遇、国家政策等偶然要素, 企业缺乏长期的发展目标和计划, 决策制定任意;组织结构照搬国际模式, 员工责任分工不明确;领导经常越位和缺位, 任人唯亲, 家族色彩重, 无法对员工产生激励;企业缺乏必要的风险监控、财务审计等。民营企业管理的落后是由于没有核心竞争力, 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 而企业的发展又决定了企业文化的发展, 这个悖论已经摆在了每一个民营企业家面前。
三、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和中国民营企业文化的劣势。民营企业要想做大做强, 长久地生存下去, 必须建立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文化。
首先, 民营企业家要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 充分肯定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企业文化是完善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途径, 这是毋庸置疑的。其次, 要提高民营企业家的个人素质。企业文化虽然是企业集体价值观的体现, 但无疑企业家具有主导地位。企业的兴衰成败往往是企业家个人能力的体现。这就要求企业家的价值观符合时代的发展, 自身要懂得现代管理理念。最后, 克服家族企业管理的弊端。引进其他投资者, 降低企业经营者的股权, 使得各个投资者之间达到均衡博弈, 是改进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同时, 企业家要改变劳资雇佣观念, 真正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给予员工安全感、成就感、归属感, 合理公平地激励员工, 企业才会形成良好的文化。
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 这也许需要民营企业几代人的努力。管理本身是实践性的, 理论只是作为实践的指导, 真正要想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 还必须结合实际, 结合中国的国情, 结合国际经验, 构建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叶生.中国民营企业文化现状与发展研究[J].中外企业文化, 2007, (1) .
[2]张丹.企业文化的外延、内涵及作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3, (9) .
[3]张启云.民营企业文化浅析[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4]李欣.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关系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6) .
[5]魏钢焰.基于行为科学的企业文化功能研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06, (6) .
[6]江良高.中国民营经济的八大贡献[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 (8) .
[7]全国工商联.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第3卷 (2005-2006) [Z].
[8][美]埃德加·沙因.企业文化生存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5
[9]贾春峰.企业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1
[10]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6
[11]张德.组织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10
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与管理现状 篇10
关键词: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瓶颈
1 中国民营企业现状
1.1 民营企业的概念
对于民营企业的概念, 理论学界尚未达成一致的看法, 但是都一致认为, 民营企业是个人投资、个人经营、个人分享收益、个人承担风险的法人经济实体。“民营经济”这一概念也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中不断发展壮大中形成的, 民营经济与国营经济是相对立而存在的, 一言以蔽之, 即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1.2 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
1.2.1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 (1978~1984年)
这个阶段的民营企业发展特点是迅速兴起, 发展速度惊人, 占据国民经济的30%以上。我国实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以后, 即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实行以后, 民营企业发展进入了新时期以来的首个发展高潮阶段。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多种经济形式的要求。
1.2.2 第二阶段 (1984~1988年)
这一阶段民营企业的发展特征是中国乡镇企业生机盎然, 一枝独秀。此前阶段的个体经济的飞速发展, 也为更大规模的乡镇企业的突飞猛进创造了巨大契机。这一时间段是我国乡镇企业发展史上最难得的发展机遇期, 乡镇企业的数量与增速也是十分喜人的, 四年时间乡镇企业数量增加量超过30, 000家, 个体企业数量增加额也逾15, 000, 000家。
这个阶段出现如此喜人的经济态势, 主要归结于中央政策的大力支持与鼓励, 特别是在1986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坚持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共同发展”的方针, 和1987年中央确定了民营企业的历史地位后, 民营企业从此进入了历史繁荣大发展时期。
与此同时, 中国民营经济正式获得宪法的最终认可是在1988年我国宪法修正案得到肯定的, 至此中国民营经济得到了宪法的确认与保护, 民营经济数量开始迅猛增加。截至1988年底, 中国民营经济数量已超过了40, 000家, 从业人员数量超过了700, 000人。
1.2.3 第三阶段 (1988~1992年)
这个时间段民营经济的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上升缓慢但整体数量仍然增加, 速度放缓。到20世纪90年代初, 中国民营企业数量大约有100, 000户, 其中出资人有225, 000人, 从业人员比1988年增加了1倍, 达到了1, 400, 000人。这个时期, 中国的民营经济陷入到了相对的低谷, 这主要是和当时中国的政治环境密切相关, 也正说明了当时的民营经济受政策影响极大, 也充分暴露了当时的民营经济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发展十分脆弱。
1.2.4 第四阶段 (1992至今)
这个阶段民营经济的特点是进入了历史发展最好时期。这主要归结于中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进一步加深, 消除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疑虑, 极大地激发了中国广大民众的投资经商热情和兴业情怀。这个阶段, 民营经济不管从规模上, 还是数量上, 以及资金注入上又呈现出大幅度的增加, 民营经济从此迎来了发展史上最好时期。各种经营方式都是迅猛发展, 特别是私营企业, 增速最快, 其次是外资经济与个体经济。
现阶段,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以及国家对民营经济大力支持, 中国民营企业生存环境不断改善,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民营企业管理的经验不断得到充实、提升, 发展空间与发展形势更加优越, 民营企业迎来了突飞猛进的大好时期。
2 中国民营企业面临的问题
2.1 缺乏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在民营企业逐步成长、发展壮大的过程中, 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 企业员工的不断增加, 许多民营企业未能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变更企业治理方式, 以前的企业管理模式遭遇各方抵抗, 不能使企业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变化, 落后的生产方式开始阻碍企业, 使企业组织机构失去活力, 甚至使企业面临破产的境地。这在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史上也屡见不鲜。
2.2 增长方式过于粗放
由于民营企业受到规模和资金的影响, 产品设计缺乏特色, 消费群体也不稳固, 盈利方式也因为生产过程中级别较低、盲目扩张而重复建设。
2.3 人才紧缺, 队伍缺乏稳定性
由于民营企业大多是从家族企业的管理模式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其对于外部招聘而来的人才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极易造成企业员工队伍不稳定, 离职率较高, 随之而来的是绩效制度、薪酬福利制度无法跟上, 长此以往, 对于优秀人才的吸引力相比优秀企业而言逊色很多。
3 民营企业突破“瓶颈”的举措
3.1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是在现代市场环境下形成的, 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 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 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 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 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法人制度、企业自负盈亏制度、出资者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的领导体制与组织管理制度。
将转变经营机制作为当前民营企业自救的重点, 如何推行现代企业制度, 要根据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 区别对待。深入加快现代企业制度配套法律法规的立法步伐和加快改善企业外部环境的步伐。
3.2 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化转变
首先, 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杜绝浪费, 将其加以综合利用, 在资源的开采、加工、物流运输、消费等环节建立全面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其次,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绿色发展模式。再次, 采取最严格的资源管理制度。最后, 必须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
3.3 吸引人才, 建立高质量人才队伍
由于民营企业大多是从家族企业的管理模式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其对于外部招聘而来的人才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极易造成企业员工队伍不稳定, 离职率较高, 随之而来的是绩效制度、薪酬福利制度无法跟上, 长此以往, 对于优秀人才的吸引力相比优秀企业而言逊色很多。
因此要从以下几方面优化人才队伍: (1) 调整人力资源结构,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2) 完善员工培训体系, 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3) 掌握工作任务特征, 提高职业幸福指数; (4) 改善企业内部环境, 促进组织有效运转; (5) 健全公司激励机制, 充分激发员工潜能。
参考文献
[1]艾丽, 贺伟.我国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演进路径及传导机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 .
[2]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3]陈云娟, 张小林, 张良珍.民营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实证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6) .
[4]寸晓刚.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激励框架探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0 (1) .
[5]顿日霞, 孙涛.知识型企业的治理[J].商业研究, 2005 (l) .
[6] (加) 弗朗西斯·赫伦比.管理知识型员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中国民营企业更须有“尊严” 篇11
“平等尚不尽如人意,尊严可想而知”
中关村:对去年民营经济发展的状况,您有怎样的评价?
保育钧:困难很多,逆势上扬。这次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的大会发言人,不认为是“国进民退”,他的结论是根据他读的统计数据得来的。这个结论,也不能证明他的观点正确,恰恰说明私营企业效益高,贡献大。国有企业垄断了大量的资源,效益不高,对国家的贡献不如民营企业,只能说明国有企业的差距很大。我们不能回避问题的实质——以效率、贡献和结果,掩盖了起点和环境的不公平。
中关村:融资难、信贷难,这是民企发展的老问题,为什么民间信贷还是出现了“不想投、不敢投、不会投、不能投”的“四不投”现象?
保育钧: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国家四万亿元投资,主要是中央政府投给了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又给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拿不到项目;二是大的项目,如铁路建设、公路建设、电网改造等项目,按理说这些项目民营企业是可以拿到的,但里面的潜规则很多。在表面上的正常程序之下,下面做了各种各样的扭曲动作,民营企业没有这样的本领。
去年“刺激经济一揽子计划”,强化了权力配置资源的力量。财政投资投向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即使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动辄几十个亿的投资,都被国企和央企瓜分了,成了政府部门的项目。国企可以“跑部‘钱’进”,而民营企业只能望洋兴叹,连“跑部”的资格都没有。
中关村:上规模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遇到的问题一样吗?
保育钧:当然不一样。中小企业“信贷”很难,钱拿不到。上规模的民营企业可以用各种“关系”想办法拿到,也包括跟政府的“关系”。
中关村:您觉得现在的民营企业有“尊严”可言吗?
保育钧:平等尚不尽如人意,尊严更难体现!我们的权力部门把民营企业视为“庶出”,缺乏热情,缺乏公平。在市场准入方面的“玻璃门”和“弹簧门”还没有解决,有些地方甚至越演越烈。“非公经济36条”问世5年多了,却没有很好地落到实处,国有垄断行业凭借着强大的政府权势和资源优势,鸠占鹊巢,挤占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
中关村:“非公经济36条”不是被公认为一部民营经济的“宪法”吗?
保育钧:现在说“非公经济36条”是一部民营经济的“宪法”,似乎有些自我安慰的意味。“非禁即准入”,早在1998年就提出来了,那是在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在中国经济该如何发展这样一个背景下提出来的,遗憾的是政府有关部门至今没有太多的响应。我认为,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放宽市场准入”是个经不起推敲的提法——放宽,由谁来放宽?是由权力部门来放宽吗?如果是,那么又根据什么标准来放宽?因为涉及到利益平衡问题,由集裁判员与运动员身份于一体的权力部门来操作,这里面的随意性将会很大。所以,应该用法律的语言提出来,明确在我国有哪些领域是不允许民营资本进入的。反之,则是法律允许进入的。
时下是谁违背了市场
经济规律?
中关村:据悉,两会提案一半与房地产价位过高相关,这隐含着什么?
保育钧:房地产的高价位是谁炒上去的?拿到用地的70-80%都是央企。国企应该搞基础设施、公共产品等,不应该与民争利。现在是国企到处与民争利,凭借“不差钱”抢占地盘。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国企什么事都想干,什么事都敢干,也能干成。而私营企业没这个实力,不仅是资金实力不行,更重要的是政治上的优势不如国企。现在地方上的招商引资,招的是国企、央企,而不是民企。央企的资金进来后,自然就把民间资本投资的空间挤占了。民营经济尽管戴上了很多諸如“建设者”、“重要组成部分”的帽子,但一些官员的骨子里还是认为“非我族类,异己力量”,口惠而实不至。所以在碰到要取舍的时候,首先舍弃的是民营企业。同等条件下,政府部门首先考虑的是国有企业,尽管民营企业更能干出成绩来。
中关村:“非我族类”经济血统论的错误观念不是已经解决了吗?
保育钧:早在10年前,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就关于国有资产的调整做了决定,国有企业主要是在三个行业,两类企业。三个行业是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资源垄断行业、重大基础设施和公众服务行业。两类企业是指支柱产业中的重要企业,高新技术中的重要产业。如今,实际上已经远远地超过了这个范畴。只要有利可图,则无孔不入。
恕我直言,一些所谓政企分开后的国企,比分开前还要“揽权”,管不住它了!不缴红利,自定分配,工资求高;不是国有,而变成“官有”了。这些利益集团,占据了国家自然资源、矿产资源、金融资源、政策资源,还包括政治资源,他已成有级别的“官商”,效率很低,还跟老百姓争利益,这还算国有企业吗?更可怕的还是,说涨价就涨价,特别是中石油、中石化。再说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他们占有空中资源、空中频道,来回双面向消费者收费,自己却不上缴一分钱。这样的垄断,难有创新的动力。
中关村: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资源,不都是国有企业在经营吗?
保育钧:宝贵的资源应该控制,由一家国有企业垄断起来,政府进行管制。但这点没做好。美国的国有企业就没有几家,连军火都是民营企业生产,政府只要做到很好地进行调控就可以了。
国人现在的局面是兄弟相互拼杀。比如我国的稀土资源占世界的90%多,自家相互拼杀,自己恶性竞争,鹬蚌相争渔人得利,反而低价卖给日本、美国。结果人家囤积了,我们国家的资源流失,还是形不成国家控制力量。不顾国家、民族的利益,把自己的矛盾完全暴露在富国面前,这是国有企业的悲哀。
再如,自以为不可一世的力拓、必拓两巨头恶意策划的铁矿石涨价事件。他们凭什么如此胆大妄为要高价?我们可是铁矿石的采购大户啊!这其间,上海宝钢起了很恶劣的作用。它不允许别人进口铁矿砂,自家进了后再高价卖给国内其它企业、民营企业。被“洋商”发现后,效法其为,“与其你这样,还不如我卖高价”,结果可想而知。
市场经济不允许政府
当“老板”
中关村:这些垄断现象的根源是什么?
保育钧:国有垄断行业已经成为利益集团,碰它不得。国企高管拿高薪谁能管,国资委能管得住吗?银行、电力、烟草行业,他们又拿多少工资,谁能管?资源是国家的,他们负盈不负亏,垄断了这么多资源,效益还那么低下。只能说明对国有企业的管控失败。
另外,市场准入也不公平。比如全国12个民航公司就剩下3到4个,其它都被兼并了。武汉的东星航空,亏5个亿把它灭了;东方航空亏100多个亿,还让它兼并上海航空,这不是“国进民退”又是什么?这些都是权力使然。权力配置资源体制还是计划经济的旧路,市场经济必须是市场配置资源,优胜劣汰。
中关村:您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保育钧:拿一把米,哪些有本事的“鸡”敢跑过来就喂,而不是政府“养鸡”,自己去搞几个项目。千万不能是政府投资,而是要政府去“刺激”。
挽救经济的办法,在特殊不得已的情况下,可由政府出手投资。如果说经济已经拉动起来了,就不应该是政府投资了。政府拿钱出来,支持有创新能力、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给一元钱产出一百元钱,而且也不用拿这么多钱出来。不应该由政府当“老板”,坚持市场机制,要与宏观调控相结合。
nlc202309011015
中关村: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其它问题能迎刃而解吗?
保育钧:中国经济要真正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谁能调得好,谁有核心技术,政府就支持谁,这是政府的职能,真想做,没那么复杂。就拿手机为例,生产了很多,有核心技术吗?都是人家的。如果采取谁能搞出核心技术来政府就支持它的办法,政府官员超脱些,也不会出现趋之若鹜的“跑部钱进”了。
“中关村”是民营经济的发祥地,今后的发展更应该采用这个办法。不管什么企业,也不管是清华的还是北大的,谁能搞出核心的东西来,政府就给谁奖励、免税等。政府千万不要当投资的“老板”,而是要当刺激经济的主体。新能源、低碳经济、环保节能等行业的发展都可以用这个办法去解决问题。
会干活的孩子就要给他吃好的。不能对会哭的孩子、会溜须拍马的孩子就给吃好的。用这个鼓励创新的机制,中国很多科学技术的难题都可迎刃而解,信贷难的问题也不再是问题。对于“中关村”的企业来说,高新技术的产出是企业生存发展中的非常重要的一环。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发明其实有很多,我就认识其中的很多人。可是许多成果就是国外认可了,国内也不承认。有些部门不顾民族利益和国家安全,宁可买国外的,就不采购民企的,你说怎么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靠谁,不能靠垄断势力。关键还是要靠老百姓的民族意识和忧患意识。
高新技术成果“出不来”,跟两院院士有很大关系。院士“贵族化”,这种风气必须加以制止,学阀比军阀还要坏。要打破这种风气,需要招标,需要没有任何利益的人组成“背靠背”的审查。
面对“转变”我们又该
怎么做
中关村:您认为在“转变”的十字路口,民营经济需要如何面对?
保育钧:我的看法是,关于民企国企地位,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没有变。党的十六大提出两个“毫不动摇”,一个“统一”。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国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的非公经济发展,把两者统一于社会主义整个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十七大重申了兩种经济要平等竞争,平等保护,共同发展的方针。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部门、地区、行业,确实存在着“国进民退”的现象。如果不认真研究、解决,可能会变成一种趋势,其实质是一种倒退。
今年“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民建和工商界的小组会上,重申了“两个毫不动摇”,充分说明了“两个毫不动摇”的现实意义。
中关村:您认为如何在“转变”中抓住新的机遇?
保育钧:一定要瞄准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大方向。为此,要注重四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作为民营企业更要坚持自主创新,企业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说白了就是得有“绝活儿”,没有“绝活儿”就得赶紧转型。其次,要顺应调整结构的大趋势。如果在制造行业继续发展有困难的话,尽快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一、二产业向生产型服务行业、社会型服务行业、农村服务行业转移,从中寻找大有作为新的发展天地。再次,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当中捕捉新的机遇。尤其是要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节能环保产业上下功夫;中关村的产业要关注“三网融合”和“物联网”的发展态势,做出示范。为此,就更需要有创新的体制和创新的机制与之相适应。最后,在城乡一体化中小城镇建设中寻找发展机遇。农村服务行业,农村的公路、饮水、卫生都需要有人去搞。农民转换成城市居民,要盖房子、交通、运输等一系列的配套服务,特别是农业专业生产合作社,公司加农户的做法潜力也是很大。现在瓜果蔬菜一到旺季卖不出去,浪费严重,为什么?除了信息服务业要加强发展以外,农产品加工业也要加强,如保鲜技术、深加工技术。
总而言之,在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寻找新的机遇,我们可以“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别跟国有企业去死拼了。须知,中国民企的“尊严”是在为民谋利和民族复兴中形成的,老百姓的口碑比什么都宝贵!
中国民营企业短寿现象及解决 篇12
1.1 民营企业家的自身问题
民营企业家的管理权力缺乏制约。民营企业大多数为私人投资兴办, 一般情况下企业主是集所有权与经营权一身, 且决策管理时, 只需对私人利益或少数投资者负责即可。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一个桎梏——个人专权的家长式管理模式。然而一旦企业走上了发展之路, 规模逐渐扩大时, 家长式的管理模式便会诱发一系列的问题, 很容易造成决策的盲目、管理的混乱与权力的滥用, 最终导致企业的衰败。
1.2 机构设置不到位, 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
目前大多数民营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 其职能大多由总经理办公室兼任。已设置人力资源部的企业大多是将“人事部”改为“人力资源部”, 部门的功能仍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范围内。机构设置不到位、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与现代人力资源正规化、专业化管理极不协调。
1.3 强调管理, 激励手段单一
大多数民营企业过于强调组织中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的制定, 忽视建立和健全企业的激励机制。许多民营企业家只考虑到了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中的保健因素而忽视了激励因素, 单一的激励手段不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激情, 员工使用效益没有达到满意化。
1.4 民营企业的薪酬管理误区
我国的民营企业在薪酬管理中存在许多误区, 诸如对员工的基本人性假设是“恶”的, 认为员工得到的取决于付出的, “高工资一定可以吸引并留住人才”, 有的由企业家一个人来制定本企业的薪酬制度。
1.5 民营企业的培训开发态度不正确
一方面, 企业决策层对培训工作持有不正确的态度。对中低层的管理者, 决策层所担心的是:企业对他们没有严格的约束机制, 一旦接受培训后这些人跳槽, 企业岂不是人财两空?另一方面, 民营企业在培训开发方面, 缺乏系统性、长期性, 特别是涉及培训费的分摊和追偿缺乏有效的办法, 使得人员培训费用的投入水平低, 效益不够显著从而使企业文化建设与员工素质提高成为空谈, 管理者队伍建设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1.6 民营企业的人员流失严重并缺乏控制
在我国许多民营企业中, 没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 对人的管理强调通过“控制”和“服从”来实现人与事相适应, 而忽视人的才能的发挥。在民营企业中, 企业前景不明朗或内部管理混乱, 员工职业生涯计划难以实现, 工作压力大, 缺乏职业安全感, 个别企业薪酬结构不合理, 工作标准过高等原因都不同程度地导致员工跳槽。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人的流失, 不仅带走了商业、技术秘密, 带走了客户, 使企业蒙受直接经济损失, 而且, 增加了企业人力重置成本, 影响工作的连续性和工作质量, 也影响在职员工的稳定性和效忠心。
2 解决的方法
2.1改善企业治理结构
产权改革:长期以来, 理论界和企业界都认为, 民营企业产权是明晰的, 从而导致了许多人没有认识到民营企业中也存在有产权问题,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有相当一部分人过于狭隘地理解了产权的含义。产权明晰的概念不仅意味着终极所有权的归属, 也就是产权要最终落实到某个自然人的头上, 同时, 产权也意味着公司的结构和层次。
中国民营企业资本在产权上带有强烈的血缘、亲缘和地缘性质,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缘”, 这种“三缘”使得中国的民营企业产权在主题上具有浓厚的宗法性, 即企业的运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宗法规则的制约, 而不是严格的受市场规则的约束, 这一特征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原因所在。
“三缘”产权是阻碍中国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立科学有效的决策和管理机制的重要因素。因而民营企业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在现实生活中, 我国有相当多的民营企业表面上是有限责任公司, 而实际上是业主制企业, 是一股独大, 实际上是一个人说了算, 其他都是形同虚设。
治理结构调整:民营企业公司的治理结构, 要在坚持现代企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前提下, 结合民营企业自己的特点进行必要的调整, 首先, 要科学地划分股东会、董事会、监视会、总经理各利益主题的权利和责任, 完善企业各利益主题之间的相互制约机制。因为机制是对权利行使的一种必要的约束, 其目的是为了避免权利的行使不受约束而导致最坏结果的发生, 避免出现更大的效率损失;其次, 引进外部独立懂事, 充分发挥独立懂事的专家咨询作用。企业的重大决策权在懂事会的手上, 但如果企业懂事会的成员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知识、管理知识, 那样董事会所作出的决策就会大大地打折扣。因而也就有必要引进在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等方面有专长的独立懂事, 一般情况下, 独立懂事以局外人的眼光去看问题、分析问题是一语中地的。
两权分离: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特征, 目前, 许多企业的两权分离遇到了难题, 一方面, 企业发展要求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因为创业者的管理能力、知识水平一般情况下在这个时候就会跟不上企业发展的要求, 急需引进与企业发展相匹配的技术人才, 去管理企业;另一方面, 由于我国缺乏竞争性的外部市场以及有效监督经理人约束机制, 不敢对“外来者”委以重任, 是民营企业老板的普遍心态, 一些受聘的经理也苦于受到外部种种条件的制约, “二心难成一心”, 往往难以取得好的成绩回报企业。
2.2 加强“法制化”建设
首先是企业内的“法制化”建设, 民营企业除了让员工认识到法制的重要以外, 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企业制度, 第一, 要设定企业的基本准则, 民营企业应该在基本的管理活动的领域内建立基本准则, 主要包括:综合管理、技术服务、客户服务、人力资源、组织体系、社会责任等;第二、设定企业宗旨, 企业宗旨是企业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肯定, 是企业的最高追求目标, 企业宗旨是企业行为的根本准则, 无论是员工还是管理人员以及创业者本人都要认认真真、不折不扣地执行, 最高目标使得企业的存在和追求超过了创业者一代的追求, 使得员工的行为服从于企业的长久利益和不懈追求, 从而保证了企业快速、健康、持续、协调发展。
其次, 企业家的概念变革, 企业管理的法制化从根本上讲还要依赖企业家本人, 首先, 企业家要认识到法制的力量, 民营企业延长寿命的基础是法制化管理, 其次, 企业家要改变权利观和财富观, 将自身和企业融入到整个社会中, 实现企业和企业家的价值。
2.3 培育企业文化
培育创新文化, 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永恒课题, 是企业的动之源。中国民营企业本身就是中国经济的创新的产物, 一个企业要想在强手如林的竞争时代, 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态势, 取决于企业是否建立有创新文化, 具有与对手相抗衡的实力。创新, 要在管理上、技术上和制度上创新。
管理创新,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讲, 都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 当今企业处于一个科技产业和信息产业迅猛发展的时代, 这就要求企业管理工作也要相应跟着发生根本的变化, 企业经营决策、人事管理、质量管理、知识管理、财务管理、销售管理、技能管理等都要跟着发生相应的变革和创新。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 哪个企业拥有了领先的核心技术, 该企业就向成功迈了一大步。
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 培育创新的企业文化, 同样需要制度的不断的创新。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企业, 为了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 凡是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 都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 从壮大自身力量、强化竞争力着手, 走公司制的道路, 这是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的方向所在。
摘要:我国企业短寿现象比较严重。而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们要怎么去解决短寿这一问题呢?笔者认为, 中国民企易“短寿”的更深层次的原因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法人的发展思路, 因为企业家的发展思路是企业的灵魂, 这对民营企业来讲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企业,资源,短寿,三缘,管理
参考文献
[1]徐瑗, 覃东海.三大弱性阻碍民企发展——访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伟教授[J].中国产经新闻, 2002, (9) .
[2]徐充.论中小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J].学习与探索, 2004, (6) :21~22.
[3]李欲晓.中国家族企业的制度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3, (4) :30~31.
【中国民营企业】推荐阅读:
中国民营企业传承问题06-08
浅谈中国民营企业12-03
提升中国民营企业自身自主创新能力07-11
中国传统文化下民营企业的管理之道06-07
郑宇民在第一届中国民营企业峰会上的演讲稿07-05
中国新兴企业10-14
中国外贸企业10-16
中国茶叶企业01-20